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学的本质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20:44

生物化学的本质篇1

关键词:生物化学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R4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8(a)-0099-02

生物化学检验质量控制贯穿分析前中后的各个程序中。要提高生物化学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必须严格控制各个程序,进而为临床有效诊治疾病提供客观的检验学依据。目前临床实践十分重视生物化学检验的分析中和分析后质量控制,室内和室间质量控制和质量评价可以很好地控制分析中质量,并使检验结果的准确度和精密度得到很好的保证。为此,笔者在分析生物化学检验分析前质量影响因素的同时,提出有针对性地分析前标本质量控制的具体措施。

1影响生物化学检验分析前质量因素

1.1标本因素

当在病人输入葡萄糖溶液的同一侧肢体、同一方向血管采集检测标本时,所检测的生物化学检验结果为局部血管内血液受到稀释后的失真数据,由此致使送检标本中K+、na+、Cl-出现异常降低而血糖明显增高的关键因素。维生素C具有较强的还原性,可以干扰氧化酶法测定血糖的过程,患者静脉滴注能量合剂中大量维生素C可导致血糖浓度异常降低。能量合剂中含有的大量KCl可异常提高患者血液标本中的K+和Cl-的检测含量;未及时送检血液标本可异常提高其中K+的检测含量;采集并检测静脉滴注5%naHCo3患者输液末端回抽血的血液标本可异常提高Co2结合力的检测值。

标本本身因素。在标本采集前,患者的生理状态、病理变化及其程度和不同的用药治疗和非药物治疗等均可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其中生理因素可使标本检验正常值出现异常波动,如餐后检测无机磷可出现异常增高,检测早晨空腹和夜间血液样本血清铁分别会出现增高和降低现象。标本检验结果与饮食因素和药物因素也有关系,如酗酒会提高7-谷氨酰转移酶、尿酸、乳酸的检测值,会降低血糖检测值。

输液。采集正在输液患者标本,检验结果往往不符合患者的临床表现,不能确定正确的治疗方案,因此,应在输液前或输液后1~2h采集患者的血液标本。如采集输入脂肪乳过程中患者的血液标本,会异常提高患者的血脂检测值水平。

采集标本的时间。早晨空腹采集的血液标本,可以获得较为准确的化验结果,但空腹时间超过24h后所采集的血液标本可使某些检测指标出现异常变化,不能反映真实情况。如空腹时间过久采集的血液标本可使血糖、血清胆红素和甘油三酯出现较显著的异常变化。因此,采集标本时应合理掌握空腹时间,保证获得准确客观的检测结果。

送检和处理标本。采集血液标本后的送检时间与其检验结果之间密切相关。两者间隔的时间越短,越可获得较为准确的检验结果。反之,间隔(放置)时间越长,有的检测项目越容易发生程度不同的变异而出现检验误差,严重影响临床诊疗。如采血后标本放置时间较长,会提高血清钾离子降低血糖检测值,误导临床实践。因此,采集标本后室温保存时间应在2h内及时送检。

1.2标本采集前因素

患者生理状态。患者的性别、年龄、情绪、生理状况、生活习性等都有可能对生化检验结果造成影响。如新生儿的血氧浓度升高会破坏大量的红细胞,从而增加血中间接胆红素,而由于新生儿自身肝缺少葡萄糖醛酸转移酶,会增加总胆红素与非结合胆红素,造成新生儿出现黄疸。为此应在取样前充分了解患者的生理状态。

饮食。告知患者在取样前禁食,排除溶血与脂血等影响。这是由于食物成分可能对检验结果造成直接影响,如甘油三脂会使血清变得浑浊,对采取比浊法进行检验所得的结果造成干扰。

药物。药物的影响在于其化学反应。医务人员应在患者取样前嘱咐其正确合理用药。

运动。运动会影响某些检测结果。在取样的前晚,患者一定要禁止剧烈运动或长时运动,且在取样前要让患者保持10min以上的休息时间。

1.3标本采集过程中因素

采集信息。医务人员在采集取样的过程中应仔细核对患者的性别、年龄、姓名等基本信息,杜绝出错,以免影响医疗质量。

采集部位。按规定对患者进行采血取样。如在静脉采血时,应在正中静脉或肘前静脉进行,特殊情况可在踝部静脉或手臂静脉进行,但应避开皮肤病部位;小儿则可选择颈静脉采血取样。应注意的是,不宜在患者输血或输液侧采血,以免对检测结果造成影响。

采集。患者的改变也可能造成检测结果不一。分析原因是,从卧位到立位的过程中,水分进入组织造成血浆量的减少,进而使生化指标不断升高,此乃生理变异,医务人员应在抽血取样的过程中给予重视,并将采集统一成坐位,避免改变造成的误差。

2检验分析前标本质量控制措施

2.1构建分析前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提高标本的检验结果准确率

根据医院实际和相关规范要求,建立和完善从病人准备、标本采集、标本送检、标本处理等分析前质量管理体系和监督监管机制,不断提高分析前质量控制水平。不断提高生物化学检验各相关部门采集标本合格率,为疾病临床诊治提供高质量服务。

2.2患者准备

患者积极准确配合生化检验是保证检验准确的重要前提。患者进行生化检验前的饮食情况、用药情况、心理状态都会在不同程度影响检验结果。这要求医护人员在患者进行生化检验前,要做好与患者的沟通工作,要详细向患者嘱咐清楚注意事项,采集检验标本时尽量要在患者处于平静的休息状态下进行。采血最佳时间是空腹后12h,空腹时间不足饮食会影响血液成分,但并不是空腹时间越久越好。为避免药物对检验结果的干扰尽可能在检验前停止服用药物,如果不能停用,则在检验结果出来时需要考虑到药物的影响作用对结果造成的偏差。

2.3标本的采集、保存和运送

标本的采集、保存和运送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检验结果。

首先标本采集是生化检验实际开始进行的第一步,标本采集原则上都应该在早晨空腹的情况下进行,对于一些特殊情况要进行特殊的处理,例如对于患有急性心脏病的患者,发病后的4~6h是诊断价值最高的时间,这类患者在这一时间段采集标本对检验效果有利。不要在输血同时采集标本,应在输血完成一段时间以后再对患者进行采血。

标本保存和送检应遵循及时原则。在采集标本后,要正确保存标本并尽快送检。长时间将标本放置于室温条件下易使标本产生变异,影响检验结果。在标本保存和运送中要做好防污染防高温工作,对不符合标准的标本要重新采集。

2.4与临床建立密切的联系,深入开展学术交流

加强检验科室与临床其他科室之间的交流联系,更多地与临床进行深入的学术交流,以此来提供准确的及时的实验检测数据。通过规范化的操作示范、专家讲座、学习资料等方式大力开展培训或考核,使临床工作者认识到分析前质量控制的重要性。这样不仅能加强科室之间的交流学习,使医护工作者达成共识,临床医学紧密地结合检验医学,提升检验医学工作质量。

参考文献

[1]曾洪伟,梁又佳,刘玲,等.临床生化检验的质量控制―标本的采集[J].现代预防医学,2005,32(5):499-501.

生物化学的本质篇2

——人学理论体系初探

——生命自然矛盾及其演化

生命的本质是世界科学之谜。生命本质的奥秘,使人类感到激动,使人类感到困惑。

物质具有物理和化学两种存在状态,物质化学存在具有生命和自然两种存在形式。生命和自然是物质化学存在的两种不同性质形式与状态。物质化学存在所表现出来的两种不同的根本性质分别决定了生命和自然的本质。

人们已知生命的本质是人类尚未认识的世界之谜,但未认识到与此并存的自然的本质同样是尚未认识的科学空白。而且在自然发生史上,先有自然,后有生命,即先有自然本质问题,后有生命本质问题。人类只有先认识了自然本质,然后才能认识生命本质。人类只要未认识自然,就不能真正认识生命。人类认识了生命,又能在更高的水平上认识自然。

以前的研究者仅就生命本身研究生命。只有从生命和自然的联系性入手,从它们产生的共同化学机制入手,从物质化学存在的低级形式——自然入手,探索物质化学存在的高级形式——生命,才能揭开生命和自然这两大奥秘。

本文从化学的角度论证自然的本质是自我否定性,生命的本质是自我完善性,在此基础上提出生命自然矛盾学说,建立生命自然矛盾宇宙论。以生命自然本质理论和生命自然矛盾宇宙论解释生命自然现象和生命自然关系,把自然界、生物界和人类社会统一起来,建立一个新的人学理论体系,建立一种大统一理论框架,试图描述新的完整统一的物质世界的基本图景。

物质化学存在决定生命和自然的本质,生命和自然的本质分别决定生命和自然的根本运动规律和根本存在性质,决定生命自然矛盾,决定生命自然关系,决定生命本质的特殊的高级形式——人的本质,决定生命自然关系的特殊的高级形式——人与自然关系和受其制约的人与人关系。物质的人的高度自我完善性本质,通过其自我表现,自我实现的形式——人的对象性活动创造产生了人的存在。人的存在过程,是人的活动过程,是人的本质对象化过程,是人的本质实现的过程,是人的现实实现的过程,是人的自由实现的过程,是人的需要自我满足的过程,是人自我产生、自我完成、自我满足、自我实现的过程。

在世界是物质的大前提下,生命是什么,自然是什么,生命和自然的关系是什么,是哲学上一切问题的原始出发点。所以,认识物质的化学存在,认识生命自然本质,认识生命自然矛盾,认识生命自然关系,认识人的本质和人的活动,认识人与自然矛盾和人与人矛盾,认识人与自然关系和人与人关系,具有极其重要的本体论、方法论、认识论、宇宙论和人学意义。这将使人们完成由物理决定论、机械决定论、严格决定论即自然单因素决定论向化学决定论、有机决定论即生命自然双因素决定论,由物理宇宙论即自然宇宙论向化学宇宙论即生命自然矛盾宇宙论的转变,将形成生命自然统一的物质世界图景。这将是人类认识的一次突破,一次革命。

一、生命自然本质

生命运动和自然运动同样遵循物理运动和化学运动规律,即不违反自然界规律,生命现象可以还原为物理现象,化学现象,那么,物理运动规律和化学运动规律能不能解释说明生命的本质呢?生命和自然是物质化学存在的两种不同性质形式与状态,是化学现象,低级运动形式的物理运动规律似乎无法解释生命和自然的本质,那么,高级运动形式的化学运动规律是不是可以解释生命和自然的本质呢?即是不是在统一的化学运动中生命和自然表现出不同的化学运动性质呢?是不是存在着人们尚未认识的既对立却又内在统一的生命界化学运动和自然界化学运动两种不同性质的化学运动规律可以分别解释生命和自然的本质呢?生命和自然难道是不可通约的二元世界吗?

物质统一性决定了生命和自然的统一性。物质世界不存在超自然、超化学、超物质的原因。化学运动规律可以解释生命和自然的本质,可以统一生命和自然现象。问题仅仅是:自然界化学运动是低级化学运动形式,生命界化学运动是高级化学运动形式。生命界化学运动同时又是对其与自然界化学运动两者对立的超越。

生命和自然的本质,分别是生命界和自然界的根本运动性质(根本运动规律)和根本存在性质,它分别描述生命和自然是如何产生、运动、变化、转化和存在的,它将能分别统摄和解释一切生命现象和自然现象。

生命和自然是在人们尚未认识的生命界化学运动和自然界化学运动中分别生成、运动、变化、转化、存在的两种不同化学物质。生命界化学运动具有同化异化特殊化学运动形态,自我完善性化学运动性质和有机物化学生成物质;自然界化学运动具有非同化异化一般化学运动形态,自我否定性化学运动性质和无机物化学生成物质。自我完善性化学运动性质和自我否定性化学运动性质分别决定和构成了生命界物质和自然界物质的根本运动规律和根本存在性质,即分别构成了生命和自然的本质。自我完善性和自我否定性构成了生命和自然的本质区别。

自然界化学运动即非同化异化化学运动的性质是自我否定性。化学变化是生成新物质即物质转化的变化,是物质世界最根本性的变化。化学变化是否定原参加化学反应物质存在形式,而肯定所生成物质存在形式的过程。在自然界非同化异化一般形态化学运动中,一种物质自身存在形式被分解了,化合了,被自身破坏了,自我否定了,转变为别一种物质存在形式,转化为异己存在形式;这种新的物质自身存在形式又被分解,化合,被自我否定,又转变为另一种物质存在形式,转化为异己存在形式。自然界化学运动具有自我否定性化学作用,自我否定性化学作用使物质不断从自身存在形式转化为异己存在形式,转化为它的异己物质。在延续不断的非同化异化化学运动中,自然界物质具有异己存在形式,它不具有自我存在形式。自然界化学运动是物质自身存在形式被自我否定性化学作用转化为异己存在形式的过程,即自然界化学运动具有自我否定性性质。

生命界化学运动即原生质同化异化化学运动的性质是自我完善性。哲学意义上的生命界物质在生物学上叫原生质,它由有机物及次要成分某些无机物组成。生命界化学运动是以原生质同化异化矛盾特殊形态进行的。同化作用是无机物合成为有机物的过程,最终表现为大分子有机物蛋白质的合成,并储存能量;异化作用是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的过程,最终表现为蛋白质的分解,并释放能量。在同化异化矛盾运动中,同化作用与异化作用既对立又统一,两者互相依存,互为对方存在的必要条件。同化异化化学运动是自我产生、自我完成、自我满足、自我实现的,即同化异化化学运动具有自主性。在同化异化化学运动中,蛋白质在同一时间里不断分解着,又不断合成着,始终以蛋白质自身存在形式存在着,即在连续的同化异化化学运动中,生命具有蛋白质自我存在形式。在同化异化化学运动中,蛋白质自身存在形式被分解了,自身破坏了,自我否定了,又被合成着,完善者,以新的高级完善的自我存在形式肯定着,超越着;这一高级完善形式又被否定,又被更高级、更完善的自我存在形式所肯定,所超越,所代替。蛋白质否定了它的自身存在形式,又在更高的水平上,在更完善的意义上进行着自我肯定,自我超越。这一否定之否定的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过程循序递进,以至无穷。自我否定性经过否定之否定的扬弃,产生了飞跃,质变为它的对立形式、高级形式和超越形式——自我完善性。原生质同化异化化学运动具有自我完善性化学作用,自我完善性化学作用使原生质不断从自身存在形式转化为自我存在形式。原生质同化异化化学运动是原生质自身存在形式被自我完善性化学作用转化为自我存在形式的过程,即原生质同化异化化学运动具有自我完善性性质。

物质世界存在着生命界化学运动和自然界化学运动两种根本化学运动形式。在不考虑原生质次要成分无机物的情况时,在自然状态下,一切原生质即有机物都是在同化异化化学变化中产生的,一切同化异化化学变化都是由有机物进行的,任何不是处于分解状态的有机物的一切化学变化都是连续不断的同化异化化学变化的一个环节,都属于同化异化化学变化。由此推论,生命界一切化学变化都是由原生质同化异化化学变化构成的,一切原生质同化异化化学变化都属于生命界化学变化;一切生命界物质都是由有机物即原生质构成的,一切有机物即原生质都属于生命界物质。原生质同化异化化学变化构成了生命界化学变化的唯一形态,而其所生成的有机物即原生质则构成了生命界物质的唯一形态;反之,一切非同化异化化学变化则构成了自然界化学变化的唯一形态,而其所生成的无机物则构成了自然界物质的唯一形态。物质世界一切化学变化,都分为具有截然不同的化学运动形态、化学运动性质和化学生成物质的生命界化学运动和自然界化学运动这两种根本化学运动形式,由此,统一的物质世界被截然划分为相对对立的生命界和自然界两大部分。所以,原生质同化异化化学变化构成了生命界化学运动,所生成的具有自我存在形式的有机物即原生质构成了生命界物质;非同化异化化学变化构成了自然界化学运动,所生成的具有异己存在形式的无机物构成了自然界物质。

生命界化学运动和自然界化学运动的性质,分别决定了这两种化学运动所生成特定物质的根本运动规律和根本存在性质,即分别决定了生命和自然的本质。任何物质,都是在化学变化、化学运动中生成、存在、转化的特定化学物质,任何特定的物质存在,都首先是特定的化学存在。化学变化、化学转化是特定物质最根本性的变化,化学运动是特定物质最根本性的运动,化学存在是特定物质最根本性的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物质特定根本化学运动性质,决定了物质特定根本运动性质,物质特定根本化学存在性质,决定了物质特定根本存在性质。在化学特殊意义上,以一定形式存在的物质,在化学运动中生成、存在、变化、转化。物质是如何化学运动的,那么,它就是如何化学存在的。物质特定根本化学运动性质,决定物质特定根本化学存在性质。从特殊上升为一般,在物质一般意义上,同理,以一定形式存在的物质,在运动中产生、存在、变化、转化。物质是如何运动的,那么,它就是如何存在的。物质特定根本运动性质即物质特定根本运动规律,决定了物质特定根本存在性质。由此推论,物质特定根本化学运动性质,决定了物质特定根本化学存在性质,即同时决定了物质特定根本运动规律和物质特定根本存在性质,即决定了特定物质的本质。生命界物质和自然界物质,分别在自我完善性性质的生命界化学运动和自我否定性性质的自然界化学运动中生成、运动、存在、变化、转化、发展着,分别按照自我完善性和自我否定性根本规律运动和存在着,自我完善性化学运动性质和自我否定性化学运动性质,分别构成了生命界物质和自然界物质的根本运动规律和根本存在性质,即分别构成了生命和自然的本质。所以,生命的本质是自我完善性,自然的本质是自我否定性。自我完善性和自我否定性构成了生命和自然的本质区别。

自我完善性具有自身规定性。自我完善性表现为蛋白质,表现为生命任何时间的完善性数值都比以前时间的完善性数值大。自我完善性在自身绝对增长即绝对自我增长中得到实现。自我完善性的绝对自我增长是其自身存在的先决条件。自我完善性性质本身规定了其具有绝对自我增长性,绝对自我增长性是自我完善性自身规定性。从自我完善性及自身规定性即绝对自我增长性可以推论其它自身规定性,即正方向性、不可逆性、不可中断性、自主性、自我加速性、自我复制性、自我修复性、无限自我展开性、无限自我发展性、无限自我产生性、无限自我完成性、无限自我满足性、无限自我实现性、无限自我创造性、无限自我丰富性。因为自我完善性本身即是目的①,所以,所谓目的性,即符合自我完善性目的。自我完善性众多自身规定性是自我完善性无限多样性的表现形式之一,对它的否定,就是对自我完善性本身的否定。自我完善性是高度抽象的哲学新概念。

生命本质和自然本质决定了物质世界存在着生命作用和自然作用两种不同性质的物质化学作用形式。非同化异化一般形态的自我否定性性质的自然界化学运动产生了具有异己存在形式的无机的自然界物质。自然界化学运动的自我否定性化学作用构成了自然作用。自然作用使自然界物质产生异己存在形式。非同化异化化学运动、自然作用和异己存在形式是自然界物质的三个根本特性,是同一事物的三个不同方面。同化异化特殊形态的自我完善性性质的生命界化学运动产生了具有自我存在形式的有机的生命界物质。生命界化学运动的自我完善性化学作用构成了生命作用。生命作用使生命界物质产生并保持自我存在形式。同化异化化学运动、生命作用和自我存在形式是生命界物质的三个根本特性,是同一事物的三个不同方面。蛋白质体现了生命界物质的这三个根本特性,所以,它是生命的体现者,是生命的物质承当物。物质作用主要有物理作用和化学作用两种基本形式,而化学作用又具有生命作用和自然作用两种不同性质的形式。生命作用、自然作用即化学作用与物理作用一样,都是物质作用的形式之一,都是一种物质力量。

二、生命自然关系及其不同的物质存在意义

生命和自然的本质既对立又统一,由此产生了生命自然矛盾,由此决定了生命自然关系,由此决定了生命和自然的不同物质存在意义。

物质运动转化为物质结构和物质存在形式,不同性质的物质运动转化为不同性质的物质结构和物质存在形式。生命自我完善性运动转化为自我组织性结构即自组织性结构和生命物质存在形式,而自然自我否定性运动则转化为非组织性结构和自然物质存在形式。

生命自我完善性运动凝固、沉淀于自组织性结构中,转化为不矛盾的、逻辑的、稳定的关系,即和谐性关系。和谐性是自组织性的本质特性。对和谐性的否定,就是对自组织性的否定,对自我完善性的否定。

和谐性表现为自组织性结构具有必然的、不可分离的紧密性联系。自组织性结构作为一个整体运动着,变化着,并作为一个整体对内部变化和外界环境变化作出反应。同时,紧密性联系表现为自组织性结构内部的联系性水平比它与外界环境的联系性水平高,即自组织性结构具有整体性。整体性是紧密性联系的必然表现。

和谐性表现为自组织性结构的自我调节性作用。生命运动的自主性决定了生命运动的和谐性是自我产生、自我完成、自我满足、自我实现的。自组织性结构不断自我调节,使生命运动和谐地进行下去。生命在自我调节性运动中实现和谐性运动。自组织性结构是一个自我调节性物质系统。

和谐性直接表现为自组织性结构的有序性。有序性使以蛋白质分子为代表的自组织性结构具有了特定顺序性,使复杂的生命运动具有了秩序性、节律性。

和谐性、紧密联系性、自我调节性、有序性即协同性、指向性、合理性,而非随机的自组织性结构产生了目的性功能。所谓目的性即符合自我完善性目的。

自组织性结构具有和谐性关系、紧密性联系、自我调节性作用、有序性结构、目的性功能五种机能,即自组织性具有和谐性、紧密联系性、自我调节性、有序性、目的性五种特性。自组织性是自我完善性自身规定性之一,是自我完善性无限多样性的表现形式之一。

