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地管理体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50:00

建筑工地管理体系篇1

关键词:建筑工程;存在的问题;措施

前言

为了使得我国能发展的更快,建筑工程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建筑工程的出现推动了我国的快速发展。但是,现在的建筑工程管理中却存在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严重的影响到了建筑工程的正常发展,同时也减缓了我国的发展脚步,所以,为了我国具有更快的发展,建筑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就必须要解决。只有没有任何问题的建筑工程才会为人们带来更大的好处和利益。

1建筑工程中常出现的问题

1.1没有完整的管理体系

对于一个建筑工程来说,具有完整的管理体系是它发展的基础,只有具有了完整的管理体系,建筑工程才会有更好的发展前途。但是,在现在大多数的建筑工程中,它们没有完整的管理体系,因为完整的管理体系需要时间的积累和专人的记录,这对很多建成时间不长的建筑工程来说是不可能的事情。在没有完整的管理体系的情况下,在进行建筑工作的时候是很不安全的,会出现很多的漏洞。除此之外,在没有完整的管理体系的约束情况下,工作人员会为了一点点的利益而进行偷工减料,工程也会为了能得到更多的利益而出现豆腐渣工程,这使得建筑的成果质量非常的差,这样做的后果就是会使得建筑工程被人们唾弃,人们对建筑工程失去了应该有的信任,使得建筑工程的信用度严重的下降。

1.2缺乏专业的管理人才、

人才永远是建筑工程发展的基础,只有有了专业人才的辅助,建筑工程才会有更好的发展,才会走的更远,得到更大的利益。但是建筑工程管理人才是非常缺乏的,在现在的建筑工程中,大多数的工作人员还是没有进行专业培训,他们只是在利用自己懂得仅有的一点知识来进行工作,这样做很容易使得工程出现问题。建筑工程管理者一般都会负责工程的资金、材料等,这些东西对正在进行的建筑是非常重要的,具有好的管理分配将使得建筑工程获得最大的利益,但是,因为人才的缺乏,使得没有经过专业培训的管理者在进行分配这些资源的时候,出现了很多的问题,不能做到最好的分配,使得资源被浪费,建筑工程的成本大大的增加,最严重的还是会建筑物的质量会严重的受到影响。

1.3一味地要求进度,不重视工程管理

众所周知,在进行建筑工程施工的时候,在越短的时间内完成工程的建设,那么建筑工程将会获得更多的利益,所以,为了获得更多的利益,越来越多的建筑工程都开始注重工程的进度,而忽视了对工程的管理。对于建筑工程来说,它主要看的是质量,只有好的质量的建筑才算是建筑工程完美的完工了,而一味地只是为了追进度,而忽视了工程的管理,那么所建成的建筑物的质量也一定是不过关的。除此之外,因为建筑工程所看重的还是能带来经济效益的东西,而工程管理是不会直接给工程带来利益的,所以,建筑工程的高层对工程管理不是非常的重视,相反的,他们更在意工程的进度。

2浅析解决建筑工程管理体系的一些重要措施

2.1完善相关的建筑工程管理体系

因为很多的建筑工程在进行建筑的时候没有一套属于自己的完整的管理体系,导致里在建筑工程中出现了很多不应该出现的问题,严重的影响到了工程的进度,以及建筑物的质量,所以,为了工程能更好的被完成,完善相关的管理体系就变得很重要了。在完善管理体系时,一般都会在原有的管理体系上进行增添和修改,使得原有的管理体系能彻底的脱胎换骨。为了使得管理体系能更好的被完善,我们要保证各个建筑部分的工程能很好地进行,并且使用最合适的方法进行建设,以此来获得最大的利益。对建筑使用的材料、资金等都要进行合理的配置,让它们的价值能发挥到最大。除此之外,还有建筑工程的安全管理,这也属于建筑工程管理体系。安全第一,一直是工程的首要注意事项,所以,在进行工程建筑时,要保证每个工作人员的人生安全。完整的管理体系会使得一个建筑工程能更好的适应所在的环境,并且在竞争中也会立于不败之地。

2.2培养专业的人才

在进行工程建筑的时候,是需要很多的专业人员来设计和规划所要建设的东西,因为只有专业的人员才会懂得如何合理的设计,如何能取得最大的利益。但是,在现在的社会中,建筑工程专业人员是非常的少的,又因为建筑工程数量的巨大,所以,对于每一个建筑工程来说,缺乏专业人才是它们目前所遇到的一个重大难题。为了能有更多的人才来被建筑工程使用,我们就要培养出很多关于这方面的专业人才。学校无疑是培养人才的最好的地方,而大学是培养学生们学习技能的一个圣地,所以,要想培育出更多的人才来,大学是必不可少的。为了学生们能接触到关于建筑工程的专业知识,学校需要开设专门的课程来讲这门知识,使得更多人来认识和了解建筑工程。除此之外,为了提高整体员工的专业素质,要对他们进行定期的专业培训,使得他们能了解到最新的专业知识,以此来使得管理工作做的更好。

2.3重视工程管理

影响建筑工程发展的因素有很多,轻视工程管理就是其中之一。很多的建筑工程为了追求纯粹的利益,而放弃了对工程的管理工作,这样做的后果就是建筑工程进展混乱,没有条理性,不仅会影响到工程的进度,还会造成建筑工程质量的下降。要想使得建筑工程能发展的更好,就要对工程管理给予足够的重视,除此之外,还要让更多的人知道工程管理的重要性,让人们都重视环境工作,不要因小失大。

2.4落实施工监督体制

对于建筑工程来说,它的工作就是建设好的建筑,但是,这一个结果看似简单,但是其过程却非常的复杂、严格。在进行工程建设的时候,为了能保证建筑物的质量符合要求,就要对建筑流程进行严密的监督。在很多时候,建筑工程在设计以及资金方面都给予了足够的支持,但是最后得到的建筑结果去差强人意,这主要的问题时出现在建筑这一环节中,因为没有落实施工监督体系,让一些有心人在施工的过程中做出了一些影响施工质量的事,导致了建筑工程的失败,所以,要想使得建筑工程能有更好的发展,落实施工监督体制就变得很重要了。

结束语

随着社会中人们对建筑的需求越来越高,建筑工程已经和我们的生活不可分割了。但是,建筑工程也不是完美的,它也有许多的问题,而轻视工程管理就是其中之一。在现在的生活中,因为缺乏工程管理而造成的建筑悲剧是非常多的,为了减少和杜绝这种情况的发生,专家们想出了很多的办法,并且都取得了不错的成效。好的管理体系将会造就出一个具有很大发展潜力的建筑工程,为人们带来更多的好处和利益。■

参考文献

建筑工地管理体系篇2

我国水利建筑工程管理创新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1.水利建筑工程管理创新的必要性。20世纪80年代以前,水利建筑工程管理几乎全是靠人实行的,也就是管理者根据自己以往的经验,使用比较传统的工具、工程设备及传统的通信方法,对水利建筑工程进行人工检测、人工处理等,并利用人工绘制工程图、撰写文字以及计算各种数据。同时利用人工对工程质量、完工度、投入产出等实施监控,对水资源、物资等情况进行汇报。至90年代初期,水利建筑工程管理领域开始接触到计算机、通信设备等,还有一些比较发达地方的水利建筑工程将自动测报系统引入到管理中,但这样只使同一地区内的水利建筑工程部门之间联系,不处在同一地区内的部门还是无法联系。这时,通信设备和计算机等先进技术还没有在水利建筑工程管理中得到广泛应用,当然就没有充分发挥出它们所具备的巨大功能。进入21世纪以来,科技不断地进步、经济不断地发展,我国水利建筑工程管理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在许多方面还存在不足,例如管理投入不充分、管理设施落后、管理水平不先进、管理模式太过传统等。除此之外,水利建筑工程管理系统也不够完善,管理义务和权利混乱,内部的管理制度过渡呆板,激励及竞争机制也没有发挥应有的效果等。因此,面对水利建筑工程管理中存在如此多的问题,水利建筑单位应该采取强而有力的措施解决这些问题,其中一个重要措施便是加强对水利建筑工程管理的创新,建立起科学、合理、有效的现代化管理体系。

