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的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33:36

生命教育的方法篇1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途径;方法

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5194(2012)04—0121—04

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是指针对当代大学生这一特殊的生命群体,根据当代大学生个体生命特点和特定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有目的、有计划进行的,旨在引导当代大学生正确认识生命,培养当代大学生尊重生命、珍惜生命、善待生命、热爱生活的态度,树立积极、健康、正确的生命价值观的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社会、家庭的共同努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肩负着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任务,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不断探索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新途径与新方法。

一、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的途径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时期,加强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需要以改革和创新的精神探索适合生命教育规律的新途径。

1.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引领,保证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正确方向

2006年3月4日,同志在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的委员时指出,在我们社会主义社会里,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从整体上精辟概括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导价值观,旗帜鲜明地指出了在社会主义社会里,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因而必须表彰和赞扬什么,鞭笞和惩戒什么;应当坚持什么、反对什么,提倡什么、抵制什么,因而必须表扬和倡导什么,批评和警戒什么,从而明确了当代中国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是引领社会风尚的光辉旗帜。“八荣八耻”深刻地体现了通过善恶对照和对恶德的否定而肯定美德的辩证法,显示出其扬善祛恶的大气势。这在现实生活中就是不断地表扬先进模范人物,规劝不道德的行为,批评不良的行为,打击邪恶腐败行为;激发人们自觉地做出善恶、荣耻选择,从而扬善祛恶,趋荣拒耻,改善社会风尚,推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在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中,我们应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引领,教育当代大学生要以尊重生命、珍惜生命为荣,以漠视生命、游戏生命为耻。我们只有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引领,才能保障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健康发展,才能保证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正确方向。

2.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渠道,增强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系统性

2005年,教育部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了整体改革,将过去的7门课程进行了体系和内容上的整合,形成了现在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四门课程。我们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在其中突出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内容,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

一是要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目标设计,努力实现理论逻辑向生命、生活逻辑的转化。理论逻辑向生命、生活逻辑的转化,对于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具有重要的意义。按此思路我们借鉴生命教育的思维,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设计,即在生命成长节奏中实施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在生命个体成长需求与社会发展的契合点上实现教育教学目标。具体设计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大学生生命成长问题为主线,在理解、体悟生命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道德观和法制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从生命的历史演进过程中探求和理解个体尊严、人民解放、国家独立、民族复兴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通过揭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辩证关系,提升对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规律的理性认识;《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通过对生命价值、社会责任、历史使命的分析和教育,理解实行改革开放的必然性、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性。这样的课堂教学目标设计是为了引导大学生从关注生命个体的生存状态、追求改变个体的生存状态过程中认识到个体命运对社会发展、国家和民族命运的依赖,从而激发他们内心对思想政治理论学习的需求。

二是要整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丰富和彰显其人文内涵。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别于大学里的专业课,它更应该摒弃工具性教育,坚持在精神上塑造人、培养人、发展入和完善人的价值诉求。在教学内容上应该以人的本质为逻辑起点,包括从关心人的基本需求到引导人的终极追求,从个体生命价值实现的现实道路到阶级、国家、民族共同体命运、社会发展目标认同的引导等。我们试图以生命教育的思路来整合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以增强课程的吸引力。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中,用生命教育的思路贯穿课程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及爱国主义教育,形成三个教学层次:(1)在不同层次的生命关系中,认识和感悟生命存在的本质、目的和价值,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2)体验和认识社会、职业与家庭领域中的道德关系与道德生活,培养正确的道德观与实践能力。(3)在生活中的法律问题中认识法律关系,掌握法律规则,做具有法律意识和信念的合格公民。“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可以这样设置:(1)在历史选择中认识个体生命与阶级、民族共同体命运之间的关系。(2)在体验历史人物生命观的追求和实践过程中来帮助大学生了解国史、国情。“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可以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解为以下基本认识:(1)“有生命的个人存在”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2)从“现实的人”出发,揭示人的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物质基础。(3)从人性的畸形发展对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分析批判,论证社会主义制度的合理性。(4)从人类发展所追寻的最终目标中提出崇高的社会理想——共产主义以及实现共产主义的必然性和历史进程。“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可以将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学习引导到:(1)把个人的生命热情、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建设、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去。(2)通过对生命的珍爱,懂得重视民主、自由、人权的意义。(3)通过加强自身修养,提升精神境界,使大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4)理解个体生命只有在融洽、和谐的群体生命中才会充分彰显其价值,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3.以校园文化为载体,营造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氛围

生命是鲜活的,生命教育也应该是生动、多彩的,因此,当代大学生的生命教育不应局限于教室里和课堂上,还应该体现在多姿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之中。高校可以充分利用校园文化的载体作用,开展健康有益的校园文化活动,扩展当代大学生的求知领域,丰富当代大学生的文化生活,满足当代大学生的兴趣爱好,陶冶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情操,使校园生活丰富多彩、健康向上、充满乐趣。特别是心理健康文化活动,更是向当代大学生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倡导珍爱生命理念的最好途径。很多高校都已经把心理文化活动作为常规性活动来开展。比如:北京市教育工委每年的4月至5月,都要举办“北京高校大学生心理文化月”活动,通过开展“心理健康专家讲座团进高校”活动,在各高校举办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心理健康知识竞赛,开展以“感悟生命、快乐生活”为主题的征文比赛、演讲比赛、心理剧创作大赛,组织心理电影赏析、心理测试等活动,激发当代大学生的参与热情,为当代大学生搭建探索自我、发展智慧、展示才华、激发潜能的广阔舞台。通过丰富多彩的心理文化活动,使当代大学生获得成长的快乐,感受成功的喜悦,感悟人生的美好。高校只有以校园文化为载体,营造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育人环境,才能促进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良好氛围的形成。

4.以社会实践为舞台,构筑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平台

高校应坚持以社会实践为舞台,构筑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平台,把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置于整个社会之中。社会实践不仅是当代大学生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巩固知识、增长才干、发展智能的重要途径,而且也是当代大学生体现自身价值,形成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手段。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如组织大学生到养老院、社会福利院、临终关怀医院、打工子弟学校以及到贫困地区、地震灾区等地投身志愿者活动,为他人提供帮助,向社会奉献爱心,不仅能够使大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回馈社会、服务群众,更重要的是可以使大学生从中发现自身的价值,获取自尊感、成就感和生命的价值感,激发其对生活的积极情感和对社会的崇高责任,形成积极、自信、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又如,开展公益性质的活动,让大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下,互相帮助,伸出友爱之手,加强生命的责任心,感受生命、体验生命和领悟生命的价值;开展野外生存训练,让大学生在艰苦的野外环境下,体验生活的艰难,学会野外生存技能,珍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感悟生命的伟大;让大学生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在走访调查后,了解事实情况,培养大学生的关爱之心和责任,在责任背后认清生命的真正含义。通过这些实践活动,让大学生思考自我与他人的生命价值,从实践中领悟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使大学生学会坚强地面对生活,热爱生命。因此,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不仅要注重对理论知识的学习,还要重视大学生生命活动的实践拓展,让学习到的理论联系实践,鼓励大学生主动参与生命体验的活动实践,让大学生在实际的动手中理解生命并感受生命。

二、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方法

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方法主要有对话交流法、情境教育法、情感体验法等。

1.对话交流法

对话交流法是一种教育双方双向互动交流的方法,它“凸显个体的价值和尊严,实现教学双方心灵的沟通与交流,并在此基础上达成理解,实现‘视界融合’,促进双方的共同成长,创造出更广阔的生活空间和意义世界,在客体、自身与他人的关系之中形成三种对话实践的领域。”我们运用对话交流法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尊重差异,尊重生命。对话的关键是:(1)尊重彼此的观点,(2)尊重彼此的传统习俗或“经历”,(3)言论、信仰和行动的自由,(4)共同决定对话的形式,(5)关心具体的生活经验,(6)通过具体行动(实践)验证。每个大学生是具有鲜明个性的个体,因而同他们进行对话时,要注意和尊重个体的差异性,并学会尊重生命。我们要在尊重大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引导大学生认识自我的生命价值,学会珍惜生命,从而发现生命、感悟生命。

第二,明确对话交流法的两种表现方式:显性对话交流和隐性对话交流。前者是指通过质疑、讨论、辩论、争论,让教育对象辨明是非,将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内化为思想品德,并最终外化为自己的行为。后者没有采取明显的对话方式,只是双方的沉思、认同、赞许、反对等一系列感情的自然流露,是双方在比较默契的情境下进行的一种教育方式。在不同的情形下这两种方法可以结合起来使用,让大学生主动进行交流,在以语言为媒介的思想、心灵的交流中,充分地领悟生命的真谛。

第三,营造平等交流的对话环境。人们进行交流时,如果是在一种平等、民主、自由的环境下,其效果是普通环境的几倍,因而对话交流的环境是很重要的。在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对话交流时,也要注重有利于顺利对话的氛围营造。如借助大学生喜爱的、有助于对话的媒介为交流工具,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

2.情境教育法

所谓情境,即情况、环境,是由外界、事件和人物关系等因素构成的某种具体情景和境地。所谓情境教育法,是指教育者针对教育的焦点问题,精心创设特定的教育情境,对教育对象进行特别教育,从而达到教育实效的一种教育方法。

第一,运用具体多样的生活实践来创设生命教育情境。生活是生命的存在方式,生活最能体现生命的情境,因而创设情境要源于生活、贴近生活,从生活的各方面来引导学生的生命情怀,通过一系列生活实例来生动地开展生命教育。如聆听感悟生命的歌曲、观看歌颂生命的电影、欣赏生命绽放的歌舞剧等。我们还可以组织大学生去养老院同生命的智者对话,到医院感受人的生老病死,在这些真实的生活情境中,使他们领悟生命的奥妙和意义。

第二,在情境中注意思考。在成功创设情境后,就应该积极引导大学生进入情境。由于个体的差异,在情境中会产生不一样的感受和行为,这就需要把大家的感受收集起来,进行分析和思考,得到一个令大家都满意的结论。比如,开展生命座谈会时,在具体的生命教育案例面前,我们首先让大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和思考,然后,再让他们一一发表自己对这些案例的想法和观点,深入探讨生命的意义,从而使大学生感悟生命的真谛和人生的价值。

第三,在情境的创建过程中,要注意适当的调整。在进行情境创建的过程中,要随时注意情境的变化,并作出适当的调整。影响情境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大学生,因而我们要根据大学生在情境中的情感变化而创建新的情境,使大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去亲身体会生命的意义。

