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视力建议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56:08

保护视力建议篇1

积极为老年朋友建言献策

作为第八届、第九届、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叶惠贤一直将自己定位为是老年朋友的代表。他在全国“两会”上,一直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履职,为老年朋友多说说话、多办些实事。

十多年来,叶惠贤代表在历届“两会”上,多次提出关注老年民生的提案和建议。这些提案和建议关注面广,覆盖老年群体多。为了保障普通老年朋友的利益,他提出了“关于在全社会提倡举办光荣退休仪式的建议”、“关于大力发展民营养老机构的建议”,提倡全社会更加关注退休职工,从举办光荣退休仪式做起,用“退休光荣”的理念带动全社会对退休老年人的更多关心和重视。为了更好地关怀老艺术家,他提出了“关于进一步尊重和关怀老艺术家的建议”,呼吁设立文艺界的荣典制度,提高老艺术家的生活医疗保障水平。

作为资深电视人,叶惠贤代表把如何让荧屏满足老年朋友日益提高的精神文化诉求提到议事日程上,他深入调研之后提出了“关于重视开办老年电视节目的提案”,该提案得到了国家广电总局和国家老龄委的积极回复。叶惠贤趁热打铁,将回复件复印后带回上海,争取到上海市委宣传部及老干部局的大力支持。最终,在上海文广集团和文广新闻传媒集团领导的支持下,《精彩老朋友》于2005年3月1日顺利开播,成为全国首档老年电视综艺节目。《精彩老朋友》创办以来连获收视佳绩,持续成为艺术人文频道的收视冠军。

为开办电视老年频道积极建言

随着我国进入人口老龄化时代,我国已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人口老龄化速度最为迅速的国家之一。人口老龄化问题也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叶惠贤代表对如何更好地应对我国老龄化加速发展带来的挑战,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好惠及数以亿计的老年群体给予了高度关注,通过深入调研,积极建言献策。

叶惠贤代表对应对老龄化问题的关注可以说是持之以恒的。他先后于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提出了《关于开办电视老年频道的建议》、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提出了《关于就开办电视老年频道进行试点的建议》、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提出了《关于开办老年电视频道的第三次建议》。这三次建议虽然主题一致,但叶惠贤代表每次都是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深入社区,深入老年群众,倾听意见。他每次都在书面建议中,对开办老年电视频道的重要作用进行了论述,并每次都根据当前情况的变化提出切实可行的意见建议。尤其是他在第三次书面建议中提到,部级老年频道应列为上星频道,各省区市级老年频道应作为有线电视免费频道。国家有关部门对各级电视台开办老年频道制定行政审批、频道资源、行业准入、投资限制、广告经营、税收减免、人才使用等方面的优惠政策。老龄、社保、文化等相关部门对老年节目和老年频道加大内容支持力度;为节约频道资源,可以整合调整少儿、戏曲等相关频道资源,开办融合性的老年频道。比如,可以将老年频道和少儿频道融合起来,开办“老少乐”频道,划出一定白日时段,安排和增设老年节目。这些建议非常切合当前我国电视台管理播放的实际情况,又极具可操作性。

叶惠贤代表的这三次书面建议得到了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尤其是他第三次提出的书面建议,得到了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的书面答复,对他连续三次提出开办老年电视频道的建议给予积极肯定。广电总局在答复中指出:叶惠贤代表在2008、2009年两次提出开办老年电视频道建议后,总局高度重视,并在播出机构管理的具体工作中对老年频道(率)的开办给予了积极支持;他所提出的几项具体建议质量很高,基本符合当前的播出机构管理和运行实际。尤其是他所提出的可将现有的少儿频道调整为少儿和老人频道的建议,总局认为此建议非常符合实际,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收到广电总局的回复后,叶惠贤代表非常欣慰,他表示将继续关注老年频道的建立,希望为老年频道的开播继续贡献自己的力量。

为解决养老问题出谋划策

自从当上全国人大代表之后,叶惠贤代表更加关注老年人的养老问题。为此,他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挤出时间参加各种调研、座谈,力求掌握老年人养老问题的第一手资料,并通过各种途径学习、研究各国的养老制度,结合当前中国的实际情况,力求提出多种具有操作性的措施,以更好的服务老年朋友。他在调研中发现,老年人生活中的最难克服的困难来自生活不能自理,增长最急迫的需求是长期医疗护理以及日常生活护理的需求,不能自理的老人所需要的服务和照顾是最繁重的。伴随着“空巢老人”日益增多的则是社会性老年护理机构和专业人员的奇缺。

叶惠贤代表通过长期调研,提出了《关于探索建立老年护理保险制度的建议》。他在这份建议中指出,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难以为继,既有的医疗保险制度难以覆盖,严峻的形势使得我们必须探索一整套新的制度设计,建立社会化的老年护理模式。他对当前国际上比较成熟的社会化老年护理制度的两种模式,即以美国为代表的商业模式和以德国、日本为代表的社会保险模式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建议积极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老年护理保险制度。

叶惠贤代表提出,我国老年护理保险的实施必须充分考虑地区和城乡差异,采取多层次措施。建议分别在东部、中部、西部不同地区选择市、县、街镇不同层级的若干地方进行试点。上海作为老龄化程度和社会化养老水平都走在前列的城市,建议列为首批试点城市,提供有利政策条件,率先探索建立省市一级的老年护理保险制度。他还建议,按照政府指导、社会统筹、自愿参与、多种层次、有序发展的原则,在一些地区、行业或单位建立不同形式的互助型、慈善型老年护理资金。资金的筹集和支付上,由职工按工资一定比例缴纳老年护理保险金,政府、用人单位相应出资,鼓励社会慈善捐助。资金主要按规定支付职工日后享受社会护理服务的部分费用。同时,将福利保障与产业发展结合起来,在严格监管下,发挥护理资金的杠杆作用,引导社会力量参与老年护理事业,形成社会团体和企业进入养老护理行业的良性机制。

保护视力建议篇2

这次常委会历时一天,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圆满完成了各项议程。会上,我们听取和审议了区人民政府关于我区贯彻实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情况汇报,特别是首次听取和审议了对驻区省、市直属部门区公安分局、区供电局、区国税局和区政府序列外部门区人防办的工作评议的情况汇报,我们还进行了增设区规划管理局机构的备案说明及人事任免事项,并讨论通过了召开第十九次常委会的建议时间和建议议题。会议开得紧凑,秩序井然,以前会场上接电话、随意走动的情况基本得到克服;各位副主任和委员们针对各项议题踊跃发言,充分审议,提出了许多很好的意见和建议。下面,我综合大家的发言讲三点意见:

一、突出重点,齐抓共管,共同关注未成年人成长党和国家历来关心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重视以法律手段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经过积极的努力,特别是区政府及其职能部门高度重视和认真贯彻执行《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着重强化全民未成年人保护意识,建立健全组织网络,形成多级工作网络体系和齐抓共管工作局面,我区未成年人的保护工作因此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但是,未成年人保护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任务。针对目前我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仍然存在的一些薄弱环节和问题,区政府及其职能部门要进一步重视和加强以下工作:一是大力加强《未成年人保护法》宣传,提高宣传的广泛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二是加强对网吧等的监管和查处力度,建立监管长效机制;三是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制宣传教育,引导未成年人遵纪守法;四是加强未保工作机构建设,努力做好家庭、学校、社会对未成年人教育的协调工作,形成全社会重视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良好氛围。

二、深入宣传,强化服务,不断争创一流工作业绩

开展对直属部门和政府序列外部门的工作评议,是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定职责,也是人大及其常委会加强监督的有效形式。在评议动员大会后,常委会组织了四个工作小组展开评议调查,被评议部门区公安分局、区供电局、区国税局和区人防办积极配合,分别写出了评议调查报告和工作报告,内容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做到有情况、有分析。总的说来,我们这几个部门领导班子团结有力,工作履职尽责,执行法律法规严格认真,工作成效比较突出。从征询意见反馈的情况来看,人大代表和基层单位、群众的满意度都比较高;今天,常委会组成人员们在听取和审议汇报后,对四个部门的工作进行了票决,“满意”和“基本满意”在9xxxx以上。不过,四个部门之间也有差异,而且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不足和问题,应该引起高度重视。下面,对四个部门分别提一点要求:区公安分局,要进一步围绕服务地方经济,创建和谐XXX,营造良好的执法氛围,加强治安管理,加大对违法犯罪的防范和打击力度;要围绕自身建设,切实加强内部管理,增加派出所警力和办案经费投入,提高执法民警文明执法和主动服务的意识和素质;要优化交通标志,强化道路交通秩序的管理维护。区供电局,要进一步加大《电力法》和用电知识的宣传力度,对拉闸限电、维修停电要提前广而告知;要积极主动向上争取用电指标,尽量满足我区企业生产用电和居民生活用电;要对未实行户表工程的个别村组用户尽快进行户表改造,让全区城乡居民共享同网同价带来的实惠;要加强队伍建设,改进服务态度,进一步提升供电部门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区国税局,要进一步加强对税收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宣传力度,加强对纳税人税收知识的培训;要继续严格执法、依法治税、强化征管,严厉打击涉税违法犯罪行为;要继续保持良好的工作作风,强化服务工作。区人防办,要广泛宣传人防知识、法律法规和人防工作开展情况,提高公众对人防工作的知晓度,增强国防意识;要结合我区实际积极新建人防工事,对现有人防工事和警报设施抓好管理维护;要加大培训力度,提高人防队伍特别是人防工事单位和警报鸣放单位兼职人员的业务素质。

