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林业建设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45:08

智慧林业建设方案篇1

与往年的讲理论、谈布局不同,在今年的解决方案展上,neC展出了其在智慧城市建设的重点领域的实施案例。

据了解,为了应对地震、泥石流、火灾、台风和海啸等各种自然灾害,neC开发了综合防灾应急系统,目前已在内蒙古呼伦贝尔林业局红花尔基林场部署了森林火灾监控自动报警系统,保护珍稀濒危二级保护植物樟子松天然林。此外,在养老领域,neC推出了智慧养老概念,并已在北京昌平区汇晨老年公寓部署的智慧养老系统启动。据介绍,老年公寓管理系统采用了neC的平板电脑、服务器和网络设备,为老年人提供增值服务。

而在绿色节能方面,neC的智能楼宇能源管理系统(BemS)也得到了应用,该方案基于国际标准ieee1888,将不同规格的设备通信转换成相同规格的通信方式,达到统一监控的效果,其监控对象包括办公楼宇的空调、照明等能耗设备,通过云上的综合管理,部署一套智能楼宇能源管理系统可对3000个能源节点进行同时管理,降低建筑能耗。除此之外,涉及农业的智慧大棚、教育的“睿课堂”、下一代网络技术SDn等也都在此次展览中登台。

可以看出,neC此次应用案例的展出,与其在参与中国智慧城市建设中一直坚持的“统筹规划、绿色环保、协同开发”的建设理念相符合。首先,考虑到各个城市发展现状不一,neC认为智慧城市建设的第一步应该是因地制宜地进行总体架构的规划设计,综合考虑人文社会体系和经济产业规划,包括新兴智慧产业的选择培育和传统产业的智慧改造,提出基础设施建设、公共管理建设,经济发展和社会人文体系相互融合的建设方案,然后再分步实施。

其次,neC认为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以及人和自然的和睦相处,必须注重绿色环保。

最后,neC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重视开放与协同性。要实现社会管理各要素间的整合转型,以信息集群为基础,实现跨系统应用集成、跨部门信息共享、跨网络融合互通,体现城市反应的即时性和适时性,消除信息孤岛以及避免重复建设,提高城市管理的灵活性和运营效率。

智慧林业建设方案篇2

关键词:宽带中国;智慧农业;4G光纤;信息服务

中图分类号:tn91文献标识码:aDoi:10.11974/nyyjs.20150632100

1国家启动了“宽带中国”战略

2013年8月,国家正式了《国务院关于印发“宽带中国”战略及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3〕31号),标志着“宽带中国”项目的正式启动。该项目要求到2015年,初步建成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下一代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基本实现城市光纤到楼入户、农村宽带进乡入村,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达到50%,第3代移动通信及其长期演进技术(3G/Lte)用户普及率达到32.5%,行政村通宽带(有线或无线接入方式)比例达到95%,学校、图书馆、医院等公益机构基本实现宽带接入。城市和农村家庭宽带接入能力基本达到20兆比特每秒(mbps)和4mbps,部分发达城市达到100mbps。宽带应用水平大幅提升,移动互联网广泛渗透。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能力明显增强。

2吉林省政府启动智慧农业建设

吉林省政府规划设计了吉林省智慧农业示范应用项目,建设生态型、智慧型、效益型、特色型、开放型、安全型等“六型农业”,并于2013年9月正式启动。该项目主要建设吉林省智慧农业综合服务平台(中心)、四个产业物联网技术服务系统和农业电子商务平台、12316/12582三农信息服务平台。通过推进智慧农业项目建设,促进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全面融合,实现农业的智能化生产、数字化管理和科学化决策,推动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和产业升级。到2016年,物联网技术在部分产业的生产和加工领域示范应用,实现生产者、技术专家与信息化手段有机结合,促进农业生产节本降耗和增产增效;农业电子商务快速发展,实现“买全国、卖全国”。“农资下乡”覆盖全省,“农产品进城”走向国内大中城市,有效解决卖难买难;农业综合信息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以“三网”为载体的信息化服务手段实现农村地区全覆盖,有效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生活实际问题。

3方案实施规划

建设一套吉林省智慧农业专用的宽带网络,为吉林省智慧农业示范应用项目提供宽带网络基础环境,为广大农村基层用户和生产主体提供高质量的互联网宽带接入,将智慧农业的成果和最新信息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农村生活中,加快信息服务进村入户和农业信息技术集成应用到田间地头。在农业生产上,为农业行政管理部门、涉农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等提供科学化决策、数字化管理和智能化生产;在农村生活上,为广大农户提供丰富多彩的信息服务,使其充分享受现代信息技术成果。

4建设意义

以宽带接入,网速提升为基础而建立的农业信息化服务,必将在促进吉林省农业生产、农村生活、农业经营等方面发挥极大的作用。

4.1必将促进农村的产业结构调整

转变传统生产经营方式,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增强农民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4.2将利用快速发展起来的网络

培育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兴的农村经营主体,走合作化道路,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水平。

4.3应用农产品溯源和物联网技术监管

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和精准化管理,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4.4促进农业技术推广体制机制的改革和推广方式方法的创新

用信息化手段普及应用新技术、新成果,提高科技贡献率。

4.5可促进农村文明生活、科学消费

提升农民生活质量,同质享受城市现代文明成果。

4.6方便农民生活

让农民不出村、甚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网上办事、充值缴费、就医求学、求职就业、供求对接等服务,享受到宽带接入、网络畅通所带来的方便与快捷。

4.7用信息化手段创新农村社会管理

促进各级政府和管理部门由管理型向服务型方式转变,降低行政管理成本。

5实施方案

5.1项目目标及主要内容

到2015年末实现玉米、水稻、设施蔬菜、人参四个产业物联网示范应用,在示范点宽带网络实现100%覆盖;选取部分县区,重点建设村级信息服务站,实现农村家庭宽带网络100%覆盖,网络带宽具备4m接入能力。

5.2进行宽带升级改造

5.2.1农村用户宽带:单点通过光纤及无线方式接入

在覆盖村通过基站ptn设备将宽带上网业务数据汇聚到各地市核心网Cmnet路由器上,带宽设置不低于4m。各地市接入点ip地址规划及带宽由各地市网络部门及设计单位自行分配决定。

5.2.2物联网数据采集点:单点通过光纤方式接入

光纤部分在接入点新增接入层ptn设备1台,通过一个Fe接口与客户路由器相连;另通过1个Fe接口与物联网设备相连,利用数据专线与全省级服务器相连。

采用无线4G方式的接入点,新增4GLte-Cpe一端,通过一个Fe接口与客户路由器相连。另通过1个Fe接口与物联网设备相连,利用数据专线与全省级服务器相连。

5.2.3信息服务站:单点通过光纤及无线方式接入。

省级节点新增汇聚ptn传输设备1端,与各信息服务站侧路由器相连,用于汇聚各村信息服务站上传业务,汇聚接口带宽拟为100m,

5.3推广智慧农业产业物联网应用

要推进物联网在智慧农业建设中的应用。物联网数据采集点是智慧农业示范应用项目建设的核心,通过在玉米产业的大田,水稻产业的大田、育秧大棚、加工厂,设施蔬菜产业的温室大棚、加工车间和人参产业的种植基地、加工车间等布设多套物联网传感器和高清视频监控设备,将实时的环境数据传输至省智慧农业综合服务平台进行处理,通过与产业相关的数据分析处理软件,生成数据分析报告,为政府、企业和个人提供预警预报、决策指导、生产管理和信息查询等相关服务。

5.4开展综合信息服务站建设

农业信息服务站主要承担着电子商务、公共信息服务、便民服务三方面的任务。在电子商务服务方面,信息服务站负责帮助周边村民利用省农委电子商务平台推荐审核的农资产品、生活日用品的直购、推广、宣传工作;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及农民生产的农副产品开展网上直销;负责在平台直购的农资和日用品由网店到农户的物流配送工作。在公共信息服务方面,服务站主要为农民提供政策法规、市场供求、农业技术、价格信息等方面的服务;有条件的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利用省平台,积极为当地农民开展动植物远程视频诊疗咨询服务、测土配方施肥平台应用、易农宝app手机应用、易农宝pC应用、物联网平台应用;积极宣传引导农民应用网络平台、12582语音平台、短信平台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免费帮助农民查询和各类需求信息。在便民服务方面,服务站可进行移动冲值缴费、小额提现业务、保险业务、医疗服务平台就诊预约等便民应用。

