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医学检验基础知识重点十篇医学检验基础知识重点十篇

医学检验基础知识重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3:52:01

医学检验基础知识重点篇1

关键词:医学检验;本科;案例教学法;知识产权;教学

医学检验是同时涉及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以多学科理论交叉为特征的应用性学科,是医学专业的重要分支之一[1-2]。近年来,医学检验本科生教育在加强基础理论知识、实验操作技能教学基础上,积极探索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3]。学有余力的学生在基础课程学习或实习阶段利用课余时间走进实验室或第二课堂,参与带教老师的科研课题研究,并产出了一定的科研成果[4]。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大多数学生专注于科学研究和发明创造,但缺乏知识产权保护意识[5]。因此,积极探索医学检验本科生知识产权课程教学,培养既具有专业技能和科研创新精神,同时具有知识产权申报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十分必要。

1医学检验本科生知识产权教育现状和意义

一项调查研究显示,国内医学生知识产权教育较为薄弱,医学高等院校中接受过“医药知识产权”教育的医学生不足5%[6],9.09%的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对知识产权有一定的认识,90.91%的学生认为有必要或很有必要开设知识产权教育课程,100.00%的受访学生认为开设该课程具有重要意义;27.27%的学生认为学习该课程可能有助于自身素质的培养,72.73%的学生认为肯定有帮助;81.82%的学生认为该课程有利于拓宽知识面,45.45%的学生认为知识产权教育有利于保护自己的研究成果,27.73%的学生认为知识产权教育有利于今后的工作和事业的发展,36.36%的学生认为知识产权教育有利于就业。由此可见,大部分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对医药知识产权了解不多,认识比较模糊,但多数学生认为开设知识产权课程很有必要,认为该课程在医学检验学生事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学习阶段接受知识产权教育有助于提高对知识产权保护重要性的认知程度,学会尊重他人知识产权,同时提高就业竞争力[5,7,8]。因此,在医学检验专业本科生中开展知识产权课程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2知识产权教学课程实践

医学检验专业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毕业后大多从事临床检验技术或相关技术研发工作,期间产出的临床检验新技术、新产品、新设备等均涉及知识产权问题[9]。知识产权教育课程以选修形式开展,课时相对偏少,因此有必要采用“基于案例学习”(CBL)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较短的教学时间内了解和掌握知识产权保护、专利申报等相关知识。CBL教学法通常以真实的情境或事件为例,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实施效果良好,因此是教育界较为常用的教学模式之一[10-11]。2.1专利检索分析CBL教学CBL教学可有效提高知识产权课程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2]。授课教师针对检验医学领域知识产权申报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汇编整理典型案例应用于教学。例如,在讲授“知识产权数据检索与分析”相关内容时,以新型纳米材料“石墨烯”的知识产权申报情况作为案例进行教学。首先检索国内外知识产权数据库,获取关于石墨烯的知识产权最新申请总量,以及不同国家的申请数量。再以申请人为检索条件,获取申请石墨烯相关知识产权的主要机构信息。第三,以发明人为检索条件,获取申请石墨烯知识产权的主要发明人信息。最后,授课教师引导学生结合个人的兴趣点进行分组讨论,模拟分析申报类似知识产权的切入点,特别是如何正确、规范地撰写《权利要求书》。最后由授课教师进行总结,启发学生如何找到自己的知识产权授权点。2.2知识产权申报CBL教学在医学检验本科生知识产权教学中,以近年来知识产权申报成功的检验医学领域的新技术之一,即电化学传感器区分检测“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e-po)与内源性促红细胞生成素(epo)”为例,讲解如何进行知识产权查新,如何分析自身科研成果的创新点。rhepo在临床治疗和体育竞赛中存在相当严重的滥用情况,但rhepo和epo结构相似,尚无快速检测方法将二者进行准确的鉴别检测。通过检索可发现,传统的rhepo/epo鉴别检测方法存在检测时间长、影响因素多、特异性差等缺点。而电化学传感器检测方法具有简单快速、准确、特异等优点,且检测方法新颖,无类似方法用于rhepo/epo鉴别检测,因此创新性较高,具有一定的申报意义和可行性,可申报相应的发明知识产权及专利。在国际知识产权相关数据库中的检索结果显示,rhepo/epo电化学传感器检测存在国际空白,因此可申报国际发明专利,以及除中国外的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发明专利。通过该案例的分析,学生明确了知识产权查新、数据分析的重要性,并可根据自身的科研成果应用领域,判断是否具有申报价值,以及适合的申报国家或地区。此外,学生也可通过发明知识产权的模拟申报,明确申报者科研成果的创新定位,可有力促进科研活动的深入进行。

3知识产权课程体系设置和考核标准

医学检验本科生知识产权课程由3部分组成,包括数据检索和分析、知识产权法基础知识、知识产权申报培训(见图1)。数据检索分析主要包括专利、文献数据库检索。知识产权法基础知识主要包括知识产权法律法规、知识产权申请文件要求等内容。知识产权申报培训主要内容包括知识产权申请文件撰写、审查意见回复等。课程考核包括知识产权基础理论考试、知识产权申报实务考核两个方面,其中理论考试占总成绩的30%,包括出勤率、课堂互动、检索分析和知识产权基础理论考试等内容,知识产权申报实务考核占总成绩的70%,评分标准为知识产权文案撰写但未完成(40分)、撰写完成(60分)、受理(80分)、获授权(100分)

医学检验基础知识重点篇2

关键词:医学检验临床检验基础考评体系

自1984年开设医学检验本科教育以来,我国检验医学专业本科的培养目标,即为“培养适应我国21世纪医药卫生事业现代化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检验医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实用型检验医师型人才”。根据这一目标,要求在注重理论教学的同时,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

传统的检验专业临床检验基本技能考核评价模式多以实验报告代替实验操作或实验操作考核理论化。随着对本科教育体制进行改革的呼声愈加强烈,各大专院校纷纷对检验医学专业临床操作技能考核与评价模式进行探讨与改革[1]。我们借鉴他人优点,结合我院系的特点,探索一套适合我院系的临床检验基本技能考核与评价体系。

一、指导思想

《临床检验基础》是医学检验专业的必修课程、基础课程,是综合性、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而且必须具有娴熟的实验操作技能。我院自前几年引进了一套显微数码互动系统以来,经过反复尝试摸索打破原有传统教学模式,有效地整合理论与实验课[2]。同时教学中不断扩充的数据库为考评体系的建立夯实基础,强调重点突出,结合临床检验的特点,注重检验全过程的覆盖,包括分析前的准备和分析后生物安全的意识,根据人卫版的《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制定本评价体系,体系科学化、规范化,充分体现知识、素质、能力的有效整合。

