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居民消费现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18:30

农村居民消费现状篇1

关键词:农村居民;消费总量;消费倾向

中图分类号:F224.34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6-000-02

近年来陕西省农村居民收入有了很大提升,而且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农村市场及农民购买力在陕西省市场经济中的位置越来越重要。因此,对陕西省农村居民消费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有利于调动农村居民消费的积极性,激活整个陕西省农村消费市场,从而为推动陕西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一、陕西省农村居民消费现状分析

(一)陕西省农村居民消费总量分析

陕西省农村居民消费总量自1985年以来有了大幅度提高,从1985年的65.80亿元,提高到2014年的1368.51亿元,提高了20.8倍,而且在这29年中基本呈现上升趋势,年均增长比例为11.98%。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陕西省城镇居民消费总额也不断增加,由1985年的37.57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4215.8亿元,增加了112.2倍,极大的高出了农村居民消费总额增加的倍数。从表1可以看出农村居民2014年的消费额基本上相当于城镇居民2006-2007年间的消费额,两者相差了七八年的发展经历,农村居民消费状况落后于城镇居民消费状况。而且城镇居民消费总额年均增长比例为18.17%,要比农村居民消费总额年均增长的比例高出6.19个百分比,从这一方面也可充分说明陕西省农村居民消费不足。从农村居民消费总额在陕西省居民消费总额中所占的比例来说,农村居民消费总额的比例呈下降趋势。1985年,农村居民消费总额在总消费额中的比例为63.65%,到1996年下降到50%左右,到2014年农村居民消费总额在总消费额中的比例下降到24.51%,农村居民消费在陕西省整个居民消费中的比例越来越小,农村居民消费与城镇居民消费的差距越来越大。

(二)陕西省农村居民消费倾向分析

由于使用原始数据计算出来的陕西省农村居民边际消费倾向apC中有多个负值,为了避免负数带来的影响,现在对已有的原始数据进行整理和计算,得到一个新的农村居民平均消费倾向apC和农村居民边际消费倾向mpC,以及新计算出来的城乡收入差距(相对值:农村/城镇)和农村居民总消费量。具体的整理数据的方法如下:将1985-1987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加总再除以3得到的数据定义为1985年的新数据,然后将1986-1988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加总再除以3得到的数据定义为1986年的新数据,以此类推。利用上面的方法在这些新计算出来的数据的基础上可以得到农村居民平均消费倾向apC和边际消费倾向mpC。具体数据见表1。

1.农村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apC分析。从表1可以看出陕西省农村居民平均消费倾向总体上处于0.85-0.95之间,说明随着农村居民收入的增加,农村居民的消费量也在逐年增长,这使得之前一直处于贫困状态的陕西省农村居民在经历了较长时期的消费压抑后,有比较强烈的消费冲动和消费欲望。从1998年―2007年间,农村居民平均消费倾向一直呈现上升趋势,达到0.96,农村居民的消费欲望得到了部分释放,使得陕西省农村居民某些方面的消费需求得以实现。与城镇居民平均消费倾向apC相比,农村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apC基本上都高于当年城镇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apC,这说明,农村居民具有很强的消费欲望,当年的大多数收入都被用来进行日常消费,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陕西省农村居民收入较低,在本身收入增长的前提下依然不能满足其消费需求,大大制约了农村居民消费。近年来由于国家实行各种政策鼓励消费,陕西省农村居民平均消费倾向有所上升,但是从长远来看,平均消费倾向应是递减的。

2.农村居民边际消费倾向mpC分析。通过表1中的数据可以看出陕西省农村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mpC总体呈现波浪式前进的趋势。与城镇居民边际消费倾向相比,农村居民边际消费倾mpC向基本上都高于城镇居民边际消费倾向mpC,说明农村居民在每增加的一单位的收入中用于消费的比例比城镇居民高。农村居民目前依然存在具有较大的消费需求,但是由于受到当前较低收入的影响,为了提高生活质量,不得不将更多的新增收入用于当前消费,进而导致消费倾向出现递增的趋势。

二、影响陕西省农村居民消费不足的原因分析

虽然农村居民有很大的消费欲望,但是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影响,陕西省农村居民消费严重不足。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偏低

收入是消费的来源和基础,是影响消费的最重要因素。近几年来,陕西省大量农村居民外出务工,取得了一部分工资性收入,这部分收入远高于这批农民种植庄稼所获得的收入,而且工资性收入成为很多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促使农村居民消费额不断增加。虽然我国政府在2006年取消了农业税,但是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大幅涨价,通货膨胀率也相对较高,挤占部分农民生活消费支出。

(二)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

由于农村地区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大大地制约了农村居民的消费。目前,广大农村存钱防老心理较为普遍,同时由于教育、医疗等价格上涨迅速,农村居民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不安全感,这些预期使得农村居民压缩当期,农村居民的储蓄倾向增强,部分农村居民为了获得高额利息收入,甚至投资地下钱庄,导致当前消费受到抑制。

(三)消费环境差

陕西省农村的现实状况是广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限制了农民的消费,尤其是耐用消费品的消费;同时还由于农村的商品流通组织形式落后,农民想买的东西由于消费渠道的不健全而不能及时购买到;部分厂家为获取不当利益向农村市场销售假冒伪劣商品,严重侵犯和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影响了农村整体的消费环境,严重挫伤了农民消费的积极性。

(四)消费观念落后

陕西省广大的陕西农村居民一直奉行“勤俭节约”的消费观点,农村居民传统的消费观念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注重商品的实用性,坚持量入为出的传统消费观,普遍习惯于吃饱、穿暖的温饱型消费,不注重及时更新;有余额时多用于储蓄而不是消费,重视储蓄的积累,而忽视了即期消费;陕西省农村居民普遍反对超前消费,大部分农民接受不了贷款消费这一事实现象,因而导致在农村利用贷款促进消费的现象比较少。

三、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提高农村居民消费的建议对策

截至2014年陕西省仍然有1791万农村居民,占当年总人口数的47.4%,农村消费市场有着巨大的需求潜力。本文认为,促进陕西省农村居民消费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优化居民收入分配结构,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收入分配的不合理,会导致消费的不合理,因此必须优化个人收入分配机制,要借鉴发达国家的支农经验,并结合陕西农村地区发展不平衡的实际,通过法律、法规和监督机构来约束分配中的不合理行为,在保证物价相对稳定的前提下,提高农产品价格,让农民获得更多的收益,逐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二)提高农村居民收入,增加农村居民消费

政府可以加大对当地农业的投入,把各项支农惠农政策更多地向陕西省低收入农户进行倾斜,从理论和实际引导农户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经济农业;采取公司加农户的农业产业化运作模式,减少陕西省农户经营风险;通过举办相应的农业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素质,降低农民就业门槛,增加农民收入从而促进农村消费。

(三)构建一个相对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扩大农村地区的保障范围,保障农民基本的生活需要,减少农民的后顾之忧;完善陕西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解决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逐步提高合作医疗筹资标准;加强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设,争取实现老有所依;虽然陕西省自2016年9月开始实行13年义无免费教育,但是农村高等教育不在范围之内,而且农村高等教育的学费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尤其是三本院校的学费一般家庭很难承受,这严重影响了当地居民的消费水平。

(四)改善农村消费环境,更新农村居民消费观念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改造农村电网,改善交通路况,建设自来水供应系统和天然气供应系统,扩大网络在农村的覆盖范围;同时还要完善农村信贷环境,强化工商税务等机关行政职能,规范市场秩序;最后可以在有条件的农村地区,集中设立规模较大的消费场所,为陕西省农村居民提供便捷的消费环境。同时,帮助农村居民确定合理的消费期望、培养他们把握消费的自主意识及进行合理消费决策的能力,积极地引导农民进行合理的消费,以减少消费的随意性和盲目模仿性。

参考文献:

[1]于秀伟,杨鹏.陕西省农村居民收入与消费的回归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4(05).

[2]张红霞,王征兵.陕西省农村居民消费与收入关系的实证分析――基于凯恩斯绝对收入理论的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5).

[3]张磊.陕西农村居民消费问题的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0.

