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约能源的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33:46

节约能源的方法篇1

(一)在企业办公区、厂区、车间等场所张贴资源节约宣传挂图、条幅和彩旗等,宣传可持续的生产方式。

(二)在企业职工中开展“我为节约资源献计献策”活动,征集职工对企业节能、节水、节材的建议,并对合理化建议给予奖励。

(三)印制企业资源节约小手册或宣传单,介绍在生产过程中节能节水节材的好方法和基本知识。

(四)组织资源利用教育展及资源节约法律法规挂图展;利用宣传栏或企业简报等形式,宣传我国资源利用面临的形势及存在的问题,介绍国外资源节约的经验和有效作法,向企业员工宣传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等理念及技术;介绍相关企业错峰、避峰用电,购买各种节能、节水型设备和产品,采用先进的节能、节水技术和生产工艺的经验。

(五)加强企业节能节水节材制度管理,明确专人负责节能节水节材工作。制定企业内部各班组耗能、耗水、耗材基础指标,组织开展企业节能节水节材先进个人、先进班组评比活动,定期对节能节水节材的标兵及先进班组予以表彰和奖励。

(六)加强员工节能节水节材技术及政策培训,组织资源节约法律法规讲座。结合企业自身资源节约工作的需要,邀请有关专家对《清洁生产促进法》、《节约能源法》、《水法》、《土地管理法》、《节约用电管理办法》、《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办法》、《能源效率标识管理办法》、《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铁路实施节约能源细则》、《交通行业节约能源法细则》等与资源节约有关的法律、法规和重要政策的相关条款进行解读和培训。

(七)开展创建绿色车间、绿色厂区等活动,建设节约资源的企业文化,组织企业员工开展宣传资源节约的文艺表演、书画展及征文活动等。

(八)宣传无纸化办公,倡导节约资源的办公习惯,如纸张正反面使用,夏季空调温度调为27—28摄氏度、杜绝白昼灯、长明灯等

(九)组织开展企业员工资源节约知识竞赛。

(十)组织职工去相关企业参观学习,推动节约资源的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在本企业中的运用。

(十一)组织员工参加各种“资源节约”技术及产品展览会,宣传资源节约优秀科研成果、实用技术和产品,推动资源节约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应用。

(十二)企业设立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举报电话和投诉台(箱),积极发挥职工监督的作用。

二、政府、事业单位资源节约宣传推荐方案:

(一)在机关宣传栏、宣传橱窗、办公室等处张贴节约资源的宣传挂图、条幅。

(二)召开机关干部职工节能节水座谈会,征集对机关节能节水工作的建议。

(三)召开机关干部职工资源节约动员会,宣传国家开展资源节约活动的有关精神,介绍我国资源利用面临的形势及存在的问题,要求机关工作人员在工作和生活中注意节能、节水、节材、节粮等。

(四)举办资源利用形势报告会,邀请有关专家介绍我国的资源利用形势和面临的压力。组织机关干部职工收看有关资源节约的宣传片,增进对我国资源利用情况的了解,提高对开展资源节约活动紧迫性的认识。

(五)印发机关节能节水节材宣传单,介绍机关节能节水节材的注意事项及小窍门,要求大家随手关灯关水,杜绝长明灯、长流水;夏季办公楼空调温度设置于27—28摄氏度,使用空调时关好窗户,下班后关闭办公室空调、风机;减少电脑主机、显示器、打印机、饮水机、复印机、碎纸机等办公设备的待机,长时间不使用时关闭电源;减少使用一次性文具,纸张正反面使用;鼓励大家开展无纸化办公。

(六)采购节能节水型产品和设备。

(七)定期公布机关耗能耗水耗材及费用支出情况,及时通报资源浪费情况,以引起机关工作人员重视。

(八)制定和实施政府机构带头节约资源的方案,注重实效。

(九)落实政府机构节约资源的责任制和有效监督制度。

三、学校资源节约宣传推荐方案

(一)开展资源节约课程教育。将资源节约教育纳入中小学及大中专必备教育,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采取合适的教育方式,在中小学及大中专教育中进行节能、节水、节地、节粮等内容的课程教育,介绍我国的资源利用形势及节约潜力,使广大学生了解节约资源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形成“节约资源从我做起”的观念,自觉养成节约资源的良好习惯。

(二)利用学校宣传栏、班级黑板报等开展“以人为本,节约资源(节约用电、节约用水、节约土地、节约木材、节约粮食等)”的主题宣传,倡导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观念。

(三)组织师生观看介绍我国资源、能源利用形势及节约潜力方面的宣传片。

(四)在中小学开展“节能(节水)伴我在校园,我把节能(节水)带回家”活动;给中小学生发放节能节水节材知识宣传材料,号召中小学生从自我做起,并监督父母等家庭成员节约用电、节约用水,爱惜粮食。

(五)在小学开展“爸爸听我说节能(节水、节材、节粮等)”演讲比赛活动,在中学组织“节约一度电、一滴水、一粒米、一方土”征文活动,在大中专学校组织“节约能源与可持续发展”征文活动。

(六)在中小学开展“节约能源(节约用水、节约粮食),从我做起”主题班会活动,在大中专学校开展“节约资源——我们共同的责任”专题讨论会。

(七)组织中小学及大中专学校开展资源节约知识竞赛活动。在世界水日、节能宣传周、世界环境日、全国爱惜粮食宣传周等期间,组织学生开展主题宣传活动,并在暑期组织学生开展以宣传资源节约为主题的夏令营和社会实践活动。

(八)开展校园节能、节水大检查。

四、社区资源节约宣传推荐方案

(一)利用社区、街道宣传栏、黑板报等载体,张贴节能节水标语、口号、招贴画、条幅等,宣传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弘扬“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社会风尚。

(二)向社区居民发放资源节约宣传资料、科普读物和宣传画,宣传群众日常节能节水节材知识,介绍节电节水的小窍门,如夏季居家空调温度设置于27—28摄氏度为宜,使用空调时关好窗户,白天可拉下遮阳设备或窗帘,减少电视、空调、电脑、饮水机、热水器、音响、微波炉等家用电器的待机。多使用节能灯,减少厨房和卫生间的长明灯,选用灯具时尽可能少用阻碍光源光线通过的磨沙玻璃、半透明灯罩。科学使用家用电器(洗衣机、电冰箱、电饭锅、吸尘器、电热水器、沐浴器等),合理降低电耗。鼓励骑自行车、乘公交车等。

(三)采用小区广告或宣传单的形式,介绍节能、节水型的家用电器和卫浴产品,全面推广节能节水型家用电器和器具。随电费单、水费单附上有关节能节水的新闻报道,宣传节能节水的意义及方法。

(四)组织“我们为什么要节约”、“电器待机耗能惊人”、“空调节能潜力有多大?”、“过度包装:美了产品,毁了森林”等不同主题的社区图片展,并以家庭为例,说明节约的潜力和经济效益。

(五)组织开展创建节水社区、节能社区的活动,广泛征集公众对节能节水工作的意见,评选节水、节电模范家庭,在社区内组织居民开展资源节约志愿宣传活动,积极参加资源综合回收、垃圾和废物分类回收活动。

节约能源的方法篇2

一、提高认识,增强开展资源节约活动的急迫感

我省是资源贫乏大省,我市同样也存在能源贫乏问题,所需能源90%以上要靠外地调入,同时,我市资源耗用量大,长期以来资源和能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潜在能源风险和不稳定因素。

第一,我市人均资源能源储量少,耗量大。*年末,全市耕地资源总量252.71万亩,人均耕地面积0.51亩,低于世界公认人均耕地警戒线0.8亩,仅为全国平均水平1.43亩的35.7%,而且建设用地占用耕地持续增长。*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能源消费总量达168.42万吨标煤,同比增长6.2%。而且我市远离能源资源产地,流通环节多,能源价格高于其他省、市。特别是近年来,受全省电力供应紧张和我市地方电源出力不足影响,我市在实施错锋用电的情况下,仍因超用省网负荷而被省中调命令实施错锋用电措施33次,涉及各县(市)区线路860条次,累计实际执行错锋负荷92.94万千瓦。电力供应的紧张局面也已由季节性转变为全年性,并呈现电力、电量双缺的局面,电力供应的紧张局面已成为制约我市经济快速发展的瓶颈。

第二,我市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水平高、能效低。*年我市万元产值能耗1.1吨标煤,高于全省0.97吨标煤的平均水平;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410立方米;能源效率比发达国家低10个百分点;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52.84万吨,比*年增加4.51%,综合利用率为51.4%。

第三,资源的大量消耗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全市废水排放量13779.34万吨,比*年增加14%。废水中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CoD)排放量为27019.3吨。同时,大量使用煤、油等石化能源燃料,特别是含硫发电燃煤、燃油消费量持续上升,全市废气排放总量232.26亿标立米,二氧化硫排放量为25253.9吨,二氧化硫排放引起的酸雨污染影响加剧。目前,全市城市污水处理率仅为20.24%。

