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科学导论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44:38

动物科学导论篇1

关键词:生命科学导论;贵州大学;教学实践探讨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6-0129-02

一、引言

生命科学是研究生命活动的本质、生命特征和发展规律、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生命科学知识涉及农业、食品、健康、工程等各个方面,与人们的日常日常生活休戚相关,因此了解生命现象,了解生命科学的研究方法,普及生命科学的相关知识和发展前沿,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要求,是当今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体现,也是高校基础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发展趋势。早在20世纪80年代,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等世界著名高校就相继把生物类课程列为全校各专业的基础必修课。进入90年代以后,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国内著名大学也陆续把生命科学导论程列为非生物学专业的选修或必修课程。贵州大学自2006年开始开设生命科学导论通识课,受到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选修该课程的学生也逐年增长。该课程的开设和实施让学生切身体验到了生命科学知识的魅力,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现将我校开设生命科学导论课程的进行如下总结和探讨。

二、科研教学相结合,以科研指导支持教学

教学与科研是高校工作的中心。长期的教学及科研实践表明,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有助于推动科研工作更深入地进行,同时,对教学工作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在实际教学科研工作中,教师科研形成的成果,可结合所授课程相关的内容和重点问题运用于课堂授课,从而使教学内容翔实、有广度、有深度、有说服力和吸引力,进而提高教学水平。而反之,通过教学中的思考、总结和归纳过程,对教师的科研工作也会有所促进。例如,在生命科学导论课程第十三章“生命科学前沿”的教学中,第一节的内容“基因工程”涉及到基因工程的研究方法和步骤,转基因的应用及转基因安全性探讨等知识点。我们在讲授这部分内容时,就会结合科研实践,在知识点中穿插“基因克隆及功能研究”、“植物的转基因方法”、“生物反应器表达药用蛋白”、“外源基因清除技术”、“全球转基因作物的栽培和应用情况”以及我国对转基因的规范和管理条例等内容,使学生对这节内容的理解更加全面更加具体。在生命科学导论课程第八章“生命的调控系统”,第二节“激素调控”的教学中,也将科研实践中的“ipt基因功能研究”与细胞分裂素的教学内容结合,将“iaam转基因无籽西瓜”的科研内容与“生长素的”生物功能相结合。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上述2种植物激素的作用,并能够结合实践进行思考。

三、以课程小组的形式,定期开展教学研讨

生命科学导论课程涵盖、涉及的知识点非常广泛,其包含“植物学”、“动物学”、“生态学”、“生物信息学”、“基因工程”、“细胞生物学”等学科的内容。因此我校针对“生命科学导论”课程,专门成立教学研讨小组,由各个研究方向的教师提出各自研究方向前沿,不断补充和完善教学内容,并针对课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探讨。同时,通过安排定期或不定期的相互听课,可发现其他教师上课中的亮点,从而能够对照自身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及时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改进。

四、多媒体的运用

目前,多媒体教学的形式主要体现在采用ppt教学上,ppt教学具有图文并茂,便于讲解和记忆的特点,对于生物学知识接触较少的工科和文科专业的同学,可以更加形象地进行学习。同时,采用ppt进行授课,可以让学生将精力集中在听课而不是记笔记上,这对于提高教学的效果,方便后期查阅具有一定的作用。例如,在课程第八章“生命的调控系统”,第一节“信号转导与基因表达调控”的教学中,采用多媒体动画的形式,可以将其中的难点“大肠杆菌乳糖操纵子模型”的动态过程,直观地表现出来,便于学生更好地对这部分内容进行理解和掌握。此外,多媒体教学具有信息量大的特点,目前,国外媒体制作了许多生命科学方面,具有较强知识性的纪录片,比如:英国广播公司(BBC)制作的《植物私生活》、《种出一个地球》、《基因治疗》系列等,美国公共电视网(pBS)制作的《自然》系列等。在教学中,适当穿插播放纪录片的,能够更好地提升学生兴趣,拓展视野。

五、根据学生专业进行施教

贵州大学属于综合性大学,本科专业涉及理学、工学、农学、文学等,学生背景差异较大,因此针对不同专业,有针对性地安排教学内容非常必要。我们在“生命科学导论”的教学中,第一章“绪论”的“生命科学的诞生和发展”部分,各学科教学侧重点就有所不同。其中,理科主要侧重于遗传学如何从化学中分离出来;数学、物理学对Dna双螺旋发现的贡献等;工科组要侧重于显微镜、电镜等仪器的发明对生物学发展的促进,工业染色技术对细胞学的贡献等;同位素示踪技术、X-光射线衍射技术对遗传学的贡献等。农科主要侧重数学统计思想、生物遗传学在农业育种学上的应用等;植物生理生态学对农业栽培的指导作用等。而文科主要侧重孟德尔、达尔文的不同家庭出身对其生物学研究的影响,对其成就被认可的影响等。这样各专业学生就能在课程的学习中获得自己想要的信息,并能很好地调动同学的积极性。

六、结论

综上所述,在《生命科学导论》的教学中,适当引入多媒体形式的教学更有助于学生学习和理解生命科学知识、熟悉生命科学技术。多媒体的应用相较于传统的板书模式,可以帮助学生去更好地理解所需接受的知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教学质量。然而,凡事有利则有弊,过多地引入多媒体动画、影像等资源则容易使学生失掉重点,在学习理解上存在偏差。而教师如果过度地依赖于多媒体,则会导致无法进行正常的教学活动,丧失其本来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多媒体的应用就反而会带来了负面的效果。因此在使用多媒体教学的时候应该注意适度,教师应当及时地帮助学生进行归纳总结,从而保证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白璐,田晓柱,冯虎元.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导论实验教学实践与探索[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5,(3):31-33.

[2]田振杰.科研与教学要紧密结合[J].教学与研究,1992,(1).

动物科学导论篇2

一、论证式教学之于初中生物教学的意义

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自然学科,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极其严谨的科学性,而生物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科学的精神及态度,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及技能,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论证是认知科学的基础和核心,也是解决科学争议的重要路径,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应用论证式教学模式,将科学领域论证的工作方式引入到课堂中,给学生提出论题,引导学生围绕论题并采用科学的方法收集证据,不断完善主张,应用一定的论证方式解释自己的主张,评价他人的证据及观点存在的相关性,增加学生之间的思维共享及交锋,从中达成大家均认可的结论,其中涵盖了资料、主张、论据、支持、质疑、辩驳几大要素,资料是进行研究推断、论证主张、回应质疑的必备信息及材料,论据则是将资料和主张有机结合起来的重要桥梁,是对主张的解释与支持,质疑则是资料得出主张的阻力因素,当主张受到质疑,则需借由合理的证据进行辩驳,从而捍卫主张,学生在不断地质疑和辩驳中逐步达成共识,不断修正主张,最终形成大家均为认可的主张。学生在切实体验评价资料、展示证据、提出主张、阐述主张、为主张辩驳等类似科学家的论证过程中,深入反思并探究有效的设计方案及证据,加强对生物知识的学习及交流,加深对科学概念及科学本质的理解,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也有效促进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及知识应用能力等各项能力的发展,对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及素养大有裨益。

二、论证式教学在初中生物课堂中的应用

(一)论证式教学活动设计

论证式教学的活动设计需结合初中生物教学的内容及目标,充分挖掘教材潜力,选择切实可行的课题,创造相关情境,精心设计出整个教学活动的完整流程及细节。而由于所选的课题不一而足,其具体的活动设计也有所差异。基于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论证式教学活动设计应本着循序渐进的适度原则,借助观察和发现的过程开展论证式教学,帮助学生建立起主张和证据有效联结的实践,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论证的要义及方法,提升教学设计的趣味性及可行性。例如,根据初中八年级关于鲫鱼等生物的相关内容,可以设计出“鱼游于水”的论证式教学活动,通过引导学生观察鲫鱼并动手触摸、抓取鲫鱼,必要时借助投影仪进行演示实验,指导学生填写步骤及观察报告,使学生能积极探究鲫鱼能够生存于水里的结构特征,帮助初中学生初步将主张和证据联结起来。当学生对论证式教学有了充分的认知,教师可设计进一步的论证式教学活动,例如学习各类微生物、动植物特性之后,教师可设计小组竞赛形式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寻找相关资料,根据生物的形态结构及生理功能,将各类生物进行归类,并汇报分类的结果,解释为什么这样分类,同时接受来自老师和其他小组同学的提问,并对引用论据加以辩驳,提高自身主张的说服力及合理性,进一步学习如何应用证据,充实主张,质疑他人的观点,或是反驳他人的疑问。根据初中生物教学的内容及目标,设计切实可行的论证式教学活动,逐步将自主权交给学生,是将论证式教学有效应用于初中生物课堂的关键。

