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生产工作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21:10

粮食生产工作总结篇1

今年,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三农”问题,把粮食生产工作摆上了重要位置,以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为重点,以促进农民增产增收为核心,依靠科技,提高了粮食生产水平。加大力度,落实了各项政策措施。全年完成粮食播种面积16512亩,粮食总产量6312吨,圆满完成了年初下达了目标任务。现就具体情况总结如下:

一、目标明确、责任落实

为实现粮食生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目标,乡党委、政府严格按照上级文件要求,全面分析了粮食生产面临的形式,针对薄弱环节,重点抓紧抓好。坚持”稳定粮食生产面积,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发挥区域优势,优化品种品质结构,确保总量供还应平衡,保护粮食生产能力“的原则,立足抗旱狠抓早,面各市场调结构,推广先进适用避灾增产技术,因地制宜推广普及三熟制,扩大复种面积,严格控制非农占地,引导农民大力开展复耕种粮。夺取了全年粮食丰收。

为实现全年粮食生产目标,我乡将粮食生产面积和产量分解到了各村,并签订了粮食生产目标责任书。落实了农业分管领导胡世民同志负责牵头,由乡农业技术服务中心具体负责技术指导。

二、依靠科技,推广增产技术

1、坚持适时早播

坚持适时早播,分段卡死播期,海拔在800米以下的地段在3月20日前,800米以上的地段在4月5日前结束了春播。在作物安排上实行先播玉米,再播水稻。最后播红苕。

2、规范了旱地改制

规范旱地改制提高复种指数,因地制宜推广了三熟制,增加麦—豆—苕,麦—玉—豆,麦—豆—豆等。

3、推广高产优质良种,合理搭配

我乡因势利导,按照区域化、产业化的要求推广高产优质品种。水稻以高产段质杂交和Q优1号,金优725为主,合理搭配D优527,冈优系列,玉米种以东单60,长坟13为主,合理搭配丹科2152,连玉15,不麦以川麦107,川农为主。

4、保温育苗

保温育苗是保证大春作物苗全苗壮,实现满霜满插的重要措施,水稻采取了早育秧1500亩,抛秧1622亩,玉米采取了地膜覆盖玉米1000亩,肥球育苗6048亩,红苕采取了提前增温育苗。

5、病虫草鼠综合防治

大小春作物分别采取了化学除草8000亩,各种作物预测预报工作,实行科学预防。防治了各种作物病虫害,同时政府组织开展了春季农田舍统一灭鼠工作。

二、落实播种面积,提高粮食产量

粮食生产工作总结篇2

一、认真开展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学习和培训工作

1、在“百日”安全生产活动期间,我局组织了全系统干部职工学习了“百安”活动的有关文件和《四川省安全生产条例》、《四川省生产经营单位安全责任规定》对职工进行了安全知识问答和考试。全系统企业采取以会代训、知识竞赛活动等多种形式学习和培训,提高了法人代表和职工的安全知识和法律知识。

2、加强“安全生产年”宣传报道,各企业单位利用企业的会议、墙刊、专栏、书册等各形式以巩固“安全生产年”为题,加大“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安全生产执法、安全生产治理”三项行动和“三项建设”的宣传力度,宣传国家、省、市安全生产政策法规和安全知识。加大安全生产知识培训力度,组织开展好我局新进从业人员和调换工种人员的“三级安全教育”做好了上岗前的安全知识和业务技能的培训,新上岗的职工都进行了安全知识岗前考试。杜绝违章指挥,违章作业和违反劳动纪律,提高安全生产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做好“三不伤害”,推动“安全生产年”广泛深入开展。

二、建立“重特大事故隐患监控体系”做好排查治理工作

1-6月我局按照《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暂行规定》要求,对我局重点部位和重点场所进行了重点监控,特别是我局火车站省库的中山商场和局招待所人源密集,场所的管理建立了日巡和夜巡的排查机制。为落实好《暂行规定》的条款,搞好各项安全工作。我局组织了2次安全生产大检查。对我局重点危险源、药品库、招待所、中山商场、消防设施、车辆等7个重点部位,9个责任单位逐点逐个地排查,经过排查,高坪粮站重建油库,添置aBC4kg和aBC8kg灭火器16具,配置大型手推干粉灭火机1具,药品库保管双人双锁,账物相符,消防设施配置齐全合理,维护良好有效。现仍要重点监控的隐患是连山省粮食储备库南华宫4-6号仓墙体裂缝(空仓),该隐患现无资金无法整改,但采取了应急防范措施。

三、深入开展“安全生产月”活动

1、我局根据广汉市广安监〔2010〕54号《关于开展“安全生产月”宣传教育活动的通知》精神,认真组织全系统干部职工学习《安全生产法》、《四川省安全生产条例》、《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紧紧围绕“安全发展,预防为主”这一活动主题,各企业利用墙报、专栏、书写标语等丰富多彩的各种活动,共书写标语400余条,悬挂横幅18幅,墙报和专栏40余期。

2、安全生产“活动月”期间,我局按照市政府和安监局安排参加了6月11日在雒城镇金雁广场开展的对群众摆点宣传咨询日活动,共发放消防、防灾、防洪、防盗、科学储粮知识的宣传手册和资料1500余份,对社会广大群众也起到宣传和教育的作用。:

3、在安全生产“活动月”实施中,我局各企业正处于“小春”粮食收购,各企业不仅在抓好本企业职工安全管理,收购资金安全的同时,特别重视现场管理工作,在现场安全管理中也抓好了交粮农户的安全宣传和教育,张贴告示语和安全警示标志。使整个收购期间进展顺利,无安全事故发生。

4、在安全生产“活动月”期间,我局按全省、全市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和上级部门及市上的文件要求,针对高温和雷雨季节,特别要做好防汛,防雷的各项准备工作和宣传工作,5月6日召开了会议和成立了局安全生产检查组,对我局各责任单位进行纵横排查,排查结果良好,没有新增重特大安全生产隐患。

5、在防雷雨防内涝方面,全系统共清理防内涝排洪沟约5000米,砌防洪栏板(低洼仓)300余间。准备防洪麻袋和编织袋70000余条,防洪(消防)沙50立方米,共投入各项安全生产物质资金约10万余元。经过排查,整治了防洪安全隐患,确保了在安全的情况下进行生产,确保了单位的工作正常开展和经济的增长。

粮食生产工作总结篇3

关键词:江苏省;粮食生产;对策

江苏省是粮食生产大省,也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在国家粮食供给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多年来,江苏省始终高度重视粮食生产问题,持续提升粮食生产能力,江苏省粮食生产实现“十二连增”,2014年总产量达到349.05亿kg,粮食总产量位居全国第5位,成为东部发达地区唯一实现省域粮食自给的省份。粮食生产关系国家粮食安全大局,关系农民增收,关系粮食相关产业发展。2015年12月26日,总理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批示强调,要注意分析粮食丰收后出现的新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继续调动农民发展现代农业的积极性。笔者根据改革开放以来的统计资料,分析回顾江苏省粮食生产历史、面临的新问题,提出了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对策。

1江苏省粮食生产历史回顾

历史上江苏省就有鱼米之乡美称。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粮食生产受到宏观政策、市场环境的影响,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1.1粮食生产面积1978年江苏省粮食生产面积为6.31×106hm2。1978—1999年,全省粮食生产面积保持稳中有降的发展态势。1999—2003年,全省大力推进以压粮扩经为主基调的农业结构调整工作,粮食生产面积大幅下降,有的县经济作物和粮食作物生产面积倒挂,有的县甚至提出无粮县、无粮镇的发展目标。至2003年,江苏省粮食生产面积降到最低点,为4.66×106hm2,比1978年下降26.2%。2004—2014年,国家实行重大政策调整,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出台“一免四补”等系列支持农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粮食生产面积持续小幅攀升,为粮食生产“十一连增”打下坚实基础

