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的衔接十篇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的衔接十篇

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的衔接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3:56:36

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的衔接篇1

(20XX——20XX学年

第X学期)

(本文档共

6

】页/【

2206

】字)

单位

姓名

20XX年X月

线上教学和返校开学的教学衔接计划

(2019—2020学年

第二学期)

——单位

姓名

2020年X月

一、

指导思想

结合此次线上空中课堂、科任教师直播教学内容和本班学生学习情况,致力于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学科教学体系,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全面提高每一个学生的学科素养,为孩子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坚实的学科基础。

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组织与实施,应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为导向,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应坚持课程改革的理念和要求,贯彻思想品德教学原则,进行教学改革,提高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实效性;应以课程标准为依据,遵循初中学生身心发展和品德形成与发展的规律。

道德与法治教学应结合教育的实际情况、学校工作的要求,以学生为主体,积极开展教学工作。教学要充分体现课程性质,能用知识解答学习上的课论问题,又能用所学知识解答生活中的一般现象,同时还要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二、

班级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现有学生X人,其中男生X人,女生X人。经过本学期为期X周的线上“空中课堂”和科任教师线上直播教学,根据学生平时上交作业和家庭作业上交情况来看,有的同学兴趣较浓,基础知识和能力掌握较好,能主动学习,但有个别学生自制力较差,无论是听课还是作业都不够认真,甚至出现应付的情况,由于线上教学老师不在身边,家长也有自己的工作和事情要做,个别情况下不能及时督促、辅导孩子观看空中课堂,进行线上学习,这就导致拉大了学生之间掌握知识情况的差异。

八年级学生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阶段,每天都接触社会,他们的一些想法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而他们受到年龄与知识的限制,社会分辨能力正在形成之中,虽然是不定型的思想,但也会影响其行为。本期所任教的5个八年级班中,学生的程度参差不齐,学习缺少主动性和探究性。有些学生还有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因此在教学中既要求学生掌握好基本知识,又要养成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提升他们的道德素质,学会做人。其次要加强能力素质教育,努力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材分析

本学期课程分为四个单元,共八课。

第一单元坚持宪法至上分为两课维护宪法权威和保障宪法实施本单元为后三个单元起到铺垫的作用,所以在整册教材中举足轻重。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了解宪法,对法律有初步的认识。本单元的教学难点是认真坚持实施宪法。

第二单元理解权利义务分为二课公民权利公民义务是对上一单元内容的承接,也是本册教材内容的重点之一。本单元的教学重难点是了解公民的权利与义务,依法行使权力,依法履行义务。

第三单元人民当家作主分为两课我国基本制度我国国家机构本单元教学重点是了解我国的政治制度,国家的国家机构。本单元为下一单元的知识提供了理论依据

第四单元崇尚法治精神共分为二课尊重自由平等维护公平正义本单元是整册教材的重点内容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公平正义的重要性教学难点是激发学生对自由的追求,对公平的维护。

四、

开学安排

(一)

对“空中课堂” 讲过的知识运用课堂时间进行回顾复习,不放过任何一个知识点,使学生对已经掌握的知识进行复习巩固,还未掌握的知识达到掌握的状态,缩小学生之间的差距,为后续教学工作的展开打好基础。

(二)

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利用一定的时间和精力,以测试的方式了解学生在线上教学阶段对每一课每一个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加强指导,严格要求。

(三)

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坚持不懈地抓好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尤其是培养学生养成乐于倾听、勇于发言和认真写字的习惯。对学生多一些宽容,以欣赏的眼光看待他们,对学困生多鼓励,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消除学生在“空中课堂”线上教学活动中未掌握知识而产生的消极心理,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

(四)

备课是教学工作展开的基础,所以备课尤为重要。备课先备教材,对教材的总体布局要了解,做到掌握教材具体内容在单元和整套教材的地位任务。在此基础上结合授课班级学生学习特点对知识进行有机整合,合理的设计教学结构,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五)

上课是学生接受知识的直接方式,在教学中要营建温馨,积极的学习氛围。以多种教学方法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促进学生发展作为宗旨,同时渗透德育教育。根据八年级教材特点,本学期的教学要多收集和展示我国的发展过程资料,让学生在情景中感受和体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忧患意识。

(六)

作业是反馈学生课堂效果好坏的途径之一,所以作业布置要精不要贪多,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分层次布置,布置的时候要注意习题的实用性,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目标。批改的方式不同起的作用也不同,所以在作业批改中一定要注意全面,不仅要批对错,也要注意学生在作业完成情况中所反映的本质问题,从而及时进行查漏补缺。再者还要用激励性评语对学生进行适当的鼓励。

(七)

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的衔接篇2

为做到延期开学期间的学习和正常开学后的教学有效衔接,

确保课程教学质量,确保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落实,**小

学特制定以下教学衔接计划

一、

指导思想

根据《*市2020年春季学期疫情防控工作实施方案》要求,

帮助学生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结束后教育教学衔接,保障春季

学期教学时间,确保完成教学任务、和教学质量

二、

工作任务

1.转变教师观念,让教师自觉、主动地从疫情防控的角度看

待和进行教学衔接,尊重学生认知水平,低起点、缓坡度,实现

平稳过渡。

2.学习比较中学课程标准,对照教材,梳理归纳教学中缺漏或

薄弱的知识、技能、思想方法找出内容的衔接点,形成衔接

过渡并实施教学。

3.教师研究探讨各科教学中学生不同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

行为特点和心理状态,寻找最佳的结合点,制2定符合学生成

长规律的管理方法,提高管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让学生尽

快适应正常的学校生活,消除心理障碍和畏

惧情绪,平稳顺利

渡过衔接期,学习不掉队,为办好人民满意的学校而努力奋斗。

三、工作内容

做好开学准备。提前告知家长开学时间,家长和同学们要调

整家庭生活节奏,向学校生活节奏靠拢。为更好地适应校园

生活,家长们可以在开学前一周参照学校作息时间和课程表,

模学校生活场景,安排孩子起床、运动、学习、就餐、休闲

和睡眠的时间,营造收心环境。

2.上好开学第一课。让学生尽快平复心情,是我们复课后的

首要任务。充分挖掘出这场疫情的课程资源,上好开学第一

课,将对学生的终身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各班可开展疫情

防控宣传类教育、心理健康辅导类教育、生命教育有了科

学的认知,才能平复心情,安下心来学习。让学生增强爱国情

怀,增强对医务工作者的敬意。同时,培养学生养成体育锻炼、

健康生活的习惯。

3.抓好常规。稳定情绪开学第一周是学生适应学习生活的调

整期,要把学生从假期状态转向常态的学习状态,有些“硬性”

规定是必须的,而且早执行比晚执行好。所有任课教师都应

该依据《小学生一日常规》激发学生的“学习期望”。

4.摸清底细,查漏补缺。做好线上教学情况摸底。教师要提

前梳理线上学习期间每节课的学习笔记,找出教师线上讲课

硫漏的地方,了解每堂课的学习重难点是否4掌握查查学生

是否有缺课情况。开展线上学习效果检测活动。通过检测

情况,分析出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针对学生的溥弱点,

调整教学的相应进度和教学内容,并有所侧重的进行个个突

破。针对一些共性的问题,及时查漏补缺,夯实基础知识,针对

学生个体差异精准施策、因材施教,切忌一刀切”。

5九年级下册英语线上教学和返校开学的教学衔接计划指导

思想结合此次线上空中课堂和科任教师直播教学内容和以

及本班学生掌握情况,致力于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教体

系,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全面提高每个学生的学科素养,

为孩子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莫定坚实的学科基础。

二、班级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现有学生X人,其中男生X人,女生X人。经过本学期为

期几周的线上“空中课堂”和科任教师线上直播教学根据

学生平时上交作业和家庭作业上交情况来看,有的同学对语

文的兴趣较浓,基础知识和能力掌握较好,能主动学习,但有个

别学生自制力较差,无论是听课还是作业都

不够认真,甚至出

现应付的情况,由于线上教学老师不在身边,家长也有自己的

工作要做,个别情况下不能及时陪同孩子观看空中课堂,这就

导致拉大了学生之间掌握知识情况的差异

三、

教材分析

本学年英语教学内容为全一册,共15个单元,上学期结束已

经上完10个单元,剩余5个单元计划在6周内完成教学任务。

具体教学内容包括:词汇:识记、理解、掌握书中的所有单词,

熟练应用重点单词和短语,复习初中前四册中的所有单词。

语法:掌握8种时态,一般现在时,一般过去时,一般将来时,现

在进行时,过去进行时,现在完成时,过去完成时和过去将来时。

了解部分构词法,掌握英语的基本句子结构:五种简单句,并列

句,复合句(状语从句及定语从句)。阅读:主要训练学生根据

问题找细节的能力。然后根据不同同学的水平,再分层次阅

读文章。在阅读过程中针对长句子(复合句及含有多个从句

的复合句)要教给学生分析句子结构的能力。写作:书面表达

是中考中失分最大的环节,所以对于大多数同学,先落实平时

训练,要求学生注意主、谓、宾的基本结构及时态。并多做

一些连字成句、连句成篇的训练。培养学生好的书写习惯,

如大小写,标点等

四、

开学安排

(一)对“空中课堂”讲过的知识运用课堂时间进行回顾复习,

不放过任何一个知识点,使学生对已经掌握的知识进行复习

巩固,还未掌握的知识达到掌握的状态,缩小学生之间的差距,

为后续教学工作的展开打好基础

(二)

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利用一定的时间和精力,以测试的方

式了解学生在线上教学阶段对每一课每一个知识点的掌握

情况,加强指导,严格要求。

(三)

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坚持不懈地抓好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

培养。尤其是培养学生养成乐于倾听、勇于发言和认真写

字的习惯。对学生多一些宽容,以欣赏的眼光看待他们,对学

困生多鼓励,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消除学生在“空中课堂”

线上教学活动中未掌握知识而产生的消极心理增强他们的

学习信心。

(四)

从思想上扭转学生以往的不良学习习惯和态度,培养学生

自觉的学习习惯,动脑的优良习惯,课堂上精讲多练。即将面

临的是中考,学生的态度变化多变极不稳定,要动员好学生做

好思想工作。

(五)

根据学生各人的具体情况,要求各自提出明确的学习目标,具

体的分数,每次考试后都要进行分析并制定下

一次的目标只

准前进不许后退,建立错题库自我评价。并督促为实现目标

切实地刻苦学习.

