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阅读教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28:08

如何提高阅读教学篇1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阅读能力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阅读在教学中的重要性。阅读是学生与作者心灵沟通的窗口。阅读教学的效果直接影响学生对文章的把握程度,进而也影响着语文教学质量。搞好阅读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审美能力、自悟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他们的爱国热情等方面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并且为他们能更好地萃取中国文化精华、文化底蕴,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等方面打下基础。

那如何才能搞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呢?

一、构建和谐课堂,体现人文精神

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融洽、欢快的课堂氛围有助于发挥出学生的潜能,激发出他们的创造思维,这是上好阅读课的基础。因此语文阅读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中进行。这就要求教师转变观念,教学中,构建“我―你”的师生关系。对于学生来说,教师就是一位知识渊博的好朋友。营造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给学生提供良好的有利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支持和引导学生发展阅读能力的物质和人文阅读环境。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及时给予鼓励,使他们树立参与阅读学习的信心。对于不足之处要巧妙地处理。

二、培养想象能力,激发创新思维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爱因斯坦的这句话精辟地指出了知识和想象力的关系,知识借助想象力而发展,想象力是知识进化的先导,由此可见想象对知识的重要性。在小学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同样要注重学生想象力的培养。首先通过想象才能更好地把握作者描述的意境和作者的心境,抓住主题,加深理解。其次想象力与创造力是一对“孪生兄弟”。著名哲学家康德说:“想象力是一个创造性的功能。”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能为学生今后更好地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创设良好的阅读情境,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应当创设让学生感到生动、美丽的情境,使他们获得美的感受,产生美的喜悦,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空间,使其内心的“情”在特定的“境”中升华到一种新的境界。

如使用提问创设情景法可通过设置有吸引力的问题来创造一个好的阅读动机。也可使用看图导入法在阅读教学中用教科书中意境优美、色彩鲜艳的情景图及教学挂图作为直观教材,鲜明地揭示事物之间的关系,使学生获得较深的印象,化抽象为具体,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经验。媒体创设情景法可在学生阅读时灵活运用声音图像,让学生沉浸在文章的表达氛围中,产生丰富的联想,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和创新思维。

(二)以读引想,引起情感共鸣

在阅读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把阅读的思路与作者文章的思路连起来,着重把握体现作者情感的句子,通过阅读让学生大胆展开想象,从而激发学生的想象意识,使学生真正读懂了课文,真正读出了感情,真正体会了课文所要表达的情感。

三、注意评价的适当性

教师评价的作用是巨大的,一句挖苦讽刺,就会给学生心灵的伤疤撒上咸盐,一个热情的目光、鼓励的微笑又可以点燃学生心灵深处的星星之火,把学生从“黑暗”带到“光明”。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注意适时适当评价。如我刚接手的三年级时,有一学生每次读课文错字连篇,南腔北调,常常引起学生的哄堂大笑,他自己也是窘态百出。遇到这种情况我没有批评他,下课后,我把他叫一边,让他重新读了一遍,读错的字进行纠正,并鼓励了他一番,第二天一上课我让他重新读了一遍,这一次他只读错了几个字,有几个学生发出了笑声,但大部分学生发出了“咦”的声音,为他的进步而赞叹。借着这个机会,我便“狠狠地”表扬了他一番,让他在同学间树立起自信心,并鼓励他课余时间多向老师和同学们请教,几个星期下来,他便有了明显的进步和提高。

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辩证法矛盾特殊性原理,我们知道每个事物都有其自身特点,小学生的发展才刚刚开始,各方面都没定型,因此他们在阅读和理解文章方面也是有差异的。因此在阅读教学的评价中应本着求同存异的原则,“同”是指评价以人为本,以促进学生个性和人格的和谐发展为根本目标、共同目标,把握住大方向。“异”允许学生观点差异的存在,在评价中注重目标的多元化、方式多样性和灵活性。凡是那些体现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创新,而又不算“大逆不道”的能体现学生发展的地方,教师都应给予肯定。

如何提高阅读教学篇2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主体地位

纵观当前小语阅读教学,训练意识淡薄,语言实践活动薄弱,“以讲代读”“以讲代练”的现象普遍存在,使阅读教学成为费时费力的低效劳动,严重影响了学科教学质量的提高。如何扭转这种不利局面?语言能力的形成离不开语言实践,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训练。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说:“‘练是语文教学达到落实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这一目的的基本途径……练的质量有多高,语文教学的实效就有多大’,这话是毫不过分的”。由此可见,改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低效的关键,在于努力体现语文教学的实践性原则,切实落实语文阅读教学。下面,就对以下三点进行研究。

