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发展趋势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32:43

交通发展趋势篇1

关键词:世界城市;轨道交通;趋势

随着世界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轨道交通在投资、建设、运营和管理等方面不断发展并走向成熟和完善。世界城市轨道交通主要呈现以下三大发展趋势。

一、世界发达城市轨道交通投资多元化趋势———多元化的投资共同推动轨道交通投资和建设

城市轨道交通发展之初,其投资主体比较单一,有的由私人主体来投资,有的由政府财政直接投资。随着轨道交通规模的越来越大,为了解决资金问题和提高轨道交通的效率,很多城市轨道交通都由政府和社会资本等共同投资。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已成为世界轨道交通的发展趋势。

1·轨道交通的准公共产品性质要求投资主体多元化。轨道交通是一种准公共产品,政府在投资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轨道交通又可以进行如对沿线进行商业开发的商业化经营,因此决定了轨道交通投资需要政府和社会资金的共同参与,也就是说只有多元化投资才符合这种准公共产品的运行特点。实际上,许多城市政府积极鼓励社会资本介入轨道交通的投资,而政府只是投入少部分起导向作用的资金。

2·通过多元化投资来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随着轨道交通的建设规模逐步增大、所需资金越来越多,政府和社会资本一般都不可能独资建设。通过由政府独家投资变为面向社会筹资而形成多元化的投资格局,可以解决资金问题,也可减轻政府的财政压力。东京都的地铁建设在前期主要由政府投资,但在地铁网络形成规模、地铁经营走向私有化后,1991年后新决定的新线建设部分所需巨额资金则大部分依靠企业债务筹措,即主要来自政府长期贷款、政府无息贷款、民间资金和政府补助金。

3·投资多元化可以提高轨道交通的运行效率。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可以发挥各个投资主体的优势,同时又可以相互监督和约束,从而使轨道交通更有效率。实际上,私人资金的介入不但能弥补政府资金不足的问题,更大的作用在于促使轨道交通经营效率的提高。欧洲城市早期轨道交通建设的资金来源比较单一,如伦敦世界第一条包括后来的几条轨道交通线均由私人来投资。现在,为了提高轨道交通的效率,欧洲城市轨道交通投资多元化趋向明显,其投资来源除了政府的财政支持外,越来越趋向于吸引私营公司的资金参与轨道交通建设,其结果自然提高了运行的效率。又例如,为提高轨道交通运营效率,东京市政当局根据不同路段的资金投入和回收情况,在投资环节尽可能的鼓励私人资金介入。

上海、北京、广州等城市目前轨道交通也正朝向多元化投资方向发展,但多元化的领域仍不够宽、投资渠道还不够通畅。中国城市要努力创造条件,积极进行投融资体制机制创新,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参与上海轨道交通的投资、建设和运营。

二、世界发达城市轨道交通经营市场化趋势———充分发挥市场作用以提高轨道交通的运行能力

在轨道交通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有的采取完全的国有垄断经营模式,有的采取市场化经营模式,有的介于这两者之间。现在,很多城市充分发挥市场作用以提高轨道交通的运行效率。在轨道交通运营上引入市场机制已成为一种发展趋势。

1·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推动轨道交通经营市场化。很多城市轨道交通通过招投标等多种方式引入竞争机制,促使轨道交通经营主体通过相互竞争提高运营效率。日本和东京市政当局在轨道交通的建设和运营中尽可能的引入竞争机制。除了鼓励私人资本参与市郊铁路的建设,日本铁道公司(jr)也吸收了很多私人股本。即使国有的市区地铁线路,也分成两家主体进行管理,使之相互竞争。

2·打破垄断以促进轨道交通经营市场化。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轨道交通运行实践的变化,政府垄断经营或者政府干预太多使建设和运营成本相对较高而效率却很低,结果导致亏损越来越大。为了使轨道交通更有效率,有关部门改变政府或其他组织独家经营的方式,尽量通过市场化的方式,想法设法打破垄断。

3·运用轨道交通市场化经营放大资金的乘数效应。政府资金毕竟有限,通过市场化的经营,可以带动更多的社会资金积极参与,这些社会资金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前提下能够更好的经营,其结果必然放大了政府资金的乘数效应。

4·通过轨道交通经营市场化提高轨道交通的运行效率。市场化的经营方式充分考虑到了市场经济规律,能够根据市场信号作出较好的反映,最终可以提高轨道交通的运行效率。很多城市的轨道交通由专业化的经营公司按商业化原则来经营、借助市场的力量来提高经营效率。伦敦采取了收支两条线的经营管理方式,东京则是在可经营的市郊铁路上积极引入私铁的概念,香港更是借助了市场的力量,从资金管理、建设成本控制、运营管理等全方位提高效率,为全世界提供了商业化运作的楷模。相反,纽约轨道交通由于没有形成合理的竞争机制等原因,导致目前的轨道交通的服务质量和运行效率不高。

尽管上海、北京、广州等城市目前轨道交通经营越来越市场化,但某些可以通过市场化经营的领域还存在垄断经营的成分,总体上市场化程度还不够高。中国城市要进一步打破垄断,在市场化的经营监管、市场化的经营手段和方法等方面进一步创新,以全面提高经营效率。

三、世界发达城市轨道交通管理法制化趋势———实行全面法制化管理以规范轨道交通投资、建设、运营和管理行为限于当时的社会、政治和经济条件,规范轨道交通管理的法制

起初并不够完善。现在,很多城市轨道交通实行全面法制化管理以规范各方行为和维护各方利益,以法制化的管理来保障轨道交通持续、稳定和高效的运行。轨道交通的全面法制化管理也是世界轨道交通发展的重要趋势。

1·对轨道交通实行全面的法制化管理。随着轨道交通的发展,很多城市轨道交通的法律所规范的范围越来越广,涉及到投资者、经营者、管理者、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各自行为的诸方面。香港政府通过制定全面、详细的轨道交通方面的法规来规范企业的权利、义务、行为,形成了稳定、透明的法规体系。1975年制定了《地下铁路公司条例》,此条例有关地铁公司在投资、建设、管理等方面的规章相当齐全,香港地铁公司就是依据此条例成立的。2000年这个条例被《地下铁路条例》所取代。因应形势变化就地铁公司的专营权、财产、法律责任、管理职能等作了新的界定。

2·运用法制化管理程序来降低市场的不确定性及其带来的风险。轨道交通的投资、建设、运营和管理等方面都存在一些事先无法预测的因素。但是如果投资者事先已经知道法律的有关规定,就可以适当加以防范,部分降低不确定性和风险。如香港制定了《地下铁路条例》。多年来,不论其董事局如何换届,董事局主席如何更替,该公司均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保障了香港地铁公司管理和运营的持续性和稳定性。纽约1964年通过了《公共交通法》规定政府不仅要在财政上保证对公共交通的投入而且在技术上扶持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以此部分降低轨道交通的风险。巴黎的法规也规定,城市交通设施基本建设,中央政府投资40.5%,其余由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投资。

3·利用法制化手段来规范当事方行为和维护当事方利益。通过法制来规范政府、企业和市民的行为,使政府、企业和市民均在法律的约束下投资轨道交通或使用轨道交通。同时,当政府、企业和市民的权利受到侵犯时,通过法律来维护各方的利益。如日本《高速营团法》对营团地铁线路的运营制定了详细规定,包括地铁服务水平、企业监督报告、检查手续、就业人员资格等,以此规范有关人员和组织的行为同时也维护其利益。