2.水利建筑工程管理创新的可行性。我国能不能实现水利建筑工程管理创新,就要看水利建筑单位有没有能力建立起一套全面、先进的现代化水利建筑工程管理体系。通过上图可知,要想创新水利建筑工程管理,就要从管理理念、管理目标、管理制度及体制、管理人员的素质五个关键部分入手,只有对这五个重要部分进行不断地革新,才能保证水利建筑工程管理从传统转型变为现代型。所以,笔者认为要实现水利工程管理的现代化,就要创新水利建筑工程管理理念、创新水利建筑工程管理目标、规范水利建设工程管理制度及体制、推进水利建设工程管理信息化、提高水利建设工程管理人员的素质。

我国水利建筑工程管理的创新途径

1.创新水利建筑工程管理理念。在技术不断进步的推动下,创新水利建筑工程管理就是促进水利建筑工程管理由落后的管理逐渐向现代化管理转变,那么这就要求水利工程管理理念也必须由传统落后走向先进科学。笔者认为,创新管理理念应该做到:首先,从管理者的思想观念上抓起,管理者的思想认识直接决定着创新实现的与否,不断加强管理者的创新意识,使其重视管理。其次,在水利建筑工程管理中引入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保证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使用,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最后,水利建筑工程要发挥为人民服务的功能。水利建筑工程管理人员要具有为人民服务的意识,不能只关注短期利益,而是要把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保护好、开发好。

2.创新水利建筑工程管理目标。通过创新后的水利工程管理体系,我们希望达到的目的是实现水利工程管理的智能化、保证水利工程在计划期内顺利完成、实现水利工程带来预期的收益。因此,要想创新管理目标就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变革水利建筑工程管理模式,保证变革后的管理模式能够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适合水利建筑工程管理的特征。二是,要采取措施保证水利建筑工程的顺利进行,保证工程在完工及后期使用中的质量,保证建筑工程的功能能够得到体现,从而为社会提供安全可靠的水利服务。

建筑工地管理体系篇3

【关键词】高层建筑;施工管理;创新思路

一、国内高层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现状

高层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主要工作内容是指:在高层建

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对于各具体施工环节的组织与管理活动,它是顺利完成高层建筑工程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也是

高层建筑工程管理的主要内容之一。国内高层建筑工程是近

几十年才逐渐兴起的,在高层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工作中,虽

然已经逐步总结和积累了一些管理经验,但是仍然不可避免

的存在一些问题和弊端。国内高层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施工管理人员素质普遍较差

在国内高层建筑施工管理工作中,施工管理人员普遍存

在素质较差的现象,施工管理人员多是“临时抽调”或“半

路出家”的,他们多数没有经过系统的施工管理教育与培

训,难以符合施工管理工作的实际需求。高层建筑施工管理人员要具备基本的建筑工程知识和建筑学常识,还要掌握现代施工管理理论和具有认真负责、善于钻研的工作态度,这样才能全面适应高层建筑施工管理的工作需要。

2、缺乏科学的管理理论作为指导

任何行业管理工作的开展和进行,都需要有科学的管理

理论作为指导,否则难以形成完善、合理、科学的管理机制

和体系。在国内高层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对于管理理论的

研究相对较少,难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国内现行的施工管理

理论多是借鉴世界其他国家在高层建筑工程管理中的经验和教训,虽然对其中的部分内容进行了一些修复与改动,但是仍然存在很多与我国当前高层建筑施工管理工作不协调的地方,这是今后工作中必须要重点加以完善的部分。同时,在国内高层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缺乏科学的管理理论作为指导的现状,也必然会制约国内高层建筑行业的整体发展和进步。

3、尚未形成完善的管理体系

目前,在国内高层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工作中,管理制度

正处于形成和发展的初级阶段,尚未形成完善的管理体系。

国内高层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工作存在缺乏严格管理制度的现象,必然导致施工管理上的松懈和涣散,更难以形成有效的管理,缺乏完善的管理体系是目前国内高层建筑施工管理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在高层建筑施工管理体系形成的过程中,还要注意管理制度要真正落到实处,而不是为了应付上级或相关部门的检查,而临时杜撰一些毫无实际意义的管理制度。管理体系的制定还要结合高层建筑工程施工的实际情况,管理体系要符合“人性化”的管理要求,还要充分考虑到施工人员的执行能力和工作能力。

二、高层建筑施工管理思路体系创新的原则

高层建筑施工管理思路体系创新是指:将高层建筑的全

部施工活动,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上科学的组织起来,尽量

以投入最少的人力、物力、财力,达到高层建筑工程工期短、质量高、成本降低等方面的具体要求,以便最大限度地发挥施工管理的作用,以及有效保证工程的进度和质量。高层建筑施工管理主要内容包括:计划、经济、技术、质量、安全、材料、劳动力等业务管理和现场管理活动。高层建筑施工管理思路体系创新的基本原则,主要有以下几点:

1、严格保证高层建筑工程质量的原则

高层建筑工程施工管理要在管理思路创新中,还要坚持

以“质量”为核心,要严把建筑工程质量关。高层建筑工程

施工管理中,要注重对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单位的资质、

施工方相关许可证,招标投标、公开竞争等方面的监督与管

理。高层建筑的一切管理工作都是为了保障建筑的质量,施

工管理思路体系的创新也要注意到这一点,这是高层建筑施

工管理思路体系创新的基本原则,也是保证高层建筑工程实

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重要的基础。

2、严守按计划进行施工的原则

在高层建筑施工管理思路体系创新中,只有严格按科学

规划进行合理的工程勘察设计图纸施工,才能确保高层建筑

工程的质量和进度。如果在高层建筑施工管理中,擅自改动

施工计划,极有可能造成施工事故、人身伤亡等重大社会问题。施工管理思路体系的创新,并不是毫无根据的进行创

新,而是要围绕工程计划来进行施工的管理与组织工作,这是十分必要的。同时,高层建筑施工管理思路体系的创新对于施工计划的改进和完善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3、自觉接受各级政府、建设管理部门监管的原则

为了保证高层建筑施工管理思路体系创新的要求,在施

工管理过程中要对许多具体工作内容做全程的监督与管理。各级政府,及建设行政管理部门有监督高层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权利与义务.而且要积极协助施工管理的创新与发展,这也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建设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问题。同时,高层建筑施工单位要积极配合相关部门的监督管理,并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施工管理工作.并逐步实行管理的创新。

三、高层建筑施工管理思路体系创新的途径

高层建筑施丁管理思路体系的创新是现代建筑工程管理制度发展的重要部分,绝对不容忽视的。现代建筑工程在各项管理工作中都强调创新的发展思路,这既符合时展的需求,又能够适应建筑行业的整体发展需要。高层建筑施工管理思路体系的创新,可以从以下几条途径来开展和进行:

1、逐步对传统的管理思路进行革新与完善

在传统的高层建筑施工-管理工作中,管理思路普遍比较狭窄,而且在施工管理过程中只是单纯的注重管理的形式和方法,相对忽略了施t-管理的实际效果和意义,以及管理思路的革新与完善。高层建筑施工管理思路的创新要对传统的施工管理思路进行必要的革新与完善,并要不断的加强现代管理理论的研究与探讨,逐步实现对传统的管理思路进行革新与完善,使其在高层建筑施工管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只有在高层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以及政府相关管理机构和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才能逐步实现施工管理思路的全面创新。

建筑工地管理体系篇4

【关键词】建筑安全监管体系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p62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安全生产是国家稳定、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世界各国产业发展的首要原则。建筑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但长期以来,建筑业一直是各国职业安全事故发生频率最高的工业部门之一,使得建筑业安全监督管理的难度不同于一般的生产行业。目前,我国建筑业在超常规发展的同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受到各级人民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因此,构建我国的建筑安全管理监督体系,完善监督保障机制,从根本上解决建筑安全生产问题,提高我国建筑安全管理水平,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建筑安全监督管理体系现状

