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智慧校园的概念及意义十篇智慧校园的概念及意义十篇

智慧校园的概念及意义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58:46

智慧校园的概念及意义篇1

【关键词】职业学校;智慧校园;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6009(2017)28-0017-04

【作者简介】谢传兵,江苏省教科院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研究所(南京,210013)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专业课程与教学论、教育信息化、教学质量评价。

为全面深入地推进全省职业教育信息化建o、管理与应用水平,江苏省教育厅、财政厅于2016年年初,在全国首次以政府部门文件的方式提出推进以“智慧校园”建设为主题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该文件明确提出,在“十三五”期间,全省重点支持建设一批职业学校智慧校园,并从内涵解释的角度给出了智慧校园建设的总体发展要求:在特征状态方面,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促进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在育人效果方面,要提高职业学校师生员工的信息技术职业素养,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在学校管理方面,要再造管理流程,提升校园文化生活品质,拓展对外服务的范围;在事业发展方面,要以智慧化引领学校现代化发展,增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为职业院校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提供信息化支撑和保障。对于职业院校而言,这样的一个文件给出了一个美好的愿景和系列要求,至于智慧校园的核心概念和基本特征,以及建设实践进程中的关键问题,依然需要具体研究和落实。本文试就职业院校智慧校园建设的几个本质问题进行探讨。

一、智慧校园建设的概念分析

(一)概念的提出

在国内,第一个提出“智慧校园”这一概念的是浙江大学。2010年,在信息化“十二五”规划中,浙江大学提出要建设一个“令人激动”的“智慧校园”:无处不在的网络学习、融合创新的网络科研、透明高效的校务治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方便周到的校园生活。值得赞誉的是,这一概念在提出之初,就从技术服务的角度提出了智慧校园与传统物理校园和数字校园在功能与服务效果上的不同,这个概念的内涵既界定了作为特殊状态的“校园”本质,也界定了技术学视野下“智慧”的基本特征。其“整合”的特征,既包含了“智慧校园”必须以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为基础的智慧化特征,也明确了校园工作、学习和生活一体化、智慧化的环境。这个一体化环境以各种应用服务系统为载体,将教学、科研、管理和校园生活进行充分融合。其后,从2011年至今,有很多高校也提出了“智慧校园”的概念,在内涵解释与现象描述上,更多地侧重于从技术角度进行补充和完善。

(二)“智慧”的性质

对于智慧校园的“智慧”,学者及一线的教育实践者多有不同的理解,最终导致对“智慧校园”的多重理解。黄荣怀等提出的“智慧学习环境”的概念具有较高的共识性,认为智慧校园(SmartCampus)应具有以下特征:环境全面感知、网络无缝互通、海量数据支撑、开放学习环境、师生个。

从数字校园向智慧校园发展的转变过程中,很多人都从SmartCampus或者从intelligentCampus这个角度出发,认为其本质特征是一种“智能化”,基于这种理解的智慧校园建设行动,更多地侧重于技术本身的发展,从而忽视学校发展中的人的核心地位和思想理念的变革,把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核心定位为对技术系统的升级与应用。对智慧校园的这种理解本身并没有错误,但这肯定只是一个侧面,没有对智慧校园进行更为宏观的、整体的理解。

也有人认为,智慧校园应该更加强调wisdom(智慧性),认为“SmartCampus”过于侧重当前学校信息化建设问题的解决和网络的发展,因为最早这个概念就是从网络发展提出来的,而“wisdomCampus”比较侧重于校园建设更深层次的、更长远的Smart,更加有利于长期发展的思考、规划和相关的举措。这种理解对于放眼未来而言极具方向与引领意义,但对于当下的建设推进来说,系统性要求更高,执行难度更大。

(三)“智慧”的意义

基于这个时代的职业学校智慧校园,必然内在地包含着:在宗旨上以面向师生个性化服务为核心;在目标上以促进教育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重点;在技术上以多种信息技术为支撑,能全面感知物理环境,识别学习者个体特征和学习情景,提供无缝互通的网络通信;在功能上有效支持教育教学过程分析、评价和智能决策,开放的教育教学环境和便利舒适的生活环境。

从数字校园发展到智慧校园,不仅仅是概念与形态的变化,更是一种基本性质的转变。相对而言,智慧校园更加强调多种校园服务的融合与创新。所以我们对智慧校园应该有新的认识,不能把它等同于数字校园,也不能硬给普通数字校园贴上智慧校园的标签。讨论智慧校园的概念问题,是智慧校园建设初期非常重要的问题。但这个概念本身并不是最重要的,而是要通过概念的讨论,来明晰在这个时代提出职业学校智慧校园的意义和内涵所在,讨论概念及其背后的意义与内涵,是通过复杂的思考来引导简单的行动。把智慧校园的要求说得太低了,缺乏实际的指导意义;把智慧校园的要求设计太高太远了,更容易让一个不切实际的目标误导了智慧校园建设的方向。如果偏离了职业学校现状与国家发展职业教育的现实需求,有可能导致有限资源的巨大浪费,使智慧校园发展误入歧途,走进一个“沉没资本”的陷阱。

二、智慧校园建设的重点任务

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特别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影响应该是革命性的,这在相关文件中早有论述。但这种影响,不应该是单向的,而是互动、交互和生成的。其中职业教育自身的革命与信息技术发展的互动性,将会成为智慧校园建设进程中的一种显性特征。因为强调职业教育发展理念、思路与路径的变革,所以与信息技术应用之间的融合、创新,将会是智慧校园建设进程中的一个难点。

