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水产养殖消毒的重要性十篇水产养殖消毒的重要性十篇

水产养殖消毒的重要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49:19

水产养殖消毒的重要性篇1

关键词:鱼类;病毒病;病原种类;防控

危害养殖鱼类的病原性疾病主要有病毒性疾病、细菌性疾病和寄生虫性疾病等。其中病毒病由于其病原体微小,在宿主细胞内复制,所以难以采用药物进行控制,一旦爆发病毒病将损失惨重,农业部新的《鱼类产地检疫规程》也将病毒性疾病作为重点检疫对象;同时北京市水产养殖主要是在静水池塘条件下养殖鲤、鲫、草鱼、鲟、观赏鱼以及在流水条件下养殖鲑鳟等鱼类为主,因此作者重点探讨北京市静水池塘和流水养殖条件下鱼类病毒病的防控技术措施。

1 鱼类病毒病的主要特点

1.1 鱼类病毒病发病与品种和水温有关 鱼类病毒病发病与养殖品种和水温密切相关。例如鲤春病毒血症主要在鲤中发生,发病温度为11~17℃,超过22℃不发病[1];锦鲤疱疹病毒病在鲤和锦鲤中发生,发病温度为23~28℃,低于18℃或高于30℃不发病[2];草鱼出血病在草鱼、青鱼中发生,在水温20~30℃特别是25~28℃时为流行高峰[3]。

1.2 鱼类病毒病难以用药物控制 病毒性疾病不同于细菌性疾病,由于病毒不能自身增殖,必须依靠宿主细胞内的能量和物质增殖,是专性的细胞内寄生生物。因此可以治疗细菌性疾病的抗生素等药物对病毒性疾病基本没有作用。鱼类一旦感染病毒性疾病,大多没有有效的药物治疗措施,主要是以预防为主。

1.3 隔离和控制难度大 鱼类生活在水中,病毒以水体为媒介传播,一条鱼发病后整个池塘的鱼很快都会感染,因此鱼类病毒病发病后很难控制。也只能隔离整个养殖池塘,而不能隔离单条发病鱼。

2 鱼类病毒病的主要病原种类 鱼类病毒病潜伏期长短不一、临床症状复杂多变、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死亡率高,严重危害水产养殖业,能够造成重大经济损失。迄今已报道可引起鱼类病毒病的病原有上百种,常见的也有20余种,大多数属于弹状病毒科、虹彩病毒科和疱疹病毒科,少数属于呼肠孤病毒科、双节段rna病毒科、腺病毒科、反转录病毒科、野田病毒科和正黏病毒科等。弹状病毒科主要包括鲤春病毒血症病毒、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病毒、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症病毒、鳜鱼弹状病毒、胭脂鱼弹状病毒和白斑狗鱼幼鱼弹状病毒等;虹彩病毒科主要包括流行性造血器官坏死症病毒、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淋巴囊肿病毒、日本鳗鲡虹彩病毒、鲈鱼虹彩病毒、真鲷虹彩病毒和白鲟虹彩病毒等;疱疹病毒科主要包括锦鲤疱疹病毒、鲤鱼痘疮病毒、斑点叉尾鮰病毒、鲑鱼疱疹病毒和马苏大马哈鱼病毒等;呼肠孤病毒科常见的有草鱼呼肠孤病毒;双节段rna病毒科常见的有传染性胰腺坏死症病毒;腺病毒科常见的有鳕鱼腺病毒;反转录病毒科常见的有鲑鱼鳔肉瘤病毒;野田病毒科常见的有病毒性神经坏死病毒;正黏病毒科常见的有传染性鲑鱼贫血症病毒[4]。

3 北京市需要重点防范的鱼类病毒病种类

3.1 主要鱼类病毒病的宿主范围 2008年农业部对《一、二、三类动物疫病病种名录》进行修订,涉及到水生动物疫病的有36种,其中鱼类病毒病有9种。鲤春病毒血症定为一类动物疫病,草鱼出血病、传染性脾肾坏死病、锦鲤疱疹病毒病、病毒性神经坏死病、流行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斑点叉尾鮰病毒病、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和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症定为二类动物疫病。这些病毒病是目前我国水产养殖中防范的重点疫病对象。

鲤春病毒血症病毒(svcv)的宿主范围很广,能感染各种鲤科鱼类,包括鲤、锦鲤、鳙、草鱼、鲢、鲫、丁鱥和欧鲶等,其中鲤和锦鲤是最敏感的宿主[1]。草鱼出血病是由草鱼呼肠孤病毒(gcrv)引起的,该病毒可感染草鱼、青鱼、麦穗鱼、鲢、鳙、鲫和鲤等常见的淡水养殖品种,但主要是体长2.5~15.0cm的草鱼和1足龄青鱼易发病[3]。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isknv)感染鳜鱼。锦鲤疱疹病毒(khv)仅感染锦鲤、鲤和剃刀鱼,其鱼苗、幼鱼、成鱼均可感染[2]。病毒性神经坏死病毒(vnnv)感染至少11科22种鱼,常发生在尖吻鲈、赤点石斑鱼、棕点石斑鱼、巨石斑鱼、红鳍多纪、条斑星鲽、牙鲆和大菱鲆等海水鱼。流行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ehnv)可通过水体接触传染赤鲈、虹鳟、澳大利亚河鲈、食蚊鱼、金尾贝氏石首鱼和南乳鱼等种类,其中赤鲈对ehnv极为敏感,幼鱼

和成鱼都可受ehnv感染,幼鱼对该病毒更易感。斑点叉尾鮰病毒(ccv)主要感染宿主为斑点叉尾鮰稚鱼和幼鱼,带有病毒的成鱼是传染源,病鱼有高度的接触传染性。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病毒(ihnv)感染虹鳟、硬头鳟、鲟、几种大马哈鱼属包括大鳞大马哈鱼、红大马哈鱼、大马哈鱼、马苏大马哈鱼、玫瑰大马哈鱼,以及银鳟和大西洋鲑[5]。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症病毒(vhsv)可感染虹鳟、褐鳟、茴鱼、白鲑、白斑狗鱼和大菱鲆等。

3.2 北京市需要重点防范的鱼类病毒病种类 北京市的东部和南部是平原地带,也是北京市水产养殖重点区域,主要以静水池塘养殖为主,多数分散经营,养殖用水主要来自地下水,养殖品种主要集中在鲤、鲫、鲂、草鱼等食用鱼以及金鱼、锦鲤等观赏鱼。在北部和西部山区有流水养殖资源,重点养殖鲑鳟鱼和鲟鱼。

近年来随着水产养殖苗种在国内外以及市内外的大量引进和流通,一些病毒病病原进入北京市的风险较高。结合北京市主要水产养殖品种特点以及鱼类病毒病感染对象进行综合分析,未来北京市静水池塘养殖主要应防控鲤春病毒血症、锦鲤疱疹病毒病和草鱼出血病;流水养殖区域主要防控流行性造血器官坏死病、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和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症,重点是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

4 应采取的主要防控技术措施

基于北京市水产养殖的基本特点,对养殖鱼类病毒病防控提出以下几点防控措施以作探讨。

4.1 建立一批无规定疫病水产苗种场 无规定疫病场是参考陆生动物建立无规定疫病区的想法而提出。是指在规定期限内,没有发生过某种或几种疾病,同时在该养殖场及其连接水域内,对水产动物和水产动物产品、动物源性饲料、遗传材料、水产动物病料、兽