因此,要充分认识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工作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立足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施能源结构调整、开展资源节约综合利用,提高能源利用率,对推进资源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资源节约活动的目标和基本要求

(一)工作思路:以提高能源效率和资源综合利用率、加强污染预防意识、发展循环经济为目的,以能源结构调整为切入口,坚持保护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抓好节能和清洁生产促进工作;积极推广工业节水、节油(代油)和洁净煤燃烧的技术示范,全面推动环保产业的发展;坚持法规规范、规划指导、政策导向、机制创新、示范推动、信息服务、宣传培训和国际合作,为我市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二)主要目标:力争到*年,我市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5%,万元国内生产总值取水量下降10%,水的重复利用率提高5%,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显著提高,耕地减少趋势得到遏制,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全市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至全省平均水平的0.92吨标准煤(当年价),节能率为4%。具体为:

节约用电:到*年节电1亿千瓦时(年平均节电0.35亿千瓦时),能源利用效率达到35%。

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积极开发应用太阳能热水器(系统)。

节约用水:到*年,全市万元国内生产总值取水量下降10%,水的重复利用率提高5%。其中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370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镇用水量160立方米;全市农田灌溉亩均用水量750立方米。

节约用地:到*年,确保全市耕地占补平衡,加强“山、湖、江、城”资源整合利用,优化城区功能布局,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加强土地利用的宏观控制和政策引导,完善土地储备机制,扩大土地储备总量,加强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力度,清理违规用地,加大力度处置闲置土地,促进土地合理、高效和可持续利用。

资源综合利用:到*年,全市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85%以上,其中粉煤灰、煤矸石的资源综合利用率达100%。

新型建筑材料:到*年,新型墙体材料约占墙材总用量的80%。

散装水泥:*年散装水泥供应量150万吨,散装率达到60%,节约综合经济效益0.75亿元。

环境资源:到*年,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60%,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70%以上。

(三)基本要求:开展资源节约活动,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看的必然要求。各级政府、各部门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扎扎实实推进资源节约工作。在开展资源节约活动中,要做到四个结合:

一是开展资源节约活动要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相结合。在研究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重大项目建设等工作中,按照走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把节约资源、降低消耗放在突出位置。同时,要探索资源节约的市场机制,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加快循环经济发展。

二是开展资源节约活动要与调整经济结构相结合。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发展与资源节约相关的服务业;严格控制高耗能产业,执行钢铁、电解铝、水泥等行业的准入条件,坚决制止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

三是开展资源节约活动要与技术进步相结合。推进资源节约科技开发,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组织实施资源节约重大技术示范,推广应用先进高效的节能、节水设备和器具,提高资源节约的整体技术水平。

四是开展资源节约活动要与缓解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资源瓶颈制约相结合。优化电力生产调度,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以高耗能行业为重点,大力节约用电。加大农业节水和城市节水力度,加大企业节水技术改造力度。加快土地管理体制改革,实施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并采取行之有效的节地措施。

三、落实措施,切实抓好资源节约活动的组织实施

(一)加强领导,明确分工,落实资源节约工作责任制。

市政府成立*市资源节约活动领导小组,由分管副市长任组长,市经贸局、计划局、科技局、财政局、国土资源局、建设局、水利局等部门负责人任副组长,市教育局、农业局、国资委、环保局、广电局、统计局、法制局、总工会、团市委、国税局、地税局、工商局、质监局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负责组织开展全市资源节约活动。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市经贸局),负责综合、协调和督促、检查等日常工作。各有关部门具体分工如下:

市经贸局:制定全市开展资源节约工作总体规划和工业节水、节能、综合利用工作意见,组织、协调全市清洁生产工作,定期公布我市重点耗能企业,负责资源节约日常综合、协调工作。

市计划局: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中强调资源节约的重要性。负责制定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发展专项规划,综合协调生态建设和资源综合利用的重大问题。

市科技局:加大资源节约技术开发力度,推广成熟资源节约技术和工艺;负责组织清洁生产技术的开发与推广;通过科普广泛宣传节电、节水常识。

市财政局:落实国家和省有关资源节约工和的财政支持政策、措施。

市国土资源局:制定节约土地资源和矿产资源专项规划并组织实施、监督检查。

市建设局:制定全市建筑节能专项规划并组织实施;负责推动使用新型墙体材料、散装水泥及“禁实”工作;推动城市供水节水工作。

市市政管理局:推动城市公共照明节约用电和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工作。

市水利局:参照省行业用水定额,编制全市行业节约用水专项规划,并组织实施、监督检查。

市统计局:加强能源、水等方面的数据收集及统计分析工作,建立我市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定期公布我市资源节约相关数据;协助市经贸局做好重点企业节能监督工作。

市广电局:组织力量宣传报道资源节约成效显著的先进单位、企业,及时曝光高耗能、过度浪费资源事例,配合开展资源节约公益宣传。

市教育局、农业局、国资委、环保局、法制局、总工会、团市委、国税局、地税局、工商局等部门,按照职能分工,做好本单位和本系统资源节约活动的组织实施,配合推进全市资源节约工作。

(二)广泛宣传,加强教育,增强全民资源节约的意识。

认真贯彻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开展资源节约系列宣传活动的通知》精神,*年-*年分别以节电、节油、节水为主题,把增强全社会的资源意识、节约意识和忧患意识作为开展资源节约活动的重点。采取有效形式,开展广泛、深入、持久的宣传活动,教育广大干部群众正确认识资源短缺的严峻形势以及节约资源、建立节约型社会的重要意义,转变利用资源的落后观念和不良习惯,树立节约资源人人有责的思想,自觉参与节约资源、保护资源的行动,真正把节约资源变成全社会的自觉行为。

充分发挥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等部门和社会团体的作用,大力宣传国家和省有关资源节约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宣传和推广科学利用资源、节约资源的好方法、好典型,对浪费资源、破坏资源的行为,要加强舆论监督,及时予以曝光,在全社会形成节约资源、合理利用资源、防治污染、保护土地的良好风气。

做好资源节约的教育培训工作。各地、各有关部门以及各级工会、共青团组织要将资源节约教育贯穿于中小学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体系中,制定培训规划,加强节约教育。对企事业单位负责人、节能节水管理人员和重点用能设备操作人员进行不同层次的培训,加强对节能节水执法监督人员和检测机构人员的培训工作,不断提高资源节约的技术服务水平和执法监督水平。

(三)制订节约规划,落实激励政策,加强宏观指导。

各地、各部门在研究制定“*”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重大项目建设规划时,必须把资源节约、降低消耗列为重要内容。各部门要按照职能分工,科学规划,优化资源配置,重点编制节能、节电、节水、资源综合利用、节约土地、节约森林资源等专项规划,提出目标、发展重点和政策措施。各专项规划要在今年11月底前报市资源节约领导小组办公室,由领导小组办公室汇总编制全市资源节约总体规划。各地要抓紧制定本地区资源节约活动方案,明确3年内的资源节约目标,使资源节约活动有重点、有措施、有效果。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各级引导对重大节能技术开发、示范和改造项目的投资,条件成熟的地区可以建立专项资金,重点用于扶持节能节水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和推广。认真落实国家鼓励节能、节水和资源综合利用的优惠政策。要研究运用价格调节机制,促进节能、节水、节约原材料和资源综合利用的开展。研究扶持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的政策、措施,并将节能、节水产品(设备)纳入政府采购目录。各级政府要依据实际对资源节约工作成效显著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奖励。

要启动和实施强制性能效标识制度,搞好节能、节水产品认证,提高产品能效水平,引导用户和消费者选购节能、节水型产品。建立并完善节能、节水、节材、节地技术服务体系,为企业和全社会提供技术服务。

(四)依靠技术进步,加快结构调整,加快资源节约技术的开发和推广应用,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一是切实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遏制部分行业、地区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严格执行环保、安全、能耗、技术、质量等标准,依法关闭污染严重、破坏资源的企业。要把调整经济结构作为资源节约的重要途径,按照资源消耗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原则,从体制、政策、机制、投入等方面采取有力措施,加快发展低消耗、高附加值的产业和产品,降低经济发展对资源的依赖度。对新建、改建、扩建项目要由专业资源节约综合评估,不符合资源节约产业政策要求的,坚持不予批准。

二是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振兴装备制造业,加快推进信息化;限制高耗能、高耗材、高耗水行业发展,坚决淘汰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落后工艺、技术、设备和产品;重点支持一批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技术开发、技术改造项目,通过组织现场会、举办展览、技术交流等方式,加快先进成熟技术的推广应用,尽快将其转化为生产力。近期重点推广节电、节水、支流水改循环水、空冷、污水回用、凝结水回用、高效节能锅炉、风机、水泵、电动机及拖动系统优化技术;推广空调节电技术、绿色照明和高耗能行业能量系统优化技术;推广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废水资源化技术和“零”排放、中水回用技术;推广“三废”综合利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技术、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引导冶金、电力、建材、石化、造纸、纺织等高耗能、高耗水行业积极采用先进成熟实用的新技术,带头降低能源、水资源和原材料消耗。

