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药工程专业分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45:42

制药工程专业分析篇1

关键词:药物分析教学改革综合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0(b)-0157-01

制药工程专业是教育部1998年在对高校本科专业调整时设立的专业,适应我国医药行业的需求[1]。制药工程是涉及化学、药学、生物学、医学和工程学等的交叉学科专业。自制药工程专业建立以来,设有该专业的高校就在不断开展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教学改革、课程建设改革等,目的在于培养制药工程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出医药行业企业需要的药学人才。

药物分析是制药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也是职业药师资格考试的必考科目[2]。药物的检查、鉴别、含量测定是药物分析的主要内容。制药工程专业的学生必须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为了提高教学效果,牢固学生的药学理论知识,更好地使学生掌握药物分析的实践技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我们必须结合课程特点在药物分析教学过程中不断查找存在的问题,总结经验,对教学内容、方法和方式进行改革。

1药物分析的课程特点

有药物的地方就有药物分析。药物分析贯穿着药物的研究、生产、供应和使用的各个环节。实际的药物分析包括取样、药物杂质检查、真伪鉴别和含量测定等。这也决定了药物分析是一门涉及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仪器分析、药物化学、生物化学、药剂学等多学科的强综合性和强实践性课程[3]。

2药物分析的教学改革

2.1 教学内容的实用性

考虑到基础课和专业课知识点的承接,推荐人民卫生出版社的《药物分析》第6版(刘文英主编)作为教材[4]。该教材扩展了药典中的规律性知识,增加了分析代表性药物的新方法和新技术,对利用特殊方法进行分析的药物进行了重点介绍[5]。

药物分析和分析化学、仪器分析这3门课程在教学内容上互为基础,相互交叉。在药物分析教学中加入分析化学和仪器分析基本原理的学习,使三者相互穿插,互为补充。

此外,在教学内容上应适应医药行业企业的需求,有侧重点的选择药物分析的内容,结合实验分析,重点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态度;强化检查、鉴别和含量测定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掌握仪器分析中药物分析的新方法和新技术。

2.2 教学方式的多样性

2.2.1 设置课堂悬念

在药物分析教学中设置悬念,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性,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还能增加授课魅力[6]。如果完全按照课本讲,学生易厌倦,精力不集中,甚至睡觉。因此,老师需要把枯燥抽象的内容变得生动直观。让悬念贯穿整个课堂教学。让学生带着问题学,带着急切想找到答案的情绪学,让学生主动起来。

2.2.2 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师通过案例剖析,引导学生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有针对性地研究讨论,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知识点的教学方法[7]。

2.2.3 双语教学

具有良好的国际交流能力可以更好的学习和掌握药物分析新理论和新技术。双语教学为学生创造与专业外语“亲密接触”的环境[8]。

2.3 教学手段的先进性

2.3.1 多媒体结合“板书”

图、文、声并茂的多媒体不仅可以将抽象的理论直观、生动、形象的表达,还能增加信息容量,提高教学效率[9]。但有时多媒体会出现知识量过大而无从下手整理的问题。采用多媒体结合“板书” 教学[10],就是将生动、形象的动画内容和简练、突出的主线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更加牢固。

2.3.2 网络课堂

建立的网络资源可以包括课程学习、仪器设备、相关知识、答疑测试等模块[11]。在“仪器设备”模块中提供大量的视频和模拟动画等多媒体资源。学生训练时产生实训效果,真实、形象、生动,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相关知识”模块安排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生物化学、仪器分析、药剂学等学科内容,以扩展学习范围,加深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理解程度。

2.3.3 混合式学习

混合式学习同时具有网络教学和课堂教学的优势,关键在于教学活动的设计。良好的教学活动设计能够有效地克服课程教学时间和空间上的缺陷,促进师生交流,提高学习效率。在药物分析课程教学中应用混合式学习模式,能够激发并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能动性,提高教学质量[12]。

3结语

药物分析教学改革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的实用性、教学方式的多样性、教学手段的先进性上。因此,建议在药物分析教学过程中以“加强基础训练,注重能力培养,贴近生产实际,解决实际问题”为原则,把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作为教学目的,突出教学重点,使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先进手段,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自主性,使制药工程专业的学生熟练掌握药物分析的实践技能,具有较强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林贝.独立学院制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陕西教育,2010,3:78.

[2]何道航.浅议制药工程专业药物分析课程的教学[J].广东化工,2007,34:93-94.

[3]徐溢,郝敦玲,卢倩,等.药物分析教学改革的思考[J].药学教育,2007,23:40-41.

[4]覃亮,路宽.探讨制药工程专业药物分析课程教学[J].广州化工,2011,39:151-152.

[5]刘文英.药物分析[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8.

[6]黄海英.药物分析课堂教学中“悬念”的设置[J].卫生职业教育,2007,24:53-54.

[7]马廷升.案例教学法在药物分析教学中的设计与应用[J].药学教育,2006,22: 35-37.

[8]陈纭,李俊,陈飞虎,等.药物分析教学方式改革[J].安徽医药,2008,12:822-823.

[9]郑敏,侯玉华.药物分析技术基础[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6.

[10]孙媛媛,姚宏,林新华.药物分析教学实践与认实[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7:50-52.

制药工程专业分析篇2

关键词:制药工程;应用型;药物合成;药物分析;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8-0145-03

制药工程专业是化学、药学和工程学交叉的工科类专业,以培养从事药品制造与分析、药品技术、工程设计和应用人才为目标[1]。重庆文理学院作为新型本科应用型高校,制药工程专业是2012年材料与化工学院新申办的本科专业。经过两年多的专业建设和发展,同大多数本科院校一样,我校制药工程专业目前面临着专业定位不清晰、实验内容单薄、实践教学形式单一、实践教学方案不完善等问题。因此,如何构建我校制药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体系是目前该专业的建设和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我校制药工程专业所处的行业背景调查

(一)制药工程专业是国家和地方区域经济的建设的需要

制药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现已成为国民经济重要的增长点。按照国家“十二五”对化工和制药行业的规划,国家将重点发展精细化工和制药工业,因此化工制药行业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重庆市政府根据国家“十二五”对化工与制药行业的建设和规划,将对天然气化工、炼油、化工新材料、精细化工等四大百亿级产业集群进行重点打造,同时重庆市政府还将打造千亿级的医药产业群。届时重庆依托周边地区丰富的化工资源,将力争建成长江上游“综合化学化工和医药新药”基地,并将在2020年建成国际一流的化工和制药基地。另一方面,重庆及周边地区化工行业在未来的20~30年需要大批化工以及制药工程等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以满足地方经济的建设和发展。这为重庆高校化工和制药专业的建设和人才的培养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二)制药工程专业是我校专业建设的需要

重庆文理学院在“十一五”规划期间已完成由师范型向“区域性、多科性、特色应用型大学”的成功转型,且实现了由师范和文理专业为主向以适应产业发展的应用型理工学科专业的转变。转型后,学校面临着学科专业结构的调整优化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并坚持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和发展为核心的教育方针,并进行特色专业的改革和发展。我校的制药工程专业是学校在“十二五”规划期间将重点建设“六大”应用型学科专业集群中的工科应用型专业。该专业的建设,可为重庆及周边地区的化工及制药行业提供重要的专业技术和人才支持,并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的发展。

二、我校制药工程专业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一)专业定位

制药工程专业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行业,主要包括中药制药(包括中药材和中成药)、化工制药以及生物制药三方面[2]。但我校的材料与化工学院是由化学师范转型而来,因此我们不能走“宽口径”的培养模式,应采取以“实基础、重应用、强素质”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对企业、行业、同类高校、毕业校友以及在校学生的走访、座谈、问卷、电话、网络等多种调查方式,综合分析后发现在化工制药企业中,对化学药物的合成、药物分析的专门技术应用型人才需求量比较大。因此我们紧紧把握市场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对制药工程专业定位于以“药物合成和药物分析”为特色的技术应用型专业。

(二)校内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教学内容

制药工程专业是基础性和实践性非常强的一门学科,而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对学生理论知识的应用以及工程能力的提高具有促进作用。由于我校制药工程专业办学时间短,目前存在实验基础薄弱、实践教学经验缺乏、建设水平较低的情况。因此非常有必要重新构建校内实验实训教学体系以及探讨实验实训教学内容。

1.实验基本技能教学体系的构建与教学内容的探索。培养以“药物合成和药物分析”为特色的技术应用型制药工程专业,其化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应从大学一年级抓起。通过技能训练,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大学化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对培养学生在化学实验中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3]。因此在实验基本技能的训练中,应重视实验基本技能的规范化训练和培养,要求学生能熟练掌握常规玻璃仪器的洗涤、干燥以及台秤、分析天平、酒精灯的正确使用方法,掌握过滤、分离、回流、结晶、萃取、溶液的配制等基本技能,以及温度计、移液管、滴定管的校正以及烘箱、酸度计、玻璃加工的正确使用。通过这些基本实验技能的训练,不仅使学生掌握了基本的实验技术,还培养了学生的实验兴趣和“心智”技能,对学生后续专业实验的训练打下了良好的实验技能基础[4]。

