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世界经济特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53:43

当今世界经济特点篇1

2、以科技为先导、以经济为中心的综合国力竞争不断加剧

3、新科技革命的影响加深,经济信息化加速发展

4、各国经济朝着市场化的方向发展

5、人口、粮食、能源、水资源、生态环境等一些全球性经济问题仍然十分突出

6、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

7、世界各国不断调整经济结构

当今世界经济特点篇2

1.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和平、厌恶战争的情感,增强学生的忧患意识,为国家和民族的振兴贡献力量。

2.能力:培养学生用辩证、发展的观点分析问题。

3.知识:掌握当今时代的主题、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以及我国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重点】

如何认识我国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难点】

当今时代的主题、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

【教学方法】

1.分析、归纳、综合方法:对于当今时代的主题、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的教学,采取学生探究和教师点拨结合的方式,使学生在分析事件、材料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当今时代的主题、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既提起学生的兴趣并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2.案例情境教学:运用多媒体手段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开拓学生视野,唤起其情感共鸣,在感悟体验中提高认识。

3.问题情境教学: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创设问题情境,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促使其主动探究。

【导入新课】

2014年11月10―11日,apeC会议第22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北京召开,同月的16日,二十国集团领导人会议在澳大利亚的布里斯班举行,国家主席在大会上奔走呼吁,倡导建立世界新的经济秩序,促进中国和世界的和平、和谐发展。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中国要走向世界,必须要了解世界的发展趋势。站在世界的角度,中国又处于怎样的地位,又对世界经济政治发展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讲授新课】

一、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

阅读第一框的文字,师生共同概括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

1.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的时代主题

教师引导: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和平和发展应按“求和平、谋发展”来理解,各国领导人不断参加国际会议,与多国展开合作,本质就是给本国发展创造一个好的国际环境。

问: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的时代主题,是不是理解为当今世界十分和平?各国合作十分顺利?

学生踊跃回答举例:伊拉克战争、乌克兰危机、全球贫富差距拉大、埃博拉病毒肆虐……

教师引导:尽管影响世界不稳定的因素存在,但是动摇不了社会发展的主流是和平与发展。

2.世界要和平,人民要合作,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是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

启迪学生回顾两次世界大战给各国人民带来的灾难和伤痛,以及战后各国人民的反战游行,启发学生:世界要和平是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

3.经济全球化、世界格局多极化是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

多媒体展示:日常生活中都能买到哪些东西?课本材料美国“波音777”客机的生产组成,反映了什么现象?欧盟为什么越来越多地对美国说“不”?

学生积极回答。

教师小结:经济全球化为我国带来了大量的资金,开拓了广阔的世界市场,创造了许多的机遇,但对我国的许多行业也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我们要积极参与、趋利避害。经济全球化、世界格局多极化是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是任何国家、任何个人都不可能改变的。

二、国际竞争中的中国

1.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

利用我国近年来经济的发展图表和材料,导出我国在世界上的地位:我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已成为具有全球影响的地区性大国,尽管我国目前的经济实力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但我国潜力巨大、前景光明,是一个正在和平发展的大国。

学生活动:用一句话来描绘昨天、今天、明天的中国。

教师总结:思想观点要体现辩证、全面、发展的特点。中国既要牢牢抓住发展的机遇,又要清醒地看到发展面临的挑战,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

2.中国在国际上的作用

通过“中国”的材料,让学生讨论:中国会威胁世界吗?为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展示有关时事材料,说明中国在国际上的作用)①对发展(经济):是世界商品的销售市场,是世界上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是推动世界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②对和平(政治):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重大国际问题的解决越来越离不开中国的参与(索马里护航、伊拉克重建)。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解决国际争端、地区冲突和打击恐怖主义等做出了积极贡献,已成为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重要力量,在当今世界树立起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课堂练习】单项选择题

中国国家主席于2013年2月13日至17日对美国进行正式访问。阐述了中方立场:“只要中美双方始终抓住共同利益这一条主线,就一定能走出一条大国之间和谐相处、良性互动、合作共赢的新型合作伙伴关系道路。”

以下理解正确的是()

a.经济全球化有利无弊

B.我国已经和美国一样是世界经济强国

当今世界经济特点篇3

■研究新型空间模式――全球城市化网络的背景及其价值

《数据》:新型空间模式,即大区域和全球城市化是公众特别是统计业界感兴趣的话题之一,那么,提出和研究这一问题的背景及其意义是什么?

萨森:当今世界经济活动发生在规模、空间以及内容上的重大变化正在造就新型空间模式。最显著的改变是世界级城市及超规模地区的兴起。世界级城市及超规模地区对促进和加强一系列新老城市之间的地缘联系均起着重大作用。这一切变化又要求我们重新认识并出台新的应对政策,以便从其分布格局的潜力之中获得最大社会效益和经济利益。

基于上述理由,我们需要用新型的统计学加之普通量化工具对这些新型空间模式的基本活动成分和内容进行有关的统计学测量。对于城市地区的精确统计测量一向颇有难度,对超规模地区及世界级城市的测量则更显艰巨。对于世界级城市而言,最大的统计测量难点在于它们的核心经济活动内容经常只是大型国际运作活动中的一部分,而我们所能涉及和研究到的内容恐怕仅仅是某个公司或超市的瞬间活动。其实,我们已往的大城市统计学工作总是遇到此类问题,而这样的测量难点在我们对现今的世界级城市的统计学工作中则更为突出。

为增强统计分析的效果,我们根据2008年有关数据对全球70多个国际化经济中心进行了研究,并由此开启了一个除现有的国际城市学识研究之外的全方位经济全球化的研究议题。其研究目的是在过去的世界20强全球化城市的基础上拓展全球化城市的研究分析内涵。研究结果表明,随着企业经济全球化的扩展,地域性国际化城市的数量和功能特色也随之与日俱增。例如,在今天的美国,除了纽约,至少还有8个城市具有国际化地位。又如,世界75强国际经济中心城市在中国不仅仅包括了北京及上海和深圳这样的城市,成都和重庆也名列其中,虽然它们在整个排名中稍居其后。这种扩展的重心也使我们真正了解到当今国际化城市间相互交流的发展特点及多样性。

超规模地区及世界级城市是两种大相径庭的空间格局,但有可能通过分析找到相似的动态特点。我们确立一个通用的分析平台,对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空间分布模式进行实验性测量,并且制定相关应对政策。分析研究认为,这将有利于评估在何种程度上应该推出相应的策略,以鼓励某个国家日益全球化的城市,以及该国领土范围内经济一体化进程。换句话讲,超规模地区的规模效应完全可能既有助于那些已经获得成功的“佼佼者”,也可能成就那些“后起之秀”。具体而言,就是通过两者之间的联系带动后者发展其经济规模。从这个角度看来,超规模地区的规模既包括了全球化的内涵,更覆盖了地方城市和地区。然而这又引出另外一个问题:我们能否通过加强“佼佼者”与“后进者”之间的这种联系而跨越城市之间的网络边界。果真如此的话,我们就不仅会使“佼佼者”百尺杆头更进一步(如通过充分利用其资源形成世界级城市),而且能让“后进者”从中受益。

■全球化经济中的城市――以地区规模为基础的城市网络不断扩展

《数据》:据了解,您在研究全球城市化过程中有许多新的发现,这些发现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为什么当今时代会出现全球化城市网络格局呢?

萨森:从统计学的角度诠释,城市间地理格局造就了新兴的全球化经济的社会技术基础、开放基础、文明基础。目前,有许多企业集团甚至整个经济领域都采取跨国界、跨地区的连锁运作方式经营。与此同时,当今生产和出口过程已实现了高度数字化的全球性公司、集团化经济。

研究结果显示了三种当今的主要趋势:首先是与日俱增的主要和相对次要的全球化城市;第二,世界上并不存在所谓完美的全球化的城市,因为全球化的公司企业和市场需要众多的全球化城市,而不仅仅是某个“完美城市”――旧日的帝国都市早已不复存在;第三个明显趋势是,今天的世界已经由过去美国城市主宰的格局转变为当今多极化的世界格局,伴随着美国地位的退后,亚洲和欧洲城市日渐兴起。第一种趋势表明全球性的经济网络不仅只是由人们通常熟知的亚洲和欧洲主要城市构成,仅在中国就增添了几个新的全球化的城市,除了北京及上海,还有深圳、成都和重庆等。同时,在美国,除了其过去的四强城市(纽约、芝加哥、洛杉矶和波士顿)之外还有新的城市加入到国际都市的行列中来。但并非所有这些城市都纳入了主要的全球化商务经济中心的世界15强城市行列之中。

在研究全球城市化过程中,我有许多新的发现。首先,一个新的重大发现是,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化经济的发展和扩张,能够发挥全球化功能的城市的数量也随之增加。这同时也证明了一个事实:构建、开发,以及部分人为的努力共同造就了当今全球化的城市。为此,许多地方政府和国有及国际化的公司企业投入了大量的财力和物力。由于全球化的公司和市场都需要广泛的空间网络进行运作,城市间的重新组合方式可以更大的效益和低廉的成本来构建全球化经济发展的平台。

再一个重要发现是,世界上不存在什么完美的全球化城市,因为没有任何一个世界顶级城市能在研究工作所依据的所有七个指标的总分评估中获得满分。

与此同时,还有一个发现是有一些表现出色的新兴城市成为全球化公司的运作平台。如在某些小国中入驻的一些外资公司企业的目的不是为了投资,它们仅仅把该国作为自己的经营平台。这些小国拥有所有的资源――最好的法律和政治体制框架,以及一切必要的基础服务设施等。

为什么当今会出现全球化城市网络格局呢?我们听到的一般性解释是:绝大多数人们都居住在城市里。但是这仍然不足以说明为什么会形成今天的全球化经济规模格局这一事实。回顾历史,20世纪70年代曾经有许多一度辉煌的城市变得没落贫穷,其中一些还出现了破产倒闭。当今世界越来越依赖于靠电子商务流通的知识资本和手段,它在过去的20年中缔造了与日俱增的全球化城市的“体制性”需求。

全球化城市网络格局随着越来越多的公司寻求海外扩展,并同时进入越来越多的领域而发展壮大。这些经济集合实体的主要中心也随着全球化城市的发展而成长,它们实际上成为全球化公司企业和市场及各国国民经济发展沟通的桥梁。无论在城市繁华商业区或其边缘地区,其经济中心地区的重建都会对整个新兴的规模经济发生不可替代的作用。

研究结果表明,全球75座城市在全球化经济中达到了主要(但非最主要的)商业中心的有关标准。一个最有戏剧性的现象是新的地区主义趋势,即使大小不等、主次不同的城市也一直保持扩展势头,在亚洲和欧洲则出现了更强劲的地区发展趋势。由此人们可以窥见世界正从单边主义到多边主义的趋势转变。因此亚洲也顺理成章地占据了了全球12强城市中的四个席位,即:东京、新加坡、香港、汉城。

■全球化城市间的地理特征――从等级制到横向联合

《数据》:全球化经济包含着许多高度专业化的网络格局,不同的网络包括不同的国家和城市的组合。请问如何看待从纵向的等级制到走向横向的世界城市经济联合呢?

