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货盈利模式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55:05

期货盈利模式篇1

子公司的服务对象

按照“指引”的规定,风险管理子公司的客户应为商业实体、金融机构、投资机构等法人或组织,以及可投资资产高于100万元的高净值自然人客户。可见重点是服务产业客户和产品客户,其中产品客户主要是银行等金融渠道的高端个人客户[5]。

商业实体:主要提供基于期现结合的合作套期保值、定价服务、仓单服务和基差交易服务等全程综合性业务服务;

金融机构:主要为金融机构提供基于风险规避、市值管理、自营等业务的合作套期保值、定价服务和基于产品投资需求的定价服务、仓单服务、基差交易等综合服务支撑;

投资机构:主要是提供仓单服务、基差交易、定价服务等服务支撑业务;

高净值自然人客户:主要提供基差交易业务;对于产品客户集合管理计划则是提供定价、仓单、基差交易与合作套期保值的综合服务业务。

子公司开展风险管理业务的案例

期货公司设立子公司,开展风险管理业务,主要是围绕产业客户或产品客户进行仓单、定价、合作套保等期现结合业务。下面通过“融资贸易服务项目”案例进行分析:

1项目名称

a期货公司对B物资贸易公司为C电缆生产企业提供融资贸易服务的风险管理项目。

2背景

a期货公司在对B物资贸易公司和C电缆生产企业提供风险管理服务过程中,发现B物资贸易公司和C电缆生产企业在风险管理服务需求基础上,存在各自不同的需求和不同的优势,具体如下:

C电缆生产企业的需求(1)缺资金,资金成本在10%以上,且手续繁杂;(2)缺风险管理,签订合同后价格波动直接影响其收益,需要锁定原材料采购成本;(3)缺原材料供应和物流配送,因资金和节约成本而提出的签订合同、采、产、配送、资金回笼的一条龙服务;(4)缺专业人才,包括避险人才和产品创新协调等专业人才;(5)缺专业服务支撑,特别是在定价、风险管控、产品创新、融资服务、咨询等方面的服务支撑。

B物资贸易公司的需求(1)缺客户资源,特别是需提供综合服务的客户资源;(2)缺风险规避策略和专业人才;(3)缺专业服务支撑,特别是在前期调研、产品定价、产品创新、方案设计、效果评价、咨询协调等方面的服务支撑。但是,B物资贸易公司可以提供原材料供应的“贸易融资”服务,具有资金成本优势和融资规模优势;可以提供物流配送与资金回笼等综合服务支撑。

a期货公司的特长(1)可以提供B\C供求双方资源对接与整合;(2)可以为B物资贸易公司提供“前期调研、产品定价、产品创新、方案设计、效果评价、咨询协调”等方面的风险管理服务支撑;(3)可以为B\C双方提供“风险规避策略和专业人才培养”的服务支撑;(4)可以为B\C双方提供专业风险管理咨询服务;(5)协调双方需求、解决存在的问题、疑点、难点,最终达成三方合作共赢。

3业务解决方案

经三方友好协商,最终达成期货公司、物资贸易公司和电缆生产企业三方共赢的“融资贸易服务模式”,开创了期货公司风险管理服务业务的新纪元。具体业务解决方案如下:

a期货公司为B物资贸易公司金属铝融资贸易服务项目提供风险管理咨询服务,具体包括调研、定价、避险策略等;为C电缆生产企业提供采购定价、风险规避策略咨询等服务。

B物资贸易公司为C电缆生产企业提供1亿元贸易融资服务;按照固定价格(长江现货物资均价上浮100元/吨)提供铝锭3000吨和铝杆3500吨分四次供货;提成品验收、物流配送、资金回笼等综合服务。

C电缆生产企业需为B物资公司提供20%的预付保证金。

具体条款(1)B物资贸易公司为C电缆生产企业提供1亿元贸易融资;(2)C企业为B公司提供20%保证金,即5000万元;(3)B公司为C企业按照合同签订日后5个交易日长江现货钢材价格上浮100元的固定价格供货,四个月分别按2000吨、1500吨、1500吨、1500吨比例供货;(4)融资贸易账期内年利率为基准利率(6%)上浮40%(即8.4%);(5)供货时间为2013年1月5日至2013年4月5日;(6)项目回款时间为2013年6月5日;(7)手续费为合同金额的1%。

4核心技术问题的解决

针对B\C双方关注的问题,a期货公司提出各项具体风险管理解决方案:

风险控制问题线缆企业关注价格波动风险:可以固定价格供货或期货套期保值下的分批供货模式;物资公司关注的违约风险,可以采取银行承兑汇票(50%保证金)、国内信用证(20%保证金)、银行保函(10%保证金)、联合账户(不用保证金)等方式解决;物资公司固定价格供货风险,可以采取全额现货一次采购、分批配送(资金占用大)或参与期货套期保值分批供货方式解决。

定价机制问题经三方协商,最终确定资金成本为基础贷款利率上浮40%;原材料采购价格锁定长江现货未来一周日均价格上浮100元/吨;预付款20%;争取优惠付款条件,结余利润双方共享。

咨询服务问题a期货为双方提供资源共享、前期调研、方案洽谈、双方接洽、签订合同等前期投资咨询服务;提供供货方案设计、预期效果方案设计等产品设计咨询服务;提供每日交易策略、动态风险诊断、套期保值交易策略追踪、专题策略报告、项目执行结果评价等特色规范服务支撑;提供拜访、座谈、新产品推介等持续跟踪服务。

5期货公司收费项目

通过“融资贸易模式”确立的“三位一体”的产业客户风险管理服务模式,是在定价机制、融资服务、期现结合、贸易生产结合等咨询服务创新的基础上形成的。期间实现了产融结合的期货公司风险管理子公司盈利模式的创新。

项目咨询、策划、产品定价服务收费(1)全年向B物资贸易公司收取项目咨询、策划、产品定价等一次性专项费用100万元。(2)针对每个项目的前期调研、可行性论证、方案设计、资源共享、业务衔接等合同签订前的咨询服务项目,收取该项目毛利的20%作为项目咨询、策划费。(3)根据项目所处的时间和市场环境,提出具体的产品定价方式和操作模式,收取产品定价费用,每次2万元。

日常咨询服务费(1)向B物资贸易公司收取“套期保值交易策略(日报)、套期保值动态风险诊断(周报)、套期保值策略追踪(月报)、套期保值专题策略报告(事件)”等定额咨询服务费用20万元/年。(2)向C电缆生产企业收取“套期保值交易策略(日报)、套期保值动态风险诊断(周报)、套期保值策略追踪(月报)、套期保值专题策略报告(事件)”等等定额咨询服务费15万元/年和单次创新产品咨询费3万元/次。

专题评价费用(1)为B物资贸易司提供针对具体项目的项目执行结果专项评价服务,每次收取5万元咨询费;(2)为B物资贸易公司参与期货套期保值业务执行效果提供年度专项评价服务,收取30万元咨询费。

专项培训收费根据市场推介的需求,联合交易所、行业机构举办具有针对性的专题研讨会,收取一定培训费用,培育目标客户,提升公司影响力。

结束语

期货盈利模式篇2

关键词施工企业应收应付款盈亏预警

中图分类号:F201文献标识码:a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会计对企业经营管理涉足的领域越来越广泛,渗透的深度也越来越热,越来越倾向于为管理层、决策层提供迅捷、有用的管理信息。近期,笔者所在公司启动了盈亏预警体系,这对于企业高层及时掌控项目盈亏动态和各分公司的经营管理状况,以便及时采取补救措施,调整经营方针,无疑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但是,目前的盈亏预警分析基于项目成本分析的结果,结果的取得耗时长,需动用较多的人力,而且容易受主观因素影响,随意性较强,操作过程复杂。那么,有没有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来进行盈亏预警分析呢?

在研读《微观经济学》的过程中,笔者发现这些著名的经济学奠基性理论也是从实证模型着手,从经济生活中最简单的事件入门,逐步归纳分析而形成的。本文要研究的盈亏预警的问题由于很细微,目前在教材中尚没有专门的针对性理论,于是本文抱定借鉴类似的研究方法进行探索。研究过程中笔者注重联系实际,先分析了教材中关于盈亏平衡的理论在本行业、本企业直接应用的可能性和存在的问题,而后分析了公司目前采用的盈亏预警分析的办法存在的优势和不足,注重笔者使用的盈亏预警分析方法的适用性和可行性。

一、国内外研究盈亏平衡的理论

国内外研究盈余平衡的理论,无论是管理经济学的观点,还是会计理论专著,几乎都采用量本利分析法。量本利分析法又称CVp(Cost-Volume-profitanalysis)分析法,公式可表述为:Be=FC/(Sp-VC)。Be表示盈亏临界点的业务量;FC表示固定成本;Sp表示单位产品售价;VC表示单位产品变动成本。

理论假定企业有定价权,生产产品的类别和多少均由企业自行确定,不考虑生产能力问题,也不考虑产品是否能够销售出去,单个产品的平均可变成本可知,本企业的固定成本已定,唯一不确定的是企业到底应该生产多少?理论通过计算企业可以保本的最低生产数量,即确定为盈亏平衡产量。企业若生产产量大于盈亏平衡产量,则企业盈利,反之,则亏本。生产越多,利润越大。

理论提出的依据源于西方经济学中规模经济的观点,理论认为在一个特定的时期内,企业产品绝对量增加时,其单位成本下降,扩大经营规模可以降低产品平均成本,从而提高厂商利润水平。这种分析方法有太多不切实际的假定,忽略企业产能过剩或产能不足的弊端,不考虑产品是否适销对路,不切实际的搞简单规模扩张,最后可能导致企业资金链断裂,管理被动粗放化,最终陷本企业于不利的境地。

二、基于应收应付款的盈亏预警理论提出的背景及现实意义

建筑企业竞争异常惨烈,平均产值利润率成逐年下滑的趋势,单项工程的单位建造成本预测有较大的难度,而且建筑产品很少雷同,不适合标准化规模生产,就算是同类工程,同一家施工企业在不同地域建造成本也会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同一地域不同时段,建筑成本波动性也很大,这就使得量本利分析法变得不太现实。即便使用量本利分析法能够精准算出企业保本点产量,似乎意义也不大。建筑业不是一个承包商主导的市场,施工企业没有定价权,单项工程的毛利率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规模扩张不是施工企业的一厢情愿,规模扩张的后果未知。

目前国内外经济处于后金融危机时期,中央政府对地产业宏观调控也没有放松的迹象,财政政策从紧,货币政策稳健,种种迹象表明,房地产业和建筑业目前正处于深度调整之中,提高企业的施工管理水平,苦练内功,方是眼下度过难关,站稳脚跟的成功之道。

基于应收应付款的盈亏预警理论就是从项目或分公司的应收应付款余额着手,通过为数不多的几个数据分析,即可迅速判断项目或分公司目前所处的盈亏状态。该方法简便易行,较为直观。

三、基于应收应付款的盈亏预警理论提出的依据

当代经济学理论都是经过一定的假定,从最基本的实例模型着手,由简及繁,逐步分析推导而形成的理论。当代管理会计理论以经济学理论为依托,理论的研究和发展同样可以借鉴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现代企业会计理论以权责发生制作为核算的基础,以收益、费用是否归属本期为标准来确定本期收益、费用。没有接受过正规会计理论教育的人大多习惯于传统收付实现制思维,即照收益、费用是否在本期实际收到或付出为标准确定本期收益、费用,很难理解和接受权责发生制计算的成本效益。但权责发生制科学、合理、盈亏的计算更加准确,已为国内外会计理论界和业界普遍认可和接受。公司目前采用的项目成本分析法计算的盈亏状况也采用权责发生制。基于应收应付款的盈亏预警理论遵循两个会计基本恒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也就是资金运用=资金来源;收入-费用=利润),以现金流作为研究的出发点,试图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通过调整分析,逐步转化为按权责发生制来预测盈亏情况。

四、模型的构建

假定某建筑企业刚刚开业,只有一项工程,当月完成了一定的产值,当月购买了材料、劳务,分包了部分工程。

1、假定目前没有收到任何款项,也没有支付任何款项,无银行存款,不存在其他融资和投资业务发生,当月工程效益为0,则很容易建立这样的等式:

(1)应收账款总额=应付账款总额;

(2)若当月工程效益不为0,则等式可表述为:

应收账款总额-工程效益=应付账款总额;

2、若当月开发商向该建筑企业支付部分工程款,建筑企业也对外支付了部分款项,且当月工程效益不为0,月初无银行存款,不存在其他融资和投资业务发生。

(1)若该建筑企业当月没有用现金支付任何管理费用,也没有发生财务费用,则:

应收账款总额-工程效益=应付账款总额;

应收账款总额=应收账款余额+收到的货币;

应付账款总额=应收账款余额+支付的货币;

将式代入式得:

应收账款余额+收到的货币-工程效益=应付账款余额+支付的货币;

移项得:

应收账款余额+(收到的货币-支付的货币)-工程效益=应付账款余额;

很显然,在没有其他融资、投资的条件下,货币存量=收到的货币-支付的货币;

从而有:应收账款余额+货币存量-工程效益=应付账款余额。

(2)若该建筑企业当月用现金支付了管理费用,也发生了财务费用,则:

应收账款总额-工程效益=应付账款总额;

应收账款总额=应收账款余额+收到的货币;

应付账款总额=应付账款余额+支付的除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等期间费用以外的货币=应付账款余额+(支付的货币-管理费用-财务费用);

将式代入式得:

应收账款余额+收到的货币-工程效益=应付账款余额+支付的货币-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移项整理得:

应收账款余额-应付账款余额+货币存量+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工程效益(Ⅰ)。

3、假定该企业存在所有者投入资金和融资借入资金,月初货币存量不为0,其余情况同2中,则上述(Ⅰ)式可改写为:

应收账款余额-应付账款余额+货币存量-所有者投入货币-融资借入货币+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工程效益(Ⅱ);

为了便于分析,以下用英文字母对公式进行重新表述:

Br-Bp+ms-oi-Ln+mc+Fc=pb(Ⅲ)

Br(balanceofaccountsreceivable)表示应收账款余额;

Bp(balanceofaccountspayable)表示应付账款余额;

ms(moneystock)表示货币存量;

oi(ownerinput)表示所有者投入货币;

Ln(loan)表示融资借入货币;

mc(managementcosts)表示管理费用;

Fc(financialcosts)表示财务费用;

pb(projectbenefits)表示工程效益。

至此,盈亏预警体系已初现雏形。

(1)工程盈亏预警体系:

工程效益pb>=0,则:

Br+ms-oi-Ln+mc+Fc-Bp>=0,

也就是:

Bp

假定上述企业当月应收账款余额为1000单位,应付账款余额为1200单位,货币存量为100单位,其中:所有者投入货币50单位,向上级机构借款20单位,当月企业发生管理费用100单位,财务费用1单位,由于应付账款余额=1200>应收账款余额+货币存量-所有者投入货币-上级机构借款+管理费用+财务费用=1000+100-50-20+100+1=1131,我们可以判定,该企业承建的工程处于亏损状态,若应付账款余额=1131,则该企业承建的工程处于保本状态,若应付账款余额

(2)公司(分公司)的盈亏预警体系:

只有工程项目创造了一定的效益,且至少足以补偿本单位的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时,公司或分公司才可能保本或盈利,此时:

Br-Bp+ms--oi-Ln=pb-mc-Fc>=0,变形得:

Bp

仍沿用上例分析,只有应付账款余额=1000+100-50-20=1030时,企业才处于保本点,应付账款余额

五、连续经营时某特定年度或期间的盈亏预警分析

若只存在单个经营年度时,通过查阅企业会计报表中的少数几个数据,经过简单计算,即可迅速得知该建筑企业当期单项工程的盈亏状况和企业当期整体盈亏状态。若企业持续经营,跨越几个经营年度,如何分析某个年度或一个期间的工程盈亏和公司盈亏状况呢?以下作进一步探讨。

按Ⅳ式和Ⅴ式:

只要知道当年或某期间新增的应收账款余额(balanceaddedofaccountsreceivable,可简写为Br)、新增的应付账款余额(balanceaddedofaccountspayable,可简写为Bp)、新增货币存量(moneystockadded,可简写为ms)、当年(期)的所有者投入货币(ownerinputadded,可简写为oi)、当年(期)新增的货币借款(loanadded,可简写为Ln)、当年(期)的管理费用(mc)、当年(期)的财务费用(Fc),即可得知当年(期)的工程盈亏状况和企业当年(期)的整体盈亏状况。

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等期间费用各数据通过查阅当期报表可知,其他增量数据通过比较特定期间报表的期初数和期末数的增减变动即得。

(作者单位:中建三局三公司)

参考文献:

期货盈利模式篇3

国内学者针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一是农民合作社的现状。蔡荣(2011)的研究发现制约农户参与“合作社+农户”模式的主要因素是其收益达不到预期标准和农户缺乏经营决策权。蔡荣(2012)认为当合作社由企业牵头领办时,应当充分考虑到农户利益,提高农户参与合作的积极性。孙亚范、余海鹏(2012)的研究表明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过程中存在多种制约因素:社员规模小、合作社服务不完善、股权过于集中和盈余返还制度不健全。刘洁、祁春节(2011)表明要解决传统合作社存在的问题应通过产权结构明晰、股权合理化等创新路径。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应将重点放在解决这些问题上。二是农民合作社的经营模式研究。邓衡山、王文烂(2014)通过界定合作社的本质得出:合作社应是为实现潜在规模经济而产生的,并认为合作社必须实施“所有者与惠顾者同一”,才能发挥其独特优势。薛天桥(2012)通过对发达国家农民合作组织模式进行总结,概括其治理模式的特点和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启示是:政府应组织培训具有经济能力和组织能力的个人,增强自主参与合作社的积极性和解决资金问题的能力。还有一些学者针对不同经营模式做了对比分析,白选杰(2012)从风险与效果等方面考察“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民”“企业+专业协会+农民”两种经营模式,认为两种模式皆具可行性,政府需要在财政与信贷方面给予大力支持。苑鹏(2013)对比分析了四种“公司+合作社+农户”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不同的农户和企业地位关系对农户福利情况、经济收益以及社会联系的影响,并且指出政策扶持重点应偏向农户自主创立的合作社和由合作社组成的加工企业。三是合作社的机制创新研究。李永山(2009)在目前农民合作社优缺点的基础上,提出“期货市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创新模式,分析实施的可行性以及相关的政策建议。赵佳佳、刘天军、田祥宇(2014)选取120个采用“农超模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调研数据,对影响其组织效率的因素进行分析,得出结果:提高参与主体的合作意向及合租能力有利于提高“农超对接”模式的效率。孙才仁等(2014)通过实地调研山西农民合作社,分析其发现现状和在获得金融支持上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结果针对性地提出金融创新与合作社结合的模式,并在最后提出相应政策建议。针对农业企业和农户利用期货市场进行风险管理的情况和效率,国内学者进行了广泛的规范和实证研究。湖北省期货市场服务“三农”联合课题组(2011)通过对“期货农业”的分析,针对湖北省农业发展探讨了“期货农业”实施的迫切性、可行性以及可能面临的问题,并相应提出发展建议。

二、“农户+合作社+涉棉企业,期货点价+基差”经营模式透析

(一)“农户+合作社+涉棉企业,期货点价+基差”经营模式的理论基础

传统套期保值的做法是,在期货市场上卖出与其未来在现货市场上出售的现货商品数量相等、交割日期相同或相近的该品种期货合约,然后在现货市场交易的同时,将期货合约进行平仓,以对冲后的盈利弥补现货市场上的亏损,从而达到规避现货市场价格下跌风险的目的。但套期保值者一旦采用这种方式,就意味着放弃了现货价格上涨时获取更高利润的机会。除此之外,套期保值的效果还受不同月份的期货合约选择、期现货交易地点差异、标的商品的质量和规格以及期现货交易的数量等方面因素影响。要想实现完全套期保值还有一个前提假设:在建仓和平仓时,现货价格和期货价格呈现相同的变化趋势和相同的变动幅度,才能保证现货市场的亏损能由期货市场的盈利完全弥补。尽管随着期货合约到期日的临近,期现货价格变动趋势相同,呈收敛特性,但套期保值者建仓时,期现货的价格一般不同,并且二者的变动幅度可能出现不一致的情况,这将导致无法完全实现套期保值。但是,基差交易可以避免这些弊端,实现完全的套期保值。因此,有必要对基差进行分析。基差指同一商品在特定时间地点的现货价格与期货合约价格间的差价:基差=现货价格-期货价格,用来表示期现货价格相对变化,衡量市场所在的状态。在“期货点价+基差”模式中,基差指期货合作社与涉棉企业实际交割的棉花现货价格与期货合作社进行套期保值的期货合约的价格之差。根据基差数值的正负,市场可分为正向市场和反向市场。在正向市场中,基差为负,表现为现货价格低于期货价格,因为期货价格中包含仓储费、保险费和利息费用等持仓费。但当市场对某种商品的需求急剧上涨,或者预期商品供应量大幅增加,将导致现货价格上升同时期货价格下降,从而形成反向市场。目前我国棉花期现货市场就属于反向市场,由于目标价格政策的实施,棉花价格完全由市场供求双方形成,政策托底的高价将与国际棉价接轨,从而市场预期棉价下行,导致现货价格高于期货价格。

(二)“农户+合作社+涉棉企业,期货点价+基差”经营模式操作流程分析

该模式主要包含涉棉企业、期货合作社和农户三大主体,其中农户在合作中占据主导地位。由代表农户成立的期货合作社,积极参与期货市场,利用期货市场价格信息作为经营决策参考,并与农户签订棉花合约,通过期货市场卖出相应月份的套期保值管理价格波动风险。另外,期货合作社代表农户与有意愿的涉棉企业签订基差交易,即约定在相关月份的期货价格的基础上加上双方协定的基差进行现货交易。在此模式中,合作社作为连接企业和农户的桥梁,促成双方基差交易,并且可以向农户提供期货市场价格信息,指导其经营决策,完全实现套期保值;同时,在目标价格政策出台后,棉花价格呈下降趋势的大背景下,涉棉企业既能够在种植期锁定货源,保证生产经营的稳定进行,又能够享受价格下降的好处。其中三方具体操作如下:

(1)棉花种植期(2月份—9月份)。棉花播种前,合作社向所有社员发放问卷调查表,调查棉农的意向种植面积和估计相关产量,向农户讲解“期货点价+基差”的优势,同时了解农户与期货合作社签订合同的意愿和意向规模。期货合作社根据期货价格的走势,向棉农提供价格信息,指导其改善种植结构和规模;种植过程中,期货合作社提供专业的技术指导和培训;建立高产优质棉花示范基地,建立短信平台,发送在不同生长时期棉花的特性、田间管理技术要点、病虫害防御等信息,以及期现货市场价格走势和期货的基础知识普及,促进棉农标准化规模化生产。通过合作社和农户签订合同,收取棉农2%的保证金。根据期货市场套期保值计划,期货合作社在期货市场卖出相应月份套期保值,此时的现货价格-期货价格,即基差记为B1;并且分批建仓,从而保证现货合同和期货建仓的同期性和有效性。期货合作社与涉棉企业进行协商,确定目标月份期货合约,以此期货合约的价格为基础,协定基差为B2(基差B2应大于基差B1),从而确定现货交货价格为期货价格加协定基差B2,并且约定企业向期货合作社缴纳3%的保证金。这种买方叫价基差交易给涉棉企业更大自,促进双方交易。

(2)棉花收获期(9月份—12月份)。棉花成熟后,期货合作社指导棉农按级分摘、分晒、分储、分售,在交货日期前按约定数量、等级交到合作社,按约定价格成交,期货合作社返还其缴纳的保证金。购买方企业对期货价格点价,由涉棉企业对合约到期前的一个月内任一交易日的期货价格进行点价,选择企业认为对自己有利的期货价格,在当天的期货价格基础上加协定基差B2确定现货价格,与期货合作社进行现货交易。期货合作社在与涉棉企业进行现货交易的当天,对相同数量的期货合约进行平仓,若棉价下降,则期货市场的盈利可以完全弥补现货市场的亏损,并剩有盈余;若棉价上升,则现货市场的盈余也大于期货市场的亏损,从而实现完全的套期保值。

