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竞争力分析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25:55

核心竞争力分析方法篇1

关键词: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集对分析综合评价模型;指标体系

abstract:somerelatedscholarshaveeverstudiedtheproblemevaluatingthecorecomptitivenessofinsuranceenterprise.theirreachersaremainlyabouthowtodesignindexsystemandfuzzymulti-indexevaluation.thisarticleusesthesetpairanalysismethodtoevaluatethecorecomptitivenessofinsuranceenterpriseandprovidethecomprehensiveevaluationofcorecomptitivenessonthebasisofresearchingtheindexsystem.provideanewavenueforthecorecomptitivenessofinsuranceenterprise.

keywords:insuranceenterprise;corecomptitiveness;thespamodelforthecomprehensiveevaluation;indexsystem

1引言

随着我国加入wto,国内保险企业进入保险全球化的行列,在这个经济全球化的市场格局中,我国保险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就是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普拉哈拉德和哈梅尔从企业核心能力的角度研究了企业建立竞争优势的问题,他们认为,企业的核心产品与核心能力是企业增强竞争力、从而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1]。施建祥、赵正堂从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特征方面分析了核心竞争力的五大功能,提出制定量化指标评价体系[2]。余明江、简金平构建了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给出了一种模糊物元综合评价模型[3]。

本文是在分析评价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所考虑的指标体系基础上,将集对分析理论[4]引入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与分析中,为保险企业的定量分析提供一种新的途径。

2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指标体系建立

基于对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及特征的分析,结合当前我国保险企业的实践,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指标可分为两类: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这些指标分别基于三个层面:保险企业现有的竞争能力、保险企业潜在的竞争能力和保险企业未来的竞争能力。

在综合考虑保险企业的运营活动的前提下,将保险企业按投资运营能力、风险控制能力、策略规划等指标展开进行评价,以此作为目标矩阵来评价保险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表1)。

表1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指标体系

序号一级指标二级指标

1a1投资运营能力a11主营业务带给企业的收益贡献率

a12开拓新市场能力

a13保险资金运用率

a14投资收益率

2a2风险控制能力a21偿付能力

a22财务稳定系数

a23市场占有率

a24新技术年吸收转化率

3a3策略规划a31流程设计的规范与合理性

a32高层领导的战略思维能力

a33信息化网络建设投入率

4a4创新力a41新险种开发比率

a42新产品产值率

a43业务品种更新率

5a5市场环境及内部运营a51顾客忠诚度

a52产品赞誉度

a53企业凝聚力

表1中a31为定性指标,由专家评价和调查问卷完成;其余指标为定量指标,根据余明江,简金平定义的计算公式如下:

a11主营业务带给企业的收益贡献率=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企业的总营业收入;

a12开拓新市场能力=新经营领域合计营业收入/营业总收入;

a13保险资金运用率=投资总额/全部资产总额;

a14投资收益率=投资收益/投资总额;

a21偿付能力=净保费/股东权益;

a22财务稳定系数=保险赔偿额的均方差;

a23市场占有率=一个保险企业拥有的经营资源价值数/同业业务总量;

a24新技术年吸收转化率=上市产品所包含的新技术/企业所掌握的新技术总数;

a32高层领导的战略思维能力=正确的决策数目/每年投资决策数目*100%;

a33信息化网络建设投入率=某时期用于信息化网络建设投入总额/某时期企业保险产品销售总收入;

a41新险种开发比率=(在研险种数+储备险种数+新险种投产数)/现有开发险种总数;

a42新产品产值率=同期内新产品的总产值/一定时期内全部产品的总产值;

a43业务品种更新率=一定时期内保险业务品种的种类/新增业务种类;

a51顾客忠诚度=100名顾客购买本企业某险种产品数量/100名顾客从其他同类产品供应处购买同险种产品数量;

a52产品赞誉度取决于保险公司对社会、对客户的贡献程度,由“对企业产品依赖或有好感的人数/对企业产品认知的人数”来衡量;

a53企业凝聚力=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

3保险企业集对分析指标评价模型

3.1集对分析概述

集对分析(setpairanalysis,简称spa)理论[4]是赵克勤于1989年提出的系统工程分析方法。其基本原理是:将被研究的客观事物的确定性联系和不确定性联系作为一个系统研究,分析其内在的同异反关系,建立联系度表达式:

式中:n——集对特征量;

s——集对中相同的特征量;

p——集对中相反的特征量;

f——集对中既不相同又不相反的特征量,f=n-s-p;

i——差异度标识,i[-1,1];

j——对立度标识,一般j=-1。

而,,分别称为组成集对的两个集合在问题背景下的同一度,差异度,对立度。集对同一度是指定问题背景下趋同程度的一个刻画。

3.2评价模型

3.2.1评价矩阵

设所评价对象为a1,a2,...,ap共p个保险企业,每家企业有a1,a2,…,am共m个一级指标,ai企业的一级指标ai对应的二级指标属性值为dij(i=1,2,…,m;j=1,2,…,n),则基于集对分析同一度的多目标方案评价的决策矩阵d:

d={dij}(i=1,2,…,m;j=1,2,…,n)

理想方案a0=(d01,d02,…,d0k,d0n)

其中d0k为a0方案第k个指标的值,其大小为d矩阵中第k个指标的最优值。

用决策矩阵的指标值dij分别与理想方案a0中对应的指标值d0j相比较,比值用cij表示,这样可形成被评价保险企业与理想方案指标不带权的同一度矩阵h:

h={cij}(i=1,2,…,m;j=1,2,…,n)

其中,元素cij称为被评价保险企业指标值dij与a0对应指标d0j的同一度,有:

cij=dij/d0j

cij表示被评价保险企业对理想方案的相同程度,1-cij表示被评价保险企业对理想方案的对立程度。

3.2.2由指标的判断矩阵求各指标的权重

根据9位标度法[5],求得判断矩阵mi={bij}(i,j=1,2,…,n),其中bij为各二级指标值aij间的相对重要性,其值在符合一致性检验的前提下由专家打分确定,其中bii=1,bij=1/bji。

用wij(i=1,2,…,m;j=1,2,…,n)表示二级指标aij的权重值,其中:

(1)

bi=(i=1,2,…,n)(2)

用wi(i=1,2,…,m)表示一级指标ai的权重值。根据9位标度法,求得判断矩阵m={uij}(i,j=1,2,…,n),其中uij为各一级指标值ai间的相对重要性,其值在符合一致性检验的前提下由专家打分确定,其中uii=1,uij=1/uji,其中:

(3)

ui=(i=1,2,…,n)(4)

3.2.3综合评价

评价保险企业ai与理想方案a0的带权同一度矩阵r:

r=h×wt

二级指标对应的ri中的元素aij(i=1,2,,,m)就是第i个评价保险企业的二级指标与理想方案a0的同一度。用ri表示一级指标对应的ai指标属性值:

ri=(i=1,2,…,m;j=1,2,…,n)(5)

根据同一度矩阵ri中aij值大小确定出p个被评价保险企业一级指标属性值ri优劣次序,ri值大者说明某家保险企业在该一级指标方面表现为优。

再由:r=(i=1,2,…,m)(6)

确定p个被评价保险企业的优劣次序,r值大者为优。

3.3应用举例

基于表1指标体系,通过对某一地区三家保险企业的调查,得到评价的指标值如表2。

表2评价方案指标值

a1a2a3a4a5

a11a12a13a14a21a22a23a24a31a32a33a41a42a43a51a52a53

a10.750.090.300.0531.230.138520.350.01570.850.150.230.650.572.30.20.39

a20.650.0750.250.0740.640.214750.250.02360.900.170.170.730.411.50.150.53

a30.800.0870.350.0650.940.156320.450.01350.750.190.300.680.601.90.170.47

表2即为决策矩阵d,则理想方案a0为:

a0=(0.75,0.09,0.30,0.053,1.23,0.13852,0.35,0.015,7,0.85,0.15,0.23,0.65,0.57,2.3,0.2,0.39)

以指标a1为例,得到其下对应的二级指标同一度矩阵:

两两比较指标的重要程度,得到判断矩阵:

由公式(1)、(2))得二级指标的权重值为:

a1:(0.3340.1670.1670.334)

同理可以得到:

a2:(0.3340.3340.1670.167)

a3:(0.2500.5000.250)

a4:(0.2500.5000.250)

a5:(0.2000.4000.400)

对于一级指标,两两比较指标的重要程度,得到判断矩阵:

由公式(3)、(4)得一级指标权重值:

(0.2880.1830.2880.1830.058)

由公式(5)、(6)得:

a1:r1=0.334×0.9375+0.167×1+0.167×0.8571+0.334×0.7162=0.8625

r2=0.334×1+0.334×0.6450+0.167×0.7778+0.167×0.6522=0.7882

r3=0.250×1+0.500×0.9444+0.250×0.7895=0.9196

r4=0.250×0.7667+0.500×0.8904+0.250×0.9500=0.8744

r5=0.200×1+0.400×1+0.400×0.7358=0.8943

r=0.288×r1+0.183×r2+0.288×r3+0.183×r4+0.058×r5=0.8694

同理可以得到:

a2:r1=0.8638;r2=0.7676;r3=0.9380;r4=0.8125;r5=0.8304

r=0.8562

a3:r1=0.9558;r2=0.7597;r3=0.8452;r4=0.9658;r5=0.8599

r=0.8843

因此,甲:r=0.8694;乙:r=0.8562;丙:r=0.8843。

于是得到以下综合实力排序:丙甲乙

说明在三家保险企业中,丙企业综合实力最强,乙企业最弱。

4结语

本文运用集对分析方法,对三家保险企业的企业核心竞争力进行评价,得到了较好的评价效果,说明该方法在保险行业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可作为保险行业发展和评价的理论基础,为该行业的综合评价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prahalad,c.k.andg.hame1.thecorecompetenceofthecorporation[j].harvardbusinessreview,may-jan,1990

[2]施建祥,赵正堂.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现代财经,2003(8):22-24

[3]余明江,简金平.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钢陵学院学报,2004(3):14-16

核心竞争力分析方法篇2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与战略管理会计的内在联系

(一)战略管理会计可以提升基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战略决策力和战略执行力企业核心竞争力作为一种无形资产,在我国财务会计体系中很难准确的进行披露,而战略管理会计侧重于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服务,并且能与企业发展中的各个管理层次相结合,通过运用各种财务和非财务信息为企业战略管理提供信息支持,帮助企业做出正确的战略决策,从而综合提升企业的战略决策能力。制定一个战略远比执行一个战略容易。执行力是任何其他人不能代替的,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关键,但“执行力不力”是我国企业的通病。战略管理会计有助于企业制定规范战略,明确业务的流程,使企业执行者保持严谨的态度,按照执行方向果断执行下去,从而使企业优先配置执行资源,提升企业的战略执行力。

(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是制定合理的战略目标一个科学而完整的发展战略目标的制定,及其切实可行的实施,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必要条件和基础。制定战略管理会计的目标正是立足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和全局利益,权衡风险与报酬,考虑货币时间价值,有利于企业长久而持续的发展,所以战略管理会计的最终目标与企业的总体战略目标具有一致性。

(三)战略会计的外向性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保障战略管理会计站在战略的高度,关注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提供了超越会计主体范围的更广泛、更有用的信息。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战略管理会计正是紧盯市场,充分了解竞争对手,将本企业的战略决策分析方法应用于外部竞争对手、顾客和供应商等,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从而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提供重要保障。

二、基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体系构建

(一)市场竞争层这是企业竞争力的表层,体现了不同企业竞争力强弱,使企业能够在新产品开发和创新等方面保持领先地位。作为战略管理会计的运用层,主要针对竞争对手的选择、市场占有分析等内容,做出战术性安排,维持短期竞争优势,是企业战略规划和决策通过运用层面得到执行,并获得结果的体现。

(二)战略实施层这是企业竞争力的中层,对企业战略远景规划的解释与执行,决定了竞争力衡量指标的分值。该层次作为战略管理会计功能的实现,将企业的战略规划进一步细化,使其变得更加具体和可操作。具体表现为管理层次与管理方式的确定、预算管理、价值链分析、绩效评价、生产组织、成本优化等,这与企业核心能力的建设密切相关。