从通常的理解出发,智慧校园(其实在此处理解为“智慧学校”也许更有启发意义)包括很多相互关联的功能模块或者说由很多具体的功能模块组成,例如智慧教室(课堂)、智慧(虚拟)实训室、智慧校企通、智慧节能等。对于现阶段的职业学校而言,最为重要的是要通过智慧校园建设改革师生关系、校企关系、产学关系。

在师生关系上,要从根本上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通过整合的环境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服务。建设的重点就是要研究和尝试怎么构建无缝学习平台(如“人人通”等),本质上是将单一的物理学习空间转变为物理学习空间和网络学习空间并存,使教师、学生能基于“学习网络”开展学习。把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践、校内与校外等顺畅地连接起来,用一些成熟的、稳定的、低成本甚至是免费的技术来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不同时空之间的充分互动,真正形成学习的网络。“学习网络”一方面是使用网络来支持学习,另一方面是建立学习中的网络。连通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包括创建连接和发展网络,知识存在于这个网状结构中,设计合理的网络本身就是学习的过程。正式、非正式学习环境一方面支持学习者基于网络开展自主学习,另一方面支持学习者建立网络连接,通过不断优化内外网络,促进个体学习发展。

在校企关系上,就是要立足产教融合的理念,改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效果。基于网络平台重新设计校企合作的途径与项目,让校企合作的成本降下来,使得校企合作更为简化、易行,共享学习资源、共建研发与培训项目、共生教育与生产智慧。在职业学校的智慧校园建设中,各个领域和侧面的校企合作平台建设是最核心的要求,没有良好的校企合作空间、途径与成效,肯定不是一个合格的职业学校智慧校园。

在产学关系上,探索有效的途径,基于多角度、多功能的校企合作平台,将生产与学习相互融合起来,这是智慧校园建设要解决的最重要的问题。在传统的物理环境下,学校无论如何加强实训基地建设,都不可能完全解决大面积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培训问题。因为各类企业的资源是有限的,学校硬件环境的投入更是有限的,无论哪个方面都无法解决人才培养的规模与质量问题。要利用虚拟技术、网络技术和数据技术,共同建立虚拟企业、虚拟车间、虚拟场景、虚拟生产、虚拟岗位等,与物理空间的实训环境共同构成生产与学习的融合环境。

当然,对于不同的职业学校而言,其办学定位与专业特色各有不同,全面建设智慧校园与形成特色专长以解决学校发展的全面问题与特殊问题一样重要。最为可行的办法是强化顶层设计,基础设施整体建设,重要项目分步实施。在推进过程中,不仅要考虑构建统一的技术系统,更重要的是要制定统一的标准规范进行顶层设计,寻求系统整合方案。要确定有限目标,分步骤实施,考虑不同建设项目的需求和业务流程特点,制订合理的分步实施计划。

三、智慧校园的技术支持

与过度强调智慧校园的技术方案一样,过度强调学校核心业务发展目标而回避技术支持的系统性也是一种固执己见。因为智慧校园本身就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发展的结合体。

华东师范大学的祝智庭教授(团队)曾经就数字校园向智慧校园的转化,提炼出智慧校园环境的十大特征:第一,位置感知:感知学习者的物理位置。第二,情境感知:探测学习者在不同场景以及他与谁在什么时间、地点做什么。第三,社会感知:感知个人与他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第四,互操作性:不同学习资源、服务和平台之间的互联互通。第五,无缝连接:在任何设备进行任何连接时,提供持续的服务会话。第六,适应性:根据个人学习偏好和需求推送最合适的学习资源。第七,泛在性:随时随处通过与环境互动获得感兴趣的学习资源。第八,全程记录:记录学习历史数据,便于数据挖掘和深入分析,做出科学合理的评价、建议以及推送相应的服务。第九,自然交互:利用多种感官及肢体语言开展人机互动,如语音、姿势、表情识别。第十,深度参与:沉浸于技术丰富环境中开展多向互动,获得平常难以企及的体验。这一提炼,既涵盖了智慧校园环境中的学习与生活现象,也内在地包含着一系列整合的技术应用。

这些现象的背后,主要由三层技术架构:第一层是云计算(CloudComputing),其核心是对网络中服务器功能进行虚拟化,实现提升性能、横向扩展、分布结构却能够减少成本和能耗的目标;第二层是雾计算(FogComputing),即把应用终端进行虚拟化,能够真正解决不同终端设计独立的信息格式的交换问题;第三层是群计算(SwarmComputing),与物联传感技术相关,在物理环境中安装很多联网的传感器,运用新颖的求解优化组合问题的模拟进化算法,具有典型的群体智能的特性。从未来(已经到来)的发展趋势看,在网络服务器功能通过云计算技术实现虚拟化、终端功能通过雾计算技术实现虚拟化的基础上,网络中的交换机、路由器功能也将逐步实现虚拟化,亦即软件定义网络(SDn)技术,例如:iCampus。基于以上技g的智慧校园,其技术实现的维度可以归结为:科学的决策系统、实时的控制系统、泛在的互联系统、便捷的服务系统、面向服务的计算系统、透彻的感知系统。

以上的技术问题,并不可能甚至也并不要求在学校层面上去系统解决,但忽视这些问题显然会在智慧校园建设中产生短视甚至是盲目的行动。智慧校园概念从产生的那一天开始,就是建立在先进的信息技术基础之上,而这些技术隐含着高成本、高投入的必然。支持智慧校园形成与运行的技术要求,必然包括网络先进、业务智能和大数据,完全的自我经费投入或技术投入。无论学校的经费如何充足(其实统计数据证明当前职业学校的经费并不充足)都难以满足,何况整体建设难度大、建设周期较长、成熟案例非常少、建设与成效显现的风险比较大。在这种情况下,讨论技术支持的问题更为必要,至少在建设智慧校园的进程中,必须规划设计与系统解决好学校智慧校园建设的方向与重点,强调基于基本应用与特色创新,强调技术选择的成本与收益,强调技术共享与边际效益,在建设进程中不断立足新技术来强化应用与实用,提高智慧校园建设的功能性、可控性、持续性与成功率。

