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对河流污染治理的建议十篇对河流污染治理的建议十篇

对河流污染治理的建议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40:55

对河流污染治理的建议篇1

然而,**之美,尚有“美中”。水浊,水浊是因最近污染,**河水质大不如前,与真正的绿水常流还有不小差距。本次调查灾的带领下,源头,实地,多方检查,寻求良方,在各的联动下,意图分析水浊,真正“还美与前”、“还水与民”。

一、**河水环境现状

**河流经贵阳市**区党武乡、石板镇、**乡和**镇等乡镇。在**水库河段,人口、工业均很少分布,水质,属于清洁。在**水库下游,人口主要集聚在河段两岸和周边地区,段主要为生活污水的典型的有机(生活)污染,为do(溶解氧)、总磷和大肠菌群均不达标。结果下游的贵阳市中曹水厂的饮用水水源受到的污染,水质属于轻度污染。

为保护**河,近年来,各级多次投资,共计1200多万元,建设了贵州省首家生活污水厂,使城市污水率92%。为此,**污水工程被建设部和环保总局评为全国优秀项目,**“十大成就”。该工程采用土地系统工艺,的主要工艺为截流将污水沉砂池,机械输入9.5公里的灌渠中不同的沉淀池,分别厌氧和氧化,水产养殖,最后农灌水排入农作土地。后的污水,其水质日本农灌水水质标准。

二、**河环境治理对策

(一)治理。以“河安、水清、景美、人欢”为**河环境治理总。河安**河防洪设施要五十年一遇标准,防洪安全;水清要**河溪水清澈、水质;景美要抓好**河沿岸景观工程建设,绿化、亮化、硬化、美化等文章;人欢要人水环境,使**市民傍水而欢、亲水而乐。

(二)治理思路。**河环境综合治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系统工程,工程与非工程措施,治标与治本方略兼顾,各和乡镇联合行动,综合措施,长效机制,计划3年努力使文溪水环境有,5年整治治理。

(三)对策。

1、健全管理机制。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包括防洪排涝、污水截流、水质监控日常管理等方面,需要水利、建设、环保、创建等及各乡镇的与支持。的整治工作主要在水利主管,难免势孤力单。为此建议,,成了文溪水环境综合治理,由各和新城区管委会、安文深泽等组成,各自职责,工作计划和任务,,齐抓共管。的措施,解决好整治与管理相脱节的矛盾。**水环境管理内容多、任务重,既有堤防、橡胶坝等工程管理,又有蓄放水安全管理和防汛防洪职责,建议成立**河环境管理机构(如**河道管理站),编制和人员,管理的内容和职责,县财政安排的专项资金,使管理工作长效有序。健全的可行的责任考核与激励机制,水利、城建、环保、创建等各及各乡镇在**河环境综合整治与管理中的职责,整治工作,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2、尽快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整治。以生态养殖、畜禽养殖排泄物综合率为,**河上游规模化畜禽养殖场专项执法检查和整治。国务院《关于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17〕63号)和环境保护部办公厅《关于规模化畜禽养殖场专项执法检查的通知》(环办〔2017〕41号)要求,省《811环境保护新三年行动实施方案》中农业农村污染整治的部署,对**河上游规模化畜禽养殖场专项检查和整治。总的整治思路是“关停一批、搬迁一批、整治一批”。

污水截流管网建设[/page]

3、污水截流管网建设。主要有四点建议,考虑到**河水质生活污染比重的情况,建议加大生活用水是餐饮及休闲服务业用水中水污染治理成本在总水价中的比重,使用成本,提倡节约用水,控制水资源使用和生活污水排放总量。建议老城区污水截流管网改造。老城区管网改造规划,健全污水截流管网,实施雨污分流,工业和生活污水不排入城区区河道,污水厂,努力城市污水率。建议深泽和新城区污水污水管网输送到台口污水厂。考虑到县城污水厂的日能力、新城区新建污水厂的成本等因素,今后磐安至深泽段公路的改造,建议深泽和新城区污水污水管网输送到台口污水厂。

4、污水排放监控。要产业结构的战略性。把握好产业政策和产业结构策略,对列入淘汰目录中污染水环境的设备、工艺的监管,对违规建设不符合产业政策的化工、印染等严重污染水环境的生产项目,责令停业、关闭或搬迁。注重以水定项目、定地点、定发展,实施水环境保护一票否决。要加大现有污染企业的治污。污染企业设备淘汰制度,检查、公布污染企业被限制或禁止生产的生产工艺及设备的使用期限,加大对严重超标排放污染企业的监管和查处,对污染严重的企业要下决心“关、停、并、转”,从严控制文溪沿岸工业企业的污染排放总量。

5、稳步文溪防洪工程设施建设。城区堤防建设需求,分清轻重缓急,量力而行,建一段成一段,稳步解决防洪安全问题;尽早实施小岭坑口橡胶坝和下宅桥橡胶坝改造工程,使城区河道得以绿水环绕;好文溪安保设施,警示提示标语,补充沿溪救生设备,打造好人水环境。

三、总结

很难设想,西子湖,有人间天堂之誉的杭州还会那么旖旎多姿;同样难以想象,**河,被赞为高原明珠的贵阳还会妩媚动人。

**河的现状虽令人担忧,但前景仍看好,该河上下落差大,流域降水量大,河流径流量大,每年的山水足以对河流清洗,是夏天有很强的自净能力。查字典

对河流污染治理的建议篇2

论文摘要:英国在工业化的进程中,发生了较为严重的城市河流污染,主要因为工业化时期的城市化水平和社会认识尚不能承载工业化带来的全面影响,加之国家治污力度多受掣肘及科技水平的制约,河流污染的状况在19世纪没能得到显著改善,引发生态环境恶化及流行病侵害等不良后果。后发国家应以英国工业化的得失为镜,实现工业化的科学发展。  

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国家。以蒸汽动力为标志的工业革命,为不列颠最早叩开了现代化的大门。然而,在工业化的进程中,与经济:荣和城市发展相伴的还有遭受污染的生态环境,其中,城i ij河流污染尤为严重。英国,在摘取了一个工业化先行者j pg该摘取的最优惠成果的同时,也尝到了工业化及城了化造成的水污染苦果。对尚未实现工业化及正处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后发国家规避和整治“迈达斯的灾祸”有所裨益2 =16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故本文不揣浅陋,愿就工业化时期英国城市河流污染的成因、防治及其特点等问题予以探讨,以就教于方家。  

    一、英国城市河流污染的状况  

    城市水污染自古有之。人类早期活动产生的废弃物大都被排人大气或弃置于水中,古时的城市居民已有用法令和规章控制污染的尝试。在古希腊,只有获得特殊允许才能设立制革厂;古罗马也有规章规定,制革、榨油和洗衣作坊只能设立在没有居民点的台伯河对岸。但是,早期的污染仅限于十分狭窄的范围。  

    上百年来,英国的毛纺业等传统工业无疑也降低了河流水质,但是,严重的水污染直到19世纪工业化时期才真正发生。工业革命以来,随着工业的发展和城市人口的剧增,不断排放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使英国的许多河流受到了污染,在19世纪,城市河流污染成为十分普遍的现象。  

    恩格斯对当时河流污染的描述颇为详尽。例如,流经利兹的艾尔河,“这条河像一切流经工业城市的河流一样,流人城市的时候是清澈见底的,而在城市另一端流出的时候却又黑又臭,被各色各样的脏东西弄得污浊不堪了”;流经曼彻斯特的两条小河—艾尔克河与梅德洛克河的污染状况亦十分严重,“停滞的艾尔克河,这是一条狭窄的、黝黑的、发臭的小河”,梅德洛克河的“河水也是漆黑的,停滞的,而且发出臭味。  

    此外,流经西赖丁约克的卡尔德河,在1852年以前始终是鱼类喜爱的栖息地,至1867年,皇家委员会已不得不沮丧地承认:“流经西赖丁约克的,与其说是河水,不如说是墨汁。艾尔克河的支流布拉德福河,曾是男孩们捕鱼的乐园,也被工业化的浪潮熏染得通体黝黑,以致“只需一根火柴,就可以将它点燃”,俨然是一条随时喷发的黑龙。  

    泰晤士河曾是一条美丽的河流,英国人习惯地称之为“老父亲泰晤士”。19世纪以前,泰晤士河河水碧波荡漾,鱼虾成群,是举世闻名的鱿鱼产地,诗人蒲柏在1728年将其描绘为“银色的洪流”。工业革命以来,随着沿途城市居民的剧增以及大量工厂的建立,各种污染物源源不断地进人泰晤士河,牛津以下河段的水质急剧恶化,泰晤士河成为一条污浊不堪的“臭河”。1855年,化学家法拉第致信《泰晤士报》:“整条河变成了一种晦暗不明的淡褐色液体……气味很臭……整条河实际上就是一道阴沟。可见,英国城市的水污染在19世纪中期已经相当严重。  

    二、英国城市河流污染的成因  

    那么,究竟为何诸多河流在一个世纪里都变了色、变了味,这么严重的污染是怎样产生的呢?无疑,工业废水和公共废水是城市水污染的主要来源,其中,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工厂布局和工业类型又是产生大量工业污水的直接原因。  

    工业化初期,主要的机械动力是水力,“由于使用水力机,工厂不得不设在大流量的急流旁边”。因此,英国的第一批近代工厂自然傍河而建,在英国工业的发源地和中心—曼彻斯特,“几乎所有的厂房都是沿着贯穿全城的三条河流和各种运河建立起来的。这既解决了动力问题,又方便了废水处理,河流也成了废水排放的理想场所。蒸汽机发明后,以前依靠水力机械、依河而建的工厂逐渐转移到城市中,但工厂对那些流经城市的河流的依赖并没有减轻。因为蒸汽机的第一需要和大多数工业生产部门的主要需求,都是比较洁净的水。水作为冷却剂是蒸汽机不可或缺的,一些工业部门如毛纺业、印染业、造纸业的生产过程也离不开水,还有酿酒、洗煤,没有水更寸步难行。同时,水路为工业主提供了廉价的运输途径。因此,一条河流附近往往分布多家工厂,例如艾尔克河,“桥以上是制革厂;再上去是染坊、骨粉厂和瓦斯厂,这些工厂的脏水和废弃物统统汇集在艾尔克河里”。这些废水中往往含有铅、碱、硫等污染物,而且大多是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使水质大大降低,造成严重的河流污染。  

   

    造成城市水污染的另一主要来源是公共废水。公共废水主要包括人畜的排泄物、生活垃圾和洗涤剂。公共废水的存在本不可避免,但在英国工业化时期,因城市化和城市人口增长过速,加上市政建设滞后,遂使水污染加剧。  

    一方面,与工业化相伴的是,英国城市化发展迅速,城镇人口增长急剧。势如潮涌的人口,被压缩到很小的拥挤不堪的中心点上。从增长数量上看,大约在1800年,英国只有一个大城市—伦敦,人口约100万,远远超过其他城市如利物浦、曼彻斯特、伯明翰和布里斯托尔等(这些城市的人口大多只在5到10万之间)。1850年伦敦人口增至2 ,360 ,000人,另有9个城市在10万人以上,18个城市在5万到10万之间。1910年英国有46个城市超过10万,伦敦人口更是猛增至450万。从增长率看,兰开夏在1700年至1801年间人口差不多增加两倍,曼彻斯特的人口在1773年至1801年间也增加了两倍。到1851年,英国的城市人口已首次超过农村。城市的扩展和人口的集中大大增加了水资源的消耗,也使城市的公共卫生日益恶化,垃圾成堆、污水横流构成了那时英国许多城市的基本外貌。  