一、强化读的训练

读是阅读教学最基本和最重要的训练形式。学生读的水平如何,是衡量教师教的水平和学生读书能力的主要标志。“读”是阅读教学的精髓;读是阅读教学的生命线。要让学生理解地读,传情地读,读出韵味,读出感情,从读中真正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此,新课改背景下改进阅读教学方法尤为重要。在课堂上安排足够的时间进行认真的朗读训练,教师通过朗读指导带讲课文,并再回落到朗读上,使学生按照课文内容和思想感情“在正确地读的基础上,做到流利地读,有感情地读。”使学生的朗读能力不断提高。

任何形式的朗读,都是要引导学生置身于文本、情境中。南宋朱熹主张:“凡读书,需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切记向学生讲什么叫有感情地朗读。用什么语气,带什么感情。特别在许多课文的后边要求学生把你喜欢的句子背下来或抄写下来。这些作业,不是让学生去盲目抄写记忆,其关键在于让学生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积累一些妙词佳句。要达到“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二、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阅读,离不开创造。而创造性地阅读教学,要以学生的自读为基础,在自读中领悟,在自读中发现,在自读的基础上交流、指点。教师要有创新意识,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的阅读实践中去领悟和思考,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学习,让学生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语言积累与科文、同学、老师对话,探究文章丰富的人文内涵。这样的教学,不仅能够达到以读代讲,加深理解的教学目的,还能够诱发学生的创造力,使课堂焕发出活力。

教师导入新课在阅读教学当中也是十分重要的。如果一开头就生动鲜明、引人入胜,就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起学习兴趣,从而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学生一旦有了兴趣,就有了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习对他们来说就不是负担,而是执著的追求。从小培养兴趣,将使学生终身受益不尽。小学语文教材里,记叙文和文学作品占了大部分,这些课文写人、记事、绘景、状物,内容具体,形象生动。在学习课文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欣赏文章中精练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使他们对文章里生动的记叙和描写产生强烈的感受,在脑子唤起相应的形象,在情感上引起共鸣。这时,他们就会被形象的画面所吸引,进入文章所描绘的境界;他们就越读越想读,越读越爱读,阅读当中得到乐趣。

所以在阅读教学中要十分尊重、爱护和善于发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启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当作提高阅读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来抓。

三、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

如何提高阅读教学篇3

关键词:高校英语阅读教学实效性

对于高校学生来说,英语阅读在整个英语学习中是比较难的部分,许多学生都无从下手。而教师在英语课上只是注重对英语单词、短语的讲解和掌握,学生在实际的阅读时,不会有效的运用,使得阅读水平比较低,阅读能力也较差。所以要加强阅读教育的改革,努力提高英语阅读教学的实效性。

一、高校英语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英语阅读不够重视

许多英语教师在进行英语教学时,只是注重对文章中词汇、短语、语法的讲解,对文章中每一句、每一段内的词汇、语法进行详细的讲解,忽视对整篇文章的分析和讲述,导致学生在进行阅读时,也只是单纯的对词、短语、语法进行分析,阅读的综合能力得不到提高。许多教师讲解阅读练习时,不重视对文章的分析,只是告知学生怎样在文中找到答案。

(二)缺乏对阅读背景知识的了解

许多教师在讲解阅读时,只是就文章论文章,对文章中的词、句、语法进行讲解,教师很少向学生介绍阅读的背景知识,学生也没有时间和经历查阅,使得许多学生在英语阅读时出现这样的情况,阅读中的单词、语法都知道,但是对文章却不能充分的理解,不知道其中的含义。

(三)学生的自身因素

目前高校中,许多学生的英语水平都比较低,词汇量以及语法的掌握都不是很好,在阅读时就容易出现读不懂、读不会的情况。同时,许多学生在心里上对英语阅读有一种抵触的情绪,看到难一点的阅读就认为自己看不懂,马上放弃,看到自己没有兴趣的阅读内容也放弃,学生缺乏耐心和毅力,阅读能力也就无法提高,教学效果也就无法实现。

二、提高高校英语阅读教学实效性的措施

(一)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

传统教学理念和模式的局限性,使得许多学生都不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得不到良好的表达,制约了学生的个性发展,阅读能力也不能得到明显的提高。所以,教师要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的想法和观点能够得到充分的表达,积极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提高学生阅读的意识,指导学生找到合适自己的阅读学习方法,提高阅读能力,促进英语阅读教学实效性的提高。

(二)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和能力

英语的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要想达到好的效果,就必须先打下坚实的基础,要使阅读学习取得进步,学生就要具备丰富的词汇、语法知识,在此基础上,对句子进行分析和理解,最后扩展到整篇文章的理解,在这一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教师在平时的阅读课上,要对阅读的文章进行细致的分析,找出其中的重点词汇、语法进行讲解,并结合文章的语境和背景进行进一步的分析,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掌握和记忆。对于讲解的词汇和语法,教师要让学生每天进行温习,通过反复的记忆,加深印象。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学习的基础知识,为学生找出一些合适的阅读文章,让学生自己进行分析,对知识加以巩固。学好英语阅读,关键的是要有一定的单词量,这样才能看懂文章的大致内容,不至于无从下手。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记忆单词,加快学生的记忆速度,提高学习效率,对于提高阅读的实效性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三)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学生是否能够学好英语阅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是否对英语阅读感兴趣,学生有兴趣的事情,他们就愿意学,学习的效果也会很好,所以教师可以通过选用不同题材,不同形式的阅读材料,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使阅读课生动、有活力,学生也就愿意学。

