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发展建议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31:18

新农村建设发展建议篇1

一、主要做法

我县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量力而行”的原则,强力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

(一)与生产发展相结合。大力开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特色产业不断发展壮大。__村__牌大麻花远销全国各地,全村有800多户、1200多台专卖小货车常年在外从事麻花食品经营,产品远销中俄、中缅等边境,户均年收入3-5万元,人均纯收入8600多元。积极推进品种结构调整。建成“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23万亩、优质农产品基地150万亩,初步形成了粮食、畜牧、速生林、水产和蔬菜五大农产品基地。

(二)与节约土地、村庄整治相结合。规划后村庄布点由现有的3519个减少为1601个,1601个布点共占地15761公顷,规划实施后可节约土地13126公顷。自新农村建设工作启动以来,我县全面开展了以“五改”、“四清”、“三拆”为主要内容的村容整治和旧村庄改造试点工作,每乡镇选择1-2个整治村逐步推进,成效显著。

(三)与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相结合。一是解决农村的道路问题。从20__年开始每年县财政投入1500万元,用于农村公路“村村通”工程配套;二是解决内涝水患问题。从20__年开始,县财政每年拿出500万元,用于水利设施配套,结合国家淮、颍河治理重点工程建设,加大对内涝区的治理;三是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从20__年开始,每年招聘300名以上大中专毕业生到农村教育第一线任教。加大中小学校舍危房改造力度,仅20__年县财政配套300万元,改造d类危房4700平方米。县财政配套568万元,在全市最先开展远程教育;四是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在全市率先开展农村合作医疗,参合农民127万人,参合率达90%以上。五是加大其他社会事业的投入。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正在全面实施,并恢复了农村广播。先后建成30个乡镇卫生院、145个村级卫生室、67所养老院,100个村文化室、图书室及村党支部的活动室。

(四)与循环农业建设相结合。着力打造七个农业循环经济区,每个乡镇一个循环经济示范点。全县已建成户用沼气3870余口,30m3以上沼气池15个,其中300m3、600m3各一座;利用秸秆和牛粪建双孢菇大棚1000亩、4万平方米;年产10万吨的秸秆综合利用加工厂已经投产;农业“九节一减”各项工作成效明显。

二、主要经验

(一)把发展生产、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核心。一是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淮北大堤加固、沙颍河治理、沿淮三段保庄圩加固完成投资1.5亿元,农田水利建设完成土石方330万立方米,新增和改善有效灌溉面积3.2万亩、旱涝保收面积2.2万亩,完成成片造林0.6万亩,新建、补建农田林网25万亩,农业抗灾能力进一步提高。二是出台优惠政策,实行以奖代补,支持、扶持建设现代农业发展。20__年县财政拿出1000余万元用于农业产业化、畜牧养殖小区建设、无公害农产品及绿色食品基地建设以奖代补。三是积极培植和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构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桥梁和纽带,目前全县共有专业协会、农民经济合作组织38个。四是大力实施“凤还巢”工程。鼓励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反哺家乡经济发展。五是抓好新型农民培训,提高农民素质,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撑。从20__年开始县财政每年出100万元用于农民培训。55家职业培训学校累计培训农民30多万人,使外出务工的20—40岁农民在技能上进一步提高。六是建立县六套班子领导联系示范村镇和县直单位结对帮扶制度,每年帮助联系点选准一个项目,围绕项目进行资金和技术帮扶,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七是通过示范村镇动态管理,引导各地把发展生产和农民增收作为工作的重心。20__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85706万元,同比增长9.3%。

(二)科学规划,监管到位。村庄规划是新农村建设的前提。按照“县指导、乡为主、村配合”的原则进行科学合理地规划。至20__年10月中旬,除56个行政村(居委会)纳入集镇建设外,290个中心村、1311个居民点“三图一书”规划成果已全部完成,并顺利通过市级验

收。规划后村庄布点由现有的3519个减少为1601个,1601个布点共占地15761公顷,规划实施后可节约土地13126公顷。(三)坚持以人为本,依法办事,构建和谐新农村。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编制完成村庄规划后,县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先后转发了省新农办《关于严禁借新农村建设之名非法占地搞房地产开发的通知》和市新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在新农村规划建设中严禁乱占滥用耕地的通知》等有关文件。多次组织县新农办会同县国土局、县城建局开展专项执法检查,并对涉及新农村建设的相关举报认真调查,对侵害农民利益的事件坚决查处,严肃处理。

(四)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量力而行的原则。在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中,力求积极稳妥,坚持“四不”,即不搞一刀切,不强迫命令,不加重农民负担,不增加乡村债务。

(五)增强服务意识。一是坚持把财政增长的资金绝大部分向“三农”倾斜,把加大投入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政策长期坚持下去。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要求,重点在“多予”上下功夫,扩大公共财政在农村的覆盖范围。近三年来,全县共投入近3亿元资金实施25项民生工程,其中用于农业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社会公益事业建设等涉及农民切身利益的有10多项。二是加大新农村建设宣传力度,并大力开展文明创建,乡风文明程度提高。几年来,全县上下广泛开展了以“文明家庭”、“致富家庭”和“好媳妇”等评比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各地利用广播、电视、宣传车等多种渠道广泛宣传、大造声势,倡导讲文明、讲科学、讲卫生、树新风,以实际行动践行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三是结对帮扶助推动发展。20__年,我县制定了县直单位结对帮扶工作制度,县委办公室印发了《关于确定县委、县政府领导联系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和县直单位开展结对帮扶的通知》。帮扶单位按照文件要求带项目、帮资金、送技术。

三、工作难点和存在问题

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虽取得一定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

(一)村庄规划实施难度大。全县290个中心村、1311个居民点,共1601个布点全部有“三图一书”,且都按照要求经过了乡镇政府审批,审批后的规划具有法律效力。但目前的问题是规划难以付诸实施,原因有三:一是通过村级区划调整和规划合并取消了一些自然庄,并到新的居民点,势必会扩大建房用地,这样就与土地部门的要求相悖,且新一轮土地利用规划尚未完成,导致村庄规划难以实施。二是村民的宅基地很难调整和置换,按照《农村土地承包法》规定,农民承包地30年不变,使用权属于农民自己,只要有一户不同意,乡村干部都没有办法,宅基地置换乏力。三是相关管理部门执法手段软弱。一些农民不按规划私自在耕地建房,乡镇国土所闻讯后前去制止,并送达停建通知书,农户采取“你来我停,你去我建”的办法,国土所又无权,而交法院申请强制执行,周期至少半年。

(二)新农村建设宣传氛围不够浓。目前工业化、城镇化都有具体的考核奖惩措施,作为经济发展的硬指标落在实处,宣传力度大,氛围浓。而新农村建设只是停留在示范村镇开展示范,面上工作开展得不尽如人意。即使个别乡村工作有些进展,也只是有新房无新村,有新村而无新貌,缺乏有力而且有效地宣传引导。导致基层干群认识模糊,认为新农村建设是国家出钱搞建设,有等、靠、要和观望的现象。

(三)新农村建设投入不足。我县20个省级示范村每年国家投入490万元,县财政基本没有投入,近年来随着我县财力的不断增强,25项民生工程虽然已投入大量资金,但新农村建设仍显资金严重不足,尤其是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严重滞后,导致旧村庄内无人愿意建房,而纷纷沿路建房,路延伸到哪,房屋建到哪。

(四)部分示范村缺乏主导产业支撑。建设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是第一位的。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既要有新房、新村、新貌,更要有上规模、上档次的主导产业去支撑,然而我县多数村镇没有形成上规模、上档次、高效益的产业链,到今年仅有一家企业进入省级龙头企业。尤其是缺乏知名品牌,势必影响农民增收和新农村建设步伐。

(五)建设主体力量薄弱。建设新农村的主体是农民,而我县由于历史的经济的原因,青壮年劳力多数出外打工,常年外出务工农民42万以上,居留人群以老弱妇孺居多。在文化水平、科技知识、劳动力水平等多方面与建设新农村的要求明显差距。

四、几点建议

(一)加大扶持力度,努力培育农业主导产业。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生产发展是第一要务,要把培育和发展农业主导产业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进一步出台扶持政策,采取以奖代补等手段,鼓励引导群众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一村一品,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和农业龙头企业,夯实农村经济基础。

(二)加大监管力度,调整基本农田保护区。结合第二轮土地修编,将全县各地已经复耕或即将完成复耕的土地纳入耕地或基本农田保护区,将村庄规划需要占用的土地调整为非耕地,以利于规划的顺利实施,缓解农村急需建房与审批难的矛盾;加大农村宅基地的管理和土地整治的投入,实现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加强土地管理和城建管理力度和手段,确保新农村建设规划的落实。