2.药物合成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与教学内容的探索。药物合成实验教学是在有机化学、药物合成、药物化学、制药分离工程等专业课程之后开设的专业实验,以整体药物为目标,以合成路线设计的原理、方法及技巧为起点,在机药物骨架的构建和基团相互转换的基础上,深入探讨有关药物合成的反应机理、反应条件以及影响因素[5]。本课程的目的使学生能系统地掌握药物制备中典型的有机合成反应的机理及实验方法,如卤化反应、烃化反应、酰化反应、缩合反应、重排反应、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环化反应等。以及在实验过程中所涉及到的有机试剂的处理,如蒸馏、萃取等基本操作,试剂中影响反应的某些杂质的去除等。学习中间品以及成品的分离纯化,如过滤、结晶、精馏、吸附、离子交换、色谱分离等原理和方法。并掌握药物的定性鉴别的原理及方法,如熔点的测定、旋光分析、紫外光谱、红外光谱、色谱分析等。通过药物合成实验,培养学生理论知识与实际联系的能力,加强学生在药物合成中具有独立工作以及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6]。

3.制药工程专业实训教学体系的构建与教学内容的探索。通过调查发现,目前在制药企业、药品研发单位、食品药品检验所等,急需大批的药品分析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因此,如何正确构建药物分析专业实践教学内容,对培养学生的实事求是、一丝不苟、规范化的药物分析专业技术人才,对保证药品的质量以及人的生命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因此,在制药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体系中,重点加强以药物分析的专业实训教学内容为主。药物分析实训内容应按照《中国药典》的质量标准执行,主要从药物分析的原理,使用试剂的性质及具体配制过程、试剂的用量,仪器构造、规范操作等细节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7]。因此,在药物分析的实验教学内容中,应以原料药物、半成品、成品制剂的常规检验以及含量分析为主。常规检验主要包括药品中杂质的鉴别及限度检查,如氯化物、硫酸盐以及金属离子的检查,干燥失重、炽灼残渣、易碳化物、溶液色度及澄清度的检查等。各类代表药物的鉴别实验包括一般鉴别实验和专属鉴别实验,主要包括呈色反应、沉淀反应、荧光反应以及气体生成反应、紫外光谱鉴别、红外光谱鉴别法等。原料药、半成品和成品制剂的含量检查时,重点加强非水滴定、络合滴定、永停滴定、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荧光分析法、液相色谱等技能训练。通过制药工程专业实训,要求学生掌握常用的药物鉴别、检查和含量测定的原理和实验操作技能[8],可为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对药物的真伪、纯度和有效性的鉴别打下良好的基础,可使学生进一步树立起药品质量控制的观念和培养质量控制的工程意识。

4.加强校(外)企合作实践教学。在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针对学生片面看重理论和基本的动手能力,造成理论与实践脱节,缺乏综合运用知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践创新能力的问题[9]。重庆文理学院材料与化工学院制药工程专业适应新的高等教育发展形势,立足于本校的办学宗旨和办学特色,不仅积极构建本校校内实验实训教学体系,还积极加强校(外)企合作实践教学。

校(外)企合作实践教学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专业见习,安排在大一完成。二是顶岗实习,安排在大四阶段。我校制药工程专业已与重庆朗天药业、重庆福安药业庆余堂制药公司有限公司、重庆西南制药二厂、四川宝光药业有限公司、重庆市永川食品药品检验所等建立了校(外)企合作基地。通过在这些企业的专业见习和顶岗实习,学生学习企业化学药品的合成工艺、制剂制备的方法及设备,以及药品质量控制的方法与标准等。不仅可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还可把学生的学习和工作、理论与实践,学校培养与企业的实际需要结合起来,为学生实现顺利就业创造条件[10]。

校(外)企合作实践教学不同于传统培养模式,这种模式需要行业企业的参与支持,具有更为开放、灵活和动态的特性[11]。为了保证加强校(外)企合作实践教学,应加强其管理。首先要了解企业的用工需求,让企业选择合适的学生,也让学生选择心仪的企业。其次是要解决实习的管理。实习指导教师通过定期回访企业、跟踪学生信息、建立实习档案、填写实习手册等方式做好实习管理。再次是要制定和完善相关管理制度,明确学校、企业、学生三者之间的责任、权利和义务。通过以上校(外)企合作实践教学的管理办法,真正达到企业、学校与学生三方互惠互利、多赢的目的。

三、结语

我校制药工程专业结合行业背景以及地方经济建设的需要,构建定位于以“药物合成和药物分析”为特色的技术应用型制药工程专业。针对该专业的实践教学,构建了实验基本技能、药物合成实验、制药工程专业实训、校(外)企合作等实践教学模式,并探索了相关的教学内容。对我校培养技术应用型制药工程专业人才,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与技能提供了教学保障和实验实训的培养平台。

参考文献:

[1]刘瑞江,张业旺,李红霞,等.制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J].教学研究,2012,35(2):88.

[2]刘均洪,张媛媛,吴汝林.宽口径教学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2008,25(2):31.

[3]王广慧.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生物制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广东化工,2014,41(5):190.

[4]詹汉英,董团瑞.加强高师院校师范生化学实验技能的培养[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05,85(3):26.

[5]董文亮,郭炜.药物合成反应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卫生职业教育,2013,31(24):76-77.

[6]葛燕丽,巨修练,冯菊红,等.提高药物合成反应课程教学质量初探[J].广东化工,2009,36(11):192.

[7]徐景峰,吴芳珍.药物分析实验课的教学实践[J].广东化工,2013,40(245):179.

[8]刘利红,慈薇,吴少瑜.药物分析实验教学思考[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10,12(1):60.

[9]温海霞,蔡家利,张小容.制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0,31(10):61.

[10]颜雪明,肖新荣,谭倪.制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化工高等教育,2013,(10):45.

[11]吴龙火,刘海清,李林福.制药工程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J].广东化工,2014,42(14):218.

制药工程专业分析篇3

药物分析是化学制药技术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是学生进行后续课程学习及深造必不可少的重要基础。在新形势下,为了培养合格的化学制药技术专业人才,要结合高职培养目标与专业特点,面向社会需求,进行药物分析教学。笔者结合多年的药物分析教学经验,对化学制药技术专业药物分析课程的教学内容改革和教学方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化学制药技术专业药物分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abstract:pharmaceuticalanalysisisatrunkcourseinpharmaceuticalengineering,whichisanessentialbaseforstudentstolearnthefollowingcourseswellandimprovethemselvesfurther.Underthenewconditions,inordertocultivatequalifiedpharmaceuticaltalents,teachingpharmaceuticalanalysisshouldbebasedonthespecialtypropertiesandsocietydemand.Combinedwithteachingexperienceinpharmaceuticalengineering,somenotionsontherearrangementofteachingcontentandtheconductingmethodswerediscussedinthepaper.

Keywords:pharmaceuticalengineering;pharmaceuticalanalysis;teachingcontent;teachingmethods

随着改革开放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医药产业整体呈现高速发展势头,对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同时又具备现代化药品生产技能,熟悉行业管理和运行过程,并能解决一定现场问题的技能型、复合型高层次制药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化学制药专业的设立及时地迎合了这种需求。化学制药技术专业融药物学、化学和工程学为一体,培养具备制药工程方面的专业知识及化工生产工艺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备医药化学与化工实验技能、工程实践、工程设计方法的基本能力的技术应用型人才。药物分析是化学制药技术专业的一门主要专业课程,是制药学科领域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高职教育飞速发展的今天,如何结合专业特点进行药物分析教学,为培养合格的制药专业人才,满足社会需求奠定良好基础,是我们药物分析教师的一个共同目标。为此,笔者结合多年的药物分析教学经验,谈谈药物分析课程的教学改革。

1药物分析课程特点

药品不同于一般的产品,是用于防病、治病、诊断疾病、增强机体抵抗力的特殊商品。为了保证用药的安全、合理和有效,在药品研制、生产、供应以及临床使用过程中都应该执行严格的科学管理制度,并采用各种有效的分析方法,对药品进行严格的分析检验,实现药品的全面质量控制。药品质量控制是一项涉及多方面多学科的综合性工作,药物分析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药物分析主要运用化学、物理化学或生物化学的方法和技术研究化学结构已经明确的合成药物或天然药物及其质量控制方法,也研究有代表性的中药制剂和生化药物及其制剂的质量控制方法,是一门研究与发展药品质量控制的“方法学科”。在化学制药技术专业教学计划中规定设置药物分析课程是十分必要的,它充分体现了化学制药专业对培养学生具有强烈的药品质量观念的重视[1,2]。

药物分析课程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对不同于一般商品的药品具备强烈的质量控制观念,教会学生运用化学、物理化学或生物化学的方法和技术,研究化学结构已明确的化学合成药物、天然药物、中药、生化药物及其各种制剂的质量控制方法,使学生能胜任对药物原料、中间体、工艺过程、储藏、临床使用全程控制药品质量,并能研究、探索和解决药品质量问题的一般规律、基本技能和最佳最新方法[3,4]。紧紧围绕着药品各个环节的质量问题,这就是药物分析课程的特点。它是在有机化学、分析化学、药物化学以及其他有关课程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由于药物分析课程的特性,也决定了药物分析教学的独特性,即涉及的内容繁多:药物分析的基本理论、八大典型药物的分析、制剂分析的特点与基本方法、生化药物及中药制剂的分析、药典与质量标准的结合、药品质量的科学管理、药品质量控制中的新方法和新技术等等。在有限的课时内,让学生掌握这些内容是不可能的,特别是高职院校,学生的基础比较低,对一些高深理论知识难以理解。高职课程的教学要区别于药学专业以及本科院校药物分析课程的教学,要在有限的学时内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和重要的知识点,又要突出实践环节的重要性,这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我们教研室在药物分析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特点以及高职的培养目标,结合药物分析课程本身的特点,做了以下尝试。

