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公司盈利模式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54:23

环保公司盈利模式篇1

关键词:财产保险;盈利模式;可持续盈利

中图分类号:F840.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428(2017)03-78-02

一、我国财产保险行业现状分析

财产保险是保险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促进社会生产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财产保险业取得了显著发展,保费收入快速增长,财产保险密度和深度明显提高。据中国保监会的数据显示:2014年财产保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7544.4亿元,同比增长16.4%,2015年产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8423.26亿元,同比增长11.64%,2016年1-8月产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6030.48亿元,同比增长8.73%。从长期来看,财产保险行业仍会保持高速的增长。原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一是我国财产保险业基数相对较小,未来的市场空间非常广阔;二是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规范,产权制度日益明晰,这为我国财产保险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客观环境;三是个人资产的持续增长为财产保险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购买力保障。然而在当前,我国财产保险公司由于诸多原因,正面临经营利润空间变窄的不利处境。因此,加强对其盈利模式的分析探讨显得尤为必要。

二、我国财产保险业可持续盈利所面临的困境

(一)承保业务盈利水平低

首先,保费充足率普遍不高。激烈的市场竞争,致使财险公司间进行价格战,随意打折销售,使保险精算出的产品定价失去了原有的盈利能力。其次,高“返还”加大了公司成本。由于市场恶性竞争,财险公司出于规模扩张的压力,在业务拓展过程当中将手续费等费用“返还”作为承保业务的交易筹码,最终加大了公司的成本。再者,保险营销手段单一,从目前财险市场来看,简单粗犷的营销模式对我国财产保险公司的盈利模式的发展形成了瓶颈。最后,对于赔付风险掌控不严,内部存在成本黑洞,也阻碍了我国财险业的进一步发展。

(二)投资活动收益率不高

财险公司投资活动的方式有很多,包括投资证券、房地产、固定资产租赁、参资入股获得收益等等方式,但由于资金规模有限,所以财险公司投资活动相对较为谨慎。也正因投资项目风险相对较小,投资收益率普遍不高,故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财产保险公司盈利水平的提升。

(三)行业基础设施不健全严重地制约着可持续盈利能力

行业基础设施状况不仅影响保险公司对价值链的关键环节的控制力,也影响整个市场运行成本。具体表现在以下三方面:首先,行业信息平台建设相对滞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道德风险、欺诈现象致使交易成本高,削弱了整体盈利能力。其次,后援运营的专业化分工不发达导致经营主体尤其中小保险公司运行成本过高。最后,市场退出和淘汰机制缺失,导致过度竞争,助推了整个行业经营成本的加大。

三、我国财产保险业可持续盈利的影响因素

影响财产保险公司可持续盈利的主要因素,可从专业技术层面、自然环境层面、社会经济层面加于分析。

1.专业技术层面

第一,可持续盈利取决于正确的增长策略。只有增长可持续,且与自身资源保障、风险控制能力相适应,才可长期盈利。不顾质量、成本的盲目增长会带来巨大潜亏风险,损害可持续盈利能力。2015年产险业务赔款4194.17亿元,同比增长10.72%,赔付成本还是相对居高不下,财产险业内的“一年发家、二年发财、三年亏损”“三年怪圈”现象就是最好例证,可见在增长的决策上应慎重。

第二,可持续盈利须具有一定的成本控制能力。其他企业是先确定成本,后通过出售产品或服务实现收入。而产险公司与其正好相反,保险业是先实现收入,后确定经营成本。因此在收入既定前提下,产险公司实现承保盈利的关键因素是成本控制能力。成本控制能力越强,公司承保盈利能力就越高。例如,平安产险坚持内涵式、精细化的发展道路,在为客户提升优质服务的同时,不断优化内部管理制度,提升风险识别能力,改善经营品质,有效降低经营成本。2016年前三季度,平安产险实现净利润105.07亿,综合成本率94.9%,在风险筛选和成本控制有保证的前提下,实现了规模和品质的均衡发展。

第三,可持续盈利还要具有较高的现金流管理能力和投资管理能力。要想可持续经营,提高投资盈利,就必须保持现金流稳定。在投资收益率既定前提下,可投资现金流越多,投资收益就越高。为此,必须强化应收保费管理,强化资金管理,加快资金收付效率,这样才能提升盈利能力。此外,产险公司投资不同于寿险投资,在资金期限相对短,现金流稳定性相对差的基础上,要获取好的投资收益,关键在于强大的投资管理能力。投资管理能力是决定投资收益率高低的核心因素,同样的投资环境和可投资的现金规模,投资管理能力高,投资盈利能力就强。

2.自然环境层面

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发生频率较高的国家,如2010年五省罕见的旱灾、玉树地震,2008年百年难遇的雪灾、汶川特大地震,这些灾害一旦发生,造成损失是巨大、惨重的。2008年,受巨灾影响,财产险赔付上升较快,全年赔付支出1418.3亿元,同比增长39%。可见,巨灾风险对财产保险公司经营稳定性的影响最大。突如其来,造成巨额的损失,这会造成财产保险公司未到期责任准备金提取不足,使保险公司出现亏损,有时是巨额亏损。而财产保险的原理是基于大数法则,即通过大量数据样本可以精算出来的一个概率。因此,考虑保险公司的盈亏,有时要从稳定经营的角度对准备金进行调整,这样才能有备无患,达到可持续盈利。

3.经济社会层面

可持续盈利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保险业经济补偿、资金融通、社会管理的功能越来越强。随着现代保险业的发展,保险公司被放到了一个全方位的金融平台上。例如,保险业的竞争和巨灾的增加,使得保险的承保利润越来越薄,投资收益成了保险公司盈利的主要支柱。但投资收益,是由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决定的。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投资的空间就大,投资的机会就多,保险公司投资盈利的可能性就大,投资回报就高。同时,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社会财富和个人财富的增加又创造了新的保险需求,促进保险业的发展,增加保险业的收入。例如,在国家积极的财政政策推动下,截至2015年底,保险业总资产达到12.4万亿元,同比增长21.7%,全行业净资产1.6万亿元,同比增长21.4,净利润2823.6亿元,同比增长38%,可见可持续盈利离不开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四、我国财保公司盈利模式的政策建议

(一)找准公司定位,形成核心竞争力,实现公司可持续盈利

对任何一家企业而言,公司可持续盈利能力均来源于从企业价值链中提取的公司核心竞争力,找准公司发展定位就成为确保形成公司核心竞争力的首要条件。产险公司定位不同,核心竞争力的表现就不同,持续盈利能力的优势所在也就不同。具体而言,大型产险公司未来将向集团化、综合化发展,中小型公司要么通过兼并收购整合做大,要么走专业化经营道路,所以只有明确清晰的市场定位,为公司寻找自身竞争力优势,才能实现公司可持续盈利。

(二)规划盈利性业务的发展路径,做好盈利性业务发展的制度安排

公司要设计好盈利性业务的销售模式,建设好盈利性业务的销售渠道,组建好盈利性业务的销售团队。公司政策要体现对盈利性业务的培育,体现对盈利性业务的扶持,体现对盈利性业务的激励。

(三)强化现金流管理,建立成本管控的长效机制

“生存l展,开源节流”是企业经营的八字方针,开源是增加业务来源,扩大业务规模,提高人均产能,降低成本费用率。节流是合理降低费用开支的绝对额。两者是成本管控的两个方面。财险市场的激烈竞争、财险费率的市场化、财险行业的高税率已经极度压缩了承保业务的利润空间。要建立财险公司可持续的盈利模式,就有必要合理降低成本。所以有效的现金流管理有助于增大公司的盈利空间。

(四)重视、加强保险资金的运用,有效利用自有资金,合理进行投资活动

随着财产保险业务的发展,我国财产保险的可运用保险资金也随之逐年加大。利用自有资金进行投资活动,不管是从资金使用效率还是从提高和改进盈利模式的角度,都是保险公司必须从事的。但投资活动的风险需要谨慎对待,切不可盲从。投资应坚持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三者的有效结合,用稳定持续的收益来对自身主营业务的盈利形成有效的补充。可见加强自有资金的高效运用,无论对社会还是对自身都是十分有益的。

(五)加强行业平台设施建设,完善市场进退机制,改善公司盈利的外部环境

好的行业环境有助于公司可持续盈利能力的培养,稳定有序的行业大环境有助于先进的经营理念的形成和高超的经营管理水平的发挥。我国财险市场数十年来野蛮经营和粗放管理已使市场交易成本高不可攀。而财险市场的容量是有限的,在此前提下,建立通畅的市场进退机制是维持市场合理竞争秩序的必要条件,只有这样才能降低交易成本,提升整体行业盈利能力。

(六)挖掘自身潜力,加大产品开发力度,不断扩大保险服务领域

加大个性化产品和个性化服务的研发有效地将客户群体细化,将个人客户、企业客户的诉求进行重新的审视,开发出差异化的产品,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特别针对大型跨国公司、高精新产业的企业,因地制宜的设计出个性化的产品并提供个性化的服务,进而提高盈利水平,是国内保险公司应该深入研究的课题。

(七)加强风险管理,不断完善风险控制体系

保险公司卖出的是保单,经营的是风险,实行精细管理,加强风险控制,稳健经营,是争取好的经济效益的必然要求。完善的风险控制体系是财险公司可持续盈利的基石。因此,需认真开展全面业务内控管理,加强再保险工作,重视开展防灾防损措施,加强承保业务的风险动态管理,不断优化险种结构,从而完善风险控制体系。

五、结论和建议

我国当前市场的结构性转型从总体上提高了整个行业的长期盈利能力,面对保险企业实现盈利的良好外部环境正在形成的局面,各财产保险公司应强抓当前机遇,找准市场定位,整合自身经营的价值链,寻找和挖掘核心竞争力,建立企业长期的竞争优势,逐步培养应对各类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的能力,打造和增强自身核心竞争力,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保持稳定的长期可持续盈利能力。财产保险公司的盈利模式不是唯一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可能依靠单一模式来实现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应该以“保险业务模式”为基础和核心,依托于自身的保险业务,深入挖掘盈利潜力,不断运用科技、培训等创新手段,持续改进现有盈利模式,切不可舍本逐末、缘木求鱼。我们应当努力去寻求高效率的富有竞争力的盈利模式,从而实现行业整体盈利的长足发展。