三、履职尽责,开拓进取,努力开创工作新局面

保护视力建议篇3

一、充分认识转变机关会议工作作风的重要性

转变会议工作作风,既是领导方式和领导方法问题,更重要的是思想观念和发展方式问题。环境保护领域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从推进环保历史性转变和探索环境保护新道路的高度,切实把加快转变机关会议工作作风与推进环境保护事业的科学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一)转变会议工作作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作为政治信仰、科学真理和行动指南已经逐步成为环境保护部党员干部的共识。过去,由于一些部门会议工作作风不够扎实,导致某些会议往往是简单地沟通交流和工作安排,使地方环保部门的同志疲于应付,频繁往来于会议之间,牵扯了大量的精力,影响了重点工作的抓落实。这不仅影响了为科学发展服务,也制约了实现自身的科学发展。在环境保护部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明确要通过学习实践活动,重点解决思想认识、班子建设、工作作风、基础能力、体制机制、环境改善等6个方面的不适应问题。因此,必须充分认识到,精简会议活动、转变会议工作作风,是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二)转变会议工作作风,是推进环保历史性转变的需要。第六次全国环保大会提出,环保工作关键要加快实现“并重”、“同步”、“综合”三个历史性转变。历史性转变是对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根本性调整,是环境保护方式的根本性变革,是环保事业成败的关键。当前,一些部门的会议工作作风存在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这些部门思想观念还不够解放,工作方式还有待开拓创新,工作办法还比较单一,综合性手段还比较少。因此,必须充分认识到,精简会议活动、转变会议工作作风,是环保工作开拓创新,加快适应推进环保历史性转变的需要。

(三)转变会议工作作风,是加强“五大建设”的需要。加强思想、组织、作风、业务、制度“五大建设”,是建设勤政、廉洁、务实、高效政府机关,造就一支高素质环保队伍,开创环保工作新局面的重要保障措施。会议工作作风是机关工作作风的重要方面。过去,有些部门的会议工作作风务实不足、质量不高,开了一些可开可不开的会议,没有在集中精力抓落实上下功夫。因此,必须充分认识到,精简会议活动、转变会议工作作风,是坚持从严治部,从严管理,从我做起,着力解决机关工作水平和工作作风不适应问题的重要内容,是深化机关“五大建设”的需要。

(四)转变会议工作作风,是树立良好政府机关形象的需要。会议活动是政府机关工作的重要组织形式,犹如政府机关的“言行举止”。会议工作作风直接反映政府机关的工作面貌,关系到政府机关的工作质量和水平,影响到政府机关在本系统和社会上的形象。国务院十分重视转变会议工作作风,20__年12月印发了《关于国务院办公厅精简会议文件改进会风文风的意见》,要求不断改进和加强机关会风建设。因此,必须充分认识到,精简会议活动,转变会议工作作风,不仅是国务院长期以来的一贯要求,更是我们环保部门树立务实高效、服务型和责任型政府机关良好形象的需要。

二、精简会议活动取得明显成效

周生贤部长高度重视会议活动等机关工作作风建设,近几年来,环境保护部从推进历史性转变的战略高度,强调并加大了治理“文山会海”工作力度。20__年,将精简会议活动作为部机关思想作风整顿和加强“五大建设”的重要内容;20__年,将精简会议活动作为加强“地方环保年”的重要举措;20__年,周生贤部长强调提出要着重开好“三种会”,一是对有开拓创新的召开经验交流会,二是对存在困难的召开现场办公会,三是对有问题的召开专题研讨会。有关部门努力加强对机关会议活动的管理,完善规章制度,组织修订了《会议活动管理办法》、《机关会议费管理办法》,重点规范了会议活动的审批管理程序、组织协调和经费使用等;严格会议活动的计划管理,按年度制定了部机关、直属单位和派出机构会议活动计划;加强对会议活动的监督,积极与有关部门协调沟通,针对会议活动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及时印发督察通报进行督察督办。

组建环境保护部以后,环境保护部职能和内设机构不断增加,工作和任务不断加重。为了切实履行好职能,重点加强了统筹协调、宏观调控、监督执法和公共服务职能,在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确保权责一致,有权必有责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近年来,以加强科学民主决策为主要目的的论证会、协调会、座谈会和咨询会等小型业务活动明显增加,取得了明显效果。20__年,以地方环保部门参加为主的全国性会议19个,比20__年减少11个;20__年,对拟召开的会议活动又进行了大幅度削减。经过各部门、各单位的共同努力,会议活动的质量得到提高,会议活动管理正在走向规范化、程序化、科学化的发展轨道。

三、狠抓落实,大力转变机关会议工作作风,探索环境保护新道路

按照中央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统一部署,经过半年的时间,环境保护部学习实践活动已接近尾声。在学习实践活动过程中,通过加强理论学习、深入开展调研、查找存在的突出问题、研究整改落实措施,学习实践活动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广大党员干部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认识不断深化、觉悟不断提高、思路更加清晰,解决了一批突出问题,机制体制不断完善,环境保护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取得了明显的实实在在的成果。这些成果,集中反映在机关工作作风的转变上。环境保护部从领导做起,从自身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以会风的转变带动机关工作作风的转变,以工作作风的转变推动全国环保重点工作的全面落实,推进机关工作面貌出现了新的气象。

(一)切实精简会议活动数量,提高会议质量。一是各部门、各单位按照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持续加大“文山会海”整治工作力度,精简会议活动数量。无实质性内容、可开可不开的会议,坚决不开。周生贤部长提出20__年会议活动计划,要进一步突出工作重点,在部常务会审议稿的基础上再压缩10%。二是严格执行会议活动计划和会议活动管理办法。未列入年度计划的会议活动,原则上不得召开,确有必要召开的,必须充分说明理由并经分管部领导审核、报部长同意后才能召开;列入年度计划的会议活动,条件不成熟、准备不充分的,也不得召开。机关各部门举办会议活动,必须事先制定会议活动方案,按规定的程序审核报批;直属单位举办重大活动,必须严格按照《环境保护部工作规则》的规定,事先请示批准。三是各部门、各单位必须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切实提高会议活动质量和效果,提倡紧密联系实际研究和解决问题,有针对性地召开经验交流会、现场办公会和专题研讨会。

(二)加强调查研究和领导决策,加快会风转变。一是大力开展调查研究,减少不必要的会议。积极转变思想观念和工作方式方法,改变长期形成的以会议的形式了解情况、调度进展、指导工作的模式和习惯;努力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大力发扬求真务实作风,不图虚名、不务虚功,在抓落实、抓实干、抓细节、抓基层方面客观考察评价干部政绩;深入开展调研,深入基层、面向实际,将情况和问题吃透,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政于民,提高政策措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切实将问题解决在基层,为基层排忧解难,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二是加强领导决策,减少不必要的会议。属于分管副部长、各部门职权范围内的事项,以及可以通过文件解决的问题,由分管副部长或各部门大胆决策,不再通过召开会议方式解决。部党组和部长积极支持属于自身职权范围内的领导决策。

(三)严格控制会议规格规模,创新会议形式。一是严格执行国家关于会议规格的有关规定,降低会议规格,减少二类会议,尽量少请或不请地方环保部门的负责同志参加会议。认真执行部会议活动管理的有关规定,部领导班子成员原则上只出席一类、二类会议。周生贤部长表示,在部领导班子内部,我作为班长,将按照从严治部、从严管理、从我做起的要求,做到少出席或者不出席由分管副部长负责召开的会议。二是严格控制会议规模,一般只安排与会议内容密切相关的部门参加,尽可能地减少参会人员;尽量压缩会议时间,提倡开“短会”,提高会议效率。三是提倡召开视频会议、电视电话会议,减少驻会人员数量,厉行节约,减少开支,降低会议成本。召开视频会议、电视电话会议,必须充分准备、合理安排、节约时间、提高效率,提高质量。召开业务会议,必须本着厉行节约的原则,尽量安排在部属会议场所。部属会议服务单位要积极做好服务。部属会议场所不具备承接条件的,必须到国家规定的定点饭店召开。

保护视力建议篇4

“当代表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职务”;“在其位、谋其政,在其职,尽其责”。这是李齐常说的话。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李齐不仅在人代会期间和其他人大代表共同提出一些全局性问题,在闭会期间也经常深入到基层了解民情,倾听民意,对那些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和亟待解决的民生、民利问题,及时通过提交议案、建议反映上去,当好人民群众的代言人,架起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

2004年8月,为了了解政府有关部门对环境保护法的贯彻执行情况,李齐利用业余时间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明察暗访,了解到一些小区噪音污染严重,特别是夏季建筑工地夜间超时施工问题屡禁不止;部分企业、餐饮业存在违法排污现象。在掌握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后,李齐提出了《关于防治噪音,保护居住环境》、《关于打击不法排污企业,保障人民群众健康》的建议。对这两项建议,区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并把区政府贯彻执行《环境保护法》列为常委会2005年“三查(察)”的内容。

2005年6月,区人大常委会邀请李齐参加对环境保护法的执法检查。李齐针对区政府贯彻执行环境保护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要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全民的环保意识,努力改善居民的居住环境,创建安静小区,加强队伍建设等建议。对此建议,市、区政府给予了高度重视,在市政府的统一安排下,先后开展了“严查不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矿山生态环境保护”、“清查放射源,让百姓放心”等一系列环境保护专项行动,有效地遏制了污染反弹。尤其是在“清查放射源行动”中,新查出放射源使用单位4个,放射源4个,对其中3个闲置源,及时下达了送贮通知,限期送贮,加强了对用源单位的安全管理。通过系列严查行动,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健康,促进了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