4·通过法制化管理方式来推动公平和公正目标的实现。最初很多城市轨道交通管理带有随意性和盲目性,导致公正性和公平性较差。随着轨道交通的建设规模的越来越大,轨道交通管理逐步建立在整个社会的集体契约的基础之上,对轨道交通的建设和运营的管理也有专门性的立法来规范,而轨道交通的法制化管理可以使公平、公正原则得到较好的体现。实际上,现达国家十分重视在城市轨道交通的投资、管理和经营上通过法制来维持公平和公正。

上海、北京、广州等城市在轨道交通管理方面,还存在一些不合理的人为干预现象,法制化程度不够。中国要着手制定国家法规和地方性法规,如轨道交通法等,在轨道交通的投资、建设、运营、管理等方面实现全面的法制化,全面提高法制化管理水平,以确保各方利益、降低风险、维护公平。

参考文献:

交通发展趋势篇2

社会经济活动是交通运输需求的根本源泉,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又会促进经济发展,两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本文关于福建省高速公路交通量发展趋势的研究是以福建省未来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分析为基础,结合交通出行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关关系的特点,分析未来交通出行趋势。

1福建省经济发展现状、特点及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东部沿海地区实行了优惠政策,福建省充分发挥其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在全省形成了由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和保税区等组成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使得福建省社会经济得到历史性的快速发展。

1.1福建省经济发展现状及特点

1.1.1福建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经济总体实力不断增强

2008年福建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0823.1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0%,比1990年的522.28亿元增长约21倍(按可比价格计算,下同),1990~2008年年平均增长速度达13.61%。随着“十五”期间我国加入wto,位于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福建省获得了更大的发展机遇,综合经济实力又上了新的台阶,GDp年平均递增速度达到了14.32%。福建省历年的社会经济主要指标及各历史时期的增长速度如表1所示。

1.1.2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第二产业比重最大

随着国民经济总体规模的增加,福建省经济结构也不断优化。农业基础地位得到加强,工业化步伐加快,服务业平稳发展,三次产业结构由1990年的28.1:33.4:38.5发展到2000年的17.0:43.3:39.7,直到2008年的10.7∶50.0∶39.3。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并趋于稳定,第二产业比重不断提高,所占比重最大,第三产业稳步发展,福建省经济发展水平已经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详见图1。

1.2未来福建省社会经济发展主要指标分析及预测

随着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列入国家发展规划,福建省经济发展将继续拥有优惠政策和国家支持,福建省经济将仍会呈现持续增长态势。福建省社会经济预测的方法采用增长速度法,即在充分分析项目影响区社会经济历史及现状的基础上,分析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形势和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参照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执行情况、《福建省及市县社会经济和综合交通运输发展研究》以及其他的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确定各特征年时期内可能的经济增长速度,进而预测出影响区域评价期内各特征年的主要社会经济发展指标。

研究选取人口、地区生产总值和三次产业结构作为福建省主要社会经济发展指标,以综合地反映福建全省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预测结果详见表3、表4。

2福建省交通发展规划

2008年11月,《海峡西岸经济区高速公路网布局规划(修编)》经福建省政府批准实施,海峡西岸经济区高速公路网布局方案为“三纵、八横、三环、三十三联”,规划建设总里程6100公里。规划的海西高速公路网连接邻省11个海峡西岸经济区城市,有17个高速公路出口通往相邻省份,其中通往长三角6个、珠三角4个、中西部地区7个,并有若干个出口通往台湾;沿海6个港口各有一至两条高速公路干道通往中西部地区,山区设区市2小时左右到达沿海港口城市,海峡西岸经济区周边城市4小时左右到达沿海港口城市;所有县级行政中心约15分钟内可通高速公路,连接重要旅游景区和海陆空交通枢纽。

《海峡西岸经济区高速公路网规划》(修编稿)是为使高速公路更好适应海西城市群、产业群、港口群的发展需要,更好服务海西“两个先行区”建设的需要;它着眼于促进县域经济全面繁荣发展,实现全省县县通高速;它有力支撑以福州、厦门为核心的海西城市群、港口群以及临港产业发展;它全面提升县市和经济中心的对外交通水平,体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3未来福建省高速公路交通量的发展趋势

3.1福建省经济的发展与国家政策的扶持是交通量快速发展的根本保证

以上分析资料显示,过去几年中,福建省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速度均处于较高水平。福建省经济的大发展促进了生产要素的大流通,大流通急需大交通的支撑和保障。

2009年5月,《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若干意见》的,将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提高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7月,福建省委福建省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12月,《海峡西岸旅游区发展总体规划(2010-2020年)》获得通过,“海峡西岸旅游区”被国家旅游局列为“十一五”期间重点扶持的全国十二个重点旅游区之首,国家旅游局提出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这为海西旅游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可以预见,多项部级支持政策的给福建省交通事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后劲和动力。

3.2城市群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交通量的发展

城市群(或称为一级都市圈、大都市带)通常由一个以上的大都市区组成,面积一般在3万km2以上,半径为200~300km,人口一般在3000万以上。中国当代城市群布局规划图如下。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福建省北靠赣浙沪为核心的长江三角洲,南邻以粤港澳为核心的珠江三角洲,两洲既是全国最发达的旅游区,又是最大的国内客源产出地和海外游客集散地。福建省的高速公路不仅要承担本区域即海峡西岸城镇群内部的运输需求,还要承担两大洲之间以及沿海通往内陆的客货运需求,而由此带来的机遇也显而易见,那就是交通运输量的快速增长。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核心大都市与周边邻近地区不仅形成连绵城市地带,而且实现社会经济的高度融合。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的发展,将进一步提高区域产业配置率,形成区域性产业团队并加速区域共同产业配置率,形成区域性产业团队并加速区域共同市场的形成。上下游产业的整合、生产要素的快速流通、资源优化配置都对区域客货运输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尽快提升城际通道即高速公路事业的发展水平,以适应交通量需求成倍增加、运输时间大幅减少、运输效率显著提高等各类要求。

3.3旅游业的发展拉动高速公路交通量直线上升

根据《福建省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福建省际间旅游区域合作,在战略上主要是与长三角、珠三角两大旅游区的合作,并最终在中国东南部形成地跨粤港澳、江浙沪与闽台三大旅游区的旅游黄金带。

福建省高速公路具有北接长江三角洲,南接珠江三角洲,西通中部地区,东部对接台湾地区的独特区位优势。省内的泉厦、福泉和罗宁高速公路,均属于国家高速公路沈(阳)海(口)线的重要组成部分,贯通了福建省东南沿海黄金地区,其贯穿地区及其延长线经济总量占福建省经济总量70%以上;浦南高速公路是国家高速公路(北)京台(北)线、长(春)深(圳)线的组成部分,是连接安徽、江西、浙江和福建四省的省际干线公路,整个浦南路及其延伸路段途经福建武夷山、安徽黄山、江西三清山、衢州江郎山等著名风景区。同时,随着近年来日趋缓和,两岸交往迅速增多,两岸关系面临重要的发展机遇期。海峡两岸“大三通”的实施,也会明显提升福建省对台贸易的绝对区位优势,两岸经济要素的流动将更加畅通,福建省的腹地纵深将不断扩展,对中西部的辐射效应将更为明显,高速公路的运营凭借天然垄断性,将在区域经济往来中长期收益,这自然也为交通量的增长推波助澜。