新农村建设发展建议篇2

——在全市新农村建设暨统筹城乡发展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落实省委__副书记来__调研重要讲话和市委__次全会精神,总结工作,交流经验,再议措施,再鼓干劲,把全市新农村建设和统筹城乡发展工作不断推向深入,确保圆满完成全年各项目标任务。上午,大家现场参观了陇县的三个点,这几个点各具特色,有看头、有学头,可以说是全市新农村建设和统筹城乡发展工作的一个缩影。刚才,各县区就上半年工作作了汇报交流。从交流的情况看,各县区工作思路清、措施实、有亮点、有成效。在此,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大家表示亲切的慰问和衷心的感谢!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各方给力,全市农村和统筹城乡发展工作取得新成效

今年以来,全市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市十一次党代会和全市农业农村暨统筹城乡发展工作会议精神,开拓创新求突破,强化举措抓落实,全市农业农村工作稳中有进、态势良好。

一是晋星创建深入推进。各县区科学制定晋星计划,下达晋星任务,强化目标引领、项目支撑和机制保障,突出农民增收、基础设施、公共事业和村庄治理等重点,狠抓关键措施,全市32个五星村、100个四星村及各类晋星村创建顺利推进。特别是以总结推广眉县经验为契机,在全市掀起了一场环境综合整治大会战,春季绿化、“三堆”清理、环境美化卓有成效,32个垃圾、污水处理等项目抓紧实施,成为今年新农村建设的一大亮点。凤翔、岐山、扶风、千阳、麟游、太白等县区还对晋星村予以重点奖励扶持,并有效整合林业、环保、农发等部门资金,捆绑使用,集中投放,一批农村安全饮水、道路交通、危房改造等工程开工建设,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社会保障等民生工程大力推进,群众幸福感不断提高。

二是现代农业稳步发展。积极推动特色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夏粮生产再获丰收,总产预计达到82.3万吨,新建果园20.3万亩,蔬菜面积同比增长13.2%,“宝鸡辣椒”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新建标准化奶牛小区10个,和氏杜阳、恒泰高庙、宝鸡中实3个千头奶牛场建成投产。21户企业被认定为省级重点龙头企业,祥和面粉跻身部级重点龙头企业,海升万亩苹果示范园、新希望六和肉鸡产业化、今麦郎面粉挂面、农夫山泉饮用天然水生产线等一批农业产业化项目落户宝鸡。坚持把现代农业园区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突破口,扎实开展“农业科技促进年”、“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年”活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加快。

三是农民收入持续增长。落实关键举措,实行产业、创业、就业三业并举,农民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全面增长。陈仓、渭滨发挥近城优势,引导农民面向市场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和都市农业,其它县区也结合实际,大力发展“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产业增收基础逐步夯实。抢抓全市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增多、工价持续上涨机遇,把增加工资性收入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一极,加强技能培训,拓宽外出转移和就地转移渠道,上半年转移农村劳动力92.5万人。全面落实中省新一轮创业扶持政策,从项目、培训、信息等方面全力支持全民创业。农民增收“举措到户”工程深入推进,增收举措有效落实,预计上半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3938元,同比增长18%。

四是城乡统筹步伐加快。围绕创建统筹城乡示范市,抓点示范,在高新区、蔡家坡开发区和凤县积极探索“以城统乡”、“产业聚集”、“板块推进”等统筹城乡发展模式。指导25个试点镇在农村产权、社会保障、农村金融、户籍改革等制度创新方面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凤翔县的“一城三镇”统筹模式探索试点,高新区、金台区的集体资产股份化改造,陇县的产权制度改革试点等都有了实质性进展。千阳、凤县等县区积极开展以农村承包地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房屋产权为主的确权登记颁证试点,探索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和适度规模经营的新模式。加快县城和重点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工业园区建设,引导有条件农民向市区、县城、重点镇和社区转移集中,上半年全市7.26万农村居民进城落户,累计达23.46万人。前不久,省委孙清云副书记来我市调研,对我市统筹城乡发展工作予以充分肯定。

五是工作合力不断增强。继续深化“三带三进三促”活动,在全市各级干部中广泛开展“驻千村入万户”活动,动员引导人力、财力、物力及各类资源向“三农”聚集。持续推进县镇村“争先进位”,对全市105个镇、8个涉农街道办、1个涉农管委会和1729个村经济社会发展进行评估排名,明确进位目标,促进加快发展。对涉农政策和项目进行全面梳理,指导各县区加强项目协调力度,统筹盘活资源,支持农业和农村发展。市级各涉农部门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立足职能职责,建立有效的工作推进机制,千方百计为“三农”和统筹城乡发展谋政策、给项目、搞服务,全市上下形成了齐抓共管、联动助推的强大合力。

二、认清形势,切实把握当前发展面临的新趋向

市十一次党代会描绘了“建设民富县强、和谐幸福的新农村,把宝鸡建设成为全省统筹城乡示范市”的宏伟蓝图。按照省委孙清云副书记提出的“走富有宝鸡特色的统筹城乡发展路子”的新要求,市委、市政府研究决定,要加大力度,进一步争创川陕甘边界地区城乡统筹示范市。面对各地百舸争流、竞相发展的逼人态势,面对广大群众创富求变、追求幸福的热切愿望,面对省委领导的殷切希望,我们必须认清发展大势,抓住用好机遇,坚定发展信心。

(一)把握阶段特征,加快城乡统筹

当前,我们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推进的关键时期,农业农村发展呈现出许多新的阶段性特征,突出表现为:过去主要是通过创新农业经营体制和引入市场机制来调动经营主体的积极性,现在则需要通过调整国民经济收入分配格局和建立农业支持保护体系来调动经营主体的积极性;过去主要解决物质短缺,现在则是在物质相对丰裕条件下对既有利益格局的调整;过去农业农村经济运行相对封闭,现在城乡之间、工农之间联系更为紧密,相互影响更加广泛、相互作用更加直接。因此,着眼城乡统筹,坚持“三化同步”,既是战略任务,又是现实选择。在发展理念上,要以转型升级为主线,在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互补、共同繁荣。在工作实践中,要在着力增强区域发展实力、增加农产品产量进程中同步增加农民收入;在推进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土地向优势产业集中进程中同步推进人口向城镇和中心村集中;在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同步加快构建城乡一体化新格局;在建造新项目、应用新技术进程中同步创新机制体制。

(二)正视差距不足,增强赶超意识

这几年,我市和全国、全省大体一样,农业农村形势总体较好,粮食“九连丰”,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但制约农业农村发展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尚未消除,农业农村发展仍处在爬坡攻坚阶段。

一是现代农业有待提升。从基础设施来看,水利灌溉、农田基建等还不足,农业防灾抗灾能力不强、现代物质装备水平不高、靠天吃饭的局面仍未改变;从劳动力状况来看,农村劳动力老龄化、科技文化素质偏低,给现代农业发展造成瓶颈制约;从产业构成来看,还存在产业结构布局不够合理、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够完善等问题,制约了农业现代化发展。

二是农民增收压力较大。近年来我市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农民收入增速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速。但到20__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仍为3.52:1,差距仍然较大。纵向比,上半年农民现金收入虽增长18%,但比去年同期却下滑了7.7个百分点。横向比,我市农民收入增幅在全省排名靠后,争先进位压力大,增收形势严峻。

三是农村基础设施仍显薄弱。近年来,我市虽实现了所有乡镇、行政村通油(水泥)路目标,通讯网络达到全覆盖,但农村基础设施欠账较多,一些偏远山区部分农村道路仍是泥土、沙石路,人畜饮水等问题还未从根本上解决。与城市相比,农村在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方面还有很大差距,因病返贫、上学难、看病贵等问题仍然存在。

四是统筹城乡发展任重道远。目前,我们虽在统筹城乡发展上开了头、起了步、抓了一些试点和改革,但总体推进上还有一定差距。由于长期实行城乡二元分割,体制机制上“重工轻农、重城轻乡”依然存在,城乡之间诸多制度壁垒没有破除。真正实现城乡一体化,推进城乡体制机制改革,需要长期、持续地努力,做大量工作。

(三)抓住有利机遇,推动跨越发展

从宏观政策层面和宝鸡当前发展实际来看,全市农村和统筹城乡发展也面临诸多良好机遇和有利条件:

一是政策利好。新世纪以来,中央连续下发了9个关于加强“三农”工作的1号文件,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进一步加大,特别是今年的中央1号文件聚焦农业科技,现代农业将迎来一个大发展、大提升的春天;同时,随着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国家关天《规划》和省上支持宝鸡加快发展各项政策的实施,国家六盘山、秦巴山片区区域扶贫开发加快,省上还将就统筹城乡发展出台相关举措,都为我们争取中省支持,加快农业农村和统筹城乡发展提供了良机和平台。