5.5技术路线

对于覆盖半径超过500m的行政村,可在村中适合位置增设品接杆,补充覆盖。品接杆的位置可考虑选在铁塔400m距离左右,缩小信号边缘范围,铁塔ap覆盖区域的优质覆盖。铁塔与品接杆间可根据实际条件,采取meSH无线回传、光缆等多种的方式灵活连接。

5.6通信运营商网络承建内容设想

提升全省农村地区宽带接入能力,探索农村宽带基础设施建设模式,在产业物联网技术应用示范区完成对下属行政村的宽带网络建设,实现100%全面覆盖,以及智慧农业项目中涉及到的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物联网数据采集点的网络建设、升级改造。

各行政村、各村信息服务站及各物联网监控点根据当地传输网络情况,采用光纤+无线方式实现,具体方案如下:

采用光纤接入方式的接入点新增接入层ptn设备,通过Fe接口与客户路由器相连;用以提供宽带上网业务,带宽为4m;另通过Fe接口与物联网设备/信息服务站服务器相连,利用数据专线与全省级服务器相连。

采用无线4G方式的接入点,新增4GLte-Cpe一端,通过一个Fe接口与客户路由器相连,用以提供宽带上网业务,带宽为4m;另通过1个Fe接口与物联网设备/信息服务站服务器相连,利用数据专线与全省级服务器相连。网络拓扑图如下:

其他注意事项:

4GLteCpe使用依据为接入点附近已有4G信号覆盖,若无,则需考虑采用光纤方式连接。

各地市设计院根据本网络拓扑图及当地用户需求(有线、无线方式)进行本地接入点传输设计。

为了减少对公网ip地址的消耗,可采用私网ip,在地市Cmnet上做net映射,需确保客户接入点内每端路由器ip地址要固定。

6结束语

通过吉林省智慧农业宽带网络建设,一是加快农村宽带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在示范县内重点进行网络升级改造,提高宽带网络覆盖范围,建成覆盖全省重点县(市、区)农村和玉米、水稻、设施蔬菜、人参产业生产基地全覆盖的宽带基础网络;二是积极推广宽带信息服务应用,利用智慧农业的产业物联网技术服系统、电子商务平台和12582信息服务平台,开展对农村技术指导和农业信息服务。以宽带接入,网速提升为基础而建立的农业信息化服务,必将在促进吉林省农业生产、农村生活、农业经营等方面发挥极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吉林省农业信息服务模式探讨[J].经济纵横,2004(2).

[2]吉林省农委立足智慧农业建设推进信息服务进村入户[eB/oL].吉林省人民政府网站,2014-06-04.

[3]伍玲.试论农业信息资源网络化建设与开发[J].情报科学,2004(2).

智慧林业建设方案篇3

引言

为推动经济带持续健康发展,促进广东、广西经济一体化,探索我国跨省区流域经济合作发展新模式,2011年7月,国务院正式下达建设“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为广西经济发展打开新的篇章。桂林作为珠江-西江经济带规划延伸区,更作为享誉全球的国际旅游胜地,肩负着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重任,最好的经济增长点,就是将先进的信息技术融入旅游,打造全新的、智慧的旅游模式,推动珠江-西江旅游经济发展。

一、智慧旅游的界定

(一)智慧旅游的概念

王辉、金涛等人(2012)定义:智慧旅游,即利用云计算、物联网、移动通讯等信通过互联网平台信息技术,借助智能终端设备,获取旅游资源、旅游经济、旅游活动、旅游者等方面的信息并及时,让人们能够据此及时安排和调整旅游计划,从而达到对各类旅游信息的智能感知、方便利用等效果。其最核心的部分就是利用云计算技术,将海量的旅游信息集中起来,通过云服务终端,为游客、管理者等提供旅游相关服务。因此,智慧旅游模式可概括为“一心、两端、三网”,即云计算中心;旅游信息服务端、使用端以及互联网、物联网、移动通讯网络。

国家旅游局将“智慧旅游”写入了“十二五”旅游发展规划,并对“智慧旅游城市”试点工作进行部署。自2010年起,北京、南京、苏州等城市率先掀起了“智慧旅游城市”的建设浪潮,开始建设“智慧旅游”项目。旅游产业信息化是未来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促使旅游产业与信息产化高度融合,近几年,越来越多的优秀旅游城市加入到发展智慧旅游建设的队伍中。

(二)打造桂林智慧旅游城市

2013年8月,桂林市入选年度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正式启动“智慧城市”建设。根据《“智慧桂林”总体规划》要求,桂林市以智慧旅游为智慧城市建设的突破口,打造城市旅游智慧化发展的新模式,加快桂林旅游资源优化配置、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把桂林打造成广西首座智慧旅游城市,从而提高桂林作为国际旅游胜地的核心竞争力。

桂林作为国际旅游胜地,旅游人数及旅游收入逐年攀升,据《广西统计年鉴2011-2015》统计(表1),2010年至2014年间,桂林接待的国内外游客数量逐年攀升,旅游收入有较大增长。

据桂林市假日旅游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国庆黄金周,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40.87万人次,同比增长11.56%,实现旅游收入17.03亿元,同比增长15.69%。要想打造桂林旅游专属名片,首先要将“智慧旅游”摆在核心地位。这不仅要求将旅游在数量上进行提升,更要求在质量上突破成效,借助物联网与信息化平台,推进旅游智能化建设。

本文首先建立“智慧城市评价体系”,对桂林智慧旅游发展现状进行分析,从中发现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提高桂林旅游智慧化程度,打造新型智慧旅游城市。

二、智慧旅游评价指标体系

(一)智慧旅游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对于传统旅游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方面,丛艳国、冯志坚(2004)深圳塘朗山为例,用层次分析法对郊野公园的旅游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研究,制订了由旅游资源、区域条件、区位特征3个方面组成的旅游评价指标体系,对旅游资源的整治与开发提出建议。王丽(2014)从旅游城市竞争力的角度入手,建立了硬竞争力、软竞争力2个方面组成的城市旅游竞争力指标体系。

关于智慧旅游评价指标体系,张凌云(2012)提出了建立在资源配置层、数据采集层、业务应用层、客户感知层四层模型之上的智慧旅游评价体系。刘利宁(2013)从智慧旅游硬件支撑指标体系、智慧旅游综合应用系统指标体系、智慧旅游应用价值评价指标体系三个角度出发、建立了一个较为完整、涵盖面广的智慧旅游评价体系。王恩旭(2014)构建了以基础设施建设、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硬件支撑、环境支撑五个方面的智慧旅游城市建设水平评价模型。

本文主要对张凌云及刘利宁提出的评价指标进行整合,提出从资源配置、旅游服务、客户感知三个方面入手,细分为七个指标进行分析,建立以下智慧旅游评价指标模型(表2)。

(二)指标解读与桂林智慧旅游现状分析

根据智慧旅游指标体系,对桂林智慧旅游现状分析如下。

1.旅游资源数字化:2014年为“桂林智慧旅游年”,以智慧旅游为主题,结合旅游业发展方向及智慧旅游城市、景区等旅游目的地建设,建立了旅游公共信息平台、

旅游电子商务平台等系列举措。通过传感器及通信技术,实现城市及景区全方位监测,具体的,全市旅游景区“天眼”系统全面启动,通过“天眼”,旅游管理部门可以实时监测景区的人流、车流,为游客提供及时准确的导游服务;为了推m景区智能化建设,发起了“壹旅游”项目,并于广西首个“智慧旅游”试点景区桂林王城・独秀峰景区进行四维航拍;对桂林象鼻山、阳朔西街等10个知名景区景点全面覆盖4G网络,并在中山路、两江四湖景区等区域铺设了超过1万个wiFi设备点,供游客免费试用。据统计,2016年国庆黄金周期间,来自网站和手机客户端的旅游预订量占近80%,相比去年黄金周,手机客户端的预订人数增长数倍。

2.旅游交通智能化:桂林交通部门对智能交通控制系统及设备进行升级,应用GpS、LBS等导航地图技术,对桂林市区及各大景点路段进行智能化监控,对车辆行驶信息进行追踪,为车辆提供导航服务,提供自驾安全保障;完善了智能公交系统,推出桂林移动掌上公交应用,全国无线城市用户,可通过无线城市客户端使用掌上公交业务查询桂林市公交车运行情况,获取市内公交到达各景区路线、实时位置,为游客出行提供便利;推进城际交通一体化,随着衡柳高铁和贵广高铁相继建成,桂林实现“一城九站”格局,拥有桂林站、桂林西站、桂林北站等9个火车站,不少旅游景点与高铁车站直接衔接,并形成南宁、贵阳、广州、长沙等省会城市三小时城市圈。