(五)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加快循环经济发展。在全社会提倡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和文明消费。实施“治污保洁工程”,确保空气、水源、噪声等环境质量达标。

清洁生产是一种将污染防治战略持续地应用于生产全过程的新的生产方式,其核心是从源头抓起,预防为主,通过全过程控制,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污染防治从末端治理为主向生产全过程控制的转变,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要全面认真贯彻《清洁生产促进法》,积极落实市委、市政府“十大民心工程项目”中的治污保洁任务,根据《*市环保产业“*”发展指导意见》,加大政策、措施配套,引导企业重视清洁生产,推进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和工业污染防治工作,今年重点抓好蓝带啤酒股份有限公司、风华高新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等7家企业通过省清洁生产企业验收,并以此带动其他企业积极实施清洁生产,促进我市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要继续抓好清洁生产队伍建设、清洁生产企业审核认定等工作,推进环保产业园区建设等。制订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企业为基础、园区为平台,构筑循环经济体系。

节约能源的方法篇3

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对这一重大部署和要求,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第一,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全民族的共同事业。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把祖国建设成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美好家园,既是亿万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每一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人民群众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力量源泉,要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贯彻好,必须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广泛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参与。要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宣传,切实提高全民的资源环境意识,提高全社会对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重大意义的认识,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使每个公民、每个家庭、每个社区、每个单位都积极行动起来,从一点一滴做起,从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要积极开展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公益活动,加快形成健康文明、节约能源资源的消费方式。要广泛开展科普宣传,鼓励有利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文学、电影、戏剧等各种艺术形式的作品发表,鼓励创建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环境优美乡镇等活动,使广大群众在实践中进行自我教育。要在中小学进行国情教育,在全社会弘扬环境文化,努力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良好社会氛围。

第二,企业应自觉遵守有关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法规。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落实到每个单位,理所当然地包括企业在内。实际上,每一个企业特别是生产型企业,在生产产品、创造社会财富的同时,必然要消耗一定的能源资源,而且也会造成一定程度的环境污染。因此,要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落实到每个企业,这既是当前形势的迫切需要,也是现代企业的发展方向。随着时代的进步,绿色生产、节约生产已成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每一个企业,都应当本着对人类社会和资源环境高度负责的精神,加大节能、节材和环保方面的投入,完善有关设施,生产绿色产品,承担相关社会责任。每一个企业,都要积极开发应用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和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和产品,加快节能降耗技术改造,严格执行环境法律法规和污染排放标准,完善和落实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预案,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

第三,各级政府应切实发挥好管理和服务等职能。创造良好的节约能源资源氛围、促进生态环境不断改善,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切实做到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扎扎实实地解决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工作面临的问题和困难。要实行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经济政策,建立健全促进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价格、税收、信贷、贸易、土地和政府采购等政策体系。要进一步增加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方面的投入,加强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项目、环境公共设施建设,同时拓宽投融资渠道,鼓励企业增加这方面的投入,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参加环保建设,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格局。要加大资源环境执法力度,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严厉查处资源环境违法行为,决不允许违法者逍遥法外。

节约能源的方法篇4

高度重视 加强领导 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温家宝(2005年6月30日)一、充分认识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大战略意义能源、矿产、水、土地等自然资源,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和保障。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是,我们在资源和环境方面也付出了巨大代价。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资源消耗高,浪费大,污染重。党中央、国务院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来,各地方、各部门做出了很大努力,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种种原因,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目前,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原材料和水资源消耗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生产、建设、流通、消费领域浪费资源的现象相当严重。一些城市建设贪大求洋,汽车消费追求豪华型、大排量,住房消费追求大面积、高标准,有的产品过分包装,一些活动讲究排场、大吃大喝。这样,不仅造成资源供求矛盾日趋尖锐,煤电油运紧张,环境污染加重,导致一些重要矿产资源对外依存度不断上升,而且助长了不良的社会风气。我国资源支撑这种粗放的经济增长已经难以承受。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中央明确提出建设节约型社会,就是要在社会生产、建设、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是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华民族兴衰,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重大决策。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是由我国基本国情决定的。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较弱,是中国的基本国情。今后一个时期,人口还要增长,人均资源占有量少的矛盾将更加突出。能源短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软肋”,淡水和耕地紧缺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这种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路子。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重大发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的关系。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实现经济较快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和生活。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我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经济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工业化不断推进,居民消费结构逐步升级,城市化步伐加快,资源需求持续增加,资源供需矛盾和环境压力将越来越大。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节约资源。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既是当前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保障。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是保障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的重要举措。解决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的资源问题,着眼点和立足点必须放在国内。近年来,我国石油、矿产等重要资源进口越来越多,对国外市场依赖程度越来越大。过多地进口资源,不仅耗费大量资金,而且会加剧国际市场供求矛盾,带来一系列经济、政治、外交方面的问题。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控制和降低对国外资源的依赖程度,对于确保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有着重要意义。总之,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事关现代化建设事业,事关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事关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我们一定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增强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对国家和人民高度负责、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精神,把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工作摆在突出的重要位置,切实用大力气抓紧抓好。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总的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以节约使用资源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推动体制创新、机制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科技和教育等多种手段,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全面节约资源,加快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建立节约型的生产模式、消费模式和城市建设模式,务求建设节约型社会尽快取得实质性进展和明显成效。二、近期建设节约型社会需要抓好的重点工作建设节约型社会,是伴随我国整个现代化进程的长期任务。今明两年,要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重点工作:大力节约能源。认真实施《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中提出的十大重点节能工程,抓紧启动节约和替代石油、热电联产、余热利用、建筑节能、绿色照明等重点节能工程。突出抓好钢铁、有色、电力、建材等重点耗能行业和企业的节能。大力发展节能型交通运输工具和农业机械,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系统,控制高耗油汽车的发展。推动新建住宅、公共建筑节能和现有建筑节能改造。推广节能环保型空调、冰箱等家电产品,在公用设施、宾馆商厦、居民住宅和全社会推广采用节能照明产品。严格执行公共建筑夏季空调室内温度最低标准。在农村大力发展户用沼气工程。积极开发利用水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大力节约用水。积极推广节水设备和器具,加快供水管网改造,推进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加快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搞好农业节水灌溉。大力实施高耗水行业节水技术改造,推进沿海缺水城市海水淡化和海水直接利用。加强地下水资源管理,严格限制超采、滥采地下水。大力节约原材料。加强重点行业原材料消耗管理,严格设计、施工、生产等技术标准和材料消耗核算制度,使用再生材料,提高原材料利用率。推行木材节约代用。大力节约包装材料,解决社会反映强烈的食品和用品等过度包装问题,大力推广散装水泥。大力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坚持实行最严格的土地保护制度。按照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的要求,修订城市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用地定额指标,完善土地使用市场准入制度,推进土地复垦。开展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整理试点。严格限制毁田烧砖,大搞墙体材料革新,实施第二批城市禁止使用实心粘土砖计划。大力推进资源综合利用。以煤矿瓦斯利用为重点,推进共伴生矿产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以粉煤灰、煤矸石、有机废水为重点,推进工业废物综合利用。以再生金属、废旧轮胎、废旧农膜、废旧家电及电子产品为重点,推进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积极开展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和秸秆综合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促进资源循环式利用,鼓励企业循环式生产,推动产业循环式组合,倡导社会循环式消费。全面推行清洁生产,从源头减少废物的产生。在重点行业、领域、产业园区和城市积极开展循环经济试点。按照循环经济的要求,促进产业转型、老工业基地和重化工业集中地区的调整和改造。三、抓紧制定和实施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保障措施全面推进资源节约,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必须采取综合措施,形成长效机制,建立强有力的保障和支撑体系。加强宏观指导和规划,建立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建设节约型社会必须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的生产模式、消费模式和城市建设模式。在生产领域,推行节约型增长方式,着力构建节约型产业结构。注重发展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加速国民经济信息化,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严格控制高耗能、高耗材、高耗水产业的发展,坚决淘汰严重耗费资源和污染环境的落后生产能力。在消费领域,大力倡导合理消费、适度消费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特别是在服务行业、公用设施、公务活动、住房、汽车及日常生活消费中,要大力倡导节约风尚,使节能、节水、节材、节粮、垃圾分类回收、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逐步形成与国情相适应的节约型消费模式。在城市建设方面,必须充分考虑资源条件和环境承载能力,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淡水、能源等资源。要严格控制城市建设用地,把城市建设用地的集约利用和改善环境结合起来,大力发展城市集中供热,建设节约型的交通运输体系,充分利用各种可用水资源,建设规范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目前正在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和各类专项规划,各地区、各部门都要把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作为规划的重要内容,提出明确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同时,要加快制定节水、节能、资源综合利用等专项规划和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计划。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构建节约资源的技术支撑体系。加大对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关键技术的攻关力度,组织开发和示范有重大推广意义的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大力推广应用节约资源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国家要加大对节约资源和发展循环经济的重大项目建设支持力度。各地区、各部门要重点支持一批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的技术开发和改造项目。深化改革,建立节约资源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经济杠杆的作用,注重运用价格、财税、金融手段促进资源的节约和有效利用。逐步理顺资源性产品价格,建立能够反映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形成机制,积极稳妥地推进水价、电价和油气价格改革。制定鼓励生产和使用节能节水产品的税收政策和发展节能节地型建筑的经济政策,取消一切不合理的限制低油耗、小排量、低排放汽车使用和运营的规定,完善资源综合利用和废旧物资回收利用的税收优惠措施,继续实行限制高耗能、高耗材、高污染产品出口的政策措施。强化监督管理,坚决制止一切浪费资源的行为。目前,我国在资源开采、储运、生产、消费等各个环节普遍存在着大量损失浪费现象,重要的原因是管理松懈,监督不力。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坚持科学管理和严格管理,各地方、各部门、各单位在近期内都要认真开展资源使用情况的大检查,找出存在问题和薄弱环节,认真整改,坚决改变各种浪费资源的现象。建立资源节约的统计制度和信息制度,为企业和各个方面节约资源提供良好的服务。当前,正值用电高峰,电力供需矛盾突出,要加强协调调度,强化需求侧管理,鼓励节约用电和提高用电效率,确保安全迎峰度夏。加强法制建设,完善节约资源的法律法规体系。抓紧制定和修订促进资源节约使用和有效利用的法律法规。制定更加严格的节能、节材、节水、节地等各项国家标准。建立高耗能、高耗材、高耗水的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强制淘汰制度,完善重点耗能产品和新建建筑的市场准入制度,建立新上建设项目的资源评价体系。特别要加大资源保护和节约的执法力度,严肃查处各种破坏和浪费资源的违法违规行为。四、切实加强领导,务求节约型社会建设取得实效高度重视,明确责任。各地方、各部门、各单位要进一步提高对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认识,切实把这项工作作为一件大事,放在重要议事日程。要按照国务院的部署和要求,结合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实际,抓紧制定具体方案、目标、任务和措施,落实工作责任。地方各级政府特别是省级政府要对本地区建设节约型社会负总责,主要领导同志要亲自抓,层层抓落实,建立健全工作责任制。要把资源节约纳入政绩考核指标,建立节约型政府绩效评估体系,更好地推动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工作。加强协调,密切配合。国务院各有关部门都要认真履行职能,按照职责分工,围绕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尽快制定具体政策措施,指导各地方、各方面节约资源工作。要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发挥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的作用,共同搞好资源节约活动。政府带头,做好表率。政府带头节约资源,既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点任务,又是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的重要内容。要加大建设节约型政府的工作力度。严禁滥用公款消费,杜绝办公浪费,实行“阳光”采购。国务院各部门要在建设节约型社会中走在全国前面,自觉做资源节约的表率。地方各级政府也要带头做好节约工作。各级领导干部和所有公务员都要率先垂范,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当前,所有政府机构都要采取严格的节约措施,突出抓好节约用电工作。要合理设置空调温度,夏季办公室、会议室等办公区域的空调温度设置不得低于26摄氏度,除重要活动和外事活动,其他公务活动可不着正装,以利节约能源。要养成随手关灯习惯,杜绝白昼灯、长明灯。加强宣传,营造氛围。建设节约型社会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需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积极参与。要在全社会树立节约意识、建设节约文化、倡导节约文明,教育每个公民过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形成“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社会风尚。要广泛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资源节约活动,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节约每一度电、每一滴水、每一张纸、每一粒粮。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重要作用,正确发挥舆论引导和监督作用,努力营造浓厚的节约资源社会氛围。宣传我国面临的资源形势,进行资源“国情”教育;宣传节约资源、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大意义;宣传党和国家关于资源节约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标准标识;宣传普及节约的基本知识和方式方法;宣传节约资源的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先进单位、个人的事迹,揭露严重浪费资源的现象。教育部门要将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内容纳入中小学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体系。工会组织要充分发挥广大职工群众的聪明才智,大力开展群众性的资源节约合理化建议、技术革新等活动。共青团组织要在青少年中开展资源节约宣传和实践活动,教育青少年从小养成节约资源的良好习惯。要广泛组织开展创建节约型城市、节约型政府、节约型企业、节约型社区活动。狠抓落实,注重实效。在新的形势下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对各地方、各部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切实转变作风,深入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和推广本地区、本部门资源节约的经验,注意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要真抓实干,创新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加强监督检查,把各项工作和措施落到实处,务必使建设节约型社会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让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迅速行动起来,在全国范围内大张旗鼓地、深入持久地开展资源节约活动,为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而努力奋斗。