农村居民消费现状篇2

一、河南农村居民消费现状

1 农村居民消费水平

河南是农业大省,农民数量有六千万之多,农民的消费水平如何直接关系到全省经济的发展。从经济学基本理论来看,消费是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消费市场的大小和结构直接决定生产市场的大小结构。而现有资料表明,我省农民基本消费水平还是很低。据2008年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的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一项表明,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454元,扣除价格因素,比上年实际增长7.2%;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044元,实际增长5.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231元,实际增长8.3%;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8837元,实际增长6.0%。可见我省农民的收入与支出增长不仅绝对数值低,而且存在较大的城乡差别。

2 农村居民消费结构

食物支出金额÷总支出金额×100%=恩格尔系数。2007年我省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8%,2008年,我省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8.3%。粮农组织提出的标准,恩格尔系数在59%以上为贫困,50~69%为温饱,40~60%为小康,30~40%为富裕。依照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标准,我国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已属于富裕阶层。但从消费结构上分析可以看出不合理处,主要表现在农村家庭仍然以生活必需品消费为主,享受型消费和发展型消费比重小。农民消费支出具有较强的刚性,生活消费品中食品支出占有很大比例。

河南农村居民生活消费中排名前3位的分别为食品、居住和交通通讯,同期城镇居民生活消费中排名前3位的分别是食品、衣着和文化教育。从绝对数量上看,与城镇居民相比,河南农村居民的衣着、文化教育、交通通讯、医疗和家庭设备用品支出仅是同期城镇居民的17.4%、234%、29.0%、27.0%和24.4%,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农村居民生活消费还处于基本需求阶段,还谈不上对生活品位、高档家庭设备的追求。上述情况表明,河南省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从质与量上都亟需提高。

3 农村居民消费观念

消费观念是消费者主体在进行或准备进行消费活动时对消费对象、消费行为方式、消费过程、消费趋势的总体评价与价值判断。消费观念的形成和变革是与一定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及社会、文化的发展水平相适应的。

中原人民用自己的勤劳、智慧和汗水,创造了辉煌的农业经济。同时也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消费文化。中华文化及经济思想中“居安思危”、“量入为出”的消费文化在河南农民身上根深蒂固,表现非常突出。而新中国成立后计划经济体制时期长期物质生活资料的匮乏,进一步强化了人们的这种保守的消费观念。虽然经过改革开放,吸收了一些外国先进消费文化,但还是很难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河南农民消费文化滞后主要表现两个方面:第一,消费行为上缺乏主体性。受儒家文化的影响,个人的言行往往受制于外在的集体和社会的力量。其表现在消费上就是,消费不是自我的需要,而是他人和社会的需要。一切消费行为是否得当、合理是以外在价值标准为依据。封建等级制残余思想在河南农民消费文化上表现得较突出。如服饰消费中依个人身份“量体裁衣”;饮食消费中求“量”不讲“质”;居住消费中盲目追求面积的大小,不在意是否适合自己。第二,消费思想上偏于保守陈旧。与传统农民消费文化相比较,河南农民现在的消费观念介于理性消费与感觉消费之间,极需要注入感性消费。理性消费者只是注重产品本身的质量,着眼于物美价廉,经久耐用。以产品的“好”与“坏”成为消费者购买的标准。感性消费者越来越重视心灵的充实,消费变得越来越挑剔,对商品的要求,已经不再是质量、价格,也不再是品牌,而是商品是否具有激活心灵的魅力,在购买和消费过程中是否能够带来心灵上的满足。因此,“满意”与“不满意”成为消费者购买的标准。可见,单一的理性消费与感性消费都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只有构建良性感性消费才是真正未来之路。

二、改善我省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对策

1 构建合理的收入分配政策,不断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

增加农村居民的收入,是提高农村居民消费的关键环节。从积极方面看,收入的增加表现为农民自身的造血能力的增强,它与我省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问题密切相关;从消极方面看,增加收入还有赖于政府财经政策进一步补充和完善。因此,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第一,积极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大力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现代农业产业结构的主要优势在于它能形成农业的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体系化。进而使农民面对市场具有真正主体性和竞争性,能够以我为主,把握主动;能够直接面对市场,适应市场经济的风云变幻。政府应积极教育引导农民走农业产业化之路,及时制定合理的扶持和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政策。从税收、财政、金融、保险等各方面为农业产业保驾护航,使农民从中受益。第二,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形成二元经济向一元经济的转变。我省经济同全国一样,农业与工业在发展水平上既不平衡也不协调,存在明显的二元性。从长远角度看,除了形成农业产业化外,还需要出台更多的惠农政策,如巩固已有的税费改革成果,优化政府机构职能,裁减不必要的行政人员,提高服务效率等。建立健全农村医疗、养老、失业、救助等社会保障体系,使社会保障体系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使每个农民都有能力且愿意参加社会保险,切实感受到社会保障体系的优越性。为此政府应提高对社会保障资金的投入量,使农民在消费时无后顾之忧。

农村居民消费现状篇3

[关键词]农村居民;文化消费;消费环境;消费意识

[中图分类号]F06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2095-3283(2013)11-0050-02

[作者简介]崔伟(1987-),男,汉族,安徽亳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一、农村居民文化消费的现状

(一)农村文化市场逐步形成

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收入不断增加,越来越丰富的文化产品进入农村地区,农村文化市场逐步形成。据统计,2004年我国农村文化经营单位只有56806家,固定资产77亿元,营业收入767亿元,从业人口21万多人,2011年5月我国农村地区的文化市场经营单位达到140807家,占全国文化市场经营单位总数的575%,从业人员617500人,文化经营收入近380亿元,占我国文化产品收入总额的355%。

(二)农村居民文化消费支出不断增加

由于农民收入的增加,其用于文化消费的支出也在不断增加。据统计,2010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文化消费支出为3667元,相对于2001年的1926元增加了1741元,增幅约为19倍。据2008年山东省农村文化消费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家庭每年文化消费支出低于100元的占4265%,100~500元之间的占391%,500~1000元之间的占134%,高于1000元的占48%,而低于500元的占817%。而在2011年底所做的调查中显示,近40%的农村家庭每年用于文化消费的金额在1000元以下,近30%的家庭开支在1000~2000元,平均每个农村家庭文化消费额为17652元。

(三)农村居民文化消费行为方式有所转变

改革开放前,农村地区极为贫困,人们更多关注温饱问题,节俭意识很强,对于文化消费投入甚少,农村地区的主要娱乐方式为拉呱、打牌、戏曲和杂耍等,形式单一且文化品位较低。改革开放后,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多样化的文化消费品和服务进入农村,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长足发展,如今人们除了看书读报、收看电视节目和收听广播外,还可以通过上网或电影院看电影和欣赏音乐会等形式追求更高层次的文化消费。

二、农村文化消费存在的问题

(一)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不完备

近年来,虽然国家加大了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建设力度,修建了乡镇文化站、图书馆以及农家书屋等文化设施,但农村依然面临着文化活动场所缺乏、文化活动类型单一以及文化生活枯燥的局面。相关调查显示,在我国农村有80%的村子没有体育锻炼场所、图书馆或文化活动室,即使有的行政村或乡镇拥有文化站、农家书屋、体育锻炼场所,但由于农村基层政府财力不足,致使文化设施的更新、维护与管理不到位,损坏严重,形同摆设,利用率非常低,难以满足农村居民的文化需求。

(二)文化消费支出少、形式单一

由于农村居民收入低、消费观念落后且社会保障不健全差,因此除去日常的物质生活消费外,大多数农村居民通常把剩余的钱储存起来,而除去子女教育费用外用于文化消费的开支十分有限。数据显示,2000—2007年我国农村人均文化消费与人均产值的比重在逐年下降,由2000年238%降至2007年的133%,占人均收入的比重由829%降至661%。据统计,在我国农村文化消费中67%的人把看电视作为最主要的娱乐方式,42%的农村青少年把上网当做主要的娱乐方式,而农村群众参与户外集体文化活动的积极性普遍不高。