(二)论证式教学活动实践

论证式教学活动实践是根据教学活动设计有序开展,在做好教学准?洌?给学生提供论述相关材料,或是提前给学生布置阅读材料、收集资料任务的基础上,在课堂中引入相关理论,导入学习的主题,继而教师开展一系列链式问答,引导各个小组学生构建主张、论据,应用有关资料及有效的证据支撑所提出的主张,并运用科学的语言开展推理论证、举证,解释主张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推进对学习主题及其构建过程的理解和认知,随后小组之间进行辩论,学生开展立论辩护,并接受别组学生的质疑,师生共同讨论交流,总结回顾论证的过程,进一步改进研究方案,最后教师指导学生撰写探究方案、研究报告等,增强学生对科学概念的理解和应用。由于初中学生的科学表述能力尚不成熟,教师可在实践过程中适时予以点拨,帮助学生应用恰当的予以合理科学地表述自身观点及理由,还可借由同伴互助的形式,激发学生的自我修正意识及行为。为有效激发学生的科学思维,提升其论证的逻辑性和严密性,教师还应在论证环节中抓住有效时机,进行实时追问,引导学生自我评价纠错,培养其反思调控的能力,提升教与学的效率。开放化的教学情境能促进论证式教学的有效开展,论证式教学的活动实践中,教师可根据需要给学生创造问题的情境及交流的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说明主张,发表并评论意见,辩驳主张,发展论证活动,探讨结果,以达成共识。

动物科学导论篇3

LaboratoryanimalScience

tanXiangwen;XuJinhua;wangZongbao;wuDuansheng

LiuXin;YaoFeng

(①DepartmentofLaboratoryanimalScience,UniversityofSouthChina,Hengyang421001,China;

②SchoolofpharmacyandLifeScience,UniversityofSouthChina,Hengyang421001,China)

摘要:实验动物学对生命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支撑和促进作用。在实验动物学教学中,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和探索,激发学生对科研的兴趣,着力培养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abstract:Laboratoryanimalsciencehasbecomeanimportanteffectofsupportandpromotioninlifesciencesdevelopment.intheteachingprocessoflaboratoryanimalscience,aseriesofteachingreformshavebeenperformedandexplored.thereformsdealwithseveralaspects,suchasteachingcontent,teachingmeasures,andexaminationmanners.thebasicapproachwastoexcitestudents'researchinterest,focusontrainingundergraduatestudents'scientificresearchcapability.agoodeffectofteachingreformshasbeenobtained.

关键词:实验动物学教学本科生科研能力

Keywords:laboratoryanimalscience;teaching;undergraduatestudent;scientificresearchability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6-0202-02

0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高校学生作为国家人才精英的储备库,他们的科研、创新能力如何将对国家的整体实力产生重要的影响[1]。《高等教育法》把具有从事本专业“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作为本科生培养的学业标准重要目标之一[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高等教育要“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在校本科学生参加科研活动不仅有利于其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且是使其专业知识得以活化的一个有效的途径[3]。科研能力是指属于各学科领域研究者共同具备的一种能力。其狭义是指从事具体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主要包括创新能力、观察能力、实际操作技能等。随着社会进步及科学技水平的快速提高,人们对科研能力有了更广义的要求,即除了能从事具体的科学研究工作外,还包括组织管理能力、团结协调能力、文字和语言表达能力等要素[4]。实验动物学(Laboratoryanimalscience)是研究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的一门新兴学科,是随着医学、生物学的发展而兴起的一门融生物学、医学、畜牧兽医学等知识为一体的综合性新兴交叉学科,对生命科学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支撑和促进作用,直接影响着许多生物医学研究课题的确立、实施。人类基因组计划,基因结构与功能组学的研究等重要研究都离不开高质量实验动物的广泛应用。对于生物医学专业本科生而言,养成科学思维,掌握动物实验科学研究方法十分重要。作者长期从事实验动物学理论与实验课的教学工作,重视教学改革,就如何提高本科生的科研能力进行了探索与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理论教学注重培养本科生的科研意识

理论教学是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重要途径。科研活动需要创新思维与创新方法,每一门课的教师都应当将创新的思想有意识地贯穿于教学过程始终,在自觉引导学生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促使其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提出新思想、新观点。实验动物学虽然起步较晚,但已形成其独有的理论体系和学科特色,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如何将这众多的教学内容在有限的时间里传授给学生,培养科研意识,是每一位实验动物学教师应该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

1.1编写合适的教材教材是科学知识的载体,也是培养人才的需要。实验动物学尚无全国通用统编教材,2001年我们组织了省内10余位实验动物科技人员,在原来内部教材《医学实验动物学》基础上,编写了《实验动物学》(2001年,湖南科技出版社)作为教材。该教材在查阅了国内外大量文献,博国内同类教材之长的基础上,根据作者自己多年来从事实验动物学的教学、科研经验,尽可能反映实验动物学最新研究进展,将有关科研成果融入到教材中去,为上好实验动物学课程、培养学生科研意识提供了良好基础。此后我们又编写了《实验动物学实验指导》(2004年,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现代实验动物学技术》(2007年,化学工业出版社)等著作供学生参考使用。2008年,《实验动物学》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

1.2使用多媒体教学我们从2001年开始使用多媒体教学,目的是使教学过程更为灵活多样、丰富多彩,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质量,便于学生对该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尤其是图片、精心设计制作的动画演示,图文并茂,既反映了课程特点和知识点的要求,又充分的反映了学科的特点和趋势,使枯燥复杂的实验动物环境、实验动物饲养过程、动物科研实验变得简单易懂而且非常生动,如克隆绵羊一多莉的诞生,在ppt中插入视频演示,引起了学生强烈的兴趣。目前实验动物学理论教学全部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每个老师都制作了具有自己特点的教学课件,大家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形成了相互学习、资源共享的良好风气并在实际使用中不断更新完善。多媒体教学使实验动物学理论教学更加生动和直观,在实践中取得了较好效果,受到了学生的欢迎。

1.3讨论法教学,强化本科生科研意识现代生物医学研究对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都提出了更高要求,特别是实验动物标准化方面,提出了严格要求,以期取得好的实验结果。教学与科研是高校教师的重要工作职能。我们积极开展了实验动物学科学研究,形成了以糖尿病与动脉粥样硬化动物模型研究及水生实验动物育种及应用研究为主要方向的科研特色,同时我们参与实验动物生产与供应、动物实验管理、实验动物质量检测、环境质量检测、实验动物许可证年检等事宜,对实验动物与动物实验有着深刻的实践经验。在教学中,我们根据本科生科研意识不充分、科研兴趣不浓、科研能力不强的特点,结合经典的科研实例或围绕作者的科研方向、科研成果和最新研究进展,有意识提出科研问题,开展课堂讨论,强化互动性,在解答疑惑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对科研的兴趣,培养学生科研意识。

2实验教学着力提高本科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科研思维

实验教学是实现高质量人才培养目标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对理论教学的验证、补充和拓展,具有直观性、实践性和探索性强的特点,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方面,具有理论课教学所无法替代的作用,能够培养、训练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锻炼学生的科研能力,可以为他们将来进入工作岗位或研究生阶段的深造奠定良好基础[5-6]。实验动物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近几年来,我们在实验课程教学中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探索,使实验动物学实验的教学水平和效果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2.1改革实验内容,增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有些实验内容为验证性实验,操作过于简单,如常用实验动物的抓取与固定、雌雄性别鉴别、编号标记方法以及外科手术方法等,对学生缺乏吸引力,无法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为此,我们减少了验证性实验,增设了综合性实验:如人类疾病动物模型的制备,增设了设计性实验如红鲫遗传学标记方的法检测等,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学生必须根据自己的实验目的查找资料,选择相应的材料,确定实验方法,得到最终实验结果并作出分析判断,从而突出了技能训练,将技能培养贯穿于整个学习中,使学生拓宽了知识面,调动了自主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增加了动手机会,实践能力得到了提高,有利于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同时,有些实验无法用实物或不便于用实物演示,或是场地、仪器的限制,我们增设了录像、多媒体课件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SpF动物饲养操作,因是屏障环境,受场地限制,我们制作了光盘,通过观看光盘中教师的实验演示,使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可直观的掌握更多的实验内容,节省了课堂时间,增加了课时的有效性,培养了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思维方法。动物实验涉及动物伦理的问题。在实验中,我们要求学生善待动物,注重动物福利,在使用实验动物进行教学、科研、检定时必须符合“3R”原则,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从而使学生树立爱护实验动物的意识。

2.2改革考核方式,培养实践能力考核是对学生一段时间内学习效果的检验,通过考核,能科学检验学生掌握实验动物学知识的水平,恰当衡量学生动物实验的动手能力,真正体现学生环境保护与善待动物的精神[7]。实验动物学为考查科目,少数学生平时上课不认真,实验课程不注重动手能力,最后考试的时候搞突击。为此,我们改一次闭卷考试定成绩为闭卷考试与实验成绩相结合的方式定成绩。实验成绩采用将平时实验成绩和实验操作考试成绩相结合的办法,各占50%。平时实验成绩可根据学生的实验态度、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实验结果、实验报告的完成情况综合评定。实验操作考核方面,以实验带教老师为主考,学生每2人一组,考核内容以动物实验基本操作为主,如常用实验动物的抓取、固定、麻醉,器械的使用等是否准确、规范化。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独立开展动物实验研究的能力,也培养了个人的团队合作精神。

2.3加强实验室建设,以满足实验教学的需要加强实验室建设是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我们积极争取学校、上级部门的资金投入,如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动物实验平台已获批准,将极大改善实验室条件,为大学生实施科研训练提供保证。为增强实验教学的效果和质量,我们还有计划送实验教学人员外出培训进修,以加强实验教学人员队伍建设,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此外,加强实验室的科学管理,也是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和水平的重要保障。

3推行本科生导师制,培养本科生科研能力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确定,完全学分制的推行,如何培养大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创新,即大学生能够根据未来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人才市场的需求,构建适应于时代需求的知识与能力结构是当前高等教育的核心课题。本科生导师制借鉴了研究生导师制的经验,是一项帮助本科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督导学生学业,确保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纵向管理体制。每名导师可带大约3―4名本科生。导师可以结合自己所授学科特点和科研方向,对学生进行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的指导,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可以指导所带学生的毕业论文。

3.1直接参与科学研究在导师的指导下,由学生作为主持人申请科研项目,如大学生研究型学习与创新实验项目、大学生科研项目等。通过申请科研项目或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全程参与科学研究,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推动大学生科研能力的提升。无论哪种模式,学生在选题、查阅资料、设计研究方案和技术路线、经费预算、撰写课题研究报告等方面较大限度地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增加学生动手动脑的机会,激发了他们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

3.2实施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是本科教育的最后一个重要环节,其目的是通过毕业论文这一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来分析和解决本专业某一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科研能力得到一次完整的综合训练。本科生在导师指导下,通过选题、开题、实验实施、数据分析、文献综述、论文写作等环节来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巩固、提高了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实验方法和技能,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得到了培养。

4结语

在实验动物学教学中,教师应当将教学的重点由原来传统的单一知识传授型转移到以素质教育为主的教学上来,以科研促进教学,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今后我们还要继续深化实验动物学教学改革,面向不同专业,调整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将科研意识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促进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的标准化,促进生命科学研究的进步和发展,使实验动物学教学真正适应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王海燕,涂敏.科研能力的培养应从本科生抓起[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31:168,170.

