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乡村的建设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35:42

数字乡村的建设篇1

关键词:数字化图书馆;新农村建设;信息资源共享

一、引言

改革开放后,我国农业发展取得重大突破,但是城乡二元结构仍然存在,城乡差距不断扩大。《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科学发展观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关键在于人的建设,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必须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农民素质的提高,是新农村建设成功的关键。中央一号文件解读中提出新型农民的概念,即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新型农民。图书馆是一个拥有文献量最多、最全面的服务于大众的文化场所,是“科教兴国”、“科技兴农”的教育阵地,肩负着提高农民素质,改善农村社会经济现状的重任。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人机互动的网络教育日益成为开展全民教育的一种重要方式,在这种情况下,“数字化图书馆”应运而生。随着数字化技术进步的不断深入,数字图书馆逐渐成为信息资源共享和传播的趋势,重庆等地区已经开始着手建立农业数字化图书馆,CnKi等信息资源数据库也建立了农业数字图书馆。然而,因为农民自身知识水平有限等农村建设的特殊性,数字化图书馆的推广也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

二、数字图书馆的内涵及优势

(一)数字图书馆的内涵

“数字图书馆”一词由英文DigitalLibrary翻译而来,是用数字技术处理和存储各种图像、文本、影视等多媒体信息资源的数字化数据承载模式,并同时能够对信息资源进行智能检索、分析和处理。实质上它是一种多媒体制作的分布式信息系统,把各种不同载体、不同地理位置的信息资源用数字技术存贮,以跨越区域面向对象的网络查询和传播的一个数字化信息系统,是一种高速有效的信息资源承载和共享模式。数字化图书馆是传统图书馆的虚拟化过程,具有存储数据化、操作电脑化、传递信息化、信息存储自由化、资源共享化和结构连接化等特征。

(二)数字图书馆的优势

1、降低信息资源运作的成本。鉴于信息资源的杂乱和庞大等特性,传统上信息资源(包括书籍、期刊杂志等)的制作、运输、以及面向用户的过程所要耗费的物质成本和时间成本是一笔极其庞大的开支。虽然在数字产品的制作过程中,初始产品成本很高,但复制的可变成本却很低,甚至可以忽略不计;通过数字化技术可以将传统图书馆的文献资源进行压缩处理,使之转变为数字信息,除了面向最终用户所需要的电子显示产品外,甚至可以做到零储存空间;其输送过程可以通过internet,物流成本也几乎为零。因而相对于传统信息资源来说,数字化图书馆的运作成本要小得多。在对知识产品需求日益巨大的今天,数字化产品的这种成本结构高规模经济的特性使得其成为未来知识产品最终载体的趋势显著。对于公共图书馆基层网点建设资金不足的现状来说,数字化图书馆的这种成本优势将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2、提高人们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效率。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飞速发展的社会,信息呈现爆炸性增长的趋势,信息量庞大繁杂,其产生及传播的速度非常快,且随时随地不断发生变化,信息的时效性周期越来越短暂,这就需要一种能够迅速且便捷的获取信息知识的途径。生活在数字时代下的人们,在产生信息需求时,第一反应往往是搜寻引擎或在线知识库。但这种“快餐文化”下的信息存在错误的几率非常大,会对人们的行动造成一定负面影响。而图书馆内的文献都是经过科学流程筛选的,可以减少虚假信息的比例,通过数字化方式运作后,用户通过互联网的方式可以随时随地地查询相关信息,一键式检索模式可以获得大量相关信息,且不受图书馆工作时间的限制,极大地提高了用户掌控知识的效率,满足用户的多元化个性化需求。

3、方便读者存储和阅读。随着网络技术的进步和数码产品的更新速度加快,用于储存的方式和产品也越来越多。信息资源通过数字化技术转变成数据后占据很小的数据存储空间。读者通过一个U盘,一个手机,就可以随身携带成本上千部电子书籍并随时取阅。甚至读者可以将大量电子书籍存储到网络空间中,随时通过电脑、手机等媒体工具下载阅读,而且通过个性化的阅读软件,读者可以享受更加独特的阅读方式,增加阅读的趣味性。这种独特的信息储存和输出方式不仅给读者带来了便捷的知识享受过程,同时也加快了信息资源的传播速度和文化知识的普及程度。

三、乡村数字化图书馆建设存在的问题及策略

“三农”问题的解决,关键在于“人”,知识对人的改造作用是一个潜移默化的提升过程,因而人员素质的提高离不开文化知识的熏陶。为了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推动农村走向健康文明的发展道路,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国家大力发展包括文化在内的各项事业。作为公益性文化事业重要组成部分的图书馆,在新农村的文化建设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跨地区、跨行业、针对不同需求的用户,提供不同信息资源和学习平台的数字化图书馆,在提高农民素质,解决“三农”问题中将会发挥更好的作用。然而,城乡文化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乡村落后的文化基础设施等都对数字化图书馆在农村的有效运行产生了巨大的挑战。

(一)必须要考虑相关读者群体的文化知识水平

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尤其是偏远地区,农民的文化知识水平偏低,对现代化数字技术应用及相关操作流程比较陌生,甚至部分农民没有进学校读过书,或者文化知识掌握程度偏低,并且随着时间的增长,已经在记忆思维模式中形成一定程度的知识断层(比如说,对于汉语拼音的使用完全忘记,这对于数字化检索模式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用户无法掌握数字化图书馆获取信息资源的方法,将使得数字化图书馆提供快速有效的信息资源共享优势丧失。在这种情况下,如何确保农民能够快速有效地获得所需知识,是数字化图书馆在乡村地区推行时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数字化图书馆在乡村地区的推行必须要与传统图书馆相结合。数字化图书馆虽然有传统图书馆无法比拟的优点,但就目前而言,尤其在乡村地区,数字化图书馆仅仅是传统图书馆功能的拓展和延伸,传统图书馆不仅为用户提供了搜索信息和阅读的场所,而且传统图书馆的管理和技术人员在用户进行信息资源的查询和阅读时也能够充当咨询员的角色,为用户解决相关技术难题。

对读者进行培训与读者之间互动相结合。农村用户对数字化技术相对来说比较陌生,多数人对网络只是耳闻,实际操作层面依然缺乏,因而要推动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必须要对农村读者进行教育和培训。培训的内容包括基本的计算机操作、计算机检索、网络通讯技术、数据光盘检索、下载及文献处理方法、网络通讯方法等基本知识和基本内容。加强对读者电脑操作能力,文献检索法和技巧的训练,提高读者使用信息网络的意识,使读者尽快掌握数字化图书馆的运作模式。可以采取与当地文化教育部门联合,对农民分层次进行培训等方式。同时要鼓励读者之间进行相互学习和交流,提高掌握技巧的速度和学习的兴趣。

优化信息资源的展现方式,设立专家答疑平台。由于农民文化知识水平有限,对字面文字的理解缺乏一定的层次和深度,因而在数字化图书馆推行过程中可以将相关信息资源的文字、图形、影像等进行优化组合,尽量做到简单易懂。在用户互动界面方面,改变数字资源的检索模式,建立友好型人机互动界面,简化操作流程。同时设立定期专家答疑平台,对有疑问的用户进行相关知识的解答。

(二)不能忽视信息资源的重复建设

在数字化图书馆推广过程中还存在着重复浪费的问题,对于许多信息资源,不同的数字图书馆都在自己扫描,忽视了数字信息资源产品结构高规模经济的特性,不但浪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等社会资源,同时也侵犯了作者的著作权,不是长久之计。另外,在与大型数据库合作,购买信息资源的时候,全盘接受,购买的无效信息资源太多。大量信息资源内容深奥,同时与农业建设本身及农民生活无关,导致兴趣缺乏。

