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的特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52:00

教育心理学的特点篇1

随着年龄的增长,高中学生的生理及心理发生较大的变化。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影响教学效果的原因不少,但总的来说,主要来自主、客观两方面,而客观因素又是通过学生主观因素起作用的,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还是由于学生心理活动的特点引起的。为了更好地了解高中生心理特点,搞好体育教学,本人就高中生体育活动心理特点作一般性的探讨,与同仁共勉。

一、高中生体育活动的心理特点

1.学生动机更加高尚,深刻而稳定

高中学生由于知识经验的丰富,认识能力的不断提高,他们对体育活动的意义,作用有比较正确的认识,对体育的社会性有较全面而深刻的理解。因而,那种比较高尚而深刻的,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相联系的间接动机,常常是推动他们进行学习的直接动机。他们上体育课和参加体育活动的动机是多层次的,既有对理想的追求和较为理智的学习锻炼态度,又希望得到某种现实的和满足。由于认识水平的不同,每个学生动机的水平又有程度高低的差别。2.兴趣更加深刻,稳定并具有更大的选择性

在正确教育影响下,高中生对上体育课和从事体育锻炼的兴趣更加深刻而稳定。许多学生养成了自觉坚持锻炼的习惯,能妥善地安排学习、锻炼、休息时间,积极克服各种困难,长期坚持锻炼。高中生对体育的兴趣和态度更进一步明显分化。男生般更喜欢竞赛性活动,但不及初中生狂热。女生多喜欢动作轻快、优美、运动强度不太大的项目。有些对体育缺乏正确认识,或体育基础太差的学生,则对上体育课和体育锻炼产生了消极态度。女生由于性特征的明显变化,动作变得不太灵巧,对技巧性强的活动产生顾虑,在体育活动中的惰性表现得更加明显。有的女生由于爱美但又存在着错误的审美观或由于缺乏毅力等原因,怕晒、怕出汗、怕脏、怕累而不愿上体育课,对课外锻炼更是持消极态度。值得注意的是,高中阶段的学生随着年级的增高,不喜欢或讨厌上体育课的人数,有逐渐上升的趋势。对体育不感兴趣者。女生多于男生。究其原因,除上面已经谈到情况之外,主要是升学的大力大,负担太重,无暇顾及体育活动,另方面是学生对体育教学的现状不满,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不感兴趣等原因。而不少高中生对放羊式教学很不感兴趣。可见,对体育课不感兴趣的学生,并不都是没有兴趣,而是对当前体育课的现状不满或不适应。教师必须认真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方能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解决办法和措施。

3.抽象逻辑思维发展到一个新阶段,但未完全成熟

由于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高中生能离开现实进行思考,所以他们能提出假设,进行论证,这是他们抽象逻辑思维发展和成熟的表现。但是,由于知识经验的限制,他们提出的假设往往缺去充分的根据和正确性,其论证的结果不一定正确。这是高中生抽象逻辑思维不完全成熟的表现。但是,因为他们曾经认真思考和进行过论证,所以往往自以为是,固执已见,这也是高中生思维既成熟又不成熟的再现。在体育教学和活动中,他们已不满足于一般的身体活动和简单的体育知识=

技术和技能的掌握,而要求掌握一些难度较大的动作,并力图了解和把握动作的结构原理和规律,以及这些动作对身体的实际锻炼价值等。但他们不喜欢教师详尽而繁锁地进行讲解,而乐意在老师的启示下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来弄清动作的实质和规律。他们对老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常常试图以技术专长、教学技巧、品德作风、为人处世等各个方面来对教师进行全面的评价。他们对教师的评价不一定全面和完全正确,但却会影响着对教师本人和对教师的教学所持有的态度。所以,体育教师必须严于律己,处处作学生的表率。

4.爱美是一个突出的特点

高中生逐步产生对自己和别人外貌方面的审美体验。小学生不太注意自己的外貌,到中学阶段这种体验逐渐加强。高中生向往美,追求美,突出地表现在开始注意自己的卫生、体态、仪表和打扮,有的高中生开始对自己的外貌表现不安。例如,女生担心身体发胖,男生顾虑自己长得矮小、瘦弱、脸上长粉刺等。他们常常采用各种方式向体育教师、校医请教防止和改变上述问题的有效方法,并诚心诚意地按体育教师、校医的指导或为之开的运动处方“去持之以恒地进行锻炼或治疗”。教师应加强正面教育和引导,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懂得心灵美重于外表美的道理,培养他们高尚的品德、情操和坚强的意志品质。

5.人生观,世界观初步形成,开始进行职业选择

高中学生对人生往往怀着浪漫主义色彩的理想,充满着希望和激情,开始为自己的未来设计美好的图景。在正确教育的影响下,高中生大多懂得毕业之后不管是升学,还是就业,不仅要有好的思想品德,过硬的本领,而且必须具有健康的身体才能适应学习或参加社会建设的需要。他们逐步地认识到了健康的身体与个人生活、学习、工作和未来事业的关系。因而,他们不仅有参加体育活动的要求,而且开始讲求体育的实用价值,注意探讨体育与人生的有关理论和实际问题。有的学生还想认真学习和掌握一两项适合于自己身体实际情况和未来职业选择特点的运动项目。把体育活动与个人未来的生活、学习、工作和职业选择等联系起来,是高中,特别是毕业班学生不同于小学和初中学生的一大特点。当然,高中生是人生观,世界观初步形成的时期,他们对问题的认识,判断还存在着表面性和片面性,因而还需教师不断地进行引导和教育。

二、根据高中生心理发展特点,在体育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根据高中生的学习动机,兴趣和职业选择发展的特点,应认真改革教材教法

在体育教学中,可以向学生比较系统地介绍一些体育卫生,运动生理学,运动心理学等方面的理论知识,使其掌握科学锻炼的理论和方法。另一方面,技术的问题可以适当讲得细一点,语方要生动,形象、简炼,注意准确地使用体育名词术语。在不违背教学大纲的原则上,可以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教给他们一些符合我国民族传统的,简便易行的,可以长期坚持锻炼的项目内容和锻炼方法。使学生在毕业后能终身受益。

2.构建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形成最佳的情绪状态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往,是一种特殊的人际情境,它不仅直接关系着课堂教学的效果,而且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个性的丰富发展。高中生觉得自己以经长大成人,希望教师把自己看成大人,尊重自己,他们也尊重、热爱自己的师长。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学生尊敬信任教师,“亲其师,信其道”,产生对教学内容积极的态度倾向,师生之间会激起热烈的情绪投入到教与学的活动中来。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情绪的变化,常常受到教师的直接影响。如果教师经常采取命令,批评和训斥的态度要学生顺从自己,那就往往使学生处于紧张,被教训的状态,这样学生学习积极性是不会尊重他们,有一定教育方法的教师,使课堂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学生才能体验到体育运动的乐趣。

3.重视学生个性民展,因材施教

现代教育越来越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个性教育是各门学科教学方法所应提倡的。在体育教学中,有针对性的进行个性教育,往往比其他学科较容易进行。同样的学生,人个性不同。无论纪律上,还是技术技巧上都应注意个性教育,因材施教。不同性别,年龄,体育基础,健康状况,接受能力等都各有不同,有的差别甚至很大,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方面,既要全面地指导课程一般进行,更应根据学生实际注重个别教育。在课前,教师必须解学生情况,尽可能掌握各个学生的特点,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因材施教,达到预期的效果。

教育心理学的特点篇2

论文关键词:开放教育;心理;思维;创造力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这就要求教育机构应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将学习者放在一个很重要的位置。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设的开放教育是以学习者为中心,旨在使每一位学习者都能得到充分发展的教育,它采用个别化学习为主,集体教学为辅的教学组织形式。开放教育所面对的学习者多为成人,他们与青年学生有不同的学习特征。例如:在心理层面:成人的理解能力优于背诵;在生理层面:成人的生理条件随年龄的增加而逐渐退化,对学习产生影响;在社会层面:成人扮演着多元化角色,使得在学习的过程中容易遇到障碍。比较而言,在学习过程中,成人学习者比青少年学生更成熟。因此,在学习中能扮演主动的角色。与传统教育相比较,开放教育更强调学习者自主学习和自我调控,这就要求开放教育机构要深入研究学习者的学习特点,在对其学习规律总结的基础上,为他们提供有意义的学习支持。

开放教育学习者的学习特点有诸多方面,笔者就心理特点方面分析一二,谈谈认识。

一、开放教育学习者的心理发展需要

研究学习者的心理特点,必须先研究学习者的心理需要,需要是人的积极性的基础和根源,当人的需要有了某种特定目标时,就转化为动机,推动人去从事某种活动。不同社会阶段,开放教育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是不同的,调查资料显示:开放教育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多种多样,大致分为七类:

第一类是职业发展的需要,包括求职的需要、寻找更好的职业、个人的专业发展、学习的内容对工作有用、提职或评职称的需要;第二类是社会的需要,学习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社会;第三类是个人价值的需要,包括提高自身价值、为了一张文凭、使生活更充实、以及获得他人的认可;第四类是个人的兴趣;第五类是物质的需要,包括学习是为了将来能赚更多的钱;第六类是外来的要求,包括领导的要求以及为家人争光;第七类是追求城市生活的需要。