环保公司盈利模式篇2

关键词:财险公司;盈利模式;辩证分析

文童编号:1003-4625(2010)04-0092-02中图分类号:F840.3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财险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却陷入了全行业亏损的困境。争取实现财险行业承保盈利,作为行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已被监管层和各家财险公司提上议程。随着保险市场秩序的不断规范,以及资本市场在爆发式的增长后呈现的持续低迷,如何建立未来可持续的盈利模式,是财险公司目前必须思考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目前财险公司的盈利模式分析

盈利模式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逐步形成的、企业特有的赖以盈利的经营模式及其对应的业务结构。财险公司的盈利模式是由外部经营环境、公司治理结构、战略定位、经营模式、市场策略等多方面综合决定的,并没有一个固定模型。

一般来讲,财险公司的主营业务包括承保业务和投资业务,其利润来源体现为承保利润和投资利润,因此其盈利模式归根到底就是承保盈亏和投资盈亏的不同组合。总结目前国内市场上财险公司的盈利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以投资业务为主的盈利模式。其实质是将在承保业务上获取的现金流,再加上资本金、非寿险投资型产品等其他资金来源,作为保险投资资金,主要投入到股票、债券等市场上获取投资利润。如果承保盈利,则公司的利润是承保利润加投资利润;如果承保亏损,则用投资利润来弥补,多余的利润就是公司的经营利润。

(二)走综合经营和集团化发展之路的盈利模式。财险公司的综合经营是指在财险的基础上成立控股公司,再进入或直接进入其他金融领域,如寿险、银行、证券等,通过发挥范围经济、交叉销售和综合理财的优势,实施更多的金融创新,实现保险公司的价值最大化。此模式已成为保险行业发展的趋势。

(三)靠专业化经营来降低销售成本和生产成本的盈利模式。专业化经营是指集中公司主要资源和能力用于所擅长的核心业务,减少销售成本和经营成本的增加,从而有效地降低成本,实现承保利润,以此带动公司的成长。如目前市场上的车险专业公司、责任险专业公司等。

(四)以增加机构扩大保费规模为主的盈利模式。从国内财险公司的成长过程可以看出,多数保险公司在开业之初即通过增设机构来扩大市场规模和保费规模,短时间内将公司规模扩展到全国各地,以期通过保费规模的扩大来扩大市场份额。在公司经营的前几年基本处于亏损状态,但在公司规模达到一定程度后,实现规模效益,并通过加强经营管理等措施,实现长远盈利。

(五)优化组织架构和业务结构,通过价值链管理的盈利模式。保险公司价值链包括展业、营销、承保、理赔、人力资源、直到价值实现等一系列价值增值活动和相应的流程。价值链管理的意义就是优化核心业务流程,降低保险公司组织和经营成本,提升保险公司的市场竞争力,归结到根本上就是实现承保利润。

以上几种盈利模式是目前存在于我国保险市场上的主要盈利方式,多数盈利模式是以一种混合的方式贯穿于各保险公司的经营管理过程中,并将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转换。

二、财险公司的现金流模型及盈利模式探讨

财险公司作为金融企业,除了具有一般企业的经济属性和社会属性外,还具有金融属性。因此,对财险公司盈利模式的探讨不应止于主营业务类型(即承保业务和投资业务),还应该深入到其现金流模型来分析。下图是一张财险公司现金流模型的简要演示图:

其中虚线表示的是承保业务因收入在前、支出在后的时差而留存在保险公司,可用于投资的现金流,巴菲特称之为“浮存金”。浮存金的资金获取成本取决于承保业务的综合成本率。浮存金的大小视公司业务规模、现金流管理等因素而定,一般来讲,其占承保收入的比例为40%左右。

因此,从财务角度来看,财险公司盈利主要取决于:1.承保业务的盈亏;2.承保业务的规模和现金流管理水平;3.投资收益率。

三、建立财险公司可持续盈利模式的相关建议

对目前的财险公司而言,缺的不是对盈利模式的认识,而是如何更好地处理一些关系和问题,如:外部环境和内部经营的关系、投资业务和承保业务的关系、保费规模与业务质量的关系、两核管控与营销的关系等。基于对这些关系和问题的思考,以上述对财险公司盈利模式的辩证分析为基础,笔者对建立财险公司可持续盈利模式有如下粗浅建议:

(一)坚持“两个轮子”走路,“一个方向盘”带路。“两个轮子”是承保业务和投资业务,历史地看,尽管保险资金运用对于提升盈利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但如果承保业务长期亏损,单纯依赖投资盈利的经营模式并不能持久。财险公司应根据自身承保业务的盈利能力确定资产配置战略,努力在承保业务与投资业务间寻求平衡,必须两者并重。“一个方向盘”是承保业务的综合成本率,企业经营、绩效评价、预算管控、考核奖惩都必须以综合成本率为核心指标。

(二)保持适度的保费规模和合理的增长率。一方面,摊薄职场费用、人力成本、行政开支等固定成本需要一定的保费规模,否则难以实现规模经济。另一方面,适度的保费规模及合理的增长率所贡献的现金流是维持公司正常运转的必要条件。适度的保费规模可以通过如下公式测算得出:

盈亏平衡下保费规模=年最低运营成本/1-(赔付率+保单获取成本率+管理费用率)

(三)强化现金流管理。财险市场的激烈竞争、财险费率的市场化、财险行业的高税负已经极度压缩了承保业务的利润空间。根据上面描述的财险公司现金流模型,如果没有现金流,财险公司将很难实现盈利,而有效的现金流管理则有助于增大公司的盈利空间。

举个例子,假设某年度保费为100,浮存金占保费收入比例为40%,年度可用资金平均余额为浮存金的50%,年度投资收益率为6%,则浮存金当年的投资收益=100×40%×50%×6%=1.2。不要小看这1.2,其对降低综合成本率的贡献将直接达到2.4个百分点(假设按1/2法计提责任准备金),这还不考虑这部分浮存金在以后年度的收益。如果进一步强化现金流管理,以提高浮存金比例的话,其对降低综合成本率的贡献将更大。

有效的现金管理手段包括资金集中管理、收支两条线、减少资金在途和沉淀以及运用it先进管理工具等,通过这些手段可以提高浮存金比例。

(四)建立成本管控的长效机制。企业的经营方针,归根结底始终是围绕着“生存发展,开源节流”八个字。开源是增加业务来源,扩大业务规模,提高人均产能,降低成本费用率。节流是合理降低费用开支的绝对额。两者是成本管控的两个方面,要建立财险公司可持续的盈利模式,就有必要合理降低成本。

1.号召全员培养良好的成本管控意识,树立正确的成本观。对有效益的投入要积极大胆,没有效益的投入则要坚决杜绝。

2.成本管控制度化和日常化。同时加强预算管理,做到开支有据、管控有度。

3.建立成本管控的奖惩机制。

参考文献:

[1]李光荣.民族保险业的生存与发展之道(第二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环保公司盈利模式篇3

关键词:盈利模式;“政策性盈利模式”

1建设和运营中的困境

地铁作为一种方便、快捷、舒适、安全、准时、运量大和环保的交通工具,已成为解决各大城市目前所面临的交通问题的一种最有效的手段。然而,地铁造价之高,运营亏损给地方政府财政上带来的压力之大,也令许多城市感到十分困难。

国际上20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大都有自己的地铁。但我国除了北京、天津、上海、广州这几个城市外,其余的20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基本还没有地铁。就是已经有了地铁的城市,地铁规模也相当小。从1965年我国开始修建第一条地铁到现在,中国总的地铁通车里程还很短,这与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和城市发展要求是极不相称的。现在,中国正兴起一轮建设地铁的热潮,2002年在建、拟建、正式立项报批地铁项目的城市达到20多个,正在扩建或建设的有北京、上海、广州、天津、大连、深圳、南京等城市,而成都、杭州、沈阳、西安、哈尔滨、青岛和苏州等城市也都已做好建设地铁的规划。然而,在这场轰轰烈烈的地铁建设浪潮中,如何解决资金来源,如何在运营上实现资金收支的基本平衡成了一个大问题。

地铁属于投资和运营成本都非常高的项目。例如,美国巴尔的摩地铁每千米造价为1900万美元-2500万美元;华盛顿为6300万美元;中国香港地铁跨越海峡,每千米造价7500万美元;日本地铁的造价高达每千米1亿美元。从北京、上海和广州三城市在上世纪90年代建成的三条地铁线来看,综合平均造价每千米均在6亿元-8亿元人民币。如此巨大的建设投资对于目前中国的城市来说是难以负担的。而且,地铁运营成本非常高。世界上大多数地铁公司都处于亏损状态,要靠政府财政进行补贴,这对地方政府来说又是一项巨大的财政负担。所以,如何筹措建设资金和维持运营收支平衡成了制约中国地铁发展的主要问题。

2盈利模式是根本问题

地铁属于社会公益性事业,对于地铁公司来说,其效益主要体现在社会效益上,即地铁在推动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解决城市交通问题、提高城市的现代化水平及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等方面所起的作用。因此,传统上人们将地铁看成是准经营性项目,由政府投资建设,由政府对经营亏损进行补贴。但是,地铁的建设和运营成本都非常巨大,地方政府无力负担,单靠政府会制约城市轨道交通事业的发展。

目前,“多元投资,商业运作”的模式已经得到了人们的普遍认可。多元投资就是要突破目前融资体制的限制,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对于社会资金来说,以债务方式向企业投资的债权人要求企业定期偿还其本金和利息,以权益方式投入企业的股东则要求股权收益。而地铁公司如果不能盈利,就没有资金来偿债和为股东带来回报。此外,地铁公司要想实现商业化运作,也必须要解决盈利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自筹、自建、自营、自还的商业化运作机制。所以,地铁建设的资金来源问题和维持运营平衡的问题,归根到底是地铁公司如何盈利的问题。盈利问题解决了,采用多元化的筹资方式就可行,资金来源问题就可以解决;盈利问题解决了,运营上就可以自给自足,不用政府补贴;盈利问题解决了,公司运作上就可以有许多有效的方式可供采用。