例如,可以采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或通过角色扮演、游戏等形式提高学生对阅读内容的理解。教师给出要学习的阅读文章,把学生分为a、B两组,然后在规定时间内阅读文章,阅读完毕后,由两组根据文章互相提问问题,看哪组答对的多,输的一组要集体表演英语节目。通过游戏的互动,学生会更加认真阅读文章,问题的提出有助于学生细致分析文章,从而达到提高教学实效性的目的。

(四)丰富教师知识储备,注重阅读背景渗透

有许多学生在进行阅读学习时出现这样的现象,文章中的单词和语法都懂,但是对文章的整体意思却理解不上来,这主要是由于学生对阅读的知识背景不了解,不同地方的文化和习俗都是有差异的,所以教师在学习前,要为学生渗透相关文化背景,使学生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五)加强课外阅读,扩大知识面

要使学生的阅读能力不断的提高,加强课外阅读是很必要的,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使学生的知识不断的积累,培养学生的语感,逐渐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可以为学生推荐一些好的英语课外读物,例如一些经典的名著,《巴黎圣母院》、《简爱》、《安娜卡列尼娜》等等,还有一些鲁迅等作家的作品,让学生先通过英汉对比进行阅读,逐渐进行全英文的阅读,不断提高阅读能力。

结束语:英语阅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是十分重要的一部分,教师要积极采取措施,加强学生的阅读量,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以便更好的提高英语阅读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如何提高阅读教学篇4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教学策略

阅读是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重中之重。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教会小学生如何品味语文作品、感悟情景、熏陶情操,是保证阅读教学质量,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学习能力和人文素质的关键。为了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可以采取如下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尊重小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阅读体验”

小学生是阅读教学的主体。没有小学生参与阅读,感知语文作品、品位作品所描绘的情境,交流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无从谈起语文作品的语言美、思想美、情感美,更无从谈起语文阅读教学质量问题。因此,为了增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果,要将语文作品的阅读权利归还给每一位小学生;要切实摈弃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普遍存在的教师主导下的“师生呼应”式的“串讲”和“越俎代庖”式的解读方式,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小学生与生俱来的阅读潜质和“天然”的阅读兴趣,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语文作品的阅读教学全过程,体验阅读之美、感受阅读之乐,在亲历阅读中不断增长知识、启迪心灵、感悟生活,从而达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有的教学效果。

二、坚持“以读为主”的同时考虑小学生阅读能力的个性差异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重在“读”,“读”远甚于教师长篇大论的“讲”重点、“找”文眼、“抓”中心。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对于语文作品尤其是课标要求的精读课文,应鼓励学生课前“预读”、课中“细读”、课后“复读”,在“预读”中认识生字词,了解作品的意思梗概和主要情节,在“细读”中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深邃哲理,在“复读”中回味作者的思想情感,感悟作品的语言之美与情景之美。另外,在注重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小学生阅读能力的个性差异,不是所有小学生都能够高效率地完成对语文作品的“预读”、“细读”和“复读”,需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阅读当量”。对于阅读能力、接受能力都强的学生,注重引导他们“研读课文”,引导他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对于阅读能力较弱的学生,应教会他们怎么“熟读课文”,在“熟读”课文的过程中思考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与此同时,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根据阅读能力不同的学生情况针对性地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引导所有小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寻找问题答案,在“自主探究式”的学习活动中增长知识、体验作品,从而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倡导“研究性阅读法”,提高小学语文阅读的教学质量

兴趣是阅读的不竭动力。培养小学生对语文作品的阅读兴趣,是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关键。小学生有了阅读兴趣,阅读就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行为,小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钻研、探究语文作品的语言、情景和思想。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指出:“在优秀教师那里,学生学习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他们对学习的对象采取研究的B度……在这种情况下,知识就不是消极地掌握的,而靠积极的努力获得的。”可见,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是“研究性阅读法”,研究性阅读方法能够从根本上打破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填鸭式”或“问答式”的传统教学模式o篱,为小学生营造“自主学习-汇报交流-教师点拨”的“讨论式”学习氛围,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鼓励他们积极努力地研读课文,并在研读过程中克服遇到的困难,真正发挥阅读教学活动中小学生的主体作用。

