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学的内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37:00

中医养生学的内涵篇1

abstract:thispaperexplorestheconnotativedevelopmentofChinesemedicinecollegesanduniversities,tryingtopromotetheconnotativedevelopmentofChinesemedicineeducation.itisnecessarytohighlightthatthetrainingofChinesemedicinetalentsshouldadapttotheneedsofeconomicandsocialdevelopment,andthemotivemechanismofthedevelopmentofinnovativetalentsin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isestablished.Fromtheculturalpointofview,thefundamentalpathoftheconnotativedevelopmentofChinesemedicinecollegesanduniversitiesistoconstructtheChinesemedicineculturewhichembodiestheessentialrequirementsoftheuniversit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theconstructionofChinesemedicinecultureonthecampusistheinevitablerequirementoftheconnotativedevelopmentofChinesemedicinecollegesanduniversitiesandtheinevitablerequirementtotrainhighqualityChinesemedicinetalents.Fromthepsychologicalpointofview,Chinesemedicinecultureconstructionandmentalhealtheducationcomplementeachother.

关键词:心理学;中医文化;中医类高校;内涵式发展

Keywords:psychology;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culture;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colleges;connotative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7)15-0205-02

0引言

内涵,是指概念所揭示的事物的本质特征,即事物质的规定性。所谓“内涵式发展”就是要抓住事物的本质属性,强调事物“质”的发展。十报告提出“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对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推动高等教育科学发展具有重要而又深远的意义。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高教三十条)系统建构了内涵式发展的目标图示和实现路径。中医药高校不仅要培养中医人才,更要通过中医教育向社会传承中医精神,中医人才质量评价方式从注重在学培养质量向与今后中医职业发展质量并重转变。现代中医药类大学的功能应该担负起中医药人才培养、中医药科学研究、中医药社会服务和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四个方面。

1提升中医文化软实力是中医药高校内涵式发展的迫切需求

中医药高校的内涵式发展最终要靠师生共同努力,落实到人这个行为主体上。而文化正是人们思想、信念及行为活动的结果,反过来,文化又会对每个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重要影响,其中文化可以影响人的价值观,也可以通过无意识的方式影响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方式。由此,在中医药高校重视中医文化建设是十分重要也是十分必要的。不仅在知识层面传授给中医药高校学生中医药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让中医药高校生在思想、信念上对中医药文化信仰,在中医药高校率先树立起良好的中医药文化氛围,首先要让中医药高校的学生自己要树立起对自己所学中医药专业的热爱之情,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出能传承中医精神的中医药工作者。

中医药高校内涵式发展核心问题是推动中医药科学的发展,要通过中医教育向社会传承中医精神,其中传播的途径之一就是通过中医药高校的校园文化。中医药高校的校园文化包括中医药物质文化建设、中医药精神文化建设和中医药院校制度文化建设,这三个方面建设的全面、协调、发展,将为中医药院校树立起完整的中医药文化形象。由此,中医药高校的内涵式发展迫切需要中医药校园文化建设,中医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是“用人文环境吸引人,用心理方法塑造人”。中医药校园文化是以传统中医药文化为背景,以中t药院校师生为主体,以中医药院校附属医院、中医药研究所、中医药企业为载体,以中医药文化的多学科、多领域广泛交流为基本形态,具有中医药时代特点和中医药院校特色的一种群体文化和精神氛围。完善中医药产业产学研体系,制定运作程序,形成“中医药教学质量立校、以中医药精神育校、中医药科研兴校、中医药文化强校”的局面。可见,建设中医药高校的校园文化,提升中医文化软实力,是中医药高校内涵式发展的迫切要求。

2着眼于现代中医药高校的功能,提升中医文化软实力

2.1提升中医药人才培养质量

全面提高中医药人才培养质量,不仅在知识技能上要过硬,更重要的是中医药人才的心理素养要高。中医药人才不仅肩负着治病救人的使命,更肩负着传承中医事业的重任,因此人格和谐,有稳定、健全且良好的心理状态,对人对事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对于中医药高校生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在这个乐观积极的态度中,首先是要培养中医药高校生对自己所学中医药专业的热爱之情,要发自内心的喜爱自己所学的中医药专业,并且坚信中医药事业在国际上的重要地位。这种热爱之情不仅只表现在认真学习专业知识技能,更要在日常点滴中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对待人和事。

所谓高质量中医药人才,就是能胜任自己的医务工作,能把中医药事业传承发扬光大,运用中医药方法治病救人,这也涉及到医患关系的问题。作为一个中医药工作者,不仅要救死扶伤,完成一个医务工作者的使命,更重要的是让病人信任中医,在治病中对中医产生热爱之情,这就需要中医药工作者自身先具有强大的人格魅力,自身对中医药事业充满热情,才能用这份热情去感染病人。所以高质量的中医药人才,绝不是仅仅掌握中医药知识和技能,更应该具有人格和谐以及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具体可尝试如下做法:

一是结合心理发展,在中医药专业课中穿行有针对性的中医文化教育。让学生更多地了解中医药文化,更多地了解一些相关的典故,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更多地查阅相关的资料,从而树立起对中医药事业的热爱之情,进而在接下来的专业知识学习中才真正感受到中医药的博大精深,认识到所学专业的骄傲感和自豪感,才能发自内心的从老师要求掌握中医药知识的要学好转变成学生自己认识到的必须学好,以此热爱自己的专业找到人生的目标。

二是要考虑个体发展的独特性,发挥个性教育的作用。每个个体具有下列发自的独特表现,每个老师和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心理健康没有特别固定的模式可照搬,要针对每个个体的特点入手,塑造适合其个性的和谐人格。这就需要不仅密切关注每位学生,更要关注每位教师,了解师生各自的特点,在针对性的教育中,也要对教师进行心理健康的教育的传播。当然,心理健康问题最终要落在对学生的教育中,落在学生自己身上,一个人格的塑造过程的一点一滴造就的,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哪个老师能手把手教会的,必须通过师生互动中自己体验、认识才能得到提高。

三是要重视情感手段的应用,在教育过程中关爱当先。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对中医人才的期望,在情感上认识到自己所学专业的神圣感,这样在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中才能更加自觉自愿,这样的教育效果才更有保障。多组织一些义诊活动和中医药方面的宣传活动,利用现在发达的网络手段比如微信公众平台等及时跟广大学生建立情感上的联系。

综上,中医药高校的内涵式发展在与中医药高校中t文化的构建,中医药高校中医文化的构建取决于中医人才的培养,中医人才的培养不仅是教学质量方面,更重要的是人格健全和谐,从而促进中医药高校内涵式发展。