萨森:是的,全球化的经济包含着许多高度专业化的网络格局。不同的网络包括不同的国家和城市组合。从这个角度来看,全球化经济就因其清晰可见的地理格局变得更为具体和分工详尽。例如,全球性的日用品贸易活动――黄金、黄油、咖啡、石油等产品均通过数量众多的目的地分销世界各地。日益扩展的全球性贸易已经将数以万计的城市纳入这些经济网络之中。

需要指出的是,这些格局分散、遍及世界各地的网络以其可以预料或不可预知的战略节点支撑着城市间地理经济发展。在过去20年间,上述这些经济网络格局的控制能力明显提高。虽然世界贸易市场上所交易的产品可能来自大约80个国家,但是它们却被销售到世界各地的所有其它国家。世界上大约有20个金融交易市场控制着全球的商品期货交易。如果将这73种产品浓缩归入三个主要大类,则这种控制能力更显突出。在纽约、伦敦、芝加哥以及东京汇集了五个全球主要的期货交易市场(即nYme,Lme,CBot,tCom和ipe),同时聚集了73种产品全球期货贸易76%的交易量。就农业期货产品而言,CBot期货交易市场(芝加哥)控制了全球绝大部分贸易,对于钢铁产品交易而言,伦敦的Lme交易市场则首当其冲。

当今时代全球化进程和与日俱增的电子商务经济在期货交易市场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而这仅仅是全球化城市风貌的冰山一角。原因是,不仅生产这些产品的产地非常重要,这些产品交易的期货交易场地也同样重要,因为它们促成了全球商品贸易,并且承担及化解了交易过程中的部分风险。除此之外,全球化的服务业公司网络也向我们展示了遍及全球的分销运作和高度的集合经济实体。我们可以通过这些全球化的服务业公司网络的海外分支机构来追寻其业务运作活动。世界100强服务业公司在世界各地315个城市都设有其分支机构。而跨国公司的海外分支机构则可能超过百万家。

当今世界经济特点篇4

2016年开年的头几周里,华尔街经历了有史以来最差的开局;全球许多股市暴跌,接近甚至已经进入熊市;国际原油价格在经过2015年年底的短暂反弹之后,在今年年初跌破每桶30美元的大关;年初的数据显示,中国2015年的经济增速,创下了25年来的最低……

是什么原因使得2016年世界经济的开局一片惨淡?接下来2016年的世界经济又将会朝着什么样的方向发展呢?中国“寒流”

对于今年年初世界经济所呈现出的颓势,西方媒体各种分析铺天盖地。如果说它们之间有一个共同点的话,那就是普遍都将其归咎于中国经济增长的放缓。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已是不争事实。曾几何时,中国经济一直以双位数的速度增长,中国成为引领全球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世界经济看亚洲,亚洲经济看中国”,成为21世纪全球的共识。

可是,中国经济这种双位数的增长,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今年年初公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GDp的增速为6.9%,这是25年来中国GDp增长最慢的一年。随着这一消息的公布,全球各大股市纷纷下挫,全球市场出现一片恐慌。

一些业内人士担心,中国经济增长的这股寒流,可能会在美国次贷危机和欧洲的政府债务危机之后,引发新一轮全球经济危机。这也是为什么许多人认为,中国是今年年初全球经济萎靡不振的最主要原因。

客观地讲,中国经济增长的放缓,必定会对世界经济增长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作为世界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经济增长慢了,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必然会下降,这个道理很浅显。

不仅如此,随着经济增长的放缓,中国的进口减少了,对能源、矿产品和原材料等的需求也大大下降。

作为这些大宗商品的进口大户,中国对它们需求的减少,直接导致了这些商品价格的下跌,从而对那些依赖这些商品出口的国家和与之有关的企业,带来了沉重的打击。

所以,影响肯定是有的。但如果就因为这个,便认定中国是今年年初世界经济动荡的元凶,就有点危言耸听了。实际上,中国经济增长的放缓,并不是突然出现的。

中国政府意识到那种单纯依靠投资拉动出口的粗放型经济,不具有可持续性,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正是因为意识到了这一点,中国政府才决定将中国经济增长的模式向依靠服务业来刺激居民消费的新型经济转型。

对于像中国这样的大国,转型注定是痛苦的,经济增长速度的下降也在预料之中。但是,中国政府转换经济增长模式的决策,早已得到了国际社会的理解和认同,信号早就被市场消化和吸收掉了。因而,把今年年初世界经济的这拨下跌行情,都归咎到中国头上,是不合理的。

实际上,正如一些分析师所指出的,中国的经济增速虽然下降,但并没有全面崩溃,中国经济的基本面还是健康的。中国光是2015年的经济增量,就相当于瑞士和沙特阿拉伯这两个国家GDp的总和。所以,中国即使在6.9%增速下,仍然对世界经济的增长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那么,接下来,中国经济增长会朝着什么方向发展?按照imF的估计,中国2016年GDp的增速会进一步下降到6.3%,2017年更会下降到6.0%。

imF的估计是否准确,现在下结论还为时尚早。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放缓,不管你喜不喜欢,正逐渐变成一种常态,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油价“跳水”

在今年年初世界经济的这拨看跌行情中,除了中国因素之外,另一个颇受瞩目的因素,便是一泻千里的国际原油价格。

1月20日,国际布伦特原油价格跌破每桶30美元大关,并最终以每桶28.08美元的价格报收,创下12年来国际原油价格的新低。曾经煊赫一时的“工业血液”、“液体黄金”,现在已经是“脱毛的凤凰不如鸡”,完完全全被卖成了白水价。

油价为什么会跳水?一些媒体叫嚣,这都是拜中国经济放缓所赐。不错,中国经济放缓,对原油的需求有所下降不假。但是,中国并不是导致国际原油价格跳水的主要原因。

实际上,乘着这一轮低油价,中国政府悄悄增加了石油的战略储备,中国政府的原油进口不减反增。中国海关总署的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原油进口总量同比增长了8.8%,至3.355亿吨。

真正造成这轮原油价格暴跌的主要原因,在于国际原油市场的持续供应过剩。从2014年底开始,国际原油市场的供应过剩就已经开始显现出来。

随着北美市场,特别是美国页岩油的蓬勃兴起,美国这个曾经最大的原油进口国,开始自给自足,甚至还有余油以供出口。

这样一来,在世界其他地区经济仍然比较低迷,对原油需求不足的情况下,以前出口到美国的那一大批原油一下子就没了去处,这直接导致了国际原油市场的供应过剩,对油价造成了巨大的下行压力。

不仅如此,作为世界最大的原油输出共同体的欧佩克(opeC),为了保护自己的市场份额,打压北美新兴的页岩油,一直拒不限产,这进一步导致国际原油库存持续攀升,国际油价的下行压力逐渐加大。

今年1月份,国际社会对伊朗的制裁解禁。作为石油大国的伊朗重返国际舞台,每天超过50万桶原油也同时流向了国际市场,这个数字还会保持上升的趋势。这对于已经供应严重过剩的原油市场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而这,也成为了今年年初油价跳水的导火索。

国际原油价格的下跌,对世界经济起到了打压作用,首当其冲的便是那些与石油相关的企业,像石油勘探、开采、提炼、运输等企业。由于石油行业的特殊性,这些石油企业往往都是一些巨无霸企业,对当地的经济、税收、就业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现在,由于油价的下跌,这些石油企业的利润无一例外地大幅下滑,有的甚至出现亏损,从而迫使它们不得不搁置一些投资计划,削减开支,裁员,勒紧裤腰带过日子。石油行业全行业的不景气,是导致年初全球市场悲观情绪的一个重要原因。

不仅如此,对于这些石油企业的所在国政府来讲,石油企业的不景气,会直接带来政府财政收入的下滑。

特别是对于那些严重依赖石油出口的国家来讲,石油税收是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石油行业一旦出问题,政府的财政预算就会捉襟见肘,这会直接导致政府削减对公共领域和基础设施的投资,从而导致经济的进一步恶化。

俄罗斯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西方制裁和旷日持久的超低油价的双重打击下,俄罗斯经济百孔千疮,2015年GDp萎缩了3.7%,卢布兑美元大幅贬值,人们生活水平大受影响。

现在大家非常关心的是,国际油价还要在这个历史低位徘徊多久?从对国际原油市场的需求来看,目前世界经济增长乏力,对原油的需求应该不会出现明显的增长。从供给方面来看,美国和欧佩克都表示不会减产。

随着伊朗的加入,世界原油供给量只会有增无减。所以,从供求两方面结合来看,2016年国际原油价格难有大的起色。国际能源组织(iea)估计国际油价的这种低迷状况至少会持续到今年年底,已经算是比较乐观的估计了。美联储加息

除了中国经济增长放缓和原油价格跳水之外,有一些业内人士指出:导致今年年初国际经济舞台动荡的另一个重要因素,便是最近的美联储加息。

去年12月16日,美联储宣布调高美国基准利率0.25个百分点,从而结束了美联储长达7年的保持几乎零利率的历史。

美联储的这次加息,不仅是美国自2008年的次贷危机以来的第一次加息,同时也是整个西方工业化国家阵营中的第一次加息,因而显得格外引人注目。

美联储为什么会选择加息呢?按照美联储主席耶伦的话说,这主要是为了让货币政策和美国经济发展的状况相匹配。

从2008年12月份开始采用的超低利率,是为了应对次贷危机而生的。实践证明,保持了7年之久的超低利率,对帮助美国走出危机,实现经济的复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但是现在,美国的经济状况与7年前相比,有了很大的变化。耶伦指出:美国的经济增长稳定,居民消费稳步提高,企业固定投资稳中有升。种种迹象表明,美国的经济正在健康的轨道上前行,因而货币政策需要相应地作出调整。

耶伦的这番逻辑不无道理,但是她所没有提到的是,美联储这次提高基准利率,对全球经济所产生的负面影响。

对美国国内来讲,利率的提高,使得企业的贷款成本上升,从而对企业活动和经济的增长产生了一定的抑制作用。

对国际社会来讲,美元利率的提高,使得美元较之其他货币相对升值,美元变得更加坚挺。这样一来,投资者会纷纷抛售手中的其他货币资产,美元资产在全球受到追捧。这股抛售热潮会重创其他国家的经济。

同时,对于那些拥有美元债务的企业和政府,随着美元的升值,偿还本息的压力会越来越大,从而加剧了经济增长的不稳定因素。今年年初世界经济所出现的一系列消极因素,美联储的这次加息是负有责任的。

一些经济学家指出,美国的经济并非真的像耶伦所说的那样,已经彻底走出了经济危机的阴影。比如,虽然美国的失业率不断下降,但是员工的实际工资却没有大的变化,严重滞后于经济的增长。而员工工资不涨,就会带来消费的不足,因而会从需求方面对经济的增长产生抑制作用。

不仅如此,这些经济学家担心,美联储过早地选择提升利率,结束量化宽松对市场的人为支持,这可能会在西方工业化国家当中产生示范作用。而这对世界经济的负面影响,可能要比中国经济增长放缓所产生的负面作用要大得多!熊市来了?

今年年初,西方的许多媒体惊呼,熊市来了!

