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十篇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十篇

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48:53

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篇1

关键词:实验室安全;安全管理体系;现状与对策

高校实验室是高等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教学实验室、科学研究实验室和学生自主创新实验室3大类,是高校开展实验教学、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和窗口[1],更是开展“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内容及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素质的重要场所.实验室安全是高校保持正常教学科研秩序、维护师生人身和财产安全的前提和保障.但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高校实验室安全事故时有发生[2],影响到高校的安全与稳定.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是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前提和基础,国外高校也很重视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英国牛津大学[3]、美国麻省理工学院[4]及日本高校[5]都建立了各具特色的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全面了解现行的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建立一套适合本校校情、运行高效的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对建设平安校园、和谐校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开展调查的总体情况

本次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湖南省15所高校进行了调查,其中“985工程”高校3所,“211工1),其中“985工程”高校3所,“211工程”高校1所,军队院校1所,部属院校2所,省属院校12所,省会高校7所,其他城市高校8所.问卷全部收回有效,基本能够反映湖南省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的现状与水平.

1.1管理体系系统化

15所高校都十分重视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建立了学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形成了多部门齐抓共管,相关制度配套,专项经费保障,日常管理与专项检查相结合,安全课程教育与专项培训互补的管理系统,为学校的实验室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使湖南高校实验室安全事故发生率处于较低水平.

1.2管理机构多元化

高校参与实验室安全管理的部门比较多,如保卫处、安验室管理处、后勤基建处、资产处、教务处、科技处等职能部门及学院、实验中心、系、实验室等都参与到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有的高校还成立了实验室技术安全科.

1.3管理制度齐备化

具有“大学实验室管理规定”“大学实验室安全管理规定”“大学危险化学品管理规定”“大学实验废弃物处理管理规定”等涉及实验室安全主要制度的高校达11所,占73.3%,有的高校还制定了“实验室安全准入制度”“实验动物管理办法”“特种设备安全管理规定”及“放射性安全管理规定”等具有较强针对性的制度;安全管理制度最为全面的是中南大学,涉及实验室安全的制度共13项.制订了校、院两级实验室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的14所,占93.3%.涉及实验室安全的制度建设得到了较快发展,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呈现系统化、齐备化的特点.

1.4管理体系多样化

15所高校的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形式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以构建较为简单的校院二级管理体系和较为复杂的校、院、实验中心、实验室四级管理体系的较多,分别为5所和4所,占33.3%和26􀆰7%;校、院、系三级管理体系最少,仅一所高校,占6􀆰7%;校、院、系、实验室四级管理和校、院、实验中心三级管理的分别为2所和3所,占13.3%和20%.

2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中存在的不足

本次调查的湖南高校办学层次、学校类型和学科门类较多,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也各具特色,但总体看来还存在以下不足.

2.1顶层管理存在多头管理,管理责任不明晰

在体系结构的顶层,参与管理的部门较多,但各部门之间的责任不明确,学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一级部门是保卫处的有5所,是实验室管理处的有6所,是教务处的有2所,有2个部门及以上的有2所.这些部门与校内其他部门之间责任不明晰,如与资产管理部门、后勤管理部门如何分清管控药品的供应与管理、实验室危险废弃物的处理等工作职责.

2.2基层管理者和使用者安全意识不强

在体系结构的基层,对实验室安全管理重视不够,管理实验室的是基层教师,学校对教师的考核指标一般体现在教学科研上,教师对实验室的管理在一定的程度上存在侥幸心理,认为应该不会发生安全事故.另外,从事实验的学生的安全意识不强,违规操作实验者较多,而实验室管理者有时意识不到安全的隐患,不能严格督促学生按章操作.制订了具体实验室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的学校仅2所,只占13.3%.

2.3中层管理职能弱化

学院是实验室安全的中层管理部门,管理工作的重心都放在了学院的教学科研方面,对实验室安全的管理主动性不够,对实验室基层的监督力不强.制定院级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的仅有3所高校,占20%,主动开展学院实验室安全检查的仅1所高校,仅占6.7%.

2.4安全教育体系不健全

安全教育可以提高人们的认识和安全素质,是防止各类事故发生的最重要因素,是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管理方针的具体体现[3].涵盖从新生的入学教育、开设安全教育综合课程、开设专门的实验室安全课程、进入具体实验室前的安全培训全系统安全教育的只有1所高校,建立了实验室安全准入制度的也只有1所高校.

2.5基层管理制度体系不健全

以法治校已深入人心,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是实验室安全管理的依据和基础.在调查中发现,在学校层面上的实验室管理制度比较齐备,但在学院,尤其是在具体的实验室(实验中心)层面上的制度不齐,而校级制度覆盖面广,比较笼统,对具体实验室的安全管理指导性不强.

3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建设的建议

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建设涉及面广,影响因素多,高校应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结合实验室安全的要求开展建设.多数学者认为应从加强硬件和软件设施管理开展建设,尤其是在信息化平台建设方面应引起高度重视[6G8].笔者认为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建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

3.1顶层设计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

实验室安全是校园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实验室安全的因素也多种多样[9],因此,应从校园安全的角度顶层设计实验室安全工作,成立校级安全管理委员会,其组成包括学校高层领导、技术专家、财务主管人员、工程师、医师等,领导和协调机构实验室安全工作,处理重大实验室安全危机和事故.保卫部门是学校实验室安全的一级管理部门.二级管理应分类设计,研究型大学和教学研究型大学可成立实验室管理机构,对实验室进行统一管理,包括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工作,教学型大学可由教务管理部门管理实验室安全工作.三级管理应落实在学院,学院是办学和管理的中层组织,对学院人财物具有全面的支配权,只有学院重视了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各项工作才能落到实处.最基层的管理组织和管理者是实验室(中心)和具体教师。

3.2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体系

根据国家在环保、安全生产等方面的新要求,在进一步完善校、院级层面关于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制度外,特别要根据具体实验室的情况,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建设,同时开展对制度的宣传学习.

3.3完善实验室安全教育体系

要建立实验室安全教育的长效机制,从新生入学教育开展的安全教育、安全教育的综合课程,到进入实验室前的安全准入制度学习,构建实验室安全教育与实验教学、实验研究紧密联系的长效机制.

3.4落实实验室安全管理保障体系

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需要学校在人财物等方面给予保障,建立保障体系至关重要,学校要明确实验室安全管理的责任人,同时每年预算安排一定经费,对相关人员开展专业培训,培训学习相关法规、标准及技术规范体系[10],购置相关安全管理设备,为实验室安全管理提供人财物保障.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吕长平,周凤莺,何喜.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高教学刊,2016,38(14):150G153.

[2]陈家胜,贾丽霞,解成喜.借鉴他山之石,构建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10):8G10.

[3]刘浴辉,向东,陈少才.牛津大学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2):168G171.

[4]戴芳,何江,赵治华.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建立的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4):199G202.

[5]龚守健.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构建途径探索[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90G91.

[6]李颖.改革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适应创新型实验教学需要[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34(11):280G283.

[7]刘春元,邢小萍,程月琴.浅谈农业院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2,10(2):188G190.

[8]潘蕾.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12):188G190.

[9]贾贤龙.高等学校实验室安全现状分析与对策[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12):193G195.

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篇2

【关键词】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

引言

实验室是我国高校开展科学研究、实验教学、服务文化传承与社会发展的重要窗口和场所,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实验室体系,是有效提升院校的综合实力,构建体系完备的研究型院校的主要内容。在高校办学要求与教育理念得到快速提升的背景下,传统实验室安全管理机制的弊端日渐突出,进而使其成为实验室主要的安全隐患及管理漏洞。我国高校实验室普遍储存多种辐射、有毒、易爆、易燃等化学物品及容易发生触电危险的电子仪器及设备设施,加之实验室的工作环境,通常处于超低温、高压、高温及微波、强磁、真空、高转速、强电、辐射等危险环境中,如果在实验过程中,存在操作不当、存方不当等情况,将造成严重的安全事故,严重地威胁着学生与教师的财产与生命安全。因此安全管理体系,在实验室管理中拥有着难以替代的地位,同时也是推动实验教学有序进行的基础支持。

1.实验室安全管理所面临的新挑战

首先,责任压力增大。我国相关政府机关对实验室安全核查的力度与频率逐渐提升,国务院在《安全综合管理方案》中指出:增强实验室安全治理工作,能够有效预防重大事故的发生,保障高校师生命财产的安全。2015年,教育部在针对高校实验室安全问题上,明确规定,高校应积极响应上级号召,做好安全检查工作,保障实验室的安全性,如果发生重大安全事故,学校将作为重点单位进行深入检查。2018年中旬,教育部先后落实“飞行检查”机制,每个高校平均检查一天,并在检查过程中对待检院校不作提前通知。由此可见,我国教育部及相关政府部门对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较大,学校所面临的压力和责任也得到明显提升。其次环保意识提升。安全事故是严重威胁国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因素,是制约社会发展的主要因子,在追责体系日渐完善及安全检查力度不断增强的背景下,我国高校实验室环保意识也得到了普遍的强化。2015年教育部的安全检查活动,也从侧面充分反映出高校在实验室管理层面上的变化,并促使高校逐渐构建出科学系统的安全管理机制,使安全管理问题得到有效的破解,现阶段我国有部分院校已经建设了技术安全课,构建了相应的专项基金,全面落实教育部对季度、月度安全检查的要求,提升了高校的安全环保理念。最后是健康要求的增强,西方高等院校普遍开设了健康组织部门,譬如牛津大学的安全与健康委员会,其主要的工作内容是制定安全与健康管理的政策与方针,与此同时牛津大学还设立了健康咨询部门,由各专业的学生组成,以此为安全与健康政策的制定与完善提出策略。而香港大学也设有类似的管理部门,即环境、安全与健康事务处,并在实验室管理机制中拥有监督与咨询的功能。在我国社会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国民对幸福生活的需求日渐提升。对高校实验室管理来讲,构建温馨、健康、安全的工作条件和环境是学校教师与学生共同的需求,基于此,实验室不仅要满足环境舒适、湿度温度、分贝适宜的基本需求,还要构建出良好的健康保障机制,满足高校广大师生对实验室健康环境的需求。此外,在新形势、新挑战的背景下,高校传统管理制度的弊端与不足日渐突出,严重影响到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工作。

2.实验室的安全管理现状

2.1管理制度不健全

责任主体模糊、多头管理现象严重,是实验室管理制度的主要问题。根据相关调查显示,我国高校普遍缺乏专门的安全管理机构,并且主要由不同职能的学院或机关承担,责任不清、政出多门的现象较为显著。部分院校的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有设备管理处、学校实验室及国资处进行负责,而部分院校的实验室管理责任主要由科研处和教务处按科研分类、教学实验等形式进行管理。表面上,实验室拥有较强的管理机制,然而由于多头管理的问题,导致各项安全管理工作难以落实到实处,无法满足新形式下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发展需求。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首先,缺乏专业人员。负责实验室安全工作的人员严重不足,并且在职人员普遍缺乏专业背景,在安全管理效率与质量层面上,差强人意,难以推动安全管理体系的顺利发展。其次,无法可依。根据相关调查发现,我国高校普遍缺乏安全领导小组,相关管理手段及理念较为落后,致使不规范的处理办法与事故认定,不完备的应急预案与监督机制难以得到有效的落实与实行,进而导致实验室管理工作处于无法可依的状态。

2.2管理经费不充足

我国高校管理部门普遍面临着教育资金严重不足的局面,过于注重科研领域的资源配置,从而忽视实验室资金的匹配,具体表现为,高校实验楼及实验设备设施相对老旧、建设资金及成本有限,并且大部分实验楼主要是通过其他房屋的改建与调整形成的,进而造成,烟感、监控、洗眼器等安全设施设备不到位,燃气管道、水电布局不合规,电线乱接私拉现象严重,此外办公区与实验区混在一起,极大地提升了教学楼的安全隐患。在化学实验室层面上,我国高校普遍缺乏相应的实际存储库房,导致大量危险试剂存放或储存在实验室内部,既不符合相关存储标准,又提升了实验室的危险系数,导致气瓶性质相冲、不固定的气体混放在一起,一旦出现任何电火花、电压紊乱等现象,将导致实验室火灾及爆炸等安全问题的发生,严重威胁到广大师生的生命安全。而在相关安全设施的投入上,由于经费的不到位,使气体泄漏、燃气报警等报警设施没有充分地应用到实验室安全管理的环节中,特别在民办高校院校中,经费不足的问题较为明显。

