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暴力解决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35:25

校园暴力解决方案篇1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园暴力;调查;对策

一、校园暴力的界定

“暴力”经常与其他描写类似现象的术语(如“胁迫”或“侵犯”、“攻击”)混在一起[1]。有些定义集中于身体暴力,也有一些将语言或心理上的侵犯包括在内。校园暴力是暴力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在此研究中笔者将校园暴力界定为:校园暴力是发生在校园内外,且其施暴者和受害者至少有一方是在校学生的暴力行为。

二、校园暴力的现状调查

(一)研究目的

近年来,校园暴力在全球范围内有愈演愈烈之势。我国国内校园暴力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成为当今严重的公共社会问题之一。高职院校由于其办学模式、生源素质等原因也成了校园暴力的重灾区。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江西省两所高职院校校园暴力现状的调查,了解高职院校校园暴力的真实状况及高职学生对校园暴力的看法和认知;探寻高职院校校园暴力的相关影响因素;寻求解决高职院校校园暴力的对策。

(二)研究对象

在江西省南昌和九江两地区各选择一所公办高职院校作为调查学校,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分别对这两所学校三个年级各随机抽取一个班级共6个班级360名学生作为研究被试,进行问卷调查。剔除无效问卷和空白废卷后,共获得有效问卷321份,有效率为89.17%。

(三)研究工具及方法

(1)采用秦万山编制的《烟台市高职院校校园暴力调查与研究》问卷。该问卷是在我国司法部“校园暴力研究”课题组所设计研究问卷的基础上,根据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做了相应修改而成的一份调查问卷。

(2)采用档案研究法,以某高职院校保卫及学工部门的档案为依据,对该校2009—2010学年度发生的有档案记载的严重校园暴力事件进行调查。

(四)研究结果

1.省内某高职院校一年内严重校园暴力事件调查情况

为了更好地了解江西省校园暴力的真实情况,笔者对省内某高职院校2009—2010学年度一年内严重校园暴力事件进行了调查。调查的范围包括:学校保卫部门档案记载的校园暴力事件;学生管理部门(如学工处、各系部)记载在案或处理过的校园暴力事件等。调查到的严重校园暴力事件总共有32起,并对其中的部分暴力事件的当事人进行了访谈,开展进一步的深入调查。具体调查结果如下:

(1)典型暴力事件

事件一:因2009年10月20日晚上,08级方某(男)伙同其他三位同学对05级何某(男)进行殴打,造成何某怨气未消,2006年5月22日上午10点左右在宿舍中,何某用左手勒住方某的脖子,右手持水果刀吓唬方某,说:“你不要动,我要杀了你。”在争夺中方某的手受伤,后被同学送往医院。事后双方均受到相应处分。

事件二:2010年3月16日05级董某(女)在校外受到不名侵害,由于惊吓过度,说话语无伦次、言行举止变得异常。3月21日上午,董某父母接到女儿老乡的电话后从云南老家赶到学校保卫部门报案,称该生于上周六到邮局办事时遭遇数名歹徒持刀抢劫并被刀划伤。经调查,发现该生背部脊椎骨两旁被划了两排整齐的浅浅的刀伤口,不像是持刀抢劫的歹徒所为,怀疑该生是否遭到性侵害。校方遂将此案情向公安刑侦部门作了报案。

事件三:2010年3月16日早晨六点半左右,09级陈某(男)与同学在学校门口某网吧上网,突然冲进来四名陌生男子,其中两人各持一把砍刀,用刀背往陈身上打,另两名男子也对陈拳打脚踢。陈的同学杨某见状立即上前制止,于是四名男子将陈和杨强行拉到网吧门口并押上车。一路上陈和杨的头被压下,不让其看路,一直拉到郊外偏僻处,四名男子将二人押下车并带进芦苇丛进行搜身,抢走其手机及现金之后扬长而去。学校保卫处接到报案后立即向当地刑警报案并立案侦察。

事件四:2010年6月20日凌晨1点左右,黄某同学(男)与其朋友在网吧上网时,由于其朋友与一社会青年发生一点冲突致使该社会青年纠集同伙前来报复,他们突然抽出藏在衣服里面的砍刀砍打他朋友,该同学见状本能地站起来喊道:“你们干什么?”,结果那伙社会青年便拿刀朝他砍来,造成该同学头部被砍两刀且刀口很深、伤及神经,背部被砍五刀,被砍成重伤送往医院治疗。经警方努力已将暴力份子缉拿归案。

以上是一学年内发生在该高职院校的几件典型校园暴力事件。当前校园暴力的严重程度可从这些事件中窥见一斑。校园暴力已经严重威胁到在校学生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2)调查情况汇总表

现将省内某高职院校2009—2010学年度一年内严重校园暴力事件的调查结果以表格的形式汇总如下:

从表3可以看出,在校园暴力类型方面,学生之间的暴力行为最为普遍,所占比重最大,占65.62%;在事件性质方面,学生之间的打架斗殴行为发生概率最大,占43.75%;在事件的起因方面,因言语冲突引发的个案较多,占28.15%。

2.对省内两所高职院校的抽样问卷调查情况

(1)学校严重校园暴力事件

学校严重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情况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反映出学校的安全状况。本研究主要调查五种严重的校园暴力事件,让学生就他们学校中这几种校园暴力事件在过去半年中的发生情况做出回答。调查结果如下:

(2)学生校园暴力行为

学生校园暴力行为是指由学生自己所实施的各种校园暴力行为。本研究主要通过学生的自我报告,即询问学生在过去半年中自己是否有校园暴力行为;其结果见下表:

通过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抢劫、索要他人钱财或强迫他人做不愿做的事情95.70%4.30%

(3)学生校园暴力受害

校园暴力受害是指学生作为受害者一方遭受各种校园暴力行为或事件的侵害。调查结果见下表:

以上调查结果表明,江西省高职院校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校园暴力现象,应引起学校、教育主管部门及社会的关注和重视。

三、校园暴力的应对策略探讨

校园暴力的存在严重危害学生的生命财产安全及身心健康、影响校园的安全稳定,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控制校园暴力的发生和蔓延。下文将就青少年学生方面预防和控制校园暴力的措施做初步探讨:

(一)增强心理保健意识,提高自身心理素质

在校学生应增强自己的心理保健意识,主动学习一些基本的心理卫生知识,了解自己所处成长阶段的身心发展特点,学会面对和处理好自己成长中的身心发展矛盾与冲突,努力提高自身心理素质。心理素质是人的总体素质中的基础素质和核心素质,在校学生应努力提高自己各方面的心理素质,比如,学会自制,增强自我控制能力;学会冷静,努力培养自己的理智感;学会自我调节,合理宣泄和排解不良的消极情绪;学会交往,正确对待和解决人际矛盾与冲突等。

(二)增强自我防范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学生在面对暴力时,要有勇气和一定的策略,做到正确应对、及时报告,自觉增强法制意识,敢于拿起法律的武器来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加强青少年学生的自我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控制校园暴力,一方面可以减少校园暴力存在的一个独特而重要的条件,另一方面亦可防止受害学生通过加入不良青少年团伙来反击暴力侵害以求自保而误入歧途,由此导致校园暴力的膨胀、蔓延。因此,学校、社会和家庭应当联合起来,共同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自我保护意识,学会并掌握一定的防范措施,使学生在紧急情况下除积极自救外,能善于寻求他人帮助。

(三)学会适当减压,提高挫折承受能力

根据多拉德(J.bollard)的挫折—攻击假说(frustration-aggressionhypothesis),目标性活动受阻时产生的挫折,是攻击的关键性前因[2]。世界儿童发展组织在调查了75个国家的教育环境后,针对各种各样的校园事件,了一份备忘录,明确列出学校生活带给青少年的20种不良压力,如学习压力、家长压力、人格贬低压力、经济比照压力、被孤独的压力、家庭暴力压力、校园内帮派暴力压力等。该备忘录指出,每个学生几乎要同时承受平均12种不同的压力,有的会更多甚至是全部[3]。学生压力过大容易引发挫折感,而强烈的受挫感又容易引发学生的攻击行为。因此,在面对来自环境、经济、学习、人际、就业等各方面的压力时,要树立积极乐观的应对态度,勇于面对、学会自我减压。心理学研究表明,能承受挫折的打击,保持自身心理平衡,是适应能力强和心理健康的明显标志。因此,大学生还应在实践中努力提高自己的挫折承受能力。锻炼自己对挫折的忍受性,练习使用建设性方式来应付挫折,提高对挫折本身的分析与认识,增强对打击的忍受力,预防攻击行为的发生。

(四)克服不良心理,培养健康人格

健康的心理是健康人格形成的基础,大学生应首先克服自卑、嫉妒、报复等不良心理,培养自信、宽容、理解、尊重他人等良好心理品质,逐步完善个性、形成健康人格,这样对防止大学生行为扭曲是十分重要的。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1)要完善自己的自我意识,正确地认识和接纳自我,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2)努力提高自己的情绪调控能力,学会自我调节,合理地排解消极情绪,经常保持愉快、开朗、乐观的心境;(3)学会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在人际交往中,应保持尊重、信任、友爱等肯定性态度,克服怀疑、敌视、妒嫉等否定性态度。尤其在遇到人际矛盾和冲突时,应学会镇定情绪、冷静对待、正确处理,以积极良好的心态协商解决,切忌莽撞冲动、意气用事或逞一时之能激化矛盾、用拳头或武力来解决问题,这样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因人际摩擦引发的校园暴力问题。

此外,对于大学生中具有精神质、神经质人格或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个体,应利用心理筛查工具尽早发现、及早治疗和干预,及时将其矫正到正常的心态上来[4]。

总之,预防校园暴力应首先从学生自身出发,主动预防、积极应对,克服校园暴力产生的各种心理因素,消除产生校园暴力的不良心理基础,从根源上减少和控制校园暴力的发生;同时,家庭、学校和社会也应积极行动起来,共同参与、全民预防、减少不良因素对校园暴力可能产生的诱发和刺激作用,消除校园暴力产生的各种外部条件,坚决遏制校园暴力。

参考文献:

[1]徐久生.校园暴力研究[m].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5.