熊市是否真的来了?众说纷纭,意见不一。但按照行业惯例,如果一家证券市场的交易指数与峰值相比,跌幅超过20%,那么这就标志着这个市场正式进入了“熊市”。

按照这个标准,今年年初,全球有许多股市已经进入了熊市,像中国的沪市,德国的Dax,法国的Cac40,俄罗斯的Russell2000等。世界其他一些股市,像英国的FtSe100,日本的nikkei225都也已经接近熊市的边缘。

2016年世界经济的开局,实在是让人难以乐观。

但2016年毕竟才刚刚开始,接下来,世界经济到底会朝着那个方向发展?这是许多人非常关心的一个问题。

必须看到的是,影响2016年开局的那些因素,并没有消失。恰恰相反,它们还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持续下去。

中国经济增长的放缓,已经变成一种常态,双位数的高速增长,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国际能源组织预计国际原油价格的低迷,至少还会持续到今年年底;美联储在去年12月份首次提升利率的基础上,暗示这只是刚刚开始,还会有后续动作,等等。

所有这些因素,都会继续对全球经济的增长产生打压作用。所以,2016年的全球经济,前景不容乐观。

当今世界经济特点篇5

达沃斯刮起中国旋风

1月28日,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年会进入第二天。如果将这一天的活动以某个国家的名字命名的话,“中国日”是个很恰当的选择。当天关于中国有两场大的活动。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当天下午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在达沃斯的露面。虽然只有半天的时间,却刮起了强劲的中国旋风。他先后与世界经济论坛主席施瓦布、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拉米、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总干事加利、英国保守党领袖卡梅伦以及越南国家领导人安排了多场双边会见,并在达沃斯年会主会场的专场会议上发表了特别致辞,引起了与会者的热烈反响。媒体也争相报道中国政府对经济增长的信心和采取的一些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具体举措。这其中还有一个有趣的细节。在讲话开始时引用中国先哲孔子的话“四十不惑”,来形容今年举行第40届年会的世界经济论坛进入了成熟期,是个善于思考和反思的思想者。的这段话引来施瓦布主席的频频点头赞许。

当天晚上在会议中心还举行了“天津之夜”活动。今年夏季达沃斯的主办地天津把颇有地域特色的美食搬到达沃斯,引得人们胃口大开。小提琴演奏的《梁祝》还有两位儿童的书法表演也让人们兴趣盎然。

外界对中国寄予厚望

当今世界经济特点篇6

【关键词】国际经济合作;新特点;应对策略

在国际经济合作日益重要的今天,我国应当了解当今国际经济合作的新趋势和新特点,并根据这些新趋势和新特点,制定优异的国家经济合作战略,使我国对外经济合作健康持续发展。

一、当前国际经济合作经济政治形势

1.国际经济复苏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各国大力推进结构性改革,世界经济在大规模刺激政策作用下一度迅速回升,但随着刺激政策的作用衰减和政策的退出,世界经济发展仍处于深度调整期,从目前形势和发展态势看,世界经济贸易将继续维持低速增长。主要经济体进一步分化,发达经济体总体回升向好,从发达经济体内部情况看,美国经济增长较快,但欧元区和日本的结构性改革进展缓慢,经济复苏面临很多制约。新兴经济体增速继续回落,从新兴经济体内部看,对资源出口依赖程度较高的国家经济发展普遍面临很多困难,俄罗斯和巴西经济出现衰退,亚洲新兴经济体虽然总体情况相对较好,但由于结构调整进展缓慢,内生动力增长不足,而外需疲软利用出口来推动经济增长难以为继,经济增速普遍持续放缓。尽管各地区各国经济状况悲喜交加,但总体来说世界经济处于复苏阶段,经济状况日趋稳定。

2.国际金融市场剧烈动荡

国际资本大进大出,据联合国统计,2015年从新兴市场流出资本达6000亿美元。2016年以来,国际资本加速流出发展中国家,证券市场出现剧烈动荡,东道国货币大幅贬值,证券市场出现剧烈动荡。目前发达经济体的政府债务状态虽然有所好转,但新兴市场国家整体债务水平不断上升。麦肯锡全球研究院的一项报告显示,2007年以来,全球新增的债务近一半出现在新兴市场与发展中经济体,这将影响新兴市场国家财政的可持续性,并缩小财政政策空间,进而对经济增长带来不利影响。美国政策发生转折性变化,美联储去年12月宣布启动加息进程,尽管美联储一再强调加息过程是渐进的,新兴市场国家在加息预期下也已释放部分风险,但加息预期改变了美国金融资产价格和长端利率预期,势必影响消费和投资,经济增长将面临许多新的不确定性,从而进一步加大制约依然脆弱的世界经济复苏。

3.全球物价持续低位徘徊

由于以往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持续大幅上涨刺激能源资源类产品生产规模大幅增加,而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增速持续低迷,短期内又难以改变大宗商品供大于求的格局,能源资源输出国为增加收入维持财政收支平衡不愿减少产能,加之美元走强会进一步抑制主要以美元计价的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因此,2016年大宗商品价格仍将低位震荡,总体来看可能只有小幅度上行,但仍难以推动全球物价水平上涨,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低位运行将加剧资源出输口国的经济困难,对资源进口国虽有利于降低进口成本,但也会加大通缩压力,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可以说是利弊兼有。

4.地政治等非经济因素影响上升。

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多极化趋势更加明显,国际政治经济格局深刻调整演变,国际力量对比显著改变,近年来新兴大国崛起,美国影响力下降,美国等发达国家为维护其世界主导地位和既得利益,各国都在调整发展战略和对外关系,各种矛盾显现,竞争摩擦加剧。由此引发的地缘政治冲突更加频繁,非经济因素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影响也在不断上升。从当前形势来看,英国脱欧公投显示脱欧已成定局,西班牙大选、移民危机、希腊债务问题,中东局势、极端势力的恐怖袭击、美俄关系、朝核问题等,都将成为必须面对的不确定性,国际经济金融环境因此将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

二、国际经济合作发展趋势

国际经济合作是在传统的国际经济联系形式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国际关系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存在的方式,国际经济合作是一个历史性的经济范畴,它的产生与发展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带来世界经济活动的变化,为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战后国际分工的新变化为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产生与发展打下基础,战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产生与发展主要原于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出现,经济生活国际化和各国间的相互依赖促进了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时,各类国际经济组织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开展国际经济合作主要以提高各国人民生活福利,推动各国经济发展水平,这已成为越来越多的国家的共识,并在某些方面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国际生产要素市场的状况也会对国际经济合作的开展产生一定的影响,不同的发展背景,不断的科学技术革新,导致国际经济合作在不同的时代,显示出不同的发展趋势。

1.国际经济合作趋向集团化、区域化

由于生产要素移动趋向集团化,各经济集团内国家之间,经济集团与经济集团之间的经济合作业务逐渐增加,因此通过建立集团组织,可以有效促进集团内部成员更好地实现内部人员、资金,技术、产品的流通与合作,有利于推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同时增强在国际经济中的影响力,使得自身在新的国际经济秩序制定过程中享有更多的话语权。截至目前,世界范围内比较有影响力的区域性经济组织有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东盟、亚太经合组织等等。

2.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更加激烈

在资本要素市场中,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为吸引更多的资本流入国内推出新的优惠政策,努力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以提升自身竞争力。在劳动力市场上,国际市场的劳动力要素供给从总体情况看供给大于需求,因此劳务输出国之间必然会展开激烈的竞争。

3.国际经济合作制度化、政策协调经常化

当前世界经济发展逐步区域经济一体化,为解决国际经济交往中出现的矛盾减少摩擦,保障和推动国际经济的稳定和正常发展,需要建立国际经济协调制度和法律保护。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和地区都是wto成员,已达144个,成员间贸易额占全球贸易额的90%以上,wto成为世界范围维护和完善贸易秩序的重要机制,随着国际经济政策协调经常化,制度化发展,极大地推进了世界各国的经济往来和合作。现在,美日之间,美欧之间,欧共体成员国之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发展中国家之间以及在联合国和世界贸易组织内进行的经济政策协调日趋频繁,并且正在向定期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

4.国际经济合作形式多样化发展

国际经济合作形式随着国家经济合作业务内容的发展而不断多样化,近年来在国际经济合作中出现的新形式主要有非股权形式的国际投资,Bot投资方式、联合研究与开发新技术或新产品、劳务支付形式的补偿交易、带资移民、带资承包工程、对外加工装配等形式的境内国际商务合作,跨国性经济特区等。

三、国际经济合作新特点

1.国际经济合作相互依存

相互依存是现代国际关系的重要原则和基本特征,在这样的一个世界体系当中,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要取决于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与此同时,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相关政策也会作用于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世界各国之间在相互均衡之中相依存并得到充足的发展。随着各国国际经济合作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各国经济联系进一步加强。近些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中国的对外投资和对外贸易不嘣龀ぃ国际经济合作更加紧密,对外贸易依存度也一直处于相对较高的水平。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的程度不断加深,一方面吸纳了越来越多的国际资本,成为世界第一贸易大国,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高度依存;另一方面,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比重上升、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加大,中国的政策和经济调整也深刻地影响着世界经济。

2.全要素合作是当代国际经济合作的经济特征

国际经济合作的实质就是生产要素的国际移动和重新组合配置。第三次科技革命发生以来,全球范围内的全要素合作趋势变得越发明显。生产要素的国际差异,价值链形式的分工体系在全球范围内已经形成。在这一体系当中,每个国家不可能全然拥有所有的生产要素和资源,而且每一个国家的竞争优势也不再体现在某个特定产业或者产品某个方面,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生产要素的全面跨国流动必然会成为一种趋势,一国要想在世界经济发展之中获得相应的收益,必须积极参与到全要素国际经济合作中。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就积极参与全球经济合作,争取在全球产业链生产过程中获得相应的席位,以廉价的劳动力和丰富的自然资源等优势融入到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当中,抓住机遇积极参与并以此获得相关的经济利益

3.全方位合作是当代国际经济合作的方式特征

合作共赢成为当今国际政治经济合作的主要内容,经济发展与科技创新成为今天发展的鲜明主题,国际经济交流与合作成为全球政治经济发展的主流趋势。各国在发展本国经济的过程中,要充分的考虑到对世界其他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争取能同其他国家之间开展全方位的政治经济合作,以此来提升自己的国际影响力和综合国力水平。

为了更好地融入到国际经济发展体系中,无论在范围和形式上,我国在全球范围内同多数国家之间就开展了全方位的合作,比如说劳务合作、对外直接投资,国际工程承包、国际租赁业务等各个方面都有所涉及。

四、中国有效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的策略

依据当前国际经济新形势和国际经济合作的新特点、分析我国参与当代国际经济合作策略。

中国是亚太地区的大国,在亚太地区和世界经济合作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随着中国参与国际经济活动的频率不断增强,我国已越来越意识到参与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给自身带来的巨大利益。积极参与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是中国实现走出去最佳战略选择,它不仅有利于我国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赢得一个良好的贸易环境,又符合我国树立和平发展,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以及实现祖国统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只有加强区域经济合作,才能提高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增加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更好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巩固中国的大国地位。

1.立足亚洲,与周边国家和地区建立区域经济合作组织

就目前的形式来看亚太地区将是当今世界最具活力的经济板块,也是中国对外经济交往最重要和最有地缘优势的地区,我国应该运用好这一地缘优势,积极倡导参与东亚区域经济合作,东亚的区域合作是中国对外进行区域经济合作的立足点。在参与和倡导组建亚洲区域经济合作组织的过程中,中国应发挥积极作用。从目前情况看,中国所参与的国际经济合作组织都在我国的周边地区,如亚太经合组织、上海合作组织以及东盟l0+3合作,具有明显的地缘优势,正是通过这种优势使我国能够在区域经济合作中获得极大的贸易利益,从而实现了我国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2.根植本土,加速两岸四地的合作进程,走大国经济之路

两岸四地经贸往来日趋频繁,依赖层度不断递增,在严峻的国际经济环境及全球区域经济合作发展形势之下,加强两岸四地的区域经济合作可以优势互补,利益共享,在经济融合过程中的资源重新配置,使得大陆的制造业基地同港澳台地区的信息技术优势以及国际销售网络相结合,会使四地产品的比较优势更加突出,而且可以产生较强的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效应,减少港澳台地区对美日欧市场的过分依赖。从而构建起我们自身的经济大国地位和身份,并在参与国际经济活动的过程当中掌握充分的主动权。由于目前两岸之间的某些壁垒尚未拆除,无法彻底实现“资源优化效应”,贸易创造效应也未充分发挥。因此,今后两岸四地要加快推进区域经济合作,提高四地在国际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竞争力,并为“一国两制”的顺利实施和陆权回归奠定基础。

3.面向世界,构建全球性合作网络

当前各大洲之间以及最主要的区域性经济组织之间的跨疆域的国际经济合作不断加强,无论是从合作的范围、程度以及内容方面都有很大程度的扩展。因此,从经济发展全局考虑,我国在开展国际经济合作的过程当中,要具有全球性的战略眼光,在重c发展周边地区区域合作组织的同时,也要注重寻求同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合作,只有面向世界,加强同世界各国之间的国际经济合作与交流,才能顺应国际经济潮流,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水平。例如“一带一路”战略和亚投行运作,从实证研究结果来看,前景十分光明。客观地说,“一带一路”战略是中国决策层从战略高度出发,用全球一盘棋的视角,立足于自身的发展特点和世界经济的发展诉求提出了这一倡议。这一战略既是中国引导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思路,也是中国针对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和tpp的应对之策。同时中国在参与国际区域经济合作过程中,还应注意减少对美国的过分依赖,要充分援引wto的有关规则与规定,制定出有利于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政策,防范全球化可能带来的经济风险,使我国在全球经济战略竞争之中立于不败之地。

综合而言,我国应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在策略上,扩大国际影响力,树立负责人大国形象,在实现途径上,以互利共赢为依托,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经济,争取道义和现实利益双赢,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永续动力。

参考文献:

[1]裴长江后危机时代经济全球化趋势及其新特点、新态势[J].《国际经济评论》.2010(04).

