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创新的理解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47:18

技术创新的理解篇1

论文摘要:在当今的市场经济环境,企业维持长期竞争优势的惟一方法是不断而卓有成效地进行技术创新,建立自己的核心能力。基于目前国内外学者关于公司治理和技术创新相关性的研究,进行了简单的梳理,并对这些研究进行了简要评述。

近几年来,我国企业技术创新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我国企业创新能力离发达国家创新所具有的现代化水平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尤其是企业缺乏一个完整的创新体系,没有建立起一个有效的企业创新系统运行机制,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关键是软件设施,即企业制度—公司治理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举措。

根据掌握的文献看,学术界有关从公司治理视角研究企业技术创新尚不多见。对其进行研究散见于各类技术创新和公司治理的研究中,因此,本文先对公司治理内涵进行剖析,然后将公司治理中的因素和企业技术创新相关性进行文献综述。

1公司治理

“公司治理”最早的概念源于西方。其英文原文(corporategovernance)国内也翻译成“法人治理结构”、“公司治理结构”、“公司治理机制”等,也有海外华人译为“公司督导机制”,这些概念的含义并无根本差异,意思是一致的。

大多数学者认为,公司治理是关于公司所有权(即剩余索取权与控制权)配置的制度性安排。作为一种制度安排,公司治理首先表现为一系列规定了公司利益相关者的成文或有形的行为规则与程序。decd在《公司治理原则》中指出:“公司治理明确规定了公司的各个参与者的责任和权利分布,诸如董事会、经理层、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并且清楚地说明了决策公司事务时所应遵循的规则和程序”。这种制度安排规定了股东、董事会和经理层等利益相关者的地位和职能,以及其行使职能的合法途径,包括:董事会必须代表以股东为核心的利益相关者监督经理人员,并负责向股东等利益相关者披露经营状况,经理人员在董事会领导下负责具体经营,不能违背股东利益等。由此可见,公司治理中3个重要的因数是:股东、董事会和经营者。

2公司治理与技术创新关系

tylecote和conesa从美国、德国、英国和法国的经验数据中发现公司治理对企业技术创新是具有高度的决定性作用,并且指出各国公司治理模式的差异性与部门专业化优势存在很强的相关性。但是tylecote和conesa的研究是基于简单的数据处理和定性分析得到的,这种理论分析远没有形成系统化的方法,存在着大量的问题需要进行后续处理。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人们对美英公司治理模式和德日公司治理模式对于企业经营行为影响的优劣一直争论不休,直到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以及日本在整个20世纪90年代的停滞,似乎表明了英美模式是较优的。我国学者华锦阳(2002),通过分析公司治理对技术创新产生的各方面影响,指出公司治理作为一种制度框架,对企业的技术活动具有根本性的决定传用。并指出只有对公司治理的重要性有足够认识.并将其变革纳人与技术创新协调进行的轨道,才能推动技术创新,进而推进国企改革进程和企业绩效的提高。而徐金发和刘翌(2002)认为企业治理结构与技术创新密切相关,企业经营者持股水平的提高、具有强烈支持企业创新意愿的机构投资者的引人、董事会规模的缩小、外部董事数量的增加、董事会专业委员会的设立以及董事长与总经理的职责分离都有助于提高企业技术创新水平。

3公司治理因素与技术创新综述

本文通过公司治理中3个重要因素:股东、董事会和经营者,对技术创新的影响进行简要的综述。

3.1所有权对技术创新的影响

(1)所有权属性对技术创新的影响。

所有权属性是指企业所有者是公有还是私有,目前理论界的普遍接受的观点是私人股相比于国有股更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margolis(1999)通过对美国能源产业r&d投人的研究发现,由于该产业中r&d投资主要来源于政府,造成该产业中技术创新的所有权模糊,以致技术创新投资的长期低回报。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企业私有化更加能够促进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同时可以减少政府对企业的控制权,增加私人股份,对技术创新有促进作用(madden和savage,1999)。因为,私人投资的r&d比政府投资的r&d于企业技术创新的相关性更强(liddle,1997)。从我国国有企业所有制发展来看,经历了由国家控股的国有制形式到国家和私人集体控股和私人控股的股份制形式。但很多企业的产权还是不明晰,虽然我国政府多年来促进企业技术创新,但收效不大,产权结构的一体化还是重要原因,因为高度集中于政府的所有权形式,使企业自身的创新收益权和创新资源自配权未得到明确界定,导致企业动力的不定(刘三林等,2000和夏冬,2003)。产权优化(包括所有权结构调整)和产权激励是解决国有企业技术创新动力缺乏的重要举措(张旭升,1998和萧延高,2001)。

(2)股权结构对技术创新的影响。

股权结构表现为大股东持股水平和经营者持股水平。股东和经营者对企业技术创新收益的关注重点不一样。经营者关注于公司的短期收益,不愿意进行r邑d投人,而股东关注于企业的长期投资收益。因为技术创新的高风险会给经理带来工作的不安全感,经理人的收入与公司业绩密切相关,而这不同于股东,股东可以通过不同的股票组合降低自身承担的风险(baysinger}kosnik和turk)1995)。根据委托理论,当所有这和经营者利益目标更趋于一致时,管理层会提高对技术创新活动的支持。反之,股东和经营者之间不适当的关系将导致企业短视行为,将对技术创新产生限制作用。大股东可以通过监督经营者的行为,限制管理层牺牲股东利益,谋取自身利益的行为,来增强市场运行的有效性(shlerifer和vishny,1996)。大股东的持股比例对企业技术创新行为有正面影响(hosono,tomiyama和miyagawa,2004)。但,在不同的国家影响力并不一样。i,ee和o’neil(2003)通过对美国和日本不同行业(汽车、化工、通信、计算机、电子、制药和能源)公司的研究发现,由于文化和治理模式不同,所有权结构与企业技术性创新之间的关系在美国和日本的公司中有所不同,在美国公司中,股权集中度与研销比正相关,但在日本公司中,股权集中度与研销比没有关系。

3.2经营者对技术创新的影响

在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众多因素中,最高管理层(即经营者)是技术创新强有力的支持中的一个最要的因素(na-kahara,1997)。企业家的具体工具是创新,即他们借以利用变化作为一种新的实业和一项新的服务机会的手段(德鲁克,1989)。但是任何创新活动都是有风险的,在一项有关企业引人新产品的实证研究显示,成功的概念小于20%(crowford,1997)。同时,经营者具有风险偏好性,这对企业技术创新产生着关键的影响作用(daniel,2000)。如果经营者属于风险厌恶者,则会减少高风险性的技术创新投人(hill和sne11,1988)。在一定条件下,经营者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不仅取决于其胆识以及掌握的相关知识,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对经营者的激励。根据委托理论,经营者与所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越一致,经营者就越有动力为企业长期价值最大化努力工作,从而会提高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因此,对经营者的激励机制势必会影响其技术创新动力和创新能力,进而影响对技术创新类型的选择(杨建君,2007)。设计和实施对经营者的激励机制,促使经营者与所有者的目标尽可能一致是保证经营者努力工作的关键,也是企业治理结构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hoffman和hegarty,1993)。激励经营者可以通过提高经营者持股水平来提高技术创新水平(徐金发、刘翌,2002)ozahra等学者(2000)对中等规模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实证研究发现,经营者的持股比例与企业技术创新显著相关。

从经营者自身的角度出发,经营者的工作能力会影响其对技术创新类型的选择,经营者杰出的工作能力和对技术创新机会的敏锐嗅觉对企业的产品创新非常重要(夏冬,2003)。经营者的工作态度与产品创新正相关(gary,1998)。

综上所述,企业家的创新决定是创新动力、创新能力和创新权利的综合反映,而创新能力的发挥又受到创新动力和权力的影响(杨建君,2002)。

3.3羞事会对技术创新的影响

(1)董事会规模对技术创新的影响。

通常情况下,将董事会规模分为小规模和大规模。董事会规模的扩大表现为有不同背景、经历以及专业知识的人士进人董事会(judgeetal.,1992)o董事会规模的大小会对技术创新产生不同的影响,目前理论界有3种观点:①根据理论和组织行为学理论对于一定规模的公司而言,过大的董事会能发挥最大的功效。因为董事会规模的扩大,会使实现企业技术创新所必需的专业技术知识、管理知识以及财务知识等在董事会能不更好地实现互补,有利于在技术创新决策过程中吸收不同的意见,减少企业技术创新风险。②yermack(1996)和zahara(2000)通过实证研究发现:董事会规模与企业技术绩效及创新活动是负相关性。相对于规模较小的董事会来说,规模相对较大的董事会通常是更多样化,更容易发生争论和没有凝聚力,规模相对较小的董事会可能更容易应对飞速变化的环境(lipton和lorsch,1992)。他们还指出董事会通过监控能力发挥作用,随着董事会规模的增大而增大,但由此带来的成本超过了其所带来的收益,比如:缓慢的决策制定速度和对分享风险的偏离。董事会规模的扩大还会使董事会产生搭便车的动机,这种情况在技术创新项目成败对董事实际损益影响并不大的条件下更为明显。董事会规模缩小有利于提高企业技术创新水平(刘翌,2002)。③董事会的规模与技术创新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yermack,1996),及当董事会规模扩大时,对技术创新水平不断增加,当董事会达到一定规模后企业技术创新水平最高,随后,随着董事会规模的扩大。企业技术创新呈下降趋势。

