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学前儿童卫生保健的概念十篇学前儿童卫生保健的概念十篇

学前儿童卫生保健的概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49:24

学前儿童卫生保健的概念篇1

一、首先要明确教材的内容结构以及学前卫生学对他们今后的岗位工作中的利用价值。

开始上课之前要专门跟学生明确的解释教材的内容结构和利用价值,从教材的内容结构来看,学生能记忆式的学习从细胞到人体的解剖生理学有关知识,先理解自己身体的解剖生理结构特点,再以自己身体为基础再学学前儿童解剖生理特点,接着再学学前儿童营养需要,生长发育规律及身心保育保健等内容,学生掌握以上内容会帮助学生科学地认识学前儿童卫生要求,初步掌握从事学前教育工作必需的卫生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以及具备开展婴幼儿卫生保健工作基本技能,能够运用所学的学前儿童卫生学知识去解决在教育儿童过程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试着去构建保护儿童,管理幼儿园的科学体系。这内容结构与利用价值对学生为此课拥有全新的认识有所帮助,他们会用自己的对本课的好奇心来进入本课,这样对学生和老师都具备一个很好进入状态。

二、在掌握人体解剖生理特点的基础上与学前儿童做比较是理解学前儿童生长发育规律的桥梁。

学完人体解剖生理的有关内容之后,可以在班里进行一次讨论,让学生一起讨论人体解剖的特点是什么,学生自己和学前儿童的年龄特点有什么区别等为题目,让学生提自己的看法,这样学生可以对已学的内容得出结论,为即将要学的内容打下基础,可以说是找出幼师学生和学前儿童生理特点的不同和相同点,中间完善的连接教材中的有关生物内容和有关学前儿童保健内容的桥梁,这一小阶段在学习本课程中可以帮助学生从生物知识转到卫生学知识,从自身转到学前儿童的重要过程。

三、教学方法的改革将提高教学质量。

1、专业术语课会提高学生的理解度

学前卫生学授课语种是汉语,这对少数民族学生掌握课程内容造成很大的压力及会降低学生的兴趣,术语课中学生可以理解专业生词的意思及大概接触课程内容,学完专业汉语再学卫生学内容有利于学生更快更好的理解教材内容。

2、明确课程目标极为重要

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让学生明白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学前卫生学的知识目标是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学前儿童卫生保健领域中存在的各种理论和实践问题,使学生能够记住、理解教材中各重要的术语、概念和观点以及学前儿童保育保健知识。能力方面,提高学生从事学前儿童卫生保健实践活动的专业素养和能力和完整的健康观念,能够运用一般的理论和原理,分析和解决学前儿童卫生保健实践中存在的各种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关于对儿童卫生保健问题的思想认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安全保护意识。

3、设计教学模式是教学过程的骨架

在内容选取上以贴近幼儿园保育工作为主;在内容顺序的安排上,以幼儿园一日生活为主线,采取知识内容模块化,各模块内容结合幼儿园案例进行讲解,使理论联系实际,让抽象的知识直观化;在学生获得的能力上,以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和保育实践能力为重;本课程是以以上几个重点为课程设计思想的一门实践性和利用性非常强的专业基础课,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视理论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本课程内容分为四个模块:第一模块分析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并对如何评价学前儿童的身心健康问题进行了阐述;第二模块分析介绍影响学前儿童身心健康的膳食营养及管理;第三模块重点说明学前儿童的常见疾病和传染病的护理及其预防,并介绍一些儿童常见意外的急救和护理方法;第四模块对集体保教机构如何维护和增进学前儿童的健康进行全面的分析和介绍。

四、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1、针对性教学法

在讲授课程内容时在参考各种教材的基础上,将部分内容进行整合。例如只要与运动系统相关的知识,如:营养部分中的营养素钙的作用,预防常见病部分中的佝偻病,以及幼儿园常规管理部分中要强调保证儿童的户外活动等,全整合到运动系统的章节进行讲解,这样的教学内容整合使学生有整体的感觉,能了解运动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功能,并能将运动系统的相关知识运用到实践,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听课时不感到抽象、空洞,让学生真实的感到《学前卫生学》知识在幼儿园保育工作中的重要性;重点讲解与幼儿园保育工作相联系的章节,如:幼儿园的膳食搭配、常见病的预防、传染病的管理、急救、幼儿生长发育评价和指导等,这样的内容组织方式能承上启下、融会贯通,有利于知识的提升和应用,树立正确地保育观,使学生在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学习和掌握基本的保育技能,做好幼儿的身体和心理的保育工作。

2、对比教学

通过对比教学,使学生在已知概念的基础上,迅速而准确地由此及彼,去认识未知的概念,获得新的知识,扩大原有知识的范围,加深原有知识的程度。通过对比教学,帮助学生区别个性与共性,有利于加强他们对各种事物性质、特点的认识,形成知识的结构网络,提高其分析能力,牢固建立起知识的内部联系。这种承上启下、对比归纳的教学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课程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

3、案例讨论法

学前卫生学是一门应用科学,它的理论寓于日常养育幼儿的活动中,有着丰富而具体的形式。在学前卫生学教学中,根据讲授的具体内容,适当地安排一定的案例讨论,创设情境,开发实践环节,改变学习方法,让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运用所学知识对生活实际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可以解决学生到幼儿园实习时不能将理论知识运用到保育工作实践中。

4、情景模拟教学

在课堂上通过情景模拟教学法,将本课程的教学过程安置在一个特定的、模拟的情景场合中,让学生去模仿提炼,学会综合分析和处理突发事件能力,提高临场应变能力,达到实践教学的目的,比如,我们设计一定的情景,准备一些工具或材料,让学生分别扮演救护者和受伤者,进行现场的急救和包扎:在教学血液循环系统中关于血型、血压的知识时,教师可组织开展血型检测和量血压的技能训练活动;在教学学前儿童生长发育的指标及测量、记录方法的知识时,可组织学生开展对儿童各项指标进行实际的测量训练活动;

学前儿童卫生保健的概念篇2

【关键词】儿童福利;医疗保健福利;残补型儿童福利;适度普惠型儿童福利

【中图分类号】R-1

一、儿童医疗保健福利的基本概念

北京大学学者刘继同认为,儿童医疗保健福利即为儿童健康照顾服务,儿童健康照顾服务是儿童福利基础性、战略性和先决性组成部分,是儿童生存发展保护服务的出发点和核心组成部分,是儿童身心健康成长的社会前提和物质条件,地位非常重要。[1]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所下的定义,儿童健康的标准是指儿童各器官、组织的生长发育以及心理发育良好,性格开朗,情绪乐观,对环境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即生理和心理的双重健康。[2]

二、我国儿童医疗保健福利的实证研究

在对我国儿童医疗保健福利的概念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之后,我们则从实际出发,对儿童医疗保健福利的现状进行了分析。

(一)研究背景

总体看来,我国儿童福利制度已经走过了传统补缺型阶段,目前正向适度普惠型阶段迈进。为了能够更加真实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我们选取了安徽省利幸县作为我们的调研对象进行调查访问。

(二)研究方法

调研工作于2012年5月开展。调研方式包括深度访谈和座谈两种。在被访人员的选择上,除了考虑了城乡差异和性别等特征之外,主要根据目前各种类型的儿童服务实际提供和接受情况,选取了来自教育、医疗保健、民政、公安、儿童福利机构、村委会/居委会等部门的工作者,以及家长和儿童代表等部门。

(三)研究内容

1、计划免疫

计划免疫国家基本上都能够免费提供,只有一些具有选择性的疫苗注射需要人们自费。大部分人都能够给孩子提供;但是需要自费的那一部分疫苗注射则存在着不确定因素。

访问者:为了方便那有没有不去打针的?

村干部:基本都去打,现在家长也比较重视这个。

2、营养干预

营养午餐这个概念是最近才兴起的,国家为了能够让孩子在长身体的时候能够摄入更多的营养,在某些地区试点,免费提供了课间餐。但是课间餐只在乡村地区公立学校中提供,城镇地区或者是私立学校中的孩子都不能够得到惠及。

访问者:你们这有没有营养午餐这个项目,就是孩子在学校吃午餐或者早餐不在家吃的情况?那是自带的还是学校统一做的呢?那是谁出资的呢?

村干部:有,学校统一做的,政府出的钱,国家支持贫困县的措施,已经好几年了。两个鸡蛋,一瓶牛奶,这是课间餐,不是正餐,也不是午餐。

3、健康干预

关于儿童的身心健康教育,主要还是由家庭和学校提供,其他的社会主体之能够发挥一部分的作用。

访问者:对小孩的不要吸烟、酗酒这些健康教育是谁在做?