3.情感体验法

所谓情感体验法,是指体验教育和情感教育的有机融合,让大学生在情感中体验,在体验中实现情感的升华的方法。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要注重情感体验法的运用,让大学生去感受、体验各种情感,并从这些体验中获得启示,从而深刻感悟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第一,挫折体验。当代大学生处于人生成长的特殊时期,一直都是在父母、亲戚和老师的呵护下成长的,就像温室的花朵抵挡不住狂风暴雨,因而他们需要通过挫折体验,提高抗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进人大学后,父母不在身边,在比自己更优秀的同学面前,一些大学生容易产生一种挫败感。因而我们要注重提高大学生对挫折的承受能力,经常关注大学生在挫折体验中的情绪、心理的变化,把握住挫折体验的承受度,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引导。

生命教育的方法篇2

在高度文明发展的今天,“生命教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音乐课堂是学生艺术成长的摇篮,音乐所特有的情感内涵与人的精神生活是密不可分的,所以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更应该注重每个学生生命个体的存在和对每个个体的滋养与呵护,让音乐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激情与活力。如何使音乐课成为直面生命、焕发活动、充满灵动的载体,我将从以下几点来谈我在实践中的思考:

一、享受生命、快乐人生

无论是成人还是孩子,“快乐”永远是我们追逐的话题。在音乐课堂中,我们就要巧妙地设计环节,融游戏于课堂中。有人形象地比喻说:“节奏是音乐的骨骼,旋律是音乐的灵魂。”也有人说:“如果旋律是人类生命的血液,节奏则是心脏的跳动或是脉搏,它推动着血液的运转。”德国当代著名的作曲家、儿童音乐教育家卡尔?奥尔夫建立的儿童音乐教育体系中也提出了“节奏第一”的理念。可见,节奏是音乐的生命,是生命力的源泉,节奏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之重要。而传统音乐教学中的节奏练习是非常枯燥的、单一的。所以,我们应该在音乐课堂中借鉴一些国内外先进的教学方法,注入一些奥尔夫音乐元素、柯达伊教学法,使我们的音乐课堂更鲜活,更具趣味性。

(一)语言节奏练习

根据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自控能力差和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通过说儿歌,掌握一定的节奏型的练习。如,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

喵喵喵|猫来了|叽里咕噜滚下|来--||

(二)合奏练习

在小学音乐教学具体操作中,遵循一条原则: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顺势而行,将难点合奏练习进行简单化。

1.教师可以采用一些简单的问答活动,将学生分成两组进行简单的基础练习。例如,《哈巴狗》一课:

a组一只哈巴狗B组马上接汪;

a组站在大门口B组马上接汪;

a组尾巴摇一摇B组马上接汪;

a组想吃肉骨头B组马上接汪。

2.有了一定的基础后,就可以带学生进行一些两声部到三声部的卡农训练。例如,童谣《小老鼠》

a组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喵喵喵,猫来了,叽里咕噜叽里咕噜叽里咕噜滚下来。

B组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喵喵喵,猫来了,叽里咕噜叽里咕噜滚下来。

(当a组说到“上灯台”的时候,B组开始说“小老鼠”)

3.两个声部的合奏练习。为了让学生对此项练习更感兴趣,教师应尽量选择贴近生活的词语。

a组我是好学生;

B组好好学习,好好学习。

先是说节奏,然后再把它换成音符来打节奏。

4.利用不同颜色的节奏卡进行声势练习。把节奏卡分成三种颜色,黑色的代表拍手,红色的代表拍腿,绿色的代表跺脚,同时出示三种节奏卡,把学生分成三组同时打出节奏。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组别、根据对应的颜色敲打身体不同的部位,来合奏出美妙的节奏。

二、体验生命、感悟人生

(一)充分利用多媒体营造美好的音乐情境氛围

在音乐教学中,可以充分发挥电子白板、幻灯机、投影仪等电化教学设备,创设情境氛围,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比如,在欣赏勃拉姆斯的《摇篮曲》时,就可以制作课件利用电子白板播放:动感的夜空美景作为背景,一轮明月挂在树梢,地面上点缀花朵、小草,熟睡的小花猫,为学生营造一个宁静、祥和的夜晚。在这样一个充满爱意的背景下播放勃拉姆斯的《摇篮曲》,让学生认真倾听,充分想象音乐所饱含的内容和情感,使学生对歌曲的节奏、旋律和情绪都得到充分的感受。紧接着,画面中出现一位母亲抚爱宝宝、在摇篮边充满爱意的哄小宝宝睡觉的场景,让学生伴随着优美安静的音乐,去感受这浓浓的爱意。此时,教师再通过让学生回忆,“小的时候,妈妈是怎样哄你睡觉的?平时妈妈都为你做了些什么?”从而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产生爱妈妈的情感,使学生体验到享受浓浓母爱的愉悦情感。

(二)创设有趣的情境进行寓教于乐的音乐教学

情境教学就是通过创设典型场景,把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与学方式。如,小学低年级的欣赏曲《玩具兵进行曲》,如果只是反复聆听,学生是很难听懂乐曲中所表现的意思。这个时候,我们就应该帮助学生创设一个情景:午夜12点,月光洒下魔法,玛丽家玩具都复活了,在他的客厅里,开起了舞会。最先出场的是小士兵,看他们迈着整齐的步伐,吹响了嘹亮的小号,在他们的带动下,洋娃娃也出来翩翩起舞,洋娃娃的舞姿优美动人,赢得了全场的喝彩,小熊也忍不住走下舞池,开始了他们可爱的表演。大家跳得正开心,魔法消失了,所有的玩具都定格在原地,这时候玛丽醒了,走出来,揉揉眼睛,不知道眼前发生了什么事,只好一个一个把玩具放回到原来的位置。

通过这个情景的创设,让学生很容易理解到乐曲所要表达的意思,接下来再根据音乐的描述来做游戏,让同学们分别扮演玛丽、小士兵、洋娃娃、小熊,根据不同的音乐出场,并且尽情的发挥。这样就可以很好的让学生在通过创设的情景,去感知音乐、体验情感,获得表现音乐美的能力。

三、尊重生命、平等人生

情感教学是实施音乐教育的有效途径,我们要善于将音乐作品的真挚情感,正确引导、合理施教,让所有学生都能用心灵去表现音乐、创造音乐、感悟音乐,在真善美的音乐世界里受到高尚生命品质的锻造。

我们可以设计这样一节以《花开的声音》为主题的音乐欣赏课,来教育学生尊重生命。

记得2008年的奥运会,在当时真可谓是我们中国人的节日,人人都在翘首企盼,每一个中国人都以此为傲,但是即将要进行的残奥会却备受冷落,我们应该让学生们关注到还有这样一个特殊、需要关爱的群体,那就是残疾人,我们可以通过设计一节特殊的音乐欣赏课来达成目的。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就是要让学生们了解残疾人音乐作品的特点,以及作品背后蕴藏着的坚强、乐观、自信和勇敢,从而唤发起学生们对挫折的耐心,对他人的爱心,对生活的信心。

本节课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一个字,那就是“情”。这个“情”字在教学中可以从三方面来演绎:

首先,堆积情感。选择大量的音乐素材,运用多媒体,为学生们展示残疾人不同领域的音乐作品,其范围包含歌曲、舞蹈、器乐等几方面,让学生们从不同的角度感受残疾人音乐作品所带给人们的震撼,就像置身于群山峻岭之中,在每一座山峰的包围下感叹着它的伟岸。

生命教育的方法篇3

[摘要]幼儿教师生命教育观是幼儿教师对生命教育的观点与看法,对幼儿生命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通过对重庆市主城区36位幼儿教师生命教育观开展访谈调查,了解幼儿教师生命教育观及幼儿园开展生命教育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生命教育观幼儿教师幼儿园生命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11-0011-02

近年来,幼儿生命教育的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冯建军提出“关注生命、促进生命,把自由、主动权交给儿童”。[1]顾荣芳提出“要树立正确的健康教育观”。[2]学前教育阶段也开展了“幼儿生命教育项目活动”初探。在实践过程中,幼儿教师对生命教育的看法和认识究竟如何,影响其观念的因素是什么?其观念对教育者的行为及幼儿生命教育活动有什么影响?本文基于上述问题开展了下面的调查研究。

一、研究对象及方法

(一)研究对象

抽取36位不同年龄、不同学历层次的重庆市主城区6所公办、民办幼儿园教师(包括园长和教师),具体为20-30岁(12人)、30-40岁(12人)、40-50岁(12人)。其中本科文化水平12人,本科以下文化水平24人。共调查6个幼儿园,两个公办一级园、两个公办二级园、两个民办普通园。

(二)研究方法

1.访谈法。

访谈过程皆是在教师自愿的情况下,围绕事先编制的访谈提纲,采用个别访谈形式对所要研究的问题进行半结构式深度访谈。访谈提纲的编制主要围绕:幼儿生命教育的目的、幼儿生命教育的内容、幼儿生命教育的实施这三方面设立。

2.文献法。

查阅幼儿教育方面的近年来的文献资料,了解研究的进程和现状。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重庆市主城区幼儿园教师生命教育观的现状

1.幼儿生命教育的目的。

问及“您听说(了解)生命教育吗”,“您认为幼儿生命教育对幼儿最大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70%的幼儿教师表示“听说过生命教育”,但是对于生命教育这一概念不理解。通过访谈我们发现:部分教师有观念不行动,在实施过程中不予重视,活动开展比较零散,缺乏主动性。

66%的幼儿教师认为幼儿教育的目的是:“基础性教育,为幼儿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促使幼儿身心和谐发展,促使幼儿健康成长”。教师不同教龄在教育目的认识上有显著差异。教龄≤10年的幼儿教师认为:“幼儿教育的意义即是为幼儿创造幸福的童年,尊重幼儿个性与自由,关注其当下的生命情感、兴趣、信仰的培养。”其观点渗透出时代以人为本教育理念。教龄>10年的幼儿教师则更多的是从幼儿一生教育来论述,认为幼儿教育是基础性教育。

2.幼儿生命教育的内容。

问及“你听说过(了解)生命教育吗?生命教育包括哪些内容”,85%的幼儿教师回答是“有听说”,认为生命教育内容主要是“安全教育,自我认识教育”,“较为宽泛,主要是对自身身体认识、自我体认”。

3.幼儿生命教育的实施。

对于生命教育的实施,教师们普遍认为幼儿生命教育比较抽象、不好把握。生命教育的开展围绕社会、科学、语言为主的领域进行。在问及“您尝试过对幼儿进行生命教育吗?您遇到的最大的困惑是什么”,大部分教师表示“尝试过”,他们认为困惑有“谈话活动,感觉生命教育离孩子很远,教师空洞讲解”,“对于生死教育、对于遗弃儿童等方面的教育,困惑是孩子们缺乏经验,孩子理解有难度,不好引导”。

