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金融数学的认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38:20

对金融数学的认识篇1

关键词:金融学;本科生;统计学;思维训练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3)12-0225-02

随着金融创新的不断加深、金融学学科体系及内容的不断发展和变革,金融学本科专业课程越来越多地涉及统计学的相关知识。但长期以来,大多数金融学专业在招生中文理兼收,学生的数学功底参差不齐,学习专业课的难度加大,在教学中注重加强金融学专业本科生的统计学思维训练无疑是改善金融学专业课程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因此,为了适应经济发展对金融学专业人才的需求,推动金融学专业本科生学科建设的不断完善,本文专门就如何在教学中加强金融学专业本科生统计学思维训练的问题提供了以下几点有益的思考及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

一、在教学中注重统计学与金融学知识的交叉融合

(一)注重体现统计学与金融学各自的地位和作用

当前金融学专业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专业课程内容对统计学特别是数理统计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但统计学与金融学各自的课程体系之间却缺乏足够的内在沟通,课程体系目标不够明确。造成的结果往往是,一些金融学专业的学生学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统计学原理甚至金融统计等,却不懂得运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去分析金融领域的实际问题,两者脱节现象较为严重。

因此,在教学中加强金融学专业本科生的统计学思维训练,首先应注重统计学与金融学两门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认识两者各自的地位和作用。统计学是一门方法论和应用性学科,是一种定量认识问题的工具。统计学只有与实质性学科相结合,才能发挥强大的数据分析功效。在统计学与金融学的相互关系中,统计学为研究金融学服务,统计方法在这一应用过程中得以完善与发展;金融学为统计学的应用提供了基地,为统计学和自身的发展均提供了契机。

(二)注重统计学和金融学交叉融合的实践内容

注重统计学与金融学的交叉融合,反映在课程体系改革上,应适当调整课程设置和重新设计教学方案(特别是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统计学原理、金融统计等课程),使之与金融学专业的课程建设相适应;反映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的关键任务在于告诉学生如何运用统计知识,利用各种统计分析的工具(如统计应用软件)去分析现实中得到的数据,将培养统计思维习惯和训练统计应用能力有机结合。

在统计学和金融学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把统计思维的基本思想与金融学的授课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在统计学相关课程的教学中大量运用金融学的案例;在金融学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大量传输统计思维,使学生学到的不仅是统计和金融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学到如何用统计思维去观察、思考和处理金融问题的能力。

二、合理设计统计学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

统计思维的培养和训练与特定的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加强金融学专业本科生的统计学思维训练需要改革金融学专业学生的统计学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根据金融学专业学科发展的需要对金融学专业本科生开设的统计学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案进行调整和重新设计。

(一)统计学原理课程内容的调整

以统计学原理课程为例,建议调整的内容包括,一是简化统计指标理论,增加统计学数学理论基础的讲授内容。将原来统计学教学中重点讲授的时间数列分析、指数法等内容变为有选择的介绍;将概率论的有关内容纳入统计学课程,并在原有基础上充实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的教学内容。二是强化统计定量分析方法,向学生介绍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差分析、因子分析等多种统计分析方法的基本思想和原理。同时,考虑到金融领域以时间序列数据为主,因此,在教学别要让学生对时间序列分析的基本模型有所把握和理解。这样一来,不但丰富和充实了统计学的教学内容,而且也会大大改善金融学专业课程的教学效果。

(二)关于金融统计学课程内容的调整

对于金融学专业开设的金融统计学,需要为金融统计建模做准备,所要掌握的内容更多、要求更高。这就要求在金融统计学课程教学中,结合金融建模思想适当调整教学内容,以提高学生统计思维下分析金融实际问题的能力。以连续性随机变量的分布为例,金融资产收益率序列的统计分布大多是非正态的。这就要求在教学中,一是要介绍非正态分布数据在模型应用中的常用的处理方法,如取对数等;二是要注意非正态分布的学习,可以向学生介绍t分布:贝塔分布、威布尔分布等非正态分布。

统计学相关课程的具体教学方案和内容确定以后,将会有利于统计思维与授课内容的有机结合,譬如概率论、随机过程知识就是用来描述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不确定现象的,平均数、方差用来刻划现象的集中与波动程度,数字资料的搜集开发是为这些现象的过程控制提供决策依据,如此等等。让学生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学习,并把统计思维的基本思想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三、注重培养学生灵活运用随机性思维的能力

(一)注重培养学生熟悉统计思维和随机性思维

统计思维是统计学中蕴含的一种思维和行为方式。良好的统计思维不仅是学习统计学的需要,也是统计学向其他学科嫁接的一条有效途径,会使学生终身受益。一般认为,统计思维就是人们自觉运用数字对客观事物的数量特征和发展规律进行描述、分析、判断和推理的思维方式。统计思维从内容上讲,包括了从资料收集到资料分析再到统计推断的整个过程,以认识和把握客观事物和现象的本质及其发展变化规律为其终极目的。其中,资料分析和统计推断的理论基础是随机性思维。

在教学中加强金融学专业本科生的统计学思维训练应注重培养学生灵活运用随机性思维的能力。所谓随机性思维,就是以随机性问题为载体和视角来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对现实世界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本质的一般性认识的思维过程。随机性思维是统计思维的思想内涵和本质内容,贯穿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内容体系的始终。

(二)注重解读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培养灵活运用随机性思维的能力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帮助学生清楚认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虽然概率论和数理统计从严格意义上讲是不同的两门学科,他们研究的对象不同,思维方式也不同,但它们却是联系紧密、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前者偏重于基础理论,后者偏重于研究应用。随机性和不确定性是数理统计研究对象的最重要的特性。概率是对随机性的一种度量,基于概率的知识,将随机性归纳到可能的规律性中,这是随机性思维的基本特征。由于对随机现象的观察可以直接或间接地用数据来表现,因此对随机性进行描述的一个重要方式是拟合一个适当的分布。

(三)注重帮助学生深刻体会和应用随机性思维

灵活运用随机性思维的前提是能够深刻体会和认知随机性思维,因此,培养学生灵活运用随机性思维的能力还应当经常在课堂上联系现实世界中的随机现象,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和体会“随机性”的内涵,并激发学生自觉、自我培养随机性思维的意识。让学生的思维方式由“确定性”向“不确定性”过渡,认识到随机事件广泛地存在于客观世界之中,并且无处不在。

四、通过实验教学切实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一)金融学专业本科生增设实验课的意义

在金融学的专业课程里增设实验课程是实践教学的重要方式,更是金融学专业课程建设的必然趋势。金融学学科建设中一个广泛存在的问题是不重视实践教学。在教学中,统计方法与金融建模、定量分析脱节,缺乏统计案例和统计软件的结合。没有实际的数据分析训练,学生们就无法对统计的广泛应用性有深刻的体会,也不利于保持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对金融专业的本科生来讲,不掌握一门专业的统计软件,很难完成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和研究工作。因此,在统计思维的训练和培养中,必须注重把统计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训练,在实践中提高统计思维能力,使统计思维在金融学专业本科生在对金融学专业课的学习中发挥它应有的作用。笔者认为,统计学、金融统计学、计量经济学、金融工程等课程均可以考虑开设一定的实验课。

(二)有效率地上好实验课

处理金融数据所用的统计分析方法众多,每种分析方法都有各自的特点和适用对象,同时彼此联系。在实验课程的开设中,建议每种方法均遵循一现场演示二案例分析三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处理实际金融数据的学习过程。譬如金融学专业本科生会接触到大量的金融时间序列数据,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可以链接功能强大的统计分析软件,用统计软件进行处理金融时间序列数据的演示,并结合软件的输出结果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统计理论方法和统计软件输出结果的含义。通过实验课的教学,学生学会使用一种以上的统计应用软件进行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不但提高了实际处理金融统计数据的能力以及金融统计的分析技能,产生比较具体的感性知识,而且加深了对金融统计规律性的认识,激发了对统计学和金融学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为实现统计理论与金融实践的顺利结合奠定基础。

此外,将统计应用软件与案例教学有机结合已是国际统计教育的主流。金融统计的案例分析主要体现在统计分析方法的应用上。在案例教学中,应综合应用多种统计分析方法。同时,所选择的案例要与当前备受关注的金融问题、金融现象密切联系,难度也要适中,避免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对案例分析过程有比较好的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学生开始自己动手处理实际金融数据就水到渠成了。

对金融数学的认识篇2

本文主要分析了南京城市职业学院金融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和用人单位人才需求现状,发现金融专业毕业生由于自身素质低、社会传统观念影响、人才培养时缺乏针对性等原因导致缺乏就业竞争力,提出通过提高毕业生自身素质、加大考证力度、创造良好就业环境、开展针对性人才培养模式等措施,提高金融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关键词】

金融专业;毕业生;人才培养

一、金融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

(一)毕业生薪酬待遇调查数据统计,毕业生工资待遇方面,我系金融专业毕业生刚入职时工资待遇和其他专业持平。金融专业毕业生入职时平均月收入(包括工资、奖金、现金福利等)3000元。其中,2013届毕业生入职时月工资约为2000元,2014年、2015年毕业生入职时月工资约为2500元。可见,近三年毕业生入职时月收入有所增加。

(二)毕业生就业稳定性调查数据统计,毕业生就业稳定方面,就转岗情况看,2015届毕业生低于前两届毕业生,因为2015届毕业生刚踏入社会工作,仍处在学习阶段。2014届、2013届毕业生由于工作时间长,升职转岗的机会较多,2013届毕业生转岗率达56%。就离职情况看,2015届毕业生离职率35%,高于2013届毕业生26%的离职率。因为应届毕业生定位缺乏理性思考、过分强调专业对口。