2教学探讨

2.1协调各相关课程关系,重新整合教学内容高职高专教育最近几年发展非常快,大部分高职院校是由中专院校和普通专科院校的合并或者中专院校的升级而成,所以,对于高职类院校化学制药技术专业的建设也还刚刚起步,大部分院校选择的课程体系是相当于压缩的本科。对于教材方面的建设,更是薄弱,大部分高职院校所选用的教材也基本上是本科院校用的教材。2000年我院药物分析方面的教材选用的是供本科药学类专业用的《药物分析》。该教材对高职类学生来说,显然不太合适;因此,2003年开始选用的是国家职业药师资格考试应试指南《药物分析》。高职类院校的毕业生,都要求有双证,我们选用这教材,也是为学生以后考药剂师打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并没有按照教材的内容照本宣科,而是根据学生的特点,对教材进行了适当的处理,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整合。

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对该课程教学内容的整合有这样的建议:首先,在课程安排时间上,有机化学、无机与分析化学、药物化学应该先于药物分析(而药理学、药剂学等课程要安排在药物分析课之后),因为学习药物分析需要应用到这些课程中的一些基本原理、概念和方法,这种安排有利于学生对药物分析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其次,在教学内容上,可以把与上述课程重复的琐碎知识点直接从生化中删除,不必重复讲授,这样既节省了教学时间,简化了教学内容,又达到了教学目的。

2.2根据高职学生特点,适当调整教学内容顺序由于教材涉及的内容知识点多,比较琐碎,学生比较难掌握。高职学生本身基础就比较差,课时比较少,因此,突出教材的重点就特别重要。我们采用的是打破教材的章节顺序,归类讲解。将论述药品真伪鉴别、纯度检查和含量测定的基本规律放在一起讲,让学生系统掌握药品质量检查的一般方法;将生化药物及中药制剂的分析方法以及制剂分析基本知识技能等基本理论放在一起讲;对于八大类药物,把其分析方法归纳成一条主线,即:药物类别——结构特点——鉴别方法——含量测定——杂质分析——典型事例——实际应用,把重点章节的主要内容穿成一串,这样,学生的思路比较清晰,学和记都比较容易。

2.3根据学生特点,更新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改革主要是改变单一的以课堂讲授为主要途径的传统教学方法,取而代之的是适合课程特点的各种教学方法,使学生真正从书本和课堂上解放出来。传统教学模式几乎都是“填鸭式”教学,只强调教师的“教”,忽视了学生“学”的个体差异及主体作用。这种教学方式导致师生双方缺少交流,教与学两者相互脱节,重教轻学,重理论轻实践。按照这种教学模式,要达到高职的培养目标几乎是不可能的。高职培养要求学生具有独当一面的能力,具有把科学技术、图纸转化为产品的能力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对学生的专业技能主要通过专业课、实践课来培养。因此,对于高职专业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就显得非常重要。多年的教学实践证实,启发式与讨论式教学相结合的方法非常适合药物分析的教学。

启发式教学即以“学为主体、教为主导、发展智能”为原则,在教师指导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兴趣,训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都比较讨厌学习枯燥、抽象的知识,喜欢时尚、挑战自我,对能引起他们好奇心、兴趣的内容格外青睐,所以在教学时,采用启发教学手段,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采用启发式教学,最主要的就是教师提问,要科学严谨、梯度适当、新颖活泼、举例典型、讨论性强。例如,巴比妥类药物的分析,老师就可以提出:从物质的结构上分析,巴比妥类药物含量测定的方法有哪些?为什么可以用标准碱溶液直接标定等等,通过问题的提出,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集中注意力,有效提高授课效率。

讨论法和启发式教学模式经常结合在一起使用,讨论式教学更重视师生的交流,老师在课堂上主要是引导,启发学生的思维,而学生才是课堂的主角,教师应该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问题的提出,让学生积极讨论,最后老师进行归纳总结,即对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以及讨论中出现的问题加以条理化,以加深学生对重点知识点的理解与记忆。通过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2.4先进教学设备与传统教学方法的结合药物分析课程最大的特点是知识点多,涉及到的分析方法既包括化学分析法,更多的是仪器分析,例如,药物的一般鉴别实验,其鉴别方法就包括化学鉴别法、光谱鉴别法和色谱鉴别法。对于化学鉴别法,由于学生已经学过有机化学以及分析化学,根据药物结构的特点,采用适当的方法鉴别,通过讲解和板书,学生一般都很容易接受。对高职学生来说,光谱鉴别法以及色谱鉴别法属于仪器分析,分析的原理、仪器的构造和使用,有一定的难度,而我们高职的培养目标是高级应用型人才,所以,对于仪器方面的分析,只要求掌握使用的原理以及使用方法。对于图谱,对照书讲解效果很差,我们一般采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具有信息量大、直观、图声俱全等优点,例如,对于水杨酸类药物的分析,将紫外吸收图谱和红外吸收图谱通过幻灯片讲解,对于特别基团的特征吸收峰的讲解就容易得多,学生也更容易接受。

虽然多媒体教学有很大的优势,但它不能代替传统的板书教学模式,它只是传统教学模式的重要补充。“寸有所长,尺有所短”,媒体总是处在被支配的地位,它是教师教学活动的辅助设施,不能反客为主,我们为了教学而使用它,并不是为了使用它而教学。多媒体教学应立足于传统教学资源,充分发挥教师的人格力量和榜样力量,教学活动只是一个过程,重要的是教学效果,多媒体教学必须服从于提高教学效果的要求[5,6]。因此,是否使用多媒体,应取决于课堂教学的内容,要根据上课内容进行传统板书与多媒体教学的合理结合,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如,讲解水杨酸类药物含量的测定方法,在讲酸碱滴定法特别是两步滴定法时,有关操作的要点,标示量百分含量的计算,如果用多媒体教学,效果就不太好;而对于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含量的讲解,单凭传统板书加上老师的讲授是很枯燥,很难讲解清晰的,学生也很难理解,如果能够配上图谱,教师一边播放多媒体,一边讲解,则能取得神奇的效果。

总之,教学没有固定的模式,药物分析教师要善于根据社会需求、专业特点、学生情况,结合《中国药典》,合理地设计、调整、更新药物分析学科的教学内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摸索和改良教学方法,提高药物分析教学质量,跟上现代药物分析前进的步伐,为培养出21世纪的高级应用型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文英.药物分析,第4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

[2]王志群,倪坤仪.药物分析教学探讨[J].药学教育,2002,18(4):28.

[3]李喜凤.《药物分析》“精、博、严”课堂教学[J].河南中医药学刊,1998,13(4):34.

[4]杜斌,孙汀汀,张楠.谈药物分析教学的改革[J].药学教育,1998,14(3):19.

制药工程专业分析篇4

>>中药学课程的教学实践与思考提高中药学专业无机化学实验教学质量的探索与实践融合药学专业特色的分析化学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探讨药学专业分析化学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实践中药学类本科专业课程编制的实践与思考基于制药工程专业特点的中药学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中医专业中药学实践教学的改革与深化浅析化学教学在中药学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与作用循证医学在临床中药学教学中的实践与探讨高职药学专业分析化学任务驱动教学改革与实践药学类专业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针对药学专业《中药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考整体观及启发式教学法在中药学专业化学分析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药学类专业分析化学的教学探讨高职中药学专业中药鉴定学的实践教学初探关于中药专业中药学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网络环境下pBL教学模式在药学专业分析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中药学专业《方剂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激发“材料物理”专业学生学习“无机及分析化学”的兴趣浅谈中职中药学的兴趣教学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中国>教育>中药学专业分析化学教学中激发学习兴趣的实践与思考中药学专业分析化学教学中激发学习兴趣的实践与思考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document.write("作者:曾金祥朱继孝")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摘要】分析化学是中药学专业一门非常重要与实用的专业基础课,是后续课程中药化学、中药鉴定学、中药炮制学、中药药理学、中药制剂学、中药制剂分析等专业课的基础。激发学生了解、学习分析化学的兴趣,学好分析化学,是中医药院校分析化学教师的重要责任和义务。文章分析了中医药院校中药学专业学生学习分析化学兴趣的影响因素,并在分析化学教学过程中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行了教学改革和实践。【关键词】分析化学学习兴趣教学模式教学质量【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5)31-0060-02

分析化学是发展和应用各种方法、仪器和策略以获得有关物质在空间和时间方面组成和性质的一门科学。分析化学在中医药研究中应用极为广泛,如:中药材的Gap建设,包括引种、栽培、采集、加工、炮制、检定、质量控制与品质评价;中药材内在质量及其与药效间的内在规律研究;中药药剂学中制剂的稳定性及生物利用度的测定、制剂生产工艺的制订;药理学及药代动力学研究;中药化学中药效物质基础的分离制备及结构鉴定等。因此,分析化学是中药学专业一门非常重要与实用的专业基础课,学好分析化学可为后续中药化学、中药鉴定学、中药炮制学、中药药理学、中药制剂学、中药制剂分析、药物分析等专业课程奠定基础。分析化学的教学质量将直接影响后续课程的学习和学生未来从事药学研究工作的能力。由此可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分析化学的教学质量,对于中药学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在中医药院校从事多年分析化学的教学实践,在此对如何激发中药学专业大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分析化学教学质量进行浅谈。

一分析化学学习兴趣的影响因素

1.分析化学学科交叉性较强,偏重于方法原理介绍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学习兴趣较低

分析化学是由化学、化学计量学、数学、物理学、电子学、计算机学、生物学等多种学科交叉而成的综合性学科,而课程内容侧重于介绍基于各学科发展而来的各种分析方法的原理,但对各种方法在中药学领域中的重要作用介绍却涉及较少。学生各学科知识的储备不足,加上对分析化学在中药学专业中的重要性认识不深,造成学习分析化学原理的能力常显不足,主动性下降,久之则兴趣下降。

