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如何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十篇如何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十篇

如何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29:35

如何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篇1

一、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人文性特点

语文学科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保障。因此,作为新时期的语文教师,我们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借助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来有效地展现学科的人文性特点,以确保学生在高效的课堂中获得良好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最后一课》时,为了最大化地展现语文课程的人文性特点,也为了展现文中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本节课的授课时,我选择了“问题探究式”教学法,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爱国主义思想得到培养。所以,我引导学生思考了下面几个问题:(1)韩麦尔先生今天为什么要这样穿戴?(2)小弗朗士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3)小弗朗士为什么感觉韩麦尔先生形象高大了?(4)怎样理解韩麦尔先生的举止和表情?……组织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对上述的问题进行思考探究,这样不仅能够加强学生对本节课重点内容的理解,而且还能帮助学生理解文本中所展示的爱国主义思想,进而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工具性特点

工具性特点是语文教育的主要特点之一,也是课程应用价值的直接体现。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借助多种方法来展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特点,以为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做好保障工作,同时,也为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做好保障工作。

例如,在教学《古代神话六则》时,为了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为了培养学生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更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在教学时,我组织学生进行“讲故事”活动,引导学生在同学之间讲述除教材中的几则神话之外的故事,如《共工怒触不周山》《嫦娥奔月》《后羿射日》《玉兔捣药》等故事,这样不仅能够加深学生的印象,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而且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和组织能力的提高也有着密切的联系,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

三、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开放性特点

开放性特点是为了凸显学生的个性,使学生找到自我展示的空间,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识到语文开放性特点的发挥对学生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搭建有关的平台来展现课程的开放性,以为学生个性的发展做出相应的贡献。

例如,在教学口语交际中的《人物专访》时,为了展现课程的开放性特点,也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更为了培养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自己的性格特点,在授课时,我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模仿“超级访问”进行人物专访,这样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而且对学生交际时的语气、态度的培养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展现了语文课程的开放性特点。

当然,除了上述三点之外,语文教育还包括探究性、创新性、时代性和地方性的特点等,在此不再进行详细的论述。总之,素质教育下的初中语文课堂应该选择恰当的方式来有效地展现语文课程的特点,以为学生综合、全面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如何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篇2

识字与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同时,识字与写字更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写好每一个汉字是我们作为中国人的本分。通过一年的一年级语文教学工作,下面就如何提高学生书写汉字的能力作一初探。

一、“识字与写字”我这样解读你

通过对《语文课程标准》的学习,我深刻地意识到要让学生们“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能够“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尤其在全面实行人教版教材后,更提出了“认写分开,多认少写,加强写字,及早阅读”原则,我认为这样做既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同时更为写好字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少写使得老师能循序渐进地进行写字指导,更使学生能够写精,使得学生能够打下坚实的写字基础。

《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教师能够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体会汉字的美。尤其1-2年级,是打好硬笔字书写基础的关键时刻,首先,要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其次,了解汉字的基本知识,能把硬笔字写得规范、端正、整洁;第三,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丽。

写字既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技能,又是一个人语文素养的体现,在工作中我们要依据《语文标准》中的阶段目标,加强教育,积极引导和训练,使每个学生都能把字写得既规范又美观。

二、“写好字”传承中华文化是时代、世界的需要

世界上最古老的几种文字中古埃及的圣书字、古巴比伦的楔形字、古印度的印章字都先后消亡了,惟独曾经作为四大古老文化载体之一的汉字还在被广泛的应用,在当今世界的语言文字中,汉字不仅在使用上显示出很大的优越性,而且一直以特有的艺术情趣著称,流传至今,并成为了我国国粹之一,且越来越显示其旺盛的生命力。每一个汉字都浸透着我们祖先的创造力,体现着祖先的聪明才智,世界上每一个有华人的地方就有人写汉字、用汉字,人数之多是任何一种语言不可比拟的。因此传承和发扬就是我们师生不可推卸的责任,这是历史发展的需要。人要生存,要生活、要学习,要工作都必须学汉字,写好汉字。“写好字”是我们每一个人传承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义不容辞的责任。

每个学生自从进入校门的那天起,几乎每天都离不开写字。但是对于刚入学的6、7岁儿童来说,首先,部分学生注意力分散,使他们在学习如何写字时,不能够全面地掌握要领,其次,他们的手部小肌肉群还不发达,要想把字写得正确、规范、美观很困难,对于写字容易产生抵触情绪。坏习惯形成后就很难再改掉,于是写字潦草,模糊不清,大小不一,坐姿不正,执笔不对等不良习惯充斥于语文课堂之中,使得语文教师焦头烂额,面对繁重的语文教学任务,没有时间去逐一纠正,久而久之,写字质量必然会滑坡,面对这种局面,进行写字教学的革新非常具有必要性。

三、构建独特教学观,还写字教学于精彩

首先,打造外部环境,激发学生写字的兴趣。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所有的孩子在刚刚跨入校门时,都对学校怀有一种新鲜感,可时间不久,就发现小学和幼儿园完全不一样,点心没了,动画片没了,有的只是枯燥的课堂,繁琐的作业,自然产生了厌学情绪。尤其对于语文学科,每天都要学习不同的内容,课文要背诵,词语要会用,汉字要会写,而且在正确的书写的前提上还要端正美观,枯燥的笔画对于他们意义并不重大,尤其对于注意力只能短暂集中的低年级学生来说,手部小肌肉群的不发达,是他们把字写美观的一大身体障碍。面对种种问题,我尝试着这样做。

