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工的专业知识培训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46:54

电工的专业知识培训篇1

在教育培训体系建设中,岗位培训规范的制定处于核心地位,它明确了公司对组织能力的要求,即建立了组织能力需求的标准与来源,因而是教育培训工作的起点。岗位培训规范把对各岗位人员的培训要求具体落实到岗位说明书中,实现了对岗位培训的系统化、标准化管理。因此,定制开发应用于电网企业各序列专业的岗位培训规范有利于推动教育培训工作在良好基础上再上新台阶,同时也为后续开展岗位培训资源建设和岗位考核规范建设打下坚实基础。本文针对教育培训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培训规范进行探讨。结合教育培训工作的实际,从专业技术人员培训规范的编制思路、编制流程、及其应用等方面进行分析和阐述。

岗位培训规范的编制思路

构建基于岗位胜任能力的一体化教育培训体系,规范员工岗位培训,有利于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促进企业发展,提高员工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实现对专业技术人员教育培训工作的系统化、标准化管理。本文对专业技术人员培训规范的编制总体思路为“干什么、会什么、学什么”。

“干什么”:岗位职责说明员工的工作内容,即“干什么”。具体工作内容体现在业务手册、业务流程说明书、作业指导书或作业表单等工作文件中。

“会什么”:岗位胜任能力说明“会什么”。岗位胜任能力明确了员工为履行岗位职责必须具备的知识和技能以及潜能能力素质。

“学什么”:基于岗位胜任能力的培训规范决定了员工能够“学什么”。根据培训规范,开发培训课程,培训课程即是员工需要学习的具体内容。

岗位培训规范的编制流程

根据电网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的岗位特征,结合现有研究成果,培训规范的编制步骤如图1所示。

划分序列及业务方向

专业技术类人员定义为具有相应专业技术水平和能力要求的,为企业或部门领导提供专业支持的岗位。根据专业技术类人员的特点,培训规范将分序列、分业务进行编制,保证规范的岗位针对性。

收集资料

主要收集以下相关资料:专业技术人员业务方向相关部门岗位设置及岗位说明书、各岗位的工作流程、工作涉及的管理规定、工作手册、作业指导书或作业表单等。收集的资料是之后问卷调研与培训规范编制的材料基础,是最终成果的质量保障。

确定结构及形成问卷调查表

首先,依据胜任能力冰山模型确定胜任能力结构。知识技能方面,根据部门各岗位的工作流程、工作涉及的管理规定、工作手册将岗位职责细分为工作任务。然后对相关岗位职责进行梳理,提炼完成该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最终形成调研问卷。潜能能力方面,结合胜任力模型以及能力词典进行问卷编制。

问卷调查及现场访谈

问卷调查及现场访谈主要是确认各业务方向相关岗位能力要求。知识技能方面,对岗位职责细分的工作任务以及完成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点和技能点进行明确和补充;在潜能方面,结合问卷进行调研,在访谈中对潜能能力进行调整和补充。

形成能力对应

根据问卷调研与现场访谈的结果,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对结果进行分析整理,并在其基础上,分知识技能能力和潜能能力两个部分进行能力对应。

(1)知识技能能力对应。①优化能力要求,确定知识技能课程名称。根据问卷调查和现场访谈确定的能力要求,对相同范围的知识点和技能点优化形成同一个培训课程。②确定课程分类。将优化形成的知识技能课程分类为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相关知识、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相关技能6类。

(2)潜能能力对应。潜能能力分为通用类和鉴别类两类能力素质。根据问卷调研及现场访谈的结果,通用素质包括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沟通能力、执行力、关注细节、积极主动性、服务意识。而鉴别类潜在素质,对应划分到相应专业类别。

形成培训规范

知识技能培训内容将能力要求分类,归纳,形成对应的培训内容;潜能培训内容根据潜能能力对应表挑选对应潜能课程内容。根据知识、技能、潜能培训内容,添加学习要求、培训方式、考核方式和培训课时形成完整的培训规范。学习要求分为必修和选修;知识部分为选修;技能和潜能部分为必修。培训方式分为集中培训、在岗培训、网络培训、合作培训以及在职学历(学位)教育。考核方式分为半结构化面试、360度反馈评价、笔试、履历分析以及工作实例答辩。培训课时借鉴相关培训规范,每个培训内容约为2个小时。

岗位培训规范的应用

指导开发课程资源

培训规范是通过对各序列专业各业务方向的专业技术人员的岗位说明书、工作流程、工作手册等资料的基础上,梳理出各专业各等级专业技术人员的知识技能的能力对应和潜能的能力对应。因此培训规范详细列出了各专业各等级专业技术人员必须具备的知识技能,为相关培训素材的收集指明了方向,从而为开发各等级专业技术人员相关专业相关业务方向的课程资源提供基本依据。

指导教育培训,提高培训过程的科学性

教育培训过程是一个典型的持续滚动提升的闭环管理过程。实施教学计划必须根据培训对象、培训内容、培训形式的变化而不断修编,才能不断满足学员的培训需求。培训规范载明了专业技术人员知识结构和技能结构,为模块化、单元制培训提供可靠的依据。

提高培训计划的针对性

电工的专业知识培训篇2

关键词:检修;新进员工培训;管理创新;知识点全覆盖

作者简介:陈昊(1980-),男,江苏南京人,江苏省电力公司检修分公司,高级工程师。(江苏南京210000)王玉荣(1981-),女,河北唐山人,东南大学电气工程学院,讲师。(江苏南京210096)

中图分类号:G7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3-0205-01

变电检修专业肩负着电网中变电站各种设备及输电线路的运行维护、检修等任务。地区检修队伍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该地区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水平。各地检修单位入职的新进员工是检修专业的新鲜血液,对他们培训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当地检修队伍未来的发展,为此新进员工培训普遍受到检修单位的高度重视。

近年来,随着国家电网公司“三集五大”体系建设的推进,新进员工培训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一是“大检修”对员工的业务水平和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培训模式有时难以达到;二是新进员工学历普遍有增高趋势,以江苏省电力公司检修分公司南京分部为例,近三年分配本科学历新进员工4名,研究生学历新进员工6名。

一、传统培训模式存在的问题

随着新进员工入职学历的提高和对检修专业员工素质要求的不断提升,以往经常采用的直接分配至班组由师傅带徒的培训方式或各班组轮训的培训方式在新形势下可能存在以下问题。

1.培训系统性不足

传统的直接分配到班组的培训模式,主要围绕本专业知识进行培训,相关专业知识的培训授课明显不足,甚至有些班组并没有熟悉相关专业的员工,必然导致这部分授课内容的缺失;即使是采用各班组轮训的方式,由于各班组担任培训工作的师傅业务水平参差不齐,授课上各自为政,在各专业的交界面上缺乏协调,也会使新进员工培训在授课内容上缺乏系统性,难以使新进员工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初对整个检修专业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2.培训连贯性不足

班组是单位生产工作的细胞,一切以安全生产为先。班组日常生产任务较重,尤其是在春检、秋检期间,当日常生产工作和培训发生冲突时,无疑将为生产工作让步。在一定程度上对培训的连贯性产生了影响。此外,班组的现场实训学习通常结合生产工作进行,难以按部就班地按照专业技能逐步提升要求,循序渐进地安排实训。

3.培训反馈机制不健全

就某个检修单位的具体班组而言,通常只分配来1~2名新进员工。班组在培训过程中,往往较难判断培训中出现的问题哪些是新进员工接受能力的个性问题,哪些是培训方法共性上的问题。班组层面的培训难以在宏观层面发觉新进员工共性问题,难以根据培训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调整培训计划,构建培训反馈机制,从而有针对性地提高培训水平。

4.培训资源不足

班组培训资源有限。面对分配来的学历层次越来越高的新进员工,班组培训在很多和现场问题有密切联系同时又对理论知识有较高要求的授课专题方面难以找到合适的授课教师。既要结合生产实际,又要把相关的理论知识给新进的本科生甚至研究生讲透彻,对班组培训教师来说并非易事。

此外,在培训过程中实操实训是必不可少的一环,班组培训多采用现场观摩、参与本班组工作的方式,当涉及使用外单位的实训资源,尤其是外单位的专业实训资源时,班组层面难以协调,难以为新进员工提供更多的实训机会。

二、新进员工培训新模式的探索

针对传统新进员工培训模式存在的问题,结合变电检修专业的特点,实行新进员工培训模式的探索。具体来说,可以依托新进员工培训体系,以专业技能提升为核心,以系统化培训、实用化培训为抓手,以健全的培训机制为保障,系统开展新进员工培养,引导和督促青年员工岗位成才、专业拔尖,有效提高检修单位新进员工的业务水平和专业技能。下面以江苏省电力公司检修分公司南京分部(以下简称“省检南京分部”)为例,介绍了新进员工培训新模式的一些主要做法。