(三)毕业生就业专业对口率专业对口率是指本专业毕业生毕业后从事本专业工作的人数占就业总人数的比例。调查数据统计,毕业生就业专业对口率方面,近三年我系金融专业就业专业对口率呈现一个稳步上升的趋势,2013届是52.28%,2014届是67.57%,2015届是59.70%。

(四)毕业生就业岗位分布(1)就业结构方面,近三年来共有136名毕业生就业,其中25人在金融机构就业,60人在其他行业从事金融岗位工作,51人在其他行业从事和金融无关的工作。(2)就业岗位方面,近3年毕业生中从事金融营销岗位51人,占就业人数的38%;从事金融客服岗位4人,占就业人数的3%;从事金融业务操作岗位23人,占就业人数的17%;从事金融其他岗位7人,占就业人数的5%。但还有一小部分毕业生未从事金融行业工作,占就业人数的37%。

二、用人单位人才需求情况

(一)市场需求现状1、金融机构需求近年来,用人单位招聘员工在制定招聘标准时自主性较大,往往与毕业生实际情况不符。一些用人单位招聘时提高录用门槛,盲目追求高学历,看学历聘人。证券公司、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在招聘时,要求应聘人员必须是本科以上学历。对于我系毕业生来说,明显处于弱势地位,必须进修拿到本科文凭后才符合应聘条件。针对金融机构发放的15份调查问卷数据统计发现,银行招聘要求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高职毕业生只能通过外包服务公司进入银行工作,往往从事大堂经理、前台柜员等岗位。证券公司招聘大多要求应聘者学历为本科及本科以上,过去三年招聘中,高职毕业生仅占录用人数的20%。相对来说,保险公司招聘对应聘者学历要求最低,基本只要求学历为大专或本科。但过去三年,保险公司正式录用的金融专业高职毕业生也不多,仅占25%左右。因为保险公司进入门槛低,但保险推销业务难度大,能坚持工作的毕业生少。2、中小企业需求调查数据统计,相比较金融机构而言,私营企业对高职毕业生需求量较大。需求量在30人以上的企业占29.8%,15-30人的占5.4%,5-15人的占19.4%,5人以下的占45.4%。调查结果反映,81.2%的用人单位认为将来高职毕业生仍有很大的需求市场。大家持有积极态度的原因主要有:第一,从事基层岗位注重经验而不是学位,金融专业高职毕业生能够胜任;第二,部分岗位聘用金融专业高职毕业生,可以节省劳动力成本;第三,需求高职毕业生的中小企业占企业总数的大部分,所以需求前景较好。

(二)岗位设置现状调查数据统计,20%的调查公司认为理财规划师、证券公司客户经理、银行柜员、金融营销、电话营销等岗位市场需求量大。其中,理财规划师和金融营销是招聘企业需求量最大的2个岗位。

三、影响金融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原因

(一)毕业生自身素质较低1、自主学习能力差我系金融专业学生除了需要进一步提高专业认识外,还需加强学习能力培养。因为金融专业主要学习金融、保险、证券、财务等知识,对于大多数学生是新知识,与高中知识学习方式有很大不同。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在课堂上学习专业知识,课外还需培养良好的自学习惯,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掌握更多课外知识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我系大多数学生高中学习死记硬背,缺乏自主性,导致专业学习不主动,专业基础知识不扎实,最终直接影响专业技能掌握。部分学生满足书本知识学习,不愿探索新的学习方法,缺乏实践技能培训。2、自身定位不准确由于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我系金融专业大部分学生“职业教育”概念模糊,缺乏准确定位。例如,存在两类学生:一类学生始终存有“学历本位”概念,总是认为自己学历低,就业能力差,缺乏就业竞争力,与本科生相比没有优势,不受用人单位青睐,缺乏信心。另一类学生好高骛远,盲目自大,眼高手低。盲目应聘好的工作,看不上一般工作。这类学生不从实际出发,自身定位不准确,盲目攀比,延误最佳择业时机。因此,我系金融专业部分毕业生对自身定位和就业形势缺乏准确认识,忽视自身特点和优势,无法正确判断社会形势和就业形势,在认识上存在片面性、局限性,这非常不利于他们顺利就业。3、实习、求职中遇困难退缩根据我系金融专业实习单位信息反馈,实习生在实习、求职时出现服务意识缺乏,遇到困难退缩的现象。主要由于“就业观”、“择业观”不成熟导致,表现为择业期望高、幻想多、忽视自身能力。我系金融专业毕业生对工作岗位挑剔,害怕吃苦,不愿从事基层岗位,欠缺锻炼意识。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普遍缺乏自我牺牲精神和团队协作意识,服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缺乏。同时,我系金融专业部分毕业生过分依赖父母和学校帮助联系工作,缺乏主动求职意识,害怕走入社会遇到困难和挫折。一些毕业生缺乏面试技巧,平时不注重锻炼语言表达能力,面试时表达不清,不能发挥自身优势,在求职时无法突显自己,不能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二)用人单位存在“学历热”现象近几年高等教育飞速发展,高职金融专业教育已经形成独特特点,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虽然国家重视职业教育,但由于传统观念影响,存在不认可职业教育、社会认同度低的情况。我国社会评价体系存在缺陷,评价机制不完善,导致一些用人单位过分注重学历,忽视专业能力,造成人才浪费。虽然教育部反复强调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但仍有相当多的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时,只关注应聘者的学历,要求本科及以上学历,只有少数用人单位愿意招聘高职毕业生。这种现象常常导致人才和资源浪费,加剧了就业矛盾,增加了企业的成本。

(三)我系人才培养方式还需改善1、人才培养缺乏针对性近几年,国际金融机构不断入驻、国内金融机构迅速扩张,加大人才的需求。各个金融岗位不仅需要高水平的综合性金融人才,还需要技能过硬的基层工作人员。前者依靠普通高等教育培养,本科及本科以上学生完成。后者依靠高职高专教育培养,培养应用型人才。我系在设置人才培养方案时,已经考虑这个情况。在培养模式上注重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但存在人才培养缺乏针对性问题,我系金融专业的学生就业方向主要面向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和其他企业的金融岗位。这些就业岗位同属于金融专业就业方向,但所需的专业技能存在差别。我系目前没有区分培养,统一培养带来的问题是学生虽然掌握所有岗位的专业技能,但技能不精,在与别的毕业生就业竞争时缺乏优势。2、师资队伍薄弱我系金融专业教师队伍薄弱,在梯队结构、年龄结构、人数结构上还不尽合理。,更重要的是,一些老师缺乏实际行业经验,不能根据金融企业对工作岗位的能力要求制定实践教学计划,不能合理安排实践教学内容,不能准确指导实践教学,不能满足行业用人单位需求。这些情况导致人才培养与实际需求脱节,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阻碍我系金融专业的建设与发展。

四、提升金融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措施

(一)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1、提高毕业生综合素质当今社会,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通过培养毕业生自身综合素质来增强就业竞争力显得尤为重要。第一,毕业生要有相对广泛的知识,其中包括扎实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在校大学生除了以学习为主外,应当参与社会实践。因此,我系金融专业在人才培养时,应根据社会的需要,加大组织各种实践,如寒暑假社会实践、专业课程实践、专业实习实践等。毕业生应从自身专业出发,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适应社会需求。第二,良好的人际交往和沟通协调能力在日常工作中显得尤为重要,毕业生需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注意锻炼。工作中,经常与各种职业、各种性格的人交往,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是成功的关键。有些毕业生缺乏良好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为人比较内向,不能适应社会。为了减少这种情况的出现,我系金融专业在人才培养时,不仅要注重专业教育,也应该注重人际交往和沟通协调能力的培养。应积极组织各项活动,鼓励学生参加,在活动中不断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和沟通能力,完善与他人之间的关系。2、积极组织考证考试当今社会竞争激烈,毕业生要想脱颖而出,找到满意的工作,必须从根本上认识自己,提高自身素质,完善自我。毕业生体现自己专业能力的必备材料是各种专业证书,而且金融专业有些岗位需要从业资格,如证券公司相关岗位需要证券从业资格、保险公司相关岗位需要保险从业资格、银行相关岗位需要银行从业资格等。但由于我系金融专业学生学情特点,如专业知识掌握薄弱、缺乏学习自主性等,导致考证成功率低、参与性差。在人才培养中,我系金融专业应统一组织学生参加考证考试,并针对各项考试,安排考证培训,提高考证通过率和参与性,最终提高就业竞争力。

(二)创造良好就业环境1、加大专业宣传力度我系金融专业应积极宣传专业,转变用人单位观念,收集毕业生信息反馈,为毕业生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由于传统观念影响,社会上普遍存在职业教育是“次等教育”的看法,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停留在较低阶段。为了让用人单位和企业正确了解我系金融专业教育的定位,我系应加强专业教育的宣传力度,让用人单位充分认识到,我系金融专业培养学生有明确的职业性,是按照一线工作岗位或岗位群进行专业教育,培养实用性、职业性的应用人才。2、加强网络信息技术的运用为保障毕业生顺利就业,我系金融专业应充分利用就业信息平台,及时更新就业信息,将用人单位对人才和岗位的需求及时传递给毕业生。首先,在系就业网站企业招聘信息,招聘信息需经过严格的审查和筛选,保证信息的准确性。第二,就业工作管理人员应收集各种招聘信息,经过筛选、整理后传递给毕业生。第三,金融专业教师们可以通过QQ群、微信等信息互动平台对毕业生进行针对性辅导,切实帮助毕业生解决就业过程中面临的问题,给出专业的意见。