在这七类学习动机中,几乎一半学生的学习是为了职业发展的需要和社会的需要,这同大部分的学生是在职成人有关。这也表明,面临知识经济社会和学习化社会到来的挑战,人们需要不断地学习和进修,以获得个人的职业发展和适应社会的要求。为了满足这些需要,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获得知识智力的发展。参加开放教育学习无疑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因此,开放教育工作者应加强对学习者的学习目的教育,积极开展”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工作,深化教学模式改革,推行导修导学制,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媒体使用指导,尝试以课程为单元组织教与学的管理新形式,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二、开放教育学习者年龄与智力的关系

开放教育学习者多数为成人学生,年龄一般在20—40岁,有些学习者年龄更大。一些专家认为,随着年龄的增大,在语言、算术和词汇方面并没有出现衰退的现象,甚至有些方面还有随着年龄增长智力反而上升的现象,如观察能力、综合思维能力等。成人学生往往认为年龄大了,记忆力衰退了,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心理学家迈尔斯的研究证明了这一点。

以最高水平100作为基数:

10—17岁,记忆力为95,理解力为72;

18—29岁,记忆力为100,理解力为100;

30~49岁,记忆力为92,理解力为100;

50~69岁,记忆力为83,理解力为87。

因此,可以认为,作为开放教育的学生无论从记忆力、理解力,还是其他能力都是学习的最佳时期,那种认为年龄大了,智力不行的看法是不对的。根据成人学习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教育辅导学生采取阅读——试图记忆一~再阅渎——再试图记忆——的记忆方法是非常有效的。因此,应努力教会学习者进行自学的方法和技巧,使学习者在学习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开放教育学习者的智力特点

心理学上将智力结构分为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和操作能力五大要素,它包括感知、记忆、思维想象和创造等多种心理因素,开放学习者的智力特点是:

1.观察力敏锐而深刻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主动的知觉过程。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首先依赖于人的感觉和知觉,感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感觉和知觉虽然是简单的认识过程,但却是人获得对于客观事物感性认识的必经阶段。观察力在人的一切生活和活动领域里都是必不可少的。成人学生由于生理机能的成熟和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其观察力已经达到较高的水平,对事物的观察是比较敏锐而深刻的,而且有一定程序的精确性和概括性,通过观察,一般都能够发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各种主要细节。成人学生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在内容上愈丰富、愈深刻,在范围上愈广泛、愈全面,在时间上愈长久、愈稳定,其观察力就愈敏锐、周密和精确,这对认识和改造事物有重要的作用。

2.思维力丰富

思维是事物的一般属性和事物内在联系在人脑中问接的概括和反映。成人学生的思维特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思维具有相当的广度和一定的深度。这种广度和深度与青少年学生又有区别,青少年学生思考问题可以说海阔天空,无所不包,不能从本质上去看问题;成人学生思考问题比较现实,一般从现实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出发去思考问题,能够与现实紧密结合。

第二,能自觉地运用理论思维。经验思维主要凭直接经验进行判断和概括,因而有很大的局限性;理论思维则从一般的理论、原则出发,去进行推理和判断,理论思维可以使人利用自己掌握的理论知识,对未曾亲身经验过的事物间接地进行探讨和验证。成人学生一般能运用理论思维去分析事物,解决问题。

第三,成人学生的思维有鲜明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成人学生具有比较成熟的世界观,受报刊影响和社会环境影响不是太大,发表的见解往往是自己独立思考的产物,表现出很明显的思维独立性。能够承认错误并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有一种可贵的自我批评精神,表现出明显的思维批判性。

第四,成人学生的思维有很大的创造性。成人学生本身来自生产实践第一线,他们比较缺乏理论知识,能够提出大胆的设想和新颖、独特的见解,能分析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运用理论解决实践问题,这就是思维的创造性。

理解在学生学习知识中有重要作用,仅仅靠感知来认识事物是不够的,感知只能解决现象问题,理解才能解决本质问题。学生的理解是在感知的基础上借助于思维而实现的。教学中要应用思维规律,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3.想象力丰富

想象是指成人的记忆力中保存的表象材料,经过分析综合重新加工,创造出没有感知过的,甚至不存在的事物的形象。一个人想象力发展水平如何,是以他记忆表象储存的数量质量为基础的。要发展想象能力,就应该有丰富的生活经验,让他们尽量多地储备事物表象。表象越丰富多彩,想象也就广阔新颖。观察力是丰富感知的重要手段,也是丰富记忆表象的重要途径。创造想象的开展是在创造性思维的指引下进行的。创造想象的主动性与独创性受到创造思维的制约,创造思维发展水平与创造想象发展水平密切相关。成人学生社会阅历丰富,生活经验丰富,有着良好的创造思维,这都有利于丰富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4.创造能力强

教育心理学的特点篇3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

近年来,大学生犯罪事件频发,2004年云南大学生化学院2000级学生马加爵在宿舍杀害4名同学;2013年4月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五官科医院耳鼻喉科2010级硕士研究生黄洋被投毒死亡。一系列触目心惊的案件,引起了社会对大学生的心理教育、道德教育的反思。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学校、家庭、社会迫切需要和关注的问题。

1心理健康的定义

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包括智力正常、有情绪的稳定性与协调性、有较好的社会适应性、有和谐的人际关系、反应能力适度与行为协调、心理年龄符合实际年龄、有心理自控能力、有健全的个性特征、有自信心、有心理耐受力。

2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大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充满活力,是一个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面对大学生“成长的烦恼”和种种“心结”“心病”,家长不能视而不见,学校不能无所作为,社会不能漠然置之。开展丰富多彩、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心理咨询、心理疏导、心理干预教育,使大学生保持快乐、阳光、乐观、向上的心态,是确保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前提。

3我国大学生心理问题特点

根据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测算,目前5%左右的中国人患有不同程度和类型的精神障碍、心理疾病,真正患有不同程度和类型精神障碍、心理疾病的大学生占总人数的0.32%。对比之下,大学生群体总体心理健康状况要优于一般社会群体。因此,极端个案并不能代表全体,大学生群体整体的心理状况健康良好。大学生心理问题特点主要表现在:

①抑郁自卑:随着社会就业及各方面的压力,使得当代大学生心理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一部分同学受自卑情绪困扰。据调查,42.5%的同学为自己没有一技之长等能力上的缺陷而引不起老师、同学,尤其是异性的注意而自卑;36.7%的同学渴望拥有优越的家庭环境,因为“家里条件差,没钱,跟别人不在同一个档次”产生心理落差;29.2%的学生觉得自己相貌不好或是身材矮小而不愿和人交往;22.5%的学生因为成绩不如人而导致自卑;15.8%的学生因性格问题(比如胆怯)而导致自卑。自卑情绪的产生,导致学生对学习没有信心,生活上消极抑郁,心情烦躁,还会出现心悸、胸闷、尿频、出汗、自怨自艾等症状。

②盲目攀比:17岁少年王某卖肾买苹果手机案、大学生以“奖励”为名要求父母买笔记本电脑、pSp、iphone等电子产品的新闻报道,无一不反映出当代学生盲目攀比、虚荣心强的心理,折射出大学生价值观的错位。

③功利主义:大学校园受到整个社会唯利是图风气的影响,同学们在利益的驱动与压力下读书,不少人信奉走自己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这种价值观,唯利是图,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有些学生就把同学视为学习或者是感情与未来生活的对手,甚至敌手,为了战胜对方在学校里几乎什么事情都有可能发生,连对法制的畏惧都置之脑后。而盯着功利性十足的个人目标,造成一些高学历人才的精神偏陋或心理失常,在原本只属于常识、常规的人际关系或行事挫折面前,缺少包容心与应对能力。

④上网成瘾:网瘾即“互联网成瘾综合征”,英文简称为iaD。基本症状是上网时间失控,欲罢不能。据有的学生自述,一些学生迷恋魔曾、CF等游戏,一玩就是十几个小时;一些学生早上一起床就开始玩游戏,一直到深夜,困了倒头就睡,醒了又继续玩;一些学生一到教室上课就无精打采、迷糊睡觉,一上网就精神抖擞,两眼放光。不少学生为了上网逃课,不参加考试或考试成绩不佳,不仅严重影响学生学业,而且对身心健康都造成极大危害。据专家分析,上网成瘾的大学生中,绝大多数存在性格内向、孤僻、意志力薄弱等特征,他们在网络虚拟的世界中追求精神上的愉悦,寻找心理安慰,弥补心理落差。

4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在我国的大学教育中,始终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作为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许多高校在大一时均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课时在24学时或是32学时。在高年级开设《咨询心理学》等多门选修课,帮助学生科学认识心理问题,教学方式寓教于乐,主要以活跃的课堂、团体心理游戏、心理健康活动月、户外拓展训练等方式展开,学习考核以撰写学习心得、个人的心理成长报告为主,引导学生具有阳光心态,快乐生活。多数高校都配有多名专职以及数十位兼职心理辅导教师,除了日常咨询外,每月都会有固定时间、固定地点,开展大型咨询会。学校将人际交往、情感等多个方面的咨询分成小组,处理学生的心理困惑和矛盾。