基于电网变电检修的新形势和新进员工高学历的特点,省检南京分部在2012~2013培训年制定了为期1年的培训计划,采取了一系列的管理创新措施探索培训新模式。

1.精心制定授课计划,确保知识点全覆盖

检修单位培训部门负责拟定当年的授课计划,经检修单位专家组合议,领导审批后实行。南京分部新进员工培训授课安排一年时间,课程以周为单元,每周一个专题,课程内容包括:安规知识、运维、检修、继电保护、直流、通讯、自动化(厂站端)各专业知识,以确保授课内容充实、安排合理,确保知识点全覆盖,使新进员工在走进班组之前,能系统学习检修领域知识,对检修领域专业知识体系有一个总体的认识。

2.精心遴选授课人员,确保授课高质量

实行授课教师遴选制度,在检修单位范围内选拔在各个专业经验丰富的教师授课,按照上课计划安排各专题的授课内容。授课教师与检修单位培训部门讨论授课讲义,培训部门负责协调各专业交接部分的授课安排。授课教师授课前应充分备课,授课时要保证上课时间,课后安排答疑,不得无故压缩授课时间、简省上课内容,确保授课内容高质量,高水平完成授课计划。

3.精心安排授课形式,确保理论实践结合

新进员工培训以课堂授课为主,同时亦设有现场观摩(一次设备、二次设备)、实验室实训(继电保护调试实训、自动化厂站端实训、运维专业操作实训、一次设备操作实训)、现场工作(继电保护校验、一次设备预试、新建变电站验收)等实操环节。其中,实训环节由单位层面统一协调,在全省范围内简选各专业的优质实训资源,单位层面出面以工作联系单的方式和兄弟单位联系,确保新进员工能享受到尽可能多的实训资源,积累更多的检修现场经验。通过多样的授课形式,使员工在最短的时间内从认识设备、了解现场情况到熟悉设备、熟悉现场工作情况;进而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将已掌握的专业知识在实践中不断强化,并循序渐进地应用于实践。

4.精心执行考核机制,确保掌握新进员工学习动态

新进员工培训以周为单元,每周组织一次考试,由本周授课教师负责出卷、阅卷评分,由检修单位培训部门有关专职每周汇总所有新进员工成绩,并和新进员工谈话掌握本周学习动态,如新进员工本周考试不及格,将在下周安排补考,如有成绩持续不理想或出现明显下降,由检修单位培训部门有关专职会同授课教师和新进员工进行特别谈话,帮助新进员工发现学习中的问题。同时检修单位培训部门负责定期撰写新进员工学习情况报告,动态分析新进员工的考试成绩、绘制成绩走势曲线。检修单位培训部门对每个新进员工量身订做个人学习情况分析,制定有针对性的措施,并反馈给后续的授课教师。如果为共性问题,应及时对授课内容、方式作出调整;如果为个性问题,则通过师生一对一讨论解决问题,全面提升授课质量。

三、结语

检修专业的新进员工是检修专业未来的希望。应由“合班组之力培训”转变为“举单位之力培训”,切实制定科学有效的培训方法,基于对新进员工实际情况的认识,制订出授课体系系统、针对性强的培训方案,精选授课师资队伍,注重理论类课程和实践类课程的有机结合,执行有效的考核机制,及时动态调整培训内容。形成以专业技能提升为核心的新进员工培训新模式,为检修队伍输送素质过硬的专业人才。一年多以来,江苏省电力公司检修分公司南京分部的培训实际效果表明,新进员工在与兄弟单位新进员工的技术交流、专业竞赛调考中均表现出较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水平。新进员工培训新模式的探索将更好地提升新进员工的学习动力和对专业知识的渴求,力争使每一个检修专业新进员工带着一身扎实的基本功走向工作岗位,立足于岗位,成才于岗位,为电力系统变电检修工作提供人才支持,有力保障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

参考文献:

[1]周洁.试论电力企业员工培训的重要性及管理创新[J].经营管理者,2013,(16):141.

[2]朱春兰.关于电力企业员工培训问题分析及改进思考[J].经营管理者,2013,(9):144,71.

[3]杜森.江苏电力:“三集五大”背景下的新员工培训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3,(12):64-67.

电工的专业知识培训篇3

关键词:电子装备;联调联试;技能培训;评价标准

中图分类号:U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4(a)-0000-00

一、不同任职培训层次教学差异

目前我校的主要培训层次有三年制大专教育、预选士官培训和各种短训、轮训以及在试点的3+1和2+2培训,在去年和今年又分别新增了大学生士官培训和士官任职培训。这里结合大专教育,重点比较大学生士官培训和任职技能培训模式。

(一)授课对象自主学习能力的差异性

大学生士官学员普遍自学能力较强,在教学过程中能切实实行“学员为主体、教员为主导”的思想。通过对2011级大学生士官学员进行问卷调查、教学实践和课程考试,我们发现大学生士官学员普遍自学能力较强,对于装备各系统的构造和维修知识,能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并不需要教员做到面面俱到。当然,教员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也应注意到大学生士官学员中的个体差异,例如专业背景、个体性格、个人能力、任职经历等方面的差异,以便因材施教。

任职培训学员和大专学员因为学历层次等方面的原因,自学能力相比大学生士官学员来说要欠缺一些,教员在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到教学对象的不同特点,在授课过程中要注意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要兼顾专业课程教学的基础性和专业性,注意引导,充分利用现有条件,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有意识地培养其自学能力,从而为学员的岗位任职能力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1]

(二)课程体系设置差异

我校的大专教育既是一种学历教育,也是一种任职教育,学员学历起点大致在高中毕业,大多是从服现役士兵中选取的士兵中招收的士官,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包含了很多基础课程,如:数学、英语、物理、电子技术等,主要放在第一年学习。同时也设置了大量的与各专业紧密联系的专业课程,主要放在第二年学习。大学生士官在入校前已经经过地方大专院校的高等教育,因此在设置课程体系时,除军政基础课外,没有开设像高等数学、理化课程、模拟电路、数字电路等基础课程的学习,直接进入专业课的学习。任职技能培训的培训对象入校前的学历基础为高中(中专)层次,知识水平相对于大学生士官来说比较薄弱,因此在设置课程体系时,除军政基础课外,还开设模拟电路、数字电路等电类基础课程的学习,在此基础上再进入专业课的学习。

(三)电子类专业基础课讲授深度差异

对于三年制大专教育,专业教研室对于涉及电路方面的知识倾向于基础性和系统性,学习时间较长。而对于大学生士官学员,考虑到其经过高等教育,有一定基础,没有开设相关课程。对于任职技能培训,则只需够用为主,一般情况下以定性分析为主。学校制定的相关课程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电子技术基础》课程为90学时,《数字电路》课程为80学时,其中对电路方面的知识讲解有大量的理论分析和定量分析,不方便随意更改学时和内容。[2]

(四)课程授课时长差异

由于任职岗位培训和大学生士官培训两个层次总的培训时间均为10个月左右,而任职岗位培训相对于大学生士官培训层次补充了电类专业基础课,占用了170学时的培训学时,则必然使得其专业课程的授课偏紧,相当于任职培训在校10个月,要学专学员近三个学期的课程,时间偏紧。

(五)教学方法的差异

大学生士官学员在入校前已经经过地方大专院校系统的高等教育,具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和技能基础,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接收新知识的能力较强;而任职技能培训层次的学员是高中起点,没有经过系统的高等教育或职业教育,相对于大学生士官来说,知识基础、自学能力和新知识的接受能力可能稍差些。因此,在授课过程中,对于任职技能培训层次的学员来说,尤其要注意知识讲解的深入浅出,由易到难,充分考虑到学员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

由于前述的两者课程体系设置上的差异,在进行专业课程的授课中,对于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课授课之间的衔接处理也有很大差异。大学生士官学员因为已经经过地方大专院校的高等教育,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因此在进行专业课程的授课过程时,对于基础知识只需点到为止,达到回顾巩固的目的即可。而任职技能培训的培训对象入校前的学历基础为高中(中专)层次,知识水平相对于大学生士官来说比较薄弱,在培训过程中还需进行模拟电路、数字电路等电类基础课程的学习,在此基础上再进入专业课的学习。因此在专业课的授课时,要注意专业知识与基础知识之间的联系,注意利用基础知识来引入专业知识。[3]

二、任职技能培训教学模式研究

(一)注重教学方法

1.创新使用各种教学手段,使传统的与现代的有机结合。传统教学方式,主要是通过教员的简单的讲解、示范来完成的。现代教育技术作为信息运载和传递的手段直接介入教学过程,从而也带来了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与多样化。因此,教员不仅要继承好传统的教学方式,而且要注重学习和使用现代的教学手段。既要能够运用简单的挂图、器材、装备部组件演示简单的结构组成;又要学会运用现代的一体机、示教系统、仿真软件演示复杂的原理。

2.发挥学员的主体作用,使教与学统一。现代教育学认为教学过程中教员与学员同为主体,教学过程不仅仅是教员教的过程而且是学员学的过程。教员的注意力不能过多的放在教的方面而忽视学员学的方面,教员的教必须为学员的学服务,再通过学员的学发挥作用,尤其是对那些基础知识扎实、思维敏捷或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的学员,教员在教学过程中更重要的是通过多种途径对学员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培养学员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4]

3.设置各种情况诱导学员学习,增强教学的灵活性与趣味性。教员要善于用情况诱导学员学习,要研究学员学习过程中必须注意和学会的内容,在教学时通过摆情况、出难题等手段开动学员的脑子。也可结合实践训练过程中出现问题通过正误对比,让学员从错误中吸取教训。情况允许时组织学员进行一定强度和难度的对抗性训练让学员在模拟的实战中学习。

