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教学的重要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57:30

护理教学的重要性篇1

关键词:护理新生;入学教育

以多种途径探索、多方位育人为出发点,根据护理专业的特点,结合在教学一线与学生的接触,同时通过与各用人单位及护理专家的交流,笔者越来越意识到护理新生入学教育的重要性。为突出其重要性,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调整心态,适应新环境

高职高专院校的生源主要来自应届高中毕业生(成绩中下)或初中毕业生,以培养高技能、实用性的人才为目标,这些与普通院校相比有很大的不同,也使高职生成为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

学生经过中高考的考验,都有很大的挫败感;再加上整个社会对高职院校的认识不充分,很多学生都是抱着“混”的心态来到学校。这样的心态在刚入校时与各种各样的问题交织在一起,比如环境的适应、同学的相处、生活习惯的改变等,使得矛盾尤为突出,如果不及时地引导、调整,将导致学生产生很严重的心理问题。因此,辅导员要正确引导,让学生正确地审视自己;鼓励新生积极参与学校及系部组织的各项活动,并利用主题班会等形式加强班风建设,为新生营造友善和谐的人际氛围,使他们能更快、更好地适应新环境。

二、进行心理普查,建立心理档案

在学生人数不断增加的今天,高职院校无论是在师资力量、教学实验设备,还是在后勤保障等方面都面临着一定的压力,这对新生的学习、生活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再加上护理专业学生多为女生,交往较为单一,因此,在矛盾尤为突出的新生人群中更应加强措施。

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又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心理咨询中心应进行新生心理普查工作并建立心理档案,对于存在的共性问题可以通过专题讲座、宣传栏等形式,指导新生自己解决心理困扰。对于个别心理问题较为严重的学生应该及时进行必要的心理援助和辅导,做到知根知底,防患于未然。

三、讲解课程设置,合理规划学习生涯

职校的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以前初高中学习中养成按照课表来上课的习惯,对于每门课程的重要性及存在的理由不是很清楚,再加上刚入学的不适应等,很容易产生学习倦怠心理。

护理作为一门理论与技能并重的专业,在课程设置上以护理工作任务为主线架构了“知识、能力、素质”三线并进,基础护理、专科护理、综合护理三能合一”的课程体系。公共基础课程是“三线”的平台,护士执业能力培养是最终的目标。同时,课程又分为公共基础课程及素质教育课程、职业通用技术平台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这当中又可以分为必修、限选、任选。因此,作为辅导员或学分制导师,在新生入学后就应该给学生做具体的讲解,使其对整个的课程设置理解并能够结合自身的特点合理安排、规划自己的学习生涯,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提高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四、重视思维品质,培养批判性思维

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地方,不仅要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更要培养学生思维的能力。对于护理专业,思维的培养尤为重要。因为学生到了工作岗位上不能仅仅是一个操作者,而应该是一个思考者,尤其要具有批判性思维。因此,在新生入学教育中及今后的校园学习中,都应该重视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

良好的思维品质包括了思维的深刻性、思维的敏捷性、思维的灵活性和思维的批判性。在教学中应注重启发学生,鼓励发散思维,帮助学生认识并打破思维的定势,注重反省思维,增强学生对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同时,在思维的训练过程当中应该加强学生的“四心”,即雄心、决心、耐心和自信心。这也就是平时所说的有理想、有抱负,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和人生价值表现出坚定的决心,执着的追求,不为内外环境中的各种纷扰、诱惑和困难而放弃自己的信念、持续不断地努力去实现自己的抱负。

在我校的人才论证交流会上,各个医院的护理专家都提到了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尤其是在医患关系紧张、医护人员紧缺、工作压力大、劳动强度大的环境中,新进护士的批判性思维尤为重要。而思维的培养不是一两天、一个学期就可以得到成效的,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学生工作应该与时俱进,结合岗位的需求,从学生入校的那一刻就开始加强学生思维的训练及培养。

五、认清自我优势

护理专业开设的学校很多,因此提高我院护理专业的竞争力非常重要。但是,竞争力的提高不仅靠学校、教师,还得靠学生。刚入校的新生,自信心严重缺乏,连自己都不相信,怎么能去竞争。因此,作为学生工作者,必须引导学生认清自我,分析自己的优点,在有限的校园生活中,不断的充实自己,提升自我价值。只有这样,培养的学生在这个社会中才能立足,才能够去竞争。

六、明确专业特色,合理规划职业生涯

护理专业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在不断的发展更新,从业人员需要不断学习。要让学生认识到这一专业特点,明确本专业的特色,利用好学校的平台,合理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我院护理专业自1951年创办以来已有60余年的办学历史,目前是学院办学规模最大的一个专业,并与2011年被列入四川省“高等教育质量工程”建设项目。因此,我系的培养理论及培养方式都较为成熟,同时能够结合护士这一职业的特点,不仅开展在校教育,还开展了一系列利于学生职业发展的继续教育,让学生把学校当做其职业生涯的起点。

七、培养母校情结,学生与学校共同成长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学校也一样,每个学生总有离开的那一刻。口号、标语总是在说“今天我以母校为荣,明日母校以我为荣”,前面是对学校的要求,后面是对学生的要求。作为学生工作者,好像已经习惯了要求学生,而忽视了对自我的要求。因此,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让学生能够真正爱上自己,爱上学校,并能够用包容的心去看待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学校共同进步、成长。

当学生走出校门、步入社会,提及母校时能有一种自豪感,这既是对学校的一种激励,也是一种鞭策。一个学生,如果连自己的学校、自己的老师都不爱的话,那何来学习的动力和兴趣。因此,母校情结的培养也应在新生入学教育中体现出来,同时贯穿在学生整个学习生涯中。

参考文献:

[1]沈兴华,饶红,王成洲.多途径探索多方位育人[J].南京军医学院学报,2003,25,(3):209-210.

[2]王翠荣.高职学生学习倦怠的状况研究[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3:96-98.

[3]许有云.大学生学习倦怠及其应对风格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5(3):243-245.

[4]宋华.医护人群心理卫生调查[J].医院管理杂志,1999,6(5):389-391.

[5]陈晶,吴均林.医护人员工作倦怠及其与社会支持的关系[J].医学与社会,2007,20(12):6-7.

护理教学的重要性篇2

1教师要具备一定的人文精神

1.1教师要提高自己的人文精神素养

要想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性化护理意识,作为传道授业的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人文精神,这是因为教师是护理专业教育的关键,是实施人性化护理意识渗透的实施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加强自身修养,使自己的情感、意志、认识素养都能得到提高,以自己高尚的人格、良好的师德去感化、熏陶学生,帮助学生完善自己的人格,提升学生的道德精神。比如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详细说明南丁格尔精神。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想方设法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形成多元化的知识结构,并且将人文精神与专业知识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传道、授业、解惑的基本要求。

1.2教师要掌握一定的人性化护理意识渗透的技巧

掌握人性化护理意识渗透的技巧,也是教师应该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人性化护理意识的渗透也有多种方法,如潜移默化的引导,这种方法就是通过在教学和生活当中与学生接触、交流,利用自己高尚的品质和人文精神,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产生影响,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质。除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之外,在实际的教学工作当中,教师可以借助于一些人性化护理的例子教育学生。如白求恩精神,这既是一种国际主义精神,还是一种伟大的人性精神,这种精神就是在医疗工作当中处处以患者为中心,以解除患者的病痛为主要目的。无论哪一种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必须灵活掌握并加以运用。

