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约集约用地研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50:33

节约集约用地研究篇1

发展,必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发挥更大的作用。

关键词:内涵;意义;措施;前景

abstract:Savingandintensivelandutilizationisthemostdirectreflectionofcarryingoutthescientificdevelopmentconcept,activelypromotingresourceconservationandbuildingenvironmentfriendlysociety.theresearchofthesavingandintensiveconstructionlandutilizationofourcountynotonlyhaslaidasolidscientificfoundationforourcountyeconomicdevelopmentandlandmanagement,andalsoobtainedtheremarkablebenefits.withthedevelopmentofthesocialistmarketeconomy,itwillgetmoreextensiveapplication,andplayagreaterrole.

Keywords:connotation;meaning;measures;prospects

中图分类号:U412.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节约和集约用地的内涵

节约和集约用地主要是指建设用地的节约集约利用,就是如何更有效的利用土地,以最小的土地成本,满足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建设的需要。本专题主要围绕建设用地的节约集约利用进行研究。

1、建设用地的节约与集约利用,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涵义:

一是节约用地,就是各项建设都要节省用地,千方百计不占或少占耕地;二是集约用地,每宗建设用地必须提高投入产出的强度,提高土地利用的集约化程度;三是通过整合置换和储备,合理安排土地投放的数量和节奏,改善建设用地结构、布局,挖掘用地潜力,提高土地配置和利用效率。笼统的说,就是如何更有效地利用土地,以最小的土地成本,满足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建设的需要。

2、节约和集约利用的原则

主要包括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再思考四原则。减量化:就是要节流,要控制新的土地粗放利用和浪费;再利用:就是要挖潜,要充分发挥存量土地的利用潜力;再循环:就是要加强土地整理,把集约化水平提高以后多余的建设用地整理为耕地或其他农用地,实现资源的再生;再思考:就是要改变传统的土地利用模式,强化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途径、方式、手段和措施,逐步形成自觉的节约和集约利用意识。所以在以后的土地利用中要极力去遵循此四大原则,为更好的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开辟新的路径。

3、集约与节约的区别与联系

建设用地节约利用是指社会经济发展对建设用地的需求应努力通过对原有土地的挖潜改造来解决,而少以牺牲耕地、扩大建设用地面积为代价。“节约用地”从根本上说,是要保护耕地,要解决当代人和子孙后代生存和发展空间;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是指通过整合置换和储备,合理安排土地投放的数量和节奏,优化改善建设用地结构、布局,挖掘用地潜力,提高土地配置和利用效率。节约用地强调用地效果,一般而言,集约用地是节约用地的主要手段,集约用地必然导致节约用地,两者密切相关,不可截然分开。

二研究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意义

1、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积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在要求。

科学发展观是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重大发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的关系。积极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实现经济社会较快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最直观的体现。国务院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指出,建设节约型社会要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发【2004】28号文件)指出,“实行强化节约和集约用地政策。建设用地要严格控制增量,积极盘活存量,把节约用地放在首位,重点在盘活存量上下功夫”。土地资源的有限性和对经济社会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承载功能,决定了开展课题研究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2、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是缓解土地供需矛盾,保障新时期社会经济持续协调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推进,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经济社会发展对土地的需求将更加迫切。若继续维持原有的经济增长方式和资源消耗水平,我们必将面临更加严峻的土地供需矛盾。倡导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通过内涵挖潜,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是缓解土地供需矛盾,保障新时期社会经济建设的必然选择,必将在建设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发挥基础性支撑作用。

3、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是加强土地参与宏观调控、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的基本手段。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土地的调控功能,把“地根”和“银根”作为宏观控制的两大手段。并进一步赋予国土资源部门新的职能,明确要求国土资源部门要运用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总书记指出,要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充分发挥国土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调控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方面的调控作用。土地节约和集约利用程度,作为制定土地宏观调控政策的重要决策依据,对有效发挥土地调控功能,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针对某些行业和领域建设用地过度扩张、经营粗放等问题,以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作为切入点和突破口,推进最严格的土地管理政策,是加强土地参与宏观调控,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的基本手段。

4、开展土地集约和节约利用,是提高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现实需要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作为土地管理的龙头,是实现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的依据,对土地利用具有引导和制约的作用,是贯彻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的一项基本手段。总理指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要以集约利用土地,严格保护耕地为根本指导方针。[2005]32号文件要求,“要以严格保护耕地为前提,以严格控制建设用地为重点,以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为核心,开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前期工作”,“要按照以内部挖潜为主,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原则,围绕保障宏观经济平稳运行和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目标,从规模、结构和时序等方面,研究提出利用规划修编调控各业、各类用地的目标及政策建议”。开展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研究,有利于利用利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契机,把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政策导向转化为具体的行动方案,完善土地利用控制措施,从而增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控制性和可操作性。

三、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措施

单县自然条件优越,区位优势突出,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近年来,单县经济总量快速增长,产业结构日趋优化,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明显提高。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建设用地规模也有明显增加,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任务更加艰巨,人地矛盾日趋尖锐,以往粗放式的土地利用方式将不适合以后的发展阶段,所以必须走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新路子,建立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指标体系,更加合理的利用土地,达到既能满足经济发展对土地的需要,又能满足耕地保有量不减少的目的。具体措施如下:

1统筹安排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对存量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进

行合理必要的预测

从各类建设用地利用现状分析来看,单县的各类建设用地结构与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但是其城镇用地、工矿用地、农村居民点用地的利用效果不是很好,总体来看,单县建设用地的集约

利用程度相对较低,有较大的挖掘发展空间。

2城镇建设发展中要注意利用存量土地和非农用地

随着城镇建设步伐的加快,城镇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城镇人口不断扩大,城镇规模也将会进一步扩张,人地矛盾将会进一步加剧,因此,在城镇建设用地发展中,要注意存量土地的利用,引导新增建设用地占用非农业用地,制定科学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镇发展规划,确保区域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集约利用。城镇在外延扩张时,要控制新增建设用地,引导利用非农用地,注重挖掘城镇旧城区用地潜力,严格控制非农建设用地规模,盘活城镇闲置土地,加大旧城改造和企业“退二进三”力度。这不但有利于盘活城市的土地存量,同时有利于优化城区土地利用结构,集约城镇建设用地利用,充分发挥城镇土地的效益,在城镇化进程中逐步调整农村建设用地,引导其向集约化方向发展。

3加强对工业用地的规划和管理,促进其集约化利用

为了充分发挥工业用地的效益,必须加强对工业用地的规划和管理,通过统一规划和管理,将企业适当地集中,以便形成规模效益和集聚效应。具体包括:

⑴、收回批而未用的闲置工业用地,将其纳入新的土地规划。

⑵、置换土地利用效率低的中小企业,使分散布设在各个乡镇的中小企业逐步向工业集中区靠拢,实现农村非农建设用地的集约利用。

节约集约用地研究篇2

关键词:GiS;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利用评价

所谓土地节约和集约,主要是根据土地的投入以及产出情况,充分的对土地所产生的一些经济上、社会上和生态上的效益进行综合评价。我国的土地节约和集约利用最早开始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总的来说起步较晚。而且其主要研究的方向也集中在对土地的节约和集约利用的理论层面。土地节约集约的利用途径和区域的实践研究并没有体现。

一、关于GiS的定义和分析

GiS就是地理信息系统,它是一个综合性的学科,主要集合了地理学和地图学,同时也涉及到了遥感学与计算机学。它广泛地被应用在了不同的领域当中,能够适用于输入存储查询和分析,同时也能够对地理数据进行充分的显示,这是一个有效的计算机系统。最近这些年,随着GiS的发展,也有将近GiS称之为地理信息科学。这是一种计算机系统,当中通常会通过若干个相互关联的子系统来构成。这些子系统的构成能够对地理信息的硬件配置和功率效率等都产生影响,同时也对于数据的处理方式和产品输出的类型产生影响。

二、GiS在土地节约集约当中的应用

(一)GiS在土地资源评价当中的应用

从土地的评价来说,它主要涉及到了经济的评价以及潜力的评价,土地评价也需要对土地的适宜性进行评价。现如今通常会通过对GiS空间分析工具进行应用,并且通过具体的工件数据和管理进行分析,并且对土地资源的地价和适宜性等进行控制,了解其相关的潜力,并且做好科学合理的评价。要对土地的数量进行解释,并且了解相关特征和空间分布的变化规律。

(二)GiS在地籍管理中的应用

土地的地籍管理主要涉及到了对土地归属以及初始登记和土地的变更登记等情况。地籍管理系统能够对土地开发的整理,区域当中所应用到的土地利用和相关的土地权属情况进行更改。而且它具有一定的漫游查询统计和分析的功能,权属调整,对于土地开发和整理来说,是相对较为困难的一个工作,会有效的通过对GiS技术的借助,并且对于arcGiS的应用来进行合理的工作,可以更好的完成这些工作。

(三)GiS对土地资源的详查

在进行土地详查的时候,需要根据国家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并且将其作为最为基本的标准,不断实现以地形圆、航空相片等当作是最为基础的资料,实现对土地的分布、土地的利用类型等进行系统的详查,并将它作为获取和利用详细资料的相关途径。可以通过3S技术等来进行实现高效实时的特征分析,并且在进行土地调查当中进行较为广泛的应用。还可以通过GpS定位等能够通过对航空相片扫描一体数字化处理工作,实现GpS技术对于土地面积的核算,并且做好表格统计对坡度进行绘图。然后基于mapGiS统计对土地的分类面积进行分析,就能够更加轻松地实现对土地面积的统一,实现具备有强大的空间数据分析能力。