自我完善性与自我否定性是性质根本对立的,所以,自我完善性运动产生自组织性结构和生命物质存在形式,而自我否定性运动则产生非组织性结构和自然物质存在形式。但自我否定性化学运动在否定原参加化学反应物质存在形式的同时,又是对所生成物质存在形式的肯定,而自我完善性化学运动,又是通过自我否定性化学作用实现其自我完善性化学作用的,所以,自我完善性与自我否定性又具有同一性。自我否定性是简单否定的可逆的间断过程,自我完善性是否定之否定的不可逆的不可间断过程,自我完善性是自我否定性的否定之否定,是对自我否定性的革命性超越。自我否定性是自我完善性不完全的、不完备的、不完善的、非超越的、非本质的低级形式,自我完善性是自我否定性完全的、完备的、完善的、超越的、本质的高级形式。自我否定性在不完全的、不完备的、不完善的、非超越的、非本质的意义上也是一种自我完善性,两者又是统一的。自我完善性本身构成了狭义自我完善性,自我完善性与自我否定性构成了广义自我完善性。同理,自组织性与非组织性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非组织性是自组织性的低级形式,自组织性是非组织性的高级形式,自组织性与非组织性构成了广义组织性。广义自我完善性、广义组织性即广义和谐性、广义紧密联系性、广义自我调节性、广义有序性、广义目的性是物质属性之一,具有普遍性意义。同理,自然是物质的低级存在形式,生命是物质的高级存在形式,两者即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物质统一性必然决定了自我完善性与自我否定性的统一性,自组织性与非组织性的统一性,和谐性与非和谐性的统一性,决定了生命物质存在形式与自然物质存在形式的统一性。自我完善性与自我否定性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构成了生命自然矛盾。

生命界物质运动规律是自我完善性的,自然界物质运动规律是自我否定性的;生命界物质结构是自组织性的,自然界物质结构是非组织性的;生命界物质关系是和谐性的,自然界物质关系是非和谐性的;生命界物质具有自我存在形式,自然界物质具有异己存在形式;生命界物质运动是否定之否定的、不可逆的、不可中断的、绝对自我增长的绝对自我发展过程,自然界物质运动是简单否定的、可逆的、间断的过程;生命界物质是物质的高级存在形式,自然界物质是物质的低级存在形式。物质的自我满足性在生命界表现为它的高级形式自我存在形式,自我完善性,自主性,生命需要自我满足性;物质运动的规律性在生命界表现为它的完备形式自组织性即和谐性,有序性,自我调节性,目的性;物质的发展性在生命界表现为绝对自我增长的自我进化性,自我进步性;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在生命界表现为不可分离的紧密性联系。在自然界,自我否定性规律使物质运动互相干扰、抵触、冲突、对立,使物质存在形式生成着、发展着,又分解着、转变着、破坏着、否定着、退步着,使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被“离散”了、“阻断”了、“掩盖”了。物质的自我满足性,物质运动的规律性,物质的否定之否定性,物质的发展性,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物质存在的辩证法意义,在物质存在的低级形式——自然物质存在形式中以不完全的、不完备的、不完善的形式表现出来,即不能得到本质意义上的实现,而在物质存在的高级形式——生命物质存在形式中以完全的、完备的、完善的、现实性的形式表现出来,即得到本质意义上的实现,并随着生命世界的发展,不断在更高的水平上得到实现。生命与自然的本质不同使其具有了不同的物质存在意义。

物质统一性和生命自然统一性决定了生命世界不存在超物质、超化学、超自然的原因。生命的化学存在性质是自我完善性,化学存在形式是有机物,化学存在状态是自我存在形式;自然的化学存在性质是自我否定性,化学存在形式是无机物,化学存在状态是异己存在形式。生命和自然是在两种不同化学运动中分别生成、存在、变化和转化的两种不同化学物质体系,是物质化学存在所表现出来的两种高低不同的性质形式与状态,由此决定和构成了物质存在的两种高低不同的性质形式与状态。不能到物质、物质存在和物质化学存在之外去寻找生命和自然的本质。同时,自我完善性是自我否定性的对立形式、高级形式、超越形式,它与自我否定性相比,具有绝对自我增长性、自主性、自组织性、目的手段统一性等众多自身规定性。这又有助于我们认识生命不同于自然的人们现在还无法解释的神奇性质,神奇现象。

三、生命自然矛盾及其演化

生命本质和自然本质决定了生命自然矛盾的性质,生命作用和自然作用的大小决定了生命自然矛盾的状态。在生命自然矛盾运动中,生命作用力图把自然自我完善性化、组织化、和谐化,自然作用则力图把生命自我否定性化、非组织化、非和谐化;生命作用力图统治、支配、压迫自然作用,自然作用则力图统治、支配、压迫生命作用。生命作用在更大程度上是作为一种革命性、建设性、和谐性、有序性、正义性力量出现的,自然作用在更大程序上是作为一种破坏性、非和谐性、无序、暴虐、邪恶、可怕的力量出现的。自我完善性的绝对自我增长使生命本身、生命自然矛盾和自然不断依次发生革命性的改变,使整个物质世界广义自我完善性水平不断提高。生命自然矛盾运动是生命作用与自然作用互相斗争、互相抗衡、彼此消长的过程,是生命自我完善性运动和自然自我否定性运动的动态平衡。

在生命自然矛盾运动中,生命作用与自然作用的不同力量对比。决定了不同的生命自然矛盾状态,相继演化产生三个不同的生命自然矛盾构图。

(一)生命自然矛盾第一构图

从自然界进化出它的化学对立物和化学超越物——生命,从此开始了生命自然矛盾及其演化过程。在生命诞生之初,生物自我完善性水平极其低下,自然自我否定性绝对值水平相对具有极高的数值,而生命作用异常微弱,自然作用异常强大,自然作用绝对大于生命作用,自然作用绝对统治、支配了生命作用。这样,自然自我否定性规律在相当大的程度上统治支配了动物行为和生物关系。这表现为生存竞争,优胜劣败,同类相残,弱肉强食,表现为动物的兽性。生命本质即自我完善性规律在生物体内得到实现,而在动物行为和生物关系中仅仅得到很少的部分有限的实现,即不能得到完全的实现。

在自然作用统治生命作用的情况下,自然与生命的对立,自然对生命的压迫,产生了自然与生命的非和谐性关系。自然非和谐性通过自然生命非和谐性关系否定、破坏着生命相对和谐性,表现为生命非和谐性,即表现为生物体、动物行为和生物关系非和谐性。这表现为生物的疾病、自然伤害、生物伤害、非自然死亡、种群灭绝,甚至物种灭绝。生命自主性、自组织性特别是自我调节性,决定了生命在感应自然运动的基础上,自我调节自身运动,通过具有方向性、目的性的自身自我完善性变异主动适应自然变化,使生命与自然保持不矛盾的和谐的关系,即生命自然和谐性关系,从而使占统治支配地位的自然自我否定性、非组织性、非和谐性不直接否定、破坏生命自我完善性、自组织性、和谐性,以实现生命和谐性的目的。这样,生物界成为自然界的附庸和组成部分,生物界被称为“生命自然界”,自然界和生命自然界被统称为“大自然”。这样,产生了生命自然矛盾第一构图:“自然——生命自然界”。生命被自然同化了,生命自然矛盾在自然的基础上实现了第一次原始大统一。

(二)生命自然矛盾第二构图

生命自我完善性水平的绝对自我提高,产生了具有高度自我完善性水平的迄今为止生命存在的最高形式——人。

1.人的本质

人的本质是人的高度自我完善性,这个高度自我完善性自我表现和自我实现的形式是人的对象性活动。

在生物界,自然自我否定性绝对值水平绝对高于生命自我完善性水平,自然作用绝对大于生命作用。在生命自然矛盾运动中,自我完善性绝对自我增长着,生命作用不断增加着,自我否定性和自然作用在比值上相对减小着,生命作用对自然作用的统治程度越来越大,自然作用对生命作用的统治程度越来越小。这样,当动物自我完善性水平绝对自我提高一旦超过自然自我否定性绝对值水平临界点,即生命作用一旦超过自然作用临界点,这时,生命自我完善性转化为人的高度自我完善性高级形态,而超过自然作用的生命作用部分进化为人的本质力量高级形态,产生了具有高度自我完善性水平和高度自组织性结构、高度自组织性机能的新物质——人的大脑,同时,动物的运动机能进化为人的活动高级形态,即动物进化为人。

一定的物质运动,产生一定的物质结构,一定的物质结构,又产生一定的物质机能。高度自我完善性运动,产生人的大脑的高度自组织性结构和高度自组织性机能。人的大脑的高度自组织性结构和高度自组织性机能使动物自我否定性的行为转化为人的自组织性活动,从而使与人相对立的自然界组织化,即和谐化、紧密联系化、自我调节化、有序化、目的化了。人的大脑的高度自组织性结构是人的高度自我完善性和人的本质力量的物质载体。从动物到人,首先是物质本体的变化,即人的大脑高度自组织性结构的产生,然后是物质机能的变化,即人的大脑高度自组织性机能及这种机能所支配的人的自组织性活动的产生。人的高度自我完善性,产生了人的自组织性活动,从而把自然界组织化了,即人的本质对象化了。人的本质通过人的组织性、对象性活动,体现为人的本质力量。体现在人的活动当中的人的高度自我完善性和人的本质力量把自然界自我完善性化、组织化、和谐化,即人化,赋予非组织性的自然界外在组织性特性,产生人统治、支配的人化自然,产生了人的对象性存在。人化自然是人类活动的产物,是人类创造、改造和变革的自然,是人类统治、支配和征服的自然,人化自然绝对值的大小和其外在组织性水平的高低,标志着人类对自然界的统治程度。

在生命自然矛盾中,人的绝对自我提高的高度自我完善性水平绝对高于自然自我否定性绝对值水平,人的本质力量在质量上绝对大于自然作用,由此决定了人是生命自然矛盾的主体,这个主体把自然当作对象,由此决定了人的主体性,即决定了人的本质、人的本质力量和人的活动的主体性,人是主体性存在物,由此决定了人的对象性,即决定了人的本质、人的本质力量和人的活动的对象性,人是对象性存在物。只有主体性存在的人,才能是对象性存在的人;主体性存在的人,必然是对象性存在的人;主体性存在水平越高,对象性存在水平就越高。同理,只有主体性活动的人,才能是对象性活动的人;主体性活动的人,必然是对象性活动的人;主体性活动水平越高,对象性活动水平就越高。人的自我完善性水平越高,人的本质力量水平越高,人的活动水平越高,人的主体性活动即自主性活动水平和对象性活动水平越高,人的主体性存在水平和对象性存在水平就越高。

物质统一性,生命本质与自然本质的统一性,人的本质与自然本质的统一性,是人和人的活动存在的前提和基础,是人和人的活动的主体性和对象性存在的前提和基础。自我完善性与自我否定性既对立又统一,前者是后者的完全的、完备的、完善的、超越的、本质的、高级的形式,后者是前者的不完全的、不完备的、不完善的、非超越的、非本质的、低级的形式,前者具有绝对自我增长性、自主性、自组织性、目的手段统一性等自身规定性,人的高度自我完善性水平绝对高于自然自我否定性绝对值水平,人的本质力量在质量上绝对大于自然作用,这是人和人的活动产生的必要条件,是人和人的活动的主体性和对象性产生的必要条件,同时,也规定了人和人的活动相对于自然而言的单向性、指向性的主体性和对象性的本质内容。若生命与自然只有对立没有统一,则人和人的活动的对象性以至主体性没有存在的可能,人的活动以至人本身没有存在的可能;若生命与自然只有统一没有对立,则人和人的活动的对象性以至主体性没有存在的必要和意义,人的活动以至人本身没有存在的必要和意义。生命与自然的统一性,生命与自然的对立性,生命与自然的本质区别,其中缺少任何一个条件,都不可能有人和人的活动的主体性和对象性,都不可能有人和人的活动。主体性和对象性,是人的高度自我完善性无限多样性的表现形式之一,是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

动物进化为人的第一个直接变化就是人的自我完善性水平绝对高于自然自我否定性绝对值水平,人的生命作用绝对大于自然作用,这同时意味着人的自我完善性水平绝对高于动物自我完善性水平,人的生命作用绝对大于动物生命作用,它们共同体现为人的大脑的高度自我完善性水平和高度自组织性水平的产生,体现为人的本质力量的产生,体现为人的组织性、主体性和对象性活动的产生。人的高度自我完善性,产生了人的本质力量,产生了人的大脑的高度自组织性结构和高度自组织性机能,由此产生了组织性、主体性、对象性的人的活动,以及这个活动的创造物——人、人化自然、人化人与人关系、人化物质信息,产生了人的现实、人的自由、人的需要、人的世界。所以说,人的高度自我完善性构成了人的本质,而人的活动,构成了人的高度自我完善性自我表现和自我实现的形式。

人的高度自我完善性,人的本质力量,人的大脑,人的组织性、主体性和对象性活动及其它们的创造物——人化自然、人化人与人关系、人化物质信息、人的现实、人的自由、人的需要、人的世界的产生,标志着人的诞生,标志着人的主体地位的开始形成,标志着生命从自然中独立出来,开始了生命与自然的对立、对抗关系,标志着由自然统治生命向生命统治自然转化的开始,是人类从自然对生命的统治及受其制约的人对人的统治中解放的起点。这样,生命自然矛盾第一构图:“自然——生命自然界”演化为生命自然矛盾第二构图:“人——人化自然——自然”。

2.人的活动

人的本质与动物生命本质的差别,即人的高度自我完善性水平与动物自我完善性水平的差别,决定了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决定了人的本质力量与动物生命作用的根本区别,决定了人的活动与动物行为的根本区别。生命自我完善性水平的自我绝对提高,产生了迄今为止物质世界自我完善性水平最高并绝对自我提高的物质——人的大脑。人的大脑绝对自我提高的高度自我完善性水平,永远高于与人的大脑相对的人的生命有机体自我完善性水平,生物自我完善性水平,人化世界外在组织性水平和自然界自我否定性绝对值水平,即绝对高于与人的大脑相对的外部世界自我完善性和自我否定性绝对值水平,人的本质力量在质量上绝对大于自然作用,所以,人能够按照自身即人的大脑的高度自我完善性、高度自组织性水平内在尺度改造世界,创造自我完善性化、组织化、和谐化即人化的对象世界。人是万物的尺度。而动物自我完善性水平绝对低于自然自我否定性绝对值水平,其生命作用绝对小于自然作用,所以,动物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受自然自我否定性规律支配,不足以使外部世界自我完善性化、组织化、和谐化,动物关系反而被自然自我否定性化、非组织化、非和谐化,所以,动物只能带给环境自我否定性为主的变化,消极地适应环境,在一定程度上泯灭于自然环境中,被环境同化。人的活动与动物行为具有本质的区别。

人的高度自我完善性,人的本质力量决定了人的活动是主体的对象性活动,这种主体的对象性活动的实质是使对象世界组织化。人的活动使非组织性和相对非组织性的对象世界组织化的能力,构成了人的活动的能动性。人的大脑是物质世界自我完善性水平最高并绝对自我提高的物质。人的物质存在、人的化学存在、人的生命存在的自我完善性水平绝对自我提高,使人的大脑不断创造进化产生迄今为止物质世界尚未存在的更高水平的自我完善性和自组织性结构、自组织性机能、自组织性形态,并使人的大脑支配的活动不断在更高的水平上,创造并赋予了人化自然乃至整个对象世界本来不具有的外在组织性特性,所以,人的活动具有创造性特性。人的活动是组织性、主体性、对象性、能动性、创造性、社会性活动。组织性是人的活动的本质特性。组织性外化体现为人的活动改造世界、变革世界的实践性。人的活动的组织性、主体性、对象性、能动性、创造性和社会性②特性无非是人的高度自我完善性所具有特性的反映。

认识活动是人类活动的特殊形式,所以,认识活动具有特殊的活动对象、活动机制和活动特性。

认识活动的对象是什么?认识活动的直接对象是物质信息。

信息是什么?信息是物质广义组织性自身状态的内容和形式,是物质存在性状的全部内容,即物质运动、物质结构、物质机能、物质形态、物质存在形式、物质存在方式所呈现性状的全部内容。信息具有广义自我完善性和广义组织性性质,由此决定了信息在物质存在中具有相对自由独立意义和相对能动意义。自我完善性绝对自我增长性、自我加速性决定了物质广义组织性水平越高,其单位物质信息量越大。信息是物质具有普遍性意义的属性。

认识活动的机制是什么?在人类活动过程中,人的大脑的高度自组织性机能把物质实体组织化了,构成了实践活动,把物质信息组织化了,则构成了认识活动。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都是用自组织性方法改变世界,两者都统一于物质存在的广义组织性结构,都统一于物质存在的广义组织性属性。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共同实质都是组织化、对象化活动。物质具有绝对相对、无限有限、一般个别、普遍特殊、抽象具体两重性、对立统一性和由相对性特性向绝对性本质特性超越的发展性。物质发展、生命进化、生命自我完善性水平绝对自我提高,产生了具有高度绝对性本质特性和高度自组织性特性的人的大脑。信息具有绝对相对两重性和广义组织性性质。但人的大脑的高度绝对性本质特性水平绝对高于外部世界物质信息的绝对性本质特性水平,人的大脑的高度自组织性水平绝对高于外部世界物质信息的广义组织性水平,所以,相对于人的大脑的高度绝对性本质特性来说,认识对象——物质信息具有相对相对性特性,而相对于人的大脑的高度自组织性来说,认识对象——生命界物质信息具有相对非组织性性质,自然界物质信息具有绝对非组织性性质。相对相对性特性、广义组织性性质和绝对与相对非组织性性质使物质信息表现出本质现象、非本质现象及假像杂然纷呈的特征。物质信息的相对相对性特性和绝对与相对非组织性性质,使人的感官感觉到的外部世界原始物质信息是相对性的,非组织性即非和谐性、非紧密联系性、非自我调节性、非有序性、非目的性的。人的感官只能反映物质具体性、特殊性、个别性、有限性、相对性、非组织性、非本质性存在,只能反映物质互相矛盾的信息和现象。人的大脑的高度绝对性本质特性和高度自组织性机能把零乱无序、互相矛盾、互相抵触、相对性存在的非组织性物质信息予以“组织性处理”,赋予其绝对性本质特性和外在组织性特性,使其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原来就具有的绝对性、无限性、一般性、普遍性、抽象性、组织性本质特性,使人能够认识物质世界本质的、内在的、普遍性的联系,使人形成物质世界完整和谐统一的图像,形成“物质一般”的抽象概念。人的大脑的高度绝对性本质特性水平和高度自组织性水平越高,其赋予物质信息的绝对性本质特性水平和外在组织性水平就越高,使物质信息的绝对性、组织性本质特性实现的水平就越高,人的认识水平就越高。物质由相对性特性向绝对性本质特性自我超越,即物质的发展性,构成了人的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根本动力。而人的大脑的高度绝对性本质特性和高度自组织性机能,则构成了这种飞跃的具体机理。人的大脑的高度绝对性本质特性和高度自组织性机能使物质信息实现绝对性、无限性、一般性、普遍性、抽象性、组织性本质特性的能力,构成了人的抽象思维能力。一定水平的抽象思维能力构成了人类理性。只有人类理性才能认识物质绝对性、无限性、一般性、普遍性、抽象性、组织性存在,才能认识物质世界的本质。

认识活动的特性是什么?物质是世界的本原。认识是物质的人对物质的反思。人能认识物质是因为人本身是物质,人的认识结构必然是物质本身的原始结构,人的认识机能必然是物质本身的原始机能。认识主体包括认识器官——人、人的大脑与物质客体同样是一种物质存在,同样具有广义组织性结构与广义组织性机能,生命自我完善性与自然自我否定性具有统一性,由此构成了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的物质基础。自我完善性水平的绝对自我提高,一方面使自我完善性水平表现为绝对至上性,另一方面,又使任何既定的自我完善性水平都表现为绝对相对性。物质绝对相对矛盾及两重性,生命自然矛盾即自我完善性与自我否定性的本源对立,自我完善性水平绝对至上性和绝对相对性矛盾本身,认识主体人的高度绝对性本质特性与认识对象物质信息相对相对性特性的本源对立,认识主体人的高度自组织性与认识对象物质信息绝对与相对非组织性的本源对立,认识主体人的自我完善性水平绝对相对性与个体差异,构成了人类认识错误和人类认识相对真理性的根源。人类认识错误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不可避免的。人的大脑是物质世界自我完善性水平最高并绝对自我提高的物质,它绝对高于与它相对的外部世界自我完善性和自我否定性绝对值水平,所以,人能够认识自在的和自为的即人自己创造的世界,世界是可知的。自我完善性水平的绝对至上性决定了人的认识在本质上是至上的。人类认识在本质意义上,在自我完善性水平绝对至上性意义上,具有绝对真理性。自我完善性水平具有绝对至上性和绝对相对性两重性,所以,人类认识具有绝对真理性与相对真理性两重性,是两者的统一。绝对真理性和相对真理性是人类认识的两个不同方面。无论是绝对真理,还是相对真理,都不能脱离对方存在,即不能以纯粹的、独立的形态出现。

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相互作用的机理是什么?一定水平的人的大脑的自组织性结构和自组织性机能,产生一定水平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人们对自在物质客体的认识,形成“一次性组织化”认识,而对被这个认识指导下的实践活动所组织化了的自为物质的认识形成“二次性组织化”认识。二次性组织化认识水平比一次性组织化认识水平高。且实践活动水平越高,即赋予物质实体的外在组织性水平越高,则二次性组织化认识水平也越高。二次性组织化认识,构成了实践活动对认识活动动力作用的机理。同时,提高了的二次性组织化认识,一方面向外直接指导实践,使实践活动水平提高,使物质实体的外在组织性水平提高,使人形成新的更高水平的二次性组织化认识,一方面向内通过认识主体与认识对象的相互作用,通过二次性组织化认识活动的产物——外在组织性的知识、理论、理论体系的外在能动作用,使人的大脑的自组织性机能水平并最终使自组织性结构水平提高,使人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水平提高,也使人形成新的更高水平的二次性组织化认识,使认识与实践,主体与客体形成互相促进的罗旋式上升发展。认识活动指导实践活动,使物质组织化;组织化的物质实体、物质信息又通过认识活动的反馈作用,使人的大脑组织化,通过人的需要自我满足,使人组织化。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不可分离,人类认识实质上是二次性组织化认识。人的自我完善性水平绝对自我提高使实践活动水平不断提高,这样,使二次性组织化认识水平也不断提高。所以,实践活动是认识活动的动力,认识活动对实践活动又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互相渗透,互相促进,共同推动人类活动的发展,共同推动人类的进步。