四、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强化研究性阅读的教学效果

1.组织研究性阅读小组,营造研究性阅读氛围。老师可以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每个小组由组长牵头,全组成员共同阅读、思考、研究、讨论甚至争论,使每位同学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都能够提出看法、发表意见、施展才能。这样小学生阅读的主观能动性就能够得到充分发挥,同时防止少数学生的思维惰性,促进全组成员的共同进步。小学语文研究性阅读教学的突出表现在于,课堂上大部分时间都是小学生在阅读、思考、研究、讨论、练习,教师只占极少的课堂时间进行必要的点拨、讲解。

2.创设语文作品的情境,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小学生有了阅读兴趣,主观能动性才能充分发挥出来。例如学习《爬山虎的脚》一文,可以首先让两位小学生分别读一读自己写的观察日记《爬山虎》,然后让其他学生评议,看小作者写的观察日记有没有抓住爬山虎的特点,在此基础上,老师板书课题,告知学生:“今天我们来看一看叶圣陶先生怎样写爬山虎的脚?”这样小学生就会情绪高涨地了解、探究叶圣陶先生怎样描写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又如学习《十里长街送总理》时,教师可以在哀乐声中朗诵逝世,全国人民沉浸在无限悲痛中的情景的一句话。然后教师板书课题、谈话:让我们随首都人民一起到长安街为送行吧。这样,学生就会很快进入语文作品的情境之中,为进行研究性阅读奠定良好的基础。

3.教会小学生研究性阅读的方法。首先,要教会他们设计问题,对阅读的内容要善于扣住重点词、重点语段、主要内容和文章的中心思想设计问题。如阅读《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一段时,就可设计如下问题:伯父鲁迅先生去世了,什么事使“我”惊异了?从哪里可以看出伯父深受人们的爱戴?“我”有什么感受?这句该怎样读?“爱戴”和“”意思有什么不同?其次,要教会学生通过阅读研究这些问题。问题的答案,有的在文章已经明确,有的要联系上下文,有的要通过查工具书作进一步的梳理、理解。

4.教师应适当点拨、引导小学生研究性阅读。通过自主研究和分组交流,小学生获得的知识有可能是“真”“伪”并存。因此,对于小学生初步研究性学习获得的知识,需要进一步探讨,以明辨是非,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表及里,深化理解。

如何提高阅读教学篇5

一、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走向文本

在高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文字与意境都非常优美的文章,对于这些文章,语文教师应当注重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通过优美的情境吸引学生,促使他们产生主动走向文本的愿望。如利用美丽的图片、视频短片等创设情境,使学生对作者描述的意境有一个身临其境的感受,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在创设情境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避免他们只是观看了多媒体演示,而没有积极进行思考和与教材相联系。语文教师在创设情境时,也要注意给学生留下思考的时间,要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的情境优势,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和提高学生文本意识。

此外,还要重视音乐的运用,可以用优美的音乐烘托出语文的文字之美。将音乐与文本进行完美的结合,可以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文本意识。例如,在学习高中语文必修一中《月是故乡明》这节课程时,可以为学生播放一段舒缓的并带有淡淡哀愁的音乐,并让学生观看季羡林老先生家乡的一些图片,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深切体会出作者思念家乡的感情,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使学生产生主动阅读文本的愿望。通过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可以很好地引导学生走向文本,主动阅读文本,有效提升学生的文本意识。

二、设置提问,激发学生对文本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应注重设置启发性的问题。“学起于思”,只有具备启发性的问题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阅读兴趣,促使学生走向文本。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设置的问题应当具有启发性,并且要注意问题的难度适当,太容易的问题不能激发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兴趣,太难的问题又较易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要坚持适度原则。美国学者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学生自己提问题”。可以看出,在语文教师提出问题的基础上,应当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学生提出问题的过程,实际就是思考的过程,也是自主学习的过程。

例如在学习必修二《荷塘月色》这节课时,教师可以设置这样的启发性问题,“同学们,假如你独自一人漫步于荷塘边,你会想些什么呢?”同学们展开了讨论,通过讨论引出课题,然后继续提问:“作者所写到的优美景色中蕴含着怎样的感情哪?与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有什么关系?”从而激发学生对文本的兴趣,主动走向文本,提高文本意识。学生在阅读文本,寻找答案的过程中,也会发现新的问题,如有的学生就提出“作者说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为什么要用‘泻’字呢?”可以看出,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对文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三、引起对话,使学生深入走进文本

1.给学生必要的阅读和思考时间

阅读教学中要呼唤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给学生的阅读和思考留出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培养学生的自我阅读体验意识,形成自主学习能力,逐步深入到文本中去。传统的“蜻蜓点水”式阅读教学已经不适应当前教学的需要,它没有给学生阅读和思考的时间,不能充分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阅读和交流,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文本意识,无法使学生深入走进文本。因此,就要求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给学生必要的时间去阅读文本,并进行思考,品味作者表达的感情,与文本产生共鸣。

