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人口老龄化严重的原因十篇人口老龄化严重的原因十篇

人口老龄化严重的原因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23:02

人口老龄化严重的原因篇1

关键词:农村“空心化”;老龄化;耕地撂荒;对策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乡差距扩大和人口的流动,农村有劳动能力的青壮年大多数由农村转移到城市,农村老龄化问题比城市老龄化更为严重。同时随着人口的转移,农村“空心化”现象也严重。当前我国非郊区都存在“空心化”,村庄越大,“空心化”程度越高;郊区村落基本没有“空心化”问题;交通不便的地区,“空心化”程度高;具有特色的村落发展旅游,“空心化”程度较低。总之,随着城乡差距的扩大,“空心化”问题就越来越严重。农村“空心化”和老龄化带来的直接问题就是耕地撂荒,谁来保障18亿亩更低,今后随来种地?

一、农村“空心化”和老龄化的原因

(一)城市化与城乡人口转移

由于城市化的发展,大量农民进入城市,转变为市民。这部分农民在农村的房屋被遗弃,一方面加速了农村空心化的进程,另一方面也加速了农村老龄化。

根据《央行对农民工就业分布和收入的调查》显示,农民外出务工收入已超过耕种收入成为农户家庭的第一大收入。广大农民对外出务工收入持乐观预期,诱使农民通过进城务工渠道大规模流出农村。农村大量青壮年外出,加速农村“空心化”趋势,同时也使农村老龄化发展速度高于城镇。

(二)城乡户籍二元体制的制约

我国城市化发展滞后,制度机制不完善,这是农村出现空心化的深层次的原因。城市发展虽然吸引了许多农民走出农村来到城市工作,但是城市却无法给予他们更多的生活保障。同时还由于二元户籍制度的制约,这些农民无法很容易地将自己转变为一个城市居民,只好像候鸟一样往返于城市和乡村之间,因而其在农村的老房旧屋就必须保留,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民工的就业和向城市的彻底转移。

(三)农业收入低

我国GDp虽然十几年保持高速度发展,但是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民收益增长幅度也十分有限。城市经济虽然发展相对迅速,但是农村经济的发展相对滞后,农民增收困难。近几年粮价下降,然而化肥、灌溉用水等农用物资价格不断上升,再加上农村各种乱摊派、乱收费现象严重,因此种地农民收入更低。城乡经济发展的差距在扩大,农民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不得不外出务工,增加自己收益,使农村“空心化”和老龄化问题严重。

(四)人口生育政策

我国70年代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以来,青壮年和儿童比例在逐步缩小,而老龄化人口比例在逐步增加,这是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根本原因,也是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原因之一。随着大势的发展,我国农村老龄化越发严重,已经超出城市人口老龄化程度,重要原因是因为农村大量青壮年的转移。

二、农村“空心化”和老龄化对耕地的不利影响

(一)耕地撂荒

农村“空心化”和老龄化带来的直接问题就是“谁来种地?”。随着农村人口的大量转移,农业人口老龄化,耕地撂荒问题就越来越严重。大量“农二代”更愿意外出务工,不愿在家务农。农业收益微薄,是他们不愿务农的主要原因。农村地少人多、规模太小,加上近些年来城镇化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城打工,不少农村出现老龄化、空心化现象,大量耕地主要靠老人打理。导致土地撂荒十分严重,普通农民不再以土地为生,土地不仅没有给普通农民带来收入,反而成了一个累赘。可是如果任由这样土地撂荒,将会严重危及我国粮食安全,挑战我国18亿亩耕地保护的红线。

(二)耕地质量下降

中国农业中国农业走过了一条高投入、高产出、高速度和高资源环境代价的道路;未来农业发展,必将面临资源短缺、生态恶化、基础肥力下降等困境困扰。根据中国国土资源部2009年12月24日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成果《中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显示,中国耕地质量偏低。这既有历史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尤其是随着近年来,农村大量青壮劳动力的转移到城镇,而仅留老人在农村耕地。一方面农民的素质越来越低,另一方面大量农业药物、肥料的使用,造成耕地质量的严重下降。由于农业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存在,在农业生产中缺乏劳动力,大都采用直接施肥,不对耕地肥力进行保护的破坏性开发使用,导致土壤基础肥力的大幅下降。

三、解决对策

(一)土地流转

为了解决农村“空心化”和老龄化所带来的“随来种地?”问题,应该加速农村土地流转,鼓励农民将承包的土地向专业大户、合作农场和农业园区流转,发展农业规模经营,实行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经营。另一方面培育新型农民,培育一些懂技术的专业农民。这样的措施可以有效的解决农村“空心化”和老龄化所带来的耕地撂荒问题。

(二)打破城乡二元户籍差异

打破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的差异,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这样可减少农村“空心化”的发展趋势。解决了农民外出务工的后顾之忧,农民在外出务工之前便可把老房卖掉,或者打消再回来修房的后顾之忧。成都是全国第一个打破城乡二元户籍差异的地区。成都底破除城乡居民身份差异,推进户籍、居住一元化管理,充分保障城乡居民平等享受各项基本公共服务和参与社会管理的权利,到2012年实现全域成都城乡统一户籍制度。这样立足于经济市场化、社会公平化、管理民主化的理念,充分保障农民的各项权益不因居住地的迁徙、职业的改变而受到侵害。

(三)全面开展农村用地规划

经济发展,规划先行。应首先进行在村组一级基础上的乡村利用规划。确定基本农田保护区、建设用地的地域范围和边界红线。应该注重规划的实效性,规划的村庄应该规划适当的产业,增加农业收益,方便农民生活为目的,这样可降低农村“空心化”发展趋势,也可减少农村青壮劳动力的转移。

参考文献:

[1]刘彦随,刘玉.中国农村空心化问题研究的进展与展望[J].地理研究,2010(1):35-42

[2]张茜,张俊.农村“空心化”现象的经济学解释[J].三农问题研究,2008(8):34-35

人口老龄化严重的原因篇2

所谓人口老龄化,是指老年人在总人口中的相对比例上升,按国际通行的标准,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或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中的比例超过10%和7%,即可看做是达到了人口老龄化。这种变化既可以是由年龄金字塔底部少儿人口增长减慢所造成,也可以是顶部的老年人口增长加速所导致,人口学中称之为底部老龄化和顶部老龄化。发达国家经历了由底部老龄化与顶部老龄化同时“夹击”,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发展很快,形势越发严峻。

老龄化人口步入高速增长期

据唐钧老师介绍,中国是一个13亿人的人口大国,随着老龄化人口的不断上升,我国人口老龄化正进入高速增长期,这个时期主要集中在2010年到2040年间。这一时期老年人口比重每年平均上升0.4个百分点。老年人口总数从1.73亿上升到4.09亿,老年人口比重从12.54%上升到26.53%,这期间中国人口老龄化趋势达到顶峰。这是因为从70年代末加大计划生育工作力度显示明显效应,生育率持续30年下降,独生子女的父母逐渐进入老年。不过随着人口慢慢趋于稳定,人口总数逐步回落,中国老龄化趋势在2040年之后将进入减速时期。在人口发展上面与同样面临老龄化国家明显不同,中国老龄化面对的问题将是大规模的老龄群体,这所带来的慢性疾病问题、医疗保健以及老年生活质量等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挑战,这一趋势仍在延续中,一方面是因为目前60岁以上的人口每年以500万~800万的数量不断增加,说明老龄化趋势愈发清晰;另一方面是因为劳动力结构的改变,一线劳动力迅速紧缺,劳动力成本有进一步提升的趋势。中国的人口老龄化是在两种作用下产生的,一个是人口出生率持续、快速下降,另一个是经济社会进步导致老年人平均余寿延长。

我国人口年龄结构从成年型进入老年型仅用了不到20年的时间,与发达国家相比,速度十分惊人。由于我国人口政策的作用,改变了世界老龄人口的发展格局,人口老龄化不仅成为发达国家的问题,也已经开始成为发展中国家的问题,这体现出了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快的特点。唐钧老师谈到,结合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除了以上特点外还有以下几个特点:我国人口未富先老,对经济压力很大;老年人口在区域分布上不均衡,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人口已经进入老龄化阶段,而农村人口老龄化的问题也日益突出;老龄人口高龄化趋势十分明显,我国高龄老年人口以每年5.4%的速度增长,高龄老年人口已从1990年的800万增长到2000年的1100万,到2020年将达到2780万。