节约能源的方法篇5

中共中央政治局这次集体学习安排的内容是关于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冯飞研究员、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能源研究所所长韩文科研究员就这个问题进行讲解,并谈了他们对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意见和建议。

中共中央政治局各位同志认真听取了他们的讲解,并就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在主持学习时发表了讲话。他指出,能源资源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物质基础。坚持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可持续发展、保障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的必然要求。我们必须以对国家和人民高度负责、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精神,把节约能源资源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切实做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可持续发展,坚定不移地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强调,“十一五”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要时期。要坚持开发与节约并举、节约优先的方针,紧紧围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以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地、节材、能源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把节约能源资源工作贯穿于生产、流通、消费各个环节和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加快形成节约型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提高全社会能源资源利用水平,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明显进展。

节约能源的方法篇6

【关键词】节约型社会问题对策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赖资源的高投入来实现,由此付出了巨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坚持贯彻科学发展观,作出了在我国构建“节约型社会”的重大战略决策,同时把节约资源确立为一项基本国策,旨在以较小的资源消耗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使国民经济步入一种良性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可见,构建“节约型社会”事关现代化建设进程和人民群众福祉,事关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立足国内实际,排查摸清我国社会仍面临的制约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因素和问题,相机抉择采取对策措施,对促进建设“节约型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构建“节约型社会”所面临的问题

1.相当一部分人对建设“节约型社会”认识不清,观念模糊。有的同志认为现在还谈“节约”完全无此必要,认为国家经济发展了,产品丰富了,生活水平提高了,应当允许人们大胆消费,享受生活;有的同志认为“节约”与“发展”对立,认为节约是缩减消费,影响内需,最终影响经济发展;还有的同志认为国家机关、公共场所的财物是公共产品,不用白不用,谁节约谁吃亏。持有这些错误观点和认识的同志,由于缺乏对“节约型社会”内涵的正确了解,因而也就不可能真正理解在我国构建“节约型社会”的必要性及其现实意义。

2.国内多数企业由于“节能”技术陈旧,导致巨大的能源浪费。多年以来,我国大部分采矿业或制造业企业由于缺乏技术上的自主创新,生产工艺陈旧落后,“节能”意识淡薄、资源循环使用率低,造成了无法弥补的巨大资源浪费。以国内煤矿业为例,目前我国采煤工艺落后,房柱式、巷柱式采煤浪费极大,由此导致国内煤炭回采率只有30%,不到国际先进水平的一半,相当于采1吨扔2吨,自1980年至2000年的20年间,我国煤炭资源就这样白白浪费近280亿吨。有资料显示,目前我国的单位gdp能耗是日本的20多倍,专家据此测算,如果我国能达到日本目前的节能水平,那么我国的能源需求量今后60年内都不用新增。

3.公权浪费严重,导致行政成本居高不下。其一,财政供养人员日益膨胀,加重了公共支出负担。目前,我国财政供养人员已超过3800万人,加之工资制度改革等因素,财政每年需要增加的工资性支出就占国家新增财力的60%以上,在不少地区新增财政收入约有80%以上用于人员经费。其二,政府部门公款消费支出巨大。仅2005年,政府部门公车消费、公款吃喝、公款旅游三项合计高达6000亿元,占当年国家财政收入的20%,相当于全民义务教育投入的5倍。其三,决策失误造成了巨额的浪费。在不少政府部门,由于决策民主化、科学化进程缓慢,没有形成有效的决策监督机制,相当一部分领导决策随意性大,仅凭自己的经验与好恶决策,决策前拍脑袋、决策中拍胸脯、决策失败了拍屁股的“三拍”干部并不少见,最终受害的是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据世界银行估计,“七五”到“九五”的15年间,我国投资决策失误率在30%左右,资金浪费及经济损失大约在4000~5000亿元。

4.缺乏以节能为导向的财税政策体系。主要表现:一是财政缺乏支持“节约、节能”支出的稳定增长机制,投入不足,财税调节手段单一,往往仅采用税收减免的单一做法;二是没有专门针对能源使用征收的税种,也没有形成对节能的支撑体系,没有做到以节约、节能为中心;三是现行税收政策甚至明显存在一些背离构建“节约型社会”基本原则的不合理规定,如:我国税法规定,金属、非金属矿采选产品增值税税率为13%,低于正常税率4个百分点,这无疑鼓励了对于能源产品的过度开发和挥霍。又如,现行资源税以销售数量或自用数量为课税依据,使得企业对可开采但无法销售或自用的资源不负任何税收代价,也造成对资源的过度开采和积压浪费。再有,一些高科技企业在更新设备、投入研发、引进人才等方面得不到税收政策的支持,甚至往往比同等规模的资源消耗型企业纳税更多,严重挫伤了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