建筑安全监督管理体系如图1所示,在政府安全监督管理部门的监督下,监督管理体系通过一系列法律法规来保证。而当前我国有关法律法规还存在一些缺陷,主要还是依靠行政手段来进行监督管理。自从《建筑安全生产管理规定》、《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等颁布实施以来,目前我国75%的县级以上地区逐步建立了安全监督管理机构,它对减少和遏制建筑安全生产事故发生,促进建筑施工安全水平提高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标志着我国建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但是,在市场经济日益完善的今天,以行政手段为主的监督管理体制远远未能解决建筑业的安全生产问题,因此当前的建筑安全监督管理体系已经不能适应建筑业市场的发展。

建筑安全监督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

建筑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

现有建筑安全生产监管法律、法规、标准仍不健全,特别是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法规标准不够严格,无法产生应有的威慑效果。如施工企业等建设主体有违法行为,首先会被要求限期整改,只有在没有限期整改时,才会被处以罚款,直接滋生了个别企业对所存在的安全隐患处理的惰性和侥幸心理。同时由于违规施工企业的不安全行为具有不可预测性、实施的短暂性,加大了建筑安全监督机构的工作难度,造成监管机构根本无法对违规建设主体实施有效监督。所以,违法成本低,无法产生相应的威慑力是造成建筑业安全形势依旧严峻的重要原因。第二,现行的法规标准对违反安全标准行为的建设主体的处罚条款不够具体,可操作性不强,容易引起行政处罚纠纷,无法满足实际安全监管工作的需要。

2、建筑安全监督管理机构体制不健全

在建筑安全监督管理过程中,仍有一些地区和城市没有设立安全监督管理机构和配备专职建筑安全监督执法人员,致使一些建筑企业不了解建筑安全技术的法规和标准,更无法贯彻执行;很多地方政府安全监督管理机构权利过小、安全监督管理部门人员不足、素质良莠不齐、安全监督经费紧缺等致使安全监督管理工作难以开展;目前我国没有足够先进的安全监测设备和科学有效的监管手段应用于安全监督管理工作。而多部门实施的集中执法更使得建筑安全监督管理机构丧失了对安全生产违规、违法责任主体的处罚权,因此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是建筑安全生产管理中的普遍现象,从而也致使安全监督机构在日常的安全监管工作中严重缺乏权威性。

3、建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方式相对滞后

尽管法律法规上明文规定施工企业是安全生产的主体,但现在的建筑安全监管模式主要是以建筑安全监管机构人员组成各监督小组对施工现场的工程实体进行安全检查,在某种程度上扮演的是企业安全管理机构和现场监理的角色,承担本应由“企业负责”的工作,形成越位、错位,安监机构工作虽然付出了艰辛努力,但实际效果事倍功半。现行的对施工企业的安全监督管理模式如图2所示。

图二

建筑企业内部以及企业之间缺乏相互监督机制

我国大部分建筑施工企业缺乏内部监督管理机制,由于施工企业安全管理包括施工单位内部安全行为的监管和对分包单位等安全行为的监管。同时,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监督管理和协调配合不够,建设单位对工程项目建设进行的安全监督管理,并不是直接对施工现场进行监督检查,而是通过委托监理企业进行,而监理企业监督的范围和内容又受限于业主的利益和权责范围。因此,监理企业的监督行为并不能真正地发挥作用,而由于我国的监理市场混乱,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更不能保证监督管理的质量。与此同时,建设单位与设计单位、设计单位与施工单位、监理单位与设计单位等之间的监督管理脱节,造成建筑企业之间缺乏互的监督机制,因此难以保证建筑企业之间的安全监督管理的有效性,因而也就不能发挥企业之间相互监督管理的作用。

5、建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手段落后

由于绝大部分安全监督机构挂靠于质量监督机构,使安全监管部门变成附属机构,工作经费无法得到财政方面的有效保障,住房与城乡建设部的相关调查表明,全国约75%的安全监督站缺乏财政拨款,没有足够财力保证购置先进的安全监测仪器,监管人员无法得到系统科学的培训,监管人员到一线工地监督检查,依然依靠眼睛看、耳朵听、手摸等传统手段,严重影响着安全监管的效率和监管结果的合理性。

中介机构的安全监督管理作用不能充分发挥

由于我国大多数中介机构是政府主管部门划分来设立和管理的,因此主管部门在与中介机构的利益关系被切断后,失去了监管的积极性。而有些社会中介机构脱钩后主管部门仍是政府机构,这些机构难以完全与政府脱钩从而独立成为一个真正的自律机构,实现“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目标,政府部门与中介组织之间的社会定位仍不够明确,长期存在政企不分等体制,政府职能尚未得到根本转变,制约了中介机构的组织发展和行为规范,监督力度明显不够。

建立健全建筑安全监督管理体系对策分析

完善建筑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体系

在我国建筑安全监督管理过程中融入标准化、体系化的法律法规框架,明确划分建筑各方主体的安全责任;制定完善建筑企业安全生产考核配套规章;认真做好施工企业安全管理规范和建筑施工安全技术管理规范等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制定修订工作;各地要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完善和及时更新地方建筑安全生产法规,尽快形成国家和地方相互呼应、互为补充、比较完善的建筑安全生产法规体系,同时还要保证法律法规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因此,健全和完善的建筑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体系,有利于保障建筑从业人员的生命安全,有利于落实建筑安全监督管理工作。

完善建筑安全监督管理部门的运行体制

完善我国建筑安全监督管理部门的运行机制,首先应明确监督机构的执法定位,确定其单位性质为行政部门,鼓励安全监督管理机构大胆执法,将监督机构的性质由执法类的事业单位直接转型为主体上由财政全额拨款的行政执法单位,使其行使行政执法更加合理合法。其次应避免多部门集中执法,对于监督机构应实行垂直管理以排除行政干扰,使监督管理能充分运用国家颁布的法律、法规和现行规范标准。最后为了保证政府安全监督管理的有效性、全面性和权威性,监督机构应提高监督队伍的素质和监督工作水平,加强各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教育,完善安全监督管理检测手段,不断探索和实践适应不同时期要求的施工安全监督管理模式,建立起规范的工程施工安全监督管理制度,提高施工安全监督工作水平。

3、优化监管队伍素质,提高监管能力

政府监管部门在充实监管队伍数量的同时,发挥其他建设主体特别是监理工程师的作用,构建业主、承包商、监理工程师三方共同管理的模式,增强安全生产管理的合力。其次加强监管人员素质建设。对地方各级监管机构特别是基层的监管人员进行相关法律、法规及安全生产相关知识等方面的培训,提高安全生产监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监管能力。第三,不断健全对监督人员监督工作能力和绩效考核制度,建立严格的选拔、聘用、考核和退出的管理程序,优化考核指标体系,构建有效的用人机制,努力培养一批高素质的监管队伍。

4、强化建筑企业安全监督管理机制。建

筑企业是搞好安全工作的主体,只有他们加强安全管理,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建筑安全管理工作的良性开展,因此在认真执行现有建筑安全生产制度的基础上,合理划分建设各方主体应承担的安全监督责任。建设单位在工程建设中应自觉担负起建筑安全监督管理责任,并增设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人员。同时,还指导和督促施工单位建立安全生产保障体系,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和管理制度。监理单位和其他建设相关责任主体也要落实安全责任。在强调施工单位按事故鉴定结果承担相应责任的同时,业主也应对安全事故承担相应的间接责任,监理单位承担安全事故的监督失察责任,设计、勘察和咨询等企业也应承担相应的责任,使得建筑安全生产人人关心,从而建立一套良性的安全管理监督运行机制。

总结

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其重要地位和作用正日益凸显,然而由于建筑业的特殊性使施工过程的伤亡人数居高不下,重、特大事故时有发生,建筑行业成为继交通和煤矿之后事故死亡人数最多的行业,并且严重影响了建筑业劳动生产率和产品质量的提高,制约着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建筑业的稳定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相关部门应该正视建筑业安全生产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强化安全监督管理,并找出避免各种伤亡事故的有效对策。

参考文献

[1]袁海林,金维兴,刘树枫,金昕。论我国建筑安全生产的制度变迁[J].建筑经济.2006(08)

[2]汤宏峰。再论建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J].科协论坛(下半月).2007(05)

[3]侯长青。基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背景的建筑安全监管体系研究[J].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11(01)

[4]黄卫。黄卫副部长在部分地区及城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人安全生产约谈会上的讲话[J].建筑安全.2006(01)

