线上教学的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48:41

线上教学的总结篇1

我是一名兼职的英语老师,同时教六年级的语文和英语学科,本来这两门学科都是需要学生多读多背的,在学校都需要老师花大量的时间去评价学生的读背情况,现在学生们一下子脱离了老师的视野,在读背这方面的考察再一次增加了难度。针对这一情况,我也进行了很多思考,想了很多监督和评价学生学习英语的方法。我的具体做法如下:

一、线上授课方式

我主要依据我校的教学安排,采用学生收看同步课堂直播和钉钉直播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进行授课,同时辅助一起作业和“英语倍速点读”。同步课堂授课两天后,我询问学生能不能听懂,效果如何,大部分学生都反映听不懂,因为同步课堂是全英教学,我们农村的孩子是首次接受这样的课堂教学,难怪孩子们听不懂。针对这一情况,我立刻调整了教学方式,把原来的先听同步课堂直播,再进行钉钉直播答疑解惑,改为先进行钉钉直播讲课预习,再听同步课堂直播,把今天同步课堂要讲的课我提前讲,学生已经基本上掌握了单词、句子的朗读,再听同步课堂的课就基本能听懂了,难度就降低了。即使还有一些口语听不懂,随着老师的手势也不太影响课堂质量。改变教学方式之后,我询问学生们能不能听懂,孩子们说基本可以。

那么课下我是如何指导学生的朗读和背诵呢?我采用的辅助教学是一起作业布置,“英语倍速点读”跟读,我自己利用课后录制的每一单元的单词、黑体句子、词组、let’s  talk句子的音频朗读,每天早上我给学生布置的有30分钟的英语早读时间,利用以上资料进行朗读和背诵。

二、钉钉家校本布置作业

经过一段时间的钉钉软件授课,我已经基本熟练掌握了钉钉的

授课功能,使用起来比较方便,布置作业我采用家校本布置,学生把写完的作业提交到家校本里,然后每天我亲自批改,在我的鼓励和表扬下,学生的英语作业质量越来越高。

每天的早读我都布置的有英语早读打卡和英语早读背诵作业,学生每天都按时早读打卡和提交英语背诵的家校本作业。单词、句子默写作业主要靠家长监督默写,然后发送默写的图片。

三、英语作业评价方式和评价结果

为了充分调动起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我采用了各种激励性的评

线上教学的总结篇2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电子信息工程学院中兴通信学院全体企业老师与学校教职工一致,自觉地响应国家号召和学校相关规定,居家不外出、未经允许不返校,自检自查,积极响应落实学校“延期不延教,停课不停学”的安排,采取以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教与学改革创新,教师开展线上教学,学生灵活自主学习。同时充分发挥企业优势资源,做到标准不降低、内容不减少,认真负责做好疫情起在线教学工作。

一、积极学习和落实学校相关文件及会议精神

自疫情防疫工作开展以来,中兴通信学院组织全体成员,通过QQ、微信以及钉钉软件等网络平台开展的疫情防疫工作系列文件和会议的学习,领会、落实学校文件和会议精神。与学校决策保持高度一致,密切关注学校相关规定,要求和落实责任,保证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二、积极主动,研究线上教学质量把控:2020年3月4日,中兴通信学院常务副院长熊亮组织召开线上教学专题会议,就线上教学的质量监控进行专题讨论,研究如何提高线上教学质量,提高学生满意度。

会上,程艳老师分享了在线教学经验,从课前的授课准备;课中的线上教学;课后的学习监控、课后答疑和授课总结等多方面进行分享、中兴通信学院全体企业教师进行补充完善。会议要求,在线授课教师需提交考勤及表现记录表、课后答疑截图、作业评阅记录表、学生课后截图、授课视频、校企沟通截图、授课总结、满意度调查等资料,其中授课总结为每周一次,满意度调查每2周提交一次,并强调各位老师在直播课后都会开展线上教学总结会,总结优点以及存在的不足之处,转变观念,回归常识,高质量推动线上教学。

中兴通信学院全体成员全面投入线上教学工作,还针对直播教学、录制授课视频、课件、教材开发、毕业设计指导等方面开展了多次集中研讨,制定了详细的线上教学计划和教学预案,保证线上教学正常进行。

三、开展线上教学、直播授课:自2019年3月2日,结合学校相关课程安排,中兴通信学院共开展《Linux项目网络综合实训》、《虚拟化技术》、《无线网络规划与优化》、《通信技术综合实训1》、《数据通信技术基础实训》和《云计算高级运维技术》6门课程,共计36学时,通过“直播+录播”的方式,采用腾讯课堂、经世优学等直播软件进行知识讲授,以QQ群开展答疑和远程指导。同时深入调研企业教师课前准备、线上教学过程、教学水平、课后答疑、学生管理、教学效果等方面情况。在此期间进行了4次满意度调查,其中企业老师的在线教学认可度达到95%以上。

线上教学的总结篇3

【关键词】学程总结;小专题;“四题”策略;“三要”;“三防”

00000000

2课堂教学点评

2.1本节课的三个亮点

本节课的课题定为《二次函数中的线段最值问题》,具有目标明确,切入口小的特点.再从备课组所选编的题组以及教学过程来看有以下三个明显的亮点值得大家学习.

1.定位“标本”化

本节课教学目标定位准确,充分依据课程标准和课本要求踩点,这些选题所涉及的知识、方法、能力紧扣考点要求不超范围.比如求线段长度,都保证所求线段平行于坐标轴或有一个点在坐标轴上,可以直接求值或通过勾股定理解决,不涉及两点之间的距离公式,这是符合新课标的要求的,不超纲本也是南通市中考命题一直坚持的,这一点也是专题总结编题时要注意的,一味的移植新知识,超越“标本”打“球”的做法不值得提倡.