药(包括生物制品)的流通实施有效控制的特定水产养殖场。由于北京市鱼类养殖场(商品鱼养殖场)大多规模较小且分散,不利于全面监管,因此重点是建立一批无规定疫病水产苗种场。控制住水产苗种,在很大程度上也就控制住了病毒的传染源头,能够遏制病毒病的大规模爆发。

具体做法是选取一部分养殖规模较大的苗种场,通过在发病季节和产卵季节对其连续两年的监测,确保无规定疫病,从而建立无规定疫病水产苗种场。例如建立无鲤春病毒血症和锦鲤疱疹病毒病的鲤鱼、锦鲤苗种场,建立无草鱼出血病的草鱼苗种场,建立无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的鲑鳟鱼苗种场。

除此之外这些场还要满足以下条件:第一,保证水源无特定病原,北京市的静水池塘养殖用水大部分来自地下水,基本认为是无特定病原的;如果水源不是来自地下水,应该经过有效消毒处理后方可作为养殖用水,在流水养殖区域无规定疫病场只能建立在最上游,确保在其上游没有其他养殖场造成的病原污染。第二,保证饲料的安全可靠,不使用带病鱼加工饲料,应选用质量好、信誉高的生产厂家生产的饲料。第三,在苗种的转移方面做好记录,严格控制外来苗种。无规定疫病水产苗种场引入易感动物及其产品只能来自于相应的其他无规定疫病场。对进入无规定疫病场的苗种,应先在监测区实施隔离监控,在病毒适宜增殖的温度下隔离养殖一定时间,经检测确定无规定疫病后方可进入养殖区域。第四,建立防鸟的有效设施,防止鸟类间接传播病原。

4.2 重视渔场消毒工作 由于某些病毒可在水或泥中存活数年,因此对于那些已经发过病的渔场,要采取严格措施进行消毒。消毒的重点是养殖池和养殖工具,可以将水排干后进行养殖池消毒。在流水养殖区域进行消毒时,应从上游消毒开始,逐步消毒到下游。虽然工作量大,但该项工作必不可少,否则尽管有无规定疫病的苗种也难避免不发生鱼类病毒病。

4.3 加强宣传疫病防控知识 第一,引导养殖户建立自我保护意识,主动索取鱼类健康证明,确保所购买苗种不带有特定病原。第二,引导农户正确处理死亡的鱼,不要随便丢弃,一定要经过无害化处理或深埋,防止病死鱼再次成为疫病传播的源头。第三,定期对养殖用水和渔用器具进行消毒处理,尤其是发病池的水必须经过处理后才能排放,如次氯酸钠和二氧化氯都是很好的消毒剂。第四,不同池塘之间的渔具不要混用,以免造成疫病在池塘之间传播。第五,防止通过生物媒介造成传播,如某些食鱼的鸟类通过食用病鱼造成疫病在不同池塘或不同渔场之间传播。

4.4 尽快启动水生动物产地检疫工作 产地检疫是指水产动物在离开饲养、生产地之前由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或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派员所进行的到现场或指定地点实施的检疫。该项工作是控制水产动物疫病传播的重要措施。2011年农业部已经下发了《鱼类产地检疫规程》,但目前该项工作由于种种原因还没有切实深入的开展。目前应尽快依照《鱼类产地检疫规程》的要求,明确各相关部门责任

,开展水生动物产地检疫工作。尤其是那些未列入无规定疫病场的渔场更要严格执行产地检疫制度,出场前必须经过水生动物检疫,并且要在特定的发病季节监测,例如鲤春病毒血症应该在每年4-5月和10月-11月(水温8~15℃)监测,锦鲤疱疹病毒病应在每年6-9月(水温20~30℃)监测。

5 小结

目前,水生动物病毒病的治疗还存在很大难度,尽管国内外已经研发和生产了少数鱼类病毒性疾病的疫苗,但仍存在免疫效果差、血清型差异等问题,难以在生产实践中应用。因此鱼类病毒病主要以预防为主,首先并从源头管理抓起,如保证水源和饲料不带病原、禁止引进染疫苗种和卵;其次要切断病毒传播途径,如重视渔场日常消毒工作和病鱼无害化处理;再次应增强渔民的疫病防控意识;最后尽快开展产地检疫工作。

参考文献

[1]陈爱平,江育林,钱东,等.鲤春病毒血症.中国水产,2010(9):63-64.

[2]陈爱平,江育林,钱东,等.锦鲤疱疹病毒病.中国水产,2010(11):58.

[3]陈爱平,江育林,钱东,等.草鱼出血病.中国水产,2010(11):56.

水产养殖消毒的重要性篇2

[关键词]生态养殖柴鸡养殖注意事项

[中图分类号]S83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650(2016)11-0282-01

1研究背景

随着时代的发展,国民经济的提升,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现如今的人们不单是要求“吃得饱”,更重要的是“吃的好”,这里的“好”并非是指贵的,而是指健康的、无污染的。基于此,作为重要农产品发展方向的无公害产品受到了人们的重视,文章就将以柴鸡的养殖为例。由于缺乏有效的养殖技术,养殖户们的经济效益始终达不到较高的一个水平,因而我们认为有必要从柴鸡养殖应当注意的几个事项方面着手,以此来提升整个的柴鸡养殖水平。

2科学选地

养殖场地的选择要科学,这是柴鸡养殖最重要也是最关键的环节。柴鸡养殖对于养殖场地周围环境的要求极高,并非是随意选择一个场地便可以作为柴鸡养殖场地的。如:需要在林地养殖柴鸡,就必须选择具有良好通风条件、排水性能以及地势较高的位置,尤其是周围的草地应当是生长茂盛的。需要注意的一点,经济林并不适于柴鸡的养殖。

3做好饲料补给工作

在养殖柴鸡的过程中,必须对昆虫以及饲草等资源引起足够重视,科学制定人工饲养的数量以及次数,如:每天的柴鸡饲喂次数应当在一次以上,最好的饲料进食时段应当是在傍晚,有助于促进柴鸡的生长发育,对于经济效益的提升也具备现实意义。然而有一点应当引起重视:必须做好柴鸡饮用水的卫生清洁工作,饮水应当一天一更换,特别是在夏季,天气炎热,更加需要增加更换饮水的次数,以便于柴鸡有足够的饮水量,防止出现中暑现象。

4消毒工作做好

正如我们所知,生态柴鸡的养殖主要是采取放养的形式,那么放养必然会直接与外界环境相接触。相较于普通的鸡舍饲养而言,柴鸡的养殖必须严格地进行各项操作,尤其是注意柴鸡生活区域的消毒及卫生工作。通常,针对于普通的场所需要一周进行一次消毒处理,只有这样才能够将病原体的繁殖率降到最低,从根本上使养殖场内柴鸡的体质得到提高。此外,消毒剂的选择也必须具备科学性、合理性的要求,杜绝长时间只是用一种消毒剂,需要使用到多种类型的消毒剂,可以交叉使用,也可以轮换使用,常用的消毒剂可供选择的种类有四种,分别是醛类的:例如茂二醛,该类型的杀毒剂无论是液体的、还是气体的对于微生物的消灭均能发挥出显著效果;负荷酚类的:例如农家福,此种类型的消毒剂能够养殖场周围的病原体彻底杀死,因而可以说其所具备的灭菌作用良好;过氧化物类的:这一种类型的消毒剂消毒的效果非常的明显,另外还具有价格经济实惠的优点,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腐蚀性,因而也不建议长期使用;季胺盐类的:例如百毒杀,此种类型的杀毒剂具有较强的杀毒选择性,能够彻底地将细菌繁殖以及亲脂性的病毒杀死。但是需要明确的一点,无论是选择哪一种杀毒剂,都必须遵循科学使用的原则,根据自家养殖场实际的状况对杀毒剂进行选择和配比。