保护视力建议篇5

一、维护管理

(一)市数字办负责对全市政务网的运行保障与管理工作,确保政务网7×24小时正常运行;负责市本级应急视频会商指挥系统市级多点控制单元(mCU)硬件的维护管理工作;负责对市政府终端的管理工作;负责指导市直有关终端的维护管理工作;负责检查县级政府视频终端的使用、维护等管理工作。

(二)各县(市、区)政务网管理机构负责对本级政府应急视频会商指挥系统多点控制单元(mCU)硬件的维护管理工作;负责指导对县级有关部门视频终端维护管理工作;负责检查乡镇(街道)视频终端的使用、维护等管理工作。

(三)应急视频会商指挥系统的网络线路传输单位(电信、广电)负责对各自传输线路的日常运行维护等工作,保障7×24小时畅通;各县(市、区)广电部门负责视听到建制村的信号源的采集工作;负责利用有线电视网络实现视听到建制村的信号覆盖。

(四)各视频终端应指定专门负责人和联络员(操作员)并建立其技术培训制度和执证上岗制度,由县(市、区)政务网管理机构指定专人负责对本辖区各终端负责人、联络员进行培训,培训后填报《市应急视频会商指挥系统操作证申请表》并经县级政务网管理机构审核通过后,报市数字办审查和制发操作证。如遇终端负责人或联络员工作变动,各终端所在单位应及时将负责人或联络员的基本信息(含姓名、性别、单位、职务、办公电话、手机等)向所辖县(市、区)政务网管理机构报告并逐级报至市数字办,市数字办立即将新增人员联系方式等加入短信平台,审查制发操作证,并按规定报省经济信息中心。由乡镇(街道)负责建立建制村联络员制度。

(五)非会议时间,各视频终端应处在关机状态,市、县政务网管理机构一旦发现未关机的情况,应及时督促视频终端所在地及时关机。

(六)会议期间,各视频终端保证有一名技术人员在场,及时做好临时故障的排除工作。如遇会场会议冲突,应按照下级服从上级的要求,做好协调工作。

(七)遇设备损坏,各视频终端使用单位负责人应立即联系设备供应商售后,并及时做好设备送修维护工作。

二、联调联试

(一)市数字办负责以市委、市政府、市应急委、市委办、市政府办、市应急办名义通过应急视频会商系统召开的各类会议的运行控制工作和技术保障工作;按会议要求通过短信通知会议所延伸各县视频终端负责人、联络员提前做好调试和会场准备工作。

(二)市各应急指挥专项机构和市直有关部门通过应急视频会商指挥系统召开的各类会议,应至少提前一天报市数字办备案,并由专项指挥机构的办事机构或市直相关主办单位负责运行控制协调工作和会前调试工作,市数字办负责做好mCU、GK和线路保障工作。

(三)全省视频会议按省里通知要求进行调试,市、县、乡要做好衔接,市数字办对全省联调的结果做好相关记录。全市视频会议提前半天调试和会前调试共二次,每次二小时,前一小时为各县(市、区)对所辖乡镇(街道)的联调时间,县(市、区)对联调的情况应及时书面和电话报送市数字办和会议组织单位;后一小时为市、县、乡三级抽查联调时间,市数字办负责登记调试情况。会前调试时如遇视频终端故障、停电等情况,并在一时无法排除或修复的情况下,应立即书面逐级报告至市数字办,并电话通知数字办和组织会议的单位,属应急类会议的,市县两级政务网管理机构应将各故障视频终端情况报告同级政府应急办,县级应急办接到情况报告后,立即督促故障所在地终端组织相关参会人员到就近分会场参加会议和设备送修等故障排除工作。

(四)建立定期与不定期的联调制度。每月日上午8:30-10:30(遇双休日、节假日或已安排会议顺延至下一个工作日,具体已短信通知为准)为定期联调时间,定期联调时各终端应提前开机,至少有一名负责人或联络员在场。市数字办负责通过短信通知所有终端负责人、联络员做好联调,采取随机抽查的方式进行联调。联调当日的8:30-9:30为各县(市、区)对所辖乡镇、街道的联调时间,9:30-10:30为市、县、乡三级抽查联调时间,但抽查数不少于视频终端总数的1/3。在汛期等情况下,应加密联调次数,保证系统正常使用,加密联调工作由各专项指挥机构或会议主办单位负责组织。县、乡两级联调记录由县(市、区)政务网管理机构负责填写《市应急视频会商指挥系统联调记录表》并报市数字办,市、县、乡三级抽查联调记录由市数字办负责填写《市应急视频会商指挥系统联调记录表》报市应急办备案。

(五)联调参加单位为市政府办、市防汛办、市政府总值班室,各县(市、区)政府办、防汛办、东侨经济开发区防汛办和各乡镇(街道)的应急视频会议终端。

(六)在接到开会通知或联调通知后,各视频终端应立即做好所在地会场的摄像头、麦克风和采光等调试工作,保证会场处于正常会议状态。

(七)在紧急情况下,市、县、乡三级各视频终端要确保在接到通知后15分钟内开启所在地视频终端,并做好会场准备工作;若会议延伸到建制村的,由所在地乡镇(街道)负责通知建制村及时打开视听设备,做好收听的相关准备工作。

三、责任追查

(一)对通过应急视频会商指挥系统召开的各类会议组织不力或联调联试工作不落实的,由市应急办予以通报,并责成有关单位做出整改;造成一定影响的,将移交监察、效能部门予以追查。

(二)各有关单位对应急视频会商指挥系统管理不到位、责任不落实、维护不及时,导致会商系统无法正常运行的,或不按规定报告情况的,将追究有关主管领导、责任人、联络员责任。

四、工作要求

(一)各县(市、区)政府办公室、东侨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办公室要严格按照要求强化领导、加强管理、落实责任,确保应急视频会商指挥系统正常有序运行。

保护视力建议篇6

2008年12月18日,由国际劳工组织北京局和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联合举办的“《女职工劳动保护条例》(修订草案)讨论会”在北京召开。来自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的政府官员,国际劳工组织及三方机制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全国总工会和中国企业联合会的代表,还有来自卫生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卫生与中毒控制所、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北京预防医学会的专家学者以及全国妇联相关部门的同志等六十余人出席了会议。国际劳工组织北京局康妮局长和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所长谭琳教授,国际劳工组织性别平等局原局长、中国就业促进会副会长张幼云女士出席会议并致辞。

此次研讨会是在纪念国际劳工组织成立90周年、国际劳工组织性别平等行动计划实施10周年之际召开的,是国际劳工组织在全球发动的关于就业与性别平等运动的主题活动之一。此次研讨会也是在中国的《女职工劳动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修订草案)的修改之时召开的,对《条例》的修改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在本次研讨会上,国外专家探讨了国际视野下的女职工劳动保护原则,国内专家和政府官员讨论和介绍了《条例》修改的中国背景、修法原则、成果和争论,并共同就实现性别平等的策略、女职工劳动保护政策以及《条例》的进一步修订进行了具体而热烈的讨论。

一、国际视野下的女职工劳动保护

在本次研讨会上,张幼云女士介绍了国际劳工组织性别平等局十年来在推动性别平等方面的进展和努力,国际劳工组织亚太地区局高级性别专家娜琳女士和劳工标准及劳动法专家德梅尔先生结合国际劳工公约和国际劳工标准介绍了国际视野下的女职工劳动保护的最新理念,为《条例》的修订提供了国际视角和框架。

1 将女职工劳动保护放到发展模式的高度来考虑

张幼云女士结合国际劳工组织的经验,认为女职工劳动保护和性别平等应放在一个国家的发展模式的高度来考虑。她指出,国际劳工组织一直致力于维护男性工人和女性工人的权益,将经济全球化的过程视为社会进步全球化的进程。因此,它将性别平等作为发展模式的核心来谈,作为应对全球化挑战的策略高度来谈,并制定了非常明确的战略目标和工具。因此,我们应该认识到,推动《条例》的修改和其他社会性别问题一样,不是简单的技术修改问题,不是个别组织领域的专利问题,而是一个涉及到发展模式的问题,跟我们现在面对的经济全球化、市场化紧密联系,也是国内推动的科学发展观的应有之义。

2 国际劳工标准下的女职工劳动保护和性别平等

德梅尔先生认为,保护性法律是机会和待遇均等原则的一种例外情况,是暂行措施。保护的结果应该是性别的平等、社会的平等。尽管女性由于生殖的生理特点需要更多的保护,但劳动保护不应仅对女性,而是应注意到两性的职业场所健康和安全面对不同的挑战和需求,使男女两性都从科学和医学的角度得到保护,不受某些有害因素的危害,比如高污染环境下的作业、井下作业不仅不利于女性健康和安全,也不利于男性的健康和安全,因此,要保护男女两性的健康和安全,致力于改善劳动条件。但是,同时也要避免过度保护。现实中,对女性的过度保护以及将这种保护的责任全部转嫁到企业身上,可能导致女性就业机会的丧失。而当男性/女性无法保护自己因而其生活质量受到挑战时,保护永远不是首选的干预手段。娜琳女士认为,政府应该为所有公民和工人提供基本的医疗服务,提供生育保护并为有家庭责任的男女工人提供各种帮助,以减轻企业负担,避免女性在劳动力市场中面临更严重的性别歧视。