3.旅游酒店智慧化:桂林已吸引了喜来登、香格里拉、维也纳等国内外知名品牌酒店入驻,以及Clubmed、乐满地等多个国内外知名度假世界,集养生、休闲、娱乐、度假于一体,为不同旅客带来不同的居住体验。除连锁品牌精品酒店外,桂林民宿业发展迅速,信息化水平高,阳朔的酒店及民居旅馆网上预订功能基本实现全覆盖,一批个性化民居旅馆和特色精品酒店通过网络营销形成稳定客户群,为中国民宿经济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思路。万达更是以240亿元投建桂林万达城,结合商业地产和旅游文化产业,涵盖了购物中心、主题公园、度假酒店等多元化项目,带动桂林旅游与文化、商业产业相融合,打造智慧桂林旅游新模式。

4.旅游管理智慧化:为了实现旅游管理规范化,完善管理体系,设立桂林市旅游公共服务管理处专门负责桂林智慧旅游工作的管理、组织与实施。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积极推动智慧旅游各项目的顺利开展,整合全市旅游行政管理、旅游电子商务、旅游公共服务等公共资源,并与政府、旅行社合作开发线上导游服务平台;为提高桂林旅游管理部门旅游统计工作能力,全面提升全市旅游统计数据质量,定期开展员工培训活动,培养数据智能化处理人才,掌握旅游数据进行统筹;并对景点娱乐项目、票务部门进行规范,防止行业间恶意竞争,促进桂林旅游行业平稳有序的发展。

5.旅游信息智慧化:建立旅游公共信息平台、桂林旅游综合数据中心和桂林智慧旅游公共信息服务智能终端体系,在全市推广运用旅游服务质量管理系统。各大景点均在互联网上设立了门户网站,并及时有效信息,便于游客了解景点实时动态,并推出“桂林旅游”微信平台和“桂林随身游”app,加快推动了旅游线上服务、网络营销、网上预订等服务。

6.旅游购物智慧化:桂林旅游发展改革委积极与阿里、携程等国内知名电商缔结战略合作关系,推出网上订票等服务,在景区内也可直接通过手机客户端进行餐饮、住宿等消费的支付。尤其是桂林旅游与阿里旅行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借助阿里旅行强大的线上平台和品牌影响力,建立“淘宝网桂林旅游官方旗舰店”、“码上游”等桂林旅游应用系统,构建先游玩后付款的信用旅游体系,开创全新的旅游模式,并成为与阿里旅行开展“未来景区”城市战略合作的首个国内城市,将为桂林所有景区提供信用游、扫码支付、地图导览等“未来景区”全线产品,助推桂林“智慧旅游”升级。

7.景区体验个性化:在第五届中国桂林国际旅游博览会上,桂林市旅游局在旅博会展厅内设桂林智慧旅游馆,全面展示桂林旅游信息化的最新成果和发展态势,到场市民及游客亲身体验各种智慧旅游项目。为了使更多游客拥有线上体验,在桂林火车站设置了“桂林旅游高铁服务站”,游客可在站内体验“网上游桂林”:通过运用先进的3D虚拟旅游展示、智能旅游终端等技术手段,提供吃、喝、玩、乐及风景名胜等实时、互动旅游资讯。并积极引导、支持旅游景区、酒店旅馆类旅游企业与携程网等知名旅游网站开展线上线下一体化合作,推出各类应季旅游、主题旅游和自助旅游产品,安排个性化旅程。

三、桂林智慧旅游存在的问题

在打造桂林智慧旅游的过程中,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资源配置:桂林作为世界旅游胜地,流动人口多,相对陈旧的城市基础设施以及逐渐恶化的资源环境难以承受人口扩张和过度集中带来的压力,城市及景区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智能化水平较低,尤其市区通往阳朔的桂阳公路正在紧张施工阶段,造成交通拥堵,给市民游客带来极大不便。加上信息化水平的落后,新兴技术仍在探索与试行阶段,农村和偏远地区信息基础设施普及率低,存在大量移动盲区,影响智慧城市进程。

2.旅游服务:由于信息技术水平有限,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运用领域仅限于个别先进企业,尤其在管理、医疗等部门间,试点少,普及率低,不能运用智慧设施与旅游相结合。除此之外,现有的信息化系统大多由各部门自行建立,系统之间尚未实现互联互通,因此,对于数据的收集与分析往往不够全面和准确,政府也无法通过统一的信息平台指挥各部门协作。

3.客户感知:虽然在现在的旅游活动中,线上交易已成为主流,但是,对于选择团队游的游客来说,旅游线路仍以低端观光游为主,无法满足每个游客的需要,用户体验较差;而对于选择自由行的游客来说,线上旅游信息、商品、服务过度泛滥,没有健全的体系约束,整体缺乏规范化与标准化。

四、桂林智慧旅游对策与建议

智慧旅游是旅游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它的建成将惠及政府、企业、旅游者,旅游目的地居民等多个主体,针对桂林旅游发展现状,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1.完善基础设施,优化资源配置,加强合作机制:桂林旅游局应加强与城市实施部门的沟通协调,增加信息设备资金投入,升级基础设施系统,增加信息设施覆盖率,增强城市精准化运行管理;积极与企业合作,引导桂林高新技术企业开展智慧旅游的专项技术研发,鼓励旅游企业和相关企业开展智慧旅游服务革新;为景区提供智能服务、数据能力、营销平台等整体方案,实现景区旅游可持续发展;借助珠江-西江经济带建设便利,加强与周边城市互联互动,实现跨省交通一卡通;旅游部门要与信息技术研发机构以及当地高等院校合作,建立智慧旅游体验基地,开展智慧旅游课题研究,进行智慧旅游技术研发,培养相关技术人才,推广智慧旅游理念。

2.旅游服务改革,加强协同创新,促进产业融合:在政府统筹信息平台的基础上,积极发展移动互联网产业,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新业态新产业,转变服务行业发展方式;加快物联网产业建设,结合新兴产业资源,提升物联网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加强云计算产业核心技术的研发与创新,将云计算用于旅游服务行业,扩大云计算的运用范围;加强大数据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建立以数据挖掘分析为中心的商业智能新模式,推动大数据产业链协同发展;要打破行业壁垒,以智慧旅游为契机,实现第三产业与第一、第二产业的资源共享,促进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相融合,拓展各种形式的旅游业态。

智慧林业建设方案篇4

>>我国科技体制改革问题的思考关于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几个问题我国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关键问题和推进策略当前我国智慧城市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我国生态城市建设存在的误区我国生态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我国城市建设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我国城市建设规划问题的研究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现状分析我国智慧城市建设需要顶层设计现阶段我国智慧城市建设中的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智慧城市建设的全球共识与我国的提振策略城乡发展一体化下的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分析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现状及思考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风险及应对策略新形势下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政策选择我国智慧城市建设运营的评价方法及探索实践2016年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十大热点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三大着力点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l

③国家统计局,科学技术部,财政部.2012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Z],2013

④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产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Z],2010

参考文献:

[1]李正风.关于深化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若干思考[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15(6)

[2]方新.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思考[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3,(2)

[3]何洁,邓心安.对我国新一轮科技体制改革共性问题的思考[J].中国科技论坛,2004,(3)

[4]丁恒龙.我国科技创新制度的缺失与完善[J].甘肃社会科学,2007,(6)

[5]韩霞.加快推进我国科技体制创新的对策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08,(2)

[6]巫细波,杨再高.智慧城市理念与未来城市发展[J].城市发展研究,2010,(11)

[7]陈柳钦.智慧城市:全球城市发展新热点[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7(1)

[8]黄涛.中国科技体制改革面临六大突出问题[J].科技导报,2012,(2)

[9]毛光烈.智慧城市建设的管理与制度创新--从相关案例分析探究[J].信息化建设,2012,(11)

[10]张叶.我国智能交通存在的问题[n],中国智能交通网,2012-08-23

[11]佚名.核心技术依赖进口智能交通发展受制约[n],中国安防展览网,2013-04-11

[12]周春华,王凯.浅析智慧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网友世界,2013,(13)

智慧林业建设方案篇5

 

序号

示范工程

重点项目

项目内容

责任部门

1

智慧城市运行指挥中心

指挥中心整合

2020年,整合生态环境、应急、城管、网格化等系统,组建智慧城市运行指挥中心;2022年,在市民中心建成智慧城市运行指挥中心新大厅,完成大屏显示设备、视频会议系统、一体化座席、融合通信系统建设,建成新的智慧城市运行指挥中心