3.4其他运输方式的发展间接带动高速公路交通量的增加

现代城市群面临国内、国际越来越频繁的交流,水、陆、空综合交通枢纽作为城市群内外衔接的关键节点,其发展对于城市群对外开放度、贸易便利度等都具有重大影响,特别是整个枢纽布局体系中的重要航空枢纽、主要航运中心、主要铁路枢纽对于提高城市群国际、国内的整体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城市群的发展,水、陆、空综合交通枢纽将不断地被建设和完善。

公路运输具有机动灵活、直达门户、迅速、适应性强、面广量大、深入腹地等优点,特别是高速公路通行能力大,服务水平高,可以适应繁重的客货运输。高速公路作为其他运输方式的基础载体,拥有着其他运输方式所无法实现的优点。其他运输方式的优点只有通过与高速公路运输的循环互补才能更好地得以体现。随着城市群的发展,国内外交流的加强、贸易、商务、旅游等行业的快速发展,现代航空枢纽、现代航运中心、现代综合交通枢纽、现代物流园区不断被建立和完善,高速公路也将因此迎来交通量新一轮的增长高峰。

3.5完善的高速公路交通体系与服务将刺激消费从而提高交通量

高速公路体系管理水平的提升,高速公路窗口服务水平的提高,高速公路交通系统的建立和完善都将助高速公路交通量增长一臂之力。

4结论

总之,随着宏观经济的复苏、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提速、民用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加、国家利好政策的持续支持、福建省高速公路网建设的完善、城市现代化水平的不断发展,福建高速公路将迎来新一轮的发展机遇期,高速公路交通量仍将保持持续、稳定的增长趋势。

参考文献:

[1]杨涛.城市中心区交通容量研究[J].城市交通,2003,(1):21.

[2]朱照宏.城市通规划[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

[3]福建省人民政府网.福建省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eB/oL].fujian.省略.

交通发展趋势篇3

【关键词】单轨交通;发展;现状;趋势

1.引言

目前,我国城市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交通压力,利用单轨交通,一方面可以减少交通压力,也能够调整城市交通结构,减少交通污染,提高市内交通速度,以保证实现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经济合理性。另外,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单轨交通的加入,单轨交通系统可以促进城市交通更加快捷、方便、安全、经济与环保,从而使整个城市达到最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单轨交通是城市轨道交通一项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本身具有较高的适应性,对于海滨城市、山地城市与中小城市等,都非常适应,占地量小。跨座式单轨这种交通工具的应用范围非常大。单轨交通这种主型交通制式能将大城市与卫星城连接起来,城区通往机场、码头、铁路干线等对外交通枢纽中心的客运交通干线[1]。

2.单轨交通系统的发展特点

本文以单轨交通在重庆地区的应用为例进行介绍,在国内重庆属于很出名的山城,对于老城区的道路来说,具有以下的特征:首先是半径不大、城市道路不宽,其次是道路坡道有大的起伏,最后人口也多、弯道也较多,轨道交通可以说是十分适合重庆交通发展的一项重要的交通模式,目前轨道交通二号线位于核心城区两山与两江之间的浅丘地带,纵贯狭长半岛,也可以继续向西,线路连接渝中区、九龙坡区、大渡口区的重要商业中心、交通枢纽、文体设施、居民小区。基于重庆多中心组团型城市地理特性,同时按照线路通过的地方的地形繁琐、山高坡陡、道路曲折这些问题,特别在贯穿人流量大的地方情况下,在振动和噪音方面有了更高的要求,通过不断的论证与分析对比,于是使用具有如下特性的跨座式单轨交通系统:首先具有较强的爬坡能力,其次转弯半径不大、噪声不高,最后是景观性良好[2]。

单轨交通系统时常会穿越如医院与商业办公设施等,要是使用钢轮系统,可能出现噪音污染,然而单轨胶轮系统拥有着巨大的适应性,单轨交通系统利用道路中央分隔带与上部空间,充分利用土地,并不影响绿化,具有一定的景观性。在重庆市跨座式单轨交通的总投资里面,其中的车辆和机电系统大约占到这个系统二分之一的投资成本,所以设备系统成为了减少工程投资的重点所在,单轨交通系统本身具有2亿元/km这种造价,其本身的经济优势显而易见。进行单轨建设花费的投资和轻轨差不多,而需要的运营费不多,不但能优化城市轨道交通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但是经济效益不好的这种情况,还能改善需要政府进行更多补贴的问题,其能确保轨道交通的可持续发展。在项目建设中,投资控制属于其关键指标。单轨交通系统的建设投资成本大约占不到地铁二分之一,其不仅与重庆市的经济发展水平相搭配,也与财政投入能力搭配。

3.单轨交通系统基本技术特点

3.1关键技术

单轨交通之所以受到一些城市的青睐,除了具有造价低的特点外,还反映在其车辆本身与其他的交通系统存在一些相似性,且速度能够达到80Km/H,跨越式单轨交通是单轨的主要方式,在供电模式、通信系统与信号系统等方面与一般的轨道交通有着一定区别,另外在车辆设计、轨道设计与岔道设计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单轨交通的技术特点就已经预示着车辆能够在轨道上以较快的速度行进,同时又能保证乘客的安全性与舒适性[3]。

就目前单轨交通系统的应用情况来看,单轨交通系统目前需要处理轨道的线性和安全这两种问题。因为单轨交通系统的轨道主要采用梁式结构,同时轨道梁主要使用混凝土轨道梁,确保预应力混凝土梁于线形方面可以达到列车的快速行驶需求,由此可见有了比较高的要求,困难程度要比钢轨轨道的大。如何保证梁式道岔的承载、线形、移动、锁定与信息的反馈都是需要研究的关键技术。经过行业总结,目前跨座式轨道交通的三大关键技术集中在车辆、pC轨道梁(预应力混凝土轨道梁)与道岔。

3.2主要技术特点

单轨交通占据的空间不大、主要采用高架结构、轨道梁的宽度也不大;胶轮对列车提速是有利的,对于大坡度与小半径的曲线更能够适应,黏着性能好;选线简单,让拆迁量变少了;车辆进行行走的时候因为分设走行轮与导向轮,所以噪音较低。从整体上来讲,单轨交通投资低,工程周期短。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单轨交通同样也有其自身的不足之处。单轨车辆的转向架与钢轮的转向架进行对比来说,其要安装紧急备用轮,成本不低,可靠性也不好;对于钢轮来说,它的滚动摩擦阻力仅达到胶轮的1/5-1/10,能耗也不低,有效加速能力不大;应该约束高架车站长度与宽度这些规模,进而利于城市景观。因此不利于列车的输送功能与其长度,另外系统和道路平面不能保持交叉;一旦列车发生故障停车在区间时,乘客疏散起来较为困难,不利于其他单位的救援。

