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再生能源现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32:45

可再生能源现状篇1

【摘要】据农业部对全国农村可再生能源统计结果表明,农村居民生活用能呈稳步增长趋势,农村可再生能源发展迅速,目前能源消费结构以秸秆和薪柴为主,但存在着商品能源消费城乡差距较大,地域差异显著等问题。分析表明,商品能源无法满足中国农村能源发展需求。我国拥有丰富的可再生能源,可供农村地区开发利用的可再生能源主要包括太阳能、风能、小水电、地热能、生物质能。为促进在我国农村地区发展可再生能源产业,建议采取完善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政策法规体系,消除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市场障碍,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多能互补开发农村能源,加快服务体系建设等措施。

引言

农村能源是指农村地区的能源,包括能源消费和能源生产(主要是当地的可再生能源)[1]。实际上,农村能源是针对第三世界国家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不发达,很少获得商品能源供应,主要依靠当地生产的可再生能源资源满足需要而提出的一个概念。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2006年乡村人口总数达7.37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为56.10%[2],农村能源关系到全国1/2以上人口的生活用能供应和生活质量改善的问题。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农村可再生能源开发符合科学发展观和循环经济的理念,是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具体体现,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搞好农业农村节能减排,不仅有利于合理有效地利用农业资源,优化农村地区能源消费结构,缓解化石能源供应的紧张局面,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有利于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能源供应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我国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能源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认识中国农村能源发展趋势,选择合适的农村能源发展战略是十分必要的。本文通过对《2007年度全国农村可再生能源统计汇总表》分析,研究了我国农村可再生能源发展现状、趋势、制约因素和发展对策。

在中国农村可再生能源发展现状据农业部对全国农村可再生能源统计结果,截至2007年底,全国省柴节煤灶保有量1.5亿户,节能炉3471万户,节能炕2024万铺;农村户用沼气保有量总数已经达到了2650万户;太阳热水器保有量达4300万米2,太阳灶保有量112万台;已建成秸秆集中供气站734处,建立了一批秸秆固化成型示范点,为生物质能源规模化开发利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l)农村居民生活用能消费总t稳步增加与20。。年相比,2。。7年农村居民生活能源消费总量增加了32.1%,年均增长率为4.。%,低于全国同期能源消费增长速度,呈稳步增长态势(图1)。其中,商品能源增加了47.6%,年均增长率为6.7%;非商品能源增加了26.4%,年均增长率为3.4环。在农村居民生活用能费中,优质能源的增长速度较快。其中,农村户用沼气消费增长速度最快,与2000年相比,2007年增长了350.5%,年均增长率为24.0%。其次为液化石油气和电力,分别增长了122.5%和95.0%,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14.3%和n.8%。而煤油消费呈负增长,与2000年相比减少了67.7%,年增长率为一17.2%(图2)。中国农村居民生活用能正朝着商品化、优质化的方向发展。2)能源消费结构仍以秸秆和薪桨为主2007年中国农村居民生活用能消费结构中,秸秆占48.33%,薪柴占28.10%,煤占14.08%,电力占5.47%,沼气占2.21%,液化石油气占1.71%(图3)。目前,我国农村居民生活用能仍以秸秆、薪柴为主,大部分用于炊事和取暖之用,优质能源比例低,能源消费结构极不合理。这种情况可能是由于秸秆、薪柴容易获得,几乎不需要任何费用造成的。从发展趋势来看,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秸秆、薪柴等传统生物质能仍是我国农村居民的主要生活用能。

可再生能源现状篇2

一、开发利用现状

1、户用沼气池建设

户用沼气作为发展农村可再生能源的主要载体,建池总量从2001年1.7X口增长到2012年年底的5.32万口,10年内增长3倍,培育了茶庵铺、青林等千池乡镇11个,茶庵铺镇上高坪村、盘塘镇常青村、青林乡采菱村等百池村167个。到2012年底,全县沼气入户率占可建池农户的比例达到了30.2%,建池成功率达到了100%,沼气使用率达到了89.6%,“一池三改”率达95.5%。沼气年产总量突破2500万m3,农村沼气已逐渐成为了农民生产生活用能消费的主导。

2、大中型沼气工程

先后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48处,总投资2500余万元,年处理畜禽粪便污水近百万吨,有力改善了农村环境。由国家投资建设万福生科、桃源黑猪场、四喜养殖、济庆农牧等大型沼气工程7处,总投资1650万元,其中桃源县黑猪场大型沼气集中供气及综合利用工程为全省首个开展“三沼(沼气、沼渣、沼液)”利用的示范工程,为破解“二次污染”难题探索了成功模式,获评2012年湖南省“双优”工程称号;枫树乡公路村大型秸秆沼气工程为全省两个秸秆沼气集中供气示范项目之一,对全省农村能源转型升级、农村可再生能源发展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3、养殖小区联户沼气工程

近年来,随着养殖业从家庭零散养殖向集约化、规模化转变,桃源县在农村沼气发展上,注重联户沼气工程的建设,变-池-户为-池多户,截止目前,已建成联户沼气工程86处、联户1165户,项目覆盖茶庵铺、漳江、枫树等8个乡镇,既有效解决了规模养殖大户的养殖污染问题,也为周边群众解决了生活用能问题,深受养殖业主和老百姓的欢迎。

4、太阳能利用

积极推动太阳能建设,截止2012年底,共推广太阳能热水器5.25万m2,总投资9000多万元,发展太阳能建设示范村12个,受益群众6250户;在县城主要街道和部分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推广太阳能路灯460盏,总投资368万元;还将太阳能增温系统推广应用到了沼气集中供气工程上,开了全省之先河。

5、其它生物质能开发

推广省柴节能炉灶4.71万台。积极推广沼气发电,上市公司万福生科利用沼气发电87万多度,年节约电费36万多元;引进了宝胜沼气10兆瓦发电工程,采取鸡粪发酵产生沼气发电工艺,预计每年可处理鸡粪10万吨,发电2000万度以上。探索开发利用风能,正在引进总投资4.47亿元的牯牛山区域风电项目,装机总容量达49.9兆瓦,将有效缓解全县用电压力。

二、发展趋势

农村可再生能源作为一种清洁、环保能源,是国家能源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一环,其发展前景将跟随国家战略调整、新农村建设及城镇化进程呈现以下趋势:

1、农村户用沼气逐年递减,但仍受群众欢迎

随着养殖业从个体散养向集约化、规模化发展,农村劳动力大量向沿海转移,农村户用沼气的发展面临着发酵原料、农村劳力等诸多因素的制约,转入了停滞不前的发展阶段。但从现实调研情况来看,农村户用沼气仍然受到群众青睐,仍然具有发展空间,特别是在农村能源后续服务站辐射范围内的农户,建池积极性仍然很高。因此,今后一段时期,农村户用沼气建设仍然是农村能源发展的主旋律,虽然每年发展数量将呈递减趋势,但总量上只增不减。

2、大型沼气工程及联户集中供气是发展重点

建设大型沼气工程,开展沼气联户集中供气,是一举多得的好事,既能解决养殖污染,又能为周边群众提供清洁能源,企业、群众都满意,也符合国家发展沼气的战略部署,是近几年乃至今后中央和省里推进农村能源建设的主攻方向。桃源县在这个方面走在了全省的前面,并积极了一些经验。譬如,去年建成的黑猪场大型沼气集中供气及综合利用工程,就是桃源开展联户集中供气最有代表性的示范项目,该项目依托国家投资的黑猪场大型沼气工程,通过“业主、运管方、能源办”多方筹资,开展“三沼”综合利用,沼气供给周边2所学校、103个农户、1个农庄,沼渣制成沼肥出售,沼液通过专用管网输送到苗圃与葡萄园基地,取得了很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获评为全省“双优工程”的称号,并吸引了全省近60个市、县能源办领导前来参观学习。

3、沼气能源的社会功能将呈现多样化

发展沼气是一件惠民生的好事,有百利而无一害,其所体现出的社会功能将呈现多样化。一是沼气用于供能。主要是用于生活用能、猪舍加热等。在冯茂养殖场调研时,养殖场老板曾宏向我们介绍,他所建的100m3沼气池,主要用于2栋猪舍1000头猪冬季加热升温,加快了猪的生长速度,缩短了生长周期和资金回笼的时间。二是沼气用于整治农村环境。像我县浯溪河乡为解决学校食堂和养殖场对周边环境的污染,结合食堂改造建设了1个50m3的沼气池,环境大为改善,全县农村环境整治评比也由排名靠后追到了靠前名次。三是沼气用于发电。桃源县第一家上市公司万福生科依托5000头猪养殖场建设了总发酵容积为1800m。的沼气池2座,产生的沼气用于发电,每年可发电87万多度,年节约电费36万多元。目前正在规划即将动工建设的宝胜沼气10兆瓦发电工程,采取鸡粪发酵产生沼气发电工艺,预计每年可处理鸡粪10万吨,发电2000万度以上。

4、太阳能、风能、小水电等小型生物质能将大幅开发利用

太阳能、风能、小水电等生物质能作为农村可再生能源的一部分,越来越备受社会关注,越来越得到开发利用,已成为国家能源战略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国家对小型太阳能光伏发电开绿灯,准许上国网。大力推进小水电项目、风能发电项目实施等等方面,就是一个积极的信号。桃源县正在引进规划建设的牯牛山风力发电、宝胜沼气发电项目。就是国家加大太阳能、风能、小水电等生物质能开发力度的很好例证。

三、对策

1、加大项目建设资金及实施单位工作经费的投入

推广农村沼气,是落实国家可再生能源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是惠及农民群众、治理养殖污染、推进生态社会建设的重要举措,其承担的社会功能强大、社会效应显著,工作力度不但不能减弱,还要强化。同时,要加大对大型沼气和联户沼气工程的建设投入力度,特别是对大型沼气工程“三沼”综合利用要设立专门项目,给予专项资金,纳入国投范围进行建设,以期发挥沼气工程的最大效益。另外,中央和省里在下达项目实施计划时,要安排部分资金作为农村能源工作经费,或配套下发要求市、县给予以工作经费配套的文件,确保县级农村能源部门的工作经费开支。

2、整合各部门能源建设项目,统一归口实施

大型沼气工程、集中供气工程,所需建设资金量大,而目前能源、畜牧、环保、移民等各个部门都有沼气工程建设项目,项目申报不统一、管理不归口、资金分散是目前推进大型沼气工程建设的最大弊端。建议省里能否将各部门涉及农村沼气建设的项目和资金整合起来,交由农村能源部门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用于建设规模较大、配套设施完善、社会功能较强的农村沼气工程,充分发挥能源建设的综合效益。

3、加强农村可再生能源后续服务体系建设

农村能源建设“三分在建、七分在管”,强化后续管理是农村能源持续健康发展的生命力所在,县能源办下属有一个按事业性质运作的县农村能源技术服务中心,主要承担服务网点建设、沼气技工培训、沼气工程运营管理等职能职责,而目前包括桃源在内有大多数县农村能源技术服务中心处于无编无人的运行状态,制约了农村能源后续服务工作的推进。建议省委农村工作部、省农村能源办专门下发文件,对全省县级农村能源技术服务中心落实人员编制,实现提质升级,做到事、人、编、财一体化管理,为完善服务体系、强化服务职能、实现规范运转打基础,确保全省农村能源事业发展有一个可靠的后续服务保障。

可再生能源现状篇3

内容摘要:与常规能源相比,新能源最大优势是地域分布比较均衡且资源量巨大,其资源量相比人类需求来说,可谓资源无限。开发利用新能源有利于优化能源消费结构、保护生态环境、保障能源安全。同时也是拉动内需、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新能源大多存在能量密度低、资源分散等问题,难以在短时期内大规模替代化石能源,对其开发利用需要在技术、成本、管理等诸多方面做更大努力。本文对新能源资源潜力和总体发展现状进行了阐述,并针对我国新能源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