2.利用重点词汇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解读

注重对文本中重点词汇的理解与解读,对关键词语、关键语句进行品味,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本意识。例如在学习的诗词《沁园春·长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里面的关键词句,如“鹰击”、“独”、“怅”、“谁主沉浮”等。作者在此并不是欣赏美丽的自然风光,而是对关乎时代、社会前途的深沉思考,凸显出他对民族、对祖国命运的高度关注和苦心求索的精神。重点词句能够很好地体现出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在这个过程中增强了学生对文本的解读能力,同时,有利于促进学生形成主动阅读文本的习惯,提高文本意识。

3.采用多种方式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阅读教学不同于传统的说教式教学,教师应当采用多种方式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使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通过对话掌握文章的主旨,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受到情感熏陶。在阅读教学中比较常用的方法有朗读和默读,都是学生个人独自进行的。除此之外,还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教师选择几篇适合分角色朗读的文章,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学生通过对人物角色语言的揣摩,了解人物情感,用这种方式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

四、个性阅读,重视学生对文本的独特理解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文本的理解也是一样,每个学生都有自己对文本的独特看法。由于文本是开放性的,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个性阅读,对文本进行多元化的理解。鼓励学生善于发现文本的不同涵义,让学生对文本进行二度创造,动态的建构文本意义。对于学生自己独特的理解,教师应以赞许的态度看待,尊重学生的个性感悟,鼓励他们说出自己对文本的独特理解,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过程也是与文本对话的过程。学生多与文本进行对话,且重视个性化阅读,对文本有独特的理解,久而久之,自然会提高文本意识。

例如在学习《我与地坛》这节课程时,作者史铁生说:“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有的同学认为这是一句至理名言,说的太好了。也有的学生认为这句话包含着消极的含义。学生对文本的不同解读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教师要尊重学生个人的解读成果,促使其良好文本意识的形成。

如何提高阅读教学篇6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人教版

初中阶段是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一个小巅峰,这一时期学生开始渴望在课堂中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而不是完全听从于教师的知识灌输。阅读作为初中语文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在促成学生自我意识发展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教师应当尽早从应试教育的泥沼中抽身,改革教学方法,促进阅读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一、重视朗读教学,营造良好氛围

阅读教学的根本环节是“读”,只有多“读”,方能见真知。然而遗憾的是,长期以来,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就一直忽略朗读教学,教师或无感情地为学生范读,或是一带而过,未能真正发挥朗读教学的重要功能。在朗读中,学生能够体会文章内涵,感知作品思想感情,加深对课文的理性认识,这都是单纯的默读远远达不到的。因此,语文教师应当格外重视在阅读教学中有效引导学生进行朗读。

朗读时,应当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氛围,注重情感熏陶,让学生在逼真的氛围中融情入境,加深对文章的理解。21世纪是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多媒体教学设备正在进入初中语文课堂,对语文教学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教师应当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集声、光、色于一身的技术优势,为学生开展朗读活动营造良好氛围。

例如,七年级上册《春》一课的教学中,朱自清这篇文质兼美的散文非常适合教师用来组织朗读教学。上课伊始,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段门德尔松・山的钢琴曲《春之歌》,在背景音乐的烘托下为学生有感情地范读全文。课件上还可以呈现几组春之美景的图片,给学生以直观的视觉冲击,进一步营造良好氛围。教师范读之后,学生要分组、分段朗读,还要个人朗读。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切换不同的背景音乐(《初雪》《春野》等),请学生反复揣摩,如何完美配合音乐节奏进行朗读。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学习本篇文章的兴趣大大激发,同时提高对课文所描写春之美景的认识,教师再开展阅读教学就顺利多了。

二、活化教学策略,多种方式教学

有关教学策略的研究一直是语文教学改革的热点话题,如何优化教学策略,促进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是无数教研改革人员长期以来孜孜探寻的话题。笔者认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改革的重点在于冲破灌输式教育樊笼,为学生开展个性化阅读提供空间和时间。

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它没有标准答案,没有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教师的当务之急是鼓励学生在阅读中抒发个性化见解,让语文课堂成为他们思想自由驰骋的新天地。基于此,很多专家学者积极开展了教育教学研究,合作探究式教学、体验式教学、留白式教学、兴趣式教学等作为优秀教研成果,均对阅读教学产生了积极影响。语文教师应当在阅读课堂上灵活选用这些教学策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以留白式教学为例,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经验教师讲课往往只是微开一个通往一望无际科学世界的窗口,而把某些东西有意地留下不讲。”这正是留白式教学的真正含义。教师应当注重阅读教学的弹性留白,挖掘学生阅读潜能,促进阅读素养的提高。教学九年级下册《孔乙己》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用一句话表达自己对孔乙己的感受。这个问题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学生自由发言。有人说到:一个无希望的人,一个无希望的社会;有人说到: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这种留白,既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同时体现了学生的主人公地位,可谓一举两得。

三、开展课外阅读,激发阅读兴趣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初中生每年课外阅读量应不少于八十万字,但是很多学生都没有达到这一标准。课外阅读量的缺乏,成为制约阅读教学质量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应当提高对课外阅读活动的重视,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为课内阅读教学补充能量。