二是项目支撑。随着平-宝-汉高速、麟北煤田开发等一大批重大产业和基础设施项目提速上马,资金流动、产业升级、城镇建设、农民进城步伐加快;特别是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把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作为第一抓手,一批重大涉农项目陆续落户宝鸡,我市还被列入全省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试点市,农业现代科技园区规模扩大,农业产业化带动能力增强,为农业农村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我们必将迎来城乡转型、“三化”提速、民生改善的发展热潮。

三是基础牢固。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先后实施了新农村建设“晋星创建”、农民增收“举措到户”、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到村”、农村信息化“乡村在线”几大工程,开展了县镇村“争先进位”、党员干部“三问三解”和“驻千村入万户”活动,确立了城乡一体化战略目标和实现路径,走出了一条符合科学发展观、具有宝鸡特色、富有创新实效的发展路子。工作推进思路更加清晰、措施更加有力、载体更加丰富、机制更加完善,为我们在新的起点之上推进各项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通过分析当前形势,查找存在问题,寻找发展契机,各级要从思维理念上对做好全市新农村建设和统筹城乡发展有更加清醒的认识,进一步坚定目标,振奋精神,开拓进取,负重拼搏,以强烈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催生“三农”发展新的黄金期,推动城乡统筹再上新台阶。

三、真抓实干,努力开创各项工作新局面

下半年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紧紧围绕市十一次党代会和十一届二次全委会精神,坚持“三化同步”战略,以城乡转型为主线,以创建全省统筹示范市为目标,硬化工作任务,细化工作内容,强化工作举措,奋力开创全市农业农村和统筹城乡发展工作新局面。

(一)以晋星创建为龙头,不断把新农村建设引向深入

一要深化晋星创建,提升整体水平。坚持晋星创建目标不变、标准不降、工作不断、力度不减,进一步巩固已建成果,深化创建内涵,强化创建措施,促进五星村再提升,四星三星村上台阶,二星一星村变面貌。要加强以县级为平台的涉农项目资源整合,统筹安排到村项目,支持晋星村创建。落实领导联点、部门包抓、干部驻村、企业帮扶“四位一体”的工作推进机制,动员上下,协调各方,合力共建新农村。继续把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点,高标准、大手笔、强力度地向前推进,突破难点,形成亮点。探索建立城乡环境建设和管理的长效机制,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环境面貌。要克服困难,合力攻坚,全面完成市列32个五星村、100个四星村创建任务,使全市五星村、四星村分别达到195个和537个。

二要坚持多措并举,加快农民增收。加强农民增收工作的动态分析和分类指导,狠抓关键举措到村、到户,科学促进农民大幅、持续增收。要以现代农业园区为重点,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和产业项目建设力度,重点建设部级眉县猕猴桃交易中心、部级扶风休闲农业示范区和5个省级、12个市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每个县至少创建一个省级现代农业园区。要对接市场、整合资源,强化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稳定在100万人次以上。要改造升级一批大型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扶持发展一批龙头企业、专业大户和专业合作社,带动农民增产增收。要抓好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贯彻落实,组织干部开展送政策、送信息、送技能、送项目、送资金、送保障等“六送”服务,力争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5%以上,超过7500元。

三要推进公共服务,改善农村民生。抓住国家连片扶贫开发机遇,加大扶贫开发工作力度,年内全面完成29个整村推进项目村建设任务,完成“三无户”安全住房建设1000户。积极调整城乡利益关系,切实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加快实施农村民生工程,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更多地照耀到农村。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完善农村社会保障,让广大农民住有所居、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安心在家务农,放心外出务工,开心共享改革成果。

四要强化争先进位,发展县域经济。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科学有效的综合测评体系,加强对县镇村发展的宏观指导,分析问题,准确定位,促进发展。及时发现和总结“强镇强村”推动发展的好经验、好做法,加大宣传和面上推广的力度,把争先进位活动真正体现在加快发展上,体现在惠及民生上,体现在和谐社会建设上。要把加快中小微企业、民营经济、园区建设发展作为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与后劲的重要举措,优化环境,倾斜政策,加强扶持,努力实现财政增长、群众增收,力争今年有1-2个县区进入全省十强县、五强区。

(二)以制度创新为切入,奋力推进统筹城乡发展工作

一要敢闯敢干,在城乡改革上求突破。重点推进以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的农村市场化改革,年内全面完成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加快推进集体土地使用权、房屋产权、农村经济组织产权等确权颁证,完成千阳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省级登记试点任务。积极发展村镇银行、小额借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农村资金互助组织。深化凤县农村抵押贷款试点成果,逐步在有条件的县区推广。进一步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大社保”宝鸡模式。改革进城居住农民户籍登记办法,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管理制度。

二要先行先试,在试点示范上见成效。加大3个市级试点和25个县级试点工作力度,支持凤县深化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加快高新区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创建,开展蔡家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和国家汽车产业示范基地创建,争取眉县列入全省农村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立完善创建统筹城乡示范市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抓好典型培育和成果推广,在条件成熟的镇、村,重点开展产业发展集聚化、土地利用集约化、公共服务均等化、社会管理社区化、组织架构高效化等试点工作,着力在统筹城乡发展关键环节取得突破,积累经验,为全市统筹城乡发展工作探索路子。

三要共建共享,在城镇化建设上有作为。立足关天副中心城市定位和创建统筹城乡示范市目标,以市区为中心,加快蔡家坡、凤翔、陇县城市副中心建设,重点抓好县城及镇的城镇化发展,突出抓好蔡家坡、法门、汤峪、柳林4个省级重点示范镇建设,集中力量,彰显特色,带动产业集群发展,带动人口集聚转移。要加快水、电、路、气、讯、热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积极实施垃圾处理、污水处理、园林绿化、科教文卫等基础工程,不断提升城镇综合服务功能。加强村庄规划、建设、整治和改造,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鼓励农民向城镇和社区集中,全年实现农民进城落户10万人。

(三)以提高能力为根本,切实抓好各项任务落实

一要在加强组织领导上出实招。最近,市上把市统筹办列为常设机构,并增加了一名专职副主任。各县区也要相应地理顺工作机构,把新农村建设和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党政“一把手”工程来抓,加强领导力量,做到在工作力量上多倾斜,政策制定上多支持,财力投放上多给力,绩效考核和干部任用上出实招,真正在农业农村和统筹城乡发展工作上体现“有为有位、重奖重用”。

二要在推进乡村治理上下真功。要加快农村社会管理体制创新,推动农村基层治理改革,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村民参与、共建共享的农村社会管理格局。坚持精细化服务、规范化管理、项目化推进,保持农村社会和谐稳定。要以“三问三解”深化“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以“十百千万示范推进工程”深化村级党组织“升级晋档、科学发展”活动,办好“镇村在线”平台,抓好农村“文明社区、和谐家园”创建活动,推动村级党务、村务、财务“三公开”,努力使农村工作、统筹城乡发展工作赢得群众高度的支持,获得持续不竭的内生动力。

三要在加强帮扶共建上聚合力。要深入开展“三问三解”“驻千村入万户”活动,落实新农村建设重点村和统筹城乡重点工作联点包抓制度,切实转作风、下基层、促落实、求实效;强化工作推进机制,定期研究解决新农村建设和统筹城乡试点中的困难和问题,做到各项工作有安排、有落实、有结果;建立跟踪督查机制,加强日常考核检查和效能督查,把推进城乡转型各项工作纳入县区和市级部门绩效考核范围,确保全年各项目标任务顺利实现。

最后,我再重点强调五个问题。

第一、关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不是简简单单地打扫一下卫生、栽几棵树、修几条路的问题,而是全面改善农村生产居住环境、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改进生产生活方式、提升农民文明素质的系统工程,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一体化的应有之义。今年以来,我们以推广眉县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经验为契机,全面掀起环境综合整治热潮,共有9个县区被省上列为重点示范县,每个县区获得连续三年、每年1000万的省级财政专项资金补助。可以说,我们现在工作有基础、学习有典型、政策有支持、群众有热情,要不失时机、再接再厉,坚持硬件建设与软件提升并举,环境整治与移风易俗并重、集中整治与常效管理结合,再掀整治工作新热潮,持之以恒地大干三年,力争使全市农村环境月月有变化、年年有进展、三年大变样,最终彻底改变宝鸡农村环境脏乱差的面貌,为群众实实在在地办一件大实事、大好事。市委政研室、市委督查室、市政府督办室要采取全面检查与随机抽样检查、明察与暗访相结合等方式,对这项工作盯住不放、专项督查、一抓到底,确保任务落到实处。市考核办要把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作为新农村建设目标责任考核的重要内容,年终进行重点考核。

