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美术教育和学科美术的区别十篇美术教育和学科美术的区别十篇

美术教育和学科美术的区别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24:03

美术教育和学科美术的区别篇1

美术教育这一术语最早出现在19世纪的德国。美术教育是一种以美术为教育媒介,充分挖掘美术的素质教育功能,追求普通教育意义的人格素质教育效果的教育行为或教育活动,也就是说教育活动的目标是为了完善人格而协调地发展人的整体素质。所以,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专业是以美术为基点、以教育为载体、以人为本位的一种特殊形式的教育,这是美术教育的本质含义。美术教育分为以美术为取向的美术教育和以教育为取向的美术教育。以美术为取向的美术教育是以美术为着眼点,从美术本位出发,以教育为手段,发展和传播美术文化,同时借助一定的教学方式和手段,传达美术知识和技能,促进美术文化的整体发展。以教育为取向的美术教育的着眼点在教育,从教育的价值来看待美术教育,把美术作为一种媒介,建构以美术为学科的教育教学理念,培养人的道德观、情感观、审美观、智力和创造力等基本素质和能力,以便促进人的全面素质发展[1]。因此,高等师范美术教育可完整地被表述为:以教育为手段,向学生传达一定的美术知识和技能,发展和传播美术文化;以美术为媒介,通过美术教学,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审美能力,发展智力和创造性,获取一般教育学意义之功效。

2合理定位美术教育专业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一所大学或学院的出发点,也是其最终的归宿。有研究者从宏观角度指出,本科教育培养目标是一个体系,一般由3个层次组成,即国家层次、学校层次和专业层次。国家层次的本科教育培养目标是宏观性的培养目标。它根据国家的教育目的、教育方针、社会需求和本科教育的特点规定了本科教育人才的基本规格和质量标准。学校层次的本科教育培养目标是中观性的培养目标。它依据国家层次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的基本规格和质量标准,学校的科类性质、在整个高等学校系统中的地位、所在经济区域、办学传统和条件等,制定培养目标。不同科类、层次、区域学校的本科教育培养目标不尽相同,即便是同一科类和层次,由于所在区域不同,其培养目标也会有所差异。专业层次的本科教育培养目标是微观性的培养目标。它既要依据国家层次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的基本规格要求和质量标准,又要依据学校层次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的一般规格要求和质量标准及专业性质等做进一步的具体规定。可见,不同层次的培养目标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不能等同,也不能相互替代。所以,应根据具体国情、区域特点、学校类型、学科特点制定合理的美术教育专业培养目标。

3民族地区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特点

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仍未能脱离专业美院美术教育培养模式,未把美术与教育真正结合起来,以技能型专业美术教育为主的教育理念仍占主体地位。具体表现:培养目标过于技术化、专业化。当前民族地区高等师范院校美术教育培养目标基本沿袭了其他高等师范美术教育培养目标,自己没有突出的特色。故此,笔者认为民族地区高等师范院校美术教育培养目标应在以下几方面进一步加强。

首先,突出师范性。不少师范院校的学生,谈专业多,论教育少,只想经过个人的奋斗成为艺术家,轻视美术教育。这种态度是缺乏师范意识的表现。要学生树立正确的师范观念,院校就要明确培养目标。师范院校的培养对象是中小学美术教师,要专门研究中小学美术教育的方法和规律,而美术学院培养的是社会需要的专门的美术人才,是一个个性很鲜明的专业。目前,由于高校扩招,师范类和美术类美术专业招生的考试形式几乎一样,都是以绘画为主,录取的文化分也是国家统一划定的,在这种招生制度下,学生的志愿容易混乱,考生往往以为美术学院和师范院校的美术专业差别不大。因此,考生在选择的时候含糊不清,不清楚它们之间的区别,进入了认为美术专业就是画画的误区,导致了学习目标不明确。师范类高校美术专业的课程设置也不能真正体现师范性,学生容易认为师范生就是多学点教育学和心理学,与美术类专业区别不大。这些都是缺乏师范意识的表现。抱着画家梦去完成师范学业,出发点就是错的,更别说有满腔的热情进行教学研究了。所以,师范生要实事求是地立足专业,认真研究师范美术教学,这样才能胜任今后的工作。重技巧轻理论或是重理论轻技巧都是不可取的。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一定要明确师范是什么,美术师范生该干什么,这样才能清楚专业的学习方向,认识师范教育的意义,师范性教育才能得到进一步强化[2]。

其次,深化美术教育的文化内涵。民族地区高等师范院校美术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价值取向应是美术教育的文化化,使得美术教育从片面追求美术技术转向追求美术文化。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是培养一种文化人,而不是“匠人”,这是美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美术教育的文化化要求我们在培养文化人的同时,也要在美术技术学习中加大文化的含量,对任何一幅作品的解读都不能脱离该作品的文化环境、文化演变和风格形式等特点。多元文化理念要求每个学生都与具体的社会历史和文化相连,学生不仅是一个自然人,更是一个社会人、文化人,他需要的是课程对自身文化的接纳和认同,因为他总是以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历史文化境域作为基础来理解他所面对的复杂的现实世界。民族地区高等师范院校美术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文化化提出,使人们对美术的学习从以往过多关注技能方面转向了关注美术的文化内涵方面,从而把美术与相关文化结合起来,以便达到美术教育培养人文素养的目标。

再次,强调民族化。民族地区高等师范院校美术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本质特点就是民族化,这是民族地区高等师范院校美术教育的本质所决定的,也是民族地区高等师范院校美术教育的强大优势。民族化是多元文化社会对教育培养目标的必然要求,过去尽管也强调民族特色,并以此打造自己的品牌专业、特色学科。况且民族特色与民族化也是不同的,民族化可以体现在教育的方方面面,在培养目标层面上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民族情感,尤其是对民族美术的深厚情感,要热爱民族美术,关心民族地区,自尊自强。长期以来,失之偏颇的美术教育理念使得许多人对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美术文化有着错误的认知,好像只有现代的美术及其教育手段与理念才是先进的,一提到民族的艺术,似乎都是土气,甚至是落后的,是狭小的地域性的,不能融入现代美术。因此,在民族高等师范院校美术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中,不仅要加大民族民间美术的知识容量,使其系统化,更要加大对民族民间美术的情感培养力度。换句话说,民族地区高等师范院校本土美术的教育工作不能只强调教育内容的知识性及其系统性,要同时重视教育内容的情感性与思想性,要将思想观念的教育寓于知识技能的教育之中,通过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形成正确的情感与观念。

最后,与地方需求相结合。民族地区高等师范院校美术院系培养目标的归宿是培养目标与地区密切联系。民族地区高等师范院校美术学院的培养目标与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密切关联。多元文化社会所要求的多元性和差异性,也必然包含美术院系培养目标的地方性要求。高等教育的本质是育人,人才培养的质量也是衡量一所大学成功与否的标准之一。在激烈竞争的高等教育市场上,作为市场追随者的大学或学院,如何突破重围,树立自己的品牌和特色,笔者认为,需扎根于本土特色,从本地区产业经济和文化发展中获取源源不断的动力,走出一条人有我有、人无我有的差异化的道路,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这就要求地方大学或学院充分考虑地区经济及专业领域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从过去过分强调国家整体性向地方性转变,在培养目标上突出鲜明的地方特色;在人才规格、专业设计和办学形式上有较强的为地方服务的针对性,及时了解区域经济的发展趋向,适时根据相关专业领域的发展进行调整,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地区经济和行业领域,在不断满足地方需要的同时,自身得到更快的发展与提高。作为民族地区高等师范院校美术院系的培养目标,不仅要突出地方特色,而且要全方位实现地方化,避免盲目地向内地综合大学或专业学院行列迈进的误区,在创办地方特色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打造区域教育品牌。

4培养能为民族地区服务的人才

美术教育和学科美术的区别篇2

关键词:中美;艺术教育;异同

广义的艺术教育包含了学校的艺术教育和在社会上的艺术教育,艺术课并不应该以艺术门类分界,而是以综合地培养学生整体的艺术素养为目标。在当今中国的艺术教育界,基础教育阶段艺术课程的目标已从过去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知识与技能的培养,转变为促进学生艺术能力与整体素养的综合发展。本文将从下面几个方面去讨论中美艺术教育中的异同,以求取长补短,更好的提高我们艺术教育的水平。

一、中美两国对艺术教育的重视程度

中国和美国的教育家都认为:艺术教育会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中美两国都把艺术教育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面向全体学生,给所有人同等的机会.美国的政府和各种机构都在各地建立个艺术博物馆和美术馆,给大中小学的教育都提供了很好的社会氛围.美国的教育机构分散各州,方向各不相同,而且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的很大自,各个地区艺术教育的资金来源于州和地方政府,还有很多企业自愿捐献的人力物力,在很多的大博物馆,都有各种各样个人收藏多年的艺术品贡献出来参与全民艺术教育的活动中。美国的高等学校有各种各样的艺术社团,既有艺术的学生也有其他学科的学生,学校会给予大力的支持,经常会进行各种各样的艺术活动进行展览,主要的目的是为了自我表现和自我创造与锻炼,许多高校里都有个非常完善的艺术体系。两国的艺术教育都重点让学生了解历史艺术的历史文化内涵,不同的是美国艺术教育更加强调艺术与各门学科之间的关系。

二、学生作品表现精神内核的不同

中国的艺术教育偏向于创作绘画技巧的培训,无论是中学还是大学教育都以技术作为艺术创作的起点.美国的艺术教育大多趋向于表现自我意识、我的创造力与自发性,在美国的艺术教育中,我们看到的都是开放的艺术作品.学校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来诠释作品.特别是早期的教育,更加强调充分表达自己的个人观念、独创概念.所以教师多数是希望不要妨害学生个人创造力和自发性的发展,不鼓励去模仿别人.教师经常向学生提出问题,但这些问题通常都没有唯一或正确的答案,需要学生综合能力和知识的运用去分析,例如哲学历史和文化等的综合分析的过程,这是一种鼓励学生探索的思想过程.中国的早期艺术学习中,大多数的儿童都采取了模仿的方式,这个与美国的教育有很大的不同,同样在内容方向,中国的内容限制要比美国要多一些.一般来说,中国是会有一定的概念或题材,但美国是可以随心所欲地创作,他们觉得题材抽象的概念都可以,非常的多元化,包括技巧的多元化和题材的多元化.