四、智慧校园建设的特色要求

对于职业学校而言,适应需求、产教融合是最根本的育人特征,人才培养的不同决定了智慧校园建设必须有自己的定位。服务产业发展对人才需求,特别是适应“中国智能制造2025”的战略需求,就必须有更深刻的理解与实践变革。新的产业发展是建立于信息化与全球化的融合、3D数字制造技术、能源互联网、个性化和定制化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虚拟化生活等组合的基础之上的,这种需求不仅给中国也给全球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带来了严峻挑战。因为这种产业与技术发展到最后,实际上是一场“人的革命”,不仅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分享、和谐,更重要的是要求具备驾驭数字化和智能化设备的人才,以及能研发或者应用更加智能的、生命的、个性的新材料、新设备等的创新与应用型人才。

在第三次工业革命背景下,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将面临更多非传统领域的挑战。智慧校园在发展的生成过程中就已经先后以网络教育、游戏化学习、虚拟社区与现实课堂有机结合等新型教育模式呈现出来,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传统的培养时间和空间概念,实现了超时空的学习和超时空的互动。随着职业教育需求与目标的发展,其建设必须以更远更高的视野来考量:打破学校人才培养的一元化格局,构建起互联网平台上的学校、家庭、企业、社会一体的交互式人才培养体系,形成终身学习体系和学习型社会。而这将成为引领职业学校智慧校园建设的特色甚至是本质要求。

这一本质要求包含着加快学校观念的转变:从“学校”到“社会”(在特殊的背景下也可狭义定义为企业)。职业教育是近代工业革命的产物,连同其他类型的学校时常被隐喻成“工厂”。回到根本上看或者说站在教育的理想中看,学校的本质是每一个个体生命成长的重要场所和空间,最本质的取向是学习、生活与发展的共同体。正如杰里米・里夫金所说:“虽然专业技能和技术对于向第三次工业革命过渡至关重要,但是如果教育工作者过分强调技术和技能,而没有进行更深层次的改变,那就本末倒置。”教育学正在发生“由教向不教”的覆性创新,在一定程度上,更包含着教学观念的转变:从“教”到“学”的转变。

就教育和学习本身而言,信息技术的革命性影响,不仅仅体现在具体的教育和学习行为上,也不仅仅体现在教育和学习的基本制度与结构上,而更应该是一种文化的理解。或者说,构建一种新的学习文化将成为学校乃至于整个社会的重要任务。不管是哪一类哪一级的教育或学习,都不再是你花了12年左右的时间勉强忍受,然后在18或22岁时欣慰结束的那种枯燥乏味的活动。在21世纪,学习是人类的根本。如果目前的趋势持续下去,那么这个世纪将会被称为“学习的世纪”。

智慧校园的概念及意义篇2

关键词:新形势;校园;智慧校园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7)08-0055-02

1有关校园信息化的概念和意义

1.1校园信息化与智慧校园

校园信息化与智慧校园是一个相互连接的,概念的集合,它主要指的是依托信息技术和学校本身在日常教育教学当中发展和教学实际的需要,来对校园内部的整个工作流程和教学流程进行信息化的梳理和整合,使用信息技g最终目标是为了帮助学校提高工作效率,帮助老师提升教学效率,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1.2智慧校园信息化的意义

在学校内开展智慧校园信息化支撑平台的建设,是为了满足学生和老师同时双方面的需求,同时也是为了适应时展的需求。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在学校以外的生活的方方面面,互联网信息技术正在渗透于我们生活中,给每一个人都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也让生活变得更加的轻松和无忧,但是,分析和反观当前我国校园的整体运行我们可以发现,当前校园当中的学校纪律组织,教学安排等等,都实际上是沿用了传统意义上的校园的管理和教学,与时代有种脱节的现象的发生,这种现实状况的出现,一方面使我们当前社会上已经有的信息技术出现了极大的浪费,同时对于校园内的整体的教学效率的提升和管理效率的提升而言也是非常不利的,这实际上对于学校和学生的发展而言也都是负面力量。

2智慧校园信息化运行支撑平台建设应该秉持的理念

2.1覆盖面广是要求

智慧校园信息化运行支撑平台的建设所应该秉持的第一个理念就是要要求其覆盖面广,我们在这里说到覆盖面广,其实指的是智慧校园信息化运行支撑平台的建设涉及教育教学和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校园内部的信息化的智慧化的支持,让学生和老师在校园生活和学习期间感到信息技术发展给他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性,同时对于学生而言,智慧校园信息化运行支撑平台的建设,一方面要给他们提供足够的、有效率的生活上的服务,同时也要给学生的学习作出应有的贡献,有个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多的有效的信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能够减轻自身学习过程中在查找资料过程当中所耗费的精力和体力,最大限度的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2.2信息化是特征