[2][英]布莱克.犯罪行为心理学[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校园暴力解决方案篇2

针对我市夏县校外无业青年殴打在校学生的事件,被媒体网络广泛传播,造成了不良影响。按照王清宪市长:“校园暴力令人恐怖!而此现象并非个别案件,并非个别学校,某种程度上说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教育、管理部门对此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在全市以夏县的这一事件为鉴,开展一次普遍的校园暴力整治活动,建设文明、温馨、和谐、向上的校园。”的批示要求,结合我县实际情况,决定在全县中小学开展校园暴力专项整治行动。特制订如下实施方案:

以公安部、中央综治办、教育部《关于全国中小学、幼儿园开展“护校安园”的行动方案》和山西省有关学校安全工作规定为依据,紧紧围绕维护教育系统稳定大局,推动平安教育、平安校园建设,在全县积极开展校园暴力排查整治行动,强化学校及周边综合治理,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幼儿园安全防范工作,!严防发生重大涉校涉园安全案事件,维护校园持续安全稳定,保障广大师生生命和财产安全,营造风清气正的教育教学秩序和环境。

落实《中小学幼儿园安全防范工作规范(试行)》要求,通过集中整治各级各类学校安全隐患,杜绝校园暴力案件发生,形成“校内安全管理、校外高危人员排查管控、校园安全督导检查和责任追究”等长效机制,切实增强广大师生的安全感,确保我县校园安全稳定。

(一)排查校园内部安全隐患。教育科技局负责对学校排查整治工作的督导和检查。校长是学校安全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对校园内部安全负总责。学校要建立从校长、副校长到教师的层层负责的安全责任体系,加强校园内部安全隐患排查工作,对学校内部保卫力量、守卫防护装备、安全防范设施和应急处置机制落实情况等进行自查。尤其是初中、高中、职中、民办学校要加强安全法制教育,提高学生守法意识;加强家校联系,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行为取向;对违纪的、思想压力大的、行为偏激的和与校外不良青年联系紧密的学生进行摸底排查,采取一对一教育管理方式,及时化解生生、师生之间的矛盾和纠纷;加强放学时间段对校门口、宿舍楼内的管理,有效减少学生的聚集;严查严管校园的易燃易爆品、管制刀具、剧毒化学试剂,堵塞安全漏洞。

(二)整治学校周边治安秩序。各校要协同公安部门打击侵害师生人身、财产安全的各类违法犯罪行为和校园及周边存在的流氓团伙、黑恶势力。全面排查管控校园周边以及与校园活动相关的各类重点危险人员,严防失控漏管造成现实危害;校园高峰勤务和“护学岗”是否落实,校园及周边警务室或包校责任民警的履行职责是否认真。

(三)加强学校安全管理。学校要加强重点部位的安全管理,特别是寄宿制中小学的门卫值班、值班巡逻、外来人员出入登记查验、宿舍管理、领导带班、学校岗位安全职责等制度是否落实,台账是否完备,信息反馈是否及时。

此次校园暴力排查整治行动从文件下发之日起,开展为期一个月的整治行动。

(一)排查摸底阶段(5月20日-30日)

各级各类学校要按照本方案,围绕工作任务和责任分解,确定排点,逐个学校进行排查摸底,要结合《学生校园暴力情况调查问卷》,彻底摸清影响校园安全稳定的隐患和问题,广泛接受家长和群众反映的建议,要分类整理、登记造册,建立台帐,并且上报教育科技局政教股。

(二)集中整治阶段(5月30日-6月15日)

对排查出的问题要逐一分析、分解任务、落实责任。学校负责校园内专项整治工作,做到有机构、有方案、有措施。教育科技局督导学校整治工作落实。校外涉校涉生暴力事件由综治牵头,教育部门和学校积极配合公安部门进行从快、从速、从严、从重打击和整治。

(三)检查验收阶段(6月16日-20日)

整治工作结束后,各学校要及时总结并向教育科技局上报整治情况。市综治、公安、教育将联合对校园暴力整治情况进行明查暗访和抽查验收。

五、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县教育科技局成立校园暴力整治专项行动领导小组,负责具体组织实施、督导检查等工作。校园暴力整治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教育科技局政教股,联系电话:。各级各类学校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制定具体方案,落实校园暴力专项整治,确保工作取得实效。

新绛县教育科技局校园暴力专项整治领导组

组长:副组长:

成员:

校园暴力解决方案篇3

关键词校园暴力原因特点对策

中图分类号:C913.5文献标识码:a

近几年,校园暴力事件在我国大中小学校园内频频发生,各种事实提醒我们,维护校园的安全稳定,保护学生、教师的人生安全的问题已经刻不容缓,然而是什么原因滋生了校园暴力事件层出不穷,我们究竟要以何种态度和防腐方法校园暴力的发生。

1校园暴力发生的原因

(1)国际政治环境的影响。近年来,与国外恐怖组织合伙,在国内阴谋策划、活动,不断制造一系列的烧活动,不仅对社会的安全稳定造成了威胁,也将民族分裂、宗教极端、暴力恐怖的思想不可避免地渗透到了校园这块净土中,侵蚀着心智尚未成熟的学生。

(2)地方文化差异与家庭贫富差距的原因。青少年生活在社会转轨的变化时期,市场经济带来的思想意识形态的变化,也使他们受到很多负面的影响。现在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与人相处的能力较差,容易形成隔阂而又不会化解,久而久之隔阂就会演变成矛盾,甚至变为流血的冲突。

(3)校园自身制度以及结构性的偏差造成的影响。日本社会学家池田理惠子指出:“侵害行为产生的部分可能的原因是学校组织结构自身的问题,是由于制度化结构和制度化的行为模式所带来的一种可能。”正是因为学校的这种社会学意义上的共性提供了一个基本的框架,校园在一定程度上事实性地孕育了其暴力行为的发生。

(4)个体的因素。一是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偏差,缺乏基本的理想信念。二是法制观念的淡薄,法律观念的滞后,遇到突发事件往往容易引发冲动,产生不理智的行为。三是心理素质差,承受能力较低,在遇到压力或利益之争的时候,很容易产生负面的情绪。四是不正确的恋爱观。因为恋爱观的扭曲,往往用极端的手段解决在恋爱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给自己或对方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2当今社会校园暴力的趋势及特点

2.1校园暴力团伙化及其特点

团伙化是校园暴力泛化阶段的显著特征。在此阶段,团伙主体的年龄结构偏低,文化程度不高,往往因为简单的兴趣爱好、脾气性格简单随机结合起来,暴力手段较为单一,形式也较为简单,团伙性的暴力案件往往缺乏目的性。

2.2校园暴力个体化及其特点

近些年来,高校内频现故意伤害、杀人等校园暴力案件。虽然犯罪主体仅为一个人,但造成的影响往往是巨大的。个体案件往往是有预谋、有针对性的,实施的暴力手段也较团伙暴力的手段更为严重。此类事件通常发生在受过高等教育的学生群中。

2.3校园暴力主体多元化及其特点

近几年,校内与校外,学生与教师事件的暴力事件也频频发生。“浙江丽水学生杀害老师”、“山西朔州学生杀害班主任”、“杨帆门事件”、“中国政法大学教授课堂被杀”此类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暴力事件连续发生,行为极端、手段残忍、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影响,教训极为惨痛。此类暴力事件通常发生在一瞬间,没有预谋,没有计划,但施暴手段却令人发指。

3校园暴力的预防及解决对策

3.1加强校园自身体系建设,消除暴力犯罪的温床

(1)成立“校园暴力事件防治小组”,全方位说对校园内存在的隐患进行监测和防治,找到隐患的关键矛盾,对矛盾进行教育和引导。

(2)加强与司法、公安等部门的密切合作,建立乡镇、街道派出所介入校园暴力的提前预防和迅速介入的机制,派出所帮助学校组建护校队,加强校园内巡逻的力度。

(3)学校对校园内存在的矛盾以及暴力安全隐患进情况行收集,加强调查、分析、研判,对引发校园暴力的矛盾掌握并解及时化解。

3.2加强思想政治和法治教育,为构建和谐校园提供政治和法律保障

(1)加强学校组织建设,发挥党团干部、教师在学校管理队伍中的模范带头作用,积极进取,从讲政治、讲法治的角度开创一个锐意进取、富有活力的教学和学习环境。

(2)管理者要充分融入被管理者的生活中,了解被管理者当前的需求和对管理者的期望和要求,彻底掌握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的矛盾。

(3)要适时开展心理疏导和法治教育,对学生们的思想问题和心理顾虑及时进行疏导,或教导学生理性面对眼前的困难与矛盾,勿以极端方式去解决。

3.3坚持以人为本,建立三位一体的管理体制

(1)要建立沟通和访问制度。同家长研究现代家庭教育方面的问题,了解当前家庭教育的现状,征求对学校工作的改进意见,为学校工作决策提供依据。

(2)建立家长联席会。把家庭教育纳入学校教育的一部分,利于家庭与学校在对学生的教育能协调一致。

(3)加强学校与社会团体相协调性。组织学生适时的开展一些社会宣传和社会服务工作,强化学生的社会意识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

校园暴力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它是时展的必然产物,是社会矛盾在校园内的集中体现,要解决校园暴力任重道远,还需从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犯罪学、教育学等领域多方位地探索研究,才能得出更为行之有效的方法和创立更为贴合实际的校园管理模式。

校园暴力解决方案篇4

拒绝校园暴力做文明中学生演讲稿篇【1】校园,是培养人的地方,本该是一方净土,文明的殿堂。然而,近年来,常常看到发生在中小学校园的暴力事件,轻的恶语伤人,重的还会出现人命。有老师打学生的,有学生打老师的,有学生打学生的,也有校外人员进入校园行凶闹事的,给宁静的校园蒙上了一层阴影。党中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学校作为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和谐的校园,就不会有和谐的社会。

校园暴力不仅给学生造成了身体上的伤害,更给他们的心灵烙下了深深的伤痕。面对同学们恐惧、无助的眼神,我们究竟能做些什么?作为中学生的我们更应积极行动起来,以创建和谐校园为契机,学习远离校园暴力相关知识和要求,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道德修养,争做文明学生,健康成长。

一、校园暴力的主要表现形式

校园暴力主要是指在校学生之间、学生与社会其他人员之间、师生之间发生在校园内及校园周边的具有敌意的欺凌、体罚、伤害等性质的暴力行为。通过对近几年我们学校出现的暴力事件分析,其主要形式有以下几种:

一是索要钱物,不给就拳脚相加,威逼利诱。此类事件比较多见,多发生在校外。往往是由一些上网成瘾的学生和辍学者向在校生索要上网费用或收取“保护费”等引起,学生受害时间较长,危害性很大。如我市某校初二三班一位同学张某某,被他小学时的同学(没上初中)索要钱达230多元用于上网吧玩,时间长达半年以上。

二是以大欺小,以众欺寡。此类事件,往往以高年级欺压低年级、男学生欺压女学生较多。

三是为了一点小事,大打出手,伤害他人身体。此类事件,在同年级同班、同宿舍的学生中较易发生。常常因“鸡毛蒜皮”的小纠纷,由口语辱骂升级到拳脚相加。

四是同学之间因“义气”之争,用暴力手段争长论短。此类事件,往往由个人与个人之间,升级到群体。如我市某校初一七班学生李某与李某某因搬错凳子引起口角,事后李某同乡以帮其出气为由教训李某某,李某某被3个学生围攻,身体受伤住院治疗。

五是不堪长期受辱,以暴制暴。一些原本个性较为软弱的同学,由于长期忍受软暴力(冷落、嘲讽)或者硬暴力(殴打、辱骂),当这种欺负达到受害者的最大忍受限度时,便采用极端方式来彻底解决问题,由“受害者”变成“施暴者”。如某些长期受“问题少年”欺侮的学生的反抗、少数“差生”对班主任老师的报复等,这类事件,电视报纸报道的例子很多,造成的后果很严重,甚至出现人命。比如20xx年11月xx日第三节下晚自习后21:xx至21:14左右,某校高一三班学生李骁被前一天新来该班的学生莫琅诚在教室外用刀刺伤胸部后逃逸。事发后学校在组织抢救的同时通知120,并及时给1xx报警,120赶到现场后确认伤情严重无法抢救,学生李骁于当晚21:20左右死亡。

二、校园暴力产生的原因

校园暴力的产生原因比较复杂,受多方面的影响。有家庭原因,有社会因素,也与教育工作者和学校管理有关。调查中发现,仅从施暴者自身来看,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学习压力大,无法通过正常渠道排解。

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学业、就业带来的无形压力日益增大。中考、高考、就业,一道道门坎横在面前,家庭、社会及舆论的压力,使学生不得不背负起沉重的心理压力。一些青少年在压力面前心理失衡,有些甚至产生了极端的暴力行为,对自己和他人都造成了不可弥补的伤害。总体而言:一方面,许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为了以后能让孩子考上重点高中、大学而对子女的学习成绩要求很高;另一方面,学校、老师也为了取得好的“名次”对学生进行施压。如我市某校初三一班有一位成绩平常很好的学生,在一次摸底考试中没有取得好名次,受到家长和班主任的批评导致其与班主任发生顶撞事件。像这种情况造成厌学、逃学的事例很多。