实行总分馆的模式,构建层次化的信息共享平台。在当今网络化、信息化的时代,总分馆制作为图书馆的一种组织管理模式,能够为更多的用户提供更多的文献信息资源和更多的优质服务,能够产生卓有成效的资源共享效益。数字图书馆的推行,可以参考以市图书馆为总馆,以乡村为基层网点的组织模式,这种模式有利于对信息资源进行统筹规划,不但能够避免基层网点的重复建设,同时也能涵盖更广泛的信息资源,尽量做到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帕累托最优配置。

结合当地特色,构建特色化信息共享平台。基层数字化图书馆的引进,必须要结合当地的特色经济和人文风格文化,才能起到最大化的经济社会效益。在推行数字图书馆时,根据不同的人文特点、服务对象有重点地进行信息资源建设。如以茶产品为主的地区,数字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则以茶技术、茶文化的资料为主,其他资料为辅。在与大型数据库合作时,实行区域特色相关的信息资源购买和其他资源引用频率收费相结合的合作方式,降低不必要的成本。

(三)必须要重视人的作用

目前就我国图书馆员队伍整体素质上看,专业知识和技能普遍不能适应数字图书馆发展的要求。数字图书馆推向乡镇、农村地区面临的人员问题将更为严峻。一是乡村图书馆员整体素质相对市区水平偏低;二是农民文化水平偏低的现状对图书馆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数字图书馆在农村的进一步推进和良性发展离不开熟悉网络知识、系统分析与设计、数据分析与开发、网络设计与管理,高效的再学习能力,甚至懂得外文专业术语以及相关教育理论的高素质图书馆员。同时图书馆员也需要由传统的文献服务工作人员向使用户最有效获取所需信息的“信息导航员”、“咨询专家”的角色转变。

四、结束语

当代社会已经进入数字化时代,数字图书馆的推行在促进全民族素质提高上将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在新农村建设中,可以为农村提供更快速、更有效的信息共享平台,加快“三农”问题的解决,但数字图书馆的推行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问题,不仅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更需要正确对待,以更好地发挥信息资源共享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马琳.从资源共享看黑龙江地方特色文献的建设[J].图书馆学刊,2011(1).

2、孙龙村.农村数字图书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思考[J].成人教育,2006(231).

3、林平.数字化图书馆问题研究[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4).

4、华颖.试论我国数字图书馆在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得作用[J].数字图书馆论坛,2006(11).

5、谢文勇.浅议数字化资源建设中得遗留问题及其解决办法[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23).

数字乡村的建设篇2

一、充分认识实施“数字乡村”工程的重要意义

农业信息化是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推动力和突破口,实施“数字乡村”工程是推动农业信息化的重要措施。

(一)实施“数字乡村”工程,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民心工程,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重大历史任务,并将其列为“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十大策略之首。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把推进农村信息化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提出“要积极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和整合涉农信息资源,强化面向农村的信息服务”。总理在全国信息化工作小组会议上指出:“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举措。要紧紧抓住信息化发展的机遇,进一步增强加快信息化进程的紧迫感和使命感,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充分体现了中央对“三农”问题和信息化工作的高度重视,充分表明农村信息化对于提高我国农业生产力,改变农村面貌,提高农村生产水平的重要作用。

(二)实施“数字乡村”工程,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在科技文化相对落后的农村,以信息化带动农村现代化、带动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将会极大地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加快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因此,把宽带网络延伸到农村,向农民提供及时准确的主要农产品市场信息、就业信息,向农民推广新型农业科学技术;用信息技术引导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产品的交易及出口;指导农业生产经营,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服务;通过信息化加快农村行政、教育、卫生事业的发展等,对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实施“数字乡村”工程,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是我们抓住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21世纪是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信息技术与生物技术在农业上的广泛应用,将引发农业的第三次革命。以互联网为基础的信息技术将是实现优质、高产、高效农业的关键措施。加入世贸组织后,农业将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在这一进程中,我们能否抢抓工作主动权,关键在于我们能否根据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依托信息和知识的巨大潜能,不断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由此,我们必须看到,要使我州农业产业在国内外市场激烈的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必须依靠广泛的、全方位的信息作为支撑。没有现代化的信息网络,就不可能及时得到有效信息,得不到及时有效信息,就难以作出科学决策,就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因此,抓好信息化建设对促进我州农业向更高水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四)实施“数字乡村”工程,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是农业农村工作的迫切要求。我州农业信息化建设虽然具备了一定基础,但面对农业、农村、农民日益增长的形式多样的服务需求,农业信息服务工作中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在体系建设上,县级以上网络建设较为完善,但是也处于分散和各自为政的状态。乡镇以下的信息网络严重滞后,农业信息进村入户困难很大;在队伍建设上,乡镇信息服务人员不稳定、素质不够高,村级信息员技术水平普遍较低;在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上,普通信息多、特色信息少,大路信息多、实用信息少,外地信息多、本地信息少,农民群众采用信息效果不够好等等。这些突出问题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并尽快加以解决。特别是现在,我州广大农民群众对省、州内外的市场信息、价格信息等需求十分迫切。加强农业信息体系建设,把农民群众迫切需要的信息及时传送到千家万户,对于解决农产品销售,提高农民收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意义尤为重大。通过“数字乡村”工程建设工作,我认为要达到三个目的:一是要通过研究开发适合我州农业特点的农业信息系统平台,加强对州内外、省内外、国内外农业信息的收集、分析、处理和开发利用,促进市场、资源、技术、生产等信息的共享;二是要通过研究开发多种形式的农业科技服务信息系统成果,为政府决策、市场开发、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技术推广和提高农民素质等提供便捷、有效的服务;三是要通过提供从生产领域向加工、流通和消费领域的信息服务,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生产信息、市场信息、科技信息、资源信息和政策法规信息等全方位信息服务。

(五)实施“数字乡村”工程,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是省委省政府的重大决策。云南省地处西南边陲,自然条件差,山高坡陡,居住分散,经济落后,农业农村信息网络建设严重滞后,农村最基层的情况和上级的政策措施常常不能及时的上传下达,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省委省政府对此十分重视,白恩培书记提出建设“数字乡村”的构想,多次召开会议进行专题研究,并作出重要批示;秦光荣省长、李纪恒副书记就组织实施、经费安排等作了指示和要求。省委省政府决定将“数字乡村”工程作为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和标志性工程,列入当前的工作重点加以推动实施,省级财政今年还专门安排了专项建设资金,快速推进全省“数字乡村”工程建设。我们德宏州的情况也与全省一样,农业农村信息化工作远远满足不了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加快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步伐已经迫在眉睫、势在必行,各级各部门都要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把“数字乡村”工程建设工作纳入议事日程,全力以赴把这项利国利民的大事抓紧抓好。

二、明确目标,建立健全“数字乡村”信息网络

(一)指导思想。我州开展“数字乡村”工程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全州农业农村信息化需求,因地制宜地加快农村信息服务网络建设,搭建统一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立完善的农业农村综合信息数据库,整合涉农信息资源,加强信息技术在农业和农村的广泛应用,为农民提供适用的市场、科技、教育、文化等信息服务,实现乡村信息网络化、政务公开化、服务社会化,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

