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关于教育双减政策的看法十篇关于教育双减政策的看法十篇

关于教育双减政策的看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20:31

关于教育双减政策的看法篇1

教师关于双减政策的个人心得  近日,中国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主要指导思想是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深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构建良好的教育生态。

     作为一名在职教师,我认为“双减”政策坚持学生为本,遵循教育规律,着眼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保障学生休息权利,让学生的学习回归学校,整体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减轻家长负担,缓解家长焦虑情绪,回应社会关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是利好政策。“双减”减什么,义务教育阶段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让教育包括课后服务等全部回归学校。确保“双减”政策的落地,我们就要大力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确保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让学生在校内就能够得到优质的教育,并且逐步优化作业布置和课后服务方面的工作,更好地让学校所拥有的优质教学资源发挥应有的作用。

     从老师的角度来说,回归校内教育就是回归教育本心。“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在校老师的教学中心是需要摆在校内的。要想有效实现“双减”,需要充分发挥学校的主阵地作用,让学生在学校内学足学好,这样才能够缓解家长焦虑。“双减”政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就要求学校的教学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科学利用课余时间,开展体育、阅读、文学、艺术等教育,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制定课后服务实施方案,提升学校课后服务质量,增强课后服务的吸引力。“双减”政策的出台,让作为教师的我看到了国家对教育改革的决心和力度。政策的出台,将减轻家长的负担,让“还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有了希望。同时也督促着教育者,要想更多办法去努力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希望加大力度将政策落地落实,切实取得实效。

     作为一名普通教师,就要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时时刻刻把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放在心上,承担起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使命任务。

 教师关于双减政策的个人心得

  7月24日中央了双减意见,要求各地区各部门执行。双减又称“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

  目标:1、保护学生的身体健康,并将负担提升到未成年保护法的高度。2、减轻家庭教育负担。3、将教育回归到学校。4、1年内有效减轻、3年内成效显著。并规定,理调控作业结构,确保难度不超国家课标,建立作业校内公示制度,加强质量监督,严禁给家长布置或变相布置作业,严禁要求家长检查、批改作业。

  对于学生作业量给出了明确的标准,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家庭书面作业,可在校内适当安排巩固练习;小学三至六年级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60分钟。要求教师认真批改作业,及时做好反馈,加强面批讲解,认真分析学情,做好答疑辅导。不得要求学生自批自改作业。

  对于课余时间,鼓励从事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开展适宜的体育锻炼,开展阅读和文艺活动。保护好学生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家长要积极与孩子沟通,关注孩子心理情绪。充分用好课后服务时间,指导学生认真完成作业,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补习辅导与答疑,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学习空间,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文体、艺术、劳动、阅读、兴趣小组及社团活动。不得利用课后服务时间讲新课。

  “双减”工作是党中央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和政治高度作出的重要决策部署,是构建教育良好生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国之大计。作为一线教师,更是站在了“双减”工作的主阵地上,更要认真学习领会并贯彻到学习工作中去。

  在我看来,“双减”不是让学生远离学习,虚度光阴,轻视教育,更不是在教育质量上做减法,不是在教育责任上撂挑子。而是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们要认真备课,引导学生敢于质疑,提出问题,发现问题,鼓励学生自主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要健全作业模式和形式,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同时转变教育评价方式等。

  我认为具体的做法有:

  一、学习课程标准,对课程标准有新的认识,更新教学理念,明白减负并不是单纯的削减作业数量,关键是如何在“减负”的同时提高质效。

  二、增强集体备课,仔细钻研教材,使各单元的教学目标更加明确,依据单元目标制定合理地课时教学目标,并依据各班的实际情况,修改教案,有针对性地对语文知识和能力进行训练。

  三、依据学生年龄特征,创设情境,培育学习兴趣,以“学生发展为本”,精讲简练,给学生多一点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地、富有个性地发展,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中都有所收获,从而提高40分钟的教学质量,打造高效课堂。

  四、精心设计课堂练习,围绕听说读写相结合进行。有目标,避开随意性。在讲解课文中完成。如:每篇课文中的生字,对容易写错的,在检查预习时重点强调,采用集体书空或抄写或形近字等方式牢固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运用各种办法或近、反义词,或联络上下文理解。找出本篇课文中想像说话的训练点,进行说话练习。课后及时写下。有了课堂上说的基础,回家完成写的任务就轻而易举。对文中的重点段落指导朗读,熟读成诵。减轻了学生业余负担。

  五、课外作业,细心筛选,仔细编排,如在教学中总结出经典基础性作业和练习,作为常规试题仔细练习。让学生作业负担小,又得到最大的训练,做到及时高效。每周针对单元目标出好周周练,进行一些操练。

  六、设计分层作业:对各班级不同学生的特点,设计一些必做题和选做题,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喜好和能力选做作业。同时还注意作业的趣味性和实践性,让中差生把完成老师的作业当作一件乐事。避免作业中的重复现象,尽量设计精而简的作业,作业的布置要照顾到各个层次的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逐渐树立起学习的信心。

  总之,练习只是手段,让学生在课后获得巩固才是最终的目的,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作为教师要精细设计每一个课堂作业,做到少而精,让学生在乐中获得学习,获得巩固,增强练习的有效性。

  教师关于双减政策的个人心得

  近日,中国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主要指导思想是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深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构建良好的教育生态。

  作为一名在职教师,我认为“双减”政策坚持学生为本,遵循教育规律,着眼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保障学生休息权利,让学生的学习回归学校,整体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减轻家长负担,缓解家长焦虑情绪,回应社会关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是利好政策。“双减”减什么,义务教育阶段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让教育包括课后服务等全部回归学校。确保“双减”政策的落地,我们就要大力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确保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让学生在校内就能够得到优质的教育,并且逐步优化作业布置和课后服务方面的工作,更好地让学校所拥有的优质教学资源发挥应有的作用。

  从老师的角度来说,回归校内教育就是回归教育本心。“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在校老师的教学中心是需要摆在校内的。要想有效实现“双减”,需要充分发挥学校的主阵地作用,让学生在学校内学足学好,这样才能够缓解家长焦虑。“双减”政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就要求学校的教学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科学利用课余时间,开展体育、阅读、文学、艺术等教育,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制定课后服务实施方案,提升学校课后服务质量,增强课后服务的吸引力。“双减”政策的出台,让作为教师的我看到了国家对教育改革的决心和力度。政策的出台,将减轻家长的负担,让“还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有了希望。同时也督促着教育者,要想更多办法去努力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希望加大力度将政策落地落实,切实取得实效。

  作为一名普通教师,就要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时时刻刻把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放在心上,承担起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使命任务。

教师关于双减政策的个人心得  最近关于政府下来的双减政策,犹如一颗深水炸弹,将波澜壮阔的培训行业,炸出底部。而关于双减政策对于教培行业影响的解读,更是铺天盖地的来袭。拍手叫好声,异义声,痛苦挣扎声。。。这一切,其实无论是众意沸腾还是探讨为什么这个政策,都是无用的,与其纠结于这些,还不如,想想未来的影响。因为这是国家政策,是坚决要做下去的。

  站在国家的角度:

  2021年的人口普查,让国家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所以放开三胎。但是二胎都不敢生,何况三胎呢。为什么会这样呢,国家一调研,奥,原来是民众负担也太重,不敢生,都被房子和校外培训给压怕了,所以房地产存在问题,所以培训机构也存在问题。那好办了,解决掉。先一刀切,解决掉民众最疾苦的问题,不让周末节假日和寒暑假补课,这样就解放了大多数。至于造成的少数问题,再慢慢解决就是,反正不影响国家的战略性布局。比如,一个地方100个学生,只有60个能上普高,其它去职业类院校。对国家而言,谁能去上都一样,反正就那么些数,所以直接对培训机构釜底抽薪没有关系。

  所以,国家这一政策之后,知道会有一些小问题存在,也必然会逐步解决这些问题。而解决的方案,笔者也尝试着预测如下:

  1、在一刀切培训机构之后,会让这部分原来学校满足不了的职责,再转移到现有的公办学校,比如现在开始的晚托,后面将会完善晚托的内容,引入素质类和特长类课程,满足不同的需求;

  2、治理素质类课程,取消各种考级的乱像,优化升学加分内容;

  3、引入社会公益力量,引导留存下来的社会培训青少年机构,加入到公益社区和公益课程中来,来弥补国家力量的不足。最终实现青少年的素质教育目标;

  4、改革现有的教师工资评价体系,教师资格证审核体系,师范体系,师范类老师实习体系,通过这些的改变,实现教师职责的重构,社会对教师的认知。

  5、在这里单独提一个是:结合公立学校,建立公益社区,实现青少年可以在文化素质体育方面在寒暑假得到更好的锻炼,而这些实现的参与者,可以让师范类大学生在正式入职前为主体参与,即能得到锻炼和实习的机会,也能赚点收入。当然,退休的老教师也可以发挥余热了。

  站在社会的角度:

  有拍手叫好的,觉得国家终于要治理这个造成父母辛苦的罪魁祸首了;有忧愁未来孩子怎么办的;也有无所谓后面再看情况的。以上的看法不一而论,但是有几个问题我们总规是要面对的:1、那些拍手叫好的基本上是觉得上学上到什么程度,靠自己孩子就好,不需要太多费心,原来都报,也不得不给孩子报,现在好了,都不报,所以也就不用假装关心孩子,为孩子报了,说到底这样的家长基本上是读书无所谓论,并且本身绝对教育不了孩子的。他们不懂得再优秀的孩子是需要给引导的,是需要从课本之外给予人生的体验和认知的,这些对孩子的成长也很重要。2、那些因为双减政策而过于忧心的家长,也没有必要焦虑过多,等待国家政策更明晰的配套办法,看看依靠学校的力量可否达成,如果实在达不成,办法总是会有。

  站在培训机构的角度:

  现在是重新洗牌的时候,无所谓冤枉不冤枉,是成功的急流勇退还是刚入行赔的血本无归,这些都是这阶段造成的一些现象,是没有办法的事。

关于教育双减政策的看法篇2

[关键词]“双减”;教研供给;教育质量;作业管理;教学评价 

教研工作是我国基础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我国建立教研制度最初的出发点是解决教师素质不高的问题,教研员的主要任务是教材教法的指导。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教育观念在发生变化,教师教的行为在变化,学生学的方式在变化,教学评价也在发生变化。总之,教研观念、理论、手段以及人才成长的需求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因此,教研工作面临着转型升级。近期,党和国家为推动教育与新时代同行而采取了一系列战略措施,对新时代的教研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更加需要教研人员不断追求教育改革的新愿景,以高度的政治敏感,把育人目标具体化,强调课程育人,突出立德树人。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直击社会、家长关注的教育热点和敏感点。“双减”政策,对教育的挑战和影响意义非凡。作为基层教研管理工作者,必须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及时掌握党和国家对教育改革的新愿景、新引领,研究赋能,为学校、教师提供教研供给,从而确保“双减”政策的真正落地。

一、“双减”政策下中小学教研供给存在的问题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化发展,尤其是近几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教育部多次颁发有关政策文件,对教育发展、育人方针、办学质量等提出明确的方向和规划。新时代教育对教研工作提出了新要求,面临着转型升级,教研工作面临新的供给问题。

(一)教学研究的导向性不足

根据教育部《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教研工作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研人员要遵循教育规律,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深化本区域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强有力的专业支撑,以更高品质助力教育高质量内涵发展。就“双减”政策来看,从宏观上,这是一项关乎人民福祉、关于教育可持续发展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教育改革与发展战略性举措。因此,教学研究需要树立“立德树人”的理念,基于生命成长规律,打通学科育人的主渠道,形成各学段纵向衔接、各学科横向融通、课内外深度融合的育人模式,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二)教学研究的系统性薄弱

“双减”政策更加强化学校的主阵地,根本之策在于全面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因此,高质量的育人应强化系统思维,全面思考,指向高质量的教育为目标,注重达成的结果、实现结果的过程、过程的优化等系统科学的研究。注重整体学科质量体系、新型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因此,教研工作要系统突出全面的育人研究。一是更加关注学生如何学习。从以往关注教师的教,转向研究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以及学习的情感、状态和需求,创设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学习环境。二是更加关注各学科课程的育人价值。落实好各学科课程是完成全面育人的关键,要引导教师基于学科的本质特点、学科核心素养、学科课程内容模块或主题进行相应的课程开发或教学方式改革。三是更加关注教育教学全过程研究,要在课程结构、课程实施、课程管理等方面加强研究,指导学校将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要求有机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

(三)教学研究的科学精准度欠缺

“双减”实际上是检验和修炼学校教育的内功,更是对教学研究的科学精准的更高要求。因此,需要教研注重基于事实和数据,立足数据的精准分析,立足学情的精准定位,带动研究的准确定位,聚焦教育教学核心地带,精准发力,助力学校和区域整体教育教学质量的再发展。因此,从教研的方式来看,要实现“三个转变”。一是从基于个体经验走向基于实证的研究,证据支持教研,用项目组织教研,运用数据、案例、经验三结合的方式开展教学研究。二是从粗放教研走向精准研究,服务实践需求,服务学生发展。面向学校和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采取主题教研、问题教研、“订单”教研等多种形式,坚持问题导向,以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问题的解决为主攻方向,突出针对性、实效性和微创新。三是从零散教研走向系统研究,加强教学诊断力、理论支撑力、行动改进力,深化对教育教学改革规律的认识,探索适应新时代要求的育人方式、突出研究的系统性、全面性、统筹性。

二、“双减”政策下中小学教研供给方向分析

“双减”政策下,需要思考教研如何面对问题,实现教研转型,提供科学供给,从而确保“双减”政策的真正落地。“双减”政策文本中,“减”出现24处,同时“加”也出现24处。经过细致分析发现,“双减”政策在“不可为”背后,提供给了学校、老师更多的研究视角和科学策略,其“可为”之处正是教研着力的方向。面对“双减”政策,教研供给不仅需要引导教师在头脑中拉起“警戒线”,对于文件中的禁忌做到不越边界、不踩红线、不碰高压线。更要从“可为”中读到基本原则、基本方向、基本路径。文件中,坚持学生为本、回应关切,同时遵循教育规律,着眼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作为教研管理人员,应该采取更加稳慎而又积极的思维方式,不回避矛盾,不掩盖问题,客观分析、科学调整,从研究的视角引领教学管理,做好“有守”和“有为”的有机统一,真正实现“双减”政策的扎实落地。

三、“双减”政策下的中小学教研供给对策

(一)增强系统观念,探索平衡教学质量和课业负担的综合配方

具体而言,“双减”对深化课堂改革、倒逼课堂教学“提质增效”提出了更高要求。以市中区教研工作为例,强化系统思维,全面思考,不就事论事,研究力求指向高质量的教育为目标。解决学生作业负担重的问题,不仅与作业管理等要素直接相关,还与课堂学习效率等密切相关,最终指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1.基于学生成长的“一点三线”“一点”即小学低年级零起点教学,区域内所有小学均已开设入学适应性课程,形成优秀适应性课程教学案例50余项。区域制定了一年级语文、数学学科教师实施指导建议,低年级教学紧扣兴趣和习惯,突出课堂“六有”特质:教学设计要有情有趣,策略实施要有道有法,目标达成要有效有意义。学校编写《零起点入学指导手册》“学生篇”与“家长篇”,注重与家长的沟通、引导,保持教育的一致性。零起点教学的导向让教师尊重规律、科学启蒙,让教育行为落地更理智、更科学。“三线”是在教学过程中,坚守减负红线、成长绿线、质量底线。市中区教研室坚持科学完整的质量标准、健康正确的人才标准,建立起教学质量和课业负担并行的常态调研机制,实施科学多元的绿色质量评价,形成“诊断、分析、反馈、改进”的质量提升机制。大量借鉴国家质量监测方向和做法,内容既包括学科知识、学科能力,还包括学习状态、学习体验、学业负担等基本要素,积极运用基于大数据的评价结果,引导教师用科学、理性和人文的方式达成教学的高质量。质量的提升,是在共同的质量观下,教学常规、教师、学生诸多要素对于目标支持的过程。“一点三线”,不是简单、机械的累加,而是如同立体交互的有机体,始终引领、规范着学校、教师的教学行为,发挥着综合统筹的作用,有效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2.以学生立场来研究课堂从“双减”政策来看,学生自主的时间、空间被最大化地释放。教师必须立足学生学习的视角,提升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力,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品质。既关注学习的共性规律,更注重学生的个性分析,以“学生立场”来研究教学,帮助学生形成主动学习的新样态。(1)探究“真实学”的要义。教学研究中要努力从片面关注“教师的教”转向系统探究“学生的学”。结合小学生学习特点,在以往课堂研究基础上,重点强化了三个维度,即愿学、会学、学会。愿学指向动机与感受,是否帮助学生对课堂和学习抱有积极的态度和感受。会学指向理解与联系,是否指导学生将新知识与他们已经掌握的内容联系起来,对新信息进行组织。学会指向生成与应用,是否能够有意义地运用知识,通过问题解决、实验探究、系统分析等路径,培养关键能力和达成核心素养。(2)拓宽“真实学”的路径。一是以课堂教学为核心,基于课程标准,聚焦“启发式、个别化、自主性”三个关键词,加大问题导向式、“教—学—评”目标一致性等教学方式的研究,以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二是针对以往知识为结果的课堂,大量刷题的现象,提出以恰当的生活拓展为外延,鼓励教师创设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的项目式学习,释放学生的思维力、研究力,学习力,让学习真实发生。三是善于捕捉不同差异学生的认知动向,开展精准学习支持和学习辅导,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服务,确保每一个学生享受在学习之路上的自我升级。(3)设计“强课提质”路线图。研究中,学科组设计专项的观测量表和记录表,分析课堂问题、学生表现,围绕观察与数据展开评课、教研,建构从教到学的自主学习新生态、新手段、新方法。区域教研管理过程中,紧扣课堂主阵地,开展基于学习的诊断和会诊,突出三条路线:各学校每学期至少开展一次基于学科教学的学情会商,提升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各学校要健全教学工作例会制度,校长至少两周召开一次教学工作例会,课堂学生学习效果随堂监测达标率达到80%以上;区域内每学期开展一次所有学校领导干部的听评课和参加教研活动情况展评活动,促进学校及时分析探讨教学工作形势和任务,以此引领每所学校实现强课提质。

(二)强化问题导向,重审作业功能,促进品质提升

“作业”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环节之一,以往忽略了对它的研究与管理。现在从学生学习角度重新审视作业功能会发现,作业是从有教师指导的课堂教学,过渡到没有教师指导的自主学习的过程,是学生依靠自身的能力去理解、内化和掌握学习内容的过程,是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过程。1.强化作业的管理机制区教研室从把握功能、严控总量、提高质量、强化管理等方面持之以恒的整体性推进,打出富有针对性与操作性的“组合拳”。以学校作业管理存在的问题为导向,相继出台了《市中区中小学作业管理意见》《市中区中小学学科作业管理规范》。探索和构建了“学科研发+年级统筹”提质控量的管理模式。学科教研组关注作业的质量研究,研究一周作业清单,做到统一进度、统一内容,统一形式。年级责任人关注作业的数量控制,整体协调,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统筹,形成符合班级实际的每日课时作业清单。“控量”是要切实减掉低效的、过重的学生负担;“提质”是为充分发挥作业功能,使作业练习更精准服务于学生的学习。2.提升作业研究的品质通过“四步走”研究模式,实现作业设计与教学设计同步。第一步,教师初备,将作业设计融入教师的个人备课,每课备课之后,要有针对教学目标的作业初步设计。第二步,教研集备,利用好每周的学科集体备课时间,对作业进行专题研讨。学科教研时,立足梳理教材体系,研磨教学目标,精准优化作业质量。第三步,实践微调,各班级根据授课时反映出的学情状况,组内微教研适当改进、作业微调整,力求更加切合学生需求。第四步,统筹反思,汇总学生作业问题,力求更加精准地导向新的教学策略,实现教、学、作、评的一致性。3.优化作业结构在“双减”政策下,减去的是机械重复,效能上要体现“三多”,即多应用、多探究、多分层。通过周末学科拓展作业、每日劳动实践活动清单、假期探究实践作业等方式,链接学生的生活,引领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聚焦关键环节,探讨过程评价力求多元可视

必要的考试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义务教育学校考试主要发挥诊断学情教情、改进加强教学、评价教学质量等功能。认真学习落实《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统筹处理好考试、作业、日常评价、质量监测等方面关系。“双减”后,政策要求大幅压减考试次数,小学一二年级不进行书面纸笔考试,义务教育三年级以上由学校每学期组织一次期末考试。减少考试次数,怎么知道学生到底学会没学会?1.探讨低年级“闯关”实践评价在低年级期末监测评价改革中,聚焦学生的生活经验,探索情景式、开放式的多元评价方式,初步形成对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素养的动态考察。2.加强学习过程评价完善学习过程评价,鼓励实践性评价,重点通过开展课堂观测、随堂练习、实验操作、课后作业等方式,开展学生学习情况的即时性评价,通过定期交流、主题演讲、成果展示、学生述评等方式开展阶段性评价。3.全面提升教师命题能力让更多的教师参与命题,通过对命题方向、评价标准、评价形式、评价手段、反馈方式等研究,培训和指导教师从以知识为本、结果为本的评价,走向核心素养的评价,突出真实情境与问题导向,关注学生的深度思维,使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得以表现,从而更加趋向于科学。

四、结语

新的形势需要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提升教研品质,实现教研的科学供给。面对“双减”,我们要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致力于探寻客观规律、遵循客观规律,树立大教研意识,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效益导向,在育人价值研究、课堂教学变革、学习方式改变、区域整体实践等方面,不断提升教研品质。

参考文献:

[1]余慧娟.全面落实“双减”政策,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J].人民教育,2021,(22):12-15.