(二)不同幼儿教师的生命教育观的比较及其影响因素

根据访谈幼儿教师生命教育观,不同年龄和不同层次的幼儿教师的生命教育观不尽相同。其主要影响因素如下:

1.学历差异比较。

比较而言,本科学历幼儿教师的生命教育观能融入时代背景,积极关注当前身边发生的事,并能教学结合实际,如环保教育等。本科以下学历的幼儿教师对其内容与实施方法上多围绕安全教育开展,多为随机性教学。

2.教龄差异比较。

比较而言,尽管目标与内容不同,但两者在教育实施上比较一致,教育除了以安全教育与自我认识教育之外,贯穿于一日的生活环节之中,多为情景性教育。

3.不同性质幼儿园生命教育观差异比较。

公立幼儿园定期会开展主题教学教研活动。而民办幼儿园对此关注程度不高,开展内容不够丰富。

据上所述,教师的文化水平、教学年龄、教师所处的幼儿园性质均影响着幼儿教师生命教育观的形成与提升。

三、完善幼儿园生命教育的对策

(一)树立正确的幼儿生命教育观

教师正确的生命教育观既是一种教育理念,又是一种教育策略,其目的是促使受教育者增强生命意识,构建生命意义,使受教育者的身心得到和谐的发展,从而提高生命质量。

(二)建构完善的幼儿生命教育体系

针对教师们在实施幼儿生命教育时的困惑与无所适从,有必要探索并建立完善的幼儿生命教育体系。

1.构建幼儿生命教育活动的目标体系。

幼儿教师首先应关注自身的生命成长,培养自我生命发展意识。其次,自身应该具有创新精神,树立可持续性的教育理念。最后,在目标体系构建中教师应该重视对幼儿自我生命情感的关怀与体验这一情感性目标的设置,通过多种渠道获取生命教育资源。

2.选择适合幼儿生命教育活动的内容。

幼儿教师应该建立多元化的生命教育视角,选择适合幼儿发展特点的生命教育内容。教师应该围绕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爱护生命等主题开展生命教育内容。教师在开展幼儿自我认识、自我健康、自我安全、卫生等教育的同时,可渗透生命情感的教育,把教育内容上升到珍惜生命与尊重生命的高度。

3.探索幼儿生命教育活动途径和方法。

幼儿教师应该逐步探索与完善生命教育活动的途径与方法。首先,明确生命教育的原则重在体验,教师应该通过教学能让幼儿体验与思考,多为体验情景性教学。其次,教学方法要丰富多彩,多采取欣赏教学、参观访谈、角色扮演、讲述、探究与合作等方式教学。角色扮演促使幼儿更加形象鲜明地了解故事中的人物角色,探究与合作能激发幼儿在生命教育中感受集体的力量。最后,在生命教育活动过程中应注重目标定位的切实性,教师应该根据幼儿认知特点、心理特点及品德形成规律定位教学目标。

(三)加强幼儿生命教育的师资培养

开展职前职后的师资培训具有一定的必要性。首先,提升幼儿教师生命教育观的理论知识,幼儿园应该定期举办生命教育教学研究会与教学观摩会。其次,教育部门应该大力提倡生命教育,宣传生命教育,定期开展专题性讲座。最后,高校教师应该提升生命教育理论研究,定期到幼儿园提供实施生命教育相应的方法与策略。

生命教育的方法篇4

关键词:国外生命教育;发展历程;成效;启示

国外生命教育开展较早,至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成果。其中,美国和英国的生命教育起步较早,发展较快,许多生命教育的理论和实践都很独特,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文分析了生命教育的特点及成效,尽量展现其整体性和系统性,以期能够借鉴国外生命教育中的有益经验,为我国当前生命教育的发展提供启示。

一、多层面的生命教育内涵

1.从生理层面理解

英美等国生命教育源起于预防自杀、吸毒、暴力等危害生命的问题,目的是为了唤起人们对生命的热爱,削减对生命的威胁,有明显的健康取向。在生理层面上,生命教育是从生命健康的角度来关注生命,理解生命。在强调个体对自我生命认知的基础上,教育个体生命以正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去尽可能地保持健康,维护自我与他人生命的安全,实现生命之间的和谐发展。

2.从伦理层面理解

从这个层面来理解,生命教育是帮助学生欣赏生命、尊重生命、提高生存和交往的技能、营造和谐的社会生活氛围的教育活动。基于此,英美等国致力于帮助学生适应和处理人生几个重要的关系:个人与自我的关系、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个人与环境的关系、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3.从人生哲学层面理解

从人生哲学的层面来理解,生命教育就是从生命中学习。华特士在他的《生命教育:与孩子一同迎向人生挑战》一书中提到,生命教育一方面可以帮助孩子做好准备,迎接人生的挑战,而不仅光是训练他们求职或获取知识;另一方面强调不只是学生时代,人的一生都在受教育。他认为生命教育就是从生命中学习,这是一套受用终身的人生哲学。真正成功的生命教育是帮助学生珍惜生命,理解生命的意义,建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并发展个人独一无二的生命特征。

二、丰富的生命教育内容

美国的生命教育起步较早,内容丰富而又多样,美国生命教育的主要内容大体可以分为:(1)珍惜与尊重生命。(2)张扬与发展个性,即个性化教育。(3)注重生命间的和谐。(4)培养孩子内在自信和乐观精神的挫折与逆境教育,旨在提高孩子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

而英国生命教育主题和内容则尽可能地包含学生人生整体和其全部生活的历程,并在英国学校生命教育目标的引领下,着重探讨学生个人和生活实际的关系,逐渐形成了自我生命、自我生命与他人生命、自我生命与社会以及自我生命与环境这四大领域的内容。力图从知识、能力与理解三方面人手,把主题纵向的深入化探讨和横向的普遍化拓展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创造属于个人的新经验与价值观,培养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的能力,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

三、对我国生命教育的启示

1.加强生命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积极开展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是促使生命教育不断普及与深化的有效保障,这是英美等许多国家实施生命教育的一条基本经验。虽然我国对生命教育的研究已将近十年,但仍处于起步阶段。由于生命教育理论知识的匮乏,教育工作者在认识上和实践中均存在一定的误区,甚至那些对生命教育概念有较正确理解的学校和教师,在实践中也感到有诸多的困惑和力不从心。这些都严重阻碍了我国生命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更表明建构符合我国教育现状的生命教育理论框架和实践模式已成为一项迫切的工作。因此,针对这一现实,我国应积极开展生命教育的科研活动和实践探索,努力探寻和研究生命教育的内涵、目标、内容、实施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促使适合我国国情的生命教育早日开花结果。

2.制订生命教育的法律法规

国外的生命教育之所以取得了较好发展,离不开国家的支持、政策的干预。而我国目前尚缺乏正规的生命教育法令法规,因此,建立健全有效的法律、法规,使我国生命教育走上法制轨道,也是我国亟待解决的紧迫问题之一。在法律法规内容方面,不仅要明确提出推行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深化其地位和作用;更要尽可能详尽、全面地把一些具体要求、管理办法,如教育目的与目标、原则、教学内容、师资培训、管理职责和经费等等分门别类地做出规定。这样,我国生命教育的开展才能有章可循,也才能保证其实施的效率和规范性。

生命教育的方法篇5

关键词:范梅南;生命教育;现象学教育学

doi:10.16083/ki.1671-1580.2017.03.010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7)03-0035-03

21世纪初,范梅南的现象学教育学进入了我国教育学者的研究视域。随着对现象学教育学研究的深入,范梅南热爱生命、关怀生命、为生命负责的教育思想逐渐呈现在学者面前。本文试图从思想的渊源和内容两个方面对范梅南的生命教育思想进行探索,并对我国的生命教育研究提出了几点参考建议。

一、范梅南生命教育思想的渊源

范梅南生命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其现象学教育学研究之中。他的现象学教育学研究起初就与生命哲学关系密切,之后通过对文化教育学流派和北美教育研究范式的反思使其生命教育思想更加清晰。随着现代西方哲学的兴起,为范梅南的生命教育思想注入了新鲜的活力,促使其生命教育思想的形成。

(一)现象学教育学与生命哲学一脉相承

现象学教育学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荷兰乌特勒支大学,也被称为乌特勒支学派,代表人物是兰格威尔德。马克斯・范梅南就读于乌特勒支大学教师教育专业,深受兰格威尔德现象教育学的影响。他在继承乌特勒支现象学教育学派研究传统的基础上,对现象学教育学进行了发展与超越,开创了阿尔伯塔现象学教育学派。德国文化教育学流派历经三代:“第一代是狄尔泰的生命哲学,精神科学理解方法;第二代是诺尔的教育关系、历史哲学,福利特纳的解学教育学,斯普朗格的精神科学心理学和文化教育,李特的教育与文化和陶冶理论;第三代是博尔诺夫的存在哲学教育学和人类学教育学,库勒的教育科学的自主性,迈斯特的陶冶理论和教育理论,兰格威尔德的现象学教育学。”从德国文化教育学流派的发展脉络来看,兰格威尔德现象学教育学属于第三代德国文化教育学流派,这说明现象学教育学与第一代狄尔泰生命哲学之间是一脉相承的关系。无论是对于兰格威尔德现象学教育学派来说,抑或是阿尔伯塔现象学教育学派,生命哲学都是其主要的思想来源之一。

(二)对文化教育学和乌特勒支学派的反思

生命哲学关注生命发展的传统使范梅南的教育思想本然地倾向生命教育。在反思文化教育学和现象学教育学的过程中,范梅南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生命教育思想。范梅南借鉴了文化教育学的核心概念,即理解生命与体验生命,在此基础上从事情本身出发,倡导在实践中体验教育的情境,理解生命的故事。与前两代德国文化教育学相比较,乌特勒支学派具有实践.意义取向的特点,“他们甚至把自己的方法称为‘家庭、街道、厨房式的’方法,以表明其‘回到事情本身’的态度,而不仅仅是技术性、程序性的方法,以便回归生活体验,回归现象。”乌特勒支学派虽然推崇实践的研究姿态,但是却无视现象学教育学方法论的研究。范梅南重视对现象学教育学方法的探索,提出了一种新的人文科学研究方法,即生活体验研究。