2.题组系列化

本节课的最大特色就是通过题组教学充分榨取例题的教学价值.通过精心编制的系列题组,层层递进,实现由一题通一类,一法多用,让学生在解题中学会解题.比如,求线段最值问题首先转化为求线段的函数解析式问题,让学生形成基本的方法,接着进行变式,改为求与x轴平行的线段,原有的方法不好直接应用了,再引导学生改变思路向基本方法靠拢.这种做法,让学生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时会产生联想,联想“问题的原型是什么?”“当时的路径是怎样的?”“我们现在往哪个方向思考比较好?”这样就能促使学生形成良性的自我启发.这种“用前面的结论来解决后续的问题”的思想方法是我们需要的,也是我们在中考试卷中常采用的方法.南通市有好几年中考题,第一小题,第二小题实际上都是铺垫,是为后面的问题做准备的,学生要有这样的意识,而且在解题中要有这样的行为,这样才能有助于他获得解题的成功,才有利于他循着他原来的解题的步子走下去.所以从这一点来说,本节课的题组设计是很成功的.可以说是既紧扣了“求线段最值”这个主题,又将思路、方法、策略“串珠成链”,值得借鉴.

3.引领重启发

本节课教师的教学引领充分激发了主体的求知需求,以启发学生的“元认知”为主.老师的教学语言简洁,富有启发性,语速平缓,一字一句,让学生听清楚,想明白.这样无论是教师的教学指令,还是对题意的阐述都能给学生帮助,加深了学生对题意的理解,增强了学生的解题自信,也就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我们一直讲,在解题教学里面一定要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教会学生思维,而不仅仅是教具体的解题过程,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启发学生的“元认知”,提高学生的“元认知”水平.在今天的课堂中,老师做得非常好,比如,老师说“你看到这个题目里要求pQ的范围,你最想做什么?”这其实就是一个思维定向,在学生第二问出现困难时,老师说“我们来看看,这个第二问和刚才解决的第一小问的区别和联系有哪些?”等等这些充分说明了教者有了教学生思维的意识和做法,只要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学生一定会慢慢学会解题,掌握一定的解题策略.

2.2小专题总结的“四题”策略

除了以上三点,在本节课中教者还从“读题”、“析题”、“说题”、“品题”四个角度将题组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将学生思维的主动性演绎得精彩纷呈,具体简述如下.

1.读题――点线成面,纵览全局

小专题总结尽管切入口小,但是同样有一个由点连线,点线成面的过程.而这一过程除了教者在设计教学材料时的匠心独运外,更重要的是在实施的过程中要让学生主动体会.因为总结过程是一个自主提升的过程,所以教者在设计学材时更多的是将显性的教学目标隐性化,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经历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在本节课中,教者的教学意图就隐藏在题组之中,如何引导学生从题组中“读”出“题意”就成了本节课的关键.教者通过引导学生“对比”母题与各种变式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让学生在与x轴“垂直、平行、斜交”中看出了题组中暗藏的“主线”,形成了解决这类问题的一般性策略“化为垂直方向”,实现由点连线的功能,最终通过“灵活运用”和“悟学反馈”将成果扩大化,实现点线成面,纵览全局.

2.析题――追求路线,曲径通幽

在解决某一个具体问题时,教者始终强调解题分析,从“元认知”的角度对学生进行启发,寻找思维的“路线图”.如,变式一的处理,许多学生(包括笔者)当时的主要想法就是要模仿母题建立一个目标函数解决问题.但是,问题是对于学生来说在变式一中建立目标函数要用纵坐标表示横坐标,这对一次函数不是问题,对二次函数就是一个大问题了,学生走这条路由于计算的功力不够就会走不下去(如第一个展示的同学就用的这个方法,结果走不通了).教者在这个时候并不急于将学生向预设的方法上引导,而是耐心倾听学生的困惑,加以巧妙的点拨,正在笔者担心的时候,没想到同学们受到启发三下两下就“化平为直”用相似三角形的知识将问题解决了,真给人一种曲径通幽,峰回路转的感觉.

3.说题――暴露思维,精彩纷呈

让学生说题,说题意的理解,说思维的障碍,说障碍的突破,说思路的获得,让学生充分暴露思维也是本节课的一大亮点,是解题教学中应值得提倡的.在本节课中,教师充分发挥了学生说题的作用,利用个体思维激活了群体思维,使得整个思维的过程精彩纷呈.比如,变式一中求那条水平线段的最大值时,第一个女生采用直接模仿母题建立函数的方法,结果此路不通.教者启发她对比变式一与母题之间的联系,引导她发现水平线段最大与垂直线段最大的关系,此时群体的思维被激活,大部分学生豁然开朗.在本节课中既有教师的引领说题更有学生的模仿说题,既有学生独立说题,也有几个学生接力合作说题,在说题过程中少展示成功的路径,多展示碰壁的过程,在教者的恰当点评中,学生的思维随之点燃,方法、策略从此形成.

4.品题――细酌慢饮,提升境界

本节课在教学中强调的是“悟学课堂”,教者真正抓住了“悟”这个环节.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留足时间,让学生探索解题思路,审视解题过程,更重要的是在变式完成之后引导学生纵观题组的特点,品味教者的意图.正如一位同学所说“这节课我的收获是,掌握了求线段最值的基本方法――函数法,然后就是设法将其他问题向基本问题转化”.由此可见,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并不像有些教师所说“只能靠说教”,而是可以让学生慢慢“品”出来的,关键是教者要有这个意识,要有巧妙的方法,还要舍得花时间.正如卢梭所说“最重要的原则是要浪费时间”,在这看似“浪费”的时间中,学生的境界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难道还不值吗?

3关于小专题总结的几点思考

3.1小专题总结“三要”

1.小专题总结要做到“小而准”

小专题总结的“小”是指覆盖范围小,而范围小容易造成适用性不强,所以这就要求教者的选题要有针对性,要瞄准中考必考知识、方法或题型,要瞄准学生易错、必错的考点进行小专题的设计,确保选题效度.本节课的选题就是准确而有效的.

2.小专题总结要做到“小而深”

小专题总结尽管覆盖面小,但是知识、方法的深度却不能小.选准了课题之后,要在组题上下功夫,做到层次化、递进化、通式化,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点线成面,最终要形成一定的套路和策略.要做到通过这个小专题总结让以后相关问题不再是问题.正如评课时一位老师所言“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今天在这个小专题上的深入,为的就是此后的“太平”.比如,本节课的题组设计从垂直于x轴的线段到平行于x轴的线段,再到特殊斜交线段,最后到任意斜交线段,难度逐渐加大,直至学生最终形成“函数化策略”,形成“转化意识”,学会“转化的方法”.可以说是由知识到方法,由方法到策略,由策略到思想拾级而上,真正做到了“小而深”.