(三)提供专业化培养1、根据行业特点培养人才我系金融专业必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根据社会需求培养学生。以培养一线基层岗位来设置人才培养方案,依据课程标准进行教学改革。满足行业需求是我系专业建设和课程开发的出发点,努力开展专业技能人才培养是我系目标。因此,在进行课程设置时,教研室应该大量开展调研,根据用人单位需求,牢牢把握最新行业动态,设置适应行业、用人单位的课程。与此同时,实时关注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及时调整人才培养计划,实现人才培养与就业需求有机结合。2、根据岗位需求进行课程改革我系金融专业课程建设应以提高专业实践能力为标准。人才培养方案中基础课和专业课应围绕实际岗位需求,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学习领域应基于岗位需求来设置课程,课程教学过程应采用真实岗位任务驱动方法,突出专业实践能力和素质培养。从人才培养方案到课程体系建设都必须有相关的能力目标与之对应。而且这种能力要求既包括完成工作任务所需知识和态度,又包括实际岗位工作所必需的技能。只有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真正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3、制定针对性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我系金融专业应该明确自身定位,制定具有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由于金融企业人才需求的特殊性,如单一单位需求量小,因此无法针对某一金融企业实行订单式培养。但我系金融专业可以根据金融岗位的特性,采取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同类型用人单位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例如针对银行,制定银行所需岗位的人才培养模式;针对证券公司,制定证券公司所需岗位的人才培养模式;针对保险公司,制定保险公司所需岗位的人才培养模式。这样,可以在有限的3年学习时间内,有针对性的学习岗位技能,在对接企业进行工学结合和顶岗实习,毕业后直接到用人单位上岗就业。同时,制定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使我系金融专业教学与金融企业用人标准和工作要求有机结合,解决人才培养与金融企业标准、需求相脱节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吴夕晖.高职金融专业人才培养实践与探索[J].中国证券期货,2012(10).

[2]彭兴菊.高职高专院校金融专业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分析[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9).

[3]陈飞飞.以就业为导向的金融专业课程设置的探索[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0).

[4]傅剑.基于胜任力模艰的火学生就业能力培育研究[J].经济论坛,2013(6).

对金融数学的认识篇3

关键词: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过度自信;金融学科

前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金融产品与服务种类数量的迅速增长,市场对金融消费者权益保障长效机制的需求日益迫切。针对我国目前金融市场参与群体的特殊性,本文以行为金融学的视角,借助过度自信理论,通过问卷调查的实证研究方式,旨在通过金融学科平台为我国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长效机制的建设寻找有效突破口。

一、金融市场中的过度自信行为

行为金融学是一门以心理学为基础,研究金融市场参与者如何以通过投资行为影响金融市场发展的近代新兴学科。在行为金融发展的历程中,它不断地挑战传统的经典金融理论: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和有效市场假说(emH)。过度自信原理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解决了在传统金融学理论中理性模型与现存金融市场环境不相符的关键性问题,使其成为了行为金融学中重要的基础理论之一。由于所有市场决策都依赖于市场参与者的投资行为,而在通常情况下,参与者们无法有效地控制个人在投资决策过程的过度自信行为,即便是身经百战的专业人士也会在因为过度自信的失控而导致投资失败。独立研究公司portales的合作人,分析师查尔斯·皮博迪曾指出,雷曼兄弟破产事件的发生,要归因于其Ceo对公司资产负债表的减值并没有赋予相应重视。因此,近年来Ceo的过度自信指标也逐渐步入企业管理领域研究的视野,成为学术研究的高度关注对象。当然,除了大企业外,个人投资者在金融市场运作中也同样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所以,基于对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以金融市场稳定发展的认真考量,有效落实相关长效机制刻不容缓。

二、样本采集

(一)调查对象

本文数据主要来源于60份调查问卷,被调查对象分别来至两个不同的群体具有不同程度的金融专业知识背景:无金融产品投资经验的理工科学生(nF组)以及无金融产品投资经验的金融专业学生(BS组)。每组各有30人参与调查。各组分别被安排在完全隔离的空间内,在限定的10分钟内完成问卷。被调查者分别来至广西财经学院金融系(BS组),广西师范学院化学系(nF组),均为全日制大学二年级本科生。

(二)问卷设计

本文将股票市场研究作为切入点,数据采集的主要标的物则是受访者对各股的主观预测价格。问卷中的3个问题分别要求受访者在指定时间内对国内外Bp、apple、中国工商银行3支股票五个工作日后的价格进行预测。以英石油(Bp)在纽约证交所(nYSe)的价格(美元)为例,受访者需要在2010年6月30日(被访日)预测Bp公司股票2010年7月7日在nYSe的收盘价,Bp公司近期的重大事件(墨西哥湾漏油事件)和历史最高(低)价会作为即时参考消息附上。实例如下:

问题一:至从4月20号以来,因为钻井平台漏油事件,英国石油(Bp)股价从$64.48跌至当前的$28.65,跌幅将近56%。请您预测英国石油(Bp)在一周后的股价。

答:我认为该股价有90%的可能会在美元以下,

我认为该股价有90%的可能会在美元以上。

(三)分析方法

本文主要引用了Soll&Klayman(2004)在其experiment1中的2-pointmethod(置信区间口径校对法)对受访者的过度自信进行定性分析。图一中,在1820(15.6)的环境下:区间i的置信水平为80%,即完美区间;区间J的置信水平小于80%,即过度自信区间;区间K的置信水平大于80%,即过度自负区间。以图一为例,假设受访者被要求以80%的置信水平来预测某支股票在未来一特定时间的价位区间,如果受访者给出的答案为:

(1800,1840),即区间i,该受访者将会被定性为完美校准;

(>1800,

(1840),即区间J,该受访者将会被定性为过度自负;

除上述情况外的其他情况将会被定性为因认知偏差而造成的过度自信。

三、理论假说

本文研究着眼于不同的学科教育背景影响投资者过度自信水平的实证分析,其归因于在广义上教育对个人行为认知的影响,同样会制约投资者在交易中的过度自信行为。例如Deaves,Luders&Luo(2008),其通过建构的回归模型得出结论,具有金融教育背景的年长投资者交易频率偏低,该模型的变量包括年龄、金融教育背景、共同基金投资经验,交易经验以及相关知识等影响因子。加以整合Sherin(2000)的研究成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具有金融教育背景的年长投资者能更好的掌控其在投资决策中的过度自信水平。Gort,wang&Siegrist(2008)也同样地研究了过度自信对金融市场领域的冲击,其线性回归模型仅纳入了三个变量,即年龄、经验以及教育背景。他们的研究表明,高质量的教育可以有效的减少过度自信。当然,至今为止世界上也出现了相当数量持反面观点的学术文献,例如odeanandGervais(2001)认为相关经验与过度自信成反比关系。Glaser,weberandLanger(2003)则证实了专业人士在趋势识别能力方面的过度自信要高于相对单纯的学生,因为他们并无法提供更精确的估算。

根据上述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本文将通过实证分析来检验以下假设的有效性:

H:nF组在股票投资决策过程中的过度自信水平高于BS组。

四、数据分析

基于问卷采集的数据,本文首先对处理后的数据进行了简要分析,具体如下:

从图二中可以看出两组受访群体在本次调查结果中的显著差异。纵向比较:无金融产品投资经验的理工科学生(nF组)的过度自信水平高于无金融产品投资经验的金融专业学生(BS组)约30个百分点左右,其中nF组在三支股票未来股价预测中均有七成或以上的受访者表现为过度自信,而BS组的过度自信则维持在40%的水平左右。横向比较:nF组的内部性差异相对不明显,尤其是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整体表现基本一致,反观BS组在第三项预测中的表现明显优于前两项,30位受访者中仅11人有过度自信表现,可见因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认知偏差对金融市场参与者在投资决策的过度自信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作用。

为进一步确认此次调查结果的科学有效性,本文从两组受访者在三项预测中提取了区间中位数进行统计检验。首先,本文使用F检验分别对三项共六组数据进行了方差分析,检验结果一致显示nF组和BS组的过度自信水平方差并无显著差异(见表一),即两方齐差(equalityofVariances)。虽然appL项目的F检验结果相对显著,但p=0.206的数值距离显著性临界值p=0.05还有很大差距。鉴于两个样本间的方差不存在显著差异,本文引入双样本t-test对现有数据结果进行真实度检验(统计学意义)。从表一中可以看出两个样本在三项过度自信水平的t-test检验结果均呈现显著性意义。因此,本文的分析结果(无金融产品投资经验的理工科学生在股票投资决策过程中的过度自信水平高于无金融产品投资经验的金融专业学生)具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本文上述的假说“H:nF组在股票投资决策过程中的过度自信水平高于BS组。”在此次实证分析中予以接受。

五、国内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

(一)国内现状及问题

1.消费者缺乏自我保护意识

随着现代金融业的繁荣和发展,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金融与产业投资创新的浪潮此起彼伏,广泛采用的新投资技术,不断形成的新投资市场,层出不穷的新工具、新交易、新服务浪潮般地出现在金融与产业投资领域。由于国民收入迅速增长的影响,企业和居民的资产偏好发生了变化,投资股票、基金、权证、实物或股指期货、外汇、贵金属等等金融投资品交易活动已成为企业和居民个人防范风险、提高财富水平主要手段。而目前国内金融消费者还是以不具备基本理财知识的年长群体为主,基于本文以及先前学者的研究成果表明,该消费者群体的投资失利(包括金融产品与服务欺诈案件的发生)可以归因于其过度自信行为或基于认知偏差的过度自信行为,对投资理财业务的渗透已经成为解决当前金融消费者保护预防机制建设的重要项目之一。

2.高速发展急需专业人才

伴随着金融机构由“产品为中心”向“客户需求为中心”顾问式服务模式的转型,金融机构将大量减少柜台人员、增加精通投资理财的专业人才,对客户提供“一对一”的服务,这就产生了对投资理财人才的巨大的需求缺口。仅以工行为例,大约一亿个人客户,按照“二八”法则预测,大致需要对2000万至3000万个利润贡献较大的高端客户提供全面的理财服务,因而至少需要上万名理财人员。工商银行大约占国内银行1/4的市场份额,由此可以简单地推断出国内商业银行对于理财人才的市场需求是非常大的,涉及客户面相当之广,对我国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预防机制的推广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更不用说从整个金融业来看,保险、证券、信托、基金等行业也对理财人员有着巨大的需求。