三、在艺术教育课程设置上的区别

在国内的艺术教育体系中,中学艺术类课程主要包括音乐、美术、舞蹈等,这两种课程开设最为普遍,但在教学中偏重技术,用唱歌和画画代替了音乐和美术的系统教育,忽视了对学生作为整体艺术能力的音乐和整体美术素养的培育,这样会造成学生艺术知识结构单一。学生通过高考之后,艺术在很多的高校里面,是作为选修课或者是鉴赏课来进行.,依然比较不足.而现在美国的很多的高校里面选择面要宽很多,在艺术课程方面的自由度非常的大,学生可以做视觉表演、雕塑、服装、时尚设计等等各种方面来学习.在艺术理论课程学习过程中间,也有非常多的门类可以选择,包括亚洲、非洲等世界各地区的艺术史,各种课程每半学期都可以自由选择其中一个时期的艺术史进行学习.美国高校教育把艺术学习用于学生的评估之中,并考虑到学生多文化不同学习背景的因素,对评估的指标放宽.美国的大学教育中,艺术理论了很大一部分比例,甚至还和其他的学科进行融合,多门学科之间的联系能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上来,而在中国,这一点表现得不太明显.美国的艺术教育还强调,艺术与科学之间相互改造、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关系.因此要帮助学生了解艺术和各学科之间的各种联系。.

四、关于改善艺术教育的几点建议

美术教育和学科美术的区别篇3

关键词:艺术教育;创意经济;文化创意;文化创意社区;文化社区;大学城社区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9-246-3

大学城是现代社会以来因为高等教育而形成的一种社区模式。大学城社区是指在大学城地理范围内的社会团体,主要社会成员为高校大学生及在此生活的其他居民。大学城社区与其他生活社区相比较,居民年轻化,文化素质水平高,且居民的生活兴趣、价值体系、社会规范等相对统一,便于规划建设现代化的城市社区。大学城社区孕育或代表着一个国家、城市先进的教育、文化水准和先进的城市社区发展理念,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大学城的建设不仅要学习国外知名大学城已有的建设经验,还要在此基础上吸收当今社会先进的经济文化发展理念,根据时代的特征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使得大学城的建设不仅能够促进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而且能够成为城市建设中文化和新经济形态发展的坐标。

当前社会正进入一个全新的创意时代,创意经济及文化创意产业成为全球经济的发展趋势,也影响着各国的文化教育政策。通过教育修正经济文化,增加国家竞争力,是未来世界各国努力的目标。大学城社区要顺应时代的发展,重视创意经济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为大学城建设带来的新契机与新变化,积极利用各种教育资源,提升经济文化建设水平。在各种教育资源中,艺术与创意经济的联系特别紧密,艺术教育的社会文化功能在当今世界被空前地重视,通过艺术教育营建具有文化创意的大学城社区,成为我们时展中的新课题。

一、创意时代的大学城社区:背景与现状

大学城在国外出现已有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而在中国,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第二次院校调整,高等院校实行“聚合”,独立大学规模扩大,多校区大学进一步发展,大学城开始在中国蓬勃发展。①目前,全国各大城市都建设了规模不等的大学城。大学城从人烟荒芜的郊区日益发展为设施现代化、商业不断兴起的多功能综合性城市新区。然而,大学城在商业兴起的背后仍然普遍存在着政策落后、文化缺失、社区功能不完善等诸多问题,使得大学城社区成为缺乏精神内涵的校舍群、建筑群,严重影响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并进而影响着人文化、现代化的大学城社区建设。

“具有文化创意的大学城社区”是笔者基于创意社会这样的一个时代背景提出的。为什么提“文化创意社区”,而不是通常所说的“文化社区呢”?虽然二者都重视文化建设,但文化创意社区更强调主体的创造性和文化的创新性。“创意”不是简单的创新,它更强调创新的内涵和方式的人文化,是一种人性化、艺术化、可持续发展的创新。21世纪的人类社会正逐步从信息时代迈向创意时代,这是一股席卷全球的潮流。以创意为核心,面向大众提供文化、艺术、精神、心理、娱乐产品的文化创意产业在产业结构中迅速扩张,文化创意已经成为时代的特征和追求,它也同样适合社区建设的目标。因此,笔者认为,“具有文化创意的大学城社区”是指大学城在创意社会的时代背景下,以发展高等教育为基础,以文化创新为核心,带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并提供优质人文生活品质的新型大学城社区。

在新的经济条件下,创意人才、创意阶层也逐步崛起。大学城是创意人才的集中培育场所,当代大学生最容易成为创意文化产业的消费者和创业者。有利的社区政策可以吸引相当一部分城市创意人群集聚在这样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型社区。创意人群、优质的人文艺术环境,再加上促进创意经济发展的经济、文化、教育政策与社区规划,相互之间形成良性的互动,就会推动一个具有文化创意的大学城社区的建设。而艺术教育,因其推崇的创造力、人文内涵与创意的精神高度一致,因此,推广艺术教育将直接推动创意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文化创意社区的建设。发展大学城艺术教育,以美感、创意、爱与关怀来提升大学城与所在城市的软实力,将有利于促进文化繁荣发展,建立幸福和谐的社区环境。

二、对艺术教育的重新认识

要在社区建设中充分发挥艺术教育的力量,首先要正确认识艺术教育的价值与目的,才能开展行之有效的艺术教育。让我们通过近代以来艺术教育理论发展的路径来看看当代艺术教育的变化。

近代国际艺术教育理论的发展,主要分为三大思潮:一是学生取向的艺术教育,强调学生的自我表现与创造力的启发,起源于1930年代的“创造性取向(Creative-orientation)的艺术教育”;二是学科取向的艺术教育,强调系统性的艺术课程与教师的循序指导,并倾向于以精英艺术为指导,以1980年代兴起的“学科本位艺术教育”(Discipline-Basedarteducation,简称DBae)为典型代表;三是社会取向的艺术教育,古今中外都有类似的思想,但1990年以后尤其被学界强调,特别是文化层面,因此又称为社会文化取向,它强调艺术教育应以社会为中心、与社会文化脉络结合及立足于民主平等的立场。较重要的社会取向的艺术思潮包括:社会重建的艺术教育(SocialReconstructionistarteducation)、后现代艺术教育(postmodernarteducation)、视觉文化艺术教育(VisualCulturalarteducation)、多元文化艺术教育(multiculturalarteducation)、社区本位艺术教育(Com-munity-Basedarteducation)、全球性文化的艺术教育(GlobalCulturearteducation)。②

从国际艺术教育思潮发展来看,整体趋势是强调艺术教育以人的生活为核心、以社会文化为导向,在这一点上与社区建设指导思想高度一致。综合各流派的思想,社会文化取向的艺术教育主要特征为:1.重视艺术教育在社会文化中的价值和功能的发挥以及在学习者日常生活的运用;2.强调艺术教学与当地社会关系的结合互动,3.以多元文化为主要学习内容。③和学生取向的艺术教育及学科取向的艺术教育相比,社会文化取向的艺术教育更适合成人及社会艺术教育领域,因此也特别适合大学城社区的大学生及其他成年居民。

三、通过艺术教育营建具有文化创意的大学城社区

社区通常具有四个要素:人群、地域、社会互动、社区认同。④结合创意社会的特点,笔者归纳出有文化创意的大学城社区应具备以下三个基本特征:首先,通过高等教育和社会教育应该培育一批有权利、有能力接受文化艺术学习并支持和维护文化艺术发展的人群;其次,对建设有美感创意的优质社区生活方式和创意文化为特征的社区发展目标形成共识;再次,有健全整体的经济、文化、教育生态,社区政策、高等教育、文化创意产业、环境设施等方面能够形成良好的互动和相互支持的局面。那么,在国家现有的文化教育政策框架中,我们应如何通过高校与社区的共同努力来发展艺术教育,营建具有文化创意的大学城社区呢?