卫生保健:社区的村委会和居委会有广播宣传,贴墙报宣传。

访问者:有没有心理咨询。

卫生保健:没有。

三、我国儿童医疗保健福利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一)儿童医疗保健福利存在的问题

1、城乡差别比较大。

这在我们的调研中表现得非常明显,由于城乡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人员密集程度等都存在着非常巨大的差别,因此,也出现了差距相当大的儿童医疗保健福利的状态。例如儿童健康档案的建立这方面。

2、人员缺乏专业性。

类似于利幸县,由于能提供的工资水平有限,许多的专业性人才难以引进,导致专业性人才的缺口大,相关工作也很难开展。例如:儿童的心理健康咨询。

3、资金匮乏。

许多项目不能开展,其本质问题还是资金的缺乏。而今,虽然我国的经济有了飞跃性的发展,但还是存在着巨大的地区差异,各个省份之间的财政能力存在着巨大的差别。例如:营养午餐的提供。

4、覆盖范围有限。

一些有利于儿童保健的项目的展开,只覆盖了小部分儿童,而其他的儿童则难以享受到福利待遇,由此会产生不公平,因此,覆盖范围太窄也会成为阻碍儿童福利发展的重要因素。例如:儿童档案的建立。

(二)针对儿童医疗保健福利问题的对策

从调研材料和调研结论中我们可以看到,我国的儿童医疗保健福利还是存在着相当大的问题的,亟待我们解决。

1、缩小日益扩大的城乡差距鸿沟,在儿童福利方面尽量做到公平平等。

我们应该做到:(1)逐步取消城乡户籍制度,统一进行管理;(2)对农村地区进行补贴,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投入;(3)为农村儿童提供与城镇儿童同质的儿童福利。

2、吸引各类专业化学科的优秀人才,提高优秀人才的待遇水平。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提高儿童福利工作人员的工资待遇;(2)加大本地儿童福利工作者的专业培训力度。

3、加大对儿童医疗保健福利的投入,重视儿童的基本医疗保健福利。

为了能够营造一个更加好的儿童医疗保健福利的环境,我们应该做到:(1)"开源",开源不仅仅是加大政府的财政投入,还必须充分重视社会的捐赠;(2)"节流",这一部分主要是需要通过各类群体的监管这样才能够建立自己的公信力。

4、建立大众化的儿童社会服务,由残补型儿童福利向适度普惠型福利转变。

那么我们就需要做出这样的努力:(1)建立一个完整完善的儿童医疗保健福利制度;(2)加大对儿童医疗保健福利的投入;(3)加大对适度普惠型的儿童福利的宣传力度。

参考文献

学前儿童卫生保健的概念篇3

[关键词]保健老师;学龄前儿童;视力;问卷调查

近年来由于学生近视眼患病率不断升高,而且日趋低龄化,从而已引起幼教工作者、妇幼保健部门及眼科界的广泛关注。除采取视力检查及定期监督等措施外,还进行了有关眼保健知识的培训与卫生宣教。但由于影响因素很多,特别是幼儿园的保健老师,由于工作在第一线,具有重要的导向性作用。对于学龄前儿童视力及相关问题,他们认知情况如何呢?特在有关部门支持下,就此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现将结果,作一汇报。

1.方法

1.1调查对象:上海市徐汇、奉贤、宝山、青浦、松江五个区的幼儿园长期进行幼教的320名保健老师,均曾经眼卫生知识学习,接受正规训练,多数(80%)长期专职幼儿保健工作,其中重点任务包括预防近视,保护视力等。

1.2方法:根据参考文献(教科书为主)及由专家指点的有关幼儿视力常见有趣的10道题目[1-3],制成一份调查问卷(表1),于2009年4月~9月,分别对上海市徐汇、奉贤、宝山、青浦、松江5个区的320名幼儿园保健老师进行调查,了解他们对儿童视力的认知情况。现场填表,及时答卷,最后由负责老师或医护人员小结及答疑。原始记录汇总,按题顺序统计分析。

所列内容是选择人们目前感兴趣,但易被误解、影响较大、有必要急待解决的问题,是非结论是依据常规记录(如教科书等)。个别选题有一定难度,但受试者均曾参加过培训,多能理解与接受。

2.结果

应试幼儿园抽选320名保健老师,全部现场交卷,答卷当日整理、统计分析,随即报告结果。统计发现对于各个选题,一般多能作出正确选择,正确率高低顺序依次见表2。其中判断意见接近一致的选题有:“3岁起就可以用视力表测定视力”、“手术可以治愈近视眼”,但前者为正确答案,后者为错误答案。大多数选读正确,亦有选题普遍认读异常者,如题6答对者仅占7.5%。其中接近全错者如题10,即应试者均认为手术可以根治近视眼,或认为现行激光方法可以治愈近视眼。

个别题判断有一定难度,但原则及要求是一致的,亦多能勉强认定,并无其它特殊规律。

3.讨论

已知>3~6岁是视觉发育关键时期,正确了解幼儿的视力与屈光特点及变化,是有效开展眼保健工作的基础[2,3]。而对工作在第一线的幼儿园保健老师,有必要正确认识、科学对待幼儿的视觉功能[3,4]。通过相关知识的问卷调查,可以有助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然而事实表明,尽管经过培训学习及多年实践,而在“想当然”的概念导向下,当前人们对学龄前儿童视力认知仍然比较混乱。问题很多,如对于视力,不仅表现在认识上,还表现在检查上及应用上,都存在不少误区,从而影响工作质量[45]。有关单位应当重视与及时改进,包括针对现状、有的放矢地进行科学宣教,从而可使各级儿童眼保健人员,不再无所适从,而对视光师及眼科工作者,也会因此更起到正确的导向作用,有利寻找原因及采取对策,切实有效的保护儿童视力[5]。

儿童视力通常3岁开始就可以达到成年人的水平,但考虑到现行视力是用视力表测得的主觉功能,影响因素很多,包括儿童本身的眼球发育状况(超前或滞后)、检查者的态度与认知水平高低及被检者的配合程度等。,但从视力原理来看,学龄前儿童视力正常标准应当不变,仍为≥1.0。然而,为求工作方便,近年来,一些地方作了修正,即降低了正常界线,改为:小班(4岁)≥0.6、中班(5)0.8、大班(6岁)≥1.0。对此,为了解决儿童视力普查的混乱局面,专家的以下建议是可取的[5]:即凡视力<1.0者为视力低常,但低常者不等于视力异常,其中有病理性,也有生理性的,可通过常规眼科检查鉴别。

迄今,小儿眼科最有效的检查手段仍然是阿托品散瞳。因为只有静态屈光测定,才能研究小儿眼屈光问题。

学龄前儿童不论视力低常、正常,均需散瞳验光,而且由于必须是静态屈光,故散瞳用药按常规仍应取阿托品.[1-3]

近年来由于家长及教师加强文化教育,使幼儿视觉负担增加,眼调节紧张,容易表现近视现象(远视力低常、近视力正常)。但这些是一时性现象,不是近视眼(真正近视眼只占1%~2%左右),因此学龄前儿童中,近视眼不是主要问题。“近视”与“近视眼”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近视”是视力表现,由于幼儿视力异常配戴眼镜属“治疗性配镜”,因此应当早配早戴,而不应盲目拒绝。

近视眼迄今尚无有效疗法,现行配戴眼镜及激光手术等,均属光学矫正,并非治疗近视眼,因而更谈不上治愈近视眼[4]。

学龄前儿童视力正处在视觉发育的敏感期。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幼儿的视觉发育机制复杂,表现多样[1-3]但了解并理解了以上所讨论的一些概念,就不难作出是非选择了。

参考文献:

[1]瞿佳.眼科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89-200.

[2]汪芳润,尹忠贵,主编.近视・近视眼・近视眼病.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156―172,180―183.

[3]王光霁,主编.视光学基础.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5―18.

学前儿童卫生保健的概念篇4

【关键词】幼师“三学”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7-0165-01

幼儿心理健康是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内在需求,已日益受到世人的广泛关注。开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使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正确的价值观,使其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具备一定的辨别是非的能力,做个有道德的人。

承担培养幼儿教师任务的幼儿师范学校,应该重视对未来幼儿教师自身心理素质的教育,并培养学生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在教育部颁发的《幼儿师范学校教学计划》中确定了幼儿师范专业“三学六法”的专业课程结构。“三学”是指幼儿卫生学、幼儿心理学和幼儿教育学。“三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显得更加重要和必要,要把这三门专业学科整合起来,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完整体系。

一“三学”中都应该有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1.《幼儿卫生学》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当今世界人们已经比较一致地认为,应该从生理、心理以及社会等多维的角度来理解健康这一概念。

随着人们对健康概念认识的日渐完善以及对健康关心程度的不断提高,心理健康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普遍重视。要保证人的心理健康,就要讲究心理卫生。重视和讲究幼儿的心理卫生,是保证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措施。

2.《幼儿心理学》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心理学的教学目的在于使幼师学生掌握幼儿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等基础知识,并能在日后应用于幼儿教育工作实践,同时培养学生热爱儿童,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兴趣和能力。通过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包括智力训练、情感教育,以培养他们的耐挫能力及良好的人格,使他们获得幼儿心理卫生保健的常识和技能。

3.《幼儿教育学》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幼儿园工作规程》第三条对幼儿园的任务进行了明确规定,幼儿园的任务是:实行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幼儿园全面发展教育是指以幼儿身心发展的现实与可能为前提,以促进幼儿在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和谐发展为宗旨,并以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方式、方法、手段加以实施的、着眼于培养幼儿基本素质的教育。

二“三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重复现象严重,范围没有明确界定

1.《幼儿卫生学》和《幼儿心理学》中的相关内容重复现象严重

《幼儿卫生学》和《幼儿心理学》中都有婴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志、影响婴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维护和促进心理健康的措施。《幼儿卫生学》中还有健康的概念、婴幼儿常见的心理卫生问题。但两门学科中都没有心理健康的概念。