(二)工作目标。根据省的要求,我州“数字乡村”工程建设的目标是:紧紧围绕我州“四村五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一中心任务,2007年全面完成50个乡镇、336个村委会、2834个自然村的建设任务,形成覆盖州、县市、乡镇、村四级,连接所有乡村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学校、龙头企业、种养殖大户的农业农村信息网络;2008年在巩固提高现有网络的基础上,逐步向村组延伸,形成更为健全完善、上下联动的信息网络体系。

(三)“数字乡村”工程建设重点

1、建立信息网络服务平台。从上到下都要建立一个能满足农业宏观调控、微观导向和农村社会化服务要求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基础信息网络平台,满足各级政府和农民群众的需要。一是整合我州现有农业农村信息网络资源,建立一个农业农村经济综合信息主干网,成立州级农业信息网络控制中心,上联省和国家有关网站和相关部门,下联各县市信息中心、乡镇信息站、村信息小组、涉农部门、专业合作组织和农户,整合涉农信息网络和信息资源,使之成为凝聚力和信息集散力最强的农业骨干网。二是州县建立综合信息服务中心。充分利用现有“农业信息网”基础设施的优势,发挥农经部门点多面广,联系千家万户、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组织、经纪人队伍的优势,达到有一套好设备、有2-3名专职信息员、有一套信息服务制度、有一条对外信息收集系统的“四个一”标准,有效开展信息服务。三是乡镇成立信息服务站。安排2-3名专职信息员,负责辖区范围内所有信息的收集、和运用。四是村级建立信息服务点或设信息员。与村委会、活动站、图书室等公共服务场所相结合,确定一名信息员,制定信息服务站建设和管理制度,负责信息的上报和指导农民群众有效使用信息。五是推进广播电视、电话和互联网络的延伸,基本实现广播电视覆盖农户达到95%以上,电话普及到自然村达到80%以上,互联网延伸到各种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和种养大户。

2、加快农业农村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我州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少、质量差,农业信息网络的辐射范围小,共享性差,影响了网站质量和信息的有效利用。必须大力加强农业信息数据库建设,研发农业信息监测与速报系统,农业专家决策支持系统,更好地满足农民的信息需求。同时,要加快实现州、县、乡三级基础性、公益性、综合性、关键性的农业信息数据库建设步伐,让农业信息网络一经建立,就能快速地为农业生产服务。县乡两级应迅速组织熟悉政策、业务能力强的专职工作班子和队伍,深入村组收集农村社会经济、人文地理、政策法规、农业生产、农情气象、农用物资、农产品市场、乡镇企业、实用技术、科技成果、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疫病防治、扶贫开发、财务管理、专业合作组织、劳动力转移、名特优产品等涉及农业农村各方面的信息资料,认真进行筛选分析、加工整理后,录入汇集到数据库,及时进行在线查询,上网。

3、积极组织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建立农业农村信息服务网络,其目的在于通过信息的有效运用,快捷、高效地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因此,要采取多种形式的信息服务方式,因地制宜地利用各种载体和其他行政手段,方便迅速地把信息传递到广大农民群众手中。经济发达、农民素质较高的地区,信息建设以推行计算机网络化为主,拓宽信息提供的范围与提高信息的质量,让群众接受网络信息服务。在经济较为落后的地方,农业农村信息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覆盖到乡镇,再通过有线电视、广播、小报、黑板报、财务公开栏等渠道把信息传送给农户。特别是要通过信息、信息查询、信息咨询、网络宣传、网上办事、网络教育等功能和形式,免费为农民提供农产品供求、农业生产经营、新农村建设、种养技术、经营管理、政策法规、劳动力转移等方面的信息服务。通过农业农村信息资源数据库和在线上网查询等方式,为各级党委政府科学地决策农业农村工作提供准确的第一手资料。

4、是以信息化推进产业化发展。努力推动农业产业化升级,以政府的信誉和强制力为保证,以宽带网络为手段,大力推广先进的农业生产方式和绿色、特色农产品的生产,用网络把家庭小农经济分散生产的农户联系在一起,实现农业企业运营和农产品的品牌营销,进而带动我州的名特优产品的规模发展和产业升级,促进“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要进一步强化农村信息化的教育和普及,尽快提高农民素质,分类指导,提高农产品信息服务的针对性。根据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在信息服务上要突出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农产品信息服务。对于关系国计民生的土地密集型大宗农产品,要加强宏观政策和市场中长期信息预测分析。对有竞争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从产业、产品品种、品牌等不同层次,到产前、产中、产后不同环节,提供全方位信息服务。对有潜在竞争优势的农产品,实行信息服务先行、将其潜在优势尽快转变为现实优势。同时要鼓励行业协会、专业农协和各种合作组织,积极开展专业信息服务,适时推进农产品电子商务,提高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现代化水平。

三、强化措施,努力推进“数字乡村”工程建设。

按照省委、省政府开展“数字乡村”工作步骤的要求,我州试点阶段的工作任务已基本完成,目前已进入全面的实施阶段。时间紧,任务重,工作量大,涉及面广,各级都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保证“数字乡村”工程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是加强领导,统筹规划。各级党委政府要把“数字乡村”工程建设工作作为今年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任务纳入中心议事日程,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切实加强领导,有效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州级已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和专门的办事机构,并实行了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挂钩联系责任制度和“数字乡村”工程建设目标责任考核奖惩制度,明确落实工作责任。各县市都要成立“数字乡村”工作领导小组,层层签订目标管理责任制,切实加强领导,协调解决工作中的问题,确保“数字乡村”工程顺利进行。各部门要明确责任,分工协作,紧密配合,制定规划,广泛宣传,克服困难,培训骨干,加强指导,开展评比,认真组织实施“数字乡村”工程建设。

二是建立机制,增加投入。为切实抓好“数字乡村”工程建设工作,省政府今年安排5600万元专项经费,每个乡镇补助3--5万元;州级财政匹配50万元,每个乡镇补助1万元;各县市也要匹配资金,加大投入,高质量地完成好我州的“数字乡村”工程建设任务。同时,要建立激励机制,开展以奖代补,调动各级各部门搞好“数字乡村”工程的积极性。还要鼓励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多渠道增加对农业信息工作的投入。

数字乡村的建设篇3

关键词:乡镇图书馆;网络建设;书目数据库;数据图书馆;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逐渐成熟和网络使用的快速普及,网络已然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的组成部分。图书馆作为历史悠久的人类智慧的资源库也悄然走上了网络化、数字化的道路。乡镇图书馆作为国家图书馆庞大网络系统的一个终端也必须将逐步开展实现乡镇图书馆网络化、数字化建设。

一、乡镇图书馆网络建设的目的和意义

乡镇图书馆网络建设的组成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实现馆内图书的计算机管理和查询

随着知识需求的急速增长,导致了乡镇图书馆原使用的图书信息卡片查询,跟不上社会发展脚步,建立图书数字查询系统的需求和呼声越来越强烈。通过图书数字查询系统,读者能够自助查找自己所需要的图书及图书的馆藏区域,借阅情况等信息,然后只要按照系统中提示的信息就能顺利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书籍,这样读者既能够全面具体的了解相关书籍的情况又能节约时间,同时也为图书馆降低了人力成本。

2.与大型数据库的链接

作为乡镇图书馆,其藏书量和书籍种类、内容、读者群体、覆盖范围受到建设规模、占地和经费等诸多方面因素的限制,如何才能做到既能满足读者需求又能不超出预算范围,成为乡镇图书馆亟待解决的问题。

如果能够在预算购书费用中抽出一部分来购买大型图书数据库的网上使用权,或者与上级图书馆共建共享数字资源,就可以使这一问题得到解决。

国内的大型图书馆的图书数据库主要有万方、超星等,如能对这种网上资源进行充分利用,必将能够使得乡镇图书馆服务社会的工作得到很大程度进步。

3.数字图书馆的逐步组建

根据有关调研,图书馆距用户200m-1000m时,也就是步行到馆10分钟以内的时间,人们就会觉得方便,从而愿意到馆读书.超过这个距离,用户就会减少,因此有人提示了“人馆距离”说的概念,本人认为应该在乡、镇、村、社建立小型图书馆,充分利用各农家书屋和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最大化的满足群众在周围1.5公里内有图书馆、书屋可以利用的阅读需求。数字图书馆能被广泛推广和利用,这一问题将会得到有效解决,通过数字图书馆,人们在家里就能查到自己所需要的资料.