    另一方面,英国城市化虽快,但城市化水平较低,市政建设滞后。“所有的市镇,不论是新的还是老的,都面临着公共卫生的严峻问题,工业化早期,英国的城市尚未建立清扫垃圾的制度,垃圾粪便随意堆放,人们甚至因厕所太少不得不随地大小便。特别是贫民窟,成了疾病流行的孽生地,被人们称为“霍乱国王的巢穴”。在利兹,最不卫生的地区是工人住的狭窄的房屋区,这类建筑物里不具备任何一种排水设施,厕所少且前后无遮无盖。到1831年,即使是已拥有14万以上居民的曼彻斯特市区仍没有铺砌街道和修建下水道的条例。非但如此在曼彻斯特新城(又叫爱尔兰城,the irish town) ,“街道没有铺砌,也没有污水沟,可是这里却有无数的猪群”。大量垃圾、粪便、洗涤用水还有从街道屠宰场排出的水染上深红色的兽血,经过公用阴沟和露天排水沟通往小河、水坞,加重了城市河流的污染。  

    综上所述,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副产品”是造成城市河流污染的主要原因。除此之外,工业化时期英国的社会思想是污染得以加剧的促因。  

    首先,英国人将“自由放任”思想奉为圭泉,对工业革命造成的工业中心人口膨胀、城市污染和公共卫生等问题尽量不干预;其次,社会以追逐财富为价值取向,对“污染”则漠不关心。英国贵族通过经营追求财富早已成为惯例,社会中下层又有着一股“向上看”的风气,于是上行下效,社会形成了以谋求利润为荣的风气。  

    难怪连外国观光者都不禁要惊呼:“英国的城市纯粹是工作和挣钱的地方,而绝非休息和享受的乐园,那种具有更高尚品格的人还没有出现。  

    三、英国城市河流污染的防治及其特点  

    随着河流污染状况的不断加剧,以及由此引发的各种危害,人们开始意识到有必要采取措施对污染予以遏制,但长期似来,社会的反应并不积极。直到19世纪中期,随着流行病的多发,城市才开始实行系统的卫生改革,如下水管道、清水供应和道路清洁等。同时,社会对城市河流污染的防治也愈加重视,各项治理措施逐渐建立,整治渠道逐步完善。下面将结合英国在这一时期的防治措施,对城市河流污染的治理特点进行探讨。  

    (一)各群体和多渠道的广泛参与。生态学家和卫生学家最先向社会发出正视污染的呼声,他们是治污的先行者。部分生产者组成志愿协会,呼吁减少废物排放、倡议革新生产技术,为政府的积极治理建言献策。议会和政府通过立法和行政手段,全面领导水污染的治理。这样,河流污染的防治得到了议会、政府、社会组织和个人等各群体的参与和支持。  

    (二)议会立法和政府作为是治理污染的主导力量。一方面,从议会来说。1848年霍乱发生后,议会通过了第一部“公共卫生法”,并成立卫生部,虽不是专为治理水污染而设,但它规定在传染流行区域设立地方性卫生委员会,负责处理当地污水问题。由于习惯法提供的防御河流污染的措施起不到明显效果,1855年,议会颁布了《有害物质去除法》,试图对那些以工业废水污染河道的制造商处以罚款1865年和1868年,议会又先后两次委任皇家委员会,负责调查河流污染的状况并寻求行之有效的治理途径叫即。在第一届委员会提交初次报告后十年,议会通过了《1876年河流污染防治法》,这是英国历史上第一部防治河流污染的国家立法,也是世界历史上第一部水环境防治法规。法案不仅对禁止排放的各类污水和违法行为进行了详细规定(包括工业废液、颗状和悬浮状污染物、下水道污水排放等),还任命专家担任审查官,向工作部门提供实施建议,并通过监督技术改进以控制河流污染。这是一部具有“框架性”意义的法案,它关于防治河流污染的基本原则一直沿用至1951年。  

    另一方面,从政府作为来看,主要是加强市政的排污系统建设。例如,1858年伦敦市政当局修建的“伦敦下水干道”,以及1863年秋动工的泰晤士河河堤,就是政府治污的工程举措,通过建立下水道网络将工业污水和生活垃圾转移到下游地区,为减少伦敦水生疾病的发病率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应该说,在19世纪,尤其是下半叶,英国议会和政府在治理河流污染方面确实做出了一定的努力,也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效果。  

    (三)专家治理充当重要角色,发挥积极作用。1842年查德威克的《英国劳动人口卫生状况的调查报告》发表,揭示出糟糕的公共卫生状况,尤其是“飘着恶臭的厕所、污水沟和被污染的饮用水”是引发霍乱的根源。麻醉医师约翰·斯诺也提出同样的观点,1849年,他发表《论霍乱的传染方式》一文,指出被病菌污染的水源是霍乱传播的主要渠道”。他的这些结论有力地说明了治理水污染的必要性,也坚定了全社会的治水决心。1848年,约翰·西蒙医生被任命为伦敦城区的保健医官,“这一职务不仅在争取城市制定供水、排水、贫民窟的清洁规划方面起了重要作用,而且对确保有关建筑和人口过分拥挤的规章的执行具有重要意义”。  

    议会在第一部河流污染防治法制定之前委任了两届皇家委员会,委员会全都由相关领域的专家组成。如第二届皇家委员会的主要成员:皇家工程院德尼森爵士、化学家弗兰克兰德和农学专家默顿等人。他们通过调查取证,亲自实验,向议会递交调查报告,同时,专家们还对肆意向河流排放废水的行业进行严厉谴责,同时建议政府设立限制废水排放的详细标准,为国家制定水污染防治法案提供了理论依据。  

    碍于诸多阻挠因素,《1876年河流污染防治法》的实施效果并不理想,19世纪末,英国主要河流受污染的糟糕状况没有显著改善。1898年,英国又一次委任多名专家组成皇家委员会,调查污染来源和督查河流防治的进度。与德尼森爵士等前辈不同的是,此次委员会的专家们更加务实。他们注意综合考虑多方利益,设法调动工厂主的治污积极性,待之以宽,不求速变,先制定适度可行的治污标准,再随污染状况的改善而逐年将标准提高。在这种务实精神的倡导和促进下,产生了一系列减轻水污染的新方法。首先,也是最简捷的方法—一些滨海城市(如利物浦、霍恩、布里斯托尔等)将部分污水注入大海,通过污水转移以缓解河流的吸纳压力。其次,建立“污水农场”,将污水引到离城镇不远的农场用以灌溉作物,既廉价、无害,又不影响丰产,到19世纪末,像伦敦、曼彻斯特和诺丁汉等地附近已有不少这类农场。此外,多种净化剂得以应用,如动物骨灰、焦炭和页岩等,都能起到过滤和净化污水的效果。可以说,这些成效凝聚着诸多专家的汗水和智慧。  

    治污成效虽不显著,但仍在困境中渐进19世纪特别是下半叶,英国人治理河流污染的努力有目共睹,可惜收效不能令人满意,因为在河流污染的防治过程中尚存在诸多阻力。  

其一,政府治污不坚决。一方面,英国在19世纪面临国内政治经济和对外关系等诸多紧迫问题,相形之下,河流的防治事宜尚不够急切;另一方面,对工业与贸易利益的关切使行政当局不愿对工矿企业的污染行径和搪塞应付过于苛责,这势必影响政策法规的贯彻力度。其二,工厂主和矿主不诚心。革新生产技术、减少污水排放意味着投入的必然增加,显而易见,这种增加成本和损耗利润的要求是无法让各行业的污染大户欣然接受的。其三,民众不觉悟。“一条受污染的河流对健康的实际影响,在19世纪70年代还不为公众所认识。168公众对皇家委员会提出的防治措施或一无所知,或漠不关心,更有甚者对一些协会付出的反污染的努力嗤之以鼻,将其讥为理论家的空谈。其四,科技不过关。19世纪中后期的科学对水污染特征、水污染对健康的影响以及水的净化问题上缺乏明确认识,科学家不能准确找到河流中有毒物质的来源,而关于污染治理的技术开发又不够成熟,要改善大规模的污染状况自然是力不从心。因此,有人总结道:“河流污染的治理必定被看成是维多利亚时代公共卫生史中令人最不满意的一章。尽管如此,英国人在防治河流污染过程中取得的积极成效还是不能抹煞的。  

    四、关于英国城市河流污染及治理的几点启示  

    作为第一个进入工业化社会的国家,英国城市河流污染的经历和治理得失值得后发国家借鉴。  

    第一,正确认识河流污染的危害,重视水污染的防治。河流污染不仅破坏生态环境,而且直接威胁人们的正常生活和生命安全。鱿鱼是深受英国人喜爱的食物,可在1836年,泰晤士河的鲤鱼已几乎绝迹,而在塞文河、特伦特河与埃文河,也变得越来越稀少。在19世纪90年代,英国不得不向加拿大和挪威大量进口蛙鱼,以稳定在比灵斯门鱼市的价格1858年,奇臭的泰晤士河令在河畔开会的议员们不堪忍受,被迫将会议延后一周举行19世纪霍乱频发,仅1832年一次,就“大约使3100英国人丧生”。放眼全球,因河流污染而引发生态恶化和危害人们健康的事例不胜枚举,有的触目惊心,所以污染防治关系重大,不容轻视。  

对河流污染治理的建议篇3

一、目标要求

在街道全面推行“河长制”,通过努力,主动作为,使辖区河道乱占乱建、乱排乱倒、防治水污染源头等问题得到有效遏制,突发水环境事件得以及时发现和妥善处置,落实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全面落实,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扎实推进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持续改善水环境质量,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环境满意度,为全市旅游转型提供坚实的水环境保障。

二、基本原则

(一)把加强辖区河道、水污染源头、环境卫生、生活污水管理保护摆到建设生态强区、魅力双滦的首要位置,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理念,强化规划约束、红线管理,坚持预防保护优先,以绿色、低碳、循环为方向,努力走出一条特色化的绿色产业发展之路。

(二)把全面实行河长制作为街道水治理体系的重要任务,建立健全以党政领导负责制为核心的责任体系,落实街道党工委、办事处主体责任,明确各级责任分工,强化组织领导,完善工作制度,形成河长主抓、层层落实的工作格局。

(三)按照“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的要求,实行分级负责、属地管理,逐级逐社区落实河长,明确河长职责,强化属地管理保护责任,调动社会力量联防联控,构建协调联动、社会参与、齐抓共管的工作网络。

(四)把解决河道行洪不畅、水体污染等突出问题作为河道治理的重要内容,针对辖区不同区域,统筹一个社区一个政策,精细管理。

(五)把加强法治建设作为根本保障,牢固树立法治理念,切实纳入法治化轨道,建立健全河道、水污染源头管护等法律法规。依法治理,强化监管巡查,加强案件执法,严肃查处违法违规活动。