2.对课程的认识偏差导致学生学习兴趣降低

中药学专业课程设置具有特殊性。分析化学虽然非常重要,但内容上易使学生产生与专业相关性不强的错误观点。另外,许多分析方法与技术在其他课程如药物分析中也会涉及,这同样会使学生认为分析化学的重要性不如中药化学、中药鉴定学、中药炮制学、中药药理学、中药制剂学、中药制剂分析、药物分析等课程。因此,极易对分析化学产生轻视、排斥、拒绝情绪。

3.教学模式与方法单一使学生学习兴趣不浓

分析化学是一门理论性与操作性都很强的学科,虽然具有很强的应用性,但同时也具有很高的抽象性。当前分析化学教学模式是以教师讲授为中心,以考试内容为半径的传统教学模式。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对具体的仪器设备、实验操作缺乏足够的感性认识,学生往往学而不知,最终导致其感觉课程枯燥、乏味而逐渐失去学习兴趣。

二激发学生分析化学学习兴趣的实践

分析化学学习兴趣是求知的前提与动力,也是教学成败的关键。因此,针对上述影响因素,笔者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1.从分析化学在中药现代化中的重要应用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中药现代化是依靠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遵守严格的规范标准,研制出优质、高效、安全、稳定、质量可控、服用方便,并具有现代剂型的新一代中药产品,达到国际主流市场标准,可在国际上广泛流通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从中药现代化过程中中药材的Gap建设;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的阐明、质量标准的建立;中药药剂的开发及质量控制;谱―效关系;药代动学研究等诸多方面讲述分析化学的重要作用,使学生充分了解到分析化学与中药学学科的密切关系。结果表明这种方式既强调分析化学学科内涵,又突出了中药学专业特色,在学生学科储备知识不足的情况下仍然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

2.从分析化学方法技术在科研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地引用一些分析化学在中药学研究中的应用实例,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即可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因此,笔者在教学中首先从现代中药研究文献讲起,既介绍中药研究的过程,又介绍其中应用到的各种分析化学技术和手段,然后再导入分析化学的教学内容,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现代中药研究文献中HpLC、GC及其联用技术、nmR、iR、UV、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及荧光分光光度法等现代分析仪器以及经典分析方法在中药研究中的广泛应用,从文献开始介绍各种技术,学生学习兴趣高涨。如笔者从陈竺对中药三氧化二砷治疗急性白血病研究工作的文献介绍现代原子吸收光度法与pCR技术的应用;从中药利尿研究中的应用到容量滴定分析方法氯离子测定文献中强调容量分析在现代中药研究中同样具有的重要作用;从屠呦呦对青蒿素的发现介绍nmR、iR、UV等技术的重要意义。这种授课方式既介绍了分析方法技术的应用,又阐述了方法技术应用所产生的研究成果,从而使学生的兴趣大大提高。另外,笔者还通过文献及时将分析化学领域的新方法、新技术、新进展,如电分析中的电化学传感与生物传感、中药分析中的样品处理方法介绍给学生,使学生了解到分析化学在中药研究中的发展前沿。实践表明,采用这种方式教授分析化学,学生的学习兴趣变得日益浓厚。

3.改革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还从三个方面大胆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首先,笔者大量选用动画、视频等多媒体手段以及仪器内外部的结构图片来演示分析化学的分析操作过程与原理。比如笔者制作了化学的分析虚拟实验动画;GC、HpLC分析原理动画;质谱分析原理动画;拍摄了仪器大量内外部结构照片,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动画和照片,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记忆能力,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其次,笔者大量采用教学道具,演示分析技术的操作。如容量滴定分析酸碱滴定、配位滴定等所用仪器设备非常简单,可以酸碱式滴定管为道具;色谱分析教学可以应用色谱柱、滤头、滤膜、注射器等色谱耗材为道具;紫外及荧光分光光度法可以使用比色皿为道具;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可以使用元素阴极灯;毛细管电泳法使用毛细管色谱柱及其色谱柱卡盒等作为道具。将道具与照片、动画教学相结合,教学过程形象生动,学生参与程度高,效果很好。再次,让学生走进研究中心了解参与科学研究。如我校具有中药制剂国家工程中心、现代中药制剂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药资源与民族药研究中心、中医理论分化研究中心、大型分析仪器共享中心。这些中心拥有大量的先进分析仪器,学生不仅可以看到具体的实物,还可以现场学习各种操作,因而极大地加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另一方面,笔者还邀请主持国家各级项目的负责人讲解课题研究中所应用的分析方法,学生不仅能学习分析化学原理,还能了解分析化学所产生的重要科研成果,因而学习兴趣愈发浓厚。

三结论

制药工程专业分析篇5

[关键词]工学结合;高职;生物制药技术;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8.5[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3-7210(2010)11(c)-093-03

establishingacurriculumsystemforBio-pharmaceuticaltechnologySpecialtyinhighervocationaleducationbasedonthework-studyintegrationtrainingmode

LiYulan,XULili

(ZhejiangpharmaceuticalCollege,ningbo315000,China)

[abstract]thisarticleconsidersthepracticeofteachingreformofbio-pharmaceuticaltechnologyspecialtyinourschool,analyzesthetrainingobjectivesandtechnicalabilityrequirementsandfinallyestablishesacurriculumsystemforbio-pharmaceuticaltechnologyspecialtyinhighervocationaleducationbasedonthework-studyintegrationtrainingmode.

[Keywords]work-studyintegrationeducation;Highervocationaleducation;Bio-pharmaceuticaltechnology;Curriculumsystem

目前,我国已将生物制药产业作为经济中的重点建设行业和高新技术中的支柱产业来发展,然而,我国快速发展的生物制药行业存在许多不足,其中,缺乏产业化必需的专业技术人员,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产业化进程,已成为产业发展与升级的瓶颈。如何培养面向生物制药产业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工学结合”是有效解决的方法之一。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工学结合”,学校可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同时可以提高教师的“双师”能力和改善师资队伍的“双师”结构;学生可以提高职业素质、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企业可以有目的地培养、选择企业所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减少培养成本,同时承担社会责任。由此可以看出,“工学结合”是对于企业、学校、教师和学生实现“多赢”的选择。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就是要构建和开发具有职业教育特点和职业针对性的课程体系。本文拟结合我校生物制药专业建设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探讨本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1当前高职学生物制药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1.1“唯学”型课程体系

这种问题倾向主要存在于传统的三年制专科院校,这类院校的生物制药技术专业是继本科院校之后逐渐发展起来的,其课程体系几乎是本科的“压缩型”,只注重高等教育中的“学科性”、“系统性”,而忽略了其“职业性”的特征,忽略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1.2“唯工”型课程体系

这种问题倾向主要存在于中等职业学校升格而成的高职院校,在长期中职教育的“惯性”作用与思维方式的影响下,这类院校的教育过分强调职业性,对学生只注重单纯技术性培训,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缺乏一定的深度和广度,“高等”层面的教育体现得不够完善,从而忽略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1.3选修课与必修课的比例不利于“工学结合”的推进

选修课比例偏小,必修课占据大量课时,不利于满足企业对特殊知识的需求和学生对岗位的兴趣选择。适当减少必修课的比例,针对企业不同需要,增加指定选修课。

1.4忽视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

无论是“唯学”还是“唯工”,各类院校都把计算机课程学时压缩得很少,授课内容也很基础。随着现代生物制药科技的发展,计算机在制药工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很多精密分析仪器都需要计算机工作站,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技能对每位工作人员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

2生物制药专业培养目标与岗位职业能力分析

2.1专业培养目标

专业培养目标体现着人才培养规格、知识、能力结构及专业特色,科学定位专业培养目标是制订教学计划的前提。根据生物制药技术专业的特点及市场的需求,培养目标由基本培养目标和岗位目标组成。基本培养目标是每个生物制药技术专业的学生都必须达到的目标,根据各企业对人才知识结构的需要,我校确定的基本培养目标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遵守生物制药产业的有关政策法规,具有生物制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实操技能,能从事生物药物(含抗生素)的生产、质量控制和工艺过程设计等以及有关企业管理与产品流通第一线所需要的专门技术人才。在此基础上,再根据不同企业对同一专业人才知识结构要求的差异,把学生分成若干班,按岗(如生产、质控、销售等)或企业定向需要,确定有针对性的岗位目标,加以强化。

2.2岗位职业能力分析

掌握和运用专门技术的能力称之为技能。生物药物的制造过程比较复杂,跨学科、综合性强,涉及到的技能也较多,在提炼岗位职业技能时要针对第一线的实际需求,重点整合在各生产工艺中具有共性的技能。

2.2.1专业基本技能规范操作各种常用仪器;基本化学实验操作技能;生物药物的化学结构、理化性质分析。该部分技能是掌握生物制药其他技能的基础,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在一些实验员岗位上,亦可成为主要的岗位职业技能。

2.2.2生物制药生产技能发酵生产技能、生化分离生产技能、细胞培养技能、制剂生产技能、生产设备操作技能等,是劳动部颁布工种发酵工程制药工、生化药品提取工、药物制剂工等主要岗位职业技能。

2.2.3分析检验技能包括制药及相关过程中的药物分析、生物医药分析、药物检验、微生物学检验、药品包装检验等,主要技能可归纳为滴定分析技术,光谱分析技术(红外、紫外),色谱分析技术(高效液相、气相),微生物学检验技术等,是劳动部颁布工种药物检验工的主要岗位职业技能。