2.《幼儿教育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范围没有明确界定

教材中在体育一章有两处提到心理健康:“体质即人体的质量,是人体在体格、体能、适应能力和心理因素等各方面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特征,是身体发展状况的综合表现。其中,心理因素:指情绪、认识能力、意志品质、个性等。”“在幼儿体育中所提到的心理健康主要指动作发展正常、情绪积极向上,保持心情的愉快、舒畅。”

智育、德育、美育这三章中都没有用到“心理健康教育”一词。但其中的部分内容,如“智力发展正常、情绪反应适度、乐于与人交往,人际关系融洽、行为统一和协调、性格特征良好”等,都属于心理健康教育。

三“三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衔接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应包括:健康的概念、心理健康的概念、心理健康的标志、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积极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以上内容可以分解到“三学”中的相关章节,综合起来又可以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

1.《幼儿卫生学》只涉及健康(身体和心理)的概念和标准

健康:是指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健全状态,而不是没有疾病或虚弱现象。

身体健康:健康标准——世界卫生组织身体健康十标准。

心理健康:在《幼儿卫生学》中也可以称为心理卫生。

2.《幼儿心理学》涉及心理健康的概念、标志、影响因素

心理健康: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

婴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志:(1)动作发展总体符合常规;(2)语言的运用符合语境;(3)热爱游戏,善于游戏;(4)情绪明朗,善于表达情感;(5)年龄特征明显;(6)很快适应环境的变化。

影响婴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1)遗传与疾病;(2)家庭的教养方式;(3)社会文化;(4)个体因素。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解决幼儿发展中存在的心理问题与不良行为,有助于幼儿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与发展。幼儿师范学校既要满足在校学生学习心理健康知识的要求,又要培养他们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和能力。

参考文献

[1]万钫.幼儿卫生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学前儿童卫生保健的概念篇5

【关键词】幼儿园;卫生保健;卫生意识

幼儿园的卫生保健工作不是一个人也不是一个部门的事。我刚接触这项工作时,卫生保健工作还是个很初级的管理,人们对卫生保健概念的理解也很狭隘:认为卫生保健就是检查一下卫生、配合防疫部门接种一下疫苗、给在幼儿园发生小伤小病的儿童治疗等。(据有关调查报告还有许多幼儿园没有保健医,有些虽有兼职保健员,但卫生保健工作却未开展。)随着幼儿园的不断发展、社会对公共卫生意识的不断加强、幼儿园教育理念的更新,幼儿园的卫生保健工作的重要性才逐渐被认识到,

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对幼儿园卫生保健管理工作的认识。

第一,制定各项卫生保健制度要想使幼儿园的卫生保健工作规范化,必须把卫生保健工作作为全园的一项工作来做,必须积极与园领导进行沟通取得园领导支持,配合园领导制定出符合本园实际的各项卫生保健制度。经园务会议讨论通过后在全园开展实施。在落实各项卫生保健制度时积极地与各部门协调好关系取得各部门的配合,全园统一步调才能有效的发挥卫生保健作用,以确保幼儿的身心健康。

第二,在各项制度落实中,分工明_,责任到人。

1.卫生消毒

首先制定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卫生消毒操作细则及考核》分发给保育员和伙食管理人员并组织学习,使他们在操作时有据可依。从入园第一时间开始该干什么,怎么干,达到什么要求都有明确的规定。卫生消毒工作形成了程序化、规范化,同时每天填写《卫生消毒记录》保证卫生消毒工作有序进行。

2.晨检

首先有校医和各班班主任在校门口迎接幼儿入园,同时对入园幼儿进行初步观察,观察他们的精神状态、步态是否正常;暴露在外的肌肤有无皮疹,斑块,然后由班主任在早饭前对已入园儿童进行逐个检查,在检查中要做到一看(看神情、看外表)、二问(问孩子有没有不舒服的地方)、三模(对有异常的孩子摸摸额头体温是否正常)、四查(查口腔、四肢躯干有无皮疹),发现异常及时送到校医室,有校医进行确诊处理。教师要对晨检进行详细记录,同时还要填写缺勤儿童记录和特殊儿童的跟踪记录,在上午十点前交到校医室,有校医进行统计上报。

3.幼儿一日生活

首先根据幼儿的生长特点与保教组共同制定幼儿的一日生活,合理安排幼儿课间活动,保证幼儿每天必须有2小时的户外活动时间。保育员在幼儿一日活动中要按照《幼儿生活一日护理制度》照顾好幼儿生活如:早晨打扫教室为幼儿创造干净、整洁、舒适的生活环境,然后为幼儿准备好开水和漱口的淡盐水;吃饭时安定幼儿的情绪,注意纠正幼儿的不良坐姿和拿筷子的方法,观察幼儿对饭菜的反应,和教师一起帮助幼儿纠正偏食挑食的不良习惯,对肥胖儿、饭量过大以及体弱的儿童要科学喂养,同时填写《幼儿进餐记录》及时掌握幼儿的饮食情况;课外活动时配合教师组织照顾好幼儿,保证幼儿的安全;在一日生活中和教师共同注重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4.疾病预防

校医根据《健康检查制度》严格审查幼儿的健康证。我园幼儿每年必须在市妇幼保健院体检一次,持有市妇幼保健院出具的健康证方可入园,并据此建立幼儿健康档案;对筛查出的体弱儿进行个案管理并建立体弱儿档案;每季度对在园的幼儿进行一次视力检查和身高体重的测量,同时进行统计和评估。通过评估分析,双合率不达标的班级或视力低常率偏高的班级,和教研组共同对该班级找差距分析原因,以便在以后的教学中及时纠正偏差,使幼儿的生长发育逐步恢复正常水平;对有异常的儿童及时与家长联系以便得到及时矫治;在传染病流行时期首先加强全园各环节的卫生消毒工作。

5.幼儿饮食

校医与伙管人员协商,根据不同季节在食材的选用上提供参考意见;在传染病流行季节或暑季校医提供处方给幼儿配制药膳汤或预防性中药;营养师每月进行一次营养计算,每周出带量食谱一份;在幼儿饮食制作上炊事员要严格按照《食品卫生法操作规程》进行操作。

6.幼儿安全

安全是幼儿保健中的重中之重,安全保证不了就无从谈教育。所以幼儿安全在每项工作中都有所体现:从幼儿入园到离园每个环节都有安全措施如《接送卡制度》,每个幼儿入园时教师会给家长一张幼儿接送卡,在晚上离园时家长必须持有该幼儿的接送卡才能接孩子;幼儿在活动时教师必须把幼儿纳入自己的视线之内以防幼儿发生意外伤害;幼儿带的药必须让家长登记详细,保育员经过认真核对后按时给幼儿服药;幼儿的饭菜,开水都要晾温后才能饮用以防烫伤;午睡时教师和值班人员要认真交接并作详细记录;放学后对未及时接走的幼儿,教师要与值班人员认真交接并做详细记录,值班人员在家长接孩子时要认真检查接送卡;后勤修理工要经常检查维修各班设施和全园的大型玩具;伙食管理员要监管儿童食品由采买到成品的每个环节,确保儿童食品的安全性;教师要利用常识课给幼儿讲授简单的安全防范常识。

7.卫生保健宣传

学前儿童卫生保健的概念篇6

关键词:中小学生;超重;肥胖;干预环境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7.01.026

2015年11月25日,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组组长邢文华在《2014年国民体质监测公报》会上说:“在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总体有所改善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肥胖检出率持续上升”[1]。可见肥胖这一影响我国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因素依然突出,并呈不断加重的趋势。研究也证实,近年来中国7~18岁的学龄儿童体质量指数、腰围、超重肥胖及腹型肥胖逐年增长[2],在肥胖的发生因素中,基因占25%,环境占75%[3],反映出学校、家庭、社区(村落)等后天环境与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之间极强的关联性,显示出通过学校环境主动、积极干预意义重大。

1生态系统理论概述

生态系统理论用于健康行为干预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生态模式从个人(个体生理、心理)、微观(学校、家庭、同辈群体)、中观(传媒)、宏观(文化、习俗、制度、经济等)等多层次因素分析健康相关行为,认为这些因素交互影响作用于健康相关行为的形成[4]。学校、家庭、同辈群体等被列入微观层次,对于儿童青少年而言,除家庭之外学校已成为影响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的最大、最重要的微系统。儿童青少年的身心发展与学校环境之间的关系是双向的,儿童青少年生物、社会特性的形成受学校环境的影响极大,其中学生肥胖检出率持续上升的现实说明,我国应该反思学校环境中某些不利于学生身体健康发展的因素,并积极、主动地进行干预、重建。肥胖是由于生理、心理、生活方式、遗传、社会经济及文化背景诸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5],依靠儿童青少年自身去认识、纠正存在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方面的问题往往收效甚微,需要通过学校干预环境建设等途径进行积极、有效干预。

2我国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趋势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国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而在健康意识缺失、运动不足、不良生活习惯等多因素的影响下,不仅我国成年人中“蜘蛛形”人群的比例在不断上升,儿童青少年中“圆桶形”人群的比例也在逐年增加,对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延续构成了严重威胁。1985~2010年的25年间,我国7~18岁儿童青少年超重检出率由1.11%增至9.62%,肥胖检出率由0.13%增至4.95%[6]。人口大省河南省25年间的儿童青少年体质的整体变化趋势为:形态指标发育水平继续提高……肥胖检出率大幅度上升[7]。北京市2010年中小学生超重、肥胖检出率分别为12.49%、9.52%[8]。上海市儿童青少年总体超重肥胖率为21.0%,男、女生分别达27.6%和14.3%[9]。近日的《2014年国民体质监测公报》中显示:“与2010年相比,2014年……大学生身体素质继续呈现下降趋势,视力不良检出率仍然居高不下,继续呈现低龄化倾向,各年龄段学生肥胖检出率持续上升”[10]。说明肥胖、视力不良、大学生身体素质下降是阻碍我国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主要因素,而其中肥胖对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影响尤为严重。儿童青少年肥胖不仅会导致高血压、心血管病、糖尿病等慢性病提早发生,并且会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11]。加大对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的干预,遏制我国各年龄段学生肥胖检出率持续上升的趋势刻不容缓。