第二,心理不健康,精神空虚。

中小学生正是从儿童到成年的过渡阶段,最渴望获得同辈群体的认同,而现在的中小学生以独生子女居多,在家中比较孤独,在学校朋友较少。由于种种原因,同学与父母、老师间的交流也不多,导致学生处于一种生理和心理的苦恼状态。有的在网络中寻找宣泄的渠道,痴迷网络不能自拔;有的自我封闭,形成孤僻怪异的性格;有的胆小怕事,一味地容忍、迁就;有的自尊心极强,时时炫耀自己;有的心理脆弱,自我的控制能力很差;有的性格偏激,心理不平衡,逆3

反心理和报复心理较强。这些学生由于心理方面的不健全,极易受到侵害或侵害他人。另一方面,家长、老师粗暴的管理方式和家庭不和睦都会造成学生性格偏激。不少有暴力倾向的学生,家庭生活都不幸福,他们要么从小失去父母关爱,要么家庭生活不正常(如争吵,家庭暴力等),造成性格极端,形成“攻击性人格”。

第三,传媒渲染(网络、电视、电影、广播、报刊等),社会暴力文化的影响。

当前在校园里,花花绿绿的“口袋书”琳琅满目,庸俗的“灰色校园歌谣”到处传唱;社会文化生活中,灰色文学、暴力游戏、强权政治与黑恶势力题材的影视剧泛滥成灾。正是传媒对暴力现象的过多渲染,对于喜欢模仿的青少年来说,毒害很深。不仅给一些学生的健康成长造成不利的影响,也导致校园暴力事件不断发生。

三、如何防范花季暴力产生

针对当前校园暴力应如何防范,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认为防范当前校园暴力应从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自身四个方面入手,齐心协力。

1.学校方面

在学校、班级内部,一是建立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师加强与学生交流沟通,多关注些性格孤僻的学生,对问题少年及时开导和劝解。二是开展各种教育与活动。如: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自立自强的品德素质;加强法制教育,让学生知法、懂法,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让同学们形成健康而阳光的心态;开展各种文体活动,远离不良文化。三是创建平安和谐校园。学校加强管理与巡防,对于出现在校园周边的可疑或者游离人员严加防范。加强警方与学校的合作,对周边不良文化(比如非法网吧等)进行清理;加强对校园暴力的打击力度等等。

2.社会方面

全社会都关注青少年的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如:媒体应对一些是非观念进行正确引导,减少暴力恐怖的情节等。治安机关加强学校周边巡逻,在上学、放学的时间里进行“钟点式保安”等;警察还要提高办案效率,加大打击不法分子的力度。另外,有关部门要对涉暴、涉黄的电影、报刊、网吧进行清理整顿。

3.家庭方面

家长要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注重与同学进行平等的交流。要有良好的教育方式,不能粗暴简单地打、骂;对同学的教育不能停留在形式和口头的说教上,应身教重于言教。

4.学生方面

一是提高自我保护意识。遇事不要一个人忍着不吭声,首先要做的就是告诉家长或者老师;尽量不要一个人呆着,如果不得不一个人的话,尽量呆在人多的地方;身上尽量不携带太多的钱物;在易出现暴力的地方,要当心,尽量远离;受到暴力侵害时,采取灵活的应急措施,不刺激他,事后及时报案。

二是提高社会交往能力。正确处理好自己的人际关系,交友要谨慎,少与行为不端的人联系,不过早与社会上的人交朋友,不要上网交友,更不要网恋;少去情况复杂的公共场所,出外办事不能单独行动;规范自己的言行,做事不能太冲动或意气用事,说话不能盛气凌人或目空一切。

三是培养自己良好的心态。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多看多学些健康的读物;文明、宽容待人,得饶人处且饶人,凡事都要考虑后果,不能以暴制暴;洁身自好、不与人结仇、不干坏事、心理不适时,找心理医生解决;锻炼好身体提高自卫能力。

总之,只有良好的家庭教育、人文化的校园教育、良好的社会风气、学生自己的努力四者合一才能杜绝校园暴力发生。

拒绝校园暴力做文明中学生演讲稿篇【2】校园暴力已经变成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拒绝校园暴力迫在眉睫。2xx6年的春天,社会各界向各大中小学、师生、家长发出倡议和呼吁:

1、校园小霸王们,请停止你们的暴力行为!请停止威胁恐吓等语音攻击和拳打脚踢等暴力行为,暴力并不能赢得尊重!校园暴力,害人害己!若想赢得同学们的敬佩,不如从小霸王变成小学霸!

2、漠视校园暴力的同学们,请放下冷漠,用力所能及的力量,保护他人就是保护自己!冷漠围观、消极观望并不能自保:忍气吞声、缩首躲避也不是长久之计。向校园暴力说不,需要智慧和勇气。请对身边的校园暴力受害者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施以援助之手。祖国的未来需要你们从小学会担当。

3、还在欺凌其他学生的小霸王,请收起你的巴掌、收回你的谩骂!冷嘲热讽、侮辱人格并不能彰显自己的实力:强行索要他人财物、任意殴打他人,肆无忌惮的欺凌同学迟早会得到应有的惩罚。若想得到同学们的拥护和信任,就要献出真情、帮助身边的同学

4、校方管理者们,请立即做出行动!长期忽视、掩盖问题并不能解决校园暴力。请加强学校管理,构建校园安全网络,同时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安全的校园,文明的校风,需要校方有力的监管和行动!

5、与校园暴力息息相关的家长老师们,请不要纵容溺爱!太多校园施暴者都是从家长宠爱中滋生源头。纵容溺爱不是爱,面对校园

暴力,也不要错误引导孩子消极自保或以暴制暴。孩子的“有所谓有所不为”,需要你们首当其责。

6、呼吁全社会共同关注校园暴力。希望国家有关部门尽快推进设立反对校园暴力相关法律法规,加强依法惩治,让肆意施暴者受到相应的处罚,让身处七零环境的孩子知道他们可以有所求助,有所庇护。

7、建议我国设立“反对校园暴力日”,让全社会时刻警醒,警惕校园暴力隐患,让所有的孩子都能健康成长。

8每一位在校生同学,请从我做起,鉴定勇敢的向校园暴力说不,用统一的决心,反对校园暴力!提示:学生间有了矛盾纠纷必须告诉老师,由老师处理。自己采取暴力手段解决的,一律严肃处理。

拒绝校园暴力做文明中学生演讲稿篇【3】校园本是静美之所,然而这片静土也染上了血腥。

20xx年12月,山西襄汾县的古城中学发生一起稀释硫酸惨剧,致使20人受伤、13人被毁容;20xx年1月3日,陕西铜川15岁的初中学生余某与一四川打工者,向同班同学李某勒索钱财,后又劫持李某到市保育场打电话向李父母敲诈钱财,因涉嫌绑架被警方拘捕;20xx年贵州省兴义市一中学生抢劫团伙近日落入法网,其50多名成员均是11—17岁无业青年和在校学生。两年间,他们劫掠xx0多名中小学生,非法敛财1.6万元,打伤5人。同年1月19日,一名13岁少年在其就读的广东省南海市盐步第三中学的厕所内,被突然闯入的两名男生狂砍致严重受伤。造成右手残废,20xx年,武汉新洲区李集镇李集中学初三(4)班学生张俊杰猝死在校内。这名xx岁少年的死在当地引起了轩然大波。

2xx0年4月28日15时,制造南平校园惨案的凶手郑民生(砍杀8名小学生至死亡)刚被依法执行枪决不到6小时,广东省雷州市雷城第一小学就又一次发生校园凶杀案了。从3月23日发生在福建南平的血案,到4月30日发生在山东潍坊校园血案,在不到40天的时间内全国就发生了5起重特大校园血案惨剧。也许不知什么时候昨天还欢笑的脸,今天就已消失不见,昨天还充满活力的身影,今天就只剩下冰冷的躯壳,昨天还怦怦搏动的心,今天就已经停止跳动。生命是如此沉重,沉重得让我不敢正视。这些孩子,在花季的岁月里失去了生命,给家人留下无穷的悲痛。生命无价,每个人只有一次。我们在保护自己的生命同时懂得爱惜他人的生命。

我常常看到有些同学摧残一些生命。比如把一些小草连根拔起来,遇到什么小虫子都要把他们折磨一番后,才让它们死去。记得有个男孩找到一只蝴蝶,先把它长长的吸管扯下来,然后是触角、翅膀,最后把它放在桌子上,饶有兴趣地看着它那动又动不了的惨状。直到看烦了,才把它送到西天去。现在回想起来,那是多么的残忍,那个幼小的生命,就葬身在男孩的手里,虽然它是一只害虫,可它毕竟也是一个生命呀!那么作为中学生的我们应该如何避免校园暴力呢?在此,我倡议我们在校园内不做以下不良行为;

1.不追逐打闹,不大声喧哗,不乱丢果皮纸屑,不说脏话,使用不文明语言;

2.不破坏环境卫生,不破坏公物;

3.不欺负同学,搞小帮派,不与社会不良青年打交道;

4.不染头发,不烫头发,不穿奇装异服,不戴首饰;

校园暴力解决方案篇5

中国从未有过如此重视校园安全,但是,校园血案并没有因南平校园血案凶手郑民生被枪决而停止。50余天6起校园血案震惊全国,使校园安全成为上至国务院总理下到普通民众高度重视每每提及的问题,甚至“军警把门,出入必查”。一向被认为最安全宁静的校园,正在成为警力重点部署的地方。

现实是,校园安全存在潜在的隐患。

情境预防滞后

3月23日,福建南平一小学发生凶杀案。被残忍杀害的8名小学生尸骨未寒,而后又连续在广东、江苏等地发生校园凶杀案。4月29日,《南方都市报》记者兵分三路,对深圳福田、南山、龙岗部分幼儿园安全状况进行了摸底调查。下午3时,深圳南山华萃双语幼儿园铁门紧闭,原以为锁上了,记者拨通门楣上的电话,却听见老师说:“门关着并没锁,进来吧!”果真,上楼一看,通往教室的两道门都没锁,距离大门最近的教室不足10米。

校园安全隐患令人惊心。有的学校门禁形同虚设,陌生人可以自由出入;有的学校周边环境十分复杂,楼下是快餐店,侧边是网吧,对面是洗浴城,再往前走还有家麻将馆。海南三亚市民建议有关部门展开专项整治,对学校周边的网吧、游戏厅、发廊、KtV、桑拿房等容易对学生造成不良影响的场所进行清理。让这些场所远离校园,从源头上解决校园内学生“学坏”的可能,也防止一些社会闲杂人员经常聚集在学校周围,对校园安全造成威胁。

很多学校的安全设施严重不足,像国外学校校园内常见的报警柱在国内学校还非常少见。更多学校的保安是两手空空,如果遇到歹徒,保安只能赤手空拳与之搏斗,值夜班的保安装备也只有手电筒。

另一方面,长期以来校园保安承担的职责和风险与所得报酬不符。不少学校招用的保安不是老弱,就是“摆设”。有的校方招保安的出发点不完全是建立在安保上,还建立在内部人员就业吃饭上。这就难免产生“刷锅把子戴上帽就是保安”的悲哀。2008年4月,海南万宁中学高二年级一陈姓学生因上晚自习迟到遭到校警殴打,后老师和同学不得将陈某送往万宁市人民医院急救。某些滥竽充数的保安竟成为校园的不安全因素。