(四)GiS实现对土地的动态监测

在调查和动态监测的过程当中,可以通过对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和遥感的结合,更好的获取土地利用信息的现状。除此之外还能够通过GiS技术进行土地的实时监测,并且在此过程当中来获取有效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的提升。比如说在进行mapGiS的应用的时候,可以通过对autoCaD各市之间的转换,以便于有效的进行eXCeL文件的导出工作。通过对软件当中的输入编辑进行应用,并且选中工程的输入和裁剪,这样能够将地块当中的壁垒,利用excel表格的格式进行统计。而且GiS技术还能够精确的对于土地违法案件的发展情况进行掌握,可为相关的执法和重要决策提供依据。

(五)对于地理信息系统的设计

对于地理信息系统缓冲区的分析需要做好网络分析,还需要实现相关的比较分析。并且做出一些空间的分析,它能够为土地的开发和整理提供有效的决策。对于土地的征用赔偿和优化等相关的复垦方案等也能进行相关的优化。系统主要的构架就是基于GiS的平台,能够实现文本资料空间,数据库和规划的系统、地籍管理子系统和动态属性管理系统的组成。

三、对GiS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建议分析

通过GiS技术进行土地的信息系统管理,这项工作的建立是一个复杂的工作,所以必须对管理内容进行详细的分析。对其对象的关系进行总结,系统必须要实现模块化,并且要以国家颁布的各项技术和规范为指导,能够使系统进行规范化和标准化的治疗。还需要采取相关的数据库管理GiS数据,这是GiS发展的一个趋势,这种方法可以通过对关系数据库的数据功能进行充分的利用,并且保证空间数据和非空间数据能够实现一体化的集成,还能有效的通过SQL语句能够快速的实现空间数据,以及非空间数据之间双向的检索。宗地拓扑关系的构建和宗地变更的处理是建立土地管理信息系统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一定程度上决定所建系统的好坏。GiS具有反映地理空间关系及综合、统计各种空间和属性信息能力的特性,为地理自然资源与环境的开发、建设、管理、规划及决策提供了先进技术手段。将GiS应用到土地管理必将提高土地管理水平,为土地管理的科学化、信息化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四、结语

综上所述,本研究简单的针对GiS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进行简单分析。笔者认为,做好这一方面的工作,能有效的实现我国土地资源的充分利用,具有实际的工作价值。

节约集约用地研究篇3

[关键字]农村宅基地节约集约利用问题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tU892.29[文献码]B[文章编号]1000-405X(2013)-1-15-2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要素,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尤其是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不断加快的今天,如何兼顾好保护资源与保障发展的关系,提高土地节约集约水平,解决土地供求紧张的矛盾,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全社会必须认真思考并予以着力破解的严峻课题。

近年来,随社会经济发展,城市化快速推进,建设用地供需矛盾日益激烈,土地作为首要生产要素在迅速被吸收、积聚和重新组合的同时,我国农村尤其是偏远农村普遍存在土地荒芜,村落零散、宅基地闲置,"空心村"、"烂心村"大量存在。这既不利于土地的集约利用和新农村建设,更主要还会成为农村环境整治的"顽疾",造成宝贵资源的严重浪费,进一步严重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城镇化、现代化的进程。因此,探索农村土地尤其是农村宅基地节约集约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概念和必要性

节约,是指节省,俭约。《汉书o辛庆忌传》:"庆忌居处恭俭,食欲被服尤节约。"《宋书o五行志三》:"今宜罢散民役,务从节约,清扫所灾之处,不敢於此有所营造。"节约是与浪费相对的概念,是人们以人生幸福为目标,追求效益、力避浪费的行为活动。这种行为活动根源于一般生物趋利避害的本性,但又始终闪烁着人类智慧的光芒。无论是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还是生活方式的逐步完善,无一不是人们节约的结果。

集约,集约是相对粗放而言。《辞海》解释其本义为:"集约"是指农业上在同一面积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进行精耕细作,用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方法来增加产品总量的经营方式。1958年苏联经济学家第一次引用"集约"一词,解释其义为:指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在同一经济范围内,通过经营要素质量的提高、要素含量的增加、要素投入的集中以及要素组合方式的调整来增进效益的经营方式,实现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投资回报。

继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的要求之后,2011年7月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接连三次研究国土资源工作,着重指出,一定要以对国家和人民高度负责、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精神,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这一主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主线,把加强土地管理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建立和完善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因此,引导全社会最大限度地利用好有限的土地资源,是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任务。

2农村宅基地节约集约利用的意义

2.1贯彻国家政策方针,指引农村宅基地节约集约利用

节约集约用地,改变粗放转向集约已逐渐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为切实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进一步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正确引导农村村民住宅建设合理、节约使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又出台了《国土资源部的通知》。2005年党中央提出建设集约型社会,十七大上进一步提出了"发展和完善各类生产要素市场"的重要方针,逐步调整和改革现有的宅基地产权制度,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宅基地市场。2008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坚持"最严格的集约用地制度",集约用地上升到基本国策。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首次提出"落实节约优先战略"。2012年国土资源部的《关于大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制度建设的意见》,首次从国家层面系统提出了节约集约用地制度的框架体系和八项具体内容,为指引节约集约用地工作(尤其是农村)找到具体可依的坐标和现实路径。

2.2盘活废弃闲置宅基地,是缓解土地供需矛盾的有效措施

土地作为不可再生稀缺资源,在人地矛盾、城乡关系日趋紧张中,大量的空心村土地闲置、浪费。另一方面,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必然需要更多的建设用地,新增建设用地主要靠农地尤其耕地的非农化方式来满足。在城市化工业化中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迁徙,如何控制农村乱占耕地,"一户多宅"、"人减屋空用地反增",消除宅基地"外扩内空","空心村"、"烂心村"等荒芜、闲置,盘活村庄废弃闲置土地,提升农村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水平。解决这一系列问题,既能缓解我国土地供需矛盾,又能增加耕地后备资源潜力,为18亿亩耕地红线不被突破提供有力保障,对于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深入研究和最大限度挖掘农村宅基地利用潜力,经综合测算与评估表明,若按照分批推进城镇化情景,通过构建完善的农村人口转移机制、宅基地退出与盘活机制,全国空心村综合整治潜力可达757.89万公顷,约合1.14亿亩。

3农村宅基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对策与建议

3.1开拓创新,因地制宜,维护百姓利益,引导推动农村新型住宅建设

农村宅基地的闲置是历史遗留问题,其集约利用又是发展中的新矛盾新问题。原有政策制度方针方法不能破解,现行政策处理又会带来新的不平衡,不满意。这就需要维护百姓利益中勇于开拓思路突破难题,创新统筹城乡土地配置制度和管理制度等举措破解困难,彻底扭转农村村民盲目用地的意识,增强惜土建房观念。让基层干部从根本上了解土地管理中的法律责任,彻底农村宅基地审批土政策的横行,改变过去的宅基地审批村委"一支笔"的做法。

要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大力宣传宅基地集约化使用的意义,通过宣传教育和社会舆论的正确引导农民合理用地。严格控制人均用地,在不违反国家土地政策的大原则下,调查农民新建住房后旧房的拆除情况,举措创新农村宅基地的置换流转,防止新闲置房出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集约化程度,最终实现农村土地使用权价值的最大化。绍兴等地通过"清房",平湖市农村中"腾"地等方式开展了宅基地整治,既有利于整治违章搭建和应拆未拆现象,又促进了宅基地调剂满足农民建设需要。

3.2加快立法,加强监督,严把宅基地审批关

现行相关法规对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的取得只是作了原则性规定,缺乏规范的可操作审批办法。须加强宅基地立法体系建设,尽快出台《农村宅基地管理办法》、《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管理办法》及《土地登记条例》等,明晰宅基地产权,明确宅基地流转、宅基地登记发证、违规批地建房的处理等具体规定,指导土地管理部门的具体工作,杜绝土地浪费现象的发生。其次,加大巡查力度和加强协管员监督管理机制,发现为苗头及时进行制止,不等非法占地建住宅形成事实就其处理到位,避免给后期执法工作造成被动,对非法转让宅基地的一律不再审批新的宅基地,一经发现坚决从重从严处罚。第三,严把宅基地审批关,推行冻结村界制度、停止办理"单门独院"和控制低层建筑的宅基地审批制度。防止村庄外延,依照统计数据中各村人口增长情况下达宅基地计划指标,由乡(镇)土地主管部门结合村集体研究分配,对违反村镇规划、一户多宅、划新不丢旧和超面积的宅基地坚决不予审批;对"单门独院"和低层建筑严加控制。大力推广"空心村"治理工作,挖掘闲置土地潜力,实行治理与审批双挂钩的政策。