3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学校干预环境的构成

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学校干预环境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相关部门各司其职、通力合作。其概念为:“以预防和解决学生超重肥胖问题为主要目的而专门构建的包括学校卫生干预、舆论干预、体育干预、信息干预、心理干a等多种干预途径的综合系统”。其构成如图1所示。卫生干预主要是指对校园环境卫生、饮食卫生及学生卫生行为等的干预;舆论干预主要是指通过对学生体质健康的教育与宣传,在校园内形成良好的、有利于学生保持强健体格的舆论环境。体育干预是指通过改善校园体育场地、设施条件,经常开展体育锻炼活动,营造良好的体育锻炼氛围,预防与干预学生超重肥胖的发生、发展;信息干预主要是指通过建立学生体质健康信息的电子档案,及时了解学生的Bmi指数变化状况并反馈给有关部门,为采取针对性的干预对策提供科学、准确的参考;心理干预主要是针对超重肥胖学生易发的焦虑、自卑,甚至自闭、抑郁等心理问题而采取的心理咨询、辅导与健康教育。

4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学校干预环境分系统解析

4.1卫生干预

校园环境卫生、饮食营养与卫生、个人营养卫生知识水平与卫生行为都会对学生体质健康特别是Bmi指数产生较大的影响。卫生干预主要是从学校卫生和对学生进行营养卫生知识的教育,改变儿童青少年不良生活卫生习惯方面着手。重点做好校园环境卫生,为学生提供良好、整洁的学习环境;搞好学校食堂卫生与营养,为学生提供干净、可口、有多种选择的饭菜;保持图书馆、体育馆、教室、寝室等场所的空气卫生质量,为学生提供满意的学习、睡眠条件。曹若湘,王绍丽[12]研究后认为:“有针对性地改变青少年的生活理念和卫生行为是预防与控制青少年肥胖有效而经济的方法”。因此,在对学生个人营养卫生知识教育与卫生行为的干预方面,学校要通过弥补部分学生家长受教育水平低,对学生缺乏营养卫生知识教育的空缺,并纠正部分家长向学生灌输的多吃、想吃什么就吃什么的错误观念,要求学生讲求营养合理搭配、荤素合理搭配,克服快速进食、睡前吃零食、过多喝碳酸饮料等不良饮食卫生行为,扫除易导致学生身体超重肥胖的诱因。

4.2舆论干预

儿童青少年肥胖可发展为成年肥胖,增加成年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影响成年后的社会表现和经济状况等[13]。因此,使儿童青少年对肥胖及其继发的潜在危害有一个清晰的认识非常重要。中小学校要利用多种方式对学生开展关于肥胖及其危害的宣传、教育,利用办板报、开班会、办展览、举办知识竞赛等方式在校园内营造远离肥胖,摒弃不良卫生和饮食行为习惯的舆论,让中、小学生自觉、主动地关注自身体重的变化,学会预防和减肥瘦身的方法,为成年后保持良好的体形和体质健康状况打下坚实基础。河南省学生第六次体质健康问卷调研结果显示,有近30%的学生早餐不规律,且早餐不规律的学生较每天吃早餐的学生超重和肥胖的发生率高[14]。为此,中小学校应在改善学生食物结构,让学生荤素搭配,平衡营养的同时,还要在学生中营造遵照三餐规律科学、按时因素,坚决摒弃不良饮食习惯的舆论氛围,从而为预防超重肥胖创造良好的条件。

4.3体育干预

儿童青少年单纯性肥胖的环境因素研究主要集中于……“看电视、玩电子游戏、体育锻炼不足、户外活动少”的静态生活方式[15]。充足的食物供应,过多的能量摄入,必须伴以经常性的体育运动锻炼,否则极易导致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的发生。体力活动过少比摄食过多更易引起肥胖[16]。因此,中小学校有责任和义务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体育锻炼环境,让更多的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进行积极的体育干预。依据生态系统理论,中小学校体育活动的开展和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涉及到个人、微观、中观、宏观等多个层次,需要社会的支持,学校的投入,媒体的宣传和学生的参与。河南省为建设良好的学校体育锻炼环境,促进不同年龄段学生健康成长,在开展好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的同时还积极开展了针对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的“曙光”、“晨光”、“华光”体育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我国部分学校体育工作还存在一些漏洞和不足。如体育课被挤占现象时有发生,农村更严重一些;体育场地、实施不能满足教学和学生体育锻炼需求;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还没有得到完全的落实。

4.4信息干预

肥胖是由于长期能量摄入超过人体消耗,导致体内过多的能量以脂肪的形式过度积聚、体重超过一定范围的营养障碍性疾病[17]。通过建立学生电子档案,适时掌握每位学生的体重变化状况,密切了解跟踪超重、肥胖学生的体育锻炼、饮食、睡眠、心理等状况,并通过建立信息反馈制度及时和学校体育、卫生、教务、后勤等部门通告相关信息,为有关部门采取针对性的干预举措提供科学的指导与参考。例如,通过对学生电子档案的对比发现学生的体重指数出现快速、较大幅度的提升时,学生体育、卫生、后勤及教务等部门要通力合作并各司其职,在体育活动强度、食堂卫生与营养、食品供应及学习压力等方面综合入手,为学生提供方便、快捷的健身设施与器材,改善学生饮食结构与不良习惯,搞好多种食品的供应,减轻学生学习压力和心理负担,从而为有效遏制学生超重、肥胖的流行起到更大的作用。

4.5心理干预

肥胖危害儿童青少年的健康不仅表现在身体方面,也体现在心理层面。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肥胖儿童与体质量正常儿童的生理卫生状况存在差异,肥胖儿童的心理行为问题的检出率均高于正常对照组[18]。这些心理卫生问题主要包括情绪障碍、社会适应能力的下降、紧张及退缩的增加、自尊心下降等[19]。而自尊心下降的后果往往导致儿童青少年出现抑郁症状,给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带来消极甚至严重的后果,值得引起高度重视。因此,对肥胖儿童青少年开展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消除因肥胖而产生的自卑感和挫折感,通过学校开展专门的心理咨询与辅导,帮助学生重获自尊、自信,与家庭、社会一起让学生健康、快乐的生活、学习显得非常重要。

5对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学校干预环境的思考

超重、肥胖既会对我国儿童青少年的身体健康带来严重威胁,也会影响我国国民整体体质健康水平。2015年初英国为改变肥胖者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在全世界率先出台新政,以国家意志“强制”民众减肥。我国也要未雨绸缪,率先从阻止和青少年超重、肥胖流行做起。解决我国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问题就要依靠生态系统理论,从个人、微观、中观、宏观多层次展开,重点以加强学校环境干预为突破口,努力做好如下工作:加强校园健康教育与卫生宣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卫生观;加强正确舆论引导,营造健康向上的运动减肥氛围;加强学校体育工作,不断改善学生体育锻炼条件;搞好体质健康测试,重视测试反映出的问题;利用现代科学手段建立学生体质健康电子档案,对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开展咨询与疏导,帮助肥胖学生走出心理阴影。

参考文献:

[1]李金霞.2014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公布[eB/

oL].http://.

[2]代波,赵莹莹,王人喜,等.儿童青少年肥胖现状及

其与认知能力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14,35(8):

1274-1276.

[3]向芳,邵万宽,吴跃.儿童肥胖影响因素及干预措

施研究进展[J].中国学校卫生,2014,35(2):306-308.

[4]LUCieRiCHaRD.ecologicalmodelsRevisited:their

UsesandevolutioninHealthpromotionovertwo

Decades[J].annu.Rev.publicHealth,2011(32):307.

[5]席翼,周泉,刘朝霞.深圳市中、小学肥胖学生行为

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J].2015,51(2):135-140.

[6]薛红妹,刘言,段若男,等.中国儿童青少年超重肥

胖流行趋势及相关影响因素[J].中国学校卫生,

2014,35(8):1258-1262.

[7]崔炳建,郭蔚蔚,李岚,等.河南省青少年体质健康

状况研究报告(2010)[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2012.

[8]高爱钰,潘勇平,石晓燕,等.北京市中小学生超重

肥胖与生活方式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13,34

(5):619-622.

[9]杨漾,陈佩杰,吴艳强,等.上海市学龄儿童青少年

超重肥胖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2,33

(11):1350-1355.

[10]国家体育总局公布《2014年国民体质监测公报》[eB/

oL].http:///jsxw/201511/

t20151125_7349086.htm.)

[11]李o,苏玉,潘怡,等.天津市城区儿童青少年体

质指数和腰围与血压的关系[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

制,2014,22(6):707-709.

[12]曹若湘,王绍丽.北京市学生肥胖流行状况与行为影

响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5,26(7):563-564.

[13]武俊青,戎芬,李玉艳,等.无锡市10~14岁儿童

超重肥胖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J].卫生研究,

2012,41(5):743-747.