(三)战略规划层这是企业竞争力的深层和核心。决定了企业竞争力的持久性――即企业核心竞争力。在该层面上,战略管理会计主要作用是通过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分析,帮助企业决策者确定企业的发展战略,包括企业发展的远景目标、产业方向的选择、组织结构的再设计、企业价值的自我设定等。

三、基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实施

(一)制定有效的战略目标正确的目标是系统良性循环的前提条件,战略管理会计的目标对战略管理会计系统的运行也有着同样意义。构建以企业核心竞争力为基础的战略管理会计,其最终目标就是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获得持续竞争优势是企业持久生存与发展的关键。

(二)选择特定的会计处理方法以核心竞争力为基础的战略管理会计,除传统方法之外,还应选择一些切实可行的符合的特定方法。

(1)竞争对手分析法。竞争对手分析法就是通过对市场状况及其竞争对手的分析来考察企业的竞争地位、未来行业发展状况和市场发展趋势,以做出企业未来发展的战略决策。首先应确定竞争对手是谁。明确自己的竞争对手,才能在细分市场中找到自己的合理定位,包括当前及潜在的竞争对手。其次是明确竞争对手的目标,对竞争对手的优劣势进行准确分析。不同的竞争对手以及同一竞争对手不同发展阶段。其目标不尽相同。通过分析对手的优劣势,了解竞争对手可能采取的竞争手段,以帮助企业确定应对措施,这是企业确定竞争分析、寻求抗衡点的关键所在。最后分析竞争对手竞争策略。企业要清楚竞争对手的成本领先策略、差异化策略等,熟知竞争对手在遇到新的竞争时的反应力度和强度。竞争对手分析法有助于企业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并预测竞争对手的进攻,抓住竞争对手的错误和劣势所带来的机遇,在竞争中保持优势。

(2)作业成本计算法。作业成本法是以作业为中介,确定成本动因,把资源成本归集到作业上,再把作业成本归集到相应的成本对象上,以便计算出成本对象的真实成本。它不仅拓展了成本核算范围,也改进了成本的分摊方法;既提高了成本计算的正确性,又提供了更明细化的成本资料。作业成本计算法实现了成本计算与成本控制的结合,优化了业绩评价标准,是企业内部管理的一种重要方法。

(3)价值链分析法。价值链分析法是一种寻求确定企业竞争优势的工具,即运用系统性方法来考察企业各项活动和相互关系,从而找寻具有竞争优势的资源。包括纵向价值链分析和横向价值链分析。纵向价值链可以通过购销活动实现企业与供应商和顾客之间的价值链的相互联系。比如从原料投入到最终产品的形成期间所有价值转移和增值环节构成的纵向价值链。战略管理会计通过战略性成本计算和定价,借助于预算的方式分析纵向价值链,为企业的价值链整合提供服务。横向价值链分析是对一个产业内部的企业之间的相互作用分析,可以找出企业和竞争对手在各价值链环节上成本和价值的差异,为企业改进和创新提供指导。战略管理会计运用竞争对手会计对有关竞争对手有价值的信息进行及时披露并加以分析,从而引导本企业的战略发展方向。

(4)平衡计分卡法。平衡计分卡是指在制定企业的战略发展指标时,要综合考虑企业发展过程中的财务指标和一系列非财务指标的平衡,不能只关注企业的财务指标,包括了财务、顾客、企业内部流程和企业学习与成长四个方面。财务方面是最终目标,顾客方面是关键,企业内部流程是基础,企业学习与成长是核心。战略实施能力决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平衡计分卡是实施战略的重要工具。

(三)完善战略管理会计主要内容以企业核心竞争力为基础的战略管理会计,应以战略管理的高度作为出发点,保证企业持续长久的竞争优势和核心竞争力,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点:

(1)战略决策分析。企业战略的制定及实施的信息,不仅包括企业内部信息,而且还包括与外部环境相关的信息。通过对各种信息的分析,企业可以把握当前和未来所面临的外部机会与威胁以及内部的优势与劣势,以便企业制定出可行的战略目标。以核心竞争力为基础的战略管理会计要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为出发点,从企业内外部收集相关信息,运用特定的方法进行系统分析,制定可行的战略目标,为企业管理当局决策服务。

(2)战略成本管理。战略成本管理主要从战略的角度来研究影响成本的各个环节,通过价值链分析、竞争对手分析和成本动因分析等方法,进一步找出降低成本的途径,最终实现以相等的成本提供较高的顾客价值或以较低的成本提供相同的顾客价值这一长远目标,逐渐培养企业核心竞争力。

(3)战略决策实施。企业战略决策目标确定后,就应很好地贯彻落实和实施。战略管理会计要围绕战略目标进行展开,除包括取得竞争优势,反映顾客、竞争对手和其他战略性因素外,也要把风险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技术管理、后勤服务等活动纳入整个系统中来。

(4)战略性业绩评价。从战略管理的角度看,业绩评价是连接战略目标和日常经营活动的桥梁。良好的业绩评价体系可以将企业的战略目标具体化,并且有效地引导管理者的行为。战略业绩评价包括财务与非财务业绩指标的评价。战略管理会计以提升核心竞争力为基础,将战略思想贯穿于企业的业绩评价之中,通过对竞争对手的分析,运用财务和非财务指标,利用战略性业绩评价以保持企业的长期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姚春芸:《企业核心竞争力与战略管理会计的辩证关系》,《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年第18期。

核心竞争力分析方法篇3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战略管理会计;平衡计分卡

20世纪90年代以来,核心竞争力已成为战略管理理论研究的热点问题。而战略管理会计是对传统管理会计的发展,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更是管理会计为企业战略管理服务更好的系统。战略管理会计在我国的研究还只能说是刚刚起步,其理论体系在我国尚处于进一步研究探索中。笔者拟将核心竞争力理论融入战略管理会计的理论中,对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的目标、基本思想、方法及主要内容进行一些探讨。

一、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的目标

由系统论可知,正确的目标是系统良性循环的前提条件。因此,战略管理会计的目标对战略管理会计系统的运行也具有同样意义。我们应明确战略管理会计的目标,战略管理会计的目标可以分为最终目标和具体目标两个层次。

笔者认为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的最终目标是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获得持续竞争优势、谋求企业持久的生存与发展。这个目标比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更具体、更直接,更能体现战略管理的特点。持续的竞争优势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波特认为,企业的战略目标要定在取得竞争优势上面。竞争优势是相对于竞争对手而言的。企业如果不能在各项指标的对比中确立并发展自己的优势,企业就会被竞争对手挤垮。在众多的指标中,关键的是市场份额、价格和成本。这是企业产品或服务质量、管理能力、员工素质的综合体现。市场份额是市场细分化以后的细分市场占有率,价格是具体产品的收益标准,成本的内容较复杂,涉及到引起成本发生的许多成本动因。通过全面广泛、深入细致的指标比较,来寻找和创造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而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是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保证。因为核心竞争力能为顾客带来较大的最终用户价值,不易被竞争对手模仿,能够为企业提供一个进入多种产品市场的潜在途径。

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的具体目标是为企业战略管理提供主要的决策信息,这种信息不仅包括财务信息(如竞争对手的价格、成本等),更重要的是提供有助于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非财务信息(如市场需求量、市场占有率、产品质量、销售和服务网络等)。提供多样化的会计信息,既能适应企业战略管理和决策的需要,也改变了传统会计单一的计量模式。

二、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的基本思想

从服务于企业整体战略管理的角度来研究,确定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的基本思想至少要考虑到:既要体现战略管理会计的最终目标,又要反映战略管理会计的本质特征。

(1)顾客价值思想。由于竞争激烈,因此谁能赢得顾客,谁就赢得了经营的主动。顾客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充分挖掘顾客的价值,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战略管理会计的主要任务。如果在企业战略管理和战略管理会计中没有持续竞争优势、核心竞争力的思想,任何企业就不可能长久地赢得顾客。企业应建立以顾客为导向的经营理念及实现这一理念的经营方式、业务流程和相关的管理体系。企业只有真正能为顾客创造价值时,它才拥有与众不同的竞争优势,这也是基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管理会计区别于传统管理会计的一个重要特征。

(2)战略成本思想。成本领先观念是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的核心,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成本领先是企业永远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一个没有成本优势的企业是不可能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所谓战略成本思想并非简单地看作绝对成本的降低,而是指将企业的战略思想和措施运用于具体成本管理领域和管理方法之中,要求成本管理与企业的战略思想相匹配,如寿命周期成本、优势成本、差异化成本、客户成本和质量成本等一系列战略思想下的成本理念。同时,战略成本思想必须要考虑如何将成本管理措施融合到企业长久的持续发展规划之中,针对成本发生的价值链进行设计,从根本上改变公司成本结构,通过成本优化措施的实施来确保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3)适应环境思想。现代企业处在一个经济全球化、竞争激烈、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环境下,如果不能从战略角度全方位、远视角地分析问题,很容易被淘汰出局。我们往往将目前复杂多变和竞争激烈的环境称之为“新经济环境”。企业战略规划必定是一种动态的程序,决不可能是静止和僵化的,任何战略定位、价值链管理、竞争对手分析、客户满意度、差异化战略的运用,都是在环境变化下所做最优选择的结果,而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

(4)战略定位思想。由于资源有限,企业不能在任何方面都做到十分完美,这就要求企业从外部环境和客户需求出发,分析自己存在的优势和不足,为企业确定发展战略提供信息。正确的战略定位思想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包括企业在战略管理思想指导下的企业发展规划、市场份额、合理定价、质量成本和客户满意度,等等。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为企业战略管理提供信息、保障和支持,就是以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为出发点。

(5)有效控制和评价思想。我们要认识到,战略实施能力也是核心竞争力。面对更为复杂多变的严峻竞争形势,我国企业越来越重视战略管理,希望通过制定明确清晰的发展战略,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但又因为不能快速有效地实施发展战略,而丧失持续发展动力。战略实施能力的提高成为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

三、基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的基本方法

为使战略管理会计理论在企业会计实践中得到成功应用,还须有一定的方法加以保证。除传统的分析、决策、控制方法外,价值链分析、作业成本法、竞争对手分析等是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的新方法。

1.平衡计分卡。平衡计分卡作为一种战略实施和战略学习系统,包括财务、客户、内部业务流程、学习和成长4个方面,其中,财务方面是最终目标,客户方面是关键,企业内部流程是基础,企业的学习与成长是核心。计分卡的4个方面兼顾了企业的长期与短期目标、理想的结果与现实结果的驱动因素,把企业能力的成长作为突出问题揭示出来,力求通过对顾客价值的关注,促进企业内部业务流程的改善,加速企业的学习和成长,获得客户青睐和竞争优势,最终实现良好的财务目标。可以说,战略实施能力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平衡计分卡是实施战略的重是工具。

2.价值链分析。价值链分析(ValueChainanalysis)是以价值链作为分析工具,确定企业的价值链,明确各价值活动之间的关系,找出价值链的关键环节,并通过价值链的重构,提高价值链的创造效率,降低企业的成本,从而获得成本优势,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把价值链分析作为基于企业核心竞争力战略管理会计的基本方法,是因为价值链分析在分析企业内部优缺点和外部压力及机会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价值链分析的重要意义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首先,分析企业内部价值链各环节之间的关系,可以优化企业经营过程。例如,通过正确分析购买原材料质量和产品废品之间的关系,可以正确确定采购原材料的质量和价格标准,最大程度减少企业损失。其次,通过将企业价值链和供应商、顾客价值链连接在一起分析,可以改进企业的产品生产、技术和方法等。例如,企业可以通过和供应商、顾客合作,由供应商提供新材料,企业运用新工艺,生产出新产品满足顾客新需求。再次,通过将企业价值链和竞争对手价值链进行对比分析,可以找出企业和竞争对手在各价值链环节上成本和价值的差异,为企业改进和创新提供指导。

3.作业成本计算法。作业成本计算法(activity-basedcosting,简称aBC)是根据“生产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的观念,把企业的整个经营过程划分为不同的作业,不同的作业活动会产生不同的作业成本动因。企业依据资源耗费的因果关系进行成本分析,即先按作业对资源的耗费情况将成本分配到作业,再按成本对象所消耗的作业情况将作业分配到成本对象。同时,通过对所有与产品相关联作业活动的追踪分析,为尽可能消除“不增值作业”,改进“增值作业”,优化“作业链”和“价值链”,增加“顾客价值”提供有用信息,促使损失、浪费减少到最低限度,提高决策、计划、控制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最终达到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盈利能力,企业能持久地生存和发展的目的。