(3)合作社盈余返还(年底)。期货合作社根据“期货点价+基差”模式的盈利情况,对棉农实行利润分配,完全依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六成利润作为盈余返还,四成用作股金分红,具体份额按照与棉农签订的合同的数量进行分配。通过分配利润,提高棉农参与合作社的积极性,提高履约率。

(三)“农户+合作社+涉棉企业,期货点价+基差”经营模式效果评价

1.降低波动风险和销售成本

基差交易能够降低价格波动风险,保障套期保值的效果。套期保值目的是为了规避价格波动风险,基差交易可以将期现货价格波动风险转化为基差波动风险。一般来说,由于期现货价格走势具有收敛性,因此,基差波动通常小于期现货价格波动。套期保值不仅能够完全实现,还会有盈余。通过期货合作社的基差交易能够降低涉棉企业和棉农双方的价格谈判成本,保障棉花销售、企业采购的连续性。

2.提供价格信息指导经营,保障棉农稳产增收

我国棉花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联动性已被国内学者证实,并且现货市场的信息来源于期货市场,所以作为现货市场的主体,棉农更应充分利用期货市场的价格信息。通过期货合作社,棉农可根据价格信息调整种植结构、面积和品种等生产经营决策,预测棉价走势,提高议价能力,保证在销售棉花的交易中与涉棉企业平等的地位。在棉花市场中,每年年初价格较高,新棉上市时供给量增加导致价格有所下降,棉农卖棉往往随行就市,无法以有利的价格出售;另外,在目标价格政策下,棉价持续下跌,等到棉花收获时售卖,比较不利。但通过参与期货合作社,实施“期货点价+基差”合作模式,能够提前锁定棉花的售价,稳定棉农收入,节约了棉农的销售成本,棉农只需按约定数量和等级交货,履行义务,年末便可享受利润分配。

3.有助于企业稳定生产经营,以较低的成本预定货源

“期货点价+基差”合作模式中,采取买方叫价交易方式,企业能够按照自身对市场的研究判断和自由选择特定日期的期货价格作为计价基础的权利,赋予涉棉企业更大灵活性,促成涉棉企业与期货合作社的基差交易。除此之外,企业直接与期货合作社交易,节约了涉棉企业与市场上大量农户交易成本。由于棉农在此模式中获益,因此履约率较订单模式有所提高,从而给企业的经营更大的保障。另外,企业通过缴纳10%的保证金,即可预定货源,有利于企业安排生产经营,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

4.促进期货农业发展,利用期货市场提高效率和收益

在期货农业的时代背景下,此合作模式进一步提高了棉农利用期货市场的程度,不仅使期货市场的主体构成更加全面,还有利于棉农规范化标准化生产,提高棉花质量。我国农业生产规模小,小生产与大市场特征明显,借助此种创新模式,有效发挥期货市场功能,解决企业与农户地位不平等问题,对市场经济有重要作用。

三、建立“期货点价+基差”经营模式的建议

“期货点价+基差”经营模式的建立与实施,需要合作社制度构建合理、完善的期货市场支撑、农户对期货市场认知与需求增强,需要从社会各方面做好广泛的配合,提供较好的支撑。

(一)增强农户对期货市场和套期保值功能的认知

对期货市场和套期保值的认知能够保证创新模式的迅速开展。目前,棉农对期货市场和其功能的认知远未达到要求,农户对期货市场闻所未闻的现状需要尽快改变。相关政府部门应积极组织期货市场功能等讲座,培育基础期货知识和相关概念;新闻媒体在提供棉花产业信息的同时,加大对期货市场的宣传力度,正确引导农户的认知,激发其参与期货市场的积极性;涉棉企业应重视相关金融专业人才的重用,展开自身期货市场业务,同时带动农户参与套期保值业务,参与到专业的期货合作社中。

(二)加大政府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与保护力度

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中,政府仍然扮演一个重要角色,为了维护农业合作组织健康持续公平地发展,政府应当为其创建良好的政策与法律环境,促进农民合作组织创新发展。在《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中,完善合作社融资的相关法律支持,方便合作社开展“期货农业”相关的创新模式探索;加大财政税收优惠,针对期货合作社的盈利减免其税收负担,留给其更多的利润分配给入社农户;出台相关人才引进政策,给予最大程度的扶持优惠政策,以促进合作社快速发展。

(三)充实农村金融机构,保障三方资金运转流畅

在整个创新模式中,资金的充足性是模式运行的前提条件之一。无论是棉农预缴的保证金、涉棉企业基差交易的保证金还是期货合作社参与期货市场参与套期保值的保证金,任何一个环节的中断、资金滞纳都将给模式运行带来阻力。因此在法律规范的基础上,大力引导民间金融健康发展,促进各金融组织开展对农业务,向棉农和涉棉企业提供较为实惠的信贷服务;鼓励资本市场向农民合作社等提供资本投入,创建涉农扶持基金等,为其提供资金支持。

(四)努力发挥期货市场的作用

期货盈利模式篇4

【关键词】制造业应收账款质量变化趋势行业间差异

一、前言

应收账款质量的好坏会影响企业销售收入的实现、盈利的真实性以及营运资金的利用效率等,企业应随时监控应收账款质量,加强应收账款管理。制造业是我国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处于供应链的中游位置,交易模式通常是大批量采购,赊销方式运用较多,因此应收账款的规模不容小觑。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萧条,国际市场竞争加剧,使得我国制造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在如此不利的环境中,我国制造业应收账款质量状况更加值得关注。

二、应收账款质量分析框架

应收账款是企业的一项债权性资产,这项资产暂时掌握在客户手中,因此存在一定的变现风险。企业之所以愿意持有应收账款,有两方面的原因:第一、应收账款有助于企业提高竞争力,实现更多的销售收入;第二、应收账款有助于加快存货周转,提高企业资金周转速度。基于以上分析,本文将主要从应收账款的规模、盈利性、变现性和流动性四个方面来对其质量进行分析。

(1)应收账款规模。应收账款规模过大,一方面产生坏账损失的可能性会增大;另一方面应收账款占款过多可能导致企业资金周转出现困难。因此,企业应当控制应收账款的规模,使其保持在一个适当的水平。本文将采用应收账款的期末余额来衡量其规模大小,该指标反映了资产负债表日,企业持有的应收账款(未扣除坏账准备)余额大小。指标值越大,应收账款规模越大;反之,则越小。

(2)应收账款盈利性。企业采用赊销方式进行销售时,以持有应收账款为代价,使更多的存货以更快的速度转换为销售收入,从而实现存货的增值,这是应收账款盈利性的体现。本文将采用单位应收账款存货增值量来衡量其盈利性,该指标反映了每持有一单位应收账款,可以获得的存货增值量的大小。存货增值量用营业收入减去营业成本来衡量,因此,单位应收账款存货增值量=(营业收入-营业成本)/平均应收账款。指标值越大,说明每持有一单位应收账款可获得的存货增值量越大,应收账款盈利性越好;反之,则越差。

(3)应收账款变现性。应收账款在增加企业账面销售收入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回收风险。对于企业来说,获取的收入必须是实际能收回的、真实的收入,而不仅仅是账面的收入。因此,除了考察盈利性,还应该考察应收账款的变现性,即应收账款转换为现金的能力。资产负债表日,企业通常会根据应收帐款产生坏账损失的可能性,估计并计提坏账准备。应收账款的变现性可以通过期末坏账准备率来反映。该指标值越大,应收账款变现性越差;反之,则越好。

(4)应收账款流动性。应收账款自身的流动速度会影响企业整体资金的周转速度。因此,考察应收账款质量,还应该关注其流动性,即应收账款在一个固定时期内从形成到转变为现金的次数(应收账款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通常用营业收入除以平均应收账款来计算。但是,这种计算方法并不是非常精确。如果采用的是赊销方式,在确认收入时,应收账款科目所确认的值应该等于主营业务收入加上应交的增值税销项税额。因此,应收账款周转率=营业收入*(1+17%)/平均应收账款,其中平均应收账款=(期初应收账款+期末应收账款)/2。

三、制造业上市公司应收账款质量分析

样本选择和数据搜集。本文选择我国a股上市公司中,按照证监会行业分类标准属于C类制造业的公司作为样本(以下简称制造业),搜集了2007年至2011年的相关数据进行研究,数据来源于国泰安数据库。剔除了部分存在异常值和缺省值的样本后,一共获得4744个样本,样本行业分布如表1所示。主要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分析软件为eXCeL2003和paSw18.0。

制造业应收账款质量分析结果。本文先对五年的总体数据求平均值,然后对每年的数据求平均值,并绘制变化趋势图,最后对五年的数据按行业求平均值,并绘制柱形图进行行业间比较,以分别对制造业应收账款质量的总体状况、变化趋势和行业间差异进行大致了解。分析结果如下:

2007年至2011年,我国制造业应收账款平均规模达到4.3727亿元,即平均每家企业期末持有的应收账款余额超过4亿,可见规模不容小觑。平均单位应收账款存货增值量为7.0657元,即每持有1元应收账款平均可获得7.0657元的存货增值。平均应收账款周转率为40.0221,即每一个会计年度,应收账款平均周转40.0221次,大约9天周转一次。平均坏账准备率为13.29%,即平均每100元应收账款中,可能有13.29元无法收回,成为企业的坏账损失。

应收账款规模。从图1可以看出,2007年至2011年间,企业的应收账款规模在逐年递增,从2007年的2.9539亿元攀升至2011年的5.4135亿元。说明我国制造业应收账款占款呈递增趋势,发生坏账损失和资金周转困难的可能性在增大。规模的增加可能由两方面的原因导致:第一是销售收入的增加带动应收账款增加;第二是应收账款流动速度减慢导致应收账款的积压。具体是何种原因,下文将结合应收账款周转率进行分析。

由于每个行业在企业规模、销售和运营模式等多个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因此不同行业的企业持有的应收账款规模也有很大不同(图2)。规模最大的是机械、设备、仪表制造业(C7),为7.8469亿元,远远高于其他行业。因为该行业大部分企业是大型机械设备制造商,一方面企业规模和交易金额都远大于其他行业;另一方面产品生产周期长导致营业周期远长于其他行业,有的甚至超过一年,导致应收账款回收期较长,存在一定的积压。规模最小的是食品、饮料制造业(C0),为1.3982亿元。食品和饮料属于快速消费品,交易金额和产品利润率相对于其他行业来说要低,因此,资金的周转速度对于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非常关键。企业要提高资金的周转速度,必须加强应收账款的管理,提高其周转率,并且使应收账款规模保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

(一)应收账款盈利性

如图3所示,应收账款盈利性在2008年有一个非常明显的下降,从6.9781下降到5.4529,之后又一路攀升至2011年的7.8147。2008年是一个明显的低谷时期,每持有1元应收账款,才获得5.4529元存货增值,与平均水平7.0657元相比下降大约1.5元。说明2008年金融危机对制造业应收账款的盈利性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使其盈利性大幅下降。2008年后,情况逐渐好转,尤其是2010和2011年,盈利性均上升到平均水平以上,说明经济环境的好转使得制造业应收账款盈利性也随之改善。

应收账款盈利性在不同行业间存在很大差异(图4),除了食品、饮料制造业(C0)和石油、化学、塑胶、塑料制造业(C4)的盈利性高于平均水平7.0657外,其余行业全部在平均线以下。盈利性最高的是食品、饮料制造业,每持有1元应收账款,可获得40.47元存货增值。可见该行业应收账款的周转情况良好,其规模保持在一个较低水平,使得企业以持有较少应收账款的代价实现较高的存货增值。这类企业可以在保持应收账款周转速度的前提下,适当放宽信用条件,增大赊销比例,从而更好地利用应收账款撬动存货增值的增长。盈利性最低的是电子制造业,每持有1元应收账款,仅能获得1.32元的存货增值。说明该行业的应收账款不能实现一个良性的循环,存在一定的积压,导致企业必须以持有较大规模的应收账款为代价来实现存货增值。这类企业应该适当收紧信用条件,加强应收账款的催收工作,从而加快其周转速度,降低应收账款的规模。