[14]宋琳,赵海萍,朱玲勤.银川市6~11岁儿童肥胖现

状[J].中国学校卫生,2012,33(4):494-495.

[15]丁激光.我国儿童青少年肥胖超质量的相关研究进

展[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14,11(4):77-81.

[16]刘畅.儿童青少年单纯性肥胖的研究进展[J].中国城乡

企业卫生,2015(4):25-27.

[17]仇君,吴晓丽.长沙市13~18岁青少年超重和肥胖

流行现状[J].中国学校卫生,2014,22(5):517-520.

[18]季成叶.中国学生超重肥胖Bmi筛查标准的应

用[J].中国学校卫生,2004,25(1):125-128.学校卫

生,2004,25(1):125-1281

学前儿童卫生保健的概念篇7

【关键词】食育;幼儿园;幼儿

【中图分类号】G6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604(2017)06-0027-04

近年来,世界各国在开展教育改革以培养高质量人才的同时,也纷纷意识到“食”对于儿童与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性。因此,很多国家将食育也作为教育内容的一部分加以实施。例如,日本2005年颁布了《食育基本法》,规定家庭、保育所、学校和地方等要多方合力推进儿童的食育。〔1〕美国许多学校开展了“从农场到学校”运动,让学生参观农场、学习园艺与烹饪等,并将与食物相关的教育内容纳入到学校课程中来。〔2〕英国很多地方则开展了“厨房巴士”活动,以移动巴士的形式为儿童提供亲手烹饪的机会和条件,并在全国组织巡回活动。〔3〕我国河南、河北等省的一些幼儿园则在民间组织的帮助下创立了“儿童食育工坊”,以帮助幼儿认识食物、体验种植、学习烹饪等,〔4〕但更多的幼儿园对幼儿的食育还缺乏了解。幼儿园作为保教机构,理应承担起对幼儿进行食育的主要责任。

一、关于幼儿食育的内涵

“食育”一词源于1896年日本养生学家石V左玄的《化学食养长寿论》一书,石V左玄从营养学角度阐述了饮食对人类健康的重要性,并首次提出了食育的概念。石V左玄认为,食育是促进健康饮食的教育。〔5〕但是,“食育”进入日本大众的视野是在一个世纪之后。日本于2005年出台了《食育基本法》,这是世界上第一部有关饮食行为的法律。2006年,我国学者――中国农业大学的李里特教授也呼吁要关注教育的一个重要领域――食育问题,自此,“食育”这一概念才被国内学界所了解。〔6〕

目前,人们对食育概念的界定莫衷一是。作为这一概念发源地的日本,在其《食育基本法》中是这样解释的:食育是智育、德育和体育的基础,人们是通过各种各样的经验来学习与“食”相关的知识及对“食”的选择能力、培养能实践健康饮食习惯的。〔7〕2014年,中国学生营养与健康促进会对食育作了这样的解释:它是饮食教育以及通过相关饮食过程进行的各方面教育,其目的不仅是为了促进儿童与青少年的健康,还有促进其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培养他们保持健康的能力,形成日常生活能力、独立处事能力、爱的能力等的作用。〔8〕

相对于青少年或成人,针对幼儿的食育在目的、内容、方式上等都有独特之处。结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本研究将幼儿食育定义为:以让幼儿易于理解与接受的多样化方式进行的,以饮食行为为核心并延伸到食物、人类与食物的关系等多方面内容的教育,其直接目的是让幼儿了解相关的知识,促使幼儿饮食行为发生改变,从而能够健康地饮食,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生活方式。此过程可促进幼儿体、智、德、美的全面发展,并培养幼儿多方面的能力。具体而言,可分为三方面:其一是食物教育,包括对食物的辨别,对食物来源、食物流通、食物制作等的了解;其二是饮食教育,包括饮食营养知识的获得、良好饮食习惯的建立、饮食礼仪的形成、饮食文化的了解等;其三是人类与食物关系的教育,即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和食物的关系,包括选购健康食材,了解基本烹饪方法,对不健康饮食行为可能导致慢性疾病的认识,形成全球粮食危机意识,感恩食物以及食物的生产者等。幼儿食育的直接目的是帮助幼儿形成健康的饮食习惯,间接目的是培养幼儿的能力,如日常生活能力、保持健康的能力、独立处事的能力、感恩的能力、爱的能力等,同时促进其体、智、德、美的全面发展。当前,我国幼儿园有关食育的内容主要体现在对幼儿进行的健康教育中。《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要“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二、幼儿园开展食育的必要性

1.我国幼儿普遍存在不良饮食行为

2010年的一项调查显示,3~6岁幼儿普遍存在不良饮食行为:挑食偏食的占59.6%,边吃边玩的达到29.4%,菜肉食用不均的占57.7%,饮食量偏少的有36.8%。〔9〕这些不良饮食行为习惯直接影响幼儿的身体健康。2012年,卫生部首次的《中国儿童营养发展报告》显示,2010年城乡儿童肥胖率相对2005年大幅上升,城市儿童肥胖率由5.3%上升到8.5%,而农村则由3.9%上升到6.5%。〔10〕可见,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不论城乡,儿童肥胖的问题都日益突出。有研究表明,饮食是导致幼儿肥胖的重要原因之一。〔11〕因此,对幼儿进行食育至关重要。

2.幼儿期是饮食习惯养成的关键期

0~6岁是饮食习惯形成的关键期。〔12〕8岁前,如果没有形成健康的饮食习惯、丰富的味觉能力以及良好的用餐礼节,长大后很难改正。〔13〕究其原因,小时候经常吃的食物会在大脑皮层食物中枢形成兴奋优势,决定了其长大后会优先选择吃那些会让自己兴奋的食物,就像吃面食的北方人长大后到了南方也会优先选择吃面食一样。〔14〕广西省的一项食育研究显示,在幼儿园开展两年食育之后,幼儿多项良好饮食习惯指标上升了3%~21%,愉悦情绪指标也上升了9.2%。〔15〕可见,食育对于3~6岁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影响是十分显著的。

3.幼儿易受不良营养信息误导

在食育方面,我国幼儿所接受的家庭和幼儿园的积极影响太少,电视、网络广告则存在大量不良营养信息,容易误导幼儿,影响他们的饮食选择和饮食偏好。有研究表明,婴幼儿就餐时,90%以上的家长都要对孩子加以提醒,〔16〕家长本身的饮食行为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但一半以上的家长并不能有效解决幼儿饮食中出现的问题(顾荣芳、高健,2014)。由此可知,虽然家长具有饮食营养教育的观念,却并不知道如何对孩子的饮食进行有效的引导和教育。另有研究表明,有的幼儿园虽然也会对幼儿进行一定的食育,但在健康教育活动中的占比较小,且活动组织形式单一,幼儿缺少亲身体验。〔17〕一项跨国家跨地区的研究表明,在儿童观看电视的高峰期,食品广告比其他时间段出现的频率更高,且这些广告中的53%~87%都是在宣传低营养高热量食品。〔18〕40%的儿童会在观看了这些食品广告后让家人购买相应的食品。〔19〕

三、幼儿园开展食育的实践策略

1.配备儿童营养师,为幼儿的膳食与营养把关

要开展食育,让幼儿学会健康饮食,需要有专业人员的支持,因此幼儿园需要配备儿童营养师。当前,我国大多数幼儿园并没有配备儿童营养师,该职位有六成以上都是由保健医生兼职的。〔20〕一般而言,保健医生大多毕业于医学、护理等专业,并不具备专业的营养知识和能力。儿童营养师的职责是多方面的:监督和检查食品安全卫生;为幼儿制定科学的膳食计划并监督执行;定期检测幼儿的营养指标、生长发育状况,评定幼儿营养的实施效果;对营养不良或过剩的幼儿进行治疗与改善;对幼儿园教师和保育员、炊事员、幼儿家长开展营养知识培训和咨询。〔21〕所以,无论知识和能力还是精力,保健医生都无法代行儿童营养师的职责,亟需由专业的儿童营养师来行使专业的职责。

2.鼓励教师通过环境创设、区角活动、主题活动等形式对幼儿开展食育

食育的内容广泛,可通过多种形式来进行。首先,幼儿园的环境具有隐性教育功能,具有“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因此,教师可在环境创设时有意识地选择一些与“食”相关的元素,如在活动室里摆放一些农作物的盆栽,让幼儿观察它们的生长与变化,或通过值日生的形式对其进行照料;可以张贴一些健康食品和不健康食品的图片,让幼儿了解并学会区分。其次,幼儿园的“区角活动”可满足不同幼儿的学习与发展需求。因此,幼儿园教师可通过开设“红茶坊”“果蔬坊”“小吃街”“厨房”等区角,帮助幼儿在区角活动中模拟真实生活进行实际操作,从而获得有关“食”的知识和能力。最后,可将食育与五大领域的教育融合起来开展主题活动。幼儿的学习是综合性的,食育和五大领域的教育可以相互渗透。例如,大班“有用的植物”这一主题可细分为“绿色菜篮子”“种子”“幼儿园里的花草树木”“能保健和治病的植物”等多个子主题,在不同子主题下可以开展不同的活动,内容可涉及五大领域。如“买菜”活动,既可以让幼儿在真实生活中了解各种各样的食材,学会挑选新鲜健康的食材;也可以锻炼幼儿买东西的技能,从而促进其社会性发展;同时,买菜的过程还涉及到货币的概念以及算术。这样,通过这一活动可将食育与健康、社会、科学等领域的教育融合起来。主题活动往往还会伴随着环境创设及区角的变动,因此可让食育的形式更加丰富。