市大数据中心

城市大脑建设

2020年,建设城市运行一网统管数据汇聚、态势感知、城市运行体征管理等系统和“政通威海”移动数据分析平台,上线城市整体运行状态、民生服务、政务服务、生态环境、交通出行、城市管理等专题分析与可视化系统;2021年,进一步完善感知网络体系和决策辅助体系,建设综合事件管理、综合应急辅助、城市体征等核心功能,深化扩展专题分析与可视化应用,深入推进市县之间和部门之间协同联动;2022年,利用综合决策分析平台,突出数据联动与智慧决策,真正实现政府治理高效精细、公共服务优质精致、应急处置灵敏精准

市大数据中心

2

信息基础

设施体系

5G基础设施建设

2020年,全市建设5G基站1500个以上,政府机构、景区商圈、交通枢纽、学校医院、赛事场馆等区域实现重点覆盖,打造5G示范应用场景10个以上;到2022年,全市建设5G基站5000个以上,城市建成区、重点乡镇驻地实现5G网络连续覆盖

市工业和

信息化局

ipv6规模部署

2020年,实施电子政务外网、政府网站ipv6升级改造;2022年,完成政务云平台、重点企业网站、互联网数据中心ipv6升级

市大数据中心

工业互联网建设

加快推进工业互联网建设应用,建设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到2021年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数量达1个以上,服务本地企业10家以上,培育实施10个省级以上工业互联网平台试点示范项目

市工业和

信息化局

扩建威海

云计算中心

2020年,启动云计算中心扩建工程,按照国家a级标准,扩建机房面积约8000平米,配置机柜约2000个;2022年,完成扩建工程,部署高性能服务器、海量数据存储、云平台软件等,满足全市政务信息系统、企业上云需求

北洋集团

3

数据资源

体系

扩建数据共享

交换平台

2020年,完善数据治理系统和跨平台对接系统,健全政务信息资源目录,加快人口、法人、信用、证照等基础库建设,数据共享和数据水平均达到90%;2021年,进一步汇聚各级各部门统计、规划、监管、行业、互联网数据等,持续深化数据治理、共享和应用

市大数据中心

完善地理

信息数据

持续完善地理信息库,2020年完成威海市区、建制镇及东部滨海新城规划区地理信息数据更新;2021年,启动时空大数据平台建设,为市政建设、自然资源和规划、交通运输、公安、消防等部门提供统一、标准、一站式的地理信息服务,城市规划区1:1000或1:2000比例尺地形图覆盖率达到90%

市自然资源

和规划局

4

网络安全

保障体系

网络安全综合

协调指挥平台

2020年,建成网络安全综合协调指挥平台,打造集安全态势感知、事件预警通报、协调指挥处置等功能于一体的网络安全综合治理体系

市委网信办

网络安全等级

保护测评

按网络安全等级保护2.0标准,每年对三级政务信息系统、每两年对二级政务信息系统进行安全测评和风险评估

市大数据中心

5

智慧政务

提升工程

推进政务服务

一体化

2020年,启动系统整合项目,实现与省政务服务系统对接,整合部门依申请权利事项和公共服务事项业务系统;建设一链办理系统,实现50个事项的统一申报、统一表单、并联审批、一次办好;到2022年,市级依申请类政务服务事项基本实现“一网通办”

市行政审

批服务局

电子证照应用

2020年,完善电子证照系统,实现部门间电子证照共享

市行政审

批服务局

爱山东和城市app建设

2020年,持续完善“爱山东”威海分厅、县级分厅和城市app建设,政务服务和公共服务“掌上查”“掌上办”事项达到200项,2021年达到600项以上,2022年达到1000项以上

市大数据中心

推进协同办公

加快推进协同办公、移动办公,推广“山东通”app,推广市县镇一体化视频会议系统应用,2020年“山东通”基本实现党政机关全覆盖,一体化视频会议系统终端覆盖各区市、开发区,部署终端650个,实现与省综合视频会议系统对接

市大数据中心

搭建政企直通车

2020年,利用钉钉建设政企服务平台,面向重点工业企业提供问题诉求、政策推送、银企对接、供需对接、产品配套等综合服务

市工业和

信息化局

6

为民服务

精准工程

社保待遇资格

认证平台

制定待遇资格认证大数据标准规范,整合跨部门跨行业跨领域的数据,利用大数据技术识别参保人员生存状态。2021年,建设大数据服务平台和待遇资格认证模型,实现社保待遇资格自动识别;2022年,继续优化待遇资格认证模型,推动系统应用,实现90%以上参保人员状态自动识别

市人力资源

社会保障局

人才公共服务

信息平台

推进人才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建设,实现人才管理、业务经办、宏观决策和公共服务的精细化、科学化、专业化。2021年,启动人才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建设,实现人才管理、业务经办的一体化;2022年,推进大数据应用,服务宏观决策和公共服务供给

市人力资源

社会保障局

智慧医保综合

服务平台

2020年,建设智慧医保综合服务平台,加强医保电子凭证和移动支付应用,深化医保“掌办、网办”服务;2022年,建设医保基金智能监管系统,完善医保基金监管信用体系,实施欺诈骗保行为监控,规范定点医药机构医疗服务行为,有效维护医保基金安全

市医保局

退役军人服务

信息平台

加快推进退役军人管理服务信息化建设,2021年建设退役军人信息管理平台,开发实时采集录入、政策传达和舆情动态掌控等功能,实现对服务站一线工作人员的管理调度

市退役军人局

7

智慧城管

升级工程

城市管理系统

智慧化升级

2020年,建设以服务市民、城管行业部门、城管行业人员为主的城市综合管理平台,实时掌握城市综合管理热点与动态,为决策调度提供技术支撑;2021年,持续完善对地下管网、井盖设施、路灯线杆等城市基础设施和流动摊贩、占道经营、违章停车、违法广告、乱扔垃圾等城市管理问题状态信息的实时采集、在线监控、集中管理和信息共享,到2021年市政管网管线智能化监测管理率达到85%

市住房城

乡建设局

8

智慧应急

安防工程

应急指挥

信息系统

2020年,启动应急指挥信息系统一期建设,构建可视化应急救援力量大清单,实现全市应急救援力量的图上管理,通过平台端和移动端随时、随地查询所需应急救援力量,实现各类情景下的快速信息;2022年,完成全市应急管理系统对接协同,整合全部应急指挥资源,构建完善丰富的预案系统,建设功能完备的应急综合指挥信息系统

市应急局

自然资源和森林防火监测

预警系统

2021年,建成覆盖全市的森林防火监测预警点位,在路口、林地与居民区结合部、林内重点部位,部署智能语音和图像采集卡口,建设综合监测分析预警平台,实施森林防火监测预警、矿管监控分析预警等

市林业局、

市自然资源

和规划局

智慧海洋应急

管理系统

2021年,整合海洋业务系统,汇聚海洋相关数据资源,建设智慧海洋大数据平台,开展海洋大数据分析应用,全面展示全市海洋基础情况;2022年,实现船只精准监控,为全市渔港、渔船提供紧急情况下智能搜索救援服务

市海洋发展局

9

智慧生态

保护工程

危险废物智慧化监管平台

推进国家无废城市建设,2020年底建成危险废物智慧化监管平台,实现危险废物产生、收集、转运、处置的全流程安全管控

市生态环境局

涉气企业工况

智能监测系统

2020年,逐步在威海市涉气企业生产设施、治污设施安装电量采集器、无线通讯转换器,实现对生产企业生产、治污及排放过程的在线监控;到2021年,安装监测设备的企业达50家以上,到2022年达80家以上

市生态环境局

生态环境监测

监管指挥平台

2020年,在公交车辆部署车载大气监测设备,逐步增加物联网大气监测设备,强化实时数据监测,增强污染分析能力,实现污染事件智能发现;到2021年,空气、水体等环境质量自动化监测率达到80%

市生态环境局

10

社会治理

网格工程

刑事案件

一体化办案

协作平台

2020年,建设刑事案件一体化办案协作平台,整合法院、检察院、公安、司法等各单位政法信息资源,实现政法机关授权范围内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实现各单位间案件网上流转,通过协作平台完成移送、审查、退回、收案等相关操作