在智慧校园信息化应用支撑平台建设的过程当中,所应该秉持第二个理念,就是要将信息化当作特征。上面提到了,智慧校园信息化运行支撑平台的建设,这种是为了帮助学生和老师在校生活期间能够获得更好的校园环境,能够帮助学生和老师在学习和科研的过程当中有更快的效率,让整个校园处于互联网设备和平台的支撑之下,让整个校园的学习和生活更加的便利和有效。所以着眼于智慧校园信息化运行支撑平台的建设,过程当中一定要突出细细数对于整个校园信息化建设过程当中的应有的意义,让信息本身成为一种资源,成为一种辅助的力量,帮助老师和学生在校生活期间有更加便利的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

以信息化为特征,只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特点将学校内部的方方面面都放置在互联网管理和运营之下,例如可以将学校的食堂浴池,图书馆等等需要借助身份确认来完成相关服务的领域连接到一起,将之放置在智慧校园信息化运行平台就像,采用一卡通管理的方式来简化学生和老师在日常生活当中所面临的种种问题,减少学生在实际的学习和生活当中可能遇到的种种困难,一卡通方式的推行已经在我国的多数院校都已经实现了,但事实证明,很多学校为了减少智慧校园新型运行平台建设前期的投入工作,其实将一卡通的建设局限在某一领域,但是实际上这种方式尽管已经体现了智慧校园的某种理念,但对于智慧校园信息化运行支撑平台建设的整体发展路径上来看,这种工作做得还是远远不够的。

2.3覆盖面广是体现

在智慧校园信息化运行支撑平台建设的过程当中,覆盖面广也应该是其中所必须要体现的一个重要的标志。我们在这里谈它的覆盖面过节日指的是智慧校园信息运行支撑平台建设,所覆盖的校园,整体的教学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上面已经提到了当前社会校园信息化运行这种平台的建设往往是局部的、是表面的,并没有秉持大互联网的概念,没有将校园生活和教学的方方面面都纳入到智慧校园运行平台建设的整体架构当中。我们在这里谈到覆盖面广,实际上是智慧校园信息化运行支撑平台建设发展的内部要求,因为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当前学校和学生在面对时代的变迁的过程当中,需要对自己的整体的形象和整体内部运行的流程进行优化和重组,将学校内部应用对资源进行优化的配置,能够最高效的提升学校的工作效率,帮助学生在学校当中有更好的表现,帮助他们在学校学习的过程当中有更大的提升。

3新形势下完善我国智慧校园信息化的措施

3.1努力提高执行人员的综合素质

新形势下,完善我国智慧校园信息化建设,首先要做到努力提高执行人员的综合素质,因为智慧校园信息化运行智能平台,它是一个动态化的品牌建设的过程,在相关的硬件设施搭建和网络建设完成之后,在智慧校园信息化运行支撑平台运行的过程当中,也需要有相关的工作人员对他进行日常的维护,同时平台的建设和发展也需要这些工作人员对他们进行不断地更新,将智慧校园信息化运行支撑平台永续发展,源源不断地为学校的发展和学生的发展提供支持和帮助。在这个问题上,就需要执行人员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一方面从技术角度来说,他们能够独立处理平台日常运转当中所出现的这样和那样的问题,另一方面,着眼于平台的发展,也需要执行人员具有为校园和为学生服务的意识。

提高绦腥说淖酆纤刂剩需要从两个方面来做,第一就是要对相关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这种培训应该包括两种维度的培训,首先是对于学校当中已有的技术人员的培训,让他们在培训的过程当中掌握与智慧校园信息化运行支撑平台建设相关的精神和技能,同时还应该考虑对于在校园招聘的过程当中,选择和录取那些在智慧校园信息化运行支撑平台建设方面有心得,有相关技术的人员进入到高校当中从事相关的工作,与此同时,针对智慧校园相关执行人员的个人心理上的培训也必不可少,学校应该着眼于帮助这些相关的技术工程人员个人素质的提升和服务能力的提升,最终帮助他们更好地为学生和老师服务。

3.2进行明确的规划

上面已经提到了,智慧校园信息化运行支撑平台的建设实际上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由于随着时展和社会的进步,学生和老师在使用相关流程和平台的时候,往往会有新的诉求,并且相关技术在发展过程当中也会给智慧校园信息化运行支撑平台建设提供更多的助力,这就需要学校着眼于长远的发展对于学校当前的智慧校园信息化运行支撑平台建设进行有力有效的规划。

在这里谈到对相关工作进行明确的规划,实际上应该从软件和硬件两个角度来做好准备。智慧校园信息化运行支撑平台的建设,需要软环境和硬环境两个方面的准备,从硬件方面来说,学校需要投入资金来对智慧校园的相关硬件设施进行更新和改造,引人智慧校园在建设过程当中所需要的一系列的材料和硬件设备,用这样的方式来提升整个学校的硬件装备,最终帮助学校在进行智慧校园信息化运行支撑平台建设的过程当中能够有所依傍。从软环境来说,学校从领导到老师那至于学生针对智慧校园信息化运行支撑平台,都需要有一个客观的了解,事实上,由于每一个学生和老师各自的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乃至于之前的人生经历是各不相同的,学校和上级主管部门不能想当然的认为老师和学生已经掌握了智慧校园相关的,基础的计算机网络知识,而是要秉持从零开始的态度,针对学生和老师在日常生活当中使用智慧校园信息平台建设过程当中所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宣导和培训,用这样的方式来帮助智慧校园信息化整体建设过程当中相关工作的顺利开展。

3.3选择科技公司与之合作

学校的主业毕竟是教书育人,所以在智慧校园信息化应用支撑平台建设的过程当中,并不可能具备一切所需要的人才,所以为了使得相关平台建设有力有效持续推进,学校应该选择科技公司与之合作,通过学校提供诉求,科技公司提供技术搭建的方式来完成智慧校园信息化运行支撑平台的建设。

