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融资的优势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3:58:44

直接融资的优势篇1

关键词:金融业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因素;效应

1970年代以来,随着跨国银行的迅猛发展,对外直接投资产业结构发生了变化,以银行、证券和保险为代表的金融业对外直接投资已成了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新生力量。金融机构对外直接投资不仅为它们在母国扩展国际业务提供了新的机会,而且为它们拓展海外市场提供了机会。金融机构的对外直接投资对东道国金融市场发展、金融体系稳定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随着金融自由化步伐的加快,银行、保险和证券业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全球金融混业经营的趋势逐渐明显,考虑到金融业在一国经济中的特殊地位,因此,有必要将包括银行业、保险业和证券业等领域的金融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决定因素纳入视野。

一、金融业跨国直接投资的理论依据

金融机构的对外直接投资作为跨国公司的一种特殊形态,适应于国际贸易的快速增长、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经营的需要、其母国和潜在东道国政策、制度的变化,为实现其整体战略而从事跨国投资经营。金融业跨国投资一般也是出于节约成本费用、分散经营风险、追逐更多的利润;同时还有为客户跨国经营服务、减少市场不完全的影响和对不完全市场结构的寡占反应等动机。

对外投资最具说服力的理论是英国经济学家邓宁(Dunning,1981)提出“国际生产折衷理论(eclecticparadigmofinternationalproduction)”,认为一国能跨国投资经营的关键,在于所有权优势(ownershipadvantages)、内部化优势(internalizationadvantages)和区位优势(Locationadvantages)三种优势的综合作用。这一理论现已成为当代国际直接投资的主流,并被誉为一个广泛接受的国际生产模式(裴长洪,1995)。其中所有权优势主要表现在企业所拥有的某些无形资产,特别是专利、专有技术和其他知识产权。内部化优势主要是指拥有无形资产所有权优势的企业,通过扩大自己的组织和经营活动,将这些优势的使用内部化的能力。区位优势是指潜在的东道国存在着阻碍出口而不得不选择直接投资或者使用直接投资比出口更有利的各种因素(前者如关税和非贸易壁垒,后者如劳动成本、吸引外资的政策等)。邓宁认为,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只是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内部化优势是动力,而区位优势则决定了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空间。

金融机构也是一种特殊的企业,其跨国投资经营也符合这一理论。跨国金融机构的所有权优势与不完全的市场相联系,包括商标或品牌优势、技术优势、企业组织优势、管理与创新优势等产权或无形资产优势,货币资金、对国际市场信息来源及处理规模优势,提供灵活、方便、多样化的服务特征、差异性的服务质量与服务范围优势,技术性人才等人力资本优势。对金融业来说,由于套汇、分保、投资组合、证券、债券上市的复杂性、随机性和风险性,内部化将在实现跨国金融机构的全球战略中发挥重要作用。区位优势包括东道国不可移动的要素禀赋所形成的优势(如独特的地理位置所形成的时间区在金融活动尤其是证券和外汇交易中能体现出它的优越性。劳动力资源丰富为保险事业的拓展提供了便利等)以及东道国的体制、税收等政策优惠所形成的优势。对于以消费者的需求为首要原则的金融服务业来说,经济中心、贸易中心、商业中心对金融服务的需求远较其他地区要多得多。

邓宁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在银行业中的适用性被众多所验证(Fariborzmoshirian,2001;DarioFacarelli和Francopozzolo,2001)。根据对制造业和银行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该理论也能解释金融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决定因素。

金融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原因有很多,上述分析并不能解释所有的金融机构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具体到每一家金融机构对外直接投资经营的原因甚至同一家金融机构在不同的时期、对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在其不同的发展阶段进行投资的原因及战略也会不同。依据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不可能反映出金融业对外直接投资事实的全部,其他对外直接投资理论或理论的一部分也可以用来解释金融机构跨国投资这种现象。

二、金融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因素分析:来自美国的实践

在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实践中,以国家来分析,无论从数量还是从质量上来看,美国都是站绝对优势地位。就金融业对外直接投资情况来说,美国也是走在了其他国家的前列。最近十多年来,美国对外直接投资增长迅速,其中金融领域的直接投资比例逐步提高。1992年底美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为5020.63亿美元,其中金融领域对外直接投资存量1618.39亿美元,占32.23%;1994年底,美国对外直接投资全球存量为6121.09亿美元,其中金融领域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为2045.74亿美元,占美国对外直接投资全球存量的33.42%;2000年底,美国对外直接投资全球存量为12556.54亿美元,其中金融领域对外直接投资为5344.22亿美元,占42.94%(王燕辉,王凯涛,陈金贤,2004)。可见,美国金融业对外直接投资在全部产业对外直接投资中的比例逐渐提高。

依据邓宁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假定以以下经济指标来近似表示金融业对外直接投资决策的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1)在东道国金融业对外直接投资存量来度量金融机构在东道国所有权优势。可以预期,在一国的金融业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越多,在该国金融业追加投资量越多,这项指标可以度量美国金融业在该东道国专有资产的所有权优势。(2)以非金融产业对外直接投资和双边贸易额来衡量东道国对母国的开放程度和双边经济一体化程度。这两个指标可以度量美国金融业内部化优势的可利用程度。(3)以东道国GDp、金融发达水平(以银行信贷占GDp的比重来反映)、经济发展水平(以人均GDp来度量)等经济指标以及有无国际金融中心来反映金融机构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优势。GDp总量越大意味着经济发展需要更多的资金支持和更多的市场机会;东道国金融越发达,表明该国对金融业的依赖程度越高,从而对其金融业对外直接投资有着更多的市场机会和更低的风险;东道国经济发展水平是跨国金融机构决定是否投资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东道国有无国际金融中心,国际金融中心良好的金融基础设施、便捷的同业市场和专业的金融人才都将吸引跨国金融机构的直接投资,众多跨国金融机构之间地域接近,彼此接触的机会很多,它们可以从国际金融中心的信息外溢(informationalspillovers)所带来的正的外部性受益。东道国拥有国际金融中心将吸引更多的跨国金融机构直接投资。

对美国1995年—2000年金融业对各东道国直接投资的投向的地域分布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美国金融业对各东道国投资流量流向与1994年美国在各东道国金融领域对外直接投资存量、1995年—2000年美国对各东道国非金融领域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双边贸易水平、东道国经济发展水平、有无国际金融中心等正相关,进而说明1995年—2000年美国金融业对外直接投资与制造业跨国投资一样也符合邓宁提出的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三、业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效应

有关对外直接投资的效应分析大多从制造业角度进行,很少有人从服务业角度来分析少。随着金融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日益增长,金融服务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效应分析显得日益重要。与制造业跨国公司一样,金融业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也具有的增长效应、就业创造效应、资源转移效应、技术转移与扩散效应、贸易增长效应、产业结构调整效应等经济效应,在此不再一一赘述。与制造业相比,由于金融业在一国经济中居于核心的特殊地位,其效应也有自己的特性。

1、货币金融效应

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通过货币资金的投入,可带来生产、管理技术的转移与扩散、创造就业、转移配置资源、促进贸易增长和产业结构调整等经济效应,给东道国带来经济增长与,这基本上已形成共识。但是对外直接投资对东道国经济增长的效果大小、效率高低以及如何才能更好实现这一经济效应等的不多。Lauraafaro、areendamChanda、SebnemKalemli-ozcan和SelinSayek(2002)算是在这方面作了开创性研究了。他们依据1975—1995年间的对外直接投资数据,建立模型来验证有较完善金融市场的国家是否使对外直接投资高效地促进了经济增长。进行多元回归分析考察了对包括发展家和发达国家71个国家的经济增长贡献中金融市场作用的大小。结果表明,完善的金融市场可以明显改变对外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效果,即具有完善金融市场的国家从对外直接投资中获益更多,而不具备完善金融市场的国家则不能从对外直接投资中获益,甚至会获得负效益。这里Lauraafaro等人是从一种静态的模型考虑,把金融市场视为对外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发生作用时的一种或粗或细的管道。他没有考察长期动态的效应会如何。任永菊和张岩贵(2003)根据中国1985-2001年的统计数据,通过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以及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模型,验证了:外国直接投资和金融市场的信贷规模之间不存在协整关系和因果关系,和货币化程度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外国直接投资也是货币化程度的格兰杰原因。而金融业跨国对外直接投资直接作用东道国的金融市场,增加了金融市场的主体、带来更为充分的竞争、先进的市场交易技术、分析,促进金融市场的发展与完善。反过来,完善的金融市场有利于提高对外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效率。

2、市场结构效应

金融业对外直接投资所产生的市场结构效应较为复杂。从静态来看,由于金融业在国民经济的重要作用,发展中国家对外来金融资本的进人十分敏感,总是尽可能地保护本国脆弱的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这种保护实际上是对本国既有的政府垄断性市场结构的维护,这种状况如果没有外来因素的冲击是不容易改变的。因此,当这一垄断性的市场结构受到外来因素的终于被打破时,外资金融机构的进驻、市场竞争机制的引人在短期内会形成巨大的竞争压力,有利于打破东道国的市场垄断结构,产生正效应;在长期情况下,由于外资金融机构实力强劲,在他们站稳脚跟后会挤出东道国原有的弱小的金融机构,形成一种新的垄断或寡头垄断者,对后来者形成市场进人壁垒,产生一种负效应,从而部分甚至全部抵消原先的正效应。引人动态分析的话则情况又有所不同,面对竞争国内金融机构不可能坐以待毙,为了生存也会作出积极反映,而政府也会因为种种关系对国内金融机构提供有利的政策导向(比如制定较为严厉的反托拉斯法),因此,实际情况往往是垄断或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让位于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发展中国家可获得部分的正效应。

3、人力资本形成效应

这一效应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尤为显著。因为作为经济核心的金融业是一项高风险、高收益的行业,发展金融业需要有先进的分析理论、精确熟练的操作技术和机的运用。因此,从普通交易员、行情分析师和精算师到金融业的高级管理人才都应掌握现代金融理论知识、操作技术,同时,也需要现代化的金融交易服务设施,这就需要安装、调试与维护这些设施的技术人员。而发展中国家在上的投资不足,各种金融设施的配套也比较落后,通过金融业跨国公司对其直接投资可一段室内改变这种局面。无论投资以独资、合资或设立分支机构的方式进入,大型跨国金融机构固有的对人力资源、人才资源的培训、可提供接触国际的机会和国际金融市场新信息的渠道都为当地人力资本的形成提供了条件;对发展中国家来说,金融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也吸引了大量外流人才的回流,遏制了长期以来的脑力外流,突破了发展经济学中关于发展中国家智力外流的“卢卡斯模式”,促进了东道国人力资本技术含量的提高,这是正效应。当然,本地的中高级人才在高薪高福利的影响下从本国金融机构向外资金融机构转移,这种人才的流失是负效应。一般来说,由于先进理论和技术分析手段的带入,这种效应总体上还是正的。

4、经济一体化效应

由于金融业自身的特点和对金融制度规范的要求。与制造业相比,金融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经济一体化效应较大。一方面,电子信息技术在金融业中的普及,使得世界各地的金融市场相互联接,全球范围内24小时的金融交易成为可能,促进了金融市场的国际化;而金融服务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不仅通过各分支机构之间网络终端的联结,促进了同一金融机构之间的异地交易,还方便了不同金融机构之间资金的划转,使信息的传递几乎在瞬间完成,金融服务出现了根本性变化。如无纸化交易被券商广泛使用,一张信用卡可以在全球通存通兑,分保险和再保险通过计算机网络而简便易行。同时,世界各地的金融市场相互联接,不仅加强了同类市场之间的国际联系,而且强化了不同市场如资本市场、外汇市场和金融衍生市场之间的相互影响,增加了国际金融市场发生共振效应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国际证监会组织、国际证券交易所联合会、国际证券市场协会等国际金融组织的有关规定,《巴塞尔协议》和《金融服务协议》的签订,使得金融服务在统一规则下执行,这种制度的规范统一从更高层次上促进了金融全球化的发展。由此可见,一体化效应的形成既离不开金融机构的跨国化又反过来刺激了金融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这一效应直接给消费者得到了更高质量和更方便的服务,也会通过市场交投活跃而产生投资乘数效应进而带来的全球经济增长的正效应;但在经济一体化联动共振效应下,一旦出现金融危机则会带来外部的负效应了(如东南亚金融危机),因此,这种化效应既可能为正,也可能为负。

5、东道国经济自主权与安全效应

在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中,无论是制造业跨国公司还是与金融业跨国公司,由于跨国公司的决策中心在母国(多是发达国家),它本身是一个微观经济主体,但其背后有一个主权国家(发达国家),它有很高的自主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不执行东道国的宏观经济政策,而削弱东道国的自主权。同时因为它拥有资金、技术、品牌、信誉等有形的和无形的资产而在与发展中国家进行投资谈判中处于强势地位。因此,引进的外国跨国公司越多,东道国的主权和自主权就受到越多的限制,这是一个纯粹的负效应。就金融业投资而言,由于该行业直接掌握着资金融通这一国家的经济命脉,外资金融机构进人后可以通过银行信贷、证券承销和财产保险等投资渠道与东道国的各行各业发生联系,涉及行业的分布面厂,影响力强;而且外资金融机构实力雄厚,业务多样化程度高,分支机构遍及世界各地,不易进行金融监管,使东道国的宏观经济调控能力大受影响,在国际金融市场联动与共振效应作用下,甚至会危及其经济和金融的安全。

总的来看,金融业跨国投资产生的效应很复杂,有正有负。总体效应是正是负取决于东道国的经济整体实力、调控能力和对外资吸收能力结构(porter,1990),一国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一定要制定不同的吸引外资投入政策(杨先明,2000),对开放金融业更应如此。因此,发展中国家在金融业的对外开放一定要慎之又慎。

四、结论与启示

综上,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与启示:

金融业跨国公司对外投资与制造业跨国公司对外投资在理论依据、影响因素和效应等方面多有雷同,但由于金融业的独特性质,居于现代经济的核心地位,在具体动因和效应方面有其特征。

根据对金融业对外投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对中国非金融领域直接投资规模及双边贸易的发展前景广阔,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与增长必将吸引更多的资金直接投资于中国金融业。

自2001年中国加入wto,根据承诺,金融市场将逐步向外资开放,在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等方面对外资机构进一步开放,更多的外资将对中国金融业直接投资。这被国外金融集团认为是打入中国金融市场的机会,金融和保险业现已成为国外跨国集团直接投资增加的重要领域。

金融业跨国公司进驻中国,尽管其银行业的存款利率将继续由我国当局确定,使他们不能在价格上削弱我国内资金融机构的能力,但我国银行业必将面临外国银行的竞争压力,因此,我们应对挑战必须实行银行再造。通过银行再造其管理模式和业务流程,提高中资商业银行经营的集约化程度,集中银行的核心力量,增强银行竞争力,使银行获得可持续竞争的优势。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国企业树立了国际竞争意识,积极“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和利用国外资源,在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这也要求我国金融业相应跟进,因此研究金融业对外投资的动因、理论基础、影响因素和效应,对我们稳健地对外开放金融市场和国内金融业“走出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Dunning,J.H.internationalproductionandthemultinationalenterprise..London:allen&Unwind,1981.