3.3尊重民意,科学规划,严控自然村落边界扩张,规范宅基地市场

节约集约用地研究篇4

关键词:全域城市化节约集约建设用地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a

国土资源部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列为国土资源大调查的一项重要内容至今已有十余年之久。2011年以来,国土资源部分两批选取了30个重点城市开展了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试点。随后,又选取全国20个小城市开展试点工作。经过多年的试点推进,初步建立了城市节约集约用地的评价体系,形成了行业标准《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操作手册》。大连市作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推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城市,正处于城市化、工业化的快速推进期,建设用地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但多年来还没有系统的对全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水平进行评价。在严峻的用地形势下,为了能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上形成新的突破,适应大连市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需要,沈阳督察局联合大连市人民政府开展了《大连市全域城市化进程中建设用地节约集约政策措施保障情况调研》,下发调研表格收集相关数据,并依据《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操作手册》尝试对大连区域建设用地进行定量评价,全面掌握大连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为深入了解全市节约集约用地存在问题,支撑相关督察业务工作提供了可靠的理论参考。

1.大连市全域城市化进展情况

2009年9月,为贯彻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战略、将大连市建成“辽宁沿海经济带核心城市”,大连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全域城市化”的理念。为加快推进全域城市化,大连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全域城市化的若干意见》、《加快推进全域城市化的实施方案》和《加快推进全域城市化的相关政策》3个文件,明确了户籍准入、中心镇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城市化融资、产业发展、考核评估等方面的政策规定。5年来,大连市城镇化建设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人口城镇化率每年以1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截止到2012年底,大连市户籍城市化率达到62.8%,常住人口城市化率达到76%,常住人口城市化率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23个百分点,比辽宁省高出10个百分点。

2.大连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状况评价

依据《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操作手册》,针对大连市行政辖区内的全部建设用地开展定量评价分析工作,选择评价指标体系,确定权重和理想值,计算区域用地状况评价指数,反映区域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总体水平及其动态变化趋势。

根据各项指标计算结果,综合形成区域用地状况定量评价的总指数。计算结果显示,评价总指数高于0.8的有5个区(市、县),分别为高新区、金州新区、甘井子区、普湾新区、长海县,评价总指数在0.7―0.8之间的有4个区(市、县),分别为旅顺口区、保税区、普兰店市、瓦房店市;评价总指数低于0.7的有3个区(市、县),分别为庄河市、花园口和长兴岛经济区。需要说明的是,长海县以海洋渔业和养殖业为主,经济生产总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较大;同时,可利用建设用地面积较小,经济效益较低。但由于评价指标体系中经济数据为全口径数据,因此出现地均投资强度和产出反而较高的情况,导致评价分值较高。花园口和长兴岛经济区处于开发起步阶段,目前是高投入、低产出状态,部分工业项目正在施工建设,建设用地总量大,因此评价总指数比较低。随着工业企业的建成投产,两区的土地利用效益将大幅度提升,评价总指数会有明显提高。

按照区域用地状况定量评价总指数对应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从高到低划分土地利用状况类型,依次为Ⅰ型、Ⅱ型、Ⅲ型、Ⅳ型。评价结果表明,高新区、金州新区、甘井子区、普湾新区、长海县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较高,土地利用状况类型属i型;旅顺口区、保税区、普兰店市、瓦房店市、庄河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居中,土地利用状况类型在ii、iii型范围内;长兴岛和花园口经济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较低,土地利用状况类型属iV型。

3.大连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

(1)用地理念有偏差,节约集约用地意识还需增强。部分区(市、县)政府(先导区)领导错误地认为,土地问题是阻碍经济发展、制约招商引资的主要原因,对严格落实国家土地法规和节约集约用地政策重要性认识不足。部分企业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意识淡薄,存在少批多占、占而不用长期闲置等违法违规用地问题。

(2)“三规”需进一步衔接,城镇建设布局有待优化。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三规”之间空间覆盖范围、法律地位效力、审批程序以及技术标准存在差异,导致各区(市、县)“三规”没有完全融合。不少乡镇建设缺乏长远规划,农民建房随意,宅基地布局散乱,少批多占,村镇土地利用效率较低。

(3)历史遗留城镇低效建设用地多,再开发利用难。目前,大连市有172平方公里低效建设用地,二次开发潜力大。这些土地布局较分散,利用效率低、生态环境差,社会管理难度大,影响了城市发展。低效用地再开发过程中,存在着不改造城市功能无法改善、用地集约水平难以提高,实施改造拆迁要价高、补偿难度大等矛盾。

(4)违法占地行为时有发生,执法监管机制需要完善。未报即用违法占地点多面广,农民擅自建房问题严重,公路、铁路等重点工程边报边用违法占地问题突出。尽管相关法规对土地违法行为明确了处置办法,但可操作性不强,由于土地执法部门没有强制执法权,往往是清理容易处置难,尤其是执法移交移送途径不顺畅,相关的执法监管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4.促进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政策措施建议

(1)转变用地理念,营造节约集约用地氛围。加强土地资源国情、市情宣传,树立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的良好风尚,把推进土地集约利用与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提升土地资源市场配置水平、提高土地使用效益紧密结合,不断促进用地观念转变、土地利用方式转变和土地管理方式转变,形成节约集约用地社会共识,共同制止破坏浪费土地行为。

(2)推进“三规合一”,强化规划管控引导。通过制定实施经济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推进各区(市、县)的“三规合一”。加快划分城市开发边界、永久基本农田和生态保护红线,促进生产、生活、生态用地合理布局。立足资源禀赋和城市定位有序推进全域城市化,产业发展、城乡建设等部门规划实施,与全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紧密衔接。

(3)优化各类用地空间布局,促进产业升级。引导工业向开发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住宅向社区集中,推动农村人口向中心村、中心镇集聚,产业向功能区集中,耕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不断完善项目准入机制,实现产业差异化用地标准,发改、国土、环保等部门密切协作,优先安排低能耗、环保型工业项目或高新技术产业项目用地。

(4)激励推动实施,提升土地资源利用水平。探索经营性基础设施用地有偿使用制度,逐步缩小划拨供地范围。鼓励地下空间开发,明确地下建设用地使用权配置方式、地价确定、权利设定和登记制度。出台城市低效利用土地“二次开发”鼓励政策,在规划审批、出让金缴纳、税费征收等方面进行扶持,提高存量建设用地利用效率。

(5)加强项目批后监管,盘活存量建设用地。部门联动,加强建设项目批后实施监督管理,督促按时开竣工。制定促进批而未征、征而未供、供而未用土地有效利用的政策,将实际供地率作为安排区(市,县)新增建设用地计划和城镇批次用地规模的重要依据。严格执行依法收回闲置土地或征收土地闲置费的规定,加快闲置土地的认定、公示和处置。

节约集约用地研究篇5

关键词:节约集约利用;长沙;全排列多边形图示;指标法

中图分类号:S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114(2016)08-1943-06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6.08.011

abstract:entire-array-polygongraphicalrepresentationandindictormethod,anewmethodusedineco-cityevaluation,wasusedtoevaluatethedegreeofeconomicalintensivelanduse(eiLU).ChangshainHunanprovincewastakenasacasestudyarea,anevaluationsystemincluding9indiceswasbuilttoquantitativelyassessthedegreeofeiLU.theresultsshowedthattheoveralleiLUinChangshaextentkeptincreasingtrend,andwitharapidincrease.in2010,theeiLUdegreefromhightolowforcountiesanddistrictsinChangshawasFurong,tianxin,Yuhua,Kaifu,Yuelu,Changshacounty,wangcheng,Liuyangandningxiang.thefivemunicipaldistrictswerehigherthantheoveralllevelofChangshacity,whilethefourcounties(districtsandmunicipalities)werelower,andtheextentandgrowthofeiLUforallwereinverselyrelatedwiththedistancefromtheFurongDistrict.

Keywords:economicalintensivelanduse;Changsha;entire-array-polygongraphicalrepresentation;indicatormethod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是以合理布局、优化用地结构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指导,通过增加存量土地投入、改善经营管理等途径,不断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和经济效益,实现更高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1]。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化水平日益提高,建设用地盲目扩张,耕地资源锐减,中国正面临着用地日益紧缺、生态环境问题凸出的难题,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是解决这一难题的重要举措[2]。开展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有助于认识区域土地利用状况,更好地指导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研究者针对区域土地利用状况、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开展了大量的研究与实践工作[3],主要集中于土地可持续利用[4]、土地用途管制[5]、优化城市用地与规划[6]和耕地保护[7]等方面。中国该方面的工作起步较晚,结合中国实际情况积累了丰富经验。杨俊宴等[8]结合实地调研的50个国内外特大城市中心区矢量数据,建立城市中心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模型,为新城中心区建设和旧城中心区更新的规划决策提供依据。叶健文等[9]结合景观生态学的相关理论,从空间结构的层面上分析城市边缘村镇建设用地集约节约利用水平。张世文等[10]在构建耕地集约节约利用评价体系和探讨评价的有效方法的基础上,利用层次分析法对福建省耕地集约利用进行评价。张俊峰等[11]结合“投入―产出”和“经济―社会―生态”评价体系,从“两型”社会角度对武汉城市圈进行土地集约利用评价。袁满等[12]提出将多智能体系统的建模框架与遗传进化算子相结合,构建土地利用优化配置模型。