3.巧妙利用餐点时间进行食育

餐点前,教师可用游戏或儿歌的形式对幼儿开展食育。例如,将饮食习惯或饮食礼仪创编成儿歌或手指游戏,在餐前和幼儿玩一玩;可将当天的食材做成卡片,和幼儿一起玩玩食物大探险的游戏。例如,让幼儿对各种食材进行分类(可按营养成分、颜色或品种等进行分类),促使其通过游戏了解各种食材的特点。用餐时间是教师进行饮食随机教育的最佳时机。饮食随机教育可分为直接和间接的两类(陈旭微,2016)。直接的饮食随机教育是教师根当下情形引导和干预幼儿的饮食行为,包括传递营养知识、纠正不良饮食行为、鼓励节约粮食等。间接的饮食随机教育是通过营造一定的饮食环境或氛围对幼儿产生潜在的影响,如把一个爱吃饭且不挑食的幼儿安排到一个不爱吃蔬菜的幼儿旁边,以期改变不爱吃蔬菜幼儿的饮食选择及偏好,因为幼儿的饮食偏好易受到同伴的影响,且年龄越小越容易受影响。〔22〕用餐过程中,可以把炊事员请到活动室来和幼儿一起用餐。幼儿可通过炊事员了解到食物制作的过程,增加对食物或烹饪的兴趣。对于炊事员而言,可在这个过程中了解幼儿对于食物的感觉,以利于改善烹饪方法,做出幼儿更喜欢吃的食物。

4.开展农艺和烹饪活动,帮助幼儿了解食物的来源及制作过程

有研究表明,在对儿童进行营养教育的时候,组织儿童开展种植活动,可让他们获得亲身体验,这会让原本只接受营养知识教育而不直接参与活动的儿童,在营养知识的获得以及食物偏好的转变方面有更明显的提升与改善。〔23〕城市幼儿接触食材的机会一般不多,更不了解食材是怎么来的。通过农艺活动,可让幼儿了解食材的来历,在体验种植的乐趣的同时加深对食物来源的了解,进而增加对食物的情感。此外,种植活动会涉及松土、浇水、搭架子等活动,这有利于幼儿经验的积累和动手能力、爱的能力等的培养。这进一步说明,食育可培养幼儿多方面的能力。人类饮食行为三大特征是栽培、做饭、共食,做饭作为饮食行为中的一环,对于人类的饮食意义更重大。〔24〕因此,开展烹饪活动对于幼儿而言意义也很重大。幼儿可通过烹饪活动,亲身体验食物的制作过程。即使只是一项简单的烹饪活动,对于幼儿来说也往往是激动人心的,会增加他们的成就感和对饮食的兴趣。

5.家园合作,共同开展食育

幼儿园在开展食育时要充分考虑家庭对幼儿形成饮食习惯的重要作用,要将家庭教育因素考虑进来,通过家园合作,共同开展食育。幼儿园可请儿童营养师对家长进行营养知识方面的指导,以帮助家长科学搭配幼儿的膳食,避免产生营养失衡问题。教师也应关注家长的喂养方式,倡导家长在进餐时以身作则(如不边吃边看电视或玩手机),对幼儿的不良饮食行为进行耐心引导,反对威逼利诱式的喂食方式等。教师还应倡导家长在生活中对幼儿进行食育,如带幼儿去菜场买菜、让幼儿帮忙做饭等。总之,在食育上,幼儿园虽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但只有家园合作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7〕日本内阁府.食育基本法〔eB/oL〕.〔2017-01-10〕.http://law.e-gov.go.jp.

〔2〕纪巍,毛文娟,代文彬,等.关于我国推进“食育”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6,(2):38-41.

〔3〕〔24〕藤森平司.食育:从摄取营养到重视饮食行为〔m〕.孔晓霞,译.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14:175-177,181.

〔4〕〔8〕中国学生营养与健康促进会.倡导学生食育,圆梦中国少年〔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14:24,1.

〔5〕白宇.日本幼儿食育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5.

〔6〕李里特.关注教育的重要领域:食育〔J〕.北京观察,2006,(5):58-61.

〔9〕敖春美.3~6岁幼儿饮食习惯调查研究〔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37-38.

〔10〕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国0~6岁儿童营养发展蟾妗eB/oL〕.〔2017-02-18〕.http://.

〔11〕张美和,李时莲,焦宏.北京市幼儿饮食生活习惯和肥胖症的关系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4,(5):458-459.

〔12〕〔14〕张峰.北京儿童医院专家课:小儿保健与养护〔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5:40,41.

〔13〕安达知子,栗原毅,水泽英洋,等.家庭健康自助全书〔m〕.高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13:276.

〔15〕陈兴乐,唐振柱,李琼符,等.在幼儿园开展系统的食育教育的试验效果评价〔R〕.杭州:中国营养学会第十一次全国营养科学大会,2013.

〔16〕陈志明,吴素琴,何晓琴.婴幼儿家长营养知识及幼儿饮食调查〔J〕.浙江预防医学,2009,(5):76-77.

〔17〕杨晓红.幼儿园饮食营养教学活动开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4.

〔18〕KeLLYB,HaLFoRDJCG,BoYLanDeJ,etal.televisionfoodadvertisingtochildren:aglobalperspective〔J〕.americanJournalofpublicHealth,2010,100(9):1730-1736.

〔19〕aRnoSYa.theeffectsoftelevisionfoodadvertisementonchildren’sfoodpurchasingrequests〔J〕.pediatricsinternational,2006,48(2):138-145.

〔20〕谢蒙蒙,邵继红,马静芝,等.徐州市幼儿园营养师配备及需求情况〔J〕.中国学校卫生,2013,(10):1179-1181.

〔21〕胡福贞,胡静.试论当前我国幼儿园营养师的配备及其条件〔J〕.当代学前教育,2009,(4):35-39.

学前儿童卫生保健的概念篇8

【教学目的】

1、知会儿科护理学的任务和范围、儿科护理学的发展与展望。

2、掌握儿科护理特点、小儿年龄分期及各期的概念和特点。

3、熟悉儿科护理的一般原则、儿科护士的角色和素质要求。

【教学内容】

1、儿科护理学的概念、任务和范围。

2、小儿护理的特征。

3、小儿年龄的分期。

4、儿科护理学的发展与趋势。

5、儿科护士的角色及素质要求。

【教学重点难点】

1、儿科护理特点

2、小儿年龄分期、各年龄期特点及各期护理重点。

【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授、讨论、提问、多媒体互动式型教学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问题一: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儿科护理学呢?

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未来的希望,儿童保健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每个家庭的幸福,关系到国家的繁荣和中华民族的兴旺发达。每个家庭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五官端正、身材匀称,特别是在实行计划生育、只生一个孩子的今天,更盼望有一个健康的儿童。如果一个家庭生了一个畸形儿,家里人背包袱,也影响我们中华民族的身体素质。作为医务人员,我们的责任就是生一个,活一个,活一个,壮一个,这样才能使千百万儿童健康成长.这就要求我们学习好儿科护理学。另一方面,儿科护理学是临床专业课,是护理专业的学生必修课程之一,与内科、外科、妇产科护理学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也是护士执业考试的必考科目。从小的方面来说,学好儿科护理学对你们自身也是非常有好处的,你们也会为人父母,那么当你们有了自己的孩子,你们就知道怎样科学抚育孩子,孩子出现了情况,怎样处理。

什么是儿科护理学呢?从这门课程我们可以学到哪些知识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内容。在本次课中我们主要学习什么是儿科护理学,其任务范畴,儿科护理特点、小儿年龄分期及各期的概念和特点。儿科护理的一般原则、儿科护士的角色和素质要求。儿科护理学的发展与展望。

展示目的要求

1、了解儿科护理学的任务和范围、儿科护理学的发展与展望。

2、掌握儿科护理特点、小儿年龄分期及各期的概念和特点。

3、熟悉儿科护理的一般原则、儿科护士的角色和素质要求。

学习新课(提问:在你们的印象中儿科护理是不是就是护理生病的孩子)一:定义:儿科护理学是研究小儿生长发育、保健、疾病防治及护理,以促进小儿身心健康的学科。(解释生长发育(体重、身高)、保健(合理喂养、卫生习惯、加强安全、运动、爱护眼睛等)、疾病防治(预发感冒、传染病等)及护理),服务对象是从胎儿时期直至青春期。

二:儿科护理学的任务

是从体格、智能、行为、和社会等各方面来研究和保护儿童,充分利用先进的医学、护理学及相关学科(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对儿童提供综合性、广泛性的护理,以增强儿童体质,降低儿童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疾病治愈率,保障和促进儿童身心健康,提高人类整体健康素质。

宗旨:是保护和促进儿童健康

近期任务:对儿科常见病、多发病实施系统的整体护理,降低儿童发病率和死亡率.