(2)董事会结构对技术创新的影响。

根据董事会人员是否在企业任职的情况,董事会结构分为内部董事与外部董事。内部的董事是指在企业内担任一定职位的董事。外部董事是指不在企业任职的董事,他们与公司无潜在的利益冲突,也成为独立董事.2001年,证监会《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的通知,通知规定上市公司在2002年6月30日前,董事会成员中应当至少包括2名独立董事;在2003年6月30前,上市公司董事会成员中应当至少包括三分之一独立董事。至此,我国上市公司正式引人独立董事制度。外部董事数量的增加,董事会专业委员会的设立有利于提高企业技术水平(刘翌,2000)ojohn&.zahra(1991)认为,企业总是在不确定的环境中运营,通过引人与外部环境相联系的董事,企业可以有效地处理这种不确定性,帮助公司在很大程度上化解面临的各种危机,增加企业组织的生存可能性,配置更多的资源于创新活动和创造有利于技术创新的社会关系。

(3)两职合一对技术创新的影响。

领导权结构指的是董事和总经理的两职合一的问题。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是现代企业制度的特点。wrightetal.(1996)认为,问题的存在导致经营者主要关心个人财富、职位安全、权力威望以及个人效用最大化,因而会严重影响和削弱他们对创新的追求。董事和经营者的目标不一致,就会导致公司在重大决策时产生利益冲突(morris,1964)。如果通过对经营者实行股权、股票期权以及其他与当期业绩挂钩的激励机制安排可以使经营者与所有者的利益保持一致,可有效提高经营者对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jensenandmeckling,1976)。如果总经理担任董事长,他对技术创新的态度直接影响企业技术创新项目的选择(杨建君,2002)。所以董事长与总经理的两职合一有助于企业技术创新和经营绩效的提高(zaharaetal.,2000)。

4简要评述

技术创新的理解篇2

关键词:机械产品tRiZ理论创新方法Cai

中图分类号:tU85文献标识码:a

现在社会经济发展出现不确定因素,产品日新月异的竞争就是技术的竞争。产品设计的最终目的就是创新产品,满足市场需要和取得在市场一定的地位,因此,重视创新设计是增加机械产品竞争力的主要方法。传统的创新设计方法是利用头脑风暴法或者是试错法,这些创新方法的成败主要取决于设计者的经验和灵感,当技术体统中的问题超出了一个人的经验和技术领域时,头脑风暴法或者是试错法就显得无能为力了。起源于前苏联的发明问题解决理论—tRiZ理论是指导创新方法的重要工具之一,它可以帮助设计者在方案设计阶段迅速找到一个具有创造性的新概念,实现产品的快速创新。

1.tRiZ理论

tRiZ是俄文“发明问题解决理论”的俄文简称。阿奇舒勒及其领导的一批研究人员,在分析研究世界各国250万件专利的基础上,提炼出的一套解决复杂技术问题的系统方法。主要目的是研究人类进行发明创造、解决技术难题过程中所遵循的科学原理和法则。tRiZ理论是基于知识、面向人的发明问题解决系统化方法学,且适用于各行业。

1.1tRiZ理论的主要内容

tRiZ理论是由解决技术问题和实现创新开发的各种方法、创新原理理论体系,其主要内容包括:技术系统“S”形进化法则、40个发明原理、39项通用参数、矛盾矩阵、物质一场分析、76个标准解、发明问题解决算法(aRiZ)以及工程效应知识库等。在产品设计过程中,上述各内容都能从不同方面对设计人员提供创新方案的指导。应用tRiZ理论求解产品设计的创新解是一项系统的工程。下面仅以矛盾原理为例,介绍tRiZ理论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

1.2冲突解决原理

(1)矛盾的定义

在技术系统中,当想要改善技术系统中的某一特性、某一参数时,常常会引起技术系统中另一特性或参数的恶化,于是矛盾就产生了,tRiZ理论认为,产品创新的矛盾分为技术矛盾和物理矛盾。

(2)技术矛盾及其发明原理

技术矛盾:当改善技术系统中某一特性、某一参数时,常常会引起系统中另一个特性或参数的恶化。

既然工程中存在大量的技术矛盾,那么就要一种针对技术矛盾的解决原理。阿奇舒勒在研究专利的基础上,最终得出40个发明原理。

(3)物理矛盾及其解决原理

物理矛盾:针对技术系统中同一个参数产生两种完全相反要求而产生的矛盾。

解决原理:空间分离、时间分离、条件分离、系统级别分离。

(4)矛盾分析解题模式

2.计算机辅助创新软件(Cai)

计算机辅助创新(Cai)软件,能帮助不同工程领域的设计人员在产品概念设计阶段解决产品开发中的关键问题,提出可行的创新设计方案,产生有竞争力的工作原理,提高企业产品创新的进程。该软件包括发明原理、效应、技术系统进化法则、知识库,可以将tRiZ理论中的概念、原理、工具与知识库紧密结合。预测技术进化规律,设计未来的产品;解决设计中存在的冲突,避免折中设计;扩展用户的知识领域,提供各种功能解决方案。

3.机械产品创新方法设计实例

机械产品的某一特性或参数的改变会引起其他特性或参数的恶化,运用计算机辅助创新软件(Cai)可以解决技术矛盾。下面以提高煤矿山开采排水多级泵效率具体实例来阐述这个问题:

3.1、将普通的耐磨多级离心泵两端短圆柱滚子轴承支撑改为滑动轴承支撑,滑动轴承材料采用F102高分子复合材料,采用泵自身供水对滑动轴承进行、冷却,保证滑动轴承运行可靠性。1-轴承、2-泵轴、6-进水管路组件、11-轴承体、12-填料、13-填料座、14-填料压盖、15-出水管路组件。

若有效组织液体的泄露,就要将轴承体两端填料密封的盘根数量增加,提高了多级泵的容积效率,但泵轴与填料的机械损失增加了,这样容积效率与机械损失是一对技术矛盾,同时,液体中的杂质在填料在泵轴之间,加速了填料的磨损,液体介质压力过高等都会出现液体的泄露。新的设计必须克服目前设计中的该缺点,现利用计算机辅助创新软件(Cai)来解决该问题。

3.2、将这些问题在计算机辅助创新软件(Cai)描述,通过三轴分析并结合39个通用参数,利用矛盾矩阵:得出创新原理,3、19、35、5

技术创新的理解篇3

关键词:tRiZ;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进入21世纪,技术创新对我们国家来说至关重要,一个国家要想真正的强大起来,必须要掌握一些核心技术,由于计算机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原因,计算机文化技术的重心在欧美,我们要想迅速掌握这种计算机核心技术,当务之急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计算机专业人才,为此我系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做了一些新的尝试:要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人才,首先必须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们的创新思维能力,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创新系统理论与方法,熟练使用创新工具等。

要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单靠做几次创新技术讲座、做几次报告是不会起太大作用的,要形成一种长效机制,使创新教育形成一种良性氛围,为此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重点去抓:

一 选择创新理论工具,培养创新型教师

tRiZ理论是前苏联发明家阿奇舒勒在1946年,通过在250万份发明专利中抽取的200万份总结出40个发明原理、39个通用工程参数,从而确立的。发明问题解决理论”,目前被公认为是使人聪明的理论,它是解决发明问题的工具,实际上也是解决矛盾的工具。tRiZ理论中的40个发明原理适用于理论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等方面,在微软、三星、neC等大公司屡见奇功,并且这一创新理论在美国得以进一步的完善和扩展。黑龙江省2007年被国家科技部定为科技创新试点省,黑河市被定为科技创新示范城市,率先在垒国举办了全国第一期tRiZ理论研讨班,我院于2008年4月份还成立了部级tRiZ理论研究所。并对全院教师进行tRiZ创新理论培训,提高每一位教师使用tRiZ理论工具和在实际工作中应用tRiZ创新理论的能力,因此我们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也选用以tRiZ理论工具为基础,进行应用研究探索。