(三)对北美教育研究范式的反思

范梅南早期致力于研究欧洲与北美教育研究范式之间的差异,欧洲教育研究侧重于意义,而北美教育研究偏向于注重结果的实证主义。“范梅南教师之教的实践认识论取代了北美传统的认识论以及客观化、对象化的认知方式。范梅南补充了体知、感受之知,或者更生动地表达为‘现象之知’。教育所面对的不是对象,不是客观物,而是生命之现象,生命之存在的涌动不息。范梅南的教师之教试图唤醒‘育人之本’,唤醒教育的良知,唤醒对生命的敬畏感和伦理的责任。”范梅南从现象学教育学出发,用教师之教的教育理念,沟通了欧美之间的教育研究,同时也丰富了其教育理论的生命教育思想。

二、范梅南生命教育思想的内容

范梅南的生命教育思想主要关涉个体的生活体验。生活在英文中由life一词表示,并且life还具有生计、生命的含义。因此,生活体验不仅仅是个体日常活动的总和,更重要的是一种积极快乐的生命体验。对于个体生命来说,出生是生命的开始,死亡是生命的结束,而生活才是生命的全部。生命之种的萌芽,生命之花的绽放,生命之果的收获都是个体在生活中的生命体验。生活体验研究蕴含了范梅南丰富的生命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相遇即师生生命的触动

相遇是一种体验,教学相遇是师生在教育生活中的体验。教学相遇体现在师生的眼神接触、师生的对话交流、教学方法、教学活动等各个方面。范梅南提出了五种教学相遇:亲情式教学相遇、尊重式教学相遇、赋予价值式教学相遇、负责任式教学相遇、信仰式教学相遇。

亲情式教学相遇与关心和信任紧密联系在一起。教师无条件地信任学生,也会使学生敞开自己的心扉去接受教师。尊重式教学相遇即教师应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体性和独特性。赋予价值式教学相遇即教师应肯定学生付出的努力,认可学生努力的价值。负责任式教学相遇即教师应把学生生命的成长与发展当作自己的使命。信仰式教学相遇与爱息息相关。范梅南说:“教育学是迷恋他人成长的学问。”信仰式教学相遇就是指教师要对学生充满爱,要迷恋每一个学生,爱学生也即是教育的信仰。

(二)教师之教的生命教育

1.教育智慧是教师之教的条件

教育智慧需要教师全身心地体验教学生活。教学生活是教师获得教育智慧的源泉,教师需要作为当事人体验着正在发生的教学事件,这不仅需要教师身体的参与,更加需要教师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教育智慧需要教师在教学生活体验中不断实践、理解与反思。教育智慧需要教师具备教育学意向性与教学敏感性。教育学意向性指教师教育学生的动机应是出于为了学生真正的成长。教师具有意向,儿童同样也具有意向,“每一个孩子都不同寻常,并表现出意向性、敏感性和存在的情感方式。这一切很快在他们各自的选择、兴趣和愿望中得到了变现。任何教育学意向都应尊重儿童本人的实际情况和发展。教育学意向就是尽最大可能地加强儿童的任何积极意向和品质”。教师应具有教学敏感性,要善于发现学生什么时候需要呵护,要善于发现影响学生心智的教育情境,教学敏感性也是一种生命敏感性。

2.教学机智是教师之教的方法

范梅南认为教学机智是教师在面对教育问题时瞬间明白该如何做,是一种与学生相处的临场反应的能力与才艺,是教育智慧的外在表现,是一种充满智慧的教育行动,是一种在教学生活中采用的恰当的教学方法。教学机智发生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它是由教师临场表现出来的,这意味着教学机智不能够被预先设计。充满教学机智的教师能够妥善地处理棘手的教育问题,能够给学生带来快乐的学习体验。教学机智是现实生活中的教学方法,亦是一种运用教育智慧的实践行动。教学机智不仅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知识与技能的授受,而且最重要的是心灵之间的触动,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使生命向着善发生奇妙的变化。

3.“替代父母”是教师之教的师生关系

范梅南认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应该类似于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父母给予了孩子生命,并为他们的生命负责,没有父母就没有孩子的一切。因此,没有比父母对孩子的爱的教育更符合生命教育本质。教师从“替代父母”的角色出发,教师不仅能够从与家长的共同之处学到教育学知识,而且从为人父母和做一名专业教育者的差异中也能学到许多教育学的知识。替代父母的关系是真正的师生关系,真正的教师应该活在这种师生关系中。“作为教师,就是要在教育实践中显现自身作为教师的存在,就是要在真实的师生交往过程中显现教师生命的本质。教师之为教师的价值就是显现在鲜活的师生关系之中。教师之为教师,就是向着学生的生命显现。”

三、范梅南生命教育思想的启示

范梅南现象学教育学派主张教育研究应该回到事情本身,重视体验教学生活,归根结底是为了师生生命的更好成长。无论是范梅南对教育的研究维度、研究范式,抑或是范梅南教育理论中丰富的生命教育思想,都给我们的生命教育研究带来了诸多共鸣与启发。

(一)生命教育研究应回到课堂本身

生命教育研究已经过了探讨应不应实施生命教育的阶段,而是应重c关注如何实施生命教育。生命教育研究应回到教学情境发生的场所,即回到课堂本身。生命教育研究的重心应倾向于生命课堂研究,完善生命课堂理论与实践体系的构建,才能更好地把握师生生命在课堂生活中的实然面貌,才能对症下药解决课堂教学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回到课堂本身意味着回到真实的教学情境中,参与到师生生命故事当中,体验当下发生着的教学生活,这不仅是对生命教育研究明确的自身定位,也是对师生生命的真正关怀。

(二)“做”生命教育研究

现象学教育学是一种实践取向的教育学派,强调从实践中去反思、去体悟教育的真谛,形成适合不同教学情境的教育智慧与教学机智。生命教育研究应借鉴“做”现象学的理念,研究者应深入到中小学课堂中去,与教师和学生打交道,观察他们的生活环境,探索他们的精神世界,体会他们的喜怒哀乐,这样方能研究者想师生之所想,做师生之所乐。陶行知说:“行是知之始。”生命教育研究切忌纸上谈兵,空有理论知识而不去实践就是一无所知。“做”生命教育研究就是要求研究者拒绝空洞的理论,多做一些田野研究,应在“生命”中研究生命。

(三)生命教育研究应重视师资培训

生命教育的方法篇6

【关键词】大学生;生命教育;现状;路径

生命教育是一种生命意义观的教育,是一种人生价值观的知与行合二为一的教育,是一种全人的教育。我国当代大学生是朝气蓬勃,受过高等教育,科学技术与社会思想的前沿群体,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是国家与社会的栋梁。他们的总体素质是比较高的,然而也有为数甚多的大学生对个体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常常会感到困惑和迷惘;自杀,自残,杀人于暴力等漠视生命的案件时有发生。大学生生命教育已经成为社会和媒体的关注点。本文就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现状,在实施路径上对大学生生命教育进行研究。

一、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现状

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在生命教育,特别是大学生生命教育方面,关于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原则、内容、体系结构及途径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是,高校对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的问题依然存在,主要表现在高校对生命教育流于形式,对生命的教育的经费投入不足问题以及对生命教育的教学团队建设队伍方面。

(一)高校中对大学生生命教育流于形式

在我国大多数高校中普遍都没有开设关于生命教育的课程或举行与生命教育相关的活动,而只有部分高校,如医学类的高校才有开设生命教育的课程,且也没有形成权威统一的生命教育课程教材。这些开设有生命教育课程的学校对生命教育的重视度也不太高,基本上开展生命教育的课程教学时数是否足够,教学质量是否有保证以及考核形式是否合理等问题都没有确定的机制与机构来规定。这是都是高校大学生生命教育流于形式主义的表现。

(二)高校没有高度生命素养和生命教育能力的教学团队

教学队伍中有没有高度生命素养和生命教育能力的教师是一个高校大学生生命教育的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有高度生命素养和生命教育能力教学团队的高校一般要比没有高度生命素养和生命教育能力教学团队的高校在大学生生命教育建设这方面质量要好。各高校在生命教育这方面的师资队伍明显不足,大部分讲授生命教育课程的都是思政部的教师,没有专业的生命教育方面的教师。而且有些教师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他们认为在课堂上与大学生谈论生死问题过于沉重,或者只讲“生”,不讲“死”,在生死观问题上避而谈之或闪烁其词,这样没能教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生死观,反而导致大学生对生死产生错误的思想。总言之,高校中没有高度生命素养和生命教育能力的教学团队是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现状之一。

(三)高校对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经费投入不足问题

前面提到的高校对大学生生命教育流于形式与高校中没有高度生命素养和生命教育能力的教学团队两点,在很大的程度上,是因为高校对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经费投入不足问题造成的。高校中生命教育课程教材的编写,举行生命教育课外活动或讲座,生命教育制度的制定以及高度生命教育素养和生命教育能力的教师队伍培训等都需要经费的投入。高校对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经费投入不足问题也是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现状的一个突出表现。

二、当代大学生漠视生命和生命教育产生的原因

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种种不到位的现状引发大学生自杀,杀人,暴力等漠视生命的案件时有发生。据部分学者对大学生的生命观所作的调查问卷分析发现,高校大学生的生命价值观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差异,但是部分大学生的生命观是存在问题的。如,在对他们自身的生命的认知方面:部分大学生(约占20%)的生命意识淡薄,他们缺乏对自身生命的感性认识对未来,没有信心。部分大学生则对他人的生命则表先出漠视的态度,不尊重他人的生命。而在对待自杀这一敏感话题上,倾向于持肯定态度的大学生不在少数。而当代大学生漠视生命教育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当代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

我国是个人口大国,而且每年大学生毕业人数都呈上升的趋势,而我们社会各种企业公司需求的岗位数量却变化不是很大,造成社会上就业人数远远大于岗位所需要的人数。另外,由于他们大学毕业,对工作薪酬和环境的期望都比较高,对那种累重的工作,他们不愿意去做,怕找不到好工作;或者工作薪酬达不到他们的期望值,又部分大学生由于压力太大,而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今年4月30日中午,中山大学历史系研究生二年级硕士蔡洁挺同学因找不到工作,也无法按时毕业,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这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就压压力大是当代大学生漠视生命与生命教育产生的一个原因。

(二)当代大学生面临的经济压力

面临经济压力的大学生他们主要来自贫困家庭。许多大学生来自偏远农村地区的家庭,他们家庭因为供一个孩子读大学而欠债累累,这些孩子往往相对比较内向,更多考虑的是更多的是考虑如何筹集学费,如何还钱,而致使他们压力过大,当心里承受不住的时候变会产生自杀的念头,这些都是造成他们漠视生命,漠视生命教育的一个诱因。