2.3监管机制不严谨

首先,在购买审批层面上,实验设备及药品的采购管理日渐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且大部分销售市场不具备实验物品经销许可证,加之部分院校在选购化学品时,对采购物品的质量及价格存在较高的关注度,从而导致其对经销商的资历及许可证的重视程度不足,此外,我国大部分高校教师普遍存在“先上车后购票”的问题,致使实验室管理人员相当被动,难以根据实验物品的安全性与有效性进行安全管理。其次,在使用过程中缺乏相应的监督管理机制。高校实验室管理者在记录物品台账的过程中,存在简单记录或不记录的问题,造成管理者难以准确把握实验物品的应用明晰,影响了物品年度使用登记及统计工作。此外,实验室物品的使用时间不明、库存规模不清、随意取用现象严重,为校园治安及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带来了严重的安全隐患。最后是废弃物处置问题。在实际的安全管理中,师生环保意识欠缺、废弃物处置不当、随意倾倒化学物品等问题,严重影响到安全管理的质量与效率,并且大部分实验室的废弃物管理程式混乱,没有根据相应的规章制度做好记录,标签、包装不合规,造成废弃物难以得到有效运输与转移。

2.4安全意识的缺乏

首先,培训不到位,虽然现阶段我国高校普遍开展安全教育工作,然而由于安全教育工作的不深入与不细致,导致完整的实验室安全教育计划与成熟的实验室安全教育机制难以得到有效落实,部分院校甚至出现教材与师资不足的问题。在这种教育体系下,高校学生将难以深入地掌握并理解安全教育知识,导致安全教育表面化、形式化、内容空泛,无法深入到学生的实验教学中。其次,技能培育不到位,根据相关调查显示,我国高校实验室所发生的安全事故主要由操作不当、物品存放不当等因素造成的。由于高校管理人员缺乏设备操作、设备使用、事故应急、三废处理等理论知识,导致事故发生后,实验室管理人员难以做出正确的判断,导致实验设备、设施及物品受到严重的损害,极大地威胁了高校师生的人身安全与财产安全。所以构建安全培训机制,提升实验人员的安全意识,能够有效增强高校实验室的安全系数,提高安全管理质量,推动高校人才培养机制的健康发展。

3.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机制的实践策略

3.1完善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与体系

科学合理的安全管理机制需要以完善的管理制度为支持,制度建设贯穿了高校实验室安全体系构建的全过程,需要高校相关负责人在全面梳理安全管理问题的前提下,结合对实验室制度的研究与分析,补充并完善实验室的管理制度,构建全面、系统的安全管理机制。通常来讲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需要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建设。首先,加强安全管理的理念设计与顶层设计,构建出相应的工作小组或职能部门,负责各项实验室管理的实施、组织及领导工作,解决多头管理的问题。其次,落实安全生产的“齐抓共管、一岗双责、党政同责”等管理理念,即全面深化实验室管理制度的有效性、针对性与实效性。再次,引入措施有力、奖惩分明、责任明确的评价体系,提升安全管理的检查力度,落实隐患通报机制与隐患约谈体系。最后,加强实验室物品采购的处理、使用、存储、采购的监管制度,并要求高校在各项管理制度的构建与形成中,应参考地方或国家相关的法规法律体系,全面规范实验室管理的制度体系,使其有法可依、有据可依,使各项操作流程更具规范性与操作性。

3.2加强实验室配套资金的供给力度

为有效培养高校学生的环保与安全意识,规避实验室违规操作、随意排放危险废弃物问题,高校应构建出基于废弃物处置的管理经费,并根据实验室发展情况及废弃物处置规模,对专项经费进行动态化调整,以此实现合理利用实验经费的目标。在经费来源层面,废弃物的处置经费可由院校部分承担转变为全额承担,满足教育部对废弃物排放的相应要求。除此之外,在新形势背景下,高校应创立废弃物存放库房,并由二级学院的管理人员作为库房的管理者,使其在定期回收或整理散落在实验室中的危险物品及设备设施的过程中,规避高危废弃物对实验教师及学生的威胁。而在宏观层面上,高校应设置安全管理专项费用,其用途主要有,对实验室进行监控覆盖,改善气瓶房设备设施,购进并完善防爆设施,置办急救药品与洗眼器等设备等,以此在紧急情况出现后,最大限度地确保高校师生及实验人员的生命与财产安全。然而在专业人才匮缺的问题上,高校可将专项经费应用在专业人才引进、培训及奖励的层面上,提升高校安全管理团队的质量,推动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全面发展。

3.3构建信息化的实验室管理机制

为有效提升实验物品的安全性与有效性,高校需要构建出集实验物品使用、存储、采购、回收等功能为一体的信息管理系统,逐步实现实验室物品现代化发展的目标。在实际的构建过程中,高校应通过招标的形式筛选出优质的经销上,并以此作为高校实验室实验物品的供应商。在实验教学阶段,高校教师和经过授权的学生群体,能够通过登录信息管理平台对所需要的实验物品进行检索与筛查,并在订单确认后,将数据信息共享给校级监管机构进行审核,随后由供应商安排送货,进而完成实验物品的筛选、采购及审核等工作。在这个过程中,高校管理者能够实时监控实验物品的采购流程、应用流程,从而为提升实验室安全管理质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外,课题组可通过信息管理系统对库存台账进行及时地更新,把握库房的存放量,提升库房的存储效率。与此同时,管理平台的数据统计模块,能够有效实现实验物品的回收统计、存量统计及订单统计的目标,使实验物品的“流向”更加清晰、更加具体,对规范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实践意义。

3.4深化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培训体系

实验室的安全培训工作对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率,提升实验室的安全系数具有重要的地位,然而由于受传统管理理念的影响及制约,导致高校安全教育工作存在流于表面化,形式化,对此,高校应在提升实验室管理者安全教育意识的基础上,加大安全教育力度。首先,实验室教师应在结合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基础上,编写安全教育教材,制定安全手册,开设安全教育宣传栏或网站,利用安全讲座的形式提升学生的安全意识与能力,使实验室安全管理更具规范性、实效性与有效性。其次,高校应将实验室操作规范作为评价学生学科成绩的重要抓手,使学生在获取实验知识的同时,深化安全教育的内容,提升对实验室安全操作的重视。然而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高校教师应明确实验操作在整个实验教学中的评价比例,如果比例较大,将严重影响学生的课业学习质量,如果比例较小,将难以引起学生群体对“规范操作”的重视,因此教师需要将操作规范与各项评价内容相结合,使其成为学生参与实验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4.结语

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篇3

关键词:实验室安全高校管理管理体系

随着我国对教育事业投入的不断增加,各高校实验室建设从数量和质量上都有很大的发展。高校实验室层次和水平的提升,促进了实验教学与科研活动开展,提高了高校对科技发展和经济社会的服务能力,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了平台[1]。同时,随着高校办学规模扩大,学生数量的增多,实验室开放时间和使用频率的增加,各种新技术、新仪器设备、新试剂的使用都赋予了实验室的安全管理体系新的内涵。

一、高校实验室的特点

高校实验室的水平是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高校实验室不同于中、小学的实验室,也不同于科研院所的实验室。它既发挥教书育人的重要作用,又承担科技创新、孵化科研成果的重要任务;既是培养本科生从事实验教学的平台,又是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等高层次人才从事科研任务的重要阵地。因此,高校实验室从安全管理工作的角度上讲有自己的特点:1.实验室类型多,有部级、省部级的,还有基础课实验室,管理标准不一致,管理难度大。2.实验室功能齐全,设备精良,拥有大量的精密、贵重仪器,维修、维护、保养成本较大。3.由于专业不同,有些实验室使用易污染、易辐射、易燃、易爆、易制毒的药品。有些实验要在高转速、高温、高压、高辐射的条件下进行,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危险性。4.实验过程中产生的三废物质和过期或失效药品的处理,如果处理不当,就会造成新的污染。5.实验室使用频率高,使用人员从本科生到教授层次差异性大,人数集中且流动性大,这些特点都构成了高校实验室安全工作的新课题。

二、构建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的必要性

(一)师生安全和国有资产的重要保障。

高校实验室是高校进行教学、科研的重要场所。一些高水平实验室的大型精密仪器价值不菲,进行国际前沿的科学研究,研究内容保密,研究成果宝贵,每天都有大量师生在其中进行教学、科研活动[2]。高校本身就是人口密集场所,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就会给实验室内部和外部人员的人身安全造成极大的伤害,给国有资产造成重大的损失,给科研成果造成不可估量的伤害。因此,构建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做好实验室安全工作是师生安全和国有资产的重要保障。

(二)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部分。

高校承担着引领社会思潮,传承文化,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重要任务。高校的安全稳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实验室不但是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场所,而且是安全事故易发、高发的场所。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就会对校园安全稳定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扰乱学校的正常秩序,造成极恶劣的影响,产生巨大的负面效应。因此,构建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目前实验室安全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高校管理者和实验技术人员都非常重视实验室安全工作,但由于受高校实验室的特殊性和传统观念的影响,目前高校实验室安全工作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实验安全工作观念的落后。

由于受传统观念和实验条件的限制,部分实验室还没有真正从满足实验技术人员的基本安全和基本尊严需要出发做好工作,并没有真正以人为本,把人放在第一位。存在对现有制度落实不到位,检查监督力度不够的情况。部分师生安全意识淡薄,存在“重科学研究、轻安全预防”的麻痹思想。一些新进实验室工作的研究生对实验安全知识学习不够,不会正确使用消防器械,缺乏对有害物质的认识,缺少救人、自救、逃生的本领。在实验工作中,存在违反实验安全规范操作的现象。实验结束后,对三废物质处理不及时、不规范。这些都容易给实验室安全工作带来隐患。

(二)实验室硬件设施老旧。

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招收人数的增多,国家和地方对高校投入的力度加大,部分高校存在着实验用房紧张的现象。实验室内部人员密集,存放物品不规范,室外物品占用楼道,安全通道堵塞。盲目购买仪器设备,没有合理规划实验室用房,造成仪器设备东摆西放,私拉电源,仪器设备拥挤不堪,用电负荷加大,电力负载过重。这些“硬条件”的不足,给实验室安全工作带来了隐患。

四、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

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是属于高校校园安全大系统中的一部分,是根据高校实验室的特点和目前存在的问题,遵循高校教育、教学规律和实验工作的基本原则,对实验工作中涉及安全问题的各环节、各要素等进行全面系统的设计和构建,形成结构和功能最优化的实验安全管理系统。该系统应包括组织机构、制度建设、宣传教育、准入机制、安全检查等内容。

(一)加强组织机构,完善制度建设。

组织机构建设是落实实验室安全管理各项工作的重要保证[3]。由主管校长负责全校的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二级学院副院长负责日常安全管理和检查指导等工作。系主任负责落实实验室安全制度和实验技术人员教育等工作。实验技术人员为具体落实人,负责日常安全管理和指导学生等工作。实验室具体使用人详细记录实验室运行情况,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及时处理,建立校、院、实验室、具体工作人员四级安全管理组织机构,形成职责明确、层层落实、群策群力、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根据深化教育改革的新形势和科技发展的新情况,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结合自身专业特点,完善危险品管理制度、实验室开放制度、仪器设备网上预约制度、仪器设备操作规范等一整套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4],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在制度执行中,必须做到“严、细、实”。“严”字当头、“细”处着手、落到“实”处。本着“未雨绸缪”的原则,必须事先制订完善齐备、操作性强的实验室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同时,建立和完善科学的实验室业绩考评制度。把实验室安全和环境保护纳入考评机制,作为学院和实验技术人员年终考核的重要指标之一,占有很大的权重。

(二)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安全意识。

根据美国著名的安全学者海因里希的理论模型,约有85%~90%的安全事故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诱发的。因此,加强宣传教育工作,强化师生实验室安全意识,是开展实验室安全工作的重要保障。通过举办专题讲座,观看安全教育宣传片,利用微信、QQ等多种形式在师生中开展安全教育宣传工作,把安全教育作为进入实验室的第一道门槛,使他们掌握安全知识,养成重视实验室安全的习惯。教师在编写实验教材时,加大实验安全知识、实验操作、规范、紧急情况处理等方面的分量。本科生要熟悉实验室的环境,了解实验操作规范和实验内容,掌握一定的实验技能,避免盲目操作引起的安全事故。实验室管理部门真正把安全教育作为学生实验课程的考核内容,实行一票否决制。