(二)改革教学内容

1.专业基础知识满足“够用”原则。由于培训时间只有10个月左右,并且要求学员在培训后能满足岗位任职要求,因此必须应以技能培训为中心,对于专业基础知识,就只能精挑细选,讲授与任职技能有关的专业基础知识,这样技能弥补其基础知识的欠缺,又能兼顾到专业技能培训。在制定任职技能培训班人才培养方案的同时,充分考虑学员的文化基础(高中起点),同时结合电子装备装备维修保障的实际需要,将传统的专业基础课程合并为一门120学时的《电工电子技术》,强化定性理解,弱化定量分析。

2.专业任职教学深度拓展。考虑到部队装备型号类型多、更新快,因此对于电子装备维修专业岗位的士官,必须要求其岗位任职能力的宽口径和发展性,这就要求经过任职技能培训的学员在部队岗位上能应对岗位对技术上的复杂性要求,即具备较强的知识更新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通过岗位实践,不断发展自身的任职能力。在实际的专业教学过程中开展同类型号多种装备“并行教学”,综合运用对比教学、类比教学方法,进一步拓展学员的岗位任职能力。

3.以“任务驱动”为牵引,开展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实践教学研究[5]。将电子装备专业实际工作岗位的维修任务分解为若干工作环境,在完成某一具体任务的同时,引入所需要的专业知识,甚至可以串讲部分专业基础知识,达到活学活用、学以致用的目的。在如今职业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开展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实践教学是比较超前的趋势,但是这对教员自身的知识储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授课教员必须全面掌握“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中的每一个工作环境课程,包括相应的基础理论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和核心的专业知识,同时能将这些知识融会贯通地运用到某一具体的实践环节中[6]。

4.实践教学故障模拟要突出“实战性”。随着电子装备装备制造工艺的不断发展,电子装备功能更加完善,结构更加紧凑,与传统电子装备相比较,实践教学的难度更大。在模拟故障排除的实践环节中,一定要结合装备在部队使用过程中的维修保障实际进行故障设置,要坚决杜绝结合原理分析“纸上谈兵”的现象。现在,电子装备生产厂家每年都要到部队进行装备巡修,巡修过程中的故障记录就是我们教学的最好案例,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杜绝闭门造车。[7]

5.引入保障设备、检测维修设备的教学。随着我军电子装备装备维修保障设备建设的不断完善,各种定型成系统的维修保障逐渐配备到基层单位,但是由于部队没有针对维修保障设备进行专门培训,许多设备往往被尘封在仓库,无人问津。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引入保障设备、维修方舱的教学,特别是内部的一些配套专业检测设备的教学,这样对提高毕业学员对部队电子装备装备的维修保障能力将大有裨益。

三、完善评价标准

1.积极组织职业技能资格认证。随着学校各项规章制度不断完善,各种软、硬件条件的不断改善和升级,我校已具备所培训专业的初、中、高级技能认证。因此,在培训的过程中,可以结合技能等级鉴定站对被认证者的资格要求,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培训,使其达到相应的职业技能等级资格认证要求,从而加强培训的规范性、有效性。

2.积极探索形成性考核机制。科学的人才培养效果不仅只着眼于最终考核,更应该全方位地考察人才,因此必须建立科学的形成性考核机制。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应该综合学员的平时学习态度、平时考核成绩、平时作业等进行,并在平时的教学中积极探索出可操作性的量化指标,例如学员的学习态度可用学员笔记、学习计划、自学笔记等形式进行量化评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对各评价指标及其权重进行修订。[8]

参考文献:

[1]殷枢铭,王存才,刁仁华,钱洁.继续教育[J].对创新完善我军士官教育培训模式的理性思考,2011(5):54-56.

[2]时强,何江娅,张宣.中国成人教育[J].简论院校士官教育培训的改革与创新,2007(21):123-124.

[3]王璐,韩莉.中国集体经济[J].外军士官培训对我军的几点启示,2011(15):188.

[4]秦元伟,张晓东,李树峰.海军工程大学学报(综合版)[J].对技能型士官教育的几点思考,2010(2):21-25.

[5]林韶春.课程与教材[J].工作怎么做教学怎样教--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开发与教学,2006(5):22-23.

[6]张鹏,许嘉纹.海军院校教育[J].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设计在军械士官教学体系中的应用研究,2011(1):57-58.

电工的专业知识培训篇4

关键词:退役士兵培训;理实一体化;电气自动化;培训方案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9-0157-03

为了让献身国防事业的士兵在退役后通过技能培训掌握一技或多技之长,较快地适应社会需要,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2008年11月,江苏省委、省政府推出了对退役士兵在退役后两年内实施免费职业技能培训的优惠政策。根据相关规定要求、退伍士兵现状及社会用工需求,有必要对有较好就业前景的电气自动化专业的理实一体化培训模式进行探讨。

职业技能培训的要求

《江苏省退役士兵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工作若干规定》要求:中、高级职业技能培训的学制为2年,总课时数不低于1600课时,每个课时为45分钟,其中顶岗实习时间为半年至1年。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退役士兵,可参加技工院校中级技能培训,学完规定的课程,经考试鉴定合格,发给中级技能职业资格证书;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退役士兵,可参加技工院校高级技能培训,学完规定的课程,经考试鉴定合格,发给高级技能职业资格证书。

退役士兵现状分析

首先,由于每年退役回安置地报到的退役士兵大部分只有初、高中或中等职业学校的学历,文化水平有限,而且入伍前的学习状况也不是很好,因此他们对上岗前的技能培训认知度比较低,意识不到技能培训对他们就业的重要性。

其次,大部分退役士兵刚刚离开部队,急于寻找一个自认为比较好的工作单位。其中,50%退役士兵有工作意向,但仍处于盲目寻找阶段;30%退役士兵进入入伍前的工作单位或者在退役前已经联系好了工作单位;还有20%的退役士兵选择继续求学或因个人问题打算休整一段时间,没有工作意向。

再次,在这些退役士兵中,来自地级市的退役士兵中约60%原求学或毕业于中等职业技术类学校,已经经过了一定的职业技能培训,而来自县级市的退役士兵中约60%原是初中毕业,未经过职业技能培训。

单位用工需求分析

2012年12月,根据对人才市场的调查,企业用工排出“十大工种”,其中老牌工种电气维修、机械制造排在首位。调研表明,江苏地区对电气自动化专业的技能人才需求是巨大的,目前企业需要的人才主要有:生产一线的工作服务人员;生产现场的工艺技术人员;产品制造与加工人员;产品组装与调试人员;设备操作与维护人员;电气产品销售与技术服务人员;产品检验与管理人员;生产线调试与维护人员等。这些工作岗位主要突出了电气自动化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综合性和应用性,用工单位所需人才是能直接服务于生产一线的技能型操作人才。

在此基础上,很多企业都愿意招收有电气自动化专业技能的退役士兵,因为退役士兵较之一般学校毕业的学生更能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服从企业管理,精力充沛,思想活跃,吃苦耐劳。如果掌握了一门过硬的技术,将会给企业的发展带来强有力的帮助,同时企业也给社会上退役士兵的安置提供了后方基地,可减少影响社会稳定的不良隐患。

为此,针对行业的用工需求,我院为退役士兵开设了电气自动化、机械制造与维修、数控编程加工、汽车维修与驾驶、烹饪等专业。要能有效地在两年的时间内,通过周末和节假日的学习,使退役士兵系统、全面、高效地学习到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并与企业用工要求相配套,首先就要求有一套完整的专业培训方案。

退役士兵电气自动化培训方案

为了适应地方经济和企业高新技术发展的需要,与企业用工需求相配套,满足社会需要,我院根据退役士兵培训的特点,针对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培训进行了设计和调整,建立了一套适合中等职业教育特色的退役士兵培训体系,培训中突出专业的应用性、实践性和先进性原则。通过周末和节假日的学习使退役士兵系统、全面、高效地学习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使其既能掌握电气自动化的设备安装、维修、调试、检测、管理等专业理论知识,又能熟练进行电气自动化产品的加工维修及数控机床的操作、维护等。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的方法,提高课程的整合性、技术的先进性、知识的综合性,使该专业的学员在完成学习后成为一名实用型人才。

(一)创建一体化的培训目标

通过理实一体化培训,掌握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技能,掌握中级、高级维修电工技能,成为能够从事工业电气控制设备的系统安装、设计、调试、维护及技术管理的应用型高级技术工人。

(二)一体化的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关系到退役士兵培训的效果是否能满足企业的需要,所以要根据企业的岗位需求设置培训课程和教学内容。针对退役士兵培训的特殊性,我们将电气自动化专业的课程重新整合,编制了一套真正适合退役士兵的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相结合的教材。

中级工课程设置方案根据企业的需求,要求培训后的退役士兵通过两年业余时间的培训,掌握相应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对于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退役士兵,要求通过专业课程学习和技能训练,掌握电气自动化专业(维修电工方向)中级工的技术理论和工艺知识,能够熟练运用基本技能独立完成本职业的常规工作,具有分析和处理本职业生产技术上一般问题的能力。