二、考评方法

1.体系的设置

我们根据教学大纲、授课安排,并结合临床实际情况,共设立10个实验项目为考核项目,每人考核三项目,其中瑞氏染色对常规细胞进行识别为必考项目,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三选一,剩下6个项目中随机抽查一项。所有的考核项目均是临床检验中的常规项目,具有极强的代表性和操作性,能充分体现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随机抽取考题要求学生对规定项目给予同样的重视,有利于学生全面掌握临床检验基本技能。三个考评项目每项10分,共30分,纳入本课程的最终成绩。

2.考评的内容

所有的考核项目均包括检验前、检验中和检验后全过程。检验前从实验的准备工作开始,包括实验器材的放置;检验中讲究操作的规范性,包括操作方法、步骤与结果的判断,重点观察影响最终结果的具体细节;检验后应注意清洁卫生,及时清理台面,器材归位。全过程的生物安全防范也纳入考核范围,要求学生在所规定的时间范围内一次性完成。实行全程量化考评细则,对关键环节予以权重加分。同时考虑到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的失误,如器具的损坏等,酌情进行扣分。

三、考核的实践

1.以按传统的临床检验基础教学与考评模式进行培养的2009、2010级学生为对照组,按改革后进行培养的2011、2012级学生为实验组,两组进行比较,结果见表1。

从上表可见,进行教改模式的学生考核成绩高于传统教学模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对以上两组学生及教师进行如下调查评价,结果见表2和表3。

从上表可见,教师在对调查评价指标进行评价时,对教改模式下的学生评价好于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四、讨论

1.大大促进了学生的自觉性

新的教学模式给学生们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在这个平台里,学习变得更加生动形象,注意力大大提高,同学们的知识面不断拓展,有助于加深记忆。再加上与临床密切结合的考核与评价体系,从检验前、中、后全方面对学生提出了要求,并且一共有10个考核备选项目,这样要求学生全面掌握,学生纷纷要求增加学习练习时间、开放实验室等,学习兴趣大为提高。

2.培养学生规范操作与严谨作风

临床检验工作不仅要求良好的职业道德与严谨的工作作风,还有求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让学生意识到检验工作是一门技术性、实践性很强的工作,要求学生认真对待每一次操作练习,认真进行每一个操作步骤,杜绝粗枝大叶[3]。在日常教学中,我们注意操作规范化,如一次性微量吸管要求一次性吸入成功,不得分两次、不得有断层、血液不得进入洗头等,对学生提出了很高要求,要求学生不断练习,在考评中也充分体现。教师和学生都认为动手能力大大提高,知识面不断扩大,学习主动性也随之增强。

3.进一步提高师资队伍

教学模式的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教师对新的教学方式、教学手段进行不断改进、探索和改革,做好随时应对学生提出各种问题的准备,这也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自我提高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把一些信息反馈给教师,同样在新的考评模式实施过程中,教师可以及时在考评过程中发现存在的问题,查漏补缺,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巩固完善,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实施,真正做到教学相长[4]。从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生物安全防范意识薄弱,没有把检测样品作为传染源而加以防范,血液采集后有回套帽的现象、带血的移液枪头随意放置等。另外,实验前器具放置的合理性也时常忽略,这些将成为我们今后教学过程中的注意点。教师、学生们普遍认为教改后的学习兴趣更高、教学互动性更强。

4.延伸至其他检验教学课程

《临床检验基础》作为检验医学学生的基础课程极具代表性,新的教学改革与考评体系的建立并不断完善,使教与学全方位得到提高,为将来其于运用与其他课程如血液学检验、寄生虫检验、病理学检验等做了很好的探索工作[5],我们将不断努力与探索,逐渐形成一整套检验医学专业基础技能的考核与评价体系,为将来的检验医师的规范化培训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吴晓莉,许健,张婷,等.以学生为中心建立临检技能规范化操作和考核体系.新课程研究,2013,4(8):138-139.

[2]冯萍,朱雪明,杜鸿,等.充分利用显微数码互动系统,有效整合临床检验理论与实验课.考试周刊,2014,97:176-177.

[3]刘成玉,吴春梅,阎志勇,等.医学检验专业临床检验技能考核与评价体系的建立及实践.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02,38(4):374-376.

[4]刘成玉,王元松.临床医学检验学基础实践技能考核和评价体系的建立与实施.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7,27(3):127-128.

[5]苏红星,尚宏伟,张立,等.数码网络显微互动教学系统在形态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与展望.基础医学与临床,2008,28(6):651-653.

医学检验基础知识重点篇3

转变办学思想,更新培养目标

我国实施本科医学检验教育以来,国家对这一专业学生的最初培养目标定位为“高级医学检验医师”,但是实际上,由于培养模式陈旧、基础与临床明显分离加之知识结构偏重于检验而缺乏足够的临床医学知识(包括理论与实践)等问题,许多高等医学院校培养的五年制本科检验专业的毕业生,在毕业后并不能获得临床执业医师资格,而且国内长期以来并未设立“检验医师”这一岗位编制,使得难以真正实现培养“高级医学检验医师”这一目标。另外,多年来,医学检验在我国一直处于临床医学中辅助性学科的地位w,检验专业的学生由于专业性质、学时安排和临床老师的重视程度等原因往往使他们无法真正掌握临床知识。五年制的医学检验专业本科毕业生中的绝大多数从事的仍然是利用仪器、试剂和检验技术对标本进行检测的技术性工作,发挥的是技术型人才即检验技师的作用。显然,这不仅与培养目标不相符合,也与学校、家庭、社会的投入和回报不相适应。1998年国家教委颁布的普通高校新一轮教学专业目录提出医学检验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具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检验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能力且能在各级医院、血站及防疫等部门从事医学检验及医学类实验室工作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因此,医学检验专业毕业的本科生,主要进入各级医院检验科、研究机构实验室、卫生防疫部门、血液中心或医药相关企业,另有少数毕业生进一步攻读学位或进入其他行业,成为医学相关专业的新生技术力量。他们直接面对的是取自于患者的标本,采用仪器、试剂、方法和技术进行工作,而不是对临床患者进行诊断和治疗。这些检验技术人材应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或熟悉各种检验技术和方法,做好全面的检验质量保证。针对这一培养目标,原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参考国外医学检验专业的办学模式(在国际上,医学检验专业的教学以四年制为公认模式),并根据我国的实际需求,对医学检验专业的学制进行了改革,自2003年起将原来的五年制改为四年制,并且合理配置教学资源,集中力量加强对学生技术、操作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对技术型人才的需求。