3.小专题总结要做到“小而全”

小专题总结的“全”有两个含义.一是指就某一个专题知识、方法的总结要全面;二是指要设计系列专题,用若干个小专题将一个大专题全覆盖.前一个全面容易做到,因为它毕竟是一题一法的工作.而后一个全面是个难题,它要求教者要有全局的观点,对知识、方法等要有全面的理解与认识,必要时还需要调动全备课组的力量,划分小专题,分工合作,做成一个大专题下的系列小专题.关于这一点笔者觉得值得所有的学校和备课组思考.

3.2小专题总结“三防”

以上阐述了小专题总结的“三要”点,为了防止小专题总结走向另外一个极端,小专题总结还应注意以下“三防”.

1.小专题总结要防止“小而偏”

小专题总结的针对性要强,要瞄准考纲、考点,不搞冷门,不“剑走偏锋”,不做无用功.这一点就不多阐述,想必大家能理解,必竟我们进行的是中考总结,在这个阶段不宜做过多的发散.

2.小专题总结要防止“小而繁”

笔者在此处讲的“繁”有三层含义.一是形式繁,一段大容量的表述,一个复杂、拼凑的图形,让学生一看就生厌,就不想研究;二是过程烦,解题的过程冗长而繁琐,将专题的特点淹没在长篇的过程中,不利于突出主题;三是结果繁,是指结果的表达式,或结论不便于概括或归纳为一般的形式,不利于专题结论的整体迁移.因此,在设计小专题时教者要避“繁”就“简”,让小专题容易“入眼”、“上手”、“进心”.

线上教学的总结篇4

关键词:微课混合式教学教学方法基础医学概论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20)01(b)-0123-03

基础医学概论是为非医学专业开设的介绍医学基础知识的课程,通过学习医学基础知识,为学生今后的医学技术服务工作奠定医学基礎。混合式教学是将在线教学和传统教学相结合的一种“线上”+“线下”的教学方法,通过将两种教学组织形式有机结合,可以将学生由浅入深地引向深度学习[1]。将基于微课的混合式教学方法应用于基础医学概论课程,是将在线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是对基础医学概论课程学习效果的显著提升,是新型教学模式与传统医学基础课程之间碰撞的火花。

1基础医学概论的课程特点

该校基础医学概论课程的授课顺序是:解剖组胚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微生物与免疫学,开设该门课程的专业有市场营销、生物制药、食品质量与安全、医学信息工程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有一定的基础医学相关知识概念,培养学生的医学思维模式。教学目标是:构建学生医学知识结构,使学生成为各类医疗机构所需的有医学背景的技术人才。

基础医学概论课程的开设有其自身优势[2]:(1)融合多门医学基础课程,让学生了解一定的医学基础知识,有利于后续教学的开展。(2)让学生以较短的时间代价,掌握一定的基础医学知识,有利于减轻学生负担。(3)有利于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综合素质,使其能够在之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学有所用,学以致用,同时为其今后开展与中医药相关的研究工作奠定基础。

同时,在基础医学概论课程教学过程中,遇到了一系列问题[3]:(1)来自教学对象,基础医学概论开课对象是大学一年级非医学专业新生,对学习充满好奇,但医学基础薄弱,对医学知识的学习存在一定难度。结合不同专业学生特点,利用有限的课堂教学化繁为简,提高学习效率势在必行。(2)来自教学内容,该课程涵盖学科多,教学信息量大,知识跨度大,如何精选教学知识点,避免出现重复内容,并让教学内容相互衔接,是一项重要任务。(3)来自教学方法,传统教学方法老师是课堂的主体,教师重在教,学生重在学,教学效果不理想,教学方法的转变,最根本的是从“教师传授知识给学生”向“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创造知识”转变。

要从根本上提升基础医学概论课程教学效果,必须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为解决该课程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该学系课程组采取了一系列教学改革措施,根据教学对象特点及课程内容设置,在比较了多种教学方法后[4-5],尝试在基础医学概论课程的解剖组胚学学科中应用基于微课的混合式教学,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2基于微课的混合教学模式

1999年,混合式教学(BlendedLearning)概念正式被提出,混合式教学的定义有多个不同的版本,但大体上都描述了以下3个方面的共同特征[6]:课堂教学方式和媒体传播教学的组合;传统教学方法和新型教学手段的组合;线上网络教学和线下课堂教学的组合。近年来,一些教育实证研究表明[7]:与面对面的传统教学和单纯的在线教学相比,混合式教学能更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微课(microlecture)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和核心内容是教学视频,针对某个教学内容或学科知识点设计短小精悍的、制作精良的、具备情景化和趣味化的微视频。微课作为在线课程资源的一种形式,其特点包括教学时间较短,教学内容精简,教学主题突出,传播形式多样化等。

基于微课的混合教学模式可将师生面对面授课的优点和学生课前自主网络学习的优点相结合,将“教师教为主”和“学生自主学”的优势相结合,在教学活动中既能充分凸显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其在教学过程设计、交互支持以及学生评价反馈等方面都具有明显的优势[8],因此基于微课开展基础医学概论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值得尝试。

3基于微课的混合式教学在基础医学概论教学的开展

基础医学概论课程教学效果要取得根本性的提升,必须与教学方法改革联系起来,为解决该课程授课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该学系课程组尝试将基于微课的混合式教学应用于该课程中解剖组胚学学科,试点班级为营销17班,该班级基础医学概论总课时为90学时,其中解剖组胚学36学时,生理学24学时,生物化学15学时,微生物与免疫学15学时,教学课时教学具体探索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确定课程教学规则