[2]裴长洪.当代外国直接投资的[J].,1995,(6):54-59.

[3]Fariborzmoshirian.(2001)internationalinvestmentinfinancialservices.JournalofBankingandFinance.25.pp317-337.

[4]FocarelliDario,Francopozzzolo.patternsofcross-borderbankmergersandshareholdingsinoeCDcountries.JournalofBankingandFinance.2001,25.pp2305-2337.

[5]王燕辉,王凯涛,陈金贤.美国业对外直接投资流向的实证[J].经济经纬,2004,(1):23-25.

[6]afaroLaura,areendamChanda,SebnemKalemli-ozcan,SelinSayek,2002,“FD1andeconomicGrowth:theRoleofLocalFinancialmarkets,macroeconomics,0212007,economicsworkingpacerarchiveatwUStL,econwpa.wustl.edu.

[7]任永菊,张岩贵.外国直接投资与金融深化之间关系的实证分析[J].世界经济文汇,2003,(5):24-33.

直接融资的优势篇2

[关键词]金融发展工业制成品RCa指数

一、金融发展与一国贸易的发展研究文献综述

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金融市场发展对贸易结构影响日益凸现。Baldwin(1989)首次通过建立理论模型分析了一国金融发展水平对比较优势的影响,他认为,金融体系完备的国家往往在高风险产品行业的出口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因为发达的金融体系将对这些行业出口的潜在风险起到分散作用。利用Baldwin(1989)和Kletzer以及Bardhan(1987)的一些研究,thorstenBeck(2002)对金融发展与国际贸易的联系进行了开创性研究,其假设是:工业制成品较初级产品具有更高的规模经济效应,利用65个国家的30年的数据,Beck发现金融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的工业制成品出口份额与工业制品贸易顺差相应较高,因此在金融发展水平与工业制成品之间存在正相关性。其它学者如Slaveryd和Vlachos(2005),Ju和wei(2005),aRibeiro和Lucinda(2003)也都进行了相关的研究,结论和Beck的基本一致:金融发展水平同一国的要素禀赋和技术水平一样,对一国参与国际贸易的比较优势和专业化分工有重要影响。在michelSamba&YuYan(2009)对中国金融发展与制成品之间关系的研究中,他们运用1978-2001年的数据,利用VeCm模型实证表明,私人部门信贷占GDp的比例每增加1%,工业制成品贸易顺差将增加2.7%。

国内学者胡岩(2003),包群和阳佳余(2008)、陈建国和杨涛(2005)、史龙祥和马宇(2008)等从金融发展水平对我国各行业出口的比较优势方面进行了实证研究,认为金融发展水平是影响工业品出口品比较优势的重要变量,同时不同的金融发展度量指标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白当伟(2004)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系统地研究了金融抑制、金融约束以及金融发展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并用世界77个样本国家1965-2000年的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结论是金融发展的确是影响国际贸易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但他对中国的研究表明,改革开放后中国金融发展和国际贸易之间不存在长期关系。齐俊妍(2010)运用中国2001-2006年30个行业的数据,考察了中国金融市场发挥暂与不同行业贸易竞争力的关系,结果表明,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的确影响了贸易竞争力,但金融市场发展对不同行业的比较优势存在不同影响。

本文主要在已有的理论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对江苏省1990-2008年的金融发展与江苏工业品出口竞争力进行研究,并重点考察金融发展对机械设备以及高技术产品出口的影响,因为这两类产品在江苏省工业制成品出口中占有主导地位。

二、金融发展影响工业制成品出口的影响的理论分析

1.发达的金融市场有利于动员资金到私人部门,从而克服流动性约束。由于中小企业面临较高的融资门槛,因此在我国总体来看中小企业融资十分困难,而发达的金融市场有利于动员资金到中小企业,发达的金融市场降低企业外部融资成本,

2.较低的融资成本有利于公司进行资本投资,从而有利于实现规模经济。当前产业内贸易发展日益迅速,产业间贸易主要由一国的要素禀赋决定,而产业内贸易的发展则主要是由于规模经济所致。由于制造业较初级产品而言更具有规模经济效应,因此制造业的规模经济效应更加显著,规模经济需要进行大量的固定资产投资,当金融市场发达时,企业的融资方式和融资成本相对较低,从而刺激企业扩大投资规模,提高企业拥有的资本存量,从理论上说,有高额行业内贸易的制造品一般比较精密复杂,如化工产品,药品和电子电器,这些产品在生产上具有很强的规模经济效应,

3.金融发展有利于分散风险,从而促进企业的研究开发,研究开发是一种高风险投资。在一个欠发达的国家,投资者进入一个全新的异于传统的行业,必然面临高度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对每个投资者来说并不相同。早期进入新行业的投资者需要承担较大的其面临的不确定性较大,而发达的金融体系有利于使研究开发资金多元化从而降低风险。根据Qian和Xu(1995)的研究结论,分散的金融体系更有利于有较高风险的研究开发。市场中新兴公司和创新的项目很多,市场只会选择有效率的企业进行投资。在以银行为中心的金融体系中,由于存在高度的信息不对称和较高甄别成本,预算软约束将使得效率低下的公司不易被淘汰,而且以银行为中心的金融体系在甄别具有发展前途的新兴公司时不如风险投资基金等其他类型的机构,Block(2002)建立了一个金融市场与创新的指数关系,对17个oeCD国家的金融市场发展程度与国内研究创新指数进行分析,他发现金融体系发达的国家进行研究创新的指数也高。

三、1990-2008年江苏省工业品出口的比较优势分析

1.江苏总体工业制成品出口竞争力分析

对工业制成品总体竞争力采用Balassa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evealedcomparativeadvantage,RCa)。Balassa(1965)构造的RCa指数在考察各国比较优势的文献中得到广泛应用。由于本文考察中国省市不同年份的工业制成品出口比较优势,因此省际层面的RCa指数表示为:

上式中mXjt、mXt分别为第t年第j个省市的工业制成品出口额以及全国工业制成品出口总额;Xjt、Xt分别为t年第j个省市出口额以及全国出口总额。如果RCamjt值小于1,表明该地区在工业制成品出口中具备显性比较劣势;反之,RCamjt大于1则表明该地区工业制成品出口中具备显性比较优势。根据《江苏省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1990-2009年)数据,我们测算了江苏省工业制成品及其各分类制成品出口竞争力,结果如下表所示:

从上表可以看出,江苏省工业制成品总体显性比较优势指数从1990-2009年一直大于1,反映江苏工业制成品出口相对于其它省份具有比较优势。与此同时,江苏工业制成品占全国工业制成品出口的份额从1990年的5.6%上升至2009年的16.7%。90代后由于国家对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政策进一步放宽,江苏省民营经济和外资企业得到蓬勃发展,出口导向型经济在江苏得到充分发展,使得江苏在工业制成品出口方面相对于其它省份来说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

分类来看,化学制品及有关制品的比较优势波动较大,1990-1992年RCa指数一直小于1,1993年后RCa指数一直大于1,说明江苏省化学制品出口从竞争劣势转为具有竞争优势,其占全国化学品出口的比例从1990的4.6%上升至2009年的24.1%。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主要是一些资源密集型产品如纸制品和有色金属,这类产品的竞争优势呈明显下降趋势,从1990的2.27下降至2009年的0.79,其占全国原料制品出口的比例从1990年的15.4%下降至2009年的13.6%。这说明江苏省在这类产品方面相对其它省份而言逐渐丧失比较优势。从杂项制品来看,江苏省杂项制品出口RCa指数一直小于1,杂项制品主要是服装、旅行用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显示江苏省在这类产品出口方面相对其它省份不具竞争优势。江苏省机械及运输设备的RCa指数一直大于1,且呈明显上升趋势,从1990年的1.10上升至2009年的1.24,显示江苏省机械设备相对其它省份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其占全国机械及设备出口的比例从1990年的6.5%上升至2009年的17.3%。从高技术产品的RCa指数来看,江苏省高技术出口品从1998年前RCa指数小于1逐渐转变为RCa指数大于1,显示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竞争优势逐步加强,与此同时,高技术产品占全国高技术产品的出口比例从1990年的3.6%上升至2009年的24.6%,占比大幅上升,显示江苏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相对其他省份明显增强。

四、估计模型及数据来源

1.模型说明

根据理论分析的结论,金融发展有利于工业制成品的出口,特也别是对于具有规模经济效应的机械及运输设备和高技术产品出口具有促进作用。金融发展的水平越高,这两类产品也就越具有竞争优势,这里我们构建如下模型进行检验:

这里表示不同不同种类产品的显性优势指数。用来衡量地区金融发展水平。根据理论分析本文主要构建以下三类指标:(1)金融深化指标,用来反映地区经济发展进程中金融化的不断加强和深化的过程,反映了地区金融市场的相对规模,用FS=表示,为江苏省当年广义货币供应量;(2)金融中介指标,反映直接金融与间接金融的相对地位,前述理论分析已经说明,直接融资更能促进高技术产业的发展。FZ=为当年新增国内贷款,Di为当年固定资产投资额,DC为当年自筹资金,FZ下降标明直接融资相对间接融资比例提高;(3)贷款期限结构,以全部金融机构中长期贷款额占全部贷款比重FL表示。考虑到外商投资企业在江苏省出口特别是高技术产品出口中占比高达70%,这里引入FDi作为控制变量。同时用RJGDp衡量本地市场规模,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与较大的内部市场规模更容易实现工业制成品生产过程的规模经济收益。相关数据均来自于《江苏统计年鉴》(1990-2009年)。由于我们重点关注金融发展对江苏省中高技术产品竞争优势变化的影响,因此这里我们将工业制成品总体RCa指数、机械及运输设备RCa指数和高技术产品RCa指数分别对解释变量作回归,分析结果如下。

2.估计结果及分析

(1)金融发展对总体工业制成品RCa的回归

表2:金融变量与总体工业制成品RCa的回归

从上表可以看出,金融市场深化和金融中介效率的提高对江苏省工业制成品竞争优势的提高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市场深化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整体工业制成品竞争优势提高0.008;直接融资相对借鉴融资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工业制成品显性比较优势将增加0.012。对比可以看出,金融中介效率的提高对于提升工业制成品竞争优势较金融市场规模更有作用,这和齐俊妍(2010年)的研究结论是一致的。作为贷款期限的指标中长期贷款比例系数为负且不显著,这说明工业制成品出口企业并不偏好金融机构中长期贷款。这和包群(2008)的研究结论是一致的。外商直接投资对提高江苏省工业制成品显性优势作用明显,衡量内部市场规模的人均GDp系数为负且不显著,说明以出口导向为主的企业更加看重的外部市场规模,外部市场规模的扩大对于其实现规模经济,提高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而内部市场规模作用并不明显。

(2)金融发展对机械及运输设备和高技术产品RCa的回归

表3:金融变量与对机械及运输设备和高技术产品RCa

从金融发展对江苏省机械及运输设备制成品的回归结果来看,金融市场规模和金融中介对于提升工业品竞争优势作用显著,金融深化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机械制品竞争优势提高0.005,直接融资相对借鉴融资每提高一个百分点,机械制品显性比较优势将增加0.001。对于高新技术产来说,金融深化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其竞争优势增加0.001,而直接融资相对借鉴融资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其竞争优势增加0.003。可见金融中介对于提高高技术产品的竞争优势具有更大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中长期贷款对于机械设备制品有促进作用,而对于高技术产品促进作用并不明显。这说明金融机构中长期贷款投向于船舶、汽车行业较多,而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软件园区软件业则较少。一方面这些企业以外商独资企业为主,具有外资依赖特征,从国内银行贷款较少,另一方面,软件行业缺乏有效的抵押获取贷款难度较大,因此中长期贷款这一项作用并不显著。

五、结论与政策含义

从三类回归结果来看,金融深化和金融中介、外商直接投资对于提升江苏省工业制成品竞争优势特别是高技术产品竞争优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中长期贷款对于促进机械船舶出口竞争优势有明显作用。衡量金融发展水平的高低不仅仅体现在金融市场规模上,金融市场效率的提高对于提升出口产品竞争优势具有更大的作用。因此,在利用金融促进出口产业结构调整时,应继续扩大信贷市场和资本市场规模,鼓励发展新兴的金融业态,更要重视金融体系的效率与质量问题,促使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中介机构在降低企业融资风险和融资负担的同时,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比例,引导资金投向高投入、高产出的新兴产业,促进江苏加快形成在全国有竞争力的产业金融高地,促进出口结构升级。

参考文献:

[1]阳佳余(2007):《金融发展与对外贸易: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经验研究》,《经济科学》第4期

[2]姚洋章林峰:《中国本土企业出口竞争优势和技术变迁分析》,《世界经济》第3期

[3]王金凤:《金融发展与国际贸易―对制造业出口的促进》,南开大学

[4]朱彤郝宏杰秦丽:《中国金融发展与对外贸易比较优势关系的经验分析》,《南开经济研究》第3期

[5]沈能:《金融发展与国际贸易的动态演进分析―基于中国的经验数据》,《世界经济研究》第6期

[6]齐俊妍:《金融市场发展与贸易竞争力:基于中国各行业的面板数据分析》,《世界经济研究》第5期

直接融资的优势篇3

关键词:国际贸易,国际直接投资,市场结构

国际贸易理论与市场结构理论分析框架的产生

国际贸易是商品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和交换,国际直接投资则表现为货币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和循环。按照蒙代尔的理论,商品资本的国际流动可以完全替代货币资本的国际流动,国际投资就不会发生。按照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产业资本的循环依次经过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的形式,并且3种资本形式还要保持时间上的连续性和空间上的并存性。单个产业资本循环的特点也体现在社会总资本的循环中,从世界经济的范围分析,产业资本循环经过上述3种形式才能保持经济活动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市场结构理论来自于产业组织经济学,按照该理论市场可以分为完全竞争和不完全竞争市场两大类型,不完全竞争市场又分为垄断竞争、寡头垄断和完全垄断3种类型。完全竞争市场和不完全竞争市场的差别主要体现为产品差异性、进入和退出壁垒以及卖方集中度。完全竞争市场的特点是产品具有同质性,进入和退出壁垒小以及卖方集中度低,而不完全竞争市场则相反。不完全竞争市场上厂商提供的产品有差异、行业的进入壁垒较大,具有规模经济及由此产生的卖方集中度。古典贸易理论和现代贸易理论都建立在完全竞争市场上,新贸易理论则建立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上。而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产生之初就建立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上,随着世界经济活动的发展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理论有融合趋势。