调整培养内容,合理设置课程

现代医学科学技术曰新月异,使得医学检验早已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医学检验,而是一门跨基础和临床的交叉性学科,其学科发展最快、新技术应用最多。传统的医学检验专业教学体系以医学基础课、专业课、临床实习与论文按顺序分阶段进行,其优点是循序渐进,注重学科的系统性、完整性[2]。但随着医学分科曰益细化,医学课程不断增加,传统的课程设置存在基础课过于枯燥冗长、与临床教学相互脱节、学科内容存在重叠甚至相互矛盾、必修课程学时过多等问题,导致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无暇了解相关学科的最新进展,导致学生知识片面且陈旧老化,综合素质能力得不到应有的提高,不能适应新世纪对实用型人才的实际需求[3]。将学制改为四年,以上矛盾会更为突出,这促使我校必须根据培养目标合理设置课程。在设置四年制课程时,我们强调突出检验专业特色,精选主干学科,加强了临床检验基础教育,并根据社会对实用型人才的实际需求,增加了检验仪器分析技术与应用、分子生物学理论与实验等课程,弱化了一些冗长枯燥的基础学科如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生理学、药理学等,加强了生物医学统计和专业英语课。我们着重加强了基础与临床的衔接,将内、外、妇、儿学科重组成“临床医学概要”课程,并将此课程设在学生实习阶段,使学生在医学检验实习中接受临床知识,更好地理解临床基础知识,使医学检验实践与临床知识紧密结合。另外,我校还增设了一些特色选修课,如医学实验技术的理论与应用等,加强学生对当前最新技术的了解和应用。

大胆改革创新,小心探索求证

我校医学检验专业学制自“五改四”以来,尝试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事实证明,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一、学制改革

为适应我国卫生事业发展需要,完善我国医学教育体系,促进医学教育及人才管理与国际接轨,卫生部于2003年立项开展“建立我国专科医师培养和准入制度研究”,对加强卫生人才的培养、准入和管理、规范临床医师的培养、提高医师队伍素质和服务质量有积极推动作用。目前,卫生部和中国医师协会已在专科医师分类中设立了检验医师类别,在医院检验科中设置检验医师岗位,临床检验已被中国医师协会纳入建立专科医师准入制度的首批试点之一,这就对现行的高等医学院校检验医师的培养模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4]。我校实行“五改四”之后,确立了医学检验专业的2个培养方向,其一为培养检验技师,学制为四年,毕业生获理学士学位,每年招生60名左右,主要从事医学检验和医学实验研究等工作;其二为培养检验医师,生源从两条途径而来:①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通过医师资格考试后按专科医师培养办法进行培养;②八年制医学生在五年临床医学培养后通过医师资格考试,再进入二级学科按专科医师培养办法进行培养。由于检验医师工作岗位的性质决定了培养规模不可能太大,因此每年培养人数约2~3名。检验技师和检验医师的工作性质完全不同,工作岗位也不同,因此决定了二者的培养目标和培养内容都不同。四年制培养改变了以往五年制医学检验本科毕业生事实上既不能成为检验医师,又不甘心只是检验技师而导致不安心工作的尴尬局面。

二、教学模式改革

在医学科学快速发展的时代,沿袭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已适应不了社会的需要。古人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已经成为当前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著名科学家竺可桢曾经说过大学教育不是要给学生现成的知识,而是应该教给他们求知的途径和方法,培养他们研究、批判和反省的精神”。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必将成为新世纪国际医学教育模式的主流。“五改四”以来,我校进一步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创新意识,符合教育部、财政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要求。我校进行了“以问题为基础”(problem-basedlearning,pBL)[5>、“以病例为基础”(case-basedlearning,CBL)、“以研究为基础”(research-basedlearning,RBL)等教学模式的尝试,已经初见成效。2009年起我校还进行了专业英语教学改革,将以往教师“满堂灌”和一次考试定成绩的模式,改为学生小讲座和书面报告占考核成绩50%的模式。由于学生要在课堂上自己讲课,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专业外语的兴趣,真正强化了学生读、写、听、说的能力,得到学生的普遍好评。

三、临床实践改革

四年制检验技师培养内容的重点之一是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近年来,我校利用寒、暑假期间对在校三年级的学生进行了提早进入检验科接触临床实践的尝试。我校采取了自愿报名的形式,学生踊跃参加。在见习期间,学生初步了解了检验工作流程、检验质量管理、实验室信息系统(laboratoryinformationsystem,LiS)等,这不仅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通过见习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而且有利于他们更快地熟悉实验室的工作性质和岗位要求,为四年级的实习打下基础。学生们一致认为提早进入临床见习很有必要。在学生的暑期社会实践中也请检验科的一些老师指导,让他们参与一些与实际工作相关的课题研究,如实验室质量控制等,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普遍反应良好。

四、改革初见成效

医学检验基础知识重点篇4

多年来,医学检验的基础医学概论1的教学模式并未从根本上改变,课程内容未能体现医学检验的专业特点;课程体系过分强调各学科的系统性,忽视了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课程内容与医学检验专业的相关性和适用性;各课程之间重复的内容较多,交叉内容教师互相推诿或争着授课,其结果是学时、内容偏多,越讲越深,很多内容已超出医学检验工作的实际需要。基础医学概论1虽有专门教材,但基本是各课程的简单拼凑和压缩,知识结构不尽合理。在教学模式上,采用分学科、分系统,按教材编写顺序由学科相关教师轮流讲授,学科之间缺乏交流和沟通,各课程教师的授课方式、方法以及授课内容的侧重点不能很好地协调统一,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不同程度的脱节,缺乏完整性和系统性。虽然近几年对基础医学概论1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改革,结合课程内容,辅以多媒体课件,采用理论实验一体化、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但收效不大,不能脱胎换骨,仍以教师讲授为主,过度地强调了教师如何“教”,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容易遗忘,达不到基础与临床结合,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不到培养;忽略了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忽略了学生如何“学”,如何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忽略了如何实现合作式、研究性学习和拓展性学习。教学评价形式单一,比较注重期末的终结性评价,造成部分同学不在意学习过程,缺乏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有效反馈机制。

2基础医学概论1课程教学改革的实施

2.1实施对象医学检验专业121班30名学生。

2.2优化教学内容构建知识体系以学校2010应用型人才医学检验专业培养方案和基础医学概论1教学大纲为依据,对基础医学概论1教学内容全盘把握,对相关学科的教学内容做到恰当地联系和衔接,对各章节知识点进行梳理,找准教学内容改革的突破口,把握与临床常见化验指标密切结合的知识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打破传统的教学思路,淡化学科界限,强调人体整体意识的原则,大胆调整,科学整合,形成一组织(基本组织)、三系统(运动系统、脉管系统、神经系统)、四模块(血常规、尿常规、常规、肝功能检测)的知识体系。

2.3组建学习团队培育团队合作精神遵循团队成员知识技能互补,担任不同角色,承担共同目标,保持负责的相互工作关系的原则,最大效度地发挥成员的交互作用和群体效应。以学习团队为形式,以解决问题,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等综合素质为目标,培养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2.3.1“同组异质,异组同质”原则根据学生各自的学业成绩、心理特征、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学习能力等方面组成学习能力相当的学习团队,5-6人一组。一般以异质为主,使小组成员之间具有一定的互补性和个性化,同时保持组与组之间的同质,以便促进组内合作与各组间的竞争。