首先,教师应当从学生角度出发,精心挑选那些学生感兴趣的书籍推荐他们阅读。实践证明,小说和诗歌是初中生最感兴趣的两种文学体裁,教师所推荐的书籍可以适当向这两方面倾斜。

其次,课外阅读作为课内阅读的一种补充,应当注意课内外内容的衔接。教师所推荐的书籍最好与本学期、本单元教学内容紧密相关,以对课内阅读教学起到积极作用。例如《孔乙己》一课教学之后,可以推荐《彷徨》《呐喊》这两本小说集,这既同属于鲁迅作品,又为今后高中阶段《祝福》等课文的学习奠定了基础,而且也是学生喜闻乐见阅读的小说作品。

初中生面临沉重的中考压力,开展阅读教学时,教师不免向中考政策倾斜。但是,教师不能仅仅关注应试教育成果,更为重要的是珍视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强化有创意地阅读、有个性地阅读,努力提升阅读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如何提高阅读教学篇7

一、明目标,使教学有效进行

纵观当前小语阅读教学,训练意识淡薄,语言实践活动薄弱,严重影响了阅读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也暴露了阅读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多数教师阅读教学目标仍不明确或不甚明确。要想真正解决语文教学低效的问题,必须使广大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切实树立起教学的“能力本位”思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建立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有情绪上的安全感。要学会赞赏学生,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要乐于给予学生需要或渴望的额外帮助。教师在教学中,还要善于提炼问题给学生,善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形成问题,把学习过程变为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保证阅读教学的高效进行。

二、教方法,使学生既得“鱼”又能“渔”

学生阅读方法的获取,固然有其知识积累引发的思维升华之因素,但主要还是来源于教师正确的教学指导。今天的施教者,应该比古人更明白“鱼”和“渔”的关系,应把教给学生阅读方法作为教学的根本出发点,充分重视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

阅读是极具个性化的行为。学生是独立的个体,其认知结构不同,学习方法也必有各自的特点,那么学法指导就是强调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一般的读书方法有边读课文边查字典的查读;也有边思考边议论的论读;边读边作批注的划读;仿教师指导下读某段(某篇)的仿篇;自我设疑,以疑导学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进而理解课文的研读等。另外根据文体的不同,又有不同的读法及步骤。在教学中,不仅要重视对学生阅读学法的指导,还要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有计划的阅读方法指导,使他们不仅在教师的指导下会阅读,在课外自己也会阅读。在指导中,讲授一些阅读法,如浏览法、泛读法、略读法、精读法及慢读与速读等方法,并设计一些阅读训练,当堂让学生运用这些方法在读中求知、感悟。

读能帮助理解文章的内容,帮助领悟课文的内涵。教师在教学中要做的是相机点拨学生如何读,学生只有掌握了方法并能正确运用,才是真正的自主学习,才能真正保证自主发展。针对课文的重点部分,我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初读、细读、品读,对于课文的非重点部分,引导学生略读、跳读。不管采用何种形式读,只有投入了感情去读,才能真正理解语言文字。

学法指导也要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一方面教师要因势利导,另一方面要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课本让学生读,思路让学生讲,规律让学生找,学法让学生悟,使阅读方法真正成为学生主动获得的一种可贵的精神财富。

三、激兴趣,使学生乐学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习内驱力就会被极大地激发起来。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能够表现出超常的勇气、毅力和智慧。帮助学生树立起阅读的兴趣是每个语文教师的责任,也是语文教育走向成功的机遇。学生把阅读当做一种兴趣,可养成阅读的习惯,陶冶情操,培养审美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法很多,诸如创设情境、开展竞赛、巧设问题、电教手段的使用等。

如何提高阅读教学篇8

关键词: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教学质量

一、在阅读教学中渗透英语文化背景知识

英语阅读教学这项工程是非常复杂的,除思维和语言外,还涵盖着一系列的非语言要素,其中,对英语阅读理解来讲,文化背景知识是一个重要的影响要素,这主要包括专有名词、民间谚语,以及一些日常用语等,这些都是文化背景知识的体现。比如,对于everydoghashisday(凡人皆有得意日),它的意义是每个人都有做好的机会,以及对于apieceofcake,它的意义不是指一片蛋糕,而是说非常容易做的事情,可以将其译成“小菜一碟”。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有目的和有针对性地进行渗透,以防止误会和理解偏差的出现。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不但应当将情感态度目标、语言认知目标、语言能力目标确定好,而且还应当将文化意识目标确定好,既要参考教材,还应当查询资料学习英语国家的风俗习惯与文化背景知识,以及欣赏英语影片、歌曲和文学作品等,以提高自我的英语素养,从而更加有效地实施初中英语阅读教学。