3.高质量从业人员稀薄

与理财热潮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内投资理财专业人才严重短缺。目前银行的理财人员大多是原来银行储蓄网点的员工,对专业的理财系统知识了解很少,保护消费者的意识相当薄弱。据中国理财规划师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刘彦斌介绍,目前初步估计拥有国家理财师资格认证的人数大约是3000到5000人,按照中国理财市场来看,需求缺口大约超过30万。

(二)相应对策

立足于我国高等教育的教书育人、科学研发以及服务社会的三大核心任务,结合本文研究成果,可以借助金融学科平台通过以下两大有效途径解决我国在建设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预防机制中所面临的问题:

1.专注于复合型人才的培育

旨在培养具备健全消费者保护意识,既具有良好诚信品德和职业道德、具有扎实的金融和投资理财理论基础知识,具有熟练的投资理财业务技能,较高的投资理财综合业务素质和创新精神,能够在各类金融机构、保险公司、风险管理部门从事投资分析与咨询、风险投资、个人理财咨询、公司理财和各种金融服务等复合型、高素质的新型应用型人才,以适应短期内我国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预防机制建设的迫切需求。

多投身社会开展金融专业知识普及教育活动,宣传理性投资,避免过度自信的盲目投资行为,激励金融消费者不断提升的自我保护意识,推动我国金融市场的长期稳定发展

2.着眼于系统化预防机制的研发

基于本文的研究理念,强化金融学科在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预防机制研究领域的深度与广度,例如改善研究方法、优化分析方式以及扩大影响范围等等。从而构建出一套适用于所有金融市场参与者的风险评估系统,协助从业人员为金融消费者提供更好的咨询服务,让消费者在市场中做出准确的自我定位,规避风险减少不必要的损失,从而规范金融市场的有效秩序。(作者单位:广西财经学院)

参考文献

[1]Deaves,R.,e.LuedersandG.U.o.Y.Luo,anexperimentaltestoftheimpactofoverconfidenceandGenderontradingactivity..

[2]Dittrich,D.a.V.,w.GuthandB.maciejovsky,overconfidenceininvestmentDecisions:anexperimentalapproach..

[3]Glaser,m.,t.Langer,andm.weber,2005,“overconfidenceofprofessionalsandlaymen:individualdifferenceswithinandbetweentasks,”workingpaper.

[4]Gort,C.,wang,m.&Siegrist,m,2008,arepensionFundmanagersoverconfident?,theJournalofBehavioralFinance,9,163-170.

对金融数学的认识篇4

现代金融经济国际化、微观数理化的趋势迫切需要金融从业人员具备较深厚的数学功底,以适应在我国资本市场不具备半强有效性的条件下建立数学模型测度金融风险,改进预测资产收益率的方法,寻求资本市场价格运动规律等。

金融数学,亦称数理金融学,是以数学为工具解决金融问题的交叉学科。其研究对象是在对金融经济现象进行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应用数学方法和计算机技术,研究金融经济系统的数量表现、数量关系、数量变化及其规律性[1]。

国际上从事金融数学教育的机构主要是大学的数学院系和相关的研究所,如美国的哥伦比亚大学数学系,英国的利兹大学数学系等,设立硕士学位、学士学位以及培训证书。在国内,1997年北京大学率先成立金融数学系。由于国内外的社会制度、学科划分、金融运行体制以及教育基础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导致国内外在课程的设置、师资的配备、教材的选编等方面各院校情况不尽相同,形成了各自的金融数学教育教学特色。在学士学位层次,西方国家院校在金融数学方向开设的金融类课程和统计类课程要比国内院校开设的门类多,覆盖面广,而数学课程相对于国内少而精,在课程教学上重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国内的金融数学教育教学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初具规模,在与我国金融经济具体实际相结合上取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例如,广州大学是国内创办金融数学本科层次教育较早的地方高校,现已初步形成了硕士、学士两个办学层次,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在课程设置的有效性、合理性,教材的选编,课程教学环节的有机设计,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等诸多方面做了积极探索,形成了自己宽基础、重实践的教育教学特色。

从多学科多专业交叉融合的视角分析可知,在金融数学教学中,金融类课程要用定量和定性混合的方法来教学,本着经济―金融―经济,货币―信用―银行,定性―定量―定性的三结合原则,围绕金融经济现象所呈现的各种本质特性,进行金融问题的数学建模、产品定价和风险度量。这种定量定性的多学科交叉教学,决定了教师必须具备多元多专业性的复合型知识结构。而在学生方面,同样需要具备多专业知识的积累,通过对其多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达到累积综合效应递增。在基础课程方面对数学专业和金融专业应同等重视,缺一不可。金融与数学专业交叉程度高的课程(如保险精算、金融工程学、证券投资学、金融时间序列、风险管理学、统计软件操作等)是金融数学的核心所在,应根据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原则[2]合理取舍教学内容,重点突出应用性。因此,只有深入细致地研究金融数学教育教学上的这些特殊性,结合实践中的经验数据和调查数据,才能深刻认识金融数学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质量间的相依关系,避免只从金融学或数学片面看待和认识金融数学。

二、课程建设与培养目标

本科层次的金融数学教育的目标应至少使学生懂得数理(微观)金融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具备初步的金融数据统计建模、产品定价求解和风险度量能力。为此,广州大学依托数理统计、随机分析、模糊集方法等数学学科优势,整合力量,校企联合,做好金融学与数学的重点交叉课程建设,用概率统计硕士点的金融数学核心方向的研究带动该方向本科层次教育,形成了金融数学教育宽基础、重实用的特色。然而,当前金融部门需要金融数学人才的岗位入职资格提高至硕士、博士层次,这迫使金融数学方向本科生的培养目标调整到既要为地方金融经济发展提供实用人才,又要注重向研究生教育输送优秀人才。在新生入学时要求学生做好个人规划,或立志考研深造,兼修金融学或会计学或保险第二专业,或在课程设置中按选修课形式加入相应专业模块,使学生的知识结构与金融学或会计学专业或保险专业学生基本相同。同时,要处理好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做好向硕士研究生层次输送人才的工作,对于数理金融能力较强的学生应鼓励其考取金融数学方向硕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1]郝华宁,孙晓群.金融数学的教学与研究[J].辽宁工学院学报,2004(2):98-99.

[2]姜礼尚,徐承彪.金融数学课程体系、教材建设及人才培养的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08(10):11-13.

对金融数学的认识篇5

[关键词]生物识别技术电子商务安全防范

一、前言

随着网络经济和网络社会时代的到来,我国的经济、军事、社会各方面都越来越依赖于网络,特别是金融和电子商务方面。同传统的金融管理方式相比,金融电子化如同将金库建在计算机数据库中,资金在计算机网络中流动,金融计算机系统已成为犯罪活动的新目标。为了保障金融、电子商务的安全性,认证技术是一个重要方面。身份认证用于鉴别用户身份,以保证通信双方身份的不可抵赖性。生物识别技术是利用人体生理特征进行身份认证和识别的一种技术,生物特征是唯一的、稳定的、可以验证的,与传统的身份鉴定手段相比,基于生物特征识别的身份鉴定技术具有防伪性能好,不易伪造或被盗等优点。因此近年来在金融、电子商务中,生物识别技术正成为一个重要应用方向。

二、主要的生物识别技术

1.在金融、电子商务中。常用的生物识别技术有以下几种:

指纹识别技术指纹识别技术是最早的通过计算机实现的身份识别手段。指纹识别技术涉及到许多高新技术,如指纹样本的采集和存储技术以及计算机数据处理技术等等。指纹的识别属于“模式识别”,该系统的核心是oCR(光学字符识别)技术。通过摄像头提取指纹,然后输入计算机,再通过一系列复杂的指纹识别算法,现代技术就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任何人的身份识别认证。随着科技的进步,指纹识别技术正在走向金融、电子商务领域,指纹识别身份的atm提款机已经有所应用。

2.掌形识别掌。人类手掌的立体形状,就如同指纹一样,是每个人都互不相同的可以作为身份确认的识别特征。手掌特征是指手掌长度、宽度、厚度以及手指的表面特征。首先,掌形识别系统获取手掌的三维图像,然后经过分析确定每个手指的长度、手指不同部位的宽度以及靠近指节的表面和手指的厚度。可得到近百个掌形的数据,从而与模板进行比较,并得出结果。手掌的几何特征的稳定性极高,不易受外在环境的影响而改变。缺点是掌形识别容易受生理状况改变的影响,而造成识别率的不稳定。

3.人脸识别。人脸识别技术具有非接触性、对被识别对象侵扰少和识别手段隐蔽,可广泛用于公安部门的犯人管理及案犯查找、医学诊断、信用卡、人机交互、证件核对等。其识别技术主要有:获取人脸图像、进行特征提取、分类器根据特征来进行决策分类、匹配识别。其不足是处理技术较复杂,人脸易受影响的因素太多(表情、光照、环境等),给特征提取增加了困难。

4.签名识别技术。笔迹是人的一种稳定的行为特征,具有一定的不变性和独特性。因此可以利用人的签名来识别个人身份。手写签名识别技术,是通过计算机把手写签名的图像、笔顺、速度和压力等信息与真实签名样本进行比对,以实时鉴别手写签名真伪的技术。签名识别技术装置一般使用有线笔、灵敏的图形输入板或二者相互结合使用。其过程分为签名采集和签名识别:签名采集提取了签名中的百余种生物特性,对每个人的签名建立一个惟一模板。签名识别系统通过签名识别,完成用户合法身份的确认。可用于电子政务、电子商务、金融机构、安全防范等领域。

