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行业特征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20:45

电力行业特征篇1

关键词:电力行业;分布特征;排放总量

Doi:10.16640/ki.37-1222/t.2017.02.171

0引言

在全国节能减排大形势下,“十一五”期间安徽省电力行业大气污染物总量减排工作取得积极的进展[1]。《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223-2011)的实施,对电力行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提出了更严格的控制[2]。鉴于以上问题,本文通过安徽省电力行业相关数据的搜集整理,总结安徽省电力行业脱硫、脱硝机组比例和2010-2014年间电力行业总煤耗和发电量、So2和noX总排放量,利用arcGiS、origin等软件分析了安徽省电力行业区域分布特征和2010-2014年间总煤耗、发电量、So2和noX总排放量的变化趋势,为“十二五”安徽省电力行业大气污染物总量减排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1安徽省电力行业脱硫脱硝机组比例

安徽省电力行业含脱硫工艺的机组147个,共有机组178个,脱硫机组占82.58%,含脱硝工艺的机组77个,共有机组178个,脱硝机组占43.26%。脱硫机组比例远高于脱硝机组,应加大脱硝机组的建设。

2安徽省电力行业区域分布特征

如图1所示,图中的黑色三角代表安徽省电力行业,可以得出:安徽省电力行业集中分布在淮北、淮南和合肥三市,占安徽省电力行业总量的47.05%,其他各市分布比较离散,黄山市作为旅游开发的城市并没有电力行业分布。

3安徽省电力行业2010-2014年间变化趋势

安徽省电力行业So2和noX总排放量在2010-2011年间不降反升,总体呈下降趋势,noX降幅尤为明显,五年间So2和noX总排放量分别下降47576.73吨和179890.31吨,相比2010年下降了30.68%和44.18%。安徽省电力行业燃煤消耗量在2010-2011年间增幅明显,2011-2014年间趋于平稳,发电量趋于平稳,呈逐年小幅增加趋势。虽然总煤耗和发电量增加,但安徽省加大电力行业科技创新力度,加大脱硫脱硝机组的改造,从而使So2和noX总排放量减少。

4结论

(1)安徽省电力行业集中分布在淮北、淮南和合肥市,电力行业在其他各市分布比较离散,黄山市作为旅游开发城市并没有电力行业分布。(2)安徽省电力行业So2和noX总排放量在2010-2014年间总体呈现下降趋势,相比2010年总体下降了30.68%和44.18%,而总煤耗量和发电量整体趋于平稳,说明安徽省加大电力行业科技创新力度,提高脱硫脱硝机组的比例,使得So2和noX总量减少。

参考文献:

[1]潘成荣,高坤龙,郑志侠等.安徽省大气污染状况及防治对策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4,39(08):26-29.

[2]薛建明,柏源,陈焱.火电行业大气污染控制现状、趋势及对策[J].电力科技与环保,2014(30):9-12.

电力行业特征篇2

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对传统的商业经济管理模式和方法造成极大的冲击,它在改变人们生活方式、促进经济腾飞的同时,也给现行税收管理体制提出严峻的挑战,一系列税收新问题引起各国政府和各大国际组织的高度重视,各国和各国际组织纷纷采取措施以应对电子商务提出的新问题。

与传统商务相比,电子商务具有下述特点:1、全球性。互联网本身是开放的,没有国界,也就没有地域距离限制,电子商务利用了互联网的这一优势,开辟了巨大的网上商业市场,使企业发展空间跨越国界,不断增大。2、流动性。任何人只要拥有一台电脑、一个调制解调器和一部电话就可以通过互联网参与国际贸易活动,不必在一地建立传统商务活动所需的固定基地。3、隐蔽性。越来越多的交易都被无纸化操作和匿名交易所代替,不涉及现金,无需开具收支凭证,作为征税依据的帐簿、发票等纸制凭证,已慢慢地不存在,这使审计失去了基础。4、电子化、数字化。电子商务以电子流代替了实物流,传统的实物交易和服务被转换成数据,在互联网上传输和交易,可以大量减少人力、物力,降低成本。正是上述这些特点影响了传统税收原则的运用,并给税务管理带来困难。

我国目前在互联网上的无形商品交易的税收征管方面几乎是一个空白,在税制设计上还没有对网上交易作出明确规定,很难确定电子贸易中各种交易的性质,同时,由于税务部门信息化程度相对不高,也难以掌握这种贸易活动的发展态势,因而进行税收征管具有较大困难。目前我国电子商务发展极为速度,电子商务已给税务部门的管理行为提出了新的要求,重视和加强对电子商务的税收征管已势在必行。是否对电子商务征收新税、是否对电子商务征收关税等问题及后果影响如何,这已经成为广大从事电子商务或者准备从事电子商务业务的企业家们共同关心的问题。

是否对电子商务征收新税

从企业到企业的电子商务(BtoB)到企业到消费者的电子商务(BtoC)、消费者到消费者的电子商务(CtoC);从电子商务中的电子商店、电子贸易、电子金融、电子营销到电子化的服务、电子广告;从网上直销、集团竞价、网上拍卖到网上服务;从汽车、计算机到软件、CD,电子商务涵盖了许多的交易方式、交易范围与交易产品,并且其中的一些交易方式是以往传统交易方式中所没有的,如网上的集团竞价等。对待这些特定的交易范围、交易方式与交易产品,尤其是其中一些新的交易方式,是否有必要征收新的税种,自然成为首先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问题。美国在其《互联网免税法案》及相关的国际协议中,一直在倡导不对互联网或电子商务征收新的税种。其中当然美国有其作为电子商务的推动者及最大受益者的特殊考虑。但是实际中如果对电子商务中的某些交易行为征收新的税种,有时很难明确地将电子形式的交易与实体的交易截然分开,就很可能会产生双重征税或发生对电子商务的歧视性待遇的问题。而不对电子商务双重征税及不对电子商务征收歧视性的税种,已是国际社会及各国普遍接受的原则之一。

虽然不对电子商务征收新税似乎已成为许多国家或组织的观点或倾向,但是考虑到电子商务极大的包容量和不断发展的形式与内容,以及不征收新税可能带来的偷税问题,我们有必要对这些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探讨。会计学理论认为,是否对电子商务征收新税,取决于电子商务活动是否产生了新的征税客体,包括货币、实物和行为等。在没有产生新的征税客体的情况下,交易方式的改变及产品形式的改变一般不应产生新的税收。

按照商务活动的性质,我们可以将电子商务分为三类。一类是以因特网作为交易媒体的实体商品交易,如电子购物、网上市场交易等。这一类商务活动和传统的商务活动在本质上没有大的区别,完全可以也应当按照传统的征税方式进行征税,没有出现新的征税客体,因此无需征收新税。例如,一个通过网上购物系统即能够营业的商场,可以像普通商场一样,根据其营业额、利润等进行征税,无须考虑它采用的是不是通过电子商务交易进行的营业方式。

第二类是伴随着电子通讯手段的进步而发展起来的一些新兴的信息服务业。这类商务活动在商家和消费者之间并不进行任何有形物的交换,提供信息的商家通过把信息在自己服务器上等待消费者来查询,或者按照一定的原则和约定把信息定期发送给特定的消费者,虽然这类信息商品的买卖是通过无形的方式,但伴随着信息商品的流转,同时也有现金的流转。这类活动的征税,可以根据现金流量的大小确定一个合适的标准,没有出现新的客体,也不需要另征新税。

需要强调的是,不征新税不等于免税。对前两种电子商务这种不征新税的作法不应该被有些人理解为把传统的贸易方式搬到网上就可以免税,因为如果这样,不仅有悖公平原则,也不符合我们所提出的相关税制应当不影响纳税人自由选择商务种类的原则。

按照上面的分类,第三类是数字化信息产品(digitizedinformation)。比如,通过因特网付费下载非实物性质的计算机软件、书籍、音乐、图片、音像资料等。这种交易所得,应属于“特许权费(royalty)、产品销售收入还是服务收入?”,这个问题,从计算机软件业兴起后就一直在讨论之中,到目前为止各国还没有达成非常一致的意见。电子商务中真正能带来税收客体改变的就在于一些新的数字化产品或新的特定服务的电子商务,即这些产品服务在其他形式的贸易中是不存在的。专业普遍认为,目前对于这种电子商务中新的数字产品或服务方式不宜征新税,但这只是对电子商务这种崭新且具潜力的贸易形式的政策优惠。而政策就应是有阶段性的,并且是有政策取向的。这种政策优惠的阶段应根据电子商务发展的状况来确定,不排除将来存在变动的可能。

是否对电子商务免征关税

早在wto98年的部长会议及oeCD98年的部长会议上,都曾倡导不对电子商务征收关税。当然,这里的电子商务,还只是真正意义上的电子商务,即数字化产品的电子商务,而不包含实物的转移。所以,这种不对电子商务征收关税的倡导显然有三个基础:其一,旨在通过这一优惠措施极力推进电子商务这种新兴商业模式的推广与应用;其二,从实际操作的情况来看,其实即便是不这样做,我们也很难从税收的角度对数字产品的电子商务实行有力的控制;其三,我们所说的数字产品,其中计算机软件及信息服务占很大一部分,而对于这一部分产品,根据wto组织协议中的ita协议,许多发达国家已经实现了对其的零关税。而在我国,是否对电子商务征收关税及如何征收,还需要许多理论及实践中的探讨。

关于是否对电子商务免征关税的问题,也受到许多国家与组织的关注。如果各国都对电子商务免征关税,美国作为电子商务的发源地,电子商务应用面最广、普及率最高,美国无疑是最大的受益者。发展中国家多数不愿意对电子商务免税。他们担心,网上交易完全免税(特别是零关税政策),会使发达国家的商品和网络服务畅通无阻的进出各国,占领发展中国家的市场,挤跨发展中国家较为幼稚的同类产业,关税堤防会不攻自破。但反过来看,如果我们要对电子商务征收关税,那么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对这种从产品到运输交易都虚拟化的贸易形式如何征税的问题,并且这里还涉及许多跨国交易,税收实现也是很困难的。

所以,对于是否对电子商务免征关税的问题,虽然免征关税对发达国家更为有利,但是我们感到免征关税已经是大势所趋。因为一方面大力发展电子商务这种代表未来的产业似乎已成为绝大多数国家的共识与迫切愿望,而另一方面,逐步降低直至消除关税壁垒正是wto的主要原则之一,何况又是对于电子商务这种既发展国际化又富含it技术的产业。所以我们大胆预测电子商务将会免征关税。

免征关税对相关产业的影响

如果我们对电子商务免征关税,那么这样一来对我国税收和相关产业究竟会有什么样的影响,确实值得我们仔细研究与测算。这里的相关产业,目前主要指计算机软件、音像制品、出版和一些信息服务业等,当然,随着网络技术与电子商务的发展,这种可数字倾向的产品与服务的范围,肯定还会扩大。但仅就这几个产业而言,音像制品行业与出版行业受到的冲击和影响可能会更大一些,对软件行业的冲击相对比较小。这是因为软件行业的开发、生产、销售许可使用等环节已是国际化程度很高的产业,网上有许多的自由软件、FRee软件,共享软件,大的软件厂家在国内也基本都有基地,还有,许多跨国公司内部的软件使用许可也很难进行严格的控制,所以软件电子商务的零关税对软件行业的影响一般不会很大。但同时,电子商务零关税对软件业、音像制品业及出版业中的盗版现象肯定会产生一定的遏制作用。