5断喙时间的合理选择

大多数情况下,柴鸡的第一次断喙应当是在雏鸡(七至十日龄)阶段,在开产前还需要对柴鸡进行一次修喙处理,这就要求去掉一半的上喙,切去三分之一左右的对喙,通俗讲,这就是养殖户常说的“地包天”。除此之外,在柴鸡断喙的前后两天时间里,需要在饲料和饮水中加入抗生素以及维生素K,其目的是为了柴鸡在断喙过程中因大量流血而遭受细菌的感染。并且,在柴鸡断喙后的几天时间内,都需要准备足够充分的饲料,确保饲料槽之中的饲料足够厚,以免断喙以后的雏鸡会在啄空塑料桶的时候感染到伤口,从而影响生长发育。

结语

综上所述,大部分的柴鸡养殖方式趋向于生态养殖,对于这样的一种养殖方式是在人们生活质量、经济水平等提高的基础上应运而生的,对于柴鸡养殖户而言,为了确保养殖场中的柴鸡能够健康成长,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首先应当是科学化的选择养殖场地,借鉴发达国家的柴鸡养殖经验以及自身养殖场的特点,科学化的配比柴鸡喂养饲料,并做好相关的卫生消毒工作,有助于从根本上扼杀病原体,为柴鸡将良好的一个生长环境营造出来。此外,还需要最好疫病防治的工作,因为柴鸡是群居性的,一旦有一只柴鸡有疫病情况发生,极容易引发一群柴鸡发生疫病,基于此,我们必须做好各个环节的疫病防治工作针对不同年龄段的柴鸡应当选择不同的防治措施,不同的防治药物适用于不同年龄段的柴鸡,因而养殖户必须对这一方面引起足够的重视。

参考文献

[1]张春燕,陈瑞斌.柴鸡养殖中几点注意事项[J].当代畜牧,2013,35:71-72.

[2]盖景新,魏祥法,黄中利,井庆川.柴鸡生态养殖技术要点[J].家禽科学,2012,05:20-23.

水产养殖消毒的重要性篇3

首先,只重视养殖产量而不重视养殖水环境的保护,造成渔业水质环境日益恶化。在水产养殖过程中,养殖户对水产质量和饲料的选择都有着较为严格的质量要求,但是,则对养殖过程中水环境的重视程度较低,很多渔民认为自己养殖的时间有几十年,经验十分丰富,但是在实际的养殖过程中却不能培育一塘水,甚至在养殖过程中,水的质量越来越低,这种现象导致了水中的病菌滋生。随着养殖规模不断扩大,病情一旦发生,会给养殖户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其次,无病不妨,病急乱投医。目前,很多渔民在养殖过程中对疾病的预防工作不够重视。引种时不对种苗进行检疫,入箱(池)前对动物不进行彻底的消毒和疫苗注射。不勤于清洗网衣,甚至从一开始养殖到最后都没有进行过一次清洗工作。此外,在养殖过程中也不针对发病的流行趋势及时的做好防治工作,造成病害年年发生。而在养殖过程中一旦发现大量死鱼,养殖户就无应对之策,对各种药物各种消毒剂胡乱使用,这种无病不防治,有病乱投医的做法,不仅会导致病菌的耐药性增加,还会导致给养殖对象造成药源性的伤害,导致生物中毒,同时还会导致形成新的病害,严重危害到渔业的发展;最后,生态意识差,有害药物使用十分普遍。在进行病害防治的过程中,由于人们对有害药物的认识不足,无公害防治意识较差,一些高毒、对人体有害的药物仍然在使用,最终将成为影响到人类生活环境,危害人类身体健康的一大危险因素。

二、防治措施

1.细菌性病害的防治对策

在防治过程中只要能够掌握其发病规律,就可有效的避免此类疾病的发生。在防治过程中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措施。网箱是设置在大水体中且鱼群密度很高,因此预防不能照搬池塘养鱼的方法,如不宜使用全箱泼洒等方法。首先,饵料配方要合理,投饵量要适当,防止因饵料配方不当引起鱼的营养缺乏症或因饵料不足使鱼体消瘦,发生鱼病。饵料加工杜绝使用霉烂、变质原料,混合各种添加剂时,要搅拌均匀,否则也是引起鱼病的原因。其次,发现病鱼、死鱼及时捞出,要深埋不能乱丢,防止传播病菌或败坏水质。其次,种苗的消毒。种苗消毒可以采用复合型的二氧化氯或者高效的菌毒消毒剂进消毒处理,采用还需要此阿勇肠炎灵、鳃病灵、克血灵或者烂尾灵拌饵喂食。当鱼苗处于发病季节前后,应该每隔半个月使用高氯精、溴氯海因、二溴海因等药物进行消毒。并使用大蒜素和克血灵拌饵投喂两天,同时还可以在发病季节每隔两周左右用新鲜生石灰化水泼洒一次,调节水的pH值。

2.病毒病的防治措施

继发性的感染细菌性疾病是水产感染病毒后死亡的主要原因,这些水产疾病主要包括河蟹抖抖病、虾类肌肉白灼病以及病毒性的败血症等疾病。预防该种疾病的重点是要做好细菌性病害的防治工作,同时,还需要采用相应病毒的预防措施。首先,在对鱼塘彻底清塘之后,在放养的前一周之内,采用精碘进行消毒一次,精碘对病毒病的预防有着优良的治疗效果;其次,在发病季节来临之前,应该加强对网箱(鱼塘)进行消毒处理,以增加消毒的次数。在发病季节之前采用精碘消毒两次;最后,对已经发病的鱼应该积极的采用内服药物进行防治,以防止病害的发生。

3.寄生虫防治措施

水产养殖消毒的重要性篇4

生物安全在畜牧业生产中的重要性

当前,生物安全已经涉及到人和动物的生存与健康,养殖业的生物安全是全球生物安全链中的一个关键环节。众所周知,疾病是影响畜禽生产性能和限制畜牧业效益的主要因素之一。自20世纪80年代后,新的畜禽疾病不断出现,同时多病原体的混合感染亦日趋普遍,依传统方式通过药物来控制疾病变得越来越困难,效果越来越差,费用也越来越高,所以规模养殖场自觉执行一套严格的生物安全制度就显得更加迫切,并通过综合控制实现预期目的——最大限度地防止疾病传入和在畜牧场内发生与传播。因为生物安全的制定是根据传染病的3个重要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动物)来制定的,并且生物安全体系已经和药物防治、疫苗接种等共同组成了疫病控制的三角形体系,所以在实际畜牧生产中应用生物安全措施,可以达到尽可能减少引入致病性病原的可能性,并且从现有环境中去除病原体,为药物治疗和疫苗接种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应用环境,防止畜禽传染病的发生与传播,保证畜禽的生产安全性及畜禽产品的安全性,提高畜牧业的经济效益。总之,生物安全是规模养殖场目前乃至今后最有效、最经济的控制疫病发生和传播的根本保障。