5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教育措施建议

5.1打破单一的分数评价体系,倡导多元化和个性化教育。让大学回归教育和学术本位,破除仅仅是就业率、考研率等的学校评价体系,摆脱功利的办学追求;不能以扼杀受教育者的个性、兴趣为代价,让学生们变为只会应试,却没有想象力、创造力的书呆子;倡导多元化和个性化发展的教育,让学生们真正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同时具有完善的人格。

5.2加强生命教育、人格教育的心理教育。人际关系紧张是制造大学生心理问题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加强大学生生命教育与人格素养的培养,引导、鼓励学生做最好的自己,而不是把同学当竞争对手进行教育,最终异化同学关系,甚至制造同学之间人际关系的紧张。

5.3开展心理自救课程。建议学校开展“心理自救”选修课程,鼓励学生多与人交往,教育学生坦率面对自己的不足与缺陷,多体验群体生活,多与人交流。

教育心理学的特点篇4

关健词

高中生

体育

心理

教学

随着年龄的增长,高中学生的生理及心理发生较大的变化。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影响教学效果的原因不少,但总的来说,主要来自主、客观两方面,而客观因素又是通过学生主观因素起作用的,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还是由于学生心理活动的特点引起的。为了更好地了解高中生心理特点,搞好体育教学,本人就高中生体育活动心理特点作一般性的探讨,与同仁共勉。

1、高中生体育活动的心理特点

1.1学生动机更加高尚,深刻而稳定。

高中学生由于知识经验的丰富,认识能力的不断提高,他们对体育活动的意义,作用有比较正确的认识,对体育的社会性有较全面而深刻的理解。因而,那种比较高尚而深刻的,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相联系的间接动机,常常是推动他们进行学习的直接动机。他们上体育课和参加体育活动的动机是多层次的,既有对理想的追求和较为理智的学习锻炼态度,又希望得到某种现实的快感和满足。由于认识水平的不同,每个学生动机的水平又有程度高低的差别。

1.2兴趣更加深刻,稳定并具有更大的选择性。

在正确教育影响下,高中生对上体育课和从事体育锻炼的兴趣更加深刻而稳定。许多学生养成了自觉坚持锻炼的习惯,能妥善地安排学习、锻炼、休息时间,积极克服各种困难,长期坚持锻炼。

高中生对体育的兴趣和态度更进一步明显分化。男生般更喜欢竞赛性活动,但不及初中生狂热。女生多喜欢动作轻快、优美、运动强度不太大的项目。有些对体育缺乏正确认识,或体育基础太差的学生,则对上体育课和体育锻炼产生了消极态度。女生由于性特征的明显变化,动作变得不太灵巧,对技巧性强的活动产生顾虑,在体育活动中的惰性表现得更加明显。有的女生由于爱美但又存在着错误的审美观或由于缺乏毅力等原因,怕晒、怕出汗、怕脏、怕累而不愿上体育课,对课外锻炼更是持消极态度。

值得注意的是,高中阶段的学生随着年级的增高,不喜欢或讨厌上体育课的人数,有逐渐上升的趋势。对体育不感兴趣者。女生多于男生。究其原因,除上面已经谈到情况之外,主要是升学的大力大,负担太重,无暇顾及体育活动,另方面是学生对体育教学的现状不满,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不感兴趣等原因。而不少高中生对放羊式教学很不感兴趣。可见,对体育课不感兴趣的学生,并不都是没有兴趣,而是对当前体育课的现状不满或不适应。教师必须认真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方能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解决办法和措施。

1.3抽象逻辑思维发展到一个新阶段,但未完全成熟。

由于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高中生能离开现实进行思考,所以他们能提出假设,进行论证,这是他们抽象逻辑思维发展和成熟的表现。但是,由于知识经验的限制,他们提出的假设往往缺去充分的根据和正确性,其论证的结果不一定正确。这是高中生抽象逻辑思维不完全成熟的表现。但是,因为他们曾经认真思考和进行过论证,所以往往自以为是,固执已见,这也是高中生思维既成熟又不成熟的再现。在体育教学和活动中,他们已不满足于一般的身体活动和简单的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的掌握,而要求掌握一些难度较大的动作,并力图了解和把握动作的结构原理和规律,以及这些动作对身体的实际锻炼价值等。但他们不喜欢教师详尽而繁锁地进行讲解,而乐意在老师的启示下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来弄清动作的实质和规律。他们对老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常常试图以技术专长、教学技巧、品德作风、为人处世等各个方面来对教师进行全面的评价。他们对教师的评价不一定全面和完全正确,但却会影响着对教师本人和对教师的教学所持有的态度。所以,体育教师必须严于律己,处处作学生的表率。

1.4爱美是一个突出的特点

高中生逐步产生对自己和别人外貌方面的审美体验。小学生不太注意自己的外貌,到中学阶段这种体验逐渐加强。高中生向往美,追求美,突出地表现在开始注意自己的卫生、体态、仪表和打扮,有的高中生开始对自己的外貌表现不安。例如,女生担心身体发胖,男生顾虑自己长得矮小、瘦弱、脸上长粉刺等。他们常常采用各种方式向体育教师、校医请教防止和改变上述问题的有效方法,并诚心诚意地按体育教师、校医的指导或为之开的运动处方“去持之以恒地进行锻炼或治疗”。教师应加强正面教育和引导,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懂得心灵美重于外表美的道理,培养他们高尚的品德、情操和坚强的意志品质。

1.5人生观,世界观初步形成,开始进行职业选择。

高中学生对人生往往怀着浪漫主义色彩的理想,充满着希望和激情,开始为自己的未来设计美好的图景。在正确教育的影响下,高中生大多懂得毕业之后不管是升学,还是就业,不仅要有好的思想品德,过硬的本领,而且必须具有健康的身体才能适应学习或参加社会建设的需要。他们逐步地认识到了健康的身体与个人生活、学习、工作和未来事业的关系。因而,他们不仅有参加体育活动的要求,而且开始讲求体育的实用价值,注意探讨体育与人生的有关理论和实际问题。有的学生还想认真学习和掌握一两项适合于自己身体实际情况和未来职业选择特点的运动项目。把体育活动与个人未来的生活、学习、工作和职业选择等联系起来,是高中,特别是毕业班学生不同于小学和初中学生的一大特点。当然,高中生是人生观,世界观初步形成的时期,他们对问题的认识,判断还存在着表面性和片面性,因而还需教师不断地进行引导和教育。

2、根据高中生心理发展特点,在体育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2.1根据高中生的学习动机,兴趣和职业选择发展的特点,应认真改革教材教法。

在体育教学中,可以向学生比较系统地介绍一些体育卫生,运动生理学,运动心理学等方面的理论知识,使其掌握科学锻炼的理论和方法。另一方面,技术的问题可以适当讲得细一点,语方要生动,形象、简炼,注意准确地使用体育名词术语。在不违背教学大纲的原则上,可以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教给他们一些符合我国民族传统的,简便易行的,可以长期坚持锻炼的项目内容和锻炼方法。使学生在毕业后能终身受益。

2.2构建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形成最佳的情绪状态。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往,是一种特殊的人际情境,它不仅直接关系着课堂教学的效果,而且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个性的丰富发展。高中生觉得自己以经长大成人,希望教师把自己看成大人,尊重自己,他们也尊重、热爱自己的师长。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学生尊敬信任教师,“亲其师,信其道”,产生对教学内容积极的态度倾向,师生之间会激起热烈的情绪投入到教与学的活动中来。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情绪的变化,常常受到教师的直接影响。如果教师经常采取命令,批评和训斥的态度要学生顺从自己,那就往往使学生处于紧张,被教训的状态,这样学生学习积极性是不会尊重他们,有一定教育方法的教师,使课堂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学生才能体验到体育运动的乐趣。

2.3重视学生个性民展,因材施教

现代教育越来越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个性教育是各门学科教学方法所应提倡的。在体育教学中,有针对性的进行个性教育,往往比其他学科较容易进行。同样的学生,人个性不同。无论纪律上,还是技术技巧上都应注意个性教育,因材施教。不同性别,年龄,体育基础,健康状况,接受能力等都各有不同,有的差别甚至很大,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方面,既要全面地指导课程一般进行,更应根据学生实际注重个别教育。在课前,教师必须解学生情况,尽可能掌握各个学生的特点,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因材施教,达到预期的效果。

2.4要照顾男女学生的性别特点

教育心理学的特点篇5

   一、对学困生的理论界定

   一些传统观点认为学困生是指那些智力低下、学习成绩落后的学生。这样的界定只是概括出学困生的部分表现,并没有揭示出学困生的实质问题。随着对学困生问题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学困生问题的内涵。依据国内比较公认的标准,将学困生界定为:无明显感官障碍,但实际成就与其智力的期望值存在显着差异的学生。学习困难(1earningdisabilities)一词最早是由美国教育家Kirk(1983)提出来的。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受认知心理学的影响,有关学习困难儿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认知过程方面。20世纪80年代后,人们开始把研究视线伸向学习困难儿童的非认知领域。对学习困难儿童的非认知因素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个性品质、行为特征和社会技能方面。