(三)建立完善的准入制度。

完善的准入制度包括人员准入制度、课题准入制度、建立实验室建设与改造项目安全审核准入制度。建立一支思想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实验技术队伍是做好实验安全工作的前提,是创造安全稳定的实验工作环境的重要保证,因此,必须对实验技术人员进行培训[5]。对凡是法律规定的需要安全审核的科研计划(如涉及病毒、危化品、辐射物等),应该由学校有关部门专门负责审批。在申报或批准同意新建、扩建、改造实验场所或设施时,应建立好审核把关的工作流程,必须充分考虑安全因素,制订详细方案报实验室管理部门及保卫处备案、审批,并严格按照国家有关安全和环保的规范要求设计、施工;项目建成后,必须经安全验收、并完成相关的交接工作、明确管理维护单位后方可投入使用。

(四)加强危化品的管理和三废的处理。

人们日益重视危化品和三废物质给安全和环境保护带来的危害。正确使用危化品,按照规定处理三废物质已成为保护实验室和校园环境,保障师生身体健康的迫切要求。建立健全高校危化品网络管理系统,建立危化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全面把控危化品的购买渠道,领用方向、使用保管情况,最终处理结果等全过程。

(五)加强安全监督检查,做好服务工作。

加强实验安全工作的日常检查和监督是及时发现和消除实验安全隐患的有效方法。实验室管理部门和学院一起开展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工作,对检查中发现存在安全隐患的实验室进行通报批评,下发治理整顿通知书,限期整改,追求相关人员的责任。对情况严重的,暂时封闭实验室,停止开展实验工作。整改结束后,由实验室管理部门、保卫处等相关部门检测验收,将安全隐患消除在萌芽之中。实验室管理部门和学院在做好实验室安全检查监督工作的同时,也要做好对实验室的服务工作。通过对实验室的深入细致的调研,努力为实验室解决安全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定期举行实验技术人员座谈会,关注实验工作,听取他们对实验安全工作的意见和想法。定期为实验技术人员做好体检工作,关注他们的身体健康及日常生活。

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建设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这就要求高校职能部门和学院健全管理体制,明确职责,真正把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落到实处。同时,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建设工作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就要求高校必须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教育形势的变化,不断探索、调整和完善,以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潘蕾.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12).

[2]陈立君,顾凤岐.高等学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的研究与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7).

[3]王乐森.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之初探[J].科技信息,2008(24).

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篇4

1.1安全管理体系不顺畅,专业安全管理人员不足。目前,部分高校实验室安全工作由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资产处、教务处、科研处、保卫处、后勤处等多部门共同管理,各部门之间职责不够明确,实验室安全管理的体制与运行机制有待完善。同时,由于校级实验室安全管理部门人员编制较少,许多涉及化学、环境、生物类院级单位尚无专职安全管理员,导致具有相关资质的专业安全管理人员不足,难以开展有效的安全工作。此外,实验技术人员长期以来作为教学科研辅助人员,学校在职称晋升、工资待遇等方面重视不够,致使实验室安全管理人员责任心不够强,安全技术知识不够全面,未能发挥队伍应有的作用。1.2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缺少相应的规范和标准。近年来,高校开始重视实验室安全工作并建立了相应的管理制度,但涉及面、内容、数量和可操作性均不够理想。特别是在执行层面,许多制度未能落实,制度约束性明显不足。2003年“非典”事件后,国家卫生、农业、畜牧兽医、质量监督检验等行业行政主管部门先后了关于实验室生物安全的法规标准,但针对高校实验室环境、卫生、危险化学品管理、废弃物处置等方面的法规和标准依然较少。因此,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方面还缺乏严格、明确、系统的法规和标准,不便于实验室安全管理人员参照执行。1.3校园安全教育体系不健全,实验室安全文化缺乏。长期以来,学校师生员工对校园安全的认识尚停留在感性层面,校园内“安全第一,生命至上”的安全理念尚未形成,危险性实验和仪器设备缺少实验指导书和安全操作规程。在实验过程中,师生还未养成遵守操作规程、正确佩戴个人防护用具等习惯,均以“被动安全”为主,未形成良好的安全习惯。部分高校仅将消防讲座、消防演练作为实验室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消防演练以观摩为主,师生参与度明显不足,未能发挥应急演练的积极作用。同时,院系和实验室层面的安全教育依然薄弱,安全教育的针对性、专业性和参与性不强。此外,很多高校未开设实验室安全必修课或选修课,对教师和学生的安全教育力度不够,以致于师生员工安全意识比较淡薄、安全素养不高。1.4安全检查推进不均衡,隐患整改未形成闭环管理。2015年以来,教育部依据《高校实验室安全检查指标》进行了实验室安全大检查,起到了很好的工作成效,但各高校的重视程度、安全规范、检查成效不均衡,在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薄弱环节。与此同时,部分高校也定期自行开展安全检查,但是检查人员专业水平不够,未能严格按照查思想、查制度、查管理、查隐患、查整改的“五查”要求开展工作,尚未形成安全检查的闭环管理。1.5实验室建设不规范,安全管理资金投入不足。由于高校实验室安全建设缺乏相应的规范标准,新建、改建、扩建实验室未能按照安全规范设计和建造,在通风系统、逃生通道、废气处置等方面均有不符合安全环保等方面的要求,这在一定的程度上造成实验室建设质量和安全设施难以有效保障。另外,部分学校由于办学经费有限,未设立实验室安全专项经费;由于实验室安全管理资金投入不足,实验室通风系统、危险化学品存储、消防设施、紧急喷淋装置等实验室防护设施和个人防护用具配备不到位,大型仪器设备未能定期进行维护保养和安全检验,设备带病工作或超期服役等情况比较普遍,存在安全隐患,易发生安全事故。1.6危险化学品管理不严,废弃物处置不及时。危险化学品事故是实验室安全事故中最常见的类型,经常导致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目前,部分高校尚未建立严格的危险化学品采购管理制度,对实验室采购量、供应商资质和配送安全未进行审核和控制。与此同时,有些高校未建设规范化的化学品库房或暂存库,大量化学试剂存放在实验室,存储不规范,化学品动态记录、使用台账记录不全,未形成闭环管理。此外,实验室危险化学品废液种类繁多、组成成分复杂,因具有处理全部废液合格资质的环保公司较少,导致处置价格垄断、处理周期长和价格偏高。更为严重的是,含卤族元素、含重金属、含少量剧毒品以及不明成分的废旧试剂、锂电池、树脂凝胶废弃物、凝固态废油料等固体或混合废弃物长期被拒收,只能将这些特殊类型危险废弃物长期堆放在校园内,成为学校的危险源之一。

2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工作实践

近年来,在我校领导的高度重视下,学校认真落实各级文件精神,严格按照《教育部实验室安全检查指标体系》的要求,规范实验室安全工作。同时,学校从制度设计、安全检查、实验室管理和安全教育等方面入手,充分发挥二级学院和实验室的主体责任,逐步构建起实验室安全管理长效机制,涌现出了一些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先进典型。本文以我校环境与测绘学院的环境实验室为例,介绍环境实验室在安全管理方面的做法与经验。我校环境实验室始建于1983年,目前为江苏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主要承担环境科学、环境工程专业的教学与科研工作。近年来,环境实验室围绕学校和学院发展目标,凝心聚力、开拓创新,全面打造了安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实验室,提升了实验室安全环境,起到了较好的引领示范作用。2.1认真落实实验室安全责任体系。为保证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落到实处,学院建立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无缝链接”的“学院—实验室—导师”三级管理组织构架,并在管理的每个环节逐级签订安全管理责任书,落实安全责任制,将安全责任明确到岗位和人头,形成分工合理、齐抓共管的实验室安全工作新局面[3-5]。一是学院成立了安全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书记和院长是学院实验室安全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行政院长是实验室安全工作的重要责任人,实验室主任是实验室安全工作的直接责任人;二是特殊场所如化学品仓库、气瓶房等配备了兼职安全员,每个实验室明确了安全责任人,确定了工作职责,按照工作职责开展相关工作;三是学校主管安全工作的领导与学院主要负责人签订安全协议后,学院分管实验室安全工作的行政院长与实验室主任签订了实验室安全责任书,实验室主任与各实验室安全责任人签订了实验室安全协议。2.2建立健全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高校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工作是一项相当复杂的系统工程[6-7],涉及水电安全、火灾与消防、生物制毒物质处理、化学废液处置、固体废弃物处置等。近年来,学院根据学科特色、专业特点,先后出台了《环测学院安全管理办法》《环测学院危化品管理办法》《环测学院安全检查及隐患整改实施细则》《环测学院应急预案》等文件,为安全管理工作提供了基本保障。与此同时,环境实验室根据学校、学院有关要求,先后制定了《环境实验室化学试剂管理制度》《环境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环境实验室气瓶安全管理制度》《环境实验室安全操作规程》等多项规章制度,做到实验室安全管理有章可循。2.3改进优化实验室安全硬件设施。近年来,环境实验室通过教育部修购专项、校内实验室建设专项经费等,提升优化了实验室安全硬件设施,先后建设了实验室门禁与视频监控系统、实验室通风系统、实验室集中供气系统、化学品采购与管理系统、实验室废弃物收集系统等,改造了实验室化学品仓库。通过系列项目的实施,实验室的安全环境显著提升,更好地保障了师生的实验安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为药品库配备降温空调、通风设施、防盗设施、自动灭火设施、个人防护设施等,实现了药品分类存储和分类管理,实验室药品库更加规范,保障了药品库的存储安全;二是建设了规范的室外气瓶房和集中供气系统,将氢气、乙炔、氮气、氦气和氩气等实验气体分类存放,并通过输气管线集中输送至各用气实验室,实现了人瓶分离,降低了用气风险,保障了实验人员的安全;三是为相关实验室配备了通风橱、防爆排气扇或集气罩,对实验室废气进行净化排空,彻底改善了实验室的通风环境,保障了实验人员的健康;四是配备了符合规范和要求的实验室废弃物暂存柜,对实验室的废液、化学试剂空瓶全部进行分类收集和暂存,同时学校依托环境实验室建设了“水污染治理与控制实训中心”,该中心解决了实验室废液无法处置的问题,同时也为环境学院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发挥了重要作用[8-9]。2.4严格开展实验室安全教育培训。完善的安全教育是实验室安全的基础,如果没有较好的安全教育保障机制,安全教育过程难免会流于形式,教育效果会大打折扣[10]。为此,环境实验室根据专业和学生特点,建立了完善的实验室安全教育与安全准入体系,具体做法如下:(1)每年新生入学之际,学院组织实验室教师针对实验室安全开展入学教育。学生在进入专业实验室之前,实验室通过安全讲座、安全展板、安全视频等方式开展具有专业特点的实验室安全教育,然后组织学生通过“实验室安全考试系统”进行考试,考试的内容包括实验室安全相关法规和制度、实验室安全常识和专业知识及个人防护知识等。考试通过者(≥90分)可自行打印《实验室安全准入合格证》,具有准入证书的学生方可进入实验室;为获得准入证书的学生发放实验服,要求学生实验课前将手机、书包等相关物品存入学生寄包柜内,穿实验服进入实验室开展实验。(2)上实验课前,实验课教师结合实验项目特点和使用的具有危险特性的仪器设备,如烘箱、马弗炉、高压灭菌锅等进行安全教育和培训,并将教育内容记录在《实验教学计划登记表》中。同时,要求学生在实验预习报告中写入实验安全注意事项。对于需要进入开放实验室进行自主实验(如大学生科研创新训练计划)的本科生,除上述措施外,学生还需填写《实验申请书》和签订《实验室安全承诺书》,申请书中写明实验原理、所使用的危险化学品,并根据实验原理产生的物质和使用的危险化学品,阐述实验防护和应急措施,然后由指导教师签字上交实验室。实验室教师根据学生填写的实验申请书内容,进行一对一考核,无问题后,方可授权进入实验室开展实验研究。(3)定期开展实验室安全事故应急处置演练工作。2016年,环境实验室率先在全校开展了实验室一级安全事故的应急处置演练工作,得到学校相关部门的认可;2017年,环境实验室承办了学校一级、二级和三级实验室安全事故应急处置的演练工作,并录制成视频,在每年的安全教育中为学生播放,丰富了学生的应急知识。同时,该视频也得到了教育部科研实验室安全检查专家组的一致好评。开放实验室的安全责任人定期对学生开展实验室安全教育培训工作。学院每年将行政运行经费的1%作为从事实验室安全工作人员的培训经费。2.5全面落实实验室安全检查。实验室安全检查工作内容主要包括:查思想、查制度、查隐患、查整改和查管理。在实验室安全检查工作中,认真落实安全检查与专项检查相结合、二级单位自查与学校检查相结合、季节性检查与节假日检查相结合、经常性检查与重点检查相结合,强化各类责任制度的实施,真正实现“计划—落实—检查—整改”的闭环管理。在安全检查工作中,环境实验室的具体做法是:每学期实验课开课前,实验室全体教师对实验室进行安全大检查,对发现的隐患及时整改,以保障实验教学正常开展。正常开课后,实行定期检查(1~2个星期)制度,并形成常态化。每次实验课结束后,实验指导教师安排学生进行实验室值日和安全检查。在安全检查工作中,注重关键部位(化学品仓库、气瓶房)的安全防范、关键人员(安全员)的安全教育、关键时间(节假日)的安全检查和关键环节(隐患整改)的安全监督。采用实验室视频监控系统和语音对讲系统,随机对各实验室进行安全巡查,对发现的问题(如学生不穿实验服)及时要求整改。2.6积极开展实验室安全文化建设。在学校和学院的大力支持下,环境实验室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实验室安全活动,营造实验室安全文化氛围,构建完善可行的实验室安全文化体系,变学生的“被动教育”为“主动教育”。自2016年以来,环境实验室率先在全校开展了“实验室安全文化月”活动,主要包括实验室安全讲座、网站与展板文化宣传、实验室安全事故应急处置演练、实验室安全专项检查、安全实验室评比等主题活动。以各类活动为载体,充分发挥了实验室安全文化的辐射作用,实现了师生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观念转变,达到了预期效果。2.7认真做好实验室安全档案归档。实验室安全档案记载了实验室工作人员在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中的具体做法[11-12],在教学评估、专业认证、实验室安全检查、实验室工作评比、安全事故追责中均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认真做好实验室安全档案归档工作至关重要。一直以来,环境实验室高度重视实验室安全档案的归档工作,根据工作实际配备35种安全工作记录本,并按照责任体系、安全制度、安全检查、隐患整改、安全奖惩、队伍建设、安全培训、事故调查与处理、专业安全等设置了23个档案类别,每学期末集中归档,档案实行专人管理。