这些将来可能出现的影响,都是相关行业的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需要特别考虑的问题。

目前,政府要做什么

立法部门需要突破传统的征管模式,从税收政策、法规和征管制度上加强研究,尽快制订出相应的法规和政策,一方面利用各种优惠政策来鼓励电子商务的发展,一方面对电子商务进行政策规范和法律约束。各级税务部门应迅速适应这种新形势,改变传统的征管观念,将电子商务的税收征管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同时在技术操作上也要加强与因特网的主管及有关部门的合作,以便能够针对电子商务的特点,采用现代化的税收和稽查技术手段,强化对电子商务中偷税漏税行为的查处。

目前,企业要做什么

目前,各国正在纷纷通过制定各种税收优惠鼓励电子商务的发展。结合电子商务的特征和各国对电子商务税收的态度可以看出,合理利用电子商务领域的税收政策对从事电子商务的企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电子商务的交易主体具有虚拟性、无国界性等特点,因此,对电子商务的每一交易行为,都必须充分考虑不同法律环境下对该行为的认定。可以考虑企业的营业机构所在地、合同缔结地、供货地等基本概念的法律含义,对纳税主体的认定和转换进行策划,充分利用电子商务的无国界性和各国对电子商务税收的不同税收原则和优惠政策,引导企业以较低的税收成本积极开拓电子商务;

2、从目前情况和发展趋势看,电子商务的税收在一定时间内有别于传统的税收制度,因此,对于传统型与电子商务型相结合的企业、准备进入电子商务领域的企业,必须考虑改变和转换企业内部组织结构和资本结构,特别包括电子商务在整个企业中的比例,以及国家对不同的商务类型所采取的不同税收政策。基于此,税收方案还必须有专业人士对方案合法性予以审核,以充分保证这种方案在现行制度框架下的可行性;

3、鉴于电子商务中的无形交易与有形交易尚密不可分,而政府对两者交易的税收可能持有不同态度,因此,企业必须审慎地考查对企业之间的无形交易(如软件、信息服务)与有形交易进行合法转化的可行性,分析由此对交易产生的影响,如电子化形式的合同和各种票据对合同履行的影响,以及将来可能的诉讼证据等;

4、企业需要准确界定企业跨境交易的税收和关税,此内容包括是否交税、税收管辖、防止双重税收以及如何享受出口商品或服务的税收优惠政策(如出口退税)等;

电力行业特征篇3

关键词:电信服务;体验营销;体验情境模型

中图分类号:tn915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3309(s).2012.06.32文章编号:1672-3309(2012)06-80-03

一、电信服务市场的营销特点和趋势

(一)电信服务的概念和特点

电信服务是指电信运营商通过拥有的通信基础设备、网络为用户提供的有线或者是无线话音通信、文字传输、静态及动态图象传输或者系统性的信息传输及管理解决方案等的服务。

目前,中国市场的电信服务的具体特点为:

1、无形性。电信服务具备无形性的鲜明特征,电信服务是在用户消费过程中发挥效用、被感受和体验的。

2、基础电信服务业务侧重功用性、方便性,用户群体广泛、享受的服务差异性较小。

3、电信增值业务增强了信息提供功用,侧重增加用户的心理感受、满足精神需求,对于不同目标客户的增值业务有所差别,同时也侧重了娱乐性,强调了服务使用时最终感知体验的效果,达到提升对服务的满意度的目的。

4、电信服务产品推广进度加快,新产品推出速度加快。

(二)电信服务的营销要素

电信服务营销要素构成包括7p,即“产品、定价、地点或渠道、促销、人、有形展示、过程”,具体如表1所示:

其中,在电信服务营销的过程中,把对于增加的人、有形提示、过程的研究作为指导电信服务产品营销的重点要素。

(三)电信服务的营销趋势:提高顾客的参与性和体验感受

电信服务产品的无形性、消费过程侧重于满足心理感受的需求、新产品加速开发与市场化决定。如果想要使顾客更快的从认知阶段进入购买使用阶段,就需要加快用户对于新产品的了解和试用的过程,因此在市场推广的营销阶段就要提高用户的参与性,创造更多的机会引导顾客接触、试用、体验新产品,感受新产品的功能效用。

二、电信服务体验营销的重要基础——用户细分

为了更好地服务并引导顾客,电信服务需要了解用户消费行为特征,对用户进行细分,此处主要针对个人消费者用户进行分析。

(一)电信市场用户细分标准

对电信市场个人用户进行细分主要根据地理特征、人口属性特征、行为特征、心理特征、用户价值、影响力这6个方面的特征进行扩展分析而得出细分用户群结果。

(二)“电信消费特征群体”模型

在电信市场用户细分标准的基础上,建立“电信消费者特征群体”模型,在此基础上抽象得出相应类别的“特征人”。所谓“特征人”模型,是在市场细分的基础上,对特定细分人群进行更深入的研究,进一步抽提该细分人群的适应营销的共同特征。针对“特征人”设计所需的产品并进行营销,满足同类人群大多数的需求,提高营销的效果。

1、“电信消费特征群体”模型的建立步骤

第一步:用户细分。包括确定研究目标、细分用户的初步思路;运营商市场策略、产品策略信息收集;运营商营销活动、宣传信息收集;电信用户调查;数据处理及数据分析;确定各类细分市场。

第二步:确定重点研究细分用户群。包括各细分人群营销、市场收益价值比较;重点研究的细分人群的确定。

第三步:建立“特征人”。包括“特征人”各维度特征的描述、分析;提炼针对本类“特征人”的营销特点。

第四步:需求挖掘。通过“特征人”模型、“心理价值观特征”模型深入挖掘该类用户的多方面、多层次需求。

第五步:制定并实施营销策略。包括各细分人群营销、市场收益价值比较,重点研究细分人群的确定。

2、“电信消费特征群体”模型说明

“特征人”的六大特征:

(1)影响力特征。指该细分人群在生活态度、价值观(尤其指对时尚事物)及交往行为等方面的特点,以及在相互影响方面的特征。

(2)自然特征。将表现细分人群自然特征(外部客观特征)的因素加以抽提和总结,如年龄、性别、收入、职业、地区等。

(3)文化特征。指特征人所偏好的文化产品及文化内容的特征,挖掘出深层次的需求。

(4)生活内容轨迹特征。通过追踪用户群生活行踪,观察其生活习惯,其中,生活内容、生活行踪特征是重点关注和研究的对象。生活内容特征是指“在什么情况下会干什么事”。生活轨迹特征是指“在什么情况下会在哪出现”。生活内容特征与生活轨迹特征联合分析是指“在什么情况下,在哪儿出现会干什么事”。

(5)电信特征。“电信消费特征人”的电信特征可被细分为移动业务使用特征(主要考虑到移动终端更具私密性和随身性,容易反映个人特征)和电信行为偏好两大部分。在移动业务使用特征中,主要包括aRpU值的构成情况、数据业务使用情况、订购/取消业务的特征、所使用产品内容的特点、终端与通信品牌的支持情况等因素。电信行为偏好中,主要包括接触信息的方式、业务偏好、互联网特征对电信行为的影响等。

(6)品牌特征。如体验特点及主要宣传诉求点、外在特征与形象标识、内容侧重点、适用的消费者的习惯偏好。

3、“电信消费特征群体”示例

为了让读者更为清晰地了解特征人模型在应用时的概括框架,表2列出了青少年时尚人群的“特征人”模型描述。

表2青少年时尚人群特征人(男性)的特征描述

三、体验情境模型的建立

(一)体验情景模型的必要性

为了使营销策略能够有效实施,在对“引爆点”和消费主流群体消费心理和消费需求把握的基础上,还需要深入研究这些目标用户所偏好的消费具体体验过程和体验环境,“基于客户体验的营销流程”表明体验情境设计能够有利于运营商有效地落实营销策略、建立高效营销流程,为目标客户提供高水平的服务以赢得客户的忠诚。如图1所示,客户在购买及使用过程中对于服务的体验、相应感受和最终评价,决定了客户是否能成为该服务的长期忠诚客户。

营销流程每个阶段对应不同的消费行为,由于消费者对产品的接受程度不同,所以要求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营销侧重点:1)认知阶段,印象是否强烈;2)学习阶段,知识是否系统;3)倾向性阶段,产品优点是否突出;4)购买决策和使用阶段,产品是否无明显弱点;5)重复使用阶段,用户是否获得满意体验。

(二)体验情境模型介绍

“电信产品引导体验情境模型”,主要从可能的消费地点序列对用户电信体验进行分析。

图2电信产品引导体验情境模型

如图2所示,以空间竖直正向坐标表示“生活情境类别”,以平面横坐标表示活动的“地点场所”,以平面中坐标表示消费的“内容”类别,以空间竖直向下表示电信服务业务类别(此处主要以中国移动的服务业务类别示例),这样就能通过上述3个方面内容的交叉分析设计合适的体验营销情景:

第一步:通过生活情境和行为地点的交叉分析,得出特定人群的生活轨迹(见图2中的第Ⅰ象限)。

第二步:通过将不同地点与用户可能的消费内容进行交叉分析,得出电信用户“在什么场所会消费什么”的消费行为特征分析结论(见图第Ⅱ象限)。

第三步:通过各种生活情境和不同消费内容类别的交叉分析,得出特定人群的生活内容(见图中的第Ⅲ象限),可以结构性的描述特定人群“在什么情况下会干什么事”。

第四步:各类增值业务基于相同或不同的技术平台,根据技术的可能性及业务相应设计的功用要求,选择能够提供的内容类别和范围。图中,业务类别与内容的交叉形成了“业务内容”平面(第Ⅳ象限),表明不同增值业务可承载的内容。

第五步:将用户“实际生活空间”中的消费特征点垂直映射到“体验情境空间”,确定“电信产品引导体验情境”模型中的“体验营销情境”,并对相应合适的业务进行体验营销。

(三)模型的营销实际意义

电信产品体验情境模型对营销策略的具体支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短期营销方面。促销渠道的选择:即提供针对特定业务的有效率的促销地点选择方案。针对特定细分人群的生活轨迹和电信体验环境进行促销,实现电信业务,特别是电信增值业务的多点接触,进行整合营销,并能大大提升促销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长期营销方面的实证支持。从对于客户的引导体验情境模型的实际使用过程中,可以采用问卷、个人访谈、fokusgroup等方法调查用户体验的真实感受、需要改进之处、由体验的过程激发新的需求等,有利于运营商根据用户的实际需求变化更合理地调整长期营销策略、实施计划。

可见“引导体验情境模型”拓展了电信业务促销方式的选择范围,深化了目标用户群的生活轨迹与体验情境,达到提升促销渠道的效率目的,客户体验环节与电信产品体验场景能够共同决定更有效的促销内容。

参考文献:

[1]菲利普·科特勒.市场营销[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电力行业特征篇4

关键词:信息通信行业;发展特征;发展趋势

通信指信息的传递,通信包括实物信息的传递及电子信息的传递。在当今信息化时代,电子信息的传递被广泛运用在人们的生活中,信息通信行业的发展特征和发展趋势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及科学技术的进步,信息通信行业成为十分重要的经济资源。现代经济社会中,信息成为经济的主要劳动对象,而信息的传播主要依靠通信技术。因此,信息通信行业作为重要的经济资源,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同时,信息通信技术是社会的基础设施,在经济社会中,信息通信是现代经济社会产生的一般条件,也是社会正常运行的重要支撑。研究信息通信行业发展特征与发展趋势不仅有利于促进信息通信行业的发展,而且对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信息通信行业发展特征

1.1信息通信行业的需求特征

首先,人们的信息通信行业需求朝娱乐和商务方向发展。信息通信属于社会生活中比较基础的,低层次需求,而娱乐和商务在社会生活中是层次较高的需求。传统的娱乐性信息通信需求主要包括影视、音乐及游戏中的语音业务。商业性的信息通信需求主要包括电子商务、信息化解决方案、移动办公、远程教育等。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基础需求得到满足的基础上,开始追求高层次的需求,信息通信行业朝着娱乐化和商务化方向发展;其次,信息通信行业的价值逐渐开始以满足客户需求为核心。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多元化的信息传播方式受到人们的青睐,信息通信行业积极重视客户的多元化需求,改进并完善信息传播手段。在这种情况下,移动通信代替了固定电话,网络语言服务发展迅速,信息通信行业的价值更多地体现在满足人们的娱乐和商务需求上。

1.2信息通信行业的市场特征

首先,信息通信行业市场出现了赢者通吃的特征。在信息通信网络下,通信需求方规模经济与信息经济的反馈机制使信息通信领域往往只存在一个赢家。需求方规模经济在信息通信行业的发展过程中加强了赢者通吃的现象。同时,搜索引擎市场也存在着赢者通吃的现象。赢者通吃成为信息通信行业市场的新特征;其次,信息通信市场存在着合作共赢的特征。在当今平面化的世界中,企业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无论信息通信行业多强大都需要众多合作伙伴,因此合作供应是信息通信行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同时,在信息通信市场中,电信价值链合作发展成为主要的发展趋势,并且,在电信价值链合作发展的过程中,合作中心逐渐向客户需求转移。另外,信息通信市场合作共赢催生了新的商业模式,促进了信息通信行业的发展。

1.3信息通信行业发展特征

首先,信息通信行业的界限逐渐模糊,行业竞争相互介入。在信息通信行业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很多跨行业的盈利模式,电信行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信息通信产业的价值链变得复杂多样。在这种情况下,为取得竞争优势,电信行业必然会在市场开发及企业运营等方面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资源,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其次,现代信息通信业的微笑曲线受到信息通信行业的高度重视。在信息通信行业发展初期,电信企业主要追求市场扩大。而在当今信息化社会,信息通信行业的服务质量和技术能力成为通信行业的主要竞争力。电子通信行业的增值环节呈微笑曲线状。在这种情况下,信息通信行业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技术成为信息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

信息通信行业的发展趋势

2.1网络化发展趋势

首先,信息通信网络的ip朝融合化方向发展。随着ip的广泛运用,电信、广电、计算机三网合一成为信息通信行业的重要构想。随着信息技术和现代网络的发展,三网合一的构想开始逐步实施。网络无处不在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愿望,为ip融合化发展能够促进网络融合;其次,信息通信产业的价值链朝网络化方向发展。随着信息通信的发展,价值网络逐步生成,并且竞争不断加剧。价值网络的发展需要遵循互联互通原则、网络外部性原则、非线性增长原则等基本原则。

2.2行业经营发展趋势

首先,合作共赢成为信息通信的重要发展趋势。在合作共赢的发展趋势下,信息通信行业各方力量连横聚合,产业链条合纵贯通,本地化响应加速,共同促进了信息通信行业的发展,增强了信息通信行业的竞争力;其次,混合型盈利模式成为信息通信行业发展的心趋势。很多信息通信企业结合传统盈利模式和新型盈利模式,积极创新混合型信息通信盈利模式,以拓展业务范围,提高经济效益。

2.3市场趋势

首先,信息通信市场朝着竞争和垄断交替的方向发展。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通信市场的竞争和垄断被强化,竞争日益激烈,进而催生了行业垄断。在这种情况下,信息通信市场朝竞争、垄断交替的方向发展;其次,信息通信市场还朝着增值业务方向发展,以满足客户的多样化信息需求。

小结:

在当今信息化时代,信息通信行业不仅是社会经济重要的信息资源,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信息通信行业在发展的过程,出现了新的需求特征、市场特征、发展特征。信息通信行业的发展新特征要求信息通信行业朝着网络化、行业经营发展、市场等趋势发展。研究信息通信行业的发展特征和发展趋势不仅能够促进信息通信行业的发展,而且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电力行业特征篇5

论文摘要:目前电力系统中电气设备大多采用的定期维修体制存在着严重缺陷,如维修不足、维修过剩或盲目维修等。本文研究了怎样合理安排电气设备的维修,节省维修费用,同时保证系统有较高的可靠性。

1.传统的定期维修制度

设备定期维修是多年来广大电力企业采用的基本设备管理方法,其最大特点是以单纯的时间周期为基础,依据规程、规范和制度等要求编制计划,安排设备的维修。这种维修方式不管设备的实际状况如何,只要“到期”就“必修”。这种做法不考虑设备客观上存在着状态差异,由此产生了维修过剩,浪费资源和影响设备运行可靠性等一系列问题。

1.1电气设备的“健康”状况存在差异

电气设备的“健康”状况存在差异首先是设备的先天条件不一样,进口设备和国产设备的技术状况不一样;同样是国产设备,不同厂商因技术与管理水平不一样,使其产品质量也不一样;即使是同一厂商,因技术、管理上的进步,不同时期、不同批次的产品,其质量也会不一样。因此应当承认设备投运的初始状态是千差万别的。其次,设备的使用环境不一样,不同的环境将对设备运行状况产生不同的影响,这种环境主要有两种:一是设备所处的外部自然环境不一样,尤其是供电设备,大部分暴露在室外自然环境中,因温度、湿度、污染、紫外线、日照等有较大差异,对设备的影响有较大不同;二是设备在电力系统的位置不同,所承受系统运行电压、短路电流和热稳定时间等不尽相同,尤其是故障时系统短路容量差异较大。此外,新技术、新材料的使用,使得设备的技术水平、技术状况有了较大的改善,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电力设备制造引进不少国外先进的技术、装备和管理,设备的改型换代较快,整体技术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因此电力系统的装备水平得到较大的改善。

1.2定期维修制度所存在的问题

由于电气设备的初始状况和现场设备的运行状况有很大差异,即现场设备的“健康”状况好坏相差甚大,而定期维修制度几乎无视这些状况的差异,而采用统一的、一刀切的定期维修方式,其最主要的表现在维修结果上,要么维修过剩,要么维修不足。工程的实际情况大多是出现维修过剩,经常出现“小病大治”、“无病亦治”的盲目维修的现象,这种维修过剩的结果,必将出现如下维修的弊端:

(1)一些状态良好的设备,因盲目维修而出现故障或潜在故障,维修达不到恢复设备原有的可靠性的作用,而是增加了设备的故障隐患和故障率。

(2)降低了设备的可用性,许多维修迫使设备停机。中断对用户的不间断供电,这是增加停机维修的次数的必然结果。而提高供电可靠性是供电企业非常重要的基本考核指标。目前,定期维修是电气设备停运的主要原因,往往占全部停运时间的60%以上。

(3)增大设备运行管理成本,使企业在市场和发展竞争中不堪重负。电气设备的大修费用是企业管理中主要的支出费用,该费用在电力企业经济活动中所占比例不小,这就直接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要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也必须对企业设备现行所执行的定期维修制度进行改革,以经济效益的观点和要求来指导维修策略的分析选择。

其次,各个设备在电力系统中的地位和影响不同,每个设备中部件对设备功能的影响也不相同。能否或有没有必要对所有设备进行状态监测、故障诊断、状态维修呢?即能否用状态维修完全替代定期维修呢?事实上,对所有设备及其部件进行状态监测和状态诊断在技术上有困难,而且对所有设备及其部件进行状态监测在费用上难以承受。所以,未来的状态维修不可能完全代替定期维修,而是状态维修和定期维修共同存在的局面。

2.状态维修中状态监测特征量的选取

随着传感器技术的发展,电气设备可被监测的状态量越来越多,几种重要电气设备的主要状态监测特征量如下:

(1)变压器:主要有充油电力变压器,其次是SF6气体绝缘和环氧树脂浇注绝缘的变压器。主要的监测特征量有:油中溶解气体(单一或多种)含量、局部放电、绕组变形、铁芯接地电流、高压套管的介损、油中微水质量分数等。

(2)电容型设备:包括电流互感器、电容式电压互感器、电容器、电缆等。主要的监测特征量有:介损、泄漏电流、等值电容(也可监测局部放电)等。

(3)氧化锌避雷器:主要监测阻性电流,也有的监测总泄漏电流。

(4)高压断路器:包括油断路器、SF6断路器(含GiS内的断路器)、真空断路器。

目前可监测的特征量有:合、分闸线卷电流,操作机构的行程、速度和机械振动,动态回路电阻等。电气设备所处的某个状态常由若干个状态特征量反映,而一个状态特征量又可能源于设备的多种状态,故状态特征量的选取及提取是状态评估中难点问题之一。在识别运行中电气设备的故障状态和正常状态时,常因状态特征量选取不恰当而出现误诊或漏诊,误诊的主要原因就是正常状态和故障状态的特征参量存在交叠区域,即状态特征量存在着模糊性。所以需要选取有代表性、有效的状态特征参量。

所以,传感器采集到的状态监测信号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处理,其目的在于抑制干扰和提取信号特征,在错综复杂的信号中提出有用的信息量,精炼设备运行时的特征信息,以提高设备诊断的灵敏度。

3.基于变权综合的电气设备状态评估及维修决策

电气设备状态评估的方法有多种,其中主要分为传统的加权评分法和新兴的人工智能评估法。

加权评分法对事先选定的影响设备状态的因素集中的各个因素进行分项评分,再对各评分值进行加权综合,得出对设备状态的评估结果。这些因素既可以广泛地包含预试、在线监测、家族质量缺陷和设备自身质量等等;也可以狭义地侧重于对设备的状态监测,提取反映设备状态的各特征参数构成因素集。评分手段可以是专家打分,也可以通过经验公式、数学函数拟合计算得到。评分结果根据实际需求可进一步做模糊化处理,用于模糊综合评判。

人工智能评估法以神经网络为典型代表,通常以状态监测得到的反映设备状态的特征参数为评估要素。神经网络将电气设备的状态和状态特征参数之间的关系视为非线性映射关系,并通过对以设备状态特征参数为网络输入,以设备状态为网络输出的样本的学习过程建立这种复杂的映射关系。神经网络评估法需要大量的训练数据进行训练,且通常用作定性评估。设备状态评估的关键在于:(1)评估因素的确定,即确定能正确反映设备所处状态的因素集,如预试、状态监测、家族质量缺陷等;(2)评估手段的选取,常用的评估手段有专家评分、数学经验公式、人工神经网络等;(3)综合评判的方法及评估结果的确定,通常采用分层加权综合评判。