(六)

每堂课一定注意当堂的学习效果,突出重点难点.务必要

求学生掌握必须掌握的基本的东西.注意检查学生做笔记的

情况。每天都要布置作业不然有的学生比较懒散。对英语

而言记忆背通是很重要的,应采取各种不同的方法和手段每

天跟踪复习,随意抽查。(七)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主动性,

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综合应

用能力。要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鼓励运用探究性、启

发式和讨论式的学习方式。要避免繁琐的语法分析和琐碎

机械的练习

(八)

重视创设英语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

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应用的机会。作文教

学与阅读教学相结合,在写作中学阅读,阅读中学写作。

(九)

利用课外时间进行培优补差、抓两头,促中间。把学生分

成两类,中上学生提高括充知识点,中后学生有定潜力的,提高

和发展的空间较大,以抓好基础知识为重。缩小两极差异兼

顾整体共同进步。

(十)要想学好英语就要用英语,学生大部分不好意思开口说话,这

给口语交际教学带来了严重的障碍,淡化了语言的交际性。

好多学生不愿去说,为了克服这个问题,先带好几个积极的同

学,鼓励他们带动大家的积极性,以部分带动整体。

中学2020春季开学线上线下教学衔接计划

为做好我校线上教学与返校开学教学的科学、高效、优

质衔接,特制定此计划。压实三个层面的责任

1、校级领导:制定周密衔接计划,密切监控衔接流程,及时汇

总衔接信息,科学调整衔接思路。

2、年级主任:做好年级师生衔接的督导,掌握第一手衔接资

料,形成年级教学衔接的研判报告。

3、班主任、科任教师:设置每位同学的衔接台账,确保每位

同学顺利、轻松、优质过度。

二、

做好三个层面的线上学习学业检测。

1、

全校统一组织三个年级的线上学习阶段学业检测,

重点监

测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及是否存在分化严重的问题。(七八年

级安排教师提前拟出检测题,开学前印刷完毕)

2、

年级组织重点学科的抽测考试。

3、

科任教师有针对性的做好线上学习内容的小测试。通过

以上三个层面的学业检测,学校形成线上学习阶段学生知识

掌握情况的研判报告,精准指导后面教学的开展

三、

开好三个层面的指导会议

1、组织召开全体教师会,要求教师对自己的线上教学做出总

结、评估,对每个学生线上学习的状况做出准确评价,同时对

后续教学进行指导性引领。开好学生的学习指导课

3、开好防疫指导、心理辅导讲座。

四、

做好三个层面的衔接

1、教学衔接:教师在学校组织的学业检测基础上再在课堂上

进行一次线上教学内容的梳理与回顾,双层面评估学生的知

识掌握情,兄。每节新授课前利用5-10分钟对线上学习时段

的内容进行提问、夯实、巩固。同时做好课堂上和学生的

密切交流,想方设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加强和学生的互动,消

除课堂学习的生疏感。做到多提问、多鼓励、多关心、多

督促。做好教辅用书的合理衔接、科学利用。

切忌各学科

一股脑的推给学生,造成负担过重:继续推行“碎时间整合”

活动,引导学生把零散时间充分利用好,班班树典型;充分发挥

学习小组的作用,小组成员之间互督、互促、互勉、互助。

2、心理衔接:领导、班主任、科任教师进行包联,覆盖每一

位同学做一次“爱心辅导“,引导每位同学阳光、积极地投

入到校园学习生活中来。体锻衔接:体育课要注意运动开展

的循序渐进。安全、规范、适度

五、做好三个层面的督导:

1、

教导处:加强卫生、纪律管理

2、

年级:加强学习习惯养成

3、

教务处:加强课堂巡视、作业检查六、做好毕业班的三项

工作

1、学生摸底:职高学生、中考报名学生、外学生

2、三项加试的练习、迎考工作做好提前安排。

3、争取扩充学习时间。各学科加大复习力度,提早进行模拟

题演练,力争在实战中发现问题、弥补短板、强力提升。

七、发起三个层面的活动:

1、

组织一次“向英雄致敬,向老师献礼”的班会,厚积学生

的家国情怀,树立学生感恩老师教育培养的意识。

2、

全校范围内发起“致敬抗疫英雄,争做学习标兵”的活动,激

发学生争先创优的热情。

3、

线上教学与课堂教学高效衔接标兵评选活动,调动每位教

师优质衔接、提升教学质量的积极性。

3、疫情期复课后小学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衔接计划根据上

级文件要求,全国中小学延迟开学期间广泛开展线上教学服

务,统筹考虑在线教学计划,做到与开学后教学的有效衔接。

为了使开学后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能够更加顺利有序的开

展,保证教学质量,结合学校实际制定了如下的开学衔接教学

计划。确保教学质量,打造高效课堂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

以教导主任为副组长以及全体任课教师参与的学科教研组,

认真研讨,积极备课,并且要求做到以下几点认真钻研教材,对

教材的基本思想、概念,研究透彻,了解重难点,能运用自如:

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从学生的角度去分析可能存在的疑难

点,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及解决办法:灵活的运用教学方法,包

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等等:重点关注课

堂上的掌握情况,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的反馈:重视班级文化,恢复学习状态

线上学习极

大的考验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自我约束

力,但是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缺乏师生互动、学生交流

的环节,导致学生上课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参与性。另外,容

易有外界因素的影响,学生的思维容易中断以及不利于学生

一些行为习惯的养成。这些问题的存在,势必成为开展线下

教学的障碍。所以恢复学习状态、营造良好的班级气氛、

构建融治的师生关系,帮助学生尽快恢复学习状态,是当务之

急。我们可以通过开展同桌互助、优生展示、小组合作等

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在轻松愉悦中交流互动,让他们增强学习

信心,重建学习规则。

教师要了解学生状况,做好知识衔接首先,学科知识内容的衔

接,是学生线上线下教学衔接的关键环节。教师要通过开展

线上学习效果检测活动等对线上教学情况摸底,有效掌握学

生的学习情况;其次,对全班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整体分析,对

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教师要拿到课堂中,重点讲解,强调,对

于个别学生存在的问题,可以通过同学之间相互交流讨论,小

组合作等方式,帮助孩子找到解决办法:最后,要求每位教师要

认真备课,每次新授课之前可以结合前面的内容进行回顾梳

理,尤其是有关联的知识,加深学生的印象,从而达到学科知识

学习上的衔接。

四、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学生爱玩、好动,自控能力以及

自我

约束能力都比较差,因此,要充分利用课后的时间,尤其是比较

落后的同学,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现状,有针对性的进行辅

导。五、管理工作常抓不懈抓好学校安全管理,建立管理责

任制,定期检查,并做好记录。加强班级管理,认真做好交接班

工作,培养孩子们的西沃保护意识与能力。做好防护工作,紧

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的衔接篇3

新课标初、高中物理衔接教学策略

初中学生刚跨入高中,对学习物理充满着憧憬和信心,有着极为旺盛的求知欲。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不少学生会有这样的感觉:高中物理并非想象中那么简单易学。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最重要的根源还在于初、高中物理的衔接教学出了问题。这些问题既有新课程标准的培养目标和教材内容的变化所引起的,也有教师的教法与学生的学法不能适应而造成的。如:培养目标发生变化而引起的衔接问题、学习内容发生变化而引起的衔接问题、学生学法上的不适应引起的衔接问题、教师教法上的差异而引起的衔接问题等等。

针对不同原因产生的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可采取如下的教学策略。

一、知识内容的衔接从教材特点、知识结构、内涵处理上求突破

中学物理课程更关注物理对个人、社会、文化的影响,课程目标更注重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课程内容更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所以,新课程背景下中学物理更重视以“生活、物理、社会”为特征的课型,容易淡化知识本身的结构性和规律性。事实上,中学物理课程是按照物理知识内容的基本线索,建立了既相互关联又相对独立的内容体系。只有深刻理解初、高中教材的变化特点、知识内容之间的相互关联,才能真正处理好初中与高中物理在“知识内容”上的衔接。

1.挖掘初、高中教材变化的特点

初、高中物理教材的变化坡度较大。初中教材重现象,探讨的过程较简单,其认知特点为具体的多、抽象的少,定性的多、定量的少。高中物理对知识的要求高,重视现象的本质,研究的现象比较复杂、抽象。初中教材的难度小,趣味性浓,一般都是由实验或生产、生活实际引入课题,通过对现象的观察、分析,总结、归纳出简单的物理规律,形象具体,易于接受。高中教材重视理论上的分析推导,数学工具的应用明显地加强。在这些变化特点方面做好有效的衔接,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其衔接要点如表1所示。

表1

2.厘清初、高中知识结构的关联

中学物理课程知识包括初中和高中两个阶段,按照知识结构规律,又可以把不同学习阶段的知识内容划分为不同的内容主题。在不同学习阶段的相同内容主题之间和相同学习阶段的不同内容主题之间都存在关联,如表2所示

表2

由表2可知:初中与高中物理中的运动学和力学部分的知识结构和框架基本上相似,具有一定的对应性。但在内容要求的程度上却有较大的差异,随着学习的逐渐推进,知识内容的结构层次也在不断递进。如物体的运动这一内容主题,初中只涉及理想的匀速直线运动,即使是变速直线运动,也是用匀速直线运动的模型来处理,用最简单的公式v平=s/t来描述。而高一物理最先接触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就有vt=v0+at、s=v0t+at2/2、vt2-v02=2as这三个基本公式。然后由直线运动向曲线运动递进,平抛运动和匀速圆周运动涉及的公式更多,综合性更强,对抽象思维和空间想象的要求明显提高,知识难度在增大,习题类型在增多,解题技巧在增强,运算和思维能力的要求在增高。事实上,这些方面的能力正是高一新生所普遍缺乏的,所以,衔接教学必须由此突破,从厘清初、高中物理的知识结构的关联处做实做好衔接教学,避免高一物理的起始阶段就两极分化。