家庭教育缺位

“不能一出事就把板子打到学校、公安等部门,家长也应当反思。要把安全预案放到学生脑子里。”四川大学法学院教授周伟呼吁。

今日的父母,忙于工作、忙于开会、忙于应酬……每日与孩子相处的时间,只有寥寥数分钟而已。他们大多仍沿用传统的教育模式,重智育轻德育,很少、甚至不愿倾听孩子的心声。不少孩子将视线投向了网吧,希望在那里找到倾诉的对象,寻求解决青春期困惑的途径。

海南医学院附属医院心理医生岳攸雯认为,网络在提供信息的同时,也使孩子们接触到相当多的打斗和枪战等暴力血腥的场面。而家庭暴力是造成校园暴力最直接的诱因。但家庭暴力并非“棍棒式的强制”,还有“温柔的强制”。如果孩子们再遭遇父母离异、家庭不睦、极度贫困等负面刺激,就很容易形成一种攻击性人格。

2005年,海南接二连三地上演少年校园暴力。在海口板桥路金花菜市场附近,有一伙十多岁的少年长期在此收学生保护费。据海师附中工作人员介绍,这一伙少年大部分是琼山某中学的学生。当年9月,文昌市二中一女生被四名女生轮番抽打了200多个耳光,耳膜破裂住院。在长达一小时的暴行里,她的室友躲在寝室里,不敢相救。

海口市美兰区法院纪永明法官认为,校园暴力是社会消极因素在青少年身上的一种反映。近年来之所以呈上升趋势,一个主要的原因是家庭教育的缺失与不当。

一些家长在得知孩子被人勒索或欺负后,不是积极地去找学校或老师进行沟通,而是给孩子灌输以暴制暴的思想。一位家长告诉孩子:“人家骂你你就打他,人家打你你就踢他,要是打不过了还有爸爸!”还有一些家长在得知孩子被人勒索甚至被打时,只是告诉孩子要离那伙人远远的,看见他们就跑,而不是告诉孩子要拿起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社会丛林法则

小说《苍蝇王》中讲,小孩如果没有经过一个充分的教化的话,他可以很残忍。而他那个残忍通常表现在去虐待比他更小、更弱、更没有反抗能力的东西上,比如说昆虫。

在中国人日常生活的观念中,社会是一个比较冷漠的概念,至少在现在人们的观念里面,社会几乎相当于“江湖”。

郑民生、陈康炳、徐玉元……是游走江湖不太成功又不安于现实的“杀手”。在感觉自己无论怎样挣扎都是麦草垛最底下那根稻草时,他们便挥刀向比他们更弱小的群体。

如同美国总统谈起制造校园枪击案的凶手时称其为懦夫一样,这些校园血案制造者的行为也是一种懦夫行为,他们没有勇气面对自己存在的问题,不敢面对比自己强硬、没有把握战胜的对手,就把更弱者作为自己的泄愤对象。

江苏泰兴镇中心幼儿园血案发生后,4月30日有民众游行,他们高喊:“我们要真相,我们要宝宝”。

杀害学童,有人也将其定位为“报复社会”。对于杀害校园学童事件,舆论绝大部分持严厉的谴责态度,因为凶手与被害人之间并没有“冤有头,债有主”的关系。被害学童是纯粹的无辜受害者,而且他们之所以成为受害者,是因为他们是最缺乏自我保护能力的弱者。

在恃强凌弱、伤害无辜的丛林世界里,暴力行为纯粹以无辜的弱者为对象,冷血残害变成了无目的的复仇。校园惨案不过成为丛林法则下散发出血腥味的特例而已。

媒体的双刃剑

4月28日9时,制造南平校园惨案的凶手郑民生,被依法执行枪决。就在郑民生被枪决不到6小时后,广东省雷州市雷城第一小学发生凶杀案。陈康炳冲进校园,持刀砍伤18名学生和1名教师。

网上热议媒体正在成为校园暴力帮凶。

“这种犯罪是带有恐怖主义特点的犯罪,是个人恐怖主义行为,他不图别的了,只希望让社会感到恐惧。”长期研究犯罪心理学的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李玫瑾认为,在案件报道当中,不要把特别残忍的细节全部报道得非常清楚,包括郑民生怎么用刀。“那种刀法全报道出来,我觉得真是很恶劣的。”

犯罪心理学研究表明,大部分潜在的犯罪人同时存在病态性心理疾病。一种信息发出传播后,会有两种以上不同的接收方式,正常人是知道信息、了解信息;对犯罪人群而言,接收信息就是“方法的告诉”和“犯罪方式的启迪”。

近期频发的校园惨案中,媒体的报道被视为对潜在的杀人者有示范作用。

福建南平实验小学发生八死五重伤血案后,南平市委书记雷春美到医院探望受伤小学生时,当地农妇方玲闯到她面前下跪喊冤,要求政府承担其8岁女儿在学校被的责任。方玲被官员架走时高叫:“如果我女儿的问题不处理好,我也要去杀人!”

社会变革时期,许多人都处于一种“闻善则疑,闻恶则信”的状态。犯罪如同疾病传染一样,一种犯罪发生后,这种犯罪有可能被仿效形成复制效应。那么干脆不报,省得麻烦?显然,舆论的开放、媒体的监督,本质上是人民监督自身权利运行过程的更为直接简便的形式,是老百姓诉求与情绪的宣泄渠道。如果不告知真相,就有可能被人歪曲事实,以此为导火线引爆蕴藏的社会矛盾。现实中,由此引发的并非鲜见。

林毓铭暨南大学应急管理学院公共管理系教授:

“止血”和“治病”

幼儿、小学生在遭遇袭击时反抗力量最小,在无法做到有备无患之时,“应急”虽是被动的,但也能起到很好的临时遏制作用。

对于校园安全问题,首先要考虑的是怎么样在技术的层面,在资金的投入,在综合的配套,以及各级领导负责的角度,先把我们的损失减到最小。比如有伤口流血了,首先要做的是止血,只有血止了,伤口消毒了,才能更深一步地去了解病因,对症下药。

防范校外暴力对学校、学生的袭击,主要是公安部门的职责,而对非外力因素的灾害,特别是灾害导致的人员伤亡,警用钢叉和防切割手套就无能为力了,教育部门责无旁贷。

可以说,目前学校中,特别是中小学、幼儿园中,开展这种突发事件自救的必修课太少了,平时没接触没好好练习,紧要关头只能是束手无策。很多孩子至今还没有学会如何逃离火场、溺水自救,更不用说遇到歹徒袭击时能抵抗甚至救人了。

此外,校园冷暴力,如自杀、自残等,都是学生心理不健全造成的不理。除幼儿园以外,包括小学、中学、大学都有机会促成校园冷暴力的爆发,学校的防卫措施要跟得上。

吴飞哈佛大学人类学博士

还需重塑“中国秩序”

“社会”在传统中国人的生活圈子里,是没有这种观念的。现在有了这样一个概念,在比较精英的话语里面,它代表着一种正义,一种集体的力量。但在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里,社会总是被理解成一种比较残酷的,比较冷漠的空间。

改革开放以来,个人慢慢被解放,尤其是进入城市社会后,人被原子化,传统社会伦理失序。此时,整个社会并没有相应形成一套新的伦理体系,结果慢慢地形成一个很糟糕的恶性循环。

校园暴力解决方案篇6

留守儿童成为校园暴力“重灾区”

去年7月,就读于贵州省毕节市纳雍县曙光中学的留守儿童郑某被同校13名学生围殴,后因伤势过重死亡。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47.6%的留守儿童表示被欺负过,状况堪忧。留守儿童与流动儿童暴力化,是值得关注的一个校园暴力现象。

今年3月起,民政部、教育部、公安部联合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一次农村留守儿童摸底排查。从各省摸底的情况看,一些留守儿童成为“校园暴力”的施暴者和犯罪“易感”群体,而且容易被等恶性犯罪行为伤害。

教育公益组织北京歌路营联合多个高校研究机构组成了联合课题组,赴华北和西部地区两个省五个县的137所小学,对17000多名四五年级的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家长、教师开展问卷调查,并发表了《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发展报告》。

报告显示,在校园欺凌方面,作为受害者,31.7%的学生表示被一般欺负(每月至少欺负2-3次),16.5%的学生表示自己被严重欺负(每周至少欺负一次)。此外,看到同学被别人一般欺负的高达48.2%,看到同学被严重欺负的则有27.5%。与2006年wHo公布的40国青少年的校园欺凌发展率相比,此次受调查的农村寄宿制小学生校园欺凌情况远高于国际学生受害者占比的平均值12.6%。

2011年广东清远校园“殴打门”事件中,清远某乡镇初级中学数名学生殴打一外地学生的视频被发到新浪博客上,视频中,至少有4名女生对其中一名女生进行扇巴掌、脚踢达2分钟。而牵头打人者为从清城某学校转来的“问题学生”,来自单亲家庭;被打的学生是外地人,其父母在清远打工,因此在本地的学校上学。殴打的原因仅仅是“看外地学生不爽”。

名校情结埋下暴力种子

中国家长惯用的“激励”孩子的方式,有时候也会埋下校园暴力的种子。

一名目睹了班里欺凌现象的同学告诉媒体,一个女生被欺凌的原因部分来源于成绩因素。老师每次批评一些成绩较差的同学时,总是拿她作为比较对象。之后,“为了报仇,他们有阵子都会把一些用过的面巾纸、吃完的零食包装袋夹到她的书里,抓蟑螂放在她桌洞里,然后和她说话的人都是和他们为敌,慢慢地大家也不敢和她说话了。”

强大的升学压力使现今的学生两极分化现象加剧。许多学校、教师仍单纯看重升学率,过分偏向于成绩好的学生,而对于成绩差的学生则不够重视。唯成绩论不仅导致被归为“差生”的学生不仅得不到老师应有的关心,而且还会被同学冷落,被父母责骂,被群体所孤立,从而导致心中的不满情绪加剧。

这种不满情绪一旦扩散,并接触到社会的暴力文化,便有可能成为校园欺凌的施暴者。而那些被老师“偏袒”成绩好的学生也常常会因此沦为校园欺凌的受害者。

中关村二小校园霸凌事件,受欺学生父母为了给孩子争取权益,在网上发文质问老师对此事定性为“过分的玩笑”的说法,也描述了与校方沟通的过程。有网友表示,如果这个事件发生在自己身上,告诉父母,不仅不会得到安慰,可能还会被骂说不专心学习只会与人发生冲突。

“爸妈绝不会为了我,去和学校杠上的。”此次事件,中关村二小的部分家长也表明自己的孩子也曾被事件中的“鹏鹏”欺负过,只不过未加重视或者为了避免“得罪学校”而默默忍受下来。

中关村二小是名校,更令许多家长趋之若鹜,敬之犹恐不及,岂敢站在学校的对立面。唯成绩论带来的名校情结,也成为很多家长面临一些已经发生的欺凌现象时,选择忍气吞声。毕竟,学校是他们孩子考高分最终上更好的大学的保障。

美国式“解决方案”

在美国,“校园暴力”的处罚可能是锒铛入狱甚至牢底坐穿。

2015年,涉嫌凌虐和绑架同学的三名中国留学生翟云瑶、杨雨涵和章鑫磊和检方达成认罪减刑协议,三人将分别获刑13年、10年和6年。法官强调,三犯服刑期满后将被驱逐出美国,此案的两名受害者已经对案发时在场的所有施暴者提起民事赔偿诉讼。

2015年3月,翟云瑶等人因琐事将两名女同学绑架至当地一处公园,12个小留学生两个同学达5个小时,拳打脚踢,剪头发,逼迫她吃沙子和头发,还用香烟头烫她的。当晚报警后,逮捕了6名涉案学生,另外6名在逃。三位未满18岁不公开审理。已过18岁的就上了刑事法庭公开审理,罪名是绑架罪、攻击罪、人身伤害罪、折磨罪等都属于重罪,保释金高达300万美元。翟云瑶曾在法庭不屑一顾地插话,遭法官当场训斥:“你再继续,我将现在就作出让你终身后悔的判决。”其中一个参与案同学的父母试图用钱和对方和解案子,被法庭另案以行贿罪。