[2]李萍国际经济合作实务[m].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卢福财.全球价值链分工对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影响与对策[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09).

[4]房杜.当代国际经济合作的趋势和特点[J].工作研究.2011年第4期.

[5]赵凤彬.国际经济环境新动向与我国对外经济合作战略选择[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1-10.

[6]李宏岳.中国参与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的战略思考《经济问题探索》2010年第1期.

[7]王建欣.国际经济合作的发展趋势国际经贸2012年第2期.

[8]湛柏明.主编《国际经济合作》复旦大学出版社.

[9]卢进勇.《国际经济合作》卢进勇杜奇华著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10]陈泽明.《区域合作通论》陈泽明著复旦大学出版社.

当今世界经济特点篇7

随着今年第1季度的结束,去年的特别是9.11恐怖袭击美国经济之后引起的“全球经济衰退”的担忧,算是“贴身擦过了”。4月中下旬以来,各主要国际经济组织纷纷调高了对今明两年美国和全球经济增长的预测。例如:

4月18日,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02年世界经济增长2.8%,比它2001年12月预测的2.4%调高了4个百分点,2003年可望达到4.1%;美国今明两年的经济增长分别为2.3%(比它去年12月的预测上调了1.7个百分点)和3.4%,将再度成为世界经济的"motor"(发动机)。

4月25日,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劳伦斯.克莱因领军、由60个国家的250位专家组成的联合国专家组指出,世界经济特别是美国经济复苏到来得比人们预期的要快,来自欧洲和亚洲的数据也显示出复苏的事实或先兆,但发展中国家要到今年下半年才能从复苏中受益;今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将由去年的1.2%提高到1.8%,明年达到3%;复苏受许多国家低利率、税收措施、个人消费和消费者信心提高所推动,这些因素是复苏的“点火器”,但还不足以保持复苏的持续性和力度。

据此及据其它相关统计,对各主要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趋势似可作出如下研判:

1.美国经济复苏来得比人们预期的要早、要强劲,促复苏为持续增长的关键是振兴企业投资

美国经济在2001年9.11恐怖袭击后“跳水”(第3季度GDp下降1.3%),拖累全球3/4的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速锐减;全球经济和国际贸易增长双创下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最低纪录,分别为2.4%和1%;国外直接投资也由2000年1.3万亿美元减少到7600亿美元。第4季度美国经济出现有力反弹,增长1.7%。今年第1季度美国GDp增长按年率计算高达5.6%,大大超过了经济学家们的预期。低通胀态势将继续保持,今年第1季度美国通胀率仅0.8%。美联储认为,近期尚看不到通胀加速的迹象,因此无须调高自去年12月定下的1.75%的利率水平(40年来的最低利率)。

这表明,美国经济2001年第3季度1.3%的负增长,与以前发生过的历次衰退相比,是时间最短、裂度最轻的一次。问题是美国经济复苏的下一步,是V型,w型,还是什么其他型?多数经济机构认为,5.6%的数字不是现实反映,美国经济可能再一次出现下滑。例如,金融市场的信息就不令人鼓舞,道·琼斯指数自2月份以来又跌到10000点以下,美元也值有所贬。此外,与新经济的佳期相比,目前5.7%的失业率偏高,近期可能会有所下降,但到夏季可能突破6%关线;第1季度的高增长首先来自库存调整,贡献率为3.1%,其次是私人消费增长,贡献率为2.5%。目前库存调整余地缩小,股市下挫和中东局势紧张使消费者信心减弱。保持和发展复苏的关键是企业新投资,但它至今尚未启动。因此,华盛顿国际经济研究所(iie)的国民经济学家卡特琳·曼说她“不相信如此之高的增长能够继续,但也不相信出现Duoble-Dip(上岸后再跳水)”,这也是多数经济学家的看法。今年第1季度5.6%的增长率将逐渐回落到3.5%,下半年会出现企业新投资。布什总统在继续要求国会支持他持续减税的计划,以促进短期的复苏成为持续的增长。

考虑到9.11”恐怖袭击及随后的阿富汗打恐行动,以及安然、凯马特、环球电信等大公司会计审计丑闻等冲击性因素,美国经济能在较短时间里实现较强劲的复苏,说明经过10年新经济发展,美国经济的抗震能力和自我修复能力(包括货币财政政策的迅速反应能力和调节效应)已大大增强。

2.欧盟经济复苏迟缓乏力,短期内难以摆脱低速增长状态,机制和制度的改革与创新势在必行

据欧盟统计局今年3月12日公布的统计数字,欧元区12国去年经济增长仅为1.5%,第4季度还下降了0.2%,今年第1季度起色不大,在0.1%-0.4%之间。imF预测欧盟15国今年经济增长与去年持平,2003年加速到2.9%。15个成员国中,英国情况较好(这将增强英国继续留在欧元区外的信念),据英国国家统计局3月27日公布的数字,2001年以2.2%的实际增长率远居欧元区12国平均1.5%的增长率之上。但受世界经济减速和英镑汇率偏高之累,占经济产出1/5的制造业景气不佳,2001年第2季度末陷入衰退。英国官方统计显示,今年1、2月份有所复苏,增长0.4%和0.5%,预计今年GDp增长率为2%,基本与去年持平。

其他4个大国(德国、法国、意大利和西班牙),占欧元区12国经济总量的80%。曾为欧盟经济“火车头”的德国现已降格为“班里的差生”,增长乏力、失业攀高、预算失控、企业破产增多。imF指出,德国经济复苏的当务之急是有效控制财政赤字上升的趋势,回到欧元区稳定条约规定的基准值(不超过GDp的3%)以下,以提升人们的经济信心和保持低利率水平。如果今明两年德国预算赤字率(占当年GDp比率)保持在2.7%和2.0%,两年的经济增长率相应为0.9%和2.7%。德国政府预期今年经济增长率为1.3%。法国经济今年上半年增长0.8%(法国全国统计与经济研究所3月29日的形势分析预测),政府预测全年经济增长1.4%-1.5%。意大利和西班牙也将在缓慢复苏后进入低速增长。

it领欧盟之先的两小国爱尔兰和芬兰,因该产业在去年全球经济减速中受累最深而剧烈波动,前者GDp增长率从2000年11.5%降到2001年的7.1%,后者从5.6%跌到0.7%,今年可望随全球it产业回暖而缓缓复苏。

从中长期看,欧盟经济必须通过机制与制度的改革与创新,振兴企业投资,特别是与技术创新关系最紧密的风险投资,劳动力市场等经济政策也必须进行有深度和力度的调整,才能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与升级,集聚和积累发展后劲。但是,15个成员国的统一市场和12个成员国的统一货币,运营和调控难度较大、成本较高,首脑峰会-欧盟委员会-成员国政府的行政层次和规制结构,以及成员国经济政策协调,程序繁琐复杂,照顾各方利益的妥协不能不减弱政策与调控的力度。因此,欧盟正在启动宪制改革的大战略和大行动,这是一项长期而艰难的任务。欧元成长为能与美元并立的世界货币,也要走过漫长的道路、经历曲折的过程。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欧盟经济只能保持低速增长和区域内相对稳定的态势,并表现为先于美国经济衰退而衰退,后于美国经济复苏而复苏。

3.日本经济陷在近10年来的第3次衰退中难以自拔,制造业向周边国家转移生产基地不可逆转

imF预计今年日本经济经济继续萎缩1.0%,明年可有0.8%的微弱增长。日本经济摆脱长期低迷的根本出路在改革。imF指出,日本如果不能立即着手迫在眉睫的结构改革,首先是银行部门的改革,其经济增长将“看不到隧道尽头的亮光”。日本银行也指出“确保金融市场稳定及防范通货紧缩情势恶化,是极为重要的工作,同时结构改革也应齐头并进,以解决银行坏账的问题”。目前,日本银行的坏账总额高达43万亿日元(换算为3230亿美元),1500万人(占日本人口总数近12%)欠消费信贷公司的帐,其中150万-200万人处于濒临无力偿还的边缘,个人破产创纪录,每天有18.7人自杀,或离家出走从此失踪。问题在于日本结构改革只是旧调重弹,寄希望于诱导日元大幅贬值刺激经济复苏缺乏有力度根本性改革行动。以至于人们怀疑其是否真正有改革的决心,小泉内阁2月27日宣布一项反通货紧缩计划时就说,“这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斗,没有即刻解救的良方”。但日本拥有世界一流的制造技术、居发达国家前列的人均GDp和研发投入、居世界第一的国际收支顺差和外汇储备,这些是日本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但并非充分条件。日本战后形成的政府主导型经济体制,已跟不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洪水般货物出口导致的出口生产能力过剩,也必须寻求出路,立足于保持和拉大对周边国家制造技术差距的亚洲“雁阵”也被打破打乱。因此,越来越多的日本中坚企业以利润最大化为首要运营目标,自主向亚洲周边国家转移生产基地的趋势不可逆转。

4.东亚经济将逐步从美国经济复苏中重返增长通道,但长远的可持续发展应积极推进次区域经济一体化

东亚长期以来实行出口主导型发展战略,经济增长的出口依存度高,而且在1997-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后的短短几年里,形成了对美出口it产品的地区性和产品性结构依赖。如新加坡、韩国和台湾等亚洲经济体在金融危机后的迅速复苏和再次衰退都同美国经济的涨落脉动息息相关。这一结构特点和发展态势,短期内尚难改变。因此,当前美国经济的复苏和全球it产业回暖,将有助于改善这些经济体经济复苏的外部环境,从而今年的增长可望好于去年。其中,韩国经济复苏要更强一些,据韩国中央银行4月15日的预测,今年其经济增长达到5.7%,大大高于其去年12月3.9%的预测。从中长期的发展看,积极推进次区域经济一体化(如10+3和10+1),以构筑东亚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平台与通道。

5.国内政治局势失稳和沉重的国际债务,是拉美经济的两大拖累

拉美经济发展固然受美国经济的影响,但根本拖累因素是国内政治局势失稳和沉重的国际债务。巴西、阿根廷、智利三个拉美大国的国际债务占全球70%,一旦债务到期而失去偿还能力,就会发生外资抽走、居民挤兑的货币危机,进而造成政局动荡和社会危机。此外,美国的态度举足轻重,美国和imF在阿根廷和墨西哥货币危机处理上不同节奏和措施,就足以说明。imF对因货币危机导致经济与社会危机的阿根廷表示极大的忧虑,今年预计还要萎缩10%-15%。