(一)进一步普及文化艺术教育,建立社区审美共同体

只有培养艺术人群及提高民众的审美素养,文化创意产业才能有更大的市场与欣赏人群,因此建立社区审美共同体是最基本的工作,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高校与社区共同提供充足的文化艺术资源,保障居民充分享有文化艺术资源、参与文化艺术活动的权利。

2.强调社区居民维护文化艺术资源、推动文化艺术发展的责任,完善艺术市场,鼓励艺术消费。

3.尊重不同地域、不同背景人群的文化艺术活动方式,促进文化艺术的多元化发展。

通常的城市社区是基于地域的身份认同,而大学城的居民来自全国乃至世界各地。他们带来了各地区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形式,从文化艺术和审美角度切入,重建一个属于文化和审美的社区共同体,既尊重了文化的多样性,也促进了基于文化的交流和学习,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二)促进艺术教育融入生活,建立美感创意的人文生活环境

后现论对艺术教育的认识已经逐步发展到建立一种美感创意的集体生活方式,艺术即生活,生活即艺术,艺术教育与生活的联系,不仅可以进一步普及艺术教育,提高民众审美素养,还有助于建立美感创意的人文生活环境。

1.实施公共艺术方案(1)开展公共艺术活动

利用社区的节庆、文化节、艺术节、体育节、商家促销日等时机,通过论坛、展览、表演、公共出版物、网络等形式,开展公共艺术活动。如每年确立一个艺术活动主题,各高校与社区联合策划,推出系列文化艺术活动,面向全体大学生与社区居民开放。

(2)艺术介入生活空间

艺术介入生活空间主要指视觉艺术,是通过推广公共艺术,影响社区的环境与生态,让美学与艺术的因子贴近社区居民的生活,促进居民艺术感的自我觉醒,营造美感创意的生活环境。我国台湾地区在1992年的“文化艺术奖助条例”中曾作出规定,公有建筑物必须提拨百分之一的建筑经费作为公共艺术的设置。之后又推出了“艺术介入空间计划”,主要提供民间团体自主、自发投入美学环境的改造,引发艺术家与民众的互动与沟通。⑤这些有益的经验值得借鉴。

大学城社区与城市的老城区相比,在建筑风格、整体环境的设置上已经向艺术化、美观化迈进了一大步,但是在美感创意方面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高校与社区如能够给大学生和居民提供更多进行空间美化的艺术实践机会和场所,可以促进社区居民对周围生活环境的关注和参与,在公众讨论和共同参与中对建设美感创意生活环境形成共识。

2.将文化艺术观念融入高校与社区的行政管理

推广艺术、建设具有美感创意的生活方式,这不仅仅是艺术教育和文化管理部门的职责,还应该调动整个社区的资源,包括高校和社区的行政管理部门。行政管理部门要转变观念,高度重视美感环境建设、文化创意产业的开发与推广、创意人才的培养,只有各部门将促进文化艺术发展的观念融入在日常管理工作中,才能真正整合各方面的力量,全面推广社会性艺术教育,美化我们的生活空间,建立起促进美感创意社区发展的制度环境。

(三)改革高校人才培养方式,大力推进文化艺术素质教育

1.着眼创意人才培养

高校应在教育体制和培养机制上进行创新,培养出更多高层次的创意人才。设置合理的创意课程体系,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高校应根据不同的学科方向来构建文化创意课程体系,鼓励学科交叉,特别是工科、商科与艺术学科的融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尤其要重视人文艺术学科的教学,培养学生的人文艺术底蕴,提高创意能力,为文化创意产业输送市场需要的人才。

2.建设良好的校园环境高校的校园文化对人才培养具有辐射作用,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和创意氛围能激发大学生的创造能力,营造良好的创意人才培养环境。高校应在校园文化环境上下功夫,为同学们提供具有创意、美感和人文关怀的校园文化环境。高校可以策划开展各项激发创意的文化艺术活动,并以学生的创意来装点校园环境,让同学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和改变。

(四)学校艺术资源与社区艺术教育资源相衔接,形成良性互动

1.高校与社区艺术教育资源共享大学城是大学集聚地,每所大学都有独立的文化艺术教育资源,软件资源包括艺术师资、艺术课程、艺术讲座、艺术网站、大学生文化艺术活动,硬件包括图书馆、展览馆、演出场所、设计类实验室等。除此之外,某些大学城还规划了公共的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馆、音乐厅、公共演出场所、艺术培训中心等。对于这些艺术资源,大学城管理机构、教育管理机构应联合制定艺术资源共享方案,并推出向社会开放的机制,让社区民众尽可能多地享受到大学城的文化艺术资源。

2.高校与社区艺术教育资源衔接

(1)社区对高校艺术教育资源的利用

社区可以利用高校的艺术师资、课程、论坛与讲座向居民开设文化艺术课程;社区可以利用高校的艺术教育场馆向社区居民开放艺术活动,或直接利用高校组织的艺术活动向社区居民开放;社区可以利用高校培养的艺术人才参与社区艺术活动,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创业人才和消费人群;社区可以利用高校在文化、艺术、科技方面的成果,合作开发多种形式的文化创意产业。

(2)高校对社区艺术教育资源的利用

高校可以利用社区的博物馆、美术馆、音乐厅等艺术教育场所,拓展学校的艺术教育领域,培养未来文化艺术消费人群;高校可以依托社区的企业、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等,为大学生安排艺术实践机会,开展研究创新,直接服务于高校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高校可以与社区的文化创意产业联合制定培养方案,为企业的发展量身打造创意人才团队。艺术教育的发展引导着一个地区集体生活方式的改变,通过制定相应的文化教育政策和实施具体的项目来促进艺术教育的推广,培养艺术人才,建立健全整体的艺术文化生态,就一定能够实现建设具有文化创意的大学城社区的目标,并且能够以点带面地促进全社会公民文化艺术素养的提升,在增强国家竞争力的同时,实现建设美好家园的梦想。

注释:

①大学城――百度百科,http:///link?url=t6eaiYapSJ-mpS5aDqoHkVkkmytiHQ13GF231y0_pn9ittD1pj95Hz3n2Kne2Zpb

②黄美贤:《我国社会艺术教育政策之研究――以社会文化取向为观点》,“国立”台湾师范大学社会教育学系博士论文,第28-29页,2005年2月。

③同上,第29页。

④社区――百度百科,http:///view/49629.htm⑤黄龄莹:《推动社会艺术教育政策建构文化国力之研究――以文化公民权、公民美学及台湾生活美学三大运动为例分析》,《艺术论文集刊》第15期,第48页,2011年10月。

参考文献:

[1]黄龄莹.推动社会艺术教育政策建构文化国力之研究――以文化公民权、公民美学及台湾生活美学三大运动为例分析[J].艺术论文集刊,2011,(10).

[2]黄美贤.我国社会艺术教育政策之研究――以社会文化取向为观点[D].“国立”台湾师范大学,2005.

[3]黄美贤.“国立”台湾艺术大学文化创意产学园区与社区合作之个案探讨[J].社区研究学刊,2011,(02).

[4]王丽琦.美学经济时代文化创意人才培养困境及突破路径[J].艺术教育,2012,(05).

[5]柳志红.大学城艺术教育资源共享之研究――以南京仙林大学城为例[J].文教资料,2012,(06).

作者简介:

美术教育和学科美术的区别篇4

关键词:美术教育;审美教育;学科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7—0244—01

美术教育与审美教育都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教育。但是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明确二者之间的密切关系,对有效实施美术教育和审美教育都有重要的意义。

一、美术教育与审美教育的含义

美术教育,也被称为造型艺术教育、视觉艺术教育等,不同的名称体现了对美术教育的不同理解。其范畴主要包括一切与视觉有关的艺术作品、艺术现象和日常生活中各种视觉影像;既包含传统的绘画、雕塑、工艺和建筑的知识和技法,也包括新兴的设计、摄影、摄像及未来的视觉艺术作品和现象,还包括日常生活中能建构并传达个人态度、信念和价值观的各种视觉影像,并主张通过美术学习,培养学生的视觉阅读、表达和交流能力,引导他们学会对经典美术作品及生活中的各种视觉影像进行思考与解读。美术教学要引导学生感受客观世界的美和表现对美的感受。它涉及到什么是美、审美对象、美在哪里、美与现实的关系、美术形式美的规律……按美国以学科为基础的DBae美术教育,即通过美术创作、美术评论、美术史和美学四个学科领域对学生进行全面综合的美术教育。审美教育,通常被简称为美育,是关于审美和创造美的教育。审美教育是应用美学理论,通过审美创造实践对学生进行情感陶冶,培养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审美能力进而完善审美心理结构,从而塑造完美的人格,促进个体全面健康成长的教育。

二、美术教育在审美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美术教育虽然不是审美教育的全部,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但不是微不足道的一部分。离开了美术教育谈审美教育,就像离开了空气谈植物的生长一样,同样是不可思议的。当美术教育作为专业技能教育时,它不具有审美教育的本质意义,因为这种美术教育只着眼于学生美术技巧的提高,或者是美术知识的学习,可以说只是专业技能教育的一部分。当美术教育作为一种普遍的教育时,美术教育是作为审美教育的途径呈现的。它着重通过美术学习和活动,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人文素养。显然,这种美术教育和审美教育是相通的。

美术教育主要通过鉴赏和带有创造性的教学来完成审美教育。具体通过对客观形式的比较、协调、对称、均衡、多样统一、节奏和韵律等美的规律的体悟和研究,从而获得对形式美的把握,完善审美心理结构,培养和提高审美的感受能力和创造能力,从而达到身心健康、协调和美化社会。通过美术教育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具有独特的优越性。审美教育的基本特点是富有情感性、形象性、愉悦性和自由性,而美术教育正是能把具体的蕴藏着情感的形象呈现在学生面前,供其欣赏品味,达到心神愉悦的效果的教育。