人类活动的方法论意义是什么?哲学是本体论、方法论和认识论的统一。本体论是对物质本身的高度抽象认识,说明物质是什么。本体论是方法论、认识认的物质客体,方法论、认识论是对物质客体存在性状、属性、功能、作用、形式、方式,如绝对相对两重性和对立统一性、自我满足性、运动、结构、机能、形态、存在形式、存在方式、变化、转化、发展、普遍联系、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自我否定性、非组织性、自我完善性、自组织性、广义自我完善性、广义组织性、生命自然矛盾等的描述、解释、说明,说明物质是怎样存在的。本体论是第一性的,方法论、认识论是第二性的。物质是什么,决定了物质是怎样存在的;物质是什么,是怎样存在的,物质的人就只能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认识和改变物质世界。物质具有广义组织性结构,人的大脑的自组织性结构和自组织性机能通过人的活动把物质客体(包括物质实体和物质信息)组织化了,即自组织性的人把广义组织性的物质组织化了。一定水平的本体论,产生一定水平的方法论和认识论,本体论水平的提高,使方法论和认识论水平提高,同时,方法论、认识论水平的提高又可以反过来促进本体论水平的提高。所以,系统科学,一般系统论,介于科学方法论和哲学方法论之间的系统方法论的出现,即方法论的进步,又呼唤着新的物质观的产生。这样,新的深化的物质观即广义组织性结构构成了新的方法论和认识论的物质客体。广义组织性结构构成了本体论概念,广义组织性机能则构成了方法论和认识论概念。组织性一身而二任,本体论与方法论、认识论巳经融合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在一个新的高度上达到了统一。物质本体存在的广义组织性属性、人的大脑的高度自组织性属性直接构成了自组织性方法论和自组织性认识论的理论基础、理论来源,即自组织性——和谐性、紧密联系性、自我调节性、有序性、目的性构成了自组织性方法论和自组织性认识论理论。

3.人的本质的实现

在生命自然矛盾运动中,自然自我否定性、非组织性、非和谐性通过自然对人的统治、支配、压迫,自然与人的对立、非和谐,表现为人对人的统治、支配、压迫,人与人的对立、非和谐。人对人的统治、支配、压迫,人与人的对立、非和谐是自然对人的统治、支配、压迫,自然与人的对立、非和谐的反映,是自然对人的支配性影响的结果,从更根本的意义上说,是自然自我否定性本性的曲折反映,另一方面,在次要的意义上,也是人的自我完善性水平绝对相对性即相对低下的结果。人的本质力量,人的活动在把自然自我完善性化、组织化、和谐性的同时,把原来被自然自我否定性、非组织性、非和谐性支配的人与自然关系并从而使人与人关系自我完善性化、组织化、和谐化了。人只有支配了自然,才能支配人与自然关系和人与人关系。人的本质力量,人的活动在多大程度上按照自我完善性目的统治、支配了自然,人类就在这个程度上,也只能在这个程度上按照自我完善性目的支配人与自然关系,并在这个程度上把自己从自然对人的统治中解放出来,人类就在这个程度上,也只能在这个程度上按照自我完善性目的支配人与人关系,并在这个程度上把自己从人对人的统治中解放出来,人的本质,人的自由就在多大程度上具有实现的可能性与现实性。生命自然矛盾决定了人的本质和人的自由的实现,只有在人的活动特别是实践活动所创造的自我完善性世界、自组织性世界、人化世界才是可能与现实的。人的存在过程,即人的活动过程,即人的本质对象化过程,即人的本质实现的过程,即人的自由实现的过程。人的本质的实现,即人的本质对象化,即人的自由。自由即人的本质的实现,自由是人的本质规定。

动物的本质是动物生命自我完善性。自我完善性在动物生物体内的实现,在动物关系中如亲子关系、配偶关系、种群内部关系、物种间关系(如共生关系)等的很少的部分有限的实现,及在自然界的极其有限的实现如筑巢,构成了动物生命本质实现的内容。生物自我完善性水平绝对低于自然自我否定性绝对值水平,其生命作用绝对小于自然作用,所以,动物的生命本质不能得到完全的实现。人的高度自我完善性水平绝对自我提高并绝对高于自然自我否定性绝对值水平,不断增长的人的本质力量在质量上绝对大于自然作用,所以,人的本质具有完全实现的可能性与现实性。人的高度自我完善性,构成了人的抽象本质、一般本质、普遍性本质、共同本质、类本质、内在本质。人的高度自我完善性,人的本质力量规定了人的本质的对象性,规定了人的活动的对象性。人的抽象的高度自我完善性本质通过对象性活动在人的生物体、自然界、人与人关系和物质信息中的实现,构成了人的本质实现的内容。人的本质的实现,构成了人的抽象本质的具体的、外在的、感性的现实形态。人的本质是生命本质的本质实现。

在人的本质在自然界、人与人关系和物质信息中实现即人的本质实现的三个基本途径中,人征服自然的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维持其生命存在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活动。同时,人只有征服了自然界,才能征服人与人关系;人的本质只有在自然界得到实现,才能在人与人关系中得到实现。人只有进行征服自然的物质生产活动即物质实践活动,才能产生二次性组织化认识,为人类认识提供根本动力,人的本质才能在物质信息中最终得到实现。所以,人征服自然的物质生产活动,在人的活动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所以,人的高度自我完善性水平,高度自组织性水平,人的本质力量水平,人的组织性、主体性、对象性活动水平,首先直接体现为人的物质生产活动水平即人类生产力水平。人的进化,人的本质的高度自我完善性水平绝对自我提高,使人的本质力量,人的组织性、主体性和对象性活动,人的物质生产活动,生产力的自我完善性水平不断提高,由此使人的本质实现的水平不断提高,由此使人的物质存在、人的化学存在、人的生命存在、人的大脑结构的自我完善性水平不断提高,由此使人化自然的外在组织性水平不断提高,由此使人化人与人关系即生产关系、社会关系的自我完善性水平不断提高,由此使生产方式、使经济基础、使上层建筑的自我完善性水平不断提高,由此使社会形态的自我完善性水平不断提高,由此使人化物质信息的自我完善性水平不断提高,由此使人的自由、人的需要实现水平不断提高,由此使人的主体性存在水平和对象性存在水平不断提高,而自然自我否定性对其的统治、支配水平则不断相应降低,从而推动着人类和社会的进步。人、人的本质、人的活动、生产活动创造着对象化的人、人化自然、人化人与人关系和人化物质信息及它们的共同构成物——生产力、生产关系、社会关系、生产方式、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社会形态、人的意识、人的现实、人的自由、人的个性、人的文化、人的需要,即创造着人和人的世界。人、人的本质表现为人的对象性活动,人、人的本质、人的活动展开为人和人的世界。

在人的本质在自然界、人与人关系和物质信息中实现的三个基本途径中,自我否定性的自然界、非生命界、物质存在的低级形式、客体世界、人化自然的外在组织性无法现实地、感性地表现出主体生命世界人的高度自我完善性的自身丰富性。人只有在征服自然的基础上,才能建立属人的人与人关系。所以,在人的本质在人的生物体内实现,即人的本质实现的最低层次的基础上,人的本质在自然界的实现,构成了人的本质实现的高级层次,在此基础上,人的本质在人与人关系中的实现,则构成了人的本质实现的最高层次。而人的活动是有意识的活动。人的意识活动,即把物质信息组织化的活动,则融入把自然界和人与人关系组织化活动等其它人的活动中。人在多大程度上按照自我完善性目的征服了自然,就在相同程度上按照相同目的征服了人与人关系,自我完善性在人与人关系中的实现是其在自然界实现的天然尺度。人的活动所创造的属人的人与人关系中,既体现着人的本质在人与人关系中的实现,又体现着其在自然界的实现,体现着既定的、现实的生命自然矛盾,体现着人的本质力量与自然作用的现实力量对比,体现着现实的人的一切特性,体现着人的本质的现实形态,凝结着人的高度自我完善性、高度自组织性及人的活动的无限多样性的表现形式。人与人关系,人的社会关系隐藏着作为人的人的一切秘密,具体体现着人的高度自我完善性的最高表现形态和全部丰富性,高度体现着人的本质的实现水平,人的本质的实现具体、集中、现实、感性地表现为人的社会关系。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③

人的本质无非是物质的人、化学的人、生命的人、感性的人的根本抽象性质,是人的物质秉赋。人是人的本质的物质承当物。离开了人,没有人的本质。没有没有人的人的本质。

马克思在论述人的本质时,分别谈到了类本质、人的自由、人的活动、人的社会关系、人的需要等。类本质即物质的、感性的、现实的人的抽象本质、一般本质、普遍性本质、共同本质、内在本质,即人的高度自我完善性;人的活动是人的本质的产物,是人的本质自我表现和自我实现的形式;人的社会关系、人的需要和人的自由是人的本质和人的活动的产物。所以,人的活动、人的社会关系、人的需要及其自我满足、人的自由,是人的本质的实现,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是抽象的人的本质的外在的、感性的不同表现形态之一。人的活动,是物质的人的自我完善性性质的活动,人的社会关系是物质的人与物质的人的自我完善性关系,人的需要是物质的人的自我完善性需要,人的自由是物质的人的自我完善性现实,自我完善性世界。这种活动、这种关系、这种需要、这种自由是由人的高度自我完善性本质,归根结底,是由物质的人派生出来的。

人性是人的高度自我完善性未受自然自我否定性支配影响的一种本真状态,理想状态,是人的高度自我完善性本质的无限多样性的表现形式之一。人的本质和其自身规定性——绝对自我增长性、正方向性、不可逆性,决定了人性是人的生命本性,人性本善,人性恶、阶级性是自然自我否定性对人的支配性影响的结果,同时,在次要意义上,是人的自我完善性水平绝对相对性的一种表现。随着人的自我完善性水平绝对自我提高和自然自我否定性对人的支配性影响的消亡,人性恶,阶级性也将消亡。在本质意义上,在自我完善性水平绝对至上意义上,在理想世界里,人性至善至美。人性只有在人的本质完全实现以后,才能完全实现,只有在高度自我完善性理想世界才能完全实现。

人的物质存在、人的化学存在、人的生命存在、人的高度自我完善性绝对自我增长性和生命自然矛盾运动,决定了人、人的本质、人性是历史变化、历史发展的过程,决定了人的活动、人的本质的实现,人性的实现、人的社会存在、人的现实、人的自由、人的个性、人的文化、人的需要、人的世界也是一个历史变化、历史发展的过程,即决定了人是历史性的人。所谓绝对的、抽象的、固定的、永恒不变的人的本质和人性是对自我完善性自身规定性,即自我增长的绝对性、正方向性、不可逆性的曲折反映

4.人的存在

人的存在由几个不同层次构成:(1)人的物质存在;(2)人的物理存在;(3)人的化学存在;(4)人的生命存在;(5)人的社会存在;(6)人的本质存在。

人首先是一个物质的人,无论是人的物理存在、人的化学存在、人的生命存在,还是人的社会存在、人的本质存在,其本体都是人的物质存在。自我完善性化学存在构成了人的生命存在。人的社会存在即人和人的活动及他们所创造的一切,即人和人的世界,即人的现实存在。人的本质存在即人的本质完全实现的存在,即人的自由存在。

人的存在是人的活动创造对象性世界的过程,是人的本质对象化过程,是人的本质在生命自然矛盾中实现的过程,是人自我创造人的物质存在,人的化学存在、人的生命存在、人的社会存在、人的本质存在的过程,是人自我创造人和人的世界的过程,是人自我创造、自我完成,自我满足、自我实现的过程。

作为生命的人是自然的产物。生命与自然的本源对立,决定了人的本质是在与自然本质的对立中实现的,决定了人的存在是由人的本质和自然本质两者共同决定的。在生命自然矛盾运动中,人的本质与自然本质即人的本质力量与自然作用的现实力量对比决定着人的物质存在状态,人的物理存在状态,人的化学存在状态,人的生命存在状态,人的大脑结构状态,人的组织性、主体性、对象性活动状态,人的本质实现状态,人化自然、人化人与人关系、人化物质信息存在状态,人的社会存在状态,人的现实存在状态,人的自由存在状态,人的需要自我满足状态,决定了人和人的世界存在状态,即决定了人的存在状态。同时,人的物质存在,人的生命存在,人的大脑的高度自我完善性结构,人的本质,人的活动,能动地改变着生命自然矛盾,改变着人的本质力量与自然作用的现实力量对比,创造着新的人和人的世界,创造着新的人的存在。生命自然矛盾即人的本质力量与自然作用的现实力量对比决定着人的存在,物质的人、人的本质、人的活动又能动地改变着生命自然矛盾,改变着人的本质力量与自然作用的现实力量对比,创造着新的人的存在。人的存在是人的本质的实现,是人的活动的产物,是人的本质的产物,归根结底,是人的产物。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了“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能动地表现自己的”、“从事实际活动”的现实的人④。物质的人的本质通过人的活动在生命自然矛盾运动中的实现即体现为现实的人。人的活动所创造的人和人的世界,所创造的人的存在即体现为现实的人。现实的人是由互相对立的生命和自然双因素决定的人。而生命和自然的对立统一于实践,统一于人的活动,统一于人的本质,最终统一于人的物质存在,统一于现实的人。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的从事实际活动、从事物质生产的现实的人,是由人的自我完善性和自然自我否定性双因素决定的人,是抽象性存在与感性存在统一的人。感性的、具有生命的人绝对地、历史地、现实地存在于既定的生命自然矛盾之中。现实的人即具有既定的高度自我完善性水平的人,处于既定的自然自我否定性水平的人,具有既定的人的本质力量与自然作用现实力量对比的人,即具有既定自我完善性水平的人的大脑、人的身体、人的组织性、主体性与对象性活动、人化自然、人化人与人关系、人化物质信息及他们的共同构成物——生产力、生产关系、社会关系、生产方式、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社会形态、人的意识、人的现实、人的自由、人的个性、人的文化、人的需要,即具有既定的人和人的世界的人。既定的人的高度自我完善性和自然自我否定性表现为既定的人的本质力量与自然作用的现实力量对比,表现为既定的人和人的世界。人和人的世界既代表着人的本质力量对自然的统治程度,又代表着自然作用对人的统治程度,是人的本质力量与自然作用互相斗争,互相抗衡的产物,是两者的现实力量对比,是两者的动态平衡。人的高度自我完善性水平的绝对自我提高和人的活动水平提高,使这个力量对比发生变化,而这个力量对比的变化则产生人和人的世界的变化。这个变化的显著形式是生产革命和社会革命。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实际上反映了生命自然矛盾,即人与自然矛盾及被这个矛盾所决定的人与人矛盾。生产力生产关系矛盾,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矛盾,是生命自然矛盾即人与自然矛盾的现实表现形式,社会表现形式。

在生命自然矛盾中,现实的人由既定的人的高度自我完善性和自然自我否定性这两种性质相反、互相对立的作用力所决定。既定的生命自然矛盾既体现着既定的人的高度自我完善性水平,又体现着既定的自然自我否定性水平,它具体表现为既定的人和人的世界。既定的人和人的世界对人的制约支配,即既定的生命自然矛盾对人的制约支配,即自然自我否定性及人的自我完善性水平绝对相对性对人的制约支配。现实的人即既定的人、物质的人、化学的人、生命的人,从事实际活动的人,具有既定人的世界的人,即与自然处于一种既定的、物质的、化学的、感性的、实践的、现实的、历史的、发展的关系中的人,即存在于既定的生命自然矛盾即既定的人的本质力量与自然作用现实力量对比之中的人。不存在超物质、超化学、超自然、超历史、超现实的人。

5.人的社会

人的高度自我完善性通过人的活动在人与人关系中的实现,产生了人的社会。人的高度自我完善性只有在人与人关系中实现,人的高度自我完善性自身才能实现。只有在人与人关系中,才能进行人的高度自我完善性活动。在人与人关系中进行的人的高度自我完善性、高度自组织性活动,即社会自组织性活动,产生了人与人关系的自组织性结构即社会自组织性结构,社会自组织性结构产生社会自组织性机能。人的社会是由社会自组织性的人、社会自组织性活动、社会自组织性结构与社会自组织性机能所构成的人与人关系结构体。人的社会的实质是人的活动创造并凝结在人与人关系中的自我完善性、自组织性,及创造并凝结在人化自然与人化物质信息中的外在组织性。

人的高度自我完善性,产生了人与人自组织性关系,即社会关系。人的高度自我完善性水平绝对自我提高,人的本质在人与人关系中的实现,必然产生人与人自组织性关系。人与人自组织性关系,人的社会关系,是人的高度自我完善性的必然表现形式之一。人的高度自我完善性活动,把人与人的自我否定性、非组织性的自然关系,改造为自我完善性、自组织性的社会关系。人的高度自我完善性水平提高到这种程度,只有实现人与人自组织性关系,只有在人的社会关系中,才能实现人的这种高度自我完善性,人的活动才能作为社会活动而存在,而人的活动只有作为社会活动,才能作为活动而存在——人的活动具有社会性特性——这样,人才能作为人而存在。人与人自组织性关系、人的社会关系是人的高度自我完善性实现的必要条件之一,是人的存在不可或缺的条件之一,是人的自组织性活动实现的必要条件之一。能否实现人与人自组织性关系,能否实现人的社会关系,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准之一。人的关系是自我完善性为主的属人的关系,生命关系;动物的关系是自我否定性为主的自然关系,非生命关系,对动物来说是异己的关系,是对动物生命本质、生命本性否定的关系。动物自我否定性关系是对动物关系的否定。在某种程度上,人的关系是人建立的,动物的关系不是动物建立的。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凡是有某种关系存在的地方,这种关系都是为我而存在的;动物不对什么东西发生‘关系’,而且根本没有‘关系’;对于动物说来,它对他物的关系不是作为关系存在的。”⑤

所谓社会性,即人与人关系的自组织性,即社会自组织性;所谓社会活动,即在人与人关系中进行的自组织性活动,即社会自组织性活动;所谓社会关系,即人与人自组织性关系,即社会自组织性关系;所谓社会化,即人与人关系的自组织化,即社会自组织化;所谓社会化水平,即人与人关系的自组织化水平,即社会自组织化水平;所谓社会结构,即人与人关系的自组织性结构(同时包括社会的主体——人的自组织性结构、人化自然和人化物质信息的外在组织性结构),即社会自组织性结构;所谓社会机能,即人与人关系的自组织性机能,即社会自组织性机能,即社会和谐性机能、社会紧密联系性机能、社会自我调节性机能、社会有序性机能、社会目的性机能。

人化自然——工具是人与自然对象性关系物质中介物。因为自我完善性、自组织性具有不可中断性,所以,在生命自然矛盾第二构图:“人——人化自然——自然”中,高度自组织性的人与非组织性的自然由于在广义组织性水平上的天壤差距,无法直接发生对象性关系,只能通过具有外在组织性特性的人化自然这个物质中介发生对象性关系。这个物质中介首先表现为工具。高度自我完善性的人自我创造、自我制造了专门执行人与自然对象性关系物质中介功能的人化自然,即人与自然对象性关系专门物质中介物——特异化的人化自然——工具。所以,制造工具这种特异性对象性活动构成了使用工具这种一般性对象性活动即人之所以为人的先决条件。人的大脑自组织性水平越高,人的活动自组织性水平就越高,人制造的人与自然对象性关系物质中介物——特异化的人化自然——工具的外在组织性水平就越高,人的活动的对象化水平就越高,从而使自然界物质在更高的水平上被组织化,使人化自然的外在组织性水平就越高,使人与人关系自组织性实现的水平就越高,使人的活动自组织性可能实现的水平也越高。同样,由于自我完善性、自组织性具有不可中断性,所以,人类工具的外在组织性水平表现出由低到高的连续系列。任何新的高级外在组织性水平的工具都是由低一层次外在组织性水平的工具生产出来的。用锤子、钳子生产不出电子计算机,但没有锤子、钳子也生产不出电子计算机。人的高度自我完善性、自然和人与自然关系具有无限多样性。任何既定的人的高度自我完善性、自然和人与自然关系都是特异性的。这样,任何人与自然对象性关系物质中介物——工具都是特异性的。工具具有特异性,从工具(包括杀人的工具——武器)的五花八门、林林总总可见一斑。人类生产和使用工具的水平,代表了人的活动的对象化水平,代表了人类生产力发展水平。人类历史,特别是物质生产发展史,也是工具发展史。

社会的要素是什么?人化自然是人与自然对象性关系物质中介物。同时,人类只有支配了自然,才能支配人与人关系;人类在多大程度上支配了自然,就在多大程度上支配人与人关系。所以,人化自然的外在组织性水平越高,人的活动的对象化水平就越高,人对自然的支配水平就越高,人对人与人关系的支配水平就越高,人与人关系自组织性实现的水平就越高,人的活动自组织性可能实现的水平就越高。没有人化自然,人就不能进行支配自然的对象性活动,人与人关系自组织性即人的社会性及人的活动——人的活动在本质上是社会活动——自组织性就不能实现,人就会成为生物意义上的生命存在物,人就会沦落到生命自然界。所以,人的创造物——人化自然是“人的无机的身体”⑥,是人的社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人的社会由自组织性的人(包括高度自组织性的人的大脑、自组织性的人的身体、自组织性的人的活动和自组织性的人与人关系)、外在组织性的人化自然和外在组织性的人化物质信息三大要素所构成。