1.2粮食总产量

1978年,江苏省粮食总产量2.4×107t。改革开放初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激发了粮食生产积极性,粮食总产量经过了1个10年快速提升阶段。1978—1999年,大力推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大大提高了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苏中、苏北地区经过耕作制度,扩大夏粮、水稻种植面积,优化种植结构。与此同时,粮食生产技术不断提升,品种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品种的增产潜力加大,提高了粮食单产。在这一时期江苏省粮食总产量不仅没有随着面积减少而下降,反而经过了1978—1989年快速提升,1989—1999年波动增长2个阶段,至1999年增加到3.56×107t。其间粮食总产量最高的年份出现在1997年,为3.563×107t,比1978年增加48.5%。1999—2003年,由于生产面积大幅下降,全省粮食总产量随之经历了1个5年低谷,至2003年,全省粮食总产量跌至2.47×107t,比1999年下降30.5%。2004—2014年,政策好,天气好,人努力,迎来粮食生产“十一连增”。

1.3粮食单产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粮食单产稳步上升。从1978年的3803.96kg/hm2上升至2014年的6492.9kg/hm2,上升了70.7%。其间经历了改革开放初至20世纪末的快速增长期,以及21世纪以来的缓慢爬坡期。粮食单产稳步上升,可能主要得益于种植制度的调整、农业基础设施完善以及农业科技进步的贡献通过审定的水稻品种普遍具备产量9750kg/hm2以上的生产潜力,但是大面积水稻生产产量仍徘徊在9000kg/hm2左右,依靠提升单产提高粮食总产量还有很大空间。

1.4粮食生产结构

江苏省地跨南北两大气候带,长江流域、淮河流域和黄河流域的农作物在江苏省都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历史上长江沿江和苏南地区就是典型的稻麦两熟轮作,淮北地区则以种植旱谷杂粮为主。20世纪60年代大面积旱改水,既改变了淮北地区的传统种植制度与轮作方式,粮食总产构成也随之相应变化。在改革开放以来的粮食生产结构中,水稻生产面积保持在40%左右,且保持稳定,上下浮动不超过5百分点。小麦生产占粮食生产比重略低于水稻,改革开放初期占比在22%,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基本在33%~40%,“十一五”以来,稳定在40%左右。薯类面积呈下降趋势,特别是最近5年,占粮食生产总面积由改革开放初的8%左右下降至1%左右。玉米、大豆生产面积占比总体上保持稳定,占比分别在8%、5%左右。在总产量构成中,水稻始终是江苏省粮食作物中当之无愧的第一大作物,占比始终在50%以上,玉米、薯类占比均未超过8%。构成占比变化较大的是小麦和其他粮食作物。小麦总产量占比在20世纪70年代为13.7%,到了20世纪80年代上升至25.7%,目前稳步上升至30%以上,2014年小麦产量占比达到33%。稻麦总产量已占粮食总产量的88%,优势地位十分明显。

2江苏省粮食生产面临的新问题

据国家统计局核定,2015年江苏省粮食总产量为3561.34万t,增长2.03%,实现粮食总产“十二连增”。作为粮食主产区和消费大省,“十二连增”后,粮食生产面临的新问题不容忽视。

2.1粮食结构性短缺问题依然存在

尽管江苏省在粮食总量上实现省域自给,但是粮食品种结构矛盾突出问题长期存在。小麦、稻谷2大主食自给有余,玉米、大豆等饲料用粮和工业用粮缺口较大,2014年分别达到28.1亿、29.0亿kg,实际加工用粮缺口更大。优质小麦、优质稻米供应不足,玉米、大豆等粮食随着饲料、工业用粮的增长,消费需求不断增加,产需缺口呈不断扩大态势。

2.2粮食生产成本

不断攀升生产成本高已经成为我国粮食生产中的一大顽疾,加剧国内外粮价倒挂形势。在粮食生产投入增量中,直接生产成本上升是推动农业生产总成本上升的主要因素。种子、化肥、农药、机械作业、排灌、土地租金、劳动力等成本,占总成本80%以上。笔者在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调查发现,2015年,小麦生产直接成本在12750元/hm2左右,水稻生产直接成本在15000元/hm2左右;地流转租金在12000元/hm2以上;收种等主要用工季节,50~60岁劳力用工成本在每天80~120元/人。

2.3粮食价格

受国际市场影响有所下降2015年粮食价格受到国际市场、供求关系影响,下降幅度较大。笔者在宿迁市场调查发现,江苏沭阳小麦收购价格1.9元/kg,同比减少0.40元/kg,下降17.4%;玉米收购价格1.56元/kg,同比下降33.8%;大豆价格3.6元/kg,同比下降21.7%;水稻价格2.3元/kg,同比下降17.9%。粮食价格下跌,而生产成本上升,种粮比较效益下降必将影响以粮食生产为主的种田大户和家庭农场主的生产积极性。

2.4耕地资源

非农化成为制约粮食生产的主要瓶颈耕地是农业发展最重要、最基本的自然资源。分析改革开放以来的粮食生产情况,在粮食单产增加到一定水平之后呈缓慢上升趋势,影响粮食生产的最大因素是生产面积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情况下,耕地非农化现象日趋严重,直接影响了农业发展。1996—2013年,江苏省耕地面积减少4.68×105hm2[4,8]。江苏省土地开发强度由2000年的14.9%上升至2014年的20.9%,人均耕地面积下降到0.0573hm2,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同时耕地质量也呈下降趋势。耕地资源非农化、非粮化成为制约粮食生产的主要瓶颈。

2.5依靠科技提高粮食生产能力还有很大潜力

科技进步是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重要途径。江苏省历来重视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工作,尤其是粮食生产科技一直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在品种选育上,南粳9108等19个水稻品种(组合)通过农业部超级稻品种认定,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扬麦、宁麦等一大批新品种得到推广应用,推动粮食产量和品质同步提升。在栽培技术上,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机插秧丰产栽培、小麦量质协调技术等一大批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得到快速普及推广,有效挖掘了粮食作物增产潜力。在资源约束不断收紧的背景下,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主要依靠科技。目前,江苏省

2.6劳动力大量转移导致种粮劳动力素质下降

江苏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率超过70%,粮食生产在农民收入中所占比重越来越低,农户对获得粮食高产意识和依赖性不强,粮食生产呈现口粮化、兼业化势头,种粮劳力素质不断下降。加上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的弱化,现有高产栽培技术难以推广到位,大面积高产技术普及不够,粗放式的低产低效技术迅速扩大,已成为限制作物产量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

3提高江苏省粮食生产能力的政策建议

江苏省作为粮食主产区,生产了占全国5.75%的粮食,江苏省粮食生产关乎全国粮食安全大局,因此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江苏省粮食产量已经接近历史高点,如果重视程度不够、引导方向偏差,粮食生产极易出现滑坡,一旦出现滑坡,恢复起来更加艰难。面对粮食消费刚性增长,粮食价格不稳,资源环境约束,成本地板、政策天花板的双重挤压,江苏省粮食生产必须转变思路,从抓量的上升,到抓质的提高、结构优化、能力和效益提升上来,达到去库存、调结构、补短板的目标。