4.竞争对手分析。竞争对手分析是与收集竞争对手信息相关的一种活动,是制定战略决策的一种基本工具。主要是从市场的角度,通过对竞争对手的分析来考察企业的竞争地位,为企业的战略决策提供信息。竞争对手分析主要涉及以下几个问题:(1)竞争对手是谁;(2)竞争对手的目标和所采取的战略措施及其成功的可能性;(3)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和劣势;(4)面临外部企业的挑战,竞争对手是如何反应的。竞争对手分析不是一个简单的收集信息的过程,而是一个理解竞争对手的过程。竞争对手分析有助于预测竞争对手的进攻,又可以抓住由于竞争对手的错误和劣势所提供的机遇,使企业在竞争中保持优势。

四、基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的主要内容

因为企业管理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因而,为之服务的战略管理会计的具体内容也就十分复杂。战略管理是由战略制定、战略实施和战略评价3个环节构成的一个过程。由于企业环境的不断变化,为了使企业的战略与环境相适应,这3个环节需要周而复始地进行,从而形成战略管理循环。以战略管理循环为依据,笔者认为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的基本内容应当包括以下方面:

1.战略决策分析

战略决策分析包括2个方面,一是企业外部环境分析(包括宏观、行业、竞争环境分析)和企业内部资源条件分析。通过分析,企业可以把握当前和未来所面临的外部机会与威胁以及内部的优势与劣势,以便企业制定出可实行的战略目标和能够抓住机会、回避威胁、发挥优势、克服劣势的战略。二是采用各种技术方法,为企业提供各种备选战略方案,并对备选战略方案进行评价,最终帮助企业确定最佳战略目标和实现战略目标的战略方案的过程。战略决策分析应包括公司总体战略、竞争战略(战略事业部战略)、职能战略的决策分析以及长期投资决策分析。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要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为出发点,从企业外部和内部收集各种相关信息,运用战略管理会计进行系统分析,以此为基础提出各种可行的战略目标,供企业管理当局决策时参考。

2.编制战略预算

企业战略目标和战略确定后,要使之得以实施与落实,还要落实资源,这就要编制预算。战略管理会计系统要发挥整体的控制和评价功能,必须要建立完备的战略预算。传统管理会计的预算编制着眼于初期的内部规划和动作,以目标利润作为编制预算的起点,所编制的销售、生产、采购、费用等预算与战略目标没有任何关系,有时甚至与战略目标背道而驰。战略管理会计要围绕战略目标编制预算,以最终取得竞争优势,反映顾客、竞争对手和其他战略性因素,其预算所涉及的范围也不局限于反映顾客、竞争对手和其他战略性因素,也不局限于供、产、销等基本活动,而要把人力资源管理、技术管理、后勤服务等活动都要纳入预算体系中。

3.战略成本管理

成本管理是一种对投资立项、研究开发与设计、生产、销售进行的全方位监控的过程,而成本管理能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战略成本管理产生于20世纪80-90年代的西方发达国家。它是以现代成本管理观念(成本效益观念、战略管理观念、系统管理观念和成本动因管理观念)为基础,以基本竞争战略为导向,以培育企业竞争优势为目的的一种新型成本管理模式。与传统的成本管理相比,战略成本管理主要是从战略角度来研究影响成本的各个环节,从而进一步找出降低成本的途径。战略成本管理的基本范围应是对整个经济寿命周期成本的管理,是全员、全面、全过程的统一,要从整个物质世界的循环过程来看待成本耗费以及补偿,以便实现可持续发展。

4.战略业绩评价

所谓战略业绩评价,就是在企业战略目标和战略的指导下,以促进战略的实施和战略目标的实现为目的而对战略实施活动开展的业绩评价活动。传统管理会计的业绩评价指标一般采用投资报酬率指标,只重结果,不重过程,忽略了相对竞争地位在业绩评价中的作用。而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主要从提高核心竞争力的角度来评价业绩,将业绩评价指标与战略管理相结合,根据不同的战略,确定不同的业绩评价指标。如采用低成本战略,评价指标应着重内部制造效率、质量改进、市场占有率等。如采用产品差别战略,则应着重新产品上市的时间、新产品收入占全部收入的比率等指标。

战略业绩评价是一个过程,包括以下步骤:决定必须评价的业绩;建立业绩标准;测定实际业绩和将实际业绩与标准进行比较,揭示差异,并分析原因。战略业绩评价包括财务与非财务业绩指标的评价。对于责任中心财务业绩指标的评价,可以采用传统的责任会计方法;对于责任中心非财务业绩指标的评价,则要以我们编制的分级平衡计分卡为依据,通过统计等手段收集数据,并定期编制报告(可以与责任会计定期编制的财务业绩报告合并编制),做出业绩评价。总之,战略管理会计的业绩评价需要在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之间求得均衡,既要肯定内部业绩的改进,又要借助外部标准衡量企业的竞争力,既要比较企业战略的执行结果与最初目标,又要评价取得这一结果的过程。

总之,核心竞争力理论已经渗透到战略管理会计的各个方面,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将成为企业培育核心竞争力的支持平台。

参考文献:

[1]胡玉明.21世纪管理会计主题的转变[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1,(1).

[2]迈克尔·波特,著.陈小悦,译.竞争战略[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

核心竞争力分析方法篇4

根据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企业竞争者的情况、企业自身的条件进行调查分析,创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获取企业竞争优势的战略会计即为战略管理会计。根据研究发现,为保持企业长久的发展,以下因素是企业必须考虑的内容:客户的满意度;产品或服务在市场所占比重;产品或服务的质量;企业的创新技术;良好的业绩。而上述内容正是构成核心竞争力的必要因素。而战略管理会计所研究的范畴正是上述主要内容。因此,为提升服务业企业核心竞争力,应该战略管理会计与核心竞争力的共同点联系起来,寻求特定的方法,结合两者的特征,以期提升服务业企业核心竞争力。

二、战略管理会计与核心竞争力的对应性分析

企业的竞争优势一般是建立在物质资源之上的,这些资源主要包括:资金、设备、劳动力、生产资料、流通渠道等,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可以帮助企业创造价值,降低成本,每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都是不同的,核心竞争力是不能仿制的,它是难以替代的。结合服务业企业的业务特性,可以归纳出服务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显性元素主要包括:战略成本元素:信息资源元素;组织及人力资源元素。这些元素与战略管理会计中的主要研究内容一一对应,因此通过战略管理会计的方法来提升服务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成为一种必然。

三、战略管理会计提升服务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可行性

根据迈克尔五力模型得知,经过战略分析,可以有效地分析客户的竞争环境。五力分别为潜在竞争者的威胁、购买者讨价还价的能力、替代品的替代能力、供货商讨价还价的能力及行内竞争者的竞争能力。结合服务业企业自身的特征,战略管理会计对竞争对手的五种力量进行价值链分析,帮助企业了解自身的优势与劣势,通过纵向价值链分析,即供应商—服务业企业—客户,从服务业企业的战略目标出发,减少不增值作业,增加增值作业,控制服务业企业的服务成本,提高收益,进一步提炼出核心竞争力,以期提升服务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战略管理会计的关键点是从战略的角度去分析与企业的内外部条件,以寻求自身的优势与劣势,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服务业企业为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必须内外部条件,首先是内部因素,即企业的资本和能力,其次是外部因素,包括竞争者、供应商、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再者就是有用的信息。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信息所处的角色越来越重要。而战略管理会计就是属于会计信息系统,主要是提供信息并传递信息及进行管理的工具。战略管理会计的主要功能体现在提供并分析战略数据,包括财务数据与非财务数据,通过分析,帮助管理者进行决策,以保持企业长久并持续的竞争力。战略管理会计是从战略的角度纵观全局,分析企业内外部因素及其各种可能性变化,确定企业的战略目标、整合企业的内部组织、进行价值链分析、对企业的业绩进行考核,进一步提升服务业企业核心竞争力。

四、战略管理会计提升服务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应用思路

(一)战略管理会计内容的适应性

在服务业企业的战略层面,战略管理会计通过分析服务业企业的内外部因素,帮助服务业企业管理层确定战略目标,包括:企业愿景、产品种类、组织架构设置、企业目标的确定等;在市场层面,战略管理会计通过对竞争对手的分析、市场占有率分析、消费者偏好分析等内容;在企业运作层面,战略管理会计通过对确定管理方法、财务预算、价值链分析、绩效评价、成本控制等,提升服务企业核心竞争力。

(二)战略管理会计方法的应用性

企业是以业务流程为基础建立起来的生产团队,流程是一组有序作业(activity)所构成的结构化行为的总体,而价值链分析对企业业务中的每个业务活动的成本、价值等各方面进行分析,它属于管理会计的信息来源和方法的运用。以价值链作为连接各个流程的桥梁,将战略管理会计中的方法分别运用于服务业企业中,对其中涉及到的成本进行控制,获取有价值的信息资源,以整个服务行业和竞争对手以价值链的对比分析,帮助企业了解自己在行业中所处的竞争地位,评估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整合增值作业,进一步提升服务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五、结语

核心竞争力分析方法篇5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管理会计;创新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识码:a

1990年prahalad和Hamel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一文,从此,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理论在管理学界和企业界迅速成为管理的主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取持续的竞争优势已成为战略管理的目标,而核心竞争力是维系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核心竞争力的本质是一种能力,主要体现为文化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等等。它具有异质性、扩展性、动态性和不易模仿性。如何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每一个企业在竞争中取胜的关键。随着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全球性竞争的日益加剧,管理会计的研究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核心竞争力与管理会计具有一定的辩证关系,基于核心竞争力的管理会计创新将成为新经济时代管理会计发展的新方向。

一、基于核心竞争力的管理会计研究回顾

在我国,迄今为止,对于企业核心竞争力和管理会计的关系的研究,系统性的文献资料较少。关于核心竞争力和管理会计的关系的研究文献主要有:谭劲松等人早在2000年时就明确提出了“对于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会计应该怎么办”的问题,他认为核心竞争力对会计的影响是重大的。其对于企业内部管理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运用科学的现代管理方法,健全企业组织结构,重塑内部管理机构,不断强化企业的内部管理职能。刘爱东等人在2001年又继续发展了谭劲松的观点,他认为会计对内部管理职能的水平和质量直接关系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提高,就核心竞争力和管理会计的关系而言,结合核心竞争力的不同层面,应从以下方面完善会计的对内管理职能:建立战略管理会计,提高企业战略管理能力;完善作业成本法,增强企业核心制造能力;不断进行会计创新,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推行责任会计,加强成本管理,培育企业核心营销和应变能力;加强企业会计组织管理,提高企业核心组织能力。除此之外,冯巧根等人在2002年又提出了扩展以企业核心竞争力为导向的管理会计的思路。他认为,顾客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企业价值管理(管理会计)的任务就是充分挖掘顾客的价值,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黄珍文则在2005年指出,新经济时代管理会计的主题是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企业应将核心竞争力的思想融入管理会计的理论与方法中,以获取企业整体竞争优势。姚春芸在2008年就管理会计和核心竞争力的关系发表了个人的观点,她认为,管理会计更注重向管理层提供信息的有用性,管理会计可以灵活地根据企业需要,运用各种可行的方法,对企业核心竞争力进行评估,管理会计提供的信息可以综合运用作业成本管理和价值链分析等方法对企业核心竞争力进行评价,进而帮助企业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

二、企业核心竞争力培育对管理会计的要求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多层面能力的结合,培育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企业文化核心的培育。企业文化是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促成优秀企业的形成和发展,良好的企业文化是营造企业核心竞争优势必不可少的基本要素。企业核心竞争力究其根本是企业文化的竞争。因为,当今世界经济与文化融为一体的发展趋势非常明显,国家之间的竞争带有明显的文化竞争色彩,而企业之间的竞争更直接地进入了商业文化竞争时代。面对竞争,要想不被战胜,首要的是文化创新。因为,技术和管理能够被模仿与复制,而潜入人心的文化是不能被模仿与复制的。因此,在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同时,便要求管理会计为塑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提供技术支持,要求管理会计利用自己独特的分析方法,综合反映企业财务价值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以营造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的综合文化体系。一个严格、有效的管理会计制度必将使企业更具有竞争力,并将成为企业建立有效的企业文化所不可缺少的工具。

