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与设计的关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52:22

空间与设计的关系篇1

一、室内空间设计的概念

室内空间设计师按照建筑物的特点、所处的环境以及相关的标准,利用一定的物质技术方法和建筑美学原理,营造出满足人们物质、精神生活需求的室内环境。这种空间环境不但具备使用价值,符合相关的功能需求,也呈现出历史文化、环境气氛等相关的精神要素。室内空间设计主要目标是设计出符合人们满意度和精神需求的室内空间,换句话说就是将人作为其中的核心,不断打造美好的室内环境。另外,在对室内空间进行设计构思的过程中,设计者必须利用相关的物质技术方法,也就是不同类型的装饰材料、设施设备等,同时还应该从建筑美学原理入手,这是由于室内设计具有艺术性。除了与绘画、雕塑等艺术具有相通的美学准则,室内空间设计更需要综合性地考量运用手段和功能。现代室内设计具有较高的艺术性需求和技术标准,同时与一些新兴学科如人体工程学以及环境物理学等有较大的关联性。现代室内设计在环境设计中逐渐成为独立的新兴学科。

二、室内空间设计与室内设计风格的关系

1.在空间设计中营造室内设计风格

室内设计风格可以从某种程度上反映社会背景和居住者的个性特点,它的出现在一个地方或者一个时代都是极具代表性的。室内空间设计这一具有创造性的活动,必须根据房屋主人和建筑空间的特点进行设计。在此过程中,设计者要对房屋室内的楼板面、墙面和地面进行改造,而改造又要根据室内空间、业主的要求和设计思路进行。在此过程中,室内设计师首先应该根据业主要求的设计风格进行分析与界定,设计风格一旦建立,还要考虑到房屋室内的空间设计是否与设计风格相呼应。设计师通过对室内的楼顶面、墙面、地面、光、电、水等以及其他环境方面的设计,努力创造出更加适合该房屋室内空间的设计风格。设计风格主要就是靠室内的物理空间、造型和装饰物来展示。一般来说,室内空间应该具有舒适、美观的效果,现代都市人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加上城市钢筋混凝土的建筑让人们感觉沉闷,人们便希望能在家中寻找到一种悠然自得的环境。因此,植物以及家具等陈设品的加入,能够让室内空间具有一定的个性。在相对固定的环境中,最先映入眼帘的就是视觉色彩,室内环境的色彩对于室内的空间感、环境气氛以及其他方面的内容具有非常显著的影响。

2.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结合

现代室内设计在营造室内环境的过程中非常注重合理性与艺术性,将二者有效融合。从建筑和室内发展的整体走向进行观察,人们的价值观、审美观的变化使室内设计非常注重利用当前的科技成果,其中主要涵盖了新材料和新的施工技术。现代室内设计的合理性,需要设计者明确设计观念,注重设计手段。设计者以科学的方式分析和确定室内物理环境、心理环境的优势,并运用计算机技术辅助设计和绘图。计算机能够精确地绘制形体和空间关系,细致、真实地表达室内空间的设计形象。设计者一方面需要充分重视科学性,另一方面又需要充分重视艺术性,在重视物质技术手段的同时,高度重视建筑美学原理,重视创造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空间形象,创造具有视觉美感和文化内涵的室内环境,使生活在现代社会高科技、快节奏中的人们在心理上、精神上得到平衡。总之,室内设计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生理要求与心理要求、物质因素与精神因素的平衡和综合。在具体工程设计时,设计者会遇到不同类型和功能特点的室内环境,在具体处理中,对科学性和艺术性中的某个方面可能会有所侧重,但是从宏观整体的设计观念出发,仍然需要将两者紧密结合。科学性与艺术性绝不是相互割裂或者对立的,而是可以紧密结合的。

结语

空间与设计的关系篇2

关键词:商业空间设计市场导向关系经济价值

一、引言

商城是人们进行购物消费、商品流通等活动的空间,商业空间承担着给人们传递商业信息、实现商品流通的作用,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商业空间也在不断地完善。现代文化与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使现代商业空间设计师也逐步改变自己的设计理念,在这些理念的驱动下,现代商业空间逐步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越来越变得多元化、越来越科技化,在商业空间设计中越来越体现出人性化的特点。再加上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市场经济商品的多元化,人们以往简单的购物行为正逐步向休闲娱乐的消费方式转变。商业空间也越来越成为人们休闲娱乐、周末假日首选的场所。因此,在作为公共活动场所的商业空间的环境、空间设计中,更应该注重以人们的需求为导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设计出符合人们心理生理需求的创新元素。

只有在进行商业空间设计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设计者同样要以消费者为主导,进行人性化的设计,才能够使得企业树立自己的特色、进一步拓宽产品市场。现代商业空间的最佳设计目标是使得商业空间环境与人们的心理需求相符合,使人们在这种空间环境中购物消费时感受到舒适愉快。商业空间设计要能够在满足基本实用需求的基础上,创造出更多的市场经济价值。

二、商业空间设计要素

学术界对商业空间的定义主要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商业空间是指所有与商业经济活动有关的空间形态。狭义的则认为商业空间是现代社会商业活动所需要的物理空间,是一个用于交换商品、实现商品流通以满足人们消费需求的空间环境。狭义的商业空间不仅仅是指商场,还指博物馆、展览场所、商业步行街、宾馆酒楼、美容会所、网吧游戏厅等等。不难发现,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商业空间越来越成为人类活动环境中最为复杂的一种。

设计师在进行商业空间设计时往往要考虑到以下几种设计要素:在商业空间设计时,最重要的一点是设计创意,它也是设计的灵魂所在,也是设计师的创意所在。第二点就是商业空间的功能及布局,一个商业空间的布局必须要体现出经营战略,这样合理科学的空间布局才能够实现经济最大化;其次就是商业空间中的动线安排,设计师必须在设计过程中摸准商场的重要产品与人们的消费习惯,安排好动线,从而实现引导人们消费。第四点,设计师在设计时要能够做好空间的组合排列,切忌杂乱无序,要给人以整洁的视觉效果。第五点,在设计橱窗陈列展示时,要能够通过特定的产品来吸引公众前来消费。最后,设计师要能够设计出独特的广告标志,这能够直接发挥商业广告的营销作用,从而引导消费。

三、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商业空间设计

所谓的商业空间设计,实际上就是设计师对商业空间进行详细分析的基础上做出规划。具体来说就是设计师围绕商业经济活动规律,对空间环境、室内外装饰、建筑外观、橱窗展示、空间结构等等方面进行设计。由于商业空间是一个市场经济活动的场所,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主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商业经营活动是建立在市场分析、预测分析等基础之上的,只有这样才能够推动经济的发展。市场导向就是企业以市场经济需求为中心来安排生产经营活动的营销观念,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目标,扩大销售获得利润最大化。商业空间设计必须以市场需求为设计的出发点。作为商业活动载体的商业空间,在设计方面也应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满足消费者的心理、生理需求为目的进行设计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够设计出优秀的作品。在日常的商业空间设计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商业空间设计。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商业空间设计中最为经典的一个案例就是宜家。宜家的卖场规划、卖场布局与商场选址都极具特色,宜家在商场空间设计方面都充分体现出其营销理念。例如在选址方面,宜家除了在繁华地段开设自己的商场,还反其道而行之在郊区开设了卖场。这种经营方式使得宜家获得了更多的顾客。在空间设计方面,宜家更加凸显出了其特点:自由、随意、家的感觉。

宜家在橱窗展示方面设计得别具一格,它与传统的橱窗、柜台展示不同,宜家采用开放式的展示模式。展区布置方面就像一个家的感觉,有客厅、餐厅、书房与卧室。这种布局顺序完全按照消费者的活动路线来设置的,每一个部分都能让消费者体会到家的温馨。而且为了让自己的产品更具竞争力,宜家的展示区经常变换摆放位置与风格,给消费者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展示区根据不同的功能区划分成许多小隔间,每个隔间都有不同的装饰风格,供消费者参考,让消费者找到与自己的家庭装饰风格相接近的展示区,购买产品时也会更加放心,没有任何担忧。

宜家的样板间设计也较为特殊。为了满足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与心理需求,解决消费者在购物时的一些影响因素,例如有的消费者担心买家具回去后与居室的风格不协调,有的消费者不清楚产品的实用功能而放弃消费等等。宜家的样板间设计解决了这一问题。宜家的样本间每间都有不同的风格,将各种配套的家具有机地组合到一起,并且加入了灯光效果,让消费者充分了解家具的作用与风格。在一些重要的节假日,宜家还推出一系列具有节日主体的样板间,让商场充满了节日气息与人情味,这种设计可以让消费者体会到产品的内涵,增加销售额。

宜家的商场布局完全考虑到了消费者的各种消费心理。宜家的商场布局合理整洁,能够让那些有具体消费目标的消费者直接找到自己想要的商品,能够将消费者引导到应去的展示区。对于那些已经确定了消费目的但仍有其它需求的消费者,宜家的客厅—餐厅—书房—卧室的动线安排也能够使消费者在购买到所需的商品后浏览其余的产品,从而增加一些计划外的产品购入。对于那些毫无目标、行动不规则的消费者来说,宜家完全满足了他们猎奇的心理需求,在整个购物闲逛的过程中,这类消费者也往往能够被一些奇特新颖的产品所吸引眼光,从而产生消费欲望。

从宜家这个经典案例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只有在商业空间设计时充分考虑到消费者的消费心理、消费习惯、消费规律,以消费者的需求为导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才能够设计出优秀的作品,才能够实现商业经济的最大利润,才能够为商场带来更多的顾客与消费。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商业竞争的加剧,这就需要设计师不断更新自己的设计观念,充分以消费者的需求为出发点,不断创新不断发展。

四、结语

商业空间作为重要的公共活动场所,其独特的空间环境复杂性与元素的综合性,使得设计师不断更新自己的设计理念,在设计时不仅仅要考虑到建筑物的外观规划、室内空间布局、景观布置、空间设计艺术等等基础性方面的内容,还要能够研究与消费者相关的心理学、人类工程学和消费者行为导向相关的内容,设计师要能够从中发现商业空间与公众之间的关系,要能够摸索出消费者的需求,从中总结出一些行为规律。只有在掌握了这些之后,以市场需求为设计导向,设计师才能够设计出满足公众心理需求的商业空间,才能够创造出商业价值的最大经济潜力。

参考文献:

[1]吴艳.现代商业空间设计中的可持续发展理念.门窗.2012,08

空间与设计的关系篇3

在w生发现探索阶段,通过计算机演示学生可能的各种解答方案;通过计算机动画,将一个复杂抽象的空间几何问题转化为一个简单有趣的活动;通过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去发现问题的本质,理解本节课“空间问题平面化”的思想精髓。在练习中用几何画板来分析各种解法,既快捷又准确,通过变化直线的颜色可以起到区别和强调的作用,同时也将正确答案显示在屏幕上,便于学生检查和矫正。在处理教学重难点时,采用合作探究的方法,通过“各自发表见解―综合讨论,归纳成文―展示成果”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笔者合理地应用了电子白板的聚光灯、拉幕、遮盖、拖拽、超链接等技术,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数学必修2第二章2.1.2“空间中直线与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第一课时的内容。鉴于本节课的重要性,安排了两个课时教学,本节课是第一课时。主要学习内容有两个:一是异面直线的概念,二是异面直线的夹角。

本节课是对学生原有的平面知识结构基础的拓展,也为今后学习立体几何知识打下基础,同时,异面直线也是高考考查的热点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本章知识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情分析

空间直线的三种位置关系在现实中大量存在,学生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其中,相交直线和平行直线都是共面直线,学生对它们已经很熟悉,异面直线的概念学生比较生疏,从知识储备的角度来说,学生已经掌握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为探究空间关系打下基础,同时高一学生也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①理解异面直线的概念;会判断两条直线是否为异面直线;②理解异面直线所成角的概念;会求简单的异面直线所成角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目标:①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化归转化能力;②了解科学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训练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③经历异面直线概念的形成过程,借助平面的衬托,体会异面直线的直观画法,并能够画出两异面直线的位置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①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感知数学,体验数学;②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投身科学、追求真理的积极情感;③能够自主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并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环境与准备

采用电子白板、微视频、几何画板等有效教学手段,通过对图形的观察、实验和画图,实现师生交互、分层教学,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空间中直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复习回顾,提出问题

教师首先呈现思考问题(如下页图1),然后设疑:空间中直线与直线是否仍然存在这种位置关系?接着利用电子白板的拖拽、遮盖功能给出相应答案,并展开师生互动。

设计意图:由教科书“思考”中的问题,引起学生注意,诱发他们探知的欲望,养成思考问题的习惯。

2.自主合作,探索新知,应用提升

①异面直线的定义。

师:请同学们说一说生活中常见的十字路口所形成的两条直线是什么位置关系?立交桥的建立有什么作用?立交桥所代表的两条直线是什么位置关系?