3.1思想上重视,毫不动摇

抓好粮食生产工作农业是基础性产业,粮食生产则是基础中的基础。民以食为天。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成果之一就是解决了城乡居民吃饭问题,粮食供给由总量缺乏转变到结构性短缺态势。分析改革开放以来几次粮食生产的起起落落,宏观经济政策发挥了重要指挥棒作用。改革开放初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的实行,释放了农村生产力,粮食产量大幅上升。20世纪90年代末期,农产品市场尤其是粮食市场进入买方市场,出现难卖现象。在这个背景下,江苏省大力实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粮食生产快速下滑。2003年以后,宏观经济政策调整,同时出台系列补贴政策,粮食生产才迎来“十一连增”。因此,尽管目前粮食生产多年增产,但是各级政府不可盲目乐观,放松粮食生产。必须把稳定粮食生产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和前提,严格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下分级负责制,坚持政策托底,稳定粮食市场,提高粮食生产比较效益,通过效益驱动激发生产积极性,实现粮食总体供求平衡,口粮自给,牢牢把保障粮食安全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

3.2稳定粮食生产面积,调整粮食生产结构

江苏省水稻、小麦、玉米和薯类单产均处于较高水平,通过单产水平的稳步提高来保障粮食生产的持续发展十分困难,因此,稳定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对于促进粮食生产持续稳定发展至关重要。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守耕地红线,防止借土地流转为名搞非农建设,防止以农业结构调整为名使基本农田非农化和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面积在2.26×106hm2左右,水稻是江苏省居民主粮,保证水稻生产面积在5.33×106hm2左右。在稳定面积的基础上,调整品种结构,以优质稻米、专用小麦为主体,突出发展优质粮食产业,形成供给数量充足、品种和质量契合消费者需要的供给格局。实施粮食生产化学农药、化肥减量使用,提高粮食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减轻环境负荷。

3.3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与转化,藏粮于科技加强粮食作物种质

资源的收集、整理、保存、利用,加强育种理论创新、技术创新和方法创新,挖掘粮食作物新品种的单产潜力。以高产稳产为主要目标,将优质作为首要标准,加快粮食作物新品种培育步伐,培育适合江苏居民口味、高产优质多抗广适、适合机械化和轻简化栽培的粮食作物新品种。加强优质、高效、安全、节约、防灾减灾等粮食生产技术研发和转化应用,降低粮食生产成本。加强新品种、新技术的示范推广,积极服务农业龙头企业、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家庭农场等新兴农业经营主体,建立农业科技成果展示、示范基地,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把新品种增产潜力转化为大面积生产能力。加强职业农民培训,培养一批懂经营、善管理、有技术的新型职业农民。

3.4深化农村改革,加强对粮食生产的政策支持

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新一轮农村改革工作部署,按照“确权、赋能、搞活”的要求,探索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以改革为动力,激发粮食生产活力。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切实构建财政支持农业发展特别是支持粮食生产的政策体系。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政策补贴和奖励,认真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粮食生产的支持力度,整合农林、农开、水利、交通及财政等部门的涉农项目资金,重点支持粮食产业化经营和基础设施建设。对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粮食生产、加工、仓储、销售等“一、二、三产融合”产业化经营,在用地指标、资金、项目等方面给予支持。鼓励金融部门针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特点开发新产品,解决粮食生产融资贷款难题。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提高农业保险赔付率,简化赔付程序,增强粮食生产抗灾抗风险能力。加强粮食库存的消化,落实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敞开收购粮食,保护种粮农民利益。

参考文献:

[1]葛自强,孙政国.江苏省粮食生产现状及增产潜力分析[J].江苏农业科学,2011,39(3):596-598.

[2]江苏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江苏调查总队.江苏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5:298.

[3]仇方道,钱进,佟连军,等.江苏省粮食生产时空格局演变及影响因素[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9,30(1):11-15.

[4]江苏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江苏调查总队.江苏统计年鉴:2015[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5:293,302.

[5]杜华章.江苏区域粮食产量影响因素实证分析[J].农学学报,2012(1):58-63.

[6]杨四军,顾克军,张恒敢,等.江苏省粮食生产的回顾与发展对策建议[J].江苏农业科学,2010(2):4-6.

[7]中国粮食产量“十二连增”,2015年达6.21亿t[eB/oL].[2015-12-20].

[8]江苏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江苏调查总队.江苏统计年鉴:2011[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293.

[9]2015年江苏新增3个超级稻品种[eB/oL].[2015-12-30].

粮食生产工作总结篇4

根据《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调查总队等部门关于做好县级粮食产量抽样调查工作的意见〉的通知》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现就做好全市粮食产量抽样调查工作通知如下:

一、提高思想认识

粮食是国家经济安全的基础,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改善民生的基本保障。开展县级粮食产量抽样调查,有利于提高县级粮食产量数据质量,有利于国家和省建立粮食利益补偿机制,客观、公正执行国家和省各项粮食补助、奖励政策,对促进粮食稳定增产,保护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近期,国家统计局、国家发改委、农业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做好县级粮食产量抽样调查工作的通知》,省政府办公厅转发了调查总队等部门《关于做好县级粮食产量抽样调查工作的意见的通知》,分别对县级粮食产量抽样调查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各有关镇办事处、各有关部门要从确保粮食生产安全的高度切实提高认识,按时按质按量地完成各项调查工作。

二、抓好组织实施

(一)调查内容、方法与范围。根据上级统一安排,从年秋粮开始,我市开展粮食产量抽样调查工作。调查内容包括主要粮食作物和小品种粮食作物两部分。对小麦、玉米、大豆等主要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和单位面积产量,采用抽样调查方法;对其他小品种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和产量,利用小区域估计等方法进行估算,最终推算出全市夏粮、秋粮及全年粮食产量。

(二)调查的组织实施。由市统计局牵头,会同市发改局、农业局、有关镇办事处,对我市被抽中的20个样本小区(名单附后)内种植的粮食作物面积进行调查,按照抽样原理在小区内确定等量、等面积的小样本,对调查作物进行实割实测,采集样本数据;调查数据由统计局汇总后统一上报国家统计局调查队,作为推算全市粮食产量的依据。

(三)调查结果的管理与使用。粮食产量调查结果由国家统计局调查总队会同省统计局进行审核、评估、推算,调查总队负责报国家统计局核准。经国家统计局核准的粮食产量数据,为所在县粮食产量的法定数据,并作为国家有关项目安排、财政奖励和补助政策执行的主要参考依据。市统计、发改、财政、农业等相关部门要积极创造条件,按照县级粮食产量抽样调查办法,搞好粮食生产统计,确保全县粮食产量抽样调查数据准确可靠。

粮食生产工作总结篇5

一、粮食生产现状

1.基本情况

花溪区位于贵阳市南部,素有“高原明珠”美誉,是著名的生态区、文化区、旅游区。总人口36.39万,其中农业人口22.1万,占总人口的60.73%。全区总面积901.19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40.1%,平均海拔1100米,年平均气温15℃,常年降雨量1200毫米。常年耕种面积约10167公顷,其中:田5733公顷、土4434亩。全区粮食作物以水稻、玉米为主,水稻常年种植面积5700余公顷,玉米常年种植面积2400余公顷。

2.总产情况

根据花溪区统计年鉴,2009年粮食生产面积12737公顷,同比上年减2.61%,总产80815吨,同比上年减3.84%;2010年粮食生产面积12877公顷,同比上年增1.1%,总产77629吨,同比上年减3.94%;2011年,粮食生产面积12664公顷,同比上年减1.65%,粮食总产61685吨,同比上年减20.54%。根据实际调查了解,粮食种植面积和总产量较统计数据还低。

3.种植管理情况

虽然通过近年来粮食增产工程项目的连续实施,水稻和玉米种植水平和单产都有所提高,全区平均亩产实际达500多公斤,玉米平均亩产达400多公斤。但总体种植水平还是比较低,种植管理都比较传统、粗矿,产量水平还不高。特别是玉米种植,和其他区县相比,种植水平相对较低,大部分还是点播为主。