(三)不良文化消费盛行

由于农村条件的有限性,农民缺乏正确的文化消费观念,、黄色内容等不健康的文化消费形式在农村比较盛行,迷信活动如算命、看风水以及巫医等在农村具有很大市场,众多不良文化消费现象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农村居民文化消费的健康发展。

三、对策建议

(一)提高农村居民文化消费能力

收入水平是决定农村居民文化消费水平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应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实施更多的惠农政策,为“三农”建设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和政策保障。同时,加大对农村教育事业的投入和支持力度,改善农村教育落后的状况,切实提高农村群众的受教育水平,从而促进农村地区文化消费的多元化发展,通过农村群众的经济水平、文化鉴别和欣赏能力的提升来带动其文化消费能力的提高。

(二)改善农村居民文化消费环境

第一,加强农村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为村民提供文化活动场所和相关的配套设施,如建设乡镇剧场、文化馆等;第二,采取积极措施,从资金和政策上扶持农民自发成立文化企业或文化服务团体,建立农村文化合作社,组织开展各具特色的农民文化活动;第三,政府要多为农村提供免费的公共文化服务,如实施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开展科技下乡活动等;第四,加大对农村文化市场的监管力度。要在充分发挥市场调节机制作用的同时发挥好政府的调控作用,综合运用行政和法律手段为农村文化消费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积极开发健康有益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对于各种非法的不良文化行为给予取缔和处罚,以此切实保护农村居民的文化权益,净化农村文化消费环境。

(三)增强农村居民文化消费意识

1注重对农村群众文化消费的教育,并通过加大宣传力度为文化消费产品和服务注入新的内容,创造新的形式,增强表现力和吸引力,引导农村居民自觉养成良好的文化消费习惯,使其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2充分发挥广大人民在文化消费需求中的主体作用,迎合农村群众的文化消费需求,为群众提供更多文化产品和服务。通过开展“三下乡”、“文艺汇演”等形式各异、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激发农村居民对文化消费的热情和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刘文娟当前我国农村群众文化消费现状及其引导——以山东省为例[D]华中师范大学政法学院,2012

[2]高红凯我国农村居民文化消费需求影响因素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2

[3]杨延华文化消费初探[D]首都师范大学,2005

[4]温源文化消费:别把农村遗忘[n]光明日报,2012-02-09

[5]胡昱想消费、有消费、能消费[n]光明日报,2012-02-09

农村居民消费现状篇4

关键词:城镇农村;消费结构

1.序言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经济迅猛发展,特别是2001年12月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浙江省经济发展迈入发展的高速公路,伴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截止2011年,浙江省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2318.85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59249元。同时浙江省消费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浙江省过分注重中小企业的生产和进出口贸易,从而忽略了消费对于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力作用。尤其是农村无论从人口数还是从占地面积来看,农村的发展必然是浙江省经济发展的巨大助力,而农村的消费结构变化也就成了发展的重大问题。

2.浙江省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由数据可知浙江省人均GDp增长率基本上都高于居民消费增长率,这表明居民消费落后于经济增长;其次,城镇居民人均消费增长率10年中有7年都是高于农村人均消费增长率,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城乡居民之间的差距在逐步扩大,间接地体现了城乡二元结构。最后农村人均消费增长率明显低于人均GDp增长率,这表明农村居民消费明显落后于经济增长,没有跟上经济增长的步伐。

从2000-2011年浙江省城镇居民的人均消费性支出均高于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并且差距呈扩大的趋势。这表明浙江省居民消费存在城乡二元结构。尤其是目前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这直接导致了消费支出差距的扩大,因此如何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十分重要。

3.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分析

浙江省居民8大类生活消费项目:食品、衣着、居住、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交通和通讯、娱乐教育文化、杂项商品与服务。下图3是对2000-2011年浙江省8大类生活消费项目的汇总图。由图1可知,自2005年开始城镇居民消费支出中比重最大的依次是食品消费支出、交通和通讯、娱乐教育文化、衣着、居住、医疗保健、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杂项商品与服务。在2000-2004年,城镇居民消费支出比重最大的仍旧是食品。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用恩格尔系数判定生活发展阶段的一般标准:60%以上为贫困、50%-60%为温饱、40%-50%为小康,40%以下为富裕。这表明自2000年以来,浙江省城镇居民以步入了富裕的阶段,其消费支出已向文化娱乐等服务性消费转变。

图1浙江省城镇居民8大消费性支出

4.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分析

由下图2可知,浙江省农村居民8大类消费性支出中,在2000-2006年,农村居民消费支出中比重最大的依次是食品消费支出、居住、娱乐教育文化、交通和通讯、医疗保健、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杂项商品与服务。在2007-2011年,农村居民消费支出中比重最大的依次是食品消费支出、居住、交通和通讯、娱乐教育文化、医疗保健、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杂项商品与服务。由以上的分析可知,食品、居住、交通和通讯支出、娱乐教育文化支出权重的全距超过4%,可以认为这四大项消费项目在这12年里面发生了较大变化,其他的4类项目权重基本保持不变。在2000-2011年,农村居民消费支出比重最大的仍旧是食品。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用恩格尔系数判定生活发展阶段的一般标准:60%以上为贫困、50%-60%为温饱、40%-50%为小康,40%以下为富裕。这表明自2000年以来,浙江省农村居民以步入了富裕的阶段,其消费支出已经向文化娱乐等服务性消费转变,但是只是出于富裕的初级阶段,远远落后于相对于城镇居民的富裕程度。

图2浙江省农村居民8大消费性支出

5.农村、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对比分析

浙江省农村居民消费与城镇居民消费既有共同点也有差异,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自2005年开始,居住消费项目在农村居民中占的比例较大,但是对于城镇居民来说,这个比重相对较少。

2.2000-2011年,食品消费支出在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之间占的比重最大,城镇居民的富裕程度高于农村居民。

3.2000-2011年,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对娱乐文化教育、交通与通讯所占的比重在逐渐增加。

4.城镇居民人均消费增长率基本高于农村人均消费增长率,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浙江省居民消费中存在城乡二元结构

5.农村人均消费增长率明显低于人均GDp,城镇人均消费增长率大致与人均GDp增长率相符,农村人均消费落后于经济增长。(作者单位:国网山东省滨州市沾化区供电公司)

参考文献:

[1]李宝库.中国农村居民消费模式及消费行为特征研究――基于海尔冰箱农村市场营销调查与策略的研究[J].管理世界,2005,(04):85-98+105.

[2]孙彩虹.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变动的因子分析[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7,(01):103-105.

[3]李雪,王莉华.基于聚类和因子分析的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实证研究[J].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2008,(02):93-96.

[4]常兴华.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变化特征及政策建议[J].中国经贸导刊,2011,(16):18-21.

[5]林松.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数量研究[D].厦门大学,2006.

[6]俞莉.江苏省居民消费结构变化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D].江苏大学,2005.

[7]崔海燕.居民消费结构变化与产业结构调整研究――以山西省为例[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5):82-84.