[2]姜长宝.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途径与方法探讨[J].科技管理研究,2010,8:152-154.

[3]易晓明,赵琨.加强在校本科学生科研能力培养之浅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2:31.

[4]周霞,王晓兰,蒋建军,王静梅,马勋.谈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8,18(2):9-10.

[5]王建枝,刘声远.在医学本科生教学中加强创新意识和科研技能培养的探索[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04,20(4):703-704.

动物科学导论篇4

[关键词]以职业为导向动物医学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R-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6-0041-01

佳木斯地区畜禽疫病防控和动物性食品安全任务十分艰巨,需要大量扎根生产一线的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边疆地区兽医行业第一线需要的具备扎实基本知识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佳木斯大学通过以职业为导向设置课程体系和设定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就业率每年都在95%以上,就业趋向多样化,人才培养取得良好的效果。

一、专业前景

本专业是以生物学为基础,研究动物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对疾病进行诊断和防治的综合性学科。它的基本任务是有效地防治畜禽、伴侣动物、医学实验动物及其他观赏动物疾病的发生。它是生物医学及社会预防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的动物医学研究已经从过去的以畜牧业发展服务为中心内容,扩展到了公共卫生事业、社会预防医学、人类疾病动物模型、伴侣动物及观赏动物医疗保健及食品卫生、医药工业、环境保护等诸多领域。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动物医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在兽医业务部门、动物生产单位及有关部门从事兽医、防疫检疫、教学、科学研究等工作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动物医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兽医管理及业务部门、动物生产单位及有关部门从事畜禽、伴侣动物、经济动物、实验动物疾病和人与动物共患疾病的诊断与防治,生物制品及药品的研究与开发,动物及动物性产品的检疫、检验,教学和科学研究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三、以职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设置

课程体系构建的原则:课程设置要以职业为导向,重基础,宽口径,重实践,开设一些交叉学科,适当增加选修课比例,体现一专多能。课程体系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实验课构成。其中实践课不低于30%。

(一)公共课包括马列主义、毛邓三概论、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军事理论等课。公共课的开设可以学习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初步树立科学世界观和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同时也为拓宽就业面和为以后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打下基础。(二)基础课包括无机化学与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动物生物化学等几门课共346学时,16个学分,占总学分的17%。(三)专业基础课包括动物解剖学、动物解剖实验、动物生理学、动物生理实验、动物药理学实验、动物药理学、动物病理实验、动物病理等几门课,共28个学分。专业课程的学分占总学分24.7%。(四)专业课包括动物传染病、动物传染病实验、动物内科疾病、动物内科实验、动物寄生虫病、动物寄生虫实验、中兽医、动物外科及产科疾病、兽医综合技能训练等几门课程,共30个学分,占总学分的23.5%。(五)选修课一共分为4个模块:生物模块、兽医模块、畜牧模块、药学模块。一共包括兽医免疫学、共患病、小动物疾病学、营养与饲料、动物行为学、动物环境卫生学和畜牧学经济等几门课程,共18个学分,占总学分的15.9%。

四、以职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以职业为导向,重基础,宽口径,重实践,一专多能。佳木斯大学动物医学专业招生4年以来,通过以职业为导向设置课程体系,同时构建以职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几年以来,学生的动手能力强、基础理论扎实、综合素质强。普遍赢得市场用人单位的好评,同时学生就业情况良好,每年就业率都在95%以上。就业趋向多样化,学生就业在党政机关、基层畜牧兽医站、饲料厂、养殖场、动物医院、升本科学习、两年后考研究生等就业趋向。

【参考文献】

[1]王洪斌,田文儒,魏萍.医教结合:动物医学专业临床教学的一种有效模式[J].高等农业教育,2000,10.

[2]马衍忠,马文芝,王学玲等.畜牧兽医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探讨[J].天津农学院学报,1999,(2).

[3]王丙云,周庆国,古必训,计慧琴,马春全.地方高校动物医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安徽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4,18(3).

动物科学导论篇5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课程;生命科学

中图分类号:G642.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3-0247-02

生命科学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其本质是研究生命现象、揭示生命活动规律和生命本质的科学。它的研究对象既可以是组成生命现象的生物大分子,也可以是生物个体本身,甚至可以是生态系统和生物圈,生命科学的飞速发展对人类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的发展建设均产生了巨大的影响[1]。目前人类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如人口膨胀、食物短缺、能源危机、环境污染及疾病危害,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很大程度上将依赖于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因此生命科学被誉为21世纪最活跃的学科之一,自然科学的前沿学科[2]。生命科学素养也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3]。目前,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为全校的各个专业的大学生开设生物类的课程,包括世界一流的大学,如麻省理工学院,就将生物导论等生物学基础课程开放给全校[2]。通过在大学课程中普及生命科学知识,增强生命科学素养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科学素质的手段之一。《生命科学导论》是高等院校面向全校各类专业,尤其是非生物科学类专业学生开设的基础课程。由于生命科学涉及面广、内容丰富,而且发展十分迅速,不断增加新的内容,同时学生的专业差异均进一步加大了生命科学导论的教学难度。随着多媒体技术的日益发展和成熟,在现代教学中,多媒体技术教学手段的应用已成为教学改革和发展的热点[4]。运用多媒体技术,通过powerpoint、动画、视频等多种多媒体形式和生命科学相关的专业知识进行结合。将原先大量复杂的知识更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与传统的板书教学相比,具有图文并茂,便于讲解和记忆的优点,可以更大程度地的活跃学生的学习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课程的教学效果,促进课程教学发展。

一、多媒体在《生命科学导论》课程中的应用

生命科学导论课程涉及了植物学、动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生态学及现代、生物技术等众多的学科和内容,涵盖的信息容量大、知识更新速度快、综合性强[3]。作为一门全校通识类的选修课程,《生命科学导论》所面向的是全校不同专业的学生,不同专业学生对生物学的知识具有不同的实际需求,教学过程中需要兼顾不同专业学生之间的基础差异性,因此在授课时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提供不同深度的教学内容。目前的多媒体教学的最主要方式体现在ppt教学,与传统的板书教学相比,ppt具有图文并茂,便于讲解和记忆的优点,对于生物专业知识接触较少的工科和文科专业的学生在学习非专业知识时也可以节省很多精力[5]。采用ppt进行授课,可以将学生的精力集中在听课而非记笔记上,提高了教学的效果,同时也方便学生在后期随时进行查阅和回忆之前的课程内容。对于有一定生物基础知识的农科和理科学生,具有一定生命科学相关基础的学生,应当适当地增加一些知识的深度,需要对基础的知识点进行讲解的基础上引入一些新的技术和研究,激发学生对于生命科学领域进一步进行探索和了解的欲望。然而,ppt的平面图像对于一些较为抽象和复杂的技术原理无法很好的进行展现,可能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丧失学习兴趣。教学动画在国外生物方面的课程中已有不错的发展,许多优秀的教材中附带有大量的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动画,同时一些研究者也渐渐开始在论文中利用动画或者影像来更为直观地表述自己的结论,或是将制作的动画或影像连接到自身的主页上,帮助其他研究者进行了解[4]。在常规的平面图像中,筛选、引用和制作生命科学导论相关的教学动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吸纳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此外,目前国内外媒体制作了许多精美的纪录片,比如中央电视台制作发行的《森林之歌》系列、英国广播公司(BBC)制作的《生命》系列、美国公共电视网(pBS)制作的《自然》系列等,这些纪录片或介绍了自然生态的伟大,或展现了生命的神奇,或介绍了快速发展的新兴技术,均可以与专题内容相结合。通过观看纪录片,学生可以更直观地去了解新的研究进展,提升学生的兴趣,拓展学生的视野。