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篇5

关键词: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eHS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5)10-0052-04

实验室是高等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培养人才、开展科学研究、进行技术服务活动的必备场所。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高职高专院校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实验室的教学与科研活动也更加频繁,实验室内涉及种类繁多的化学品,且这些化学品往往具有易燃、易爆、易挥发等特性,有些化学品甚至有剧毒。生物类实验室涉及实验所用微生物、病毒以及生物酶制剂等。还有些实验室中存放着贵重实验设备和资料成果。不仅如此,实验室内学生群体流动性较大,使用时人员也相对集中。针对上述复杂状况,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近年来,高等院校实验室火灾、人员中毒以及环境污染等事故时有发生,这不仅给高校带来极大的财产损失,而且造成了人员伤亡,后果惨重。在这一严峻形势下,需要我们不断探索新的安全管理体系,构建完善的安全管理机制。eHS管理体系要求有保障环境、健康、安全的组织机构以及由职责、程序、过程和资源等构成的整体,是三位一体的管理体系,目前已应用于电子仪器、石油、天然气、化工等行业领域,并且取得了显著效果。笔者拟探索构建高等院校实验室eHS安全管理体系的途径,以期提高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效率。

一、高校实验室安全工作所面临的问题

(一)管理机构体制不健全

目前,国内高等院校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工作多数由校保卫处、资产处与实验室管理处或负责环保的相关部处协同负责,在实施安全管理工作过程中,各个部处工作的侧重点有所区别,比如保卫处主要负责治安和消防工作,同时也包括对一部分危害公共安全的物品(如易燃易爆物品、化学、放射性和易制毒物品、剧等)的管理;资产与实验室管理处涉及的实验室安全工作的重点在于实验室安全技术的指导、危险物品的采购使用以及保管存放和废旧试剂处理等相关工作;负责环保工作的部处,如后勤保障处主要从环境安全方面进行管理。“共同负责,协同管理”的这种管理体制很容易造成部门间职责脱节或者重复,从而产生管理主体不明、责任不清晰、出现管理盲区等弊端。因此,应当组建实验室安全管理的专门部门,主抓安全工作。天津大学的实验室安全管理体制如下页图1所示。

(二)安全管理制度不完善

部分高等院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缺乏,现有制度系统的有效性不足、可操作性差,失去了制度本身的意义。例如,实验室在不断发展壮大,实验设备仪器也在不断更新,然而针对新仪器设备的安全管理制度以及使用操作指南却没有及时更新;随着高等院校和高职院校规模的扩大,生源不断扩张,实验室使用人数不断增加,实验室承担的实验量也随之增加,然而实验室使用人员的安全管理制度并没有随之加强。这些现状使得实验室存在着极大的潜在安全隐患。

(三)缺乏安全观念,安全教育不足

调查发现,由于人为原因而导致的安全事故占相当大的比例。究其本质,往往是由于安全观念不强,防范意识薄弱。实验前,教师往往注重于学生的实验技能培训,而忽略了其实验安全、环保意识的培训,加之学生本身对实验室安全问题缺少科学认识,缺乏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很容易发生安全事故。有些教师实验前虽然也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实验安全教育,但是过于单一或形式化,也没有严格的考核要求,不能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一旦发生事故,再行补救往往为时已晚。不单是学生,有些实验室工作者上岗前也没有进行过相关的系统全面的安全培训,一旦遇到突发状况,更是手足无措,以致酿成事故。

(四)硬件设施欠缺或不足

部分实验室使用年限较长,一些安防设施陈旧。供电线路年久老化,随着实验人员以及实验量的增加,用电负荷量加大,存在较大的火灾安全隐患。随着高校的扩招,实验人员增多,而实验室用房紧张,实验药品或设备没有足够的位置摆放,安全操作距离不达标。实验空间的局促给通风排气设备增加负荷,有毒气体无法有效及时清除等,都时刻威胁着实验室和人员的安全。

由于资金方面的问题,高等院校实验室往往未安装智能监控设备,致使不法分子有机可乘,盗窃事件时有发生。为了防止仪器设备被盗,有些实验室安装了防护窗和防盗门,有些甚至将消防安全通道堵塞,这种极端做法很可能造成严重后果。

有些实验室并没有按要求配备相应的“三废”(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处理设备,对于实验产生的废气任由其排放,废水不经处理放任自流,固体废弃物随意丢进垃圾桶等等,由此造成了环境污染。

(五)监督检查以及奖惩与检讨执行力度不够

高校基本都会定期对所有实验室进行安全、卫生检查,但检查往往形式化,表现为“一阵风式”。虽然有定期检查制度,但执行的力度和效果欠佳,缺乏监督,在检查过程中,很难讲安全隐患完全排除。在实验安全的奖惩方面,惩罚制度相对完善,对于发生安全事故的惩罚也很及时、严格,但是缺少奖励制度,这样极大地挫伤了实验室安全工作人员积极性。

二、eHS管理体系

(一)eHS管理体系发展

我们从事的所有工作都是为了追求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而eHS管理的终极目标也在于此。上世纪60年代之前,安全管理工作侧重于通过提升装备性能达到保证安全的目的;70年代至80年代,安全管理工作侧重于研究人在工作中的行为,注重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以及工作环境对健康的影响;1986年,壳牌石油公司将安全管理形成手册并以文件形式确定下来,eHS管理体系初现端倪。在此之后发生的一系列安全事故,如1987年瑞士SanDeZ大火,1988年英国大陆架pipeR阿尔法海上平台爆炸事故,1989年eXXon公司VaLDeZ原油泄漏导致的环境严重污染事故等等,使人们开始深刻意识到环境、健康和安全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体。1991年,第一届油气勘探开发的健康、安全、环保国际会议在荷兰海牙顺利召开,至此,eHS这一概念慢慢被人们接受。经过各种相关领域的实践管理经验的积累,eHS管理体系逐渐完善,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管理方法。目前,eHS管理体系广泛应用于电子仪器、石油、天然气、化工等行业领域。eHS管理体系的关键要素如下页图2所示。

(二)eHS管理体系的优越性

eHS取自英文environment,Health和Safety的英文首字母,代表环境、健康和安全。eHS管理体系从其功能上来讲,属于一种预防性管理的先进管理模式,注重于事故预防和持续性改进,目的在于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环境污染以及人身伤害等灾难发生。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缺乏安全管理的长效机制,“抓安全”往往是为了应付突击检查,普遍存在一阵风式、时令性等现象。因此,将eHS管理体系引入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有助于进一步保障师生的安全和健康,改善实验的环境,建立长期、有效的实验室安全管理机制。

三、构建eHS安全管理体系

(一)组建安全管理组织机构

高等院校和高职院校实验室的特点决定了学校实验室需要有专门、专业的机构负责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同时要求这种管理体制是自上而下的管理体系。

要在高校推行eHS管理体系,就必须建立独立的校级层面eHS职能部门,组建专职eHS团队。其中,分管校领导为职能部门的总指挥,相关部门和院级单位为职能部门成员。同时,各相关部门和院级单位也需确定相应主管领导,进一步明确管理人员,设置专职专门人员负责实验室安全的日常管理工作,形成层层落实的管理责任制。具体可借鉴国外一些高校实验室管理模式。例如,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以下简称mit)实施eHS管理体系,设立了eHS管理总部、eHS管理委员会以及eHS办公室。总部对技术性的安全问题提供统一的指导管理,管理体系可谓纵横交错,为人员健康和安全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又如,日本东京大学设有专门的环境安全保健机构;新加坡大学实验室建有环境与健康安全办公室和实验室安全和生物安全委员会两个专门组织,负责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工作;香港科技大学由校长全面负责学校的安全管理工作,行政副校长负责学校安全管理实务工作,成立了安全委员会,委员会主席由行政副校长担任,高校的院系、部门委任一位兼职安全主任,协助统筹管理安全方面的事宜,香港科技大学还设有健康、安全及环境处,负责编撰大学安全手册,同时提供安全指引、技术支援及各类与安全相关的服务。

(二)加强制度、管理方法建设和执行力

健全的安全管理组织机构需要完善的管理制度与之相匹配。从宏观上讲,高校校级层面eHS职能部门应依照环境防治法、消防安全管理制度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适合高校自身的安全管理规定。在此基础上,每个实验室应当从根本上加强安全、环保制度文件的制定;执行严格的实验室准入制度;切实做好实验仪器的使用记录工作;编写实验室内仪器设备的安全使用手册;标注安全注意事项;制定实验药品尤其是高危物品的申购、使用和保管制度,意外事故应急预案等制度,严禁在实验室内违规存放高危性物品;加强对易燃、易爆以及有毒有害物品的管理;结合实验室特点制定师生的安全教育培训制度、实验室的整体安全管理制度、实验室定期检查和评审制度以及奖惩制度等等。

(三)教育培训

eHS管理体系并不单单是几个简单操作步骤的照搬,最重要的是理念的更新。因此,要在高校实验室实施eHS管理体系,必须使师生能够深入了解和接受其管理理念。eHS管理的培训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培养培训对象的eHS文化意识,另一部分是岗位技能培训。培训范围包括eHS管理体系涉及的相关领导、职能部门以及实验室工作人员和全体师生。高校可通过内部宣传和培训使eHS管理体系逐渐普及,可开设相关eHS管理课程,使师生在不断学习过程中强化自己在环境、安全和健康方面的责任感。

(四)提高硬件设备配置水平

依据eHS管理体系三位一体的模式,硬件配置按照环境、健康、安全的要求可分为三类:一是与环境相关的设施。应加大防止环境污染等技术防范设施的投入,确保各类安全防范、环保排放达标。这类设施包括排风、通风设备,废气、废液以及固体废弃物等污染源的识别、检测和分析设备,监控及报警设备,污染物处理设备,突发性环境事件的应急响应和处理设施等。二是与健康相关的设备设施。应进一步完善高校实验室的安全警示标识,配备各类实验相关的安全防护设施、设备以及用品,设置紧急防护设施。如涉毒实验要配备防毒面罩、防护手套、防护眼镜、通风橱等劳动保护设施,还须配备急救药品箱、紧急冲淋设备等,全面提升安全防护能力。三是与安全相关的硬件设备。要加强防火、防爆、防盗、防毒、逃生等方面的基本设施建设,要不断规范与完善水、电、气供给及排放管道的安全合理布局,对于年久陈旧的实验室,一定要积极做好日常检查、维护和保养工作,及时进行安全设施的更新和升级,确保人身安全。

(五)监督检查以及奖惩与检讨

要建立严格的监督检查制度,并加大执行力度。监督检查是手段,目的是为了eHS管理体系的有效实施。高校实验室应实施定期检查制度,通过监督检查及时发现问题,积极整改,做到防患于未然。定期检查的内容包括对设备、环境和安全问题等方面的检查,同时也包括对实验室现行文件的检查。

要建立与监督检查相匹配的奖惩和检讨制度,通过检查,对安全工作开展良好的单位、部门予以精神及物质形式的奖励,对于存在安全问题的单位、部门给予技术指导,及时整改安全隐患,并要求进行深刻反思,从根本上提高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安全、健康和环境保护意识。遵守安全指引是对所有师生的工作要求之一,安全职责能否达标应纳入各部门、各级别的员工每年绩效评核。

参考文献:

[1]何建华.我国化学原料要实施eHS体系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河南化工,2010,27(10):35-36.