自我调节性机能的意义是什么?在自组织性机能当中,自我调节性机能是革命性因素,其它四种机能是相对静止性因素。自我调节性机能具体表现为自组织性结构(广义自组织性结构)即系统在系统内部和系统与外界环境两种质和量上显著不同的物质、能量、信息交换。一个系统的自我调节性机能越强,且这种机能是和谐性的、紧密联系性的、有序性的、目的性的,那么,它的自组织性机能(广义组织性机能)即系统机能就越强,它的物质、能量、信息交换能力就越强,它向和谐有序方向进化的能力就越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机理就在于自我调节性机能和作用。根据紧密联系性特性,系统内部自我调节性水平要高于系统与外界环境的自我调节性水平。所以,为了维持这种水平差,在这两种作用的界线处出现了系统的边界。这种系统边界表现为细胞膜(包括膜上可开关的孔,可以有选择的控制物质进出)、动植物的皮组织(包括皮上可开关的孔)、房屋的墙壁(包括墙上可开关的门窗)、国家边境线(包括其上可“开关”的海关)、社会组织吸收和排斥其成员时特有的制度、章程、纪律、手续、仪式、礼仪、服饰、暗语等。系统自组织性水平(广义组织性水平)即系统水平越高,系统内部自我调节性水平和系统与外界环境的自我调节性水平差越大,其边界机能越强,越严密。一个系统的自然边界就是其内部自我调节性作用所达到的边界。如果一个系统的内部自我调节性作用可以覆盖几个具有独立内部自我调节性作用的系统,那么,后者就是前者的子系统。

6.人的需要

自我完善性是无限自我产生、无限自我完成、无限自我满足、无限自我实现的,它本身既是目的,又是手段,既是动力机,又是工作机,是两者的完美自然统一。所以,生命主体自我产生了生命自我完善性需要即生命需要,同时,自我产生、自我创造了生命需要自我满足的手段和对象物。同理,自我完善性本身既是目的又是手段,所以,自我完善性需要自我满足的手段和对象物必然也只能是自我完善性和它的某种性质属性本身。生命自我完善性水平越高,生命需要水平、生命需要自我满足手段的自我完善性水平、生命需要自我满足对象物的广义自我完善性水平、生命需要自我实现的水平也越高。

植物低下的自我完善性水平与自然界物质的自我否定性水平差距即广义自我完善性水平差距小,所以,植物生命需要自我满足的手段和对象物仅仅表现为生命原始机能即同化异化机能和具有广义自我完善性性质的自然界物质。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利用阳光和无机物直接合成有机物并同时分解有机物,来满足低下的生命需要。动物自我完善性水平绝对自我提高,动物生命需要水平不断提高,它与自然界物质的广义自我完善性水平差距绝对扩大,自然界物质不能满足动物的生命需要。动物自我产生、自我创造了生命需要自我满足的新的高级手段——运动机能。动物通过摄食运动及求偶运动,利用自我完善性性质的生命自然界物质——动植物有机体来满足新的高级的生命需要。生命进化为人,生命需要进化为新的高级层次——人的高度自我完善性需要即人的需要,同时,人即人的高度自我完善性自我产生、自我创造了人的需要自我满足的新的高级手段——人的活动。生命自然界物质及自然界物质自我完善性与广义自我完善性水平巳不能满足具有高度自我完善性水平的人的需要。人类通过自身活动,把对象世界不断自我完善性化、组织化、和谐化,用人化世界,用自己活动即赋予了外在组织性特性的产品,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如人化的自然——制造的车床、房屋,人化的生命自然界——种植的农作物,畜牧养植的动物,人化、社会化的人自身——人的大脑、身体、活动、人与人关系和情感,人化的物质信息——哲学、科学、艺术、伦理、宗教等来自我满足无限增长的人的需要。

生命进化,动物生命需要自我满足的手段由植物的生命同化异化原始机能进化为运动机能,自我满足的对象物由植物的自然界物质进化为生命自然界物质;而人的需要自我满足的手段由动物的运动机能进化为人的活动,自我满足的对象物由动物的生命自然界物质及自然界物质进化为整个人化的对象世界。孟子的“万物皆备于我”,从一个特殊的角度反映了人的主体性、人的对象世界与人的需要的关系。人的自我完善性水平绝对自我提高,人的需要水平不断提高,人的需要自我满足的手段水平即人的活动的自我完善性、自组织性水平不断提高,人的需要自我满足的对象物的广义自我完善性水平不断提高,人的需要自我实现的水平也不断提高,由此推动着人类的发展和进步。无限提高的人的自我完善性水平、人的需要水平、人的需要自我满足的对象物的广义自我完善性水平和人的需要自我实现水平的矛盾在人类活动中得到统一。人类的历史是人的需要在人的活动中无限自我产生、自我增长、自我展开、自我发展、自我创造、自我丰富、自我完成、自我满足、自我实现的历史。人的活动既是自我产生、自我创造、自我满足、自我实现人的需要的过程,也是自我创造、自我实现人的高度自我完善性的过程,即自我创造、自我实现人的本质的过程,即自我创造、自我实现人的存在的过程。

7.人的异化

在生命自然矛盾中,生命要把自然自我完善性化、组织化、和谐化,即生命化,自然要把生命自我否定性化、非组织化、非和谐化,即自然化,生命和自然都要把对方异化为对立方面的一部分。生命自然化即生命的异化,自然生命化即自然的异化。在生命自然矛盾中,生命的异化和自然的异化是一种对立着的相互作用力,性质相反,大小相等。对立方面的存在,对立作用的存在,是异化作用存在的必要条件。异化作用开始于生命即人对自然统治作用的开始,结束于生命即人对自然统治作用的最终实现。当自然对生命居绝对统治地位即生命自然矛盾第一构图,或人对自然居绝对统治地位即生命自然矛盾第三构图⑦,生命与自然的对立作用趋于零,这时,是终极化了的异化,人的异化和自然的异化就不会存在了。

在生命自然矛盾第一构图:“自然——生命自然界”中,自然作用绝对统治了生命作用,生命完全异化为自然的一部分,生命与自然的对立作用接近于零,生命对自然的异化作用即自然的异化接近于零,同样,自然对生命的异化作用即生命的异化也接近于零。在生命自然矛盾第二构图:“人——人化自然——自然”中,随着人的本质力量的产生,人与自然对立的出现,人的本质力量把部分自然异化为人的一部分,即把非组织性的自然异化为具有外在组织性的人化自然,成为在某种程度上与人和谐,与人不矛盾的自然,自然作用也在相同程度上把人异化为自然的一部分,产生了自然化的人,即产生了人的异化。

自然作用把自我完善性的人异化为自我否定性的人。人的异化在把人的本质、人的本质力量异化的同时,把人的本质、人的本质力量自我表现、自我实现的形式——人的活动异化了,使人的活动的主体性即自主性水平和对象水平降低了,把人、人的本质、人的本质力量、人的活动的展开物——生产力、人化自然、生产关系、社会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社会形态、国家、人的意识、人的现实、人的自由、人的个性、人的文化、人的需要异化了,即人、人的本质、人的活动和人的活动的结果都被异化了,人和人的世界都被异化了。自然对人的异化作用使自组织性的人异化为非组织性的人,使和谐统一的人异化为非和谐性的人,对立性的人。

在生命自然矛盾第二构图:“人——人化自然——自然”中,高度自组织性的人与非组织性的自然通过具有外在组织性的物质中介——人化自然发生关系。人的本质力量通过人化自然对抗着自然,自然作用也通过人化自然对抗着人。人化自然一方面作为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作为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者,作为在有限意义上与人和谐的自然,作为人的方面的一部人,作为“人的无机的身体”,代表着人的本质力量压迫着自然,支配着自然,统治着自然,是与自然对立、对抗的;另一方面,人化自然作为整个自然的一部分,代表着自然作用压迫着人,支配着人,统治着人,是与人对立、对抗的。人化自然既代表着人对抗着自然,又代表着自然对抗着人,即人化自然具有双向作用性。人化自然对人的压迫、支配,使体现在人化自然上的人的本质力量变为人的异己力量,人的本质力量,人创造的人化自然反过来压迫着人,对抗着人,使人异化了。同时,人化自然作为“人的无机的身体”,它的外在组织性水平比人的高度自组织性水平低,这样,人化自然的外在组织性把人与人自组织性关系“疏远化”了,“外在化”了,人与人的关系异化、降低为人与物的关系,甚至异化、降低为物与物的关系,如金钱关系,财产关系。无生命的人化自然,以及人化物质信息,人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如资本、社会意识——其背后实质上是自然界物质,开始统治人,支配人,敌视人。

在原始社会,人的高度自我完善性,人的本质力量,人的主体性活动与对象性活动,人的生产力和人化自然绝对值非常微小,其水平极其低下,人的本质力量与自然作用在数量上极端不平衡,自然在最严重的意义上直接统治着人,人类仅仅在非常有限的意义上从自然中独立出来。所以,人与自然的对立作用可以忽略不计,人与人的对立作用也可以忽略不计;人对自然的异化作用可以忽略不计,自然对人的异化作用也可以忽略不计;人与自然在一定程度上是和谐的,人与人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和谐的。因为原始社会自我完善性水平相对极其低下,所以这种和谐仅限于原始群、氏族和部落内部⑧。原始社会是原始和谐社会。

随着人的高度自我完善性、人的本质力量、人的主体性活动与对象性活动、人类生产力和人化自然绝对值的不断增长,其水平不断提高,人化自然以超过维持最低限度人类生存并不断增长的物质财富的形式出现,人与自然和人与人对立作用越来越大,人对自然和自然对人的异化作用也越来越大,自然把和谐统一的人类社会异化为互相对立的两个阶级。这样,人类社会由原始社会进入了阶级社会。由于自然作用对人的本质力量在数量上处于压倒地位,自然严重统治着人。自然作用与人的本质力量的不平衡,造成了互相对立的两个阶级力量的不平衡,使人类阶级社会分化为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出现了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统治。这样,人类历史上第一个阶级社会——奴隶社会产生了。人的自我完善性水平的低下,决定了人的自主性活动水平和对象性活动水平的低下,决定了人的主体性存在水平和对象性存在水平的低下。自然对人的严重统治、支配、压迫,使人对人的统治、支配、压迫采取了最严重的形式——人身占有,产生了没有人身权利,没有人身自由的人——奴隶。

在生命自然矛盾运动中,在生命自然矛盾第二构图人的本质力量在数量上小于自然作用时,人的高度自我完善性绝对值越大,人的本质力量绝对值越大,人的主体性活动和对象性活动绝对值越大,人的主体性存在和对象性存在绝对值越大,人类生产力绝对值越大,人化自然绝对值越大,人对自然的统治程度就越大,自然对人的统治程度就越小,人对人的统治程度就越小,而人与自然的对立作用就越大,人与人的对立作用就越大,人对自然的异化作用就越大,自然对人的异化作用也越大。

随着人的高度自我完善性、人的本质力量、人的主体性活动与对象性活动、人类生产力和人化自然绝对值的增加,人对自然的统治程度越来越大,自然对人的统治程度越来越小,人对人的统治也采取了相对轻微的形式——人身依附,产生了在法律上不平等的人——农奴、农民。这样,人类进入了封建社会。在封建社会,随着人的本质力量与自然作用趋向平衡,自然对人和人对人的统治减轻,被统治阶级地位提高,人的主体性存在和对象性存在水平提高,自然与人和人与人的对立则趋向严重,自然的异化和人的异化也趋向严重。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从人身占有到人身依附,是人的主体性存在水平和对象性存在水平的一次飞跃,是人类从自然对人的统治和人对人的统治的一次有限意义的解放,是人类向自由迈出的巨大的一步。

随着人的高度自我完善性的绝对自我增长,人的本质力量的不断增长,人的主体性活动与对象性活动水平的空前提高,人类生产力和人化自然绝对值的巨大增加,人类进入了资本主义社会。在资本主义社会,人对自然的统治程度增加,自然对人的统治程度减小,人对人的统治也采取了更为轻微的形式,产生了在法律上自由平等的人——自由劳动者,雇佣劳动者。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从人身依附到人身自由,是人的主体性存在水平和对象性存在水平的又一次飞跃,是人类从自然对人的统治和人对人的统治的又一次有限意义的解放,是人类向自由迈出的又一巨大的一步。

在资本主义社会,人的本质力量与自然作用在数量上势均力敌,而被统治阶级与统治阶级则分庭抗礼,人与自然的对立——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危机和人与人的对立——阶级对立采取了前所未有的尖锐形式,自然的异化(即环境危机、人为物种灭绝)和人的异化登峰造极。人化自然的双向作用性使巨大数值的人化自然对人与人关系的支配和疏远化、外在化作用达到了物统治人的不堪忍受的程度。人、人的本质、人的本质力量、人的活动及它们的产物即人创造的一切——生产力、人化自然、生产关系、社会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社会形态、国家、人的意识、人的现实、人的自由、人的个性、人的文化、人的需要即人和人的世界都成了人的异己力量,压迫人,对抗人。

资本主义社会这架庞大的经济机器疯狂地运转着,人的高度自我完善性、人的本质力量、人的主体性活动与对象性活动、人类生产力和人化自然绝对值以惊人的加速度增加着,自然作用在比值上迅速减小着。当人的本质力量不但在质量上,而且在数量上超过了自然作用,人的主体性存在水平和对象性存在水平得到革命性提高时,生命自然矛盾发生了革命性的转折——使由自然统治人转变为人统治自然,使由人对人的统治和人与人的对立转变为人与人的和谐,使人类由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使命就是完成这一转变。

在社会主义社会,人的本质力量统治了自然,支配了自然,人的本质力量与自然作用相比居优势地位,人的本质力量与自然作用又出现了新的不平衡。人对自然的统治作用取代着自然对人的统治作用和人对人的统治作用,取代着人与自然的对立作用和人与人的对立作用,取代着人对自然的异化作用和自然对人的异化作用,使自然对人的统治和人对人的统治、人与自然的对立和人与人的对立、人对自然的异化和自然对人的异化盛极而衰,迅速失去存在意义,并随着人的本质力量的急剧增长而急剧消亡。人对自然的统治是人对自然本质实现了的异化,是终极化了的异化,即人把对立物——自然同化了,所以,也是异化的消亡。

在社会主义社会,自然对人类社会异化作用的直接产物——阶级不复存在,人与人根本利益的一致取代了人与人根本利益的对立,自然对人的异化作用仅仅以工农差别、城乡差别、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以分工、商品、货币、价值规律等残余形式存在着。人类社会实现了初步意义的和谐、自由。

从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从人对人的统治和人与人的对立到人与人的和谐,是人的主体性存在水平和对象性存在水平的一次革命性飞跃,是人类从自然对人的统治和人对人的统治的一次革命性意义的解放,是人类向自由迈出的革命性的一步,是人类历史进程的一次根本性转折。

(三)生命自然矛盾第三构图

人的自我完善性水平绝对自我提高,人的本质力量水平、人的组织性、主体性与对象性活动水平、人类生产力水平和人化自然的外在组织性水平不断提高,人的本质力量对自然的统治作用越来越大,而自然作用对人的统治作用越来越小,人类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按照自我完善性目的支配着人、人的活动、生产力、人化自然、生产关系、社会关系、生产方式、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社会形态、人的意识、人的现实、人的自由、人的个性、人的文化和人的需要,支配着人与自然关系和人与人关系,而自我否定性规律对其的支配程度越来越小,这样,使人类不断进步。当人的高度自我完善性、人的本质力量、人的组织性、主体性与对象性活动、人的主体性存在与对象性存在、人类生产力、人化自然、人化人与人关系和人化物质信息在绝对值和水平上都增长为极大值,人的本质力量绝对统治、支配了自然,人类把活动所达到的自然空间都全部并高度组织化了,自在的自然远离了人,其对人的影响即自然作用对人的统治作用小到可以忽略不计,这时,自然对人的统治,自然与人的对立、非和谐不复存在了,人对人的统治、人与人的对立、非和谐也不复存在了,人对自然的异化作用和自然对人的异化作用也不复存在了。人在支配自然的同时,支配了人类社会本身;人与自然取得了和谐,人与人也取得了和谐;人在自然界取得了自由,人在社会也取得了自由;人成为自然的主人,同时也成为社会的主人,成为自身的主人。人由对立性的人变为和谐性的人。这时,人类从自然对人的统治和人对人的统治中彻底解放出来,人类解放事业完成了她的最后使命。人的本质在人的生物体、自然界、人与人关系和物质信息中得到完全的、高度的实现,人性也得到完全的、高度的实现,人作为本质的人、和谐的人、无限多样性的人、个性的人、自由的人而存在着。人的本质只有在生命自然对立统一关系中才能实现,而人性只有在人的本质完全实现以后才能完全实现。这样,人化自然成为人的附庸,成为人的组成部分。生命自然矛盾第二构图:“人——人化自然——自然”演化为生命自然矛盾第三构图:“人——高度人化自然”。自然被生命同化了,生命自然矛盾在生命的基础上实现了第二次高度大统一。高度自我完善性世界、高度自组织性世界、高度和谐性世界、高度自我调节性世界、高度无限多样性世界、高度个性世界、高度自由世界、高度人性世界、人类大同世界、人类理想世界、共产主义世界来到了。四、生命进化生殖死亡

生命是在同化异化特殊化学运动形态的、自我完善性化学运动性质的生命界化学运动中,按照自我完善性根本运动规律和根本存在性质生成、运动、变化、转化、存在的,具有自组织性结构、自组织性机能和自我存在形式化学存在状态的以大分子有机物蛋白质为代表的有机物化学物质系统。

自然是在非同化异化一般化学运动形态的、自我否定性化学运动性质的自然界化学运动中,按照自我否定性根本运动规律和根本存在性质生成、运动、变化、转化、存在的,具有非组织性结构、非组织性机能和异己存在形式化学存在状态的无机物化学物质。

物质世界一切化学变化,都分为同化异化化学运动形态的、自我完善性化学运动性质的生命界化学运动和非同化异化化学运动形态的、自我否定性化学运动性质的自然界化学运动两种根本化学运动形式;一切物质存在形式,都分为生命界化学运动的生成物质即具有自我存在形式化学存在状态的有机的生命界物质和自然界化学运动的生成物质即具有异己存在形式化学存在状态的无机的自然界物质两种根本存在形式。任何物质——包括某些无机物(水和某些无机盐)——只要一进入同化异化化学运动,就以生命界物质的面目出现;任何物质——包括有机物——只要未进入或脱离同化异化化学运动,就会表现或转化为非同化异化化学运动形态、自我否定性化学运动性质和异己存在形式化学存在状态,就会表现或最终转化为自然界物质。被冷冻的动植物尸体,动植物有机体转化的石油、煤,人工合成的塑料,巳脱离同化异化化学运动并巳转变为非同化异化化学运动,或不能进入或根本不具有同化异化化学运动,所以,虽然是有机物,但不具有自我存在形式化学存在状态,虽然化学分解缓慢,或暂时停止分解,但最终将分解为无机物,所以,它们不具有生命形态。从动植物身上分离出一块碎片,在由同化异化化学运动向非同化异化化学运动转化完成之前,具有生命性质,一旦转变为非同化异化化学运动,有机物将分解为无机物,生命就转化为自然。同化异化化学运动形态,自我完善性化学运动性质,自我存在形式化学存在状态与非同化异化化学运动形态,自我否定性化学运动性质,异己存在形式化学存在状态,是衡量生命与自然的根本标准。根据生命定义和自然定义,可以衡量和解释具体物质是生命形态还是自然形态。

以自然选择学说为基础的达尔文进化论用外界原因、外在关系——自然对生物变异的选择作用即生物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生物间的生存竞争即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来解释生物的进化。自然选择学说是外因论,它未能说明生物进化和生物变异的动力、机理、内在原因。所以,自然选择学说不能为生物进化机制作出理论上的完全说明,它不能构成生物进化论的坚实理论基础。

生物进化动力是由生命本质即生命本身性质、生命自身原因决定的。自我完善性绝对自我增长,生命自然完善性水平绝对自我提高,使生物绝对自我进化。生命绝对自我完善,绝对自我进化,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生命的绝对自我完善。生命自我完善性运动是生物进化的过程。自我完善性暨自身规定性——绝对自我增长性是生物进化的动力。生命自我完善性本质是生物进化的内在动因,并使生物进化表现出一种正方向性、不可逆性、不可中断性、自我加速性。不能到生命之外去寻找生物进化的动力。

生物进化是生物依据生命本质,依据生命自主性、自组织性本性通过变异主动适应自然,与自然保持协调关系的绝对自我完善,绝对自我发展的过程,是生命自然矛盾运动的过程,是对立着的生命与自然交互作用的过程。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形式,适应作用是生物进化的表现形式,自然选择作用是适应作用的表现形式,是生物进化和变异的外在表现形式,是自然对生命的外在影响。生命本质决定生物进化和生物变异,生命本质、生物进化、生物变异及自然作用产生适应作用,即生命主动适应自然,而适应自然与不适应自然的结果一起表现为自然选择作用,即生命本质、生物进化、生物变异、适应作用及自然作用产生自然选择作用。生物进化、生物变异与适应作用是生命自主的过程,而自然选择作用是自然被动的过程。生命本质、生物进化、生物变异与适应作用是第一性的,而自然选择作用是第二性的,自然选择作用是生命本质、生物进化、生物变异、适应作用与自然作用的派生作用。

在生命自然矛盾运动中,生命本质与自然本质、生命作用与自然作用及其两者的相互作用,两者的力量对比和彼此消长规定了生物进化的动力、内容、形式、方向、路线和速度。生物进化动力是生命自我完善性本质;其内容是生物在自组织性结构、自组织性机能和自组织性形态上的绝对自我完善;其形式是生物变异;其方向是正方向性;其路线,由于生命自我完善性统一性和生命作用与自然作用的不同力量对比及这个力量对比的不断变化,表现为统一多路线性和波动曲线性,即呈树系状;其速度是自我加速性。