关键词:新能源资源潜力发展现状对策建议

新能源的特征与分类

新能源是相对常规能源而言的,一般具有以下特征:尚未大规模作为能源开发利用,有的甚至还处于初期研发阶段;资源赋存条件和物化特征与常规能源有明显区别;开发利用技术复杂,成本较高;清洁环保,可实现二氧化碳等污染物零排放或低排放;资源量大、分布广泛,但大多具有能量密度低的缺点。根据技术发展水平和开发利用程度,不同历史时期以及不同国家和地区对新能源的界定也会有所区别。发达国家一般把煤、石油、天然气、核能以及大中型水电都作为常规能源,而把小水电归为新能源范围。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科技水平跟发达国家差距较大,能源开发利用水平和消费结构跟发达国家有着明显不同,对新能源的界定跟发达国家也存在着较大差异。小水电在我国的开发利用历史悠久,装机容量占全球小水电装机总容量的一半以上,归为新能源显然是不合适的。核能在我国的发展历史不长,在能源消费结构中所占比重很低,仅相当于全球平均水平的八分之一,比发达国家的水平更是低得多,核能在我国应该属于新能源的范围。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把新能源范围确定为: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氢能、天然气水合物、核能、核聚变能等共9个品种。生物质能在广义上分为传统生物质能和现代生物质能,传统生物质能属于非商品能源,是经济不发达国家尤其是非洲国家的主要能源,利用方式为柴草、秸秆等免费生物质的直接燃烧,用于烹饪和供热;现代生物质能包括生物质发电、沼气、生物燃料等,是生物质原料加工转换产品,新能源中的生物质能仅指现代生物质能。传统生物质能和大中小水电可称之为传统可再生能源,太阳能、风能、现代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则统称为新型可再生能源,是新能源的主要组成部分。

资源评价

跟常规能源相比,新能源最显著的优势就是资源量巨大(见表1)。太阳能是资源量最大的可再生能源,即使按最保守的可开发资源量占理论资源量1%计算,每年可供人类开发的太阳能也有1.3万亿toe,约相当于目前全球能源年需求量的100倍。风能的可开发资源量较低,但开发技术难度和成本也较低,全球陆上风电年可发电量约53亿kwh,相当于46亿toe。生物质能可开发资源量为48~119亿toe,不过由于存在粮食安全和环境问题,可开发资源量难以全部转化为能源。地热能的热源主要来自于长寿命放射性同位素的衰变,每年的再生量可达200亿toe以上。按照目前的技术进展情况,全球40~50a内可开发地热资源为1200亿toe,10~20a内可开发地热资源为120亿toe。海洋能资源量并不算丰富,按照全球技术可装机容量64亿kw、年利用2000小时计算,只有11亿toe。天然气水合物属于新型的化石能源,资源量相当于传统化石能源资源量的2倍,达20万亿toe。全球铀矿资源量为992.7万t,如果用于热中子反应堆,所释放的能量约相当于1400亿toe,而如果用于快中子反应堆,所释放的能量可提高60~70倍。核聚变所消耗的燃料是氘,海水中的氘有40万亿t,理论上可释放出的能量为3万亿亿toe,按目前能源消费量计算,可供人类使用200亿年以上。氢能的制备以水为原料,燃烧后又产生水,可无限循环利用,既是二次能源也可在广义上称之为可再生能源。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能源资源完全不存在短缺或枯竭问题,人类需要克服的最大障碍是开发利用的技术和成本问题。随着技术的进步和能源价格的上涨,目前不可开发的新能源资源有可能变为可开发资源,因此,对新能源来说,理论资源量是相对不变的,而可开发资源量却可能会大幅度增加。

开发利用现状

不同种类的新能源在资源分布、技术难度、使用成本等多方面存在相当大的差异,因而新能源的开发利用程度各不相同。在新型可再生能源中,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和地热能发展势头良好,已经进入或接近产业化阶段,尤其是太阳能热水器、风电以及生物燃料,已经形成较大的商业规模,成本也降至可接受水平。核能技术已经成熟,核电在国外已过发展高峰期,在我国则刚刚兴起。核聚变、氢能、天然气水合物、海洋能仍处于研究和发展之中,距离商业化还有较大距离。

截止到2009年2月,全球核电装机已达3.72亿kw,年发电量2.6万亿kwh,在全球一次能源结构中的比重约为6%左右。相比而言,新型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程度还很低,以2006年为例,其在全球一次能源供应量中的比重仅为1%左右,占全部可再生能源的比例也仅为8%左右。2007年,全球新型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量为1.65亿kw,相当于全球电力装机总容量的3.7%(见表2)。德国、美国、西班牙、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可再生能源产业化水平已达到较高程度,其市场规模和装备制造水平跟其他国家相比具有明显优势。我国也是世界重要的可再生能源大国,太阳能热水器产量和保有量、光伏电池产量、地热直接利用量以及沼气产量都位居世界第一。不过,我国对新型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多集中在技术含量较低的供暖和制热领域,在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水平和利用规模方面跟国外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我国新型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仅为905万kw,占全球5.5%,远低于我国电力装机总容量占全球16%的比重。

我国发展新能源的政策建议

我国是世界第一大碳排放国、第二大能源消费国、第三大石油进口国,发展新能源具有优化能源结构、保障能源安全、增加能源供应、减轻环境污染等多重意义,同时也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我国政府把发展新能源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而加以重视,陆续出台了多部法律法规和配套措施。

从近几年的总体发展情况来看,我国新能源发展势头良好,增速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不过由于种种原因,新能源发展过程中的许多障碍和瓶颈仍未消除,主要表现在:资源评价工作不充分,技术总体水平较低,成本跟常规能源相比不具备竞争力,产业投资不足,融资渠道不畅,市场规模偏小,公众消费意愿不强,政策法规体系不够完善。结合国内外新能源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借鉴全球各国新能源发展经验,针对目前我国新能源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特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正确选择新能源发展方向

根据资源状况和技术发展水平,确立以太阳能为核心、核能和风能为重点的发展方向。太阳能是资源潜力最大的可再生能源,化石能源、风能、生物质能及某些海洋能都间接或直接来自于太阳能,地球每年接收的太阳辐射能量相当于当前世界一次能源供应量的1万倍。我国的太阳能热利用已经走在世界最前列,太阳能光伏电池的产量也已经跃居世界第一,不过在太阳能光伏发电方面却与光伏电池生产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符。我国应进一步扩大在太阳能热利用方面的优势,同时把发展并网光伏和屋顶光伏作为长期发展重点。风能是利用成本最低的新型可再生能源,风电成本可以在几年内降低到常规发电的水平,目前已经初步具备市场化运作的条件。我国风力资源较丰富的区域为西部地区及东部沿海,属于电网难以到达或电力供应紧张的地区,发展风电应是近期和中期的努力方向。核燃料的能量密度远高于常规能源,核电站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大量建造,迅速弥补电力装机缺口,最近国家发改委已经把核电规划容量提高了一倍多。

(二)加大新能源技术研发力度

我国从事新能源技术研究的机构分布在上百个高校和科研机构,数量虽多,但由于力量分散,具有世界水平的研究成果并不多。建议整合具有一定实力的新能源研究机构,成立中央级新能源科学研究院。抓住当前因金融危机而引发全球裁员潮的有利时机,积极创造条件吸引国外高端研究人才。以新能源重大基础科学和技术的研究为重点,加强科研攻关,尽快改变我国新能源科学技术落后的面貌。密切与国外的技术合作与交流,充分利用cdm机制,注重先进技术的引进并进行消化吸收与再创新,努力实现技术水平的跨跃式发展。

可再生能源大多具有能量密度低、资源分布不均衡等缺点,对其进行低成本、高效率利用是新能源开发的首要问题。显然,可再生能源开发技术的复杂程度要比常规能源高得多,涉及资源评价、材料和设备制造、工程设计、配发和管理等多个领域,必须进行跨学科联合攻关,这对我国目前相对封闭的科研体制提出了挑战。国家需要在搞活科研创新机制、打造科研合作平台、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等方面做更多的努力,营造良好的科研环境。

(三)有序推进新能源产业化和市场化进程

只有实现新能源的大规模产业化和市场化,才有可能使新能源的利用成本降至具有竞争力的水平,为新能源普及打下基础。在新能源开发成本较高、使用不便的情况下,推进新能源产业化和市场化必须由政府作为推手。促进产业化和市场化的措施涉及电价、配额、示范工程、技术转化、税费减免、财政补贴、投资融资等,要对各种新能源的不同特点进行充分分析,分门别类地制定合适的激励政策。为保证政策的长期有效要建立完善的督促检查机制,对违规行为进行惩处,以维护国家政策措施的严肃性。

国家应及时更新新能源产业的投资指导目录,引导、鼓励企业和个人对新能源的投资。同时,也要对新能源投资行为进行规范,避免一哄而上,造成局部重复投资或投资过热。防止企业借投资新能源套取财政补贴、减免税费或增加火电投资配额等不良行为。约束高污染新能源行业的投资行为,尤其是多晶硅副产品四氯化硅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值得关注。

(四)及早实施“走出去”战略

我国是铀矿资源贫乏的国家,资源量远不能满足未来核电发展的需要,铀矿供应必须依赖国际市场。有关资料统计世界上铀矿资源丰富的国家有澳大利亚、美国、哈萨克斯坦、加拿大、俄罗斯等,这5个国家的资源量合计占全球的比重为三分之二。其中,澳大利亚和哈萨克斯坦都是无核电国家,所生产的铀矿主要用于出口。我国与哈萨克斯坦等国家关系良好,可作为实施铀矿“走出去”战略的重要目的国。合作重点应该放在最上游的勘探、开采领域,争取获得尽可能多的探矿权和采矿权,为我国核电站提供稳定、长期的核燃料来源。

目前全球对天然气水合物的地质工作程度还非常低,这为我国获取海外天然气水合物资源提供了绝好的机会。在油气资源领域,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已经把全球的优质资源瓜分完毕,而在天然气水合物领域,我国还存在较多获取海外资源的机会。太平洋边缘海域陆坡、陆隆区及陆地冻土带的天然气水合物资源丰富,这一地带所涉及的国家主要是俄罗斯、美国、加拿大,应努力争取获得跟上述三国合作开发的机会。拉丁美洲国家沿海的天然气水合物资源也比较丰富,要充分利用这些国家技术力量薄弱、研究程度低的现状,加强与这些国家合作,以期能够在未来取得这些国家的天然气水合物份额。

东南亚处于热带地区,自然植被以热带雨林和热带季雨林为主,特别适合油料作物的生长,是发展生物柴油产业的理想区域。东南亚国家是我国的近邻,可为我国的生物柴油产业提供丰富而廉价的原料。我国可采取以技术、市场换资源的合作方式,在当地设立林油一体化生产基地,产品以供应我国国内为主。

(五)调整、完善新能源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

我国已经出台的新能源发展规划有《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2005-2020年)》等,部分行业部门和地方地府也针对实际情况制定了各自的发展规划。部级的规划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发展目标定得偏低,如风能到2010年的发展目标为1000万kw,到2020年的发展目标为3000万kw,而事实上,1000万kw的目标已经于2008年实现,3000万kw的目标也可能提前于2012年左右实现;二是缺乏设备制造产业和资源评价方面的目标。

国家有关部门应密切跟踪国外新能源现状,充分考虑新能源资源量、技术发展水平、环境减排目标、常规能源现状等因素,对我国新能源发展规划作出适当调整和完善,为新能源产业发展提供指导。我国有关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规定和政策措施并不比国外少,但这其中有许多已经不再符合我国的实际,应立即对不合时宜或相互矛盾的规定和措施进行清理,制定出切实可行、可操作性高的配套法规和实施细则。

(六)建立符合国际标准的新能源统计体系

做好新能源的统计可为新能源科学研究、政府部门决策、企业发展目标的制定等提供重要依据和参考。我国在新能源统计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着相当大的差距,目前对新能源的统计主要依靠行业协会或学会,但这些机构所提供的统计数据在系统性、时效性、科学性等方面很难令人满意。迄今为止,我国没有任何机构和个人能够对新能源发展现状进行系统、全面、及时地统计,许多涉及我国的新能源统计数据只有国外网站才能提供。建议国家有关部门调集各方力量成立专门的新能源统计机构,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国内外新能源统计数据,并把数据及时公布。

国际能源机构对一次能源进行统计时,将可再生能源的发电量直接换算成油当量,并不按火电容量因子进行折算。但我国有关部门在统计时,往往是按火电容量因子(约为33%左右)把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进行折算,这意味着有关部门的统计结果要比国际能源机构所提供的统计结果大2倍左右,这样极易引起误解和混乱。国际能源机构是全球最大、最权威的能源统计和研究部门,所采取的统计方法和公布的统计数据被世界各国广泛认可。为了便于对国内外新能源发展状况进行对比研究,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在统计方法方面采用国际能源机构的标准。