二、营造有利于英语学习的阅读环境

良好的英语阅读环境有利于学生学习热情的激发,教师需要创设一种温馨化的教师环境,像可以将一个图书角设置在教室中,摆放《crazyenglish》《英语周报》《读者》等一系列的书籍,并且要求学生轮流办理黑板报,以使学生可以充分地体现自己的才能和智慧。与此同时,激励学生在课下的时候阅读一些英文著作,并且将精彩、优美的句子和段落摘抄下来,且定期组织学生讨论。教师激励学生阅读英文著作,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文化涵养,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且还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激发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如果一味地要求学生学习英语知识,往往会适得其反,而教师要求学生吸取各个学科的知识和阅读英文著作就能够自然而然地提高学生的英语素养以及英语阅读能力。

如何提高阅读教学篇9

关键词: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教学效率

1、前言:

如何才能成功地上好阅读课?怎样做才能体现阅读课的要求、事半功倍地实现上述目标,提高教学效率呢?笔者在多年教学实践中,尝试出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这一课堂教学模式。

2、“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本质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即教师先引导学生自学,交代自学内容、自学方法、自学要求、自学时间,然后检测学生自学情况,帮助学生解难释疑,教会学生不会、不懂、理解错误、应重点掌握的知识。在整个过程中,教师是指导者、导演、记分员,这一模式体现了实践――理论――实践这一过程,从而也实现了既定教学目标,完成了教学任务。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核心在于:学生由被动地位转变为主动参与、发现、探索知识结构的主动地位,教学过程由讲解说明的过程转变为通过情景创设、问题探究、协商学习、意义建构等以学生为主体的过程。

3、“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作用

在阅读课教学中如何实施“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呢?下面我以“Student’sBook1BUnit2theBirthofaFestival”该阅读课第一课时(通常阅读分两个课时完成)为例加以说明:

3.1在课文导入中使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能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激活学生认知欲望,并使其产生阅读课文以了解信息的渴望,为下一步教学铺平道路。

在课文导入中,教师要认真推敲、精心设计与课文紧密相关的话题、问题、活动游戏等,从而达到以上目的。这一环节,我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whydowecelebratetheSpringFestivalandotherfestivals?andhowdoesyourfamilycelebratetheSpringFestival?教学中学生一下子来了精神,产生了兴趣。过程中学生积极发言,,然后我因势利导引出主thefestivalofKwanzaa,进入下一步该课文的内容的学习。

3.2在课文阅读中使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能深化课文、细化课文。

这一过程可通过三个步骤进行:一、Fast-reading让学生快速粗略阅读课文,大致了解意思.然后将我在这一环节中设计的trueorFalse问题呈现给学生,让其解决问题。1.Kwanzaaisaveryoldfestival.2.thewordKwanzameansfirstfruitinSwahili.3.Kwanzaaisbasedonoldafricanfestivals.4.peoplecreatedKwanzaatocelebrateamericanculture.5.KwanzaaiscelebratedonChristmasDay.6.peoplewhocelebrateKwanzaalightacandleforeachofthesevenprinciples.最后校对答案,纠正错题,直至弄清楚。二、Careful-reading让学生细读课文,了解课文细节。然后将我在这一环节中所设计的wh-questions呈现给学生,认真得出答案。1.whydidpeoplecreateKwanzaa?2.whocelebratethefestival?3.HowmanydaysdoesthecelebrationofKwanzaalast?4.whyiskwanzaacelebratedafterChristmasDay?研读后校对答案,解决错题。三、Detailed-reading更细阅读课文,从把握其实质。这一环节中,我设置了这样一个表格:

name: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Date: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meaning: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principles: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Symbol: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elebration: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操练过程中,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后小组合作;先说,后写;先逐条回答,后整合复述。

3.3学生掌握新知识之后,为了活化教材,真正做到“活学活用”,使学生形成知识迁移,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阅读后这一环节可采用topicdiscussion先设计一个主题,让学生围绕该主题展开讨论,然后汇报讨论结果。这样做既紧扣了主题,同时又提高了同学们知识迁移运用及语言表达能力。这一环节我设计了:

manyfestivalsaroundtheworldarecelebratedaroundthesametime.whydowecelebratethesefestivalsatthesetimes?该环节中,学生的积极性更高、兴趣更浓,在语言实践中更容易迸发出创造性的“火花”,学习效果特别明显,再通过教师画龙点睛的点拨总结,达到锦上添花。

教学实践证明,“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这一课堂教学模式在英语阅读课中的运用,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地投入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萌发创新动机、培养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新课标下的新教材中,如果充分利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这一课堂教学模式来进行阅读课教学,我想一定能让学生积极“动”起来、让课堂“火”起来、让英语教学“活”起来。

参考文献:

[1]张庆圭.高中英语教与学反馈精编[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如何提高阅读教学篇10

