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市场发展史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3:52:33

证券市场发展史篇1

到今年底,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建立的证券市场已经整整走过12个年头。1990年12月19日,黄浦江畔一声锣响,标志着中国证券市场正式诞生了。这一天,已经作为辉煌的起点,载入了史册。

1991年7月3日,深圳证券交易所在改革开放的特区隆重地举行了开业典礼。这一天也已经作为辉煌的历史,载入了史册。

我国证券市场的诞生,顺应了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不但为市场经济的运作提供了样板,也为深化企业改革提供了动力。证券市场的建立,不仅有力地推动了资本市场的发展,也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金融意识。

可以说,证券市场的建立,带给人们的不只是金钱,还带来了新思想、新观念、新知识、新规则。

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两家证券交易所的先后正式开业,不仅标志着我国改革开放后的证券市场正式诞生了,也象征着中国百年证券的历史长河,千折百回,历经险阻,终于汇流成滔天的大潮。

实际上,中国证券的历史,既年轻又渊远流长。我国早在清朝时期就已经开始发行债券与股票,1872年,上海轮船招商局成立,它是中国第一家近代意义的股份制企业,它所发行的股票是中国自己的第一张股票。1882年,上海平准股票公司成立,它是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家专门从事股票买卖的公司,也是中国证券交易所的前身。

从清朝开始,我国的证券横跨清朝末期、民国时期、革命根据地时期、解放初期、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形成了一幅长达百年之久的中国证券发展的历史画卷。在这百年证券之中,每一只股票都包含着一个故事,每一张债券都凝结着一段历史。这些证券不仅直接反映了我国民族工业产生及变迁的过程,而且也从一个重要的侧面反映了我国近代经济发展变化的状况。同时,由于历史条件不同,每个时期的证券均展现出不同的特点。

清朝时期的证券,说明了外国资本的入侵,也说明了中国风气大开,股份化与证券市场的种子已经在中国落地生根;

民国时期的证券与证券市场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当时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而国民政府滥发公债,也象征着统治的没落;

革命根据地时期的红色证券,像星星之火,点燃了革命的火炬,推动了革命根据地的不断发展与革命战争的胜利进行;

解放初期的证券促进了信用合作社、供销合作社等集体组织的建立,解决了国家经济建设初期极需要的资金;

时期的证券虽然非常稀少,但是一张北京市房山区交通镇供销合作社的社员证(股金证)和一张射阳县供销合作社股票,连接上了十年的断代史,这说明在极度严寒的政治气候之下,股票也有着顽强的生命力,股票与股份制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是任何极左思潮也否定不了的;

经过的考验,中国证券度过了一段独特而艰难的时期,但证券历史的长河在闯过险阻之后,依然要奔向大海。

进入改革开放时期,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的解放,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呼唤着建立全国集中统一的证券市场,一场波澜壮阔的大潮即将涌起,沪深两家交易所应时应运而生。

在12年中,我国股市从几家上市公司扩大至近1200家;我国的证券化率从不足1%猛增至50%以上;我国的证券公司由深圳特区证券公司一家发展至100多家;我国的股市从国内不断走向国际;我国的开放式基金从无到有,基金业逐步发展壮大;我国的证券法规不断完善,证券监管不断成熟。我国的证券市场用了短短12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100多年所走的路,我国的证券市场在世界证券市场发展史上创造了一个奇迹。

证券市场发展史篇2

[关键词]职业能力;教学改革;证券投资学

《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高职教育应该“强化教育教学实践性和职业性”。它为高职教育提出了明确的目标,指明了高职教育改革的方向。“证券投资学”是国家教委规定的高等院校财经类核心课程。它对高职学生提高投资理财技能具有重要作用,也直接服务于证券及相关岗位职业技能的培养。如何有效提高高职“证券投资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实现高职教育的目的,培养具有较强证券投资实践技能的从业人员并广泛提高高职学生的投资理财能力,就成为高职“证券投资学”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1高职“证券投资学”教学改革现状和不足

“证券投资学”具有理论综合性强、高度强调实践性的特点。该课程的学习效果以学生所掌握的证券投资实践技能能否指导国内证券市场投资实践作为衡量标准。为此,高职院校广泛开展了以提高实践技能为目的的教学改革。

11偏重教学方法改革

高职院校已经高度意识到实践技能的培养,并在教学中引入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综合国内高职院校的实践来看,教学方法的改革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引入案例教学提高对理论的运用能力、通过财经新闻的讨论增强信息搜集及分析能力、以模拟交易和模拟比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校外实践基地以了解证券机构的运作、安排企业人士指导学生实训以弥补学校师资在实际技能上的不足。

12少有提及教學内容的改革

相对于教学方法,高职院校在“证券投资学”教学内容方面的改进却不多。从教材内容来看,高校“证券投资学”教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证券及证券投资概述、证券投资分析方法、证券投资理论、证券投资风险等。高职“证券投资学”在内容安排上也囿于上述范围,并在难度上有所降低。虽然为了适应项目化教学的需要,高职“证券投资学”教材对教学内容重新编排,但没有改变以理论阐述为主的安排方式,尤其是缺乏和中国证券市场的紧密结合。这就造成了教材内容无法满足证券投资实践技能训练的目的。

教学方法是手段、服务于教学内容。当教学内容不能满足于实践技能的培养时,教学方法的改进并不能从根本上实现教学目标。高职“证券投资学”必须首先解决好教什么的问题。教学内容改革已经成为高职“证券投资学”的当务之急。

2基于职业能力的培养开展高职“证券投资学”教学内容改革

早在2006年,教育部便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到,高职教育应该“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设置取决于高职学生就业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高职“证券投资学”积极开展教学内容改革。

21高职证券类专业就业岗位

证券行业对人才的起点要求普遍较高,在招聘条件上多以本科为主。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高职学生可以从事的证券行业岗位的可选择性。一般来说,证券行业对高职学生的需求主要定位于市场开拓。以证券公司为例,它们为高职学生提供的工作岗位主要是客户经理和证券经纪人。汇总证券公司在51job网站列出的招聘要求,证券经纪人和客户经理的岗位职责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开发新客户、负责客户日常投资咨询服务、帮助投资者了解证券或投资市场运行、向投资者提供投资建议。

22高职就业岗位的职能能力要求

与其他岗位相比,开发和服务客户的工作性质对证券投资理论的要求有其特殊性。在和客户的沟通过程中,他们不需要向客户讲解精深的证券投资理论,不需要构建复杂的模型对股票进行估值。他们需要的是和客户进行良好的沟通,增强客户对公司的信任度,进而成为公司的客户。对于证券投资经验不足的客户,他们应展现出一定的专业能力,能够以浅显易懂的方式和客户交流市场热点及成因,解释新闻事件对市场的影响。对于有一定证券投资经验的客户,他们应具有和客户产生共鸣的能力。当客户谈起曾经操作过的股票时,如果能够说出该股票的历史表现以及同时期市场主流热点,就很容易和客户建立起联结,获得客户的信任,为进一步深入接触创造条件。

3高职“证券投资学”教学内容改革的实施

高职学生就职于行业第一线。他们不仅需要一定的理论功底,更要了解中国证券市场,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

31根据岗位职业技能的要求重设理论模块

高职“证券投资学”应该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以职业技能的培养为目标,在理论模块的安排上要符合岗位职业技能的需要。从岗位职业技能的需要出发选择适用的理论,是高职“证券投资学”教学改革的第一步。

(1)证券及证券市场。该部分主要介绍证券和证券市场的概念、种类、特点及相关常识。通过本环节的学习,学生获得证券和证券市场的基本认知。本环节是高职“证券投资学”的基础模块。

(2)证券投资分析方法。证券投资分析方法是“证券投资学”的核心模块。它从基本分析和技术分析两个维度展开。这部分内容在理论层面已经相当成熟,对其沿用即可。

(3)投资组合理论。传统教材在讲授投资组合时,大量使用数学公式,理解难度大,与就业岗位职业技能的关系不大。正确的做法是跳出公式的推导,说明不同类型证券在“收益—风险”匹配关系上的差别,告诉学生稳健型投资者可以多配置债券少配置股票,多配置大盘蓝筹股少配置小盘股。激进型投资者应更多地配置中小盘股、创业板股票。