(二)应收账款变现性

从图5可以看出,坏账准备率在2008年有所上升,从2007年的14.21%增加到15.2%,上升了将近1个百分点。2008年以后,坏账准备率持续下降至2011年的11.31%。由此可见,坏账准备率在2008年形成了一个最高点,说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制造业应收账款的变现性在2008年处于最差的状态,其后随着经济环境逐步好转,其变现性也逐步改善,2010和2011年均下降到平均值以下。

如图6所示,10个行业的应收账款变现性大致可以分为三个等级(如下表2所示)。变现性最好的是其他制造业(C9),坏账准备率为9.47%,即每100元应收账款中,仅有9.47元可能成为坏账损失。变现性最差的是食品、饮料制造业(C0),坏账准备率为24.1%,即每100元应收账款中,有24.1元可能成为坏账损失。可见该行业的应收账款虽然盈利性较好,能够带来较大的存货增值,但是其变现性较差,实现的存货增值中,有较大比例可能无法收回。这样无疑会影响企业盈利的真实性,因此,企业应该加强应收账款的催收工作,减少坏账损失,从而提高企业真实的盈利能力。

(三)应收账款流动性

2007年至2011年,制造业应收账款流动性处于上下波动状态,应收账款周转率在36次至50次之间上下波动,即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在7.2天至10天之间波动。其中2008、2009和2011年应收账款周转率均低于平均水平,一个会计年度的周转次数不到38次;2007和2010年均高于平均水平,一个会计年度的周转次数高于45次。从应收账款周转率的波动可以看出,制造业应收账款的流动性处于不稳定状态,但是其规模却是逐年递增,可见应收账款规模的增大不仅仅是受到其流动性的影响。尤其是2008年到2010年,应收账款周转率增大,流动性加快,应收账款规模反而递增,很有可能是销售收入增加所导致的。

应收账款周转率在不同行业的间存在非常大的差异,食品、饮料制造业(C0)、石油、化学、塑胶、塑料制造业(C4)和金属、非金属制造业(C6)的应收账款在一个会计年度内的周转次数高于70次,食品、饮料制造业甚至高达107.31次。其他行业除了木材、家具制造业(C2)为22.52次以外,其余全部低于20次。最低的行业为电子制造业(C5),仅为6.29次,也就是说应收账款周转天数达到将近60天。应收账款周转率的巨大差异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各个行业的销售和运营模式的不同;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因为该行业企业在应收账款的管理方面存在一定问题,应收账款催收工作不力,导致客户长期拖欠和占用这部分资金,从而降低了本企业应收账款的流动速度和资金的利用效率。

四、结论

本文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从规模、盈利性、变现性和流动性四个方面出发,对2007年至2011年制造业应收账款质量进行了初步分析。总体来说,我国制造业在经历了2008年的金融危机以后,应收账款的盈利性和变现性都在逐步好转,应收账款规模虽在逐年增加,但是一部分是由企业销售收入增加所带动,且其坏账损失的可能性在逐步下降。应收账款周转率由于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呈现上下波动的变化规律。不同行业间的应收账款质量,除了个别行业(如食品、饮料制造业、石油、化学、塑胶、塑料制造业和金属、非金属制造业)在盈利性和流动性上存在较大差异外,其余行业和指标间的差异相对较小。

参考文献:

[1]丁金彦,徐文学.应收账款质量评价及管理[J].商场现代化,2007,(1).

[2]王竹泉,路万忠.应收账款分析评价的方法及指标体系[J].经济管理,2000,(4).

[3]荀爱英.我国上市公司的应收账款质量现状[J].会计师,2007,(6).

期货盈利模式篇5

【关键词】价格波动套期保值概率统计操作模型

一、模型设计步骤

由于钢材期货在我国上市时间较短,且研究价格波动规律若选择单一的品种,不能反映价格波动的总体规律,不具有代表性和说服力。因此,笔者选择了包括农产品、工业品等多种外盘期货品种的数据进行分析研究,通过大量的统计工作总结出价格波动规律,进而来论证建筑企业钢材期货套期保值的可操作性。

所谓不对称就是经研究发现,价格运动一般上升趋势所用时间长,上涨缓慢且偏离幅度大,下跌趋势则时间比较短,下跌速度快且偏离幅度相对较小,呈现不对称性。基于此,笔者才提出了不对称操作模型。

下面介绍不对称操作模型的步骤:

第一步:头部、上背离、底部、下背离、真、假的判断

(1)对外盘多种工业品和农产品十多年日线、周线、月线收盘价进行统计。下面以周线为例求出60周算术移动平均线和周线偏离幅度,60日、月均线计算公式相同。

根据第一步得出的次假后真的个数,顶到底和底到顶时间,结合K线图得出周线上背离上涨的波数和下背离下跌的波数。一般周线上背离出现5波以上,下背离出现4波以上;月线工业品上下背离均出现3波以上,农产品上下背离均出现2波以上。

根据第二步求出的做对的概率设计操作的仓位。

根据大量的统计计算以及咨询有经验的操盘人员得出以下结论:月线和周线波动趋势明显,而日线波动频繁,情况复杂,不易中长期操作,且获利较小。月线和周线所占的仓位比重大,一般月线占60%仓位,周线占30%,日线占10%。所以本文在设计操作时仅以周线和月线的仓位设计具体的操作。本文在设计仓位时包括两种:一种是企业只在期货市场上进行套期保值;一种是有现货的企业根据需要进行期现套利。

在仓位设计时以工业品月线出现的三种情况为例,介绍如下:

第一种情况:上偏离设第一次出现不创新高的阴线为a0并且a0在头部,之后下偏离出现不创新低的阳线为b0则可以平仓,设盈亏为J0计算公式为:

式中:m1为不创新低阳线收盘价;n1为不创新高阴线收盘价;e1为做多的仓位;S1为总盈亏的数额;10为杠杆系数。

第二种情况:上偏离设做空仓位为h1第一次出现不创新高的阴线为a1,随后出现创新高的阳线为c1,止损50%,上偏离出现头部为a0,设做空仓位为h2之后下进入下偏离且出现不创新低的阳线b1则可以平仓,设止损平仓盈亏为Q1,总的盈亏J1为计算公式为:

二、模型实证分析

我国钢材期货上市时间不长,所以本案例对在钢材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操作的同时,选用钢材现货价格运用本模型进行操作以佐证建筑企业钢材期货套期保值的效果。对于仓位操作按照上述操作模型的仓位设计进行操作。由于篇幅有限本案例仅选用钢材周线进行套保,对现货和期货各选用3千万元进行套保,单位用百万计,10%的保证金。套期保值操作结果如下表所示:

表2钢材套期保值不对称操作结果统计表

由图表可看出,本次操作虽然时间短,但是实现了盈利。从结果看,现货应用本操作模型效果比期货好,原因是期货选取的时间短,这样会引起在价格偏离幅度不大的情况下频繁操作,选取的机会点盈利率不大,从而在价格没有达到头部或者底部时就把仓位损失掉了,这也是本案例在选取时选取时间段较长的现货进行佐证操作的原因,因为本模型在设计时就本着选取大机会点操作为原则,虽然大机会点少,但是做对准确率高。

三、结语

本文通过统计分析大量历史价格数据,总结价格波动规律,利用概率论知识经过概率计算设计出套期保值操作模型,再以实证分析论证模型的可操作性和正确性。结果表明,运用本模型能正确判断套期保值的时机,帮助建筑企业控制价格风险,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

价格波动规律研究是一项工作量大而且复杂的工作,也是套期保值成功的关键,并且影响价格波动的因素多种多样,在实际应用中还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做出正确抉择。

参考文献:

[1]项全访.材料价格对工程造价影响及管理浅析[J].中国新技术产品,2010,(16).|

期货盈利模式篇6

【关键词】期货投资咨询;创新;盈利模式;可持续发展

期货投资咨询作为国内期货业的创新业务之一最先“破茧”,从公开征求意见,到推出《期货公司期货投资咨询业务试行办法》,再到业务许可审批,市场及业内都赋予了良好的预期,期货公司终于有机会突破传统的盈利模式,摆脱手续费和返佣比例低端竞争的噩梦,为期货、证券、银行等金融机构间合作开展综合理财奠定了基础。如今,在首批获得业务许可的14家期货公司完成工商登记变更之后三个月,各家公司仍在采用各种激励措施增加持证人员的储备,期货公司高管和研发机构负责人发表各类文章展望该项业务推出的积极作用,但是,舆论上的火热并不能掩盖新业务尚未带来明显盈利增长的尴尬,如何让这块“鸡肋”食之有味,变成了摆在各个经营者面前的难题,与其在强行端走投资者的“免费午餐”与新业务的微薄盈利间博弈,不如放眼于开发创新的盈利模式,走在行业的前列,与机遇共舞。

一、投资咨询与投资者教育有效结合,定制个性化课程,以培训费用作为盈利点,产业化的经营,同时有效降低高端客户的维护成本

投资者教育作为期货公司对投资者的义务教育,囊括了期货基础知识、期货交易风险提示、法律法规等各项基本内容,但是不能满足专业投资者或者其它投资者的个性化需求,为了经纪业务开展或者公司品牌形象树立举办高端论坛的话,公司自身资源局限,投入和产出间难以对等,加上信息的不对称,专业或个性化的投资者教育服务只作为对大客户和产业客户的附加增殖服务,期货公司只能是被动的以高成本的客户维护来保证经纪业务的收入。

投资咨询业务开展的最基本要求就是期货公司要建立符合资质的人才梯队,而专业研发能力本身也是期货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将投资咨询业务与投资者教育结合起来做,既增强了期货公司的服务能力,又顺应了期货行业的发展趋势。

期货公司通过编制专业的调查表,了解不同层次的投资者需求,如行业类别、风险偏好、投资需求、学习愿望、付费意愿、效果期望、费用承担能力等,进行深入的统计分析,计算潜在市场份额,确认投入力度。同时,根据调查结果对投资者进行多层次的立体归类,制订个性化培训课程套餐(如:按职位为期货理财总裁研修班、期货理财分析师提高班等;按专业程度细分期货投资与会计实务、套期保值与原材料采购等),并根据成本核算和培训对象的消费能力,对课程作出合理定价。

将投资咨询和投资者教育有效结合起来,举办满足个性化需求的培训班,除了可以增加期货公司的盈利外,在对培训课程进行市场营销中,树立了公司专业化的品牌形象,如:南华期货有限公司与浙江大学合作举办的“期货高级研修班”,南华期货作为行业的领跑者,已经先行一步,对投资者教育的高端模式进行探索;在培训课程的进行过程中,锻炼了投资咨询师的能力,表现了公司对投资咨询师研究成果的认可,增强了投资咨询师的成就感和归属感,有利于团队的长期建设;在对培训课程的产业化经营中,降低了高端论坛和大客户专业培训的组织和运作成本,提高了运作效率,经验的积累引起服务质量上的飞跃,客户对待免费享受到的拥有明确定价的增殖服务,让“上帝”明白“免费午餐”的内在价值,有效增强高端客户的优越感,提升对公司的认可度。

二、借鉴“私人银行”概念,创建期货投资的“私人期货顾问”,为优质客户提供全面的投资咨询服务,期货公司收取服务费

私人银行业务是一种向高净值客户提供的金融服务,它不仅为客户提供投资理财产品,还包括为客户进行个人理财,利用信托、保险、基金等金融工具维护客户资产在风险、流动和盈利三者之间的精准平衡,同时也包括与个人理财相关的一系列法律、财务、税务、财产继承、子女教育等专业顾问服务,其目的是通过全球性的财务咨询及投资顾问,达到财富保值、增值、继承、捐赠等目标,其主要特征为准入门槛高、综合化服务、重视客户关系。银行可从中收取服务费。