电力行业特征篇6

建国以来,我国增值税税制共有两次重大变革,一次是1994年税制改革,一次是2009年实施的增值税转型改革政策,1994年前,电力行业征收的是产品税,发电环节按0.01元/kw.h计征,而供电环节则按销售收入的10%计征。1994年后,风电行业按17%的税率征收增值税,这大大增加了风电行业的税收负担,为此,在2001年原中国计委的文件中,首次将风电列入资源综合利用税收优惠名录,风电场开发享受增值税减半的优惠政策。2004年7月1日起,东北三省的装备制造业等八个行业作为增值税转型试点;2007年7月1日,将试点范围扩大到中部六省26个城市的电力行业、采掘业等行业;2008年7月1日,将内蒙古自治区东部五个盟市和四川地震受灾较严重的地区纳入转型试点范围;2009年1月1日起,根据国务院颁布的增值税新政策,自2009年1月1日起,在维持现行增值税税率不变的前提下,允许全国范围内(不分地区和行业)的所有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抵扣其新购进设备所含的进项税额,未抵扣完的进项税额结转下期继续抵扣。现行增值税征税范围中的固定资产主要是机器、机械、运输工具以及其他与生产、经营有关的设备、工具、器具。因此,转型改革后允许抵扣的固定资产仍然是上述范围。房屋、建筑物等不动产不能纳入增值税的抵扣范围。

2增值税转型对风电产业的影响效应

(一)增值税转型对风电产业发展的有利因素

(1)增值税转型能有效降低实际税负风电产业属于资金密集型行业,产业的资本有机构成很高,即在风电的建设中投资总量大,固定资产占总投资额的比例高,其中风电机组设备一项就能占到总投资额的70%左右。按照增值税改制前的生产型增值税,由于固定资产中的已征税款不允许抵扣,可抵扣的进项税额少,因此风电的增值税实际税负要明显高于一般行业,在实行消费型增值税后,风电的实际税负水平开始下降,风电企业的成本将得到有效控制[2]。

(2)增值税转型可有效提高市场竞争力在能源市场上,风电作为新能源与常规化石能源的煤电相比存在着电网接入、技术支撑体系和资源评价等诸多的竞争劣势,生产成本过高导致的电价水平居高不下无疑是最为主要的因素。根据增值税改革方案,矿产品增值税税率将从13%恢复到17%,但风电项目增值税按照《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部分资源综合利用及其他产品增值税政策问题的通知》则实施减半征收的政策即17%减少到8.5%,同时,在增值税转型前,煤电项目已经有进项税额抵扣,风电项目几乎无进项可抵扣,因此风电项目税负远高于煤电[3];增值税转型后,作为资本有机构成更高的风电行业,在固定资产抵扣这一项上获益更大,两者之间的税负差距将大为缩小,风电产业在能源市场的弱竞争性将得到有效改善。

(二)不利影响

(1)增值税转型后风电产业税负仍高于其他行业由于行业的生产特点和投资结构的不同,增值税转型对各行业的税负影响并不相同,虽然增值税转型对风电产业本身起着降低税负的作用,但由于风电产业在转型前税负已经较高同时转型后对风电降低税负的作用力度有限,使得风电产业的整体税负水平仍然高于大部分其他行业并远高于各行业的平均增值税水平[4]。

(2)政策利好存在着抵消效应按照2001年原中国计委的政策文件,风电被列入资源综合利用税收优惠名录,风电场开发享受增值税减半征收的优惠政策。增值税转型后,由于风机等设备投资在风电总投资中占据着较高比例,在风电投产运营的初期,增值税进项抵扣政策使得风电企业增值税应缴额几乎为零,企业本该享受的减半征收的增值税优惠政策无从体现。

(3)地方政府利益受到一定影响从宏观角度而言,增值税转型通过降低风电行业的税赋对促进风电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增值税转型也同时带来了较大的利益调整,在消费型增值税税制下,由于允许抵扣新购进机器设备所含的进项税额,风电场上缴税额大幅度降低,地方从风能资源开发中所获收益大大减少,这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地方政府对风电场建设的积极性。

(4)加速了地方保护主义政策的出台在增值税转型后,地方政府为了弥补利益上的流失,在实际的政策执行中出现了众多的地方保护主义乱象,包括要求风电企业购买当地设备;要求风电设备制造企业在当地建厂;借各类名义提高或征收新的税费;收取风电建设发展专项基金等。这些都直接导致了风电开发成本的增加。地方保护主义的出台对于风电产业的健康发展极为不利。

3政策建议

(一)加大风电的增值税政策优惠力度

风电产业具有生产运营前建设投资成本高,建成后经营成本较低的特点,因此在投产以后增值税进项成本抵扣方面较少,即使按照增值税率17%减半征收,风电成本仍高于常规的煤电成本,这与国家对风电的鼓励发展导向相违背。建议对风电企业采取运营的最初几年不征增值税、或是按照更低的百分比如25%比例征收、或是将风电企业调整至小规模纳税人税率水平等增值税减免的税收优惠措施[5]。

(二)适时开征风能资源使用税

我国目前开征的资源税税目包括原油、天然气、煤炭等常规化石能源,但是作为一种能源资源,风能资源特别是陆上风能资源较为有限,为了体现资源的稀缺性特征,可以对风能资源开征资源使用税[6],同时,为了与国家鼓励开发清洁新能源的能源发展战略方向相一致,可以对传统化石能源征收环境补偿税以提高风能开发的市场竞争力。在风能资源使用税的征税上可以采用原油、天然气方式相同的从价计征方式,在税率制定上应充分考虑增值税转型对地方政府税收的减收影响以及相对于传统化石能源的比较优势;在开征风能资源使用税的同时,由于风电企业的运营成本随着税收的开征而增加,可以考虑上调风电企业的上网电价以保证产业能够充分享受增值税转型带来的成本下降的发展机遇。

(三)增加中央政府的税收转移支付

电力行业特征篇7

(一)我国能源价格和税收体制的特点

一是主要的一次能源品种、即直接开采利用能源资源的上游产业产品价格已经形成以市场供需定价为主的局面。目前,除“重点合同”电煤价格以外,我国煤炭价格已经完全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原油价格实行与国际市场原油价格接轨,也基本上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海上天然气价格也由市场决定。煤炭、石油、天然气等我国主力一次能源品种的价格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市场化。

二是政府对终端消费的电力、成品油等主要能源品种的定价仍保持了决定权。自2009年起,实施新的成品油价格改革方案,我国成品油价格继续与国际市场有控制地间接接轨,除灯用煤油、化工轻油、燃料用重油等品种的成品油价格由市场决定以外,航空煤油仍然实行政府定价,汽油、柴油等占据成品油绝大部分份额的大宗成品油商品仍旧实行政府定价和政府指导价。我国电价整体上处于政府管制之下,省级电网及跨省区域电网内的各环节电价均由国家价格主管部门审批,地市及以下电网各环节电价则由各省级价格主管部门审批;此外,在发电市场逐步放开的情况下,为保证发电企业的正常运营,电煤价格事实上仍旧受到政府价格主管部门通过对“重点合同”电煤价格进行“协调”的行政干预。

三是能源财税体制建设仍有待进一步完善。目前国家对能源资源的开发利用征收资源税和资源补偿费,征收对象是能源资源开采企业即上游企业,实行从量计征,很多品种的征收率长期保持不变,资源税和资源补偿费也由地方政府征收、支配和使用,尚未实现在全国范围的统一征收和使用。近年来,随着国际原油价格高涨,国家开始对国内原油开采企业计征石油特别收益金,但其征收比率、使用领域和使用途径等机制尚待完善。在消费税方面,新的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方案迈出了关键的一步,在不开征新的燃油税税种的前提下,提高了汽油、柴油等成品油品种的消费税税率,规定了税收的主要用途,有利于进一步推动节能减排和科学发展。

(二)对现行体制存在问题的分析

我国现行能源价格和税收体制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能源资源收益的分配不尽合理。在我国,能源资源属于国家所有,即全民所有,能源资源开发的收益应由全体人民共享。但在现行能源价格和税收制度下,国家(包括地方政府)在资源开发环节征收的资源税和资源补偿费税率合计不足2%,对于原油开采因溢价而带来的超额收益征收一定比例的特别收益金,石油等能源资源所包含的超额利润绝大部分被开采企业所获得,没有直接由全体人民所共享。

二是大多数能源产品的成本尚不完全。在我国,特别是在一些资源型城市,煤炭等资源性产品的开发利用带来一系列外部成本,包括资源性产品的前期开发成本、开发过程中造成环境破坏和污染而带来的治理成本、以及资源枯竭后的退出成本等,总体来讲这些成本在现行价格和税收制度下没有得到充分体现,企业开发利用资源的外部成本并没有被完全内部化,无论是煤炭、石油还是天然气、电力,能源产品的成本并不完全。

三是部分能源产品不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在我国现行价格体制下,成品油、电力、天然气等价格由政府制定。2008年,国际油价剧烈波动,一度冲高至140美元/桶以上、高于国内炼油企业盈亏平衡点50美元/桶左右,又一度跌至40美元/桶以下、低于盈亏平衡点50美元/桶左右;与国际均衡价格相比较,目前国内天然气出厂价格不到等热值原油价格的30%。由于国际市场能源价格波动幅度很大,随着我国能源市场与国际市场的关联程度日益紧密,在现行能源价格体制下,及时准确地反映能源产品市场供求关系变化的难度越来越大。

二、现行能源价格和税收体制可能带来的问题

(一)价格不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必将危及经济安全

据统计,2007年与2002年相比,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上涨了1.75倍,其中能源价格上涨2倍,国内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了40%;2008年,部分重要初级产品价格又经历了从暴涨向暴跌的剧烈振荡。理论上讲,如果价格不反映市场供求关系、长期高于或低于市场均衡水平,在价格高涨的时代,势必会导致市场供应减少、需求大于供给;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价格的情况下,就可能引发套利行为,最终会危及稳定供应和经济增长。

(二)成本没有在价格中得到完全体现不利于节能减排

目前,国家正在逐步完善环保收费制度,但总体来看,污水、废气的排污费征收标准只相当于污染治理成本的一半,实际征缴率则更低。2006年,我国工业排放二氧化硫约为2300万吨,按照相关规定应当征收排污费约140亿元,但是实际征缴额尚不足一半。全国城市污水处理费实际征收标准平均为每立方米0.5元,只相当于处理成本的60%左右。

现行的价格和财税政策实际上降低了企业使用能源资源的成本,不利于控制高耗能产业的过快发展、不利于改变少数人群的高耗能生活方式;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的生态环境等外部成本基本完全由能源产业的上游企业、能源资源富集地区来承担,终端消费者和消费地区基本上没有承担这一成本。将能源资源开发利用的成本完全纳入能源价格对于构建有利于节能减排的政策和市场环境,对推动社会各方面形成节能减排意识等具有重要意义。从长远来看,若不能还原真实生产成本,则难以真正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三)能源资源收益分配不合理影响社会公平