第二、关于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加强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是贯彻中央一号文件,推广农业现代科技,加速农业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全市特色农业有了长足地发展,但总体来看,产业集中度、科技含量和标准化程度不高这三大问题,依然是农业主导产业发展的“三大短板”。全市各级要把加强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作为突破产业短板、壮大主导产业、发展现代农业的突破口和大战略,全力以赴抓紧抓好。在具体工作过程中,要突出抓好三条。一是要抓改革。产业规模化是产业标准化的基础和前提。当前,土地流转缓慢、产业集中度不高,是制约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的首要问题。要下决心加快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年内全面完成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加快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改革,积极推动土地向专业大户、龙头企业集中,着力解决土地集中度不高的问题。二是要抓招商。建设现代农业园区,核心是要加快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变一家一户的小农分散经营为规模化、工业化的现代经营。要积极推广千阳海升万亩苹果示范园等建设经验,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着力引进一批大企业、大集团,建立完善龙头企业+产业协会+生产基地的园区开发经营管理模式,在运用城市工商资本改造小农经济实现大的突破。三是要抓整合。今天会上,给大家印发了市委、市政府《关于整合项目资源加快新农村晋星创建的指导意见》,市级涉农部门和各县区要以此为契机,以县区为平台,从项目规划、申报、争取、安排等各个环节入手,对涉农资金项目进行全面整合,彻底改变以往撒胡椒面的做法,集中支持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真正把有限的资金项目用到刀刃上。同时,要把项目资金安排与县区园区建设成绩直接挂钩,打破县区平衡,形成“大干大支持,不干不支持”的政策激励导向。

第三、关于小城镇建设。小城镇既能增强农村公共服务,又能吸纳农村人口,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载体。在小城镇建设上,一是要抓规划,像眉县汤峪镇一样,把小城镇建设与产业发展、农民就业、社会服务等统一规划、通盘考虑,把小城镇建设成为产业集聚、人口集中、公共服务设施配套的现代化居住区和产业发展区。二是要抓重点。集中人力、财力、物力,加快12个省级重点镇建设。特别是要运用好省级专项资金和市级配套资金,集中17个多亿,全力抓好蔡家坡、柳林、法门、汤峪4个省级重点示范镇建设,大幅改造提升基础设施,集中配置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资源,积极发展壮大主导产业,加速人口聚集,力争通过三年时间,把蔡家坡、柳林、法门、汤峪打造成为全省明星示范镇。三是要抓示范。要把县城和小城镇建设与统筹城乡改革紧密结合起来,把县城和小城镇建设重点镇打造成为统筹城乡改革的示范镇。高新区要积极探索“以城统乡”模式,年内在城中村改造、农民进城落户与城市新区建设上实现突破。蔡家坡开发区要积极探索“产业聚集”模式,年内在产业聚集、以工促农和新型城镇化上有大的进展。凤县要大胆探索“板块推进”模式,年内在脱贫解困、建设新型农村社区上取得明显进展。柳林、法门、汤峪等重点示范镇也要在产业发展、人口集聚、公共服务配套、社区化管理上实现大的突破,为全市统筹城乡改革探出路子、做好表率。

第四、关于农民增收。抓好三农工作,以人为本是核心,农民增收是关键。无论是新农村晋星创建,还是统筹城乡改革,说一千道一万,最终要体现在农民增收上。从全市现状来看,尽管农民人均纯收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但增速缓慢的问题非常突出,去年我们的增速是25.8%,在全省排名末位;今年上半年,预计全市农民人均现金收入3938元,同比增长18%,在全省依然排名靠后。农民增收问题,已经成为宝鸡农业农村工作的最大软肋。因为数字在那儿摆着呢,全省都有一个比较,农民收入上不去,说的再好都是白说,干得再好都是白干。从全省各地市的农业生产条件和资源禀赋来看,宝鸡算是比较好的,但为什么我们的农民收入增长速度迟迟上不去,被人家远远抛在后面呢?归根到底,还是领导重视不重视、决心大不大的问题。希望大家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下定决心、扑下身子抓好农民增收问题。特别是党政一把手,要把农民增收问题作为三农工作的头等大事,作为一把手工程,真正放在心上、抓在手上、落实到具体行动和措施上,全力确保农民收入增速迎头赶上,彻底甩掉全省后列这顶帽子。年终,市委政研室、市考核办要对各县区农民收入增长情况进行专项考核,把考核结果作为评定县区党政领导班子政绩的重要依据。在明年的全市农业农村工作会上,我们将请全市农民收入增速排名前两位的县区介绍经验,排名后两位的总结教训。

新农村建设发展建议篇3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村经济

中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二十字方针:“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一战略目标涵盖了农村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等多个方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如何将作为新农村建设主体的分散的小农户组织起来,使他们真正成为建设社会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力量,是现阶段农村建设所面临的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农民专业合作社在这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

一、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对新农村建设的促进作用

发展农村生产力是建设新农村的基础,生产发展了才可以实现生活宽裕,从而对新农村建设起到促进作用。合作社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五促进、一增加”,即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促进龙头企业的壮大和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民进入商场组织化程度的提高和农产品的销售;促进农业科技的提高和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促进农民合作意识的增强和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增加农民收入。对于新农村建设而言,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了良好的人、财、物基础。具体来说合作社对新农村建设的促进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利于实现“生产发展”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成立改变了农民传统的生产经营方式,农户们不再是作为个体购买生产资料、销售产品。合作社作为农户之间联系的纽带为农户提供统一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增强了农民进入市场的竞争能力,有效地促进了农业的“生产发展”。广西国和禽业养殖专业合作社是由当地4户养殖大户和当地的和丰禽业公司共同发起成立的,合作社依托公司在资金、技术和产品销售等方面的优势,实现了从产前到产后的“五统一”服务,即:统一鸡舍的标准化建设;统一供应优质鸡苗及农资;统一技术操作规程;统一技术服务;统一成鸡销售。通过合作社的统一管理极大提高了成鸡的产量与质量,增强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利于实现“生活宽裕”

农民专业合作社主要是结合当地的资源禀赋,将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从而使农户在进入市场的时候改变被动地位,拥有一定的价格话语权。因此,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依托。广西兴业洪波兔业养殖专业合作社响应国家“助农增收的号召”,推行“公司+农户”的养殖模式发展养兔业,为养殖户提供技术、兔苗、笼具、饲料、疫苗及回收商品兔等社会化一条龙全程服务。截止2010年发展养户500余户,出栏种兔5万只,出栏肉兔30万只,年产值1000多万元,年养户增加纯收入350万元,每个养户年纯收入10-15万元,实现养户人均增收3万元以上,有效的实现了农民“生活宽裕”。

(三)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利于实现“乡风文明”

培养新型农民,提高社员的科技文化素质是合作社为社员提供服务的主要职能和目标之一。合作社除了向社员讲授实用、先进的生产技术之外,还会向农民传递国家关于“三农”的方针政策、法律知识和精神文明建设等。合作社的培训方式灵活多样,比较容易为农民所接受,成为创新农村科技文化的载体和手段。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和农村新风尚的形成,促使农村形成诚信友爱、和谐互助的社会环境。农民思想和精神面貌的显着变化,极大地加快了“乡风文明”的实现步伐。事实证明,合作社已成为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普及先进思想文化、传播科学文明的有效载体。

(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利于实现“村容整洁”

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提高农民素质,增加农民收入的基础上,为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在合作社的带动下,农民形成团结互助的合作关系,同时带动农民更好地遵守法律和社会公德,良好的社会风气自然会带动农村实现“村容整洁”。

(五)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利于实现“管理民主”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基本原则之一就是“民管”,社员必须遵守合作社的章程,而章程是由作为合作社成员的农民共同讨论制定的,这就将合作社的全体成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合作社不仅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增强了农民的自治能力,同时农民专业合作社也是实现“管理民主”的可行途径之一,合作社章程明确了各部门职责,对规范社员行为,实行民主管理起到了积极作用。管理民主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新农村建设中具有重要意义。

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一种特殊的经济组织,它的价值基础和基本原则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具有天然的相同之处,因而,应进一步提高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认识,把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农民发展生车增加收入的载体;教育农民参与合作和提高素质的载体;连接政府与农民进行乡村建设的载体;繁荣乡村文化和培养乡村民主的载体,从而达到又快又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的。

二、广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

广西农民专业合作社虽然起步较晚,但是近年来随着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民专业合作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据广西壮族自治区工商局统计,截至2010年6月,广西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达到6495个,同比增长88.7%;合作社出资总额50多亿元,同比增长了2倍;成员总数71660人,同比增长了61.6%。