市委政法委、市法院、市检察院、市公安局、市司法局

一体化网格化

治理系统

2020年建成全市统一的网格化治理信息系统,实现对网格治理事件的集中受理、交办处置、考核管理和数据信息分析研判

市委政法委

涉案财务

管理中心

2020年,建设涉案财物管理中心,打造涉案财物收集、管理、利用的全流程智能管理体系;2021年,建设执法办案管理中心,设置办案区、案件管理区、合成作战区和拓展功能区;到2022年,涉案财物管理中心应用覆盖全市各级政法机关

北洋集团

社会信用

体系建设

2020年,实现市公共信用信息平台与各县级平台数据对接,实现全市“海贝分”数据共享;2021年,实现将本地信用记录推送至异地使用,以及将异地信用记录纳入到本地公共信用信息平台管理应用;2022年,建设信用客观评价系统、信用风险预判预警模型,实现公共信用数据实时分析

市发展改革委

11

智慧警务

提升工程

公安全息

感知体系

2021年,对视频结构化智能分析平台进行升级改造,整合近年建设的前端感知点位,提升视频图像解析能力,实现感知视频图像信息在情报研判等领域的应用

市公安局

公安信息网络

安全体系

2021年,构建用户汇聚节点,汇聚本级公安信息网终端及其他公安终端,并上联至本级骨干网,实现用户间互访;2022年,构建数据汇聚节点,汇聚本级公安各类数据中心的出口设备,并上联至本级骨干网,构建数据共享通道。建设网络智能管理平台,确保新一代公安信息网高效稳定运行

市公安局

警政飞行一体化

持续推动覆盖主要建成区的无人机通讯基站建设并开展无人机部署,强化无人机图像智能解译、政务航空业务、协同应急指挥能力,持续推行“警务航空与政务飞行一体化”模式;到2022年,实现无人机城市全域巡航,为城市治理提供支撑

市公安局

12

智慧交通

畅通工程

新一代智能

交通管理

服务系统

2021年启动智能交通管控平台建设,实现对路网流量、交通事故、违法行为等的趋势预测与异常预警;2022年,升级公安交通集成指挥平台,新增车辆特征识别与检索功能,实现对伪造变造、挪用、遮挡号牌等严重交通违法行为的智能监测

市交警支队

完善智慧公交

框架体系

2020年,建设公交大数据系统,打造公交运营数据实时云图,实现客流、线路多维分析,为公交线网优化提供数据支撑;升级公交智能调度系统,精准开设公交线路、设置公交站点、制定行车计划、配备公交车辆,提升公交运营效率;完善公众出行信息系统,通过多种渠道实现公交信息服务全开放、全覆盖;2021年,对系统进一步优化,实现客流oD智能预测、公交车辆自动排班、调度事件实时处理

市交通运输局

整合威海停车

信息平台

2020年起,逐步整合威海停车信息平台,对全市停车场实施智能化管理,为广大市民提供在线支付、车牌识别快速通行等服务;2021年,建设车桩运营监管系统,加快推进充电桩、共享新能源车统一运营管理;2022年,选定试点停车场进行首批充电设备布设,联合新能源车辆企业进行共享新能源汽车的投放及试运行

城投集团

13

智慧小区

精致工程

智慧小区星

级创建工程

2020年,启动智慧小区建设,面向现有小区和新建小区,实施扩充物联网感知设备、完善基础设施、强化安防系统等措施,现有小区达到三星级智慧小区标准,新建住宅小区达到四星级智慧小区标准,每年新建100个星级智慧小区

市住房城乡

建设局

智慧物业综合

服务系统

2020年,建设智慧物业综合管理平台,推动物业管理机构实行规范的物业管理模式,整合区域人、车、地、物、情、事、组织和房屋等信息,统筹公共管理、公共服务和商业服务资源,提升社区治理和社区管理现代化水平

市住房城乡

建设局

14

智慧医疗

康养工程

建设医疗集团

信息平台

2021年,建设完善市县两级全民健康信息平台,采集医疗健康数据,打造健康档案共享管理系统,开放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实现数据共享,为医保等部门开展智能监管等应用提供数据支撑;完善基本公共卫生系统、家庭医生签约系统,实现互联互通,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搭建“健康威海服务号”惠民便民服务平台,完成与省便民惠民平台对接和电子健康卡普及应用,提升便民服务水平

市卫生健康委

14

智慧医疗

康养工程

智慧养老

服务平台

加快推进智慧养老平台建设,完成全市养老机构管理系统开发,到2022年实现全市养老机构基本信息统计分析及对重点区域的实时监控,对居家养老组织的上门服务情况进行监管,提升居家老年人满意度

市民政局

15

智慧教育

普惠工程

智慧教育

三期工程

升级拓展智慧教育云平台,保障资源供给,完善平台基础服务,丰富网络学习空间功能,增加教育教学业务模块,到2021年,基本达到教育部网络学习空间的功能要求

市教育局

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工程

2021年,建设市域一体化数字校园平台,实现智慧选排课、教务管理、宿舍管理等功能;到2022年,按照教育部提出的数字校园建设覆盖全体学校的要求,完成市教育局直属12所学校的数字校园建设任务

市教育局

16

智慧文旅

休闲工程

威海文化大数据平台升级

进一步整合丰富数字图书馆、数字文化馆、数字博物馆等公共文化服务数字资源,2020年,完善各公共服务系统,优化中央网络课堂和公共文化总分馆体系,实现省、市、县、镇公共文化服务数字网络对接

市文化和旅游局

建设智慧全域

旅游服务平台

2021年,基于原有威海旅游资源数据库,建设旅游前、旅游中、旅游后相关功能模块;2022年,通过VR全景实现景区导游导览,开发基于游客的智能行程推荐

市文化和旅游局

全市文化和

旅游重点区域

监测平台

2020年,启动文化和旅游重点区域监测平台建设,在重点位置部署视频监控设施;2021年,依托监控视频,开发客流管理、车辆管理子系统,实现对游客信息、车辆信息的实时统计分析

市文化和旅游局

文旅产业

互联网平台

2022年,建设威海文旅产业互联网平台,布局“七朵云”(景区云、酒店云、会展云、赛事云、视频云、办公云、营销云)架构,实现文旅产业各要素、各环节数字化网络化,推动业务流程、生产方式重组变革,打造服务全市乃至全省文旅产业发展和文旅行业管理的产业生产协作平台

威海文旅集团

17

数字经济

提升工程

数字园区建设

加快电子信息与智能装备产业园、服务贸易产业园建设,积极布局5G网络和工业互联网,支持企业进行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进一步优化数字经济园区发展环境,促进数字经济发展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商务局、市大数据中心,

各区市政府、开发区管委

跨境电商

中心建设

发挥中韩自贸区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的政策优势,进一步完善跨境电子商务基础设施体系和服务体系,打造面向韩国、辐射东北亚的跨境电子商务中心城市

智慧林业建设方案篇6

>>智慧城市建设运营评价的方法研究与最佳实践中国智慧城市建设潜力评价智慧城市建设策略研究徐州智慧城市建设模式研究智慧城市建设的相关研究“智慧旅游”城市建设研究我国智慧城市建设运营的评价方法及探索实践智慧城市建设评估与评价趋热从数字城市到智慧城市建设思路研究智慧城市建设任重道远论智慧城市建设浅谈智慧城市建设智慧城市建设探讨助力智慧城市建设智慧经济与智慧城市建设镇江市智慧城市建设策略研究天津智慧城市建设的对策研究智慧旅游城市建设与发展研究智慧城市建设的关键技术研究智慧城市建设的途径与方法研究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l.

金世斌,吴国玖,黄莉.智慧城市建设的国际经验与趋势展望[J].上海城市管理,2016(2):12-17.

宋刚,邬伦.创新2.0视野下的智慧城市[J].城市发展研究,2012(9).53-60.

王宁,王业强.智慧城市研究述评与对新型城镇化的启示[J].城市观察,2015(4):151-159.

吕康娟,帅萍,孙覃h.世界智慧城市案例:实践与经验[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沈山,曹远琳,孙一飞.国际智慧城市发展实践与研究前瞻[J].现代城市研究,2015(1):31-40.

付磊,柏巍,马小晶.中新广州知识城规划方案的演变分析[J].城市规划学刊,2012(7):70-74.

顾德道,乔雯.我国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J].未来与发展,2012(10):79-83.

iBm中国.智慧的环境发展[DB/oL].(2016-05-25)[2016-06-03].http:///solutions/cn/government/environment.shtml.

