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全民健身的目的和意义十篇全民健身的目的和意义十篇

全民健身的目的和意义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32:08

全民健身的目的和意义篇1

【关键词】少数民族;全民健身;体育事业;发展

引言

“全民健身”活动是一项由国家提倡和推行的,由社会各阶层支持和参与的一项有目的、有步骤、有措施的系统化体育项目,也是一项跨世纪,造福于后代子孙的健身事业。“全民健身计划”的提出和实施,对提高全民素质有着重要意义,同时为建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化生活和精神文明提供依据。它在应用之中还为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和健全指明了方向,对指导我国群众体育实践,全面提高中华民族的健康水平和人民整体素质有着重要意义。

1、少数民族传统体育

自从改个开放以来,在我们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少数民族生活得到了可观的改善,各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事业也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各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经过多方面的发掘与创新,内容不断丰富,在实施全民健身的基础上不断融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观念,使得各地群众体育方式日益丰富,群众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做为全民健身活动逐步进入了城乡之中,在各地都进入了城乡社区。在目前各地少数民族民间体育活动中能够,参与人数不断增加,活动范围也在日益扩大,其中既包含了各种竞赛性质的体育项目,同时也不乏各种趣味和娱乐性质的活动。这种体育形式不但调动了群众参与激情,同时充分的发挥了少数民族体育项目的长处,对促进我国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增进交流,推动民族大团结,提高了各族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身体素质。

2、各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特点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内容极为丰富,各种工作风格也大不相同,形成不同的表现形式,在各自的地理环境、文化水平、历史条件、和宗教、民族习俗等因素造成了各自不同的体育特色和方式。

2.1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具有传统性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自产生以来,始终与本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习俗、信仰相联系,世代相传,具有明显的传统性众多传统体育项目历史发展中,经过锤炼、优化而升华、继承和发展,形成了在内容、形式、时间、地点相对稳定的众多传统体育项目。

2.2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具有地域性在我国的民族大家庭中,各民族孕育出来自己的体育文化,必然带有很强的地域性。如各地的各民族中维吾尔民族特点的“切里西”、具有草原风格的哈萨克民族的“追姑娘”,反映锡伯民族风貌的“射箭”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由于各地的地域广,各民族在经济、文化、习俗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因而形成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各具本民族特色的体育运动项目。

2.3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具有强身健体的娱乐性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以强身健体娱乐性项目居多。各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风格独特,具有较高的健身性、娱乐性和观赏性。这些活动大都安排在业余时间进行。在欢庆丰收、欢度佳节、祝贺新婚、民族盛会等活动中,穿上风格独特的民族服装,在活泼详和气氛中表演或比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3、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全民健身中的作用

随着少数民族地区的巨大变化,在党和各级政府部门的重视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取得了很大的发展空间,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在我国全民健身战略的地位愈加显得重要,对全面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起到了促进作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传统性为广大各族人民群众参加体育活动奠定了基础,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各自特定区域和群体中倍受欢迎。当代体育文化呈现多元化状态,体育文化的多元化体现在体育项目的多样化。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以其项目的多样化使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更加丰富和充满活力。

3.1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构建和谐社会构建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和谐社会的概念”,不仅是我党执政理念的发展和升华,而且也表明了随着现代化的发展所带来的社会深刻变化,社会和谐发展越来越突出和重要.和谐包括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等,民族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内容,民族大团结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促进民族大团结有利于形成生动活泼,顺畅和谐。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这对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地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通过举行和参加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竞赛及表演活动,对拓宽社会人际交往和文化交流,构建和谐社会与民族团结,为实现社会的稳定与繁荣做出贡献。

3.2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提高健康水平各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历史悠久、有着深厚独特的文化内涵,具有极大的开发价值。在经济不断开发的过程中,国家和政府的投资力度不断增加,为了发展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工作发展带来了发展机遇。在继承和发展少数民族体育的基础上继承和发扬现有的文化精髓和体育目标,为现阶段的体育事业发展和扩大呆了了巨大的效益。在经济开发的力度逐步增加、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政府已把民族文化资源开发和利用提高到战略发展的高度上,为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带来了发展机遇。继承和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加强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具有广泛的社会功能和时代特点。随着各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也有了很大发展。经济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余暇时间增多,生活水平提高,大力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为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提供了有利条件。各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深受各族人民喜爱。形式多样、简单易行、参与人数众多的特点确立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全面健身运动中的重要作用。丰富全民健身体育活动内容,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丰富社会文化生活,满足各民族对健身的社会需求,提高民族精神面貌,对各地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全民健身的目的和意义篇2

关键词:全民健身计划实施目标重要意义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G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3(c)-0253-02

FitnessDevelopmentStrategyundertheBackgroundoftheimplementationoftheGoalofthe“nationalFitnessprogram(2011―2015)”

ZhuShanshan

(innermongoliaUniversityfornationalitiesSports,tongliaoinnermongolia,028000,China)

abstract:themainuseoflogicalanalysisandresearchmethodsofliterature,themainstrategyforthedevelopmentofnationalfitnessstudy.itanalyzesthefar-reachingsignificanceandthemainpurposeoftheimplementationofthenationalFitnessprogram,adetailedanalysisoftheregionalcharacteristicsofdifferentagegroupsandpeopleneededtocarryoutsportsactivities.themainconclusion:"nationalFitnessprogram(2011―2015)"toimproveourin-depthpromotenationalphysicalfitnesshasapositiveeffect,madethefollowingrecommendationstothenationalDevelopmentStrategyinthenewHealth:toacceleratethepaceofdevelopmentofurbanandruraleconomy;increasethesportinvestresources;urbanandruralresidentstoestablishacorrectguidingawarenessofphysicalexercise;constructionmakefitnessexerciseguidanceteamhasbeenimproved.

Keywords:Fitnessplan;implementationoftheobjectives;Significance;DevelopmentStrategy

伴S社会经济和文化的不断发展,我国居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加之信息化和工业化水平的快速提升,城乡居民的余暇时间开始增多。当人们对于物质生活的追求达到一定的高度范围时,就会开始对精神世界过度追求,随着我国城乡居民对于体育内涵认识的逐渐深入,体育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所承担的责任逐渐加重,所以,终身体育的思想理念在我国的体育界被广泛的认可,得以进一步的推广,许多的体育研究者认为应当在学校教育的各个阶段中与终身教育的理念相衔接,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全民健身计划在我国范围内推广实施的主要方式。

1全民健身计划实施的意义和主要目的剖析

全民健身,是在终身体育思想理念的重要指导之下,在我国范围内广泛开展的一项全民性的体育运动。这是具有我国政府全力支持的、全民性质的、同时还具有一定社会支持的,兼具目标、措施、任务、步骤、计划,以及比较健全运行机制与管理机制的社会系统工程,同样也是基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实现的社会系统工程,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念。

2详细分析不同年龄阶层人们开展体育活动的特征与所需的区域

依据人的社会化进程的规律可以得出,全民健身在不同年龄阶段人身上开展着,人们在不同年龄阶层所涉及到的体育活动区域也不相同,大致可以总结出以下的不同特征(见表1)。

在人的一生中“工作”所用的时间是最长的,甚至可达30~40年;相对少一点的是“求学”,从在幼儿园开始算起,时间可长达15~25年;仅次于“求学”的是“晚年”,时间可达到20~30年。而人的主要活动区域是在社区、家庭、工作单位、学校和公共场所中,这其中最为重要的便是社区。因此,应在其设施、环境、活动、宣传和服务等多个方面给予高度的重视。与此同时,还要对工作场所中进行的健身活动提供一定的指导。

3《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实施目标下的全民健身发展策略

3.1加快城乡经济的发展速度

通过对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的夏恩君与黄洁萍两位教授理论研究成果的分析中可以看出,那些经济状况相对落后的群体,其健康的自评状况普遍要低于其他阶层的人们,这也直观地反映出居民的经济地位与健康情况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经济发展的状况影响着居民参加全民健身运动的积极性。

3.2增加对体育资源的投入

在《全民健身划(2011―2015)》中明确的强调人均体育场地的面积应该保证每个人达到1.5m2以上,这也就意味着城乡政府要增加对全民健身运动相关体育资源的投入,同时还要加强在资金使用上的监督与管理,使财政资金在体育事业上的投入能够达到最大限度的利用。

3.3引导城乡居民树立正确的体育锻炼意识

全民健身计划,是一项有益于国民的重要发展措施,其能够从真正意义上使人民的生活质量得到改善,使居民的身体素质得到提高,使社会的和谐发展与文明的进步得到提升。促进全民健身运动的全面发展,加大全民健身的相关宣传力度,从而使居民更深刻的认识全民健身的重要作用。

3.4使全民健身运动指导队伍的建设得到完善

全民健身的活动并不是盲目开展的,人们也不会盲目的参与到体育锻炼的活动中,真正意义上的全民健身活动拥有最为科学的标准设定,这些主要会在形式上、时间上、数量上和运动的强度上所体现出来。

《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中明确的对这些因素进行了强调,其一,在数量上要做到每周1次且不少于3次;其二,在时间上要做到每次体育锻炼的时间不少于30min;其三,在运动强度上要达到中等强度的人员数量在32%以上。在这样科学的、合理的、健康的标准要求之下,人们的身体素质水平也会得到健康的发展。

4结语

全民健身计划在我国的广泛推广,对于我国城乡居民整体素质水平的提升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的大力度推动,对于我国国民健康体育锻炼意识的正确建立有着不可替代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进程,为我国实现体育强国建设目标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全民健身计划纲要(1995―2010年)[Z].1995.

[2]国务院.全民健身条例[Z].2009.

[3]国务院.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Z].2011.

[4]王正伦.江苏省实施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若干建议研究(一)[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0,24(3):1-7.