农村居民消费现状篇5

关键词:西北地区;农村居民;体育消费;制约因素

西北地区是以农业生产为基础的欠发达地区,农村居民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变卖农产品为主,经济收入渠道单一,社会消费结构简单,这样的产业结构决定了开发农村体育消费市场的潜在优势。其原因主要有4个方面:1)农村居民缺乏充足而丰富的消费市场和消费产品;2)随着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日益改善,消费特点向城市化方向发展;3)随着农村城镇化建设的不断加快,居民的消费习惯和消费心理也得到了改变;4)政府对“三农”问题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农民的收入将会得到进一步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空间将会有较大的变化。由于1997年以后随着产品市场的供过于求,农产品市场趋于萎缩,农业对农村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日趋降低。因此,扩大需求,开拓农村体育消费市场,将是实现西北地区农村经济增长的重要渠道。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文以西北地区农村体育消费现状作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方法有:1)文献资料法。查阅相关文献资料;2)社会分析法。通过社会学形式,分析不同区域和不同收入水平农村居民的体育消费状况,此外研究还采用了数学分析和逻辑分析以及经济理论分析等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西北地区农村体育消费现状

2.1.1 农村居民体育消费结构简单,具有较大的上升空间这里以甘肃省农村居民体育消费结构分析作为个案研究(表1)。

从表1可以看出,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农村居民收入的增加,体育消费支出的比例也在发生变化。在各项体育消费支出中比例最高的是体育实物消费,这说明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相对较低,人们的消费层次还停留在实用消费方面;农村居民体育消费占第2位的是体育服务消费,随着农村居民收入的增加和生产方式的改变,人们这方面的支出也逐年增加。农村居民占第3位和第4位的是体育信息消费和体育劳务消费。从结构上看,农村居民这两项消费呈逐年下降趋势,但下降幅度不大。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缓慢,这影响到了农村居民体育消费的投入比例,但农村居民的体育消费进入90年代以来变化相对平稳,这与农村体育消费市场的发育和完善程度有很大关系。

2.1.2 农村居民体育消费水平与城镇居民相比差距显著农村居民的体育消费主要以实际生活需求为目的,他们看重的是体育消费品的实用性,如运动衣、运动鞋等;而城镇居民的体育消费则是为了追求健康和时尚,体现个性化。为了综合反映城乡居民在体育消费上的差异,我们选定体育消费支出这个价值指标,按两种口径(当年价格、可比价格),以农村居民体育消费支出为1,计算二者的对比系数(表2)。

由表2可以看出,1990―1994年城乡居民体育消费差距趋于缩小,1994年以后又呈现逐步扩大态势,虽然形成这种态势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成因是农村生产力水平的滞后和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缓慢:1994年以前农产品短缺,价位较高而且稳定,农村居民通过变卖农产品就可以增加收入,1994年以后,随着产品市场的供过于求,农村居民的收入逐年减缓,同时用于体育消费方面的投入相应降低。

从表2可以发现,按当年价格计算的对比系数波动幅度(4.5-3.07=1.43)明显高于按可比价格计算的对比系数波动幅度(3.93-2.96=0.97),这说明城镇居民的体育消费支出受价格变动的影响更大一些。根据价格弹性原理,可以推断农村居民的体育消费水平远远低于城镇居民。

2.1.3 庞大的农村消费群体与短缺的体育消费份额形成鲜明反差 西北地区是二元经济结构异常突出的农业区域,农村人口占全区人口的75%左右,农村体育消费市场发展滞后给居民的体育消费带来了诸多不便,这便造成农村体育消费市场发展与居民的体育消费需求相脱节,体育消费品和体育消费市场的分布与农村人口极不协调,这是阻碍农村体育消费的一个重要原因。为此,我们选取城乡居民的人口比重、体育消费比重、人口比重与体育消费比重的偏离度3个指标加以说明(表3)。

通过上表偏离度指标(衡量人口与消费之间的一种对称状态)分析认为:西北地区农村人口分布与体育消费处于一种极不对称的状态,农村居民的体育消费低于其人口比重50%~60%,而且近年来这种偏离状态呈逐年扩大的态势。

2.1.4 体育消费增长对农村居民体育消费支出的依存度较低 从近10年西北地区城乡居民体育消费支出情况看,可将一定时期内城乡居民的体育消费增长速度和农村居民的体育消费增长率进行比较,寻求它们之间的依存关系(图1)。

从图1来看,西北地区城乡居民的体育消费增长很不稳定,波动性大,这与整个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密切相关,体育消费增长对西北地区经济发展贡献率较低;农村居民的体育消费增长逐年下降,主要是由于农村居民近年来收入增长变缓所引起的连动反应,在1995―2002年间,农村居民体育消费增长率下降了6.6%,对整个城乡居民体育消费增长的依存度越来越低,这说明农业对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小,因此开拓农村体育消费市场,对发展农村经济具有重要作用。

2.2 制约西北地区农村体育消费的因素分析

2.2.1 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缓慢,是制约农村体育消费的“瓶颈”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农村居民的收入速度逐年减弱,与城镇居民相比,收入差距在不断扩大。研究认为,制约体育消费需求的主要因素有:第一是体育消费能力;第二是体育消费的需要;第三是消费市场和消费环境。农村居民的收入只能维持正常的生活需求,他们不可能为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有较大贡献。2000年西北地区农村居民对各种体育消费的需求人均不足30元,而西北地区农村居民大约占全区人口的3/4左右,这一群体长期收入低下,是造成农村体育消费滞后的重要原因。

2.2.2 体育消费差距较大,增加了农村体育消费的难度 不同区域的农村居民收入差距在扩大。一些城市周边的农村居民收入相对较高,因此他们的体育消费也具有城市居民的消费特点,而一些边远贫困的山区居民则收入较低,体育消费对他们来说还较为陌生,由于城乡之间,不同收入水平、不同区域的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以及农村居民居住环境的相对分散,这必然影响到体育消费资源的合理配置,也影响到农村体育消费的发展。

2.2.3 体育消费品与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差距较大,抑制了消费意愿 就目前西北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状况和农民的消费水平而言,农村居民需求的是价廉物美,实用性较强的体育消

费品。长期以来,农村居民这一消费群体的消费能力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重视,对他们的体育消费需求没有做过多研究,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开发的重点定位在城市,同样体育用品结构不适应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大部分适合城市居民消费的体育产品超出了农民的承受能力,再加上农村短缺的体育设施,给农村居民的体育消费造成了更大障碍,这从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农村居民的体育消费意愿。

2.2.4 消费环境差,缺乏体育设施,降低了农村居民的体育消费能力 农村居民的体育消费离不开具体的生活环境,短缺的体育消费品和尚未开发的农村体育消费市场,制约了农村体育消费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由于缺乏适合农村消费者的体育用品,一些假冒伪劣商品乘虚而人,加上农村居民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判断真伪的能力较弱,使他们一时吃了亏,严重影响了农村居民的体育消费心理;第二缺乏体育设施,农村居民体育娱乐难,消费难的问题普遍存在,这造成了农村体育消费发展的恶性循环,从而使体育消费品失去了广阔的农村市场;第三缺乏正确的引导和对农村体育消费市场的培育,这形成了农村体育消费“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的局面,降低了农村居民对体育消费品的吸纳。

3 结论与对策

农村居民消费现状篇6

农民的消费支出构成是衡量农民消费结构的重要指标。在通常情况下,研究农民的各项生活消费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重点包括食物消费支出、交通通讯支出、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和医疗保健支出,有助于衡量农民生活现代化的水平。

改革开放初期,农村居民家庭消费水平偏低,这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活动人口生产和经营的积极性。1978—2000年,我国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有下降趋势,从1978年的67.7%降到49.1%。但与城市相比较,仍然较高,相应地比城市高出10.2和9.7个百分点。自改革开放以来,农民低层次的食物、衣着消费支出在逐渐下降,由1980年到2000年下降了12.64、6.61个百分点,较高层次消费支出在逐年增长,如医疗保健、交通通讯、文教娱乐分别增长了3.13、5.52、6.09个百分点。2001年以来,在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快速增长的同时,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下降,而文教娱乐、交通通讯和医疗保健的支出有增加的态势,其中正向变动比例最大的是交通及通讯消费所占比重。目前,食品、衣着、居住、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文教娱乐、交通及通讯、医疗保健所占比重分别为45.5%、5.8%、14.5%、4.4%、11.6%、9.6%、6.6%、2.1%。这说明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在逐渐优化,生活质量也继续改善,已开始向追求生活便利、提高质量、注重健康等方向发展。

可见,农民消费结构在逐渐升级,向合理化的趋势发展。合理的农民消费结构应当是同该地区物质生产发展水平,同消费品和服务的供给结构,以及同农民自然需求结构相适应的消费结构。