翟云瑶等人的行为在中国会受到怎样的惩罚呢?本刊记者采访了山东浩尚律师事务所董成乐律师,董律师坦言他本人几乎没有接触过校园暴力的案件,因为“此类案件往往走不到诉讼程序就被私下解决了。”

校园暴力解决方案篇7

[关键词]校园暴力;社会转型;法社会学

[中国分类号]C913,5

[文献标识码]a

2008年10月,就在这个月里发生了三起“弑师案”,尤其是10月28日在中国政法大学的课堂里发生的“弑师案”,更是让国人瞠目,让世人震惊。曾经被视为世外桃源的校园,被视为纯洁无暇的师生伦理,在皇帝的新装被撕裂之后,出与世俗社会毫无差异的残忍与暴力。当案件发生后,无论是官方的反思还是社会的质疑主要聚焦于我们当前的师生关系和教育问题。毋庸置疑,我们确实应当检视早已紧张却被忽视的师生关系和教育问题,但我们却不能停留于此,我们甚至不能停留在如何给受害人一个正义的判决,我们需要追问的是究竟什么因素才是校园暴力的真正根源。只有揭示校园暴力的真正根源,才能有针对地进行犯罪预防与社会控制。

一、校园暴力原因的一般理论

有关校园暴力的原因论在我国的研究中并没有形成自己的理论流派,而是更多借鉴西方犯罪原因论以解释中国的校园暴力问题。在有关西方犯罪原因论的理论中可以大致分为两大类,即个人原因论和社会原因论。个人原因论又区分为生物人类学的理论和精神动力学的理论。前者把犯罪的原因归结为天生的生理结构和基因结构,后者把犯罪的原因归结为个人的心理因素和性格特征。而社会原因论把犯罪的根源归因为特定的社会环境,但在社会原因论中又区分为祉会夏常状态理论、文化传递理论、冲突理论、标签理论等。其中,社会反常状态理论把犯罪归因于社会文化和社会结构之间的极度紧张;文化传递理论认为犯罪是在社会文化传递和人的社会化过程中习得的;冲突理论注重社会中各个次群体之间的关系,犯罪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强者与弱者的关系,社会中强大的群体能够把弱小群体的许多价值观和行为定义为违规;标签理论则认为犯罪是相对的,任何行动和有此行动的人只有当被别人标志为犯罪时,才成为违规。在个人原因论和社会原因论之外,还有比较典型的二元原因论和三元原因论,前者把犯罪的原因归结个人原因和社会原因两方面,后者从个人原因、自然原因和社会原因三个方面分析犯罪。可以说,以上理论是以个人原因论和社会原因论为基本模型发展出来的复合理论。

研究犯罪的原因是探寻犯罪规律,制定犯罪预防与犯罪控制的依据和基础,而不同时期和不同区域对犯罪原因论的不同理解则是各种刑事法律和政策存在本质性的差异所在。尽管西方理论对中国有很大的借鉴意义,但西方有关犯罪原因论是建立在西方犯罪问题的社会事实之上,而且即使是在西方,有关校园暴力犯罪的原因论也是建立在一般的犯罪理论基础之上。也就是说我们不能仅仅依凭西方理论来解释和应对中国问题,而应该建立在中国社会实践的基础上,连接中国经验和传统,发展从中国实践出发的社会科学和理论。因此,在有关中国校园暴力问题的研究上,我们也不能局限于用西方理论给犯罪问题盖棺定论,而是从中国社会实践,展示中国校园暴力的真正根源。

二、“弑师案”的社会学本质

跳开西方各种犯罪原因论,我们回到案件本身,追问“弑师案”之所以被社会关注的本质所在,这是厘清校园暴力犯罪真正根源的前提。

(一)挑战师生伦理的极限

“弑师案”之痛并不在于其非法剥夺他人的生命,甚至并不在于处于花季的青少年成为了杀人犯,其刺痛社会神经的是受害者和加害人的独特社会角色。作为受害者的社会角色是教师,而作为加害人的社会角色却是学生,这两个本为一体的社会角色却叠加在不断发生的命案之中,无疑挑战了早已陷入争议的师生伦理极限。

在我国的社会文化中,尊师重教业已成为中国文化血脉中的传统,也是儒家文化的精髓所在。传统中围是以家庭伦理为基础建构了整个社会的秩序伦理,对师生伦理而言,主要体现在“尊”和“严”两个方面。所谓师之“尊”,表达了长幼尊卑的差序伦理,既从师,就要“尊”师,这也意味着要“遵”师。“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很形象地表达了中国文化中的师生伦理关系。所谓师之“严”,表达了中国传统“师道”之基本精神,即为教之严,管之严,罚之严。“尊”与“严”合而为一,相互建构了中国文化的师生伦理。然而,在当今中匡l社会,曾经合为一体的师道“尊”“严”,逐渐被剥离,没有“尊”谈何“严”,缺乏“严”也无从“尊”。当前社会喷涌而出的却是层出不穷的师生冲突,并逐渐演化成具有标志意义的“杨帆门”和“辱师门”,直至不绝于耳的“灭师门”。

(二)挑战社会关系网络的极限

人作为社会性动物,处于社会关系网络之中,在不同的社会关系网络中,社会人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在同一社会关系网络中,不同社会角色相互依赖,也不断冲突,而不同社会关系网络中的社会角色冲突程度反映了社会关系的紧张程度。在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各种社会关系网络似乎都矛盾重重,关系紧张而微秒,甚至在充满亲情伦理的家庭关系网络中,也已经危机重重,这也在某种程度上暴露了转型过程中所引发的各种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而当前影响中国社会和谐发展的社会关系网络中,最为主要有劳资关系和干群关系,这是中国当前社会矛盾的核心聚集地,也是国家对犯罪现象进行社会控制和法律控制的重点。在这种情况下,社会把最美好的希望寄托在被视为“世外桃源”校园,成为社会精神的避风港。因为他们认为校园里师生没有利益冲突,没有俗世纷争,因为校园是铸造精神的花园。但是“弑师案”把社会震醒,原来连最美好的师生关系所构筑的社会关系网络都岌岌可危。

(三)挑战青少年犯罪问题的极限

青少年犯罪问题在我国越来越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这不仅是因为青少年犯罪是主要的犯罪群体,而且青少年犯罪量也再不断攀升。一方面,青少年犯罪率远远高于其它年龄层的犯罪率是各国的一个普遍现象,而且在我国,青少年犯罪率居高不下,在全国刑事犯罪中的比例始终维持在70%以上。另一方面,青少年犯罪量也不断攀升,根据2007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成果,指出“十五”期间青少年犯罪总体数量呈上升趋势,未成年人犯罪增长迅猛。其中全国法院判决的青少年罪犯5年间增长12.6%,未成年人犯罪数量增长情况更加突出,5年间上涨68%。更为重要的是,当前中国青少年犯罪呈现犯罪成员低龄化、犯罪形态团伙化、犯罪手段暴力化、犯罪方式智能化等特点。更显现了我国青少年犯罪问题突出和严重。

而“弑师案”的不断发生,表明了青少年犯罪所呈现出的一个新特点,即青少年犯罪群体从边缘群体向中心群体的扩展,从局部问题青少年向青少年整体扩散。一般而言,在青少年犯罪群体中,最为突出的就是青少年群体中的边缘群体,即城市和农村中的无业、失业、失学、留守青少年群体,这些人群构成青少年犯罪的核心群体。而深处校园中学子,往往被视为祖国

花朵、国家未来的栋梁,尤其是大学生甚至被视为“天子骄子”,似乎犯罪与这些群体无缘。但是,不被关注的、发生在校园中的青少年犯罪早已显现,而且已经越来越突出,越来越严重,从职业学校、到正规学校、从中小学到大学,几乎覆盖了整个学生群体,犯罪程度也绝不亚于社会青少年犯罪。而“弑师案”的不断发生,只不过是以最为极端的方式显现了严重的青少年犯罪问题。

三、校园暴力的社会根源

既然“弑师案”显现了在中国语境下已经恶化的校园犯罪和颇为严重的暴力问题,那么我们也应该在中国语境中探寻校园暴力的社会根源。尽管与成年人犯罪相比,暴力的生理学、心理学等因素更显得重要。在我看来,这些因素固然不可忽略,但作为社会问题的暴力犯罪归根结底还是社会化的结果。

(一)社会变迁与社会结构的张力

在中国社会的转型时期,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迁。社会不仅分化为复杂多样的利益群体和社会阶层,而且这些利益群体和社会阶层逐渐向两极化的方向发展。这也使得原来潜在的社会矛盾凸现出来,两极分化所激发的社会矛盾也变得尖锐而难以调和,尤其当法律制度及各种公共政策难以跟进时更是如此。甚至国家的制度不仅不能调适社会矛盾,反而在某种程度上激化了社会矛盾,使得犯罪问题在转型时期就变得更为严重。因此,可以说当代中国的社会犯罪主要缘于社会分化中社会结构方面无以化解的紧张。而暴力的社会深层根源也在于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所引起的群体性失范。

具体到校园暴力的根源,社会变迁所带来的结构性的张力也是非常明显。相对社会青少年而言,校园青少年看似被社会影响程度较低,校园可被视为隔绝青少年犯罪的屏障。但事实上,社会分层所带来的结构性压力很容易通过家庭和学校传递到校园青少年群体,而且青少年学生群体本身就是社会分化在个体生活中的投射和缩影。可以说,从校园青少年的心理到行动无疑也是社会化的结果。尤其重要的是,学校的社会结构也在社会转型中发生了质的变迁,原有以家庭伦理为基础的教育模式转变为以职业伦理为基础的教育模式,教育的社会功能也从原有传递价值秩序的学校转变为传递职业技术的学校。以此相随的是,学校与老师、老师与学生的关系结构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而这些结构性变化带来了学校教育中的学生与老师、与学校甚至整个社会的矛盾,构成校园暴力的社会动因。

(二)表征文化与内在文化的冲突

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国家主导的社会改革大量吸收以西方为样本的现代制度,但这些制度引入中国后却有一个长期性的本土化过程,这一过程始终伴随着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与融合。尽管我国社会现代化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在我看来,还处于初级的表征阶段。即制度逐步引进,现代化制度框架基本完成,但支撑现代制度的文化和社会基础还没有形成。与此同时,以中国传统为支撑的内在文化始终支配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从而决定中国人的行动逻辑。而两种不同文化所预期的社会行动总是相互矛盾,使得社会行动与社会预期发生了错乱。难以调适社会文化与制度冲突,最终导致了转型时期中国犯罪现象的井喷。

对校园暴力犯罪而言,也是表征文化与内在文化相互冲突的结果。在建构现代民主、法治社会的语境中,表征文化传递到了包括教育在内的各个社会系统之中。我们建构了民主治校、依法治校的教育制度,建构了师生平等、学校与学生之间相互平等的表征文化,更为重要的是,学校教育以服务于社会主义民主法治为基本目标来塑造人才,传播以现代社会为基准的知识。但在教育的社会实践中,在学校管理和学校教育中,内在文化却主导了教育实践的行动逻辑。以家庭伦理秩序为基础建构的师生伦理继续主导了当前的师生关系,学校的管理也充满了“父爱主义”情结,使得制度的表达与社会实践发生了背离。而正是这种背离聚集到学生身上,不断加深了学生对学校教育直至整个社会制度的敌视和叛逆。“弑师案”只不过是表征文化与内在文化的冲突所引发的青少年学生对抗制度的一种极端表达。