高级工课程设置方案高级工的培训对象主要是入伍前毕业于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相关专业,已经初步掌握中级工操作技能,并通过了国家职业技能中级工鉴定的退役士兵。因此,根据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的要求,高级工的课程设置方案是在中级工课程设置方案的基础上进行补充或增加。

(三)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技能相结合的一种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将理论知识讲解和操作方法加以贯通,以加强学生的理解,同时通过学生现场实际操作效果的反馈,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和操作能力的掌握程度。通过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可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和实践操作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退役士兵理实一体化培训方案的实施

(一)建立一体化的师资队伍

一体化的培训模式必然要求有一支一体化的教师队伍。“双师型”教师是退役士兵理实一体化培训方案的实施者,我院要求“双师型”教师必须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操作技能必须通过国家职业资格“二级”以上鉴定。作为学院的“双师型”教师,要求每年必须有两个月深入企业参加岗位培训。与此同时,学院从企业聘请了一批既有本科学历,又有工程师或技师以上职业资格证书的生产一线的“双师型”教师。通过学校与企业的联手合作、教学与生产的合作,有效地建立了一支真正适应社会经济和企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的一体化师资队伍。

(二)教学方法模块化

根据上述电气自动化中、高级工课程设置方案,考虑退役士兵技能培训的特殊性和不同企业的用工需求,编制教材和教学计划大纲,有选择地进行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操作技能的培训。教学计划的体系结构与教学模式可多样化,采用模块化教学、工艺与实践相结合、任务型模块教学方法加以应用和实施。

(三)探索构建新型的教学方法

在对退役士兵进行理实一体化培训的过程中,由于初学者基础差,认知能力弱,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媒介,以学员为中心,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其发现问题、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演示法为了将抽象的概念转化成多彩的课程内容形象表达出来,将黑板式教学转化为实体教学。通过现场操作演示、Flas、拍摄实景画面和视频影片等多种教学媒介作为新型教学工具,让难以掌握的抽象内容变得具体、生动、形象。

任务驱动法在一体化的模块式教学方法中,最重要的就是制定模块化的任务目标。根据提出的任务让退役士兵自己讨论任务操作过程的可行性,绘制合理的流程图,制定切实有效的操作方案,通过目标任务的确定,最终利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完成目标任务,激发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和成就感。

模拟实训平台法模拟实训平台在理实一体化培训中为退役士兵操作训练提供了一个统一的测试标准,通过在模拟实训平台上的操作,可让退役士兵间接地掌握操作技能,培养其处理问题的能力。

网络教学平台法我院建立了网络教学平台,在网络教学平台上设置了各相关专业课程的直播课堂,每周二、四的19:30至21:30是在线答疑时间,由各专业课教师指导、解答退役士兵在学习和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困惑。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学习的时间和知识的掌握。

校企合作师资互动法聘请企业一线的工程师、高级技师、技师到我院,讲授企业中最实用的技术,替换学校教学大纲计划中相对应或相类似的不实用的课程和知识。同时,企业为我院提供了退役士兵专业项目实训、配套的专业岗位、相关的咨询和课程资料。

退役士兵理实一体化培训效果测评

对退役士兵进行理实一体化培训,提高退役士兵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可以培养退役士兵的综合职业能力,改善退役士兵解决工作问题的能力,与同事、教师和师傅交流的能力。因此,做好退役士兵培训效果测评,认真完成退役士兵专业培训效果检测表、退役士兵专业培训质量检查表及退役士兵个人意见表等的检查,可以督促任课教师及时调控相应的课程和技术内容,有效检测退役士兵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将退役士兵的作业、课堂直播、在线答疑纳入评价,真实合理地做好退役士兵培训效果测评,可以有效地提高退役士兵理实一体化培训的质量和效果。

参考文献:

[1]吕栋腾,张辰亮,孙永芳.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发展和一体化培养初探[J].机电信息,2012(12).

电工的专业知识培训篇5

“媒体自身的变革日益加快,决定媒体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变化也很大,尤其是当今新媒体、泛媒体时代,技术、形态、内容、产品、营销方式变幻莫测,有些技术甚至一年一个样。”[1]在这样的环境下,广电媒体人才在使用过程中,如果不及时更新知识和技能,容易导致知识老化,思想僵化,能力退化,受到损耗,人才贬值。广播电视从业人员所从事的不是简单重复性的工作,大多数是靠自己的知识进行精神产品的创作。为了降低广电人才的无形损耗,始终保持广电媒体知识生产和传播的领先地位,就要不断更新知识,推陈出新,及时“充电”,让人才知识“保鲜”,不断培养干部职工的学习创新能力。

一、培养干部职工的学习创新能力,就要强化对职工的教育培训工作

近几年来,十堰广播电视台人才总量虽在不断扩大,但是,广电事业发展和改革对人才供求之间的矛盾仍很突出,突出表现在: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匮乏,人才队伍整体结构不够合理,各类人才的潜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人才培训开发有待重视和加强。从学历来看,各类岗位专业人才学历不高,本科以上学历占40%,专科学历占40%,中专及以下学历占20%,多数为半路出家,科班出身不是很多;从年龄结构来看,30岁以下占两成,31―40岁占四成半,41―50岁占两成,51岁以上占一成多一点,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相对丰富的年龄段为41―50岁和51岁以上,而51岁以上则即将面临退休,人才断层、青黄不接的现象较为突出;从实际工作能力来看,有的经验不足,缺少辅导与训练,能力提高不快,有的能力较差,业绩平平,满足于现状,有的忽视学习,忙于应付,能力止步不前,有的创新能力不强,推动改革阻力重重

培育人才、培养人才、训练人才,是广电媒体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环节,也是人才培训开发的重要任务。“能把事做好的人,往往不是从市场上能够直接找到的,而且即使找到了目前合适的人才,也还要不断地适应单位发展的需要。”[2]通过强化广电媒体职工培训,一方面是改善职工素质,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另一方面能够造就核心员工,提高工作能力,取得文化认同,缔结心理契约,强化组织的凝聚力,提高团队整体战斗力。

二、培养干部职工的学习创新能力,就要搭建起职工教育培训体系

广电媒体职工培训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要打好基础,常抓不懈,逐年积累,一年一个台阶,不断提升职工素质。抓好广电媒体职工教育培训工作,需要搭建起职工教育培训的组织体系、课程体系、师资体系和管理体系。

操亚军:强化人才知识“保鲜”提升职工创新能力――以十堰广电媒体为例浅谈人才培训工作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年第3期第26卷第3期1.组织体系

从台里层面,成立职工教育培训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与其对应的是各专业委员会、各单位及各部门等不同层级的组织,形成全台培训组织和人员架构。具体到培训工作实际,各专业委员会需要明确专人负责培训工作,抓好所属部门职工培训计划的落实、培训考核、师资落实、经费落实、建档考勤等工作,各单位、各部门也要落实一名培训专员,具体负责本部门职工培训工作的实施、联络等。同时,探索成立专业教研组,如电视新闻教研组、电视专题教研组、摄像摄影教研组、包装制作教研组、播音主持教研组、广告经营教研组、广播工程教研组、电视工程教研组、文化产业教研组等,专业教研组的任务是组织、引导广播电视各个专业人员的业务培训工作,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开展业务交流、专业论坛、培训讲座等活动,对专业问题进行课题调研,提出意见和建议,编写专业培训教材等。

2.课程体系

根据广电媒体事业发展和改革的目标,制订出单位年度职工教育培训计划;各专业委员会、各单位、各部门根据年度职工教育培训计划,制订职工培训实施方案,合理安排培训时间、对象、师资力量、培训经费等。要结合栏目创新、包装制作、技术保障、产业发展、市场竞争等工作实际,坚持学以致用、学用相长,开发富有广电发展时代特征、十堰广电事业实践特色的课程和教材,比如新办栏目的学习标杆、采编工作流程规范、超媒体编辑流程、专业教研组课程体系、新员工入职培训、职工职业生涯规划、中层干部能力提升等,着重解决实际问题,实行教学良性互动,不断增强广电职工专业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师资体系

职工培训的师资力量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内部讲师,二是外请老师,三是行动学习,四是网络分享。就广电媒体而言,职工培训的师资力量以内部为主、外请为辅,适当组织外出学习、外送培训。尤其要重视内部讲师队伍的培养和建设,建立一支以领导干部为示范、部门主任为主力、业务领军人才为骨干、新员工辅导员及专业教研组成员为支撑的内部讲师团队,形成职工培训师资体系,这样,职工培训工作就有抓手、有人抓。

4.管理体系

加强培训计划统筹,提高职工培训的科学化水平。各专业委员会、各单位、各部门制订的培训计划及各类人员培训实施方案,统一汇总到单位人力资源部,人力资源部每两月督办一次,及时总结,形成常态的检查机制,并将培训经费与培训方案结合起来。每一项(次)培训活动实施的全过程,要有培训需求调查、培训计划、训前准备、现场管理、师资服务、学员激励、成果整理、效果评估等,形成一套规范完整的培训管理流程。