远期任务:全面提高儿童整体素质(身体素质,能力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

三:儿科护理学研究的范围

凡涉及儿童时期健康和卫生的问题都属于儿科护理学的范围,包括儿童生长发育,正常儿童身心方面的保健,儿童疾病的防治与护理。

年龄范围:精卵细胞结合--青春期结束(约18 ̄20岁)我国卫生部规定的临床服务对象:出生至满14周岁

内容范围:1.正常小儿身心方面的保健和健康促进

2.患病小儿的护理与疾病预防

3.与儿童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多门学科广泛联系

四:儿科护理的特点:

儿童是一个处于不断生长发育的机体,由于小儿的年龄跨度大,在解剖、生理、病理、免疫、预后、预防等方面与成人不同,各年龄阶段的小儿之间也存在差异。所以我们要掌握小儿特点,有针对性地实施护理。

1.解剖特点:随着体格生长发育的进展,小儿外观不断变化,如体重、身长、头围、胸围等的生长,身体各部分比例的改变等;小儿各器官的发育亦遵循一定的规律,如骨骼的发育、牙齿的萌出等.因此护理人员应遵循小儿的正常生长发育规律,正确对待小儿生长发育过程中的特殊现象,以正确鉴别正常与病态现象.护理人员应将小儿生长发育规律渗透在护理工作中,如新生儿和小婴儿头部比例相对较大,颈部肌肉和颈椎发育相对滞后,抱婴儿时应注意保护头部,平卧时在其肩下垫软枕抬高2-3厘米,使颈部稍后伸至中枕位,以保持呼吸道通畅.新生儿胃呈水平位.奶后易溢乳,因此奶后应将小儿竖立并轻拍背部直到打嗝后再放下,最好取右侧卧位.小儿髋关节附近的韧带相对松弛,臼窝较浅,易发生脱臼及损伤,护理动作应轻,避免过度牵拉.小儿骨骼比较柔软并富有弹性,不易折断,但长期受压易变形。

2.生理特点:

(1)小儿年龄越小,生长越快,所需营养物质和液体总量相对比成人高(婴儿热量需要110kcal/kg,成人60kcal/kg,水需要量婴儿150ml/kg,成人40-15ml/kg)

(2)不同年龄小儿的生理、生化正常值各不相同,心率、呼吸频率、血压、血

清和其他体液的生化检验值等随年龄的变化而改变。(举例心率呼吸血压红细胞,小儿与成人不同点)

(3)婴儿代谢旺盛,消化功能及肾功能差,故比成人容易发生水电解质紊乱(腹泻时易发生脱水,低钾血症,)

(4)我们只有熟悉这些生理变化特点才能正确的对待临床出现的问题,并做出正确的判断,给予正确的诊疗护理.

3.病理及临床表现方面小儿病理变化、疾病种类及临床表现与年龄有关,同一致病因素,小儿与成人不同,甚至不同年龄小儿的病理反应和疾病过程会有相当大的差异.如幼儿稍受疾病的刺激,即可出现异常血象,甚至肝、脾肿大.婴幼儿患肺炎多是支气管肺炎,而青少年和成人多见于大叶性肺炎.维生素D缺乏时婴儿易患佝偻病,而成人则表现为骨软化症.(临床表现方面举例:新生儿肺炎与年长儿肺炎临床表现不同点)

4.预后方面:小儿患病时起病急,变化快,病情转归有正反两方面倾向.从正面而言,如诊疗及时、有效、护理恰当,疾病恢复快.由于小儿修复和再生功能旺盛,后遗症一般较少.从反面而言,小儿病情危重可能在未见明显临床症状时既发生猝死,因此,小儿患病时应严密监护、随时发现病情的微小变化,做好随时积极抢救的准备.(举例:8岁小女孩)

5.免疫与预防方面

(1)小儿出生后6个月内.因从母体获得特异性抗体igG,暂时形成被动免疫,很少感染麻疹等传染病.但3-5个月后逐渐下降,而自行合成igG的能力一般要到6-7岁时才达到成人水平。

(2)igm不能通过胎盘,故小儿易患革兰阴性细菌感染.Siga缺乏,易患呼吸道及胃肠道感染。

(3)小儿皮肤粘膜娇嫰,淋巴系统发育不成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不如成人健全,因此护理中应注意消毒隔离以预防感染.

(4)开展计划免疫和加强传染病管理降低小儿发病率和死亡率。

6.心理行为发育方面身心未成熟,依赖性强

(1)身心发育和生理功能一样也要经历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

(2)小儿是可塑性最大的时期,也是受教育最佳的时期;但小儿往往缺乏适应及满足需要的能力,依赖性强,多不能合作,尤其在患病时更需要特别的保护和照顾。

(3)小儿心理发展过程要受家庭、环境和教育的深刻影响。因此护理中应以小儿及其家庭为中心,与小儿父母、幼教工作者、教师等共同配合,全社会共同参与,促进小儿身心健康成长,提高人口素质.

五.儿科护理的一般原则:

护理方面:三分医疗,七分护理

如果护理不当会给患儿造成不必要的痛苦,作为一个儿科护士应有高度的责任心,良好的心理素质,全心全意为病儿服务。在护理中应该以:

1、以儿童及其家庭为中心。

2、实施身心整体护理。

3、减少创伤和疼痛。

4、遵守法律和伦理道德规范。

六.小儿护理特点

1评估难度大①健康史资料收集较困难。②体检不配合。③标本采集及其他辅助检查多数不会配合。

2.观察任务重小儿不能及时、准确地表达自己的痛苦,病情变化快,处理不及时易恶化甚至危及生命。故护士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敏锐的观察力。

3.护理项目多小儿自理能力较差,护理过程中有大量的生活护理和教养内容,同时,要加强安全管理,防止发生意外事故。

4.操作要求高小儿认知水平有限,护理操作时多数不能配合,操作难度大,对护士的操作技术提出更高的要求。

七.小儿年龄分期及各期特点

不同年龄时期的小儿在解剖、生理、病理、心理和社会行为等方面各具特点,为做好小儿保健工作,人为地划分为7个时期。

1.胎儿期:从受精卵的结合开始至小儿出生为止。约40周.临床上将胎儿期分外3个阶段:妊娠早期:此期约12周,此期是生长发育十分重要的时期,如受感染,放射线,化学物质,或遗传等不利因素影响,胚胎发育受阻,可导致流产或各种先天畸形,甚至胎儿夭折.妊娠中期:自13周-28周(共16周)此期胎儿迅速成长,功能逐渐成熟,至多8周时,肺泡发育基本完善,已具备气体交换功能,出生者存活希望较大..妊娠后期:自29周-40周.此期胎儿以肌肉发育和脂肪积累为主,体重增加快,出生后大能存活.

主要特点:生长发育迅速,完全依赖母体,孕母状况对胎儿发育影响极大。保健要点:加强孕期和胎儿保健

2.新生儿期从脐带结扎至生后满28天。围生期:胎龄28周至生后7天。(我国)此期包括胎儿晚期、分娩过程和新生儿早期.国际上常以新生儿期和围生期死亡率作为衡量一个国家卫生保健水平的标准.

主要特点:胎儿离开母体开始独立生存,生理调节及适应能力差,免疫力低,易患窒息、感染等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高。约占婴儿死亡率的1/3-1/2,尤以新生儿早期为高。

婴儿死亡率:是指每1000名活产婴儿中在一岁以内的死亡人数。国际上通常以其作为衡量一个国家卫生水平的指标。

保健要点:加强保暖、合理喂养、预防感染。

3.婴儿期:从出生至满1周岁。

主要特点:生长发育迅速,对能量和营养尤其是蛋白质的需要量相对较大,但消化吸收功能尚未完善,易发生消化紊乱和营养不良;被动免疫渐消失,主动免疫不足,易感染;运动功能和感知发育快,条件反射渐形成。

保健要点:提倡母乳喂养及科学喂养;完成基础免疫程序;预防感染;加强锻炼;培养良好习惯及早期智能开发。

4.幼儿期:从1周岁后至满3周岁之前。

主要特点:体格发育减慢;活动范围渐广,智能发育快,言语发育快;对危险的识别能力不足,易发生意外伤害;饮食已从乳类逐步过渡到普食。

保健要点:加强安全护理;促进言语和智能发育;合理喂养;加强预防接种;早期教育,培养习惯和人格。做好安全监护,避免意外.

5学龄前期:从3周岁后至6 ̄7岁入小学前。

主要特点:体格发育稳步增长,智力发育趋完善,好问,个性开始形成;共济运动发育较好,模仿力强;开始出现免疫性疾病。

保健要点:促进智力发育,满足求知欲;培养良好道德品质、习惯和个性;预防免疫性疾病及意外伤害。

6学龄期:从入小学起至青春期前。(6~7岁至12~14岁)。

主要特点:体格发育稳步增长,除生殖系统外其他器官发育已接近成人,智力发育逐步成熟,是接受科学文化教育的重要时期。

保健要点:保证足够营养和睡眠;保护视力和牙齿;注意坐、立、行的正确姿势;防止心理和行为问题。

学前儿童卫生保健的概念篇9

报告指出: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要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方向,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重点推进医疗保障、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药品供应、监管体制等综合改革,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建立重特大疾病保障和救助机制,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和重大疾病防控机制,并巩固基本药物制度。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深化公立医院改革,鼓励社会办医。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提高医疗卫生队伍服务能力,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改革和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制机制。

新形势下,如何推动儿童医药健康产业又好又快发展,首都儿科研究所中试基地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首都儿科研究所中试基地领导充分认识到,儿童药品剂型、剂量的缺乏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而如何破解儿童药品研发难题,推动儿童健康产业发展呢?“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十有关精神。”首都儿科研究所基地的相关领导说,对此,首都儿科研究所基地党支部掀起了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十精神的热潮。