虹膜识别虹膜即为人们所称的黑眼珠部分,是眼球前一层圆盘状的薄膜,中央部分是瞳孔。经计算两个人同一只眼虹膜特征相同的概率是十万分之一,两眼相同的概率是一千亿分之一。眼睛虹膜纹络识别技术是计算机技术与成像技术的结晶,采用的是红外成像技术,将人眼中的虹膜纹络特征图信息输入计算机,成为特殊的可供自动识别的人体身份证。与其他识别技术相比,虹膜识别的错误率是最低的。其不足是图像获取设备复杂、价格较高。

三、生物识别技术在金融、电子商务中的主要应用

目前,我国在金融、电子商务中使用的基本上是智能iC卡,这类卡在使用时是通过“用户iD+用户密码”来进行身份识别和数据的访问,基于该方式加密的金融卡有两大隐患,一是微机只认密码不认人;二是密码位数短,容易破解,若位数长,用户很难记,常遗忘密码,对用户造成使用时不便。全球的金融iC卡使用区域是受限制的,这主要是因为各国的iC卡标准不统一,我国目前所进行的emV大迁移主要是解决这一问题。在emV大迁移的过程中,符合emV国际标准的iC卡加密就显得尤为重要。基于生物特征进行身份识别,其可靠性和安全性是非常高的。如果金融卡的使用过程像其他生物特征识别系统一样,需要建立一个生物特征数据库,那么将全球拥有iC卡的用户特征学习到生物特征数据库,数据库将是非常庞大的,这将影响到识别过程的快速性。因此,该方法是不可行的。为此,一般是将拥有iC卡的用户的生物特征信息集成到iC卡上,用户在使用iC卡进行金融交易时,只需与卡上的特征进行比对,就可达到辨识的过程,而无需在金融网络中建立庞大的特征数据库。这样,用户不需要任何密码,更不会担心丢失或遗忘。将指纹识别技术应用于金融卡,也是一种加密上的改进,但比起虹膜识别技术的误辨识率要高,拒真率也高,虹膜技术在金融卡身份识别中将更有前途。金融中心需要有虹膜学习终端,金融交易机器(自动取款机,atm)需要安装虹膜识别镜和虹膜辨识系统。

虹膜学习终端是用户在办理iC卡时,将用户的虹膜特征信息写到iC卡上,而atm上的虹膜辨识系统则在用户进行金融交易时摄取用户虹膜信息,提取用户虹膜特征,并与iC卡上的虹膜特征进行比对,达到辨识或验证。采用虹膜技术进行银行iC卡的身份识别,不需要建立庞大的虹膜特征数据库,就可以让符合emV国际化标准的智能iC卡在全球任何地方通过atm机进行金融交易,使用简单、操作方便、简洁快速。

对金融数学的认识篇6

关键词:行为金融学;认识;思考

1.对行为金融学的认识

行为金融学是融合了多门学科知识的理论,包括行为学、心理学、金融学、决策学、经济学等。相比于传统的金融学,行为金融学理论考虑的因素更多,分析的情况也更为复杂,往往能够解决传统金融学所不能解决的问题。行为金融学理论与传统金融学理论在研究假设、理论模型以及实际应用等方面都存着很大的不同,如果要充分的认识行为金融学,了解这两种金融学理论之间的区别是很有必要的。

1.1行为金融学的研究假设

(1)人类的理性并不具有普遍性

传统的金融学理论是建立在人是理性的这一假设之上的,但是在现实中,这一假设很难反映出实际的情况。行为金融学认为人的理性不具有普遍性,即人是具有理性的,但是人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理性的。行为金融学将人的投资决策过程看成是一种心理活动过程,并将这种心理过程划为三个过程,分别是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在这三个过程中人都会出现一定的偏差,这种情况就会导致投资者个体的心理偏差,这种偏差的普遍性会导致金融市场的群体偏差,这种群体偏差最终会导致群体的决策偏差,并使资产的定价出现偏差。所以根据行为金融学的理论,投资人在决策时的不理性会导致资产的定价不能真实反应资产价值。

(2)市场并不是完全有效的

传统金融学的另一假设是市场有效。但是市场有效这一假设也不符合现实情况,市场有效假设主要存在以下三点缺陷:

第一,假设上的缺陷。市场有效假设认为市场中的价格不存在操纵成分,市场价格能够真实地反映出价值。但是在现实情况下,投资者的决策行为存在着一定的误差以及受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市场价格往往不能如实反映价值,而且在市场中,价格操纵的现象是时常发生的。所以,市场有效假设是存在着一定缺陷的。

第二,检验缺陷。市场有效的假设是无法得到验证的(Fama,1991)。这是因为市场有效性的检验需要运用预期收益模型(如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来估计未来收益,只有预期收益和实际收益相一致时才能证明市场是有效的。但是预期收益模型的建立是以市场有效为基础的。当用这样的模型来验证市场的有效性时,就陷入到了这样一个逻辑错误中去,即:市场的有效性需要用到预期收益模型来验证,但是预期收益模型的建立首先要假设市场的有效性。所以市场的有效性是无法得到验证的。

第三,套利的有限性。传统的金融学理论认为市场中的套利行为可以促使价格真实地反映价值水平。但是,在现实情况下,套利行为的发生是需要一定的前提条件的。首先,套利行为的发生需要类似的替代品以及卖空机制。在实际情况中,股票的替代品是很难找到的,另外卖空机制也会受到相关法律法规的限制。其次,套利者往往了解投资者的心理状态,但是套利者很难确定噪音交易者不正确的理念如何表现出来。最后,套利行为的发生是以一定的成本作为代价的。行为金融学认为即使是在市场不正确的情况下,套利行为也要发生一定的成本。

1.2行为金融学的理论与模型

(1)行为金融学的预期理论

传统金融学的期望效益理论利用的是效用函数,但是行为金融学的预期理论则用价值函数来代替传统金融学的效用函数。行为金融学的价值函数主要有以下几点特征:

第一,投资者的价值函数的自变量是投资者的损益,而不是投资者的财富。所以投资者做出投资决策不是以资产组合为出发点而是根据资产组合中各个资产的损益情况来进行相应的决策。而判断各个资产损益情况的标准,不同的投资者是不一样的,具体数值的确定要依据投资者自身的心理价位。

第二,价值函数的表现形式是一条S型曲线,凹进去的部分代表着盈利,凸起来的部分代表着亏损。这样的表现形式也表明投资者的风险偏好程度是不一样的,存在着位置效应。当投资者处于盈利情况下时,投资者往往愿意出售股票赚取利润,这时的投资者便是风险规避型。当投资者处于亏损情况下时,继续持有股票,这便是风险偏好型。

第三,投资者价值曲线并不是对称的。投资者由于损失导致的失落程度大于同等金额的盈利带来的快乐程度。这就说明,相比于盈利,投资者更不愿意亏损,投资者对于亏损的敏感性更强。

(2)行为金融组合理论

行为金融组合理论将资产组合成金字塔的形状,这种资产组合最大的特点就是其具有层状的结构,每一层的资产都有不同的投资目的和风险报酬。金字塔的底层风险小,收益低,可以起到防范风险、保全资本的作用。金字塔的高层风险加大,收益较高,可以用来赚取更高的利润。然而,传统金融学理论中的马柯维兹均方差组合,是一种风险厌恶型的资产组合方法。这种资产组合方法将资产组合看成是一个整体,而且只考虑不同证券间的协方差。这两种资产组合理论有着很大的不同之处,行为金融组合理论与时下流行的在险价值资产组合方法较为一致,更符合实务操作。

(3)行为资产定价模型(Bapm)

行为金融学家认为从投资者的行为角度去研究资产的定价是十分重要的。行为学家提出了行为资产定价模型(Bamp),这与传统金融学当中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mp)有很大的区别。行为资产定价模型将投资者分为信息交易者和噪音交易者。信息交易者也就是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下的投资者,这些投资者是理性的。噪音交易者则会犯一些认知上的错误,这种交易者类型是不包括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下的。所以行为资产定价模型更加贴合实际情况。

1.3行为金融学在我国证券市场上的运用

(1)异常现象的解释

行为金融学可以解释传统金融学解释不了的现象。例如开放式基金的高比例赎回现象,用传统的金融学理论很难去解释,然而,利用行为金融学理论则能够合理解释。行为金融学认为投资者对亏损更加敏感。当投资者处于盈利状况时,盈利的边际效用在下降,投资者卖出股票赚取利润的动机更强。当投资者处于亏损状况时,由亏损带来的负的边际效用在降低,投资者更愿意持有股票。这就是所谓的“前景理论”。这种理论可以解释投资者的“处置效应”。开放式基金的高比例赎回现象其实就是一种“处置效应”。

(2)投资决策的指导

行为金融学的理论还可以指导我们的投资决策。行为金融学的理论能够帮助我们认识到投资者决策的不理性,如表现在股票市场上的盲目地追涨杀跌行为,这些不理性的行为往往会给投资者带来巨大的损失。如果我们能够及时地逆向操作便可以获取丰厚的投资收益。另外,行为金融学当中的认知缺陷、风险偏好变动等理论都能够给我们的投资决策提供一定的指导。

2.由行为金融学引发的几点思考

2.1行为金融学是不是对传统金融学的否定?

行为金融学是金融学理论与实践的创新,开辟了一种新的研究思路。行为金融学从实证的角度去研究金融市场,发现金融市场的运行规律,所以行为金融学比传统金融学更加贴合金融市场的实际情况。但是这并不是对传统金融理论的否定,传统金融学是先从规范的角度去研究金融市场,然后再根据金融市场的实际情况去验证金融理论并不断加以改进。所以说传统金融理论与行为金融学理论只是运用了不同的研究方法去研究金融市场,行为金融学的兴起不能说成是对传统金融学的否定。

2.2行为金融学的兴起给我们带来了那些启示?