三、培养干部职工的学习创新能力,就要完善优化职工教育培训操作流程

广电职工教育培训是一种基于反思的体验,是在探索和解决工作、生活难题的同时获得新的知识,掌握相关技能,转变思想观念的过程。所以,广电媒体职工教育培训要以成人学习的特点为出发点,按照职工教育培训的操作流程来实施,不断增强教与学的针对性、时效性和感染力、吸引力。

广电媒体职工教育培训操作流程有六个步骤,即培训需求分析、培训计划制订、培训方案设计、培训组织实施、培训效果评估、成果开发应用。

1.培训需求分析

职工培训不是为了让他知道得更多,而是为了改变他的行为,是“需要什么学什么”,这个“需要”不仅仅是个人的需要,还有岗位和组织的需要。组织需要就是根据媒体发展目标与战略而组织培训课程,比如,单位成立超媒体编辑中心,那么,超媒体编辑流程课程就应列入培训计划;又比如,单位对播音、记者、制作、摄像等岗位实行资格准入制度,那么,相应岗位的基础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课程就应列入培训计划;再比如,单位发展的媒体资源管理、新闻信息集中处理等新业务,那么,媒体资源管理、新闻信息集中处理课程就应列入培训计划,等等。总之,要围绕广电媒体发展和改革的重点,提炼、开发相应的课程,确定重点培训对象。岗位需要就是根据岗位职能、岗位专业技能及标准、岗位胜任要求,提炼、开发相应的课程,组织重点培训对象进行相应培训,比如,《武当养生堂》栏目岗位,就应针对栏目的定位、栏目学习标杆、选题的流程、养生理论与理念、养生科学知识、传统养生与现代养生的内涵、养生的方式方法等需求,开发相应的课程,组织相关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个人需要就是根据职工个人与岗位要求的差异、个人未来发展的要求、个人的职业发展通道等,确定培训需求,提炼相应的课程。

2.培训计划制订

在科学分析培训需求的基础上,制订好全年和专项的培训计划,明确培训内容、实施方式、培训对象、师资力量、参训人数、培训地点,经费预算等,统筹全台培训计划,做到培训与工作有机结合,互不冲突。

3.培训方案设计

培训计划确定以后,要组织一项一项的实施,如何实施,就需要设计培训方案。设计培训方案的内容包括确定培训目标、构建学习模块、设计教与学的现场程序、挑选培训老师、确定培训方法(讲座、内部交流、头脑风暴、行动学习、外出考察、组合方式等)、培训成果应用等。

4.培训组织实施

设计培训方案经领导同意后就可以组织实施,实施的过程包括下达培训通知、培训方法选择、培训准备、现场服务、考勤督导等环节,培训实施者要细化每个环节的工作内容,确保培训顺利实施及培训效果。

5.培训效果评估

单项培训结束后,应及时总结,评估效果,比如,参训者对培训项目的反应怎样?他们喜欢这个培训项目吗?他们的知识、技能和态度有何改变?参训者学会了哪些原理、事实和技能?他们将所学的东西用于他们的工作中了吗?培训项目对他们的工作表现带来了什么变化?等等,做好了培训效果评估工作,有利于下一次培训的顺利开展,增强职工学习的信心。

6.成果开发应用

培训的目的是要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工作绩效,增加人生经验,促进自我学习和职工个人成长。每一项培训结束后,要将培训成果转化到部门、岗位、栏目及个人,从而更好地推进目标任务完成,促进绩效改善。

有位知名媒体人曾这样说:没有目标的人生是流浪,有目标的人生叫航行;今天的生活是三五年前的选择,三五年后的生活来之今天的决定;多么忙不重要,忙什么才重要。相信广电媒体同仁都能重视学习与培训,充分体会到投身学习和培训所带来的收获与快乐,愿每一位广电职工都能够掌握学习与培训的操作规范与运作流程,把工作看成是学习的过程,把学习看成是自己的日常工作,更加自觉地搞好自我学习与组织培训。

[参考文献]

电工的专业知识培训篇6

关键词:维修人员培训系统化培训方法(Sat)

系统化培训Sat(Systematicapproachtotraining)方法是制定人员培训大纲的有效方法,制定出满足电厂安全运行的人员培训大纲。能够培养出具有全面工作能力的人员,并且可以使得这种全面工作能力和资格得以保持。

一、培训需求的系统化分析方法介绍

在Sat方法的定义中,将培训管理过程分为五个阶段:岗位任务和能力需求分析、培训大纲设计、培训教材编制、培训活动实施和培训效果评价。Sat方法针对的是整个培训体系的建立。

二、高压电气维修人员培训大纲的编制过程

高压电气维修人员在核电站维修活动中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电气专业所管辖的设备范围包括所有6KV以上电气设备部分及公共电源部分,同时还包括了核电厂最根本的发电输出的最后几环:发电机-变压器-送出线等等。

1.高压电气专业主要职责。主发电机维修;全厂电力大型油浸式变压器及干式变及其附属冷却设备的维修;柴油机发电机组的电气部分维修;220KV升压站维修;6KV厂用高压配电装置维修;厂区生产用的高压电力线路维修;厂区生产用的电力电缆及其电缆支架、电缆护套管、电缆沟、电气贯穿件等的维修;全厂电气设备的高压试验维修;电气设备和各种互感器、隔离变压器、逆变调压器、避雷器、消弧线圈维修。

2.初始培训目标。初始培训应为维修人员提供必备的知识和技能,使其能够安全、可靠和有效地完成分配的任务。初始培训还应帮助维修人员达到核行业管理团队的标准,包括工作表现、专业能力、人员安全和电厂可靠性。

3.继续培训目标。继续培训是为了保持合格的维修人员能够高水准地完成维修任务。

4.培训途径。维修人员各岗位相关培训需求提出了维修学员为达到初始培训目标和再培训目标所需进行培训的要求。上岗前维修部门负责人可组织对拟上岗人员进行资格考评,可根据该人员的工作经验等,对部分培训科目实施等效处理,然后按以下培训途径进行培训:辅助检修工(初级),具有执行检修工作的辅助任务资格;检修工(中级),具有执行检修工作的一般任务资格;主检修工(高级),具有执行检修工作的所有任务资格。

5.培训内容。根据以上分析,秦山核电厂高压电气维修人员的岗位大纲及课程设计可从授权专项培训、基础理论培训、专业理论培训、电厂系统培训、技能培训、管理培训、专项培训等几个模块来实现。这些模块描述了维修人员岗位相关培训需求中应包括的主要范围,这些内容来源于行业工作任务分析或运行经验,范围很广。

三、高压电气维修人员培训方式框架设计及实施

1.培训方式的构成。在核电厂内,一般培训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课堂培训;岗位培训;实验室、模拟体和车间培训;计算机辅助培训(CBt);自学。

2.培训方式框架设计。本文根据针对所培训人员的需求及所要达到的培训目标,编制了秦山核电厂维修人员培训方式的设想。在整个培训体系中,根据高压电气维修人员的经验,设置了培训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使用课堂培训的方式,对维修人员进行基础理论及核电厂维修员工所需要的其他知识培训。第二阶段,使用课堂培训、岗位培训及实验室、模拟体培训几种方式搭配的办法,使维修员工能够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继续根据维修人员的需求进行专业技能、系统知识、设备知识、岗位管理、实际操作等相关的培训。第三阶段,在第二阶段培训方式的基础上,增加计算机辅助教学、核特有工种培训等方式,培养专业的、核电站的相关专业检修人员。

3.培训的实施。第一,基础理论模块。对于这部分书本知识,应该以课堂培训为主。在地点上,可以采用厂内课堂培训的方式。同时也可以与厂外专业单位合作,进行相关基础理论的培训。第二,安全授权模块,主要也是以课堂学习为主,同时还有一些实体操作。第三,公共课程培训模块,主要也是以课堂培训为主。第四,管理课程培训模块,主要以课堂学习为主,同时还有在岗培训的部分内容。第五,电站系统和设备培训模块,以课堂学习为主,同时采用一些实验室/模拟体的培训。第六,技能培训模块,主要以岗位培训,实验室/模拟体为主。

专业的维修人员有效保证了电站安全稳定运行。近年来,随着Sat分析方法在核电站的普遍运用,电厂各处室的岗位培训大纲分析和编制工作正在逐步进行当中。随着培训大纲编制和培训方式的正规化,相信核电人才队伍的建设会越来越适应国际化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核电厂人员培训及其评价(iaea-teCDeC-380)

[2]HaD103-05核电厂人员的配备、招聘、培训和授权(1996年修订)

电工的专业知识培训篇7

论文关键词:配电网;培训管理;团队

2009年6月,在公司“大营销”体制改革启动之后,华北电网廊坊供电公司配电中心正式成立,专业负责廊坊直供区域内10千伏配电网络的规划、基建、技改大修、运行检修、配网调度以及市区低压配电网的运行检修、急修任务。成立之初的配电中心共有干部职工177人,设有配网调度班、保护直流班、带电作业班、综合管理班、线路运行(检修)班等17个班组。人员全部来源于改革之前的各个基层单位,个人素质、专业能力参差不齐,承担保障配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任务艰巨。建立健全培训体系,有针对性地开展专业技能培训、提升团队战斗力与凝聚力就成为一项重要工作。