建筑工地管理体系篇5

【关键词】建筑;工程管理;途径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建筑行业已经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建筑行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建筑工程管理工作直接关系到工程的质量、成本管理、人员的安全、企业的经营效益,甚至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但是我国建筑工程管理在现阶段存在许多的不足:(1)管理体制不健全。我国大部分的建筑工程为了节约人员开支,减少了建筑工程管理机构的人员数量和质量。(2)管理制度深入性不足。建筑行业的相关管理制度都是由一些著名的建筑行业专家等共同研究制定的,但是在各建筑单位中就只是一张纸,他们也都只是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并不能应用到建筑工程管理上。

1建立新型建筑工程管理思路体系

在我国建筑工程管理工作中,难以全面确立我国建筑工程管理思路体系,主要是因为我国缺乏管理理论和经验。建立建筑工程管理思路体系是专业性较强的问题,其实施必须由资深的建筑学科专家和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管理人员来组织,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国外建筑行业无论是技术还是理论都比较先进,因此我国在建筑工程管理思路体系的建立过程中,必须借鉴国外的先进理念,另外,还必须吸取先进的建筑工程管理方法,并对各方面的资料加以综合和整体。总之,要想确保我国建筑工程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必须以健全的工程管理思路体系作为建筑工程总体管理水平提升的基本保障。

2加强工程项目施工质量管理

加强施工质量管理,建立合理可行的质量保证体系,将工程的质量工作落到实处。工程施工企业要根据质量保证体系,形成行之有效的质量保证系统,树立质量方针,从而让其更加有指令性、系统性及可操作性。要将人、材料和机械各个要素有效结合起来。

3加强建筑工程成本管理

现阶段建筑工程管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项目成本管理是工程管理不可或缺的内容。工程管理本质特征可以由项目成本管理体现出来。首先,建立项目成本管理责任制。项目管理人员的成本责任,不同于工作责任,工作责任完成不等于成本责任完成。

4加强法律建设以及提高部门执行能力

为了保证政府监督工作的有效性和权威性,应该提高监督队伍的整体素质。因此,加强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机构的质量管理的学习,从而使得监督队伍的业务素质得以提高。另外,质量监督手段也要不断进行完善,增加检测设备,使得监督工作具有较大科技的含量,实现监督工作的现代化。从建设市场的整体来看,市场运行的规则不够完善。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常常会出现。工程质量受到危害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于建设市场的混乱所造成的。

5建筑工程管理理念的创新发展

管理水平提升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就是管理理念,在建筑工程管理水平提升方面,管理理念也是重要元素之一。在我国传统的建筑工程管理中,其理念的表面层析内容比较多,但是对管理工作的实际效果和意义的研究与分析忽略掉,这也就是说只注重表面工作,忽略实质的工作,这对于我国建筑工程管理工作发展和进步有着不利影响。

6统一安全与质量管理体系

正是由于质量与安全监管体系的合并统一使得质量与安全各自的管理力度大大加强。当前,安全监督机构的工作不好做,很多的相关人员都抱怨施工安全监管较难,手中没有权,也就是没有相应的制约措施和处罚依据,使得安全监督机构不能发挥自己的作用。有些企业阳奉阴违使得管理更难落实。因此,对于以上这些情况,部分地方主管部门制定出了地方性的方法,例如,把安全指标与招投标、奖牌联系起来,实践证明,虽然这种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其片面性较强,对于大部分的工程还是起不了作用,只能对较少工程起作用,也就是说整体性不强。安全与质量监管体系合并统一后,安全就可以利用质量的手段来进行,质量的保障由安全措施来进行;无论是在查质量时还是在查安全时都要兼顾安全和质量,保正安全不达标的就不进行质量验收,质量不合格的就不进行安全达标评定,二者密切相连,相互制约,这样明显增强了工作力度和强度,并且方法更加科学合理化,使得监管工作由被动局面转化为主动局面,大大提高了监管水平。

7加强工程信息化管理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现代社会已经步入了信息化时代,并且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了各行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并且发挥着无可比拟的作用,建筑行业也是如此。现代建筑工程要采用信息化管理系统,不仅能够促进建筑工程管理的自动化发展,而且还能够提高施工质量和效率。在建筑工程管理中采用信息化系统的同时,必须与建筑工程企业自身特点相结合起来,做到有的放矢。工程管理人员要清楚认识到信息化管理系统的重要性。信息化管理系统能够为企业施工管理提供其所需的各种信息以及为管理人员组织生产提供辅助决策手段,这也是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最大优点。在建筑工程管理中运用信息化管理系统,能够及时地、清楚地了解工程进展情况,这对于工程项目的质量以及成本进行分析和控制有很大的帮助。

除此之外,建筑工程管理的创新对建筑施工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企业加强建筑工程管理的不断创新,从而保证建筑工程管理的有效运作。

参考文献

[1]潘昱行,汪鹏福.论施工安全管理[J].现代商贸工业,2010,(11).

[2]刘畅.浅析建筑工程施工及技术管理[J].广东科技,2010,(12).

[3]杜翠玲.浅谈建筑工程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中国城市经济,2010,(07).

[4]李锋.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探讨[J]..建材技术与应用,2010,(05).

建筑工地管理体系篇6

关键词:建筑工程;信息管理;体系分析;有效措施

前言:

笔者首先分析了建筑工程施工信息管理内涵以及意义,对建筑施工中信息管理使用的必要性进行了阐述。其次,对建筑施工中信息管理的体系分析,信息定位系统、信息管理系统建设、项目信息管理系统这三个系统进行详细的分析。最后,笔者给出了三点提高建筑工程施工信息管理水平的有效措施,给出了三种方式:加强培养信息管理人员的素质、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完善信息管理体系。得出信息管理技术的应用能够将纷繁错杂的信息和数据进行合理的整合分析,建立清晰的管理体系,提高了建筑施工信息管理的有效性,从而保证了施工的质量。

一、建筑工程施工信息管理内涵以及意义

(一)信息管理内涵

建筑工程在施工的过程中会产生很多的信息和数据,其中包括施工材料的选择以及购买等等信息。项目施工内部、外部信息是各个部门的信息来源,其中外部信息是投资市场变化、物价指标、新技术、新产品以及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等方面的信息。而内部信息包括:项目施工的各个环节、各个阶段以及各参与方之间形成的信息。将这些信息和数据整合分析对工程施工的成本、效率和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没有准确的信息作为依靠,工程施工工作就无法开展。综合这些信息和数据分析的建设成本,效率和质量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没有依靠的准确信息,施工工作就没有办法进行。因此,为了有效地整合这些复杂的信息和数据,必须加强建筑工程施工的信息管理工作,最终为施工管理提供科学可靠的基础,提高施工进度和质量。

(二)信息管理的意义

现代化时代进步,建筑项目规模逐渐扩大,所涉及的信息建设更加复杂,这也为工程建设增加了难度。所以,加强信息管理的建设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施工信息管理可以利用先进技术收集各种信息进行有效的控制和调整,提高信息的准确性和适用性,为施工管理人员的设计和决策提供可靠依据,从而提高效率和质量建设。

二、建筑施工中信息管理的体系分析

(一)信息定位系统

信息定位系统主要利用计算机的定位系统收集施工现场的地理环境信息,然后对这些信息进行有效性分析。系统不仅可以准确定位施工现场,还可以对施工现场的周围环境进行专项调查,使施工人员详细的了解整个建筑的实际情况,从而为施工的开展提供一定的保障。

(二)信息管理系统

在建筑项目施工中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主要是指通过计算机储存、整理、传输、处理项目工程中的各种信息,利用计算机提供的服务进行方案的设计和施工决策,这样来确保项目建设可以发展进行下去。计算机设计的信息管理系统可以管理施工中的各种信息,为施工项目的整体规划提供可靠的数据。一旦施工过程出现突发问题,就能及时发现问题,提出有效措施解决问题。这个系统操作的过程并不难可以分成三个部分,第一:在计算机上建立信息源,作为信息处理的前提;第二:将各种排序后的信息数据输入到信息管理系统中,进行数据的储存;第三:分析各种数据,进而有效控制施工质量,过程和经济性成本等,建筑施工中信息管理的体系建设过程基本就是这些问题。

