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家庭暴力的看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56:42

对家庭暴力的看法篇1

2015年12月2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以下简称《反家庭暴力法》),并于2016年3月1日起实施。这不仅是中国法治建设进程中的一件大事,也是保障立法史上的一件大事,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反家庭暴力法》立法进程

中国《反家庭暴力法》的立法进程持续了很长时间。1995年之前,中国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中还没有出现家庭暴力的概念,对该问题的规定主要分散于刑法、继承法、民法通则、妇女权益保障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等法律法规内,现在所称家庭暴力的各行为隐含在虐待、杀害、伤害、暴力干涉、侮辱诽谤、侵权等概念之中。

在1995年至2000年间,家庭暴力的概念已经出现在相关政策中,例如,《中国妇女发展纲要(1995-2000年)》中就明确要求:“依法保护妇女在家庭中的平等地位,坚决制止家庭暴力。”但当时仍未被纳入法律法规。

2000年3月,以湖南省人大常委通过中国第一部反家庭暴力地方性法规为起点,家庭暴力概念进入了地方性法规。以2001年4月婚姻法修正案为标志,家庭暴力概念进入了国家法律之中。之后,2005年的妇女权益保障法修正案、2012年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修正案、2008年的残疾人权益保障法修正案以及2012年的未成年保护法修正案相继出台,其中都有相关规定。但因缺乏专门的主体性法律,相关法律尚未形成体系。

直至2015年12月2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防治家庭暴力的法律体系正式形成。

出台《反家庭暴力法》的重大意义

《反家庭暴力法》的出台具有重大意义。从法治的视角来看,《反家庭暴力法》是一部专门规范反家庭暴力工作的法律。这部法律的出台,标志着中国形成了以宪法为根据,以《反家庭暴力法》为主体,包括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在内的防治家庭暴力的法律体系。该体系的形成,创制和完善了中国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的法律制度,丰富和强化了国家和社会干预家庭暴力的法律措施和手段,适应了现代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法治要求,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成果,在法治中国建设进程中具有里程碑式的历史意义。

从人权视角来看,《反家庭暴力法》是一部基本人权保障法。“家庭是促进人权的重要力量必须赋权家庭,使家庭能够确保人的安全,满足所有家庭成员的基本需求。家庭的建立和发展均必须建立在性别平等、个人权利不受侵犯、责任、相互尊重、关爱与宽容的基础之上。”《反家庭暴力法》以其“国家禁止任何形式的家庭暴力”的鲜明态度,宣告了国家对家庭暴力的否定和谴责,明确了家庭暴力不是个人私事而是社会公害,不是一般的家庭纠纷,而是违法犯罪,是对家庭成员人权的侵犯。这深刻反映了立法者顺应时代潮流推动社会发展的先进理念,充分体现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宪法精神。

从历史视角来看,《反家庭暴力法》是一部打破传统禁锢,具有历史性贡献的法律。家庭暴力问题,既是现实问题也是历史问题,通过立法割除这个具有现实危害的历史痼疾,具有历史性贡献,而制定这部贯穿先进理念的法律则更体现了党和国家创造历史的勇气和智慧。在中国的历史上,丈夫打妻子,家长打孩子曾经被视为理所当然和天经地义,在封建社会的法律制度中更是将这种家庭暴力合法化,从而形成了相沿难改的传统和陋习。《反家庭暴力法》以改变和创造历史的态度,打通了公权力干预家庭暴力的渠道,打破了法不入家门的传统禁锢,使家庭不再是法外之地,不再是隔离于社会的孤岛。从这个角度来看,《反家庭暴力法》是一部打破传统禁锢、推动历史进步的法律,是一部社会文明倡导法。

从立法过程来看,《反家庭暴力法》充分体现了民主立法、科学立法的特点,是妇女联合会(以下简称妇联)参与立法、源头维权的成功典范。在《反家庭暴力法》的制定过程中,工作组两次公开征求意见,广泛听取并最大限度吸纳各方建议和群众呼声,这充分体现了民主立法,同时又通过立项的成本效益分析、广泛的国内外调研、专项措施的科学论证、法律内容的专家评估几个层面确保了科学立法。

其中,妇联组织在《反家庭暴力法》的制定过程中也发挥了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在该法出台的过程中,妇联组织在提案倡议、工作先行、深入调研、推动立项、提交草案、高层倡导、重点攻关、凝聚共识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经过上下联动、强力推动、持续努力、久久为功,不仅推动了《反家庭暴力法》的出台,而且使其成为一部有利于家庭暴力防治的良法。应该说,全国妇联、各地妇联、各类妇女组织的强力推动和积极争取,使《反家庭暴力法》更多地关注了弱势群体特别是受害妇女的权益,更多地体现了社会性别视角,大大提升了《反家庭暴力法》的立法品质,履行了社会性别主流化的中国承诺。

《反家庭暴力法》的初步实践

《反家庭暴力法》自2016年3月1日起实施至今已有一年时间。一年来各地相关部门不仅开展学习、培训和宣传,而且在利用该法处理家庭暴力案件工作上初见成效。如《反家庭暴力法》实施两个月,深圳市处理家暴案件20宗,行政拘留3人,刑拘2人,逮捕1人,发告诫书1份,其他处理35人;又如据最高人民法院法律应用研究所研究员陈敏统计,该法公布首日全国发出5份人身保护令,全国3117个基层法院在第一个月共发出保护令33份;再如截至2017年2月28日,北京市各基层法院共受理并审结人身安全保护令案件179件,其中出具人身案件保护令71份。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以下简称最高法)不仅在2016年2月18日迅速将人身安全保护令的文书样式发至各院,而且在2016年7月11日对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的请示作出批复,明确保护令不收取诉讼费,不需提供担保,审判与程序法衔接。

关于家庭暴力告诫制度的实施,湖南省在2016年6月20日施行《家庭暴力告诫书制度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这是全国首部告诫书的实施办法。《办法》对在什么情况下对什么人发出告诫书做出了规定。对于拒绝签收者,《办法》规定可以由见证人说明情况,由民警、见证人签章,即可视为已经送达,然后通知社区民警一个月内进行查访。对拒不改正者视情节轻重,按治安管理条例或刑法处理。

完善《反家庭暴力法》需加强认知

任何新生事物都必然存在着不完美,《反家庭暴力法》亦然。根据北京市丰台区人民法院法官董会的研究,《反家庭暴力法》有关人身安全保护令的实践中存在几方面的问题:在立案阶段,立案条件不明确、审查标准较模糊、申请不符合诉讼条件时应如何处理等问题有待解决;在审判阶段则存在着家庭成员的范围不明确、家庭暴力的认定标准不统一、审限确定不明确、具体的保护措施不明确、证据审查的原则及举证责任的分配难以把握等问题;在执行阶段也存在有人身安全保护令在何种条件下可以延长、变更、撤销,如何进入执行程序以及其他配套执行机制不完善等情况。这些问题的存在妨碍着《反家庭暴力法》效力的充分l挥。

针对这些问题,一方面要从完善制度的角度由最高法出台司法解释,并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出台具体的执法程序和标准,更为重要的是要加强以下几点认识。

首先,对《反家庭暴力法》的认同和信仰是其有效实施的前提。

《反家庭暴力法》出台后,不同的人基于不同的立场和理念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这些不同的意见丰富了反家庭暴力的理论研究,为全面、正确理解和实施《反家庭暴力法》提供了重要参考和理论依据。

反家庭暴力的先进理念既要指导反家庭暴力制度的制定,也要指导其实施和落实,引导该制度的改变和完善。但与此同时,我们对反家庭暴力制度的局限性也必须有清醒的认识。一个制度所要承载的思想和理念甚至是多重的,是多方利益的妥协。反家庭暴力的理念较为单纯,而其制度却要权衡利弊。因此,我们在看到《反家庭暴力法》中某个制度的不足和缺陷时,不能简单地否定和指责,要看到这些法律制度的确立所具有的合理性和正确性。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只有尊重《反家庭暴力法》的权威地位,做《反家庭暴力法》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反家庭暴力法》的实施才会有坚实的基础和前提,反之,该法的实施就会失去应有的动力,这对于反家庭暴力工作有害无益。

其次,杜绝反家庭暴力法律资源的浪费,是全面落实《反家庭暴力法》的基本要求。

《反家庭暴力法》的主要功能是以法律形式为反家庭暴力工作提供制度资源。反家庭暴力工作应当按照《反家庭暴力法》的制度要求来进行,两者高度匹配、供需平衡是理想状态。但在该法的实施中,很多人感受更多的是《反家庭暴力法》规定不到位,制度不够用。就《反家庭暴力法》提供的法律资源而言,不足之处确实存在:一是与国际标准比,包括主体范围和行为方式在内的适用范围不够广泛;二是一些制度的规定没有形成闭合系统,特别是有要求无后果的情况并不少见;三是有些法律规定不够具体,可操作性不强、刚性不够。

与此同时,对反家庭暴力法律资源的浪费也比比皆是:对《反家庭暴力法》的基本原则认识不够,导致其没有充分发挥作用;对很多《反家庭暴力法》条文规定的立法精神了解不够甚至存在偏差,而致使该规定没有充分利用。这之外还存在着执法、司法机构及人员对实施《反家庭暴力法》的消极态度影响其有效实施的情况。

针对于此,尽管《反家庭暴力法》对有些问题的规定还不是很完善,但该法作为国家立法机关制定并已生效的法律,其基本原则应在实施中得到全面贯彻,其立法精神和目的必须在实施中得到充分体现和实现。执法机关、司法机关更应当秉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和把反家庭暴力进行到底的信念,坚持坚决贯彻落实《反家庭暴力法》的决心,使反家庭暴力法律资源不足与浪费造成的困难得到解决,使《反家庭暴力法》的规定真正落到实处。

再次,不忘初心,抓住重点是有效实施《反家庭暴力法》的关键。

众所周知,《反家庭暴力法》有其立法目的,反家庭暴力工作有其出发点和工作目标,这些内容构成了我们反家庭暴力的初心。不忘初心,就是不让《反家庭暴力法》的实施背离其立法目的和立法精神,不让任何一个具体制度和措施的实施背离《反家庭暴力法》的基本原则和基本理念,严防在实施过程中改变工作方向,模糊关注焦点,脱离反家庭暴力的既有轨道。

抓住重点,聚焦难点是有效实施《反家庭暴力法》的关键。做到这点就是要抓住和聚焦《反家庭暴力法》确立的告诫、强制报告、撤销监护、人身安全保护令等重要制度,就是要抓住和聚焦公安机关、人民法院这些最重要的实施主体,就是要抓住和聚焦那些具有高度风险的重点家庭,就是要抓住和聚焦家庭暴力关系中施暴者这个主要方面,就是要抓住和聚焦处理具体家庭暴力案件的关键环节。只要我们牢牢抓住这些重点和难点,确立先进的反家庭暴力理念,对《反家庭暴力法》规定进行整体全面的理解,始终对实施《反家庭暴力法》抱着积极的、坚决的态度,那么《反家庭暴力法》的实施就一定会取得预期的法律和社会效果。