形象再现,生动激趣。从汉字的起源来看,汉字的造字法即六书,它是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等,其中前四种为真正的造字法。在开始进行汉字教学时,我充分利用汉字造字的特点,利用多媒体形象地再现汉字的原型,像讲故事一样把汉字的由来一五一十地告诉学生,使这个字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生动的印象,对于认识汉字产生浓厚的兴趣。

巧立歌诀,深入人心。要想把字写好,首先姿势正确是前提,很多学生之所以写不好字,并不是不认真,而是他们的握笔姿势不正确,从而使肢体不能正确用力。在学习准备时讲的“三个一”在平时写字时并不能被牢牢落实,我迎合6、7岁儿童的心理特点,选择了他们能够琅琅上口的儿歌入手,把书写习惯的要求编入其中,让学生们能够很快地掌握要领。

创设氛围,树立信心。对教室进行合理的布置。创新指导方法,把主动权还给学生。在以往的语文课堂中,迫于完成教学任务,很多老师在一节课中顶多留出几分钟来指导生字书写,简单的重申笔画规则,形式化的一笔一划范写,几乎在每节课中都是这样,可是真正的效果怎样呢?课文部分的教学内容基本都是在师生轰轰烈烈的互动中完成的,只有在最有一个指导书写环节,又突然回到了老套的“照本宣科”,面对这种情况,我在与本校书法教师探讨后,经过阅读大量资料,总结出此方法作一初探。

掌握汉字的形体特点。根据汉字构造创新指导方法。即将简单的几何图形和与之相适应的汉字结构对应起来进行书写指导。

在指导独体字时,主要利用平面几赫图形进行辅助。平面几何图形是指三角形、圆形、正方形、长方形、梯形等,这些图形都是学生生活中最常见的,每个图形的特点学生们都很了解,因而画起来并不难。

用直观的几何图形,突出、简化了汉字的外形特征。这一点符合低年级儿童的注意力特点,此年龄段儿童对于事物的印象是先整体再局部,将各种不同类型的独体字外形勾勒出来,突出了单字的结构特征,使学生对生字有了准确的第一印象。画出几何图形也较准确地规范了笔画的起笔和收笔的位置,可以使学生清晰的分辨相似笔画之间的不同。

在指导合体字时,情况又有所不同,由于构字部件的繁简不同,因而合体字的指导又分为两种。对于构字部件较简单的字,仍可采用几何图形方法指导,对于合体字中的左右结构、上下结构、包围结构等,简单的几何图形并不能说明问题,不能使学生瞬间记住汉字的结构特点,因而要借助几何图形中的线来作为辅助手段。

如何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篇3

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必须体现以下“三性”:

第一,突显人文性。

语文课程的人文内涵十分丰富,它对一个人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广泛的。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走出离开教材的思想内容进行纯工具训练的误区,要把社会的主流价值(如学会尊重、学会关心、学会合作、学会生存等)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然而,社会的主流价值如何内化为学生个人价值观,是有一个过程的,决不是靠“刚性”的“楔入”,而是通过熏陶感染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的体验逐步生成的。语文学习极其个性化,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往往是多元的。按照建构主义心理学和接受美学的观点,每个人都是以自己不同的方式去构建对事物意义的理解,不同的人往往看到事物的不同方面。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基于他们独特的生活经验,不同个体对于同一内容的反应是不一样的,就同一个体而言,处在不同的年龄阶段的同一个体对于同一内容的反应也是不同的。常言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林黛玉”。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让学生与文本对话,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体验,鼓励学生发表富有个性的见解,这既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需要,也是发展学生个性品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需要。

第二,加强实践性。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这种能力培养的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也就是说,从阅读中学会阅读,从写作中学会写作,从口语交际中学会口语交际,把听说读写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语文知识既然只起辅助作用,就“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存在着这样的认识误区:认为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要靠系统的讲授语文知识,要靠系统完整的语文训练,而忽视了母语教学有基础、有语境、有丰富的资源这一基本事实。这是造成目前语文教学“费时低效”的根本原因。学生绝不是先掌握了语法知识和修辞知识之后再进行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的,而是在大量的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中逐步领悟有关语法和修辞知识的。因此,为了提高学生语文实践的能力,一要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给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实践机会,这不仅包括学生在课堂上的听说读写实践,学生的吟诵品味,而且包括课外的各种语文实践活动;二要不断开发和利用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语文教育资源,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使学生凭借丰富的资源和大量的实践,在学语文、用语文中逐步领悟和习得学习语文的规律,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第三,体现规律性。

汉字、汉语有其自身的规律,正确把握这些规律,有利于大面积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例如:利用汉字形声、象形、会意等特点帮助学生识字;利用笔画、笔顺、偏旁部首、间架结构等规则指导学生写字;利用汉语言综合性、模糊性、多义性和感彩强烈的特点,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比如“月亮”一词,在一个人的心中可能幻化成温馨的家园,而在另一个人的心中可能成为凄凉的地狱。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整体把握的能力。这里指的“把握”,是指整句、整段、整篇的把握,其目的是要克服目前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零敲碎打的分析和繁琐零碎的题海训练所带来的弊端。当然,强调培养语感和整体把握,绝不是一概杜绝必要的分析。关键要看这些分析是否必要,是否科学,是否做到局部分析与整体把握有机结合。在把握汉语言特点的基础上,教师要充分利用汉语言文化沉淀丰厚的优势,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增加他们的文化储备,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总之,我们应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培育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凸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加强实践性,体现规律性。从而逐步领悟和习得语文的规律,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个性品质和创新能力的需要,增强学生的文化储备,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最终达到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