当前规模养殖场在生物安全制度方面存在的问题

1缺乏观念纵观现实,许多规模场至今仍按传统方式进行饲养管理,一直认为养殖场要做的防控措施就是消毒和打防疫针,头脑中根本没有生物安全的观念。举个简单的例子,笔者了解到某奶牛养殖小区,其车辆消毒池并未设在大门口,而是建在了入场50m远的位置,已基本丧失了阻击外来病原侵入的第一屏障功能。类似的明显错误,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刻反思。也有极个别情况,将养殖场直接设在屠宰加工场内,其卫生防疫的效果必然大打折扣。又比如,按照《动物防疫条件审查办法》的规定,规模养殖场必须要有相对独立的患病动物隔离观察室,但事实上多数养殖场直接就把养殖栋舍中的个别空圈当做病畜隔离治疗间使用,经常导致疫情传播等不良后果。总而言之,对规模场来讲,健全生物安全制度已经到了迫不急待、非抓不可的地步。

2意识淡薄有的场主对生物安全有一定了解,但对生物安全制度在畜牧生产中的重要性却持怀疑态度,片面认为养殖场只要不从外面乱引种,抓好场内消毒与免疫工作,有病才治,不让外人入场就差不多了,而对发病控制、生物防疫等重要环节没看上眼,并没有把生物安全制度作为规模场的头等大事来抓牢抓实。有的场主为图方便、少开支,直接把养殖场建在主要交通干线旁边,而且也未设置任何防疫屏障。又如,有个别家禽养殖场主为增加收入,利用空余时间到别的家禽宰杀点从事兼职服务。另外,也有少数业主在1个养殖场内从事不同畜禽类别的混合养殖,如猪鸡混养、鸭鸽混养等。种种情况,不一而足。很明显,这类养殖场依然存在很大风险,一旦发生疫情,片面执行生物安全制度往往会导致规模场难以挽回的损失。

3投机取巧从现实来看,类似情况还比较普遍。例如,有的养殖业主为了节省投资,直接把养殖场建在河滩上,或者就建在自己住房的底层或下面,也有相当部份养殖场是直接建在居民住宅区内。再如,绝大多数规模场都没有修建单独的围墙作为必须的生物隔离措施,往往是直接就将圈舍的外墙当作隔离设施。实际上,通过上述生物安全制度的阐述,可以看出很多规模场不仅非常欠缺生物安全措施,而且严重违背了《动物防疫法》、《动物防疫条件审查办法》的有关规定。殊不知,一旦发生疫病则难逃厄运,甚至导致大型养殖场的覆灭。

规模养殖场健全和完善生物安全体系的建议

养殖场应当依据《动物防疫法》和《动物防疫条件审查办法》的要求,切实抓好生物安全体系规范健全工作。

1畜禽养殖场的选址与建设

总的来说,场址的选择必须符合公共卫生安全和兽医卫生防疫要求。然而,一些养殖场由于选址不当、场内布局不合理及舍内外环境控制不好,造成疾病屡屡发生,损失惨重。所以,科学建造养殖场能带来无形的效益。

场址的选择(1)符合当地城镇建设综合规范和环保功能区划要求,应远离铁路、城市规划区、畜产品加工厂、化工厂1000m以上,距离公路、学校、居民区500m以上,安全和水源无污染的位置;(2)养殖场应建在高燥、排水良好、背风向阳、空气流通舒畅的位置上,畜禽舍最好从北朝南或坐西北朝东南;(3)要有充足的水电、交通方便,符合三通的要求。

养殖场主体布局养殖场周围应有围墙或其他有效屏障,内部布局符合动物防疫条件要求。有条件的推行办公区、生活区与生产区异地建设的布局,这样有利于信息交流、生活便利和养殖场安全。没有条件的养殖场也必须做到分设生产区、办公区、生活区、粪尿堆贮处理区和病畜隔离区,各区之间相互隔离。

场内畜禽舍的布局(1)养殖场内部各生产区之间要有一定距离的缓冲防疫隔离带;(2)四周需砌围墙或绿色隔离带与外界隔离,有条件的做一个防疫沟;(3)生产区门口设有消毒池,生产区外应配有检疫隔离间和解剖室;(4)生产区应位于办公区和生活区的下风向;(5)场内道路布局合理,净道和污道严格分开,防止交叉感染;(6)各个区尽量做到全进全出,便于空栏消毒;(7)生产区按各个生产环节进行合理的细分,如猪场生产区由上风向到下风向,各段依次安排为配种—妊娠—产房—仔培—育肥—出猪台。

2畜禽养殖场管理制度

入场人员管理制度(1)养殖场严禁外来人员进入生产区,到场人员需做好登记,以便追踪来宾和他们的接触史;(2)不准接触和携带染疫的相关物品;(3)不准养殖其他类动物;(4)饲养员进入畜禽舍需进行沐浴、换衣、消毒方可进入。所有车辆进入畜禽舍必须经过消毒池消毒后方可进入;(5)在场技术员严禁对外服务;(6)管理人员进入生产区前应沐浴、穿好工作服和戴好工作帽,更换鞋子方可进入;(7)凡涉及到公共卫生安全领域,如奶牛饲管人员,必须持有健康证并参加年检。

饲料安全管理制度(1)采用无病原污染的原料加工饲料;(2)配制全价配合饲料;(3)采用新鲜、优质、不发霉、不变质的配合饲料;(4)不得使用禁用兽药、饲料、饲料添加剂。

生产安全管理制度(1)严格执行动物检疫申报制度,出售或迁移畜禽,应提前向当地乡镇(街道)畜牧兽站或其动物报检点进行检疫申报,并取得合法动物检疫合格证明;(2)实行全进全出制,严禁出栏的畜禽再运回场内,防止带入其他疾病;(3)坚持自繁自养,采用繁殖、培育和育成分开的分点生产模式;(4)外来畜禽必须隔离1个潜伏期以上时间,一般要求在1个月以上,经检疫合格后,再在每群畜禽中混入1头(只)本场畜禽,使外来的畜禽适应本场的微生物群体后,再放入正式饲养栏或圈;(5)不同的品种、批次、日龄的畜禽禁止混养。#p#分页标题#e#

3科学的疫病防控体系

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要做到头头免疫,防止免疫空白,并健全有关免疫、养殖档案,使全场畜禽保持较高的抗体水平,常年处于有效免疫期内,避免疫苗注射的盲目性。

提高疾病监测,做好疾病防控要加强疫病监测水平,提高检疫技术,使检疫方法逐步达到简便、快速、准确、敏感、廉价和自动化要求。利用畜禽疾病有效控制理论,坚持净化疫病,逐步建立无规定疫病养殖场。同时,及时做好病畜治疗工作。4.3.3强化隔离意识,控制疫病扩散完善动物疫情报告制度,业主应当按照规定要求,及时向当地乡镇(街道)畜牧兽医站报告本场突发动物疫情,并按月上报本场动物发病死亡情况。在发生疫病或受疫情威胁时,及时宣传自卫封锁,隔离畜禽舍,淘汰处理病畜禽须严格遵守病害动物和病害动物产品生物安全处理规程(GB16548-2006),并采取紧急防疫措施在舍内严禁解剖病死畜禽,一旦发生传染病,场内各类畜禽禁止出场,防止疫源扩散,以达到控制疫病流行的目的。