二、粮食生产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还比较薄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很多农田都是靠天吃饭

2.种植粗矿,产量较低

由于粮食单价不高,粮食生产效益较低,从而造成农户种粮积极性不高,很多农村年轻壮年通过都外出务工而增加收入,很多农户都抱着粮食只要能自足的态度,粮食种植都比较传统、粗矿,产量水平比较低,据调查,花溪实际水稻平均亩产实际约500公斤左右,玉米平均亩产实际约400公斤左右。

3.耕地质量较差

全区土壤有机质、有效氮磷钾含量普遍偏低,与对照高产土壤差距甚大,加之旱坡地、中低产田土比重大,地处丘陵且水源缺乏,灌溉条件较差,造成农作物单位产量不高。

4.粮食种植面积将逐渐缩减

三、对策和措施

结合按照省、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精神,根据我区实际,在大力发在经济作物的同时,切实保证我区粮食总产,在粮食能自给自足的前提条件下发在经济,才能让农户更有底气,勇于尝试新的种植模式,才能有效促进农户增产增收。只有稳定粮食总产,才能在结构调整如果失败时,让保持农业农村保持和谐稳定。

1.提高认识,在进行结构调整的同时,切实把粮食生产摆上重要位置

粮食是基础,发展经济是促进农民增收、提升生活质量的有效途径,只有在能吃饱饭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发在经济,更有信心促进农民增收,如果忽视粮食生产盲目发展经济,将成“空中楼阁”,将有可能造成农业农村的不稳定。

2.理清思路,统筹安排,挖掘耕地潜力,稳定粮食生产面积

3.进一步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

坚持大、中、小、微并举,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基础条件,提高抵御自然旱涝灾害的能力,改变靠天吃饭的局面,稳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4.大力推广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在缩减粮食生产面积的基础上要实现粮食总产不变,只有通过提高单产来实现,在粮食生产中,依托粮食增长工程及粮油高产创建等项目,全面引进、推广、使用优质高产良种,并大力推广水稻旱育稀植、玉米育苗移栽、平衡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新技术,并做好试验示范,努力提高农户科学种田水平,不断提高粮食单产和品质,以达到减面积保总产的效果。

5.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扶持粮食生产和促进农民增收的各项政策措施

认真落实良种补贴、农机补贴等各项强农惠农政策,最大限度地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6.建立健全粮食生产防灾减灾体系

制定和完善农业重大自然灾害应急预案,加强农业生物灾害监测预报体系和应急管理、防控队伍建设,落实救灾资金,推进统防统治。使农业重大有害生物灾害处置率达到95%以上,损失率控制在粮食总产的3~5%以下。

粮食生产工作总结篇6

重点抓好80个产粮大县,组织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

人口增加、耕地减少、人地矛盾突出,粮食生产面临不小的压力。

确保四川粮食安全,一定要守住“三条红线”。

一定要把粮食作为基础性的公共产品来对待,像抓水利、交通、医疗卫生等一样来抓好粮食生产。

一段时间以来,国际市场粮价大幅攀升,粮食安全问题引起人们的关注。作为人口大省、粮食生产大省的四川的情况怎样?最近,我们专访了省农业厅厅长任永昌。

四川粮食省内供需总体平衡,口粮自给有余

记者:目前,粮食安全成为人们最关心的话题之一。作为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之一的四川,目前的粮食生产情况怎样?

任永昌:历年来,省委、省政府非常重视粮食生产,不断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出台了一系列扶持粮食生产发展的优惠政策,极大地调动了种粮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力地促进了我省粮食生产的稳定发展。近几年来,四川粮食总产量不断增长,粮食作物品质结构进一步优化。2007年,我省粮食生产量达到345亿公斤。比上年增产20亿公斤。我省粮食需求量每年大体在390亿公斤,其中口粮206.5亿公斤、种子粮5.5亿公斤、饲料粮135亿公斤、加工转化用粮43.5亿公斤。以2006年为例,我省调进粮食大概为60亿公斤,出川的原粮为5亿公斤。但是,通过转化,我省调出,的猪肉10亿公斤、白酒50多万千升,折合调出原粮65亿公斤。总的说来,四川的粮食省内供需是平衡的,但口粮有余、饲料粮不足。

做到粮食基本自给,这是我们一贯的基本政策。但是,现在粮食的生产成本在不断上涨,特别是经过这次世界粮食危机,可以肯定地说,低粮价的时代已经结束了。

突出重点项目,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

记者:作为一个农业大省和粮食生产大省,四川在抓粮食生产上有哪些成功的经验?

任永昌:围绕确保粮食生产稳步发展,近几年来,我们突出抓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抓政策落实。按照中央和省里的要求,各地进一步细化有关政策项目的实施方案,完善操作办法,确保了国家惠农政策给农民的实惠不截留、不缩水。特别是优质小麦和专用玉米良种推广补贴,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切实做到“四个严格”(严格规划布局、严格确定品种、严格招标程序、严格供种到户)和“三个强化”(强化宣传动员、强化资金管理、强化项目实施的全过程监管),积极探索实现良种补贴与主推品种、主推技术和主体培训挂钩,与农业部门的服务相,衔接,提高了政策的科技含量,充分发挥了政策效应。2007年,我省通过实施水稻良种补贴项目,收到了种植面积扩大、产量增加、品质改善的良好效果。

抓产粮大县。从2004年起。我省在实施好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的同时,连续4年在全省18个粮食主产市,按照“分类指导、突出重点”的原则,集中资金、集中项目、集中力量。在80个产粮大县组织实施了省级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即重点抓30个水稻生产大县、30个玉米(红苕、大豆)生产大县、20个马铃薯生产大县。做到领导精力向主产区集中,技术力量向主产区摆布,项目资金向主产区倾斜。同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与建立无公害、优质农产品基地结合起来,促进粮食优质化、产业化。据统计,4年来,80个项目县粮食面积和产量的增加量,均占全省粮食面积和产量增加总量的75%以上。

抓高产作物。我省特殊的生态气候条件和马铃薯特殊的生育特性决定了马铃薯是我省最具增产潜力、最具增收潜力、最具市场需求潜力的粮食作物。因此,在抓好水稻、小麦、玉米等高产粮食作物的同时,我省把加快马铃薯产业的发展作为保证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关键措施来抓。马铃薯种植面积由2003年的443万亩扩大到2007年的916.8万亩,增加473.8万亩,增幅达107%;产量由10.57亿公斤提高到21.34亿公斤,增加10.77亿公斤,增幅达101.9%。

抓科技示范。依托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和省级优质粮食产业工程,连续4年组织开展了3个100万亩粮食高产优质高效科技示范工程,在全省18个粮食主产市建立水稻、玉米(红苕、大豆)、马铃薯高产优质示范片各100万亩,每年派出两万多名农业科技人员,深入生产第一线,开展技术培训和现场示范活动,有力地促进了实用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抓龙头带动。据统计,全省农业部门共联系服务各类粮油加工企业达240多家,落实优质稻(含糯稻)订单850万亩、专用玉米订单350万亩、优质小麦订单500万亩。订单农业的发展,带动了粮食品质的提升。2007年,全省优质水稻、优质玉米、优质小麦面积分别占70.2%、53.1%和44.9%。

人地矛盾突出,粮食生产面临不小的压力

记者:前几年,我省不少地方旱灾、洪灾等自然灾害频繁,在这种情况下,粮食仍然保产或增产,这是很不容易的。在比较乐观的形势下,粮食生产目前还存在哪些问题?