3.领会初、高中知识内涵的联系

内容主题下的物理量,在相同学习阶段不同物理量之间和不同学习阶段相同物理量之间都存在若干关联,如表3所示。

表3

由表3可知:高中与初中物理中的与物体运动相关的三个物理量(s、v、a)之间,其形式上基本相似,具有一定的对应性。但其内涵都有较大程度的提升。如初中物理的速度是标量,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的大小是不变的,是由路程和时间的比值表示,但与路程和时间都无关,变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的大小是改变的,用平均速度大概地描述。而高中物理中的速度是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这就是不同学习阶段相同物理量之间的关联,同样,在高中阶段,对速度和加速度这两个物理量的内涵,也是逐步提升和完善的,由运动路径的直线向曲线变化时,速度的内涵由瞬时速度逐步向线速度和角速度提升,加速度的内涵也由瞬时加速度向线加速度和角加速度提升,或向切向加速度和法向加速度提升。这些物理量内涵上的变化和提升正是衔接教学的突破点和生长点。

4.把握初、高中知识处理的变通

对初、高中物理知识的衔接处理,一要认识正确,二要理解到位,三要方法得当。做到不偏不倚,恰到好处;不浮于表面,不挖掘过深;在直观上做文章,在变通处抓落实。如对“物体的运动”这一主题内容,对“速度”和“加速度”这两个物理量的衔接处理,可以从函数图像上求突破,如表4所示。

表4

由表4中的图像可知:用图3所示的位移图像和图4所示的速度图像与初中学过的图1和图2所示的图像进行衔接,并由图3直观得出st=s0+vt,这是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由图4直接得出公式vt=v0+at和st=v0t+at2/2,这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和位移公式。尤其在图4中,将描述物体运动的四个物理量:位移s(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速度v(纵坐标)、时间t(横坐标)、加速度a(函数图像)汇成一体,便于学生理解接受。然后再次进行变通性衔接。图5是对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拓展:图像①与②中的速度在增加,加速度a>0,说明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的方向相同,图像①比②的夹角θ要小,说明①的加速度比②的小,图像③的速度不变,加速度a=0,说明物体在做匀速直线运动。图像④的速度在减小,说明a

二、学习能力的衔接从自主学习、实验探究和解决问题上抓落实

认识、理解和掌握知识不再是物理教学的根本目的,较之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会科学的方法,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能力。

1.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中的第一要素是阅读教材的能力,因为“阅读是一系列的过程和行为构成的总和”。而高中物理教材的文本比初中要深刻得多,以阅读教材为突破口进行初、高中物理的衔接教学是明智的选择。而采用“问题链”的方式进行层次性阅读设计,是衔接教学中最为行之有效的方法。因为问题是思维的动力,通过“问题链”的方式,不断引导学生在阅读时能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并通过递进式的层次设计,实现初、高中物理教学的最佳衔接。初中物理的阅读主要落实在认知性阅读层次,少量的重点内容可提升为理解性阅读层次。高中物理的阅读主要落实在理解性阅读层次,并逐渐递进为批判性阅读层次,乃至创造性阅读层次。

2.增强实验探究的能力

初、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对科学探究能力的要求有明显差异,如表5所示。对提出问题,初中用“表述”,高中用“明确表述”。对猜想假设,初中用“推测”,高中用“预测”。对控制变量,初中用“初步”,高中用“考虑”。对收集证据,初中用“正确记录”,高中用“如实记录和重复收集”。对分析论证,初中用“简单比较”,高中用“解释和描述”。对评估,初中用“注意”,高中用“分析”。对交流合作,初中用“写出简单的探究报告”,高中用“写出实验探究报告”。

所以,笔者对实验探究能力的衔接教学,设计了验证性探究、结构化探究、开放式探究、创造性探究这四个层次,如表6所示。

表6

3.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比初中和高中物理对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初中用到的行为动词有:分析、解决、认识、描述等,体现了对常见事物进行简单分析和简单解决的要求。高中物理用到的行为动词有:运用、认识、分析、综合、解决、表达、解释等,反映了更重视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要求。

如初中物理课程标准提出:通过学习物理知识,提高分析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提出:能运用物理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解决一些问题。

4.发展信息处理的能力

对比初中和高中物理对信息处理和加工的能力要求,初中用到的行为动词有:经历、认识、了解、做出、加工等,强调了对物理信息分析、获取和加工的要求。而高中物理用到的行为动词有:融会贯通、具有、复述、再现、辨认、提取、加工、整合、重组等,反映了更重视对信息进行内化、转化和整合的能力要求。如初中物理课标提出:经历信息处理过程,有对信息的有效性、客观性作出判断的意识;高中物理课标提出:具有一定的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

三、物理思想的衔接从传承理想化、等效、辩证和数学上促发展

如果将知识和能力类比为中学物理的“血”和“肉”的话,那么物理思想就是中学物理的“魂”。在衔接教学中,只要抓住了这个“魂”,就等于握住了开启中学物理之门的金钥匙。中学物理的思想很多,主要有理想化思想、等效转化思想、辩证思想、数学思想等。

1.传承理想化思想

理想化思想是有意识地突出研究的主要因素,排除次要因素和无关因素的干扰,借助逻辑思维和想象力,对实际研究的原型进行简化和纯化,在头脑中形成理想化的研究对象,来代替实际生活中的研究对象的一种思维方法。抓好如表7所示的初、高中理想化思想的衔接教学,是变复杂为简单的最佳策略。

表7

2.传承等效思想

等效是在保证效果相同的前提下,将一个复杂的物理问题转换成较简单问题的思维方法,其基本特征为等效替代和等效转化,即在保证效果相同的前提下,将不可见、不易见的现象转化为可见、易见的现象,将陌生、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熟悉、简单的问题,将难于测量的物理量转化为容易测量的物理量的思想方法,如表8所示。显然初、高中物理之间有一个层次上的跨越,必须做好有效衔接。

表8

3.传承辩证思想

中学物理是一门为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内容和基本观点提供丰富材料的自然科学,处处充满着辩证的思想。适时地、有意识地、系统地渗透到各个知识点中去,并对初、高中相关辩证思想的内容进行有效衔接,如表9所示。

4.传承数学思想

数学能最简洁、最确切地表达物理概念与物理规律,是学习物理不可缺少的工具。事实上,物理是应用数学最充分、最成功的一门科学。可以这样说,数学思想是物理学的灵魂,其中有方程、函数、极限等典型的呈现方法,是初、高中物理衔接教学中最为丰富的内容,如表10所示。

四、科学素养的衔接从科学态度、批判意识和创新精神上谋弘扬

初、高中物理课程标准都将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定为培养目标。科学素养最基本的含义是指学生能够合理地将所学到的科学知识运用到社会及个人的学习生活中。其内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科学态度、批判意识和创新精神。

1.坚持科学态度

科学态度是指人对自然、对科学本身的基本看法。科学态度对人的认识与实践活动有决定性的导向作用,是人的科学素养的核心要素。面对当前错综复杂的现象、观点和媒体传播,只要始终坚持科学态度,就不会迷失方向。所以必须在初、高中物理衔接中更加重视对物理基本原理、规律和科学方法的教学,将初、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真正落到实处。

2.培养批判意识

在初、高中物理衔接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对教材、教师、权威勇敢地提出质问和怀疑,持批判接受的态度,使学生的批判意识和质疑精神得以张扬。要激励学生学习哥白尼敢于向“地心说”的创始人托勒密挑战的批判精神。

3.弘扬创新精神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学生学习物理源源不断的驱动力。在初、高中物理衔接教学中,要通过各种渠道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综上所述,初、高中物理衔接教学,不是把高中的教学要求下放到初中来,也不是将初中的教学要求搬到高中课堂中去,更不是在学习高中物理之前安排几个初、高中物理衔接专题,为高中物理教学做好铺垫。而是把初、高中物理衔接正确、到位地贯穿在整个中学物理教学的始终。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物理课程标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修订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3]张大昌.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必修1.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的衔接篇4

【关键词】劳技课堂;创新能力;智力

组织协调语言主要指教师在教学中组织教学活动、协调教学关系、控制教学进程的语言。

劳技课堂教学中的组织协调语言主要包括了指导性语言、衔接性语言以及评性语言等。那么如何在劳技课堂教学中把握好这些语言,近几年我们一直在研究这个问题。以下是我们一些不成熟的想法和做法。

1指导性语言在导入环节及课中的运用

劳技课堂上的指导性语言主要是指教师指示或引导学生学习什么或做什么的课堂教学用语。劳技课堂的指导性语言一定要明确具体,简短精炼,热情奔放。对劳技教师而言,务必要向学生交代清楚学什么或做什么。尤其在导入环节更应该如此。

案例1:请看我区劳技教研员王斌发老师的下海实践课《小摇椅的制作》一段教学实录语言。

“这是老师制作的一把鲁班锁,它是通过榫卯镶接而成的。那么榫卯镶接的作用是什么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榫卯及有榫卯结构的小摇椅》。”

案例2:嘉定区劳技中心支部书记徐晓红老师的区级公开课《曲线锯割》的导入语是这样的。

“请学生认真观察老师出示的钓鱼游戏拼图,思考:鱼的模板是以什么线条为主的?学生答:曲线。教师:很好。下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曲线锯割》。”

案例3:我在上片级研究课《直线锯割》时也是这样导入新课的。

“这是老师亲手制作的一个木工作品粉笔盒。(实物展示)这个作品是用鲁班锯床加工组装而成型的。直线锯割是我们学生学习木艺课要掌握的一种最基本的技能。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直线锯割》。”

劳技课的指导性语言,一般用在新课的导入部分,做到开门见山,目标明确,重点突出。一般用时控制在1-2分钟。

劳技课堂的指导性语言,还要求上课教师做到质朴平实,质朴平实地讲解,质朴平实地演示、说明。讲演时若注意语言或行为诙谐幽默的话,那么在课堂上就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劳技课不同于文化课,在课上传授某项劳动技能时,此时还需要一些得体的、恰到好处的肢体语言,此时教师边讲解边演示给学生看,教学效果肯定会更佳。

案例4:我在指导学生学习锯条安装时,精心组织了这样一段讲解语言以及演示动作。

“左手拿锯箱,锯平台朝上;小圆孔在左边,小方孔在右边。右手拿螺丝刀,逆时针松开小方孔中的小螺钉。锯柄朝下,从锯平台的小圆孔中垂直插入到往复轴;左手食指压住锯条,右手拿螺丝刀顺时针拧紧小方孔中的螺丝钉,锯条的安装就完成了。”

让学生先做什么,后做什么以及怎么做,教师的教学用语以及辅助的肢体语言都要一一交代清楚,并力求让教学语言朴实无华。

质朴平实的教学语言,还要求教师在教学用语时,注意讲解的准确性,力求选词准确,解说时,条理清楚,并要注意口语的适当运用。

案例5:如我校丁雪峰老师在上区级公开课《摄影构图三分法》时,有这样一段指令性语言:“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请看大屏幕上的一组照片,哪几张照片作者是采用三分法构图的?下面我想看一看哪几位同学能够看出门道道来?”