(三)当代大学生面临的学业压力

大学生永远都需要面对的主题就是学业压力,因为现在的大学生就业压力都很大,他们为了适应社会的需求,为了使自己成为全能的人才,他们去考很多证书来应对就业,因而就造成了更大的学业压力。有些人考证书话了很多的钱,也没考到想要的证书,从而当心理承受不住的时候诱发对生命和生命教育的漠视,导致自杀或者其他暴力行为。

(四)当代大学生面临的人际压力

现代大学生承受的压力很多,其中人际压力,包括如何与他人交往,以及恋爱情感等都成为他们当中部分学生的一个很大的问题。有些大学生因为无法与室友和睦相处,造成很大心理压力,甚至有些出现心理疾病,变得性格孤僻,自闭,不愿与人交流。这些压力都成为当代大学生漠视生命和生命教育的重要诱因。

三、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实施路径

(一)制度机构的打造

关注大学生生命教育,并有效开展高校大学生生命教育项目,首先,国家教育部门必需要重视,并在制度机构方面做出积极的建设。国家教育部门可以借鉴国外及港台地区的有益经验,设立专门的生命教育组织,来规划全国的大学生生命教育的项目。再有省部级教育局以及各高校结合各省市级各学校的实际情况,组建专门的机构进行大学生生命教育方面的管理与部署。其次,还必需要完善在生命教育方面法律制度的保障。我国关于生命教育的起步比较晚,大学生生命教育在理论与实践上都还不成熟,相应的相应的法律,法规也不健全,所以必需要完善生命教育方面法律制度的保障,落实相关的法律法规,并要加强大学生生命教育这方面法规的监督管理力度。

(二)教育队伍的培养

高校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有效开展,还需要培养和建设具有高度生命素养和生命教育能力的教师队伍,让广大教师自身首先树立正确的生命观,为生命教育教学实践培养骨干力量并推广到每一位教师。一是教育部门需要求高校中思政部的教师都要接受生命教育能力课程的培训,在充分理解和掌握“生命教育”内容的基础上,努力创新“生命教育”课堂教学的形式与方法。这是因为思政部主要是管理学生思想这一部分的,生命教育在一定意义上说是属于这一模块的内容。当然,在培训进行过程中可以采取多样的培训形式,沙龙与课程培训等。而在课程培训时可以采用社会榜样的示范以及反面案例的警醒进行。二是要对全校其他的各科的教师也要定期参加生命教育能力课程的培训,帮助广大教师了解生命教育的目的和意义,使他们也可以在授课过程中把生命教育融入到自己的教学中。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高校中的教师高度的生命素养,还有利于教师与学生都形成对生死的积极思考,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死观。

(三)教育经费的投入

除了以上这些实施大学生生命教育的重要路径外,还必须要国家教育局部门加大对大学生生命教育经费的投入。用于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专项教育经费包括大学生生命教育教材的编写以及相关著作、文献的支出;邀请名师专家对教师进行生命教育教学能力培训的培训费用;邀请名师专家对大学生开展讲座的经费;对大学生开展生命教育实践活动的经费,以及相关法律文献的制定与实施等等各方各面都需要使用经费。国家必需要重视在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建设,并在经费上提供充足支持进行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一切活动,同时必需保障生命教育经费使用到位,开设专门的监察部门,保证公开、公正、高效地投入到“大学生生命教育”项目中,使得经费确实落到实处。

总之,高校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种种现状以及大学生漠视生命与生命教育的种种案例及原因,都在昭示着我们必需要重视大学生生命教育。而高校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有效开展,必需要确实实施大学生生命教育实施路径,使得高校具有高度生命素养和生命教育能力的教师,树立正确的生命观,从而更好地引导高校大学生懂得尊重生命,珍爱生命,敬畏生命的真正含义,树立正确的生命观,使其身心得以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泽环.敬畏生命:阿尔贝特・施韦泽的哲学和伦理思想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2]张湘富,张丽颖主编.大学生生命教育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3]樊富珉,贾主编.生命教育与自杀预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4]宋艳冰.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实施途径研究[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2013(04).

[5]赖雪芬.在大学生中开展生命教育的途径[J].教育评论,2005(1).

生命教育的方法篇7

关键词:生命教育;服务学习;课程设计

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上频繁出现一些对待生命的不当行为,如对生命的漠视及不尊重的行为,引发了对生命的广泛讨论。因此,生命教育势在必行。服务学习作为一种注重理论学习与服务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已经在美国、香港、台湾等地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良好的效果。为了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念以及深入了解生命的意义,生命教育课程以“服务学习”模式为基础进行构建及实施。

一、服务学习与生命教育

1、服务学习的内涵

“服务学习”最早是由美国提出。根据1990年美国《国家与社区服务法》(nationalandCommunityServiceact),服务学习是指通过学生参与服务活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将服务学习融入学校课程中,并且给学生提供固定的时间,让学生对服务活动进行准备、思考、反思等,将所学的知识及技能在社区中开展服务,进一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及应用,并且有助于学生发展对他人关心的情感,培养社会责任感。

2、服务学习的课程模式

“服务学习”课程模式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配合学科及课程设计,规划具体学习目标,持续探讨社区需求,把课堂教学与无偿的社区服务相结合,在服务过程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增强运用能力的一种课程模式[1]。“服务学习”是二十世纪八十年展起来的将服务与学习融合的体验式教学模式。通过计划性的服务活动与结构化的反思过程,在服务中学习,以满足服务者的需求,促进服务者知识、技能的获得及能力的提高[2]。“服务学习”课程模式通过系统的课程设计、实施及评价,同时通过与社区的合作,让学生在服务社区中,践行准备、行动、反思、和庆祝等四个环节。在这四个环节的实施过程中,深化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及应用,提高服务者的知识、技能及综合素质,从而实现服务者知识的内化。“服务学习”教学模式已被美国、加拿大、新加坡、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大学广泛运用于大学生的人文关怀教育和社区领袖、社区服务者的培养。

3、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内涵及意义

大学生生命教育就是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引导大学生从认识人之自然生命的特征入手,进而去体会自我之社会生命、意识到人之生命只有在社会中孕育和成长,从而必须处理好生命与自我、生命与自然、生命与社会的和谐关系,学会关心自我、关心他人、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热爱生命,提高生命质量,理解生命意义,创造生命价值的活动[3]。

二、基于“服务学习”模式的生命教育课程教学模式基本构成

美国教学模式研究专家乔伊斯和韦尔提出:“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和作业、选择教材、提示教师活动的一种范式或计划。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各种类型的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或框架,表现教学过程的程序性的策略体系。”钟志贤提出教学模式是指在相应的理论基础上,为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而构成的较为稳定的教学结构或程序[4]。

一个完整的教学模式包括理论基础、目标倾向、实现条件、操作程序、效果评价5个基本要素。基于“服务学习”模式的生命教育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可按照教学模式的5个基本要素进行设计。

1、理论基础

根据乔伊斯和韦尔对教学模式的描述,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汕头大学《生命的视界》课程基于“服务学习”模式的生命教育课程教学模式,是在“服务学习”理念指导下,以“生命教育”为主要内容,将社区服务和生命教育结合起来,通过计划性、组织性的服务活动与结构化的反思过程,践行生命教育,进一步深化对生命的认知,让学生在服务中亲身感受教育与启迪,从而学会珍惜生命,尊重生命,懂得生命的价值及意义。

2、目标倾向

教学模式是为了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而构建的。《生命的视界》基于“服务学习”模式,透过社区服务,与社区合作,构建实践平台,创造环境,促使学生在服务实践中深化对生命教育的认知,实现在服务中学习,在学习中反思,在服务中践行生命教育。

3、实现条件

实现条件指将模式发挥功效的各种条件(教师、学习者、内容、技术、方法、时间、空间等)的优化组合结构[5]。基于“服务学习”模式的课程,在社区的支持下,构建了服务平台,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结合生命教育的内容开展有计划性、针对性的服务活动。大学生命教育来于实践,用于实践[6]。生命教育通过服务学习模式,在实践中学习、内化。

4、操作程序

将服务学习与生命教育相结合,操作程序需进行规划及安排。操作程序分为前期准备、实施阶段、反思总结3个阶段。

5、效果评价

在基于“服务学习”模式的《生命的视界》课程,评价方法采用服务地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三方评价模式。课程教学强调学生参与过程,所有与生命相关的教育教学环节和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活动,以及学生的成长变化,都是考核的重要内容。因此课程评价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知识与技能评价、过程与方法评价、情感与态度评价。知识与技能评价是指对学生掌握生命教育的有关知识、运用生命教育的有关内容进行的评价。过程与方法评价是指对学生在基于“服务学模式下践行生命教育及生命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积极性及主动性,与同学合作、探究的情况,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与制作作品等方面进行的评价。情感与态度评价是指对学生在服务过程中所展示与人协作及与人沟通的态度、对生命的态度、对服务学习过程中处理困难时的态度、服务中所展现的奉献精神的等评价。

三、基于“服务学习”模式的生命教育课程设计与实施

1、目的与定位

基于“服务学习”模式的生命教育课程――《生命的视界》,通过“服务学习”模式“做中学”的理念,结合生命教育的教学内容,透过“服务学习”模式深入学习生命教育。同时,生命教育课程强调使用思考教学法、体验教学法、实践教学法的理念与“服务学习”模式相契合。本课程旨在通过服务学习让学生认识生命、热爱生命、敬畏生命、提高生存技能、提高生存质量,引导学生重新审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之间的关系,从而深刻认知生命的视界。进而,将生命教育延伸至学校,组织学生在服务地学校开展生命教育服务活动。

2、学习活动设计

基于“服务学习”模式的生命教育课程――《生命的视界》,核心在“服务学习”理念与生命教育相结合,采用思考教学法、体验教学法、实践教学法,透过服务实践,深化对课程内容的认识。学习活动的设计包括以下几个内容:

(1)制定课程计划。确定课程培养目标、课程大纲、课程理念、运作方式、理论课及实践课安排、服务地点确定、经费预算等。

(2)组建教师团队。课程由学生处7名教师组成的团队,其中两名教师曾赴港参加生命教育培训。7名教师均有丰富的服务学习实践带队指导经验。

(3)学生团队。由学生自由选课,不限年级专业。从学生中民主选出管理团队及进行分工安排。

(4)制定课程体系。根据课程目标设计课程体系。根据服务学习模式的特点及生命教育的内容和教学要求,进行科学的课程体系设计。“服务学习”模式强调将课程内容与社会服务相结合,在服务过程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的一种课程模式。大学生生命教育注重在实践中感受教育与启迪。基于“服务学习”模式的生命教育课程的设计能够实现大学生生命教育来于实践用于实践的目标。并且,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与认知,加强对生命的理解和思考。