全民健身的目的和意义篇3

中图分类号:G812文献标识:a文章编号:1009-9328(2014)09-000-01

摘要人民的身体健康状况是衡量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而众所周知,加强体育锻炼开展全面活动,是全面提高国民身体素质的重要方法和实施的途径,也是坚持以人为本,提高居民幸福感的现实要求。体育主管部门应积极宣传,动员号召组织开展全民运动健康工程,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实践。

关键词全民运动健康工程实施方案

现代社会中,生活节奏普遍较快,而处于快节奏、超负荷的社会成员,由于缺乏足够的锻炼身体素质和体能处于不断下滑的状态。据相关权威机构调查,广大社会成员中很大一部分群体处在亚健康的生存状态。而科学研究表明,适当的体育锻炼可以提升人民的身体素质和身心状态。因此,以运动促健康,通过体育锻炼提高提升人民身体素质的社会实践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体育公益活动。

一、开展全民运动健康工程的意义

(一)局面身体素质的现状亟需参加体育锻炼

相关调查资料显示,近年以来,我国的国民身体素质呈现出下降趋势。根据样本调查的资料,国民身体素质中的几大指标――包括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在内,与之前的检测数据相比,都呈现出下降的趋势。

而由于受到缺乏足够的锻炼,高盐高邮高脂肪的饮食习惯和国民常年处于高负荷、高压力和高强度的工作状态的多重因素的共同影响和作用,居民的身体也常常饱受肥胖、高血压和心脏病等疾病的困扰。而为数更多的人们,则一直处于亚健康的状态。这些因素严重困扰着人民的生活质量,也给社会医疗开支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而如何提升居民的身体素质,加强其抵抗疾病的能力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二)开展全面运动健康活动的意义

全面推进全面参加的全民运动健康工程,是一项兼具社会效益和公益效益的惠民事业。

首先,开展全民运动健康工程活动是一项具有惠民意义的公益事业。政府及相关主管部门,在全社会范围内开展全面运动健康工程,可以有效提高居民的身体素质。而居民身体素质的提升对其个人的生活环境的改善也具有极大的意义。政府及相关主管部门,开展全面运动健康活动,为现代人提供了一个可以宣泄、释放自己负面情绪的机会。这样可以大大减少心理压力,可以促进身心的健康和谐发展。

第二,开展全民运动健康工程活动,还是一项具有极大社会效益的事业。在现代社会,由于居民的身体素质下降,每年国家、社会和个人都将花费大笔的资金为居民的身体健康买单。随着全民健康工程活动的进一步开展,全体国民的综合素质将会得到明显改善。这将为社会、国家及公民自身节省大量的医疗成本支出,是兼具社会效益的体育公益活动。

二、开展全民运动健康工程的原则

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全民性的全面运动健康工程,具有受众面积广泛、涉及人口众多的重要特点。在组织实施的时候,稍有不慎,全民健康运动工程将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因而,在组织开展实施的时候,相关部门必须坚持正确的原则。

大型活动的组织实施首先必须要具有科学性的基本特征。在推进全民运动健康工程的活动中,必须对相关的体育活动的项目和方式方法进行科学的论证和进行深入而广泛的讨论。坚持以科学的方法,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科学有效的锻炼途径。其次,在组织全民运动健康活动中,要坚持以人文本。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涵,也是将健康赠送到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第三,公民参加全民群众运动工程还要坚持坚持不懈持续坚持到底的精神。参加体育运动,通过运动的方式来改善自己的身体状态,所需要的前提条件是要努力提高耐心,增强自身的毅力。任何体育运动队身体健康状况的助力都不是一蹴而就,而是要经过时间的积累的。因此,要写取得预期的目的,需要参与者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实现。

三、开展全民运动健康工程活动的方法

全民运动健康工程的开展,是需要按照相关步骤和相关方式一步一步慢慢开展的。在开展该项活动中,首先主管部门应制定科学严谨的预案和提供内容丰富的体育锻炼的项目和内容。

在全民运动健康工程的实施工程中,相关牵头部门要做好政策的宣传。在互联网时代,相关部门进行宣传的时候,要广泛采用互联网为有效的传播工具,通过打造微信微博官方平台,广泛利用即时聊天工具进行深入交流和广泛互动。主管部门应利用大众传媒,在前期对此项活动开展广泛宣传。

第二,相关部门应该组织专家学者进行深入考察研究,真正为普通百姓制定最佳的适合自己的专业的运动锻炼指导,为参加运动工程的广大居民提供可以结合自身状况而进行的运动锻炼项目,以达到最佳的锻炼效果。

第三,我国虽然在社会经济方面取得了长远发展,但我国目前仍然处在发展中国家的水平。因此,我国的体育场馆和体育设施的建设仍然制约着我国当前的体育事业的发展水平。全民广泛参与的运动健康工程,对体育场馆和体育设施的需求量是极大的。而这与现实中我国体育设施占有率较低的社会现实又是相互违背的。因此,相关部门要加大对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为全面运动健康活动尽可能多地提供便利。

四、结语

综上所述,运动健康工程的活动中,引入“健康工作、健康生活”的新理念,提高全民对的健康认识,在增进全民的身体素质及心理健康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付志华.实施“全民健康工程”的社会价值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06:81-84,96.

[2]金秀莲.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项目管理研究[D].吉林大学.2013.

[3]谢冰林.全民健身信息系统的需求分析研究[D].西安体育学院.2012.

全民健身的目的和意义篇4

1全民健身体系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发展沿革

随着人类文明和人类社会的发展,体育作为一种身体文化形态也处于一种动态变化之中,一直受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俨然是社会的缩影和写照。体育产生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在其发展过程中也一直满足着当时社会的需要,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历史的例子也不胜枚举。就中国来看,先不论中国传统身体活动,“体育”一词就是引进的舶来品,那时正值中国近代遭遇前所未有的历史劫难,代表西方现代文明的坚船利炮将“天朝上国”久闭的国门打开,国人被戴上“东亚病夫”的帽子,许多有识之士发出“强国强种”的呐喊,也率先将带有军事色彩的“兵操”带进学校,以达到“强国强种”的目的;随后在共产党领导革命时期以至新中国成立后,体育依然长期肩负着“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这样的历史、政治使命;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迅速推进,尤其在改革开放以后,体育不仅为我国的外交做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在举国体制下,体育为中国的再次崛起,在国际体育舞台上一次次向世人做出证明,直至中国竞技体育在奥运奖牌榜登顶。由此可见,体育长久以来一直肩负着重大的政治使命,满足着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但其中也不免有不足之处,与竞技体育相比,群众体育的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全民健身概念的首次提出是在1993年,当年5月,原国家体委的《关于深化体育改革的意见》中指出,“坚持社会化方向,加快群众体育的发展”中首次正式提出要“制定全民健身计划”,并且在“关于群众体育改革”的“附件”中进一步明确要“在国务院的领导下,国家体委会同有关部门共同推行一个社会支持,全民参与的健身计划。全民健身计划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1995年6月20日,国务院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它是为了更广泛地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增强人民体质,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特制定的纲要。全民健身计划以全国人民为实施对象,以青少年和儿童为重点。《纲要》中还指出全民健身计划到2010年的奋斗目标是“努力实现体育与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全面提高中华民族的体质与健康水平,基本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这是我国首次出现“全民健身体系”这一概念,这是新时期国家、社会、国民发展的需要。同年7月6日,原国家体委了《奥运争光计划纲要》,此纲要指出“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以其独有就力吸引着世界各国积极的参与,宣传奥林匹克思想、弘扬奥林匹克精神,有利于促进我国的改革开放和国际交往”,还指出“大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广泛动员社会成员参与体育运动。正确处理与全民健身计划的关系。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协调发展是我国体育发展的战略思想,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开展群众体育活动,重视学校体育工作,提高青少年的身体素质,不仅有利于增强人民体质,而且能有效地推动奥运争光计划的实施”。由此可见,两个《纲要》的同年提出,说明党和国家对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协调发展的高度重视。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可谓是“奥运争光计划”结出的硕果;同时,群众体育“经过20多年的摸索与实践,特别是自1995年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以来,在探索与建立新时期国家调控、依托社会、服务群众的充满生机和发展活力的群众体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中,加快了群众体育社会化的进程。在建立国家、社会、个人三者有机结合,单位、社区、家庭共同发展的全民健身事业新格局的实践中,正在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与国家改革目标趋同的全民健身运行模式”。这正是全民健身体系从提出发展至今,为群众体育发展所做出的巨大成效。从人类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和可持续发展来看,尤其从工业时代进入信息时代,体育之于社会的功能也在发生着变化。此时,我国业已进入“后奥运”时代“,以人为本”的体育核心理念愈加凸显,群众体育可谓再次进入了大发展时期,全民健身体系也将日趋完善,为我国从“体育大国”迈向“体育强国”做出更大的贡献。