[2]吕玉刚.做优做强学校教育,全面提高落实“双减”工作水平[J].人民教育,2021,(24):12-14.

[3]伍学明.落实“双减”,学校该“减”什么?“增”什么?[J].人民教育,2021,(23):49-51.

关于教育双减政策的看法篇3

关键词:家庭教育消费囚徒困境破除途径

一、问题的提出

家庭教育消费是学生家长用于教育物化产品和教育劳务上的各项开支。在独生子女为主的中国家庭,孩子是家庭的未来和希望,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为了给予孩子更好的教育,家庭教育消费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2011年度《中国家庭教育消费报告》指出,家庭教育月消费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高达44%。当前,绝大多数的中小学生家长都希望孩子参加各种各样的培训班,给孩子购买高价格的现代学习用品与工具,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如此一来,教育消费成为家庭支出的重头,给家庭财务带来沉重的负担,过多的培训给孩子带来了沉重的学习压力,影响到孩子的全方位发展并形成不良的攀比心理,让其幸福感下降,由此形成恶性循环,弱化教育消费的功能,加剧资源教育的不平衡。

从理性来说,少给予学生过多的学习压力,注重学生全方位的综合健康发展,无论是对家庭负担还是学生来说,都是有好处的。但为什么学生家长对于教育消费的热情始终不减呢?为什么有的家长明明知道某项培训可能并不适合孩子,效果也不一定明显,还要花费高昂的教育成本呢?笔者认为,这实质上是囚徒困境的表现。

二、囚徒困境下的家庭教育消费

囚徒困境阐释的是这样的一个场景:警方逮捕甲、乙两名嫌疑犯,但没有足够证据指控二人入罪。于是警方分开囚禁嫌疑犯,使他们无法互通信息,然后分别和二人见面,要求他们坦白罪行并向双方提供以下相同的选择:

若一人坦白并指证对方,而对方抵赖,则此人将获释,抵赖者将判监10年。若二人都抵赖,则很难对他们进行诉讼,则二人同样判监1年。若二人都坦白并互相检举,则二人同样判监两年。用收益矩阵表示:

坦白抵赖

乙坦白

抵赖

双方都是理性人,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对自身而言选择坦白都是上策,因此最终的结果是双方都选择坦白,这样就出现了唯一的纳什均衡(坦白,坦白),均衡结果是(-2,-2)。显然双方如果达成共识,都选择抵赖的策略更好,好于纳什均衡时的结果,大家都只被判1年,但是双方都怕自己选择抵赖时,对方选择坦白,那么自己将受到十年的处罚,因此双方的不信任使他们都会同时选择坦白。这样,两个囚徒就陷入了困境,这也是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冲突的表现。

在现实中,政治、经济、军事、企业经营、社会生活、组织管理等多领域都存在囚徒困境问题,体现出合作双赢、博弈全输的理念,由此可以看出博弈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家庭教育消费存在的一些问题可以看做是学生家长在相互竞争的过程中陷入囚徒困境所造成的,可以用博弈论等相关知识进行博弈分析。

假设有两个家庭的家长a与B,面对教育消费的决策(消费,不消费)。双方都是完全理性的经济人,追求各自利益的最大化。双方对各自的相关情况,例如投入了多少教育成本,学生接受了哪些培训等都十分了解。双方进行的是一次性博弈,同时进行教育消费决策。双方家庭已经为孩子投入了足够的教育成本,也就是说现有的教育消费已经足够满足孩子的发展需要。

再假设双方家庭的效用函数是一样的,效用的高低取决于受到四个因素影响的大小:一是教育消费的金额,金额越高,效用越低;二是教育消费的功效,功效越好,效用越高;三是另一方是否进行消费,如果双方都进行消费,那么就不具有优势,不会影响效用。如果对方消费了,而自己没有消费,那学生就容易落后,家长会产生心理偏差,效用将降低。如果自己消费,而对方没有消费,那么消费方就会获得一定的学习和心理优势,效用增加;四是学生的自由时间,过多的培训会减少孩子的自由空间,不利于学生健康发展。如果在相关培训已经足够的情况下,进行教育消费会压缩学生的自由空间,降低其幸福感。再进行消费,会产生边际效用为负。基于此,可以假设,如果一方消费,而另一方不消费,消费方获得的收益为a,不消费方获得的收益为b,a>b。如果双方都进行教育消费,那么将统一获得c的收益,a>c>b。如果双方都不进行教育消费,将各自获得d的收益,a>d>c,2c

a

消费不消费

B消费

不消费

对于双方来说,无论对方采取消费还是不消费的策略,自己选择消费都是最优策略。由此产生了(消费,消费)的纳什均衡。但是从集体理性的角度来说,如果双方达成共识,都选择不消费,那么获得的整体收益就是d+d>c+c,也就是比都选择消费要好。可见,两个家庭似乎陷入了一种陷阱,这种陷阱就是囚徒困境。

三、破除家庭教育消费囚徒困境的途径

那该如何破除囚徒困境呢?针对教育消费的种种乱象,笔者认为可以通过有效的制度安排改变家庭的偏好和效用函数,以此来改变他们的行为,避免囚徒困境所带来的效率损失。

1.家长要改变不合理的消费观念。望子成龙是每个家长的心愿,为了实现这一心愿,家长想让孩子学更多的东西,花费再多的钱都是心甘情愿的,这种行为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过多的、不合理的教育消费会适得其反,家长应该从自己家庭实际的财政情况和孩子的特长、爱好、学习情况等方面出发,改变不科学的消费观念,消除攀比和跟风心理,实事求是地制订一个科学合理的教育消费计划,选择适合的教育服务,把钱花在刀刃上,让孩子少走弯路。此外,家长还要关注子女的全面发展,细心呵护,不能把学习成绩当成衡量孩子优秀与否的唯一标准,要注重能力的全方位提高,切忌强迫孩子参加不喜欢的教育培训。

2.国家要规范好教育消费市场。现在的教育消费市场鱼龙混杂,信息不对称十分严重,虚假宣传横行,很多商家和教育机构抓住家长们望子成龙心切的心理,夸大教育消费的重要性,使家长们产生如果不购买这种教育产品,孩子就会落后的错误想法。因此,国家要加大对教育消费市场的管制力度,给家长们提供真实可靠的教育消费市场环境,让他们按照自己的需要选择最合适的教育产品。

3.制定科学的减负政策。给中小学生减负的口号喊了很久,很多地方也出台了严格的减负规定,但是却助长了校外教育消费的快速增长,结果非但没有减负,反而更重了,还增加了家长们的负担。问题的关键在于减负政策不合理,使得学生家长因为怕学生跟不上不得不花费更多的校外教育成本。因此,教育有关部门要加强减负研究,不能仅停留在表面,要设计出既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又能让家长放心的高效率的减负政策。

4.改革当前的应试教育模式。家庭教育消费囚徒困境的根源在于中国应试教育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分数几乎是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为了让孩子考上好的学校,有出息,家长们才有了不理性的教育消费行为。因此,要积极探索应试教育改革的新思路和新方法,不断改革当前不合理的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罗杰·麦凯恩.博弈论:策略分析入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2]傅家荣.对教育消费几个问题的探讨[J].宁夏党校学报,2003(2).

关于教育双减政策的看法篇4

【关键词】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动力机制;发展

引言

在这个物资资源充足的社会,市场需求成为决定市场生产的首要因素,从这个意义来说,学校对社会输送的人才,也必须符合市场的需求,这样才能使学校输送出来的人才掌握核心竞争力。高职教育作为培养以技术为中心的专门型人才,对市场的需求要更具灵敏性,才能更好的为学下学生提供对口的就业岗位。校企合作是实现高职学校学生就业对口对为合理和科学的办法,通过校企合作,学生不仅可以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还减少了找工作的盲目性。本文就校企合作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简略的分析、探讨。

1、校企合作的概况

校企合作,从字面上便可清楚地解读出是“学校与企业实行合作,实现共赢”的模式。校企合作的优势已经被大多数高职学校所认可,就目前状况来看,校企合作作为一项高职学校的发展新模式,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学校运用着,这也是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1]。校企合作经过这几年的发展,已经卓有成效,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避免不了这之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有发展,也有问题,有矛盾,是现今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存在的普遍情况,如何解决矛盾,使校企合作长效、平稳地发展,是一个不可逾越的课题。

2、校企合作的问题探究

2.1动力不足,发展无后劲

观察我国高职学校的校企合作情况可知,校企合作在刚开始兴起的时候,发展态势表现良好,有蓬勃发展之象,可到最近这两年,校企合作的步伐明显放缓,许多高职教育中明显退出了校企合作这一环节,校企合作发展后劲不足,显而易见[2]。究其原因,导致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发展缺少后劲的原因主要在于动力不足,没有明显的动力支撑联合是导致其缺少后劲的主要原因。这之中既有企业看不到校企合作的切实利益的因素影响,也有学校不积极主动寻求校企合作机会的因素造成,校企合作是学生、学校和企业三方共同的问题,需要协调各方利益。