二、多媒体在教学中应用的优势

多媒体的应用在《生命科学导论》的教学中具有很大的优势。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课堂脱离了原先的板书模式,授课模式逐渐由文字化走向图像化,而图像化也开始脱离原先静态的模式,走向动态。例如,在进行动物免疫系统的介绍时,仅用文字配合图片的讲解的时候,对于有一定生物学基础的学生来说或许较易于接受,但是对于一些文科类的学生,较多专业信息的涌入和单一的过程示意图很容易使他们失去学习的兴趣,而如果将各类免疫细胞,如t细胞、白细胞、巨噬细胞等免疫细胞用卡通的形象描述出来,表述成为人体内的士兵,将免疫细胞对病原体进行防御的过程用动画表述出来。短短的几分钟的动画就可以将原先枯燥乏味的原理化虚为实,帮助学生对于人体的免疫系统有了一个简单的了解。鲁迅先生曾说:“用活动电影来教学生,一定比教员的讲义好,将来恐怕要变成这样的。”在《生命科学导论》的教学中,纪录片的应用也是如此,特别是在生态环境方面的介绍中,由于课堂的局限性,许多学生对于生态环境的接触仅仅限制在了书本上的介绍,在对“生命多样性”一章进行讲解之时,文字和数据大段地标示出了目前生物多样性所面临的严重威胁,对于不少学生来说,因为没有切身的体会,很难感受到这些数据的冲击性。由于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许多国家都制作了精美的纪录片向公众展示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对于学生来说,在进行教学的时候适当地引入这些纪录片比单纯的罗列数字更能够让他们理解环境保护的意义。例如《最孤独的动物》这部纪录片,表述了包括孤独乔治在内的若干种已灭绝或濒临灭绝的生物的困境,这些生物的日常生活、生存环境以及那些为保护他们而努力的生物学家的工作都通过摄像机直观地展现在了学生面前。引发他们的思考和对环境保护的意识。此外,生命科学作为21世纪的领军学科之一,其发展日新月异,通过书本进行知识传播的更新频率有限,学生无法通过书本的学习了解到新兴研究的发展。多媒体则不同,新的信息影响可以通过网络和电视平台进行传播,将其适当地引入到课堂中,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储备,也扩展了教学内容。

三、多媒体在教学应用中的弊端

虽然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优势明显,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不足。首先是幻灯片、动画等影像的使用,其原始目的是使学生能够将精力集中在听课而非记笔记上面,但是也会导致部分学生上课不认真,在课堂上不去记录笔记和听课,下课后直接拷贝课件,这反而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其次,过多地引入动画和视频有可能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有一种走马观花的感觉,相较于文字,影像固然更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而学生会存在抓不住重点,难以对影片中的专业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的状况。导致无法达到教学目的,教学质量反而下降的情况[4]。同时,引入影像进行教学有可能会使学生忽视了教师的主导地位[6]。在课堂上,教师的主要工作是引导学生去理解和吸纳新的知识信息,多媒体作为一个辅助工具,应该起到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的目的,但是并不应该取代教师的作用。若是教师过于依赖于多媒体的帮助,反而会丧失了其在课堂中的主导地位,导致无法正常地与学生进行交流,从而致使无法完成教学目标。

四、结论

综上所述,在进行《生命科学导论》的教学中,适当地引入多媒体形式的教学更有助于学生学习和理解生命科学知识以及熟悉生命科学技术。相较于传统的板书模式,多媒体的应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需接受的知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教学质量。然而,凡事有利则有弊,过多地引入多媒体动画、影像等资源则容易使学生失掉重点,在学习理解上存在偏差。而教师如果过度地依赖于多媒体,则会导致无法进行正常的教学活动,丧失其在课堂上原有的主导地位,多媒体的应用反而会带来负面的效果。因此在使用多媒体教学的时候应该遵循适度原则,教师应当及时地帮助学生进行归纳总结,从而保证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李娜,毛永强.“生命科学导论”公选课的教学改革初探[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10):120-1.

[2]李遂焰,吴坚,李萍.生命科学导论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的几点体会[J].教育教学论坛,2014,(29):94-5.

[3]陈阿琴,陶贤继,刘其根,等.关于生命科学导论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3,(06):42-3.

[4]厉建中,胡振林,邱磊,等.多媒体在专业课《基因工程药学》教学中的应用[J].陕西教育(高教版),2009,(10):333.

动物科学导论篇6

一树立正确的新的课程观

物理新课程以培养科学素养为主要目标,以具有教育价值的物理知识为课程内容,充分体现出“浅、宽、活、新”的设计思想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要求。

物理课程的教学任务是要使学生获取实验事实、概念、定理、基本理论以及物理科学方法等方面的知识;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独立获取和运用知识,观察和解释物理现象的能力;让学生体会到周围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可认识性,体会到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在中学物理教学中要正确处理好学生、教师与教材的关系,以及教学方法、教学环境、仪器设备等因素间的矛盾,真正贯彻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获得较高的教学效率。

二注重自主学习和科学探究,实现学习方式多样化

一位教育家说过:“一位真正的教师不是在于直接教给学生真理,而是在于引导学生发现真理。”

长期以来,物理教学的主要形式就是教师讲解教科书以使学生掌握教科书的内容,形成了一种关系:教学时,教科书通过教师的咀嚼喂给学生,考试时教科书经过教师加工变为考题检查学生。新的教材,新的课程要求转变学生学习中的这种被动的学习态度,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在探究教学的过程中要立足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他们质疑、调查和探究,学会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会,教师要敢于“放”,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但“放”不意味着放任自流,而是科学的引导学生自觉的完成探究活动,当学生在探究中遇到困难时教师要予以指导。

例如:凸透镜成像规律一节中,新的教材的编写摒弃了以前“照方抓药”的教学方法,注意学习过程的探究互动,不是直接呈现所有的结论,结论以空白的形式留给学生自己完成,让学生通过亲身的实验探究成像规律,学生学会不是教师教的,而是通过自己的探究学会的,在体验和思考的过程中学生主动发现构建新的知识,这比硬塞给他们强百倍、千倍。

探究过程具有教育意义,一定要重视,教师要花大力气去组织探究活动的教学过程,让学生有明确的探究目标、科学的活动程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很好的分工合作,记录、分析、描述都要实事求是,在讨论时鼓励学生的新发现、新见解或提出新一轮的探究问题。另外千万不要只关注结论的正确与否,甚至急于得出结论。重视探究过程是针对以前过分重视结论的情况提出的,应当注意不要走向另一个极端,变成只重过程而轻视结论,事实上,教学的结论也是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之一。

探究教学虽能很好的促使学生主体意识、能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全面提升,但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学习内容都需要用探究方式来进行。新的课程理念提倡使用包括接受式、探究式在内的多种学习方式,如讨论法、调查法、数据分析法、实验操作法等,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学习内容灵活地应用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生方式的转变。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一切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能够生动活泼地进行学习的策略和方法都应该得到提倡。

三在生活,科学、技术、社会(StS)中进行物理教学

物理学是自然科学的一门基础学科,物理知识在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社会生活中都有广泛的应用,人类生活的每一个方面都与物理的进步息息相关。这就要求教学活动必须围绕着生活、科学、技术、社会来展开。

1.加强物理教学与生活、StS的联系

(1)关注现代物理科学技术的新科技、新成果、新动向。

如:纳米技术、超导体、激光、现代航天技术、现代信息技术等等。

(2)重视学习内容与家庭社会生活、生产实践的联系。

如:将电的知识与安全用电、安装照明电路、修理各种家用电器相联系;将浮力与潜水艇的浮沉相联系;将电磁波与现代通信相联系等等。

(3)关注一些社会重大问题。

如环境污染与环境保护、能源危机、燥声污染等等。

2.让生活、StS走进课堂,将课堂引向生活,引向社会

(1)带领学生走出学校,参观、采访工厂、农村、电站等,了解物理知识和科学技术在工农业生产中的实际应用,提高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与实践的能力。

(2)引导学生灵活运用多媒体通信工具搜集各种科技信息。如收看科技节目,阅读科技书刊,利用互连网查询、搜集最新的科技发展动态,扩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科技意识。

(3)开展各种小发明、小实验、小制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动手能力,使学生认识到搞科技发明高不可攀的神秘感,例如,引导学生利用废旧材料制作潜望镜、望远镜、指南针、潜水艇电磁继电器等实验仪器或模型;引导学生进行“纸锅烧水”,“烧不死的鱼”等小实验。

(4)举办各种物理知识讲座、介绍现代科技发展的最新动态,增强科技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如“人类的进步与环境的变化”、“人造地球卫星”、“中国的火箭”、“神州系列宇宙飞船”等。

(5)开展写小论文活动,引导学生将自己的小发明、小制作以及参观、实践活动中的所想写成小论文,培养学生的科技能力和写作意识。

动物科学导论篇7

关键词: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指导

中图分类号:G642.47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5-0213-02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主要培养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各种食品加工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加工工艺,培养学生动手和从事科研的工作能力,强化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综合设计及创新等方面的能力[1]。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论文一般是通过实验获得实验数据、完成数据分析、撰写论文和最终通过论文答辩[1]。通过毕业论文的完成,使学生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地分析和解决问题,为其顺利进入社会奠定基础。目前由于大学严重扩招和就业形势严峻,本科毕业论文整体水平呈现逐年下滑的趋势[2]。因此,提高本科毕业论文水平对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上海理工大学在对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教学过程中,以“上海食品微生物工程研究中心”为载体,对毕业论文指导工作进行探索和实践。本文以指导上海理工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论文工作为例,现将有关的指导经验与体会进行介绍,以期为本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论文选题