对乡镇图书馆来讲,虽然覆盖面积不能与县以上的大城市相比,人们去图书馆也不像大城市那样费时费力,但是,在乡镇所辖的区域内有广大的乡镇、村、社,在国家“三农政策”的推动下,农村互联网络建设发展迅速,广大农民对知识的需求也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变得越来越强烈。

4、乡镇电子阅览室的建立

乡镇图书馆肩负着向农村群众传播知识的重大责任,由于距离问题,使得很多农民群众只能“望书兴叹”,如果能够锦一部加大农村数字化网络建设部伐,农村群众就能利用互联网络便捷的从数字图书馆中得到自己的需要。

二、乡镇图书馆网络建设的服务对象

青少年是乡镇图书馆网络的主要使用群体。图书馆肩负着“科教兴国”的大任,如果能利用网络图书馆的丰富的数据资源和强大的资料检索功能将青少年学生吸引到图书馆的网络上来,必将为社会和教育事业做出巨大的贡献。

另外,在广大农村中,种田大户、养殖专业户等他们面对很多问题,互联网上虽然有用之不尽的资源,但是,对一些专业的数据和资料却不是能够轻易获得的,图书馆网络中链接的专业资料数据库能够使得这些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在中青年人的带动下,不少老年人对网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图书馆的电子阅览室中,老年人可以在安静而舒适的环境中,安心地享受上网的乐趣.

三、乡镇图书馆网络建设的方法

乡镇图书馆的网络建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建立书目数据库

在图书馆网络中,书目数据库处于基础地位,采编流通和各项业务工作的开展都直接或间接地围绕书目数据库而进行的。

建立书目数据库主要采用回溯建库的方法,回溯建库主要可以依据馆藏图书和卡片直接以图书作为书目数据源,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整顿的质量,但不足之处是,回溯速度慢,效率不高,对于那些暂时不在架上或者丢失的图书都无法进行回溯,因此整顿数据的完整性无法保证。

若以卡片为准,可以提高建库速度,但卡片目录所反映出的信息毕竟没有图书全面和准确,尤其早期卡片目录对于检索点的设置反映不足,也会给回溯建库关于检索字段的录入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所以,在回溯建库的过程中,要从图书和卡片两个方面入手,将图书最完整的信息录入书目数据库。

2、建立书籍查询系统

图书馆查询系统是建立在书目数据库基础上的,利用书目数据库和计算机编程软件建立图书查询系统是很容易实现的。这样就可以彻底将原始的图书卡片封存入库,也让其寿终正寝。

另外,也应配套开发自动识别系统。它是以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为基础的综合性技术,是集计算机、光、电、通信技术为一体的包括条码识别技术,磁卡识别技术、光学字符识别、射频技术、生物识别及图象识别等综合性的技术学科。

根据乡镇图书馆规模相对较小,经费相对较少的特点,选用条码识别技术是最适宜的,条码识别技术在十几年的图书馆图书管理过程已经相当成熟,另外,其操作方法也是简单易学,乡镇图书馆内即使是计算机水平相对较低的员工也能轻易掌握。同时,条码识别系统比较其他自动识别技术在购买价格上先对低廉,对乡镇图书馆来说是即经济又实用的。

3、逐步建立数字图书馆

建立数字图书馆是图书馆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世界范围内正在掀起数字图书馆建设高潮,数字图书馆已成为国际高科技竞争中新的制高点,成为评价一个国家信息基础设施水平的重要标志。

乡镇馆应发挥自身的优势,广泛积累建立数字图书馆的相关技术信息,提高馆员素质、普及计算机、网络知识,为建立数字图书馆做好智力和人力准备,待数字图书馆开始向乡镇、村普及时,便能快速建成乡镇数字图书馆,为广大农村群众提高更方便,快捷的网上服务。

总之,乡镇图书馆的网络建设是项任重道远的工作,也是要随着乡镇图书馆的发展,而不断完善的工作。但是,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进步,以及乡镇、村经济的腾飞,图书馆的网络建设势必落户乡镇,也必将为乡镇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做出巨大贡献,成为未来信息社会重要的信息获得机构。(作者单位:德惠市图书馆)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央1号文件)2010.1.31日

[2]张志美、董建成,数字图书馆服务模式初探[J]、高校图书馆工作2003(2);39

[3]周佳兵,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回溯建库[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5.(1)74

数字乡村的建设篇4

一、发展水利开发与乡村旅游的优势

乡村旅游实则是低碳经济下,借助生态资源的优势,重温和感受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一种产业方式,是一种非资源消耗性产业,是朝阳产业。说到生态资源,我国江河湖泊众多,水利资源丰富,由水资源还延伸出湿地、灌区、桥梁景观,以及水利人文资源。这些资源在顺应自然、科学合理开发后,对当地乡村经济发展与振兴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开展水利旅游也有多重意义,其一,亲水是一种传统。探究人类文明史,人们是逐水而居,依水发展绵延生息。古往今来,名人骚客写下无数咏水诗篇,他们寄情山水,托水寓义,以山水抒发多种情怀,可以说水利资源旅游自古有之,现在推广只是它的延续和发展。其二,可以更好地让大家了解水利。一座大桥、一座大坝的兴建,无不讲述着当时的经济发展、执政理念、工程施工水平,是一个水利工程发展史,游客的实地观看,可以强烈感受到浩大的水利工程的重要性。其三,游憩功能。水是流动的,水是包容的,有水涵养,动植物和谐相处,一派田园风光。人们到了这里,身心得到舒缓,疲惫、焦虑、压力抛之脑后,这些地方既是天然氧吧,也是疗养胜地。其四,带动相关产业。由于水资源的开发,可以衍生出休闲、美食体验、冲浪、沙地城堡、踏浪滑沙等多种行业,既可以完善产业链、调整水产业结构,又能增加乡村收入,拉动当地经济。其五,抓好保护工作。开发水利资源,离不开保护这个词,要高举水生态环境保护的旗帜,围绕水生态修复、水源区保护、水工程维护,抓好水资源管理和运营。在此过程中,结合防洪、河道疏浚、生态修复、资源整治等工作,以改善乡村居住环境,涵养水资源,优化生态环境,提高乡村可持续和谐发展。