6.内需支撑型大国经济——中国、印度和俄罗斯,继续成为世界经济的三个亮点

中国、印度和俄罗斯是世界三个内需支撑型大国经济,经济增长主要靠内需拉动,这与强调外资外贸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性并不矛盾,也不否认经济增长还受到全球和主要贸易伙伴国经济景气的明显影响。但国内市场大、内需旺,即使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条件下,仍能保持外资的吸引力和一定规模的进出口。在2001年全球3/4的国家和地区经济衰退的形势下,这三大经济体的经济增长各有特色,并分别实现了7.3%、5.6%和5.5%的增长,成为全球经济的三个亮点,今年将保持较高增长的势头。

  二、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因素与特点分析

1.当前世界经济的景气复苏趋势受国际油价的制约,油价涨落受制于中东局势

imF指出,以每桶(159公升)23美元为基准油价,今年全年油价若长期高于这个基准5美元,那么世界经济增长将萎缩0.25%。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在美国众参两院银行联合委员会上也指出,油价上扬可能严重抑制占到美国经济3/4的消费支出,1月中旬以来的油价上涨已经吞噬了家庭支出的购买力,美国经济对目前的油价水平尚能勉强承受,如果长时间地继续上涨后果堪忧;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历次经济衰退都始于油价上涨。在世界重要油库的中东,巴以“以暴还暴”的冲突愈演愈烈,成为高悬在世界经济景气头顶的“达摩克里斯之剑”。伊拉克从4月8日起暂停一个月石油出口,并呼吁阿拉伯产油国再次使用“石油武器”。如果局势不能趋向缓和而走向全面对抗,油价飙升将不可避免,世界经济的复苏趋势将被打断。

2.美国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走向既取决于短期的行情性因素,更取决于长期的结构性因素

美国这次的经济衰退不同以往,出现一系列非常规现象或不确定性因素。其中,短期性现象如可支配收入下降而个人消费支出上升,这里有低利率和低通胀因素的作用。但是,可支配收入的“透支”消费既不可能过度,也难以长期持续。长期性结构因素如劳动生产率和公司销售额上升,但公司盈利状况恶化、利润率下降,导致企业取消或减少投资计划,待别是与技术创新关系最为密切的风险投资锐减。这只能解读为,以it技术产业化为先导的美国新经济经过持续10年高涨已越过技术创新高峰期,社会平均利润率已经形成,投资边际效应开始递减,企业竞争从以高投资、高频率技术创新为主转入以优化组织、革新管理、降低成本为主的阶段。构筑竞争的新技术平台和增长通道需要高先期投入和较长的时间。美国it技术平台和快速增长通道的构筑就经历了从里根、老布什到克林顿三届政府20多年的努力。在新的技术平台和增长通道未构成之前,美国经济增长将更多地依靠政府宏观调控机制的反应力和有效性,以及企业和居民的经济信心和心理预期。

如果再作深远的分析,美国经济的高投资、高增长和高消费,长期依靠外部世界的资本和资源支撑,其必要条件是强势美元。实际上,美国“三高”,世界“买单”。例如,美国经济高增长与高贸易逆差和高经常项目逆差并存,必要条件之一,是年均高达2000多亿美元的国外直接投资流入,4500亿美元金融资产(占全球5万亿美元净储蓄8%以上)的外国政府和个人购买与持有。一旦失去这个必要条件,支撑美国超级大国地位的支柱就会崩塌。因此,从海湾战争到阿富汗打恐,深层次的经济动因是保护美国攫取世界资源的安全和维护世界对强势美元的信心。当然,也不应否定美国“三高”经济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出口市场、技术引进源等经济发展的外部必要条件。

3.经济全球化发展与国际政治经济秩序调整的矛盾,是制约世界经济长期稳定和持续增长的根本

经济全球化大大提高了世界资源配置的效率与效益,但全球化利益的分配既不平衡、更不合理。发达国家不仅不愿调整由其主导的现行国际经贸“游戏规则”,美国等发达经济体甚至连这样的秩序也不愿恪守,或以合法借口(反倾销、绿色壁垒和保障条款等)加以扭曲。最新的案例是美国宣布实施其贸法“201条款”,导致了一场涉及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钢铁贸易争端”,最终结果远未明朗。这是经济全球化发展与国际政治经济秩序调整之后的结构性矛盾,以及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的一个表现,也是世界经济长期稳定和持续增长的制度性制约。因此,从根本上说,建立一个效率与公平兼顾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促进世界经济相对平衡的增长与发展,才能真正实现人类和平与发展的目标。

  三、我国的应对策略思路

当今的世界经济,除经济全球化之外,还有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民族主义,是三大潮流。美国是三大潮流的“弄潮儿”,欧盟的突出优势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中国家的优势在哪里?特别是比较优势在哪里?发展中国家要避免被全球化潮流冲向“边缘化”,积蓄、集聚和发挥积极经济民族主义的比较优势,勇于和智于搏击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潮流。中国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坚持互惠互利、谋求“共赢”的全方位开放政策,加入wto和启动建立10+1(东盟+中国)自由贸易区的谈判,积极主动搏击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潮流,努力在不确定的世界经济发展趋势中驾驭可确定的方位和空间,"jest-time"(恰值其时)地应变和调整,这无疑是继续保持稳定和较快的经济发展态势、加快经济崛起的一项外部必要条件。但必要条件特别是外部必要条件不等于发展的充分条件,充分条件的营造在于自身制度与机制的创新。入世为我国体制改革注入了外部压力,这也是我国先易后难、渐进改革进入有时限(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适应入世的过渡期仅有3-6年)规定的攻坚性制度创新的动力。目前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体制平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技术通道,是从上个世纪70年代末开始构筑的,至今经历了20多年。但它还不完全适应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因此,要以人世为契机,再经过15-20年的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使之构建得更加坚实、宽广和通畅,更加国际化和全球化,与世界经济的发展轨道相接。对此,我们必须充满信心,不为一时挑战的严峻性和发展的波动性动摇信心而贻误时机。

【参考文献】

1.德国:《商报网》(http://Hande  1  sb  latt.com)2002年4月下旬以来的相关数据与报道。

当今世界经济特点篇8

随着今年第1季度的结束,去年的特别是9.11恐怖袭击美国经济之后引起的“全球经济衰退”的担忧,算是“贴身擦过了”。4月中下旬以来,各主要国际经济组织纷纷调高了对今明两年美国和全球经济增长的预测。例如:

4月18日,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02年世界经济增长2.8%,比它2001年12月预测的2.4%调高了4个百分点,2003年可望达到4.1%;美国今明两年的经济增长分别为2.3%(比它去年12月的预测上调了1.7个百分点)和3.4%,将再度成为世界经济的"motor"(发动机)。

4月25日,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劳伦斯.克莱因领军、由60个国家的250位专家组成的联合国专家组指出,世界经济特别是美国经济复苏到来得比人们预期的要快,来自欧洲和亚洲的数据也显示出复苏的事实或先兆,但发展中国家要到今年下半年才能从复苏中受益;今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将由去年的1.2%提高到1.8%,明年达到3%;复苏受许多国家低利率、税收措施、个人消费和消费者信心提高所推动,这些因素是复苏的“点火器”,但还不足以保持复苏的持续性和力度。

据此及据其它相关统计,对各主要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趋势似可作出如下研判:

1.美国经济复苏来得比人们预期的要早、要强劲,促复苏为持续增长的关键是振兴企业投资

美国经济在2001年9.11恐怖袭击后“跳水”(第3季度GDp下降1.3%),拖累全球3/4的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速锐减;全球经济和国际贸易增长双创下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最低纪录,分别为2.4%和1%;国外直接投资也由2000年1.3万亿美元减少到7600亿美元。第4季度美国经济出现有力反弹,增长1.7%。今年第1季度美国GDp增长按年率计算高达5.6%,大大超过了经济学家们的预期。低通胀态势将继续保持,今年第1季度美国通胀率仅0.8%。美联储认为,近期尚看不到通胀加速的迹象,因此无须调高自去年12月定下的1.75%的利率水平(40年来的最低利率)。

这表明,美国经济2001年第3季度1.3%的负增长,与以前发生过的历次衰退相比,是时间最短、裂度最轻的一次。问题是美国经济复苏的下一步,是V型,w型,还是什么其他型?多数经济机构认为,5.6%的数字不是现实反映,美国经济可能再一次出现下滑。例如,金融市场的信息就不令人鼓舞,道·琼斯指数自2月份以来又跌到10000点以下,美元也值有所贬。此外,与新经济的佳期相比,目前5.7%的失业率偏高,近期可能会有所下降,但到夏季可能突破6%关线;第1季度的高增长首先来自库存调整,贡献率为3.1%,其次是私人消费增长,贡献率为2.5%。目前库存调整余地缩小,股市下挫和中东局势紧张使消费者信心减弱。保持和发展复苏的关键是企业新投资,但它至今尚未启动。因此,华盛顿国际经济研究所(iie)的国民经济学家卡特琳·曼说她“不相信如此之高的增长能够继续,但也不相信出现Duoble-Dip(上岸后再跳水)”,这也是多数经济学家的看法。今年第1季度5.6%的增长率将逐渐回落到3.5%,下半年会出现企业新投资。布什总统在继续要求国会支持他持续减税的计划,以促进短期的复苏成为持续的增长。

考虑到9.11”恐怖袭击及随后的阿富汗打恐行动,以及安然、凯马特、环球电信等大公司会计审计丑闻等冲击性因素,美国经济能在较短时间里实现较强劲的复苏,说明经过10年新经济发展,美国经济的抗震能力和自我修复能力(包括货币财政政策的迅速反应能力和调节效应)已大大增强。

2.欧盟经济复苏迟缓乏力,短期内难以摆脱低速增长状态,机制和制度的改革与创新势在必行

据欧盟统计局今年3月12日公布的统计数字,欧元区12国去年经济增长仅为1.5%,第4季度还下降了0.2%,今年第1季度起色不大,在0.1%-0.4%之间。imF预测欧盟15国今年经济增长与去年持平,2003年加速到2.9%。15个成员国中,英国情况较好(这将增强英国继续留在欧元区外的信念),据英国国家统计局3月27日公布的数字,2001年以2.2%的实际增长率远居欧元区12国平均1.5%的增长率之上。但受世界经济减速和英镑汇率偏高之累,占经济产出1/5的制造业景气不佳,2001年第2季度末陷入衰退。英国官方统计显示,今年1、2月份有所复苏,增长0.4%和0.5%,预计今年GDp增长率为2%,基本与去年持平。

其他4个大国(德国、法国、意大利和西班牙),占欧元区12国经济总量的80%。曾为欧盟经济“火车头”的德国现已降格为“班里的差生”,增长乏力、失业攀高、预算失控、企业破产增多。imF指出,德国经济复苏的当务之急是有效控制财政赤字上升的趋势,回到欧元区稳定条约规定的基准值(不超过GDp的3%)以下,以提升人们的经济信心和保持低利率水平。如果今明两年德国预算赤字率(占当年GDp比率)保持在2.7%和2.0%,两年的经济增长率相应为0.9%和2.7%。德国政府预期今年经济增长率为1.3%。法国经济今年上半年增长0.8%(法国全国统计与经济研究所3月29日的形势分析预测),政府预测全年经济增长1.4%-1.5%。意大利和西班牙也将在缓慢复苏后进入低速增长。

it领欧盟之先的两小国爱尔兰和芬兰,因该产业在去年全球经济减速中受累最深而剧烈波动,前者GDp增长率从2000年11.5%降到2001年的7.1%,后者从5.6%跌到0.7%,今年可望随全球it产业回暖而缓缓复苏。