如何面对老龄化高峰的挑战

面对老龄化高峰的挑战,唐钧老师给出了自己的建议,在当前,应该发展老年产业,让老龄劳动力发挥自我价值。通过老年需求推动老年产业,通过发展老龄产业,进一步培育和引导老年需求。老年人口消费带有一定的稳固性,老人的消费方式大多为解决温饱和舒适度,商品价格也在节俭和中低档之间,购买商品比较理智和注重实惠。随着老人数量的不断增加,老年消费市场将成为潜力极大的市场。由于市场日益成熟,市场逐步细分,老年人特定的需求必将形成越来越鲜明的老年特定市场,并以此促进老龄产业的发展和成熟。在老龄劳动力结构上面,唐钧老师觉得应该让更年轻的人更多地投入到生产中,比如说40岁以上50岁以下的人,让他们更多地参与到物质生产方面去,而让50岁以上年龄偏大的人到管理岗位和服务行业当中去,包括企业管理、咨询顾问、家政服务、旅游娱乐、老年教育、心理咨询、婚烟介绍以及卫生保健服务等。

中国即使在老龄化最高峰的时候,仍然有八亿多劳动力。将来国际上国家的发展并不是看人口数量,更多的是看劳动生产率。若从科技进步的角度考虑,今后经济竞争越来越依靠智力而不是体能,劳力密集型产业必定难以抵挡智力密集型产业的挑战,劳动力的数量必将被劳动者的素质所击败。“中国也讲到要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其中与发达国家走过的轨迹一样的话,就意味着信息化自动化的程度更高,用人就会更少,中国不像很多人以为的人口红利没有了,劳动力流失了,其实现在是中国劳动力的高峰期,就算老龄化最严重时期,中国也不会缺乏劳动力,最大的问题就是中国劳动力人口年龄偏大。”唐钧老师谈到。

在人们的记忆中,我国缺资本、缺技术、缺资源,唯独不缺劳动力。但劳动力老龄化的情况,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唐钧老师称,实际上,从本世纪开始,劳动力老龄化已经日趋严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劳动力平均年龄大幅度提高。2000年劳动力平均年龄为37.39岁,2010年为40.90岁,预计到2020年增长为46.34岁,20年间将增加8.95岁;其次是中老年劳动力成为主体;最后是青年劳动力短缺。另外就是劳动力老龄化造成劳动力市场供需矛盾尖锐,据统计数据表明,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出现严重不匹配趋向,预计这种趋势会随着劳动力老龄化的发展日趋严峻;劳动力“老龄化”导致劳动力创新能力和生产效率的下降问题也较为严重。

用工荒与人口老龄化无关

很多人认为东部沿海地区的用工荒与中国人口结构老龄化有着直接关系,据唐钧老师介绍,用工荒与老龄化没有任何关系。产生用工荒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在东部沿海地区采取一系列措施排挤外地务工人员,这些人受到用工歧视,导致很多企业招不到工人;另外就是这些外地务工人员的社会保险转续问题一直没有解决,他们对于养老保险的担心也加剧了返乡潮;还有一部分是因为很多大型企业内迁,外出务工的人员在当地就业的机会增加了,在成本和时间上满足了这部分要求,在社会保险上也能得到解决;再就是产生用工荒的沿海地区的企业最近几年经济不景气,一些企业倒闭了,大批务工人员回流等等。这些都是导致用工荒的直接原因。

人口老龄化是寿命革命的标志,是人口长寿和社会进步的产物,人口流动迁移也影响实有人口的老龄化方向、程度和进程。人口老龄化也是必然的人口发展趋势,是一种人口年龄结构老化引发社会经济结构和功能变化的过程。

人口老龄化严重的原因篇3

关键词:老龄化聚类分析分类

根据我国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结果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的人口比例已经达到13.26%。而国际上对老龄化标准则是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超过10%,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这就显示我国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老龄化将对我国这样出口大量依靠制造业的国家的经济产生重大影响,并随之对其他领域如政治、卫生、公共服务等也带来巨大的影响。造成我国的老龄化原因有很大一部分是计划生育造成的,随着近年来我国放宽计划生育政策,实行“单独二胎”等政策,但实际效果不甚理想。第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三五”规划中,全面开放二胎已经成为了现实。随着“二胎”的来临,是否会出现“婴儿潮”也是一个问题,即使该政策能对老龄化的状况起到重要抑制也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目前来看我国的面临的可能老龄化问题依然突出。文章通过SpSS软件对31个省,地区以及直辖市的老龄化状况进行聚类分析以及分类,给不同类别的省市的社会政策包括公共服务,医疗等政策的制定一定的参考。

文献综述:使用聚类分析来分析人口老龄的国内文献并不多,林琳,马飞的《广州市人口老龄化的空间分布及趋势》[1]和李津的《贵州省人口老龄化地区差异的聚类分析》[2]都只是关注了地区性的老龄化问题.谭姝琳和贾向丹的《我国人口老龄化地区差异的聚类分析》[3]衡量老龄化的指标过少并且数据时使用2008年的。杜肖俏和王连峰的《中国人口老龄化状况的聚类分析》[4]也存在数据的过时问题,使用的是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并且其中一个衡量老龄化指标“过去十年平均老年人口增长量”不十分适合。本文试图选取比较合理的聚类变量和聚类方法[5],对我国各省,地区和直辖市老龄化水平进行聚类分析,希望能对全国老龄化水平进行一个相对科学的区域划分和整体分析。

变量设计:样本的选取来自全国31个省,地区和直辖市,本文选取了6个具有代表性的老龄化指标分别为:1.65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2.少儿人口(14岁以下)占总人口的比重3.老年抚养比4.少年抚养比5.老少比6.年龄中位数分别设为x1~x6。数据来源为《第六次人口普查》和《中国统计年鉴2014》。其中能反映老龄化指标的“过去十年老年人口平均增长率”由于统计年鉴上的统计断档一年所以无法得出,给予剔除处理。

X1: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X2:少儿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X3:老年抚养比;X4:少年抚养比;X5:老少比;X6:年龄中位数。

聚类结果及分析:为了消除不同的计量单位对统计结果的影响,首先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得到Z分位数,然后运用ward最小方差法对已经标准化后的数据进行系统聚类得到如下的分类结果,当d取7时分为3类。

第1类地区为:吉林、黑龙江、浙江、湖北、陕西、河北、山西、福建、内蒙古、辽宁、江苏、北京、天津、上海,规模为14。

第2类地区为:重庆、四川、山东、湖南、安徽,规模为14。

第3类地区为:江西、河南、海南、甘肃、云南、广西、贵州、宁夏、新疆、青海、广东、,规模为12。

根据分类的结果在下面表1中对比衡量老龄化的指标的均值

第一类地区的65岁老年人口比例为8.195%属于第二高,但是老少比则是最高的并且年龄中位数也是最高的,老年抚养比和少年抚养比处于中等地位,说明这类地区的老龄化程度是比较高的。而这类地区基本包括了例如北京、天津、上海这些经济发达的地区,处于经济发达地区的老龄化通常都比较严峻。由于经济发达使人们生活、医疗水平提高所以老年人口寿命增长也是造成老龄化的重要原因。由于这些地区经济发达,财政宽裕,所以这些地区应该加大针对老年人的公共服务和医疗。并且这类地区的少儿比和少年抚养比是最低的,表明在这类地区急需全面开放二胎政策来减轻老龄化。

第二类地区老年人口比例达到10.502%是三类中的最高比例,老年抚养比也是最高的,说明当地劳动力赡养老年人的负担重,年龄中位数达到33.05接近最高的34岁,少年抚养比也明显高于第一类地区,说明这类地区的老龄化应该是最严重的。观察到这类地区属于人口基数大,经济比较发达的省份,这类地区的少儿比例也是比较高的,有点类似与中间小两头大的状况,当地的青壮年负担重。所以这类地区的公共服务和医疗水平应及时跟上去。

第三类地区老年人口比例最小,达到7.4%。老少比和年龄中位数也最小,其中年龄中位数更是只有24.97,低于30岁。而少儿比例和少年抚养比则最大,说明这类地区的老龄化状况最轻。并且这类省市绝大部分都是处于中西部地区,经济欠发达,所以可以加大对少儿的经济投入。而且,这一类地区的总和抚养比是三类地区中最高的,因而对该类地区社会经济和财政的压力也是相对较大的。

p值也就是显著性都接近于0,说明类别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性。

结论及建议

从上述结论可以看出我国各地区的老龄化虽然存在差异但是均比较严峻。我国的老龄化水平大致可分成3类,政府应根据3类地区的不同状况来制定不同的政策。

本文的不足有:年龄中位数的计算。本文根据的公式是

年龄中位数=中位数组的年龄下限值+{[(人口总数)/2-中位数组之前各组人数累计]÷中位数组的人口数}×组距

这个公式算出来的,而实际上现在对于年龄中位数的算法有学者提出了可能更精确的算法,在这个问题上没有深究。

最后由于时间的原因没有采取加入医疗投入,耕地和人口流动等指标。这些指标的加入可能更加能反映我国特殊国情下的老龄化。(作者单位:云南大学)