   二、对学困生心理特点的分析

   学困生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学困生自身特点和社会性因素两大方面。其中学困生自身的特点包括认知方面的因素和行为因素,而社会性因素则来自于社会、学校和家庭几方面的影响。

   1.学困生自身特点分析不可否认,人的智力在客观上是存在差异的,不同智力水平的学生对同样的学习内容的接受效果是存在差异的。很多研究都证明了学困生在认知能力包括记忆力、思维能力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缺陷。也有研究表明学困生在元认知整体水平及各个维度上均落后于一般学生而且其发展速度较慢。他们在方法性、计划性与总结性三方面表现最差,包罗了在元记忆方面的主要缺陷。同时学困生的解题策略应用与一般学生相比存在本质差别,他们不能掌握准确灵活的迁移策略,因此学困生在同样学内容的接受和巩固方面存在差异。由于这种差异导致了学生的自信心严重丧失,自卑感重,对周围事物过分敏感,烦躁不安,经‘常陷入高度的焦虑状态中。由于学困生的自信心不足,部分学生甘居下游,得过且过,产生厌学情绪,上课如坐针毡,注意力涣散,容易分心,做事缺乏责任心、上进心,无法按时完成作业。他们的学习兴趣淡漠,缺乏学习的目的性和自觉性,意志力薄弱,并且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行为障碍。由于他们存在如此严重的心理和行为障碍,在学校和家庭生活中他们对来自各个方面的积极反馈比较麻木,习惯了父母和教师的消极评价,很少有成功和快乐的体验。

   2.影响学困生的社会性因素分析人是社会系统中不可缺少的因素之一,个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影响学困生的社会性因素主要包括社会、家庭和学校三个方面。其中社会因素主要是指目前社会公认的对学习的认识和态度。由于竞争的激烈性,目前社会上存在着“唯学历”的观点,在这种想法的影响下,人们不自觉地给学生施加了无形的压力,造成他们沉重的学习负担。在这种重压之下一些学生选择了逃避,并且产生了厌学心理。家庭是整个社会的一个子单位,它是孩子进行社会化活动的基地。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教养方式、教养态度和行为以及对孩子的期望水平、整个家健的教育氛围和环境都会对儿童造成深远的影响。许多研究表明,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对孩子的管教、帮助以及指导的程度都直接影响着家庭成员之间的心理关系以及儿童的学习环境。在关系紧张的家庭中生活的孩子缺乏安全感,长期处于无助、孤独和迷茫的状态中,必然会影响他们的学业成绩,进而导致学业上的失败。父母对子女过高的期望也会造成儿童巨大的心理压力,他们对孩子的情感投入少,倾向于拒绝或否认孩子的一切进步,用简单的批评、指责的方法来教育孩子,使孩子的自信心丧失,由害怕、无助转变为逃避、厌恶学习。除了家庭因素之外,另一个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就是学校。学校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教师的教学、学校的人际关系直接影响着每个学生学习活动的质量。其中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最为直接。师生关系是学校中教师与学生之间以情感、认知和行为交往等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心理关系。师生关系是学困生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形成的一种重要关系。研究发现,一般教师对学困生的评价较低,学困生对教师存在抵触情绪,师生关系淡漠、疏远。他们很少获得教师的关注,教师对学困生的期望值也低,不能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这样使得学生很少获得成功体验,加速了不良行为的出现.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同伴关系也是学校人际关系的重要方面,它对学生的学习成绩也有着直接的影响。学习成绩的好坏与同伴接纳的程度存在一定的关系。有研究表明:学困生的同伴接纳水平较低,往往被同伴排斥。他们常常因为处理不好同学关系而陷入孤立的境地。㈤长期的孤立与排斥使得学困生的心理受到很大伤害,他们变得自卑、敏感、逆反进而对学校、老师和同学产生厌恶心理.敌对倾向严重。总之,家庭和学校是学生进行社会化活动的重要场所,学生与家庭和学校的关系直接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成绩。

   三、对学困生的教育策略

   随着学困生心理特征研究的逐渐完善.人们开始把重点放在对学困生的干预上。关于学困生的干预问题,已经有很多学者提出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并且进行了简单的实践研究。针对他们的研究成果并结合学困生的心理特点,提出一些有效的教育对策。1.关注学困生的内心世界学困生由于长期受到家长、教师的冷落与消极评价,他们的内心世界充满了极度的焦虑、不安与无助。学困生通过与家长和老师做对的方式来表现对他们的不满以此来吸引别人的关注。其实在他们的内心世界里是充满矛盾与挣扎的。因此身为教师和家长应该透过学生的不良表现看到他们存在问题的实质。家长和教师应经常自问是否走进了孩子的内心世界,是否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是否体会到他们的失望与无助。其实,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家长和教师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放弃旧有的、先入为主的思想,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适时鼓励,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对学困生的期望值可以促进他们学习成绩的提高,从而又进一步巩固教师和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2.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学生生活与学习的主要场所是家庭和学校。良好的家庭和学校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平和的心境和开朗的性格。家庭是学生社会化活动的基地,良好的家庭环境不但给孩子提供了心理支持,而且也给孩子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物质环境,这就给学生在学业上的成功创造了必要条件。父母正确的教养方式有利于塑造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儿童的认知能力和个性得到正常发展。学校中的师生关系、同伴关系是影响学困生学习活动和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教师不应仅以学业表现作为衡量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而应该以积极客观的态度对待学困生,争取和学困生建立良好的情感关系。春风化雨,以情感人,以爱动人,这样才能形成一个和谐稳定的师生关系,创设有利于学困生进步的心理情境。

   3.增强学困生心理素质的锻炼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个人成功的重要基石。针对学困生责任心差、意志力薄弱、耐挫能力差以及自卑感严重的特点,教育者应该从多方面塑造学困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一是从具体的教育事件中培养学困生的责任心,让学生学会自理自立,给他们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让他们认识到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事情负责,懂得学习也是自己的事.其他人无法替代,让他们拥有责任意识,能够对自己负责。二是通过教学活动增强学困生的意志力和自信心。创造一些让学困生参与的学习活动和机会,以满足他们的自尊心和被人接纳、关注的心理需求。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多种活动来磨练学困生的意志力,以增强他们战胜困难、挑战自我的信心。三是从个人经历出发教会学生面对挫折。学生遇到的挫折是来自于多方面的,包括学习、人际关系、兴趣愿望等面对挫折每个人的反应方式是不同的,通过对挫折进行心理疏导来教会他们拥有客观积极的态度去面对挫折,寻求适当的方法进行自我调适,缓解内心的焦虑与不安。在挫折中成长,迎接时代的挑战。

   纵观几年来我国关于学困生的研究情况,我们对学困生的心理特征已经基本了解,并且根据学困生的心理特征提出了相尹小学寂与管知之前,学生不再是“零”起点,在学习时能使自己处于主动探索的地位。例如:在教学平均数问题前,先让学生了解所要学的知识,再动员他们去调查自己家里近几个月的用电和用水情况,为教学提供第一手材料。通过对生活素材的处理,让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为了让学生了解平均数的作用,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调查来的数据,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学生通过比较发现,有几个月的用电和用水量比较大..这样,教师因势利导地指出,通过我们的调查,我们应该向水电部门提出哪些建议等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可以进一步理解数学学科的特点——应用性这种渗透方法,有力地把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前,拓展了渠道,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实行课中开放,促进自主发展在课堂教学中,应该给学生创造表现的机会,让学生不仅学会知识,而且掌握学习的方法,获得可持续发展在开放教学的过程中,首先改变课堂提问的单向性,即教师问,学生答。开创“教师一学生”、“学生一教师”的双向提问式教学法。让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问题,最终通过师生共同努力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教育心理学的特点篇6

【关键词】心理大学生教育对策

一、“90后”大学生心理素质特点分析

(一)自我意识强,但是容易陷入自我中心

有较好的自我认知,有主见,自信心强,清楚自己的优缺点,但是社会意识、责任意识等相对淡漠,关心自己比关心他人要多,容易陷入自我中心,忽略别人的感受。

(二)渴望独立,但是缺乏自理能力

“90后”青年有强烈的“成人意识”,时时处处希望别人把自己当成人来看待。在离家独立生活之后,自主意识增强,但是因为从小缺乏锻炼,有些同学仍然对家长和老师有较大的依赖性,自理能力不强。

(三)追求知识,渴望成才,但是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

部分学生以往学习基础较为薄弱,入学后未能适应大学的教学,仍采用高中的学习方法,不会的知识没能及时补救,随着课程量的加大和难度的加深,容易产生厌学心理。

(四)个性张扬,但是缺乏对挫折的认识

“90后”学生充满激情,追求时尚,追求另类,强调个性的发展,有实现自我的强烈欲望,他们敢想、敢说、敢干,富于挑战性、冒险性。但是由于中学阶段经历简单平顺,对面临的问题认识不够,缺乏对挫折的心理准备和吃苦精神,就容易在麻烦到来时陷于被动,造成心理失衡乃至崩溃。