3盈利模式探讨

探索地铁公司的盈利模式对国内各城市地铁的发展来说意义非常重大。然而,地铁公司的盈利模式问题又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地铁公司都处于亏损状态。香港地铁公司是一个特例。据香港地铁公司公布的资料,他们仅凭票务收入就可以实现盈利。但是,我们在看到地铁公司有盈利而感到欣喜的同时,也应保持审慎的乐观。因为,香港地铁公司所处的情况很特殊。虽然高效的运营管理是其盈利的一个重要原因,但香港独特的社会情况也是世界上许多城市所不具备的。香港地区面积狭小,人口密集,经济繁荣,居民收入水平高,客流均衡稳定,这对于地铁公司来说是一个十分有利的环境。只有在这种环境下,香港地铁才能维持日平均228.4万人次的客运量,才能维持亚洲最高的票价。所以,香港地铁公司的盈利模式只能作为一个参考。对盈利模式的探讨还要根据地铁所处城市的具体情况来合理规划,否则是没有意义的。

在寻找地铁公司的盈利模式之前,首先要明确地铁公司必须要盈利,其次地铁公司是可能盈利的。之所以说地铁公司必须要盈利,是因为:如果地铁公司盈利与否并不太重要,那么我们就没有必要为这种社会公益性事业寻找盈利模式,或者没有必要这么急迫地寻找地铁公司的盈利模式。就像其他有些社会公益性项目,通过政府补贴来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也是可取的。地铁公司是可能盈利的,因为地铁公司有票务上的收入和大量的乘客,而乘客就是公司最宝贵的资源,只要能创造性的利用这些资源,公司就可能实现盈利。此外,地铁公司还拥有很多其他资源,资源开发收益也是地铁公司的一个重要的收入来源。

从香港地铁公司公布的年报看,地铁公司的收入来源主要包括车费收入、非车费收入(包括车站内其他业务收入、租务及管业收入)和物业发展收入。车费收入取决于票价和客流量;非车费收入取决于地铁公司对地下资源的开发利用能力;而物业发展收入主要取决于政府政策的支持和地铁公司对物业的开发能力。所以,概括起来讲,要想让地铁公司盈利,可以从两个方面影响相关的可控变量,即从地铁公司方面和从政府方面。地铁公司所要做的就是提高运营管理的效率,降低运营成本,通过优质服务吸引更多的客源,以及努力利用和开发相关资源以获得收益。而政府所要做的就是为地铁公司有效的做好上述工作提供支持。主要是政策上的支持,也可能有财政上的支持。地铁公司的盈利将是地铁公司自身努力和政府大力支持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4政策性盈利模式

从世界上大多数地铁公司处于亏损状态可以看出,单靠地铁公司本身的运营很难扭转经营亏损的现状。所以,问题的焦点就落在了政府的支持上,地铁公司盈利的关键是政府想不想让地铁公司盈利以及通过什么手段来盈利。首先,要纠正地铁是公益性事业,经营必定亏损,必须由政府投资建设,并由政府对经营亏损进行补贴的观念。因为:首先,虽然地铁是公益性基础设施,但是政府无力全额承担地铁的建设投资和经营亏损;其次,地铁公司只有实现盈利,才能更好地履行为市民和城市发展提供服务的承诺。1996年,香港政府通过了“集体运输铁路条例”,条例规定,地铁公司必须按商业原则经营,不得出现经营亏损,政府虽然为公司的惟一股东,但如果因政府干预经营而导致经营损失,港府必须予以赔偿。可见,香港政府特别关注地铁公司的盈利,因为地铁公司不能盈利,其自身就无法健康地生存和发展,而对于政府则是一个大包袱。香港地铁公司是世界上少数能盈利的地铁公司之一,而且香港地铁公司目前运营状况良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取得了同步进展,这是香港地铁公司和香港特区政府共同致力于让公司实现盈利的结果。

那么政府如何通过自己的支持让地铁公司盈利呢?政府对地铁公司的支持主要表现在5个方面:

(1)政策手段引导客源。政府可以利用市场手段和价格杠杆来调节城市交通结构,利用收费、税收、许可证等手段鼓励或限制某些交通工具的使用,从而鼓励人们更多地选择地铁这种交通方式。例如,对于私人轿车可以采取“鼓励拥有,限制使用”的办法,特别是在城市中心区应限制私人轿车的使用,如德国慕尼黑市限制个人开车进城,美国旧金山规定汽车载员3人以上时方可走快行道;或实行汽车通行证制度,如意大利罗马市规定只有持通行证的车辆才准驶入城区,而这些通行证不仅价格高,而且数量有限;或是增加汽油消费税,加大汽车使用成本;或增加城区内轿车停车费用等。对公交车交通系统进行重新规划,用公交车来弥补地铁不能覆盖的区域,避免交通线路重叠,以减少公交车争夺地铁客源的情况。制定合理的轨道交通资费,以鼓励居民大量使用地铁这种交通方式。向市民宣传地铁的好处,鼓励市民乘坐地铁,以减少地面交通和环境压力。

(2)调整定价政策。票价是决定地铁公司收入的重要因素,香港地铁公司票务收入在运营总收入中所占比重高达80%。而北京、上海等城市地铁票价相对较低,这是这些公司经营亏损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地铁票价的制定上,目前一般是政府定价,地铁公司没有根据运营成本和乘客情况来决定票价的权力。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居民收入水平和支付能力的提高,政府可将定价权适度交给地铁公司。在地铁票价的制定上可采用地铁公司提议、听政会通过、政府主管部门批准的方式,以使票价能基本反映成本状况。

(3)政策上给予特殊优惠。地方政府可以针对地铁公司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在公司资产折旧、税收等方面给地铁公司以特殊优惠,从而降低地铁公司的运营成本。现在,在不提设备折旧的情况下,上海和广州地铁公司在运营上基本可以实现收支平衡甚至有少量盈利。地铁公司资本存量大,固定资产价值高,每年的折旧数额巨大,所以,在折旧上的政策优惠可以缓解目前地铁公司亏损严重的情况。但是,这样却会造成严重的潜在亏损。在税收上,政府可以降低地铁公司的税率,或通过税收返还等方式,以降低运营成本。也可以将税收纳入用于地铁建设的专项基金,使税收重新流回地铁公司。

(4)政策上给资源,供地铁公司开发。地铁的建设势必会使地铁沿线的地价升值。地方政府可以将地铁沿线的部分地上资源,主要是土地资源,交给地铁公司开发,用地上来养地下。这也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城市的通用做法。例如,香港地铁公司就是香港最大的房地产开发商。对于这些土地资源,地铁公司可以成立专门的房地产开发公司自行开发,也可以与其他房地产开发商合作开发,共同受益。

(5)财政补贴。即政府对地铁公司的经营亏损进行补贴。由于地铁公司经营的初期很难实现盈利,而且,地铁公司的亏损部分又是政策造成的,即政策性亏损,所以由政府对地铁公司的亏损进行补贴有一定的合理性。例如:香港政府明文规定,地铁要“以审慎的商业原则运作”,港府保证每年在成本扣除和15%的利润之外给予补贴,发生的差值由政府补贴。通过政府补贴让地铁公司盈利,可以使地铁公司能获得稳定的收入来源,加强投资者的信心,从而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地铁。可以采用这样的做法:由地铁公司制订一份长期的审慎的财务计划,并且每年向政府有关部门提交一份下年度的财务预算,经政府有关部门批准后作为日后政府对地铁公司进行补贴的依据。政府根据财务计划和地铁公司实际的经营状况对经营亏损进行补贴。这样既可以调动地铁公司搞好经营的积极性,又可以保证地铁公司的健康运营。

总之,在地铁公司目前不可能通过自身运营实现盈利的情况下,政府在各方面的支持是地铁公司盈利的重要途径。地铁公司目前的盈利模式必定是“政策性盈利模式”,即政府通过各种手段,在政策甚至财政上给予地铁公司以支持,从而帮助地铁公司实现盈利。政策性盈利模式并不是要加大政府对地铁公司在经营管理上的干预,而是政府在政策上给地铁公司大量的、能让地铁公司在一定期限内取得可能盈利的优惠,然后由地铁公司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并逐渐向商业化运作过渡。其目的是,加强地铁公司自我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加强投资者对地铁公司的信心,吸引多方投资,使地铁公司在投融资、建设、运营和资源开发上形成良性的循环,从而促进城市轨道交通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恺宁.中国地铁.瞭望新闻周刊.2001.4.

[2]程明霞.地铁建设蜂拥而上2000亿投资何处着落.经济观察报2003.3

[3]香港地铁公司业绩公告.2003

环保公司盈利模式篇4

四季度饲料行业景气回升

屠宰食品业务将是公司未来业务重心

当前股价:

今日投资个股安全诊断星级:

公司以饲料业务起家,之后瞄准下游进入养殖及肉食品业务,目前“种猪育种饲料商品猪养殖生猪屠宰及肉食品加工”的纵向一体化产业链已初具规模。

公司在重点养殖区域有效布点,并以租赁、合资、收购等轻资产模式谨慎扩张,饲料业务保持稳定快速增长,带来稳定现金流,并为下游养殖提供了安全的配套原料。同时,公司以“自养猪,可溯源”的正邦鲜肉为卖点,通过专卖店、加盟店、专柜等形式开拓终端零售渠道,已取得较快发展。由于轻资产模式风险小,扩张快,我们看好公司肉食品业务的发展潜力。

生猪养殖景气来临

2010年3-6月间,生猪养殖头猪盈利持续为负长达16周,是历史上亏损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4月份商务部等部门联合出台冻肉收储计划,5月底生猪价格逐步回暖,6月末头猪盈利由负转正,随着生猪价格不断走高,截止11月份,养殖户头猪盈利已达250元/头。

上半年生猪养殖行业持续亏损由多方面原因造成,一方面,2009年6月份生猪价格触底回升后,养殖户补栏迅速,而2010年年初部分省份出现猪病疫情,养殖户提前出栏,导致出栏量大幅增加,生猪价格走低;另一方面,猪饲料主要原材料玉米价格大幅上涨。