任永昌:我省粮食生产面临的压力不小,最突出的问题主要是人地矛盾,人口在不断增加,耕地在不断减少,人地矛盾很突出。

需求增大的压力。我省人口以每年8.4%的速度递增,每年净增40万人,以人均年消耗粮食400公斤计算,每年需净增粮食1.6亿公斤。同时,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在不断提高,食物消费结构发生了变化,对肉、禽、蛋、奶、水产品等的需求将持续增加,都需要充足的粮食加以转化。据测算,目前我省每年粮食消费总量为390亿公斤,饲料粮供需缺口大约在50亿公斤左右。

耕地减少的压力。耕地是农业生产最重要的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建设步伐的加快,耕地减少的趋势不可逆转。到2007年底,全省耕地面积是5918万亩,人均占有量仅0.67亩,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规定的人均0.8亩的警戒线。在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的同时,由于对耕地的过度利用,耕地的地力培肥不够,造成耕地的养分入不敷出,耕地施肥量不足和施肥养分不平衡,导致耕地肥力下降、质量严重退化。

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的压力。在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的情况下,通过改革耕作制度来提高复种指数是增加或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的现实途径。目前,我省耕地的复种指数已达254.5%,川中丘陵地区的部分县甚至高达270%。因此,依靠提高复种增加播种面积的潜力极为有限。

提高粮食单产的压力。在耕地减少、增加粮食播种面积难度增大的态势下,土地生产率的提高就成为粮食增产潜力的核心内容。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提高粮食单产存在诸多障碍因素。一是全省尚有56%的农田无水利灌溉保障,51%

的中低产田土需要改造,粮食生产靠天吃饭的局面在短时期内不可能根本改变。二是新技术、新品种的重大突破难度大。随着大批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素质呈结构性下降,留在农村的农民素质偏低,推广新技术较难。三是基层农技推广体系面临基本经费无法保障、推广工作弱化、村级服务基本断层、农技人员知识老化等问题,甚至一些地方乡镇农技推广体系出现了“网破、线断、人散”的局面。

对农业投入不足的压力。近两年来,尽管我省各级财政加大了对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的投入,但由于受财力所限,对粮食生产的投入仍然严重不足。

此外,还存在种粮比较效益低、农民积极性不高的问题。尽管国家对农民种植粮食给予了良种补贴、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等许多优惠政策,四川每亩粮食的补贴达到75元,但是农药、化肥、农膜、种子等价格的上涨,基本上把这些补贴冲抵了,大大挫伤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现在农民种“应付田”的比较多。基层干部抓粮食生产的积极性也不高,抓粮食生产没有效益,不如抓招商引资见效快;基层农技干部的福利、待遇太低,工作起来没有积极性。

粮食总产、播种面积、地方储备库存,这“三条红线”一定要守住

记者:四川的粮食生产有喜也有忧,面对这些压力,怎样才能确保四川粮食安全?

任永昌:近年来,尽管我省粮食生产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从长远看,人口增加、耕地减少、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这三个趋势不可逆转,粮食需求继续增加,结构性矛盾突出,自然灾害频发,粮食生产将长期面临巨大的压力,保持粮食生产稳定发展依然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确保四川粮食安全,就要守住“三条红线”:一是全省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亿亩以上,二是增加粮食产量40亿公斤,三是地方粮食储备库存保持在20亿公斤以上。

粮食是最基础的公共产品,一定要抓好

记者:为了确保粮食生产安全,我省已经采取或者即将采取哪些措施?

任永昌:“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先。”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放松粮食生产,一定要把粮食作为基础性的公共产品来对待,像抓水利、交通、医疗卫生一样来抓好粮食生产。要抓好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我们必须采取以下措施:

严格保护基本农田。要严格落实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严格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严格控制非农建设项目占用耕地的规模。要提高耕地的肥力,搞好标准粮田建设,在这方面四川的潜力还很大。要采取行政措施和经济措施相结合的办法遏制撂荒:比如对因工作不力,成片常年撂荒耕地20亩以上的,要追究乡镇政府主要领导的责任;成片撂荒100亩以上的,要追究县政府主要领导的责任。通过行政手段减少当地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减少粮食直补;组织村组、专业大户和业主代耕。

强化科技对粮食生产的支撑。一要构建粮食产业技术体系,加快优质高产抗病新品种选育步伐。二要加强基层农技服务体系建设,提高技术推广服务能力。三要加强农民科技培训,大力开展粮食高产创建,促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到田。四要提高粮食作物病虫防控能力。减轻病虫危害损先。五要提高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

促进粮食加工转化增值。引导农产品加工业合理布局,在粮食主产区发展以稻谷、薯类、小麦、玉米为重点的粮深加工。充分利用主产区丰富的饲料资源,积极发展农区畜牧业,通过发展养殖业带动粮食转化增值。同时,要创新土地制度,使土地向业主、公司和种粮大户集中,发展适度的规模经营。大力发展订单农业,通过订单,让农民早点吃下“定心丸”。

实施农业品牌战略。四川是稻谷主产省,杂交水稻种子每年要卖5000万公斤,出口500多万公斤,创汇1亿多美元。但是,我们的大米还没有叫得响的知名品牌。要通过实施农业品牌战略,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

粮食生产工作总结篇7

关键词粮食产业化;特点;因素;对策;广西全州

中图分类号F326.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3)14-0314-02

全州县地处广西东北部,全县总面积4021km2,耕地面积4.68万hm2,其中水田3.65万hm2,旱地1.03万hm2;总人口82.85万人,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县,素有“桂北粮仓”之称。近年来,通过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支农惠农和扶持粮食生产的政策,推广应用农业新品种和新技术,加强粮食生产保障能力,全县粮食生产达到新高,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和产量逐年稳定增加,粮食作物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2012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7.88万hm2,比2011年增加0.07万hm2,增长8.5%;总产42.47万t,比2011年增产2.74万t,增长6.9%,成功实现粮食生产“九年增”;第5次荣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同年被评为“第三届广西名特优农产品交易会组织奖”。作为广西及全国的产粮大县,2012年向社会提供商品粮达26.6万t,有效地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据统计,全县现有规模粮食加工企业63家,年加工能力达13万t,产品销往海南、广东、香港、南宁等地。

1粮食产业化发展的主要特点

1.1推进粮食内部结构调整和优化

为适应市场需要,进一步调整粮食内部种植结构:一是积极发展超级稻和优质稻,提高粮食的单产、品质和效益;二是大力发展旱粮生产,扩大粮食播种面积,提高粮食总产量[1]。2012年全县种植超级稻面积2.70万hm2,优质稻面积5.75万hm2。优质稻品种向多样化、精品化和商品化方向发展,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优良品种有油占8号、农乐一号、天龙一号等;同时加大旱粮作物生产,主要扩大了玉米、高粱、红薯等种植面积,2012年旱粮生产面积1.56万hm2,比2011年增加0.02万hm2,增长1.61%。

1.2推广粮食生产新技术,有效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全州县积极开展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示范工作,切实加强技术培训,依靠科技进步推动粮食生产。一是在栽培品种方面,向优质、高产、抗病方向发展;二是在栽培技术方面,推广应用免耕抛秧、水气平衡栽培、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先进适用技术[2]。2012年全县水稻免耕抛秧面积3.20万hm2,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面积6.0万hm2;开展病虫害统防统治作业面积6.0万hm2,新技术覆盖率达98.3%。