过往的经验告诉我们,在搭建智慧教育信息化运行支撑平台的过程当中,仅靠学校一己之力,工作的完成情况往往是差强人意的,而学校如果有其他的外部的科级机构和科研组织展开通力合作,就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学校内部由于调配人才所产生的人才和资源的内耗,同时由于当前的科技公司都是市场化运营的,他们会有针对性地根据客户的需求来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工作方向方法,所以说学校作为一个客户,已经成为了市场竞争关系当中的一个资源的提供者,在工作的过程当中,学校本身的意见和诉求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尊重,这个从内部调起高校的老师和学生来完成相关工作实际上是有本质区别的,这种买卖关系的建立,能够最大限度地保证智慧校园信息化运行支撑平台建设的过程顺利有序。

智慧校园的概念及意义篇3

关键词:云计算;物联网;智慧校园;校园云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302(2014)04-0084-04

0引言

目前,大多数高校现已具备校园网,甚至有些高校的校园网规模相当大,这就为构建智慧校园奠定了网络基础。但是,高校存在资源共享的局限性,因为不同的院系之间常常会使用不同的操作系统与不同的软件环境,从而形成“信息孤岛”,以至于信息互通成为难题。为了促进高校健康快速发展,改变现有的资源分配状况势在必行。本文利用云计算技术、虚拟化技术等构建校园云,并结合物联网技术、RFiD等技术来构建智慧校园,使高校校园智能化成为现实。

1云计算

要了解云服务首先要了解云计算的概念。云计算(CloudComputing)和物联网(theinternetofthings,iot)是两个新兴的名词,云计算和物联网之间是平台与应用的关系。物联网的发展依赖于云计算系统的不断完善,以便为海量物联网信息的处理和整合提供可能的条件,对于云平台而言物联网是其所支持的所有应用中的一种。同时,云计算也促进了物联网和互联网的智能融合,为构建智慧校园(SmartCampus)乃至智慧地环奠定了基础。

云计算的基本原理是,通过使计算分布在大量的分布式计算机上,而非本地计算机或远程服务器中,企业数据中心的运行将与互联网更相似。这使得企业能够将资源切换到需要的应用上,根据需求访问计算机和存储系统。云也是网络、互联网的一种比喻说法。它有狭义与广义两种定义。广义云计算是指服务的交付和使用模式,指通过网络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的服务。这种服务可以是it和软件、互联网相关的,也可以是任意其他的服务。这将意味着计算能力也能作为一种商品通过互联网进行流通。

云计算通常包括以下3个服务: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paaS(平台即服务)和SaaS(软件即服务)。

2智慧校园

自2008年iBm提出了“智慧地球”概念,世界各国纷纷响应。2009年总理的无锡之行,提出了“感知中国”;日本“i-Japan”计划;韩国“U-Korea”战略;欧洲“e-europe”计划等。基于这种“智慧”的理念,浙江大学在2010年信息化“十二五”规划中提出“智慧校园”(SmartCampus)的概念,它描绘的蓝图是:无处不在的网络学习、融合创新的网络科研、透明高效的校务治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方便周到的校园生活。

安徽邮电职业技术学院构建智慧校园的整体目标是:以云服务为支撑,构建一个基础教育的智能化校园管理平台,以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和应用、资源整合为中心,融入到教学、学习、管理等工作领域,最终实现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目标,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

2.1“智慧校园”的总体架构

2.1.1智慧校园的建设框架

智慧校园总体框架如图1所示,从下而上可分为应用基础层、应用支撑层、应用层和统一门户服务。安全维护体系和信息标准体系作为智慧校园的支撑保障体系。

2.1.2智慧校园建设方案的核心

智慧校园建设方案核心是加快建设泛在网络:加大无线覆盖,按照校园移动用户容量和业务策略建设wi-Fi网;实现wi-Fi、有线宽带时长区隔;通过多SSiD运行,考虑校内wi-Fi区域免费;推进云校园的建设:学校私有云与电信公共云的结合,建立电信搭载云平台,整合学校资源,实现区域资源共享及合理利用;拓展物联网应用服务:物联网的应用与服务与智能3G手机关联,拓展信息化应用模块,扩大翼支付在社会资源的应用(公交、娱乐)。

图1智慧校园的体系架构

2.1.3智慧校园建设前景预期

智慧校园建设使校园的工作与生活发生彻底的变化。行政管理人员:智能化系统,助力学校高效管理;教师:提升教学水平,协助教学科研;学生:方便学生学习与生活;培训工作人员:混合式培训助力培训效果。校务管理之校园一卡通—翼机在手,走遍校园;校务管理之校园监控调度—全校实时监控、统一调度;校务管理之校务通—融合通信,创造便捷高效沟通;校务管理之综合监控系统—动力、环境实时监测;校务管理之综合办公—网上办公、手机办公融合;校务管理之会议云—高效会务管理;教学提升之掌上校园—无处不在的校园;教学提升之在线学习—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教学提升之视频录播—重整优质的教育资源;教学提升之教学应用管理—实现一站式教学新发展;教学提升之桌面云—基于云计算的统一桌面服务。

2.2“智慧校园”的关键技术

2.2.1关键技术概述

“智慧校园”系统用到关键有计算机技术、传感器技术、RFiD、计算机网络技术、通讯技术、虚拟化技术、数据融合技术等。其中“智慧校园”中用到的虚拟化技术,是将在用的硬件资源整合形成资源池,以便实现资源的动态分配、达到动态负载均衡,最终提高资源利用率;数据及服务融合技术是“智慧校园”建设的关键,可以通过统一门户服务提供统一的接入与业务界面,并根据不同的角色进行区别授权,其中统一的主题数据库建设是其最重要的基础。