2培养学生具有人性化护理理念

要培养学生的人性化护理理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采取一些针对性的培养措施。

2.1建立完善的人文教育课程体系

学校要为护理专业学生制定详细的人才培养方案,建立“以患者为中心”的课程体系。为此,学校应该在原有的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基础上,在护理专业教育当中开设社会学、普通心理学、伦理学、人际关系学等课程,这些课程的学习能够帮助学生奠定良好的人文基础,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除了专业课程之外,护理专业可以开设一些选修课程,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自由选择所需的课程,如国画、声乐基础、医疗文化、文学鉴赏等,这些课程具有明显的人文精神特色。专业课程和选修课程组成完善的人文教育课程体系,从而为人性化护理意识的渗透奠定良好的条件和基础。

2.2实践多样化的人文教育形式

教师在护理专业理论教学当中,要按照人性化护理意识的要求开展教育活动,让学生在专业理论学习过程中能够接受人文精神的熏陶,在潜移默化当中受到人文精神教育。在实训教育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从患者的身体、心理、社会等多个角度进行整体护理教育,为学生的人性化护理意识打下坚实的基础。除了教师之外,学校也要为学生的人性化护理意识渗透创造良好的机会,如开展人文教育专题讲座,让学生了解社会人文精神发展的情况,了解人性化护理的重要性,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人性化护理意识的目的;邀请一些经验丰富的护理专业人士,从护理实践的角度阐述医院实施人性化护理的重要性,让学生明确人性化护理意识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意义。通过多元化的人文教育形式,让人性化护理意识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2.3重视和加强临床实习教育

护理专业教育模式一般采取理论学习加实习教育的模式。实习是学生毕业以后必须要经历的一个阶段,也是学生形成人性化护理意识的重要阶段。

1)让学生学会微笑服务,微笑服务是一种服务方式,是拉近护理人员与患者距离的有效方式,也是人性化护理意识的一种具体体现。学生在实习当中要学会微笑服务,如面带微笑回答患者提出的问题、耐心满足患者的要求,只有这样,患者才能在护士身上看到治疗的信息,才能看到治愈的希望,这是实习阶段学生应该掌握的一项服务技能。

2)开展仪容仪表教育。良好的仪容仪表能够给患者美的享受。护理人员要整齐、清洁、大方地面对患者,让患者看到护理人员对自己的尊重和责任,体现出护理工作的严谨性,给患者留下一个良好的印象,为构建良好的护患关系创造良好的条件,争取患者最大程度的配合。在实习阶段,学生要进行护士服、工作帽的着装训练,要穿戴整齐、整洁,不能出现褶皱、破损的现象;戴燕尾帽后前发不遮眉、后发不搭肩、侧发不掩耳。

3)开展端庄服务教育。护理人员举止的端庄能够带给患者亲切感和温暖感。学生在实习阶段要注重自己的操作行为,做到动作规范、节奏明快,这样患者才能对护理人员产生信任。因此,应该将举止训练引入时序当中,让学生在实习阶段培养良好的仪容仪表,体现出护士的仪表美、姿态美、心灵美。

3发挥实习医院在人性化护理意识渗透中的作用

在学生人性化护理意识渗透当中,除了发挥学校的作用之外,还要发挥实习医院的作用。

一方面,实习医院要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实习条件,除了提供实习岗位之外,应该为其提供实习条件,比如说必要的护理实践指导,为学生提供经验丰富的实习教师,引导学生参加医院的各种护理学习活动,利用实习教师向学生传授实习经验,帮助学生从专业知识到护理能力转变,使其具备护理岗位工作的基本能力。比如,安排护理人员到手术室实习,观察护理人员与主治医生在手术期间的配合,不断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

另一方面,要发挥传帮带的作用。传帮带是医院新进护士成长的一种重要形式,是通过经验丰富的护士向新进护士传授护理经验、护理技巧,帮助新进护士尽快成长起来的一种方式。医院也可以将这种方式应用到学生实习教育上,利用经验丰富的护士帮助实习学生尽快成长起来,从而达到实习教育的目的。但是在传帮带当中,要注意强调人性化护理意识的重要性,让学生学会如何与患者进行积极的沟通和交流,如何赢得患者的信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医院在人性化护理意识渗透中的作用。

总之,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性化护理意识,学校要重视和加强学生的人性化护理意识培养,通过提高教师的人文精神和素养,开展多种形式的人性化护理意识教育等形式,同时发挥医院在人性化护理意识渗透中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具备人性化护理意识,提高学生的护理水平。

参考文献

护理教学的重要性篇3

1护理伦理学在医学院护理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护理伦理学是一门研究护理道德科学的学科,是护理工作者在护理工作的过程中,运用一般伦理学原理和道德原则来解决和调整护理实践中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护理伦理学开展的目的是通过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正确分析和解决实际护理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整体护理素质,让学生用冷静和成熟的理性思维去探索和审视护理实践中的道德问题、道德现象,从而在复杂的实际护理工作岗位上,引导学生学会运用伦理学的基本理论,选择符合伦理道德的言行进行护理实践。在医学院开展护理伦理学课程,最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护理道德情感、护理道德意识。护理道德是护理伦理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成整个社会道德的一部分,是推动护理学科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动机,是护理人员在履行自己职责的过程中,调整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护理道德要求护理人员必须尊重患者的生命,维护、履行护理职业的荣誉和责任。随着医学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医学院护理专业中,必须落实以工作岗位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教学方针,必须做到护理课程设置于工作岗位、课程内容基于工作任务、课程教学基于教学一体化,要充分体现职业化、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护理伦理学的教学目标是用伦理学的原则、理论来指导护理实践,培养护理人员道德情感、道德素质,协调护理领域中的人际关系,对护理实践中的伦理道德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并提出解决方案。在医学院护理教学中开展护理伦理学能够提高学生的伦理道德情感,伦理道德素质,从而提高整个护理服务水平。

2现阶段医学院护理伦理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就目前来说,在医学院护理伦理学教学中仍存在着学时安排少、教材较少、教学内容混乱、教学模式单一等问题。首先是重视程度低,学时安排少。在现阶段的高等医学教育中普遍存在着重医术、轻医德、轻伦理等思想观念。没有将护理伦理学作为医学伦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来看待,因此在课程设置的时候,没有具体明确护理伦理学的地位和性质;在学时安排上,一般仅安排24~36个学时。在有效的教学时限内,很多护理伦理学知识没有学习到位,更别谈实践了。其次是教材较少、教学内容混乱。目前很多高等医学教育护理伦理学教学中所用的教材为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护理伦理学》,教材种类少,教学内容多且混乱,教学难度大,护士在学习护理伦理学的时候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重构教学内容,严重影响教学及护士学习的效率。此外,单一的教学模式也是制约护理伦理学教学的一个重要因素。在目前的护理伦理学教学中,很多都是由教师单纯的课堂讲授来完成,单一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很难激起学生学习伦理学的兴趣,从而也就影响了护理伦理学学习的效率[2]。

3基于岗位的护理伦理学教学改革

针对目前护理伦理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医院护理岗位工作的实际需求,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基于岗位的护理伦理学教学改革。