2.2加强中医药科学研究

要利用各种实体,中医药院所、中医药工厂和中医药公司以及中医医院,调动各界力量与中医药高校建立广泛的联系,包括实习基地建设,达到点面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中医精神在大学教育的各个阶段,课堂上和课堂外时时刻刻发挥作用,并以社团和志愿服务等方式发挥传播中医药教育的功能,发挥师生和朋辈之间互动影响,将中医药高等教育融入社会和学校的方方面面,最终达到中医药高校文化与各中医实体文化的契合与提升,从而促进中医药高校内涵式发展。

2.3扩大中医药社会服务

中医药最根本的目的是要服务社会,服务大众。以中医药高校师生队伍服务社区是最简单易行的方法。广泛开展以中医药高校为主体的中医药社会服务工作,在实践中提升中医药高校师生的专业素养,反过来以中医药社会服务为导向,营造良好的中医药高校校园文化,从而促进中医药高校内涵式发展。

2.4实现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

要把中医药文化建设和心理健康教育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在倡导中医药文化建设的同时,把心理健康问题并重,健康和谐的人才能在思想行为方面建构出高尚的文化氛围,反过来积极向上的文化也会对人的心理产生积极的影响,两者相辅相成。可见中医药文化建设工作离不开心理健康教育,两者侧重点不同,但终极目标都是促进人格健康发展,培养高质量的中医药人才,所以内容和方法上有许多相似之处。要正确把两者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两者的互补效应。用心理学方法塑造人,不仅对中医药文化进行传承,也是对中医药文化的一种创新理念,不仅重视中医药文化现象,更注重中医药文化的主体,以此促进中医药高校内涵式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德祥,林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本质的历史变迁与当代意蕴[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11):1-8.

[2]卓勇良,从外延式发展到内涵式发展[m].今日浙江,2012(14):36-37.

[3]王志刚,地方高校内涵发展的基本内容和实现路径[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2014(4):111-115.

[4]郑磊,高等教育规模与经济增长的互动[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11):28-33.

[5]康德武,高校内涵式发展的动力探析[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13(10):1449-1552.

[6]高月,关于大学内涵发展的思考[J].辽宁经济技术职业学院学报,2014(6):62-64.

[7]罗莎,关于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理念分析[J].学理论,2014(6):175-177.

[8]王廷云,积极推进学校内涵式发展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4(11):179.

[9]石云山,让文化引领学校内涵式发展[J].教育,2015(15):53.

[10]田飞达,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含义和实现方式[J].考试周刊,2014(47):159.

[11]王智勇,协同创新:高校内涵式发展的新途径[J].课程教育研究,2014(10):11-12.

中医养生学的内涵篇2

全科医学人才的严重匮乏和质量偏低成为制约我国现阶段社区卫生服务可持续发展的一大瓶颈,社区卫生服务的利用率不高,“看病难、看病贵”的矛盾非常突出。因此,加快全科医生培养、提高培养质量是当务之急,对我国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我国的全科医学教育起步较迟,缺乏训练有素的全科医学师资,成为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教师多由专兼职教师组成,不具备全科医学理念,对基层社区卫生服务的实际情况缺乏了解,专职教师缺乏临床经验,兼职教师理论基础相对薄弱的问题亟待解决。教育评价系统尚不完善,未建立科学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1 加强全科医师理论培训基地的内涵建设

1.1 通过文献分析法,对国内外全科医生培训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

1.2 访问国内已有的全科医师培训基地及已开展全科医学教育的高校,学习先进经验。

1.3 通过定量问卷调查法对豫西南六地区基层卫生服务人员的现状、培训需求、对课程设置的要求展开调查。通过定性问卷调查法,选择一定比例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及资深全科医生进行个人访谈,深入了解全科医师基本情况,知识结构及需求现状,以及影响全科医学的发展面临的主要困难。

1.4 通过学习、培训、调研,更新教育理念找准培养目标。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社区卫生服务是融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六位一体的服务体系。通过加强全科医师培训基地的内涵建设,使全科医师具备临床基本技能和社区综合服务能力,具有创新意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课程设置

以基层“六位一体”的卫生医疗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导向,以全科医疗临床思维、全科诊疗模式为原则,合理优化课程结构,打造知识、能力、职业素养有机统一的课程体系。

3 利用现代教学手段改进教学方法

3.1 通过调研——实践——反馈问题——修订方案——再实践的方式,促进培训基地的内涵建设及健康发展,为调整社区卫生政策、提高决策的科学性、措施的合理性、管理的准确性、服务的有效性提供科学依据。

3.2 基层卫生服务人员在职转岗培训是暂时缓解基层和社区全科医生不足的权宜之计,未来的全科医生培养必定要逐步规范为本科层次“5+3”模式及专科层次的“3+2”模式。医学院校要增设全科医学专业,并为全科医学专业建设提供有效的指导。

3.3 深入分析全科医师岗位职责、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利用培训基地的人才优势和资源优势,建立基地对口帮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制度,切实为群众的健康提供有效保障,降低医疗费用。

4 预期达到的目标

4.1 通过提高基层卫生服务人员的素质、能力和技能,培养真正“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具备“六位一体”能力的基层全科医生。

4.2 通过强化全科医生理论培训基地的内涵建设,不断积累经验,为培养高水平的全科医生奠定基础。

4.3 通过加强全科医生培养基地的内涵建设,为全科医学教育教学改革提供经验和参考。

中医养生学的内涵篇3

关键词:人文精神;医学技术;医疗活动;护理人文精神

如所周知,医护活动是以患者为中心的工作,本身就应当包含丰富的人文精神与人文关怀。可就目前情况来看,出于种种原因,不少医护活动之于人文精神渐行渐远。同时,现代医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虽然一方面使许多不治之症成为可治之症,可另一方面也存在着冲淡人文精神的可能。因而,厘清人文主义与人文精神的涵义,深入分析医护活动中人文精神缺失的原因,自觉提升医护人员的人文修养,成为人文精神重新融入医护活动的当务之急。

1人文主义概念

人文主义(humanism)是指社会价值取向倾向于对人的个性的关怀,注重强调维护人性尊严,提倡宽容,反对暴力,主张自由平等和自我价值实现的一种哲学思潮与世界观。它的个体的兴趣、价值观和尊严作为出发点。对人文主义而言,容忍、无暴力和思想自由是人与人之间相处最重要的原则。

2人文精神涵义

人文精神的基本涵义就是:尊重人的价值,特别是尊重人作为精神存在者的价值。它包含三个层次:人性,即对人的幸福和尊严的追求,这也是广义的人道主义精神;理性,即对自知性与自觉性的追求,这也是广义的科学精神;超越性,即对生活意义和价值的追求。简单地说,人文精神就是关心人,尤其是关心人的精神生活;同时尊重人的价值,尤其是尊重人作为精神存在者的价值。

以一种人文精神对待人,就是说既不把人作为神和迷信的玩偶,也不把人降低为动物,更不能降低为纯碎的工具和手段。要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进行最基本的维护、追求和关切。从而帮助个体塑造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使个体感受到自身是一个有人格、受尊重的存在者。