二 理解创新内含,激发学生创新热情

一提到创新,学生们往往理解为新技术的发明与新产品的设计制造,认为那是科学家的事,见字生畏,为此我们在《计算机科学技术导论》课中增加了“计算机与科技创新”内容,加强学生对创新内含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把tRiZ理论体系中对创新内含的五个层次一一讲授给学生,让学生理解创新不只是新产品的发明、新技术的革新,一些小的技术改造、产品的外观设计优化、软件的界面优化等都属于创新,同时我们列举出大量创新实例,引导学生对创新的理解。如利用“局部特性”原理发明usB接口,人体工学键盘,维护工具箱,利用“联合”发明原理生产出CD宝、计算机反病毒软件系统等,利用“多功能”发明原理发明带红外线的遥控器(可做教鞭)、具有扫描、传真和复印功能的打印机等等,这些都包含着创新,另外,让学生理解创新是方方面面的创新,不只是生产出新的产品,既有原始创新,也有理论创新、工程创新、应用创新、改进创新、技术创新、集成创新、使用方法创新、引进消化中的再创新等。

对已开设过这门课的学生进行“计算机与科技创新”内容的专题讲座。

在讲座中利用我国2007年申报专利中自主创新比例情况数据说明创新的必要性,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例如:DVD技术是日本技术专利,而我们中国是生产DVD的世界大国,但我们的企业去年出口到欧美1台DVD,成本是12美元,需支付日本技术转让费18美元,而我们出口1台DVD只卖到31美元,我们的利润只有1美元。从这个例子不难看出,谁掌握创新技术,谁掌握核心技术,谁就主动。

然后我们列举计算机硬件,软件技术方面创新的事例,使学生明白创新就是我们身边的事,只需要我们时时、事事留心,再掌握一定的技术和创新方法,这一点是不难做到的。

三、紧扣课程知识内容体系,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形成创新氛围

课程知识内容体系体现创新能力培养目标。在教学方面,所有教师根据当前我国it行业市场需求现状和教学科研研究成果,坐在一起对教材内容体系进行重新合理编排、论证,体现新知识、新技术的特点,使课程间的衔接更加科学合理,教材知识体系充分体现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充分体现了个性化培养目标。如在讲接口时,我们利用tRiZ理论的发明原理和矛盾矩阵表从串口讲到并口,再到uSB接口,从键盘鼠标的pS/2接口讲到USB接口,从硬盘的iDe、SCSi到Sata等等;又如在讲计算方法的线性方程组的解法时,从顺序高斯消元法算法讲到高斯主元素消去法算法,让学生在编程中比较两算法结构的优劣,在对比中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每一位教师的每一门课程都时时渗透着创新意识教育,这种教育并不是教师刻意进行的,师生都感觉到非常的自然。

教师授课方法灵活、丰富,充分体现个性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尽管随着素质教育的改革深化,大学课堂教学那种“填鸭式”的满堂灌现象有了很大改观,但为了完成教学计划,教师大讲特讲的讲授方式还是主角,为此,我们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利用系教学网站和答疑邮箱,将课程资源事先放到网上,这样在授课时“探究式”,“讨论式”、“问题研究式”等教学方法得以充分应用。利用问题创设情景,然后利用tRiZ理论分析,找出对应的通用工程参数,利用矛盾矩阵表查找出解决矛盾的发明原理,这种授课方式充分调动学生们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培养学生们的个性化能力和创新意识。

开展多种课外科技活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在课程教学中,我们十分注重“课程设计”教学环节,深化“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培养为主旨”的三主教学观,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过程中,教师是观察者、帮助者和设计者的角色,作为学生,他们才是学习的主体。

为形成良好的创新氛围,我们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综合性设计性开放实验、“数学建模活动小组”、“程序设计小组”、“动画制作小组”等多种课外技术活动,使学生们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明显得以提高,学院一年一度的“数学建模大赛”、“程序设计大赛”,“课件制作大赛”、“学生讲课大赛”等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体现创新能力的舞台。

四 tRiZ创新理论工具的教育使用

技术创新的理解篇4

[关键词]自主创新;技术创新;概念与内涵

[中图分类号]F2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09)01-0099-03

当前,我国已进入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随着国家对自主创新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有关自主创新的理论研究在国内迅速升温。但是,自主创新的理论还处在初步探索阶段。本文试图对自主创新的概念与内涵加以讨论和界定,以期推动自主创新的理论研究。

1从创新到自主创新

创新理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熊彼特创造性地提出创新是经济增长最重要的驱动力的系统创新理论。他在1912年的著作《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创新是企业家对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包括:①开发出一种新的产品或者提供一种产品的新的质量;②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③开辟一个新的市场;④获得一种原材料或制成品的新的供应来源;⑤实现一种新的组织形式。熊彼得的创新概念涵盖了一切可能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活动,其目的是要产生效益,获取利润。熊彼特的研究成为激发经济学家转向创新领域研究的源泉(R.R.nelson,1996)。之后,有关创新的研究迅速崛起,许多重要理论开始形成,如创新的链环式模式、创新路径依赖性、a-U模型、创新系统等。概括起来说,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主要是开发性研究,70年代至80年代初是系统性研究,而80年代至今是综合性研究。

2对“自主”的理解

要对自主创新有一个正确的理解,首先要了解自主创新产生的时代背景。“自主”是针对“引进”,即针对我国在过去一段时期内过分依赖引进技术而言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但是这种发展是建立在大量引进外资,引进技术和产品,出卖廉价劳动力、土地及其他资源的条件之上的,经济增长的质量并不高。我国的技术引进在较大的程度上陷入了“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恶性循环,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自身努力不够,坚持创新不够,并且以为我国可以不用承担创新的成本而从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扩散中获益。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现实挑战,外贸依存度持续增长,贸易摩擦日益凸显;企业创新能力弱,缺乏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在国际竞争中备受遏制;发达国家为了削弱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对我国的产业关键技术和军事科技实行封锁战略,严重地影响了我国的国家安全和经济安全。自主创新就是在这个大背景下提出的,标志着我国发展战略的重大转变。理解这个大背景是理解“自主”二字的基础。

对自主创新中“自主”二字的含义应如何理解?邬贺铨院士的解释有一定的代表性:“从政治、经济方面讲,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永远处于被动的地位。自主创新实际上是国家的自主,是站在整个国家利益上的自主,代表国家自立于世界之林能力上的自主。”因此,“自主”就是强调中国人要自立自强、勇于创新,不能总想着“买”或者“借”外国的先进技术。路风教授从另一个角度解释了“自主”的意义:“自主创新的概念不是我们中国人的发明,之前已经在日本和韩国出现……创新只能自主,这对技术先进者来说是理所当然的,但对技术落后者来说,必须强调自主是因为赶超需要勇气。”

笔者认为,自主创新不等同于自己创新。自主创新中的“自主”一词并非指完全依靠本国的力量一切从零起步,什么事都自己做,更不是为了回到封闭的“自力更生”,它主要强调的是在经济开放的环境下“不依赖别人,不受别人控制”,它并不排除向别人学习的意思。在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技术进步日新月异的国际环境下,关起门来自己搞创新不但不利于技术的发展,反而会和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越来越大。我国政府提出的自主创新是指在开放的国际国内环境下,在充分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已有的科学技术成果基础上的自主创新。“自主”的真谛在于创新的主动性。

3对自主创新概念与内涵的理解

自主创新是一个内涵和外延极其宽广的概念,目前学术界对自主创新内涵、本质的理解主要有以下四类观点:

第一种观点把自主创新的内涵定位在狭义的科学和技术创新方面。认为自主创新是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有的学者则直接指出,自主创新中的创新就是通常所说的技术创新。施培公(1996)这样定义自主创新:自主创新具有不同层次的含义,当用于表征企业创新活动时,自主创新是指企业通过自身努力,攻破技术难关,形成有价值的研究开发成果,并在此基础上依靠自身的能力推动创新的后续环节,完成技术成果的商品化,获取商业利润的创新活动。当用于表征国家创新特征时,是指一国不依赖他国技术,而依靠本国自身力量独立研究开发,进行创新的活动。

第二种观点不仅对自主创新的外延做了明确的界定,而且对其内涵也做了更为广义的解释。持该观点的学者批判性地指出不能把自主创新理解为科技实力、成果和专利数的复合体,自主创新不等同于科技发明创造。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一些学者也注意到自主创新绝不是单指技术。正是立足于这样的内涵,谢燮正进一步从外延上指出:自主创新不同于技术创新。自主创新必须包括选择发明和科技成果,使逐步成熟到适合于生产应用,以至于市场成功,还必须包括根据市场和生产需要去开发技术的各种努力。周光召认为:不可狭义地理解自主创新的概念,平常人们对技术创新强调较多,但自主创新不能等同于技术创新,利用知识提取新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收益,才是创新的深层次要求。王元(2005)认为自主创新是一个经济过程和市场实现的过程,其本质特点在于科技成果的转化及产业化过程。

第三种观点是把自主创新的本质看成是否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并形成自主研发的能力。吴贵生认为:自主创新就是指创新主体通过自身的努力在R&D中取得突破性进展,攻克技术难关,并在此基础上依靠自身的能力推动该技术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运用,从而达到预期目的的创新实践活动。柳卸林(1997)认为自主创新是“创造了自己知识产权的创新”。毛建军认为:自主创新就是要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突破发达国家的技术垄断,获得有利的贸易和国际地位,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技术实现。在此基础上,一些学者进一步认为:自主创新主要包括渐进的自主创新和根本的自主创新。两者的共同点就是具有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独特的核心技术以及在此基础上实现新产品的价值。