(三)项目信息管理系统

施工项目信息管理系统是指运用计算机技术,对项目施工过程中所牵涉到的各种数据和信息进行合理的分配管理,建立个性化的用户系统,保证施工中各参与方收益均衡。现阶段,由于建筑工程施工的规模不断增大,施工中各类信息资源比较复杂和分散,为施工方案的制定带来很多不确定的因素,严重阻碍了工程施工的进度。因此,建立项目信息管理系统在建筑施工信息管理中被提上了日程,它能够更好的项目施工中存在的各类问题,保证施工的质量。

三、提高建筑工程施工信息管理水平的有效措施

(一)加强培养信息管理人员的素质

由于施工信息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的强技术,因此需要依靠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管理,从而才能达到建筑施工信息化管理质量。充分发挥信息管理的有效性,来确保建筑项目的效率和质量。而施工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水平对施工项目的业务水平有直接影响。因此,建筑行业应该加强对专业人才的培训工作,定期或不定期地对施工信息管理人员进行专业技能培训,或者进行政治教育工作。培训会使得专业人员密切去关注建筑行业的发展趋势,从而促进信息管理整体水平的建设。同时建立严格的专业技能评估体系,信息管理人员定期进行技能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建立合理的奖惩制度,这样不仅可以提高管理层的管理水平员工可以激励员工主动性,增强建筑企业的凝聚力。

(二)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发展,现代化建设水平得到不断的提升。建筑工程企业为了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必败之地,就需要在施工信息的管理中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这样不仅可以提高信息管理的水平和管理效率,还能为施工信息管理提供可靠有效的技术保障,加强信息管理的有效性。在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进行施工信息管理时,也要注意提高管理人员对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的接受能力,保证信息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完善信息管理体系

完善施工信息管理体系是保证信息管理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在对建筑工程施工体系的完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掌握每一个环节的细节方面和各个环节的施工人员主要工作,科学合理地分配工作任务,使管理人员明确工作的责任和义务,促进建筑工程施工信息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

结语

总而言之,在现代化建设的影响下,工程项目的信息管理已成为整个建设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施工管理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施工效率和质量提供有效的保证。因此,在施工管理中必须加强信息管理。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先进的科学技术在建筑施工信息管理中的应用不仅可以提高信息管理的效率,而且还可以确保信息的有效性,可以为施工管理作出正确的决策,确保项目顺利建设,促进建筑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淑贤.信息管理技术在建筑工程施工成本控制中的应用研究[J].商业经济,2013,09:31-32.

[2]陆军,倪小卫.宿迁市建筑工程施工现场远程视频监控系统[J].信息系统工程,2015,03:114-116.

[3]方屴.建筑工程施工信息管理分析[J].科技展望,2015,23:36.

[4]牛江川,张国兵,李建锋.基于web的建筑工程施工图审查管理信息系统设计[J].河北省科学院学报,2003,02:107-109.

[5]吴勇.智能建筑弱电系统施工常见的问题及其防范措施[J].中国住宅设施,2011,05:62-64.

[6]焦丽丽,陶方红.基于Bim技术提高建筑工程管理效率的有效途径探索[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6,03:49-53.

建筑工地管理体系篇7

关键词:建筑节能;政策体系;长三角地区

一、引言

建筑领域的能耗巨大。我国每年新建建筑和既有建筑的能耗达3.76亿吨标准煤,占全社会终端能耗总量的27.6%,单位建筑面积能耗是发达国家的2~3倍。城乡建筑中仅有3.2亿m2是节能建筑,还不到全国建筑总量的1%。建筑能耗已成为我国主要的能源消耗点,推广建筑节能迫在眉睫.

长三角地区包括上海、江苏、浙江三省市,是我国经济发展比较快速的地区,建筑规模增幅也位于全国前列。近几年每年新增建筑面积总量都在4000万m2以上(见图1).

建筑能耗是指建筑使用过程中的能耗,包括采暖、空调、照明、热水、家用电器和其他动力能耗。其中,以采暖和空调能耗为主,占建筑总能耗的50%至70%。据统计,长三角地区建筑能耗已占社会终端能耗的20%以上。为有效控制建筑能耗,三省市都出台了一系列建筑节能政策来控制建筑能耗.

二、上海市建筑节能政策的推进

上海市的建筑节能工作一直走在全国各城市前列。上海市常驻人口超过1700万,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竣工面积年均超过3000万m2,控制建筑能耗是节能工作的重点.

从1999年开始,上海市各级政府共出台节能规章与规范性文件53项,其中节能地方政府规章1项,节能地方性规范性文件52项,覆盖发展规划、节能管理办法、节能设计标准、节能评估与检查等相关方面,已经形成一个完善的建筑节能政策体系.

上海市建筑节能行政法规初步建立。2005年7月15日上海市出台了政府规章《上海市建筑节能管理办法》,该办法对建筑节能的管理、标准制定、竣工验收等方面作出规定,并鼓励发展新型建筑材料和节能建筑,为上海市建筑节能工作提供有力的法律法规支撑.

根据国家和地方现行的政策法规,2002年出台的《上海市节能住宅建筑认定管理暂行办法》,明确提出对新建建筑进行建筑节能认证管理.

2003年上海市建设和管理委员会等四个部门联合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上海市建筑节能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了实施要求和相关管理措施。2005年4月,上海市建设和交通委员会制定实施了《进一步加强上海民用建筑工程项目建筑节能管理若干意见》,结合建筑建材业管理流程的改革,从招标投标、扩初设计、施工图审查、施工现场动态监管、竣工验收备案等环节加强了对建筑节能的监管。2008年出台的《上海市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管理暂行办法》,重点加强了对节能评估咨询中介机构的管理.

上海市建筑节能技术法规体系也逐步形成。先后编制并实施了《住宅建筑围护结构节能应用技术规程》、《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住宅建筑节能检测评估标准》、《住宅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程》等一批地方性工程建设标准规范,为建筑节能工作推进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撑。以市政府出台的节能规章为核心,节能的监督管理、节能的技术标准、节能财政激励政策等规范性文件为辅助的建筑节能政策体系已在上海市初步建立起来(见图2).

上海市建筑节能的管理体系逐步完善。先后建立起推进建筑节能工作的领导小组和办公室等有效的组织保障体系。上海市经济委员会负责对节能工作实施综合监督管理;上海市建设和交通委员会专门对建筑节能实施监督管理,上海市建筑业管理办公室负责建筑节能的具体实施.

在横向上,基本形成了由上海市建设交通委牵头,协调房地等相关委办局和市建筑建材业各职能部门共同协调推进的工作格局。在纵向,基本建立了市区两级属地化推进建筑节能的工作机制,为加快推进本市建筑节能工作奠定了组织保障.

三、江苏、浙江建筑节能政策的推进

江苏、浙江两省是经济强省,也是能源消费大省。建筑能耗占全社会能耗的20%以上,建筑节能政策体系建立关系节能全局。江苏、浙江两省“十五”期末基本完成在新建建筑中全面推进50%节能标准“,十五”期间平均每年推广节能建筑2000万m2左右,建筑节能的政策法律体系初步建立起来.

随着近两年新增建筑快速增长,江浙两省都加快了建筑节能的法规出台。目前两省都形成了以节能地方政府规章为核心,节能地方性规范文件为辅助的节能政策体系.

江苏省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意见》、《江苏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建筑节能工作的通知》等政府法规,《江苏省建筑节能条例(征求意见稿)》也于2008年4月出台,在政府行政领域强化对建筑节能的监督管理。苏州、南京等建筑节能先进地区也较早地出台了各自的《建筑节能管理办法》.

江苏省建设厅还制定了《关于推进建设系统节约型社会建设的指导意见》,编制了《江苏省“十一五”建筑节能发展规划》,确立了城市新建民用建筑全部达到节能设计50%、2010年住宅建筑全面实施节能设计65%、2010年政府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率10%的目标,并在《江苏省建设领域节能减排工作实施方案》中提出到“十一五”期末建筑节能1000万吨标煤的具体目标。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江苏省民用建筑节能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各部门及各实施主体的责任和义务,提出了推进建筑节能工作的措施和途径.