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现存问题及其成因

(一)我国农民消费结构存在的问题

与城市居民相比较,农民收入水平偏低,而且与城市收入差距以及农村居民内部收入差距有逐渐拉大的趋势。农民消费现存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恩格尔系数偏高。农户的生活消费可以分为食品、衣着、住房、燃料和用品等生活消费品支出以及对生活服务、文化服务等服务的消费。消费经济学有关理论证明,农户收入水平的增长与生活消费支出增长正相关。实践证明,各种消费增长是不同步的。一般情况下,随收入增加,需求弹性较大的消费品(如耐用品和文化娱乐消费品)增长较快,而需求弹性较小的消费品(如食品)增长相对较慢。1980-2005年,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有所降低。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由1980年的61.77%下降到2005年的45.5%,下降了16.27个百分点。下降速度出现了增快趋势。这说明农村居民的生活状况在逐步改善。但是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准存在着很大的差距,2001年以来,城乡恩格尔系数之差仍在8.5%—9.5%之间徘徊。

农民高层次消费明显低于城镇。相对于城市居民而言,农民衣着、住房、燃料和用品等生活消费品支出以及对生活服务、文化服务等服务的消费生活现代化程度低。即发展型消费品较少,生存型消费特点较为明显。这种状况将严重影响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二)导致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偏高、消费层次低级的原因

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比较低。在一般情况下,农民收入状况决定着消费规模、消费水平。我国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比较低,导致农民消费规模、消费水平比较低。如果将农户按收入五等分分组,也体现出高收入高消费的特征。在实际生活中,收入水平高的农户增加享受型和发展型生活资料的可能性比较大。农民传统消费观念的存在。相对于城市居民而言,农村居民的消费观念是滞后的。滞后的消费观念导致滞后的消费行为,即除了收入水平较低的主要原因之外,农村居民相对滞后的消费观也是导致农民消费结构低级化的一个原因。

我国农民消费结构的优化对策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认为,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是社会扩大再生产的重要环节。作为需求的一个因素,消费对于经济发展具有很强的作用与反作用。扩大内需的一个政策取向就是扩大农村消费市场。而对农村消费结构的认识与调整是扩大农村消费市场的重要路径。在经济和社会转型期,农民结构调整应该着重促使农民的潜在消费需求向现实市场需求的转化和促进农民消费结构升级。

(一)促使潜在消费需求向现实市场需求的转化

在观念层次,要激励厂商重视农民的潜在消费需求。厂商要把握农民的发展动态,在人口发展数量变化、结构变动的过程中寻求市场机会;在营销过程中杜绝欺骗农村消费者的短期行为,对于每一个农村消费者要有诚信,以稳定现实的顾客群体,同时为吸引更多的潜在消费者变为现实的消费者创造条件。农村消费者也要树立合理的消费观念,尤其要减少滞后消费。这对于农村居民个人的发展和国民经济的发展都是有益处的。

在政策层面,要为农村消费创造良好的环境。政府和厂商要加强农村消费市场的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消费市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应放在乡村集贸市场和商业网点以及信息体系建设。政府要加快发展农村消费信贷业务。加大对农村消费信贷的投入力度;围绕农村经济社会综合发展的目标,积极办理农业生产与经营所需的消费贷款,积极支持农民购买冰箱、彩电等中高档耐用消费品,大力支持农民子女接受高等教育,试办助学贷款,积极发放农村建(购)房贷款,以支持农民改善居住条件;针对农村消费信贷风险较大的状况,金融机构可以在贷款农户中建立信用机制,对于较大额度的消费贷款,需完善抵押担保手续。

(二)促进农民消费结构升级

鼓励农民树立现代消费观。增加家庭设备用品的购置及服务消费,特别是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等耐用品的消费,以提升家庭生活的质量;增加交通费支出和通讯消费,以增强获得信息和对外交往的能力;增加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消费,以提升文化素质;增加医疗保健消费,以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和抵抗疾病风险能力。同时,要适当压缩攀比性消费、减少超前消费、集中消费,同时,要减少规避性的住房消费,这是减少宅基地扩大对耕地占用增多的状况的重要措施。

在食品消费中,在保证植物性食品消费支出正常化的前提下,增加动物性食品的消费支出。同时,增加商品性消费,减少自给性消费。因此厂商必须加大宣传力度,在消费品的功能、价格、服务等方面尽量贴近农民生活实际,逐渐产品差别化策略。

政府要加强农村消费环境建设,促进农民消费结构的升级。通过多方面的努力,打击不正当竞争行为,为农民创造一个物美价廉的农村消费市场环境,以此促进农民消费结构优化、消费效益以及消费安全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农村居民消费现状篇7

关键词:城乡居民;食品消费;收入差距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居民食品消费的结构也在不断变化。目前,国内已经有一些学者关注到这方面的问题,一些代表性的研究成果主要有:城镇居民主食消费急剧下降、动物性食品及酒类等奢侈品消费迅猛增加的同时,农村居民的食品消费结构变化缓慢[1];收入对食物消费的影响在不同阶段存在着明显的差异[2];城乡居民直接粮食消费持续减量,肉蛋奶及园艺产品消费增加[3]等,但是尚无对江苏省城乡居民食品消费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

江苏省经济快速增长,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食品消费结构也随之发生了变化。近几年,江苏省gdp的年增长率均在12%以上,2009年的gdp总量达34457.3亿元,约占全国总量的10%,人均可支配收入显著增长。城乡居民食品消费结构悄然变化,食品消费差距也在逐年扩大。由于食品消费对食品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都具有一定影响,所以对该省城乡居民食品消费情况及其变化趋势进行深入的分析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江苏省城乡居民食品消费现状及差异分析

江苏省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物产丰富,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国重要的农产品产区,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由于该省一直重视农业发展,食品的供给能力不断提高,2009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4.6%,达到3816亿元,占全国的6.32%。随着第一产业的不断发展,人均收入的不断提高,江苏省城乡居民食品消费需求也在不断增加,与此同时居民对食品质量的要求也进一步提高。但由于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存在差距以及长期以来饮食习惯的不同,城乡居民的食品消费结构也存在差异。

(一)粮食、蔬菜、食用油等食品的消费状况

江苏省1990—2009年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显示,江苏省城镇居民家庭的人均粮食消费量1990年是119公斤,到2006年时已下降至73.41公斤,其中大米的消费量20年间减少了40%,2009年为47.20公斤。城镇居民家庭人均食用油与蔬菜的消费量稳中有升。其中蔬菜消费量在1990—2009年期间先减少后上升,2009年人均消费量为116.57公斤,植物油的人均消费量由1995年的7.31公斤涨至8.82公斤。江苏省农村居民粮食消费量也明显减少。但2005年以后减少的趋势并不明显,粮食人均消费量基本维持在200公斤左右。蔬菜及其制品及植物油的人均消费量变化也不明显,其中蔬菜及其制品稳中略降,到2009年降至人均107.6公斤,植物油稳中略升,近两年维持在人均8.8公斤。

江苏省城镇居民人均粮食消费量长期以来一直低于农村居民,并且这一差距有逐年扩大的趋势,城镇居民粮食消费占食品总消费的比例逐年减少,而人均蔬菜消费量却反超农村居民,可见城镇居民更加注重饮食的搭配和多元化。

(二)猪牛羊肉、蛋、奶等食品的消费状况

近六十年来,江苏省城乡居民猪牛羊肉、蛋、奶等食品的人均消费量除某些特殊年份外都呈现上升趋势,但城镇居民对这类食品的人均消费量明显高于农村居民,城乡居民的消费状况存在差异。

江苏省城镇居民人均猪肉消费量近二十年来平稳增长,2009年猪肉消费量为20.43公斤,与1990年相比增加了1.94公斤。农村居民人均猪肉消费量涨幅明显大于城镇居民,但绝对量远低于城镇居民,仅为城镇居民的56%。城乡居民对牛羊肉的消费量相对稳定,其中城镇居民人均需求量维持在两公斤,农村居民人均消费量则维持在1.1公斤。值得关注的是城镇居民鲜酸奶的消费量,近十年涨幅较大,自2005年以来其消费量一直超过猪肉,2007年达到人均23.7公斤,此后两年稍有下降,2009年为人均19.5公斤。

由此可见,江苏省城镇居民的食品消费日趋多元化,并且更加注重营养的搭配,城镇居民饮食结构日趋合理。相对来说,农村居民在肉类食品消费上更多的依赖于猪肉,蛋奶等营养丰富食品的消费量的上升并不明显,而且均低于城镇居民。