4.我国单轨交通系统发展条件

进行单轨交通系统的发展利于国内城市交通结构进行完善。当今之下,国内许多城市交通结构种类不多,小轿车的数量日益变大,大、中运量的轨道交通不多。多数城市正在进行地铁的建设,然而未根据本身地域特征与人口特征以及城市经济的发展情形,客流量满足不了地铁的要求及其标准,另外建设项目也需要众多资金,不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4]。基于以上情形,国内需要分析并研究出更加新颖的轨道交通制式有关的技术,要分析不同种类交通制式的适用性与最适宜的运量,还要探究站间距离及其运行速度,更要分析行车间隔,根据各个城市拥有不一样的线路特性,使用对应的轨道交通制式,进而减少造价成本,确保城市及其交通能够可持续发展。

5.单轨交通发展趋势

未来的单轨交通系统将会向着更加高效的方向发展,通过节能技术的应用,利用较低的能耗,发挥最大的效能。同时对于智能化信息技术的应用,单轨交通更趋向于智能化,实现自动化控制。通过对我国不同地区的气候、地形与城市条件的分析,可以加强对单轨交通系统的谱系化技术研究,通过多样化的编组方案,可以进一步提高单轨交通系统的适应性。

6.结语

单轨交通系统已经在我国部分城市实施,通过多年的验证,目前已经发挥出多种优良的特性,通过对其技术与性能的进一步研究,未来单轨交通将会在更多的城市进行建设,促进现代交通系统的多样化。

参考文献

[1]石定寰.日本中低速磁悬浮技术及其应用前景[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07年05期.

[2]李景义.跨座式单轨车辆技术国产化[J].现代城市轨道交通,2012年6期.

交通发展趋势篇4

[关键词]交通工程;现状;未来展望

中图分类号:U4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306-1499-(2014)11-00-01

1.我国交通工程的现状和发展方向

我国交通学科的成立不像美国有明确的标志,但一般认为我国交通学科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初,据称美籍华人张秋先生是该学科的奠基人。

交通工程在我国目前的发展状况,可通过下列几个主要方面加以概括。

(1)交通工程学的基础理论得到系统传播和研究,并培养造就了一批人才。一些大学相继成立了交通工程专业或开设交通工程课程,为我国交通工程专业培养了一大批掌握交通工程系统理论的专业人才。交通、公安及城建部门成立了交通工程研究所,现已具有一支专门从事交通工程研究和设计的专业队伍。现在我国己培养了数以百计的交通工程硕士,并有一批学生在国外深造。同时已出版了大量有关的专著和译文。

(2)交通工程学的基础原理己应用于道路交通的实践活动。随着我国国家干线公路网的发展及以高速公路为代表的高等级公路的出现、交通工程学已逐步渗透到交通规划、交通量预测,可行性研究、设计、交通管理、交通监控、公路养护和GBm工程等众多领域。

(3)己拥有一支高水平的交通工程设计队伍。他们解决了工程实践中的许多间题,摸索到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高等级公路交通一工程系统设计的原理、方法和经验,其中高速公路安全、监控、通信和收费系统的设计与运营,填补了我国交通工程领域的空白,为我国公路建设的现代化做出了贡献。

(4)实用交通工程系统得到开发。《汽车专用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计划施工规范》的编制,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汽车专用公路标准化的建设。结合工程实际研究开发的高速公路监控系统不仅依靠自己力量完成了系统设计,还开发了一些硬件设备和控制通信软件。

(5)新理论、新技术得到应用。当前,交通的炳特性研究、系统工程方法己运用于交通运输、交通量及交通事故的灰色预测,交通工程的系统模糊分析和决策等。另外,计算机在交通工程中的应用也越来越普遍,并已开发出以专家知识为基础的智能系统,知识工程及人机工程领域的新技术和方法。

2.国外交通工程发展动向

1975年9月,美国城市公共交通局和联邦公路管理局提出交通系统管理,即tSm(transportationsystemmanagement)。该项措施是非设施性和低投资性管理,旨在节约能源、改善交通环境,充分利用现有道路空间,控制车辆和车辆出行,协调各种交通方式,力求整体效率最大。此间注意研究大众捷运系统,倡导步行.对公共交通实行优惠政策,鼓励合乘,减少客流、车流,大力挖掘现有交通设施的潜力。

80年代后期,美国交通界富有见识的人士就关心美国州际国防公路网建成后,交通建设的经费投向何方,美国的交通政策如何,经过长期的、广泛的、民主的协商,于1991年美国国会通过了“美国地表运输联运及效率法案”(istea即intermodelSurfacetransportationefficiencyactof1991)。因为该法案的缩写与英文中的冰茶ita谐音,所以人们通常称之为冰茶法案。

1994年.美国联邦公路管理局正式与“通用汽车”和“马丁马里亚达”为主的研究集团签定一个超大型合约.涉及到60多个单位。预计在7年内建成自动化高速公路试验路段。智能车路系统是涉及非传统通控制科技最多的项目。需要制造具有自动接受及反应动态路网信息能力、具有自动安全侦测能力与运行的车辆;需要高度自动化的公路运行系统。

智能车路系统包括6个子系统:

①先进的交通管理系统;

②先进的旅客信息系统;

③先进的车辆控制系统;

④先进的公共交通系统;

⑤先进的商业车辆运营系统;

⑥先进的郊区交通系统;

这种趋势也代表了经济发达国家的交通发展动向。实际上.从80年代后期起,日本也在研究车辆信息通讯•系统ViCS(VehicleinformationCommunicationSystem)。欧共体在执行DRiVe研究计划中.也有类似的内容。由此可见,研究车路信息系统已是必然规律。

参考文献

[1]人民交通出版社,《交通工程手册》.北京2001

[2]东南大学出版社,《交通工程学.2000》

[3]中国统计出版社,《河南统计年鉴》.北京2000

[4]北京工业大学.城市交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研究报告,1990

[5]刘以成等主编《交通工程手册》手稿

[6]李钰.李峰.指导美国未来交通运输业的“冰茶法案”.道理交通工程,1994

[7]张金琳.自动化高速公路管理运行系统.中美科技简报.1995.13(l)

交通发展趋势篇5

关键词:交通运输业;交通现状;问题;发展方向

中图分类号:U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0-01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交通运输业也在高速的发生着深刻的变革,从从前的人力、畜力运输发展到现在的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甚至管道运输等基本交通运输方式分工协作的综合运输阶段。所谓交通运输是指运输工具在运输网络上的流动和运输工具上载运的人员与物资在两地之间位移的经济流动的总称。交通运输业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和纽带,是现代社会生存的基础和经济的基础结构,是资源配置和宏观调控的主要工具,更是国土开发和城市产业布局形成的主要因素。

一、我国交通运输业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交通基础设施规模不断扩大,运量也快速提高,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我国铁路运营里程一达世界第二位,电气化铁路里程数同样达到了世界第二的水平,高铁投入运营里程达到了7735公里,居世界第一,并且在建规模超过了1万公里。我国目前已经成为世界上高铁发展速度最快,技术系统最全,集成能力最强,运营里程最长、速度最快、在建规模最大的国家。截止到2012年,我国铁路客运量较2005年增长了38.79%。全国高速公路网路仍在进一步完善,农村的公路建设也在逐渐加快。截止到2012年,我国高速公路里程达到了9.6万公里,较2005增加了4.1万公里,增长了134%,平均年增长率为19%。交通运输设施基本得到改善,技术水平显著提高。