当前多数研究集中在讨论土地集约利用的现象问题,对其影响因素和改善策略讨论不足,对空间节约集约利用空间分异研究鲜见。本研究借助生态城市评价方法――全排列多边形图示指标法[13,14],定量评价分析长沙市的土地集约节约利用,基于时间序列的空间分异特征研究,结合评价指标分析主要影响因素与具体的发展策略。

1研究区域和研究方法

1.1研究区域概况

长沙市位于中国东南部,湖南省东部偏北,湘江下游和长浏盆地西缘,地域范围为东经111°53′-114°15′,北纬27°51′-28°41′,东西长约230km,南北宽约88km,总面积约11816km2,如图1所示。长沙市地形复杂,湘江两岸形成地势低平的冲积平原,其东西两侧及东南面为地势较高的低山、丘陵。市区地势为南高北低,属湘江水系,过境长度74km,较大的湘江支流有浏阳河、捞刀河、靳江、沩水。

长沙市作为湖南省省会,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科教、信息、交通和商贸中心,辖区包括芙蓉区、开福区、岳麓区、雨花区、天心区、望城区、长沙县、宁乡县、浏阳市9个县(市、区)。2007年,长株潭城市群获批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简称“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发挥示范和带头作用,由此加快了长沙市的城市化进程,土地利用变化情况显著。2014年,长沙市土地总面积仅占湖南省的5.57%,而年末常住总人口占全省的10.85%,GDp总量占全省的28.9%,人均GDp为全省的2.7倍,经济总量在长株潭三市中的占比达67.7%。

1.2全排列多边形图示指标法

全排列多边形图示指标法由于其评价方法简单直观,代数计算结果考虑了各级指标临界值对综合指标的放大和紧缩效应,反映了整体大于或者小于部分之和的系统整合原理,因而在环境、资源等方面已得到广泛的应用[13-17],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效果。该方法的基本思想是设共有n个指标(标准化后的值),以这些指标的上限值为半径构成一个中心n边形,各指标值的连线构成一个不规则中心n边形,这个不规则中心n边形的顶点是n个指标的一个首尾相接的全排列,n个指标总共可以构成(n-1)!/2个不同的不规则中心n边形,综合指数定义为所有这些不规则多边形面积的均值与中心多边形面积的比值。

指标值标准化方法采用下列标准化函数:

将标准化之后的各项指标值展绘到对应的指标轴[-1,1]之间,再依次连接各点形成一个不规则的多边形。利用n个指标可以做出一个中心正n边形的n个顶点为Si=1时的值,中心点为Si=-1时的值,中心点到顶点的线段为各指标标准化值所在区间[-1,1],而Si=0时构成的多边形为指标的临界区。临界区的内部区域表示各指标的标准化值在临界值以下,其值为负;外部区域表示各指标的标准化值在临界值以上,其值为正。各单项指标的大小及其与最大值、最小值的差距随时间变化而动态变化[10]。

该综合方法改传统加法为多维乘法,当分项指标值落在临界值以下时,边长小于1,对综合指标产生紧缩效应[F″(x)]0,反映了整体大于或小于部分之和的系统整合原理。

1.3指标体系的构建及指标计算

指标体系的构建是进行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关键,现有研究大多通过对区域和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内涵的理解来选择评价指标。由于全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区域主体功能定位以及土地资源赋存千差万别,很难建立一套全国普遍适用的评价指标体系。考虑长沙市的实际情况,在评价指标选择上参考《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规程》中的区域用地状况评价指标体系,结合林坚等[18]、周伟等[14]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了长沙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本研究选取的一级指标4项、二级指标9项,见表1。

首先依据评价指标体系(表1)得到各个指标值数据,求取各指标的上限值(U)、下限值(L)、临界值(t),指标下限根据研究区相应指标的最小值确定,指标上限根据最大值确定,临界值根据研究区内平均值确定;其次,分别进行各年度各项指标值的标准化,绘制全排列多边形图示;最后计算评价的综合指数,并绘制变化趋势图。

2评价结果与分析

本研究选取2008―2013年为研究时段,数据来源于《长沙统计年鉴》、长沙市土地利用年度变更成果数据等。2008年望城县进行了行政区划调整,含浦、坪塘、莲花和雨敞坪4个建制镇划入岳麓区,雷锋镇由长沙市高新技术开发区托管,对应统计年鉴中的人口、地区生产总值随之变化,2011年5月撤县设长沙市望城区。根据“1.2”和“1.3”中所述方法,得出各年份长沙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综合指数以及评价指标标准化值的多边形,见表2和图2,长沙市分县(区、市)的各年度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综合指数值以及曲线图见表3和图3。

2.1长沙市总体变化特征及原因

由表2可知,从2008―2013年,整个长沙市的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综合指数增加了0.026228,除2009―2010年有所降低之外,其余年份均保持增大趋势,且增速越来越快。由于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的开展,2008年之后有了确切的土地利用变更数据,因此2009年建设用地增加幅度较大,导致国内生产总值与建设用地增长弹性系数变化幅度太大,综合指数偏大。这表明长沙市作为“两型社会”试点之后的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程度越来越高。

由图2可知,本评价指标体系的9项指标对于长沙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影响的总体程度,人口与建设用地增长弹性系数、非农业人口比例贡献比例最大,当前受制于长沙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程度的因素有地均固定资产投资、城乡建设用地人口密度、地均国内生产总值、地均二三产业增加值。因此需要继续增加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合理布局人口密度,发展区域经济。

2.2土地利用综合指标的时间变化特征

从2008―2013年间,结合表3与图3可发现,长沙市各县(区、市)的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不断提高,且增长趋势明显分为两部分:5个市辖区的节约集约利用水平高于长沙市总体水平,且6年内有较大幅度的增长,整体的利用水平按照芙蓉区、天心区、雨花区、开福区和岳麓区的顺序依次递减;而其余的4个县(区、市)的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低于长沙市总体水平,在研究期内除2009年波折外,一直保持增长的趋势,整体的利用水平按照长沙县、望城区、浏阳市和宁乡县的顺序依次递减。受制于2008年之后全国土地利用调查与年度变更,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之后,本研究的各县(区、市)行政单元的综合指数持续增长,且排名次序保持稳定,并与各县(区、市)的土地利用总面积是一致的。

由此表明,长沙市各区县均表现出了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程度提高的趋势,且在2010年之后表现为芙蓉区>天心区>雨花区>开福区>岳麓区>长沙县>望城区>浏阳市>宁乡县,多边形图示直观地揭示了了各县(区、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优势与不足。

芙蓉区、天心区、雨花区、岳麓区的各项评价指标领先优势明显,但受到了人口与建设用地增长、国内生产总值与建设用地增长不协调的影响。今后的经济社会发展更多地应注重此方面,促进人口、国内生产总值和建设用地增长相协调,这也是落实“两型社会”发展理念的必然选择。与此同时,岳麓区、望城区的各项指标不均衡,应当增加土地投入水平,增强土地产出效益。而长沙县、浏阳市和宁乡县相比之下更加缺乏土地投入,土地利用强度也不够大,土地产出效益亦不显著,这3个市县应当抓住国家宏观城镇化背景下的机遇。

2.3土地利用综合指数空间分异特征

根据全排列多边形图示指标法评价结果,借助地理信息系统(GiS)的思想方法,结合长沙市行政区划单元的矢量图形,将评价的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综合指数空间可视化表达,形成6个年份综合指数的空间分布图示(图4)。

由此表明,长沙市各区县的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程度逐年增长,且表现出距离芙蓉区越近的行政单元,其综合指数的增长率越大,这与地理位置的区位优势紧密相关。除了2011年行政区调整为市辖区的望城区外,其他5个市辖区所承担的行政职能与体现出的节约集约利用程度高于长沙市的整体水平。由于地形起伏与山势阻隔的影响,长沙县的区位优势优于望城区、浏阳市和宁乡县,因此其综合指数更高。

因此,各县(区、市)应当根据自身土地面积、自然资源与区位优势等,提高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为落实“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发展理念与示范打下良好的基础。

3小结与讨论

3.1小结

1)长沙市总体的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综合程度保持增大趋势,且增速越来越快。作为“两型社会”试点之后的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程度越来越高,其中人口与建设用地增长弹性系数、非农业人口比例促进了长沙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而土地投入水平、土地产出效益制约了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程度。政府部门应提高认识,整体谋划,继续增加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合理布局人口密度,增加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程度,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

2)长沙市各县(区、市)的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不断提高。2010年之后的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表现为芙蓉区>天心区>雨花区>开福区>岳麓区>长沙县>望城区>浏阳市>宁乡县,5个市辖区的节约集约利用水平高于长沙市总体水平,而其余的4个县(区、市)的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低于长沙市总体水平。各县(区、市)行政单元的综合指数持续增长及排名次序与其土地利用总面积是一致的。芙蓉区、天心区、雨花区、岳麓区的优势明显,今后应注重人口、国内生产总值和建设用地增长相协调,岳麓区、望城区应当增加土地投入水平,增强土地产出效益,而长沙县、浏阳市和宁乡县应加大土地投入力度、增强土地利用强度,强化土地产出效益。

3)长沙市各区县的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程度及增幅与距芙蓉区的距离相关,地理位置越近则增幅越大。此外,不同行政单元承担了不同的行政职责,应当根据自身自然资源与区位优势等制定差异化发展策略:市辖区促进城市人口和产业的聚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与农产品供给保障,县级市成为市域发展的标杆和高地,而县域结合自身资源与区位特征而优先完善本区域的发展。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为落实“两型社会”的发展理念与示范奠定坚实基础。

3.2讨论

1)本研究所使用的土地利用数据、人口统计数据分别在2008和2010年进行了全国性大调查,数据前后统计口径等存在差异性,导致评价结果与实际略有差异。

2)本研究未能进一步结合长沙市地形、交通等因素给予更加操作可行的发展策略,在后续的研究中将进一步加强。

参考文献:

[1]谢敏,郝晋珉,丁忠义,等.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内涵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6,11(5):117-120.