二、数字传媒技术助力水利旅游经济

数字传媒技术是利用计算机技术、计算机软件、网络通信及声光电等技术,综合处理声音、文字、图像及图形等媒体信息,将抽象的信息具象化,变成能管理、可感知和能交互的技术。现在一部智能手机在互联网的加持下,通过微信、微博,利用抖音、快手、火山等小视频、小程序,将天南地北、五湖四海的人们联结在一起,一张图片、一个信息,可以吸引几十万的网民围观,吸引人们的眼球,这些都是广告宣传所急需的。该书指出,数字传媒技术能够为观光客提供多元而丰富的信息,向游人提供便捷的交流互动平台,人们旅游获取信息和交流已不受时空限制,可以实现资源信息的互通共享。该书作者也提醒水利旅游开发者,要重视数字传媒技术的运用。乡村旅游、乡村振兴的路径要与视频、动漫、投影、网络及计算机等数字传媒技术结合,通过现代设计艺术和大众传播媒介将数字信息传播技术应用到乡村旅游规划机构、乡村旅游开发运营管理等领域,数字传媒技术与水利旅游开发及乡村旅游的融合能进一步推动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在开发水利资源与运营中,要利用大众喜爱的自媒体微博、抖音、短视频等媒介,向人们提供各种积极向上的娱乐空间。将一栋栋极具水乡特色的民居场景,清澈的鱼塘边大人和孩子的欢乐嬉戏,周末和节假日,游人到水乡小镇赏花、看果、品果、拍照等图像广而告之,让潜在的目标游客感受到原汁原味的水乡美景,激发游客的内生动力。乡村水旅游的愉悦感、满足感、舒适感,身处其中的参与和互动情趣,微分享悠然自得和妙趣横生,使旅游生活更加有趣和生动。当然,数字传媒还能提供加强的模拟功能,能够精准表达自己的思想意图,利用三维立体和平面设计等技术设计出水乡旖旎绚丽的世界,创造出许多现实世界中无法实现的蓝图。总之,可以借鉴数字传媒技术广泛应用到文化传播、出版及信息传递、电子商务、虚拟现实及创意设计等领域中的成熟技术和独创手法,为水利资源旅游与开发助力。

三、数字传媒技术在水利旅游开发与乡村旅游中的应用

数字乡村的建设篇5

1.1农村数字电影发展现状

一直以来,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的主要内容,同时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动力,自“十二五”规划实施以来,我国政府提出各级部门要建设农村公共文化体育设施,从而丰富农村的业余生活,事实上,在农村的精神文化建设中,农村电影在农村是一项非常受欢迎的娱乐活动,它除了能够让村民们体验到文化的大餐,还能从中掌握必要的科技知识,由此可见,农村电影是一项既简单又灵活的社会文化活动。随着我国政府开始将农村电影“2131”工程加入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并将其作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的项目,我国的各级政府也开始对其予以高度的重视,因此,如何把这项民心工程做好就是当前各级政府所需解决的问题,截止去年年底,我国已经建成342条农村电影数字院线,并拥有65341套数字放映设备,假如根据我国当前44000个乡镇来说,每个镇至少拥有一套数字放映设备,这样就基本形成了一套全国性的农村电影数字放映体系,目前,放映任务也在不断地推进当中。

1.2放映队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国的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工作基本上呈现良好的发展趋势,然而,从总体上来说,我国的农村电影放映工作还无法满足农民对电影的巨大需求,因此,在电影放映队伍的管理中存在着些许问题,主要有以下4方面:(1)农村电影放映队伍的归属问题仍未解决;(2)数字电影尽管已经普及,但是放映人员的选配工作仍不明确;(3)乡镇在农村电影放映管理中的角色定位;(4)农村放映员的基本保障。而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都影响到了农村电影放映员的工作积极性,进而降低了农村电影放映工作的总体效率,尽管当前我国对农村电影放映队伍的管理有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案,同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当前的发展和现阶段的变化趋势并不相符。

2、加强农村数字电影放映队伍管理的建议

由于当前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为了落实我国提出的“2131”工程,确保数字电影能够有效地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同时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们必须做好以下3方面的建设工作:

2.1加强队伍建设,提高综合素质

目前,农村电影放映员大多是临近退休的中老年人,在农村的放映队伍中,年轻人所占的比例非常少,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有以下3点,分别是:(1)农村电影放映工作的报酬过低,难以维持青年人的生活需求;(2)由于放映员大多需要下乡去放映电影,因此他们的工作环境往往非常艰苦;(3)放映员并未纳入社会保障体系,放映员的工作无法得到保障。基于此,我们可从这三方面来改善农村电影放映员的工作,提高其工作的积极性,分别是:(1)不断地完善农村电影放映工作的环境,同时增加放映员的工资报酬;(2)大力地宣传农村电影放映工作,让知识型的农民加入到放映队伍中;(3)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解决放映员的社保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放映员的后顾之忧,从而保证农村电影放映的总体效率。

2.2加强体制建设,理顺隶属关系

目前,农村电影放映工作在具体实施中面临诸多的问题,分别是:(1)某些乡镇没有重视电影放映工作,他们认为放映工作只是广电部门的事,并不在他们管辖的范围内;(2)个别的村干部在审批放映工作时并不予以配合,有的还故意刁难,使得放映工作难以展开。事实上,地方的电影公司并不属于文化部门机构,其中,广电部门在乡镇并没有设立相应的站所,因此,农村电影放映队伍在基层中并不属于乡镇的管辖范围,很多人将其作为一个自由性的民间组织,近年来,我国的各级乡镇开始重视起电影放映工作,各级的电影公司也设置了相应的放映员管理制度,然而,一直以来,这支游离在体制之外的队伍都没有一个明确的归属,而电影公司由于资金有限,往往也没有将其纳入正式编制内,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村电影放映工作的难度,同时也对农村放映人员的情绪起到了一个消极的影响。

2.3加强政府扶持,制定保障体系

一直以来,农村电影放映队伍的建设和管理工作都是电影公司负责的,然而,电影公司却面临着资金不足的风险,尤其是在我国农村开始实行数字化放映之后,设备的采购费、维修费和使用费都比传统的胶片电影高,这就增加了一定的放映成本,因此,笔者建议将农村电影放映工作加入到公共文化服务制体系,通过明确电影公司的定位,同时赋予其一定的管理职能,从而从根本上解决放映员的社保问题。

数字乡村的建设篇6

【关键词】数字化管理西部县域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一、农村义务教育的困境

(一)校点分散,难以有效实施资源整合

以笔者所在县区为例,全县中小学校213所,其中完小97所,教学点75所。97所完小中,人数在100人以下的53所,人数在50人以下的14所;全部教学点学生人数均不足50人,其中人数在20人以下的66所,(42所学生数为个位数)。与此相对应,在教师配备上受学生数限制,完小一级学校教师数一般在4人以下,教学点则多数是一个教师,复试教学或教师包班教学成为无奈之举(教学点地理位置偏僻,规模小,师资年龄老化,知识结构陈旧,一些是典型的一师一校,教学方法上只能采取复式教学;行政管理上则琐碎、繁杂)。因为校点分散,资源整合难度大,撤点并校增大了学生的上下学距离、成本和安全风险;办寄宿制学校又受软硬件条件限制,难以实施。过早的寄宿制学校生活可能给学生带来心理、生理上负面影响,“疏离了学校教育与其他教育系统间的联系”。

(二)教师配备不合理,“素质”教育先天不足

1.是年龄结构不合理。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得不到及时的补充,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

2.教师学科结构不合理。“小科目”专任教师不同程度缺乏,音乐体育美术教师严重缺编,相当一部分农村学校面临难以开齐、开足课时的困难。农村小学英语、音体美专业课教师无法满足现有教学需要。

3.教师地域分布不合理。从县区层面看,在职教师数总体有余,而区域不足。部分乡镇受学生人数减少影响一定程度地存在教师超编现象,而偏远乡镇学校,尤其是农村完小、教学点则相对缺编。