5.立法不完善,执法出现“疲软”现象。目前,尽管我国已出台《水法》、《土地管理法》、《节约能源法》等法规,但由于这些法规条款过于原则化,缺乏相应的配套辅助法规及细化标准,实践上操作性不强,导致出现立法的“真空地带”。此外,我国一些地方政府为片面追求经济发展速度和指标,不惜牺牲环境能源为代价,为一些外延式、粗放型企业大开绿灯,甚至为一些高能耗企业开脱罪责,致使一些严重浪费能源、破坏环境的企业责任人员得不到依法惩处,客观上导致了执法“疲软”的现象。

二、构建“节约型社会”的对策措施

1.大力倡导节约意识。古人云: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节约是长久国策,不是权宜之计。节约不仅是对人财物的节省或限制使用,而且还包含了如何使用才能更加合理、恰当和高效。地球上的资源在总量上是有限的,所以无论是发达抑或落后,富裕抑或贫穷,都需要厉行节约。节约是一种世界潮流,是当今世界各国的共识。构建“节约型社会”与过去强调的“勤俭建国”相比,内涵更广泛,发展的层次更高。它是一种全新的社会发展模式,既要尽可能少地消耗资源、做到循环利用,又要保证全社会较高的福利水平。倡导节约意识,需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积极参与,在全社会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资源节约活动,广泛宣传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大意义,宣传节约资源的先进技术,表彰节能先进个人,揭露严重浪费资源的现象和个人,需要在全社会大力推广节约资源的基本知识和方式方法,使每一个社会成员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使节约每升水、每斤粮、每度电成为每个公民的自觉行动,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2.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是经济发展、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的统一体,是以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为特征的经济形态。其核心内容是经济活动的4r原则:(1)减量化原则(reduce)即资源投入减量;(2)再利用原则(recycle)即废弃物资源化;(3)无害化原则(harmless)即资源的利用循环;(4)重组化原则(reorganize)即资源要素整合。循环经济理念上世纪60年代起源于美国,之后便在欧美国家风行至今,不仅显著改善了欧美国家的环境和生存状态,而且为他们带来了丰厚的物质利润。循环经济将人类经济活动组织成为“资源—生产—消费—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实现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所有的物质和能源都可以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利用。近年来,我国一些地方行业不同程度地进行了循环经济的试点,均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例如,江西铜业集团公司按循环经济要求,先后投入资金7亿多元,建成废气、废水、废渣综合利用装置123套,把废水处理成中性水,余热用来发电,仅2005年通过“变废为宝”即新增销售收入30亿元,当年投资回报率高达430%。

3.大力构建“节约型政府”。“节约型政府”是“节约型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政府部门应当成为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表率,各级政府和公务员应率先垂范,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大幅度地降低政府行政成本。具体可采取四条措施:一是下决心精简机构和人员,控制行政机关的规模和编制,重点解决好机构重叠和职能交叉等问题;二是进一步细化政府部门预算,试行单位经费总额包干或分项包干使用,结余留用,提高政府部门公用经费的使用效率;三是加强财政监督,严肃财经纪律,重点查处贪污挪用公款、私设小金库、用公款请客送礼等违纪行为;四是建立科学决策机制,提高领导者的决策水平,减少决策失误带来的巨大经济损失,与此同时,尝试建立决策失误问责制、赔偿制和引咎辞职制,给决策失误者以应有的惩处。

4.建立起一套以节能为导向的财税政策体系。节能具有明显的公益性特征,属社会公共产品范畴,政府必须通过制定有力的财税政策予以扶持:一是加大公共财政对推广节约技术、生产使用节能产品、开发新能源的财政补贴力度;二是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政府对节能和环保的支持力度,重点向节能行业、节能技术、节能住宅、循环经济等方面倾斜;三是形成与完善有利于环境保护和节约资源的税收政策,重点是建立资源节约、保护环境的环境税体系,实行税收差别税率,同时制定鼓励生产和使用节能产品,实行综合利用,开发新能源和发展循环经济的税收政策。

5.完善节能立法,加大对严重浪费资源、破坏环境行为的惩处力度。其一,应抓紧完善我国《水法》、《土地法》、《节能法》等法规的不完备之处,尽快出台与这些法规相配套的辅助法规及其细化标准,增强可操作性。其二,建议尽快设计并出台一系列以节能行为为客体的奖惩制度,可考虑由各级财政垫资建立节能环保奖励基金,奖励那些年度内各行业节能环保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而对于那些高能耗、严重破坏周边环境的工业企业或立项,应坚决予以关停或取缔,对已造成能源大量损耗或造成严重环境污染的企业主要负责人,应追究其行政或刑事责任,决不姑息迁就,真正起到“杀一以惩万,赏一而劝众”的效果。其三,借鉴国外经验,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循环经济促进法》,从法律层面敦促企业节能降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经济过程资源投入的减量化、废弃物的无害化和循环利用。愚以为,《循环经济促进法》的立法内容应包括必要的行政强制措施、经济激励的手段、激发公众参与、政府和有关主体的义务责任等四方面,同时加强执法及司法力度,以确保此部法律真正起到实效。

参考文献:

[1]杨开太.建设节约型社会:理论假设与现实意义.经济论坛,2007,13.

[2]王东兴.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现状与对策.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

[3]祝四清.节约型社会建设的人本观.求索,2007,11.

[4]高建设.构建节约型政府关键在制度创新.现代经济现代物业,2007,9.

[5]孟莹莹.运用财税杠杆助力建设节约型社会.铜陵学院学报,2007,6.

[6]王森,王庆,赵涛.节约型社会的人力资源节约对策研究.生产力研究,2007,9.

节约能源的方法篇7

一、效率违约符合节约型经济发展的要求

(一)发展节约型经济成为当前唯一正确的选择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从资源拥有量来看,虽然我国资源总量不少,但资源紧缺状况将长期存在。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经济发展的资源瓶颈制约日益严重,出现了人均耕地水平低、水资源短缺、能源供应不足的状况。根据资料显示:我国人均土地只有世界平均数的一半;在我国600多个城市中,有400多个城市供水不足;到2010年,我国现有的45种主要矿产中可以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仅有21种。

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经济发展离不开资源的支撑,资源的承载能力也制约着经济的发展。许多资源,特别是不可再生的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其供给能力是有限的。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人类对资源的消耗越来越多,有的甚至超过了自然界再循环的能力,造成资源枯竭、生物多样性锐减、环境恶化等严重后果。传统发展模式潜力殆尽。现在全国“煤荒”,“电荒”,“油荒”喊声一片,资源短缺成为当前经济发展的“瓶颈”。

(二)节约型经济发展的要求

节约一词是由中国汉字“节”和“约”两个字组成。“节”是指节制、限制与浪费相对立,而“约”则指的是控制、约束、集约,与粗放相对立。这样,节约就不仅仅是对人、财、物的节省或限制使用,而且包含有如何使用才合理、恰当和高效的要求。在今天市场经济条件下,有学者根据新的情况,对节约作出新的概括;节约是人类在促进社会活动中,对稀缺性资源的合理使用。节约又是节省的同义词,是指对物质、服务和时间等消费或消耗的节约和约束。从消费环节来看,是指要以同样的消耗生产出更多的服务,或在产出一定的条件下减少消耗。发展节约型经济,建立节约型社会就是要求在社会再生产的各个环节降低消耗,减少浪费。

(三)效率违约符合节约型经济发展的要求

如波斯纳的举例:甲厂与乙厂签订协议,委托乙厂为之加工10万个小器件,作为甲厂制造的某种机器的配件。在甲厂收到1万个器件后,其生产的机器在市场出现滞销。甲厂立即通知乙厂?终止合同,并承认自己违约,但乙厂回信表示要继续履行合同。这些小器件除了安装在甲厂的机器上外,别无他用。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允许甲效率违约,则乙生产的小器件就无论在哪里都别无他用,也就没有任何被利用的可能,不存在任何利用的价值。这样,不仅乙生产这些器件所花费的人力、财力、物力都没有创造任何的价值和财富,白白浪费掉了,而且,生产这些器件所耗费的社会资源也因为这些器件的无用而无法有再被利用的机会,配置在这一领域的资源不但没有被充分利用而且是被浪费成了纯粹的废物。

但是,如果允许甲违约,则有不同的情形:

1.从消费环节来看:生产这些小器件所需要的资源就有机会流入到其他的消费领域,而不是被浪费在小器件上成为废物。从这个角度看,效率违约使即将成为废品的资源流向了能满足社会需求的消费领域。