3医疗活动中人文精神缺失的原因

3.1医疗市场化的赢利倾向淡化了医学人文精神,削弱了医护人员人文素质的自我培养。

3.1.1部分医疗单位为了生存和发展,借助着自己的一些特色优势,过分追逐利润,使人被物化,科学技术被过度商业化,医学人文精神流失。

3.1.2为了加快看病的速度和完成经济指标,医生不再仔细问诊,传统诊疗和望、触、叩、听等查体方法逐渐被削弱。取而代之的是各类所谓高端的高科技检查。上述做法费用高昂而实效不大,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健康问题,同时加重了患者的经济和心理负担。

3.2医疗设备向高端发展,医生产生技术依赖。

3.2.1先进诊疗技术的广泛运用加深了重物轻人、重技轻德的思想倾向,现代医学试图以技术去消解医学的非技术难度[1]。

3.2.2过度使用诊疗技术和手段,降低了对人文的要求,淡化了医生的人文思想。这就只能使我们在技术上能治疗疾病,成为"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简单应付的医治法,从而不能赢得患者充分信任。

3.2.3因为盲目地依靠诊断仪器数据而不全面询问、检查患者,使医生远离患者的非技术接触增加,导致了临床误诊率的上升。

3.3医生本身的专业素养,医学人化是医学与人文、医学科学的真与医学人文品格的善、医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正如有论者所指出的医学具有求真、崇善、尚美、达圣的人文价值[2,3]。因此一个高尚的医生,要树立医学人化的思想,不仅要有治疗疾病的精湛技术,还要有对患者发自内心的体贴和关怀,有救死扶伤的高尚医德和慎独精神。

4提升护理人文精神的涵养,开创护理事业的新篇章

4.1人文素质是一个人外在精神风貌和内在精神气质的综合表现,也是涵养内修的一个持之以恒的过程。在日常工作中,有意识地加强伦理道德、文化知识、思维能力、沟通技巧、美学艺术的学习,提升品格与修养。

4.2通过提供精湛的技术、周到的服务、亲切的语言、得体的举止、细致的照料,做到视患者如亲人,为患者创造一个整洁、安全、舒适的诊疗环境;通过护士温暖的语言、行为、表情、态度,认真倾听患者的心声,了解患者的内心。适时根据患者的需求和意见调整或改进护理工作,开展个性化护理服务,在护患之间建立起互信信赖的融洽关系,从而使患者乐于配合治疗,并处于身心愉悦的最佳治疗状态。

4.3护理人文精神是护士立身从业的精神支柱,是护理工作者的职业理性知觉,是对护理价值追求的提升。一个既有科学头脑又满怀人文精神的护士,不是简单地从书本中生搬硬套或照本宣科。她不仅要有扎实的护理专业知识,而且要从生活的经验和临床过程中感悟和体验到生命的价值和职业的崇高,从而达到人文精神及护理工作的内涵有较深的理解。所有这些素养都需要长期实践的锤炼。

参考文献:

[1]张大庆.论医学的人文精神[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4.

中医养生学的内涵篇4

思想道德素质在学生素质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也可视为医学生全面发展的灵魂,这是由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内涵决定的,这也就要求医学生要树立正确的医风观念。而高专院校的医学生医德观的现状调查不容乐观,其医德教育也需要进一步探讨,本文主要从思想道德素质内涵入手,重点探讨高专医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改进的方法。

一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内涵及其要求

道德教育关乎医学生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在当前环境下,应注重医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强调医学生内在潜力的挖掘、以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为重点,落脚于医学生的全面成长,全力引导医学生的健康发展为目标。

1医学生道德素质内涵

思想道德素质内涵丰富而广泛,对于大学生而言更是具有新的时代赋予的重要意义。而医学生道德素质也堪称广泛,包括思想道德的知识、思想道德的思维以及情感、意志,而知识当然是指作为医学生所应该具有的道德素质方面的科学文化知识,可包括医学相关的医学伦理精神和医学人文精神以及相关的民主、科学、法治等相关知识;思想道德的思维则重点强调医学生要培养道德相关思维能力,这也是医学生道德素质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而情感是指医学生在价值方面的培养,即对和谐的崇尚、对奉献精神的重点培养;所谓意志,则是从心理的角度,让医学生进行心理能力的调适和提高,形成健全意志品格的培养。[1]

从医学生的专业角度出发,众所周知《希波克拉底誓言》对每一个医学生终身作用的影响,它的誓言:“我愿尽余之能力与判断力所及,遵守为病人谋利益之信条,并检束一切堕落及害人行为”,深深印在医学生的脑海里,深入骨髓,进入灵魂,对医学生道德素质内涵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样,《Homeland医德十二蔑言》也给医学生进行了道德素质的要求,“医生活着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别人,这是职业的性质所决定的,”“不要追求名誉和个人利益,而要用忘我的工作来救活病人,救死扶伤,治病救人,不应怀有别的个人目的。”[2]这更加丰富了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内涵,应把职业道德也囊括其中。

从思想道德素质内涵来看,对医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素质的全面教育,应从他们正确的价值确立和引导出发,在正确思想意识确立之后,将之付诸于行动,并纳入整个社会价值取向上来,从知识、思维、情感以及意志方面的正确引导和价值导向。

2正确医德观的基本要求

第一,人文行医。“人命至重,贵于千金”古人孙思邈早就告诫过学医之人应该具有的人文关怀精神,在今天人本主义、关注民生的重要社会,医学生更应该加强人文精神的培养,注重患者的内心精神需求。一个具有高尚医德的医务人员是把治病救人作为从医根本,把仁爱精神作为行医的最根本准则,是被社会赞扬、病人高度认可的。尤其在构建和谐社会、努力建立良好医患关系的重要前提下,更应该注重病人的权利,弘扬高尚的医德。

第二,重视医术。新时代要求新理论、新技术、新精神,当代医学生要根据时代要求及时了解医学动态,把握新理论、新技术,同时不断适应新医学模式的转变、及时更新知识、拓宽知识面,掌握相关人文知识,如人文社会学、心理社会学、人文伦理等学科,以便更好全面地为病人身心健康做好工作。

第三,升华医道。医学人道主义是医德传统的精华,强调尊重人、同情人、爱护人,以维持人的生命为最高准则。医道主义强调对患者的责任感,尤其关注对医护人员对病人健康所承担的道德责任感,医学生不仅要具备医学专业知识,更应该主动承担起社会责任,兼顾好社会、患者、与个人的全面利益,这也是所谓的医道主义精神。