[2]丁浩,张星臣.石油企业实施HSe管理体系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4,14(10):55-58.

[3]林卫峰.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现状及其对策创新研究[J].实验室科学,2008(4):156-158.

[4]高惠玲.引入eHS管理系统评价要素加速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规范化进程[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9):43-45.

[5]张明轩.工程项目管理[J].建筑安全,2007(2):19-22.

[6]贾贤龙.高等学校实验室安全现状分析与对策[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12):193-195.

[7]阮慧,项晓慧,李五一.美国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给我们的启示[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10):4-7.

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篇6

关键词:实验室安全安全意识安全知识安全设施建设

中图分类号:X9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5(C)-0139-02

2013年4月,我国高校频发两起重大实验室安全事故―“4.1复旦大学投毒案”和“南京理工大学实验室爆炸案”。事故的发生给受害者的家庭、学校和社会造成了重大影响,引起高校自身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

高校实验室是高等学校开展实验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重要场所,同时也是高校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综合素质的必备场所[1]。但近年来,我国高校频发安全事故,给我们现行的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敲响了警钟,探索科学有效的措施强化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确保师生生命安全与高校财产安全,确保实验、教学、科研有序进行是当前各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笔者长期从事实验室工作,深知实验室管理工作的繁琐与复杂,更深知实验室安全的重要性,现拟从实验室工作者的角度探讨实验室安全管理问题。

1实验室安全管理的现状

1.1管理者的安全意识淡薄

近年来,随着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其实验室建设也在不断壮大:实验室规模扩大、实验仪器增多、实验项目增加等,与之相匹配的实验室管理制度与安全建设却增长缓慢,大量的资金都用于购置高端仪器设备,却忽视实验人员的人身安全和实验室安全设备的配备,更缺少实验室安全管理标准。在我们安全管理中还广泛存在着“说起来确实重要、忙起来可以不要、干起来要往后靠、出事才知真重要”的麻痹思想。而且安全工作特有的细致、具体、工作业绩无法量化及不可预期的特点,使得很多相关的管理者对此项工作不够重视或责任不明确,因此,模糊的“不出事就是安全”的安全观念在高校实验室有着广泛的生存空间[2]。

1.2实验人员复杂,安全知识薄弱

实验人员是实验进行的主体,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占主导地位,在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中具有双重身份,既是实验室安全管理政策的执行者也是安全监管的主体。伴随着学校为学生开设的实验课程、高校教师科研项目以及实验室承接的社会服务和创收工作的增多,进入实验室的人员变得愈加复杂。一部分是实验室的专职工作人员,另一部分是科研项目组成员及所涉及到的博士生、硕士生及部分本科生,第三部分为外单位科研合作人员。人员来源复杂、人员的知识结构不一,对实验室安全知识和实验技能的掌握程度不同,实验时间长短不一等给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增加了一定的难度。

1.3仪器、药品试剂的管理不到位

药品试剂是实验开展的利器,也是实验室安全管理中最大的隐患。由于现用的大部分药品试剂都是由课题组自行购置,虽有指定负责人,但无购置计划与药品试剂的入室审查,而且没有统一的放置地点,实验室内随意放置;剧毒、易制毒试剂没有专人专柜管理;实验药品浪费严重,重复购置,药品使用情况无人登记等问题严重存在。

在仪器设备的管理方面普遍存在着使用后不登记、不整理相关卫生、不关闭电源的“三不”问题,而且仪器设备的相关技术资料及备品备件随意放置导致丢失的事情时有发生,小型仪器随意搬动或借用等等,种种不良的个人行为给仪器设备的高效利用埋下了隐患。

1.4实验废弃物的随意处理

实验产生的“三废”(废气、废液、废渣)处理,直接关系到每一位实验人员的人身安全和环境污染等诸多问题。高校实验室多数没有废弃物处理装置或回收桶,由于人员复杂,监管不力,有些实验人员安全意识淡薄,直接将实验废液倒入下水道;产生有毒和刺激性气体的试剂不按规定在通风橱内使用;废弃物未分类放置随意丢弃等现象存在,严重影响了实验人员自身的身体健康并对环境造成了污染,为此实验废弃物的安全管理至关重要。

1.5安全建设不到位,水、电、火灾及窃盗隐患大

长期以来,在我国潜移默化的国家公共财产高于个人安危的教育下,使人们忽视实验室安全防护设备的配备[3]。实验室通风设备差,门窗关闭不严导致仪器耗材或电脑被盗,各种电线、水管年久失修,消防器材未定期检查或常年不更换,消防通道被堵,实验楼没有楼层示意图和安全消防通道示意图,绝大多数化学实验室内没有冲淋设备、洗眼器、气瓶柜、急救包和其他劳保用品等等,有的连灭火器都没有配备,当遇到危险时实验人员无法有效的保障国家财产和自身安全。

2理应采取的措施

2.1健全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建立实验室安全管理体制

实验室安全管理体制的建立是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前提,为安全管理工作的落实起到有效的监督。高校理应专门成立实验室安全管理领导小组,由学校、各院系、教务处、科技处、保卫处、各实验室等多个部门的主要领导担任小组成员。各教学、科研实验室逐一和学校签订“实验室安全管理责任书”,明确每个实验室的安全管理责任人,建立“校-院-实验室负责人-实验人员”的四级实验室安全管理网络,让实验安全意识从上层深入、层层普及推广,使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工作常态化。

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是确保实验室安全的关键,高校理应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结合自身学校实验室特点,有针对性的建立健全与之相关的实验室安全管理条例,如“实验室安全岗位责任制”、“实验室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实验室危险品管理制度”、“实验室安全标准操作规程”、“实验室工作人员培训制度”等各项制度和文件,使各级实验室在开展安全管理工作时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深入落实安全责任制,定期检查,积极治理安全隐患,为实验室安全提供重要的保障,为实验教学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4]。

2.2加强实验室安全教育,提高实验室安全意识

现在有相当一部分师生安全意识淡薄,存在着重科学研究,轻安全预防的思想;存在着安全工作只要实验人员在现场就不会发生事故的侥幸心理,所以人的不安全行为是导致实验室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加强安全教育工作是保障实验室安全的重要措施和关键所在[3]。一是要加大宣传力度,使安全意识深入人心。学校应积极组织师生学习国家相关的安全知识法规和手册,并针对实验教师、博士生、研究生、本科生、实验工作人员和实验管理人员等开展不同层次的安全知识教育,把安全教育作为一种常态教育,纳入他们的从业教育;经常性开展实验室安全宣传活动,如在校园内和实验室场所张贴实验室安全知识展板;不定期举办实验室安全事故图片展、实验室安全操作图片展等让师生员工了解怎样才是安全的,起到警示和告知的作用。二是要进行安全演习[5]。学校安全管理领导小组应定期组织相关实验室人员进行实验大楼火灾逃生演练、消防器材的使用和化学试剂泄露救助演练等活动,以提高实验室人员的安全事故应急能力和掌握逃生、自救和救护的基本技能。防栓的使用,以及如何从事故中的实验室逃生,中毒事件发生后怎样应急处理等等。

2.3加强实验室人员管理,实行实验室准入制和实验人员培训上岗制

2002年1月9日国务院公布实施的《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指出:“从事使用危险化学品和处置废弃危险化学品的单位,其主要负责人必须保证本单位危险化学品的安全管理符合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和国家标准的要求,并对本单位危险化学品的安全负责。使用危险化学品和处置废弃危险化学品的人员必须接受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安全知识、专业技术、职业卫生防护和应急救援知识的培训,并经考试合格,方可上岗作业。”。2010年1月1日起施行的教育部《高等学校消防安全管理规定》第三十五条规定:学校应当将师生员工的消防安全教育和培训纳入学校的消防安全年度计划。加强多层次、专业化的安全教育和安全培训工作,提高师生们的安全意识、责任意识[6]。由此可见,实验室工作是很受国家重视的,并非如现状这般实验室工作轻于教学,实验人员的地位低于教学和科研人员。

实验室准入制度的建立就是要提高进入实验室的所有人员实验室安全素质,进而实现实验室安全管理水平的提升。一是要对进入实验大楼的一切人员实行实名登记准入制管理,每人实名登记办理门卡或登记牌,这样从源头保证人员来源的可追溯性。二是要对拟将进入实验室开展实验的人员包括教职工、博士、硕士、本科生、其他单位科研合作人员,先进行实验室安全知识培训,然后笔试并考核实际的实验操作能力,考核合格方能进入实验室开展工作[7]。

加强实验室人员的安全培训工作,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如:消防器材的正确使用,仪器设备、化学试剂的常规使用方法,紧急情况的应急对策,特别是实验过程中要求实验人员务必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按流程要求进行实验操作,严禁违规操作,将避免人身伤害的理念渗透到实验中的每一个环节,真正做到“安全第一、从我做起”。

2.4建立仪器设备、药品专人负责制

一是对实验室所属设备按金额分类为普通仪器和大型精密仪器设备,且各设备均建立帐户档案、技术资料档案和设备卡,配备专人负责管理。管理人定期核对确保帐物相符,并对新购仪器设备进行编号贴标、卡片归档。同时大型精密仪器还需配备仪器使用人,负责所管大型仪器的日常使用、技术指导与培训、仪器使用情况的登记和保养等工作。

二是对实验室的化学试剂,配备专门药品柜,配备专人负责管理,对采购-领用-使用-废弃四个环节的情况予以登记造册;对化学试剂按有毒、无毒、有机、无机等分类整理,分柜分层分类摆放,药品柜外有明确标识;特别是剧毒化学品采取由实验室双人、双锁、双钥匙管理,使用情况登记备案,责任明确,确保剧毒化学品、易制毒试剂的安全使用。

2.5废弃物的存放与处理

高校实验室应根据“分类收集、定点存放、专人管理、集中处理”的工作原则,结合本实验室的特点,加强对有毒、有害化学废液及固体废物(简称危险废物)的管理,规范和加强实验室排污管理,并做好危险废物的处理。例如,尽可能对大量使用的有机溶剂自行回收提纯再利用;对有毒有害废液进行无害化处理;对剧毒废液和废旧剧毒化学试剂,进行解毒或降毒处理等。对自行不能处理的“三废”,由专职实验管理人员将其统一收集定期交由学校统一集中处理或政府指定的处置部门统一进行处理,使实验室化学品垃圾处理工作常态化,从根本上消除化学品垃圾带来的安全隐患,创造安全和谐的实验环境。

2.6加强实验室安全设施建设,保障生命及财产安全

加强实验室安全设施建设,提高实验人员对安全问题的认识,学会并正确使用防护设备,这样既保障了实验人员自身安全,也能有效地避免各种可能的危险产生,从而有效地推动了实验室安全管理趋于完善。一是在实验室或实验楼内明显位置张贴“楼层示意图”和“消防安全通道示意图”,当事故发生时能及时有效的组织实验人员疏散;二是水电管线设施及时更新改造,防止因电线老化或水管渗漏、跑水而造成贵重仪器损坏或火灾事故的发生;三是按规定在楼道内配置固定式灭火系统,实验教室内按房间面积大小配置适量的移动式消防器具和器材;四是加强防盗设施建设,在实验室或楼门口安装门禁管理系统,实验人员凭卡出入,车辆凭卡进出,楼门口及楼道两端安装电子眼监控设备。只有通过以上措施,才能增强了实验室事故的预防和处置能力,确保了实验室工作的安全有效进行。

3结语

安全问题无小事,安全意识要谨记,安全制度须落实,安全知识必掌握。实验室安全管理是一项艰苦的、细致的、长期的且无法量其产出工作,但它建设的好环直接关系着学校师生的生命安全、财产安全以及环境安全,不容忽视或懈怠。在迈向十二五的高校发展进程中,实验室安全管理必须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指导思想,从制度建设入手,建立健全实验室的安全管理体系,加强实验室安全标准化建设,加强师生安全知识教育,从而达到实验中的人、制度、设备、环境的相互融洽与和谐,打造平安绿色校园,维持高校的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明,穆建平,范卓华.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探索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12):5-7.