在行为金融学的发展历程中,曾遭受到了来自传统金融学家的不屑,传统金融学家认为行为金融学已经走上了歧途,过分注重投资者的行为,而不是金融市场本身。但是事实证明,行为金融学的发展道路是一条正确的道路。这给我们在学习金融理论知识时带来了很大的启示。首先,在学习金融理论知识时,不能迷信权威,要抱着疑问去学习。其次,金融的研究不能生搬硬套,更不能讲本本主义,要注重金融的创新。

2.3现代金融理论的发展越来越与实践相结合,这对于我国证券市场的指导意义有哪些?

我国的证券市场具有许多我国独有的特色,国外发达的证券市场的经验可能并不适合我国证券市场的实际情况。所以要根据我国证券市场的实际情况来制定相关的措施。具体来说可以分为两个方面:

第一,发展战略的现实化。由于我国证券市场的特殊之处,我们只能根据现实情况制定发展战略,并根据实际情况发生的转变,不断调整发展战略。

第二,具体问题研究中的现实化。具体提问题的研究要与我国证券市场的具体情况相结合。这样的问题研究才更具有针对性,研究的对策才更有效。

结论

通过比较分析传统金融学理论与行为金融学理论存在的不同以及行为金融学理论的创新之处能够帮助我们充分认识行为金融学,运用行为金融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这对于帮助行为金融学理论的发展与成熟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于行为金融的思考则有助于加深对于行为金融学的理解,同时也能够为我国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提供积极的指导。

参考文献:

[1]沈莉.股票投资中行为金融学的研究与应用[J].前沿,2014,Z2:114-115

[2]王征.论行为金融学统领下的投资策略[J].西南金融,2013,8:66-67

对金融数学的认识篇7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大学生支付方式理财行为

一、引言

2013年以来,以第三方支付、p2p网络借贷、众筹融资等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正以超乎人们想象的速度蓬勃发展,互联网金融及其相关问题由此成为炙手可热的焦点,赢得了前所未有的社会关注。2014年3月,国务院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让金融成为一池活水,更好地浇灌小微企业、“三农”等实体经济之树。这是互联网金融首次进入中国的政府工作报告,代表着国家对互联网金融的支持和鼓励,是对互联网金融业务的肯定。具备知识储备丰富、学习能力强、易于接受新事物等特点的大学生群体,是90后中最具活力的群体,是未来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也是未来未来金融市场主力军。面对“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大学生能更加快速地了解、掌握与使用互联网金融,他们对互联网金融的认识和使用,直接影响着金融市场的未来发展。因此,研究互联网金融对大学生支付方式和理财行为的影响,为互联网金融在大学生群体中进一步推广及我国普惠金融的发展提供思路,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文献综述

目前,国内关于互联网金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探讨互联网金融的含义及发展模式;第二,探讨互联网金融的风险及监管;第三,探讨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机构的影响;第四,探讨互联网金融对小微企业的影响;第五,探讨互联网金融对居民的影响。近年来探讨互联网金融对大学生影响的调研文章主要有:郑晨曦(2015)以1066名90后在校本科段大学生为样本,从对互联网金融认知、互联网金融产品使用和对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趋势研判等三个方面进行问卷调查分析,研究表明大学生正逐步理解和享受互联网金融所带来的便捷、高效、及公正,互联网金融即将对中国金融现代化、信息化、普惠化和国际化产生巨大的推动力。陈倩文,丁婉兰,刘甜恬,宋婵娟,刘非凡,黄子芹(2015)对武汉市10所高校433名大学生的互联网理财产品投资行为进行问卷调查,基于调查数据运用因子分析模型对目前影响大学生购买互联网理财产品意愿的因素进行回归检验。研究表明,大学生对互联网理财产品的了解程度、可接受亏损程度是对互联网理财产品产生购买意愿主要的影响因素。何雨容,朱如嘉,张煜,谢丹丹,黄冠婷(2015)对304名90后大学生群体进行了互联网金融方面的调研,基于调查数据建立了Logit和probit模型来研究影响投资互联网金融产品概率的因素,研究表明,其中影响投资者选择的诸多因素中,对互联网金融产品的态度是影响投资者选择的最显著的因素,其次是对互联网金融公司资产状况的重视程度、对互联网金融了解途径的数量等因素。薛强(2015)对一二三线城市1000名大学生的互联网金融产品认知及使用情况进行调研,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大学生使用最多的类型是利用第三方支付平台的互联网金融产品,近8成的大学生会购买互联网理财产品,近半数的大学生使用互联网金融产品的频率非常高;同时,有7成多的大学生认为方便快捷是互联网金融产品最大的优势,看好未来互联网金融的发展。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及对大学生的影响有较强的区域性,目前基于重庆市大学生互联网金融使用情况的调研还未发现。因此,本文以最具代表性的互联网金融产品支付宝和余额宝为例,通过调查问卷、访谈等方式对重庆市永川区的本专科生进行调研,找出互联网金融对大学生支付方式和理财行为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性的建议,有助于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和促进金融体系更好地服务大学生群体。

三、问卷调查分析

本次问卷调查在重庆市永川区各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同时开展,共发放问卷1000份,收回有效问卷972份。本次调查样本男女比例相当,包括大一到大四不同年级,涵盖经济、理工、文史等多个专业,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一)大学生的收入状况

大学生的收入绝大部分来自于父母给的生活费,17.5%的大学生生活费在800元以下(不含800元),60.3%的大学生生活费在800~1500元,16.1%的大学生生活费在1500~2000元,6.1%的大学生生活费在2000元以上。大多数大学生生活费在800~1500,在满足日常的生活消费后,结余较少。

(二)大学生对支付宝的了解和使用情况

在对支付宝的了解程度上,84.9%的大学生表示“了解,而且使用过”,13.9%的大学生表示“了解,但没有使用过”,仅有1.2%的大学生表示“没听说过”。可见,支付宝在大学生中的极高的认知度,超九成的大学生了解支付宝,超八成的大学生使用过。

在网上购物时,80.1%的大学生使用过支付宝支付,77.1%的大学生使用过网银支付,29.9%的大学生使用过货到付款等其他支付方式。可见,八成的大学生青睐支付宝方式进行网上购物,已经超越了银行的网银支付。

在进行汇款转账方面,65.7%的大学生选择“支付宝”,60.5%选择“网上银行”,62.9%选择“银行柜台”,32.6%选择“其他”。大学生在汇款转账时采用多种渠道,差别不大。

在使用支付宝的大学生中,从使用频率来看,20.4%的大学生选择“每周三次以上”,27.1%的大学生选择“每周一到三次”,31.5%的大学生选择“每月一到三次”,11.6%的大学生选择“半年一到三次”,9.4%的大学生选择“其他”。可见,大学生经常会使用支付宝,使用频率较高。从使用用途来看,94.3%的大学生选择“网上购物”,77.4%的大学生选择“汇款转账”,73.8%选择“购买车票”,87.9%的大学生选择“手机充值”,14.6%的大学生选择“其他”,大学生使用支付宝的用途比较广泛。

(三)大学生对余额宝的了解和使用情况

在对余额宝的了解程度上,49.2%的大学生表示“了解,而且使用过”,43%的大学生表示“了解,但没有使用过”,7.8%的大学生表示“没听说过”。虽然超九成的大学生了解余额宝,但使用过的大学生不足五成。

在使用余额宝的大学生中,从目前在余额宝中投入的理财金额看,10.3%的大学生选择“2000元以上”,23.9%的大学生选择“1000~2000元”,40.2%的大学生选择“500~1000元”,25.6%的大学生选择“500元以下”,由于资金有限等原因,大学生参与余额宝理财的金额有限。

(四)大学生对互联网金融的认知

88.3%的大学生认为互联网金融的优点是方便快捷,70.3%的大学生选择“手续费低”,63.9%的大学生选择“收益高于银行活期存款”,70.2%的大学生选择“投资门槛低”,13.9%的大学生选择“其他”,方便快捷成为支付宝和余额宝的最大优势。

78.3%的大学生认为互联网金融的缺点是资金不安全,60.3%的大学生选择“容易泄露个人信息”,63.9%的大学生选择“监管不到位”,16.9%的大学生选择“其他”,资金不安全成为支付宝和余额宝的最大劣势。

从大学生对互联网金融的了解渠道上看,82.7%的大学生选择“网络”,30.3%的大学生选择“电视”,63.9%的大学生选择“亲戚朋友介绍”,12.9%的大学生选择“报刊杂志”,16.4%的大学生选择“其他”,网络和亲戚朋友介绍是大学生了解支付宝和余额宝的主要渠道。

在对互联网金融将来的发展情况的看法上,35.3%的大学生选择“非常看好,参与的人数和资金还会迅速增加”,51.1%的大学生选择“比较看好,但发展速度会放缓”,7.8%的大学生选择“不太看好,很快就会被淘汰,5.8%的大学生选择“不确定”。可见,绝大部分大学生对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看好。

从大学生对互联网金融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来看,大学生期望互联网金融能够在保障资金安全、提高收益、加强对个人信息的管理、加强监管等方面进行努力。

四、结论及建议

根据以上调查分析可知,首先,在支付宝的了解和使用情况方面,支付宝在大学生中有极高的认知度,超九成的大学生了解支付宝,超八成的大学生使用过支付宝;无论是网上购物还是汇款转账,支付宝支付方式都成为大学生的首选;大学生使用支付宝的频率较高,且用途广泛。其次,在余额宝的了解和使用情况方面,超九成的大学生了解余额宝,但使用过的大学生不足五成;由于资金有限等原因,七成多的大学生目前在余额宝中投入的理财金额少于1000元,大学生参与余额宝理财的金额有限。再次,在互联网金融的认知方面,大学生认为方便快捷是互联网金融的最大优势,资金不安全是互联网金融的最大劣势;网络和亲戚朋友介绍是大学生了解互联网金融的主要渠道;绝大部分大学生对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看好;大学生期望互联网金融能够在保障资金安全、提高收益、加强对个人信息的管理、加强监管等方面进行努力。