从历史上看国际贸易理论的产生先于国际直接投资理论。早期的国际贸易理论从发源于15世纪欧洲原始积累时期的重商主义开始,而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以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垄断优势理论为标志。这两种理论有各自的分析框架,国际贸易理论的逻辑起点建立在完全竞争市场上,而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则建立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上。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范围内统1的贸易市场和资本市场逐步结合,商品、资本、技术和服务的流动日益密切,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呈现相互融合的趋势,但是统1的理论框架还没有建立起来。本文从市场结构的角度分析国际贸易理论和直接投资理论,并指出新贸易理论和国际直接投资理论融合的基础在于不完全竞争市场。不完全竞争市场下的新贸易理论解释了产业内贸易产生的原因和福利影响,不完全竞争和规模报酬递增使得垄断竞争厂商都具有向国外出口产品的动机,加之这些厂商生产的是有差异的同种产品,产业内贸易形成。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产生于不完全竞争市场,如果具备贸易壁垒和资本自由流动,国际直接投资厂商进行跨国直接投资就能够实现对国际贸易的完全替代。

完全竞争市场与国际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理论经历了从古典贸易理论、新古典贸易理论、现代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的发展过程。按照市场结构划分前3种可以归纳为1类,它们的理论基础都建立在完全竞争市场基础上。古典贸易理论包括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李嘉图的相对优势理论,新古典贸易理论包括1般均衡理论、相互需求理论和对偶理论,这些理论都建立在完全竞争的假设下。现代贸易理论则以要素禀赋论为代表,该理论体系阐述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在于产品的价格差异,价格差异源自于成本差异,成本差异产生于生产要素的丰裕度。主要理论包括要素禀赋论、要素价格均等化原理、萨缪尔森—斯托尔帕定理和罗伯津斯基定理等。

古典贸易理论和新古典贸易理论分析都假定市场是完全竞争的,这些前提假定包括:生产要素在各国内部是自由移动的,而在国家间是不能移动的;国家之间实行自由贸易,不存在政府对贸易的干预或管制;生产和交换是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进行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要素处于“充分就业”状态;贸易双方的出口价值等于进口价值,国际收支平衡;运输费用和其他交易费用为0;没有要素密集度转变的情况,生产同1商品时各国的生产技术1样,生产函数相同;没有规模经济的利益,不存在规模经济递增。从上述的前提条件可以看出该理论体系将国际直接投资排除在外,首先国家之间没有多余的资金可以投资;其次国家之间没有要素流动的可能性。总之古典贸易理论和新古典贸易理论没有给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留下任何成长空间。

要素禀赋论创立后成为最重要的国际贸易理论,该理论认为如果掌握了1国的资源禀赋情况就可以推断出该国的对外贸易走向。然而里昂惕夫的实证分析却得出了相反的结论。学者们提出了各种解释用于修正要素禀赋论的前提条件,如贸易壁垒说、自然资源稀缺说、生产要素异质说以及人力资本说等等。前提中完全竞争的假设在现实中难以满足,完全竞争市场中企业只能作为产品价格的接受者,他们提供的产品是同质的。国际贸易活动中的许多现象无法用完全竞争的市场来解释,不完全竞争市场中的新贸易理论应运而生。

不完全竞争市场与新贸易理论

新贸易理论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它的创建是建立在两个相关学术领域的发展之上:即产业内贸易理论和产业组织理论。该理论认为资源差异和规模经济均是国家进行专业化和贸易的原因,前者是完全竞争和规模报酬不变条件下的产业间贸易,而后者是不完全竞争和规模收益递增的产业内贸易,它更强调的是非比较贸易优势。同时为强调规模经济作为贸易的原因作了3个基本创新:将产业组织引入贸易理论,将贸易理论从完全竞争模式的不现实中解脱出来;摒弃了传统的2维假定和凸性生产可能性曲线,新贸易理论发展了1种“层级结构”的方法来解释贸易和要素流向,即产业间贸易仍由要素禀赋的差异来决定,而某产业内部具有类似要素比例的产品之间却相互分工和贸易,后者在产业间贸易的格局中表现为净贸易量;区分了技术溢出的外部经济和市场规模作用的外部经济。

把新贸易理论看作和古典贸易理论完全对立是不确切的,新贸易理论只是补充了后者在自身假设框架下所难以解释的现象。新贸易理论建立在不完全竞争市场基础上,而古典贸易理论建立在完全竞争市场基础上。

不完全竞争市场与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垄断优势理论,它由美国学者海默于1960年在他的博士论文《国内企业的国际经营:关于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中首次提出。传统的国际投资理论都假定市场是完全竞争的。海默则认为,要解释战后对外直接投资现象,必须摒弃传统理论中关于完全竞争的假定,对不完全竞争进行研究。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企业不具有支配市场的力量,它们生产同类产品,拥有获得所有生产要素的平等权利,这样就不会有对外直接投资发生,因为它不会使企业拥有高于当地对手的优势。只有在不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企业才能获取垄断优势,并通过直接投资在国外予以利用。

金德尔伯格将垄断优势分为4类:来自于产品市场不完全的优势;来自生产要素市场不完全的优势;企业拥有的内外部规模经济;由于政府干预,特别是对进入市场以及产量的限制所造成的企业优势。后来学者在海默的理论框架下进1步发展了垄断优势理论,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1是论述跨国公司垄断优势的来源;2是跨国公司在出口、直接投资与许可证交易3种方式中选择直接投资的根据与条件。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理论就是邓宁的国际生产折中理论。

国际生产折中理论认为,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是由企业特定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特定优势3者共同作用的结果。企业特定优势类似于海默提出的垄断优势,即1国企业拥有的高于其他国家企业的优势,并且这种优势只是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必要条件非充分条件。内部化优势是指企业为避免市场不完全而通过内部化将企业的优势保持在企业内部。市场不完全的含义近似于不完全竞争,邓宁认为市场不完全可以分为两类:结构性市场不完全和知识性市场不完全。企业利用市场不完全通过内部化建立垄断优势,内部化优势越大,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倾向性越明显。内部化优势还不能充分解释对外直接投资,利用出口照样可以发挥优势。区位优势可以更充分地解释对外直接投资的原因,因为区位优势属东道国所有,企业无法自行支配,只能予以适应和利用。只有国外区位相对国内区位具有更大优势时企业才可能进行对外直接投资。

不完全竞争市场下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的融合

在世界经济活动中,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的融合体现在以下方面:在地理区域上呈现高度的1致性,在贸易和投资领域还是以发达国家为主导,发展中国家的规模在逐步扩大;国际直接投资的产业流向与贸易商品结构的变化1致,2战前以发达国家的制成品和发展中国家的初级品为主,2战后传统的工业品贸易下降,高科技含量的工业品贸易量上升,究其原因在资本的跨国界流动,战后国际资本更多地流入制造业和新兴工业部门,加快了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进程;国际直接投资改变了国际贸易的模式与格局,最初国际贸易更多表现为产业间贸易,随着跨国公司的发展产业内贸易和企业内贸易在增加。国际直接投资对贸易的促进作用主要是通过跨国公司内部贸易实现的,母公司与子公司、子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企业贸易量在不断扩大。第4,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的融合协调机制统1在世界贸易组织的框架内实现。

直接融资的优势篇4

(河北经贸大学,石家庄050061)

(HebeiUniversityofeconomicsandBusiness,Shijiazhuang050061,China)

摘要:本文首先对国内商业银行的债券承销业务发展情况进行了简单介绍,明确提出了开办债券承销业务对于在金融改革深化、资本约束增强、贷款规模紧张形势下商业银行业务转型的重要意义。并利用波特五力对河北省内商业银行债券承销业务市场形势进行了分析,得出了同业竞争应是影响直接债务融资工具承销业务的主要因素,各家银行在制定业务发展战略时应重点关注市场竞争领域的结论。在得出上述结论后,为了更加科学、系统地制定业务发展战略,本文运用竞争态势矩阵,对河北省内债券承销业务的竞争态势进行分析,确认各主要竞争者的优势、劣势和相对竞争地位,为各市场参与者制定竞争策略提供参考。

最后,由于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二者在市场定位、融资功能上有明显差异,而债券承销业务是典型的投资银行业务,为确保业务发展战略的正确实施,本文对商业银行债券承销业务具体发展上,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为省内商业银行在目前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下,顺应金融市场变革趋势,把握时机完成业务转型,制定系统、科学的债务融资工具承销业务发展战略提供参考。

abstract:thisarticlefirstintroducesthedevelopmentsituationofcommercialbankbondunderwritingbusinessinChinaandputsforwardtheimportanceofopeningbondunderwritingbusinessforcommercialbanktransformationinthesituationofdeepeningfinancialreform,enhancingcapitalconstraintandtightloan.itusesmichaelporter’sFiveForcestoanalyzethemarketsituationofcommercialbankbondunderwritingbusinessinHebeiprovinceandcomesuptotheconclusionthathorizontalcompetitionisthemainfactorsinfluencingthedirectdebtfinancingtoolsunderwritingbusiness,sothebanksshouldfocusonmarketcompetitioninbusinessdevelopmentstrategymaking.aftergettingtheconclusionabove,inordertomakebusinessdevelopmentstrategymorescientificallyandsystematically,thisarticleusesCompetitiveprofilematrixtoanalyzethecompetitivesituationofbondunderwritingbusinessinHebeiprovinceanddeterminesthestrengths,weaknessesandrelativecompetitivepositionofthemaincompetitorstoprovidereferenceformarketparticipantstomakecompetitionstrategy.

atlast,becausethereisobviousdifferencebetweeninvestmentbanksandcommercialbanksinmarketpositioningandfinancingfunction,andBondunderwritingbusinessisatypicalinvestmentbankingbusiness,inordertoensuretherightimplementationofbusinessdevelopmentstrategy,thisarticleproposesrelativesuggestionsforthespecificdevelopmentofcommercialbankbondunderwritingbusiness,whichcanprovidereferenceforthebankstoComplywiththefinancialmarketchangetrend,seizethemomenttocompletethebusinesstransformationandmakesystematicandscientificdebtfinancingtoolsunderwritingbusinessdevelopmentstrategy.

关键词:商业银行;债券承销;河北省

Keywords:commercialbanks;bondunderwriting;Hebeiprovince

中图分类号:F81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5)19-0004-05

作者简介:柴祎(1981-),女,湖北宜昌人,河北经贸大学mba在读。

0引言

本文以近年来河北省内直接债务融资工具承销业务为研究对象,对河北省内商业银行债券承销市场现状进行分析,通过运用波特五力模型分析直接债务融资工具承销业务的行业情况,得出同业竞争是直接债务融资工具承销业务发展的主要挑战,再运用竞争态势矩阵,确认各家承销商的优势、劣势及相对竞争地位,量化分析各家主承销商的优势所在及优势大小,最后针对商业银行在当前金融改革不断深化,如何加快业务转型,发展以债券承销业务为代表的投资银行业务提出政策建议。

波特五力模型(portersFiveForcesmodel)是波特80年代提出的分析企业竞争环境的重要工具,最早出现在波特1979年发表在《哈佛商业评论》中,题为《竞争力如何塑造战略》(HowCompetitiveForcesShapeStrategy)的论文中。五力分别指同业竞争力、供应商议价能力、客户议价能力、新进入者威胁及替代品,这五种基本竞争力量的状况及其综合强度,决定了行业的竞争激烈程度。波特五力模型通过对上述五个方面力量的分析,明确企业的行业地位,并制定符合竞争情况的战略,建立自己的竞争优势。

竞争态势矩阵,Cpm(Competitiveprofilematrix),是指用于确认企业的主要竞争对手及相对于该企业的战略地位,以及主要竞争对手的特点、优势与弱点。Cpm矩阵中的因素包括企业内部及外部两个方面,评分则表示优势与弱点。

Cpm矩阵的主要分析步骤包括:

①确定行业竞争的关键因素,一般为10至15个;

②根据每个因素对该行业中成功经营的相对重要程度,对每个因素的权重赋值,权重和为1;

③为各关键竞争因素评分,取值在1至4之间。评分值表示企业对各因素是否做出了有效的反应:1为弱、2为次弱、3为次强、4为强;

④讲各关键竞争因素的评分与权重相乘;

⑤将各关键因素的加权分数相加。

1商业银行债券承销业务简介

按照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的定义,债券承销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作为主承销商、联席主承销商或副主承销商、财务顾问,依照与企业签订的承销/财务顾问协议,经交易商协会注册,采用代销或余额包销方式组织债务融资工具发行,并督促企业进行持续信息披露并按时兑付债务融资工具本息等,为企业发行债务融资工具募集资金的业务。

就河北省内的情况而言,发展与全国整体水平上存在一定差距。尽管与全国情况类似,2002年起河北省社会融资总量中贷款占比开始下降,债券融资占比开始上升,但与全国情况不同的是,河北贷款占比下降与债券融资上升较为缓慢。近年来,特别是2011年后贷款占比从71%反弹至86%,债券融资占比出现一定幅度下降,由18%下降至6%左右。(图2)

从企业债、公司债以及直接债务融资工具发行量来看,与全国情况相同,直接债务融资工具发行量占比最大,近三年占比分别为60%、54%及75%。近三年河北直接融工具发行占比有所波动,但仍呈现螺旋上升趋势。与全国占比80%左右的情况相比,河北2013年占比为75%,仍有一定差距。(表1、图3)