生命自我完善性水平的绝对自我提高和不可中断性,必然由最低层次自我完善性水平向最高层次自我完善性水平进化,产生自最低层次水平至最高层次水平自我完善性水平层次结构连续体。这样,依次进化出分子水平、细胞水平、组织水平、器官水平、系统水平、神经系统水平、中枢神经系统水平等不同层次水平的自我完善性,最后,进化产生了迄今为止物质世界自我完善性层次水平最高并绝对自我提高的物质——人的大脑。所以,生命自我完善性水平提高和人的进化,主要表现为最高自我完善性层次水平,即人的大脑高度自我完善性层次水平的提高,表现为人的大脑高度自组织性结构、机能和形态水平的提高,这又表现为人的自组织性活动水平的提高,从而使外部世界在前所未有的更高水平上组织化。人的大脑是人的高度自我完善性水平绝对自我提高的生长点,人的大脑也必然呈现为自较高层次水平至最高层次水平自我完善性水平连续层次结构。所以,人的进化主要表现为人的大脑的进化,最主要表现为大脑最高级部分——大脑皮层神经细胞的进化,而人的非大脑的生物体的生理进化在人的进化和生存中已退居次要地位。

物质绝对存在,绝对运动,绝对变化,绝对转化,绝对转变。物质统一性必然表现为生命自然统一性,表现为生命自然绝对互相转化性。自我否定性是自我完善性不完全的、不完备的、不完善的形式,自我完善性本身包含自我否定性因素。所以,生命必然由自我完善性转化为它的对立面——自我否定性,使生命走向死亡。死亡是生命过程的中断,是对生命自我完善性绝对自我增长性、不可中断性、不可逆性的直接否定。自我完善性自身规定性即绝对自我增长性、不可中断性、不可逆性、自我复制性决定了生命具有生殖机能。生命通过特有的生殖机能,使自我完善性及其绝对自我增长性、不可中断性、不可逆性在子代身上得到实现。在生殖过程中,生命通过蛋白质分子结构自组织性的特定代表核酸把自身自组织性信息遗传给子代,使生命自我完善性和自组织性既有水平连续地、不可逆地发展下去。所谓“遗传信息”,即“遗传组织信息”。核酸是蛋白质分子结构自组织性的特定代表,所以,它必然和只能与蛋白质分子一样,本身也是一种大分子有机物。在原生质大分子中,蛋白质是生命的物质承当物,而核酸仅仅是蛋白质分子结构自组织性的特定代表。蛋白质存在是生命过程本身,而核酸仅仅对生命过程起调控作用。有蛋白质可能有生命,无蛋白质则必然无生命。生殖机能是自我完善性绝对自我增长性、不可中断性、不可逆性、自我复制性的直接表现形式,是自我完善性特殊的、无限多样性的表现形式之一,是自我完善性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一切生命形式特有的和必须具备的机能。是否具有生殖机能,是区分生命和自然的根本标准之一。

因为生命是自我完善性水平绝对提高的过程,而死亡是对生命的否定,所以,死亡是生命的逆过程,所以,死亡是生命自我完善性水平绝对降低的过程;因为生命是不可逆、不可中断的过程,所以,死亡也是不可逆、不可中断的过程;所以,生命只有一次,死亡也只有一次。不可中断性决定了在没有外源更高水平生命自我完善性作用或压倒性、毁灭性自然自我否定性作用时,无论是生命还是死亡,都不能使自我完善性水平跳跃式提高或下降。自我完善性绝对自我增长性、不可逆性、不可中断性以及死亡必然性,从理论上解释了生命只有一次,死亡也只有一次即生命不可死而复生等经验事实。长生不老、灵魂不死、精神不灭和死而复活只存在于人的想象中和神话里,它是对自我完善性及其不可中断性的曲折反映。

生命是自我完善性水平绝对提高的过程,它表现为人的发育和生长过程,表现为人由受精卵、胚胎、婴儿发育生长进入青春期,达到人的生理水平的巅峰状态。尔后,生命中自我否定性因素逐渐增强,自我完善性因素逐渐减弱,前者逐渐逼近后者,人的发育阶段结束,人的生长在一定程度上停止,人的生理水平开始下降,人开始走向衰老和死亡。

死亡是生命自我完善性水平绝对降低的过程,即死亡具有自我完善性水平绝对下降过程性。它表现为自我完善性由最高水平逐次连续下降为零并直至为负,即表现为自我否定性水平的过程。人的死亡首先表现为人的自我完善性水平最高物质——大脑皮层神经细胞机能丧失和死亡,然后依次表现为神经系统、系统、器官、组织机能的丧失,最后表现为自我完善性水平最低物质即有机体普通细胞机能丧失和死亡并分解为无机物。死亡的前奏阶段即前死亡阶段是大脑皮层神经细胞机能的丧失,而大脑皮层神经细胞并未死亡分解。前死亡阶段是可逆的,是生命与死亡的过渡阶段和形式,如“植物人”。当人的最高自我完善性水平一旦降低,即人的大脑皮层神经细胞一旦大量死亡,人的死亡绝对过程就不可逆转。所以,大脑皮层神经细胞死亡是人的死亡的根本依据。

人是自我完善性水平最高的生命形式,所以,人的死亡最典型地表现了死亡的自我完善性水平绝对下降过程性。自我完善性水平最高物质——人的大脑皮层神经细胞一旦大量死亡,人就立即地、绝对地、不可逆地进入死亡过程。低等生物——植物、低等动物自我完善性水平、自组织性水平低下,它未进化、分化出明显高低不同层次的自我完善性水平,即生物体各个不同部分自我完善性水平差距非常小,所以,当生物体任何一部分被毁坏,不能使生物整体自我完善性水平明显下降,即不能或不能立即使生物死亡。而有些最低等生物被毁坏分解为几个部分,甚至成为碎沫,但由于各个部分自我完善性水平相等,其自我完善性水平并没有下降,所以,每个部分都能作为独立的生命存在。低等生物不能明显地表现出死亡的自我完善性水平绝对下降过程性。

五、生命自然矛盾的宇宙论意义

宇宙即总的物质存在,所有的物质存在,无限的物质存在。它包括无限多样的物质运动形式、物质结构形式、物质机能形式、物质形态和物质存在形式,包括无限多样的物质变化形式和物质转化形式;在时间上,既包括无限的过去,包括现在,也包括无限的未来;在空间上,既包括无限大的宇观世界,包括宏观世界,也包括无限小的微观世界;它既包括物理运动形式,又包括化学运动形式,既包括自然物质存在形式,也包括生命物质存在形式。宇宙论即物质存在的总过程,总状态,总规律。所以,宇宙论首先是一种哲学宇宙论,宇宙论在本质上是高度统一性的,高度普遍性的。

以一定形式存在的物质不但运动着变化着,而且还在此基础上生成、转化、发展、联系着。化学转化是生成新物质的根本变化,是比机械位移基础上的物理运动,物理变化更重要的变化。化学意义上的自然即与生命相对意义上的自然、生命、具有生命的人、人的本质、人的主体性与对象性、人的活动、人的活动基础上的人的存在、人的意识、人的现实、人的自由、人的个性、人的文化、人的需要、人的世界,乃至方法论、认识论、宇宙论,都是化学世界的现象,都是一种广义化学存在。它们的意义是由化学存在决定的,物理世界对此无能为力。宇宙是人认识、实践的宇宙,是我们的宇宙;宇宙论是人认识的宇宙论,是从事活动的人的宇宙论,是包括人在内的宇宙论。所以,化学存在比物理存在在物质的生成、转化、发展、联系中具有更加重要的方法论、认识论和宇宙论意义,即化学宇宙论与物理宇宙论相比,对于人的存在、人的活动、人的自由,人的世界,对于方法论和认识论,具有更大的意义。在化学存在、化学运动、化学演化基础上产生的生命自然本质理论、生命自然矛盾宇宙论为人类提供了新的、更加广阔的认识世界的视角,为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新的、更加强有力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工具。物质化学存在决定生命和自然的本质,生命和自然的本质分别决定生命和自然的根本运动规律和根本存在性质,决定生命自然矛盾,决定生命自然关系,决定生命本质的特殊的高级生命形式——人的本质,决定了人的本质的自我表现和自我实现的形式——人的活动,决定生命自然关系的特殊的高级形式——人与自然关系和受其制约的人与人关系。所以,认识物质的化学存在,认识生命自然本质,认识生命自然矛盾,认识生命自然关系,认识人的本质和人的活动,认识人与自然矛盾和人与人矛盾,认识人与自然关系和人与人关系,具有极其重要的本体论、方法论、认识论、宇宙论和人学意义。这将使人们完成由物理决定论、机械决定论、严格决定论即自然单因素决定论向化学决定论、有机决定论即生命自然双因素决定论,由机械方法论向有机方法论即自组织性方法论,由物理宇宙论、机械宇宙论、自然宇宙论向化学宇宙论、有机宇宙论、生命自然矛盾宇宙论的转变,将形成生命自然统一的物质世界图景。这将是人类认识的一次突破,一次革命。

物质具有生命和自然两种存在形式。生命和自然的本质分别决定了生命界物质和自然界物质的生成、运动、变化、转化、发展和存在,分别决定了其存在性质形式与状态,即分别决定了其根本运动规律和根本存在性质,能够分别统摄和解释一切生命现象和自然现象。在生命自然本质基础上产生的生命自然矛盾,是物质世界基本矛盾之一。生命自然矛盾及其演化即生命运动与自然运动的合力构成了自然界、生物界、人类社会即物质世界统一的,交互作用的,而非二元的发展史,决定了我们所生活的这个物质世界新的完整的基本图景。生命自然矛盾理论是我们的世界生成、运动、变易、发展、联系的基本宇宙法则,根本理论框架。生命自然矛盾演化过程,即宇宙大化过程。生命自然矛盾理论是具有普遍性意义的宇宙论。

只有认识物质,才能认识自然,只有认识自然,才能认识生命,只有认识生命,才能认识人。即要想认识人,必须认识生命,要想认识生命,必须认识自然,要想认识自然,必须认识物质。而认识是人的认识,是作为主体的人对客体世界的认识。认识了人,又能在更高的水平上认识生命、自然和物质。在物质自然生命人认识链中,生命和自然的本质,是尚未解决的问题。认识了生命和自然的本质问题,将有助于其它问题的解决,其它问题认识上的止步不前,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生命和自然本质空白造成的。只有认识生命和自然的本质,才能认识生命自然关系,才能认识人的本质、人的活动及其产物——人和人的世界,才能认识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即人与自然和人与人关系,即主客体关系,如实践关系、认识关系、价值需要关系、审美关系等等关系,才能建立生命自然矛盾理论框架,建立生命自然矛盾宇宙论,建立生命自然即物质世界统一的本体论、方法论、认识论和宇宙论。要想深入地、更好地认识客体世界,必须认识生命和自然的本质,必须认识生命自然关系,必须认识生命自然矛盾宇宙论,必须认识认识和实践的主体,必须认识意义世界的承当者,即必须认识人本身。

物质具有生命和自然两种存在形式。在世界是物质的大前提下,生命是什么,自然是什么,生命和自然的关系是什么,是哲学上一切问题的原始出发点。揭开了生命和自然的奥秘,并在生命自然矛盾理论框架下,将有助于我们从新认识生命生殖死亡机理、人的存在、人的本质、人的本质力量、人的主体性和对象性、人的活动(认识活动、实践活动)、人的本质的实现、人的需要、人的异化、人的自由、人的解放、人性、伦理、道德及三者的关系、性善论与性恶性的关系、人性与阶级性的关系、理性的本质、美的本质、宗教的本质、生物进化动力、社会历史发展动力、人类生产力内在发展动力、人类认识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动力、自然界规律与生物界规律的关系、生物界规律与人类社会规律的关系、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决定论与非决定论的关系、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的关系、整体论与还原论的关系、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等生命界和自然界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将深化我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将是人类认识的一次突破,将改变我们认识中的物质世界的基本图景。生命自然矛盾理论具有普遍的宇宙论意义。

世界是决定论的吗?在自然界规律之外有没有与之相左、与之抗衡的东西?如果没有,那么这样的世界就是一个严格决定论的、机械决定论的、没有生命、没有人、敌视人的世界,而非我们的世界。这是一个只有统一,没有对立,没有矛盾的世界。如果在其之外,有与之对立的、不可调和、不可统一的规律,那么,这样的世界就是一个分裂的、二元的世界。这是一个只有对立,没有统一的世界。在自然界之外有一个生命世界、人的世界与之对立、抗衡。在生命自然矛盾框架内,自我否定性与自我完善性既对立又统一,前者产生后者,后者具有绝对自我增长性和自组织性,后者又是前者的高级形式。这样,产生了生命与自然极其错综复杂的关系,产生了有机决定论的极其丰富的内容,产生了五光十色的大千世界。

从生命自然矛盾理论框架看问题,机械决定论是自然单因素决定论,而有机决定论是生命自然双因素决定论。生命和自然既对立又统一,为我们描绘出一个多姿多彩的现实世界。

六、生命自然矛盾的东西方文化意义

生命自然本质、生命自然关系、生命自然矛盾是哲学上的重要问题。对它的不同体认,产生了人类文化的两大根本形态——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

生命与自然既对立又统一。东方文化倾向于认同生命,认同生命与自然的统一;西方文化倾向于认同自然,认同生命与自然的对立。这一差异是东西方文化的根本差异,它决定了东西方文化的其它差异,决定了东西方文化的不同风貌,产生了东西方文化的巨大分野。

东方文化或者说中国传统文化认同生命自我完善性,认同自我完善性与自我否定性的统一性,即认同广义自我完善性,产生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倾向。天既是形而下的气,又是形而上的理;既是自然之天,又是超越于自然、生命和人之上的道、天理。这种统摄主宰包容万物万理的天,既是物质的,是一种宇宙本体,又是精神的,是广义自我完善性的义理之天,是一种绝对性、普遍性、统一性、超越性的宇宙本原,宇宙精神。

天理统摄万物万理,万物万理内在地统一于天理精神之中。天理即广义自我完善性本身就是一个超越性、统一性概念。一个人在心里认识了形而上的宇宙本原、宇宙精神——天理,即实现了超越。中国人走的是一条内在生命自我超越之路。

中国传统文化是对生命、对生命自然统一、对广义自我完善性的认识,是一种生命哲学、生命文化、统一性文化、综合性文化、伦理性文化。中国生命文化表现出统一性(大一统)、不可中断性(连绵性)、生命伦理性(宗法血缘性)、内在生命自我超越性(内敛性)的特点。

西方文化认同自然自我否定性,认同自我否定性与自我完善性的对立性,产生了天人之分、天人对立、主客二分、主客对立的思想倾向,是一种自然哲学,自然文化。自然、自我否定性是生命、人之外的物质低级存在形式,低级存在性质,不是一种统一性文化,而是对立性文化,差别性文化,分析性文化。对自我否定性的认同,认为人性是恶的,产生了基督教的原罪观念,是一种罪感文化。对立性的个体的人只有在物质活动中认识、改造、征服外在对立的客观自然才能生存,才能实现与外在自然世界的统一⑨。西方文化走的是一条外在自然超越之路。

在生命自然矛盾第二构图中,社会调节作用有生命社会调节和自然社会调节两种互相对立,又互相渗透,互相补充的调节力量。社会调节形式主要表现为:“生命-人-人性-伦理-经济(生产力、生产关系)-道德-政治-法律-恶-暴力-阶级斗争-革命-战争-自然”。其中,离生命越近,生命社会调节作用越大,调节作用内在性越强,强制性越弱,破坏性越小,调节作用越温和;离自然越近,自然社会调节作用越大,调节作用外在性越强,强制性越强,破坏性越大,调节作用越强烈。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生命文化,所以,它主要表现为生命伦理内在自我非强制性温和社会调节作用;西方文化是一种自然文化,所以,它主要表现为自然法律外在强制性强烈社会调节作用。

经济即人把自然乃至整个对象世界人化从而满足人的需要的活动、能力、过程与结果。经济首先表现为人与自然关系,然后才表现为人与人关系,而且在整个生命自然矛盾第二构图中,这种人与人关系是由人与自然关系决定的。在经济基础之上产生了道德、政治、法律等上层建筑。经济、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具体体现着人的本质力量与自然作用的现实力量对比。人的本质力量与自然作用现实力量对比的改变即经济、经济基础的改变,决定了上层建筑的相应改变。西方自然法律社会调节,实质是“经济-道德-政治-法律-恶-暴力-阶级斗争-革命-战争”调节,即强烈的经济-政治-革命调节方式。这种调节方式注重经济发展,注重物质利益,注重物质财富增值,注重外在社会约束,注重法律,注重自然科学,注重阶级对立,注重暴力革命,孕育出工业文明,政党政治,世界大战和真正意义上的社会革命。中国传统社会生命伦理内在自我非强制性社会调节是温和的非经济-政治-革命调节方式。这种调节方式重视生命价值,重视伦理价值,重视内在社会约束,重视个人道德自觉,重视和谐稳定,轻视经济发展,轻视物质利益,即所谓的重义轻利,具有强烈深沉的生命意识和历史意识(历史意识实质上是生命意识)。

中国传统社会生命伦理社会调节作用强大,在宗法制(代表生命伦理社会调节)和等级制(代表自然社会调节)的基础上产生了集哲学(生命哲学)、伦理(生命伦理)、美学、经济、政治(伦理化了的政治)、法律(伦理化了的法律)于一身的礼教。中国传统社会是礼、礼制、礼教社会。中国社会、中国学术思想、中国文化精神的共同特征是礼、礼制、礼教。礼、礼制、礼教覆盖、渗透着中国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所有方面。礼、礼制、礼教的实质是生命文化、生命伦理、生命伦理社会调节。生命文化、生命伦理、生命伦理社会调节产生了最具中国文化特色的、独有的、普遍的社会现实——礼、礼制、礼教。礼、礼制、礼教是形而上的、形式化的,同时又是具体化的生命伦理的现实表现形式,是抽象与具体、本质与形式的统一体,是中国传统社会生命文化、生命伦理、生命伦理社会调节,是中国文化基因的最直接、最集中、最鲜明、最独特的表现形式,礼、礼制、礼教隐藏着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社会的所有秘密。中国传统社会生命伦理社会调节作用和生命伦理文化异常发达,而自然法律社会调节作用弱小,法学不发达,所以,中国传统社会生命社会调节作用表现为以伦理调节为代表的生命伦理社会调节。西方生命伦理社会调节作用相对弱小,伦理文化相对不发达,而自然法律社会调节作用强大,有发达的法哲学,完备繁复的法律和组织严密的司法制度与司法机构,法学文化异常发达,所以,西方自然社会调节作用表现为以法律调节为代表的自然法律社会调节。在中国传统社会,生命伦理不但调节着家庭婚姻和血缘关系,而且还有力地调节着社会关系和国家政治生活。社会关系、政治关系是宗法血缘生命伦理关系的直接放大,政治伦理化了,而法律注重生命伦理关系,主要调节人与人关系,带有浓重的伦理色彩,即所谓的天理国法人情,清官难断家务事,法律在一定程度上也伦理化了。与中国传统社会生命伦理适成鲜明对照,西方社会伦理表现为带有自然主义倾向的个人主义伦理观,主要呈现为自然伦理,经济伦理,即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生命伦理自然化了,而法律强制调节着社会生活的每一个方面,它不但调节着人与人关系(家庭婚姻和血缘关系、社会关系、政治关系),而且还有力地调节着人与自然关系,即西方社会法律注重人的经济关系,财产关系。

中国生命伦理调节社会有意识或无意识、自觉或不自觉地极度强化生命伦理社会调节作用,同时极度排斥自然社会调节作用,无视其存在,但自然社会调节作用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必然地、顽强地表现着自己。生命伦理非经济社会调节方式使人对自然的统治作用小,使自然对人和人对人的统治作用大,使人的活动的对象性水平低,从而使人的活动的自主性水平低,使社会生产力发展迟缓,由此产生了贯穿传统社会始终的自然社会调节形式——专制统治,产生了生命伦理与专制如此对立又如此奇妙的结合,即忠孝观念,三纲五常观念,即所谓的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强制性专制调节是对中国传统社会生命伦理非强制性非自然法律社会调节及生产力低下的代偿。专制强,则法律弱;反之,法律强,则专制弱。那么,每当生命伦理社会调节作为单因素调节作用,作为温和的非强制性调节作用发挥到极限,必然走向衰微,它对自然社会调节作用的排斥、抑制作用减小,而自然社会调节作用由弱变强,使社会趋向无序,混乱,或以及自然作用异常强大,即所谓的天灾人祸,这种生命非经济-政治-革命社会调节方式的有限性无法维持社会机体存在,无法维持人的基本生存,也无法使社会自我更新,自我革命时,则自然外在社会调节作用取生命伦理内在社会调节作用而代之,产生了每隔一定历史时期的不绝于史的大规模的席卷全国的农民起义战争和改朝换代,即所谓的五百年必有王者兴。生命伦理社会调节作用长时期束缚、压抑自然社会调节作用所聚积起来的能量,长时期专制统治、压迫所聚积起来的反抗能量,象火山一样急促地、剧烈地、非常态地爆发了。这种急骤的、外在的自然社会调节作用以社会生产力的破坏,以社会机体的破坏为代价。生命伦理社会调节作用对自然社会调节作用的束缚、压抑作用越大,专制统治、压迫作用越大,自然社会调节作用爆发越强烈,越急促,社会生产力的破坏越大,社会机体的破坏越大。而当自然社会调节作用即农民起义荡涤了社会累积起来的非组织性因素,动乱的社会恢复了常态,生命伦理社会调节作用也恢复了常态,自然社会调节作用又退出了历史的前台,历史又回到了起点,直到下一次自然社会调节作用爆发为止。在这种治乱历史循环中,中国人自觉地,执着地坚守生命伦理单因素社会调节作用,坚信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痴心不改,九死而不悔。这种非常态的、间断的、强制性的自然社会调节方式与常态的、连续的、非强制性的生命伦理社会调节方式互为补充,各有其存在价值,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社会调节作用。

中国传统社会生命伦理社会调节方式与自然社会调节方式互相渗透,互为表里。王朝建立之初,生命伦理社会调节作用强大,纲常名教完备,政治修明,忠臣大行其道;王朝后期,自然社会调节作用压倒生命伦理社会调节作用,奸臣当道,纲纪废弛,社会失范,天下大乱。生命伦理社会调节作用与自然社会调节作用具有内在对立性,同时,中国传统社会生命伦理社会调节作用有意识、有目的地排斥自然社会调节作用,表现为所谓的忠奸不两立。当生命伦理社会调节作用与自然社会调节作用势均力敌,以及由前一种调节作用向后一种调节作用转折时,忠奸斗争最激烈,达到表面化、尖锐化的程度,往往表现为生死斗争。生命伦理社会调节作用转化为自然社会调节作用,而自然社会调节作用中强制性最小,调节作用最温和的法律调节作用自身——伦理化了的法律——是如此软弱,只能由强制性最大,破坏性最大,调节作用最强烈的战争来充当社会的清道夫,王朝只能在内部战争即内部王权战争与农民起义或外部战争或它们的夹击中走向覆亡。

中国生命伦理调节传统社会非经济-政治-革命调节方式,表现为不发达的私有制,即表现为发达的小私有制,表现为亚细亚生产方式,表现为停滞不前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表现为发达的农业文明即非工业文明,而阶级对立、阶级对抗往往表现为改朝换代,而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相对较小,产生了延续长达两千余年的封建专制社会。中国生命伦理调节传统社会是一个暴力征服欲、扩张欲小的社会,一个缺少英雄史诗的社会,在未受到外来文化影响的情况下,未能产生资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西方社会经济-政治-革命调节方式,表现为发达的、彻底的大私有制——资本主义所有制,垄断资本主义所有制,阶级对立、阶级对抗表现为剧烈推动历史前进的社会革命。西方社会暴力征服欲、扩张欲强,盛行英雄史诗和骑士文学,出现了震撼世界的两次世界大战和资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次伟大的革命。

西方文化即自然文化是外在自然超越文化,外向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对立,强调征服自然,强调主体实践,崇尚人的自由,最终产生了马克思的社会革命思想和社会实践学说,是偏重于自然的生命自然双因素社会调节文化,是经济-政治-革命的强烈调节方式,所以,它表现为一种强势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即生命文化,是内在生命自我超越文化,内敛文化,产生了中国化的佛教——禅宗,最终产生了王阳明的心学,是生命单因素社会调节文化,是非经济-政治-革命的温和调节方式,所以,它表现为一种弱势文化。

中国封建社会治乱循环、长期延续的原因是什么?