课程教学规则是教师教学的指挥棒,是学生学习的指向灯,包括课程教学过程的教学要求及相应的考核标准。对教师和学生双方面提出教学要求及任务准则,线上教学环节,要求教师课前给予学生学前问题,在中国大学mooC网站上传课程资源;课中指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解答问题;课后布置学习自测题,及时检测学习效果。学生课前思考学前问题,观看并学习微课视频;课中查阅相关网络学习资源,拓展学习的广度和深度;课后在线完成随堂自测题,及时总结,查漏补缺。线下教学环节,要求教师课前对知识点进行整合,设计并录制微课视频,针对学生提出自学要求;课中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对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归纳、答疑、解答重点、解译难点;课后及时对每次教学内容进行总结,不足之处,及时调整。学生课前在自学过程中提出问题,善于质疑;课中按时出勤,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学有余力的情况下,帮助其他小组解决问题;课后温故而知新,针对重点和难点,及时巩固,总结提高。

考核标准包括线上及线下两部分,线上随堂测试占50%,线下阶段测试占50%,总分100分。

3.2具体教学流程

对传统的基础医学概论教学过程进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3.2.1构建微课,课前学习

课前教学采取线上自学方式。首先将解剖组胚学学科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构建多个教学单元,涵盖相关的知识点,针对每个教学单元录制微课视频,每个视频播放时间为8~15min,内含学前问题和参考资料,学前问题的设置需贴近生活,具有一定趣味性,如“激光治疗近视的基本原理是什么?”“为什么会人老珠黄,它和黄疸病人眼球变黄机理一样码?”,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寻求答案。

任课教师在课程开始前创建班级QQ学习群,在授课一周前,將微课视频资源上传至群内,学生通过观看微课、查阅相关资料、思考学前问题等方式进行线上自学,并通过完成自测题进行学习效果检测。通过课前学习,不但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和认同感。

3.2.2分组讨论,课堂引导

线下教学指在教室完成的课程学习。每次课3学时,每学时40min。时间安排如下:第一学时,由学前问题导入教学,根据就近原则将学生每3人分为一组,设立小组长,小组成员围绕学前问题进行讨论,分享学习体会,讨论过程中学生可随时查阅线上教学资源,最后小组长对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和归纳。第二学时前20min,师生展开互动,进行讨论,教师点评小组讨论结果,梳理学习重点难点,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第二学时后20min和第三学时由教师讲授课堂内容,将基于微课的混合式教学与传统授课模式相结合。

3.2.3总结归纳,课后复习

课后复习采取线上和线下相结合模式,学生通过重温微课视频,同时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性学习拓展教学资源,及时补充课堂遗漏,提升学习的广度和深度,并针对遇到的问题进行线上生生讨论、师生讨论,通过课后学习,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展和深化。

3.3实施效果,评价总结

实践证明,将基于微课的混合式教学应用于课堂,有助于增加学生课程参与度,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促进教学相长。

3.3.1对教学的促进作用

通过微课视频,将教学内容整合为多个涵盖相关知识点的教学单元,做到精选教学知识点,注意教学单元的相互衔接,教学内容的融会贯通。针对性地解决该课程涵盖学科多,教学信息量大,知识跨度大的问题。

通过学前问题和微课视频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虽然会增加平时学习时间,但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期末考试集中复习的压力,学生为更好地解决学前问题、参与课堂讨论,会认真阅读教材和学习资料、查阅文献,有助于养成查阅资料和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传统基础医学概论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体,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不能做到深入思考,而混合式教学的分组讨论环节,给学生提供了团队合作的平台,在梳理和构建知识框架的基础上,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分析能力、协作能力,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基于微课的混合式教学提高了对教师的要求,教师要做到对课堂的把握,对学生的引导,需要提前录制微课视频、充分了解学生情况、查阅大量课程相关材料,有助于提升教师教学能力,这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

3.3.2亟待解决的问题

基于微课的混合式教学虽然有众多优点,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9],比如说:如何确定线上、线下教学的时间分配,如何检测学生课前自主学习效果,如何有效激发学生参与互动讨论的主动性,如何充分调动教师进行混合式教学改革的积极性,以期取得更好的教学改革效果。以上问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进一步探索和解决。

4结语

线上教学的总结篇5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机械制图

《机械制图》是中等职业学校机械类专业基础课,它是专业技能掌握的先决条件。由于生源素质的下降,面对这些基础和素质相对较差的学生,迫切需要调整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项目教学法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运用。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原则上项目结束后应有一件可以看到的产品。项目教学法核心是不再把教师掌握的现成知识技能传递给学生作为追求的目标,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去寻找得到这个结果的途径,最终得到这个结果,并进行展示和自我评价,学习的重点在学习过程而非学习结果。教师已经不是教学中的主导地位,而是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指导者和监督者。

项目教学流程一般可以分为几个步骤:第一步:提出具体的项目任务。对项目要完成的主要任务、培养主要能力、达到最终目标等进行扼要说明。第二步:知识链接。这一环节是为完成项目工作任务而扫清理论障碍,主要是学习完成该项目工作任务所必备的理论知识。第三步:项目实施方案的制订。制订项目实施方案是项目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环节。第四步:项目的实施。学生在逼真的情景里,在教师引导和帮助下,动手操作而实施项目方案,最终取得一个既定的工作成果或作品。第五步:项目展评。学生项目任务完成结束后,以小组或者个体的形式将工作成果或作品展示给全体学生,指出优点或者存在的问题。第六步:项目总结与项目拓展。项目任务完成后,教师要对该项目完成情况进行认真总结,它应包括思路总结和技巧总结。第七步:项目作业。在项目完成情况总结后,可以根据课堂中出现的问题,要求学生课下加强有关问题的巩固练习,从而布置本节课的项目作业。

目前,项目教学作为一种新颖的教学方法在多个学科中被广泛的运用,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项目教学在许多方面有较为明显优点。但也不能完全抛弃传统的教学方法。比如在项目教学第二步知识链接的环节中,新知识可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安排学习方式—教师讲解或教师演示或学生操作完成新知识的学习。本人就组合体项目中的新知识“两正交圆柱相贯线画法”设计了一课时(45分钟)的教学内容,和大家探讨。

1、引入

在课堂上展示图片(图1),让学生讨论重点区域内零件的形状。圆柱相交的相贯体,找出相贯线,及时介绍正交的概念,从而引入两正交圆柱相贯线画法。

2、探讨:已知两正交圆柱,求相贯线正面投影(图2)

(1)分析相贯线的形状。

(2)用取点法作出相贯线的投影。

完成后的图形(图3)

3、教你一招

简化画法:作出相贯线的投影,即以圆弧代替非圆曲线。(图4)

4、想想看:两圆柱直径的变化对相贯线的影响?