3.1以护理伦理学理论为基础进行改革

在进行高等医学护理伦理学教学的过程中,要根据高等医学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在坚持“必需、够用”的原则下,有重点、有选择的向学生讲解护理伦理学理论知识。护理伦理学理论知识主要包括伦理学学说、伦理原则、伦理分析方法、护患关系伦理决策、护理道德等。具体到实际的护理伦理学工作中又包括护患、护医、护护、护技、护专、护社等六大人际关系伦理道德,护理道德教育,护理道德修养,护理道德评价等。在护理伦理学教学中要全面而重点的突出和反映基于岗位的当代护理伦理学内容。要强调护理伦理学理论知识和护理实践相结合,注重护士的创新思维,学会独立思考,能够运用护理伦理学基本理论、基本方法来指导护理实践,提高护理道德情感及护理服务水平。

3.2以工作岗位为主体进行护理伦理学教学改革

无论中医还是西医,护理伦理学教学必须密切联系护理工作岗位来进行,要充分体现其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3]。护士的岗位分工一般是按照流水线的工作方法进行分工,以岗位为中心分段,将医生、护士搭配成一组,负责患者的治疗、护理等工作。就普通医院来说,具体可以分为门诊护士、病房护士、手术护士。门诊护士下面又可分为总台分诊护士、科室分诊护士、门诊注射护士等,病房护士又可分为责任护士、主班护士、治疗班护士、药疗护士等;手术护士可分为洗手护士、台下护士、助手护士等。护士的多维岗位要求护理伦理学教学内容必须符合各岗位职责的要求,按照各岗位的特点、主要职责、涉及的人际关系、应遵循的道德规范等进行详细讲解,同时结合具体案例以及护理实践让学生深入学习护理伦理学。

3.3在护理伦理学教学中贯通案例

护理伦理学教学中涉及很多特定规范具体的行为要求,而在实际中如何运用却有很多不确定因素。因此借助案例可以理论联系实际的帮助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伦理学问题[4]。例如案例1:产妇杨某,产次4次,患有习惯性流产史,第四次妊娠保胎至31周早产,新生儿体重1850g,出生后多次呼吸暂停,B超显示颅内出血,合并吸入性肺炎。医护人员向产妇及家属交代新生儿病情危重,抢救后可能存在智力问题,但产妇及家属决定施以抢救。这时护理人员应该采取哪种护理伦理对策。让学生分组讨论该案例:颅内出血新生儿该如何处置,该新生儿有没有生存的权利。然后结合国内外产科临床实践工作有关残疾新生儿处置问题,护理伦理学理论知识,最后讨论用什么标准衡量新生儿的生命价值,引导学生理解生命和生命质量相统一的伦理学理论。

4结语

综上所述,护理伦理学要结合护理岗位实际工作情况,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对患者生命健康、家庭幸福、社会所担负的责任,培养他们关爱患者、无私帮助患者的美德,以成为未来合格的护理工作者。

参考文献

[1]李佳圣.基于护士工作岗位的高职护理伦理学教学模式改革探索实践[J].卫生职业教育,2012,4(4):97-99.

[2]孙鸿燕,张青碧,黄华英,等.探索护理伦理学的教学改革对护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影响[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1,24(1):102-103.

[3]张晓红.案例式教学在护理伦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7):86-87.

护理教学的重要性篇4

关键词:护理;职业性;教学;体育

职业教育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技能与创业能力,形成与高等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以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职业实用性体育是学生工作后体适能的重要基础。高职护理学生没有升学压力,进入青春期后,随着生理、心理的不断变化,他们对体育活动既偏爱,又不愿积极参与。针对当前护理学生的现状,如何通过科学指导与锻炼,传授体育知识、技能与方法,培养学生健康人格与健身意识,全面促进学生的生理、心理健康,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使其成为身心健康、具备自我锻炼意识的专业护理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内涵

职业实用性体育是当前职业学校体育教学的一部分,即在发展一般身体素质的基础上,注重发展学生未来职业所需的相应特殊身体素质、职业保健知识等教育,达到强身健体,更好地服务于未来的职业。它能反映人体对环境适应所表现出来的综合能力,包括健康体能和与运动有关的职业技能。职业体能是与职业劳动相关的身体素质,以及在不良劳动环境中的耐受力和适应能力,是经过特定的体育锻炼后,所需要具备的身体职业活动能力,如臂、背肌静态承载能力,重复性耐力操作能力,以及下肢肌群维持工作姿势的能力,任何职业体能都是在一般体能的基础上提高与发展的。因此,在护理专业中,开展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护理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的基本原则

在护理体育教学实践中,实施职业实用性体育的基本原则,应以该体育项目的训练是否有利于促进护理学生的职业技能的提高为宗旨,以服务于终身体育为目标。因此,在选用职业实用性体育内容时,应首先以服务专业性为原则。教师要针对学生所学护理的特点和对体能的需要,选用体育教学内容,来发展护理生的身体素质。护理职业各种劳动是在细心、快节奏、高效率操作中完成的,身体活动的部位和动作精细,大多数动作需要手部肌肉紧张而重复完成。对手部灵活性,可选用排球的传球,练习学生腕、指关节;对下肢耐力,可选用有氧健身操锻炼;对搬动患者的腰背肌,可选用背起、仰起等练习方法锻炼。另外,还应针对在护理职业中人体局部重复操作的强度负荷,如心肺复苏的持续按压,选用对应肢体活动的重复体育教学,连续固定操作,使身体全面协调发展。

其次是科学导向性原则。护理体育教学中,所选用职业实用性体育项目要符合护理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规律,符合其护理技能进一步提高的要求,符合人体动作学习正、负反馈生理规律。学习护理的学生,基本都是15岁至18岁的青年。在进行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中,要教会学生懂得运用锻炼的技术、方法和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性与积极性,使他们在未来的护理职业生涯中,既能自主坚持体能锻炼,矫治职业疾病,调节生理机能,更能提高自身的职业技能水平,增强业务能力,加强保健与休闲,真正投身到终身体育运动中来。

第三,要注意个体差异性原则。护理生对体育锻炼及健康的认识及行为,存在一定差距,一方面希望在体育锻炼中得到健康,另一方面也会因惰性而懒于参与,或是参与也只是应付而已,所以容易造成知、意、行脱节。教师在教学时,要让护理生在参与体育活动中持续不断地获得快乐和成功感,使他们感到体育教学的实用性,并促使其在体育锻炼中不断追求高标准、严要求,进而有利于其护理操作技能的兴趣培养与提升。初中毕业学习护理的职校生,需要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手段,找出适合个体自身持续有价值的锻炼方法,以激励、吸引其锻炼,将体育的游戏性、竞争性、技能性、社交性、自然性、健康性和文化性等融于护理实用性体育教学。

三、护理常用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策略

1.分层理论法

教师要充分利用护理学生有初步生理知识的特点,给他们讲解原理,使他们思想上充分认知,进而实施实用性体育教学。训练护理生的下肢有氧能力时,如选用常见的800米中长跑,教学方法可将学生按照体质、生理因素分组,先带领慢跑3分钟至5分钟,然后进行徒手操、各关节的前期准备,最后讲解800米中长跑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引起的原因,如肌肉酸痛是肌肉消耗太多能量并产生大量乳酸所致,胸肋疼痛可能是生理功能惰性,胸廓扩大或运动过快摆动引起的极点是运动的正常现象,此时肌肉可能发生抽搐疼而摔倒等。强调自我调整的方法是在出现上述身体不适的任何一种情况时,都必须减慢速度,等待肌群适度恢复后再完成全程活动。800米中长跑体现了耐力与竞争、顽强与拼搏,也检验了护理学生的心肺功能和体育运动潜能。教师要从始至终观察教学全过程,及时发现问题并处理,以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