4严格的消毒制度

养殖场疫病的发生与消毒水平及消毒效果是密不可分的。因此,重视消毒灭原工作,既可用很小的投入换取很大的回报,也是构建生物安全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所以,养殖场必须自觉树立“抓好消毒灭原工作,就是抓好畜牧业安全发展”的理念。消毒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大门口设立消毒池,旁边建有人员消毒设施,进入生产区入口处再设立消毒池;(2)全场大环境每周消毒1次,走道及场内主要道路每周消毒2次;(3)空栏后需清洗干净、全面消毒、通风空一段时间后,再消毒方可重新养殖;(4)不要长期使用同一种消毒药物,要做到定期更换,防止产生抗药性,影响消毒效果。(5)认真做好带畜(禽)消毒、饮水消毒及圈舍空气消毒等有关细节工作。

5建立健全养殖场的治污机制

规模养殖场的禽畜粪便和污水随意排放,严重污染了周围环境,也极大地威胁着禽畜饲养业自身的持续、健康发展;同时也直接影响着养殖场本身的卫生防疫,降低了畜产品的质量。因此,规模养殖场应遵循循环经济的3化(即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原则,建立完善粪便处理措施和污水处理机制,进行无废物无污染的畜牧业生产,实现畜牧业的快速、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

水产养殖消毒的重要性篇5

1松原地区畜牧养殖状况调查

(1)前郭镇按照“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方针,贯彻落实《动物防疫法》,全面提高广大养殖户的防疫意识,集中免疫,狠抓防疫质量和密度。(2)长岭县各乡镇、各部门为切实加大防疫工作宣传力度,采取了电视、标语、印发资料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动物防疫法》、《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进而提高广大养殖户开展动物防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3)近年来,松原市宁江区通过落实政策、实施规模化发展,全区牧业经济发展较快,畜牧养殖也更趋于理性化,散养户和规模养殖业户也逐步认识到:发展标准化养殖小区抗击市场风险能力强、畜产品安全性高、能够保证疫病防控和良好的销售渠道。另外,加快发展畜牧业龙头企业,建立优质畜产品基地,是小区建设的发展趋势。万兴源养殖有限公司、油田采油二厂香肠厂等一批生猪生产、加工龙头企业的不断壮大,带动力进一步增强,基本形成了从种苗繁育、养殖、饲料生产、屠宰加工到销售一条龙产业链。(4)松原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是吉林省唯一的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全区面积204km2,其中标准化畜牧养殖小区20个。在养殖技术上,重点推广的是清洁养殖法,使得养殖业日益趋向环保。

2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1)畜牧业由分散经营转为集约化经营。畜牧业发展迅速、逐渐转为集约化、生产规模越来越大,由此产生了大量粪尿污水、有害气体和恶臭等。(2)围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开展以清洁生产为特征的全过程污染控制及节能降耗监管不够。家畜粪尿体积大,使用量多,装运不方便,使用越来越少,农业上有机肥逐渐转向化肥,结果使大量畜禽粪便等有机肥积压浪费,造成公害。(3)畜牧业疫病防控和畜产品监管的基础条件落后。各县(区)、乡(镇)畜牧站缺少技术人员和必备的监测检疫设备,牧业执法体系不健全。(4)畜牧养殖业的发展面临环保压力增大。部分养殖场和小区对污染排放不达标,多数规模养殖场无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不完善,特别是一些小规模的养殖户污染更为严重,影响村容村貌,阻塞道路和排水。

3建议及措施

水产养殖消毒的重要性篇6

关键词:水产养殖;废水;处理;探析

了解水产养殖废水与农业废水、工业废水和生活废水的区别是有效处理水产养殖废水的前提,同时还应考虑水产养殖区生物种群的类别和生理特性,水产养殖区给排水系统的设计和与周边生态环境的联系等,科学排废,循环利用,注重生态,变废为宝,是生态水产养殖工程废水处理的理想状态。

一、水产养殖废水的来源和危害分析

一般理论认为,水产养殖过程中,所谓的废水主要来源于大量的动物粪便、死亡动植物尸体、饵料残渣、渔用肥料,以及消毒剂、杀菌剂、杀寄生虫剂等药物进入水体后,养殖水体中的有机物、氮、磷、氨等大量积累,加剧了水体的富营养化程度。其主要危害是恶化养殖水体,毒害鱼类,引起病毒爆发及流行,导致鱼类和虾类生长缓慢,甚至死亡。

另有水产养殖专家认为,养殖水域污染源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富营养化主要来自养殖过程中的氮、磷等有机物的积累,这点与传统理论是一致的。但针对一些缓流浅水草型湖泊的沿湖养殖区,在生活污水和渔业自身污染的共同作用下,由污染物所滋生的种类繁多的致病微生物已经对养殖业造成了严重的损害。近几年来发现并流行的暴发性鱼虾病害,不仅给水产养殖产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而且通过食物链对人体的健康带来严重隐患。另外我国水产养殖以直接排污的池塘养殖为主,基础设施老化严重,自然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在养殖过程中频遭破坏,残饵、排泄物、死亡残体等大量有机物失去了被其它生物利用的机会,养殖水域生态功能退化,病害日趋严重。如不对养殖废水进行生态处理和循环利用,那么以消耗自然资源(水资源)、污染环境为代价的水产养殖业,在今后生态文明生产浪潮的冲击下是难以立足的。传统水产养殖模式的高消耗、高污染,使得水产养殖须转向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可持续发展的循环型的水产养殖模式。

回归水产养殖废水本身,水产养殖水污染有其独特的特点,即潜在污染物含量低、一次排水量大、与常见陆源污水存在差异,处理难度大大增加。养殖废水中氮磷营养成分、溶解性有机物、悬浮物和病原体是处理的重点。

二、多种水产养殖废水处理思路和方法简介

目前广泛流行的处理水产养殖废水的思路大致分三个方向,分别是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三种方法在特定的环境下皆有所发挥。

常规物理处理技术主要包括过滤、中和、吸附、沉淀、曝气等处理方法,是废水处理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去除海水养殖废水中的悬浮物(tSS)和部分化学耗氧量(CoD)、BoD,但对可溶性有机物、无机物及总n、p等的去除效果不佳。处理后出水的污染物粒径一般小于50纳米,对于工厂化养殖废水的外排和循环利用处理、机械过滤和泡沫分离技术处理效果较好。由于养殖废水中的剩余残饵和养殖生物排泄物等大部分以悬浮态大颗粒形式存在,因此采用物理过滤技术去除是最为快捷、经济的方法。常用的过滤设备有机械过滤器、压力过滤器、砂滤器等。在实际处理工程中,机械过滤器(微滤机)是应用较多、过滤效果较好的方式。用砂滤器能很好地去除tSS,但是去除n和p效果不佳。沸石石英砂反应器,兼有过滤和吸附功能,利用沸石的吸附作用,除去多种污染物;生物过滤器,采用在沸石上生长反硝化细菌,对海水养殖废水进行处理,尤其对海水养殖废水中的粪便及残饵有良好的去除效果。

化学方法处理水产养殖废水主要采用凝聚、中和、络合和消毒的思路。具体来讲,凝聚是使用一些化学试剂,使水中微小颗粒及胶体凝聚成较大絮凝体,加速沉淀,净化水质。通常凝絮剂对海水的处理效果较差,对内陆淡水湖泊水体效果较好。中和是通过改变水体过高或过低的pH值,利用常用生石灰等调节水体的pH值,使水呈中性或弱碱性,还能增加水中的钙含量,改良水质,杀灭病原体。新砌的水泥池往往水中pH值过高,不利于水产动物的生长,常用草酸、醋酸、稀盐酸等弱酸中合处理。络合最常用的是eDta-na2,可清除水体中含量过高的重金属离子。对于一些重金敏感的鱼、虾等,其苗种培育用水必须经eDta-na2预处理后方可使用。最后,应用化学消毒剂与水中有毒物质发生氧化还原反应,降低或消除其毒性,杀灭有害微生物。目前市场上常用的消毒剂是卤素制剂、臭氧、高锰酸钾、过氧化氢和季铵盐等。