给出三种:两正交圆柱的相对位置不变,而相对大小发生变化时相贯线的变化情况。(学生小组讨论,由学生得出结论)(图5)。

线上教学的总结篇6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收尾艺术

在日常的数学教学中,老师们教研的重点总是放在创新导入、优化教学、强化训练等教学环节上,很少对一堂课的结尾给予重视。常见的公开课结尾也总是要么布置一下作业,要么自己看看还有哪些问题不会自由提问等,有的甚至是前松后紧式的结构,伴随铃声的响起,一节课就算结束,落得个虎头蛇尾。殊不知,课堂结尾是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俗话说,“编筐编篓,全在收口;描龙画风,贵在点睛。”完美的结尾可以把学生的思维推向新高潮,使课堂教学锦上添花,余味无穷。因此,我们在教学活动中一定要注重一堂课的结尾艺术,于结尾处多花心思,巧妙设计,让整堂课有个精彩完满的结局,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一堂课的结尾,是前面所讲内容的总结、深化与升华,它既是本堂课的总收与延伸,也为下节课做好铺垫,是一堂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一、总结归纳,水到渠成

总结归纳式的结尾是新授课课型常采用的一种结尾方式,比较适合那种一题多解或多解归一的习题。教师引导学生们经过不断探究与分析,能得出一定的结果。但是,有的同学却感到头绪繁杂,有些混乱,容易丢掉结论中的一部分,使解题不完整。教师要在结尾时引导学生以结论性的语言把本堂课基本内容进行总结归纳,使条理更清晰,思路更明确,便于学生将知识更好地理解消化。

例如,在讲“一次函数图象的性质应用”时,有这样一道题目:在坐标轴上找一点p,使它与某直线Y=kX+B(k、B为已知数,k≠0)与坐标轴的两交点a、B构成一个等腰三角形。仔细读题就会发现,本题并没有明确给出谁是腰长,所以在做题时应当考虑到各种情况,学生很容易找出以aB为底的等腰三角形,但在找以aB为腰的等腰三角形时,总是漏掉一种情况,有的同学则是比较盲目的去找。此时,正值这堂课的练习到了结尾之时,教师一定要把握好这个关键时刻,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总结规律:在找以aB为腰的三角形时,分别以a、B为圆心,以aB为半径作圆,圆与坐标轴的交点即是底角的顶点。这就如同给出了这个系列题型的一把钥匙,让学生们找到了做这一类型题的诀窍。

二、设置悬念,激发探究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是在讲想要学到知识,必须要经过一番思考,而思考来源于疑问。只有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之后进行积极思考,才能将知识牢牢掌握,并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在一堂课接近尾声时,有的学生觉得学得了新知,有些忘乎所以起来。教师要针对学生的这一思想动态,投石激浪,根据本堂课所学来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通过提出新问题来设置悬念,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又为下一堂课的进行作好铺垫。

例如,在讲平面镶嵌这一堂课时,学生们对用一种、两种、三种正多边形做平面镶嵌已经完全掌握。这时,教师就要在关键时巧设悬念,提出这样的问题:能否用四种正多边形做平面镶嵌呢?这个问题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兴趣,激起了学生们的探究欲望,他们积极地思考、探索、猜想着,让这堂课在高效思维中完美收官。

三、艺术留白,自我深省

古人品诗,讲究“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画家作画,讲究结构布局,留白艺术。我们的数学课堂也要讲求艺术性,不妨也学学这些文艺作品,在课堂教学的结尾处,设置情境,留下空白,让学生去反思,去体悟。这并不是消极意义上的无内容可讲,而是一种张弛有度中的有意而为之的艺术留白。

例如,在讲“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这一节时,在这堂课的结尾时,可以告诉同学们,根与系数的关系又叫“韦达定理“,然后稍事停顿,以期吸引同学们更多的关注,这时学生们会很想知道韦达是个人名吗,是哪国人呀?教师在学生们最想知道事情的答案时,可简单介绍,韦达是古代法国伟大的数学家,他爱观察,勤思考,虽然学习条件不好,但是他仍然在艰苦的条件下通过自己的认真观察总结和积极思考,为数学研究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我们做为新世纪的中学生,在学习中是否也要向前人学习,不断反思自己,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呢?在默默无言中启迪学生们重视数学学习中的观察与思考。

四、发散思维,纵横延伸

数学能力的提升,不在于掌握了几个例题的解法,更重要的是培养发散思维,从已知知识中分解组合,引申拓展,灵活采用多种方法去探究新知。所以,在一堂课的结尾之时,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让这一堂课的内容得以升华。它比较适用于复习课课堂的收尾。

例如,在学生复习两条直线平行有哪几种判定方法时,学生一般会回答: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这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发散思维的训练,点拨学生把命题条件发散,向纵横方向延展,寻找保证结论成立下的一切可能的充分条件,或是探求使结论成立的必要条件。通过引导同学们的思路,大家讨论,发现,还有:平行线的定义;两直线平行于同一直线,则这两直线平行;在同一平面内,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三角形的两边或延长线被一直线所截,如果对应线段成比例,那么这一条直线平行于第三边……通过发散思维的训练,就把这堂复习课推向了一个高潮,使学生的知识体系扩大了外延。

五、能力迁移,及时反馈

掌握知识,加强思维,发展能力是我们数学学习的主要目标。对所学知识能进行能力迁移,可以举一返三,是我们检验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所以,当一堂课渐进尾声时,一定要通过迁移能力的训练,让学生的知识技能提高到一个新高度,同时教师可了解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因为在知识化做能力的过程中,最有可能暴露出学生的思维障碍和能力缺陷,使教师可以及时地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总之,如果把一堂课喻为一支曲,好的结尾就会余韵悠长,如果把一堂课喻为一幅画,好的结尾则是画龙点睛。注重数学课结尾的艺术性,不仅能巩固所讲知识,强化教学内容,还能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活跃思维,开拓思路等。让我们从备课环节起就对一堂课的尾声部分重视起来吧。

参考文献:

[1]覃川.今天怎样做教师[m].北京:轻出版社,2006.