2.技能转移法

护理专业学生除了需要学习体育运动的一般原理外,在应急应变能力、注意力集中、动作灵敏性等方面也需要进一步加强锻炼,这些对其护理操作技能的提高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进行护理实用性体育教学时,教师在讲解中应附加提醒,说明利用技能动作的正反馈原理会产生较好的晕轮效应。如篮球的传球手指、手腕用力,正是对护理打针、吸痰操作等手指的控制性练习。护理操作需要双手的灵活性,这些动作恰恰就是灵活性练习,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的护理技能,使他们会认真练习体育。锻炼护理专业学生的形体健康和肢体运动的协调性,也有利于缓解他们在今后工作中长时间走动所引起的下肢疲劳问题。

3.心理渗入法

护理学生一个重要的能力是对环境的适应,这需要医护工作者具有较强的心理承受力和良好的自我情绪调节能力。这也是未来医护职业对护理体适能的深层次要求。根据护理生的“准职业”岗位工作特征,教师要有目的、计划地加强与未来职业有关的特殊心理素质的实用性体育教学,如篮球或乒乓球考试,只允许一次机会,考试顺序可以是随机按单双号考等,充分发挥体育课堂的各种效应,使学生能够适应各种心理,将各种情况渗入到课堂的每一个角落,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

护理实施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是在实现学校体育教学目标的前提下,结合护理专业实践,选择未来护理职业所需的体能和技能进行教学。护理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发展现代护理所需要的身体素质和体育能力,培养护理所需要的良好心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培养护理生的职业心理素质,有助于护理技能的提高,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奠定终身体育的基础。

总之,护理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围绕护理专业的工作实际,实行有专业针对性的实用身体锻炼或技能练习,这对强化护理专业学生的运动知识和体能,促进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叶松.高职职业实用性体育教育的几个基本问题[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18).

护理教学的重要性篇5

关键词:护理护理实验教学成绩评价方法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5(a)-0000-00

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定一直以来都是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的主要标准。在护理学科教学中,护理实验教学是护理实践教学的重中之重,护理实验成绩的好坏往往标志着学生护理实践能力的高低。护理实验成绩的评价不仅仅只代表学生实验表面成绩的好坏,并且代表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水平的好坏。传统的护理实验评价存在很大程度的局限性和主观性,在操作成绩评定过程中存在的环境、情绪等突发因素会直接影响学生的临场发挥,不适应现代护理人才培养的要求。进行护理实验成绩评价方法的改革就显得尤为重要。

1护理实验成绩评价方法改革的意义

1.1提高了护理教学质量

护理实验教学是护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学习态度的培养从根本上改变了学生过去被动学习的现状,激发了学习的动力,使学生更加重视学习,催促其更加牢固地掌握护理的技能和操作技术,做到熟能生巧。护理实验成绩评价方法改革使得教师更加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效果,让学生对护理操作有了更加理性的认识,使得学生存在的问题也能及时发现并解决,从而不断提高护理教学的教学质量。

1.2提高了学生的文明素质

护理实验成绩评价方法的改革对于学生适应以患者为中心的新型护理理念及其重要。学生不仅仅要掌握各种护理技能,还要拥有文明的举止和和谐优雅的动作,借此塑造完美的白衣天使形象。

1.3使护理实验成绩评价更具有科学性、公正性

在进行实验成绩评价的时候,在评价内容中适当加入学生态度、行为、技能等各个方面的内容,才能对学生做出科学公正的评价。改革以后,进行的成绩评价能够排除原来单一评价方式不能涵盖的特殊情况,例如临阵磨枪、考试紧张等,使其能够更全面体现护生的整体水平。

2护理实验成绩评价现状存在的问题分析

2.1评价考试成绩与实际能力不太相符

传统的护理实验成绩评价是护理教师对护理学生学习之后的实践操作能力进行单一的考核,学生临场取得的成绩就是学生的最后实验成绩,这种单一的考核方式,具有很高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并且这种模式只是注重结果,忽视了学习的过程。比如说有的学生平时学习不努力,但是又想取得好成绩,只需要临时抱佛脚,就会有很大可能性取得好成绩,使得很多学生形成速度记忆学习的习惯。这种学习习惯很难形成深刻记忆,在考试之后就迅速忘记,完全没有学习的实质性效果。甚至有一些学生平时学习很好,但是由于心理因素、环境因素等突发因素的出现,这部分学生的学习成绩与实际具有的能力出现了明显的偏差。仅仅凭一次单一的考核就决定学生的能力高低,明显具有很大的不准确性和局限性。

2.2缺乏人文素养的培养

现如今仅仅有出色的医护技能已经不能满足现阶段的护理学科的要求。护理人员的工作虽说不易,但社会上出现的有些关于护理人员的不良新闻也不是捕风捉影。在传统的护理学科领域只是注重学生的护理操作技能的培养,没有涉及更没有关注护理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这些都可以归咎于原来的护理实验成绩评价没有涉及人文素质的培养的评价内容。护理工作人员只是机械的执行医嘱,没有对病人就行人性化的关爱和护理,使得护理水平和护后评价大打折扣。

2.3制约了护理教学质量的提高

传统的评价方式不仅仅只是关注技能的评价和培养,在其中很多考核评价成绩很高的学生也存在着名不副实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发生就说明传统的评价方式已经不仅仅是不能表现学生的水平这么简单了。它已经深刻的制约了护理教学的发展,降低了护理教学的发展速度。现如今,传统的评价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护理学科的发展速度,需要进行大的改革。

3护理实验评价方法的改革方法

改革传统的实验成绩的评价方法,探索出一条客观真实的促进护理学科教育发展的评价道路倍受关注。针对传统的单项操作考试评定成绩,选择将其改变为技能考核、行为考核、实验报告三方面的综合评价作为护理学生护理实验的综合成绩,其实验综合成绩更加具有客观性、公正性、准确性。

3.1技能评价方法

针对新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实际教学实践的发展需要,需要组织学校护理专业的教师一起制定《学生护理技能规范和评分标准》,其中包括实践常用的护理操作流程图和考核评分细则。在教学过程中每一项基本操作都由专业教师示范指导,指导过后制定标准,要求学生按专业标准进行练习,学期末老师按照制定的标准进行技能的专业评定。

3.2实验行为评价方法

在实际护理教学中,将学生进行分组训练,由老师对学生进行护理行为的实际操作教学。之后学生互相结组,轮流扮演医患两者进行实验操作,每个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再加上教师对学生的总评综合三者成绩作为实验行为的总成绩。实验行为包括言行举止、学习态度、遵守纪律等方面。

3.3实验报告评价方法

在进行操作实践教学之后要求每一个学生针对所进行的操作写出实验报告,总结课堂学习的操作要领和注意事项。上交老师之后,老师对针对性的问题进行专门的演示和纠正。每一份实验报告都要求学生认真对待,要求格式更加规范、字迹更工整、卷面整洁。这样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书写能力,避免临床护理记录勾抹涂改的现象的发生。