(五)乐于交往,但是缺乏交际方法

大学校园有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大一新生都愿意积极主动参加各种活动,渴望广泛结交朋友,也愿意敞开心扉,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帮助。但是在交往中,由于自我保护意识过强,交往谨慎,情感沟通不畅,五湖四海各地风俗习惯的冲突,容易带来人际的碰撞。也有部分学生自己处于观望状态,也不让他人靠近,长期的自我封闭不愿沟通,极易导致一些学生孤独、抑郁和自卑。

二、当前“90后”大学生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目前我国还比较缺乏关于这一代青年的心理特点、行为方式的研究。“因材施教”,被认为是最有效的教育方法。从眼下情况看,对于“材”,教育者的了解并不充分、并不全面,于是,根据“材”之不同开展教育,也就难上加难。对于“90后”这个群体,教育者应该研究他们成长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以往的学校教育环境,认真调查分析他们的社会认识水平、心理发展情况。不以少数的细节、个体的行为,概括一个群体,上升为对一个群体的判断,以偏概全。

(二)教师教学方法的落后。根据学习者的群体特性、个别差异,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推出不同的教育内容,则需要教育者的教育创新意识和全身心投入。在这些方面,国内高校的教育者都有不同程度的欠缺。大家经常采用的办法是“以不变应万变”。于是,我们发现,在今天的大学中,虽然学生已经从“70后”变到了“90后”,一些课程教授的内容却还停留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一些老师的教学方法,还是对“70后”的灌输模式。

(三)学生管理模式缺乏创新。高等教育从规模发展转变到稳定规模、提高质量的内涵发展的道路上,学生发生了很大变化,尤其是“90后”大学生的入学带来新的挑战,学生工作如果还固守原来的管理理念必然会带来许多的问题。从科学发展观来看核心是以人为本,对于高校而言就是要以学生为本,高等教育到了大众化阶段,对于学生管理而言,首要的是要转变管理理念,摒弃我们习以为常的做法,从以“结果管理”为目标的学生管理理念,转变为以“过程管理”为重点的和谐的管理理念。

三、“90后”大学生教育对策

(一)开展大一新生心理健康调查,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做到心理问题的早期发现和预防

开展教育的前提是掌握和了解学生当前的心理状态,新生入学即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对有需要的学生及时进行面谈,根据学生的情况采取不同的处理措施,做到防患于未然。各级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树立起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识,带头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同时各科任教师也应该在所任教学科渗透心理健康知识,引导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

“90后”大学生既不盲目也不盲从,他们有自己的思想,有鲜明的个性特点。我们对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所出现的一些困惑和失偏行为既要给予帮助和教育,还要以一个正常的心态来审视,在改革的时代,在社会发生急剧转型的时期,思想上还不成熟的学生,偶尔的失范行为只要教育方法得当,是可以较好地得到纠正,从而健康地成长。

(三)建立学习型班级

“90后”大学生大多求知欲旺盛,但是缺乏引导,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学生工作者要引导学生构建和形成学习型班级,在全班成员中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也要引领学生创造新知识、新思维和新的价值观,使学习终身化、学习自主化成为每个人的共识,使学校的每个方面都能为大学生的学习提供平等的机会和条件,创设开放的教学资源体系。

(四)充分利用网络新载体,贴近学生实际,建设与完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

对于学校来说,要加强校园网建设,及时校园时事、新闻;建立以理论知识、团队活动交流为特色的团员青年网站;以学生社会实践、社团活动为特色的社团网站等等。在内容的编排上,要时刻注意新颖、丰富、有特色,并随时更新,避免内容的空洞、说教,增强网站吸引力。对于班级来说,建立班级网站,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增强学生的凝聚力。建立班级QQ群,这样可以减少师生面谈的拘谨和尴尬,大学生也乐于在网上和教师进行交流,可以无拘无束的畅所欲言,教师的引导采用网络传导也就可以起到良好的效果。

(五)培养自信心,不断激发大学生的内在发展潜能

新生刚入学,以理想信念教育为重点,使他们尽快适应大学生活。辅导员、班主任在此阶段教育中要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好人际关系,建立相互沟通的平台,如主题班会、座谈会、团日活动等集体的开展,让学生感受到家的温暖和集体的力量,同时建立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信任。另外,刚入学的新生迫切的渴望个人的发展,这时候班主任应该以帮助学生树立人生目标,树立正确的“三观”,规划四年的学习生活,树立人生的近期和远期目标,切勿荒度时光为重点,如召开演讲、辩论、谈心等活动,了解学生想法与抱负,从而进行引导。

参考文献

教育心理学的特点篇7

一、心理防御机制的内涵

所谓心理防御机制,是个体摆脱不快和焦虑,控制过度冲动的情感和本能欲望,调节内部冲突与外界现实之间关系的一种方式或手段。它能既使个体维持内心平衡,又能使个体的行为表现符合外界现实的要求。心理防御机制不仅仅与个体内部精神状态相连,也包含了个体与重要他人之间的关系。

依据心理防御机制在不同人群中的选择、应用情况,可以将其分为以下三类:不成熟防御机制、中间型防御机制和成熟防御机制。防御机制的使用可以从侧面反映出一个人的心理成熟程度。

不成熟防御机制包括投射、退缩、幻想等心理与行为,这些机制常为3~16岁的健康人和性格类似于该年龄阶段的成人或有情感性精神障碍的成人所使用。“投射”是指自我将不能被社会接受的冲动、欲望或观念反应于客观事物或他人,所谓“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就含有此意。“退缩”是指当个体遇到挫折无法解决时,会放弃成熟的态度和行为方式,转而使用较幼稚的方式来应对。如儿童上幼儿园的第一天可能会由于害怕而出现不停地吃手指的行为。“幻想”是指当一个人无力处理生活难题或情绪困扰时,利用自由想象的方法使自己暂时脱离现实,以获得内心的满足。如经常有一些买的人说“如果我中了500万,我会开个公司,置办房产……”

中间型防御机制包括理想化、期望、否认等心理与行为,这些机制常为神经症患者、成人遇到急性应激事件时或具有神经质的3~90岁的正常人所使用。“理想化”指个体对某些人或物给予过高的评价,如“情人眼中出西施”。“期望”是指个体对将要发生,但是意识无法接受的行为或情感作出切合实际的计划或预期,如患者对即将实施的化疗手术在情感上作出符合现实的预期。“否认”是指个体拒绝承认现实中已发生的不愉快事件的心理。比如,当家人过世的时候,仍坚持说他还活着。

成熟防御机制包括压抑、升华和幽默等心理与行为,这些机制为12~90岁的正常人所使用,是个体在青少年期成功认同的结果。“压抑”是指把意识所不能接受的观念、情感或冲动抑制到无意识中去。如遇到重大灾难后,对于发生的痛苦性事件表现出选择性遗忘。“升华”是指把社会所不能接受的冲动转化为建设性的行为。如一些男性将内在攻击性的欲望转变为在竞技场上的努力拼搏。“幽默”是指个体将引起焦虑或伤害的冲动通过大家乐意接受的方式释放出来,如某些游戏和滑稽的行为。

心理防御机制实质上是一种对自我进行保护的手段,主要有两个特点:它在个体的无意识中使用;它是对客观实际情况的否定、虚构和歪曲。

上述的心理防御机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被用到,以抵消内心的痛苦,获得暂时或长久的心理平衡,中学生也不例外。

二、中学生心理防御机制的特点

(一)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趋向成熟

调查表明,中学生主要采用成熟和中间型防御机制,他们首先选择的防御机制有期望、升华等。中学生很少掩盖对自我以及事件的真实想法,这反映出他们虽然在生理和心理上趋于成熟,但是在社会化程度上仍表现出单纯和片面的特点。一般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更倾向于选择成熟防御机制。因此,在成熟防御机制的使用频度上,高中生高于初中生。

(二)与心理特征存在相关性

进入青春期后,中学生开始重新关注自我、认识自我。这个阶段的中学生对自我的认知评价和体验表现出以下一些特征:自尊水平逐渐提高;自卑感倾向总体不显著;自我概念整体发展较为平稳。以上所说的自尊、自卑感、自我概念与防御机制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具体地说,随着年龄增长,中学生的自尊水平逐渐提高,不成熟防御机制的使用频率下降;■低自卑感者倾向于采用成熟防御机制,而高自卑感的学生倾向于采用不成熟防御机制;■高自我概念的个体,会更多地选用成熟防御机制。除此之外,神经质人格特质也与防御机制存在着相关性。

(三)它的使用与心理健康密切关联

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他们的心理发展充满着许多烦恼和矛盾,因此,一些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研究表明,有心理健康问题的中学生,其中间型和不成熟心理防御机制测验的评分也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越低,其使用不成熟心理防御机制的频度越高。当遇到矛盾和冲突时,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中学生情绪容易波动,在不能有效解决问题的情况下,往往企图借助一些不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来暂缓焦虑和痛苦。但若是过度地使用不成熟心理防御机制,会引发更多的不良情绪及心理健康问题。