二、中国社会转型期的女职工劳动保护

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副所长刘伯红研究员介绍了中国社会转型期的女职工劳动保护。她认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以及全球化的挑战,给新时期劳动者权利的实现和女职工的劳动保护带来新的挑战。

计划经济时代,为育儿和家庭照顾提供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实际上由政府承担。市场经济改革后,政府无形中从公共服务中撤退出来,提供职业安全保护和卫生的责任转到了企业,原有的保护性的干预措施造成用人单位排斥女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女性在劳动力市场上遭遇歧视,甚至是要求保护的内容越多,女工就业的机会越少,就业越困难。不过,她也指出,在理论上存在保护过度的同时,实际上还存在一些用人单位对女职工劳动保护不足,侵害女职工合法权益的现象。

对此,刘伯红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一是政府应更多地承担起促进有家庭责任的男女职工就业平等和女职工劳动保护的责任;二是坚持社会性别平等的方向,逐渐消除传统角色定型;三是继续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为有家庭责任的男女职工提供生育保障和家庭照顾的设施;四是建议政府建立和健全女职工生育保险法律规定,使之更为符合科学发展观和中国社会转型的复杂要求。

三、对《条例》修改的意见和建议

《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自1988年颁布以来,为保护妇女权益和女职工劳动保护起了重要作用。但是,在中国社会转型期和全球化的背景下,原有《规定》中确立的原则和适用性受到挑战,这就为进一步修订提出了要求。《条例》(修订草案)是经过反复讨论,在其适用范围、女职工劳动保护标准、生育保险待遇、女职工劳动合同、法律责任等方面作出了重要修改,以进一步保障女职工平等的就业权利、生育保障权利、健康权利和法律权利等提出了建设性意见。本次研讨会就是对现有修订草案的讨论。

研讨会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代表和全国总工会的代表介绍了修订的基本原则和进度;专家们针对促进性别平等、保护女职工劳动权益提出了或宽泛或具体的建议,并对《条例》(修订草案)提出了具体而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关于《条例》修改的原则

一是要体现立法的前瞻性与现实性的结合、国际形势和国际理念与中国国情的结合。既要参照国际公约和劳工标准,立一个具有前瞻性、突破性也比较到位的法律,又要充分考虑中国具体国情,在中国法律的框架下进行。二是两性平等权利和女性特殊权利的结合。既要考虑女性特殊的生理需求,又不应用过度的“照顾”措施限制她们的就业和发展。三是要注意在人权框架下进行修改,如原《条例》第23条中关于计划外生育子女的女职工的劳动权益保护方面的规定从如今的认识框架来看,有侵犯人权之嫌。

2 关于《条例》修改的依据

一是调研依据,包括各种立法资料的收集、整理、说明,如事实依据或科技依据。二是国际公约的依据,应考虑我们的修改意见是否符合国际公约的基本理念、基本要求。三是与国内现有法律的衔接问

题。《女职工劳动保护条例》是国务院的行政法规,既要和相关的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等基本法相衔接,又要和一些新颁布和新修订的法律法规的基本精神相一致,不能违背和抵触。

3 具体的修改建议

关于适用范围,应考虑到自1988年《规定》颁布以来中国劳动力市场发生的深刻变化,如非正规就业的扩大,同时参考国际公约,尽力囊括在任何公共或私人领域的妇女,以及非工业和农业岗位的妇女。因此,建议对“女职工”一词进行科学定义,并将本条例的调整范围扩大至全体女职工,以增加该《条例》的适用范围。

关于公平就业。应强调促进社会性别平等公平就业,建议将促进就业公平写进总旨。同时应规定具体的惩罚措施和标准,举证责任的负担等规定,否则,《条例》就没有可操作性。另外,建议新修改的《条例》中增加消除隐性歧视的内容。

关于保护程度。目前,中国在女职工劳动保护中存在着两种倾向:一种是保护不足,特别是对非正规行业和农业岗位的妇女,有关条例没有覆盖到这些人群;另一种是“保护”过度,主要是有关劳动禁忌条件实际上限制了女工的就业。因此,建议在修改条例过程中,对原有禁忌的规定进行研究,相应地缩小女职工禁忌劳动范围,将重点放在督促企业为男女职工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上,而不是单单用禁忌限制妇女就业机会。同时,在禁忌条件的设定中,需参考有关国际公约的规定及其发展。如禁止女性从事夜间工作和井下工作的规定已经过时,女性经期的限制也已过时。

关于生育保护。生育保护是女职工劳动保护的一项重要内容。专家们就有关孕产假的规定、防止孕产假后企业间接侵害妇女劳动权益的原则、工作场所哺乳设施的设立以及女职工妇科疾病及乳腺检查的全民化问题等内容进行讨论,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具体的建议。

应增加的内容:一是增加有关反对工作场所性骚扰的条款,并规定用人单位的责任;二是应强化对劳务派遣工中的女性的保护规定,以解决突出的现实问题;三是应增加有关法律适用时间段的规定,强调法律的阶段性,以适应科技、经济社会发展的情况。

此外,专家们还就《条例》的可操作性和集体协商问题进行了讨论。认为应强调将维护女职工权益纳入到工人与用人单位集体协商的主流,而不是单独地就女职工劳动保护开展孤立的、专项的集体协商。同时,现有的条款中具体的措施和法律责任部分,规定得还不够详细,不具有操作性,应加以强化。

保护视力建议篇7

加强对民生问题的监督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党的根本宗旨,也是人大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大及其常委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应该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把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解决好。区人大常委会始终高度重视民计民生问题,把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作为人大工作的准则,以促进社会和谐为目标,以保障、改善民生为重点,不断加强对民生问题的监督,努力提高监督实效,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围绕保障和改善民计民生开展监督,促进科学发展,维护社会和谐

解决民生问题离不开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离不开生产力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逐步提高。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常委会每年都听取审议区政府上一年度财政决算和财政预算执行及其它财政收支情况的审计工作报告,适时听取审议本年度国民经济计划和财政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并作出相应决议,保证人代会确定的国民经济计划和预算任务的完成。为促进“十一五”规划顺利实施,常委会今年还重点听取和审议了区政府关于xx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实施情况的中期评估报告。常委会的监督,对于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围绕以人为本这个核心,常委会先后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药品管理法、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执行情况和计划生育、环境保护、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认真督促有关方面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维护了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推动了党的惠民政策的贯彻落实,为保障和改善民计民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围绕民主法制建设,常委会对“五五”普法工作情况、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和治安管理处罚法贯彻落实情况等进行监督检查,努力促进司法公正,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二、积极开展代表工作,努力发挥代表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人大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由人民群众选举产生,最了解群众的呼声和愿望,支持和保证人大代表发挥作用,既是人大的职责所在,也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在搞好监督工作的同时,注重加强与代表的联系,充分发挥代表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一是组织代表围绕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社会普遍关注的重点问题,开展对新农村建设、迎奥运环境建设、社会治安治理、食品卫生等工作视察检查,着力促进“一府两院”改进相关工作,充分发挥人大代表在维护群众合法利益,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二是认真办理代表提出的建议意见,确保代表和人民群众满意。代表提出的建议意见大多涉及经济社会发展、民计民生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区人大常委会对代表提出的建议意见高度重视,每年都要适时听取和审议区政府关于代表建议意见办理工作情况的报告,并就进一步做好办理工作提出建议意见,督促“一府两院”依法进行办理。三是坚持分片联系代表制度,广泛征求代表对人大常委会和“一府两院”的意见和建议,促进常委会及“一府两院”进一步改进工作,使各项工作更加符合代表和人民群众的要求。四是坚持邀请部分区人大代表列席常委会会议和参加视察检查、专题调研等重要活动制度,支持“一府两院”及有关部门邀请各级人大代表参加他们组织的重要活动,努力为代表知情知政、发挥作用创造条件。

三、认真做好人民群众的来信来访工作,努力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

常委会坚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把工作作为深入了解民情,充分掌握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化解社会矛盾的重要民主渠道,作为对“一府两院”实施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促进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信息“窗口”认真对待,认真受理代表和人民群众的来信来访,不断规范办理程序,努力提高办理水平,使各种案件得到了妥善处置,较好地发挥了人大在化解社会矛盾、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和促进全区社会稳定中的作用。

我们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应清醒的看到,我们在加强对民计民生监督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一是对民计民生监督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待进一步增强,监督的领域还需要进一步拓展,监督的途径和方法还需要进一步拓宽。对与老百姓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社会普遍关注的医疗、就业、社会保障等热点、难点问题监督工作力度还不够大,监督效果不是特别明显。二是对于民计民生问题的调查研究不够。对人民群众所思、所想、所盼缺乏深入的了解,对于如何解决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一些深层次问题,还缺乏深入的研究。三是激励代表在加强对民计民生问题监督检查、构建和谐社会中充分发挥作用的科学有效机制还没有形成。一些代表主动参与监督的意识不是很强,提出的建议意见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宪法和法律赋予人大及其常委会的重要职责,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突出重点、务求实效,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切实把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要着力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坚持履职为民,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