参考文献:

1.iea.renewablesinformation2008[r].paris:internationalenergyagency,2008

2.赵玉文,王斯成,王文静等.中国光伏产业发展研究报告(2006-2007)[r].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项目办公室,2008

3.中国地质调查局.我国地热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现状[eb/ol].[2008-04-02]

4.wwea.windturbinesgeneratemorethan1%oftheglobalelectricity[r].bonn,germany:worldwindenergyassociation,2008

5.ren21.renewables2007globalstatusreport[r].paris:renewableenergypolicynetworkforthe21stcentury,2008

可再生能源现状篇4

[关键词]百度知道;资源发展;用户发展;激励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1672-0008(2012)02-0091-07

一、引言

网络信息资源开发是信息资源建设的一个主要内容。教育信息资源是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既是网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内容,又是丰富与提升网络中文教育信息资源的国家战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1》第十九章第五十九条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具有革命性影响”、“充分利用优质资源和先进技术”,第六十条明确指出“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随着泛在学习等学习概念的提出,人们对网络资源的数量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教育信息资源建设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用户对资源的需求。因此迫切需要寻找新的资源建设方式。web2.0使得互联网信息内容由专业人士生成转为由用户生成,网络用户利用信息资源的同时,也在补充、评价信息资源。利用web2.0可以充分发挥广大用户在资源建设中的作用,体现网络信息资源建设中的长尾效应。

百度知道是一个基于网络的知识问答平台,是在web2.0时代信息资源发展的一个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产品。百度知道将机器搜索和人力搜索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新的信息发展和利用方式,这种方式变革了传统网络信息资源的发展和利用模式。用户在信息资源发展的过程中获取激励,这种激励会促进用户群的发展,并进而促进网络信息资源的发展。用户和信息资源之间的交互关系如此复杂。基于还原论的研究无法明确体现二者之间的关系:仅仅依靠调查统计的方法,我们也无法获取足够的数据来归纳其发展的本质特征。在前期的研究中我们选取了一定的样本进行统计研究,分析了百度知道中信息发展的基本规律。在调查统计的基础上结合计算机仿真技术。可以方便地控制网络环境中的各种状态。是研究网络信息资源发展的一种有效方法。这种方法的应用,不仅有利于网络信息资源建设的研究,同时也是将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应用于教育领域的一种尝试。

二、百度知道与CaS

复杂适应系统(ComplexadaptiveSystem,CaS)理论由圣菲研究所的Holland在1994年提出。CaS理论认为,主体之间,主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不是简单、被动、单向的因果关系,而是主动的“适应”,甚至是互为因果的关系,“适应性造就复杂性”。CaS是由多个拥有认知图式的主体(agent)构成的,依靠不断输入能量得以维持的自组织网络,在混沌边缘的共生进化并不断重构和演化。CaS具有将秩序和混沌融入某种特殊平衡的能力。它的平衡点就是混沌的边缘。因此CaS作为一种开放的耗散结构。表现出不确定性、不可预测性、非线性等特点。CaS概念的提出,为系统科学研究开辟了新的领域,为解决多主体的复杂主体行为提供了新的研究范式。

CaS是一种开放的耗散结构,系统与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着能量和物质的交换,并将无规律的信息作为随机信息处理。在以往的研究中,大脑、免疫系统、蚂蚁群体、人类社会等都被视为CaS的范例。研究表明,传统的建模方法(诸如还原论方法、归纳推理方法等)已不能很好地刻画CaSp3;maS(multi-agentSystem。多主体系统,CaS的常用建模方法)具有主动性、层次性、动态性、可操作性等优点,成为研究cas的新有效手段。maS将宏观与微观两方面有机地联系起来:宏观方面,注重主体的层次性、多样性与聚合性,强调主体与周围环境及主体间的相互作用使系统不断演变或进化:微观方面则强调主体的主动性和适应性,主体通过与环境及其他主体的非线互作用“学习”或“积累经验”。目前已经有多种基于agent的maS仿真平台。如美国桑塔菲研究所的Swarm,SourceForge的Repast,Sandia国家实验室的aspen项目,Uriwilensky的netLogo等。

百度知道是一个基于搜索平台的知识问答产品,提问者在百度知道中提出问题后等待其他用户来回答问题,问题的回答者在回答问题之前会先查看已有的回答,如果没有其他人回答,或者确定自己的回答与原有的回答具有较大的差异时,就继续回答:如果自己的回答只是对别人回答的简单回复,就放弃回答问题。有学者将万维网类比为一个复杂适应系统,运用CaS理论研究社会性软件与web2.0,观察其中涌现机制及特征。百度知道是web2.0的一种具体应用形式,符合CaS的特征,可以利用maS方法进行研究。

三、netLogo建模方法

(一)基于netlogo的建模

netLoge源自StarLogo,是由Uriwilensky在1999年发起,由连接学习和计算机建模中心(CCL)负责持续开发,用来对自然和社会现象进行仿真的可编程建模环境。netLogo适合对随时间演化的CaS进行建模,建模人员能够向成百上千独立运行的“主体”(agent)发出指令,可以在所有主流平台如mac。windows。Linux上运行,这使得探究微观层面上的主体行为与宏观模式之间的联系成为可能。netLogo也是一个编程环境,学生、教师和课程开发人员都可以创建自己的系统;它也足够先进,在许多领域都可以作为一个强大的研究工具。在本研究中选用该软件作为模拟软件平台。

netLogo定义了三种角色:海龟(turtles)、瓦片(patches)和观察者(observers)。其中海龟是行为的主体:瓦片是主体的运行环境:观察者是主要命令的和协调者,运行状态的观察者。海龟与海龟之间的关系构成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海龟与瓦片的关系构成主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用户通过建立这些角色来构建CaS,模拟现实世界的各种复杂现象。除了海龟和瓦片的设计外,netLogo还设计了按钮(But,ton)、滑动条(Slider)、开关(Switch)、选择器(Chooser)、输入框(input)来控制系统的运行,提供监视器(monitor)、绘图(plot)、输出器(output)来显示和记录系统的运行状态。

(二)百度知道信息发展过程模型

结合百度知道中信息和用户发展演化的已有成果,本文利用netloge软件建立模拟系统,突出的核心思想是:用户数

量的增长促进了百度知道内容规模的增长,用户在百度知道中通过解决问题而获取激励,用户和资源之间存在着一种互相促进和互为制约的关系。netloge中程序运行窗口的黑色屏幕是由瓦片构成的各种主体海龟的活动场所,在系统中该屏幕由51×51个小方块组成。程序开始运行后,系统会随机产生n个主体,它们向随机方向移动,每一次移动1步,消耗一个能量:每回答一次问题就获得一定的能量激励:主体按各自的行为规则在屏幕上涂色,并根据环境的变化执行相应的动作。在系统中每产生一个新主体消耗的能量为50;每个问题被回答3次才能得到解决。黄色瓦片代表未回答的问题,蓝色瓦片代表已经有一人回答过的问题,绿色瓦片代表已经有二人回答过的问题,紫罗兰色瓦片代表已经有三人回答过的问题,即已经获得回答的问题。每模拟1步时,系统中的每一个主体都执行1次自己的操作,默认每个情景利用计算机模拟前2000步。为了减少需要处理的数据。规定每100步取样1次。主体的各种行为、行为规则和模拟意义如表1所示:

CaS强调主体的能动性和主体与环境的反复相互作用,强调系统的开放性和组织的不断演化重构,强调过程的不确定性、非线性和多样性,强调主体的不断适应和进化过程。本系统在实际调查的基础上体现了上述特点,既符合现实状态,又体现了CaS的特点。首先,封闭的系统必然趋向死亡,本系统会不断出现新的问题,不断有用户引入或退出系统,是一个开放系统:其次,系统主体的能动过程。主体与主体之间、主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促进了系统的演化;其三,在系统的运行过程中引入了随机因素,不仅用户的运行方向,还有系统新问题的产生等都是随机的,系统每一次运行的结果都会不同,但是都指向了类似的结果,既有多样性,又体现了系统的稳定性。从整体上看,该系统既体现了CaS的特点,又结合了现实调查,具有较好的科学性和实际价值。

四、模拟结果及分析

在百度知道中,信息资源是用户之间交互作用的产物。为了分析资源发展和用户数目的关系,设置默认起始用户数目n=50,最大用户数So=10000(足够大,可以看成是无限大)。每解决一个问题所获得的激励eg=10。每百个瓦片中新问题产生的比率re=3,每介绍一个新用户所需能量be=200。系统默认运行2000步,对在不同情景下用户和问题发展情况进行模拟分析。

(一)资源发展与用户激励的互动关系

1 不同激励值对用户和问题数量影响分析

用户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可以获得一定的激励,这种激励可以是用户在虚拟世界中的各种虚拟称号和虚拟货币,也可以是用户自我实现和自我满足的过程,甚至是在现实世界中的一种物质满足。在百度知道中用户获取激励的方式很多。但是在本文中我们不区别这些激励形式,将激励看成是主体需要的一种满足。为了分析不同激励值对资源和用户发展的影响,设每解决一个问题所获得的激励值eg分别取值5、10和20。得到未解决的问题和已解决的问题的变化情况比较如图1所示,用户发展过程的比较如图2所示。

从图1可以看到,不同激励值对问题的数量具有明显的影响。激励值eg=5的未解决问题曲线高于eg=10的未解决问题曲线,eg=10的未解决问题曲线高于eg=20的未解决问题曲线:激励值eg=5的已解决问题曲线低于eg=10的已解决问题曲线,eg=10的已解决问题曲线低于eg=20的已解决问题曲线。从图2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激励值对用户数量具有显著性的影响,激励值eg=20的用户数目曲线高于eg=10的用户数目曲线,eg=10的用户数目曲线高于eg=5的用户数目曲线。解决一个问题所获取的激励值越高,用户就具有更多的能量来引入新用户。因此激励值越高,用户数量增加就越快。系统的用户数量就越多。用户数目越大,问题获得解决的概率就越大,因此激励值越高,已解决的问题数目就越多;激励值越低,未解决的问题数目就越多。

2 不同问题再生率对用户和问题数量影响分析

作为一个开放的问答系统,系统会不断有新问题出现。系统中每次新出现的问题数量占整个系统中所有问题数量的比率就是问题再生率,也可以理解为系统中新问题出现的速率。设定问题再生率re为系统中平均每一百个问题中出现新问题的个数。为了分析问题再生率对资源发展和用户发展的影响,设置问题再生率re分别取值3、6和9,得到未解决问题和已解决问题的变化情况比较如图3所示,用户数量发展过程比较如图4所示。

从图3可以看到,不同问题再生率对问题的数量影响较小,虽然在统计学上re=3、re=6和re=9三种状态下已解决问题数目和未解决问题数目具有显著性差异,但是与问题总数相比,这种差异非常小,不同问题再生率的已解决问题数目和未解决问题数目曲线几乎重合。对于未解决问题数量曲线来说,再生率re=9的曲线略高于再生率re=6的曲线,再生率re=6的曲线略高于再生率re=3的曲线:对于已解决问题数量曲线来说,再生率re=3的曲线略高于再生率re=6的曲线,再生率re=6的曲线略高于再生率re=9的曲线。

从图4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问题再生率对用户数量具有显著性的影响,问题再生率越高,用户数量就越大:问题再生率越低,用户的数量就越小。从统计学角度来看,re=3、re=6与re=9的用户数量之间呈现出显著性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98、0.996和1.000,p

3 不同新增用户能量对用户和问题数量影响分析

从创新扩散理论来讲,用户在使用某种创新产品时如果获得了较高的愉悦体验(激励),他就更倾向于向别人介绍该产品。用户在系统运行的过程中如果能够获得更多的激励。积累更多的能量,那么经他引入的新用户数目就越多,在系统中这就表现为引入一个新用户需要消耗一定的能量,这个能量就是新增用户能量be。为了分析不同新增用户能量对资源发展和用户发展的影响。设置新增用户能量be分别取值200,400和600。因为系统运行2000步时不能达到稳定状态,因此设置系统运行6000步,得到未解决的问题和已解决的问题的变化情况比较如图5所示,用户发展过程的比较如图6所示。