口语运用的好,会让人感到自然亲切,耳目一新,耐人寻味。从而使我们的劳技课堂更精彩!

2衔接性语言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运用

劳技课堂上的衔接语言指的是各教学环节之间转换,中间用到的过渡性教学语言,通常也叫过渡性语言。衔接性语言要求前后呼应,承上启下、穿线贯珠,只有这样才能将课堂组织的严谨细密、天衣无缝。那么,在劳技课堂教学中如何用好衔接语言,为此我们在这方面也做了一些研究与尝试。

案例6:我校的吴浩老师在执教八年级《导线的压接》一课时,经常用这样的语言来连接两种不同接线柱压接法的教学:“同学们,我们刚刚学习了平压式接线柱的压接方法,但是在实际安装时还有一种接线柱也十分常见,它就是针孔式接线柱,那么这种接线柱的连接方法与平压式接线柱又有哪些异同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针孔式接线柱的压接法。”

案例点评:在《导线的压接》这一课中,平压式接线柱的连接方法和针孔式接线柱的连接方法是两个主要的教学内容。这两个教学内容是相对独立的,先教哪个都可以,但问题是教完一个,如何过渡到另一个的教学上来。如果衔接性语言不加以组织,而是非常直白的用“刚刚我们学习了平压式接线柱的压接法,下面我们来学习针孔式接线柱的压接法。”之类的语言来表达,就会使教学环节之间的转换显得十分生硬、突兀。但是经过吴浩老师组织的衔接性语言,短短几句就把学什么、为什么学以及前后两个教学内容间的关系等等都交代清楚了,真正做到了使教学环节前后呼应、严谨细密。

吴老师组织的衔接性语言是通过直接陈述的方式告知学生前因后果的,属于直接陈述型衔接性语言。当然,除了直接陈述型的衔接性语言外,还有一种类型的衔接性语言也是我们劳技教师经常使用的,那就是问题型衔接性语言。相比于直接陈述的方式,使用精心组织、直切要害的问题衔接两个教学环节,不但会使教学环节的过渡更自然和流畅,而且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案例7:参加南翔联片教研的封浜中学管丽华老师在其所执教的市级公开课《救护结》一课时,就充分使用了问题型衔接性语言,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管老师的《救护结》一课一共四个环节,分别是导入课题、初学救护结、学习快速打救护结法、救护结的使用。首先在导入环节,管老师用了一段火灾视频来吸引学生,当学生完全被火场的紧张气氛吸引时,管老师突然提问:“同学们,如果你身处火灾现场,你将如何自救呢?”接着管老师很自然的向学生推荐了救护结,并开始教授救护结的编制。学生初步学会打救护结后,管老师又接着问:“大家虽然会打救护结了,但是打结花的时间太长,如果身处火灾现场必须争分夺秒,有什么办法可以打快点吗?”于是进入了快速打救护结法的学习。完成第三个环节后,管老师问道:“救护结大家已经学会了,那么如何来使用救护结自救呢?”教学环节就自然的过渡到救护结的使用上来了。

案例点评:纵观管老师的这堂课,她的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转换,之间用到的问题型衔接性语言都经过了精心的设计,合情合景、直切要害,学生也在问题的引导下,全神贯注的听讲着、操作着。可以说课堂教学组织的有条不紊、驾轻就熟,这样的课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了。3评价性语言在课堂结尾及课中的运用

劳技课堂上的评价性语言指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主要针对学生制作的作品、学生学习的态度、学习的过程等方面作出的比较中肯的评价。一般用在课的结尾部分。

首先,教师的评价语言,应该实事求是,程度适当,尽量多用赞美语言,少用批评语言。

案例8:我在执教木艺课《木质小花瓶的制作》一课时,当学生完成小花瓶的制作后,我采用了劳技课这几年常用的评价方法――自评――生评――师评。

首先我用课件向学生出示了木制小花瓶的评价标准:

(1)基本结构不成型――须努力

(2)结构基本成型(底座、瓶腹、瓶颈)――合格

(3)造型较好,表面处理粗糙――良好

(4)造型优美,表面光洁,有个性、有创意――优秀

然后让学生说说自己可以得到的等第?接着让同桌的学生互评,最后,我拿了一位女生的作品向学生作示范点评。我的评价语言是:我在全班学生面前高高地举起了小花瓶,然后响亮地说:“我给这件作品打85分。因为它比较符合标准第3条。”接着我走到该女生身边,温柔地、微笑地对她说:“如果你能用细砂纸,把花瓶进一步细磨,然后再把瓶颈车瘦一点点的话,这件作品一定能拿优。你愿意吗?”“老师,我会的,我愿意。”

案例点评:老师微笑的眼神能够有效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灵距离,温柔的、微笑的教学用语一定能使教学活动顺顺当当地进行下去。

其次,不能用挖苦、讽刺或嘲笑的语言去对待作品做的很差的或回答问题时不是很正确的学生。请看下面一个案例:

案例9:我校的吴浩老师在执教高中二年级《电子控制――门电路》一课时,对学生的回答有这样一段比较中肯的评价性语言。

教师在上高二电子技术――门电路知识,解释了或逻辑并举例后问学生:“请同学们思考一下现实生活当中符合或逻辑的一些事例?”

学生1回答:“考试考的不好就会被父母责骂。”

教师的评价:“这是个不错的例子,父母责骂是结果,条件是各门功课的成绩,只要有一门或一门以上科目考的不理想,被父母责骂这个结果就成立。例子举得不错,不过我相信这种事不会发生在你的身上。还有谁想到了别的例子没有?”

学生2回答:“警察执法。”

教师的评价:“警察要维持治安,如果发现有人做违法的事情,比如偷盗、抢劫、行凶等等,只要做了一件以上,罪犯就会被逮捕,当然如果数罪并犯同样是会被逮捕的,所以警察逮捕罪犯与犯罪之间符合或逻辑关系,这也是个不错的例子。”

……

教师的评价:“我们说与、或、非是三种最基本的逻辑关系,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他们在生活当中相当常见,同学们举了很多例子,这说明你们非常善于思考。在这里我要谢谢刚才回答问题的同学。”

案例点评:其实在上面这个案例中,学生的回答可以说并不尽人意,因为他们并没有回答出父母责骂或者警察执法这两个现象到底是如何符合或逻辑的,但是老师并没有因此批评或者否定他们,而是顺着他们的回答展开分析,以一种积极的方式进行点评,肯定了学生的回答。这样的评价即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又保护了学生思考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使教学评价起到了提高教学效果的积极作用。

正确的评价、适当的表扬以及教师的积极鼓励,大大可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和自尊心。学生在教师激励性评价语言的鼓励下,他们的学习态度会更加认真,对自己所制作的作品的质量要求也会越来越高。在学习上他们就会表现出极大的学习热情,去思考、去改进、去修复、去完善、去创新自己所做的作品。

总之,劳技课堂教学中的老师的指导性语言、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衔接语言、以及对学生的评价用语,都需要老师精心考虑,只有这样,我们的学生才会更加喜爱我们的劳技课!!!

参考文献

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的衔接篇5

仔细研读初高中历史(课程课标》是做好教学衔接的前提。课程标准是教学、考试评价与教材编写的依据,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和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部分都与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有诸多的一致性,而这些一致性恰恰就是打开教学衔接的切口。紧扣一致性的内容或主题,顺着切口探究思考:初中通史中这部分内容讲什么,为什么讲?高中专题史中扩充了什么?扩充到什么程度合适?这样从学生较为熟悉的知识入手,由点到线,由浅入深,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又解决了专题史教材中历史知识和认识颠倒混淆的问题。尤其是新修订的《全是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将“学习主题”呈现方式修改为“点——线结合”,基本上解决了时序性和线索性不强,不能体现历史学科基本特征,不符合初中生的认知能力等问题,为初高中历史学习的衔接创造重要条件,更值得研究。

精心设计高一历史起始课,是做好教学衔接的开端。起始课是师生见面课,核心是老师了解学生学情,学生了解历史课情。起始课从独特新颖的导入开始,最大限度地激发起学生对历史课的学习兴趣。随后趁热打铁,了解学生学学情。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其它”四个维度设计课堂问卷,实现激发兴趣,了解高一新生的历史学习现状和学习潜力、摸清学生历史学习需要等目标,使起始课成为研究学生需要的起点,成为科学、切实、有效地设计高中历史教学的起点。让学生了解历史也是起始课的重要任务之一。尽可能提供给学生多元化、多视角的材料,通过材料导学,问题导引,什么是历史?为什么要学历史?初中阶段学了哪些历史知识?高中阶段将要学到哪些历史知识?怎样学好历史?缩短师生教与学的适应期,增强高中历史教学的针对性。

有效备课是做好教学衔接的保障。《课程标准》将教师列为最重要的人力课程资源,而教学内容是实现课标的信息资源,教学方式是实现课标的操作路径。集体备课就是优化教学资源,探讨教学方式,实现教学衔接的过程。教师备课团队在这个过程中以课程标

准作为教学设计的底线,以学生生命成长需求和民族社会发展的需求为上线,二次开发教材,灵活增减和整合教材,以教材为依托,实现教学目标与资源的衔接,预设本单元和章、节的知识重点、结构难点和思维结点,选择最优的教学方法,设计适合本单元和章、节知识,适合任教班级的教学流程,提出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实现教学方式与学生学情的衔接。

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的衔接篇6

一思新教材内容

新教材内容总体偏多,部分内容的编排不尽合理,新课程包括5个必修模块和4个选修系列,5个必修模块基本涵盖了以往课程的内容,而这4个选修系列中不仅涉及了以往课程内容,大部分都是以往课程中没有的。2009年,江苏省教育厅提出“五严规定”,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严格控制学生在校集中学习时间,在总的教学时间不增反减的情况下,教学内容偏多和教学时数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笔者根据这六年的实验教学经验认为可以删除一些内容。