(4)行为金融。行为金融对于理解投资者行为,正确看待中国证券市场的各种现象具有重要作用。高职“证券投资学”教材应及时增加这部分内容,向学生介绍过度自信、心理账户、羊群行为、损失厌恶、后悔厌恶、熟悉偏好、锚定效应等行为金融理论,以便于学生理解各种投资者行为及其在中国证券市场的表现。

(5)证券投资风险及防范。在讲授证券投资风险时,一定要结合中国证券市场案例,才能让学生在认知上更为深刻。否则,对风险的认知就会流于形式,难以培养真正的风险意识。当风险事件来临时将难以及时做出反应。

(6)中国证券市场历史。高职学生的就业岗位定位于国内证券市场,工作于第一线,直接面向客户。他们的职业能力必须以适应国内证券市场为准。高职“证券投资学”不仅要向高职学生讲授证券投资理论,更要让他们理解证券投资理论如何运用于中国證券市场的投资实践。对于缺乏经验的学生来说,了解历史是最好的弥补阅历、提升经验之法。高职“证券投资学”必须从投资实践的角度介绍“中国证券市场历史”。

32构建以中国证券市场案例为主体的案例体系

虽然案例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已经受到普遍重视,但它主要还是作为理论教学的辅助和补充。高职“证券投资学”应赋予案例更高的地位,将案例作为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证券投资学”教学内容改革的重要任务就是补充完善案例的数量,形成与理论模块相呼应的案例体系,确保每一个理论知识点都可以在历史中找到与之对应的案例。通过这样的安排,学生在学习理论的时候便能不断地结合案例进行验证、总结和反思,最终提高理论的运用能力。一套完整的案例体系能够形成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回到理论的学习模式。

33从投资实践的角度阐述中国证券市场的历史

中国证券市场经历了多次的牛熊转换,出现了大量的投资机会,也让投资者遭受了巨大的亏损。每一个投资者的成长都离不开在证券市场实践中的摸爬滚打。案例教学虽然有助于理解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但真实的证券投资实践总是在现实市场中寻找投资机会。它需要投资者具备综合运用各种理论的能力,并勇于承担风险。这种能力是单靠案例教学是难以实现的。

高职“证券投资学”应该向学生讲解中国证券市场的历史,分析每一轮牛、熊市产生的背景,剖析历史上出现过大幅上涨和下跌的典型案例,帮助学生形成对于中国证券市场演变的整体认知。高职“证券投资学”还应从历史中挖掘出投资机会的共性,从而帮助学生实现从“学”到“悟”的跨越。

34将时事财经新闻作为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无论案例还是历史,它们都属于既成事实。真实的证券投资活动必定是基于未来的抉择。证券投资技能的培养离不开真实市场环境中的训练。时事财经新闻对证券市场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力。对它的解读是每一位证券投资者都必须掌握的技能,也是证券从业者投资实践能力的体现。高职“证券投资学”必须将时事财经新闻作为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以此指导学生展开模拟交易,培养证券投资技能。

(1)时事财经新闻解读对培养投资敏感性具有重要作用。通过时事财经新闻的解读并判断相应的投资机会,对学生理解价格的波动、体会理论在现实中的应用,培养投资敏感性具有重要作用。它是证券投资技能最好的检验者。解读时事财经新闻也就成了最有效的理论应用能力的训练方式。

(2)基于时事财经新闻的模拟交易确保了证券投资实践训练的频率。虽然模拟交易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已经在高职“证券投资学”中广泛使用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也存在一些负面现象,如标的选择的随意性,亏损后长期持股不动等。对于初涉证券投资的学生来说,一开始的模拟交易必然是毫无章法、随心所欲的。面对几千只股票,他们常常感到无从下手。即使学生有心按照某一理论展开操作,市场的复杂性也决定了基于单一理论的决策很容易遭受亏损。行为金融的“处置效应”解释了投资者在亏损时舍不得卖出股票的现象。它同样会在模拟交易中得到体现。很多学生会因为亏损而选择持股不动。这就会大大地减少模拟交易的次数,影响模拟交易锻炼实践技能的效果。

4结论

根据岗位职业技能重设理论模块,构建以中国证券市场案例为主体的案例体系,从投资实践的角度阐述中国证券市场的历史、将时事财经新闻作为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以此开展模拟交易,这四点构成了高职“证券投资学”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全部内容。通过这样的安排,高职“证券投资学”能够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技能培养紧密结合起来,实现在理论教学的同时便能不断地进行证券投资实践技能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郑秀田“财经时评”模式在《证券投资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金融教育研究,2013(10):83-87 

[2]余丽霞模拟教学法在《证券投资学》实践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2011(2):81-83 

[3]杨建平全程考核—实训—竞赛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探索[J].职教论坛,2008(8):16-18 

[4]曾贵证券投资学课程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应用[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0):82-86 

证券市场发展史篇3

各项数据向好

最近几个月,市场上行趋势愈发明显,但与不断向好的基本面相比,券商股的涨势落后于预期。自2014年8月以来,证券行业指数的涨幅仅高于6个申万一级行业,其涨幅低于军工、机械、综合、地产、医药等,这与通常理解的券商股具有高弹性的属性不相匹配。

近两个月以来,随着市场的上涨,市场日均交易额达3300亿元,创出历史新高,融资融券余额突破6000亿元,这为券商的业绩表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市场的回暖和交易额创历史新高,券商的业绩也随之大幅增加。

9月上市券商净利润同比增加60%,环比增加65%,前9个月上市券商净利润累计同比增加53%,其中中信证券同比下降1.5%,环比增加93%;海通证券同比增加50%,环比增加51%;光大证券同比增加91%,环比增加99%;太平洋证券同比增加399%,环比增加183%;国金证券同比增加170%,环比增加207%。

不单单是9月,2014年以来,券商业绩上涨已在市场预期之中,且全年业绩向好也是板上钉钉。券商业绩与市场指数的正相关性仍然较强,上证指数上涨和券商自营大幅增加都为券商业绩增长打下坚实的基础。9月市场交易额大增是全年交易量急剧增加的缩影,截至9月,市场总交易额达7.6万亿元,同比增加63%,环比增加26%。

除了靠天吃饭的经纪业务以外,2014年以来,券商业绩中增加了资本创业业务的砝码,尤其是随着股市的上涨,融资融券余额大幅增加,9月份融资融券余额突破6000亿元,导致券商整体业绩更上一层楼,未来这一趋势仍会延续。

如果把时间跨度放得更长一些,自2012年开始,近三年的时间市场一直相对低迷,在2013年初,上证指数到达2444点的高度,同时证券行业指数达到5449点的高度;而当前,上证指数距离2012年以来的高点仅有6%左右的距离,证券行业还有12%左右的距离。

目前,与2013年初相比,证券行业无论从传统业务、创新业务,还是行业的杠杆水平和Roe水平等基本面因素均要好很多,因此,证券行业指数创出2012年以来的新高是比较合理的。2012年以来,以创新为导向的证券行业创新业务、政策监管、市场监管等方面都进行了大量的政策放松和创新,证券行业的发展的基础已今非昔比。

随着行业的放松和创新业务的推进,证券行业的杠杆水平也在逐步提升。数据显示,证券行业剔除客户保证金后的杠杆,已经由2010年的1.2倍上升到2014年上半年末的2.23倍,而在一季度末,这一数字为2.15倍。

此外,近三年证券行业的Roe也不断提升,2011-2014年,证券行业Roe逐年增长,分别为6%、5%、6%和8%。

后周期特征明显

从市场走势本身来看,2010年以来市场有三次较大的反转,其拐点分别在2010年7月2日、2012年12月4日和2014年6月27日。2010年市场反转两个月之后,券商股才获得超额收益。此次市场反转的整理期为6月2日到7月9日,而券商股在7月9日之后的两个月之内没有超额收益,直至9月底才开始表现出明显的超额收益。这表明,市场反转两个月之后券商股才有超额收益。

在2014年此次反转之前,a股交易额创年内新低,而2010年6月的a股日均交易额为1323亿元,在反转的初期市场轻微放量,7月的日均交易额为1475亿元,直至8月份才开始放量至2000亿元以上。2012年12月4日启动的这一波行情也是如此,在这一波行情中,领涨的行业为银行股,券商股则表现出明显的后周期特性。