2、企业人力资源核心的培育。企业人力资源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载体,独特的人力资源可以胜任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角色。因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慢慢积淀形成的,企业要想保持优越的核心竞争力,就要不断地学习和成长,而企业的学习最终落实为员工的不断学习与进步。因此,从这一点来看,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根源在于员工积极性、创造性和聪明才智的发挥,员工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承担者。因此,在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同时,便要求管理会计将提供的会计信息和人力资源管理结合起来,具体有:(1)改善企业的激励机制,从会计的角度设计出一套有效的激励方式和业绩评价方案,建立客观的考核体系,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2)量化人力资源的价值,进行人力资源引用的成本与效益分析,保证合理引进和使用人才;(3)在企业内部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并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的分析,克服企业的短视行为,帮助企业在资本总预算中考虑到人才的因素。

3、企业组织战略核心的培育。核心竞争力的建立必须在企业组织战略的层面上进行统筹规划和实施,竞争的成功取决于企业内部职能之间、企业与外界环境之间的信息交流是否便捷,以及企业能否随时根据环境的变化做出迅速、统一的整体行动和应变策略。因此,在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同时,便要求管理会计作为企业的决策支持、战略规划系统,服务于企业的经营管理。管理会计要注重内外环境变化对企业的影响,基于其具有的前瞻性特征,企业应树立动态观念,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不断进行分析、选择,在动态中寻找成本效益的平衡点,针对企业不同的特定发展阶段,提出相适应的战略目标。

三、企业核心竞争力下的管理会计创新

创新是当今企业获取强有力的竞争优势,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根本途径,企业管理创新已有方方面面的进展,因此管理会计领域也应顺应时代的发展开拓创新。

1、管理会计观念的创新

(1)市场观念。传统的管理会计把目光聚集在企业内部的管理和操作上,注重通过控制产品的生产成本来完成企业管理的目标,并把产品成本作为定价的基本依据。随着客观经济环境的瞬息万变,经济竞争日益激烈,科学技术日益更新,使得企业产品的生命周期大大缩短,产品很快就有可能过时,市场份额很容易被竞争对手占有。因此,企业必须更新管理会计的观念,密切关注市场动态,根据市场需求安排生产活动,以获取竞争优势。

(2)企业观念。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以整体为目标,求得整体最优才是最佳的管理决策。管理会计必须根据上述要求,树立企业整体观念,从整体上去分析和评价企业的经营活动,通过对每个过程的控制,将各个生产经营环节与企业的整体管理目标联系在一起,以寻求整体竞争优势。

2、管理会计内容的创新

(1)业绩评价。传统的管理会计在进行业绩评价时,只注重财务效益,追求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的节约。在知识经济时代里,企业间的竞争实质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知识优势和创新精神是企业的生命,谁能占有人才,开发出独创性的产品,谁就能占领市场,提高企业长远的竞争能力。因此,业绩评价指标就应当考虑包括无形效益、间接效益在内的全方位效益。间接效益指减少占地面积、保障劳动安全、改善生产条件等给企业带来的效益;无形效益包括改进产品质量、提高生产弹性、提高顾客满意度、提高学习效果、提高整体竞争优势等。

(2)成本管理方面。作业成本会计是以作业为核心、以成本动因为基础的一种全新的成本计算方法。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逐步由人工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化,产品成本结构中直接材料、直接人工的比例大大降低,而间接成本的比重大大提高,且这些间接成本已逐渐与产品的产量失去联系,传统的按产量或工时来分配间接成本的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技术密集型企业成本计算的需要,用作业成本法代替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势在必行。另外,企业为了确保长期的竞争优势,还必须在信息、知识发展方面投入大量的资金。企业必须发现和培育新市场、新顾客,研究开发新产品或新服务,使其打入新市场。这样,成本管理的重心就需从生产制造成本转移到产品研制开发成本上。

(3)人本管理方面。坚持以人为本是现代企业的一大重要的管理理念,那么,管理会计在预测、决策和分析时,必须将提供的会计信息与人的管理联系在一起。具体有:①进行人力资源投资分析,确定人力资源价值成本。经济社会,企业间的竞争已由原来的自然资源和资本资源的竞争转向人力资源的竞争,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管理将是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对人力资源的利用进行科学分析,以免企业遭受不必要的人力投资损失。②管理会计不是纯技术性的,还涉及到人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取向问题,因此应注重研究行为会计在企业的应用,如引导、激励有关人员的行为,在企业组织中发挥有效的作用等。③企业要留住人才,必须建立一个良好的激励机制,根据职工的工作业绩给予相应的奖励和报酬,以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和行为积极性,同时进行人的行为研究。

3、管理会计研究方法的创新

(1)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相结合。在论述管理会计的实践方面,以经济学为基础的实证研究比规范研究更具有理论价值,但是它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实证研究主要是以经济计量学为研究手段,以线性分析为研究方法。而管理会计中的很多现象并非呈线性关系,单用实证研究会影响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可信度。因此,在管理会计不断发展和创新的过程中,应当注重实证研究和规范研究的有机结合。目前,这两种会计方法在我国先进的企业中已有广泛的应用。

核心竞争力分析方法篇6

关键词:股份制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因子分析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848-2006(03)-0060-05

一、引 言

银行作为金融企业,它首先是一个企业,所以进行股份制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研究的大部分学者都沿用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成果,一般都是基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观点并结合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构成要素而给予了定义,专门研究股份制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文献还不多。另外,股份制商业银行除了具有企业的一般属性,还具有与一般工商企业不同的特殊属性,对股份制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与企业核心竞争力也有不同的理解。

第一种观点:“能力整合论”。这种观点以pra-halad,Hamel,Kesler等为代表。该观点认为股份制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是一种技能的整合,是多方面的技能、互补性资源和运行机制的有机融合。这种观点的特点在于它关注了不同技能与技术流的整合,主要强调单一的要素和能力不能形成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必须经过协调整合。

第二种观点:“组合论”。这种观点以凯文・科因,郭斌等为代表。该观点认为股份制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是组织在一定历史时空条件下获得的高于竞争对手的有利于组织可持续生存发展的资源能力、整合能力与创造盈余能力的优势集合体,即:核心竞争力=资源能力势差+整合能力势差+创造盈余能力势差。“组合论”是各种能力的组合,是技术、管理、学习的组合;技术能力与组织能力的组合;洞察力与执行力的组合、技能与知识的组合。“组合论”的特点在于强调能力的组合,以组合创新过程为载体,但这种观点对于股份制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理解的层次性不强。

第三种观点:“构成要素论”。该观点认为股份制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由技术、产品、人才、服务、流程、银行文化、价值观、机制、管理等要素,业务经营能力、金融创新能力、人力资源管理能力和内部控制能力等要素,服务创新、市场开拓、风险管理、持续获利能力等要素构成。这种观点将股份制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定义和构成要素紧密地联系起来,其最大的优势在于便于研究和解决问题,在提高股份制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建议里能较为轻松地做到对症下药。

“构成要素论”最成熟的代表是杨丹(2005)“塑造我国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文章。

二、股份制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分析方法的选择

国外对股份制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评价研究主要有两类:一是资信评级机构。如标准普尔、穆迪公司对商业银行进行的评价,该评价机构主要是服务于投资者(其中也包括潜在的投资者),比较侧重于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经营状况和发展前景。二是政府监管机构。它是从监管的角度来进行的,侧重的是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健性,目的是避免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金融危机。另外,《银行家》杂志每年七月份对全球商业银行按一级资本规模进行排名,并列出其主要财务指标,以供投资者参考,其作用主要是提供关于各国商业银行的财务资料。尽管评价的角度和目的不同,国外对银行评级的研究和对我国的股份制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与分析还是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国外监管机构的评级体系主要侧重于对财务指标的监控,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指标评价体系。另外财务指标在反映银行的生存能力方面有较大的优势。因此,我们在财务指标的设计上较多的采用了国外政府监管部门的经验。

银行核心竞争力评价与分析的主要方法有数学模型法和评价指标法。数学模型法最大的特点是把企业竞争力生产函数化。而评价指标法是根据企业的行业特征,选取那些能反映其本质特征的指标,从不同的方面对竞争力进行衡量,然后设计出计算方法,确定每个指标的权重系数,通过特定的计算方法得出综合评价指数。

相对于数学模型法,评价指标法更适于银行竞争力的评价与分析。(1)数学模型要经过科学抽象和数学变换,计算过程复杂,远不如评价指标体系直接明了。(2)银行竞争力是一个非常难以量化的复杂的系统,其基本结构也是多层次复杂的体系,指标分析法不仅能够科学的融合多层次,还可以反映银行各层次的竞争力,并且可以通过实际数据计算出各层次的强弱。(3)评价指标分析能在较大程度上避免个别数据的误差对整体竞争力评价的影响。由于评价指标分析法不是单一或少数几个指标的简单分析,它是多层次、多指标的系统分析体系,因此,在单个或少数几个指标存在估计偏差的情况下,对总体的评价不会有太大的影响。

因此,评价指标法更符合银行竞争力评价的现实需要,是分析社会经济现象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我们认为,股份制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评价应当采用评价指标法。

三、股份制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1.股份制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股份制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是一个多元和复杂的系统,只有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才能对股份制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做出合理的评估,在设计指标体系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科学性与可行性相统一原则。科学性是设置统计指标体系的首要原则。可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必须从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客观现实出发,应用系统、科学的方法,合理选择指标,正确规定指标的含义、口径范围、分类标准和计算方法,以达到科学描述和评价的目的。二是从体系形式上看,要求体系内的各个的指标之间必须具有科学的内在联系,即各个指标之间客观存在的逻辑关系、对应关系和主次关系。因此,一个科学的指标体系应是一个层次分明、结构清晰、关系明确、相互交叉又相互补充的指标群的有机结合体。在遵循科学性原则的基础上,设置指标体系还必须考虑到其在实践中的可操作程度,数据、信息的可获得性,要选择具有代表性,蕴含信息量最大的指标。为此,在构建具体指标体系时,既要考虑到决策和管理的客观需要,更要考虑实际的应用条件,对那些决策和管理上必需的指标,经过创造条件,基本可行的应充分肯定,对那些作用一般,资料收集十分困难的指标就应舍弃。

(2)可比性与创新性相结合原则。对比是认识事物分析事物的基本方法,因此建立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应能够在其所设计的指标、空间范围、计算口径上具有可比性,既便于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横向比较,又便于股份制商业银行

的历史比较。然而,随着指标体系评价对象的变化,必然要求指标体系进行相应的变革和调整。改革现行的指标体系,建立新的指标体系,是对旧体系的扬弃和完善,因此,在考虑新旧体系历史可比的同时,还必须兼顾创新要求,即根据股份制商业银行及其业务发展的趋势,应设置出具有较好可比性、适应性和创新性的指标体系。

2.股份制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根据金融理论可知,盈利性、流动性、安全性、市场占有能力、成长性是决定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大小的关键要素,因此,股份制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应该覆盖影响商业银行发展和竞争能力的所有以上关键要素。

(1)盈利性指标。股份制商业银行具有企业的共性,即追求最大限度的利润,这是其经营的内在动力和源泉。这一点对于上市银行来说更为重要。上市银行只有保持较好的盈利性,才能吸引投资者和稳定股价,从而以较低的成本筹集资金,增强自身竞争力。衡量盈利性的主要指标有净资产收益率(资本收益率)、资产收益率、银行利差事、银行利润率、净利润增长率等。净资产收益率和资产收益率分别衡量银行单位资本和单位资产获取收益的能力。利息收入比是利息收入与利息支出的差额与税前利润的比率,反映银行盈利资产的获利能力。该比率越大,说明银行盈利资产的获利能力越强,利润就可能越大。银行利润率是净利润与总收入的比率,反映银行的实际获利能力。

(2)流动性指标。股份制商业银行必须具备一定的流动性,才能随时应付客户提款或贷款的要求。上市银行更须具备一定的流动性,才能保证在特定时期分派现金股利,满足股东需求。衡量银行流动性的指标有存贷款比率和流动性比率。存贷款比率是银行各项存款余额与各项贷款余额的比率,该比率越高,表明流动性越好。但是,这一指标又不能太高,因为过度流动性的机会成本极大。当前,我国银行业一般认为人民币存贷款比率应不低于25%。