江苏省建设厅积极推进新型墙材革新工作,联合经贸委等部门制定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墙体材料革新和实施建筑节能意见》、《江苏省墙体材料革新“十一五”发展规划》,加强了建筑节能与墙材革新间的相互配合、统筹规划、整体推进工作。此外,江苏省政府法制办组织有关部门对原《江苏省发展新型墙体材料与推广节能建筑管理规定》进行修改,强化了建筑节能方面的内容.

建筑节能标准也进一步完善。江苏省建设厅编制了《江苏省民用建筑热环境与节能设计标准》,相继颁布了《聚氨脂硬泡体屋面防水保温工程技术规程》、《民用建筑外保温re复合保温材料技术规程》等一大批推荐性技术规程;并率先在国内颁布了《江苏省节能住宅小区评估方法》、《住宅建筑太阳热水系统一体化设计、安装与验收规程》、《民用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程》等应用技术标准和规程;这些标准和规程的颁布与实施,大大推进了新技术、新产品和新材料的普及应用,促进了建筑节能工作的发展.

在建筑节能的监督管理上成立江苏省建设领域“四节”领导小组和办公室,统一领导和协调江苏省的建筑节能工作。2002年颁布了《居住建筑节能施工图审查要点》。2005年在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基础上,通过广泛征求意见和试用,又下发了《公共建筑节能施工图审查要点》,修编了《居住建筑节能施工图审查要点》,并组织编辑了《建筑节能政策法规、技术文件及技术问答汇编》。其次加强建筑节能的监督管理。定期组织对下属省市的建筑节能专项检查,通过检查引发各地对建筑节能的重视,推动建筑节能工作。此外,建筑节能政策中也出现经济激励政策。江苏省财政厅、地税局制定了新型墙材专项基金返还与建筑节能挂钩,鼓励资源综合利用的税收政策。江苏省科技厅也设立专项资金积极扶持建筑节能科研与科技成果转化.

在省政府、建设厅与相关节能部门的努力下,江苏省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建筑节能政策支撑体系:浙江省的建筑节能政策也分为政府层面和行业层面。早在2007年浙江省政府便出台地方政府规章《浙江省建筑节能管理办法》,统一对浙江省内的建筑节能工作进行管理。随后《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建筑节能工作的通知》,提出到2008年,新建的商品住宅和公共建筑全面实施节能50%的设计标准,其中杭州、宁波等大城市推行实施节能65%的标准;到2010年,县级以上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和公共建筑实施节能65%的标准,基本完成高耗能的既有公共建筑的改造任务.

浙江省特别重视新型墙材的综合利用,在国内最早推出了地方政府规章《浙江省新墙体材料开发利用管理办法》,规定从2000年开始在大中城市禁止使用实心粘土砖。据统计,到2005年全省使用新型墙材的建筑比例达到70%。浙江省通过推广新型墙体材料推动了建筑节能的发展。同时为推进浙江省的建筑节能工作和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从2006年开始浙江省每年举办一次建筑节能技术与产品博览会,以展会的形式向全社会广泛宣传建筑节能、绿色环保理念,以推进建筑节能工作的开展.

四、长三角地区建筑节能政策建设的效果与经验总结

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是我国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城市化进程快,新增建筑多,在建筑节能政策建设方面也走在了全国前列。经过一段时间的政策实施,建筑节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据统计,2002年至2004年上海市共落实节能住宅1270万m2。从2005年起,上海市新建住宅项目已全部执行50%节能设计标准。到2010年新建公共建筑将完成从节能50%到节能65%的过渡。与此同时,公共建筑节能和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也开始起步。“十一五”期末将完成公共建筑节能改造2000万m2,同时2010年将完成“旧小区平改坡综合改造”条件的既有民用建筑的节能改造。上海市还积极推进新技术和新能源的使用,预计到2010年建成太阳能光热系统示范建筑300万m2,建成可再生能源(重点是太阳能资源、地表水资源、地热资源)以及建筑节能新技术、新材料利用等技术示范项目300万m2.

江苏省“十五”期间已累计建成节能建筑8437万m2,“十五”期末全省建筑节能设计初步达到50%标准,已建成的节能建筑共累计节约能耗达到了67.48亿kwh,相当于节约266万吨标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665万吨。到2010年江苏省城市(含县城)新建住宅将全部达到节能50%的标准,部分先进乡镇实施节能设计65%的标准。同时实现城市新建建筑太阳能利用率10%以上。从2005年开始,江苏省开始进行政府机构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目前已取得一定成果.

通过建筑节能政策的有效实施,上海、江苏、浙江这三个地区的建筑节能工作取得很好的成果。总结这三个地区的建筑节能经验,有以下几点值得借鉴:首先,政府高度重视建筑节能工作。政府部门积极推动建筑节能立法,如上海市政府颁布的节能规章《上海市建筑节能管理办法》,浙江省政府出台的《浙江省建筑节能管理办法》,都是在政府层面对建筑节能的管理法规。除了这些节能管理办法,还制定了《加强建筑节能工作的通知》等,多种节能法规体现了政府对建筑节能的重视。此外,政府部门还主动建立起建筑节能的监督管理体系,建立起有效的组织负责建筑节能工作的开展,如上海市建立的覆盖纵横两个层面的建筑节能管理框架体系,这些部门的设立,保障了建筑节能法规的实施和建筑节能工作的开展.

其次,地方政府都出台了完善的建筑节能法规。从省政府颁布的专门建筑节能政府规章《建筑节能管理办法》,到建设厅出台的《建筑节能十一五发展规划》、《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建筑节能专项检查》等规范性文件,再到相关部门出台的经济激励政策等文件,形成了一个以管理办法为核心,发展规划、设计标准体系、监督检查体系、相关财政扶持体系为辅翼的建筑节能政策体系。这个政策体系的建立,促进了建筑节能工作的进展.

最后,一些建筑节能经济政策开始出现。如上海市出台的《上海市节能减排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上海市节能技术改造项目专项扶持实施办法》,江苏省出台的《江苏省节能减排、建筑节能专项引导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等,这些政策的出台都发挥了积极作用。虽然这些政策的覆盖面还很窄,但作为一个积极的信号,充分表明这些地区开始重视建筑节能经济政策的激励作用,随着建筑节能工作的进一步开展,这些经济政策将逐步完善起来.

五、结语

通过对长三角地区三个省市在建筑节能政策体系建立方面经验总结可以看出,地方政府一直在致力于建筑节能推广和普及的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然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首先,在建筑节能法律政策的执行与监督层面缺少必要的支持。虽然相关法规对建筑节能进行了规范,但对违反节能标准的情况没有加以规定,加上目前建筑节能检查与监督体系的不完善,违反节能标准的成本太低,导致目前节能标准并不能真正起到约束作用.

其次,建筑节能经济激励政策开始出现,但还需在范围和广度上有所加强。目前国家对新型建筑材料与新能源都出台了经济扶持政策,地方政府也出台了相关财政补贴政策,但经济政策的覆盖面太窄。借鉴国外经验,今后应该加大国家和地方专项节能基金、建筑节能补贴、建筑节能税收优惠、建筑节能贷款优惠等多项经济政策的力度.

最后,建筑节能标准与标识体系仍未完全建立起来。目前上海市已经开始实行建筑节能认证政策,但该政策尚为推荐性,并非强制性。国家层面上与其它大部分地区仍未出台建筑节能的相关认证法律与标准。相关能效标准与标识的缺乏不利于建筑节能政策的推广.

[建设部2009年软科学研究项目课题“建筑业发展及推广节能科技的政策支撑体系研究”,项目编号2009-r1-5]

参考文献:

1.江亿.我国建筑能耗趋势与节能重点.新华网,.2006-4-252.涂逢祥.建筑节能———节能的战略重点:中国建筑节能形势与政策建议[j].建筑,2005(10):10-15.

3.北大法律信息网[eb/ol]./index.asp.

4.上海市建筑节能“十一五”规划[eb/ol].http://www.ciac.sh.

cn/news12488.htm.

5.江苏省“十一五”建筑节能发展规划[eb/ol].http://www.jscin.gov.