二、我国交通运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交通运输设施规模仍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

虽然今年来我国交通运输业有了较快的发展,但是交通运输规模相对于经济发展的规模来说仍然偏小,难以满足经济发展对交通运输业不断增长的需求。尤其按照人均数量计算和按照国土面积计算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差距甚远,甚至和巴西、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相比也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交通运输设施的的匮乏,严重阻碍了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2.交通运输业的发展难以满足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需要

居民生活水平和收入水平随着经济的发展也不断提高,由此也带来了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的变动。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用于娱乐(包括旅游)的支出越来越多,经济条件越好,用于闲暇的时间也就越多,外出旅游基本成为人们经常性的消费,人们对旅游服务的水平要求也越来越高。运输方式的舒适、快捷、安全成为人们出外旅游最大的需求。然而,我国交通运输业存在的高速公路比重不大,高铁基本空白,民航业发展落后,运输服务质量亟待提高等诸多问题,使人们的生活及工作出行上存在诸多不便之处。尤其是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不完善,路网密度不高、布局不合理的现象使人口流动较大的城镇交通发展跟不上城镇化的速度。

3.政企不分阻碍了交通运输业的健康发展

在我国的交通运输领域,普遍存在着政企不分的体制性问题,尤其是铁路运输行业,由于铁道部是掌握生产、经营、投资的主要部门,铁道部既掌握铁路行业的管理职能,又代表着国家行使国有资产的监督权和铁路行业的经营权,致使铁道部吉是法律、法规的执行者,又是行业法规和条例的制定者。这种既不具备法人财产权又不具备完整经营权的模式。这种政企不分的主要根源是国家对铁路运输行业的严格管制,铁路运价尚未成为铁路运输企业的权利,这种模式下,铁路运输政企分开仍然不能使铁路运输行业成为市场的主体。国家、铁道部、铁路运输企业之间难以分割的关系严重的制约了铁路运输业的发展。因此,对我国铁路行业的运价形成机制进行改革,在宏观调控下由市场进行定价,形成新的价格运营机制,使我国运输行业走向市场,按照市场需求进行运输业的组织和安排,才能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好在铁道部进行改革,组建的中国铁路运输总公司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实现铁道部的企业职责,这是我国铁路运输行业的转折点。

4.交通运输行业的区域布置不尽合理

目前,整体来看我国东部地区的交通运输业较为发达,但中西部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的交通运输业相对比较落后。落后的箭筒运输业,严重的制约着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特别是西部地区的资源丰富、地大物博,又是少数民族集聚的地区,中西部地区的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对我国整体经济的发展具有战略意义,是国家安全、稳定的重要方面。

除以上四点之外,我国交通运输业还存在着诸如能耗高、污染严重、不符合可持续发展;交通运输技术落后;各种运输方式分配不合理等问题。

三、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趋势分析

根据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运输需求发展趋势来看,我国交通运输业未来十年仍处于加快发展和完善期,其发展趋势呈现如下特征:

1.交通运输总规模将稳步上升

根据《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国家公路网规划》等规划目标,在未来10年内,继续扩张交通运输业的总体规模仍然是我国交通运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通过完善与我国经济地理相适应的综合交通网,才能更好的满足产业的发展,加快区域统筹规划,对外经贸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客货运输需求,才能避免交通运输再次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

2.中西部地区交通运输网络规模继续扩张

2004年中共中央提出了“中部崛起”的重大战略决策,中部崛起战略的一个着力点是培育和发展若干个对区域经济具有增长极作用的城市群。同样,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也需要加强西部地区的对外运输通道建设及内部交通运输网建设,因此,未来中西部地区将成为完善我国交通运输产业空间布局的重点,其规模将继续较快增长。

3.实现交通运输业的智能化、信息化

交通运输业智能化和信息化的建设,是21世纪现代化交通运输体系的发展趋势。交通运输业智能化、信息化的广泛应用对实现基础设施由单一化向集约化交通发展的转变,也是解决现代交通难题的关键,我国交通运输业要实现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才能有效的缓解资源和环境的压力,更是实现我国交通运输业现代化发展的关键。

参考文献:

交通发展趋势篇6

关键词:交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发展趋势;经济新常态

所谓的经济新常态指的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突进,已然打破了传统的高增长、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模式,转而过渡到社会和谐发展、结构优化、增长速度适宜的经济发展模式。在这种大背景下,传统交通企业也要立足于本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变革,以更好的适应现代市场的客观要求。对于交通企业而言,其应该转变管理方式、革新发展理念,并清楚地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所面临的诸多挑战,并重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谋求企业更好的发展。

一、经济新常态下交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社会变革

1.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的最明显的特点,我国的各种信息和资源逐步融入到全球市场当中来,如社会资源、原材料、劳动力等等。同时,也引进了先进的思想,尤其是在产品生产、企业文化建设、市场观念、核心竞争力等方面,新思想和旧思想在不断的碰撞、不断地融合。在这种大环境下,交通企业就应该用经济全球化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在人才选拔机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制定等方面应该充分参考现代物流管理理念,以便交通企业可以自如的应对大环境的变化,符合当下时展的潮流。2.知识的再造与快速更新。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使得人们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相关信息。传统交通企业由于缺乏足够的信息,导致其指令多、计划干预严重,关乎企业生死存亡的发展依托长期合作的客户,创新意识和进取精神严重缺失。交通企业在面对这种情况,应该加强知识的再造与快速更新,让每一位员工都能抱有锐意进取、不断学习和创新的精神,这样才能够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中站稳脚跟,分析市场需求、洞察市场态势,实现交通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3.网络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近些年来,我国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地域之间的阻隔已经无法阻挡企业彼此之间的互惠发展,由数据联通和网络连接就足可以将全球构成一个整体。对人们而言,可以更加便捷的在网络上获取各种信息;对企业而言,可以降低其交易成本、革新经营模式。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交通企业需要培养和聘用现代化人才,并充分发挥这些人才的主观能动性来系统分析市场数据,对市场的未来发展形式以及客户的个性化需求要准确的把握,重视在交通企业发展中要始终贯彻落实以市场为导向的理念。4.员工的个性化和差异性愈发突出。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不断推进和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在人才方面其多元化趋势愈发明显。在交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由于各种因素的碰撞,如教育观念、地理环境等等,以及不同的人对企业的理念有着不同程度的理解,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成本和难度系数。不仅如此,不断增加的交通企业数量,也就变相的增加了人才流动的可能性,导致企业在培养高层管理人员、骨干人员等方面捉襟见肘。