另外,“智慧校园”建设中,信息标准制定及安全维护体系是其重要保障。信息标准为建立规范的应用系统数据结构提供保障,并为后期的数据融合及服务融合奠定了基础;安全维护体系为“智慧校园”正常运行建立完备的安全维护机制。

2.2.2校园云构建

安邮在建设“智慧校园”过程中,改变原有校园应用系统部署方式,在中国电信云平台上组建智慧校园云(theCloudofCampus)平台,实现应用快速部署、服务快速提供,并提高系统的安全性、稳定性。依托安徽电信综合办公、平安校园、翼机通、网上大学等成熟应用,重点打造掌上校园、在线学习等一批新产品,通过校园应用平移(门户网站、教务系统等)、外部资源引入(就业信息、外部教学资源等)等方式,构建开放的智慧校园云应用。以期达到改变原有校务管理方式,实现管理自动化、智能化、移动化;引入新的教学方式,实现多媒体教学、在线教学、在线备课;方便学生学习与生活,让学习更高效,让生活更便捷。

3“智慧校园”的应用

智慧校园中的应用主要包括在校人员的校园生活和教学管理两个方面,具体如图2所示。

图2智慧校园

3.1校园生活

校园生活方面主要包括食堂消费管理、水控消费管理、考勤管理等。

3.1.1食堂消费管理

食堂消费管理采用了RFiD技术。整个系统分为3个部分:含有电子标签的卡:卡里面有用户的基本信息;RFiD读写器:每个售饭窗口安装一台RFiD读写器,读写器将读到的数据传输至后台的数据库,读取卡上金额,并扣除相应的消费金额。这种含有RFiD电子标签的卡可以封装在智能手机里,这样的话在校日常消费就可以通过刷手机来完成了。

3.1.2水控消费管理

水控消费管理主要有浴室的水控及开水房水控管理,是利用RFiD技术实现的。消费是采用实时计费方式,即读卡时出水,同时根据出水量实时扣费。

3.1.3学生考勤管理

学生考勤是学校日常教学管理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通常考勤工作都由授课教师来承担的,浪费了教师的时间与精力,而基于RFiD技术的考勤管理却很方便。每次上课前,学生用含RFiD电子标签的手机(或校园卡)刷卡进入教室,对应的读写器将数据通过安装在教室内的相关设备传输到服务器上,服务器接收数据并将数据存储到后台数据库中,以便相关人员通过浏览器登录到考勤查询网站上进行查询。每个学期结束时,每门课程学生的出勤情况或者某个学生该学期的出勤情况系统都可以自动统计出来,以便参考。

3.2教学管理

教学管理工作包括日常教学管理工作、智慧图书馆、实验室管理和协同办公等

3.2.1日常教学管理

日常教学管理工作是借助RFiD技术的支持,完善日常教学组织系统、教学评价系统和教学考核系统,从而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保障。同时,高质量的教学管理系统也有利于学生学习空间的拓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2.2“智慧图书馆”

“智慧校园”中的“智慧图书馆”也是利用物联网技术来实现图书馆智慧化的服务和管理。目前“智慧图书馆”的实现主要是利用RFiD电子标签技术,通过移动式的RFiD文献归架管理设备对图书进行定位、查询、导航等功能,可以实现文献信息收藏、分拣、新文献上架等功能,大大方便与提高了图书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

3.2.3实验室管理

对实验室管理主要是物联网的动环监控技术,主要包括机房环境和动力电源管理,机房环境包括温湿度、烟感、水浸、门禁、空调等,动力电源包括开关电源、蓄电池、UpS等设备。

动环监控系统以用户需求为中心定制应用,用各种传感器监控机房动力环境状态,并将采集到的数据上报到集中式数据库。其以B/S模式为基本表现形式,同时为数据提供丰富的报表、图表,为业务分析提供支持。

传统的实验室管理维护不便,维护费用高、定期巡检,故障不能预知,发现不及时。而利用物联网技术进行实验室管理可以及时发现远端机房故障,保障通信主要设备的安全运行,实现远端机房无人化管理,节省大量维护成本。提高维护水平的同时,维护人员数量低增长的要求符合业界规范要求。

3.2.4协同办公

“智慧校园”云服务可实现跨设备跨平台多人协同在线办公。不同用户可以在各种终端之间同步获取个人所需数据,并随时与他人分享。“智慧校园”云服务平台具有良好的共享性和开放性,为高校提供容量大、数据安全的存储中心,解决了高校存储资源不足的问题。同时,云服务平台提供统一的门户为师生服务,可以实现海量数据计算、处理等功能,加快了科研项目的完成速度,提高了科研水平及科研质量。

4“智慧校园”应用展示

4.1“智慧校园”应用系统主界面

图3所示是一个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慧校园”应用系统的主界面图。

4.2“智慧校园”应用系统子模块

图3智慧校园应用系统主界面图4智慧校园应用系统子模块

图4所示是其“智慧校园”应用系统的一个子模块图,该子模块的相应部分代码如下:

//连接设备初始化数据库

privatevoidconnDev(){

hf=newHighRFiD();

//连接高频的RFiD设备

hf.openandConnect(2,0,6);

//数据库初始化

myDatabaseUtils=newmyDatabaseUtils(this);

myDatabaseUtils.initdatabase();

}

//初始化控件

……

//用户注册

buttonRegister.setonClickListener(newonClickListener(){

publicvoidonClick(Viewv){

String[]cardiD=newString[1];