一、廊坊城市配电网概况

截至2010年底,配电中心管辖10kv开闭站25座;电缆分接箱245座;柱上开关397台;10千伏出线261条,线路总长度2743km(架空裸导线1297km,绝缘架空导线495km,电缆线路951km);配电变压器1097台;0.4千伏线路2589km,其中架空线路2092km,电缆线路497km。配网线路绝缘化率52.71%,电缆化率34.67%,拉手线路比例42.53%,开关无油化率达到100%。

二、配电中心人员结构分析

年龄方面,配电中心35周岁以下人员65人,占配电中心总人数的36.7%;35~45周岁61人,占总人数的34.5%;45周岁以上51人,占总人数的28.8%。生产一线员工占总人数的80%,且45岁以上员工主要集中在基层一线。随着现代化手段的不断应用,生产一线人员不能适应岗位要求、不能胜任工作的矛盾比较突出。同时年轻员工实践经验相对较少,亟需通过专业技能的培训、实践来提高工作能力。

知识构成方面,配电中心大专以上学历(含后续学历)占中心人数的36.2%,大专以下学历113人,占63.8%。尤其是35周岁到45周岁年龄段内缺乏高素质、高学历的专业人才。

职称方面,配电中心有工程师13人,助理工程师33人。高级技师2人,技师4人,高级工52人,缺乏高级技术人员,业务素质不高将影响工作效率,影响配电中心的整体管理水平。

随着配电网精益化、标准化的需要,生产一线员工与电网发展的矛盾日益显现。电网发展需要更多的专业人才充实到生产一线上来;新设备新技术的应用也需要更多的专业人才充实到管理岗位上来。强化专业知识培训势在必行。在岗人员需要通过学习、培训、实践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以提高配电中心整体队伍素质,适应打造坚强配网、实现“四好”配网工作目标的需求。

三、培训工作开展情况

为适应配电网的发展需求,配电中心结合学习型组织建设,围绕“我与企业共发展”培训主题,提出建立健全培训机构,运用多种形式加大职工培训力度,使职工在知识、技术、技能素质和精神风貌等方面得到明显提高,使配电中心团队凝聚力与战斗力得到明显加强。

1.健全机构,理顺教育培训流程

职工教育培训是企业发展之本。先进的配电网技术需要高素质的职工来掌握和使用。而职工队伍素质的提高关键取决于企业各级领导对培训工作的重视程度。配电中心自2010年初提出“夯实理论基础,强化岗位技能”的培训方针。建立培训组织机构,负责培训、考核的管理工作,使配电中心的培训工作日趋制度化和规范化,培训和考试均有计划、有档案、有成绩、有考核、有总结。职工的培训学习观念与学习状态也有了明显变化,为创建学习型组织打下良好基础,同时为逐步适应配电网发展要求提供了保证。

在公司培训中心的指导下,配电中心于2010年初认真进行培训需求调研,制定切实可行的年度教育培训计划以及实施措施,建立培训项目负责制。保证培训项目开班前有计划、有申请,开班中有记录、有考核,开班后有报道、有测评。健全职工培训、考核台帐。2010年度,配电中心计划内培训项目25个,完成率100%;参加华北电网公司组织的培训项目16期;参加设备厂家组织的新设备新技术学习班8期;积极组织参加普调考和技能鉴定工作;认真做好带电作业兼职培训师工作;圆满完成配电线路实训基地建设与配电线路专业技术比武。

2.注重实效,有针对性开展培训

2010年,配电中心结合重点工作和职工实际情况,开展了一系列的职工教育培训。有计划地进行了基础理论知识、安全教育、专业技术、信息系统应用、自动化建设、智能电网、企业管理、消防等培训活动。

(1)安全培训。安全意识薄弱、专业知识掌握不全面、管理制度执行不严格等都是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配电中心加强了全体职工的安全思想教育。春检、秋检前的《安规》、“两票”及有关法律法规的培训,中心领导亲自授课,严肃培训、考试纪律,培训成绩纳入月度绩效考核,使每位职工真正认识到安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实际工作中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理念,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进而做到“我能够安全”。职工安全思想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提高。营造出人人关注安全、关爱生命的舆论氛围,从源头堵住事故隐患,为安全生产打下坚实基础。

(2)专业技术与技能培训。通过岗前培训、在岗培训扎实做好一线员工专业技术、技能培训。岗前培训主要针对新入职和转岗员工。采取理论知识与现场实践交叉培训的方式,使员工能够在最短时间内上岗。针对所有在岗员工进行的在岗培训主要包括本岗位的专业技能和岗位技能知识。专门制定相应的岗位培训计划,按照“实用、实效”和“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以专业、班组为单位采取专题讲座、小组讨论、现场实操、定期测评、技术比武等形式,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增强员工的学习动力。

(3)新技术与新技能培训。随着配电网的不断发展,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要使员工适应新形势要求,就必须加强对员工新设备、新技术、新技能的不断学习。根据岗位的具体要求,配电中心组织以知识和技能的更新、拓展为重点,紧密围绕生产实际,积极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培训方式,边干边学,边学边干,取得明显效果。通过培训学习,先后完成了配电自动化系统主站建设、配电综合应用平台设计、gis空间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等重点工作。

(4)融入中心,开展实践活动。配电中心在40天时间组织5次配网春季检修会战,配合主网停电对21条10千伏出线进行清扫检修。在完成检修任务、保障配电网安全运行的同时,增强了团队凝聚力与战斗力。2010年4月中旬启动“电力设施保护宣传月”活动。配电员工走进“三场”(商场、广场、施工现场)、走进农村集市开展用电宣传,发放5000余份《电力设施保护宣传册》。在汛期及夏季大负荷到来之前,协调地方政府解决树线矛盾,清理树障5300余棵,保障了线路的安全运行。5月启动“安全宣传月”活动。采取安全宣传“赶大集”、安全警示片连环播等多种形式开展安全宣传与教育,收到良好效果。

(5)素质提升拓展培训。团队战斗力与凝聚力是高素质、高绩效职工队伍的核心,对团队潜能的发挥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2010年配电中心分两期组织全员参加素质提升拓展培训。通过相应的项目设计,让员工通过富有挑战性、充满激情的项目活动,磨练意志和毅力,提高分析判断能力、决策能力及应变能力,加强团队协作沟通和信息交流,增强了团队凝聚力与战斗力。

四、培训工作亮点

1.建设实训基地,搭建培训平台

配电中心把总经理在2010年初职代会报告中提出的关于实训基地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方案策划、设计审核、材料准备、现场施工等各工序严格按照建设方案有序进行。在基地施工安装现场,配电青年员工把基地建设作为检验与提升专业技能的良机自觉加班加点,仅用一周时间就建设完成。速度快、标准高,得到公司领导的好评。新建成的实训基地在10月下旬举办的配电线路专业技术比武实操中得到首次应用,为提升配网作业队伍专业技能提供了高质量训练平台。

2.设立“迎迎课堂”,打造培训品牌

配电中心结合学习型组织建设,设立“迎迎课堂”,充分发挥教育培训师作用。先后组织开展了管理时间、有效沟通、信息写作、系统应用、智能电网知识等多项培训,多角度、多形式提升全员素质,打造配电中心学习品牌。积极引导一线员工立足本职开展“五小”创新创效活动。2010年,配电中心有4项“五小”活动成果、2项合理化建议被推荐到网公司参评,有4项管理创新、5项qc成果被推荐到公司参评。市区运行班专责工白庆永研制的带电安装10千伏线路驱鸟器等两项工具在华北电网公司“五小”创新创效活动推进会上获得好评,白庆永同志也被推荐为河北省“金牌工人”,为公司赢得了荣誉。

五、实施效果

通过强化培训体系建设,配电队伍团体意识和协作能力得到有效提高,员工专业能力与综合素质得到明显提升,营销体制改革的“专业化、集约化、扁平化”管理效果得到初步显现。

配电网运行平稳。未发生人身伤亡事故、设备事故,未发生误操作、误调度事故,未发生人员责任交通事故、火灾事故;供电可靠率rs-1完成99.934%,比预控指标高0.0229个百分点,城市综合电压合格率v用完成99.77%,比预控指标高0.03个百分点;完成带电作业119次,节省8630时·户数,增加供电量101万千瓦时;圆满完成“省运会”、“城博会”及“热气球节”等重大活动保电任务;圆满完成新奥高尔夫智能小区建设任务。总之,全面完成各项绩效考核责任目标。

六、2011年培训重点工作

认真落实网公司营销部务虚会议精神,做好基层调研,发挥专业主管优势,认真做好2011年培训规划,确保切实可行。

梳理规范学习培训制度,完善培训机制建设,确保培训工作运转常态化。

积极利用配电实训基地平台,不断提升员工专业技能水平。

持续开展“迎迎课堂”,创新培训形式,推进企业文化、班组文化落地,打造配电中心学习培训品牌。

围绕创先争优活动,持续推进班组建设。通过开展教育培训,促进配电职工岗位成才,提高配电作业水平。

电工的专业知识培训篇8

关键词大讲堂授课调研培训平台

一、目标描

为全面落实《国家电网公司2011-2020年人才发展规划》,贯彻宁夏电力公司关于加强队伍建设的要求和部署,吴忠公司以“四新”为培训工作要求,着力强化“两个素质”提升,积极倡导“全员培训、终身学习”的培训理念,明确培训工作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的支撑作用,将员工培训作为企业素质和队伍素质提升的系统工程进行规划、建设。