二当前高专院校医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现状

1问卷调查

为了全面了解当前高专院校医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现状,作者也进行了相关的调查问卷,精心设计了问卷内容,重点从四个方面进行了了解。首先是被调查者的基本信息的填写,这有利于在分析问卷调查结果时对数据的更详细统计;其次是被调查者的现在已经具备的思想政治状况,这部分是比较重要的,内容设计也比较广泛;第三是学生当前社会道德状况的调查,主要是想了解学生当前社会责任意识、社会担当的认识;第四是对学生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焦点问题的关注情况的调查,对国家、国际当前形势的认识与了解也反映了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某些问题。

本次问卷调查内容涉及道德教育现状统计的多个方面,较为全面,也得到相关同行老师的高度认可,得以顺利实施。同时,问卷调查的时间为2012年11月份,问卷调查得到学生的大力支持,有效通过200份问卷发放,收回198份有效答卷。

2结果分析

思想政治方面,从对学生的“个人信仰”调查分析,马列主义信仰者占大多数,达到半数以上。当然受社会实用主义的影响,也有相当学生信奉实用主义。从价值取向的调查上来看,30%的学生是积极向上的,认为个人价值取决于对社会贡献的大小,对社会所承担的责任。社会道德认识方面,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关爱社会弱势群体是每个公民的道德责任,是每个学医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意识;对于社会的诚信意识,大多数的学生是持肯定意见的。

从学生的调查问卷可知,积极向上、健康的思想是当代大学生的主流思想。大多数学生道德品质还是比较高尚的,讲文明、树新风的社会意识也是深入学生内心;但我们也不免担心,有些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状况确实较差,这也主要是受国际大环境、当前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等思潮的影响。

三提高医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水平的对策

针对上述部分学生所存在的思想道德问题以及一些错误认识与价值观念,可以看到加强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任务尚很艰巨。针对从调查中发现的问题,提出如下对策。

1思想观念上重视创新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要对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进行良好的教育,必须树立良好的思想观念,所以,在思想观念上要重视理念的创新。作为高校的思想教育工作者,要树立素质教育观念,才能为教育改革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3]

当前时代观念下,高等医学院校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工作要主动去发展和创新,主动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主动走在时代前列,只有这样,及时把握学生思想新动态,发现学生思想新问题,掌握学生思想发展新规律,注重学生人才培养,注重学生品质发展,研究学生思想的新特点、新要求,创新学生思想新方法,探索学生新机制,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科学水平和有效性。

2思想内容上注意完善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思想内容只有不断丰富、不断完善,才能具备更高的思想要求,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教育。同时,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丰富内涵也启示我们,要具备更多的人文修养。

在传统的马克思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中,我们要特别注意学生理想信念的教育,注重学生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培养,同时还应不忘注重专业教育与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整合。

3思想方法上注重优化

良好的方法更容易让学生接受,教师在思想教育工作中毋庸置疑担当着引导者的角色,而思想教育工作内容的特殊性有时候会让学生感到一定的政治性,而这一点让一些学生反感。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时刻注意教与学的规律,充分用活生生的案例主动与学生交流,这就需要我们探索“心理―――思想―――行为―――制度”四位一体的教育方法。[4]

心理是一个人思想稳定的基础,良好的心情感体验。良好的心理品质,对于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这也是培养良好价值观的重要心理基础;思想是对心理的更进一步升华,思想是行动的指导,心理是思想转化为行动的桥梁,只有将心理上升为思想的精华,才能更好地指导行动;同时,为了更好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还必须形成一定的机制,也就是制度保障,只有形成了制度,有了明确的规定,才能更好地指导行动,达到理想效果。

总之,思想道德素质在学生素质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也可视为医学生全面发展的灵魂,这是由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内涵决定的,这也就要求医学生要树立正确的医风观念。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关系和谐社会的构建、关系整个高校思想政治的教育。针对高专医学生道德教育差强人意的现状,本文从个人教育经历,结合所在学校医学生的道德现状进行分析,对高专院校医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探讨,希望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一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赵秉昊,杨淑玲.医学生思想道德修养[m].科学出版社,2000.

[2]甘哲.关于加强医学生素质教育的若干问题[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1(3).

[3]卫生部,教育部.中国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S].2001.

中医养生学的内涵篇5

1.医学生应树立坚定的职业信仰

信仰对于一个人的成长与发展有着深刻的意义和重要的作用,是一个人一生之中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职业信仰是人类信仰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一个社会人对于自身所从事的职业最高境界的崇仰。这份“崇仰”使医务工作者对于自身职业的高尚情操与意识形态怀有崇敬之情,即自己不会亵渎、也不允许他人亵渎这份发自内心敬仰的崇高职业,相信自己所坚持的道德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正确性,同时依靠这种道德观念或行为方式获取实际的收益或内心的满足感,以此诠释生活、生命的意义。一名医学生从进入医学领域的那一刻起,就应该逐步树立起“医者仁术”等人道主义思想,并使些思想成为自身所坚守的职业信仰。而这一点也应成为医学高职院校培养医学生的重中之重。时刻怀着对高尚的医德医风的崇敬之情,相信自身所从事行业的纯洁性,不允许自己和他人的任何不良言行玷污了自己所信仰和热爱的职业。有了这种精神,医学生在将来走上岗位的时候便能自觉遵守本职业的规章制度,圆满地完成“救死扶伤”的使命,并最终依靠这种精神获取事业的成功,同时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

2.医学生应具备崇高的职业道德素养

道德素养是指医生应具有的职业道德和风尚,是医生职业素养的重要内容。古往今来,人们对医生应具备的道德素养内涵方面的论述有很多,笔者认为,“博爱”和“厚德”两个词基本可以概括一名医生的职业道德素养内涵。“博爱”,一方面是指医生面对素不相识的患者,应怀着一颗无私奉献的爱心进行救治,一切以患者为中心,一切为了患者的利益;另一方面,也是指医生不应把患者分为三六九等,无论患者是贫穷还是富贵、是官员还是平民,在面对他们的时候应一视同仁,均应竭尽全力给予帮助和救治。“厚德”是我国传统的优良品德,具体到一名医生,就是要心胸宽广,以诚待人,不以个人得失为主,重公轻私,顾全大局。

医学生在校期间就应明晓“博爱”和“厚德”的深刻内涵,从一开始就树立起正确的职业道德素养观念,摒弃医生高高在上、优越于病患的错误观念,为将来成为一名医德高尚的医生打下良好的基础。

3.医学生应具备完善的职业人文素养

患者来到医院,面对陌生的环境、疾病带来的痛苦和焦躁的心态,有的甚至还肩负着沉重的经济压力,在医院这个环境中可以视其为“弱势群体”。医务工作者稍有一点严厉或是冷漠的表情或言行,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加重患者及其家属的负面感受和压力。其实,患者在医院这个环境中是非常容易“满足”的,医务工作者一个温暖的微笑、一句贴心的话语、一次亲切的拉手,都会使患者及其家属如沐春风,甚至可以据此坚定治愈疾病的信心,也可以使患者更加愿意信任和配合医生的治疗,而这个效果是任何药物和治疗技术无法达到的。