[2]冯广京,林坚,胡振琪,等.2014年土地科学研究重点进展评述及2015年展望[J].中国土地科学,2015,29(1):4-19,70.

[3]王静,邵晓梅.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技术方法研究:现状、问题与趋势[J].地理科学进展,2008,27(3):68-74.

[4]FoodandagricultureorganizationoftheUnitednations.FeSLm:aninternationalFrame-workforevaluatingSustainableLandmanagement[R].worldSoilResourcesReport,1993.

[5]程烨,王静,孟繁华,等.土地用途分区管制研究[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3.

[6]赵鹏军,彭建.城市土地高效集约化利用及其评价指标体系[J].资源科学,2001,23(5):23-27.

[7]刘愿理,廖和平,杨伟,等.三峡库区耕地集约利用评价分析―以重庆市忠县为例[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9(5):148-156.

[8]杨俊宴,史北祥,杨扬.城市中心区土地集约利用的评价模型:基于50个样本的定量分析[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43(4):877-884.

[9]叶健文,杨建宇,张超,等.城市边缘区村镇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研究[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0,12(4):126-132.

[10]张世文,马素敏.耕地集约节约利用评价方法及应用――以福建省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24):6576-6577,6579.

[11]张俊峰,董捷.基于“两型社会”的武汉城市圈土地集约利用评价[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22(1):111-116.

[12]袁满,刘耀林.基于多智能体遗传算法的土地利用优化配置[J].农业工程学报,2014,30(1):191-199.

[13]吴琼,王如松,李宏卿,等.生态城市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J].生态学报,2005,25(8):2090-2095.

[14]周伟,曹银贵,乔陆印.基于全排列多边形图示指标法的西宁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J].中国土地科学,2012,26(4):84-90.

[15]龚艳冰,张继国,梁雪春.基于全排列多边形综合图示法的水质评价[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21(9):26-31.

[16]程龙,董捷.基于全排列多边形综合图示指标法的武汉城市圈土地集约利用评价[J].水土保持研究,2014,23(1):183-187.

[17]张建勇,肖武,王铮,等.基于全排列多边形图示指标法的土壤肥力质量评价[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5,23(10):1285-1292.

节约集约用地研究篇6

【关键词】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

一、研究意义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加强土地管理,是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保障发展及用地需求的根本途径,而且,它能缓解我国土地需求矛盾,加强土地管理,并且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进而建设节约型社会。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可以提高用地效率调整人口分布的集聚程度,从而减少了土地资源的投入。

二、研究的重点

在国外学者的研究中,鲜有对于土地集约利用模式的直接研究,而与之相关的就是对土地利用、土地集约利用和土地利用模式的研究。从土地利用层面来看,斯坦普(英国)开创了土地利用研究的先河,通过领导30~40年代英国第一次土地利用调查,绘制出了土地利用图并论证合理利用土地的途径。从土地集约利用层面来看,土地集约利用的概念最早来源于古典经济学李嘉图(DavidRicardo,1772-1823)在地租理论中对农业用地的研究。从土地利用模式层面来看,学术界对于土地利用模式这个概念的定义是较为模糊的,尚不存在一种具有权威性的、统一的、标准的定义。

三、三门县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案例分析

三门县属台州市管辖,位于浙东沿海三门湾畔,地处“黄金海岸线”中段,北接宁海市,南邻临海市,西枕天台县,东濒东海。正是由于其优越的地理位置,近年来在实施“工业强县、海洋富县、开放兴县”三大战略的过程中,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不断扩大,为此探寻一条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路子使其发展的关键。因此,本研究选取三门县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状况为案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性,其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模式有一定的推广作用。

(一)三门县概况

三门县位于浙江中东部沿海地区,地形山地和丘陵为主,地少人多,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条件优势明显。近几年来,全省各地市开发提速,三门县经济带建设正式启动,经济大发展外部机遇来临。随着一批重大项目启动实施,将形成以设施大投入、工业大发展、旅游大开发为特色的跨越式发展格局,产业转型提升面临重大机遇期。

(二)土地利用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现状

根据2010年土地利用现状统计数据,全县土地总面积110440.33公顷。其土地利用主要以农用地为主,为87531.6公顷。占总土地面积的79.3%,而建设用地8187.4公顷,占到土地总面积的7.41%。未利用土地14721.3公顷,占到土地总面积的13.33%。农用地则主要以林地、耕地和沿海滩涂盐碱地利用为主。

2、问题

三门县的传统土地利用是建立在三门县人的认识层面上的,基本上都是自己的经验总结,没有一整套完整的土地利用模式。而这样传统的土地利用导致的结果就是土地利用布局不合理,土地利用率低下,进而导致城镇建筑密度高,容积率低,城镇空间布局不合理等一系列问题。

(1)土地滥用现象严重

随着城市形象化的不断发展,政绩观左右用地观已是不争的事实,因为以土地资源的消耗可以赢得政绩。换言之,没有土地的承载,一些地方干部难以通过招商引资这个平台得到仕途上的提升。土地滥用现象严重十分严重。

(2)执法打击难度大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八十四条规定:“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四百一十条规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违反土地管理法规,,非法批准征用、占用土地,或者非法低价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致使国家或者集体利益遭受特别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但是,在执法中目前仍有一些官员默许、纵容乃至在背后操纵违法违规用地,未批先用、以租,擅自设立和扩大开发区,擅自调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及违规侵占基本农田,损害农民权益的现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

四、政策保障

1、土地供应计划

一是相关调控政策和工作实际,主动与住建、规划等部门以及各投资运作主体加强协调对接,并针对保障房、拆迁房等需求,对年度用地需求进行预判,合理编制用地计划,控制总量。二是严格落实国有建设用地及住房用地供应计划,合理、适时、有序地供地,确保供应量控制在年度计划的95%-105%这个区间,对年度经营性用地超出计划的地区严格审批流程,原则上不增加供应计划;对往年供应量明显偏低的地区,相应的核减计划供应量。

2、土地规范管理制度

第一,重点提高农地征收产权保障收入,让农民参与土地增值收益分配;可借鉴国外土地发展权的设置思路,规定农民可以享有一定的发展权,直接取得产权收入;也可对增值部分进行征税,通过特定税收来反馈农民。明确土地收益分配中支农支出标准,建立刚性的支出标准,细化、增加支农科目,对城市支出进行一定限制,并加强土地收益征收的监管的力度。

第二,规范评价制度。一是建立和完善土地利用管理规范化考评体系,通过规范工作台账、工作流程、文本格式,规范土地前期整理会审、上市方案编制、市场公开出让、供地备案登记、档案整理分类、全程跟踪管理系统维护等环节,提高依法行政的水平。二是推行国有建设用地网上公开出让。

3、土地监管制度

一是建立建设用地批后监管工作机构,构建市局、分局、基层国土所三级批后监管网络,明确监管制度的时序要求和操作流程,并做到工作台账健全,人员、经费、车辆三落实。二是对认定的闲置土地采取由政府牵头、国土主导、相关职能部门协作的方式强化处置。每年根据市政府的要求对闲置土地清理处置任务分解下达到各个辖市、区,并纳入到年度考核内容之一。

五、结语

由于多因素的限制,本研究尚有较多的不足之处,对此有以下几点说明:一是受资料获取等因素的限制,对土地集约利用相关理论分析不足,而且没有对三门县分区进行评价分析,这些有待今后进行进一步的深入研究进行补充和修改。二是灰色预测模型对样本数量少、信息不全条件下进行短期趋势预测具有一定的优势,但也存在着许多不足,无法确定预测趋势的波动性,因此今后在进行趋势预测时应与其他预测方法结合使用,进一步增强预测结果的精确性。

参考文献

[1]王勇,杨小雨.城镇化进程中的土地集约利用研究[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03)

节约集约用地研究篇7

关键词: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开发区

abstract:thispapergivestheoretical,empiricalandcounterplanresearchondevelopmentzones.intheaspectoftheory,thepaperfirstlysummarizestheresearchprogressathomeandabroad,anddescribesfourrelatedtheoriesofintensivelanduselayingthefoundationoftheoreticalbasis.Finally,intheresponses,makerecommendationsinvolvedinpolicy,managementandtechnologyaccordingtosomeproblemsintheprocessoflanduseofdevelopmentzone.ononehand,changethesupplyoflandandmanagementmechanism.ontheotherhand,formulatestrictscientificlandplanningandsoon.alltheaboveprovidesomereferencetodevelopmentoffutureintensiveuseoflandforfurtherdevelopment.