参考文献:

[1]黄伟.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引论.中学语文教与学.2003(3)

如何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篇4

关键词:「く;「す;「;「模;「模m;「

中图分类号:G642.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8-0177-02

一、初级日语会话教育的目标和应该指导的基础知识――考察《日语教育事典》的关于初级会话教育的论述

《日语教育事典》里和初级会话教育有关的规定并没有明确列举出,但有两篇文章――《初级水平的学习目标》和《听力的学习阶段,会话的学习阶段》里有阐述。接下来想通过考察这两篇文章明确初级会话教育的基本目标和基础知识。

(一)《初级水平的学习目标》(p633木村宗男)

初级日语会话教育的目标是掌握听说的基础技能。具体说,首先记住发音和语调,掌握基础的词汇和短语。然后能理解基本句型和语法。最终达到可以自如使用的目的。

(二)《听说阶段的学习》(p635―637北条淳子)

1.有关听力阶段的学习分两部分:一是与之相关的音、拍、语音、语调的要素。二是与之相关的语法。在经历语音的认知、音调、音拍的学习之后,从音节―词―句的顺序进行的基础上,理解语法知识。

2.有关说的学习,分前后两个阶段:前半段从和音相关的基础学习开始,逐渐过渡到词汇、句型,使用句型而进行的问答练习。在这里可以对应听的两个学习阶段。在听力阶段练习的基础上:①利用视听教材而进行场面,状态的说明;②叙述事物的梗概;③指导短剧;④寒暄语;⑤日常惯用表达;⑥简单的提问方法;⑦依赖请求的方法,拒绝的方法;⑧简单的电话应对;⑨接待客人的方法等。实际学习中可能多为两三句程度的句子。但为了真正起到实用效果,应该让日语初级者好好掌握。由此,可以找到以上材料里没有记述的三个层面。把以上的目标和学习阶段总结为以下两点:(1)初级会话教育目标是扎实地打好听说基础能力,具体说有以下三个层面:①包含音调、音拍在内的音的认知,发音的正确掌握以及在任何龊隙寄芪尬蟮奶懂的阶段。②增加词汇,理解语法,运用句型的阶段。③在学习场所、生活场所能够简单应用。(2)作为语言学教育,日语听说能力的习得,各个语言要素的教育不可缺少,而掌握语言基础知识的时候,正确性是最重要的,可是按照前面的三层次的顺序一一讲授,容易枯燥。所以怎样能把实用场面的应用对话切实地使之掌握,需要花工夫来深入研究。

二、初级会话教育的指导方法

关于木村宗男先生《有关对话指导方法》的考察。在《日语教育事典》里对初级会话的基础目标有记述,但对于具体的指导内容和方法没有涉及。为了补充这方面的内容,本研究对木村宗男先生的《关于对话指导方法》一文进行考察,以明确初级日语会话的指导方法。根据木村的论述,外国人学习日语的时候都是带有某种目的性的,对于学习日语的外国人来说没有会话的概念,全都可以说是对话。因此,本文把木村的《对话的指导方法》作为会话指导法来理解,并进行考察。木村的对话练习分为基础练习、问答练习、实际对话练习三部分。对话的基础练习由四部分构成――发音练习、句型练习、反应练习、听写练习。发音练习主要是有关音声的练习。母音、子音以外特殊音节、音调、音拍的练习。句型的练习主要包括替换例句中的词语,把肯定句变为否定句、疑问句。反应的练习,目的是养成对语言迅速做出反应的习惯。练习的方法是教师说单词或短句,学生通过展示与之相应的物品或图片,做出回答。练习时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提出的问题很简单,重点是能够快速作答。这种练习如果没有掌握音声、词汇,句型的话是无法进行的。反过来通过练习也会不断强化音声、词汇、语法的运用能力。听写练习与之前所述听力的规则一致,可以参考进行练习。而与反应练习不同的是要求正确性。四项练习也可以这样归纳――发音练习和句型练习主要是培养说话能力的练习;反应练习和听写练习主要培养听力能力的练习。因此,如何在加强听力练习的基础上进行对话练习是需要仔细研究的一个课题。木村在此问题上提出三种练习,把听说运用到里面。根据学习者的语言水平分阶段进行练习,总结如下:

1.模仿练习。采用问答形式的句式练习,即教师提问,学生模仿;教师回答,学生模仿的形式。目的是牢牢记住这个过程中问答的方法,并能使之得以运用。指导方法和教师的作用:教师应该把课堂学过的语句通过设置问题,并予以回答的形式反复多次地重复说给学生听。学生了解到问答句的变化而懂得需要根据情况在语句和句型的组合上下工夫。此练习需要反复进行,一直到可以用普通的速度正确说出为止。

2.模拟练习。练习方法:让学生根据运用教科书的句子对教师的提问进行回答,或者让学生回答别的同学的提问。这既是实际自主回答的过程,当然也是句型的实用练习。指导方法和教师的作用:使用课堂讲授的句型和语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问答练习。实际情况分为两种――一种是教科书里的内容,另一种是学生本人的实际情况。第一种情况是教科书的例子。里面涉及到事物的状况、经过、原因、理由、结果等,以提问的形式进行,确认的感觉比较强烈。而第二种情况由于能引导出学生个性化的回答,所以更容易引起兴趣。基于此特点,便于一点点地过渡到真正的对话。