2.2政策空白,无法规保障

我国的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属于近些年发展的方向,正处在形成与成长期,不像发达国家,校企合作已经相当成熟,在运作时所产生的问题自然相对要少。校企合作是在企业与学校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找到企业与学校共同的利益空间,从而达到多赢的一种发展方式。当学校和企业共同看到了利益点时,他们会积极主动寻求校企合作,当看不懂共同利益时,自然就没有校企合作了,而政策的空白默认了这种利益关系的合理性。没有相关法规的保障,使的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处在一种无序的状态。

3、校企合作的动力支持

3.1明确利益分配,建立共赢机制

校企合作发展迟缓的一大因素是企业看不到与学校联合的切实利益,没有利益就没有动力,自然就没有合作。要实现校企合作的长期发展,关键在于明确利益分配,让企业看到在小气合作中实实在在的好处,最后达到企业与学校、与学生的共赢。

在利益分配当中,首先,是政府要给予支持,政府为支持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实行校企合作,问题上,可以给予企业在税收减免上的支持[3]。比如,企业如果与高职学校实现校企合作的化,政府就在一定程度上减免企业的部分税收,一方面是减轻企业的生存压力,另一方面也是让企业感受到了切实利益,有利益在,企业就不会觉得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自己担任了慈善大使的角色。其次,学校以学生和企业意愿为主,在双方之间进行协调,为企业输送优秀人才,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就业岗位,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得到了人才,就是得到了核心竞争力,自然是看到了校企合作的既得利益,为此也增加了校企合作的发展动力。利益对一事物的推动作用是十分明显的,有利益才不会丧失动力,所以,要保证高职教育校企合作顺利进行,利益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3.2制定法规条文,建立政策保障

在中国这个社会主义国家,有时候政府行为比市场自身调节要管用的多,尤其是对于高职教育校企合作这样一件看似公益事业当中,政府干预更是十分有效。在目前的高职教育校企合作中缺乏动力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没有明确的法规规定企业必须要去与高职学校合作,因为没有明确规定,所以企业以学校的合作更多的是道德上的自律,然而道德上的自律,在很多时候都是很无力的,很多时候都起不到什么效果,要真正实现校企合作,还是需要政府作为中间人出台一些强制性的法规措施,从而要求企业在达到一定规模之后,必须要履行相应的社会责任。

政府干预高职教育中的校企合作可以利用两种方式[4]。一是以宣传的方式,鼓励企业积极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多多宣传校企合作,不仅有益于学校和学生,同样也是企业发展的助推器,让企业正确地认识校企合作,而不是着眼于当前的既得利益,应该将眼光放长远些,企业的长足发展,最终还是在年轻一代劳动力上的。一是出台相应政策,光靠宣传,肯定难以让所有具有实力的企业都参与到校企合作活动当中来,要真正的有效实现校企合作还是离不开政策的权威性,政府颁布相关政策法规,严格规定企业有义务帮助高职学校,实现高职学校的长远发展。政府是企业与学校在高职教育中实现校企合作的有力保障。

4、结语

高职学校的生存少不了企业的需求,企业的发展也少不了人才的补给,校企合作是高职学校发展的根本途径,同时也是企业长期发展的有力资源。校企合作是一项有利于学校也有利于企业的合作,在这项合作当中,就目前来看还缺少一些动力支撑,学校和企业双方要积极的寻求合作的机会,主动去建立双方合作的动力机制,政府的干预虽然对于校企合作有一定的促进效果,但要真正实现学生、学校、企业、政府和社会的多赢局面,最关键的还是要靠企业和学校自己去探索适合双方需求的动力机制,内部有了活力,才有了长存的源动力。

参考文献

[1]叶小明,朱雪梅.中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特征与实践策略[J].现代教育管理,2011,4:91

[2]熊荣生.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现存问题分析[J].教育与职业,2008,2(5):37

[3]揭育通.高职教育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构建[J].陕西教育,2009,10(28):200

[4]张海峰.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制度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6(17):11

作者简介

王金星(1957—),男,四川安居区人,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教授。

刘光明(1971—),男,四川安岳人,四川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副教授。

关于教育双减政策的看法篇5

双减政策的落地,受到学生、家长和老师的热烈欢迎,但也引起了一些家长的焦虑和担忧,激起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策略的改革。道托镇各中小学抓住双减机遇,因势利导,确立“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即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两个基本点即课后服务和学校特色创建)的改革指导方针,搭建课后服务平台,做好一校多品文章。下面是我们的做法:

一、“双减”不减质量,强化教育“加法”观念

双减政策的实施,给各学校的教育带头人上了一堂生动的理念课: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我们该怎样培养学生成人?围绕这一课题,层层展开讨论:学校负责人间论辩,教师之间讨论,负责人与教师交流;利与弊,得与失。经过反复论证,进行了一场教育改革上的大刀阔斧的拨乱反正,一致同意:打破旧观念,另立新策略,做好教育质量加法。于是,各学校一锤定音:严守国家规定作息时间,严格国家规定课程;搭建课后服务平台,积极开展特色创建。

二、课后服务,“双减”走上正轨路

以道托镇中心小学课后服务为例,具体谈谈我镇的做法。

(一)学文件,悟精神,统一思想认识 

根据镇中心校关于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要求,我校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意见》(鲁教基字【2019】2号)和沂水县教育和体育局、沂水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等五部门下发的《关于全面推进小学课后服务工作的实施方案》文件精神,通过学习与讨论,树立起做好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意识,立足学校实际创造条件做好课后服务工作。

(二)确立服务形式及组织形式

坚持“政府主导、学校主体、社会参与、学生和家长自愿参加”的原则,采取学校组织、班级汇总、统筹分组的方式开展。课后服务坚持自愿原则,学校与家长、学生签订告知书,三方同意签字后方可实施。即愿意参加的,下午放学后参加一课时的课后服务,不愿意参加的,学生下午放学后即可以回家。

学校根据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要求,学校首先成立课后服务工作小组,制定工作实施方案和分配工作方案,然后学校组织召开学校家长委员会,发放告知书,进行商讨,听取了解家委会成员们的不同意见,再组织召开全体家长会,告知学校课后服务费、管理制度、内容和接送时间,坚持自愿的原则,与家长和学生签订告知书,明确各方责任。

(三)确定课后服务时间、场地及服务工作 

1、严格按照文件要求,以立足需求、积极服务、家长自愿、学校受托的原则,确定学校课后服务时间为周一至周五上学日中午和下午放学后各60分钟。 

2、课后服务场地为校内。 

3、课后服务具体内容是安排学生做语、数、英作业、提前完成作业的学生在辅导员的引领下可以参加少年宫活动。

(四)参加人员及工作分工

1、为提高教师的团队精神与责任意识,原则上要求全校教职工全员参入,特殊情况不能参入的教师可提出申请,经课后服务工作小组研究后可不参入课后服务。

2、工作分工:

(1)课后服务工作小组除做好相关课后服务工作外,还要负责课后服务的学生安全、纪律、卫生、学习、秩序等检查工作。并把服务情况、考勤等作好统计归档。

(2)少年宫各室(图书阅览室、实验仪器室、微机室、体育活动室、琴室)及卫生室、食堂等全面开放,辅导员值班,各年级学生提前15分钟就能完成全部作业的,有能力有兴趣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爱好,经课后服务教师批准,可到功能室参加社团活动,相关室辅导员负责好学生的兴趣服务与安全工作。

(3)门卫管理人员做好校园安全工作。

(五)课后服务要求及安全措施 

1、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严格按照文件要求征求家长意见,在自愿的基础上,自愿报名参与学校组织的服务工作,并签订自愿参与课后服务工作及放学后的安全协议。

2、服务教师要做好看管记录,详细记录每天看管情况,出现紧急情况时及时救助并通知学生监护人,确保学生安全。

3、学校组织的课后服务工作经费,由学校课后服务领导小组组织参入教师及家委会充分讨论后制定分配方案交上组部门审核通过后落实。

4、学校组织的课后服务工作要制定并落实课后服务教师的考勤及监管措施,加强学校对师生安全管理措施,明确课后服务工作结束时的学生交接制度,完善课后安全管理制度。

三、一校多品,双减遍地开花

特色创建,一把手亲自抓,中心校设一名副校长靠上指导各校的创特工作。充分利用好现有的设施设备,在开好课程的同时,充分利用活动课、大课间等活动时间,搞好社团组织,搞好针对性的竞赛、展示活动,如阳光体育运动、素养展示、艺术节等,以活动促提升。

同时加大考核权重,充分发挥考核杠杆作用,将传统文化、学科教学、学校管理与特色创建有机结合,全面提升教育质量。

(一)抓好特色创建工作,打造“一品为主,多品齐放”的格局。各学校先是搞好专题研究,明确自己的优势项目、传统项目和薄弱环节,抓优势,促薄弱,因地制宜、因师制宜、因生制宜,确定本校的实施目标和特色创建项目。制定切实可行的特色创建方案,搞好近中远期创建规划,持续有效推进特色创建。

(二)学校特色的选题及规划。从特色创建选题看,七所小学所选的特色活动涉及体育、艺术、美育、诵读、智力活动等方面,既有传统文化的传承,又有现代科技和智力开发的打造,中心小学和上庄小学分别从诗词诵读、礼仪教育、读书写字及传统的七巧板入手,余粮小学、王家庄小学和大黄旺小学从改进大课间活动,着重从阳光运动花样跳绳、足球教育、篮球教育及数棋入手,涝坡小学和下村小学则从弘扬传统文化做起,将剪纸和粘贴画搞得绘声绘色。

(三)学校特色的考察、验收和评估。我镇立足各校实际,将特色创建活动从大的方面规划为摸索期、雏形期、初步成型期、稳步推进期、崭露头角期、形成特色期、特色展示期和特色深化期八个阶段组织实施,每个阶段的验收一般遵循学校提报材料和校长说特色、查看档案、实地考察结合的办法,在考核过程中不仅仅是结果的展示,更多的是看自己所定方案的达成度。