大盘行情自2012年12月4日启动,券商股到2013年1月28日才迎来了一波很猛的行情,并表现出明显的超额收益。同样,市场的交易额也是自2013年1月才开始明显放量至2000亿元以上。

综合历史趋势来看,券商股具有非常明显的后周期的特性,即市场在反转初期,有其他龙头行业上涨,券商股只是跟涨,相对收益很弱;当市场上涨到一定幅度,日均交易额上了一个台阶,券商股则往往展现出一波非常猛烈的上涨。后周期的时间大概为1-2个月。当前券商股并未取得明显的相对收益,并且市场日均交易额创历史新高,根据历史趋势判断,券商股将表现出很强的后周期特性,后面将有一波猛涨的走势。

自2013年以来,市场沿着创业板―中小板―大盘的趋势进行风格轮换,随着沪港通的推出和改革的逐步推进,接下来大盘蓝筹股极有可能在风格切换后成为领涨的主要行业。2013年,市场中创业板指数涨幅显著高于其他板块,创业板指数上涨75%。2014年以来,在创业板继续上涨的同时,中小板也跟着大涨26%。从风格轮换的角度分析,未来大盘蓝筹股具有较大概率的上涨机会。目前,大盘蓝筹股pB仅为1.3倍左右,仍处于历史低点。

从证券行业本身来看,其在大盘蓝筹股中无论是行业未来的创新发展方向、Roe水平以及估值等方面均具有很强的优势,尤其是最近三年,证券行业指数与市场整体以及大盘指数Roe的下滑形成鲜明对比。数据显示,证券行业Roe在相对提升的同时,券商的估值并未相对提升,反而处于较低的位置。

随着监管层不断放松监管力度,证券行业的Roe上限也被逐步打开,从而增强了券商的盈利能力和券商股的弹性。在2014年以前,主要有三个因素制约了券商的杠杆上限:一是资金类业务空间有限制约杠杆;二是券商负债渠道还很狭窄,制约券商资金来源;三是监管指标体系太严,制约券商杠杆上限。而券商杠杆受限带来的最大弊端就是制约了证券行业的Roe水平和估值。

2014年,这种证券行业杠杆上限严格受限的局面被打破,证监会启动《证券公司风险控制指标管理办法》的修订工作,对证券行业净资本监管体系进行了放松;同时允许证券公司发行收益凭证,解决负债渠道问题。如果按照新的监管体系,证券行业杠杆的监管上限为5.5-6倍,杠杆的上限可以提升两倍左右,与此相对应,行业的Roe上限可以从原来的10%-11%提升至13%-15%左右。

众所周知,中国的净资本监管体系非常严格,如果按照当前净资本的计算方法去计算高盛2006年和2013年的年报情况,发现高盛的净资本均为负,即在金融危机之前的2006年,高盛的杠杆水平为24.3倍,高盛的净资本/净资产的比例为-142%,与中国要求的不低于40%的监管标准相差甚远。而在金融危机之后的2013年,高盛的杠杆水平下降至11.6倍,其净资本/净资产的比例为-9%,与中国要求的不低于40%的监管标准要求仍有相当大的差距。如果按此方法比较对照,很明显,中国对证券公司要求净资本/净资产不低于40%和净资本/负债不低于8%的监管要求偏高。

因此,对比国际水平,中国证券行业监管指标还有进一步放松的空间,行业杠杆空间可能达到8-10倍,行业Roe上限将达15%-20%。从这个角度分析,券商无论在创新转型、估值和Roe增长方面均具有显著优势。

证券市场发展史篇4

(一)新兴市场监管特征:特性解析

新兴证券市场是指区别于西方发达国家传统证券市场的、发展中国家的证券市场[2].同西方成熟市场相比,新型证券市场监管目标和监管制度透露出不同于发达市场的特性。

1、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分析,过去高度干预与迅速市场化之间存在着二律背反

由于新型国家是在缺乏证券市场的初始状态下引入证券市场,要经历一个发展必要的金融机构以填充原先的结构和功能空白的过程,新兴市场的政府就要在建立这样一种体系中的角色作用做出相应定位。在新型国家金融改革初期,其实际情况往往是过去极度的政府干预已使得市场强烈扭曲。在不完善的金融体系和不健全的经济结构制约下,新兴证券市场在初始生长期不应实行高度宽松的市场化发展策略[3].政府监管作用的积极发挥将有力地促进国内资本市场和金融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而在实际中,政府监管者缺乏必要的经验、技术手段落后和市场管理所面临的大量现实困难使得新兴市场监管蕴含相当高昂的成本,尤其是执法成本。在制度不完善状态下较多的政府行为和行政干预在某种意义上成为新兴市场的特性。

2、在经济基础薄弱的国情条件下,新型国家的经济增长具有强烈的资本需求

超强资本需求驱使新型国家政府更多地介入证券市场,以期促进高额的低成本的资本形成,证券市场正是实现储蓄转化为资本的一条主要渠道[4].另外,新型国家的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往往处于不合理状态,存在着种种“资金瓶颈”;同时,市场化的价格信号机制尚未得到良好确立,市场对资金流向的选择不能让政府放心。在这种背景下,强烈的促进资本形成的动机导致政府监管者往往采用具有较强计划色彩的方式、更为直接地干预证券市场上的融资行为,典型表现为股票发行的高溢价和证券发行的额度管理[5].此时,实现带有产业和结构导向性的低成本的资本形成成为监管者的基本宗旨。

3、投资者的非理性等人文心理因素和投资者构成中的“二元结构”引发了新型市场过度投机以及垄断操纵现象,监管部门相应奉行更多“家长主义”的监管原则

对于发展中国家的普通投资者来说,低收入、有限的投资渠道、整体文化、知识素质和教育水平的偏低;与此密切相关的表现强烈的非理性和偏好投机的心态、轻视风险和法规的意识;相对缺乏的经验和相对虚弱的心理承受力;乃至隐约其后的种种民族、历史、文化的心理沉淀。种种因素往往成为证券市场恶性投机波澜的助推器。另外,新型市场的投资者构成一种“二元结构”,与成熟市场上占主导地位的投资基金不同,新型国家一般缺乏稳定的机构投资者而表现出两个极端:一头是为数少量的、而拥有巨资、通晓内幕信息,甚至具有官僚政治背景可以左右市场走向的“操纵性投资者”;另一头却是处于弱势的为数众多的普通投资者。

在原本薄弱的证券法规基础上,“操纵性投资者”所主导的垄断、操纵、欺诈和内幕交易等行为在普通投资者的盲目跟风和非理性投机烘托下盛行于股市,从而构成新型国家政府有别于成熟市场国家政府的另一个重任:积极培育和教育普通投资者,推动机构投资者的形成;甚至在现行法规制度缺省状态下采用行政手段以扼制上述不良行为。

4、较为普遍、严重的信息失灵是导致政府更直接、全面进行证券信息监管。

新型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其经济信息化程度低下和信息产业不发达,加上信息法规制度不健全和垄断、操纵、欺诈等行为的人为影响,使得新兴市场遍布严重的信息差别和信息不对称现象,充斥大量的内幕交易和市场操纵。典型的“弱效”市场、甚至是无效市场表征要求政府在市场运行的早期阶段采取更严厉、更直接的干预手段。如发行审核的优劣管理制度和更为严密的关于二级市场交易波动的信息公布制度等。

5、监管者要更多地致力于保证与市场相关的各类金融中介机构的偿付能力与稳定性

对于整个金融体系和金融结构,新兴证券市场面临的局面是:金融相关比率较低,债权凭证大大超过股权凭证,其他金融机构(含证券类金融机构)的资产总和仍远远低于银行系统[6].同时,证券市场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功能完善的银行来履行支付手续和充当管理员,还要依赖于货币市场为证券定价提供参考。然而在许多新型国家这两者都不存在。进一步看,充当证券市场中介的各类机构在许多转轨国家的国有性质和长期以来处于金融抑制状态所形成的计划约束,使得这些金融中介往往缺乏内部效率,不良资产大量沉淀,内部风险控制和外部风险承受能力差;由此可能引发的金融风波在这样的金融体系中对于新兴市场带来的损害和难以控制的程度均比成熟市场严重得多。因此,监管者必须花费更多的精力,致力于保证与证券市场相关的各类金融中介机构的偿付能力和稳定性。