3.创造性的练习。练习方法:不局限于教科书的句型、语句,而进行的有关联的和延展的问题练习。主要特点是引导学生的自主表现。指导方法和教师的作用:教师虽然不直接参与对话,但给学生们提供话题,并且通过提醒引导对话的方向来掌握整个对话的进程。根据归纳上面的三个练习,可以这样理解它们三者之间的关系:首先从练习方法来看,模仿练习虽然是采用问答的形式,但还是属于运用记忆,使之再现的练习。模仿练习和模拟练习是把相同教科书的句型、语句作为基础而进行练习。其中模仿练习是要求对句型本身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替换已学过的句型而做的练习。模拟练习是要求对句子的内容、事实进行理解,并根据实际情况而进行的对话练习。

总结:会话指导的最终目标是让学习者能自如地进行对话。可是想要达到这个目标,反复的练习是不可缺少的,通过以上初级阶段深入的练习,期待能达到培养实际会话的基础能力。教师在实际指导的时候,应该注意以下三点:(1)为了进行会话练习,要掌握有关词汇的知识。但并不是指逐一讲授和各种语言要素有关的项目,而应该根据实际场合设定,进行综合训练作为培养学生的目标。(2)从基础练习到问答练习的各种训练并不是并列的关系,是通过不断地提高难度而逐渐积累的过程。前面的练习是后面练习的准备,进行练习的时候,必须经常留意如何与下一个阶段衔接。(3)教师作为指导者,在最初的阶段通过参与、指导会话,起到主导的作用,逐渐地让学习者成为主角,此时指导者进行适当的提醒,指导会话的进程,以督促学习者进行自主的表现。

参看文献:

[1]日本教育学会.日本语教育事典[m].大修馆,1982.

如何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篇5

翻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一年级上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幅鲜艳、精美的照片,这便是教材编者特意为学生所编的“习惯篇”。谁都无法否认习惯的巨大力量,它与人的发展终身相随。国外有谚语云:“人是习惯的奴隶。”写字是要讲究姿势的,而姿势的正确与否将直接影响着小学生的身体发育情况。小学生正处于身体的快速发育阶段,任何不规范的运动都将有碍于身体发育,尤其是写字这一长期的、频繁的运动,写字时,坐姿正确了,有利于脊椎的健康发育;执笔规范了,有利于手指乃至整个手臂的发育;又如,写字时,头低得太下而影响视力的例子是不胜枚举的。据调查资料显示:95%的学生写字姿势不准确,有本子斜放的,有头趴在桌上写的,扭着肩膀写的更是比比皆是。而且到了三年级后,随着作业量的增加,这种现象越来越严重。另据上海《家庭教育报》的报道:有80%的小学生握笔姿势不正确。为此,教学这一部分,对学生今后的习惯的养成及生长发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课堂上教学“保持正确的写字姿势”时,我先询问学生:“在入学前,你们写过字吗?”学生异口同声的答道:“写过!”那声音中充满了极度的自信。然后,我请一位小朋友上前做出写字的样子,其他的同学认真观看,“他和你的写字姿势一样吗?谁的更好?”学生们一个个瞪大了眼睛,仔细观察讲台上的小朋友并纷纷发表看法。有的说:“他的头太低了,妈妈说头太低的话,就会变成近视眼。”也有的说:“我觉得他写的字一定不好看,你瞧他像是拿了双筷子!”更有甚者,小声嘲笑那位同学:“看他的本子快歪到外国去了!”……议论声、嬉笑声充满了此时的课堂,讲台上的那个小朋友也显得不好意思起来。看来,刚入学的孩子,对于正确的写字姿势只是一知半解。于是,我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课本2、3页下的两幅插图,看图中的小朋友写字时是怎么坐的?手臂是怎么放的?胸口与桌缘的距离怎样?眼睛与练习本的距离怎样?小朋友是如何握笔的?……在学生仔细观察的基础上,我们师生边总结边示范正确的写字姿势:写字时坐姿要端正,两臂平放桌上,眼睛与练习本的距离为30~35厘米(大约一尺),胸部与桌缘的距离为6~8厘米(大约一拳的距离);写字时还要把练习本放在胸部正前方;左手按住练习本一侧,右手握笔。握笔时食指较大拇指稍低,握点离笔尖3~4厘米(大约一寸左右)……而这时,班上传来响亮的声音:“老师,你说的不对,书上的小朋友只把手指放在了削好的铅笔的上方,没有你说的那么远!”他的这一发问,令我大吃一惊,因为在我上学的时候,老师也常说“三个一”,即“一拳”、“一尺”、“一寸”,而教科书上……这时,我仔细看了看书,的确像那位同学说的那样,看着全班孩子茫然而又求知的眼神,看着他们的握笔处与笔尖的距离,我又自然地握起了笔,发现我们都不到一寸呀!思考了片刻,我决定让学生按照书上小朋友的姿势,把手指放在削好的铅笔处的上方一点点。看着学生满意的样子,我对教材产生了质疑。

课下,我把关于正确的握笔姿势与同组的老师交流,她们在课堂上也发现类似的情况:学生的生长要求与我们课标的要求不符。通过讨论,我们认为:教材中人文性、工具性的特点比较明确,作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充分尊重如今少年儿童的生长规律和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灵活的运用教材。于是我们决定再利用一课时,举行“读写姿势大比拼”的活动,让学生反复训练,在活动中巩固正确的读写姿势,养成良好的读写习惯。特别时再握笔时,不能太近,有的学生手握在笔头处,连他自己都不能看到笔尖,结果写出的字不仅差而且特别小;而有的同学握的太远,自己就用不上劲,写出的字大而松散。