1.3实施“早稻集中育秧、多播一斤种,增收百斤粮”关键生产技术,促进粮食稳产增产

在农业厅的技术指导下,把早稻集中育秧作为发展双季稻生产的重点工作来抓,通过实施早稻集中育秧,运用育秧新技术,适时播种,加大用种量,有效提高了秧苗素质,全县早稻集中育秧面积0.01万hm2,占早稻育秧总面积的6.9%。其中育秧主体121户,帮助4304户农户进行统一集中育秧;同时开展“多播一斤种,增收百斤粮”增粮示范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早稻用种量从传统的22.5kg/hm2提高到了30.0kg/hm2,晚稻用种量从传统的15kg/hm2提高到22.5kg/hm2,有效增加了大田基本苗数。

1.4推进粮食高产创建活动,有效提高粮食单产

在龙水镇的桥渡村、安陂村;文桥镇的粟水村、文桥村;凤凰乡的山头村、三里村分别建立了3个万亩连片粮食高产创建示范片,并建立龙水镇全国整乡推进粮食高产创建示范点,取得了良好的示范效果。示范区统一品种、集成技术,统筹安排、安装太阳能杀虫灯、成立病虫害防治机防队。在新技术推广应用和提高水稻单产上有了很大的突破[3]。经相关部门组织水稻专家现场测产验收,水稻年平均产量达17263.5kg/hm2,超过了粮食高产创建的产量目标。

1.5发展“稻一灯一鱼一菇”高效生态循环农业

“稻—灯—鱼—菇”是全州县结合粮食作物和双孢蘑菇生长特点,自主创新的循环农业生态种植模式。即指种植一季超级稻,在田间安装杀虫灯,稻田中养乌鲤禾花鱼,水稻收获后将稻草作为原料种蘑菇,收蘑菇后菌渣还田,培肥土壤,具有生态、循环、高效等特点。2012年在绍水镇建立了2个“稻—灯—鱼—菇”高效生态循环农业示范点,面积各66.67hm2,据田间测产验收,超级稻平均产量10507.5kg/hm2、禾花鱼225kg/hm2,双孢蘑菇8kg/m2,创收达24.75万元/hm2,经济效益非常显著。

1.6抓好粮食流通工作,大力发展粮食加工业

2012年全县粮食总产量42.47万t,口粮消耗15.87万t,转变商品粮26.6万t,占粮食总量的62.6%。为此,全州县把粮食流通和加工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到目前全县已建立上规模的粮食加工企业63家,年加工大米13万t,销往广东、海南、香港、南宁等地,其中全州县湘山酒业集团,年消耗大米3600t用于酿造白酒,实现了粮食的有效增值,很好地解决了粮食流通问题,促进了粮食生产健康发展。

2制约粮食发展的主要因素

2.1农资价格上涨快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

农业生产资料是农业生产的源头,农资价格上涨,就必然导致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和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国家相继出台了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补贴、粮食收购最低保护价收购等扶持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农民种粮的经济收益,但随着同期种子、农药、化肥等农资价格上涨,农民种植粮食涨价收入被农资价格上涨的成本所抵消,造成了种粮比较效益低下,农民种粮收入远不如打工和种植经济作物,甚至有一些农民选择撂荒,严重制约了粮食产业化发展[4]。

2.2农业基础设施年久老化失修,严重影响粮食生产

全州县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大多是依靠农民投工投劳,因陋就简修建而成。建设标准低、配套不全、年久老化失修等问题突出,在使用过程中渗水、透水、漏水等问题十分严重,排灌效率低下,受自然灾害影响较大,农业综合开发能力不强,遇到旱涝等出现减产,甚至绝收,严重影响了粮食生产的发展。

2.3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短缺,导致农业生产后劲不足

由于受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资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农业生产的比较效益低下,致使绝大多数青壮年农民为了增加家庭收入,维持农业生产、子女教育、家庭成员日常开支等花销,不得不选择外出打工。留守在家的基本上是老年人、妇女和儿童,整体素质和劳动能力偏低,严重影响科学技术的推广普及,导致种粮劳动力不足,生产管理粗放,影响了种粮效益和收入的提高[5]。

2.4粮食加工龙头企业少,产品附加值不高

目前,全县粮食加工企业大部分仍以加工经营大米传统产品和初级产品为主,对粮食产品进行精深加工的龙头企业少,加工水平总体层次低,企业实力和竞争力还很薄弱,不能有效地实现产销衔接和优质优价,制约了粮食产品和市场的扩大。

2.5高档优质稻品种少,市场竞争力不强

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稻米市场上高档优质稻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全州县在高档优质稻的研究、开发、引进和推广上与湖南、广东等省份还有很大差距,高档优质稻发展还没有形成规模,优质稻米不能满足群众需求;粮食食品仍以传统大米和初级产品为主,绿色大米、有机大米和无公害大米等特色品牌少,虽然全州县在2008年已申报认证无公害大米品牌,但没有很好地与市场对接,无公害化大规模基地少,没有发挥品牌效应。传统稻米品质欠佳,精深加工不足、包装简单粗糙,档次低,市场竞争力不强,导致效益不高。

3粮食产业化发展方向和对策

3.1宏观调控稳定农资价格,加快市场流通体系建设

建议我国政府加强对种子、农药和肥料等农资的价格监管,实行农资价格最高限价政策,宏观调控农资价格过快上涨。加强对农资市场的监管,坚决查处乱涨价、投机钻营、倒买倒卖、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等违法行为;加大对农资生产、销售流通环节的政策补贴,确保生产、销售商的经济利益;建立粮食保护收购价格合理增长机制,以鼓励农民多种粮、多售粮。积极培育多元化粮食市场流通体系,加快国有和地方粮食储备库建设,最大限度地收购农民余粮;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发展粮食加工企业,提升粮食产品附加值和商品率,切实增加农民种粮收益。

3.2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依靠科技力量,提高单产水平,是稳定粮食生产的重要途径。通过集成推广地膜覆盖、膜下滴灌、集中化育秧、免耕抛秧、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管理、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等先进适用技术,种植高产高效抗病良种,提升农业科技含量,充分挖掘粮食增产潜力,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推动粮食生产持续发展。

3.3强力推进粮食生产高效产业化经营模式

龙头企业在产业化经营中起着桥梁纽带和龙头带动作用,其生产能力大小、组织能力高低直接决定了粮食产业化经营的水平。所以要积极培育扶持一批技术含量高、加工能力强的加工企业,在政策、资金等方面进行扶持。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民发展订单种植,不断完善“公司+基地+农户”的粮食产业化经营模式,引导粮食购销企业和加工企业对接,合理利用粮食资源,促进粮食产销衔接,逐步延伸产业链,努力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3.4巩固提升粮食产业现代化生产水平

结合国家农田水利工程、农业综合开发、粮食高产创建等国家性投资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争取中央、省级扶持资金,增加县级财政在水库建设、改造中低产田、移民后扶项目和农村饮水安全等工程上加大投入,增强水资源控制能力,解决水利工程年久失修老化等问题,提升农业抗旱抗涝能力[6]。以国家实施农机补贴政策为契机,加大农机购置补贴力度,特别是提高大中型农业机械的补贴率,大力发展农机化合作社、服务公司。通过提高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推进粮食生产集约化发展。

3.5加强品牌建设,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新模式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粮食的消费观念逐渐发生了变化,由数量满足型向质量选择型过渡,由营养型向安全型转变,由单一消费向多样化需求改变,逐步提高了对粮食品质的要求,所以创建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是当前粮食生产实现优质高产高效的必然选择,要根据实践和探索,大力发展“稻—灯—鱼—菇”、“稻—稻—菇”、“稻—稻—菜”、“稻—稻—油”高效生态农业种植模式,种植高产高效优质粮食和经济作物品种,配套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等高效节能技术,提高耕地利用率和产出率,多种经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生态农业发展;加大无公害、有机、生态型农产品申报和地理标志认证,提高农作物产量、品质和竞争力,达到农业生态安全,保护农田环境,促进农民钱粮双增。

4参考文献

[1]梁明.推进银川市粮食生产现代化的对策探讨[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1(6):14-15.