6、新兴市场通常表现出不同于成熟市场的非均衡供求状态

由于上市企业质量方面的限制和过度的投机性与有效需求不足并存的原因,加上市场容量不足、机构薄弱和市场准入障碍,新兴证券市场经常表现出不同于成熟市场的非均衡的供求状态。这种非均衡供求不是指“随机漫步”说和“噪音理论”所描述的现实中股价对其所谓真实价值的状态背离,而是指在特定市场发展阶段由上述新兴市场本身的经济、历史条件和体制约束所造成的特殊结果。其非均衡往往表现为两种极端的市场状态:要么面对的是相对有限的证券供给而市场狂热投机,要么是相对需求不足而市场超跌低迷。这就要求新型国家政府比发达国家更全方位地直接运用管制力量来调节证券买卖,实现证券交易中的总供求平衡,防止股价的暴涨暴跌,并最终维护证券价格和市场的稳定。特别要求新兴市场监管者更多地关注于稳定的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以增加储蓄,有步骤地加速机构投资者的培养,以促进国内证券需求并稳步扩大市场容量。

7、政府直接参与市场微观结构的构建与完善是新兴证券市场政府干预的又一特点

证券市场的微观结构理论[7]考察证券交易过程的各组成要素,并着重揭示证券市场机构性特征的重要意义以及作为市场行为重要决定因素的交易机制。微观结构的重要性来自于它在四个市场基本属性中所起的作用:流动性、效率性、交易成本和波动性[8],所以,政府对微观结构的介入将最终有助于上述市场基本属性的改善。由于新型国家对高速发展证券市场的迫切需要而不耐心于漫长的市场自然选择,新兴市场的政府管理者可以主动对交易系统和其他机构性特征进行高端选择,以此影响交易和定价行为,从而可能更有效地定价并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市场流动性和安全性,使投资者和证券发行者都获益。

8、新兴市场的外部效应相对更大

金融体系的不健全和不透明,金融结构的脆弱性,证券法制建设的滞后和监管不力等内、外因的共同作用使得在新型国家证券市场上,存在着产生市场泡沫和诱发金融危机的更大的可能性,更有可能地危及社会秩序和政治稳定的根基。新兴市场外部性的特殊表象反映在整个社会经济更容易受到证券市场波动的冲击,更敏感于市场变化从而产生更广泛、更深刻、更全方位的外部影响。政府监管部门要把目光投射到更为广阔的金融系统乃至国民经济整体的各个方位和各个层面,并把证券市场稳定乃至社会经济稳定视为首要监管目标之一。

总之,尽管自由市场经济可能会促进经济的静态或配置效率,但因为新兴证券市场上市场失灵的普遍性和尖锐性,自由市场不能有效地增进长期效率或动态效率。因此,从长期来分析,政府干预和供给主导型的战略更容易取得成功[9].

(二)新型与成熟市场监管内核的差异:比较辨析

从实证的角度看,无论是西方成熟的规范市场还是正在发育中的新兴市场,都要遵循若干具有共性的基本监管原则,即“公开、公平、公正”原则。然而各国证券市场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通常不存在唯一绝对的规范。所有这些市场在交易、清算、交割、过户、证券中介机构、证券发行、证券上市、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市场监管体系等各个方面和环节都存在差异[10].就实质来说,新型证券市场监管与成熟市场相比,具有以下三个层面的差异:

1、政府职能范围差别:规范与发展的相对界定

在成熟市场,政府监管的主要任务即旨在清除西方经济学所描绘的市场经济制度本身所无法逾越的那些障碍,如垄断和操纵行为,信息失灵所导致的内部性问题等等。相对于新兴市场而言,美、英等国监管者一般较少从“发展”的角度来审视其监管职能,去考虑诸如实现证券市场筹资量的一定数额,时时留意并维持股指的一定水平和波幅之类的问题。更多的时候,这些问题被留待市场自身解决,市场“发展”依靠“看不见的手”自发调节。

新兴证券市场则不同,如果把发达国家政府的监管职能笼统地称为“规范”职能,新型国家政府除此“规范”职能外,还要多一个“发展”职能,而且被政府优先放置。任何新兴市场均无例外地需要解决更为严重的由上述垄断、操纵、信息不完全所造成的“规范化”问题。然而,当我们赋予新兴证券市场失灵现象以更为丰富而深刻的含义并揭示出其背后的特殊原因之后,新兴市场的政府监管者在这个意义上需要承担比成熟市场更多样、更复杂的职责。这一“发展”职能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政府对证券市场的制度创新和培育,同时,“积极地”为保证证券市场发展而营造宏观经济环境。二是指政府“有意识地”更多地关注于与证券市场相联系的其他社会经济层面,新兴证券市场的监管制度选择面临更严格的约束条件。

2、政府干预的逐步弱化趋势:一个辨证发展过程

对于新兴市场来说,规范应理解为发展的限定词,即“规范地发展”。随着市场机制的逐步确立,政府对于证券市场的“发展”职能将逐步弱化,而“规范”职能将相对增强。即越是处于市场早期阶段,证券市场上的政府干预就越强,且越具有干预的现实合理性,但市场化进程的演进必然要求政府逐步淡化过多的直接干预,尤其是放松纯粹出于筹集资本等目的而形成的管制过度。伴随着市场成熟和机制完善,政府干预的范围必将逐步缩小,而促使市场机制更有效地发挥作用。

3、监管目标与理念的侧重要求

针对于证券市场的各个方面、层次、环节、领域的形形、各不相同的监管制度(包括法律、法规、规定、政策、做法等)的背后,折射出的是不同发展阶段下不同国家政府对于证券市场的不同监管理念和不同的监管目标侧重。而后者又决定于一国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经济、政治、体制、法制、文化等方面的客观状态和发展水平。

从成熟市场的市场发展和监管历史来看,保护投资者利益始终是西方国家政府监管者的基本宗旨。围绕这一宗旨,对于监管目标来说,这些政府相对地更偏重于对这几项目标的关注:市场主体之间的公平竞争和公平待遇;垄断、操纵、欺诈行为和内幕交易的克服和投资者利益的保护;投资风险的分散;信息完全性和市场信息效率;投资者的信心等。而对于某些目标,诸如资本形成量、现代企业机制的构建、外部效应中的某些方面等等来说,西方政府则较少关注并不予主动干预,而是听凭市场的自发调节和市场的自由发展。

而新兴市场监管者则表现出政府干预的明显倾向。新兴证券市场中的政府及监管部门更广泛、更直接、更具体地干预和介入证券市场有其社会、经济、政治、体制等方面的内在原因。在这些新兴市场特殊性的作用下,新兴市场监管者一般把下述几项目标放在优先考虑地位:资本形成量,现代企业机制的构建,过度投机的抑制,证券市场的外部效应,投资者理性及其培育。

(三)新兴市场监管理念抉择的依据:理论透视

对于新兴证券市场监管问题研究的理论渊源可以追溯到关于发展中国家政府干预的理论争鸣。20世纪50、60年代初,大多数发展经济学家强调政府干预的重要性。具有代表性的是罗森斯坦-罗丹的论证,认为即使竞争条件下的市场机制也是有缺陷的,为了国民收入最大化和最优化,国家必须以规划为中心对经济进行干预。近几十年来,有关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方面涌现出新古典学派、修正学派、亲市场派和国家主义学派等许多不同派别和观点。其中,不少论点和理论分析为发展中国家政府对其新兴证券市场的监管和干预提供了有力的论据,从而构成新兴证券市场监管的特殊理论背景。

我们认为,证券市场失灵问题存在的必然性和经济社会对证券市场功能的正常作用的客观需要决定了监管存在的必要性。由于证券市场失灵的存在,政府理应积极介入证券市场。但政府在处理与证券市场的关系上,实质是要如何在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之间实现均衡,计算政府放任自由和政府干预之间的成本。

由芝加哥学派所倡导的管制的利益集团理论和寻租行为的观点认为,经济管制是政治力量和受管制行业经济利益相互作用的结果,其研究重点是政府管制的供给与需求、管制过程的利益影响和管制者的种种动机[11].在证券市场上,利益集团的“寻租”同样成为证券监管失灵的一个重要表现,显然新兴证券市场上的寻租问题更为突出。