2.3.2“指定组长,双向选择”原则教师指定好各组组长,让组长和组员之间进行双向选择,便于小组管理,增强合作学习的效能,提高学生自主参与的积极性。

2.4目标任务驱动-合作研讨式学习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以临床常见化验指标为主线,根据不同知识模块,采取基础与临床、课堂内外结合,以项目为载体,任务为驱动,专业知识为主,课外知识为补充,实施目标任务驱动-合作研讨式教学模式,注重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并重,充分体现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达到由“教师如何教”转化为教师教给“学生如何学”,培养学生全面、多维的思维方式,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5多元化考核注重培养综合能力从考核方法、考核内容、考核形式上改变以往课程评价基本上以卷面成绩为主的考核方式,注重过程性评价(50%)与终结性评价(50%)相结合。过程性评价(50%)包括实验报告(10%)、实验能力考核(10%)和团队评价(30%);团队评价(30%)包括个人评价(10%)、团队互评(10%)、教师评价(10%),形成以能力为导向的基础医学概论1课程多元化评价体系。

3基础医学概论1课程教学改革的效果

采用盲法检测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效果,设计调查问卷,课程结束后对实施班级进行无记名调查,作为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效果检测的一项指标。共发放30份,收回30份,回收率100%。调查结果表明,83.33%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对课程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对课程教学模式改革表示赞同。采用目标任务驱动-合作研讨式学习,以项目为载体,任务为驱动,专业知识为辅助,课外知识为补充。以学习团队为单位,为共同目标相互学习,分工合作,最终达到了促进个人学习、大家共同提高的目的。85.71%团队有明确计划,团队会议能按照计划进行,得到满意的结果。73.33%的成员明确自己在团队中的角色,能积极独立、按时地完成团队分配的任务,尽最大所能完成学习目标(50%)。围绕课程目标任务,成员们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研讨,自由表达、质疑、解决问题,获得知识和乐趣,学生主体价值得到了发挥,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完成任务中获得成长;同时教师的主导和主体价值得到了展现,有利于教师高水平完成教学任务,也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相促进、激活思维,达到了“教学相长”的目标和“授之以渔”的目的。目标任务驱动-合作研讨式学习为每个学生提供了一个实现互动学习的平台和机会,是丰富教学方法、完善教学手段、增强教学效果的有效措施;目标任务驱动-合作研讨式学习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目标任务驱动-合作研讨式学习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开阔思路,促进学生提高学习能力;目标任务驱动-合作研讨式学习有利于营造一个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素养的环境,在与他人交往的学习中不断完善自我,使学生学会与他人的交流沟通和协调,强化其团队意识。调查结果表明,93.33%的学生很喜欢目标任务驱动-合作研讨式学习,对学习过程(73.33%)和学习效果(66.67%)表示满意,80%的学生认为提高了自己的学习能力、协作能力、学习效率和团队意识,提高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63.33%);通过目标任务驱动-合作研讨式学习增强了团队的凝聚力(50%)。有的学生写道:“基础医学概论1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一改以往灌输性教育,让我们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老师上课所讲解的知识,而是让我们以团队的形式去合作探究化验单中所反映的问题及其与专业知识相关的知识点”。“通过教学改革,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普遍提高了,极大地激发了我们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培养了我们的团队合作意识”,“锻炼了我们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提高了我们协同合作、相互沟通、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我们受益匪浅,并希望以后能有更多类似的改革”。

4基础医学概论1课程教学改革的创新点

4.1基础医学概论1课程教学新模式立足应用型医学检验人才培养目标,体现了“三个一致性”,即课程与培养目标的一致性;课程与培养方案的一致性;课程与全国临床医学检验技术(师)资格考试的一致性,凸显医学检验专业特色。

4.2基础医学概论1课程教学新模式以“临床常见化验指标”为主线,形成“一组织、三系统、四模块”的知识体系,注重“三结合”,即基础与临床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专业与人文结合。

4.3基础医学概论1课程教学新模式以学习团队为单位,实施目标任务驱动-合作研讨式学习,形成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为培养应用型医学检验人才提供了基本保证。

医学检验基础知识重点篇5

【关键词】岗位需求中职医学检验技术人才调查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9B-0125-02

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最终的目的是使每个学生毕业后能顺利进入岗位就业,而课程改革是影响职业教育的关键。北海市卫生学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是国家示范校重点建设专业,为了做好医学检验技术示范专业建设,完善人才培养目标的制订及进行课程改革,我们于2013年7月至10月对广西北部湾沿海地区医学检验行业开展了包括各级医院检验人员岗位需求和课程设置情况的调查,于2014年1月完成报告初稿,并邀请课程专家进行现场指导,经过近半年时间的沉淀完善,使得本调研的结果更具科学性、更具现实指导意义。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向广西北部湾沿海地区各级医院发放问卷,由各医院检验科内任意5名以上检验技术骨干填写,不足5人者,要求全部检验人员填写。

(二)方法。通过文献检索,我们自行设计了各级医院对医学检验人才综合素质需求情况调查表和中职医学检验人才培养课程设置情况调查表,向广西北部湾沿海地区共64家各级医院发放问卷,钦州市28家,北海市29家,防城港市7家。其中市级医院(三级)8家,市县(区)级医院(二级)21家,乡镇及社区医院(一级)27家,民营医院8家。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通过现场回收、邮寄等形式回收调查表。共发放医学检验人才综合素质需求情况问卷表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69份,回收有效率84.5%;发放岗位对北海市卫生学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程设置需求情况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70份,回收有效率85.0%。

(三)统计学方法。用excel软件录用统计处理数据,采用百分率进行统计性描述。

二、结果分析

(一)各级医院对医学检验人才综合素质需求情况。见表1。

表1各级医院对医学检验人才综合素质需求情况(n,%)

综合素质重要一般不重要

份数(份)百分率(%)份数(份)百分率(%)份数(份)百分率(%)

思想素质1691000000

职业道德与素养1691000000

敬业与工作态度1691000000

人文素质15194.1185.900

身体素质1691000000

法律素质1691000000

心理素质14284.02716.000

基本临床医学知识16295.974.100

检验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1691000000

计算机应用能力15591.7148.300

英语应用能力9958.66337.374.1

新技术应用能力15994.1105.900

自主学习能力1691000000

分析解决问题能力1691000000

创新能力16396.463.600

表达能力16497.053.000

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1691000000

人际沟通能力1691000000

团结协作能力1691000000

从表1中“重要”一栏可以看出,在人才素质方面,各级医院选择的比例,思想素质、职业道德与素养、敬业与工作态度、身体素质、法律素质均为100%,人文素质为94.5%,心理素质为84.0%,心理素质这一项的比例较低,可能是各级医院日常工作中不太注意这方面的考量。在知识方面,各级医院选择的比例,检验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为100%,基本临床医学知识为95.9%,表明我们培养的学生需要具有丰富的检验专业知识与过硬职业技能,掌握基本临床医学知识。在能力方面,各级医院选择的比例,自主学习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均为100%,表达能力97.0%,创新能力96.4%,新技术应用能力94.1%,计算机应用能力91.7%,英语应用能力58.6%。调查中91.7%的人认为计算机应用能力重要,这意味医学检验行业与自动化、软件化操作是十分密切的,所以必须加强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58.6%的人认为英语应用能力重要,这是调查中比例最低的一项,但是这不表示英语在医学检验行业里不重要,许多大型、先进仪器均是进口的,虽然有中文翻译的说明书,但是仪器操作界面及部分项目等还是英文符号。我们认为此项比例低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评职称需考职称英语,大家都比较排斥,但是又不得不面对,所以不选;二是英语在实际日常生活中应用很少。检验行业的发展是日新月异的,新操作系统、新项目的研发、仪器更新等要求我们培养的医学检验技术人才需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才能适应行业岗位的需求。