//寻卡

if(hf.selectCard(1,cardiD)<0){

toast.maketext(main.this,“读卡失败,请重试!",toast.LenGtH_SHoRt).show();

return;

}

if(myDatabaseUtils.registerdata(cardiD[0]))

toast.maketext(main.this,“注册成功!",toast.LenGtH_SHoRt).show();

else

toast.maketext(main.this,“注册失败或当前学生卡已注册!",toast.LenGtH_SHoRt).show();

}

});

//刷卡验证

buttonSearch.setonClickListener(newonClickListener(){

publicvoidonClick(Viewv){

String[]cardiD=newString[1];

//寻卡

if(hf.selectCard(1,cardiD)<0){

toast.maketext(main.this,“读卡失败,请重试!",toast.LenGtH_SHoRt).show();

return;

}

if(myDatabaseUtils.selectdatabase(cardiD[0])){

dooropen=true;

}else{

toast.maketext(main.this,“此卡未注册",toast.LenGtH_SHoRt).show();

}

}

});

//数据库清空

……

//退出

……

//销毁

……

//返回监听

……

5结语

“智慧校园”是通过物联网技术来实现校园的智慧化,实现了校园内任何人、任何物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任何信息载体的互联互通,做到翼机在手走遍校园,大大方便了各种人员的在校期间的各种活动。同时,基于云平台的海量信息的聚合为广大师生提供了智慧化的业务和服务模式。当然,“智慧校园”建设也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如技术规范问题、隐私安全问题等。相信随着云计算技术、物联网技术的不断成熟,智慧校园的建设在不久的将来定会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热点。

参考文献

[1]吕倩.基于云计算及物联网构建智慧校园[J].计算机科学,2011,38(10):18-21.

[2]严大虎,陈明.选物联网在智慧校园中的应用[J].现代教育技术,2011,21(6):123-125.

[3]王鹏.走近云计算[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

[4]王庆波,金涬,何乐,等.虚拟化与云计算[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

[5]iBm商业价值研究所.智慧地球[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9.

[6]王晓静,张晋.物联网研究综述[J].辽宁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7(1):37-38.

[7]严栋.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图书馆[J].图书馆学刊,2010(7):8-10.

[8]何印,刘施羽.浅谈RFiD技术在高校食堂管理中的应用[J].科技资讯,2009(26):212-213.

[9]王斌.基于RFiD的水控管理系统[J].中国电子商务,2009(12):28.

[10]浦敏,李云飞.基于物联网的无线照明控制系统[J].照明工程学报,2010,21(2):86-87.

智慧校园的概念及意义篇4

[关键词]物联网;智慧校园;数字校园

0引言

物联网,顾名思义,即万物相连的互联网,简称iot(internetofthings)。它是利用局部网络或互联网等通信技术,把传感器、控制器、机器、人员和物等通过新的方式联在一起,形成人与物、物与物相联,实现信息化、远程管理控制和智能化的网络。物联网是互联网的延伸。它把人与人的互联扩展到物与物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从它诞生开始就被认定是“下一个工业革命”,作为当今信息通信行业的典型代表,已经成为当下最热门的术语。并以快速的发展态势不断渗透不断进入各行各业,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实现着人们的梦想。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带向童话般的智能世界。智慧城市、智慧医疗、智慧校园、智慧家庭等一系列崭新的概念扑面而来。

1物联网现状分析

2009年,物联网被正式列为国家五大新战略产业。“十二五”时期,我国物联网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与发达国家保持同步,成为全球物联网发展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已经形成了从元器件厂商、设备商、软件商、系统集成商一直到电信运营商的完整的产业链。2017年1月,工信部《物联网发展规划(2016-2020年)》,提出到2020年,物联网总体产业规模突破1.5万亿元。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提出要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加快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应用的发展。尽管物联网经历了2016年初的智能硬件行业遇冷,但今年的物联网行业将进入复苏期。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5G时代即将到来,这都为物联网的发展带来了更大的动力。

2物联网让智慧校园不再是梦想

智慧校园是建立在物联网基础上的,可以说它是互联网时代数字校园的升级,二者密不可分。又有质的区别。智慧校园和数字校园,都是信息技术在学校的应用,都是致力于解决校园信息化的方案。二者的区别在于,数字校园强调的是统一的信息编码及通过单点登录提供系统授权后的服务。而智慧校园是在数字校园基础上将服务延伸及扩展到物。即首先要有一个统一的基础设施平台,要有有线和无线双网覆盖的网络环境,之后再建立统一的数据共享平台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这样才能对数字化的信息进行智能分析,楣芾碚吆褪ι按需提供学习、生活的智能化服务环境。简言之,如果说数字校园解放了手脚,那么智慧校园就是解放了大脑。智慧校园的智慧就是通过物联网来实现的。

物联网技术以互联网为基础,涉及智能感知、网络通信息、云计算、人工智能、信息处理等很多先进技术,简单概括物联网由三个层组成: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下面我们来看是如何通过物联网的三个层实现智慧校园的。

2.1感知层是信息采集的关键部分

感知层通过感应器、数码相机等设备实时持续获得人或物的精确信息。然后通过RFiD、条码、工业现场总线、蓝牙、红外等短距离传输技术传递数据。形象地说就像人的皮肤和五官是用于识别和感受物体的。智慧校园就是把感应器安装到教室、图书馆、食堂、实验室、校门等处,通过物联网来普遍连接。目前国内物联网感知层发展状况不佳:一是负责数据采集的传感设备国产化程度低,对国外的依赖度较大,无法满足庞大的市场需求;二是负责数据传递的RFiD技术标准不一,造成不同公司的产品互不兼容。但这并没影响到物联网的发展速度。主要体现在校园一卡通、门禁车辆人员进出管理、后勤的教室宿舍用水、用电管理、校园绿化等等已经在国内各大中小学广泛使用。但这仅是智慧校园中一些可实现的智能模块。真正的智慧校园还只是一个愿景,只有完成了整个校园所有环节的智能化,让师生有效感受到无处不在的智能体验才是真正的智慧校园。