每次验收结束,中心校都要评价、通报,并适时组织经验分享或现场观摩活动。

关于教育双减政策的看法篇6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

一、校企合作的特点

(1)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校企合作的最大特点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其培养目标不在于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习了什么,学会了什么,掌握了哪些理论知识,而是学生经过培训后能够做什么。所以对学生的评估不仅仅着眼于学生知识的考评,而更注重实践考核,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2)分工合作互利实现双赢。“双轨制”把职业教育的纵向过程鲜明地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企业培训,另一部分是学校教育;企业培训和学校教育由不同的主持者负责,各自独立;企业熟悉技术,且生产设备先进,宜培训实践技能;学校有较完整的理论教学体系,且教学力量精干,宜教授理论知识。理论相对稳定,教法尤其重要,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可说是事半功倍。(3)政府与企业的广泛参与。在校企合作的模式下,企业广泛地参与其中,学生大部分时间在企业进行实践操作技能培训,从而减少了费用并且提高了学习的目的性,这样有利于学生在培训结束后随即投入工作。专业设置适应企业需求,企业参与学校教学计划的制订。大企业多数拥有自己的培训基地和人员。没有能力单独按照培训章程提供全面和多样化的职业培训的中小企业,也能通过跨企业的培训和学校工厂的补充训练或者委托其他企业代为培训等方法参与职业教育。

二、校企合作的实践

(1)采用“订单式”模式培养人才。学校从2010年起先后与阿里巴巴、百度和国基集团等企业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企业按照岗位提出培养要求并提供教学内容和相关资料,由学校教师将这些内容融入到相关课程的教学中,或由企业派专家到学校来开设讲座,将岗位要求、对员工的素质要求、企业文化、企业理念教授给学生,实现了学生与企业、学生与就业岗位的“零距离”。(2)培养“双师型”教师。学院每年安排教师到合作企业挂职顶岗、合作开发项目以及联合申报省、市科研课题,强化教师的实践技能、提高双师素质,及时了解专业生产现状和发展趋势,丰富了实践经验,增强了专业技能。(3)联合制定专业教学计划。共同研讨制定教学计划,某些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程如:连锁经营与管理》、《商品学》、《电子商务》、《配送中心营运管理》。

三、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1)政策导向作用不强。学校通过与企业合作可以减少部分实验、实训设备的投入,分解办学成本,合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较高一些;企业为校企合作要分担一定的人力、财力、物力,政府又没有强制要求,参不参与关系不大,在当前人才相对过剩的情况下,缺乏主动性。(2)企业需求与院校教学安排不同步。学校的教学有严格的计划性,而企业的生产则完全由市场来决定,往往企业有生产任务时,学生因理论课还未讲完而不能到企业去;而学生需要实习时,企业的生产任务可能不足而难以安排。(3)校企双方的资源付出不对等。企业为学校师生提供学习先进的生产工艺和管理的机会,学校的受益较为明显;由于高职院校办学时间较短,在科研和技术开发研究方面积累不多,能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的能力有限,企业受益周期较长也影响企业的积极性。(4)政府指导力度不够。高职院校一般为省属,地方政府对高职院校的人、财、物没有管理权限,对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认为不是自己份内的事。到目前为止地方政府没有根据国家相关法规制定实施细则,使得国家很好的政策得不到落实,税务、人事、教育等部门分属不同的系统,没有进行很好地沟通,部门之间的政策和法规不衔接,阻碍了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

四、校企合作今后的发展方向

校企合作的开展应该是循序渐进的,企业安排学生实习、接收毕业生就业、企业在学校设奖学金、实施订单式培养人才,校企双方开展多种形式的联谊和互动,加深感情,增进了解,是建立和发展合作必不可少的。校企较深层次的合作应该是校企双方理念上的契合、文化上的渗透,在具体合作形式上应该是行业、企业直接参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校企合作是校企双方共同利益基础上的合作,学校应充分认识到企业深层次参与教学过程是保证教学质量和办学出特色的重要因素,要把参与企业解决实际问题看着是提高学院教科研水平的良好机遇。企业应该以可持续发展的眼光审视校企合作的得与失,不要把自己仅仅看作是学校的客户,而是要把自己看成是校企合作的一部分。校企合作是校企双方互惠互利的事,单向援助或过分依赖一方的合作就很难持久,只有坚持双赢的合作才能稳定和持续。

参考文献

[1]陈祥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和人才培养的问题与对策.2008

关于教育双减政策的看法篇7

关键词:公共教育政策;一对一;校企合作;质量与效益;双师型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2009)23-0090-02

“校企合作教育”在美国最早是产生于大学工程技术学科领域,“校企合作教育”一词也是最早出现于20世纪初的美国,它主要指的是辛辛那提大学同大企业之间的合作,对27名学生实施的职业教育。各国高职教育的校企合作名称都不一样,英国称为“三明治工读制度”,日本则叫“产学合作”,德国则叫“双元制培训”,俄罗斯称为“学校-基地企业制度”,美国则称之为“合作教育”,灵活运用学校和企业之间的一定深度和广度的合作方式来开展高职教育,已经成为目前世界各国高职教育的一个共同特点。

不管什么模式,企业在校企合作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方面企业承担了实际的基本技能和职业基础知识的培训任务,同时也提供了财力、物力及人力的保证,也是合作教育成果进行考核的评价者之一。当然学校通过传授职业基础知识为以后在企业深入开展生产实习教学奠定了理论上的基础等。

由于各国在经济上的差异、文化上的差异以及教育水平上都存在着差异,使各国校企合作教育在处理企业与学校的关系上表现出不一样的特点。英国的工读交替式培训、德国的双元制以及日本的产学合作是以企业为主的校企合作教育模式;美国的合作教育计划和俄罗斯的学校一基地企业培训计划是以学校为主的校企合作教育模式;而我国的校企合作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学校和企业之间是一种比较松散的合作关系,基于目前这种松散的合作现象对于提高日益扩大的高职学生队伍的职业能力极为不利的情形,本文提出了基于公共教育政策的高职院校一对一校企合作模式,旨在提高校企合作的质量与效益。一对一校企合作模式指“一个企业对应一个高职院校”、“一个专业对应一个相关企业”、一个“双师型”教师对应一项培训。

一、公共教育政策下一对一校企合作模式中政府的作用

(一)发挥政府在校企合作中的主导作用

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的成功是与德国政府的有效介入、用法律及制度的形式把这种教学模式固定下来分不开的。加拿大、美国等许多国家也借助了政府的力量。关于校企合作,我国政府早在2005年11月就在《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强对职业教育发展规划、资源配置、条件保障、政策措施的统筹管理,为职业教育提供强有力的公共服务和良好的发展环境。”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也进一步指出,“各地要建立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制度,可由政府及有关部门负责人、企业行业和职业院校代表,以及有关方面专家组成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协调指导委员会,研究制定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发展规划,确定培养方向和目标,指导和协调学校与企业开展合作。”可是,如此笼统的规定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今后,应加大政府的介入力度,发挥政府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应起的主导作用。

(二)通过公共教育政策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

校企合作应建立在互惠、双赢的基础上。政府有必要通过公共教育政策对合作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加以保障和明确。政府应通过颁布一系列详细的法律、法规、制度等来明确校企双方的权利和义务。首先,政府健全法律法规,明确学校与企业双方在培养职业人才方面的法律责任,通过法律的形式实施用工准入制度,从源头上解决高职学生的就业压力,保证职业学校毕业生在企业职工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其次,校企合作运行的必需资金应当纳入政府财政预算,并设立专项资金。对经过合作效果评估、达标的企业,政府要在资金上给予政策倾斜,或减免税费,或进行财政补贴,企业支付学生实习报酬以及相关实习费用应计入生产成本,予以税前扣除,鼓励企业按照国家规定提取教育培训经费,建立教育培训基金。

二、一对一校企合作模式

(一)一个企业对应一个高职院校

通过公共教育政策规定一个企业必须和一个高职院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同时制定一系列相关互惠互利的政策,让高职院校从当企业储备人才的蓄水池。当前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人力资源市场供求比例严重失衡,学校可对即将毕业的学生进行继续培训,在2010年经济回升时再推上就业市场,可缓解社会就业压力,减轻国家的负担。

企业在学校可以建立地区性的设备维修中心。这样一方面可以缓解生产企业和学校在技术上以及资金上的压力,另一方面解决了学校长期的实习设备数量不足、陈旧落后不配套的难题,同时可以通过提供场地和教师学生资源缓解设备制造企业在后续维修服务运营商的困难,实现三方共赢。此外,学校可以盘活企业的资源。高职院校可以利用在金融危机期间,生产任务减少,限制资源增加的机会,向合作企业指派老师,主动的与企业联手开展设备的维修,关键技术的攻关,新产品的研发,来帮助企业开拓新的发展空间,盘活企业资源,提升自身技术实力,为日后培养出更加优秀的毕业生打下坚实的基础。企业可在学校设立“教学工厂”,师生在技术人员指导下开展“做中学”、“学中做”,融“产教做”为一体,提高职业院校师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一个专业对应一个相关企业

如果有了相应的公共教育政策,每个企业都有合作院校,那么,学校的每个专业就不愁找不到企业合作。一个专业对应一个相关合作企业,学校就可与企业共同研究专业的岗位职业标准,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就是企业最需要、最实用的。校企共同培养好高技能人才,对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意义十分重大。学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动力。从长远来看,企业和学校本身就是利益共同体,因此,加强校企深度融合,建立校企战略伙伴关系,使高职学院的每个专业的学生有与专业对应的实习基地,将是提高学生职业能力、提高高职院校办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为进一步推进校企合作培养职业型高技能人才,学校可组织各专业教师到相关的企业学习和研究,将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引入教学,把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同职业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完整的专业教学计划,并积极利用当地劳动局培训资源,拓展实践基地,建立工程师培训基地并与企业合作培养技师。尝试学校与企业的紧密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教育模式。[4]

(三)一个“双师型”教师对应一项培训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队伍是职业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基本条件,也是校企合作实行“产学研”为企业技术攻关提供服务和支持的基本条件。传统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职业院校大部分老师理论水平高,实践能力较弱。“双师型”教师的缺乏,造成了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如果能对培养中的“双师型”教师进行对口专业的一对一培训,提高教师实践能力,就可解决这一大难题。政府可出台相应的公共教育政策,对教师职称的评定与实践操作技能挂钩,可规定每个老师至少拿一个与专业相关的技能证书,与目前依据论文来评定职称相比,此举对提高教师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效果应该是不言而喻的。

“双师型”教师的培训在目前的高职院校做得还很不够。大多数教师目前还是重视学历的提升。因此,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在配套的教育政策中倾斜于“双师型”教师,如在职称评定、外出旅游、课时津贴、评先评优等方面享有优先权等。

要充分利用校企合作搭建的平台,让教师到实训基地去锻炼。可定期组织教师到企业去开展工教交替活动,学习新工艺、新技术、新技能,收集企业对人才培养规格的变化,让教师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术人员一起开展技术服务的探索实践,以提高教师自身的“双师”素质。新分配来的教师可让其去企业实三个月,作为上讲台前的第一次培训。

三、结语

要想在最近几年尽快提高校企合作的质量和效益,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政府的作用不容忽视。本文提出的“一对一”模式在实际中具有可操作性,值得相关职能部门借鉴。

参考文献

[1]陈金鹏,王建桥.校企合作政府不是旁观者――咸宁市校企合作调查[J].中国培训,2008,(11).