1.孤立的知识点。删除后不影响高中数学整体逻辑结构,对学生发展也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如矩阵与变换、统计案例在高中阶段现有的知识与时间限制下,难以完成完整的内容,只能进行机械性操作。

2.重叠的内容。如三视图与初中阶段学习重叠,流程图与算法中的程序框图本质上是相通的,也与信息技术课程重叠。

3.蜻蜓点水式的内容。如定积分,高中阶段课时太少难以讲解清楚,大学将系统学习,属非主干的内容,删除后不影响整个高中数学的学习。

但是,另一方面考虑到规模日益扩大的高校自主招生考试与数学竞赛,在相关章节可以链接引申一些内容,如函数的凸凹性、反函数、函数及数列极限的定义(免得一些高校对大一新生单开江苏补习班)、复数的三角形式与指数形式、重要不等式(柯西不等式、排序不等式)、圆锥曲线的光学性质、随机变量的概率、均值与方差等。(这些内容对绝大多数学生是不作要求的。)

二思新教材的顺序、衔接与进度

1.新教材的顺序

(1)整体模块的顺序

新教材模块化设置及以螺旋上升的方式安排知识,不少章节内容和顺序被打乱,知识的逻辑链条被人为割断。如将“解三角形”与“数列”、“不等式”这些数学知识和思想方法没有内在联系的内容捆绑在一起,安排在必修5中,显然属典型的人为制造的知识割裂现象。在必修2《平面解析几何初步》中列出了有关空间直角坐标系的内容,不仅与章节名称不符,而且这里的空间直角坐标系与理科的选修2―1中“空间中的向量与立体几何”相关内容相隔太远,可调整到选修2―1。而文科后面压根就没有涉及空间直角坐标系的相关内容,因此文科这部分内容干脆删掉!新教材将解一元二次不等式与简单的线性规划、均值不等式集中在一起安排在必修5,使得重点与难点过于集中(一元二次不等式、数学5中的等差数列、等比数列、基本不等式等内容均属C级要求),而且还造成相关知识的割裂。

关于必修模块顺序设置,《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下称《标准》)中指出:“数学1是数学2、数学3、数学4和数学5的基础,对其余4个模块的顺序未作原则上要求,在不影响相关联系和知识准备的条件下,学校可以根据具体实际情况进行安排。”(一般以地级市为单位统一安排,便于期中期末统考。)

笔者认为:数学2中综合了立体几何与解析几何两大块内容,高一学生难以接受,数学3中概念性的知识太多,算法等新增内容也比较陌生,所以考虑把这两个模块移后教学。而数学4中的三角函数,学生在学完数学1的函数后,比较容易接受三角函数的知识,因为三角函数也是一类特殊的函数,从一般到特殊,学生比较容易接受,而三角变换与三角函数又有密切的联系,所以先学数学4中的三角函数与三角变换,其中的平面向量置后到与数学2的直线与圆一起学习,因为它们同属平面几何,也便于用向量的观点研究平行与垂直这两种特殊而重要的位置关系。原来平面向量放在三角恒等变换之前不过是用平面向量证明两角差的余弦公式。

数学的内在联系以及六年两轮的教学经验,都证明了1、4、5、2顺序的相对合理性,而数学3算法语言相对独立,顺序放置有一定的自由度。但一般放在高二上学期,这样可以与信息技术课程及考试同步(高二上学期12月份的最后一个周末举行信息技术考试)。然而,目前流行的几种模块顺序,在教学中都有其可能产生困难的地方。例如,1、2、3、4、5的顺序会导致第一学期安排的内容偏多偏难;解析几何分在两处,距离时间太长;没有任意角的三角函数,讲解立体几何和直线方程有困难。1、4、5、2、3和1、4、5、3、2,1、3、4、5、2的顺序会导致:未学数学2中的线直程,学习数学5中的线性规划内容就有困难。上述讨论表明,无论怎样排列都会出现矛盾,我们要“挖根”,要从《标准》上解决问题,消除模块化结构的负面影响,重新调整模块的顺序和内容,使模块顺序与内容相对协调。另外文科与理科内容应保持相对的统一性、协调性。因此建议选修1-1、l-2与选修2-1、2-2内容上应完全一致,只是教学要求不同。

(2)个别教学内容的顺序调整

例如,在模块1中学习集合之后,我们把模块5中的一元二次不等式移到这里教学,但是并非全章照搬,只介绍几类简单的不等式的解法,目的是只有学了常用的几类不等式的解法之后,才可以解决许多集合问题及函数定义域的问题。不然有的学生初中没有学,在这时就会遇到困难.也有的学校组织编写了从初中到高中的衔接教材,对这方面的内容加以补充。再如为了分散数学5“数列与不等式”的难点,也考虑到线性规划与直线的关联性,可以将数学5不等式中线性规划穿插到数学2“直线与圆”中学。

2.新教材的衔接

高中课程内容与顺序的安排要考虑与初中和大学的衔接,要兼顾初中、大学的学习,更要关注学生自身的终身发展。

(1)初高中教学内容的衔接

在教材内容上,由于初中的课程标准与高中接轨不严密,导致有些知识脱节。如初中没有介绍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根与系数的关系,乘法公式的学习仅局限于平方差公式与完全平方公式,减少了立方和差、三数和的平方、两数和与差的立方等公式。根式的学习中,也缺少了分母(子)有理化等研究,二元二次方程组的解法,十字相乘法分解因式等知识和方法没有学,平面几何中更是减少了许多内容,如平行线截线段成比例定理、三角形四“心”、圆中的垂径定理及切割线定理等等,而这些内容高中经常用到,内容出现脱节,衔接不上。有些相同内容称谓不一致,如三视图,初中称主视图、左视图,高中则称正视图、侧视图。

(2)初高中教学方式的衔接

初中由于内容较少,难度较低,一般学校大都采取“课前预习――课上展示――课后作业”的山东杜郎口教学模式,教学较为轻松愉快。但与初中相比,高中数学内容多、难度大、节奏快、注重逻辑思维和分析理解,一些学校教师很少用新课标倡导的教学方式,除非上级检查或是上各类公开课、评优课,初高中的教学方式不能很好地衔接,使得学生在刚进入高中阶段的学习显得比较吃力。

(3)高中与其他学科知识的衔接

部分高中数学内容与其他学科知识衔接不好。一方面,其他科目用到的数学知识,数学没有学到,例如,高一上学期物理(必修)力的分解问题,涉及到数学中的三角函数,而三角函数问题在高一下(必修4)才会学到。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s=v0t+1/2at2中加速度a的数学意义a=v′(t)不理解,因为导数未学到。另一方面,数学用到其他科目的知识,其他科目还没有学到,例如数学4“三角函数”在讲函数y=asin(?棕x+?渍)的图像时,提到物理中的简谐运动、交流电等都与物理课程不同步。

(4)高中与大学的衔接

大学与高中数学的衔接脱节更为严重,主要的表现有以下情况:(1)两头不管:对高中未学知识(函数与数列的极限),大学教材的编著者误以为是高中的必修内容,在自己的教材中未予补充,从而造成了大学和高中两头不管的结果。(2)前后不一致:对同一内容,高中和大学的表述、名称或符号等不一致。

3.新教材的进度

现在有些地方为了高三有更多的总复习时间,高一高二的教学进度太快,尤其是高一每学期要学两本书,学生刚刚从初中升入高中,进度、难度骤然大增,思维方式、学习方式骤然改变,学生很不适应,很难很好地衔接,“水过地皮湿”,造成很多“夹生饭”。还有的地方高二过早文理分科,造成文科“肤皮蹭痒磨洋工”,理科“紧锣密鼓赶进度”。个别学校或教师垂青于过程华丽泡沫,片面追求短期利益,高三一轮复习偏快,高三上学期就早早地结束了一轮复习,没有到边到沿、稳扎稳打、步步为营,为二三轮的复习埋下隐患。这些做法都给整个高中数学的学习造成很大的被动!这需要调整高中三年教学的整体进度,严格执行课程计划,不能提前分科!

三思新教材与“三考”

1.新教材与高考

高考的目的有两个:一是为高校选拔人才,二是对高中教学的导向与评价。高考的目的决定了其性质是一种常模参照性考试,即将个人考试分数与参考人员全体作比较,报告个人在全体中的相对位置。江苏高考现行的模式就是“大圆套小圆”,4C1合格是大圆,选修1B1C是小圆,语数外达线是更小的圆,而数学就是这个更小的圆的圆心!因为在这种高考模式下,“成也数学败也数学”,“得数学者得天下”已成广泛的共识!

那么作为一线的数学教育者我们首先只能适应高考,一方面我们要把握好教材进度,注意与初中的衔接,夯实基础,文理分科不宜过早,高三不要急功近利,要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另一方面在基础年级不要动辄搬上高考题,美其名曰“瞄准高考”,孰不知高考题是到高三毕业时学生才能达到的水平(较基础的题目除外),平时多加强定时训练,只有“平时高考化”的严格规范,才能获得“高考平时化”的淡然与从容。另一方面我们也要通过各种正常渠道向命题者反映中学教学的呼声,使他们的命题以纲为纲、以本为本,多多调研中学教学,一切从实际出发。

2.新教材与大学自主招生考试

一张高考试卷,重点大学、普通本科院校、专科学校都靠它招生,这样的试卷要具有各方面的兼容性,同时也有很大的局限性。大学自主招生便应运而生,然而大学自主招生,没有传统的考纲与模式,命题有很大“自由度”。这给学生带来很大的烦恼,无法作应试准备。

自主招生考试以中学教育中的知识板块为基础,但范围更为宽泛;自主招生考试注重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通过这个层面来了解考生的学术潜力;因此,需要帮助学生对中学阶段的知识进行系统梳理,作合理、有效的深化和拓展,对特殊的技能和技巧加以总结、研究,从而对考生给予指导和点拨。可以在新教材相关章节链接引申一些内容,如函数的凸凹性、反函数、函数与数列极限定义、复数的三角形式与指数形式、重要不等式(柯西不等式、排序不等式)、圆锥曲线的光学性质、随机变量的概率均值与方差等。