2河北省商业银行债券承销行业分析

2.1构建债券承销业务波特五力模型

本章将债券承销业务视为解决企业融资需求的产品,运用波特五力模型,分析河北省内债券承销业务行业情况。其中供应商议价能力(BargainingpowerofSuppliers)指资金供应方,即债券的投资者;客户(BargainingpowerofBuyers)指通过直接债务融资工具融资的企业客户;新进入者(threatofnewentrants)指新获直接债务融资工具承销资格的承销商;替代品(Substitutes)指企业可以选择的其他债务融资工具:贷款、公司债、企业债、保险债权投资计划等;同业竞争程度(Rivalry)指目前省内市场竞争情况。

2.2供应商议价能力

债券承销业务的供应商指投资该笔债券的投资者。对于直接债务融资工具而言,交易市场在银行间债券市场,投资主体为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银行间证券市场参与者。

从直接债务融资工具的持有人来看,商业银行及非法人机构是最大的投资者,投资占比分别为50.71%和33.95%,合计占比达到85%左右。

在银行间债券市场中,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及其管理的理财产品,是直接债务融资工具的主要投资者,投资者的集中度较高。

由于受《商业银行法》中贷存比要求及自身流动性需求,除贷款等流动性较差的生息资产外,为了在保证资产流动性的前提下,尽可能提高收益,银行间债券市场投资者有配置部分债券资产的需求。从投资者需求的债券品种来看,银行间市场投资者需求较为趋同,评级多在aa(含)以上,久期一般不超过5年,投资者需求标准较为一致。

供应商集中度较高,但有刚性配置需求,且投资债券种类较为标准化,在市场资金紧张时有一定议价能力,总体来看议价能力一般。

2.3客户议价能力

商业银行承销直接债务融资工具的承销费率按照行业惯例在0.3%-0.4%/年,但客户议价能力相对较强,商业银行经常给予发行人一定程度的承销费优惠。

第一、从各家主承销商提供的承销产品标准化看,各家主承销商除受内部风险管理要求的准入标准控制外,能够提供直接债务融资工具产品种类及期限完全相同,但在发行价格以及对新产品的推动方面有所差别,总体来看产品的标准化水平较高,不利于对客户的议价能力;

第二、目前能够在市场上发行债券的门槛较高,截至2014年6月末,全省已发行过直接债务融资工具企业仅43家,客户较为集中,客户议价能力普遍较强,但低评级发行人(aa评级以下)议价能力相对较弱;

总体来看,承销商能够为融资客户提供的产品标准化程度较高,省内融资客户数量有限,且单支发行规模较大,具备一定规模效应,总体来说融资客户议价能力较强,但低评级发行人议价能力有限。

2.4潜在进入者

一个行业的新进入者通常带来大量的资源和额外生产能力,并且要求获得市场份额。除完全竞争市场以外,行业的潜在进入者可能使整个市场份额发生变化。近年来中国信用债券市场发展极为迅速,行业前景看好,城市商业银行、证券公司等各类金融机构普遍希望进入直接债务融资工具承销业务领域。

从准入门槛来看,直接债务融资工具承销业务规模经济、产品差异门槛较低,但获得承销业务资格需要人民银行审批,准入门槛很高,目前仅获得直接债务融资工具主承销资格的仅有37家机构,其中证券公司11家,银行28家,另外22家机构获得承销商资格,已基本囊括市场中较大规模金融机构。未获承销牌照的机构从投资银行业务能力、资金规模等方面与现有承销机构相比差距较大,且短期承销牌照可能逐步扩容,但短期内全面放开的可能性不大,总体来看潜在进入者威胁不大。

2.5替代品

除采用直接债务融资外,目前融资客户在市场上可以选择的其他债务融资工具包括贷款、公司债、企业债、信托贷款、保险债券投资计划等。

从融资客户转换融资品种的成本来看,融资客户融资方式选择的自由度较高,转换成本很低。

从替代品自身的情况来看,其他融资品种在期限方面与直接债务融资工具差距不大,但融资成本均较高;手续方面除信托贷款较为简便外,其他手续均较为复杂,耗时较长;增信措施方面企业债、公司债无需抵质押或担保,而其他融资方式基本均需要相应增信措施。

从社会融资总量中债券融资占比逐步提升的情况看,债券融资占比持续提升,同时信用债发行量大幅提高,显示债券融资市场竞争力较强。更进一步,从各品种债券的发行量看,直接债务融资工具发行量远超企业债、公司债,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总体来看,作为直接债务融资工具替代品的其他债务融资方式竞争力不强。

2.6行业内竞争

近三年国家开发银行和中国银行是河北省内市场上主要参与者,长期以来稳居市场份额前两位。自2013年起,工农建三大行明显加强了对直接融资业务的重视程度,但。由于三大行起步较晚,在业务水平方面处于劣势,但随着三大行资源投入的不断增加,结合其资产规模、网点覆盖的优势,未来必将对国家开发银行及中国银行承销市场地位构成极大威胁。

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简称赫芬达尔指数,是一种测量产业集中度的综合指数。它是指一个行业中各市场竞争主体所占行业总收入或总资产百分比的平方和,用来计量市场份额的变化,即市场中厂商规模的离散度。赫芬达尔指数是产业市场集中度测量指标中较常用的一个,是经济学界和政府管制部门使用较多的指标。本文运用HHi(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Herfindahl-Hirschmanindex)对河北省内直接债务融资工具承销业务竞争情况进行分析。

从图4中可以看出,河北省直接债务融资工具承销市场HHi显著高于全国水平,显示河北省内市场竞争程度小于全国水平,市场份额较为集中。从近三年HHi趋势来看,全国与河北普遍呈下降趋势,显示伴随着债券市场的高速发展,市场参与者数量及重视程度的提高,承销市场竞争愈发激烈。2011年河北省直接债务融资工具承销市场HHi为1706,仍处于垄断阶段且垄断程度相对较高,2013年HHi降至1064,但仍处于垄断阶段。2011年至2013年全国直接债务融资工具承销市场HHi从831下降至679,始终处于竞争阶段,且竞争程度逐渐加剧,市场份额分散明显。

同时,河北省内直接债务融资工具发行人数目有限,且发行量受净资产40%的限制,导致主承销商对客户的激烈争夺客户;另一方面发行人更换主承销商成本很低,在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完成注册,仍可采用注销注册额度的方法更换主承销商;再者就是各家主承销商提供的产品差异程度不足。上述原因都导致了省内直接债务融资工具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2.7波特五力模型分析小结

从波特五力模型分析河北省内直接债务融资工具承销业务的五个方面来看:

①由于市场规则及刚性配置的存在,供应商议价能力一般;

②获得资格困难、建立客户关系耗时较长,新进入者威胁有限;

③各类债务融资替代品不具备比较优势;

④由于集中度较高,客户拥有一定议价能力;

⑤同业间的市场竞争程度较为激烈。

同业竞争应是影响直接债务融资工具承销业务的主要因素,在制定业务发展战略时应重点关注市场竞争领域。

3省内银行债券承销业务竞争态势分析

通过波特五力模型的分析,能够得出行业内竞争是影响承销业务的主要因素,为了更加科学、系统地制定业务发展战略,本章运用竞争态势矩阵(Competitiveprofilematrix),对河北省内债券承销业务的竞争态势进行分析,确认各主要竞争者的优势、劣势和相对竞争地位。

3.1行业竞争的关键因素

通过对直接债务融资工具业务专家的访谈,本文选取包括承揽能力、承销能力、销售能力及创新能力在内的四项关键因素,作为承销业务行业竞争的关键因素,为尽量减少后期权重赋值与评分的主观色彩,增强评价结果的客观性,本文对行业竞争关键因素的评比的指标尽量选取客观因素作为竞争关键因素的表现,其中:

①承揽能力,指承销机构承揽项目,特别是大项目的能力。包括机构网络、客户关系等。通过机构数量与贷款投放情况有关;

②承销能力,指承销机构完成承销项目的能力。包括工作经验、专业水平、协调能力、方案设计等,通过客户及业务专家问卷调查、部分项目招投标结果等方面确认;

③销售能力,指销售承销债券的能力,包括在市场困难时顺利完成发行及为发行人争取更好票面利率、节约财务成本方面,主要与金融市场地位、自营债券投资规模与理财业务规模有关;

④创新能力,指承销新品种债券,扩展新类型发行人的能力,主要体现在承销省内首只新品种及拓展新客户首次发行方面。

3.2关键因素权重的确定及主要竞争者评分

本文运用专家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综合省内5位直接债务融资工具业务专家,对承揽、承销、销售及创新四项关键因素的权重进行了赋值,并尽量根据关键竞争因素的客观表现,对河北省内主要承销业务参与者进行了评分,得出了如表3所示Cpm矩阵。

从矩阵中可以看出,国家开发银行综合竞争优势最强,中国银行位居第二,与第三名兴业银行差距不大。工、农、建三大行之间各项关键因素差距不大,本文对其进行了合并,列第四位,交投银行列第五位,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竞争优势列最后。综合“表2-10:2011-2013年河北省内直接债务融资工具承销排名”情况,各金融机构实际承销业务排名与Cpm矩阵中的竞争能力基本一致,显示该矩阵对省内各承销商的竞争力具备一定的解释能力。

3.3基于Cpm矩阵的战略选择

对于处于市场领先地位的国家开发银行而言,除保持自身竞争优势外,根据兰卡斯特战略,应主要争抢与自己实力差距较大的三大行、交通银行及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市场份额,以保持市场份额的领先优势。

对处于跟随地位的中国银行及兴业银行而言,因争揽能力弱于国家开发银行,应避免在大客户争夺上与其正面冲突,一方面要在自身具备优势的承销方面继续加大力度,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网点及资产规模优势,在销售环节提升竞争力,此外还要积极应用新产品、开拓新客户,提升市场竞争力,保住市场份额。

工、农、建三大行,交通银行及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所占市场份额较小,总体竞争能力相对国家开发银行、中国银行及兴业银行并不突出,在与占据优势地位的对手竞争中应扬长避短,采取差异化战略,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不断提高市场份额。如三大行可充分利用网点数量大、投资规模庞大等优势,在挖据新客户、争取更好发行利率方面提升竞争力;交通银行及其他股份制银行可采取避免全面竞争,聚焦于新产品和特定客户的竞争策略。

4河北中行运用竞争策略实例

近年来,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等债务融资产品由于具有成本低、资金运用灵活等优势,越来越多的受到客户的追捧与重视,成为企业直接融资的首选产品。大力发展债券承销业务也是银行顺势而为的必然选择。正因为如此,省内各同业机构均不断加大发债业务的营销投入力度,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2013年以来,河北中行运用基于Cpm矩阵判断,一方面狠抓客户营销,通过制定差异化营销策略和产品推介方案,不断抢占市场份额;另一方面加大业务的过程管理力度,通过成立项目工作小组,缜密谋划、倒排工期,提升项目管理的流程化和精细化水平。同时充分发挥理财与发债的业务联动作用,债券承销业务为理财业务提供基础资产,理财业务拓宽优质债券销售渠道。

河北中行在领先的市场业绩基础上注重业务创新。2014年以来,成功发行省内首支超短期融资券,并将债券承销与理财业务紧密结合起来,创新债券对接中银平稳收益理财产品模式,有效缓解债券销售压力。

上述措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2014年河北中行债券承销完成发行16支,总计发行量133亿元,发行量超3大行总和,市场份额21.65%,列省内同业第一,显示波特五力模型及Cpm模型对河北省内债券承销业务分析是有效的。

5政策建议

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这两个专有名词,尽管在名称上都冠有“银行”字样,但实质上二者在市场定位、融资功能上有明显差异。商业银行的服务是间接融资,充当融资双方的中介,并且主要活跃于货币市场上,是该市场的核心,而投资银行的服务则是直接融资,定位于资本市场,是资本市场的核心。

债券承销业务是典型的投资银行业务,商业银行发展债券承销业务,除认真分析市场情况,结合自身特点,选择正确的发展战略外,为确保业务发展战略的正确实施,在业务具体发展上,还应注意根据投资银行业务与商业银行业务特点的区别,在以下一些方面进行调整:

5.1转变传统观念

河北省直接债务融资发展相对缓慢,2013年债券融资在社会融资总量中的占比为6%,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省内各商业银行观念相对保守,传统商业银行意识渗透在日常经营和管理的方方面面。存款立行等传统思想根深蒂固。

债券承销业务是近年来商业银行开展的新业务,不管是对银行还是对发行主体即企业都要一个逐步了解和熟悉的过程,银行内部各条线、各分支机构对开展债券承销业务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够充分。尽管发行债券对于银行贷款具有一定的替代作用,会对利息收入造成的直接影响,但在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优质大中型企业提升资金效益、降低财务成本的意识在逐渐加强,主动运用选择直接债务融资工具替代贷款,作为主要融资渠道已成为趋势,为了适应客户需求,商业银行必须转变传统的商业银行经营意识,认清形势,转变观念,将债务融资工具承销业务提高到战略高度,大力发展债务融资工具承销业务,才能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在优质客户和市场份额的重新分配中占据有利地位。

5.2创新管理体系

在组织架构方面,设立投资银行业务专营部门,以整合当前分散在各业务条线的财务顾问、债券承销、银行理财及资产证券化等投资银行业务,便于及时跟踪重点企业,指导分支机构挖掘优质项目,推进承销业务快速、高效发展。

对于单一债券项目,通过设立投资银行条线、公司金融条线及风险管理条线参与的项目工作组,从为客户提供更好服务的全局角度出发,沟通业务进展及授信安排,明确分工形成合力,最终促成项目的注册发行。

在绩效考核方面,要在传统商业银行绩效考核体系的基础上,创新发展适用于债券承销业务的考核机制和考核方式。除考核指标可选取:债券发行量、发行支数和承销费收入,由投资银行条线主要负责外,还应将上述指标设定为公司金融条线的联动指标,同时采取双边记账等方式,将承销费收入在投资银行条线及公司金融条线之间分解。通过绩效考核指标的设计,充分调动各相关业务条线的积极性,使绩效考核真正起到指挥棒的作用。

5.3调整风控标准

投资银行业务风险的识别和控制,是商业银行发展投资银行业务的关键。作为商业银行最普遍的投行业务,要促进债券承销业务的发展,必须采取与投资银行业务风险相对应的风险管理体制。反之,利用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体制和框架,去管理债券承销的业务风险,就会束缚其发展,必然会使债券承销部门成为商业银行的边缘部门。

为满足债券承销业务发展的需要,商业银行应结合人民银行及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的监管要求和信用债券承销业务的实际情况,对现行的风险控制体系进行相应调整。通过设立投资银行业务风险管理委员会等专业决策机构,从全行视角出发为投资银行业务的开展提供系统性、前瞻性指导,明确银行承销业务的风险管理战略,为债券承销业务的发展提供及时、准确、全面的风险防控体系。

6结论

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发展债券承销业务是金融市场化改革、适应资本约束、贷款规模限制及提升中间业务收入水平的需要。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我国商业银行传统的规模为王的经营理念和依靠利差的盈利模式已难以为继,商业银行应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推动业务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债券承销业务。

本文通过波特五力模型,从供应商议价能力、新进入者威胁、替代品比较优势、客户议价能力及同业市场竞争程度五个方面对河北省内直接债务融资工具承销业务进行了分析,得出了同业竞争应是影响直接债务融资工具承销业务的主要因素,各家商业银行在制定业务发展战略时应重点关注市场竞争领域。

参考文献:

[1]王利亚.金融深化背景下商业银行发展投资银行业务的战略思考[J].浙江金融,2014(01).