三、主要工作任务

(一)街道级河长主要任务

对街道内河道的水生态环境管理工作负主要责任。要充分发挥指导和协调作用,建立多部门合作的协调联动机制,将各年度工作任务分解到相关职能部门和社区级河长,组织开展检查、考核工作,协调落实解决治水工作中的矛盾和难点,确保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实现年度水质改善目标。

(二)社区级河长主要任务

推动辖区内河流整治工程项目,将治理和管理责任落实到相关责任人,在详细调查登记的基础上,将河道、排洪排污口、水污染源头、环境卫生、生活污水的治理管护责任落实到人,加强日常巡查和保洁工作,及时上报和处理污染隐患事件;提出有针对性的治理保护建议,落实改善和治理环境的各项措施,配合有关部门,组织和推进各项治理工程的实施,全力确保街道社区年度和阶段各项任务的完成,全面推进街道社区环境改善。

(三)街道河长制办公机构主要任务

主要协助河长顺利开展各项工作任务,组织协调各相关成员单位,主要开展以下工作:

1、开展街道内河道、排洪排污口、水污染源头、环境卫生、生活污水现状调查摸底工作。开展全街道河道污染现状的调查摸底工作,建立污染排放档案,增强整治工作的系统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2、制定具体河长制实施细则。按照尊重规律、科学治水、远近结合、标本兼治、因地制宜、“一河一策”的原则,在充分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对实施“河长制”的每一条河流制定科学系统、针对性强的“河长制”实施细则,明确河流治理责任人、水质达标时限、关键治理路径、主要工作任务及具体奖惩办法。

3、下达各年度工作计划,明确目标任务。根据河道治理实施细则下达年度治理目标及工作任务,年度目标任务应包括具体任务项目及水质目标。

4、建立考核评价制度。根据目标任务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制度,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严格考核程序,严肃考核纪律,确保“河长制”以考核为抓手,使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5、建立信息报送制度。总结河长制实施情况,及时总结全街道河长制实施情况并上报。

四、组织体系

(一)组织形式

街道设立双总河长,由党工委书记、办事处主任担任街道总河长;包社区副科级领导担任镇级河长;各社区书记、主任担任河段长社区分设专职专管员、巡查员或保洁员。同时对各级河长名单进行公示,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街道成立河长制办公室,办公室主任一名,由街道分管领导担任,副主任一名,由街道主管站长担任,工作人员一名,由街道工作人员担任。

因本辖区没有河流,实行一个领导包一个社区职责,要根据各自职责,负责各社区职能范围内的沿河流域及各社区排水排洪设施的水环境、水生态、水资源保护、治理、监督工作,并接受上级的业务指导和检查考核。

(二)河长职责

街道河长是所辖河湖保护管理的直接责任人,对分管的河道管理保护工作负领导责任。负责指导、协调所分管河道保护管理工作,检查督导下级河长和本级有关责任部门履行职责;组织研究加强河湖管理工作措施,协调解决河湖管理重大问题;组织协调进行联防联控;协调处理涉水突发问题;对河道管理绩效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估。

河段长职责负责督导所包保社区履行职责,协调处理包干辖区突出问题,开展水环境应急事件处置,协调处理河道两侧、排洪排污口、水污染源头的保护管理、水环境综合整治、环境卫生整治的重大问题。督促巡查员履行指导、协调和监督职责,定期开展日常巡查,发现问题及时报告河长。

社区保洁员、巡查员职责,定期对排洪排污口、水污染源头、环境卫生、生活污水的日常巡查与维护,发现问题及时上报。

街道河长制办公室主要职责是督导落实上级会议、文件精神、本级河长会议议定的事项及总河长、河长的指示批示,组织编制年度计划和工作要点,研究制定工作方案、计划和措施,负责组织协调、调度督导、检查指导、信息和意见反馈等工作,组织制定相关制度及考核办法,协同有关部门做好河长制工作考核。

(三)责任分工

实行河长对总河长负责、下级河长对上级河长负责和部门分工负责的河长责任分工制度。根据实行河长制工作需要,按照责任分工,对应明确责任部门和分工。

河长办公室做好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做好环境卫生整治、水污染源头、生活污水、河道保洁等工作防范与管控;协助相关部门依法打击危害河湖管理保护和危害水安全的违法犯罪活动;协助相关部门负责饮用水卫生监督和监测的指导。

五、主要任务

(一)加强水污染防治。大力推进《河北省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承德市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和《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的实施,针对河道水污染存在的突出问题,分类施策、分类整治。特别要加大源头区和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力度;持续开展“清河、洁水”行动,加大辖区黑臭水体治理。加强排查入河排洪设施及渗水井、生活垃圾等污染,改善水环境质量。

(二)加强水环境治理。强化水环境质量目标管理,按照水功能区确定各类水体的水质保护目标,切实保障饮用水水源安全,开展饮用水水源地安全达标建设,依法清理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违法建筑和排污口。加强水污染、垃圾污染治理,以生活污水处理、生活垃圾处理为重点,综合整治辖区环境,为全市旅游推进提供有力保障。

(三)加强执法监管。认真贯彻落实河道管理,水污染防治,环境、饮用水水源保护等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适时制定符合街道实际的实施方案或办法。建立健全部门联合执法机制,严厉打击违法行为,坚决清理整治非法排污等活动。建立日常监管巡查制度,实施动态监管。将日常巡查、问题督办、情况通报、责任落实等纳入网格化,力争实现一体化管理,提高工作效能,接受社会监督。

六、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要切实把实行河长制摆上议事日程,对河湖管理保护事项进行专题分析研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和改进措施。狠抓责任落实,建立总河长、河长目标任务责任制,充分发挥人大法律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职能,促进河长制全面落实。

(二)统筹推进落实。街道相关部门要抓紧筹划开展相关工作,落实具体责任,明确任务分工,按照要求抓好工作落实。组建河长制办公室,落实机构编制、工作人员,确保河长制工作顺利开展;制定本级、本部门河长制工作方案,明确时间表和路线图,细化阶段性目标任务,确保同步推进;根据辖区情况,及时研究制定各级领导分级担任河长的河道名录;协调相关部门认真组织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调研评估,进一步摸清辖区内河道等现状,细化实化水资源保护、水域岸线管理、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按照分类指导、因地制宜、因河施策的要求,研究制定河道管理保护方案及具体措施。

(三)创新制度机制。积极探索和构建六项制度、两大机制,为实行河长制提供制度保证。建立河长名单公告制度,向社会公告区级河道名称及河长名单,街道及社区分别向社会公告行政区域内各河道名称及河长名单;建立河道管理会议制度,包括街道专题会议、河长会议、部门联席会议等。专题会议每年至少召开1次或根据需要召开,河长会议至少每半年召开1次,研究协调解决河道管理保护重点难点问题,部门联席会议定期召开,通报河道管理保护情况,会商协调需部门配合的相关工作;建立河湖信息共享制度,由河长制办公室收集汇总河道管理保护基础信息,建立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建立工作督查制度,对河长制实施情况和河长履职情况进行调研督查;建立绩效考核评价制度,自上而下对年度河道管理保护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建立河道管理奖惩制度,依法依规对实行河长制、加强河湖管理保护进行奖惩;依托六项制度,逐步形成区级管总、街道、社区分级负责的责任机制和公平公正激励问责的奖惩机制。

对河流污染治理的建议篇4

在义乌的800余位人大代表,深入水库、山塘、河溪,开展“走一遍、看一遍、查一遍、献一计”活动,查找污染源,梳理存在问题,分析症结原因,提出建议意见。促使义乌江沿岸存在严重污染的32家违法制砂场被彻底关停取缔,500多家低、小、散且存在严重污染的低端制造业被关停或限期整改……

8月14日,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茅临生在义乌检查工作时,对义乌各级人大代表积极参与“关心母亲河溪、查找水污染源、恪尽代表职责”活动给予高度评价!

800位人大代表一线查找水污染源

烈日炙烤着大地,田间河流边的温度蒸笼一般。8月16日中午时分,义乌市义亭镇航慈溪两侧,当地的十多位市、镇人大代表钻入树丛,砍掉疯长的杂草,他们要弄清楚一个问题:排放到这条溪的污水到底从哪里来?

与此同时,在义乌稠城、赤岸、上溪等各镇街的近800名人大代表都行动起来了!全市四级人大代表正按照各自联系的片、区、网格,展开查找“水污染源”专项行动。

在北苑、江东等街道,人大工委先后多次组织代表开展这样的“在一线”行动。代表们通过多种途径广泛宣传保护生态、消除水污染源的重要性,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影响和带动广大人民群众保护生态,保护水源环境。

在上溪、赤岸等镇,人大主席团组织代表精心安排“明察暗访”,跑田间地头、进工厂车间,认真查找每一处水污染源,并将查找情况填写在“关心母亲河溪、查找水污染源、恪尽代表职责”登记表上,考察时间、地点、河流名称、水污染情况等一目了然,提出整治目标、监督整治工作的意见建议,既切合实际又具有可操作性……

与此同时,义乌市各级人大代表还积极参与市委、市政府开展的“碧剑一号”行动,对义乌江沿岸存在严重污染的违法制砂场进行了集中整治;参与“碧剑二号”暨碧水商城打击偷漏排“零点行动”,以雷霆之势对偷漏排行为给予严厉打击。

市人大代表夏学堆说,代表查找水污染源,在一线深切地感受到了水污染整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也最直接地了解到人民群众盼碧水的心声,更让自己感到了肩上担子的沉重。

来自义亭镇陇头朱的朱姓镇代表说,看了一些“秘密”排污口,真让人心惊肉跳,一定多提建议意见,督促政府尽快让这些“排污口”消失!