第四种观点则是反对“知识产权”论的。持这一观点的学者是通过对模仿创新和自主创新关系的比较来界定自主创新的内涵的。在他们看来,自主创新和模仿创新是一对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概念,但二者的实质是一样的。自主创新的含义是主要依靠企业自身的力量来完成技术创新全过程,特别是关键技术上的突破要由本企业来实现。模仿创新则是企业通过学习模仿率先创新者的创新行为和创新思路,吸取其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引进购买或破译其核心技术和技术秘密,在此基础上改进完善和进一步开发。二者的区别关键在于模仿创新是在率先创新者具有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基础上的“模仿”,是在别人工作基础上的进一步努力,也被称为“二次创新”。自主创新模式就其本意来讲是企业通过自身努力和探索而产生的内在的技术突破,特别是对核心技术的突破是靠自己的力量。自主创新未必一定能产生自主知识产权。模仿创新也未必不能产生自主知识产权。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自主创新”概念尚处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状态。在不同的场合下,人们用“自主创新”所表达的意思差别很大,要下一个明确的、能被普遍接受的定义是不容易的。

为此,笔者提出如下观点,作为对“什么是自主创新”这一重要问题的理解。

3.1要从国家战略高度上认识自主创新

自主创新是在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转型挑战的特定背景下提出的概念。对自主创新概念的理解不仅是从学术概念上,而且最主要的是从国家战略上进行阐释,自主创新是对重要战略信息的传达,在某种意义上,后者比前者更重要,它远远超过了学术概念本身。

3.2正确认识自主创新的内涵与外延

自主创新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狭义的自主创新就是指技术创新,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三个方面。广义的自主创新不仅包括技术创新,也包括非技术创新,如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和文化创新等。自主创新的实质是受创新主体控制的创造新的社会经济价值的过程,技术创新是自主创新的核心。非技术创新对技术创新全过程的实现起着强大的支持作用,在某些情形下,其作用甚至超越了技术创新本身。

在我国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初期实践中,要防止两种倾向:一种倾向是过于严格地限制自主创新的外延,这会将大量的创新活动排斥在自主创新之外,让人觉得“自主创新”高不可攀、可望而不可即,这十分不利于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创新行为,且脱离了其产生效益,获取利润的本原。另一种倾向是,要防止因自主创新概念的过度泛化或多元化而忽视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这一真谛,从而使创新活动失去持久的竞争力,而“创新”本身也成为一个简单的“口号”。因此,科学界定自主创新的外延,有利于正确指导我国创新政策的制定和创新活动的实施。

3.3狭义的自主创新,即技术创新的内涵的理解

第一,自主是前提,即要发挥创新主体的主动性,掌握创新的自和控制权;第二,创新是要害,即要运用知识产生新变化,取得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价值;第三,知识产权是关键,即要通过专利等方式获得技术方面的竞争优势;第四,创新能力是核心,即要十分重视在创新实践中培养创新主体的创新能力。

3.4自主创新的特性

自主创新具有技术突破的内生性、技术与市场的率先性、知识和能力支持的内在性、科技与经济的融合性等特点。除此之外,自主创新还具有以下特性:

一是系统性,从宏观层面上看,自主创新既是一项长期复杂而又艰巨的系统工程,又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涉及许多领域诸多环节,国家要建立自主创新国家战略体系,从微观层面上看,企业将自身纳入自主创新国家战略体系中,通过与高校、科研院所和社会中介等合作开展创新活动,实现其主体价值,其活动受到系统内环境和各种因素的制约与影响,需要通过系统优化才能取得成功。

二是价值性。判断自主创新是否成功的主要标准之一,就是自主创新的成果是否得经过产业化和市场化后得到社会的承认,实现其社会经济价值。

三是新颖性。自主创新要以新思想、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和新模式为起点,其目标是取得新成果,产生新变化。

四是高风险性和长期性。自主创新尤其是原始创新风险很大,难以保证必定成功,因而需要宽松的创新环境和创新文化,更需要风险投资的支持。同时,创新往往需要一个较长的周期,不能操之过急和心浮气躁,一旦选定目标就要坚持下去。

参考文献:

[1]尚勇.从科技经济两方面把加强自主创新落到实处[J].中国科技产业,2005(3):18-19.

[2]施培公.自主创新是中国企业创新的长远战略[J].中外科技政策与管理,1996(1):14-27.

[3]谢燮正.科技进步、自主创新与经济增长[J].软件工程师,1995(5):8-11.

[4]周光召.周光召论自主创新[J].科技管理研究,2005(10):7-8.

[5]吴贵生,等.创新与创业管理(第2辑)[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6]柳卸林.管理范式的转变――从生产型到技术创新型[J].中国软科学,1997(2):117-119.

[7]毛建军.自主创新从概念走向实践[J].科技促进发展,2006(6):38-48.

[8]温瑞.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研究[J].集团经济研究,2005(9):68-69.

[9]傅家骥.技术创新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10]高粱.跟踪模仿与自主创新[J].宏观经济研究,2004(4):50-52.

[11]彭纪生,刘伯军.模仿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J].科学研究,2003(4):88-92.

[收稿日期]2008-11-25

技术创新的理解篇5

这些对于提升企业的竞争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但都还不足以构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什么是核心竞争力?是人才?是技术?是资源?还是资本?都不是,全部加起来也还不是。我认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简称创新力,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xx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同样,创新也是企业的灵魂。人才、技术、资源和资本等都不是企业的灵魂,人才是可流动的,技术迟早要被突破,资源是可分享的,资金是有限的。唯有企业的灵魂是别人学不去拿不走的,唯有创新力形成的竞争力是独有且长久的,因此说,创新力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什么是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指的是用新知识、新工艺、新技术,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模式、通过提高质量、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的经济技术活动。技术创新是贯穿企业活动的全过程,以获得企业经济利益为目标的一系列活动。有人说,企业经营是龙头、管理是基础、技术是工具,把企业分成了若干个子系统。技术创新不是企业的了系统,而是把企业的各个子系统进行有机连结并高效运转,从而实现企业利益。必须强调,技术创新是经济概念,技术创新以技术进步为工具,而不等同于技术进步。但是有些人却没有搞清楚,错误地把技术创新与技术进步、发明新技术等混为一谈,其实这是两码事。技术进步是技术概念,是以技术为导向,追求高技术含量,高技术水平;技术创新是以市场为导向,追求经济利益,追求长久的核心竞争力。再好的技术如果没有切中市场,就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哪怕获得了诺贝尔奖项也不能算技术创新。

创新力是企业组织技术创新活动并且取得技术创新成果的能力,是企业的灵魂所在,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那么,企业如何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如何培育创新力?

一、观念创新是技术创新的先决条件

观念决定行动,思路决定出路。观念创新是基础的、能动的创造性思维活动,观念存在于人脑之中,是无形的,但时刻影响着人的言行。什么人的观念要创新?怎么创新?企业领导者实践技术创新后再来回答这两个问题。

首先要正确理解技术创新的本质意义,企业技术创新是企业的一系列经济活动,是企业领导者的事。其次,实施技术创新要求企业领导者要切合实际地分配适宜的人、财、物资源,需要领导者进行组织和推进。因为,技术创新是贯穿企业全过程的经济活动,必须领导者才能推动;技术创新追求经济利益、解决核心竞争力,这等大事应该由领导者亲自抓。但现实中并非如此,往往在谈到技术创新时,任务就交给了技术部门,其结果自然是流于形式和浪费人力物力。可以这样回答上述两个问题:谁的观念要创新?——企业领导者;怎么创新?——身体力行去实践技术创新。

二、经营创新是技术创新的关键

传统企业的经营要领是供销做买卖,根据生产需要去采购物资——即供应,工厂生产什么就卖什么——即销售。这种供销式的经营模式在新中国的企业盛行几十年,目前仍然存在。这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这种模式在人们的观念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在技术创新活动中,经营是占据市场和实现市场价值的重要环节,经营创新是技术创新的关键。企业经营要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两大问题,具体来说:一是要掌握市场需求,不但要掌握现实的需求,更要捕捉潜在的需求,做到洞察先机,这是经营创新的要点之一;二是要研究如何满足市场需求,更要研究如何能动地影响市场需求,这是经营创新的要点之一;三是要解剖自己、解剖竞争对手,发现对手优势和劣势,做到知已知彼才能制定有效的措施参与竞争。这就要求经营与技术有机结合,但现实中,企业往往人为地将管理、经营和技术分割开来,有人搞管理,有人搞经营,有人搞技术,人马都齐全就是拢不到一块,形成不了合力。这是什么原因?这就是因为没有按照技术创新的模式去组织企业的经济技术活动,企业的关键部位脱节所致。试想,工程师蹲在厂里不去研究市场、不去研究竞争对手,而是习惯于技术导向,搞了半天的技术进步,结果还是脱离市场的技术;经销人员不懂技术,只管推销,销售业绩稀里糊涂的好起来,又稀里糊涂的滑下去,卖不出去了,究竟是质量问题还是价格问题还是服务问题,搞得清楚吗?