[2]崔小秋.HX银行南京分行债务融资工具承销业务发展及策略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3.

[3]符华玉.BoC银行云南分行债券承销业务发展对策[D].云南大学,2010.

[4]杨超.基于风险防范视角的商业银行信用债券承销业务研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2(01).

[5]马岩.“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承销”业务风险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1(02).

[6]曹萍.商业银行承销公司债券:挑战与可行性[J].贵州财经大学学报,2013(04).

[7]时文朝.公司直接债务融资研究与实践[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8]时文朝.短期融资券市场理论与实务[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直接融资的优势篇5

刚才苏副州长作了热情洋溢的致辞,讲得很好,很切合实际。大家都知道,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在引导资源配置、调节经济运行、服务经济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直接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对于企业来说,金融是血液,是企业做大做强的根本。为此,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成立了云南省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代表省政府组织协调、服务和指导管理全省金融工作。光荣省长12月13日在省委八届四次全委会上强调指出,抓好投融资体制改革,要充分发挥省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的作用,加强对金融机构的协调和服务,继续推进银行、保险、证券机构的改革与发展,开发新的金融产品,创新金融服务。搞好国有投资公司的资本运作,在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上取得更大突破。为贯彻落实好省委省政府的精神,我办在强化政府信用合作,继续加强间接融资力度的同时,积极创造条件,大力发展资本市场,着力推动直接融资工作:与证监局、国资委、经委共同承办了“首届春城金融论坛”、与深圳证券交易所签订了中小企业上市培育工作合作协议、经省政府批复同意,正牵头积极研究推动企业上市扶持政策、对全省上市后备资源作了全面调查摸底。在短短时间内为我省加大直接融资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

这次在x州举办企业上市培育培训会议,是省政府金融办实施全省企业上市培育培训工作的第一步。今天x州政府、深圳证券交易所和省政府金融办,召集大家一起来商讨利用资本市场加大直接融资力度、破解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议题与十七大精神相符,也符合省委省政府的要求。下面我讲几点意见,供大家参考。

一、我省企业上市融资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力度不够。

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经过10余年的努力,我省企业上市融资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直接融资额和市场规模逐年扩大。通过推动我省企业上市融资,有力地带动了我省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势资源的整合,培育和发展了一批大企业大集团以及具有云南得天独厚优势的资源型企业,为我省企业利用区位优势,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提供了示范平台,有力地推动了云南经济社会的发展。截至2007年11月30日,云南共有上市公司24家,共发行24只a股股票和1只h股股票。24家上市公司总市值达3567亿元。占全国a股总市值36.05万亿的0.99%。累计募集资金200.65亿元。我省上市公司主要分布在有色金属、化工、机械设备、房地产、医药生物等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总体看,我省上市公司整体业绩较好,每股收益、净资产收益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并通过十多年的努力,具有云南特色的市场板块在中国资本市场逐步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锡业股份、云铝股份、云南铜业、驰宏锌锗、贵研铂业、罗平锌电等,组成了有色矿产资源板块,其中云南铜业、锡业股份、云铝股份、驰宏锌锗分别成为全国铜、锡、铝、锌行业的龙头企业之一;云天化、云维股份、云南盐化、马龙产业组成了化工板块,其中云天化成为全国化工细分行业大化肥龙头企业、云维股份成为我国上市公司中焦化资产装置规模最大、具有我国煤焦化领域高技术水平的公司;云南白药、昆明制药形成医药板块,云南白药还成为中国中成药龙头企业之一;云内动力发展成为全国小口径多缸内燃机龙头企业;文山电力填补了云南无电力上市公司的空白,丽江旅游和世博股份的成功上市,刷新了云南作为旅游大省无上市公司的历史,并成为开发利用云南省优质旅游资源的龙头。云南板块充分体现了云南的资源优势、独特价值和发展后劲,为云南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做优做强起到了示范作用,有力地推动了我省经济社会的发展。

同时,我省拟上市公司的培育以及上市公司再融资工作也在稳步推进。2007年,云南省已经有绿大地、西仪股份、云变电器等公司申请首发,其中绿大地今天在深交所挂牌上市,实现我省民营企业上市融资零的突破;下关茶厂、恒昊股份、滇西水泥、红塔证券进入了辅导备案阶段,太平洋证券换股上市已取得实质性进展。此外,云维股份、云内动力、名流置业、云铝股份等公司申请了再融资。近期,云南铜业申请发行公司债,成为《公司债券发行试点办法》实施以来我省第一家提出发行公司债的上市公司。但是,我省上市企业规模小、数量少,行业分布不均衡,上市后备资源挖掘不够,云南企业上市的潜力还远远没有发挥出来。

二、时不我待,新形势新任务加剧了加快直接融资的紧迫感。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明年实施从紧货币政策,这将成为今后一段时期国民经济的调控手段。我们要在坚决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同时,结合云南实际,在投融资体制改革上有新的突破。据初步估算,“十一五”时期云南各方面的投资需求将达1.4万亿。解决资金需求瓶颈,对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完成“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至关重要。挑战与机遇并存,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发展各类金融市场,形成多种所有制和多种经营形式、结构合理、功能完善、高效安全的现代金融体系。提高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竞争力。优化资本市场结构,多渠道提高直接融资比重。这预示着中国资本市场将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和空间。资本市场宏观政策的变化,为我省企业加大直接融资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一是股权分置改革创造了良好的制度环境

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基本完成,资本市场制度性、基础性问题得到了彻底解决,我国资本市场迎来了全流通时代。一方面,完善了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推动定价机制的理性回归。从制度上消除了全体股东没有共同利益基础的障碍,强化了市场约束机制,对提高云南上市公司治理水平将产生重大影响。另一方面,股权转让、公司的并购重组等将更多地依赖于市场机制来发挥作用,资本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进一步凸现出来。这对云南上市公司优化资源配置提供了有利条件,对上市公司质量的提高有了机制保障,也为云南资本市场的优化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制度环境。

二是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构建为云南企业加快直接融资提供了更多的平台

目前,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稳步推进。主板市场获得了长足发展,中小企业板后劲十足,创业板即将推出,(2007年8月22日,《创业板发行上市管理办法(草案)》已经获得国务院批准)这是专门为暂时无法满足主板市场要求,成长性较好的中小企业提供融资途径和发展的交易市场,未来将在资本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目前,我省共有各类中小企业7万余户,占全省企业总数的99%。创业板的推出,将为破解我省中小企业上市难、融资难问题提供机制保障。

同时,直接融资方式也逐步走向了多层次、多元化,目前为市场提供了企业债券、短期融资券、可分离交易转换债券、备兑权证、资产证券化等直接融资手段。2007年8月14日,中国证监会颁布实施了《公司债券发行试点办法》,在资本市场上为企业提供了除发行股票之外的新的融资渠道。

三是发行体制和并购政策改革为企业融资提供了快速通道

我国股票发行体制已实现由审批制转变为核准制。股票发行制度的改革,降低了发行门槛,提高了融资效率。今年7月以来,证监会新股审核速度已明显加快,最快的公司发行时间仅仅89天,已经接近香港、新加坡等海外市场。新股发行市场化的推进,为我省更多的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提供了机会。另外,中国证监会关于《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的实施和即将出台的《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为上市公司通过换股、定向增发、认股权证创新等金融手段实现做大做强提供了良好平台。

四是我省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独特的产业集群和资源优势,为加快云南企业直接融资提供了现实条件。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东盟、gms、泛珠三角经济区域的合作,引导云南发挥区域合作优势,推动我省经济社会进入了发展最快的时期,2006年全省gdp突破4000亿元大关。加上省委、省政府加大了行业整合力度,有色冶金、化工、制药、水泥、煤炭、机械、电子、制糖、制茶、橡胶等行业的整合取得了重大进展,企业资源集中度大为提高,形成了我省独具特色的产业集群,为企业走向资本市场加大直接融资力度奠定了基础。

三、省委、省政府顺势而为,从组织上力推我省企业直接融资工作。

前面我已讲过,为进一步加强对我省金融业的协调和管理,更好地为我省经济社会服务,省委、省政府成立了云南省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并以《云南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关于成立云南省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的通知》明确了省政府金融办的职责。其中,促进云南资本市场发展,负责拟上市公司和拟公开发行非上市公司的培育及推荐工作,指导和推动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和再融资等工作作为省政府金融办的一项重要职能。为不折不扣地履行好省委省政府赋予的职责,省政府金融办专门成立了金融二处,来推动我省资本市场的发展,并从以下方面着力抓好全省企业上市融资工作:

(一)调查摸底、夯实基础

金融办成立伊始,即对我省上市资源进行了全面调查摸底,并根据《公司法》、《证券法》及《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关于企业上市的相关要求,对我省销售收入上亿、年净利润上千万元的企业作了汇总分析,为积极推动企业上市打好基础。

(二)加强政策宣讲,加大培育培训力度

及时掌握资本市场新制度、新政策、新规则,对推动企业上市至关重要,因此,我办把资本市场政策的宣传与企业上市培育培训相结合,在全省由面到点、由点到面、点面结合积极开展工作。11月24日,在昆明成功举办了“首次春城金融论坛”,论坛由省政府主办,省政府金融办、云南证监局、省发改委、省经委承办。这次论坛邀请了国内金融专家、中国证监会官员、上海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的专家以及保荐机构和我省利用资本市场做大做强的典型企业作了演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我办以此为契机,制定了我省企业上市培育方案。并以x州为起点,具体实施我办重点州市、重点企业、重点突破的推动企业上市培训方案。争取在2008年在全省16个州市完成培训。

(三)积极研究企业上市扶持政策

为加快我省资本市场发展,推动企业直接融资工作,我办全面分析了我省企业直接融资的现状、存在的问题、成因及面临的机遇,提出了推动我省企业直接融资的工作措施。并报经省政府同意,由省政府金融办牵头,商省级有关部门研究制定推动我省企业直接融资的扶持政策。争取构建政府相关部门、市场中介组成的推动企业上市“一站式”服务机制,提高上市效率和上市成功率。目前,我办正加紧研究制定相关扶持政策。

(四)加强与相关部门合作,构建企业上市的外部环境

中国证监会是国务院企业上市融资的主管部门,我办代表省政府正积极与中国证监会沟通;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是企业上市融资的关键部门,为此,11月24日,省金融办代表云南省政府与深圳证券交易所签订了中小企业上市培育工作合作协议。在政策沟通、培育培训、改制上市、优先安排上市等方面开展全面合作。前一周,我带队到深圳证券交易所进行了正式回访,并就加快云南资本市场发展、推动企业上市融资、做大做强企业达成了共识。

总的来讲,我省迫切需要抓住当前资本市场发展的历史性机遇,大力扶持省内有规模、有实力、有潜力的企业尽快上市,加快推动优质企业上市进程,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多渠道加大直接融资力度,助推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企业一旦上市,即获得了良好的融资平台,企业发展资金问题解决了,政府税收增加了,成为公众公司后,企业有了规范发展的机制保障,还有助于培养我省具有现代企业管理意识的企业家队伍。因此,在具体工作中,只要有利于企业上市融资我们都支持,只要有利于我省经济社会的发展我们都支持。这次在x州启动全省企业上市培育培训工作,就是要推动形成政府提供政策扶持、市场中介提供优质服务、企业积极主动参与的“三位一体”联动机制,大力推动企业上市融资,加大直接融资力度,共同推动x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共同推动云南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直接融资的优势篇6

一、金融危机重创后的非洲经济

非洲经济受到巨大冲击,出口收人大幅下降,外部投资、援助、旅游和侨汇等收入锐减,经济发展的融资缺口进一步扩大,能源、旅游、制造业和农业等产业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国际慈善组织“行动援助”的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底,国际金融危机将导致非洲各经济体损失约490亿美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卡恩也警告,金融危机可能使非洲数百万人口重新陷入贫困,基本生活难以为继。

(一)经济增速大幅下降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10年1月的《世界经济展望》,2009年非洲经济增长率由过去五年年均6%的水平下降到1.9%,其中撒哈拉以南非洲经济增长率仅为1.6%。由于经济基础不同,非洲各地区在金融危机下的经济表现也不相同。联合国非洲经济委员会和非洲联盟2009年5月28日共同发表的《2009年非洲经济报告》预测,由于南部非洲工业化程度较高,因而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最大,预计该地区今年经济增长率仅为1.2%;西部非洲和北部非洲受影响次之,预计2009年经济增长率将在3.1%左右;东部非洲经济以农业为主,因而受影响最轻,该地区2009年经济增长率预计为3.8%。

(二)外部援助减少

对许多非洲国家来说,西方援助是其经济发展的主要资金来源之一。经合组织发展援助委员会(DaC)的统计显示,2007年有22个非洲国家接受的援助额占国民总收入的比重超过10%。受金融危机冲击,西方国家为节省开支,不同程度地削减了对非洲的发展援助。据非洲开发银行负责人介绍,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世界各大银行收紧银根,向非洲提供的资金大幅减少,使一些非洲国家正在实施的港口、电力等基础设施项目陷入停滞。

(三)对外贸易下降形势堪忧

由于原油等矿产资源价格下跌及发达国家需求骤减,非洲国家对外贸易出现较大幅度的下滑。非洲开发银行2010年3月预测,2009年和2010年非洲出口额将分别下降2510亿美元和2770亿美元;联合国机构2009年10月预测,2009年非洲进出口额将比2008年减少1513亿和2910亿美元。贸易额下降对非洲国家尤其是低收入国家产生了重要影响。