为切实做好员工培训工作,确定培训方向,抓住培训重点,吴忠公司组织人员对技能人员结构、技能水平、岗位分类等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

吴忠公司现有长期在职员工1284人,其中生产技能人员809人,占员工总数的63%,是奋战在生产经营一线的重要群体,是企业发展的关键群体。通过技能人员的素质和能力等现状的分析,发现技术资格等级和技能等级偏低,既无职称又无技能等级的“两无人员”达173人。因此,加强技能人员的培训,使其满足岗位需求和个人需求,提升生产技能水平是吴忠公司目前相对重要的培训任务。

吴忠公司从知识、技能、态度三个角度对员工培训需求进行了分析,对培训模式进行了选择,最终确定要以技能培训为主线,并穿插素质培训,将这些技能人员最需要的各类知识以直接、有效的培训方式,实现了送“货”上门,使员工便于学、乐于听、听得进、用得上,实现培训的“互动化”、“大众化”,助力技能人员的素质提升,适时推出了技能人员“大讲堂”这一培训模式。

二、主要做法

为开展好“大讲堂”,有效发挥此项活动对班组培训工作的推动和引领作用,在“大讲堂”活动开展之初,吴忠公司成立了人资部、运维部、营销部、变电检修室等多个部门联合组成的调研小组,深入基层一线班组进行调研、座谈,现场下发需求调查表,收集一线班组人员的想法,了解基层班组的人员结构、人员素质、培训需求、发展规划等方面的具体情况,反复探讨,深层分析,并汇总整合各层面的分析结果,制定出明确合理、灵活易行的培训方案,方案包括培训师资安排、培训课程设置、培训方式选择、参培人员范围及培训效果考评方式等多项内容。

(一)培训师资

综合考虑培训工作实施过程,确保培训效果,建立优秀专业的培训师资队伍。首先,聘请清华大学电机工程系教授、博士等相关专业技术领域专家。其次,聘请专业培训机构高级讲师。第三,利用内部培训资源,选聘吴忠公司技术骨干、兼职培训师、优秀专家人才。

(二)培训内容

为满足广大技能人员培训需求,提升其专业知识、生产技能、综合素质,促进员工全方位发展,“大讲堂”活动共开设了专业技能知识、安全知识、企业文化、管理经验及思路、素质提升及培养等10多个方面的课程。

(三)参培人员

吴忠公司技能人员利用工余时间参与学习,包括变电检修、高压试验、输电线路、继电保护、电力通信、95598客服、配电线路、抄表核算等10个专业600多人次。

(四)实施典型案例

第一堂课:由输配电运检室优秀青工和专业负责人组成的讲师团以《我的成长之路》《关注工作细节》《不打无准备之仗》为题,以备战输电线路竞赛为切口,为180多名技能人员推广成功经验,传授工作方法。

第二堂课:邀请清华大学电机工程系教授张贵新、博士胡波两名专家举行智能电网技术交流学习讲座,为150多人讲解了智能电网建设过程中的基础设备电子式互感器的应用、解决输变电设备覆冰问题,并讲解了配网自动化、输电线路状态检测等方面的内容。

巡回授课:组织吴忠公司级优秀专家人才深入基层,为一线技能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理论授课和实操示范,分别就安全知识、输电线路、变压器检修、电力通信、配电线路等基础知识和技能为变电检修室、输配电运检室、青铜峡供电公司、红寺堡供电公司、同心供电公司等单位生产技能人员270人进行了授课和技术示范。

三、应用效果

通过“大讲堂”培训工作的实施,在全公司范围内形成了比技能、比技术、比学习的良好氛围,员工队伍整体技能水平、业务素质稳步提高,带来了一系列良好效果。

第一,优秀技术技能人才有了展示自己的平台、锻炼成长的渠道。

第二,盘活了吴忠公司各类优秀人才特别是优秀技能人才的学习交流主动性。

第三,使一批优秀技能人才锻炼成长为受大家欢迎的内训师,对吴忠公司人才的培养和拓展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

第四,使一些优秀技能人才成为全公司员工学习的榜样和目标,起到榜样激励效应,激励更多的人自我加压、自我超越。

第五,推动全公司各单位在原有培训方式的基础上积极创新,探索有效的、适宜的培训及学习方式,各类新颖灵活、充满创意的培训方式纷纷涌现出来,如输配电运检室的“五环进取”培训体系、变电检修室生产技能趣味竞赛、青铜峡供电公司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系列讲座等。

第六,促使吴忠公司各层面的学习气氛更加浓厚,从而在各级竞赛中成绩非常突出。

四、改进方向

随着培训工作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起着越来起重要的战略作用,吴忠公司总结分析“大讲堂”这一培训模式实施过程,将其嵌入到目前培训工作的战略中,分析其科学性、合理性、有效性,认为此模式可以继续采取,但应对其存在的问题和差距有明确的认识,积极改进,使“大讲堂”活动更贴近技能人员学习需求。

第一,加大现场实际操作技能的示范交流力度,促进技能人员实际操作能力的提升。

第二,加大相关联专业之间的学习交流力度,使员工掌握更多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使其发展不局限于单一方向。

第三,加大管理、素质拓展等项目的学习交流,让员工全面发展和综合提升。

第四,加大培训师队伍的建设,通过对师资进行系统性、专业性的培训,使其从临时型向专业型转变。

电工的专业知识培训篇9

【关键词】电力企业;培训;问题;对策

1企业培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1缺乏正确的培训理念

在培训理念上,有些企业存在着重企业管理、轻员工培训的倾向。有些企业领导不够重视:认为许多培训化费用又不能产生直接效益,人力培训周期较长,最担心的是培训后的人才又可能“跳槽”。二是管理部门不够重视:认为培训是浪费时间,耽误和影响生产,仅仅做些应急的事故处理培训,而有没有其他培训无所谓。三是人事部门不够重视:认为培训体系建立工作难度大,时间长,短时间效果不明显,不愿意去做。四是培训对象不重视:认为企业培训只是摆架子、走过场、应付检查,对自身发展没有多大帮助,视培训无所为,把培训当负担。

1.2缺乏实用的培训内容

在培训内容上,企业不是依据企业的实际和员工的需求,而是凭感觉照搬教材培训,缺乏实用的培训教材。一是培训方式单一,偏重于课堂教学,以老师灌输知识、传授技能作为培训的重点,培训采取“老师讲,学员听,考试测”的讲授模式,缺乏双方交流与沟通互动,感觉枯燥无味。二是内容缺乏实用,培训忽视企业各阶段的需求,在电力基建、生产发电、设备检修的不同阶段,对各层次人员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的不同要求,还是采用简单的课堂式教学,单纯的理论灌输,培训内容脱离专业岗位,授课内容脱离实践知识,培训效率低下。

1.3缺乏量化的培训效果

在培训效果上,缺乏全面、准确地掌握员工素质、知识结构、个人能力来制定培训需求,很难保证培训效果的质量。一是评估无量化,缺乏对培训是否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培训内容是否符合学习的要求,培训对象是否理解培训的内容,是否掌握培训所学的知识,是否应用到实际工作中,进行恰如其分评估培训效果。二是评估无方法,没有建立完善的培训效果体系,没有规范的评估方法,测评培训效果方法无标准,难有说服力。员工培训后,一个简单的考试,学得好坏大家都合格,员工无激励作用,没有达到预期的培训效果。

1.4缺乏内生的培训人员

在培训人员上,人力资源管理学科不断发展,知识更新换代不断加快,培训在企业持续发展中显得日益重要,企业缺少内生的各专业技术带头人和人力资源专业开发人员,又很难甄选外聘培训教师,一是培训人员不了解企情,没有及时掌握培训的新理念、新技术和新方法,无法设计员工的职业培训和生涯,将企业培训误入歧途,二是培训人员不熟悉专业,在开发培训过程中,没有根据企业实际、培训目标、培训对象、岗位性质、工作繁简等需求,去选择适合的培训对象,培训常常心有余而力不足,缺乏培训的专业性和权威性培训趋于形式化。

2解决企业培训工作中问题的对策

2.1树立培训理念认识培训的重要性

当今知识经济时代,人才培训是企业生存与发展中重要因素,企业要实现人才资源优化配置,做到以投入为前提,以培训为基础,以管理为关键,以效益为根本,让人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发挥,培训是员工终身学习的有效途径,对员工资源的开发,挖掘员工潜在能力,它不是一蹴而就,不仅领导重视参与,老师的知识讲授,还要员工的积极配合,按员工的不同岗位、不同学历和不同技能的要求,接受最新的科学文化和技能知识的教育培训,以达到运行人员全能值班、检修人员一专多能、管理人员一岗多职,促进员工全面发展。面对高参数、大容量的发电机组,需要员工尽快掌握发电技术、设备性能和提高技能素质,既要看到自身的优势,又要意识到潜在的危机,要强化素质教育、专业技能和学习意识的培训工作。为此,企业要认清时展趋势,营造“无人不学、无处不学、无时不学”的学习氛围,勤于学习和善于培训,确立“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先进理念,持续掌握新科技的能力,并作为员工不可缺少的工作。要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进步心态,把培训视为企业在不断追求进步,培训学习要贵在持之以恒,努力实现“拥有文凭”向“拥有能力”的转变,员工的学习能力、技能素质的提高,才能推动企业的发展。