[2]王世强.研究型大学实验室安全问题分析及对策[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10):193-195,203.

[3]李珉珉,曹燕.外来科研样品引起的检验科实验室安全管理问题[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6,16(5):594-596.

[4]黄文霞,罗一帆.高校化学教学实验室安全教育与管理[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9):193-195.

[5]武培军,蒋勇.加强高等学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几点思考[J].职业教育,2010(34):174.

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篇7

[关键词]高校;实验室;安全现状;安全管理

[中图分类号]G482[文献标识码]a

实验室是高校从事教学和科研活动的重要基地,也是进行人才培养、专业技能培训和开展教学实践的重要课堂。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教学水平的高低,逐渐成为衡量高等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实力的重要风向标。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国家对实验室的投入越来越大,实验室的数量和规模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壮大,实验室仪器设备也在不断的充实和完善,实验课数量及参加实验师生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加。因此,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理工类实验室配备有众多的精密、重贵仪器设备,使用着有毒有害的化学试剂,还有多种易燃易爆物质乃至具有辐射的物质。如果防范不得力,势必会造成重大损失或重大安全事故。加之近年来由于实验室管理不善而发生的一些安全突发事件,如2008年云南省微生物研究所天然产物实验室爆炸事件;2011年南开大学化学实验室爆炸事件;2012年南京大学实验室甲醛泄漏事件;2013年复旦大学投毒事件和南京理工大学实验室爆炸事件等无不为实验室安全管理敲响了警钟,高校的实验室安全管理再次引发了全社会的共同关注[1]。

1高校实验室的特点

随着科技的发展,高校的研究领域、学科门类的增多使得实验室的种类也不断增加。实验科目多、实验学生人数多、实验仪器设备多、实验室开放时间长、使用频率高,这些都给实验室的安全管理提出挑战。再者,实验室里的安全用水、用电、用气,安全操作仪器设备、安全使用化学试剂、放射性物质,以及实验产生的“三废”(废气、废液、废渣)的处理及放射性残存物质的处理无一不关系到实验室的安全管理问题。

高校实验室上有如下特点:①实验室多而分散,且相对独立,管理难度大;②实验室功能全,设备精良,拥有大批贵重精密仪器;③实验室使用着大量的化学药品、各种气体钢瓶等特种设备和存有多种易燃、易爆、有毒物质甚至是放射性物品;④实验的类别及项目多,实验条件复杂;⑤实验过程产生的“三废”物质,过期或失效试剂、药品等构成了环境的污染,实验室实际上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污染源;⑥实验室使用频繁,人员集中且流动性大[2]。

2高校实验室的安全管理现状

2.1管理制度不落实:教育部在近日发出的通知中强调,要对危险化学品的使用情况和存量情况进行检查监督,使各类危险化学品在整个使用周期中处于受控状态,建立从申购、领用到使用、回收、销毁全过程的记录和控制制度;做到“四无一保”――无被盗、无事故、无丢失、无违章、保安全;严格遵守“五双制度”――双人领取、双人保管、双人使用、双本账、双把锁制度[1]。但实际操作中许多实验室并没有做到“五双制度”,由于人员配备问题,有些实验室对化学药品都是单人管理,单人取用,管理制度形同虚设。

2.2监管制度不完善:按照《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规定,对危险化学品的领、用、剩、废、耗的数量必须有详细的记录,剩余化学药品必须立即放回危险品仓库保存,但在实际工作中,药品被制成试剂,每次实验后,剩余的药品还会放在实验台上供下次实验使用。尤其是对做实验的博士生和硕士生来说,需要独立完成实验,即使在双人领取、双人使用的规定下,也并没有形成严格的安全管理,监管制度很不完善。

2.3安全管理不重视:学校往往只重视取得多少科研成果,对日常的实验室安全管理得过且过,安防设施不完备,或滞后老化,或设备安置不合理,侵占了消防通道。往往是等出了安全事故后,才真正意识到实验室安全工作的重要性。

2.4安全意识不到位:即使有的学校制定了实验室安全管理办法,但相当多的师生都存在安全意识差,防范意识不足的问题,存在侥幸心想,由于思想的麻痹,使得安全管理制度形同虚设。学校缺少系统的实验室安全教育培训,师生缺少对实验室安全所涉及的技术、环境、消防、治安、保密等方面的知识。

3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措施

3.1从制度建设入手,建立完备的安全管理制度

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制度是根本。要制定一整套严格、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明确职责,落实责任。制定了制度,关键还在落实、在执行。这就需要严格的监管制度来监督管理,以确保实验室的各项安全管理措施落实到位,确保实验室的日常实验教学活动顺利开展。

3.2制定实验室安全事故应急机制

实验室安全事故的不可预料性和突发性,经常让我们措手不及,如果事先制定一个科学、准确的应对措施,将事故损失降低到最小化,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可以根据每个实验室的不同特点针对性地制定出应急预案,并每年定期或不定期举行演练,提高每位实验教师和学生的临时应变能力和安全防范意识,最大限度的保障人员和设施安全。

3.3设立专项实验室维修、维护资金

实验室的用电、用水、用气安全,以及特殊的实验环境随着实验师生的增多以及使用频率的增加,都会使实验室超负荷的运行,这就需要进行定期维护,确保实验室的安全运转。但我国的高校目前缺少一个有效的实验室维修维护管理制度。许多院校都是停留在院系打个报告,哪个地方坏了,后勤处找人维修一下。多数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实验室定期维护、维修制度。

3.4加强实验室废弃物、污染物的管理

高校实验室产生的废弃物和污染物,特别是生化实验室的一些废弃物,如果处理不好,势必会对环境安全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实验室管理人员应根据危险废弃物种类进行分门别类存放,妥善管理,并定期送交有资质单位进行处理。[3]

3.5加强安全教育,提高防范意识

实验室发生安全事故具有偶发性和突发性,根源在于缺少安全意识,因此,加强安全教育,加大安全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安全氛围是实验室安全管理的重要措施之一。我国各高校今后应采取多渠道、全方位的安全教育。对入校新生进行初次普及安全教育,包括实验室安全、人身安全、环境安全等教育,对在校高年级学生,特别是理工科的学生,可根据其专业特性进行针对性的安全教育。还应充分利用各种载体和宣传手段,大力开展安全教育活动,形成知安全、重安全,人人参与保安全的安全氛围,共同保障实验室安全。

综上所述,高校实验室的安全管理,不是某个职能部门的事,也不是某个院系实验室的事,而是全校师生共同的责任。高校实验室的安全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为确保实验室安全运行,营造一个和谐、平安、美好的校园环境,我们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管理方针,加强教育和宣传,切实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努力提升实验室安全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俞水.危险品管不好就会出大事[n].中国教育报,2013-06-08,第002版.

[2]丁珍菊,方能虎,张建平.高校实验室安全状况的分析与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6):414-420.

[3]张媛,蒋福宾,欧阳津.高校化学教学实验室环境与安全的管理[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1):95-96.

[4]罗广福,苏英明,钟坚.我国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对策研究[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2(6):73-75.

[5]刘义全,鲍洪刚,宋世军.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问题的思考[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2(2):173-175.

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篇8

关键词:理工类高校;实验室安全;潜在风险;分析;对策研究

analyzeandcountermeasureonpotentialrisksandissuesofcollegesanduniversities

ofscienceandtechnology

GuangCui'e,wangShiqiang,wangping

Jiangnanuniversity,wuxi,214122,China

abstract:Laboratorysafetyincollegesanduniversitiesofscienceandtechnologyisfacingtheseriouschallengefromouterenvironmenttointeriorclimate.inlaboratory’smanagement,therearesomeissuesinuniversitiesthatseemaslaggingnotion,lackingofculturaltraining,beinginthestageoflowerdevelopmentandbeingunclearofsubjectofliability.analyzethoseproblemsandprovidecorrespondingsolution.

Keywords:collegesanduniversitiesofscienceandtechnology;laboratorysafety;potentialrisks;analyze;countermeasure

在全国高等教育飞速发展的近十五年,高校管理包括实验室安全管理发展是滞后的,面临着以下严峻的挑战。(1)高校的办学规模迅速扩大对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冲击;(2)“重建设、轻管理”仍然在影响办学[1];(3)实验室开放规模越来越大、时间越来越长;(4)实验室的安全设施相对投入不足;(5)环保对实验室管理提出越来越高要求;(6)教学计划调整,课时被压缩,实验安全知识成为课后的自修内容;(7)人的不安全行为因素占据巨大比例,而且比例还将会扩大;(8)师生的安全诉求明显增高。

因此,理工类高校要想彻底改变实验室安全工作“说起来确实重要、忙起来可以不要、干起来要往后靠、出事才知真重要”的被动局面,需要从实验室安全观念、安全文化、安全发展阶段和现状等方面仔细分析潜在的风险和问题,并找出相应对策。

1探讨经典的实验室安全观念

1.1大多数师生的实验室安全观念是“不出事就是安全”

安全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同时也无量化产出。面对危险的仪器或化学药品,如果管理规范、操作得当它就是安全的;面对常规的仪器,如果操作不当、管理不规范它也会很危险。安全无量化产出。如在学校保卫处的工作计划里将火灾计划控制在3次以内是不符合常理的说法。安全事故不能被量化,其数据只能用作事后统计和分析。因此,模糊的“不出事就是安全”的安全观念在高校实验室有着广泛的生存空间。

1.2管理人员的观念是“投入越多越安全”

1.2.1硬件投资与安全的关系

西方发达国家因人工贵和赔偿高而倾向于用高级安全设备来解决实验室安全问题,而在现阶段中国高校还只能依靠人养成安全习惯和用人来值守解决实验室安全问题。有实验室由于硬件建设到位保障了实验室安全,也有由于管理到位而保障了实验室安全。实验室硬件的好坏也具有相对性,其更新更是永无止境。

1.2.2事后赔偿与安全的关系

实验室安全事故特别是人身安全事故发生以后,高校在现实条件下唯一的选择就是赔偿。2009年浙江某高校因实验室事故导致1名博士研究生中毒死亡,学校赔偿了100多万元人民币,这些钱本可以用于改善实验室安全条件。如果国家教育主管部门以此类事件为切入点,在全国范围内进行高校实验室安全大检查和整改,将能整体提高全国高校的实验室安全水平。

1.3事故发生人的观念是“这事纯属偶然”

实验室安全事故的发生有它的偶然因素,但如果一系列偶然因素串联“成功”,将会共同导致事故的必然发生。很多高校在其发展历史上没有发生过重大的实验室安全事故,但如果不能正确地看待实验室安全管理正面临的挑战,明天的实验室安全将面临着巨大的风险。