4.医学生应具备精湛的职业技能素养

坚定的职业信仰、崇高的职业道德素养和完善的职业人文素养对于一名医生来说固然十分重要的,但是医生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职业,因此,高超的专业技能(包括深厚的理论专业知识和扎实的实践操作技能)是一名医生――同样也是一名医学生应具备的基本职业素养,更是评价一名优秀医生的必备条件。只有掌握超高的专业技能,才能帮助患者解除病痛,这样的医务工作者才能算是一名合格的医务工作者。同时,超高的专业技能也是个人职业生涯实现和专业行业技术发展的基础。除此之外,随着时代的发展,还应该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技能和英语能力。

综上所述,医务工作者应具备的职业素养包括内化素养和外化素养,二者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医学高职院校在制订教学计划、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开展校内外活动的时候,不应盲目,而应围绕医务工作者的职业素养内涵开展教育教学工作,这样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使医学生具备相对完善的职业素养,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符合社会需求的优秀医务工作者。

参考文献:

[1]田璇.新时期青年医生职业信仰的塑造[J].人力资源管理,2012,(12):139―140.

中医养生学的内涵篇6

关键词:中医药文化教育;中医药人才培养

高等学校既是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也是先进文化创新和传承的重要基地。现代大学的本质是在积淀和创造深厚文化底蕴的基础上的传承、研究、融合和创新。中医药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就其历史原生态而言,中医药学是一门人文主导型的经验性学科。因此,高等中医药院校的人才培养更应注重人文素质教育,尤其是中医药文化教育。

中医药学具有深刻的哲理性、科学性和伦理观,横跨自然科学、哲学和社会科学,蕴藏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优秀的高级中医药人才须达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和谐统一。中医药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工作必须立足于中医药学的人文特质,突出中医药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特点和亮点,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同时,中医药文化中所蕴涵的中国古代天人文化、人文文化和大一统文化也为人文素质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把中医药的人文精神与时代精神相结合,是中医药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突破点。

一、中医药文化的提出与素质教育的关联

中医药文化的概念是在2005年8月召开的全国第八届中医药文化研讨会上首次被确立的。会议将中医药文化的定义解释为:中医药内在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外在行为规范、器物形象的总和[1]。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体现中医药本质与特色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广义的说,中医药文化是指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创造的中医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狭义来说,是指中医药行业独有的思想观念、行为规范和人文习惯。

中医药学植根于深厚的中华文化土壤中,具有鲜明的文化属性;蕴含着丰富的医学精神和伦理道德,具有独特的文化属性;不同于西方医学,其工作对象具有丰富的文化属性[2]。

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来说,中华文化基本精神的主体内涵在中医文化中大都有所反映,甚至成为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思辨原则和重要的治疗法则。所以,中医药文化从本质上讲,是构成中医学的母体,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不同于其他任何文化的民族文化体系;从功能上讲,是传承中医药学的载体,承载了中医药学数千年的文明史、光辉史,更是世界人民的医学财富。

素质教育所关注的是一个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的是复合型人才。在中医药文化之中讲究“辨证论治”,学生素质教育讲求的是“因材施教”“天人合一”的中医药文化的观点,广大教育工作者在培养学生整体素质时也是十分注重环境对学生成长的影响。如此看来,中医药文化中的许多观点与素质教育对学生培养的观点有不谋而合之处。学生在中医药文化的感染下能够更充分的将素质教育的目的内化,并从更深层内涵之中将素质教育的方式方法营运到学生的“精气血脉”之中。结合素质教育强调的要有丰富的知识、高尚的文化修养、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多面和过硬的能力、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学生们就能更好地继承中医药文化的精髓,并以“启古纳今”的精神完善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

二、中医药文化教育是中医药院校的基本职能

中医药院校的办学历史已半个世纪。时至今日,中医药院校的办学定位和办学思想日趋成熟。中医药院校在着力中医药现代化的同时,有必要对办学的理念进行反思。高等中医药教育应当突出中医药文化特色,强化中医药文化教育。

(一)中医药文化是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医药学发生、发育和发展的思想母体和动力源泉。中医药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宝库,是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与人文的成功交融是中医药学的基本特质。在世界医学史上,许多文明古国都有过自己的传统医学。但是,历尽几千年的沧桑,目前硕果仅存,并且承传不绝的只有中医药学。中医药学之所

以能够生存和发展,是因为其有合理的存在价值,是因为其具有先进文化的合理内涵。中医药学是中国对人类知识宝库的最辉煌贡献之一。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蕴涵着许多原创性的宝藏。中医药学的价

值和生命力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中外学者所看重。

(二)中医药教育要突出中医药文化特色

广义上讲,大学是典型的文化机构。大学教育承载着文化教育的根本任务。传承文化是现代大学的基本功能,创新文化是现代大学的崇高使命,研究文化是现代大学全部活动的基础。高等中医院校是培养高素质中医药人才的重要基地,进行中医药文化教育理应成为中医药院校的基本职能。传承中医药文化是中医药院校的基本职能,弘扬中医药文化是中医药院校的神圣使命,而创新中医药文化则是中医药院校的核心竞争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医药学要继承、创新,中医药院校要发展、强壮,突出中医药文化特色不容忽视。某种意义上说,特色就是市场。高等中医药院校的人才培养在重视学生专业素质教育的同时,更应注重中医药文化教育。

三、中医药文化教育与中医药人才培养关系探讨

(一)中医药人才培养目前所面临的现状

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当今的中医药教育或多或少存在着中医药文化教育减少与削弱的问题。学校存在重视专业业务教育,轻视人文素质教育;学生中较为普遍地存在重视西医学习,轻视中医学习;乐于亲近西方时尚文化,久而疏远中国传统文化的现象。由此可见,在中医药人才培养中重视中医药文化教育已是迫在眉睫。

(二)中医药文化教育与中医药人才培养的实践

针对中医药专业学生存在的问题,我校在中医药文化教育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实践。从新生入学伊始,我院就制定了形式多样、内容详尽的入学教育计划。把加强中医药文化熏陶,加强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和巩固专业思想紧密结合起来,多层次-多领域地开展中医药文化教育。利用参观广东中医药博物馆、药用植物园,观看《情铸医魂》等励志录像,邀请专家进行专业思想教育,开展“叩开中医之门”系列讲座等形式,让学生了解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通过中医药文化教育,激发学生对中医专业的热爱,教育学生以继承发扬中医药学,丰富现代医学,弘扬和发展我国特色医学为己任。