经营创新要求我们先研究市场,以市场为导向,市场今天要什么现在就做什么,市场明天要什么现在就储备什么。欧美国家企业的策划部门和商业工程师负责提出做什么,管理部门和工业工程师负责提出怎么做,企业领导者将二者融合起来进行决策,屡屡成功。巴西铌公司的商业部最初进入中国大陆的时候,先不谈商业问题,而是与钢厂进行铌铁合金化应用技术的交流,教会了许多钢厂使用铌铁合金,获得了可观的铌铁市场份额,这就是能动地影响了市场需求。可见,经营创新不仅仅是经营模式的转变,还要将先进的技术与先进的经营模式结合起来。

三、管理创新是技术创新的保障

管理的任务是解决秩序、纪律和积极性,而调动积极性则是管理创新的核心问题。在技术创新活动中,管理创新要以调动人的积极因素为核心,要建立并有效地运行三大机制:

1.技术创新的投入机制。一方面,没有投入就不可能有创新,或者创新只是一种新的思想、新的概念,而不能转化为生产力;另一方面,没有产出的投入则是浪费。技术创新的投入机制就是要辩证地解决好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2.技术创新约束机制。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不创新则落后,没有创新的企业终将被淘汰。技术创新活动及其成果应纳入考核范围,影响到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形成约束力。

技术创新的理解篇6

关键词:tRiZ理论;创新方法传统;比较

中图分类号:C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3-0-02

一、什么是tRiZ

tRiZ最初的意思来源于俄文,它的英文全称是theoryofinventiveproblemSolving,即“发明问题解决理论”。1946年苏联著名发明家阿奇舒勒及其合作者通过分析大量专利,总结提炼出各种技术发展进化遵循的规律模式及解决各种工程矛盾的创新原理和法则,提出了发明问题解决理论――tRiZ。tRiZ有两个基本的涵义,表面上强调解决实际问题,特别是解决发明问题;本质上是由解决发明问题而最终实现(技术和管理)创新,因为解决问题就是要实现发明的实用化。

二、tRiZ理论的核心

1.tRiZ理论的基本内容

tRiZ的理论体系庞大,包括了诸多内容,而且还在不断发展完善中。从目前来看,tRiZ的主要内容有两大部分:一是tRiZ的基本理论体系;二是tRiZ理论的解题工具体系。tRiZ理论体系主要可以分为以下6个主要方面:①创新的思考方法及问题分析手段。通过运用tRiZ理论可以系统的分析所需解决的创新问题。在解决复杂问题的分析时,包括科问题分析建模方法和物-场分析法,运用它可以迅速确认核心问题,发现问题潜在的根本矛盾。②技术系统的进化法则。在分析大量专利的基础上,针对技术系统进化演变的一般规律,tRiZ理论归纳出8个基本进化法则。我们可以利用这些进化法则,分析和确认产品目前的技术状态,预测产品技术在未来发展的趋势,从而开发具有竞争力的新产品。③技术矛盾的解决原理。阿奇舒勒指出不同的发明创造通常遵循共通的规律。tRiZ理论体系把这些共通的规律总结为40个创新原理。面对具体的技术矛盾,可以运用这些创新原理、结合工程实际得到具体的解决方案。④创新问题的标准解法。具体问题的物-场模型拥有不同的特征,tRiZ理论中分别对应有标准的模型处理方法,其中包含模型的转换、修正、物质与场的增添等。⑤发明问题的解决算法。算法重点针对情境复杂的问题和矛盾不明确的技术系统。算法的一般非计算性逻辑过程是对初始问题进行一系列变形及再定义,实现对问题进行逐步深入的分析,将问题转化,直至问题得到解决。⑥以化学、物理、几何学等工程学原理为基础而构建的知识库。

2.技术系统的进化论

阿奇舒勒技术系统进化论中认为技术系统的进化不是随机的,而是遵循着一定的客观进化模型,所有的系统都趋向“最终理想化”进化。阿奇舒勒的技术系统进化论包括主八个进化法则,运用这些法则可以解决技术难题,预测技术系统的发展,同时还可以产生并加强创造性问题的解决。技术系统法则包括:1)向微观级和增加场应用的进化法则;2)增加集成度再进行简化法则;3)减少人工介入的进化法则;4)动态性和可控性进化法则;5)提高理想度法则;6)子系统协调性进化法则;7)技术系统的S曲线进化法则;8)子系统的不均衡进化法则。

3.tRiZ解决发明技术问题的方法

如何应用tRiZ理论解决问题呢?首先,要对一个实际问题进行细致地分析和准确地定义;然后,依照tRiZ理论提供的方法,把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归纳为一个类似的tRiZ标准问题模型;接着,针对不同的标准问题模型,应用tRiZ理论已终结、归纳出的类似的标准解决方案,找到对应的tRiZ标准解决方案模型;最后,将这些类似的解决方案模型,应用到具体的问题中,演绎得到问题的最终解决方法。

tRiZ理论将能够运行某个功能的事物定义成为技术系统。如果一个技术系统出现问题,其表现形式通常有许多,解决问题的方式也有很多,关键是要区分技术系统的问题属性和产生问题的根源。根据问题所表现出来的参数属性、结构属性和资源属性,tRiZ的问题模型共有4种形式:技术矛盾、物理矛盾、物-场模型、Howto模型。与之相对也,tRiZ的工具也有4中:矛盾矩阵、分离原理、知识库与效应库和标准解系统。

(1)创新原理和技术矛盾

在tRiZ理论中技术矛盾是技术系统的某个参数或特性得到改善的同时,导致另一个参数或特性发生恶化而产生的矛盾。tRiZ理论将导致技术矛盾的因素总结为39个通用工程参数,建立了矛盾矩阵表,提供了40个解决技术矛盾的创新原理。矛盾矩阵是40×40的矩阵,矩阵的第一行表示39个需要改进的技术参数,第一列表示39个引起恶化的技术参数,行与列的交叉处形成技术矛盾,并列有解决技术矛盾所推荐的创新原理序列号。

(2)物理矛盾和分离原理

物理矛盾是指对技术系统的同一个参数有相互排斥的、甚至截然相反的需求、解决物理矛盾的核心是实现矛盾双方的分离。40个创新原理中的分离原理可以用来解决物理矛盾。分离原理的主要内容是将矛盾双方分离,并将其分别构成不同的技术系统,以系统与系统之间的联系代替内部联系,从而将内部矛盾外部转化。

(3)标准解与物-场模型

tRiZ理论中拥有最小机能、可控技术系统的图形表现就被称为物质-场模型。物质-场分析可以将许多非常复杂的问题构建成和已有的技术系统相关的物质-场模型,并从76个标准解中找到最为接近的解决方案,简单有序的获得最终理想解。

(4)Howto模型与知识库和效应库

Howto模型指通过构建系统的抽象功能模型,明确系统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组成部分及相互作用,用功能模型全面的描述和理解系统。Howto模型的解法是查询知识库与科学原理效应库。效应是各领域的定律,它涵盖了多学科领域的原理。tRiZ通过对专利技术的研究分析,按照从技术到实现的原则,收集了1400多种效应。

(5)aRiZ――发明问题解决算法

aRiZ(algorithmforinventiveproblemSolving)被称为发明问题解决算法,它是解决发明问题的完整算法。在解决一些复杂问题时,由于不能分析出明显的矛盾,无法直接依靠矛盾矩阵和物质-场分析解决。aRiZ提供了独特的算法步骤,将复杂、模糊不清的问题情境转化为明确的发明问题。运用aRiZ提供的步骤流程,初始问题最根本的冲突被清楚地显示出来,是否能够求解非常清晰。

三、传统创新方法与tRiZ的比较

传统的创新方法例如头脑风暴法,它们抛开了不同领域中的基本知识,具有形式化的倾向,这使得在实际运用中会受到使用者经验、技巧和知识积累水平的限制。传统的创新方法过分依赖于非逻辑思维,其实际效果存在很大波动,具有较大的培训难度,这不利于在大范围中进行推广。由于这些限制使得运用传统方法解决创新问题时效率较低,而在面对较高级别发明问题时,也往往也无法使用传统的创新方法。

表2:传统的创新方法与tRiZ理论方法的比较1

与传统的创新方法相比,tRiZ理论具有鲜明的特点和优势。它成功的为创新工作者揭示了创新发明的内在规律及原理,帮助我们快速的确认并解决系统中存在的矛盾。同时它是以技术发展进化规律为基础来研究整个产品的发展过程,因此,运用tRiZ理论可大大的加快发明创造的速度,并提升产品的创新水平。tRiZ理论为解决创新性问题、创新性矛盾提供更好的创意和更合理的结局方案。它帮助我们打破思维定势,激发创新思维,让我们可以从更广的视角看待问题。

四、总结

21世纪以来tRiZ被认为是可以帮助人们挖掘和开发自己创造潜能、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发明创造和实现技术创新的理论,它帮助我们对问题的情境进行系统分析,快速地发现问题的本质,准确的定义创新性问题和矛盾。tRiZ理论被欧美等地的专家认为是“超级发明术”,在国内也有许多企业及大学开始重视和应用tRiZ理论。

参考文献:

[1]赵新军.技术创新理论(tRiZ)及应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5.