从图5和图6可以看到,不同新增用户能量影响了系统涌现出现时间的早晚,低新增用户能量的已解决问题数和用

户数的涌现现象出现较快,高新增用户能量的已解决问题数和用户数的涌现现象出现较慢。但是当系统进入稳定状态后,高新增用户能量和低新增用户能量的系统模拟无论是系统用户数目,还是已解决问题数和未解决问题数在统计上并无显著性差异。同时通过对比图5和图6我们发现新增用户能量对用户数量涌现现象的影响大大超过了对问题个数涌现现象的影响,不同新增用户能量的问题数量发展比用户数量更快得到平衡。因此得出结论,新增用户能量只影响系统涌现的时间早晚,对系统最终运行状态无显著影响:新增用户能量对用户数量的影响要大于对问题数量的影响。

(二)资源发展与用户数量的关系

1 不同起始用户数对用户和问题数量影响分析

不同系统在开始运行时其起始用户数量是不相同的,为了分析起始用户数对资源发展和用户发展的影响,设置起始用户数目n分别取值4和50。得到未解决的问题和已解决的问题的变化情况比较,如图7所示,用户数量发展过程的比较,如图8所示。

从图7和图8可以看到,不同的起始用户数影响了系统涌现出现时间的早晚,高起始用户数的已解决问题数和用户数的涌现现象出现较快,低起始用户数的已解决问题数和用户数的涌现现象出现较慢。但是当系统进入稳定状态后,高起始用户数和低起始用户数的计算机模拟结果无论是用户数目,还是已解决问题数和未解决问题数并无差异。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起始用户数只影响系统涌现出现时间的早晚,对系统最终运行状态无显著影响。

2 潜在用户数量对用户和问题数量影响分析

在具有无限潜在用户资源的前提下,用户数量和问题数量会达到平衡状态。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受潜在用户资源限制,系统实际用户数可能达不到理想状态。为了分析在有限的潜在用户资源的前提下,不同用户群上限对问题数量的影响,设置用户人数上限su分别取值1000和500,问题再生率re分别取值3和6。得到未解决问题和已解决问题的变化情况比较如图9所示。

模拟结果表明,在有限用户数量的情况下,经过一定的时间后,用户数量将达到用户人数上限su,系统并很快进入稳定状态。从图9可以看到,对于未解决问题,su=500、re=6的曲线在最上面;su=500、re=3和su=l000、re=6的曲线不相上下;su=1000、re=3的曲线在最下面。对于已解决问题,su=500、re=6的曲线在最下面;SU=500、re=3和su=1000、re=6的曲线不相上下,SU----1000。re=3的曲线在最上面。即在同等条件下,最大用户数越大,已解决问题的数量就越大,未解决问题的数量就越小:最大用户数越小,已解决问题的数量就越小,未解决问题的数量就越大。从su=500、re=3和SH=1000、re=6两条曲线不相上下的情况我们可以推断,在最大用户数不同的情况下,问题再生率可以弥补用户数不同所造成的问题数量差异。在用户数量有限的基础上,用户能够解决问题的数目与用户数量成正比,单位时间内出现的新问题数目与问题再生率成正比。

3 不同激励水平用户的互动关系

在前面的研究中,我们假设每一个主体在每一次行动所消耗的能量和解决一次问题时所获得的激励都是相同的。但是在网络利用过程中,不同用户在解决问题中所获取的激励和每一次行动所消耗的能量可能不同。主体激励所获取的能量主要用于维持自己的行为,因此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解决一个问题所获得的激励和每一次行动所消耗的能量绝对值的大小,而在于所获得的激励与行动所消耗能量的比值。为了研究不同激励水平用户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的互动关系,在系统中设置两种用户:普通用户和低激励用户,不同类型用户只会引入相同类型的新用户。假定所有用户每移动一次所消耗的能量是1单位,普通用户解决一个问题所获得的激励值是恒定的10单位,低激励用户解决一个问题所获得的激励值是恒定的单位。那么不同用户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获得的激励转变为能量后,能够支持的行为次数就具有了差异性。分别设置用户人数上限su、普通用户和低激励用户获得激励值的比值x为:su=500,x=2:SU=1000,X=2;su=500,x=4;su=250,X=4。得到用户发展过程的比较如图10所示。

从图10可以看到。在SU=1000。X=2状态下。普通用户的人数基本处于满负荷状态,即总人数在1000人,而且非常稳定,但是低激励用户在经历一个小的涌现现象后慢慢下降最后到达0。在su=500。X=4的状态下。当系统处于稳定状态时,普通用户的人数也处于满负荷状态,即总人数在500人:低激励用户在经历一个小的涌现现象后慢慢下降,最后到达0。而在前面的模拟中我们发现在相同条件下,在系统达到稳定状态时,普通用户人数在1750上下浮动。可见低激励水平用户在竞争中处于完全不利的地位,低激励水平用户对资源具有更高的要求,只有在更加丰富资源的条件下,低激励才有可能生存下去。

在su=500,X=2的状态下,当系统处于稳定状态时,普通用户的人数基本处于满负荷状态,即总人数在500人,而且非常稳定:低激励用户在经历一个小的涌现现象后慢慢处于稳定状态,250人上下浮动。在su=250,X=4的状态下。当系统处于稳定状态时。普通用户的人数基本处于满负荷状态,即总人数在250人,而且非常稳定:低激励用户在经历一个小的涌现现象后慢慢处于稳定状态。50人上下浮动。这说明在具有充足资源的情况下,不同激励状态下的用户可以共同相处。在su=500。X=2状态下的低激励用户人数远远高于SU=250,X=4的状态下的低激励用户,这说明在相同的外部状态下,用户的激励水平比其他因素对其团队的壮大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

五、对结果的讨论

(一)激励对网络信息资源发展的影响

激励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我们认为,用户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会获得一定的激励,激励的形式可以是用户现实需要的满足:可以是用户自我成就感的满足,如在网络中实现理想状态下的自我:也可以是虚拟奖励。如在虚拟世界中所获得的称号、头衔、装备等。虽然不同用户在获取激励方面存在差异。但是激励是维持用户使用网络的重要因素。用户只有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获得足够激励,才有足够的热情参与到网络活动当中,并引入新用户:如果用户在网络活动中不能够获得足够的激励,就会慢慢退出该网络活动,在计算机模拟的过程中这就是用户的消逝(死亡)。在以百度知道为代表的网络平台中。用户获取激励主要与两个因素有关:回答问题的数量和每回答一个问题所获取的激励大小。用户回答问题数与用户数目和单位时间内再生问题多少密切相关。单位时间内再生问题的数量既与问题的再生率相关,也与问题空间大小密切相关。

因此,对于一个系统来说,在系统达到稳定状态之前,单位时间内主体所能获得的激励越多,主体数量增长的速度就越快,系统演化就越迅速。当系统处于稳定状态后,如果无潜

在用户数量限制,主体运动所消耗能量与主体所获取激励的总和处于平衡状态,这时系统的主体数目、未解决问题数目和已解决问题的数目都处于一种动态平衡之中。当其中某个要素发生改变后,系统将自动适应并逐渐达到新的平衡:如果系统受潜在用户群限制,当系统达到平衡状态后,用户数量不会改变,单位时间内新产生问题个数也保持稳定,系统每次解决的问题数与主体数目密切相关,主体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累大量的能量。

(二)用户群与网络信息资源发展的关系

在以百度知道为代表的web2.0服务中。信息资源发展是用户相互交互的结果。在系统达到稳定状态之前,起始用户数影响系统涌现的时间早晚:但是当系统达到平衡状态后,系统状态与起始用户数无关,起始用户数只影响系统的演化过程,不影响系统的最终状态。系统受潜在用户数量限制在现实世界中非常常见,当系统关注的是一个大众的内容时,其用户数目通常受系统所能容纳的主体数目限制,我们可以将其看成是无潜在用户数量限制的系统:如果系统关注的是一个非常专业的领域,由于关注该领域的主体非常有限,因此可发展的用户数量也受到限制,我们可以将其看成是有潜在用户数量限制的系统:系统所关注的领域越专业越狭窄,该系统的潜在用户数量限制越严重。所以可以发现,在一些系统中,因为用户数量限制的原因,专业问题的参与人数非常有限,就如在百度知道中,一些普适的内容更容易得到回答,而专业的问题由于参与人员的限制,得到回答的几率小很多。

在一个系统中会有许多用户,这些用户之间会存在各种各样的差异,特别是激励水平差异。在系统中激励水平差异主要体现在回答问题所获取的激励和从事网络活动所消耗能量的比值。从前面的仿真结果我们可以看到,在有限问题空间和激励资源的情况下,如果系统的潜在用户数量越小,那么该系统中低激励用户更有可能存活和发展下去:而如果该系统的潜在用户数量越大,那么该系统中低激励的用户更容易被高激励用户排挤而逐渐退出系统。因此,对于专业领域来说。由于其潜在用户群更小,低激励用户更容易在该系统中存活下去而不会被排挤出系统。在系统高度开放的情况下,高激励用户可能存在于大众化领域中也可能存在于专业化领域中,但是低激励用户只可能存在于高度专业化的领域当中。

(三)网络信息资源发展的系统动力学模型

在前面的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得到以百度知道为例的网络信息资源发展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如下图所示:

在上图中问题领域大小主要指系统中所涉及问题涵盖的范围大小,问题领域大小和问题再生率影响和控制了未解决问题的数目,未回答问题数和问题解决率决定了回答问题数目并最终影响已解决问题数,回答问题数和回答单个问题所获得的激励值决定了用户所获得的激励总量。用户所获得的激励值的大小和引入新用户所需的能量决定了新增用户量,而新增用户量受到最大用户量的限制。用户数、已解决问题数、激励总量和新增用户数形成一个复杂的闭合环,而且受未解决问题数、问题再生率、激励量、引入新用户能量等外因素的影响。

六、总结

百度知道作为web2.0中的一种,通过聚集网络中大量用户的智慧来不断丰富和完善资源,为帮助用户解决问题,发展和利用信息资源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百度知道是一个CaS,利用计算机仿真的方法对百度知道中信息资源的发展和用户数量增加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和模拟,发现初始用户数、新增用户能量影响了系统的演化过程但不影响系统的稳定状态,回答单个问题激励值、问题再生率和潜在用户数量影响了系统中用户数量、未解决问题和已解决问题的数量。在资源充足的条件下,低激励用户和高激励用户都可以得到生存和发展。但是低激励用户的发展受到限制:在资源不充分的条件下低激励用户容易被取代。用户参与到资源建设的过程后可以实现资源的自动进化与发展,因此掌握网络信息资源动态发展利用的基本规律,对于实现资源动态发展的最优化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用户参与到资源建设当中需要激励,不同用户所需要的激励也各不相同。只有充分的激励才能实现资源的快速发展,但是激励的产生又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如需要解决的问题的多少、解决每一个问题所能够获得的激励的大小等,不可能无限大。建立适合不同用户需求的用户激励体系。让不同的用户在参与资源建设中都能够获得其所需要的激励,提高系统中用户人数及用户积极性。保持系统持续稳定的发展,这对创建优质丰富的信息资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可再生能源现状篇5