生:立交桥所代表的两条直线既不相交,又不平行。

师:生活中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利用电子白板的拉幕功能给出其他的例子(如图2)。

设计意图:由生活出发,让学生观察空间图形中直线的位置关系,直观感知空间中两条直线间的位置关系,发现特征,再利用白板的拉幕功能给出更多实例,让学生直观感知。

师:这种关系我们定义为异面直线。我们把不同在任何一个平面内的两直线叫做异面直线,其关键点是不同在任何一个平面内。

教师利用白板的聚光灯、标注功能进行强调;学生观察、思考并讨论。

师:同学们请结合直观感知,总结出空间中两条直线的三种位置关系。

教师插入微视频;学生观看视频,总结得出三种位置关系。

设计意图:给出异面直线的定义,并强调不同在任何一个平面内的直线才叫异面直线,利用电子白板的聚光灯、标注功能对异面直线的定义进行强调,加深学生的印象,进而完成异面直线概念这一教学目标,同时突出第一个教学重点。

②异面直线的画法。

教师利用几何画板演示异面直线画法,利用一个平面和两个平面分别衬托异面直线(如图3),其中两个平面衬托画法给出相关动画演示。

设计意图:利用几何画板演示异面直线画法,借助图形强调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能让学生体会数形结合思想的运用,并且突破“异面直线画法”这一教学难点。

教师引导学生对“异面直线的画法”展开合作探究,先让学生自主还原正方体,找一位学生上黑板进行还原,主要确定各点的位置关系,通过拖动字母,将点标在正确的位置(如图4),接着给出动画演示,进行检验。

设计意图:本环节教师提出问题,调动学生思考,从不同的角度帮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培养他们的空间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相互转换的能力,并通过信息技术的有效引导,完成三维教学目标。

③异面直线a与b所成的角。

展开师生互动环节,教师先由平面内两条直线所成的角引入到空间直线的成角,即异面直线成角的概念(如下页图5),接着,利用超链接几何画板,引入动画,将图像直观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知道异面直线间也有成角,这个概念既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因此,本环节利用几何画板引入动画,直观形象,进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3.例题讲解,巩固新知

教师利用电子白板呈现例题(如图6),要求学生自主结题,写出疑问,教师针对问题详细讲解(如图7)。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是为了让学生养成借助正方体模型判断问题的习惯,克服平面内两直线定势思维的影响,将平面内容上升到空间关系。让学生掌握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掌握解决抽象问题的方法,这样、既可以巩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方法,又实现对知识的再次深化,进而突破难点。

4.课堂小Y

教师首先提出问题:“本节课都学习了哪些内容?”然后由学生逐一列出后,教师根据学生的思路,拖出内容,并进行补充,学生交流、总结出本节课所学的内容。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活动分两种形式展开。

一是以教师为本,进行传授式学习,通过直观感知和操作确认的方法,概括出异面直线的概念。教学中,采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几何画板等有效手段,师生交互,通过对图形的观察及还原,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空间中直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利用向学生提供研究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二是以学生为本,采取主题探究式教学,整节课由以下学习方法贯穿:①对照比较学习法。学习空间直线间的关系,并与平面直线位置关系相对照。②探究式学习法。学生通过分析、探索,得出异面直线的定义。③反馈练习法。检验知识的应用情况,找出未掌握的内容及其差距。这样可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提高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

新课程标准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强调“高中数学课程应提倡利用信息技术来呈现以往教学中难以呈现的课程内容,在保证笔算训练的前提下,尽可能地使用科学型计算器、各种数学教育技术平台,加强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鼓励学生运用计算机、计算器等进行探索和发现”。本节课笔者力图在这一方面有所尝试:

第一,将大量的信息放到课件中,通过演示的方式让学生学习。这种方式既增加了课堂容量,节省了时间,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来思考和练习,又将复杂抽象的空间几何问题用直观形象的图片和动画显示,使学生更容易理解问题的本质,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第二,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新知阶段,通过演示学生中可能出现的各种解答方案、通过计算机动画,将一个复杂抽象的空间几何问题转化为一个简单有趣的活动,通过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去发现问题的本质,去理解本节课“空间问题平面化”的思想精髓。

第三,在练习中用几何画板来分析各种解法,既快捷又准确,通过变化直线的颜色可以起到区别和强调的作用,同时也将正确答案显示在屏幕上,便于学生检查和矫正。

第四,在课堂小结阶段,通过超链接和回放使学生对本节课有一个整体的认识,让学生的思路清晰明了。

空间与设计的关系篇4

[关键词]高层建筑;顶部设计;城市广场

中图分类号:tU9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6-0115-01

广场周边高层建筑顶部设计在多样性的前提下注重统一性;通过突出和强化重点的方法,有意识突出处于主要地位的建筑顶部,依靠它的强度和它所在位置上的优势统领全局;有规律地重复和交替来作为一种构图手段,错落有致地组合高度不同的建筑顶部,整体形成一种起伏的韵律与节奏,在视觉上产生强烈的方向感和运动节奏,引导视线与行走方向,使人们不仅产生连续感的趣味,又可以求得丰富多彩的变化;把对比与微差巧妙结合,达到既有变化又和谐一致,既多样又统一。

1.高层建筑顶部的界定

1.1高层建筑顶部的界定

“格式塔完形心理学实验证明,顶部造型是视觉在对高层建筑形象产生认知时最受关注的区域”。的确在今天的城市里,当人们从拥挤的街道上欣赏高层建筑物时,它的墙身和基座很容易被遮挡,唯有顶部造型能完整的呈现出来。正因如此,高层建筑物的顶部造型往往是建筑师充分发挥想象力的地方。

(1)从概念界定上来看,它是城市一定区域范围内的“高层”建筑在竖向构图上的结束,如同文章的结尾、戏剧的尾声一般,也是所在区域的空间趣味的高潮部分。

(2)墓δ芤求上来看,高层建筑顶部的用房往往具有公共性或内部的公共性,一般能够提供俯瞰城市景观的场所。

(3)从审美角度上看,它是建筑造型不可忽视的终端形象,是区别于城市其他建筑的个性与意义表达的重要部分,也是城市天际线的亮点所在,是反映城市形象及特色的标志性元素,成功的高层建筑顶部形象是市民对城市产生认同和归属感的心理寄托。

1.2高层建筑顶部形态的构成元素

高层建筑顶部空间通常是结合设备、屋面设施和使用用房为一体的综合性空间形态。

(1)设备:设备包括高位水箱间、电梯机房及其他设备间等。它们是支撑高层建筑顶部空间服务系统正常运转所必须的水、电、暖设施。

(2)屋面设施:屋面设施包括屋顶直升机停机坪、太阳能集热装置、防避雷装置、屋面擦窗机、无线电接收与发射杆塔、屋顶眺望台等。屋顶设施对顶部造型有一定影响。

(3)使用房间:使用用房包括主要房间(如旋转餐厅,观景平台等)和辅助用房(如电梯机房、高位水箱间),是顶部空间造型最主要的功能依据与构成元素。

(4)装饰性构件:没有使用功能,对设备、屋面装置、使用房间起装饰作用的构件。

2.城市广场的概念

城市中的广场是城市空间体系的重要节点,既是城市道路的间隔、延续或转折,也是城市空间的结合点和控制点。城市广场是由周边建筑为背景。围合而形成的,这些周边建筑不仅构成了广场的要素,也使广场成为视觉焦点,形成了广场空间界限,同时周边的建筑和景观也体现了一个城市的特点并潜藏了丰富的城市生活内涵。广场和周边的客体要素密不可分,成为空间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3.广场周边高层建筑顶部的高度与广场尺度分析

一个场所给人的感受除了受围合方式影响外,空间的尺度感也十分重要。尺度感决定于场地的大小、延伸了邻接开放性空间的深度以及周围建筑立面的高度与它们体量的结合。广场周边垂直界面的尺度要考虑D/H的比例关系,以及它对人心理、视觉的影响。如建筑的高度为H,观看者与建筑的距离为D,D与H比值不同会得到不同的视觉效益。

当D:H=1,即垂直视角为45。时,是全封闭广场的最小空间尺度,可观赏到建筑的细部,给人产生良好的封闭感、安定感和内聚性;

当D:H=2,即垂直视角为27“时,可观赏到建筑的整体立面效果;

当D:H=3时,即垂直视角为18。时,可观赏到的不仅是建筑的整体立面,还可观赏到建筑群的背景建筑。所以D:H在1至3之间是广场视角、视距的最佳值。

4.围合广场空间的群体高层建筑的顶部设计

与街道空间的连续性与动态性不同,广场是由建筑物与构筑物界定范围的围合空间和相对的静态空间。构成城市广场空间的物质要素存在着其固有的组织规律,它们具有普遍性和共性特征,即符合形式美的规律。下文着重从美学规律方面探讨构成城市广场空间的重要物质要素―高层顶部的设计。

1.广场周边高层建筑顶部设计的多样与统一

构成广场空间的各高层建筑由于其功能的多样性与使用的复杂性,必然导致其顶部形式的多样化。对于群体高层建筑顶部设计来说,可通过多种途径达到统一:通过对称达到统一、通过轴线的引导达到统一、通过向心达到统一、通过共同的体形或构件达到统一。

2.广场周边高层建筑顶部设计的主从与重点

从很多设计实例中可知,对称的构图形式较容易表现主从关系。对称形式主要表现为一主两从或多从的结构,主体部分位于中央,其他部分形成陪衬。起广场标志性作用的高层建筑顶部,它的建筑布局应处于显要位置,其它建筑可左右对称处于从属陪衬位置。通过突出和强化重点的方法,有意识突出处于主要地位的建筑顶部,依靠它的强度和它所在位置上的优势统领全局,包括注重视觉的重点区域和焦点,以此突出广场空间的主题和韵味,并形成视觉中心和趣味中心,产生鲜明的广场空间特征。

3.广场周边高层建筑顶部设计的韵律与节奏

在构成城市广场空间的高层建筑顶部设计中,常常运用形式因素有规律地重复和交替来作为一种构图手段,错落有致地组合高度不同的建筑顶部,整体形成一种起伏的韵律与节奏,在视觉上产生强烈的方向感和运动节奏,引导视线与行走方向,使人们不仅产生连续感的趣味,又可以求得丰富多彩的变化。如以同一构件或同一色彩等,在不同的高层建筑顶部间有节奏有韵律的重复出现,形成整体性美感。

4.广场周边高层建筑顶部设计的对比与微差

构成城市广场空间的高层建筑,由于性质、功能的不同,其顶部形式上也应该呈现出各种各样的差异性。对比指的是各高层建筑顶部之间所存在的显著差异,微差指的是不显著的差异,就形式美而言,这两者都是不可缺少的。对比可以借彼此之间的烘托陪衬来突出各自的特点以求得变化,从而呈现出活力和动感;微差则可以借相互之间的共同性以求得和谐。没有对比会使人感到单调,过分强调对比以至失去相互之间的协调一致性,则可能造成混乱,只有把两者巧妙结合,才能达到既有变化又和谐一致,既多样又统一。