从产业分布来看,广西农民专业合作社涉及种植业、养殖业、手工业等多个行业,且大部分合作社集中在种植业及养殖业。在区域分布上,由于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经济条件、交通条件以及产业结构各不相同,加上不同地区的政府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重视程度也不同,因此,广西各地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情况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广西全区14个市,农民专业合作社主要分布在玉林、梧州、桂林、钦州等地,从农业生产结构上来看,这些地区主要生产木薯、蔬菜、瓜果等;养殖上以家禽、生猪为主。这些农产品的市场供给价格弹性较小,因此农户有比较强烈的合作倾向,并有可能进一步向农产品深加工方向发展。

从地理位置上看,北部湾经济区例如:南宁、防城港、北海等地交通便捷,农产品的中间商或者直接采购者较多,农产品供给价格弹性较大,市场风险以及买房优势较小,因此农民组建合作组织的愿望较弱;相反,在一些受地理位置限制较大,交通不便,信息不够灵通的地方,农产品供给价格弹性较小,基本处于买方市场,农民没有定价的话语权,因此,这些地区的农民加入合作社组织的愿望比较强烈,相对来说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分布也就较多。

三、新农村建设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提出的新要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作用,以提高农村的自主发展能力,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步伐。这就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是提高认识,为合作社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是规范管理,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内部管理机制。

三是出台政策,加大农民专业合作社扶持力度。

四是加强培训,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素质。

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对农民社员进行统一培训、学习技术,提高了农民社员的素质,增强了他们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因此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塑造新型农民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立也为政府在市场经济下调控和支持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杠杆和支点。在今后的发展中,农民专业合作社应加大对社员的培训力度,除了提高社员的种养水平之外,还应该进一步普及与农业相关的科技文化知识,提高农民社员的综合素质,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转贴于

参考文献:

[1]赵敏.新农村建设中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10.

新农村建设发展建议篇4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高瞻远瞩地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近期,《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又正式公布,进一步细化了建设新农村的具体措施,新农村建设迎来了崭新的发展机遇。完成好这一重大历史任务,需要各级党委政府的长期不懈努力,地方人大常委会同样肩负着义不容辞的责任。

认真学习领会文件精神,增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责任感。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第一次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到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的高度来强调,充分阐明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和重要性。相对于以前的“三农”问题的方针政策,《建议》包含四个新的施政理念,即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明显改善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若干意见》出台了8个方面的32条重大举措,有极强的可操作性,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具体行动纲领。地方人大常委会要认真学习领会《建议》和《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深刻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必然要求;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是缓解资源约束的客观需要;是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客观要求;是巩固农村改革和发展成果的迫切要求,从而增强历史责任感,自觉把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一项神圣使命,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

认真履行职责,保障和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健康发展。《建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五项重点任务,即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地方人大常委会要围绕这五个方面的工作积极履行职责。一是要认真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及时听取新农村建设的有关事项汇报,适时做出决议、决定,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支持。二是要加强工作监督。利用视察、调查、听取审议汇报等多种形式,加强对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力度的监督,加强对深化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农村税费改革、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农村流通体制改革及农村政权建设的监督,加强对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监督,多提针对性、可操作性强的建议、意见,促进《若干意见》在本地的贯彻落实。三是要加强法律监督。对《农业法》、《土地承包法》、《义务教育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等与新农村建设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情况加强监督检查,促进农村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加强对“五五普法”规划实施情况的监督,促进农村法制建设。在监督工作中,要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搞好调查研究,摸清真实情况,切实帮助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和问题,增强监督的实效性。

认真做好代表工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凝心聚力。县、乡级人大代表绝大多数来自农村,大部分还是村“两委”干部,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对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是要发挥代表的宣传、带头和引导作用。动员组织基层的代表积极向农民群众宣传新农村建设的意义、内容和方法,激发广大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热情。同时,动员代表发挥带头和引导作用,带领农民群众积极学习掌握种养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知识,提高整体素质;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实现共同富裕;倡树文明新风,改善村容村貌,依法有序参加自治活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二是要发挥代表的桥梁纽带作用。基层人大代表工作、生活在农民中间,能够听到农民群众真实的声音,随时了解群众的所愿所求。地方人大常委会要发挥这一优势,组织代表加强与选民的联系,积极听取并反映农民群众的呼声和要求。三是要密切与代表的联系,抓好代表建议的办理工作。利用集中走访、召开座谈会、邀请列席常委会会议和参加视察、检查活动等方式,密切与代表的联系,及时收集代表关于新农村建设的建议、意见。对代表提出的建议,要加强转办、督办、催办等工作,推动建议得到办理,问题得到解决,从而畅通党委政府同人民群众联系的民主渠道,凝聚民心,形成合力,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坚实基础。

新农村建设发展建议篇5

一、新农村建设工作情况

今年以来,为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烟台市从调查研究入手,围绕政策制定、动员部署、成立机构、舆论宣传、典型培养、督导检查等方面,连续开展了一系列工作,迅速打开了工作局面,各县市区、市直有关部门工作全面启动,新农村建设正在扎实推进。两个月来,主要抓了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是做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启动工作。去年下半年,按照市委主要领导要求,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组织专门力量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行谋划研究。今年1月5日,烟台市召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动员会议。会上,将《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见》作为今年市委1号文下发,烟台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全面启动。会后,各县市区和市直有关部门结合传达贯彻会议精神,及时对新农村建设进行部署安排,形成了富有各地特色的工作思路。蓬莱市提出新农村建设重点抓好“四新”(“四新”指发展镇村经济,大力培植农民增收新途径;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努力打造农村建设新面貌;关注民生问题,全力构筑农村社会保障新体系;加强农村组织基层建设,建立农村管理新机制),龙口市全面实施“五通、双建、六保”(“五通”指村村通柏油路、通公交车、通有线电视、通自来水、通科普知识,“双建”指创建绿色村庄、卫生村庄,“六保”指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义务教育、经济薄弱村运转经费、农村养老保险、农村五保供养、农村低保等六保工作),莱阳市新农村建设突出“六个优化”(“六个优化”指产业优化、环境优化、居住优化、服务优化、管理优化、素质优化),开发区新农村建设主抓“五大工程”(“五大工程”指富民工程、保障工程、安居工程、帮扶工程、固本工程),等等。各地均有特色,均有重点,政策到位,措施有力,行动迅速,使新农村建设有了一个好的开局。

二是组织了较大规模的舆论宣传活动。按照中央和省、市委的要求,为扩大工作影响,浓厚舆论氛围,市里在春节前后连续组织了两轮舆论攻势。全市新农村建设动员会后,市级各大新闻媒体迅速对新农村建设开展了大规模地宣传报道。

三是召开一系列政策措施研讨会,初步形成了指导新农村建设的配套政策性文件。为配合市委1号文件的贯彻落实,2月上旬烟台市在有关县市区召开现场研讨会,分别对“新农村规划建设和土地政策”、“建立财政投入有效机制”、“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提升农村社会事业和保障能力”、“‘3+1’联手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等问题进行了专题研讨。同时根据烟台市“山村、渔村、乡村、城村和市区村”的不同特点,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张显特色、全面推进”的原则,2月下旬分别召开了“五新建设”现场座谈研讨会。本月7号开始,还就如何推进新农村支撑体系建设到几个县市区召开现场座谈会,专题研究具体政策措施。根据讨论意见,正在研究制定出台配套文件。

四是采取有力措施,加快培养新农村建设典型。新农村建设要有好的开局,关键是要抓出一批典型,靠示范引导带动工作全面开展。在近三年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中,市里通过实施“双百工程”,开展“十百千万”小康创建活动,先后培植起13个小康明星村、111个小康示范村和近700个小康文明村,这部分村是引领全市新农村建设的典范,也是今后新农村建设的“亮点”和“看点”。为发挥这些典型的示范作用,烟台市已将小康明星村和小康示范村的情况编辑成书,发放到每个村,让全市广大农村干部群众学有榜样,赶有目标。为突出新农村建设特色,及时培植一批过硬典型,最近还专门下发通知,要求各县市区在搞好分类指导的基础上,集中连片抓出一批能够代表本地水平、有示范意义的典型,引领全市新农村建设深入开展。目前,各县市区都对典型培养工作做出了具体安排和规划。龙口市初步定于4月份,组织一次现场观摩活动,要求每个镇街要确定一个最好的典型进行展示。把“亮点”串成“线”,连成片,最终培育成相互辐射带动的“亮区”。福山区按照城市拉动型、园区带动型、集体经济发展推动型、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帮扶促动型等不同特点,集中连片确定了13个示范村居,整合资源,重点突破。莱山区围绕城中村、中心村和山区村三个层面,确定了20个试点村,从人力、物力、财力等多方面支持,上半年将建成5—10处新农村亮点,在此基础上,向周边村拓展,带动新农村建设向面上开展。招远市一次性拿出100万元,重点用于在小康示范村基础上进一步培养连片典型,莱州市财政拨付200万元,专门用于示范点建设等等。