从中长期看,欧盟经济必须通过机制与制度的改革与创新,振兴企业投资,特别是与技术创新关系最紧密的风险投资,劳动力市场等经济政策也必须进行有深度和力度的调整,才能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与升级,集聚和积累发展后劲。但是,15个成员国的统一市场和12个成员国的统一货币,运营和调控难度较大、成本较高,首脑峰会-欧盟委员会-成员国政府的行政层次和规制结构,以及成员国经济政策协调,程序繁琐复杂,照顾各方利益的妥协不能不减弱政策与调控的力度。因此,欧盟正在启动宪制改革的大战略和大行动,这是一项长期而艰难的任务。欧元成长为能与美元并立的世界货币,也要走过漫长的道路、经历曲折的过程。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欧盟经济只能保持低速增长和区域内相对稳定的态势,并表现为先于美国经济衰退而衰退,后于美国经济复苏而复苏。

3.日本经济陷在近10年来的第3次衰退中难以自拔,制造业向周边国家转移生产基地不可逆转

imF预计今年日本经济经济继续萎缩1.0%,明年可有0.8%的微弱增长。日本经济摆脱长期低迷的根本出路在改革。imF指出,日本如果不能立即着手迫在眉睫的结构改革,首先是银行部门的改革,其经济增长将“看不到隧道尽头的亮光”。日本银行也指出“确保金融市场稳定及防范通货紧缩情势恶化,是极为重要的工作,同时结构改革也应齐头并进,以解决银行坏账的问题”。目前,日本银行的坏账总额高达43万亿日元(换算为3230亿美元),1500万人(占日本人口总数近12%)欠消费信贷公司的帐,其中150万-200万人处于濒临无力偿还的边缘,个人破产创纪录,每天有18.7人自杀,或离家出走从此失踪。问题在于日本结构改革只是旧调重弹,寄希望于诱导日元大幅贬值刺激经济复苏缺乏有力度根本性改革行动。以至于人们怀疑其是否真正有改革的决心,小泉内阁2月27日宣布一项反通货紧缩计划时就说,“这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斗,没有即刻解救的良方”。但日本拥有世界一流的制造技术、居发达国家前列的人均GDp和研发投入、居世界第一的国际收支顺差和外汇储备,这些是日本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但并非充分条件。日本战后形成的政府主导型经济体制,已跟不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洪水般货物出口导致的出口生产能力过剩,也必须寻求出路,立足于保持和拉大对周边国家制造技术差距的亚洲“雁阵”也被打破打乱。因此,越来越多的日本中坚企业以利润最大化为首要运营目标,自主向亚洲周边国家转移生产基地的趋势不可逆转。

4.东亚经济将逐步从美国经济复苏中重返增长通道,但长远的可持续发展应积极推进次区域经济一体化

东亚长期以来实行出口主导型发展战略,经济增长的出口依存度高,而且在1997-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后的短短几年里,形成了对美出口it产品的地区性和产品性结构依赖。如新加坡、韩国和台湾等亚洲经济体在金融危机后的迅速复苏和再次衰退都同美国经济的涨落脉动息息相关。这一结构特点和发展态势,短期内尚难改变。因此,当前美国经济的复苏和全球it产业回暖,将有助于改善这些经济体经济复苏的外部环境,从而今年的增长可望好于去年。其中,韩国经济复苏要更强一些,据韩国中央银行4月15日的预测,今年其经济增长达到5.7%,大大高于其去年12月3.9%的预测。从中长期的发展看,积极推进次区域经济一体化(如10+3和10+1),以构筑东亚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平台与通道。

5.国内政治局势失稳和沉重的国际债务,是拉美经济的两大拖累

拉美经济发展固然受美国经济的影响,但根本拖累因素是国内政治局势失稳和沉重的国际债务。巴西、阿根廷、智利三个拉美大国的国际债务占全球70%,一旦债务到期而失去偿还能力,就会发生外资抽走、居民挤兑的货币危机,进而造成政局动荡和社会危机。此外,美国的态度举足轻重,美国和imF在阿根廷和墨西哥货币危机处理上不同节奏和措施,就足以说明。imF对因货币危机导致经济与社会危机的阿根廷表示极大的忧虑,今年预计还要萎缩10%-15%。

6.内需支撑型大国经济——中国、印度和俄罗斯,继续成为世界经济的三个亮点

中国、印度和俄罗斯是世界三个内需支撑型大国经济,经济增长主要靠内需拉动,这与强调外资外贸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性并不矛盾,也不否认经济增长还受到全球和主要贸易伙伴国经济景气的明显影响。但国内市场大、内需旺,即使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条件下,仍能保持外资的吸引力和一定规模的进出口。在2001年全球3/4的国家和地区经济衰退的形势下,这三大经济体的经济增长各有特色,并分别实现了7.3%、5.6%和5.5%的增长,成为全球经济的三个亮点,今年将保持较高增长的势头。

二、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因素与特点分析

1.当前世界经济的景气复苏趋势受国际油价的制约,油价涨落受制于中东局势

imF指出,以每桶(159公升)23美元为基准油价,今年全年油价若长期高于这个基准5美元,那么世界经济增长将萎缩0.25%。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在美国众参两院银行联合委员会上也指出,油价上扬可能严重抑制占到美国经济3/4的消费支出,1月中旬以来的油价上涨已经吞噬了家庭支出的购买力,美国经济对目前的油价水平尚能勉强承受,如果长时间地继续上涨后果堪忧;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历次经济衰退都始于油价上涨。在世界重要油库的中东,巴以“以暴还暴”的冲突愈演愈烈,成为高悬在世界经济景气头顶的“达摩克里斯之剑”。伊拉克从4月8日起暂停一个月石油出口,并呼吁阿拉伯产油国再次使用“石油武器”。如果局势不能趋向缓和而走向全面对抗,油价飙升将不可避免,世界经济的复苏趋势将被打断。

2.美国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走向既取决于短期的行情性因素,更取决于长期的结构性因素

美国这次的经济衰退不同以往,出现一系列非常规现象或不确定性因素。其中,短期性现象如可支配收入下降而个人消费支出上升,这里有低利率和低通胀因素的作用。但是,可支配收入的“透支”消费既不可能过度,也难以长期持续。长期性结构因素如劳动生产率和公司销售额上升,但公司盈利状况恶化、利润率下降,导致企业取消或减少投资计划,待别是与技术创新关系最为密切的风险投资锐减。这只能解读为,以it技术产业化为先导的美国新经济经过持续10年高涨已越过技术创新高峰期,社会平均利润率已经形成,投资边际效应开始递减,企业竞争从以高投资、高频率技术创新为主转入以优化组织、革新管理、降低成本为主的阶段。构筑竞争的新技术平台和增长通道需要高先期投入和较长的时间。美国it技术平台和快速增长通道的构筑就经历了从里根、老布什到克林顿三届政府20多年的努力。在新的技术平台和增长通道未构成之前,美国经济增长将更多地依靠政府宏观调控机制的反应力和有效性,以及企业和居民的经济信心和心理预期。

如果再作深远的分析,美国经济的高投资、高增长和高消费,长期依靠外部世界的资本和资源支撑,其必要条件是强势美元。实际上,美国“三高”,世界“买单”。例如,美国经济高增长与高贸易逆差和高经常项目逆差并存,必要条件之一,是年均高达2000多亿美元的国外直接投资流入,4500亿美元金融资产(占全球5万亿美元净储蓄8%以上)的外国政府和个人购买与持有。一旦失去这个必要条件,支撑美国超级大国地位的支柱就会崩塌。因此,从海湾战争到阿富汗打恐,深层次的经济动因是保护美国攫取世界资源的安全和维护世界对强势美元的信心。当然,也不应否定美国“三高”经济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出口市场、技术引进源等经济发展的外部必要条件。

3.经济全球化发展与国际政治经济秩序调整的矛盾,是制约世界经济长期稳定和持续增长的根本

经济全球化大大提高了世界资源配置的效率与效益,但全球化利益的分配既不平衡、更不合理。发达国家不仅不愿调整由其主导的现行国际经贸“游戏规则”,美国等发达经济体甚至连这样的秩序也不愿恪守,或以合法借口(反倾销、绿色壁垒和保障条款等)加以扭曲。最新的案例是美国宣布实施其贸法“201条款”,导致了一场涉及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钢铁贸易争端”,最终结果远未明朗。这是经济全球化发展与国际政治经济秩序调整之后的结构性矛盾,以及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的一个表现,也是世界经济长期稳定和持续增长的制度性制约。因此,从根本上说,建立一个效率与公平兼顾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促进世界经济相对平衡的增长与发展,才能真正实现人类和平与发展的目标。

三、我国的应对策略思路

当今的世界经济,除经济全球化之外,还有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民族主义,是三大潮流。美国是三大潮流的“弄潮儿”,欧盟的突出优势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中国家的优势在哪里?特别是比较优势在哪里?发展中国家要避免被全球化潮流冲向“边缘化”,积蓄、集聚和发挥积极经济民族主义的比较优势,勇于和智于搏击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潮流。中国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坚持互惠互利、谋求“共赢”的全方位开放政策,加入wto和启动建立10+1(东盟+中国)自由贸易区的谈判,积极主动搏击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潮流,努力在不确定的世界经济发展趋势中驾驭可确定的方位和空间,"jest-time"(恰值其时)地应变和调整,这无疑是继续保持稳定和较快的经济发展态势、加快经济崛起的一项外部必要条件。但必要条件特别是外部必要条件不等于发展的充分条件,充分条件的营造在于自身制度与机制的创新。入世为我国体制改革注入了外部压力,这也是我国先易后难、渐进改革进入有时限(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适应入世的过渡期仅有3-6年)规定的攻坚性制度创新的动力。目前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体制平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技术通道,是从上个世纪70年代末开始构筑的,至今经历了20多年。但它还不完全适应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因此,要以人世为契机,再经过15-20年的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使之构建得更加坚实、宽广和通畅,更加国际化和全球化,与世界经济的发展轨道相接。对此,我们必须充满信心,不为一时挑战的严峻性和发展的波动性动摇信心而贻误时机。

【参考文献】

1.德国:《商报网》(http://www.Hande1)2002年4月下旬以来的相关数据与报道。

当今世界经济特点篇9

我们知道,对所处时代的科学判断和所处时代特征的准确把握,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制定基本路线、基本政策、基本发展战略的基础。越南共产党也认为,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首先是每个共产党——马列主义的党都必须懂得自己正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时代,这个时代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基本矛盾,其发展方向如何,以便选择一个正确的、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前进方向。因为正如列宁所说,只有在对时代有了正确认识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够正确地制定自己的策略;只有了解了某一时代的基本特征,才能在这一基础上去考虑这个国家或那个国家的更具体的特点。”(注:《列宁全集》第2版第26卷第143页,第145页,第143页。)人们对于时代的性质和特征的理解和判定是十分重要的,如果他们对自己生活于其中的时代的性质和特征的判断不合时宜甚至是错误的,那么他们的实践活动也必然会陷入谬误之中。不仅如此,任何对时代的不正确的认识都必将给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革命事业,给各民族和全人类的解放事业造成损失。可见越南共产党非常重视时代问题。那么,越南共产党又是怎样判断所处时代的性质和特征的呢?