本科毕业论文学院安排在第八学期进行,但经常与学生就业、考研和公务员面试等相冲突[3],导致很多学生不能保证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完成毕业论文,最终影响毕业论文质量,尤其是实验性和探索性强的课题影响严重。为了避免影响学生就业,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指导教师会将毕业论文启动工作提前至第六学期末,使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来完成毕业论文工作。毕业论文质量好坏关键在选题[4],虽然许多学者提倡本科毕业论文选题要新颖和创新[5],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但笔者认为毕业论文选题应难度适宜,兼顾新颖创新即可。毕业论文主要是考察学生所具备的专业素质,所以毕业课题涉及的知识范围和理论深度要符合学生所学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且能够进一步深化学生所学的知识,使其能够受到科研能力的基本训练,通过努力最终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课题研究[5]。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感兴趣才能保证学生全身心的投入,才能消除学生心中“毕业论文随便做做就能通过”的消极思想,确保毕业论文最终顺利完成。因此,笔者根据学生的科研兴趣和自身承担的科研项目,结合上海食品微生物工程研究中心的研究方向及实验条件来确定论文题目。例如,干酪乳杆菌是一种具有调节人体肠道菌群、促进消化吸收和增强人体免疫力等多种益生功能的乳酸菌[6],广泛应用在酸奶等食品生产中[7]。学生对干酪乳杆菌研究感兴趣,通过对其基因组分析发现,基因组中并不存在胆盐水解酶基因,造成其对胆盐的耐受性不强。因此,学生和笔者讨论后,选题确定为“在干酪乳杆菌中异源表达植物乳杆菌来源的胆盐水解酶”,从而提高了干酪乳杆菌的胆盐耐受性。

二、实验研究

选题是毕业论文的基础,实验研究是毕业论文的核心[8,9]。利用实验研究,要充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研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具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笔者认为,在实验准备期,应对学生实验操作和仪器使用进行系统培训,使学生较为熟练地掌握论文所需的各项实验和仪器操作技能,尽可能避免不必要的实验失败和仪器损坏,以保证毕业论文顺利完成[10]。例如,上海食品微生物工程研究中心在进行食品微生物相关课题研究前,都会安排学生进行微生物学基本操作技能的培训,包括培养基的制备和灭菌、微生物接种和培养,以及各种仪器,如摇床、培养箱、分光光度计和显微镜的使用等。此外,指导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课题文献查阅,了解最新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实验方案设计,并与指导教师讨论,最终确定实验方案。在实验实施过程中,指导教师对学生还要反复强调科研是探索性和创新性强的工作,要告诫学生不要怕实验失败,要允许实验失败,要在失败中找原因,不断改进实验方法和提升自我实验操作技能[10]。

三、论文撰写

毕业论文撰写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讨论并得出结论的能力过程[5]。毕业论文是具有学术规范的科学性和总结性的学术论文,所以撰写论文时既要严谨、通俗易懂又要具有专业性[5]。学生在全部实验完成后,按照学院相关要求完成毕业论文初稿撰写,并交由指导教师进行修改。笔者认为目前学生在撰写毕业论文过程中,对学术性语言和逻辑条理性表述较差,论文口语化非常严重,有些段落上下文甚至毫无逻辑。因此,指导教师对论文语言、逻辑条理、数据分析、结果与讨论等部分应做出重点修改和指导,并返回给学生继续修改,反复多次后才能定稿。毕业论文修改过程是一个对整个验结果提练和升华的过程,可以让学生对整个毕业论文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和体会。

四、结论

毕业论文是大学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它是全面考核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方式[4]。通过对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进行毕业论文指导与训练,使学生充分锻炼了动手能力、科研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最终使学生科研能力等素质得到了显著提升。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是高校教师一项重要的教学工作[5],希望本文的指导经验与体会介绍,能为本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参考文献:

[1]李玉邯,陈宇飞,杨柳,张一.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探讨[J].食品安全导刊,2015,(30).

[2]吴仲,李小艳,徐伟.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的探索[J].大学教育,2015,(4):74-75.

[3]游新勇,汪磊,王国泽,吕俊丽.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课程与毕业论文的改革与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4,(1):134-135.

[4]修江帆,赵文静,张春林,陈汉彬.生物技术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性实验的初探――以环带库蚊iSSR-pCR反应体系建立及优化为例[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4,30(3):82-84.

[5]张立全.指导生物学科本科生毕业论文的实践和体会[J].大学教育,2013,(20):28-29.

[6]wangG,YinS,anH,ChenS,HaoY.CoexpressionofbilesalthydrolasegeneandcatalasegeneremarkablyimprovesoxidativestressandbilesaltresistanceinLactobacilluscasei[J].JindmicrobiolBiotechnol,2011,38(8):985-990.

[7]aiL,GuoQ,DingH,GuoB,Chenw,CuiSw.StructurecharacterizationofexopolysaccharidesfromLactobacilluscaseiLC2wfromskimmilk[J].FoodHydrocolloids,2016,(56):134-143.

[8]程敏.制药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探索与实践――以黄精多糖的提取、鉴别、含量测定为例[J].亚太传统医药,2016,12(12):143-145.

动物科学导论篇8

1 现代物流及其教学要求

现代物流源自于实践,经历了由隶属于市场流通的角色向事关整个国民经济和企业生存发展的战略角色的转变。

这种转变促进了其理论和实践的极大丰富。从理论上看,现代物流是多学科的集成,这种集成形成了崭新的现代物流的概念、理论、技术和模式。

从实践上看,现代物流除了强调各功能要素的运作之外,更强调各功能要素运作的系统化、物流服务的一体化和社会化、物流服务的增值性,以及物流在形成和维持供应链中的作用。

现代物流的发展和特点对其教学和人才培养提出了更多的要求:现代物流教学应面向社会、面向就业;现代物流教学应适应“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广适应”的要求;现代物流教学应强调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等。

2 管理类本科物流教学存在的问题

本文通过文献综述、教学实践和学生调查发现,管理类本科物流教学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管理类本科物流教学对学生能力培养的定位模,教学模式不明确。

从社会需求看,物流人才的能力结构包括:操作能力、设计与运作能力、经营管理能力、研究和教育能力。与这种需求相对应,目前专科(高职)注重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并基本建立了以企业岗位和岗位群为导向的教学模式。但目前的物流教学在本科学生能力培养的定位上比较模糊,进而导致了教学模式的混乱。

(2)管理类本科专业物流教学缺乏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

从目前的研究看,虽然管理类本科专业物流管理教学在理论授课的基础上,日益重视实践教学,强调实验教学、课程设计、认识实习、生产实习等在教学中的地位,但对于这些环节缺乏系统性设计,容易造成实践教学流于形式或过分简化,降低了其在培养学生专业能力和素质方面的效果。

(3)现有的教材对相关内容的阐述缺乏深度。

在教学中,学生往往会提出诸如“物流是什么,是否是一项具体活动”、“物流与运输、仓储等活动的区别是什么”“学习物流的目的是什么”等问题,而目前很多教材往往注重相关内容的广泛涉猎,以构建模块化的知识,但对于各模块知识之间的联系缺乏深入探讨,使得学生无法从教材中得到上述问题的解答思路。

3 管理类本科专业物流管理教学设计

要解决上述问题,就要结合现代物流的特点,进行综合性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对教什么和怎么教等进行设计。教学设计由以下五个环节组成。

311 确定本科物流教学目标

布鲁纳认为,教学目标有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类。

结合物流及物流教学的特点,本文认为本科物流教学的目标具体包括以下内容:本科物流教学的认知目标使学生理解现代物流的服务本质和系统特性,认清物流发展的规律和趋势,构建系统化的物流知识体系;本科物流教学的情感目标则是强调物流教学在学生今后就业和发展中的意义,使学生形成对物流领域的认同,保证其能形成积极学习的动力,并主动构建现代物流的知识体系。

312 教学对象的分析

管理类本科各专业的差别使得学生形成了不同的起始能力和专业背景。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从资金流的相关知识出发,加强学生对物流、信息流、工作流等的认识,体现出其相通之处,起到强化和扩展学生的知识背景的作用,促进学生知识的系统化,避免出现学生重建其知识体系,或对原有知识体系进行否定和动摇的现象。

313 组织教学内容

根据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分类,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三类。物流的陈述性知识主要阐明了物流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物流的程序性知识是关于学生如何应用所学的物流知识的问题,包括概念和理论应用、知识结构完善和知识迁移三个方面。物流管理的策略性知识是关于如何学习物流知识的问题。

在物流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用历史的观念、逻辑演化的观念理解物流概念的产生和发展的原因,以更好地理解物流的本质。

314 选择教学方法和策略

31411 物流教学中的归纳和演绎教学法在物流教学中,归纳和演绎的方法有助于学生深入全面地理解物流的本质以及学习物流的目的等问题。在关于物流的本质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归纳的方法使学生理解物流的服务本质。

首先明确生产和服务的区别,然后让学生分别列举运输、储存、信息处理、包装、配送等物流作业要素的作用和目的,最后归纳形成物流的本质是服务的结论。而在讲授学习物流的目的时,教师可以在明确物流的服务本质的基础上,结合第三利润源、效益背反等理论,运用演绎的方法,说明物流活动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谋划各功能要素,使之相互结合形成物流系统,达到系统最优服务水平。

31412 物流教学中的指导学习和发现学习策略指导学习强调学生在教师的系统讲解和直接指导下形成知识体系;而发现学习则强调学生自己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形成知识体系。在物流教学中,针对物流系统的复杂性和物流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可以使用有指导的发现学习策略。