2005年9月,美国国际集团旗下的瑞士友邦银行首先获得中国银监会批准,在中国境内设立私人银行代表处,随后瑞士银行、欧洲爱德蒙得洛希尔家族银行法国子公司、花期银行、法国巴黎银行和德意志银行在上海高调推出私人银行服务。2007年3月,中国银行在国内银行中首开私人银行业务,到2008年,招商、中信、交行、工行、光大、民生等银行也陆续推出这项业务,国内私人银行业务迅速发展。

私人银行的快速发展表明,随着国内居民家庭财富的积累,特别是高收入群体的不断发展壮大,全面的理财服务的需求不断增长,期货投资咨询业务的专业化优势有了用武之地,借鉴“私人银行”概念,期货公司可以结合自身实力,推出“私人期货顾问”业务,为优质客户提供全面的投资咨询服务,从客户的财务分析、资金管理、投资建议、风险控制、法律风险防范、税收管理等多方面提供专业化建议,甚至是包括与期货品种上下游相关的实体经济的经营运作建议,为客户量身定做套期保值或套利方案,让客户享受一站式的专业化服务。

当然,该项目的实施与推进,受制于期货公司的人才储备和资源的整合运用能力,可以采用逐步深入的方式推出,如先从单一的期货投资操作建议做起,再到与期货品种相关的上下游实体经济的套期保值或套利策略咨询,逐步到客户资金管理、风险控制,等等。根据客户对“私人期货顾问”的接受和认可程度,以及背后公司服务团队的建设和资源整合进度,综合该项目的定价能力和盈利能力,递进推出,避免激进的扩张,导致资源浪费和探索阶段过高的机会成本。

三、促进同业合作,推出同业投资咨询服务,为未取得投资咨询业务许可的同行公司提供有偿服务,实现行业间的资源共享

中国证监会公布的《试行办法》主要是从资本实力和合规角度对期货公司申请期货咨询业务作出了规定,一是公司注册资本不低于1亿元、净资本不低于8000万元;二是公司最近6个月净资本等风险监管指标持续符合监管要求;三是至少1名具有3年以上期货从业经历和取得期货投资咨询业务从业资格的高管人员,至少5名具有两年以上期货从业经历和取得期货投资咨询业务从业资格的从业人员;四是公司最近3年持续合规经营;五是具有完备的业务管理制度等五个方面。

据统计,全国在经营的期货公司160余家种,有63家期货公司符合要求,其中43家期货公司提交了申请。首批共批准14家期货公司获得投资咨询业务资格。从数据中,可以直观的看出,至少有100余家期货公司短期内,想与获批投资咨询业务许可的期货公司提供同质服务,就会产生与获批公司合作的需求。拥有投资咨询业务许可的期货公司可以根据对方公司的实际情况,将风险管理顾问、期货研究分析、期货交易咨询三项业务拆分或组合成有针对性的产品,向未获得业务许可公司提供有偿服务,但是,在公司优势竞争力的保存、产品服务对接细节和核心服务产品的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仍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

四、开发程序化交易软件,将无形的研究成果转为有形的产品,通过年费收取或一次性销售等方式获取收益

随着中国期货市场的发展,投资者投资理念的日渐成熟,投资者开始从盲目交易转向理性投资,但是绝大多数投资者为非专业投资者,为了有效的剔除人工交易中的贪婪和恐惧心理因素影响,并且最大化的利用专业化研究成果,程序化交易系统越来越受到投资者的关注。

期货公司可以组织投资咨询团队将自己的研究成果,转化为适合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者的程序化交易软件,通过收取年费或者一次性销售方式获取收益。投资者可以省去对着由专业词汇和免责条款构成的分析报告,无从下手的痛苦,期货公司也摆脱了要做专业指导,但不得明确给出客户进出场方向和点位的监管。该种方式在具备多种优势的同时,考验着投资咨询团队的职业操守和专业研发能力,交易软件是否具有稳定的赢利能力,是否在推出前做过专业的统计检验和实战检验,是否会不断的进行修正等。

五、打造品牌期货投资咨询团队,开拓与大型企业和私募等项目合作,将研究成果产品化,迅速转化为利润

期货公司品牌建设工作非常重要,打造公司的品牌投资咨询团队,可以作为公司大品牌宣传的重要组成部分,相互促进。比如借助监管部门或者行业协会力量组织行业内投资咨询团队评选,甚至是擂台赛,加入媒体互动,让广大投资者参与投票,如果能引入大型的企业或者私暮项目的专业人员参与,从评选结果中选择合作伙伴,对参与度、公众影响力和评选结果的含金量各个方面都是有力促进,简单快速并且以最大的覆盖面向投资者普及关于期货投资咨询业务的相关知识,同时,也可以有效引导期货公司对投资咨询团队建设的重视,为期货行业的未来发展培养人才,积聚力量。

期货盈利模式篇7

股指期货之所以引得无数英雄尽折腰,正是因为它的致命诱惑:买多买空皆能有利可图。

但凡遇上新事物,大家总会先以旁观者的角度窥视一番。

虽然股指期货的时间表仍然“犹抱琵琶半遮面”,但北京地区多家期货公司的仿真交易已经告一段落。究竟战况如何呢?

期货公司的工作人员透露,在仿真交易阶段,很多投资者的收益动辄几百万,几千万,甚至几亿的也有。而2月27日股市的暴跌也让股指期货仿真交易的投资者们经历了一次大暴仓的实战体验。”

在他们当中,更是有一个叫做袁超的27岁年轻人,花了42个交易日,把50万本金增值到7300多万元,盈利率14551.22%,捧得了“格林杯”股指期货仿真交易大赛冠军。

可见,股指期货的赚钱效应远大于目前牛气冲天的股市。

以小搏大大机会伴随大风险

股指期货无疑为投资者提供了一个以小搏大的投资机会。因为股指期货只需要小量的保证金就可以参与投资,比如,某投资者认为未来3个月股指有望大涨,未来6个月内形成长牛,那么,投资者就可投入适量的保证金,买进3个月、6个月的看涨期权,如果未来3个月、6个月股指果真大涨,那么就意味着投资者可以获得数倍于保证金的投资收益。但也必须谨记,如果股指大跌,那么,投资者将损失保证金,血本无归。

也就是说,股指期货投资的风险是存在的,那就是看错了趋势,保证金可能会血本无归,这就是风险。反之,如果看准了趋势,那么就可获得数倍于保证金的收益,这就是机会。由此可见,风险是可控的,即投资者可以适量的资金参与,机会是放大的,可获得以小博大的暴利。

而且如果投资者有能力分析宏观经济、上层信息以及股指期货对应的权重股的走势,那么就可以相对准确地判断未来股指的运行方向,从而将风险锁定在可控范围内。因此,未来的股指期货的确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暴利品种。

举例来说,很多人羡慕前面讲到的那位在仿真比赛中获得145倍利润的袁超,但大家也应该清醒地看到,他的7000多万背后,意味着140人的50万本金都输光。

毕竟,天下哪有轻而易举得来的丰盛晚餐?

买空卖空双向投资模式

有人说,股指期货市场将是一个大有可为的市场,跟股票交易相比,更有其规避风险的魅力。简言之,炒股票得学会低买高卖,而股指期货可以低买高卖,也可以高卖低买,并且都能获得盈利。具体区别在于:

股指期货可以进行卖空交易。投资者可以利用股指期货进行投机,通过买空卖空,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增加获利机会获取差价利益,因为股票只能逢低做多,而股指期货有做空机制,使得投资者的投资策略发生了重大变化,从原来买进后等待股票价格上升的单一模式转变为双向投资模式。对投资者而言,当预期未来股市的总体趋势将呈下跌态势时,投资人可以主动出击而非被动等待股市见底,使投资人在下跌的行情中也能有所收获。

股指期货具有较高的杠杆比率。股指期货交易同其它期货交易一样,实行的是保证金制度,投资者无须投入大量的资金就可以参与市场的投资,但由于股指期货交易实行的保证金制度,使可能的亏损额放大了十几倍。

股指期货的市场流动性较高,较适合大资金运做,以后我国越来越多的国企大盘股的上市,包括基金规模不断的壮大,都与参与股指期货有着紧密的联系。

股指期货实行现金交割方式。目前的机构投资者一般同时参与股票和股指期货两个市场,但现金交割方式本身意味着参与期指市场并不需要以参与股票现货市场为前提,这就为一些原先并不参与股票现货市场的投机者提供了一个新的选择。

为什么期指能赚钱?

第一、当个人投资者预测股市将上升时,可买入股票现货增加持仓,也可以买入股票指数期货合约。这两种方式在预测准确时都可盈利。相比之下,买卖股票指数期货的交易手续费比较便宜。

第二、当个人投资者预测股市将下跌时,可卖出已有的股票现货,也可卖出股指期货合约。卖出现货是将以前的账面盈利变成实际盈利,是平仓行为,当股市真的下跌时,不再能盈利。而卖出股指期货合约,是从对将来的正确预测中获利,是开仓行为。由于有了卖空机制,当股市下跌时,即使手中没有股票,也能通过卖出股指期货合约获得盈利。

第三、对持有股票的长期投资者,或者出于某种原因不能抛出股票的投资者,在对短期市场前景看淡的时候,可通过出售股票指数期货,在现货市场继续持仓的同时,锁定利润、转移风险。

买卖股票指数期货还有许多买卖个股所得不到的好处。个人投资者常常为选股困难而发愁,既没有内幕消息参考,又缺乏充分全面的技术分析和基本面分析;与机构投资者相比,在资金上也处于绝对的劣势。因此,能得到与大市同步的平均利润是一种比较好的选择,其具体办法就是证券指数化。买卖股票指数期货相当于证券指数化,与大市同步;另外,买卖股票指数期货还分散了个股风险,真正做到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投资股票还是投资期指?

以下的一系列数字将很直观地体现出股指期货迅速获利的过程。

当市场上涨时,由于股指期货能将你的资金大幅放大,因此能大幅放大你的收益。如:李小姐拥有100万元资金,于2006年4月3日开始进场,以5.50元和5.00元分别买入铜都铜业(000630)10万股和中国石化(600028)9万股,动用资金100万元。5月15日分别以8.00元和7.30元抛出。实现盈利:铜都铜业为:(8.00-5.50)×10万股=25.0万元;中国石化:(7.30-5.00)×9万股=20.7万元。股票投资盈利合计:45.7万元。

如果李小姐投资股指期货,2006年4月3日至5月16日,沪深300指数从最低1062点涨到最高1387点,上涨325点,假设4月3日在1065点买入10手,5月15日在1350点平仓,盈利285点/手。则具体情况如下:

动用资金:1065×300×10×10%=31.95万元,仅占股票投资30%左右资金。

股指期货盈利:(1350-1065)×300×10手=85.5万元

如此来看,投资股指期货比买股票多盈利:85.5万-45.7万=39.8万元,利润扩大近一倍。

“以案说法”

股指期货看多盈亏案例

投资者甲在某日买入近月合约iF0704,买入点3250点,则需要交纳保证金3250×30=97500元。

如果当天iF0704合约结算价为3300点,则投资者账户盈利为(3300-3250)×300=15000元;如果当天iF0704合约结算价为3200点,则账面亏损15000元。此时应补足保证金13500元

股指期货看空盈亏案例

同理,如果投资者乙在当天3250点价位上卖出合约iF0704,当日合约结算价为3300点,则投资者账户盈余为(3250-3300)×300=-15000元,即亏损1.5万,此时应补足保证金16500元;但如合约结算价在3200点上,则盈利1.5万。

你适合投资股指期货吗?