概念是人类对一个复杂的过程或事物的理解,是意义的载体,是抽象的,即在外延中忽略事物的差异,它们等同的适用于在它们外延中的所有事物,所以其也是普遍的。从哲学的观念来说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单位。而内涵是指一个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总和,即概念的内容,包括所有组成该概念的事物的特性和关系。自“全民健身体系”概念的提出至今,在全民健身体系在其构建过程中,在其构建过程中,在不断的实践和总结经验中,其概念及内涵也在不断发展变化,旨在对全民健身体系这一历时长久的庞大的工程给出更加科学、准确的提炼,使其更具普遍意义,这是一项重要的理论工作。每一个概念的提出都是一定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反映,概念及内涵的发展变化是对事物发展变化或理解上产生变化的反映。由于全民健身体系的构建需经历一个相当长的时期,是需要不断进行调整和改革的动态发展过程,因此其概念和内涵也是发展变化的。我国学者董新光教授曾在1996年提出,全民健身体系是一个能够有效支持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体育健身活动、有力保障国民体质得到普遍增强、主动适应人民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配套的结构完整、功能齐备的社会化保障系统,它的建设是中华民族体质建设的一项宏大社会系统。董新光、裴立新、于善旭等于2000年在《从本世纪末到2010年中国体育发展战略研究》中指出:“所谓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实质是一个能够为包括广大低收入人群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参与体育健身活动提供基本体育健身服务的服务体系,是一个能够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基本健身需求、有效保障国民体质和健康水平得到普遍提高的保障体系,是一个适应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内在要求的具有主动调节能力的系统,同时也是一个整体结构完善、上下层次分明、内外功能有效的复杂而开放的巨大系统”。董新光于2003年在《全民健身大视野》一书中指出“:全民健身体系,就是一个能够使广大人民群众广泛参与体育健身活动,国民体质得到普遍增强的保障系统;就是一个能够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良好的体育健身环境和条件,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基本体育健身需求的服务系统”。董新光于2005年在《关于全民健身体系的理论构架》一文中指出“:所谓全民健身体系,就是一个由能够为不断满足全体公民体育健身需求,改善全社会体育健身环境条件,明显提高全民族健康素质,提供服务和保障的要素和关系构成的整体”。从以上对“全民健身体系”概念的内涵的表述变化来看,逐渐更加突出其本质属性和特征,主要将体系构建落脚在“服务”系统和“保障”系统两个方面,进而达到体系构建的目的。同时,在体育与社会相协调发展的过程中,其概念和内涵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如,根据相应的政府文件精神,又相继出现了“多元的体服务系统”、“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等概念,这些概念的提出是着重突出了“服务”这个层面。由上可见,全民健身体系在其发展过程中,其概念和内涵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但无论如何变化都是根据国家、社会、个人发展需要而进行的。

3全民健身体系的建构

全民健身体系是一项巨大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各级政府部门及社会各界对其的地位和作用达成高度统一的认同,才能给予高度的重视、积极的配合、广泛的参与,有利于发挥全国自上而下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在确立“全民健身体系”概念和内涵的基础上,就可以对其外延进行确立,即其建构过程中涉及的各个层面及采用的方式。

全民健身的目的和意义篇5

摘要文章结合当前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状况,国家政策对全民健身的重视,当今社会全民健身的发展状况等时代背景,通过对“全民健身示范区”的发展历程以及状况进行归纳总结,对全民健身示范区创立的意义和影响进行简单的阐述和分析,更好地促进“全民健身示范区”的创立和发展,从而促进中国健身事业乃至体育事业的发展。以此为推动全民健身计划以及社会和谐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从而更好地贯彻现代体育发展观。

关键词全民健身示范区健身事业体育事业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当今中国已成为世界经济、政治、文化大国,在国际事务的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成为中国社会的主题,这既是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社会和谐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前提,也是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重要保障,是振兴中华民族的必由之路。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人民的幸福生活不仅来自于物质生活的满足,同时体现于精神生活的丰富,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重视自己是身体健康,走向健身之路。当然,这也是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和谐社会离不开体育事业,体育事业更离不开人民的参与,这也是群众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党和国家也把更多的精力投放到了体育事业上来,于此同时,对全民体育健身事业也有了更高的期许和更高的要求。

二、体育事业及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

全民健身能否得到有效实施,关系到我国公民的身体健康。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6年10月25日颁布“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这突显了中国政府对未来中国体育及健身事业的期望与目标。

我国政府向来重视体育事业以及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1995年,中国政府颁布《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为体育工作定下了明确目标。《纲要要求》:到2010年的时候,在发展社会事业的时候,一定不能忽视国民体育事业的发展。而如今,体育作为一种健康绿色的生活方式也确实受到了人民大众的广泛喜爱。2009年《全民健身条例》、2011年《全民健身计划》等等一系列政策与法规的颁布与实施,这些都体现了国家对体育事业的重视和支持。党和国家也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来鼓励全民健身工作的顺利进行,在《国务院关于批准设立“全民健身日”的批复》中,将每年的八月八日定为全民健身日,这项决议将成为一个全民健身、终身健身社会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有深远的意义。

三、全民健身示范区的创立与发展

对于全民健身的定义有很多种说法,其中赞同比较多的是:通过各种各样的途径和方法,使全体人民达到增强体质的健身目的。在《全民健身大视野》一书中,著名学者董新光认为全民健身在我国不应该也不仅仅是一个词汇或者空洞的口号,而是一项全民参与的、整个社会团结一致共同建设的伟大的体育实践。

我国体育健身基础设施是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后,得到极大完善,国民的健身意识也普遍提高。基础健身设施在城市以及各乡镇得到极大的普及。国家体育总局,也在2008年之后,加大对全民健身事业的投入,加快推进全民健身局面的形成。由此,国家体育总局在《全民健身计划》的指导下,开设“全民健身示范区”的试点工作,之后,在全国20个城市先后建成了20个试点。“全民健身示范区”的工作由此展开。这一系列的举措符合当今时代潮流,也符合我国现在的国情,让体育健身的思想深入人心,让人们养成终身体育健身的好习惯,这是一件意义十分深远的大举措。

四、全民健身示范区的意义和影响

“全民健身示范区”试点的落成对《全民健身计划》的全民落实有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通过试点地区的知名度与全国范围内的影响力来引领全国上下的体育健身事业,从而更好地促进国民健身意识的提高。“全民健身示范区”试点工作的展开也是国家体育事业的一个研究课题之一,也体现了国家体育总局对全民健身事业的支持。

体育活动不仅可以强身健体、陶冶情操,还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和吸引力。近几年来,我国各地区体育事业发展迅速,举办了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也引进了多种集趣味和观赏性与一体的赛事,这些都见证了国家体育事业的发展。与此同时,体育健身设施的完善,加上政府的支持,以及体育健身活动本身带有趣味性,使得人民的全民健身意识日益增强。

五、结语

全民健身示范区,有利于推动城市化发展进程。众所周知,当今社会人们的生活压力大,“全民健身示范区”的创建为人民提供了一个可以缓解压力的场所。全民健身示范区内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了人们前来锻炼健身,也为人们创造了结识交流的机会,这对和谐社会的建设起着潜移默化的推动作用。有利于节约土地资源,全民健身示范区整合了土地资源,实现了“一个场地,多项功能”的复合式健身场所,达到了实用性和美观性相结合的效果,这对土地资源的问题起了缓解作用。最后,“全民健身示范区”的创建使人们对体育健身的需求变得多元化,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带动体育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全民健身计划纲要[Z].1995-06-20.

全民健身的目的和意义篇6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成为当今中国社会的主旋律。这表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已经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成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体育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是促进社会发展与社会进步的一种积极健康力量。研究和探讨体育社会功能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这对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和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1体育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一个全面,系统的目标,有其丰富的内涵、底蕴和外延。让全社会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是和谐社会的核心内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和谐社会的六大特征。丰富的物质基础,公平与正义的社会原则,以人为本的国家行政机关,全民族较高的健康水平是和谐社会的四大基石。体育是现代人类增进健康、提高全民素质、促进人与人沟通的载体,它既是提高人的全面发展和和谐社会建设的一种基石,又是推动建设和谐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2体育社会功能具有丰富内涵2.1体育社会功能与时俱进体育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出现和演进的。建国以来,特别是经过改革开放的不断探索实践,我国已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校体育、社会体育和竞技体育完整的体育体系。体育的社会功能与价值也与时俱进,不断地被开发和利用。体育已完全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从妇婴保健到延缓衰老长寿;从提高人口素质,改善生活质量到提高运动技能水平,振奋民族精神,都与体育紧密关联。体育在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所产生的作用经过长期的积淀,形成了“健康、教育、娱乐”三大社会功能。2.2体育社会功能是在体育活动中的不同层面衍生出来“健康”是体育的本质功能。体育的本质是自我“创造”,通过人们的自身行为改变自己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有意识、有目的地增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的实践活动。以达到人的全面、自由、和谐的发展。“教育”是体育实践活动在思想层面衍生出来的功能。体育不仅促进身体健康发展,实现生理上的自我超越,而且还象征着自我精神的超越与人格的健康完善。同时体育活动中的相互沟通,增强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与团结,提高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娱乐”是体育实践活动中感受层面衍生出来的功能。竞争性是体育游戏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体育竞赛的魅力所在,不管是集体项目还是个人项目,竞赛性、观赏性以及比赛的不确定性都能刺激参与者去奋力拼搏,观赏者遐想无限,使人的情感得到升华。3体育社会功能对和谐社会建设的作用3.1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高全民族健康素质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高全民族健康素质,这既是我国体育工作的重点,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本保障和必然要求。1995年国务院颁布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明确提出了到2010年的奋斗目标是:“努力实现体育与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全面提高中华民族的体质与健康水平,基本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在政府的倡导下,全民健身运动已得到广泛开展,体育人口比例逐年提高,群众的体质和健康水平进步明显。但同时看到,当前群众体育活动和人民健康水平还存在着三方面突出问题。一是发展不平衡,城乡差别大,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差距大;二是我国老龄人口比例逐年上升,已进入老龄社会,老年人的健康和体育运动已成为了一个社会问题;三是部分人群缺乏对体育的认识和体育锻炼,加上不良的生活方式和环境等多种因素,“富贵病”和“亚健康”的人群不断增大。各级政府必须把全民健身列入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目标,增加社会体育投入,增加体育场馆设施建设,全面实施全民健身计划,深入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努力提高全民族整体健康水平。3.2发展体育文化,为和谐社会提供精神支撑现代体育已成为人类精神文明的一种体现,中国的体育文化,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同时又作用于这种政治和经济。当前体育文化的建设和发展要把握好两个重点:一是加强宣传教育工作,从正面扩大舆论影响,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境界,理性对待体育运动中出现的各种的问题。体育运动培养着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我们要在全民健身运动和各种体育比赛活动中,弘扬民族体育精神,积极宣传和谐思想,使群众的思想境界从体育运动中得到升华,和谐思想深入人心,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使之转化为建设和谐社会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二是注意发挥体育文化对社会不良文化的排异功能。改革开放已来,社会主义文化在人民的精神生活中已占据主导地位,这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有力精神支撑。因为体育文化在健康本质上与不良文化的根本对立,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有效的控制手段,引导其成员参与到健康的体育文化活动中来,改变落后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用先进的文化去占领思想文化阵地,从而排斥不良文化的存在与发展,促进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撑。3.3发展体育产业,为和谐社会增强物质基础。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以社会生产力的充分发展为物质基础,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发挥体育的社会功能与作用,既可满足人民群众的日常文化需求,又可促进体育产业的发展,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增长点,增强建设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当前体育产业正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随着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加快,国民经济的稳步健康快速发展,全国的人均CpD已超过1000美元,人民生活日益提高,收入增加,为人们参与体育活动创造良好的经济基础,也为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但是我国体育产业的市场机制还未完善,管理上还存在不少问题。当前发展体育产业,必须突出解决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明确确立以人为本的观点,在群众性体育运动这个平台上开展多种经营服务;二是以发展高水平竞技为重点,力争多办重大的体育赛事。三是加大科研和产品的开发力度,创造优质的体育品牌,提高在国际上竞争力。#p#分页标题#e#4结束语发挥体育社会功能在建设和谐社会中的作用,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健康、教育、娱乐”三大功能既是体育运动的本质所在,又是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开展体育工作中,应重点围绕建设和谐社会这个主题,全面地、多角度地开展体育运动,为建设和谐社会发挥应有作用。同样,随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发展和完善,也必然为我国体育运动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促进体育事业的发展。