教师配备的不合理使得城乡教育发展差距突出,农村“素质”教育难以落实,均衡发展成为奢望。

(三)“各司其职、各自为政”,教育行政管理效率不高

教育行政管理工作的对象重点是“人”,是为“人”服务。教育行政管理的一切工作,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人”,具体来说是教师和学生,是为全体师生服务的。但从现实层面看,现行的教育行政管理注重的是“物”或者说是“事”。

二、循“数”管理,构建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新模式

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关键是“人”,而关键中的关键是教育管理工作者和教师。但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校点分散,学生数处于低位状态,教师配备不科学甚至一校一师的状况将长期存在。学校教师的专业素养与学科教师要求不相适应的情况也将长期存在。

面对这一困境,农村义务教育要突破瓶颈,实现均衡发展,需要新的模式。笔者认为,建设数字化校园,实现教育管理的数字化或许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办法。

(一)学校的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数字化学校的建设奠定了基础

数字化校园或数字化学校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在国内的已经起步并得到了较快发展。“数字化校园是以数字化信息和网络为基础,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上建立起来的对教学、科研、管理、技术服务、生活服务等校园信息的收集、处理、整合、存储、传输和应用,使数字资源得到充分优化利用的一种虚拟教育环境”。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依托的现代教育技术,对教育的方方面面正产生广泛和深远的影响。以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与个性化为特征的数字化环境,将促使学校生活、工作和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产生重大改变。

从2000年起,各地积极建设,学校的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以笔者所在县区为例,截至目前,全县小学阶段学校有计算机449台(合生机比约为44∶1;师机比约为3.5∶1),初中学校有计算机850台(合生机比约为12∶1;师机比约为1∶1),已配备白板教室437个,已接入互联网的学校达82所,占全县学校42%。显而易见,推进数字化学校的建设已经具备了一定现实条件。

(二)县域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及其应用

乡镇初级中学和乡镇中心小学是乡镇所在地的规模学校。按现行教育管理体制,乡镇中心小学同时负责全乡镇小学的管理。因此,农村义务教育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应以乡镇初级中学和乡镇中心小学为单元(以班级为最小单位)。建设县级层面的网络化管理系统和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成包括行政管理、人事管理、教学管理、图书管理、实验室管理、档案管理、账务管理和后勤管理等的网络化管理系统,和教学、科研等的共享数据平台,为学校创设一个高速、高效、资源共享的管理环境。实现学校管理的信息化、智能化和管理过程的数字化;实现校际之间的资源共享,整个县级教育系统内部教育管理、服务的系统化、网络化。

为此,数字化校园的建设需满足三个条件:一是环境建设,即必要的设备和相应的软件;二是资源(如图书、讲义、课件)的数字化建设;三是应用(包括教、学、评价;教育管理、服务等)的数字化。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建设,“在传统校园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空间,以拓展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提升传统校园的运行效率,扩展传统校园的业务功能”。并“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构建一个全新的育人环境。

怎样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使广大的农村孩子能够分享优质的教育资源,是一个长期存在的、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建设数字化校园,循“数”渐进,构建数字化管理新模式,将有助于农村校点突破自身局限,拓展新的时空维度,为均衡发展启发新的思维。

【参考文献】

数字乡村的建设篇7

一、三项措施,强保障

为了确保全乡“数字乡村”建设工程的顺利实施,一是成立了由乡长任组长、分管副乡长任副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对这项工作实行直接领导协调,并要求各村委会成立相应的工作领导小组,全力配合工作人员进行数据、图片的采集和录入,乡人民政府与各村委会签订了工作责任制,实行一票否决。二是从各站所和村委会抽调了26名业务骨干分成数据采集、图片采集、软件技术、数据录入、图片处理、质量审核和后勤保障七个工作小组,实行分片包干、责任到人、协同合作的方式开展工作,并从学校和各站所抽调了电脑硬件、数码相机、车辆等设备,为工作组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保证。三是从乡财力中划拨了10万元工作经费,用于缺口设备、办公用品的采购和后勤保障,确保了工作的顺利启动。

二、四个明确,定目标

为了确保各项工作做到目标明确、有的放失地开展,9月12日,乡党委政府结合楚雄、玉溪试点单位取得的成绩,召开了各村委会文书和抽调工作人员会议,结合沿江实际,一是明确总体思路,通过“数字乡村”工程的实施,展示沿江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取得的成绩,反应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把网站建成服务沿江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窗口和新载体。二是确定了10个村委会、65个自然村和乡级机构共76个单位为网页制作基本单位。三是明确了工作步骤,把整个工程建设工作分为筹备、数据图片采集、审核、录入、校对、汇总上报六个阶段。四是明确了工作任务。根据抽调人员特长把工作人员分为六个工作小组,按六个工作阶段分别明确了各阶段工作目标任务。

三、三个统一,提效率

一是在筹备阶段成立了组织机构,抽调相关工作人员,完成了数据采集人员的业务培训,统一了指标、口径和采集方法,9月20日全面完成数据采集工作;二是在数据采集组采集数据的同时,完成了数据录入工作人员的培训,熟练掌握离线录入软件的操作,并利用投影仪对图片处理小组进行图片处理软件acdsee演示,统一了图片规格和对曝光过度、曝光不足等图片的处理方法;三是制定了数据图片录入、图片处理工作流程,统一了工作步调,从根本上提升了工作效率。

四、四个把关,保质量

为了确保数据、图片质量,一方面对采集的数据,由质量审核组审核后交由数据录入组录入,凡是因数据采集和质量审核小组把关不严,在进行录入时,每出现一个指标错误,从数据采集和数据审核人员责任制考核中扣除5分,有效地控制了采集数据质量。另一方面,对当天采集到的图片,晚上召开图片质量审核专题会议,图片通过投影仪展示,由乡四班子成员进行审核验收,总结当天工作中取得的成绩,及时提出存在问题,并安排下一工作日的工作任务。通过图片把关,在不断提高图片采集组工作人员的拍摄水平的同时,全乡图片整体质量得到了提高,没有出现返工现象。三是数据图片全部录入完成后,由各村委会书记、主任、文书对辖区范围内所有单位的录入数据、文本和图片进行校对审核,及时进行修正补充,确保了网页使用的图片文本信息的真实性。四是乡级网页所有使用的图片和文本信息,经过班子会议逐一讨论通过后才进行数据上传。

五、取得的经验

(一)数字乡村建设工程的顺利开展,需要各级领导重视。数字乡村建设工作,涉及了全乡农村社会经济各个方面,盛市、区各级组织高度重视,沿江乡党委政府把这项工作提到了重要议事日程,由乡长亲自抓,最终顺利完成了这项工作。在乡农经站电脑设备、数码相机、工作人员、经费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及时从学校借用了7台电脑,从各站所筹集了8台数码相机,从各站所和村委会抽调了26名工作人员,抽调车辆3辆,并从十分紧张的乡财力中提供了10万元工作经费,为这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区政府及时调集资金购置了数码相机,按照乡镇业务量大小进行调剂,解决了器材不足的迫切问题。

(二)数字乡村建设工程的顺利开展,需要一个和谐社会环境。图片采集工作组采集的图片共计13500余张,全部来自群众生产生活,有的图片采集需要进到农户家中,拍摄反映农民家庭基本生活设施的场景;有的需要爬到农户房顶,拍摄反映村庄全貌的写实图片;有的需要进入厂房内部,拍摄企业生产实际的图片;有的需要进入种养殖大户的种养殖场,拍摄反映农村经济的来源图片;还有的需要拍摄群众在田间劳作、休闲娱乐的大量图片资料,这些图片的采集都得到了群众们的热情配合,这也体现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三)数字乡村建设工程的圆满完成,需要一支无私奉献的工作队伍。数字乡村建设工程时间紧、任务重,全体工作人员在短时间内完成了数据图片的采集、录入、修改和数据上报工作,和他们兢兢业业、无私奉献的工作热情是分不开的。乡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全程陪同工作人员进行数据质量把关,参与工作难点的化解。