很多人说股指期货是高风险与高利润的混合体。为了更直观地了解这个特点,我们假设一个投资者有10万元资金,买入1手股指期货合约,价格是1350点,这时这个投资者需要支付的保证金是32400元。

如果沪深300(3292.548,8.94,0.27%)指数连续两交易日共下跌240点,则客户就损失72000元,这时客户的账面权益就剩下28000元,已不足以支付保证金。期货经纪公司就会要求你在第三天开盘前追加保证金,否则在第二天开盘后,就会采取强行平仓。

期货盈利模式篇8

【关键词】套期保值;技术指标;技术分析;违规判定

套期保值本应是一种为企业规避风险的工具,但实践中并未给国内企业带来积极作用,反而导致了巨额亏损[1][2]。在燃油套期保值中,2003年中国航空公司亏损高达5.5亿美元,2008年国航和东航又亏损数十亿。上市公司中信泰富(丁洪,2009),深南电,江西铜业亦在期货市场上折戟。

丁洪[3]在研究中信泰富的亏损案例时指出其内部的风险监管和治理机制存在问题。屈光明[1][2]等认为保值方案非常重要,很多企业保值没有计划方案,很容易被市场的氛围感染而转化为投机交易。要健全企业的操作制度,杜绝企业领导随意、盲目操作,要形成计划、执行、监督、反馈完整的企业运作体系,防止因个人冲动、赌徒心理造成重大损失。

为维护国有资产安全,2009年2月3日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加强中央企业金融衍生业务监管的通知》[4],要求中央企业须审慎运用金融衍生品工具,严格坚持套期保值原则,有效监控风险,不得从事任何形式的投机交易。国资委出台的相关规定,强化了对国有企业从事金融衍生品交易的监管制度,提高了相关的风险防范等级,这对保护国有资产安全,提高企业效益,保证中国经济的健康稳定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理论背景

套期保值[5]是规避现货价格风险的期货交易行为。然而,在套期保值实际操作中,如何判断价格走势;买入还是卖出套期保值;什么时候出、入市;建立一个多大的头寸等问题还没有形成一套完善的指导性原则。当基差变化不定,特别朝不利方向变动时如何进行期货套保操作?如何判别投机还是套期保值?本文基于金融市场技术分析理论中的代表性工具――技术指标,多商品、多指标检验的原则进行实证分析,试图证明运用技术分析指导套期保值操作的可行性[6]。

二、实证分析

金融市场技术分析[7]是以预测实际交易市场价格的未来趋势为目的一个分析工具。技术分析中的技术指标有可靠的数学根基[8],用来指导套期保值操作具有一定的科学性。本文围绕ma、maCD、KD三个指标展开,依次进行实证分析。

1.移动平均线(ma)指标分析

移动平均线(ma)是将一段时期内的股票价格平均值连成曲线,用来显示股价的历史波动情况,进而反映股价指数未来发展趋势的技术分析方法。

将一定天数的收盘价之和除以天数即得到相对应的ma值。

(1)出入市时机选择

短期ma向上穿过长期ma形成黄金交叉,为入市时机点;短期ma向下穿过长期ma形成死亡交叉,为出市时机点。

图1ma指标出入市时机图例

(2)实证模拟分析

分析选择数据跨度20年的铜连续期货与上证综合指数,从1990年至2010年,检验指标为5日、10日、20日移动平均线,交易以一个单位计。

表1铜连续移动平均法实证模拟结果

内容

类别总交易

次数盈利

次数亏损

次数最大

盈利最大

亏损累计

盈亏盈利

5日和10日116813527880-1750168070849.55%

10日和20日68462230230-3230139920666.27%

5日和20日53381526390-2440150470737.34%

注:5日和10日代表:5日和10日移动平均线交叉结果;10日和20日代表:10日和20日移动平均线交叉结果;5日和20日代表:5日和20日移动平均线交叉结果。

表1表明,铜连续期货统计结果5日和10日线实证模拟交易的有效交易次数116次,盈利81次,累计盈亏为168070,盈利率达到849.55%;10日和20日线,有效交易次数68次,盈利46次,累积盈亏为139920,盈利率达到666.27%;5日和20日线,总交易次数为53次,盈利次数达38次,累积盈亏为150470,盈利率达到737.34%。自此可以看出,按移动平均线指标进行铜连续期货操作,总盈利维持在100000点以上,盈利率水平最低也达到了666.27%。通过实证模拟可以证明,移动平均线指标的可靠性是较高的。

表2上证综合指数移动平均法实证模拟结果

内容

类别总教易次数盈利

次数亏损

次数最大

盈利最大

亏损累计

盈亏盈利率

5日和10日12469551324.64-386.4411551.188719.71%

10日和20日7850381984.26-275.398356.426151.53%

5日和20日7342311649.47-433.76786.355020.61%

注:5日和10日代表:5日和10日移动平均线交叉结果;10日和20日代表:10日和20日移动平均线交叉结果;5日和20日代表:5日和20日移动平均线交叉结果。

表2表明,上证指数统计结果5日和10日线,有效交易次数为124次,盈利次数达69次,累积盈亏为11551.18,盈利率高达8719.71%;10日和20日线,有效交易次数为78次,盈利次数达50次,累积盈亏为8356.42,盈利率达6151.53%;5日和20日线,有效交易次数为73次,盈利次数达42次,累计盈亏为6786.35,盈利率达5020.61%。从数据来看,上证指数按移动平均法操作的显著特点是盈利率很高,盈利率最低为5020.61%,最高可达8719.71%。这同样说明了移动平均法操作的可靠性。

表3上证综合指数每日收盘价与5日和20日移动平均线交叉形成的结果

内容

类别总交易

次数盈利

次数亏损

次数最大

盈利最大

亏损累计

盈亏盈利

5日243160831212.93-105.147281.435510.16%

20日8656301700.5-762.159222.356921.20%

注:5日代表:每天收盘价与5日移动平均线交叉结果;20日代表:每天收盘价与20日移动平均线交叉结果。

表3表明,对上证综合指数每日收盘价与5日和20日移动平均线交叉进行实证模拟分析:按每日收盘价与5日移动平均线交叉进行操作,总交易次数为243次,盈利次数达160次,累计盈亏为7281.43,盈利率达5510.16%;按每日收盘价与20日移动平均线交叉进行操作,总交易次数为86次,盈利次数达56次,累计盈亏为9222.35,盈利率达6921.20%。从以上分析得出,按移动平均线法进行操作,盈利次数总比亏损次数多得多,而且最终都是呈盈利的,盈利率都在5500%以上,这说明按移动平均法操作可靠性较高。

图2maCD指标出入市时机示例

2.maCD指标分析

maCD指标,是利用快速移动平均线和慢速移动平均线,在一段上涨或下跌行情中两线之间的差距拉大,而在涨势或跌势趋缓时两线又相互接近或交叉的特征,通过双重平滑运算后研判买卖时机的方法。

主要是通过计算得出的Dea值与DiF值进行操作。

(1)出入市时机选择

当DiF向上突破Dea时,是黄金交叉,为入市时机点;当DiF向下跌破Dea时,是死亡交叉,为出市时机点(见图2)。

(2)实证模拟分析

以下分别是豆一连续、白糖、外汇及上证指数从1990年到2010年20年间在maCD指标的指导下的模拟交易的数据。

表4maCD指标分析法实证模拟分析结果

内容

类别总交易

次数盈利

次数亏损

次数最大

盈利最大

亏损累计

盈亏盈利

豆一连续121734898370110654383.39%

外汇134835111.84.56156.09121.27%

白糖连续331815839-167476598.593%

上证指数13378551380.99-246.3710502.510423.55%

表四表明,豆一连续的有效交易次数为121次,盈利次数为73次,累计盈亏为10654,盈利率高达383.39%。

外汇种类本文选择了美元对日元的数据。从交易数据中可知,有效交易次数为134笔,盈利次数为83次,累计盈亏为156.09,盈利率达121.27%。

白糖连续的有效交易次数为33笔,盈利次数为18次,累计盈亏为4765,盈利率达98.593%。

上证综指有效交易次数为133次,盈利78次,累计盈亏为10502.5,盈利率高达10423.55%。

3.KD指标分析

KD指标是通过研究最近几日的最高价、最低价及现时收盘价的价格波幅,推算出行情涨跌的强弱势头和超买、超卖现象,从而找出买点和卖点的指标。

(1)计算公式

主要依靠通过计算得出的KD指标进行操作。

①产生KD以前,先产生未成熟随机值RSV(即计算日当天收盘价在周期内最高价到周期内最低价之间的位置)。其计算公式为:

RSV=[(C-Lt)/(Ht-Lt)]×100…………………………④

(t:所选周期天数;C:计算日当天收盘价;Ht、Lt:周期内最高价、最低价)

②对RSV进行指数平滑,就得到如下K值:

Kt=1/3×RSVt+2/3×Kt-1………………………………⑤

③对K值进行指数平滑,就得到如下D值:

Dt=1/3×Kt+2/3×Dt-1…………………………………⑥

(1/3是平滑因子;Kt、Dt:计算日当天的K值、D值;Kt-1、Dt-1:计算日前一天的K值、D值;RSV:计算日当天的未成熟随机值;t:计算日期)

(2)出入市时机选择

①考虑KD的取值。

KD都在0~100的区间内波动,50为多空均衡线。KD线上穿50为入市时机点,下穿50为出市时机点。

图4美原油12KD出入市时机示例

②考虑K与D的交叉。

K线向上突破D线,形成黄金交叉,为入市时机点;K线向下突破D线,形成死亡交叉,为出市时机点(见图4)。

(3)实证模拟分析

根据KD指标对上证综合指数以及美原油12进行了操作:

①操作对象:上证指数,1991.12-2010.10;美原油12连续2003.11-2010.10。

检验原则一:KD线上穿50与下穿50分别进行买进与卖出。

得到如表5所示数据:

表5KD指标法实证模拟分析结果

内容

类别总交易

次数盈利

次数亏损

次数最大

盈利最大

亏损累计

盈亏盈利

上证综合K线16389741952.32360.3212232.6511718.22%

上证综合D线13057731857.38377.717202.186599.63%

美原油12K线64402419.44.46145.21547.55%

美原油12D线43271627.286.55108.63407.77%

表5表明,上证指数:按K线上穿50与下穿50分别进行买进与卖出操作,总交易次数为163次,盈利次数为89次,累计盈亏高达12232.65,盈利率达11718.22%;按D线上穿50与下穿50分别进行买进与卖出操作,总交易次数为130次,盈利次数为57次,累计盈亏为7202.18,盈利率达6599.63%。

美原油12连续:按K线上穿50与下穿50分别进行买进与卖出操作,总交易次数为64次,盈利次数为40次,累计盈亏为145.21,盈利率达547.55%;按D线上穿50与下穿50分别进行买进与卖出操作,总交易次数为43次,盈利次数为27次,累计盈亏为108.63,盈利率达407.77%。

②相同的操作对象下,检验原则二:黄金交叉点和死亡交叉点分别进行买进与卖出。得到如下数据:

表6KD指标法实证模拟分析结果

内容

类别总交易

次数盈利

次数亏损

次数最大

盈利最大

亏损累计

盈亏盈利率

上证综合285196891088.53243.8319574.8819578.80%

美原油12108812725.275.3256.321010.33%

表6表明,上证指数,总交易次数为285次,盈利次数为196次,累计盈亏高达19574.88,盈利率高达19578.80%。

美原油12数据,总交易次数为108次,盈利次数达81次,累积盈亏为256.32,盈利率为1010.33%。

4.总结

套期保值的目的是规避现货价格风险。综上,三大指标在20年间的实证模拟分析中有盈利也有亏损,但是盈利次数及盈利规模远远大于亏损次数及规模。从总体上保持良好的盈利性。说明用四大技术指标指导套期保值操作具有可靠性,可以很好地实现套期保值的目的。

三、结论建议

在前述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提出了,在技术分析的前提下,需要进行套期保值操作的企业还应在操作的违规判定上成立相应的判定原则,以避免违背套期保值操作的初衷,具体如下:

第一,套期保值操作程序的违规判定:由于套期保值操作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公司进行套期保值操作的人员很容易被巨大的利益诱惑,过量的进行操作,甚至于违背了最初的目的。

第二,套期保值操作规模的违规判定:通过对各类套期保值操作案例的分析,本文提出,套期保值操作的交易额应该是在公司的实际需要进行套期保值额度的120%左右浮动。在120%以内都可以算是合理的,因为在此范围内操作公司尚有主动权。而超过120%,则此时应该定义为违规操作,不再符合公司最初设立期货部进行套期保值的目的,公司不应该为损失负责,操作的个人应当负相应的责任。

第三,套期保值操作出入市时机的违规判定:套期保值操作出市入市时间选择应符合四大指标分析显示的趋势。前文已做详细解释,再次不再赘述。

第四,套期保值操作的方向的违规判定:套期保值分为买入和卖出。在价格有上升趋势时,应该做买入的套期保值,反之依然。通过技术分析,结合基本分析,我们大致可以得出价格的趋势。此时公司的套期保值操作必须符合这个规律,如若逆市操作,则判断为违规。

参考文献

[1]杨晓卓.2008年中国能源套期保值对冲之教训[J].国际石油经济,2009(8):25-30.