垄断经营。我国能源资源、特别是石油、电力、天然气等行业,目前仍被少数大企业事实上垄断。由于缺乏有效的市场竞争,这些企业在成本约束、运行效率、职工福利、服务质量等方面与社会期待之间有一定差距;作为国有企业,长期以来利润不上缴,能源资源收益的很大部分为企业所掌控;近年来,不少能源行业垄断企业在海外上市,又使得国内能源资源开发获得的垄断收益通过资本市场流向外国投资者。垄断经营造成的利益分配问题还包括,如何处理能源资源开发地区的利益与垄断企业的利益关系。

无序开发。在主要一次能源品种定价机制实现市场化、而资源税收体制尚未健全的情况下,随着近年来能源价格上涨和一次能源资源开发企业的利润高涨,地方政府和地方企业均有很强的积极性参与能源资源开发。但是,由于监管制度、行业准入制度的不健全,出现了能源资源无序开发、安全事故多发等一系列严重问题。其根源在于市场需求和现行价格税收等体制机制使这些企业仍然有足够的经济效益生存,而没有足够的约束迫其改善管理或使其退出。

上述问题直接关系到节能减排目标能否实现,关系到能否顺利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能否真正建立有利于调整经济结构的市场激励机制。

三、能源价格和财税改革的若干政策建议

(一)总体思路

推进能源价格和财税改革,应坚持“市场取向、政府调控,统筹兼顾、配套推进,总体设计、分步实施”原则要求。能源价格和财税改革的目标应包括:还原资源性产品价格当中的资源价格和各项成本,价格应尽可能真实地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发挥价格和税收体制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作用。具体包括:

一是要按照市场导向原则的要求,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要逐步放松政府对价格的直接管制,引入竞争机制,让价格在市场竞争中形成;对部分不能形成竞争的领域,政府制定价格时也要充分考虑市场供求状况。

二是要落实污染者和使用者付费的原则,还原真实成本。无论是能源生产者还是能源消费者,无论是企业还是居民,在能源生产和利用过程中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的,要缴纳污水处理、垃圾处理、排污等各种费用。要逐步提高环保收费标准,使之逐步达到能够弥补污染治理成本的水平。

三是要合理设定资源税费标准,真正体现资源稀缺性。国家作为资源所有者,应当代表全体人民,通过征收资源税费获得相应收益,并以资源税费作为调节资源配置、维护社会公平的手段。调整完善现行资源税政策,将从量计征改为从价计征,使资源税征收额度与能源资源市场价格、进而与资源开采收益联系起来。逐步提高资源税征收标准,将因资源开发而获得超额利润的大部分以税金形式上缴国家,保证全体人民作为所有者的权益。

在具体推进改革的进程中,为解决能源价格改革可能给低收入群体带来冲击、以及可能给高耗能产业带来冲击进而影响经济增长的问题,建议在能源价格市场化的大前提下,总结新一轮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的成功经验,即价格改革要与财税改革相配套,逐步实现不再以直接干预价格、而以财税政策作为主要手段进行能源价格宏观调控的目标。

(二)能源价格和税收改革具体建议

1、短期政策建议

一是通过采取健全储备体系等措施,增强应对市场变化能力。在价格关系没有完全理顺、垄断行业改革尚未到位的情况下,为应对价格大幅波动、供应形势变化对国内市场的冲击和影响,应尽快建立主要初级产品的储备制度,形成包括国家储备、地方储备和商业储备在内的、完善的储备体系;同时,既要明确各级政府必须承担的责任,也要明确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的责任,共同应对市场变化。要进一步加强对国际市场的研究、增强我国在初级产品国际贸易中的议价能力、合理利用进出口贸易手段维护我国经济利益。

二是灵活运用财政税收手段,减轻国际市场价格波动对国内的冲击。对于原油等受国际市场影响较大的初级产品,要抓紧研究运用财政税收手段,减轻价格波动对终端用户、主要是城乡困难群体和特定行业的冲击。在落实好成品油价格税费改革方案有关补贴政策的基础上,要研究运用石油特别收益金等从资源性产品获得的收入,建立相应产品的价格调节基金,当价格波动幅度过大时,启用基金用于补贴生产企业和特定群体。

三是“小步快跑”地理顺价格关系。对成品油等一些价格主要受国际市场变动影响的品种,在不改变现行定价机制和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分阶段、有步骤、小幅度地进行调整、逐步向国际市场价格水平靠拢。在制定调价方案时,要充分考虑调价的频率和每次调价的幅度,避免出现套利等问题。

2、长期政策建议

煤炭。推动重点合同电煤价格逐步与市场价格接轨。逐步提高煤炭开采的准入门槛,建立全国性煤炭交易市场,促进煤炭企业间有效竞争。探索建立探矿权、采矿权交易市场,确保企业通过公开竞争获得资源。逐步提高煤炭资源税标准,提高煤炭资源开采超额利润征收比例。将煤炭采矿权的取得成本、资源开采成本、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成本、安全生产成本、资源枯竭后的退出成本等,通过税费等形式在生产成本和煤炭价格中加以体现。推动产煤省份尽快按照有关规定设立矿山治理恢复保证金和煤矿转产发展资金,按照煤炭销售收入的一定比例提成,用于煤矿环境治理和资源枯竭后企业的转产。

原油。逐步放开原油进口,允许国内符合条件的企业和个人进口原油。积极参与国际原油价格的形成,通过建设石油期货市场,增强在国际石油市场的话语权。改石油特别收益金为石油资源税,通过核算原油开采成本,在确定合理利润的基础上,对原油开采企业按“成本+合理利润”的原则征收资源税,提高原油开采超额利润征收比例。石油资源税的用途,一方面用来补贴农民、低收入群体、公共交通等特殊的成品油终端用户,一方面通过税收返还等适当途径用于国内企业购买国外原油开采权益等,维护国家能源安全。

成品油。放开成品油进口、生产、流通和销售领域,将国内原油开采和成品油加工销售环节分开,允许符合产业政策和准入标准的企业和个人参与成品油的进口、生产、流通和销售的各个环节。成品油出厂价格、流通价格、零售价格均应以市场供求关系为基础确定。研究制定对不同用户有差别的油品消费税率,调节消费结构;通过税收优惠政策,对特定用户进行补贴。参照别国成功经验,不再直接制定价格或设定价格上限,探索以税收调节成品油终端价格的调控机制。

天然气。放开天然气特别是液化天然气进口,允许符合相关政策和准入标准的企业和个人参与天然气进口贸易。考虑到天然气行业具有自然垄断的特殊性,一方面应提高天然气定价水平、向国际市场价格靠拢、理顺天然气价格与可替代能源的比价关系,另一方面参考沿海地区液化天然气到岸价格,计入储存、管输等成本,作为城市门站价格;按照市场净回值定价原则,以门站价格扣减国内天然气产地至销售地的管输等成本,作为国内天然气田的天然气出厂价格。在完善天然气价格机制的同时,征收天然气资源税,原则和用途类似于石油。

电力。按照发电和售电价格由市场竞争形成,输电和配电价格实行政府按成本定价的改革目标,稳步推进电价改革。全面落实差别电价、可再生电力加价,严格清理取消对高耗电产业的优惠电价。继续推行分时电价等电力需求侧管理制度。严格执行煤电价格联动。改革销售电价分类结构,逐步将按用电用途分类改为按电压等级和负荷特性分类,使各类用户价格合理反映供电成本,减少交叉补贴。对于低收入群体、农民等特定终端电力用户和特定行业,要将煤炭资源税中的一部分用于补贴电价上涨波动所造成的影响。

此外,在推动能源价格改革的同时,需要进一步深化能源行业特别是垄断企业体制改革,对具备竞争条件的领域,要坚决打破垄断、引入竞争,完善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对不能形成有效竞争的自然垄断性行业,要建立和完善成本效益考核制度,强化企业成本约束机制,促进企业加强管理、提高效率。能源垄断行业市场化改革是能源价格和税收改革的前提。

电力行业特征篇8

关键词:电子商务税务会计网络化

由于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以及各种基于商贸业务往来的专用数据交换协议的出现,使得人们有可能借助电子高新技术的优势,解决商贸业务过程中的各类信息交换和数据处理的问题。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国际互联网(internet)上出现了日益广泛的经济贸易活动,通过因特网实现查询、采购、产品介绍、广告、订购、电子支付等一系列的网上交易活动。随着这些网上交易活动的飞速发展,作为一种新的商务运作方式――电子商务正在向我们走来。电子商务的出现正冲击着传统商务模式,也冲击着传统的管理方式。

电子商务及其对传统管理方式的冲击

电子商务(electronicCommerce)

电子商务作为一个时髦的通用名词,出现的时间还不长,至今尚无完全统一的定义。有学者认为:电子商务是建立在电子技术基础上的商业运作,是利用电子技术加强、加快、扩展、增强、改变了商业运作过程的商务。目前,普遍认为电子商务是综合运用信息技术,以提高贸易伙伴间商业运作效率为目标,将交易全过程中的数据和资料用电子方式实现,在商业的整个运作过程中实现交易无纸化和直接化的一种全新的商务运作方式。电子商务正冲击着传统商务模式,是全世界商务活动方式的一次革命。

电子商务的特征

电子商务作为一种全新的商务运作模式,高效性和便捷性是它的两个基本特征。高效性特征:电子商务为买卖双方进行交易提供了一种高效的服务方式、场所和机会;网上购物为消费者提供了一种方便、迅捷的购物途径;为商家提供了遍布全球有巨大潜力的消费者群体。高效性是电子商务最基本的特征。便捷性特征:电子商务打破了传统交易的时空限制,使商家不仅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甚至全球范围内寻找交易伙伴,选择商品。并且,企业将客户服务过程移至开放的网络上之后,过去客户要大费周折才能获得的服务,现在将非常简捷、方便。

另外,电子商务还有可扩展性、协作性、安全性、集成性、充分选择性等方面的特征。

电子商务对传统管理方式的冲击

电子商务使以商务活动为主的企业在网络的冲击下,必然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同时对传统商业观念也是一次革命。更为重要的是,因此也带来了对企业经营和管理方式的革命。例如:对企业改变了管理组织;增强了管理功能;革新了管理思想;完善了管理方法;降低了管理成本等等。

对于以国家现行的《税收征管法》为准绳,以各种税收法规为依据,运用会计学的基本原理和统筹学等基本方法,对纳税主体的应税资金进行全面系统的反映、监督、确保税金及时足额入库的税务会计而言,在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为税收的增长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可能的同时,电子商务也对现行税务会计提出了挑战。

本文试图从理论与管理的角度探讨电子商务对现行税务会计的影响,从而完善现行税务会计对电子商务的管理。

电子商务对税务会计的影响

电子商务对税务会计基础的影响

长期以来,税务会计一直是以会计帐簿、凭证、记录等作为记帐基础的,然而,在网络经济条件下,电子商务却呈现出无纸化特征:一是税收征管、稽查所需的原始纸制凭证,被数字化信息储存和处理介质所取代;二是向计算机输入的数据与计算机输出的数据之间越来越缺少一一对应关系,采用联机技术输入数据时并不产生和留下原始凭证;三是保留在计算机中的电子凭证可被轻易地更改并且不留痕迹。会计凭证的这种根本性变化,使得交易难以追踪,征税无所依从,审计失去基础。与此同时,在网络经济的无纸化贸易中,电子货币(electronicmoney,简称em)的应用也为逃税者开辟了新的途径。从税收的角度看,电子货币应用和普及有可能对税收的稽征与核算产生重大的冲击和不利影响,导致逃税的可能性空前增加。