一方面,教师通过指导和讲解,使学生明确物流的本质和学习物流的目的,辨清物流及其与具体活动要素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另一方面,教师提供思路,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观察分析周围生活中的物流现象,分析其实质,掌握物流的本质和学习目的。例如,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学校所在城市的物流,要求学生通过课程设计等教学环节分析并提出改进方案和措施。

315 运用教学媒体

在本科物流教学中应加强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环节,充分利用多媒体形象生动的特点就相关知识,如物流各功能要素的运作、物流技术设备等进行演示,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而在实践教学中,由于企业分工和个人兴趣所在,学生往往只会关注物流的某一方面,缺乏系统的认知,这就使实践教学容易与理论教学相分离。沙盘教学是一种很好的模拟实践和深化理论理解的方法。

通过沙盘模拟可使学生较好地理解物流系统的构成,以及物流系统运行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引导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可能存在的问题,从而加强理论知识的系统性,深化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白世贞,陈化飞1物流人才培养的教学过程研究[J].物流科技,2004(3):58-601

[2]关善勇1论物流管理课程本科与专科教学[J].辽宁高职学报,2007,9(4):17-181

动物科学导论篇9

关键词:高校物理实验;物理教学;学科发展

物理实验是物理科学研究的基础,是物理发展、创新的积极推动力之一,在物理学发展上雄居要位.现如今,社会步入科技、信息高度发达时代,各领域对高校人才综合能力的要求不断提升,高校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与探究、创新能力成为高校各学科教学改革的热点课题.在此背景下,物理实验因其显著的实验操作性,不再是物理高级科研人员的专宠,而是成为高校理科大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动手实践科目.分析高校物理实验教学现状,指出不足、锐意改革,提高教学、科研质量、对于培养学生实践、探索与创新能力、促进物理学科整体均衡、科学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1高校物理实验教学的意义

实验物理和理论物理是物理科学发展的两大基石.任何物理理论均需物理实验结果的验证,而每一个物理实验也必须以某一物理理论为支撑.物理实验促使物理理论不断提升,物理理论导引物理实验不断创新、二者相辅相成、是物理科学发展的共同发展体.新时期下,社会高度信息化、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社会对高校毕业生初次上岗动手能力要求明显变高.而物理实验教学因其显著的操作性成为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的极佳途径.目前我国高校物理实验教学的主要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深刻理解和巩固,将学到的理论变为亲身实践,在实践中对理论、实验深入思考、勇于质疑,科学分析、全面总结、不断创新实验方法、完善物理理论、最终达到创新能力的培养.

2高校物理实验教学现状

2.1物理教学的综合发展失衡

实验物理和理论物理虽在物理科学发展史上起着同样重要的基础作用,但在现实的高校物理教学中,对物理理论的课程研究建设明显偏重.尤其是随着学分制教学改革的力度加大,有些高校理科院系以总学分偏高为由,压缩甚至直接取消物理实验课,这使高校物理教学的整体发展失衡,严重影响物理教学效果,进而影响学生动手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2.2实验教学整体落后

表现为实验内容陈旧、实验手段滞后、管理与评价模式呆板.目前我国高校实验仪器仍然停留在30或40年以前,课程内容陈旧.新、老教师均反复引领一届又一届的学生去验证几代人早已熟知的物理理论,犹如闭门造车、两耳不闻窗外事,对于当今超前的信息技术与自动化技术以及相关先进的物理理论成果、实验方法、手段等,并未引领学生深入了解.使学生失去了贴近科技、孕育先进思想的良好时机.对于动手能力的培养也只是走走过场而已.许多教师把实验过程逐一写在黑板上,自己先演示一遍,学生再模仿,无论结果如何下课时间一到,本次实验结束,学生如有疑问、或是数据没出来、想重新做实验,很难找到老师,即使找到了,教师也总是因忙、有课、或实验器材已撤等理由拒绝,若想根据自己的思考做一些额外的实验,很难得到满足.教师教改、科研需要的专业实验室、先进的仪器也基本不能提供.如此封闭、落后的管理,遏制了学生动手实践、创新的欲望,扼杀了教师教学科研、改革的热情,久而久之,物理实验教学跌入落伍的困境,现有的物理实验教学现状与高校教学改革要求相距甚远.

3高校物理实验教学改革措施

建设先进的物理实验室为依托,充分发挥物理实验课堂教学、开放实验室、科技竞赛等实践课程体系的作用,推动学生积极参与实验教学活动、培育其参与实验、竞赛、科技创新的内驱力、调动教师实验教学改革热情,推动高校物理教学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3.1硬件升级人才创新有平台

虽然旧的设备、仪器也能满足一些实验要求,但作为与时代科技联系最为紧密的学科—物理学科,要培养学生先进的理念,就必需要依托新型设备和手段,通过熟悉、操作先进的仪器,才更容易派生出先进的思想与创新意识.将来走出校门,融入社会,大学生应该以了解先进的设备、掌握先进的信息技术为背景,这也是社会的要求与期待.另外、高校物理教学、科研人员是人才培养的保障,物理教学科研团队的建设发展也离不开先进的实验设备和手段.为此,高校需要忍疼割爱、剔旧换新,加大经费投入,建设现代化的物理实验室,让它成为物理实验教学改革腾飞的有力平台.

3.2理念更新、学生动手成常态

目前,许多高校实验室现行管理制度下,有限的设备也不能做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虽然设置了开放性实验室,制定了相应的制度,但学生和教师受益效果并不明显,究其原因,学校对开放实验室重视程度不够,教学、管理理念落后,据调查,力、热、电、光等各实验课教学过程基本相同,均是教师讲授并演示规定的验证性实验,学生当堂机械模仿,有的学生甚至没有参与动手操作,实验报告靠相互抄写完成.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难以形成动手习惯,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并没有得到有意识地引导和培养[1].要想改变这种落后传统的教学现状,唯有创新理念.只有在创新理念、创新精神的引领下,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善于思考的学生,因此学校要自上而下更新教学、管理理念.高校改革要求实验教学的目的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要渗透探索性、创新型实验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实验要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操作、完成实验各环节.全程开放实验室,为实验教学各环节服务.实验预习阶段,容许学生前去熟悉器材和设备.实验课后、容许学生补做实验.对于学生自行设计方案、探究性实验申请,给予积极的协助和指导,营造探究创新氛围.支持教师教改、科研实验需求,让实验室成为高校教学、科研有效的平台.在先进、开放的实验教学、管理理念下,学生探索、创新意识与思维能力的培养会得到有效激发,实验动手将成习惯.

3.3教法改革、分组教学讲策略

传统物理实验教学方式大多是学生2人为一组,看似有交流、合作,但总体运行还是以教师为本.高校教学改革的目的就是要打破原有的学生被动接受型的教学模式,真正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然而许多高校的改革,只是在更换实验教材、调整实验内容上做文章[2].其实,教学方法的改革尤为关键.美国超级营地创建人之一埃立克.瞻森认为影响学习的两个核心因素是:状态和策略[3].“状态”营造出理想的学习精神状态,“策略”带来饶有吸引力的授课风格和方式.一个优秀的课程首先要有这两者.物理实验教学的策略就是“有效分组”,体现人人分工、优势互补、合作共赢.为此,要从实验教学的各环节抓起.实验预习阶段,教师制作好自学手册,以纸介、电子版、网络或视频形式下发,内容涵盖实验所需巩固的知识结构、实验内容、仪器使用说明、注意事项等,指引学生自学.此阶段,教师公布预习课表,学生按预习课表以组为单位提前进入实验室,熟悉仪器、模拟试验,探索疑问,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是否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是衡量学生该阶段主动学习态度与自学能力进步程度的标志.小组讨论阶段.实验课上,学生先进行小组内部讨论、重在相互答疑,再汇总到大组长处,大组长带领成员对本组问题讨论,重在总结出最有价值的问题,带入全班,此时将各组问题公示,集体探讨,重在发挥全班同学智慧的火花,教师导引阶段.该环节,有了学生充分的自学、讨论准备,教师可以避免重复机械劳动,不再将实验过程仔细完整写在黑板上,也无需逐步演示实验过程,而是有的放矢,将更多的时间投放在与学生沟通、交流,互动、启发、引导思考上,当好“导演”和“推手”作用.对于学生有疑问的地方重点解决,有针对的操作演示,重在让学生产生“顿悟”,学生实验中遇到问题,引导学生自己讨论,旨在方法指导、综合能力培养.经过全程参与实验,学生体会到了成功的乐趣,增强了动手做实验的信心和欲望.迁移、拓展阶段.成功高效的实验课堂不应是学生简单获取知识的传输机、加工厂,而应是培养学生探究、创新能力的艺术殿堂.探索是人类进步的基础.爱因斯坦说:“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像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所以实验课后,写实验报告并不是课程的结束,而是思考、探索的开始.实验课后,容许学生深度质疑、并提出某项带有创意的课题或设计探索性小实验,在自行查找资料、探究基础上,全班交流、探究题目或创意相近者组成小组,讨论并优化、设计出一个完整的探索性实验方案,在老师指导下完成探索性实验.在此过程中,成功将所学知识迁移、拓展,解决新的问题,满足了学生自身个性、价值及欲望需求,这也是高校培养高等人才的基石.从实验预习环节到探究性课题的完成,学生由被动重复老师的实验变为自己探索实验的主角,其自学、探索、创新意识与能力得到空前激发,学生实验动手也逐渐形成习惯,教学效果显著提高.分组模式改变.分组教学是众多创新性教育模式之一,也是物理传统教学模式,但要达到高校实现教学改革的目的,物理实验教学的传统分组模式必须进行全面改革升级,尤其是如何分组.这一步要交给学生自己完成.传统教学,很多教师让某一班干部包办分组,简单地让一名成绩优秀的学生带一名成绩稍差的学生,结果,实验中优秀学生全程包办,另一名学生无所事事、甚至去其他组闲逛、聊天,成了附庸,分组实验变成了优秀学生的独角戏,失去了原有的本质.据多次学生座谈会调研结果显示,有效的分组要让学生自己完成.首先主动报名竞选实验组长,要求组长善于沟通、长于组织、敢于担当,未必一定是高分学生担任组长.再让学生和组长之间互选,组员搭配原则满足“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各组搭配高分、中等生、低分学生人数基本相同,而且组员尽量各具特长,如善于计算推理、证明、记录的、善于仪器操作、动手的,善于计算机模拟等[4].全班以4或6人为一大组,根据实验内容和实验设备再下分2-3小组.每小组2-3人,便于提高实验效率,有问题又便于快速交流、高效汇总.组长助理制.实验预习手册的检查、预习疑问的统计,实验任务分配、实验过程监控、实验结果分析,都先由小组长负责,小组长之间互相沟通,大组长、统一协调、汇总,并负责与学委、实验教师沟通,加强了学生和教师间的沟通效果,既锻炼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又提高了实验课堂的效率.教师作用,小组教学不是让教师当甩手掌柜,而是要精心策划、组织和观察、指导,让教学工作变得更加细化、符合学生个性化[5].教师要营造出自由和谐的学习情景,引导每位同学保持应有的自信和活跃;培养学生各司其职的责任感和精诚团结的合作精神和能力,检查并教会学生合理分工、高效讨论、科学汇总、学会分享、努力赢得实验成功.通过有效分组教学,逐步提高个人自学、动手能力、沟通协作能力,又要发扬探索、创新精神,学生成了主动学习的主角,教学效果显著,分组教学也名至实归,不再是物理实验教学虚有的噱头.