为了加快互联网金融在大学生群体中的进一步推广及促进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需要政府、金融机构、学校以及大学生的共同努力。第一,加大互联网金融的宣传力度。金融机构和互联网企业应充分利用网络、QQ、微信等移动互联网平台让大学生进一步的了解互联网金融。可以开展互联网金融进校园活动,为学生提供互联网金融知识讲解和咨询服务。通过大力宣传和普及,让更多的大学生认识和正确使用更多的互联网金融产品和服务。第二,加强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绝大多数大学生认为资金不安全是互联网金融的最大劣势,他们期望互联网金融能够在保障资金安全、加强监管等方面进行努力。因此,政府和金融监管机构应该尽快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完善互联网金融监管机制,针对网络安全等制定相应的措施。第三,提高大学生的理财能力。学校可以通过提供理财相关的选修课程、第二课堂等平台培养大学生的理财意识和理财能力,同时,大学生也可以通过自学和参加网上虚拟投资等方式学习理财知识和锻炼理财能力。大学生要养成良好的理财习惯,根据自身的经济状况和风险承受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金融理财产品,不要盲目跟风,做到理性投资。

参考文

[1]郑晨曦.当代大学生对互联网金融的认知分析―以1066名90后在校大学生为样本[J].金融经济,2015,(2):137-140.

[2]陈倩文,丁婉兰,刘甜恬,宋婵娟,刘非凡,黄子芹.大学生对互联网理财产品的投资行为调查研究―以武汉市高校为例[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3):44-47.

[3]何雨容,朱如嘉,张煜,谢丹丹,黄冠婷.互联网金融认知与投资风险偏好:90后大学生的特征[J].金融发展研究,2015,(7):67-71.

[4]薛强.大学生互联网金融产品认知及使用情况调查[J].金融博览,2015,(10):48-51.

对金融数学的认识篇8

数学建模可以为数学理论和金融问题搭建一座桥梁。数学模型在金融领域已经有广泛的应用,如证券投资组合模型、期权定价模型等。数学建模教育在金融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是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可以归结以下几方面:

1.提高学生的应用

数学素质以及学习兴趣数学建模教学是案例教学,以实际问题为背景,利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可以很好地将数学理论与金融实际问题紧密结合。如在量化投资中,可以基于智能算法建立套利模型;利用最优化方法研究资产组合模型等。数学建模教学可以避免抽象理论知识的讲授,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在金融中的重要应用价值。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现了数学的无穷魅力,提高对数学的认可度,体会到数学是一种重要工具。数学建模课程中讲授了大量的数学建模思想方法,如时间序列分析、最优化方法、微分方程、智能算法等。常言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通过数学建模的学习与训练,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数学建模是一个不断探索的创造性过程。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同一个问题会得到不同的数学模型以及求解方法,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这为学生留出自由发挥的广阔空间。在建立数学模型之前,必须查阅大量的资料,获得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数学建模最终解释实际问题必须以论文的形式呈现。经过数学建模训练之后,学生的创新能力有了显著的提升。例如我校获得国家二等奖的小组,被选中参与量化投资大赛,最后也获得了全国二等奖。因此,数学建模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献查找能力以及论文撰写水平、培养学生探索、研究能力、创造性地运用综合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增强学生的综合

素质数学建模教育除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之外,还有一个目的就是为参加数学建模竞赛做准备。数学建模竞赛是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工作,3个人分工明确,但又不可独立开来。面对复杂的赛题,3个人只有共同思考、互相启发、各司其职、求同存异、攻坚克难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这种竞赛模式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精神以及攻坚克难的毅力,为今后能更好地适应工作中的挑战奠定基础。除以上之外,在数学建模过程中还培养了学生想象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学以致用能力、综合判断能力、计算机编程能力等。而这些能力恰恰是21世纪金融人才应该具备的素质。可以说一次参与,终身受益。数学建模为培养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金融人才提供了有效手段。

二、地方金融类院校开展数学建模教育措施

1.重视数学基础知识

在金融中的应用高等数学中,我们可以用泰勒级数去近似一个抽象函数。教师在讲授这节内容时,可以将其用于研究债券价格的变化以及波动性。在概率论中,概率分布研究不确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二项分布在金融中最常见的应用是关于债券价格的变化。概率分布可以用于预测资产价格或资产收益率的未来分布。如果在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公共基础课上适当引入以金融知识为背景的例子,学生将更加深入体会到所学的抽象内容在现代金融的有用武之地,有助于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然而,要在数学基础课堂上将数学知识与金融专业知识相结合又是不容易的。数学基础课程大多数为公共基础部承担,大部分教师没有金融背景。因此,在招聘数学教师时应该适当考虑有金融背景的数学教师。

2.将数学建模思想方法与现代金融相结合

现代数学包含各门学科知识和数学方法。数学建模课堂上,教师讲授大量的数学建模思想方法,如优化理论、多元统计分析、预测方法、回归分析、现代优化算法、综合评价法等。而数学建模教学采用的是案例教学法,如果能将其与现代金融相结合,有助于提升利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同时可以加深理解专业知识。以量化投资中多因子选股模型为例,在选股的时候,人们经常使用的方法是基于基本面或技术面。新兴的量化投资也慢慢发展起来,相比传统方法,量化投资更加客观、理性。多因子选股模型是采用一系列因子作为选股标准,建立过程主要为候选因子的选取、有效性检验、冗余因子剔除、综合评分模型的建立和模型的评价与改进。这一建模过程为数学建模思想方法与现代金融相结合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3.开设金融建模与编程或数学实验选修课

大数据时代对金融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互联网金融、大数据金融要求金融人才必须具备一定处理数据、分析数据、计算数据的能力。目前,一些金融行业要求求职者必须具备一定编程能力,特别是熟练使用matlab以及C语言。通过开设金融建模与编程或数学实验选修课可以培养学生的编程能力以及计算能力,为今后就职奠定基础,增加就业筹码。对于一个金融问题,通过问题假设、分析、建立模型,之后,还得借助计算机求解。比如金融分析中的优化问题、回归分析方法等。事实上,这些方法都有现成的函数可以调用。各种数学软件都有各自的优势所在,而对于金融模型,笔者更青睐于使用matlab软件。mtalab的编程语言和规则简单,较容易入门。在金融领域有以下几种工具箱:金融数据工具箱、计量经济学工具箱、金融衍生品工具箱、优化工具箱、统计工具箱。使用这些工具箱可以进行投资组合优化和分析、预测和模拟等。比如我们可以基于matlab平台,采用蒙卡洛模拟方法模拟新股申购中签过程。

4.以竞赛或立项为载体,提升建模能力

目前,数学建模活动在我校开展两年以来,先后组织学生参与全国数学建模竞赛、“华东杯”数学建模竞赛等,取得了一项国家二等奖以及多项省赛区一等奖。我校数学建模课程为全校公共选修课,学生参与数学建模活动热情还有待进一步提升。事实上,金融院校的学生学习了统计学、多元统计分析、运筹学、计量经济学、时间序列分析等。学完这些知识再经过适当培训完全可以胜任数学建模比赛。为了更好地发挥数学建模对金融人才的积极作用,我们必须通过各种形式宣传、引导学生了解数学建模比赛,同时学校应该给予更多的政策支持,组织、鼓励学生参与数学建模竞赛、统计建模竞赛、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以竞赛或立项为载体,项目为驱动,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特别是将数学知识与金融专业知识相融合,为应用型创新型金融人才的培养提供新途径。

三、结语

对金融数学的认识篇9

[关键词]会计专业;金融学;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34-0074-03

一、调研背景

金融学在经济类和管理类专业的培养方案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校会计电算化、会计与统计、财务信息管理等专业在大一和大二学期开设这门课,但是据笔者多年的教学观察,这门课程开设的效果并不理想,存在学生的课堂参与性不强,教师教学方法单一、枯燥,实践教学环节设计欠缺,重理论,轻实践,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不够,与高职院校培养适应社会和市场要求的综合应用型人才的目标脱节。因此,如何提高学生对金融学课程的兴趣,并让他们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新问题。

二、调研结果与分析

基于以上问题,从高职实践教学的必要性出发,笔者针对本系2011级会计电算化专业班级进行了详细的问卷调查,问卷发放60份,收回60份,有效问卷57份。问卷调查内容涉及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效果三个方面,共计12个小问题,用于调查高职非金融专业金融学课程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实施的效果。

(一)课程内容方面

从调查结果来看,认为会计专业与金融专业授课内容有区别的调查对象比例达到82%,当被问及“您选择学习金融实务课程希望学习到的内容是什么”时,67%的调查对象选择了“作为会计专业了解银行等金融机构”的选项,33%的调查对象希望学习“投资理财方面的知识”。具体调研结果如图1~图3所示。

图1会计专业与金融专业授课内容区别度

图2在金融学课程上希望学习到的内容

图3会计类专业开设金融类课程必要性

金融专业的学生学习金融学课程是为未来从事金融工作做准备;而非金融专业学习金融学课程侧重于和专业相关的理论知识,以及个人今后发展的实际应用。就会计电算化专业来说,今后的工作有和银行业务的往来,需要掌握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运行原理以及银行汇票、支票、本票等凭证等金融工具。

(二)教学方式和手段方面

在对金融课程教学方式和手段的调查中,有33%的调查对象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强调理论知识的传授,涉及的实践部分较少。87%的调查对象认为实践教学环节设计“非常有必要”。调查对象在回答“您认为金融课程应该用到的教学方法”时,对于“多媒体启发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模拟实践教学”和“小组作业主讲式”四种教学方式的人数分别占31%、32%、35%和2%,具体调研结果如图4~图6所示:

图4教师教学过程中理论和实践结合情况

图5实践教学环节设计的必要性

图6金融课程教学方法

从以上的统计情况来看,金融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是教师偏重理论的介绍,实践部分较少。非金融专业的教学基本上没有关于商业银行模拟实习,证券和期货模拟交易等实践部分,学生对于金融学的认识仅仅是感性认识,对今后来专业知识的发展和金融学知识的运用都没有什么作用,有悖于教学目标。

(三)教学效果方面

第三部分是关于教学效果方面,调查对象对于开设金融课程的收获给予了肯定,近一半调查对象认为学习完有收获较大,但是也存在很多问题,选择“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不够”的占到了45%,选择“课堂的参与性不强、互动不够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的占到了35%;考核方式中,42%的调查对象认为应该是“平时表现与考试相结合”。具体调研结果如图7~图9所示。

图7学习收获

图8金融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图9课程考核方式

就以上的统计数据结果可以看出,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学生在课程结束后还是非常有收获的,不但在专业知识上有所收获,而且掌握了日常生活中投资理财所需要的金融知识。但是这门课程授课过程中依然存在着课堂的参度不强,教学方法单一枯燥,实践教学效果差,学生自主能动性不够等问题。分析原因,主要是实践性课程开展欠缺,学生兴趣低,缺乏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三、结论与启示

对本次问卷调研所搜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后发现,非金融专业(以会计电算化专业为例)的金融学课程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整合教学内容突出课程实用性,根据会计专业特点精选授课内容

针对会计电算化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在教学内容的取舍上应突出重点与难点,突出与会计专业相关的内容,突出本课程的实践性与可操作性。首先,要让学生了解整个金融学课程的脉络。其次,要讲授会计电算专业学生需要介绍的金融学知识,重点讲授金融机构运作流程,了解银行汇票、支票、本票等凭证。同时,除了满足专业需求外,还可以为满足今后个人投资理财的需要讲授关于利率与汇率的变动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因此,我系教师要根据专业特点编写出适合会计专业学生的金融学教材。

(二)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加强教学手段改革

一方面,采取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方式。以资本市场为例,最好的方式就是进行股票、债券的模拟交易,每位学生可以上网注册,拥有一定的虚拟资本,运用这些虚拟资本进行与实际资本市场数据同步的股票的买卖。这样学生加深了理论知识,又在实践中掌握了投资方法,还可以意识到投资可以获得收益但是任何投资都有风险性。在金融机构商业银行模拟实习中,可以让学生在银行办理实际相关业务,以及办理汇款、理财、交纳水电费等表外业务。这部分可以考虑非金融专业的学科需要,适当增加计算机操作实践课程,具体如表1所示。

表1非金融专业金融学实践教学的内容与课时

实践教学环节主要教学内容课时数

商业银行基本业务资产负债业务4课时

证券市场股票,债券模拟交易4课时

另一方面,可以进行学生参与讨论式的课程教学和参与调查式的教学。尽可能让学生参与到教学环节中,效果可能会事半功倍。例如,讲到金融工具可以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示实物,然后根据实际案例让学生正确填制凭证,让学生了解企业申请票据的时间,申请的程序和如何办理结算。对于非金融专业的学生来说,满足今后投资理财的需要对他们来说更有实际的意义,因此,可以让学生对各个商业银行的理财产品进行调查,对比分析各种理财产品的优势,调查分析支付宝的运作模式,等等,真正让学生感受到金融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树立投资理财的意识。

(三)构建“全过程―全方位―全面考核”的考核体系,科学评估学生学习状况

好的教学方法更需要有效的教学评价体系予以保障。金融学课程重在实践,构建“全过程―全方位―全面考核”的考核体系非常有必要。关注教学过程,重点是考核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表现、参与度和投入程度。因此,考核的方式应该加大平时成绩的比重,考核学生的学习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学习态度。目前我校有实践学时的课程,平时成绩已占总成绩的60%,收效较好。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非金融专业金融课程教学应按照专业培养要求,构建适合自身专业要求的内容体系,丰富教学内容,注重实践,改善教学方法,建立有效的考核机制,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学习能力和应用能力,全面提升课程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胡民,刘青.非金融学专业“金融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6):90-92.

[2]吴军海.“金融学”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与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3(6):146-138.

对金融数学的认识篇10

【摘要】基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高职院校金融专业课程的影响,以及对人才提出的更高要求,本文提出了互联网金融专业的课程体系,根据构建策略,从设计与实施两个方面阐述了高职院校的互联网金融专业课程体系。

【关键词】高职互联网金融课程体系

一、互联网金融背景及对高职金融专业的影响

1.1互联网金融背景

现代社会,互联网金融覆盖了资金融通、移动支付等诸多金融领域,这影响了传统的金融业态,也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消费习惯。从广义来讲,将信息技术(包括移动支付、云计算、数据挖掘等)与传统金融行业结合的模式就是互联网金融。从狭义来讲,互联网金融也指互联网企业开展的金融业务。首先,技术的不断革新是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前提。技术降低了传统金融业务的交易成本,提高了交易效率,因此各类互联网结算、理财、投资业务得以不断涌现。再次,普惠金融理念是互联网金融发展的重要环境。普惠金融是为中小微企业、普通居民、农民等弱势群体提供的金融服务,强调金融资源向这些群体的倾斜,这也是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指导理念。近年来出现的网络理财、小额贷款都是互联网金融对普惠金融理念的贯彻。最后,信用数据是互联网金融发展的重要支撑。互联网企业基于自身业务所掌握的客户交易数据,成为有别于传统金融行业的重要数据资源,可以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对特定群体开展金融服务。

1.2高职互联网金融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互联网金融从课程体系、课程内容等方面对高职院校的金融专业课程带来了重大影响。首先,课程体系方面,高职院校目前的金融专业课程还没有及时更新互联网金融的理论和应用知识,即使有也是在现有课程体系中进行补充,还没有构建出相对完整的课程体系。这导致高职院校金融专业课程难以与金融专业发展一致。因此,高职院校需要对互联网金融专业课程作出调整。其次,课程内容方面,互联网金融产品相对于传统金融的创新,互联网金融在安全、便捷等业务流程上的改进,互联网金融在支付计算、投资理财等领域的进步,都对高职院校互联网金融专业课程的专业性、技术性和应用型提出更高要求。因此,2015年,互联网金融专业被纳入教育部高职高专专业目录中,高职院校互联网金融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有其必要性。

二、互网金融专业人才需求

传统金融专业课程强调金融、经济、财务管理等相关课程,但互联网金融的复合型也对专业人才提出了复合要求。这就是说,互联网金融人才不仅要对互联网金融产品、业务流程、风险控制等有清晰认识,了解它的产品属性、风险状况,还要了解甚至掌握信息技术、数据分析、网络安全等技术知识。此外,由于互联网金融处于快速的更新与进步中,还需要对互联网金融领域的创新保持高度的敏感以及学习的习惯,这样才能成为适应互联网金融行业要求的专门人才。

三、高职互联网金融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策略

高职院校互联网金融专业课程体系构建,需要遵循更新教学理念、完善课程设置、充实教学内容、重视教学实践等策略。首先,高职院校要对现有教学理念进行改进。作为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指导理念,普惠金融也要被纳入到互联网金融专业课程的教学理念中,加强学生对这一金融理念的认识,作出合理的引导。其次,高职院校互联网金融专业需要设置专门的课程内容,探讨金融专业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加强学生金融业务技能和信息技术知识的结合,以此帮助学生更高适应互联网金融行业的要求。再次,充实教学内容,高职互联网金融专业的课程内容,需要更重视其实用性和前沿性,关注互联网金融领域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融入到教学中,使学生加深对互联网金融地认识。最后,重视教学实践,互联网金融是高度实用性的学科,因此在数据分析与挖掘、投资理财、支付结算等领域都有诸多实践案例,可作为互联网金融专业教学的案例,加强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高职互联网金融专业课程体系内容

4.1高职互联网金融专业课程体系设计

高职院校的互联网金融专业课程包含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以及能力拓展课程四类。基础课程包括金融专业的基础课程,包括经济学基础、金融学基础、财务管理基础、互联网金融概论、金融市场基础、金融法规等,专业课程则是加强互联网金融理论的学习,提高学生的互联网思维。专业课程包括数据分析与挖掘、网络贷款、网络理财、众筹、互联网金融监管等课程,这些课程帮助学生掌握互联网金融领域的专业知识,培养学生基于互联网金融地分析、营销、风险控制等业务能力。实践课程包括互联网金融市场调研、互联网金融业务体验等课程,此类课程更要独立设置并设置学分,鼓励学生分组或独立完成,对互联网金融开展实地调研、体验与分析,培养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鼓励学生进入互联网金融行业实习,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充分结合。能力拓展课程是针对互联网金融的细分模块进行的教学,例如应用开发、系统运营等,鼓励学生按照自己兴趣与自身特点,开展专业能力拓展。

4.2高职互联网金融专业课程体系实施

从实施角度,高职院校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要建立涵盖金融与技术领域的复合型教学团队。同时引入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实践专家充实到教学团队中来,并对专业课程设置给出更多建议与调整。二是学校要加强与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合作,为开展实践课程、实习等提供便利渠道,也可通过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创新互联网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机制,也方便学校、学生了解企业需求,将企业案例引入教学,并引入行业专家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作出指导。三是丰富教学形式,多采用网络实时动态教学、生产性实训等方式,指导学生进行应用开发、金融营销方案设计、业务流程设计、运营方案设计等,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张艳英.互联网金融形势下高职金融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初探[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