[2]张道新,彭春瑞,邓国强,等.推进江西粮食产业化的思考[J].江西农业学报,2007(8):152-155.

[3]闫巍.推进粮食产业化促农增产增收[n].粮油市场报,2010-05-20(B1).

[4]何成勇,陈靖,陈振华,等.粮食产业化发展探讨[J].新疆农业科技,2005(2):5.

粮食生产工作总结篇8

为巩固粮食生产基础地位,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和省、市有关指示精神,现就抓好全县年粮食生产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发展思路

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贯彻落实粮食行政首长负责制,调整结构、优化布局,保护耕地、稳定面积,加大投入、提高单产,保障粮食安全,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为全县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目标任务

全年计划大小春粮食播种总面积55.5万亩,总产14550万公斤。其中:小春粮豆面积22.5万亩,总产2750万公斤,单产122公斤;大春粮食面积33万亩,总产11800万公斤,单产358公斤。大春粮食面积中,稻谷12.5万亩,总产5500万公斤,单产440公斤;包谷17.5万亩,总产5743万公斤,单产328公斤;杂粮3万亩,总产557万公斤。

三、主要措施

(一)提高思想认识,增强抓好粮食生产的责任感

粮食是事关国民生计的重要物资,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各级各部门要从无粮不稳的高度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切实提高对抓好粮食生产的重要性、必要性认识,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正确处理好粮食生产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之间的关系,把粮食生产、区域布局、结构调整、农民增收有机结合起来,多渠道广泛深入地宣传好、贯彻好、执行好中央和省、市各级促进农民种粮增收的政策措施,切实保护好广大人民群众种粮积极性,形成粮食生产持续发展、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

(二)加强组织领导,落实粮食生产责任制

各乡镇要把发展粮食生产、提高粮食综合能力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健全由行政主要领导为第一责任人的领导机构,切实加强对粮食生产的领导;要建立起粮食生产责任制,细化分解粮食生产各项目标任务,制定强有力的工作措施,层层抓好落实,超前谋划并认真解决好生产中可能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县直各部门要通力协作,互相配合,发挥部门优势和职能作用,积极做好各项服务工作,形成齐抓共管粮食生产合力。

(三)强化科技措施,实现提产增量

要提高良种良法推广普及率,认真做好新品种、新技术、新农药的引进、试验示范工作,全县计划推广“两杂”种子30万公斤,推广种植优质粮食11万亩。发挥好示范样板典型带动作用,全县计划举办水稻、包谷示范样板3万亩,县级样板实现亩产650公斤以上,乡镇级样板实现亩产600公斤以上,带动面上科技提升。要推广粮烟、粮豆、粮薯、粮经间套种和稻鱼、稻鸭相结合的种养模式,做好新农业机械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增加作物产出批次。要切实加强病虫害监测防治工作,重点做好水稻穗颈稻瘟、包谷灰斑病的预测预报和综合防治工作,每个乡镇设立1个包谷灰斑病监测点,每个点给予补助0.1万元。灰斑病综合防治面积必须达90%以上。

(四)加强耕地保护,保障粮食生产能力

各级各部门要认真落实国家和省、市关于加强耕地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严格土地审批,严肃处理并及时纠正各种违规乱占、滥用土地的行为,建立以粮食生产为主的永久性基本农田保护区,依法加强对基本农田保护和农业环境污染的监控管理。

(五)立足生产实际,做好备耕工作

农业、农资、财政等部门要结合各阶段生产需要,超前做好良种、化肥、农药、资金等生产资料的准备工作,积极组织调运和销售,及时供应到农户手中。各级各部门要密切关注可能发生的病虫灾害和自然灾害,做好抗灾救灾生产技术、物资的准备,减轻灾害损失,夺取粮食丰收。

粮食生产工作总结篇9

一、建立管理网络,推进安全生产各项工作的有效落实。县粮食局建立安全生产领导小组。各企业建立企业安全员制度,并在部分重点企业设立企业安全注册主任。安全管理网络的建立有力地推动了粮食系统安全生产的教育培训、任务布置、信息反馈、检查整改及考核总结等各项工作的开展。

二、开展教育培训,推行持证上岗。近年来,县粮食局结合实际开展了企业负责人安全管理合格培训、企业安全员岗位培训、新录用或新转岗以及从事安全生产相对敏感工作的员工岗位安全培训,同时,组织了与安全生产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规范、事故案例等的宣传学习教育活动,做好工作总结,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增强安全意识,掌握安全知识。

三、健全安全生产责任体系,职责到岗,责任到人。制定出台了《xx县粮食局安全生产责任制规定》,县粮食局与全部管理对象的法人代表签订年度安全生产责任书,明确责任人和职责范围,各企业负责人与各个班组、仓站及每个员工也分别签订了安全生产或岗位安全责任书,从上至下建立了严密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

四、加强安全生产的检查考核,落实奖惩措施。对各企业实施考核奖惩办法,内容包含安全生产的教育培训、年度计划、工作措施、内部责任制落入、检查整改、资料台账等九个方面。同时,建立安全生产举报奖励制度,鼓励基层的一线工作人员对企业安全生产进行逆向监督。

五、结合实际,抓基层,抓细节,推动安全与业务的共同发展。一是定期检查企业的安全生产状况。二是要求粮油工业企业以车间工序为重点,设置防火隔离区,建立压力容器、压力管道安全档案,明确各工种岗位操作规程。三是紧密结合粮食流通业务工作特点,要求粮食收储经营企业从粮食出入库、储存等各个环节入手,做好2009年工作计划,搞好安全生产。

粮食生产工作总结篇10

【关键词】城镇化粮食产量格兰杰检验

2014年3月,国务院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强调了主产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主体责任。作为我国的产粮大省,近年来河南省城镇化水平迅速提高。河南省农村人口向城市的快速转移对粮食产量乃至我国的粮食安全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是我们必须面对和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城镇化与粮食产量的关系

1、城镇化对粮食产量的影响

一方面,城镇化不利于粮食产量的提升。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进一步转移,农村劳动力资源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会有所下降,而农村劳动力作为主要的粮食生产者,其数量的减少和质量的下降势必会对粮食产量产生影响。此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还可能导致土地的非农化,使耕地和粮食播种的面积减少,即城镇化会引起包括土地、劳动等内的生产要素数量乃至质量的下降,进而降低粮食产量。这是城镇化对粮食产量提高的阻碍作用。

另一方面,城镇化有利于粮食产量的提升。城镇化的过程也是资源再分配的过程,城镇化进程中人口的转移、资源的优化配置能更有效利用资源,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进而增加粮食产量。而农村人口向城市大规模的转移也有利于实现机械化、规模化生产,从而使粮食产量的增加成为可能。同时,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有利于国民经济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而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必将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创新,科技进步则一定会提高粮食总产量。这是城镇化对粮食产量提高的促进作用。

城镇化对粮食产量的影响取决于这两种作用的力量对比。如果城镇化对粮食产量提高的阻碍作用大于促进作用时,粮食产量就会下降;反之,粮食产量就会提高。

2、粮食产量对城镇化的影响

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特殊商品。粮食是必需品,是重要的生活资料,充足的粮食供给能够满足人们的生存需要。粮食又是重要的生产资料,为工业、服务业和农业其他部门发展提供着基本的物质资料。粮食生产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也是一切其他部门得以存在的基础。