五是组建起了上下配套联动的组织指挥体系。为切实加强对新农村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市委对农村工作领导小组进行了充实调整,对农工办力量进行了加强。同时,在原市委农工办框架基础上,从有关部门抽调部分同志,成立了新农村建设办公室,与农工办合署办公,并在办公场所、车辆、人员和经费等方面作了具体安排。2月8日,市新农村建设办公室正式组成办公,下设指导、调研、宣传和综合四个组,各项工作已步入正轨。2月20日,召开了全市农工办主任会议,重点听取了各县市区农村工作组织机构建设、新农村建设工作动员部署以及下步工作情况汇报。从目前看,13个县市区已有4个成立了正科级办事机构、4个县市区将新农村建设办公室设在县市区委办公室或组织部门、4个为临时机构,还有1个县市区为单设机构。应该讲,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组织体系开始形成,工作框架初步拉开。

从总体上看,烟台市新农村建设启动早、行动快,开局较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已成为目前全市上下最热门的话题。

二、下阶段新农村建设工作安排

在刚刚结束的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上,省里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和战略措施。目前,市委常委会议专门听取了贯彻全省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的汇报,对烟台市工作进行了专题研究。下一步,烟台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结合全省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的贯彻落实,在工作纵深推进上下功夫。

一是迅速传达学习好中央、省两个一号文件和两个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目前,烟台市正在将“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研讨班精神”、中央和省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进行归纳整理,以“两办”文件下发各县市区、市直有关部门。要求市直各部门要立即组织好对全省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的传达学习,并结合本部门工作和正在制定的新农村建设配套政策,对新农村建设工作再进行一次深入研究,制定出更符合农村实际,更贴近农民需求的政策;各县市区也要结合各自实际,通过召开会议等多种形式,迅速把省会议精神传达到基层,要通过对会议精神的传达贯彻,推动新农村建设更加深入开展。

二是把会议精神体现在即将出台的配套政策文件之中。按照市委1号文和全市新农村建设动员会议要求,目前市委农工办正在与有关部门一起研究制定相关配套文件,准备近期陆续出台。特别是如何建立以“医、学、水、路、社保”为重点的社会保障机制,如何整合利用有限的财力资源、通过“以奖代补”等形式奖励、激励新农村建设等,要求按照省里的要求,抓紧研究,尽快拿出操作性强、引导性强的政策措施。烟台市要在适当安排市级财力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情况下,重点研究县市区如何在这方面加大力度、率先突破的问题。同时发挥好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利用好市场机制的导向作用,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新农村建设,尽快解决资金制约问题,力争新农村建设在较短时间内取得明显成果。

三是采取有效形式推进各项工作。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全新的系统工程,各级要多研究些点子,多出些思路,采取多种形式,推进工作扎实有效开展。市委初步决定,选择适当时间,组织县市区和部分市直部门领导外出参观考察,开阔眼界,鼓劲加压。参观考察后,拿出两天时间,召开一次全市新农村建设工作交流推进会,结合外出考察和市内观摩情况,进行座谈交流,进一步统一认识,理清思路,加大措施,推动新农村建设工作深入开展。各县市区、各有关部门,也要按照这个思路,结合本地本单位的工作实际,深入搞好调查研究,找准工作的结合点和切入点,在新农村建设中做出应有贡献。为了全面扎实地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市委决定,本月底开始组织启动“3+1”联手共建新农村活动,通过市县两级机关、事业单位、群团组织、各级驻烟单位、各级所属工商企业、集体企业、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以及全市所有小康村这“三驾带一”活动,全面推动城乡统筹战略的实施,为“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开辟一条新路子。

四是进一步理顺新农村建设组织领导体系。新农村建设必须建立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体系,这是各级党委目前面临的首要任务,也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当务之急。中央、全省农村工作会议都明确提出要求,各级要建立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协调机制,健全和加强办事机构。对此,烟台市要更好地贯彻落实。市委已对新农村建设办公室领导力量和工作人员进行了充实加强,从有关部门抽调人员集中办公。也要求各县市区从各自实际出发,对农工办或新农村建设办公室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问题进行专门研究,在前段调整充实的基础上进一步理顺加强,特别要实行独立办公,配备专职、得力的工作人员,并明确职责分工,形成上下配套联动、方便高效的工作系统。

新农村建设发展建议篇6

2014年11月1日~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在福建调研时强调,要努力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上挖掘新潜力,在优化农业结构上开辟新途径,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寻求新突破,在促进农民增收上获得新成效,在建设新农村上迈出新步伐。

2014年12月13日~14日,考察调研了江苏省镇江市世业镇永茂圩自然村的新农村建设情况。总书记走进村民洪家勇家的厨房,掀开锅盖,里面炖着土豆烧肉,他说:“真香!”接着,又打开冰箱看了看冷藏着的菱角等食物,高兴地说,希望大家日子都过得殷实。看到院里种着萝卜、白菜、菠菜,总书记幽默地说,秋天的菠菜就是“秋波”吧。十分关心农村卫生状况,当得知村里都已经把旱厕改为水厕,十分高兴。总书记指出,解决好厕所问题在新农村建设中具有标志性意义,要因地制宜做好厕所下水道管网建设和农村污水处理,不断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总书记还叮嘱当地干部要深化城乡统筹,扎实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2014年12月23日,中央召开农村工作会议,国务院总理、副总理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会议提出,积极稳妥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快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素质,推动物的新农村和人的新农村建设齐头并进。明确物的新农村主要是加强农村道路、饮水、电力设施和住房条件等人居环境的改善;人的新农村主要是建立健全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关爱农村“三留守”群体、留住乡土文化和建设农村的生态文明。

新农村建设发展建议篇7

关键词:长治;新农村建设

一、国内新农村建设概况

俗话说“无农不稳、无粮则乱”。农业、农村、农民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2011年,我国全年国内生产总值471564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7712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0.1%,;我国是人口大国,经第六次人口普查,截止2010年,我国人口已达到13.7亿,这其中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6.7亿,占总人口的50.32%;农田面积143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4.9%。

三农工作一直是党和政府的重点工作之一,国家在政策、资金、人力等方面给予支持,助推农业发展。2005年10月,了《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此后的历年政府工作计划中,新农村工作都作为重点工作,得到了大力支持。

自2005年以来,关于新农村建设的研究也得到了广泛开展,根据万方数据统计,2006年至2011年,以新农村建设为主题的期刊论文4.6万余篇,学位论文5500余篇,会议论文5100余篇,年均9000余篇。

二、山西省新农村建设概况

山西省总面积15.66万平方公里,其中耕地5538.76万亩,总人口3374余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400多万,占总人口的71.1%。自2005年以来,山西省新农村建设得到蓬勃开展,成立了山西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组,通过多方调研、征求意见,出台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2011年,山西新农村网开通,推广农业信息,普及农牧科技,宣传优秀人物,并与临汾、大同、忻州等市的新农村网站建立了网络互联。

三、长治市新农村建设概况

长治市区域总面积为1389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37.2万公顷。长治总人口31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42万人,非农业人口70万人。2006年4月,长治市出台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了长治市新农村建设的目标、途径和工作重点,并在此后先后出台了《推动供销社参与新农村建设提升服务水平实施意见的通知》、《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实施方案》等政策措施,为新农村建设保驾护航。每年向社会公布长治市新农村建设重点推进村名单,并对新农村建设重点村支书主任进行专题培训。开展了百村竞赛、乡村旅游、红色旅游等活动,为新农村建设注入活力,宣传了长治市新农村建设。2010年,长治市屯留县荣膺“山西省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先进县”称号。2012年,长治市成为建设新农村开发性金融试点市。

四、推进长治市新农村建设的几点建议

1.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的队伍建设工作

要完善新农村干部队伍建设,建立一支高素质队伍,一方面要加大对人才的引入力度,尤其是要充分利用大学生村官这一先进制度,吸引大学毕业生深入农村基层,利用大学所学的先进的科技和管理知识,带动农村发展;另一方面,要加强自身队伍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要对干部队伍、执法队伍、监管人员开展定期培训,提高队伍素质,使其成为一支开展新农村建设工作、促进农村发展、带动农民增收的一支排头军。

2.加强新农村建设的宣传教育工作

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在于农民的进步,要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采取通俗易懂的内容,以标语、传单、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长期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提高群众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充分调动起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利用送科技下乡、建立乡村图书室等形式,将先进的科学技术送到农村基层。实践证明,今年来,我市开展的送科技下乡活动在基层受到了广泛好评,广大农民利用这个机会向科技人员咨询相关农业知识。因此,要将这种活动范围推广、力度加大、时间加长,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

3.加强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发展工作

建设新农村,必须发展生产力,以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为核心,开展经济工作。一方面要根据地方特点,强化区域特色,发展地方特色农业和旅游业,贯彻落实一村一品、一镇一业政策,实现地区产业化,为农民增收起到推动作用;另一方面,要重视资金和技术的投入力度,针对长治范围内的一些贫困地区,要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技术人员要走出实验室,经常性走入田间地头,为农民解决实际困难。