对家庭暴力的看法篇2

[关键词]反家庭暴力;草案;受害人范围;界定

家庭暴力的发生是一个社会常态。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家庭暴力如普通暴力一般难以在人类历史上得以消除。这不仅是某个国家特有的问题,而是跨越国界、意识形态、阶级存在的全球性问题。我国家庭暴力的现状已严重影响社会和谐及民众的基本权利。据此,家庭暴力应如国际统一认知,纳入公法的管制范围,必须介入国家强力来保证受害者得到相应的保护。我国在2001年修订的《婚姻法》中首次提到家庭暴力一词,宣告性的规定“禁止家庭暴力”,其后,有在多部法律和相应解释中提及“家庭暴力”,但多是概括性、模糊性条文,但此种立法措施,并不能从实践或司法的角度解决现在社会所面临的此类问题。2014年11月25日,我国终于出台《反家庭暴力法(草案)》,这意味着针对家庭暴力的专门立法即将诞生。而纵观世界其他国家,部分已经在立法时间先我们一大步,在此类法律实践中也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其中,以美国来说,家庭暴力属于社会性事务,而非简单家庭纠纷的观念深入人心,而各类针对家庭暴力展开的宣传、问题咨询及法律援助体系相对较为健全。特别是美国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展开的一系列立法活动,推动了美国反家庭暴力事务的快速发展。

中国虽与美国在政治体制、意识形态、文化背景等方面有一些差别,但在防制家庭暴力以及家庭暴力引起的实际问题方面是有相同性的。因此,通过比较美国及借鉴美国在家庭暴力立法及司法上的具体做法,可以使我国找到现有问题的解决方法,并实现立法的前瞻性,在未来可能发生的系列问题上提前关注。

从立法层面上来看,反家庭暴力法中涉及家庭暴力的定义、家庭暴力的受害人范围等多个重要问题。首先,家庭暴力中“暴力”的定义。根据各国的立法情况来看,暴力大体包括身体、精神、心理等几个方面。美国各州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对家庭暴力又不同的立法说明,但在暴力的内容中都包括了非身体形式的精神虐待。而美国律师协会将家庭暴力定义为“当一方亲密伴侣使用身体暴力、胁迫、威胁、恐吓、隔绝孤立以及情感、性、经济暴力试图保持对另一个亲密伴侣的权利控制时,即发生家庭暴力。”这种定义的关键点在于权利控制,是指施暴者的施暴行为有明显的控制性,而被施暴者的某些权利在此过程中处于被剥夺的状态。以经济暴力为例,经济暴力本身能否作为家庭暴力的一种是存在争议的,因为经济暴力不像肉体暴力一样具有人身损害或惯常认为的暴力性。但施暴者在经济上对弱势一方的完全控制,家庭主妇或无经济来源的妇女在家庭中可能遭受此种暴力,是对方对其财产权的剥夺。家庭中很难将双方的贡献以经济的形式进行表述,但经济权却可能遭到一方的控制而使另一方完全陷入一个类似精神暴力,甚至是身体暴力的漩涡。可以说,此种对家庭暴力的界定方式是延展性的界定,包涵了家庭暴力可能存在的各方面表现形式。而我国在《反家庭暴力(草案)》中,将家庭暴力描述为“身体、精神等方面的侵害”。此种定义方式的好处是将家庭暴力的含义以一种概括性的方式来说明,给之后立法以一定的空间。但仔细分析,这种描述的延展性与上述美国对家庭暴力的延展性是不相同的。同为对家庭暴力的扩展性说明,后者是明确的拓展,整个定义可以说是包涵整个具体实践情形但反过来明确指导实践中的各类类似情况。很好地实现立法的明确性及可参照性。而前者的描述过于模糊与概括,此类描述不利于司法的规范及法律的正确适用。笔者认为,对于家庭暴力,可直接借鉴美国对此类问题的定义进行更加细致、系统的界定。其次,家庭暴力的受害人范围。家庭暴力的受害人范围牵涉到一般暴力与家庭暴力认定的矛盾。若受害人范围过窄,就是去单独立法保护的意义;若受害人范围过宽,同样也会导致上述问题。所以,对家庭暴力的受害人范围界定,应从我国实际出发,并参照其他国家的部分经验。我国在《反家庭暴力法(草案)》中,将“家庭成员”直接描述为“配偶、父母、子女及其他共同生活的近亲属”及“具有家庭寄养关系的人员”。此种规定具有明显的限定性。而美国在此类立法中规定为:(1)配偶或前任配偶;(2)同居者或曾经同居过的人;(3)具有约会关系或曾经有约会关系的人;(4)或曾经为的人;(5)有血缘或收养关系的人;(6)因婚姻或曾因婚姻而具有联系的人;(7)同有子女的人;(8)符合前7项之人的未成年子女。可以看出,美国在对家暴受害人范围界定时,更加贴近现在社会的生活现实,从保护人权的角度出发,囊括了并非传统所认为的家庭关系中的部分“家庭事实”。笔者认为,随着中国社会的进步,家庭的定义在发生改变,“家庭成员”的范围相对于以往也有所不同。如果参照社会事实,对家庭暴力受害者范围进行适当扩大,更有助于实现反家庭暴力法的立法意图。

我国此次出台的《反家庭暴力法(草案)》中对家庭暴力界定及暴力受害人范围定义等方面都属于概括性或模糊性的条文。与之前在各类法律中所作的宣示性条文虽有着实质性差异,但表面差异却不明显。如果我国效仿国际社会对家庭暴力的公权力防制,那么至少要求法律具有可实施性。从我国现实来看,本身由于文化观念的影响和在家庭暴力法思想方面薄弱的民众基础,导致反家庭暴力法出台后的实施环节困难重重。由此,更应该以较明确的立法来实现立法意图,并起到法教育的部分功能。

作者简介

徐萌:女,(1991―)四川通江人,四川大学2013级法律硕士。

对家庭暴力的看法篇3

摘要:家庭是维系社会稳定的基本单位,因此家庭成员内部的和谐相处不仅关系到内部成员的身心健康发展,而且关系到社会稳定。但随着社会发展加快,社会中的各种因素导致家庭中因家庭暴力出现很多问题,本文中笔者试从家庭暴力的问题出发,提出相应对策,以从一定程度上减轻家庭暴力给受害人、家庭、社会造成的影响。

关键词:家庭暴力;法律规制;法律界定

一、家庭暴力的现状

(一)家庭暴力的具体界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家庭暴力的界定为:“家庭暴力是指行为人以殴打、捆绑、残害、强行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其他手段,给其家庭成员的身体、精神等方面造成一定伤害后果的行为。持续性、经常性的家庭暴力,构成虐待。”

理论上,我国的法律学者对于家庭暴力的界定也主要根据((解释(一)))做出的,认为家庭暴力不仅包括身体上的暴力,还包括精神上的压迫。

笔者认为,关于家庭暴力的理解应对家庭和暴力两个概念分别进行广义理解。所谓家庭,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基于婚姻、血缘和收养关系的长期居住的共同体。而且随着社会多元化的家庭的出现,还包括目前社会上存在的非婚同居家庭、同性恋家庭、单亲家庭与继父母家庭等等。所谓暴力,从受害者的角度看,暴力指夫妻间的暴力、父母对未成年子女的暴力、成年子女对父母的暴力。暴力,从概念上讲包括身体的暴力、精神的暴力、性方面的暴力。因此,我认为家庭暴力是指行为人以殴打、捆绑、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给其家庭成员的身体、精神、性方面造成一定后果的行为。

(二)我国法律关于家庭暴力的立法现状

目前我国并没有专门针对家庭暴力的部门法,目前我国对家庭暴力法律规制的相关规定主要体现在以下法律或政策性文件中。我国的现有法律对家庭暴力的规定主要见于《宪法》《民法通则》《婚姻法》《继承法》《刑法》《行政法》《地方性法规》。

(三)家庭暴力的产生原因

首先,几千年的封建传统思想根深蒂固是产生家庭暴力的历史原因。封建思想中的男尊女卑、女子必须遵守的三从四德思想,使得家庭的男人处于主导地位,促使了家庭暴力的产生。

其次,社会相关部门的惩治力度和监管力度不足是产生家庭暴力的社会原因。家庭暴力一般发生在家庭内部之间,具有隐蔽性使得相关部门介入较难,除非当事人自己去相关部门主张自己的权利,再加上,社会相关部门缺乏针对家庭暴力的相关规范。

再次,我国现有的关于家庭暴力的法律法规尚不完善,没有关于家庭暴力相关的惩治措施,并且法律规定不明确,立法分散,可操作性差,这些都是产生家庭暴力的法律原因。

二、家庭暴力存在的问题

(一)家庭暴力的法律界定模糊,给法律适用带来难题

根据婚姻法解释一对家庭暴力的概念可以看出,首先,家庭暴力一般是发生在家庭成员之间的,但由于社会的多元化的发展,家庭的形式的多元化的出现,那么家庭成员的具体标准出现不确定性,使得在司法判定时出现难题。其次,家庭暴力的手段的多样性和隐蔽性,使得家庭暴力的手段的界定模糊,解释一中仅列举了几个暴力手段,在实践中并无多大意义。最后,解释一中规定了家庭暴力造成的伤害包括身体上和精神上,但对具体伤害的界定标准和鉴定方式很难确定。

(二)因家庭暴力导致的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缺陷

根据婚姻法的相关规定,因家庭暴力而导致离婚是无过错方请求离婚损害赔偿的法定事由,并且此种离婚损害赔偿需要具备下列条件:存在侵权行为;有损害结果;侵权行为与损害结果有因果关系;主观上有过错;离婚。

从上可知,首先,家庭暴力的损害赔偿的前提是离婚,也就是说只有离婚才能请求损害赔偿,相反,不离婚的而导致的损害赔偿会受到共同财产的制约,这使得执行出现困难。其次,关于主观过错的界定出现问题,法律没有对过错的程度作出解释,司法实践中也不存在同一的界定标准。

(三)立法分散,缺乏系统性,可操作性不强。

我国的现行法律关于家庭暴力方面的规定,比较原则化,缺乏具体性,关于家庭暴力的认定标准模糊,不便于当事人知法、守法,也不便于执法部门执法,给立法、执法带来困难。从立法内容上看,尽管有很多法律规定家庭暴力,但是没有专章专节规定家庭暴力,使得家庭暴力缺乏应有的法律依据。

三、家庭暴力的法律规制

(一)制定一部切实可行的家庭暴力防治法

根据我国目前的立法状况,针对家庭暴力方面的法律规定比较分散,缺乏实际操作性,因此制定一部切实可行的供当事人维护权益的家庭暴力防治法很有必要,在这部防治法中,我觉得应重点规定以下内容:第一,明确界定家庭暴力的概念,扩大家庭成员的概念,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家庭,还包括社会上新出现的非婚同居家庭、同性恋家庭、单亲家庭、继父母家庭等等。第二,具体阐明家庭暴力的具体特征及界定标准,给广大群众和受害人一个明确的判断标准,增强可操作性。第三,规定相关部门对家庭暴力的具体防治措施,规定有关部门对家庭暴力的监督检查。

(二)加强司法对家庭暴力的制约

在完善立法的同时,还需要相应的执法措施来保障法律的正确实施,维护法律的权威,保护受害者的合法权益。因此,需要加强相关司法部门对执法的干预,在法律实施过程中,切实加强司法机关对法律的监督和实施。首先,加强公安机关对家庭暴力的监督与制约,要求公安机关对受害人关于家庭暴力的报案和控告时及时做出相应的处理,不拖延,同时,公安机关也可以在相应场所设置相应的应急措施来为受害者提供便利。其次,加强法院对家庭暴力的监督,基于家庭暴力而诉至法院的案件,若当事人不履行法院的文书规定的内容,法院可以采取相应措施对当事人进行相应制裁。最后,加强检察院的监督,要求检察机关在处理家庭暴力案件时,不仅要正确履行监督职责,而且要针对执法过程中的问题进行法制宣传,使受害者在遇到家庭暴力时使用正确的维权渠道。