[2]章言,张韦韦.校企合作,金融危机下的考验[J].教育与职业,2009,(2).

[3]司徒渝,陈晓慈,尹守军.行业引领校企合作,共建示范示范建设一周年“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论坛发言稿[J].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

关于教育双减政策的看法篇8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为“双争”活动提供强有力思想和组织保证

 教育局是全区教育系统的管理机关,有职能科室13个,工作人员80多人,人数规模属全区之最,在实现“加快发展,富民强区”的奋斗目标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作为一个大局,我们也深深认识到,积极开展“双争”活动,树立政府良好形象,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必须以高度的责任感和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活动中去。为此,教育局将“双争”活动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成立了由局长挂帅的“双争”活动领导小组,明确一名副局长具体负责此项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处理“双争”活动的日常事务。制定了开展“双争”活动实施方案和工作计划,明确了时间进度和目的要求。在此基础上,召开由全体机关干部职工参加的“双争”活动动员大会,认真组织全体机关干部职工学习了蒋文红区长的重要讲话,进行了广泛的宣传发动,统一了大家的思想认识,明确开展机关“双争”活动的指导思想、目的意义和方法步骤。各科室积极行动起来,结合实际,制定实施方案,全机关形成了“一把手负总责,主管局长具体负责,领导小组指导协调,干部职工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

 二、精心组织,周密实施,扎实推进“双争”活动

 活动中,我们紧紧抓住三个环节,着力抓好学习提高、八查八看、整改提高三个工作重点,循序渐进,扎实推进,使活动的各项工作落在实处。

 (一)在宣传动员阶段,着力抓好学习提高,营造“双争”活动的浓厚氛围

 我们重视教育先行,宣传开道,积极开展多形式、多层次、全方位的学习宣传教育工作。通过结合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我们重点组织开展了三方面学习教育:一是政治理论学习。组织广大党员、干部系统学习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精神实质,深刻领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理论精髓,牢牢把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深刻内涵,在思想上牢固宗旨观念,树立科学发展观。二是“双争”活动的宣传学习。组织机关干部工作人员学习蒋文红区长的重要讲话和区政府、教育局关于开展“双争”活动的会议精神和相关文件,学习《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和教育局机关作风建设十项措施,自觉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三是业务技能学习。组织广大干部职工结合各自工作实际和自身发展的需要,学习相关的教育政策法规、信息技术知识,增强法律意识,提高依法治教、依法办事能力,熟练掌握现代化办公技能。在学习的基础上,深入开展宣传调研活动。活动以来,我局各科室向局“双争”活动办公室发送信息40多篇,教育局向区“双争”活动办公室报送信息20多份。我们还在新华教育信息网站开办了“双争”活动宣传专栏,宣传我局“双争”活动的做法和成效。通过宣传学习,广大干部职工对开展“双争”活动的认识有了进一步提高,形成了良好的活动氛围。

 (二)在对照检查阶段,着力抓八查八看,找准机关作风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在“双争”活动中,我们坚持双争活动与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相结合,提出了以新时期党员先进性标准和“双争”活动要求为尺子,以郑培民、牛玉儒、周国知等先进模范人物为镜子,对照检查行业作风。教育局和各科室共计召开了13次学校座谈会,发放征求意见表460多份,同时,坚持领导带头,放下身子,深入基层、深入教师中开展调研。共计征求意见和建议500余条,归纳梳理出基层群众意见和建议共三大类30条,问题主要集中在机关作风建设、教育发展和关心群众生活等方面。局领导班子经过逐一分析反思,决心从基层学校和群众满意的地方做起,从不满意的地方改起,研究制定整改方案,明确整改措施和责任人,通过整改,更好的服务发展、服务基层、服务群众,努力营造“文明、勤政、务实、高效”的机关形象,努力把教育局机关真正建成党委政府放心、人民群众满意的部门

 (三)在整改提高阶段,着力抓整改落实,转变工作作风

 整改过程中,我们坚持从群众满意的地方做起,坚持以树立科学发展观指导教育实践,确定了“

共3页,当前第1页1三个确保”的工作目标,即:确保顺利通过省政府“两基”复查验收、确保教育教学质量、确保学校安全稳定,并进一步加大了工作力度。针对基层反映较多的文多、会多的问题,教育局制定了加强利用教育网推行电子政务的意见,最大限度的减少会议和文件;针对群众反映的服务有待深入的问题,我们制定了提高服务质量的多项措施,如在中考报名时就专门派出工作人员到基层学校现场办公,受到了学校和考生的好评;针对群众关注的教育收费问题,在全区学校深入推行收费公示制度,发放《教育收费明白卡》等。目前,教育局已经对13条意见和建议立即进行了整改,正在整改的有13条,对于一时不能整改或需要协调其他部门的,教育局也制定了方案并向群众做好了解释工作。通过整改,机关干部职工提高了认识,转变了心态,学会了换位思考,真正做到了“五多五少”,即多一点服务,少一些官僚;多一些热情,少一些冷漠;多一些帮助指导,少一些临时催办;多一些研究,少一些盲目;多一些耐心,少一些浮躁,呈现出了创建“学习型、服务型、规范型、廉洁型、效率型”机关的良好氛围。

 三、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全面优化工作作风,提高服务质量

 实现机关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建立加强机关作风建设的长效机制是开展“双争”活动的基础,也是双争活动取得实效的有效保证。为此,我们强化了三项制度建设,一是实行科室包校制度,转变机关作风。在实行局领导分工包校的基础上,推行局机关干部分科室挂点校制度,深入基层学校,帮助解决实际问题。二是制定出台了《加强机关作风建设十条措施》,在公布办事指南、强化调研制度、健全信访接待制度、规范审批行为和审批答复时限、精简文件、压缩会议、严格控制评估、评比活动、严格控制参加庆典活动、中小学招生工作、建立督察和测评制度等十个方面作出了具体的规定。三是完善《局机关干部考勤制度》,加强对局机关干部的考勤,实行局领导带班考勤制,每月安排一名局领导带班考勤,上班时组织查岗,严禁迟到、早退、擅自离岗现象。

 在此基础上,我们重点抓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深化政务公开,提高政务工作透明度。按照依法公开、真实公开、注重实效、有利监督的原则,建立和完善政务公开的五项制度,即建立政务公开的责任制度、政务公开的审议制度、政务公开的评议制度、政务公开反馈制度和政务公开的备案制度。不断拓宽政务公开的形式,除在固定的公开栏上公示和召开干部职工通报会通报外,还通过局域网公开政务,自觉将政务和业务行为置于社会公众的监督之下,增强了教育政策和举措的公开性和透明度。二是狠抓窗口建设,不断提高服务质量。为了提高工作实效,我局注意抓好典型,确定招生办、普教科、人事科为机关服务的窗口,建立了公开专栏。招生办上墙公开了办事制度、招生程序、招生流程图、各类收费标准、录取情况等。在报名、考试、招生过程中,招生办能认真实行“一次性告知,一站式办结,一条龙服务”制度,努力简化办事手续,减少办事环节,加大办事过程和结果的透明度,提高办事效率,最大可能地为考生提供方便快捷优质的服务。三是推行电子政务,提高工作效率。将推行电子政务作为创新领导方式和管理方式、转变工作职能和工作作风、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的重要手段,充分利用教育网和教育信息网站,大大加强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信息处理能力,促进更方便、更快捷、更经济地收集、处理、传递、沟通信息,使领导能够及时掌握更多的教育信息和动态,提高决策的可预见性和决策水平。

 四、坚持发展第一要务,打造创建教育强区新平台

 在“双争”活动中,我们以群众是否满意作为衡量“双争”活动成效的唯一标准,强化措施,注重实效,通过扎实的工作取得了新的成效,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机关工作效率显著提高。一是转变思想观念,变管理为服务。活动开展以来,机关工作人员改变了“以管人管事者自居”的观念,摆正管理与服务、人民与公仆的关系,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思想,主动深入基层,为群众提供各种服务,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区招生办在今年高考的报考工作中,采取了上门摄像服务的办法,虽然增大了机关工作量,但为学校和考生创造了极大的方便。中小学教研室将每周二、周三定为“教育教学工作服务指导日”,教研员深入到学校一线,座谈辅导,解难答疑,深受学校欢迎。二是转变工作方式,实现管理决策科学化和公共服务电子化。教育局建立科室每月一次工作例会,民主讨论,认真参与工作决策。各科室之间做到既分工明确,又团结协作,紧密配合局中心工作,全面推进区重点工作目标,教育教学也取得了良好的成绩。通过“新华教育信息网”,实现了信息无纸化办公,大大提高了信息化水平和工作效率。三是有效控制各种会议和活动。我们对教育局和各科室召开的各种会议进行了具体规定。凡召开的

共3页,当前第2页2大型会议,必须由领导班子集体讨论确定并纳入会议计划。可开可不开的会议坚决不开,尽量缩短会议时间。需学校党政一把手参加的会议,必须由局领导班子集体讨论决定;学校副职参加的会议,必须由主管领导决定并报办公室备案;各科室召集的业务工作人员会议需报主管领导同意。据统计,两个月以来,教育局召开的各种会议数量同比减少50%。