自然界存在大量以有机物为食物的微生物。它们具有将有机物氧化分解成无机物的巨大能力。养殖用水和废水的生物处理就是利用微生物这种能力来处理水中的有机物,因此必须为微生物在水中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使微生物在这个环境中将水中的有机污染物氧化分解,从而使水得到净化。这是生物处理水产养殖废水的原理。具体的方法中,最典型的应该是植物吸附,植物主要通过其茎、叶和根系吸收利用、富集、吸附和固定水产养殖水体污染物,以及为微生物提供栖息地来实现消除或降低养殖水体的污染,比如藻类,藻类细胞壁是主要由多糖、蛋白质和脂肪组成的网状结构,带一定的负电荷,且有较大的表面积与粘性。藻类在生长繁殖过程中能富集和吸收大量的有机物、无机物和重金属,并在富积有机物的同时发生代谢降解。大型海藻具有食用、药用、易采集的特点而被广泛用于水产养殖废水的净化处理。另外,光和细菌、人工湿地也是常见的生物处理水产养殖废水的生物方法,篇幅所限,笔者在此就不一一赘述了。

三、结语

面对现在越来越规模化、集约化和高密度化的水产养殖现状,针对养殖区实际情况的物理方法、化学方法和生物方法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才是最科学的废水处理方案。我国是世界最大的水产品输出国和消费国,对水产养殖废水处理方法的研发和创造是大势所趋,同时也需要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

参考文献:

[1]刘鹰.高密度水产养殖生态工程设计及循环水流转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2001.

[2]胡海燕.水产养殖废水氨氮处理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7.

水产养殖消毒的重要性篇7

关键词:螃蟹;病害防控;生物防治

1水产病害生物防治技术

这些年,国内水产养殖规模扩大。但是,一些病毒病、细菌病的感染,严重制约水产集约化发展。而抗生素药物的滥用,导致这些致病菌源的耐药性增强,以往的适用药剂久治难愈。就此,迫切需要一种生态环保型的防病措施加以替代。为此,生物技术应用而生,虽然还处于研发阶段,但是很多技术上的优势,让我们看到了降药残、抗耐药性的曙光。用于水产病害防治的生物技术,主要是借助生物基因重组、反义核酸、反义核酶等技术而改变水产动物的抗病性,以起到降低病害、提高产量、获得高效益产出的目的。从生物防治的应用效果来看,展现出这些技术优势:减少化学药剂使用量,降低药物残留,节约生产成本。降低耐药性,有效抑制致病菌源的扩散蔓延。有利于生态环保,为消费者提供绿色、无公害水产品。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响应构建生态环保社会的响应。

2螃蟹病害影响因素

不同其他水产养殖,螃蟹养殖要获得高产高效,需要注意的事项更多。这些细节一旦疏忽,将会造成严重的病害威胁。

2.1水质问题

螃蟹生活在水中,对水质的要求更高。尤其池塘中养蟹,水体必须做出处理,否则会为病害感染创造条件。其一,定期组织消毒。消毒常用漂白粉、生石灰,在杀灭致病菌的同时,能确保水体洁净卫生。其二,投放腐殖质肥料。池塘中加适量腐殖质,主要用作肥料。达到水体变青绿色,证实养分充足。

2.2生存环境

生存环境除水质,还有居住和活动场所。螃蟹营养储备源自水中,多数以水草为食源,泥沙仅仅能辅助消化。螃蟹一般居住在较为潮湿的环境内,对于生长环境的水质有较高的要求,养殖螃蟹时应对养殖环境的水质做好清洁工作,布置适量较为茂盛的水草,使螃蟹能够小范围的活动,并围绕着产生很多昆虫、小鱼、小虾等等,会使螃蟹的生存环境更加健康,生态系统更加完善,对避免各种病害效果不错。

3生物技术在螃蟹养殖病害防治上的应用

3.1基因重组用于增强抗病性

以往螃蟹病害的防治,对消毒剂、抗菌素的依赖较大。此类药物的频繁使用,一方面影响水产养殖环境;另一方面造成病原微生物的耐药性。为避免此类问题的问题,可尝试借助病毒蛋白基因重组技术,加载到合适的载体中,而后注射到螃蟹常食用食物中,以增强其抗病体质,确保螃蟹养殖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3.2生物反义技术用于病毒病的控制

螃蟹养殖生产中,病毒病的危害较大,借助水平传播和垂直传播,能殃及整个螃蟹池。在病毒病的控制中,生物反义技术的作用显著。该项技术的作用原理,利用反义核酸技术和反义核酶技术,对病毒原核细胞和真细胞进行基因操作,以抑制病毒的合成和复制,有效控制螃蟹病毒病的传播。作为一种新型的生物控病技术,其用于螃蟹病毒病的防控功效是不容置否的。但是,还需要不断的完善,以扩大病毒病防控的应用范围。

3.3转基因用于增强免疫力

螃蟹养殖生产期间,在例行消毒、投药预防等工作时,或多或少在水体中会形成药物残留,久之会造成机体的某些病理病变。出于病防重于治的考虑,可借助转基因技术,提前在螃蟹体内注射特定启动因子的外源基因,使着病毒反义Rna序列提前得以表达,这样后期病毒内侵后的复制将受阻,而起到控制病害的目的。自长远角度考虑,该项技术对螃蟹养殖的病害防控是很有效的,但是当前还没有得到大面积的推广应用。

3.4基因工程苗用于预防接种

基因工程运用在螃蟹养殖中防治病害能够起到良好的作用,因为它能够帮助螃蟹排除一定的客观因素的影响,能够让水产养殖产品中的螃蟹在生存环境中可以更好的成长。基因工程疫苗的出现,让螃蟹养殖产业看到了更多的希望。基因工程疫苗从细菌和病原体中提取了具有一定免疫力的基因,然后进行了基因重组,让疫苗提高了免疫力,在与传统疫苗的对比中,提高了抗药性和稳定性,能够提高养殖螃蟹的免疫力,在提高了螃蟹免疫力的基础上,能够保证健康与天然。基因工程疫苗能够满足大部分水产养殖户的需要,能够发挥出其作用,并且在技术层面上趋于成熟,能够批量生产,满足市场的需要。