Keywords:landintensiveuse;evaluationindex;developmentzone

中图分类号:F127.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一、前言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全面落实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其中,土地集约利用是资源节约的一个主要方面。土地资源作为一种稀缺的不可再生资源,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产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生产要素,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和保障。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人口、资源和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决定了它必须走集约利用的道路。

开发区作为一个地区国内外经济的交汇点,是我国价值链中具备很好的辐射、示范和带动作用的重要环节,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强有力的武器。因此,对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进行研究可以说是当前的重大课题之一。开发区是我国经济对外开放的先导区,其对土地的开发与利用应该成为一种集约化的典范。本文的研究意义具体体现在:

(1)完善了土地集约利用的理论体系

一直以来,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备受众多学者的关注,亦是研究重点,一度忽视了开发区土地的利用。本文的研究正好是针对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而言,在某种程度上使土地集约利用的理论更加完善。

(2)通过构建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对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的现状进行评定,可直观反映出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从而为政策制定等提供相应依据。

(3)有利于引导其他开发区土地利用的集约化方向,为其提供一定的参考。

本文的研究能为各类型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的研究提供参考。

二、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理论基础

1.城市土地集约利用

土地集约利用的概念,最初来自于农业土地利用,是由大卫·李嘉图等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在地租理论中首先提出的,认为农业土地集约利用是指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集中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使用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以求在较小的土地面积上获得高额产量和收入的一种农业土地经营方式。其核心是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主要是通过科学的经营管理,充分发挥积聚效益,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使用效益推动经济发展的模式。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研究是从农地集约利用借鉴而来,诸多中外学者对其进行了研究。但由于城市土地利用自身的复杂性,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定义。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就是在某一时点、某一区域的城市土地中,在获得城市最大规模效益和集聚效益的基础上,以土地合理利用为前提,通过增加土地投入、改善经营管理方式等途径,来获得土地的最佳综合效益。

2.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是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组成部分,其内涵可以借鉴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一般概念。根据可持续发展的涵义,结合我国开发区土地利用现状可以认为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就是通过协调开发区土地利用类型的结构、比例、空间分布与当地自然特征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使开发区土地资源充分发挥其生产与环境功能,以达到社会、经济和生态的最佳综合效益。它包括以下几层含义:用地数量节约;用地空间集约;用地结构和布局优化;开发区土地利用综合效益最大化。

因此,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不是要冻结开发区的发展规模,不再增加新的用地,更不是在开发区内见缝插针,加大建筑密度,这种举措既违背了经济发展和城市化的基本规律,同时会造成基础设施超负荷运转,反过来导致开发区的生产效率低下、不符合土地集约利用的目的。其科学内涵不在于寻求最高的土地利用强度,而在于寻求最优的集约度,以实现社会、经济和生态三者综合效益的最大化。

3.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的意义

我国开发区尤其是省级以下开发区,由于盲目攀比,土地闲置、土地利用率低下、用地结构不尽合理等问题仍旧存在,而随着开发区的快速发展,土地集约利用的重要性越发凸显。具体表现为:

(1)开发区实行土地集约利用是我国土地国情的客观要求。

(2)开发区实行土地集约利用是实现开发区经济增长方式根本转变的重要内容。

(3)开发区实行土地集约利用是针对土地利用粗放、浪费严重而采取的重大举措,是实现开发区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我国土地资源特别是建设用地粗放利用十分普遍,主要表现为总量失控、扩张过度,各类用地结构不合理,土地资源浪费严重。因此,对开发区实现土地集约利用,转变土地利用方式,有利于促进开发区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有利于促进开发区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三、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1.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节约集约用地研究篇8

针对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在广泛调研和专家论证的基础上,西甜瓜产业技术体系就栽培方面提出了体系在“十二五”期间的三大任务之一。即西、甜瓜高品质简约化栽培技术体系建立与示范,一方面通过高品质栽培技术的研究集成与推广,解决品质差或生瓜上市的问题:另一方面通过研究集成推广简约化栽培技术,节本省力,提高单位劳动力管理面积,规模化种植,解决西、甜瓜生产单位面积效益低的问题。同时围绕“十二五”体系任务――西、甜瓜高品质简约化栽培技术体系建立与示范,栽培研究室还提出了两项研究室重点任务,即西、甜瓜肥水一体化技术集成与示范和嫁接影响西、甜瓜品质机理和调控技术集成示范,目的是以西、甜瓜高品质简约化栽培为中心,在西、甜瓜肥水一体化和嫁接栽培技术这2个具体方面进行研究集成与示范,形成完善配套的西、甜瓜高品质简约化栽培技术体系。另外栽培研究室还承担了4个数据库的建设工作。

l承担的体系任务:西、甜瓜高品质简约化栽培技术体系建立与示范

1.1研发背景

我国西、甜瓜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1)优质抗病适应性广的品种不足。(2)栽培管理不规范,肥水利用率低,果实品质差。(3)高效规范的简约化栽培技术滞后,导致单位劳动力管理面积不大,单一农户种植规模小,机械化程度低,瓜农种植效益下降。(4)病虫害发生严重,西、甜瓜产品安全性和稳定性不高。(5)品质差和生瓜上市依然是产业中的主要问题。

导致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由于西、甜瓜产业市场化程度高,在上世纪末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缺乏有效的技术与政策支持,基本处于半盲目发展状态,瓜田设施缺乏也导致技术措施管理不到位。在生产成本快速上涨,产业比较效益下降的背景下,提高劳动生产效益及规模效益显得十分必要,建立高品质简约化栽培技术体系是支撑这一发展方向的有效途径。

1.2核心技术与实施内容

(1)不同生态地区与栽培方式下简约化西、甜瓜栽培制度与设施研究:建立不同生态地区与栽培方式下西、甜瓜简约化、规模化栽培制度,引进和筛选出适合西、甜瓜简约化栽培的有关设施与设备。(2)嫁接西、甜瓜栽培生理调控与肥水一体化管理技术:研究嫁接对西、甜瓜品质影响的生理和分子机制,研究并集成嫁接西、甜瓜栽培调控与肥水一体化管理技术:研究并集成嫁接西、甜瓜高品质栽培调控技术。(3)简约化高品质西、甜瓜栽培的农艺管理技术:根据不同品种特性和栽培方式,从水分管理、测土施肥、养分调节、规范工厂化育苗、昆虫授粉和简约化整枝方式等多方面研究优质化与轻简化的农艺管理技术,实现田间操作机械化、肥水管理智能化、技术操作傻瓜化。(4)简约化西、甜瓜栽培病虫害防控技术:研究从种子源头、生产到采收全过程的病虫害监控及防治技术措施,集成并推广适合不同生态区域和栽培方式的西、甜瓜病虫害安全防控技术。(5)高品质西、甜瓜冷链流通保鲜技术:集成并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高品质西、甜瓜及鲜切产品冷链流通保鲜技术。

1.3考核指标

(1)集成不同生态与栽培方式下的西、甜瓜简约化栽培制度与设施.其规模效益与劳动生产率提高10%以上。(2)集成嫁接苗肥水一体化与优质化栽培技术体系,肥水利用率提高5%~10%,品质提高1个等级。(3)集成病虫害安全防控技术体系各3~5个,示范区内的产品安全率提高5%~10%。(4)集成高品质西、甜瓜冷链流通保鲜技术1~2个,示范区内的商品率提高10%以上。(5)在综合试验站建立10个示范区,上述技杏示范成功并简化后,培训技术推广骨干,并交由主产区推广部门、生产部门推广应用,辐射带动3.33万hm2产区。

1.4预期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分析

1.4.1预期经济效益不同生态与栽培类型的简约化西、甜瓜栽培制度与设施的使用,667m2种植西、甜瓜节约用工10%-20%。提高经济效益30%以上。按原来667m2平均收入2500元计,提高后的667m。均收人为3250元,缩值按3000元计,实际667m。增效500元以上。新技术累计示范推广带动累计53.33万hm2,总经济效益约85.88亿元,平均每年能为社会增加17.18亿元的经济效益:用于该项科研成果的每1元研制费用,平均每年可为社会增加19.97元的纯收益,经济效益很明显。

1.4.2生态效益 能够减少化肥以及高毒农药的滥用,保护了生态环境,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

1.4.3社会效益可以提高我国西、甜瓜劳动生产效率、投人品利用率和促进资源的节约,改善西、甜瓜产品品质,提高瓜农种植西、甜瓜的收益水平,带动农民就业增收和地方经济发展。

1.5运行管理机制

由首席专家牵头,各岗位专家和试验站站长承担相应内容,以保证各项任务计划完成。针对西、甜瓜简约化高品质栽培的技术需求,除了栽培研究室所有岗位专家协作攻关外,联合育种与种子研究室、病虫害防控研究室、综合研究室相关岗位专家进行合作;为了促进成果转化与推广,与相关试验站进行紧密结合,提出适合我国西、甜瓜主产区不同生态气候特点的简约化栽培技术体系,在西、甜瓜主产区进行示范推广。

2栽培与耕作研究室重点任务

2.1西、甜瓜肥水一体化技术集成与示范

2.1.1研发背景 西、甜瓜生产中肥水管理存在以下主要问题:大水漫灌和过量灌水现象普遍,影响西、甜瓜品质,同时易造成西、甜瓜病害发生与流行:过量施肥,重施化肥轻施有机肥、重施氮肥轻施钾肥,不仅增加了生产成本、还污染环境,同时严重影响西、甜瓜品质;对西、甜瓜露地和设施高品质栽培特别是嫁接西、甜瓜的需水需肥规律还不是十分清楚;瓜田水利设施与灌溉设施缺乏和不完善是导致技术措施不到位的主要障碍。