线上教学的总结篇7

[关键词]高中数学课堂提问有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170032

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是教师引导思维走向、检验教学效果、把握教学进程的重要教学手段,是不可或缺的教学环节.许多教师对提问的有效性进行了探索,积累了大量的宝贵经验,为推进高中数学教学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此,笔者根据个人的教学经验,对高中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策略进行总结分享.

一、明确提问目的,设计情境问题

1.在情境化提问中激发学生的思维

情境化提问可以让学生联系真实的数学世界,激发他们探究与解决现实问题的愿望,在思维得到激发的同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例如,在苏教版高中数学必修2《立体几何》“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的教学中,教师首先根据教学的内容,引导学生联想生活中的建筑物,建立事物的表象,从而进一步激发学习的欲望.教师可以设计问题: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典型的特色建筑.大家回忆一下,看能说出哪些特色建筑?接着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他们回答的建筑物基本上包含所学的几何体),进一步提问:从几何结构来看,这些特色建筑都有哪些特点呢?

这样的提问无形中把学生的思维带入情境中,思考并发现现实图形与所学知识的联系,为进一步学习奠定了基础.

2.在深入提问中揭示学习内容

在经过对现实情景的思考后,学生已经对几何体的结构有了模糊的初步认识,这时教师应进一步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刚才大家所举出的建筑物在结构上大部分都是由“柱、锥、台、球”构成的,下面请大家观察图片(教师播放几何体的课件),看能否按照一些标准把它们进行分类呢?

结合实物图片提问,点燃了学生进一步探究与思考的热情,同时也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课堂提问的效率得到了提升.

二、注重提问方法,设计梯度问题

学生的思维往往受到学习内容和进程的制约,所以教师设计的提问必须遵循学生的思维特点,循序渐进,逐步实施,不可以跳跃无序.

教师的提问具有导向性,因此提问必须与课堂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相关联,以实物的直观性为基础,问题由易到难且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以便学生能快速进入所学内容并积极参与思考.比如,在苏教版高中数学必修2《立体几何》“空间直线与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一课的教学中,教师提问:教室中的墙角线、前后黑板边线以及课桌的各条边线等,都能看到异面直线和同面直线,大家能否举出类似的例子呢?在学生回答后,教师给予肯定并接着问:那么你们能否根据这些例子总结一下空间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这样的提问从生活中的直观实例出发,由具体到抽象步步递进,难度逐步增加.学生在“平面”知识的基础上对本节课的知识有了进一步的思考,起到温故知新的效果.

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后,教师将结合本节课的新知识进一步设计提问,引发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比如,在总结空间两条直线位置关系的特点后,教师提出问题:分别在两个平面内的两条直线是不是异面直线?在同一平面或异面上,两条直线公共交点的情况如何?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得出“同一平面内相交直线有且只有一个公共点,平行直线没有公共点;不同在任何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直线没有公共点”的结论以及公理4的知识内容.问题梯度进行,知识在连贯中逐步升级,整个教学过程有条不理,效果显著.

三、把握提问精髓,设计探究问题

线上教学的总结篇8

【关键词】Can总线;五重结构;项目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8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1-0025-02

引言:

汽车产品在增加,汽车电子技术的发展使得电气及电子产品在汽车上应用越来越多,大量的电子设备、电控单元使得线束聚增,汽车Can数据总线由此而产生。我们根据项目教学法将Can数据总线设置一个项目三个任务,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学到维修汽车的新技术、新理念。

1汽车Can总线系统

1.1Can数据总线分类和结构

1.1.1Can数据总线分类。

按Can总线系统根据重复率,数据的流量和共用性可分为三类:

1)动力Can(高速)速率为500Kbit/s,其用于连接驱动线束与其他控制单元形成Can总线网络。

2)舒适Can(低速)速率为100Kbit/s,其用于连接舒适线束与其他控制单元形成Can总线网络。

3)信息娱乐系统Can(低速)速率为100Kbit/s其用于连接信息娱乐线束与其他控制单元形成Can总线网络。

1.1.2Can数据总线结构

Can数据总线网络布局结构有三种:1)总线结构:适用于Can-bus;2)星形结构:适用于Lin-bus;3)环行结构:适用于moSt。

我们介绍的主要结构是总线结构。它主要适用于动力Can系统、舒适Can系统、信息娱乐系统。在大众车系广泛应用。

1.2Can数据总线的原理。

为了Can数据总线保证有很强的抗干扰性,将Can数据总线都是采用双绞线。准备发送的信号储存在发送控制单元收发器内,转换成不同的型号电平。并输送到两条Can导线上。经过接收控制单元的差分信号放大器建立两个信号电平的差值,并校正后发送到接收区。多媒体和舒适Can特性都是一致的。

Can数据总线应用两个原理:广播原理,听不听都广播,有用接收无用放过;数学中拓扑原理,不同Can导线的布置拓扑结构图是不一样的。

2Can数据总线故障检修项目的建立

我们在汽车车身电控系统中将Can总线检修设定为一个项目:项目六Can总线检修

在该项目下设三个任务动力系统Can的检修、舒适系统Can的检修和信息娱乐系统Can的检修根据项目教学法的要求在教学活动中

这里介绍两个任务:一个动力系统故障检修;一个舒适系统故障检修。

Can数据总线故障检修的教学,除了前面所叙述的理论应讲授外。在实践教学环节中,我们注重培养学生的维修思路。接触新技术和新的维修理念。当解决Can数据总线故障时,不只是采用传统的检测方法,主要根据具体情况使用VaS5051、VaS5052+示波器+汽车万用表、博世FSa740。从网关读取故障码和测量数据块分析现象。

采用欧姆表查寻或汽车示波器检测兼顾其他方法。以提高维修速度。要求维修水平高。不仅有传统维修经验,要会看线路图和各种波形图,还要分析原因是用不同的检测仪和示波器。通过理论学习和各种检测仪器使用可以检测Can数据总线故障原因和故障点。

2.1动力系统故障检修

2.1.1动力Can一条线断路。

故障现象:动力Can一条线断路(Can-low)仪表变速器档位无显示。

使用设备,大众Can总线示教板5051和5052+3850诊断仪和示波器,万用表。

首先教师介绍故障诊断排除流程图,演示诊断过程。学生分四组,分组实验。选出一名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当队长,与小组成员共同制定维修方案并逐步填写任务工单如下;