小学生由于其年龄及生理特点,活泼好动,不易保持,习惯培养就具有长期性,必须坚持“反复抓,抓反复”。“思之自得者真,习之纯熟者妙。”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绝非一日之功,需要反复进行训练。学生的领悟能力有高有低,技能掌握的速度有快有慢。比如怎么握笔、簿本摆放的角度、眼睛和簿本的距离等等。老师交待、讲解、示范、纠正好多遍,有的学生可能还会记不住,这就需要老师不急不躁、因人而异、耐心细致地进行指导。学生的学习习惯有时也会出现“反复”。如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的写字姿势正确了,可是过一段时间可能又会走样,这就需要抓“反复”,进行再纠正。有的学生执笔不一会儿,就将食指未关节均向里凹陷,这样执笔需以腕运笔,写出字来比较僵硬。教师就要及时纠正,令其食指未关节应是平的或稍向外凸,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指腕配合、运笔自如。所以,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不是一激而就的,必须有足够的耐心和毅力,反复抓,抓反复,一丝不苟,持之以恒。稍有懈怠,便会走样;经常中断,就会前功尽弃。

我们的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理性层面上,应该让操作层面拥有更为广阔的时空。相信通过教师运用各种手段,激发学习的兴趣,利用榜样的示范,指导仔细观察,明确具体要求,反复进行实践,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必将会像细胞溶进血液一样“内外”学生们的语文素质,他们将成为“规规矩矩写字、认认真真读书、清清楚楚表达”的习惯过硬、基础扎实的一代。

如何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德育教育;渗透方法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和开展,德育教育已成为整个教育过程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它是塑造小学生心灵的基础,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灵魂,更是衡量我们义务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的标准。所以,对于我们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来说,在实际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必须掌握一些行之有效且科学的德育渗透方法,结合小学生的心理接受能力和思想品德形成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德育渗透,从而提高小学德育教育的实效性。但是,由于小学生还处于儿童期,他们贪玩好动,心理承受能力差,生活经验不足,对于善与恶、美与丑、好与坏的界定还不是很明确,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和家长进行正确的引导。那么,作为最基层的一位语文教师,如何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呢?本人根据自己在实际的教学中总结如下。

一、必须掌握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来实施德育教育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是我们必须要做到的,它是德育教育的基础。小学生还处于儿童期,他们的优点是争强心理极强、有着纯洁的心灵、好表现、好奇心极强等,但是他们也有着天生的缺点,比如自控能力差、好动贪玩、知识面窄、心理承受能力差等。作为教师,我们在充分地掌握了这些特点后,在教学时可以进行有效的引导,扬长避短,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懂得做人的道理,并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观念和为人处事的原则。在实际的教学中应尽可能的将知识形象化、有趣化、主动化,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例如我在讲《雷锋叔叔,你在哪里》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会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关于雷锋事迹的影视资料让学生观看,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更使学生受到雷锋精神的感染,让学生明白助人为乐且精神永存的道理。然后鼓励我们可爱的学生多做好事,一旦知道学生作了好事给予肯定和表扬,这样学生自尊心得到极大的鼓舞。当然对于做错事情的学生来说我们也不能采取过激的行为或语言刺激,要运用一些激励性的语言进行批评,使学生认识到错误并帮助他们改正。

二、其次把握好语文教学和德育渗透之间的关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不能过分地强调德育渗透而忽视了语文教育的本质意义。毕竟语文教学是以语文教育为主体的。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把握好语文教学和德育渗透之间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它是每一位语文教师应尽的责任。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德育教育只能是一种渗透,以自然穿插的形式出现。既然是渗透,那就一定要讲究一些艺术性和操作方法。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花时不宜过多,要点到为止,不能影响语文教学。教师要有侧重点,不能一味的偏重德育教育而忽视了语文课教学目标的完成。

三、德育教育必须要有针对性

如何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篇7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训练重要性把握重点

1.引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必须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小学语文教学是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小学语文课的第一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而读便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朗读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记忆有助于促进言语表达能力和想象、鉴赏能力的发展。学生通过熟读与背诵,书面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有效提高理解与运用语言的能力。

2.小学语文朗读训练的重要性

2.1帮助学生正确识字识词。小学低年级识字的要求是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字义,并能正确地书写运用。学生在多种形式的反复朗读中与字词多次见面,牢固地掌握字的读音,强化识记字形,从而有效地识字、识词。反复的朗读能使学生读得正确、流畅,增强语感。教学时教师可指导范读,使学生对字音形成初步印象,再通过自由、轻声朗读,进一步读准字音,然后抽读生字、指名认读,进行适当检查、正音。如《美丽的大兴安岭》、《富饶的西沙群岛》等都是用优美的文字描绘出秀丽的自然风光。当学生理解句中的“宽阔”、“优美”含义时,教师可让学生把“宽阔”换成“宽广”,“优美”换成“美丽”进行比较朗读,这样学生就可以很快理解“宽阔”和“优美”的妙处,更易领略当地风土人情。

2.2增强学生对课文的认知理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能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能准确理解语言文字,把握作者的写作感情,常常是只有通过反复朗读才能有深切的感受。朗读是理解的基础,教师应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朗读,让学生在此基础上品味、揣摩,然后教师再作适当点拨、讲解,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加强学生的记忆,使学生克服在口语中存在的词汇贫乏,辞不达意的毛病。