(二)岗位对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程设置需求情况。我们选取目前北海市卫生学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所开设课程中的21门进行问卷,结果见表2。

表2岗位对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程设置需求情况(n,%)

课程名称重要一般不需要

份数(份)百分率(%)份数(份)百分率(%)份数(份)百分率(%)

解剖生理学基础13277.63721.810.6

生物学基础14283.52615.421.1

无机化学11970.04526.563.5

物理应用基础10762.95029.4137.7

信息技术基础(计算机应用)11970.05130.000

英语10058.86437.763.5

有机化学12472.94124.153.0

分析化学12875.34224.700

病理学基础14082.43017.600

生物化学16194.784.710.6

临床检验16999.410.600

生物化学检验技术1701000000

微生物检验技术16295.363.521.2

病理检验技术14182.92816.510.6

疾病概要14786.52313.500

寄生虫检验技术16898.821.200

免疫检验技术16999.410.600

卫生理化检验技术13478.82615.3105.9

分子生物学常用实验方法13378.23721.800

检验士职称考试应试指南14585.32212.931.8

医护礼仪13478.82919.431.8

从表2可以看出,除了物理应用基础(62.9%)、英语(58.8%)两门课程不超过70%外,其余课程均高于或等于70%。结果表明,北海市卫生学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多数课程设置与岗位需求基本适应。北海市卫生学校曾进行过课程设置的改革,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部分的课程设置学科体系明显还需进一步改进。

在长期教学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如临床检验、生化检验、免疫学检验、微生物检验等专业核心课程教学中所需的各种溶液浓度,以及这些浓度的相关的实验技能包括的各种玻璃容器、量具(移液管、滴定管、量筒、容量瓶等)的使用,以及天平、分光光度计等都是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生物化学、物理等课程内容授课的重点,学生能熟练这些浓度的计算、熟练配制相关的溶液、熟练使用相关的容器与量器是专业课对该基础课的要求。教学中应把这些内容作为重点内容,让学生理解这些仪器的工作原理,熟练掌握这些仪器的操作方法,应用这些技能去学习、训练专业课的实践技能,而不是在专业课学习时重新复习和训练这些知识和技能。

另外,在调研中我们也收到各医院部分医学检验专业在职人员的建议,例如增设检验仪器使用与保养、医疗事故的防范、医患关系的处理、基础统计学、医疗卫生法规等方面内容的课程。

三、讨论

通过对医学检验人才综合素质需求情况调查分析,我们认为中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应培养适应于当前社会主义医疗条件下需要的全面发展的、具有一定临床医学知识、掌握较丰富检验专业知识和具备熟练职业操作技能、能从事各医疗机构检验工作的实用型专门技术人才。具体目标培养要求:一是素质方面,培养具有较高思想素质、职业道德与素养、敬业与工作态度、身体素质、法律素质、人文素质、心理素质的医学检验技术人才;二是知识方面,培养具有丰富检验专业知识与熟练职业操作技能、掌握基本临床医学知识的医学检验技术人才;三是能力方面,培养具有较强自主学习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团结协作能力、表达能力、创新能力、新技术应用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英语应用能力的医学检验技术人才。

上述的调研有利于以岗位需求为导向进行课程改革。我们应依据工作岗位对各课程知识的需求,调整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适当减少文化基础课比重,增大专业课、实训课比重。根据调查反馈的意见及建议,我们认为应当调整某些课程课时,适当增加岗位急需知识结构的课程,如检验仪器使用与保养、医疗卫生法规等方面课程;应该围绕着检验工作的任务和过程,参照临床医学检验技术(士)资格考试标准,改革现有的课程体系。最终使校内教学与岗位需求紧密结合,确保学生能够学到有用的知识、练就需要的技能,有能力通过资格考试,为培养实用型医学检验技术人才奠定基础。

总之,人才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通过对行业岗位需求的调查进一步确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课程改革,这仅是人才培养的一部分。要培养出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人才,我们还必须不断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大力开展各项文体活动、社团活动等,多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适应现代岗位需求的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实用型医学检验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符秀华.从护理岗位需求调查看中职护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J].职业教育研究,2009(1)

[2]全立群,吴文林.新形势下大连中职学校(检验)技能与就业形势分析与对策[J].学理论,2011(2)

[3]曾顺良.对中职卫校医学检验专业临床检验学教学内容与部分相关课程内容的关联性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10(10)

医学检验基础知识重点篇6

[关键词]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34-0066-02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势头一直良好,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人才培养也取得了较为可喜的成果。高职院校是为我国发展提供生产和服务人才的专业基地,优化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人才培养模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还能够为我国医学事业输送更多人才。

一、医学检验概述

医学检验主要是通过各种设备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相关依据。学生通过医学检验专业学习主要是为了掌握临床疾病诊断的基本知识、临床医学检验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验操作技能、与健康相关的基本知识与技能等,同时还为了掌握比较全面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医学检验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能够良好适应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熟练掌握相关的医学检验技术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1]

二、优化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人才培养模式

(一)以就业为最终目标,优化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能够有个较好的就业前景。因此在课程体系的优化方面需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打破原有的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独立性,让专业课与选修课之间较好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知识网。其中的基础理论需要体现出应用性强的特点,专业知识需要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整个课程体系需要体现出将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结合在一起的教学方向;二是突出实践的重要性,利用各种形式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真正实现培养实用性人才的教学目的;三是抓好素质教育的培养,将素质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素质。

时代不断进步,医学检验技术也在不断地进步,因此想要从根本上优化课程体系,就需要与时俱进,将新知识、新技术融入教学内容中。[2]例如,某高校医学检验组教师为了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就业水平,与各大医院合作,对医院的检验科室进行了一系列的调研,详细了解在医院中用到的各种先进的检验设备,将这些设备的具体操作方法融入教学中,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操作能力。

(二)优化师资力量

部分高职院校的教师在理论知识方面有着比较好的基础,但是针对实践方面可能由于各种原因不能与医院的检验技术人员比拟,因此在优化师资力量方面高职院校可以与医院合作,定期将医院的检验技术人员请进课堂,进行现场教学。甚至还可以请知名专家为学生讲述前沿的检验知识,保证其知识的前沿性。例如,某高职院校经常不定期地邀请当地医院的检验科专家教授进校开专题讲座,学生不仅能够学到专业的理论知识,还能够学习到前沿的实践知识。