3、课程实施

基于“服务学习”模式的生命教育课程――汕头大学《生命的视界》的实施,通过以下几个步骤完成。

(1)召开课程说明会。对选课学生说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安排、评估方式。根据课程内容及服务内容设计,按照自由选择的原则,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确认小组负责的实践内容。通过民主方式选拔组长、班长等,构建组成一支管理团队。

(2)课程学习。课程学习包括两个主要方面:理论知识培训、服务实践及调研。理论知识培训包括服务学习模式、生命教育的概念及意义、生命教育现状及案例分析、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方案设计、社会调查研究的理论和方法、服务注意事项、突发事件的处理原则与方法等。服务实践及调研是指为服务地学生开展生命教育活动以及关于当地学校生命教育相关情况的调查研究。

(3)课程实践。实施服务计划,选课学生到服务点开展为期5天的“生命教育体验营”活动。“生命教育体验营”活动包含生命教育的多个主题,采用课堂教育与体验课程相结合的模式开展生命教育。同时,对当地生命教育情况进行调研,形成一份完整的调研报告。

(4)课程指导。指导教师跟进指导每组的方案设计、方案实施、预算结算等内容。对每组的服务实践情况,定期追踪、总结,引导学生完善服务内容及方式。

(5)课程分享与总结。课程结束后,每组提交总结报告,并且制作视频、ppt等分享服务实践的过程、收获、反思、总结等。通过分享,进一步总结课程,同时,加强对生命的思考。

(6)对学生的评估。对学生的评估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知识与技能评价、过程与方法评价、情感与态度评价。除了考查对生命教育知识及技能的掌握及运用之外,侧重于考查学生在服务学习过程中展现出来的对生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

四、结束语

基于“服务学习”模式的课程设计在生命教育教学中取得不错的效果。采用“服务学习”模式,打破了传统的授课方式,突破了传统教学方式的局限,让学生在社区服务中践行理论知识,进一步深化对生命教育的理解。当然,本文只是做了初步的课程探索,基于“服务学习”模式的生命教育课程的设计仍然存在问题及不足。

[参考文献]

[1]张华.对于“服务学习”课程模式研究的几个问题[J].教育探索,2006(02).

[2]吴华清.服务学习简述[J].上海教育科研,2003(10).

[3]肖杏烟.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对广州地区大学生的调查[J],2007(5).

[4]钟志贤.大学教学模式革新:教学设计视域[m].北京:教学科学出版社,2008.

[5]郑起运.基于Google协作平台的云服务学习环境设计与实现――以宁夏大学影视学苑学习平台构建为例[J].教育技术,2009(9).

生命教育的方法篇8

关键词:中小学;生命教育;美国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808(2010)01-0072-04

美国中小学生命教育始于20世纪60年代,发展至今成绩斐然。其不仅在全美普遍展开,而且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认同和效仿。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的中期阶段,青少年遭遇前所未有的人格、信仰等精神危机,漠视生命的伤害事件不断出现,开展中小学生命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就显得十分必要且意义重大。在此背景下,研究美国中小学的生命教育,总结其经验,对我国中小学开展生命教育将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美国中小学生命教育的思想渊源与现实背景

生命教育在美国的诞生和普及绝非偶然,它有着丰富的思想文化渊源和强烈的现实需求。下面笔者分别对其进行阐述。

(一)美国中小学生命教育的思想渊源

美国中小学生命教育的思想渊源丰富,从源于古希腊的尊重个体的生命哲学思想、美国深入人心的“个人主义”价值观以及有着深远影响的“进步主义”教育运动中都可以觅见生命教育的思想因子。

1.尊重个体价值的生命哲学思想

欧洲生命哲学思想在美国得到了极大的传承和发展,美国本土的思想家也以新的结构方式阐释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他们不单纯地执著于解决和规定生命是什么,而是更加注重探讨生命的有限性、生命的无限可能性及独特性、生命的超越性。

正是在这种尊重个体价值的生命哲学思想影响下,生命教育在美国得以出现和普及。美国“生命伦理学”倡导者波特(v.R.potter)提出尊重生命的双重意蕴。第一,敬畏生命,尊重生命。既要珍视自己的生命,也要善待他人的生命,这是一切社会价值得以保证的必要条件。第二,讲究生命的质量,既要保持较好的生理功能和形态,又追求健康愉快、有意义的生活。

生命哲学对生命教育的影响还非常鲜明地体现在诺丁斯(n.noddings)“关心伦理学”的研究中。此外,美国生命伦理学研究中出现的四原则说、允许原则说以及决疑法等关于个体生命价值的探讨和争辩,为美国生命教育的兴起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2.张扬生命的“个人主义”价值观

美国多种族社会产生的多元文化以及“人人生而平等”的契约立国原则根深蒂固。自《独立宣言》以来,美国的个体便以公民的身份地位与国家发生联系,“以个人为本位”成为社会公认的价值取向,美国的法律也是为保护个人自由而存在。法国学者托克维尔(C,toequeville)在《论美国的民主》中首次提出,美国的“个人主义”是以民主、自由、平等、法制、人权等价值观为核心的相对稳固的道德价值观体系。它强调个性的树立和表达,提倡自我决策和承担责任,并灵活应对环境的变化。

正是基于这种价值取向,美国生命教育强调培养学生个体生命的独立、选择、尊严、自我奋斗等品质,强调个体生命的自我生成,反对外界强制灌输。其自由宽松的教学环境也体现着对儿童生命独特性的理解,对儿童的生命、体验和情感的尊重,并引导儿童尊重生命、珍惜生命,对生命的未来充满自信和敢于挑战。

3.追求生命自由的“进步运动”

始于20世纪初的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对美国中小学生命教育起着直接推动作用。实用主义和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与生命教育有着一脉相承的观点。杜威强调“从经验中学习”“教育即生活”“儿童为中心”,其实质是将学生视为生命个体,强调儿童的生命本能,使儿童的生命得到整体的发展。以马斯洛(a.H.maslow)的自我实现理论和罗杰斯(C.Rogers)的自我理论为代表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潮把学生当作“完整的人”,它主张教学应该介入学习者的身心、情感、认识等各方面的成长。生命教育的初衷就是尊重孩子的价值和尊严,人本主义思想的提出无疑丰富了生命教育的内涵。

在实用主义和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下,美国中小学重视培养学生的个性,强调学生的中心地位,突出学生个体生命的表现力、主动性、创造性、好问态度、向权威挑战的塑造和培养。无论是课程设置还是教学过程,美国学校都保证每个学生的生命得到自由、积极、独立、智慧的发展,为学生生命完整性的发展提供宽松的环境。

(二)美国中小学生命教育的现实背景

美国中小学生命教育也是应对社会道德危机的策略之一,是为解决青少年中出现的吸毒、自杀、他杀、性危机等危害生命的事件,为唤起青少年对生命的热爱而提出的,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针对性。

二战后的美国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社会危机,人们逐渐失去了对自然的尊重和敬畏,在物欲横流和精神追求的两难选择面前迷失了方向。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青少年犯罪率急剧增长。据统计,1970年,美国有47.3%的高中生吸食大麻至少一次,吸食过可卡因、海洛因、致幻剂的比例分别为9.0%、2.2%和11.3%。1970年的美国青少年自杀案件较1960年增长了3.2倍。1970-1975年间,美国公立学校中杀人犯人数上升了18.5%,犯人数上升了40.1%,抢劫犯人数上升了36.7%,吸毒人数上升了37.5%,对学生的袭击事件上升了85.3%,对教师的袭击事件上升了77.4%,学校中的偷盗事件上升了11.8%。使得美国中小学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和挑战。

1968年,美国学者华特士(J.D.walters)提出了生命教育思想,并在加州创办了第一所生命教育学校――阿南达智慧生活学校。他希望能够用“生命教育”来整合中小学教育,让身、心、灵兼备的生命态度成为教育的新元素,以帮助孩子认识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成功的人生,如何活得有意义,如何面对人生各种挑战并事先作好准备,等等。之后,全美的中小学开始出现直面生命的死亡教育、关注社会生命的生计教育、对他人生命和社会理解的品格教育、张扬个体生命的个性化教育等,这些都是对青少年生命的关注。到1976年,美国有1500所中小学开设了生命教育课程。20世纪90年代,美国中小学的生命教育已基本普及。

二、美国中小学生命教育的目标和内容

美国中小学生命教育在推行过程中逐步形成了清晰的目标维度和完整的内容体系。其具体目标和内容如下。

(一)美国中小学生命教育的目标维度

华特士指出:“教育并不只是训练学生能够谋得职业,或者从事知识上的追求,而是引导人们充分去体悟人生的意义。”这可以看作是美国中小学生命教育的总目标――让学生意识到自我生命内涵的多面性和丰富性,正确地体认生命的可贵,确立正确的生活态度与目的,追求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具体来说,美国中小学生命教育的目标有三个维度。

1.关注死亡,珍惜生命

美国的生命教育和死亡教育是分不开的。从20世纪20年代起,美国学者开始探索有关死亡教育的问题。他们强调生与死的一体两面关系,主张从生死相联、“由死观生”的角度考察人的生命与死亡。死亡教育旨在帮助学生形成合理合意的生死智慧,使其树立正确的生死观念,消解生命的威胁,进而唤起青少年对生命的热爱。

2.体悟人生意义,从生命中学习

生命教育的目的之一是鼓励而非强迫孩子发展智慧,它倡导切合大自然内蕴的奖惩系统,不过度保护孩子免于去承受他们所犯错误的自然结果。同时,生命教育还努力让孩子以更坦然的态度面对这些后果,使他们不致丧失勇气,并能明白这就是真实的人生。它还鼓励孩子从生活中学习,以怀疑的态度审视那些不曾被质疑过而代代相传、一成不变的知识内容。

3.促使学生成为全面、均衡发展的人

生命教育是一种为学生快乐和成功地生活作准备、以提升学生的精神生命为目的的教育活动。为此,华特士生命教育基金会提出,生命教育的目标是促使学生在身体、心灵以及精神各层面逐渐进步,成为比较平衡、成熟、有效率、快乐、和谐的人。