2.3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强化朗读,让学生边读边想,读通、读懂,沿着循文―明理―领悟的路径养成“读书内化”的习惯,在循文的过程中,引起疑问,诱发思维,在思维过程中诱发灵感,引起联想,达到明理和领悟,在明理和领悟中走向创新,从而逐步掌握“感知、领悟、积累、运用”这一学习规律。这是学生的认识过程,也是学生发展思维的过程。在低年级学生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考虑到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不集中的特点,充分利用跟课文相关联的色彩鲜艳、画面形象逼真的插图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此外,教师要有意识地渗透思想,提高学生分辨真善美丑的能力,收到教书育人的良好效果。

2.4有效加强学生的情感教育。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描写自然景物、动植物的文章,都用优美的文字描绘出了祖国秀丽的自然风光,对此教师可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再现画面,让学生进入意境,认识文中所描绘的事物的形状、颜色,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如在教学《林海》时,教师可根据岭、林、花的不同特点,抓住“亲切、舒服”等统领全篇的线,使学生如临其境,饱览小兴安岭的美丽风光,感受兴安岭兴国安邦的作用,并通过明确词义和了解词的感彩,激发学生语文的兴趣。

3.小学语文朗读训练应把握的重点

3.1严格按照新课标准教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朗读是最重要、最经常的阅读训练,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方式。“朗读,首先要做到正确的读,要用普通话,发音清楚响亮,不读错字,不丢字,不添字,不唱读,不重复字句。在正确读的基础上,做到流利地读,有感情的读”。可见,朗读是阅读教学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基本功训练,是进行阅读教学的重要方式。语文教师应明确它的重要性,摆正读与讲的关系。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不单是靠教师讲出来的,而是在教师的引导和指点下,由学生去读、去悟。因此,教师要给学生更多的读的机会,通过学生的朗读,引导学生对课文中规范的语言领悟、积累,为日后运用语言打下扎实的基础。

3.2注重训练教学的方式方法。教师要针对不同课文内容创设出各种生动有趣的朗读情境,指导学生进行正确、流利的朗读,要求学生朗读时发音要准,吐字要清晰、圆润,发音要响亮,不念错,不任意加字、丢字,不读错字,不唱读,不重复字句,特别要注意不可拖长尾韵。同时教师还要多给学生提供独立朗读的机会,及时纠正错误。如果学生读“准”了字音,教师就应该让学生养成边读边看标点符号的习惯。反复给学生进行范读训练,让他们懂得如何正确如何使用标点符号,领会这些符号在文章中的作用,做到正确、清楚、流利地朗读。

3.3训练教学要注重寓教于乐。训练教学不仅仅要通过学生借助拼音反复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更要使学生掌握好朗读的要领与技巧。在这一点上,教师需要给学生留有充分的阅读时间,但是又不能让学生一味地机械式地进行同一内容的反复,而是要掌握一定的训练技巧,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在教学中教师要尽量联系生活实际指导朗读,如《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一文教师可通过与小作者一起倾诉、怀念、同悲、同恨,让学生在不同语段读出不同的语气,抓住“巨大的悲痛、深切的缅怀”这一情感基调。这样的朗读使得文章紧密联系学生实际生活,学生流露的感情会有所不同,对文章的理解与把握也会不同。同时,教师还要采用多种朗读方式,提高自身范读水平,用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范读进行示范。

3.4采取科学的训练教学评价方式。对学生的评价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因此,在朗读训练教学过程中,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手段,对学生及时给予科学的、合理的评价是非常重要的。可采取教师打分、小组互评、学生互评等形式,使得评价得分来源更加多元,得分体系更加科学合理,在评价中引导学生自我比较、自我提高。同时,教师在评价中可以给予学生一定的总结评语,评价语尽量客观公正,同时又恰如其分,起到赞美和表扬先进、引导鼓励后进的积极作用。

4.结语

现代语文阅读的朗读教学要求让学生乐读、会读、善读。有效的朗读指导使小学生从中受感染,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并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对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也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小学各年级的语文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训练,要让学生充分读,在读中整体感知,有所感悟,并培养语感。

参考文献:

[1]倪文锦.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如何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篇8

一、小学语文教师高素质要求

小学语文教师要达到高素质要求,首先在学历层次上需升格到本科,其次小学教育师范院校必须按小学课程门类的特点设置相应的学科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做到学术性和师范性并重,所以一位能胜任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教师需从以下几方面来定位。

1.小学语文教师培养首先要定位于“教师”这一职业,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就体现在其教育性上,是教师这一职业区别于其它职业的本质特征。要从事育人工作就必须具备相当的教育科学知识,在小学语文教师培养的课程体系中应该包括教育的基本理论、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教育行政与管理、教学方法与策略、课程的组织设计与评价、教育统计与测量等,使小学语文教师懂得教育的科学与规律,形成教育理念,掌握教育艺术与技巧,具备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

2.小学语文教师教育还应定位于“语文”学科。

小学语文教师教育虽还没有专门设科,仅纳入整个小学教育专业之中,但采用综合培养,分科(向)发展的培养模式,其专业性仍有所体现。尤其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课,语文能力的大小直接影响学生其他课程的学习及以后的工作、生活。这就对师范生语文学科专业知识提出了一定的要求,要求师范生对语文学科的教育目标、原则和内容非常熟悉,理解语文学科的性质特征,掌握语文教育的方式方法,具备厚重的语文学科专业知识。

3.小学语文教师教育的培养要体现于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之中。

也就是说师范生要懂得将教育理论,语文学科知识运用于具体教育学生的教学实践中,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一股无形力量。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掌握课堂情境知识以及与之相关的教学知识,能够灵活运用课堂管理知识,学会与学生沟通和交流,具备处理应急事件的能力,要能紧密联系小学教育教学的实践,密切关注教育中出现的实际问题,成为善于解决实际问题和具有实践智慧的问题解决者。这些可通过设置教育见习,教学实习等课程来培养。