4.加强新农村建设的文化工作

开展新农村文化建设工作,一方面要加强农村优秀文化的保护工作,农村优秀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开展新农村建设,不仅要同时保护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更要在此基础上,发扬光大,为新时代农村建设注入新的活力。另一方面要对一些落后思想和封建迷信予以摈弃,对于一些不良习俗和不良风气要坚决改正,打击社会丑恶现象,改变精神面貌,在农村形成文明向上的社会风貌。

参考文献:

新农村建设发展建议篇8

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各项事业百废待兴,为早日摆脱贫穷落后的面貌,解决人民温饱问题,国家决定加速推进农业发展。在1956年召开的第一节人大三次会议上,通过了《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师范章程》,章程中首次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奋斗目标,至此“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提法应运而生。在这次会议上,邓颖超在讲话中指出,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草案)“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法规”。(参见《人民日报》1956年6月24日第5版)。这是中央领导人首次公开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概念。

1960年4月,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为提前实现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而奋斗的决议》,决议指出“中共中央制定的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是高速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纲领”。决议的提出,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工作提到了新的高度。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顺利召开。从此,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这一时期,我国的生产力水平已有了很大提高,人民温饱问题基本解决,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取得初步成效。党和政府充分结合我国发展实际,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为进一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高瞻远瞩的提出了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并将新农村建设包含在了小康社会的整体规划当中。在1984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中共中央就提出要“建设一个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农工商综合经营,环境优美,生活富裕,文化发达的新农村。”其中“文化发达的新农村”体现出党和政府对新农村建设认识上的深入。

1998年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对改革开放20年来农村工作实际情况进行了深刻总结,并结合时展的需要,提出了到2010年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奋斗目标。同时,此次会议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具体规定进行了说明,界此,特色新农村的建设在世纪之交的中国大地上广泛地开展了起来。

在2005年10月中国共产党召开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会议对新农村建设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对未来农村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要求。总的来看,十六届五中全会为新农村的建设划定了一个具体标准,具有里程碑的意义。2006年3月14日,《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经十届人大四次会议表决通过,纲要将新农村建设独立成篇,并强调了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培养新型农民、深化农村改革对于新农村建设的必要性。

2007年10月,胡锦涛同志代表第十届中央委员会向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作了题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报告,报告指出,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并强调,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2011年3月16日,新华社授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纲要指出要“按照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要求,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这表明,新时期党和政府对新农村建设事业始终牢牢抓住,没有放松。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阶段,党中央和人民政府始终将新农村建设工作放在发展的重要位置。党的十八大报告对未来城乡一体化建设作了重要部署,强调“坚持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这说明,在下一阶段的工作中,国家将把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放在农村,着力破除制约新农村建设的种种障碍,从而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

结合党在不同时期的农村工作路线,我们不难看出,无论世情、国情如何变迁,中国共产党始终将“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取消农业税、加大新农村建设投入、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一系列扶农惠农政策相继出台,使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阶段,广大农村地区的各项事业将会迎来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新时期新农村建设理论提出的历史背景

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任务,并指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时期,党对农村建设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

首先,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要求建设新农村。中国的城乡差距一直是我们无法回避的问题。在建国初期,农业、农民为了我国的城市建设、工业发展作了很大牺牲,这是我们始终铭记的。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的影响,我国农村的发展一直很缓慢。现阶段,城乡的差距已十分明显,这对于我国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造成了十分不利的影响。如何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共同富裕的问题也更加尖锐地摆到了党和政府面前。为实现新时期农村的快速发展,中央决定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乡村的发展模式。这一模式的施行,将会加快农村发展速度,显著缩小城乡差距。同时,针对农村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中央则提出“多予、少取、放活”的政策,即:多增加对农村的资金投入、少一些对农村的税赋,进而盘活农村经济。此政策的出台,将使农村的发展变为良性的、可持续的发展。总之,无论是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模式,还是多予、少取、放活的发展策略,其根本目的都是相同的,那就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共同富裕。

第二,促进农民平等享有改革发展成果要求建设新农村。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综合国力显著提升,社会各项事业得到很大发展。城市居民养老保险、住房公积金等各项福利待遇基本完善。正如上海世博会的主题一样“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在经济繁荣的大背景下,我国城市居民安居乐业,正享受着改革发展的成果。但是,与城市的高度发达相比,广大农村地区的各项事业建设都呈现出滞后的局面。近些年来,虽然农民的收入水平得到了一定提升,但与城市居民相比,在对社会资源的占有上仍处于弱势。例如:很难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很难享受到高水平医疗服务、很难享受到社会福利待遇等等。这对于和谐社会的建设来说是极为不利的。因此,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成为让农民充分享有改革发展成果的重要举措。当然,这里所讲的新农村建设,不仅仅指为农村修路,为农民建房,而是侧重于加大对农村公共设施的资金投入力度,让农民享受到与城市居民相同的公共服务。因此,新农村建设对于促进社会资源均衡分配及实现社会公平意义重大。

第三,夯实农业主体地位,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要求建设新农村。近年来,大批农民进城务工,在为城市的建设贡献力量的同时,丰厚的报酬也使其经济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可以说,进城务工成为农民迅速致富的捷径。但是,农民进城务工也确实会产生一定的社会问题,如:留守儿童问题、农民工子女受教育问题、以及社会治安问题等等。当然,更为重要的是,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外流,造成了农业从业人员的断层,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未来农业的发展。众所周知,粮食产量的逐年增长离不开科技的支撑,而培养更多的新型农民无疑是农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因此,在农民大批进城务工的背景下,要实现农业的持续发展,根本途径就是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好,只有农村发展了、城乡差距小了,更多的人才才会留在农村,这对于发展农业生产、实现农业现代化、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第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求建设新农村。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建立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要让十几亿人口过上小康生活。“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这一新要求使得新农村的建设成为小康社会建设的重头戏。的确,我国农村地域辽阔,农民人数众多,如果抛开农村的发展而去谈小康社会的建设,那么这样的小康会是不公平、不可持续发展、也是不可能实现的小康。因此,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

三、新时期新农村建设的总体思路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方针,既是新时期国家对农村建设提出的目标,也是对未来农村发展提出的要求。这二十字总方针,不仅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角度对“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概念作了诠释,而且为新时期农村建设工作提供了总体思路。

第一,发展新产业,提高农民收入。建设新农村,促进农民增收是关键。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势头依旧迅猛,通胀率仍持续高位运行。为提高农民收入,保护农民利益,国家连续提高粮食收购价格,并加大对农业物资的财政补贴力度。这些举措对农民的增收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但是,在当前经济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农民的增收仅仅依靠政策的扶持是不够的,只有将各项惠农政策与农村新产业的开发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增加居民收入,进而推动新农村建设。因此,加快发展农村新产业、打牢农民的持续增收渠道,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环节。

第二,建设新型村镇,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农民居住环境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应坚持从各地区实际情况出发,统筹规划、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尊重农民意愿,突出地方特色,弘扬传统文化,有序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使农村建设得到合理规划。

第三,努力培育新型农民。应加强对农民基础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推进农业科技推广和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努力培养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守法规、讲文明的新型农民。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对于新农村建设工作,最重要的一环莫过于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培育新型农民。农民的精神面貌、综合素质、关乎新农村建设事业的成败。因此,对农民的教育要努力做到以下四点:(1)加强农村基础教育,普及科学文化知识。(2)开展对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培养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3)加快农村文化建设步伐,提升农民人文素养。(4)开展计算机网络培训班,利用互联网丰富信息激发农民主动学习能力。

第四,树立农村新风尚。要加强和完善农村民主法治建设,创造和谐发展环境,倡导新风尚。在新农村建设中,应着重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对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农民群众摒弃陋习,破除封建迷信思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达到新农村建设对软环境提出的新要求。

新农村建设发展建议篇9

同志们:

现在开会。

今天,区委、区政府召开全区农村工作会议,主要目的是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总结去年全区“三农”工作,部署今年的工作任务,进一步动员全区广大干部群众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团结拼搏,扎实工作,更好更快地推进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参加今天大会的有:各镇、办事处的党(工)委书记,分管农村和农业工作的副书记、副镇长(副主任),农经中心主任、农技中心主任、规划所长、财政所长、水利站长,各行政村党组织书记;区各有关单位主要负责人;区农口各单位中层以上干部。

今天的会议共有六项议程,内容非常重要,为了保证会议的质量和效果,请大家认真遵守会议纪律,严禁中途退场,集中精力开好这次会议。

现在,会议进行第一项:请区委书记某同志作重要讲话,大家欢迎!