2.从生产角度看:消耗在制造小器件上的物质、服务、时间就可以流入到其他的生产领域。这些同样多的消耗在效率违约的情况下创造的就不再是废品,而是可以生产出更多价值的产品,提供更多的服务。从这个角度看,效率违约避免了社会资源在生产领域的浪费,使社会资源流向更能创造价值的领域。

二、节约型经济下效率违约的引入及走向建议

众所周知,社会资源是有限的,为了能够使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以适应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的需要,必须要注重资源使用效率。市场经济的法则就是要以最小的资源消耗去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这是由社会资源的有限性决定的。市场经济要求经济法律活动应当支持社会整体经济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最有效地使用。尤其是在资源紧张,资源短缺,经济发展与资源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提倡发展节约型经济,建立节约型社会的目前中国。本文主张接纳效率违约并规范其运行,它将为节约型经济的发展,节约型社会的建立很好的服务。

(一)对反对效率违约观点的回应

在我国起草合同法的过程中引进效率违约制度的必要性也曾经由专家学者们讨论过,但最终遭到否定,主要理由是:与实际履行原则冲突,与诚实信用原则不符,违背了公平正义原则等等。本文拟针对此几种反对意见,就效率违约制度之适用进行回应。

1.效率违约与实际履行原则:在现代高度发达的商业社会里,市场行情瞬息万变,有很多情况无法在合同签订当时预料到。出于营利性考虑,商人很有可能事后做出毁约的选择。而在市场经济如此发达的情况下,非违约方也往往可以重新从市场上获得自己的所需,或是在事前以期货交易等方式去规避可能发生的商业风险,而不是坐等行情的变化。而且,社会生活中大量的违约责任以实际履行为救济措施,不仅使合同的履行质量难以保证,无形中增加了法院执行监管的负担,更为严重的是它强化违约责任的惩戒功能,而削弱了其社会补偿性,加重了社会公平与社会效益之间的矛盾,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2.效率违约与诚实信用原则:现代意义上的诚实信用原则,既是当事人进行民事活动的行为准则,又是法官享有自由裁量权的依据。若允许效率违约以损害赔偿代替实际履行,有利于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同双方当事人权利和义务的公平调整,体现个别正义理念,而这一过程也正是通过法官的自由裁量权得以实现。另外,诚实信用原则体现了合同当事人之间,合同之外的其他人及社会公众的三方利益均衡的思想,而效率违约正是基于对此三种利益衡平考虑,允许发生的违约。因此,效率违约是为诚实信用所包容的,而非对其破坏,真正破坏诚实信用的是那些毫无经济价值的低效率违约。

3.效率违约与公平正义原则:公平是具有不同层次的,最高层次的公平是指效果的平等。这种公平理念突出强调实质上的公平,即强调了各法律关系主体最终利益的实现,效率违约符合这种公平理念。因此如果不允许效率违约,强迫照常履行,可以实现形式上的公平,但就其实质而言,对非违约方也许是公平的,但对违约方来说就不公平了。若允许违约赔偿,将会使违约方与非违约方的利益都可以得到满足,法律关系主体各方的最终利益都实现了,达到了效果即实质上的公平。

(二)效率违约之适合条件

效率违约不仅与实际履行原则,诚实信用原则,公平正义原则不相矛盾,而且有利于节约型经济的发展,所以本文主张对效率违约进行引入,但应该吸收其精髓部分,发展违约责任的替代运用,补充和完善实际履行的补救方式,使之趋于严密。本文认为,效率违约应具备以下要件:

1.损害赔偿应以受害人的预期利益作为计算损害赔偿的依据。因此损害赔偿必须具有一定的确定性,损害赔偿的范围也必须具有可预见性。我国合同法上的“实际损失”与“可得利益”之和即大体上等同于预期利益。

2.合同规定的标的物具有可替代性。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勒认为,任何财物都具有可替代性,因为所有财物都可因消费者的需要进行交易,都具有相对价格。但像房屋、土地、祖传物、古董等具有独特性和专属性的特定物,当事人签定合约的目的只有通过实际履行才能得以充分实现。所以,合同的标的物应该有通过市场交易容易获得的形状、质量完全相同的替代物,具有可替代性,才不会给非违约方造成精神损失和不可替代的利益损失。但是本文并不主张过分的强调标的物的替代性。因为如果寻找到的替代物在其替代使用过程中并没有充分被使用,没有发挥出它的应有的价值,只是低效率的被使用,那么这种替代物就是被浪费了,也就不符合节约型经济发展的要求。

(三)关于效率违约的建议

法律无论扮演着什么角色,统治工具也好,社会关系的调节器也罢,抑或只是一种文化现象,都无法逃离社会经济关系的“束缚”。现实经济状况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将决定法律的主要价值目标,对于法律实践者而言更是如此。在一个变幻不定的世界中,如果把法律仅仅视为一种永恒的工具,那么它就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因此在提高效率,最大限度地优化利用和配置资源成为经济发展主流的目前阶段,本文主张应该把经济学领域的效率引入到合同法领域,以避免社会资源的浪费,适应节约型经济发展。为了使效率违约更好的为节约型经济服务,本文有以下几点建议:

节约能源的方法篇8

[关键词]企业技术创新节约能源技术创新体系

一、企业技术创新与节约能源的关系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在粗放式增长方式下,能源消费也以翻番的速度增长,能源短缺、环境压力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提出了挑战。为此,中央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新思路。企业作为社会的微观经济主体,必须负担起节约能源的社会责任。从企业自身看,通过企业技术创新,节约能源应是企业的内在发展要求。

1.节约能源是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

企业是利润最大化的追求者,作为个体的企业在进行技术创新时也主要是从利润角度考虑。企业要实现最大利润,首要的办法是降低成本,而通过技术创新,企业一方面可以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减少单位产品能耗,从而降低成本;另一方面,通过合理使用,把废能转换成企业可用的能源,可以产生可观的利润。一位企业家就曾说过,企业的生命力在于技术创新,技术创新的生命力在于资源节约、环保与高效。

2.节约能源应是企业技术创新的目的之一

目前,我国钢铁、有色金属、化工等行业,单位产品能耗远高于世界先进平均水平,煤、电、水等大量能源浪费严重。合理使用与节约能源,应成为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目的之一。世界知名汽车制造商克莱斯勒集团,通过启动新能源与新动力技术创新战略,开发出高效率的汽油发动机、高级柴油发动机和利用生物燃料、混合燃料、氢燃料等新能源的汽车动力系统等,掀起燃油动力革命。我国著名的企业五粮液集团采用蒸馏一次水补充及二次恒温控制技术改造、激光全息防伪生产线进水全封闭循环新技术等先进的节能新技术,实现年废水循环利用量700多万吨,各类资源的“三废”综合回收利用产品销售收入高达1.6亿元。该集团董事长王国春认为:“三废是放错位置的资源”。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基于建立节约型社会的要求,五粮液集团主动进行技术创新,把节约能源作为技术创新的目的。

3.企业技术创新是节约能源的途径和保障

节约能源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将企业技术创新导入节能领域,是解决能源问题的重要途径,是节约能源的保障。英国BRonZeoaK公司与印尼Rni公司合作,利用印尼甘蔗、棕榈等自然资源,共同开发生物乙醇等新型能源,建立生物资源发电厂,打造了自然资源的循环再利用制造体系。江苏金东纸业公司将企业80%以上的技术改造资金投入到节能减排技术开发新领域,建成白水全封闭循环利用系统,使企业白水循环使用率高达96%;实现了冷凝水全部回收利用,使吨纸耗水从原来的120吨迅速下降到8吨。

4.企业技术创新是节约能源的决定性因素

技术创新是以企业为核心的,而企业是社会的微观主体,具有社会性,因此,企业技术创新注定要为节约能源,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承担责任,企业技术创新已经和必定是节约能源的决定性因素。上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企业以科技创新导入能源利用与再生,高新科技产业增长占全美经济增长的85%以上,开辟了新的增长方式,节约了能源。而传统产业中的机械制造、化学与造纸以及日用消费品工业等,通过技术创新,对节约能源所发挥的作用也非常明显。我们也应确立技术创新导入能源节约、开发与利用战略,使有限的能源发挥出更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二、节约能源视角下企业技术创新的障碍

1.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不够明确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技术创新的主体是科研院所,而市场经济体制要求企业应该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日本的科研开发体系就是以企业为主体,以大学和科研机构为辅助形成的。再如美国,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在科研开发方面愿意投入巨资。通用汽车公司每年的研究与开发经费大约占其销售额的3%,它还建立了巨大的技术中心,设研究实验室及工程部、设计部、制造部、环境保护部等部门。由于计划经济残余思想的影响,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还不够明确,直接导致了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意识不强,认为技术创新应该是研究院所的事情,与企业无关;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动力不足,在研究开发、技术创新上不愿进行投资,由此制约了企业技术创新水平的提高,更无从谈围绕节约能源进行技术创新。