近一段时期,随着国际石油紧缺状况的影响和我国能源资源约束的日益突出,能源资源情况不容乐观。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已摆上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重要位置。我国可再生能源分布广泛,无论是近期还是远期,因地制宜、就地就近地开发可再生能源,将是调整能源结构、保护环境、增强能源安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已为世界共识根据联合国的定义,可再生能源可分为传统的可再生能源和新的可再生能源。传统可再生能源主要包括大水电和用传统技术利用的生物能源;新的可再生能源主要指利用现代技术的小水电、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和固体废弃物等.提高能源效率和发展可再生能源已成为全球能源可持续发展的两个车轮。从战略上来说,世界最终将转入可再生能源的永续利用。因此,世界各国都将推动可再生能源发展,当做21世纪能源发展的基本选择。据统计,2001年全世界消费的可再生能源为19.3亿吨标准煤,约相当于全球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13.5%。其中,传统利用可再生能源约占80%,新的可再生能源利用约占20%。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总的发电量18.1%,低于煤电占能源比重38.7%和气电18.3%的水平,略高于核电17.1%。的水平。欧盟规定,可再生能源在一次能源中的比重要由1997年的6%提高到2010年的12%,2020年的20%,2050年将达到50%。风力发电2010年达到6000万千瓦,2020年达到1.5亿千瓦。美国提出,到2025年除水电外,可再生能源生产将为2000年的两倍,其中,生物质发电4500万千瓦,风电1000万千瓦,光伏发电300万千瓦,光热发电2000万千瓦。国际社会发展可再生能源主要出于以下考虑:1.能源安全和能源供应多元化;2.减少温室气体排放;3.减少化石燃料引起的城市环境污染;4.替代核能;5.创造就业机会和发展中小企业的动力;6.扩大技术和装备出口。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现状及问题1.现状2000年,我国消费了可再生能源2.56亿吨标准煤,占一次能源消费量的19.7%,其中,新的可再生能源利用为3720万吨标准煤,占可再生能源总量的14.5%,而小水电又占新的可再生能源利用总量的78%,可再生能源发电量83.1亿千瓦/时,占总发电量的6.17%。2.问题尽管我国可再生能源具有巨大的资源潜力,部分技术实现了商业化,产业也有一定的发展,但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无论在技术、规模、水平还是在发展速度上,仍存在较大的差距,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还面临许多问题和障碍,主要是:多数可再生能源技术发电成本过高和市场容量相对狭小。目前,除了小水电外,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成本远高于常规能源发电成本。例如,小水电发电成本约为煤电的1.2倍,生物质发电(沼气发电)为煤电的1.5倍,风力发电成本为煤电的1.7倍,光伏发电为煤电的11-18倍。显然,成本高,抑制了可再生能源市场;反之,市场狭小又会给可再生能源的成本降低造成障碍,形成恶性循环,使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发展陷入困境。我国为什么要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1.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化石能源不可再生,迟早要枯竭。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可循环使用,又无污染,必将取代化石能源成为能源供应的主体。2.调整能源结构的需要世界能源结构已由以煤为主的时代转变为以石油天然气为主的时代,油气和电力等清洁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中的比重达70%,而我国仍停留在以煤为主的时代,煤在一次能源中占60%以上。大量煤炭的直接燃烧引起了严重的环境污染。用清洁能源替代煤炭、调整能源结构是近期的重要任务。可再生能源对此可作出贡献。3.保护环境的需要可再生能源对防止空气污染、保护环境、实现自然生态平衡具有重要的作用,是与人类社会友好的能源。4.开发西部的需要西部地区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占全国资源总量的70%以上。其中,风力资源占85%以上,太阳能资源占90%左右,小水电资源占65%以上。发展可再生能源必将带动西部地区经济的

可再生能源现状篇6

“大自然是一个严密的系统,任何种类的生物都与其他生物以及整个生态系统有着密切的联系。破坏这种联系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都将导致一系列的破坏,甚至会使整个生态系统处于混乱状态1”。雷切尔·卡森早在二十世纪中叶发表的《寂静的春天》中,便试图唤起人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觉醒。同样的,欧洲哲人海德格尔也在黑森林中发出找不到家园的哀叹。然而,绝大多数人的观念,仍然对于环境问题忽视不理。当阿尔.戈尔在《难以忽视的真相》中谈论到全球变暖问题的严重性时,以几近无奈的语气自嘲道,“即使这样直白的数据,还是会有不少人认为,我在夸夸其谈,恐吓人们。而其中也不乏知识渊博的科学家们”。环境问题,确实已需人类关注。

一、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关系的总体分析

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的关系实质上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了比较直观地反映它们的关系,笔者建构一个简单的框架图,说明各系统之间的初始关系。

人口、资源、环境既相互依存、又相互矛盾、相互制约,成为一个大系统、一个整体,整个大系统又由人类子系统和自然子系统构成。丰富优化作用而这三者都与可持续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资源是可持续发展的起点和条件;人口是总体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境则是可持续发展的终点和目标。人口、资源、环境,只要有一方出现非良性现象,就会破坏发展的基础,从而造成环境恶化和混乱,成为一个恶性循环圈。因而,要可持续发展,需要彼此之间的协调配合,对每一方面都需进行调整优化。

二、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关系的个别具体分析

1、人口

人口与环境的关系,是当前世界共同关注的热门话题。当今许多科学家认为,全球人口对于环境的压力已经达到了自然界所能承载能力的极限。比如印度2011年普查人口所得数量已超过12亿,年增长率为17.6%,这相对于仅十来年前的5.6亿人口,已夸张惊人。有限的国土面积几乎已经在超负荷运作中,压力骤增。这样的危机背景下,人口对于发展的作用毋庸置疑是不容小视的。

因此,对于人口数量的调控,田雪原教授提出“全方位适度人口论”,笔者认为十分合理。他将其定义为:相对于一定历史条件下的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发展来说,人口数量是适当的,质量是稳步提高的,结构是比较合理的,即能够促进人口与其他发展因素协调发展的人口2。可以说,适宜的人口增长率和规模、优良的人口素质、合理的人口结构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备人口条件。

2、资源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一切有价值的物质,即为资源。资源可以分为自然资源与社会资源。自然资源可分为再生性资源、非再生性资源以及恒定性资源本文由收集整理三种。对于土地、森林等再生性资源,可以重复使用,通过人工修整、营造使之再生;但若再生的速度赶不上人口增长和经济增长的需要,便会产生资源短缺。亦即,我们索取资源的数量和速度要有一定的限度,即不能超过资源本身或其替代品的再生或更替速度。另外,对于非再生性资源,使用数量有限,用去的量失而不能复得。那么,做一个简单的加法,可再生资源的短缺加上非再生资源的不可再生,总体来说,地球上的自然资源是处于稀缺状态的,而可持续发展则是无可选择的必须建立在稀缺自然资源基础之上。(对于社会资源利用,取决于不同国家发展国情,此处在所不论。)

无论是自然资源还是社会资源,在当今社会,都处于稀缺状态。而同时,人的需求却有无限性。从而,形成了资源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尖锐矛盾。这里不得不提到田雪原教授提出的“加权效应”。联合国的一项统计表明,1960—1985年世界人口由30亿增加到48亿,增长60%;同期世界能源消耗增长130%,倍加于人口增长最主要的原因,便是人均能源消耗增长45%的“加权效应”所致。因此,不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资源终将难以为继。

3、环境

在《寂静的春天》开篇,卡森便描绘了一个美国小镇遭受ddt污染的可怕情景。她意图通过这个描写来竟是人们不断增强的环境危机。卡森认为,“与核战争灭绝人类的可能性一样,人类整个生存环境的污染也是我们这个时代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一百多年前,恩格斯也曾经发出忠告,“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环境无疑关乎着人类的生死存亡,而若是其恶化,后果不堪设想。

世界卫生组织于1997年进行的一项研究估计,环境因素占全球疾病总负担的23%,换言之,全球23%的疾病起因可以归咎于环境原因。“工业化20世纪的世纪病”哮喘病,每年可导致400万人死亡,并且是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3。无数事例证明着,环境的恶化,可以说是人类所无法承受的灾难。近些年的非典、急性肠炎、疯牛病、核辐射等等,无不与环境恶化相关联。

由此看来,环境影响着人类的健康生活,进而影响着人口的繁殖增长,并宏观的作用于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

三、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构想

1、控制人口数量,完善人口结构调整。

对于人口数量不断增长的控制措施主要采用优生优育的宏观举措,同时也能为人口质量奠定良好的自然和物质基础。对于我国这类的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人口数量膨胀、人口素质较低的情况,宜从教育现状出发,不断完善教育体制改革,并同时贯彻实施“计划生育”政策。而对于有些发达国家,人口较少、人均素质较高的情况,宜鼓励生育,同时控制外来人口数量,建立完善人口结构。

2、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并重。

对于资源的合理保护,首先要分析造成资源环境恶化的有关因素,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实现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开发的双向发展。对于不同类别的资源,采取不同措施应对。如恒定资源类,只需控制其使用不污染环境即可。而对于可再生性和非可再生性资源,尤其是非可再生性资源,应限制开发,最小限度使用,发挥最大利用效益。

3、结合不同国家国情,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可持续发展的状态,不论对于哪一个国家,都是其所追求的最终目标。笔者前已论述,当人口、资源、环境符合良心循环圈时,便可达到最佳发展状态。把人口、资源、环境、发展想协调而建成一个自组织系统,需要尽量减少彼此的摩擦和矛盾,降低由此带来的损失和代价。可建立相应评估体系等,研究诸如资源环境的最佳人口承载力问题、经济适度人口问题等,以谋求可持续发展。

结语

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之间可以说是一个系统的整体,内在的各种因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对于人口资源环境的开发需要控制人口数量,完善人口结构调整入手,实现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并重,从而推进发展,以达到可持续的状态。

注释:

1.雷切尔.卡森《寂静的春天》[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2.中国人口学会常务副会长田雪原《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宏观决策选择》,载《小城镇建设》,2001.6,第14页。

可再生能源现状篇7

关键词:风力发电技术现状问题

中图分类号:tm6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12-183-02

1前言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全球变暖问题也在不断的加剧,因此全球各国都开始重视低碳环保理念在各行各业中的贯彻。在此种情况下,人们也开始不断研究和推广其他更为环保的能源,其中风能作为一种技术成熟、清洁可靠的新能源,已经成为了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发电方式之一。风力发电较于其他发电方式有显著的降低环境污染、调整能源结构等各方面的优势,在全球各国都受到了很大的重视。不仅如此,随着风力发电在全球范围内应用推广程度的不断增大,风力发电所需要的成本也在逐步的降低。但是风力发电行业的核心技术和特殊技术等方面还有着一定的技术堡垒,从而给风力发电的应用与推广带来了一定的阻碍。下面结合风力发电技术的发展现状,对其关键问题进行综合的分析。

2风力发电技术的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风力发电技术也得到了深入的研发和推广。就我国风力发电技术的发展现状来看,其目前主要拥有四个方面的特点:

(1)风力发电企业的整体规模正在不断的增大,并且在整个发电行业中占有的比重也越来越大。

(2)风力发电技术中的单机容量也正在不断的增多。

(3)我国的风力发电行业正在不断的向着商业化和稳定化转变,特别是海风拥有高稳定性、低干扰性、风速较高等多方面的优良特点,在此方面表现的尤为明显。

(4)虽然说风力发电所需要投入的成本是非常高的,但是相对来说其在正常运营的时候,所需要的日常运营费用则非常少。

3风力发电技术的关键问题分析

3.1我国风力资源分布不均匀

根据我国风力资源的分布来看,能够广泛利用风能的区域主要集中在我国的东南沿海与西北部区域。因为风力资源分布问题,我国的风力发电企业在其分布区域的发展也比较成熟和密集,但是这些密集的风力发电企业也会带来风力发电产能过剩或者窝电等情况。因此,目前我国的风力发电企业应该注重电力的远距离运输等方面的问题,从而优化整个风力发电系统。

3.2风力发电的产业链不完善

随着风力发电行业的不断发展,风力发电机组等各个方面的建设也显得越来越重要。就目前我国风力发电的现状来看,其在机械零件方面能够很快的发展,但是在核心部件方面却发展不理想。此外,对于电气可编程控制和集电环等重要部件都要靠国外供给,并且目前的风机发电的机组还不能进行整机设计,同时在运输、维护、咨询、监测等多个方面还没有系统性的体系,大大阻碍了风力发电行业的广泛发展。

3.3风力发电机组的单机容量不够

就我国目前的风力发电现状来看,其机组的单机容量已经从原有的600Kw变成现在的1.5mw。虽然说在单机容量上有了很大的进步,但因为我国风力发电发展过快,一些理论知识体系和实践经验还远远不够,不能科学精细的进行载荷极限的计算工作。风力发电中单机容量的大型化不仅能够降低整个风力发电的投入成本,还能增强其单位面积的装机容量与发电效率,因此风力发电大型机组的发展与应用将是未来风力发电的必然方向。