工作人员主动放弃了国庆假期,有的同志还带病坚持,每天工作超过15小时。在分工不同的各个工作小组之间,需要形成一种默契,大家只有相互沟通协作,才能顺利完成各阶段工作任务,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影响到全盘工作的开展。虽然正值国庆长假期间,各小组成员都比平时上班时间早到半个小时,相互交流沟通,确保工作步调一致。(四)数字乡村建设工程的圆满完成,需要一支过硬的技术力量支持。数字乡村建设工程是一项摸索开展的工作,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借鉴,只能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加上离线软件的开发的时间较短,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给全乡的数据采集录入带来了一定的困难,领导小组办公室从工作人员中抽调了电脑操作比较熟练的业务人员,成立了技术攻关小组,在当天工作结束以后,针对录入软件进行全方位的测试,测试录入图文信息显示、导入导出数据是否规范、完整、准确,及时发现软件存在的问题,并积极寻找解决方案,确保了全乡离线数据录入软件的正常运行。另一方面,为使工作人员真正掌握数据采集、图片采集,文字编辑、图片处理、数据录入等技术要求,确保工作人员技术到位,除了业务人员培训以外,实行“每天一会”、以会代训的方式对数据录入、图片处理、图片采集人员进行强化训练,为后期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六、存在的问题

数字乡村的建设篇8

近年来,县广播电视局在县委、县政府的直接领导下,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具体指导下,坚持以发展为主题,弘扬“清醒、沉实、大气、卓越”的广电精神,秉持“求发展、谋利益”的理念,积极推进城乡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广播电视数字化进程,巩固“村村通”建设成果,加强广播电视节目无线覆盖工作,有力推动了全县广播电视覆盖水平的快速提高。到目前,全县有线电视光缆建设完成2800公里,形成干线光缆“o”型覆盖。11个乡镇123个行政村全都实现了村村通。行政区域内通市、通邻、通乡镇的干线光缆产权自主率为100%,无线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100%,站全省排头。

重点做了四个方面工作:

一、加大无线发射台改造力度。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城镇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多彩,但一些居住在偏远地区的群众仍把广播电视作为文化生活的主体。为使这部分群众能更好地收听收看到中央和省市广播电视节目,今年上半年,局里投入20余万元对广播电视发射台进行装修和技术设备改造。提高了无线广播电视覆盖能力,保证了广播电视节目的覆盖效果,为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加快20户以上已通电的自然村的光缆覆盖。

县广播电视局自1994年开始有线电视建设,到20__年已全部实现“村村通”,从20__年开始我局在巩固有线电视村村通的基础上加大对20户以上已通电的自然村光缆覆盖力度。全县共有326个20户以上已通电的自然村,目前,已通光缆322个,达到99%以上。上级要求20户以上已通电的自然村要有线覆盖,并非光缆覆盖。光缆覆盖与有线覆盖的最大区别在于光缆覆盖用户少、距离远、投资多、施工难度大。没有经济效益,但社会效益很大。那些居住在边远地区的群众,虽然只有几户、十几户,却能远隔县城几十里、上百里,看到与县城一样的有线电视节目,真正体会到党和政府的关心,体会到和谐社会的温暖。现在其他四个没通光缆的自然村,踏查规划已经结束,正着手施工。到年底除了一个村因历史遗留的合同纠纷外,其他三个村可全部实现光缆有线电视村村通。

三、加快乡镇标准化广播电视站建设步伐。

县广播电视局始终对全县乡镇广播电视站实行垂直管理,为加快农村广播电视发展步伐,推进全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再上新台阶,从20__年开始,加大对乡镇标准化广播电视站的建设力度,共投资120余万元,已建成功能齐全,办公条件一流的标准化广播电视站4个,正在建设的2个,其他5个乡镇广播电视站也将陆续建设。从而形成了以县域为中心,以乡镇为依托,有效服务农户的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

四、推进数字电视建设。

数字电视是广播电视发展的大趋势。国家要在2015年实现数字电视整体平移,取消现有的模拟信号。这项工程在县城推进,我们认为有一定风险和难度。一是投资巨大,二是群众很难接受,三是经营回报率太低。今年,我局已开展了数字电视建设的前期论证、考察、实施工作。基本思路是借用市里的节目前端平台,建立自己的用户管理平台,探索机顶盒的普及方式和收费标准等。

下步工作打算:

数字乡村的建设篇9

“五不清”问题的主要原因是:

1、会计基础工作薄弱。目前村级会计基础工作差,具体表现在:一是帐簿设置不规范。“糊涂帐”、“流水帐”、“包包帐”较多,核算乱;二是原始凭证不规范。白条抵库现象严重,签字手续不全,自批自报、自买自报等现象时常存在;三是报表不齐。有相当部分乡镇企业有年报无季报或有月报无年报;有的报表数字是根据上级下达的计划和任务倒算出来的,采取“统计加估计”的方式上报的,结果造成会计信息严重失真;四是会计档案不全,有些凭证、帐簿、报表没有及时分类归档保留,一两年就遗失了。

2、管理体制不明。目前在村级财务管理权问题上一直意见不一致,客观上存在着乡村两级财务由乡级农经站,乡级财政所或乡镇企业局两线管理,造成了机构重叠,人员冗多,管理职权、范围不明确。

3、财会人员素质不高。据调查,目前村乡财会人员普遍年龄老化,文化程度低,大多数没有经过专门培训。

4、对管理者制约不严。不少乡村领导不熟悉财会知识,“外行”管“内行”现象履见不鲜;而且有的乡村领导财经法纪观念淡薄,有章不循,有法不依,个人说了算,长官意识严重。

5、财务监督不力。不少乡镇很少对村级财务进行定期审计,没有监督机制,没有审计组织机构,缺乏民主理财和群众监督意识。

农村财务管理不仅是一项经济工作,同时也是一项严肃的政治工作,是农村基层组织、思想、政权建设的需要。由于目前村级财务管理中存在着“五不清”问题,造成了目前村级经济的重大损失,影响了村里工作的正常运转,使得村党支部缺乏号召力和凝聚力,各种公益事业难以兴办,所以完善村级财务管理、财务审计、民主理财制度在当前是刻不容缓。为此笔者建议:

1、围绕“统”字,加强财务规范化管理。首先要统一思想,规范监督程序;二是统一帐、表、册、据,规范会计操作程序;三是统一审批手续,规范支出管理;四是统一业务培训,规范交接手续;五是统一档案专柜,规范财务资料。为此,乡镇领导必须提高对村级财务重要性的认识,加强领导、强化管理,使之逐步纳入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

2、强化“责”字,加强会计资料管理。村级财务档案是记录和反映村级业务的重要证据,是村级财会的信息载体,因而必须要管理好财务档案。首先是对会计凭证、帐簿、报表以及其它会计资料进行全面清理,逐月逐年装订成册,立卷归档;二是要专人保管,专柜专地存放;三是对会计档案存档、移交、查阅,要建立存、交、查登记簿,完善手续,明确责任,避免资料的丢失。

3、明确“章”字,建立健全约束机制。建章立制是村级财务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当前要解决村级财务混乱状况,最迫切的任务是在一定区域内制定一套统一的,切实可行的财务规章制度。为此,首先要建立村级财务跟踪审计制度,尤其是不相容职务控制制度,设立主办与出纳会计,实行帐款分开;三是建立“一支笔”审批制度,控制多头批款,多头报销现象。