中国封建社会是王朝更替、治乱循环的历史。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有一个颇有规律性的现象,即大致地、粗略地以三百年为周期进行着王朝的更替。中国封建社会是王朝建立-崩溃-再建立-再崩溃的循环过程。是什么因素决定了中国封建社会以大致三百年为周期的王朝更替、治乱循环,在这一独有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

中国封建社会是生命伦理社会调节社会。在与自然社会调节作用的对立过程中,在人为排斥自然社会调节机制的情况下,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生命伦理社会调节机制自身的生命只有大致三百年。生命伦理社会调节作用的寿命终结了,赖以存在的这个王朝的寿命也就终结了。而生命自我完善性不可中断性、生命伦理社会调节机制的强大生命力、凝聚力又会重新建立生命伦理社会调节机制,这样,一个新的王朝又开始了,又开始了生命伦理社会调节机制和王朝的循环,这也构成了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一个重要原因。

伦理属于生命社会调节范畴。道德是在伦理和经济的基础上产生的,跨越并联接生命伦理和自然两个范畴,但它相对于伦理而言,更多地属于自然社会调节范畴。伦理是由生命单因素决定的,道德是由生命和自然双因素决定的。在人性、伦理、道德三个因素中,人性最稳定,变化性最小,伦理相对稳定,变化性相对小,而道德属于上层建筑领域,随着人的本质力量与自然作用现实力量对比、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人与自然关系的变化而变化,它最不稳定,变化性最大。道德是人性、伦理的现实表现形式,社会表现形式。伦理与道德具有相同性,具有紧密的联系,同时,它们又具有明显的区别,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人的自我完善性水平绝对自我提高,人的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人的本质力量与自然作用的现实力量对比不断变化,人与自然关系不断变化,使社会调节作用不断变化,使生命伦理社会调节作用与自然社会调节作用的关系也不断变化。在原始社会,当饥饿威胁群体生存时,吃掉老人和妇女是被当时的伦理接受的⑩,即自然社会调节作用入侵、支配生命伦理社会调节作用,而只有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社会,在法律上废除死刑才是可能与现实的,即生命伦理社会调节作用入侵、支配自然社会调节作用。

随着人的高度自我完善性水平的绝对自我提高,人的本质力量对自然的统治程度越来越大,自然作用对人的统治程度越来越小,以伦理为代表的生命社会调节作用越来越大,以法律为代表的自然社会调节作用越来越小,而自然社会调节的强制形式战争、革命、阶级斗争、暴力、恶、法律终将相继退出历史舞台。人的本质与人性的差别越来越小,伦理与道德的差别也越来越小,两者趋向融合。那将是一个高度和谐自由、高度人性的社会。但人类必然经过自然法律社会调节为主的自然历史阶段,只有这样,才能再次进入生命伦理社会调节的理想的社会历史阶段。抛开东西方社会文化的差别,总的说来,人类历史是由生命伦理调节原始社会向自然法律调节社会再向生命伦理调节社会过渡的历史过程。而后一个过渡,是由自然历史阶段向社会历史阶段过渡的历史过程,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过渡的历史过程,同时也是人的本质实现的过程,是人性实现的过程,从而在这个意义上也是“人性复归”的过程。

西方社会己经历史地完成了由生命伦理调节社会向自然法律调节社会的过渡。中国传统社会在近代在外来文化的强力影响下,开始了由生命伦理调节社会向自然法律调节社会,由生命单因素调节社会向生命自然双因素调节社会,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由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的缓慢社会转型。这种社会转型由于中国生命文化的过于发达,历经一个半世纪,至今未能最后完成。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法制建设和观念更新加速,中国加快了社会转型的步伐。中国高度发达的生命文化决定了其由血亲复仇式的、宗法血缘式的生命伦理调节社会向自然法律调节社会过渡,并将最终过渡为高度人性的、世界大同式的生命伦理调节社会。中国生命伦理社会调节丰厚文化遗产必将重新放射出耀眼的光彩。

传统中国社会是生命文化、生命哲学、生命伦理社会调节,西方社会是自然文化、自然哲学、自然法律社会调节,因此产生了两者在社会性质、社会形态和发展道路上的巨大差异。生命伦理社会调节和自然法律社会调节是两种并列的、平行的、特殊的社会调节机制,它们都是一般人类社会调节机制的特殊表现形式之一。生命自然矛盾即生命自然对立统一性决定了两种社会调节机制的极其错综复杂的关系——两者一方面既是统一的,即平行的,同时独立发挥作用的,不可互相取代的——生命与自然的平行性,产生了两种社会调节机制的平行性——但这是一个由自然社会调节机制向生命社会调节机制无限超越、无限逼近的过程,两者另一方面又是对立的,两种社会调节机制互相排斥、冲突,同时也决定了社会决定论的极其丰富的内涵,决定了中西方社会的如此不同的历史风貌。

东方文化是没有对立的统一,西方文化是还未实现统一的对立。东西方文化既是对立的,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又是互补的,谁也取代不了谁。只能走深层次创造性融合统一之路。

生命自然矛盾学说从理论上说明了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发展主线,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更新,为东西方文化的深层次创造性融合统一,为把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自然运动、生命运动、社会运动、思维运动,把物理科学、化学科学、生命科学、生物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人学、哲学统一在一个理论框架内,即创立一种大统一理论框架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自我否定性、非组织性、非和谐性、无序性、可逆性是自我完善性、自组织性、和谐性、有序性、不可逆性不完全的、不完备的、不完善的、非超越的、非本质的、低级的形式。发展、进化是由自我否定性化学运动向自我完善性化学运动,由自然向生命绝对超越的过程,由自我否定性、非组织性、非和谐性、无序性、可逆性,向自我完善性、自组织性、和谐性、有序性、不可逆性绝对超越的过程。自我完善性化学运动是生命之源,是自我完善性、自组织性、和谐性、有序性、不可逆性之源。物质世界在本质上是自我完善性的,是自组织性的,是和谐性的,是自我调节性的,是有序性的,是目的性的,是自我满足性的,是普遍联系性的,是无限多样性的,是不可逆性的,是发展性的,是革命性的,是超越性的,是有规律性的,是统一性的,物质世界在本质上是美好的!转贴于参考文献(略)

注释

①自我完善性自身规定性——自组织性五种特性之一为目的性,所以说,自我完善性本身即是目的。见第二章关于自组织性及其特性目的性的论述。

②人的活动的社会性特性见本节第5小节:“人的社会”。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8页。

④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9-30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35页。

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95页。

⑦见本章第(三)节:“生命自然矛盾第三构图”。

⑧参见杨金海《人的存在论》(广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38页。

生物化学的本质篇3

关键词:化学教学综合素质兴趣培养

一、现象与本质的教育

1、现象与本质的含义。

本质是事物的性质及此事物与他事物的内部联系,是由事物的内部矛盾构成的。本质是事物的内在的、比较深刻、比较稳定的方面,它不能被人的感官直接感知。任何事物内部都有其本身的特殊矛盾,这就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与其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质。现象是事物的本质的外部表现,是事物的外在的、表面的、多变的方面,它能被人的感官所直接感知。

2、例析培养学生的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哲学思维。

(1)元素周期表的发现:这也是一个透过事物的现象认识本质的过程,只是在这个特殊的过程中,应用了黑格尔的量变到质变的规律。门捷列夫透过六十三种元素的杂乱无章的表面现象,发现了原子量的变化引起元素性质变化的本质。这是透过事物看到本质的一个典型例子。

(2)将二氧化硫分别通入红色的品红溶液和紫色的高锰酸钾溶液后,均能使其褪色,二氧化硫是否均表现了漂白性?

通过这些实验,让学生学会用现象和本质的哲学观点周密、严谨地看问题,做实验时,要认真观察现象,并认真思考,通过实验现象认识实验本质;学知识时,也要透过事物的现象看到并抓住事物的本质。理解了知识的本质,才是真正的掌握知识的内涵。

(3)事物的现象和本质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物质的本质不同,所表现出来的现象也就不同。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石墨和金刚石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但是其性质却相差甚远。这是为什么呢?在金刚石的晶体里,每个碳原子都被相邻的4个碳原子包围,处于4个碳原子的中心,以共价键和4个碳原子结合,成为正四面体结构,这些正四面体结构向空间发展,非常牢固,因而金刚石熔点沸点都较高,并难溶于溶剂。

石墨的晶体则是层状结构,层与层之间以范德华力相结合,因此片层之间容易滑动,石墨质软。但是由于同一层上的碳原子间以较强的共价键结合,所以石墨的熔点很高。

二、量变引起质变的教育

一位伟人说过:“化学可以被认为研究物体由于量的构成的变化而发生的质变的科学。”一切自然科学的发展都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事物总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而客观事物的变化总是只有质和量的变化,质和量的发展变化必然会呈现为量变和质变的两种状态。因此,让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量变到质变的普遍规律的哲学思想非常重要。

1、量变与质变。

量变是事物一种细小的、不显著的数量上的增减和事物各个组成部分在空间排列次序上的变化,不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在化学中,物质浓度的变化,分子量、原子数目、化合价、键能、温度压强等物理量上的变化,以及物质排列次序、排列方式空间取向、晶体类型等的变化,反应过程的程度改变等都属量变的范畴。

质变是指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例如物质的变化、同分异构体的相互转化、分子组成和反应性能的改变等。

2、化学中的实例。

量的变化引起质变的例子很多,如浓度、温度不同引起的质变以及元素周期表体现的规律等。

浓度变化引起质变:稀硫酸具有酸的一切通性,但当改变硫酸的浓度时,随着硫酸浓度的改变,引起了性质的变化。浓硫酸具有强烈的吸水性、脱水性和氧化性。而这些正是稀硫酸所没有的。

在一个烧杯中放入恰好能反应的1L20mol?L-1的浓硫酸和20mol铜,反应也不能进行彻底。因为在整个反应过程中,随着反应的进行,硫酸的浓度逐渐降低,“浓度”这种量的改变引起了质变,浓硫酸变成了稀硫酸,稀硫酸不能与铜反应,所以反应不能进行彻底,所以得到的产物CuSo4应该是少于20mol,而不可能是20mol。

三、内因和外因的教育

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化学反应比比皆是,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种物质本身的性质就是内因,也就是通常我们化学上所说的物质的结构。影响矛盾双方转化的条件,就是化学反应所需的条件,即外因。例如,在研究化学反应速率时,主要研究了外因对反应的影响:双氧水在一般情况下不能放出氧气,但只要我们用二氧化锰做催化剂,就可以制取氧气了。这是因为二氧化锰是催化剂,加快了化学反应进行。也研究了内因对反应的影响:铜在常温下不与稀硫酸反应,而铁可以,这是内因(物质本身的性质)不同造成的。

四、看事物一分为二的观点教育

科技虽然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但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当今的大气、水、土壤等污染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这就说明了科技的两面性——对人类有利和不利的方面。教师不妨带领同学们实地考察、询问群众,了解环境污染带来的危害。

五、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可采取的方法和途径

1、运用演示、实验、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生动、形象、具体地进行教育。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使学生以形态的模式认识事物的本质。

2、多做研究性课题,如学习环境污染这一章节时,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考察,分析,研究,最后得出结论。通过这样一个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观点,也可以培养学生量变到质变的观点,培养学生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能力。不仅仅让学生学到了知识,培养了学生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还让学生学会了怎样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生物化学的本质篇4

本文对化学中体现的哲学原理作了简要介绍,并与其他学科作了类比,力图在化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哲学教育,以培养他们的哲学品质,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在这个充满竞争和功利性的紧张时代,我认为作为一名化学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化学课堂对学生进行哲学的教育,让学生意识到化学与哲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将对他们的成长大有裨益。

一、现象与本质的教育

1.现象与本质的含义。http://

本质是事物的性质及此事物与他事物的内部联系,是由事物的内部矛盾构成的。本质是事物的内在的、比较深刻、比较稳定的方面,它不能被人的感官直接感知。任何事物内部都有其本身的特殊矛盾,这就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与其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质。现象是事物的本质的外部表现,是事物的外在的、表面的、多变的方面,它能被人的感官所直接感知。

2.例析培养学生的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哲学思维。

(1)元素周期表的发现:这也是一个透过事物的现象认识本质的过程,只是在这个特殊的过程中,应用了黑格尔的量变到质变的规律。门捷列夫透过六十三种元素的杂乱无章的表面现象,发现了原子量的变化引起元素性质变化的本质。这是透过事物看到本质的一个典型例子。

(2)将二氧化硫分别通入红色的品红溶液和紫色的高锰酸钾溶液后,均能使其褪色,二氧化硫是否均表现了漂白性?

通过这些实验,让学生学会用现象和本质的哲学观点周密、严谨地看问题,做实验时,要认真观察现象,并认真思考,通过实验现象认识实验本质;学知识时,也要透过事物的现象看到并抓住事物的本质。理解了知识的本质,才是真正的掌握知识的内涵。

(3)事物的现象和本质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物质的本质不同,所表现出来的现象也就不同。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石墨和金刚石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但是其性质却相差甚远。这是为什么呢?在金刚石的晶体里,每个碳原子都被相邻的4个碳原子包围,处于4个碳原子的中心,以共价键和4个碳原子结合,成为正四面体结构,这些正四面体结构向空间发展,非常牢固,因而金刚石熔点沸点都较高,并难溶于溶剂。

石墨的晶体则是层状结构,层与层之间以范德华力相结合,因此片层之间容易滑动,石墨质软。但是由于同一层上的碳原子间以较强的共价键结合,所以石墨的熔点很高。

二、量变引起质变的教育

一位伟人说过:“化学可以被认为研究物体由于量的构成的变化而发生的质变的科学。”一切自然科学的发展都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事物总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而客观事物的变化总是只有质和量的变化,质和量的发展变化必然会呈现为量变和质变的两种状态。因此,让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量变到质变的普遍规律的哲学思想非常重要。

1.量变与质变。

量变是事物一种细小的、不显著的数量上的增减和事物各个组成部分在空间排列次序上的变化,不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在化学中,物质浓度的变化,分子量、原子数目、化合价、键能、温度压强等物理量上的变化,以及物质排列次序、排列方式空间取向、晶体类型等的变化,反应过程的程度改变等都属量变的范畴。

质变是指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例如物质的变化、同分异构体的相互转化、分子组成和反应性能的改变等。

2.化学中的实例。

量的变化引起质变的例子很多,如浓度、温度不同引起的质变以及元素周期表体现的规律等。

(1)浓度变化引起质变:稀硫酸具有酸的一切通性,但当改变硫酸的浓度时,随着硫酸浓度的改变,引起了性质的变化。浓硫酸具有强烈的吸水性、脱水性和氧化性。而这

转贴于

些正是稀硫酸所没有的。

在一个烧杯中放入恰好能反应的1l20mol?l-1的浓硫酸和20mol铜,反应也不能进行彻底。因为在整个反应过程中,随着反应的进行,硫酸的浓度逐渐降低,“浓度”这种量的改变引起了质变,浓硫酸变成了稀硫酸,稀硫酸不能与铜反应,所以反应不能进行彻底,所以得到的产物cuso4应该是少于20mol,http://而不可能是20mol。

三、内因和外因的教育

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化学反应比比皆是,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种物质本身的性质就是内因,也就是通常我们化学上所说的物质的结构。影响矛盾双方转化的条件,就是化学反应所需的条件,即外因。例如,在研究化学反应速率时,主要研究了外因对反应的影响:双氧水在一般情况下不能放出氧气,但只要我们用二氧化锰做催化剂,就可以制取氧气了。这是因为二氧化锰是催化剂,加快了化学反应进行。也研究了内因对反应的影响:铜在常温下不与稀硫酸反应,而铁可以,这是内因(物质本身的性质)不同造成的。

四、看事物一分为二的观点教育

科技虽然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但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当今的大气、水、土壤等污染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这就说明了科技的两面性——对人类有利和不利的方面。教师不妨带领同学们实地考察、询问群众,了解环境污染带来的危害。

五、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可采取的方法和途径

生物化学的本质篇5

关键词:物质的量教学认知摩尔质量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3-0215-01

“物质的量”是化学实验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计量概念,它在宏观物质与微观粒子之间搭建起桥梁。但由于“物质的量”较为抽象,学生对这一概念会比较难以理解。那么教师对这一节的教学认知就是关键,因为教师的教学认知支配着教师的教学行为,对教学质量产生着重要影响。[1]因此,本文从6个方面对笔者的教学认知做了简单分析。

一、对教学内容的认知

课程标准的内容规定了内容的名称及其要求。[1]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将内容知识进行性质分析。经过对知识内容的精致化分析,奠定了优质教学的基础。首先,课程标准中规定了学习要求:认识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能用于简单的化学计算,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对研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2]结合课程标准,笔者将教科书的内容具体化为:(1)物质的量是一个物理量,它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合体,符号为n。物质的量的单位为摩尔,简称摩,符号为mol。(2)国际上规定,1mol粒子集合体所含的粒子数与0.012kg12C中所含的碳原子数相同,约为6.02×1023。(3)1mol任何粒子的粒子数叫做阿伏伽德罗常数,符号为na,通常用6.02×1023mol-1表示。(4)物质的量、阿伏伽德罗常数与粒子数之间的关系:n=n/na。(5)1mol任何粒子或物质的质量以克为单位时,其数值都与该粒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相等。(6)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叫做摩尔质量,符号位m,常用单位为g/mol(g・mol-1)。(7)物质的量(n)、质量(m)和摩尔质量(m)之间的关系:n=m/m。

二、学生已有知识或经验的分析

在学习“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一节之前,学生已经能够认识到物质间发生的化学反应是原子、离子或分子之间按照一定的数目关系进行的,也在初中阶段《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中从分子、原子水平上认识了物质构成,同时了解到一分子水的质量及一滴水中大约含有的水分子个数。接着又学习了常见物质的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并能够用简单计算。这就为学生在本节内容中理解“物质的量”这一概念奠定了基础,且能将物质的量抽象概念具象化理解。

三、学习目标的分析

根据前文对课程标准、教科书以及学生已有经验的分析,结合课程三维目标,针对其中一个知识点作出如下设计:(1)了解物质的量的定义,认识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2)通过氢气和氧气反应生成水的宏观质量组成,引发对微观层面的思考,学会物质的量的相关概念;(3)认识物质的量是描述微观粒子的重要物理量及其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在这一节中,对“物质的量”的理解是难点,也是重点。如果这个概念没有彻底学会,会对后续物质的量浓度造成很大影响,甚至会影响整个高中化学计算的学习。

四、作业的设计

教科书涉及了比较基础的分散练习且题量较少,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每结束一个环节可加入随堂练习,一是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理解概念,二是巩固学生的正确认识。整个内容结束后,可加入适当综合练习。同时提出能够承上启下的问题以加深学生理解。

五、教学基本思路的形成

(1)通过已学氢气与氧气反应生成水的相关化学知识,由简单的宏观质量引发对微观水平粒子数的思考,使学生认识物质的量;(2)通过已学其他基本物理量的比较,引入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3)通过前两步的学习,使学生思考1mol粒子中有多少个微粒,从而学习阿伏伽德罗常数,同时建立n=n/na的认识;(4)通过不同物质1mol该物质的质量及相对原子(分子)质量的比较,引出摩尔质量,并建立起n=m/m的认识;(5)通过上述学习,引导学生建立n=n/na与n=m/m的联系。

六、学习主题的设计

学习主题是教学基本思路的问题化,通过提出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可设计为:(1)氢气与氧气的反应中有多少个H2参与反应?又生成多少个H2o?(2)长度的单位是千米,时间的单位是秒,质量的单位是千克,那物质的量有无单位?(3)1mol该物质微粒中有多少个该粒子?(4)观察1molal等的质量与其相对原子(分子)质量[3],发现什么?(5)如果已知某物质的物|的量,还可由此得知哪些量?