参考文献:

[1]林琳,马飞.广州市人口老龄化的空间分布及趋势[J].地理研究.2007.9

[2]李津.贵州省人口老龄化地区差异的聚类分析[J].青年与社会.2014.3

[3]谭姝琳,贾向丹.我国人口老龄化地区差异的聚类分析[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1.6

人口老龄化严重的原因篇4

一、中日社会老龄化现状

步行在日本街头,随处可见老年人的身影。日本已成为了老龄化现象非常明显的国家,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日本总人口中,65岁以上的人口比率已超过20%,也就是说,五个人中就有一个老年人。根据2009年5月29日日本内阁府的《平成21年版老龄化社会白皮书》,至2008年10月为止,日本的总人口达到了1亿2千769万人,其中,未满15岁的儿童人口大约1740万人,仅占总人口的13.6%,而65岁以上的高龄人口为2822万人,占总人口的22.1%。老龄化比率比去年增长了1%,再次刷新了历史记录。白皮书中也同时对日本未来社会进行了预测,大约到2020年,日本后期高龄者将会超过前期高龄者,2055年,高龄化比率甚至可能上升到40.5%。

20世纪40年代末开始到60年代末,中国的人口出生率非常高,除1960和1961年外,每年的出生率都达到30%以上,因为长期持续的高出生率,儿童人口的比重增加,老年人口比重减少,可以说这个时候的中国年龄人口类型是年轻型。70年代末开始,中国全面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出生率大幅下降,1975年开始到1990年为止,人口出生率剧减到23.01%以下。儿童的比重明显下降,成年人口的比重则大幅增加,中国的人口年龄构成开始从年轻型向成年型转变。90年代以来,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持续实施,中国的人口出生率持续下滑。同时,由于经济的高速发展,国民的生活水准开始提高,医疗卫生保健事业也快速发展,导致老年人的健康水平普遍上升,平均寿命达到了70岁。根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经达到1.3亿,占总人口的10.34%。中国的人口年龄构成已经向老年型转变,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

二、老龄化的社会影响

人口老龄化给社会和国家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并产生了很多问题。

第一,人口老龄化改变了抚养比率。从我国情况来看,1990年,每100个劳动年龄人口抚养13.74个老年人,到2000年,抚养的老年人口变为15.6人,预计到2025年,会变为29.46人,2050年,甚至会达到48.49人。而同样的在日本,到2025年,每2.4个劳动人口将要抚养一位老年人。而且,看护老人也将成为一个问题,例如,谁来抚养老人。从日本老龄化发展趋势来看,85岁以上的高龄者的孩子接近60岁,孙子接近30岁,四代人中有两代人同时老去,该由谁来看护老人呢。也就是说,看护者自己也将面临老年问题。

第二,人口老龄化会减缓经济发展的速度。经济发展主要依靠三个重要因素,即劳动力、资本和技术。老年人口变得越来越多,劳动人口就会减少,养老负担也会日益加重,如此下去一定会引起生产资金的减少,因此,极可能会延缓经济发展的速度。而且,老年人还在工作的话,年轻人的就职机会就会减少,年轻人的就业问题也会变的越来越严重。

第三,由于人口老龄化问题越来越严重,老年社会保障的费用也会增高。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严重化,各方面的费用也会上升,给各国的医疗保障体系带来巨大的压力。由此带来一系列的问题,例如:今后如何养老,如何解决社会保障负担日益加重的问题。

第四,人口老龄化会逐渐改变现有的产业构造。随着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加和儿童的不断下降,年龄构造上的变化会引起消费需求构造的变化。在这种形势下,为了满足老年人口的物质精神文化需要,社会就必须提供老年用品。于此同时,由于老年人长期以来形成的消费习惯,接受新商品、新服务的能力较低,就会给新商品和服务的市场开拓带来极大的困难。

三、如何解决老龄化问题

要解决问题就必须知晓其原因。通常与老龄化一起出现的词语还有少子化。因为出生率和死亡率的下降,老龄化才变的越来越明显。不难理解死亡率的下滑是因为医疗技术的发展和健康的生活方式,那么,少子化是为什么呢。

首先,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女性的思想意识、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等等都深受其影响。男女平等的观念、经济的发展和教育的普及等都给予女性认识理解社会的机会。但是,世界仍然是男性主宰的世界。女性为了获得跟男性同样的成绩,就要必须付出几倍的努力,如果生孩子、休产假的话,就很可能与外界隔离,还有可能连原来的工作位置也不在了。不想要孩子的女性开始增多,另外孩子的抚养费用越来越高。因此,首先要完善改革社会部保障体系。调和各方面矛盾,为了不给现在的年轻人增加多余的负担,也为了现在的老年人和将来的老年人可以安度晚年,更应当加快改革。

人口老龄化严重的原因篇5

关键词:养老保险;影响与对策;影响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C91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069(2016)29-128-2

1背景以及现状概述

1.1农村养老保险的历史发展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农村养老保险的试点工作已经在上海、浙江、江苏展开,考虑到当时农村的养老保险体系的构建没有可供参照的先例,因此仿照城镇职工的养老保险体系也成了唯一选择。1992年和2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是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两个关键的时间节点,在1992年之前,鼓励农民对自身的投保和农民之间的互助是农村养老保险的主要体现。在后期推行的过程中,受限于当时的社会环境、社会结构以及农民传统的意识等因素,最终无法继续推行下去。另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社会结构的变迁和三农问题的逐步加深,农村社会的主要问题指向了农村的养老保险,成了近十几年来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1.2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及特点

人口老龄化是指人口生育率降低和人均寿命延长导致的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重持续上升的动态过程,

伴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人口老龄化逐步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问题,“银色危机”的发生已经引起了全球专家、学者的广泛且持续关注。

表1说明了我国正面临着严重的老龄化问题。2013-2015年农村人口数所占比重从46.3%降低至43.9%,数据的变化是在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务工这一大背景下发生的,农村的老年人口所占比例呈现持续不断的上升趋势,未来我国的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还将进一步加剧。农村养老问题日益突出,相比于城市的退休职工,农村老年群体生活缺乏基本的社会保障,而且农村地区也没有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在我国农村,面对广大农民,如何建立一套符合我国国情以及农村实际的、稳定农村社会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已经成了我们的当务之急。

2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分析

我国农村社会保险事业在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取得一些成绩,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停滞不前与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格格不入,仍然存在许多缺陷是个不争事实。

从我国老龄化地区比较来看,种种迹象表明农村老龄化比城市更为严重,且有愈演愈烈之势,究其原因是随着大量青壮年劳动力转移到城镇中务工,农村中的老龄人口占较大的比例,长此以往,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还会进一步加剧。从其带来的直接影响来看,导致农村养老保障需求加大,这让原本脆弱的农村养老保障体制不堪重负,致使无法发挥养老保障的实际功能。为此,健全和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刻不容缓,这已经关系到农村的稳定,也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

2.1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受到严重挑战

不论社会制度、结构如何变迁,家庭关系始终都围绕着父母养育子女、子女赡养父母。但是随着农村市场化改革以来,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已经丧失了它的优势,变得捉襟见肘。

2.2社会养老在农村实施难度加大

现状是,我国农村的社会养老体制还不成熟,仍旧处于起步阶段,尤其在欠发达地区,农村的社会养老更是难以持续。农村的养老保险经费的投入,国家和地方财政投放低,几乎全部由农村各人承担,对于普通的农民来说,是笔不小的开支。此外,考虑到农村经济水平较低和农民自身的保守思想,投保大多会选择低档,每月几元的投保对于以后的养老保障来说并没有实际意义。

2.3我国农村社保体系建构失衡

土地是农民中大多数人的保障,农民利用土地进行农业生产,是他们创造收入来源的主要方式。这也仅仅局限在他们还有劳动能力的情况下,当农民在年老逐步丧失劳动能力,农业生产毫无保障。再加上没有养老金,患病后不能及时得到救治,最终影响到农民的生存状态。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构建的三根支柱: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农业保险同时发挥着重要作用。