建筑工地管理体系篇8

关键词工程管理建筑工程经济运用研究

一、引言

在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建筑工程项目在我国正大面积地开展着。目前,建筑工程管理对建筑行业的作用很重要。[1]它能够实现建筑工程各方面资源的优化配置,使建筑工程健康有序地开展。而建筑工程经济又在工程管理当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可以有效地促进工程管理水平的优化。所以我们应当积极推进建筑工程经济在工程管理中的运用。

二、现阶段建筑工程经济在工程管理中的运用现状

我国建筑行业在经济发展的背景下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是在此期间,建筑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2]尤其是建筑工程经济在工程管理中的运用还存在着诸多不足之处。不少企业或多或少地受到固有模式的局限,在管理思路上不能取得锐意突破,在管理模式上仍然局限于一些落后的、不能与时俱进的方式。这不但影响了工程管理的效率,而且还造成企业难以取得可持续发展。因此这是我们必须加以改进的。首先我们对现阶段建筑工程经济在工程管理中的运用现状进行分析:

(一)在成本控制上不够科学

成本控制是建筑工程经济在工程管理中进行运用的一个重要方面。目前,不少建筑工程项目在成本控制上并不够科学。具体来说,它又体现于两个地方:

第一,缺乏合理的参考依据与参考标准。按说,施工企业在控制成本时,必须要基于有章可循的控制标准,才能够对具体的控制方案进行调整和优化,来提高管理的质量和效率。然而,不少施工企业对于施工的环境、结构与规模等方面把握的不足,因此在出台参考依据时,常常会缺乏合适的参考度。最终造成成本控制工作在质量与效率方面都不理想。如今,尽管不少建筑企业都能基于经济管理方面的需求来进行目标成本的规划,然而这种目标成本却不具备太大的可行性。还有一些企业不重视目标成本的科学性与时效性,只是参照现有的经验来规划目标成本。这样目标成本就会痛实际成本之间出现落差较大的状况,造成资源浪费。

第二,奖惩机制不够分明。合理的奖惩机制可以充分地调动施工人员的工作热情与工作积极性。搜易对于建筑企业来说,合理的奖惩机制是必不可少的。一旦奖惩机制“缺位”,就会造成施工人员的懒散、懈怠等不良状况。但是,现在一些施工企业在奖惩机制上不够分明,在规章制度的很多条文上比较模糊甚至充满漏洞,造成一些不遵章操作的“钻空子”行为大行其道。不但会影响到施工的效率和收益,还有可能影响到施工的安全性,造成施工的“败笔”。

(二)投资机制不够合理

这主要体现于三个角度:

第一,投资预算不够准确。国内的建筑行业经过长期的发展,目前已经形成了一套成形的投资预算机制。然而市场形势是瞬息万变的。企业面对的各种千变万化的状况,正需要我们对投资预算机制不断地作出调整,才能应对自如。然而,不少企业的投资预算工作不够准确。主要原因在于投资预算机制较为滞后,不能够与时俱进。

第二,管理体系不够科学。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市场形势的不断变化,要求管理体系也要不断地朝着科学化、正规化的方向发展,才能够让建筑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核心竞争力,立足于不败之地。但是,目前不少建筑企业的管理体系不够科学,最终造成管理效率低、管理缺乏条理性,成本无法得到有效的控制,以至于造成成本上升。

第三,投资体系不够合理。现在,不少建筑企业的投资体系均不太合理。这样不仅会造成投资过于随意,导致资源的浪费,而且还会妨碍建筑功能的正常使用,不利于经济利润的提高。

三、如何提升工程管理中建筑工程经济的运用水平

为了保证工程质量,为人们提供安全可靠的建筑环境,建筑工程管理也就显得尤为重要。[3]而其重中之重就在于提升建筑工程经济的运用水平。这一直是国内建筑工程管理当中的一个薄弱点。对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入手,使建筑工程经济的运用水平得到提升:

(一)做好对工程进度的控制工作

做好了这一环节,可以有效避免工期的浪费,使施工效率得到提高。因此,建筑企业就要基于自身的具体状况及施工的具体需求,对工程进度做好有效控制,一方面保证工程按正常的时间交付,另一方面让建筑成本得到控制。使工程取得最大程度的收益。对此我们必须做出详细和完善的进度控制计划,明确控制的方向与内容。建立起一支可靠有力的工程管理队伍。

(二)建立起奖惩分明的机制

作为施工企业来讲,一定要建立起奖惩分明的规章制度。对于工程当中的每一个要点、每一个细节都做好精细控制,做到让施工人员无空子可钻。从制度的层面引导和激励施工人员按照规范进行施工。

(三)建立起合理的投资机制

第一,提高投资预算的准确性。作为施工企业来说,要有意识地对建筑市场的动态进行充分调研。尤其是要根据市场动向,对于建筑市场可能出现的变化进行及时准确的预测。根据调研和预测的结果,来不断地调整和优化预算方案。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投资预算的准确性,使投资预算工作更加有的放矢,避免投资预算出现盲目的状况。

第二,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对于施工企业来讲,一定要随时了解建筑市场的需求之变化,同时充分吸取同行的成功经验。根据建筑市场的具体需求,结合育有参考性的经验,对管理体系进行调整和完善,使管理体系更加科学化,以提升管理的效应。

第三,建立合理的投资体系。施工企业要根据投资市场的具体状况和具体需求,建立合理的投资体系,使投资更加科学合理,以提高建筑工程的经济利润。

四、结语

在建筑工程管理当中,对建筑工程经济的运用是相当重要的一个环节。它可以有效地提升管理的精确性和效率,压缩管理成本。所以我们一定要积极重视这一环节,并不断地克服具体操作当中的缺陷,对其进行优化。让其更好地为建筑工程的管理服务。

(作者挝晃天津中冶名金置业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施凤英.建筑工程管理的现状及控制措施分析[J].建筑知识,2016,8(9):89-91.

建筑工地管理体系篇9

关键词:建筑施工存在问题存在缺陷优化措施注意事项技术管理

一、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中的优化重要意义

随着现代建筑业的不断发展以及社会经济的效益提高,大多城市都已加大了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特别是在如今发展的房地产业所带动了建筑业的发展,不计其数的大中小建筑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但是高速发展也带来了新的问题,目前建筑企业出现了一系列的建筑质量问题。在日益竞争加剧的市场竞争面前,通过提高建筑施工技术的管理水平,建立完善的技术管理制度,建立缜密的工程施工档案以及有效的技术培训,提高建筑施工的效率,确保建筑质量,这对降低建筑施工成本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的内容

所谓建筑工程技术管理,不仅仅包括技术管理制度、档案管理、技术培训还包括图纸会审、编制施组、技术交底、安全技术、“四新”技术开发应用等。这些内容可以分为内业和外业两种,内业主要包括一些建筑施工技术的一些基础的作业,例如:按照建筑施工的技术需要制订出有关管理的制度,根据建筑施工的技术标准制订的作业规范与作业指导书对于操作人员进行培训,并将这些规范与作业指导书以及培训的记录一起建立技术档案,完成存档。外业主要是围绕施工的技术准备,以及建筑工程过程中的技术实施方案,并对建筑施工技术进行适当的更新,以促进工程施工技术的不断发展。

三、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没有建立完善的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组织体系

因建筑企业的规模差异较大,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软硬件配备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再加之建筑领域的这种总分包的体制,很难建立一套通行的规范,但是作为这样一个相对庞杂的工程系统来说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体系就很难有合格的技术管理。目前的总分包的体制下,所谓的施工技术管理就是工程的总包单位的技术管理,就是通过分包合同的纽带建立总包建筑单位与分包建筑单位的技术管理对接,这种对接的紧密度是较差的,受到分包单位的软硬件设施的制约,并且很难贯彻执行原定的施工技术,原材料的采购、存放、堆砌很难按照施工设计的要求来进行从而拖延了工程的工期,使工程造成经济损失,管理成本将大大提高,使工程在企业与企业的交接过程中出现纰漏。