建筑顶部之间较为多见的对比与微差有如下形式:在平面组合方面有大小对比、规整与自由、几何形状对比;在空间形态方面有平面与立体型对比、实与虚的对比,以及色彩的对比、质感的对比等形式。

5.广场周边高层建筑顶部空间的虚实处理

虚与实、凹与凸在构成建筑体形中,既是相互对立的,又是相辅相成。虚的部分如玻璃、孔洞,实的部分如墙、梁柱构架等,虚实结合、互相对比陪衬,才能使顶部既轻巧通透又坚实有力。而凹凸的处理更加强了顶部的立体感和光影变化。

5.结语

高层建筑以其巨大而高耸的形象,在城市建筑空间环境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顶部作为其竖向构图在天空中的结束,其处理的优劣与否,关乎建筑的整体造型,对城市形象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因此,处理好高层建筑的顶部造型,在高层建筑设计中是十分重要的。

参考文献

[1]王十兰等著.小城镇城市设计[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

空间与设计的关系篇5

abstract:atthebeginningofthiscentury,withtheacceleratedpaceofurbanizationinChina,theurbanpopulation,environmentalpressure,spacecongestion,trafficcongestion,environmentaldegradation,resourcescarcityandotherissuesarebecomingmoreandmoreserious.therefore,thedevelopmentandmanagementofundergroundspaceresourceshasbecomeanecessarymeanstoeasetheproblemofurbanenvironment.thispaper,throughthecensusofurbanundergroundspacefacilities,studiesthesurfaceandspatialdataattributeinformationofurbanundergroundspacefacilities.Combinedwiththepracticalapplicationrequirements,theconstructionprocessandmethodofundergroundspacefacilitydatabasearestudiedbasedonthedataofundergroundspacesurvey.andbasedontheconnectionrelationofundergroundspace,theattributetableofclassificationfacilitiesanditsappendagesisdesigned,whichprovidesagoodsupportfortheundergroundspaceinformationmanagementinthefuture.

关键词:地下空间设施;数据库;连接关系

Keywords:undergroundspacefacilities;database;connectionrelationship

中图分类号:tp31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6)19-0096-03

0引言

当今城市的发展日新月异,城镇化速度日益加快、人口的急剧膨胀和城市的快速发展给环境和有限的空间资源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地下空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已经慢慢演变成为调节土地开发利用强度、土地开局、补充城市空间供给不足、使城市空间资源向序化配置发展的一项重要手段,它是解决并且缓解快速的城市发展与短缺的城市空间资源之间的矛盾的一种重要途径,从而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之目标。基于地下空间开发具有不可逆性,并且开发成本与技术难度高于地上、地下空间资源的有限性、系统复杂性、设施的隐蔽性等特点,基于城市地下空间设施普查的数据分析,并建立城市地下空间设施信息数据库,可以有效地为当前的地下空间的规划、建设、信息管理提供有效的基础信息,并且对城市空间资源的有效利用、实现生态城市宜居城市、提高城市应对突发灾害的能力、科学管理城市空间资源有着深远的意义。

1地下空间设施数据特征研究

1.1已有管线数据结构形式

现有的城市地下空间普查工作得到的管线数据中,拓扑关系简单得多,分别通过点、线表达地下管线的连接关系,一般在线表内通过起始点点号与点表内的点编号相对应即可建立管线连接关系,地下空间中管线只有平行、相交关系存在,而地下管线井室均作为点考虑,只需要单独一个管点数据表便能记录所有井室信息,管道(管线)通过起始点把它们连接起来,通过管线信息表表示管线属性。不需要单独记录其拓扑关系,通过后期软件计算能快速反应其空间关系,表1为常规的管线数据库表单设计。

1.2地下空间复杂拓扑关系分析

跟以往的地下管线数据相比,地下空间设施数据更为复杂,一般在构建地理信息数据库时为了节省存储空间,提高数据访问效率,都将数据库设计的比较简单,但是地下空间设施连接关系复杂,基本上所涉及到的空间数据拓扑关系都在地下空间数据中复杂的体现出来,如地下空间实体中涉及的点、线、面间的六种组合:连续、相邻、闭合、包含等关系。如图1为一般的地下空间关系结构举例。

基于地理空间信息拓扑关系的研究方式和分类方法,通过总结并概括出地下空间中各类设施要素所遵循的复杂拓扑关系。首先将现状地下空间要素的拓扑关系进行划分,一共为5大类17个小类[1],其中5大类主要包括:点状要素(如出入口)与线状要素(如连接通道)的类间的拓扑关系、线状要素类内的拓扑关系、面状要素类内的拓扑关系、面状要素与线状要素类间的拓扑关系、面状要素与面状要素类间的拓扑关系,这5大类关系形成了地下空间设施拓扑关系的基本框架,由这5大类拓扑关系逐级衍生成17个小类,其中主要包括地下空间设施要素各所属要素之间无缝隙、各层面间无压盖等类型的拓扑关系。7种要素类内拓扑关系是指同一要素类型内即地下空间设施数据的包括其所属地上建筑区域内不压盖、相连无缝隙等,10种要素类间的拓扑关系包括不同类别地下空间设施所属对象的严格区分等。

空间信息的要素类内拓扑关系可在主流的GiS平台软件中采取有效方法验证(如aRCGiS、mapinFo等),并且都能达到理想的验证结果。而要素类间拓扑关系则不可以实现。间拓扑关系数据在GiS中被认为是冗余的,也就是说数据不是必须的。对于简单的空间信息表达在后期通过对几何数据的计算可以拓扑关系换算出来并且实时构造拓扑关系非常便利,可是对于空间关系比较复杂的各种空间信息而言现时构建其拓扑关系并加以表达则需花费大量时间金钱。例如,对空间关系进行叠加分析、连通性分析、缓冲区分析等计算过程都是非常耗时的,如果在前期设计时就有明确的拓扑关系数据作为依据,后期计算的复杂度和计算成本将降低不少,这种“冗余”的拓扑数据也并不等于无效的数据,从另外一个层面来说它又有很多作用。

①在进行线状要素的联结关系分析方面,能够大大减少计算消耗的时间成本。

②拓扑属性数据对于计算周围关联信息极为便利,可利用拓扑关系数据帮助进行组合查询从而达到用户要求。

③依据拓扑属性快速建立起各种要素设计的拓扑关系能够发现一些数据存在的错误,并方便进行改正,可将基本的、简单地空间要素组合形成各种复杂的、复合的空间要素,同时为地图的自动配准和转换提供基础[3]。

因此本次对地下空间设施数据库的研究中专门考虑了其拓扑关系,在每一个类型的数据表单设计中都体现了拓扑关联的特性及其从属结构,其中地下公共服务设施、地下工业及仓储设施、地下防灾减灾设施、地下居住设施等几类设施均包含有出入口、地下通道、均有层次结构,但是又有着不同之处,如地下交通设施包含有地下交通场站设施。

2地下空间设施数据设计

2.1建立地下空间设施数据库的原则及流程

建立地下空间数据库遵循了规范性、简洁性、高效性等原则。地下空间设施的命名,数据库字段结构、数据库表结构的设计都严格按照相应标准规范执行;数据库的设计避免了不必要的冗余数据,且设计简单,使用户容易理解,在存储设计上遵循了节省空间的原则;数据库结构的设计是为了后期使用数据提供服务,其访问越简单,效率越高,能大大提高后期产品或工程项目的进展速度或系统运行速度。

地下空间设施的数据库建设与其它空间数据库建设流程相似,一般包括资料收集、数据转换及其他处理、数据检查于处理(包括拓扑关系检查与处理、立向空间关系检查与处理、属性完整性检查与处理[4])、建立临时库、数据最终入库。具体的建库流程见图2。

2.2地下空间设施数据库设计

城市地下空间数据库的建设一般考虑地上地下一体化的建立方式,其中地上空间数据库的建立参阅其他研究成果,本文只对地下空间设施数据库的建立进行研究。地下空间数据库设计及其空间关系如图3、图4。

2.2.1数据库软件的选择

本次研究的城市地下空间普查成果数据库文件采用microsoftaccess2007以上版本的.mdb格式,access的.mdb格式的数据库正适合存储普查过后日常的地下空间设施测量工作中涉及的小范围数据,同时access所管理的各种对象都以后缀为.mdb的数据库文件的存储方式便于内业数据的处理和日常的管理;access采用面向对象的方式将数据库系统中的各种功能对象化,在后期进行开发是节省了很多不必要的工作;同时方便外业人员进行数据录入,数据库向导可以方便的帮助内业人员进行数据库操作[5];access还支持oDBC(开发数据库互连,openDataBaseConnectivity),利用access强大的DDe(动态数据交换)和oLe(对象的联接和嵌入)特性,位图、声音、excel表格、word文档等可以同时在数据表中嵌入,还可以建立动态的数据库报表和窗体等。access还支持在网络上应用程序,将动态的数据库与网络相连接。利用数据库访问对象生成HtmL文件,轻松构建internet的应用,.mdb是GiS软件都支持的通用格式,.mdb数据能方便的转换成Geodatabase等数据格式[6]。

2.2.2数据库设计

考虑到依据数据库层次结构的设计及地下空间拓扑关系的复杂性,针对每一项地下空间设施单独设立表单,并且记录其相应的层次、出入口、通道、几何信息等属性信息。同时设立城市地下空间普查元数据库,元数据库文件应采用microsoftaccess2007以上版本的.mdb格式,文件名为UGmatadate.mdb。地下空间设施数据库中不同地下空间设施所包含的属性表有内容相似的地方,相应部分根据不同设施的特点又有所不同,每种类型的表单中均设置了相应的主键,使其与对应所属的设施保持对应关系。

2.3数据库举例应用

数据库建设是在地下空间设施数据普查基础上的一项基本工作,主要是为对象描述提供高效的数据组织。下面以云南省昆明经开区地下管线普查数建立数据库。包括线与点,管线属性信息是由地下管线数据(点、线)组成,其中点信息由外业测量人员获得数据,包括点坐标(X,Y,Z)外业编号、图上点号;线信息由外业普查人员获得数据包括起点、终点(外业编号、图上点号、类别特征、管底埋深、管顶埋深、附属物、备注)、管线编号、材料、管径、电缆根数、埋设日期、权属单位、管线备注等。将各种管线数据录入,处理得到如图5、6所示。

3结论

本文对城市地下空间设施的数据分析、表达及其数据库建设的研究,通过大量理论知识的积累,汲取国内外已有的先进研究成果及其经验,着眼于实际需求,详细设计了地下空间数据库结构,理清了各项设施的关系及其附属物的连接关系。为将来的地下空间信息管理及应用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本次研究针对实际问题确定研究领域及研究方法,由于其在城市空间多元化发展和防灾减灾方面的应用前景比较大,对城市未来的发展意义重大[7]。为设计和建设更具科学性的地下空间信息数据库,为地下空间信息建模或其它应用提供良好的数据基础。

参考文献:

[1]冯杭建,麻土华,刘伟宏,等.地籍空间数据库拓扑关系分析及基于规则的验证方法[J].计算机应用,2006,26(10):2522-2524.

[2]朱建立.地质雷达测试技术研究[J].铁道建筑技术,2009(05):61-64.

[3]玛依拉.基于规则的空间拓扑关系检查[D].长安大学,2009.

[4]王亚娟.基于拓扑模型的无边际区域研究与应用[D].信息工程大学,2006.

[5]张晋,于宏晓,宋聚渭.access在烟草科技项目研究中的应用[J].中国科技信息,2013(11).