由于监管决策框架与西方发达国家监管体系存在差异,“体制漏洞”和新兴市场构建初期难以避免的大量“强行政性”制度安排为寻租行为的滋生和泛滥提供了便利。其中,最为典型的是“额度发行”管理制度。在这种带有明显计划色彩的制度安排下,正是由于“上市额度”这种资源的供给弹性不足,供给不能无限制增加,从而产生租金这种超额收入以及相应的各地企业和地方政府的种种寻租行为。这种寻租一方面造成经济资源的非生产性损耗,另一方面扭曲了证券市场资源配置的优化机制,严重损害效率的增进和公平的体现。

那么新兴市场国家究竟采取某项证券监管制度乃至若干项监管制度的组合,实际上取决于一国政府监管者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对各项效果指标的目标定位,以及执行和实施这些监管制度所需要的成本。一国政府在一定历史阶段和特定国情条件下出于经济发展水平和结构、社会政治与文化、金融体系状况、社会经济发展和改革战略、法规建设和人文观念等诸方面的客观限制和主观考虑,将决定其对于实施监管制度所带来的各项效果的目标期望。这样,证券监管制度的最优选择就在于:在满足一国政府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对各项效果指标的既定目标或既定偏好的前提下,追求监管制度的总执行成本最低。

证券市场发展史篇5

而6月15日开始的股灾成为券商股梦魇,在市场大幅下跌行情中,和之前相反的是,券商股又纷纷领跌大盘,于是才有了随后的救市。虽然中期业绩异常靓丽,但券商股在资本市场的好日子似乎戛然而止。

回顾2014年年底以来的市场走势,有太多精彩,太多唏嘘,太多无奈。可以说,以券商股为代表的金融股的大幅上涨启动了本轮稍显短暂的牛市。但在牛市正式启动后,市场风险偏好的变化导致市场风格出现明显的转换,创业板以及各类题材股引领市场。加上场内融资和场外配资的推波助澜,为市场的发展埋下了风险的隐患。

果不其然,随着监管层清理杠杆的一声令下,6月中旬大盘的连续大跌彻底改变了投资者对a股市场的预期,由于券商股的业绩与二级市场的关系非常密切,因此,它们领跌市场并不意外。

金融股作为维稳权重股,在此次救市中,政策维稳主要是通过金融股来实现的。总体上看,7月初,政策强力干预a股市场以来,金融股的走势与a股整体走势相反,即当市场大幅下跌时,维稳资金买入金融股,金融股跑赢市场;反之,当市场较为稳定时,投资者更倾向于高弹性的创业板和题材股等。当然,并非每个交易日都严格遵守这一规律。或许,如果市场再度出现危急情况,金融股仍会有强势表现。

时至今日,从股灾发生到救市,已持续近三个月的时间,市场似乎仍未从危机的阴影中完全走出来。相反,市场信心正面临被彻底摧毁的边缘。

8月中旬以来,在大盘再次突破4000点以后便随之下跌,券商股也不断下行。8个交易日创下32.99%的跌幅,跑输大盘20.81%的跌幅。目前来看,市场不缺资金而是缺少信心,经过此次股灾的反复蹂躏,投资者情绪波动较大,后市仍有诸多不确定性。估值在历史低位

单就券商股而言,此前,投资者对券商经纪业务、两融业务和自营业务的担忧一直存在,而股灾和救市的反复更是加重了这种忧虑情绪。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上市券商的最新市净率已经处于历史相对低位,从板块的角度而言,其估值已具有较强的安全边际,投资价值或已显现。

根据25家上市券商最新公布的每股净资产,可以大体算出各家券商的市净率情况。目前,华泰证券、海通证券、广发证券等大型券商的市净率基本在1.35倍以下,已经逐步进入底部区域。其中,华泰证券的市净率最低,仅为1.1倍左右。

众所周知,券商股自2014年四季度大幅上涨之后,一直处于消化吸收估值的阶段。在2014年下半年,上证指数上涨58%,券商板块(申万行业)涨幅高达190%;在2015年上半年,上证指数上涨32%,券商板块则下降5%。

一涨一跌背后,凸显出随着6月中旬以来股市的大幅调整,市场对券商业绩的预期由“高增长难以持续”转变为更悲观的“业绩下滑不可避免”。这种悲观情绪背后隐含着市场对“后杠杆时代”券商业绩增长预期已大为减弱,机构也纷纷对2015年券商业绩增速预期进行下调。在7月4日21家证券公司开会决定采取“救市”举措之后,投资者对券商自营业务对整体业绩影响的担忧却更加强烈。

事实上,这种担忧情绪明显被市场夸大了。即使考虑券商15%净资产的自营风险敞口在3000点亏损造成的净资本下降,目前券商的市净率平均为2.55倍,5家大券商的市净率仅为1.37倍,两者均处于低位。假设出现极端情况,上证指数跌至2500点,券商净资产因自营亏损而下降。券商的平均市净率估值也为2.61倍,5家大型券商的平均市净率为1.4倍,仍处于历史低点。

中银国际对此进行了具体测算,其对25家上市券商均采用一致假设:即各家券商均按照6月底净资产的15%出资救市,将这部分资金作为自营业务的风险敞口;各家券商参与救市资金的入市点位在上证指数3600点的水平;在计算2015年底各家券商净资产时,将自营业务风险敞口在不同情境(上证3000点、2500点)的损益,计入净资产增减。

从上市券商的市净率估算情况来看,即使考虑了券商自营业务可能出现的亏损,2015年的市净率仍接近过去五年的最低水平,尤其是华泰证券、海通证券和广发证券等一线蓝筹股更是如此。几家次新券商股因为历史数据缺乏,没有可比的历史市净率低位的数据,但也均处于市净率相对低位。

如果再考虑到8月26日降息降准的利好因素,加之目前券商绝对股价已跌回本轮牛市启动之前的水平,单从估值角度来看,券商股的市盈率在1.2-1.3倍应该具有长期投资价值。同时,需要关注股市成交量及融资融券余额的情况,一旦企稳回升,将成为券商业绩转暖的拐点信号。等待市场企稳

最近三个月,市场的大跌使券商股估值位于历史低位,长期投资价值显现。从估值角度看,券商板块已经跌出了安全边际,目前位置向下的空间非常有限。

如果从周期性角度来看,券商行业是一个典型的周期性行业,业绩随市场周期性波动明显。在一个快速发展和变革的资本市场的环境下,逢市场低谷期进行左侧布局是长期资本的投资策略,目前券商板块的长期投资价值已经较为清晰的展现。

此外,支持券商业发展的创新和改革的趋势并未结束,尽管当前资本市场遭遇一些挫折,但市场化金融改革的大势不会发生根本改变,改革创新仍是包括券商在内的金融机构向前发展的坚实基础。

此前,证监会21号文暗示市场已进入常态化,未来以不干预市场为主,监管层将通过深化改革不断完善市场的内在稳定机制。这样的表述缓解了投资者对资本市场改革停滞的担忧,再结合近期管理层在汇率和利率方面的市场化改革动作来看,种种迹象表明,市场化的金融改革趋势不会发生变化。可以预期的是,等大盘指数在底部企稳后,券商业务将回归正常化发展轨迹,未来推进注册制、资本项目进一步开放、引进长期投资者以及推进衍生品和外汇产品交易等举措都将为券商行业带来增量业绩。

不过,虽然券商行业的发展大势未变,但并不说明金融改革的进程可以一蹴而就。目前券商板块估值已到历史低位,券商业务也有望在不久的将来逐渐回归正常,但券商板块仍面临着种种亟待解决的难题。

从市场走势来看,券商股或有反弹,但板块整体仍缺乏强劲的动力。如果大盘反弹,券商两融业务强行平仓的压力将大为减缓。目前,严查场外杠杆,规范场内杠杆正在带来资本中介业务的萎缩,券商下半年都将经历去杠杆的过程。

截至8月24日,两市两融余额在1.25万亿元左右,下滑速度明显。其中,8月24日融资买入额为进入8月以来的最低点,仅为581亿元,场内配资面临较大的强平压力。不过,此次降息降准的利好,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强平-低开的恶性循环。但这并不能阻止两融业务的继续萎缩,有机构预测,长期来看,两融余额将下降至9000亿元左右。