[2]荆林波.对套期保值者的理论分析[J].财贸经济,1999(6):45-48.

期货盈利模式篇9

关键词:mD&a;存货异常增加;管理层解释态度

近年来,非财务信息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管理层讨论与分析”(management'sDiscussion&analysis,以下简称mD&a)是非财务信息研究的热点话题。证监会于2007在《公开发行证券的企业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2号――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中提出“企业管理层应对财务报告和其他必要的统计数据、报告期内发生或将要发生的重大事项进行讨论与分析,若报告期企业资产构成(应收款项、存货、投资性房地产、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短期借款、长期借款等占总资产的比重)同比发生重大变动的,应当说明产生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因此,mD&a中对具体资产项目的讨论成为投资者了解企业财务指标变化的主要途径。作为一项重要的流动资产,与存货相关的经营决策对企业的经济效益有重大影响。存货的减少意味着企业管理效率提高,资金占用减少;而存货的增加,特别是存货的异常增加(存货周转天数的增长率超过20%)可能意味着严重的生产经营问题,应该引起重视。研究表明mD&a非财务信息对投资者预测上市企业未来销售增长、盈利能力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李锋森,2010),这些研究主要关注了mD&a的整体信息披露质量,鲜有涉及mD&a局部信息披露质量。本文期望通过研究我国上市企业mD&a报告中对存货异常增加的信息披露状况来探讨mD&a局部信息披露的质量和效果。

一、文献回顾及研究假设

作为财务报表的明细项,存货的变化与企业未来的盈利变化具有较强的相关性。Bernadandnoel(1991)认为存货及其明细项目中不可预见的变化在预测未来盈利及销售中越来越有用。SebastianSteinkerandKaiHoberg(2013)发现那些存货增长比率高于销售增长比率的企业,其未来的财务业绩比那些存货增长比率低于销售增长比率的企业要好。Yansun(2010)认为当企业存货周转天数比上一年增加20%,即存在存货异常增加,而这种增加与企业未来收益负相关。

存货异常增加可能是因为预期销售增长带来的,也可能是由于过度生产导致的,因此,投资者需充分了解其中的原因,才能评定企业的发展前景。mD&a是解释存货异常增加的一个重要工具,是一种可靠的信息来源。RogersandGrant(1997)发现分析师报告31%的信息来自mD&a,而仅有14%的信息来自财务报表。薛爽、肖泽忠、潘妙丽(2010)发现我国亏损上市企业年报中mD&a披露的信息对于预测企业未来一年的经营业绩有显著的作用。Yansun(2010)发现美国制造业上市公司对存货异常增加原因的披露能够帮助信息使用者明白存货的变化,并预测未来的业绩。

管理层对存货异常增加的讨论大致可以分成三类:“乐观解释”、“悲观解释”和“中立解释”。乐观解释,即管理层认为存货异常增加与更好的经营状况相关。“悲观解释”,即管理层认为存货异常增加与更差的经营状况相关。“中立解释”即管理层认为存货的异常增加与企业经营状况的改变无关。如果企业因为较低的盈余质量,或者盈余管理的存在,不在mD&a中解释存货的异常增加的原因,那么,那些做出“乐观解释”的企业,其未来预期业绩会比那些没有披露的企业更好。由此,笔者提出了以下假设:

H1:mD&a中对存货增加原因的“乐观解释”与企业的预期收益正相关。

由于披露成本的存在,企业只披露那些高于某些门槛的“好消息”,从而避免被低估(Verrecchia,1983)。反之,能够主动披露“坏消息”的企业勇气可嘉。或出于风险的考虑,管理层认为披露这些“坏消息”对企业未来的发展更有利,因此这些“坏消息”的可信度很高。由此推断,那些对存货异常增加做出了“悲观性解释”的企业比没有解释的企业的未来业绩更差。所以,笔者提出了以下假设:

H2:mD&a中对存货增加原因的“悲观解释”与企业的预期收益负相关。

二、研究设计

1.模型与变量

1.1模型的构建

为了检验存货异常增加的解释与未来的盈利预测是否一致,笔者考察了存货披露变量和平均财务业绩变量之间的关系。销售是制造型企业获得经营利润的必要条件,Roa是衡量企业盈利能力的重要指标,所以笔者用披露存货异常增加后未来第一、二年的销售增长率(分别用SaLeSGRlead1,SaLeSGRlead2来表示)和披露后未来第一、二年的投资回报率(分别用Roalead1,Roalead2来表示)作为被解释变量,来衡量财务业绩。分别使用公式(1)和(2)进行回归分析

(1)

(2)

1.2变量的定义

1.2.1存货异常增加披露变量

与存货披露有关的变量全是虚拟变量,根据对mD&a中存货异常增加解释,样本初步被分成“解释样本”和“未解释样本”。用inVDeS_eXS来度量,如果企业解释了存货变化原因,该变量取值为1,否则取0。其次,对于“解释样本”进一步分类,分为“乐观解释”样本、“悲观解释”样本和“中立解释”样本。“乐观解释”主要表现为:企业订单增加、市场预期需求增加、未来新产品计人市场、预期销售增加等,用inVDiS_FaV来度量,当样本做出了“乐观解释”,则inVDiS_FaV取值为1,否则取0。“悲观解释”主要表现为:企业订单下降,市场需求趋缓,预期销售下降等,这些解释往往与更差的经营业绩相关,故被称之为悲观解释,用inVDiS_UnF来度量,当样本存在“悲观解释”,则inVDiS_UnF取值为1,否则为0。除了上述解释以外的其他没有明显指向性的解释都归类为“中立解释”,即企业对存货异常增加做出了解释,但这些解释没有明显的指向性,例如:季节性销售备货、因价格优惠而备货和生产性备货等,此时,inVDeS_eXS取值为l,否则取值为0。

1.2.2控制变量

由于管理者也会在mD&a中进行盈利预测,为了控制mD&a中所包含的盈利预测信息对主变量的影响,本文根据mD&a中披露的盈利计划,手工收集了盈利预测信息。当样本观察值未来的预期收入或利润大于本年的收入或利润时,样本存在盈利预增的情况,用FUtURe_FaV度量,且该指标取1,否则取0。当观察值的未来预计收入和利润低于本年的收入或利润时,该指标取1,否则取0。

为了排除库存管理对企业未来盈余的干扰,本文在公式(1)和(2)中都控制了存货周转天数的变化的百分比(inVDaY_CH%)和库存量变化的百分比(inV_CH%),本文也控制了第t年销售收入增长率对预期盈利的影响(SaLeSGR)和当前投资回报率对预期盈利的影响(Roa)。此外,由于企业的投资回报率会受到企业风险的影响,本文计算了Roa从t-4年到第t年的标准差,以此来度量企业风险。在公式(1)中,本文还控制了企业资产规模增加对预期销售的影响(ta_CH%)。在公式(2)中,本文还控制了企业规模(LnmV)和企业成长性(Bm)。

1.3变量系数分析

在回归模型(1)与(2)中,变量inVDeS_eXS的系数bi1,解释了那些“中立解释”企业与那些“未解释”企业之间的业绩差异。而变量inVDiS_FaV(inVDiS_UnF)系数bi2(bi3)则度量了那些给出“乐观\悲观解释”的企业与提供“中立解释”的企业之间的业绩差异。为了检验两个假设,本文主要关注了变量in-VDiS_FaV的变量系数bi2和inVDiS_UnF的变量系数bi3,如果bi2为正,则验证了假设H1,如果bi3,为负,则验证了H2。

2.样本与数据

本文的主变量数据来自手工收集,而控制变量数据来自CSmaR数据库。数据搜集标准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由于我国2007年以后开始实施新会计准则,存货的核算方法也有较大变动,为了保证样本数据的一致性,以及数据滞后两期的需要,笔者共收集了2008至2013年在主板市场上市的企业数据。其次,本文重要研究对象是存货在资产中比重较大的企业,故保留了制造型企业的样本。进一步筛选后,保留了那些t-1年的存货账面价值至少占总资产的10%的企业,删除了那些库存水平下降的企业(Yahsun2010)。共获得了783个年度观察值,采用文本分析结果并对样本进行归类,样本分布情况见表1。此外,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了回归分析,并对所有数据在1%和99%分位上做了截尾处理。

从表1可以看出,样本观察值的数量在各个年度分布不均匀,其中2010年度样本观察值比较少,可能是因为2008开始的金融危机导致企业发展形势普遍不好,导致了大量存货积压,而这一影响持续到2010年。2011年到2013年,随着经济的好转,企业又逐渐开始增加库存以应对经济复苏。

基于对这783个样本的文本分析,笔者发现仅有401家(51%)企业在mD&a中解释了存货异常增加的原因,有382家(49%)没有披露。这一结果说明我国企业对于相关准则的理解和执行情况不佳。主要原因是,准则没有明确存货发生重大变动的具体标准,何谓重大变动完全取决于管理者的判断,再加上盈余管理的目的,管理者自然选择模糊处理或者避而不谈。

在401家解释型样本中,做出“乐观解释”的有147家,做出“悲观解释”的有60家,剩下的194家都做出了“中立解释”。这些“中立解释”的企业的披露内容主要集中在例如“原材料价格上涨,为了规避风险而加大采购量”、“应对季节性销售变化,增加存货储备”这两个方面;“乐观解释”主要包括“企业订单增加,增加存货储备”、“生产规模扩大或新产品增加导致存货增加”等;而“悲观解释”样本主要来自2008年到2010年的样本,其披露主要内容是“金融危机以来,市场需求减弱,期末库存商品增加。”由此可见,那些做出“悲观解释”的企业将存货异常增加的原因归结为市场大环境不好,鲜有认为是自己管理不善造成的存货积压。在委托的利益冲突之下,管理者显然不会主动去承认自己的工作失误,所以,“悲观解释”有些流于形式之嫌,其对企业未来收益的预测能力也令人质疑。此外,样本中的“乐观解释”样本数量几乎是“悲观解释”样本数量的两倍,可见管理者大部分都偏好披露“好消息”,厌恶披露“坏消息”。

表2主要对现在和将来的业绩指标进行了统计性描述。从表2可以看出,尽管销售增长率在第t年(SaLeSGR)均值为0.100,其标准差为0.79。同样,销售收入增长率在t+1年的均值为0.24,而标准差为0.61,其他业绩指标Roa,变化的Roa_CH也有较大的标准差,这意味着样本之间的盈利业绩差异性大,不同解释类型企业的业绩差异较大。

三、实证结果分析

本文在表3的第(1)、(2)栏报告了公式(1)的回归结果显示inVDiS_eXS,inViDS_FaV,inViDS_UnF三个变量的系数都不为零,这说明mD&a中对存货异常增加的解释与预期的业绩具有相关性的,其中inViDS_FaV的系数显著为正,这说明“乐观解释”与未来第一、二年的销售增长率显著正相关,这验证了H1。“悲观解释”的参数系数(inViDS_UnF)的参数系数为负,说明“悲观解释”与未来第一、二年的销售增长率负相关,但在两个栏目中都不显著。这主要由于样本中做出“悲观解释”的企业样本数量很少,仅仅有60家。因此,虽然“悲观解释”与未来盈利预测之间是负相关,但统计结果却不显著。此外文本分析也可以看出,在147家做出“乐观解释”的样本中,有121家(即82%)的企业在未来销售收入是增加的,在194家做出“中立解释”的样本中有148家(76%)的企业未来销售收入是增长的,在60家做出“悲观解释”的样本中,只有19家(32%)在未来销售收入是增长的,显然,做出“乐观解释”的企业中,未来销售实际增长比例更高。这些证据进一步表明,mD&a中对存货的乐观解释与企业未来的销售收入正相关。