2.1.2核心技术与实施内容 (1)西、甜瓜露地和设施高品质栽培的节水灌溉技术:研究我国西、甜瓜主要品种在露地和设施条件下,高品质栽培的水分需求规律,并集成不同栽培模式下的节水灌溉技术方案与实现途径。(2)西、甜瓜露地和设施高品质栽培的配方施肥技术:研究我国西、甜瓜主要品种在露地和设施条件下,高品质栽培的需肥规律和相应的施肥技术,并集成不同栽培模式下的施肥技术方案与实现途径。(3)西、甜瓜高品质栽培的水肥一体化技术集成与示范:研发并集成西、甜瓜露地和设施高品质栽培的节水灌溉技术、配方施肥技术、南方遮雨栽培技术等农艺管理技术,建立适合我国不同生态气候区域的西、甜瓜高品质栽培的水肥一体化技术体

系,通过建立示范基地进行成果示范与转化推广,提高我国西、甜瓜露地和设施高品质栽培的肥水管理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

2.1.3考核指标 (1)筛选出适合露地和设施高品质栽培西、甜瓜品种7~9个。(2)集成不同栽培模式下的我国主栽西、甜瓜品种肥水管理技术方案与实现途径5~6个。(3)建立露地和设施高品质栽培节水灌溉与配方施肥技术示范基地6~8个。(4)建立示范点6~8个,推广高效水肥一体化管理技术,培训技术推广骨干,直接在瓜农合作组织中推广使用。

2.1.4预期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分析预期经济效益:采用高品质栽培水肥一体化管理技术栽培的灌水较现行栽培模式节约15%~30%,施肥较现行栽培模式节约10%~20%,平均667m2节约投入500元.果实含糖量较现行栽培模式提高5%~10%,高品质西瓜每0.5kg售价提高20%-30%,则6672z新增纯收益为600元,合计667m2新增纯收益为1100元,“十二五”末推广3.33万hm2,新增纯收益为5.5亿元。生态效益:可有效减少灌溉用水和肥料施用量,节约资源,对于保护生态环境意义重大。社会效益:可以大幅提高西、甜瓜的品质和劳动生产效率,提高瓜农种植西、甜瓜比较收益,带动农民就业增收和地方经济发展。

2.1.5运行管理机制 本任务由栽培与耕作研究室主任牵头,成立包括各岗位专家和试验站站长在内的任务执行小组。年初召开会议明确各自承担的任务;通过定期召开会议发现任务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解决,年终召开会议对任务实施情况进行评比,奖优罚差,以确保各项任务完成。除了栽培研究室所有岗位专家协作攻关外,联合育种与种子研究室、病虫害防控研究室、综合研究室相关岗位专家密切合作,与相关试验站和相关龙头企业、栽培示范基地紧密结合,以促进成果的示范转化和推广,保证任务的完成。

2.2嫁接影响西瓜甜瓜品质机理和调控技术集成示范

2.2.1研发背景嫁接是提高西瓜和甜瓜对土传病虫害抗性的有效措施,在国内外西、甜瓜生产中得以广泛应用,但与日本和韩国西、甜瓜栽培中嫁接苗普及率高达90%的比例相比,我国西、甜瓜嫁接育苗的普及率只有20%左右,与国外还有很大差距。主要原因:(1)缺乏适合西、甜瓜嫁接的专用砧木品种。目前生产上所用的砧木多为从日本或韩国引进,或者地方农家品种,由于砧木来源质量不稳定,导致嫁接后亲和性差,且容易影响果实品质。(2)对嫁接影响西、甜瓜亲和性的机制及其对果实品质的影响缺乏深入研究,生产上急需选育或筛选出与西、甜瓜嫁接亲和性高、对果实品质影响小的砧木品种。(3)嫁接苗集约化生产的技术尚需规范,目前我国不同地区所采用的西、甜瓜嫁接育苗技术和方法存在差异,嫁接后的环境控制技术和嫁接成活率有待进一步提高.急需对嫁接苗集约化生产技术进行规范和普及。(4)嫁接苗集约化生产能力比较薄弱,目前国内西、甜瓜嫁接苗生产是通过集约化育苗工厂、育苗专业合作社或专业大户、瓜农自行嫁接等3种方式生产,集约化生产能力比较薄弱,需要加强。(5)嫁接栽培配套技术研究非常薄弱,嫁接栽培的配套水肥管理和农艺管理措施有待加强。

2.2.2核心技术与实施内容 (1)适合西、甜瓜嫁接的优良嫁接砧木品种筛选:根据不同生态类型西、甜瓜嫁接栽培技术需求,筛选出适合我国西、甜瓜主产区嫁接栽培的砧木/接穗组合,研究嫁接亲和性机制和嫁接对果实品质影响的生理和分子机制。(2)西、甜瓜嫁接苗集约化生产技术:研究并集成适合我国西、甜瓜嫁接育苗的集约化生产技术和生产模式,建立示范基地进行成果示范与转化推广,提高我国西、甜瓜嫁接育苗集约化生产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3)嫁接西、甜瓜优质化栽培调控技术:研究嫁接西、甜瓜栽培的肥水需求规律.提出提高嫁接西、甜瓜果实品质的水分灌溉技术和施肥技术方案。研究嫁接西、甜瓜高品质栽培的整枝留蔓、坐果等农艺管理技术,提出提高嫁接西、甜瓜果实品质的农艺管理技术。(4)嫁接对西、甜瓜生长发育影响的机制:研究西、甜瓜嫁接后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生理与转录组及代谢组学的变化规律,提出嫁接影响西、甜瓜生长发育的机制。

2.2.3考核指标 (1)筛选出西、甜瓜嫁接优良砧木品种6~8个。(2)提出西、甜瓜集约化生产嫁接育苗技术规程2~3个。(3)提出西瓜和甜瓜嫁接栽培品质优化技术规程2~3个。(4)发现嫁接影响西、甜瓜生长发育的机制1~2项。(5)培训技术推广骨干,并将技术简化后交由推广部门和生产部门推广,并在主产区瓜农合作组织中大面积应用,指导集约化育苗示范工厂8~10个,嫁接苗达到年产1亿株。

2.2.4预期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分析 预期经济效益:采用嫁接栽培比自根苗(非嫁接)栽培产量提高20%左右,以早熟西瓜设施栽培667m2平均产量2500妇计算,采用自根苗栽培的平均产量2000kg,667m2增产500kg,新增产值500元,嫁接育苗只是增加了砧木成本和人工嫁接成本,每株育苗增加0.3元成本.按照667m2定植密度600株计算,667m2增加180元成本,则667m2新增纯收益为320元。“十二五”末新增嫁接示范栽培面积20万hm2,新增纯收益9.6亿元。生态效益:采用嫁接可显著提高西、甜瓜栽培对土传病虫害的抗性,可有效减少农药施用量,对于保护生态环境有重要意义。

3数据库建立

栽培研究室承担的4项数据库建设情况:

3.1西瓜甜瓜产业种植数据库

完成全国主要西、甜瓜生产省份(以县为单位)西、甜瓜面积、栽培方式、品种类型、产量、销售等基本数据的建立。

3.2西瓜甜瓜主要产区土壤数据库

完成全国主要西、甜瓜生产省份(以县为单位)的西、甜瓜产区土壤类型、有机质含量以及基本元素等土壤特征基本数据的建立。

3.3西瓜甜瓜主要生产方式数据库

完成全国主要西、甜瓜生产省份(以县为单位)西、甜瓜产区主要生产方式、栽培特性等基本数据的建立。

节约集约用地研究篇9

中共中央政治局这次集体学习安排的内容是关于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冯飞研究员、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能源研究所所长韩文科研究员就这个问题进行讲解,并谈了他们对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意见和建议。

中共中央政治局各位同志认真听取了他们的讲解,并就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在主持学习时发表了讲话。他指出,能源资源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物质基础。坚持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可持续发展、保障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的必然要求。我们必须以对国家和人民高度负责、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精神,把节约能源资源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切实做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可持续发展,坚定不移地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强调,“十一五”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要时期。要坚持开发与节约并举、节约优先的方针,紧紧围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以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地、节材、能源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把节约能源资源工作贯穿于生产、流通、消费各个环节和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加快形成节约型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提高全社会能源资源利用水平,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明显进展。

节约集约用地研究篇10

关键词: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潜力;城镇利用强度;农村居民点整理

中图分类号:F30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0)-12-0060-2

上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以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各项建设用地快速扩张、粗放利用的现象十分突出,建设占用耕地普遍超过预期控制指标。自1986年我国开展第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来,对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存量建设用地的集约利用现状评价和潜力分析[1]上。本研究尝试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角度,以广西宾阳县为例,对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潜力测算进行实证研究,并根据宾阳县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潜力来源,提出相对应的集约利用挖掘途径,以试图为提高我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科学性和实用性,为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潜力开发提供一定的理论和方法支持。