(三)构建多渠道、多方式解决纠纷的途径

和谐社会的建设不要求任何问题的解决必须权力的部门的干预,当然,首先要充分发挥政府在家庭暴力防治过程中的威慑作用,但是当此种方式不能够很好协调当事人之间的纠纷时,需要社会组织,如妇联,人民调解委员会、社会组织的积极配合,同时作为受害者个人也不能只依靠别人,受害者应在遭受家庭暴力时积极搜取相应证据,提供自己人身权受到侵犯时的权益的相应证据,也可以通过网络来维权。同时,我们社区应积极履行基层组织的职能,社区作为基层群众自治组织方便与受害人进行联系,与当事人进行充分协商,有利于迅速、及时的化解矛盾,解决纠纷,构建和谐家庭,和谐社会。(作者单位:新疆师范大学法经学院)

参考文献:

[1]赵红.家庭暴力及其解决机制的法律思考〔J〕.2010,(1)

对家庭暴力的看法篇4

关键词:家庭暴力;医疗机构;法律思考

中图分类号:C913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07)-01-0036-02

家庭暴力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不协调音符,要调整好这个音符,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齐抓共管。医疗机构是救助行动的第一站,是反对家庭暴力的传播者。医疗机构参与干预家庭暴力对遏制家庭暴力将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家庭暴力的国内外现状

家庭暴力已成为全球性的社会问题。据世界银行调查显示,20世纪全世界有25%至50%的妇女都曾遭受到丈夫或男友的虐待。在美国,根据联邦调查局报告,每15秒就有一名妇女遭到其丈夫、男友或伙伴的殴打,受害妇女总数超过了、抢劫及车祸受害妇女的总和,平均每天三名妇女成为家庭暴力的亡魂;据英国政府内政部统计资料,英国每4名妇女中就有一名遭受家庭暴力的伤害,每一个星期就有两名妇女在家庭暴力中丧生,家庭暴力占英国犯罪总数的25%;泰国曼谷50%的妇女经常遭受丈夫的肉体摧残;叙利亚妇女联合会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叙利亚可能有多达四分之一的妇女是家庭暴力的受害者。

在我国,有统计数据表明,在中国2.7亿个家庭中,约有30%存在不同程度的家庭暴力,其中施暴者九成为男性。在2002年《妇女权益保障法》颁布十周年之际,全国妇联做了该法实施情况的抽样调查,调查表明,在被调查者中,有16%的女性承认被自己的配偶动手打过,有14.4%的男性承认打过自己的配偶,因家庭暴力全国每年至少有10万个家庭解体。

从上述数据和现状来看,家庭暴力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联合国1979年通过的是最早涉及这一问题的国际文书,当时对妇女的暴力行为被视为是一种歧视,在美国,则视其为卫生保健问题,此后,家庭暴力问题日益受到各国医学界的重视。针对这种情况,政府很有必要将预防家庭暴力延伸到医院,充分利用医院的人力及技术资源预防家庭暴力。医院应积极主动地予以回应,面对医疗机构的改革,将业务范围扩大,与政府密切配合,彼此实现双赢。

二、医疗机构干预家庭暴力面临的困惑

从理论上讲当家庭暴力出现时,受害者无论受到身体伤害还是精神伤害,一般都会到医院看病疗伤,然而,事实并不乐观。据统计,只有30%-54%的家庭暴力的妇女受害者去医院急诊,其中只有4%-5%的受害者得到准确的诊断。①这种情况给医疗机构工作者提出了伦理道德和法律的挑战。

1.受害者缺乏权利保护意识

在男女平等的现代社会,家庭成员不该有主仆尊卑之分,然而一些女性受传统的“家丑不可外扬”、“一日夫妻百日恩”等观念影响,认为遭受暴力侵害只是夫妻间的私事,只能对婆家和娘家人说,让家里人评理,不可为外人道。如果伤势比较重,到医院诊治,医生问其受伤原因,总是遮遮掩掩,不承认受到了家庭暴力,且不愿意接受医院的各项救助。殊不知,这一遮掩为自己日后诉诸法律保护丢失了唯一的证据,从而也助长了施暴者的威风,自己则掉进“囚徒困境”。

2.医疗工作者欠缺干预家庭暴力应有的综合素质

一是部分医务工作者只注重疗伤,不主动介入家庭暴力,很多医护人员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很容易辩认出患者是否受家庭暴力所致,但对来就诊的受害者漠不关心,认为自己的工作职责是治病疗伤,不必过于多问,况且“家庭暴力在正常的家庭不会发生,即使发生也是私事,外界不须干涉”,“被打女性也应对家庭暴力的发生负责”。因有这种想法,当受害者要求开具诊断书时,不愿出具证明。台湾黄志中医生谈到:“家庭暴力已让台湾医生变得麻木不仁,一般医生不愿开验伤诊断书。70名曾经就医的受虐妇女当中,有31个说他们要求医生开验伤诊断书时多次被拒绝。黄志中感慨地说,从他的临床观察来看,现在台湾的丈夫打人技术越来越‘高明’,很多妇女的伤从外观上看不出来。公立医院和医学中心对受暴力虐待的患者不但不友善,而且在治疗过程中因拒开验伤诊断书而使她们的心灵受到更深的伤害”。②二是部分医生缺乏对家庭暴力和相应的法律法规的了解,面对受害者很想伸出援助之手,但又不知道如何应对。

3.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阻碍了医疗工作者的主动干预

在中国封建社会妇女地位极为低下,家中大事一切由男人决定,受这种传统文化思想影响,使得人们对于家庭暴力的态度不同于其他暴力行为的态度。一是社会上广泛认为家庭暴力是“家务事”、“清官难断家务事”、“夫妻没有隔夜仇,床头打架床尾和”,作为医生没有必要多管闲事,看好病就行了;二是因家庭暴力多发生于夫妻之间,一些受害者接受了治疗后,又同丈夫和好,反过来夫妻一同找医院算账,反告医院干预了他们的家务事;还有些女性经过心理治疗后,将医生传授的自救方法全部告知丈夫,导致丈夫电话威胁医生,上述种种情况,阻碍了医疗机构对“潘多拉盒子”的开启。

三、医疗机构参与干预家庭暴力的法律思考

医疗工作者在干预家庭暴力的工作中具有其他系统和部门不可替代的优势,一个称职的医务工作者,除了为受害者提供医疗服务、直接关心受害者身体上的伤情治疗外,因医患关系他可以获得受害者第一手受暴的可靠资料,因此,他能够为受暴者诉诸法律提供有力的信息资源。中国法学会的专家介绍说,在加拿大、美国、瑞典等许多国家的医疗机构,医务人员都会广泛参与家庭暴力干预活动,这也成为医院管理和日常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由此还产生了大量的“医学社会工作者”。例如美国旧金山预防家庭暴力的工作是在非政府组织与政府组织的紧密配合下,医务工作者和法律工作者、社会工作者、警察通力合作,共同推进的。加拿大manitoba省反对家庭暴力服务系统在政府支持下,为家庭暴力受害者提供了庇护所、第二阶段宿舍、社区服务中心和健康诊所,司法部门还专门成立家庭暴力受害者辅导和支持小组,成员除了律师、心理学家、社会工作者,医务人员不可或缺。③国外成功的经验为在我国医疗机构建立中国式医疗工作者干预反家暴模式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笔者认为,真正将医院的纯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的现代医学模式,在反家庭暴力中真正起到其应有的作用,应采取以下对策:

1.政府应以人为本,重视医疗机构在干预家庭暴力中的作用

国家政策的制订是一个科学的决策过程,目标是以最小的投入得到最大的产出,这种投入与产出既有经济的因素也应该有社会的因素。为此,政府部门应从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出发,大力宣传医疗机构参与反家庭暴力的作用、意义,让医生有意识地认识到预防家庭暴力是一名医疗工作者应尽的职责;在政策的制定上应将其放在应有的重要地位全方位地加以考虑,将惩罚成本投入的物力、人力、财力划拨一部分到医院,发挥其特殊的服务功能;为了实现医疗机构在干预家庭暴力方面的最优服务,政府部门还应在各级医院、社区诊所建立防止和鉴别家庭暴力的培训机构,定期或不定期地根据新情况、新特点、对新进人员进行培训。培训内容:一是相关的法律法规;二是接诊时受害病人的伤情鉴定和评判标准;三是调解方式。通过培训,以便医务工作者掌握灵活的谈话技巧,引导受害者敞开心扉,建立彼此的信任关系,有效地保护被伤害的妇女,为被害人的医疗、鉴定、法律提供帮助,防止家庭暴力的再次发生。

2.医疗工作者要提高认识,积极主动参与干预家庭暴力

王旭摘译的《家庭暴力的法律授权性报告》中谈到:“随着对家庭暴力警惕意识的增强,要求医疗工作者对家庭暴力有充分的反应:规范地反馈家庭暴力的信息,提供敏感的、非刑罚性支出,记录受害人的健康状况,质证虐待及提供治疗方案。哪方面问题不甚清晰,哪方面就是工作的重点。无疑,临床医师肩负着提醒政府关注家庭暴力的责任。反家庭暴力意识的增强,还会引发对现存的火器损伤及凶杀状况报告的重新检验――法律也关注家庭暴力的发生。”④因此,医疗工作者要提高对反家庭暴力的认识,积极主动地参与干预家庭暴力。一是作为医疗工作者,要对家庭暴力的普遍性和严重性有充分的认识,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反家庭暴力的行列中;二是医疗工作者要有职业敏锐性,用比较适合家庭暴力受害者的心理特点的交谈方式进行谈话,以便获得更多的诊疗信息;三是对牵涉到家庭暴力案件的诊治,要根据损伤的特点详细地做好记录,为家庭暴力的存在程度提供有力的证据。

3.完善立法,确立医疗机构记载的家庭暴力病案信息的法律效力

家庭暴力看似家庭私事,实则已成为社会公害。法律和家庭的可贵之处,正是在于它们赋予了一种平等、平和、正常的人生态度,无论是夫妻之间还是父母子女之间,应承认生活的缺陷,但更重要的是如何弥补而不是加深这种缺陷。为此,国家有必要制定《反家庭暴力法》。在《反家庭暴力法》中,应确立医疗人员在预防家庭暴力方面的法律地位及病案信息的证据力,以此建立从医疗救治到社会救助、从法律援助到社区规诫的多元化的反家庭暴力的网络结构,及时化解纠纷和矛盾,将不稳定因素消灭在萌芽阶段。

参考文献:

[1]《站在家庭暴力第一线的医生》,省略/news/zhuant/

10htm.