空间与设计的关系篇6

关键词:图底关系室内设计视觉互动

1.图底关系

图底关系作为从格式塔心理学引进建筑领域的一种分析图解,它被广泛的应用到现代设计中,是人的视觉系统对前景与背景做出的一种区分。这里的“图”即图形本身,例如白纸上的一朵雏菊,雏菊便是整张画面的“图”的部分,陪衬雏菊的其他部分,也就是白纸,是我们称的“底”的部分。

然而图底关系的实质是讨论画面前景和背景之间的互动转化,任何一个物体在你把他看作是“图”时,周围都是“底”;反之,把其他的看作“图”,他就是“底”,是“图”还是“底”取决于观者的视觉选择。通常,我们会用一些规律和视觉控制手段强调我们所要强调的,使“图”的特征更强。

2.室内设计中存在图底关系

通常我们对图形的感知是有选择的、不是所有对象都能得到同等强度的感知,这种差异化认知不仅仅存在于二维画面中,同样存在于三维空间里。室内空间中,认知中引人注意的物体成为“图”,退居衬托地位做为背景的成为“底”,从而产生了室内空间中的“图”、“底”之分。

在一个室内空间中,天花、铺装、陈设以及门窗由于功能、尺寸、色彩、明度、导向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存在着不同的图底关系。我们可以理解为,室内空间中的家具、陈设与地面铺装的“图”、“底”之分,即家具、陈设为“图”,地面铺装为“底”;室内的门窗作为封闭墙面的一部分,在门窗面积小于墙的面积时,门窗为“图”,墙面为底;另外顶棚与整个室内空间也存在着图底关系。

2.1室内设计中尺度的图底关系

由于视错觉的影响,当颜色质感相同的一大一小两个形态重叠在一起时,我们通常认为那个小的形态为“图”,大的形态为“底”。当然,这种视错觉同样会出现在同色同质的两个形态在长短比较以及体量对比中,设计者需根据这些现象所揭示出的视知觉原理,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灵活运用,创造出丰富的室内艺术效果。

2.2室内设计中铺装的图底关系

室内地面铺装设计本身就具有空间上的图底关系。为了把家具、陈设作为前景衬托出来,则可选用素雅的单色或图案花纹简洁的铺装材料作背景;若在狭小空间内选用图案花纹繁复,色彩多杂且鲜明的地面作“底”,则容易与家具陈设混为一体,喧宾夺主;除此之外在材质上,由于质感粗矿的材料具有“前趋感”,容易造成室内空间的“收缩”,从而与室内陈设间产生紧张的图底关系,因此质感细腻的材料比较适合用于小型空间。但是,如果室内空间较大,家具及陈设少,则可利用地面的花纹甚至图案分割,创造出自身的图底关系,来丰富室内空间层次。

2.3图底关系下的室内设计光环境的营造

利用聚焦光束照亮空间中最有趣味或者需要引人注意的“图”的部分,使“底”的区域保持相对昏暗,这样产生的强烈的视觉明暗对比,形成了采光上的图底关系。如室内展厅设计,光线集中在展示部位的单一区域上,其他区域保持相对昏暗或者无光,形成视觉焦点,强化空间主题,从而进一步使空间得到完善和进化。

然而光环境的设计关键不在于个别灯管、灯泡本身,而在于组织与布置。单向的进光方式可与多向进光方式有机的结合,营造层次丰富的光环境。但由于进光口是多向的,多向进光方式的处理难度较大,处理的要点在于必须只有一个焦点。例如。安藤忠雄的“光之教堂”充分体现了光明与黑暗对比共存的设计理念,白天与夜晚的光从讲台后方的十字形开进教堂中,在墙面,天花及地面拉出长长的阴影,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的光形成十字形,仿佛产生了天堂才有的光芒。十字光柱的部分作为“图”比基底更能引起视觉上的注目。

2.4色彩及其他方面的图底关系

不同性质的空间载体所带来的图底关系在室内设计领域中而引发的视知觉感受还有很多,除上面提到的尺度,铺装,照明等方面外,还有色彩图底关系、动静图底关系、立面图底关系、顶棚图底关系等,这些图底从室内空间整体关系来看,造型越复杂,颜色越鲜艳,运动或是有动感的就越容易被注意而成为“图”,反之则成为背景。

另外,在进行矮空间的室内设计时,设计者应淡化顶棚,强化立面。引导观者的注意力集中到立面上,使空间没有低沉感;但若室内空间高且空旷,则应加强凸显顶棚的图底关系,扩大空间视知觉,丰富空间层次,消除空旷冷清感。

3.室内设计中诱发视觉互动的图底关系

众所周知,人在空间中运动,眼睛也随着感受空间中的变化,扫描物体产生刺激,这时物体与物体间的相互关系,随着人的位置的不同而发生转变。所以在室内空间中,图底关系没有绝对的,一定是相互转换的,即“图”与“底”之间是可以相互交替与转换的。在室内设计中应用图底互换形式必须要通过诱发观察者的视点转换,视角转移,维度切换来实现我们的设计目标,应根据视知觉原理,设计与引导人的流线,使这种被诱发出来的视觉互动给受众带来一定的陌生感、惊奇感,让受众不由自主地对“图”开始进行积极主动的认知。利用这种特殊的视觉控制手法,通过对室内空间中“图”的形体、尺度、照明、色彩以及布置关系的设计和调节,设计师便可有目的地注重表达“图”、“底”的自身意义,使观者在每个角度观看时都能具有预期的图底视觉效果的呈现,引发受众的视觉互动。

5.结束语

室内设计中,要明确区分出“图”与“底”,“图”与“底”的转化要避免由于“图底”关系的不明确造成视觉上的无所适从,从而产生不安的情绪。另外设计者也需要考量不同设计元素在不同环境中的“图底”关系,这些图底关系在空间中相互转换,可以根据视觉组织相关原理,依照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创造出丰富的室内艺术效果。

参考文献:

[1]张福昌.视错觉在设计上的应用[m].轻工业出版社.1983

[2]{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腾守尧、朱疆源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空间与设计的关系篇7

1空间信息技术与城市开放空间系统

1.1空间信息技术

信息和信息技术对当代的经济、社会、文化、生活等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空间信息技术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逐步发展起来的以获取、管理、分析与地理位置相关的空间信息为主的信息技术的总称。它包括遥感(remotesensing,RS)、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yinformationsystem,GiS)、全球定位系统(globalpositioningsystem,GpS)(简称3S技术)等。利用遥感技术可以远距离无接触地快速获取地面各种地物的实时信息;借助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整个或部分地球表面与空间有关的数据进行采集、存储、管理、分析、显示和应用;全球定位系统能在任何时刻为全球任何地方的用户提供三维位置、三维运动速度和精确的时间等信息。遥感技术的优势在于它的短周期、视野广阔、信息量丰富及可定时定位观测;地理信息系统的强大之处在于它将空间信息的处理与属性信息完美结合起来,为用户提供了空间检索和分析功能。以“3S”技术为代表的空间信息技术不再局限于数据的采集,而是强调对地球空间数据和信息从采集、处理、量测、分析到管理、存储、显示和的信息流全过程[1]。空间信息技术把整个人类的生活环境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具有信息获取的客观性、信息定位的准确性、信息管理的灵活性、信息分析的空间性、信息表达的直观性等特点[2]。

3S技术集成已成为现代空间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全球定位系统的组合技术系统为遥感对地观测信息提供了准实时或实时的定位信息和地面高程模型,遥感对地观测的海量波普信息为目标识别及科学规律的探测提供了定性或定量数据;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的集成将使地理信息系统具有获取准确、快速定位的现势遥感信息能力,实现数据库的快速更新和在分析决策模型支持下,快速完成多位、多元复合分析[3]。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的集成技术将最终建成新型的地面三维信息和地理编码影像的实时或准实时获取与处理系统,形成快速、高精度的信息处理流程。

在自然、经济、社会中出现更多的是空间数据,空间数据是指与空间位置和空间关系相联系的数据。数据库是20世纪后期迅速发展起来的、应用范围广泛的计算机数据管理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是地理信息系统的关键支撑技术,它具有数据量特别大、地理要素的属性数据和空间数据结合紧密、数据应用面广等特点。以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为依托,社会、资源、环境、经济等多种信息可以组成更庞大的空间信息数据库。空间信息数据库的主要任务是建立资源、环境、社会、经济等多种信息资料的采集、传输、处理、分析、分发、反馈、决策的网络服务体系,它是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4]。很多国家和地区已经建立了自己的空间数据库,但是技术平台的差异导致数据很难实现共享,这在GiS数据库中尤其突出。为了实现GiS数据的共享,有关专家学者提出了建立分布式多空间数据库系统来实现异构空间数据源的互操作,以达到空间信息共享的目的[5]。

1.2城市开放空间与城市开放空间系统

现代城市开放空间系统的建构是在生态概念的思想基础上产生的,是生态规划设计观的表现之一。具有现代意义的城市开放空间概念大约出现于1887年的英国,之后人们出于不同的目的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诠释和应用。城市开放空间是指在一定的城市地域内,具有一定结构和多重功能的存在于城市建筑实体之外的开敞空间体[6]。它包括绿地、河湖水体、待建与非待建的空地、广场、道路及农林地、山地、滩地等空间。它们担负着城市多样的生活、活动、生物的自然消长、隔离避灾、通风导流、表现地景以及限制城市无限蔓延等多种功能,是城市生态与城市生活的多重载体。这就意味着城市开放空间是一个空间体概念、一个载体概念,它具有生态、娱乐、文化、美学等多重目标和功能。开放空间研究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相一致[7]。

城市开放空间系统则是具有一定要素构成、结构形态和功能组合的各类开放空间的集合体[6]。系统的构成要素按照基本功能的不同可以分为绿色开放空间系统和灰色开放空间系统两大类。绿色开放空间包括绿地、园林和水体,灰色开放空间包括对外交通空间、对内交通空间、广场、未绿化的闲置空地等。城市开放空间系统与城市的生态系统、经济系统、社会系统相互支撑、相互交叉重叠共同构成城市巨系统。城市开放空间系统具有实用功能、生态功能、文化功能、景观功能和调控功能等,它是城市地域内人与环境协调共处的空间前提,是改善城市结构和功能的空间调节器,也是城市建设体现生态思想、促使城市发展进入可持续状态的重要空间载体[7,8]。

1.3建立城市开放空间信息系统的必要性

城市化浪潮席卷全球,与城市化迅速发展并存的是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建设生态城市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城市开放空间系统是城市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城市生态与城市生活的重要载体,它与城市建筑空间之间存在耦合互动关系,从而又是城市生态和城市生活的重要反映,通过对城市开放空间系统的研究人们可以对整个城市系统进行明晰的解剖和辨识。同时,城市环境的空间布局是一项刚性很强的战略任务,一旦确立了空间布局的框架并将其落实到用地上,就很难在短时期内将其改变[6]。而作为城市巨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开放空间系统内部要素的变化不但会导致城市开放空间系统的变化,而且会导致整个城市巨系统的变化,而系统变化的程度和结果却正是人们想预知的。以飞速发展的计算机技术和空间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城市开放空间信息系统,可以获得确定空间区域的实时空间信息数据、实现对区域空间信息数据和属性数据的各种分析、实现对城市开放空间系统的空间模拟和发展模拟等功能,并进一步实现城市开放空间系统的空间布局、社会经济发展对城市生态环境后果的预测与模拟。这样,人们就可以借助城市开放空间信息系统预测城市开放空间设计方案,从而可以实现城市开放空间系统的优化,这对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设计思想、可行性研究与开发流程

2.1设计思想

信息系统设计采用原型法思想。原型法的基本思路是:先确定部分基本要求,设计一个初步的原型,并用较短时间开发出一个实验性的简易原型,投入试运行;根据运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修改补充;然后再运行,再修改;如此反复迭代,不断完善原型(本质上称为进化型原型),最终开发成完善的信息系统[9]。

2.2系统开发的可行性研究

在进行信息系统设计之前,首先要进行系统分析,包括任务的提出、初步调研和可行性分析等[10]。城市开放空间信息系统的可行性论证包括4个方面:通过初步调查和对本部门业务工作的分析研究,确认信息系统近期和远期应用目标的可行性;论证项目的投资规模(包括硬件、软件、数据和人力资源的投资),编制预算,并估计实施后带来的经济、社会效益和实施中可能遇到的风险;论证几种可供选择的实施方案,确认技术上的可行性,确定最终方案;编制项目初步实施计划,确认实践上的可行性。