2.2.4拓展技能以管理学、营销与谈判、药事管理学、药学综合知识为基础,主要满足生产管理、医药购销等岗位需求,是由于就业面的拓展而衍生的岗位职业技能。

这个技能体系对于个体来说,在有限的学时中完全掌握以上所有核心技能是不现实也是不必要的,这就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就业意向以及个体的兴趣爱好,选取1~2项核心技能进行特长培养,即专业上的“宽口径”与个体上的“窄口径”相结合。

3高职生物制药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3.1课程设置的基本思路

围绕培养学生的核心职业技能这一主题,将课程与培养目标及专业能力进行有机结合,以实训课程为主线,打破原有的学科界限,以核心技能为中轴组织教学的开展,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把握“适度、够用”的原则。同时,考虑到学生毕业时的适应性和“大药学”的就业岗位群,在体系中还应适当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为学生提供一个较为宽广的课程选择范围。

3.2课程结构合理构架

本专业的课程结构由基础素质模块、专业知识与核心技能模块和选修模块三部分组成。基础素质模块主要培养学生的政治素质、人文素质、英语与计算机应用能力、创新与创业意识、身体素质。通过在校的大班教学和第二课堂完成。开设的主要课程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势与政策、体育、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与应用、应用文写作、素质拓展等。

选修模块根据学生的岗位性质做出相应要求,每一岗位的学生有其指定选修课和自由选修课,指定选修课有三个限选课程包:发酵工程制药工课程包、生化药品提取工课程包及药物检验工课程包。自由选修课主要开设医药营销、医药企业管理、中医药概论等课程。

专业知识与核心技能模块主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通过在校内一体化实验室、实训车间和有校企合作关系的企业以“学中做、做中学”的方式,每学期均以实训课程为主导,辅以理论课程与自由选修课程的传授。开设的主要课程有:①基础化学实验技能实训,包括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和物理化学等。②专业化学实验技能实训,包括生物化学、生物药品化学、天然药物化学等。③药物分析与检测技术实训,包括产品的质量监控与分析、制药企业的安全与环保。④生物制药技术综合实训,包括以微生物筛选、鉴别、培养、保存等为主的微生物技术;发酵技术;从生物体、组织、细胞中获得活性物质的分离纯化技术;疫苗制备技术;制剂技术等。⑤生物制药设备保管与养护技术实训,包括化工制图、生物制药设备。在上述实训课程开设的同时辅以基础化学、生物化学、生物药品化学、仪器分析、微生物学、药物制剂学、药事管理与法规等理论课程的教学。

4高职生物制药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特色与经验

4.1体现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的改革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落脚点,但它又反过来服务和服从于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的建设只能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框架内和引导下进行。生物制药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如何真正体现“工学结合”,经过近几年的实践,笔者初步找到了解决的途径,①课程目标以就业为导向。根据行业职业岗位要求,分析确定人才所应具有的核心职业技术、技能、职业素质,据此设置出所需的核心技术课程和职业技能课;再确定核心技术课之外的、专业必须的专业基本技能课,然后根据核心技术课、职业技能课的需要,并从高职教育对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科学素质的全面要求出发,设计基础素质课和特色课。这样从教学目标上确立了“工学结合”的培养理念。②课程实施的“仿真式”和“体验式”。这也是我们实现“工学结合”,“做中学、学中做”的主要途径。利用现代网络技术,购置专业技能训练软件,让学生进行“仿真式”训练,同时利用校内一体化实验室、实训车间和校外实习企业,让学生进行“体验式”观摩和动手操作实习。③师资队伍的“双师型”。根据我校师资培养政策,专业课、基础课教师必须深入行业企业参与生产服务,时间是三年内,并且不得少于六个月,这项工作已成为职称评定的必须条件。这一政策确保了教师的实践能力不断提高,也保证了“工学结合”课程目标的实现。

4.2体现了“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教育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具有明确的职业性、实用性、实践性和高层次性。我们构建的课程体系的三个模块较好地满足了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它与知识型、研发型、技能型人才之间既有联系又有显著的区别。联系在于应用型人才也同样具有必要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区别在于它既不需要知识型(学科型)人才那么丰富系统的专业知识和扎实的理论基础,也不需要技能型(技艺型)人才那么熟练的实际操作技艺,更不需要研发型(创新型)人才那种研发能力和创新品质。因此,要求应用型人才既要掌握“必须够用”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要掌握基本的专业实践技能,关键是要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

4.3体现了适用性(适宜和实用)的价值取向

在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我们根据生产或服务的现实需要,重视倾向于现成、实用技术与规范的经验知识的获得,强调实践知识的体验;重理论知识中相关结论的使用而轻其推导过程;更重视知识的综合运用。高职教育课程内容必须适应当时、当地所属的特定行业、职业的要求,即要求知识、技能、态度等课程内容适宜而实用。所谓“适宜”就是要符合实际需要,所谓“实用”就是要能在实际中应用。高职教育课程给予学生的技能与态度既不能过时,又不能超越现实太远;知识既要坚持专业方向,又要具有一定发展潜力。

4.4体现了学校特色和优势

学校的办学特色和优势主要体现在与服务区域经济的结合上,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特定要求。浙江是医药大省,生物制药又是医药行业的朝阳产业,我校是有着20多年办学历史的独立设置的医药类院校,学校的办学宗旨是“立足浙江,面向全国,依托医药行业,服务医药行业”。学校上下已经形成共识:要在“药”字上下功夫,在“药”字上创特色,在“药”字上铸品牌。为此,我校绝大多数专业在课程模块里都增加了药学课程,包括药物制剂技术、药品质量检测技术、药事法规、医药营销等课程。

与国外相比,由于我国现代生物制药业起步较晚,发展得不完善,作为一个产业还处于“初创期”,给社会提供的就业岗位有限,为此在课程设置上我们既要有“超前意识”满足市场需求趋势,培养面向第一线的高素质现代生物制药产业工人,又要拓展生物制药技术的“内涵”,充分利用我校在医药行业内的优势,增强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与行业内转岗能力,积极为医药行业的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李玉兰,罗文华,白锦表.基于校企合作的(医药)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药业,2010,(19)12:11-12.

[2]罗文华,李玉兰,胡运昌.依托行业优势,创新校企合作模式,服务社会[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5):17-18.

[3]丁金昌,童卫军.关于高职教育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再认识[J].高等教育研究,2008,(6):26-27.

[4]任爱珍,刘荣才.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07,(28)1:50-53.

制药工程专业分析篇6

关键词:知识产权分析评议;生物医药产业;济南

Doi:10.16640/ki.37-1222/t.2017.11.226

济南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知识产权分析评议项目被列入“省重大经济科技活动知识产权分析评议试点”,我市的生物医药产业知识产权分析评议和预警工作实现新突破。本项目实施周期为5个月,承担和协作单位包括济南市知识产权局、市知识产权信息中心、高新区科技经济局,以及部分涉及核心专利技术和产品的企业。

1项目具体实施情况

(1)建立健全分析评议制度和工作协调推进机制。

1)知识产权分析评议工作全面铺开。市知识产权局下发《关于开展济南市生物医药产业(高新区)知识产权分析评议工作的通知》(济知字〔2014〕14号),联合高新区科经局、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以及生物医药企业,对我市生物医药产业整体知识产权布局态势、创新方向进行综合分析,并选取部分企业的核心专利和产品,围绕技术发展趋势、综合竞争力等进行评议。

2)分析评议工作体系和组织架构逐步完善。市知识产权局牵头成立了“济南市生物医药产业(高新区)知识产权分析评议与风险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生物医药产业知识产权评议工作的组织实施和统筹决策等。

3)知识产权专家库提供有力支撑。济南市生物医药产业知识产权专家库由48名专家组成,包括了专利局审查中心、国之预警中心人员,山东、江苏、四川等重点生物医药企业高管,以及科研机构、服务机构的专家等,专业领域涉及药学、生物、材料、化工、信息、经济和法律等。在项目实施的不同阶段,课题研究组滚动式引入专利分析专家、企业技术专家和产业政策专家等。

(2)扎实开展生物医药产业知识产权分析评议研究。分析评议报告的研究过程主要分为以下八个阶段:

1)任务分解阶段。课题研究组制定了生物医药产业分析评议研究报告的提纲和工作方案,将工作任务按块分解。

2)需求分析阶段。根据我市和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知识产权分析评议的背景、目的,对产业背景、技术特点、知识产权现状、知识产权保护环境以及企业需求等相关信息进行全面分析,确定分析评议的需求和目标。

3)问题研判阶段。题研判过程主要由技术、法律和经济等三类分析模块组成。

4)资料收集阶段。开展高新区生物医药企业知识产权状况调查,采用问卷调查方式,组织发放并及时回收摸底数据,获取第一手生物医药产业的调查资料,并形成《集聚区生物医药企业知识产权状况调查报告》。

5)检索平台搭建阶段。建立生物医药专利数据库,搭建分析评议检索平台。

6)专利检索与分析阶段。将济南市与十五副省级城市专利情况、主要发明专利申请人情况、主要研发能力情况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国内先进城市关于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先进理念和好的做法,采用swot分析方法,梳理济南生物医药产业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

7)分析评议阶段。汇总所有数据和子课题成果,通过全面分析,从政府、知识产权管理部门以及企业自身三个层面,提出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对策,包括政府应制定的政策措施、发展规划、重点发展领域规划等;专利管理部门如何围绕发展重点做好政策引导、管理机制、信息服务等方面的工作;企业加强自身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等环节的发展建议。

8)成果运用阶段。分析评议报告对揭示我市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方向,明晰产业发展的地位及趋势,研究制定产业创新发展及专利战略规划均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我市和高新区知识产权管理部门正在根据项目报告提出的建议,引导和规范生物医药企业的科技经济活动重大决策、招商引资(智)等活动,指导我市生物医药重点企业和研发机构进行专利布局等。