护理实验成绩评价方法改革以后,仍然要以技能考核为主,其余考核为辅。学生只有努力提高各方面的素养才能取得好成绩,改变了原来的一次性单一的考试形式,更加注重于平时、注重于素质、注重于一点一滴。综合以上三种评价方法不仅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增加了学习的兴趣性和过程性,对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有深远的意义。

4结语

改革护理实验成绩的评价方法,使原来的传统评价改革成为现阶段的综合性评价,建立了合理、公正、准确的评价体系,使得护理学科教育迈向了新的阶段。改革后新的评价体系是护理教学评价体系完善的标志,反馈了教学目标的完成状况,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积极性和自信心,全面提高了学生自身综合素质,使得护理教学水平有了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护理教学的重要性篇6

伴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护理工作的范围也转向多元化的健康服务。在推广整体护理,倡导优质护理的今天,提高护士的综合素质以满足临床上日渐复杂的医学道德问题,无疑给护理伦理学的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让学生将所学的伦理知识真正运用于临床实践,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笔者结合近些年对护理伦理学的教学实践和反思,对如何在新形势下提高护理伦理学的教学实效性进行了一些探讨。

1高职护理伦理学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师生重视程度低,师资配备不全面

受传统护理模式的影响,长久以来,高职护理教育一直存在重技能,轻人文;重技术,轻医德的思想观念。作为护理人文中最重要的护理伦理教育在我国起步于解放初期,但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才得以发展,在实际教育教学中,护理伦理学定位不够准确,学校重视性相对不够,教学实效性很不乐观。首先在课程设置上,护理伦理学没有明确的定位和性质,有些学校把其定位为思想品德教育课程,在学生在校第一学期就开设;有些学校定位其为护理基础课程,在第三学期开设;也有定位为护理专业课程,在第五或第六学期开设。其次在学时安排上,高职院校实行3.5+1+0.5培养模式,护理伦理学的课时安排不一,但多在26-34学时之间,课时安排悬殊较大。此外护理伦理学师资水平更是参差不齐,承担伦理学教学的教师大多不是医学或护理伦理专业毕业,未得到系统的教育和培养,而是一些从事护理基础或其他专业的老师兼任,使这门课程形如鸡肋,学生重视程度不高,很难使学生对护理伦理学这门课程及其基本理论有系统的了解,更缺少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机会。

1.2教学内容混乱,课程标准和教材不能满足护理职业的发展

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护理伦理学是一门伦理学与护理学交叉的边缘性学科,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对护理的要求已经不仅仅满足于单一地减轻躯体上的痛苦,护理人员在为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预防疾病、恢复健康的护理工作中,不仅要有精湛的护理技术和良好的护理道德,而且还会遇到各式各样的伦理问题,需要扮演多种角色,处理不同利益所引起的冲突和纠纷。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化,病人的要求趋向多元化,护患关系之间紧张、对持的局面时有发生,传统的课程标准往往是几年前制定的教学大纲,难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作为承载护理伦理学教育的载体,护理伦理学教材对提高护士的职业道德水平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但高等护理伦理学教材不仅种类有限,可选择性小,教学内容多,且偏重纯理论,道德规范与要求重复多,缺少情境设计,伦理案例和情景案例陈旧,缺乏时代性,不能如实反映临床实际。

1.3默守陈规,教学模式和考核方式单一老化

目前护理职业教育大多还是遵循“以能力为本位,以实践为主线”的精神,重技术,轻人文。高职护理伦理学教学模式老化,无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学生应具备本课程的知识、水平、技能没有明确规定。教师关注教学形式而无视教学效果,使得伦理学教学日渐脱离现实生活而成为形而上学的空洞说教。课程教学多由教师单纯课堂讲授来完成,学生参与度低,学习积极性差,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偏重伦理学基础理论知识,忽视护理实践中的伦理问题相关知识。传统的考核方法是在课程结束后通过一次性的理论考试对学生进行考核,学生自主思考能力较差,更多依赖于老师给予的标准答案,考试成绩很难体现课程教学效果,难以对护理工作中出现的伦理问题进行深入的道德思考,采取合理的行动,避免对患者的伤害。学生对护理伦理学的学习兴趣欠缺,认为这是一门纯理论、重说教的课程。

2高职护理伦理教学模式与方法改革探讨

护理伦理学是护理学及相关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是护理教育中的重要环节,也是护理人文的核心课程之一。根据高职生心理发展特点及临床护理发展趋势,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针对教学中经常存在的问题,我们立足于现代护理岗位的性质对教学过程进行了改革,主要在于强化课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2.1精选教学内容,做到主次突出现行护理

伦理教材,通常分为理论部分、规范部分和实践部分。理论内容偏多,而且部分理论已经不能反映临床实际情况。教材中却很少涉及具体的护理行为道德训练的内容,在以往的授课过程中,有些教师不知不觉就把伦理学当做一门理论课程,讲些远离护理临床的干巴巴的理论,教学中所列举的案例也不能代表现代临床护理实际,缺乏实践性和指导性,学生学习兴趣不浓,认为伦理学就是讲些枯燥无用的大道理,考试时只要背些原则、规范就足以应付,使学生对护理实践中遇到的错综复杂的伦理突况及难题没有一个理性的思考,从而做出自己正确的决定。笔者认为: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教师应由注重知识的单向传授,向以学生为主体的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提高转变。护理伦理学以爱的伦理为核心,其教学的核心内容就是要让学生知道什么是爱、为什么要爱、作为一名护士如何去爱,当遭遇利益或各种冲突时,如何评价和选择爱的行动方案。教师有重点、有选择地讲授理论知识,将其基本原理融入到护理实践活动的各个章节中。教会学生用伦理学的原则、规范和范畴指导护理实践,协调护理领域中护患、医护、护护、护技、护社等各种重要人际关系道德,特别是当上述人际关系发生冲突和矛盾时,学会运用护理伦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指导护理实践,提高评价能力。教学中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的训练。

2.2丰富伦理学的教学方法,构建新型评价方式,提升教学的实效性

护理伦理学是一门理论性强,且较抽象的学科,传统的讲授法虽然能使学生靠考前背一些概念过关,但实际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所以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提升教学实际效果是非常有效的。

2.2.1借助合适案例,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精心选择符合临床实际的案例来进行课程内容的引导,不仅可以免除一些毫无意义的开场白,还可以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直接进入讲授的核心问题和关键知识点,将枯燥的、抽象的伦理学原理和生动、具体的护理临床结合起来,学生参与程度高,有利于建立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加深学生对原则问题的理解,提高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较好地体现了教与学的结合。通过与伦理相关案件的分析和讨论,也有助于学生解决护理实践中的护理道德困惑,从而精准地把握问题的实质,开阔学生的思维。生动活泼的案例式教学大大调动了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效地改进了教学的质量。