2.企业围绕节约能源进行技术创新的意识不强

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还缺乏能源危机感,缺少节约能源的社会责任感,不能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战略高度来认识企业的技术创新,围绕节约能源进行技术创新的意识不强,对符合节约能源要求的技术创新关注也较少。一些企业即使考虑进行技术创新,也只是从经济效益的角度,而没有从生态效益、社会效益角度考虑,甚至把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对立起来。因此在技术创新的过程中往往采取一些急功近利的办法,走粗放式的老路子,以能源消耗过度为代价,从长远看,这不仅对削弱了企业的竞争力,而且制约了人类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企业围绕节约能源进行技术创新的动力不足

虽然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可以节约能源,降低成本,增加利润,但是以这样的方式增加利润毕竟要经过比较长的一个周期才能实现,而且,企业为此进行技术创新所需投资成本较高,需承担的风险也较大。与此同时,一方面是大量新能源的发展和使用,购买新能源的成本甚至比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再利用和再生利用能源的成本更低,另一方面是企业在粗放式经营中并没有因企业的过度消费能源而直接付出相应成本。因此现实中企业围绕节约能源进行技术创新的动力不足。

4.企业围绕节约能源进行技术创新的政策组织保障不强

既然企业自身围绕节约能源进行技术创新的动力不足,政府就应该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和组织保障,为企业技术创新创造必要的条件和环境,并通过政策、法规、制度等引导企业、规范企业、约束企业。在西方国家,政府纷纷制定实施一系列政策和法律措施,促进企业开发新技术,采用新材料,改进新设计,加速企业发展向节能环保方向转变。美国的新能源政策要求大力开发节能技术,积极寻求可替代资源,大力倡导全社会节能。比如将汽车节能技术设置硬性指标,规定2007年生产的汽车的燃放必须从每加仑行车20.7英里提高到22.2英里。英国政府大幅度降低对资源消耗高的纺织、钢铁、机械等传统产业的补贴,扶持发展能源消耗少、资源产出率高的高新技术产业。欧盟鼓励企业到发展中国家投资太阳能、风能、生物能等绿色能源产业,新生能源可获得相应排放额度的补偿。而目前我国虽然也有出台了一些政策措施,但总体看来,针对性较差,可操作性不强,效果不明显。

5.企业围绕节约能源的技术创新水平低

近来,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虽有了较大进步,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与节约能源的要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从节约能源角度看,目前工艺创新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围绕节约能源、降低成本的工艺创新过少,导致企业能源消耗居高不下,经济效益低。产品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企业开发各种能节约原材料和能源的产品的创新能力低,而且,我国企业的产品创新还是以模仿、改进和换代为主,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创新。

三、从节约能源视角构建企业技术创新体系

1.明确界定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

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缺位,直接、严重制约着企业自主技术创新进程,影响企业的节能减排。因此,首先要从思想上确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技术创新主体的意识;其次,可以考虑在政策方面硬性规定不同规模的企业研究开发费用所占的比重;再次,国家应该采取激励措施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从而保证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

2.树立节约能源的技术创新观

在增长优先的发展观指导下,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目的也仅仅是为了获取更多的经济利润,技术创新过程中忽视了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技术创新缺少持续发展的生态基础。要使企业和社会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使技术创新获得新的生命力,必须在企业树立节约能源的技术创新观,把节约能源的观念和思想深入到企业内部,成为企业文化和发展战略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种技术创新观顺应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符合节约型社会的理念,充分考虑了企业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它指导下的企业技术创新是可持续的,是符合人类社会长远利益的。

3.加大围绕节约能源的企业技术创新政策保障和支持

借鉴西方经验,充分利用行政、经济、法律手段,尽快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法规,把节能环保型经济发展纳入法制化轨道,推进企业技术创新向节约能源方向转变。(1)从产业政策上对那些高能耗的落后产能企业予以淘汰,扶持能耗少的高新技术企业。(2)制定有利于节能技术创新项目的信贷政策,鼓励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向节能技术创新项目提供贷款,对高能耗企业则限制信贷支持。(3)制定有利于节能技术创新项目的税收政策,对围绕节约能源进行技术创新的企业给予相应的免税、奖励、补贴等优惠,扩大对高能耗产品取消出口退税和降低退税率的范围。(4)建立技术扶持体系,优先考虑将节能技术创新项目列入重点工程,直接投入资金,组织有关企业、科研院所等联合攻关。(5)增加星火计划、火炬计划、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等政府引导类科技计划的投入,给企业节能技术创新项目更多支持。

4.围绕节约能源,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

一方面要加强能源循环使用技术的开发研究。尽可能选用能够回收利用的能源,提高能源回收率,进行能源综合利用和二次再生利用,创造能源循环利用的节能新技术。另一方面,大力推广新工艺、新技术,如低物耗、能耗煤基液体燃料生产技术、生物质能转换技术等,发展尚未使用的能源来取代已经和将要耗竭的能源,尽可能从污染环境的能源转移到可再生利用的绿色能源。以节约能源作为企业技术创新的切入点,将技术创新导入节约能源、能源利用与再生等领域。

5.围绕节约能源组建企业技术创新联盟

节约能源可以通过对能源的反复循环利用来实现,而能源的反复循环利用不是单个企业和产业能够完成的,它要求企业组建技术创新联盟,共同围绕节约能源进行技术创新活动。例如,一个企业在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方面的技术创新成果可以让别的企业享用,企业的废弃物甚至也可以成为别的企业的能源。如此循环利用,互帮互助,共同促进整个社会节能技术创新水平的提高,促进能源节约以及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邹凤岭:整体推进节能环保经济发展[J].粤港澳市场与价格,2007(7)

节约能源的方法篇9

能源、原材料、水、土地等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保障。我市现正处于经济高速增长期,经济发展与资源开发利用、环保的矛盾日益突出,尤其是当前电力紧张,一些企业污染严重,制约了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因此,组织开展资源节约活动,推进资源节约工作,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缓解资源瓶颈制约,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是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市建设生态的重要内容。各级政府、市政府各部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开展资源节约活动的重要意义,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采取有效措施,扎实开展资源节约活动。

二、我市开展资源节约活动的目标和基本要求

(一)目标:经过3年努力,使全市人民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资源节约意识进一步增强,部分行业盲目发展、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严重浪费资源现象得到有效遏制,资源节约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资源节约政策、法规和标准得到较好实施,资源节约率和理利用率明显提高。到年,我市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6%,万元生产总值取水量下降5%以上,水的重复利用率提高5个百分点,再生资源回收率显著提高,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资源瓶颈制约得到有效缓解,全社会自觉节约资源的机制初步形成,为全面开展“生态”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基本要求:一是开展资源节约活动要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与效益相结。在研究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确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重大项目等各项工作中,要按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加快循环经济发展。二是开展资源节约活动要与调整经济结构相结。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坚决制止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扶优扶强,促进优胜劣汰。三是开展资源节约活动要与技术进步相结。要推动资源节约科技开发,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组织实施资源节约重大技术示范,推广应用先进高效的节能、节水设备和器具,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资源节约的整体技术水平。四是开展资源节约活动要与缓解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资源瓶颈制约相结。要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以高耗能行业为重点,在强化负荷管理的同时,加强节约用电;加快城市节水工程和城市污水再生利用设施建设,加大企业节水技术改造力度,推进城市节约用水;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并采取有效的节地措施,大力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

三、注重实效,扎实推进我市资源节约工作

(一)建立健全资源节约责任制。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建立健全资源节约责任制,明确一位领导分管资源节约工作,把资源节约工作纳入日常管理和考核,做到层层有责任,逐级抓落实。政府机构要在资源节约活动中发挥表率作用,带头节约资源。

(二)加快资源节约技术的开发和推广应用。要加快“1346”行动计划的实施,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通过技术进步,淘汰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落后工艺、技术、设备和产品,推动节约资源的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新产品的开发、示范和应用。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集中力量支持一批重点行业和企业开发和建设一批采用先进适用技术的节水、节电、节煤、使用洁净燃料等项目。对一些污染严重的企业,要强力推行清洁生产,加大节能环保技术改造,做到标本兼治。

(三)加强规划指导,完善地方法规标准。市经贸委、计委要会同有关部门抓紧编制节能、节水、资源综利用等专项规划,抓紧制定万元产值能耗标准。市里将出台对资源节约工作的奖惩措施。

(四)组织开展资源节约专项检查。按照省发改委、建设厅、水利厅、质监总局《转发国家发改委等四部门关于组织开展资源节约专项检查的通知》(发改环资〔〕539号)要求,由市经贸委会同市计委、建委、水务局、质监局组织节能、节水专项检查,对发现的问题提出整改措施。

四、加强组织领导,加大宣传教育力度

(一)加强资源节约活动的组织领导。开展资源节约活动,关键在组织领导。市政府成立由分管市长任组长,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资源节约工作领导小组。各县区也要成立相应机构。各级政府要结本地区实际,制订方案,扎实推进。各有关部门要理分工,明确责任,加强协调,督促检查。市经贸委、计委要会同农委、建委、教育局、科技局、财政局(国资办)、国土资源局、水利局、商务局、国税局、地税局、工商局、质监局、环保局、广电局、法制办、总工会、团市委等部门和单位,建立资源节约活动协调机制,研究制订措施,协调、指导和推动资源节约工作的开展。