3构建新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对策

传统的家庭为主的养老方式在目前的大背景下,已经无法适应我国人口急剧老龄化的趋势。因此需要构建一种新型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显得尤为重要。过去几十年的实践告诉我们,可以采取试点,考虑以发展较快的农村为突破口,由经济发达地区逐步推向经济欠发达地区,以点及面、稳步推进,做到全方位覆盖,积极开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

3.1立足农村实际情况,根据需要设立不同的险种和保险层次

由于目前全国区域经济发展依旧不平衡,农村的发展速度也各有不同,便产生了对社会保险的不同要求,因此符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显得尤为重要。此外,制定切实可行的职工养老保险办法也是推进农村社会保险工作的坚实基础。

3.2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通过法律的方式明确国家、集体在社会养老方面的责任,从而使得国家、集体在这方面的责任逐步强化。同时,逐步实现农民的个人账户不再受地域的限制,可随人转移、缴费方式灵活的养老保险制度。

3.3我国现阶段构建农村社会保险制度应着力于利于城乡衔接

建立既相对独立又注重城乡衔接的农村社会保险体系是在条件成熟时建立统一的覆盖全社会的社会保障制度,将农村居民适时的纳入进城镇的社会保险体系之中,逐步实现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对接,真正享受到社会保障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实惠。在实践中,对于能够衔接的部分尽量衔接上,对于不能马上衔接的部分,在制度设计时,应统筹考虑留下接口。

3.4政府引导与农民自愿相结合的原则

要知道农村社会保险体系的主体就是广大农民群众,没有参与的自主性再好的制度也是白搭。因此,需要各级政府主动加大宣传力度,给予大家积极地引导,让广大农民群众自住自发的参与进构建新型农村社会保险体系的工作中来。

4总结

其实,造成目前这种现状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果任由制度的非均衡长期发展下去,将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因此,为了避免产生不良的后果,我们必须在制度上不断地进行创新,并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制定与相对应的政策,在制度的执行过程中不断反馈,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终建立起完整的可操作性强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有利条件。

人口老龄化严重的原因篇6

【关键词】延迟退休老龄化养老制度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

人口老龄化似乎是所有国家在发展过程中所不能回避的问题,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飞速发展,根据2010年我国人口统计结果显示,我国正在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2014年的人口普查说明我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且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①因此,养老问题成为较为普遍的社会问题之一,在养老问题中最为严重的是我国养老金无法满足日益增多的退休人员和不断提高的养老金标准。未解决我国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养老问题,延迟退休被推上历史舞台,然而,延迟退休方案提出之后在社会各方面产生了不同的反响。延迟退休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所面临的养老金危机,然而,延迟退休也影响了我国本就严峻的就业市场,青年群体失业率屡创新高。因此,延迟退休方案是一把双刃剑,在合理利用延迟退休方案的同时,应当建立并健全社会保障体系,避免因延迟退休导致社会群体性问题出现。本文在讨论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同时,也对延迟退休方案进行了深入研究,从而对延迟退休方案进行客观评价,趋利避害。

中国延迟退休问题的现状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居民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使我国人均寿命不断提高,因此,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日趋严重。②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各种问题也日益增多,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社会保障部门提出延迟退休方案,然而,该方案在缓解养老金压力的同时,也提高了青年人的失业率。

养老金支付账户紧张。根据我国人口普查结果来看,我国人均寿命逐年增加,1949年之前,我国人均寿命仅有35岁,其主要是由于长期战乱和医疗卫生水平较低导致。1981年人口普查后发现,这一数据呈现出明显变化,人均年龄达到68岁,社会的长期稳定和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为我国人均年龄的大幅度增长提供了条件。直到2010年的人口普查之后发现,我国人均寿命已达到破纪录的75岁。③虽然,人均寿命的提高是一个利好消息,然而,人均寿命提高导致我国退休人员数量逐渐增加,因长期实行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导致我国后备劳动力缺失,青年适龄人口数量严重不足。

人均寿命的不断提高是我国经济发展和医疗卫生水平完善的间接表现,然而,人均寿命的快速提高却使我国提前进入了人口老龄化阶段,人口红利消失,过度支出的养老费用使我国社会保障部门入不敷出,在岗工作人员缴纳的养老费用越来越高,养老压力逐渐增加。我国在养老资金上的缺口日益扩大,无法保证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性执行。我国养老金支付制度采用的是按月支付方式,每月所收缴的养老金额度远远低于所要支付的养老金额度,两者之间的差值由财政部门拨款支持。该缺口正在以每年25%的速度扩大,根据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以及物价上涨等多方面因素,如果继续执行传统退休制度和养老金发放制度,我国养老金缺口将达到可怕的11万亿元,这将严重影响我国未来经济发展,养老金问题直接关系到社会各个领域,威胁社会稳定。

延迟退休对青年人就业的影响。通过延迟退休方案内容发现,我国计划在未来十五年内完成延迟退休方案的推广,并正式执行延迟退休制度。然而,关于延迟退休方案能否正式执行还在于其对社会就业的不利影响,尤其是在适龄退休人员的退休和青年群体的失业率升高等问题。④关于此次延迟退休方案的内容已经进行了多次讨论,在综合了经济、政治等多方面因素之后,与我国实际情况相结合,延迟退休的主要目的是解决我国目前所面临的养老金危机以及劳动力缺失的问题。在通过调查后发现,延迟退休方案在提出之后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尤其是对于23岁至28岁之间的青年人来说,此次延迟退休方案将会直接影响到我国青年群体的就业情况。

此次延迟退休方案虽然能够解决以上问题,但同时也为我国就业带来了新的问题。我国2014年新增高校毕业生近740万,然而,就业市场却无法提供如此数量的就业岗位,高校毕业生失业率高达14.7%。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转型期,产业结构调整已经减少了就业岗位的数量,而在此情况下继续推行延迟退休方案将会导致本应退休的适龄工作人员继续在岗工作,导致就业市场新增岗位继续减少。因此,延迟退休方案将会对我国就业市场造成新一轮的冲击,尤其是对于青年群体来说,就业形势并不乐观。传统退休制度将男女退休年龄规定为55、60岁,与其他各国相比,我国传统退休年龄偏低,在各国的发展过程中必然经历人口老龄化阶段,延迟退休是大势所趋。

延迟退休政策下社会保障问题的提出

我国社会保障部门之所以提出延迟退休方案,其主要原因是养老金的入不敷出。由于资金方面的缺口,导致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愈加困难,针对延迟退休政策的进一步实施,我国社会保障方面的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

相关法律与政策的规定。延迟退休方案的推广与执行应当有政策作为保障,相关部门在制定针对延迟退休方案的政策时牢牢把握两个方向,分别是延迟退休的年龄问题和延迟退休的具体实施方法。首先,作为一项关系到我国未来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的重大方案,本应获得绝大多数群众的支持。我国人口数量虽保持稳定,然而却正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劳动力严重不足的现象将会在不远的将来发生。人均寿命的提高导致领取退休金的人员越来越多,平均领取金额也不断增加,这是我国推出延迟退休方案的重要原因之一。延迟退休政策的执行不应当“一刀切”,从方案的推出到执行应当具有一定的时间跨度,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制定出符合实际情况的实施方案。⑤对于高素质人才的就业与退休方面,应当按照要求适当延迟其退休年龄,使该群体能够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贡献更多力量,对于普通劳动者来说,应当执行更富有人性化的弹性退休制度,尤其是对于纯体力劳动岗位来说,提前退休或者到期退休制度应当针对该群体执行。

其次,对我国养老金制度“双轨制”进行思考,目前我国所执行的养老金制度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针对于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该群体的养老金缴纳由国家及单位承担,个人不用支付任何养老金;另一种是普通工作人员,由个人或者个人和企业按照一定比例缴纳养老金。在延迟退休方案提出后,有人对这种养老金制度提出了质疑,要求停止这种“不平等”的养老金缴纳制度。相比较来说,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享受着较高水平的待遇,在养老金方面仍然享受较高待遇是对普通工作人员的极不公平。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应当建立普通劳动者养老金保障制度,提高普通劳动者的收入水平,促进养老金缴纳和发放的公正、公平。

最后,我国应当建立阶段性延迟退休时间表,当前延迟退休方案的提出是解决未来十五年间,我国人口老龄化及养老金缺口所导致的社会问题。在制度方面应当执行较为可续的阶梯方案,逐年提高男女退休年龄,最后实现男女退休年龄一致化。⑥在建立并健全我国延迟养老退休制度之后,对适龄退休人员可执行资源退休制度,由适龄退休人员选择是否延迟退休,避免因政策导致的退休时间必须延迟等问题,使制度和政策过于绝对,缺少人性化。