水产养殖消毒的重要性篇8

1存在的问题和现状

1.1动物防疫条件不达标(1)缺乏科学的规划和选址。目前郧县大部分规模养殖场,分别建在交通频繁的公路干道边,有的甚至建在村屯中、有的建在低洼潮湿地带、有的建在河流边、有的租用废弃的校舍等,选址缺乏科学性。(2)畜(禽)舍设计不科学。调研情况表明,只有少数养殖场是经有关专家进行实地勘查后按要求规划设计的,大部分养殖场是按所在地理位置、占地面积或从网上下载图纸资料作相应参照,自行设计建设,没有全面考虑风向、坡度、采光、通风、污物、污水排放等。(3)场区布局混乱不合理。有些养殖场的生产区、生活区、办公区、饲料间、污物处理区不分,没有相应的隔离;有的场鸡、鸭、鹅、猪混养,对疫病的防控造成困难。(4)基础设施不完善、缺乏必要的生产保障。部分养殖场片面追求短期经济效益、忽视长远发展、贪图小投入高回报、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场内主要干道、栏舍内地面没有硬化,场区四周无围墙,仅用尼龙网或竹排隔拦,有的建场时没有将污物、污水的无害化处理设施纳入规划建设之列。(5)生产管理不规范。相当一部分养殖场无完善的生产、经营、管理制度、无章可循。大门未建消毒池、场内无紫外线消毒室也无更衣室、淋浴间,对进入人员没有准入制,饲养人员不经消毒频繁出入养殖区、场与场之间人员随意来往。补栏畜禽无隔离观察期,随意混养,没能做到专门化饲养、同批饲养、全进全出。污物、污水、病死畜禽随意堆积、排放和丢弃,加之卫生管理不到位,少数场臭气熏天,苍蝇、蚊子到处飞,特别是离村屯较近的规模场产生的臭味与污水、粪便,使周边环境受到严重污染。

1.2动物疫病防控体系不健全,抗风险能力差(1)人员素质不高。一些规模养殖场在疫病防控上,缺乏相匹配的兽医防疫专业技术人员、建立定期的免疫、检疫、消毒、疫情监测;而养殖业主大多数属打工返乡人员、防疫意识低,管理素质不高,对畜禽养殖技术、当前流行的新动物疫病知识了解少或一知半解;免疫程序混乱、随意性强;疫苗来源复杂,安全有效性难以保证。(2)抗生素、原料药滥用现象严重。生产中一是大剂量治疗滥用;二是在饲料中滥加作为预防。长期使用大剂量的抗生素、原料药,导致动物体内大量残留,从而影响疫苗效价,产品安全得不到保障。(3)种苗引进不严格。有的场所引进的种苗未经引进地检疫部门检疫出证、调运中也没采取有效措施、调回后也不向当地检疫部门报检、隔离观察、登记备案。从而在引种的同时带入疫病,危害本场和当地畜牧业的发展。(4)预防消毒制度落实不到位。消毒工作是规模养殖场的一个薄弱环节,有的没有定期开展消毒工作,有的即使消毒,也是流于形式,没有落实专人、也没有严格执行消毒制度,从而易引发疫情。(5)养殖档案不健全、缺乏有效的可追溯性。许多规模养殖场从种苗的购进,饲料、兽药的采购、使用,免疫接种和日常消毒、生产等都无详实记录,更谈不上规范档案。因此不能及时掌握生产状况和了解防疫情况,一旦发生疫情不易找出原因,控制疫情为及时扑灭疫病和动物卫生监管带来难度。

2对策和建议

2.1广泛宣传,营造科学养殖氛围充分利用报刊、电视等新闻媒体广泛宣传畜牧业相关法律、法规,加强法律法规教育,力争使广大养殖业主达到学法、知法、懂法,遵纪守法,依法生产、科学发展。

2.2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在规划、审批、设计、选址时,必需科学合理,符合动物防疫要求,应从地理位置、占地面积、地形地势、远离村屯、交通干道等全盘考滤,围墙、大门、隔离区、消毒池、无害化处理区等一并纳入规划设计范畴。

水产养殖消毒的重要性篇9

[关键词]养殖小区科学管理疫病防控

[中图分类号]S85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650(2014)06-0253-01

一、猪场的科学管理和疫病防控中存在的问题

1.猪场选址不够科学

根据调查统计,大部分养殖小区的人员均为创业农民或是企业下岗职工等,其并没有经过专业且系统的养殖教育以及具有针对性的养猪技术,对于相关养猪专业户知识以及疫病防控一知半解,对疫情的应对能力较差,防疫意识浅薄,甚至还存在部分业主是由于市场猪肉价格上升想要一来国家对养猪生产的扶持优惠政策而进行的盲目投资建厂,这样的养猪场前期具有规模,而后期的无序管理给其埋下严重隐患。

2.猪舍布局设计不够合理规范

目前来看,多数养殖小区缺少长久的科学规划选址,较为随意,并且散乱,布局小并且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当前养殖小区多建立在屠宰场、城郊居民区或是交通便利、人流、车流、物流多、噪声大的公路主干沿线。这样不仅使得猪场周围充斥着生活废弃物,屠宰场的污水粪便等,更由于过多的人群频繁进入猪场参观学习,极易引发动物疫病的产生与流行。部分猪场存在员工生活区与生产区混合,人猪混居的现象,这样一来,不仅不利于防控疫病,更埋下了疫病爆发与传播的重大隐患。

另外,养殖小区多数并没有严格遵守动物防疫要求与建舍标准进行修建,配套设施不完善,没有粪便污水以及消毒设施,这样一来,长期使得猪群生活在脏乱差的环境中,自然会导致疫病相互传播。

3.引种渠道混乱

通过实际生产工作能够看出,检疫不过关以及不规范的引种是养殖小区产生疫病的主要原因。部分养猪户在进行购猪时并没有按照相关引种要求与规定从持有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种畜禽经营许可证以及种畜禽生产合格证的正规养猪场进行种猪引进。还有的养猪户则为了图方便便宜,直接到农户家或是市场进行购买,并没有进行严格检疫猪进入场地后,不同大小以及年龄混合饲养,转群频繁导致出现严重的交叉感染现象。

4.无害化与消毒处理设备不够完善

目前看来,绝大多数养殖小区的猪舍门口以及大门入口处没有建设紫外线消毒杀菌间,少数猪场虽然建立了消毒池,不过消毒液过期仍不更换或是直接就未加入消毒液,使其形同虚设。这样便给疫病病菌侵入提供了方便之门。另外,由于专业知识的匮乏,养殖小区并没有设立无害处理设施,许多药品,污水,病死畜禽等乱扔乱排也是主要出现猪病流行的原因。

5.没有病猪观察隔离舍

目前大部分猪场并没有病猪隔离舍,发现猪发病后仍旧原舍观察治疗,这样一来极大的增加了健康猪群感染疫病以及病菌传播的机会。

6.疫苗来源复杂

除了部分养猪户会向当地畜牧兽医部门进行疫苗领取外,大多数均选择私自购买。这样由市场中购买到的疫苗一些是低药效的,另一部分则是三无产品。这样的疫苗不仅无法起到免疫,更会出现导致猪死亡的现象。

二、养殖小区的科学管理和疫病防控措施

1.合理布局,科学选址

养殖小区想要建设生物安全体系的首要条件便是科学的选址。想要确保养猪生产能够可持续的长久发展,科学的圈舍与合理的猪场布局是其基础,能够推动生猪生长,减少应激,防治疫病感染。因此,小区建设时需要在符合城建总体规划与环保的基础上,选择背风向阳、通风良好、水质优良、地势干燥以及排水方便的区域。并且与居民区不得小于一千米,距离主干公路不得小于500-1000米,确保小区周围一千米内没有大型化工厂,屠宰场以及其他污染源。并且在小区里需要严格划分隔离区、生活区、生产区以及管理区。