伴随着降息降准的出现,是市场流动性危机的缓解;随着流动性的释放,市场日均交易量将会增长,股基交易额也有望回升。当前券商行业经纪业务佣金率已下跌至万五左右,基本企稳。另一方面,券商自营业务的风险短期不会计入当期损益:25家券商15%资本金交由证金公司救市,券商另有套期保值等风控手段予以对冲,浮亏不计入当期损益,但对净资产或有影响。

证券市场发展史篇6

回首200x年,××证券面对券业严峻的市场形势,面对重大政策变化和券商大规模分化、重组、兼并等因素带来的历史性发展机遇,审时度势,认定“非固实之基无以铸广厦千尺,非坚韧之躯无以搏沧海巨澜”的道理,按照“规范发展,做精做强”工作指导思想和年初股东会、董事会提出的工作任务目标积极推进各项工作,以增收节支、业务转型、强化风险控制等管理工作、加强人力资源建设为侧重点,公司全体干部员工同舟共济、坚定信心、迎难而上、一些业务和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

过去的一年,××证券投行在严峻的证券市场环境下克服重重困难,勇于探索与创新,摸索出一条“以重点行业形成特色经营、做优质项目打造公司品牌”的经营思路。经过不懈的努力,××证券投行实现了股票承销、债券承销、收购兼并三大业务的协同发展,并逐步培育了在基础行业特色与品牌。200x年××投行业务又上一新台阶,1-12月主承销家数排名第三,ipo主承销家数排名第二,总承销金额在行业排名第十二,取得了历史最优成绩。其中,我们承销的开滦精煤项目筹资金额达到10.5亿元,这标志着我司在承揽大型投行项目上实现历史性跨越。

经纪业务扭亏为盈,市场份额逐步上升,从交易所公布的200x年1至11月股票基金交易量同业排名统计数据看,我公司股票基金总交易量的排名为21位,比200x年提高了3位。同时,业务转型取得一定进展,仅今年前11各月,基金销售就比去年同期增长近4.5倍,8月份基金代销资格的取得,使我司基金业务的竞争力得到进一步提升;作为拓展市场、抢占客户资源、实现经纪业务转型的另一项工作,经纪业务今年大力推广了以银证通为主的非现场业务,并初见成效,200x年在银证通客户开户量、交易量上都有大幅增长,银证通交易在营业部交易中的比例比200x年提高了一倍。

内部管理进一步加强,信息技术平台建设进一步推进。按照业务归属,公司精简管理机构与管理岗位,整合资源,充实一线业务部门,提高了公司工作效率。风险控制以审计部牵头,成立了公司风险控制委员会,建立了从立项、决策到执行、反馈的科学流程与一体化风险控制体系,使风险控制覆盖各项业务的事前、事中、事后各个环节,在实际工作中收到一定成效。公司加大it平台建设投入,启动了集中交易、crm、广域网升级、办公自动化、公司网站升级等大型项目,投资规模是公司成立以来最大的一次,对公司实现可持续发展以及开展创新业务具有重要意义。

告别200x年,回首载浮载沉、激荡变换的业界风云,我们可以毫无愧色地说,××证券广大干部员工风雨与共、顷尽全力奋斗过,众志成城、满怀喜悦收获过。尽管有些工作还不尽如人意,尽管前程还颇多艰险,但路是一步步走出来的,过去留下的缺憾正是我们今后攻坚的着力点。

展望200x,××证券必定会开创更具希望、更富前景的明天。为什么如此断言?这是由环境和内在因素综合决定的——券业市场、资本市场乃至宏观经济形势给我们以挑战的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大好的机遇;而××证券初步具备了抓住机遇的素质,充分具备抓住机会的智慧和魄力。

从券业发展外部环境看,200x年,随着宏观调控政策效应进一步释放,经济运行中不稳定、不健康因素得到遏制,宏观经济发展的国内外环境总体继续趋好,面临一些长期结构性矛盾和一些短期问题已引起高层足够重视,并开始着手解决,这为资本市场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我国资本市场是一个新型市场,一方面市场证券化比率和世界平均水平相比明显偏低,有进一步提升的要求和潜力;另一方面,经济增长需要资本市场支持并与之相适应,加之我国企业直接融资比例一直比较低,不仅加大了银行风险,也限制了企业的融资渠道,扩大直接融资已成为当前经济和金融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综合各种外部因素,未来几年,我国证券市场必然呈快速发展态势,新型+转轨的市场,必然会造就一批业界英雄。

从券业发展走势看,经过十多年发展,中国证券市场集聚起来的问题集中爆发,倒逼机制已经在促使制约券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逐步得到解决。尽管这一过程对某些券商来说是相当痛苦乃至是灭顶之灾,但从券业发展的整体角度看,经过分化、兼并、重组等券业资源整合,一个健康、富有生命力的市场将脱胎而出,低水平、白热化、死不了也活不痛快的竞争将成为过眼烟云。

面对券业资源整合,自然“有人笑来,有人哭”,濒临外忧内患,××证券完全有笑到最后的潜质。

我们有股东单位给公司的有力支持及其为公司提供的巨大的发展空间,这是一般券商难以企及的先天优势;我们有“笑到最后”的基本基础,多年来,公司始终坚持的稳健经营、规范发展的理念,在券商违规事件频发、以身犯险者纷纷落马、监管政策很可能马上成为判定券商生死大限的背景下,又为我们增添了一份优胜劣汰后分享券业盛宴的把握;我们具有良好的企业品牌和社会形象,在舆论界普遍认为券商信誉与公信力已降到了历史最低点的时候,××债的顺利申报和成功发行,就是监管部门和广大客户对我们的最有力的认可;我们具有逐鹿券业市场的经营基础和良好业绩,在经营管理能力不断提高的前提下,公司各项经营和财务指标基本良好,而且,经过200x年的努力,我们的投行业务、经纪业务实力又有较大提高,在某些方面,××证券已经成为业内的一支劲旅。

证券市场发展史篇7

1、在不确性中寻找确定性的机会。2014年是中国经济的改革之年,也是中国资本市场的“改革年”。ipo重启之后,新股发行制度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注册制积极推进,新三板扩容等,700多家公司等候上市。从股票供给来说,这将对a股的承受能力提出考验。但是如果反过来想,如果这么多家公司要上市,要上新三板,那么,会对证券公司形成积极的利好,而国金证券就是最受益的证券公司之一。从相关的公开资料显示,国金证券在已经过会的上市公司中就承担了14家的保荐工作,通过保荐成功,无疑会对其投行业务的收入提供较大的提升。而且,通过笔者的研究发现,在国金证券的各种业务收入中,投行的收入占比是非常大的,而在2012年该业力就是最大的收入来源。因此,在2014年的a股承销的大蛋糕中,国金必定会分享到可观的部份。

2、互联网金融仍是a股2014的重要主题投资内容。随着科学的日新月异,“tmt”的相关概念逐渐的进入到人们的生活中,而“tmt”一词涵盖了“电信、媒体和科技”代表着未来电信、媒体、互联网融合的趋势。中国经济正在寻求突破,而突破的一个重要着眼点就是凭借着“tmt”的相应手段,提供更多高新技术产品,提升生产效率从而提高生产力。互联网金融作为“tmt”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它的发展符合社会的需要,是大势所趋。国金证券与腾讯的合作,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的。国金证券作为一家有品牌有影响力的上市券商,为了给投资者带来更多的产品,更高效的服务,提高业务收入,与互联网巨头腾讯展开了合作。以腾讯庞大的平台,无所不在的终端为媒介,国金证券将很多的产品服务通过互联网进行销售。这种渠道开发的创新,未来给国金证券的业务收入的快速增长带来了巨大的想像空间。通过这种线上的券商服务,即节约了很多的成本,也能让全国不同的地域的客户共同享受到国金证券的优势资源,从而让这种优势资源可发挥的影响力更大。比如:通过腾讯的平台推广国金的线上产品,国金就不用重复设置很多的营业部,或者说一些优秀的人员,如资产管理人员,以前只能影响一个小地方,但是通过平台就可能影响全国,从而让国金的产品迅速打开销路,促进其业务收入的大幅提升。