2明确实验室安全文化的概念和作用

实验室安全文化是高等学校在实验室安全管理实践中,经过长期积淀、不断总结完善形成的由学校决策层倡导、为全体师生员工所认同,并与学校文化有机融合的安全价值观、安全理念和行为准则,是师生员工在校园中对安全的意识、观念、态度、素养和能力等的综合[2]。

其作用是要从观念、道德、态度、情感和品行等方面影响师生员工,帮助树立“安全第一”和“以人为本”的安全价值观,形成关注安全、关爱生命的安全理念,提高安全素养,加强安全责任心和使命感,最终使其行为自觉满足安全健康的要求,达到实现根本安全的目标。实验室安全文化的形成,体现学校核心价值观,从而收获核心竞争力。

3实验室安全的发展阶段划分

3.1要我安全阶段

学校希望师生在实验室健康、安全地工作和学习。如果发生不测,造成人身伤害,轻则影响学校的正常教学和科研秩序,重则影响社会安全。同时,作为学校也有责任和义务为师生员工提供安全保障。国家和相关职能部门也颁发了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等多部法律和法规来保障师生员工的合法权益。实验室安全作为学校安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也参照上述法律和法规制定了自己的规章制度,来规范实验室工作,为师生提供一个安全的实验环境。

3.2我要安全

马斯洛在1943年发表的《人类动机的理论》一书中提出了需要层次论。即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5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安全需求是指要求劳动安全、职业安全、生活稳定、希望免于灾难、希望未来有保障等。中国现正处于奔小康发展阶段,安全需要处于上升通道。作为在知识分子高度集中的高校实验室工作和学习的师生对安全的诉求有理由走在时代的前列。

3.3我会安全

有了要我安全的物质和制度保障,有了我要安全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接下来就进入我会安全发展时期。当然,人不能脱离社会和他所处的环境,在实验室我会安全也受制于外部环境和周围人的安全意识和行为。

3.4大家安全

由于实验室安全不是一个人的事情,每个人都有了我要安全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才会营造出大家安全的和谐局面,最终达到实验室安全的目标。

4理工类高校的实验室特点和安全管理现状

4.1实验室的特点

(1)种类繁多。包括化学、材料、生物、医学、辐射、机械、电子电力、能源等。

(2)分布广泛。一般除行政楼、教学楼外每个大楼都有,且部分行政办公、研究生自修室混在一起。

(3)实验室主体以学生为主,流动性大,新老交替一直在进行着,实验室安全教育和管理难度较大。

(4)设备密集,风险程度增高。随着高校教学、科研事业的迅猛发展,实验室正在向技术、知识和设备密集的综合型教学科研基地发展。实验室要使用各种化学药品、易燃易爆物品、剧毒物品、放射性物品和生物实验品,有些实验需要高温、高压、超低温、强磁、真空、微波辐射、高电压或高转速等特殊环境和条件,由此还引起危险化学品安全贮运、实验室使用、实验室排污(废气、废液、固废、噪声、辐射)与处置系统等一系列安全与环保问题[1]。

4.2实验室安全管理现状

(1)教育培训不规范、管理难。大多数实验室安全教育培训体制不完善,缺乏通识层面的培训和具有实验室自己特色的专门培训。管理上多数学校只设1个科室或1个专职岗位来开展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管理力度不够,更有涉及多头管理、交叉管理等问题。

(2)师生安全意识较为淡薄。持有或在潜意识里持有“不出事就是安全”观念的师生占绝大多数。例如有的学校在推行铁链固定气瓶时,实验员竟说在墙上钻孔安装铁链破坏了实验室的美观,因此拒绝安装。

(3)安全投入少、设施不完善。绝大多数化学实验室内没有冲淋设备、洗眼器、气瓶柜、急救包和其他劳保用品。

(4)缺乏对实验室进行安全分级。国家有对生物实验室安全分级的具体申报和评审指标,但缺乏对其他实验室的安全分级指导。

(5)实验室安全事故时有发生。由于领导重视不够、师生安全知识不够,缺乏自主学习的文化氛围、平时养成了不良的习惯、疏忽大意等导致事故时有发生。

(6)缺乏道路识别、标志和图示。在实验大楼内应明确标出实验室的位置及安全通道[3]。

5应对的策略

管理部门应积极寻求转变,由被动管理向主动管理转变,管理人员也应由纯管理型向专家型转变,实现管理手段的多元化和信息化,从技术、管理和文化三个层面着手,实现实验室的安全管理。

5.1技术保障

购置安全系数高的设备,配置大型仪器的配套安全设施,配备必要的劳动防护、通风、冲淋和消防设备,及时报废达到报废标准的仪器设备,定期开展有关设备的年检工作,配备齐全化学药品废弃物回收装备和处理设备等,从技术上保障实验室的安全。

5.2管理保障

(1)理顺管理体制。建立学校实验室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由学校主管领导牵头,相关职能部门、学院、实验室安全负责人等共同组建。

(2)设立实验室安全检查督导委员会,建立实验室安全检查专家库。聘请校内外有经验的实验室管理专家指导实验室安全检查。

(3)对实验室进行安全分级。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依据化学药品的数量和类型、设备种类进行安全分级,具体分成低度危险、中度危险、相当危险和高度危险4个等级来分级管理。根据其不同的分级对其实行不同的检查标准和手段,做到重点部位重点检查。

(4)规范实验室安全检查制度。建立例行检查、不定期抽查和专项检查相结合的立体实验室安全检查制度。

(5)逐步在师生中全面推广实验室安全考试和培训,严格实施实验室准入制度。

5.3文化保障

(1)与保卫处加强实验大楼火灾逃生演练和化学试剂泄露救助演练等活动。

(2)实验室安全培训和考试的教材建设。可配合实验室安全考试系统运行和实验室安全准入制度的建立,结合学校的专业特点编写实验室安全教育教材和《实验室安全手册》。

(3)举办系列图片展。收集全球高校实验室安全方面的信息和案例,定期举办实验室不安全操作图片展、实验室不安全因素图片展和实验室安全事故图片展,警示师生从中吸取经验、教训。

(4)举办多形式的实验室安全活动。开展诸如安全咨询日活动、安全报刊设计、安全知识竞赛、安全讲座、安全标语口号征集、实验室安全志愿者等让广大师生易于接受的安全活动,增强师生参与的热情和成就感,改变传统的说教方式,提高安全活动在建设实验室安全文化过程中的效果。

(5)在结构复杂的实验室大楼各楼层设计和悬挂道路识别、标志和图示。

6结束语

随着高校实验室安全建设的进步,“大安全”意识的深入人心,各种保障措施的落实到位,实验室安全也就有了根本的保障。

参考文献

[1]阮慧,项晓慧,李五一.美国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给我们的启示[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10:4-8.

[2]范强锐,赵平.以安全文化建设提升实验室安全工作水平[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10:139-143.

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篇9

关键词:高校;生物实验室;环保;安全管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5)17-0261-01

一、高校生物实验室的特点及其安全因素分析

众所周知,各大高校均拥有一些基础课实验室、专业课实验室以及学生创新实验室等等,承担着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使用较为频繁,耗材情况复杂,安全管理和控制难度较大。那么,高校生物实验室因其仪器设备的精密贵重,使用多种生化试剂、有毒化学物品,而且存放着较多的易燃易爆危险物品,涉及实验项目较多,实验条件较为复杂等等,其具有更加显著的特点。高校生物实验室受到来自于硬件投入不足、软件运行不佳等方面安全因素的制约与影响,同时,还会受到生物活性材料及其代谢物、有毒有害物品及其实验废弃物、放射性物质及其废弃物、实验器械与耗材等等诸多生物实验室常见废弃物的影响,对人体和环境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极大危害,迫切需要相关人员加强生物实验室的环保与安全管理水平。另外,生物实验室管理人员的安全、环保意识淡薄,分工不明确,个人素质较低等等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生物实验室的环保与安全管理质量。

二、高校生物实验室环保与安全管理的具体策略

(一)规范生物实验室的基础设施建设

为进一步加强高校生物实验室的环保与安全管理水平,就要加大对生物实验室减少的投资力度,有效规范生物实验室的基础设施建设,努力促使整个生物实验室的水平迈上一个新台阶。规范生物实验室的基础设施建设,就是要对生物实验室建设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与财力,努力构建生物实验室的安全与环保建设标准,对旧实验室的水电暖气等线路、管道进行专业性的更新与改造,配备符合国家防火标准的消防栓、灭火器等等,并更新、改造一些生物实验室通风系统和安全监控设备,努力促使生物实验室的功能较为完善、布局较为合理,进一步提高生物实验室的安全和环保管理水平。

(二)加强对师生的安全、环保宣传教育

为进一步加强高校生物实验室的环保与安全管理水平,还要加强对师生的安全、环保宣传教育,提高师生的安全、环保意识。首先,要对生物实验室的管理人员进行全面、系统的岗位培训,努力建设一支具备综合素质的生物实验室管理人员工作队伍;其次,要对进行生物实验教学的学生进行相关的安全、环保教育,让每一位学生提前熟悉和掌握实验规程与注意事项,避免出现操作性失误;最后还要对实验教师强化安全、环保知识学习,尤其是要明确有毒有害化学物品的危害性,才能真正保证生物实验的安全性、环保性。

(三)完善安全管理制度,落实安全责任制

为进一步加强高校生物实验室的环保与安全管理水平,就要针对生物实验室的自身特点制定、完善相应的安全管理制度,努力形成一套系统、全面的规章制度,尤其要制定和完善具备高实操性的生物实验室管理办法和规定,比如:“实验用活体材料管理办法”、“实验室贵重及危险品管理办法”、“实验室废弃物管理办法”等等,以确保高校教学、科研活动的有序开展。同时,还要逐级签订实验室环保与安全管理责任书,根据“谁主管,谁负责;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进一步落实安全责任制,有效提高生物实验室环保与安全管理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与制度化,努力做到生物实验室的安全环保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最大限度地杜绝和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四)加强生物实验室常见废弃物的处理管理

加强生物实验室常见废弃物的处理管理,也是有效加强生物实验室环保与安全管理水平的重要举措。首先,对生物活性实验材料,尤其是细胞和微生物等等,要进行及时的灭活与消毒处理,以免造成细菌、病毒的外泄。其次,对有毒有害实验废弃物要进行分级分类封存,及时送交具备处理资质的部门加以处理,而不能随意丢弃、掩埋。最后,对放射性废弃物按照国家放射性污染防治法规进行分别处理,同时要做到及时用同位素探测仪检查污染状况,由专业部门进行统一回收与处理,以避免放射性废弃物出现二次污染危害。

三、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生物实验室是搞好科研与教学活动的重要场所,其安全与环保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校园师生安全和环境污染状况。因此,各大高校要加强对师生的安全、环保宣传教育,完善安全管理制度,落实安全责任制,加强生物实验室常见废弃物的处理管理,推行环保、绿色与清洁实验,努力打造平安绿色校园,有效维持高校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齐龙.浅谈高校生物实验室环保与安全管理[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04).

[2]兰影杰.浅谈高校生物实验室环保与安全管理[J].中国外资,2013(24).