人大代表亮身份:“我是监督河长”

8月16日,烈日炎炎。省人大代表何德兴头戴草帽,走在由他任“监督河长”的城西街道铜溪沿岸。“除了铜溪,我还是后溪的监督河长,分别监督两条河各400米长区域的水质。”何德兴说。

在义乌这次“碧水商城”行动中,何德兴成了一名“监督河长”。被公布为监督河长的当天,何德兴就接待来访选民3批次,其中有一批次选民反映后溪水环境质量逐年下降、严重影响周边群众生产生活的问题。针对选民反映的问题,何德兴一一记录在案,并及时将问题反馈给有关单位。

“河道保洁是政府做的事,怎么还要你们人大代表负责?”有的村民对此有些不解。“人大代表人民选,人大代表必须为百姓办实事。我担任这‘监督河长’的职务,就是为了发挥代表的监督作用。”何德兴说。

为了掌握实情,他每天与城西街道创建办、建管站的有关负责人一起巡查河道的水环境状况,通过对村、社区、企业进行走访,发现部分企业存在偷漏排的现象,农村卫生死角多,周边群众对此怨声较多。

“从督查情况来看,造成水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是工业企业污染废水直排,农户未做好雨污分离和截污纳管、农村污染随意排放等。”何德兴说。通过督查,他就如何控制水污染源、清除河道淤泥杂草等提出了意见建议。

义乌在水污染治理中,全面实行河长制,每条河都有一位河长,市领导任“河长”,镇街党政主要负责人任“执行河长”,而许多人大代表则担当起了“监督河长”的角色。

8月16日,市人大代表施泽涌多了一个身份――城东河的“监督河长”。这一天,北苑街道人大工委召集辖区人大代表举行了隆重的任命仪式,给城东河、城中河、城西河、洪巡溪、杨村溪等“三河两溪”聘请了“监督河长”,并当场给5位人大代表发放了聘书。

城东河途径北苑街道大三里塘、小三里塘、楼店及建设新村后流入稠城街道,全长约1500米。“这监督河长的名称可不是随便给的。它有特殊的职责:宣传水环境治理政策、查找水污染源、收集对水污染治理的意见和建议、督促整治方案落实……”说起被任命“监督河长”,施泽涌显得颇为自豪。

市人大代表杨可武是北苑街道洪巡溪的“监督河长”。自担任该溪的“监督河长”后,杨可武通过走访,及时将问题反馈给有关单位。“洪巡溪水污染治理工作已经全面展开,河道内的杂草、淤泥将通过大型机器设备进行清除;对直排污水入河道的生产经营单位,将采取综合措施进行整治。”杨可武说。

每位担任“监督河长”的人大代表,就像“蚂蝗”一样,紧紧“盯”住每条河流的水污染源不放,紧紧“盯”住水污染的整治工作不放。

人大代表来自于人民,根植于人民,与人民群众有着千丝万缕、根深蒂固的联系。治水行动,人大代表坚持走在一线,查水污染源头、献立竿见影之智、展人大代表为人民风采。

代表示范,带动全市200万市民自觉行动

水!水!!水!!!“关心母亲河溪,查找水污染源,恪尽代表职责”主题活动开展一个多月来,义乌全市13个镇街人大通过组织四级人大代表对各辖区的河溪、山塘水库等实地视察,纷纷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

稠城街道辖区内有东青溪、洪溪、六都溪等,均为义乌江支流。“东青溪全长10.7公里,流经9个村(社区),该溪原本清澈见底,可如今整条溪流积污严重,溪水漆黑,臭气熏天。特别是苏溪和荷叶塘段成为蚊虫的孳生地。”市人大代表陶光明曾提出整治东青溪水环境污染的建议。

清水为何变成臭水?人大代表们认为,除了工业废水,还有很重要的污染是生活污水。为此,根据河流断面,稠城街道人大工委将36名市人大代表分为4个行动小组,查找污染源,提出整改建议,并安排2名代表负责材料收集整理。

8月16日下午,市人大代表赵荣春在开展对洪溪的水环境检查中发现,施工人员正在实施截污纳管工程,水质也得到了明显的好转。“河道脏、乱、差,一直是农村环保的短板。通过人大代表的监督,洪溪的截污纳管工程已接近尾声,河面的水干净了,积聚的淤泥不见了,困扰多年的臭气没了,老百姓也乐了。”赵荣春说。

“目前,街道已经关停60家印染小作坊,同时,我们还提出了加快实施农村雨污分流、加大工业企业排污监管、加强专项整治等建议20余条。下一步,我们将对这些问题和建议的落实情况实行一对一跟踪督查,促进整改到位。”稠城街道人大工委主任陈旭春说。

在义亭镇,代表们花了3天时间,沿镇域的铜溪、缸窑溪、航慈溪的两侧走了一遍,找到20多个“秘密”污水排放口,提出了水污染整治的建议意见30条。对此,镇党委政府随即制定完善了这三条溪的“一溪一策”整治方案。

目前,该镇已先后关停或限期整改溪流两岸的污染小企业30多家,养殖场(点)近百个,溪流的清淤、生态改造等工程近日将陆续启动。

稠江街道辖区有城南河、香溪、杨村溪三条内河。代表们在实地走访中看到堆积如山的河道淤泥和泛黑泛臭的河水,当即督促街道建设、创建、农办等部门要形成合力,加快清淤工作。

北苑街道辖区的17名人大代表走访村(居)、社区20个,走访各类生产经营单位185家,参与督促关停企业近百家……

代表们对溪流沿岸商户居民耐心宣传生态环境生活理念,引导广大群众支持、参与义乌江及其小流域水环境整治,从关心身边(家乡)的河溪做起,身体力行,以实际言行影响和带动广大群众参与到保护水环境、改善水质的行动中来。

对河流污染治理的建议篇5

“真山真水到处是,*布局更天然;十里河滩明如镜,几步花圃几农田。”当年副总理为*题咏的瑰丽诗篇,已勾画出*山水美的倩影。

在环境治理战略的指导下,在“送下游一江清水”的实践中,在当前各地城市河流“有河皆浊,有水皆污”的大背景下,*河也遭受到污染,俗话说:水是城市的眼睛和灵魂。确实.一座城市有了水,才充满生机和灵性,缺少水,便显得单调和乏味,所以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是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诣社会的重要举措,是优化发展环境、改善人居环境的惠民工程,关系群众的安全和健康,关系本地城市形象和学竞习争网力。

然而,*之美,尚有“美中不足”。不足因为水浊,水浊是因最近各种污染,致使*河水质大不如前,与真正的绿水常流还有不小差距。本次调查灾相关部门的带领下,深入源头,深入实地,多方检查,寻求良方,同时在各相关部门的积极联动下,意图全面分析水浊,真正“还美与前”、“还水与民”。

一、*河水环境现状

*河流经*市*区党武乡、石板镇、*乡和*镇等乡镇。在*水库以上河段,由于人口、工业均很少分布,水质良好,属于清洁水平。在*水库下游,由于人口主要集聚在河段两岸和周边地区,因此这一段主要表现为生活污水造成的典型的有机(生活)污染,表现为Do(溶解氧)、总磷和大肠菌群均不达标。结果造成下游的*市中曹水厂的饮用水水源受到一定的污染,水质属于轻度污染。

为保护*河,近年来,各级政府先后多次投资,共计1200多万元,建设了贵州省首家生活污水处理厂,使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2%。为此,*污水处理工程被建设部和国家环保总局评为全国优秀项目,*区的“十大成就”之一。该工程采用土地处理系统工艺,处理的主要工艺为通过截流将污水通过集中沉砂池,机械输入9.5公里的灌渠中进入不同的沉淀池,分别进行厌氧和氧化,经过水产养殖利用,最后作为农灌水排入农作土地。经过处理后的污水,其水质达到日本农灌水水质标准。

二、*河环境治理对策

(一)治理目标。以“河安、水清、景美、人欢”为*河环境治理总目标。河安就是*河防洪设施要全面达到五十年一遇标准,确保防洪安全;水清就是要达到*河溪水清澈、水质良好;景美就是要进一步抓好*河沿岸景观工程建设,做好绿化、亮化、硬化、美化等文章;人欢就是要创造人水和谐环境,使*市民傍水而欢、亲水而乐。

(二)治理思路。*河环境综合治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系统工程,必须通过工程与非工程措施结合,治标与治本方略兼顾,各相关部门和乡镇联合行动,采取综合措施,落实长效机制,计划通过3年努力使文溪水环境有明显改善,通过5年整治基本达到治理目标。

(三)具体对策。

1、建立健全管理协调机制。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包括防洪排涝、污水截流、水质监控以及日常管理等方方面面,需要水利、建设、环保、创建等相关部门及各相关乡镇的相互配合与大力支持。目前的整治工作主要集中在水利主管部门,难免势孤力单。为此建议,一是加强领导,成了文溪水环境综合治理领导小组,由各相关部门和新城区管委会、安文深泽等单位组成,明确各自职责,明确工作计划和任务,相互配合,齐抓共管。二是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解决好整治与管理相脱节的矛盾。由于*水环境管理内容多、任务重,既有堤防、橡胶坝等工程管理,又有蓄放水安全管理和防汛防洪职责,因此建议成立*河环境管理机构(如*河道管理站),确定编制和人员,明确管理的内容和职责,同时县财政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使管理工作长效有序。三是健全相应的切实可行的责任考核与激励机制,明确水利、城建、环保、创建等各相关部门及各相关乡镇在*河环境综合整治与管理中的职责,确保整治工作协调有力,确保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2、尽快开展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整治。以推进生态养殖、提高畜禽养殖排泄物综合利用率为目标,集中开展*河上游规模化畜禽养殖场专项执法检查和整治。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20*〕63号)和环境保护部办公厅《关于开展规模化畜禽养殖场专项执法检查的通知》(环办〔20*〕41号)要求,按照省政府《"811"环境保护新三年行动实施方案》中有关农业农村污染整治的部署,对*河上游规模化畜禽养殖场进行专项检查和整治。总的整治思路是“关停一批、搬迁一批、整治一批”。

3、切实加快污水截流管网建设。主要有以下四点建议,一是考虑到*河水质生活污染比重较大的实际情况,建议加大生活用水特别是餐饮及休闲服务业用水中水污染治理成本在总水价中的比重,通过提高使用成本,提倡节约用水,控制水资源使用和生活污水排放总量。二是建议加快老城区污水截流管网改造。按照老城区管网改造规划,逐步健全污水截流管网,实施雨污分流,确保工业和生活污水不排入城区区河道,全部进入污水处理厂,努力增加城市污水处理率。三是建议深泽和新城区污水通过污水管网输送到台口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考虑到县城污水处理厂的日处理能力、新城区新建污水处理厂的成本等方面因素,结合今后磐安至深泽段公路的改造,因此初步建议深泽和新城区污水通过污水管网输送到台口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

4、重点加强污水排放监控。一是要继续推进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把握好产业政策和产业结构调整策略,加强对列入淘汰目录中污染水环境的设备、工艺的监管,对违法违规建设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化工、印染等严重污染水环境的生产项目,及时责令停业、关闭或搬迁。注重以水定项目、定地点、定发展,实施水环境保护一票否决。二是要加大现有污染企业的治污力度。严格污染企业设备淘汰制度,定期检查、公布污染企业被限制或禁止生产的生产工艺及设备的使用期限,加大对严重超标排放污染企业的监管和查处力度,对污染严重的企业要下决心“关、停、并、转”,从严控制文溪沿岸工业企业的污染排放总量。

5、稳步推进文溪防洪工程设施建设。一是针对城区堤防建设需求,分清轻重缓急,量力而行,建一段成一段,稳步解决防洪安全问题;二是尽早实施小岭坑口橡胶坝和下宅桥橡胶坝改造工程,使城区河道全部得以绿水环绕;三是进一步落实好文溪安保设施,完善警示提示标语,及时补充沿溪救生设备,打造好人水和谐环境。

三、总结

很难设想,如果没有*,有人间天堂之誉的*还会那么旖旎多姿;同样难以想象,如果没有*河,被赞为高原明珠的*还会这样妩媚动人。

*河的现状虽令人担忧,但前景仍十分看好,首先该河上下落差大,流域降水量大,河流径流量大,每年的山水足以对河流进行清洗,特别是夏天有很强的自净能力。

对河流污染治理的建议篇6

关键词:江河流域污染治理长效机制

江河流域污染治理在很多欧洲国家在19世纪末就引起了重视,一百多年的治理历史,为我们提供了很多丰富的经验。区域治理理念发展较早的国家有欧洲阿尔卑斯山区的奥地利、法国、意大利、南斯拉夫、瑞士等国以及亚洲的日本。有着很多江河流域水污染综合整治的成功案例,例如英国的泰晤士河和法国的塞纳河流域综合整治等。