(三)在外饮食消费状况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餐饮服务业的不断发展,江苏省城镇居民在外饮食的消费量明显上涨。2009年城镇居民人均在外用餐支出805元,占食品消费

的22.6%。农村居民人均在外饮食的消费也明显增加,已经由2000年时的87.7元上升至2009年时的462.4元,占食品支出的20.3%。这主要是因为随着江苏省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农村地区餐饮娱乐等设施日趋丰富,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将原来在家里自办的聚餐、酒席等交由饭店办理。

二、城乡居民食品消费差异产生的原因

江苏省城乡居民食品消费存在差异,城镇居民粮食等主食的消费减少,目前已不足农村居民消费的一半,牛羊肉、水产品、蛋奶等消费增加尤其是对乳制品的需求迅速增加,食品消费呈现多元化,饮食搭配营养更加丰富、全面。而农村居民的食品消费结构虽然也日趋合理,粮食需求减少,肉蛋奶需求增加,但是在营养、搭配等方面不及城镇居民。另外,城镇居民外出就餐比例明显高于农村居民。导致这些差异的原因主要有:

(一)收入对食品消费结构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城乡居民的人均收入不断增长,但是城乡收入差距却在逐年拉大,城乡发展不平衡(见图1)。

恩格尔系数是用来反映居民收入与食品支出之间关系的指标。江苏省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逐年下降,1990年为55%,到2009年已经下降至36.3%,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也由1990年时的52.3%下降至2009年的39.2%,历年来首次降至40%以下。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持续下降,降幅较大,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降幅小于城镇居民,并且2003—2007年一直维持在41%附近,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的差距由原来的-3.2%扩大至4.9%。居民的人均收入的高低及其增长速度影响居民家庭食品的消费结构及其演变速度。江苏省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收入高于农村且增长速度快于农村,所以城乡居民食品消费状况存在差异:城镇居民食品消费多元化,营养更丰富,农村居民食品消费仍以主食为主,营养摄入相对不足不全面,城镇居民外出就餐消费高于农村居民。

(二)消费结构和生活方式对食品消费结构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收入的不断提高,江苏省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和生活方式在不断发生改变。生活水平较高的城镇居民对食品质量的要求高于农村居民,更加注重食品的营养和搭配,因此他们对粮食等主食的消费需求减少,对肉蛋奶等营养较丰富、口感较好的副食消费需求增加,并且在一定程度上逐渐取代主食的消费。生活水平相对较差的农村居民主食的消费占食品总消费的比重依然较大。由于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农村居民,城市的餐饮服务行业相比于农村地区更发达,城镇居民外出就餐的次数和消费量也远高于农村居民。所以,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和生活方式的这些差异导致他们对不同食品需求的差异,最终表现为他们食品消费的差异。

       (三)价格对食品消费结构的影响

由于供求关系的变化、经济发展和货币政策等因素的影响,江苏省食品的价格不断变化,城乡食品的价格也存在差异。进入20世纪以来,江苏省城乡食品价格总体上呈现不断提高的趋势,其中蔬菜价格的增长幅度最大,除2004年出现下降以外其他年份均大幅提高,与此相对应的,江苏省农村居民蔬菜的消费量下降。肉禽及其制品价格提高的幅度也相对较大,但是由于人均收入的提高,江苏省城乡居民对此类营养丰富食品偏好的增强,所以此类食品的消费量仍然稳中有升。

三、政策建议

(一)努力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保障低收入者的生活

食品消费在江苏省农村居民的消费中占有很大比重,农村居民的食品消费存在消费水平低,消费品种缺乏多样性,食品营养不够丰富等问题。只有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才能切实改善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从而改善农村居民的食品消费结构。江苏省政府应该鼓励农民自主创业,扶持农产品的生产,给予农民种植、养殖等知识信息的培训指导,加大对农民创业的信贷支持,从而使农民实际收入稳定增加,进而缩小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

(二)稳定农产品的价格,切实保障副食品的市场供应

城乡居民对农副产品需求的增加,为销售商带来了商机,但使得一些不法分子串通定价,合谋涨价,导致某些农产品的价格出现大幅波动的现象,严重影响城乡居民尤其是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改善。因此,有关部门应该开展农副食品价格专项检查工作,打击各种价格违法违规行为,要强化食品价格监测预警,从而确保农副产品市场的稳定。

(三)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大对畜牧业、渔业、乳制品加工业的投入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及江苏省城乡居民食品消费结构的变化,江苏省应该及时进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结合本省农业产业结构的现状和资源优势,加大对畜牧业、渔业、乳制品加工业的投入与技术创

新,使食品生产多样化,在适应本省食品需求的同时,开拓国内市场。

(四)加强食品安全的监管,提高农产品的质量

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其对于食品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由于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屡见不鲜,从含三聚氰胺的奶粉到出现“苏丹红”油炸食品再到地沟油,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普遍。江苏省有关部门应从食品生产源头抓起,对食品生产、加工、制造、包装、流通等环节实行全面监管,对餐饮服务行业进行专项整治,切实保障居民外出饮食的安全。与此同时,政府还应普及食品安全知识,引导城乡居民健康、安全、合理地消费。

参考文献:

[1]贺晓丽.中国城乡居民食品消费差异现状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1,(5).

[2]罗国亮.城乡居民食品消费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商业研究,2004,(23).

[3]王恩胡,杨选留.中国城乡居民食品消费结构演进及发展趋势[j].消费经济,2007,(4).

[4]赵志坚,胡小娟.中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比较分析[j].消费经济,2007,(5).

[5]赵良庆,李道芳,路江.论恩格尔系数中的食品支出[j].现代经济:现代物业下半月刊,2007,(8).

农村居民消费现状篇8

关键词平均消费倾向;边际消费倾向;消费函数;误差修正模型

近年来,我国经济出现了有效需求不足,经济疲软的走势,这与我国当前居民的消费不足有着莫大的关系,消费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大马车之一,分析消费及其影响状况,对从理论上制定相应的经济政策,维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我国是一个二元经济结构的国家,城镇与乡村的发展差距较大,消费状况明显不同,通过分析比较城镇与乡村的长期与短期消费状况,可以发现问题,并采取政策促进城乡居民消费并缩小城乡居民消费差距。

1、文献综述

消费函数研究最早出现在西方国家,一些经济学家对消费与收入的关系作出不同的模型进行分析。首先,凯恩斯提出了绝对收入假说,他认为居民当期消费取决于居民的当期收入。但凯恩斯的消费函数受到了不少的质疑,最著名的是库兹涅茨提出了居民短期消费函数与长期消费函数的矛盾。接着,杜森贝里提出了相对收入假说,从消费的“示范效应”和“棘轮效应”两方面解释了短期消费函数和长期消费函数的矛盾。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和70年代中期,莫迪利亚尼与弗里德曼分别提出了生命周期假说和持久收入假说,这两个模型都很好地解释了短期和长期消费函数的矛盾。我国作为一个新兴的市场经济的国家,直接套用西方的经济消费模型还存在许多的问题,许多统计学家和经济学家试图把我国当前的消费状况与西方消费函数结合在一起,研究适合我国国情的消费函数。秦朵(1990)研究了居民消费与收入的长期关系,探讨是否存在有效需求上涨及影响短期消费波动的因素。

2、变量选取

由于我国市场经济的推行,1985年之前与之后,经济发展规模及居民消费存在较大的波动,本文采用1985年至2010年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除了收入以外,本文还选取以下变量进行建模,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rc),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ry),城镇人均金融资产(rs),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rr),城市居民消费水平指数(ri)。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nc),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ny),农村人均金融资产(ns),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nr),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指数(ni)。其中由于居民金融资产用银行存款代替,已知城乡居民存款,本文用农村人均金融资产(ns)近似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ny)减去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nc),则城镇人均金融资产(rs)=(城乡居民存款-农村居民存款)/城镇人口;另外,ri=ni。

3、建立误差修正模型

下面建立农村和城镇的消费函数,长期函数采用的线性回归方程,短期函数引入了误差修正项ecm。下面对这个模型进行简要介绍。

误差修正模型的基本形式由Davidson,Hendry,Srba和Yeo于1978年提出的,称为DHSY模型。模型为:

其中

ecm即为误差修正项,它表示的是对偏离长期均衡的消费和收入之间的关系进行调整,其系数表示调整力度,系数为正,表示同向调整,系数为负,表示反向调整,系数越大,表示调整力度越大。

首先拟合方程(1),因变量为消费支出,自变量是收入、储蓄、利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3.1农村居民消费函数

求得误差修正项为:

下面把误差修正项放到模型中,并对各变量求一阶差分作为变量,以保证各自变量之间相互独立,拟合误差修正模型结果如下:

得出农村居民消费函数为:

模型结果表明,在短期内,农村居民消费支出水平受到当期收入及前期收入的正向影响,受到当期消费和前期消费的反向影响,误差修正项为负,说明在消费水平偏离长期均衡值时,需要对其做反向调整,调整力度是0.675。利率与价格对农村居民的消费并不产生显著性影响,这说明我国农村居民主要的消费属于刚性消费,集中在必要的粮食、衣服、运输和医疗上,没有较多弹性较大的消费,受利率影响及价格影响因素少,这与我国农村收入水平低,消费支出有限有关系。

3.2城镇居民消费函数

结果表明在0.1的显著性水平下,收入,储蓄,利率和价格对城镇消费都产生了显著性影响,其中收入对消费的影响程度最大,回归系数为0.864,金融资产对消费产生正向的影响,这与经济理论有所矛盾,利率对城镇居民消费产生负的影响关系,利率越高,消费越低,符合经济的一般规律,价格对消费产生正的影响关系,回归系数为0.232,表明价格越高,消费也越高,不太符合经济学规律。根据模型结果,得到误差修正项为:

由分析结果可知,城镇居民储蓄与利率对居民消费没有显著性影响,对城镇居民消费短期水平产生显著性影响的是收入和物价水平。最后得到城镇居民误差修正模型为:

模型结果表明,短期内,城镇居民消费函数受到即期收入和前一期收入的正向影响,还受到即期物价水平和前一期物价水平的正向影响。误差修正项系数为负,说明在短期内对偏离的消费水平做反向调整,调整力度为0.794。

4、城乡居民消费函数的比较

4.1城乡居民长期消费函数比较

由上面两模型观察到,农村居民的收入对消费的影响比城镇居民的收入对消费的影响要大,一个是系数1.242,一个是系数0.864,这说明长期中,农村居民的消费对收入的依赖性更大,而对其他变量如利率和物价的依赖不显著;物价水平对消费的影响程度,农村表现为不显著,城镇的影响系数为0.232。这说明物价水平影响居民的日常消费支出较为明显,城镇居民的消费更易受到物价波动的影响,而农村有部分消费属于自给自足的部分,相对来说受到的影响较少;储蓄对农村的消费影响系数为-0.239,对城镇的消费影响不显著。

4.2城乡居民短期消费函数比较

经比较知:短期内,农村居民收入的变化对消费的变化影响较大,影响系数为1.276,对城镇消费的影响系数为0.843。另外,农村居民消费还受到储蓄变化的影响,城镇居民消费还受到利率变化的影响。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消费函数的误差项都对长期消费起到反向调整的作用,但是城镇的调整幅度较农村调整幅度大。

5、政策建议

由模型结果知,我们发现农村和城镇居民消费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存在明显不同。目前要想增加居民消费,启动内需,首先政府应提高居民收入,提供一个稳定的经济环境和制度环境。这样居民才能放心大胆的去消费,投资。一些措施比如说减轻居民和企业税收负担。税收负担大,也是导致我国居民收入较低的重要原因之一。另外,努力发展扶持农业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增加农民的投资渠道,鼓励农村居民消费和投资,增加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第三,储蓄与消费呈反比,储蓄越低,居民用于消费的就越多。但储蓄一味降低,会影响货币转化为投资,使经济增长丧失资金保障,阻碍经济的增长。

参考文献

[1]赵彦云.宏观经济分析[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农村居民消费现状篇9

刘念杨邦湖北大学

摘要:本文通过对中国农村居民消费率的变化情况进行数据统计,对农村居民消费收入和支出进行具体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对

提高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率应采取政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居民消费率;收入;支出

居民消费率是指在一定时期中一国或地区的居民消费总额

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即国内生产总值(GDp)中居民

消费部分占整个GDp的比重。居民消费率是反映一国宏观经济运

行状况的重要指标,它过高或过低都会引起宏观经济结构失调,

损害国民经济良性循环,使经济的长期稳定健康发展难以实现。

本文旨在中国农村居民消费率的变化情况进行数据统计和实证

分析,提出对提高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率应采取政策建议。

一、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率现状

统计数字显示,自1990年以来我国居民消费额随着国民经

济的增长不断上升,但是居民消费率总的趋势是一路走低。其中

城市居民消费率保持缓慢增长,但是从2000年以后出现下降趋

势,这表明城市居民消费达到一个停滞期;同期农村居民消费率

除在1996、1997年有所上升,2000年-2003年以来,我国农村

居民消费率依次为21.48%、20.59%、19.71%、17.96%。其他年

份都表现出持续下降。农村居民消费率的持续下降已经严重影响

到国内消费对经济的贡献率,同时也不利于于农村居民的消费水

平和生活质量的提升。

二、对我国农村居民消费问题的分析

1.农村居民收入角度分析

(1)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缓慢。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缓慢,

自1990年以来,除1994-1996年以外,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

入增长幅度都长期低于城镇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特别是从1997

年到200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幅度仅为3.44%、2.23%、

1.95&、5.01%、4.61%,不仅仅远低于城市居民消费率,而且也

远低于同期国民生产总值。这说明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增长的红

利并没有均匀地分配到相关的行业和区域。同时通过农民家庭收

入的来源结构我们也可以看到,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

性收入所占农村居民收入的比重逐渐上升,而家庭经营收入比重

逐渐下降。但是据国家统计局对珠江三角洲地区农民工收入的一

份调查数据显示,该地区的农民工平均月工资和他们父辈20多

年前外出打工时的收益水平相差不大,而“不变”的背景却是中

国经济9.5%的高增长。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农村居民工资性收

入增长情况不容乐观。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所占比例较小,

由于农村人口数量的庞大,政府通过财政或者税收等调节手段对

农民收入产生的影响甚微。

(2)预期收入的不确定性。农村居民对经济增长和收入提

高有着不十分乐观的预期。从2008年起,我国经济进入调整阶

段,经济增长速度开始放慢。金融危机使得我国经受内忧外患的

双重考验,对农村经济而言,在经历了乡镇企业的高速发展之后,

随着全国经济形势的转变,乡镇企业也暴露出诸多问题,发展不

快.而由于农产品过剩,城市化进程不快。农村居民收入出现了改

革开放以来从未有过的现象,即收入增幅连续多年大幅度下降。

2.农村居民支出角度分析

(1)我国农村居民消费情况。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2000

年-2005年,农村居民消费增长率依次为4.5%、4.5%、5.2%、0.3%、

3.4%、6.5%,同期城市居民消费增长率为7.8%、

5.2%、5.4%、6.3%、6.4%、6.8%,农村居民消费增长率长期

低于城镇,农村居民消费始终无法启动。

(2)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结构。通过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

中的分项数据显示,通过对我国农民消费结构分析,可以发现生

活消费和家庭经营费用支出是最主要的支出去向。生活消费支出

长期保持在60%左右,而家庭经营费用支出稳定在25%左右。农

村居民在食品、衣着、居住方面的消费比重逐渐下降,同时在家

庭设备及服务、交通通讯、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方面

的消费稳步上涨,这表明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由吃穿住基本消费需

求向家庭设备用品和文教娱乐进行升级。

3.其他影响农村居民消费的因素

由于农村居民缺乏基本的社会保障,在医疗、教育和养老方

面基本都要依靠自身来解决,为未来支出而削减日常消费支出。

预期收入减少,预期支出增加,又由于农村受自然灾害影响的可

能性较大,为防范未来可能发生的风险,农民必将选择增加储蓄,

减少即期消费。虽然在农村已经启动了农村低保、农村医疗合作

制度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但是覆盖面较小、受益人群较少。受

传统消费观念影响而形成的不良消费习惯,严重地制约着农村消

费需求的扩大和消费结构的改善,具体表现在日常消费节俭克

制,红白喜事、重点节日过度消费,消费求同,竞相攀比人情消

费、愚昧消费开支较大。

三、提高农村居民消费率的建议与对策

1.提高农村居民收入。保障农民工务工收入和其他货币收入,

健全最低工资保障制度。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积极发展农产品流通、加工和食品制造业。借鉴西方对农业的补