全民健身的目的和意义篇7

关键词:体育管理;全民健身;国家战略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6-7116(2017)02-0039-06

Historicalbackgroundandvalueofupliftingnationalfitnesstoanationalstrategy

ZHoUXue-rong1,wUming2

(1.Schoolofphysicaleducation,nanjingnormalUniversity,nanjng210046,China;

2.Departmentofphysicaleducation,nanjingUniversity,nanjing210093,China)

abstract:theauthorsstudiedthehistoricalbackgroundandvalueofupliftingnationalfitnesstoanationalstrategy,andconcludedthatupliftingnationalfitnesstoanationalstrategyisanimportantstrategicdecisionmadebasedontheneedsofinternationalandnationalconditions,onthebasisofprofoundlyseeingthoughthetrend,correctlyjudgingthereality,andscientificallypredictingthefuture.thenewStrategiesforGlobalHealthputforwardthatthe21stcenturyisacenturyformankindtopursuehealth;theputtingforwardoftheconceptsof“Chinesedream”andpowerfulcountryofsport,andnationalfitness,arepoliciesmakingnationalsstrongandChinapowerful;upliftingnationalfitnesstoanationalstrategyistheChinesegovernment’sactiveresponsetothecomingofthehumanhealthera,alsotherealisticneedtorealizetherejuvenationoftheChinesenation.nationalfitnessiscloselyrelatedtopolicy,society,economicandculturaldevelopment;nationalfitnesscanpromotepoliticalstability,consolidatethegoverningparty’sstatus,boostsocialdevelopment,buildaharmonioussociety,boosteconomicdevelopment,reducenationalburdensandincreasenationalbenefits,boostculturaldevelopment,andincreasenationalsoftpower,havingimportantstrategicvalue.

Keywords:sportsmanagement;nationalfitness;nationalstrategy

“国家战略是综合一国之力而行之方略,是建设和运用国家各方面的实力和人力,为实现国家总目标而制定的总体性战略”[1]。2014年10月,国务院在正式印发《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文件中,明确“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2]。这是建国以来在国家文件中首次明确将全民健身定性为国家战略,将全民健身战略从体育系统战略提升为国家战略。这是全民健身战略层次的一次跃升,其蕴含之意一定是重大且值得研究的。为此,刘永国[3]在2014年全民健身报告会上提出:“要重视全民健身基础理论研究,要把全民健身这一国家战略分析清楚、研究透彻。”刘鹏[1]在2015年全国群体育工作会议上也特别强调:“全面理解和具体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是全国体育工作者特别是群众体育战线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需要深入思考和全力推进的重大任务。”显然,实施全民健身国家战略需要重视全民健身基础理论研究,需要把全民健身何以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一问题分析清、研究透。

1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时代背景

1.121世纪是人类追求健康的世纪

20世纪末,80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云集纽约,他们一致认为21世纪人类最需要健康[4]。如今,这一认识已成为人类社会共识。1995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制定了一项《全球健康发展政策――21世纪人人健康全球战略》。该战略的重要贡献不仅在于它全面阐述21世纪健康战略的奋斗目标及实现目标的政策措施,成为指导国际、区域、国家健康行动的战略性文件,更重要的是提出了“使健康成为人类发展的核心”这一指导人类健康发展的重要思想[5]。2005年,世界卫生组织又提出了一项《全球健康新战略――饮食、身体活动与健康全球战略》[6]。这项《全球健康新战略》提出的背景源于《2002年世界卫生报告》,该报告指出威胁当今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是非传染病以及非传染病引起的死亡、发病和残疾,目前约占所有死亡的60%和全球疾病负担的47%,预计到2020年这些数字将分别上升至73%和60%,可见数字之大令人触目惊心,而缺乏运动则是引起非传染性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对此,《全球健康新战略》强调:“身体活动是改善个人身体和精神健康的一个基本手段,健康饮食和身体活动相结合,将成为遏制非传染病增长威胁的有效战略。”因此,它“鼓励各国制定国家政策、战略和行动计划以改善饮食和鼓励身体活动以保护健康”,并建议“国家战略应包括与全球战略所包含的那些相类似的特定目的、目标和行动。最为重要的是实施行动计划所必需的要素,即国家身体活动准则”[6]。显然,21世纪健康是人类最普遍、最迫切、最重要的需求。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世界人口1/5的发展中国家,将全民健身确立为国家战略,着力发展全民健身事业,提升人民健康水平,这本身也是对世界发展、人类发展的贡献。因此,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是时展的需要,是中国政府对世界发展潮流、人类发展趋势准确判断所做出的积极应答,也是为展示国家形象、提升国家望、增强国家影响力而做出的正确决策。

1.2全民健身是强民之策和强国之基

认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伟大的中国梦,既需要国家强有力的领导,做好顶层设计、战略谋划,也需要提高国民素质。体育是强民的重要手段,体育可强健体魄、振奋精神,促进人身心全面、和谐发展。体育所产生的效益可为实现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首先,强健体魄可有效开发人的智力与人的潜能,提高人的工作效率与耐久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体力、智力支持;其二,体育培育的爱国主义、遵纪守法、公平公正、科学求实、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积极进取、无私奉献、志愿服务等精神与品质可为实现中国梦提供思想基础与精神动力。可见体育与中国梦实现高度相关,中国政府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恰如总书记所阐述:中国政府是“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重视发展体育事业。”[7]有高度才有远度,中国政府是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来审视体育,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需要。

回顾历史,古今中外世界强国崛起,其兴盛都与体育结下不解之缘。古希腊因有古奥林匹克运动会发源地而闻名于世;大英帝国则以获得“现代体育和体育产业出生地”美誉而载入史册;超级大国美国则是后来居上,跃居成为世界体育强国。相反,国力衰败与体育衰败却是孪生兄弟,旧中国“东亚病夫”的耻辱给国人留下痛苦的记忆就是一个典型例证。历史启示:“没有体育甚至轻视体育,其民族不是衰老,就是丧失生命力。中国欲强,中华民族必须在体质上屹立于世”[8]。体育强是一个国家富强兴盛的标志,也是国家软实力的体现;体育强是社会文明的标志,也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助推器。国兴体育兴,国败体育败。因此,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大力发展全民健身事业,更是强民之策、强国之基。

1.3全民健身是体育强国建设的重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体育事业获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特别是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之后,中国体育发展又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国家迅即做出新的战略部署,提出新时期“要进一步推动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奋斗目标,为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体育强国建设的内涵十分丰富,几乎包括体育事业的方方面面,但全民健身无疑是体育强国建设中最核心、最关键部分。2015年《体育总局关于加强和改进群众体育工作的意见》提出“加强和改进群众体育工作是建设体育强国的必然选择,是推动群众体育工作提档升级的迫切需要。”[9]刘鹏[10]针对新周期体育强国的命题,特别做了阐释,指出“重中之重仍是大力发展群众体育,群众体育是体育大国向强国迈进的重要抓手”,明确提出“走向强国以群体为本”的重要思想。无疑,将全民健身定位为体育强国建设的重点及抓手的意义重大。首先,这是体育强国建设的内在需要。任何国家要实现体育强国建设目标都需要以发展全民体育为基石,一个全民体育薄弱国家是没有资格称之为体育强国的,体育强国须全民体育强,这是体育强国建设与发展必须遵循的基本条件。其二,是新时期贯彻落实国家体育方针的最重要体现。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是我国既定的体育发展方针,为人民健康服务、提高人民身心健康水平是我国发展体育的宗旨和任务,也是体育的本质追求。因此,体育发展坚持以群体为本是体育强国建设的必由之路,是贯彻落实我国体育方针的必然需要。

全民健身是体育强国建设的重点,也是我国当前“建设体育强国过程中的基础性薄弱环节”[11]。如供需矛盾突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投入总量不足,我国幅员辽阔,经济发展不均衡,政府能够提供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与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有较大差距;体育部门对群体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均衡,重竞体轻群体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体制机制不新、措施不实、人员不足、经费不够等方面;群众体育工作缺乏有效的跨部门工作机制,使一些地方和部门的政府主导缺位或不到位,大群体的格局还没有真正落地。社会力量参与群众体育和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作用的环境尚未在大范围内形成,新机制有待建立[12]。全民健身发展的滞后直接影响体育强国建设目标的实现,国家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其重要目的就是要着力加强体育强国的薄弱环节,改变全民健身落后的现状,给全民健身提档升级,加快全民健身突破性、跨越式发展,实现体育强国建设目标。因此,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是实现体育强国战略的必然需要。