2.3系统开发工作流程

城市开放空间信息系统设计是在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之上进行的,基本上可分为城市开放空间信息系统总体设计、子系统设计及系统评价等3个方面,在对信息系统各项评价结果基本满意的基础上,可对城市开放空间信息系统的功能模块进行进一步的扩展与优化。具体工作流程如图1。

图1基于原型法的城市开放空间信息系统设计基本流程(略)

Fig.1Stepsofdesignofurbanopenspaceinformationsystemwithprototypemethod

3总体设计

城市开放空间信息系统总体设计为全系统确定了整体框架和结构,它是系统研制工作的核心和系统开发的依据。信息系统总体设计流程如图2。

图2城市开放空间信息系统总体设计流程(略)

Fig.2Stepsofgeneraldesignofurbanopenspaceinformationsystem

3.1用户需求调查分析

用户需求调查分析是对用户现行业务运行管理系统的现状和用户对系统的要求进行详细的调查和分析,是系统设计和开发的准备阶段。用户需求调查分析要弄清楚包括潜在用户在内的所有用户对系统的功能、数据内容、应用范围等方面的要求,并详细考察用户原来的业务范围、工作流程以及部门之间的分工和相互关系等。

3.2系统逻辑设计

在用户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系统的逻辑模型,即确定系统的功能。逻辑模型的基本成分是逻辑结构、子系统划分和子系统功能分析。逻辑结构包括硬件、软件、数据库和人员等。硬件主要指信息系统运行的设备环境,包括计算机、输出输入设备以及网络;软件主要包括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系统软件主要指计算机操作系统如winDowS系列,UniX,LiniX等。城市开放空间信息系统的应用软件主要指遥感软件和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如CaD,eRDaS,GeowayimageStation,epSCHeCK,aRC\inFo,mapGiS,SupermapGiS等。它们可以实现数据采集与输入、数据存贮与管理、数据处理与分析、成果生成与输出等功能。数据库是信息系统的核心部分,主要存贮城市开放空间的各种数据信息、城市的各种相关社会经济信息等。人员包括系统设计开发人员、系统运行和维护管理人员、操作人员和最终用户。城市开放空间信息系统(图3)包括专题信息子系统和应用信息子系统等2个一级子系统。专题信息子系统主要用于某一专题信息的管理和应用,并将获得新的信息数据返回城市开放空间信息数据库,进行必要的信息数据库更新与维护。具体而言,城市开放空间信息系统的专题子系统包括绿色开放空间信息和灰色开放空间信息等2个二级子系统。绿色开放空间信息子系统包括绿地信息、园林信息和水体信息等3个三级子系统;灰色开放空间信息子系统包括对外交通空间信息、对内交通空间信息、广场信息、未绿化的闲置空地信息等4个三级子系统。绿地信息子系统用以处理城市开放空间中与绿地相关的信息数据,它可以实现城市开放空间中绿地的布局分析、规划分析,并可以预测城市绿地布局对城市开放空间系统乃至城市巨系统造成的生态后果,从而为城市开放空间设计乃至城市整体规划中的绿地设计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园林信息子系统用以处理与园林相关的信息数据,分析园林规划的各种可能性,进一步分析园林布局变更造成的生态影响,为城市园林设计提供一定参考;水体信息子系统用以分析水体质量及其对开放空间环境质量的影响,并根据现实数据预测未来时段水体环境质量的变化情况及对开放空间环境质量的可能影响,为城市各种水体的管理提供信息和帮助;对外交通空间信息子系统用来进行城市实施对外交通时所需城市内部空间的预测与布局分析,并根据现有的信息数据进一步预测布局的可能后果;对内交通空间信息子系统基于分析现实交通线路状况的基础之上,依据现有的信息数据为未来的对内交通线路布局提供参考方案和相关分析;广场信息子系统用以分析开放空间内广场布局的合理性,进一步提供广场的需求信息,并为开放空间的广场布局提供参考方案;未绿化的闲置空地信息子系统基于各种信息数据分析闲置空地的可能用途。应用信息子系统是在综合各种因素的基础上向用户提供有关城市开放空间系统的查询和运算结果,它将专题信息子系统的运算结果进行进一步的综合、分析,得到城市开放空间中某一个或几个因子布局对于城市开放空间系统的效应,进一步预测其布局改变或者社会经济状况改变对其他因子、城市开放空间系统乃至城市巨系统的影响及其生态响应,以最终满足用户需求;可以将最终查询结果或运算结果输出成图。借助大量分布的城市开放空间信息系统的客户端,公众可以了解自己所在的城市开放空间的各种信息,了解开放空间内正在进行的某一项建设对城市造成的诸多影响,借此也可以提高公众参与城市建设的积极性。

图3城市开放空间信息系统组成(略)

Fig.3thestructureofurbanopenspaceinformationsystem

3.3数据组织与数据库设计具体包括数据库实体设计、标准化设计、软硬件配置、系统开发计划、经费预算和组织实施。数据库是城市开放空间信息系统的核心部分,其设计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系统的应用、维护管理和数据更新。数据库设计的基本要求是:对数据体用非冗余结构定义;在插入、修改和删除冗余数据元素时,数据元素的结构、相互关系和从属性应保持不变;数据独立;保持数据的安全性;系统要保证数据在逻辑意义上的正确性、有效性和兼容性;要有利于数据库维护以及经常性的组织和必要的数据库操作辅助程序;要便于用户对数据的独立写入、修改、补充和删除;要有不断的扩充和更新的能力。城市开放空间信息系统数据库包括社会经济信息数据、空间信息数据、元数据和其他信息数据等。社会经济信息数据主要属于非空间型属性数据,主要包括开放空间所在城市的社会经济文化等信息数据;空间信息数据主要包括城市开放空间地形图、政区图、交通图、各类地物的空间分布图等空间型数据及其附属的属性数据等,也包括经过处理的遥感影像数据。元数据是关于数据的数据,是关于数据的质量、内容、条件和其他特性的数据,其在数据的共享中具有重要作用。所有的数据库都可以归结为地理信息系统基础数据库、元数据库和综合信息数据库。数据的管理模式为GiS管理空间数据、DBmS管理属性数据,并通过关键字段在空间和属性数据间建立关联,这种模式为空间和属性数据的单独处理提供了较大的灵活性,能发挥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管理系统各自的优点。

4子系统设计

城市开放空间信息系统详细设计是根据总体设计方案确定目标的阶段开发计划,对子系统进行详细设计,指导子系统的开发[10,11]。子系统设计以对用户需求作进一步的详细调查分析为基础,子系统设计的内容包括:子系统逻辑结构设计、数据库设计、功能模块设计和用户界面设计。

4.1子系统逻辑结构设计

每个子系统的逻辑结构包括硬件、软件、数据库和人员。软硬件应根据子系统的功能和规模并兼顾到与其他子系统的兼容来购买,城市开放空间信息系统的系统软件一般采用winDowS系列或者国产的LiniX系统,应用软件主要为eRDaS,aRC/inFo系列,CaD及其mapGiS系列软件;城市开放空间信息系统数据库包括社会经济信息数据、空间信息数据、元数据和其他信息数据等;人员包括子系统开发人员、运行人员、维护管理人员、操作人员和最终用户。

4.2系统数据库设计[12]

主要内容包括数据源的分析与选择;数据采集方式的确定;数据更新的技术方法;数据采集前的预处理;数据采集技术要求和技术规定;数据编辑处理和拓扑关系建立;属性项的选择、定义和属性文件的建立,与已有关系数据库的连接;数据质量控制和检查验收;平面坐标的配准、投影参数设置、与国家统一坐标系间的转换;数据接边问题;其他有关问题等。

4.3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系统应具有数据输入、图形或属性信息的查询检索、数据处理与分析、坐标变化和投影转换、图形图表显示或输出以及数据更新等功能,还应针对不同的专题子系统,涉及专题应用和辅助业务管理功能。

4.4系统用户界面设计

用户界面设计应该体现友好、方便、快捷的原则,采用汉化的菜单式用户界面,用户只需进行简单的操作就可以实现相应的功能。具体地,在系统维护管理、操作等的用户界面应该具有用于数据库维护与管理的数据输入与修改模块、数据查询模块、图形查询模块、运算结果的输出包括图形打印模块等,而在面向公众的用户查询界面和前者相比减少了数据库的维护与管理模块,数据的输出模块的功能也相对简单,其他基本相同。

5城市开放空间信息系统评价

城市开放空间信息系统评价是从技术和经济的角度对信息系统进行功能和效益评定,基本做法是将系统的运行和预期目标进行比较,评价主要包括以下项目[11,13]:系统效率评价、系统可靠性评价、系统的可扩展性评价、系统的可移植性评价、系统效益评价等5个方面,信息系统评价可采用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5.1效率评价

信息系统的各种功能指标、技术指标和经济指标均是系统效率的反映。初期的评价主要为城市开放空间信息系统的各项功能是否可以实现,是否可以满足用户的各项需求,所提供数据的质量是否达到了预期的设想;然后根据信息系统设计方案中系统的技术指标和经济指标体系进行城市开放空间信息系统效率的评价。

5.2可靠性评价

可靠性评价主要考察城市开放空间信息系统在运行时的稳定性、系统的数据文件和程序是否妥善保存以及系统是否具备后备开发体系等,并要进一步评价系统运行期间出现事故的可能概率、信息系统出现事故后的自我恢复状况、系统事故恢复后继续运行的稳定性等。此外,还要评价信息系统出现事故后对运算结果的处理状况,特别是对数据库文件的处理结果。

5.3可扩展性评价

城市开放空间信息系统基于原型法的设计思想,系统功能模块的开发是基于由少到多、由简单到复杂的设计思路进行的。首先开发出一个功能简单的信息系统,然后在此基础之上增加其他的功能模块,完善系统的功能。在已有信息系统的基础之上增加其他的功能模块时,不需要进行大的改动或者不影响整个信息系统的结构,不会影响整个系统运行的稳定性,是对城市开放空间新型系统设计的基本要求。

5.4可移植性评价

可移植性是包括城市开放空间信息系统在内的所有信息系统是否具有开放应用价值的关键指标。可移植性要求城市开放空间信息系统不仅能在本机上运行,而且还可以在其他型号的机器上稳定运行。要实现此功能就要求系统的设计必须基于国家标准规范或通行的标准进行,以保证软硬件、数据的匹配和共享,这也是不同城市的开放空间信息系统之间实现连接、数据共享的重要保证。

5.5效益评价

空间与设计的关系篇8

关键词:传统文化景观;景观空间;图式语言;生态设计;进展与展望

一、问题提出与研究背景

传统文化景观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历史记忆,是人类文化景观的共同遗产。在当今现代化、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浪潮下,传统文化景观空间呈现出高度破碎化、孤岛化和边缘化的特点。传统与现代的冲突威胁到传统文化景观的保护与传承。传统文化景观空间的图式语言研究就是立足于地方性的人文生态系统和文化景观空间的特征与模式,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适应性和语言的逻辑性,探索传统文化景观空间保护与传承的全新途径。

1.环境景观的人文化与生态化:文化是人类适应、保护和营造环境的工具

作为人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艺术和生态已经成为景观建设与发展中不可分割的三个基本特征。风景园林师作为土地的守望者、资源的守护者和景观环境的营造者,是有效协调人地作用机理与从事生态规划设计的主体之一。面对机遇与挑战,罗德岛设计学院教授玛格丽特-麦克埃文(mar—garetmcavin,1990)认为生态与环境破坏是工业化时代的突出问题,生态文明是工业化和后工业化社会文化的标志。生态文明建设是在我国快速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提出的国家发展战略。文化文明与生态文明是风景园林适应国家发展战略的时代性目标与途径。