3.4优化导师制、综合发展有保障

学生的探索性实验,离不开导师的指导.为了避免导师以不是自己擅长的科目或不是自己研究方向为由将学生的综合探索性实验题目否定,本人认为,导师制要根据需要灵活的执行,院系容许学生自由选择探索性实验导师,也容许教师自由选择学生做自己的科研助手,如果学生的探索性实验方案涉及到不同的实验科目、不同的领域,院系可以根据情况让不同的教师共同为其指导,指定主要导师和辅助导师.这样做,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和综合思维的发展,也必将使物理实验教学走向各科相互融合,综合发展新的高度.

3.5考核过程化、教学改革可持续

一流的教学要有一流的管理与评价.为了激励教师在教学改革上的投入,保持教学改革的延续性.学校的管理与评价考核制度要与时俱进,应从绩效津贴、竞争上岗等政策层面上有所体现,以营造变革求发展、创新育人才的良好氛围,管理与评价的指标及方法影响到教与学的态度积极性.建议物理实验教学效果的考核尽快实行过程性评价,对学生实验情况进行全面评价与考核,不仅要看实验结果,还要看实验过程的全程参与情况,评价要多元化,将学生自评、组员互评、组长评价、教师评价以及实验室工作人员评价等纳入评价指标,全面科学的评价为后续学习注入无穷的动力,相应的对实验室及相关教师也要采取过程性评价与考核,对调动和提高教师教学改革积极性大有益处.4结语大学教学不应以每位学生考试成绩合格为目标,而要让每位学生在走出校门前学会再学习、再发展、具备较强的动手创新能力,为未来发展做好储备.物理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动手实践以及探索创新上具有明显优势,所以要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把对实验教学的重视程度体现在教学及管理的每一个具体环节中,促进高校物理教学健康良性发展,使高校课程教学改革更加完善,实现高校为国家培养有用的创新型优质人才的目标和使命.

[参考文献]

[1]吴魏霞.大学物理实验分组是讨论教学方法的探讨[J].实验室科学,2014(06):102-103.

[2]张惠、廖艳林.以教师为主体的大学物理实验分组模式探索[J].大学物理实验,2013(10):116-117.

[3]王静.小组互助教学如何激发动能[J].文学教育,2015(03):142-143.

[4]宋师霞、罗文辉、柯莎.大学物理实验中分组的合作能力培养分析[J].高等教育,2015(08):121-121.

动物科学导论篇10

关键词:微生物学教学,师范教育,中学生物教育,探究式教学

高师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需要面向中学教育。在新的课程改革中,中学生物课程标准提出了“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联系”4个教学理念,对在职中学生物教师和高师院校的师范生都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1],需要教师深入理解新的课程教学理念,并能设计和实施体现新理念的教学策略。对于师范生而言,仅靠自身对生物教学论课程的学习和试讲难以达到上述要求,还需要各门专业课程教师在教学中广泛地结合中学生物教学以促进其成长。微生物学是高师院校生物科学专业最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在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随着新课改的实施,中学生物教材中与微生物学相关内容得到大幅度提升与强调[2],二者的内容之间具有非常密切的联系与接轨[3]。这也使得微生物学可以作为结合中学生物课改新理念,培养师范生综合素养的专业课载体。本文在高师院校微生物学教学中结合中学生物学课程改革,以体现“倡导探究性学习”的理念为例,谈谈对师范生进行探究式教学综合能力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1师范生对探究式教学认知情况调查分析

倡导探究性学习,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计、实施探究式教学。通过建构概念图的方法[4]对我院师范生关于“探究式教学”这一主概念的元认知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师范生中普遍存在对“探究式教学”概念内涵理解不清;概念数、正确命题数及交叉连结少;缺乏对主概念与中学生物教学之间横向联系的思考等问题。其原因主要包括学生缺乏探究体验;忽视教育学等条件性知识理论的学习;缺乏与中学生的交流;专业课教师联系中学生物教材、教学的引导不够等几个方面。这一调查结果为了解师范生对探究式教学的真实认知情况,在微生物学教学中有的放矢地设计探究式教学策略提供了依据。

2微生物学教学中探究式教学策略的实施方式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设计了以注重师范生体验为主线,在教学内容上系统、深化理论知识;在教学方法上引导、启发学生结合中学生物教学主动思考;在实践上重视交流环节并引入真实中学生开展探究活动三方面的教学策略,在微生物学教学中同时提高师范生实施探究式教学的意识与能力。

2.1精心组织教学内容,系统、深化理论知识在教学内容方面采用“整体”和“局部”两手抓的策略,帮助学生形成比较系统、充实的理论知识。2.1.1放眼整体,搭建理论框架:“整体”方面主要结合科学史等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体验完整的探究过程。选择合适的科学史材料,如:驳斥“自生论”学说、转化实验、变量实验、平板影印实验等,通过背景介绍及建构场景,将学生代入研究者的角度进行思考。充分对提出假设、设计实验、实验过程、结果分析等步骤展开分析、讨论,使学生体验完整的探究过程。然后结合学习科学史的体验,对科学研究方法、探究性学习、实施探究式教学的相关理论知识进行介绍和分析。并借鉴国外优秀微生物教材的经验,在教学过程的前、中、后期专门开辟3次小专题介绍科学研究方法的知识,从整体上帮助学生搭建完整理论框架。2.1.2紧抓局部,充实理论框架:“局部”方面主要结合具体教学内容,系统地对探究与探究式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分解讨论。通过挖掘微生物学教材中的相关内容,针对探究的各个环节如体验分析资料提出问题;实验设计(对照设立、单因素原则、等量原则、科学性原则等);实验结果分析、解读;表达与交流等,分步骤、系统地组织教学和讨论。使学生在微生物课堂教学中能够比较全面、系统地体验到探究的各个环节。同时,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示范作用,特别注意教学材料呈现方式与实施探究式教学方式的多样性示范。通过教师的示范与分析,使学生在体验探究式学习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探究式教学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充实理论框架。