[2]同上。

[3]《医疗介入反家暴责无旁贷》,省略/article/

对家庭暴力的看法篇5

一、家庭暴力的法律概念

目前我国对家庭暴力尚无统一概念。大部分学者认为:“家庭暴力是指在家庭内部出现的侵犯他人人身、精神、性方面的强暴行为。”《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对家庭暴力行为给出了具体的定义:“家庭暴力是指行为人以殴打、捆绑、残害、强行限制人身自由或其他手段,给家庭成员的身体、精神等方面造成一定伤害后果的行为。”

而第48届联合国大会通过《消除对妇女的暴力宣言》中,将对妇女的暴力定义为:身体暴力、性暴力和心理暴力。从我国婚姻法及司法解释中规定来看,对家庭暴力的界定只相当于《宣言》中的身体暴力。在司法实践方面,在诸多因家庭暴力而导致的离婚案件中,心理暴力及不作为的暴力形式和性暴力形式占家庭暴力的比例愈来愈大,甚至有取而代之的趋势。而法律仍将家庭暴力限定为作为的身体暴力形式,远远跟不上家庭暴力的演化,严重地存在着立法滞后,不利于保护受害者的合法权益。

二、家庭暴力的特征

明确了家庭暴力的法律概念后,结合司法实践进行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家庭暴力和社会上发生的暴力相比均具有违法性,但家庭暴力发生在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中,因而更具有其独特的特点。

1、发生于家庭内部,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家庭暴力发生于家庭的内部,包括因血缘关系、法律拟制而组成的家庭。西方国家的一些学者甚至将已离婚的前夫前妻之间,同居伴侣和原同居伴侣之间,同性恋者之间的暴力行为也列入家庭暴力范畴。结合我国的传统和现实来看,此观点过于宽泛,在所不论。

从主体来看,施暴者和受害者之间具用持定的亲属关系。施暴者一般在家庭中处于强势地位;受害者一般在家庭中处于弱势地位。这些受害者大多数为妇女、儿童或老人 往往因为缺乏独立的生活能力和自卫能力,同时,存在“家丑不可外扬”的陈旧观念,因此,长期对施暴者的暴力行为采取忍让态度,从而导致施暴行为具有一定的隐蔽性。

2、家庭暴力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和渐进性。家庭是由生活在一起成员组成的,成员的身份是固定的,不是随意就能改变的。因此家庭成员固定的生活在一起的时间是相当长的,家庭暴力一般都不是一日突起,往往是日积月累,具有时间上连续性。同时家庭暴力的发生一般呈渐进性,一般均呈现为以下几种状态相互转化,交替循环,即由紧张状态阶段到暴力阶段再到亲密阶段,如此往复交替。

3、家庭暴力造成的后果严重性。由于家庭暴力的普遍存在且得不到有效地遏制,导致一些妇女和未成年子女的身心健康受到不同程度的侵害,有的性格扭曲,甚至精神分裂;更有的因此致残。特别是青少年在家庭暴力环境的影响下,不务正业,不思学习和上进,游手好闲,聚众斗殴,甚至用暴力报复社会以致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同时家庭暴力使家庭破裂,造成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存在。

三、家庭暴力的形成原因

家庭暴力是一个全世界都关注的普遍性问题,广泛存在于不同的种族、不同民族、不同的阶级、不同的宗教信仰、不同的文化传统、不同的职业、不同的文化水平的人群中。造成家庭暴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中国妇女问题专家巫昌祯教授认为,家庭暴力增长的主要原因是根深蒂固的夫权观念和经济转型期社会关系的剧烈变化,导致人们的心理极不稳定,以及生活理念的多元化使人与人之间的分歧加大。

1、传统男权文化的影响是产生家庭暴力的重要原因。封建传统观念是家庭暴力产生的历史原因,我国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社会,父权、夫权统治观念贯穿了中国数千年历史。我国长期以来的文化基础是男性中心本位文化,男女在家庭及社会结构中的地位极不平等。虽然男女平等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主流思想,但几千年来形成的“男尊女卑”的封建“夫权”思想仍有相当严重的毒害,正是这些思想助长了家庭暴力的发生。

2、家庭成员的经济和社会地位的差别。处于强势地位的成员在家庭生活中往往居于主导和支配地位,而处于弱势地位的成员往往在经济和生活上依赖于他们,一旦发生家庭矛盾,处于弱势地位的成员通常会成为发泄的对象,并且大都表现出逆来顺受。而这种软弱的反应使得施暴者无需为自己的行为承担任何责任。

3、立法过于抽象,可操作性不强。虽然已出台了多部专门法律法规以禁止家庭暴力和保护弱势家庭成员的合法权益,但是在执法实践中,当对妇女、儿童、老人的暴力侵犯来自家庭内部时,执法却是空白和盲目的。在司法实践中,当家庭暴力发生后,如受害者不告发,则执法部门难以依职权主动介入。同时,由于受害者调查取证困难,导致无法对施暴者进行有效的惩处,无形中制约了受害者寻求有效司法救济。可以说,法制的制约不力是造成家庭暴力增长的的重要因素之一。

4、社会宽容助长了家庭暴力的形成与发展。长久以来,人们都认为家庭暴力是家庭内部的事情,从思想上对此抱有宽容、忽视的态度而不愿干预。这实际上是对施暴者姑息纵容,在这种情况下,也使得法律失去了它应有的预防作用和惩治作用。

心理因素、性格差异、社会风气的影响等也成了助长家庭暴力的“帮凶”。总之,家庭暴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分析个案时,我们应当充分了解了上面这些因素的基础上,才能采取有效的、有针对性的措施来预防和遏制这种丑恶的行为。

四、预防、遏制家庭暴力的对策

虽然家庭暴力现象在目前而言尚不能得到完全消除,处理家庭暴力问题和救助家庭暴力的受害者仍存在着很大的难度,但通过努力,家庭暴力是可以得到预防、制止的:

一是加强宣传教育,反对家庭暴力。男女平等已成为当今社会对待男女关系的主流思想,然而要消除几千年来封建思想的毒害,还需要进行广泛的宣传教育。要做好反对家庭暴力的宣传工作,广泛宣传家庭暴力的危害,使人们明白家庭暴力并不是个人和家庭私事,而是一种侵犯人权,违反社会道德的行为,人人都要成为参与消除和预防家庭暴力的执行者,逐步形成社会主流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二是制定专门法律,为受害者提供更多的法律救济途径。当前我国关于家庭暴力的立法规定,散见于不同的法律,尚无专门的法律对家庭暴力行为进行制约。从目前来看,这是远远不够的。目前还需要制定一部专门规范家庭暴力的单行法律或法规,使制止和预防家庭暴力的规范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从司法救济、调查取证、损害赔偿、处罚措施等多方面进行完善,以加大对施暴者的惩处力度,保护受害者的合法权益,达到有效遏制家庭暴力的目的。

三是加大执法力度,明确执法机构对防治家庭暴力的责任。执法机构的干预是制止家庭暴力最有效的手段,因此应当使执法人员明确对防治家庭暴力的责任,尤其是公安派出所处于打击家庭暴力的第一线,应向家庭暴力受害者提供及时有效的救助。与此同时,司法机关应当重视对于家庭暴力案件的受理和审理,法院应当及时受理家庭暴力类的案件,并且应当直接对家庭暴力案件的证据依职权进行调取,避免发生当事人证据搜集难的问题。在审理案件中发现有家庭暴力现象的应当依法给施暴者予以处罚。

四是建立长效维权机制,构筑多层次的社会防治体系。防治、制止和惩治家庭暴力,并不只是某个人的事情,也不是某个机构的事情,它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基层居委会、人民调解委员会、妇联的调解职能应当得到充分的发挥,以约束家庭暴力行为。

五是推广普法教育,增强公民的法制意识,提高自身维权意识。教育广大妇女树立“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精神,提高她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制观念。同时要提高广大妇女的自身素质,逐步提高夫妻双方解决冲突的能力和技巧。在遭受家庭暴力时,切不可逆来顺受,委曲求全,要善于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家庭暴力的危害是严重的,反对家庭暴力,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保护受害者的合法权益,维护家庭的和睦,必将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张珊珊:《关注家庭暴力案件》,《扬子晚报》,2004年第11期,第5版。

2、李德蓉:《对家庭暴力的社会透视与法律思考》,载《95年世界妇女大会5周年研讨会论文集》,第308页。

3、巫昌祯、杨大文主编:《防治家庭暴力》,群众出版社,2000版。

对家庭暴力的看法篇6

当今妇女的现状,家庭暴力是个不能避免的话题。据了解世卫生组织近期首次就家产暴力现象展开全球调查,调查范围涵盖10国超过2.4万名女性。调查结果显示,骨折、瘀伤、烫伤、头骨破裂、下巴脱位以及和恐惧等现象在女性当中有时有发生,而且施暴者主要是她们的丈夫或亲密伴侣。此外,遭受身体虐待或待的女性更易遭受长期健康问题困扰,包括抑郁和自杀倾向。

尽管有法律保护妇女不受虐待,但是家庭暴力案件很少能得到,除非打成重伤或出现致死人命的情况。许多受虐妇女因此丧失了的勇气,不得不继续维持暴力的婚姻关系。有些人甚至去走极端,主张只有用暴力和谋杀的手段才能结束这种关系。

在美国的家庭暴力中,95%的受害者是妇女;在美国妇女的一生中,每四人有一人会遭受其家庭伴侣的暴力侵犯;每年都有约600万妻子受到丈夫的虐待;每年约有2000至4000名妇女被殴打致死;美国警察有三分之一的时间花在应付因家庭暴力打来的电话上;被谋杀的妇女中60%是死于熟人之手;最常见的情况是分居和离婚的妇女被男方设陷阱加以谋杀;因伤住院的妇女中有20—30%是被伤害的;产妇中有17%报告说在怀孕期间受过暴力侵犯。

在法国,有200万妇女经常遭受男人的虐待;有德国有400万妇女遭受丈夫的虐待。

在犹太家庭中,丈夫对妻子的暴力很普遍,其实犹太教义并不赞成家庭暴力,也是主张对施暴者加以惩罚的,同时应当对受害者给以补偿。以色列的一项调查表明,受虐妇女的生活环境同监狱极其相似:与世隔绝,受害人被割断了与外界的信息联系,丧失了来自外界的物质与精神支持。

西班牙卫生部长、世卫组织年度健康大会主席埃莱娜•萨尔加多说:“每18秒钟,就有一名女性遭受暴力或虐待。我们必须制止这种可耻行为。”

传媒揭露的一个印度妇女个案引起公众的关注:她被姻亲杀害,原因是婚后八年其父仍不能交齐嫁妆钱。这一案件使人们对在印度针对妇女的暴力状况有了认识。移民妇女中的家庭暴力状况也非常严重。每年有数以千计的南亚妇女到达美国,由于丈夫的虐待,她们对新生活的梦想很快就被噩梦毁掉了。

一、在我国家庭暴力的表现形式和现状

(一)家庭暴力的表现形式:

在家庭暴力中,遭受侵害的90%为女性,在调查中,发现其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丈夫有外遇,用暴力逼迫妻子离婚;

2、因生育女孩,心怀不满而实施家庭暴力;

3、夫妻下岗,经济压力大,殴妻发泄苦闷;

4、丈夫、酗酒引起家庭暴力;

5、丈夫自私、多疑。

(二)家庭暴力现状

1、家庭暴力呈上升趋势从接待的2003—2005年分类统计表明,反映家庭暴力问题的案件逐年上升。另外,由于家庭暴力具有一定程度的隐蔽性,遭受暴力的女性因种种原因,不愿为外人所知,因此,在实际上,家庭暴力发生率远远要高于这个比例。

2、家庭暴力情节日趋严重根据对暴力典型案(事)例进行的调查看,受害者均为妇女,施暴形式多样,手段残忍,轻者语言伤害,拳打脚踢,重者则用棍棒、匕首、铁器、剪刀等残害妇女,使受害者在肉体和精神上造成了难以抚平的创伤,人身权利遭到严重侵害。

3、施暴者的年龄、文化、职业构成(重点剖析20个家庭暴力典型案(事)件)从年龄构成看,施暴者大多数文化素质较低,但也有大学本科毕业的干部、科技人员和教师。从职业构成看施暴者中农民居多,其次是工人和个体经营者,但是也有国家领导干部等。