(3)安全性指标。安全性是指银行的资产、收入、信誉以及所有经营生存发展条件免遭损失的可靠性程度,其相反的涵义是风险性,而安全性的要求就是尽可能地减少风险。评价银行安全性的指标有资本充足率和不良贷款率。资本充足率是银行资本净额对表内外加权风险资产总额的比率,该比率越大,银行安全性越好,所以为正指标。不良贷款率是银行不良贷款对各项贷款余额的比率。不良贷款率越低,说明银行信贷资产质量越好,所面对的信用风险越小,银行经营越安全,所以为负指标。

(4)经营能力指标。经营能力反映了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率。经营效率是体现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经营效率高,说明企业可以用较少的资源投入创造较多的产出,从而具有很强的“比较优势”。中国四大国有银行的规模已经跻身于世界银行之列,但人均指标不可同日而语。“大”并不代表“强”,因此确定商业银行竞争力的往往是各项人均指标,而不是总量指标。反映银行经营能力的指标主要有人均存款、人均贷款、人均利润。人均存款与人均贷款反映了银行员工吸呐存款、贷款的能力,该两项指标是当前商业机构考察分支机构经营业绩的主要指标之一,人均利润从人均方面反映了银行的获利能力。

(5)市场占有能力指标。市场占有能力反映了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市场竞争中的业务拓展情况,反映市场占有能力的指标是各银行主要业务所占有的市场份额。衡量市场占有份额的指标有贷款份额、存款份额等。

(6)发展能力指标。指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成长性。它从银行各个方面的变化趋势来反映银行的核心竞争力。银行参与市场竞争不仅需要现实的竞争实力,作为一个要持续发展的金融企业更需要竞争力的成长和持续性。衡量发展能力的指标有存款增长率、资本积累率、贷款增长率、杠杆比率等。由此可见,股份制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指标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其各个指标的计算公式见表1。

四、我国八家股份制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实证分析

前述指标体系各指标之间可能存在很强的相关性,相互之间干扰严重。比如,较低的不良贷款率通常会带来较高的净资产收益率,即净资产收益率可以表示为不良贷款率的函数。所以,要想客观有效地评价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必须用合理的方法解决指标变量之间的强相关性。本文利用因子分析法,从中提取若干个因子作为新的评价指标,然后根据这些因子指标建立一种全面客观的评价体系。由于这些因子数目通常较少,因此指标体系更为简洁,更为重要的是这些指标相互独立,能够各自反映银行经营活动的某个方面,指标间互不干扰。本文以下将对因子分析法进行详细介绍。

1.因子分析原理。因子分析法就是研究如何以最少的信息丢失把众多的观测变量浓缩为少数几个因子。由于多个变量的内部依赖关系表现了评价指标之间对评价对象的相互影响及其对评价对象的相对贡献,因而可以利用这种方法求得各指标的权数。为了避免不同量纲的指标给分析带来的问题,进行因子分析之前应先对数据作标准化处理。

为方便,将数据标准化后的矩阵仍记为X,并得到其相关矩阵V=XtX,求得p个特征根,γ1>γ2>γ3>…γp>0。

一般认为,特征值代表了所含信息量,由于特征值呈递减性,因此往往前少数几个特征值就代表了大部分的方差。在权衡复杂度和信息损失率的前提下,可确定用m(m

2.数据选择与数据预处理。市场份额、流动性、安全性、发展能力、盈利能力、经营效率能力六方面均为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主要经营目标,均体现了股份制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强弱。我国八家股份制商业银行这六方面的原始数据,来自2004年《金融统计年鉴》及各家银行2003年报。

这些原始数据有不同的单位和量刚,因此,在利用因子分析之前,必须对原始数据进行预处理即标准化处理。然后,对市场份额、流动性、安全性、发展能力、盈利能力、经营能力六方面的标准化数据进行加总平均以得出每一方面的得分,然后,以这六方面作为原始变量进行因子分析来提取公因子。

3.因子分析结果。对标准化的数据进行因子分析,可得公因子方差及解释比例表和因子得分系数

矩阵,见表2、3所示。从表2可以看出,前两个公因子可以解释总方差的78.119%,即两个公因子已经提取了六个原始变量的大部分信息。因此,我们保留前两个公因子F1和F2作为股份制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综合评价与分析的变量基础。

对八家股份制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必须先计算八家银行在两个公因子方面的得分,即用公式:F1=f11x1+f21x2+f31x3+……+f61x6;F2=f12x1+f22x2+f32x3+……f62x6计算可得,且原始变量前的系数为表3的因子得分系数矩阵中的值。最后,选择两个公因子F1与F2的方差贡献率53.584%F1与24.534%F2作为权数,利用公式F=0.53584+0.24534可得出八家银行核心竞争力的总得分(两个公因子得分与总得分见表4)。

核心竞争力分析方法篇7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1.国家宏观经济环境影响

贸易顺差不断扩大,外部失衡不断加剧。外部的不平衡已经开始对内部平衡(通胀率)产生了影响,国内通胀率逐渐上升。美国雷曼破产危机的出现,全球经济的不景气,波及到制造行业。各种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受外部经济影响而减少投资和订单,这些将是制造业供应商不得不面对的窘境。

2.小家电行业的发展现状

近年受人民币升值、生产成本上涨、出口产品环保要求提高等因素影响,具有出口批量规模传统小家电产品出口放缓,有些产品甚至出现了大幅度的负增长。内销市场已经被一些小家电知名品牌所占据,这让不少专注做oem(贴牌加工)的小家电企业面临生死考验。

(二)研究的问题

研究公司以下的问题:

第一,国外消费市场萎缩,出口形势十分严峻,公司海外销售业绩直线下滑。公司背负企业资金链吃紧,生产成本上升等多重压力,并且企业长期以来处于oem代工的被动地位,行业处于产业链的中间环节,产品缺乏核心技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缺乏主动的议价权,利润不断走低,经营局面变得举步为艰。

第二,政府的经济刺激方案改进了商业环境,为oem小家点企业扭转困境提供了机遇,也为走出低谷带来新希望。

第三,家电下乡补贴政策拉动内需,面对新增国内市场,多方面的差异,很难真正适合国内市场及消费者,公司需要创新开发出更多品类的价格廉,品质高,响应快的产品及服务面向国内市场。

(三)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通过本文研究分析公司当前的情况及经营现状,通过形成核心竞争力,给企业带来利润,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战胜对手、立于不败之地。

本研究以Lw公司为实例,面对严峻经济形势和行业发展中的严重问题,案例分析和研究如何构建企业整体优势和综合竞争力,增强抵抗力,加强免疫力,促进创新力,实现新的整合,提高公司核心竞争力。

从核心竞争力的构建角度研究公司的生存与发展,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四)名词解释

1.企业核心竞争力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指在竞争性市场中一个企业具有的能够持续地比其他企业更有效地向市场提供产品和服务,并获得盈利和自身发展的综合素质。

2.小家电

家电是家庭电器的总称,小家电是一个相对概念,相对一般家电或大家电而言,他的体积小,价值较小,用电量较小。

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文献综述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

1.核心竞争力的涵义

企业核心竞争力现论还处于发展之中,关于它的界定部是百家争鸣,一些主要的理论可以归纳为整合观、网络观、协调观、组合观、知识整体观、元件一构架观、平台观、技术能力观等。所以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的整体资源,它涉及企业的技术、人才、管理、文化和凝聚力等各方面,是企业各部门和全体员工的共同行为。

2.核心竞争力的特征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特征实质上是企业能力理论的一般逻辑推理,它表明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核心竞争力至少具有三个方面特征:核心竞争力特别有助于实现顾客所看重的价值;核心竞争力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和替代,故能取得竞争优势;核心竞争力具有持久性,它一方面维持企业竞争优势的持续性,另一又使核心竞争力具有一定的刚性(Leonar-Barton,2000)。综上所述,演绎出核心竞争力三大核心特征:值特征,知识特征,隐性知识。

(二)基于核心能力的企业价值链理论

运用价值链的分析方法来确定核心能力,就是要求企业密切关注组织的资源状态,要求企业特别关注和培养在价值链的关键环节上获得重要的核心能力,以形成和巩固企业在行业内的竞争优势。以往,企业战略重心主要在基本活动上,但随着供求关系的转变,辅助活动的重要性愈来愈显得突出,越来越多的企业注重在自己的辅助活动上对2~3个职能领域建立核心竞争优势。

(三)文献综述

企业竞争力来自于企业的竞争优势和优势的持续性,竞争力是指企业与竞争对手相比所具有的对抗能力,企业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是企业能够在动态复杂的竞争环境条件下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企业竞争优势来自于企业资源和能力的直接支撑,而持续竞争优势则来源于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能力是企业拥有的为实现组织目标所需的技能和知识。企业要获得和保持持久的竞争优势,就必须在核心竞争力、核心产品和最终产品三个层面上参与竞争。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最终产品是核心竞争力的市场表现,核心产品是核心竞争力的物质载体。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要经历企业内部独特资源,知识和技术的积累与整合过程。通过一系列的有效积累与整合,使企业具备了独特的,持久的竞争力。企业家创新决策建立在对市场机会的把握和未来发展的预见基础上,从而培育新的竞争优势。积累、保持、运用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性战略,也是企业经营管理的永恒目标;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等各类管理职能都应该围绕企业核心竞争力而展开;生产、营销、财务等各个管理领域都应该以企业核心竞争力为中心。

三、研究方法与设计

(一)研究方法

1.文献分析法

文献分析法主要指搜集、鉴别、整理文献,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事实科学认识的方法。

2.案例分析法

本文以案例分析法为基础的研究方法。案例分析坚持理论知识建立在观察和实证的基础上,揭示一般结论。基于公司进行案例分析,从而探讨构建本企业的核心竞争的措施和策略。

(二)分析工具

1.peSt分析法

peSt是分析宏观环境的有效工具,不仅能够分析外部环境,而且能够识别一切对组织有冲击作用的力量。它是调查组织外部影响因素的方法,其每一个字母代表一个因素,可以分为四大因素:

政治法律环境(politicalFactors);经济环境(economicFactors);社会文化环境(SocioculturalFators);技术环境(technologicalFactors);

2.Swot分析法

用来确定企业本身的竞争优势(Strength),竞争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从而将企业的战略与企业内部资源、外部环境有机结合。

(三)论文的内容与研究设计

第一章,绪论,阐述研究背景,研究问题及研究目的。

第二章,文献综述,运用有关企业核心竞争理论,基于核心竞争力的价值链理论的分析方法,对研究指导理论的全面吸收和深入理解,为后续构建核心竞争力提供理论基础。

第三章,研究设计与方法,结合企业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确立研究的实施程序,研究方法。采用文献分析法,案例子研究分析法,Swot及peSt分析方法对企业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整理,归纳。

第四章,资料整理与分析,通过阅读文件、资料分析、案例分析Lw公司资料及经营状况,分析研究得出结果。运用相关分析方法,Swot找出优势劣势,peSt分析提出构建核心竞争的理想模式。

第五章,结合对企业的分析,在企业核心竞争理论的指导下,得出研究结论、提出建议与实施策略。希望通过本论文给同行在核心竞争里战略发展提供借鉴和思路。

四、Lw公司核心竞争力的构建研究

(一)公司简况现状分析

公司概况。公司是合资的专门从事小家电oem/oDm生产制造中小型企业。公司成立于1996年,拥有员工总人数300余人,。公司具备从产品研发设计,到模具开发制造,五金制造,塑胶成型,涂装,丝印,成品组装等一条龙产成品的生产能力。

产品系列主要有:微波炉,咖啡机,多式炉,酸奶机,车载酒柜等。

(二)公司peSt分析

分析如下:

(三)Lw公司主营产品成本分析

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石油价格的上涨,美元的不稳定,大部分的原材料都在涨价,近三年oem出口主营产品―车载冰箱受到汇率、原材料和人工成本涨价等因素影响,利润率直线下滑,从该表统计分析可以看出,因汇率的变化,产品利润损失由2010年至今己上升至15%;原材料2011年至今上涨12.1%,由于原材料涨价因素影响,产品利润损失由2010年至今己达8.47%;因员工薪资涨幅造成利润损失至今已达1.4%;至2012年7月,主营产品车载冰箱出口的利润基本无利可图,在成本上要越来越关注,尤其是现在控制好成本对企业是很关键的,出口主营产品―车载冰箱产品己失去主打核心产品的地位。公司大客户主要是在欧美,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大环境影响,oem出口订单在逐月加剧减少。