智慧林业建设方案篇7

关键词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实训基地;多功能;智慧旅游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219(2016)35-0025-04

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是随着旅游经济发展和旅游产业发育而建立起的一个新型专业,其目标在于为旅游产业培养具有旅游管理与服务专业知识,能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旅游管理与服务工作的高级专门技术人才。其职业特点决定了专业人才培养必须强化实践,因此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尤显重要。集安市职业教育中心位于吉林省东部,旅游资源丰富,学校把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实训基地建设作为提高学生职业技能、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重要途径,通过“前校后厂”等办学措施,促进工学结合,提高教育质量,实现了办学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

一、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功能定位

实训基地是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功能定位,主要应考虑旅游产业需求、学校相关专业状况、学校资源承载能力、区位特征、区域旅游资源、环境容量、旅游人口集聚状况等多种因素。对于集安市职业教育中心而言,其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功能定位应主要考虑四个方面:

(一)人才培养功能

一是助力各类旅游人才培养。《东北地区旅游业发展规划》提出塑造国内著名的生态旅游品牌,重点建设一批生态避暑度假旅游城市的口号。《吉林省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将生态旅游作为吉林省旅游业的最根本的发展模式。《中共吉林省委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旅游支柱产业的意见》提出,“到2020年,把我省建成中国生态旅游大省、冰雪旅游强省、避暑养生旅游名省、边境旅游示范省和国际区域性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打造成东北亚重要的旅游集散地。”一系列政策利好、资源优势都将给吉林省旅游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会接纳更多的人才就业,同时更需要大量的具有旅游市场经济意识、具有专业旅游知识和技能、擅长旅游管理和经营等各类旅游人才。而通过实训基地培养和训练学生旅游专业技能则是最好的方式。

二是助力大数据时代人才培养范式改革。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旅游大数据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引领旅游业向着智慧化的方向发展,也极大地增加了对“智慧”旅游人才的需求,旅游管理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式也随之改变。利用网络教学、电化教学、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高新技术将智慧旅游的成果和技术手段运用到智慧旅游人才的培养中,对旅游人才的培养流程进行再造,使智慧旅游人才的培养与市场高度接轨,增强旅游人才的市场适应性和可用性。

(二)科学研究功能

科学研究在引领学校特色延伸,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提高学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契合度,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中肩负重要使命。科学研究要取得有效的成果,需要依托强大的资源优势、人才优势、技术优势。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实训基地集教学、科研和社会培训资源于一体,更有利于科学研究功能的实现。

一是助力生态旅游模式研究。吉林省旅游资源种类繁多,而生态旅游资源最具特色、亮度和竞争力,已成为吉林省旅游业发展的内核,成为主导并带动全省旅游综合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打造“生态吉林”品牌,对吉林旅游业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在国家及吉林省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的背景下,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实训基地应充分发挥其区域自然生态与文化环境交融的特色生态优势,着力研究和探索发展生态旅游的模式和方法,使集安生态旅游区成为国内外旅游热点,使生态旅游产业成为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二是助力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研究。依托资源优势,助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开展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建设、课程开发、模拟教学、师资培养、实训方式、社会培训等相关内容的研究,提升各领域决策和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水平。

(三)社会服务功能

社会服务功能包括三个方面:社会培训、技能鉴定、活动平台。旅游服务与管理实训基地建设应以适应吉林省旅游业发展为导向,紧扣新型旅游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以及主要就业岗位群分布,培养符合旅游业发展需求的创新性、紧缺性人才。同时,围绕集安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把职业技能培训与扩大就业、技能鉴定有效结合起来。面向全社会,与市委组织部、教育、人社、旅游等部门联合广泛开展中短期旅游与管理技能培训。承担企事业单位及行业领域的专项培训,如旅游从业人员培训、家庭旅馆从业人员培训等。承办各类与旅游服务与管理相关的职业技能b定工作,承办各级旅游服务与管理技能比赛项目。

(四)文化传承功能

文化是在历史实践中形成的物质创造、制度创造、精神创造的总和。文化为人类提供了认识世界的世界观和道德、审美的意识方式与框架[1]。文化传承是学校的基本功能之一,也是职业院校实训基地建设的重要功能。吉林省历史文物古迹遗存丰富,有满族、蒙古族、朝鲜族、回族等多个世居少数民族,具有独特的少数民族风情及地域文化特征。部分文化旅游资源知名度高,特色明显,如被认定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集安丸都山城和东沟贵族古墓葬群遗址,保存较为完整的萨满文化等[2]。因此,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应着力于开发吉林省民族民俗文化资源、生态旅游资源,结合吉林省旅游产业发展核心竞争力――“生态吉林”“文化吉林”这一品牌进行设计,融入当地旅游文化元素,使学生及培训人员能快速而深入地了解吉林旅游和集安旅游,实现传承和发展吉林旅游民俗文化,助力吉林省旅游业发展的目标。

总体看,本实训基地在具体运作过程中不仅要承担内部教学和科研的实训中心功能,也要成为服务于吉林省乃至整个东北地区的智慧生态旅游行业,集教学、科研、文化传承和社会培训功能于一体的重要窗口。其功能定位如图1所示。

二、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思路

(一)整体设计

实训基地建设必须坚持需求导向,坚持质量与效益的统一,强调顶层设计。致力于面向吉林省旅游行业高技能人才需求、行业前瞻性人才培养这一根本出发点,紧扣新型旅游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以及主要就业岗位群分布特点,以及对应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与工作流程、职业能力要求,在功能定位、实训条件、教学模式、实训项目、培训课程、配套资源、内涵建设、共建共享机制、运维与管理等方面进行创新突破。

(二)建设规格

以吉林省智慧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为依托在整个实训基地整体建设基调和实训内容上都要完整体现“智慧生态旅游”的主题,以现代旅游业岗位群工作流程为核心,为学校及同类院校教师、学生、社会旅游人才创造、提供一流的、高仿真的开放式、共享式专业实训环境;为企业、机构、政府搭建高质化的“产、校、研、政”立体化合作平台。同时,为社会各级旅游从业人员学习、培训、提升专业知识与技能提供实训平台,将实训基地建成为设计前瞻、硬件合理、软件先进、功能完整、兼有教学、模拟实训、科研、大赛承办、校企合作、技能鉴定和社会培训“七位一体”的高水平实习实训基地,在全省职业教育实习实训基地体系建设中发挥骨干支撑和示范引领作用。

(三)建设原则

实训基地建设围绕“现代、科学、智慧、生态、可持续”这一中心展开:现代――以中、西方旅游产业发展现状为蓝本,高规格打造一座部级高技能旅游人才实训基地;科学――贴合吉林省及周边辐射区域旅游行业人才需求、专业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确定实训基地建设内容;智慧――在技术、环境、资源、服务等不同层面立体呈现基地“智慧打造”鲜明特色;生态――注重内涵建设,强调吉林生态旅游文化融合;可持续――科学运营与管理,追求可持续发展。

三、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内容

根据基地功能定位及建设的整体思路,本实训基地紧密结合吉林省智慧生态旅游产业人才需求,形成五大平台、十大实训室的整体结构,以智慧旅游、生态文化吉林游为旅游体验主线设计框架,融合导游、计调、领队、前厅服务员、餐厅服务员、茶艺服务员等各种主要岗位等节点,其软硬件匹配职业认证需求,做到教、学、研、文化传承为一体。

(一)人才培养培训体系建设

主要是基于人才培养培训需求,建设多功能实训体系,包括智慧旅游实训体系和智慧酒店实训体系。一是智慧旅游实训体系。在云计算、大数据、智慧旅游背景下,运用虚拟仿真模拟技术,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的同时,使学生在仿真环境中实训体验,以满足社会对智慧旅游人才和旅游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主要包括模拟旅行社实训室、3D导游实训室、礼仪实训室和旅游电商创业实训室,通过实训中心内置的创新型、多功能的仿真实践平台,在进行真实的企业体验模拟的基础上,融入智慧生态旅游元素,全面提高学生及社会培训人员岗位技能,同时使学生适应并掌握当前及未来旅游业发展态势。在基地建设过程中,要强调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旅游服务与管理过程对接。二是智慧酒店实训体系。主要包括中餐实训室、茶艺实训室、opera酒店信息化实训室、家政服务实训室和客房实训室,通过这五大实训室,为学生提供茶艺展示及茶艺训练、咖啡、调酒服务训练及餐饮服务训练提升场所,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拓展学生综合职业技能。同时,该实训体系建设要考虑如何为社会各级旅游从业人员提供实训平台,真正实现用户的全覆盖、功能的全覆盖。