 (三)重点工作稳步推进。本学期,省政府将对我区政府进行三年一度的“两基”复查验收,为确保顺利过关,教育局将此项工作列为工作重点,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可行性迎查方案,加大了政府协调、部门协作、系统统筹的工作力度。区政府、教育局、各学校多方筹措教育经费,努力改善办学条件,“两基”水平得到明显提高。其中作为“两基”内容之一的学校图书馆标准化建设成绩显著,有18所学校达到省一级图书馆标准,整体水平、数量均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在中高考报名工作中,我们克服了考生多、程序繁、时间紧、任务重等困难,共计完成14000多人的报名工作。为确保中高考取得好成绩,我们组织了各类复习研讨会7次、专题讲座4场,培训教师400多人次。我们还加大了学校安全稳定工作的力度,制定出台了《学校幼儿园安全稳定评估实施细则》,实现了安全稳定工作的制度化,促进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虽然我局在“双争”活动中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效,但是与先进单位和区政府的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我们决心借这次活动的东风,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观念,提高认识,进一步增强机关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改善行政管理,转变工作作风,以一流的工作业绩,促进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为实现我区“加快发展,富民强区”的目标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关于教育双减政策的看法篇9

关键词:利益博弈;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校内生产性实训;长效机制

作者简介:黄幼岩(1968-),男,广西南宁人,南宁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学院院长,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学、比较教育研究。

基金项目: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重点资助项目“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教学优化研究”(项目批准号:2011JGZ081),主持人:黄幼岩。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18-0082-04

利益能满足人的需求,是人类行为永恒的内驱力,利益法则客观存在于人类社会活动,并始终主导着社会生活的秩序,政府部门、学校、企业或行业协会等作为社会子系统的各行各业,其运行的机制和轨迹自然也无法绕开“利益”关口,利益诉求始终是其行为背后的真正推手,政府的规制、企业的经营、学校的开办运行等都是为了追求、维持和实现其利益最大化。因此,本文试图从利益博弈视角去窥探校企合作共建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背后的深层动机与实质,以期破解校企持续合作的长效机制问题。

一、追求利益是人类行为的内驱力

利益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一定主体获得或享有满足其需要的对象和条件。其实质是一种权利,是社会制度赋予一定的主体对一定对象的占有关系[1]。

利益有多种多样,可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从利益存在的不同领域来看,可分为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从利益存在的时间范围来看,可分为长远利益、短期利益和眼前利益;从利益存在的空间范围来看,可分为整体利益、局部利益和个别利益;从利益主体的角度,可分为个人利益、群体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从利益对主体生存的重要性来说,可分为基本利益和非基本利益……。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尽管人们的利益可以具有不同的形态,但是根据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物质利益应当是人们的基本的,也是首要的利益,一定的物质利益是人类生存的基本前提,其它的利益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延伸出来的。

人的行为源于人的需要,而不同的利益能满足和实现人的各种需要,因此,利益成为人类行为的内在动因和价值取向。正如马克思所说的那样:“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2]。

利益是人们的基本动因,是维系人类社会的纽带。马克思认为,“把人与社会连接起来的唯一纽带是天然必然性,是需要和私人利益”[3]。每个人为实现自身利益,必然与同样追求利益的其他人发生一定的社会关系,于是,利益成为整个社会关系的基础,人们之间的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文化关系等都是由利益关系决定的,是利益关系在这些方面的表现。显而易见,是利益的“粘合剂”把人类社会成员彼此凝聚、集合、连接起来;是利益的自身满足,才形成了人对自然的、从而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赖性;是利益的集体共享,才结成了诸如阶级、阶层、民族、团体等各种各样的利益群体。

利益决定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任何思想都是从一定的利益出发,建立在一定的现实利益基础之上并为一定的利益服务的。因此,“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4]。从利益的本质属性上看,人们的一切活动是在利益的驱动下的活动,人们从事物质生产活动,是为了获取物质利益,人们的社会结合是为了取得共同的利益,追求利益是人类一切社会活动的动因和最根本的目的。

正因为利益是人们的基本动因,在人们生活中具有决定性的地位,因而经济才决定政治,“市民社会”才决定国家,文化、道德、宗教等才随着利益的发展而发展并为一定的社会利益服务。正因为利益问题是社会生活中最普遍、最重要、最核心的问题,因而剖析社会现象背后的利益根源是认识社会本质的重要途径,是解决好社会深层次的利益矛盾和一切重大社会问题的关键。从利益的动因论出发,可以形成利益观、利益原则和利益方法。这些在形成正确的世界观、把握社会和历史发展的脉络、分析重大事件的原因、把握各种利益格局、制定战略策略、设计经济机制和制定社会经济政策等有重大的作用。因此,利益动因论是利益理论的精髓、核心和基石[5]。

二、互补合作是校企利益博弈双方实现帕累托最优的必然选择

人们的行为是其追求利益(物质或是精神的)最大化的结果,但行为的结果不一定都能实现其利益最大化。对于学校和企业来说,什么样的行为使其产生利益最大化,如何促使其利益最大化的理能持续发生呢?

(一)“合作”是校企双方实现整体利益增益的重要前提

假如校企双方选择单干不合作,且能按照各自满意的决策方案采取理,最终各自都实现了收益的最大化,但双方的整体收益不会超过各自利益的总和,即所谓的1+1≤2结果。假如校企双方选择合作,则校企利益博弈双方一般会产生三种结果:一是“负和博弈”,即利益双方都蒙受损失,没有一个主体获得利益;二是“零和博弈”,即一方获得利益,另一方招致损失,一方的所得正好是另一方的损失;三是“正和博弈”,双方共同协作,实现互利共赢的效果。显然,对于校企双方来说,选择合作,双方整体利益有可能出现“增益”,也有可能出现“减益”,但不合作,双方的整体利益的“增益”是绝对不可能实现的。

(二)互惠合作是校企双方实现整体利益帕累托改善的基本策略

合作既是博弈双方整体利益增益的条件,亦是实现双方整体利益增益的可能性,可能性能否变成现实性主要取决于博弈双方选择何种的合作策略。采取个体理策略能实现个体利益最大化,但不一定实现集体利益最大化,而且还容易陷入“个体理性、集体不理性”的“囚徒困境”。

博弈论认为解决个体理性和集体理性冲突的有效办法是改进和完善博弈规则。因为从理论上讲,无论哪种博弈结果都是纳什均衡解。“纳什均衡”并非一成不变,在不同的博弈条件、博弈环境以及博弈规则下,“纳什均衡”完全存在与“帕累托最优”重合的可能,即博弈的结果是每个博弈方最优策略的集合,同时在这个最优策略组合下每个决策主体得益最大、所有决策主体的总得益也最大[6]。

研究表明,单次或有限次博弈难以走出“囚徒困境”,而多次重复博弈则容易破解“囚徒困境”。在多次重复的囚徒困境中,博弈被反复地进行,每个参与者都有机会去“惩罚”另一个参与者前一回合的不合作行为,不合作的动机很可能被受到惩罚的威胁所克服,从而导向一个较好的、合作的结果。当重复博弈接近无限的数量时,“纳什均衡”不断趋向于帕累托改善,直至最优。简而言之,博弈各方摆脱“囚徒困境”的条件至少有两个:一是博弈各方必须从“利己”向“利他”的角度采取互惠式合作策略;二是各方的博弈次数不能是单次或有限次的,而是重复无限次的。

“囚徒困境”案例分析对校企合作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校企合作双方要避免陷入“囚徒困境”,必须摒弃追求各自利益最大化的个体理,树立长期合作的意识,采取“替对方利益着想”互惠合作策略才能实现帕累托改善,真正获得集体利益更大的结果。

(三)互补合作是校企双方实现整体利益帕累托最优的必要条件

合作是整体利益增益的重要手段,但并非所有的合作都是有意义的,如简单人力相加或没有互补性的合作,非但整体利益帕累托改善不明显,而且还会掉入邦尼定律的陷阱,即一个人一分钟可以挖一个洞,六十个人一秒钟却挖不了一个洞。而如“凡客”与“7天酒店”的经典合作,则为我们诠释了互补合作之必要性与成功性。7天酒店作为经济型连锁酒店的新生军,在行业内迅速扩张,凡客在棉纺织业界已有所成就,出于各自资源的优势互补,实现资源有效整合配置,双方企业选择强强联合。这种互补合作,无论从动机或者双方互利考量,都体现出合作利益的最大化,商旅人士在舒心住店的同时,还能体验凡客的全棉生活品质,在低成本联合运作下获得了双方共同获益的效应,实现了品牌传播和销售上的双赢。因此,只有博弈双方具有互补性,能相互补充、取长补短、发挥优势,这样的互补合作方式才富有吸引力,是实现合作双方整体利益帕累托最优的必要条件。那么,校企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是否是一种互补合作呢?双方利益博弈的纳什均衡是否能达到帕累托最优?

企业经营的目的是为了盈利,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学校经营的目的是为培养合格的人才,追求社会效益最大化。通过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实现校企资源共享、实训共导、学生共育,不仅确保学校培养了大批合格的高素质应用型技能人才,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而且也满足了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提高了人力资本的回报率。显然,校企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合作是典型的互补合作。双方利益博弈分析如下:

假设校企不合作共建校内基地时,双方可保持各自原有的70单位的收益。假设校企合作共建校内基地,企业把生产引入学校,与学校联合开展各项生产性实训活动,进行互补合作,双方收益都会发生改变:企业可能增加的成本有物流运输、培训指导、协调管理、实训耗材和设备维修等费用,可能获得的利益有厂房租建减免、人力成本降低、税费减免优惠、科技研发支持、人才优先录用、提高品牌宣传效应等,收益增益大于成本增加,综合获益为100个单位;学校可能增加的开支有实训课酬、生产管理等费用,可能获得的收益有减免实训设备投入、减免维护维修和实训耗材支出、育人质量提高、就业渠道拓宽等,收益大于开支,综合获益也为100个单位。假如双方在共建基地、开展校内生产性实训的合作过程中出现“合而不作”,即一方选择合作,而另一方选择不合作,那么合作的一方会因为另一方失信而损失20个单位的收益,综合收益下降为50个单位,不合作一方因占便宜而额外多获得10个单位的收益,综合收益为80个单位。各种策略组合下的收益矩阵如表1所示。

在这个博弈中,根据纳什均衡的定义,应用博弈论中的“严格劣势删除法”可以得到该博弈有两个纳什均衡点:要么是不合作,各自取得原来的70个单位利益;要么合作,双方都获得100个单位利益。