深入学习领会

党的十和十八届一中全会闭幕后,首都儿科研究所基地党支部迅速召开全体党员大会,认真传达贯彻会议精神。首都儿科研究所基地党支部书记刘成贵强调,基地全体党员干部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十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上来,在新的起点上奋力推进基地各项工作新发展。

党员大会上,刘成贵传达了大会概况、十报告和修正案主要精神,并就自身学习体会与大家进行了分享。刘成贵说,党的十是一次高举旗帜、继往开来、团结奋进的大会,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大会为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为党继续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奠定了重要思想政治基础。

刘成贵说,十报告是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别是科学发展观的新的教科书,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的动员令,也是指导首都儿科研究所基地今后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对于首都儿科研究所基地更好地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和进一步做好儿童医药领域各项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首都儿科研究所基地要联系当前儿童医药工作实际深入贯彻落实有关十精神,把思想统一到十报告精神上来,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加强党组织建设,深化反腐倡廉教育,将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广大党员干部要自觉遵守,自觉按照党的组织原则和党内政治生活准则办事。党员干部要自觉做好坚定理想和信念的表率、认真学习实践的表率、坚持民主集中制的表率和弘扬优良作风的表率。

在党支部的号召下,首都儿科研究所基地全体党员干部积极行动起来,通过看电视、听广播、看报纸、上网等形式,主动学习有关十精神。为方便大家学习、领会,首都儿科研究所基地党群工作部购买了80本十报告单行本,发到每位党员干部手上,鼓励党员干部认真学习。各党小组也积极组织党员同志共同学习十精神,并且,党支部还积极组织党员、入党积极分子观看十宣讲团录像。首都儿科研究所基地的党员干部们通过学习、讨论,互相交流心得体会,加深理解,使十精神真正融入到基地各项工作之中。

此外,首都儿科研究所基地宣传信息办公室积极制作十宣传橱窗,介绍十报告内容,解读十精神,同时,还通过广播“首儿之声”传递有关党十的声音,为学习贯彻十精神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氛围。

爱国主义教育

2012年12月6日~9日,首都儿科研究所基地党支部支部委员及党小组长在基地党支部书记刘成贵的带领下,前往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韶山同志故居和宁乡刘少奇同志纪念馆进行了参观学习,追寻了革命先辈的奋斗足迹,接受了革命传统教育的洗礼。

在韶山,首都儿科研究所基地的党员们怀着崇敬的心情,瞻仰了同志的铜像、参观了同志的故居,真实感受了青年时期的立志献身革命的场景。

在宁乡县,通过参观刘少奇同志生活、工作调研等场景以及相关文献照片,让每位党员感受到了刘少奇同志为了新中国的诞生和建设,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和艰辛的探索,奉献了毕生的精力。

在长沙,党员们游览了橘子洲头,感受了同志青年时代“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伟大心胸和情怀。踏着伟人的足迹,缅怀了伟人的丰功伟绩,首都儿科研究所基地的党员们深受教育。

“此次‘红色之旅’,是对党员们进行的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首都儿科研究所基地的相关领导说,通过参观学习,首都儿科研究所基地的党员同志们对中国革命的艰难历程有了更全面的了解,深刻认识到新中国成立的不易和艰辛,同时,他们对新时期继续学习革命精神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理论指导实践

通过形势多样的学习、讨论,首都儿科研究所基地广大党员干部深刻地认识到,首都儿科研究所基地作为专业的儿童制药企业,在发展儿童医药事业、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生活质量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更加明晰了今后的工作及努力方向。

中国医师协会儿科医师分会会长朱宗涵到首都儿科研究所基地调研时指出,目前,儿童用药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剂型、剂量的缺乏,儿童药品成人化,遵医嘱的用法使儿童用药存在诸多安全隐患,毕竟儿童的生理机能与成人不同,儿童不是缩小的成人。

2011年国务院的《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年~2020年)》明确提出“鼓励儿童专用药品研发和生产”,《国家药品安全“十二五”规划》也提出“鼓励罕见病用药和儿童适宜剂型研发”。

学前儿童卫生保健的概念篇10

关键词:儿童保健;问题;对策;结语

现在儿童的身心健康越来越被高度关注,儿童保健工作也在不断的完善。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水平的提升每个家庭的重点都放在孩子身上,全面培养儿童的健康是当今社会的重要任务。但是在儿童保健工作中还是有一定的问题存在,本文针对我区农村地区的儿童保健工作来进行探讨。

一、儿童保健工作概述

我国的现代儿童保健工作已由防治儿童时期的常见病、多发病发展到保护儿童健康,提高儿童生存质量[1]。为儿童提供必要的生存、发展、受保护和参与的机会和条件,最大限度地满足儿童的发展需要。

二、我国基层儿童保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儿童保健工作仍然存有不足之处,随着经济的发展,也正在一步步完善儿童保健工作,问题主要是对儿童保健资金投入不足,设施不够齐全,管理人员流动大,一些家长对儿童的保健不够重视等。尤其是一些农村地区更没有这方面的意识,缺乏对健康教育的认识,对儿童保健的工作认识不够。

(一)保健工作单位重视度不足

由于部分领导对儿童保健工作不够重视,造成对保健工作的监管不到位,致使工作人员不认真对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敷衍了事,儿童保健工作的质量不高。

(二)一些家长对儿童保健缺乏认识

由于保健单位宣传不够,有些家长对儿童保健工作没有一个系统的认识,所以对儿童保健的意识淡薄,对新生儿访视、儿童体检等工作不重视。一些家长以为孩子吃得多就是健康的,忽略了儿童的心理等方面的发育,有的基本是爷爷、奶奶在家照料孩子观点陈旧,认为孩子孩子能跑能跳就不需要保健。

(三)基层工作人员对儿童保健不够重视

儿童保健工作虽然有相关的指标和要求,但由于儿童保健工作单位的监管不到位,对基层的工作人员没有相应的专业要求,缺乏相关知识培训,使其不具备儿童保健知识,对儿科的一些常见病、多发病的临床症状经验不足,不能达到理想的工作效果。一些素质不高的工作人员在服务上不认真,对儿童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起不到良好的培养作用。

(四)人口流动频繁,儿童保健队伍不稳定,管理难度加大

随着各地区经济的发展,外来流动人口不断增多,这部分人群居住、停留的时间不定,特别是婴幼儿流动性更大,造成不能及时进行建册管理,致使儿童保健管理率不高。另外,一些经济水平相对较差的地区,儿童保健设施和人员配备的不够全面,导致儿童保健工作不能顺利开展。有一些乡镇卫生院没有专职的儿童保健医生,而是由其他专业人员兼职且年龄较大,基本不能胜任这项工作,也更谈不上管理质量;再有基层工作人员待遇相对较低,又缺乏学习进修机会,工作热情不高,人员稳定性差。

三、改进我区基层儿童保健工作现状的对策

(一)保健工作单位要对自身工作加强重视,建立绩效考核机制

儿童发展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与文明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儿童发展,对于全面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保健工作单位要认真学习《中国儿童发展纲要》提出的儿童发展的主要目标和策略措施,加强组织领导,将建立绩效考核机制,针对工作出现的问题,找出自身的不足,认真地分析并加以解决。

(二)结合国家政策对儿童家长加强宣传

北京市及我区对儿童保健管理都有相关的免费和优惠政策,加大对家长的宣传教育十分重要,家长是孩子的第一看护人,家长和儿童既是参与者也是支持者,他们保健意识树立是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因素。通过宣传册、墙报、媒体、网络等方式来普及儿童保健的知识,也可以针对儿童保健开设一堂公开课,这种方法最直接也最有效。

(三)对基层从业人员加强专业培训

积极争取政府基金投入,加大在职人员业务培训和管理[2]。基层保健工作的不足是因为工作人员没有专业的技术水平,为了更好的做好儿童保健工作要对从业人员有系统的培训,加强他们的专业素养,首先要保证从业人员的稳定,特别是一些乡村比较落后的地区。开展教育工作要有针对性,根据不同的人群开展不同的教育课程,让他们真正理解保健工作的重要性、掌握工作重点和操作技能。

(四)建立、健全网络化管理机制

现在互联网技术突飞猛进,应利用现有网络资源建立、健全网络化管理机,开展网络化管理可以及时准确地传输各种工作数据,并能对传输的数据进行核实、反馈[3]。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整改,从而促进工作的有效开展。

(五)积极发展当地公共卫生的基础设施,加强三级网建设

借医疗机构标准化建设为契机,争取政府加大加强儿童保健的软硬件建设,配置齐全的保健设备。开展专科建设,引进全科医学理念,为儿童提供医疗、预防、保健康复为一体的综合服务体系,达到《中国儿童发展纲要》要求的目标;还要加强儿童保健队伍建设,加大培训和引进力度,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提高业务综合水平;要适当提高基层保健人员待遇,减少从业人员的流失。

四、结语

从国家角度来看儿童是我们的未来和希望,作为基础工作人员要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做好本职工作。家长们也要协助工作人员一起关注孩子的健康,加强公共卫生和儿童保健工作,为儿童保健工作的质量把关,不能只是说说而要落实到实处。真正实现少年强则国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古桂雄,戴耀华.儿童保健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8

[2]丁雪莉,浅谈如何开展儿童保健工作[J].医学导刊,2008.4(4):36

[3]曹务莲,基层儿童保健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新思考[J].中国医药导刊,2009.6(11):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