(三)社会关联与社会控制的断裂

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国家推进的社会改革逐渐解构原有的社会结构和社会秩序,以此重建具有现代意义的秩序与文明。这就使得原有的社会关系纽带逐渐断裂,而这些社会关系纽带所承载的社会功能也在逐步消失。具体而言,改革开放前,中国的社会由两个最为基本组织的构成:一个是家庭,另一个就是单位。以家庭为根本的伦理秩序一直是传统社会的基石,而单位则是时代的社会基础。可以说家庭和单位不仅构建了中国社会的关系网络,也是其社会控制的基础。而社会转型却在某种意义上解构了这一社会关联,把处于家庭中的人和处于单位中的人推向了社会,成为了社会人。然而新的社会关联并没有形成,原有社会控制又在不断弱化,甚至消失。更为重要的是,现代化、一体化的法律控制机制并不完善,使得社会越轨和犯罪问题更显得突出和严重。

校园暴力解决方案篇8

关键词:南平事件;校园暴力;犯罪学;原因;预防对策

近日来,郑民生这个名字作为一起恶性杀人案件的犯罪嫌疑人被人们所熟知,2010年3月23日上午7时20分许,福建省南平市实验小学校门口发生一起恶性案件,一位40多岁的男子持刀沿学校周边路上一路砍杀。造成9名儿童死亡,4名儿童重伤。凶手已被警方控制,事发学校已经停课。目前,受伤儿童正在紧急抢救当中,儿童和家长的心理疏导工作也迅速展开。

一、我国校园暴力的现状

(一)暴力事件发生频率不断增加,行为结果恶性化

有关校园暴力的报道在报纸等传媒上触目可见。3月23日,福建南平辞职医生郑民生捅死小学生八人并捅伤五人,一时震惊全社会。4月30日,徐玉元被批捕的当天,早上7点40分左右,在山东省潍坊市坊子区九龙街道尚庄村又发惨案:45岁的村民王永来强行闯入尚庄小学,用铁锤打伤五名学前班学生,然后点燃汽油自焚。

(二)报复性攻击的重大恶性杀人案频发

在近期的恶性暴力事件中大多是因为犯罪人在社会上受到不公平的对待,而产生了报复社会的心理,从马加爵到郑民生,都是因为生活的挫折,和社会的不公正待遇,而引发的报复性攻击事件。以郑民生为例,他先被所在单位开除,而后想自己开诊所也开不成,于是他认为,有人在故意卡他,而他又将这所有不顺利,统统归结为社会对他的不公平。

(三)社会影响恶劣,引发恶性仿效行为

从南平事件开开始仅仅一个月内就发生了4起杀害在校学生的恶性暴力事件,好像郑民生给这些人提供了一个途径,通过这种途径来宣泄自己对社会的不满,那些对社会有强烈不满的人纷纷效仿用这种激烈的暴力犯罪行为来解决,引起社会对他们的关注,所以这种的心理具有传染性,从这个角度看南平事件的影响,不仅仅是这件案子中给受害人带来的伤害,还有连锁事件带来的更恶劣的影响。

二、南平事件发生原因

(一)客观原因

1.社会治安管理措施不到位,学校安全防卫意识淡薄

我国目前基层治安管理体系是由派出所、社区联防、基层治保组织、调解组织等所组成的。这一基层治安体系在为群众排难解纷,防止犯罪发生上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是这种管理工作在一定社区内,一定时期内也存在着忽紧忽松的失范现象。特别是由于在基层治保单位之间还缺乏明确的分工和协调配合,或者在管理环节上对具体制度的贯彻缺乏灵活性,这些都为暴力犯罪的发生提供了机遇。南平事件中,在案发半小时后民警才赶到现场,可见基层治安管理的松懈,同时学校管理各方面的漏洞,一定程度上也给犯罪分子实施暴力犯罪提供了便利条件。

2.社会转型期,生活压力增加

当前我国虽然处于一个全新经济秩序形成的过程中,新的社会价值观念也已经初步形成,但是仍然存在着多种经济形式和经济利益的差别,对经济秩序实行调控的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健全,由于就业与经济结构的变化,大量下岗人员的再就业以及原有的城镇居民的待业问题突出。近年来,由于仇视社会分配不公、寻机发泄铤而走险,由于物质利益与价值需求之间巨大差异而引起的以攫取他人财产为侵害目标的抢劫、杀人等暴力犯罪的发生,不能不说与上述原因和现象有着更为直接的联系。

3.道德规范力量减弱,社会柔性控制水平降低

道德是社会控制的一个重要方面,道德是人们经济生活的反映。在当今市场经济体制下,一味的追求经济增长和自身的发展而忽视了道德规范,在南平事件中犯罪人因为自己的生活压力和挫折而残忍杀害幼儿,这是道德的缺失,是人性的抹灭。

(二)主观原因

1.意识加强,驳逆的价值取向显著

意识就本质而言,它是个人与其共同体(社会)之间的永恒紧张状态的病态精神反应。意识是犯罪人的一种“病态”精神反应,此处的病态系一种中性的状态,并不含有任何的价值评判,更不意味着道德主义的俨然否定,而只是从人格心理学的意义上对于犯罪人人格状态的一种纯然事实性的指涉。

2.好胜心理和利己欲的扭曲和演变

好胜心本来是属于肯定性合积极性的情绪情感,可是过分的好胜心会演变成否定性和消极性的情绪情感。在好奇心和利己欲的影响下,人们在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时就会产生一种被剥夺感,他总是和比自己富有和幸福的人作比较,越比较越会产生强烈的仇恨和攻击性。

三、预防措施

在暴力事件频发的现实状况中,如何预防显的至关重要:①加强以道德、法制为内容的精神文明建设。加强道德教育,弘扬先进典型,让人们学有榜样。同时要抨击丑恶现象与腐朽意识。加强法制教育,经常进行普法教育,促使他们学法、懂法、守法,自我约束在法律规范内行事。②加强社会调节,解决社会问题,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③重视心理卫生健康,强化特殊人群的心理疏导与治疗。对于一般心理问题,可以采取心理咨询的方式解决,对于较严重的心理问题即心理疾病,可以进行针对性的心理治疗。

参考文献:

[1]朱作鑫.校园暴力之概念、现状及防治对策[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5,(9).

校园暴力解决方案篇9

关键词:校园女生暴力;生理特征;心理脆弱性;社会脆弱性

2005年4月25日,武汉两名职业学校女生当众对一位师妹拳打脚踢施暴,并在其身上泼冷水,强令其喝光洗脚水。2005年9月6日的《现代快报》报道:江苏镇江某技校两名刚满16岁的女生在一教室内,竟然逼迫同班一名男生强奸班内另外一名16岁女生。2005年9月7日《重庆晚报》报道,重庆永川某中专17岁女生小艳被同班7名女生认为她在背后说了一女生坏话,将其关在寝室“承认错误”,其间,小艳被罚赤裸上身,跪在扫帚上唱歌。受尽两个多小时的屈辱后,经医院检查,小艳左耳鼓膜穿孔。2006年6月,黑龙江省某卫生学校的两名女生因为厕所蹲位问题起发争执,随后多名女生对一名女生实行了半个多小时的拳打脚踢,恶意侮辱,最终致该女生昏迷被送往医院治疗。

一、校园女生暴力的定义及危害

(一)定义:校园暴力几乎在各个国家的学校都有发生。由于研究者的角度的不用,暴力的定义各有不一,其中关于暴力的定义得到较多认可的有两种。第一种是(olweus,1999)“暴力是动作发出者的攻击性行为。即他是用自己的身体或别的物体(包括武器)去伤害(通常很严重)另一个个体的攻击性行为。”第二种定义来自于国际卫生组织(wHo,1999)“对自暴力是世界性的问题,1999年,世界健康组织(wHo)对暴力下了定义:“对自己、他人、群体等广泛地使用体力或其他能量来恐吓,其结果导致了或最大可能导致了受伤、死亡、心理伤害、发展不良或剥夺的行为”[1]。也有研究者将校园暴力概括为“一般泛指发生在青少年之间,与学校的教学活动有直接关系的暴力行为,既包含了发生在校园内的暴力事件,也包括了发生在校园外但与学校有着直接关系的暴力行为”[2]。校园暴力是暴力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指“行为人针对在校师生实施的身体上的和心理上的暴力行为,对学校财务或师生财务实施的暴力行为,以及师生对社会人士实施的暴力行为。简言之,与在校师生直接有关的暴力行为,均可界定为校园暴力。”综合有关暴力和校园暴力的定义,本文认为,校园女生暴力是指发生在校园或校园周边地区的,由某一女生个体(或群体)向另一女生个体(或群体)发出的造成某种伤害的攻击性行为。

(二)校园女生暴力事件的危害

很难将校园女生和暴力结合起来,但一起又一起的事件表明这不再是可以回避的话题。可以看到,女生实施暴力多是以团体的形式出现,而且实施暴力的对象往往是自己熟悉的人、身边的同学甚至是自己的室友。而且女生暴力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为人格侮辱,即拳打脚踢、扒光衣服示众、喝洗脚水、罚跪等;另一种为精神虐待,如歧视、偏见等。青少年正处于心理和思想的成型期,校园暴力一方面使受害者在心理上的阴影久久不能抹平,造成了很大的精神上的伤害和肉体上的痛苦,影响身心健康成长,影响学业的顺利完成;另一方面,对于实施者来说,就会变的更加自私更加冷漠,对待他人和社会冷漠无情,成为社会的行为偏差青年。有的年轻人走向社会后发展成典型的受虐人群或者施虐人群,可能会产生强大的报复心理,引发恶性事件。另外,对于其他人群,也会产生不良的反应。

总之,由于校园女生暴力其独特的特点和类型,针对青少年女生这一处在生长发育关键时期的群体,应该给予积极的关注,学校和家长都用意识到暴力事件给暴力双方以及与之有关的人带来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比如创伤后应激障碍、恐慌、焦虑、抑郁、人际关系紧张、人格发展障碍等等心理问题,有的还间接导致以后在家庭生活中的暴力倾向;而校园暴力事件对学校来说容易在一定程度上破坏学校的和谐稳定状态,使学校师生人心惶惶,并可能使学校面临各方面的社会压力。[3]最重要的是要让受害者更快地走出阴影,帮助她们战胜恐惧,重拾自信,重新回到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之中。

二、青少年女性的脆弱性分析

青春期属于特殊时期。由于这个期间的发展是非常复杂、充满矛盾的,又称为“困难期”、“危机期”。其主要特点是身心发展不平衡、成人感和半成熟现状之间的错综矛盾及这些矛盾所带来的心理和行为的特殊变化。随着青春期的发育,青少年的身体有了很大的变化,体型、体能、力量都得到大大的提高。同时,青少年在心理上正在经历第二次断乳期,反权威、寻求独立、情绪不稳定等等因素使青少年很容易成为校园暴力事件的实施者,同时也容易成为校园暴力事件的受害者[4]。此时,青少年由少时的依赖性向独立性过渡,虽然有了一定的思想,有了一定的自主判断;他们精力充沛,体力旺盛,血气方刚,易于冲动,往往判断事物不很可观,处理问题带着情绪,不太冷静;好奇心强,模仿心强,自我控制能力差;爱出风头,喜欢逞强,喜欢充当“老大”,受一些不良影视媒体的影响,觉得“老大”很有“派”,能获得更多同学的崇拜,由于这样一种心理,他们不择手段,往往以暴力行为来获得这种成就感,满足一下自己的虚荣心。