(四)吸收外资不容乐观

受金融危机影响,国际资本流动大幅下降,发达国家对非洲地区的投资有明显下降。乌干达《箴言报》2009年4月9日撰文指出,由于投资高而回报少,埃索(eSSo),阿吉普(agip),美孚(mobil),英国石油(Bp),壳牌(Shell)等世界石油巨头纷纷从非洲20多个国家退出。联合国贸发会议2010年1月报告称,2009年非洲外国直接投资净流人量由2008年顶峰时的876亿美元大幅下降到559亿美元,降幅高达36.2%,其中流入33个最不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均大幅下降。国际直接投资是非洲大陆资本形成的重要组成部分,2008年国际直接投资流入在非洲总固定资本形成中的比例高达29%,对非洲经济长期增长具有重要意义。国际直接投资流入减少对非洲经济复苏提出严峻挑战。

(五)非洲国家采取措施积极应对金融危机

在呼吁发达国家信守援助承诺,继续寻求国际援助之外,自2008年下半年起,非洲国家召开了一系列会议,探讨应对金融危机的办法,会议议题主要围绕投资、贸易、基础设施、援助等直接关系到非洲发展和减贫的问题,并从实际出发采取应对措施,如成立应对危机的专门机构,向金融体系注入流动性,加强外汇市场管理,出台经济刺激计划等,力争维持国民经济稳定运行。此外,非洲国家加快区域经济合作进程,提高非洲在国际社会的整体地位,同时加强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合作,特别是进一步加强与中国的新型战略伙伴关系,这些措施对应对金融危机冲击起到了积极作用。当前,世界经济出现复苏迹象,全球贸易和商品价格快速回升,对非洲经济走势的乐观预期也进一步增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10年4月《世界经济展望》预计,2010年撒哈拉以南非洲经济增幅可望恢复到4.7%,2011年进一步提高到5.9%。然而,尽管目前世界经济复苏已经“站稳脚跟”,但仍然缺乏足够动力,非洲经济实现稳定复苏仍然征途漫漫。

二、中国投资推动非洲经济复苏

中国政府鼓励和支持有实力、有信誉的各类企业到非洲国家投资兴业,为非洲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增加对非洲的技术转让,在当地承担更多社会责任,为非洲经济社会发展多做贡献。进入21世纪以来,在中非合作论坛框架下,中国企业对非洲直接投资呈快速增长趋势,2008年破纪录地达到了54.9亿美元。尽管金融危机导致全球直接投资迅速下滑,中国对非洲投资仍然保持增长趋势。2009年,中国对非洲非金融类直接投资13.6亿美元,同比增长36.8%,非洲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中国对非洲投资逆势增长对弥补非洲融资缺口,培育当地人力资源优势,带动东道国产业结构优化,促进非洲经济复苏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弥补融资缺口

近年来,非洲经济改革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果,然而要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所确定的减贫目标,非洲还面临巨大的融资缺口。当前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非洲面临更加严峻的融资困难,尤其是存在巨大的基础设施建设融资缺口。非洲开发银行称,为恢复到危机前的增长率,除了监管和治理改革外,非洲还需要500亿美元为其投资一储蓄缺口融资。为实现千年发展目标,非洲必须达到7%的增长率,相应的融资缺口就会增加到1170亿美元。中国一直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给予非洲融资支持,随着中国经济发展以及中非经贸合作的深入,

中国对非洲的融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已经成为非洲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融资方。

金融危机以来,流入非洲的外资大幅减少,然而来自中国的非金融类直接投资却呈快速增长趋势。2008年中国对非投资占非洲接收外资的6.3%,2009年对非洲非金融类直接投资同比增长36.8%,这无疑对缓解非洲巨大的融资缺口起到了积极作用。中国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决定成立中非发展基金,为企业投资非洲提供资金支持。当前,中非发展基金对引导中国企业投资非洲、缓解非洲融资缺口的作用已经初步显现。截至2009年底,中非发展基金已经带动中国企业对非投资30多亿美元。中国在中非合作论坛第四届部长级会议上进一步宣布,将设立规模为10亿美元的非洲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贷款,也将为促进当地中小企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二)注重能力建设

基础设施落后一直是制约非洲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薄弱的电力、供水、道路及信息和通信技术基础设施,使其国民经济增速每年下降两个百分点,生产率降幅高达40%。非盟第十二届峰会把“非洲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主题,表明非洲国家对改善非洲基础设施建设的高度重视和迫切愿望。中国在非洲基础设施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根据世界银行《2008年发展报告》,中国同35个非洲国家签订了建设大型基础设施工程项目的协议,如苏丹麦洛维水电站、埃塞俄比亚泰克泽水电站、加纳布维水电站、尼日利亚铁路现代化项目等。中国工商银行人股南非标准银行后,双方在非洲开展了一系列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在内的大型项目投资合作。这些基础设施领域的合作对提高非洲自主发展能力大有裨益。

人力资源是一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础。中国企业在非洲投资经营的过程中,除了向东道国转让合适的技术和设备外,还通过员工培训、选派优秀员工赴华培训、建立地区研发中心和培训中心、加大当地采购等多种方式直接或间接地为东道国创造就业,培训熟练技术人员和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客观上推动了东道国人力资源开发,为非洲国家长期经济发展培育人才优势。例如,中国为阿尔及利亚各类投资企业培训各类人员累计5000人次,其中中石化的投资项目的350个子合同中有219个是与当地分包商签署的,中石油将中国先进的催化剂技术应用于所承揽的项目,大大促进了阿尔及利亚在该领域的技术进步。华为在非洲设立了4个地区总部、20个代表处、2个研发中心和6个培训中心,员工本地化比率超过60%。目前已有1.2万名来自非洲不同国家的学员接受了培训,成为电信行业的骨干,担当起促进当地电信业发展的重任。此外,华为还通过与1000个当地分包商开展合作,间接增加了1万多个工作岗位并提高了分包商的相关技术配套能力。

(三)带动产业结构优化

尽管近年来非洲经济增长速度较快,总体来说,多数非洲国家经济发展仍然相当落后,工业基础薄弱,存在大量的产业空白。中国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提出在非洲建立经贸合作区的举措,积极引导中国企业对非洲集群式投资。目前,中国正在赞比亚、毛里求斯、尼日利亚、埃及和埃塞俄比亚建设6个经贸合作区。其中,赞比亚中国经贸合作区成功引进中色非洲矿业等13家企业,涉及采矿、勘探、有色金属加工、化工制造、金属加工、建筑等领域;埃及苏伊士经贸合作区将建成以石油装备、纺织服装、运输工具、机械电子和新型材料为主,加工制造、物流、商贸、保税、技术研发和综合配套服务为一体的多功能园区,这将对吸引当地企业入驻、延长当地产业链条、优化产业结构起到积极作用。

中国企业在非洲投资经营的过程中,注意通过设立合资公司、当地采购、委托加工等方式加强与当地企业的合作,对填补当地产业空白、延长产业链、发展生产、提高产品附加值、优化产业结构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中石油在投资苏丹的过程中,帮助苏丹形成了涵盖勘探开发、管理运输、炼油化工和油品销售等上下游一体化、技术先进、规模配套的现代石油工业体系,使苏丹从原油进口国变成原油、成品油和石化产品出口国。埃塞俄比亚汉盛玻璃厂是埃塞第一个玻璃生产项目,每年可为埃塞提供4.3万吨平板玻璃,结束了埃塞乃至东非地区不能自主生产玻璃的历史。马拉维棉花种植项目可带动当地近10万农户就业,促进棉花单产提高近70%,并有效增强轧花、纺纱、榨油等配套产业的生产加工能力。

(四)携手应对金融危机

2008年底,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西方跨国公司纷纷关闭矿山或大幅减产裁员。与之相反,一些中国企业不仅没有撤资或减产,还增加了对非洲的投资,有的企业还庄重承诺“不减产、不裁员、不撤资”,保证企业正常经营和员工岗位待遇,对东道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积极贡献。

卢安夏铜业公司原来是赞比亚影响力最大的铜企业之一。受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有色金属价格急剧下跌,该公司生产经营面临巨大困难,2008年12月公司全面停产,大量资产闲置,3000多名赞籍工人面临失业,给当地的社会稳定和人民生活带来巨大影响。2009年6月,中国有色集团通过国际竞标的方式收购了赞比亚卢安夏铜业公司80%的股权,并实现“当年接收、当年复产”,解决2210名赞籍员工的就业问题,并把职工家属组织起来从事服装加工,增加吸纳就业两千多人,对中赞两国携手应对金融危机、实现共同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深化中非互利共赢投资合作

中国投资对非洲国家经济复苏的积极作用受到非洲国家的赞誉和国际社会的肯定。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进非洲,中国企业在非洲投资经营的过程中,应综合考虑自身优势和东道国经济特点的协调促进,努力扩大中非双方利益的交汇点,帮助东道国提高自主发展能力,带动国际社会更加关注非洲,在促进非洲国家经济发展的同时深化双方投资合作,最终实现双方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一)因地制宜,促进投资多元化

非洲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但各国资源禀赋、经济基础、人口密集程度和消费水平千差万别,市场机会和发展前景也有巨大差异。中石油投资苏丹、中非发展基金投资埃塞俄比亚汉盛玻璃厂和马拉维棉花种植项目,均充分利用了东道国的资源优势和经济特点,既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收益,又对东道国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收益。随着中非经贸关系不断发展,中国企业应充分考虑到非洲国家的多样性,因地制宜,将东道国经济特点和企业自身优势相结合,继续发展能源矿产领域投资,加大农业、制造业和基础设施投资,加强服务业、尤其是生产业投资,促进对非投资多元化发展。

(二)集中优势。提高投资竞争力

中非经济互补性很强。中国制造业中的轻纺、家电、通信、电子机械等部门不仅具备较强的比较优势,而且具有相当规模的加工制造能力,很多产品的技术和质量非常适合非洲的市场需求。中国家电和通信产业已经成功实现对非洲的投资和产业转移,中非发展基金和经贸合作区对企业投资非洲的带动作用也日益显现。未来,中国企业应借助国家鼓励企业对外投资,尤其是集群式对外投资的契机,进一步加强中国优势产业对非洲转移,充分利用非洲劳动力和市场优势,降低投资风险,提高投资竞争力。

直接融资的优势篇7

记者:在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未来金融机构之间将是怎样的关系,合作空间是缩小还是扩大?

翟立宏:利率市场化是金融有效配置资源的基本要求,其最终实现将对我国原来管制利率背景下构建形成的金融机构体系业务模式和运营方式产生根本性的影响。利率管制形成市场分割,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定价机制不一致,再加上分业经营、分业监管体制,使得每一类金融机构都能够也只能够获得体制分配给自己的垄断收益,这样便不存在合作的意愿和机会。随着利率市场化的逐步推进,分割的市场逐步融合,金融体系中出现了混业经营的需求和条件,但分业监管的格局却基本没有变化,于是金融机构便通过跨行业跨市场的合作方式进行监管套利。但监管套利通常都是短期和不确定的,因此,基于此合作的金融机构行为带有很强的机会主义色彩,很难形成长期有效的关系和模式。如果利率市场化进一步推进,金融市场的定价基础进一步明确和一致,则各类金融机构会专注于自身在金融市场中的差异化定位和核心竞争力培育,可能会探索出更多互补型的合作模式。从这个意义上讲,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关上了金融机构短期合作的“门”,但打开了长期合作的“窗”。

记者:信托作为我国目前以银行为主的融资体系的有效补充,未来的发展空间何在?您怎么看待利率管制全面放开时期的银信合作?

翟立宏:可以肯定地说,我国目前以银行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体系是难以为继的,但直接融资比重的提高也非一蹴而就。“十五”时期的2002年―2005年,非金融企业直接融资占社会融资规模比重年平均为5.03%,“十一五”时期年平均为11.08%,到“十二五”期末将提高至15%。这样的发展速度应该说已经很快了,但依然不能满足金融体系降低间接融资以提高效率分散风险的要求。而信托恰恰可以将间接金融和直接金融联系起来,将原有的金融体系二元格局划分优化为间接金融、直接金融和通道金融的三元格局,这样才能真正发挥信托在金融中的制度优势,信托业在金融体系中的未来发展空间也正在于此。至于现阶段利率管制全面放开进程中的银信合作,从短期看,只要银行的信贷规模控制、贷存比要求等限制还存在,就会产生借助信托进行客户维护、存量盘活等方面的要求;从长期看,银行和信托在投融资市场上具有不同的比较优势,在交叉的客户群体上也会有广泛合作的空间。

记者:问题的落脚点最终还是在信托转型上,您认为在未来的经营战略上,信托该作出如何调整以面对利率市场化改革?