二、经济新常态下交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变化

1.不断革新交通企业的管理理念。传统交通企业的发展模式并没有对市场的需求进行充分的考虑,尤其是在人事任免、运输调度等方面,遵守上级决定或领导指令就可以了。然而在当下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尤其随着交通系统事企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由市场进行资源配置的商品经济模式,就决定了交通企业务必要以市场为导向。同时,交通企业应该认真的、仔细的研究当前交通行业的基本情况和发展形式,既要充分利用发展机遇,同时也要积极应对挑战,使交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得以不断地增强。同时,在分析数据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客户的实际需求和市场的客观要求,从而使交通企业可以更好地转变,以适应经济新常态的发展趋势。2.深化企业发展战略。企业发展战略并非一成不变,其战略调整要参考社会不同时期的变化情况。例如,在新中国刚刚成立之际,资本的积累和掌握就是企业当时的发展重心;自改革开放以后,逐渐增多的企业数量就决定了其工作重心是如何快速占领市场。在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交通企业应该在把握市场需求的同时立足于企业实际情况开展文化建设,在日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充分利用现代物流发展理念,从而实现规模效益。3.改变交通企业的组织模式。城乡交通企业由于其自身的限制,导致其公司在管理模式上多采用扁平化管理方式,尽管在上传下达方面起到明显的效果,但是相对混乱的员工关系和冗杂的部门,对企业的工作效率造成了不利的影响。随着我国不断引入发达国家先进的管理理念,交通企业应该努力呈现灵活分散、多样化的组织形式。与此同时,企业联通急需加强,道路网络与社会资源根据实际情况和需求可做适当共享,将战略伙伴关系稳定下来,为交通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经济新常态下交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趋势

1.建设新型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根据交通企业的发展战略而实行的选拔体系、人才培养制度等,共同构成新型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其目的是通过激励措施、调控制度、科学规划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达到预期经营目标。在新型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中,格外的强调培养员工主体意识、社会意识的重要性,并给予员工一定的人文关怀,将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出来,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为企业创造更多的效益。在管理组织方面,企业领导决定是否调配和规划人才资源管理,及其如何调配和规划,并贯彻上级传达,中层、低层执行的模式,既要做好企业的文化建设工作,同时也将人才培养与管理落到实处,提升人力资源管理创新发展能力。2.实现人才的信息化管理。科学技术的进步除了可以变革人们的生活方式之外,其可以创新企业的管理方式,就交通企业而言,其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利用互联网平台,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整合网络人才资源,为企业筛选人才提供便利条件。同时,也有利于交通企业实现智能化管理,例如科学管理员工的绩效完成情况、工作水平等,将建设成本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实现企业人才的优化配置。3.完善企业—供应商—顾客产业价值链。在交通企业经营价值链中,人力资源有着较为突出的特点,即附加值高、成本低等,这些特点不仅在客户服务中有所表现,即便是在交通企业内部的各个部门中也有所体现,这就要求交通企业内部各个部门的密切协作。同时,交通企业管理者应该不仅仅重视人力资源管理的内部运作效率,应该兼顾内外价值链的共同提高,从而使企业—供应商—顾客的产业价值链得以完善。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交通企业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就要重视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变和创新,既要引进创新型、知识型人才,同时也要重视人才培养战略的实施和落实,提高其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提升交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实现交通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乔木.新经济常态下交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变化及发展趋势[J].财经界,2015,(23):348,350.

[2]刘玉,武振业,陈叶梅等.基于技术创新的人力资源科学化管理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0,28(3):109-112.

[3]王璟.交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模式分析和标准研究[J].人才资源开发,2015,(8):73-74.

[4]姚等恒.浅析交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及对策[J].中国科技纵横,2014,(3):286-286.

[5]徐大丰.以人为本——做好交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J].中国科技纵横,2011,(22):86-86,89.

交通发展趋势篇7

关键词通用设计公共设施趋势

中图分类号:U41文献标识码:a

1城市公共交通设施的涵义

公共交通泛指所有收费提供交通服务的运输方式,也有极少数免费服务。广义上的公共交通包括民航、铁路、公路、水运、索道等交通方式;狭义的公共交通是指城市定线运营的公共汽车及铁路、渡轮等交通。

城市公共交通是由公共汽车、电车、轨道交通、出租汽车、轮渡等交通方式组成的公共客运交通系统,是重要的城市基础设施,是关系国计民生的社会公益事业。城市公共交通设施是指在城市公共环境中,面向公共人群,为大众提供运输服务功能的统称。

2城市公共交通设施的作用

城市公共交通是一个城市的重要基础设施,人们的生产生活和社会交往都离不开城市公共交通。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相对于私人交通工具,具有运量大、效率高、耗能少、污染小、占道面积少等优点,因而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城市公共交通对城市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发展影响极大,也是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3通用设计在公共交通设施中的应用

通用设计只是一种设计理念,它并不是一种新的学科或风格,它只能作为我们设计的一种指导或清楚易懂的方法,所以在整体上并不能直接的体现出来,更多是在一些点上细节上表现出来。下面我们看一下通用设计在城市公共设施的交通系统、信息系统、卫生系统、休息服务系统和游乐系统中的具体应用。

交通设施是城市公共环境中不可缺少的设施之一,对于我们大众来说就是使用最频繁也是最方便的交通工具。但对于有障碍人士来说,家门也许是一道他们永远无法逾越的障碍,因为他们无法使用普通的交通工具。因此,对于城市公共空间的通用设计中首先需要考虑的就是交通设施的灵活性,行动方式的最大程度多样化。

3.1通道

从通用设计的角度出发,公共空间中的通道体系总体上应能够满足所有基地和建筑中的使用者的需求。设计时应当充分考虑到所有人的需求和行为特点,包括不同的移动速度、不同的身体条件。人行横道要考虑轮椅、视障人的通行方便,盲道与人行横道之间要有交接以导引视障者过路,在路口处设置利于盲人辨向的音响设施。在人行横道的出入口应设坡道。为便于盲人行走时的方向识别,保证盲人的人身安全,人行道宽度需要在2.5m以上。在交通事故频发地段的人行路面,要与车行道有所分隔或高差。人行道要设有肌理地砖的盲道。残疾人和能力丧失者在进入公共建筑物前.需将所乘三轮车换成轮椅,这就要求在公共建筑物或住宅入口处设置一定数量的专用停车场所,且尽量靠近建筑入口,同外通道相连并辅以遮雨设施。

3.2坡道

坡道是交通设施设计中不可不知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一个界面向另一个界面过渡的一种方式,极大的方便了轮椅、婴儿车、手推车等车辆的通行。坡道是协助有轮交通工具应付水平面变化的必不可少的方法。在步行道出现高度差,需设置多段阶梯的地方,为使轮椅等人力车安全便利攀登,也应设置坡道。一般坡道的宽度一般在1.2m,超过5m长的坡道宽度应在2m,可以使坐轮椅者与其他人并排经过。

3.3出入口

由于生理方面的原因,残疾人和能力丧失者希望能与健康人共走一个入口或在同一入口设置专用入口,而比较忌讳走旁门和后门。如采用自动门可方便任何人的进出。建筑物出入口的通用设计,应该室内外地面相平。如果室内外有高差时,应使用坡道连接。通用化的出入口空间,充分体现了易识别、易到达、易通达的特点,尤其能够适应弱势群体的生理及心理需求。

3.4电梯

电梯是公共设施通用设计的重要方面之一,在公共空间都是不可缺少的,在高层公共空间里,电梯实际上就是个升降平台,所以在设计时一定要考虑通用设计的原则,使用上要便于操作,如轮椅使用者使用方便、可触的盲文。

4城市公共交通设施的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私人交通将无限增长,私人小汽车逐步进入家庭,机动车数量迅速增加,使得大部分大中城市交通状况日趋紧张,越来越严重的拥挤、延误、事故、环境污染、公交衰落,远远超出人们所能接受的限度。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关键在于提高公共交通的服务水平,发展多元化的客运交通系统,提升公共交通设施和装备水平,提高公共交通的便利性和舒适性。科学有序发展城市轨道交通,积极发展大容量地面公共交通,加快调度中心、停车场、保养场、首末站以及停靠站的建设,提高公共汽(电)车的进场率;推进换乘枢纽及步行道、自行车道、公共停车场等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将其纳入城市旧城改造和新城建设规划同步实施。鼓励新能源公共交通车辆应用,加快老旧车辆更新淘汰,保障公共交通运营设备的更新和维护,提高整体运输能力。

参考文献

[1]勃.城市公共设施中的通用设计研究[J].沈阳理工大学,2012.