(一)青少年女性的生理特征

青春期是个体生长发育的鼎盛时期,这个时期身体和生理机能都发生急速变化,成为生长发育的高峰期。

1身体外型的变化。第一,身体的快速增高是青春期儿童身体体形变化最明显的特征,平均每年长高约6~8厘米,甚至达到10~12厘米。女性少年在早于男性少年2年左右进入青春期;第二,体重是身体发育的一个重要标志,反映了肌肉的发展、骨骼的增长以及内脏器官的增大等;第三,进入青春期以后,童年期的面部特征逐渐消失,以前较低的额部发际逐渐向头顶部及两鬓后移,嘴巴变宽,原来较为单薄的嘴唇开始丰满,童年期那种头大身小的特征逐渐向成人的体貌特征发展。

2生理机能的变化。青春期儿童的生理机能也迅速增强。这表现在:肌肉与脂肪的变化,使男性肌肉强健,女性身材丰满;脑与神经系统逐步走向成熟,使脑的重量接近成人脑重水平,脑电波变化出现新的飞跃,脑机能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兴奋和抑制过程趋于平衡等;心血管系统加速发展,使心脏功能增强,并于成人基本相同,肺功能增强,肺活量迅速增加。通过这一变化,少年儿童的体貌特征开始接近成人。在成长加速中各生理机能迅速增强,使他们的机能发育也开始走向成熟。

3性的发育和成熟。生殖系统是人体各系统中发育成熟最晚的,它的成熟标志着人体生理发育的完成。在青春发育期,由于性激素的分泌,促使少年第二性征发育起来,致使少年男女在身体形态上出现性别特征,进而使性器官、性功能发育成熟。女性第二性特征主要表现为乳房隆起、体毛出现、骨盆变宽和臀部变大等,达到成人的成熟标准。[5]

(二)青少年女性的心理脆弱性

青春期生理上的急剧变化冲击着心里的发展,使身心发展在这个阶段失去平衡。生理上的快速成熟使少年儿童产生成人感,心里发展的相对缓慢使他们仍处于半成熟状态。成人感和半成熟状态是造成青春期心理活动产生种种矛盾的根本原因。青春期心理活动的矛盾现象可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

1心理上的成人感和半成熟现状之间的矛盾

身体的快速增长,性机能的快速成熟使他们从心理上产生自己已经发育成熟的体验,认为自己已经是成人,这就是成人感。具有成人感,便认为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就属于成人水平,应该被社会、环境和周围成人平等相待;有了成人感便要求与成人相应的社会地位,渴望社会、学校和家长给予他们成人式的信任和尊重。由于心理发展速度的相对缓慢,心里水平尚处于从幼稚的童年向成熟发展的过渡阶段,实际上少年儿童的认知能力、思维方式、社会经验等都处于半成熟状态,于是就出现了自己认为的心理发展水平与现实的心理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即成人感和半成熟状态之间的矛盾。

2心理断乳与精神依赖之间的矛盾

成人感使他们的独立意识强烈起来,他们要求在精神生活方面摆脱成人,特别是父母的羁绊,而有自己的独立自主的决定权;事实上,在面对许多复杂的矛盾和困惑时,他们仍然希望得到成人在精神上的理解、支持和保护。

3心理闭锁性与开放性之间的矛盾

此时他们往往会将自己的内心封锁起来,不向人袒露,尤其是成人,以此来体现他们的成熟。遇到的一些事情和苦恼便会和好友一起分担,便易出现小团体的朋友圈等。很好理解,在这时产生矛盾,受害者容易将自己封闭起来,不愿和别人交流,觉得是一件很丢脸的事情,很可能产生自卑心理,甚至退学乃至自杀的情况。所以,要多给予关怀和帮助,必要的时候可做心理辅导,如采用冥想和放松的方式进行脱敏治疗。

4成就感和挫折感的交替

中学阶段的青少年通常要表现成人式的果敢和能干。如获得成功或良好成绩,就会享受超越一般的优越感与成就感;如果遇到失利或失败就会产生自暴自弃的挫折感。此时,他们便会不择手段,比如欺负同学以此来产生虚荣心和成就感,来显示自己的成熟和威风。[5]

5少女暴力自慰症

尤其是女学生因为生理成熟期的到来,带来了心理上微妙的变化,产生了所谓的“少女暴力自慰症”——对于男性的生理和心理的潜在向往和追求,当自己无法发泄或者不能很好的得到调适时,必然产生一种苦闷和躁动,进而发展为暴力行为。

(三)青少年女性的社会脆弱性

1个人因素。由于女生的爱合群、胆子小等特点,往往是多个人在一起玩。如果周围的朋友有违法记录或者学生自己有好斗的性格,就会意气用事、打抱不平,产生恶意后果。尤其是女生的嫉妒心理,不能让别人比自己漂亮、比自己学习好,否则便会产生报复心理,从恶意中伤到精神软暴力。

2家庭因素。家庭是一个人初始社会化的基本途径,是社会化的第一要素。家庭教育在一个自然人成长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人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家庭成员是否有犯罪和暴力的历史、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不高、儿童缺乏父母的监管以及父母是否有滥用药物、虐待子女等方面行为也会影响到孩子的心理。社会学家认为父母施教是最初的社会化途径。在很多的独生子女家庭,家长将孩子视为心头肉,不能说不能管,造成了孩子唯我独尊的性格。如果孩子在学校受到委屈,便会找到老师、找到学校,甚至与学生家长大打出手。另外一些家庭由于重男轻女的思想,认为女孩不如男孩优秀、有力气,这时女孩子在家里得不到认同,便会寻找其他的方式来显示自己的不平凡。这些家庭明显给予男孩和女孩不平等的待遇,造成女孩内心的孤独与寂寞、很强的失落感,当看到其他女孩被父母疼爱时,其嫉妒心理便会起作用,从而做出一些傻事。而且,支离破碎家庭中的孩子也易形成一种畸形心态,易养成偏执、冷漠、好斗等不良习惯,对于父母有不良习惯的家庭更是如此。

3学校因素。由于传统的性别偏见,认为女孩子之间无非就是打闹,不会像男生那样发生暴力事件。学校教职员工的失职以及缺乏责任感,这些都会造成受害者长时间的压抑得不到排解和帮助。另外,学校的管理应该得到加强,如增加专管的老师或者摄像头等。还可以建立学生心理档案,成绩差、人际关系恶劣、自尊低、酗酒、逃学、打架、携带武器等都与校园暴力存在着高相关。[6]

4社区因素。社区里是否经常出现暴力事件、单亲家庭的数量、以及流动人口的比例。生活在这一社区的孩子也会倾向于采用同样的暴力方式来解决问题,女孩子也不会例外。

5大众传媒的影响。尤其是网络更应值得人们的关注青少年处于不成熟时期,对所有新鲜的事物都感兴趣,网络在给学生们的学习带来了极大方便时,也传达了一些负面的信息,如色情文化、暴力文化等。还有一些网络游戏会养成孩子暴力的习惯,教会孩子如何实施暴力乃至色情暴力。这一时期的孩子处于寻求自我认同的阶段,每天接受的媒介信息会对她们的认定产生很大的影响。如今文化的变异使得价值评价标准发生改变,这又促使了学生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的改变。在媒体大范围地对中国传统的“三从”“四德”进行批判的同时,也在某些程度上颠覆了传统的道德评价标准。媒体中大量的杂志、电影都在塑造一个“野蛮”的女孩,似乎“野蛮”变成了时尚,变成了解决问题的主要方式。女孩于是以追求“野蛮”为自己的身份认同标志,来显示自己的存在,显示自己的力量。

三、小结

校园女生暴力为什么可以一次次地上演?而且施暴方式还逐渐升级,从拳打脚踢到精神虐待,甚至帮助男孩强暴女孩,到底是什么促成了施暴者如此行为?又是什么才能解救受害人受伤的心?这里让我想起了由所罗门阿希(Solomonasch)在1952年所做的一项社会心理学研究。这一实验是有关社会影响力的——人们是如何因为他人的想法、感觉和行为而使自己发生了改变。阿希的实验是一个关于从众的实验,即人们为了和社会准则保持一致而改变自己的行为。实验中,一个被试和其余6个人进入实验室,被告知实验主要是关于视觉辨别。研究者向所有的被试呈现两张卡片,第一张卡片上画了一条线。第二张卡片上有三条线,分别标有1,2,3,其中有一条线试和第一张卡片上的那条线等长。

实验的任务相对很简单,要求被试每次说出三条线中哪一条是与第一张卡片上的线等长。7个被试中有一个是真被试,其余6个是研究者的同盟,他们被提前安排说出不正确的答案。比如,这些同盟者中有5个尽管知道正确答案是“3”,但他们都会说是“1”。问题是,当真被试看到5个人都做出了客观上是错误的答案后,他会遵从者组成员的错误。阿希报告说这是一个让人不安的实验,个体怀疑自己做出的判断,不安是源于遵从的压力。阿希报告说,75%的被试和研究者的同盟保持了一致,而不是说出他们知道的那个正确的答案。

在中学校园女孩暴力事件中,我发现暴力的实施者会因为他们周围的人、周围的环境和文化而经常地把暴力看作是极其自然的解决方式。受害者也似乎会从他人的目光中断定自己的无能,可能会产生更多的躯体症状,更不良的心理健康,更多的学些回避,更低的自尊以及更低的生活满意度。所以,施暴者和受害者都要有自己独立的意识,要有对自己正确的认识,不要去遵从别人的错误看法。

参考文献

[1]陈雨亭.浅谈校园暴力的成因及其预防[J].大众科技.2006,(3):148-149.

[2]尹逊强.校园暴力的现状及预防对策[J].实用预防医学,2004,11(5):1063-1066

[3]许龙君.校园安全及危机处理[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2

[4]moLLenCJ,FeinJa,LoCaLioaR,etal.Characterlizationofinterpersonalviolenceeventsinvolvingyoungadolescentgirlsvseventsinvolvingyoungadolescentboys[J].archpediatadolescmed,2004,158(6):545-5501

校园暴力解决方案篇10

(1)校园暴力可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受到伤害。校园暴力不仅直接伤害了学生的身体,还会严重损害学生的心理健康,有些学生由此产生恐惧心理,难以集中精力学习,造成学习成绩下降,有的甚至不能正常完成学业。

(2)校园暴力可使家长的工作生活受到影响。由于担心校园暴力发生在自己孩子身上,许多家长亲自接着孩子上下学,从而影响他们的正常工作和生活,有的家长不得不求助于相关法制机构。

(3)校园暴力可使校园正常秩序受到破坏。校园暴力的存在和发生,使学生不得不挤出时间和精力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既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又给学校管理带来很大困难。

2、应对校园暴力的方法

(1)学校设门卫。门卫要符合以下条件:无违法犯罪记录;无传染性疾病;思想正派,责任心强。

(2)学校门卫实行轮换值班制度。寄宿制学校24小时值班;非寄宿制学校在学生上课时间前30分钟开始值班,放学以后30分钟下班,上述时间之内必须有门卫值班。

(3)进入学校的人员,必须持有本校的学生证、工作证、听课证或者学校颁发的其他进入学校的证章、证件。未持有规定的证章、证件的人员进入学校,应当向门卫登记后进入学校。门卫在登记时必须查验证件、问明事由后才能放行,如果有条件联系到相关人员,门卫有联系并核实的义务。