根据国外很多流域水污染综合整治的成功案例分析,要解决江河流域污染的治理问题,构建江河流域污染防治长效机制模式,究其经验,必须要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首先是国家的管理支持,从管理得角度要建立起执行力强有效的管理机构,从法律和利益两个方面建立起管理链条;第二,技术解决。通过技术创新手段,从源头上减少污水排放,同时加强污水处理和检测力度;最后,资金解决。国外主要是通过供水和污水处理收费、建立流域水基金、以及市场融资解决维持江河流域污染防治长效机制模式运转上的资金来源。

一、管理支持

在诸多的河流治理国家,首先要河水治理得到政府的政策支持。英国政府在治理河流污染方面已在《英国可持续开发战略》中阐述了自己的可持续发展观点。该文件确立的一些基本原则,如预防性措施原则已被规划政策导则说明和流域规划导则引用。现在,这一原则已成为进行规划决策和制定开发规划的基本思想。所有开发规划报告中的环境保护计划,都被看作是促进实现可持续目标的保证。例如,德国的莱茵河综合治理从河流整体的生态系统出发,制定了莱茵河治理规;日本为了治理琵琶湖流域的水污染,制定了水质保护规划。

(一)管理机构建立

法国为治理塞纳河,成立了直接隶属环境部的流域管理办事机构一流域水管局来加强塞纳河流域水资源管理工作;并且还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即建立部级水资源管理委员会,由环境部、农业部、交通部、卫生部等部门组成,主要职责是制定流域综合治理政策和协调部门之间、地方政府之间的工作。经过多年的治理,塞纳河的水质明显得到改善,取得了良好的治理效果。

泰晤士河治理采取的主要措施有:成立了治理专门委员会和泰晤士河水务局,对泰晤士河进行统一规划与管理。

加拿大的圣劳伦斯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主要措施有:成立圣劳伦斯河治理项目组;建立了由环境部牵头负责,多部门齐抓共管的管理体系。

(二)法律规范

要治水,先治人,法律的制约必不可少。法国在1964年颁布了《水法》,对水资源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在此基础上不断的修改、补充与完善,目前施行的是1992年颁布的《水法》。从法律上强化全社会对水污染的治理,确定了职务目标的同时,建立了以流域基础的解决水问题的机制。

美国的水污染控制立法是较完备的。美国的水污染控制法,形成了立法――回顾评价――修正,这样一个不断循环过程,使水法日益完善更加切合实际的做法。

日本1970年颁布了《水质污染防治法》,1996年颁布了以流域为单元的《特定水系水道障碍防止及水源水质保护特别措施法》。而且,日本地方政府创造的,被称为日本环境政策创新的“污染防治协议”。在日本产业公害防治阶段发挥了更显著的作用。污染防治协议在1925年的一次最高法院裁决中取得了准法律的地位。大多数情况下,协议实际上是企业首要的环境约束。另一方面,日本政府(包括地方)在产业政策和投资政策上对企业有很强的干预和控制能力,所以企业基本上都必须履行协议。另外,剧烈的公害运动和特有的日本文化价值观也是企业履约的压力和社会基础,所以污染防治协议有其良好的优势,地方政府赢得了更多的自治权,企业与地方政府和市民能保持良好的关系,市民可以参与到污染防治中去。

日本以水流域为单元对河流进行综合管理,制定《河川法》,强调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与防洪和水资源利用的协调,明确水利部门和环保部门与其他部门的职责及工作分工。对水利活动,《河川法》以下制定了《水资源开发促进法》,规定由内阁总理大臣指定“水资源开发水系”,以流域为基础制定水资源基本规划,并以此为指导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对水系的开发,实行政企分离的制度,《河川法》以下制定了《水资源开发公司法》,成立了专门从事指定水系的水资源开发活动,以独立法人资格进行工程建设和运行管理。因此,日本水资源管理的法制化值得我省湘江流域污染治理的借鉴。

二、技术解决

(一)技术标准

把河流水域按不同用途及水质污染程度,划分几种类型,并制定相应的水质标准,美国在1972年颁布了四种水质标准:游览水、水生物养殖、公共给水及工农业用水的水质标准。日本水质标准分两大类,一是保护人体健康的标准,二是保护生活环境的标准。排放标准和水质标准,一般都以浓度为计量单位。有的国家己趋向排入污染物的总量作计量单位,即将排入水域的污染物总量控制在环境容量允许的限度之内,使水域的水质经常保证在一定的标准以内。这种标准的颁布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排污单位非法排污的现象,保障了水体水质的有效恢复,从整体上促进了流域的水质改善。

(二)兴建污水处理设施

由于城市中总有大量的生活废水、工业废水排出,污水处理必须加强。处于莱茵河畔的多个国家,如德国、奥地利、法国和瑞士一起建立了多家污水处理厂,用于处理莱茵河的污水问题。泰晤士河的污水处理厂也多次扩建。

(三)加强污水监控

在监控方面比较突出的是德国,德国在莱茵河建立了综合的连续监控系统,设立了15个水质监测站。

(四)水体自净能力

在加强了处理,减少排放的基础上,合理利用污水自净。各国采用的方法分别有:人工增氧、引水冲污、河道疏通等。

三、资金来源

(一)供水和污水处理收费

供水和污水处理收费是供水公司污水处理厂建设和运行的重要资金来源。这项税费包括供水费、税收、罚金等。英国的水费含排污费,供水费用由水资源费和供水系统服务费用两部分组成。供水系统的服务费用包括供水水费、污水排放费、地面排水费和环境服务费。

(二)建立流域水基金

流域水基金把水权与水市场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在法国,成立了国家水基金及流域水基金,并据此向污染企业提供专项低息贷款用于购置污染治理设施。基金来源于水费收入,并按比例积累成基金,可以用于水科研、水管理、水污染防治等等,它是一种长远规划。

(三)市场融资

资本市场融资是市场经济体制下一条重要的融资手段。英国泰晤士河水务公司的资金就是靠上市公司股票及市场投资,融资等渠道招募完成。

已经形成的的江河污染,国外主要的措施就是减少源头排放,不仅仅是不允许排放,更加重要的是加强污水处理的技术和检测机构的建立,这些技术改造和检测费用的获得需要建立一个适当的利益链条,法制和利益链条的建立双管齐下。

参考文献:

对河流污染治理的建议篇7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系列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战略,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深刻认识我镇全面落实河长制在加快建设生态经济强县、加快建设嫘祖文化圣地等方面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扎实做好河长制工作,做到相关制度和政策措施到位、组织体系和责任落实到位、工作方案到位、监督检查和考核评估到位,为维护河库健康生态、实现河库功能永续利用提供制度保障。

(二)基本原则

坚持依法管护。把加强法制建设作为根本性制度措施,切实将涉河库活动纳入法制化轨道,建立健全法规制度,强化日常监管巡查,严禁涉河库违法活动。

坚持党政领导。建立健全以镇党委、镇政府领导为核心的责任体系,落实村(居)河库管理保护主体责任,强化工作措施,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坚持属地管理。以块为主、属地管理、分级负责,逐级逐段落实河长库长,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

坚持谁污染谁治理。全面排查沿河沿库排污基本情况,建立污染源台账,加强涉河库排放监管,严格污染责任追究,创新治理模式,谁污染谁治理,督促河库污染得到及时有效治理。

坚持分级考核。将河长制纳入镇党委、镇政府年度目标考核内容,建立健全责任追究制度,对村(居)进行考核,形成源头严防、过程严管、损害严惩、责任追究的分级治理体系。

坚持分类施策。立足辖区河库实际,以问题为导向,因地制宜,统筹上下游、左右岸,实行“一河(库)一策”、分类施策,解决好河库管理保护的突出问题。

二、主要目标

(一)年度目标。2017年6月20日前,确定镇、村(居)两级河段长名单,分级分批公告。6月底前出台镇级河长制工作方案;建立各级河长会议、信息共享和报送、工作督察、部门协调和上下联动等工作制度和机制。7月底前,建立镇级河长制验收制度、考核问责和激励机制;镇、村(居)提出年度目标、问题、任务、责任清单。2017年年底前,编制完成辖区河库“一河(库)一策”管理保护方案,确保全面建立河长制。

(二)实施目标。到2020年,全镇在水资源保护、水域岸线管理、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执法监管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乱占乱建、乱采乱挖、乱倒乱排等现象得到有效遏制,侵占河道、超标排污、非法采砂、破坏航道、电毒炸鱼等突出问题得到依法清理整治;跨区域的河库管理责任明确,上下游、左右岸联防联控机制有效运行,重大问题得到解决。

1.水资源保护目标。一是完成全镇主要河流水功能区划分,完成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二是到2020年全镇省控监测断面水质优良达到或优于ii类,比例达到100﹪。三是确保不突破水资源开发利用、用水效率、水功能区限制纳污能力三条红线;力争高效节水。

2.河库水域岸线管理保护目标。一是全面完成河流相关规划,完成河库管理范围及蓝线划定,完成岸线开发利用和保护规划。二是不新增河库水域侵占。三是完成问题突出的河库岸线整治,基本恢复河库水域岸线生态功能,力争整治一批生态河道。

3.水污染防治目标。一是落实《<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工作方案》任务。二是完成工矿企业污染、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实施入河排污口整治,依法取缔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的排污口。

4.水环境治理目标。一是全面完成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划定及公示。二是全面清理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的违法建筑。三是建立水环境监测预警信息系统。四是积极开展黑臭水体治理,因地制宜建设水生态岸线,实现部分河段环境优美、水清岸绿。五是沿河无倾倒、堆放垃圾、秸秆等废弃物现象,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5.执法监管目标。一是建立健全相关部门联合执法机制,完善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二是全面执行河长巡查制度和日常巡查制度,实现河库动态监管。

三、领导体系及职责

建立覆盖全镇所有河库的河(段)长和村级巡河员的河长制体系,河(段)长负责组织领导相应河库的管理和保护工作。全面落实河长制工作领导小组领导下的河长负责制,构建党政主导、部门联动、责任明确、协调有序的河库管理保护组织领导体系。

(一)成立全面落实河长制工作领导小组

党委书记担任组长,镇长担任副组长,相关领导为成员。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全镇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组织制定落实河长制工作的主要措施,研究解决推行河长制工作中的重难点问题,督促检查河长制工作落实情况。

(二)设立河长和河长制办公室

党委书记担任第一总河长,镇长担任总河长。镇内6大主要河流实行双河长制,镇总河长办公室设在环保办,总河长办公室主任由镇政府分管水务工作领导兼任,镇级相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实行河长联络员单位制度。

(三)分级分段设立河长

镇境内河库均由镇级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分别担任第一总河段长、总河段长,并分别兼任1条主要河流河段长。要分级分段设立河长,由同级党政主要领导担任。