[2]杨明.城市公共交通动态调度的研究[D].辽宁工学院,2007.

交通发展趋势篇8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应急调度指挥系统;人工调度模式

引言:在城市客运公共交通系统中,城市轨道交通的重要功能定位是高运量骨干运输网,因此,在城市轨道交通突发事件下,如何快速、准确地实施故障处置与救援并维持事件持续期间的运营安全,以尽可能地将突发事件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已成为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与应急管理领域亟待解决的重大研究课题。

1城市轨道交通应急调度系统研究现状

城市轨道交通应急调度系统相关的研究内容可以归纳为系统后台技术、系统逻辑与物理架构设计、调度信息终端产品等3个方面。

1.1城市轨道交通应急调度指挥系统后台技术

城市轨道交通应急调度指挥后台系统的主要功能应包括事故故障的类型划分、风险判别及事故故障预警。目前,对运营安全事故的类型划分及危险源的分析集中于重大事故方面,大部分研究停留在理论分析阶段,企业对实际运营事故日志的记录、统计与分析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对于事故风险等级的研究,一般采用初步危险分析(pHa)、事故树分析(Fta)、事件树分析(eta)、运行危险分析,以及潜通电路分析(SCa)、动态事件树法、petri网法等分析方法进行风险分级,或从车辆可靠性测试、维修与风险评价、火灾评估、地下结构的风险评价等方面进行安全评估研究。

国内对于事故预警的研究多停留在理论分析阶段,真正能够结合轨道交通运营数据输出预警和防范功能的系统并不多。

1.2城市轨道交通应急调度系统逻辑物理构架设计与开发

国外轨道交通发达的国家已经充分认识到应急管理的重要性,并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应急救援管理体制和较为成熟的应急管理辅助系统。国内轨道交通运营企业也逐渐认识到了突发事件管理的重要性,开展了建立专职部门、制定应急处置规范、开发应急管理系统等一系列积极有效的工作。相关文献对国外铁路应急管理体系进行了研究,指出在国外铁路领域,应急救援指挥已成为维持铁路管理能够正常运行的重要支撑体系之一;相关文献提出建设轨道交通综合运营协调中心(CoCC)和应急处置中心(etC),负责各种运营状态下的运营指挥协调;相关文献介绍了城市轨道交通应急指挥体系结构和应急处置工作流程,提出了城市轨道交通应急处置辅助决策系统框架。由分析可见,现有的轨道交通应急处置辅助支持系统无论是理论还是系统开发均存在涉及面广、涉及岗位不明确等问题,针对某一关键岗位,如针对行车调度的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辅助支持系统的研究和开发极少。

1.3调度信息终端设备研发

国外的乘客信息系统(piS)可以将已知的延误时间、预计到达时间和发车时间等信息提供给列车长和乘客,同时这些数据还可以通过移动终端设备、掌上电脑、手机等进行实时查询。在国内,相关文献提出城市轨道交通应非常注重乘客信息系统的建设。相关文献指出,piS中子系统负责的主要业务有:控制中心负责信息源的采集、接收、处理、分发工作;网络子系统提供的控制中心负责与各个车站、隧道ap(无线网络接入点)、列车的网络连通;车站子系统接收到中心下发到车站的多媒体信息后,由车站服务器进行处理并发送到各个终端控制器。可见,目前城市轨道交通信息的终端产品研发主要面向乘客,调度员为实现运营调整而面向行车值班员和司机的指令主要通过对讲机,缺乏可视设备。

综上所述,目前国内外针对轨道交通突发事件下的应急调度指挥辅助决策系统的理论研究与终端产品研发虽已有成果,但呈现出分散化、局部化的特征,亟需整合与完善。

2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化应急调度系统框架体系设计

城市轨道交通应急调度指挥系统的框架体系设计如图1所示。通过该设计,可实现事故故障类型及风险等级自动判别、事故故障预警、应急调度预案信息化管理等功能。

图1城市轨道交通应急调度指挥系统框架体系设计

2.1城市轨道交通应急调度后台技术研究

城市轨道交通应急调度后台系统的研究是以城市轨道交通事故故障日志资料为基础,运用数据挖掘理论的关联规则算法和聚类分析算法,研究城市轨道交通事故故障类别划分及风险等级智能判定方法;基于对各类事故故障的发生频次及概率统计,分析辨识高频次、高风险等级事故故障,建立高频高危故障数据库;针对高频高危数据库,研究不同类型等级的城市轨道交通应急调度预案信息化管理技术和面向调度管理人员的城市轨道交通事故故障预警技术,从事前防控和事后处置2个层面提高城市轨道交通应急调度的安全和效率。

2.2城市轨道交通应急调度软件系统设计与开发

轨道交通进入网络化运营阶段后,对城市轨道交通应急调度事故故障信息管理系统的自学习能力提出了巨大需求。一方面,行车调度员的培养需要一个较长的周期,目前行车调度员的质量和数量都不能满足快速发展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需求;另一方面,各条线路因建设施工和系统设备等方面的差异,导致在历史事故故障、主要或重大事故故障及潜在风险源等方面存在信息差异。因此,传统单一、静态的事故故障信息管理系统已无法满足对应急调度安全和效率的需求,需要管理系统通过日常操作案例来获取老调度人员的丰富经验、各线事故故障特有属性等知识和规则,使系统具备自适应学习能力,从而很好地满足大量新调度人员自主学习和各线个性化事故故障管理的需求。

2.3城市轨道交通应急调度硬件体系架构及终端产品研发

针对城市轨道交通应急调度系统的功能实现,分网络层、线路层和车站层设计城市轨道交通应急调度硬件体系原型构架。在此基础上研发具有调度命令管理、故障处置提示与监控、电子签名及打印功能的智能调度手持终端。

3结束语

总之,目前的应急调度指挥模式由“人工”向“自动化”的转变不可避免。本文从理论与实践的层面总结与分析城市轨道交通应急调度现状流程、问题及发展需求,在此基础上设计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化应急调度指挥系统的软、硬件框架结构,为下一步系统的开发和实现提供理论思路与方法依据。

参考文献:

[1]陈菁菁.城市轨道交通重大运营事故和灾害分析[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10(05).