二、家庭暴力产生的原因

(一)历史原因由于我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封建传统思想尤其是封建的婚姻道德观流弊甚远。

1、夫权思想。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夫为妻纲”的古训在一些人的观念中根深蒂固。虽然新中国的法律规定了男女平等的原则,但“夫权”观念却不是短期内就能改变的。

2、大男子主义。“男主外,女主内”的千古遗训一直控制着某些人的思想,在这种观念下,女性的全面发展受到抑制,自然要依附男性;男性自身也认为自己是家庭的主宰,要担起养家的重担,这种思想注定了男性在家庭中说一不二的局面。

3、重男轻女的思想。在遭到丈夫的虐待案例中,由于妻子没有生育男婴或女方丧失生育能力的占相当比例。

(二)社会原因受“清官难断家务事”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往往对家庭暴力的危害性认识不足,简单地把它归为家庭纠纷,客观上助长了家庭暴力的肆虐。

1、有关部门对家庭暴力问题重视不够。在接访,我们发现有80%的妇女在遭遇家庭暴力时,直接报110或直接到当地派出所报案,还有的妇女到司法部门寻求帮助,可是却被认为是一般家务事,不予过问和调解。即使处理也只是批评教育了事,使施暴者更加肆无忌惮的实施暴力行为,而使众多受害人投诉无门。

2、社会舆论在法制宣传和教育方面开展得不够广泛和深入。社会上有相当一部分人错误地认为打老婆应该,谁也管不着,打也没有管,因此,把老婆作为发泄工具。而妇女这个弱执群体,在遭受家庭暴力后又有许多后顾之忧,怕被人笑话、瞧不起等。使她们只能忍气吞声,不能理直气壮地寻求法律帮助。

3、我国现行法律不够完善,尚无配套措施预防、制止家庭暴力。

(1)在立法上,由于保护家庭成员人身权利,制止家庭暴力的法律分散于各个法律之中,有的规定比较原则,可操作性差。

(2)根据我国《刑法》和《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规定,对家庭成员之间的轻微与轻伤伤害案件及虐待案均有“告诉”才处理的规定,因很多人都不去投诉,这就出现了施暴者即使在警察眼皮下也敢为所欲为,而司法人员却不去制裁状况。

(3)家庭暴力蝗隐蔽性增加了办案难度,没有确凿证据,致使执法部门难以追究施暴者的法律责任。家庭暴力一般发生在家庭当中,当事人只有夫妻二人,没有第三者在场,加上有的妇女不及时到司法部门鉴定伤情,这就给取证造成了困难,而没有确凿的证据,执法部门无力追究施暴者的法律责任。

(4)执法和法律援助的力度不强,缺乏执法监督机制。目前,有关部门的执法监督力度不够,执法不严,有法不依,违法不究,打击不力的现象在一些地方仍然存在。

(三)经济原因从调查的情况看,有部分女性在经济上没有独立性,致使其过分依赖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丈夫,经济地位不平等,内在地决定了家庭暴力的实施。

(四)处理婚姻关系不够慎重,婚姻基础不牢固发生暴力的家庭往往婚姻基础不稳固,原本婚姻质量较差,夫妻之间的关系处于一种松散或仇视状态,这为家庭暴力埋下隐患,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这种缺乏感情基础的婚姻呈上升趋势。

(五)妇女自身原因家庭暴力是男性对女性人权的侵犯,由于妇女自身素质、文化水平、个性心理等原因,许多妇女在遭受家庭暴力之后,顾虑重重,屈尊忍让,遮掩,妥协,一味迁就,自身的软弱和无知、无疑助长了施暴者的气焰,使得施暴者心理上更占优势,胆大妄为。很多人忍受暴力多年而不离婚,为什么这些家庭暴力的受害者会选择留在一个暴力家庭呢?主要有四点原因:一是希望对方痛改前非,这是最主要的原因,但事实上,没有外界的帮助,施暴者自己彻底改正的概率很低;二是为孩子,她们认为单亲家庭不利于孩子成长,三是有“和为贵”的想法,特别是那些丈夫施暴后又会一再认错的家庭,施暴者和受害人都可能在认错——打人——再认错——再打人的循环中不能自拔;四是她们不断检讨自己,认为可能自己某方面做得不好才招致暴力。

三、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的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舆论宣传和法律支持,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的发生舆论宣传作用不可低估通过普法宣传及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的法律法规知识,是提高全民道德水平、增强全社会维护妇女儿童权益的主要途径。要把新《婚姻法》、修改后的《妇女权益保障法》、《母婴保健法》等法律法规作为普法教育的重要内容,加大宣传力度,不断增强全社会依法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的观念。对实施家庭暴力、遗弃和虐待家庭成员的人要敢于曝光,揭露其丑陋的灵魂,在社会上形成过街老鼠人人喊打之势。同时执法部门对违背法律的行为,要依法严惩不怠,遏制家庭暴力的发生。另外加强道德,提高全民素质,树立良好风尚。通过多种教育活动形式加强国民的道德教育,促高社会防止、减少甚至消除对妇女的家庭暴力。通过教育,借助舆论的力量,倡导良好的婚姻道德风尚等以制止暴力,使不道德者受到应有的舆论谴责,同时也通过教育使每个人懂得彼此尊重对方的人格和尊严的重要,更尊重别人的人,才获得别人对自己人格尊严的尊重。另外,通过多种渠道对弱势群体——妇女进行“自信、自立、自强”的教育,使她们提高自身素质,拥有独立的人格和尊严,从根本上摆脱家庭暴力的威胁。

(二)充分利用现有的法律框架来制止和处罚家庭暴力行为。

我国现有关于维护妇女、老人、儿童权益的《宪法》、《民法通则》、《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妇女权益保障法》、《老年人权益保护法》、《婚姻法》等法律法规中,要消除家庭暴力就是要逐步完善这些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为了有效的法律救济手段。例如:设立分居制度,它作为同居制度的一种补充,不仅可以缓解夫妻双方的矛盾,还可以对防止婚内暴力以及由此引发的刑事案件有积极作用;在民法上,因从侵权的角度看待家庭暴力赔偿请求权,受害方有权要求停止侵害,赔礼道歉,赔偿损失(包括精神赔偿)。

建立多层次多机构的社会支持体系。

1、充分发挥基层居委会等组织的调解作用。

2、强调执法机关的职责。

3、建立类似于国外妇女庇护所性质的社会救助机构。以帮助受害人及时摆脱家庭暴力。

(三)制定《反家庭暴力法》,健全社会法律保障体系,依法加强对妇女人身权及相关权利的保护。首先,要加强立法。要进一步完善立法体系,增加有关内容和惩治力度,使惩治对妇女暴力的法律法规更加完整、更加有力、更加具有针对性,使受害妇女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证,使侵犯妇女权益的案件得到公正处理。用法律武器制止家庭暴力,是维护妇女权益的根本途径。现在,全国已经有20多个省、市专门针对家庭暴力法。另外还可以制定家庭暴力防治法。针对中国现行法律对家庭规定的明显缺陷,如有关法律条文分散、家庭暴力的概念和范围不明晰、公安机关介入家庭暴力的程序不明确、法律重事后处置而轻事前预防、对家庭暴力受害者保护不力,迫切需要制定防治家庭暴力方法。未来的家庭暴力防治法应当是对家庭暴力的界定宜宽不宜严,建立民事保护令制度。借鉴在英美国家和地区已成功的民事保护令制度,直接处理家庭暴力案件,给家庭暴力的受害人提供快速救助;及时遏制正在发生的家庭暴力和有现实危险的行为发生家庭暴力,保护受害人。

对家庭暴力的看法篇7

中图分类号:D92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09)12-082-02

摘要:我国《妇女权益保障法》中明确规定禁止对妇女实施家庭暴力,并规定了对妇女实施家庭暴力的救助措施和应承担的法律责任。鉴于此,本文从促进相关立法的完善和机制的健全出发,紧扣家庭暴力中妇女权益如何保障这一主题,界定了家庭暴力的概念,分析了家庭暴力的成因,且着重探讨了遏制家庭暴力的对策和措施。

关键词:家庭暴力;妇女权益

一、现状

家庭暴力,特别是针对妇女的家庭暴力,从古至今,无论地域、人种、阶层、社会制度或经济发展水平,是世界各国都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中国也不例外。作为外来的一个法律概念,自1995年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在中国召开以后,家庭暴力才逐渐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这次会议,让人们意识到家庭暴力已远远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家庭纠纷和私事,而是对人权尤其是妇女人权的侵犯。

2001年4月28日我国颁布施行的新《婚姻法》明确“禁止家庭暴力”。可见,家庭暴力是一种违法行为。据统计,20世纪全世界有25%-50%的妇女都曾受到过与其关系密切者的身体虐待。全国妇联的一项最新抽样调查表明,在被调查的公众中,有16%的女性承认被配偶打过,14.4%的男性承认打过自己的配偶。每年约40万个解体的家庭中,25%缘于家庭暴力。特别是在离异者中,暴力事件比例则高达47.1%。据资料统计,目前,全国2.7亿个家庭中;遭受过家庭暴力的妇女已高达30%。在边远农村,家庭暴力更是司空见惯。我国家庭暴力形势严峻,由此引发的犯罪率日益上升。

家庭暴力极大地危害着社会治安、家庭稳定以及妇女儿童的身心健康。目前,我国政府正在积极倡导构建和谐社会,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和谐家庭是和谐社会的基础。因此,惩治家庭暴力,实现男女平等,有利于维护和睦、文明的婚姻家庭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需。

二、家庭暴力的定义与特征

我国新婚姻法及新修改的《妇女权益保障法》对家庭暴力的概念都没有明确规定,目前最常见的分类是以被侵犯的权益不同,将家庭暴力分为身体暴力、性暴力和精神暴力。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为:行为人以殴打、捆绑、残害、强行限制人身自由或其他手段,给其家庭成员的身体、精神等方面造成一定伤害后果的行为。

家庭暴力是以行为人的不法行为直接针对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并对其家庭成员的身体、精神等方面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伤害后果。与其他暴力行为相比较,具有以下特点:

(一)身份的亲密性。家庭暴力由于发生在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中,因此施暴者与受害者之间具有亲密的身份和关系。据调查统计,90%以上的家庭暴力的施暴者为丈夫。

(二)行为的隐蔽性。家庭暴力多发生在亲密关系中,一般不为外人所知。一方面施暴人自己极力隐瞒,另一方面,大部分受害妇女认为这是家务事、属于个人隐私,如果控诉到司法机关,会使家庭矛盾激化,影响婚姻和家庭的稳定,因而大多采取忍耐态度。行为的隐蔽性是家庭暴力最显著的特征。

(三)行为的长期性和反复性。由于家庭暴力发生在长期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之间,所以具有长期性和持续性,尤其是受害人对暴力的一再忍让,会使得暴力变得更频繁更严重。家庭暴力不同于其他暴力侵害,它往往不是一次性的。绝大多数受害人会受到多次侵害。据某受暴妇女支持小组调查,遭受家庭暴力时间最短的是三年,最长的是40年。