1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潜力内涵

1.1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潜力内涵

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潜力是一个学术界争议很多的概念。综合来说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潜力是一个相对概念,是建设用地利用过程中如何最大化发挥其经济、社会、生态等价值的一个过程,具体潜力的测算是相对的,与特定的生产关系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有关。

本研究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角度出发,以宾阳县为例,笔者认为县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潜力等同于城乡建设用地的集约利用潜力,即城镇工矿用地集约利用潜力和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

1.2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潜力测算的一般方法

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测算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潜力常用的一般方法主要有人均指标法、调查法等、定性分析定量测算法。

1.2.1人均指标法人均指标法依托于建设用地的国家标准,它是现状建设用地与国家规定的人均建设用地标准所形成的理论用地面积的差值。如计算公式(1)所示:

S=S0-Bi・p0(1)

式中,S: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潜力;

S0:现状建设用地面积;

Bi:第i级人均用地标准;

p0:现状人口数据。

1.2.2调查法调查法又分完全调查法和抽样调查法。完全调查法是指对研究区域内的闲置、批而未用、废弃工矿等建设用地进行地毯式调查,将调查的结果汇总即为集约利用潜力;抽样调查法则是选取能代表研究区域内建设用地闲置浪费情况的典型乡镇或行政村作为样点,调查建设用地内部闲置浪费的土地面积,计算出土地闲置率,以此测算建设用地潜力。如计算公式(2)所示:

S=S・a(2)

式中,S:现状建设用地;

a:土地闲置率。

1.2.3定性分析定量测算法定性分析定量测算法是指通过对影响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自然、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进行定性分析,将建设用地潜力区域按照不同的集约利用模式划分成不同的潜力等级或者分区类型[2],进而采用相应的数学方法进行测算,如依据建筑容积率、社会投资能力等测算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潜力。

2案例研究――宾阳县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潜力研究

2.1宾阳县概况

宾阳县位于广西中南部,南宁市东北部,地处北纬22°54′-23°37′与东经108°32′-109°15′之间。县域地貌类型以中低山丘陵为主,自然资源丰富,人文自然景观众多,是传统的农业大县;交通便利,经济发展迅速,商贸流通业发达,在广西经济发展中起着承东启西,南北交流的重要作用;近年来城镇化发展迅速,城镇主要沿主要干线公路布局,农村居民点在中部和背部山前平原区相对集中,其余零星布局。行政辖区总面积230849.27hm2,其中建设用地15741hm2,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为6.68%。2005年县域总人口约99.76万,其中城镇人口23.94万人,城镇化率为24%。

2.2城镇工矿用地集约利用潜力

对于宾阳县城镇工矿用地集约利用潜力的实现拟从两方面来考虑,一是存量独立工矿用地集约利用潜力;二是城镇用地强度集约利用潜力。

2.2.1存量独立工矿用地集约利用潜力存量独立工矿用地集约利用潜力是由于市场发育不完善和政府失灵造成的,其存在的根源是绝对的[3],可以通过实地调查加以确认,拟采用调查法对其进行测算。依据宾阳县“三项整治”调查结果显示,宾阳县存量独立工矿用地集约利用潜力主要来源于独立选址工业用地中的闲置地,闲置总量为144.46hm2。规划期,若将这些闲置独立选址工业用地都充分利用,存量独立工矿用地集约利用潜力为144.46hm2。

2.2.2城镇用地强度集约利用潜力城镇用地强度集约利用潜力与城镇规模、结构、布局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有关,所表示的潜力是相对的,是在特定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下的一个理想值。因此,本研究认为宾阳县城镇用地集约利用潜力测算,可将人均指标法和容积率法两种方法测算的结果加权平均,得到的结果更加接近真实值,更能体现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1)人均指标法。宾阳县2005年城镇用地2004.21hm2,人均城镇用地79.37m2/人,处于《城市标准》规定的人均建设用地Ⅱ级标准水平(详见表1)。

2005年宾阳县城镇人口25.25万人,规划期,宾阳县城镇用地强度集约利用潜力若依照Ⅱ级标准值下限75.1m2,根据公式(1)测算,结果可以节约用地约107.93hm2。即按照人均指标法测算,规划期宾阳县城镇用地强度集约利用潜力为107.93hm2。

(2)提高容积率法。城镇用地集约利用潜力按照提高建筑物容积率计算,反映的是通过对低效利用的城镇用地进行追加投入,从而提高单位城镇用地产值的集约利用过程。如计算公式(4)所示:

S=S0×(Ri-R0)/R(4)

式中,S:为潜力规模;

S0:为现状城镇用地面积;

R0:为现状城镇用地平均容积率;

Ri:为达到合理集约利用水平时的容积率。

相关调查分析显示,宾阳县现状城镇用地平均容积率为0.54[4]。随着宾阳县经济的快速发展,参考《南宁市宾阳县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5年)》的功能定位及发展要求,研究认为,规划期内,宾阳县城镇用地通过更新改造平均容积率达到0.57是可行的。据公式(4)计算,可得集约利用潜力规模约105.48hm2。

(3)城镇用地强度集约利用潜力。城镇用地强度集约利用潜力取人均指标法和提高容积率法测算结果加权平均值,为106.7hm2。

2.2.3城镇工矿用地集约利用综合潜力综上所述,规划期,宾阳县存量独立工矿用地集约利用潜力为144.46hm2,城镇用地强度集约利用潜力为106.7hm2,那么城镇工矿用地集约利用潜力则为251.16hm2。

2.3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

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潜力是相对于一定的土地整理标准而言的潜力,受到研究区域社会经济、资源禀赋、政策以及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制约。

目前,我国测算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的方法较多,各有优略。为了保证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本研究拟采用调查法和基于社会投资能力的定性分析定量测算法测算其整理潜力。

根据《宾阳县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规划(2001-2010年)》实地调查,宾阳县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为1052hm2,预计新增耕地241hm2。多方综合,确定规划期宾阳县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潜力基于全社会投资能力的测算公式,如计算公式(6)所示:

(6)

式中:Y――整理潜力;

C――土地出让金纯收益;

t――新增耕地每公顷投资

a――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

b――耕地开垦费

2.3.1土地出让金根据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关于印发《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土地出让金收入管理办法》的通知(财综[2004]49号)精神,各省市、自治区土地出让金用于土地开发的比例为土地出让金平均纯收益的15%。根据宾阳县近几年土地出让金收益情况,预计到2010年土地出让金平均纯收益约1.18亿元,到2020年约3.55亿元。

2.3.2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土地管理法》规定,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专项用于农业土地开发。根据全国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标准及等级,宾阳土地有偿使用费征收标准为10元/m2,按照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地方留成规定,地方可留用70%。

2.3.3耕地开垦费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耕地开垦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规定,宾阳县征收标准为12元/m2。

2.3.4新增耕地每公顷投资根据宾阳县农村建设用地整理的经验,新增耕地每公顷投资额约75万元。

综上所述,2005-2010年全县农村居民点可整理潜力为31.61hm2,通过整理后净增耕地24.62hm2;规划2005-2020年全市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总面积95.09hm2,通过整理后净增耕地74.08hm2。如表2所示:

表2宾阳县农村居民点整理现实潜力目标(单位:hm2、%)

2005-2010年整理潜力2005-2020年整理潜力

待整理面积增加耕

地面积增加耕

地系数待整理面积增加耕

地面积增加耕

地系数

建设用

地整理31.6124.6277.90%95.0974.0877.90%

3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挖掘途径

3.1建立土地储备制度,盘活存量建设用地

当前,宾阳县土地市场建设尚不完善,大多数工业用地出让仍以市场化程度较低的协议出让方式为主,土地的社会价值没能完整体现,开发商以较低的价格获得土地,刺激了工业用地粗放利用的行为。所以要加强土地市场建设,提高土地资源配置中市场机制的作用份额。制定科学的年度供地计划和宗地供应方案,对上述储备土地以招、拍、挂的形式进行公开出让,使出让土地尽可能与真实值接近,促进建设用地的集约利用。

3.2推进旧城改造和农村居民点整理

旧城区建筑容积率低,农村居民点布局分散是建设用地低效利用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在土地管理制度相对薄弱的广大农村,制定完善的政策措施和加大资金投入,建立鼓励农村土地整理的激励机制,对农村居民点进行综合整治。

3.3提高工业用地投入产出率,进一步提高工业项目用地标准

根据县域经济发展状况及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目标,对工业项目用地标准一般每两年调整一次,不断提高工业用地的投入产出率。同时,积极鼓励企业对现有工业项目加大投资力度,提升生产技术水平。对原出让或划拨的存量工业用地,在符合城市规划、不改变原有用途的前提下,经批准在原用地范围内新建、改建、扩建工业项目,且投资强度、建筑容积率等指标符合自治区、南宁市规定,其增加建筑面积部分不再补缴土地出让金。建立工业企业效益评价机制,对土地利用效益突出的企业予以奖励,对土地有闲置情况的企业不能享受相关优惠政策。

参考文献

[1]吴玉玲,曲福田.中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机理:理论与实证研究[J].资源科学,2007,29(6):106-112.

[2]林坚,李尧.北京市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07,(1):59-65.

[3]刘琼,欧名豪.城镇建设用地潜力形成机制及内涵分析[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7,7(2):6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