2主要研究成果和创新点

济南市生物医药分析评议研究工作经过几个月努力,在我市生物医药知识产权领域获得丰硕成果,在我市首开先河建立生物医药专利数据库;高新区首次全面开展生物医药企业知识产权状况调查;引导重点生物医药企业开展核心专利(主要产品)专利战略分析;最终形成的济南市生物医药分析评议研究报告,对整个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有更加清晰的剖析,为政府决策提供非常有价值的参考。

其创新意义在于建立一种有效可行的生物医药产业知识产权分析评议模式,可进一步地推广到其他行业的知识产权分析评议活动中,同时也为政府、中介机构和企业多部门联合开辟新的协作模式。相信随着生物医药知识产权分析评议的实施将形成更多的核心专利和技术,进一步影响、带动我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

3下一步工作设想

(1)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分析评议管理机制。争取在制度建设、产业整体知识产权布局态势与创新方向、核心专利分析、人才培养等环节取得更大突破。努力在全市范围内的重大经济科技项目、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5150引才计划”中推广、引入知识产权评议。

(2)开展生物医药产业专利导航试点工程。以前期分析评议工作为基础,继续探索以专利信息资源深度开发利用和专利深入分析为基础的专利导航工作,包括我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方向和发展路径导航,制定专利布局发展规划等,由此来支撑我市生物医药产业转型升级。

制药工程专业分析篇7

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育部[2006]l6号文件)精神,高等职业教育是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专门人才的一种教育类型,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以就业为导向、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从这个要求出发,根据有关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化课程改革和开发的理念及方法,我们进行了中药制剂分析技术课程的工作过程导向的项目化教学探索。在该课程改革中,我们密切联系地方中药制剂产业发展的实际,加大教学改革力度,积极探索以“工学结合、工作过程导向的项目化”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从而缩短学生进入职业角色的适应期,使在学校获得的知识和技能能与生产实际之间实现良好的对接。

1课程性质与定位

《中药制剂分析》课程是高职高专院校中药、中药制药技术、药品质量检测技术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在中药饮片生产与加工、中药制剂生产以及中药质量控制等领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些专业岗位(群)都需要中药制剂分析的技术人员,也正是中药、中药制药技术、药品质量检测技术专业学生的主要就业领域之一。

该课程具有理论综合性明显、实践操作性强的特点,综合了中药化学、分析化学、中药鉴定学、中药制剂学等学科知识,是研究中药制剂质量控制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中药制剂质量控制的基本程序和主要内容,树立正确的质量控制理念,掌握中药制剂的定性鉴别、中药制剂的常规检查、杂质限量检查的基本技能,以及中药制剂定量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技能,熟悉制定中药制剂质量标准的一般程序和主要内容,了解中药制剂分析发展的现状和动向,使学生成为中药制剂质量检测和分析的高技能专门人才。

2课程的项目化设计

工作过程导向的项目化教学模式,是以工作任务为课程设置与课程内容选择的参照点,以项目为单位组织内容,以项目活动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程模式[1]。该教学模式打破了原来课程的界限,按工作任务选择课程内容,以项目为载体,将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融为一体,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职业技能与职业态度、情感融为一体,同时将教学场所与实训场所(生产车间)融为一体,实现“教、学、做”一体化[2]。对中药制剂分析技术课程的项目化设计进行探索,首先要对相关企业的中药制剂分析岗位人员的有关工作和岗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进行全面的调研,并确定课程内容和组织框架后进行试运行,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反应和企业的评价进行改进。

2.1工作过程分析

典型的工作过程和工作任务的确立是课程实施项目化改革的先决条件。我们聘请来自企业或药检所的有关中药质量检测的专家和技术人员,对中药制剂分析岗位的工作任务(项目)以及完成这些任务的工作过程进行分析,确定其典型的工作任务和典型的工作过程,以及完成这些任务和工作过程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中药制剂分析的典型工作任务是原材料的鉴别和质量检验、中间产物检验和生产过程质量控制、中药制剂的质量检验,并对这些中药产品作出真伪优劣的质量判断。典型的工作过程包括阅读理解药品标准、外观性状检查、定性鉴别、常规检查、杂质检查、含量测定、数据处理、出具检验报告。

2.2教学内容的选定

按照国家职业大典的对应工种要求,针对本校中药专业、中药制药技术、药品质量检测技术等专业的培养目标,结合行业专家对本课程典型工作过程和工作任务的分析,确定本课程教学内容的选取原则为“针对岗位,理论够用,突出技能”。以此确定教学主要内容包括:阅读理解药品标准的有关知识、取样和提取技术知识、定性定量检查有关技术知识、原始数据处理和检验报告书写的相关知识、职业素养的有关理论以及有关的操作技术。

2.3项目化设计

项目的选取和设计是项目化课程教学成败的关键。我们根据工作过程导向的项目化教学的理念,在了解企业人才需求、选定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造和重组。教学内容分为两部分来完成,这两部分分别形成了教学的两个维度,组成了教学项目的内容矩阵,形成了项目化的内容组织架构(见图1)。

第一维度是导入部分,即中药制剂分析工作过程的理论学习模块。按照中药制剂分析的典型工作过程单元的顺序来组织,其教学主要在传统教室进行。

第二维度是主体部分,即中药制剂分析工作任务驱动的项目化教学模块。按照项目化教学模式来组织,在一体化实训基地完成其教、学、做,并适当采用开放式教学,以便学生有更多的实践时间,从而提升项目化、一体化教学的效果。项目的组成主要为含某类成分的典型中药制剂的全检为一个项目,形成本课程的项目序列。每个项目按照其中所涵盖的中药制剂分析的基本工作过程单元来组织子项目。

图1教学项目化内容结构图

3课程的项目化教学实践

3.1设置一体化教学场所

教、学、做一体化的实训室是践行项目化教学的必要场所和条件保证。在实训室的布局上,我们尽量按照中药制剂生产企业检测中心的功能分区、布局和设备配置等来设置教学场所,此外也考虑设置理论教学区及讨论区并配备多媒体等教学设备。在管理上参照企业检测中心的相关运行和管理制度来进行管理。

3.2实践项目化教学

在项目具体实施中,教师事先讲解该项目的有关理论知识,再根据项目的工作量、难易程度以及涉及的设备需要等因素综合考虑将学生进行分组,一般2~3人为一组,个别情况下3~5人为一组。每组按照“查阅资料-设计方案-教师审核-实施方案-出具检测报告-项目总结”的流程完成该项目。同时要求在实训中参照企业的格式要求,做好原始记录、数据分析及处理,并出具规范的检测报告。在整个项目操作过程中,教师应从旁指导并监控项目实施的质量,保证教学效果。

3.3考核评价教与学

良好的评价体系具有激励学生、促进教学的功能,是学校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本课程的考核标准参照相应的职业资格标准(中药检验工,中级工),有利于有效培养学生的应职应岗能力,并推进“双证书”制。在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上,以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形成和提升为主要衡量指标,以知识的积累为辅。具体实施时,整个课程的考核以项目化模块的考核为主,而项目的考核以实践过程考核为主。课程总成绩由每一个项目的考核结果综合而成。每个项目的考核和评价以方案设计、原始记录、数据分析与处理过程记录、检测报告、操作过程、仪器使用、实验习惯(包括安全、卫生等)、团队协作能力、项目的总结与反思等作为依据。

4课程项目化教学的意义

在本课程项目化教学中,以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为依据来选择或开发教学项目,而项目则根据工作过程来展开并完成,即通过创建真实的工作环境来创设“学习情景”,使技能训练职业化;并构建了开放性的学习环境,使学习自主化。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模式符合高职高专教育的理念,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现了“教、学、做”一体化,达到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专门人才的目的。

4.1突破传统教学模式

以项目为核心,按照工作过程逻辑重构教学内容,有效地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脱节、远离职业工作任务和生产实际的弊端,使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践教学内容通过项目有机地融为一体。

4.2引导学生成为教学主体

我们的项目化教学中采用的是开放式工作小组的学习方式,这有效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感、协作精神和积极主动的探索精神,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及创新能力。学生对于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也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索和积累,并通过对项目的自我评价和反思实现职业能力和素养的提升和突破。

4.3培养学生的职业情感

项目化教学所凸显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使学生可以明确、概括性地了解自己的职业的主要工作内容,以及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在生产中所起的作用,并在真实的工作情景中从整体上认识到自己所从事工作的价值,从而确立对自己工作的信心,并培养对自己职业的热爱。

4.4实现学生“零距离”就业

来自生产岗位一线的兼职教师的介入,使项目化教学在一般意义上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外,还引入了对生产极为关键的操作经验和生产经验,在更深层面上有效的培养和提升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进而真正实现“零距离”就业。

5课程项目化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经过1年来对上述方案的试运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生的能力有了比较显著的提升。但在实施中也还存在一些问题:①实训室与企业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只经过小改小革,教学区与试验区混杂,精密仪器室与本实训室不在同一楼层;②由于教学时间的原因,部分项目需分段进行,导致项目实践缺乏连贯性;③暂时只能使用原有教材与自编讲义相结合的方式。

鉴于上述问题,笔者建议拟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各部门联动,真正按照企业检测中心对实训室在硬件条件上重新进行一体化设计和改造;其次,与各相关专业、相关部门协调,对教学时间的安排作更有利于项目化教学的调整,以便有较长的连续时间段和更长的实训室开放时间来保证项目的实施;第三,编写配套的教材并争取出版,与职业技能鉴定作更加紧密的结合。