(四)手段的多样性。家庭暴力的形式多种多样,既有肉体上的伤害,也有精神上的损害,还包括待和婚内。家庭暴力按危害程度可分为重大暴力和一般暴力;按其形式可分为:(1)身体暴力。包括所有对身体的攻击行为,如:殴打、推搡、打耳光、脚踢、使用凶器等。(2)语言暴力。以语言威胁恐吓、恶意诽谤、辱骂、使用伤害自尊的语言。(3)性暴力。故意攻击性器官、强迫发生、性接触。(4)冷暴力。是“冷战”阶段的隐性暴力,表现为冷淡、轻视、放任和疏远。恶语中伤、漠不关心对方等等。

(五)后果的严重性。一是施暴容易侵犯和践踏对方的人格尊严、身体健康等权利,损害和摧残其身心健康,导致婚姻破裂、家庭解体;二是容易诱发刑事犯罪,当暴力超过一定限度时,受害妇女就会奋起反抗,以暴制暴,,影响家庭和睦和社会稳定。资料显示:我国50%以上的女性罪犯是因为不堪忍受家庭暴力而走上犯罪道路的。三是严重影响下一代人的身心健康。未成年人是国家的未来、家庭的希望。但是父母吵架及离婚对子女的伤害是难以估量的,因家庭暴力走上邪路的未成年人数量每年都在增加。

三、新时期家庭暴力的成因

(一)历史文化因素

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使男权文化和夫权思想在人们脑中根深蒂固,中国有着两千多年的封建文化,作为其指导思想,“三纲五常”作为封建统治阶级的工具,在经过广泛宣传、撒播以后,在人们头脑中已经产生了根深蒂固的观念。

在中国封建社会妇女地位极为低下,一切由男人决定。“夫者,妻之天也”,“教训老婆”是丈夫的责任,打老婆是丈夫的权利。妻子都处于受压迫、受奴役的地位。在这种历史背景下生活的女性反抗意识淡薄,对来自丈夫的暴力往往默默忍受。

新中国成立后,妇女的地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但封建残余思想并未彻底从人们的头脑中肃清,许多男人仍以为丈夫享有统治和支配权.同时一些女性也有男主女从的观念,在家庭中甘于丈夫之下。当家庭纠纷激发为家庭暴力时,只是逆来顺受。在这样的背景下,家庭暴力作为解决家庭矛盾的一种常见手段也就不奇怪了。

(二)社会观念因素

长期以来,我们对家庭暴力问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历来被视为家庭内部事务。尽管新修改的《婚姻法》《妇女权益保障法》明文规定禁止家庭暴力,其他的法律法规也规定了相关的惩罚措施。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一方面,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都认为家务事不好管。另一方面,执法机构对家庭暴力的介入不够,与普通的暴力事件相比,家庭暴力往往不能得到及时的制止,甚至于有些公安机关和部分执法人员都认为不便干预。要么就是抱着息事宁人的态度敷衍塞责,最多通过调解解决问题。如此执法如何能对施暴者起到惩戒和威慑作用?

(三)法律控制因素

我国各种各样的法律众多,但是没有一部专门防止家庭暴力的法律。目前,世界上已经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对制止家庭暴力进行了立法,而我国在现有的法律体系下,涉及到家庭暴力的法律规定都非常有限,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

1.家庭暴力的定义含混不清

在民事法律方面,对家庭暴力的概念未做明确界定,司法解释所规定的范围又限定过窄。刑事法律中对有关家庭暴力方面的犯罪诸如虐待、遗弃等和家庭暴力又是分开规定的,实际上,虐待和遗弃都是家庭暴力的一种表现形式。“家庭暴力”涵盖的内容应更广泛。

2.家庭暴力的表现形式限制过窄

司法解释中家庭暴力的表现形式为“殴打、捆绑、残害、强行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其他手段,给其家庭成员的身体、精神等方面造成一定伤害后果”。可以看出几个问题,第一、将家庭暴力限制在身体暴力方面,排除了经济的制裁、威胁和恐吓行为;第二,对于“残害”十分不明确,何为残害?没有明确界定;第三,其他手段是什么?这也不明确。因此,这个解释给人的感觉就是只有身体暴力才是家庭暴力,而精神暴力、经济控制等都不属于家庭暴力。

3.对家庭成员的规定范围过小

我国婚姻法中对于家庭成员没有明确规定,最高法院的司法解释为“家庭暴力不仅局限于夫妻之间,还包括家庭其他成员之间发生的暴力”。可以看出,家庭成员是指“一起生活”的夫妻及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等近亲属。而已离婚的夫妻、有亲密关系的男女友都不在该法条所含范围之内,那些没有通过合法婚姻建立却又确实存在的“家庭”,如同居家庭、没有补办结婚登记手续的事实婚家庭,其内部成员之间发生的暴力显然被排除在外。但是,很多暴力是发生在这些人之间的。对比世界上的相关立法,不难看出中外观念上的差异。他们对家庭暴力主体的界定基本上不以具备亲属关系为必要条件,而是着重共同生活和亲密关系之实,这对于制止家庭暴力,保护受害人合法权益有重要意义,也符合社会实际情况。

4.损害赔偿以离婚为条件

要获得由家庭暴力造成伤害的赔偿,必须以离婚为条件。不离婚就不存在赔偿的问题。这样的规定把不离婚的情况下实施的家庭暴力排除在法律制裁之外。而且,对家庭暴力的受害者的损害赔偿规定多以“情节严重”为条件,偏重于救济已发生严重后果的家庭暴力的受害人,但是由于家庭暴力的隐私性,除非重伤、死亡,受害人很难得到损害赔偿。

5.法律对执法机构的介入规定不明

对家庭暴力的干预,我国法律只是着重强调了受害人请求救助的权利,对公安、司法、和社会干预的规定不明确。由于家庭暴力的隐蔽性、隐私性,以及传统思想的影响,许多受害人不可能主动报警或提出请求。而一些执法部门也不愿介入,采取不告不理的原则,即使上告,处理也很简单,往往通用的做法就是和解,暂时息事宁人,并不能真正解决矛盾。

(四)经济收入因素

经济收入差异是导致家庭暴力的经济原因。收入的不平衡导致了地位的不平等。人们常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家庭生活中也不例外,处于强势地位的在家里往往占据支配地位。此外,一些男性因某些机遇而致富或社会地位得以提高,即产生所谓的“优越感”,于是要求家庭成员绝对服从其意志。一旦发生家庭矛盾,弱势一方通常会成为发泄的对象;另一方面,男女双方占有社会资源的不平等也是家庭暴力禁而不绝的一个原因,近年来,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得大部分的女性下岗,失去了工作,对于男性和家庭的依赖就更加严重了。在受到家庭暴力的时候,他们首先不是想寻求法律的保护,让自己不再受到伤害,而是在可以忍受的范围内,一味的隐忍和迁就,无形中助长了施暴者的戾气。

除了上述原因,此外还有社会压力的因素,个人的道德品质,思想修养,教育水准,法律意识,性格脾气及生活环境等因素。总之,家庭暴力有其存在及爆发的必然性。

四、遏制家庭暴力的对策

家庭暴力是对人权的侵犯,其影响远远超出了家庭范围,表面上危害的是家庭,骨子里侵害的是社会的和谐,是造成社会不安定因素的重要原因之一,危及到了社会的安宁。因此,全面预防、减少家庭暴力直至消灭家庭暴力,构建和谐社会,任重而道远。为此,笔者建议,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采取应对之策。

(一)提高妇女的自身素质

1.提高妇女的文化修养,对其进行自尊、自强、自立的教育。并在加强自身修养的同时,利用自身的优势及时化解家庭中的矛盾。

2.增强妇女的法律保护意识。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把反家庭暴力的理念、方法和救助途径进行广泛普及,加大宣传,增强妇女的法律意识,让她们了解自身应享有的权利,自觉增强维权意识。

3.提升妇女的经济地位,增强妇女的社会参与能力。让她们从家庭束缚中解脱出来,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减少对丈夫的经济依赖。

(二)完善的法律体系是遏制家庭暴力的有力保障

1.制定反家庭暴力的专门法律刻不容缓。

和谐社会的建立离不开家庭的和谐,家庭暴力是实现妇女权益保护的最大障碍之一,它妨碍平等和谐家庭的形成,影响社会的安定。为有效的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建立和睦文明的家庭关系,维护家庭和社会的稳定,因此,制定专门预防和制止反家庭暴力的法律法规迫在眉睫。我们应该在借鉴国际上反家庭暴力法律法规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具体实际情况,从家庭暴力概念,实体法规定到司法程序保障均应做出明确的规定,这是目前我们国家法律界面临的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

2.立足我国实际,引入民事保护令制度

保护令是20世纪末英美法系国家专门为防止和制裁家庭暴力而设立的一项法律救济制度。它是由法院签发为保护被害人提供救济的一种通行的做法。其优点在于:它给了司法机关预先介入的机会,以防止可能的伤害;保护内容涉及被害人的人身安全、自由、财产使用、子女监护、探视、抚养费的支付等方面,可以说只要和被害人相关的可能危及被害人安全的尽可能面面俱到;而且保护令不是国家权力的强制干预,而是由被害人启动控制的。保护令的执行,不仅可以保护被害人不需要避开就可免于侵害,而且可以在被害人不愿对加害人采取激烈手段时提供其他免受家庭暴力的途径。目前,美国、韩国和日本等国都规定了保护令制度,我国台湾地区也引入了该制度。笔者认为,我国大陆地区的民情和台湾地区相似,因此,可以结合我国实际,引入民事保护令制度,进一步推进防治家庭暴力工作的开展。

3.改变传统的“以家庭保护为本”为“以个人权利保护为本”

法律规定对家庭暴力受害人的赔偿是以离婚为前提的,赔偿问题能否成立的关键在于夫妻是否离婚。如果家庭仍然存在,那么受害者作为个人的权利就消失在家庭中,法律就可以不维护已经受到侵害的个体权利,因为家庭高于个人;只有家庭解体,受害者作为个人从家庭中独立出来,其权利才为法律所维护,可见家庭的存在与否决定着个体权利的有无,这显然带着中国传统家庭的影子,与社会的进步是不相适应的。从世界发展历史来看,最后都趋向一个共同的结果,那就是家庭权利至上的理论逐渐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对个人权利的保护。对比一下国外的情形,笔者认为我们在构建相关制度的时候应该考虑得更加长远些,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以免少走一些弯路。

(三)建立防范家庭暴力的社会综合体制

任何问题单靠法律是无法解决的,还必须有相应的其他配套措施。我们要鼓励和提倡社会力量来监督和控告各种家庭暴力行为,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有劝阻、制止和向有关部门投诉、举报的权利和义务。要形成这样一种观念,这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同时,要建立多层次多机构的社会支持体系:充分发挥基层居委会等组织的调解作用;强调执法机关及时介入,有效制止的职责;建立类似于国外妇女庇护所性质的社会救助机构,以帮助受害人及时摆脱家庭暴力。©

参考文献:

[1]陈苇.《中国婚姻家庭立法研究》

[2]张红艳.《法律透视:婚姻家庭暴力》

[3]陈明侠.《婚姻法修改与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

[4]陈苇,倪丹.《我国农村家庭暴力调查实证研究―防治对农村妇女的家庭暴力》

[5]金眉.《对我国反家庭暴力立法的评述―法律移植的一个立场》

对家庭暴力的看法篇8

一、家庭暴力的概念

《反家庭暴力法》第二条中规定,家庭暴力是指家庭成员之间以殴打、捆绑、残害、限制人身自由以及经常性谩骂、恐吓等方式实施的身体、精神侵害行为。这是我国第一次通过立法明确家庭暴力的概念。具有家庭寄养关系的人员之间的暴力行为,视为家庭暴力”等内容,家庭成员的范围应该予以明确,以便于法律的适用。最近几年虐童案件频发,其中很多案例发生在具有家庭寄养关系成员之间,我国目前尚无虐童罪,如将“具有家庭寄养关系的人员之间的暴力行为视为家庭暴力”写进法律条文,有助于对少年儿童的保护。现阶段只能期待相关司法解释予以明确。