(二)美国中小学生命教育的主要内容

美国中小学的生命教育并不以独立的课程形态出现,而是渗透在死亡教育、品格教育、健康教育、个性化教育、挫折教育之中,整个学校教育呈现出明显的生命教育特征。

1.死亡教育

美国中小学进行的死亡教育带有很强的大众化、普及化特征。从幼稚园、小学到中学、大学,甚至到医院、社会服务机构,都有各类死亡教育课程、研习会和讲座。其内容包括帮助儿童正确认识死亡、探讨死亡的生理过程、死亡对人的心理影响、自杀的原因及其防止、死的权利、丧葬礼仪与开支、如何应对生活中的不幸事件等相关知识。系统完整的死亡教育在改变学生对死亡的态度和防止自杀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2.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是生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有36个州将健康教育规定为必修课,按幼儿园和低年级、四年级、五年级、六年级四个阶段将其内容细化,并确定了具体的健康教育目标。其中,小学健康教育的重点领域分为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区健康三个方面;中学健康教育分为身体健康、心理和感情健康、预防和控制疾病、营养、药品的使用和滥用、意外事故的预防和安全、社区健康、环境健康、家庭生活健康等十个方面。

3.品格教育

美国中小学品格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六种“特质”为目标,即可信赖性、尊重、责任、公平、关爱以及公民的职责与权力。在班级、学校或社区,品格教育的策略始终注重对生命的理解、关心、尊重和负责,同时强调教师、学生、学校和社区所有人的积极参与及其社会责任,而这正是现代社会所缺乏的。

4.个性化教育

美国的中小学非常注重儿童独立意识、自信心、反抗精神与行为的培养。学校强调探求真理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任务,鼓励学生挑战权威。在对教科书的认识上,学校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局限于一本教科书,而应使用多种教材或参考材料,同时要提供多种教学理论,让学生进行比较、选择。

5.环境教育

美国环境教育中渗透着浓郁的生命关怀思想,它对生命教育价值理念的变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会关心自然、关心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把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二是学会关心社会、关心他人。人类不仅生活在自然环境中,也生活在社会环境中,在人与人交往中只有关心他人及社会的整体利益,才能维持自身利益的长久性。

6.生计教育

美国以学校为基础的生计教育分为小学和中学两大阶段,并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但无论在哪个阶段,学校都要求学生了解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并使之与社会的要求“合拍”;要求学生了解职业的意义,培养其正确的职业观念和职业道德。作为生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生计教育在学生个人潜能的发展与未来的职业定向之间建立了应有的关联,使个体生命的可持续发展具备了动力和活力,帮助学生在更广阔的意义上理解自身的生命价值。

7.挫折教育

美国挫折教育的目的是使孩子在现实生活中具有独立生存的能力,能独立面对挫折,并较好地解决问题。在挫折教育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痛苦和苦难是生命的一部分,生命只有在战胜苦难中才会有乐趣和生机,从而使其更加欣赏生命、珍惜生命,进而提升生命的意义和质量。同时,培养孩子抗挫折能力的重点在于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

三、美国中小学生命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一)深入开展生命教育的理论研究

美国的生命教育之所以能顺利开展并取得显著成效,与美国积极开展生命教育研究、重视理论指导是分不开的。我国对生命教育的研究起步较晚,理论研究多是从生命伦理学、医学伦理学等角度探讨生命存在的意义与价值,或者是停留在对西方国家和我国台湾、香港地区生命教育的引进和诠释方面,还没有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理论、具有影响的著作和学派。在课程和教学领域,我国对生命教育的研究还不够深入,缺乏系统完整的构架思路和方法。我国中小学教师对生命教育的理论基础、目标、操作模式、评价方式等还比较陌生。

在生命教育方面,我国需借鉴美国的经验,结合自身独特的文化基础和社会环境,根据不同年龄学生对生命感情、人生价值和意义的不同理解,开展生命教育教材编著、教师培训、生命教育资源的整合和课程开发的研究工作。此外,还要成立全国及区域性的生命教育研究组织和学术性的咨询团体;加大对生命教育科研的资助力度,重点支持有实力的科研力量有针对性地进行生命教育的系统研究,以形成科研与学校、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理论与实践良性互动的局面。

(二)丰富生命教育的内容体系和实施途径

美国的生命教育并不是一门固定的学科或课程,而是随机的、整合的。在课程设计上,它坚持生命的完整性与统整性,重视各学科的统整以及生活事件的关联性。而我国中小学生命教育尚未完全脱离早期生物学科的窠臼,囿于思想品德、自然常识、安全知识等领域,或把生命教育视作地震等突发事件后的补救措施,课程的针对性和系统性不强。为此,我们应当借鉴美国中小学生命教育丰富多样的内容,着眼于青少年素质的全面提高和可持续发展,从死亡教育、品格教育、生计教育、挫折教育以及健康教育、个性化教育、环境教育等方面,形成立体的生命教育内容体系。

生命教育仅靠理论的传授和语言的说教是不能

完成的。美国中小学生命教育的途径与方式是开放的、多元化的。例如,直接参观有关死亡的场所及其展览;通过观看有关影片和欣赏音乐来加深思考;阅读有关书籍和故事,并进行讨论;等等。鉴于此,我国中小学的生命教育应该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通过学科渗透的方式,辅之以社会实践活动,做到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知识传授与亲身实践、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同时,要采用亲身体验法、欣赏与讨论法、角色扮演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三)扩大生命教育实施主体的力量

美国中小学生命教育的发展也离不开国家和社会的重视与积极配合。中小学生除了接受学校提供的正规生命教育外,社会组织、民间团体、社区、新闻媒体、家庭等各种政府机构和非政府组织也是美国中小学生命教育的重要力量,它们以多种途径和方式参与死亡教育、品格教育和生计教育。

进入21世纪,我国一些省市也开始开展生命教育。但是,生命教育的实施渠道还比较单一,基本上都是由中小学自行组织实施。广大的社会机构和团体的参与程度不够,社会组织和家庭的教育优势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未能扮演好中小学生命教育辅助力量的角色。借鉴美国的做法,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作出努力:第一,全国有条件的中小学,除在学校开展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以外,还应争取与社区、医院、企事业等单位合作,开展青少年课外生命教育活动;第二,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要增加面向青少年的生命教育节目;第三,鼓励社会组织募集生命教育基金,将其用于中小学生命教育,并建立专门的生命教育中心和基地;第四,引导家长帮助青少年尊重生命、关爱生命、珍惜生命,使父母对儿童自发的、无意识的生命关爱成为自觉的、有意识的心灵引导,让儿童以完满的精神准备去追求未来的幸福人生。

(四)完善生命教育的法律法规

制订法律、法规是实施生命教育的必要保障,这是美国及其他许多国家实施生命教育的一条基本经验。美国政府历来重视生命教育相关法规、法令的颁布,保证了生命教育的顺利实施。

我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开展生命教育作为国家教育和发展的战略主题之一,从国家意志层面明确了生命教育的地位。这对促进中小学生命教育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但是,健全生命教育的法律、法规,使我国生命教育走上法治轨道,仍然是我国亟待解决的问题。生命教育立法应着眼长远,将生命教育全面纳入基础教育的体系之中,对生命教育的目标、内容、途径及各项保障以及政府、学校、企业和社区等责任予以界定,使我国中小学生命教育的开展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同时,生命关怀的理念还应贯穿于所有立法、执法和法律监督的全过程。

参考文献:

[1]徐宗良,生命伦理学:理论与实践探索[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16

生命教育的方法篇9

(一)生命教育的内涵

生命的存在包含三方面的意义:一是肉体形式的存在,这是生命的载体;二是在自然环境中体现出来的生命热情;三是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出来的生命价值。可以说,生命是一个有着多层含义的抽象概念。所以,和生命结合而成的生命教育,自然也具有三个层面的内涵:首先,对自然生命的教育是根本。自然生命是个体存在的物质基础,是个体生命最原始的尺度。其次,对精神生命的教育是主题。这是生命教育的意义所在。它指的是在正常生理机体的基础上进行的生命意识的教育。相对于自然生命教育而言,精神生命教育的内容要广泛的多:其广义上可以是指对个体领悟以及和物质相对的意识世界的推动过程,狭义是指对个体内心世界的洗礼。最后,把自然生命和精神生命的教育都放置到一定的社会背景中去展开。把自然生命赋予社会角色之后再进行教育,让一个生物人逐渐变为社会人,把自身融合到社会化的范围内。所以,生命教育的内涵应该是把生命教育的多层次结合在一起,把自然教育和精神教育融合在社会生命教育中,在人和人的社会交往中表现出来,比如人的能力在社会上的运用以及对社会造成的影响;同时,社会环境对人的自然生命和精神生命也可以产生一定的影响。换句话说,只有这三个方面结合在一起的教育才是完整的生命教育[2]。

(二)生命教育的特征

生命教育的目标就是通过教育系统向学生表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通过多种方式,提高学生的生命质量,让学生的生命发展更加完整。因此,其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有下面几个方面的特征:第一,展示的是生命发展的整体性。生命教育的目的是想要让生命变得更加完整。因此,在教育的过程中,要考虑到生命各个层面的要素,其中既包含对自然生命的教育,也包含对精神生命甚至是社会生命的教育,要让这三个层次的发展尽可能地协调。在教育目标的指引下,朝着同一方向快速的发展和提升。第二,展示的是生命发展的自由性。生命的本质是自由的,这是个体存在在这个世界上最根本的要求。生命教育的对象既然是学生,那么只有把学生的自由作为教育的首要目标,才能通过生命教育的途径完成对学生的教育。当然,这种自由并不是绝对的自由,而是在一定社会关系限制下的规范的自由。第三,展示的是生命发展的独特性。任何生命的存在都是特别的,都有和其他生命不一样的特征。生命教育的展开要尊重这种独特性,从学生自身的特点出发推动他们个性生命的发展,才能真正的实现教育的目的,推动教育的步伐向前发展。

二、生命教育视阈下学校体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体育教学的内容带有极大的功利性

对当前学校的体育教学内容进行问卷调查可以得知,目前我国体育教学的内容大都围绕升学考试的项目展开,田径类的锻炼项目占据了体育课内容的一半以上。学生上体育课,不是锻炼立定跳远,就是中长跑,要不就是掷实心球,原因就是这些都是学生升学考试的必考内容。教师、学生和家长,为了不让学生在升学考试的时候因为体育成绩拉分,大多数的学校都在体育课堂上针对升学考试项目进行专门训练。这样一来,大部分的体育课都成了技能训练课,这明显和体育教学的目标不符,整个体育课堂呈现出为升学而教学的功利性。随着西方价值观在我国的流行,我国很多行业都表现出了明显的功利性。表现在教育领域,就是明显的应试教育倾向[3]。本世纪初我国党中央推出关于“青少年学生体质的意见”,尽管改变了我国体育课不受重视的境遇,但是却把我国的体育教学推向了另外一个极端。为了避免学生在体育考试中成绩过差影响学生的综合成绩,很多学校都把提高学生体育成绩的目光盯上了体育课堂。尽管,现在我国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但是体育课堂上这种应试性的教学内容还是生机勃勃。体育教学内容的功利性并没有减轻,而是越来越重。