(三)开创校院合作模式

校院合作模式在我国的部分高职院校中已经取得了较好成果,将校企合作模式运用于医学检验专业,不仅提供给了学生实训的机会,也能够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利用医院的资源打造一个准备室、实验室、仪器室一体化的实训基地。加强理论转化为实际,增加学生进行见习的机会,提高进入实习状态。同时,在此基础上积极拓展校外实训基地。例如,湖北某高校积极与当地多个医院建立了合作关系,创建了一个学生理论结合实践的局面,高职院校利用医院的各项设备,既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又减小了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的压力,医院则能够吸收更多的检验人才。

(四)加强学研结合

高职院校可以寻求与科研机构合作,一方面锻炼了高校教师的科研水平,另一方面科研机构能够利用更多人才进行科学研究。[3]例如,河北省沧州市某高职院校与医院的教研机构从2004年起就进行了深入合作,其研究成果达到了国内的领先水平,多篇,还获得了多个奖项。整个合作过程中,高职院校的教师提高了实践能力和理论水平,在进行科研的基础上提高了教学质量。医院的科研机构还可以在高校内建设实训基地,加深课程内涵。某高职院校在认识到实训基地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有着重要作用之后,用5年的时间建设了一个软硬件设备齐全、多媒体技术先进的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实训环境。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在实训基地进行了实训之后,更好地理解了课程内容,其实践能力得到提高,整体的成绩也得到提高。

(五)进行“四位一体”改革

通过在课程内容、专业考证、行业标准以及技能提升四个方面提高医学检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将考证内容穿课程内容,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适当引进考证内容,提高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通过引入行业标准和开展技能竞赛活动,一方面让学生提前了解行业标准,更快地进入工作状态,另一方面,可以利用竞赛提高学生的检验技能。

(六)调研学生实习情况

实习能够更好地让学生快速进入工作状态。首先,制定完善的实习教学计划能够有效保证学生实习的顺利进行。其次,对学生进行实际的实习调研则能够为之后的工作提供实际数据。例如,湖南长沙市某高职院校对实习工作做出了较大的调整,首先是认真调研了学生能够进行实习的所有医院,将具体的某医院划分在具体教师的管辖范围之内,保证每个医院都有教师负责,并且教师定期进行实习检查,教务处实行不定期检查制,要求学生定期上交实习报告并且要求教师定期的与实习学生进行实习情况交流,保证实习期间学生能够正常实习,通过交流让教师与学校了解学生的实习动态。

三、结语

通过优化课程体系、优化师资力量、开创校院合作模式、加强学研结合、调研学生实习情况,逐渐形成了学校、医院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从课程体系的改革开始,为实训基地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更好地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医院选择与高职院校合作,加强了科研技术水平,保证了人力资源的充足,这开拓出了一个学校、医院双赢的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刘家秀,侯云华,杨学艺.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项目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效果评价[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0(2):152.

医学检验基础知识重点篇7

对于大多数的高职医学院校,医学检验专业依然沿用原来的教育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课程安排不够科学,结构和比例不合理,覆盖面比较窄,专业课依旧是讲授临检、血检、免疫、生化、微检等基础知识,无法适应当前临床科研、质控以及检验设备自动化的要求。同时,课程呈现方式呆板,无法完全适应现在检验科的新技术、新理念;另外,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学生难以学以致用。在教师队伍建设上,具有医院实践能力的“双师”型师资力量的不足也是导致现在高职检验毕业生走向临床岗位不适应的原因之一。虽然每所院校都聘请一些具有执业资格的兼职教师,但由于不是专任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技巧相对缺乏,教学的责任心也相对不强,学生对绝大多数兼职教师的课程不太满意,进一步造成了教学与临床就业实际的不匹配。

2检验人员工作现状

2.1检验工作对仪器的依赖性增强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自动化检测仪器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医学检验临床工作中的广泛应用,医学检验工作对仪器设备的依赖性越来越强,传统的人工检验模式已逐渐被自动化、智能化的检验技术所代替。而检验仪器从使用到维护保养更是依赖检验人员的操作,因此,向检验人员讲授仪器相关知识也愈发显得重要。

2.2检验科与临床的关系日益紧密

近年来,检验质量与自动化程度已明显提高,可是由于检验项目的不断增多与临床检验应用的复杂性等因素,检验与临床的关系反而出现断截现象,在对疾病的诊断上不能做到很好的衔接。因此,加强检验的质量管理,增强包括检验前、检验中、检验后三个阶段的全程控制,并与临床积极沟通,得到临床的反馈和支持才能真正提高检验的质量和水平。

2.3各医院对科研立项愈发重视

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是每个学科不容忽视的问题。检验医学专业不仅实践性强,而且是传授知识、训练基本技能和培养科研思维和方法的学科。针对目前各个医院和检验毕业生临床就业点对科室人员科研能力要求的不断提高,以及针对高职毕业生寻求再教育及再发展的特殊性,在高校学习期间让学生接触科研、了解科研就显得越发重要。

3结合临床就业实际应采取的措施

3.1以就业为导向改进现有课程结构

以实践体系为主线,重新修订教学计划;调整课程结构及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比例;增加适应就业需求的灵活性与开放性课程内容;结合临床就业实际,在高职检验教育中以必修课或选修课的形式增设临床检验仪器的学习,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更贴近临床工作实际,熟悉临检、微检、免疫等各科室常见仪器的维护与使用,并掌握仪器的工作原理、做好仪器的质控工作,使学生能够更快更好的适应实际工作。

3.2加强检验与临床沟通的教育

长期以来,由于缺乏沟通、缺乏处理人际关系的技巧、缺乏双方情感的共鸣,检验与临床之间存在着一定的隔阂与矛盾。检验人员连班、加班为临床医生的诊断、治疗、疗效观察提供大量的检验数据,甘当临床医生的助手,希望临床医生理解、信任检验科的诊断结果。但临床医生经常会抱怨检验结果的不准确及报告的不及时,双方的不理解、不尊重、不信任,将很难确保医疗质量。因此,加强检验与临床沟通方面的教学内容刻不容缓。对于高职检验教育,一方面可以选修课的形式增设检验结果判读的学习,加深检验学生对各类检验结果临床意义的理解,从而对检验结果的正确与否进行初步判断,减少误判率;另一方面,可以在对学生进行临床医学概要和临床实验室质量管理等课程的学习中,以“案例教学”等形式增加检验与临床沟通的专题教育,使学生在临床诊断工作中善于与临床医生交流,赢得临床医生的信任,减少与临床医生的隔阂,从而真正发挥检验医学在现代医学实践中的作用。