3.4风力发电机组的安全性能不足

因为风力发电技术的研究和推广时间不足,所以其在某些方面还有一定的不足,因此也没有很高的安全性能,特别是在其并网和输送方面。目前风力发电机组事故发生的原因主要集中在其装机阶段对各个环节技术没有足够的重视或者自身管理方面存在著诸多问题等,给风力发电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因此相关的技术人员应该针对风力发电机组脱网等事故的发生原因,对整个系统进行必要的优化,从而弥补风力发电机组在安全性能方面的不足,进一步提升风力发电系统的稳定性。

4解决风力发电所存在问题的途径

4.1加快风电技术的研究与发展

在技术上对风力发电技术进行改革,提升发电的效率。在强风的地带,因为风能密度相对较大,所以可以采用功率调节的方式进行风力发电。这样可以保证弱风期也能够保证发电效率,而且能够对风电的设备进行管理,使风机不至于受损。

在风电功率调节的过程中,可以采用浆距的调节来调节,在调节中采用定桨距失速型风机,能够使整个发电过程功率得到控制,而且装置结构相对简单,成本较低。对于并不适宜于风力发电的地区,可以采用单独运行的单机发电,经过有效的储能后将电能进行利用。这种风机通常采用柔性桨叶的风力发电机,适宜于游牧民的使用。通过新技术的开发利用,能够在不同的环境内进行风力发电,这样增强风机的电机容量,使风能的利用效率最大化。

4.2能源政策支持

构建可再生能源发展政策。现在不可再生资源造成了环境问题,而且资源的缺乏会导致社会发展减缓。国家应该对可再生资源的利用进行立法规范,大力宣传可在能资源并且对可再生资源进行保障,使国内的风力发电能够有效的发展。只有得到国家能源政策的支持,风力发电才能够获得保障和进步。

4.3推动风电的产业化

风电发展属于较为新兴的科技,还没有达到产业化,在发展的过程中,只有实现风电产业化,才能够使风电发展进入新的时期。在风电的发展过程中,随着科技的发展,风电单机的容量不断变大,而且使单机能量的成本更低。

风电技术的商业化,能够降低风电单机的运行成本、提升风能的利用效率。通过产业化能够促进风机的技术的创新,美国的可再生能源开发了新兴叶片,能够对风能进行有效的捕获。而且采用结构动力学,对封禁进行改进设计,使风机的质量提升,成本降低,而且提升了整体的可靠性,降低了维修的费用。

5结语

随着低碳环保理念的进一步贯彻,人们对于各种新型清洁能源的应用也会越来越广泛。而风力发电技术作为低碳经济的重要部分,在未来的发展中必将有其新的意义和内涵。本文经过科学合理的探究,较为系统的阐述了风力发电技术的现状及关键问题,给广大风力发电技术人员带来了操作性较强的实践经验。因此作为一名优秀的技术人员,在当下更应该对风力发电技术的核心内容进行深入的掌握,积极借鉴其他区域关于风力发电技术应用的先进经验,给风力发电技术的应用与推广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杜刚,党晓强,刘华.新世纪风力发电技术中的若干问题分析[J].电气时代,2011(03):50-52.

[2]姚兴佳,王士荣,董丽萍.风力发电技术讲座(一)风力发电技术的发展与现状[J].可再生能源,2006(01):86-88.

[3]王宏华.风力发电技术系列讲座(3)风力发电控制技术的发展现状[J].机械制造与自动化,2010(03):192-195.

可再生能源现状篇8

【关键词】建筑垃圾;再处理;企业;困境;举措

0概述

建筑垃圾原生于建筑,主要是由于城市建设、房屋拆迁而遗留下来的混凝土、砖块等固体废弃物。世界上的任何生物都存在于生物链之中,人的食物来自植物和动物,而动植物是从自然环境中得到营养才生长而成的,如果这些动植物含有了来自环境污染的成分,人吃了就有危险,冥冥之中都有一个圈在循环着。房屋建设也一样,原是混凝土、砖块等堆砌而成,拆迁之后建筑垃圾,建筑垃圾可以循环再利用转变为城市建筑。

在北京、深圳、昆明、郑州、西安等地区的建筑垃圾循环利用企业跃跃欲试,纷纷投身于建筑垃圾循环处理项目中。这些处理之后的细骨料,可以重新再利用,是良好的筑路材料;也可以制成免烧实心砖代替传统红砖;制成可调节空气中湿度的透水砖和空心砌块和行道砖等。并且建筑垃圾的旧砂灰中分选出来的再生砂,不仅可替代天然砂回用于混凝土中,还可制成彩色釉砂,或者与废旧塑料一起制成道路上用的窨井盖、树池盖板等。旧砂灰中的一些成分还可以替代一部分水泥,与旧玻璃一起制成轻质保温隔音材料。如此,对建筑垃圾再处理,既减少堆积如山的建筑垃圾,又缓解环境压力,同时还减低建筑材料成本,更体现环保理念。那为什么我国现有的建筑垃圾再处理企业数量却不多?且再处理企业的进展也缓慢?

1建筑垃圾再处理企业现状分析

2建筑垃圾再处理企业进展缓慢的原因

综合建筑垃圾再生利用企业的生产和运行情况,可知现如今造成建筑垃圾再处理受阻存在以下几方面原因:(1)未有合法的建筑垃圾收集销纳权;(2)政府管理职责不明确;(3)企业选址难;(4)企业用地难;(5)项目、产品命名难;(6)再生垃圾原材收集难;(7)再处理技术不成熟;(8)再生处理设备落后;(9)再生产品利用认识不足;(10)相关法律不健全;(11)再生产品性能规范空白。

3采取的建议措施

3.1加强源头控制

源头控制即实现建筑垃圾的减量化。(1)源头控制:从工程设计、材料选用等源头上控制和减少现场建筑垃圾的产生;(2)保证质量:加强施工质量,提高建筑物的耐久性;减少不必要的返工、维修、加固甚至重建工作;(3)现场利用:尽可能在现场自产自销建筑垃圾;(4)发展建筑工业化:扩大使用标准化的预制构配件、全面推广应用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等;(5)采用先进工艺:倡导整体浇筑、整体脱模,以减少施工期间建筑垃圾的产生。

3.2协调政府管理机制

设置独立的建筑垃圾综合管理机构,通过建筑垃圾综合管理机构把发改委、建设部和环境卫生部等部门的力量统一起来,形成统一、协调的政府管理机制。体现“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和“产业化”。

3.3健全法律对策

我国在建筑垃圾再生方面的标准规范很不完善,没有一个行业或国家技术标准,对建筑垃圾资源化无法提供系统完善的技术支持。可以从颁布《建筑垃圾处理产业管理规定》、《建筑垃圾分类回收法》、《建筑垃圾经营许可证管理规定》等细则来弥补法规缺失的现状。

3.4采取经济对策

通过国家税收机制,对建筑垃圾堆放征收税费,减少建筑垃圾堆放,同时为建筑垃圾处理产业的发展募集资金。收费标准可由各物价局会同有关部门核定,收取的专项费用补贴到建筑垃圾处理企业和相关设备技术研发、产品推广,降低建筑垃圾的开发成本和及其建材的销售价格,使建筑垃圾处理产业逐步走上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

3.5加大宣传教育

社会大众,特别是开发商和施工方,对再生产品的认可程度直接影响着再生产品的需求量,而市场需求量又是决定处理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加大宣传力度,让社会大众消除对建筑垃圾处理产业和产品的偏见。比如发放宣传材料,普及建筑垃圾再生产品知识,利用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资源,加大对目前环境污染现状和资源紧缺现状的介绍,提高大众环境、资源危机意识,从侧面说明发展建筑垃圾处理产业的必要性,从而在全社会形成推动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4小结

建筑垃圾再利用是为了减轻环境压力,创造绿色家园的新型产业,因此是一项长期、复杂、系统的工作,涉及建筑施工、政府管理、材料规范、设备研究、市场推销等多个层面,若是只利用某一种建筑废弃物生产单一产品,其附加产值太低。因此,要高效再利用建筑垃圾,发展循环经济就必须要形成完整的建筑废弃物处理产业链。

【参考文献】

[1]吴翠翠,程炜.城市建筑垃圾处理的前景探讨[J].科技博览,2010(1).

可再生能源现状篇9

摘要: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科学的政府规划可以有效避免其运作的盲目和不当。然而,我国可再生能源政府规划,包括国家规划和区域规划,都存在诸多欠缺。在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政府规划的制订中,应运用系统论的方法进行多层面考量,充分考虑政府规划的“外部性”、国家规划的“整体性”与“全局性”、区域规划的“地域性”与“特色性”。

关键词:政府规划;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

可再生能源,是在自然界中可以不断再生并有规律地得到补充的能源,可以循环再生,不会因长期使用而减少,主要指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非化石能源,这些能源基本上直接或间接来自太阳能,是可连续再生和永续利用的能源形式。这类能源的推广有助于缓解能源供应压力和环境污染压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多个主体、多个环节,同时又依赖于环境的支撑,受环境的制约,其中任何一个环节或影响因素出现不协调,都会阻碍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顺利进行。按照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总体目标的要求以及其自身的发展规律,笔者拟从宏观上考量政府规划与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联系。

一、问题的提出

政府规划是对将来一定期限内实现某个特定目的或构想的确定,科学的政府规划可以为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提供明确的目标和途径,有效促进可再生能源的推广,避免因为发展目标不明确而带来的浪费。政府规划是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系统中的核心部分,它对系统内部与外部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一个可以避免机会主义的政府规划至少应该包括三个部分:首先,应该有非常明确的战略目标,而不是泛泛而谈的宏伟蓝图,应该包括细化的目标及其达成时间、具体的发展区域划分、具体的考察指标等等,由这些细化的目标构建一个整体的发展前景。其次,一个确保目标能够得以顺利实现的配套方案。为实现既定目标或构想,政府规划必须同时综合、系统地选择和提出一系列必要的配套制度和措施,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政府规划实质上是为未来的大规模活动制订的行动方案。再次,应变方案。政府规划对于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中可能出现的各种不确定因素应该有所预料,并对可能采取的政策调整做出合理估计。

实践证明,制订这样的政府规划并不容易,而科学的政府规划将会给可再生能源的推广和发展带来重大的积极影响。以英国为例,在1990~2003年可再生能源发展过程中,英国都没有逃脱机会主义的模式,直到2003年,明确的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和对不确定性的研究出现在政府的可再生能源发展白皮书中,英国的可再生能源推广才取得了重大进展,而这一进步也被英国评论界认为具有里程碑意义(注:Catherinemitchell,peterConnor,RenewableenergypolicyintheUK1990-2003,energypolicy(journal),2004。)。

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并非一件简单事宜,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必须先纳入系统的政府规划范畴,以避免盲目和不当。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政府规划,应是一个多层次的系统集合,大致可以划分为整体意义上的国家规划和作为其子系统的区域规划(注:事实上,区域规划下还存在次一层或多层的政府规划(如江苏省长三角区域),为论述的清晰,在此不论。)。我们一方面需要从整体和宏观上把握可再生能源的发展,统筹考虑国家的能源需求和大政方针,另一方面也需要同时考虑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系统下的区域子系统的发展特点,整体与局部相统筹,实现最优目标。

二、全国性规划:我国可再生能源国家规划的现状及检讨

从国际经验来看,在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一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制订了长期的发展目标。例如,欧盟提出到2020年风力发电将达到150吉瓦,风力发电装机占整个欧盟国家发电装机总量的15%以上。到2050年,再生能源要占整个能源比重的50%。更重要的是,各国纷纷通过可再生能源立法,把提出的目标变成强制性的指标。如,澳大利亚2001年4月通过了《可再生能源(电力)法》,提出了强制性可再生能源目标政策(mRet)。该法案规定,到2010年,全国增加9500Gw·h(2%)的可再生能源发电,可再生能源发电可以提供相当于整个悉尼市的用电量,整个可再生能源产业的产值在2010年要达到40亿澳元。总量目标的制定,对未来的市场容量和走向起到一个明确的指示作用,特别是通过立法明确表明了政府发展可再生能源的决心,投资者可以清晰地知道国家支持的重点所在,从而有利于引导投资方做出果断和正确决策[1]。