教学设计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积累自身教学设计的内容也是提升教学认知的一种途径。只有不断丰富教学认知图式,才能提高自身教学活动的专业水平。[1]

参考文献:

[1]梁永平.论化学教师教学认知的基本图式[J].化学教育,2013(10):3-7.

生物化学的本质篇6

关键词:初中化学;基本概念;教学方法;策略

G633.8

化学是一门基础自然科学,是集科学知识、科学过程、科学文化和思维方法为一体的,与自然界、社会生活和生产紧密联系的生动有趣的学科。[1]初中阶段开设化学课程,是让学生初步学习和了解化学知识,并为将来学习打下基础。但是,有些学生对化学不感兴趣,不会学或学不好。究其根本原因,是对化学基本概念没有理解和掌握,这与教师在化学基本概念教学中的方法、策略有很大的关系。因此,教师应重视化学基本概念的基础作用,通过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创设灵活的教学活动,提高化学的教学质量。重视初中化学基本概念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利于提高化学教学效率和促进“三维教学目标”的实现。

一、初中化学基本概念教学的现状

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有些教师在进行基本概念教学时,往往只对概念本身进行讲解,忽视了基本概念的内涵和精髓,以及基本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导致学生不能掌握基本概念的内涵和本质,孤立地学习概念,不能理解基本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只能用死记硬背的方式记忆。导致学生会背但不会用,无法完成知识的有效迁移,即不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化学学习是循序渐进的,随着化学基本概念的增多,化学知识的累积,学生无法形成科学系统的化学知识构架,导致不能灵活有效的运用化学知识解决问题,最后会挫伤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积极性,甚至产生厌烦心理。

二、优化初中化学基本概念教学的必要性

化学基本概念是化学的基础知识,是构建化学知识大厦的地基。因此,无论是从教师教学角度还是从学生学习角度,优化初中化学基本概念教学都是十分必要的。

(一)从教师教学角度看

将刚刚接触化学的初中学生领进化学世界的大门,首先就要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基本概念,理解并掌握化学基本概念的内涵和精髓。[2]只有当学生正确理解并深入掌握了化学基础概念之后,教师才能将化学教学扩展和延伸,即从点扩展到线再扩展到面,从而完成初中化学的整体教学。

(二)从学生学习角度看

化学基本概念是贯穿整个初中阶段的内容,是学生学习好化学的基础知识,直接影响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掌握。因此,优化初中化学基本概念教学,提高初中化学基本概念的学习质量,能够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物质之间的化反反应和化学规律,从而提高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所以,化学基本概念的学习不但影响了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学习和深化,更影响了学生化学能力的培养。

三、初中化学基本概念教学的策略研究

(一)直观教学,引导学生形成感性认识

初中生学习化学时,容易接受感性的知识,而面对抽象本质的概念一时难以理解接受。而化学基本概念则是对化学原理、化学现象、变化规律的抽象概括和总结。如果用理论讲解方式很难让学生对化学基本概念形成认识。因此,化学教师可以运用直观教学方法将抽象的化学概念直观化、简单化、具体化,从而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直观教学方法包括实物展示、实验演示等多种方法,教师可以根据所授内容灵活运用。

例如,在讲解混合物和纯净物的基本概念时,教师可以将事先准备好的可乐饮料、白糖水、净水、铜丝展示给学生看。请学生查看可乐瓶上的成分表,让学生知道可乐饮料是由水、焦糖色、柠檬酸等多种物质组成的。同时让学生分析白糖水是由白砂糖和水两种物质组成。而纯净水只由水一种组成,铜丝只由铜组成。最后教师总结,以上四种物质可以分成两类:一类像可乐饮料、白糖水等是由两种物质或两种以上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叫做混合物。另一类像纯净水、铜丝等分别只由一种物质组成,叫纯净物。这样,通过展示实物和分析物质成分,可以让学生直观具体又深刻的理解并掌握这两个基本概念,学会判断哪种是混合物,哪种是纯净物。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概括精髓,形成对化学基本概念的理解

初中化学基本概念语言精练,有的学生会背诵却不能准确理解概念的内涵和精髓。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将基本概念分解成若干要素,找出其中的核心,对核心部分进行重点剖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加深对化学基本概念的理解,而且可以培养他们有效理解和掌握基本概念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例如,在讲解溶液概念时,化学教师应提炼出其中的三个关键词“均一”、“稳定”、“混合物”,概括溶液的基本特性:均一性、稳定性。通过对基本概念精髓的掌握,学生能够有效地理解抽象的化学基本概念。

(三)比较分析,加深化学基本概念的理解

化学基本概念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出现混淆记错等问题,因此,化学教师在基本概念的教学中,应该将具有比较关系的基本概念放在一起分析讲解,通过比较基本概念之间的相同与不同,加深学生对化学基本概念的理解。

例如,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基本概念教学中,教师应对两种概念的本质区别进行比较分析,即“变化时是否有新物质的生成”。有新物质生成的叫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学生通过理解区分这一关键部分,就能够正确分辨出哪种变化是物理变化,哪种变化是化学变化。

(四)联系现实生活,掌握化学基本概念

培养学生的化学运用能力,注重联系现实生活,是化学教学的重要手段,也是化学基本概念教学的重要策略。教师可将化学基本概念教学与现实生活相联系,挑选贴近生活的教学素材,让学生从身边发现化学,参与生活中的化学实验,从而掌握化学概念。由于这种将实际生活融入到化学课堂之中的教学方法比较灵活、生动、形象,学生容易接受,所以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同时能够提高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讲解“酸和碱”时,化学教师可以通过介绍一些生活小窍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化学基本概念的掌握。例如,热水壶使用一段时间后会产生白色的水垢,将白醋放入水壶中煮沸,就能够有效清除污垢,这是因为白醋中的醋酸能够与水垢中的碳酸钙和氢氧化镁发生反应,生成可溶性的钙盐、镁盐、水和二氧化碳,将水垢被反应而除去。教师通过分享生活中的小窍门引入“酸和碱”的知识讲解,可以拉近学生与化学的距离,并鼓励学生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起学生对化学的主观能动性学习。

五.利用现代科技,宏观化学基本概念

科技的发展为现代化教学提供了技术支撑,运用多媒体技术丰富课堂教学已经成为各阶段教学的重要内容。初中化学基本概念教学也要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作用,将比较抽象、微观的化学基本概念宏观化,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化学基本概念。[4]

例如,在学习分子、原子和离子时,因为受其微观特性的限制,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理解都比较抽象,而初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并不成熟,还需要感性认识和具体化认识的辅助,利用多媒体教学方法,将微观的、抽象的分子、原子和离子用图片、Flash以及多媒体动态模拟演示等形式展现出来,就能够解决微观粒子看不见、摸不着、难理解的难题。

六.错例对比,完善化学基本概念学习

随着初中化学的学习内容增多,化学基本概念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学生往往会出现记混、记错的问题。因此,初中化学教师应在教授新知识的同时带领学生温习旧的概念和知识点。从侧面或反面的对比,加深理解、牢记概念,完善初中化学基本概念的学习。

例如,在讲解氧化物的概念时,教师可先给出氧化物的概念: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一种是氧的,叫氧化物”。然后教师列举出含氧的物质,如“H2So4”“Kmno4”“Co2”“no2”“Cao”“o2”,让学生分析哪些是氧化物,哪些是含氧的物质但不叫氧化物。通过对比纠错,学生可以确定“Co2”“no2”“Cao”,是氧化物。而“H2So4”“Kmno4”不是氧化物,因为组成它们的元素有三种,不是氧化物。“o2”不是氧化物,因为组成它们的元素只有一种,也不是氧化物,因为氧化物中有且只有两种元素。教师进行总结:氧化物是一定含有氧的化合物,而含氧的物质不都是氧化物。通过这种反例纠错分析,可以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化学基本概念,从而完善化学基本概念的学习。

结束语

初中化学基本概念教学是一个持久的、系统的过程,需要多种教学策略的辅助和提升。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帮助学生认识、理解、掌握、同化和运用初中化学基本概念,进而更好地进行初中化学的学习。同时,教师应将能力培养、素质提升、思维锻炼和实际运用等融入初中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活动中,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初中化学的教学质量,实现新课程改革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林峰.初中化学基本概念的学习方法与教学策略[J].宁德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4(1):89-92.

[2]祝远梅.浅谈初中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方法[J].神州(中旬刊),2013,(11):192-192.

生物化学的本质篇7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矿物分离与富集的依据是有用矿物与脉石矿物之间的物理化学性质差异。这种物理化学性质指的是矿物比重、磁性、电性、表面化学性质等,与这些性质对应的矿物分离与富集方法分别是重力选矿、磁电选矿、浮选等。利用重力选矿和磁电选矿分离与富集矿物的方法受到矿物比重、磁性和电性难以改变的限制,应用范围相对较窄,而矿物表面性质可以通过人为改变,对应的浮选在矿物加工工程得到广泛的应用。可以说,所有的矿物都可以通过浮选方法进行分离与富集。正是由于浮选成为矿物分离与富集应用最为广泛的方法,而浮选的理论基础又是化学,所以化学是矿物加工工程学科的重要基础成为公认的事实,浮选作为矿物加工的主要方法,本身就是化学在矿物加工工程学科中的一种应用,因此,化学教育在矿物加工工程学科的基础理论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矿物和岩石是自然界中天然形成的,具有固定组成的固体化合物,由于成分不同、成矿条件不同,不同的矿物表面性质是不同的,即使相同组成的矿物,由于成矿地点和成矿条件不同也会具有不同的表面性质。对于浮选分离矿物而言,不同的矿物表面性质又有相似之处,矿物与岩石之间、矿物与矿物之间、岩石与岩石之间的表面性质异同,成为浮选分离与富集这些矿物的根本依据。浮选工程中,矿物与岩石的表面性质可以根据需要人为调节和改变,从而扩大需要分离的矿物之间的表面性质差异,实现矿物之间的有效分离。化学是学生需要学习的基础课程,从初中开始,就涉及到化学的学习,直到博士研究生,化学仍然是矿物加工工程学科学生需要继续学习的课程。甚至作为高层次的矿物加工工程学科的教授专家,仍在不间断的学习化学。化学与浮选是不可分的,可以说,无论多么深厚的化学知识,都不能说对于浮选已经足够了。化学有多深奥,浮选就有多深奥。矿物加工工程学科人才培养过程中,化学教育是根本之一,不同层次的人才对应不同程度的化学教育。只有重视化学教育,才能做好矿物加工学科的人才培养。

1浮选是化学在矿物加工工程中的应用

无机化学研究元素、单质和无机化合物的来源、制备、结构、性质、变化和应用的一门化学,是化学中最古老的化学分支学科。浮选的对象为矿物岩石,本身就是无机物,矿物的表面性质决定于矿物本身的结构和性质,矿物表面性质的研究离不开矿物内部组成、结构及性质的研究。矿物与岩石的研究将涉及无机化学的所有领域与内容,无机化学成为矿物加工工程学科学生的必修课程。有机化学又称为碳化合物的化学,是研究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制备的学科,是化学中极重要的一个分支。含碳化合物被称为有机化合物是因为以往的化学家们认为含碳物质一定要由生物(有机体)才能制造;然而在1828年的时候,德国化学家弗里德里希•维勒,在实验室中成功合成尿素(一种生物分子),自此以后有机化学便脱离传统所定义的范围,扩大为含碳物质的化学。矿物浮选是通过改变矿物表面的疏水性来实现的,而增加矿物表面疏水性的方法是采用含烃基的异极性分子在矿物表面吸附,含烃基的异极性分子就是典型的有机物质分子,研究捕收剂、起泡剂等浮选药剂,将涉及广泛的有机化学。有机化学也是矿物加工工程学科学生的必修课程。物理化学的内容大致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化学体系的宏观平衡性质,以热力学的三个基本定律为理论基础,研究宏观化学体系在气态、液态、固态、溶解态以及高分散状态的平衡物理化学性质及其规律性。属于这方面的物理化学分支学科有化学热力学。溶液、胶体和表面化学。化学体系的微观结构和性质以量子理论为理论基础,研究原子和分子的结构,物体的体相中原子和分子的空间结构、表面相的结构,以及结构与物性的规律性。属于这方面的物理化学分支学科有结构化学和量子化学。化学体系的动态性质研究由于化学或物理因素的扰动而引起体系中发生的化学变化过程的速率和变化机理。属于这方面的物理化学分支学科有化学动力学、催化、光化学和电化学。物理化学是一门内容丰富,外延广阔的化学,浮选涉及的矿物岩石、矿浆溶液、有机分子以及泡沫浮选气体介质与矿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等等,都涉及到物理化学。物理化学在矿物加工工程本科课程设置,占有最多的学时数,分两学期学习,是矿物加工工程学科至关重要的一门化学课程。物理化学学习好坏直接关系到浮选学习。物理化学也是矿物加工工程学科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必考课程。分析化学的内容主要是:物质中元素、基团的定性分析;每种成分的数量或物质纯度的定量分析;物质中原子彼此联结而成分子和在空间排列的结构和立体分析。研究对象从单质到复杂的混合物和大分子化合物,从无机物到有机物,从低分子量到高分子量。样品可以是气态、液态和固态。称样重量可由100克以上以至毫克以下。1931年e.威森伯格提出的残渣测定,只取10微克样品,便属于超微量分析。所用仪器从试管直到附自动化设备并用电子计算机程序控制、记录和储存等的高级仪器。分析化学以化学基本理论和实验技术为基础,并吸收物理、生物、统计、电子计算机、自动化等方面的知识以充实本身的内容,从而解决科学、技术所提出的各种分析问题。矿物加工工程学科涉及的矿物岩石、溶液、有机和无机药剂、矿物加工原料及产品都需要通过分析检测得以定性或定量的描述,理论研究过程中的仪器分析检测,对矿物加工过程中的行为机理也才能进行研究和了解,所以矿物加工也与分析化学密切相关。矿物加工工程学科课程设置中,在本科阶段或者在研究生阶段需要对分析化学进行系统学习。结构化学、高分子化学、络合物化学、电化学、量子化学等是比以上四大化学更加细化的化学分支方向,在进行矿物浮选研究中,针对具体的研究内容和目的,不同程度地将涉及到这些更加深入和细化的内容。为了使化学与矿物加工工程学科结合的更加紧密,在研究生阶段还开设了浮选表面化学、浮选药剂化学、浮选电化学、浮选溶液化学等。尽管在矿物加工工程学科不同阶段开设了大量的化学课程,涉及的化学内容几乎涵盖了化学领域的所有内容,但对浮选的深入研究和理解仍然不够。矿物浮选发展至今,还有大量的浮选理论问题没有解决,浮选工艺的水平还有待提升,进一步强化化学教育和矿物浮选化学研究对矿物浮选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基础作用。

2各层次人才培养中的化学教育

以技术工人为培养目标的中专和职业教育,由于生源大多是初中和高中毕业生,化学知识非常有限,仅对一些化学基础知识有所了解,特别是初中文化水平的学生,只能了解一些初步的化学现象,因此,在进行矿物加工专业知识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补充一些学习浮选技术必要的化学知识。这种化学知识的补充,可以贯穿在专业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也可以单独开设简单的化学课程。只有在学生初步了解和掌握了浮选技术必备的基本化学知识以后,浮选技术专业课程的教学才能有效开展,学生也才能真正理解矿物浮选的技术知识。对于以生产技术管理和技术应为目标的专科和本科教育,系统的课程设置已经考虑了化学对矿物加工工程的重要性,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都是必修课程,学时数占到专业基础课程学时数很大的比例,经过系统的化学知识的学习,学生在学习浮选专业课程时,已经能够较深入理解矿物浮选中的化学问题,也能较好掌握浮选理论和浮选工艺专业知识。在生产技术管理和技术应用过程中,也基本能根据矿石性质的变化,应用所学到的化学知识和浮选理论,分析解决生产过程中出现的一般性的技术问题。以科学研究为目标的研究生教育,为了使学生能够从生产中发现和解决生产技术问题,具备独立从事矿物加工工程领域科学研究的能力,在大学期间学习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的基础上,还需要进一步学习分析化学。通过分析化学的学习,可以让研究生掌握常规的分析检测技术,了解和掌握科学研究过程中所要使用的现代检测手段,发现、分析和研究试验过程中获得的数据、结果,从而解决科学技术问题。对于博士研究生,是要让他们更深层次理解矿物浮选的机理,培养其创新精神和意识,为此,从电子、原子、分子层面上理解矿物浮选理论是必要的,所以,在已经较好掌握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的基础上,量子化学的学习和了解对于博士研究生来说是需要的。从以上的分析可知,浮选跟化学是不可分的,浮选实际上就是应用化学的一部分。无论是技术操作工人,还是从而浮选理论研究的博士研究生,不同程度都必须将化学作为基础,没有相应的化学基础,从事浮选技术应用、技术开发及浮选理论研究都是难以想象的。化学是浮选的基础,浮选是矿物加工工程最重要的方法,因而矿物加工工程学科的化学教育是极端重要的。

3重视矿物加工工程学科的化学教育

矿产资源是不可再生的,随着矿产资源的不断开发利用,资源枯竭已经成为制约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资源高效利用成为矿产资源开发与利用必须坚持的原则。如何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显然矿物加工先进技术的开发与利用是实现资源高效的重要支撑。矿物加工工程中,浮选是最为主要的方法,而化学优势浮选的基础,通过浮选回收和利用矿产资源,实际上就是利用化学或者表面化学方法回收和利用矿产资源。重视矿物加工工程学科的化学教育问题,才可能从根本上提高人才质量,才能从源头上解决矿产资源高效利用的根本问题。矿产资源开采出来以后,多种资源共伴生,性质复杂,给资源中各种矿物的分离与富集带来了很多困难,为了实现资源的综合利用,只要有价值的矿物,都要进行回收,此时,这种矿物的物理化学性质研究,通过化学的方式改变各种矿物的性质,扩大彼此间性质的差异就成为矿物加工工程学科的重要课题,而所使用的方法基本上都是化学的方法,所以,矿物加工工程学科中的化学,决定着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也只有重视矿物加工工程学科的化学教育问题,才可能从根本上提高人才质量,才能从源头上解决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的根本问题。矿产资源天然形成的,其中的组分有的是对人类社会有益的,但同样存在对人类社会有害的组分,在矿产资源回收利用过程中,高效、综合回收有益组分的同时,处理好有害成分也是矿物加工工程学科的任务。只有解决了有害组分的处理,使得矿物加工过程中和矿物加工以后剩下来无用组分无害于人类和社会,矿产资源才能实现清洁利用。矿产资源中有害组分的处理,首先也必须掌握这些组分的性质,然后通过化学的、物理的方法对其进行分离、无害化处理等,而这些过程也与化学密切相关,所以,矿产资源的清洁利用也离不开化学。矿物加工工程学科的化学教育也是矿产资源清洁利用所要求的。矿物加工过程大都需要将矿石磨细,使矿石中的有用矿物与脉石矿物解离,而有用矿物与脉石矿物的分离大多是在水中进行的,矿物加工工程废水排放成为影响环境的重要问题。当今的矿物加工工程领域,要求选矿废水零排放,确保废水对环境不造成影响。废水零排放意味着废水必须回用,而废水回用将带来对选矿技术指标产生影响的问题,为了尽可能不是回水影响选矿技术指标,必须对回水进行性质研究,有的还要进行适当的化学处理,无论是回水性质的研究和回水的化学处理,都需要涉及化学知识,所以,矿物加工过程中废水对环境的影响、废水回用的处理等都直接与化学相关。矿物加工的环境问题也要求矿物加工工程学科重视化学教育。矿物加工过程中,做好了资源高效、综合、清洁利用,做好了废水的循环利用和实现了废水的零排放,就能实现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可持续发展,而矿产资源高效、综合、清洁利用与废水处理均与化学密切相关,由此看出化学在矿物加工工程领域的重要性,重视化学教育是矿物加工工程学科的必然要求。

生物化学的本质篇8

文章编号:10056629(2012)4003803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B

化学基本观念作为化学科学认识物质世界的基本思想方法和处理问题的价值取向,它不是以结论形式呈现在课程内容中,而是蕴含在具体化学知识中并借助于它们表达出来。正因为化学基本观念客观存在于具体知识之中,使得通过知识教学来促进学生观念的建构成为可能。化学教学中,学生通过对化学知识的深刻理解和反思应用,将蕴含在具体知识中的基本化学思想、观点、方法等与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观念、理解与判断融合在一起,就能形成具有个性思维特点的化学基本观念,它影响着学生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的思维方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取向。

“观念建构”指导下的化学教学就是依据课程标准要求,对教材内容或事实材料进行加工,通过课堂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教学文本之间多向的、充分的对话活动,引领学生积极地反思、概括、提升,实现对化学学科本质规律的认识,达成具体知识形态的化学观念转化为学生个人形态化学观念的教学。“硫和含硫化合物相互转化”就是我们在上述教学理念指导下的一个实践案例。

1教材分析

“硫和含硫化合物相互转化”是苏教版高中必修《化学1》专题4教学内容,从专题内容编排上看,这一内容安排在“二氧化硫性质和作用”、“硫酸的制备和性质”之后,实际上是对“硫及其常见化合物性质知识”的归纳和整理;教材意图是希望学生通过本课时学习,初步形成硫及其化合物之间相互转化的知识网络关系,探寻含硫物质相互转化内在规律,为进一步学习氮等元素化合物知识提供“样板”示范作用。

从苏教版《化学1》教材的整体安排上看,专题1“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包括“物质的分类及其转化”、“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等内容,意图明确地启示着学生和教师,化学科学具有一些“学科自己独特的基本特征”,化学知识中蕴含着一些“基本学科观念和视角”,学习和教授化学时需要运用和把握一些“学科基本思想”,那就是化学家眼中“元素观、微粒观、分类观、转化观和实验观”等化学基本观念。因此,《化学1》专题1的学习对教材后继编排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学习起着指导性作用,当然对硫及其化合物知识的学习也不例外。