“养老保险双轨制”退休制度所面临的挑战。延迟退休所造成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然而,在分析其影响的过程中应当是用辩证的方法,认识延迟退休的正面意义及负面意义。首先,延迟退休是对优秀人力资源的高效利用,通过延迟退休增加高龄人群收入,提高其退休后的养老金水平,同时也缓解了我国养老金入不敷出的危机。其次,延迟退休导致的就业危机是该方案的主要影响,青年群体在劳动就业中因缺乏经验而不存在竞争优势,老年群体因身体素质和健康等原因也在职场竞争中丧失了竞争力。延迟退休成为青年群体和老年群体心里抹不去的痛,因此,绝大多数人在对待延迟退休的政策上持反对态度,主要原因是由于我国养老金制度实行“双轨制”,这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有失公平。

我国目前养老金“双轨制”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国家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享受高福利待遇的同时,并不缴纳养老金,而普通企业员工和单位则按照一定比例缴纳高额的养老金,这种不公平导致延迟退休方案并不能得到最广泛的群众支持,是社会保障制度中有失公平的直接体现。另一方面,国家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养老金并不由个人缴纳,这些人员却享受着比企业员工要高的退休工资,这也是我国在社会保障制度方面的缺失。

延迟退休方案的推广应当打破养老金“双轨制”,目前我国已经提出养老经并轨,国家不在担负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养老金的缴纳任务,改由个人缴纳。这是延迟退休获得最广泛的群众支持的基础,是此次退休制度改革的重要保证。

养老保障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和政策建议

养老社会保障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所特有的一种社会保障形式,其资金来源包括个人缴纳和国家财政拨款。延迟退休政策的推出,将会对这一社会保障任务提出新的要求,借此机会对我国养老保障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进行介绍,并提出以下政策建议。⑦

合理配置资源,有效筹措社会保障基金。我国提前进入老龄化社会导致养老金的缺口逐渐增加,目前政府的首要任务是解决养老金入不敷出的问题。延迟退休政策的推出其目的是缓解养老金短缺的问题,然而,造成养老金短缺的原因并不仅仅是由于人口老龄化导致,根据我国养老金的收支情况,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解决当前养老金短缺问题。首先,我国要扩大养老金来源,通过建立养老金投资制度,将闲置的养老金用于投资,以分红的形式将所得收益用于养老金的发放。其次,要严格控制养老金的使用,杜绝在养老金使用方面的浪费,通过合理统筹手段科学分配养老金。我国是资源大国,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经济实力以不同往日,然而,资源浪费情况也日益严重。我国行政性事务支持已经占到了国家GDp的20%,然而,我国财政收入中仅有不到3%的部分用于社会保障方面,而在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保障支出已经占到了国家GDp的30%以上。⑧因此,我国在养老金支出方面还存在严重不足,应当加大向社会保障的财政倾斜力度。并且,针对社会保障的经费使用应当严格审核,使每一笔社会保障费用都使用到实处。

建立统一公正的养老体制。我国传统养老保障制度实行双轨制,国家根据岗位分工及工作性质执行不同的养老金缴纳制度,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按照制度要求由国家财政统一缴纳养老金,而普通企业工作人员和企业按照一定比例进行统筹安排。在退休之后的养老金发放方面,国家公务员及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养老金由国家财政统一发放,其数额是普通企业工作人员养老金的数倍,这种养老金发放形式直接体现出我国养老保障制度的不公平。养老制度的“双轨制”是我国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所使用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存在即合理,然而,“双轨制”已经不适合当前社会的发展形势,取消“双轨制”是消除社会保障制度中不公平因素的重要措施之一。如果养老保障制度中“双轨制”不取消,那延迟退休政策的执行将会导致这种不公平扩大化,因此,养老保障制度“双轨制”必须取消。将我国公务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和普通企业员工纳入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由个人和用人单位按比例缴纳养老金,在退休之后根据个人缴纳养老金数额和年限领取养老金,缩小原来“双轨制”下的差距。

不仅如此,在取消“双轨制”的同时,应当尽量提高中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水平,目前我国存在工作期间工资水平低于退休后的养老金水平,这使得一部分工作人员在岗期间对退休有着强烈的期待,因此,提高此部分人员的收入既可以缩小退休前后的收入差距,也能够提高其在岗期间的工作积极性。对于高龄退休人员应当加强技术、理论等知识培训,提高其在就业过程中的竞争力,政府在高龄人群就业过程中加以正确引导,制定一系列政策保证其就业,提供适合高龄人群的就业岗位,避免高龄退休人员面临第二次失业。

加快构建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我国养老保险包括三大组成部分:社会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作为三者补充的商业养老保险。社会基本养老保险是我国养老保险的中流砥柱,而补充养老保险则是我国社会基本养老保险的重要补充,商业保险是市场经济下的产物,是我国养老保险体系中的重要补充。

在长期发展过程中,这三大组成部分没有实现平衡发展,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始终占据了我国社会养老保险的半壁江山,其他两个组成部分仍未在我国社会养老保险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以发达国家为例,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商业保险所占比重远远超过社会基础养老保险,其国家居民更倾向于选择存取灵活的商业保险,企业也按照合同要求为员工缴纳企业补充养老保险,通过个人购买养老保险的行为维持退休后的晚年生活,而不是依靠国家基本养老保险生活。⑨然而,我国居民养老金的主要来源依然是国家基本养老保险,其他两大组成部分所做的贡献极其有限,这导致我国财政负担不断加重。因此,我国需要建立符合实际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加大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商业保险在社会养老保险中所占的比例,降低养老保险对国家财政的依赖程度,建立三者互为补充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我国应当建立相应的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缴纳制度,鼓励企业为员工缴纳一定比例的补充保险,在商业保险方面,应当积极宣传,纠正传统养老保险理念,政府应当对商业保险进行政策性的支持,使三者同步发展,形成完善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避免因体系的缺失导致养老金缺口再次出现。

(作者为南阳理工学院副教授)

【注释】

①⑧郑功成:《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战略》,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

②杨文华:“弹性延迟退休能解决养老金缺口问题吗”,《新京报》,2012年6月16日。

③“退休年龄为何如此调动大众神经”,《新闻选刊》,2012年第8期,第47~48页。

④[美]伊兰博格・史密斯:《劳动经济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

⑤梁玉成:“市场转型过程中的国家与市场:一项基于劳动力退休年龄的考察”,《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5期。

⑥张盈华等:“社会保障与人力资本积累:研究综述”,《经济学家》,2008年第5期。

⑦陆铭:《劳动与人力资源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人口老龄化严重的原因篇7

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我国老龄化发展速度快与经济不相协调。就那发达国家来说,发达国家在经历这样的过渡的初始阶段时它们就已经具备了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还有较高的医疗卫生条件,但是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它们都经历了十年甚至有的经过了数百年之久,但是现在中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总的来说中国目前的经济状况还不容乐观,医疗卫生保障制度尚不健全,但是现在我国却已经处于了老龄化的阶段。

影响世界各国老龄化的因素是截然不同的,所以形成的各国的老龄化的特征有很大的差异,就我国来说,人口老龄化特征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一)老年人口高龄化迅速

在人口老龄化的同时,老年人口内部年龄结构也在发生惊人的变化,由原来的中老年人口占有绝大比例,转变成为高龄人口的大幅度增长,高龄人口所占老年人口的比例迅速增长。所以说我国人口老龄化是货真价实的老龄化,是真正的人口高龄化发展。

(二)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非常不均衡

由于受到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影响,老龄化的现象往往是突发性的,并不是伴随着某种规律发生的,但是就历史的发展趋势来看,我国人口老龄化是呈现一种增长趋势的,它是与我国的控制人口同步发展的,人口增长的控制使得出生率不断地下降,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养老制度和医疗卫生制度却是在不断的优化升级,所以死亡率降低,所以老龄化问题出现。

(三)区域间存在发展不平衡

我国疆土幅员辽阔,存在很多层次的发展区域,这些发展区域经济、政治、文化水平都存在很大的不同,所以就造成了各个地域的老龄化状况显著不同,但是就总体来看由于东部沿海经济发展速度要高于西部内陆地区所以老龄化问题也较西部要高。

(四)老龄化比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要超前很多

还是就发达国家来说,由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比较快速,所以即使是出现比较严重的老龄化问题,它们也会有相应的养老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来相适应。但是我国与这些国家不同,我国经济正处于发展阶段,国家经济并不算富裕,现阶段出现这样的严重老龄化问题是我国现阶段经济所负担不了的。