[2]李伊力,何筠.tRiZ:科技创新新方法――兼论tRiZ与传统创新方法的比较[J].企业经济,2009(08):23-25.

技术创新的理解篇7

关键词:涉农产业;技术创新管理;人才培养

国务院总理在2014年9月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就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也明确提出了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这些都离不开技术创新管理。技术创新管理人才到底应该如何培养,湖南农业大学商学院今年工商管理一级学科申报成功,下设技术经济及管理专业。湖南农业大学也将技术创新管理课程作为技术经济及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故此,引发了涉农产业技术创新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涉农产业对技术创新管理人才的需求,应该是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只有这样才能帮助推动企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获得核心竞争力。那么如何从涉农产业和企业的需求入手,培养好技术创新管理人才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本文拟从分析培养现状入手,然后,从涉农产业的需求并结合农业院校的优势资源对涉农产业技术创新管理人才培养的方式进行阐述。

1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通过检索各大期刊数据库发现,目前直接开展技术创新管理人才培养研究的较少,仅有国内学者汪传雷等在《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专业研究生教育教学探索》中指出,对其搜集的22所设有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专业硕士点的高校课程设置进行整理发现,有77.3%的高校开设了技术创新管理方面的课程,位居榜首[1]。为了能够充分剖析技术创新管理人才培养的现状为涉农产业技术创新管理人才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以下专门从技术创新管理的研究内容和技术创新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两个方面对人才培养现状进行分析。1.1技术创新管理研究内容为了对技术创新管理研究内容进行一个较为系统的了解,主要通过对技术创新管理领域的书籍篇章布局来梳理技术创新管理的研究内容。国内学者吴贵生在《技术创新管理》一书中,阐明了技术创新的理论,内容涉及企业技术创新战略、技术选择、研究与开发、新产品的生产和营销、技术转移与交易、技术信息与知识产权、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和组织管理等[2,3]。2011年编著的《技术创新管理:中国企业自主创新之路》在阐述了创新的概念、类型、作用、运行规律和管理的基础上,对中国企业独特的创新之路和中国企业自主创新理论进行了研究,并通过中国产业和企业创新案例来说明其观点[4]。国内学者赵晶媛在《技术创新管理》中,系统地阐述了技术创新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内容,论述了技术创新战略管理、项目管理、过程管理、风险管理和知识产权管理的理论与方法,介绍了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模式及其各自特点、技术创新的测度与评估、技术创新能力与培育、技术创新组织与激励,为技术创新管理者提供一整套的管理方法和实践操作技巧[5]。国内学者雷家骕、洪军在编写的《技术创新管理》中,将技术创新管理分为了四个模块:第一模块,是技术创新的基础理论,包括技术创新的理论基础、技术创新的模式与发展;第二模块,是技术创新的实现过程,包括前景性高技术的获取与破坏性创新、企业的生产及工艺创新、企业创新中的技术整合、企业的市场开拓与服务创新;第三模块,是企业创新的管理,包括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企业技术创新的战略管理、企业技术创新的管理要素;第四模块,是技术创业,包括创新的特殊实现形式———技术创业[6]。国内学者周寄中在《科学技术创新管理》中,先按管理科学的四大管理职能,从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对科技创新管理的对象展开论述,依次包括:国家科技计划、科技创新战略、科技活动组织、科技创新与成果商业化过程、科技创新的评估控制与激励,然后,从当今科技创新管理的五个重要方面进行剖析,主要包括:技术转让、技术市场和技术中介,智力资本、知识产权与知识管理,科技创新资源配置,产业、企业技术竞争力,以及国家创新系统和科技创新文化[7]。1.2技术创新管理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应该既包括专门的学位教育,也包括继续教育和相关培训等。但是从目前查阅的资料来看,尽管有些地方开展了技术创新管理的培训,但是由于资料不够全面和具体,因此,仅通过对专门的学位教育了解一二。设有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专业硕士点的高校网站,仅有中科院大学对技术创新管理培养的目的、要求,以及主要内容等列出[8]。主要讲授技术创新管理的研究进展,以理论与实务并重的原则,整合技术、管理和创新政策等知识,培养既熟悉技术又懂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以理论性评价与研讨为主,辅以有针对性的案例。学习要求主要有4点:①掌握技术创新管理和创业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②通过案例讨论熟悉企业技术创新管理的流程和实践;③能够针对企业创新管理过程中的问题进行诊断分析,提出优化和改进建议;④初步具备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建新企业及进行创业企业管理的能力。由于其采用的是周寄中老师的《科学技术创新管理》一书作为教材,因此,其教学内容与书中内容保持一致。综上所述,随着技术创新备受瞩目,技术创新管理也愈发受到重视,但是关于技术创新管理人才培养的研究内容却还存在着不同的观点和体系,这自然也体现到了技术创新管理人才培养上。

2涉农产业技术创新管理人才培养的思考

围绕党中央提出的“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伟大目标,从当前涉农产业对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的需求实际出发,结合农业院校的资源优势,摸索出符合涉农产业需求的技术创新管理人才培养模式。2.1涉农产业技术创新管理人才培养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涉农产业技术创新管理人才培养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主要有两个:一是,如何结合涉农产业和企业的技术创新管理需求进行人才培养。由于不同的产业对技术创新管理人才培养既有共性,又有所区别。对于涉农产业技术创新管理人才培养必然要围绕涉农产业和企业的技术创新管理需求来开展好技术创新管理人才培养设计。但涉农产业和企业对技术创新管理的需求分别代表了中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的需求,如何将这两个层面的需求转化为培养内容,需要对涉农产业和企业两个层面的需求进行全面分析,并发现其内在联系,以形成科学合理的培养体系。二是,如何将农业院校资源优势转变成技术创新管理人才培养的优势。技术创新管理是要培养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人才,其培养内容和方式都具有独特性。如何把农业院校已有的涉农资源优势转变为人才培养优势,需要在对涉农产业和企业的技术创新管理需求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并结合农业院校的学科门类和专家资源丰富等优势,通过涉农产业技术创新管理人才培养使更多的农业院校的专家资源、平台资源等走进涉农企业,更好的支撑本地社会经济发展。2.2涉农产业技术创新管理人才培养定位首先,根据涉农产业技术创新管理人才需求对培养进行定位。在涉农产业中选取龙头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中小型企业作为样本,研究涉农企业对技术创新管理人才的需求趋势,然后,对已开展技术创新管理人才培养的机构,进行调研了解技术创新管理人才的培养效果和职业发展趋势,通过对这两个方面的研究,发现技术创新管理人才需求趋势及职业发展趋势,为进一步明确涉农产业技术创新管理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提供可行性保障。根据从食品产业和生物产业部分企业了解的情况来看,企业需要的技术创新管理人才主要包括两类:一是,能够提升企业内部研发管理的人才,二是,能够从外部引进技术并在内部实现产业化管理的人才。从企业需求定位来看,培养内容将主要涵盖研发管理和技术转移的内容。然后,积极借鉴已开展技术创新管理培养机构的经验,对培养方式进行定位。通过对农业院校技术创新管理培养情况和培养资源进行分析,然后,再与综合性院校开展技术创新管理培养有关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农业院校开展技术创新管理人才培养的比较优势。同时,对国内外技术创新管理培养的背景、内容和效果等进行分析,预判农业院校开展技术创新管理人才培养的发展趋势。技术创新管理人才培养非常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非常,在培养对象的选择上就要主要选择那些有一定技术背景的人,或者对技术管理有一定经验的人,在培养形式上除了必要的理论传授以外,需要更多的配以研讨、实例分析和技术创新管理模拟等。最后,充分发挥农业院校资源优势,使人才培养与产学研合作融为一体。依据院校的资源特征、技术创新管理人才需求趋势和就业趋势,以及院校技术创新管理人才培养的比较优势和发展趋势,采取避强定位的方法,差异化地对技术创新管理人才培养进行定位。依据农业院校技术创新管理人才培养定位,在借鉴国内外经验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农业院校的教育资源优势,以建设一套符合农业院校特点的涉农产业技术创新管理人才培养体系。湖南农业大学的动植物科学领域、农业科学领域的eSi学科排名进入全球前1%,作物学、园艺学、农业资源与环境、畜牧学4个一级学科在教育部第三轮学科评估中进入全国前十,这说明学校在这些领域拥有雄厚的科研实力。涉农产业的技术创新管理人才培养,可以充分发挥这些优势学科专家团队的力量,聘请这些专家为学员讲授科研的历程,研讨与企业合作的经验,让学员通过生动的案例掌握技术创新管理的精髓,同时,也帮助学员聚集一批专家资源,全面推动产学研合作。

3结语

上述关于农业院校开展涉农产业技术创新管理人才培养的思考,尚有许多不足之处,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全国开展技术创新管理培养的资料仅通过网络进行搜集,没有专门向各个机构索取;二是,涉农产业和企业的技术创新管理需求仅根据已有的经验和对若干业内人士的访谈形成,没有通过调查问卷进行大范围调研。今后还将在这两个方面,对农业院校开展涉农产业技术创新管理人才培养进行更为科学合理的规划与设计。

作者:史敏罗建单位:湖南农业大学

参考文献:

[1]汪传雷,乐亚鸣.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专业研究生教育教学探索[J].中国市场,2013,(17):88-93.