审美教育,是将美学原则渗透于各科教学后形成的教育。审美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是通过传授美学理论和审美经验,对学生进行审美活动的指导,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审美观、审美情操,并通过审美实践活动提高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审美教育是一种自由形态的教育,在人类实践过程中的真、善、美的统一,决定了审美教育与其他教育之间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比较容易与各学科教育相结合,渗透到各学科教育之中去。各学科都蕴涵了丰富的审美教育因素,各学科教师如果能够发掘并传播这些审美因素,将审美教育渗透到各学科课程教学中,既能拓宽审美教育的途径,也能提高学科教育的教学效果。为了发挥教学阵地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熏陶作用,教师应充分挖掘各学科知识的审美因素。美是人类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它是无处不在的,只是缺少发现。蔡元培先生认为,没有一门课程不与美相关,他曾这样说道:“数学中数与数带有巧合之关系。几何学上各种形式,为图案之基础。物理、化学上能力之转移,光色之变化;地质学的矿物学上结晶之匀净,闪光之变幻;植物学上活色生香之花叶;动物学上逐渐进化之形体,极端改饰之毛羽,各别擅长之鸣声;天文学上诸星之轨道与光度;地文学上云霞之色彩与变动;地理学上各方之名胜;历史学上各时代伟大之人物与事迹;以及其他社会科学上各种大同小异之结构,与左右逢源之理论,无不于智育作用之中,含有美育之元素,一经教师之提醒,则学者自感有无穷兴趣。”可见,各门学科的知识内容中都不乏审美因素。

三、结语

美是人类的追求和精神归宿。审美教育离不开各个学科的通力合作,也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的协调配合。在审美教育中,要重视美术教育的重要作用,认识到它在审美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和灵魂。

美术教育和学科美术的区别篇5

学院始终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的办学理念,遵循艺术教育规律,狠抓人才培养质量;秉承“传承创新,德艺双馨”的校训,形成了“团结、勤奋、敬业、尚美”的优良校风;确立了“立足新疆,面向全国,辐射中亚,服务于新疆经济、文化发展需要”的办学定位;凝练出“以特色学科专业为支点,构建多元一体文化背景下的民族艺术教育体系”的办学特色。

至“十二五”末,学院拥有团结路东校区(本部)、西校区和金桥校区,校园占地总面积958亩。教学单位有音乐系、美术系、舞蹈系、戏剧影视系、传媒系、文化艺术系、语言文化系(预科部)、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成人继续教育学院、高等职业学院和附属中等艺术学校。有硕士研究生、普通本科、专科、中专等办学层次。

学院有2个自治区重点学科,4个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1个专业硕士授权点(6个研究领域、19个研究方向)。学院目前有艺术学、文学、管理学、教育学等4个学科门类;有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新闻传播学、美术学、设计学、工商管理、公共管理、教育学等8个一级学科;普通本科设有30个本科专业,其中有2个自治区重点专业。有1个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自治区重点产业紧缺人才专业,2个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院设有音乐、舞蹈、美术、设计、传媒、戏剧影视、文化艺术、思想政治教育等8个“研究创作中心”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心,有3个艺术研究所、2个美术馆,有新疆新艺歌舞团、交响乐团、民族乐团等演出团体和91个校外实习实践基地等创新艺术人才培养平台。50多年来累计为国家培养各类艺术人才万余名,就业率一直在90%左右,位居自治区普通高校前列。

现有在职教职工627人,专任教师327名,其中教授22人、副教授75人、讲师130人、助教及以下100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者21名,硕士学位者147名,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人数的51.4%。

在“十二五”期间,学院累计承担各级各类课题162项,其中6项,部委级14项,自治区级7项,厅局级41项,院级93项。出版专著64部、教材18部,发表学术论文675篇,其中核心期刊42篇。获得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优秀奖3项。2017年获得立项项目7项,部委级2项,自治区级11项,厅局级7项,院级11项,取得了建校以来的历史性突破。

学院注重挖掘整理民族艺术资源,将原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教学资源,长期致力于民族特色教材编写工作。近年来编写出版了《维吾尔语播音主持教程》《木卡姆演唱演奏》(拉克、潘吉尕木卡姆)等18部少数民族艺术专业教材及地方特色民文教材。以特色专业建设为支点,不断推进少数民族艺术教材及地方特色民文教材的建设,努力构建多元一体文化背景下民族艺术教育体系鲜明的办学特色,为新疆区域经济及文化艺术人才培养提供了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学院先后参加了北京60周年国庆彩车设计及表演、北京奥运开幕式、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文艺晚会、第十三届冬运会等国家和自治区重大演出活动。师生在国际国内各项赛事中,累计获得竞赛奖200多项、省部级竞赛奖500余项。特别是近年来,学院发挥先进文化引领作用,创作推出一批优秀艺术作品赴全疆地州县展演,吸引了数万基层群众观看,赴喀什岳普湖阿其克乡开展“访惠聚”活动,为抵制宗教极端、倡导现代文明生活、维护民族团结做出贡献。

美术教育和学科美术的区别篇6

关键词:湘西;美术教师;继续教育;模式

湘西位于湖南省西部,主要由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张家界市、怀化市这三个市(自治州)组成,地理上属于云贵高原的东部武陵山片区,海拔较高。湘西少数民族农村地区村寨居住较分散,人烟较稀少,交通条件较落后,经济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都不太发达。湘西大部分农村地区为少数民族居住,如土家族、苗族、侗族、回族、瑶族等,是典型的“老、少、边、穷”地区。受经济、交通、文化等条件的制约,湘西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学校普遍缺少教师,作为“小三门”的美术教师更加奇缺,许多学校无法开设美术课,少数能开设美术课的学校也多由非美术老师兼任,因美术老师年龄大、非专业、进修少等原因,湘西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学校美术教学效果普遍不容乐观,湘西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学校美术教师急需通过继续教育开阔视野,提升教学能力。

一、湘西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学校美术教学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领导、老师对继续教育的思想认识上不重视

因农村学校开课多老师少,教师教学任务重,且美术课程不是考试科目,基层学校对派出美术老师参加继续教育普遍不重视。1.领导对派美术老师参加继续教育活动不是很重视。学校领导不能以发展的眼光看待美术老师的继续教育,不少学校的领导认为“美术老师没有必要外出培训”“美术成绩好也不能提高升学率”“美术老师外出培训就是玩”“美术老师不参加外出培训,在农村学校也能上课”。2.美术老师对外出参加继续教育缺乏主动性。年龄大的老师认为自己反正快退休了,没有必要出去辛苦的学习,年轻的老师认为自己毕业不久,在师范院校学习的知识还可以维持课堂教学。中年老师面临孩子的教育问题以及生计问题,也不愿意外出培训。这些消极的认识和态度会影响参加了继续教育的美术老师,也会使一些一线老师对继续教育的质量产生怀疑,影响继续教育的培训质量。

(二)培训目标不明确,培训方式单一

1.参训老师专业基础、年龄结构的差异影响了培训效果。继续教育美术培训班经常把专业美术老师、非专业美术老师混合在一个班级开展教学,而且参训老师的基础不同,年龄不同,但大家都学习同样的内容,这样难以评价学习效果,难以评优评先,影响了培训工作的开展和参训美术老师的积极性。2.专家授课内容与湘西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一线老师的实际需求有一定距离。继续教育的培训老师一般以专家为主,许多专家是高校教师,省级教研员,或深圳、湖州等来自沿海发达地区的美术特级教师,这些专家们确实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非凡的成绩,但专家们的讲课内容普遍以城市或远海经济发达地区为基础,对于湘西少数民族农村地区学校而言接地气不够,专家们引领的道路与广大湘西少数民族农村地区交通不便、信息滞后、经济不发达的现实有一定的距离。3.培训方式单一,学员学习积极性有待提高。许多湘西少数民族农村地区美术老师在一线工作多年,教学经验较丰富,理论基础普遍不扎实,但许多继续教育的培训方式以讲授为主,缺乏启发性,基础理论、名词概念讲解得多,而联系湘西地区特有的文化资源、自然资源进行的案例分析讲解得少,“满堂灌”较多,师生互动较少,参训学员主动思考不多,通过培训得到的启发有限。

(三)培训指标少,教学任务重,培训经费不足,教学与培训的矛盾突出

随着湘西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学校美术教师培训规模的扩大,培训人数的增加,教学与培训的矛盾越来越明显,因教学任务重,有的学校派出老师上课后,原任课班级无老师代课,使基层学校不愿派老师外出参加培训。湘西属老少偏穷地区,经济上本来就欠发达,主管部门送师培训的积极性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继续教育的深入开展。

二、实施湘西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学校美术教学继续教育的对策

(一)更新观念,改进方法,建设具有湘西少数民族农村地区特色的培训模式

1.改进培训方法,更新教学内容。湘西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学校美术教师培训应该根据湘西少数民族地区地域特色开设课程,湘西地区闭塞的同时也保留了许多优秀传统资源,如民间节日“赶年场”“赶秋”“三月三”等,民间习俗“对苗歌”“过苗年”“赛龙舟”等,民间美术“苗族刺绣”“苗族剪纸”“土家织锦”等,在继续教育注重教育的共性上如能突出湘西地区的“个性”,培训效果定将事半功倍。2.设立湘西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学校美术教学继续教育利益驱动机制。湘西地区许多美术老师都是非专业老师,她们和城市美术专业老师相比,可能素描、色彩等专业知识技能不突出,但她们大都有自己独特的民间美术技能,如刺绣、木雕、编制、泥塑等,非专业美术老师的技能考核方面,湘西自治州已经开始使用民间美术技能作为评价项目,如果结合继续教育在职称评定、晋级晋升方面也能增加民间美术项目,老师们参加继续教育的积极性会更高。