下面,会议进行第二项:请区委常委某同志宣读表彰决定,大家欢迎!

下面,会议进行第三项:颁奖。

第一组:颁发2006年度农业和农村工作先进集体奖,请某镇、某庄镇、青某镇、某镇上台领奖。

第二组:颁发2006年度农业和农村工作单项奖,请获得高效规模农业先进镇称号的某镇、某,获得清洁能源建设先进单位称号的某镇、贾某镇、某镇、区农林局,获得重大疫病防治先进镇称号的某镇、某镇上台领奖。

第三组:请获得新农村建设十佳示范村称号的某村上台领奖。

第四组:颁发新农村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奖,请区农工办、区农林局、区财政局、区规划局、区建设局、区水利局、区开发局、区供电公司、区环保局、区国土资源局、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上台领奖。

另外,由于时间关系,请获得上级表彰的单位会后到区农工办领奖,这些单位是:

获“全省农经五项服务先进单位”称号的区农工办;

获“省农村集体财务规范化管理示范合格镇”称号的某镇;

获“省农村集体财务规范化管理示范合格村”称号的某村;

获全市“三清三创”工作先进单位称号的某村、区农工办;

获全市“五杯竞赛”先进单位称号的某村;

获全市优秀“四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称号的某养猪协会、某奶牛协会、某农产品营销协会某农产品营销协会、某肉鸭养殖协会、某养猪协会;

获全国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镇称号的某镇;

获江苏省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镇称号的某镇;

获江苏省农村信息化示范镇称号的某镇;

获江苏省农村信息化技术应用典型称号的某镇某村。

下面,会议进行第四项:区政府与各镇、办事处、工业园区签订《2007年度减轻农民负担责任状》,请某依次上台签状。

下面,会议进行第五项:进行大会发言。

首先,请某同志上台发言;

下面,请某同志上台发言;

下面,请某巨同志上台发言;

下面,请区农工办主任某同志上台发言。

下面,会议进行第六项,请区长某同志作总结讲话,大家欢迎!

同志们,这次会议的主要议程全部进行完了。会上,某分别作了重要讲话,深刻分析了我区新农村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特征,全面总结了去年的“三农”工作,明确提出了今年“三农”工作的指导思想和主要任务。两位领导的讲话,全面体现了中央及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立足贾汪的实际,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针对性,大家一定要认真学习贯彻,确保落实到位。同时,会上还宣读了表彰决定,颁发了各个奖项,签订了《2007年度减轻农民负担责任状》,四家单位作了很好的交流发言。认真贯彻落实这次会议精神,对于做好今年及今后一段时间的“三农”工作,全面推进我区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下面,我就做好这次会议精神的贯彻落实工作再强调几点意见。

一、广泛宣传,深入发动,切实统一全区思想

“三农”工作事关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全区必须紧紧围绕“全面达小康,建设新贾汪”的奋斗目标,深入贯彻统筹城乡发展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坚持把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作为中心任务,全面实施新农村建设“十大工程”和新五件实事,促进农业不断增效、农村加快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实实在在的新进展。会后,各地各部门要立即召开不同层次的会议,向乡村干部、农民群众传达这次会议及某的讲话精神,把会议确定的工作目标、工作任务、工作要求、工作措施准确传达到一线,切实把全区上下的思想统一到区委、区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掀起共同参与、大力支持新农村建设的热潮。

二、突出重点,狠抓关键,扎实推进“三农”工作

对于今年的“三农”工作,某已经做了全面部署,关键是要抓好落实。在推进过程中,一要紧紧抓住促进农民增收这一核心。在强化农业内部挖潜促增收的同时,进一步拓展农民增收空间,发展壮大镇域经济,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加快发展私营个体经济。要积极开展农民培训,大力促进农民转移,推动农民外输内转就业,鼓励农民自主创业,确保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预期增长目标。二要突出发展现代农业这一重点。要立足我区实际,发挥优势,发展特色,突出亮点,在“一村一品”、错位发展上下工夫。在稳定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上,重点发展设施蔬菜、大蒜、林果、畜禽养殖、观光旅游农业。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发展农业龙头企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进一步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畅通农产品销售渠道;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强化农产品质量建设,不断增强农业综合竞争力。三要切实强化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这一基础。从解决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做起,大力实施农村实事工程,重点抓好农村道路建设、河塘疏浚、清洁能源建设、农村绿化等工作,确保农村群众的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有大的改观。

三、明确责任,强化措施,确保形成工作合力

新农村建设发展建议篇10

一,调研目的

围绕海峡西岸经济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通过对我省农村水利的建设机制,管理机制及融资机制等方面的调研,认真总结农村水利在服务体系,建设与管理,改革与投入,协作配合机制,政策配套与落实等方面的经验成效,深入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与困难,提出建立我省农村水利建设新机制的建议意见.

二,调研内容

(一)关于农村水利服务体系建设情况

1,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各市,县(区)开展农村水利"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情况.

2,当前各地农村水利技术队伍现状(包括县级水利技术队伍,乡镇水利工作站和农民水利技术员队伍),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加强乡镇水利工作站和农村水利技术队伍建设的建议.

3,农村水利的新技术,新工艺有哪些,推广应用前景如何.

4,各地开展农村水利技术队伍培训情况,加强农村水利技术队伍培训工作的建议.

(二)关于农村水利建设,运行管理与改革情况

1,中央财政支持的"民办公助"项目实施情况,有何建议.

2,农田水利建设有哪些有效的组织形式.

3,各地小型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做法与经验.

4,各地组建农民用水户协会情况,主要形式与成效作用,存在的问题,加强农民用水户协会的组织建设的建议意见.

5,目前农业水费计收情况,水价现状,存在的问题,搞好农业水费计收工作的建议意见.

(三)关于农村水利建设投入情况

1,"十五"期间农村水利建设投入情况,包括各地历年的财政投入(占各地财政收入比例,占工程总投入的比例),社会资金投入(以哪几种形式投入),小型水利产权制度改革盘活的资金投入.

2,村级开展"一事一议"投入农村水利的情况.

(四)关于加强农村水利建设协作配合情况

1,与相关部门建立农村水利建设协作配合情况,有哪些经验和做法.

2,各部门投入农村水利建设的资金情况,是否整合农口部门资金投入农村水利建设.

(五)关于农村水利政策配套与落实情况

1,"十五"期间是否出台了有关农村水利配套政策,执行情况如何,存在的问题,拟进一步出台哪些配套政策.

2,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发改委等部门《关于建立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的意见》贯彻落实情况.

三,调研组织

为使调研工作更具广泛性,拟采取上下联动,部门配合形式,充分发挥各级各部门的积极性,共同参与调研工作.市县两级水利部门按照调研内容组织辖区内的农村水利调研,并形成调研材料,省厅将选择部分重点县(市,区)进行深入调研.

四,调研步骤

(一)理论学习阶段(7月)

各级水利部门要围绕2006年中央,省委一号文件以及《关于建立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的意见》等有关农村水利建设文件进行学习,进一步领会文件精神.市,县(区)水利部门自行安排;省厅以支部集中学习,自学,党课等方式开展学习活动.

(二)深入调研阶段(8至9月)

市,县水利部门可选择部分县(市,区),乡镇开展调研.省厅将分山区,沿海两组分别选择部分县(市,区)进行调研(沿海组:负责福州,莆田,泉州,漳州;山区组:负责宁德,龙岩,三明,南平).各级水利部门在调研时要注意深入基层,深入工程单位,广泛听取意见,获取第一手资料.

(三)开展研讨阶段

市,县水利部门在调研的基础上,应积极组织有关人员撰写研讨论文,可采取召开座谈会,研讨会等方式,进一步深入研讨提出建设性意见.省厅将在适当时候,组织召开关于建立农村水利建设新机制的研讨会.

(四)形成成果阶段

通过学习,调研,研讨,要求设区市要形成一份调研报告,并于9月底前报省厅农水处.省厅将综合各地的调研情况,提出我省建立农村水利建设新机制的建议意见.

五,调研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开展农村水利建设新机制调研是加强海峡西岸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是推进新时期农村水利工作需要.因此,全省各级水利部门要充分认识这项调研工作的重要性,增强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为切实搞好调研工作,省厅拟组织专门的调研组,抓好这次调研工作.要求市,县两级水利部门要加强领导,统一认识,切实把调研工作抓实抓好,抓出成效.

(二)精心组织,及时完成.农村水利建设新机制调研是一项涉及面广,政策性强的工作,各地要按照省厅印发的《调研工作方案》的统一要求,认真部署,精心组织,及时完成有关调研工作,认真准确填报表格数据,确保调研成果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实践性和指导性,进一步指导社会主义新农村水利建设.

附件:

表一农村水利技术队伍情况调查表

表二各县(市,区)现有农村水利工程情况调查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