近10年我国体育产业获得较快的发展,年增速一直保持着两位数以上,远远超过同期国民经济增长水平,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明显落后、差距很大。我国体育产业对GDp贡献率仅为0.56%,国家财政支出远远大于体育税收。2012年我国体育产业的税收贡献为90亿元左右,但2012年全国公共财政体育支出为272.49亿元,体育税收不足财政支出的1/3。2008年至2013年,国家财政对体育财政支出逐年增长,2013年国家对体育财政的支出较2008年增加了50%,国家财政负担进一步加重[15]。究其原因,主要与全民健身直接相关,全民健身发展滞后导致我国体育产业发展基础不牢、动力不足。体育产业发展的实践证明:凡是全民健身发展得好的国家,体育产业发展水平一定比较高,而全民健身发展落后,体育产业一定是落后的。当今体育产业发展名列世界前茅的国家是美国、法国、日本、英国、德国,体育产业分别占本国GDp的3%、2.85%、2.54%、2.00%、1.99%,与此相对应体育人口比例也大大高于一般国家,分别达到49%、43%、46%、48%[15]。而我国体育产业为GDp的0.56%,经常参与体育的人口比例仅为28%(全国第3次群众体育调查数据)。显然,体育产业发展必须依托全民健身发展,没有全民健身就没有体育产业发展。体育产业发展的根基与动力在于全民健身的发展,全民健身发展水平决定体育产业发展水平,只有人们积极参与体育,愿意花钱买健康、愿意参与体育消费,体育产业发展才能欣欣向荣,充满生机与活力。

全民健身间接、隐性的效益体现在两方面:一是降低医疗费用,二是提高生产力水平。首先,体育运动增进了健康,就可减少疾病,降低疾病费用,减轻国家负担。目前世界各国都面临医疗费用普遍上涨的状况,医疗费用的增长超出经济增长和国民收入增长,给各国增加了巨大的经济负担。我国也面临同样问题,每年卫生资源消耗高达6100亿元,因疾病、伤病造成的损失约7800亿元,合计14000亿。而体育是疾病防治与干预的重要方式,在《全球健康新战略》中体育被认为是非传染病(慢性病)的克星,在《加拿大体育》报告中,体育被认为是“最有效的、成本最低的增进健康,降低医疗费用的手段”。报告还指出,经常参与体育活动的人口每增加1个百分点,每年将减少心血管疾病治疗费用10.3亿美元,减少结肠癌治疗m用40.7万美元,体育产生的隐性经济效益是巨大的[16]。其二,运动强健了体魄,就可提高劳动力水平、增强社会生产力。人是生产力发展中最积极、最活跃、最重要的因素,健康可使人保持最佳的工作状态,使人的智力与体力得以充分发挥,进而提高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来自世界卫生组织的资料证明:“体育参与者明显提高了人们的精力、耐力与决策能力。体育参与者的生产力高于非参与者平均水平的12.5%”[16]。显然,健康就是生产力,健康就是GDp,但健康不是与生俱来,它需要呵护培植,而体育是获取健康最经济、最便捷、最有效手段。

从未来人类经济发展趋势来看,全民健身与经济发展关系也会日趋紧密。有未来学家预测,未来财富的五大趋势是――生命经济、永生经济、娱乐经济、人本经济、宇宙经济[17]。前4种经济都与人的生命健康、与全民健身高度关联。显然,无论是立足当下,还是着眼未来,要发展经济就需要大力发展全民健身事业。这既是发展体育产业根本之策,也是减低医疗费用,提高劳动力水平、促进经济发展、实现为国减负增利目标的需要,同时全民健身蕴含着巨大的经济价值,也值得开发与利用。因此,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对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

2.4促进文化发展,提升国家软实力

“一个国家硬实力不行,可能一打就败;一个国家软实力不行,可能不打自败”[18]。文化软实力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的重要作用日益突显,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正因如此,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把文化发展摆在国家战略高度,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中,要求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提出要兴起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习见平也强调其重要性,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19]中国要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就必定要繁荣、兴盛中华文化,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不仅是我国文化建设的一个战略重点,也是我国建设和谐世界战略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前提。

全民健身是一项惠及全民身体健康的体育活动,也是一项惠及全民精神世界的文化活动。首先,全民健身高扬的是人文精神。“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我幸福”;“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是全民健身的经典口号,也是全民健身以人为本、健康为本,彰显关注生命、热爱生命、生命至上的人文精神,是全民健身对人类生存意义及价值终极关怀的重要体现。其二,全民健身倡导的是科学精神。全民健身引导人们崇尚科学,摒弃落后与愚昧,帮助人们建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以提升人的生命质量与生活品质,延长人的生命。其三,全民健身弘扬体育精神。体育精神内涵丰富,包括公平正义、遵纪守法、诚信友爱、团结协作、志愿奉献、顽强拼搏、乐观进取、人与自然和谐等。因此,体育被认为是“一个国家增强国民身体素质、锤炼国民精神品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投入少、见效快、综合效益高的重要手段”[20]。体育精神更是获得了我国著名学者费孝通的赞赏与高度评价,称其“是人类社会赖以健全与发展的基本精神”[8]。显然,全民健身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内容。

过去由于受传统体育观影响,人们对全民健身价值认识肤浅,仅滞留在“健身”工具的层面,而缺乏从文化视角对其价值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认识和把握。但随着社会进步和体育发展,人类社会对体育认识发生了深刻变化,体育丰富的精神文化得到了深度挖掘与充分肯定,成为当今世界体育发展的重要价值追求。如2007年欧盟首次发表《体育白皮书》,就全面阐述欧洲政府的体育观点,认定体育具有“培养积极向上的公民”“促进社会包容、整合与平等”“分享欧洲的价值观”和“支持可持续发展”等价值功能。英国认为“体育是突破社会壁垒的一个最佳方式,须充分发挥其潜力”;澳大利亚强调“体育有助于传播重要的澳大利亚价值:志愿服务、合作、领导力、团队合作、迎接挑战、战胜逆境、追求卓越。体育在构建健康社区中具有基础性作用”;日本在2010年提出《体育立国战略》,其总体目标就是“确立新的体育文化”。将体育文化软实力阐释的最为到位的,是已故南非总统曼德拉,他说“体育具有改变世界的力量!”[21]我国2011年实施的《全民健身计划》也给予全民健身价值定位,“全民健身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活幸福,是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国家体育事业十二五规划更是对加强体育文化建设进行专题阐述,“深入挖掘体育的文化内涵,夯实体育发展的社会基础和文化根基,提升中国体育软实力。通过体育促进并建立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塑造积极、健康的社会价值观和大众人生观,充分发挥体育在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的作用和功能,让体育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和创造者,成为时代精神的倡导者和先行者”[22]。全民健身文化倡导的人文价值、科学精神、体育精神具有先进性、科学性、普适性、永恒性,是人类共享的精神财富。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可充分发挥全民健身文化价值功能,繁荣中华文化,优化国民精神品质,这对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价值。

21世纪是人类追求健康的世纪,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及实现体育强国战略目标的伟大世纪。全民健身事业关乎到人类发展、国家发展、体育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健康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及体育强国目标的必然需要。国家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举全国之力来发展全民健身事业,有力推动全民健身事业的提档升级,促进全民健身事业繁荣发展,使全民健身的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的功能得以充分释放,在国家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中发挥更积极、更重要作用,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及体育强国目标的达成做出更大献。全民健身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国家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意义重大而深远。

参考文献:

[1]刘鹏.2015年全国群众体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oL].[2015-12-20].http:///n16/n.

[2]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若干意见[eB/oL].[2015-12-20].http:///zhengce/con.

[3]鲍婷.促进全民健身建设体育强国――2014年中国体育文化体育产业发论坛暨全民健身优秀论文报告会综述[J].体育文化导刊,2015(3):3.

[4]万承奎.21世纪健康新概念[eB/oL].[2015-12-20].http:///p-398101.

[5]21世纪人人健康全球战略[eB/oL].[2015-12-20].http:///p-554301.

[6]全球健康新战略――饮食、身体活动与健康全球战略[eB/oL].[2015-12-20].http:///chinese/esa.

[7]薛原.建构体育发展大局观[n].人民日报,2014-01-10.

[8]李力研.野蛮与文明[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8:371-269.

[9]体育总局关于加强和改进群众体育工作意见[eB/oL].[2015-12-20].http://.

[10]刘鹏.新周期体育强国的命题[eB/oL].[2015-12-20].http:///ty/2.

[11]体育局长会刘鹏讲话解读:科学规划改革创新[eB/oL].[2015-12-20].http:///n16/n.

[12]刘鹏.2014总局系统全民健身工作会上的讲话[eB/oL].[2015-12-20].http:///n16/n.

[13]林祖华.论民生的内涵和特点[J].理论与改革,2012(3):15.

[14]刘鹏.政策解读:推动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n].人民日报,2014-10-22.

[15]2015年中国体育产业发展现状分析[eB/oL].[2015-12-20].http:///news/cha.

[16]国际大众体育现状及发展趋势[C].北京:国家体育总局体育信息研究所,1998:34-37.

[17]王小平.第二次宣言[m].北京:现代出版社,2005:576.

[18]汪宗田.中国梦的内涵及其辩证特征[J].江汉大学学报,2014(1):6.

[19]慎海雄.让我们的文化软实力硬起来[n].文汇报,2014-01-01.

[20]刘鹏.一项面向民生的体育健身工程[J].求实,2011(10):51.