(二)申报相关基金会的培训项目,争取资金政策的支持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也是一个热点问题,许多民间基金会也关注教育,关注少数民族农村地区基层老师的培训,比如福特基金会、实事助学基金会、好未来公益基金会等多年来都关注农村地区教学教学。在政府经费有限的情况下,引入民间基金会的力量,广泛开展湘西少数民族地区美术教师培训,能提升教师水平,促进教育公平。美国福特基金会资助的“蒲公英行动”自2003年从凤凰县启动,一直以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传承和教育公平为奋斗目标,现为国家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和中国美术家协会艺术委员会主办的“成就未来——少儿课外美术教育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蒲公英行动”在湘西地区以凤凰县为中心,组织了多轮湘西地区美术老师和校长培训,先后有凤凰县腊尔山希望小学、阿拉乡中心完小、文昌阁小学、龙山县民安镇二小、吉首大学师范学院附小、怀化铁路第一小学、麻阳县锦江小学等21所湘西地区农村学校的美术老师参加了相关培训,这些少数民族地区美术老师参加培训不需要原单位承担任何费用,全由福特基金会提供资金支持,深受湘西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学校和当地教育局好评,湖南省教科院市级美术教研员工作会议也曾在凤凰县召开年会,年会还组织全省美术教研员到腊尔山希望小学参观考察,把湘西美术老师培训模式向全省作了推广。“蒲公英行动”湘西少数民族农村地区美术老师和校长培训一般在湘西举行,这些培训经常邀请国家美术课程标准研制组组长、首都师范大学博导尹少淳教授,国家美术课程标准研制组核心成员、广州美术学院陈卫和教授,国家艺术课程标准研制组核心成员、浙江师范大学李力加教授等专家等专家到湘西举行接地气的讲座培训,专家们甚至直接到阿拉中心完小、文昌阁小学、腊尔山希望小学等学校与师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对湘西少数民族地区美术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提高很快,培训效果显著。阿拉乡中心完小美术教研室的美术老师都是由语文老师、数学老师等非美术专业老师组成,她们通过继续教育培训掌握了利用湘西当地文化资源转化为美术资源的方法,她们开发的《苗族服饰》校本课程多次外出送教并入编教材,非专业美术老师组成的阿拉中心完小美术教研室被评为“湖南省优秀艺术教研组”。箭道坪小学美术组老师通过继续教育培训,以少儿版画为突破口,开发了《中国凤凰少儿版画》校本教材,学生作品多次远赴日本、法国、英国、意大利等地展览并获奖。腊尔山希望小学美术教师龙俊甲老师是腊尔山第一位专职美术教师,2003年参加蒲公英行动,通过继续教育培训开发了乡村泥塑、树皮画等地方课程,先后荣获“湘西州美术学科带头人”“湖南运达乡村教师奖”“美术报2013年年度人物”等荣誉称号,2014年被评为湖南省特级教师。湘西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学校美术教师数量少、学历低、底子差,急需通过继续教育培训提升能力,开拓视野。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2015]71号)指出:“重点关注农村、边远、贫困和民族地区美育教学条件的改善”“加强基础教育阶段艺术类学科教研队伍建设”。2015年3月,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袁贵仁在出席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工作会议是也指出:“要努力配齐配好专职美育教师,重点补充农村、边远、贫困和民族地区学校教师。”国家已经发现农村艺术教育是薄弱环节,并逐渐认识到艺术教育对培养“一个全面的人”具有别的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美术教育工作现在是中国历史上最受到重视的一个时期,湘西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学校美术教师若能顺应时代潮流,积极参加继续教育培训,结合湘西特色吸收外部力量为我所用,提升自身素质,定将建立具有湘西地域特色的少数民族农村地区美术教育新模式。

作者:谷炽辉单位: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

参考文献:

美术教育和学科美术的区别篇7

一、政府成立专门机构,增加投入,明确工作目标

美国联邦教育部设有教育技术办公室,主要职责包括:为国会议员提供有关美国教育技术发展的权威评估报告;向全国发放有关教育技术的文件;协调资源并领导计算机辅助下的课程改革;制定全国级别的信息技术教育的政策和实施项目管理;在各州确立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和各州各学区学校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过程中给予协助;为各学校提供资金、师资培训等服务[1]。美国教育部门还委托专业机构制定了《面向学生的教育技术标准》《面向教师的教育技术标准》和《面向学校的教育技术标准》等一系列文件,指导各州、学区和学校开展信息技术教育。而各州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略有不同。加州教育主管部门确定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为:第一,使用计算机和其他现代学习设备是每个学生必备的技能;第二,internet连接到学校的所有教室;第三,教育软件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第四,现代信息技术是所有教师都会使用的教学工具;第五,每个学生都能够通过计算机网络或现代设备寻找有用信息,以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美国联邦政府为了推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投入大量资金实施“教育资费减免项目”和“准备明日教师使用技术”两个项目。美国各州也积极支持和配合联邦政府的活动,纷纷利用自有资金扶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以加州为例,根据相关资料统计,加州政府每年投入超过35亿美元促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其中各地方学区投入为27亿美元,州财政拨款为8亿美元;对于部分自身财力不足的学区,则通过银行低息贷款的方式保证信息技术教育发展。在推进信息技术教育过程中,学区的补助是学校资金的主要来源,另有部分资金来自联邦或州政府的补助,而低收入家庭儿童聚集地区的学校可获得联邦和州政府更多的照顾。

美国的学校分为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公立学校的资金主要来自于联邦、州政府和学区教育委员会的资助,其中学区教育委员会所占比例较大,而学区教育委员会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当地的不动产税。因此,富裕地区的学区资金充足,学校的设备条件也相对完善,教学质量也较高,信息技术教育开展得也较好。贫困地区的学校设备相对较差,同时每个班级的人数也更多,信息技术教育开展得程度也不如富裕学区。因此,联邦和州政府在贫困地区投入了更多的资金,以缩小地区间差距。而私立学校大多由慈善机构或教会组织设立,设备条件和教学质量有好有坏,参差不齐。

二、融入各科教学,提倡学以致用

美国中小学开设的信息技术课程因地区而异,因校而异,重点在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开展学科教学的过程中并不注重系统性,信息技术被认为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种学习工具。美国中小学将信息技术与各科课程教学整合成为教学重点,提倡学习信息技术,必须学以致用。加州尔湾学区强调信息技术要与各科课程有机结合,该学区一些学校的校长介绍,他们的信息技术教育目标是使学生获得有关信息技术的工具、资料和过程的知识、技能;具备运用计算机、网络寻找自己所需资源的能力,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工具作用;学生要理解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并运用这种联系解决实际问题。

当笔者问到尔湾及附近学区的信息技术课上为什么不让学生多接触一些程序设计类课程时,学校校长和教师回答,普通中学生不需要深入探究比较专业的计算机程序设计知识,如果是准备就业的职业班学生则会要求高一些;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最重要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不需要让每位学生都在程序设计方面花太多时间,关键是要学习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知识;而对于在程序设计方面真正感兴趣的学生,教师会鼓励他们在课余时间进修一些程序设计方面的课程,并给予他们适当的指导。笔者在洛杉矶地区(尔湾也属于洛杉矶地区)学校听了多节信息技术课,大多是由教师定一个主题,例如“猫科动物”,然后由学生通过互联网查询相应资料,整理后表达他们自己的独特见解。这一类课程占其信息技术课的80%以上,由此可以看出,他们的信息技术学科更多的是承担着工具学科的作用[2]。

而在深圳,信息技术教学比较强调学科系统,同其他学科的联系相对较少,要求学生通过上网搜索而完成的主题较少,以传授信息技术知识为主,所以教材偏难。比如说,小学就要学习Flash,而笔者在同不少美国学生交谈中发现许多学生甚至不知道Flash是干什么用的。再如,深圳地区高中用的教材是《数据管理技术》《数据结构与算法分析》等专业性非常强的教材,这种教材对增加学生的知识是有作用的;但是反过来,如果学生一开始就学习难度较大的教材,对于兴趣的培养恐怕不会起到太多正面作用。当然,学习信息技术并不是说完全不需要在中小学阶段学习这些内容,而是应以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培养学生兴趣为主。同时,我们也应该加强信息技术学科和其他学科的整合。例如,生物教师和信息技术教师紧密配合,让学生在生物课上学习动物的习性之后,在信息技术课上就可以布置一个相应研究范围,由学生通过互联网去研究动物的习性,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兴趣,又可以促进其他技能的提升。

三、鼓励企业参与,吸纳社会资源

美国重视让企业参与中小学校信息技术教育,发展教育产业。据统计,超过1/3的中小学校受到了不同类型企业的捐助。世界上最大的软件公司microsoft公司就对美国多个州的中小学校提供完全免费的软件,并允许全美的学校以比市场价低得多的价格购买他们公司的产品;同时该公司还投入大量资金开发免费的介绍使用其产品的教育软件。笔者在位于硅谷的intel公司访问时,该公司的相关人员说:intel公司拟于当年在教育项目上投入近8000万美元,而基础教育领域是他们投入的大项,达到1800万美元。该公司相关人员还表示,今后拟继续加大对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师和学生信息技术应用培训。企业对中小学校进行捐赠或提供优惠,让青少年从小就接受他们的产品,从而树立形象、增进认同、稳住用户、形成习惯,有利于企业自身的长远发展。

深圳的信息技术教育发展也有企业参与,但并不普遍。企业往往只注重自己的产品在教育需求采购中能否中标,而不注重直接投入资金对学生进行培训,这种做法不利于企业价值的长期维持。

四、普及硬件,开发软件,以软件和网络应用普及为重点

就硬件建设而言,美国的基础教育学校主要购置适用的普及型计算机,并不刻意追求高档化。苹果机因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喜好,且外观漂亮、色彩鲜明,可以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从而成为许多学校购置机器的首选。在硬件的管理上,美国的中小学更强调发挥计算机的效用,学生可以在课后随时去图书馆使用计算机。美国学校的计算机教室往往和图书馆连在一起,两者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成为学生检索有用信息的场所和工具。