二、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人口规模对我国的人口老龄化有影响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即使在实行计划生育的情况下人口还是较多,对于这部分新出生的人口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使我国的人口年龄队伍的一个惯性推移,就会产生七八十年的影响,所以接着就会出现所谓的就学高峰,婚育高峰,就业高峰,退休高峰,死亡高峰,因此就是随着这样的一次次的人口年龄的抬升的过程,老龄化问题逐渐的严重,其实人口老龄化的本身就是反应的人口年龄结构的抬升过程。所以选择人口规模作为影响人口老龄化的因素之一。

(二)人均GDp对我国人口老龄化也有影响

人均GDp也就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它是反应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随着改革开放的实行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质的飞越,所以我国人口生活的更好人们活的时间就会更长,又因为国民经济水平的提高,人民福利保障制度更加的好,养老制度更完善所以老年人口所占总人口的比例越来越大,所以老龄化问题越来越严重,所以选择人均GDp作为影响人口老龄化的因素之一。

(三)恩格尔系数也是影响人口老龄化的主要因素

恩格尔系数是反应人民用于食品支出的比例,它越大就表示人民生活质量水平越低,经济的发展使得恩格尔系数越来越低,所以人民生活质量提高,人民更加注重养生方面,所以人口年龄越来越高,老龄化问题越来越严重,所以选择恩格尔系数作为影响人口老龄化的重要因素。

(四)其实城镇化的加速也是影响人口老龄化的主要因素

城镇作为经济和文化、教育、卫生事业等的发展中心,对于社会的全面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行政区的划分使得城镇的数量增加,又由于城镇中较为完善的医疗体系和保障制度,使得老年人口的数量的增加,导致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所以选择城镇化的加剧来作为分析人口老龄化的主要因素。

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使得我们必须要科学的制定一系列措施来抑制老龄化的进一步增长,且制定并且实施好全面促进全区老龄事业发展的工作规划。现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几点应用性的建议供参考:

1.区民政局、人事劳动保障部门要深入研究老龄的问题。对于老龄化问题要全面重视起来,不仅仅是要注重过去一定要着眼于未来,要扩大养老保险的覆盖区域,使更多人可以进入最低老年人生活保障,从而将占全区总人口六分之一的老年人的养、乐医等列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系统中去统筹考虑和安排。

人口老龄化严重的原因篇8

世界生育率最低的地区之一

人口老龄化是指一个区域内老年人口(60岁或65岁以上)占总人口比例相对提升的过程。按照联合国的定义,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超过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比超过7%,则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

人口老龄化的主要原因包括两方面:一是年轻人口数量减少。这与该区域内人口生育水平密切相关。一般来讲,一对夫妇平均生育2.1个孩子左右,称为总和生育率达到更替水平,整个社会才能保持一种平衡状态。而当一个区域内的生育率持续下降,并长期维持在2以下,则这个区域的人口结构将因少子化而出现人口老龄化。二是年长人口数量增长。年长人口的增长与整个区域内人口的平均寿命密切相关,如果该区域内社会持续进步,医疗卫生条件不断改善,人均寿命不断延长,那也将加速人口老龄化进程。

就台湾地区而言,1993年65岁以上人口占比突破7%,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当前老年人占比为12.5%,整体老龄化水平并不太高,但关键是未来发展速度非常迅猛。按照岛内相关部门测算,如果不考虑移民因素,按照现有生育生平(总和生育率为1.1)估算,台湾大约在2020年前后出现人口负增长,2018年65岁以上老年人占比将达到14%,2025年老年人将占20%,2050年台湾人口大约2100万,而65岁以上老年占比就将近四成。届时台湾将可能出现一个劳动力人口就要抚养一个老年人的严峻局面。

台湾人口老龄化速度如此之快的原因,一方面在于平均寿命的不断延长。一个世纪前,台湾男女平均寿命分别为34岁与38岁,近年来分别提升到76岁和82岁,在世界范围内也位居前列。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台湾生育率长期低迷,新出生人口长期偏少。1951年台湾总和生育率高达7,因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台当局主动实施人口控制政策,之后生育率下降明显,1984年总和生育率下降至更替水平(2.1),之后继续下跌,2003年生育率下探至1.23,进入“超低生育率”阶段,2010年一度跌至0.9,近两年有所回升,但也仅有1.16,仍属于世界生育率最低的地区之一。人口老龄化成为台湾当局面临的最严峻挑战之一。图为2013年4月20日,台湾当局领导人参加健走活动。

经济发展活力面临巨大挑战

有观点认为,出生人口多将使社会经济发展面临沉重压力,而人口结构中青年人比例过高将对社会就业造成巨大压力,甚至威胁社会稳定。2011年“阿拉伯之春”的出现,与阿拉伯地区生育率长期偏高、青年人口比重过大、青年人失业率高密切相关。但笔者认为这一观点有失偏颇。实际上,如果能有相对完善的人力资本培养体制以及相应的开放性的社会经济制度安排,一个国家或地区保持较为年轻的人口结构将产生显著“人口红利”(一个国家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容易出现高储蓄、高投资和高经济增长),可使该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充满活力。事实上,台湾令人瞩目的“经济增长奇迹”与台湾“战后婴儿潮”一代逐步成长为劳动力人口密切相关。充沛的劳动力供给支撑了台湾经济快速起飞,不断增长的人力资本更为台湾经济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转型提供了坚实基础。

但出生人口的长期偏少、老年人口的逐步增多使得台湾“人口红利”逐步消失。2015年台湾劳动年龄人口达到1736万的峰值水平,之后将迅速下降,据估算未来20年,劳动年龄人口每年大约减少18万人。到了2046年,台湾劳动年龄人口将降至1191万人。劳动年龄人口数量的大幅减少将直接导致岛内社会经济发展面临劳动力供给不足的困局。

出生人口的不断减少还将冲击台湾高等教育。1997年台湾新生儿32万人,1998年就减少到27万人,2010年减少到不足17万人。2015年全台158所高校,有3所学校、4个科系零入学,67个科系新生注册率低于招生名额三成。对此,台教育部门被迫强行启动并校措施。台教育主管官员吴思华指出,2021年前,台湾高校必须减少1/3,减到100所。另一方面,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发展也使得台高校特别是公立名校出现大批精英教授退休、后继无人的尴尬局面。目前台湾有24.9%的大学教授的平均年龄超过55岁,未来10年,将有超过1万名教授不得不退休。因少子化、薪资水平较低等多种原因,台湾青年一代出国留学深造的人也将不断减少,致使台湾精英人才培养出现断层隐忧。

一般来说,减缓人口老化的负面社会经济效应的最佳途径是提高整个社会的人力资本,通过强化人力资本投资、提升劳动生产率,弥补劳动力数量不足,保持社会经济增长的活力。但台湾人口老化不仅使得台湾未来面临劳动力供应紧张的风险,也将使得台人力资本积累面临诸多困境,未来经济增长潜力难言乐观。

激化岛内社会经济矛盾

老年人口比例的提升意味着生产性人口的相对减少、消费性人口不断增加。在普惠型社会保障制度下,老年人口比例的提升将对政府财政开支产生巨大压力。

台湾现行退休金制度,按照不同适用人群分为三大类:针对受雇于私人业主的劳工,建立劳保基金;针对受雇于公权力部门雇员(典型如军人、公务员、公立学校的教师,简称军公教),建立军公教退抚基金;针对没有老年退休金的农民群体,台湾在1995年开始为65岁以上符合资格的老年农民发放津贴。此外,针对未参加各类社会保险的国民,发放相应国民年金。

随着台湾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加快,台湾退休金制度面临严峻挑战。

一是退休人数迅速增加使得各类退休金均面临“收不抵支”的严峻局面。仅以参与人数最大(超过900万)的劳保基金为例,按照台相关部门精算发现,劳保基金如不进行重大改革,将在2027年左右破产。台湾高雄市举办为老年人义务剪发活动。

二是退休金发放行业差异过大激化岛内群体与代际矛盾。整体而言,军公教群体退休金发放标准较高、福利保障较为完善。台湾军公教群体在台湾经济起飞时期收入长期偏低,因此台当局为军公教群体设置了较为优渥的退休金制度。相对于劳工群体退休金最高仅为退休前收入的七八成,不少军公教人员退休后收入比退休前还高,致使公务员职位长期是岛内青年群体谋职的热门目标。这种显性的不公平在台湾经济长期低迷、青年人群体失业率高、贫困率高的情境下,一直是社会各方关注热议的焦点,成为引发社会不满的重要因素。