3.3以校院合作为手段,加深学生对检验工作的了解

医学检验基础知识重点篇8

关键词:生物化学;高职检验专业;教学设计

为了适应现代职业教育要求,四川卫生康复职业学院提出了“培养道德高尚,理论扎实,操作娴熟,适应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生物化学是临床医学基础课程,也是检验专业重要的基础专业课。我院生化教研组对生物化学课进行了优化设计。

一、结合专业培养目标,明确课程定位

医学生物化学是研究正常情况下人体内各种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物质代谢及其调节规律的一门学科。生物化学以生物学、有机化学为理论支撑,是检验专业重要的基础专业课。只有掌握它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才能为进一步学习其他基础医学和临床检验课程奠定坚实的基础,发挥检验专业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确定教学目标,优化教学内容

1.明确教学目标

根据职业教育“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综合素质为导向,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的理念,生化教研组确立了三个层次的教学目标。首先是知识目标:要求学生掌握生物大分子的基本理论、生物学功能及理化性质;熟悉三大营养物质在体内的代谢过程及生化意义;了解代谢异常与疾病之间的关系。其次是能力目标:要求学生具备生化基本实验操作能力;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能将理论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最后是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积极主动的工作热情;吃苦耐劳的品质及奉献与服务的精神;团队合作的意识。

2.优化教学内容

生物化学的课程特点是内容多、课时少,对理论、抽象、实践能力要求高。医学检验专业选用的是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王易振主编,全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卫生部规划的教材。该教材通俗易懂、理实结合,突出素质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培养,且涉及的内容和深度比较符合检验专业教学的要求。但知识结构层次不分明,有些知识过于陈旧、复杂。由此,生化教研组将整个教材内容分为四个部分:静态生化、动态生化、基因信息的传递、临床实践,同时对教学内容的顺序与课时分配进行了相应的调整。

此外,为了突出重点、难点内容,降低知识点的理解难度,教研组补充了知识链接、案例分析;同时删除了学生普遍认为较抽象、难以理解、与实际临床联系较少的内容,如信号通路、分子生物学相关的实验等,从而进一步简化、优化教学内容。

三、教学设计与实施

整个教学设计紧扣高职医学检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教师引领、学生为中心为原则,以理论与实践结合为切入点,设计情景学习,学生全程参与,实现理实一体化。同时以职业岗位应用为导向,调整教学内容,增加实践教学,强化职业能力。

1.学生情况分析

学院医学检验专业招收的是高中起点的学生,其中文科生缺乏生物学及化学等相关知识,总体情况欠佳,增加了本学科的学习难度。此外,部分学生心理承受能力、适应能力差。但从另一方面看,学院学生以女生为主,课堂纪律好,学习积极性高,态度端正,因此整体学习氛围好,有利于教学的开展。

2.教法设计

根据学情分析及学院的实际情况,教学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案例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pBL教学法、实践教学法。

3.学法分析

针对以上的教学方法,生化教研组设计以下的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讨论法、角色扮演法。

四、教学评价体系

整个教学评价体系分为教师教学效果评价和学生学习效果评价。教师教学效果评价主要包括:校内学生评价、教师之间的相互评价、学校教学督导组评价。学生学习效果评价主要包括:平时考核占最终成绩的10%,包含作业、课堂回答题、学习态度;实验考核占最终成绩的30%,包含实验报告、技能考试;考试考核占最终成绩的60%,包含期中考试、期末考试。这样的评价体系不仅关注结果,也注重过程,体现了对素质能力的培养,保证了有效的教学质量。

高职医学检验专业生物化学课程教学的设计理念紧扣高职高专培养目标,以职业岗位要求为导向,着重动手能力培养,最终强化职业能力及终身学习的能力。从课程定位、教学目标与内容、课程设计与实施、教学评价等多方面进行了重新设计,突出了医学检验专业岗位特色,为实现培养高素质技能检验专业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医学检验基础知识重点篇9

关键词:医学;检验专业;实验教学

我校是一所医学类中等职业院校,根据职业学校的特点,培养扎实的理论和熟练的操作技能,使学生能优先就业是目前我校进行教学改革的目标。近年来,国家多次调整专业,根据市场需求我校新增设了临床检验专业。为培养合格的检验专业人员,我们在教学改革方面进行了探讨,更重视临床检验基础与实验教学。

临床检验基础是医学检验专业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内容多,涉及面广,实践性强,形态学要求较高,培养目标主要是使学生掌握检验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多项检测技术,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现代医学发展速度很快,以前的检验仪器方法跟不上医学需要,如显微镜倍数低、实验速度慢、仪器不先进、手工操作多等。现在,随着计算机的迅速发展,显微镜倍数大大提高,实验室仪器速度加快,仪器先进、手工操作少,大量工作可以通过电脑完成,若仍然采用人工方法进行检验结果的登录、计算、报告,就不能适应实验室的正常运作。因此,检验医学教育必须顺应时展趋势,同时要强调提高素质教育,加强技能操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当前,临床检验基础的实验教学要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改革。

一、改变传统教育教学方法,重视实验教学

在检验专业中,除了理论教学中学生要掌握理论知识外,更重要的是突出学生的动手能力,加强实验教学。目前,所有实验课都不是独立设置的,都是理论教学的一部分,实验内容及时间均由理论课内容和速度决定。实验课要从理论课分离出来,不仅要形成完善的理论体系,有高素质的实验教师队伍,还要有具有专业特色现代化的教学实验室。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实行多层教学及理论与实验结合。首先,让学生分析本课堂的知识,然后提出重点、难点、疑点,然后再综合运用理论知识。如我给学生讲述白细胞分类、红细胞分类、网织红细胞分类时,以往的教学过程完全是人工操作,先采血染色镜下计数,再镜下分类用计数器手工分类(用计数器进行分类既不准确又麻烦)……现在使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采血后放入电脑计数器,50秒就能出结果,既快速又准确。在实验过程中,有的学生听不懂、看不清,教师操作时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能使实验过程更形象直观。这样的实验教学,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提高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这种方法实行后,学生不仅掌握了本专业的基本操作技能,而且锻炼了其分析观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采集标本渗入实验教学

为了使学生毕业后有更好的出路,我们通过本校附属医院采集了多方面的标本,使学生看到真实典型的病理成分和异常改变。看着标本,学生认识到了自己是在给病人做试验。写化验报告单,然后提供诊断依据,学生们再进行分组讨论,根据标本每组提出不同意见,教师进行总结……学生犹如亲临病房进行检验工作。如常见的病原菌大肠杆菌、葡萄球菌等,我在镜下让学生观察细菌形态与染色,使学生认识到发热、腹痛、腹泻在临床症状就是大肠杆菌、葡萄菌感染后所致,从而使他们看到真实典型的细菌形态和异常改变,以便出报告单。我还结合药物,给学生讲述革兰氏阴性菌的形态,临床如何使用青霉素、庆大霉素等,培养学生高度的责任感和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同时,我也给学生讲述化验结果失败造成的危害,让学生知道检验师对病人病情的辅助诊断是多么的重要。