2.景观空间的破碎化与孤岛化:传统文化景观空间的困境

伴随着大开发与建设,资源保护与利用、土地开发与建设、生态保护与恢复、文化保护与传承等成为发展过程中需要大量面对的实际问题。原本是传统文化突出的很多地区又是今天我国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最快的地区,“传统”与“现代”矛盾极为突出,传统文化景观空间呈现出高度“破碎化”、“孤岛化”和“边缘化”特质。在此过程中风景园林承担起了国家发展所赋予的时代责任,开展了大量开创性的关于城乡发展与生态建设、保护、恢复等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因此,探索“传统文化景观空间的图式语言及形成机理”成为解决传统地域文化景观保护与传承的重要基础。

3.生态设计的图式化与语言化:传统文化景观空间解读、保护与传承的体系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是人运用景观的语言在自然与文化之间营造和谐健康环境的过程和途径。因此,“景观的语言”应是风景园林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理论。其中,“景观生态化设计与生态设计语言”成为该理论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景观空间的图式语言”就是试图在自然生态景观及过程、文化景观及人文过程、网络化与网络格局典型研究的基础上,以空间组合图式为表达形式,构建起以生态过程为依据,由景观要素、景观空间单元、景观空间组合依次耦合叠置所形成的具有尺度、秩序、语法、意义等功能的生态景观形成过程与规律。“传统文化景观空间的图式语言”就是以传统文化地域为典型,研究传统地域文化景观在人文和文化过程的作用下,文化景观要素、文化景观空间单元在尺度、秩序机理下依次耦合形成传统文化景观空间的过程、机理、形态和空间组合规律。

二、传统文化景观空间图式语言研究进展

1.文化景观与人文生态系统规划设计成为近年来发展最快的学科领域之一

在风景园林学科发展的历史过程中,生态规划设计由偏重于自然的设计,走向文化景观与人文生态系统的设计,以及整体人文生态系统的规划设计,生态规划设计的内涵不断将文化因素和技术因素纳入到生态规划设计方法体系中,推动了生态规划设计学科的长足发展。

(1)以自然生态研究为核心的景观适宜性评价研究

景观适宜性评价方法研究可以追溯到19世纪早期,拉尔夫·艾默生(Ralphemerson)、佛里德里克·奥姆斯特德(Frederickolmsted)、乔治·马什(Georgemarsh)、沃伦·曼宁(warrenmanning)、帕特里克·格迪斯(patrickGeddes)等人为早期偏重于自然生态研究的景观适宜性评价方法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和70年代初,在资源管理研究的持续压力下,景观适宜性方法吸收了现代系统理论、环境保护主义、文化景观理论和现代技术发展成果,形成了以“优化技术”为核心的景观适宜性评价方法Ⅱ,该阶段主要以安格斯·希尔斯(angusHill)、菲利普·刘易斯(philipLewis)、理查德·托斯(Richardtoth)、佛里德里克·斯坦纳(FrederickSteiner)、卡尔·斯坦尼兹(CarlSteinitz)、伊恩·麦克哈格(ianmcharg)、约翰·莱尔(JohnLyle)、朱利安-法布士(JuliusFabos)等为代表。

(2)文化景观与人文生态方法成为快速发展的领域

此后人文与文化成为生态规划设计的重要趋势之一,形成了应用人文生态学方法(佛里德里克·斯坦纳(FrederickSteiner)、朱利安·斯德维特(JulianSteward)、鲁克曼(F.Lukerman)等)以及景观价值与感知研究(肯尼斯·卡瑞克(KennethCraik)、伯顿·林顿(BurtonLinton)、威廉姆·萨菲(williamShafer)、埃文·朱比(ervinZube)和斯蒂芬·卡普兰(StephenKaplan)等),将人的价值观、行为心理、文化人类学纳入到生态规划设计的发展体系中,形成重要的发展阶段。

(3)新兴分支学科的发展,逐步建立起整体人文生态系统的研究体系

应用生态系统生态学(尤金·奥德姆(euqeneodum)、布兰达·李(BrendaLee)、安格斯·希尔斯(angusHills)等)和应用景观生态学方法(莫妮卡·特纳(monicatuner)、理查德·福尔曼(RichardForman)、米歇尔·戈登(michelGodron)等)的发展推动了整体人文生态系统的研究。应用生态系统生态学立足于景观的垂直结构与功能系统,探讨人类对自然的影响和自然对此做出的回应,通过生态系统能力、目标和行为评价,探讨人类制度因素,以实现对生态系统的有效管理。应用景观生态学则立足于景观空间在水平方向的结构与功能,探讨自然与人文过程对景观格局、景观功能的影响,将景观视为一个相互作用的系统和在空间上的综合镶嵌体,它有助于通过生态完整性的最大化和土地退化的最小化实现生态规划设计的目标。

2.“景观的语言”与“图式语言”成为风景园林学的学科前沿

在生态规划设计中,人与自然界相互作用的关系一直是生态规划设计力图认识、协调和解决的核心关系,经历了自然决定论、相互作用论和文化适应论三个发展阶段,文化适应成为场所构建、可持续设计、景观再生等领域的现代生态规划设计的时代特征。

(1)生态规划设计的概念、内涵和核心基础理论的研究与拓展

SimVanDerRyn(2007)认为生态设计具有五个基本特征:由地方性衍生的设计方法和途径、生态帐户的设计、设计结合自然、每个人都是设计师以及使自然本质性的设计。生态规划设计是设计师在深入了解我们周围世界的基础上营造出具有生态本质及其内在联系的景观与环境,是被用来改造自然景观的文化工具(FrederickSteiner,2002)。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伯顿·立顿(BurtonLitton,1990)教授认为:在面对生态规划设计自然一文化复合系统复杂性的时候,规划设计需要超越经验之上的更加科学的方法并因此产生较好的实践价值。生态规划是“在时间和规律综合作用下的关于自然、生活、过程一体化的方法体系”(ianmcHarg,1997),也可以视为“对人类土地利用形成显著机会的同时所形成的制约条件”(FrederickSteiner,1990);生态设计定义为“在生态规划基础上的形态设计,它需要设计师的视觉形象以及对图形富有创造性的技巧”(ianmcHarg,1997)。詹姆斯·卡尔(JamesKarr,2004)认为“健康性与整体性(integrityandHealth)、系统与尺度(SystemandScale)、景观与语境(LandscapeandContext)”等14组生态概念是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最重要的生态概念,从而建立起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的基本体系。

(2)生态规划设计方法及新技术、新理论的引入与发展

在生态规划设计学科发展的不同时期,生态规划设计的方法也不同,但方法的发展是连续的,随着社会、经济、制度以及技术的变革而不断完善和发展,从而揭示出不同时期生态规划设计方法的特点、优势和不足,以及该方法的发展演变过程,成为指导、学习和应用生态规划设计方法的重要研究领域。该领域研究最具代表性的成果是福斯特·卢必升(Forsterndubisi,2002)完成的《生态规划——历史与综合比较》。该研究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研究生态规划设计方法的发展、演变和比较分析,从而建立起生态规划设计方法的全方位透视。随着人地矛盾的加剧和可持续发展的紧迫性日益加剧,文化过程和现代技术应用已成为现代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重要特征和发展趋势。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人文生态学派(人文生态系统设计:JohnLyle,1985)、应用生态系统生态学派(可持续设计与可再生设计:JohnLyle,1999)、应用景观生态学派(整体人文生态系统设计:Zevnaveh,2000)都成为现代技术和文化过程研究的典型代表,成为推动风景园林学科发展的重要动力。

(3)“景观的语言”与场地景观设计的语言体系研究

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安妮·斯派恩(anneSpirn)在1998年出版的《景观的语言》(theLanguageofLandscape)成为该领域最具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同时也开辟了风景园林学科发展的新的研究途径。景观的语言立足风景园林规划设计(Landscapearchitecture)、景观(Landscape)、景观评价(Landscapeassement)和人文生态(Humanecology)四个关键环节,探讨景观构成的修正(modifica—tion)、一致(agreement)、对应(Correspondence)、从属(Subordination)、协调(Coordination)等语言规律,研究景观语言的基本构成(景观语汇)、景观要素的秩序(空间组织)、塑造上下文关系(景观的环境)、环境(上下文)的法则(景观语法)和景观语言的应用(语用学、诗学和辩证法)。安妮·斯派恩(anneSpirn)以themillCreek社区为例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和mit开展了长期的规划设计实践研究与教学探讨。与此同时,温彻·德拉穆斯塔德(wencheDramstad,1996)等人提出了55条景观生态规划的法则、概念及生态设计关于斑块、边界(界线)、廊道(连通性)和镶嵌体的图式语言。理查德·杜比(RichardDube,1997)尝试性通过草图、照片、结构分析和美学特质等方面研究了48种自然景观图式,并就每种图式进行变形以适应具体空间规划设计的需要。西蒙·拜尔(SimonBell,1999)教授研究了图式(pattern)的含义和感知图式的方式与途径,探讨地形图式、生态图式和人文图式等图式形式。罗曼·布什(normanK.Booth,2012)针对性研究风景园林场地空间的要素、空间构成的基本形态、特征、景观利用、功能耦合的过程和设计语汇,形成场地设计的导则,成为风景园林设计的重要理论与方法基础。

3.借鉴国外研究进展和成果,国内“景观的语言”研究呈起步态势

(1)对西方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大师设计语言的研究

从园林历史和设计的角度,研究1920—1970年间北欧有代表性的园林设计师的作品;运用语言学研究方法,探讨北欧现代主义富有地域性与艺术品质特征的设计语言生成基础和原因(蒙小英,2006)。在欧洲现代主义园林设计的发展和设计语言的量化与生成研究中,万艳华(2007)等人研究亚历山大的“模式语言”,探讨既延续传统地方特色,又适应当代社会需求的历史文化村镇保护规划体系。芬兰建筑大师阿尔瓦·阿尔托在处理建筑与环境的对话和建筑向自然的延伸中,形成了对欧洲风景园林设计师产生重要影响的独特设计语言(蒙小英,2008)。丹麦现代主义园林大师C·索伦森从丹麦本土景观和历史元素中提炼设计词汇,创造了以圆和椭圆为代表的几何景观的特征词汇,形成了秩序、时态、建筑化的方法和构成的构图句法规则,它们既是索伦森个人的景观语言,也是丹麦现代主义园林的景观语言(蒙小英,2010)。

(2)“景观的语言”的理论与方法体系研究

景观语言的研究起源于将安妮·斯派恩(anneSpirn)教授《景观的语言》的引入,讨论景观语言的语法和修辞手法(卜菁华,2003),并开展景观语言符号的研究,探讨符号的意义、生成机制、传达机制、主题类型、作品类型与表达方式,揭示语言化机制,为景观创作提供依据,并提出景观语言的交际性、符号性和社会性三大基本属性以及景观语言的语音、语义和语法三要素(陈圣浩,2007;邱冰,2010);其次是对风景园林设计语言从地域性角度进行分析和研究,探讨风景园林实践中景观的地域性特征(王向荣,2002;林菁,2005;肖辉,2008;王浩,2009;王云才,2009)。研究风景园林设计语言和地域性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风景园林地域性的构成体系,特别是自然和人文在地域性特征中的实质性影响。再者就是景观图式语言的研究(王绍增,2006;吴洪德,2007),探讨图式的特点、图式的转换和图式构成。其中景观生态化设计的图式语言是近年来作者开展的重点研究领域(王云才,2011)。

(3)景观生态化设计的图式语言及其应用体系研究

景观生态化设计需要一个完整的生态设计语言来指导生态规划设计,并构成生态规划设计的基本范式和框架。景观要素、景观空间单元、基本组合与空间格局以及生态过程作为生态设计语言的基本构成,以生态过程为内在连接规律,将生态规划设计的自然景观图式、文化景观图式、网络化图式等连接为一个具有整体性、完整性、动态性特征的整体性景观(王云才,2010)。其中文化景观形成了以建筑与聚落、土地利用肌理、水利用方式、地方性群落文化和居住模式5个方面为解读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的核心环节,在通过分析江南水乡、皖南徽州、广东珠三角和中原河南传统地域文化景观对比的基础上,揭示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的代表性图式语言,并以江南生态园林规划设计为例,探讨风景园林地方性设计和整体人文生态系统设计的关键途径(王云才,2009)。