第一步用5051或5052诊断仪进入oBD—网关19——读出故障码,诊断结果01315变速器控制单元无信号/无法通讯。

第二步进入08——02测量数据块。诊断结果:数据流为变速器通讯为0。

第三步进入DSo读波形这个故障的一个重要特征是Can-High通道出现接近0.5v以下的电压。Can-Low线上的正常电压。电流无法再流向中央终端电阻。通过Can-High线两条导线电压均接近0.5v以下。

第四步确定是否为控制单元问题,测电阻Can-High与Can-Low2.6KΩ若正常。

第五步读动力系统各控制单元数据流逐一排除,进入01-08-125数据组显示:仪表1,变速器0。说明发动机控制单元到组合仪表线路正常。进入03-08-125数据组显示:发动机控制单元1变速器0.说明aBS控制单元到发动机控制单元线路正常,到变速器线路不正常。

第六步通过初步诊断判断变速器控制单元到aBS控制单元Can-low线异常。

第七步关闭点火开关用万用表测量变速器控制单元到aBS控制单元Can-low线电阻为无穷大。说明变速器控制单元到aBS控制单元Can-low线断路。我们用5051DSo读取波形如图6-2。用临时线跨接故障故障码消除数据流正常波形正常。修复铰接线,故障排除。

第八步设备复位。

2.1.2控制单元故障查寻的其他方法

第一步拔下相应控制单元的插头,检查触点是否弯曲。

第二步再次插上插头,查询故障的控制单元插头。

第三步再次拔下通讯有故障的控制单元插头。

第四步查看一下电路图,将与有故障的控制单元直接相连的控制单元插头拔下。

2.2舒适系统故障检修

2.2.1舒适系统前排乘客侧单线工作故障。

我们先以帕萨特B5整车无故障的VaS5051或VaS5052故障码和测量数据块。标准舒适Can波形等为依据。检测步骤如下:

第一步用5051或5052诊断仪进入oBD—网关19——读出故障码,诊断结果01331车门控制单元前排乘客-J-387无信号/无法通讯;

第二步进入08—02测量数据块。诊断结果:数据流为车门控制单元前排乘客通讯为0。进入DSo读波形这个故障的一个重要特征是Can-high通道出现接近0v的电压。Can-low线上的电压正常接近5v。确定舒适Can-high短路接地确定是否为控制单元问题,电机工作正常,排除控制单元故障。

第三步关闭点火开关,切断电平负极。用万用表测量中央控制单元和四个车门控制单元Can-high与地线之间电阻阻值。中央控制单元2.5Ω其他三个车门控制单元6.5Ω前排乘客车门控制单元0.5Ω电阻阻值最小说明短路处在前排乘客车门控制单元。检查Can-high与地线之间有短路清除短路。故障故障码消除数据流正常波形正常,故障排除。

第四步设备复位。

2.3故障检修的其他方法:

第一步检查一下接端子15、30的导线是否有短接的地方。

第二步目视查导线有无短接处。

第三步分别拔下各个控制单元看是否短路依然存在。

第四步尽可能将Can数据总线分成若干段查找短路点。

采用仪器加传统方法相结合的检测手段就可以很好地解决Can数据总线的故障问题。

3结束语

我们把每个故障设定为一项任务。按项目完成任务。通过数据,波形,故障点演示学习,使学生掌握感性知识。在此基础上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对大众Can数据总线进行实际故障检测和排除。我们在大众Can数据总线示教板设置一些故障。按照上述的方法学生能够熟练操作检测仪、汽车万用表和汽车示波器。并借助导线排除断路现象或用欧姆表测量排除短路故障。

这几年的教学,我们摸索了一些Can数据总线故障的诊断和实际排除的方法。同时我们采取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方法达到了项目教学目的。例如与较先领会和理解的学生交流,使其完全掌握故障诊断与排除的方法。然后再由这个学生给本小组的学生进行系统操作其他学生在纠正不足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通过Can数据总线项目教学法的学习,使学生学会新的维修思路,维修方法的同时也掌握了先进仪器和设备的使用。为学生走出学校后,能够很快适应社会,维修水平能够处于较先进水平。一段时间不会落后。为学生今后能够在企业迅速提升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作者:于万海主编汽车单片机与车载网络技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4

线上教学的总结篇9

关键词: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现状分析;实践探索

高中物理是一门规律性强、对思维能力要求较高的学科。尽管如此,在物理实验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低效或无效的现象。当然并不是说在课堂教学中有了实验,我们的课堂教学就一定会是高效且成功的。在平时的物理课堂教学中笔者发现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现做些粗浅的分析与思考,聊作抛砖引玉,恳请专家同行不吝指教。

一、重视从“重教”向“重学”转变

过去的教学是以教定学,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只能被动在下面听,完全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试想一下,课堂的时间都被教师占用了,学生练习、体验的时间就没有了。毕竟学习是一个需要内化的过程,我们不能指望学生课后花多长的时间来自觉学习物理这一门课。而且,从白天上课到晚上自习,间隔了较长一段时间,学生对白天课堂的印象已经不是那么清晰了。对有的学生来说,完成作业和练习就有了一定的困难,这也为他们完不成作业或抄袭作业提供了机会和理由。这种情况下,教师内容讲得再好,语言再流畅,例题再多,其课堂教学也是低效的。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给学生留有一定的练习时间,要敢于精简“讲”的内容,放手给学生多“练”的机会。可以依据具体教学内容,采用“讲-练-讲”或“练-讲”或“讲-练”的模式,注意学和教在教学过程中的最佳结合。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和方法,保证教和学的有机同步进行。

二、重视实验的差异性与冲突性

差异性实验的开发与应用已经成为许多国家科学演示教学的研究课题。如美国哥伦比亚密苏里大学教育学院就有一项“差异性实验”研究计划,作为一种科学教学的探究手段,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差异性实验是指那些呈现的现象和结果往往是意想不到的、与一般人的“常识”有很大差异的实验。具有趣味性和强烈的认知冲突。