二、小学语文教师教育应突出“双专业”的特点

现在正在倡导教师教育专业化发展,其发展方向强调教师教育“双专业”的特点。所谓“双专业”,一是学科专业水平的专业化问题,是“教什么”的问题,指承担中小学教育的教师应当具备高等院校学科专业的学术水准。二是教育专业化问题,就是“怎么教育,怎么教”问题,指承担中小学教育的教师应当具备的教育教学组织能力、教育科研能力、为人师表的道德品质等”,对教育理论有着较为深刻的理解,懂得教育教学一般规律,有着较高的教育教学技能和良好的个人心理品质。历练好教师职业技能,同时还要学会多学科的综合,将自然、音乐、美术等知识作为教学艺术手段,推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学科专业的专业化,要求教师具备所教课程的学科知识。教“语文”这门课程,就要具备专业的“语文”学科知识,即语言、文字、文学等知识。但是小学语文和中学语文在学科知识专业化方面的要求不同,小学语文教师的语文知识要求标准、正确、宽泛,但不一定深透。如汉语拼音知识,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熟悉声母、韵母的区别,懂得拼音组合规则,能发音清楚,书写正确。因为小学语文教师的这些知识直接对学生产生示范作用,所以其学科专业化的体现是建立在语文知识基础上的正确性、规范性。在课程设置上就要培养小学语文教师朗读的能力、书写的能力、基础知识掌握的标准和规范的考核。对于教育专业化问题,这是小学教育专业升本的前提。几十年的中师教育无法胜任小学教师的培养,也便是在教育专业化方面的力量不足。作为一名合格小学语文教师,除具备相应的语文学科知识外,还必须对教育理论有着较为深刻的理解,懂得教育教学一般规律,有着较高的教育教学技能和良好的个人心理品质。历练好教师职业技能,同时还要学会多学科的综合,将自然、音乐、美术等知识作为教学艺术手段,推进学生的语文学习。

三、小学语文教师培养更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

如何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篇9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开明宗义地指出:“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中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强的思想性。教学这门学科,对于学生学习其他各门学科,获取新的知识;对于贯彻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发展,培养有思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对于提高民族素质,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这段话,地于语文的性质,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任务,以及教学的意义,说得够明白不过了。按照时圣陶先生的说法:“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这样看来,语文京是语言文字,就是工具。语文教学,首先是语言文字教学,教学生学会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掌握学习和工作的这门基础工具,具有读、写、听、说的能力。而在教学过程中,要发散发学生智力,培养社会主义道德情操,进行思想教育和审美教育,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于语文教学的过程之中。      但是,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较普遍的现象是未能将着力点放在基础工具上,语言文字教学上,因而成了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一大因扰。理在,我们已认识到小学语文教学必须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但光有认识还不够,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还必须加强语言文字教学。语文教学如何回归到它的工具性,基础性上来,如何从课文内容分析模式回归到从语言教学为主这方面来?这是一个很值得深入探讨的难题。以下就谈谈个人的几点浅见。      首先,应是教学观念上要真正转变、更新。      我们要认识到语文学科是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因此语文教学还负有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发展智力,培训良好的学习习惯等任务;其他学科也有这些任务,是各学科共有的任务。“特有任务”和“共有任务”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在教学过程中,二者关系处理得当有利于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要敢于摆脱困扰教学效率提高的以灌输为主的课文内容分析主红,精讲巧练,讲练评结合,着为于语言文字教学的新模式,新模式的建立其目标应在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使学生能更快更好地掌握语文工具。必须真正地切实地把语言文字教学和读写听说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训练有机结合起来并落到实处。      第二,要研究和梳理语言文字教学的基本内容,探索和总结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      布鲁姆强调,基础教学的任何学科,基础知识是重要的教学目标。语言基础知识凶括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字词的音、形、义、标点符号,词法和句法即汉语语言的构造形式及其规律,修辞和语言逻辑等。掌握这些知识的目的在于更自觉更熟练地运用语言这一工具。所以,语言基础知识教学不能单纯的孤立的机械地进行,只有充分利用课文——活的语言环境进行教学,才有可能使学生牢固掌握语言基础知识和形成语言能力。融,只能令学生讨厌,引导学生钻进死胡同。      语言文字教学的另一个基本的重要的内容是汉语言的表达形式和表达方法。而有不同的语境中又会有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和方法。这样的例子在教材中比比皆是。如“把”字句与“被”字句的强调侧重点不同;反问与陈述句等强调语气不同;把两个句子合成一个兼语句;礼貌用语的训练等。我们汉语绝大多数的字既表形又表音、表义。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些字的音义就有变化。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社会上的一切都有可能成为语境。语境是语言教学中最活跃的因素,是教学中语言因素的挖掘,分析和语言训练的主要内容。此外,语言能力如感知能力,理解能力,组织与表达能力等,都是语言教学的生要内容。加强语言教学,加强语言因素分析,到底应提取哪些因素,如何梳理归类,语文教学中关于语言能力水平的序列和层次如何理解和分类,这些都有待探讨。虽然大纲提出了大方向,但何理解,如何落实到每一课时中去,如何使大纲的要法语再细化更易操作,便有待同行的探讨。      第三,要突出语言文字教学的前提下处理好语文教学与德育、美育等的关系。      语文课是语言课,是语言工具课。不能把语文课上成治政课,也不能把语文课上成文学课。语文课要在突出语言工具性和基础性的教学过程中渗透道德教育,结合审美教育。也就是说,要因文悟道。寓文为鉴赏、审美教育于语言教学之中,对某些范文作分析评鉴,让学生感受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操。但必须强调,这些都成在语言教学过程之中进行,应是潜移默化的,不是孤立的,更非牵强的,或随意延伸的。      第四,要改进教法,加强语言文字训练。      掌握语言文字工具主要不是依靠教师讲,而是有赖于学生实地操作训练,在练中掌握运用语言的技能技巧。因此,必须改变过去由教师讲授为主的方法,要真正体理以学生为学习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叶老早就提出:“知识是教不尽的,工具拿在手里,必须不断地用心地使用才能练成熟练技能的。在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中,重吟诵,重语感,重表达,提倡“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提倡多读多写等等。这其中的精髓是让学生自己学习,自己感受,在练中掌握技能。而在我们的实践中,但凡效果较好的诘文课,加强诵读和语言训练是个重要原因。我们应继承并发展这些至今行之有效的宝贵经验。      众所周知,课文只是语文教学所凭籍的“例子”。教材不过是个例子。但是如何借用这些例子,不同的教学指导想想和教学观念,不同的教学习惯和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倘若过分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和联系现实,便会大谈作品时代背景,讲资本主义国家里社会上种种丑恶现象并联系当今社会现实中类似现象等等;倘若当作文学作品来欣赏与评价,便会在文章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和小女孩形象上大做文章,尽情抒发;倘若当作语言工具的理解与运用的一个示例,就应当着力于课文的语言因素,让学生感知,理解人物,体会每次幻想的内容。任何学科,任何课文教学都受到严格的时空限制。语文课的效率就具体体现在规定的时间内对所教内容的理解,掌握的程度上。而内容的选取又必须具有明确的目标。每一课的教学是语文整体教学任务这一长链中的一个环。语文教学的着力点中哪儿?一个“例子”应选取什么内容交给学生,这是我们认真对待的。因而,我们只有在继承优秀经验的基础上,努力探索新教法,才能有效地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      加强语言文字教学,突出语文的工具性、基础性,使学生获得初步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目的,这应是我们小学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要本任务。       