越南共产党认为,时代这个概念有时被阶段、时期、纪元或文明等概念所代替,但一般地说,时代这个概念被认为是根据一定的标志确定社会历史的分期、确定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的概念。人们从不同的基础和视角出发来划分时代,对人类历史时代的划分也就有不同的内涵。例如,黑格尔把人类历史的发展划分为三个主要时期:东方时期、古代时期、日耳曼时期。摩尔根把社会史分为三个主要时代:蒙昧时代、野蛮时代和文明时代。还有人把时代划分为三种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后工业文明。也有人以技术发展的水平为依据来划分各个时代。这些划分方法虽然从时代的某一点、某一方面来说,具有一定的合理成分,突出了时代的某些方面、这样或那样的重要特征,但是不可能说明社会的性质和时代的发展动力。马克思和恩格斯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找到了时代划分的客观基础,并在他们的社会经济形态学说中加以阐明。恩格斯曾经指出:“每一个历史时代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所赖以确立的基础,并且只有从这一基础出发,这一历史才能得到说明……”(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第257页。)

在越南共产党看来,确定时代性质的惟一的科学基础是客观的物质条件,也就是社会经济形态。“社会经济形态这一概念,指的是某种符合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并以有相应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的生产关系为特征的、处于某一历史发展阶段的社会。而时代则是指某种社会经济形态形成、发展和处于支配地位的历史时期。”(注:[越]马克思列宁主义、胡志明思想学科全国通用教材中央指导编撰委员会《关于当代马列主义的若干问题》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年版第84页,第90—91页。)社会经济形态理论为分析时代问题提供了科学依据,包括分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分析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科学、技术等构成整个时代面貌的全部要素。从生产方式和社会结构出发,可以清楚地说明时代的各个方面。

社会经济形态理论还明确指出了在阶级社会中,是哪一个阶级处于时代的中心,成为支配时代运动的主要动力,决定着时代的主要内容、时展的主要方向、时代的历史背景的主要特点等等。例如,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称资本主义时代为资产阶级时代,因为资产阶级是当时的主要阶级,“处于上升的阶级,惟有它能以压倒的力量去反对封建专制制度。”(注:《列宁全集》第2版第26卷第143页,第145页,第143页。)而工人阶级作为大工业生产的产儿,能够把劳动群众和被压迫阶级集合起来,团结斗争,资本主义制度,把人类引向一个新的时代,使劳动群众、各民族、社会以及整个人类获得完全彻底的解放。从全世界的范围来看,在各种基本社会形态之间存在着从一个社会向另一个社会过渡的历史时代。在过渡时代,处于统治地位的旧的社会经济形态开始被打破,新的社会经济形态诞生并逐步发展。新的制度战胜旧的制度一开始只是零星的现象,然后逐渐扩大成为普遍现象。在历史进程中从未出现过一种社会经济形态对另一种社会经济形态的替换在全世界所有国家和各大洲同时地、迅速地一次完成的现象。同样,一个时代的各个历史运动的发展也不会是一种模式和直线前进的,正如列宁所说:“每个时代都有而且总会有个别的、局部的、有时前进、有时后退的运动,都有而且总会有各种偏离运动的一般型式和一般速度的情形。”(注:《列宁全集》第2版第26卷第143页,第145页,第143页。)

这里所说的是大的历史时代。一个历史时代又可以分为若干个不同的时期或阶段。列宁就常常把“时代”作为“阶段”的同义词来使用,或者用“时代”来指称某个大时代中的一个小时代,认为每个大的历史时代经历的不同发展阶段,也可看成是其中不同的小时代,而阶段之长短、时代之大小,又都是相对的。

关于当今时代的性质问题,越南共产党认为,“后工业社会”时代、“信息社会”时代、“智慧文明”时代等提法突出了时代的某些方面的重要特征,但回答不了当今时代的社会经济本质是什么和哪个阶级处于时代的中心的根本问题。应当“从社会基础及社会整体性上揭示人类社会历史的时代性”。(注:阮德平《关于社会主义历史命运的若干思考》,载于李慎明主编《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24页,第34页。)因此,越南共产党坚持认为,从世界历史的角度看,俄国十月革命“为民族解放和全人类的解放开辟了道路,开创了一个历史的新时代——全世界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代。”(注:《胡志明全集》河内真理出版社1989年版第10卷第594页,转引自《关于当代马列主义的若干问题》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年版第85—86页。)尽管在过去几十年,尤其是过去十几年中,世界形势发生了许多复杂的变化,“苏联和东欧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崩溃使得社会主义暂时陷入低潮,但时代的本质并没有改变。人类仍然处于以伟大的俄国十月革命为开端的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进程之中。”(注:[越]马克思列宁主义、胡志明思想学科全国通用教材中央指导编撰委员会《关于当代马列主义的若干问题》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年版第84页,第90—91页。)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代将是一个很长的历史时代。

为了使人们对这个“过渡时代”有个正确认识,不至于因为某个时期的潮涨潮落而对整个漫长的世界历史的时代产生错误的估计,越南共产党把“过渡时代”划分为四个主要阶段:第一个阶段(1917年至1945年)是无产阶级革命在一个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取得突破性胜利,开创一个崭新的社会制度的阶段。第二个阶段(1945年至20世纪70年代初期)是社会主义在许多国家扩大、发展,并形成社会主义体系的阶段,是世界工人运动迅猛发展的阶段,是民族解放运动取得胜利、数以百计的国家赢得独立、冲破旧殖民主义的殖民体系的阶段。它是世界和平、独立、民主、社会进步运动迅速发展的阶段,同时也是在社会主义国家中,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工人运动中产生了重大分歧的阶段。第三个阶段(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是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由于种种原因经济增长缓慢,在与资本主义的较量中经济水平日益下降,出现经济危机和发展停滞不前的局面,一些敌对势力和反对势力乘虚而入,内外勾结发动进攻并搞垮东欧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的阶段。第四个阶段(当前阶段)是社会主义陷入低潮,现代资本主义企图确立对世界的绝对统治地位的阶段。社会主义正面临着严重的困难和考验,世界历史正在经历着一个曲折的发展阶段。

当今时代的基本特点和基本矛盾是:(1)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代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交织在一起的时代。贯穿在整个过渡时代的基本矛盾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这种认识已经为从俄国十月革命到今天的历史实践所证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当前主要表现为和平演变与反和平演变的斗争。(2)资本家与劳动者的矛盾仍然是当今时代的基本矛盾之一。尽管现代资本主义在经济和社会方面作出一定的调整,以调和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一部分矛盾,避免发生直接威胁资本主义制度生存的激烈行动;同时,由于应用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所取得的成果,采取改进管理方法、改变生产结构、调整所有制形式等各种措施,资本主义还存在着继续发展经济、缓和社会冲突的潜力,但这并不能消除资本主义同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阶层的矛盾。(3)殖民地、附属国各民族和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二战后,殖民地、附属国赢得了民族独立,使旧殖民主义的殖民体系陷于崩溃。但政治上的独立并不意味着经济上可以立刻繁荣昌盛起来。由于原有的经济基础、文化基础异常薄弱和落后,各民族独立国家仍然必须依附于一些发达国家,而帝国主义也迅速改变了它们压迫、剥削落后国家、不发达国家的形式。今天,殖民地各民族与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正在转化为不发达的附属国与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依然是时代所要求解决的基本矛盾。(4)在反对社会主义和共产党的斗争中,各资本主义国家是互相配合、步调一致的。它们希望这个星球上所有的国家都搞资本主义。但资本主义各国之间的矛盾,主要是资本主义世界中最大的三个政治经济中心(美国、日本和西欧)之间的矛盾,各跨国资本集团之间的矛盾,即“资本主义反对资本主义”的现象,是不可避免的,而且常常是很尖锐的。这些矛盾不仅依然存在,而且还在继续加深和发展,虽然在表现形式上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

越南共产党呼吁,为了实现时代的目标,在当前这个阶段中,各国人民必须共同斗争,以反对敌视和平、民族独立、民主和社会进步的势力。“在帝国主义强权势力即使为最多利润而互相激烈竞争但仍紧密勾结图谋统治世界之时,工人阶级,劳动人民,发展中的、后进的、力量薄弱的各个民族,民主、进步和革命的运动,社会主义各国怎么能不为共同的利益而加强团结呢?”(注:阮德平《关于社会主义历史命运的若干思考》,载于李慎明主编《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24页,第34页。)

从以上介绍中可以看出,越南共产党在分析和界定时代问题(包括时代的性质和特征)时,是以马克思主义的时代观为依据的。我们知道,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概念不仅具有生产力发展的内涵,而且具有生产关系或社会关系的内涵。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总是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结合中去考察人类社会发展和演化的历史进程,“因而他们所说的时代总是对人类社会一定历史发展阶段的社会生产方式、社会经济制度、社会阶级关系的界定,绝非单纯研究生产力的发展历程。”(注:王金存《如何认识当今时代的性质》,载于李慎明主编《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70页。)可以说,马克思主义时代概念的鲜明的社会和阶段内涵正是它与其他各种时代概念最显著的区别所在。

正是依据马克思主义的时代观,越南共产党认为,越南在20世纪通过无产阶级革命争取民族解放,实现民族独立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以及今天推进革新事业,都是顺应时代潮流之举,属于时代的主流范畴。

越南共产党在分析和判断时代问题时,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时代观,强调所处的时代仍是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代的同时,也对当今时代的基本特征和越南社会主义所处的国际环境以及社会主义运动的实际状况有比较清醒的认识。其新观点和新看法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指出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趋势进一步发展。这一趋势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家参与,同时也受到一些发达国家和资本主义跨国经济集团越来越粗暴的支配,因此存在着许多矛盾。其中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既有合作又有斗争。经济全球化对越南社会主义将产生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双重影响。面对全球化进程,越南的原则是:“融入”和“开放”,其目的在于争取利用全球化提供的有利因素,限制和克服全球化的消极因素,促进越南社会经济发展的工业化、现代化建设。在融入的过程中应当采取主动,立足于自己的实力,不能放松警惕,忘记斗争,必须牢记“融入”而不“融化”。

第二,认为和平、合作和发展是大趋势,反映了各个国家和各国人民的迫切要求。尽管局部战争、武装冲突、军备竞赛、恐怖活动等在许多地方发生并且日益复杂,但今后几十年发生世界战争的可能性很小。世界正面临着许多如果没有多方合作,任何国家都不能单独解决的全球问题,如环保、限制人口增长、制止危险病疫、打击国际犯罪等。发展经济成为各国的优先任务。“争取和平、民族独立、民主、民生、进步和社会公平的斗争,将出现新的发展步骤。”(注:《越南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越南世界出版社2001年中文版第12页,第23页。)从全球范围看,斗争的主要形式是经济上和政治上的斗争。斗争中有合作,斗争不影响合作。和平与发展代替战争与革命是时展的必然,也赋予了世界社会主义以新的使命,要求社会主义力量为反对帝国主义强权势力、维护世界和平,为建立民主和公平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为人类的和平和进步事业做出新贡献。

第三,承认世界正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虽然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中还存在帝国主义强权政治,但各国独立自主、自立自强意识增强。独立国家为选择和决定自己的发展道路而加强斗争。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和平共处中既合作又斗争。此外,“大国也需要保持稳定的框架。其他发达国家一方面在努力加强自己的力量、巩固自己的地位,另一方面在为反对建立‘单极世界秩序’、争取实现‘多极世界秩序’而相互角逐。”(注:LeKhaphieu,theCommunistpartyofVietnamisForeverForthepeople,Forthe

Country,andLoyaltoFriends,speechattheceremonyincelebrationofthe70thanniversaryofthefoundingoftheCommunistpartyofVietnam,

.)两极格局解体后,世界政治的多极化和多样化趋势既为越南社会主义的发展带来严重挑战,也为之创造了有利条件。

第四,强调科学和技术迅猛发展,知识经济在发展生产力中日益发挥重大作用。科技革命促进了世界经济结构的转换和经济社会生活的国际化进程。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发展对生产和消费需求产生了重大影响。建立在高科技基础上的知识经济正在改变世界的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竞争越来越激烈,经济因素成为影响世界和国际关系发展的重要因素,给发展缓慢的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造成重大压力,也给世界社会主义带来新的挑战。越南应当利用世界科技的发展加快自己的工业化进程,提高劳动生产率、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率,同时努力为知识经济的发展创造条件。