【参考文献】

制药工程专业分析篇8

【关键词】高职;药物分析课程;改革;实践

无论是高等教育还是高职教育,药物分析课程都是药物分析技术等药学类专业的核心专业课之一。高等教育的药物分析课程是一门采用物理学、化学、物理化学或生物化学的方法和技术,全面研究化学结构已经明确的合成药物或天然药物及其制剂的化学组成、测定药物组分含量的各种方法和原理的综合性应用学科。

长期以来,高等职业教育的药物分析课程基本上都是参照本科确定的,只是在内容上进行了一定删减,课程设计理念和课程结构没有改变,课程的教学目标仅仅是通过系统地学习与研究各类药物的鉴别、含量测定、杂质检查方法及其差异性,培养学生具有根据药物的结构特点,建立药物的各种分析与质量控制方法、解决药物及其制剂在生产过程中质量控制问题能力,或配合生产工艺研究创新质量控制方法、制订新药质量标准等能力。参照本科的压缩形式组织高职药学类专业药物分析课程的教学,虽然学生的理论知识会比较系统、扎实,但是学生往往在技术应用能力上即根据药物质量标准进行检验以及对药物的质量检验结果进行分析的能力比较差,这显然不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要求。

培养与医药企业发展相适应,具有较宽泛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同时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或管理能力,能在药品生产企业从事原辅料、半成品、成品的分析检验以及药品生产过程质量监控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这是高职药学类专业的主要任务之一。因此,必须对高职药物分析课程进行改革。现结合实际教学,就我院高职药学类各专业药物分析课程改革,谈谈我们的想法和实践情况。

一、从高等职业教育目的及医药行业相关职业岗位要求出发,进一步明确高职药物分析课程的教学目标

高等职业教育目的在于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学生应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如果按学科型“以掌握并区别一系列同类药物的分析方法”的理念组织教学,教学目标仅仅是使学生掌握同类药物的各种分析方法,那么其结果是面对要检验的样品,学生往往无所适从,完全不能将所学知识与药物检验的实际工作联系起来。因此,必需首先从高等职业教育目的及医药行业相关职业岗位要求出发,进一步明确高职药物分析课程的教学目标。

高职药物分析课程的教学目标必需根据高职教育的基本要求,结合药物检验相关职业岗位或岗位群的需要与技能要求,学习与掌握药物质量检验有关的各项技术,能根据相应的药物质量标准,准确无误地进行检验,从而完成检验任务,并能用所学理论知识解释检验中的现象及原理,培养分析与解决药物质量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要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意识、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务实的工作态度,成为医药行业中从事药物质量检验和质量控制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根据高职药物分析课程的教学目标,重新确立以药物检验工作任务及各项检验技术为主线的高职药物分析课程的设计思路

完成一个化学结构已知的药物的质量检验任务与质量分析工作,无非是按照质量标准对其主要成分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对有效成分之外的组分进行纯度检查或安全性检查,如果是制剂还应进行各剂型项下的检查,同时能理解检验中的相关现象、方法及原理。因此课程内容不能像学科型那样,重点放在系统讲授同类药物的质量分析方法及差异性等理论知识上,应转变为以药物检验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结合工作任务构建药物检验相关理论知识,发展学生的职业能力。课程内容应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融合药物检验工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等相关内容;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药物检验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进行,同时又要充分考虑高等职业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及学生继续学习的需要。

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将高职药学类专业课程《药物分析》更名为《药物检验技术》,并“以完成药物检验真实工作为载体,以药物检验所涉及的性状检查、鉴别、杂质检查、各类制剂常规检查、含量测定等专项技术模块为主线”重新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再结合一系列具体药物的质量检验与分析实例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与掌握药物质量检验各项技术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技能。在专项技术学习时设置相应的单元实训教学环节,在具体药物质量分析学习时设置药物检验综合实训教学环节。这样将检验技术的教学融合在药物检验具体工作任务中,突出了本专业课的职业定向性,使学生获得的知识与技能能真正满足药物检验职业岗位要求,实现了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理念。

事实表明,通过这样的调整与教学,学生能很快适应药物检验岗位实际工作。面对需要检验的样品,学生能够应付自如地进行检验工作了,再也不会无所适从了。

三、根据药物检验工作的任职要求,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转贴于

职业院校教师大多数来自于高等院校,由于自身受学科型教育影响,因此,在教学中难免带有明显的学科教育痕迹。如果不在课程内容上进行细化与要求,那么即使提出了以检验工作任务及检验技术进行课程设计的思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也容易迷失职业教育的方向,即以知识传授为主,忽视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

为了突出药物检验职业能力的培养,规范本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我们根据药物检验技术领域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建立了该课程的课程标准(见表1)。通过进一步细化与分解各项检验技术的知识与技能要求,指引教师在教学中向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方向转变。表1《药物检验技术》课程标准节选(略)

四、建立能突出学生职业能力与知识应用能力的课程考核内容和目标,努力达到教学内容、教学组织与学习效果评价的一致

按照以往的课程教学思路,考试形式必定是以理论考试为主,重点考核学生对药物分析方法、原理等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核内容一般局限于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及基本原理等,忽视药物分析理论知识的应用,考试题型多为填空题、是非题、判断题、计算题。这显然与改革后的课程教学目标不吻合。

为了有效检验教学效果,客观地评价学生对药物检验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及基本原理掌握的程度以及学以致用的能力程度,我们在考核方式及考核内容上进行了改革。采用闭卷与开卷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形式进行考核。闭卷形式主要考核学生有关检验基本概念、原理等知识性内容,开卷形式主要考核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完成实际检验任务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开卷考试中,提供一定数量的待检药品及相应的质量标准,然后围绕完成实际检验工作,从试剂的选用、溶液的配制、仪器的选用与校正、测定的原理、结果的判断、检验记录与报告书的书写、试验现象的分析、异常情况的处理等方面出一些考试题目。这样,教学组织及学习效果评价都紧紧围绕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凸显了药学类职业教育的特色。

高职药物分析课程改革实践表明,为了使高职药物分析课程与本科的有所区别,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必须在课程教学目标、课程结构、课程教学组织及课程考核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改革与实践。

参考文献

制药工程专业分析篇9

【关键词】生物制药技术课程模块职业能力培养

高职生物制药技术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必需的理论知识和熟练的专业技能,能从事生物制品的生产、生物制品检验、生物制品经营等工作岗位,能解决生物制品生产实践、经营中遇到的一般专业问题,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

根据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分析,我院高职生物制药专业的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综合实践、拓展课等五个模块。每模块的课程门数、学分、学时比例见表1。

一、公共基础课

公共基础课安排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概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高等数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体育共9门课程,占课程学时比22.1%,占总学分比27.5%,达到国家规定的基本标准,符合国家的教育方针,将素质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掌握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思想、文化和身心素质,培养和训练学生的不断获取新知识、新技术信息的能力、使用外语的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以满足学生适应社会、独立生存、自我发展、创新超越的需要,同时为专门课程的学习提供理论知识基础。

二、专业基础课

专业基础课包括基础化学、微生物学基础、药事管理与法规、人体结构生理学、实用药理基础、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现酵技术、天然药物学知识、药物制剂技术共9门课程,占课程学时比29.3%,占总学分比29.0%。专业基础课为后续课程学习所必需,各门课程学习以理论和实训穿行,构建专业所需的化学、医学、药学、生物学等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论部分强调以“必需、够用”为度,重视相关技能的培养,技能方面特别要强调规范化操作。

1.基础化学包括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和分析化学。考虑到高中学生的无机、有机化学基础较扎实,授教时侧重应用性较强的分析化学,理论方面总体以“够用”为度,重在培养学生基本的实训操作技能,它是专业技能的基础。实训内容选择从传统的经典的训证为主转向应用性广的综合性实训,在这些实训中使学生掌握常用仪器设备的操作,熟悉基本原理与方法,能正确地记录、收集和处理数据,规范书写实训报告,并对实训结果进行客观分析,重点培养学生扎实的基本功和科学、严谨、踏实、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和作风。

2.微生物学基础、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现酵技术是既是专业课学习的基础,又是职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微生物学基础中的微生物的形态观察方法、培养基的制备及消毒灭菌方法、微生物的接种分离培养技术、微生物大小、环境中的分布测定技术、药物微生物检验技术、血清学检验技术、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中的电泳技术、核酸提取技术、酶活测定技术、现酵技术的菌种选育、菌种保藏、培养基的制备、灭菌、发酵过程的控制、发酵液分离、提取和精制等技术等是均为学生职业关键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3.人体解剖生理学、天然药物学知识、实用药理基础、药物制剂技术、药事管理与法规是涉及医药方面的基础课程,学生通过天然药物的功效、活性成分结构修饰、提取制备、各种制剂制备等实训,完成从原料药到成品药规范生产、规范管理的全过程学习。并采用现代检测分析手段与方法,对原料药与制剂药的质量、在人体内的代谢途径、作用机制、以及药物的有效性、安全性进行科学评价,从而学习如何获得安全有效的药物,使学生对医药有较全面系统的认识,并为以后从事药学相关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专业课

专业课包括生物药物检验技术、生物制药设备、生物制药工艺、Gmp实务4门课程,占课程学时比8.4%,占总学分比7.2%,是构建专业核心能力最为重要和必要的课程。生物药物检验技术测定各类生化药物的含量、检测其安全性的技术、评价生化药物的质量的方法,生物制药设备中对通用设备和生物制药工艺使用设备的结构、性能、操作方法,生化药物的生产工艺流程的操作技术、生产规范化管理技术都是日后从事专业工作所必不可少的,是形成综合职业能力的关键。