可见,对于可再生能源的国家规划而言,明确性和强制性是确保其成效的重点所在。而我国在这一方面尚存在不少问题。

“九五”规划期间,原电力部明确提出到2000年我国风电装机达到100万kw的规划目标,但这一“宏伟”目标并没有得到实现,主要原因在于没有强有力的立法保障和相关有效的配套政策。事实上,这也是我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发展缓慢和市场容量狭小的主要原因[1]。

2005年2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以下简称《可再生能源法》)在人大常委会获审议通过。该法明确提出了政府和社会在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方面的责任与义务,确立了一系列制度和措施,把发展可再生能源提升到了法律的高度。该法明确提出了总量目标制度,但是,在总量目标制度中并没有任何明确的目标。据查,2004年8月5日全国人大环资委发给各相关部门的草案征求意见稿,曾在最能体现该法明确性和可操作性的可再生能源配额制度和总量目标制度中明确提出2010年可再生能源利用量不低于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5%,2020年可再生能源利用量不低于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10%,然而,这些规定却在最终审议稿中被删除了。《可再生能源法》最终还是成为一部以综合性、原则性、指导性特征为主的法律,其所确定的发展总量目标制度虽然具备了政府规划的外形,却因为没有明确的目标规定而存在先天欠缺,立法的强制性在无形中被卸去了功用。

2007年6月7日,国务院审议并原则通过《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根据此规划,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的比例争取达到16%,水电总装机达到3×108kw,风电装机目标为3000万kw,生物质发电达到3000万kw,沼气年利用总量达到4.43×1010m3,太阳能发电装机180万kw,太阳能热水器总集热面积达到3×108m2,燃料乙醇的年生产能力达到1000万t,生物柴油的年生产能力达到200万t。并且将采取以下措施保障规划目标的实现:一是建立持续稳定的可再生能源市场,特别是对非水电可再生能源发电规定强制性市场份额目标;二是落实优惠电价和费用分摊政策,按照有利于可再生能源发展和经济合理的原则,制定可再生能源发电上网电价;三是加大财政投入和税收优惠力度,建立可再生能源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可再生能源技术研发、产业体系建设等;四是建立可再生能源产业服务体系,根据需要整合现有可再生能源技术资源,完善技术和产业服务体系,加快人才培养,设立综合性的可再生能源研究开发机构[2]。虽然在目标明确性上符合政府规划的要求,也配套了相关制度和措施,但终究欠缺了法律的强制力保障。

三、区域性规划:我国可再生能源区域规划的现状及检讨

可再生能源区域规划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以地方规划为主,还没有真正将目光投到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区域合作中。而且,我国关于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专门性的区域规划极少,基本上都是容身于地方政府规划中。

据查,我国目前以规范性文件形式确定的地方规划仅有:《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农村沼气等可再生能源的意见》(2006年10月30日)、《德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农村沼气等可再生能源的意见》(2007年2月2日)(注:此搜索结果来自法律图书馆新法规速递数据库)。2005年11月28日经湖南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的《湖南省农村可再生能源条例》与2007年2月12日经晋城市人民政府第十一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的《晋城市农村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促进办法》虽然效力层次较高,却未涉及规划。

总体来看,我国的可再生能源区域规划主要存在以下问题:①真正意义上的可再生能源区域规划很少,缺少更为宏观的规划视野,没有考虑到地方区域合作的优势;②缺乏专门性的可再生能源区域规划(包括地方规划),如此,便无法有针对性地对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进行合理规划,也无法给予具体的制度配套;③存在与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全国规划脱节的现象;④规划没有充分考虑到自身的区域或地方特色,脱离实际情况,缺乏操作的可行性;⑤规划缺乏切实有效的政策与制度保障,规划目标停留在口号阶段。

四、政府规划科学制订的保证:系统论的考量

鉴于我国可再生能源政府规划的现状,笔者认为应用系统论的思路对其进行考量。系统论的创立者贝塔朗菲强调,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不是各个部分的机械组合或简单相加,系统的整体功能是各要素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新质,其实质即是亚里士多德所说的“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而这句名言正可谓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国家发展规划与区域发展规划系统性整合的最佳指导。可再生能源政府规划的系统性整合包括以下两个层面:其一,国家发展规划与区域发展规范之间。国家发展规划系统是一个有着多个子系统组成的复杂大系统,它与区域发展规划子系统整体处于一种动态的关系之中。系统整体提纲挈领,对子系统的形成和发展都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子系统的某种改变也必然会影响到系统整体,这种影响力主要反映在规划配套制度的建立和实施以及规划目标的实现效果上。其二,区域发展规划之间。系统论认为,任何子系统的各个要素之间遵循组合规则,从而形成相应结构。同时,子系统与子系统之间也有着一定的联系方式,从而形成一定的系统结构。这一理论主要体现为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区域合作和互补。

1.充分考虑“外部性”

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不是一个独立的系统,任何系统都是在一定环境下产生、生存、运行和演化的,不存在脱离外部环境独立存在的系统。在制订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政府规划时,我们应充分考虑其“外部性”。笔者认为,环境和经济发展是其最为重要的“外部性”因素。第一,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与环境因素。我国的能源结构以煤为主,约占70%左右。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粉尘、So2、nox等地方和区域大气污染的70%~90%来自煤炭燃烧。酸雨面积已占全国的1/3,大气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已相当于GDp的2%~3%,每年超过1000亿元[3]。我国一些大中工业城市如沈阳、兰州、太原等消耗的能源仍以燃煤为主,冬季污染指数常常高达300以上。这样的能源结构现状使我国环境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随着人们对环境价值越来越多的认识和重视,因环境问题而导致的争议也越来越多。而与以煤、天然气、石油为代表的不可再生能源相比,可再生能源对环境的污染则要小得多。水电、风电、太阳能等几乎没有污染物的排放,生物质能的利用不会增加大气中的碳排放量,粉尘、So2、nox等地方和区域大气污染物的排放也很少,沼气不但可以解决农村的用能问题,还可以减少农药、化肥的污染,增加农民的收入,创造新的就业机会,保护农村生态环境。

第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与经济发展因素。不可再生能源是经过亿万年形成的、短期内无法恢复,如煤炭、石油、天然气、核燃料等,它们会随着大规模的开采利用,储量逐渐减少直到枯竭。因而,不可再生能源的一大特点就是其有限性。我国从不可再生资源总量看是一个资源大国,资源总储量居世界第三位,一些重要资源拥有量位居世界前列,但从人均资源占有量看,我国却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资源小国”,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2。长期以来,我国能源资源结构以煤为主,依据我国煤炭探明的可利用储量近2×105mt这一数据,专家预测,如果按照年产2.5×104mt原煤的速度推算大概还可以供应80年。而我国已探明的石油可采储量约为2.3×104mt,仅可供开采14年左右[4]。加之我国不可再生能源利用效率的低下以及节能观念与措施的落后所导致的能源过分消耗,无不加速了不可再生能源的枯竭。

与此相应,目前我国正面临新一轮经济增长,对能源的需求量急速增加,而产业结构调整、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城市化进程加速等因素都增加了我国对能源的依存度,能源供需不平衡的状况日渐突出。目前的能源供应已经满足不了能源需求,存在较大的缺口。以石油为例,目前我国石油的对外依存度已超过1/3,今后新增的石油需求量几乎要全部依靠进口。这种状况使我国越来越多地受到世界石油市场的不确定性和石油产区政局动荡的影响,直接关系到国家的能源安全。

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是解决这一困境的最佳思路之一。相比较不可再生资源的有限性,用之不竭的可再生能源越来越多地受到各国重视。我国幅员辽阔,可再生能源资源品种多,储量丰富,进行开发的潜力巨大。①太阳能。太阳能辐射量在3300mJ/(m2·a)到8400mJ/(m2·a)之间。其中2/3国土面积超过6000mJ/(m2·a)(200w/m2),年日照数大于2000小时,相当于每年2.4×108mt标准煤的储量。可以说只要技术可行、成本可接受,如此巨大的太阳能资源的开发利用量是没有上限的。②风能。我国陆地上离地面10米高度层上风能资源总储量约3.226×109kw,可开发利用的储量为2.53×108kw。近海可开发利用的储量有7.5×108kw,共计有1×109kw。③水能。我国拥有丰富的水能资源,其中技术可开发的小水电资源量为1.28×108kw,年生产电力4.5×1011kw时,占我国可开发的水电资源总量的29.7%,也居世界首位。④生物质能。目前农作物秸秆年产量有7×103mt,可用作能源的约占50%,为3.5×103mt,薪材合理年开采量为2.2×103mt,各种工农业有机废弃物通过技术转换成沼气的资源潜力有3.1×1010m3,而且,秸秆、薪材、各种废弃物资源都随着时间在不断增加。此外,通过我国大量低质土地种植能源作物以及对自然生长的多种能源植物通过改造育字,在未来也将有几亿吨甚至更多的生物质资源潜力。⑤其他。我国有几千公里的海岸线,有潮汐能、波浪能、温差能、盐差能等各种海洋能资源。据专家估计,可供开发利用量为5×107kw,其中在我国已能够开发利用的潮汐能为2.2×107kw。我国是以中低温为主的地热资源大国,其资源潜力占世界的7.9%。总盆地资源潜力在2×108mt标准煤,其中可供开发的高温发电和中低温热利用的资源量分别为600万kw和3.3×103mt标准煤[5]。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将有效解决我国能源的供需问题,有力支持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快速发展。

环境和经济这两个外部因素直接决定了我国开发利用不可再生能源的重要性。也正因为如此,在不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政府规划中,必须充分考虑不可再生能源对环境、经济的影响,如减排量。

2.国家规划“整体性”与“全局性”

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国家规划是区域规划的原则和方向,是对全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全面把握,“整体性”和“全局性”是其精髓所在。具体而言,体现在以下几个层次:

第一,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国家规划应立足能源战略的高度,考虑全球能源态势以及国内能源需求的增长情况。

第二,中长期规划与短期计划相结合。我国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起步较晚,且由于当前技术的局限,必须经历一定时间的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因而,既要有中长期目标,也要有短期的阶段性目标,而且,这种目标必须具备明确性,且相互配合和保持动态一致,为企业、科研院所等相关主体提供明确的行动导向。

第三,国家规划应充分考虑我国的地域特点。我国地域广阔,可再生资源分布不平衡,情况复杂。而与此同时,我国对能源的需求以及开发利用的能力也不平衡。因此,在制订国家规划时应从整体考虑,对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做出协调和互补考虑。

第四,国家规划应配套以强有力的政策与制度保障。简单而言,一个完整的国家规划应包括目标与达成目标的途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政策与制度保障即是典型的达成目标的途径。而且,这种政策与制度保障也是区域规划中次级政策与制度的基础和指导。

第五,国家规划应贯穿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中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产品开发和商业运作四个环节,全面考虑国家、各级政府主管部门、企业、科研院校和社会公众各自的定位和合作。

第六,国家规划应考虑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各种可再生能源的特点,全局考虑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

第七,国家规划的制订,应考虑与当前不可再生能源的竞争关系,充分突出且进一步扩大可再生能源的优势特点,更好地扮演替代能源的角色。

3.区域规划“地域性”与“特色性”

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区域规划是国家规划的延伸和具体化,制订符合区域特点且专门的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区域规划,有利于有针对性地推动可再生能源区域发展,进而促进国家规划目标的达成。区域规划必须与国家规划保持一致性,但同时,区域规划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应充分体现“地域性”与“特色性”。

不同的地区存在不同的环境要素,地区特征突出,差异性较大。以风能为例,我国风能资源丰富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北部、西北和东北的草原、戈壁滩以及东部、东南部的沿海地带和岛屿上。这些地区缺少煤炭及其他常规能源,并且冬春季节风速高,雨水少;夏季风速小,降雨多,风能和水能具有非常好的季节补偿。另外,在中国内陆地区,由于特殊的地理条件,有些地区具有丰富的风能资源,适合发展风电,比如江西省鄱阳湖地区以及湖北省通山地区。因此,区域规划在国家规划的指导下,应充分考虑本地区的实际状况,在制订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发展策略时应因地制宜,不能随大流,盲目跟进,否则事倍功半。对此,我国《可再生能源法》第18条也明确规定:国家鼓励和支持农村地区的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管理能源工作的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生态保护和卫生综合治理需要等实际情况,制订农村地区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因地制宜地推广应用沼气等生物质资源转化、户用太阳能、小型风能、小型水能等技术。

此外,对于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区域规划而言,“区域”是一个开放性的概念,可大可小,不必受到行政区划的限制,也不必是相邻的区域。区域规划在制订中综合考虑区域内的技术、资源、环境、空间等因素,对于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可以起到互补长短的共进作用,并有利于可再生能源的规模化发展。

参考文献:

[1]任东明.关于建立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总量目标制度若干问题的探讨[J].中国能源,2005(4):21-25.