节约能源的方法篇10

关键词:美德;节约型社会;循环经济

一、继承传统,大力弘扬勤俭节约的民族美德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国道家先哲老子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又说:“治人事天,莫若啬”,“啬”就是“俭”。老子将“俭”视为立身处事所必须持守的“三宝”之一,作为治国修身的根本法则。老子认为,只有修养天机,蓄积精神,才能达到纯真质朴的境界。明白了这一道理,用之治国,国家就可以长治久安;用于修身,则可以健康长寿。老子说:“俭,故能广。”执政者节约财物,国家就富裕。唐代李商隐在总结历代成功教训时指出:“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也说明了这一观点。当然,老子“崇俭”的思想并非是要人们抑制消费,而是反对过度奢侈的畸形消费。他主张人们应该把消费节制在合理的限度内,与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在生活上克勤克俭,反对浪费;主张财物取之有道,用之有度。毫无疑问,老子的“崇俭”思想包含着丰富的道德智慧,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继承尚俭传统,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勤俭节约,止欲去奢,不仅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而且也为我们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建设节约型社会提供了伦理资源和道义支持。

二、与时俱进,深刻把握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新内涵

近年来,各地围绕建设“节约型社会”这个主题,纷纷开展建设“节约型机关”、“节约型单位”、“节约型企业”等活动,致力于节约“一度电”、“一张纸”、“一滴水”。当然这种做法应该大力提倡,但相对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必须从更深层次上来认识,进一步丰富“节约”的内涵,拓展“节约”的空间。

“节约”是一个与时俱进的概念。传统观念上的“节约”有两层含义,一是节俭,指用钱上的节制;二是节省,减少物力和时间的耗费。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在生产力十分落后的古代,人们为了维持生存需要,以“节衣缩食”为美德,节约的内涵一直停留在生存需要的“衣、食、住、行”这个层面。随着现代工业的兴起和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节能降耗,降低成本”才逐渐为人们广泛接受和认同。

近年来,我国提出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理念和目标,全国各大中小城市纷纷制定了建立节约型城市的目标,引起了国人以及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因为它从内容上赋予了“节约”与时俱进的品质。毋庸置疑,从经济层面上来看,我国社会所面临的问题,不仅仅是“一张纸”、“一滴水”、“一度电”的问题,环境污染、资源浪费以及人们消费观念畸变等,已经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构成了严重威胁。所以,建设“节约型社会”不应该只是节水、节能、节地、节材以及节约资源等单个“节约”问题的简单叠加,而是一个科技含量很高的系统工程,涉及到社会生产、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并且只有通过采取综合性措施,才能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最终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三、发展循环经济,应当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最佳选择

我国人均资源和世界比较处于非常的弱势,水资源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耕地只有1/3多点,石油只有8.3%,天然气4.1%,铝只有9.7%。近年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增加,现有的土地、水、能源等资源矛盾日益加剧,环境问题日益凸显。传统的以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将难以支撑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必须走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发展之路。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必不可少、行之有效的最佳选择。

(一)要广泛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的资源意识、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

要把宣传重要意义和相关知识结合起来,运用各种手段和舆论传媒加强对循环经济和节约型城市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资源意识、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政府部门率先推行绿色采购。通过宣传教育,引导人们尽可能减少垃圾排放,进行绿色消费,优先购买经过生态设计或通过节能环境标志认证的产品,以及经过清洁生产审计或通过环保管理体系认证的企业产品,鼓励节约使用、反复使用或多次使用所购买的物品。这也是循环经济再利用原则的体现。

(二)要全面开展减物质化活动,提高资源生产率

要尽快扭转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逐步建立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通过技术进步改造传统产业,推动结构升级,尽快淘汰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的落后生产工艺,提高资源生产率,逐步形成有利于资源高效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合理产业结构。重点抓好节电、节煤、节水和建筑节能工作,推广应用先进高效节能、节水设备和器具。大力发展服务经济,促进生产者从不断推出新产品向服务延伸的转变,从强化物资的消耗到强化产品的使用转变,倡导功能经济新趋向,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和升级,这是从根本上摆脱经济增长严重依赖资源的关键所在。

(三)要推动资源节约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必须有相关的技术作支撑,要重点加强对节能技术、节水技术、链接技术、新材料技术、生态技术的研究开发,促进技术进步和科研成果的转化,降低能耗、水耗,实现废物转变成资源的链接或进行无害化处理,以可再生资源替代可耗竭性资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资源节约的整体技术水平。要尽快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形成专门从事资源节约科技研究和开发的机构,不断思考和探索,对资源节约技术进行强力度、多层次的开发。

(四)要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充分开发利用再生资源

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和经合组织研究表明,建立在循环经济理念基础上的节能环保产业必将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与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并列成为当代最具发展潜力的三大领域,是21世纪世界性的主导产业之一。通过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加强“三废”综合利用,充分开发利用再生资源、新能源和可再生资源,延伸产业链,开辟新的生产领域,增加就业岗位,同时担负起分解者的职能,对无法再次循环利用的污染物进行无害化处理。因此,发展循环经济大有可为。据1997年日本通产省产业机构协会提供的《循环型经济构想》,到2010年,发展循环经济将使日本新的环境保护产业创造37亿元产值,提供1400万个就业机会。

近年来,我国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在产业系统内一个企业的“废物”是另一个企业“原料”,物质和能量在系统内循环利用,不仅解决了环境污染问题,同时也给企业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各地区应该继续积极引导企业加大对废物、废水、废气及其他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充分利用国家优惠政策,重点支持燃煤工业锅炉、热电联产、余热余能利用、绿色照明、“三废”综合利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重大工程,不断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四、合理使用人才,应当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应有之义

人才是社会发展中最宝贵的战略资源,对社会与国家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国人力资源虽然丰厚,但人才资源缺乏,同时人才资源的闲置与浪费现象又十分惊人。一些地方不考虑经济效益和地方的实际条件,不考虑投入和产出比率,不考虑人才才能可能发挥的程度,完全为了拥有人才而“抢”人才,将拥有博士、硕士或教授、专家的数量作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法宝”,重文凭轻能力,重数量轻质量,重眼前轻未来,这样必然造成大量人才和财力资源浪费。因此,在号召全社会提倡节约自然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的同时,也不应忽视人才资源的闲置与浪费现象,还必须牢固树立成本效益观念,合理使用人才。

首先,要树立“经营人才”的理念。要和重视节约利用其他资源一样,节约利用人才资源,不要造成人才积压,资源浪费。不能盲目追求数量,不能盲目追求高学历、高职称,争取做到人才引进的“低成本,高效益”。

其次,要掌握“经营人才”的策略。“经营人才”的目的就是要利用最少的人才,获得最大的效益,同时,使人才获得最大的发展。因此,一方面要“引进来”、“留得住”;另一方面,还必须重视开发人才。人的潜力是无限的,要提高人才的利用效率,就必须最大程度地去挖掘人的潜能。具体而言,就是要重视人才的继续教育,要不断优化人才发展的环境,为人才的发展提供必须的机会和条件。

此外,还必须重视人才队伍的后备力量建设。重视本土人力资源的开发,要促使人力资源向人才资源转化,这样才能形成人尽其才,人才辈出的良好局面。

五、建立长效机制,应当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根本所在

要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必须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紧紧围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推进技术进步,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政策措施,强化节约意识,尽快建立健全促进节约型城市建设的体制和机制。

一要建立价格调节机制。加快推进水、电、石油、天然气等资源性产品价格的市场化进程,建立反映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形成机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二要建立技术创新机制。运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力支持技术攻关,积极推广资源综合利用,通过科技创新降低新能源和再生资源开发利用的设备、技术转让、材料器具的生产成本,为其推广创造条件。

三要建立投入保障机制。加大投入,从硬、软件建设入手,加强能源、水资源的硬件建设和管理,从管网改造和维护上减少损耗和滴漏。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建立能源、水资源消耗的精确计量体系,为建设节约型城市提供准确的数据信息。

四要建立标准规范机制。抓紧研究制定不同产业单位产值耗费资源的标准,对办公用房、居民住宅、大型公共建筑,从规划、设计、材料、灯具、器具等方面设立节约资源的专项标准,尽快建立分门别类、符合实际的标准体系。

五要建立监督管理机制。加强政策引导,完善产业、价格、财税、投资及政府采购目录等方面的激励政策体系,抓紧制定促进资源有效利用的法规、规章,使节约资源有法可依;建立健全资源节约监督管理制度,完善管理体制,加强节能执法工作;实施公开、公正、及时、有效的依法监督,严肃查处各种浪费资源的做法和行为。

参考文献:

1、钱易.清洁生产、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J].太原科技,2004(6).

2、周冯琦.循环经济与生态工业[J].社会观察,2005(10).

3、凌岚,王少平,陆雍森.区域循环经济建设框架探讨[J].环境保护科学,2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