与盈利预测报告相关的FUtURe_FaV,FUtURe_UnF的参数的系数在两个栏目中均不显著,这说明我国上市企业所披露的mD&a的前瞻性信息尚不明显(李燕媛,2012)。笔者所搜集的mD&a中的盈利预测信息主要来自管理层对盈利计划的讨论,而张丹、蒋奇(2012)认为由于我国上市企业的经营计划是自愿性披露内容,年度经营计划定量数据披露准确性不强,与收入计划和成本计划相比,盈利计划的准确性更差,差异度也更大。而且盈利计划并没有经过权威的外部审计机构的审核,其可信度不高,而本研究也进一步证实了这一观点。

两个库存管理变量的系数,即inVDaYS_CH%和inV_CH%的系数在所有栏目中都显著,这意味着存货的增加对未来的销售增长有较强的说明力度。这说明企业规模的增加会带来销售增长,Roa变量参考系数为负,是因为当一个行业的Roa增加时会导致更多的企业想加入这个行业,从而带来更加激烈的竞争,企业的销售则会下降。

表3第(3)、(4)栏报告了公式(2)回归的结果,inVDiS_FaV变量指标的系数在两栏中均为正,但均不显著,由此我们可以推断“乐观解释”对预期Roa有正向影响但并不显著,这可能是因为对做出“乐观解释”的企业而言,存货的异常增加虽然导致了销售收入的上升,由于企业的经营成本也迅速增加,从而抵消了收入上升的影响,所以存货增加对Roa的影响是不明显的。此外,inVDiS_UnF的指标系数在两栏中都显著为负,这表明,跟那些做出了“中立解释”的企业相比,“悲观解释”对未来的Roa影响显著为负,H2得到证实。结合表3第(1)、(2)栏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对于做出“悲观解释”的企业,存货的异常增加不会导致销售的显著下降,但由于经营成本上升的影响,利润的下降非常明显,所以最终投资回报率下降的比较显著。此外,FUtURe_FaV和FUtURe_UnF参数的系数在两个栏目,都不显著,理由同上。Roa的系数是显著为正,这说明Roa越大,未来的盈利能力越强。销售收入的增长率对预期收益的影响也是显著为正的。

总之,mD&a关于存货异常增加的解释性披露对企业未来两年的盈利能力和销售增长具有预测能力,其中做出“乐观解释”的企业未来的销售收入比没有解释的企业要好;做出“悲观解释”的企业未来的Roa比没有解释的企业要差。因此,mD&a中对存货异常增加的解释性披露具有一定盈利预测作用。

为了测试管理层对存货异常增加解释性披露的稳健性,笔者采用了一个连续变量inVDiS_DiS(即:存货异常增加披露变量)来替代inVDiS_eXS、inVDiS_FaV、inVDiS_UnF这三个变量。由于那些对存货异常增加做出了中立性解释的企业所提供的信息对投资者的决策有用性很低,几乎等同于没有披露,因此,将其和未披露存货异常增加原因的企业样本视为同一类样本,即当管理层对存货异常增加做出“乐观解释”时,inVDiS_DiS取1;当管理层对存货异常增加做出“悲观解释”时,inVDiS_DiS取-1;其他情况下,in-VDiS_DiS均取0。据此进一步验证存货异常增加与盈利预测的相关性,对应公式如下:

(3)

(4)

表4的4栏中,inVDiS_DiS的系数均显著为正,其他变量间的关系与上文基本一致,从而进一步证实了本文结论的可靠性。

四、研究结论

本文主要探讨了企业在mD&a中对存货异常增加做出的讨论是否能够帮助投资者更好的理解存货指标的变化,并预测未来业绩。研究发现,与未解释企业相比,那些在mD&a报告中对存货异常增加做出“乐观解释”的企业未来两年的销售业绩更好。但由于经营成本上升抵消了销售收入的增加,两者的投资回报率没有明显的不同。与未解释的企业相比,那些进行了“悲观解释”的企业,未来投资回报率明显更差。由此可见,对于存货异常增加的企业而言,管理层在mD&a中的相关解释与未来业绩变化具有一致性,可信度高,然而,自准则增加这项披露要求以来,虽然披露企业的数量逐年增加,但实际的披露状况还不尽如人意。在783家样本观察值中,只有401(5l%)家进行了披露和解释,且大部分企业言语含糊。其中只有207家(52%)企业准确地描述了存货异常增加的原因,准则执行状况令人担忧。

造成上述情况的主要原因如下:首先,mD&a中的信息属于自愿性披露的范畴,不在合规性审计范围之内,这无疑纵容了企业不规范的披露行为。其次,准则未量化“资产重大变化”的标准,可参考性较低,间接导致了较低的披露质量。最后,有些企业对存货异常增加发生的原因和存在的重大影响披露得含糊不清,背离了相关准则的要求,降低了mD&a的信息披露质量。因此,笔者呼吁相关部门应该出台更加详细的准则指南来进一步规范mD&a的信息披露,并加强对准则执行的监管力度,严惩违规者,才能有效激励企业完善报表披露内容,提高报表中非财务信息质量。

期货盈利模式篇10

内容摘要:融资融券业务和股指期货的相继推出,使得中国的证券市场具备了做空机制,让投资者在跌市中盈利成为可能。同时,投资者可以通过融资融券业务和股指期货实现套期保值,达到规避价格风险的目的。但二者在套期保值功能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如何选择套期保值的品种和维持套期保值的比率直接关系到套期保值的成功与否。在此基础上,进行股指期货和融资融券业务套期保值效率的比较。

关键词:融资融券股指期货套期保值

研究背景

(一)套期保值概念

套期保值是以规避现货风险为目的的期货交易行为,是指买入(卖出)与现货市场数量相当、品种相同、但交易方向相反的股指期货合约,以期在未来某一时间通过卖出(买入)股指期货合约来补偿现货市场价格变动所带来的实际价格风险。

(二)股指期货介绍

股指期货是以某种股票指数为标的的标准化的期货合约。买卖双方交易的是一定时期以后的股票指数价格水平。在合约到期以后,以现金结算差价的方式进行交割平仓。其具体制度为:目前推出的期指标的指数为沪深300;品种为当月合约、下月合约和下两个季月合约;合约乘数为300且最小变动单位为0.2;股指期货采用保证金制度,一般为合约面值的10%-15%,同时采取“逐日盯市”制度;特别的,在我国股指期货实行涨跌幅制度,涨跌幅的限额为10%。

(三)融资融券介绍

融资融券的性质和股指期货有所不同,它是指投资者向证券商借款购买证券,投资者到期偿还本息或借进证券出售,投资者到期返还相同数量和种类的证券并支付利息的一种交易行为,亦即买空和卖空行为,前提是投资者必须向证券公司提供担保物。投资者参与融资融券业务,必须满足以下条件:普通证券账户开户满18个月,证券账户资产总值在50万元(含)以上,且开户手续规范齐备;金融总资产在100万元以上;普通账户最近6个月内交易5笔以上;具有一定的投资经验和风险承受能力,无重大违约记录。

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

2010年4月16日中国股指期货正式推出,本文选取2010年4月16日至5月28日期间,即30个交易日内的股票数据。并在4月16日进行套期保值,至5月28日截止。同时,本文取样本容量为30的大样本作为股票组合,其中15支股票为随机抽样的融资融券标的证券,即上证50指数成分股票;另15支股票为随机抽样的标的外证券,且其市值相对较大,流动性较好且波动性较小。数据来源均为国泰君安CSmaR数据库。30支股票见表1所示。

(二)模型设定和数据分析

套期保值的效率,即套期保值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基差的变化,分别以S0、St表示资产在零时刻(套期开始时)和t时刻的现货价格;F0表示套期开始时期货合约价格;Ft表示t时刻期货合约价格。假设采用买进套期保值策略,则总盈亏计算如下:

现货交易盈亏=St-S0

期货交易盈亏=Ft-F0

总盈亏=期货交易盈亏-现货交易盈亏

=(Ft-F0)-(St-S0)=(S0-F0)-(St-Ft)=B0-Bt

其中,B0与Bt分别是零时和t时的基差。

1.β系数的测定。对于股指期货套期保值,最为重要的是确定进行完全保值的合约份数。为了比较准确的确定合约数量,首先需要确定套期保值比率。本研究采取最小方差套期保值比率。依据该模型:

亦即:

合约份数=

其中,β为证券投资组合变化1%与指数变化百分比,亦即风险系数。

通过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可得:

(1)

其中,e(rp)、σp分别为有效组合p的期望收益率和标准差;e(rm)、σm分别为市场组合m的期望收益率和标准差;rF为无风险证券收益率,我们使用长期国债收益率代替。对于σm,则有:

(2)

其中,xi为第i种成员证券在市场组合m中的投资比例;σim为第i种成员证券与市场组合m之间的协方差。

因此,对于证券组合m,可以得第i个成员证券的市场贡献率为,令βi=,则可以得到βp=x1β1+x2β2+…+xnβn,我们称为证券组合p的β系数,则有:

e(rp)=rF+[e(rm)-rF]βp

亦即(3)

对于样本证券组合p,有以下结论:

本文假设持股数额相同,即m1=m2=…=mn(n=1、2…30),可得上式改写为:

(4)

所以,根据(3)、(4)式,本研究测定样本证券组合的β系数。并编制报表如表2所示。其中,中信证券取4月15日尾盘半小时加权平均价,所以,可得样本股票组合p的β值为:

=0.841136

2.股指期货套期保值份数的测定。考虑到2010年5月18日iF1005合约到期,故选取iF1006合约进行套期保值。2010年4月16日iF1006合约收盘为3441.6点,故所需要的股指期货合约份数n为:

向上取整,故合约份数为6份。

3.融券额度测定。可以知道2010年4月16日标的股票组合最后半小时加权平均收盘价如表3所示。

其中,五粮液取4月15日尾盘30分钟加权平均价,由于假设所持股票份额相同,故每个成员股票的持股额度为:

向下取整,故每个成员股持股额度为5868股(融入偶数股)。

4.样本股票组合p股指期货和融资融券基差测定。本文取2010年4月16日为零时刻,5月28日为t时刻,可以知道:对于股指期货,2010年4月16日时iF1005合约价值F0,现货头寸价值S0分别为:F0=3441.6x300x6=6194880,S0=6864100;2010年5月28日iF1006合约收于2865.2点(见表4),这个时期货头寸Ft,现货头寸价值St分别为:Ft=2865.2x300x6=5157360,St=5557100;故总盈亏为:B0-Bt=-269480

对于融资融券,考虑标的股票,由于反向交易,则可以完全对冲价格波动风险,所以略去不计,而我们只考虑标的外证券,可以得:持股盈亏=5557100-6864100=-1307000;融券盈亏=2344697-1334486=1010211;故总盈亏为:1010211-1307000=-296789

实证结果分析及结论

研究表明,从计算上看,对于样本股票组合p,股指期货套期保值效率优于融资融券。在实际操作中,融资融券业务标的证券总量为上证50加上深圳成指共90支标的证券,范围较小。同时,对于一个证券组合,找到与之相关的标的证券组合可操作性较低。在假设中,本研究忽略了交易费用因素,而在实际交易中,考虑融券利息和交易费用等成本,融券的交易成本较股指期货更大。另外,由于融券造成的股票需求量增大,会在一定程度上引起股价上涨,会对投资者造成利亏,加大投资者的融券风险。

综上所述,笔者建议:采取动态股指期货套期保值策略,能较为有效地规避价格风险,达到套期保值的目的。在采取股指期货套期保值时,正确选取合约月份,避免交叉保值风险。在融券中,可适当结合股指期货来达到更为有效的套期保值目的。

参考文献:

1.夏保强.揭开融资融券真面目.大众理财,2010(4)

2.张子健.融资融券vs股指期货.新经济导刊,2010(2)

3.郭兆源.融资融券对金融市场的影响.经济研究导刊,2010(8)

4.姜昌武.股指期货的套期保值.股指期货投资攻略,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