2.2.2角色扮演,组织学生进行研讨式学习

研讨式学习是由老师创设问题情境,师生在课前共同查找资料,研究、讨论、实践、探索,提出解决问题办法的方式,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结合具体教学要求和临床护理现状,教师可以有目的地选择一些针对性强、实用性广又适合讨论的内容,结合学生的基本情况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由老师当“导演”拟定讨论提纲,学生当“演员”,由小组轮流选出代表本组发言的同学对本组的观点、结论进行阐述,其他组同学可以提问和补充,最后老师对讨论做总结和讲评,使学生得到系统和完整的知识。角色扮演法是学生非常乐于互动的一种教学手法,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利用演戏和想象创造情境,再现教学内容。如在学习护患沟通这一目标任务的时候,可由老师和学生分别扮演“病人”和“护士”,病人对护士百般刁难,而护士可根据所学习的伦理知识巧妙应付,使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提高应变能力、沟通能力,学生通过看表演,对所学知识是一种复习巩固,教师在表演结束后组织针对性讨论,包括课堂总结,强调所学的内容以及怎样的过程能被运用到临床实践中,学生反思和感悟,知道应该怎样去做,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在教学评价方面,护理伦理学是一门应用型学科,考核方式应体现学生的综合素质。不可以仅靠课程结束时的一次理论考试,要按照共同标准见识教学过程的全部环节,采用过程性评价方式,克服一次性评价的弊端。考核时间贯穿在整个学习过程,考核形式多样化,对基础性的理论知识,如伦理学中重要的概念,可强调以记忆掌握为主,采用闭卷考试方法;对能力的评价,如伦理困境的决策;安乐死的利弊,则以开放的灵活多样的考查为主,如用问卷反馈调查、课堂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与准确性、参与角色扮演、演讲交流辩论、以分析案例为主的小论文等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考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灵活应变能力,提高其职业素质,让学生“学以为用,考以为用”,从而对培养护理人才起到导向性作用。

3结语

护理教学的重要性篇7

关键词:儿科护理学;病例分析式;教学

病例在儿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对改革儿科护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增强儿科护理教学效果,提高儿科护理教学质量,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实用性护理人才具有重要意义。病例分析方法教学是以临床典型病例为主体,模拟临床实际工作的场景,对整个病例进行分析、判断、讨论,给出临床典型病例让学生自己思考、诊断是何疾病。教师和学生围绕病例提出问题,结合理论知识,得出护理诊断、护理目标及护理措施。笔者在儿科护理学教学中采用病例分析式模拟护理程序的教学法,经过几年的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儿科护理学中采用病例分析式学的重要性

1.1病例分析式教学是改革儿科护理教学方法的需要

护理专业的儿科护理课,是实践性很强的教程,儿科护理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相关的护理知识,具备相应的儿科护理能力,然而缺乏儿科护理实践经验的教师,照本宣科,重视论理教学,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记不住、用不上,将病例应用于儿科护理教学中,则是对教学方法的重要改革。

1.2病例应用于儿科护理教学中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

在儿科护理教学中,围绕课堂教学内容,教师结合典型病例提出问题,展开教学活动可将课堂理论教学与儿科护理实践有机结合使学生逐渐形成临床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3对深化目标教学具有重要作用

护理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儿科护理学是临床护理课程之一,儿科某些疾病发生的季节性,长时间、多人次反复等因素,对护生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的单一讲授亦不能促进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并且按照传统的“纯理论”儿科护理教学,目标教学中对知识目标的记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和技能目标的模仿和熟练均难以达到,依据课堂教学内容,结合典型病例组织教学,其课堂气氛活跃,教学内容实用,参与学生多,信息反馈及时,有利于目标教学的深化和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

二、儿科护理学中采用病例分析式教学方法

首先,让学生理解病例分析式教学的基本目的。案例教学法是教师把案例呈现给学生,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自己掌握的理论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思考、讨论,找出案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及其原因,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病例分析教学法是教师在传授知识之前、之中或之后适当举出相关案例加以启发、说明和论证,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及注意力,达到加深印象、深刻理解之目的,通过病例分析教学,可以使抽象的科学知识变得通俗易懂。其次,由教师选择典型常见的儿科临床病例,让学生先自学,以了解该病例需作哪些护理估计、护理诊断、护理计划(预期目标、制定护理步骤),并将课时教学目标融人该病例的护理程序的各环节中;再者,让学生自学相关课本内容,自己解答问题,最后由教师引导归纳总结。最后,合理的选择教学评估方法,选择分课时评估、期中评估、期未评估,可将学生在课堂对儿科病例分析问题的解答作为一次课时评估,期中、期未评估采用以选择题病例分析为主的考试卷。

三、儿科护理学中病例分析式模拟护理程序教学应把握好几个问题

3.1甄选合适案例,促进教学目标达成

儿科护理学中病例分析式教学关键在于病案选取是否合适,教学中所采用的病案尽可能来自自于临床医学专业编写的儿科典型病案,病案相对较为复杂,而儿科护理教学的重点是如何对患儿进行护理,对临床其他方面的要求相对较低,因此,在选取病案时注意结合儿科护理学教材,选取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的典型病案,尽量不选取那些病程太过复杂、少见、症状不典型的病例,这样学生才能对病例作出正确而恰当的分析,才能有效提高儿科护理教学质量。

3.2引导学生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

儿科护理学中病例分析式教学法,由于在授课前学生已主动查找资料,按讨论思考题的方式进行病例分析,对所给病例疾病有了通过自己主动学习,消化,分析而得出理性知识的过程,有助于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把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放在首位,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因此,此教学法增强了教学感染力,趣味性及新颖性,提高学习者主动性。以病例为中心的教学法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病例是一个综合的资料,学生得到病例后,首先要查阅有关理论知识,然后进行分析综合,比较,这对发展和提高学生思维,思考及分析综合能力是很重要的。通过病例考查,还有利于教师了解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思维启迪的程度。

3.3重点培养护生综合思维能力

教学中不仅要注重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还应注重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分析病案时,以临床真实病案为基础,注意病案的实践性、科学性和逻辑性,提出容易混淆、忽视的问题供护生分析、辨别,讨论时提倡质疑并注意引导护生主动思考,提高护生面对复杂临床情境的决策能力。一个典型病案往往涉及多门课程知识,因此需引导护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归纳、总结,从而达到提高综合思维能力的目的。

3.4注重教师由讲演者向导演角色的转换

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贫乏,教师是讲演者;病例分析式教学法是学生一起讨论、分析,发表见解,教师是导演。教师主要的职责是引导和评判,让学生积极投入讨论并自由发表意见,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中心。所以,在儿科护理学实际教学中,主要安排一名学生发言,小组其他学生补充,全班学生就相关内容展开讨论。教师在学生讨论过程中少插言,只有在学生离题过远或者出现原则性问题时才发表言论,将讨论引向正题。只有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才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梅国建.儿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2]韩彤妍等.病例导入式教学作为一种pBL教学形式应用于八年制医学生儿科见习[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23(8).

[3]杨小青等.案例教学法在儿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07,25(21).