2010年6月份国内生猪存栏量回升,9月份随着生猪价格继续上涨,头猪盈利稳定在100元/头水平以上,生猪存栏出现大幅回升,能繁母猪开始补栏,存栏回升。以生猪养殖周期5个月计算,春节前后生猪供给将迎来第一个高峰。

我们预计明年9月份前生猪价格将保持目前的价格水平,维持12-14元/kg的价格区间,我们对生猪价格的看法相对乐观。原因在于:1)9月份大量生猪补栏导致春节前后出现第一个生猪供应高峰,但由于春节是猪肉消费旺季,价格大幅下滑可能性不大;2)目前生猪和能繁母猪存量,仍远远低于2009年的高位水平;3)我们认为养殖户未来数月补栏不会过热,9月份的补栏大幅反弹是养殖户基于春节消费旺季的一种短期补栏行为,不可持续,10月份数据已有所体现,毕竟2009年6月份生猪价格反弹后,养殖户大量补栏,导致2010年年初的大面积亏损仍历历在目。

目前公司二元母猪存栏量约3万头,年出栏商品猪可达56万头左右。公司2010年再融资募投项目――湖北沙洋猪场预计将于2011年年中建成投产,未来商品猪年出栏量可达33.8万头,这样公司自有养殖场商品猪年出栏量可达90万头。此外,公司通过“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出栏的商品猪规模未来2-3年预计也可以达到百万头以上。

四季度饲料行业景气回升

2010年上半年,玉米等价格大幅上涨,但由于同期猪肉价格下跌,生猪存栏下降,导致饲料需求下降,饲料企业成本传导能力受到挤压,因而盈利能力降低。

随着2010年6月份生猪价格反弹,养殖户头猪利润由亏损转为盈利,补栏意愿回升,饲料企业成本压力得到有效缓解,我们监测的指标(猪料与玉米价差)自8月份以来小幅回升,预示着饲料企业盈利能力正逐步好转。我们预计饲料行业毛利率回升将持续到2011年上半年。

2007年ipo后,公司利用募集资金和自有资金,通过自建、合资和并购方式迅速扩大产能,进行全国性布局,目前公司饲料加工单班产能500万吨,双班1000万吨,即使考虑到季节性、检修等因素,保守预测公司潜在最大产能可达600-700万吨。

我们认为未来几年公司饲料业务收入仍将保持快速增长,且盈利状况进一步改善:

1、公司饲料业务布局基本完成,未来重心转向销售服务。公司饲料业务营业收入保持快速增长的动力主要来自于:1)因动物蛋白摄入需求增加及规模化养殖比重提升带来的饲料需求增长;2)中小饲料企业因盈利能力不佳而让出的市场空间;3)通过“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发展一体化养殖而带来的饲料需求。

2、公司主要子公司随着运营年数增加,净利润逐步提升,我们认为公司饲料业务整体盈利状况将进一步改善。首先,近几年公司饲料业务进行大幅扩张,固定资产迅速增加,销售收入增加大部分被资本折旧摊销所抵消,随着公司饲料业务布局完成,饲料销售收入增加,而固定资产折旧基本保持稳定,饲料业务毛利率将会提升;其次,低毛利率的全价料销售占比提升也是饲料业务整体毛利率下降的原因,从2010年上半年销售情况来看,我们认为未来全价料占比继续提升空间已经很小;最后,随着公司业务规模的扩张,原材料采购议价能力提升,规模效应显现,且公司非常注重原材料采购成本的降低,2010年公司投资成立辽宁正邦农牧科技开发公司,主要致力于东北地区玉米收购。

屠宰食品业务将是公司未来业务重心

2009年公司完成饲料和生猪养殖的战略布局后,将业务重心放在生猪屠宰食品加工业务及终端销售渠道建设上面,“饲料-养殖-屠宰加工-零售渠道”的全产业链建设符合大型养殖公司的利益诉求。肉制品品牌及销售渠道的建立有利于公司熨平饲料及养殖业务的周期性波动,盈利增长更具稳定性。

但我们认为打造产业链最后一环的难度远大于饲料或生猪业务扩张的难度。

首先,屠宰及食品加工业务需要大量资本投入,初期收入将被大量的资本折旧所吞噬,因此短期内很难看到业绩贡献;

其次,以公司目前的饲料和生猪产能规模来看,屠宰及食品加工业务偏安一隅不符合公司的战略选择,但目前对外设立屠宰加工厂仍有诸多区域壁垒,因此屠宰业务对外扩张可能会低于预期;

第三,我们认为公司自建生鲜肉零售渠道的战略选择是高瞻远瞩的,但难度也是显而易见的,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公司屠宰及食品加工业务短期内的增长速度。

总体而言,我们认为由于屠宰业务收入低基数的原因,未来两年增速较快,但业务收入占公司总体收入的比重仍然较低,且由于屠宰加工及渠道建设需大量资本投入,未来2-3年该项业务贡献盈利的可能性较小。我们预计2010-2012年食品业务收入分别为1.85、2.78和4.16亿元,占公司总体收入的比重分别为2.5%、2.6%和2.9%。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

公司致力于“种猪―饲料―养殖―屠宰―终端零售”全产业链建设。目前,中游环节的饲料和生猪养殖业务产能布局基本完成,公司业务重心转向产业链上下游的延伸。上游环节,公司在东北粮食主产区合资成立收储公司用于玉米、豆粕等饲料原材料的采购,力求掌控原材料供应,降低成本,此外,加大种猪育种的投资力度,推行标准化和生态化的养殖模式,以实现养殖业务的快速、高质量扩张;下游环节,大力推进肉品加工及终端销售渠道建设,通过自有品牌和销售渠道,提高肉制品产品附加值。我们认为随着公司全产业链的逐步成型,公司整体业务的盈利能力更加稳定。

环保公司盈利模式篇5

一、证券公司盈利模式概念

广义来看,盈利模式主要是指经济体通过投入经济要素之后,获取现金流的方式与获取其他经济利益手段的结合,根本目标是获取现金流[1]。笔者从四个角度对证券公司盈利模式概念进行介绍:第一,盈利途径是指能够给公司带来盈利来源的项目,公司盈利能力与项目数量成正比,前者越多,那么公司盈利能力也越强;第二,盈利方式是指获取盈利利用的载体;第三,业务结构是指公司的收入结构;第四,成本控制主要是为了最大程度控制成本,实现公司盈利最大化目标。从证券市场整体来看,受到市场、政策等因素的影响,盈利模式也需要不断革新,才能够促进证券公司可持续盈利及发展。

二、现阶段,我国证券公司盈利模式存在的问题

纵观我国证券公司发展历程来看,其盈利模式存在诸多问题:第一,盈利途径存在局限性。一直以来,我国证券公司盈利业务主要集中在经纪业务、自营业务及发行业务等传统业务方面,处于发展初级阶段,且传统业务与市场关联性较大,极易受到市场的影响,使证券公司处于风险之中。

第二,收入结构不科学。相比较而言,经纪业务收入在我国证券公司总盈利中占比较高,其他方面占比过低,整体收入结构不平衡,且现阶段,我国资本市场发展尚不完善,种种因素的共同作用,造成公司收入具有不稳定性。

第三,盈利方式较为落后。目前,我国证券公司业务主要以流程性的通道业务为主,如经纪业务依靠交易所席位为投资者提供交易渠道等,在此盈利模式下,造成盈利与证券市场涨跌存在高度依赖性,行情上涨或者下跌,都将会对证券公司盈利产生极大波动[2]。除此之外,成本控制方面也存在一定问题,影响证券公司盈利水平。

三、证券公司盈利模式创新的有效对策

(一)转变传统观念,积极拓展盈利途径

要想改变证券公司单一性盈利模式,证券市场主体应积极树立现代盈利理念,将创新作为证券公司发展的核心,推进公司转型,以开拓更为广阔的盈利空间。同时,证券公司在外部环境影响,应不断配置和优化现有资源,树立创新理念,立足于客户需求,加大对增值业务的开发力度,迎合市场发展趋势,并借助证券市场蓬勃发展的潮流争取更多有利机会。证券公司在创新中,要明确自身在资本市场中具有的优势,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创新盈利模式[3]。

众所周知,创新是一个国家发展的灵魂,同样适用于证券公司,在业务创新过程中,要特别重视三个方面:第一,市场及客户需求;第二,行业发展特点;第三,风险可控可测。只有不断完善上述三个方面,才能够真正构建新型盈利模式,促进证券公司可持续发展。

(二)优化收入结构,实施多元化经营

目前,证券公司盈利模式同质化现象较为普遍,为了突破这一问题,应优化收入结构,开展多元化经营。首先,证券公司积极培育专业的投资顾问,为客户提供专业化服务,落实“服务产品化、标准化”方案,将产品形式作为基础,向客户提供个性化及标准化服务;同时,以产品形式为客户提供服务清单。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够实现共赢,还能够引导人们理性投资。

其次,进一步推进融资融券业务。据调查发现,我国融资融券市场未来将会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为此,证券公司可以抓住这一契机,大力推广融资融券业务,同时,监管部门要努力配合,适当放宽门槛标准,吸引更多证券数量,使该项业务能够保持高速发展态势[4]。

最后,开拓中介服务市场。开展中介服务市场能够为客户提供更加灵活的工具,围绕客户需求开展一系列上市交易基金等服务,不仅能够发挥平抑市场波动等功能,还能够培养客户忠诚度,为构建新型盈利模式奠定基础。

(三)加大风险、成本管控力度,提高盈利稳定性

证券公司在发展过程中具有明显的风险性,加强对证券公司的风险管控势在必行,特别是创新模式下,产品类别多、结构较为复杂,同时,成本作为影响盈利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对成本管控力度。基于此,首先,公司要积极完善治理结构,通过治理结构的平衡,立足于整体,统筹管理;其次,结合公司实际状况,构建完善的风险管控体系;最后,合理调整业务及风险管控之间的关系,使二者协调并进,提高证券公司风险抵抗能力。

(四)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培养创新型人才

环保公司盈利模式篇6

胡先生是杭州某医药集团的市场总监,企业在当地同业中规模算大的,已经做6,7年了,公司以前是生产处方药的,后来生产部分保健品。胡先生手下现有将近200人的销售队伍,在全国15个省有办事处。公司定位高端品牌和高端用户,处方药走医院,保健品走药店和批发。这些年来一直平稳发展着,在当地也是有些影响力。但是最近半年多,胡总监发现营业额和利润都冲不上去了。凭着自己的丰富经验,以前也是遇难呈祥,于是召开破冰大会,制定严格计划,执行严密监控指标,事情做了很多:

1.广告比较多,而且公司在当地确实具备一定的知名度;

2.广告策划做的也可以,是当地的专业公司设计进行的;

3.增加业务业务能力,比如经验交流会,比如培训机会,比如产品卖点的现场演示等等这些都搞过;

4.人员激励措施也搞过,产品进行类别承包制度而且一直是这样的:收入和销量挂钩,完不成的相应处罚;

5.销售服务这块按照行业现状提供,在这个圈内大家都这么做的,没有多少花头;

6.产品在当地是比较齐全的,因为以企业现在的规模,在产品上能够比过自己的是不会超过2家的;

7.……

但就是没有多少效果。“我好象什么都做了,但是怎么都没有效果呢?”,“我以前做的好好的,为什么现在就不成了呢?”