2设计思想

基于教材意图以及促进学生在考察化学新问题、学习化学新知识时能运用具有一些“化学基本观念性”的东西,并进一步增强学生对化学的“总观性”认识,帮助学生学会用化学的眼光和思维去审视我们赖以生存的世界;“观念指导,构建观念”成为了设计“硫及其化合物相互转化”内容教和学的核心指导思想。

本课时教学中首先通过情景方式,引导学生回忆“专题1”学习时形成的一些“化学基本认识”,以“观念视角”去看“自然界中丰富的含硫物质,自然中含硫物质在循环中不断转化”;激活学生化学视角中的“元素观、微粒观、转化观”,意图是启发学生“我们可以基于化学的一些基本思想认识”进行本课时学习。

围绕着“自然界中含硫物质相互转化事实”,以任务驱动形式,要求学生画出含硫化合物之间可能转化关系,形成“学生心目”中含硫物质转化关系的知识网络图。然后反问学生“转化应该有规律的”、“我们也可以像化学家一样去寻找转化中蕴含的规律”,促使学生进行“分类整理、分类归纳”,主动对含硫物质复杂的转化网络进行梳理;在寻找规律的交流中探讨,学生自主发现“不同价态转变――氧化还原原理、相同价态之间变化――复分解反应”。

“寻找规律,发现规律,探寻物质之间转变的奥秘,其目的就是为了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为人类社会的进步服务”,这是化学家科学探索的意义所在。将学生的目光引入到“转化关系与解决生产、生活实际的应用”中来;通过转化、应用激发学生探究热情,以提供药品试剂方式,要求学生尝试“课堂实验”探索目标。“如何才能确信本课时学习、感悟所得观念性东西”具有对其他知识学习的“迁移”作用呢?含氮物质的相互转化尝试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也为下课时的学习指明方向。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利用二氧化硫、硫酸等所学知识,初步构建硫及其化合物之间相互转化的知识网络;能运用氧化还原、复分解反应原理,书写常见含硫化合物之间相互转化的化学方程式和离子反应方程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情景启示方式,帮助学生主动回忆化学学习的一般思想方法;通过思考交流方式,启发学生“在基本观念指导下”学习硫及其化合物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分析归纳形式,认识硫及其化合物转化知识中的内在规律;通过设计方案、实验探究方式,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化学知识之中蕴含着“学科基本观念,基本思想方法”;学习化学,拓展学科视野、形成科学视角;化学的魅力在于它是“看物质世界的慧眼”。

4.1情境引导,构建基本观念

[情境1]展示自然界中丰富的含硫矿物图片:辰砂、黄铁矿、芒硝、重晶石晶体、石膏矿、天然硫单质等。

[启示1]自然界中含硫物质种类非常丰富这一事实告诉我们:物质是元素构成的;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硫元素在构成丰富物质大家庭中功不可没。

[情境2]自然界中的硫循环图片:辰砂形成;大气中二氧化硫转化为三氧化硫形成硫酸;动植物腐败含硫蛋白质形成硫化氢等。(展示硫循环图片)

[启示2]自然界中含硫物质的循环告诉我们:物质是不断变化的,原子是不易变化的;物质间可以通过化学变化实现相互转变,但元素种类、质量不变。

设计意图:通过情景激发学生已有认识,构建“物质由元素组成、元素是不变的――元素观”,“物质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变化观或转化观”,“物质是可变的,原子是保持不变的――微粒观”。激发学生“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的视角,为本课时学习起到“先行组织者”作用。

设计意图:以学生绘制含硫化合物相互转化图支点,通过问题探寻学生“心目”中相互转化思路,挖掘学生整理知识的“视角”,明确其中蕴含“分类思想”、“转化思想”和“转化的本质规律”。

4.4价值观指导,了解实际应用

[思考]通过刚才学习,认识了含硫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及转化中存在的内在规律。其实科学家也是在认识其规律的基础上,利用物质间相互转化为人类造福的。你知道上述转化有哪些实际应用的例子吗?

[学生6]比如工业上用黄铁矿或硫磺来生产硫酸(如图3)。

[学生8]利用硫与金属汞反应,可以用硫磺去除因温度计破损洒落的汞。

[学生9]实验室可以用亚硫酸盐与强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硫。

[学生]……

[任务]药品:硫化钠溶液、亚硫酸溶液、稀硫酸、溴水;问题解决:设计方案证明+4价硫既具氧化性又

设计意图:通过硫及其化合物相互转化规律认识,布置任务让学生在“尝试”中学会迁移应用,让学生认识到“一些化学思想观念”在解决新的化学问题时存在“共性和普遍性”,如典型相似之处就是:相同元素不同价态物质间可以通过氧化还原反应实现转化。更为重要的是细品其中的基本观念:“物质由微粒构成,元素是不变的,物质之间总是可以通过一定途径相互转化的,这些转化规律的认识是可以被人类利用而为人类造福的”,从而形成一种科学化学思维方式。

参考文献:

生物化学的本质篇9

一、在真实背景中考查化学基本概念

每门学科中都有一系列基本概念,化学学科中有物质类别相关概念(如电解质、非电解质、氧化剂、还原剂等),化学反应相关概念(如氧化还原反应、非氧化还原反应、盐类水解、加成反应、消去反应、取代反应等),化学原理相关概念(如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状态、化学能、焓变等)……每年的高考试卷中必定会有试题来测试这些重要概念,若是在真实背景中要求考生分析判断化学基本概念,显得特别有意义。

例1.(2013年北京理综)下列设备工作时,将化学能转化为热能的是()

硅太阳能电池锂离子电池太阳能集热器燃气灶

答案:D

简析:试题中给出硅太阳能电池、锂离子电池、太阳能集热器、燃气灶等生活中常见物品的图片,要求考生在真实背景中对化学能、热能等相关概念作出判断。硅太阳能电池是将太阳能直接转化为电能;锂离子电池是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太阳能集热器是将太阳能转化为热能;燃料燃烧是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热能。

例2.(2013年安徽理综)我国科学家研制出一种催化剂,能在室温下高效催化空气中甲醛的氧化,其反应如下:催化剂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为吸热反应

B.分子中的化学键为非极性键

C.分子中既含σ键又含π键

D.每生成1.8gH2o消耗2.24Lo2

答案:C

简析:题中给出一个与新科研成果相关的素材,要求考生判断吸热反应、非极性键、σ键和π键等基本概念。题给反应式是真实背景的关键信息,这一反应实质就是甲醛的燃烧反应,所以一定是放热反应。Co2分子中含有极性共价键,HCHo分子中含有σ键和π键。未确定压强、温度等条件下无法判断气体体积。

这类试题中,真实背景是命题人给考生提供的一个从实际问题运用化学概念的载体,准确理解化学概念是解题的关键。

二、在真实背景中考查化学基本原理

质量守恒定律、元素周期律、氧化还原反应原理、化学平衡原理、原电池原理、电解原理、电离平衡和盐类水解平衡的移动等,都是化学学科中的核心内容和主干知识,且化学基本原理既是高考的重点,又是高考的难点。研究发现,命题者常常会将化学基本原理的考查融入生产、生活、科研等真实素材当中,要求考生运用化学基本原理解决联系实际的问题。解答与化学基本理论相关的试题,关键是在真实背景中找准相关的化学基本原理,再根据对应的规律来解决问题。

例3.(2013年福建理综)某科学家利用二氧化铈在太阳能作用下将转变为。其过程如下: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该过程中Ceo2没有消耗

B.该过程实现了太阳能向化学能的转化

答案:C

简析:试题以太阳能的利用为背景,涉及化学反应中的能量转化(化学反应相关能量转化判断、盖斯定律),原电池(电极反应式书写)等。

Co、o2构成的碱性燃料电池中,Co在负极被氧化转化为Co2-3,o2在正极上反应,电极反应式如D项所示。

例4.(2013年重庆理综)化学在环境保护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催化反硝化法和电化学降解法可用于治理水中硝酸盐的污染。

(1)催化反硝化法中,H2能将no-3还原为n2。25℃时,反应进行10min,溶液的pH由7变为12。

①n2的结构式为。

②上述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其平均反应速率v(no-3)为mol·L-1·min-1。

③还原过程中可生成中间产物no-2,写出3种促进no-2水解的方法。

(2)电化学降解no-3的原理如下图所示。

①电源正极为(填“a”或“B”),阴极反应式为。

②若电解过程中转移了2mol电子,则膜两侧电解液的质量变化差(Δm左-Δm右)为g。

答案:(1)①催化剂③加酸,升高温度,加水

(2)①

简析:试题以环境保护中的化学方法(去除水体中含氮物质)为背景,考查了氧化还原反应、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配平、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盐类水解、电解原理等多个化学核心知识。

(1)由“溶液的pH由7变为12”可知,反应过程中增大到。从盐类水解平衡移动角度考虑,要促进阴离子水解,可以加适量的酸溶液、加热升高温度、加水稀释等。

(2)阴极发生还原反应、阳极发生氧化反应,这是电解反应的特征,根据“”可判断B是负极、a是正极。电极反应式分别为:

阴极:

阳极:

根据相关反应式,电解过程中转移2mol电子时,有如下变化:第一,阳极上放出16go2,阴极上放出5.6gn2;第二,阳极区生成2molH+,阴极区消耗0.4molno-3、生成24moloH-,所以阴极区新增了2mol-1价阴离子。由于电解池中间是质子交换膜,所以只可能是左侧溶液中的H+向右侧移动,以达到两侧溶液中电荷平衡,由此会造成左侧移出2molH+,质量减小2g,右侧质量又要增加2g。总体来看,质量变化差

复习过程中要重视与化学基本原理相关的基本问题。例如,书写电极反应式是与原电池、电解原理相关的最基本的问题,运用盖斯定律计算焓变是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相关的重要的基本问题,判断是否处于化学平衡状态、求解平衡常数是与化学平衡相关的基本问题,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盐类水解平衡、沉淀溶解平衡等相关内容最容易涉及离子方程式的书写、电荷守恒、质量守恒等基本问题。

三、在真实背景中考查物质的基本性质

熔点、沸点、溶解性、密度等物理性质,氧化性、还原性、酸性、碱性等化学性质,都是物质的基本性质,是化学学科中的最基础内容,所以物质的基本性质是每年高考化学的重点。高考试题中,要求考生在真实背景中联系物质的基本性质,解决实际问题。我们发现,大多数新情境试题中都会涉及物质的某种基本性质,解题时只要抓住基本性质的本质特征,就可顺利找到解题思路,获得正确答案。

例5.(2013年上海化学)2013年4月24日,东航首次成功进行了由地沟油生产的生物航空燃油的验证飞行。能区别地沟油(加工过的餐饮废弃油)与矿物油(汽油、煤油、柴油等)的方法是()

a.点燃,能燃烧的是矿物油

B.测定沸点,有固定沸点的是矿物油

C.加入水中,浮在水面上的是地沟油

D.加入足量氢氧化钠溶液共热,不分层的是地沟油

答案:D

简析:试题以地沟油、汽油、煤油、柴油为落点,要求考生用化学视角去分析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从化学对人类生活贡献的角度设计问题,要求考生了解化学对人类的正面作用。无独有偶,2013年全国理综ii中也有一道选择题涉及地沟油制生物柴油的内容,考查有机物的性质。地沟油是酯类物质,汽油等是烃类物质,都属于混合物。从物理性质角度看,密度都比水小,都不溶于水。从化学性质角度看,地沟油能与氢氧化钠溶液等反应(皂化反应),汽油则不反应。

例6.(2013年上海化学)374℃、22.1mpa以上的超临界水具有很强的溶解有机物的能力,并含有较多的H+和oH-,由此可知超临界水()

a.显中性,pH等于7

B.表现出非极性溶剂的特性

C.显酸性,pH小于7

D.表现出极性溶剂的特性

答案:B

简析:本题表面上看是以学生陌生的“超临界水”为落点,实质上是考查分子的极性、溶液的pH、溶液的酸碱性等基本概念。水分子是极性分子,所以水属于极性溶剂。但超临界水“具有很强的溶解有机物的能力”,大多数有机物分子的极性比较弱,所以超临界水在溶解有机物时表现了非极性溶剂的特性。根据“含有较多的H+和oH-”可判断超临界水的pH小于7,但无论水的电离程度多大,纯净的水必定显中性。

例7.(2013年重庆理综)合金是建造航空母舰的主体材料。

(1)航母升降机可由铝合金制造。

①铝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是,工业炼铝的原料由铝土矿提取而得,提取过程中通入的气体为。

②al-mg合金在焊接前用氢氧化钠溶液处理al2o3膜,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焊接过程中使用的保护气为(填化学式)。

(2)航母舰体材料为合金钢。

①舰体在海水中发生的电化学腐蚀主要为。

②航母用钢可由低硅生铁冶炼而成,则在炼铁过程中为降低硅含量需加入的物质为。

(3)航母螺旋桨主要用铜合金制造。

①80.0gCu-al合金用酸完全溶解后,加入过量氨水,过滤得到白色沉淀39.0g气体,则合金中Cu的质量分数为。

②为分析某铜合金的成分,用酸将其完全溶解后,用naoH溶液调节pH,当pH=3.4时开始出现沉淀,分别在pH为7.0、8.0时过滤沉淀。结合下图信息推断该合金中除铜外一定含有。

简析:试题以制造航空母舰的材料为背景,考查了镁、铝、铁、铜等元素化合物知识,着重从金属材料的特性、防护、成分分析等角度设置了一系列问题。第(1)小题,主要考查了氧化铝、偏铝酸钠、二氧化碳、镁等物质的基本性质。用铝土矿制取纯净氧化铝时,从铝的化合物角度看,经历了下列变化:氧化铝偏铝酸钠氢氧化铝氧化铝,其中偏铝酸钠转化为氢氧化铝的过程中需要通入Co2气体。

有关选择焊接铝、镁合金时保护气问题,实质上是考查镁的基本性质,由于镁易跟等发生反应,所以应选择氩等稀有气体为保护气。

第(2)小题,主要考查了铁、硅及其化合物的性质。铁易发生吸氧腐蚀,二氧化硅在高温下能与碳酸钙或氧化钙发生反应。

第(3)小题,考查了铜、铝等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根据铝的化合物遇氨水易生成氢氧化铝,可判断生成的39.0g白色沉淀是氢氧化铝,进而可计算出合金中铜的含量。

对照题给金属离子生成氢氧化物沉淀跟pH关系的图像可做出如下判断:根据“pH=34时开始出现沉淀”判断合金中不存在铁元素,存在铝元素;根据“pH为7.0、8.0时过滤沉淀”判断合金中还存在镍元素。

试题涉及面广,几个小题中的叙述简洁明了,问题设置直截了当,没有为了所谓考查能力而故意“绕圈子”,没有增加太多的“新信息”,也没有人为设置文字,突出化学问题的真实本色,是一道既有浓厚的化学味,又能较好测试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试题。这类试题给高三学生一个重要的信息,化学复习一定要整理归纳重要物质的基本性质,提高运用物质基本性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在真实背景中考查化学实验基本问题

物质的制备和提纯、物质的性质探究、物质的检验与鉴别、化学反应条件的控制、物质的定量分析等是高中化学中的基本实验;发现化学问题的能力、运用已有化学知识做出合理假设的能力、设计实验方案和完成实验的能力、观察实验现象和收集实验资料的能力、分析和解释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的能力等是化学实验探究的基本能力;试剂的保存和取用、加热和蒸发、溶解和结晶、蒸馏和分馏、过滤和抽滤、萃取和分液、层析、中和滴定等是高中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这些都是每年高考化学必定会考到的内容,但每年的高考化学试题都会出现新的情境,2013年的试题出现了一些具有真实背景的实验试题,值得关注。

例8.(2013年重庆理综)按以下实验方案可以从海洋动物柄海鞘中提取具有抗肿瘤活性的天然产物。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步骤(1)需要过滤装置

B.步骤(2)需要用到分液漏斗

C.步骤(3)需要用到坩埚

D.步骤(4)需要蒸馏装置

答案:C

简析:试题的真实背景是“从海洋动物柄海鞘中提取抗肿瘤活性的天然产物”的实验过程,考查的基本问题是过滤、萃取、分液、蒸发浓缩、蒸馏等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将实验方案与相关操作方法的特征联系起来可判断,步骤(1)是过滤。步骤(2)是萃取(从“水层”和“有机层”判断出),必定要用到分液漏斗。步骤(3)是从水溶液中分离出固体粗产品,应该浓缩结晶,一般使用蒸发皿,不会用到坩埚。步骤(4)是从有机层中分离出甲苯,应该用蒸馏方法。

例9.(2013年安徽理综)二氧化铈是一种重要的稀土氧化物。平板电视显示屏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的废玻璃粉末(含以及其他少量可溶于稀酸的物质)。某课题组以此粉末为原料回收铈,设计实验流程如下:

(1)洗涤滤渣a的目的是为了去除(填离子符号),检验该离子是否洗净的方法是。

(2)第②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滤渣B的主要成分是。

(3)萃取是分离稀土元素的常用方法。已知化合物tBp作为萃取剂能将铈离子从水溶液中萃取出来,tBp(填“能”或“不能”)与水互溶。实验室进行萃取操作时用到的主要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量筒等。

(4)取上述流程中得到的4产品0.536g,加硫酸溶解后,用0.1000mol·L-1标准溶液滴定至终点时(铈被还原为),消耗25.00mL标准溶液。该产品中的质量分数为。

答案:(1)取最后一次洗涤液,加入KSCn溶液,若不出现红色,则已洗净;反之,未洗净(其他合理答案均可)

(3)不能分液漏斗

(4)97.01%

简析:本题以化工生产工艺流程为素材,要求考生在真实背景中运用元素化合物、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化学计算等相关知识解决化学基本问题。沉淀洗涤(包括晶体洗涤)、萃取、滴定等化学基本实验问题构成了各个小题。

观察流程中信息可知滤渣表面可能吸附有等杂质离子。所以洗涤滤渣a的目的是为了除去滤渣表面的等杂质离子。要检验滤渣是否洗净,可以取最后流出的洗涤液做样品,用KSCn来检验其中是否含有。

观察流程图可发现,操作②后有生成,说明跟之间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滤渣B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

要从水溶液中萃取某种溶质,萃取剂应该不溶于水。萃取、分液操作应该用分液漏斗。

第(4)小题中,滴定时反应关系为:。

生物化学的本质篇10

下面就以实验教学为主要途径,培养学生形成物质特性、化学变化规律、基本理论三类概念,谈谈个人浅见.

反映物质本质特性概念的实验,教材中作了统筹安排.为了深刻说明物质特性的概念,教师精心设计的实验,应该是真实的、鲜明的、生动的,直观性强,现象明显,易于激发学生形成化学概念.

例如,培养学生形成酸本质特性的概念时,教材安排了盐酸与石蕊溶液、锌、铁、铁锈、氢氧化铜溶液、硝酸银溶液反应一组实验,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上述实验,培养学生认识盐酸能与指示剂、多种活泼金属、金属氧化物、某些盐反应,与碱起中和反应等化学特性.于是,引导学生推论酸本质特性的概念.

真实的化学实验,就是让学生观察物质的本质属性.化学实验就是通过学生视觉、听觉、嗅觉来形成感性认识的.只有提供直接作用于感官的真实实验,才能有助于学生形成思维,加深对反映物质特性的化学概念的理解,如反应生成的沉淀、物质的溶解、颜色的变化、有气味或有颜色气体的逸出,都是帮助学生观察物质发生变化的感知,使学生信服地形成物质特性的概念.

例如,教师利用演示“盐酸与碱――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实验来说明酸与碱反映的特性.实验现象表明,盐酸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实验,就不同于盐酸与氢氧化铜溶液反应的实验.因为前者反应时看不到任何明显现象,而后者则看到了有蓝色的氢氧化铜,现象鲜明.所以,在设计、安排化学实验时,我们要考虑实验的鲜明性,才能使学生注意化学反应,使物质特性更明朗、更完整,更生动真实,从而有助于学生形成清晰的化学概念.

同样,反映物质特性的化学概念,由于提供实验不同,会得到不同效果.

例如,“氨气易溶于水”实验,用一支大试管盛满氨气后倒置水中,水会在试管内上升,反映出氨易溶于水的强溶解性.可是换成“喷泉”实验,就更加形象、生动,效果明显.由此观之,只有生动、鲜明、真实的化学实验去刺激学生大脑兴奋中心,才能有助于学生形成深刻的化学概念,使具有物质特性的化学概念在学生大脑中深深打上烙印.

化学反应中有许多类似反应遵循着一定的反应规律.为了帮助学生掌握各类反应的概念,我们要安排、设计好一系列化学反应的实验,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这些反应的规律.例如,在化学基本反应类型的教学中,我们借助木炭、硫粉、铁丝、红磷等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其中有非金属与金属的典型代表物质,通过这些典型、系列的化学反应,指导、培养学生形成抽象的化合反应概念.

此外,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的化学反应概念,也都是通过典型、系列的化学实验归纳、总结形成的.指导、培养学生形成各类反应的化学概念时,还必须安排、设计正确反映概念内涵的感性实验,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推理、综合、归纳、总结,直至思维加工,把获得的感性知识进行深化,即把零碎的、片面的感性知识,进行科学的概括总结.

例如,在做“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蜡烛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实验时,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分析前者燃烧生成一种物质,而后者燃烧生成两种物质的本质区别,从而培养学生正确形成化合反应的概念,否则学生容易产生凡是与氧气燃烧的反应就是化合反应的错误概念.为此,教材安排了证明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的实验,使学生清晰看到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这两种物质的反应.这样的实验对学生正确形成化合反应概念内涵提供了典型的、必要的认识.

化学基本理论的有关概念比较抽象,学生较难理解.通过实验教学,提供具有说服力的实验,使学生获得一定的、有说服力的感性知识,对理解抽象的化学基本理论概念较为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