(四)特殊群体的中学生较多采用不成熟的防御机制

近几年来,工读学生、精神分裂症患者、网络成瘾者等特殊群体日益受到关注。研究表明,工读生、精神分裂症患者更多地使用投射等不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及相关中间型防御机制,较少使用升华这种成熟防御机制。此外,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起病年龄影响其成熟防御机制的发展,起病年龄较晚的患者,其成熟心理防御机制的发展较为完整。■网络成瘾者更多地使用不成熟防御机制,存在病态人格特征。网络成瘾与父母教养方式相关,网络成瘾者的家庭中,父母往往倾向于采用严厉惩罚、过分干涉、拒绝、否认的教养方式,缺少情感温暖和理解。■

(五)积极的应对方式有助于其自我发展

中学生的心理防御机制还与其应对方式相关。研究表明,升华、幽默等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与积极的应对方式(问题解决和求助)呈正相关,而与消极的应对方式(如退避等)呈负相关。■采用心理防御机制虽然能保护个体暂时地免受伤害,但只有运用积极的应对方式才更有助于自我的发展。

三、帮助中学生建立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

心理防御机制是个体在生活中通过学习得来的应对挫折的方式,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持久性。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正处于从依赖向独立的转折期,他们的自我控制和心理调节能力较差。在发生冲突和遇到挫折的时候,他们的认识水平、应对能力还很有限,需要不断提高。从心理防御机制的可指导性来说,中学生仍处于心理快速发展阶段,心理防御机制尚未定型,而且中学生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用于学习,并没有系统学习心理防御机制。基于中学生的上述特点,可以采取以下的方法和策略,帮助他们建立成熟的心理防御系统,保持健康心理。

(一)家长要为孩子营造温馨民主的家庭氛围

家庭是孩子情感上的温暖港湾,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和理解对于中学生来说至关重要。青春期孩子的一个特点就是心理上强烈要求独立,他们需要父母的理解和支持,希望和父母保持一种平等、民主的关系。有的父母在孩子遇到挫折时,一味地指责孩子,认为这是爱孩子的一种表现。其实这种做法对于孩子解决困难起不到任何效果,只会让孩子感到更加无助、自卑。因此,父母要接纳孩子,以孩子能接受的方式给予一定的建议,以自身使用的成熟防御机制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更重要的是相信子女,这比直接告诉他们应该怎么做效果更好。另外,家长可以有意识地制造一些挫折情境,观察、锻炼、引导孩子,发展他们自信、自强的心理品质。

(二)学校要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

中学阶段,学生对于教师传授的知识不再是照单全收,他们会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在指导中学生形成成熟心理防御机制的过程中,要做到尊重每一位学生。首先,要晓之以理,让他们明白心理防御机制的意义所在。当学生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并愿意接受教育时,教育效果是最理想的。其次,注意观察和评估中学生采用的典型的心理防御机制,教他们学会区分成熟和不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了解自己的心理防御机制类型。再次,注意中学生的个体差异,开展有针对性的引导。如对于性格外向的学生,可以引导其在面对挫折时多采用成熟防御机制(如升华等),保持乐观的心态;而对于性格内敛的学生,则要侧重于维持其心理的平衡,使其学会从中间型心理防御机制逐步向成熟心理防御机制过渡。

(三)注重中学生的自我教育

真正的教育主要来自于自我教育,它是教育的最高境界。父母和教师最重要的责任就是培养孩子自我教育的能力。对于成熟心理防御机制的形成,中学生应认识到家庭、学校等因素是外因,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发挥作用。中学生要以积极的态度听取并吸收来自老师、父母的教育及经验,在此基础上将这些知识经验内化为对自己的要求、目标,并努力将其付诸于实践。

中学生进行自我教育,首先要保持自信,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自身具有潜力。自卑的中学生可以经常对自己说“我能行”,以此进行积极暗示。其次,在面对可能发生的消极事件(如挫折、冲突)时,要学会合理地预期,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主动采取成熟防御机制的行为模式。最后,不断提高自我控制的能力,从以外部的控制力量为主转变为以内部的自主控制力量为主,克服冲动、任性等行为。

这个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所以相关工作人员要有足够的耐心,整合、利用各方面的资源,争取达到理想的效果。

教育心理学的特点篇8

一、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理论分析

“外语要从小学起”这个理论想必大家都已经很熟悉。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开设英语课程政策的实施,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受了这个理论影响的[1]。我国并不是第一个提出从小学开始开设英语课的,很多国家都已经有了从小学开始开设外语课程的尝试。比如说英国,他们从小学就开设了法语课程了[2]。从小学开始学习英语是否符合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小学生的学习心理是否与这一英语教育政策相适应?

(一)二语习得理论分析

英语学习越早越好这一观点的提出最早是源于Lenneberg1967年提出的语言学习“关键期假说”(CriticalperiodHypothesis)理论[3],在此基础上,penfield和Roberts(1959)提出语言习得的最佳时期是在前十年[4]。那关键期假说的科学性又有多大呢?就这一问题,马积善(2006)在他的论文中提出最新的脑科学研究成果作为证明:儿童在5岁之前,大脑神经元处于一种相对混乱状态。随着年龄的增长,大脑所需营养日趋增多,5岁时,其需要量相当于成人2倍[5]。由此看来,语言习得的确存在关键期。然而,学术界很多人认为关键期假说是建立在对母语习得的基础之上,对二语习得是否适用不得而知。对此,Rodellis(1986)在大量研究结论的基础之上,提出学习外语的起始年龄较明显地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速度和效率。在语法词义和词汇方面,少年比儿童和成年人表现的更为出色[6]。根据语言学的这些理论,教育部提出的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开设英语课程的外语教学政策是有一定科学性的。

(二)小学生学习心理特点理论分析

《心理学》知识中,人的不同时期阶段被划分为:乳儿期(0―1岁);婴儿期(1―3岁);幼儿期(3―7岁);童年期(6、7―11、12岁);少年期(11、12―14、15岁);青年期(14、15―25岁)等[7]。根据这一划分标准,我国小学阶段的学生以6、7岁―14岁的儿童为主,这个阶段的小学生,虽然他们心理和性格上都还不完善,但是他们的认知心理表现为:充满好奇心、探索精神,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好胜心。英语对他们来说作为一门完全陌生的外国语言,充满了神秘色彩,极易引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兴趣。因此,相对于其他阶段开设英语课程,小学生的英语教育在心理特点上是占很大优势的。小学生处于特定的生理和心理发展阶段,他们学习英语也因此具备十分有利的因素。

二、我国小学英语教育存在的问题

从2001年教育部实施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开设英语课,新的英语课程标准也随即实施。虽然为响应国家教育部的号召,我国大部分省市都已经顺利普及小学英语教育,甚至在广大农村地区小学英语学习的热潮也不甘示弱,但我国的小学英语教育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一)教学条件地区差异明显

我国小学英语教育最严重的问题就是教学条件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首先,农村地区没有城市发达,相当多的农村地区还处在贫困的阶段,它们的学校基础设施落后,硬件条件极差,很多农村地区的学校教室甚至连最基本的课桌椅都不齐全,更别提如何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由于教师短缺和地区间的不平衡,教师转岗和临时上岗在农村地区英语教育中十分常见,非专业的英语教师自身缺乏足够的专业知识,连简单的发音都不准确,因此学生受到老师影响,他们所学的英语都不准确。小学生的模仿能力极强,一旦学会了错误的知识和发音,就需要花很长的时间去纠正,甚至一辈子都改不了。

(二)教学标准不尽相同

随着小学英语教育的不断发展,小学英语教材的种类也在不断丰富化、多样化,全国各地不同的教材已经达到30余种

[8]。调查发现,目前我国小学英语教育使用的教材都不统一,各个地区都根据自己学校的条件采用各自不同的教材,有的地区选用的是人教版和译林版,有些地区则是使用《牛津小学英语》、newConceptenglish(《新概念英语》)、Followme(《跟我学》)等,还有一些学校甚至自编教材,教师上课的时候只是用他们自己复印材料当作教材了,这违背了小学生的学习特点。

(三)教学方法单一无趣

英语教学活动的实施是通过某种具体的教学方法体现出来的,教学方法是教师教学思路和能力的展示,尤其是小学英语教育,更加讲究教学方法的使用。据调查发现,我国大部分地区小学英语课堂教育采用的都是传统的语法翻译法,比较枯燥乏味,使得英语课堂主要以母语为主,非常不利于语言环境的培养。学习动机是小学生学习特点的一部分,主要表现为荣誉、竞争和奖励,单一的教学方法无法满足小学生这些特点,不利于小学英语教育的开展。

三、针对小学英语教育存在问题提出若干建议

根据众多针对我国小学英语教育的调查结果研究以及对小学英语教育的切身观察,在优化小学课堂英语教育方面提出以下建议:

(一)国家需宏观把握

国家教育部应当继续加大对基础教育的经费投入,改善农村贫困地区的办学条件,落实硬件配置,保证农村地区也能为小学英语教育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资源,为小学英语教师提供一定的食宿条件和薪资待遇,进一步完善各项政策,积极推进“特岗计划”(SpeciallyContractedteachersplan),通过定向培养、定向分配的方式不断向农村地区输入优秀的青年小学英语教师。

(二)学校应细微落实

这里所指的学校分为高等院校和各地区的小学两个方面,各地区所在学校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相关政策,努力提高小学英语教育办学条件。

高等院校辅助培养人才,二者相互协助,共同推进我国小学英语教育的发展进步。高等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场所,承担着培育高等教育专业人才的重要责任,进入到社会各个领域就业服务的人才都源于此,因此,针对我国小学英语教育存在地区差异、英语教师素质不过关等问题,必须从高校人才培养这一根源抓起。各高校应该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提高英语师范生的教育标准,提高要求,从严治学,使每一位高校毕业的英语师范生都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从而保证小学英语教育的教学效果。更为重要的是,现在的高校英语师范教育多针对初中、高中阶段,如何进一步差异化培养基础教育师资,将是提高小学英语教育质量的关键,也是从源头上保障英语教育质量的关键。

对小学而言,如何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是提高小学课堂英语教育的必要条件。语言习得需要一个很好的语言环境,学生在第二语言的环境中通过长时间的潜移默化作用,促进对英语的学习和了解。早在20世纪初,行为主义创始人JohnBroaduswatson就提出语言习得是通过条件作用(Condition)而形成的言语习惯的过程[9]。因此,英语的学习强调自然习得环境的重要性。学习环境包括教室环境和语言环境。对于儿童时期的学习,我们要关注个体处理环境刺激时内部心理过程。学校可以采用以下方法创造语言环境:首先,小学生的内心对外界一切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教师可以把握这点带动学生一起动手制作各种装饰品,添上英语元素,将普通的教室装扮成孩子们心中的童话世界,为他们创造一个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同时,根据儿童有着强烈的活动需要这一特点,在小学英语教育中开展各种小游戏和竞赛,会使教学效果立竿见影。其次,学校要重视对孩子们口语的培养,根据小学生的认知水平,使用多种方法使学生接触尽可能多的英语资料和口语环境,比如为学生提供各种英语原版的材料、课文的音频视频资料等。

(三)教师要终身学习

作为一名小学英语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教学技能。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十分有限,但是模仿能力却非常强,一旦小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接受了老师不标准的发音或者错误的语言知识,将需要花很长的时间和精力来纠正,因此教师自身要及时“充电”,充分发挥自身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动性,不断提高教学技能,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的培养在英语教育过程中至关重要。那么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如何在长期的英语学习中不断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呢?这就要看任课教师的教学方法了。教学方法主要包括translating(语法翻译法)、Situation(情景法)、audio-Visualmethod(视听法)、Directmethod(直接法)、Communicativeapproach(交际法)、totalphysicalResponse(全身反应法)等。小学生他们虽然具备了超强的模仿年龄、好奇心、求知欲、记忆力以及表现欲,但是他们的理解能力相对来说还是很弱的,他们无法做到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对单词的重复和机械训练很容易使他们对英语产生厌恶情绪。所以教师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尽可能采用活泼生动的教学方法,从而引起小学生对英语的兴趣点。比如在小学四年级上册pep教材学习be动词用法,要求学生根据不同的人称相应改变be动词,这对于才学习英语不久的四年级学生来说是一道“大菜”,很难消化,此时教师就可以总结使用规律,通过自编口诀来帮助学生记忆使用方法,将其归纳为:“我用am,你用are,is用于他她它,单数名词用is,复数名词全用are”。通过这一朗朗上口的口诀,学生自然就很容易学会be动词的用法了,也就不怕学生总是会把各种人称混淆使用了。这样一来,原本晦涩难懂的语法知识就变成了小菜一碟,而且教学效果立竿见影。

教育心理学的特点篇9

1.现代城市小学生的主要心理特征

当代社会,城市家庭结构较小,经济条件较好,绝大多数家庭非常注重子女教育,“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想法普遍存在。另外,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据不完全统计,独生子女在城市小学生中占到90%以上。事实上,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独生子女数量最多的国家。[1]抓好独生子女这个庞大的、特殊的学生群体的思想品德教育,已成为我国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重点之一。

由于特殊的家庭、社会环境和所受的教育影响,独生子女小学生除具有少年儿童的共同心理特点外,还有他们特有的心理特征,主要表现在“我”“自”“独”“特”“娇”“傲”六个方面。

(1)“我”。指小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合作意识差”的心理特点。独生子女在家庭中拥有特殊的地位,“集万千宠爱于一身”,有的家长对小孩在生活上娇宠溺爱,在品行上迁就放纵,使他们养成了“唯我独尊,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凡事希望别人迁就他们,缺乏团结协作的意识,在集体生活中不合群,喜欢按自己的意志行事,不愿意听取他人的意见。

(2)“自”。指独生子女“自尊心强、自信、有上进心”和“自理能力差”的特点。独生子女家庭生活和教育条件都比较好,父母重视且有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对孩子进行教育,因此独生子女一般具有较好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他们大多自尊、自信,进取心强。另外,由于重智育轻德育、重分数轻做人的教育观念普遍存在,许多家长对孩子凡事迁就,有求必应,孩子在家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处处依赖长辈,缺少独立生活能力,自立性差,生活自理能力弱。

(3)“独”。独生子女由于没有兄弟姐妹,加上城市居民邻里不相往来的环境使他们缺少同龄玩伴,心理上常常有一种孤独感和寂寞感。在家庭小环境中因为没有同龄人陪伴,常常自己与自己玩,这些孩子表现出一种很强的独立性。但是长期独处也容易使孩子变得内向,养成孤僻的性格,他们待人冷漠,不合群,更不懂得关爱和分享。

(4)“特”。当今家庭对孩子早期教育相当重视,教育投入意识很强,为了给孩子增长能力和学习课外知识,往往会送孩子去上各种兴趣班,或学绘画,或学舞蹈,或学弹琴,或学打球,孩子的课余时间大多花在各种兴趣班上了,班里边“特长生”很普遍。

(5)“娇”。独生子女大多娇生惯养,容易养成娇气、任性的性格。他们往往不能迁就别人、受不得一点委屈,脾气大,易冲动。常常处理不好与同学的关系,也造成他们情绪不稳定。

(6)“傲”。独生子女由于基础好、能力强,自我感觉良好,在取得成绩的同时容易产生自豪感,激发他们更加努力向上。但是,由于成长环境优越,父母宠爱,各种要求容易得到满足,因而容易形成骄傲自大的性格。他们在待人接物中、在学习中表现出高傲甚至傲慢的行为特征。

2.因材施教,提高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效果

城市少年儿童呈现出独特的行为特征和心理特点,思想品德教育也必须与时俱进,以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为依据,“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原则”[2],创新教育方法,切实提高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效果。笔者在多年的工作中探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归纳起来是“多”“加”“关”“心”四字法。

(1)“多”。即搞好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要多管齐下,多方参与。小学生的思想动态,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与家庭、学校、社会的总体环境密不可分。因此,应该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以及社会教育互相衔接,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多管齐下,加强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学校应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和交流,通过家访、家长会、家长代表座谈会、家长开放日活动或者网络、电话等手段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让家长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和个人品质的培养,共同商讨教育学生良策。建立学校、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德育实践及德育行为评价模式,强化学生道德实践的德育活动。如进行亲子家长会,改变过去教师“一言堂”的模式,让学生代表向家长汇报班级学习、纪律、活动等情况,为家长作特长表演,向家长、老师表示深受养育、帮助的感激之情;请家长代表介绍教育孩子的成功经验,使家长会成为情感的纽带,沟通学生、老师、家长之间的情感,营造有利于学生成长的氛围。

学校还应该拓宽教育空间,利用更多的社会力量和社会资源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请进来”,如警民共建,举办法制讲座、消防知识讲座、交通知识讲座或者避险演习;学校和医疗卫生机构合作,举办卫生常识讲座,疾病防治讲座,开展讲卫生活动和心理健康辅导;请科学技术协会专家到学校作科普讲座;请专家学者或者成功人士到学校进行励志教育等。“走出去”,即组织学生到校外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组织学生观摩交警指挥交通、到企业参观、到公园参加花草种植劳动、到社区参加文化宣传等。

(2)“加”。即搞好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要加强教师的师德修养和根据社会发展形势的变化适当拓宽教育内容。小学生往往存在崇拜老师的心理,因此小学教师要注重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率先垂范,以“我”的仪表、人格、学识去影响学生、感染学生、引导学生。

要适当增加、拓宽教育内容。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新事物,这些新事物对少年儿童的影响常常具有两面性。比如,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快速发展,给未成年人学习和娱乐开辟了新的渠道。但与此同时,腐朽落后的文化和有害信息也通过网络传播,腐蚀未成年人的心灵。面对这一新问题,靠“堵和禁”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必须进行有效的“疏导”。如何引导少年儿童正确利用网络,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成为新时期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新课题。又比如随着国人营养状况的改善、文化生活的丰富以及生活观念的开放,我国青少年的性成熟期和性意识发生期有所提前,性教育也成为小学高年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不可回避的问题。因此,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不能拘泥于教材与课程标准,要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拓宽教育内容。