寻找丰富的适合中小学教学的高质量软件,是我国广大中小学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美国的网络教育资源十分丰富且具有很好的开放性,非常方便中小学教师搜寻相关资源。他们开发教育软件,注重彼此合作,相互共享,以达到节约资源、提高效率、博采众长的目的,不搞各自为政、重复建设的事情。K12国际教育()是美国最大的在线教育公司,为从幼儿园到12年级(相当于我们的高三)的学生提供专有课程和教育服务,同时为相关学校提供课程、软件、管理系统和管理的一站式运营外包服务;联邦教育部也投入资金,设立教学资源网站(ed.gov/free),让所有人都能快速获得免费的教育教学资源,并为大家开发新教学资源提供了空间。由于美国并没有统一的教材和课程标准,各州、各学区教育委员会通常都建设自己的资源网站,免费为本州或本学区的学校提供服务,而他们的资源中只有一部分是本学区或本州教师自行开发的,共享资源占相当大的比例,他们对这些资源进行分类整理,并提供链接[2]。

深圳在推进信息技术教育的过程中,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其硬件设备比美国大多数地区都要好,但是在软件开发、网络教学资源开发等方面,还不如人家。软件应用才是推动信息技术教育最核心的设备。加强软件开发,增加网络教学资源,促进软件和网络的普及使用是深圳地区发展信息技术教育的当务之急。

由于国情不同,我们不必完全照搬国外的模式,但是可以学习别人的先进做法和经验,促进本地信息技术教育工作发展。

参考文献

美术教育和学科美术的区别篇8

关键词:挖掘;本土教育资源;拓展;幼儿美术

国家重视教育,推动其进行改革,那么对于幼儿园阶段来说,强调通过音乐和美术来活跃幼儿的思维,达到开发、促进头脑发展的要求,那么对于美术学科来说,主要进行的方法就是各类活动,包括绘画、手工作品等,而幼儿园美术学科大纲中强调要适当地拓展学科的内容,不能全部按照教科书来讲解,适当地运用“本土教资”可以起到理想结果,虽然“本土教资”正在被运用,但是当前还存在一些问题,相应人员要仔细思考。

一、幼儿美术学科活动中使用“本土教资”的正面作用

“本土教资”就是本地区文化、方言、自然资源、标志性的物质等,比如,山西黑陶、苗族竹林、内蒙古的草原等,而这些内容中,大部分都可以用于拓展教学的内容,对于幼儿美术学科来说,开展活动的时候,加入“本土教资”,可以起到重要的正面作用:一是可以大幅度增加美术学科的内容,比如,陕西的剪纸、北京的泥人等,而且不仅是具体的美术类别,在花纹、颜色方面也有区别,比如南方地区的山和水、高原地区的黄土、内蒙古畜牧的景象等,都可以让幼儿观赏和模仿又或者是自己随意创作等,因为是本地区自由的资源,幼儿会有对其有“熟悉”的感觉,更愿意去参加。二是“本土教资”的类别非常多,对于美术学科来说,可以绘画、制作泥塑、制作陶器、剪贴画、手工制作等,这些类别都需要幼儿去实际操作,对于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予以一定的推动。三是幼儿园运用“本土教资”来进行美术学科活动,必然也有赏析的内容,通过具有代表作用的“本土教资”,可以让幼儿们从小就对家乡的文化有一个理解。

二、幼儿美术学科用“本土教资”进行活动存在的问题

因为幼儿园运用“本土教资”的内容进行美术学科互动有如此重要的作用,所以很多幼儿园负责人也重视了这个问题,要求幼儿老师在活动中必须加入“本土教资”内容,但是因为老师的能力还有一些不足之处,使得当前运用“本土教资”的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主要的表现一是幼儿老师只是将一些比较普通的“本土教资”加入到课堂中,比如,讲解本地哪些美术类的“特产”,具体讲解的内容没有专业性,二是老师将“本土教资”加入到美术学科活动中的时候,没有结合教科书的内容,或者只讲解教科书中“本土教资”的内容,没有注意幼儿的注意方向,或者只讲解自己擅长讲解的“本土教资”内容,教科书中的任务不能良好完成,而且运用的“本土教资”与幼儿的实际情况还不适合,比如将敦煌莫高窟壁画讲解给幼儿,幼儿并不能理解。

三、关于幼儿美术学科活动如何挖掘“本土教资”的思考

明确当前幼儿美术学科活动中运用“本土教资”的问题可以发现,最主要的缘由就是挖掘的“本土教资”不合适,同时老师也不会讲解,所以想要良好运用“本土教资”,必须从这两个方面予以改进,主要包括:

(一)幼儿老师按照教科书的内容,挖掘适合的“本土教资”

一方面,幼儿老师要全面把握教科书的内容和具体要求,做好整合工作,然后制定每一节课讲解哪些内容,形成具体方案,保证按照正确的方向来选择“本土教资”的内容;另一方面,根据方案的条框,挖掘与之相对应的“本土教资”,比如,手工课就要选择“本土教资”中与制作有关的美术类别,包括木雕、拓版雕刻、制作瓷器等,而如果是欣赏课,就可以选择一些幼儿能够理解的内容,以让他们对于“美”有基本的认识,那么具体来讲,“本土教资”包括本地的文化和本地的物品,一是对于本地的文化方面,是本地独有的,包括旅游景观、历史事件、人们生活的习惯等,将这些内容加入到学科活动中,可以讲解本地区祖先的生活情况、特点等,比如,杭州的西湖、刺绣,陕西的黄土高坡、窑洞,东北满族的习惯、清朝的历史等,可以在欣赏课中讲解,也可以让他们根据某一个内容进行绘画,二是对于本地的物品来说,包括本地服饰布料、特有植物等,这样避免一提到幼儿的美术课,就想到铅笔、彩色铅笔、油彩等,将本地特有的“本土教资”物品加入到活动中,让学生学会“发现”,如河南地区幼儿园,老师可以去牡丹园中收集掉落的花瓣,让学生制作花瓣贴画等作品。

(二)幼儿老师对教学的方法和能力予以提升和创新

那么想要使“本土教资”得到理想的结果,幼儿老师必须对教学的方法和能力予以创新,各个老师一定要考虑到幼儿的实际情况,选择正确的方法,比如对于小班的幼儿来说,以使用游戏方法为主,而对于大班的幼儿来说,可以使用情景方法、合作方法等,同时老师一定要注意以正面语言为主,多做表扬,并且要做好评价工作。

总之,幼儿阶段美术学科对于提升幼儿的实际操作能力、活跃头脑、基本审美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正面作用,而在学科活动中,加入“本土教资”的内容,更能得到理想结果,相应人员一定要仔细思考。这里需要强调一点,在运用“本土教资”的时候,一定要注重于学生的安全,比如剪纸内容要使用@头手工剪刀,不能割伤皮肉等。

参考文献:

[1]郑益乐.创新能力从幼儿抓起:谈幼儿美术教育活动中的创新能力培养[J].中国民族教育,2010(6):6-8.

美术教育和学科美术的区别篇9

关键词: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大学生培养

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深化改革,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越来越受到教育部门和社会各界的重视,近年来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然而,目前我国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还处于发展时期,特别是相对落后的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更是处于探索阶段。很多高校缺乏较为系统的课程体系,师资力量不足,教学设备缺乏,不能满足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实际需要。因此,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有条件的高校可将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列为必修课,利用有限的资源尽量满足大学生对提升艺术素质和审美素养的需求,开设特色科目,为少数民族地区的艺术教育积累宝贵经验。

1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独特作用

教育部下发的《全国普通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明确提出:公共艺术课程是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而设立的限定性选修课程,对于提高审美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塑造健全人格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是面对非艺术专业的学生开设的课程,主要通过艺术知识教授,运用多种艺术手段,对大学生进行审美、艺术实践等教育,它具有欣赏性、参与性、实践性,是一种将艺术知识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学生的教育模式。公共艺术教育对高校大学生进行艺术的培养和熏陶,使其得到美的体验、掌握审美的经验,具备良好的艺术素质和审美情趣,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1.1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能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

大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趋于成熟的关键时期,此时对大学生进行正面的引导和教育是十分必要的。而艺术作品的创作和欣赏能给大学生正面、积极的影响,这是因为艺术家在创作作品的时候往往投入了对生活、对社会、对大自然的真挚的情感,这种情感能感染大学生对现实生活和社会美好事物的热爱和珍惜。对大学生进行艺术教育,就是要让他们认识美、发现美、欣赏美、传播美,使他们在公共艺术教育的过程中树立真、善、美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1.2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能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

很多大学生最突出的不足是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主要在于高等教育多年来都以“灌输”的教育方式为主,以教材、教师、课堂为中心,从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扼杀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其次就是专业课程任务过于繁重,大学生基本只在本专业范围内学习活动,忽视了其他学科、专业的学习,从而导致视野狭窄,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创新能力的发挥。法国著名文学家福楼拜曾说过:“越往前走,艺术越要科学化,同时科学也要艺术化。两者在山麓分手,回头又在顶峰汇集。”因此,艺术和科学是相互协调发展的,艺术越来越科学化,科学也越来越艺术化。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可以与其他人文学科交叉融合,形成独特的教学理念和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大学生形象思维、发散性思维、直觉思维、想象力等方面能力的培养,推动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其创新能力的提升。

1.3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能有效促进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随着当今社会的竞争不断加剧,社会关系越来越复杂,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压力也随之加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正承受着严峻的考验。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以“美”的教育为主,优秀的艺术作品能给予大学生美的享受,舒缓大学生的紧张情绪;通过经典作品赏析,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和生活经历,能激励大学生热爱生活,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通过参加艺术实践,让大学生充分展示自我,重塑自我,树立大学生的自信心。因此,大学生心理问题能在公共艺术教育过程中得到解决。