贴制度,加大工业对农业、城市对乡村的反哺能力。

2.改善农村居民对于收支的预期。建立农村居民社会保障体

系,建立农村医疗保险、农村养老保险、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体系。

3.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加强农村配套的设施建设和农村消费

市场上的商品监管,严厉打击农村市场的制假售假、价格欺诈等

行为,为农村居民提供良好的消费。

4.加速城镇化。加快小城镇基础设施的建设,吸引大量的农

民进入城镇,使其成为农副产品的消费者,把农民的潜在购买力

转变为现实的有效需求。

参考文献:

[1]郭国锋.《当前农村居民消费偏低的成因及对策》.《生产

力研究》2003年第4期.

[2]田艳平.《中国农村居民消费率研究》.武汉大学2005国民

经济学硕士论文,2006年3月.

[3]李洁.《农村居民消费现状、制约因素及对策》.《社会科

学论坛》,2001年07期.

[4]方国斌《.影响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的因素分析及政策研究》.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3年03期.

农村居民消费现状篇10

关键词:农民消费结构恩格尔系数消费环境

农民消费结构状况在一定意义上影响着农村社会发展。最近由于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影响了各个国家的经济增长。研究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之一的消费问题十分重要,而分析消费结构有助于把握消费的总体状况。农民消费关乎农村市场振兴和国家繁荣。分析我国农民消费结构状况,找到问题的症结和解决方略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现状分析

农民的消费支出构成是衡量农民消费结构的重要指标。在通常情况下,研究农民的各项生活消费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重点包括食物消费支出、交通通讯支出、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和医疗保健支出,有助于衡量农民生活现代化的水平。

改革开放初期,农村居民家庭消费水平偏低,这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活动人口生产和经营的积极性。1978—2000年,我国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有下降趋势,从1978年的67.7%降到49.1%。但与城市相比较,仍然较高,相应地比城市高出10.2和9.7个百分点。自改革开放以来,农民低层次的食物、衣着消费支出在逐渐下降,由1980年到2000年下降了12.64、6.61个百分点,较高层次消费支出在逐年增长,如医疗保健、交通通讯、文教娱乐分别增长了3.13、5.52、6.09个百分点。2001年以来,在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快速增长的同时,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下降,而文教娱乐、交通通讯和医疗保健的支出有增加的态势,其中正向变动比例最大的是交通及通讯消费所占比重。目前,食品、衣着、居住、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文教娱乐、交通及通讯、医疗保健所占比重分别为45.5%、5.8%、14.5%、4.4%、11.6%、9.6%、6.6%、2.1%。这说明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在逐渐优化,生活质量也继续改善,已开始向追求生活便利、提高质量、注重健康等方向发展。

可见,农民消费结构在逐渐升级,向合理化的趋势发展。合理的农民消费结构应当是同该地区物质生产发展水平,同消费品和服务的供给结构,以及同农民自然需求结构相适应的消费结构。

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现存问题及其成因

(一)我国农民消费结构存在的问题

与城市居民相比较,农民收入水平偏低,而且与城市收入差距以及农村居民内部收入差距有逐渐拉大的趋势。农民消费现存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恩格尔系数偏高。农户的生活消费可以分为食品、衣着、住房、燃料和用品等生活消费品支出以及对生活服务、文化服务等服务的消费。消费经济学有关理论证明,农户收入水平的增长与生活消费支出增长正相关。实践证明,各种消费增长是不同步的。一般情况下,随收入增加,需求弹性较大的消费品(如耐用品和文化娱乐消费品)增长较快,而需求弹性较小的消费品(如食品)增长相对较慢。1980-2005年,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有所降低。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由1980年的61.77%下降到2005年的45.5%,下降了16.27个百分点。下降速度出现了增快趋势。这说明农村居民的生活状况在逐步改善。但是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准存在着很大的差距,2001年以来,城乡恩格尔系数之差仍在8.5%—9.5%之间徘徊。

农民高层次消费明显低于城镇。相对于城市居民而言,农民衣着、住房、燃料和用品等生活消费品支出以及对生活服务、文化服务等服务的消费生活现代化程度低。即发展型消费品较少,生存型消费特点较为明显。这种状况将严重影响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二)导致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偏高、消费层次低级的原因

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比较低。在一般情况下,农民收入状况决定着消费规模、消费水平。我国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比较低,导致农民消费规模、消费水平比较低。如果将农户按收入五等分分组,也体现出高收入高消费的特征。在实际生活中,收入水平高的农户增加享受型和发展型生活资料的可能性比较大。农民传统消费观念的存在。相对于城市居民而言,农村居民的消费观念是滞后的。滞后的消费观念导致滞后的消费行为,即除了收入水平较低的主要原因之外,农村居民相对滞后的消费观也是导致农民消费结构低级化的一个原因。

我国农民消费结构的优化对策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认为,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是社会扩大再生产的重要环节。作为需求的一个因素,消费对于经济发展具有很强的作用与反作用。扩大内需的一个政策取向就是扩大农村消费市场。而对农村消费结构的认识与调整是扩大农村消费市场的重要路径。在经济和社会转型期,农民结构调整应该着重促使农民的潜在消费需求向现实市场需求的转化和促进农民消费结构升级。

(一)促使潜在消费需求向现实市场需求的转化

在观念层次,要激励厂商重视农民的潜在消费需求。厂商要把握农民的发展动态,在人口发展数量变化、结构变动的过程中寻求市场机会;在营销过程中杜绝欺骗农村消费者的短期行为,对于每一个农村消费者要有诚信,以稳定现实的顾客群体,同时为吸引更多的潜在消费者变为现实的消费者创造条件。农村消费者也要树立合理的消费观念,尤其要减少滞后消费。这对于农村居民个人的发展和国民经济的发展都是有益处的。

在政策层面,要为农村消费创造良好的环境。政府和厂商要加强农村消费市场的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消费市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应放在乡村集贸市场和商业网点以及信息体系建设。政府要加快发展农村消费信贷业务。加大对农村消费信贷的投入力度;围绕农村经济社会综合发展的目标,积极办理农业生产与经营所需的消费贷款,积极支持农民购买冰箱、彩电等中高档耐用消费品,大力支持农民子女接受高等教育,试办助学贷款,积极发放农村建(购)房贷款,以支持农民改善居住条件;针对农村消费信贷风险较大的状况,金融机构可以在贷款农户中建立信用机制,对于较大额度的消费贷款,需完善抵押担保手续。

(二)促进农民消费结构升级

鼓励农民树立现代消费观。增加家庭设备用品的购置及服务消费,特别是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等耐用品的消费,以提升家庭生活的质量;增加交通费支出和通讯消费,以增强获得信息和对外交往的能力;增加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消费,以提升文化素质;增加医疗保健消费,以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和抵抗疾病风险能力。同时,要适当压缩攀比性消费、减少超前消费、集中消费,同时,要减少规避性的住房消费,这是减少宅基地扩大对耕地占用增多的状况的重要措施。

在食品消费中,在保证植物性食品消费支出正常化的前提下,增加动物性食品的消费支出。同时,增加商品性消费,减少自给性消费。因此厂商必须加大宣传力度,在消费品的功能、价格、服务等方面尽量贴近农民生活实际,逐渐产品差别化策略。

政府要加强农村消费环境建设,促进农民消费结构的升级。通过多方面的努力,打击不正当竞争行为,为农民创造一个物美价廉的农村消费市场环境,以此促进农民消费结构优化、消费效益以及消费安全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