对比《婚姻法解释(一)》,《反家庭暴力法》对于身体、精神暴力不再要求造成伤害后果只要达到侵害即可,更加符合实际,降低了家庭暴力的认定难度。

二、家庭暴力的特征

(一)特定性

家庭暴力是发生在家庭成员之间的暴力行为,即施暴者与受害者是存在特定的亲属身份关系,一般为配偶、父母、子女,多以妇女、未成年人、老人为受害者。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近些年来,女人对男人的家庭暴力也频频发生。

(二)隐蔽性

因家庭暴力发生在特定的家庭成员之间,加之受人们的思想观念、家庭的伦理道德、社会的评价所影响,受害者往往顾及家庭耻于向有关部门或司法机关反映且有时会刻意隐瞒。

(三)反复性

由于家庭暴力具有隐蔽性,客观上纵容了施暴者,在施暴者得到某种和满足却又没有惩罚时,导致了家庭暴力的反复发生。

(四)严重性

施暴者反复施暴,受害者的人格尊严、生命健康、人身自由长时间的遭到摧残和践踏。当受害者忍到一定程度,即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产生以暴制暴的想法。

三、我国家庭暴力的常见类型

(一)身体暴力

此种类型是指施暴者对受害人实施殴打、捆绑等行为,该行为往往会在受害者身上形成伤痕,很容易被认定为家庭暴力。此种类型也最为普遍与典型。

(二)精神暴力

此种类型比较特殊,对于其界定存在一定的难度。对于精神暴力达到何种程度能够构成家庭暴力,司法实践中并不统一。但《婚姻法解释(一)》中要求在精神方面造成一定伤害后果,笔者认为该种界定使得精神暴力的范围过小,不利于对受害者的保护,同时也在无意中纵容了施暴者的行为。《反家庭暴力法》中认定只要对受害者的精神进行了侵害就构成家庭暴力,该认定体现了我国立法层面的进步,也体现了对受害者的保护。

(三)性暴力

此种类型更为特殊,可以分为夫妻间的性暴力、养父或继父对养女或继女实施的性暴力。在实践中夫妻间的性暴力更难以界定,其实质就是婚内是否应认定为,实践中存在分歧,但无论其是否构成,暴力行为应予以认定,至于对于施暴者如何惩处,应视情节而定。

四、我国目前对家庭暴力的惩治及完善

《反家庭暴力法》的公布实施,改变了以往对家庭暴力的惩治分散在不同的法律之中的现状,但受害者是否勇于拿起法律的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该法在司法实践中是否能够得到切实的适用才是家庭暴力惩治的关键。

(一)民法中对家庭暴力的惩治

1、民法中对家庭暴力惩治的现状

《婚姻法》中规定实施家庭暴力为法院认定准予离婚的法定情形之一,因家庭暴力导致离婚的,受害人有权请求损害赔偿。司法实践中,大多数受民法调整范围的判例,对于家庭家庭暴力行为的惩治无外乎进行了判决离婚、赔偿损失、对受害者进行人身保护、变更抚养权等。

2、民法中对家庭暴力惩治的完善

表面上看法律禁止了家庭暴力,但究竟如何惩治并没有明确列出或者说表述过于笼统,具体应用到司法实践中就成为了法院认定离婚的依据,在某种程度上讲,离婚是对受害者的保护,但没体现对施暴者的惩罚,有时会给予受害者一定数额的精神补偿,但数额微乎其微,完全不能弥补受害者的伤害。

笔者认为,既然家庭暴力是导致婚姻破裂的原因,且受害者在婚姻存续期间精神、心理一定会受到伤害,就应该在认定施暴者是过错方不分或少分夫妻共同财产的基础上,由施暴者再额外给予受害者一部分抚慰金,该数额视情节轻重而定。对于子女的抚养权,应考虑到子女日后的身心健康、家庭暴力的代际传递因素,交由另一方抚养。现实社会中家庭暴力的施暴者往往是男方,考虑到我国的现实国情及男、女之间存在的差异,由女方单独抚养子女,难度更大,应由施暴者多付一部分抚养费,以满足对子女生活、教育等方面的需要。

(二)刑法中对家庭暴力的惩治

1、刑法中对家庭暴力惩治的现状

实际上我国并没有针对家庭暴力设立一个单独的罪名,实践中往往会根据情节,如构成犯罪,根据故意杀人罪、故意伤害罪、罪、非法拘禁罪、虐待罪、遗弃罪等的规定,对施暴者予以惩处,但上述罪名中有一部分为亲告罪,这就使得有一部分施暴者得不到应有的惩罚。司法实践中,很多案件的被告人几乎均是家庭暴力的受害者,从受害者变成施暴者,这无疑暴露出我国对家庭暴力的惩治中存有问题。

2、刑法中对家庭暴力惩治的完善

就虐待罪而言,其在刑法中是亲告罪的一种,即只有受害人进行告诉才处理,不告诉不处理的犯罪,受害人不告诉的情况下即使司法机关知道侵害事实的发生也不予处理。在实践中家庭暴力的受害者有一部分为未成年人和老人,未成年人因年龄小自身保护意识弱,很少会向公安机关报案,而老人由于年龄大且心疼子女往往也不愿向公安机关报案,这就造成了一部施暴者得不到法律的惩治。实际上只要赋予司法机关针对上述情况可以依职权进行处理的权利,受害者即可得到保护,施暴者也会受到应有的惩罚。

对家庭暴力的看法篇9

【关键词】家庭“冷暴力”;负面影响;防治对策

学理上通常把家庭暴力分为热暴力和冷暴力。“热暴力”,是指通常意义上的暴力形式,归结起来说就是以暴力动作侵犯为特征的暴力方式;而与之相对应的“冷暴力”,是一种新的隐性暴力形式,以冷落、漠视等为主要特征的精神虐待方式。

一、家庭“冷暴力”的含义

所谓的家庭“冷暴力”,是指夫妻双方在产生矛盾时,不是通过殴打、谩骂的暴力方式处理,而是对对方表现出冷淡、轻视、放任和疏远,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漠不关心对方、没有语言和情感的沟通、或是将语言交流降到最低限度、停止或敷衍性生活、懒于做一切家庭劳动。相对于传统的以暴力动作为主要表现方式(如拳打脚踢、身体伤害)的“热暴力”,“冷暴力”是以语言为主要工具的,或是减少甚至停止夫妻之间的语言交流,或是用讽刺挖苦、侮辱性的言语来发泄自己的情绪、伤害对方的自尊心。家庭“冷暴力”是一种精神暴力,是与身体暴力或性暴力并存的家庭暴力形式。

二、家庭“冷暴力”的现状

(一)家庭“冷暴力”的特征

1.分布特征:普遍性和集中性。家庭“冷暴力”作为一个新型的隐性暴力形式,发展速度快,覆盖面也广。大江南北,无论是大都市还是小城镇,无论是白领阶层还是蓝领阶层,都可能会有不同程度的家庭“冷暴力”现象存在。

2.多样的行为特征。家庭“冷暴力”的表现形式通常由于家庭的不同情况和家庭成员的个性特征而呈现出多样行。有的表现为冷嘲热讽,在语言上进行恶意攻击,故意贬低、刺伤对方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有的表现为不管不顾、不理不睬,“把你晾干”,不再关心对方和家庭,不再承担夫妻和家庭的义务、责任,有意避免夫妻之间的独处和接触,常常无缘无故地“失踪”。

3.法律规制存在漏洞。就目前的法律来看,法律仅仅就对身体的侵犯也就是“热暴力”加以规定,对伤害家庭成员身体的行为加以惩治,但是却没有明确对“冷暴力”加以规定。不是立法者不够重视,而是这一问题确实又认定的难度。

(二)家庭“冷暴力”的现状

中国法学会对全国家庭暴力现状的一项社会调查表明:在发生矛盾的家庭中有88%会出现夫妻双方互不理睬的现象,在对全国3500多个家庭做调查中发现在发生矛盾的家庭中,6成以上的家庭都出现了丈夫不理睬妻子的现象,还有的丈夫长期拒绝和妻子过性生活,阻扰妻子和异性朋友来往,对妻子实行经济上的控制。从调查数据看冷暴力最多,身体暴力次之,性暴力发生比率最小。海南省妇联在调查中发现:家庭暴力中“冷暴力”占45%。“冷暴力”近年在上海、北京、广州等城市家庭中逐步增多。据贵阳市南明区法院和民政局统计,2002年,该区通过协议离婚和法院判判离的2213件离婚案例中,相当多的比例涉及家庭“冷暴力”。[1]

三、家庭“冷暴力”的危害

家庭“冷暴力”作为一种新型的暴力形式,正日益成为破坏现代婚姻家庭肌体的重要“病毒”,故有人称之为“都市家庭新杀手”。

(一)家庭“冷暴力”是对受害者精神、心理的极度摧残

家庭“冷暴力”使受害者在精神上遭受极大的创伤,在人格尊严上受到莫大的侮辱,使许多受害者长期处在痛苦的煎熬中,有的甚至失去生存的勇气,走向绝路。长期受“冷暴力”侵害的家庭,以爱情维系的婚姻关系就会受到损害、扭曲,直接影响着家庭的幸福,是造成家庭破裂的重要原因。[5]有的发生“冷暴力”的家庭虽为破裂,但并不幸福,不过徒有其表而已。有的夫妻碍于各种原因,没有走上离婚那条路,但婚姻就仅仅只停留在名义而已。

(二)家庭“冷暴力”对孩子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家庭“冷暴力”不仅仅是影响了夫妻双方,也严重的影响了孩子,又特别是未成年子女。生活在家庭“冷暴力”环境下的未成年人,大多性格孤僻、行为怪诞、心理变态,难以与人沟通,严重的会诱发违法犯罪。

(三)家庭“冷暴力”危害社会安宁与稳定

家庭“冷暴力”的危害不仅仅局限于自身家庭,而且还危及到社会的安宁与稳定。有的为需求解脱而选择自杀,有的、、找情人、、吸毒,甚至为报复对方而伤害对方,有的人把对配偶的不满发泄到孩子身上,打骂、伤害孩子,给社会稳定造成一定的影响。

四、防治对策

(一)提高全社会对家庭“冷暴力”的认识

要预防和制止家庭“冷暴力”,最关键的是要提高全民的法律意识,逐步转变社会态度,改变人们只忠实“热暴力”而忽略“冷暴力”的观念。通过广泛的、多渠道、多形式的宣传、教育和培训,让全社会知悉家庭“冷暴力”并非家务事,有时还是一种严重侵犯人权、违道德和危害性极大的行为。(二)加强夫妻间的交流与沟通

归根到底,家庭“冷暴力”还是发生在各自家庭中。所以,无论社会工作做得再好,如果夫妻双方始终没有交流,那问题仍然是无法解决的。所以,加强夫妻间的交流与沟通是防治家庭“冷暴力”的根本。

(三)完善相关立法,提高法律的可操作性

至今我国尚无一部专门的法律来规范制止家庭暴力。在我国现有的法律框架下,反家庭暴力在一定意义上仅是一个姿态,并未提供根本防止及解决家庭暴力问题的有效途径,在实际运作中显得乏力,极不利于司法操作。因此,出台一部全国性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的法律势在必行。

首先,应明确家庭暴力的定义、内涵以及家庭暴力的具体表现形式,将精神暴力作为与肉体暴力和性暴力并列的一个重要方面予以详细规定。

其次,还应规定对“冷暴力”的受害者,可获得一定的精神损害赔偿,这样可在一定程度上遏制家庭“冷暴力”。

再次,规定对“冷暴力”造成的后果,采用证据倒置做法,由被控方举证证明没有实施“冷暴力”。[13]

总之,家庭“冷暴力”作为一种新型的隐性暴力形式,其伤害度不亚于显性的“热暴力”,甚至其伤害度还大于传统意义上手脚相向的“热暴力”。所以,对于家庭“冷暴力”这一问题,不能忽视,必须加以重视,这不仅是夫妻双方需要注意的问题,也是全社会都应加以重视的问题。

【参考文献】

[1][10]董慧琴.解析家庭冷暴力[J].法制与社会,2007,(10).