指导学生参加高校自主招生考试要从高一开始,不能靠高三突击,还要注意以下问题:自主招生考试要高于高考,低于竞赛;以高考中档题为起点,避开竞赛的技巧性,关注自主招生命题的创新性;着力于思维的发展,通性通法的运用,数学本质的揭示;避免繁杂的计算训练,寻求简洁优化的解法;不求面面俱到,只求突出核心内容;既关注高中阶段基础内容,也关注与高等数学衔接内容。

3.新教材与数学竞赛

数学竞赛虽然在高考中不加分,但一流高校对获奖者很是情有独钟,可以参加其自主招生,或者干脆直接保送上大学,因此一些生源较好的中学对数学竞赛尤为重视,但大多学校存在一个误区,就是到高三才搞竞赛,事实上高一高二才是基础与关键。2010年我校数学竞赛获得了较好的成绩就得益于我们从高一就物色竞赛苗子,有针对性地辅导育苗,这是其一。其次,在新教材系统深入学习的基础上,学校要配备专职的奥数教练员,毕竟数学竞赛有其独立的竞赛大纲与竞赛教程。教练员可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如组织“每周一题”、“有奖攻擂”活动,成立数学兴趣小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与教练指导相结合,鼓励学生研读与数学竞赛有关的专业报刊杂志,大胆撰写数学小论文等等;最后还要争取学生家长的支持,利用节假日积极参加省市官方组织的数学竞赛培训,如夏令营、冬令营,因为这需要一定的经济支出。

另外数学竞赛不要孤立于高中教材的教学与大学自主招生考试之外,数学竞赛的辅导最好做到高考、大学自主招生与数学竞赛“一石三鸟”。

综合考虑新教材的内容、顺序衔接与进度以及新教材与“三考”,高中数学课程内容与顺序可大致安排如上表。

说明:1.数学1―数学5是指重组后的必修模块,而不是原课标模块;2.a类课程为文科类、理科类参加高考的学生设置,B类课程为文科类、理科类参加高考、大学自主招生考试的学生设置,C类课程为文科类、理科类参加高考、大学自主招生考试、数学竞赛的学生设置。

没有破茧的阵痛,就没有化蝶的精彩!任何改革都有痛苦,数学新课程改革也不例外。痛定思痛,我们既要锐意改革,又要冷静“三思”,更要思而后行!使新教材更好地为数学教育教学服务,使我们的数学新课程改革尽快开花结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的衔接篇7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酒店管理专业;培养目标体系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战略任务。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中等与高等职业教育的系统衔接,而中高职教育的有效衔接必须以人才培养目标的衔接为逻辑起点。只有对中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制订紧密衔接、合理有效的培养方案来构建可持续协调发展的中高职衔接培养目标体系[1],才能有效发挥目标的导向作用,实现中高职协调发展。笔者通过调研、分析和研究,结合实际,从依据、原则和程序等方面来探讨构建酒店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的培养目标体系。

一、构建酒店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培养目标体系的依据

中高职教育衔接在教育新常态的政策导向下成为重点教学研究项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未来十年要认真探索研究职业教育体系的人才培养制度,构建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和谐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系统。[1]《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提出重点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的科学衔接,到2020年,形成适应行业产业发展需求、中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互相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3]《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的通知指出,要大力促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定位、专业结构优化、课程体系层次、教学环节等方面的衔接。[4]国家的各个教育政策文件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坚定了中高职教育协调发展是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项目,是实现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核心环节的信念。

二、构建酒店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培养目标体系的原则

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长期以来相互独立,关联性不强,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晰,为此,笔者认为,制定人才培养目标体系需要遵循几个原则。一是定位要准,培养目标要与国家职业教育总体目标和国家对中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定位保持一致;二是定位要特,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是职业教育中两个不同的层次,要遵循能力阶梯式提升原则和市场需求,体现中高职目标的区分与衔接性,突出专业特色;三是定位要全,既要兼顾学生多样化和个性化特点,又要尊重学生职业成长规律和发展需求,使得不同层次职业教育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达到和谐统一。

三、构建酒店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培养目标体系的程序

(一)深入理解中高职衔接内涵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是两个不同阶段和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代表了职业教育的塔尖,中等职业教育代表了职业教育的塔底,二者的层次关系具体体现为高职教育是中职教育的提升,中职教育是高职教育的基础。[3]中高职教育的衔接是指职业教育从低级到高级或是更高层级教育的有效衔接,它通过一定的渠道、方式方法使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两个子系统既保持相互独立性,又不失去连续性和系统性,在功能上呈现互补与耦合的动态过程,从而使整个职业教育体系更加科学合理、运行更加完善有序。

(二)研究和领会国家层面对中高职培养目标的界定

在现代产业转型升级、互联网信息技术发展和技术创新越来越重要的行业背景下,《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提出,高等职业教育以重点培养适应现代产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即高端技能型人才为主。中等职业教育重点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工业服务业和民族传统工艺发展需要的一线技术技能人才。

(三)调研行业企业职业岗位,明确岗位层级和学历层次

按照就业领域—目标岗位—职业能力—职业层级及资格—发展速度的流程调研分析,五星级高端酒店的岗位职级一般设有四级岗位:一线服务员、督导层(领班、主管)、经理级(部门副经理、部门经理)、高层级(部门总监、执行总经理、总经理)。其中督导层属于酒店基层管理人员,经理级属于酒店中层管理人员,高层级属于酒店高层管理人员。[4]根据我国职业教育不同层次的目标定位,要明确岗位层级和学历层次:中职酒店管理专业培养的是中级技能型人才,国家职业资格四级,层次主要对应服务员,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以“操作、一线”为主线,以“会操作、懂服务、知运营”为目标,培养酒店一线业务运营部门的高素质服务人才,该定位重点在于专业操作技能的技术性;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培养的是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国家职业资格三级,层次主要对应领班主管基层督导管理人员,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以“管理、督导”为主线,以“熟操作、精服务、善管理”为目标,培养酒店一线业务运营部门的高素质基层管理人才,该定位除了专业操作技能的技术性以外,还需要一定的组织、指挥、协调、监督、激励等管理技能。

(四)按照能力提升原则,界定酒店管理专业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

以酒店行业职业标准为依据,以不同岗位层级所需要的职业能力为主线,按照能力递进的原则,笔者界定了酒店管理专业中职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中等职业教育酒店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旅游与酒店管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以及电脑操作、英语简单对话能力,熟悉酒店服务工作,能胜任酒店前厅、客房、餐饮、康乐等一线接待服务与相应的基层管理工作的初、中级技能型专门人才。高等职业教育酒店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为:面向国际国内酒店集团中、高端酒店企业,具有现代酒店业经营管理理念,重点掌握现代酒店管理的各个岗位(群)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具备酒店各岗位实践操作技能和中基层管理人员管理技能,能够从事高星级酒店、度假村及相关行业一线业务运转部门现场管理与服务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较强开拓与创新能力、终身发展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以上培养目标表述清晰、具体、全面,为中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定位提供了清晰的指引,既解决了酒店企业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问题,使人才培养更具针对性,也很好地诠释了中高职的特点和差异,体现了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连贯性和递进性。

(五)制定有效对接的酒店管理专业中高职人才培养方案

明确了人才培养目标,遵循人才系统培养规律,以中高职能力差异及其“接口”为基础,把满足学生的学习发展需求以及符合国家对中、高职教育发展的要求结合起来,由中、高职教师共同研究课程体系构建、教学单元设计、教学内容整合、教学模式方法改革、教学考核评价体系创新等,设计做到有效对接的酒店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方案。比如在课程体系构建方面,按照职业成长规律,系统构建“能力递进”的课程体系,将职业道德、人文素养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通过“必备知识+螺旋型提升”的方式,按照由简单到复杂、从服务到管理、服务员到领班到主管到部门经理的职业成长及认知规律进行排序,中、高职之间体现出很强的阶梯性,高职教育将中职学习内容不断深化和提升,实现学生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教学目标。通过以上对人才培养目标体系的构建依据、构建原则、构建程序等方面的研究,希望能打破目前中高职不同层次教育之间的屏障,搭建人才“立交桥”,构建出相互协调、科学衔接的酒店管理专业中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系,为行业经济发展培养更多优秀的酒店管理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周芳.中高职衔接培养目标体系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4(11):30.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eB/oL].2010.

[3]肖凤翔,肖艳婷.基于课程论视角论中高职课程衔接内涵及其条件[J].职教论坛,2014(31):37.

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的衔接篇8

一、调查研究结果简述

调查显示:由于对高考方案和考试结果的片面认识、化学学科成绩不计入学期评价等因素导致化学学习需要降低,学习兴趣显著下降;学习习惯方面,课前预习和有课堂笔记习惯的学生比例均明显下降。另一方面,教师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缺乏研读;教学课时严重不足;教师对衔接知识内容强化方式单一;对学生学习起点分析不够,方式单一;学法指导不够;课前预习的评价、笔记习惯的培养的落实不够;学生动手实验机会太少,使用视频或动画呈现实验的情况较普遍。

二、课堂教学对策和建议

1.加强初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研读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实施、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化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深入研读初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和相应的《考试说明》,对课程性质、设计思路、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初高中教师应加强互动教研,明确不同课程阶段的内容标准要求,做到衔接期教学的有的放矢。

2.加强学生学习起点分析

初高中衔接期的课堂教学设计,尤其要关注学生起点能力分析。教师设计教学过程之前,要对化学学习需要、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全面分析,关注这一阶段学生学习化学的一般特征的同时,也要关注对不同学生个体特点。忽视对学生学习起点能力的分析,必然使教学脱离学生的实际。

3.加强校内教学教务沟通

课程改革的进程中,学校不可只为“一时之需”,应理性思考,形成完善的选科制度。化学教师要积极地进行校内教学教务沟通,为开展学科教学营造良好氛围;实事求是的向学生介绍学校所开课程的情况、选科程序、适合对象等,使学生在高一衔接期对整个高中课程的设置情况和考试方案有深入了解,有助于学生制定选修和选考科目方案,有助于这一阶段化学课堂教学的开展。