三、传统文化景观空间图式语言研究存在的问题与突破

1.传统文化景观空间图式语言研究存在的问题

从国内外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和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的理论与实践发展来看,景观的语言研究不足和景观生态规划设计语言研究的缺失已成为风景园林学科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风景园林生态规划设计语言研究不足,缺乏基本理论与方法

生态规划设计必须是依据生态学原理、理论和方法,在对生态过程和生态关系分析的基础上,运用风景园林学科独特的“人居环境”观、风景园林理论和规划设计方法,营造基于资源保护、景观保护和人地协调的可持续景观。近年来,生态规划设计的理论与方法不断发展,风景园林已经强烈地认识和感受到自然与人文的重要性,也接受生态规划设计是当今设计师最基本的概念和法则,但依旧缺乏对生态规划设计的基本方法和理论的研究,“生态”依旧困扰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始终处在没有依托、没有切人点和没有抓手的状态。

(2)文化景观与人文生态规划设计系统理论与方法研究不足

文化景观是自然一人文相互作用的历史景观,是揭示一个阶段人文生态空间演变的代表性景观类型。传统文化景观与人文生态空间更是这些代表性空间的典型,它凝聚着历史过程中的人一地协调统一的人文生态过程。由于对人文生态空间的类型、质量、空间组织等缺乏系统的研究,使文化景观与人文生态空间规划设计缺乏系统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只能局限性地开展孤立、零星的个案化研究与实践。“传统文化景观空间的图式语言及形成机理”试图立足土地利用、资源保护、文化调适、视觉体验等,认识独特环境中的文化景观,掌握环境中的文化进程,研究其基本构成、形态特点和空间耦合过程与形成机理。

(3)传统文化景观整体性保护的实证研究不足,缺乏相应的依据和范式

文化景观是区域性的和地方性的。长期以来,在现代化、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冲击下,文化景观保护片面地集中在风貌建筑、村落核心区、风景地段、历史街区、特定的文化景观区等局部空间的保护上,由于缺乏整体性的保护依据和可借鉴的范式,客观上形成了一系列文化景观空间保护的政策与景观“孤岛”和“人工盆景”。立足于中尺度空间的“传统文化景观空间的图式语言及形成机理”就是试图通过地方性文化景观与人文生态空间的类型、形态和内在过程的研究,探讨地方性文化景观空间耦合过程与形成机理,将过程和空间形态统一在传统文化景观的整体性保护过程中。

2.传统文化景观空间图式语言研究的突破点

(1)以传统文化景观空间为对象,突破生态规划设计理论与应用的制约瓶颈

长期以来,风景园林在艺术与生态、花园与区域之间探索发展,形成了现今多元化的发展方向和格局。自然与文化的交织是风景园林发展的源泉,但风景园林并没有从这一源泉获得内在的发展。安妮·斯派恩(anneSpirn,1998)认为:这正是由于景观设计语言的缺失所造成的结果。单一的建筑语言和纯粹的生态语言对风景园林来说都是不充分的。以传统文化景观空间为典型,“图式语言与形成机理”尝试性探讨风景园林独特的视点、方法、模式以及风景园林能够表现的事物和对象。传统文化景观空间图式语言就是探索风景园林生态规划设计理论与实践中的关键问题,试图探索突破生态规划设计发展瓶颈的途径。

(2)研究文化景观空间耦合的基本过程和规律,探索规划设计语言的基本图式

研究生态设计语言,建立生态设计的语言图式,是基于以下四个重要议题:①生态规划设计成为解决土地与景观环境等问题的重要途径;以土地为核心的生态系统在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之间建立起一体化的途径和媒介,是生态设计语言描述的核心对象。②多学科理论引入风景园林、生态学富有成果的发展、人类文化的多元性以及大胆的尝试和多样化途径有助于营造自然与人类共同繁荣的土地空间。③传统文化景观空间是自然与人文相互作用的历史过程产物,通过传统文化景观空间探讨景观生态化设计图式语言的基本图式,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因此,以传统文化景观空间为核心,以多学科发展为基础,以空间生态格局为框架有助于奠定景观生态规划设计语言的基本范式。

(3)通过图式语言体系构建,形成有效保护和传承文化景观的设计方法

文化景观的语言是由人一地作用过程中不断认识、利用和改造自然而形成的描述文化景观的基本要素、文化基本单元空间和具有文化群体性特征的空间组合构成。传统文化景观空间的图式语言就是通过揭示图式的基本构成、典型图式和空间组织过程,通过对自然的模仿和文化的传承,依据独特的空间肌理过程将不同的景观要素、典型的空间组合进行耦合,形成文化与人文生态规律、生态特点和生态空间形态统一的有机景观。图式语言是生态景观表达的基本语汇,是生态设计的基础。图式语言及空间形成机理研究能够形成有效的生态规划设计方法和途径,同时也是生态规划设计的切入点和抓手。

四、传统文化景观空间图式语言的理论体系与框架

1.传统文化景观空间图式语言的理论体系

(1)“景观的语言”与“图式语言”理论

“景观是语言”的结论来自于景观规划设计最核心的工作领域,在由花园到区域的多层次规划设计中,景观规划设计都在尝试着进行充实功能和表达思想的艺术化塑造过程。在我国,景观语言研究正逐步起步,但缺乏对系统全面的研究。景观的语言理论将景观语言的基本构成概括为以下几个部分:①景观语汇。景观语言的构成是由景观的要素和景观独立的基本空间单元构成,以及由这些单元组合形成的空间基本格局。“land”的含义是指空间场所和生活在其中的人,因此景观的语言就是将场所及生活在其中的人连接起来的动态纽带。景观要素主要包括自然景观要素和人文景观要素。它包括了地形、地貌、土壤、水体、岩石、植物、动物和天象等自然要素以及建筑、劳作、人群、构筑物、活动以及地方性语言与文化景观等人文要素。要素依照特殊的过程和关系组合成基本的景观空间类型,并复合成典型的空间格局。②景观要素的秩序:空间组织。不是所有的景观都是和谐的,缺乏秩序会造成杂乱,但造成杂乱也有可能不是因为秩序的缺乏,而是太多秩序的冲突。景观中以很复杂的结合方式将很多秩序整合在一起。③塑造上下文关系:景观的环境。④环境(上下文)的法则:景观语法。⑤景观语言的应用:语用学、诗学和辩证法。

(2)景观生态学与“景观格局一过程”理论

景观生态学是一门新兴的多学科之间交叉的学科,主要研究空间格局和生态过程的相互作用。景观生态学是20世纪60年代在欧洲形成的,土地利用规划和评价一直是景观生态学研究的内容。到20世纪80年代,景观生态学在北美得到迅速发展,成为景观规划设计重要的理论基础之一。它以整体景观为对象,通过生物与非生物以及人类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对生态过程的研究,揭示景观结构与功能、景观动态变化及相互作用机理、景观的美化格局、优化结构、合理利用和保护。景观生态学理论重点强调空间异质性理论,景观斑块、廊道、基质的镶嵌体格局理论等景观格局的分析与研究理论;同时强调景观的破碎化过程、景观的网络化均质化与连接度和连通性理论。景观格局一过程理论是景观综合体及其形成并稳定发展的机理的系统研究,是景观生态化设计的图式语言研究中典型生态空间研究的基础依据。

(3)人文生态学与“文化适应一场所构建”理论

人文生态学应用人类与生物物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的信息指导形成环境与自然景观的最优化利用决策。该理论重点研究人类影响环境并被环境影响,以及完成与环境相关的决策影响人类的机理和特征。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作为环境运动的组成部分,人文生态规划重新得到重视。人类及其与土地间的互动是人文生态规划的首要关注点。斯坦纳(Steiner)在《生命的景观》(1991)一书提出的生态规划方法中不仅列出了社区信息分析清单,而且主张将社会经济分析与生物物理信息联系起来。麦克哈格(mcHarg)在20世纪70年代早期为新泽西medford镇做的规划实现了整合社会价值的创新工作。赛佛·纳维(Zevnaveh)和亚瑟·利伯曼(arthurLieberman)提出的“整体人文生态系统”理论也更具有人文生态偏向。人文生态规划设计的基础理念是综合自然和人文过程信息以指导规划设计决策,尽管人们看待人类和环境之间关系的种种观点不同,人文生态规划者和设计者的中心论点是寻求生态适宜和文化空间之间的最佳匹配,将区域利用类型的适应优势最大化。

2.传统文化景观空间图式语言的框架体系

(1)生态规划设计的基本构成与图式语言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研究

生态规划设计语言的基本构成是由景观要素(自然景观要素和文化景观要素)、景观空间单元(自然景观空间单元、文化景观空间单元和复合空间单元)、基本组合与空间格局(自然景观空间组合、文化景观空间组合和整体人文生态系统空间组合)和生态过程(自然生态过程和人文与社会经济过程)构成的生态规划设计的基本框架和范式。景观要素和景观空间单元是生态规划设计的基本单位和构成,基本组合和空间格局是生态规划设计的基本模式和范式;生态过程是生态规划设计必须遵循的规律和句法。景观生态规划设计是以生态过程为核心,融合生态要素和空间单元,有效组织基本组合范式和空间单元模式,形成自然与人文一体化的具有整体性、连续性和有机性的景观整体或整体人文生态系统的设计。空间图式语言研究生态空间基本构成及其形态特征,重点研究典型生态空间组合的整体空间单元的图式,揭示生态空间耦合的内在机理。它是空间组织和空间优化的基本特征,是生态规划设计必须遵循的空间法则。

(2)典型地区传统文化景观空间耦合过程与形成机理研究

传统文化景观是自然一人文相互作用过程的历史综合,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中,多种景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传统文化景观空间形成“文化环境中的自然景观空间”、“以聚落为核心的居住与生活景观空间”、“以土地为核心的生产性景观空间”、“文化景观网络化空间”等多种空间类型,并通过特定的空间关系复合成为具有完整性、连续性和整体性的景观空间。每一种景观空间类型的形成都具有各自的影响因素、作用过程和相互调适机理,这些机理与过程是认识传统文化景观形成的人文生态过程的规律,是“传统文化景观空间图式语言”研究的基础。由于传统文化景观空间具有较强的地方性,因此传统文化景观空间研究应结合典型地区的实际情况,重点研究传统文化景观空间耦合的运行过程与动力系统、空间组织的典型模式及其演变、空间耦合过程与形成机理,探索典型地区传统文化景观空间耦合过程与形成机理。

(3)传统地域人文过程与文化景观空间耦合形态及图式语言研究

形态与过程的耦合是以人类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为切入点,探讨文化景观图式语言的构成与模式。①传统文化环境中的自然景观图式语言构成、形态与组合模式。②以聚落为核心的居住空间的图式语言构成与模式。居住模式就是在长期历史过程中在地方性知识体系支撑下,综合考虑自然环境、土地利用、建筑与聚落形态以及水资源利用方式后形成的整体景观特征和格局。③土地形态与肌理空间图式语言构成与模式。土地肌理是人类社会生产性景观自我创造和自我维持系统在环境上形成的记忆,集中反映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应用和改造成果,是文化景观的核心反映,是人地作用系统的集中体现。④自然一人文复合型景观空间的图式语言构成与模式。即以居住和生活空间为核心,在空间上耦合生产空间和生态空间,形成自然一人文过程相统一的复合型文化景观空间。⑤传统文化景观空间的网络化过程与网络图式语言。无论在任何尺度空间中,网络都是空间中最重要的生态特征。以网络化过程为切入点,探讨传统文化景观在中等尺度空间上的相互作用过程和耦合关系,并探讨网络景观图式化语言构成与模式。