(四)设立巡河员

河库所在村的党支部书记、村主任为该村巡河员。

(五)工作职责

1.全面落实河长制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全镇全面落实河长制工作,组织制定落实河长制工作重大政策措施;全面部署河长制工作;研究审议河长制全局性重大问题;研究决策河长制工作有关重大事项;听取全镇河长制工作和监督情况汇报,研究解决跨区域、跨流域、跨部门的重点难点问题;督促检点工作落实情况;研究确定河长制年度工作要点和考核方案;研究决定河长制表扬、奖励及重大责任追究事项。

2.镇总河长职责。对全镇范围内河库的管理和保护负总责任。研究批准镇级层面河库管理保护工作方案、工作要点、相关规划和制度;研究布置全镇6大主要河流实施河长制的相关工作,并督促检查;协调解决跨区域、跨流域、跨部门的重大问题。

3.镇级河长职责。镇级河长为所负责河库全面落实河长制的第一责任人,对相应河库管理和保护负总责任。负责贯彻落实领导小组会议及总河长会议确定的事项;负责组织领导相应河库的管理和保护工作;牵头制定相应河湖“一河一策”管理保护方案,明确年度具体目标、问题、任务和责任;牵头组织对侵占河道,超标排污、非法采砂、电毒炸鱼等突出问题依法进行清理整治;对跨行政区域的河库明晰管理责任,协调上下游、左右岸实行联防联控;对相关部门和下一级河长履职情况以及年度目标完成情况进行督查督导、考核评估,强化激励和问责机制;统筹协调解决河库管理保护的重点工作及难点问题。

4.镇河长制办公室职责。镇河长制办公室承担镇总河长办公室日常工作,负责河长制组织实施具体工作,协调、督促、落实领导小组、总河长、河长会议确定的事项;拟制镇级工作方案、相关制度及考核办法,指导各村(居)、各有关部门(单位)制定工作方案、明确工作目标任务,督导村(居)同步全面落实河长制相关工作;统筹制定(修订)镇级河湖“一河一策”管理保护方案及河长制验收和工作考核方案;督促镇直有关部门按职能职责落实责任,密切配合、协调联动、共同推进河库管理保护工作。

四、主要任务及责任分工

(一)加强水资源保护

1.全面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强化水资源“三条红线”管控,加强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及监测预警。

全面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意见》,加大农业节水力度,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切实提高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

加强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落实情况考核,督促各责任单位落实工作职责,并按照《盐亭县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工作方案》对各村(居)和有关单位进行考核,完善考核体系,加强考核结果运用,严格责任追究。

2.严格水功能区管理。完善水功能区划,依法划定水功能区,明确水质保护目标,实行分级分类管理,并作为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水污染防治和水环境综合治理的重要依据。

3.严格入河湖排污口管理。开展入河湖排污口普查及信息台帐建设,强化入河库排污口设置同意制度,强化排污监管;开展入河库排污口整治,制定入河库排污口整治方案;确保水功能区水质达标。加强入河库排污口和污染源监测能力建设。

4.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和标准化建设。开展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和安全保障达标建设,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及检查工作,加强备用和应急水源建设;建立地下水开采总量和水位双控制度,防止地下水污染。

加强饮水水源地、湖库周边、河岸线造林绿化、水土保持、农田林网建设,增强水资源涵养功能。

(二)加强河湖水域岸线管理保护

1.加强水域岸线划定和管理保护。指导、统筹和完善河道管理工作,依法加强河库管理、河道采砂管理工作,推进河库管理范围划定、岸线开发利用与保护规划和河道采砂规划工作。

依法加强规划蓝线管理,因地制宜建设亲水生态岸线;严格涉河项目审批,高效配置岸线资源。

2.加强河库岸线防治清理。强化河道内滩地保护,加强河道堤防和河岸的水土保持工作;加强山区河道有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河段的监测预警;在侵蚀沟的沟坡和沟岸大力营造植物保护带。

加强对河库上设障阻碍行洪、擅自建设防洪工程和其他水工程、水电站等以及其他侵占河道、非法采砂取土等突出问题的监督排查,依法依规统筹开展退田还河还湿,恢复河库水域岸线生态功能。

(三)加强水污染防治

1.实施严重污染河流综合整治。严格落实《<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盐亭县工作方案》,加强流域的综合整治,特别是对污染严重的重点小流域进行综合整治,强化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

2.深化重点领域污染防治(水污染)。提高城镇污水垃圾收集处理水平。按照《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三年推进方案》有关要求,加快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提标改造,加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运维,完善污水管网配套建设,大幅提高截污截流污水收集率。

加强农业农村污染防治。开展畜禽水产养殖以及农村面源污染综合防治,推广畜禽清洁养殖和畜禽粪污无害化、资源化处理技术,推行种养循环综合利用型生态治理模式,实施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小区)标准化建设和改造,因地制宜建设畜禽粪污收集处理设施。加强河库、河塘、滩涂水产养殖监管,推广水产健康养殖模式。

(四)加强水环境治理

1.强化水环境质量目标管理。开展水污染风险评价,统筹编制全镇水污染防治规划,完善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细化明确河湖水污染防治目标和任务。

2.开展流域综合整治。加强生态良好的河库保护,加大对江河源头区、水源涵养区、生态敏感脆弱区和饮用水水源地的保护力度。加大环境生态保护资金投入,以流域为单位,加强水污染严重、水生态恶化的河库治理及良好水体保护。

(五)加强水生态修复

1.大力加强水土保持工作。贯彻实施水土保持法律法规,依法开展水土保持目标考核。定期配合同级人大开展水土保持专项执法检查。

2.推进河湖生态保护及修复工作。依法划定辖区内水生态保护红线,实施良好水体保护工程,严格控制开发建设活动,维持河库自然生态环境现状。

按照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原则开展水生态修复,保持河库水系的自然联通,维系水体的流动性和自然净化功能。对不满足水域生态和使用功能的水体,综合运用河道治理、清淤疏浚、自然修复、截污治污等措施,推进生态功能受损河库的生态修复。

(六)加强执法监督

1.完善法规标准制度。建立健全河库保护制度,推行先进的河库保护技术,进一步完善管理规范体系。

2.健全监督执法机制。加强河库信息共享、联动联治,严格落实国家水资源管理和水环境保护管理制。充分发挥人大法律监督和群众监督的作用,形成河库保护管理的合力。

3.加强河湖管理保护联合执法。建立多部门、常态化、严格的水环境联合执法体系和河库日常监管巡查制度,保护执法监管责任主体、人员、设备和经费。坚决清理整治非法建设、排污、设障、捕捞、养殖、采砂、侵占水域岸线等活动。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构。2017年7月底前,设置河长制办公室,建立工作机制,配备工作力量,落实职责和经费。

(二)建立工作制度,落实工作责任。建立健全镇村、河(段)长会议、信息共享和报送、工作督察、验收制度以及部门协调和上下联动、考核问责与激励机制等工作制度和机制。协调解决河库管理保护的重点难点问题,定期通报河库管理情况。

(三)完善河库名录,推进“一河一策”。完善所有河库基础信息数据库,全面建立河库名录体系。2017年7月底前,完成6大主要河流年度工作清单(目标清单、问题清单、任务清单、责任清单)。

对河流污染治理的建议篇8

位于欧洲重工业区的莱茵河

莱茵河是位于欧洲西部的最大河流,也是一条与农业、工业和沿岸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重要河流,总共涉及9个国家,流域面积大约18.5万平方公里,长度达1320公里,平均流量槊棵2200立方米,是名副其实的国际性大流域。

莱茵河具有良好的水流条件,常年自由航行里程超过700公里,是世界上最繁忙的内陆航道之一。莱茵河流域沿岸的平原农业较为发达,其支流的峡谷地区大量种植葡萄等农作物,并酿制和销售高质量的葡萄酒。莱茵河流域人口约5000万,城市化特征日益明显,其中1/3人口集中在几个地区,德荷边境的鲁尔工业区是最大的聚集区。聚集区基本上位于干流,或干流与运河连接的地区。

莱茵河不仅作为一条航运的通道,发挥着内陆航运的功能,而且在阿尔萨斯平原开发水电,在河流下游逐渐变为供水水源。同时,莱茵河沿岸又是化学工业和其他工业的主要基地,在20世纪欧洲工业化发展中,莱茵河周边建起密集的工业区,以化学工业和冶金工业为主。从1900年至1977年,莱茵河中的铬、铜、镍、锌等金属离子严重超标,河水已达到有毒的程度。20世纪中叶,莱茵河发生了许多污染环境的重大事故,引发了欧洲社会的极大关注,一些国家开始重视莱茵河流域的治理工作。

上世纪80年代前期,莱茵河治理成果效果并不明显,河流污染事件仍在不断发生。最典型事件是1986年瑞士桑多斯发生火灾,消防时使用莱茵河水灭火,导致大量农药流入莱茵河,造成大量鱼类和有机生物消失。这起事件引发了欧洲公民的震惊和愤怒,人们走上街头举行抗议活动。荷兰的饮用水和鲜花产业也因来自德国和法国的工业污染而深受其害。上述社会行动成为一个有力的历史契机,激发了人们对工业化危害的反思和对生态环境的渴望,推进了保护和治理莱茵河流域的重大政策和措施出台,这为莱茵河治理和重现自然的生命之河,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莱茵河流域治理

莱茵河流域治理可追溯至20世纪中叶,1950年7月,由荷兰提议成立莱茵河保护国际委员会(iCpR),早期成员有荷兰、德国、卢森堡、法国和瑞士,共同应对莱茵河污染问题,欧盟于1976年加入该组织。iCpR成立初期收效甚微,经过60多年不断改进,该组织已发展成9个国家之间高效率合作机构。它不仅设有政府组织和非政府组织参加的监督各国计划实施的观察员小组,而且设有许多技术和专业协调工作组,包括水质、生态、排放、防洪、可持续发展规划等工作小组,将治理、环保、防洪和发展融为一体,形成了统筹兼顾、综合治理的科学理念和整体战略。

iCpR秘书长本・范德韦特灵指出,多国合作的起步阶段是最困难的,需要达成共识、确定问题在哪里。iCpR刚成立时,针对当时莱茵河面临的污染问题,把建立检测机构并兴建污水处理设备,确定为优先解决的问题,这不仅体现了以科学方法和实事求是为原则,而且找准了问题的突破口,形成了共识的基础。iCpR最初确定为对莱茵河污染进行调查研究,并对氯化物污染源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法国钾矿排放物占据氯化物污染源之首(占总排放量的1/3),德国位居第二。与此同时,iCpR成员国意识到,在处理莱茵河污染问题上需要专门的组织进行协调并提供建议。

1963年《伯尔尼条约》签署,iCpR获得了为莱茵河污染防治提供建议的权力,并设立了秘书处。但是《伯尔尼条约》并未涉及氯化污染物的削减和防治方案,此后一段时间内,莱茵河污染问题更加严重。1972年第一届莱茵河部长会议就化学污染物和氯化物相关问题达成协议,开始制定《化学污染物公约》(CCp)和《莱茵河氯化物污染防治公约》(CpRaCp)。