2加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建设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普通高校素质教育中实施美育的重要窗口,这就要求高校必须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高度来认识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要性。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落后,信息相对闭塞,但这里有着深厚的民族文化背景,就也是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要资源,因此,西部地区的高校要利用自身的地域民族文化优势,切实推进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

2.1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目标应具有科学性

要确立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就要将公共艺术教育与专业艺术教育和中小学艺术教育严格区分开。专业艺术教育是培养专业艺术工作者,公共艺术教育则是培养热爱艺术的普通爱好者和欣赏者,是对大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一种形式,不强调艺术技能的掌握,而是通过艺术的熏陶影响大学生的生活方式,潜移默化地使同学们具备良好的审美素质,从而促进大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和中小学艺术教育虽然都是普通艺术教育,但程度上有很大区别。高等公共艺术教育面对的是文化基础较高、思想较成熟的大学生,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更加注重理解艺术作品的内涵,将艺术与专业、人生、情感、社会相联系进行理性的思考。最终目标是促进大学生智慧、人格、人文精神全面发展。

2.2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内容应多元化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课程内容设置应体现综合性与专门性、传统性与现代性、知识性与体验性等方面的融合。公共艺术课程大致有理论知识、作品欣赏、技能实践、文化史论几大类。高校应根据年级不同开设相应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循序渐进开展公共艺术教育,分阶段完成教学目标。如:大一开设《音乐理论基础》、《美术基础》、《中外艺术史》、《书法艺术》等课程作为必修课,要求学生掌握艺术基础知识,熟悉基本技能,了解中外著名艺术家及一些经典名作。大二以讲授和实践相结合开设不同层次的选修课,内容涉及音乐、美术、影视、设计、摄影、动画、书法等,满足不同专业基础、不同爱好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时为具有一定艺术素养的同学开设唱、跳、演、画等内容丰富的艺术技能课,让他们参与艺术实践,亲身体验艺术美,提高自身的艺术表现力以及创造美的能力。还要邀请著名的艺术家到学校以学术讲座的形式为学生讲解艺术发展的最新情况,国内外艺术动态,与学生交流演艺经验和艺术心得,充实学生艺术知识,丰富艺术体验。

2.3将本土民族艺术资源融入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

本土民族艺术资源从狭义上讲就是少数民族地区富有当地民族特色的艺术资源。我认为在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融入本土民族艺术资源不仅可以丰富课程内容,更重要的是对民族文化的继承和民族精神的弘扬。当下一些流行音乐、摇滚、街舞、个性化的服饰等所谓的快餐文化,对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和价值取向起到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作为教育者就应该用传统经典艺术文化和本土民族艺术文化来引导学生,弥补学生审美主体意识的缺失。在少数民族地区,学生与少数民族之间关系会更加亲密,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会吸引他们,优美的欢歌热舞会给予他们亲切感,这些艺术就在他们身边,不知不觉中学生就能深刻地理解“生活就是艺术,艺术就是生活”。少数民族地区的艺术资源十分丰富,如:贵州的侗族大歌;四川的变脸、皮影、川剧;云南红河的海菜腔、丽江的纳西古乐、景洪的傣族歌舞等多个民族的传统艺术。民间乐器有葫芦丝、巴乌、芦笙、象脚鼓、笛子,美术有壁画、蜡染、建筑、民族服饰等等。特别是杨丽萍打造的云南本土文化剧目《云南印象》、《孔雀》、《云南的声音》等更是走出了国门、走向了世界。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把少数民族丰富而优秀的艺术资源融入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中,在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同时,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培养出具有民族意识、民族自豪感、责任感的高素质人才。

2.4公共艺术教育课的教学方法应突出现代化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不能以灌输书本知识和传授技能为主。著名美学家黑格尔曾说过:“艺术的独创性是从对象的特征来的,而对象的特征又是从创造的主体性来的”。为了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人才,在教学过程中就应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鼓励他们主动探索和构建知识体系、学习艺术技能,教师则处于引导和辅助的地位。要大力提高艺术教育教学模式的现代化水平和信息化水平,用先进的教学设备为学生呈现多样的教学资源,拓展学生获取艺术信息的能力,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丰富的学习内容和实践体验。艺术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多媒体辅助教学水平,努力用网上和远程的艺术教育资源为学生授课,使公共艺术教育教学更加现代化、规范化。

3加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教学保障和课程延伸

要扎实有效地开展公共艺术教育必须严格按照国家教育部相关文件规定,从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设置、组织建设、学科建设、制度保障、师资队伍建设、评价机制、实践性教育等方面保障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工作的全面实施。

3.1完善公共艺术教育组织体系和教学规章制度

学校应成立公共艺术教研室,负责全校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学实施和日常教学管理工作。由学校相关部门负责组织开展各类综合性、多样性的公共艺术实践活动,丰富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学校要及时修订各项教学管理制度,把公共艺术教育适时纳入到本科教学体系中,从教学计划、教学质量监控、教学基本建设、教学管理、教学研究等方面对公共艺术教育做规范,从而形成科学完备的公共艺术教育教学管理制度。

3.2加强公共艺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人才培养离不开教育者,师资队伍的水平决定着高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因此,艺术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也成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发展的关键。高校要从公共艺术教育师资队伍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上做工作,不能重传统、热门专业而轻艺术教育。在引进和选用人才时要注意老、中、青搭配,使教师年龄向年轻化发展;要培养中青年学科带头人,让更多年轻的优秀教师担当起学科发展和科学研究的重任;鼓励教师继续深造学习,通过考研、考博,国内外访学等方式不断提高教师的知识水平和艺术修养;要建立公平合理、符合教育教学实际的职称评聘机制,既要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又要提高其科研水平,努力打造一支朝气蓬勃、奋发向上,具有崇高敬业精神和开拓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师资队伍。还可以邀请专业艺术团体和社会上的知名艺术家到学校讲学,聘请一些艺术大师作为学校的客座教授,充实学校的师资队伍和教学资源。

3.3加强开展公共艺术教育活动,达到艺术课程的有效延伸

公共艺术教育要坚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不断拓展公共艺术教育途径。要用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在学校开展高品位、高水平的校园文化活动。逐步形成艺术文化氛围浓厚、崇尚真善美、积极向上的良好的育人环境。要通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真正地让学生在创作和实践中学以致用,使所学的理论知识在实践过程中得以深化,进而达到公共艺术教育培养人才的目的。要以重大喜庆节日为契机,积极开辟服务阵地,丰富活动内容,搭建展示平台,开展主题鲜明,内容健康,高质量、高品位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如:一年一度的艺术节,结合五四青年节、十一国庆节、元旦节等重大节日举办庆祝演出活动,结合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举行送文艺下乡,并使之制度化、常态化。举办摄影、书法、美术、手工艺作品比赛,开展合唱、校园歌手、舞蹈、诗歌朗诵会、戏剧、演讲、辩论等活动,吸引广大学生参与进来,为他们提供适合自身特长和爱好并能很好地展示自我的舞台。在此基础上,选拔艺术水平较高、艺术技能娴熟的学生组成合唱队、舞蹈队、辩论队等参加校内外各类比赛,通过艺术展演活动再次提高学生的艺术水准,建成学校最高艺术水平的学生团队,带动全校校园文化艺术活动的开展。

3.4加强艺术教育的硬件设施建设

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要从理论到实践全方位给予学生培训,才能让学生达到艺术知识的内化。要保证实践教学课程的有序开展,就要求学校配套相应的教学设施,如音乐欣赏多功能厅、形体训练厅、多媒体教室、小型剧场,这样才能满足日常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来感受艺术带来的美的体验。有条件的高校应建造大学生会堂,这样既能满足本校学生进行艺术实践汇报需要又能满足国内外一些专业艺术团体的演出条件要求,从而吸引他们来学校演出,让大学生走近大师,感受经典,这也是一种不可多得的艺术教育形式。

英国赫本・里德曾主张:“艺术应为教育的基础”。因此没有艺术教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艺术教育对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滋养和开发,对陶冶大学生的情操、丰富大学生精神生活是其他学科所不能企及的。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又承担着提高大学生艺术修养、培养创新思维等任务,它就像一把金色的钥匙,能开启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大门,从而促进大学生人格魅力和综合素质的提升。西部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应开创独具特色的公共艺术教育典范,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高素质人才、为西部地区的繁荣和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宋原放.简明社会科学词典[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2:691.

[2][德]黑格尔.美学[m].朱光潜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96:37

[3][德]席勒.美育书简[m].徐恒醇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124汤爱芬.高校

[4]黄小明等.高校艺术教育开发利用本土民族艺术资源的研究[J].艺术百家2005(5).

[5]傅有明.高校艺术教育与大学生全面发展[J].中国高教研究,2003(1).

[6]赵琳.高校艺术教育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广西社会科学,2010(9).

[7]王长喜等.论素质教育中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7(12).