四、综合实践

包括微生物学技能训练、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技能训练、生物药品制剂技术实操训练及Gmp技能训练、生物药物检验技术技能训练、生物制药工艺技能训练、毕业实习与设计共6门课程,占课程学时比32.1%,占总学分比38.5%。此模块突出特点是综合性。通过较复杂的、融合多个知识点或多学科知识的校内综合实训,各种基本操作技能在不同实训项目中多次操作,反复整合,大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对各门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最后通过在生物制药技术相关的岗位上进行一年的顶岗实习及论文设计,突出对学生科研意识和创新工作能力的综合训练,要求学生从查阅文献、设计和实施方案、写出论文,两年来学习的各种知识和技能在此阶段相互碰撞、相互揉合,上升为综合的职业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就业的竞争力。

五、拓展课

包括药学文献检索、生物药品新药开发基础知识、基因工程原理3门课程,占课程学时比3.0%,占总学分比2.9%。培养学生具有不断获取本专业新知识、新技术信息的能力,为学生将来在专业范围的自我发展,提升自身位置及从事高层次研发工作打下基础。

此外学生还可选修药品市场营销、药用植物识别技术、生命的奥秘等课程,以拓展视野,拓宽就业范围。

课程设置体现了“厚基础、重专业技能”的原则,课程结构比较合理。课程设置及结构安排完全是为了达到本专业的培养要求及实现本专业的培养目标而开展的,体现了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有利于学生职业技能的形成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制药工程专业分析篇10

 

关键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药工程;实践教学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工业国际化的趋势,为提高高等学校工程教育质量,过去的十年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在我国已经引起了各高校的广泛重视。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始于1992年,开始进行建筑学、土木工程等6个工科专业评估,同时探索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1,2]。2006年我国成为“华盛顿协议”签约国,正式开始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2016年的国际工程联盟大会上,我国成为《华盛顿协议》正式会员,工程教育认证同时在我国全面开展[3]。全国高校制药工程专业的工程教育认证开始于2012年,华东理工大学和合肥工业大学的制药工程专业通过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到2016年已有12所高校的制药工程专业通过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核心内涵就是建构“以学生为中心,产出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并突出过程的持续改进。

 

制药工程专业是一门涉及药学、化学、生物学、工程学和管理学的交叉学科,涵盖了中药制药、化学制药、生物制药和药物制剂与工程等内容。旨在培养从事产品设计、生产、营销、维护和工程项目施工、管理、运行和服务等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4]。制药工程的专业特点是实践性强、专业性强,其中实践教学是制药工程专业教学的重要内容,对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创新思维、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分析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5,6]。本文将结合传统实践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的要求,探讨制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

 

一、改革实验课程体系,培养系统性思维和创新思维

 

制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专业实验、课程设计、认识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等。专业实验的课程设置中,内容涵盖药物合成、中药提取、药理学、制药设备、化学与仪器或设备的分析以及工程基础实验等。首先,实验内容均为认知性和验证性实验,大部分实验都是按照实验教材进行重复性实验,并且由教师逐个步骤进行指导,学生得到的数据与结果基本相同,出现的问题也大同小异,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索精神。其次,课程内容相对独立,每门课程根据课程情况设置实验内容,各学科之间关联性小,不利于学生系统知识的培养,不能够使学生充分认识制药过程的复杂性、完整性和综合性[7,8]。最后,实验教学过程中,对工程教育认证的毕业要求中设计、开发解决方案的安全和环境因素未列入教学内容中。基于以上问题,实验教学改革中应设计药学综合性实验,内容涉及化学药物(同一品种)的合成或中药的提取纯化、工艺设计、质量控制、药理学实验、药物制剂及制药设备或仪器实验,使学生巩固药学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系统性和知识结构体系的完整性。设计创新性实验,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题目的自选或根据教师成熟的科研结果,从查阅文献、实验方案的设计、操作实验、分析结果和结论、提出问题并加以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思维,符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中分析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培养目标。除在理论课程体系中加入《制药安全工程概论》等课程外,实验课程教师要在课程的教学设计中加入实验安全教育和三废处理方法等内容,培养学生在学习工作中的安全和环保意识,同时也符合毕业要求中具有良好的环境保护和职业安全意识。

 

二、建立完善稳定的生产实习基地,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制药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生产实习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部分,能够加强学生独立工作能力[9]。生产实习主要以参观、认识和参与生产的形式为主,由于学生人数多、生产周期、工厂检修和安全卫生等问题,存在实习单位落实难、学生动手机会少、参观走马观花及学生理论知识不扎实等现象,学生在生产实习期间对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和对制药过程的整体、全面的了解受到限制[10]。因此,学校应加强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建设完整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同时随着计算机在药物领域的广泛应用,建设校内仿真实习基地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仿真操作使学生对制药过程的生产原理、生产工艺、操作规程以及安全和环保问题有充分的认识和理解。在生产实习之前,由指导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对制药过程中的生产工艺流程、工程学基础知识、设备原理及结构、主要工艺参数、企业概况、产品工艺规程及安全环保问题进行讲解,并提出一些问题。做好学生生产实习前的准备工作,使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有条理有目的的学习。

 

三、改革教学模式,深化课程设计教学改革

 

制药工程专业课程设计是本专业综合性和实践性较强的教学环节,是学生运用综合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能力的一次全面考核。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掌握工程设计的基本程序、原则和方法,熟悉查阅技术资料、国家技术规范、正确运用公式和数据,并运用简洁的文字、图形和工程语言正确表达设计思想和结果。同时也是为毕业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以往的教学存在以下一些缺点:(1)题目设定上不能发挥每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能力。教师给定的题目往往大同小异,并且可能与毕业设计或今后的工作关系不大,同组学生的设计内容基本相同。(2)课程设计过程中学生理论知识的正确运用不能得到保证,设计过程中存在一些共性问题也不善于与指导教师沟通。设计过程中,还有部分理论课程没有进行,学生对这部分知识还不能够完全掌握和正确运用,也是导致一些设计不合理的根本原因。(3)教学时间不利于保证学生课程设计的全覆盖,课程设计的时间固定为2周,且大部分与考研时间冲突,因此,导致考研的同学基本上不参与,同组同学做了大部分工作。鉴于以上存在的问题,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需要探索课程设计教学模式的改革。首先,运用导入式或启发式教学,在课程设计开始前,由相关专业的理论课教师对课程设计中涉及的工艺流程、工艺计算、设备或仪器以及制药环境保护和安全等问题进行重点讲解,使学生充分理解设计过程中所涉及的工程学问题。其次,在每学期开学提前进行课程设计分组,在理论教学进行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可以共同讨论设计题目的选择,学生可以尽早查阅文献和数据,开始进行设计的准备工作,同时,在设计过程中,每周固定设置讨论教学环节,由指导教师与学生、学生各组间的讨论组成,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最后,对考研学生,可以进行开放性课程设计模式,利用考研完成后进行课程设计,提高这部分学生的课程设计质量。

 

四、提升教师工程实践能力,保证毕业设计(论文)质量

 

制药工程学作为一门多学科交叉的新兴学科,制药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是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最重要的教学环节[11,12]。目前,由于教师的科研评价体系和师资结构等问题,大部分教师的毕业环节选题以科研项目为主,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指导教师数量较少,导致制药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工程设计的比例较低,质量也不高。因此,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对师资队伍的结构进行优化,并且在现有师资队伍结构的基础上,可以加大对教师工程学理论知识的培训,同时聘请企业工程师与校内指导教师组成毕业教学环节的“双导师”,共同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设计(论文),保证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根据学生的就业方向,建议各指导教师进行导向性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对于一些具有考研意向的学生,指导教师可以选择以科研项目为主的毕业论文或设计,尽早进入实验室进行系统的科研能力培养,从文献检索、文献总结和实验方案的设计、实施、总结以及论文的撰写进行系统培养。对于准备进入生产岗位的学生,可以选择和工厂相关的品种进行毕业论文或设计,使学生更好的了解自己的岗位特点,工厂的工艺流程和操作规程等内容。以上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环节的改革符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成果导向的核心理念。

 

五、结语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高等学校工程教育需转变人才培养的思路,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核心理念为指导,切实提升工程人才培养的质量。实践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创新思维、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分析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结合社会及用人单位的人才培养需求,制药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应深化对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改革,建立完善实践教学平台,优化实践教学资源和师资队伍。从而使实践教学符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要求,同时也有利于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制药工程人才。

 

参考文献:

 

[1]朱静.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大学生培养的实践路径———以制药工程专业为例[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3(2):96-98.

 

[2]谢小银,刘冠辰,陈丽,等.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化学工程专业实践环节建设的几点感悟[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7,34(6):41-43.

 

[3]王世盛,高志刚,郭修晗,等.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的制药工程专业生产实习[J].化工高等教育,2017,34(4):81-84.

 

[4]刘慧,张珩,祝宏,等.制药工程专业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的初建[J].药学教育,2015,31(01):75-77.

 

[5]颜雪明,肖新荣,谭倪.制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化工高等教育,2013,30(1):45-48.

 

[6]冯修猛,王俊林,刘春凤,等.制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与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7):295-297.

 

[7]钟方丽,陈帅,薛健飞,等.地方工科院校药学类专业实验教学的改革[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6,33(12):30-33.

 

[8]王德利,汤海峰,刘永红,等.高校药学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10):15-17.

 

[9]叶云,钟英英,廖兰,等.制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改革的探讨[J].广州化工,2016,44(1):206-207.

 

[10]薛健飞,张扬,周鸿立,等.生物制药专业生产实习的探索与实践[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6,33(8):70-73.

 

[11]杨华,王亚晶,王坚毅,等.制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研究[J].药学教育,2016,32(3):6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