1976年12月,iCpR成员国签署《莱茵河氯化物污染防治公约》。该公约规定,1980年1月1日之前,法国要削减60%的氯化物排放量,荷兰、德国和瑞士分别承担治理费用的34%、30%和6%。尽管80年代前期做了不少治理工作,但未能解决莱茵河的物种消失问题,生态退化依然很严重。1986年发生桑多斯污染事件,这为新法规的出台创造了重要条件。

针对桑多斯污染事件,iCpR迅速举行了3次会议,并于1987年制定《莱茵河行动计划》(Rap),力争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严格的生态指标,促进莱茵河生态系统的恢复,并制定莱茵河预警机制以防止突发污染事件发生,见下表。

《莱茵河行动计划》实施结果表明,大部分目标已经完成甚至超额完成。1985~2000年,大部分点源污染源的处理率达70%~100%,生活废水和工业污水的处理率也达到85%~95%,莱茵河的大部分物种已开始恢复,部分鱼类已经可以食用。这项治理计划显示,以科学论证和规划为指导,以生态环境的整体改善为前提,以高等水生物为生态恢复指标的做法取得了成功。

莱茵河合作机制

莱茵河流域途径多个国家,多国之间合作治理是成功的重要因素。莱茵河合作治理的核心机制是莱茵河保护国际委员会(iCpR),该流域组织合作的原则是:以成员的共同认识作为合作的基础,只有取得共识,才能形成真正的合作;iCpR作为莱茵河合作治理的纽带,具有将各成员国的治理愿望凝结为共同目标,并转化为美好实现的关键性作用;iCpR具有多层次、多元化的合作功能,既有政府间的协调与合作,又有政府与非政府的合作,以及专家学者与专业团队的合作。

合作基础。莱茵河治理取得成功,首先是沿岸各国人们具有合作治理的共识和愿望,这是国际合作的基础。早在19世纪,莱茵河沿岸就开始修建码头、发展航运,之后又修建铁路和公路,莱茵河地区成为欧洲西部繁忙的交通枢纽。交通便利带动了工业发展,莱茵河地区成为重工业和化学工业基地的同时,莱茵河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地处下游的荷兰深受其害,这是荷兰最先召集共同讨论莱茵河保护、寻求共同对策的原因。

需要指出的是,iCpR的前身是一个自由的国际论坛组织,随着社会公众对莱茵河污染的关注度越来越大,客观上需要有一个专门的研究和监督机构,于是该论坛就发展为莱茵河沿岸国家和欧盟代表共同组成的国际组织。由此可见,iCpR的诞生是与该流域人们对莱茵河治理的共同认识密切相关,即使iCpR成立后,该组织仍然保持着一定的非官方色彩,仍然具有各国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合作、官方组织与学术机构合作的特征,这充分体现了上述共同认识已经渗透到iCpR的理念之中,并转变为人们的社会实践。从这个意义上讲,共同认识就是莱茵河合作机制得以生成,并发挥重要作用的思想基础。

合作纽带。iCpR作榍域性国际组织,其联接和纽带作用非常显著。iCpR主要有两部分:一是政府之间合作机构,另一部分是非政府组织机构,两者相互协调合作,共同构成莱茵河跨国合作机制。它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权力机构,包括全体会议和协作委员会,最具实权的是各国部长级会议;第二个层次是秘书处和项目组,负责在决策通过后实施战略措施;第三个层次专项工作组和专家组,在每个项目中,工作组和专家组相互配合,共同完成专项工作。

在第一个层次,协商机制有部长级会议、决策方式和惩罚措施三种形式。部长级会议决定iCpR的一切重大决议,决议通过后不仅具有一定的法律约束力,而且便于统一执行和互相合作,各成员国都需要共同遵守,这是沿岸国家之间互相合作的重要纽带。

在第二个层次,秘书组不仅是常设性工作机构,而且承担iCpR与各成员国、非政府组织、专家学者之间协调沟通的重要职能。秘书处由12人组成,负责iCpR的日常事务,自行筹措活动经费。其主要任务是负责实施制定计划,协调各成员国之间关系,促进沟通交流,参与莱茵河管理,执行具体立法和监督工作,以及定期提交工作报告。

第三个层次,对于各项专业性工作,是由一些专项工作组和专家组承担。iCpR设有三个常设工作组和项目组,即排放水质组、防洪组、生态组、可持续发展规划专家组等,分别负责水质监测、莱茵河流域生态系统的恢复重建以及污染源监控等工作,为iCpR决策提供草拟方案。

合作方式。iCpR不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官方性机构,更像是一个多层次、多元化的合作平台,它具有很大的包容性、参与性和非政府组织特征,能够调动各成员国政府、专家学者、非政府组织、新闻媒体、相关利益体等积极参与。其中,有政府层面的部长级会议,这是协调各成员国利益并达成一致性行动的重要机制,但是iCpR不具备处罚成员国的权力和职能,这需要借助于它的非政府组织性能,这体现在独立性、公正性、科学性、监督性等方面。

iCpR的独立性表现为资金自筹,不依附于某个成员国或利益团体而独立存在,能够独立自主地开展各项工作;iCpR的公正性表现为公开透明,动员广大民众参与调查研究,开展不同意见之间讨论争辩,从而选择最优的可操作方案;iCpR的科学性表现为它不仅具有较强的专家团队,而且能够协调相关大学和科研院所参与技术研究,对水质、水文、气象、地质、环保等多种数据,运用先进技术手段进行综合性分析;iCpR的监督性不仅表现为技术手段,而且其非政府组织强化了其监督职能,既有监督企业和民众的行为是否失当,也有监督政府是否履行了承诺,形成有社会影响力的监督效果。

国际经验的启示

从治理理论看,跨国合作治理机制的优越性在于:它能在整个政府与非政府力量的基础上,既发挥政府在制度保障方面的优越性,又发挥非政府组织在动员、调研、监督方面的作用。以iCpR为例,它在整合了政府与非政府力量之后,确实既发挥了政府的法律保障、制度保障和制度约束的作用,同时又发扬了非政府组织在国际性、动员性、超前性和监督性方面的作用。

iCpR的显著成就与其政府性组织提供的较为完善的制度保障紧密相关。iCpR部长级会议是成员国政府协商决策的机构,代表成员国政府的立场,这是赋予iCpR的政府性特色。部长级会议通过一系列决议章程,为iCpR的环境治理提供了法律保障、制度保障和制度约束,这使得iCpR能够正常、有效地运行,也使iCpR的政策能够得到成员国政府的认可与实施。

iCpR制度保障包括:一是综合决策机制。莱茵河是一个综合性系统,并具有跨境性,要用一种整体的观点看待其治理。iCpR部长级会议规定,各流域国家应在iCpR的主持下,就流域重大事项进行协商和决策,将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这一基本原则融入决策之中。

二是沟通与协调机制。“协调机制能节约合作的运行成本与参与者之间的交易成本”,通过设定合理的协调机制,iCpR能够激励人们为集体做贡献,从而实现个人积极维护公共利益,最终取得治理成效。

三是政府间的信任机制。一切合作都是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之上,“互相信任可以推动地方政府间合作,减少集体行动的障碍,出现一个正和的博弈结果”。iCpR通过树立“共赢”的利益意识,使流域内上下游的各地方政府应该意识到:构建共同治理水污染目标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强化了认同感,促进各地政府更好的合作。

对河流污染治理的建议篇9

论文摘要:多年来,淮河水污染不但成为了国家领导也成为了平民百姓的关注焦点,本文回顾了淮河水污染问题及防治成果,并且介绍了水污染现状及问题,最后提出了一些水污染治理的建议。

淮河流域地跨河南、安徽、江苏、山东四省,地处中原腹地,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是中国的七大流域之一。全流域面积27万km2,占全国面积不到3%,却拥有人口1.5亿,耕地面积1300多万hm2,均占全国总量的1/8。

15年前,养育着中国1亿5千万人口的淮河,曾经发生特大污染事故,干流形成的污染带长达70公里,造成损失上亿元。对这起事故的清理,揭开了淮河治污的序幕,我国政府第一项大规模污染整治工程由此开始。但经过15年的时间,淮河水污染依然存在。

1水污染问题回顾及防治成果

过去,淮河流域山清水秀。“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江淮熟,天下足。”这

样古老的歌谣都是描述江淮流域的美丽富饶。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淮河流域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流域水体污染日趋严重,最终分别在1989年、1992年、1994年爆发了全流域特大污染事件,而支流的污染事件层出不穷,有这样一首歌谣反映了淮河水质变化的过程:五十年代淘米洗菜,六十年代洗衣灌溉,七十年代水质变坏,八十年代鱼虾绝代,九十年代身心受害。3次重大污染事故充分揭示了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编制的思路随着对水环境保护工作认识程度的不断加深而逐渐调整。

淮河水污染治理始于1994年,国家将治理淮河污染列为治理“三河”、“三湖”之首。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治淮十年来,沿淮四省采取了结构调整、工业污染防治、污水处理厂建设、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等一系列措施。总体上看,沿淮四省在经济快速增长的情况下,淮河流域排污总量有所下降,水质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过去淮河流域高速度的污染趋势得到初步遏止,十年淮河治污成效明显。

2水污染现状与问题

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但距离国家计划治理目标和人民群众的要求仍有相当大的差距。沿淮四省经济仍在高速增长,人口持续增加,城市化进程加快,流域“十五”水污染防治形势十分严峻,已取得的治污成果还很脆弱,如不采取超常规的做法,淮河“十五”治污目标难以实现,老问题无法彻底解决,新问题将更加突出。

2.1治污体制机制尚未理顺

治水与治污没有形成协调一致的管理机制,对污染治理进展状况缺少有效监督和必要的奖惩机制;大部分城市污水处理厂没有实行市场化运作,多元化投资机制尚未形成;没有建立统一的监测和信息机制。现有环境监管能力不适应淮河治污新形势的需要,普遍存在违法成本低、守法和执法成本高的问题。

2.2治污投入严重不足

淮河治污“九五”计划要求投入166亿元,实际投入66%。淮河治污“十五”计划256亿元资金安排中,还有173亿元资金缺口。全流域161个污水处理建设项目中,仅完成17%的项目,29%在建,尚有86个城市污水处理项目未动工。治污设施建设滞后,尤其是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缓慢,管网严重不配套。

2.3生态基流严重缺乏

目前,淮河流域有大小水库5700多座,其中大型水库36座。此外,还建有大小闸坝5000多个。淮河水资源开发利用率超过60%。流域内过多的闸坝建设改变了水的时空分布,难以维持生态基流,水体自净能力减弱,汛期泄洪时,闸坝上积蓄的高浓度污水集中下泄,常常引发水污染事故。淮河沿岸农田灌溉多沿用传统方式,灌溉利用系数低。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不到30%,利用效率低下,浪费严重。

2.4治污的认识还不到位

淮河流域总体上处于经济欠发达地区,“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的现象还很普遍,以资源浪费、环境污染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的生产方式尚未扭转。一些地方对治污工程不重视,对城市污水、垃圾等基础设施建设不积极,即使建成后也难以保证正常运转,不能发挥其应有的效益。个别地区地方保护主义严重,对违法排污放任自流。