[2]凌世敏.家庭“冷暴力”的危害及防治对策[J].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2005,(3).

[3]仰滢,马建靑.家庭“冷暴力”的主要特征与成因分析[J].陕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7,(2).

[4]陈明侠,夏吟兰,李明舜,薛宁兰.家庭暴力防治法基础性建构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5]屈秀梅.论家庭“冷暴力”的成因及预防对策[J].昌吉学院学报,2007,(4).

[6]凌世敏.家庭“冷暴力”的危害及防治对策[J].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2005,(3).

[7]胡月香.家庭“冷暴力”的原因与干预治理策略[J].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3).

对家庭暴力的看法篇10

关键词:家庭暴力;现状;原因;对策

家庭是组成社会的基本元素,当这个本应饱含温馨和谐的空间被内部暴力侵蚀时,不论是主动施暴的一方,还是在恐惧中承受暴力的一方,在家庭维护失控的同时都成为家庭暴力的受害者。但从受害的程度来比较,其中妇女是最主要的受害者。家庭暴力往往是掩盖下的虐待,它严重破坏了妇女个人和社会的发展,并且不利于社会利益。而我国家庭暴力有日趋严重之势,家庭暴力犯罪率日益上升。有多少触目惊心的家庭恶性刑事案件的起因是丈夫对妻子施暴或是妻子不堪忍受丈夫的暴力而实施的极端报复行为!2005年1月10日“今日说法”节目播出的“幸福从未走近过”就是典型一例。中国家庭暴力现状如何?原因何在?该如何解决?这一系列问题都需要我们认真分析和探讨。

一、我国家庭暴力的现状

家庭暴力,顾名思义,是在家庭内出现的以武力侵犯他人人身或对其精神折磨的行

为。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对“家庭

暴力”的概念解释为:家庭暴力是指行为人以殴打、捆绑、残害、强行限制人身自由或其他

手段,给其家庭成员的身体、精神等方面造成一定伤害后果的行为。持续性、经常性的家庭

暴力,构成虐待。法律第一次用司法解释的形式对家庭暴力进行了较为明确地说明,除了“殴

打、捆绑、残害、强行限制人身自由”外,还补充了“其他手段”,在造成的后果上,除了

身体伤害外,还有精神方面的侵害。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妇女作为主要受害者的家庭暴力呈现出新的趋势和特点,“冷暴

力”、“精神虐待”、“高知识阶层”等逐渐成为谈论家庭暴力问题时频繁出现的关键词。中国

社会科学院的全国调查发现,遭受过家庭暴力的妇女高达30%,据国务院《中国妇女状况

的白皮书》统计,我国每年解体的40万个家庭中,四分之一缘于家庭暴力。根据中国妇女

联合会权益部门统计,在目前的家庭暴力事件中,丈夫对妻子实施暴力的占绝大多数,家庭

暴力的受害者90%——95%是女性。在我国农村,家庭暴力可谓司空见惯,丈夫虐待、殴打

妻子的事时有发生,一些人对其可谓近乎麻木。

家庭暴力是对妇女人权的侵犯,是社会公害,其影响远远超过了家庭范围。家庭暴力被

认为是现代化生活中的一颗“毒瘤”。①因此,不管是构成犯罪的家庭暴力行为,还是一般

违法的家庭暴力行为,都应当采取措施加以减少和消除。惩治家庭暴力,实现男女平等,有

利于维护和睦、文明的婚姻家庭关系,更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二、家庭暴力存在的原因

家庭暴力问题似乎只在20世纪末以来凸显出来,是因为在过去被其他问题如战争、经

济等问题所掩盖。这一问题自从剥削社会产生以来就非常严重地存在并且作为当时社会一种

“合法行为”存在,是经济制度、法律规则、风俗习惯、科技文化的综合产物。②

(一)家庭暴力是封建思想在现代社会遗留的痕迹

男权主义、父权思想的存在是产生家庭暴力的历史文化根源。中国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社会,传统的男尊女卑思想已根深蒂固,使得男性长期以来产生一种有恃无恐的心理。家庭暴力似乎变得顺理成章。新社会制度的建立并不是说人们风俗习惯、观念、思想意识都完全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的人文精神并未像西方人文精神那样促成了现代法治的诞生,相反却构成了德治或者人治的“温床”。鲁迅先生说,在旧制度下女人就是男人的私有财产,这个社会制度把她挤成了各种格式的奴隶,还要把种种罪名加在她的头上。③这种几千年的封建思想意识使一些女性心甘情愿的受制于丈夫之下,心理上没有独立的人格,在发生家庭暴力时仅仅是逆来顺受,由此更助长了丈夫的嚣张气焰,从而使家庭暴力反复性与循环性并存。(二)家庭婚姻的“腐败”现象诱发了家庭暴力

广西法学会刑法学研究会会长张英忠教授指出,引发家庭暴力事件的原因在相当程度上是由家庭婚姻的“腐败”现象所致。现在市场开放了,但在开放的同时有些人过分的追求所谓的“思想开放”,受一些负面因素的影响而丧失伦理道德,贪图享乐,追求金钱美女,“包二奶”、“养情人”的现象似乎司空见惯,对家庭、对婚姻没有责任感,这种现象称为家庭婚姻的“腐败”现象。《婚姻法》第三十二条第三款又规定:“实施家庭暴力或虐待、遗弃家庭成员的,调解无效的,应准予离婚。”该条表达了准予离婚的一个理由,从表面上看是为了保护家庭中受危害的一方当事人,通过解除婚姻来达到这一目的,使受害人远离被害人。殊不知因为此条款也助长了家庭暴力行为,使那些施暴者借此达到离婚的目的。

(三)女性经济的不独立也是产生家庭暴力的一个原因

无可否认,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男性仍然占主导地位,并且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女性下岗的问题也十分严重,这样使越来越多的女性困在家中,她们无经济收入也无经济地位,只能依附于丈夫,这样很可能成为丈夫随心所欲施暴的对象。④丈夫对妻子施暴,有很大的原因是觉得自己对妻子有足够的控制力。如果妻子有相应的社会地位,经济来源,那莫丈夫就不会轻易对妻子施加暴力,因为这样可能会导致比较大的负面影响。

除了上述原因,此外还有社会压力的因素,个人的道德品质,思想修养,教育水准,法律意识,性格脾气,居住条件及生活环境等因素,总之,家庭暴力有其存在及爆发的必然性。

三、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的对策

(一)完善立法,加强对家庭暴力的打击力度

在我国《婚姻法》、《妇女权益保障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刑法》等法律、法规中,都对家庭暴力问题作了规定。但在立法上还存在不足和不完善。如《婚姻法》第三条第二款:“禁止家庭暴力。禁止家庭成员的虐待和遗弃。”其条文规定似乎很明晰,但没有对家庭暴力的概念、构成等予以明确,在实践中不利于执行。以上法律法规中规定的禁止家庭暴力大同小异,有的规定比较原则,可操作性差,不利于制止和预防家庭暴力。笔者认为,用属于民法范畴的《婚姻法》来规范家庭暴力是不够的。因此制定专门的《反家庭暴力法》是健全和完善国家立法的迫切需要。制定防治家庭暴力的专门法律,可以为家庭暴力受害者提供最大限度的保护,预防暴力行为的发生,这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2002年11月15日-16日召开的“反对针对妇女的家庭暴力国际研讨会”中,中国法学会研究人员提交的《家庭暴力防治法(建议稿)》就是针对我国的反家庭暴力统一立法的现实努力。建议稿中对家庭暴力的定义、社会救济、行政措施、司法救济、法律责任都作了具体规定。草拟这部建议稿的目的在于推动相关立法。从世界范围来看,目前已有44个国家与地区对家庭暴力有明确的法律处罚条例,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有反对家庭暴力的立法。

我国是《消除对妇女暴力宣言》等条约的缔约国,因此应履行国际义务,将我国消除家庭暴力的国家承诺充分体现在现行立法中。

(二)提高司法救济力度

在完善相关立法的同时,对司法也必须给与高度的重视。在某种意义上,司法比立法更为重要。因为一方面,再完善的法律也需要通过司法来实施,徒法不足以自行;另一方面,司法相对于立法而言更便捷、更见效。但在实践中,有些执法机关不把伤亲案与其它刑事、民事案件同样看待,对于一般的家庭暴力

仅因为是夫妻关系就将其淡化为“家务事”,存在“清官难断家务事”、“各家自扫门前雪”、“夫妻没有隔夜仇,床头打架床尾和”等传统观念,以致于使家庭暴力走向了“不出人命执法机关不管”的真空地带。为了有效遏制家庭暴力,公、检、法以及有关行政机关,要各司其职,对家庭暴力的实施者应该根据情节轻重,依法进行严肃处理,不得再以“家务事”为由而互相推诿,不予及时处理,对于家庭暴力,不仅要管,而且要加大治理力度。

(三)加强宣传活动,提高人们的法制观念及思想意识

1991年加拿大民间掀起的自发性运动——“白丝带”运动,就以反对家庭暴力

为宗旨,开创了全球性反对和制止家庭暴力的先河。此后,反对家庭暴力的运动很快扩展到美、欧及南非等地。加拿大每年几乎有50万人佩戴白丝带,白丝带运动的发起组织鼓励男士在每年11月25日“国际消除对妇女的暴力日”到12月6日加拿大“对妇女的暴力国家纪念行动日”期间佩戴白丝带。中国第一次白丝带活动是在2001年“三八国际妇女节”前举办的。我国应立足现实,加大对家庭暴力的宣传活动,提高妇女的维权意识,

不要使自身弱点成为家庭暴力的导火线,当自身的权利受到伤害时,要勇敢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不能逆来顺受,息事安人,更重要的是要加强自身的修养,自立、自强、自尊、自爱,并懂得珍惜做人的权利。同时,白丝带活动也藉此提升男性对家庭暴力的反省,逐渐消除男子的特权思想,做到夫妻之间互相尊重,互相忠实,共同建立平等、文明、民主、和睦、稳定的家庭。

制止家庭暴力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可能在短期内消除,这需要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我们相信:在我们建立和谐社会口号的感召下,家庭暴力必将最大限度的减少,直至最终消除,取而代之的是文明、和睦、平等的社会主义家庭。

参考文献:

①王有佳:《现代化城市生活的一颗毒瘤》,载《人民日报》,2003-4-3

②、③刘忠勋:《论〈婚姻法〉关于家庭暴力问题的规定与解决途径探析》,载《理论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