两个纳什均衡,就是两个可能的结局。到底哪个结局最终发生呢,这无法用纳什均衡本身来确定。但比较[100,100]和[70,70]两个纳什均衡,明显的事实是,双方互补合作比不合作会让各自多得30个单位利益,即与[70,70]相比,[100,100]不仅有整体福利改进,而且每个人都得到福利改进。因此,从理论上分析,互补合作可以促使双方优势资源得到有效整合配置,是双方整体利益实现帕累托最优的必要条件。

三、完善合作机制是促进校企双方持续合作的催化剂

学校与企业在资源、培训、生产、技术等方面的互补性形成了双方合作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必要条件,但校企双方还必须共同建立和完善合作机制,通过有效磋商,协调彼此之间的利益分配并最终达成有约束力的利益分配协议,以约束彼此的履约行为,为校企双方的持续合作创造充分条件。

(一)建立健全校企合作的决策议事机制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教学实训和生产经营活动能否正常运作,不能单倚于任何一方的指挥,必须成立一个类似于校企合作董事会或理事会这样的“特殊组织机构”。组织机构要有明确的目的、统一的领导、确定的规章制度及分工协作,使之拥有校企双方自愿让渡出来的权力,能成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正常运作的决策议事中心,能通过制定符合整体利益和发展目标的合作规划,把握大局,统一认识,统一行动,有效地降低或消除各种不利合作共建活动的阻隔,协调解决合作双方的利益矛盾冲突。

(二)建立健全校企合作的利益平衡机制

利益既是校企双方合作的动力,也是双方产生矛盾冲突的根源,要确保校企合作的长期性和稳定性,必须把握好利益的平衡点,建立健全利益平衡机制,使合作双方获得大致公平的收益。首先,要建立顺畅的利益诉求机制,让双方都能充分地表达自身的利益诉求。其次,要建立合理的利益补偿机制。由于合作各方优势的不对称及合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预期获利偏差,会造成利益损失一方或获益明显少于预期一方长期地被动接受利益分配明显不公平的博弈均衡,最终将导致它丧失继续博弈的兴趣和信心,从而退出合作博弈。因此,需要“强者”给予“弱者”某种利益上的让渡、关照或同情[7],并给予与相应的利益补偿。再次,要制定科学的利益共享机制,保证合作双方都能享受合作带来的利益增加。

(三)建立健全校企合作的沟通协调机制

一方面,信息完全是达到帕累托效率最优状态的条件之一,但校企各自相对的独立体系和面向社会场域不同,各自所拥有的信息资源肯定不一样,为克服双方信息不对称的缺陷,需要加强合作双方在社会经济信息特别是政策或决策信息上的互动关系,最大限度地减少由于信息封锁而导致的合作风险。另一方面,由于利益诉求不同,利益补偿的动态矫正,必须通过协商、谈判等方式对相互间的政策及利益进行联合调节,交换彼此的观点和信息,取得对共同利益的共识,在生产经营和教学实训上采取步调一致的措施和行为。

(四)建立健全校企合作的互融统合机制

尽管追求共同利益促使校企双方互补合作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但教学与生产毕竟是两种不同的活动,二者交集空间毕竟有限,要使之成为“合二为一”的利益共同体,应力求在实训基地共建过程中做到校企“八共”的合作努力:共定课程体系、共编实训教材、共建双师队伍、共管生产实训、共享教育资源、共商考核评价、共担教育责任、共融校企文化。

(五)建立健全校企合作的激励约束机制

校企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虽然都会有相应的合作协议,但是,“不带剑的契约不过是一纸空文。它毫无力量去保障一个人的安全”(霍布斯语),为防止合作中的机会主义行为,必须建立相应的行为约束机制。

实际上,决定合作协议能否执行的关键要素有两个,第一是承诺,即博弈双方相互许诺,保证在下一次博弈时会采取让对方有利的合作行为;第二是威胁,即一方警告对方如果下一次博弈时其采取有损我方的不合作行为,那么,再下一次博弈时就会采取不利于对方的报复行为。当然,承诺与威胁的可信度有多大与双方合作的稳定性成正比,因为承诺与威胁都是在博弈者进行策略选择之前作出的,如果承诺与威胁对博弈者的约束力越小,那么合作的可能性就越小,因此,必须适当加大承诺与威胁的约束力,这是其一。其二,承诺与威胁必须合法合规,使合作协议具有法律效应,一旦出现违约,最终还能通过法院强制执行作保障。

(六)建立健全校企合作的政策导向机制

校企合作能否健康持续发展,政府担当着十分重要的角色。首先,政府要善于通过各种媒介渠道大力宣传,建立崇尚职业教育的社会风尚和舆论氛围。其次,政府要持续出台和完善相关法律政策,以法律法规的形式明确政府、企业、学校、学生在校企合作教育中的权利、责任和义务,解决好各方参与职业教育的驱动力和约束力。不管是世界上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发展的经验昭示,还是成功地从当今“校热企冷”的校企合作困局突围的实践案例中,将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鼓励性政策与不履行职业教育义务的惩罚性政策法规化,已被证明是激励和约束企业参与职业教育非常有效的举措[8]。最后,政府要加大职业教育资金投入。不仅注重对校企合作突出贡献的企业和学校进行重点投入和奖励,更重要的是善于利用财政手段作调节杠杠,去撬动社会资源配置,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和国外教育投资,形成多元化的资金投入来源,通过产权制度、收入分配、人力资源配置等形式,构建深化校企合作的利益机制问题,促进产业链、教学链、利益链的融合。

参考文献:

[1][5]长浩.近年来利益理论研究述评[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5).

[2][3][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82,239,103.

[6]韦朝晖,陈万华.以博弈论视角看泛北部湾合作机制的构建[J].国际经济合作,2010(04).

关于教育双减政策的看法篇10

2014年全县民政工作重点:落实“四个保障”,加强“五项管理”,突出“三个重点”,强化“三个建设”,争取民政资金1亿元以上。

一、落实“四个保障”,发挥民政兜底作用。一是落实防灾救灾体系保障。强化汛期值班,加强物资储备,落实灾民救助和因灾倒房恢复重建政策。进一步加强全县综合防灾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健全完善县、乡、村三级防灾减灾体系,实现“两纵一横”的防灾减灾区域布局,提升全县的防灾减灾水平和抗灾减灾能力,力争归州镇万古寺社区成功申报为“全国综合防灾减灾示范社区”。二是落实困难群体救助保障。认真落实《县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实施细则》,加大城乡低保政策宣传力度,全面开展救助家庭经济状况信息核对工作,规范入户调查、民主评议等程序,强化公示公开,加大动态管理力度,确保符合条件的对象应保尽保。进一步研究完善医疗救助、临时救助、流浪乞讨救助、慈善救助和农村特殊困难群体救助等救助政策。三是落实特殊群体福利保障。强化城乡福利院管理,提升生活质量和服务水平,切实保障“三无”对象、“五保”、孤儿基本生活,继续深入开展“十星级”农村福利院创建活动,力争到“十二五”末,全县农村福利院3所达到全国模范福利院标准、7所达到全省模范福利院标准,其余全部达到全省标准化福利院标准。四是落实优抚安置政策保障。及时足额发放各类优待抚恤补助资金,妥善解决好优抚对象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确保优抚对象稳定。认真贯彻国务院新修订的《退役士兵安置条例》,切实按政策落实好退伍军人安置,对符合安置条件的退役士官妥善安置好工作,定期组织退伍军人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多渠道推荐就业。积极组织开展双拥活动,巩固“全省双拥模范县”创建成果。

二、加强“五项管理”,完善社会公共服务。一是加强项目的争取和建设管理。积极争取民政部门项目资金,挖掘夏明翰烈士的文物史料,筹备夏明翰烈士纪念设施项目的立项工作,积极配合发改、移民、扶贫等部门做好民政事业的项目争取工作。继续高标准、高质量建设“县养老、救灾物资储备中心”、“县福利救助综合服务中心”和茅坪镇第二农村福利院、两河口镇第二农村福利院项目,强化质量监督,争创优质工程,确保2014年年底竣工并投入使用。二是加强社会组织管理。深入调查研究,加大社会组织培育力度,探索社会组织监管办法,组建专班对全县所有登记在册的社会组织进行一次全面的清理整顿,规范社会组织单位等级评估,确保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地发展。三是加强老龄服务管理。认真贯彻落实《县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老龄工作的意见》,切实将老年优待和福利保障政策落实到位。逐步建立起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社会组织为补充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基本框架。四是加强社会事务管理。推进婚姻登记规范化建设,依法依规办理婚姻登记、收养登记,履行好民政部门计划生育工作职责;规范区划地名管理;优化殡葬服务,落实好困难群众殡葬救助制度;拓展福彩销售市场,提高福彩销售能力。五是加强社会工作人才管理。大力培养优秀社会工作人才,发展壮大社会工作者队伍,研究制订激励措施,充分调动社会工作人才为社会工作服务的积极性。

三、突出“三个重点”,推进基层民主自治。一是重点抓好农村“幸福村落”创建。深入调查研究“幸福村落”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和解决办法,为县委、政府当好参谋;突出重点乡镇和骨干村指导,打造“幸福村落”创建亮点;认真总结、推介、宣传典型村落的成功经验,用典型推动全县“幸福村落”建设。二是重点抓好城镇社区规范化建设。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指导社区开展规范服务和自治建设;积极推动县委《关于进一步加强社区建设的意见》得到有效贯彻落实。三是重点抓好第九届村委员会换届工作。深入调查研究,制定工作方案,采取多种形式宣传,掌握重点、难点村情况,提前指导、提前介入,做到一村一策,确保换届选举一次成功。

四、强化“三个建设”,提升民政部门形象。一是以党风廉政建设为重点,强化监督管理。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班子成员切实履行“一岗双责”;扎实开展第十五个党风廉政建设宣传教育月活动;加强廉政风险预警防控体系建设,动态管理廉政风险;开展好行评“回头看”,巩固民主评议政风行风成果;加大民政资金、财务监管力度,确保资金使用安全。二是以“五星级”党组织建设为重点,强化队伍管理。进一步完善组织体系,加强党员队伍和干部队伍建设,深入推进“双创五星”、双联双促、结对共建、“1119”工程帮扶活动,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三是以“五型机关”建设为重点,强化内部管理。强化干部职工政治理论、法律法规和业务学习,提升干部职工能力水平;加强机关作风建设,提升机关效能;加强普法依法治理、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推进依法行政;落实好维稳、安全保密责任,确保社会稳定;规范机关运行秩序,加大对外宣传力度,提升部门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