(二)建筑施工制度体系存在缺陷

由于建筑企业参差不齐,一部分企业不能够落实并完善与工程施工相关的国家标准,地方标准以及行业的相关技术标准,操作规范,以及相关文件的要求,不能建立健全建筑相关监管部门管理组织机构设立的要求以及相关的责任制度,在人员配备上,没有很好地将技术岗位和专业技术人员对接,或者是在企业内部没能够按照岗位进行施工技术的责任划分,出现一个流程多人负责或者是一个环节无人负责的现象。甚至有一些单位无视《建筑工程施工规范》的要求,没有建立任何的施工制度体系,或者是在制度建立本身就存在巨大缺陷。即便按照制度的要求来执行也不能够满足工程建设的需要;部分单位不能够按照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的要求对一线员工进行技术的培训,缺少操作规程以及安全教育,或者肆意违规操作,无视安全,安全技术交底进行不彻底。没有对防护设施例如脚手架等,按时定期进行有组织的验收检查、施工现场消防设施虚设等。再加上施工项目本身存在的弊端,管理人员水平的限制,周围环境的影响等缺陷都迫切需要在制度上给予弥补完善。

四、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中所需优化的措施

(一)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组织体系的优化

在充分考虑不同层次的总包商以及分包商的实际水平的基础之上建立一套通行的、行之有效的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组织体系,将体系贯彻到每一级分包商,不再简单的依靠分包合同来约束技术管理的组织体系,要通过专人负责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在进行工程分包时要将工程技术管理责任进行相应的转换,责任落实到人。每个企业的工程在施工前以及工程在进行过程中和工程的后面人员的调度与每个部门间的配合,注重人员管理和人员的储备,更加注重对人员的培训,提高每个岗位人员的职业素养以及安全意识。

(二)建筑施工技术

的管理制度健全,优化操作的每项

规范建筑企业就应根据该企业实际入手,在执行国家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制订一套符合该企业实际的施工技术管理制度,以及确立关键环节的限值和具体的作业指导书,让一线操作工人的行为都有相应的准则作为约束。

(三)加强对建筑施工技术执行的监督

确定建筑施工技术的每个环节中的责任,责任到人,加强建筑工程施工环节的监管,监督施工过程的安全操作是否符合操作规程的要求,随时要纠正那些没有根据操作规程要求所影响施工质量或者施工安全的违规操作,重点关注工程进度、施工的客观条件,技术、物资、人力和组织等方面为工程创造必要的条件,使施工过程连续、均衡地进行,保证工程在规定的工期内交付使用,使工程施工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提高劳动生产率和降低工程成本。

五、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优化时所要注意的事项

在确定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的实施步骤时,还要充分的考虑到企业实际情况,综合考虑企业的人员配置,设备准备等硬件准备,同时要考虑项目业主的具体要求,在贯彻国家有关标准以及地方行业规范的前提下尊重科学规律。对于技术的应用推广还应坚持通过试验鉴定的原则;所有施工技术工作都要考虑其经济效益的状况,择优选取;通常技术管理工作和生产实践过程紧密结合。施工技术管理主要工作就是做好基础工作,既要全面又要重点控制。根据不同项目的相关情况详细的分析落实、分工协作,力求最大程度为工程施工提供服务。当前施工竞争是日益激烈,技术管理水平也反映出竞争势力也是有所突出。不少企业,尽管拥有雄厚的物质技术力量,但因为管理技术的不到位,管理制度也不够健全,所以在竞争中却处于被动的境地。

六、总结

建筑企业经过对施工技术管理来提高建筑施工的效率,确保建筑工程施工的质量,降低建筑工程施工的成本。在建筑业特别是房地产业的发展如今,建筑行业竞争日益加多,各大小建筑企业就像雨后春笋般的出现,经过优化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在建筑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的最为直接最为有效途径。在建筑施工技术管理进行优化过程中一定要重点对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组织体系的优化,健全建筑施工技术的管理制度,优化操作每项规范,加强对建筑施工技术执行的每个环节中的监督。

参考文献:

[1]杨乐波.浅谈建筑施工技术管理[j].科技致富向导,2010(05)

[2]余宏威.浅谈建筑施工技术管理[j].广西城镇建设,2009(10)

[3]苏立华.浅谈建筑施工技术管理控制[j].法制与经济(下旬),2011(08).

[4]王存保.关于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的探讨[j].经营管理者,2011(20).

建筑工地管理体系篇10

1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创新的必要性

首先,建筑_丁程项目管理创新符合时展的基本要求。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日益完善,企业如何构建能够适应建筑市场发展需要,创建符合市场发展要求新项目管理模式,是当前建筑工程企业需要面对的重大课题。建筑工程企业只有在不断创新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对策,才能为建筑施工企业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其次,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上的创新,也是大力构建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要求。当前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不利于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正常开展,需要通过不断创新,摈弃其中不适应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方面,才能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步伐。再次,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是适应了建筑市场发展要求。建筑市场在市场经济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不断完善。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为了适应发展的基本要求,必须通过不断创新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最后,大力开展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创新,是适应当前管理科学理论发展的根本要求。当前科技发展迅速,如何将先进技术运用到建筑工程企业管理与生产实践当中,对建筑工程企业来说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将项目管理的精华纳入到建筑施工项目管理当中,切实提升建筑项目管理水平。

2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创新的策略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创新,是打造企业竞争实力的必然要求。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创新,要结合企业发展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找出真正适合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策略,进而提升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整体水平。

2.1项目管理理念创新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理念创新的实现,需要企业职工的大力配合,群策群力,才能加快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创新步伐。施工企业向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人员大力开展多角度、宽层次的形势与任务方面的教育,帮助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人员树立市场理念、科学管理理念与人本理念。市场理念是指加强市场导向管理理念。建筑施工企业生存和发展最后还是由施_丁企业在整个市场上的竞争力与占有率来决定的。首先建筑施工企业员丁与施_丁项目部门是没有办法超越市场范围,只有不断把握市场运行规律,并尊重市场运行规律,不断加以创新,才能让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取得显著成效,让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其次,科学管理理念。项目管理对象是由很多种元素构成的错综复杂系统,这就要求项目管理应从整个系统出发,使用科学的原理与方法,大力研究与处理好系统内部的各元素、系统问的相互关系,还有系统内部和系统外部之间的关系。最后,人本理念。项目管理从本质上来看,是对人的管理。人在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处在重要地位。建筑工程项目的计划、协调、控制等都需要靠人来完成。人在思想上真正实现现代化,才会充分发掘其内部的潜力,为企业发展献计献策,促进企业项目管理不断发展。

2.2项目管理责任制创新建筑工程项目一般情况是规模大,并且工程分项施工多,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与合同管理难度是很大,在工程主体基础上,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进一步精简生产关系,减少施工管理的层次,将原先的金字塔式管理模式转变为扁平式管理方式,实行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多个方面的管理要素,根据不同施工工程项目管理的侧重点,但建筑施工项目管理基本责任制与项目成本核算等方面始终在项目管理中处于核心地位,其实际落实情况,将决定项目管理的成败。建筑工程项目经理在企业授权范围内,处理好建筑施工工程内部的多方关系,切实保证建筑工程施工项目能够协调有序开展。建筑施工企业内部构建完善的市场机制、分配机制、监督机制与服务机制等多项机制确保工程项目经理责任制得以落实,开展灵活多样的组织体系,来进一步实现建筑施1二项目管理的控制与落实,确保_丁程项目目标能得以实现。

2.3人员管理层面创新在建筑施工项目确立人本管理理念之下,还应该加强建筑工程人员管理层面的创新。人员管理层面创新,需要从以下三方面来进行。首先,确定项目组织目标。对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目标加以分解,并构建层次化目标责任系统,在企业内部全部员工积极开展责任目标考核,确保建筑工程项目整个系统中所承担的任务,这是建筑工程质量责任体系得以构建的重要基础。其次,应采取相关措施提升企业内部管理人员相关的组织协调能力。建筑施工项目管理人员除应具有相关的专业基础之外,还应该拥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这有助于确保工程项目参与者对整个项目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并达成一定共识,这有助于各个方面的人员能相互了解,构建并保持好的团队协作精神与工作氛嗣,利于有效化解矛盾,达成一致目标,提升整个建筑工程项目的效率。最后,加强法制教育。许多重大事故是由于法制理念淡薄引发的,这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与经济等都会带来很大的损失,其根源在于建筑工程施_丁人员的法制观念淡薄,知法犯法;在盲目追求经济利益下,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