粮食产量对城镇化的影响也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粮食供给充足能促进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另一方面,粮食供给不足则会制约城镇化的进程。城镇化是由工业发展引力和农业发展推力共同促进的,二者相辅相成,互为条件。粮食供给能否跟得上城镇化速度,是城镇化和工业化能否顺利实现的极为重要的因素。

二、河南省城镇化与粮食生产现状

1、河南省城镇化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城镇化进入持续稳定的发展阶段,城镇化率由1978年的13.6%上升到1999年的22%。进入新世纪,河南省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城镇化率已经从2000年的23.2%上升到2013年的44.3%,年均提高1.62个百分点,状态较好。纵观河南城镇化率的历史数据,尽管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仍低于全国2013年53.7%的城镇化率,但差距正在逐步缩小。2000年以来,河南省的城镇化率年增长速度高于全国1.33%的水平。

河南省城镇化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首先,城镇化水平提高较快,城镇人口不断增加。据河南省统计局的《2013年河南人口发展报告》称,河南省2013年年末总人口为10601万人,比2012年增加58万人,常住人口9413万人,比2012年增加7万人,常住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6.92%,排在全国的第三位。其次,随着河南省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人口转移由分散转向集中,集聚效应突出。2013年,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13万亿元,占全省的52.6%,产业集聚区逐渐成为河南经济升级版的强劲支撑和核心增长极。再次,城镇化吸纳了更多的劳动力。2013年,河南省城镇新增就业143.13万人,农村劳动力新增转移就业90万人,全省就业形势总体稳定。最后,农村居民纯收入进一步增加。2013年河南农民人均纯收入8475.34元,其中人均工资性收入3581.56元,同比增加592.21元,增长19.8%,对纯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为62.3%,连续多年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拉动因素。

2、河南省粮食生产现状

河南是全国粮食大省,是全国粮食生产核心区,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粮食产量不断提高,总体呈现出增长趋势。尤其是2004年至今,河南省的粮食产量实现了十连增,从2004年的4260万吨增加到2013年的5713.6万吨,年均增幅达161.5万吨。河南省用全国1/16的耕地生产了占全国1/10左右的粮食,在国际粮食生产不景气的情况下,为全国粮食安全作出了积极贡献。

然而,必须注意的是,尽管从数据上来看,十年来河南省的粮食总产量一直保持着上升的趋势,但上升速度已经明显减慢,环比增长率从2005年的7.56%迅速下降到2013的1.3%,在2009年甚至只有0.4%的增长率。并且,河南省的粮食生产仍然存在着诸如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低、农业科学实用技术普及不够、当前务农人员不适应现代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农业服务体系不健全等问题,这些问题都严重制约着河南省粮食生产持续、稳定的发展。

为了分析影响河南省粮食总产量的主要因素,本文以河南省粮食总产量为被解释变量(用Y表示),分别以粮食播种面积、农林牧渔从业人员、农用机械总动力、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农村用电量、化肥施用折纯量为解释变量(分别用X1、X2、X3、X4、X5和X6表示),使用1978至2013年的数据,运用eviews6.0软件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可表示为:

可以看出,在众多影响因素中,农村用电量和化肥施用折纯量对河南省粮食产量有着显著的影响。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农村用电量每增加一亿千瓦小时,粮食产量平均增加4.52万吨;化肥施用折纯量每增加一万吨,粮食产量平均增加3.29万吨。农村用电量反映了农村劳动力通过电力影响农村电动机械设备的使用,进行机械化操作来影响粮食产量的路径。化肥施用折纯量则反映了河南省农村劳动力对化肥的使用情况。数据分析发现,从1978年至2013年,河南省的化肥施用折纯量从52.54万吨增加到696.37万吨,年均增加18.4万吨,其中2008年的化肥施用折纯量比上年增加了32万吨。

农林牧渔从业人员对河南省粮食总产量并没有直接的关系,说明河南省粮食总产量的提高并不和从事农业劳动的人口数成正比。河南省农林牧渔从业人员数在2000年达到最高值3599万人后,一直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却并没有影响到河南省的粮食总产量。这既说明了河南省正在进行的城镇化进程没有影响到河南省的粮食总产量,也说明了河南的农业正在逐步发生变化,农业已经不在是以前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三、河南省城镇化与粮食产量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1、研究方法及思路

本文选择河南省粮食总产量(用Y表示)和河南省城镇化率(用来反映河南省的城镇化程度,以X表示)这两个变量,使用2000年至2013年的数据,运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法进行分析。

2、分析步骤

首先进行平稳性检验。分析河南省粮食总产量和城镇化率的关系用的数据为时间序列数据,因此需要用aDF单位根检验法,先检验它们的平稳性。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从检验结果看,Y和X的aDF统计量均大于单位根检验的mackinnon临界值,且p值分别为0.998和0.817,不能拒绝原假设,表明Y和X序列均存在单位根,是非平稳序列。而这两个变量的一阶差分DY和DY的aDF统计量均小于单位根检验的mackinnon临界值,且p值分别为0.093和0.017,表明DY和DX序列均是平稳序列。可以认为,Y和X都是一阶单整。

其次做协整分析。协整检验主要是检验序列X与Y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这里先做两变量之间的回归,然后检验回归残差的平稳性。先以河南省城镇化率X为解释变量,河南省粮食总产量Y为被解释变量,用oLS回归方法估计回归模型。接着对上述回归得到的残差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发现残差序列的aDF统计量大于单位根检验的mackinnon临界值,且p值为0.0000,即残差序列不存在单位根,为平稳序列。也就是说,序列X和Y之间的确存在着协整关系。

最后运用eviews6.0软件,对河南省城镇化率X与河南省粮食总产量Y这两个序列的因果关系进行检验和分析。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从表2的检验结果可以看出,当滞后长度为1时,X是Y的Granger原因,即河南省城镇化率是粮食产量的格兰杰原因。这一结果表明,从统计意义上来说,城镇化率的提高使得河南省的粮食总产量增加了,即河南省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导致了其粮食产量的增加。

四、结论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的结果说明,2000年以来,河南省城镇化率是粮食产量的格兰杰原因,即城镇化率的提高使得河南省的粮食总产量增加了。也就是说,在目前阶段,河南省城镇化的发展提高了全省的粮食总产量。随着河南省城镇化进程日益加快,虽然对粮食生产所需的土地、劳动力等有不利影响,但是城镇化进程使得农村资源得到了更充分的利用,生产要素数量的增加、机械化生产和规模化生产为生产率的提高奠定了基础。在两种力量的对比下,河南省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显然更加有利于粮食生产,并最终促进了粮食产量的提高。

再结合影响河南省粮食总产量各因素的分析,可以发现:目前河南省粮食总产量的提高是建立在除劳动力外的其他生产要素(比如化肥、农业用水、农村用电等)大幅度增加的基础之上的,仍处于较低水平和较低层次的生产状态。如果能更加合理地安排和协调各种生产要素之间的关系,河南省粮食总产量的提升仍有较大空间。

分析说明:从目前来看,虽然有着诸多的不利因素影响着河南省粮食总产量,但其粮食总产量仍处于逐步增加的趋势,这种不利因素对粮食总产量的影响在可控的范围之内。从长远来看,随着政府采取各种措施慢慢降低或减少城镇化带来的诸如环境污染、生产要素较低的现状,再加上规模化生产和集约利用土地等有利条件,城镇化对粮食产量将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注:河南工业大学优培工程项目,项目编号:002120。)

【参考文献】

[1]GaleF,HuangK.ChineseConsumersDemandpremiumFoods[J].amberwaves.2007,5(3).

[2]河南省统计局:2014河南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3]中国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4[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