三是政党政治下社会福利的“喊价式增长”致使台财政部门不堪重负。台湾政党政治的发展,直接推动了台湾社会福利高速发展。各政党为赢得选票,屡屡使出“要五毛给一块”的竞争手段,今天这个政党候选人承诺要给农民多发一笔钱,明天另一个政党候选人就喊出要增加年末慰问金。更严重的是,政党往往只顾着大开福利支票,却没有人敢增加税收,致使台湾成为世界上税负最低的经济体,政府税收仅占GDp的12.3%。据测算,台湾年金支出给台造成的“潜在负债”高达18万亿元新台币,未来台财政预算的四成将不得不用于年金支付。

由此可见,改革迫在眉睫。岛内有人尖锐指出,如不改革,蔡英文将沦为“乞丐领导人”,台湾将陷入财政破产、社会崩溃的惨境。

社会安全政策的核心――年金改革与长期照护

台湾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对台湾未来社会经济良性发展已形成严峻挑战。蔡英文表示将处理老年人口迅速增长带来的突出问题(年金改革与长期照护)列为“社会安全政策”的核心,声称“就职第一天就筹备年金改革国是会议”,将“确保台湾财政在稳定中改革,也会确保每一国民老年时,都能得到国家应有的照顾”。但必须指出的是,台湾年金改革所面临的问题非常棘手,关键在于各方利益难以调和。

当局曾将2013年作为年金改革元年,指出台湾年金制度存在“经费不足、行业不平、世代不均”三个突出问题,提出年金改革法案,希望能做到“缴的稍微多一点、领的稍微少一点、退的稍微晚一点、计算的基础长一点”。但因为岛内政党恶斗,不同政治派别意见分歧较大,版本的年金改革方案迟迟无法过关生效。为凸显自身立场的公正性,还率先取消了退休军公教人员年终慰问金。但这种做法并未得到相应支持,相反直接伤害了传统支持者的感情,成为2014年“九合一”地方选举与2016年“大选”惨败的重要原因。而对于蔡英文而言,如推动年金改革也必须通过“多缴费、晚退休、少领取”才能实现。如何采取合适的办法取得社会共识、减少纷争,的确考验蔡英文的政治智慧。

此外,台湾长期照护问题也需要合理的解决方案。台湾长期照护面临两大挑战:一是资金投入问题。执政时期试图发展“长期照护保险”作为政策方向,希望能通过行政机构、雇主和个人三方分担的办法,解决最棘手的财源问题。但则希望利用税收,如遗产赠与税作为主要财源。这种做法表面上看减轻了雇主及员工负担,但遗产赠与税未来能否满足不断提升的需求,尚存在巨大争议。二是人力问题。老年人长期照护是一个需要大量人力投入的庞大产业,在人口大量外流、人口老龄化程度高的偏远地区人力需求矛盾更为尖锐,如何吸引青年人参与成为重要挑战。

警惕借人口结构变化推“去中华化”

台湾人口少子化严重、老龄化加速发展使得台湾必须考虑通过引入移民来解决劳动力短缺、社会经济活力不足的突出问题。按照岛内相关部门的推算,蔡英文可能在其第一个任期就将面临台湾人口增长由正转负的重大挑战。

对于台湾而言,同文同种且地理距离相近的大陆应是其吸引外来移民的首选。事实上大陆正是香港与新加坡吸引境外移民的首要来源地。但从蔡英文推出的“经济发展新模式”和“新南向政策”可以看出,将当局“由大陆走向世界”的对外发展战略,实施一条意在疏离大陆、保持自身相对独立性的发展路线。

前台湾领导人李登辉、通过修改教科书、推广台湾为中心的“同心圆”史观,逐步改变了台湾年轻一代的“国家认同”观念,培养了“天然独”一代,使分离主义风潮在岛内甚嚣尘上。从调查数据来看,岛内自认为是“台湾人”的比例已远远超过自认为是“中国人”的比例,甚至连自认为“既是台湾人也是中国人”的比例也明显下降。但也有调查显示,岛内对“中华民族”与中华认同的比重仍保持较高比例。

人口老龄化严重的原因篇9

关键词:养老保障政策趋势特点难度建议

一、现阶段我国人口发展的趋势和特点

1.人口老龄化和高龄化逐年提升。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我国都呈现出人口老龄化的趋势,而且重要的是老龄化和高龄化并存。从2008年的人口普查结果可以看出,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加快。第二次人口普查到第三次人口普查的18年间,我国65岁以上的人口占年均增加的0.075个百分点。第四次和第五次人口普查的十年间,我国老年人年均增加0.139个百分点。老龄化的速度已经逐步影响各个领域的工作。

2.人口增长呈现两极化特点。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观念和意识发生着明显的变化,对人口的重视和承载程度远远没有计划经济时严重。我国人口结构已经出现了低龄低增长、高龄高增长的态势。人口增长数量的两极分化,严重阻碍了人口发展的协调适应,造成了社会对人口需求的空缺。很多城市已经出现用工荒的局面,劳动力市场出现极度的不平衡。人口增长两极化对社会发展会产生很多不利因素。

二、我国养老保障体系建立的难度

1.家庭式养老保障受到经济和人员的限制。家庭式养老是我国传统的养老保障方式,但是,随着我国人口结构的变化,家庭式养老也呈现出能力的明显不足。一对夫妻,普遍上要养四个老人,这么大的压力,是普通家庭难以承受的。加之,生活与经济的压力,子女在供养老人上没有足够的精力和能力。家庭式养老模式的瓦解,是我国养老体系受到重创的主要原因。家庭养老模式的紧张,使养老保障推向社会,养老保障政策制度就必须兼顾这些新生因素。

2.养老金保障制度存在地域间的不平衡。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东西部的明显差异。在养老紧保障上有明显的体现。例如,根据2013年的统计数据,上海的养老保障体系很全面,能够享受养老服务的多项政策,享受养老保障的人达313.28万,养老金的数额和发放时限都很规范。而西部地区的甘肃等地,养老金的额度有明显差距,仅是上海等地的20%,无法达到标准的水平。养老金是影响养老保障政策的硬性条件,没有养老金作为支撑,养老保障政策就没有意义。

3.老年服务保障范围有局限性。我国养老保障服务目前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可以享受到养老服务保障的群体相对较少。在福利院、敬老院、荣军院等专业的养老机构里,可以充分体验到养老服务保障,但是,绝大多数老年人采取的依然是家庭式养老模式。所以养老服务保障无法达到全面覆盖,这就使养老服务保障的范围出现明显的局限性,阻碍了社会各个阶层对养老服务保障的投入力度。

三、提高我国养老保障效果的建议

1.转变思想,强化政府对养老保障工作的管理和执行力度。养老保障工作的核心就是政府管理。各级政府必须摒弃落后的观念,把养老保障政策制定,当成一项重要的惠民政策来执行。在思想上更新理念,在执行上严格谨慎,在处理特殊问题时,以老年人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政策是所有活动的前提,养老保障政策必须要体现科学性、合理性、开放性,使政策在执行过程中,有选择和衡量的余地,可以为老年人提供更多更好的养老服务。

2.加强对养老保障工作的资金支持。养老保障工作效果取决于养老保障资金的投入和应用。现阶段,虽然各级政府在资金投入上比过去有了进步,但是,还没有达到养老保障资金的全覆盖管理。因此,政府在资金投入上,要倡导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形式,通过财政投入、社会注资、民间团体共同参与的形式,扩大资金筹措范围。使养老保障工作成为全社会共同的任务,体现社会主义国家的优越性。

3.采取制度与服务结合的办法,提高对特殊群体的关注。养老保障政策的执行,必须要建立一套符合地区实际情况的养老保障制度。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要注重制度与服务相结合的办法,重视服务的积极作用。养老保障服务要符合老年人的年龄特点、身体特点、职业特点、个性特点等要素。养老服务要走进社区、走进各种模式的养老机构。特别是对特殊的老年群体,要通过调查,建立专人负责的机制,保障老年人在生活、医疗方面得到良好的照顾。

总之,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加剧了人口管理的矛盾。建立健全社会养老体系,是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根本性工作,是保障我国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重点任务。养老保障政策要贴近人民,以解决问题的具体化为基础性标准。养老政策要符合国家和地区实际,要体现公平性原则,以实现我国人口的平稳过渡为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王超.国外城镇养老保障现状的政策研究[J].消费导刊,2010(8)

[2]吴楠茜.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公平原则研究[D].安徽大学,2012

人口老龄化严重的原因篇10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养老危机;社会保障体系

中图分类号:C91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4)19-0081-02

人口老龄化是指某一人口总体中,老年人口(65岁及以上)的比重逐渐增加的过程,特别是指在年龄结构类型已属年老型的人口中,老年人口比重继续上升的过程。按照人口转变理论,人口再生产必然经历由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类型转变为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长率类型,再转变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类型。20世纪70年代前后,一些欧洲国家率先进入了人口“零增长”,由此开始了人口老龄化的进程。