[2]吴贵生.技术创新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3]吴贵生,.技术创新管理(第2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4]吴贵生.技术创新管理:中国企业自主创新之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5]赵晶媛.技术创新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6]雷家骕,洪军.技术创新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技术创新的理解篇8

论文摘要:现代科技革命的沿革及其特征告诉我们要实现科教兴国,真正使我国成为科技强国,必须进一步加强高等教育的改革和教学教育质量的提高,特别是要更加重视高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这也是我国高等教育走出人才培养困境和回答钱学森之问的重要举措。本文结合目前国内高校人才培养的现状,提出了国内高校如何更加有效的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的教育理念和具体措施。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是在当今时生的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合流,以产业革命为后果的空前大变革,它涉及了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的各学科、工程技术生产技术的各领域。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创造着新的技术群、产业群,改变着产业结构和劳动组织,对现代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发生着巨大的影响。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正在改变着世界图景,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之一[1]。

在现代科技革命背景下,高校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得重要组成部分,是知识创新、知识生产、知识传播和应用、科学研究和各类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基地,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担负着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历史使命[2]。应该指出,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高校科技创新的能力和水平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不能适应国家科技创新形势的要求,这是与高校的地位不相称的,因此,正确认识科技创新和实施科技创新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高校科技工作的主要内容。

一、现代科技革命的特征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比起以往的科学革命、技术革命,以及与其相关联系的其它领域中的革命有如下几个特征[3]:

1.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是科学技术发展中紧密联系综合变革的总和,它使社会生产力的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2.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促进了整个科学技术系统及各学科向综合化、整体化发展。科学理论趋于统一,技术发展趋于综合,学科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交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日益结合。

3.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使人的主体因素在现代世界中的作用大大提高了。由于科学与技术的融合,人对自然的关系由解释过渡到控制;由分析物质结构和自然过程过渡到有目的地合成物质结构和影响自然过程,甚至合成生命和影响生命的过程。体现了人在生产体系中的地位上也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人们从直接参加生产过程者转变为监督者、调节者来控制整个生产过程,并成为决定生产力、竞争力和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

4.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是一个全球性过程,在不同社会制度的发达国家中进行着同一的科学技术革命。

5.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是一次使人类劳动智能化的革命,它被用之以代替或增强人的体力,减轻人们的体力劳动,而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最核心的问题是强化信息科学技术,是普及以自动化系统为结果的智能化。

6.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是在科学技术前导下而实现的现代生产力根本变革,它突出地表现为社会生产的高技术化、科学技术的产业化的进程大大加速。

二、现代科技革命对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挑战

在现代科技革命飞速发展的今天,科技对国家的经济增长和综合国力增强的作用越来越大。哪个国家的科技创新走在世界前面,哪个国家就会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而科学和技术创新又要靠人才来完成,只有拥有大量的高素质的人才资源,拥有大批具备持续创新能力的人才,经济发展才有巨大潜力。相反,缺少科学技术储备和创新型人才,则科技创新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具有丰富知识又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不是自然产生的,是依靠教育培养和造就的。

现代科技革命的浪潮已席卷全球,呈现出加速化、整体化、物质化、社会化的发展趋势和特点,这对于高等教育来说无疑是顺应科技革命的需要谋求大发展的良好机遇,自然也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更是至关重要。然而,所谓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立竿见影的,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是大学的培养教育对创新型人才的形成具有极为关键的作用。

所谓创新型人才,是指富于独创性,具有创造能力,能够提出、解决问题,开创事业新局面,对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做出创造性贡献的人[4]。一般是基础理论坚实、科学知识丰富、治学方法严谨,勇于探索未知领域;同时具有为真理献身的精神和良好的科学道德。创新人才首先是全面发展的人才,是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高度发展的人才[5]。

三、高校如何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高校是国家人才培养和储备的重要基地,成功的专业人才的培养也是高等教育的成功关键所在,特别是培养创新型人才,这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解决人才培养困境,也是回答钱学森之问的重要举措。高校既是知识传播传承,知识创造的重要基地,也是进行科学研究,创造新思想新理论,创造新技术,推广科学技术理论等的重要基地。因此,高校是培养具有创新理念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科技人才的最佳基地,将知识、理论和技术的创新研究工作融入到创新人才的培养中更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最佳培养方式。但是如何很好的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融入结合到高校教育的实际教学和科研活动中则是我们高等教育成功回答钱学森之问的关键。本人觉得在我国高校内更加有效的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应该解放思想改变更新教育理念加强和重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改变教育理念。观念是行动的先导。要培养创新型人才,高校教师就必须革除陈旧的教育观念,大力推行创新的精神理念,将创新理念融入到具体的各种教学和科研活动中。高校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应着眼于将创新的理念要渗透到各种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中,积极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提出各种基础性理论问题或技术问题,让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敢于否定某些事物或理念,对于提出的问题给出多种解决方法方案。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倡导学生要敢于怀疑的做学问精神,通过怀疑,自己提出发现问题,最后自己利用各种技术手段和资料研究解决问题。在具体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2.改变教育教学方法,更新教学内容,因材施教,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创新学习。首先,教学内容是培育人才的物质载体,是传递知识、启迪思维、培养能力的基本手段。及时地把新知识、新技术、新成果引入到课堂教学中,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坚实基础。其次,要使用最新、最适用的教材融合相关学科知识追踪学术前沿,增加应用性内容[6]。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如何科学正确利用现有的理论技术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对所掌握知识理论的应用能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教学工作的成败。因此要改革单一的讲授方式,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材施教,积极培养学生对新事物新理念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培养对专业的兴趣爱好。将创新的理念渗透于具体的教学方法手段中。

3.加大高校教师科研实践能力的提高。高校教师应该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将创新理念渗透于实际的科研实践活动中,这样才可能培养出创新型人才。国家和高校应该高度重视高校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科研实践能力的提高。要进入相关科研生产制造实体企业中,到生产车间中认识了解掌握最新的生产加工制造技术,在实践中发现和形成新的科研课题,发现和解决存在的各种技术难题,加大推广校企合作,建议重视程度应上升到政府主导和国有大型企业积极支持配合。

4.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加大学生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是检验真理的重要标准,理论的正确与否都需要在实践中去检验,而且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对所掌握的知识理论和技术有更深的认识,在不断的实践中更容易发现和提出新的问题和想法,更加容易发生理论和技术的创新。因此大学的实践教学应该更多地融入到生产实习,科技预研活动和实际科研项目中。开放校内更多的各种基础实验室、专业实验室、研究所等实践教育研究场所支持学生进行自主实验和自主创新活动。

5.近年来国家和部分大型企业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各种科技创新活动和科技竞赛是一种很好的激发大学生进行科技创新的现象。通过参加此类活动大大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和学习掌握新技术理论的积极性,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具有很好的推动作用,因此在国家层面和学校层面要进一步促进和加大科技竞赛活动的支持力度和奖励机制。为在校学生提供更大更多更广的科技创新平台,鼓励和激发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更多的科研活动和科技竞赛中。

6.要倡导高校内部建立院系独立的继续教育培训基地,可以依托相关行业的大型企业,对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或者企业技术人员进行技术再培训,吸收更多的行业内高级技术人才到基地进行技术培训和技术交流,使校企合作基地成为相关行业专业的技术培训和技术交流中心,进行有效的技术交流,技术合作和行业新技术推广工作。使在校学生不出校门即可学习掌握到行业内的最近技术手段,使学生学习目的性更强,好奇心更强,求知欲持续时间更长,对新技术理论的认识程度更深,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和创新欲望。

7.加大产学研合作教育,作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孵化器。产学研合作是指企业、大学、科研院所三者之间的合作。产学研合作教育是一种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创新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为重点,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采取课堂教学和学生参与实际工作有机结合,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要的具有较高的创新和实践能力的教育模式。大学要独立完成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在教育功能上是有限的。而产业与科研系统较之学校教育系统更直接地面对知识、技术创新的实际,尤其是一些高科技产业与高科技开发部门更是立足于科技的前沿,他们对创新趋势、信息的掌握程度,生动而又实在的创新工作等不仅直接贡献“实力”,而且蕴藏着教育的潜能。这种优势一旦被补充到大学,那么对于创新人才培养就可能产生优势互补式的飞跃。

因此,从优势互补考虑,在宏观上让大学、产业和科研三要素,以合作的联结方式组成更大的教育系统及产学研合作教育系统就具有更完备的结构,也就能期待它发挥培养创新人才的系统功能。

参考文献:

[1]史小俐.现代科技革命与教育体制改革[j].机械高教研究,2002(4):1-3.