2.完善无害化与消毒、隔离处理设备

合理完善的消毒体系是癔病房中的重要手段。因此小区需要在入口处设立消毒池,并且保证定期更换,人员出入需要设立紫外线消毒间。全场设立定期消毒制度,重点把握猪舍,运动场,道路以及工具的卫生。平时可以每日消毒一次,在母猪临产前需要将产舍彻底消毒,全进全出的猪场在每批猪入栏前需要进行全面消毒。在消毒药物选择时需选择使用方便,高效,低毒以及性质稳定的药品。并且定期轮换药物,避免单一药物长期使用出现的耐药性。

3.严格引种与检疫

选择正规的育种公司,挑选种猪后对猪瘟、伪狂犬、蓝耳病、口蹄疫等传染病进行严格的抗原抗体检测,确保种猪的干净,运输车必须严格消毒,装猪、运输、卸猪做好消毒控制,引种后注意新引猪的隔离观察。

4.驱虫制度严格化

实践证明,寄生虫能够对猪产生严重危害,降低其免疫力甚至出现僵猪与死亡现象,对养猪户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因此需要定时进行寄生虫病检测,确定合理驱虫方案,选择低毒、高效、广谱、安全的并且能够同时去除内外寄生虫的驱虫药物,在春秋两季对全体猪群进行一次驱虫,临产前三个月的怀孕猪则需要进行额外驱虫,并且打扫驱虫后粪便,进行生物发酵或是深埋焚烧等。另外,在小区里内杜绝其他动物进入,做好消灭四害等工作,最大化的减少猪场寄生虫的发病机会。

5.坚持自繁自养

相比较频繁引种,自繁自养管理模式能够有效的防治病原体在猪群中交叉连续感染,是建立健康种猪群体的主要途径。一旦外来种猪带有隐性感染毒种,不仅会出现垂直感染,又会出现水平传播,另外引进的种猪与猪场原有猪对病原体的易感性不同,因此很容易出现传染病。为了落实疾病防控对策,养猪户需要严格进行自繁自养制度,杜绝不同生理、年龄、来源的猪混合饲养,有效的阻止疫病的交叉循环传播。

6.提高饲养管理水平,加强动物抗病能力

疫病发生与饲养管理水平有着紧密联系,建立完善养殖小区的各项制度能够最大化的减少应激因素出现,提高动物免疫能力。实践表明,猪群的体质与抵抗力提高与良好卫生、居住以及管理制度密不可分。在管理中,需要充分考虑到猪之间的身体差异,注意饮水清洁、通风、控湿、保温以及防冻等日常管理,并且根据猪的不同生理发育使其调整口粮配备,保证其身体健康。

参考文献

[1]章利丰,逄春泰,魏郑谊,,周婉珠.集约化猪场疾病控制失败的原因分析及防制对策[J].养殖与饲料.2009第01期

水产养殖消毒的重要性篇10

[关键词]鱼塘养殖污染;原因;防治

随着水产养殖业的不断发展,养殖密度不断加大,一味地追求高产高效的养殖措施,养殖户往往将精力全部投入到如何提高水产养殖量与产量上,忽略了鱼塘养殖的污染问题,从而影响了鱼类养殖的产量与质量。因而,水产养殖户必须重视鱼塘养殖的污染防治问题。

一、鱼塘养殖污染的原因

弄清楚鱼塘养殖污染的原因,是鱼塘养殖污染防治的关键所在。鱼塘养殖污的原因主要是投喂饵料过剩造成的污染、长期不清塘造成的鱼池污染和过量施放药物造成的鱼池污染。

1.鱼池污染。养殖池塘长年不干塘,底部淤泥积累池塘既是养殖鱼类及其他水生生物生长的环境,又是其分泌物、排泄物的处理场所,由于养殖生产过程中大量进行投饲后,残饵及水生生物的粪便、尸体、死亡藻类不断增加而又无法排出池外,沉积于池底,在池塘底部形成层黑色淤泥。淤泥中的有机物在缺氧条件下发酵分解产生大量的不利于鱼类及水生生物生长的物质,如氨、硫化氢、甲烷、氢、有机酸、硫醇、低级胺类等,这些物质不仅直接危害养殖鱼类及水生生物,而且会使整个池塘环境的水质恶化,pH值降低,从而影响养殖品种的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导致饲料系数增大,养殖成本升高,甚至引起养殖品种中毒死亡和泛塘,对养殖周期的经济效益造成巨大损失。

2.过量施放药物。过量施放药物造成鱼塘污染药物的过量施放也是造成鱼塘污染的原因之一。很多养殖户不了解药物的副作用,在经受过池鱼的病害后,就根据经验认为要早预防,于是就大量施放各种药物,但是方法和剂量又不对,这样反而造成药物残留,使水质受到污染。事实上,各种药物只对相应的一些病况具有良好作用,但同时又会有相应的残留物和副作用,乱用药物或不科学施放药物,特别是在鱼类疾病中大量使用的抗生素,会在很大程度上破坏水环境的平衡,都会造成鱼类免疫力降低,更加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

3.饲料污染。投饲料过多所致的饲料污染由于目前单个鱼塘的养殖量与密度均较大,因此投饲量也往往较大,投饲方法错误或投饲量过大都会造成饲料污染,目前投放的鱼类饲料大都以植物青料为主,营养并不全面,所投的饲料为鱼类食用的占少数,多半都沉入并腐烂于池塘底部,这样就进一步增加了池塘的污染物,污染了水质,造成了鱼塘养殖的污染。

二、鱼塘污染的防治技术

1.定时清塘和消毒。定时清塘可以有效杀灭池塘中的致病菌、寄生虫及孢子等,同时还可以改善池底土质。苗池必须1年干塘1次,成鱼塘2-3年干塘1次。方法:年底干塘,清除池塘底部过剩的淤泥,然后进行曝晒,再用漂白粉或生石灰或茶麸进行一次彻底消毒(使用量:漂白粉15kg/亩;生石灰125kg/亩;茶麸60kg/亩)。通过干塘可以使沉积于池底的硫化氢、氨气等有害物质氧化成硫酸根、硝酸根,分解为无害物质,并作为植物生长的很好肥料,改善水质和池底条件。池塘淤泥清除后,有害物质和致病因子减少,是健康、无公害、可持续发展水产养殖的前提。

2.运用水生植物和微生物调控水质。(1)提高水产养殖技术及管理水平,采用生物治理措施养殖生产者必须认真钻研水产养殖技术知识,牢牢掌握水产养殖过程中的技术关键。在鱼病防治方面,以预防为主,对疾病诊断要准确无误,对症下药,用药时要以鱼塘实际水深准确计算用药量,不能或多或少,以免影响鱼病的治疗,或造成药物污染水体。在养殖鱼塘中,区域性种植莲藕、睡莲等经济价值较高的水生高等植物,养殖水体和底质中的无机氮和磷直接被水生植物吸收利用,从而将池塘中的有机物质从养殖水体中去除,降解养殖水体的自身污染程度。(2)适量添加有益菌和培育浮游生物等可以有效改善水质,如向水体中投放光合细菌、芽孢杆菌和硝化细菌等,能将水体或池底淤泥中的有机物、nH3、So2、n2及亚硝酸盐等分解吸收,转化为有益而无害的物质,有些可直接被养殖鱼类吸收利用,从而改善养殖水体的水质,消除鱼池的自身污染。随着微生物生态学的研究进展,人们已经日益认识到水环境中微生物在水产养殖中的重要性,在养殖鱼池污染的防治中,要重视有益微生物的生态因素,应用微生物生态制剂,既可较好地保持水中生态平衡,还能使鱼病的综合防治取得更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