护理教学的重要性篇8

关键词:心理护理;现状;教学探讨

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确立,在现代护理观的指导下,心理护理成为护生培养中护理心理学课程的重要内容,心理护理能力也形成护士必备的职业能力。

1.心理护理教学的现状

心理护理的教学需要考虑护生的身心特点,从护理职业及具体岗位要求出发,以护理对象为中心,与其他护理方法、手段有机结合,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目前心理护理教学的现状和存在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1偏重于心理学理论和护理技术的

教学

心理护理技术的掌握和运用需要了解必要的心理学理论和技术,这是心理护理教学实施的前提和条件。但是过多、过深地强调心理学理论或心理咨询、心理治疗技术的掌握,容易增加护生学习的难度,脱离护理工作本身以及医学诊疗的要求,甚至超越护士职责和能力要求范围,难以真正培养护生的心理护理能力。

1.2偏重于心理护理技术与护理工作实际的直接对接

心理护理教学必须与护理工作实际相结合。但过于直接的衔接,容易忽视护生必备的心理学理论和知识的学习与积累。目前很多医院心理护理工作流于形式,无法提高其应用水平和效果,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护士心理学理论和知识较为欠缺,甚至存在一些认识误区,把其与心理治疗、思想工作混淆起来。护生心理护理能力的培养,就无法立足于必需的心理学理论和知识的掌握,没有从易到难、从普遍性到特殊性、针对性的内化过程,甚至显著地忽略了护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及职业心理素质培养的要求。

1.3一些心理护理教学的教材内容和观点存在片面性

目前国内护理心理学教材有关心理护理的内容和观点众说纷纭,有的偏于心理疏导,有的偏于心理干预,有的只强调心理支持,缺乏全面性和系统性;一些教材对心理护理及心理护理工作的定位缺乏统一、规范和科学性。这些问题不仅影响护生对心理学理论和技术学习的充分程度,也制约了心理护理技术结合其他护理方法综合实施的系统有效性。

2.心理护理及心理护理工作的定位

心理护理是指在护理全过程中,护士以心理学的理论为指导,以良好的护患关系为基础,运用心理学的技术和方法,积极影响病人的心理活动,帮助其在自身条件下获得最适宜的身心状态。这是对心理护理的内涵较为科学的定位。据此心理护理工作应该定位为:有效的护患沟通;了解服务对象并准确把握其身心特点和需要;提供针对性、适宜的帮助;创造积极影响患者身心状态的条件和因素;配合专业心理咨询人员对患者的不良心理和行为实施主动干预,等等。心理护理教学应以此为内容和目标来进行实施。

3.改进心理护理教学的思路

心理护理的教学应从简单实用、易于掌握和操作出发,强调教学内容、方式和手段的“三个结合”。

3.1与护生身心特点相结合

护理专业学生正处于生理机能和人格日趋健全与完善的关键阶段,开始形成稳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自我意识和独立性增强,逻辑思维和批判思维显著发展,他们希望通过学习、参与和体验认识社会和职业,提升并实现自身价值,但缺乏与社会现实尤其是职业要求主动融合的明确态度和成熟心态,对护理工作的认知存在一些片面和不足,需要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行针对性的设计和实施。

3.2与护理工作实际相结合

护理工和始终需要围绕着服务对象来展开,服务对象往往可能是健康丧失或心态失衡的人,这要求护士不仅要“有高尚的品格、相当的专业化知识、专门的操作技能”(南丁格尔语),还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抗压能力。护理工作是压力性职业,护士心理素质和抗压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整体护理的水平和质量,影响服务对象的治疗和康复,也影响护士自身的身心健康。心理护理教学必须突出护生心理素质和抗压能力的培养要求。

3.3与课程教学的实际相结合

一是护理心理学课程本身涉及了非常丰富且专业的心理学理论和技术,客观上提高了护生学习的难度;二是护生缺乏一定的社会阅历和职业经验;三是教学时间十分有限,一般教学安排周课时仅为两节;四是从事护理心理学课程教学的老师专业背景不同,会导致教学实施中内容、方式及要求等出现较大的差别。这些实际情况需要在心理护理教学中加以重视和针对性改善。

4.改进心理护理教学的建议

4.1立足于心理护理基本理念和基本技术的教学

护生的心理健康观、医学观、护理职业价值观和职业态度、护患沟通等,是护生职业心理素质培养必须强调的内容。在此基础上,突出四项心理护理基本技术的掌握和应用:心理支持;信息提供;健康咨询与教育;心理放松与行为矫正。无论是面对哪一种病人或病人的哪一种状况,护生都可以通过分析从中找到针对性的心理护理途径和方法,在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也显著地锻炼了护生的心理护理

能力。

4.2突出护理工作中普遍性或典型性问题的心理护理技术教学要求

如病人常见的情绪问题、术前术后病人、慢性病人、癌症病人等的心理护理。既能训练护生心理护理技术的针对性应用能力,又能增强教学内容的可操作性和职业结合度。

4.3充分运用灵活、多样且适合护生的教学方式和手段

如讲授法结合案例法、讨论辩论法、职业情景法、角色扮演法、问题解决法等方式,融合电教、网络、心理测验、心理游戏等,能激发护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其学习的参与性、体验性和分享性。

4.4始终重视护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从事护理工作的人员,需要具备良好的心理品质。心理护理的教学应突出护生的人格塑造、自信心训练、职业心理素质和抗压能力、情绪调适和情感品质、职业应对方式等方面要求,并贯穿于教学始终。

4.5提高教师教学业务水平和能力

通过自我学习、教师间经常性的交流研讨、教学观摩、听课评教等,寻求或统一符合教学目标要求的教学内容、方式和手段,相互借鉴和改进、完善,最终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周郁秋.护理心理学(第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2]王秋梅,孙文永.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11.

[3]陈爱华.心理护理疗效评价与影响因素探讨[J].实用护理杂志,2001,(5)

护理教学的重要性篇9

[关键词] 临床护理教学;优质护理服务

临床护理教学是护理学生经过系统的医学知识,护理操作技能及相关学科的学习之后,为其提供一个把基础理论知识,操作技能转移到以病人为中心的高质量护理中的媒介。临床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所培养护理人才的素质和护理教育的质量[1]。优质护理服务在全国开展以来,在护理安全、护理质量、护理满意度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而在其中的护理学生是否也能感受到优质护理服务的理念,形成优质护理服务的思维是很重要的,因为护理学生是我们护理的未来,从幼苗开始抓起,我们的优质护理服务才能不断壮大。下面就如何将优质护理服务植入我们的临床护理教学,从以下几方面来阐述:

1.对护理实习学生的综合评估

护理实习学生来自不同的院校,且包括中专生、大专生和本科生。他们在文化基础知识、人文社会知识、学习兴趣、理解能力和自学能力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整体素质参差不齐,对优质护理服务的认知有所不同,对临床护理带教要求也不尽相同,因此,可以在实习学生进入临床实习之前对其进行评估,包括其心理状态,知识水平,操作技能,理解能力,沟通能力,个性特征,对优质护理服务的设想,期望值等并设置临床教学环境量表包括个性化、创新性、专注性、人性化、任务明确性、满意度六方面进行调查分析,从而制定个性化的实习计划,最大程度地调动实习学生的积极性。

2.规范系统的临床教学目标的制定

现代教育重视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临床护理要着重培养学生整体护理能力,即培养学生在临床护理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独立思考的能力,在实施护理程序时与病人沟通交流的能力及理解帮助病人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使其成为独立、有创造性、可持续发展的个体。所以在临床护理带教过程中要有规范系统的教学目标,带教老师要有优质护理服务方面的经验,使实习学生了解优质护理服务在临床学习中的重要性,老师带教有依据,学生实习有方向,从而有效地对学生进行综合、全面、系统的培养。临床教学是将现代教育理念具体化的过程。临床教学目标应将优质护理服务的各个方面与不同层次、不同学习阶段、不同学习场所的教学目标结合起来,并使师生共同以此为依据,调动教与学双方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3.创新临床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师生为完成一定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活动方式。在优质护理服务中,可以采用示范教学法,学生看老师如何对病人进行优质服务。