(四)公司Swot分析

根据所提出的外部环境的机会和威胁,企业内部的优势和劣势,制定公司几何矩阵图:

(五)Lw公司核心竞争力综合分析

金融风暴的影响波及整个家电行业,家电出口市场疲软,导致利润空间进一步降低。金融危机对公司产品出口形成冲击,国外定单减少,不能完全依靠oem来生存过活。必须加快研发新产品的步伐,通过降低成本来应对出口的困境。

(六)Lw公司核心竞争力的构建研究

1.成本领先

只有在成本效率改进的基础上,才可能参与竞争。基于生产流程和市场需求来整合企业的生产流程,有效地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采用成本领先是规模生产和规模营销。这意味企业需要大量投资专业设备和专业工作人员。对于行业相关科技发展也必须投入相应的力量。因为科技是降成本的最大因素。

获得成本优势方法有两个:一是在企业价值创造的环节上实行有力的成本控制;二是重新构建新的成本更低的价值链。

措施表现在:实现产品大批量生产;做好供应商营销,搞好协调与配合,以降低和分摊成本;塑造企业成本文化,实现成本的有效控制;加强生产技术创新,实现生产设备现代化;利用领先优势,选准时机,打好价格战。

企业要成功实施成本领先战略,关键要使企业在内部加强成本控制,在生产经营各个环节控制好成本,通过改造价值链结构,控制好成本驱动因素,成为行业的真正的成本领先者。在市场竞争中运用成本领先战略,构建竞争优势,切实使成本领先对手,在价格战竞争战打出水平,营得竞争胜利。

2.提高研发和创新能力

科技创新能力直接关系到小家电企业的竞争力,公司应加大对高科技技术的投入,及时引进设备、更新技术、生产方式上导入智能制造,大大提高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跟踪全球最新的技术发展方向,并根据国情进行创新,挖掘开发能力,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有利的保障。在以科技为核心的竞争中,步入价值创新的蓝海。

3.构建品牌营销模式

经济危机对出口形成冲击,面对危机最有效果的方式是创立品牌,自建渠道。萧条期反而会给很多品牌提供有利的市场机会。通过自主品牌的创建提高产品市场认知度,实现了产品的附加价值。

4.建立小家电企业战略联盟

由于公司各类产品生产不均衡性,必须进行专业化协作生产、建立协作体系、形成企业战略联盟。在协作体系内,按专业特长分工,通过专业化协作,各方建立战略联盟,达到技术支持、资源共享、共同开发市场的目的,实现共赢。其形式多样化,如品牌联盟,技术研发联盟,市场销售联盟,协作配套联盟等等。

5.以业绩为导向,实现共赢

激励制度是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制度保障的重要内容,是调动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的重要基础。在保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下,建立科学合理、高效的激励机制。

以业绩为导向的激励政策能更好的激发员工的能动性.随着业务模式及及变革中市场竞争的加剧,考核目标很明确.在优胜劣汰的竞争中,使企业业务不断向良性发展,最终实现企业与个人的双赢局面。

6.创建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不可缺少的精神支柱,是企业的灵魂,在员工层体现的是士气,在管理层体现的是管理理念和企业家精神,是凝聚力和活力的源泉。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使企业从经验管理、科学管理逐步上升到文化管理。

五、结论

(一)研究结论

全球经济不景气,波及到制造业,海外消费市场畏缩,出口严重受阻。对于oem小家电企业来说,在面对机遇和挑战的同时,如何及时转型,走出经营的困境是当务之急。本文以Lw公司为例进行案例分析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通过案例进行Swot分析,peSt及成本分析,挖掘了企业的优势、劣势,机会和挑战,为下一步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找到了突破口。

第二,oem小家电行业正面临着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产业升级的一次革命。公司需要加大科学研究投入以强化创新能力。通过推进产学研合作,研究多种新型小家电产品,强化公司创新力。

第三,成本领先。成本优势是公司当前增强竞争优势的首要战略.加快小家点产品结构的调整步伐,关停模具加工,注塑及丝印等固定资产投入大,生产人员多,成本高的生产线,继续扩增新型小家点产品加工能力。

第四,从前主要依赖海外oem定单生产已无发支撑未来公司的发展。借助家电下乡的政策拉动内需的契机,积极拓展国内销售渠道,需把企业的品牌建设纳入发展战略目标,建立品牌的营销意识。

第五,在外销与内销清黄不接时期,一方面继续承接外单,一方面开始做国内市场。对于海外市场应利用原有销售渠道的优势继续开潜在优质客户。

第六,加强和促进小家电企业间联合重组。采用行业联盟的方式将导入先进生产技术和设备,加强在高档小加电产品国内销售市场的竞争力。

第七,通过信息化注重积累企业的隐性知识,培育创新的公司企业文化,增强企业凝聚力,组建高素质,高效率的组织团队,推动公司的转型发展。

(二)研究的限制与建议

企业重整还处在初期起步阶段,真正作为市场主体的运作及其所遇到的问题还不够充分,研究认识还不够深入目前的论点会带有一定局限性。并且由于资料收集有限,对有可能竞争对手了解不多,也会给研究结论带来影响。公司发展战略是动态的,随着在市场上深入,我们会不断研究出现的深层次问题,完善公司经营管理。

需要注意是在公司销售模式“由外转内”的变革过程中,oem转自住品牌还要一系列的组织结构,资源的变革,需采取截然不同运做方式。

(三)Lw公司核心竞争力实施的策略

核心竞争力分析方法篇8

核心竞争力(CoreCompetence)的概念提出并在工商管理中应用之后,世界各国的经济学者和战略专家从不同角度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概念进行了阐释。

如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整合观,该观点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各项能力的整合,从而形成的企业组织内外良好的沟通与交流;协调观则认为各项资产与技能的协调配置是核心竞争力最为本质的特点;知识载体观强调核心竞争力的知识特性,主张用各种知识载体,如员工、技术系统、管理系统、价值与规范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指示器;技术能力观则以专利份额和显在技术优势来描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陈清泰认为:核心竞争力是指一个企业不断地创造新产品和提供新服务以适应市场的能力,不断创新管理的能力,不断创新营销手段的能力。

在本人看来,企业核心竞争力就是企业长期形成的,蕴涵于企业内质中的,企业独具的,支撑企业过去、现在和未来竞争优势,并使企业在竞争环境中能够长时间取得主动的核心能力。

我们可以将企业核心竞争力界定为:企业独具的长期形成并融于企业内质中支撑企业竞争优势的、使企业能在竞争中取得可持续生存与发展的核心性能力。这个定义涵盖了这么几层意思:

(1)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一种竞争性的能力,具备有相对于企业竞争对手的竞争强势;

(2)它是一种处在核心地位的能力,是企业其它能力的统领;

(3)它是企业所独具的能力,是竞争对手几乎无法模仿的;

(4)它是长期起作用的能力,一般情况下不随环境的变化而发生质的变化。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由企业各方面能力整合而成的多元复杂系统,它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

(1)创新能力: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不断增加知识总量,实现企业目标的创造性活动,包括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等;

(2)应变能力:保持对客观环境的适应能力,能因时而变;

(3)整合能力:组织协调企业人员、材料、资金、设备、知识和信息等各种资源,进行有效生产的能力;

(4)转化能力:将技术和发明创造成果转化为产品或现实生产力。

简而言之,本人认为核心竞争力就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一个人是这样,一个企业是这样,一个国家亦应如此,才能在国际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

2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识别分析

随着我国加入wto,物流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人们期望尽快培育和提高我国物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以迎接经济全球化和激烈国际竞争的挑战。而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识别作为核心竞争力培育发展的前提,是一项庞大的企业管理系统工程,涉及物流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层面、各个要素和各个环节。

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除了具有一般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本特征外,还具有物流行业自身的特点。为了帮助物流企业在实践中将非核心竞争力区分开来,科学、准确地分析和识别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综合诸多学者关于核心竞争力的分析,总结归纳出以下六个步骤的识别方法。

(1)第一步:企业现有资源分析。

企业现有资源分析是分析企业的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其中,有形资源包括企业拥有的运输资源(如车辆和车队等),仓储资源(如库房等)、地理位置资源、物流网络运作资源和装卸搬运及其流通加工的设备设施等。无形资源包括企业的组织资源(企业的内部组织结构)、技术资源(如关键的物流信息技术)、人力资源(如企业员工的丰富的经验、知识、洞察力和对企业的忠诚等)、形象资源(如企业在客户及社会中的相关形象)和企业文化(如宗旨、理念和价值观)等。分析这些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有利于企业摸清自己的家底,从而为识别核心竞争力奠定基础。

(2)第二步:物流企业价值链分析。

价值链是识别和评价企业资源与能力的有效方法。价值链分析将顾客价值作为考察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本导向,它将企业的经营管理作业分为基础性作业和支持性作业。对于物流企业来说,基础性作业包括物流市场营销、物流生产运作(如运输生产、库存管理、流通加工和其他增值服务)、物流的售后服务(如客户回访等)等。支持性作业包括一般的基础管理(如行政管理、财务管理、对外公共关系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采购管理(企业必要的外购资源的采购)等。在审查价值链的各项构成中,必须将企业与竞争对手进行比较,并采用优、中、差三等对每一项作业进行评定。

(3)第三步:物流企业经营环境分析。

物流企业的经营环境分析是对企业经营的宏观环境、行业环境和竞争环境进行分析与统筹。宏观环境分析是对社会经济发展环境、政治与法律环境、科学技术环境、全球化环境等进行分析,宏观环境分析结果将对企业发展的战略趋势有重要的影响。行业环境分析是对企业经营环境的“五要素”及其关系进行分析。“五要素”是指物流企业的客户、物流企业的资源供应商、物流企业的现有竞争者、物流企业的新加入者和物流服务产品的替代品以及补充品。这“五要素”共同作用,决定了行业的竟争性质和程度。

(4)第四步:物流企业Swot分析。

物流企业Swot分析技术是通过分析企业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进一步考察企业的这些业务是否适合企业在其中进行经营,是否能够建立持久的竞争优势。优势评估主要是分析企业较之竞争对手在某些方面具有不可匹敌、不可模仿的独特能力。劣势评估主要是分析企业较之竞争对手在某些方面的缺点和不足。面临的机会评估主要分析企业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变化趋势中对企业生存与发展具有积极促进作用的方面。面临的威胁和挑战评估主要分析企业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变化趋势中对企业生存与发展具有不利和消极作用的方面。

(5)第五步:找出关键的成功因素——企业核心竞争力。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找出物流企业的成功的因素,分析当前的因素是职能性质的,还是仅仅一个物流服务产品的或者是企业整体性质的。因为,只有横跨整个企业整体的成功因素才有可能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6)第六步:检验成功因素——找出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

将这些成功因素与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五大基本特征(客户价值性、差异性、可拓展性、难以模仿性和持久性)进行比较。例如,分析这些成功的因素与我们的竞争者相比有没有优势而言,如果没有优势是不可能成为核心竞争力的:分析这些成功的因素对于未来的发展有没有市场,能不能给客户带来价值;探讨这些成功因素在现在及未来的环境下能否持久,有没有其他因素能够保证其能够经久不衰。

3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

3.1内部功能整合

目前我国市场上大多数的物流企业是由传统的运输、仓储等公司经过资源整合而成,设施的信息化、标准化、智能化相对比较低,许多公司只具有完成单一物流功能的作业能力。对于这种基础薄弱的物流企业来讲,在短时间内实现对客户企业整条供应链的一体化服务是很困难的,所以物流企业可以选择从事先进的、专业化的单一物流功能服务。比如由仓储公司整合而成的物流企业可以在原有资源的基础上,以客户需求为出发点,通过内部的研发部门设计一套适合本企业发展的仓储系统,从而构建企业在仓储业务方面的核心竞争力。

3.2外部资源购买

核心竞争力作为一种不可短时间内效仿的竞争优势,它的研发除了需要研发人员精深的专业知识之外,通常也需要走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对于那些资金实力雄厚却又刚刚涉足物流领域的企业来讲,外部购买不失为一种快捷的获取核心竞争力的途径。在实施外部购买时,被购方失去了核心竞争力随即不具有市场竞争优势,将会面临破产的危险;购买方也需至少考虑两个方面的问题,被购人的核心竞争力是否与企业原有的竞争优势相冲突以及企业是否有能力管理好被购人的核心竞争力而获得预期的经济效益。

3.3与其他企业合作形成物流战略联盟

面对反复无常的市场变化和日趋多样化的顾客需求,物流企业一方面在利用自己有限的资源构建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寻找互补的外部优势,通过形成供应链来实现整体的竞争优势。这种物流战略联盟的形成使物流企业可以共享物流运作资源,节约了物流企业的成木,实现了规模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赵光忠.核心竞争力与资源整合策划[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72.