全民健身的目的和意义篇8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a

ResearchontheStrategyofHowtheSportsReforminUniversity

meetstheneedofthenationalFitnessprogram

GonGmingming

(SportsDepartment,HuanghuaiCollege,Zhumadian,He'nan463000)

abstractphysicaleducationinuniversityisthefinallystageofschoolsports,itistheinterfaceandturningpointforstudentsenteringsociety.ithasagreatinfluenceonthestudents'decisionwhethertobealifelongsportsexerciserinthefuture.accrodingtoexplaintheimportanceofimplementingnationalfitnessprogramandanalysisthecurrentproblemsinuniversityphysicaleducation,thecountermeasureandsuggestionofhowthesportsreforminuniversitymeetstheneedofthenationalfitnessprogramareproposed.

Keywordsreformofphysicaleducationinuniversity;lifelongsports;nationalfitnessprogram

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是中华民族整体素质提高的一项新世纪宏伟工程,也是标志着我国群众体育和全民健身运动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也必将进一步推动高校体育的深化改革,使之培养学生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让终身体育思想在大学时期得到很好的渗透,使高校体育尽快与社会体育相互衔接互相适应,以充分发挥其在实施全民健身计划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1高校体育在全民健身计划中的地位

1.1全民健身对高校体育的基本要求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中强调:“学校体育是国民体育的基础,学校体育的首要任务是增强全体学生的体质;各级各类学校要对学生进行终身身体教育,培养学生锻炼身体的技能、习惯并成为群众体育骨干。”这说明,高校体育既要扎扎实实地实施终身体育教育,增强学生的体质,而且要广泛地开展大众健身知识的教育,使大学生成为国家建设的专业人才和群众业余健身的骨干与指导力量。我国体育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增强人民体质,党中央也发出号召“发展群众体育、推动全民健身计划、普遍增强国民体质作为重点。”表明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劳动和生活条件的改善,更多的人关心健康,因此,大力开展全民健身,提高全民素质,不仅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广大群众的需要。所以,国民体育应以健身为主,这已是大势所趋。高校体育也应顺应时代潮流,以健身为主进行改革,增强国民素质。

1.2高校体育是全民健身的基础和关键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是增强人民体质、推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措施。青少年学生的体育锻炼是全民健身的基础。因此,高校体育是我国国民体质和健康整体水平提高的关键。根据现代教育的观点,高校教育应成为终身教育,终身体育是指终身进行体育锻炼和接受体育教育,强调体育不是儿童期或青年期的最后就停止了,而是要持续一生。当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对人的全面素质的提高,提出了越来越高的期望,社会给人带来了沉重的生理、心理负荷,因此,只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才能适应高速度、高强度、高效率的工作。所以人们对锻炼身体不仅更为自觉,而且要求作为基础的高校体育能够培养出人们终身从事体育的志向和能力。高校体育与终身体育的接轨已成为高校体育改革的重要课题,这样才能为全民健身提供可靠的保证。《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规定的奋斗目标之一是到上世纪末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这就意味着在上世纪末全体学龄儿童都必须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到本世纪初他们将进入成年人。在这个意义上讲,抓住了学生的健身,就等于抓住了全民健身。所以,高校体育是本世纪实现全民健身的关键和基础。

2加快高校体育教学内容改革、配合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对策

2.1加强对高校体育教师技能的培养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我们必须面向全体学生。长期以来,高校体育由于受竞技运动的影响,高校的体育课大都以竞技运动为中心,很少有健身的内容。教师在学生时代学的是竞技运动项目,来到工作岗位后所教也就是竞技运动项目,对如何健身方面知之不多又研究太少。加之,高校体育长期在以竞技成绩论英雄的思想指导下,进而忽视了健身能力、健身意识和健身习惯的培养。因此,在相当部分体育教师意识中健身教育意识还很淡漠。那么,作为教学的主导和执行者的教师,是影响学生和教学过程的众多因素中最积极、最主要的一个因素,如果教师自己对此没有清楚的认识,也就无法体现其主导作用,也就无法去完成全民健身事业。因此,我们必须转变观念,牢固树立全民健身的意识。认真研究、学习健身教育的有关理论、知识、技能、方法等,提高体育教师专业水平,这样才能将全民健身落实到实处。因此,体育教师是全民健身的关键。

2.2理清改革思路、加快课程建设

高校体育教育是多功能的系统教育工程,进行体育教育不仅是增强体质的需要,而且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健康地生活,也是提高人体劳动生产力的必然条件,这也是高校体育教育的价值所在。作为一门学科而设置的体育课程也应该和其它课程一样遵循大学体育教育的基本规律,按照高校的培养目标和教学原理而去设置教学内容。随着终身体育指导思想中心地位的确立,从而为体现上述价值提供了可能。高校体育的发展目标即可围绕长期效益进行探索和追求,充分利用学生在校学习机会,珍惜接受体育的有利时机,教会学生学会一定的身体练习方法和知识,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习惯。使学生步入社会后能自觉地、独立地进行体育锻炼,从而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所以,高校体育课程设置一定要在有利于全面发展学生体质的前提下,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高校体育课程在设置方面应以开设普通课为主,来充实中学阶段体育教学没有完成的任务,来做好与大学的合理过度和衔接。在教学的内容安排上,要注意吸收与引进相结合,根据高校的教学条件和场地器材等实际条件,选择健身性强、便于个人独立锻炼活动的项目。随着全民健身的深入开展,应增加健身性、趣味性以及娱乐性、修养性的体育锻炼项目,体现教材的科学性、系统性及独特性,从而发挥高校体育的真正作用。

2.3加强学生体育理论教育、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思想

体育锻炼身体理论是高校体育教育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其目的是让大学生加深对体育的理解,树立正确的健身观,增强学生的认识水平和参与意识,掌握体育锻炼的正确方法,促进大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接受科学健身知识。不但要使学生了解体育运动对机能发展和身体发育的良好促进作用,还应懂得一些必要的运动生理卫生知识。并以此为指导学生将来坚持终身欣赏和参加体育文化娱乐活动。为此,体育理论知识教育应在对学生的生理、心理、知识水平等特点,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选择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强的教材,提高学生对体育的认识水平,让学生掌握并自觉运用体育健身知识来进行科学的体育锻炼,让学生有个人独立锻炼行为能力,为终身体育的形成奠定良好的基础,更为全民健身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4学校应该设立体育协会或体育俱乐部、注重培养学生的优势体育项目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长,学校体育要为他们提供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这样才能调动他们的自觉健身的积极性。学生往往对自己的特长和爱好的体育项目表现很积极和主动,因而健身的欲望也就很高。而一些学生本身没有体育爱好或优势项目,在体育上平平淡淡,那么体育课上也只是为了应付上课,课外体育活动也更很少参与,因为他们没有自觉参与体育活动的欲望,也没有意识到体育锻炼对他们身心健康的重要意义。大学里开设体育协会或体育俱乐部,本身对高校体育教学就是一个很好补充,把体育课和课外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自由的选择自己喜欢的健身项目,学生在协会和俱乐部不但可以受教师的理论和专项技术辅导,而且可以参加他们安排的训练、比赛、交流等。尤其对于是高年级的大学生来说,不仅技术上可以得到专业教师的正确指导、提高自己的专项水平,而且又可结交到一些有共同爱好的朋友,集学习娱乐和身体锻炼为一体,对培养大学生的体育特长项目很有帮助。同时,学生体育能力也可以得到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欲望加强,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地参与,这是培养大学生终身健身意识和的体育能力有效途径。

2.5体育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体育实践能力和体育意识

从全民健身的角度使学生形成终身体育意识。高校体育教学不能只满足于上好体育课,应转变教学观念,积极组织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大力宣传体育文化,使大学校园形成良好的体育活动氛围。积极培养班级的体育骨干、体育委员、体育部长和学生体育爱好者,要使他们成为大学课外体育活动的主力军和组织者,并通过进一步培训,使他们成为体育俱乐部的管理者,这样也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体育实践能力。大学生具有比高中生更强的体育能力和基础,而大学的体育教学条件整体上比中学要好,所以大学阶段应在中学的基础上进一步突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主体性,让学生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围绕学生选择的学习内容展开体育教育活动。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体育实践能力作为主要目标,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培养学生保持身心健康的能力和态度,做好终身体育与学校体育的衔接。

3结束语

高校体育的深化改革,应以《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指导下,以增强体质,全面发展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习惯;配合大众体育相统一的内容和方法,使高校体育与全民健身相互衔接,相互适应,使大学生真正成为全民健身的主力军和终身受益者。高校体育一定要改革教学模式,改变教学思想,以适应社会的发展与需求。以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使学生掌握锻炼的手段和方法,增设群众体育方面的课程,增强学生健身能力的培养,提高全民健身的责任感教育,使学生成为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走向社会后使每个学生既是终身体育的受益者,又是体育宣传员和指导员、组织者。树立终身体育观,是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重要条件之一,也对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转变教师陈旧的教学思想,变被动式教学为主动式教学,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才能真正达到体育教学的目的。学生由于对体育活动感兴趣会更多地投入到锻炼中去,自觉的、科学的锻炼又使之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全民健身的目的和意义篇9

关键词:中国古代养生史;体育课程;高校社会体育专业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07)03-0066-03

课程与教学是教育的基本结构和核心结构。课程设置结构与教学内容体系反映着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它是提高人才培养素质的关键环节,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就是为社会体育工作的开展和普及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为推动我国社会体育事业的发展和进步提供坚实的基础。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和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生按照2004高校体育《课程方案》体系都开设体育史课程,而此课程研究的范围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体育的自我组成,二是体育与社会其它现象的联系,而对中国古代养生思想和方法没有系统的研究。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未来社会要求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必需具有科学的知识、专项技能和健康的体魄,较广的健身知识,健身方法,而且必需了解和掌握我国古代养生思想和方法,这样不仅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能够更好培养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生对传统体育文化有更深的了解,拓宽了高校社会体育专业教育的范畴,这对于优化学生知识结构,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他们整体素质和现代意识,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1 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开设中国古代养生史课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1 开设中国古代养生史课程的重要性