(二)文化传承体系建设

以“魅力吉林・多彩集安”命名文化展馆,以“中国―东三省―吉林省―集安市”为展示脉络,主要分为序厅、东北览胜、纵横吉林、瑰丽长白、精彩集安共五大功能分区,通过实物、电子沙盘、视频、音频、图片、文字等形式,来全方位、立体展示吉林省旅游全景、集安市特色旅游以及吉林省特色生态旅游文化。

(三)社会服务体系建设

基于社会培训、技能鉴定、活动平台三大功能,建立社会培训、技能鉴定、赛事承办等管理机构,明确分工和职责;制定社会培训规划、技能鉴定和专业比赛管理制度,使基地的各项社会服务功能落到实处。建立校企合作实习基地是整体专业建设非常重要的一环,也是开展对外的窗口。以旅游服务与管理实训基地为中心,广泛开展对外联系,与各旅游企业展开多层次合作,共建校企合作实习基地,拓展实训基地资源与服务功能。主要从校内外实习基地的开发与建设、校企合作项目的开发与实施、校企合作机制体制建设三个方面来进行。实习基地的开发与建设是校企合作的突破口,由此开始,从点的合作再到线,逐渐拓宽校企合作的内容与方式,最后在合作过程中逐渐完善管理制度,完善校企合作机制体制。

(四)科学研究服务体系建设

围绕人才培养、智慧旅游、校企合作、社会培训、文化传承、数据库建设等主题,成立涵盖四大功能要素的研究室,根据现实需求每年定期推出若干研究项目,给予资金支持,以项目研究带动人才培养水平、社会服务水平的提升。值得关注的是,在科研服务体系建设中,尤其要重视旅游大数据的开发与建设。

旅游大数据通过对系统软硬件平台和信息安全系y的建设,可提升各种应用运行效率,满足旅游信息海量拾取、海量处理和海量存储的需求,实现各类旅游信息的综合查询,为游客提供动态、详尽、准确、多元化的旅游信息服务,实现旅游各部门的信息共享,也可以为行业管理提供数据支撑,规范市场运作等。因此,建立旅游数据库,可以为学校及同类院校教师、学生、企业、机构、政府部门进行各类主题研究提供信息支撑,提升研究效度与水平。

智慧林业建设方案篇8

刘东生在致辞中指出,大型系列主题公益活动“绿色中国行”旨在弘扬生态文明,传播绿色理念,共建美丽中国。活动开展6年来,先后在11个省市自治区,21个城市举办,在全国产生了重大的社会影响,已成为面向全社会传播绿色文化的重要平台和宣传窗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不但写进了国家治理的总目标,而且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做出专门的阐述,成为令人耳目一新、满怀期待的一大亮点。在新时期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以及“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的论述都生动地说明了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文明建设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选择,与人民群众的健康幸福息息相关。

刘东生指出,广安是邓小平同志的家乡。小平同志一生高度重视植树造林和绿化建设,在1981年他首倡并带头践行全民义务植树运动,迅速在全国掀起“绿色革命”。他多次郑重强调:“植树绿化要世世代代传下去”,一再叮嘱人们注重搞好绿化工作,把祖国秀丽的山川建设得更加美好。小平同志高瞻远瞩的指示,为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近年来,广安积极响应小平同志“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号召,认真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论述,坚持不懈植树造林,持之以恒建设绿色广安,推动了生态环境持续优化。同时,在新常态下,广安率先提出低碳智慧城市发展理念,加快转方式、调结构,把提出“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城镇化方针落到实处,推动了广安科学发展、加快发展。

刘东生强调,这次绿色中国行大型系列公益活动来到广安宣传生态文明建设,就是要宣传广安坚持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之路不动摇,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化为区域发展的生动现实,让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在全社会深入人心,让祖国大地上的任何一个角落都充满青山绿水的乡愁。

侯晓春在演讲中说,广安是邓小平同志的家乡,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使广安焕发出生机与活力。在经济新常态下,我们创新思维,大力推进低碳・智慧城市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努力为邓小平家乡再增辉添彩。为此,广安把低碳・智慧城市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抓手,把让广安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工作努力的方向,用实际行动美化小平的家乡。首先,我们努力构建良好的生态环境,在广阔的华蓥山大力推进退耕还林,推进石漠化治理,大力推进森林城市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成功在华蓥山建成“大熊猫野外驯养基地”。其次,大力推进水环境治理,强力实施“洁净水”项目,在广大农村建起了地埋式处理与地上湿地花园相结合的治污设施,打造出了广安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的生态名片。

侯晓春指出,广安在全域范围打造美好环境,采用产村相融、农旅结合的有效举措,建设美丽乡村,让农民过上好日子、住上好房子。通过努力,广安成功创建为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和全国文明城市,成为西南地区第一个“国家住宅产业现代化综合试点城市”。同时,广安聚集了高端低碳・智慧城市建设的要素,推动了生态环境的全面改善,推动产业由低端向高端跃升。广安聘请高端咨询决策专家,推动科技成果在广安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高了广安整体发展能力和水平。广安利用良好的生态环境,大力发展高端电子、精细化工、装备制造、新材料、节能环保材料等集群产业,围绕实体工业配套发展电子商务、电子信息、云计算、大数据、现代物流、现代旅游、健康养老等先导型服务业,推动工业高端产业和先导型服务业互动发展,探索出了符合本地实际的高效生态经济模式。

侯晓春表示,广安将继续秉承“低碳・智慧”的发展理念,更加注重科技引领、创新驱动,运用好各位专家的智慧,更加注重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结构,打造低碳・智慧+生态的绿色城市,让山水、田园、城镇、乡村和谐共生,努力实现发展与生态、富裕与美丽的双赢。

大型系列主题公益活动“绿色中国行――走进美丽广安”,在深度挖掘和解读“建设幸福美丽广安”内涵的同时,更为广安绿色生态发展注入动力和活力。绿色公益晚会是“绿色中国行――走进美丽广安”重要一环。来自全国各地的公益明星,带着绿色的使命在广安锦绣山河低碳智慧体育馆开工建设之日来到广安,在共建绿色中国锦绣山河低碳智慧林的同时为广安市民呈现了一台丰富的公益晚会。

在本次活动中,广安市人民政府被授予“2015绿色中国特别贡献奖”;广安绿源低碳置业有限公司被授予“2015绿色中国行――走进广安特别贡献奖”;蒋大为、降央卓玛、冯晓泉、曾格格被授予2015绿色中国公益大使;林金木、傅楠、段立赋、韩小露被授予2015绿色中国行推广大使。

绿色中国行组委会秘书长、绿色中国杂志社社长缪宏说,四川省广安市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总设计师邓小平的故乡,近年来,广安坚持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目标,大力实施“多点多极支撑发展、两化互动城乡统筹、创新驱动”三大发展战略,坚持把“低碳智慧”城市作为促进经济的重要支撑、改善民生的重要抓手,从生态环境打造、低碳产业发展、智慧平台建设等方面入手,落实系列实实在在举措,实现了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据了解,今年上半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工业增加值、服务业增加值、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增速分别位居四川21个市州的第3、第2、第3、第1和第2位,居全省前列。

智慧林业建设方案篇9

武汉高科国有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武汉高科”)便是典型。

千亿布局

作为“智慧地球”的微缩版,“智慧城市”的概念更加具象,也不断被运用实践。

自2010年被科技部列入“国家863智慧城市项目”两个试点城市之一,武汉便开始铺展这场有关城市建设智能化的宏大布局。

在2011年12月19日举办的“‘智慧城市’建设与应用论坛”上,这一规划首次被具化为多个示范项目,其中“智慧社区”的牵头单位之一即是武汉高科。

对于这个曾利用资本助力诸如动漫、医药和地产等诸多产业的大型国企来说,此次进军“智慧城市”并非偶然。

“在全球信息化趋势的推动下,‘智慧城市’模式应运而生。”武汉高科副总经理张敏表示,与之前传统的城市信息化建设项目相比,“智慧城市”不仅是一个技术系统,更是一个社会管理与服务系统,其核心是“建立在技术基础上的新型城市生态系统”。

“这是一个庞大的工程,需要多重配合,包括技术、资金、管理等等层面。”他说,“而武汉高科具备这样的资源整合能力。”

张敏表示,在武汉高科的主导下,“湖北省数字家庭产业促进会”成立。囊括的成员企业涵盖光电通信、软件技术、运营投资、文化内容、专利标准、技术服务、市场推广等多个领域。“这次‘智慧社区’的建设,则由光谷高清牵头,联合光谷奥源、精伦电子、全真光电、海信传媒等多家成员单位。”他说。