[2]董千里.高级物流学[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28.

核心竞争力分析方法篇9

关键词:隐性知识;知识创新;核心竞争力

近年来,围内外学者对知识创新及核心竞争力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一些学者指出:公司核心竞争力本质上是公司特有的、能够给顾客带来价值的、难以被模仿的隐性知识,如微软公司的系统软件开发技术、施乐公司的复印机制造的核心技术、沃尔玛公司强大的售货及配货系统等,既然核心竞争力是一种隐性知识,那么隐性知识创新对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是否有正向的影响作用?隐性知识创新的过程又是怎样?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该如何测度?对于这些问题,本文拟通过问卷调查,从实证角度展开研究,进一步完善相关理论,并对我国企业实践提供指导。

1理论回顾与研究假设推演

1.1隐性知识创新

正如a1vintoffler所言,我们正生活在一个知识型社会,知识成为拥有超常能力的源泉,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种,显性知识可以用正式和系统的语言表达出来,以数据、科学公式、规格、操作说明等等形式实现共享;可以比较容易地被加工、传播以及储存,隐性知识深植于行动、过程、惯例、责任、愿景、价值和情感中,隐性知识包括部分技术能力——一种非正式的、无法明确表达的技术诀窍,有多年经验的手艺师傅积累了独特的手艺,但是他无法明确表达其中隐含的科学或技术原理,与此同时,隐性知识有一种重要的认知度,它包括心智模式、信仰和一些我们认为理所当然的视角,因此,它们难以明晰化,这些隐性的模式彻底塑造了我们怎样认知周围的世界,根据lubit的分类,组织中有四种类型的隐性知识:难以表达的技术诀窍(know-how);心智模式(mentalmodels);解决问题的方式(waysofapproachingproblems);组织惯例(organizationalroutines)。

nonaka指出,在市场不断变化、技术不断更新、竞争者层出不穷及产品日新月异的社会中,成功将属于那些能够持续不断地创造新知识、在公司内部广泛传播新知识并迅速将之应用到新技术和产品当中去的公司,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都是知识创新中的重要因素,国内外学者对知识创新做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不少模型。

1)seci过程,知识创新是一个持续、自我超越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组织超越其旧边界,通过获取新场境、新的世界观、新知识而形成了新边界,nonaka提出seci过程即知识的社会化、外部化、组合化和内部化过程,经过这一过程,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相互转化成就了知识创新,社会化是通过经验共享把隐性知识转换为隐性知识的过程;外部化是将隐性知识清晰地表述为显性知识的过程;组合化是将显性知识转换成更复杂、更系统化的新的显性知识的过程;内部化是显性知识内隐为隐性知识的过程,

2)高技术企业知识创新模型,芮明杰在评价nonaka知识创新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高技术企业的知识创新模型,将知识创新的过程划分为六个阶段,即知识获得、知识选取、知识融合、知识创造、知识扩散和知识共享。

3)隐性知识创新过程,国内外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组织学习模型基本上都强调了组织获取知识、共享知识、融合知识的重要性,知识的获取和共享能提高组织绩效及组织创新,本文认为,隐性知识创新的过程主要包括四个阶段:知识吸收、知识选取、知识传播和知识共享。

1.2核心竞争力的形成

1.2.1核心竞争力的定义及培育barton从知识的角度分析公司核心竞争力,并把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定义为能给公司带来竞争优势的知识体系,barton认为,核心竞争力作为知识体系,包括四个维度:①公司员工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包括公司的专有技术和科学理解力;②公司的技术系统,它引导知识创造和控制进程,技术系统中的知识,是员工头脑中隐性知识的多年积累、编码和结构化产物,这些信息系统代表累积的知识,来源于许多员工个人,因此,整个技术系统比部分总和要强大得多,这类知识包括信息(如多年来开展的产品测试数据库)和程序(如专利设计规则);③管理系统,包括正式及非正式的知识创造方式(如通过公休假,师带徒或与同伴的网络互动等活动)以及知识控制程序(如激励系统及报告结构);④与各类知识及知识创造、控制相关的公司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因此,核心竞争力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知识系统,

核心竞争力是公司独具的,使公司能在一系列产品和服务中取得领先地位所必须依赖的关键性学识,这种学识是一组技术与技能融合的学识,而并非是拥有的一项技术或技能,摩托罗拉公司快速生产作业的能力是建立在许多基础技能、技术的综合之上的,如同一产品使得零件规格尽量雷同的设计原则、弹性原则、简明的订单系统、存货管理及供应商管理技能的综合,核心竞争力通常是公司在一个领域中从事管理或工作多年形成的、代表整个组织长期积累的学识,反映了这个组织的特点,核心竞争力使公司和他人能够显著区分开来,为顾客提供某种特殊利益,支撑企业开启未来之商机大门。

因此,公司核心竞争力本质上是公司特有、能够给顾客带来价值、难以模仿的隐性知识,研究者普遍都认同这样的观点:对于一个公司来说,对知识的获取、创新和应用是发展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性因素(参见文献[14~16]等),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存在着多种办法,在培育的不同阶段,方法也各不相同,没有哪一种方法适用于所有的公司,因此,公司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外部环境等加以综合考虑,芮明杰认为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培育途径有两条:内部培育;外部交易,内部培育主要通过创新、积累整合、管理经验和知识管理来实现;外部交易主要通过兼并收购、战略联盟与合作等方式,史东明从制定好战略规则、组建专业人才团队、建立战略联盟、兼并关键技术企业、模仿创新与同场竞技五方面提出培育公司核心竞争力的途径。

1.2.2核心竞争力形成的测度核心竞争力的外化体现在品牌、技术诀窍、服务专长、创新管理专长、市场网络等方面,随着公司核心能力不断巩固和发展,其经营业绩不断上升,规模不断壮大,销售额急剧增加,核心竞争力的评价指标有市场控制能力、赢利能力等,市场控制能力指标表示核心竞争力在市场上已经取得、与本行业第一竞争对手相比较的竞争优势,用本企业产品的中场占有和市场开拓能力两项加权综合表示;同样的市场占有率,赢利高的企业反映的竞争力就强。顾客满意度在欧美等同已成为衡量企业竞争力,以至国民经济发展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本文将用公司的市场份额、资产回报率、平均产品价格、总体产品质量、总体顾客服务水平、利润和顾客满意度这七方面要素来测度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形成。

1.3命题的提出

核心竞争力培育中要素能力的获取、扩散实质上就是知识的获取、扩散,能力学习和知识创新是公司构建、维持和转换核心能力的前提和基础,本文提出如下命题拟加以验证。

h1隐性知识创新对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有正向的影响,

h1a 知识吸收对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有正向的影响;

h1b 知识选取对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有正向的影响;

h1c知识传播对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有正向的影响;

h1d知识共享对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有正向的影响,

2研究设计

2.1研究框架

基于文献分析、专家访谈以及小组讨论,本文构建了隐性知识创新对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影响模型,如图1所示。

2.2变量的测量

2.2.1隐性知识创新的测量借鉴文献[6,7,22,23]等的实证研究结果,自编问卷,共由11道题组成,分别从知识吸收、知识选取、知识传播和知识共享四个方面来反映隐性知识创新过程。

知识吸收有4道题,分别从信息收集、敞开心扉的交谈、获取商业数据、外部知识联盟的建立四个方面反映,知识选取有2道题,依次从学习最佳方法和采取措施选取重要知识两个方面反映,知识传播有2道题,分别从通过相应的程序和渠道传播知识、鼓励员工发展自己的工作能力以不断传播新知识两个方面反映,知识共享有3道题,分别从共享创新的知识、共享信息、共享知识以形成技术诀窍三个方面反映,通过因素分析的方法自动生成变量的得分,2.2.2公司核心竞争力形成的测量核心竞争力形成的测量借鉴史东明、黄继刚、许召元等的相关研究,自编问卷,共由7道题组成,分别从市场份额、资产回报率、平均产品价格、总体产品质量、总体顾客服务水平、利润和顾客满意率等方面对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进行测量。通过因素分析的方法自动生成变量的得分。

2.3研究样本

本研究的样本主要面向企业高级管理人士(总裁、董事长、总经理),调研主要在上海、北京、江西和浙江四地分批进行,持续时间为8周左右,共发放问卷570份,回收问卷389份,对不符合要求的样本以及重复的企业进行剔除,共获得有效样本307个,同收率为68,25%,有效率为78.92%,均处于较理想的水平。

从调研样本分布特征的结果看,在公司的产权结构样本分布中,同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占比较大,达到73%,在公司规模的样本分布中,年营销额在500万~3千万和3千万~2亿的公司所占比例为56.7%,说明中等规模的公司占大多数,在公司成长性的样本分布中,近三年平均发展速度为6%~20%,即中等成长性的公司占大多数,在公司组织结构的样本分布中,70%以上的公司采取了直线职能制和事业部制的组织结构,被调查公司在成立年限上分布较均匀,总体上看,所调查样本在公司性质、规模、成长性、组织结构类型和成立年限方面都有一定代表性。

2.4样本的信度与效度

2.4.1隐性知识创新问卷指标的信度检验信度检验结果显示,隐性知识创新的所有11个问题项的α系数和分半信度值分别为0,9080和0.8563,按隐性知识创新的6个分项来看,知识吸收4个子指标之问的内在一致性检验系数是0.7913,同时相关性和“系数没有较大的变动,因此知识吸收的4个子指标能够很一致地反心知识吸收的特征;知识共享的3个子指标之间的内在一致性检验系数是0.8019,同时相关性和α系数没有较大的变动,因此知识共享的3个子指标能够很一致地反应知识共享的特征;知识选取和知识传播的两个子指标的内在一致性检验系数在0.7上下,相对小于知识吸收和知识共享的内在一致性检验系数,但考虑到隐性知识创新的总体内部一致性检验系数较理想,认为隐性知识创新各分量表的信度分析是可以接受的,各分项的guttman分半信度值与cronbach的α系数无显著差异。

2.4.2核心竞争力形成问卷指标的信度检验信度检验结果表明,核心竞争力形成的7个问题项的α系数和分半信度值分别为0.8400和0.7910,同时相关性和α系数没有较大的变动,因此核心竞争力形成的7个子指标能够很一致地反应核心竞争力形成的特征。

2.4.3效度分析建构效度检验的对象是各分量表,包括隐性知识创新的四个分量表:知识吸收、知识选取、知识传播和知识共享;以及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分量表,建构效度检验结果表明,除了核心竞争力形成这个分量表所对应的相关矩阵有两个特征值大于1之外,其余各分量表对应的相关矩阵都只有一个特征值大于1,表明核心竞争力的建构效度还欠理想,而其余分量表都有良好的建构效度,对核心竞争力的因素载荷进行斜交转轴变换后,发现h5即总体顾客服务水平这个题项在第二个的载荷有0.914,在去除h5这个题项后,核心竞争力分量表对应相关矩阵的前两个特征值分别为3.231和0.845,表明修正后的量表已有良好的建构效度。

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分量表尽管在建构效度上存在不足,但信度分析部分其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400,具有相当理想的信度,敏感性分析表明,修正前后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分量表对总体结果并没有造成显著的差别,故为了方便起见,以下的分析还是采用原来的量表。

3研究结果

本研究样本中各变量的信度、建构效度均达到可接受的水平,运用因素分析分别对隐性知识创新各分项与隐性知识创新之间的相关关系、核心竞争力各分项和核心竞争力间的相关关系进行分析,再运用回归分析分析隐性知识创新对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形成的影响关系。