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篇10

武警学院拥有多个高危险性实验室,如火灾机理实验室、防火功能材料实验室、灭火技术实验室、核生化实验室等,实验室开放力度的加大,更增加了消防安全工作的难度。为推动消防安全管理与实验室建设的同步发展,分析实验室火灾隐患,我们实行了“二三制”的实验室消防安全管理模式,即:一级是学院统筹实验室消防安全顶层设计,构建一套适用、有效的管理制度;二级是实验室管理部门以消防安全评估和检查二个为抓手,加强实验室消防安全监督管理;三级是实验室落实消防安全管理的三项措施,消防安全教育、消防安全标准和消防信息化平台建设。

1.高校实验室火灾隐患因素分析

通过实验室火灾隐患因素分析,可以让人们更加客观、准确地认识火灾的危险性。分析火灾事故的原因,总结事故发生规律,是控制事故发生的第一步,并为人们控制和扑救火灾提供依据和支持。根据火灾统计与发生的直接原因分析,火灾的成因可分为:人的因素、环境的因素,物的因素、管理的因素。

1.1人的不安全行为直接引发火灾

根据火灾统计数据,80%以上的火灾都是由于人们消防安全意识不强、消防常识缺乏、违反安全操作规程等人为因素引发的。

(1)实验操作者却少自我约束。①“无知无畏”型。当前,人们消防安全意识不强、消防知识和消防安全技能不够,是消防安全工作的一个“短板”;不知道自己的行为将会引发什么后果,造成多大程度的危害。②“侥幸心里”型。火灾事故是低概率事件,许多人往往没有亲身感受过火灾,认识浅显,以为一次违章不会巧合就能发生火灾;③“麻痹心理”型。偶尔一次未按照安全操作规程操作,没有发生事故,就习以为常,视而不见;④“捷径心里”型。往往为赶任务,缩短实验时间,违返规定操作,忽视安全而酿成大祸;⑤“厌倦心理”型。因实验周而复始,枯燥乏味,就不遵守规定,实验随意性大,增加了火灾隐患。

(2)实验室管理人员监管不严。①实验过程中缺少控制,增大实验操作者的随意性;②出现口头上重视,实际上轻视,忙起来无视的现象;还更有可能,为追求短期利益,忽视安全而违章办事,埋下火灾隐患,使制度成为一纸空文。

1.2实验室环境不安全条件

实验设备的多样性对实验环境有着不同的技术要求,有些是高压、高温或大电流等设备,有些实验是高危险性实验,如化工实验、高温、高压实验等。实验室设备大量的引进与场地紧张、配套资金缺乏的矛盾曰益突出,带来的安全隐患越来越多。①用电环境。实验设备增加,电力负荷加大,电路未相应扩容,存在线路过热或引发火灾。据统计,电气火灾占到火灾总数的37.1%,而且有增长的趋势;②消防设施环境。消防安全配套设施的设计、建设及维护相对滞后,致使实验室消防安全环境复杂,隐患众多;老建筑消防设施缺失,新建筑消防设施缺乏有效维护现象严重;实验室消防器材配置种类错误、数量不足或过期,楼内消防报警为防止误报而关闭,消防车通道被占用、安全出口锁闭、常闭式防火门打开、消火栓损坏、疏散通道堵塞等。③配套设施环境。因项目急需而临时搭建实验室、改造实验室,往往存在不能满足设备或实验技术要求;实验室功能增加或改变,存在非专业人员施工,不熟悉情况,乱拆乱建;火灾高危实验室内装修或实验台柜等未采用阻燃装饰材料,容易引起火灾。

1.3实验室内物品的不安全放置和使用

(1)设备安装、使用有着严格的技术要求和操作规范。实验室面积、配套实施建设滞后于教学和科研活动需要,造成引进设备安装临时调整,教学和科研运行不能达到良好的状态,存在使用安全隐患;特别是实验室一些化工、高温、高压、大功率的仪器设备,本身就是火灾预防的重点。

(2)危险物品的存放和使用。易燃易爆危险化学品,如甲烷、氢气、氧气等高危气瓶,是否按要求放置与使用;金属钠、乙醚、白磷等易燃易爆化学危险品是否按要求存储与使用。

(3)实验室内物品使用混乱,耗材随意摆放,乱丢废弃物等现象易引起火灾;实验室内易燃装饰物过多,易燃性的堆积物过多,使火灾载荷增大68。

1.4消防安全制度的不完善

(1)消防安全制度建设不完善。实验室管理部门安全职责交叉、重叠,人员职责不清,消防安全技术标准缺失,缺乏有效的管理制度和奖惩机制,消防安全资金投入不足,运行机制落后等是消防安全事故发生的根源。

(2)消防安全制度缺乏可操作性。实验室消防安全管理制度的不完善或落实不到位,人员的不安全行为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纠正,物与环境的危险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消除,那么就不可避免地发生各种事故,甚至是重复发生。

(3)消防安全管理运行低效。新形势下实验室数量巨大,教学和科研项目众多,大多数开放运行,管理难度加大。特别是科研实验室人员流动大、实验危险性高,如果管理不到位,将导致火灾。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教学的发展,对实验室安全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验室安全管理机制要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适应开放的需要,职能避免交叉与缺失,手段要适应信息化发展的要求。

2.学校顶层设计,部门监管,全员参与

2013年2月26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消防工作考核办法》,进一步强调了各级政府机关消防工作责任,把考核结果作为对地方政府主要负责人和领导班子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高校实验室作为防火重点单位《消防法》、《高等学校消防安全管理规定》是高校实验室消防安全管理的重要依据。

武警学院从三个维度统筹实验室消防安全管理:宏观制度建设上,从职责分工、安全教育、运行机制、管理系统和资金保障等方面做出比较全面的规定,形成《实验室安全管理规定汇编》,保证制度体系的系统化;根据实验室根据仪器设备和具体情况,制定各自实验室安全技术标准与设备操作规范等,汇编成《实验室安全实施细则与操作规程汇编》,保证制度的可操作化。中观上,明确实验室所属部门与监管部门职责,赋予其评估和检查的职能,使管理部门推动工作有抓手。微观上,明确学校各级人员消防安全责任,校领导是领导责任;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拥有、谁负责,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学院领导与监管部门负责人、实验中心(室)负责人和使用人逐级签订责任书,使每个人都有消防安全职责在身。在消防安全上,只有人人关心、人人尽心,才能达到处处放心。

3.实验室消防安全管理部门两个抓手

3.1消防安全评估,形成激励机制

依据《高等学校消防安全管理规定》,学校应建立实验室消防安全评估体系,定期评估,对在消防安全工作中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对未依法履行消防安全职责、违反消防安全管理制度、或者擅自挪用、损坏、破坏消防器材、设施等违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的,学校应当责令其限期整改,并给予通报批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根据情节轻重给予警告等相应的处分。实验室消防安全评估制度的建立,利于科学管理,职责落实、自我约束、不断完善,创建长效、稳定的消防安全形势,逐步实现“安全第零事故”的目标。武警学院逐步完善实验室消防安全年报和评估制度,以此作为评选先进实验室和优秀实验教师的重要条件之一。

3.2消防安全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消防安全检查是实验室消防安全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消防安全检查,能及时了解实验室消防安全管理动态,发现并解决有碍于实验室消防安全的各种隐患和因素,有效防止或减少消防安全事故的发生。常见的实验室消防安全检查可分日常、定期、不定期、专项等四种形式,可以单独进行,也可以结合进行。

武警学院探索管理者与学生相结合的检查模式。实验教学管理中心组织学生成立实验室消防安去检查组,按检查项目分为五个方向:制度建设、消防设施、电气安全,设备管理和耗材管理;每个小组由五个方向的人员组成,由1名管理者带领对实验室进行检查;分别由3名管理者带领3个组成员检查不同的实验室,下一次则轮换检查对象;检查完毕,汇总研讨,整改通知,定期检查整改落实情况。建立管理者主导、学生参与的检查制度:一方面,避免人情化检查,使检查落到实处;另一方面,增强学生消防安全知识,是一次很好地社会实践;同时,也可以减轻管理者的工作压力,提高检查的效果;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给予奖励学分和相应的表彰。

4.实验室落实消防安全管理的三项措施

实验室是消防安全“三级”管理的基层,是安全管理落实的最小单位,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开展师生消防安全教育与培训,增强师生消防安全素质,是安全管理的根本;建立实验室消防安全标准,使实验人员有法可依、有据可查,是安全管理的保证;完善信息化平台建设,提高消防安全管理工作效能,是安全管理的有力手段。

4.1消防安全教育与培训

高校实验室消防安全形势的根本好转,最终取决于全体人员消防安全素质的全面提升。《高等学校消防安全管理规定》明确学校“应当将师生员工的消防安全教育和培训纳入学校消防安全年度工作计划”。

(1)做好宣传。为使“全民消防、生命至上”的安全理念深入人心,开展多种方式的消防安全宣传,逐渐使消防安全成为全体人员的自觉行动。武警学院以“学生自己宣传才是最好的安全教育”,建立学生消防科普社团,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成为消防安全宣传的主角,学院给以适当的活动经费。特别是消防系的学生更能发挥这方面的优势,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如119消防日和416防灾日等。这些活动不仅在学院,而且配合地方消防队的工作走上街头,不仅普及了消防知识,而且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感,促进学生消防安全意识、知识与能力提高。

(2)开设课程。2011年7月教育部、公安部颁布施行的《社会消防安全教育培训大纲(试行)》明确大学生消防安全教育进课堂、进教学大纲。对每届新生进行不低于4学时的消防安全教育和培训,对进入实验室的学生进行必要的安全技能和操作规程培训,每学年至少举办一次消防安全专题讲座。武警学院开设有《消防公共安全公开课》,根据各系教学实际,开展课堂、网上、实验等灵活的教学方式。

(3)实践演练。从重特大火灾人员伤亡情况看,多数是因为公众缺乏消防安全常识和逃生自救技能,没有及时有效从火场逃生,被浓烟熏呛窒息死亡。无数起血的事故教训反复说明,消防安全关键在“防”;能不能防得住,关键在人;能不能逃生,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会不会逃生自救。实践是最好的老师,通过在武警学院消防系统训练中心演练,学生熟悉消防设施及灭火器材;通过油盘灭火演练,使学生现场感受火灾事故现场,使学生了解火灾现场的人员心理,掌握火灾初期灭火和逃生技能。结合军训和综合演练,开展灭火器的使用、初期火灾扑救、逃生自救演练等实践活动,提高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建设。

4.2实验室加强消防安全标准化建设

(1)实验室消防安全设施配置标准。依据消防安全法律法规和消防设施标准规范,制定不同性质实验室的消防安全设施配置标准,如:精密仪器设备室、化学实验室、核实验室、计算机室、档案室、爆炸试验室、燃烧实验室等消防设施配置标准。制定实验室消防安全疏散标准,确保疏散通道、安全出口的畅通,禁止占用、堵塞疏散通道和楼梯间。明确不同性质实验室消防器材配置种类和数量,不同火灾初期灭火处置办法等。细化危险化学品等存放与使用规范,悬挂高温、高压等设备的警示标识。

(2)实验室运行规范。随着实验室在空间、时间、内容上的开放力度加大,实验室安全的科学管理尤为重要。武警学院实行实验室准入与学生信誉制度,学生预约进入实验室前,需要网上安全考试,考核合格方可进入实验室。对于危险性实验,需要进入实验室现场操作,通过老师考核合格,方可进入实验室。在实验室,指导老师给学生实验期间表现信誉评价,成为再次预约申请进入实验室的考核指标。

(3)实验及设备操作规范。针对不同性质的实验或设备,按照标准与规范制定设备操作规程、实验项目操作规范,为操作人员提供准确、完整、清晰和量化的设备操作活动指南,提示主要风险、操作的风险,应急处理程序等。如:核生化实验操作规范、粉尘爆炸实验设备操作规范等。

4.3构建消防安全管理信息化平台

高校实验室点多、面广、情况各异;专职管理人员少、任务多、监管难度大。学院借鉴消防部队“网格化”管理模式,以实验室房间等为基本单元,覆盖全院实验室;依据消防安全评估和检查结果,把实验室房间划分为五个消防安全等级,分属五个管理级别,以不同颜色区分,每年根据评估和检查结果做相应调整。

为减轻实验教师上报实验室消防安全自评报告的负担,提高实验室安全管理人员的监管效率,利用武警学院校园网络,借助信息化建设项目,建立实验室消防安全管理信息化平台,并逐步完善管理系统。管理系统具有的功能:一是实现实验室消防安全自评报告的自动生成及上报,完成消防安全信息收集和更新;二是数据分析功能,提醒实验室消防安全的注意事项。三是实现实验室消防安全重点部位监控,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四是实现实验室火灾信息收集功能,可以给消防员救援提供“快速、准确”的火场信息;五是实现消防安全教育与培训功能,通过网络媒介宣传消防安全知识,及时消防安全信息,演示消防安全技能,如消防法律法规介绍、灭火器使用、报警及逃生技能、火灾案例演示等。

5.结语

高校领导对实验室消防安全工作具有统领的作用,他们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管理体系建设和工作效果,怎样强调领导的重要性都不为过;在管理中要“以人为本”充满关爱,要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长期不懈的努力,感染他们、教育他们,让他们从内心接受各项制度,并主动遵守和执行,就能最大限度地杜绝安全事故和减少伤害;实验室消防安全需要所有实验室、全员、全程的参与,做到人人知安全,懂安全,做到消防安全“三懂三会”;消防安全管理的改进和深化,必须从细节着手,“细节决定成败”细节决定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