(4)对于不能说明事由或者不能出示有效证件的来访人员,一律不得放行,应来访者要求,可以与学校办公室或者有关老师、学生联系。

(5)有人强行闯入校园,门卫要立即报警并报告学校负责人和相关负责老师,采取措施最大限度保护学生和老师的安全。

(6)老师要平等对待学生,不得歧视学习成绩差或有其他缺点的学生。

(7)老师不得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8)老师语言要文明,不得侮辱学生。

(9)老师不得翻看学生信件、日记。

(10)老师发现学生携带违反法律法规或校规校纪的物品时要暂时收缴,并及时交给有关部门或学生家长,除此以外老师不得没收、处置学生的财物。

(11)课间休息时间、午休时间等有学生在校的时间,校园内要有老师或者保卫人员进行巡逻。

(12)老师要积极教育学生不得有不良行为。

(13)老师应该就学生的不良行为与学生家长积极沟通,共同商量,制定教育措施。

(14)发现学生人身安全受到他人威胁或涉嫌参与犯罪组织的,老师要及时向学校报告并配合学校向公安部门报告,同时将情况及时通知家长。

(15)老师发现父母或其他监护人侵害中小学生的合法权益或不履行监护职责的,应当及时向学校报告并配合学校向教育行政部门、未成年人保护组织、公安部门反映。

(16)建立与家长联系制度,学校要掌握家长的有效联系方式。

(17)保障校园环境良好、安全。

3、预防校园暴力的侵害。

(1)遭到校园暴力侵害的学生,应在学校、警方或家长的帮助下,制止暴力,绝不能逆来顺受或以暴治暴。

(2)与不法行为作斗争一定要讲策略,运用智慧,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尽可能避免正面的直接搏斗,以免引起不必要的伤亡。必要时尽是满足对方提出的要求,与此同时一定要记住对方的体貌特征,及时报警,或向老师、家长寻求帮助。

(3)当有人,尤其是陌生人,约自己到校内、外偏僻地方去时,一定要坚决拒绝;当不法分子到来时,一定要想办法逃脱,并积极寻求帮助。

(4)要增加法制意识,当冲突发生后,要勇敢站出来,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4、预防社会暴力的侵害

(1)敲诈、勒索

a.敲诈勒索的防范常识

敲诈勒索,是指以法占有为目的,对被害人实施威胁或者要挟,强行索取财物的行为,常见的敲诈勒索方式有以下几种。

①口头威胁:有时在上学放学的路上,会被一些不法分子截住,威胁同学们给他带钱带物。

②带条子威胁:有些违法分子,选择好对象后,就写条子让其他同学带给对方,条子上写着要物品的名称或现金的数目。

公安机关提醒广大学生,不管是哪种敲诈勒索的方式,都属于违法行为,如果性质严重则构成犯罪。

b.遭遇敲诈、勒索怎么办?

遇到敲诈勒索时一定要保持冷静,尽量说好话,稳住对方,说明自己没带钱,避免正面冲突。

①坚决拒绝其无理要求。一定要相信警方、学校和家庭都能为你提供安全保护。如果轻易屈服于对方,会助长他们的嚣张气焰,也会为你招来无穷无尽的纠缠。

②如果无法脱身,可以借口身上没钱,约定时间地点再交,然后立即报告学校和公安机关。警方会及时采取行动抓捕坏人,他就再也不能伤害你了。

③一定要向学校、公安机关报告。你越怕事,越不敢声张,不法之徒就越嚣张。

④发现其他同学补敲诈、勒索,要及时拨打110报警,并通知老师。

(2)抢劫、抢夺

a.抢劫、抢夺的防范意识

近年来,抢劫犯罪日益增多,罪犯也逐渐呈低龄化趋势,学生逐渐成为犯罪分子的首选对象。对此,同学们要认真对待。

①要有防范意识。

②上学或放学的路上,同学们最好结伴同行,相互帮助。

③身上不要携带太多的现金或贵重物品,女生不要配带金银首饰或玉器。

④平时,不要花钱大手大脚,以免引起不良行为表青少年或犯罪分子的注意。

⑤单独在家,不要轻易为陌生人开门,更不要为不认识、并声称是家长的同事或朋友的人开门。如果发现类似情况,要立即拨打电话告诉父母。

⑥平时注意锻炼身体,有了强健的体魄,即使一时无法将犯罪分子制服,也可以快速逃避。

b.遭遇抢劫、抢夺怎么办:

抢劫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当场使用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强行劫取财物的行为。抢夺,则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乘人不备公然夺取他人财物的一种犯罪行为。那么一旦遭遇抢劫怎么办呢?

①尽力反抗。只要具备反抗能力或有利时机就应发动进攻,以制服作案人或使其丧失继续作案的心理和能力。

②尽量纠缠。可利用有利地形和身边的砖头、木棒等足以自卫的器械与作案人对峙,使其短时间内无法近身,以便引起人们的注意和援助,对作案人造成心理压力。

③设法脱身。实在无法与作案人抗衡时,可以看准时机向人多、灯亮的地方或宿舍区奔跑。

④麻痹对手。当自己处于作案人控制之下而无法反抗时,可先按作案人的要求交出部分财物。同时要对作案人晓以利害,从而造成作案人心理上的恐慌,也可尽量缓和气氛,使作案人放松警惕,看准时机逃脱。

⑤注意观察。趁作案人不注意时在其身上留下记号,如在其衣服上擦点泥土、血迹,或在其口袋中装点有标记的小物件等,在作案人得逞逃走时悄悄尾随其后,观察逃跑方向,为警方破案提供线索。尽量准确记下体貌特征,如身高、年龄、体态、发型、衣着、胡须、语言、行为等。

⑥及时报案。脱身后要及时报案,尽量准确描述作案人体貌特征,使犯罪分子尽早被绳之以法。

(3)绑架、劫持

a.绑架的预防知识:

绑架罪,是指利用被绑架人的近亲或者其他人对绑架人安危的忧虑,以勒索财物或满足其他不法要求为目的,使用暴力、胁迫或者麻醉方法劫持或以实力控制他人的行为。预防绑架要做到:

①平时养成朴素的生活习惯,不要炫耀自己或家中如何有钱,更不要随便带陌生人到家中“参观”。

②外出、上学和放学要尽量结伴同行,外出时要告诉家长,并说明返家时间,不要随意在外逗留。

③如果有人突然来找你以“你家中出事了”或“你父母生病、出车祸”等等为由,要你离开学校或家中时,应首先设法与家人联系查证,并将此事告诉你的老师或邻居。

④如果在途中发现有人盯梢跟踪,应设法将其甩掉并报警。

b.遇到绑架、劫持怎么办?

如果不幸被绑架、劫持,要保持冷静,并想方设法摆脱歹徒的控制:

①遇到劫持,不要过分挣扎,以免犯罪分子对被绑架者进行身体伤害。要尽量拖延时间,记住犯罪分子的体貌特征、车辆型号和牌照号码等。

②如果被蒙上眼睛,要尽量将听到的线索默记在心里,如犯罪分子的谈话内容、他们互相之间的称呼等等,到达藏匿地点后,要尽量了解藏匿地点的环境特点,与犯罪分子周旋。尽量避免激怒犯罪分子。

③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寻求他人帮助,摆脱歹徒的控制。

5、教育学生远离暴力

(1)要有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让孩子感受到温暖,让他们了解暴力是最笨的解决问题的方式。

(2)学校应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和安全教育,营造好的班风校风,多用鼓励表扬的方式,让暴力无处藏身。

(3)学生应加强对自己的正确认识,不能回避自己的心理问题,不要胆小怕事,要勇敢面对校园的不良风气,因为懦弱往往会助长别人对你的攻击行为,要用正气、凛然和大义的态度,努力降低自己受到人身攻击的概率。

(4)不吸烟,不喝酒。

(5)不看色情、暴力、迷信的书刊和影视片。

(6)不摆阔气、不随意介绍家庭财产情况。

(7)未经允许不进入他人房间、动用他人物品。

(8)不进营业性舞厅、营业性电子游戏厅、网吧等不适宜学生活动的场所。

(9)不做突然拿开板凳、突然用脚绊他人等可能导致他人身体受到伤害的动作。

(10)不欺负、歧视残疾同学。

(11)未经允许不看他人的信件和日记。

(12)未经家长同意,不在外留宿。

(13)不散布他人隐私或有可能导致他人精神受到伤害的玩笑。

(14)不参与打架斗殴。

(15)不参与或变相。

(16)不叫其他同学或老师的侮辱性绰号。

(17)不骂人、不说脏话。

(18)不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

(19)不携带管制刀具或器械。

(20)不纠集他人或参与他人组织的结伙滋事、扰乱治安活动。

(21)不偷窃。

(22)不故意毁坏他人或学校的财物。

(23)不吸食,不注射。

(24)上网时远离黄色、暴力等有害信息。

(25)不破坏他人的网站或网上资料。

(26)拒绝。

(27)被老师实施体罚或变相体罚时及时向学校领导和家长反映。

(28)认为学校老师翻看自己信件或日记、当众辱骂自己等侵犯自身权利的情况时,要积极向学校领导反映并告诉家长。

(29)发现小偷或有人实施其他违法犯罪活动的时候,要记住犯罪嫌疑人的体貌特征并在保证自身人身安全的前提下及时报警。

(30)遇到有人抢劫钱财或勒索钱物的情况及时告诉父母或老师,不采取力不能及的措施。

(31)发现任何人对自己或者其他中小学生实施严重侵害行为,可以通过所在学校、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向公安机关或者政府有关部门报告,也可以自己向上述机关报告。

(32)中小学生认为学校不认真对待自己或家长的投诉,没有维护自己的权利或侵害了自己的权利,可以向教育行政部门反映。

(33)中小学生认为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不认真对待自己或家长对学校或老师的投诉,没有维护自己的权利或侵害了自己的权利,可以向人民法院维护自己的权利。

(34)中小学生要培养自己坚强、开朗的性格,在权利受到侵害时,要通过上述渠道解决,要相信权利一定会得到保护。

长期以来,境外敌对势力加紧对我国实行西化、分化的政治图谋,与国内民族分裂分子、宗教极端势力、暴力恐怖势力相互勾联,通过各种手段加紧对我进行渗透、颠覆和破坏活动。特别近期,他们策划组织了和田“7.18”、喀什“7.30”、“7.31”等严重暴力犯罪事件,破坏民族团结、煽动民族仇恨、制造民族分裂,给各族群众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给正常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造成严重破坏,给各族人民感情造成极大伤害。2011年7月5日学校为了让师生认清和田‘‘7.18’’。喀什‘‘7.30’’。‘‘7.31’’事情的真相,开展了‘‘反暴力讲法制讲秩序”专题教育活动,深刻开展“反暴力讲法制讲秩序”专题教育活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为了国家统一,为了祖国的未来,我们一定要加强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讲秩序,就是要求我们每个人无论做人做事都必须要以身作则,遵纪守法,维护秩序。现在的社会生活中,如果没有一定的秩序,社会就会混乱,就会无序。我国《宪法》第53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秘密,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由此可见,遵守公共秩序,遵守社会公德是我国公民所必须要履行的一项义务。当前,新疆的经济社会发展正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各族人民谋发展、思稳定、盼和谐,对新疆的未来充满信心。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同志指出:“没有秩序就没有祥和,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是实现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基础,是新疆各族人民生活、工作之必需。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伟大祖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即使在腐朽的清王朝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新疆也没有从祖国的怀抱中分裂出去。今天的中国,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有人民民主的坚强柱石,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已被举世公认。我们正告那些妄图制造谣言、搞分裂破坏活动、进行各种恐怖活动的人:今天的中国是强大的中国,团结进步是当代的历史潮流,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搞分裂只能是螳臂当车,不自量力,必然遭到各族人民的坚决反对,并以彻底失败而告终。喀什、和田的暴力恐怖实践只是一小撮民族分裂分子的恶毒行径,他们的行为不会影响到新疆各族人民的团结和和睦相处,喀什市、和田市会在各族人民的团结、努力下,一定会不断地走向更加辉煌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