3.1因素分析

本部分因素分析主要利用spssl1,5因素分析方法,3.1.1隐性知识创新因素kmo系数0.816,bts显著性系数0,000,因此适合隐性知识创新总因素,以隐性知识创新四个分项(知识吸收、知识选取、知识传播和知识共享因素)为基础,求隐性知识创新总因素,从表1可以看出,隐性知识创新各分项与隐性知识创新的相关系数具有显著的相关性,隐性知识创新总因素解释了总方差的52.34%。

3.1.2核心竞争力形成因素kmo系数0.838,bts显著性系数0.000,因此适合提取核心竞争力形成因素,从表2可以看出,核心竞争力形成各分项h1市场份额、h2资产回报率、h3平均产品价格、h4总体产品质量、h5顾客服务水平、h6利润和h7顾客满意率与核心竞争力形成的相关关系系数具有显著的相关性,核心竞争力形成总因素解释了总方差的51,63%。

3.2隐性知识创新对核心竞争力形成的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

3.2.1隐性知识创新对核心竞争力形成的相关关系分析表3显示,知识吸收、知识选取、知识传播及知识共享与核心竞争力形成之间的相关系数都在0.00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为正,表明隐性知识创新的四个分项都与核心竞争力有显著正向关系,在只考虑两两关系而忽略其他变量影响的情况下,隐性知识创新各分项与核心竞争力形成的相关关系由大到小分别为知识共享、知识吸收、知识传播和知识选取。

图2描述了知识吸收、知识选取、知识传播和知识共享两两的关系图以及总体隐性知识创新与核心竞争力的形成的相关关系。

3.2.2假设的验证通过对各变量的两两关系的相关分析,本文提出的假设得到了很好的验证,分析结果如下。

1)隐性知识创新对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影响,本文假设隐性知识创新对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有正向影响(h1),由总体隐性知识创新对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回归,标准化的卢值为0.408,t统计量为7.813,在0.001的显著性水平下有着显著的正向关系,故假设1获得支持,

2)知识吸收对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影响,本文假设知识吸收对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有正向影响(h1a),知识吸收与核心竞争力形成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374,在0.00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为正,表明知识吸收与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有显著的正向关系,故假设1a获得支持,

3)知识选取对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影响,本文假设知识选取对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有正向影响(hlb),知识选取与核心竞争力形成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304,在0.00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为正,表明知识选取与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有显著的正向关系,故假设1b获得支持。

4)知识传播对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影响,本文假设知识传播对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有正向影响(hlc),知识传播与核心竞争力形成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317,在0.00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为正,表明知识传播与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有显著的正向关系,故假设1c获得支持。

5)知识共享对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影响,本文假设知识共享对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有正向影响(h1d),知识共享与核心竞争力形成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390,在0,00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为正,表明知识共享与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有显著正向关系,故假设1d获得支持,3.2.3变量问的影响效果分析从总的影响效果看,在我们的模型中,知识共享对核心竞争力的影响最大,其次为知识吸收和知识传播,最小的变量是知识选取。

4结论与讨论

研究隐性知识创新对公司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影响,目的在于为我国的公司在实践中如何促进隐性知识创新,从而形成公司核心竞争力,以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竞争优势提供一些思路,研究表明隐性知识创新对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有显著的影响作用,因此,为了形成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公司在日常实践中应加强四个方面的工作。

(1)知识吸收,隐性知识吸收在培育公司竞争优势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在公司的知识吸收阶段,既要注意从实践中得来的一手知识的收集,也要重视资料等二手知识的收集;不仅要注意企业的主动吸收知识,也要注意建立稳定、牢固、多渠道的知识库,知识的吸收可通过搜寻、购置、招募、学习等方式进行。

(2)知识选取,对公司来说,对知识进行选取分析是非常必要的:①搜集到的知识,往往是数量上的积累,对知识的正确性、条理性和系统性并无一定的要求;②对于不同的获取主体来讲,吸收的知识对企业而言有很多是没有用处的,必须对这部分信息进行有效地剔除,以减少和降低知识管理的成本,同时还可以提高内部知识应用的效率,知识选取的方式包括人工分析和基于计算机技术的知识自动分类鉴别系统。因此,公司应采取措施选取重要知识。

核心竞争力分析方法篇10

关键词:装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因子分析

一、引言

装备制造业是西安市比较具有优势的产业,且门类比较多,拥有一些优势行业和产品。武器装备制造业、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和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等,均处在全国领先水平,在西安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尽管西安市装备制造业的上市公司是我省该行业的领头羊,但无论从产值还是经济利润上来看,大部分企业都很难在全国范围内占有领先优势。纵观西安市装备制造业的上市公司,部分存在企业规模偏小、自主研发能力不强、创新企业少、专业技术人才所占比例较低和装备制造企业负债过重等问题,这就严重制约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随着党的十六大“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的战略部署、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等政策的出台,西安市装备制造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要在机遇面前发挥优势,接受挑战,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优势的产业集群,就必须抓住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为企业的发展和飞跃打好坚强后盾。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的开创者是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把核心竞争力定义为“能使公司为客户带来特别利益的一类独有的技能和技术”。在工业技术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核心竞争力成为一种隐含在公司核心产品或服务里面的知识和技能,或者知识和技能的集合体;是组织具备的应对变革与激烈的外部竞争,并且取胜于竞争对手的能力的集合。能够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某一要素应当具备以下特征:有价值的:能够给客户带来特别的利益,或者说能够帮助企业通过降低成本或创造价值来扩大客户的利益;异质性:核心竞争力应当是异质的,而且在数量上很少;不能模仿:核心竞争力必须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企业基于核心竞争力的优势得以保持;难以替代性: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必须是一种特有的性质,很难被其他因素所替代。本文选取西安市上市的装备制造企业2009年年报数据,建立基于财务指标的评价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来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以期为提高西安市装备制造企业的总体核心竞争力提供参考。

二、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本文以中国证监会公布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为行业分类标准,选取了西安市8家装备制造业上市公司2009年年报数据。样本数据来源于证券之星、和讯股票网站和各上市公司年报数据计算得来。

(二)研究方法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评价方法主要是依据所选取的核心竞争力的指标性质所决定的。从指标性质来看,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以财务指标、技术指标和相关产出效率等量化指标为研究对象的学者,大都采用不同方面的财务指标建立了评价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或主成分分析法对上市公司进行核心竞争力的综合评价,得出对核心竞争力影响较大的因子,或者是对不同地区上市公司的核心竞争力进行比较,发现地区发展的差异所在,进而提出地区发展的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另一类是对采用非量化指标的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研究,指标大多集中在对企业的技术水平、组织结构、服务水平、市场能力和企业文化等方面,多数学者构建了多层次指标体系,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层次分析法和灰色多层次系统评价等经典分析方法,对企业进行核心竞争力的综合评价,为被评价企业或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管理建议。研究者可以根据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研究目的不同,选取的不同性质的指标类型,从而选择不同的评估体系。总体看来,目前针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评价方法侧重从管理理论的角度提出评价内容,且对财务指标评价的价值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重视。本文按核心竞争力的特征来确定财务指标选取和分析原则,利用因子分析(Factoranalysis)构建核心竞争力的评价模型。

(三)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本文在已有的传统财务评价体系的基础上,选取了有代表性强,以货币计量的能够反映企业核心竞争力强弱变化的指标,如(表1)所示,该指标体系包含了六大方面18个二级指标,能够从财务角度全面反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其中成长能力指标,本文采用最近三年该指标的加权平均值,权重按照0.5:0.3:0.2来计算。为统一口径,每股收益采用上市公司年度报表中的每股加权收益,不考虑摊薄收益。

三、实证结果分析

(一)提取公因子由于所选指标有适度指标和正指标两类,首先要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以消除指标之间量纲的不一致和数量级的差异,保证分析数据的一致可比性。标准化处理后,运用SpSS11.5进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析,见(表2)。可以看出前4个因子的累计方差贡献率已经达到88.78%,也就说这4个因子浓缩了大部分的原始信息,可以用该4个因子为公共因子(Fi)来解释企业财务信息。确定提取的主因子个数后,对所提取的主因子建立载荷矩阵。为了更好地理解公因子的实际经济意义并对其进行命名,采用方差最大正交旋转法对原始因子旋转后得到的主因子载荷矩阵,见(表3)。通过观察原始指标在因子载荷矩阵中的负载系数,公因子正是反映那些负载值较大的指标的信息,根据指标信息的意义将公因子命名。通过(表3)的因子载荷矩阵表可以清楚地看出,X4(资产收益率)、X5(主营业务利润率)、X6(总资产利润率)、X7(净利润率)、X8(每股收益)、X12(净利润增长率)在公因子F1上的负载值较高,因此可以将公因子F1命名为盈利能力因子;X1(资产负债率)、X2(速动比率)、X3(流动比率)在公因子F2上的负载值较高,因此命名公因子F2为偿债能力因子;X9(每股净资产)、X13(总资产周转率)、X16(现金流动负债比)、X17(现金流动债务总额比)、X18(主营业务收入现金比)在公因子F3上的负载值较大,命名公因子F3为现金流能力因子;X10(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X11(总资产增长率)、X14(存货周转率)、X15(应收账款周转率)在公因子F4上的负载值较大,命名公因子F4为资产管理质量及成长因子。

(二)因子得分对因子命名后再计算因子得分和综合得分。因子得分求解的过程就是以变量的线性组合来表示因子,因子得分就是变量的加权平均,权数的大小表示变量对因子的重要性。根据SSpS的回归功能计算出因子得分系数,以因子得分系数与原始变量标准化值求出因子得分;综合质量因子得分的求解是诸公共因子得分与因子贡献率占总方差的权重的加权求和,见(表4)。可以得出因子得分Fi函数:

其中,F为综合因子得分,Fi为各因子得分,Ki=

(三)综合得分和排名通过因子分析计算结果,可以得出西安市装备制造业8家上市公司的各因子得分Fi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综合得分F,见(表5)。由于涉及到企业名称,将这8家上市公司分别用ai代表。由表可以清楚的看到西安市这8家装备制造业上市公司的核心竞争力的综合排名以及各因子的分项排名,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盈利能力的高低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从(表2)就可以得知公因子F1对核心竞争力的方差贡献率达到了41.79%,而公因子F1(盈利能力)的企业排名与综合排名的顺序相同率达到了62.5%,也就是说有5家上市公司的F1(盈利能力)得分和F综合得分的排名是相同的,由此看来企业的盈利能力的高低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强弱起着主导作用。第二,在资产管理质量及成长能力方面,西安市装备制造业上市公司的总体水平偏低。从F4因子的得分情况来看,F4因子的得分明显低于其他因子的平均得分,说明各家上市公司的资产管理能力和成长能力因素成为制约企业核心竞争力发展的瓶颈。第三,从各项因子及综合评价排名可以看出,几乎每家企业都存在一个“弱点”。也就是说大部分企业在各项因子得分中总会有一项得分比较低,从而制约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四、结论与建议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和基础,任何企业要想在经济全球化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关键要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针对西安市装备制造业上市公司在核心竞争力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建议:实施企业财务战略管理。核心竞争力来源于企业资源,是不可模仿、不可复制且能增加企业价值的核心能力。财务战略定位的准确与否,直接决定着整体资源配置的有序性、运转的高效性和企业经营的效益性。因此,没有完善的财务战略管理的支撑,基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便将无法进行,结果是在激烈竞争环境中出现财务危机。加强企业资产管理能力,提高资产成长质量,要从制约企业发展的根本因素入手,通过提高设备可利用率得以增加收益,降低企业运行维护成本,优化安排维修资源得以降低成本,弥补企业发展的不足,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将企业做大做强。打破“木桶效应”。要求企业在均衡发展的同时突出特色,不断提升并且保持长木板的优势,做长补短,然后精益求精,做到可持续发展。

*本文系陕西省西安市科技局2010年科技发展引导计划(项目编号:SF1012)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王翠春:《上市公司财务质量综合评价实证研究》,《财会通讯》2010年第7期。

[2]陈宏明、孙文川:《基于财务视角的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模型》,《财经理论与实践》2009年第2期。

[3]徐静霞:《我国装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评价》,《商业研究》2006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