这些企业共同参与的项目为“中国光谷智慧社区数字家庭示范工程”,第一阶段包括湖北日报住宅区和桃花源小区两个项目。其中湖北日报住宅区改造工程作为“智慧社区”的首个示范工程,已于2011年10月破土动工;桃花源小区的相关方案也已完成,整体工作预计2012年底建设完成,

对于这一涉及网络、通信、物业、交通和医疗等众多行业和部门的项目,张敏用“牵一发而动全身”比喻。

按照规划,这一“国家数字家庭(武汉)示范产业建设项目”,将用3到5年时间完成左岭新城内2平方公里范围的产业链集聚园区建设。其中包括“建立国内一流的技术、信息、交流与培训、服务和质量配套保障体系,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品牌企业,逐步形成千亿规模的产业集群”。

“‘智慧城市’的带动作用是集成性的,以硬件方面来说,其中对于一些电子产品的运用即存在很大市场容量。”他说,“这其中涉及到众多填充内容,如通讯、交通、医疗、教育等,都必将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或者促生新的商业形态。”

据规划,2012年下半年武汉将进行大规模“智慧社区”的改造工程,企业布局城市智能化产业的序幕已经拉开。

对于这一之前鲜有企业规模涉入的领域,张敏则表示“前景可期”。他说:“仅建设数字家庭示范基地产业园区这一项,就是一个千亿产业。”

铺承之路

在武汉高科旗下的光谷高清园区的“数字家庭”样板间,项目总监冬光林为记者演示了这一系统的实际运用。

下班回家,打开房门,廊灯自动亮起来;坐在沙发上轻按遥控器,一键之间电视和空调同步开启,灯光慢慢变暗,窗帘徐徐关上;电视中不仅有正在直播的节目,昨天的《新闻联播》也能找到,1080p的高清大片中,树林里松鼠的皮毛纤毫可见……

“不仅如此,就算在上班时间,你也可以根据ipad或者手机客户终端来远程掌控家里的一切。”冬光林说,“比如说开启家里的热水器、电饭煲,或者是空调,这样你回家时米饭已经蒸熟,室内保持很舒适的温度。”

而除去日常生活,在一些“非常态”的环境中,这种家庭智能系统更是显得尤为重要和有效。“比如说在家里独居的老人突发心脏病,只需按一下身边的紧急救助按钮,亲属的手机就会立刻收到相关的短信提醒,同时物业公司的报警装置也会启动,立即会有工作人员登门帮助。”他说,“同样,这一系统也适用于防止非法入侵。由于在门口、窗户和室内都安装了红外摄像,一旦有外来人员非正常入内,系统会以彩信形式发送照片到户主手机。”

据冬光林介绍,这一“智慧社区”借鉴的是苹果公司开创的“ipod+itunes”商业模式。“即采取一种开发商的管理运营模式,类似于超市。”他说,“符合需求的服务产品提供者,都可以进入这个平台为用户提供服务,由用户自由选择。”

“从多数技术层面来讲,这一应用的推广没有什么问题,关键在于成本。”他表示,“智慧社区”的建设涉及到高带宽光纤接入、海量信息存储及处理、数字家庭终端及集成、智能家电以及相应的规范和标准等,目前这些技术都已经相对成熟和完善,但仍有待统一部署和实施。

以控制的开关为例,目前家庭普通电源开关多为弹片设置,单个的购买成本不过数元。而配套的新型开关则需要植入芯片,成本也由几十到数千元不等;按照一般标准计算,单个家庭安装“智能小区”整套系统的花费最低可至5000余元,但前提是家电必须具有配套的蓝牙和红外功能。

对此,也有观点认为,虽然“智慧城市”已经在国内遍地生花,但仍未进入真正的规模实施和普及阶段,其中的关键便是芯片。

智慧林业建设方案篇10

国内“互联网+”理念最早由易观国际董事长于扬2012年提出。他认为“在未来,“互联网+”公式应该是我们所在的行业的产品和服务,在与我们未来看到的多屏全网跨平台用户场景结合之后产生的这样一种化学公式”。

2014年实现旅游也总收入3.73万亿元,旅游业对GDp的综合贡献为6.61万亿元,占GDp总量的10.39%。随着旅游个性化需求的增加,传统的旅游模式已不能满足人们的旅游需求,“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这种需求矛盾带来了转机,促使传统旅游景区向智慧旅游景区的转型发展。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光雾山旅游景区也进行了景区的转型升级,本文结合光雾山智慧旅游景区的建设现状,分析其建设中任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光雾山智慧旅游景区的发展战略。

一、区域概况

光雾山2009年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区、部级地质公园、部级森林公园,主要由桃园、十八月潭、神门、小巫峡、大坝森林公园等景点组成。位于四川南江县北部边缘,东临达州、西抵广元、南接巴中、北连汉中。距南江县城70公里,北距陕西汉中60公里,处于成都、重庆、西安三个特大城市的“金三角”地带,景区幅员830平方公里。

二、光雾山智慧旅游景区建设现状

2015年10月南江县建成投资近5000余万元智慧旅游景区,其建设内容包括通信基础设施、政府管理系统、游客服务系统三大板块,是集电子门票系统、指挥调度系统、信息系统、视频监控系统、官方网站及电子商务系统和网络营销平台于一体的综合型信息工程。

(一)信息系统。在景区人流聚集区域共设置了5个20平米的信息大屏,实时向游客推送天气、交通、人流综合服务信息和公告。在酒店管理、电子门票系统和电商平台中,网上订房、订票、土特产品销售情况一目了然。通过手机app,可为游客提供行程导游、周边检索、网上订购,观看景区实时视频。

(二)视频监控系统。景区内设有15台智能高速球摄像机,分别设置于重要景点、客流集中地段、事故多发地段等地的。通过前端摄像机拍摄的实时场景视频数据,为游客疏导、灾害预防、应急预案制定实施、指挥调度提供有力保障,实现对红叶指数、车流量、游客流量的实时监控。

(三)wiFi无线接入系统。光雾山智慧旅游景区建设有26个景区4G基站和30个景区无线wiFi点位,无线网络基本覆盖了所有主展馆和主干道的。

(四)指挥调度系统。布置在景区的15台智能高速球摄像机将景区情况发送至监控中心,并通过6台电视机屏幕集中显示。管理人员可以通过监控系统即使发现景区问题,并结合无线网络系统迅速调度指令。

(五)官方网站及电子商务系统。光雾山官方网站设置了旅游资讯、旅游资源、宾馆酒店、特色购物、旅游文化、旅游图库、旅行社、游客互动、景区地图9个模块。

(六)网络营销平台。2014年光雾山旅游开发公司开通了光雾山旅游新浪微博,2015年开通了官方微信公众平台“玩转光雾山”以及手机app,可为游客提供行程导游、周边检索、网上订购,观看景区实时视频等。

三、光雾山智慧旅游景区存在问题

(一)智慧景区系统模块不完善。目前光雾山智慧景区包括有电子门票系统、指挥调度系统、信息系统、视频监控系统、官方网站及电子商务系统和网络营销平台,但是在智能交通系统、数据分析系统、灾难预警预处理系统、游客评价系统、景观二维码、电子导游等方面还没有完善。

(二)景区网站信息不健全,管理不完善。光雾山景区网站由于网站管理不够导致网站板块内容缺失,信息更新不及时,没有很好的发挥网站应有作用。光雾山官网开设的板块内容主要用文字和极少图片表述,各板块内容介绍不够全面,游客互动部分更是如同虚设。

(三)专业人才缺失。光雾山景区刚步入智慧景区的建设,现有工作人员都是传统旅游服人员,缺乏智慧景区专业知识,难以保障智慧景区的正常运行。

四、光雾山智慧旅游景发展战略

(一)完善智慧景区系统模块。完善电子售票、检票系统,大幅提升网络售票比重,增加微信支付、自助售票、自助取票等功能;建立光雾山景区3D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更加便捷的园内导航和虚拟游园;建立灾难预警系统、智能交通系统以及游客评价系统;增加景点二维码扫描,通过二维码扫描让游客对景点有更加深入的了解,提高游客认知度。

(二)完善景区网站。利用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多种形式向游客展现景区的信息,丰富景点介绍内容,提升景区吸引力,并让游客对景区有更加全面的了解,方便游客做出行计划。注重网站视觉效应,增加新颖性,吸引游客眼球。重视游客互动板块的运用,游客的反馈信息是景区提升的重要信息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