(三)中医药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

1、弘扬传统文化精髓,丰富高等中医院校人文素质教育

整个传统中医理论体系都是以中国文化的若干范畴为理论基础的,没有中国传统文化,也就没有现有中医药理论。或者说,中医中药的理论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纵观中医药学发展史,从中可以折射出中医药学在历朝历代中都在进行当时的“现代化”,所以,中医药学本身就是“与时俱进”的科学,是以哲学、文学、史学为基础,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汲取当时的地理、数学、天文、军事等多种学科知识的营养。新时期的文化发展要求传统文化进校园、弘扬民族文化,而中医药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精髓,不仅具有丰富的理论文化知识和人文底蕴,其思维模式还具有一定的临床实际意义。在医科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中国的传统医药文化,一方面有利于培养新时期融专业知识和人文素质于一体的综合型人才;另一方面不仅是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提升中国文化地位和价值,而且也是在促进医学学科更快更好地发展[3]。

2、树立大医精诚风范,培养中医药人才高尚职业道德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历代医学家在诊治疾病的过程中,不仅编写诸多医学书籍传承中医药知识,还为我们留下了千古传颂的医德医风。以孙思邈“大医精诚”为核心的中医药人文精神与行医理念是中医诊疗服务的基本准则,也是当今医疗服务者所应遵守的基本准则。“苍生大医”的最高境界是“无欲无求”,“恻隐之心”是医师的灵魂,“至亲之想”是行为准则。作为一名优秀的医务工作者,对待患者应当具有爱心、耐心、诚心、慈悲同情之心,感同身受;应一心一意地救治患者,没有其他私心杂念;对待所有的患者应该像是对待自己的“至亲”一样,不分贫富贵贱一视同仁;应当不畏艰辛,不图名利,不避风险,要有尽善尽美和至真至爱的情怀,亦是当今行医者应具有的风范。

“医者,仁术也”,医学科学是一门复杂的生命学科,医生不仅需要有过硬的医学基础知识和精湛的临床诊疗技术,更要具备“仁爱”的人文思想,只有精诚仁爱才能成为大医,才符合21世纪“生物-心理-社会”的人性化的医学模式。现代医疗工作者应当是“仁”与“术”的结合,是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统一。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引入中医药学有关医学仁爱思想理论,对于在新时期培养具有医学知识和人文知识体系的综合医学人才,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和长远的现实意义[3]。

(四)中医药文化教育与中医药人才培养结合的途径与方式

中医院校开展中医药文化教育应是多层次,多途径的。在学校层面,要在办学理念、办学方针、指导思想上突出中医药特色。要努力营造中医药校园文化氛围,重视对学生进行中医药文化熏陶。在教师层面,中医院校教师的表率作用可以说非同寻常地重要。教师对中医药文化的看法、观点,很大程度影响着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的学习兴趣和专业态度。要对教师进行中医药文化的先进性教育,要强化教师对中医药文化是中国先进文化的认识,师的思想。来自非中医院校的教师要自觉加强中医药文化的学习,了解中医药文化。在学生层面,要在教育的形式、手段和方法上,根据学生的特点,采用多渠道开展中医药文化教育。

中医药文化教育可采取课内和课外相结合的模式。在课程体系中,应创造性构建富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人文教学模块。如中国语言文学、中国传统哲学、中西医学比较、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学等。开展第二课堂(课外)教育,开设古诗鉴赏、易经讲座,组织书法、戏曲、中国画和武术社团,举办传统文化艺术节等。

中医中药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在办学理念、教材内容、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诸多方面有待进一步探索。中医药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所在,基于中医药文化的内涵定会对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有信念的大学生,形成综合素质,塑造复合型人才起到极大地推进作用。在中医药人才培养中要大力强调中医药文化教育,只有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才能激发学生对中医药学的赤诚之爱,才能促进中医药学的光大发扬,才能完成创建中国特色新医药学的神圣使命。

参考文献:

[1]李卓然.中医药文化在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中医教育,2010,29(6):54.

中医养生学的内涵篇7

[关键词] 医德工程建设内涵建设医疗质量

[论文]古人云“医无德者,不堪为医”,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新形势下,党中央及时召开了思想政治上作会议,为医院进一步重视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医德医风建设是医院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笔者结合本院实际情况就医院医德工程建设及其内涵的拓展作如下思考。

1强化全员“以病人为中心”的意识,是加强医德工程建设的关键

自从提出医院必须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宗旨以来,我院用建设有

行动的准则。进行全员性、多层次的医德教育,强化了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全方位提高职工素质,增强全体职工对医院的热爱和信心,提高了向心力和凝聚力。一是针对不同的对象提出不同的要求,对新职工主要进行医德基本知识和规范的系统训练,岗前教育不少于一周。对中、青年骨干的教育市要是采取考评的方式,加强实践的锻炼和培养。对老职工重在自查。二是定期举办医德教育讲座,发动老同志现身说法讲传统,讲自己从医体会等,使员工在医德传统中吸取营养,激励自我。三是学习白求恩、赵雪芳等卫生战线的英模及先进人物,树立一批医院的先进典型,号召大家向他们学习,在全院掀起树典型、学标兵、创先进的高潮。

探索医院新的管理机制,抓好内涵建设是医院搞好职业道德和医德医风建设的有效途径。我院抓住机遇,外树形象,内重管理,促进了医院两个效益的同步增长。一是成立医院专家咨询指导小组,推行“民主管理,科学决策”的管理模式,专家参与医院发展和建设过程中的重大决策,对如何加强医院的内涵建设出谋划策;二是实行科主任负责制,做到“人、财、物,责、权,利”相统一,科室主任不仅享有本科室人、财、物的调配管理权,还必需对本科室的学科建设、学术梯队形成及科室医德医风等负责,充分调动科主任和医护人员的积极性;三是建立住院病人联系、服务制度,行政后勤工作人员对其联系的住院病人进行全程导诊和服务;经常到病人床前宣传医院,了解病人的需求和意见;将病人的需求和意见转告给医务人员及有关部门,满足其需求;将医院有关部门及工作人员在听取病人意见后改进工作所采取的措施反馈给病人。这一举措大大增强了行政后勤工作人员“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意识。

2.3全面提高医疗质量,深化医德工程建设内涵

医疗质量是医院工作的核心。今年医院投入2000余万元,购买了大量的国内外先进医疗设备,使医疗诊断水平明显提高。为满足医院对高新技术人才的需求,医院一方面采取全国招聘、专家推荐等方式引进人才,一方面以派员出国学习、人员外出培训、进修等方式培养人才。为了提高医疗质量,医院着重抓了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抓质控环节,成立综合质量考评小组,制定了严格的考核标准,奖惩到位;二是抓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包括对病情估计不足、忽视查房、病历书写等日常工作,重点加强三级查房、会诊、交接班、危急重症病人报告制度;三是加强住院医师、进修医师培训工作,开展各类医学理论讲座,组织住院医师参加阶段培训的理论、外语、操作考试等。