高校体育专业2004年《课程方案》的实施使我国高等教育体育专业课程有了进一步的扩展,其实质是人才培养的路径更宽,社会适应能力更强,更注重与社会需求相适应,充分显示了课程设置的时代性、前瞻性。探讨课程体系改革必须首先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有了明确的定位,才可能进一步确定和优化课程体系。而社会体育专业学生毕业后成为我国社会体育工作最基层、最重要的人才,为指导全民健身和推动社会体育事业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全民健身运动开展的主力军,是我国社会体育向前发展的重要保证。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生通过学习中国古代养生史,了解传统养生思想发展、演变过程,认识传统养生的作用、方法和规律,探索传统养生的科学内涵,就能充分保证他们在今后的工作中担负起基层体育、社区健身的工作重任,就能更好地推动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为党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作出新的贡献。

社会主义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建设和谐文化,大力宏扬民族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一条重要措施。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是民族生存发展的血脉,民族精神的内容很丰富,它构成了中华民族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民族风格。其内涵始终贯穿了“忠国”、“奉公”、“和合”、“仁爱”、“守正”等具有普世价值的理论。而中国古代养生思想正是以儒家的根本宗旨,即“三纲”、“八目”为准绳,“三纲”是指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是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国古代养生思想都体现重视生命,热爱生活,提出“养生者,养德则修身,无德者则损身”观点。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生通过学习中国古代养生史,了解传统养生思想发展,演变过程,认识传统养生的作用、方法和规律,探索传统养生的科学内涵,为推动中国古代传统体育文化走向世界,为人类文明、健康长寿有着积极作用,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途径和主要措施。笔者认为:在高校开设中国古代养生史课程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2 开设中国古代养生史课程的必要性

科技的发展给人们带来物质财富和方便,同时也给人们带来前所未有的灾难――森林的毁灭、大气的污染、水源的污染等严重危害人类的生存,使得人们更加关注人类自身的安全和身体的健康。在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开设中国古代养生史课程,正是对体育史课程未研究内容的补充,因此社会体育专业开设中国古代养生史课程,学生就能更好了解中国古代养生思想的精髓,了解中国古代养生的方法。并将此方面知识和现代健身理念结合起来,创造出新的科学的健身思想和方法去服务于人类健康的需要。中国古代养生史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传统养生提出的“四时养生”、“调摄情志”、“导引按摩”和“吐纳服气”等主要养生方法,无一不是通过一代一代传授生存和生活需求的技能。中国古代养生思想在不同历史时期也是教育的内容之一,其本身有着实际的教育功能。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开设中国古代养生史能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提高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凝聚力。高校学生是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力军,通过对古代养生史的学习,可以加深他们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认识,促进他们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热爱,为以后继承、创新和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做好心理、知识和能力的储备。

总之,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和小康社会生活方式以及人们健康观念的进一步转变,体育健身活动将更深入到每个社会成员的生活中。为了进一步强化全社会的健身意识,提高全民健身运动,更好地引导和指导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投身于全民健身活动,以及科学合理地从事体育锻炼,社会体育专业学生掌握和了解中国古代养生史是极其必要的。

2 中国古代养生思想课程的价值

中国古代养生思想不仅是体育史的一个分支,具有体育史课程的史学价值,而且是中国体育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具有自身的课程价值。

2.1 具有体育史课程的价值

体育史是体育教育专业的一门基础科学,中国古代养生史是体育史的一个分支。社会体育专业开设中国古代养生史课程既能使学生不断认识和探索古代养生思想发展脉络及演变规律,又能受到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教育,逐步树立科学健身观,为全民健身计划服务;同时又能使学生增长历史知识,提高自身文化素质,完善知识结构和拓宽思维,能够运用本门学科和历史知识,在今后的社会体育工作中发挥作用,促进和谐社会及精神文明建设;还能对社会体育专业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开阔眼界,使他们献身社会体育事业,继承体育文化遗产,更好地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2.2 中国古代养生史课程的自身价值

社会体育专业开设中国古代养生史课程,不但能增强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提高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凝聚力。更主要的是能让社会体育专业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养生文化、养生思想和养生方法及其与社会环境的关系,不断

探索养生运动的演变、发展和创造过程,为现代健身运动的广泛开展提供了借鉴和科学的依据,为传统体育文化走向世界、服务于人类有着重要的价值。

3 中国古代养生史课程体系设置

3.1 中国古代养生史课程的目标

中国古代养生史课程目标体系的构建必须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体育专业理论课程具有目标体系;二是中国古代养生史具有强化的目标体系。

(1)体育专业课程的目标体系。中国古代养生史是人类文化的宝贵财富,也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文化史上占有重要一席。中国古代养生史属社会科学的范畴,中国古代养生史的研究对象,是各个历史时代养生思想、养生方法的形成、发展和规律,以及它们之间、它们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我国体育史的一个分支,也是体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使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充分、全面准确地了解和认识养生史的发展过程、发展规律与社会关系,从而掌握正确、科学的养生方法,形成科学的健身观,为走向社会更好地指导全民健身运动,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

(2)中国古代养生史本身具有强化的目标体系。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中华民族是一个充满智慧的民族。为了生存、发展,我们的祖先在与大自然斗争的过程中逐渐认识了自然界,并通过自己的劳动努力创造条件以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维持自己的生存与种族发展。中国古代养生史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财富,对培养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民族自信心、民族凝聚力;培养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继承、创新和发展能力和科学健身观是非常有意义的。

3.2 中国古代养生史的内容

中国古代养生史的研究范围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养生的自身发展和形成,包括创立、形成、发展,制度、措施等;二是养生与社会其它现象的关系,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地理环境、民族环境、、风俗习惯等方面的联系。从这两个方面的相互作用和历史的演变中,探索养生史演变的过程,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时期养生史、夏商西周时期养生史、秦汉时期的养生史、春秋战国时期养生史、隋唐时期养生史、宋辽金元时期养生史和明清时期养生史。

4 结论与建议

全民健身的目的和意义篇10

关键词世界体育当代全民健身

中图分类号G811.4

DevelopmentoftheworldSportsand"thenationalKeep-Fitplan"inChina

tanHua

(Chengduinstituteofphysicaleducation,Chengdu610041)

abstractBasinguponthebackgroundofthesportsdevelopmentintheworldandChinasincethesecondworldwar,theauthordiscussedthenecessityforgivingbirthto

"thenationalkeep-fitplan"inthepaper,andthoughtthatthecountriesintheworldhavepaidmoreamdmoreatentiontotheimportantroleofsports(thecompetitiveand

popularsports)inthehealthy-life-stylesincethemiddleofthe70s.thewhole-lifesportsandtheleisuresportshavebecomeatrendwhichaffectssportsdevelopmentintheworld."thenationalkeep-fitplan"isboththeproductadaptingworldsportstrendand

thenecessityofChinesesportsdevelopmentandtherequirementofthereformationandsocialdevelopment."thenationalkeep-fitplan"succesesthemasssportsanddevelopsthetasks,essential,running-mechanismandorganizationofthemasssports.

Keywordsworldsportsmoderntimethenationalkeep-fitplan

自从“全民健身计划”提出以来,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人们纷纷称赞这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造福社会的宏伟工程。笔者拟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中国和世界体育发展的大背景出发,对全民健身计划产生的必然性及其发展趋势,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1全民健身是世界体育发展的大趋势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体育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战后初期,60—70年代,70年代末以来。

1945—1957年这个阶段,由于法西斯势力的失败和美国影响的扩大,自然体育思想成为战后初期欧洲各国体育的主流。英、美式竞技运动取代了许多大陆国家体育中体操所占有的主要地位。同时,由于受战争的影响,战后各国青少年的体质都不同程度地有所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各国都通过增加各级学校体育课时、增加经费、实施体质测试标准制度等方式,加强了对体育的干预。1955年美国成立了总统青年体格健全委员会,之后有30个州设立了体格健全顾问委员会或指导委员会。瑞典建立了5000多处体育和娱乐俱乐部。英、法等国为解决兵源问题,也通过办体育夏令营、体育沙龙等形式,在青少年中大力提倡体育运动。东欧及亚洲各社会主义国家,一般都按照苏联模式建立了体委和集权化程度较高的体育体制。这种体制保证了国家对体育事务的全面管理,在运动基础较弱、经济水平不高的情况下,有利于更快地发展体育、特别是较快地提高竞技运动水平,保证劳动群众享有体育的权利。显然,这个时期各国体育的重点在整顿和发展学校体育,大众体育还未被特别注意;强调的主要是体育的教育功能和价值。体育思想的主流,则是自然体育思想(欧美)和主智主义体育理论(社会主义国家)。

1957年,苏联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极大地震动了世界,欧美各国纷纷对教育和科学政策实行改革,并进而影响到体育领域。与此同时,战后国际政治和经济、文化、教育的发展,为奥林匹克运动带来了空前的发展机遇和巨大的挑战。苏联、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的运动员参加奥运会,苏联、民主德国在以奥运会为中心的国际体坛的崛起,大大增强了奥林匹克运动在战后国际社会中的影响。因此,在从50年代末到70年代中这一阶段中,世界体育表现出在科学主义思想和技术论的影响下,注重发展竞技运动和体力教育的特点。60年代,联邦德国在文化部和内务部下成立了运动部,国会也成立了运动和奥林匹克运动特别委员会;在政府的支持下,德国奥委会从1961年起连续实施了两个推动大众体育发展的十年“黄金计划”。日本在1968年《学习指导要领》中规定:学校体育的目标,是促进学生体力发展,保持和增进学生健康,培养学生进行运动和劳动所需要的身体能力,以适应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1)。出于对提高竞技运动水平的重视,各国政府改变了过去一般不直接过问除学校体育以外的体育事务的作法,逐渐加强了对体育事务的干预。许多国家规定了体育节;从60年代到70年代,许多国家还颁布了一些体育法案。如加拿大国会在1961年通过的C—131法案,日本的“体育运动振兴法”(1961),法国的体育发展法案(马佐法案,1975),美国的“业余体育法”(1978)。这些法案的一个共同特点,是加强对体育运动的国家干预,以促进竞技运动水平的快速提高。体育思想的主流则是新行为主义和结构主义体育思想。