(3)“关”。即搞好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要关心学生,以学生为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林崇德教授说过“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疼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热爱学生,是教师在一种道德责任感的驱使下对学生发自内心的诚挚的亲密感情。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实现了其根本的功能。热爱学生,就要了解学生,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教师关爱学生不仅仅是体现在对其生活的关心,更体现在对其思想的关怀与信任;也不仅仅体现在对优秀生的关注,对那些学习或品行较差的学生,更要以一颗真挚的爱心去对待他们,感化他们。

(4)“心”。即搞好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要善于抓住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因材施教。要遵照教育教学的原则和规律,善于利用其积极的心理特点引导他们的行为,从而削弱甚至纠正他们消极的心理;针对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合作意识差”的心理特点,多活动,开展一些与学习有关的团队形式的研究项目,为学生创造合作条件,营造集体氛围;利用学生好表现、有特长的特点,开展主题班会和文艺汇演,使每个人都有展现特长、展现自我的机会,增强他们的合作意识;利用学生好表扬、自尊心强的心理,多肯定他们在活动中、在生活中做得好的方面,引导他们爱劳动,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依赖家长和老师;利用学生好模仿,有极强的“向师性”“从师性”的特点,教师在日常生活和教学工作中,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以自己的热情、开朗感染学生,改变其孤僻、冷漠、不合群的性格;利用成功人士的成长经历、电影和故事,结合军训、劳动、文体比赛等各种手段,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和战胜困难的勇气。

(作者单位:北海市海城区第二小学,广西北海,536000)

参考文献:

教育心理学的特点篇10

论文摘要:由于年龄逐渐增长,高中女生的心理特点发生很大的变化。在高中综合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学效果的影响因素众多。权衡考虑来说,主要有主、客两方面因素。同时,主、客观因素相辅相成,集中在主观因素方面起重要作用,并最大限度地通过女生的心里活动特点表现出来。

一、体育活动中高中女生的心理特点

1.深刻而稳定的女生动机

针对高中所学的知识逐步增加,认识辨别能力的不断提高,女生对体育活动的意义、作用的认识渐趋于正确化,更为深层次的对社会性体育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与理解。对此,针对那些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彼此关联较为密切的间接动机,一定程度上激发女生对学习的直接动机。他们上体育课或参加体育活动具有多方面的动机,既是一种理想的追求,也是一种学习的理智态度,又渴望获得现实中种种满足与认可。

2.增加兴趣全方面的选择度

高中阶段,女生对体育的兴趣及其态度分化将更进一步加深。男生侧重于热爱竞赛性活动,与初中生相比,有过之而不及。女生则侧重于喜爱动作优美、运动力度与强度都相对适中的体育项目。与此同时,部分女生对体育欠缺正确性认识,或体育基础不牢的女生,则对开设的体育课及体育锻炼产生了厌倦消极的态度。特别是女生,因为自身性特征的明显变化,活动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对要求技巧性较强的活动产生顾虑,由此而产生的惰性在体育活动中也更加突出。

3.初步形成一定的人生观、世界观

在教育的正确引导下,高中女生基本上明确自身毕业之后,不管是继续走求学之路还是走就业之路,都需要具备优良的思想品德、强硬的能力,而且必须具有健康的身体才能适应学习或参加社会建设的需要。他们逐步地明确了身体的健康与个人生活、学习、工作及其未来事业发展的利害关系。由此,她们不仅有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需求,而且开始注重体育实用价值的讲究,侧重于探究体育与人生相关的理论和实际问题。

4.全面提高女生的综合能力

综合能力的提高,主要包括:知识的获得、技能的熟练程度、技巧的可能性。一般来说,主要通过女生完成某项活动的具体状况来评测能力的高低。比如体育老师的熟练讲解、示范以及组织教学技能,并结合女生自身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及操作、理解能力等各方面。女生到底具备怎样的能力,对自身的认识度与实践所能达到的水平和完成某项活动的可能性有着直接的关系。各种兴趣和能力是在体育活动中通过老师有意识地培养而形成的。老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对培养兴趣和能力,意义很大,但这种主导作用必须与女生的主动积极性相结合,只有当女生成为教育活动的主体时,兴趣和能力才能最有效地形成。

二、强化女生意志品质的培养

意志是指一个人自觉确定目的,根据目的去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并不断地去克服各种困难,从而达到预定目的心理过程。同时,气质是人的情感和神经活动过程的强度、速度以及平衡性、灵活性等动态心理特征,它是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外部表现。气质类型的不同特点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多血质的女生反应迅速、灵活、精力充沛、热情,但易见异思迁,坚持性不够。对这样的女生教学内容应多样化,练习中要有一定间歇。粘液质女生细心、沉着,但不够灵活,缺乏激情,反应慢,很能坚持学习,成绩和情绪也较稳定。抑郁质的女生缺乏战斗精神,技术差。所以任何一种气质都有积极的一面和消极的一面,这要求老师采用适当的教育手段,因材施教,扬长避短,使各种气质的女生都能在教学实践中得到充分的发展。

在运动过程中,为了实现预定目的,必须克服种种困难,如练习时的肌肉疲劳感觉,中长距离跑时出现的极点现象;以及在不利的环境条件下练习。如天气变化、上坡跑等,可见克服困难是运动过程的客观要求。为了克服困难,必须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这是体育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坚强的意志品质表现为:自觉性、果断性、勇敢精神、自制力、纪律性等。

体育教学中对女生意志品质的培养,是根据教学任务的需要通过体育教学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结合日常政治思想工作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的:

(1)需要强化课程的教学组织工作,协助女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激发自主学习的积极性。(2)教育女生严格遵守体育课堂纪律,遵守各项运动规则,培养他们克服困难,勇敢顽强的作风。(3)根据女生的具体状况,体育授课的特点,巧妙地使得具有计划性的教育与抓好思想教育方面的工作正确的结合起来。比如,对女生在运动时出现疲劳感时,要使用生动灵活的教法使女生的兴奋和抑制及时转稳;对个别女生欠缺自控力、好冒险时,老师需要耐心认真地做好思想工作,并提出明确的教学要求,及时实施有效地安全措施,进行保护。(4)老师要善于根据不同女生的运动水平和项目特点,对教学难度、运动负荷量、女生心理品质等方面提出恰当的要求,使女生能顺利地掌握运动技术,增强女生自身的信心度。

三、针对高中女生的心理特点,体育教学的关注点

1.适当地进行教材教法改革创新

在开展的体育教学全过程中,需要适当地对女生系统化的讲解一些体育卫生、运动生理学、运动心理学等各方面的理论知识,使其明确掌握体育科学锻炼的理论与方法。另一个关注点,可以有针对性地详细讲解技术方面的问题,语言具有吸引力、形象力以及简洁化,并能准确地运用体育名词术语。在严格按照体育教学大纲的基本原则的前提下,深入实际生活中,因人而异,对女生讲解一些适合我国民族传统的、简洁易懂的,并能长久坚持锻炼的项目内容与锻炼技巧,使女生在以后的生活、学习乃至工作中,处处收益。

2.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在体育教学中,老师与女生之间的传教、女生与女生之间的交流,都是人际交往的特殊表现之一,它不仅对体育教学的效果有着直接的关系,而且对女生个性的丰富发展,起到不同程度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从心理特点的角度来考虑,高中女生认为自己已经长大成人,自尊性较强,渴望老师把自己看成大人,并在尊重、敬爱老师的基础上,同样得到老师的尊重。师生关系的良好建立,女生尊敬爱戴老师,同时,老师尊重女生、爱护女生,增强女生对教学内容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师生以积极的态度共同参与到体育的教与学活动中。在此基础上,女生才能真正体会到体育运动带来的极大乐趣,并转变思想,真正懂得体育运动带来好处。

3.因势利导,发挥女生的个性优势

在体育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开展个性教育,相对于其他教学比较容易些。一样的女生,个性却相差千里。不仅重视纪律方面的教学,还要注意技术技巧方面的个性教育,因势利导。由于性别、年龄、体育基础、健康状况、接受能力等各方面的不同,甚至部分差别较大。老师在组织教学方面,既要保证全面地指导课程顺利进展,更需要针对每位女生的实际,着重于个别教育。在准备授课前,老师需要明确每位女生的实际情况,尽最大的可能性掌握每个女生的心理特点,做到心中有数,才能更好地因势利导,取得教学的预期效果,甚至做得更好。

与此同时,性格是一个人在对待现实态度和行为方式方面的比较稳定而有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当我们明确一个人的性格特征之后,即可有效地预见他在某种情况下将会做什么以及如何去做,就可以有的放矢地去培养他的性格。经常从事体育活动对女生形成优良性格产生巨大的影响。如表现出自觉性、组织性、纪律性、果断性、顽强性、勇敢、机智、灵活、自制力、必胜的信念、积极、乐观、团结、友爱等。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