警惕过度营销

胡先生是过度营销的牺牲者,营销是解决经营浅层面或者单环节问题的方式,胡先生把能用的方式都用了,还是无效,说明不是营销手段能够解决得了的,让任何一个咨询公司来做都是这些;

营销过度的一个典型表现就是,所有营销的手段在实践上都无法解决经营困境,一旦解决眼前的问题之后很快就生成更加复杂的深层问题;

营销模式和盈利模式是截然不同的。

事情正在变化

1.《保健食品注册管理办法(试行)》于2005年7月1日施行,对功能食品、保健品、药品进行了严格区别,对企业经营层面进行了约束和管制;

2.国家发改委正在酝酿第17次药品降价,据称将影响制药行业最少300亿的收入;

3.国内国外企业遭受药品投诉和监察的越来越多,医药是特殊产业,国家控制相对较强,来自民间的力量在逐步对医药企业的品牌建设产生影响,医药的品牌内涵和一般消费品的内涵具有先天不一样的基因;

4.人民币升值,从金融到产业将产生深刻的影响,其中对企业成本结构和经营环境的影响将是主要方面,这将极大的改变产业的游戏规则;

5.沃尔玛、家乐福也宣布卖药,第三终端方兴未艾,京津沪渝粤五地药商成立中国医药商品经济联盟。

这些变化说明:

1.医药企业市场运营成本上升:市场正越来越受法规约束,投机空间越来越小;

2.医药企业风险和机会并存:尽管成本上升了,但是为了开拓或者发展新渠道,一些适应新渠道的新模式和新空间不断被开发出来;

3.大产业集团、大商业联盟、大资本军团对行业的现有秩序产生巨大的改变作用,但是这种作用的时间以及方式目前还不是很明朗,这就增加了目前医药厂家的试探风险。

一个案例

广州医药公司旗下有近10家制药厂、连锁药店、药材经营公司等,医药产业链基本具备,而且也具备一定规模,全年营业额达到50-60亿元。

但是,2004年营业额同比上升10.56%,但是净利下降60.45%,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

①公司由几大子公司组成,各自都有自己的一套采购、营销班子,各自为战,甚至自己的商业企业不卖子公司的产品,营运成本很高,而且形不成合力;

②受国家药品广告政策、限价政策、原材料价格上涨影响,制药厂利润下降,受平价药店冲击有60家药店关门,主营中药材的药材公司出现亏损现象。

公司从2004年下半年开始进行整顿,05年一季度业绩达到23.48亿元。同比增长13.13%,利润总额成长43%,净利成长83.91%。具体整顿内容如下:

①对子公司加强掌控,对包材、原材料采购、中药材、进口药、广告媒体投放等进行了统一管理,降低采购成本、强化财务管理,在兄弟企业之间进行委托信贷,降低财务费用,仅采购成本一年就可以节约成本1000万元以上;

②对各子公司的营销机构及其他资源进行整合,形成统一合力,协同作战,极大提升效率。

这个案例说明,简单靠营销层面的一个或者几个新点子的策划是不能根本改变企业最终生存命运的。只有从利润来源的角度来对营运过程进行设计,才能够突破原来的经营困境,广药集团进行的不是单纯的流程穿透,更不是市场层面的简单组合,而是从内部进行了盈利能力的价值组合,这种价值整合是由于各子公司、子业务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的,我们可以发现其过程具有鲜明的指向性:盈利能力。

未来医药企业要与强大的资本的品牌进行竞争的最终落脚点就落在了模式上,而不再是换一两个人物、播一两个广告的问题了。产业的严冬即将到来,谁能坚持到最后谁就是英雄。英雄的底气就是企业的盈利能力。

盈利能力和利润本身是不同的,盈利能力包含利润率和现金流,广药集团突破了一般企业单纯压缩市场费用的偏见,把兄弟企业之间的信贷也整合进来,实际上是提高了集团的现金流能力,从而达到了把有限资源无限放大的效果,不但积极的支持了主业的发展,而且还可以进行主业以外的其他产业的投资。把商业和产业进行整合道理也在这里。

但是,集团化的整合也存在风险,不能盲目跟风,主要是各子公司、子业务中产品品牌、企业品牌、集团品牌的三层印象处理问题,这个问题处理不好,很可能最后造成内部互相践踏的结果。

可以预见,在成本上升以及金融环境恶化的双层压力下,越来越多的医药企业正走在现金流的钢丝绳上。当原来的模式无法抵挡市场压力的时候,很多企业就可能做出一些冒险的事情来,比如更换销售总监,采用空降兵;比如减少或者压缩市场费用但是不知道怎么压缩,压缩哪一部分;比如改变客户及业务考核思路和指标,建立直销模式,甚至出现经销模式的恢复和回潮等等。这些都蕴涵极大风险,操作不好,反而增加大量成本,造成遗留问题。2005年,众多的医药企业都在积极进行自身战略模式的匹配和协同:

·李嘉诚初步完成中药的全国布局:北京、上海、广州

·受五地药商联合的影响,京津两地的药厂初步达成联合意向

·广药集团推出王老吉草药凉茶,云南白药生产止血牙膏,白云山中药厂推出“大神口炎清”的饮料版,推出功能饮料,中药养生功能的日常保健正在走上大众化道路

·大连美罗药业和本地的一家直销公司签署协议,导入直销

·哈药寻找国外的资本靠山、继续广告模式

·继三株之后,步长、扬子江、修正等企业专门运做城市社区以及农村卫生医疗站等第三终端,突破10亿大关。天士力一单品直逼10亿大关,医药二级分销体制正在推广中

·广药内部整合、外部协同

·华南制药将医药市场推广等营销环节承包给上海的无忧医药咨询公司,提升公司在广东以外的渠道渗透能力

·众多的小药厂,什么好卖我生产什么

9月刚好是新一年的营运计划的制定时期,从不同环节听到的消息是成本逼迫更多企业将在2006年度加大推进全面预算体系的建设,全面预算的建设这件事情要慎重。任何事情一定是先由一个点切入的,否则两手抓,两手都抓不住。相对来说,市场的可控能力要强一些,所以,只能从市场环节入手,建议那些正在做全面预算的企业先从营销大纲入手,实现市场的可控之后,才进行其他环节的预算。如果从财务环节入手,最终只能导致市场、销售、财务、生产、渠道、传播等的混乱。

广药从2004年下半年开始先从市场进行整顿,最终在2005年上半年看到了效果。

对于中国的医药企业来说,很多都是这样的联合产物,企业如果在未来1-2年内不能很快建立自己的经营模式的话,那么,很可能面临全面崩盘的危险。

关于盈利,你知道多少?

竞争激烈了,一家生产男性保健品的企业面临的竞争环境恶化了,为了提高盈利能力,企业下大决心、花大力气进行战略整合。

企业首先进行了大规模的市场调研,对所有可能的目标消费群进行了密集的、反复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经常购买的客户强烈倾向于降低价格进行优惠,家庭送礼的消费者也提出了赠送一定数量的标准,而一些经常进货的经销商更是强烈要求较大的折扣。

企业认为:如果全部接受这些条件,那么,不论新消费者的数量还是经销商的推广力度都将大幅上升。于是这家医药公司接纳了调研组的建议,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结果却大大出乎人们的意料:刚开始消费者数量和的经销商有些许上升,但是这种情况没有维持很久,整个公司面临者巨大的亏损境地。

大约五个月后,新举措被彻底推翻了。

这种“营销的悲哀”思想上的根源在于混淆了营销的目标与手段。“品牌是工具,营销是过程,盈利才是根本”。

营销是为了纯粹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和欲望,需求和欲望无止境,刚开头还能把持,但是到最后就出现难以控制的局面,就出现上面案例中所说的现象;品牌是为了强化对消费者的沟通效力,增加消费者对包括产品和服务的特色的认识。两者都没有在根本上直接促进消费者对企业或者产品的价值认知,尽管让消费者完成了购买决策,但是,消费者却总是感觉自己是在被捉弄,甚至在低价面前出现两种情况:认为价格还可以再低,或者认为这是次品。

长期以来相当多的营销人和市场推广部门把大把的钱撒在泱泱人海里说是为了让更多的消费者消费自己的产品。实现消费只是所有活动的社会性的解释理由,而不是企业经营的真实原因。企业是要盈利的,所以无论品牌或者是营销都不是经营的终点,品牌和营销做的再有创意最终是要产生盈利的。这些都是企业达到盈利所花费的成本,如果忽视盈利的要求,那么实际上这些投入中的相当资源都是浪费的,甚至是胡乱花费的。“精美的广告不赚钱”就是这个道理。