电子商务对税务会计主体的影响

税务会计的主体是纳税人,然而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现行的税务登记制度受到挑战。按照传统的税收管理体系的规定,纳税人必须依法向税务机关办理纳税登记手续,税务机关依此控制纳税户数和纳税义务人进行监督。税务登记制度还规定了纳税人办理开业、变更、注销等税务登记事项的详细要求,以便保证税务管理的有效性和完整性。然而在网络经济下,这些规定都变得毫无意义。网上公司的各种交易活动可能随时发生,随时结束,或随时转变,其经营活动呈现出一种即时性或随意性,这就使得传统的税务登记制度在实施对网上实体进行有效的监督与管理方面无计可施。

电子商务对税务会计核算的影响

传统税务会计是以各国地理界线为基准划分为居民管辖权和来源地管辖权进行会计核算管理的,然而电子商务却消除了国家之间的界限。首先,电子商务弱化了来源地税收管辖权。inteRnet是通过网络在服务器上实现的,外国企业采用电子商务在一国开展贸易活动时,常常只需通过智能服务器即可。服务器的营业行为很难被分类和统计,提供远程服务的劳务也突破了地域界线,这使各国对于所得来源的判断产生争议。其次,电子商务动摇了居民定义及其判断标准。现行税制一般都以有无“住所”作为纳税人居民身份的标准。然而,电子商务超越了限制,促使国际贸易一体化,造成了纳税主体的多元化。再次,电子商务的常设机构难以确定。传统税收是以常设机构即企业进行全部或部分经营活动的固定场所来确定经营所得来源,但电子商务的虚拟化、无形化往往使企业的贸易活动不再需要原有的固定营业场所等有形机构来完成,造成无法确定贸易目的地和消费地,无法判定国际税收中常设机构的概念。最后,电子商务使商品、劳务和特许权使用费混淆难分,使税务会计无法准确核算,给予偷税者提供了可能。

电子商务对税收会计的影响

税收会计是以国家现行《税收征管法》为准绳,依照税收法规进行征收、核算、管理和监督的。税收中性原则是要求税制的设置要以不干预市场机制的有效运行为基本出发点,尽可能地使社会现有的有限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以提高经济效益。电子商务贸易形式与传统贸易在本质上没有根本性区别,但现行税制却没有规定对其征税的依据和缺少对其进行管理的有效手段,往往因税负不公导致对经济的扭曲。

税收公平原则要求相同经济情况的人要承担相同的税负,经济情况不同的人即承担不同税负。而建立在inteRnet基础上具有虚拟贸易形式的电子商务,不能被现行税制所涵盖,造成电子商务主体与传统贸易主体之间税负不公平。

税收的效率原则要求税收的缴纳应尽可能准确、便利和节约,尽可能避免额外负担,促使市场经济有效运转。在电子商务交易中,产品或服务的提供者可以直接免去中间人如人、批发商、零售商等,直接将产品提供给消费者。中间人的消失,会使许多无经验的纳税人加入到电子商务中来,导致纳税人主体呈现多样化、模糊化和边缘化,直接影响了税务会计核算的准确性,而且使税务机关工作量增大,并且面对电子商务税务机关必须运用高科技现代化手段征管,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增加税收的管理成本。

税务会计的发展方向为网络化税务会计

电子商务对传统税务会计的冲击,促使税务会计的发展必须适应未来经济发展的复杂化、多样化以及网络化的需求,网络化税务会计是未来税务会计发展的必然趋势,为此,我们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加强网络技术的发展,提高企业税务会计信息化程度

网络化税务会计的发展首先依赖于企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20世纪,中国企业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利用网络技术实现企业组织管理上的根本性变革。可以说,网络系统就是企业的生命。目前,我国近20000家国有企业中,仅10%左右的企业基本上实现了信息化管理,这不仅制约了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而且也制约着网络税务会计的发展。从企业自身来看,首先,应实现观念上的转变,树立信息化观念和市场竞争的观念。只有观念变了,才能促进技术的发展,而网络化税务会计的发展才能成为现实。

加快《征管法》修订步伐,保障网络化税务会计的健康发展

《税收征管法》是1992年七届人大常委会通过,于1993年1月1日实施的。虽然在2001年5月1日又颁布实施了修改后新的《税收征管法》,它对于保障税收收入、维护纳税人的权益、协调征纳关系等起到重要作用。然而随着财政体制、金融体制、投资体制和企业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现行征管法已经落后于税收征管改革的实践,滞后于经济形势的发展,对于电子商务、wto等新现象新形势已无法适应,导致税务会计核算不全面,管理不完善,税源监控失真,国家税款流失。因此应加快征管法再修订的步伐,以便更好地完善税务会计制度,维护纳税人的合法利益,保障国家的税收收入。

加强相关问题研究,促进网络化税务会计协调发展

首先,新《会计法》的实施为税务会计的网络化发展提供了保障,与此同时,我们要加快现有税种的改革,使之适用于电子商务,确保电子商务的发展不扭曲税收的公平,不会导致税务会计核算的失真。其次,电子商务的发展离不开电子银行,电子货币成为电子商务和网络化税务会计的桥梁。应加快对电子银行和电子货币的研究,使之有利于电子商务的发展,有利于网络化税务会计的发展。最后,加快税收征管改革步伐,实现税收征管电子化。网络化税务会计的应用直接关系到国家税收的征管,纸制凭证和帐是税务部门依法征税的依据,而电子商务下的非纸制凭证使得传统征税失去依据,尤其是在不能保证税务会计信息正确性的情况下,必然加大税收流失的风险。

加大复合型会计人才的培养力度

目前在我国,既懂得网络信息技术、又具备电子商务经营管理知识,而且精通会计知识、税收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还非常缺乏。要适应未来发展的需求,国家必须注重和加快这类人才的培养和开发,以满足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

电子商务是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它的高效、便捷等特性促使其迅速发展;传统的管理方式已不能适应并且阻碍电子商务的健康发展。电子商务要求税务会计进行变革和发展,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网络化税务会计。

参考资料:

1.王素荣、刘正纪,《税务会计学》,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2.张瑞君,《e时代财务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3.金丹,《经理人卓越管理读本》,广州出版社,2002

电力行业特征篇9

一、关于是否应对国际电子商务免征关税的问题

应否对国际电子商务免征关税,到目前为止还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积极倡导对国际电子商务永久性免征关税。而以印度、巴基斯坦等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则坚决反对对电子商务长期免征关税。联合国在2000年1月发表的《1999年人权发展报告》中也坚持对电子商务征税。本文则站在我国的立场上对这个问题作一初步分析。

1.免征关税的最大受益者只是发达国家

发达国家在信息技术、高科技产品和电子商务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基本已走向成熟,尤其是美国,有硅谷的强大科技力量作后盾,一直是信息技术产品的净出口国,软件产业已经成为美国的支柱产业,电子商务的零关税对美国的好处是不言而喻的。因此,美国才极力倡导对电子商务免征关税。然而对于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虽然免征关税可以买到相对便宜的计算机相关产品特别是软件产品,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我国的信息化建设,但由于我国信息基础设施薄弱,电子商务还处于起步阶段,信息产业总体来看还属于幼稚产业,对电子商务免征关税无疑会受到巨大的冲击,同时由于信息咨询等服务可以通过因特网畅通无阻的进行国际传输,我国的服务业也将受到重大的影响。在今后的相当长时间内,即使我国在这两方面会有很大的发展,甚至实现一定量的出口,但很难与发达国家相抗衡,所以对电子商务免征关税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将是挑战。

2.免征关税破坏我国税收中性及公平原则

税收的中性原则是指国家征税使社会所付出的代价应以征税数额为限,不应干扰市场经济的有效运行。它要求税收避免对市场经济运行产生不良影响,特别是不能超越市场而影响资源配置和经济决策,使经济资源脱离其最有效的使用途径。依此来看,在原有的税收体系已达到有效均衡的条件下,对新出现的同类贸易不进行税务征收显然会使经济主体的地位发生倾斜,从而使经由传统手段进行贸易的一方处于相对劣势。为了能利用倾斜税收政策的好处,处于劣势即通过传统贸易手段进行贸易的一方必然会通过种种手段,在额外费用小于税收额的情况下改变某些环节的交易方式,从而在事实上扭曲了正常的贸易过程,导致资源的无效率配置。对国际电子商务免征关税所产生的效果正是如此。如传统的影碟是由厂家将影视数据刻成光碟之后再经由海关运往国际市场,而这一环节要交纳一定量的关税,如果对国际电子商务免征关税,厂家就会想办法--尽管可能会增加一些不必要的费用--直接通过网络传输数据,买方要想消费,首先要将其刻录成影碟,反面增加了不便,这就充分体现出了资源的无效配置过程。

税收的公平原则是指同一类纳税人的税负水平应当相当,同时,作为参与同一类市场活动,同一类征税对象,都应统一税负,不能歧视对待。而电子商务和传统的贸易除了交易方式不同外并无实质的差别,对电子商务免征关税显然构成了对传统贸易手段的歧视性待遇。对于相同的标的物,对采用前种方式进行交易的免征关税,而对采用后种方式的就要征收关税,这显然是有失公平的。

3.免征关税将促使贸易方规避国际税收

因为没有了关税的约束,发达国家可以不付任何代价在全球范围内自由地利用世界各国的优势要素进行生产和销售。如美国的软件业,因为美国的劳动力成本相对较高,他们会考虑到技术力量较高且劳动力成本很低的国家(如不久后的我国)进行生产后再将成果传回国内或是直接销售给第三国,以取代在国内生产就地销售或是销往海外第三国的传统方式,从而帮助他们规避了各种形式的国际税收,严重侵蚀了要素国家(如我国)的利益。同时,贸易方还可以通过国外机构,将国内的网上贸易转化为先输出、再输入的两次国际贸易,也规避了国内营业税的征收。这样,电子商务的零关税不仅促成某些非常规行为的产生,而且将使因特网变为一个巨大的逃税区,造成了我国其他税源的损失。

4.免征关税会造成我国财政收入的流失

关税不仅体现一国的,同时也是一国调整国际经济关系与国内经济以及经济结构的重要手段,更是一国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电子商务由于其自身所具有的诸多优势,在将来还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创造出更大的贸易额,如美国通过网络实现全过程数据化的产品和服务所创造的产值和利润,已经超过了传统的制造业。我国由于国内信息产业和技术基础相对落后和薄弱,在目前和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仍将处于电子商务净进口国的地位,所以对电子商务免征关税会造成相当的财政收入流失。另外,从关税税率角度看,美国等发达国家属于低关税国家,电子商务的零关税对其财政收入的损失较小,而像我国等发展中国家,关税税率相对较高,虽然wto有逐渐减税的规定,但在很长时间内关税收入仍将是这些国家一项重要的财政来源,如若对电子商务长期免征关税,将会对其造成很大的损失。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对电子商务免征关税给我国带来的弊大于利,征收适当的关税对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和经济的健康运行是非常必要的。但对电子商务这一新兴形式进行征税,既没有以往的经验可以参照,又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予以约束,还存在着一些有待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二、征收电子商务关税将遇到的问题