2.2微生物教学中注重启发,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2.2.1实施探究式教学,以教学策略促思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深入分析,选择合适的内容实施探究式教学。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如在关于周质空间的内容教学中,教师在学生观察图片后提问“周质空间可能有什么作用?如何验证?”引导学生通过独立地思考提出假设并自主设计方案进行验证。在教师有意识的鼓励和引导下,学生的思考与讨论非常积极。部分学生能提出自己的验证方案,而绝大部分学生都会积极地思考别人的方案并提出自己的见解。通过这样的过程,变被动地接受知识为主动思考获取知识。不仅对知识掌握更牢固,同时也对获得知识的探究过程有更深刻的体会。讨论结束后,教师联系中学生物教学,就教学思路、教学方法等对学生进行点拨。也使学生更加深入理解探究式教学的特点,进而促进其提高自身实施探究式教学能力的意愿。2.2.2联系中学生物教材,以任务促思考:(1)通过布置课外作业的方式要求师范生分析微生物学与中学生物教材内容之间的契合点。这样的分析可以加深师范生对中学相关专业知识的理解,同时也是一个内化过程,将学生在大学专业课堂所学知识、感受甚至专业课教师的教学设计在潜移默化中与中学生物教材建立了联系。这样,教师在微生物学教学中精心设计的探究体验、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通过中学生物教材这一载体,就可能在师范生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得以发挥作用,使得他们在未来的中学生物教学中有实施探究式教学的意识、素材和自信。(2)结合中学生物教材中与微生物有关的探究活动实例,要求学生思考如何用自己所学的微生物学知识来组织学生实施探究活动?如关于酵母菌呼吸作用、发酵等内容的思考:经过前期的学习与熏陶,学生的思考非常积极。有的学生提出利用相关科学史材料,像微生物老师一样通过设计问题串来引导学生思考,使他们经历探究的过程;有学生注重探究式教学的参与性与直观性,提出先分小组在实验室进行探究实验,然后通过多媒体展示实验过程;还有的学生根据微生物学专业知识对中学教材中的探究实验提出质疑:探究过程中只检测Co2和水,不检测其它产物就得出结论的方式不够严谨,容易造成学生误解等。通过这样的思考过程,师范生转换角色,模拟中学教师实施探究式教学,得以将自己获得的探究体验进一步内化、升华。(3)针对某些与中学教材内容结合紧密的科学史内容,如转化实验、巴斯德鹅颈瓶实验等,要求学生搜集相关研究资料并制作ppt进行介绍。教师尤其注意在ppt材料组织方面把关,要求学生注重材料组织的方式。在为学生积累教学素材的同时也培养他们主动思考的习惯与实施探究式教学的意识。2.2.3结合学科教学课程,以课程联系促思考:将在微生物学之后开设的学科教育类相关课程如:生物教学论、中学生物教学策略与设计、中学生物实验教学等“请进课堂”。如将生物教学论中的“原理中心式讲解”、“问题中心式讲解”、“概念图教学策略”、“探究式教学策略”等技能与理论,在微生物教学中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展示与分析。引导学生在学习微生物学的过程中也从中学教学的角度去体验与思考。另一方面,主动“走出课堂”与学科教学的老师交流,为他们提供微生物教学中的素材。使微生物学专业课程、生物教学论课程和中学生物学教材三者在师范生身上建立起有机的联系,从而相互促进,提高师范生素质。2.3有师范生特色的探究实践活动探究式教学中,实践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很多同类学校研究表明:开放实验室是学生体验探究,锻炼思维、技能的有效方法[5-6]。我院微生物学实验室也一直有开放的传统,在培养学生能力的同时也取得了很多论文、奖励等方面的成绩。近年我们针对师范生的特点,尝试在一般开放实验室基础之上改进学生的实践模式,通过高度重视交流环节和引进中学生参加实践两种手段,组织了具有师范生培养特色的实践活动。2.3.1高度重视交流环节,结合教学技能培养:在实践过程中,结合师范生的特点,高度重视实践交流环节,精心组织交流活动,通过教师的要求、引导和评价,在交流实践成果的同时起到训练教学技能、体验探究式教学策略的作用。比如在“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的教学中设计了“厌氧菌分离纯化实验”的探究课题。组织学生分组查阅文献资料总结厌氧菌分离纯化的方法。要求每个小组推选发言人制作ppt对分离厌氧微生物的方法进行介绍,然后设计方案利用开放实验室进行探究实践。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只提供相应的材料,具体设计与操作完全由学生自行完成。实验完成后各小组再次修改自己的ppt,在指导教师处反复试讲通过后再在全班进行交流。这一设计与普通的开放性实验最大的不同在于:教师带动师范生高度重视成果交流环节。主要体现在试讲和评价两个阶段。在试讲过程中,教师针对材料的组织方式指导学生反复思考和修改,要求突出探究的特点,做到思路清晰,内容充实。教师结合师范生教学技能,对学生的语言、演示、讲解、提问等技能进行指导,培养学生的师范生素质。在正式报告之后,教师进行仔细地点评。除了微生物知识之外,也包括对报告中使用的教学策略、技巧等方面,从作报告者与听众感受两个角度进行分析点评。引导师范生对探究式教学中教、学双方的体验进行思考。结果表明,参与实践的每位小组成员在微生物学知识、探究式教学策略设计以及师范生技能等多方面均有获益。而其他没有参与具体实践的学生也能通过听报告获得相关知识和自身作为听众的体验。通过教师的点评引导,结合自身情况,其参与探究、尝试探究式教学的意愿也得到增强。因此,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并有意识地训练其科学探究和表达交流的能力,对于师范生而言是非常有帮助的。2.3.2辅导中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体验探究式教学:为了给师范生提供真实的探究式教学体验,通过联系本地重点中学,引入了一个中学生创新探究竞赛的校外辅导项目。参加项目的中学生3人,辅导团队由该校生物教师2名,我校微生物学教师1名以及我院生物师范生4名共同组成。项目内容由双方指导教师及师范生一起讨论后列出备选方案。师范生负责为中学生介绍项目情况,共同确定方案、进度安排、成果提交形式等,并全程辅导中学生进行实践。教师负责协调和提供物资、设备使用等方面的帮助,不主动解决实验设计、分析等方面的问题。并且组织参与辅导的师范生轮流每周一次面向全班同学汇报工作情况,汇报前对材料进行把关。实践结果表明:首先,中学生的参与极大地调动了师范生的积极性与关注度。参与辅导的师范生在面对中学生和研究任务所带来的“压力”下表现得非常积极,投入了大量的时间进行实验、整理汇报材料等工作。而其余绝大多数学生在每周的全班汇报上都表现强烈的关注。这一方式起到了“以点带面”的作用,让多数师范生有机会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中学生,并逐渐树立主动了解学生的意识。其次,辅导中学生能够促进师范生积极思考,适应角色转变。在实践中,师范生不仅要作为研究者实施科学探究,同时还要作为教师指导中学生实施探究。这促使他们主动思考,转换自己习惯的学生角色与接受性学习方式。另外,注重对中学生实践中具体反应细节的观察、记录、分析和报告交流可以帮助师范生了解中学生,预估中学生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反应,进而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这对于师范生“学科教学知识”(pedagogicalcontentknowledge,pCK)的形成具有强的促进作用[7]。当然,实践中存在很多问题。如师范生对探究式教学中教师的“引导者”角色[8]把握不好;每周一次的汇报频率对师范生压力过大;师范生对中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反应细节观察、分析意识不强或比较片面;指导教师有时对师范生的放手、宽容度不够等。但总的来说,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使得师范生以及指导教师都真实的体验了探究与在组织中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过程,获得直观的教学体验,为后期教学工作中实施探究式教学提供经验。

3结语

我们在微生物学教学中结合中学生物学课程实际实施探究式教学。从提升理论基础、注重启发思考、联系多门课程、开展师范生特色的探究实践等方面为学生提供体验机会,培养学生实施探究式教学的意识和能力。新的教学方式获得师范生的广泛好评,微生物学教学评价连续6年位于全院前三,授课教师连续3年获得我校教学优秀奖。学生对微生物学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有了显著提高,对科学探究方法、探究式教学的相关理论知识有了明显的进步;课堂上学生逐渐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部分学生能够主动联系中学生物内容进行思考、实践,表现出较强的设计探究式教学策略的意识与能力;很多学生在后续的师范生技能训练中也表现出很强的适应性。与此同时,学生对于微生物学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也因为主动的思考和实践获得提升。但高师院校微生物学教学的改革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我们所做的只是针对联系中学生物教学实际,从探究式教学方面一些局部的尝试,还需要在更高层次、更系统的理论框架下进行进一步的尝试和改革,争取更大的进步。

作者:韦伟胡尚勤郭霞单位:重庆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ministryofeducationofthepeople’sRepublicofChina.thebiologycurriculumstandardsingeneralseniormiddleschools(experimentaledition)[S].Beijing:people’seducationpress,2003(inChinese)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YangSY,ChenXY,LinLY.Reformandpracticeofmicrobiologyexperimentteachinginlocalnormaluniversitybaseonthevocationeducation[J].microbiologyChina,2013,40(2):316-321(inChinese)杨胜远,陈晓芸,林丽云.以职业教育为导向探究地方高师微生物学实验教学[J].微生物学通报,2013,40(2):316-321

[3]weiw,HuSQ,ChengCJ.microbiologyteachingprocesscloselyconnectedwithsecondarybiologyeducationtoimprovetheteacherqualityofnormalstudents[J].microbiologyChina,2010,37(2):299-304(inChinese)韦伟,胡尚勤,程婵娟.紧密联系中学生物教育,在微生物学教学中提高师范生素质[J].微生物学通报,2010,37(2):299-304

[4]maFC,HaoJX.applicationsofconceptmapsinknowledgerepresentationandknowledgeevaluation,partⅡ:conceptmapsastoolsforknowledgeevaluation[J].JournalofLibraryScienceinChina,2006,32(4):22-27(inChinese)马费成,郝金星.概念地图在知识表示与知识评价中的应用(ii)——概念地图作为知识评价的工具及其研究框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6,32(4):22-27

[5]LiuZw,QunR,GaoDw.openingexperimentofmicrobiology[J].microbiologyChina,2011,38(1):118-122(inChinese)刘志伟,屈年瑞,高大威.微生物学开放性实验的探索与研究[J].微生物学通报,2011,38(1):118-122

[6]LiZY,wuYm,tangSY,etal.Discussionontheteachingreforminexperimentofmedicalmicrobiologybasedonresearchteachingmodel[J].ResearchandexplorationinLaboratory,2014,33(11):195-197(inChinese)李忠玉,吴移谋,唐双阳,等.研究型教学模式下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11):195-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