如何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篇10

一、语文教学的天平理论

该天平的两端分别为老师和学生。支点是教法和学法的选择。两端的力臂分别为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即学生的练习、阅读、讨论和教师的引导和讲解等。如图示: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教师和学生分量相同,该天平相对保持平衡,语文教学的效果则会最大化。然而在我们的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两者的关系不可能都处于绝对相等稳定的平衡状态。这就要我们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不断地调节支点达到平衡。那么,该如何去调节?教师的教、引导和讲解多一点还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讨论、练习多一点呢?这个就必须分别进行讨论。

比如学生的能力特别强,语言文字的领悟能力特别强,教师用再多的讲解、过多的灌输,对学生而言反而是多此一举,费时费力,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这时候我们就应该适当地调整教学方法将支点适当向教师方向移动,缩小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的力臂,更多地运用自主探求的教学方法,增加学生学习的力臂,从而找到一个新的平衡,效果就会凸显出来。反之则相反。

二、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调节好这个天平

1.根据教学内容及教材的特点进行选择。教学的内容,我们一般的语文教学,有新授课、复习课、练习课。所以我们的课堂教学首先要确立一个起点,即要尊重课文的特点,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从新课的情况看,应该以课文为主。新授课,是由课文本色决定的,故要以老师为主导为主。如果是复习课,那么应该温故知新,应侧重学生的感知,侧重学生体验,以学生的阅读、联系为主,老师适当地进行点拨。

2.根据学生年龄、心理特点。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心理学家。不能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倾向,教育起来往往事倍功半。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个性,不同的年龄阶段又有不同的认知和学习能力。

不同性格的孩子拥有不同的心理,拥有不同的思维意识。我在教育实践中发现,对自信心差的学生要多表扬、启发和引导;对女生的引导和表扬要适当的多一点;对后进生耐性要多一些,更多地给予鼓励和引导;对内向的学生一个赞许和鼓励的眼神也许能够影响他(她)的一生。

所以我们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发展水平和个体差异来运用教法和学法让学生更好地获得锻炼和提高。

3.适当考虑教师的特点。不可否认的是,现在的教师水平应该来说比10年前的理论和实践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是学校新进的大学生和工作几年的教师来说还是有较大区别的。语文教学活动更重要的还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新教师在踏上正式岗位之后还需要一定的磨砺。就我个人来说,刚毕业的时候一切方法和手段还仅停留在表面,更多的注重于课堂的气氛,每堂课都能穿插几个有趣的小故事和笑话,学生在活跃的气氛中虽然领悟了知识,但是学生的巩固和练习不够,导有余而学不足,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没有得到强化和运用。那么,在初踏上工作岗位的阶段,要避免这种形式大于内容的现象,真正地让学生得到语言文字的训练,提高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

4.把握好形式和内容,以教学效果的最大化为原则。语文教学有两个矛盾:

(1)导和学的矛盾。究竟是顺学而导好还是牵着学生走好?对小学生而言,整节课都顺学而导的学习难免是浅学习或偏学习。更重要的运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方法和手段让学生将知识进行内化,提高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

(2)形式和内容的矛盾。这个是哲学界著名命题。我们在纷繁的教育教学方法中,要汲取一个有效的方法实属不易。其实,我们只需要掌握一个原则,就是一切的方法和手段都以教学活动效果的最大化为原则。

三、美好的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