(二)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自由和个性被埋没

体育教学的本质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独特性,为了让学生变得更加自由。但是,当前的体育教学并没有朝着这个方向发展。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当前体育教学仍然按照传统的教学程序在进行:上课之初,学生排列队形,集体报数。之后集体慢跑,进行热身活动。最后,是学生集体观摩教师对训练技能的亲身示范,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自己练习。按照这样的教学程序日复一日地展开,几乎每一节课都是这样的节奏。体育教学过程就是机械式的照搬照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完全没有自己的自由。学生只能按照教师安排好的步骤一步一步地学习,课堂氛围非常的沉闷。也许,这样的教学形式确实是可以取得不错的教学效果。但是,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自由和个性完全被抹杀。学生不再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而是教师手中摆布的木偶,这和体育教育的初衷相违背。

(三)体育教学过程中生命教育内容缺失

体育教学的目标是为了让学生的身体素质有所提高、身心得到愉悦、身体保健知识得到普及,学会同学间的合作,对学生的意志进行磨炼。但是前文已经说过,当前我国的体育课堂已经基本上成为技能训练课的代名词,学生在课堂上不是训练这项技能,就是提高那项能力。总结起来,这些都是对学生自然生命素质的提高,但是对学生的精神生命甚至是社会生命的关注却有所缺失。在体育课堂上,学生不但要掌握一定的技能,更重要的是需要积累部分保健知识和求生技巧,学会如何在日常生活别是发生意外事件的情况下,保证自己自然生命的健康,这样才是生命教育全面的、健康的发展。但是我国当前的体育教学过程中这一内容是空白的,学生们并没有学习到这方面的一些知识,他们在体育课堂上接受的生命教育是不完整的。

三、基于生命教育理念对当前体育教学的几点建议

(一)把生命教育的理念和我国体育教学目标结合起来

人是实施教育的主体,是接受教育的对象,是需要教育的个体,这些都说明了教育的发展是以“人”为中心的。因此,所有的教育最终都是为了人的发展,体育教育也不例外。国家制定的体育教学目标是体育教学活动要达到的目的,对日常体育教学活动的展开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因此,在制定体育教学目标的过程中,需要考虑生命教育的理念,把生命教育的理念和学生教学目标结合在一起,这样才能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为提高学生的生命意识奠定坚实的基础。比如:在锻炼1000米跑的教学中,笔者把教学目标确定为三个:第一,学习用臂摆配合步频的方法来提升跑步的速度;第二,了解游戏如何开展,借助游戏的方式提高学生的主动性;第三,能主动参加游戏,让学生体会成功的成就感和团结的重要性。这三个目标分别从学生的身体能力和精神素质方面进行了提高,有效的照顾到了体育教学的生命性。

(二)生命化地组织体育教学内容

体育教学的对象是学生。因此,所有的教学内容都应该围绕学生展开。而要完成这一目标,必须要改革教学形式,用情感教育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按照人本主义教学的观点,情感教学不单是教学的一种形式,更是教学活动的内容,情感教学可以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体育教学中的生命教育首先要重视情感的沟通,寓教于乐,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从学生情感发展阶段来看,学生处在活泼好动的青春期,好奇心强,死板单一的教学形式会束缚学生情感的释放,压制学生的个性。而加强教学中的情感沟通既是对生命的尊重,也是找到适合学生身心特点的教学模式的一种途径。比如在锻炼学生1000米跑的教学中,之前的教学总围绕跑步展开,先是有教师讲解跑步要领、注意事项,然后就是绕着操场跑。教学内容单一、活动形式单调,难以激发学生的热情。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我在教学中首先主动和学生沟通,倾听他们的意见,结合教学的需要改变了教学形式,把跑步的场地转移到了篮球场。同时,还在篮球场的两端增加了几个篮筐,通过开展分组投篮球竞赛,让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学习团队精神,拉近彼此的距离,当看到a对落后时,我主动把他们召集到一起,帮助他们分析存在的问题,给他们讲解制胜的策略,鼓励他们别气馁,别灰心。在我的帮助下,a队的学生气势高涨,最终获得了小组第二的好成绩。在这次教学中,虽然不是连续跑动,但是学生的运动量大大增加,在轻松的氛围中让学生感受到了跑步的快乐,既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又锻炼了学生的跑步能力。

(三)生命化地选择体育教学方法

合适的方法是提高体育生命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因此,体育教学的方法选择是不是合适,和体育教学的成功与否有着很大的关系。因此,在选择体育教学方式的时候,要慎之又慎。综合起来,方法的选择要按照这样的原则:首先,选择的方法要对学生生命的完整性有一定的帮助。科学的体育教学方法,不但对学生的体育技能有一定的提高,而且对学生的道德水平和思维能力都有一定的提高[4]。其次,选择的方法要对学生个性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教育,面对的是不同的个体。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要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特点进行教育。比如,锻炼初中生的1000米跑步,就要结合初中生比较贪玩、比较好胜的特点,通过投篮游戏比赛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好胜心理,让他们对锻炼的内容有充分的热情。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没有万能的教学方法,只有按照上面的原则把多种教学方式结合在一起,才能让每一位学生学习到真实的内容。

(四)把生命理念引进到对体育教学的评价过程中

传统的体育教学评价都是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在生命理念的指导下,我们把体育教学的主体还给了学生。因此,对体育教学的评价,我们也需要改变其主体,让学生自己对自己进行评价,或者是由学生对同学进行学生间的相互评价。这样不但可以让学生对自身进行反省,还能让学生更多地看到同学身上的长处和缺点,让学生对自身有一个准确的定位。比如在进行1000米游戏锻炼的过程中,改变教师对学生评价和指点的方式,让学生对自己的同伴进行指导,和同伴进行充分的交流,这样可以让学生的思维更加的广阔。

(五)转变教师生命教育的理念

教师是体育教学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教师的教学理念关系着生命教育的理念是不是可以落实[5]。因此,在生命化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转变教学理念,认清生命教育理念的关键,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职业素养,对生命教学知识进行补充,让教师成为学生生命教育完整发展的引路人。比方说,在锻炼学生1000米跑的时候,教师转变了传统的技能训练理念,一改传统教学过程中直接技能训练的步骤和程序,通过“玩”的方式,把团结互助的生命理念融入学生的游戏的过程中,让学生在游戏锻炼的过程中明白团结的重要性,相互扶持,相互鼓励去解决学习中以及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四、总结

生命教育的方法篇10

关键词:生命教育观英语教学渗透

一、高中英语学科虽然是生命教育的隐性课程,但仍然蕴涵着丰富的生命教育内容。对于部分学生而言,英语学科学习基础并不是很理想,教师如果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来教学,学生就会遭受打击,认为自己在英语学习上是不可能成功的,继而对英语学习失去信心。同样,教师也会因为长期不能获得成功感,而享受不到生命成长的快乐,生命教育的理念也就很难在英语教学中得以贯彻和落实。因此,教师在课程内容的导入、讲解、活动,包括作业等环节都要依据学情来设定,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帮助,让学生成功,逐步达到学生争取自己的成功。教师在课堂中落实生命教育观可以运用以下几个方法:点拨诱导法、主题讨论法、思考领会法、体验感悟法和实践操作法。英语教师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不可能在一堂课中将所有的方法都运用到,必须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具体的教学内容来确定方法的选择。

例如,高中英语教材中有一课《lookinggood,feelinggood》。教师就可以利用许多图片,让学生对于外表的比较,辨认哪一种是美。接着,教师可以运用点拨诱导法,让学生回答出外表美和心灵美哪一个更重要。学生往往可以通过讨论给出让大家都比较认同的答案。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不断通过提问引导学生积极用英语来回答问题,指导自己的实践操作,学生既感到有趣,又能学会如何真正的美是什么,同时英语的听和说的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学生获得了成功感的同时,也就享受了生命的快乐,教师也在学生主体性得到发挥的同时获得了成功感,体验了生命的快乐。

二、高中英语教材中的生命教育内容挖掘不仅仅体现在教会学生珍惜生命,在生命面临突发的、灾难性的危险时懂得如何保护自己,更是在日常生活中形成良好健康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因此,像类似于什么是美等方面知识的这种教学内容和恰当的方法的运用,比起原先的纯粹以语言教学为目的的英语课堂,效果要好得多。

叶澜教授曾经给教育下过这样一个定义:"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但实际上,分数地位的提升使得教育偏离了"生命"这一出发点和核心,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整体生命发展。因此,生命教育在课堂中的落实就显得尤为重要。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有多种,但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课堂了。在功利化的教育盛行的今天,我们教师有必要将目光放到追寻教育的本真上来,教育要做的不仅是使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学会珍爱生命、懂得体会生命的乐与苦,而且要让学生能够在教育中最大限度地完善生命的意义,实现成功的生命,体验生命的价值,并最终影响其人生,让学生都能幸福地享受自己的人生。

三、教师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生命教育知识点,结合相应的教学方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生命化教育的视角来审视目前的教学方法,可以看出使用点拨诱导法等策略的教学效果和传统的以英阿语技能教学比较,前者的效果尤为明显。这就告诉教师,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可以有利于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众所周知,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的实施,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而一定的课堂教学又离不开一定的教学方法的支持。因此,好的课堂教学必须以正确的理念和好的教学方法为依托。教学方法选择是否得当关系到教学的效率。从生命的视角检视传统的教学方法,其偏离了以学生生命发展为本的理念,重视英语词汇、语法的传授,重视教师的单向教学,重视教学结果,重视整体的划一,这是与生命教育的人性发展相违背的。英语教师应避免选择类似的教学方法。

事实上,教师通过认真地梳理,巧妙地设计教学流程,采用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方法,从而使学生在英语学习中感受到生命的快乐、体验生命的成功,教师也是很有成就感的。不知不觉中,学生由于成功感增强了,自信增加了,课堂气氛活跃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也会发生变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是进行教学活动的两大主体,维系良好的师生关系则是促进教学活动有效进行的关键所在。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生命教育观指导下的课堂教学可以做到。

从生命的视角来看,师生的生命都是平等的,教师在课堂中要让学生成为主体,各个教学环节的设计和教学方法的采用都应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师生之间的沟通、对话、交流等都应是人性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