2.2选择培训方式拓展培训的层次性

社会发展日趋复杂,新的职业和岗位层出不穷,企业要面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培训周期的加快和层次要求越高的现状。为此企业要加大培训力度,调整专业人才结构,开拓知识视野。落实梯次培训引入互联网、情景模拟等先进的培训方式,以达到培训的目的。要根据培训专业、培训内容、培训对象、培训资源等因素,设计与日俱进、目标明确、突出重点、灵活多样、贴近需求的培训内容。要对培训需求进行审慎的思考,依据不同的培训方式、教学要求,确定哪些专业需要培训,谁要培训,采用哪种培训方式,把培训与工作所需要的知识挂起钩来,把培训与个人发展联系起来,向员工传授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培训要建立在员工不同需求的基础上,正确分析员工缺少的是知识和技能,还是要转变思想观念,因人施教,采用职前培训、基础培训和发展培训的层次培训方式。一是职前培训,要围绕企业愿景、近期目标、战略规划和形势任务的变化,培训员工更新思想理念、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符合企业实际的期望和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以适应新的工作岗位。二是基础培训,要根据各层次岗位应知应会、知识和技能的需要,建立分层次员工职业培训为目标体系,明确不同岗位、不同级别的员工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对所有岗位进行分类,对知识和技能欠缺者进行按需培训。三是发展培训,要根据科技、管理等发展动态,结合企业发展目标和市场竞争能力进行分层次培训,对各层次管理者和普通员工根据企业的发展规划、绩效评估与个人潜能,制定不同的发展目标,提升员工的综合能力,才能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2.3分析培训需求提高培训的针对性

培训需求是制定员工培训内容的依据,要结合企业的实际需,要结合其本职工作的要求、结合其个人爱好和兴趣特长、结合其发展方向和自身素质,收集相关的数据和筛选有关的信息,对培训需求进行分析:先分出先后次序和重点;对员工素质进行分析,是否适应现有的工作岗位;对员工工作岗位进行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善,于发现员工的绩效现状和企业培训对员工的期望之间的差距,为企业培训奠定了评估的基础。要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并长,有效整合各种专业学习、文化教育等培训途径,让培训对象易于接受和理解,学习增长知识,知识改变命运,较之传统的培训更为行之有效和符合针对性。要建立学习、培训、考核、奖惩制度,把握好培训对象、内容、方式、效果等四个环节,切实提高培训内容的针对性、把握培训对象的层次性,采用培训形式的多样性。要按照“缺什么,补什么”、“需要什么,培训什么”的原则,对各类专业管理人员的培训,取得最佳的培训效果。要通过对先进理念的“灌输”和对专业知识的“充电”不断补充新的知识,掌握新的理念,造就一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复合型专业人才。要加快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大力推进人才结构调整和优化,强化人才多渠道培养,轮训与轮岗结合,培养出一批经营管理的尖子、专业技术的骨干和技术操作的能手。要用科学的发展观来指导企业员工培训学习,学会从解决问题中学习,在培训中提高素质,挖掘员工的潜力,激励员工立足岗位成才,提高专业知识技能水平,促进各类人才脱颖而出,才能获得工作进步与事业成功。

2.4评估培训效果体现培训的实用性

电工的专业知识培训篇10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职业能力模块化教学

中等职业教育要想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目标,必须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其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需要对现行的人才培养模式、办学模式、教学模式及能力评价等模式进行变革,做到从市场和企业的需求出发,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满足和适应学生就业以及发展创新的需要。

模块教学法(meS模式)是从国外引进的一种较为先进的职业技术教学法。这种方法打破了原来的课程体系,以技能为主线,将理论知识与技能要求融为一体,每个模块代表一个实际工作程序和工作规范,我校在电子电工专业实践教学中,采用模块教学法,探索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技能训练方法。

一、实施对象

电子电工专业一年级学生,生源状况:初中毕业生及结业生。入学时没有任何专业基础。

二、模块设计原则

从企业对电子电工专业人才需求出发,根据本专业教学计划的要求,以学生的基本功训练为技能训练核心,以典型课题为实例,以维修技术水平为检测标准设计模块

1.模块设计本着覆盖相应的岗位群、达到中级维修电工的水平、以基本功训练为主、兼顾新技术、突出专业主干、兼顾专业边缘和着眼电气维修、兼顾电气设计原则,将电子电工专业技能训练设置为4个一级模块和若干个二级模块,一级模块有基本功训练模块、强电技能训练模块、弱电技能训练模块、综合训练模块,并分别制定出相应的训练内容、训练要求、实施方法。

2.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工种规定的要求和标准,该模块覆盖电工(09-030)、维修电工(09-031)、电工电路仪表装接调试工(09-018)、无线电装接工(36-002)、无线电调试工(36-003)5个工种。

三、模块式技能训练的内涵

模块式专业基本技能训练是依据专业职业性常规训练的着重点,将专业技能分解成一系列模块,以师带徒,强化训练,由学校训练到工厂训练、由单项训练到综合训练、由反复练习到创造性练习。让学生既动手,又动脑,逐项推进,逐项达标,形成完整的技能训练体系。模块式专业基本技能训练过程,是学生人人参与的创造性实践活动,学生在亲身实践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掌握实际工作程序和工作规范,体验其中的艰辛和乐趣,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四、模块式技能训练的理论依据

1.“情境—达标”教学原则

传统的课程设计是按照学科型的知识体系,按照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框架,将各种显性知识纳入课堂体系的。至于对学生知识迁移、个性发展和职业能力形成有着非常重要作用的缄默知识则根本不在课程设计考虑之列。“情境——达标”式课程设计模式不但重视缄默知识的作用,而且主张改革课程设计的传统思路和程序,以职业岗位分析作为课程设计的起点,构建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其课程设计的基本程序是:分析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和工作要求——建立岗位职业能力体系——分析职业能力形成所需经验——分析各种经验发生的情境及与之相关的知识——建立基于能力培养的课程模块——优化课程模块形成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

2.基于完整工作过程的教学设计活动

职业教育的核心概念是职业。“一个职业之所以能够成为职业,是因为它具有特殊的工作过程,即在工作方式、内容、方法、组织以及工具的历史发展方面有它自身的独到之处。”基于完整工作过程的教学活动,是指按照顾客订单组织学生经历完整工作过程的职业教育活动。他强调依靠企业的真实工作过程来设计教学活动。职业技术教育值得借鉴的模式,一是德国的“双元制”,即企业+学校模式,其学员具有学生和学徒双重身份,其教学过程企业与学校双位一体,学员基本上30%的时间在校学习,70%的时间在企业顶岗受训,培训的重点是在企业内,学校只起补充作用;二是“模块式教学体制改革”,其主旨就是让学生一入学就接触专业性内容,模块精讲,技能多练,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投身到所学专业的环境中去。五、模块式专业基本技能训练的组织实施

1.建立配套的师资队伍

实践性教学定位的重要性,决定了教师队伍必须做到“双师型”的配置,让学校的教师走向工厂具有教师和技术工人双重身份,又要下大力引进工厂的专业技术人员走进教师队伍。让技术专家型教师队伍参加技术性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与人才培养过程,提高人才培养的实用性与教育水平。

2.建立健全与专业相配套的实验室、实习室、实训基地

配套建设要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整体实施,要进行综合设计、开发、利用和管理,避免盲目性、重复性、观赏性投资,在经费短缺的情况下,宁可减少对验证实验的投入,也要确保对模块式专业基本技能训练的投入,努力做到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投身到所学专业的环境中去,努力开拓校内外相结合的实训资源共享之路,为专业课教学采用现场教学,为学生边学习、边实践创造良好的条件。

3.推进课程改革,构建模块体系

以职业性任务和和行为过程为导向,以培养专业技能为主线,不片面强调课程各自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不片面强调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改革传统的学科型课程模式,构建以实践技能为中心的模块式课程体系。通过课程改革,重点解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通过课程整合,整个专业的全部课程分成文化课、专业课和实践课三大类,每类课程按照专业培养目标构建基本技能训练模块,以模块式专业基本技能训练为纽带,再去进一步组合课程,组织教学。

六、结束语

我校在实施技能训练模块教学后,起到了实践训练促进理论学习、理论与实践互相促进的效果,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技能操作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通过规范化、标准化训练,学生的整体素质、综合职业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该专业毕业生在中级工技能鉴定中,合格率超过95%,就业率达100%。用人单位普遍反映良好,学生综合素质高、动手能力强、都能胜任本职工作,有部分学员已成为企业生产中的技术骨干。

参考文献:

[1]吴晓义.职业教育教学论.部级骨干教师培训.吉林工程师范学院报告,20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