翟立宏:从理论上说,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终极目标是形成资金的合理定价机制,促进金融市场有效程度提高,消除金融行业获取垄断利差的基础,达到金融高效配置资源的目标。简单说,就是金融行业不能再靠利率管制下的垄断地位去攫取高利差,而应该靠高效率的风险管理和综合性的金融服务去获得收益。这个改革的趋势实际上是与近年来业界、学界和决策监管层所倡导的信托业转型的大方向是一致的。信托业不应该只做银行业在融资体系中的拾遗补阙者,还应该基于信托制度优势,做资产管理、财富管理、事务管理等方面的最有力践行者。毋庸置疑,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所有的金融机构都在瞄准着这些方面的转型,未来这些领域的业务竞争将会是非常激烈的。这更需要信托公司珍惜目前的先发优势,充分挖掘信托的制度价值,明确基于信托制度优势确定经营战略的转型方向,同时加快弥补自身在传统利率管制背景下利率风险定价和利率风险管理手段的不足。

直接融资的优势篇8

【关键词】中小银行中小企业软信息关系型贷款

一、前言

1.中小企业的重要性

我国目前属于劳动密集型禀赋结构,资本相对稀缺、劳动相对充裕。而在这种禀赋条件下,发展劳动密集型的产品和技术,在生产流程中多使用劳动、少使用资本的技术,集中优势资源,才能降低产品成本,创造更多的经济剩余,提高国民人均收入水平。按照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特点,处于该产业的企业主要集中在我国中小企业中。由此,大力发展中小企业是在我国现有的要素禀赋结构上充分利用其优势发展的内在要求;同时提高中小企业的生存力、竞争力也是改善我国要素禀赋结构,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真正的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的必然选择。

2.中小企业的问题和困境

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一直处于“强位弱势”的尴尬境地。据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0iDJY052)对2000多家中小企业问卷调查,53.8%的企业资金不足为企业发展最不利的问题,融资难已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最大“瓶颈”。高程度的信息不透明就使得资金提供者所期望的让渡资金风险补偿更高。因此,在直接融资中,中小企业相比大企业的资金成本会更高。这样,多数的中小企业就被较的融资成本排除在直接融资市场之外,中小企业只能选择间接融资作为外部融资渠道。从经营透明度、抵押条件、信息不对称、贷款处理成本的角度来看,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存在着很大差别,金融机构就会对大小企业区别对待。这样,中小企业融资就会特别困难。

此外,中小企业自身素质较低,内部管理不规范、诚信度普遍偏低、抵押资质不高、信息不易获得等特点更使得追求资金盈利性、流动性、安全性统一的商业银行谨慎对待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导致其融资渠道困难。

3.中小企业的界定和中小银行的界定

中小企业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定义。我国对其的划分标准在不断变化。从根本上讲,中小企业在行业的发展中尚未取得支配地位,在产品的产量、价格方面缺乏一定的决定权。从具体指标上,中小企业经营规模较小、从业人员、资产总额、销售额指标都比较低。

华夏银行行长樊大志在2010年第15期发表的《开拓小企业融资新路》中提出以单一销售规模按“大型、大中型、中型、中小型、小型、微型”等“六级分类”法来划分企业类型,其中后三类确定为“中小企业”、后两类确定为“小企业”。本文认为此观点清晰科学、简易可行,细分的中、小、微三个层次,更有利于解决小型企业和微小企业的融资难题。本文结合相关文献,将中小银行定义为除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外的所有银行,包括了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以地方性银行为主。这些银行主要是一些规模较小,经营存、放款及其它金融业务,与地方中小企业的联系更为紧密的信用机构。

二、融资理论基础

1.融资中的信息经济学理论

一般来说,现代经济社会中的企业仅依靠内部积累很难满足其全部资金需求。这样。外部融资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资金的使用者直接参与日常经营管理活动,而资金提供者并不直接参与,这样就会导致两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从而产生问题。通常,熟悉企业经营状况的资金使用者会比资金提供者知晓更多的信息。他们在事先的谈判、合同签订中就更具有信息优势,这就有可能使资金提供者承担更多的风险,损害他们的利益,从而导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企业选择何种融资方式,按照不同的融资方式是否取得资金,降低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发生的概率,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是关键之所在。

2.银行融资过程中的角色

信息不透明程度越高,投资者在让渡资金过程中所要求的风险补偿就越高。这样,在直接融资中,中小企业相比大企业的资金成本会更高。然而,这种高成本只有那些高收益、高风险的中小企业才能支付。而多数中小企业就会被高的融资成本排除在直接融资市场之外。而金融媒介的专业化程度能够较低融资成本,并且通过签订合同的方式来约束和监督资金使用者。所以这种方式对资金使用者信息透明度要求较低,使得间接融资成为中小企业主要的外部融资选择。

银行贷款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了一个重要间接融资渠道。银行一方面具有资金蓄水池的功能,吸纳存款使得资金从资金剩余者流向银行;另一方面具有信息收集的功能,发放贷款使得资金从银行流向的资金需求者。通过甄别,签订合同对资金使用者进行约束和监督。整个融资链条中银行利用其信息优势,以专业的机构身份解决了直接融资的更大的信息不对称,然而根本的信息不对称并没有消失,只是转移到了银行与企业之间的信息的不对称。

银行存在的本质在于信息的优势,怎样降低信息的不对称,也就成了银行保持信息的优势和控制风险的关键。

三、中小型企业的特征和关系型贷款

面对中小企业这种特殊贷款个体,银行需要怎样保持自己信息优势呢?

银行信贷作为中小企业融资的重要渠道,受到信息不对称、不透明等问题影响使得银行实行“信贷配给”。一方面,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小,经营不稳定,资本实力弱,缺乏足值有效的抵押担保品;另一方面由于中小企业的信用信息披露不充分或者根本不披露,财务体系不健全,提供审计合格的财务信息及经营状况比较难,中小企业的信息具有很强的私有性特征。

银行在面对这种特殊贷款个体进行贷款时要维持自身的信息优势,从而降低信息不对称、风险和提高利润,就必须对贷款企业进行深入的调查,包括企业所有者的人品、经营能力、企业声誉、社区评价等信息的搜集。而这些信息就是“软”。

软,也称“意会信息”(tacitinformation)是指无法通过简单加总的数码式信息获得,而只能在有限区域中通过关系合同或特定的经历得到的信息。软的特点:1.不以量化,不能靠财务信息而获得,更重要的是很多的信息是靠调查者的主观评价;2.不易获得,不易短时间内快速获得,而是依靠与多种渠道的接触所积累沉淀的关于经营者和借款企业经营状况等相关信息而做出的;3.不易传递,软信息不能量化,具有模糊性和人格化特征也就不易传递。

银行在为中小型企业贷款时,银行要降低信息不对称,就务必要生产软信息,而软信息需要银行和贷款企业长期的接触、调查与合作积累而成,这就形成了关系型贷款。

90年代关系型融资(relationshipfinance)引起了经济学家的关注,它认为银行与企业的长期深入接触可以了解许多内部信息,缓解信息不对称,从而形成关系银行的比较优势。但对于关系型融资的概念并没有一个十分明确统一的概念。从信息经济学的角度,Boot(2000)将关系型融资定义为银行提供的一种金融服务,银行进行了关系专用性投资以获取企业专有信息,并通过与企业的长期交易来预测这种投资的盈利前景,寻求回报。

四、中小银行在关系型贷款中的比较优势

1.大银行的特点和优势

与软信息相对应的是“硬信息”,也称“数码信息”(codifiedinformation)是指那些可以计算数字、书面或口头报告的信息及通过分析这些信息的内容可以得到的信息。从银行在贷款决策信息上来看,财务报表、资产抵押和信用评级等所涉及的决策信息主要是易于编码、易于量化和传递的“硬信息”,而基于这种“硬信息”的贷款被称为市场交易型贷款(transaction-basedLending)。

为什么大银行在硬信息收集和交易型贷款上具有比较优势呢?从大银行自身的特点就可以得到答案:1.资金规模大。大银行的规模庞大,资金雄厚,对企业有更多的选择权,与小银行相比其投资组合更具多样性,能够获得更多的金融资源,对大银行更不愿发放小额关系型商业贷款。一种观点认为,发放小额关系型商业贷款会造成规模不经济(williamson,1988);2.组织结构复杂。大银行层次结构复杂,决策权要实行多层次委托,信息需要逐传递。大银行的组织结构擅长于生产硬信息和发放市场交易型贷款。由于软信息具有模糊性和人格化等特征,在组织机构复杂的大银行里,就难以用书面报表形式进行统计和归纳,成本优势。已有实证研究表明单位贷款成本随着贷款的规模的上升而下降,面对中小企业的小额贷款,会使大银行的单笔贷款成本提高,从此失去了成本优势;4.技术优势。由于大银行具有人才优势和研发能力,技术的创新,会不断的增强大银行的在处理硬信息的和流程化贷款的能力,这就进一步巩固了在交易型贷款上的优势。

由于资金规模大、组织结构复杂、成本优势、以及技术水平和人才配备领先,大银行对易于编码、量化、传递的财务报表和抵押担保等“硬”信息进行搜集、处理来安排、发放贷款。同时对资金雄厚的大银行来说,相比小量频繁的带给中小企业的规模不经济而言,其更倾向于大额资金的贷款市场。因此大企业更受到大银行的青睐,而中小企业的贷款申请经常被大银行拒之门外。

2.中小银行的特点及优势

相比大银行的虽然在人员配备、网络分布、机构规模、硬件设施,中小银行自然稍逊,但他们凭借具有独特优势的中小企业关系型贷款,向信息不对称不透明的中小企业安排、发放贷款。

首先,由于中小银行大多是地方性的,因地制宜的长期近距离地接触当地中小企业,他们有渠道来获取各种非公开“软”信息。例如通过企业的供应商、雇员、顾客等基层信贷员可以获得企业经营者的个人能力、信誉以及企业经营情况、财务状况等信息,有利于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另一方面,中小企业成长区域的声誉和信用是其生存和发展耐以生存的源泉,成长区域的信誉、信用等人文关系就可以被中小银行当做约束中小企业的途径和方法。

其次,中小银行有资金规模小的特点,使其有动力对中小企业进行贷款服务。由于资金规模的限制,其在大额贷款市场上竞争力不强,而在中小企业的小额贷款市场上却能达到其规模经济的最优贷款数额。

再次,中小银行的组织结构扁平使其更有效率的处理关系型贷款中的“软信息”。具有模糊化和人格化特征的软信息,通常难以通过标准化的书面报表形式在组织结构复杂的大银行内部传递。而中小银行由于成本低,链条短,可以节省交易费用和缩短决策时间,从而更好地满足中小企业额度小、贷款急、次数多的需求。因此,中小银行对“软信息”具有更强的处理能力。

综上所述,中小银行在收集软信息和关系型贷款上具有更大的优势,中小银行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具有比较优势,对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只有不断完善中小金融机构体系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或缓解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

参考文献

[1]张捷.中小企业的关系型借贷与银行组织结构,经济研究,2002.

[2]林毅夫,孙希芳.信息、非正规金融与中小企业融资,经济研究,2005.

直接融资的优势篇9

关键字:资本结构;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公司管理

中图分类号:F830.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4-0-02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的经济市场化改革逐渐走向成熟和定型。同时一个庞大的资本流通市场逐渐形成。在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也繁荣了金融产业,为公司融资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公司的融资方式从大体上来说有三种:一种是通过银行贷款或发行债券获得资金;一种通过公司内部筹集资金如发动员工入股的方式;最后就是股权融资;融资方式与公司管理密不可分,本文将从融资方式的角度解析公司管理注意事项等方面问题。

一、上市公司融资渠道的利弊分析

进入经济全面建设的90年代,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已经被国家高度重视。长期以来,中小企业融资困难,而大型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拥有国家拨款支持。在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完善的今天,随着经济市场的开放和成熟,无论是中小企业还是国有企业都对融资这一项关系到企业发展的关键项目给予高度的关注。虽然国有企业依然有政府的优惠政策,但是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企业已经不能再靠政府而是要独立面对各种竞争,扩大自身的优势,使得优中更优,强中更强。对于中小企业的发展,企业之间的收购兼并已经成为大势,很多中小企业已经纳入大企业的旗下,或者归为国有,这种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也大大增强了企业的吸金能力,扩张了企业的实力。融资作为企业补充新鲜血液的重要方式与途径,现在已经发展成以股权融资为主体的融资结构,大部分企业都选择负债率较低的股权融资作为补充企业资本的渠道。

总的来说,企业的融资渠道一般分四个维度:外部融资与内部融资;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这是衡量企业融资方式的核心尺度。

从各自的意义上来说,内部融资是相对于外部融资来说的,具体是指公司将自己的盈利或者折旧费用以及企业员工将储蓄作为投资资本投入企业的生产运作中。而外部融资,就是通过外界的融资渠道获取生产资金,比如通过向银行贷款,或者企业自身发行债券,通过一定抵押获取资金。

直接融资是指,直接通过一定手段与金融机构建立起债务关系,直接借款或者发行债券或者发行股票都是直接融资,直接利用借债人自己的资金进行公司运行。而间接就是指通过一定的金融中介将社会上其他闲散资金集合起来借贷给公司,一般就是指银行贷款。

内部融资能否成功取决于企业的业绩,资产规模的大小和投资者行为决策。内部资本的特点就是所有资金来源都来自公司本身的不断生产所产出的盈余,作为再生产的资料投入到新的生产环节当中,实现公司价值的最大化。这种内部融资形式与企业发行债券以及向银行贷款相比较,相对安全保险,公司独立运营稳定的优势、内部融资所占公司资产结构的比例可以体现一个公司自身运转的能力,但是很多时候,仅仅依赖内部融资是无法满足企业资金需求的。所以产生了对外部融资的需求。

一般外部融资也可以从另外一个意义上理解成是直接融资,这种融资是不通过银行贷款而获取资金的方式,主要分为债权融资和股权融资:债权融资是指企业通过借债方式吸取社会资金,它相对于股权融资周期较短,有规定的归还债务的时限,而且是需要还本付息,本质上来说属于债务资金,企业要担负一定的债务压力,对企业的发展有一些影响。从理论上来说,发行企业债券的成本要比股票筹资成本低,但我国现在公司首选的融资方式却是股权融资,股权融资相对于企业来说有很大的优势,它的资金流通是长期的,并且企业不用支付本息而且对于企业来说没有债务负担,这与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阶段性有一定关联。

二、公司融资渠道偏好与影响因素

企业的融资渠道结构从一定角度来说决定了企业的资本结构,同样融资所带来的风险与成本对于企业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我国最早的融资渠道一般是借贷和企业内部融资,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的融资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如今发行债券和发行股票成为比较普遍的融资手段。从整个宏观角度来说,我国企业绩效差,盈利相比外国企业较差,资产收益较低。企业的亏损比例较大,企业经营与管理水平较低,企业资金缺乏良性的循环。所以,企业资本筹集基本靠外部直接融资进行。但是从具体的方面来说,企业融资偏好大体受以下几个因素影响:

1.股权融资自身优势。企业股东将自己所有的公司股权作为商品对外进行买卖,企业通过发放股票增加资金投入。与债券融资不同,企业不用支付投资者成本与利息,而是分配企业利润给投资者。企业可以通过公开市场发售股票或者私募发售股票的方式吸收资金。公开市场发售是指公司上市,通过社会的证券市场进行融资。比起私募资金这种定向寻找投资源的方式,股票市场对于企业的审查都比较严格,一般对公司资产和公司盈利都有较高的要求,但是一些中小企业不能达到这种要求,所以作为股权融资的一种,私募资金也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形式,因为我国的中小企业众多,而且处于蓬勃发展的趋势,对这方面的吸金需要有逐年增加的趋势。证券融资与私募融资,对于大中小企业都有各自的优势。对于企业来说,证券融资市场比较安全。市场准入,公平竞争,健全的市场监督机制保障了证券市场的稳定性。证券市场制度较为健全,对于投资者和企业来说都是一个高效能的投资环境。而私募资金对于中小企业比较常见,私募资金的债务关系比较简单,没有较严格的评估标准,监管比较宽松。所以股权融资的自身优势吸引一些企业通过这两种方式进行资本建设。