1.有效征税凭证的消失问题

在电子商务交易过程中,买卖双方的定货、支付都通过网络进行,这样传统的一些票证;单据就被取代,而且所交易的商品都是无形物,在传输过程中不需要通过常规的海关检查,也不需要通过传统的运输方式就可以实现。失去了有效的征税凭证,海关就失去了对这一类型商品的监督和控制,从而给关税的征收带来了困难。

2.是否国际贸易的区分问题

因为电子商务交易的全过程都是在网络上完成,并没有物理上的贸易地点。“常设机构”这种传统的界定纳税主体的方法也就变得模糊了,因为外国企业无需在本国设立常设机构,只要通过本国服务器上的网址便可与国内的企业进行在线交易。而服务器或网址能否算作常设机构,现在的税收政策中还没有确切的说法,即便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2000年3月的相关草案中提到如何在电子商务中运用常设机构这一概念,但也没有涉及是否应对常设机构概念本身做出新的界定。这样如何确定该贸易方的国籍并判断是国内贸易还是国际贸易就成为一个问题。在不能确定是否为国际贸易的情况下,关税的征收也便无的放失。

3.货物贸易还是服务贸易的界定问题

由于书籍、报刊、音像制品等各种有形商品和计算机软件、专有技术等无形商品,以及各种咨询服务,都可以通过数据化处理而直接经过互联网传送,传统的按照交易标的性质和交易活动形式来征收关税的方式难以再使用。如一国的某出版商以计算机在线交易方式向在另一国的某客户提供电子书刊或音乐产品,客户可以通过计算机随时浏览或下载其喜欢或所需要的文章资料及乐曲。那么该出版商与客户之间进行的是货物贸易还是服务贸易呢?不对此加以界定,在关税的征收过程中势必会产生各国之间的分歧。

对于上述诸问题,其关键还在于国际规则的制定,要求国际社会能确定统一的规则和条款来对电子商务所遇到的税收新问题进行约定和协调。

三、中国应采取的对策措施

1.加紧税收问题的策略研究

在税基的确定问题上,加拿大税法学者阿瑟•科德尔和荷兰学者路•休特(lue.suete)等人在1994年就建议以在互联网上传输的和由网络用户接收到的计算机数据信息单位“比特”(bit,即binarydigit)的数量为课税依据征收一种“比特税”。它以互联网上唯一可以准确计量的数据信息流量为课税对象,能够适应电子商务的技术特点,但也有一些缺点,如互联网用户接收到的数据流量的多少,并不能代表其收益价值或财富数额的大小,按相同标准课税可能有失公平。针对这一缺点,可以考虑对传输对象的不同内容和不同性质在不至造成烦琐的情况下在课税时予以区分,尽量保持其公平性。另外还可以从支付体系人手,监督银行账户的所有收入和支出,税务部门可以据此追踪应纳税者和确定应纳税款。但由于所有部门都要和税收体系实现强行链接,税务部门将掌握大量机密信息,对从业人员的道德和法制约束要相当得力。总之我们要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工作给予足够的重视,保证电子商务在我国顺利发展。

2.加强相关设施建设

中国要想在国际电子商务中获得快速发展、顺利解决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前提和条件。我国的信息技术产业严格的说目前还处于萌芽阶段,与此相关的网络基础设施、法律、政策、文化等各方面的建设还很不完善,任何一个的方面的滞后都会影响到该产业的健康发展。所以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及相关政策、制度的建设对电子商务的发展至关重要,争取尽早实现海关、银行、保险等部门的无缝链接,以利于电子商务的顺畅进行。更要加强税务机关自身的网络建设,尽快实现与国际互连网全面连接和在网上与银行、海关、网上商业用户的连接,实现真正的网上监控与稽查。通过发展不断积累经验、发现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

电力行业特征篇10

关键词:电信大数据;信用风险管理;信用评分;可替代数据;数据共享

1引言

征信体系是市场经济的部级金融基础设施,对降低交易成本、管理信用风险、促进信贷市场的健康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自2015年中国人民银行(以下简称央行)通知8家民营征信机构准备个人征信业务以来,资本市场、互联网大数据公司、金融机构纷纷尝试个人征信业务。国内的征信业刚刚起步,现有征信系统虽然已经有基本的架构,但是覆盖人群和服务有限,需要多层次的征信体系才能够满足飞速发展的市场经济下消费金融的需要。从国外征信业的实践来看,电信数据由于具有“先用后买”的授信特性,而且在覆盖度和鲜活性方面都有优势,成为除传统信贷数据之外进行信用评估的重要替代数据。因此,电信大数据也成为国内征信业发展中的关注热点。目前,除了民营征信机构积极尝试电信大数据的应用之外,我国的三大主要电信服务商均已在征信领域有所行动:2016年1月中国移动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移动”)和招商局集团合作,在深圳市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成立了试金石信用服务有限公司;中国电信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电信”)的天翼征信有限公司成立于2014年12月,2015年5月获得企业征信牌照,2015年3月推出个人信用评分,拥有中国电信和翼支付积累的丰富大数据;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联通)也在积极筹备征信相关的一些基础工作。

2电信运营业务中的征信问题

电信运营商自身的业务也存在和银行信贷类似的信用风险管理问题,如手机或电话话费的预售类(后付费)信贷业务、通信话费的催收、电信服务申请中的防欺诈等。相比银行信贷的征信问题,电信运营商的征信业务涉及的金额较小,客户多而且更加分散。在欧美发达国家,电信运营商一直就是传统征信机构的服务对象,例如全球第二大征信机构艾克飞(equifax)在2014年的征信业务收入中,有6%来源于电信运营商。国外的电信运营商解决消费者征信问题主要通过3个途径:利用电信运营商内部的行业协会建立自己的消费者征信数据库,提供相关的征信服务,通过各个分散的运营商之间完善的信息共享机制降低成本;根据信用的相关性,借用传统征信机构的信贷征信信息进行风险管理服务,由于金融信贷的信用更重要、最可靠,因此可以自然延伸到电信领域的信用;与数据服务商合作,根据电信数据开发消费者信用风险评估模型。

2.1电信行业内的信用风险管理2

2.1.1基本概况

在美国,电信运营商每年的坏账损失(拖欠通信花费)达到10亿美元。为了减少这种消费者信用风险,在多年前,具有商业远见的多家电信公司高层们联合组建了全国电信和公共事业消费者信息交换中心(nCtUe)。全国消费者电信数据交换中心(nCtDe)建立之初只包括电信行业企业,后来付费电视和公共事业服务公司也陆续加入,使其发展成为会员制的公司。会员之间共享消费者的数据,识别高风险消费者。

2.1.2nCtUe的发展历程

20世纪80年代后期,长途电话的商业信用风险经理和西南信用风险管理委员会联合成立了全国电信信用组织,想共同建立一个全国性的数据库。经过多年的努力,一个非盈利机构——全国电信数据交换中心(ntDe)于1993年诞生了。1994年,艾克飞成为ntDe的数据技术厂商,1995年数据库可以使用。1997年,经美国司法部批准,nCtDe成立,选择数据处理和服务经验丰富的艾克飞作为承建商。2002年nCtDe和艾克飞正式签订合同管理数据库,同年美国司法部批准电信数据和公共事业数据合并为一个数据交换中心——nCtUe,随后37家公司加入了nCtUe,包括2003年付费电视的加入。2009年,艾克飞和nCtUe建立了新的nCtUeplus数据库,将成员机构提供的交易级别账户信息添加其中,对已有的仅存储负面信息的数据库进行编程改造,成为存储包括征信信息在内的综合信息的工具,可以满足更好的决策需求。nCtUeplus数据库整合了成员机构的所有账户数据,可以和传统的征信文件一起应用,这个工具可以给成员提供360°的消费者视图,在客户的生命周期过程中做出可盈利的风险决策。目前,nCtUe的成员机构包括全国性的、区域的和当地的公司,覆盖了有线电视、电力、煤气、互联网、市话、长途电话、卫星电视、水等行业。nCtUe有3.42亿条消费者记录(其中的2500万消费者没有信用记录),包括电信、水、电、煤气等新申请、账户历史、偿还历史、违约和欺诈等60多种数据。nCtUe逐渐发展成为美国的一个提供运营商数据和公共数据的特殊征信机构(specialcreditreportingagency,SCRa),受美国联邦消费者金融保护局(ConsumerFinancialprotectionBureau,CFpB)监管。

2.1.3nCtUe的征信服务

nCtUe作为一个特殊的征信机构,能够在客户服务申请中帮助电信运营商审查新的消费者,检查其是否存在通过未付款账户来减少损失、增加盈利的情况,目前主要提供信用报告,尚未提供基于信用报告的信用评分。通过加入nCtUe,成员可以在减少风险方面获得25%的提升,成员可以享受以下服务:确认一个新的申请者在其他成员公司是否有明显的未付余额(unpaidbalance)和由于未付款而关闭的账户(unpaidclosedaccount);确定包含复制和无效的社会保障号的欺诈申请;通过数据分析确定准确的账户押金,根据消费者的电信征信报告,做出是否需要消费者缴纳服务保证金的决策;从其他成员那里获取更新的地址信息,加强跟踪客户和收债的效果,可以使用艾克飞的信息交换搜索(equifaxexchangesearch)服务的客户追踪解决方案;收到管理报告,观测未付款账户的变化,分析偿还特征,进行账户审查、活动分析等;当数据库中因未还款而关闭的账户信息和新的客户服务申请信息匹配时,自动给会员机构提示;数据交换可以通过在线和批处理的方式进行。上述服务都是基于消费者的信用报告,这些成员的权限不同,分为成员(member)、附属成员(affiliatemember)和助理成员(associatemember)3类,根据级别的不同享受到的服务也不同。

2.1.4为个人消费者提供的服务

由于受到美国联邦消费者金融保护局的监管,nCtUe也比较注重维护消费者权益,满足合规性要求。nCtUe的电信信用报告分为两种:一种是供成员机构使用的,相当于央行征信系统的机构版;一种是为消费者提供服务的,相当于央行征信系统的个人版。nCtUe每年免费向消费者提供一次信用报告。在12个月之内出现负面信息,或是被查询超过8次的账户,也可以获得免费的信用报告,额外查询的费用为每份8美元。当消费者反映报告信息存在问题时,nCtUe会和数据源一起调查数据问题。

2.1.5信息共享机制的形成

nCtUe规定:如果会员机构需要从nCtUe获得数据,就必须贡献出该机构的数据。对于一些成员机构来说,在提交数据时存在泄露自己客户信息的顾虑。但是如果没有共享客户信息,造成的损失往往是共享信息的8倍之多,最后博弈的结果通常是,会员机构清楚地认识到nCtUe的价值,形成了信息共享的机制。对某个会员公司10年来的信用风险损失进行分析,可以发现53%都是由于消费者中断了服务,这其中的大部分消费者没有押金来偿还账单,同时,70%的损失没有进入催收环节。这项研究证明了nCtUe的消费者信息共享模式可以有效地对电信运营商的信用风险进行管理。