交通发展趋势篇9

作为国家重要基础设施的道路网络,其规划必须主动适应交通发展的需要,及时更新规划的理论、方法、体系,成为道路建设的先导。寻求区域空间发展与道路空间布局的协调发展途径,解决市区与市域、城市与城际交通一体化发展的问题;寻求能主动适应城市化和快速机动化发展的路网规划理伦,研究规划的功能以及对于规划的要求,建立相应的规划方法、解决规划核心技术问题;研究适合都市圈和都市区(大城市郊区)的路网规划方法,开拓规划思路,建立与这种区域发展新格局相适应的规划体系和规划原则。

1.区域发展的趋势与特征分析

过去10-20年,由于城市扩展、城市化和郊区化、运输技术的进步等,城市和城市间区域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城市与农村在比较发达的地区已经难以找出明显的边界,规划中城区(Urbanarea)的概念逐渐被都市区(metropolitan)取代。尽管在商务、政府机构、文化等方面中心城市仍然具有重要地位,但在整个社会活动系统中,城市只是区域的一个组成、一种形式。无论是区域经济发展还是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均必须从区域整体发展的角度出发。城市与城市以外的地域不可分隔,并且呈现出强烈的一体化趋势。

1.1区域发展趋势

(1)城市群与都市圈发展

经济和交通等因素作用下城市集聚、辐射能力的增强,使城市间空间联系密切而形成联合体、形成网络化空间格局,是发达区域空间形态的生长趋势『张京祥等,2001。由于城市区位因素、人口规模、自然资源和经济实力的差异,形成了区域空间范围内城市的等级规模,并逐渐发展成为城市经济带、城市群或都市圈。在"1997~1998年中国城市规划发展趋势"一文中指出我国大城市已经出现城市形态区域化、城镇体系走向网络化和建立城市联盟的趋势。实际上,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唐等超大型城市群和若干城镇密集区已经形成立『姚士谋朱英明陈振光,2001。区域以一个或多级核心城市为主导、围绕核心城市进行产业调整和经济、基础设施协同发展,成为近期和未来区域空间结构变化的大趋势。

都市圈发展改变了城市间空间联系的模式,交通系统等基础设施对都市圈城市间的联系、经济交往和带动起到显著的作用,表现为沿快速交通走廊的城市间时空距离的缩短、交通量增长和经济发展水平的趋同。

(2)城市化与郊区化发展

由于经济结构调整和信息时代带来的集中化和分散化的双重效应,已经造成了各式各样的城市和郊区的景象,由此对区域交通提出了严峻挑战。

交通发展趋势篇10

关键词:价值影响因素评估过程评估方法评估意义

一、对高速公路价值评价的影响因素

首先,在收费权有偿转让的价值评价中应考虑沿线的经济发展趋势,因为沿线的经济发展将影响其工业和产品的输入与输出,此时公路运输的需求也会随之改变,如果经济发展的速度快且工业区集中则物流发展将带动相关的运输产业。所以应在价值评估的时候进行全面的预测,对该地区未来的经济发展格局进行全面分析,由此形成一个产业发展的模拟趋势以此对收费价值量化。

其次,还应对该地段的交通规划进行分析,如周边核心城市的辐射作用,促进周边的经济发展,或者其为核心形成卫星城市等;对客运、货运的规划与发展方向进行了解,对为未来车流量进行评价,包括客运、货运、旅游等等;再有就是了解高速发展的规划,尤其是干道的延伸趋势进行分析,形成一个完整的时间与空间的价值分析。

二、对交通价值的具体分析

(一)短期流量分析

对现有的交通流量与公路收费情况进行分析,将现有的电子数据进行汇总,为短期内的价值评价提供现实依据,即对现有的月交通流量,取得时间与流量的纵横图表,由此分析在现有的情况下交通流量的增减,并形成一个趋势,在分析中,可以按照季节性、周期性、未来趋势等进行分析,从而获得现阶段公路费用收入的情况。

(二)远期分析

远期的分析主要是综合前面的影响因素,对公路收费情况进行预测,确定基本的趋势模式和增长转拐点的预测,以此对未来的收入进行评价。首先利用类别分析的方式来进行,综合经济指标对运输量的长期影响来考虑未来的收费价值,分析不同指标下的增长趋势,建立趋势模型和拐点模型。如利用类聚分析的措施,将公路所在的区域按照不的区划进行分段,然后将人口、产业结构、国民生产总值,包括对客货周转量对交通趋势的影响,以此作为外部的经济增长指标,利用对现阶段的收费情况作为基础,预测未来交通的发展模式,从而准确分析交通价值。

(三)平均交通量的分析

完成对短期与长期的交通量分析,就可采用弹性系数的方式,将交通增长率与国民经济增长的价值联系起来,按照相关的研究结论得出的经验数据,在常规的交通状态下,交通的基本通行能力是固定的,而在单位时间内通行的车辆也是固定的,所以在此基础上就可对现在的通行量进行全面的量化,即当高速公路在理想状态下通行的时候其通行能力和基本费用收益是可以预测的,此时再结合其服务发展与未来需求,就可综合短期与长期的数据得出平均价值,此时就可完成对收费价值的评价。

(四)公路收费权价值的评估

完成对基础数据的分析后,就可利用相关的模式来分析高速公路收费权的价值评估,即对高速公路的价值进行评估,其评价的方式主要是以财务形式的分析为主,以此才能具有更强的说服力。分析的方式有很多,常见的是净现值法、内部收益法、投资回收期法等。净现值法就是在高速公路价值评价的过程中,按照合作期限内逐年的净现金流量按照资本成本折现,而形成最准的和值;内部有益率的方法,即利用内部回收率或者内部报酬率,其定义是在净现值归零的情况下进行分析的;回报期法,即按照建筑项目成本投入按照年进行分段,将净收益抵偿全部投资的年限,形成一个投资回报的年限,而形成对价值的描述。

按照上述的分析,分析方式就可在高速公路的收费权评价中获得一个客观的预测结论,结合当地的经济发展趋势和交通流量的增长情况,根据高速公路短期内的数据汇总,结合现阶段各项发展的趋势来完整的描述高速公路相关的收益,然后在将现阶段和未来发展中所需要运营成本增长趋势就可综合评价高速公路的整体收入增长与价值,最后按照各项费用的分摊,将管理费用、交通费、运营成本、管理费用、养护费用等综合分析支出情况,从而即可获得相应的净现值,由此可以获得对高速公路收费权价值的正确而完整的评估。

三、高速公路收费权价值评估及转让的意义

首先,高速公路的建设投资巨大,高速公路公司必须从多种渠道融入大量资金,但按照金融机构对偿债能力的要求,一般都要求将高速公路的收费权作为抵押,因此,如何对高速公路的收费权(未来收益)做出科学的评估是高速公路建设过程中的一个关键因素。一方面,金融机构通过对收益权的评估,可以评价该抵押物的价值,有效控制该项目的风险,确保金融机构自身的利益。另一方面,高速公路公司通过对收益权的评估,可以评价该项目的未来价值,为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以及引入战略投资者提供科学的依据。

其次,在高速公路收费权的转让中可以形成一个浮动价格的模式,因为科学的评价是具有一定的预测性的,所以在转让中可以实现浮动价格的模式来进行操作,让价格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进行浮动,即根据公路的收益情况进行适度的改变,以此保证转让权益不会因为后期经济发展或者公路建设的情况改变而发生较大的改变,保护转让双方的利益。

参考文献:

[1]赵波.试论我国公路收费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证券期货.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