3、底部成交量持续放历史大量,且股价处在历史的较低位。如果仔细观察国金证券最近一个月的成交量,与历史的成交量进行对比,我们会清楚的发现:在这段时间里,国金证券持续放量,且这种成交量在该股上市以来的历史上是最大的!更可贵的是,在整个主板市场持续下跌成交量低迷的情况下,国金证券在2013年12月23日以持续放量,同时股价也止跌上涨,成交额每天都在4亿至10左右,特别是在12月23日放出天量之后,股价还在不断上升,这就显示着主力有继续做多的意图。而如果在将当前的股价与历史的的股价进行对比的话(前复权进行计算),会发现目前的股价还处在相对较低的位置。

证券市场发展史篇8

所谓自律管理,也称自我管理,是指行业中的企业按照一致的意愿,自行对各成员进行管理,以促进行业的公平、有序发展。

自律管理不可替代的地位,源之于相对政府监管,其所具有的比较优势和特殊作用。一般说来,自律性监管之所以行之有效,主要原因有四点:

首先,自律管理与行政监管具有互补性;其次,自律管理具有灵活性;再次,自律管理具有专业性。自律组织来自市场、接近市场、了解市场,拥有直接的市场经验,并储备了大量的专业人士,在自律管理中能够发挥专业优势;最后,实行自律管理满足了证券市场监管的多层次性需要。

自律组织与政府监管应该互为依存,相互补充

境外证券市场发展的实践告诉我们,自律制度成功的关键,在于处理好政府监管和自律管理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应该是互为依存,相互补充的。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在世界范围内,政府主导下的监管模式和自律主导下的监管模式正在发生改变,一个基本趋势是:出于证券市场监管及时性、有效性需要,自律组织和政府机关在分工监管的基础上,相互协作和补充,自律管理和政府监管被紧密结合在一起。其中,政府更多地作为法律的执行者、政策的支持者、违法行为的查处者,而证券交易所和其他自律组织更多地作为市场运作的组织者、市场秩序的一线监管者、违规行为的发现者。

我国证券市场自律管理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我国证券市场经过十余年发展,已经初步建立了自律管理体系,证券交易所和证券业协会的自律管理职能得到了重视,自律管理作用也得到了一定的发挥。但整体而言,我国证券市场仍然是一个新兴市场,并处于转轨阶段,市场的发展主要由政府主导和推动,市场的监管也主要依靠行政权力,监管体系缺乏层次性。与此相对应,在实际运作中,自律管理机制和职能没有真正到位,实践中还存在一些值得重视、有待改进的问题,主要有在法律上,证券市场自律管理缺乏应有的地位。我国《证券法》所规定的证券市场监管,基本上是行政监管为主,自律监管未作系统性表述。

在主体资格上,证券市场自律管理组织独立性不够。由于历史原因和特殊的国情,现阶段,我国证券交易所和证券业协会都带有一定的行政色彩,还缺乏应有的独立性,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律组织,通常被看作准政府机构。相应地,证券交易所、证券业协会实行的自律管理,也经常被理解成政府监管的延伸。

在职责分工上,自律管理与政府监管的权限不够明晰。在对证券市场监管过程中,自律组织与证券行政主管机构对证券市场监管的权力边界不够清晰,职责分工和监管机制还没有理顺,有的地方存在交叉或重叠,有的地方出现了缺位或越位。此外,证券交易所和证券业协会作为自律组织,二者分工和协作关系也没有完全理顺。

强化和落实证券交易所自律管理职能,促进我国证券市场发展

证券交易所是证券市场的组织者,为证券发行人提供筹集资金的场所,为投资者提供证券交易的场所,直接面对上市公司、投资者、证券商和广大中介机构,能够对证券交易进行实时监控,这种特殊的角色、职能和优势,客观上要求证券交易所承担起对会员公司、上市公司、证券交易的一线监管责任。

由于特定的历史和国情,在现阶段,证券交易所对我国证券市场的自律管理职能还没有到位,作用还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强化和完善交易所自律管理,是今后一段时间我国证券市场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我们在完善证券交易所自律管理制度建设中,要借鉴境外成熟市场的成功经验,遵守交易所自律管理的普遍规律和特点,有针对性地解决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在相应的制度完善和创新中,如下几个问题值得重视:

第一、交易所自律管理的有效性首先取决于其主体资格的独立性。交易所进行有效的自律管理,必须首先取得独立的法律人格,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自律管理组织。

第二、交易所自律管理权力应来源于法律直接规定,而不是行政授权。法定自律是更为高级的自律制度,能够提高证券交易所自律管理的效力层次,保证自律管理的权威性,清晰划分自律管理和行政监管之间的权责边界。在修改《证券法》时,对交易所的监管权限,应从现阶段的授权自律向法定自律转变,恢复证券交易所自律管理的本来面目。

第三、要在法律法规的框架下赋予证券交易所进行制度创新、品种创新和交易方式创新的权利,恢复市场的应有功能。在适当的约束条件下赋予证券交易所及时、自主地进行制度、品种、交易方式等方面的创新权利,增强核心竞争力,既是我国证券市场发展和变革的内在要求,也是迎接全球市场竞争挑战,创建区域或国际易所的外在要求。

第四、必须妥善处理好交易所自律管理和行政监管之间的关系。我国证券市场过于依赖政府监管,交易所自律管理职能弱化,是在特定的市场环境和历史背景下产生的,有一定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今后,我国证券市场进一步规范和发展,固然离不开政府监管,但应充分发挥证券交易所一线监管优势,发挥其在政府和市场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建立起交易所自律管理与政府行政监管并重的格局。其中,交易所自律管理应处于监管第一线,优先发挥作用,交易所自律管理无法覆盖、难以作用的领域,由政府进行行政监管,同时,证券交易所自律管理活动本身应接受政府监管。

证券市场发展史篇9

得知好友去世,尽管心理上有所准备,仍不免戚戚然。王健61年的生命中,病倒的时间有20多年,但他为这社会做出许多人几辈子都无法做到的业绩。

王健1950年出生于北京,在天津长大。他出生和成长在新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年代,其一生成为那一代人悲喜命运的缩影。

解放前,王健的父亲无意间被人拉入三青团,因此在解放后的多次政治运动中成为对象,又在“”期间被关进牛棚,被扣上地主的帽子。王健因出身而受到了各种歧视,深深质疑强加在父亲头上的地主成分。于是,王健在17岁那年不辞辛劳,只身前往父亲的老家河北省武清县石各庄,进行家史调查,弄清了父亲的身世经历,成功说服当地革委会开具证明,证实父亲根本不是地主。虽然一纸证明无法救父亲于水火,却在“”结束后,成为给父亲的重要证据。

1968年前后,因为“”肆虐,国民经济陷入困境,城市青年们的就业成为难题,彻底改变一代人命运的“上山下乡”运动大规模登上历史舞台。这一年,王健的父亲在牛棚中意外身亡,他刚办完父亲的丧事,就被发配去了内蒙古大草原插队落户。临行之际,火车上哭声一片,王健未掉一滴泪,突然而至的苦难,似乎让他长大了。

经过重重颠簸,王健于当年9月到达内蒙古哲里木盟哈日干吐公社三棵树大队,开始了长达三年的知青生涯。他每天干农活,与农民一起种玉米、荞麦,睡大通铺、火炕。内蒙古艰苦的生活经历,让原本柔弱、胆小、自恋的王健变得坚强起来,甚至无所畏惧,成为一名“铁骨铮铮的硬汉”,更造就了他刚正不阿的火爆脾气,这为他以后的人生道路埋下诸多隐患,让他吃亏不少。

三年后,王健因病提前回到天津,进入工厂当了八年工人。先痛失双亲,后又被发配到内蒙古插队落户,再回城当临时工这些年里,王健尝尽人情冷暖。但他始终保持不服输的劲头,等待机会到来。当车间里的其他工人在工余时间打牌时,王健一个人躲在角落里看书,被其他同事看做疯子。坚忍终于得到回报,他在1978年考入南开大学,1982年大学毕业后,选择了读研,师从金融学名师钱荣昆与王继祖。

1985年7月,王健怀揣毕业证欣然南下深圳,进入深圳人民银行工作。这段时间,他做了大量关于制定特区货币政策的研究工作,高频率发表文章,人称“快”。在深圳,他的事业数次辗转,起因多是他不谙世事且火爆耿直的脾气无法适应“中国特色”的人际关系。他先后进入深圳农业银行、深圳中国银行工作,积累起丰富的实践经验。