在我国,国家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人民代表大会。人大及其常委会不仅是国家权力机关,而且是了解民情、反映民声、集中民智的民意机关,在发扬人民民主、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人大的工作就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考虑问题,努力在群众“最盼”上想办法,在群众“最急”上抓落实,在群众“最怨”上促整改,真正在思想上尊重人民群众,感情上贴近人民群众、行动上深入人民群众,工作上依靠人民群众,着力保障和改善民计民生,实实在在为人民谋利益,推动和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二、加强对民生问题的监督检查,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改善民生方面提出了明确的目标要求,也为加强和改进人大监督工作指明了方向和重点。在现阶段,就业是民生之本,就学是民生之基,就医是民生之急,社会保障是民生之盾。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应当把关切民生冷暖的医疗、就业、住房、社会保障、食品安全等问题作为重点,通过监督,让人民群众“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要时时、事事、处处从人民群众关注的问题出发,把群众的需要作为调研的重点,深入基层,深入实际,体察民情,了解民意,集中民智,全面了解真实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提出有前瞻性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促进“一府两院”解决人民群众反映的深层次的问题。

三、做好工作,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人大工作不仅是密切人大与群众联系的桥梁和纽带,也是体察社情民意的“寒署表”,是发扬民主的“窗口”。要健全和完善人大机关工作制度、主任接待日制度和工作联席会议制度、重大件应急处理机制等工作制度,促进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要认真做好群众来信来访及上级人大常委会批转的接待、登记工作,依法耐心做好上访人思想疏导工作和政策解释工作,稳定上访人情绪,积极主动地化解矛盾,消除构建和谐社会的不稳定因素;要加大对重点案件的督办力度,加强与“一府两院”的联系沟通,力求从根本上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使人大工作真正成为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了解社情民意的重要窗口,为人民群众表达心声搭建桥梁。要善于从群众关心的问题中挖掘监督线索,把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监督的突破口和着力点,积极探索人大在解决民生问题方面的新方式、新方法,真正体现人大为民的本色。

保护视力建议篇8

【关键词】wto;环境政策;环保条款;环境壁垒

【中图分类号】17746.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5024(2007)01―0128―03

【作者简介】张志勋,南昌大学法律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国际法;徐芳,南昌大学法律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国际经济法。(江西南昌330047)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环保浪潮不断高涨,环境保护正在成为影响国际贸易的一项重要因素。作为当今世界最大的贸易组织,wto对环境问题的认识与Ga'it时期相比已有所转变,并已将可持续发展与保护环境写入wto宗旨,在多边贸易体制中确立了环境理念。而中国加入wto以后,在国际贸易中面临的环境保护问题越来越多,因此,在这种背景之下研究wto环境政策,对于我国出口企业进一步发展对外贸易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作用。

一、wto环境政策的法律分析

(一)wto环境政策的具体规定。在wto多边贸易体制中,没有单独的专门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协议,其贸易与环境保护的原则和规则散见于各协议条款中,其中以《建立世界贸易组织协定》中的原则性规定为中心,以各附件中规定的内容为具体体现。

1.《建立世界贸易组织协定》。《建立世界贸易组织协定》的序言部分明确提出:“本协议各成员,认识到它们的贸易和经济关系的发展,应以提高生活水平为目的,保证充分就业和大幅度稳步提高实际收入和有效需求,扩大货物与服务的生产和贸易,为持续发展的目的扩大对世界资源的充分利用,保护和维护环境,并以符合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下各自需要的方式,加强采取各种相应的措施”。将原Gait序言中强调的对世界资源的“充分利用”(fulluse)改为“合理利用”(optimaluse),将可持续发展确立为新的多边贸易体制的基本原则和宗旨之一。将贸易发展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引入法律约束对象是wto的一大进步,也是wto对Gatt宗旨的重大发展。

2.《1994年关税及贸易总协定》。在wto法律体系中,“环保例外条款”以《1994年关税及贸易总协定》(以下简称Gattl994)第20条“一般例外”中的(b)款和(g)款为基础,以《服务贸易总协定》(以下简称GatS协议)第14条、《卫生与动植物检疫措施协议》(以下简称SpS协议)和《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以下简称tBt协议)为具体表现。根据Gattl994第20条规定:“本协定的规定不得解释为阻止缔约国采用或实施以下措施,但对情况相同的各国,实施的措施不得构成任意的或不合理的歧视待遇,或构成对国际贸易的变相限制:……;(b)为保障人类、动植物生命或健康所必需的措施;……;(g)与国内限制生产与消费的措施相配合,为有效保护可能用竭的天然资源的有关措施;……”。该条款实际上为成员援引各款所载例外情形设置了实施标准,赋予各wto成员以“环保例外权”,即各成员有权以“保障人类、动植物的生命或健康”或“为有效保护可能用竭的天然资源”为借口,采取贸易保护措施,目的在于维护和改善全球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并有效防止成员国滥用这一环保例外条款。此外,根据该条规定,GatS协议第14条、SiS协议以及tBt协议都赋予各国为保护环境而采取措施的合法性。

(二)wto环保条款的适用原则。根据wto规则,在运用上述一般例外条款时应该注意,必须遵守不歧视原则,不得因采取环境保护措施而对情况相同的各国构成武断的或变相的差别待遇。判断的标准是贸易影响最小、科学上证明合理、国民待遇和非歧视、统一性、透明度、发展中国家特殊和差别待遇等原则。

1.非歧视原则。非歧视原则是wto最为重要的原则,是世界贸易组织的基础和核心。它要求成员一方在实施某一优惠和限制措施时,不得对其他成员方给予歧视性待遇,即不得向某个成员提供特别的优惠和进行歧视,非歧视待遇原则由最惠国待遇和国民待遇来体现。非歧视待遇原则旨在将所有成员置于平等的地位,有利于保证环境保护措施不至于在外国产品与国内产品之间以及在外国产品相互之间造成不必要的歧视,防止环境保护措施被滥用,成为伪装的贸易保护主义。

2.透明度原则。透明度原则是非歧视原则的前提和基础,没有透明度原则作保证,非歧视原则也就无从判断。它要求各成员方正式实施的有关贸易方面的政策、法律、法规、法令、条例以及参加或签署的国际公约等都必须予以正式公布,非经正式公布,不得实施。这一原则的目的是为了防止成员方之间进行不公开的贸易,从而造成歧视。保持各成员方政策和措施的充分透明,使wto实现总体目标的重要保证,也使各成员方维护正当权益,保持多边贸易体制在开放、公平、无扭曲竞争基础上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就各国的环境措施而言,遵循透明度原则显得尤为重要,这是因为各国环境要素存在的差异,所采取的环境措施和标准千差万别,错综复杂,不透明的环境措施将可能导致歧视性贸易。环境措施的透明度具体包括:(1)有关环境措施应及时公布;(2)在不采取国际标准为依据时应履行一定的通知义务;(3)设立咨询点,负责解答其他成员方提出的问题;(4)在制定有关环境措施,如环境标志时,应广泛征求意见等。

3.对发展中国家提供特殊和差别待遇原则。给予发展中国家优惠待遇是非歧视原则的进一步深化,即以形式上的不平等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在环境方面,由于环境措施所具有的高技术性和高投入性,使得发展中国家在环境保护方面处于劣势,如果在国际贸易中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同等要求,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是极不公平的,会在客观上阻碍发展中国家进入国际市场的机会,从而影响到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因此,wto强调各国环境措施应考虑到成员各自需要和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应当采取完全一致的措施和标准,在对发展中国家环境措施的限制上应给予一定的差别待遇。wto的tBt协议规定对发展中国家成员提供差别和更优惠待遇,要求各成员在执行tBt协议时,应考虑发展中国家成员特殊的发展、财政和贸易需要。同时,发达国家要向最不发达国家在建立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方面提供援助,这一原则集中体现在tBt协议第11条、第12条。要求发达国家在制定和实施技术规章、标准时对发展中国家的特殊困难给予实际考虑,这是以客观现实为依据的合理要求。因为,对环境造成破坏最多的并不是发展中国家,而是发达国家,其发展经济所需的资源:能源几乎都从发展中国家进口。它还将国内的高能耗、高污染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获取超额经济利益,甚至还常将有毒废物转移到境外,这无疑

加剧了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恶化。

二、wto环境政策对我国的影响

1.对我国出口产品成本及竞争力的影响。我国属于经济、技术发展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行列,环保问题虽然已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但工业化进程中的高消耗、高污染问题在短时期内不可能迅速得到解决,技术创新能力的增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总体而言,现阶段我国对企业实施的是相对较低的环境标准。但为了产品出口,为了达到进口国严格的环境标准,我国产品制造商也不得不增加有关环境保护的检验、测试、认证和鉴定手续,生产产品的外观包装、出口标签也要作大幅度调整,从而导致企业支付的相关中间费用和附加费用增多,企业产品的内在化环境成本提高,最终推动企业的营销成本总体上涨。例如,欧共体关于包装、包装废弃物的指令,德国关于包装废弃物处理法令,美国的防毒包装条例、零售药物包装防污染新规定和日本的包装新指引都要求进口的包装制品要符合其高水平、高标准的环保措施。因此,单纯从价格角度来看,我国企业就将失去原有的低价格竞争优势。

2.对我国出口市场份额和增长速度的影响。由于我国企业环境技术水准较低,出口产品很难在短期内达到发达国家和一些新兴的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制定的较为严格的环境标准,必将使我国产品出口范围逐步缩小,市场占有率下降或增幅减缓。因为,我国尽管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已近十年,但仍未改变我国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和一些新兴的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格局。这些国家大多是wto和环境委员会的成员,环保行动起步早,成效大,公众环保意识强,环保技术位居世界前列,目前已从环保立法阶段进入了环保执法阶段。如果这些国家和地区凭借自身在环保方面的优势,在wto中极力要求将贸易与环境两者紧密挂钩,并制定对发展中国家过于苛刻的统一环境标准,这将使我国出口市场范围面临缩小的威胁。