4、着力“训”字,努力提高业务素质。财会人员是村乡里的“内当家”,一定要有全局观念和法制观念,要有较高政治觉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为此,各级领导应重视对村级财会人员的培养,定期进行业务培训,争取尽快地把国家改革的有关政策和新的财税制度,贯彻落实到乡村一级;同时乡村也要建立会计人员认证上岗制度,即要求会计人员必须上岗,按照其资格证的级次,持证应聘相应岗位之职。

5、注重“稳”字,保持财会队伍稳定。多年来财会人员队伍不稳定问题一直困绕着农村财务管理工作,要改变这种现状,有必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稳定的会计队伍。因此,首先应健全财会人员任免制度。凡经群众推荐,村委会上报,乡镇考核合格,应由乡镇会计管理站审批并统一颁发聘书;二是建立财务人员人事管理制度。对村级财会人员的配备、考核、聘任以及劳动报酬、岗位责任制等均作出明确规定,不经乡主管部门批准,不得任意调换和聘任财会人员;三是对乡村财会人员进行全面清查,建立会计人员档案管理网络,以便储备和统一调配整个乡镇的会计人员。

6、突出“严”字,定期开展财务审计。针对一些乡镇存在的财务不民主,帐目不分开等问题必须建立一整套监督机制,强化内部约束和外部监控制度。因此,首先县、乡两级应尽快建立健全农村审计组织,配备一定数量的专职审计人员,对村级财务实行定期审计、专项重点审计和不定期抽样审计相结合的审计制度,努力做到“民主评议,逐月定审,季度复审”,及时发现问题,就地解决;二是逐步建立乡村会计报表必须经会计师审签有效制度。由社会专业机制根据“两法”、“两则”等法规,配合政府财税的工作来行使社会监督职能,从而形成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的良好社会氛围。

7、坚持“明”字,真正做到民主理财。农村财务能否如实向群众分开公布,能否接受群众的监督,事关重大,它不仅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而且关系到整个农村的稳定,因而农村必须要实行财务分开,进行民主理财。对财务公开的时间、内容、地点,管理及效益要进行逐一规范。时间上要定期公开;地点应设在住户集中,位置显眼,群众易看到的地方;公布时,所有的帐目必须都是上级审计部门审计合格的;公布后,要广泛征求群众意见,接受群众的建议。对群众反映强烈的,要本着实事求是,对党和人民群众负责的态度,对财务公开中揭发出来的违反财经纪律的现象,要在群众进行民主评议的基础上,该纠正的纠正,该查处的一查到底。

数字乡村的建设篇10

关键词:农村数字电影;放映队伍;建议

1、农村数字电影现状及问题

1.1农村数字电影发展现状

一直以来,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的主要内容,同时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动力,自“十二五”规划实施以来,我国政府提出各级部门要建设农村公共文化体育设施,从而丰富农村的业余生活,事实上,在农村的精神文化建设中,农村电影在农村是一项非常受欢迎的娱乐活动,它除了能够让村民们体验到文化的大餐,还能从中掌握必要的科技知识,由此可见,农村电影是一项既简单又灵活的社会文化活动。随着我国政府开始将农村电影“2131”工程加入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并将其作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的项目,我国的各级政府也开始对其予以高度的重视,因此,如何把这项民心工程做好就是当前各级政府所需解决的问题,截止去年年底,我国已经建成342条农村电影数字院线,并拥有65341套数字放映设备,假如根据我国当前44000个乡镇来说,每个镇至少拥有一套数字放映设备,这样就基本形成了一套全国性的农村电影数字放映体系,目前,放映任务也在不断地推进当中。

1.2放映队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国的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工作基本上呈现良好的发展趋势,然而,从总体上来说,我国的农村电影放映工作还无法满足农民对电影的巨大需求,因此,在电影放映队伍的管理中存在着些许问题,主要有以下4方面:(1)农村电影放映队伍的归属问题仍未解决;(2)数字电影尽管已经普及,但是放映人员的选配工作仍不明确;(3)乡镇在农村电影放映管理中的角色定位;(4)农村放映员的基本保障。而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都影响到了农村电影放映员的工作积极性,进而降低了农村电影放映工作的总体效率,尽管当前我国对农村电影放映队伍的管理有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案,同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当前的发展和现阶段的变化趋势并不相符。

2、加强农村数字电影放映队伍管理的建议

由于当前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为了落实我国提出的“2131”工程,确保数字电影能够有效地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同时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们必须做好以下3方面的建设工作:

2.1加强队伍建设,提高综合素质

目前,农村电影放映员大多是临近退休的中老年人,在农村的放映队伍中,年轻人所占的比例非常少,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有以下3点,分别是:(1)农村电影放映工作的报酬过低,难以维持青年人的生活需求;(2)由于放映员大多需要下乡去放映电影,因此他们的工作环境往往非常艰苦;(3)放映员并未纳入社会保障体系,放映员的工作无法得到保障。基于此,我们可从这三方面来改善农村电影放映员的工作,提高其工作的积极性,分别是:(1)不断地完善农村电影放映工作的环境,同时增加放映员的工资报酬;(2)大力地宣传农村电影放映工作,让知识型的农民加入到放映队伍中;(3)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解决放映员的社保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放映员的后顾之忧,从而保证农村电影放映的总体效率。

2.2加强体制建设,理顺隶属关系

目前,农村电影放映工作在具体实施中面临诸多的问题,分别是:(1)某些乡镇没有重视电影放映工作,他们认为放映工作只是广电部门的事,并不在他们管辖的范围内;(2)个别的村干部在审批放映工作时并不予以配合,有的还故意刁难,使得放映工作难以展开。事实上,地方的电影公司并不属于文化部门机构,其中,广电部门在乡镇并没有设立相应的站所,因此,农村电影放映队伍在基层中并不属于乡镇的管辖范围,很多人将其作为一个自由性的民间组织,近年来,我国的各级乡镇开始重视起电影放映工作,各级的电影公司也设置了相应的放映员管理制度,然而,一直以来,这支游离在体制之外的队伍都没有一个明确的归属,而电影公司由于资金有限,往往也没有将其纳入正式编制内,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村电影放映工作的难度,同时也对农村放映人员的情绪起到了一个消极的影响。

2.3加强政府扶持,制定保障体系

一直以来,农村电影放映队伍的建设和管理工作都是电影公司负责的,然而,电影公司却面临着资金不足的风险,尤其是在我国农村开始实行数字化放映之后,设备的采购费、维修费和使用费都比传统的胶片电影高,这就增加了一定的放映成本,因此,笔者建议将农村电影放映工作加入到公共文化服务制体系,通过明确电影公司的定位,同时赋予其一定的管理职能,从而从根本上解决放映员的社保问题。

2.4建立长效机制,完善奖惩体系

作为一项民心工作,在管理农村电影放映工作时,首先,需要加强乡镇对放映工作的重视度,其次,按照电影放映的具体要求,广电部门应该制定一套规划的奖惩机制,从而落实好农村放映工作。再次,加强对农村放映员的管理力度。

参考文献:

[1]吕志明;熊广平;任春华;加强农村电影放映队伍管理的思考[J];声屏世界;2011(10)

[2]郑霞;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工作现状及发展[J];安徽农学通报;2009(08)

[3]陈秀敏;农村电影放映人员管理的难点与对策研究[J];中国电影市场;20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