2.5产业结构很不合理

淮河流域重污染行业仍然居多,工业污染仍是淮河污染的主要原因。造纸、酿造、化工、制药、印染等几个行业的经济贡献率约占全流域的1/3,而产生的cod和氨氮则占到工业排放的80%和92%,近八成的超标企业集中在这些行业。

3、建议

3.1改善管理机制。

我国的水污染防治工作体制基本上与世界先进水平一样。但问题在于我国对环境保护部门的“统一监督管理”权和其他有关主管部门的水环境管理权之间的关系未作明确、详细、可操作的规定,导致实践中经常出现各部门之间“争夺权力、推诿责任”的现象,不利于水污染的全面系统防治。在中央和地方水污染防治管理的关系上,我国实行分级管理制,很容易出现水污染防治工作受“地方保护主义”影响的情况。因此,我国有必要结合国情,借鉴他国经验,明确环保部门与其他部门,中央和地方在水污染防治方面的权利义务。

3.2加大执法力度

在现阶段,人们环保意识还没有达到一定高度的情况下,严格执法应该是调整人们经济利益和保护生态环境之间关系的最重要手段。“三湖三河”的环境污染和对流域工业企业所采取的集中式限期达标排放、“零点行动”等等,说明了以往我们在执行有关环保法规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还普遍存在。多年来,我国已逐步建立起相对完善的法规体系。但是,在严肃执法、公开查处上还比较薄弱。因此,进一步强化监督管理,加强执法能力建设和完善执法监督机制是当前必须重点解决的问题之一。

3.3加强部门合作。

淮河流域治污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但以往由于部门之间职能交叉与冲突或者各地区之前存在利益冲突造成工作开展的阻碍和浪费。各地方、各部门应该相互协作,各司其职,紧密配合。环保部门统一安排部署,加强监督管理,帮助落实资金、技术计委、经贸、财政、金融等部门帮助落实项目和政策。轻工、化工、农业等行业部门从行业政策上加以指导、协调和服务建设部门对城市污水集中控制进行组织指导水利部门加强闸坝调控及省界断面的监测等。企业积极治污形成了各方密切配合淮河治污。

3.4加强教育宣传,建立公众参与机制

的目前淮河水污染防治所采取的途径主要甚至是完全依赖行政手段去解决一切问题而忽视公众的力量所起的作用。就淮河污染治理来说,各级政府在当时也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开展淮河治污工作,但是无论是政策出台还是措施的实施上却很少征求公众的意见,在具体治理过程中也并没有发挥公众应有的作用。只有建立公共参与机制,才能有效的加大执行的力度,从而全方位的实现环境监管。而增强教育和宣传也是为了增强环境意识,让人民群众和权力机关行使环境和水资源保护的监督力,使全社会人人自觉保护环境及水资源。

3.5利用市场经济实现经济结构的转型

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要按照循环经济理念调整经济发展模式和产业结构。鼓励企业实行清洁生产和工业用水循环利用,发展节水型工业。淮河流域出现严重的水环境问题与其选择和实施的经济发展模式有密切关系。谋求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必须加快从粗放型增长模式向集约型模式的转变,使速度扩张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工业,提高科技含量大、附加值高的产品份额,走依靠科技进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刘鸿志: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的总体回顾【j】,中国环境管理1998.4:5-8

对河流污染治理的建议篇10

*生态环境保护专项整治工作是省委、省政府改善生态环境的一项战略决策,是实施渭河流域污染整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一线两带”建设目标的重要步骤,对提高关中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按照省政府的安排,我市重点是对渭河支流的新河、沣河、太平河沿岸工业污染进行专项整治,同时为下一步渭河综合整治先走一步,创造经验。今天,市政府召开这个会议,就是专题安排部署新河、沣河、太平河及渭河流域污染专项整治工作。刚才,环保局忠信同志宣读了市政府《关于开展*生态环境保护专项整治工作的通知》,希望各县市区、各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下面我再强调几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的重要地位,切实增强整治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是我国南北自然地理的天然分界线,是我国乃至东亚地区暖温带、北亚热带物种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也是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要水源涵养区,因此,*是我国中部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2001年3月,*被国家环保总局确定为首批10个部级生态功能保护区试点之一。*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对我市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更具极为重要地位和作用。一是*是“*部级生态功能保护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森林覆盖率达53.1%,是关中地区的天然绿色屏障,对关中“一线两带”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二是*水资源总量每年平均约40亿立方米,占到渭河地表水的61%,是关中地区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所依赖的重要水源保障。

按照市政府领导的批示和市政府建设咸阳湖的重要部署,市、区环保部门对渭河支流沣河、新河、太平河的污染现状进行了调查,从调查的情况来看,渭河流域存在着一些突出环境问题:一是渭河、沣河、太平河两岸小造纸和污染企业污染严重,二是开发经营企业建设项目不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废水、废气、废渣(生活垃圾)未经处理任意排放,严重污染和破坏生态环境,三是旅游景区、景点和各类接待服务设施(宾馆、饭店、度假山庄)擅自乱修乱建破坏生态和自然景观问题,四是地方政府及其有关主管部门越权审批造成严重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问题,五是部分企业擅自停止污染设施,偷开偷排,加重河流污染,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渭河流域及支流生态破坏和污染加重,其中,仅沿河今年要关闭的小造纸有31家,经监测水体全部丧失使用功能,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一是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落实不到位,有相当一部分开发企业守法观念不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薄弱;二是地方政府和主管部门区域开发建设规划及监督管理不到位,导致旅游场所随意修建,三是有些机关部门对生态环境保护中的违法违规行为执法查处不到位,存在着监管不力、执法不严,甚至行政不作为。

对于渭河流域支流存在的这些突出问题,市委、市政府是十分重视。为了减少渭河污染负荷,这次沿渭河流域兴平、武功、渭城、等要按照市政府开展*生态环境保护专项整治工作的通知要求,进行集中整治。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深刻领会省、市会议精神,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从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清醒认识*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严峻形势,增强整治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要充分认识*生态环境的好坏,不仅关系到当前,更重要的是关系到今后子孙后代的生存繁衍和发展,不仅关系到*地区,更重要的是关系到整个渭河流域,关系到我们整个关中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与人类生存的矛盾,已经不是现代社会人们可以漠不关心的边缘问题,而是迫在眉睫的一个全球性、全民性的重大问题。因此,*生态环境整治工作一定要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要做为一个重点工作来安排部署,切实负起保护和改善辖区环境质量的责任,组织开展好*生态环境保护专项整治工作。

二、突出整治重点,严查各种破坏环境的违法行为

这次专项整治工作是贯彻省、市政府会议精神,规范各类资源开发行为,坚决遏制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趋势,确保关中“一线两带”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确保“咸阳湖”建设的水质保证。市政府在《通知》中明确的整治工作重点,是我市配合省上*生态保护整治存在的突出问题,而且也是整治工作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问题,因此,整治工作只有抓重点、抓关键、抓突出问题,采取有力措施下势解决。各县市区政府在整治工作中,一是要抓住突出问题,并根据各县市区实际情况,明确目标,突出重点,集中力量,打一场歼灭战,不走过场,务求实效,让市委、市政府满意,让人民群众满意。

在时间安排上,整治工作大体分为四个阶段。6月底以前为安排部署和宣传动员阶段;7月至11月为集中整治阶段;*月为考核验收阶段;2004年1月至6月为遗留问题补课和建立长效机制阶段。其中,重点在第二阶段即集中整治阶段,共安排了5个月时间。*区域内涉及我市重点渭河支流新河、沣河、太平河综合整治工作及渭河沿岸兴平、武功、秦都、渭城辖区的不稳定达标企业都必须按照市政府《通知》要求,主动自查自纠,依法进行整改。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按照市政府《通知》中整治工作的具体要求,一是对属于“十五小”国家命令淘汰的小造纸、小印染污染严重的企业严格按照省、市产业政策和沣河新区发展规划,对化学制浆造纸企业和规模小,处理设施不到位的化学制浆企业及印染企业坚决进行取缔。对于污染严重的其他企业没有治理价值的必须限期关闭,对今年省政府列入31家造纸企业按期关闭。对造纸企业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淘汰落后生产工艺;对沿渭没有实现达标排放的企业要实施停产治理,二是重点对沣河、新河、太平河两岸实施综合整治,达到西咸环境同治方案要求。三是沿渭兴平、武功、秦都、渭城对辖区内的污染企业进行调查,确定方案,实现稳定达标排放,四是加强渭河流域控制,在市区计划建设东郊污水处理厂、沣河新区污水处理厂、西郊污水处理厂、化工区污水处理厂、机场生态示范圈污水处理厂,力争达到市区污水处理率90%以上,沿渭兴平、武功、泾阳、礼泉、乾县同样抓紧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力争使城市污水处理达到80%以上。各级环保部门要积极介入做好前期调研工作。五是严禁在沣河新区不按规划要求,乱批滥建,违法建设污染严重项目,所有进入新区项目都严格按照国务院《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要求,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落实三同时,六是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在沣河新区、渭河、新河、沣河、太平河内乱倒垃圾。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大依法查处力度,对违反环保法律法规,拒不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擅自停用、停开污染防治设施,造成环境污染,严重影响群众生活环境的违法行为,要做到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对各类违法企业和各种违法行为,该处罚的要从严处罚,该停产的要立即责令停产,该关闭的要坚决关闭,该取缔的要彻底拆除取缔。对违法单位和个人拒不执行处罚决定和整改要求,以及屡查屡犯、顶风违法违规的,对其负责人和责任人严肃查处,直至追究刑事责任。对在整治工作中措施不力,敷衍了事,故意隐瞒事实真相,弄虚作假的,监察部门要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真正发挥查处一家,震动一片,查处一时,震慑长久的作用。

三、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确保整治工作取得实效

这次专项整治工作按照省、市会议精神,整治工作责任主体在县市区,也就是说由市政府统一组织协调,各县市区政府认真组织实施,市上已成立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各县市区政府也要明确一名领导同志专门负责这项工作。各地要按照市政府的统一部署,抓紧制定工作方案,精心组织,全力以赴,确保整治工作顺利开展。市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将组织市级有关部门深入各地加强检查督办和协调指导。在整治中,既要严肃查处各种违法行为,又要研究和建立长效机制。*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都必须立足长远,避免无序开发、甚至违规违法开发,各级政府都要树立全局意识,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个体利益和整体利益之间的矛盾、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之间的矛盾,这是各级政府实施宏观管理义不容辞的职责。计划、经贸、国土资源、建设、林业、水利、等有关部门,要结合西咸环境同治和这次整治工作,认真编制区域开发建设的规划,依法监督管理。要把整治行动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布局结构调整、实现产业优化升级结合起来,增强市场竞争力和生态保护能力,实现开发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在整治期间,各县市区要加强对整治工作的宣传报道,充分发挥社会群众监督和新闻舆论作用。宣传工作要注意坚持正面报道,统一口径,内紧外松,注意维护全市改革开放的形象。对于查处的重点违法案件和典型问题,要有组织地在各新闻媒体公开曝光,并对其整改情况进行跟踪报道。各级环保部门设立的投诉举报热线电话要确保畅通,对群众投诉举报的问题要认真受理,及时调查,并向投诉举报人反馈处理结果,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整治工作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