3.对我国产品出口市场准入方面的影响。由于发达国家设置的环境壁垒,对我国产品的出口已经造成或即将造成某种市场准入的障碍。我国的大量出口产品因此被排斥在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市场之外,参与国际市场的程度明显降低。1996年12月,美国以捕捞大虾未采取保护海龟繁殖设施的环境义务为由,禁止中国的大虾进口。1997年,欧盟宣布,由于中国的海洋环境不断恶化,出口的贝类产品已达不到他们所需的卫生标准,他们不再进口中国的贝类产品,而在1996年,我国向欧盟出口贝类2750万美元,占出口贝类的1/5。目前,我国涂漆玩具、蜡笔、电池等产品因铬、汞含量超标已被禁止进入欧美市场。

三、我国企业应对环境壁垒的对策

(一)应确立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对外贸易战略。对贸易和环境保护而言,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其共同任务,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其共同目标;也就是说,可持续发展为贸易与环境提供了一个共同目标,通过环境和贸易可以促进可持续发展。保护环境实际上是保护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源泉,发展贸易实际上是为可持续发展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因此,作为人均资源占有量较少的中国而言,发展对外贸易,只能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我们应积极寻求对外贸易与环境保护相统一的发展途径,将环境保护融入外贸的规划中,加强对贸易政策的环境影响评价,实行环境与贸易的综合决策。

(二)建立对外贸易和环境保护系统之间以及企业和政府之间的协调机制。由于在对外贸易和环境保护系统之间有大量政策法规的工作需要进行协调,因此有必要在对外贸易与经济合作部和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之间。以及地方一级主管机构之间设立一种协调机制,以便能够经常互通信息,进行必要的磋商、研究和协调工作。因此,一方面,我们建议参照美国301委员会模式组成一个跨部门的机构,由商务部和国家环保总局联合牵头,组建有国家商检局、卫生部、海关总署、农业部等相关部门参加的环境壁垒协调委员会,包括投诉、应诉、信息中心、调查研究、新闻、规划与协调等附属机关,专门负责审议、制定有关方针政策、法规、标准,协调国内和国际事务。

另一方面,要建立并完善相关行业组织,制订一套完整的产业和产品保护法定程序。所谓“行业组织”,即指“本国同类货物生产者或依法令成立之商业、工业、劳工、农民团体或其他有关之团体”。在许多国家法律中,行业组织是政府调查的法定申诉人,因此,必须具有相当的功能并能提供准确而全面的信息。在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中,行业组织也是政府获取信息和论据的来源地,具有相当的功能。然而,我国目前的行业组织大多是联谊性质,没有实际功能。为此,现有的各行业商会组织应尽快充实其力量,完善其功能,改变其性质,承担起保护企业的职责。一旦企业受到环境壁垒冲击,除了企业要有自我保护意识外,行业组织也要积极向有关部门反映,可通过申诉、立案、调查、论证、采取措施等步骤,以形成一个针对环境壁垒进行行业和产品保护的快速反应机制。

(三)建立环境壁垒信息中心,做好预警工作。我国政府有关部门应尽快建立起环境壁垒的信息中心和数据库,成立全国性的专门为企业和出口商提供服务的咨询机构。做好这项工作,首先,要及时收集国外有关的信息,包括主要贸易伙伴如美国、日本、欧盟等的技术标准和wto有关技术壁垒协议的研究。我国企业可以充分利用wto/tBt咨询点的窗口作用收集相关的信息。可通过因特网进行咨询,充分利用这个渠道,及早地得到其它wto成员制定技术法规和合格评定的信息。其次,对收集到的有关信息及时进行分析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应抓住重点,针对我国主要的或大宗的出口商品(当前应重点考虑的是食品、玩具、机电产品、纺织品和服装等),按行业或产品分类研究主要贸易伙伴的有关技术法规体系、标准体系和认证体系。第三,对于外国实施的可能影响到我国对外贸易的环境壁垒措施,应及时将信息反馈给有关部门和出口企业,以便尽早采取应对措施做好防范工作,突破国外的环境壁垒。

(四)成立由高级专家组成的咨询委员会,为政府和企业提供咨询意见。在这方面,我国已有成功的实践,例如,1992年成立的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简称国合会)就是一个专门针对中国环发领域重大而紧迫的关键问题提出政策建议并进行政策示范和项目示范的高级国际咨询机构。建议借鉴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的成功经验,聘请环境与贸易方面的专家和学者组成环境专家咨询委员会,为我国对外贸易中所遇到的环境壁垒问题提供意见。

保护视力建议篇9

一、县政协XX年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了积极贡献

XX年,在县委领导和县政府支持下,按照中共中央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要求,县政协始终坚持围绕构建和谐社会积极履行职能,取得了显著成效。

1、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积极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经济基础服务。经济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为此,县政协在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促进经济发展作为政协工作的第一要务,紧紧围绕“工业立县、园区突破”的经济发展战略履行政协职能,作出了积极努力。远安工业园是我县发展工业经济的重要载体,县政协组织委员通过视察调研,提出了园区规划要加大工作力度,引进项目要提高科技含量,资产移交要加快进程,资产管理要增加主动性的建议,以期将工业园打造成为远安的“工业航母”。民营企业是县域经济的主体,县政协组织部分政协常委深入到东圣公司、广原公司、武星公司等8家骨干企业视察和调研,摸清了企业普遍担心的技术人才严重不足、科技创新能力弱、环境污染压力大等问题,提出了政府要改进服务、支持技术创新及加强资源控制与管理等建议,并力图以此唤起所有企业对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视。信贷支持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后盾,县政协组织企业界部分委员到金融部门视察和调研,增加了企业与金融部门之间的沟通与理解,同时建议金融部门进一步加大争取信贷规模和融资的力度,全力支持县域经济及优势产业发展。

2、深入基层,扎实调研,积极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服务。和谐农村建设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点。为此,县政协把履行职能的侧重点放到农村,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民看病吃药、农业科技服务等“三农”热点难点问题入手,积极开展调查研究,为构建和谐农村鼓与呼。新农村建设是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要战略任务,县政协适时组织力量到试点村调研,通过与各方面代表座谈和协商,提出了新农村建设必须把“生产发展”放在首位,必须以自力更生为立足点,必须保障农村弱势群体共享新农村建设成果等建议,受到社会各界的认同与好评。通村公路建设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大事,县政协在实地视察和调研后提出,“加强通村公路管护已经迫在眉睫”,建议县政府尽快制订出台通村公路管护办法,明确管护主体,落实管护资金。此建议已被县政府采纳,管护办法已在制订商讨之中。解决农民“看病难”问题是和谐农村建设的重点,早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我县推行只有3个月之际,县政协即对此进行了视察调研,提出要进一步扩大“参合面”,努力提高住院报销比例及加大农村卫生室整建力度等建议,这些建议均已被采纳实施。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完善社会化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是新农村建设如何促进“生产发展”的重要问题,县政协先后组织委员深入到农技主管部门、服务组织及农户走访调研,提出政府要积极扶持引导,部门要积极推进并给予指导,农产品收购加工企业要唱好主角,尽快形成收购加工与科技服务一体化、一体化服务与社会专业服务相结合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以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

3、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积极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群众基础服务。和谐社会是尊重民意、重视民本的社会,为此县政协始终坚持把反映民情、重视民生、帮扶弱势、主持社会公平与正义作为政协工作的重点。针对有委员反映技术类公务员积极性不高、新农村建设忽视“生产发展”及通村公路管护等方面的问题,县政协在实地视察调研并征求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及时制发上报了《建议为县级专业技术类公务员评定技术职称》、《建设新农村应把生产发展放在首位》、《加强通村公路管护已经迫在眉睫》等信息,为党和政府调整和制订政策提供了依据。针对社会上普遍存在的“问题食品”及农产品残留超标等问题,县政协及时组织委员对我县食品市场和农贸市场进行视察,提出了健全食品安全信息网络、对农产品实行市场准入制度等建议,有关部门正在研究落实之中。针对很多人对政法系统工作感到神秘的情况,县政协组织委员对政法系统各单位进行视察,通过听取情况通报,实地了解工作情况,增进了社会和政协委员对政法工作的了解,达到了沟通、理解进而支持政法系统工作的目的。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县政协在履行基本职能的同时,还直接做了许多社会性工作。为摸清台属侨眷这个特殊群体的情况,县政协组织机关工作人员走访全县台属侨眷代表,了解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鼓励他们为构建和谐远安和促进祖国统一献计出力。积极做好扶贫帮困工作,为朝阳村贫困户送粮食、衣物及生产启动资金,为村民送医送药送戏,帮助筹划通村公路建设并为其多方筹措建设资金,促进了该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筹集资金6000多元为河口中心小学建设长达70余米的文化墙,使该校面貌奂然一新。

4、突出重点,注重特色,坚持用委员提案和政协文史促进和谐。提案是反映社情民意的重要渠道,办理提案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县政协七届三次会议以来,县政协共收到委员提案83件,比上年增加77%;提交和附议提案的委员128人,占委员总数的75%。按照《提案工作条例》的规定共立案81件,到10月底,全部提案已经办理完毕,其中已经解决和基本解决的48件,占立案总数的59%;正在解决和已列入计划逐步解决的29件,占立案总数的36%。提案的办结率、见面率及回复率均为100%,满意率也在95%以上。在提案工作上,一是把好提案征集关,专门召开提案征集工作会议,提前下发提案征集提纲,主席、副主席亲自深入到委员中征集提案和鼓励委员多写提案,促进了今年提案数量的大幅增涨。二是把好提案交办关,做到承办单位准确,交办事项清楚,办理要求具体。三是把好提案督办关,县政协正副主席先后到交通、财政、环保等20多个政府部门亲自督办提案,主席直接督办率达到30%以上,总督办率达到90%以上。四是把好意见反馈关,对因条件或政策限制暂时难于办理的提案,认真做好解释和说明,力求提案人的理解与支持。通过认真办