到70年代初,各国已经相继进入经济稳定增长时期,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劳动强度和劳动时间反而下降了,各种由于营养过剩和运动不足而来的“文明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人类健康的第一大杀手,提高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1956年,法国、瑞士、波兰等11国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赞助下对“闲暇时间”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引起了各国对公众闲暇生活问题的广泛注意。此后,各国对闲暇生活及体育运动在闲暇生活中的地位、作用的研究日益增多。在60年代末以后,休闲活动成为各国体育科学界的一个热点话题。1965年,林格兰德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会议上提出了“终身教育”的倡议,指出:教育是终身的事;教育应包含美育、智育、体育及职业技能等多样化的内容;学校教育应该为终身教育担任重要角色2)。受此影响,美国出现了“终身运动基金会”一类组织。60年代末,苏联学者明确提出了终身体育的主张。1970年,欧洲娱乐会议发表了“休闲与娱乐”。1975年,欧洲共同体通过了“大众体育”,努力促进各国大众体育的发展,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197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了“政府间体育运动委员会”,主要任务是“促进大众体育的发展”;197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关于青少年体育的会议,确认了终身体育的普遍价值;1978年,教科文组织又通过了《国际体育运动》,宣布“体育运动是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涯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与此同时,国际奥委会也加强了体育与文化的联系,努力促进大众体育的发展。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说:“多年来国际奥委会给人的印象是只关心组织4年一度的奥运会,现在它参与了更广阔的领域。”3)1985年,国际奥委会设立了“大众体育委员会”,并从1986年起开始举行两年一届的世界群众体育大会,1994年3月在乌拉圭举行的第五届世界群众体育大会,主题就是“群众体育与健康”。1993年6月,国际奥委会和世界卫生组织在洛桑签订了双方合作备忘录,指出“双方合作的核心,是全民体育和全民健身。”终身体育、休闲体育、快乐体育成为70年代中期以后占主流的体育思想。

战后世界体育发展表明:大众体育的发展决不仅仅只是体育活动发展中一种量的变化,它意味着世界体育发展中一种质的变化,意味着社会在对体育功能、价值认识方面的新变化,并极大地影响了大众体育的发展。到1989年为止,已经有80多个国家公布了自己的大众体育发展计划,“终身体育”和“休闲体育”的思想已对世界体育发生了越来越广泛和深刻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为提高国民健康水平的努力在许多国家中进一步发展成为有目标、有计划的“健康体能促进计划”。这种计划大多由企业根据国家或权威体育组织的全国性体育计划而独立制定并实施。例如,在排名前500家的美国大公司中,有300多家在推行各种各样的工作场所健康促进计划,并且排名越靠前的公司,实施的计划内容也越多4)。联邦德国以立法的形式,要求所有有坐式工作员工的公司,必须在工作场所内提供身体活动空间5)。美国的一项调查显示:在职工身上每花一元健康促进费用,公司因职工健康改善使生产效率提高而可获利润1.24~8.33元6)。日本的许多企业已将健康体能促进的活动列入企业管理体系中,在企业内部建立起了一整套制度。定期对全体员工进行体能测定,并据此决定对职工的升迁聘退等。

这种促进国民自觉进行的以自我身心保健为目的的健康保护及促进活动,显然已不同于以往仅靠国家法令而施行的体育和健康管理措施,而代表着国际上大众体育发展的新趋势。在我国台湾,也已从80年代起开展了健康体能促进活动,并把2000年定为实施全民健康的目标年,而且把“国民健康体能之测定与推广”列为国民保健6年计划的目标之一。

2全民健身是我国体育发展和改革开放的要求

40多年来,我国体育曾经经历过3次较大的调整:

从新中国成立以后直到1952年赫尔辛基第15届奥运会之前,努力推进群众体育的普及和经常化实际上是中国体育唯一的任务。在群众中“普及”体育是这个时期中国体育的基本取向。

参加15届奥运会前后中国体育的一系列变化,以及国家体委的成立,是新中国体育的第一次大调整。从此在参加国际体育活动、争取优异成绩,为提高国家的国际地位服务这一思想引导下,竞技体育已经开始成为大体育中一个相对独立的部分,成为中国体育走向世界的主要载体。但在前,竞技运动与群众体育二者的关系是比较协调的,可以说是相互促进的。体育为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应有的巨大贡献。

由于拉大了我国体育尤其是竞技运动的发展水平与世界体育的差距。因此,1979年全国体育工作会议纪要和1980年中共中央批复同意的国家体委《关于加速提高体育运动技术水平的几个问题的请示报告》中都提出:“省一级体委继续在普及与提高结合的前提下,侧重抓提高。既要积极地开展群众体育运动,有效地增强体质,使广大人民精力充沛地为四化做贡献,又要花大力气把运动水平迅速搞上去。”7)这是在全党全国工作重点转移的大背景下,我国体育工作的又一次战略性大转移,也是中国体育奥运战略最终形成的主要标志。这是当时各方面形势的需要,也是大多数人的希望。但在实践上,如何协调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二者的关系问题并没有真正解决。

党的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走上了改革开放之路。15年的改革开放已经取得了伟大的胜利,中国的综合国力已经有了极大的增强。今天,深入改革开放和两个文明建设的发展,要求我们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搞好企业制度改革,完成社会结构由行政结构向法人结构的转换,这就把提高劳动者整体素质的问题历史地提到了全社会的面前。正如同志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指出的:“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从根本上说取决于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培养大批人才。”劳动者的整体素质包括思想文化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群众体育、进一步增强国民体质的问题,就被空前突出地提到了体育界和全国人民面前。

全民健身计划的产生,就是适应社会发展对体育的新需要、改变抓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中一手硬、一手软状况的产物。这是中国体育的第三次重大调整。它意味着中国体育之船有了一只精度更高的新罗盘,以便把航向校正得更加精确,保证中国体育之船能在21世纪中航行得更加迅速、平稳,并且保持与整个船队的整齐队形。

3全民健身是对群众体育的继承和发展

全民健身计划既是对我国群众体育工作经验的全面总结,也是新形势下对群众体育的发展。

几十年来,我们在群众体育工作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以十六字原则为核心的一整套工作方法。在《全民健身计划纲要》草案第二十四条中,明确规定:“要遵循因人、因地、因时制宜和业余、自愿、小型、多样、文明的原则,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从实际出发,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分级管理,突出重点。”这是对我国群众体育工作经验的全面总结,也是在新形势下开展群众体育的新发展。

全民健身计划在哪些方面对我国群众体育理论与实践有所发展呢?

3.1《计划纲要》在充分肯定群众体育工作十六字原则的同时,又增加了“文明”的原则。这就使体育超越了作为强身健体工具和作为振奋民族精神、为国争光工具的作用,而突出了体育必须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服务、培养健康的闲暇生活方式的意义。必须承认:我国群众对闲暇生活的观念从总体上讲还是比较落后的,一些消极的甚至是不健康的休闲方式,在部分群众中还有相当大的市场。因此,在开展群众体育活动中提出必须遵循“文明”的原则,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3.2在对群众体育性质的认识方面,也有新发展。长期以来,我们把群众体育单纯视为一种福利,国家、企业全面包揽,养成了部分群众的依赖习惯和依赖心理,群众体育自我生存和发展的动力不足。在《计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建立生活化、产业化的全民健身体系,初步形成国家、社会、个人三者有机结合,单位、社区、家庭共同发展的全民健身新格局,要使体育消费额逐步加大等。这些都从不同的侧面表明了这样一个思想:体育是一种生活消费,国家、社会固然有义务为公民的健康和体育生活尽可能提供必要的条件,公民自己也必须树立这样一种观点:健康是每个人自己的事,不能完全依赖国家和社会;在基本解决温饱之后,“花钱买健康”是非常自然的事;花钱吃药,不如在体育锻炼上投资。

3.3随着认识上的转变,带来了群众体育运行机制方面的两个明显变化:制度化和市场化。在过去群众体育活动的组织中,我们所依靠的主要是自上而下的行政力量,这是与过去社会结构中的行政为主的体制相适应的。现在,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我国社会结构正在向法人结构转变。在这种新的社会结构中,行政对社会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直接控制力相应减弱,转而更多地依靠法律、制度和市场的力量。在这种大背景下,群众体育必须、也必然发生相应的转变。因此,《计划纲要》提出要在本世纪末,“初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生活化、普遍化、社会化、科学化、产业化的全民健身体制;初步建立国家调控、依托社会、服务群众、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全民健身管理体制和良性循环的运行机制。”这里明确提出了群众体育要“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目标。而“建立国民体质监测系统、工作保障系统和服务支持系统”,则明确提出了群众体育要逐步实现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目标。

3.4在组织实施方面,增加了社区体育的内容。在我国城镇建设中,社区正在成为新的重要功能单位,直接影响着群众的生活质量和休闲生活。社区服务的意义和作用日益突出。社区体育是社区服务的重要内容。搞好社区体育不但是搞好全民健身的重要一环,而且对于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建设健康、积极的闲暇生活方式,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都具有极为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注释

1)潘志琛,王凯珍,中日近现代学校体育思想发展及其比较,中国学校体育,1994(6):55~58

2)浅田隆夫.社会变迁中学校体育之发展方向.社会变迁与体育发展,台湾文景出版社,1988.7~19

3)LaooC.olympicRetrospectivetheGamesofLosangeles.LaooC1985.203

4)R.B.Hollard,J.J.Lengerman:asimplemethodtoassessexercisebehaviorandhealthpromotionprogroms:SurveyfindingfromFortune500company,Soc-Sci-med,1988,26(5):491~501

5)Corroll,Victora."employeeFitnessprogrammes:anexpandingConcept",internationalJournalofHealtheducation1980,23(1):3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