2.“四大成本+规模”的企业经营模式的影响。“四大成本”是指公司资金成本、破产成本、成本以及信息不对称成本。而规模是指企业规模。

从资金成本的角度考虑,发放债券的成本要比发放股票的成本低,债务所要偿还的利息可以作为利息收入在税前进行扣除,可以抵税,而不算到公司的盈利中去,企业可以减少纳税额,这样企业对于资金的利用率比较高。但是,筹集资金发行股票,支付股利是在企业的净利润中支出的,就达不到减少利润总额的目的,也就不能减少应交的所得税。所以所得税的高低对于企业股票的收益影响很大,但是在评估企业绩效的时候,是按照企业规模的大小来进行的,债券融资中企业后期所要付的利息会影响企业的总收益,这样会影响企业的整体规模的发展,影响企业生产的扩大化。所以,大部分企业都比较喜欢采取股权融资的方式。

从破产成本角度来说,企业通过债券融资会使企业承担的破产风险增加,国家规定,企业即使破产也要偿还利息或利息的一部分,这对破产的企业来说是致命的打击。但是中国上市公司由于壳资源的稀缺性,地方政府出于多种目的,对上市公司会有大量的保护和优惠政策,尤其在在破产机制上经常会力保壳资源,所以上市公司即使面临破产退市风险,经营不好的企业仍可以通过重组的形式继续发展。从成本的角度说,两种渠道的成本降低后,企业各自的融资倾向比较明显,如果企业的股权成本越低,企业越倾向股权融资;而债券融资成本较低的企业更倾向与通过债务融资的方式,这样使企业负债率增加。所以,成本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另外,从信息不对称成本角度考虑,企业大多都认为债务是固定的但是股票是流通的,信息的不对称再加公司利用投资者的扎堆心理,为自身股价造势,从而从上涨的股价中得到额外的收益。由于我国证券市场信息机制的不完善,使得很多企业利用这一缺点,为自身牟利。所以,从证券市场未来的发展角度来讲,信息的不对称正体现了我国股市的不健全。因此,从这一点来说,信息不对称也是影响企业融资偏好的一个客观环境因素。

从企业规模的角度来说,大型企业的资金比较雄厚,抵抗风险的能力强,而且公司的管理机制比较成熟和健全。举债与发行股票风险不大,虽然大型企业的负债率较高,但是企业的绩效要比一些中小型企业要高很多,而且加上政府的优惠政策,大企业的融资倾向是多方面的,吸金能力比较强。小企业的实力相对有限,抵御风险的能力比较弱,所以在很多时候小企业的融资渠道比较单一,大多是私募资金的方式进行资本融资。所以公司的规模是影响企业融资偏好的决定因素。

三、上市公司融资偏好的弊端

西方发达国家如美国与英国的企业融资结构与我国的情况有较大的差异。一般企业的融资方式主要集中于证券融资和银行融资两个方面,而且在证券融资中,内部融资占主要部分,也就是企业员工和企业盈利作为资本入股。另外就是银行贷款。但是与中国不同的是,国外的企业股票融资比例与发放债券比例都比较少,两者所占的融资比例均不超过百分之十。所以相比较来说,我国企业的融资结构使整个市场承担了很大的风险。如何解决这种偏好所带来的影响,一方面公司应当优化融资结构,对公司的管理结构进行科学调整和规划。更重要的是,政府应当对企业的债权倾向进行约束,强化入市资格,对企业债务结构做出具体的规定和协调,控制硬性债务的同时控制软性债务。同时政府应当减少对企业之间竞争的干预,建立公平的竞争环境,减少社会资本的浪费。同时,培育成熟的金融中介,适当调节企业成本。同时推出相关政策,为投资者建立良好的投资环境,建立健全信息机制,正确指导投资者的投资行为,在宏观调控下,保证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

结语

企业的融资方式与渠道应当遵循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和相应政策,同时也应当遵循经济伦理和企业道德,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政府应当不断更新管理观念,从而跟上经济增长的步伐,针对一些阻碍融资市场健康发展的政策需要进一步的修改。政府与企业都要矫正一些关于融资的认识误区,这样才能使我国的企业竞争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直接融资的优势篇10

关键词:海外并购金融支持金融所有权优势

在后金融危机中国企海外并购活动频繁时期,以往产业资本参与支持的海外并购已力不从心,迫切需要金融资本的加入来解决“资金瓶颈”问题,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的完美结合能更好的促进中国企业跨国并购顺利完成。在当前跨国并购已逐步替代绿地投资成为中国海外投资最主要形式的背景下,对于海外并购金融支持的专门研究已迫在眉睫。本文在理论上以微观企业分析和宏观金融支持相结合为视角分析中国企业海外并购金融支持问题,为海外并购研究提供理论分析框架。

海外投资金融支持理论研究回顾

国外学者有关海外投资金融支持的研究较少,主要有GaryC.Hufbauer,Ritam.Rodriguez(2001)《21世纪的美国进出口银行―一条新途径?》收录了美国进出口银行成立65周年的相关研究文章,主要介绍美国进出口银行的经营环境、对美国企业出口的支持作用及所面临的问题等。

国内学者对于海外投资与金融服务支持方面的研究主要包括两方面:

一方面是中国“走出去”战略框架下,将政策性金融服务支持与商业性金融支持相结合宏观总体把握金融服务对于海外投资的支持。严明(2005)在《海外投资金融支持―以中国企业为对象》第一次全面的阐述海外投资与金融服务支持问题,是国内第一部研究海外投资金融支持的专著。其研究主要有以下特点:研究对象比较广泛,其所研究的海外投资支持问题主要指“走出去”战略框架下的对外直接投资,包含了对出口、对外工程承包、绿地投资、海外并购等“走出去”内容的总体支持探讨;第一次建立了海外投资金融支持问题研究的理论基础,此专著理论上沿着钱纳里“双缺口”理论分析思路,在凯恩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的框架下,建立海外投资金融支持需求分析模型,其突出的理论贡献弥补了以往此研究领域的理论空白;对有关概念和理论进行系统的分析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海外投资及金融支持风险分析和手段分析,其涵盖内容全面深入;对中国企业海外投资金融支持现状分析客观全面,同时介绍了国外发展情况并予以中国借鉴,提出中国企业海外投资金融支持的发展与战略选择等。

另一方面是单纯从政策性金融服务的角度讨论其对于海外投资的支持。佟志广(1996)以中国进出口银行的业务实践探讨了政策性进出口金融支持功能。白钦先、徐爱田、欧建雄(2003)详细介绍了世界各国进出口政策性金融机构及管理体制并予以比较。虞瑾(2006)从理论论证和最小二乘法实证论证外汇管制放松、国内金融深化、政策性金融支持等三大政策量化指标推动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必要性和影响力,并提出完善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金融政策支持体系的对策建议。黄人杰(2007)认为政策性资金的运用应当以间接模式为主,通过以少量的政策性资金带动巨量社会资金的杠杆效应,改变商业性机构和社会投资者的风险―收益分布,提出要进一步研究开发型金融和以市场化方式实现政策性目标的运营机制等问题。

以上文献主要从理论的角度定性分析“走出去”战略框架下的海外投资的金融支持问题,其涵盖的范围较为广泛,不仅包括商品和劳务的对外输出,即对外贸易和对外承包工程等对外经济交往形式,还包括资本的对外输出,即绿地投资、跨国并购等跨国合作经营开发等对外经济交往形式,对于以跨国并购方式的对外直接投资的金融支持的专门研究还尚属空白。同时还发现,以往文献中定性研究居多,主要讨论政策性金融支持的功能作用,及其与其他形式的金融支持之间的关系,研究视角主要在国家战略层面和宏观政策层面。然而对于中国企业自身而言,海外并购过程中何种形式的金融支持是其迫切需要的,如何针对企业金融支持诉求因地制宜地实施金融支持促成企业海外并购,是本文关注的问题。

海外投资金融支持理论研究的应用分析

本文试图将微观企业金融实力融入宏观金融支持分析中,一方面在理论上将严明(2006)海外投资金融支持需求理论研究成果应用到海外并购金融支持研究中,论证政府与金融部门对企业海外并购支持需求的必要性,另一方面将企业自身金融优势置于oiL框架下作为企业所有权优势的一部分,将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对企业的支持通过企业财务金融实力表现出来,表明宏观金融支持有利于增强微观企业金融所有权优势,以此研究海外并购金融支持问题,起到抛砖引玉作用。

(一)海外并购金融支持“双缺口”需求理论

本文借鉴严明(2006)海外投资金融支持需求理论,沿用“双缺口”理论的分析思路,对海外并购的金融支持需求进行理论分析,总结不同类型的支持需求。设在某一时点上,一国的资本数量为Ct。封闭条件下,一国资本供给来源于企业自我资本积累e、金融储蓄S和政府税收t之和。资本需求主要由企业自我资本积累的使用e、社会资本i和政府支出G组成。因此有:

Ct=e+S+t=e+i+GS+t=i+G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将外国资本(仅讨论跨国并购的对外直接投资形式)流动考虑在内,用Ci表示外国资本流入,Cx表示跨国并购对外资本流出,有:

Ct=e+S+t+Ci=e+i+G+CxS+t+Ci=i+G+Cx(Cx-Ci)=(S-i)+(t-G)(1)

通过变形推导得出上式(1),等式左边代表一国跨国并购资本流动情况,等式右边(S-i)表示该国金融部门对企业资金支持(商业性金融支持),(t-G)表示该国政府部门财政支持(政府财政补贴资助及政策性金融支持)。等式(1)说明一国的国际资本(跨国并购)流动与该国国内的资金供应状况和国家财政情况有关,当一国出现资本跨国流动、本国的资本存量发生变动时,本国金融部门与财政部门也相应调整,最终达到国家经济均衡。

当一国跨国并购形式的资本输出大于资本流入(Cx-Ci)>0,金融部门的融资支持与政府部门的财政支持之和必大于零,说明如果出现因企业跨国并购引起的资本输出除了有企业的内源性融资支持,必然会引起金融部门的外源性融资和政府部门的财政资助。

将外国资本流入移至等式右边,等式(1)变形:Cx=(S-i)+(t-G)+Ci(等式2)由于外国流入的资本Ci大多进入国民经济各个实体经济生产流通领域成为生产性资本或准生产性资本来实现资本价值的增值,其以现金形式流入金融系统的量很少,转化为本国对外投资的资本(成为融资来源)可能性非常小,因此外国资本流入很难有效支持本国跨国并购,Ci趋向0,由此等式(2)可简化为:

Cx=(S-i)+(t-G)(等式3)

如等式(3),当本国进行海外并购的资本输出时,Cx>0,为保持等式平衡,相应的本国的金融支持和政府政策财政支持也增加,且跨国并购规模越大,商业性金融支持和财政金融支持需求也越大。跨国并购资本流动Cx规模受到金融部门融资支持(S-i)和政府部门财政支持(t-G)限制。当金融部门认为当时海外投资风险太大,不愿意承担融资支持而导致商业性金融支持不足时,出现“金融支持缺口”。此时为保持经济平衡,需要财政部门提供财政政策性支持来填补此缺口。相反,如果政府因财政支持力度较弱出现“财政支持缺口”时,需借助民间金融储蓄的力量,调动社会中潜在的商业性金融资源支持跨国并购。若此支持来源因高风险而意愿不强,政府可提供相应的风险保障措施免除商业性金融支持的风险问题。

以上理论分析表明,企业海外并购有强烈的资金和政策支持诉求,其规模受限于金融部门的商业性金融支持和政府部门的财政金融政策性支持。

(二)oiL框架下外部金融支持与企业自身实力结合的企业金融所有权优势分析

海默(1960)在垄断优势论中提到跨国公司一方面自身拥有雄厚的资金实力,另一方面借助其在国际上良好的资信顺利获得国内、外金融市场的融资,而邓宁在oiL框架下概括为企业的融资信用优势和融资成本优势(1983)、金融资产优势(1993)。JensForssb・ck,Larsoxelheim(2008)则将金融要素纳入企业所有权优势中论证其对促成跨国并购的重要性,其将企业金融特有变量总结为企业股票价格销售率、海外上市、负债成本、阿特曼财务危机预警机制、政府补助、税收减让、自由现金流等。oxelheim(2001)提出支撑所有权优势三大金融策略:获得并保持全球性成本和资本可获得性;获取财政补贴或税收减让以增加自由现金流;实施价值创造为基础的风险管理项目。

由以上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根据中国企业情况加入融资担保与投资保险服务的政策性支持因素,形成基于企业金融所有权优势的海外并购金融支持理论分析框架。本文认为资金实力是海外并购企业的金融优势的中心,企业需考虑如何最大化利用资本进行海外并购的同时使成本最小化,其中包括资信实力、融资来源和成本、相关政策支持三大要素。企业拥有良好经营业绩形成的资信实力并能获得低成本的外源融资和政府财税政策支持的优势就是企业金融所有权优势。具体而言,资信实力体现在企业控制内部现金流能力(自由现金流)和反映财务风险控制能力的公司信用评级(阿特曼财务危机预警模型Z值)两方面;低成本外源融资表现在企业在国内、外市场的资本性融资(市收率、海外上市)和债务性融资能力(负债成本);政府财税政策支持是使企业获得来自政府的财税支持(税收减让、政府补助)、融资便利及融资担保与投资保险的能力(融资担保与保险);通过内部经营和外部支持结合增强企业的金融实力形成所谓的企业金融所有权优势。

本文认为,对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不应盲目进行金融支持,应以企业自身实力为基础,提供针对性多形式多渠道支持,不仅可保证国家资产安全,而且可以避免由于政府政策支持力度加大使一些本身实力较弱、资信较差的企业逆向选择而所引发的道德风险问题。因此支持思路如图1,对企业自身实力测评基础上,商业性金融机构为企业提供低成本的商业性融资和海外上市融资服务以填补金融支持缺口,政府针对性政策为实力和资信不同的企业提供相应的税收补贴支持和政策性融资支持填补财政支持缺口。

结论与未来研究方向

本文将国内有关海外金融支持理论与国外学者oiL框架下对企业金融因素的研究成果研究相结合海外并购金融支持问题,认为应在企业内部资信实力基础上提供商业性金融支持和政府财税金融支持来增强企业的金融所有权优势,从而促成海外并购。限于文章篇幅,本文在理论视角上为海外并购金融支持研究提供分析框架,为后续的实证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严明.海外投资金融服务支持―以中国企业为对象.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2.黄人杰.政策性金融对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金融支持研究.国际经贸探索,2007,4

3.陈群.金融支持实施“走出去”战略的相关探讨.福建金融,2006,6

4.白钦先,曲昭光.各国政策性金融机构比较.中国金融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