[2]王余丁.在现代科技革命背景下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思考[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9.9(3):1-4.

[3]蒋恕,王华.现代科技革命条件下高校育人模式改革的思路与对策[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s1):168-169.

[4]徐金梧.培养创新人才[n].科技日报,2004-6-29.

技术创新的理解篇9

创新是高技术产业发展的主旋律,是企业持续发展的生命。在全球对知识产权保护愈来愈有力的情况下,要发展自己的高技术产业,必须有自主的技术创新。

在创新设计过程中,大多数企业还是靠个别人的“灵感”进行人工创新,受“思维定势”的影响严重,重复攻关现象大量存在,加上专利保护意识不强,企业很可能无意识地卷入专利纠纷中。

有没有破解妙招呢?亿维讯集团公司中国区总经理赵敏说,计算机辅助创新技术(Computeraidedinnovation,Cai),就是企业提升技术创新能力的强有力的工具。亿维讯公司针对中国各行业创新设计特点,开发出了适用于产品研发和设计阶段的pro/innovator计算机辅助创新设计平台。这个创新工具依托全球900万件专利、100多种创新方法,运用强大的计算机分析综合功能,能迅速抓住并解决新产品开发、系统模型设计或制造流程设计等环节中的关键问题,高效地生成创新设计方案。

近年来,Cai在欧美国家制造领域如航空航天、汽车、船舶、铁道、机械制造等行业中迅速发展起来,已被广泛地使用在企业新产品研发、制造系统和流程优化的设计阶段,帮助企业在短期内实现最高效、最低成本的创新。世界500强企业中已有近400家企业在研发流程中采用Cai技术。

我国是制造业大国,却不是制造业强国。企业技术实力弱、创新能力不足,已经成为制约产业升级的瓶颈因素。专家指出,运用国际先进的Cai技术,是增强我国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提高信息与知识管理水平的一条捷径。正如当年CaD技术革命性地改变了国内制造业产品设计流程和方式,提高了设计质量和效率一样,Cai也将以全新的方式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预测产品和技术的发展方向,以促进国内企业尽快走上自主创新的发展之路。

作为最早进入中国和亚太市场的大型专业Cai公司,经过两年的潜心研究,亿维讯开始在中国市场推广其面向制造业的、集成计算机辅助创新技术和企业知识管理平台的软件工具――“pro/innovator计算机辅助创新设计平台”。同时,另一产品――CBt/noVa计算机辅助创新能力拓展平台,开始大范围在国内高校推广应用。

赵敏介绍说,亿维讯公司在不同地区设有相关的研发中心:计算机辅助创新相关软件的开发中心在美国,进行Cai相关软件产品的开发;计算机辅助创新技术的研发中心设在世界创新技术理论和应用研究的发源地――白俄罗斯的明斯克,该中心是目前世界上大型的Cai技术研发中心,那里有数百名创新技术理论专家,是当今世界上Cai技术研究的领跑者;行业创新技术研发中心设在中国,针对中国不同行业的特点,为中国的企业提供符合行业特点的创新工具。

计算机辅助创新设计平台pro/innovator是针对中国行业创新特点开发出来的,旨在迅速提高研发人员和高校学生解决技术难题的效率。主要包括问题分析、创新问题求解、创新原理和矛盾消解、方案评价和报告生成等模块,这些模块之间相辅相成,共同组成计算机辅助创新设计平台pro/innovator。

这一平台提供的问题解决工具是基于对大量的发明专利技术和科技文献分析后总结出的一系列创新问题求解的规律和方法。借助这些规律,我们就能够在面对具体的技术难题时,更加有的放矢,避免以往的盲目性。

技术创新的理解篇10

如何抓住企业生产中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推动技术创新工作,增强企业的经济技术创新能力。本为以河南油田分公司第二采油厂古城油矿为例,浅谈如何做好技术创新工作。

一、科学决策,正确组织,为群众经济技术创新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第一,合理的组织模式,为创新工作提供组织保障。

经济技术创新活动是一项把职工生产活动和创造性劳动结合起来的活动,其本质是一项群众性活动。因此,技术创新必须立足于职工,着眼于提高职工的创新能力。古城油矿技术创新工作是由最初的职工个人摸索向企业组织立项实施演变的,形成了个人提出、基层队立项、油矿扶持的项目管理化模式。在选择确定项目的同时,确定相关的项目负责人,明确项目目标、实施措施方案、运行计划及一定的纠偏措施,使项目管理工作落实到实处。

第二,科学选题,转变观念,为创新工作起好步。

注重方式的转变,即各项技术创新活动由单纯追求规模产量型向追求质量效益型转变,由各队分散立项向油矿协调统一规划转变。每年初,油矿结合生产实际情况,把影响成本、制约生产的各项因素进行逐项筛选,将可以自己操作的或通过努力能够完成的项目进行立项,使创新工作更具有时效性、针对性。

第三,积极动员,发挥职工的首创精神。

不断给职工输入新知识、新思想、新观念——“小改进能见大效益”,“人人能创新、事事能创新、处处有创新”,鼓励职工投入到经济技术创新工程中去。引导、教育职工发挥主力军的作用,有效激励自主创新的信心和动力,使经济技术创新活动更具主动性。

二、借助平台,全面推进,让群众创新工作落到实处

第一,“五好四优”班组。通过评比提升班组竞争力,激发职工创新创效能力。同时,通过管理创新提升班组管理水平;技术创新提高生产效率、安全系数,从而达到相互促进。

第二,爱油协会。古城油矿爱油青年协会成立于2009年3月,由基层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高技能操作人员自愿参加的非盈利性技能人才团队。协会整合了油矿各专业技术人员优势,围绕油矿生产经营进行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工艺攻关等活动,锻炼青年实践能力,培养青年创新精神,提高青年攻关能力。截至目前,已经梳理增效工作思路38条,立项57项,通过攻关,已经解决了48项。

三、把握重点,形式多样,创新活动向各领域拓展

第一,劳动竞赛——创新工作的推动。

把油矿生产经营中的重点、难点、薄弱点作为创新工作的切入点,针对油矿在生产、经营、技术、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组织职工开展以岗位成才、技术比武、“小改小革”“六个一”活动、“五小”活动等为内容的劳动竞赛,为油矿排忧解难,促进技术进步和效益提高。

第二,人才培养——创新工作的基础。

树立企业职工创新意识,提高职工素质是经济技术创新工作的基础。坚持创新与人才培养相结合,建立技术创新培训机制。通过举办导师带徒、现场传授技能、选题立项攻关等活动,建立相关培训制度,制定长、中、短期培训计划,形成培训日常化、制度化、长期化,通过多种技能的综合性培训,使每个职工做到“精一门、会两门、学三门”,成为复合型、技能型人才,为群众创新工作提供智力支撑和人力保障。

第三,合理化建议——创新工作的延伸。

合理化建议工作是有效调动职工积极性,引领职工积极参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重要平台,是企业发展活力和内在动力的重要体现。油矿积极组织广大职工围绕原油生产开展“集职工智慧、凝众人合力、促油矿发展”为内容的合理化建议活动,为油矿发展起到有效助推作用。油矿以“三加一”为工作模式,广泛宣传,在油矿、基层队、班组形成全方位,多角度的宣传效应。活动中,突出实际,注重生产过程,抓好实施进度,克服实施中的难点,落实效果。

四、完善设施,创建精品,使创新工作不断向科学、集约、高效迈进

第一,景天豪工作室。该活动室是一个由技师和职工组成的创新增效攻关小组的工作平台,主要解决生产中遇到的疑难问题等。工作室有图书室和自主创新革新的成果。其中高级技师景天豪、赵学良发明的防盗闸门、黄油加注器等40件(项),分别获中石化、河南省技术创新奖。

第二,实物培训室。该室储备有采油工艺常用设备,包括各种井下工具、抽油机配件、抽油机减速箱、常用闸门等60多种。主要运用“形象化”教学法,组织新职工到实物培训室进行观摩、讲解、操作,较好地解决了新员工和岗位(工种)之间的技术“陌生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