盈利是所有经营活动的目的,所以就是效果的检验标准,品牌和营销检验的标准就是盈利能力,正如盈利是裁判,而其他一切都是运动员一样,工作的最终结果不是说品牌设计的精美或者营销方案的完美,而在于真正带来多少盈利。盈利是企业经营活动的统帅,其他都处于被领导者地位。

盈利模式是为了打造企业的盈利能力而非单纯利润本身,盈利能力提高了利润自然就上来了,但是现在利润高的企业,其盈利能力可能并不是很高,这就是医药企业“各领风骚三五年”的原因。

营销模式与盈利模式的区别

1、出发点的差异:

①盈利模式是从战略到执行的思维、标准保持唯一性即一切从利润出发,是根本层面上的价值协同或者匹配;

②营销模式是木桶理论,哪个方面出问题了就修补哪个方面,因此在一定时期内其战略和执行的内容是多样的比如销量、价格、份额、利润等;

2、管理的差异:

①盈利模式管理的是所有与盈利相关的要素,包括内外,成本的反面就是盈利,因此盈利模式不但关注市场销售,更关注内部成本的最低化,盈利模式的管理方向是双向的;

②营销模式是针对所有市场要素,主要是外部,而对内部是无效的,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是靠增加成本来获取利润的,当利润增长的速度小于成本的增长速度的时候,亏损必然产生,其管理是单向的。

3、协同的差异:

环保公司盈利模式篇7

关键词:垃圾焚烧;Bot;投资;盈利模式

中图分类号:F27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

2002年原国家计委、建设部、国家环保总局联合下发《关于推进城市污水、垃圾处理产业化的意见》,2004年建设部颁布实施了《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就此拉开了城市垃圾处理市场化改革的序幕。政府开始关注城市垃圾处理企业的经济利益,给予越来越多的经济政策和财税政策的支持。近期国家发改委、住建部、环保部联合制定的《全国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规划(2011-2015年)》的编制工作,于2011年8月正式启动。面对占环保产业半壁江山的垃圾处理领域,上述规划将列明“十二五”期间,包括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个人投资在内,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总投资达到2800亿元。“十二五”期间,要推广生活垃圾分类和预处理技术装备,开发大型垃圾焚烧设施炉排及其传动系统,提高垃圾焚烧发电和余热利用水平;研发焚烧烟气酸性气体净化关键技术设备、二英控制脱除技术设备、飞灰处置和固化技术装备等。“十二五”的环保任务空前繁重,将完成美国二十年的进程。整个环保行业的增长速度将在40%以上。

1垃圾处理企业盈利现状

1.1从经营模式分析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垃圾处理领域改变了原政府单一的投融资渠道,而走向了投资主体多元化和融资渠道多样化的发展道路。对于民营企业投资这类项目而言,投资企业可以与当地政府签订Bot特许经营协议,以Bot的方式进行项目投资、建设、运营。并以未来一定时期的收费权(特许经营权)作抵押,向银行融资,筹集项目的建设资金。项目建成后,在特许经营期内,项目公司具备财务生存能力,通过每年垃圾处理费,上网电费等收入来偿还银行贷款、回收投资并获取投资收益。目前国内垃圾发电项目多采用Bot及其变异模式如Boo,Bt等,服务期限大多为25~30年左右。我国垃圾焚烧发电厂Bot项目的单位投资成本一般在30~40万元/吨左右,该成本不包括土地使用费、场地三通一平以及环境影响评价等前期准备费用。而工程利润目前往往占项目投资总额的40~50%,也就是说用项目总投资50~60%的资金就可获得项目100%的收益,用项目收益权作抵押,一般可从银行贷出相当投资总额70%的建设资金,基本上用银行的资金即可完成全部项目建设,马上兑现10%的工程利润,你不用花一分钱,可获得10%以上的工程利润及100%的业益,这就是城市垃圾处理Bot运营的盈利模式。如下图。

图1Bot项目盈利模式图解

说明:①投资方注入30%资本金到Bot项目公司;②银行贷款70%给Bot项目公司;③Bot项目公司支付工程款给施工队;④Bot项目公司支付物资采购款给物资供应商;⑤Bot项目公司支付技术咨询费给技术服务商;⑥施工队上交部分工程利润给投资方;⑦物资供应商上交部分利润给投资商;⑧技术服务商上交部分技术服务费给投资商;⑨项目公司运营后的部分利润;⑥+⑦+⑧+⑨总和大于投资商投入项目中的30%资本金。

由于Bot模式对投资企业在融资能力方面有较高的要求,所以,只有那些实力强、财务状况好的企业才能参与Bot项目的招投标,竞争的激烈程度远比施工招投标低,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价格战[1]。另一方面,投资企业可以凭借自身的项目管理优势在项目特许运营期内进行精细管理,降低运营成本,保证在特许经营期内的收入。除归还银行贷款和收回投资外还能获取合理的投资回报。

1.2从行业角度分析

国家产业政策的扶持给垃圾处理整个行业的快速增长提供了巨大的空间,政府支付给项目运营公司的垃圾处理补贴收人是回收建设运营成本的主要来源之一。垃圾处理补贴多是向固定居民征收。政府每吨垃圾补贴平均在80~100元左右,由项目所在地政府支付,垃圾处理补贴费与地域经济相关,当地政府通常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给项目运营公司,故当地财政状况直接影响补贴费多少,地区经济发育不平衡。一般补贴费东南部较高,比如上海、广州经济发达地区,出现吨处理补贴费高达240元;中西部地区较低,比如一些贫困县市,当地财政已经捉襟见肘,难以承担。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受经济水平的影响与制约,各地垃圾处理行业的发展水平也不同,垃圾处理产业化的基础不同,产业化发展处于行业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相应地,各地政府对于垃圾处理产业化的理解和认识也会有所区别,故对于产业化发展的部署规划及对其政策需求也不尽相同。

2影响垃圾焚烧项目盈利能力的因素

垃圾处理费,即当地政府支付的垃圾补贴费,补贴价格的形成机制对项目的盈利能力起决定作用。垃圾项目补贴价格的形成包括三个主要方面:一是明确政府需求,包括垃圾的数量及质量、处理规模、处理厂的设计、工艺设备、建设和运营水平,以及排放标准等环保要求。二是根据政府要求,测算投资需求、运营成本、其他收入(如发电收入)和投资回报等内容。三是根据测算内容求解单位处理补贴价格。可见,政府需求和成本、收人测算是影响垃圾项目盈利能力的关键。

另垃圾收费制度实施困难重重,其难点是缺乏有效的实施手段。有关部门新下发的通知中,将生活垃圾处理费定性为经营服务性收费,这样一来,理应由经营者直接向排污者收费。但由于我国现有的住房状况和垃圾收运方式,难以明确事实上的排污者个体,使直接的交换关系无法实现。这就需要政府部门承担“人”的责任,通过一定的行政机制,向居民和企事业单位收费。根据这一特点,主管部门鼓励供水、污水和垃圾处理费统一征收,或由有关单位和部门代扣代缴。这种单一的收费制并不能很好的解决垃圾处理问题,将直接影响政府转移支付的垃圾处理补贴费。

此外对于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的上网电量,上网电价也是影响收入的重要因素。国家发改委规定上网售电垃圾发电项目可享受优先上网,优惠电价。上网电价为投资时与当地政府定好,对于垃圾发电上网优惠电价,发改委《可再生能源发电价格和费用分摊管理试行办法》已明确规定:2006年及以后建设的垃圾焚烧发电厂,上网电价执行2005年脱硫燃煤机组标杆电价+补贴电价,补贴电价标准为0.25元/度。上网电价中补贴部分已是国家产业政策规定的计划价格,故上网电价仅与燃煤机组发电标杆电价有关(对于脱硫燃煤型火力发电厂,市场呼吁煤电价格联动[2],即与市场中原煤的供应量,煤价有关)。

建设规模,既不是越大越好,也不是越小越好,以投入产出比衡量,规模经济拐点为最合理的建设规模。但规划和实施过程中,由于地形地势,地区本位主义,高层协调能力等主客观原因,使规划常背离经济原理。进而影响运营项目的盈利程度。

垃圾运输/转运体系,是物流管理系统,垃圾从产生到收集、回收和处理的整个管理过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物流过程。尤其是分类收集系统建设,转运站的布局设置,运输路线,运距长短,转运体系的整体规划必须经济合理,集约化,信息化,智能化。设置多种转运方式,如陆上、水上运输专用工具投入。往往不少垃圾处理企业对收集运输环节,重视不够,投入不够,给后续垃圾处理过程带来诸多隐患。

各种税费政策,如所得税,增值税,营业税,征收办法。国家产业政策,货币政策。还有对该类项目风险性评价与控制措施,行业法律环境的建设,都是直接影响垃圾处理产业的生存和发展。

3整合盈利模式由单项盈利向综合盈利发展

城市垃圾处理投资企业多以Bot特许模式建立项目公司,国内有些投资企业还设想把特许经营模式,以商业连锁模式经营,占领市场,提高品牌的知名度。项目公司为促进盈利正增长,需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扩大产品线,建立能够成长的盈利空间。从垃圾项目的补贴形成机制角度为垃圾项目盈利模式的多元化提供了基础。可从以下三种渠道整合垃圾项目的盈利模式:

3.1延长项目产业链,扩大收入来源

增收空间的大小取决于投资企业对国家有关产业政策的把握程度和企业的市场能力,品牌的知名度。增收意味着增加各种可能的收人来源。收人来源:垃圾处理补贴;发电收入(日处理500吨以上可上网发电);发热蒸汽收入(可建桑拿浴所);申请CDm(CleanDevelopmentmechanism清洁发展机制)减排收入,CDm是发达国家为实现其温室气体减排义务而与发展中国家通过项目合作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机制。通过减少Co2、CH4、n2o、SF6、pFCs、HFCs六种温室气体过量排放而达到减缓全球气候变暖,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的,申请CDm减排费是由于垃圾焚烧发电一方面减少了填埋方式产生的CH4,另一方面又代替了一定额度的火电减少了Co2的排放;制砖收入(粉煤灰可制砖);建材收入(建筑垃圾可当建材);废金属回收;废纸压合板收入;有机肥收入;税收减免的收入(如增值税即征即退,所得税三免三减半等)。项目公司还需提高与政府的议价能力;提高申请国家专项资金的能力;提高信贷的资信水平。此外,对于部分在国外上市的环保企业而言,美元的贬值,人民币升值带来的汇率变化也能够给企业带来额外的差额收益。