理委员提案,有效地促进了和谐社会建设。县环保局在接到沈廷荣、曾晓玲委员关于《加强矿山企业周边环境监测,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提案后,结合煤矿、磷矿的综合整治工作,由局主要领导带队,深入现场28次,调查周边群众116人,现场监测40多次,收集各种数据1万多个,然后有针对性地制订整改措施,取得了良好效果。政协文史工作卓有成效,经过近一年多的努力,《三江在远安》文史专辑已顺利出版发行,全书选编各类史料74篇,共21万多字。该书客观真实地记录了三江集团在远安的发展壮大史,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难得教材,必将发挥“存史、资政、育人”的重要作用。

二、关于县政协XX年年工作思路的建议

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XX年年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要的一年。为此,建议县政协在新的一年里,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1、努力把党的意志和政府决策变为社会共识。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组织,它的第一职能是政治协商。所谓政治协商,其目的是将党的意志和政府决策变为各界代表人士乃至全社会的共识。要构建和谐社会,这种协商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凡属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事项,党委在决策之前、人大在决定之前、政府在执行之前,都应在政协进行协商。政协则应努力提高委员参与协商的能力,为委员提供知情悉政的机会,让委员了解相关的决策背景和依据,在协商过程中进行正确引导,在决策实施过程中了解和反映社情民意,为党委和政府修正决策提供依据,以使决策更为科学和合理。

2、努力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凝聚力量。政协凝聚力量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政协委员的政治荣誉,知情悉政的政治权益,参政建言的政治权利,可以鼓励委员并激励全社会积极创业;政协也可以组织委员中的科技人员和企业管理人员到所属重点企业进行会诊,相互交流在生产、管理、营销及技术引进与研发方面的经验与教训;也可以建立政协委员和政协机关干部联系企业制度,为企业决策当好参谋和助手,帮助企业了解市场信息、扩大市场份额;还可以促成企业之间在资金上互助,在技术上互帮,甚至可以促成企业间在品牌和市场上共享,以形成合力共同应对市场风险。通过这些引导措施努力把地方企业做大做强,以增强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

3、努力为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提供智力支持。政协履行参政议政职能,主要是为党委、政府的决策及决策的执行,提供民意信息和智力支持。这种支持应该是互动的,党委、政府要主动争取支持,政协、政协委员及参加政协的各单位要主动提供支持。凡制订综合性的及重点行业的发展规划、出台重要的产业引导政策、影响国民收入再分配及居民生产生活的政策、拟建重大工程之前,党委、人大、政府都要主动与政协委员和各阶层代表人士协商;政协召开的涉及协商讨论经济和社会发展重大事项的会议,党委、人大、政府负责同志应到会听取意见;政协也应组织委员及社会各界人士,通过建议案、调研报告、社情民意、提案建议、大会发言及会议协商讨论等形式,主动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民意信息和智力支持。

4、努力为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履行监督职责。和谐社会应该是公平正义的社会。只有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人们才能心情舒畅,各方面的社会关系才能协调,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充分发挥出来。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政协作为民主监督机构责无旁贷。政协应该组织委员及社会各界人士,对党委、政府制订政策的依据和程序进行监督,并通过协商建言使之趋于完备,以保障政策的公平;通过调查、视察、听取情况通报等形式,对党委、政府及其部门的日常行政行为进行监督,以保障执行的公平;政协委员作为社会精英和各界代表人士,要带头维护公平、主持正义,通过其行为的引导和示范作用,在全社会形成维护公平与正义的良好风尚。

保护视力建议篇10

关键词经济发展;新常态;新《环境保护法》;环境法治

文/孙佑海

从2014年5月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提出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理念,到当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面阐述并部署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各项工作,我们党对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理论认识不断加深,实践部署不断加强。与此同时,迎来了新《环境保护法》自2015年1月1日起实施的重要历史时刻。经济发展新常态与环境法治之间是什么关系?如何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中推进新《环境保护法》的实施并加强生态环境立法工作?这些问题,需要我们认真研究,提出妥善应对之策。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推进环境法治的重大历史性机遇

2014年5月,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此后,总书记对经济发展新常态问题又作了一系列重要论述。

2014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深入分析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基础上,从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出口和国际收支、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生产要素、市场竞争、资源环境约束、经济风险积累和化解、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调控方式九个方面,全面阐述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会议对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判断和论述,不仅对总书记2014年以来关于新常态一系列讲话进行了系统总结,而且为今后中国经济发展的方向作了精确定位。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对环境保护工作十分有利。从总体上看,新常态有四个突出特征,即:全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着实推动经济结构的调整;不断创新宏观调控方式;积极培育经济发展的新动力。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还特别强调:从资源环境约束看,过去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空间相对较大,现在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必须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理论的提出,表明我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因此,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对我们做好新时期环境保护工作意义十分重大。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推进环境法治的重大历史性机遇。笔者作出这一判断,主要依据有:一是历史经验。在过去的三十几年中,我国年GDp增长率这一龙头指标,处于9.8%左右的高水平,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后的二十余年,则在10%以上。如此高的经济增长速度,必然加大资源消耗的强度,加大污染物排放的强度。目前,单靠环境保护部门的执法是难以阻挡环境状况恶化趋势的。而且,在各级党委政府GDp指标的引领下,在“为大局服务”的旗帜下,环境保护部门难以真正发挥对环境违法行为的监管作用,有些地方的环保部门甚至成为当地党委政府追求经济增长、放任环境污染的重要助手。二是现实可能。在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机制下,执政党对环境保护工作只要认识到位,并下决心贯彻执行环境法律,环境保护工作一定大有希望。所以,党中央正式提出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要论述,果断下调发展速度指标,要求各级党委政府正视环境保护领域的突出问题,这在客观上为新《环境保护法》的全面实施扫清了障碍。三是发展理念在进步。经济发展的新常态,追求的是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平衡,追求的是可持续发展,这与环境法治的理念是一致的。而新《环境保护法》的立法目的,就是为了保障公众健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由于两者的理念完全一致,就为两者互相支持互相促进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四是依法治国进入新阶段。2014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会议的主题就是研究如何进一步推进依法治国。这次会议所倡导的法治思维、法治方式和法治精神,对经济发展新常态理念的“落地”,对推进新《环境保护法》的全面实施,十分有利。

因此,经济发展新常态重要论述的形成和实施,与新《环境保护法》的执行相辅相成,必将大大减少新《环境保护法》实施的各种阻碍,成为推进我国环境法治事业的重大历史性机遇。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如何推进新《环境保护法》实施

2014年4月24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以高票通过了《环境保护法》修订案,自2015年1月1日起施行。从环境法治的角度看,经济发展新常态首先面对的就是如何对待新《环境保护法》的实施,是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大力推动这部法律的实施,还是以消极观望的杰度对待其实施,这是对各级党委政府的一个重大考验。

必须高度重视新《环境保护法》的实施。从历史经验看,自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环境保护法(试行)》以来,我国并不缺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迄今为止已经制定了30部环境与资源保护方面的法律。但环境法律的实施都遇到了实践中实施不力的问题。据专家测算,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的落实比例不到30%,也就是说,我国有70%的环境法律的规定没有得到执行,我国环境状况的恶化与环境法律实施不力密切相关。因此,汲取历史经验,我们必须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待新《环境保护法》的实施。新《环境保护法》规定了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是环境保护领域的基础性、综合性法律,也是历史上最为严格的环境保护法律。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实施新《环境保护法》的重大意义,切实抓好严格落实工作,绝不能让新《环境保护法》的各项新制度新规定落空。

必须抓好新法实施的组织保障。从中国共产党治理国家的经验看,只要是各级党委政府真正重视,就没有完不成的任务。因此,各级党委、人大和政府都要把实施好这部法律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维护国家环境安全、保护人民群众生活环境和身体健康的重要抓手。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和司法机关是贯彻实施新《环境保护法》的主体,要切实负起执法司法的主体责任,在各自的职权范围内,守土有责,将法律的各项规定落到实处。各级政府要切实对环境质量负责,加强统筹协调,细化部门职责,形成有关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各级司法机关包括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都要按照法律规范认真履行法律规定的职责,切实落实司法责任制。各级行政执法机关包括公安部门要与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紧密配合,形成合力,共同推进环境法治建设。新《环境保护法》既然被称为“史上最严”的环保法律,其实施必然会考验各执法司法部门是否具有“最严格的执行力”。各有关部门尤其是环保部门要高度重视,主动作为,铁腕执法,决不能使这部新法变成不能有效实施的一纸空文。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法律监督机关要依法履行监督责任,督促政府和有关部门依法行政。建议在适当的时候,由全国人大常委会组织专门的执法检查,全面检查新《环境保护法》的实施情况。地方各级人大也应积极组织开展执法检查,督促新《环境保护法》在本地的贯彻落实。要通过对违法行为的惩治,扩大新《环境保护法》实施效果。