美术教育和学科美术的区别篇10

法国哲学家孔德在其著作《实证哲学教程》中第一次提出“社会学”这一概念,其将社会学定义为以人类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诚然社会学对艺术社会学的产生和发展起了重大的作用,但是艺术社会学对艺术的社会学研究,并非等同于一般社会学从研究艺术现象来为社会学研究提供例证和资料,从而得出社会学结论的做法。艺术社会学对艺术的社会学研究,其目的是探讨艺术与社会之问的复杂关系,考察社会生活中的经济、政治、宗教、道德、科学、文化习俗、社会心理等各种因素如何对艺术现象发生影响,研究艺术作为人类精神掌握世界的方式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把艺术现象放置在社会文化的宏观视野中进行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的考察,为艺术的发展提供某种社会和历史的参照;也要充分关注艺术产品作为人类精神产品的特殊性质,研究艺术生产的特殊规律和艺术的审美特性。[1]

司马云杰的《文艺社会学论稿》中认为艺术社会学是用社会学的先进的理论和观点以及科学的方法来研究艺术的产生、创作、传递等一系列活动与社会各现象间的因果关系,及其所蕴含的的社会本质及其社会职能的一门学科。著名艺术理论家杨晦把艺术与社会的关系形象化地比喻成“公转律”和“自转律”:“文艺好比是地球,社会好比是太阳。我们现在都知道地球有随太阳的公转,也有地球的自转。其实,就是文艺也有文艺的公转律和自转律的。文艺发展受社会发展限定,文艺不能不受社会的支配,这中间是有一种文艺跟社会间的公转律存在;同时,文艺本身也有自己的一种发展法则,这就是文艺自转律。”[2]

二、艺术社会学观念在高等美术教育改革过程中的塑造

(一)充分认识到艺术社会学对高等美术教育改革的研究意义

艺术社会学的研究客体有艺术品、创作者与欣赏者和社会,它们是个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具体而言由社会决定和影响创作者及欣赏者,再由创作者及欣赏者决定和影响艺术品。简而言之,艺术和社会是通过创作者和欣赏者这根纽带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著名艺术史家岑家梧在《论艺术社会学》中提出“百数十年来,艺术社会学者在着重艺术与社会关系的分析研究,指出艺术发展的规律性,使艺术学的研究,逐渐脱离了玄学的范畴,这是这派学者重大的灾献。”他还充满信心地说:“现在艺术社会学,不管它的本身怎样的幼稚,在将来,它终必能采取史精密的科学方法,吸收史进步的学说的精华,而成为真正科学的艺术学,这确是一种趋势!”[3]蔡仪认为,包括艺术社会学在内的艺术学是以美学为基础的,没有美学便没有完全的艺术学;而美学的领域应当包括美的存在、美的认识和美的创造,也就是现实美、美感和艺术美。因此,“艺术学和美学的关系,好像内切的两个圆,艺术学是内切于美学的。”由此决定,艺术社会学的意义“是考察艺术及其产生的社会基础的相对应的关系,和其随社会基础的发展而变化的相关联的规律。”[4]据此可知,艺术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社会的方方面面息息相关的,所以想教好和学好艺术,就必须重视艺术社会学的指导作用,在高等美术教育改革的过程中我们更要充分认识到艺术社会学对高等美术教育改革的重要意义。

(二)严格区分社会学批评与艺术社会学

社会学批评与艺术社会学既有内在的联系,又有明显的区别,所以应该严格区分二者,不要混淆二者。一方面,社会学批评,是指把艺术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来加以考察和研究的批评方法,即是一种艺术批评模式。与社会学批评不同,艺术社会学是将艺术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进行研究讨论的,是用社会学的先进的理论和观点以及科学的方法对艺术的产生、创作、传递等艺术现象进行考察研究的。另一方面,社会学批评是从社会这个大环境对艺术现象各方面的影响和制约关系来考察研究艺术现象,从艺术作品、艺术家个人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中来考察研究艺术作品,从而在揭示艺术现象与社会生活的相互依存的联系关系中体现出的社会学批评的广阔视野。艺术社会学是把艺术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从社会生活的角度对艺术进行宏观的、整体的、综合的研究。由此可见,在高等美术教育改革中,高等美术教育应当立足于使学生在美术学习中,从社会生活的视野对所学习和创作的艺术作品和一系列的艺术现象进行宏观、综合地学习研究。

(三)摒弃“庸俗社会学”的影响

中国艺术发展史上,中国艺术理论界由于对庸俗社会学缺乏清醒的辨析能力,曾一度错把庸俗社会学的主要理论家弗里契视为“马克思主义艺术学之指导者”,庸俗社会学在中国艺术发展历史中产生了相当大的负面影响,中国艺术发展受到庸俗社会学的干扰和影响是相当严重的。我们所说的艺术社会学立场与庸俗社会学是有根本区别的。艺术社会学是建立在一种综合和包容的立场上,探讨艺术与社会之间的各种复杂关系,研究艺术作为人类精神掌握世界的方式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在高等美术教育中如何摒除庸俗社会学对高等美术教育影响的同时,如何正确加强艺术社会学的学科建设是至关重要的。

三、艺术社会学视野下的高等美术教育改革对策

(一)注重学生关注生活,加强生活体验的培养

艺术社会学认为艺术现象与社会生活是密切联系的,二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互动关系,例如艺术与经济、政治、哲学、道德dylw.net、宗教等的关系。在进行高等美术教育改革时,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到艺术现象产生与发展的社会条件和社会背景,艺术现象的社会功能,艺术现象的艺术价值的标准和取向,艺术社会过程中的艺术生产、传播和消费等一系列活动的完整整体的各个环节。因此,在高等美术教育活动中应注重对学生关注生活,加强生活体验的培养。高等美术教育应当以对生活的切入来极大地丰富学生个体的经历和体验。从一定程度上可以说,离开了生活,体验就无法生成。如果高等美术教育中,老师对美术知识与技能技巧的传授得不到学生个体经验的认同,那么学生在这样的高等美术教育中所学习到的相关的美术技能技巧就只能停留于技术层面本身,由于缺乏生活的体验,与社会生活脱节,学生创作的美术作品就会相应地缺乏艺术生命力。

(二)注重高等美术教育的包容性和多元化

美国的小威廉姆e多尔在其著作《后现代课程观》提出:教育和文化两个方面,前者可自然称之为教育联系,指课程中的联系赋予课程以丰富的模体或网络,后者也可自然地称之为文化联系,指课程之外的文化或宇宙联系,这些联系形成了课程赖以生存的大的模体,两者相互补充。[5]艺术社会学强调艺术现象与社会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其在揭示艺术与社会诸多因素的关系时,把艺术活动当作多种因素的复合整体,重在宏观研究和整体性考察。这就要求高等美术教育改革中要注重高等美术教育的包容性和多元化。高等美术教育的包容性和多元化不但是指教育内容、方式和类型的繁多,而且也包含着“求同存异”、“包容并蓄”等教育理念和思想。高等美术教育应当是一种综合的教育,高等美术教育的课程改革应主要以综合性为原则,从传统的分科走向综合的发展,实现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和融合,建构起综合的学科门类。高等美术教育的课程改革还应当注重美术学科内容的综合,将“工艺美术、现代设计”与强调审美的精神功用的“纯艺术”结合起来。老师在高等美术教学过程中应该尽可能多的为学生提供思考和讨论的空间,并积极地引导学生从一点出发多点结果的多元或从多点出发以多点结果的多元地进行思考和学习。

(三)注重高等美术教育形式与内容的和谐

艺术的理想就是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使二者之间达到一种和谐的状态。伟大的艺术作品不仅仅在于形式,而是期望艺术作品的形式能够体现和表达更为广阔丰富的社会人生意义。艺术形式有其相对独立性,如果不是结合着社会现实而一味地追求形式的创新,那么其就很有可能流于成为一种空洞的形式,所以成功的艺术作品中,形式与内容是不可分的。艺术社会学的转向就是从对形式技巧的讲究转向对内容意义的追求。简而言之,艺术作品的形式是完成了的内容,内容是具有形式的社会。综上所述,在对高等美术教育进行改革时,我们应当注重高等美术教育形式与内容的和谐,即在进行高等美术教学时,要培养学生具有既要注重艺术的形式创新,又要注重艺术的内容丰富的思维。

(四)注重高等美术教育方式的革新

在高等美术教育中,我们应当注重对教学方式的革新。在美术课程设置上,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教育目标,改变过去以美术知识、技能为内容标准,而以素质教育为依据,开设社会学、生态学、心理学等相关课程,从而确保学生具有更为全面合理的文化素养。在教学活动中,老师也应当有意识地进一步增强美术dylw.net理论知识的传授,提高学生的美术理论知识,从而促进学生的知识结构更为完整和合理。老师还应当有意识地通过各种教学方式,如电影、电视、录像、参观、访问、旅游等方式,引导学生更为直观的体验生活和大自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鉴别、判断,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自身的审美能力。学校还可以多鼓励学生走出校门,参加一些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例如学校与社区携手,鼓励学生多参加一些社区的保护与美化环境的活动,既可以对社区的发展作出贡献,又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以感受、观察、体验等学习方法,进行自主的学习。

总之,艺术社会学是用社会学的先进的理论和观点以及科学的方法来研究艺术的产生、创作、传递等一系列活动与社会各现象间的因果关系,及其所蕴含的的社会本质及其社会职能的一门学科。其把艺术现象放置在社会文化大背景之下进行多方面、多层次的考察,充分关注艺术产品作为人类精神产品的特殊性质。在研究艺术社会学对我国的当代高等美术教育改革的重要性的基础上,笔者认为我国现阶段的高等美术教育改革,应当更加注重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促进学生的知识结构更为完整和合理,要充分认识到艺术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关系,更为强调学生与社会生活的更多地接触,使我国高等美术教育成为一种综合全面的美术教育。

参考文献:

[1]宋建林.艺术社会学的学科定位及现代形态问题[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3(4):12.

[2]杨晦.杨晦文学论集[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248.

[3]岑家梧.中国艺术论集[C].北京:考古学社,1949: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