3.2有效控制建设、运营成本

控制项目前期可行性研究投入,详细论证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尤其是极为敏感的选址问题,垃圾处理项目用地是国家无偿划拨(项目用地符合国土资源部令第9号《划拨用地目录》中城市环境卫生设施),必须遵循规划与环评同步。厂房、办公等建筑部分建设通过公开招投标,选择性价合理的施工单位。设备投入必须与项目规模,垃圾处理难度相配套,避免资金过高投入。组成项目建设成本监督委员会(必须有监理工程师参与)。

加强前期垃圾分类收集的教育和引导,入厂后进行精细化分选,降低后续处理的技术难度和投入成本,运营水平高的企业发电量也较高。要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保养,垃圾焚烧发电厂Bot项目的运行成本一般为70~80元/吨,项目运营过程设备维修费是较大比例的开支。

3.3充分利用调价公式获得合理利润

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通常调价公式由政府和企业共同主导,因而成为企业获利的重要环节。随着政府管理能力的日益提高,调价公式也更加完善,但对于企业而言仍有一定的利润空间。由于在招标时上网电价是假定的参数,因此,垃圾处理费的调价公式首先应与实际上网电价自动挂钩。根据调价公式,煤电价格联动,上网电价标杆部分将随市场原煤价格上涨而同向变化;垃圾补贴往往会随Cpi变化,宜采取累进制[3],不必每年调整,但垃圾处理成本并不一定随Cpi上升而增加。

结论

通过以上延长产业链,控制成本,带来城市垃圾处理企业内涵式和外延式的盈利增长空间。根据国家相关政策,垃圾项目的收入稳定,投资企业的收益较为可观。因此,垃圾处理要坚持“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的原则,积极推进垃圾分类收集,鼓励废物回收和综合利用。改变现存的靠单一收费盈利的垃圾产业盈利模式,才可以刺激和加快垃圾处理设施、垃圾转化设施的发展,走产业整合之路,带动关联产业的繁荣。按照资源化的方针,走综合处理的新路子,才能实现综合效益,从而带来垃圾处理事业的整体繁荣。

参考文献:

[1]管百海,马兰.抓住城市化契机创新大型工程企业的经营及赢利模式[J].建筑经济,2007,(03):55-57.

[2]吕芸.关于煤电价格联动机制的几点思考[J].中国城市经济,2005,(07).

[3]常杪,田欣,陈青,王世汶.城市垃圾处理业的市场与盈利模式[J].环境经济,2009,(08):36-39.

环保公司盈利模式篇8

【关键词】直销盈利模式电子商务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戴尔(DeLL)公司创立以前,计算机行业都是由制造商生产后,配售给经销商和零售商,再由他们卖给消费者。戴尔公司认为,电脑的间接销售模式不仅无法满足客户的个性化服务,并且由于计算机部件更新率快,大量的库存积压会使计算机制造商的收益率降低。

基于上述分析,戴尔确定了其公司“基于网上目录的直销模式”,改进消费者购买电脑的过程,把电脑直接销售到使用者手中。公司凭借互联网等电子商务平台向客户直接销售,使公司更贴身的为顾客提供价值及服务。

(二)研究方法

(1)通过戴尔官方网站,体验pC机的购买流程,以了解戴尔产品的品质特征,客户服务方式态度及售后服务的保证,为后续的定量研究提供方向和思路。

(2)与周围消费戴尔电脑的同学进行访谈和调查。受访者的经济状况有明显的层次区分,不同性别的人数各占一半,大多数为在校学生,小部分刚刚就业。

(3)通过“鱼骨图”分析法,找出制约戴尔“基于网上目录的直销盈利模式”的制约因素;通过“Swot”分析法,找出戴尔电子商务盈利模式的优势和劣势以及面临的威胁和机会,分析戴尔的竞争力。

二、戴尔直销电子商务模式分析

(一)基本情况

根据数据显示,戴尔目前在全球范围内提品和服务,在过去的几年内戴尔的网上商店销售额在全球保持增长态势,在亚洲的发展逐步增强。

中国目前已成为戴尔全球收入的第二大市场,仅次于美国。自2000财年到2010财年,戴尔中国的收入增涨了11倍,销售量增涨了52%。根据iDC(internetDataCenter)的报告,戴尔现在成为中国第二大计算机供应商,拥有9%的市场份额。

(二)戴尔“基于网上目录的直销盈利模式”制约因素

戴尔营销模式的主要制约因素有:搭建和维护电子商务平台网站费用高;建立相应的库存和配送系统耗时长;网上交易数量小,商家因为订货过少而承担相当高的订货的价格;整个商品目录庞大;支付和安全认证等技术因素制约。

(三)戴尔“基于网上目录的直销盈利模式”的竞争力分析

根据对同学们在网上商店购买,使用戴尔电脑的调查与汇总,利用Swot分析方法发现戴尔网上直销盈利模式的特征。

(四)戴尔网上直销盈利模式运行原理

戴尔公司的主要供应商与戴尔以企业外部网相连,建立了一个供应商门户网站,客户订单每两小时更新一次,供应商根据客户需求立即供货。在戴尔公司的直销网站上,提供了跟踪和查询消费者订货状况的借口,使消费者可以查询已订购的商品从发出订单到送货的全过程。

三、戴尔直销电子商务模式启示

戴尔之所以能在网上直销盈利模式中获得成功,关键因素就是建立了一个完善的商业系统,即一个富有成效的供应链以及零库存的经验模式。戴尔主要采取B2C网上商店的电子商务模式,绕过批发商、零售商等中间环节,通过电子商务平台直接将生产的产品销售到终端消费者。

环保公司盈利模式篇9

[关键词]盈余管理;汽车制造业上市公司;问题;对策

[Doi]10.13939/ki.zgsc.2017.08.047

1汽车制造业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

汽车制造行业一路发展以来,已基本形成了其特有的生产和销售模式。然而,由于我国的证券市场发展还很不规范,不管是在准则的制定还是在对企业的监管方面都还很不完善,这就给汽车行业的盈余管理提供了空间。另外,由于汽车行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所处的重要地位使得政府部门加强了对它的扶持力度,使其获得更多的资金和收益。

1.1会计准则和会理论存在缺陷

1.1.1会计准则存在缺陷

会计准则存在的缺陷主要是指在准则制定过程中存在的缺陷以及会计准则所固有的缺陷。在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是由政府机构单方面主持制定的,缺少企业、投资者及广大社会公众的参与。因此,会计准则往往偏向于政府的利益,缺乏一定的代表性。另外,政府在制定会计准则时是从自己的角度来看待问题的,也就会更多地考虑到政府的价值目标而忽略了会计目标。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的经营方式越来越多元化。就汽车行业来讲,已在销售渠道内实现了“三位一体”(或“四位一体”)的销售模式,即销售、零部件供应和售后服务(加上信息反馈就是“四位一体”)。另外,汽车租赁也是促进汽车消费和销售的重要途径,即拥有汽车所有权而提供租赁销售方式的供应方和通过租赁方式获得临时汽车使用权的消费者之间形成的购销关系。经营方式上的创新使得企业所面对的经济环境越来越复杂,进而涉及的会计事项也就更多更杂。此外,就同一会计事项而言,当其发生在不同时间和不同企业中时所表现出的具体情形也会存在差异。会计准则很难考虑到各种不同情形,因此对同一事项的会计处理往往会有备选的会计方法。同时,相关部门只有在经济事项发生之后才能够据此制定相关的会计准则,所以准则的制定滞后于经济事项的发生,利用这种滞后性,企业就可以对经济事项做出有利于自己的判断和估计。

1.1.2会计理论存在缺陷

我国现行会计确认基础是权责发生制。权责发生制规定收入与费用的确认期间不以实际收到或支出现金的期间为标准,而以收入和费用的实际归属期间为标准,企业管理人员可以利用这种会计确认基础存在的缺陷来适当提前或者推迟收入和费用的确认时间,改变各期的利润,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会计信息的重要性原则要求企业在披露会计事项时对重大事项要重点披露,对于不重要的事项可以进行部分特殊处理。然而,对于重要与不重要的划分,会计理论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企业在处理过程中就往往会将本从属于重要的会计事项做非重要事项的会计处理。

1.2注册会计师审计监督不力

上市公司的年度财务报表要经过注册会计师的审计,会计信息使用者往往都是参照其审计意见来对会计信息进行判断和使用的。然而这些审计意见的准确性却不尽如人意,很多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中明明存在很严重的财务造假,而会计师事务所却出具了标准审计报告。会计师事务所的持续经营要有现金收入的支撑,而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费用是由被审计单位来支付的,因此会计师事务所与被审计单位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利益关系,注册会计师在审计关系中也就显得非常被动,往往不得不按照被审计单位的要求出具虚假审计报告,这样一来,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就没法得到保证。此外,现阶段我国法律制度对审计主体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不够大,导致许多注册会计师愿意冒风险出具虚假的审计报告。

1.3汽车制造业上市公司受政府扶持力度大

汽车产业的发展会带来一些不利的影响,其中最主要的就是造成环境污染,因此国家鼓励开发新能源汽车。比如,我国在2009年设立了100亿元的专项资金用来支持主机厂的电动汽车研究,还出台了“十城千辆”的支持计划,即2012年分别在北京、上海、南京以及长沙等十座城市,推广每座城市将1000辆电动汽车投入于公交、出租、邮政、电信等公共部门的使用。此外,政府部门还开始安排国家电网在各试点城市逐步建立起加电站,并鼓励中石油和中石化开展电池领域的研究,支持中国汽车三巨头(一汽、上汽、东风)开发电动型汽车。透过这些政策,我们可以看到国家已经下定决心准备在新能源领域有所建树,并将其运用到汽车行业的创新与发展。汽车制造业上市公司受益于政府优惠的财政政策,能够获得更多的收益。