3关于医德工程建设的探讨性意见

如今,医患双方的自主、参与意识的增强,对保护各自权益和自觉履行各自职责的观念日益强烈,高技术的临床应用引来了一系列社会伦理问题,如利用高技术进行性别鉴定;人工授精、体外授精带来的家庭道德、社会问题;器官移植中供体来源和卫生资源分配中的公正问题等,仅靠道德是不够的,必须通过法制调节。

因此,要进一步建立良好的医疗秩序和医德风尚,还必须通过教育和法制两个途径来实现。

          

    

中医养生学的内涵篇8

关键词:中医医院;中医药内涵建设

中图分类号:R19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166(2010)005(C)-0019-01

中国传统医学源远流长,它以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医疗内涵屹立于世界医学之林。建国60年来在党和政府的关怀支持下中医医院建设取得了很大进步,先后成立了2600多家中医医疗机构,其中不乏在各省市医疗市场中有广泛影响的综合性中医医院。但也存在着部分医院西化严重,中医特色医疗比重日渐缩小的现象。面对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如何加强中医内涵建设,不仅关系到中医医院自身的生死存亡,也直接影响到中医药的传承和发展。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强综合性中医院的中医内涵建设。

一、中医特色医院管理,推进中医文化建设

中医医院应在中长期发展规划中要体现以中医为主的发展方向,明确提出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具体措施,并将其作为科室考核的重要指标。按照《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指南》要求,大力推进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在医院的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应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在行为规范体系建设中体现中医药文化特色;在环境形象体系建设中体现中医药文化特点。医院积极探索有利于中医药特色优势发挥的管理体制、补偿机制、运行机制和监管机制,调动医务人员使用中医诊疗技术和方法的积极性。医院在着力打造质量品牌的同时,要以培植中医文化理念为牵引力,凝练和弘扬新时期“精诚、博爱、继承、创新”的医院精神,以不断完善服务文化、团队文化和环境文化为着力点,弘扬“仁心济世”的中医文化精髓。

二、加强特色学科建设,促进中医科研创新

长期以来,中医学科的发展受到多种原因的制约,出现了博而不精的局面,未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临床特色。长期的中医药实践证明,一所综合型中医院必须以数个中医优势特色突出的学科作为医院强有力的发展基础才能在竞争中取胜。每个特色学科必须具备自己完善的治疗体系和良好的治疗效果,对本学科常见病、多发病加以独到研究。要结合本院既有的医疗特色,明确中医优势疾病谱,充分发挥中医药特长,迅速确立学科主攻方向,才能加快中医学科的发展。中医药优势疾病谱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西医无治疗措施而临床实践证实中医治疗有效的疾病。(2)西医有治疗措施,但因不良反应太多而限制了这些措施应用的疾病。(3)西医有治疗措施,但疗效较差的疾病。中医优势疾病谱中的疾病具有多因素致病、多环节、多脏器受累,病情呈慢性反复发作的态势。例如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糖尿病、肾病等重大疾病、睡眠障碍、乳腺增生病、绝经妇女相关疾病等经过临床实践证明,恰当的中医药干预对这些疾病收到了较好的疗效。

科研创新和学科建设是一个医院可持续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一个医院要有强大的学术影响力与辐射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科研力量。中医创新的严重不足是中医所要面对的一个致命弱点。长期以来中医理论创新不够,在重大疾病的防治方面未有新的突破,导致了中医在医疗市场所占分额不断缩小,因此中医医院的发展必须注重创新,加大科研的投入,为医院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发展的动力。必须坚持以医疗为中心,以科研为先导,将科研与临床有机结合,按照“科研思路必须源于临床实践、科研设计必须符合临床实际、科研过程必须服从临床需要、科研成果必须提高临床水平”的思路,积极开展临床科研,走中医现代化之路,推动中医学科的全面发展。

三、继承名老中医经验,培养中医后备人才

要充分认识保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在医院内涵建设方面不可或缺的作用,将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视为医院保持和发展中医药特色与优势的宝贵财富。医院在发展过程中应不断加强对名老中医以及中医特色技术品牌宣传。在此基础上,实行中医师承机制,开展“师带徒”工作和青苗培养工程对象带教工作。形成一批“名老中医工作室”团队,以“1+X”模式促进名中医效应的成倍放大,形成了一支以中医理论指导实践、中医特色浓厚的高层次师承队伍。

中医事业之振兴,必须靠一支坚信中医而又有真才实学的人才队伍。这里所谓的“真才实学”是指既要有坚实的中医基本功,又要较系统地掌握现代科学理论与知识,特别是要具有深厚的本学科知识与技术。在人才战略上,医院本着“以事业留人,感情暖人,待遇招人,环境润人”的原则,加大培养引进力度,加速人才梯队的构建和名医队伍的培育。在人才培育机制上,以建立中医师承、中西医结合创新和西医综合保障三支基本队伍。在培养思路上,要求以中医理论和方法的研修为重点,采取师承教育、学历教育、西学中班、人才培养计划、继续教育等多种形式和途径,并通过邀请名老中医开展中医教学查房和门诊、举办高层次中医学术讲座等形式,提高优秀人才的中医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中医养生学的内涵篇9

关键词:中医医院;中医药内涵建设

中国传统医学源远流长,它以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医疗内涵屹立于世界医学之林。建国60年来在党和政府的关怀支持下中医医院建设取得了很大进步,先后成立了2600多家中医医疗机构,其中不乏在各省市医疗市场中有广泛影响的综合性中医医院。但也存在着部分医院西化严重,中医特色医疗比重日渐缩小的现象。面对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如何加强中医内涵建设,不仅关系到中医医院自身的生死存亡,也直接影响到中医药的传承和发展。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强综合性中医院的中医内涵建设。

一、中医特色医院管理,推进中医文化建设

中医医院应在中长期发展规划中要体现以中医为主的发展方向,明确提出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具体措施,并将其作为科室考核的重要指标。按照《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指南》要求,大力推进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在医院的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应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在行为规范体系建设中体现中医药文化特色;在环境形象体系建设中体现中医药文化特点。医院积极探索有利于中医药特色优势发挥的管理体制、补偿机制、运行机制和监管机制,调动医务人员使用中医诊疗技术和方法的积极性。医院在着力打造质量品牌的同时,要以培植中医文化理念为牵引力,凝练和弘扬新时期“精诚、博爱、继承、创新”的医院精神,以不断完善服务文化、团队文化和环境文化为着力点,弘扬“仁心济世”的中医文化精髓。