第五,肯定资本主义表现出了很强的扩展能力。资本主义依靠科技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改变了统治策略,缓和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但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国家内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矛盾以及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仍然存在且不断发展着,只是表现形式和程度有所不同。

第六,明确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复兴需要较长的时间。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给21世纪的社会主义留下了许多经验教训,这些经验教训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朝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根据时代特征和客观形势的新变化,越南共产党调整了自己的发展战略。

第一,从依附大国的发展战略转到独立自主的发展战略。过去,越南背靠苏联和中国,内外政策有明显的依赖和效仿痕迹,在革新之前,甚至到了迷失自我的程度,以致国家陷入严重的经济社会危机之中。革新之后,尤其是剧变后,失去了靠山,痛定思痛,终于挺起腰杆,走上了谋求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现在,越南党和政府坚持从本国特点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处理国际国内一切事务,以独立自主的形象展现在世界舞台上。

第二,从走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转到建设符合越南条件和特点的社会主义。过去,越南的社会主义受到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影响。机械照搬苏联模式,按照苏联的榜样建设越南的社会主义,结果犯了唯意志论、主观冒进等错误,弊端百出,欲速不达。经过反思,越南共产党重新认识了社会主义,努力开辟一条既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使社会主义符合本国国情,能与本国实际相结合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以确保越南的民族独立和人民的幸福未来。其目标就是越共九大进一步重申的把越南建设成为“民富、国强、社会公平、民主、文明”(注:《越南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越南世界出版社2001年中文版第12页,第23页。)的国家。

当今世界经济特点篇10

关键词:全球化高校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青年大学生的思想有了新的变化,不少人对爱国主义产生了模糊的认识,影响了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因此,我们要向大学生讲清全球化的实质,清除错误的认识,在全球化进程中强化高校爱国主义教育。

一、全球化进程给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带来的新挑战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由于世界市场的形成,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跨国公司的蓬勃发展,国际贸易的迅速增长和国际金融市场的急剧膨胀,使整个世界日益地结合在一起,各地区、国家和民族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已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全球化向大学生展现了美好的一面,对大学生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由于对全球化缺乏全面而正确的了解,不少大学生产生某些模糊的思想认识,直接影响到全球化背景下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施,带来了新的挑战,这些思想认识上的变化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思考。

1.地球村意识成为主流意识,国家民族意识有所减弱。在全球化的大趋势下,不少大学生对全球化理论有一定的接触,特别是在网络上的虚拟现实的相辉映下.大学生中有不少人错误地认为:全球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惟一出路.如今世界市场已经建立,各地区、国家和民族相互依存,联系进一步紧密,实现了世界大同,跨国公司在国际社会的作用越来越大,应当用地球村意识取代国家民族意识。抱有这种思想的人在大学生中有相当的市场,有的甚至错误地认为:互联网已打破国家界限,实现了世界资源的共享,国家、民族意识已无任何存在的意义,认同西方社会炒作的“国家无能论”的观点。这类错误的认识,使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受到了冲击。

2.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意识得到增强,国家安危意识有所减弱。在全球化大潮中,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这种思想意识也已广泛被大学生认可和接受,但由于受外界传媒的误导,不少大学生仅看到世界和平一面,而忽视了世界仍然存在不安定的因素和充满危机的事实,对我国所面临的,来自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社会及敌对国家的威胁和周边不安定的因素认识不够,国家安危意识较为淡薄。

3.全球化进程中世界情感有所增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情感受到冲击。全球化进程中不少大学生的世界情结日益增长,他们关心世界安全与和平,环境保护意识深入人心,绝大多数的大学生是在爱国主义和爱社会主义的基础上产生“爱世界”的情结的。但也有一部分人认为自己是“世界公民”,应当以爱世界为主,认为爱国主义和爱社会主义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狭隘性。这种错误的思想意识,直接影响了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

4.接触外来文化的机会增多了,关注和接触本民族文化的时间减少了。全球化进程中,特别是互联网的广泛应用,约有60%以上的大学生是从互联网上获取知识和信息的,他们中的不少人通过网络增加了接触外来文化的机会。其兴趣点主要聚焦于外来思想和文化,或多或少的忽视了对中华优良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了解,受文化帝国主义的影响,有的甚至拒绝接受中华文化,出现文化上的崇洋的新现象,削弱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直接导致了爱国热情的减弱。

二、帮助大学生正确理解全球化进程中的爱国主义

1.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全球化的实质。对全球化进程的历史,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和争论,但有一点是有共识的,即全球化是以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建立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上的,以跨国公司为推动力的世界范围内的资源优化配置,经济上表现为全球经济市场化或市场经济全球化;政治上表现为企图用资本主义制度统一世界。在这一过程中,世界各国经济在走向市场化和开放过程中相互依赖的程度不断加深,呈现出生产、贸易和金融三个方面的全球化;跨国公司起主体作用;知识与人才国际性流动速度加快等特征。但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其作用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因此,要把全球化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全球化的正负两方面的作用和正确理解全球化的实质。全球化的积极作用表现为:首先是经济全球化促进了世界经济总体发展。全球化实现了资源配置的全球化,使世界资源配置趋向优势化并实现资源共享,促进了世界产业结构和各国产业结构的重新调整,使产业结构更趋向合理化。其次是经济全球化促进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经济全球化使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性逐渐增强,经济利益上的相互交织,相互诱惑,增强了各国的对话、交流和合作,有利于消除各国之间的隔阂与矛盾,促使世界的共同繁荣和发展。再次是经济全球化促进了政治、文化、意识领域的接触、对话和交流。全球化进程中,世界已连接为一个整体,而不是分裂的个体,任何世界性的问题都必须依靠各国通力合作才可能得到妥善解决。这就改变了以往东方国家与西方国家、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政治、文化、意识形态以及其他方面存在的对抗状态,走向接触、对话和交流。最后是经济全球化有利于科学技术的进步。由于生产的发展,市场竞争十分激烈,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创新和进步,使科学技术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全球化在向我们展示其积极作用的同时,其负面作用也暴露无遗。最为明显的是经济全球化产生了经济霸权和政治霸权。全球化进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一方面它们凭借经济和技术优势,主导着世界经济秩序,从维护本国利益出发,对发展中国家进行经济干涉以谋求经济霸权另一方面向发展中国家强行推行西方的价值观和社会意识形态,进行和平演变。在利用发展中国家的平价劳动力的同时,借口世界产业结构调整,把生产污染的产业调整给发展中国家,转嫁了生态危机,由于发达国家的实力优势获取更快的发展,而发展中国家受制于实力原因发展速度较慢,进一步加剧了贫富的两极分化。

2.向大学生讲明全球化进程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在全球化进程中,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东西方国家之间的斗争和矛盾,从直接的对抗性形式转向竞争与合作的非对抗性形式。虽然斗争的形式发生了变化,但斗争的内容却从单一的军事威胁,转向全方位的威胁,经济、政治、信息、、文化、国防等更宽的领域。在竞争和合作中为了各自国家的利益,矛盾冲突更加尖锐化,在这种背景下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再次呈现出来,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不仅不能削弱反而应当加强。

(1)全球化进程中各国利益凸显,要求对高校大学生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在经济的有机联系加强的同时,加剧了各国的竞争,为了使本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占据全球化进程的制高点,各国比任何时候都更为关注对本国的国家利益的维护。发达国家为了本国的国家利益,不惜对发展中国家进行经济制裁和政治干涉,如美国至今仍拒绝签署大气候的《京都协定书》,9·11事件后,为了本国的国家利益,立即交纳了一直拒不缴纳的联合国会费。对发达国家而言,全球化是其维护和发展国家利益的最佳工具,是向发展中国家推行“西化”、“分化”的最有效的途径和手段。在这种背景下,我们必须帮助大学生认清全球化的实质以及所带来的挑战,加强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全球化进程中爱国主义的本质仍然是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的有机统一,在此基础上其内涵有了新的发展。全球化进程中世界的联系加剧了,人们的世界情感增强了,维护世界的持久和平,消除贫困和饥饿,维护生态环境治理污染,打击恐怖主义等世界性的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但全球化不可能改变发达国家作为主导的世界经济和世界政治秩序,爱国主义仍然是我们应当高举的旗帜。当然,在全球化进程中我们也应当正视新的时代特征,在坚持当代的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结合的基础上,要在大学生中提倡爱世界的情感,要向学生讲明当代爱国主义中有爱世界的内涵。当前要爱世界必须首先爱自己的国家,中国是一个有影响的大国,搞好自己的经济和保持本国政局的稳定就是爱世界,也是为全人类的和平与文明进步做贡献的最直接的方式。因此,要在全球化进程中树立国家利益至上的思想意识,自觉维护国家的利益,只有这样才能使爱国情感和爱世界的情感真正交融于一体。

(3)全球化进程中在和平与发展主题的背后,隐藏着在西方国家全方位渗透的阴谋。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西方社会所大肆炒作的全球化,一是政治全球化,鼓吹“国家无能论”,“人权大于”,企图建立一个“全球管理机构”领导世界,要以资本主义制度统一世界;二是鼓吹“文化全球化”,倡导实质为西方价值观的“全人类共同文化价值观”,推行文化帝国主义;三是鼓吹意识形态全球化,加紧向社会主义国家推销资本主义制度和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企图用“全球意识”取代马克思主义。全球化在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的手中,变成向发展中国家进行经济、政治、文化、意识形态等领域渗透的渠道和工具。因此,我们要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强化反渗透、反“西化”和反“分化”的工作,用爱国主义建筑反渗透和反西化的防渗墙。

三、关于全球化进程中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两点思考爱国主义是人们忠诚、热爱、报效祖国的一种集情感、思想和意志于一体的社会意识形态,是在人类社会历史进程中形成、发展和巩固起来的一种团结、凝聚国家和民族,推动历史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调节个人与国家民族关系的基本政治、道德和人生价值规范,全球化在大学生中产生不少的错误思想认识,给爱国主义教育带来了冲击,如何从根本上加强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两方面人手,加以充实和完善

一方面,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要系统化和层次化。当代大学生已具备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内容构建上和选择上要符合大学生思想发展的系统化和层次化需要。因此,要使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科学化、系统化、层次化,以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思想和意识,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应当包括如下重点内容。

(1)以中国历史特别是近现代史为教育主线,结合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重点培养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只有了解自己国家的历史,才能培养出爱国热情。中国是一个具有几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但在近现代因外敌入侵,遭受近百年的屈辱,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社会主义道路才实现今天中华民族的崛起和复兴。在全球化进程中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历史教育和民族传统教育,培育大学生对国家对民族的最基础的热爱之情,以形成以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2)以社会主义实践和当代国情为切入点,对大学生进行当代爱国主义时代特征的教育,培养大学生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理性认识。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历史时期具有具体的时代特征,当今我国爱国主义的时代特征是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的有机结合。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必须讲明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的紧密结合,是当今爱国主义的本质特征,应当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出发,对大学生进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育。使大学生把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与热爱党、热爱人民和热爱社会主义制度紧密起来,形成集情感、思想和意志于一体的爱国主义的社会意识形态。

(3)以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革命传统为重要内容,重点对大学生进行人格塑造和培养社会责任感

。全球化的各种竞争归结起来是人才的竞争,是人才素质的竞争。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素质和人格状况如何,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和中华民族的兴衰成败。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对大学生进行人格塑造和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只有具有健全人格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人,其爱国情感才能稳固长久。要通过人格塑造和培养社会责任感,帮助大学生正确处理和理解国家的需要与个人发展的关系,把个人发展目标,个人价值的实现,职业的选择与国家的需要最紧密地结合起来,在今后的社会生活中,在职业岗位上最大限度地实现大学生的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