【关键词】英语;教学;阅读

在当今的初中英语教学中,阅读理解的分量不可轻视。学生良好的阅读能力是我们教学的最终目的之一。培养学生学会阅读已经成为素质教育阶段英语教学的一项基本要求。那么,如何实现这一要求呢?根据我多年的教学经验,有两大重点:课内深层阅读和课外拓展阅读。

一、紧扣书本,课内精读

书本始终是最根本最基础的,合理的讲解课文不仅能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英语知识,同时也能慢慢教会他们阅读的基本技巧。多年来教师在英语课文教学中总是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放在解词释义、词语搭配、句型转换、造句训练上,过多地重视语言形式而忽视了内容的理解,结果课文被肢解得支离破碎,影响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作者的思想,使学生缺乏对阅读理解的正确理解。

因此,我们教师要改变这种现状,提高学生高层次阅读理解能力,就要紧扣理解课文的层次,由浅入深,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首先,范读全文,要求学生掌握课文字面意思并回答教师提出的一些简单的问题,大致了解课文主要讲了些什么以及文章背景,重在浅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大概意思。然后,深入课文,教师通过详细的讲解,将学生引入课文深处,要求学生反复阅读,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的同时,应启发帮助他们在文中找到有利于回答问题的线索,这个过程要注意与学生的互动,不能急于求成,逐层引导。最后,要求学生在深层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能够用自己的语言大致概述课文,考察学生自己对文章的理解,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允许学生们自由讨论,实际应用课文所学的知识,达到课文理解的最高境界。

二、课外拓展,阅读理解应用

课文阅读理解的掌握是为了能够轻松正确地进行课外阅读,小在应付考试中的各种阅读题型,大到阅读各类英文书籍、杂志等。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学生的课外阅读同样值得重视。教师应推荐学生订购一些优秀的针对初中生的英语阅读报纸,或者一些英语阅读理解训练书籍。就英语阅读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而言,学生必须将阅读活动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课外读的越多,词汇复现率越高,对单词和词组就越熟悉,阅读的速度就越快,理解力就越强,进而形成课内外阅读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对学生来说课内阅读的时间和阅读量都是有限的,而课外阅读的时间和阅读量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受限制的。更重要的是,课外阅读材料的选择具有更大的自和自由度。学生不为“应试”而读,不为分数而读,这样的阅读才是更具真实意义的由主体自我发起、自我体验、自我评估、自我丰富和自我提高的阅读,才是更高层次的主体全面参与的阅读。

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分出一些课时,结合相应的课外文章讲解一些阅读文章的注意点和技巧,使学生广泛阅读。

第一,阅读材料必须有针对性、趣味性。要选择一些适于初中水平学生的阅读资料,调整阅读难度,可以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选择出难度不同的开放性阅读材料,让学生自主选择、自主阅读、自主发展。内容分级由易到难,具有弹性,而且要今昔兼容,侧重表现最新的题材,尤其是富有时代气息的内容和浩瀚的知识信息,对学生很有吸引力。

第二,阅读方式的指导。阅读并非只是从头到尾读一遍文章,那样就不可能提高他们的阅读效率。阅读可分为三种:跳读、略读和细读。跳读,只要求学生能从语言材料中找到特定的信息,放弃大部分无关的内容,一般都是围绕问题展开的。指导学生跳读时,要先给他们一个或几个中心问题,让他们带着问题去阅读,集中注意力到文章的重点上,如此会大大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略读,让学生快速浏览全文,领会主旨,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作者的文章想要表达什么,确定作者在文章中表露出的态度。为了掌握学生略读的效果,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中心思想问答题以及几道主要信息的对错判断题,从而检查学生略读的理解程度,同时也锻炼了他们部分阅读能力。细读,在抓住文章内容、领会文章主旨后,要求学生再次深入细致地阅读全文,细读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使学生自己检查前面范读时对文章的理解是否正确,找出偏差,对文章的细节、结构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从而保证解决题目的正确率,提高阅读理解效率与能力。

第三,丰富学生的阅读才能,帮助学生有兴趣地阅读理解。一个拥有社会、文化、风土人情、天文地理、历史等方面知识的学生,在阅读有关内容的英语文章时,要比不具备这方面知识的人轻松得多,理解也会透彻得多,现如今在消费方面很流行的一种消费理念“GoDutch”,若学生没有这方面的知识,不了解这个典故,他们在阅读时恐怕很难理解这就是“aa”制。

第四,拓展学生的阅读智能,帮助学生有目的地阅读理解。阅读智能在整个英语阅读活动中自始至终起着重要作用。它包括猜词悟意、推理阅读、概括阅读和预测阅读等能力,应教会学生充分运用自己的阅读智能,有目的地愉快阅读,除了根据上下文意义猜测词义,也可根据构词法进行词义猜测。并且还可以依据句子的结构如对比或排比的形式来猜测文章的内容。文章的标题可以使学生预测文章的内容,每个段落的第一句话可以概括出整篇文章的大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