临床护理教学以逻辑的严谨性来体现科学的严肃性,而护理实践则在大量的现实变量中自我变通,创造性发挥教学的规范化和虚拟化,在实践中被经验和应用型操作所改变。因此,临床教师的带教模式应将护理学理论与教育学理论相结合,创新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激发同学兴趣;开座谈会,学生主动发言,分享优质护理服务的心得和感受;pBL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辩证性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思考优质护理服务中有哪些是做得比较好的,哪些方面是需要改进的。

4.临床带教老师的重要作用及要求

临床教学质量的提高,临床带教老师是关键。优质护理服务中的优质护士是临床带教老师的首选,合格的带教老师能以良好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良好的人格魅力包括品格因素、才能因素、知识因素和感情因素。品格因素包括道德、品行、人格和作风等。护理教师优秀的品格可影响和感染每位护生。是激发和调动他们积极性的一种潜在的无形的手段,可产生巨大的感召力和吸引力,往往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有才能的临床带教老师能解决各种难题,使人产生敬佩感。掌握丰富知识和技术的临床带教老师更易赢得学生的信任和配合,因为由知识构成的影响力可增加学生对老师的信任感。教学过程不仅是知识、技能的传递过程,也是学生人生世界观、价值观、道德品质、心理素质的形成过程,因此选择合格的临床带教老师在优质护理服务的教学中显得异常重要。同时老师要对对临床护理学生给予人性化关怀,了解其个人的感受,对提出的合理要求尽量满足[2],使学生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

5.临床教学效果的评价

临床教学效果的评价可分为对临床带教老师的评价和对护理学生的评价。对临床带教老师采用全面质量管理及优质护理服务满意度的评价,目标是建立临床护理带教老师对持续改进的承诺。具体包括关注护理实习生的强度,护理临床教学中每项工作(带教态度、带教内容、带教方法、带教效果)的质量,对实习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肯定临床带教成绩,纠正失误,找出差距,使护理教学质量呈阶梯式上升。

对护理学生的评价采用多种方式多种层面,包括书面考试、技术操作、优质护理服务的评价,以及自我批评,老师评价,患者评价,综合素质评价,沟通能力的评价。以此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需要改进努力的方向。

6.临床护理教学的反馈

对护理实习生和临床护理带教老师的反馈采取积极的措施,著名管理学家戴明博士提出的戴明循环(pDCa循环)中即强调积极处理的重要性,如不处理,一切都成为徒劳。对护理实习生的临床带教工作进行全程督导,对于提出的反馈意见及时讨论,找到解决方案,将问题消灭在萌芽中。开展临床护理教学老师座谈会,学生出科小结会,加强老师与学生的沟通,这样可以大大提高护理实习生和临床护理带教老师的积极性,使临床带教工作得到双赢。

综上所述,优质护理服务对临床护理教学质量的提高是一个有利保证,是护理学生临床实习取得成功的保证,通过对护理学生的综合全面的评估,合理的教学目标的制定,优秀称职的带教老师的培养,多样灵活的教学方法的应用,教学评价体系的不断完善,护理实习生在优质护理服务理念方面的培养会不断得到提升,真正了解护理工作是“贴近患者、贴近临床、贴近社会”的工作[3]。

参考文献:

护理教学的重要性篇10

[关键词]护理高职教育知识适用性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5(a)-0042-01

1.护理高职教育中基础知识适用性的重要性

基础知识适用性就是学习的基础知识和实际应用的契合度,适用性越高,实际应用中运用的越多。提高基础知识的适用性,可以提高知识的应用效率,对培养高技能人才有着重要意义。

护理高职教育中基础知识适用性就是指,在护理高职教育中讲授的护理基础知识与实际应用的契合度,是衡量高职教育水准的重要指标。其适用性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开设护理课程是否合理,培养出的学员是否优秀,是护理高职教育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2.护理高职教育中基础知识适用性现状

由于护理高职教育中基础知识适用性对于护理高职教育有着重要意义,在教育部颁发新课改通知以来,各个护理高职教育机构都对其基础知识培训体系进行了改革,使得我国护理高职教育的基础知识适用性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取得了一些成绩。

2.1与医疗单位建立合作,以岗位要求进行基础知识培训

与医疗单位建立合作关系,通过医疗单位的岗位要求对学员进行护理基础知识培训,使得学员学习的基础知识与岗位要求接轨,提高了基础知识的适用性,也提高了学员的就业率。

2.2增编新教材

实行新课改以来,各个护理高职教育机构积极开展新教材的编写工作,剔除过时落后的内容,增进时下前沿内容,通过增编新教材,给学员传达时下最前沿的护理基础知识,让学员直接接触最新医疗技术,减少摸索时间,极大提高了护理高职教育中基础知识的适用性。

2.3组织实习,在实际中应用

通过在护理高职教育机构设立实验室或者和医疗单位建立合作关系,定期组织学员走进实验室或医疗单位参与护理基础知识的实习作业。让学员通过实地的观察、自身的操作,将课堂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让学员在实际操作中体会、思考、总结护理基础知识的运用心得,有效的提高了护理高职教育中基础知识的适用性。

3.护理高职教育中基础知识适用性存在的问题

经过一系列的改革,我国护理高职教育中基础知识的适用性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依然存在不少问题。

3.1与医疗单位合作深度不够

许多护理高职教育机构与医疗单位的合作只不过是签订了实习合同,然后根据医疗单位提出的学员要求进行培训,从始至终学员跟医疗单位都没什么交流,只是在实习期间才与医疗单位进行接触,造成一些学员对护理工作认识不全面,规章制度不熟悉,以致不能很好适应环境。

3.2教育模式单一

现在护理高职教育的基础知识教育还是采取单一的公共课讲授模式,个性化不足,不能根据学员自身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个性化辅导。导致学员基础知识水平不一。同时,课堂缺乏互动,学员习惯于听、记,造成学员独立思考能力的丧失。

3.3实习只是流程

由于一些实习课程要动用珍贵的材料、医药,所以部分高职教育带领学员进行的实习,只是让学生站在旁边观看,通过对观看过程的思索,总结出实习报告,而非亲自动手,使得原本该学员亲自动手的实习成了流程,走一遭而已,根本没什么效果。

3.4缺乏完善的考核制度

虽然在课程设置,教学方式上采取了一些改革,可是大多数护理高职教育的学员护理资格考核制度还是传统的笔试,没有建立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完善考核制度,造成部分学员重视理论学习,忽视了实践运用。

4.提高护理高职教育中基础知识适用性的对策

提高护理高职教育中基础知识适用性,对培养高素质的护理人才有着重要意义,解决护理高职教育中基础知识适用性存在的问题成了护理高职教育的发展瓶颈。积极的采取改革措施制定相应对策,解决存在的“疑难杂症”,是护理高职教育唯一发展途径。

4.1建立完善的实习流程

通过建立完备的实验室、齐全的医疗单位合作计划,让学员定时定期的参加完善的实习。让学员们能够将课堂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通过实践运用进一步理解掌握所学的护理基础知识,提高基础知识的适用性。

4.2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护理高职教育应该采取细心交流,个性辅导的多样化教学模式,而不只是传统的老师讲授,学员记忆。通过细心的交流了解学员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了解学员的个性特点,然后制定针对性的教学辅导方案。依据学员的兴趣,选择不同的护理门类进行专门培训,避免博而不专,从而提高基础知识的适用性。

4.3健全考核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