(4)传统文化景观空间图式语言的优化与传承

文化景观图式语言是对地方性文化景观空间过程和组合形态等规律的描述和反映。在现代化、城市化和工业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新技术和新兴产业的发展形成了新的空间组织过程和形态耦合特征,成为冲击传统文化景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现代语境下的传统文化景观保护、传承与发展依赖于对传统文化景观空间的图式语言的优化与传承。因此,我们应在图式语言基本构成与模式研究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传统文化景观空间的地方性图式语言特征、图式语言的调适优化和基于实践的传统文化景观整体性保护策略。

五、结论与展望

传统文化景观空间的图式语言研究建立在三个基本认识的基础之上。首先,在自然一人文相互作用的历史过程中所形成的自然一文化高度统一的“景观”展示出其存在的科学性和高度统一性,也揭示出景观规划设计的内在过程和空间组合规律。其次,典型人文生态空间的客观存在和空间生态要素、单元、组合体可以通过空间解析的方式用图式表达出生态空间的组织规律和形成机理。第三,典型自然生态空间和人文生态空间的存在和示范作用成为今天景观生态规划设计向“自然学习”和向“历史学习”的重要途径。基于以上的前提,可以看出:首先,生态规划设计是一门规律性、科学性和规划设计专业技能很强的学科领域,典型生态空间的剖析揭示出生态空间的组合规律和形成过程,学习、了解和掌握这些专业知识和技能是开展生态规划设计的基本专业素质。其次,生态规划设计的图式语言是在典型生态空间剖析的基础上,依据生态学理论、景观生态学理论、景观形态学理论和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理论,借鉴“景观的语言”研究方法,开展典型生态空间的要素、空间单元、空间组合的特征与过程研究,形成生态景观的基本图式、单元图式和组合图式体系,并通过一定的作用机理将不同景观层面的图式进行组合研究,初步建立起景观生态化设计的图式语言。再次,采用语言学的研究方法的出发点在于通过生态空间“原型”的研究,获取生态空间的基本语言的要素和构成,并通过重新组合和应用这些生态设计语汇,构成生态规划设计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空间与设计的关系篇9

展示的环境规划设计是整个展示的基础,展示的空间设计是在建筑和室内环境下进行的,建筑环境对展示空间设计有直接的影响和限制。因此,对建筑环境进行合理的规划,获取可发展的空间元素。一个展示的成功与否,直接与规划设计有关,好的规划通过主题、分类、导向等综合设计来体现。

合理的布局,把展区分为几大类,可以方便参观者选择需要的目标,也使得人群分流,不会出现拥挤的场面。通过同类集中、动静结台、大小组合等形式,使得展区充满生动活泼、热烈的气氛。通过建立独特的展示形象,以求获得更大的商业利润,在合适的地点、时间和价格上,造成具有吸引力和诱导性的展示。

在平面设计中,空间是一种尤为生动的设计元素,能够吸引人们的目光,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我们常常将设计师画出来的形状命名为“正形”,而周围空白的部分称之为“负形”。许多图形都证明了正负形两者同样重要,因此,展示空间也有创意设计的方面,它可以向人们传达一种空间感。展示空间与绘画的平面形态不同,它不是设计师有意创造或刻意使用的元素,所有的事物都有自己存在的空间,对于展示酾十师来说,如何合理利用空间才是最重要的,它不仅承载设计作品的形式与形态,还决定了设计的美感。对空间尺度的把握,体现了设计师对展示空间的感受。

展示空间也体现了时间与活动的特征。在展示设计中,时间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在欣赏的过程中运动也成了关键的组成部分,人们必须围绕着展区缓步行走,慢慢感受整个空间,体会流动和节奏的美感。来看中国的建筑代表苏州园林,那些迂回曲折的道路,不断变化的视点,到空间的转换,正负空间的对比,层次的递进,以及尺度的微妙变化,无一不给我们以启迪与借鉴。

展示设计师不仅要依赖于环境设施条件进行设计创作,而且也依赖于正确处理好“人、产品、环境”之间的关系。展示谢十是以人为中心的设计,人是衡量尺度的标准,要保证人有必要的活动自由度,要符合人体工程学,心理学的要求。设计师要注意人体对尺度关系的感知和适应能力,以及人们的心理、生理承受能力,当展示空间的尺度关系处理的不恰当,就会产生问题,例如造成人们的不舒适或不愿意观看。

在展示设计中,对人体工程学的研究是设计师确定各项设计形式、制定各项标准的依据,因此,了解人们在展示环境中的行为运动状态和适应程度,是确定各种展示空间数值的基础。在展示活动中,人的基本活动行为是行走和观看,我们在研究展示空间设计中各种物体的尺度,也都围绕人的观展行为而展开。

从展示活动的特点来看,与尺度有关的行为主要是人的行为。人的空间尺度问题是人机工程学中最基本的内容,也是最早开始研究的内容。对人体的测量,包括人体的高度、宽度以及行为动作时的空间尺度进行科学测量运用数理统计分析,从中总结出的尺度分布规律。通过这些测量和数理统计的数值,就是我们确定展示设计有关空间尺度的依据。

在展示空间中,与尺度关系最为密切的是可容性空间,即指展示的场地、通道和其他人们活动的空间,设计师应该具备一定的预见性,全面掌握参展单位、展示主题以及产品的属性等情况,权衡各种设计要素,从而获得对展示空间和尺度的准确信息,尽可能地满足人们活动的需要。设计的手段与风格是多样的,建筑的结构有时的确限制了展示酗十的空间发展,对展示设计师来说,在原有的空间环境中,运用一定的技术手段来改变空间次序与相互关系,同样可以实现自己的设计构思。

空间尺度还与展示产品的密度相关。密度是指展示对象所占展示区域空间的百分比,设计得当的产品展示密度,不仅可提高展示的效率,也能使人们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观赏展示对象。对密度的把握,影响到展示的整个效果。过于密集的展示,容易出现难以控制的拥挤场面,而密度过低,也显得展示效果的平庸,空旷。展示的密度还与展区的空间跨度、净高有直接关系,同时受到展示产品的可视距离、展示高度、展示产品的大小、展示的形式以及不同的消费人群等因素的影响。展示设计一方面掌握人体空间尺度的活动范围,另一方面,还要注意人体的视觉尺度,根据人的视觉范围限定,注意处理好视角与视距的问题。一般来说,能使人们看到产品全貌的正常竖向视角为26度,正常横向视角为45度。观看的视距是由竖向与横向的视角决定的。垂直与水平的视角相当,视距也就会合理。这说明视角与视距是相互依赖的因果关系。视距应该是展品高度的1.5至2倍,展品的尺度与视觉尺度成正比关系。此外,利用人视角的局限性,合理安排展区的人流线路,通过展品分布的远中近,使人们在参观中建立对整体与局部有机的完整形象。

空间与设计的关系篇10

关键词:室内设计;空间;设计风格;关系

在经济和文化不断发展的今天,在室内设计中,人们越来越关注于室内空间设计与室内设计的风格。室内设计的设计者们通过不断地挖掘和利用不同的文化因素和风格元素,使室内空间设计能够最大程度上满足人们日益多样化的心理需求,同时使设计风格散发出独有的文化魅力和思想意蕴。

一、室内空间设计的内涵及内容

1、室内空间设计的内涵

室内空间设计能够使人们的居住环境更为舒适和惬意,是一种改造居住环境的创造性活动。从古至今,人们对居住空间的舒适改造从未停止,他们通过采取各种设计手段使居住环境和空间更为美观、舒适和安全。在原始社会,人们对室内空间设计就有了模糊的概念,他们懂得将兽皮、树叶等铺设在洞穴内以提高舒适度,在洞穴内壁上涂上各种彩绘以提高美观程度。室内设计专注于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同时也注重于解决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以期能够有效提高在社会生活中人们的舒适和满意程度。

2、室内空间设计的内容

对室内空间进行详细的考察,对室内空间状况有充分的了解是室内空间设计得以展开和实施的前提条件,对室内空间的了解程度有利于设计者创造一个更为满意舒适的生活居住环境。对于设计者而言,室内空间具有功能性、实用性和艺术性,在这一空间中设计者能够在遵循设计的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创意,收获他人认同和肯定,是设计者们的乐园。不同的设计师有其不同的设计品味,其设计水平也有高有低,在设计方法和材料的选用上自然也存在着差异。通常,室内空间设计包括两类,即物理空间设计和心理空间设计,物理空间设计是心理空间设计的载体和表现形式,正因为物理空间设计的存在,心理空间设计才才能得以实现。基于不同的需求和需要,人们对这两种设计效果进行选择。物理空间设计是对物理环境的实质进行设计,它专注于室内的功能性设计。通过新技艺和工艺的有效利用,人们得以更有效地利用室内空间,在某种意义上实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心理空间设计,顾名思义是进行心理空间的设计,利用物理空间设计的手法,以关注室内心理空间的营造为主要内容。与物理空间设计相比,心理空间设计则更加注重于人们的心理感受和情感世界的设计。

二、室内设计风格

室内设计风格因文化、时代、居住和生活环境等因素而有所不同,例如在世界上具有独特文化意蕴的中式传统设计风格的罗马的设计风格。由于室内设计风格本身所具有的独特的设计内涵,使其能够对人的心理和情感造成直接而显著的影响。室内设计风格与历史文化因素之间有着一定的联系,在对室内设计风格的要求逐渐提高的同时,某些设计元素也在生化,于是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具有现代元素而又别具一格的设计作品。现今,室内设计的风格融入了很多新元素,艺术表现形式也趋于多样化发展,人们能够在各种不同的室内设计得到不同的意境享受。

三、室内空间设计与室内设计风格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

室内空间设计和室内设计风格是共同存在的,两者不可分割。所以设计者在进行室内设计时,一定要处理好室内空间设计和室内设计风格两者之间的关系,提高空间利用率。不同的人对于文化的品味和感受是不同的,因此在室内设计中,人们对于室内设计风格的期望也有所不同。因此,在进行室内风格设计时,设计师只有从用户的期待和需求出发,同时考虑室内空间条件,才能使设计风格能够达到最佳效果。室内设计工作开展之前,设计师必须要进行的一项工作就是考察和了解当地的民族风俗和历史文化,只有做到了这一点,才能使设计师的审美功能得以充分发挥。例如,通常老年人都比较钟情于具有文化底蕴的、传统的、古典的设计风格。而对于年轻人来说,具有时尚元素的设计风格才是真正所选。不同的民族和国家具有不同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不同的国家在室内设计风格上也都有着不同的设计理念,通常一个国家的室内设计风格都是其国家文化氛围的体现。不管是室内空间设计还是室内设计风格,其都是为了获得审美价值,人们在室内设计中通过添加一些具有独特风格和特征的设计元素,来增强其审美感受。时代在不断的发展和进步当中,人们对于居住环境的要求也逐渐提高,人们期望其居住环境越来越舒适的同时,还要能从其中得到精神和情感方面的享受,室内设计风格要更加具有意境美。例如,在这个经济、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一些人们期望能“脱离”城市的喧嚣,享受大自然的风味,将其室内设计成田园风格。在具有田园风格的室内环境中,人们似乎与大自然有了最直接和亲密的接触,在获得了视觉享受的同时,陶冶了情操,净化人们的心灵。这种设计风格从人的心理需求出发,展现了其独特的艺术效果。

四、结束语

室内空间设计与室内设计风格是共同存在的,任何一方不得孤立存在,只有处理好了两者之间的关系,才能达到室内设计与室内设计风格的完美统一。在进行室内设计时,设计者要不断挖掘新的设计风格元素将其融入到室内设计当中,此外,还要注重用户的心理和情感方面的需求,使室内设计更加具有意境美。只有这样,才能使室内设计符合现代的设计理念和思想,满足人们的设计要求,提高人们居住环境质量。

参考文献

[1]张文景.论室内空间设计与室内设计风格[J].现代装饰理论.2014

[2]钱思慧.论室内空间设计与室内设计风格[J]现代装饰(理论).2013

[3]梁怡.探究室内空间设计与室内设计风格[J].建筑设计管理.2016

[4]李永娟,李永慧.浅谈室内设计风格的演变发展与创新[J].大众文艺.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