4.学法指导要扎实具体

教师对初高中衔接期学生进行学习策略和方法指导要具体。如:学习物理性质时可采用“观察描述――个性概括――作用意义”的方法线路;学习化学性质时可采用“实验探索――归纳性质――理论解释――作用意义――联想归纳”的方法线路;概念学习时可采用“分析――内涵外延――作用意义――联想”的方法线路;实验学习时可采用“实验演示――反应原理――仪器装置――操作――现象――结论――作用意义――联想”的方法线路等。

5.教学内容双向比较,明确衔接要点

初中衔接教学重点内容:元素的化合价、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和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画法、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概念、化学计算、物质的分类、对氧化物的分类(酸性氧化物和碱性氧化物)、酸碱盐的认识和分类、酸碱的通性和盐的性质、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及应用、Co2-3等常见离子的检验、常见物质物理性质和俗名的识记。高一衔接教学重点内容:物质分类的方法、氧化还原反应、物质的量、电解质和非电解质、1~18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定量研究方法、离子反应等。

6.充分发挥教学设计主题的作用

教学设计主题的合理使用,能体现教学内容的内在逻辑和交互作用。如:苏教版化学1中《二氧化硫的性质和应用》将教学设计成四大主题:“从生活走进化学用理论引导分析用实验探究知识从化学走向社会”。通过对教学设计主题的贯彻,即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流畅性,也提高了衔接期课堂教学的效益。

7.提升衔接期实验教学品质

这一时期的实验教学至关重要,是培养学生多项学习能力、激发和维持化学学习兴趣、提升衔接期教学质量的有力阵地。提升这一阶段实验教学的品质,我们尝试以下方法: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专项训练;观察方法指导和思维训练;开展学生实验技能和设计评比等。

三、教学实验和效果总结

笔者在高一化学教学中进行实验研究。实验班与对照班在实验前的纸笔测验中,化学成绩分值的均数、标准差相近,差异显著性水平(0.740)远大于0.05(见表1)。两班在实验前时化学成绩分值并无显著性差异。

随即开始在实验班级中开始引入进行“课堂教学对策”开始教学实验,为期半学期,进行实验后的纸笔测验。

表1实验班与对照班实验前的化学成绩

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的衔接篇9

摘要:自现代职教体系提出以来,各地纷纷开展中高职贯通(衔接)、中本贯通(衔接)、专本贯通(衔接)等试点,有力地推进了我国现代职教体系的构建进程,然而其面临的一些现实问题也不断显现。为构建一个常态化、层次化、科学化的现代职教体系,需要完善职教体系内不同层次间的专业布局、明确同一专业不同教育层次的培养目标、统一同地区同专业的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实行专业归类对口招生考试制度等。

关键词:现代职教体系;有机衔接;中高职贯通;上海市

基金项目: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市级项目“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实践研究”(项目编号:B10059)

作者简介:兰小云,女,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副研究员,科研处处长、高教所所长,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15)07-0030-04

2010年,党中央、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当年底,“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被列入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项目,同时,在北京、天津、上海等地启动试点改革。本文以上海中高职贯通培养模式为例,从其现状谈起,对其存在的现实问题进行了分析,并藉此对现代职教体系内部有机衔接做了一些反思。

一、上海中高职贯通现状

(一)政府重视,政策予以保障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和上海市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探索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加快培养适应社会经济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上海市教委于2010年2月下发《关于2010年开展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试点工作的通知》,开始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试点工作。此后,上海市教委每年下发试点工作通知,持续推进中此试点工作。2014年,上海市教委在中高职贯通培养试点工作基础上,《关于开展中等职业教育——应用本科教育贯通培养模式试点工作的通知》,正式启动“中本贯通”试点。试点工作的开展旨在构建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灵活开发、自主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根据《上海市职业教育“十二五”改革和发展规划》,其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的招生规模在2015年将达到当年招生规模的10%左右。

(二)社会认可,招生规模扩大

上海市中高职贯通培养试点工作首先是依托行业职业教育集团,选择同一体制内若干有条件的中高等职业院校先行试点,自主招生。随着试点工作的不断深入,试点范围逐步由中高职一体化办学的院校拓展到同一职业教育集团内不同办学主体的中高职院校,再到非职教集团内的职业院校。试点院校、试点专业、招生规模逐年递增,分别由2010年的7所、4个、480名发展到2014年的56所、47个、5500名。中高职贯通一度受到考生和家长的追捧,如在试行的第一年480个计划招生名额吸引了超过7000名考生报名,录取的平均分超过普通高中的分数线,平均录取比例高达15∶1。[1]

(三)规范管理,持续推进试点

为稳步推进试点工作,上海市教委明确要求试点专业必须是行业岗位技术含量较高、专业技能训练周期较长、熟练程度要求较高、社会需求量较大且需求较为稳定、适合中高职培养目标相互衔接贯通的专业,同时,必须是申报试点院校的核心专业或重点专业。学习年限一般为5年,课程体系一体化设计。学生通过5年连贯学习,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成绩合格,可同时获得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院校毕业证书。为开展好试点工作,各试点院校均成立了领导工作小组、联合教研室、联合督导组等工作机构,定期开展一系列联合活动如联合教研、联合检查、联合座谈等,并制定有学籍管理等学生管理办法。在第一学年结束时,试点院校联合进行甄别工作,通过甄别的学生进入二年级学习。

二、中高职贯通的现实问题

不可否认,上海中高职贯通培养模式试点为推进我国现代职教体系构建做出了非常有益的探索,促进了中职与高职的合作培养和课程体系衔接,但从现代职教体系的整体构建来看,仍有一些问题值得探讨。

(一)一体化设计与培养层次界限的矛盾

在上海乃至全国其他开展中高职贯通(衔接)的省市,中高职贯通(衔接)的主要做法是有意试点的院校按照试点通知要求,自行结对,选择试点专业,制定试点方案,开发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等。在具体操作中,试点院校都比较好地从一体化培养的角度设计了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等,较好地实现了同一专业方向的一体化培养。但这种一体化设计同时带来另一个问题,即职业教育各层次之间的培养界限模糊,从长远来看不利于现代职教体系的整体构建。此外,中高职贯通(衔接)、中本贯通(衔接)、专本贯通(衔接)仅是现代职教体系构建的一部分,其互为衔接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也只适合在试点院校中使用,在时间和空间上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因此,中高职贯通(衔接)可以作为现代职教体系构建之初的经验探索,但不能成为必由之路。

(二)较早的职业定位与个性化发展的矛盾

根据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国民心理健康状况研究小组”公布的我国城市居民心理健康抽样调查显示:16-18岁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处于最低谷。[2]这个时期,学生的价值观、职业观尚处在不稳定、不成熟期。而据笔者对某试点专业的跟踪调查也发现,绝大多数学生在报考专业时是不具有指向性的。在回答“您出于何种原因报考本校本专业(贯通专业)”,只有21.14%的学生表示是因为“专业兴趣爱好”或“职业倾向”,其余均是出于“中高职衔接”或“父母或中学老师推荐”。另据美国劳工部一项研究预测,20岁的青年人在今后一生的工作时间内,职业的变换将会达到6~7次之多。[3]中高职贯通的生源主要是初中毕业生,学生的价值观、职业观尚不稳定、不成熟,个体之间的认知能力、个性特征和职业认同也是存在差异的。因此,过早的职业定位既有不稳定性又有不合理性,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三)院校间的壁垒与资源整合共享的矛盾

资源共享是贯通(衔接)培养的一个重要特征。然而实际运作中,院校间的师资、实习实训等资源的共享并不乐观。一方面,贯通院校各自为政,解决问题只能通过协商的方式,必要的行政命令难以实施,某种程度上带来管理上的不便。另一方面,客观上的地理距离,也造成两校之间的沟通、资源共享的不便。而更为重要的因素是:两校的利益诉求各不相同。对中职校来说,实施贯通(衔接)培养可以使其招生规模和质量在日益激烈的生源竞争中得到保障。然而对高职院校来说,贯通培养(衔接)虽提前得到稳定的生源,但生源的质量不一定能得到保障,实际上,贯通(衔接)培养在某种程度上缩减了其可选择的生源范围,学习年限的缩减也使其办学收入受到一定影响。因此,试点中往往发现,中职校的积极性要远远高于高职院校,而高职院校的龙头带动作用也未能有效发挥。

此外,在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和教材等的开发上,各院校都是依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依靠自身的教师力量进行开发,即便是相同试点专业也是如此。这种各自为政的开发方式造成大量的劳动力重复和资源浪费,尤其是在通用的文化基础课程开发方面。

(四)招生规模扩张与生源质量保障的矛盾

随着试点工作的推进,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张成为必然,贯通试点的优质资源的受益面也愈来愈广。然而招生规模的扩张却带来另一个问题,即生源质量的持续下降。这种现象有悖于中高职贯通(衔接)培养的初衷——提高培养质量、提升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以上海为例,在中高职贯通培养模式试行的第一年,录取平均分超过普通高中的分数线,甚至有试点专业的最低投档线为537分,比当年普通高中控分线高出7分。[4]此后,录取分数线持续走低。2011年,录取分数线最高降幅超过20分[5],部分学校录取的考生成绩远远低于500分,甚至有少数考生成绩低于中专的最低控制投档线350分。[6]至2014年,最低投档控制线360分,仅比普通中专最低投档控制分数线高10分。[7]如何通过体系衔接真正实现质量和社会地位的提升是现代职教体系构建面临的现实问题。

(五)课程难度前置与学生认知能力的矛盾

众说周知,在学制上,中职和高职一般都是3年,中高职贯通(衔接)至少要缩减。年限的减少使得课程体系的一体化设计成为必然,有些原本在高职阶段教授的课程或教学内容被前置到低年级教授,特别是理论知识。因此,有些课程对低年级学生来说难度必然过高。有贯通学生曾直言,“我们是初中生毕业,有些原来是大专才学的内容被前移了,上这些课程的时候有些吃力,有点难适应”。此外,较长的修业年限极容易导致学生的学习倦怠。教授贯通培养班的教师普遍感到,贯通学生通常会觉得比普通中职生优越,第一年对学校和专业有一定新鲜感,并且有一定的学习压力,学习积极性也比较高。但从第二年开始,学生的学习热情普遍开始下降,厌倦学习的现象开始出现。可见,贯通(衔接)模式确实构建了一种新的学制体系,打通了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升学之路,获得了学生、家长的青睐。但在另外一个方面,如何既兼顾到课程之间的衔接又兼顾到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平以及学习兴趣的维持,对中高职贯通来说是一项极大的挑战。