例如:在“内接法与外接法测电阻”的教学中,教师先引导学生分别用内接法和外接法测量同一只大电阻,学生以为同一只电阻的测量值应当相同。但分别用内接法和外接法测量结果相差很大!同样,测量小电阻也有很大差别。学生困惑:为什么用内接法和外接法测量同一只电阻,会产生如此悬殊的结果?这种对比测量结果产生了很强的差异性,引发学生强烈的认知冲突和认知失衡。那么在这种情形下,内接法和外接法的教学就会水到渠成,而且学生印象特别深刻。

三、重视实验过程中的突l事件

有的老师不喜欢实验,不是怕实验准备麻烦,而是怕实验过程出现意外,影响教学过程,实际上有些实验即使出现意外,它也是课堂中重要的教学资源,尤其是对学生的思维的严密性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例如:在探究变压器线圈两端的电压与匝数的关系时,变压器的副线圈先选了200匝,并接入一个大灯泡(220V,40w),(原线圈输入电压为23V),副线圈选200匝时灯泡亮度很低,灯丝仅仅发红,而换用800匝后,就能正常发光,为了再次说明这一情况,随手拿了一只小灯泡接入电路,输入电压为4.2V,副线圈选200匝时小灯泡发光,然后副线圈选800匝,结果小灯泡不亮,对这一现象,学生都陷入深思,是操作错误还是书本上错了,同时,我又紧接着做了不接入灯泡时电压情况,结果副线圈上的电压随着匝数增加电压是升高的,接下来与学生一起作深入的分析,原来线圈是有较大电阻的,与灯泡组成闭合回路后,副线圈相当电源部分,线圈的电阻相当于电源的内电阻,当接小灯泡时,小灯泡电阻较小,当线圈的匝数增加时,相当于电源的内电阻增加,小灯泡分得的电压反而减少(当然还有漏磁等其它原因),同时还要跟学生说明以后碰到的线圈要当作理想线圈(忽略电阻)。

可见,实验过程中出现突发时件并非都是坏事,只要教师利用好这些发生在学生眼皮下的活生生的问题,引导学生分析,鼓励学生参与解决,最后在全班同学合作中作深入分析,最终解决问题。

线上教学的总结篇10

课堂结尾是教师在数学课堂任务终结阶段,引导学生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再认识。再总结、再实践、再升华的教学行为方式。数学课堂小结是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既是本堂课的总结和延伸,又是后续学习的基础和准备。针对不同的课堂教学类型,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要求,精心设计出与之匹配的结尾,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课堂教学结尾的一般形式如下:

一、归纳总结式

为了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方法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和认识,教师往往在课堂结尾时利用简洁准确的语言、文字、表格或图示将一堂课(或包括前几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知识结构进行总结归纳。这种小结应能准确地抓住每一个知识点的外在实质和内在的完整性,从而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的重点和知识的系统性。

例如,在教授“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时,可小结为:(l)填表: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2)如何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上述小结中,既有对本节课重点知识的总结,又有方法上的总结。像这样以表格的形式进行高度的概括,以进行归纳总结的结尾方法,形象直观,易于学生形成知识网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方法的总结,进一步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便于学生从整体上系统把握知识要点,培养他们的综合概括能力。

二、问题练习式

新课结束后,教师根据教学实际和传授的内容,抓住重点难点,精心设计一些习题,通过组织学生练习的形式结束本课。这样,既能使学生所学的基础知识得到应用和强化,又可使课堂教学效果得到及时反馈,便于教师具体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

例如,“不等式的性质”教学,学生一看教学内容比较简单,且临近下课了,容易产生松懈情绪。若教师仍用总结归纳式结尾的方法,单纯强调性质,则不易被学生接受。此时,教师需要将内容巧妙地化为富有思考性的问题进行小结。如设置以下系列的问题串:(1)已知将不等式mx>m的两边都除以m,得x4x的两边都除以x,得2>4。(3)你能把不等式一1>x变形为吗?

学生在思考上述问题的过程中,对不等式的性质进行再回顾、再思考、再比较、再应用。不仅自然而然地系统总结了不等式的性质,而且对性质的理解与应用则更能深人,远比让学生归纳总结这节课“你有何收获”等述说性的小结更有实效。

三、预设悬念式

好的结尾,可以使学生急于想知道下面的内容,如章回小说,当情节发展到关键时刻时戛然而止,给读者造成强烈的悬念。教学结尾时运用此法,效果颇佳。

譬如,讲了“反比例函数”一课结束时,设计小结为:(l)怎样判断函数是否为反比例函数?(2)比较反比例函数与正比例函数之间的联系与区别?(3)既然,反比例函数与正比例函数之间有着这样一些联系与不同,那么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性质与正比例函数的图象、性质又会有哪些异同呢?

在前两问的比较小结基础上,从函数知识的发展规律,巧设第(3)问,给学生留下悬念,引起学生欲罢不能的探究欲望,收到课虽尽而趣无穷的效果。

四、问题探究式

即在课堂结束时,充分利用课堂,让学生适量进。行问题探究。问题探究,既是学生思维中的制高点,也是课堂教学中培养创造性人才的最高体现。

例如学习“中位线”的小结:(l)你能将一张梯形纸片剪一刀,使得分成的两部分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吗?(2)梯形中位线的性质与三角形的中位线的性质有什么联系?

在学生对三角形中位线的学习后,通过本例中的第(l)问,引导探索梯形中位线的性质,第(2)问引导学生继续探究梯形中位线性质问题转化为三角形中位线进行研究。

五、交流评价式

课堂教学应该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思考和活动,同时要让学生有机会畅谈他们的体验、感受和收获,有机会表达他们的学习困惑和喜悦,提出建议和见解。因此,课堂小结中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感受和体验。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结尾也精彩”。好的结尾能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但绝不是教师凭灵机一动就能达到的效果,而应该增强对结尾的设计意识。因此,教师进行教学结尾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精要性原则。就是课堂结尾要做到内容精练,总结精彩。

2、引导性原则。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学习的内因,它决定了学生学习的质量。结尾有目标,但教师不是目标的“复述者”,不能包办代替,要把着眼点放在引导学生上。只有想方设法让学生多思考、多分析、多讨论,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发挥课堂结尾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