2.2风险决策

对于电信运营商来说,电信服务的消费者分散而且数量众多,涉及的服务金额比较少,所以需要进行自动化、批量化的自动风险决策。和需要人工审阅的信用报告相比,信用评分是电信运营商进行风险管理的不错选择。由于消费者信贷信用评估和电信服务的信用评估具有高度的相关性,许多电信运营商直接利用传统征信机构提供的FiCo信用评分①(基于银行信贷)进行决策,例如如果消费者的FiCo评分超过了620分,则可以获得手机话费授信服务,即免押金;而低于620分的消费者就需要交押金获得服务;低于550分的消费者无法获得服务。征信服务只是信用风险管理的重要环节,每个电信运营商可以根据FiCo信用评分自己制定风险决策规则。另外,三大征信机构根据电信运营商的征信需求,纷纷开发了服务于电信运营商的消费者信用评分,这种信用评分的数据不是基于银行信贷,而是基于nCtUe的信用报告和电信运营商本地的数据。艾克飞的早期违约评分特别为电信行业设计,利用了多源模型,合并了电信运营商的业务信息、负面公共记录信息和交易数据,能够对电信行业的偿还和违约行为进行预测,特别是预测最初4个月消费者不付款的可能性,筛选出不愿意付款的消费者。类似地,环联(transUnion)公司开发出了transUnion通信模型,益博睿(experian)公司也开发出了teC信用评级模型,利用征信数据评估客户。

2.3信用风险评估模型

除了直接利用从传统征信机构获得的基于银行信贷数据的FiCo信用评分和三大征信机构为电信运营商量身定制的电信信用评分之外,电信运营商还使用一些数据服务商提供的消费者信用评估。美国的电信数据公司tiaxa提供的信用快充服务就非常具有代表性。tiaxa是一家高科技公司,为移动通信市场提供基础设施、清算中心和增收服务,提高预付费用户群的管理效率,并为世界各地的主要运营商增加收入。taxia的在线信用快充服务是专门为预付费用户设计的,功能是当其可用余额不足时,提供信用金额充值服务。根据用户的行为数据,tiaxa采用专有的评分方法与运算规则(该评分技术申请了专利),对用户的行为进行分析、分类和评分,确定每位用户的合理信用额度。用户使用该服务之后,可利用tiaxa提供的额外信用金额防止通话或数据会话中断。当用户充值时,其已使用的信用金额将得到补偿。目前taxia还没有和金融机构直接合作,仅和运营商合作,提供预授信(如nanocredit、微贷服务)决策分析服务。tiaxa的信用快充服务平台已经在拉丁美洲的8个运营商实施并运营,包括哥伦比亚、秘鲁、墨西哥和阿根廷的movistar以及Vivo,活跃用户超过400万户,每天处理着数量巨大的交易数据。

3电信大数据在金融征信中的应用

由于缺少传统银行信贷记录,全球有25亿人无法享受金融服务,但是这些人中有16亿人拥有手机,很多都是后付费用户。由于电信付费数据是和金融征信强相关的数据源,传统的征信机构也开始设计将电信大数据应用到征信业务的产品,主要围绕通信话费缴纳,为金融机构提供替代信用风险分析方案。新兴的大数据公司比较激进,整合消费者除话费缴纳之外更多的电信大数据(包括通话行为),主要在新兴市场国家为普惠金融机构提供风险分析服务。

3.1传统征信机构的可替代信用评分

起初,国外的征信机构没有把电信数据纳入征信报告。2015年,FiCo和equifax、Lexisnexis3家公司合作启动可替代评分项目,在12家大的信用卡公司使用,对不能获得传统信贷服务的消费者进行信用评估。equifax提供nCtUe的电信数据,该评分模型称为FiCoXD。相关研究结果表明电信数据具有相对较好的效果,利用替代数据,可以为大约50%不能进行传统信用评估的用户正确评分。上百万的消费者可以拥有比较高的信用评分,享受正常的金融服务,并且很多拥有新评分的消费者很快成为了金融服务的主流人群。上述机构在利用电信数据进行信用评分的同时,将电信数据也纳入信用报告,提供给金融机构或消费者。国外征信机构将电信信息用于银行信贷风险评估的大数据模式目前还在尝试阶段,还称不上成熟。国内央行征信系统很早就开始采集相关的电信信息,并将其纳入企业和个人征信报告,这项信息包括电信欠费、时间和金额、业务类型、记账年月、业务开通时间和欠费金额等。截至2014年底,个人征信系统中的电信数据在非银行数据中的占比为4.15%,约有1047.85万笔记录。企业征信系统中的电信数据在非银行数据中的占比为10.19%,约有338.33万笔记录。

3.2面向普惠金融的创新尝试

过去10年中,移动终端发展到无处不在。超过90%的人有移动电话,在发展中国家,蜂窝电话数据使用者多于发达国家。随着移动电话成为新兴市场中必要的交流模式,可收集和分析的数据变得越来越丰富和可描述。通话信息记录数据库提供了一系列包括通话对象、频度时长和支付信息等特征内容的详细信息。研究发现,通过简单的特征(如通话的间隔时间、账户服务的持续性、余额询问频率和通话时长等)可以构建相对有预测能力的模型。一些风险管控服务提供商(如Cignifi、Firstaccess、masterCardadvisors等)已经开发了针对缺失传统征信记录的消费者的风险控制模型,根据这些模型显示预付费用户的付费情况,通话、上网行为等信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预测贷款人的还款意愿及还款能力。针对消费者几个月的手机数据便能提供足够的样本量进行风险建模。例如统计显示,发起呼叫的数量(不是接收呼叫的数量)较多以及通话时长较长这两个维度与信用度是正相关的;相反,在一些模型中,如果工作时段接听较多的电话或者通话的朋友圈相对较小,则可能是低信用客户。因此,基于预付费手机相关数据的风险控制建模,可以极大地帮助一些缺乏征信数据的发展中国家的市场实现普惠金融的健康成长。大数据公司Cignifi和Firstaccess是进行这种尝试的典型代表。Cignifi是一家基于电信数据的风险和信息分析公司,大概成立于2011年,在巴西进行测试,总部在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剑桥,很多商业创意产生于英国的牛津大学。基本业务市场营销和风险评估分别对应两种产品,即市场营销倾向性评分和风险评分。

Cignifi的信用评分是为金融机构、零售商和保险商开发的,可以为没有传统信用评分历史的顾客服务,效果很好,涵盖信用卡、循环信用卡和短期的消费者贷款,在不增加风险的前提下使消费者贷款的批准率达到了25%。Cignifi用到的电信大数据不仅仅限于话费缴费信息,其主要的一些数据指标包括:通话时长、每天用电话的时间、通话的频率、谁先打的电话、电话的位置信息、短信(SmS)和数据的活跃度、定时和充值金额。所在的市场包括墨西哥、加纳、智利、巴西、乌干达、菲律宾、尼加拉瓜,都是新兴市场的一些业务。Cignifi注重与电信运营商和传统的征信机构合作,目前的合作伙伴包括:equifax、telefonica、Globe和airtel。Firstaccess是一家面向微金融服务的信息服务商。首先在坦桑尼亚开始了相关的工作,涉及的产品有:微贷、分期贷款、短期贷款、农业贷款、小微企业贷款、太阳能灯贷款和房屋装修贷款等。其主要的服务对象是:商业银行、微金融机构、盈利或者非盈利金融机构。在进行信用评估时,该公司考虑的因素是:移动电话、水、公共设施、被申请者启动的电话次数、所在电话网络的大小和充值的频率等[1]。Firstaccess通过查看客户的手机通话记录与短信记录,对客户的信用状况进行评判。Firstaccess监控的并不是通话与短信的内容,而是通话的时间、时点、地理位置、频率、通话费用等数据,从而通过分析这些数据形成对客户的行为特征判定。在特定客户的行为特征模型形成之后,相互的通话也将成为其他客户行为特征的判定因素之一。最终,Firstaccess通过内部算法得出相应的信用额度。整个过程通过自动化算法分析完成,因此从客户同意提供数据到信用额度的公布仅需要几分钟的时间。Firstaccesss在应用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相比传统的风险分析方法,每一个借贷者都节省了将近12美元的花销,在最初的18个月内就有超过75000个借贷推荐。

4国内情况分析和政策建议

电信大数据是与消费者信用强相关的征信数据,仅次于银行信贷数据。根据世界银行2014年的报告可知:全世界人口中有近1/3的人没有银行账户,因此对这些人来说不仅银行征信资料是缺失的,甚至任何资金的记录都是空白的。相比而言,拥有手机的人口则占全世界人口的3/4,即拥有手机的人比拥有银行账户的人多。目前国内征信市场的状况是:10亿人无传统信贷信用记录;1亿人没有足够的信贷信用记录进行评分;央行征信系统主要服务于银行信贷机构。但是,国内手机用户已经超过13亿户,互联网的网民规模已经达到了6.5亿户,普及率达到47.8%,加强电信大数据的应用和研发对于发展普惠金融意义重大。在个人数据保护方面,目前的监管现状为利用电信大数据进行征信业务创新拥有足够的发展空间。电信数据对于民营征信机构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征信数据,其可靠、及时、银行信贷的相关性等特征可以用来解决中国的征信难题,帮助更多消费者享受普惠金融的服务。

电信运营商在尝试征信服务的过程中,要注意国内电信行业的数据整合,征信的本质是整合碎片化的局部信息,得到更完整的信用主体的视图,才能有效地减少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一个更加完整的电信大数据库是很有价值的。图1列出一个电信大数据的顶层设计构想,基本的思想是基于现有传统征信机构的商业模式(如信息共享、信息整合、第三方机构运营等),由几大运营商联合或由独立第三方来完成电信信用基础数据库的运营和构建,一方面服务于运营商内部,另一方面和传统征信机构进行信息共享。如果没有一个完整、统一的电信大数据库,碎片化的电信大数据对于征信的价值将大打折扣。但是笔者在与工业和信息化部的相关研究人员沟通过程中了解到,整合3家国内大的电信运营商的数据阻力重重,很难实现。不过,近期也出现了松动的情况,2016年1月13日,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在京签约,开放共享包括网络、业务和服务在内的各类资源,并探索业务、资本各层面的合作,推进网络、终端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希望将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的业务和数据整合成一个类似于ntCUe的电信大数据库,既能方便解决电信行业的信用风险,又能给普惠金融提供支撑。

电信运营商在尝试将电信大数据用于金融征信的同时,不要忽略电信行业本身存在的信用风险管理问题,如果对电信数据的利用不能解决电信运营商自身的征信问题,就无法让金融机构相信电信大数据在征信中的价值。随着征信系统的建设,电信运营商要进一步扩大后付费的用户服务。欧美发达国家基本上采用的是后付费服务,相比于预付费方式,可以让消费者更方便地采用“先用后买”的方式享受电信服务。而国内的大部分电信服务目前还是预付费模式,未来在4G时代会有更多的后付费服务出现。征信系统需要不断完善,电信运营商可以不断提高服务水平,提供更多的后付费服务。对于电信大数据来说,无论是用于电信运营商内部授信的风险管理,还是作为金融机构的替代数据进行风险管理,最有价值和符合合规性的数据就是电信服务后付费用户的数据。所以电信运营商未来在扩大后付费用户服务的同时,也间接地促进了电信大数据在征信系统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