王健一生中最重要的一次转折发生在1986年。当年底深圳市委、市政府公开招考局级干部,王健参加考试并取得金融业务考试第一名,以36岁低龄被提拔为局级干部,旋即受命筹建深圳发展银行,成为深发展的筹建者和第一任法人代表。深发展发行股票、改制上市、不断成为深圳乃至全国股市的龙头和风向标作为中国第一个上市的股份制银行――深圳发展银行为中国证券市场、更重要的是为中国金融和银行系统的改革起到了排头兵的作用。

不久以后,王健受上级指派负责筹建深交所,他作为主要负责人之一,克服重重困难主持建起深交所,并出任主持工作的副总经理、法人代表,成为中国证券市场的奠基者之一。后来,他和深交所的另一位创始人禹国刚并称“股市双雄”,他们与当时中国证券市场的开拓者们一起,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改革处在极其艰难的低谷期,以敢为天下先的开创精神,在证券市场这个突破口,用实践点燃了现代产权、金融、市场和社会意识转变的大爆炸,闯出一条转折改革历史的大道,使中国改革进入国企、金融银行改革全面推进的大好局面,也使整个社会走上证券化生存之路。

2000年底,我参与组织中国证券市场十周年庆祝活动,在会场上与他结识。近年为研究中国证券市场历史,又与王健做过多次访谈,其间我一直感叹:一个人,一生做成一件可留存历史的大事,足矣。王健一生,在改革开放的大历史里做成两件事:他是中国第一个上市的股份制银行的筹建者和第一任法人代表;他也是深圳证券交易所的筹建者和第一任法人代表,他此生无憾了。

证券市场发展史篇10

摘要:我国证券市场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是也存在着许多不规范、不成熟的地方。通过回顾我国证券监管体制的历史演变,为进一步促进证券市场的良性发展提出了若干行之有效的办法。

关键词:证券监管体制内在机理发展完善

一、证券监管体制的历史演变

中国证券监管体制的演进是伴随着中国证券市场的产生和发展而建立起来的,并随之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其体制变迁及其特征与我国证券市场发展的不同阶段与格局相适应,并与市场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内在的政府监管目标相吻合。我国政府对监管体制的选择和调整决定于我国特殊的经济、政治、文化、市场发展的客观要求,经历了以下3个阶段:

1.1981—1985年,无实体监管部门阶段

这是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萌芽期。除了国债发行之外,基本上不存在股票市场和企业债券市场。虽然于1984年公开发行了股票,但股份制试点与股票交易仅限于极其狭小范围。该阶段不存在真正的监管体制或明确的管理主体。

2.1986—1992年,监管体系雏形阶段

总体上,我国证券市场仍处于规模极小的“婴儿期”,与之相对应,在政府管理层面上出现了若干监管上述证券市场领域的部门主体,但未形成统一、有序、通畅的集中管理体系。监管体制框架中的政府部门和自律组织等若干因素已出现,但仍表现出明显的初创特征和摸索性质。中国人民银行作为中央银行“管理企业债券、股票等有价证券,管理金融市场”被正式法规确立为证券市场主管机关。但监管职责不明确,实践中的管制权力缺乏集中型模式所要求的权威性和管制力度。地方政府体现出监管框架中的分权性和非集中性。证券交易所的自律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政府管制。多部门介入的管理格局略见雏形。行业自律监管组织尚未担负实质性自律职能。

3.1992一l998年,初级集中型监管体制阶段

1992年l0月,国务院证券委员会和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成立,标志着我国证券市场步人了集中型监管体制阶段。从有关资料可以看出,1996年以后,市场取得飞速发展,无论是日均成交金额还是日均开户数都是呈现上升的趋势,这充分说明了证券市场的蓬勃发展。与此相呼应,集中型管理体系逐渐形成。确立中央监管机构,一部分权力根据证券活动性质和归口的不同划分给国务院各部委。地方政府相当程度地介入证券市场管理,形成了中央与地方相结合的市场管理体系。首次确立独立于其他部门的专门性证券主管部门,摆脱了依附于财政或中国人民银行的旧模式。一定程度上兼顾了我国证券市场发展与规范进程中所牵涉到的错综复杂的诸多方面的难题。但是,仍表现出权力分散、独立性和权威性弱、缺乏覆盖全国性的监管机构的动态特征。总体上,这个阶段表现出多层次的、多元化以及部门分工协作的中国特色,且明显地显示出过渡期的特征。

二、我国证券监管体制的现状及其内在机理

目前我国证券市场实行的是集中统一的监管体系,即以政府监管为主导,集中监管和市场自律相结合的市场监管框架。

1.监管主体

1998年国务院批准了中国证监会的职能、内部机构和人员编制的“三定”方案,确定了证监会是国务院直属机构,负责全国证券期货市场,并成为取代国务院证券委员会职能的惟一最高证券监管机构。根据该方案的规定,证监会将建立集中统一的证券期货监管体系,在全国各地设立派出监管机构并实行垂直管理,但在现实中,我国监管主体存在多元化现象,主管部门之间关系较为复杂和不协调。

2.自律组织是资本市场监管体制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自律组织有两种形式,即社会性的监督组织和行业自律。前者主要包括证券业的中介服务组织如会计师事务所。后者包括两方面:一是证券交易所的场内自律,二是场外交易的自律,即中国证券业协会进行的自律监管。

3.监管法规体系

1998年以前我国证券市场和监管是通过一系列的行政法规,包括全国性的行政法规和地方性的行政法规。1998年《证券法》的通过标志我国证券市场依法治市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证券法》和《公司法》作为我国证券监管的法律基础和其他证券法规共同构成证券监管法规体系。现行证券监管体制具有集权性和一元化、权威性和独立性高、两级管理垂直化以及自律性弱的特征。虽然仍存在自律管理作用未得到足够重视的问题,但这个体制框架与我国证券市场现在高速发展相适应。现行证券监管体制的形成原因主要是针对如何克服原体制存在的内在弊病和矛盾。

三、未来证券监管体制的进一步完善

在全球化程度加快的大环境下,我国证券监管体制应当立足国情,放眼世界,不断健全、完善。证券监管体制的建设,不仅关系到证券市场的发展,更关系到经济安全,国民经济的长远发展。进一步完善证券监管体制必须全面考虑,放眼未来,对证券监管体制进行有效的改造。

1.加强证券监管体制的自身建设,逐步健全与完善

证券市场是变化无穷的,只有依据客观规律,制定完善制度才能保障市场健康运行。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树立科学监管理念。监管理念主要包括:第一,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第二,确保公平、高效、透明;第三,降低系统风险;第四,树立国际化意识。

(2)明确监管职能,提高监管水平。监管机构作为规则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其职能就是保障市场的公平、公开以及公正地对待所有市场参与者,体现了监管理念和目标。相应的权限,应当依据其职能而定,即仅能作为“裁判员”。并非事无巨细一概全揽,不能把“运动员”兼于一身,应减少证监会在监管中的行政干预色彩,增强其对上市企业以及证券市场的各参与者的监管手段和能力。尤其要注意的是,在监管过程中,要加强对行为和过程的监管,而不仅仅是对结果的监管,对监管者而言,行为本身比结果更值得关注。同时,改善监管手段,提高监管水平,努力实现手段的间接化、多样化、市场化,减少政府对市场的操纵。此外,应当提倡监管行为的科学化、民主化,保证公正地权衡各方利益,保护投资者信心。(3)完善监管体系,充分发挥行业自律监管。随着证券市场的成熟,政府主导和行业自律相结合的监管体系日益成为大多数国家选择的主流。充分发挥两者的优势,避免各自的缺憾,对于完善监管体系是十分重要的。自律监管具体而言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加强自身监管机构的组织建设;第二,要尽快完善自律管理规则;第三,要理顺证券交易所管理制度。

2.改善证券监管的外部环境,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1)健全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建立良性的立法、司法环境。证券市场的发展,要做到有法可依,依法监管,这就要求首先要完善立法,去掉或者完善一些与现有政策和法规相矛盾的条文,法律是要不断向前发展的,结合目前市场需求不断完备证券监管的法律制度,尽快细化证券法的相关规则,出台相关的法律条文,形成完善的证券法规体系。其次是要加强执法,如果没有强有力的执法措施,再完善的法律条文也无用,因此我们不能忽视有法必依的重要性。

(2)重构社会信用体系,恢复我国证券市场的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