[2]主持国务院常委会审议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eB/oL].[2007-06-07].

[3]王玉庆.中国能源消费与环境保护[R].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03.

可再生能源现状篇10

新能源是相对常规能源而言的,一般具有以下特征:尚未大规模作为能源开发利用,有的甚至还处于初期研发阶段;资源赋存条件和物化特征与常规能源有明显区别;开发利用技术复杂,成本较高;清洁环保,可实现二氧化碳等污染物零排放或低排放;资源量大、分布广泛,但大多具有能量密度低的缺点。根据技术发展水平和开发利用程度,不同历史时期以及不同国家和地区对新能源的界定也会有所区别。发达国家一般把煤、石油、天然气、核能以及大中型水电都作为常规能源,而把小水电归为新能源范围。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科技水平跟发达国家差距较大,能源开发利用水平和消费结构跟发达国家有着明显不同,对新能源的界定跟发达国家也存在着较大差异。小水电在我国的开发利用历史悠久,装机容量占全球小水电装机总容量的一半以上,归为新能源显然是不合适的。核能在我国的发展历史不长,在能源消费结构中所占比重很低,仅相当于全球平均水平的八分之一,比发达国家的水平更是低得多,核能在我国应该属于新能源的范围。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把新能源范围确定为: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氢能、天然气水合物、核能、核聚变能等共9个品种。生物质能在广义上分为传统生物质能和现代生物质能,传统生物质能属于非商品能源,是经济不发达国家尤其是非洲国家的主要能源,利用方式为柴草、秸秆等免费生物质的直接燃烧,用于烹饪和供热;现代生物质能包括生物质发电、沼气、生物燃料等,是生物质原料加工转换产品,新能源中的生物质能仅指现代生物质能。传统生物质能和大中小水电可称之为传统可再生能源,太阳能、风能、现代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则统称为新型可再生能源,是新能源的主要组成部分。

资源评价

跟常规能源相比,新能源最显著的优势就是资源量巨大(见表1)。太阳能是资源量最大的可再生能源,即使按最保守的可开发资源量占理论资源量1%计算,每年可供人类开发的太阳能也有1.3万亿toe,约相当于目前全球能源年需求量的100倍。风能的可开发资源量较低,但开发技术难度和成本也较低,全球陆上风电年可发电量约53亿kwh,相当于46亿toe。生物质能可开发资源量为48~119亿toe,不过由于存在粮食安全和环境问题,可开发资源量难以全部转化为能源。地热能的热源主要来自于长寿命放射性同位素的衰变,每年的再生量可达200亿toe以上。按照目前的技术进展情况,全球40~50a内可开发地热资源为1200亿toe,10~20a内可开发地热资源为120亿toe。海洋能资源量并不算丰富,按照全球技术可装机容量64亿kw、年利用2000小时计算,只有11亿toe。天然气水合物属于新型的化石能源,资源量相当于传统化石能源资源量的2倍,达20万亿toe。全球铀矿资源量为992.7万t,如果用于热中子反应堆,所释放的能量约相当于1400亿toe,而如果用于快中子反应堆,所释放的能量可提高60~70倍。核聚变所消耗的燃料是氘,海水中的氘有40万亿t,理论上可释放出的能量为3万亿亿toe,按目前能源消费量计算,可供人类使用200亿年以上。氢能的制备以水为原料,燃烧后又产生水,可无限循环利用,既是二次能源也可在广义上称之为可再生能源。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能源资源完全不存在短缺或枯竭问题,人类需要克服的最大障碍是开发利用的技术和成本问题。随着技术的进步和能源价格的上涨,目前不可开发的新能源资源有可能变为可开发资源,因此,对新能源来说,理论资源量是相对不变的,而可开发资源量却可能会大幅度增加。

开发利用现状

不同种类的新能源在资源分布、技术难度、使用成本等多方面存在相当大的差异,因而新能源的开发利用程度各不相同。在新型可再生能源中,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和地热能发展势头良好,已经进入或接近产业化阶段,尤其是太阳能热水器、风电以及生物燃料,已经形成较大的商业规模,成本也降至可接受水平。核能技术已经成熟,核电在国外已过发展高峰期,在我国则刚刚兴起。核聚变、氢能、天然气水合物、海洋能仍处于研究和发展之中,距离商业化还有较大距离。

截止到2009年2月,全球核电装机已达3.72亿kw,年发电量2.6万亿kwh,在全球一次能源结构中的比重约为6%左右。相比而言,新型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程度还很低,以2006年为例,其在全球一次能源供应量中的比重仅为1%左右,占全部可再生能源的比例也仅为8%左右。2007年,全球新型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量为1.65亿kw,相当于全球电力装机总容量的3.7%(见表2)。德国、美国、西班牙、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可再生能源产业化水平已达到较高程度,其市场规模和装备制造水平跟其他国家相比具有明显优势。我国也是世界重要的可再生能源大国,太阳能热水器产量和保有量、光伏电池产量、地热直接利用量以及沼气产量都位居世界第一。不过,我国对新型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多集中在技术含量较低的供暖和制热领域,在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水平和利用规模方面跟国外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我国新型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仅为905万kw,占全球5.5%,远低于我国电力装机总容量占全球16%的比重。

我国发展新能源的政策建议

我国是世界第一大碳排放国、第二大能源消费国、第三大石油进口国,发展新能源具有优化能源结构、保障能源安全、增加能源供应、减轻环境污染等多重意义,同时也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我国政府把发展新能源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而加以重视,陆续出台了多部法律法规和配套措施。

从近几年的总体发展情况来看,我国新能源发展势头良好,增速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不过由于种种原因,新能源发展过程中的许多障碍和瓶颈仍未消除,主要表现在:资源评价工作不充分,技术总体水平较低,成本跟常规能源相比不具备竞争力,产业投资不足,融资渠道不畅,市场规模偏小,公众消费意愿不强,政策法规体系不够完善。结合国内外新能源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借鉴全球各国新能源发展经验,针对目前我国新能源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特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正确选择新能源发展方向

根据资源状况和技术发展水平,确立以太阳能为核心、核能和风能为重点的发展方向。太阳能是资源潜力最大的可再生能源,化石能源、风能、生物质能及某些海洋能都间接或直接来自于太阳能,地球每年接收的太阳辐射能量相当于当前世界一次能源供应量的1万倍。我国的太阳能热利用已经走在世界最前列,太阳能光伏电池的产量也已经跃居世界第一,不过在太阳能光伏发电方面却与光伏电池生产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符。我国应进一步扩大在太阳能热利用方面的优势,同时把发展并网光伏和屋顶光伏作为长期发展重点。风能是利用成本最低的新型可再生能源,风电成本可以在几年内降低到常规发电的水平,目前已经初步具备市场化运作的条件。我国风力资源较丰富的区域为西部地区及东部沿海,属于电网难以到达或电力供应紧张的地区,发展风电应是近期和中期的努力方向。核燃料的能量密度远高于常规能源,核电站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大量建造,迅速弥补电力装机缺口,最近国家发改委已经把核电规划容量提高了一倍多。

(二)加大新能源技术研发力度

我国从事新能源技术研究的机构分布在上百个高校和科研机构,数量虽多,但由于力量分散,具有世界水平的研究成果并不多。建议整合具有一定实力的新能源研究机构,成立中央级新能源科学研究院。抓住当前因金融危机而引发全球裁员潮的有利时机,积极创造条件吸引国外高端研究人才。以新能源重大基础科学和技术的研究为重点,加强科研攻关,尽快改变我国新能源科学技术落后的面貌。密切与国外的技术合作与交流,充分利用CDm机制,注重先进技术的引进并进行消化吸收与再创新,努力实现技术水平的跨跃式发展。

可再生能源大多具有能量密度低、资源分布不均衡等缺点,对其进行低成本、高效率利用是新能源开发的首要问题。显然,可再生能源开发技术的复杂程度要比常规能源高得多,涉及资源评价、材料和设备制造、工程设计、配发和管理等多个领域,必须进行跨学科联合攻关,这对我国目前相对封闭的科研体制提出了挑战。国家需要在搞活科研创新机制、打造科研合作平台、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等方面做更多的努力,营造良好的科研环境。

(三)有序推进新能源产业化和市场化进程

只有实现新能源的大规模产业化和市场化,才有可能使新能源的利用成本降至具有竞争力的水平,为新能源普及打下基础。在新能源开发成本较高、使用不便的情况下,推进新能源产业化和市场化必须由政府作为推手。促进产业化和市场化的措施涉及电价、配额、示范工程、技术转化、税费减免、财政补贴、投资融资等,要对各种新能源的不同特点进行充分分析,分门别类地制定合适的激励政策。为保证政策的长期有效要建立完善的督促检查机制,对违规行为进行惩处,以维护国家政策措施的严肃性。

国家应及时更新新能源产业的投资指导目录,引导、鼓励企业和个人对新能源的投资。同时,也要对新能源投资行为进行规范,避免一哄而上,造成局部重复投资或投资过热。防止企业借投资新能源套取财政补贴、减免税费或增加火电投资配额等不良行为。约束高污染新能源行业的投资行为,尤其是多晶硅副产品四氯化硅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值得关注。

(四)及早实施“走出去”战略

我国是铀矿资源贫乏的国家,资源量远不能满足未来核电发展的需要,铀矿供应必须依赖国际市场。有关资料统计世界上铀矿资源丰富的国家有澳大利亚、美国、哈萨克斯坦、加拿大、俄罗斯等,这5个国家的资源量合计占全球的比重为三分之二。其中,澳大利亚和哈萨克斯坦都是无核电国家,所生产的铀矿主要用于出口。我国与哈萨克斯坦等国家关系良好,可作为实施铀矿“走出去”战略的重要目的国。合作重点应该放在最上游的勘探、开采领域,争取获得尽可能多的探矿权和采矿权,为我国核电站提供稳定、长期的核燃料来源。

目前全球对天然气水合物的地质工作程度还非常低,这为我国获取海外天然气水合物资源提供了绝好的机会。在油气资源领域,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已经把全球的优质资源瓜分完毕,而在天然气水合物领域,我国还存在较多获取海外资源的机会。太平洋边缘海域陆坡、陆隆区及陆地冻土带的天然气水合物资源丰富,这一地带所涉及的国家主要是俄罗斯、美国、加拿大,应努力争取获得跟上述三国合作开发的机会。拉丁美洲国家沿海的天然气水合物资源也比较丰富,要充分利用这些国家技术力量薄弱、研究程度低的现状,加强与这些国家合作,以期能够在未来取得这些国家的天然气水合物份额。

东南亚处于热带地区,自然植被以热带雨林和热带季雨林为主,特别适合油料作物的生长,是发展生物柴油产业的理想区域。东南亚国家是我国的近邻,可为我国的生物柴油产业提供丰富而廉价的原料。我国可采取以技术、市场换资源的合作方式,在当地设立林油一体化生产基地,产品以供应我国国内为主。

(五)调整、完善新能源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

我国已经出台的新能源发展规划有《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2005-2020年)》等,部分行业部门和地方地府也针对实际情况制定了各自的发展规划。部级的规划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发展目标定得偏低,如风能到2010年的发展目标为1000万kw,到2020年的发展目标为3000万kw,而事实上,1000万kw的目标已经于2008年实现,3000万kw的目标也可能提前于2012年左右实现;二是缺乏设备制造产业和资源评价方面的目标。

国家有关部门应密切跟踪国外新能源现状,充分考虑新能源资源量、技术发展水平、环境减排目标、常规能源现状等因素,对我国新能源发展规划作出适当调整和完善,为新能源产业发展提供指导。我国有关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规定和政策措施并不比国外少,但这其中有许多已经不再符合我国的实际,应立即对不合时宜或相互矛盾的规定和措施进行清理,制定出切实可行、可操作性高的配套法规和实施细则。

(六)建立符合国际标准的新能源统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