二、加强特色学科建设,促进中医科研创新

长期以来,中医学科的发展受到多种原因的制约,出现了博而不精的局面,未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临床特色。长期的中医药实践证明,一所综合型中医院必须以数个中医优势特色突出的学科作为医院强有力的发展基础才能在竞争中取胜。每个特色学科必须具备自己完善的治疗体系和良好的治疗效果,对本学科常见病、多发病加以独到研究。要结合本院既有的医疗特色,明确中医优势疾病谱,充分发挥中医药特长,迅速确立学科主攻方向,才能加快中医学科的发展。中医药优势疾病谱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西医无治疗措施而临床实践证实中医治疗有效的疾病。(2)西医有治疗措施,但因不良反应太多而限制了这些措施应用的疾病。(3)西医有治疗措施,但疗效较差的疾病。中医优势疾病谱中的疾病具有多因素致病、多环节、多脏器受累,病情呈慢性反复发作的态势。例如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糖尿病、肾病等重大疾病、睡眠障碍、乳腺增生病、绝经妇女相关疾病等经过临床实践证明,恰当的中医药干预对这些疾病收到了较好的疗效。

科研创新和学科建设是一个医院可持续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一个医院要有强大的学术影响力与辐射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科研力量。中医创新的严重不足是中医所要面对的一个致命弱点。长期以来中医理论创新不够,在重大疾病的防治方面未有新的突破,导致了中医在医疗市场所占分额不断缩小,因此中医医院的发展必须注重创新,加大科研的投入,为医院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发展的动力。必须坚持以医疗为中心,以科研为先导,将科研与临床有机结合,按照“科研思路必须源于临床实践、科研设计必须符合临床实际、科研过程必须服从临床需要、科研成果必须提高临床水平”的思路,积极开展临床科研,走中医现代化之路,推动中医学科的全面发展。

三、继承名老中医经验,培养中医后备人才

中医养生学的内涵篇10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护理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护理的内涵要求也越来越高,对西医护理来说,很多人的观念里,静脉穿刺是护理工作的重点,随着医疗事业的发展,护理的内涵变的更加人文了,而人作为一个整体,无论是中医护理还是西医护理,整体护理都应该贯穿护理工作的全过程,中医护理知识中的情志护理和饮调护理更能体现现代护理工作的内涵。

情志护理

情志护理是指运用调节情志来治疗脏腑疾病的方法。中医学认为人有喜、怒、忧、思、悲、恐等精神活动。适度的精神活动是身心健康的标志,过度或不良的精神活动则是导致疾病和衰老的重要因素[1]。《内经》云:“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悲恐”。正常、和调的情志,可使脏腑之气舒畅条达,继而促进脏腑的功能活动。情志异常就会导致脏腑气血功能紊乱,继而伤及内脏[2]。例如:“喜”本来是一种良性的情绪变化,然而“喜乐无极则伤魄,魄伤则狂”;我们耳熟能详的“范进中举”中范进的结局即是此种情绪的完美表现。另外,中医在情志护理方面,还强调用五音(宫、商、角、徵、羽)入五脏(肝、心、脾、肺、肾)的方法,来调节五脏的生理功能,相当于现代的音乐疗法。虽然这里的情志护理不能单单是现在的心理护理,它是指使整体的人,在各个脏气的协调下,处于最佳的状态;心理护理也不等同于情志护理,它是指在护理全过程中,护士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积极地影响病人的心理状态,帮助病人在其自身条件下获得最适宜身心状态。它们相互渗透而又各有千秋。但殊途同归,好的情志护理即好的心理护理,这样能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为护理工作更好的展开奠定了好的基础。

情志护理的重要方法是调摄精神,疏肝解郁,情志舒畅。不管是内科疾病患者还是外科疾病患者,都常有紧张、焦虑、悲观、痛苦,甚至绝望等多种情志变化。要使患者保持情绪安定,不要暴喜暴怒,以免引起气机紊乱,脏腑功能失调,要精神宁静、乐观、豁达,应做到节制,学会控制感情,避免情绪波动,护理人员要区别不同情况,做好劝导安慰工作,比如是担心手术会不成功,可以拿以往成功的病例给他打起;如是因病情,疼痛不已,医务人员通过对疼痛的辩证分析,从而进行治疗和护理。让患者解除思想负担,排除各种因素的干扰,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使脏腑气血功能旺盛,使疾病早日痊愈。

饮食调护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讲述的是春夏季节,宜保养阳气,秋冬季节,宜保养阴气,这是传统中医学中人们用于养生防病,延年益寿的重要指导思想。“药补不如食补”,“食补”在现代临床工作中,虽不能与西药相媲美,不能起到立竿见影的功效,但对病患能早日康复,防止或是减少各种并发症,起到重要作用。

春日养阳重在养肝,五行学说中,肝属木,与春相应,主升发,喜条达疏泄而恶抑郁,故宜多食甘而少食酸,“省酸增甘,以养脾气”。应多吃一些富含蛋白质、糖类、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如瘦肉、禽蛋、牛奶、豆制品、新鲜蔬菜、水果等。还要顺应气候,不可骤减衣物,注意防寒保暖。夏时为心火当令,心火过旺则克制肺金,火之味为苦,味苦之物亦能助心气而制肺气,故夏季应少食苦味,多食酸味、咸味,且饮食不可过寒贪凉,清淡易消化,是夏季养阳应特别注意的。秋季饮食应顺应肺气清肃下降的特点,多吃些滋阴养血,清燥润肺的食品,如芝麻、糯米、蜂蜜、菠萝、乳品等。冬季饮食上要多食苦味及辛味食品,如谷类、鸡肉、葱椒等,达到开通腠理,畅通气机,化生津液,润燥益肾,是肾闭藏[3]。

讨论

现代护理和传统中医护理都各有认知和发展,各有优势和特色,也各有局限和不足,但他们的护理目标都是以人体为对象,都是探索维护人类健康的客观规律,都是共同参与并担负着保障人民健康的任务.中医知识博大精深,在护理理论上,中西医汇通,有机结合,构建新的护理理论,丰富中国护理学的内涵;在护理实践上,西医的先进护理技术与中医的辨证施护相结合,实施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全面护理;临床护理与健康教育相结合,为服务对象解决恢复健康、维持健康、促进健康,甚至是防止疾病的实际需要。中西医结合整体护理是将现代的护理观与中医的基本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不同的理论、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观察方法,比较两者的不同点,进而相互学习,吸取两者之长,确定两者结合点,从而融会贯通,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整体护理,它不同于中医护理现代化,更不同于传统中医护理。它是医学新理论的真正结合,在现代科学高度发展的今天,多学科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是一个重要趋势,最终建立起有中国特色、以西医护理为主,中西医结合的独特护理模式。作为新一代的护理人员,更要把传统中医及现代护理的精髓发扬光大,不仅不让我们的国粹“中医”成为遗忘的历史,还要好好的传承,为更多的人类创造生命的奇迹。

参考文献

1侯妍.中医特色在整体护理中的作用探讨[J].当代护士,2005,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