必须抓紧新法的配套法规建设。根据我国法律概括性较强,必须与有关法规、规章、司法解释相配套才能有效实施的实际情况,必须抓紧配套法规的制定工作。为此,国务院及其有关部门要按照新《环境保护法》的要求,抓紧制定完善、及时出台配套法规和规章,尤其要抓紧排污许可、环境监测、环境信息公开等配套法规规章的制定工作。相关的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部门规章等各层次法律法规都要与新《环境保护法》的规定衔接配套。最高人民法院要切实抓紧有关司法解释的起草工作,使之适应环境审判工作的新需要。

必须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的公众参与。结合我国正面临雾霾较重等诸多环境问题的严峻挑战,新《环境保护法》的实施必将受到广大公众的强烈关注。由于环境保护工作的成功与否最终取决于社会的动员程度,因此环境保护领域必须高度重视并有效支持公众参与。要创新新法的各项宣传工作。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把学习、宣传新《环境保护法》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广泛、深入开展学习宣传工作,努力使这部法律真正做到家喻户晓,使广大公众进一步提高对保护环境基本国策的认识。社会各界都要正确理解新《环境保护法》的基本规定,充分认识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深刻认识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复杂性、艰巨性、长期性,自觉依法规范自身行为。与此同时,要注意发挥广大公众在环保理念培育、环境影响评价、环境案件人民陪审、环境违法行为举报、工程建设场地维护、公共环境卫生维护、种草种树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让他们为环境保护事业共同添砖加瓦。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如何进一步完善环境法律法规

鉴于我国新《环境保护法》的立法定位是环境保护领域的基础性、综合性法律,结合我国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形势十分严峻的实际情况,我国的生态环境领域的其他立法工作还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根据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和最近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生态环境立法要明确以下指导思想:

一是要有效约束开发行为。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的,是人们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大自然的行为。当前亟待用法律约束的行为,是那些违背自然规律、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并最终引致严重自然灾害的开发行为;是那些超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不合理的开发行为;是那些切断自然生态和经济发展内在联系的开发行为,以及那些严重违反自然规律的开发行为。

二是要促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首先要追求绿色发展。它要求人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的伤害,在资源环境可承载的基础上实现发展。其次是要求循环发展。即坚持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努力实现资源的节约利用和高效利用,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物,减少对大自然的伤害。再次是推动低碳发展,即各项经济活动要最大限度提高能源生产率,尽可能减少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等。

三是要强化生产者的法律责任,大幅度提高违法成本。实践证明,生态环境问题的主要责任方不在于消费者,而在生产者。因此,生态文明法律制度应按照谁污染、谁付费,谁破坏、谁受罚的原则,对生产者的行为提出更加明确而具体的法定要求。在执法和司法的实践中,要通过加大对生产者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大幅度提高违法行为的成本。对构成犯罪,依法应追究刑事责任的,要坚决追究刑事责任。

四是要努力实现立法工作和改革决策的有机衔接,重大改革要于法有据,立法要主动适应生态文明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需要。

根据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及党和国家的近期工作安排,对今后一个时期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立法工作,建议重点考虑以下方面。

一要完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方面的法律制度。从我国实际出发,要研究制定统一的“自然资源监管法”。这部法律应当对国有资源和非国有资源的用途监管都作出原则性的规范。主要理由是:我国虽然制定了多部环境与资源保护的法律,但仍然缺少系统性保护自然生态即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的法律;现行的诸多自然资源单行法,由于受部门利益的干扰,在相当程度上割裂了生态环境的系统性,难以达到从整体上系统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为此,我们要严格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切实树立空间均衡原则,通过制定统一的“自然资源监管法”,协调好各类开发利用规划之间、各类开发行为之间的监管关系,坚决控制开发强度,反对部门利益和地方保护,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区定位推动经济发展。总书记曾经指出,“如果种树的只管种树、治水的只管治水、护田的单纯护田,很容易顾此失彼,最终造成生态的系统性破坏。”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论述,对于我们统一思想,研究制定统一的“自然资源监管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要加快制定“国家公园法”。国家有关部门要高瞻远瞩,尽早启动该立法项目,对各类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森林公园、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等,进行系统规制。要通过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将上述区域按照国家公园的定位实施管理,对相关行为作出明确规范,切实将自然生态和文化自然遗产原真性、完整性的保护起来。建议加快研究制定“国家公园法”。对此项工作,建议中央尽快明确主管机构,由其组织实施,以加快工作进度,确保工作质量。

三要制定完善生态补偿的法律法规。所谓生态补偿,是以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生态系统为目的,以经济手段为主调节相关方利益关系的一种制度安排。生态补偿制度是以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目的,根据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生态保护成本、发展机会成本和利益平衡原则,运用政府调控和市场经济手段,调节生态环境利益相关方之间利益关系的一种公共制度。

生态补偿包括纵向补偿和横向补偿。纵向补偿方面,目前中央财政依据《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已经开展起来,今后需要进一步强化补偿的广度和力度。横向补偿,在性质上是由生态受益地区对生态产品输出地区的补偿。由于生态补偿涉及利益输出方与利益接受方之间的利益关系的安排,涉及历史传统和人们观念的接受程度,开展起来难度很大。如此重大利益关系的调整迫切需要立法先行。目前由于立法工作跟不上,如何开展生态补偿缺乏法律依据,因此仅在个别地区进行探索,力度不大、进度不快,效果也不够明显。建议立法机关和有关部门抓紧组织研究制定“生态补偿法”。目前在人们认识尚未统一的情况下,可以通过立法试点,认真总结试点经验,对开展生态补偿的基本原则、对象与范围、类型与种类、补偿方式、资金来源、基本标准等重大问题逐步统一思想,然后按照不同生态类型制定具有可操作的法律或者行政法规。

四要加快制定完善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等方面的法律法规。有关方面要以新《环境保护法》为依据,着重解决大气、水、土壤污染等方面的突出问题,加快立法进程。《大气污染防治法》和《水污染防治法》这两部单行环境保护法,制定实施后均取得重大成效,但从更高标准上看,都存在违法处罚力度过小、区域性和系统性防控措施不多、总量控制和许可管理落后于实践需要等不足,需要加快修改完善这两部法律。2014年1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已经初次审议国务院提交的《大气污染防治法》修改草案,虽然在审议中有一些不同意见,但我们一定要坚持原则,绝不能放松其中的严格监管措施,一定要确保修改后的大气污染防治法真正成为与污染行为做斗争的有效武器。

关于制定“土壤污染防治法”。我国迄今还没有专门的“土壤污染防治法”,考虑到当前土壤污染形势十分严峻,人民反应十分强烈,防治任务艰巨复杂,为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建议加快制定“土壤污染防治法”。土壤污染防治法的起草工作,当前正由全国人大环境与保护委员会组织有关方面抓紧进行,建议高度重视立法质量问题,各项规范措施一定要有可操作性,使之成为强化土壤污染防治有力法律武器。

五要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等海洋立法。多年来,我国高度重视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立法。在这个领域,全国人大常委会已经制定了《海洋环境保护法》和《海岛保护法》,国务院已经制定《防治海洋工程建设项目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管理条例》、《海洋倾废管理条例》、《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环境保护管理条例》以及《防治拆船污染环境管理条例》等。由于《海洋倾废管理条例》和《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等条例实施已有多年,与一些国际公约的条款和现行有关法律存在不衔接等问题。《海洋环境保护法》存在缺乏生态补偿、总量控制制度以及处罚偏低等问题。建议有关部门按照《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要求,加快修订以上法律法规,使之适应新形势下强化海洋环境保护的迫切需要。

要抓紧启动“海洋基本法”的前期研究工作。“海洋基本法”是全面规范海洋开发利用和保护的基本法律,制定该法对我国全面实施海洋开发战略,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海洋基本法”应当对我国海洋开发的基本原则、主要制度、法律责任等作出明确的规定;应当对我国的海洋权益予以明确规定,使之成为维护我国国家权益的有力保障。

六要加强气候变化应对的立法工作。在apCe会议期间,中国和美国签订了温室气体减排的协议,这对中美两国和全球的生态环境保护都必将产生十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形象,也需要在全球进一步彰显。为此,应适时制定“气候变化应对法”,以进一步体现我国通过减排温室气体与世界各国进行友好合作的政治意愿。这部法律的制定,对我国国内的温室气体减排工作也将发挥促进作用。

七要抓紧制定其他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例如,《预算法》对强化生态文明建设的预算支持具有重要作用,当前要结合《预算法》的修订强化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预算支持力度。民法典以及自然资源产权法律制度的制定和修订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都有重要影响,因此这些立法工作都应切实抓紧。

八要适时调整相应的立法规划。2013年,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了本届期间的立法规划,其中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立法占有较大的比重,包括修改《土地管理法》、《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野生动物保护法》、《森林法》、《矿产资源法》,制定土壤污染防治法、海洋基本法、核安全法、深海海底区域资源勘探开发法等。这些立法项目的安排,对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但在党中央召开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之后,在生态文明建设得到进一步重视的形势下,上述立法规划的安排显然不能满足新形势的需要。建议立法机关和有关部门,结合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的精神对第十二届全国人大期间的立法规划进行适当调整,以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立法工作。

总之,国家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经济发展新常态对环境法治的影响,善于抓住重大历史性机遇,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强化生态环境保护立法工作,切实保障新《环境保护法》的有效、正确、规范实施,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在新的起点上取得新的更大的成就。

主要

参考文献

[1]田俊荣,吴秋余,新常态,新在哪?[n].人民日报,2014-8-4(01).

[2]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n].人民日报,2014-12-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