三、调整大纲要求,改革考试模式

近年来,医学发展速度非常快,新的检验技术及方法不断创新,原有的教学大纲已不能满足目前的教学,所有实验课都不是独立设置的,都是理论教学的一部分,实验内容及时间均由理论课内容和速度决定。首先实验课要从教学理论课中分离出来,形成完善的教学体系,就要调整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及方式,还要有高素质的实验教师队伍,建立具有专业特色现代化的教学实验室。针对目前就业困难的一些实际问题,重新制订可行的教学计划,优化实验教学内容,是目前实验教学改革的重点。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临床充分检验的需求,可采取精简与补充相结合的原则,并根据专业发展模式,吸收教学的新知识、新技能,淘汰一些旧技能、旧内容,如白细胞计数器、转速慢的离心机等,新增临床上目前使用的比较先进的实验技术,从而使临床检验基础实验教学更贴近当前临床检验专业的岗位要求,为学生的就业打下良好基础。同时,学期末进行考试也要改变传统单一的试卷考试,进行实验室技能操作考试,其中每次理论课后布置的作业完成情况占30%,实验技能操作占50%,实验报告等占20%。

总之,临床检验基础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在临床各科诊断疾病中占有重要地位,学好这门课,对临床检验专业学生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医学检验基础知识重点篇10

Keywords:medicallaboratoryinstruments;biomedicalengineering;teachingmode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8-0214-01

引言

《医学检验仪器》课程在医学检验专业普遍开设,但在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却较为少见。对于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本科院校来说,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的仪器维修能力。随着检验医学在临床诊断中地位的提高,越来越多功能复杂、智能化程度高的现代检验仪器进驻检验科室,这对相关专业人员如检验科技术人员、检验仪器维修工程师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医学检验专业的学生进入检验科从事仪器操作的工作性质不同,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毕业生更擅长仪器维修与设备管理,所以更能进入有着广阔市场的检验仪器公司或医院设备科工作[1]。为了让学生毕业后更好地从事检验仪器维修相关工作,在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开设《医学检验仪器》课程显得十分重要。

一、检验医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检验医学是一门涉及范围广泛的多专业交叉学科,现代医学检验仪器通常涉及光学、机械、电子、计算机、材料、传感器、生物化学、放射等多技术领域[2]。多领域知识的交叉融合对教师和学生都是一种考验,在检验仪器教学中偶有失衡,便会大大降低教学效果。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结合学生具体情况,对检验仪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作如下分析。

1.理论教学过于枯燥,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学生在电子技术、数理统计和计算机应用方面的功底颇为扎实,但对医学知识的理解不够深入。检验仪器的设计不但包含理工科知识,也依赖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用化学、医用物理学、临床疾病诊断、临床医学检验等方面的基本理论,而后者正是工科类专业学生的弱势,因此,其对仪器原理的理解往往一知半解,久而久之,丧失学习的兴趣。

2.实验室检验仪器设备难以满足教学的需要

实践课程是检验仪器教学的重要一环,尤其对以培养维修工程师为主的生物医学工程而言。部分实验室在建设过程中,由于对医学检验仪器课程的不够重视,以及经费投入的限制,导致硬件设备跟不上教学的步伐,严重影响学生实践训练,进而影响教学效果[3]。

二、《医学检验仪器》课程改革的措施

《医学检验仪器》课程改革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通过四年的探索与实践,在课程教学与改革方面总结出以下经验。

1.注重教学内容的合理性和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针对“培养检验仪器维修工程师”这一具体目的,在教材和内容上都要精挑细选,要联系实际、重点突出、知识面广、难易结合。目前医学检验仪器教材多针对医学检验专业编写,而曾老师编写的《临床检验仪器学》内容涵盖临床常用检验仪器的基本原理、仪器结构、故障易发部位及质量控制等,关于检验标本及临床检验方法介绍较为简单,比较适合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学生使用[2]。通过文献调研和走访广州、中山、珠海、东莞等多家医院发现,临床检验常用,需要经常维修、维护的设备包括血细胞分析仪、血液凝固分析仪、半自动尿液分析仪、尿沉渣分析仪、生化分析仪、酶标仪、细菌鉴定仪、免疫发光分析仪等,因此教学内容选取此类仪器对应章节,而弱化pCR核酸扩增仪、Dna测序仪等内容;课程重点除了检验仪器的基础理论和基本原理外,还包括各种仪器的基本电路、结构功能、操作方法、故障检测与排除、维修维护步骤等,而对所涉及的血液学、免疫学、生物化学和微生物学的新理论、新方法也需要有所了解,以便学生对临床检验实验室有一个系统的认识。

课堂教学适当辅以科室仪器图片、多媒体动画、视频等,形象地阐述仪器的操作、安装、故障分析等过程,可以起到较好的效果,也能补充实验室设备不足、学生无法亲自动手操作仪器的缺憾;亦可尝试引导式教学,重点内容除了由教师主讲外,针对教学内容设计一些思考题,要求学生自行查阅资料、制作课件并演讲,设置讨论和教师点评环节,改变以往医学检验仪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督促学生学习和掌握[4]。

2.重视实践训练,完善实验室硬件设施

在实验室已有设备的基础上,尽可能多地增加实验内容,以实验促进教学。针对实验室只有分光光度计等少量检验仪器设备的缺陷,在实践过程中,通过不断积累发现,除了完成基本的操作内容外,还可以增开故障维修实践内容,具体做法为:将学生分为a、B两大组,分别进入两个实验室,在老师指导下对分光光度计进行拆机操作,并由学生在不过分损坏仪器设备的前提下设置电路故障,然后a、B两组互换实验室,维修对方组所设置的故障,顺利完成维修任务的学生可获得平时成绩加分奖励[5]。通过训练,学生对仪器电路结构的理解更加深刻,学习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厚。然而,单一的仪器设备并不能完全适应教学安排。对于教学用检验设备偏少、实验室无法投入足够资金的情况,为了节约成本,建议酌情考虑购置一批价格较低、体积轻便的重要仪器,以满足教学的基本要求;另外,还可向医院低价购买计划淘汰但仍可正常使用的二手检验仪器,以供教学之需,缓解理论教学“看不见”、“摸不着”的难题。

3.加强校企合作

建立医学检验仪器实习基地,让学生有机会深入企业观摩和实践,近距离走进“维修工程师的生活”,了解其工作环境、岗位职责,可进一步作为督促学生认真学习课堂理论知识的有效手段,是提升学生学习效果的行之有效的途径,也为学生将来更好地从事相关行业的工作打下基础。同时,可以邀请校外维修工程师举办讲座,为学生带来医院科室仪器的维修实例与经验,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检验仪器维修的要点。

4.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检验科由于仪器设备、检验标本等的特殊性,对实验室温度、湿度、电场、磁场、无菌环境都有严格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教会学生仪器维修的基本要点,还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保持严谨的态度,出入科室要言行得体,穿鞋套、戴手套,注意细节,将来才能更好地胜任维修工程师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