2汽车制造业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对策

2.1完善相关会计准则

为了适应经济环境的变化,会计准则在制定时要充分考虑我国的国情和市场环境的特点,给企业的会计计量留有可选择的空间,再加上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会有一些新业务的展开,而这些业务的确认、计量和报告不能够及时在相关准则中做出规定,会计准则的滞后性使得管理当局在处理经济业务时要进行某些主观判断,这就给盈余管理行为提供了可乘之机。所以,为了最大限度地防止盈余管理行为,完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就显得非常重要。首先,应及时修订和完善会计准则和规范,并且在修订时要进行多方面的考虑,对于企业经济活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会计事项(特别是会计人员可能会做错误会计处理的事项)要尽可能做出明确的规定,这样企业就难以随意地进行盈余管理了。对于会计准则中存在的会产生多种解释的规定可以对其进行附加说明,进而缩小企业盈余管理的空间,促进证券市场的规范发展。另外,针对汽车制造业这个行业所特有的生产和营销模式,对于一些特殊的经济交易事项要设定相应的会计处理方法,使得这些会计方法对汽车行业更加适用。

2.2加强外部监督和管理

外部监督主要包括证券监管部门和外部审计的监督,它对规范上市公司的经营活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证券监管部门在实施对上市公司的外部监督时,主要是检查企业披露的会计信息与企业实际发生的会计事项是否相符。如果不相符,就说明该企业当年很可能存在违反会计准则的行为,证券监管部门要重点加强对其的检查。对于严重违反会计准则的公司,监管部门要加强对其的惩罚力度,如没收企业的非法所得,处以严厉的罚款,只有当进行盈余管理的成本大于其收益时,盈余管理行为才能够得到有效的遏制。另外,单一的监管指标很容易被上市公司利用,所以应该增加监管指标,例如增加经常性损益类指标,采取多变量监管可以加强监管的广度和深度,推动证券市场发展的科学化和范化。

我国规定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要通过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才能最终公布,以此保护广大会计报告使用者的权利。然而,我国上市公司与会计师事务所之间存在着直接的利益关系,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没法得到保证。要想改变这一局面,就要切断上市公司与会计师事务所之间的直接利益关系,可以从解除上市公司对审计机构的聘用权或加强对审计机构的监管等方面着手进行。一种可行的方法是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做法,采取保险公司介入报表审计的管理模式。在该模式下,上市公司委托保险公司对其财务报表进行审计,再由保险公司委托注册会计师进行审计并向其支付报酬,而不是由被审计单位直接向注册会计师支付报酬,因而注册会计师只需要向保险公司负责,这就彻底切断了上市公司与注册会计师之间直接的经济利益往来。

我国的汽车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对其进行外部监管的力度应该更加严格。一方面,要完善财务信息披露机制,增强汽车制造业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可靠性;另一方面,政府部门及广大社会公众应该实时关注与汽车行业有关的重大事件和新的行业规定,及时发现问题,以减少企业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的机会。

2.3加强诚信道德建设

对于如何治理公司的盈余管理现象,一般是从两个方面来考虑的:一是增加盈余管理的成本;二是借助法律的威慑力。一定程度上的处罚是必要的,但是法不责众,它只能惩治一部分的人,另外实施惩办也是要消耗成本的,这不符合经济效用最大化的要求。再者,惩办往往是事后处罚,不能起到事前预防的作用。因此,这两者都无法根治公司的盈余管理。要想做到治标兼治本,就要在惩办的基础上加强对企业管理人员的教育,使他们在认识上得到根本的改变,意识到盈余管理的危害性而不愿再进行盈余管理,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减少盈余管理的目的。

在上市公司内加强诚信道德建设可以通过建立道德评价标准和职业素质评价体系来实现,监督公司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状况,并将公司管理人员的职业素质作为对其进行业绩考核及职位晋升的评价标准之一。同时,要不断加强对企业管理人员和会计人员的教育,使其道德素质不断得到提高,从而能够从根本上意识到盈余管理的危害性。

3结论

本文通过分析汽车制造业的行业环境,来发现企业存在的盈余管理问题。企业盈余管理的不正当使用不仅不利于企业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还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汽车制造业上市公司需要意识到盈余管理的危害,结合自身存在的问题来改进生产经营,促进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秦荣生.财务会计新课题:盈余管理[J].当代财经,2001(2):55-60.

[2]王忠海.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研究[J].国际商务财会,2013(11).

[3]余灼平.公司治理与盈余管理关系研究综述[J].财会通讯,2011(2):85-87.

[4]刘林源.政策影响下的中国汽车产业[J].经济研究导刊,2013(4):45-46.

[5]安鹏,宋雪婷.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手段的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3(31):130-132.

环保公司盈利模式篇10

   (一)研究方法综观现有的盈余管理计量方面的相关文献,盈余管理的实证计量方法主要包括三种类型:应计利润分离法、具体应计利润法以及盈余分布法。盈余分布法通过分析确定企业可能实施盈余管理的阈值点,然后检验阈值处密度函数光滑或连续性来判断企业是否在阈值点实施盈余管理。在上市公司的管理层实施收购时,管理层会利用资本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和会计监管制度的不完备性实施盈余管理,由于各家实施mBo的上市公司盈余水平存在显着差异,因此,很难合理确定一个阈值点以检验上市公司管理层是否实施盈余管理。特定项目应计法适合特定行业的某一项或一组应计项目。而实施mBo的上市公司涉及多个行业,并且需对可能实施盈余管理的多个应计项目进行分析检验。因此本文的实证研究不适合采用盈余分步法和特定项目应计法。本文采用应计利润分离法进行实证研究。应计利润分离法采用模型将应计利润分离为可操纵应计利润(Discretionaryaccruals,Da)和不可操纵应计利润(non—Discretionaryaccruals,nDa),并用可操纵应计利润来衡量盈余管理的大小和程度。Kaplan(1985)指出会计中权责发生制的本质是应计利润(非操控性应计利润)会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而改变,因此在对非操纵性应计利润的计量中应考虑经济环境的改变对企业应计利润产生的影响。在利用应计利润分离方研究盈余管理的模型中,只有琼斯模型及其衍生的模型明确地将经济环境改变引入到对非操纵性应计利润的估计中。

   Dechow,Sloan&Sweeny(1995)、Guay,Kothari&watts(1996)、thomas(2000)等对应计利润分离法相关模型进行实证分析表明,琼斯模型和修正的琼斯模型的实证研究结果相对较为可靠。而陆建桥(1999)、陈小悦、肖星和过晓燕(2000)、夏立军(2003)的研究则证明,在中国证券市场上,琼斯模型和修正的琼斯模型同样较为适用。考虑到中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盈余管理的行为李清(2008)、吴连生(2007)、王婷等2009、张雷2009,而琼斯模型假设销售收入不会被操纵的可能性较低,因此,本文采用修正的琼斯模型对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的盈余管理进行分析。修正的琼斯模型如下:ta=ni一CFo(1)式中,ta。表示应计利润总额,ni表示净利润,CFo.表示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这三个指标均为经过第t—l期期末总资产调整后的第t期数值。ta产l(1/a_1)+仅2l(aReV.一aReC)/a『-1j+3(ppeCal_1)(2);nDa=仅1(i/a1)+2l(aReV一aReC.)/a_1j+3(ppe/a}-1)(3);Da.=ta一nDa(4)式中,nDa表示经过第t一1期期末总资产调整后的第t期的非操控性应计利润,Da表示经过第t一1期期末总资产调整后的第t期的操控性应计利润,aReV。表示第溯和第t一1期的收入差额;aReC。表示第t期和第t一1期的应收账款的差额;ppe表示第t期期末的固定资产价值;a表示第t一1期期末总资产;、:、0【表示公司特征参数,可以运用估计期各项数值进行回归取得。根据修正的琼斯模型,本文先采用配对公司的相关数据通过式2估计参数d、Q、仅,,然后将估计出的参数带人式3,采用样本公司相关数据计算出样本公司的非操纵性应计利润(nDa),最后通过式4计算实施mBo的上市公司在管理层收购当年及前后各2年的操控性应计利润(Da)。

   (二)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本文的研究对象为上海和深圳证券交易所自2000年至2007年期间实施管理层收购的上市公司。本文主要研究上市公司管理层在实施mBo前后是否对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行为,因此,样本选取遵循如下原则:

   (1)本文所研究的管理层收购是指实施收购后,管理层对上市公司具有实际的控制权,或能够对上市公司的生产运营产生重大影响,而带有股权激励性质的管理层持股的上市公司。

   (2)本文以股权收购协议签署的时间作为实证研究中管理层收购的时间。上市公司转让价格已经确定,并且转让价款一般也已支付,管理层实际上已经获得了对上市公司的控制权,并且获得政府批准,因此,本文以股权转让协议的签署日作为管理层实施收购的时间。

   (3)本文所研究的管理层收购剔除由于上市公司原大股东减持使管理层自动成为上市公司的第一大股东或实际控制人。管理层没有足够的压力或动力在管理层收购前实施“向下”的盈余管理,或在管理层收购后实施“向上”的盈余管理,有可能会影响研究的整体效果。(4)上市公司必须在mBo实施前2年上市交易,并且在mBo实施后2年内控制权没有发生变化;管理层收购完成当年及前、后2年的财务数据必须完整,必须是2008年以前进行mBo的上市公司。不考虑2ooo~之前实施管理层收购的上市公司。因此选取了实施管理层收购的34家样本公司,见表(1)。表(2)显示了实施mBo的上市公司年度及行业分布。可以看出,样本公司的行业分布涉及13个行业,以传统行业为主,并且主要集中在制造业。样本公司实施管理层收购的年度主要集中在2002年和2004年,这是由于在2003年财政部一度暂停对国有上市公司实施管理层进行审批,因此,导致2003年实施管理层收购的数量较少。本文选取配对样本应同时满足以下条件:与样本公司的所属行业相同或相近;与样本公司的资产规模在实施mBo的前一年较为接近;配对样本公司在同一时期没有发生其它重大事项。本文数据来源为上海证券交易所网站、深圳证券交易所网站、中国上市公司资讯网(cnlist.eom)和国泰安数据库(CSmaR数据库)。

   实证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