三、现代职教体系内部有机衔接思考

反思职业教育现有的中高职衔接、中本衔接、专本衔接模式等,笔者以为构建现代职教体系的根本不在于形式,而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层次定位和课程体系的衔接,包括专业设置、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之间的衔接。但这种衔接不应由试点学校自行来完成,而应上升到国家层面至少是地方政府层面,由教育行政部门牵头组织各有关方面来共同完成,形成一个不受时间、地点限制的自成一体的现代职教体系。

(一)完善职教体系内不同层次间的专业布局

专业布局结构的合理是现代职教体系内部有机衔接的基础。目前,我国职业教育首先要做好的是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对人才规模和层次的需求,统一规划各类专业在中职、高职、应用本科、专业学位等层次上的合理布局。近年来,部分省市,如上海市在当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的推动下,进行了专业布局结构的调整优化,但分别是在中职和高职各自的领域进行,缺乏在整个职教体系不同层次院校间的系统优化。为构建一个与本地区各行业产业链对接的专业布局结构,需改变现有的由各院校自行调整专业结构的做法,由各级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会同有关行业主管部门、行业组织等,站在区域经济发展的高度,全盘考虑、统一规划。专业的对接将实现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过程等方面的自然衔接。

(二)明确同一专业不同教育层次的培养目标

明确同一专业不同教育层次的培养目标和任务,是现代职教体系内部有机衔接的前提条件和逻辑起点。可由教育主管部门抽调各级职业院校同一专业或同一类专业的专业带头人或负责人,会同行业、企业专家共同完成。根据行业中各层次的人才规格要求,清楚地界定中职、高职、应用本科、专业学位教育对应的技术等级和标准,准确地描述出同一专业各层级职业教育所应完成的培养目标和任务,界定清楚哪些目标应由中职实现,哪些目标应由高职实现,哪些应由本科实现,哪些是由专业学位实现;哪些目标是为职业入门做准备的,哪些是为准备进入高一层次教育阶段做准备的。前一阶段教育的培养目标既要满足所对应的技术等级需求,又要满足学生进入下一阶段教育的准入要求。

(三)统一同地区同专业的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

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体系的有机衔接是现代职教体系内部有机衔接的核心和落脚点,因此,制定统一的适用于本地区同一专业的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至关重要。改变现有的由各院校自行制定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的做法,由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组织行业、企业专业人士,与院校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共同依据各层次的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各层次统一的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做到各层级职业教育之间教学要求和内容的层次分明、互为衔接、自成体系。就如普通教育的语文、数学、英语等课程,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层次分明、互为衔接一样。打破区域和层级界限,全国范围内共用的公共基础课可以由教育部职教司组织专家统一制定,以形成统一的层次分明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专业课程则可以区域为单位统一制定。当专业结构、培养目标、教学标准、课程标准完成顶层设计后,各级职业院校所要做的就是按照标准实施教学,一个常态化、科学化、层次化的现代职教体系自然形成。

(四)实行高职教育专业归类对口招生考试制度

实行专业归类对口招生考试制度是现代职教体系内部有机衔接的桥梁。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不同的培养目标决定了两者人才选拔方式的差异。高等职业教育分类考试改革必须正本清源,以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作为目的与归宿,严格按照高等职业教育各类专业的培养目标来设计考试科目、内容和招生录取办法,突出学生专业技能的考核。专业归类对口招生将使得中职校结合自身办学实力和专业特色,主动对接大类专业中发展较好的高职院校,调整优化专业结构或专业方向,甚至是专业大类的调整。同时,也将促使高职院校不断关注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优化专业结构或培养方向。在此环境中,各地职业教育将形成服务于本地经济社会发展与产业发展的专业布局,现代职教体系也将得以推行。

总之,同一专业或同一类专业,只要做到中职、高职、应用本科、专业学位之间培养目标层次分明、互为衔接,课程及其教学内容也就自然而然衔接起来了,一个常态化的体系也就形成了,学生的学业选择和成长路径也更多样,接受完一个阶段的教育后,可就业,也可升学,也可工作一段时间以后再继续深造,而不必拘泥于形式的衔接。只有职业教育自身形成上下衔接的体系,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纵向两轨并行、横向互相沟通的教育体制才能得以实现,职业教育社会地位也将得以提升。对于政府部门来说,今后要做的不再仅仅是形式上的探索,更应是各层级职业教育间专业结构的理顺、培养目标的界定、专业教学标准的统一制定。

参考文献:

[1]郭颖.从492到3500上海中高职贯通的前世今生[n]学生导报,2013-04-15(B06).

[2]王乃国.对现代职教体系建设几个问题的思考[J].江苏教育,2012(3):61-62.

[3]周立雪.高职教育教学理念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6(33):24-25.

[4]张贤贞.沪“中高职贯通”分数线跳水学校不能只想抢生源[n].劳动报,2011-10-14(8).

[5]王婧.中高职贯通招录以“意料之外”结束[n].新闻晨报,2011-07-14(a28).

[6]中高职贯通扩容录取分数线下滑[n].东方早报,2013-07-16(a09).

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的衔接篇10

[关键词]衔接;学困生

一、高一数学教学出现大量学困生的原因

主要有教材设计和学生自身原因导致。初中教材偏重于实数集内的运算,缺少对概念的严格定义或对概念的定义不全,对不少数学定理没有严格论证,或直接用公理形式给出而回避了证明;教材坡度较缓,直观性强,对每一个概念都配备了足够的例题和习题。高中教材从知识内容上整体数量较初中剧增;在知识的呈现、过程和联系上注重逻辑性,在数学语言在抽象程度上发生了突变,高一教材概念多而抽象,符号多,定义、定理严格、论证严谨逻辑性强,教材叙述比较严谨、规范,抽象思维明显提高,知识难度加大,且习题类型多,解题技巧灵活多变,计算繁冗复杂,体现了“起点高、难度大、容量多”的特点。由于初中学生的学习负担较重,他们上课注意听讲,缺乏积极思维,遇到新的问题不是自主分析思考,而是希望老师讲解整个解题过程;不会自我科学地安排时间,缺乏自学、看书的能力,而课后,也不看书,接按老师上课讲的例题方法套着解题,碰到问题寄希望于老师的讲解,依赖性较强。高一阶段课目多负担重,突出的就是不能真正理解知识、不会灵活运用,高一同学们普遍反映数学课能听懂不会做题,在数学上花了最多的时间去做练习,但收效不大。

二、初高中数学知识衔接脱节的内容分析

义务教育与普通高中的两本《数学课程标淮》分别提出各自的“内容标准”,经认真分析,发见两者之间存在一些数学知识衔接脱节的内容,现分类列出如下:

1.数与代数方面。初中新课标规定:有理数混合运算“以三步为主”;乘法公式只要求两个(即平方差、完全平方公式),没有立方和与立方差公式;多项式相乘仅指一次式相乘。以上会影响到高中函数、数列、二项式定理等相关内容的教学。高中教学中要经常用到这两种方法,需补充。初中新课标对分母有理化不作要求,学生有关根式的运算(根号内含字母的)能力比较薄弱,如果不加强根式运算,以后高中求圆锥曲线标准方程就会受到影响。初中数学新课标中指出:借助数轴理解绝对值的意义,会求有理数的绝对值,但“绝对值符号内不含字母”。因此高中的不等式、函数、方程等含参数问题的解答就会受到影响。关于配方法,初中新课标要求“理解配方法,会用因式分解法、公式法、配方法解简单的数字系数的一元二次方程”。但新课标中没有要求用配方法求二次函数的顶点,只要求“会根据公式确定图象的顶点、开口方向和对称轴(公式不要求记忆和推导)”。

2.空间与图形方面。初中新课标删除繁难的几何证明题,淡化几何证明技巧,减少定理数量,只要求用4条“基本事实”证明40条左右的命题。这与高中数学教学中对学生“推理论证”能力的较高要求不相适应;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截三角形两边或延长线的直线平行于第三边的判定定理、圆内接四边形的判定与性质(有关“四点共圆”的知识)等初中新课改都不作要求,这样高中立体几何、平面解析几何、解三角形的学习会受到影响;初中没有“轨迹”概念,高中解析几何会用到的。

三、初高中数学学习的衔接及对策

初中的课堂教学模式主要是“复习-引入-讲授-巩固-作业”,高中的教学则提倡采用“情境-问题-探究-反思-提高”的模式展开。

1.入学教育,为搞好衔接打好基础。搞好入学教育。这是搞好衔接的基础工作,也是首要工作。通过入学教育提高学生对初高中衔接重要性的认识,增强紧迫感,消除松懈情绪,平时在学习方面遇到问题要请教老师,多与同学探讨,这样既可以节约时间,又可以增进同学之间的感情,有利于减轻精神压力。初步了解高中数学学习的特点,为其它措施的落实奠定基矗这里主要做好四项工作:一是给学生讲清高一数学在整个中学数学中所占的位置和作用;二是结合实例,采取与初中对比的方法,给学生讲清高中数学内容体系特点和课堂教学特点;三是结合实例给学生讲明初高中数学在学法上存在的本质区别,并向学生介绍一些优秀学法,指出注意事项;四是请高年级学生谈体会讲感受,引导学生少走弯路,尽快适应高中学习。

2.优化课堂教学环节,搞好初高中衔接。立足于大纲和教材,根据学生实际,实行层次教学。在教学中,应从高一学生实际出发,采用“低起点、小梯度、多训练、分层次”的方法,将教学目标分解成若干层次逐层落实。在速度上,放慢起始进度,逐步加快教学节奏。在知识导入上,若能与初中知识点结合的话,应引一下,这样可使学生感到熟悉感。在知识落实上,先落实课本中的“双基”,后变通延伸用活、拓宽课本。

3.重视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建立知识网络。初高中数学有很多衔接知识点,如函数概念、平面几何与立体几何相关知识等,到高中,有些在初中成立的结论到高中可能不成立,例如复数与实数中的基本概念。因此,在讲授新知识时,我们有意引导学生联系旧知识,复习和区别旧知识,特别注重对那些易错易混的知识加以分析、比较和区别。要着重对概念的正确理解和掌握,这样可达到温故知新、温故而探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