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特点及成因

(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

自20世纪七八十年代起,中国实行了较为严格的人口控制措施,在一个比较短的时期内中国经历了一个出生率急剧下降的时期,1969―1979年间出生率从34.11‰降至17.82‰,远远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基本上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这种变化趋势直接导致了我国老年人口比例不断提高,群体数量庞大。

据2007年的统计数据,我国65岁以上的人口已经超过了9400万,占总人口的7%以上;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为1.34亿,占总人口的10%以上,并正以每年3.2%的速度急剧增长[1]。全国老龄委在《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中指出,我国人口老龄化呈现以下阶段特征:从2001年至2020年是快速老龄化阶段,平均每年增加596万老年人口,到2020年,老龄化水平为17.17%;2021年至2050年是加速老龄化阶段,到2050年,老年人口总量将超过4亿,老龄化水平达到30%;2051年至2100年是稳定的重度老龄化阶段,老年人口规模稳定在3亿~4亿,老龄化水平为31%左右。2010年2月23日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在《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中指出:“2030年到2050年将是中国人口老龄化最严峻的时期,需要抚养的老年人口将占人口总数的40%~50%。”

中国成为了世界上拥有老龄人口最多的国家。目前,中国老龄人口约1.1亿,约占世界老龄人口的1/5,占亚洲老龄人口的1/2。自80年代以来,老龄人口平均以3.2%的速度增长,现在大多数省市已进入老年型人口的行列。21世纪的中国将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老龄社会。

(二)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

1.中国人口老龄化来势凶猛。根据相关统计,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从7%上升到14%需要的时间是:法国为115年,瑞典为85年,美国为66年,英国为45年。中国老龄人口达到这一比例大约只需要25年。由于严格的生育政策,我国的人口出生率大大降低,老年人口突然相对增加,人口老龄化的到来猝不及防。

2.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与经济发展不同步。发达国家的人口老龄化是伴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转变发生的,而中国人口老龄化是控制人口的结果,老龄化的进程超前于经济发展,因此社会对老龄化的承受力较弱,老龄化进程与经济发展不同步的矛盾也是长期的。

3.人口老龄化程度存在地区差异。根据我国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上海、北京、天津人口老龄化进程较早,上海市是全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地区。而、新疆、海南的人口年龄金字塔基本呈现标准形态。

4.人口老龄化有不规则性和阶段性。1949年以来,中国的人口状况经历了多次转折,两次生育高峰期的人口猛增和计划生育政策实行后出生率的急剧下降使老龄化过程缺少渐进的规律性,而呈现出一种不规则性。我国人口老龄化呈现一种阶段性,1982―2000年是人口老龄化的前期阶段,接近老年型的标准。2000―2030年为高速老龄化阶段,老龄化速度加快。2030―2050年为高水平人口老龄化阶段,老年人口数量的增加幅度有所减缓,但老年人口比例仍然很高。

(三)中国人口老龄化的成因

1.计划生育政策,使我国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20世纪七八十年代起,我国实行了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对人口进行控制,使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直接导致绝对出生人口减少,老年人口绝对数字增大,老年人口比重逐渐增加,中国社会开始人口老龄化进程。

2.人口寿命延长是导致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原因之一。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尤其是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我国人口寿命普遍提高。这也是老龄化社会形成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人口老龄化状况下的养老危机

在猝不及防的人口老龄化下,老年人口的养老问题日益凸显。

(一)老年抚养比例增大

伴随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愈演愈烈,养老问题便不可回避。这表现为老年抚养比、少儿抚养比、总抚养比的不断增大。我国目前的老年抚养比为0.11左右。在中、低死亡率方案下,我国2050年总抚养比分别比2000年增加22%与38%。人口老龄化意味着社会要用更少的劳动力来抚养更多的人口,即社会总抚养比上升。使抚养人个人压力更大,国家和社会经济负担加重的同时,又影响老龄人口生活质量的提高。

(二)传统家庭养老的基础正在改变,支持家庭养老的约束力量逐渐衰弱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员流动的加剧,老年人对于资源的控制力已相当微弱。一方面,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已大大增多,学校、网络等大大取代了老年人作为唯一知识来源的作用。另一方面,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人口流动的加剧,使得年轻人对老年人积累的知识等需求量的锐减。第三,孝道观念逐步淡化。

(三)社会养老保障体系不完善

我国还没有建立全国统一而完善的养老保障体系,目前主要的养老保障形式主要是养老保险。但是我国现有的养老保障体系却是分割、封闭的。现行的养老保险正酝酿出几种危机。第一,随着人口老龄化和老年人口的增加,老年人口的绝对人数增多,社会养老保险金支出的数额增大,使现行养老保险金制度不堪重负。第二,社会养老保险金收缴困难。第三,社会养老保险金管理制度不善,且增值困难。

三、解决养老危机的相关对策

(一)建立、健全完善的城镇基本养老保障制度

1.改革城镇养老保障资金的筹措机制。一是调整财政结构,制定和实施养老保障政策,促进养老公平,是政府的主要经济职能之一。二是变现部分国有资产填补养老保险金缺口。三是调整企业和职工的缴费比例。针对企业负担过重的问题。应该适当降低企业的缴费比例,提高职工的缴费比例。

2.出台社会保障法,强化征收社会养老保险。人社部副部长胡晓义曾说:“过去20多年的社保制度实施过程中,确实经常出现社会保险费征缴困难的问题。”针对欠缴社保费的现象,法律也规定了极有操作性的刚性应对措施:社会保险费征收机构可以向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查询其存款账户,并向有关行政部门申请划拨;同时,未提供担保的,还可申请人民法院采取扣押、查封、拍卖措施,抵缴社会保险费。

3.调整各级财政的支出结构,监管社会保险支出。国家对社会保险基金实行严格监管;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建立健全社会保险基金监督管理制度;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社会保险基金的监督。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听取和审议本级人民政府对社会保险基金的收支、管理、投资运营,以及监督检查情况的专项工作报告等,依法行使监督职权。

(二)老年人口人力资源开发,提高自我养老能力

1.鼓励老年人口的再就业,消除“老年歧视”现象。目前,社会上对老年人口就业存在歧视。一方面认为老年人再就业会与青年人争夺就业岗位;另一方面则过低估计老年人的思维和工作能力,把他们视为社会的负担,由此导致比较严重的“老年歧视”现象。我们要通过老年人力资源的开发,给予其充分的政策保障,合理科学地统筹安排,促使老年人为社会继续做出可能的贡献,而不应把他们看作是社会或家庭的负担,从而最终消除“老年歧视”。

2.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适应老年人从事的产业。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可以增加国民收入、扩大需求、创造更多的新的就业机会,这是促进老年人就业、把老龄化的压力变为动力的良策。为适应人口老龄化,同时充分利用老年人力资源,要适当发展适应老年人从事劳动的有关产业,如老年家政服务业、养殖业、种植业、饮食业、咨询服务业,以及教育业等产业。

(三)政府、家庭、社区及相关部门各方协调

在我国人口老龄化日益加重的情况下,需要政府、社会、家庭、个人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强化养老机制、缓和养老危机。

1.政府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政府应制定好养老事业的相关政策和发展规划,成立专门的养老管理机构,全面统筹和推进养老事业,提高对养老服务业的投入力度,向群众宣传养老的政策和法规,调解家庭养老纠纷。

2.构建合理的家庭养老机制。家庭养老是以家庭为养老平台,以相对固定的社区环境为养老基础,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由家庭成员为老人提供照料和服务直至养老送终。我国政府应通过制度伦理建构,以各种积极的措施宣传、奖励那些敬老养老家庭,在全社会积极弘扬尊老敬老精神,大力扶持家庭养老,以确保绝大多数老人老有所养。

3.建立城市社区助老服务体系。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制定好社区养老事业的政策和发展规划,营造市场运行机制,走社会化、产业化相结合的道路,切实加强社区养老的基础设施建设,开辟锻炼场所,组织联谊活动,提供娱乐设施,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解决社区养老服务所需医疗卫生设施问题,加紧培训社区养老专业人员,针对不同类型老年人群提供不同层次的社区养老服务。

参考文献:

[1]刘渝琳.养老质量测评[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10.

[2]张敏杰.新中国60年人口老龄化与养老制度研究[m].杭州: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09.

[3]邬沧萍.从人口学到老年学[G]//邬沧萍自选集.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