2.2网络层是进行高效、安全、可靠的信息传输系统

网络层是感知层和应用层的桥梁。相当于人的神经中枢系统。由于网络层承担着数据传输的重任,仍然依赖互联网、有线无线通信网等,并且有更高的质量要求。网络层是我国物联网发展相对成熟的领域。这归功于通信产业,大量铺设光纤的结果。另外很多学校已经完成了数字校园时期的基本平台建设和网络布局,能够做到有线网络和无线wiFi全覆盖。但还有一些院校由于受资金等一些条件限制无法完成理想的网络布局。纵观国内一些院校的普遍做法,有一种校企合作的新形模式可以借鉴。即企业投资网络建设,运营之后,学生的上网费用校方和企业按比例分成,实现网络建设和运营的校企共赢。对于网络建设有困难的学校可以考虑探讨这些新的解决模式。去年锦州医科大学就是在资金投入和学校搬迁重复建设的两难选择时采用了校企合作模式解决wiFi全覆盖的问题。今年在学校零投入的前提下全校师生已经开始享用无处不在的网络环境了。

2.3应用层是将获得的数据信息进行处理,最终给出智能的响应

应用层位于物联网三层结构中的最顶层,其功能为“处理”,即通过数据中心进行信息处理,相当于人的大脑。应用层与感知层是物联网的显著特征和核心所在。应用层可以对感知层采集来的数据进行计算、处理和知识挖掘,从而实现对物理世界的实时控制、精确管理和科学决策。目前国内大部分院校基本完成了数字校园的基础建设,一些关键的应用系统已经运行多年,如财务系统、教务系统、学生系统、图书管理系统等。这些系统虽然收集到了大量的数据信息,但相对独立形成了“应用孤岛”,用户在使用过程中需要在不同系统间进行用户切换,不仅费时费力而且浪费数据资源。那么智慧校园是以物联网为基础的一体化环境,就是要在应用层消除“应用孤岛”,以各种应用系统为载体,统一应用入口和服务界面,将教学、科研、管理和校园生活进行充分整合,在基于大数据的前提下,做出决策分析,为学校构建智能化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实现数字校园向智慧校园的升级转换。

在智慧校园的概念提出之后,国内很多院校便将其列入“十二五规划”,并开始筹划、实施智慧校园的建设。从2015年开始,国内许多学校包括中小学校都从手机移动客户端人手,推出了“手机oa”“迎新离校”“消费查询”“手机图书馆”等功能模块,使用户可以方便的通过手机随时随地查询各类常用信息。体验高效、便捷的学习和生活。比如学生可以通过手机客户端了解哪个教室有空位以便提前预订座位。或者去食堂之前查看当日的菜谱,以决定去哪个食堂用餐。再比如,利用物联网设备监测教室温度,通过智能调控达到合适的温度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或者通过“手机图书馆”检索馆藏资源,续借、预约图书,可以阅读电子书刊、接收图书到期提醒信息、缴纳图书超期费用等等。国外大学也在不断尝试通过物联网进行有效的教学管理。在美国的亚利桑那大学,为学生办理智能学生证。智能学生证里有一个射频识别芯片,当学生走入教室上课时可以通过无线传感器自动注册,在终端设备的应用程序里就可以查看学生的出勤状态,便于教师的教学管理。校园作为知识与信息服务的前沿阵地,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正在把物联网逐步融人到校园的安全、教学、管理等场景,实现教学、生活与校园资源和系统的整合,将智慧校园的建设不断推向新的高度。

智慧校园的概念及意义篇5

关键词:一卡通;教育模式;智慧校园;真实场景;实践教学

1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校园一卡通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校园一卡通建设于2008年,整合了多校区身份卡和消费卡.在08年建成时,也成为北京市首个与北京市政公交一卡通结合的高校校园卡.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校园卡在设计时坚持单一钱包,便于消费结算,避免了与用户结算时的很多工作量.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校园一卡通经过近10a时间的发展,目前年收支流水达9000万,年均增长约9%,基本消除了校内消费的现金使用.校园卡充值采用了支付宝,银校转账等多种方式,在校内实现了补助、奖励发放等非现金业务.校内餐饮、图书、上网、洗衣、洗浴、成绩打印等各类业务借助校园卡实现了统一身份认证和非现金收费.校园一卡通已经成为高校校园生活不可或缺的工具.

2校园一卡通发展的瓶颈

校园一卡通随着业务的发展和持续不断的完善,逐渐覆盖到校园生活的各个方面.校园生活涉及的业务毕竟有限,在这个过程中校园卡业务的发展逐渐出现问题,究竟下一步该做什么?这是众多高校面临的一个共性问题.校园一卡通的“初心”是解决身份认证和现金消费的问题,在相关领域该如何应用校园卡就是业务发展推广的原生动力.电子化产品最大的优势是取代重复操作,如果为了取代传统身份认证和现金消费的投入大于收益时,这种推广的实际意义究竟有多大?这是在业务推广时首先应该关注的问题.其次,如果采用的技术过于超前,技术上的成熟度与用户需求存在差异,这种技术能否顺利推广就需要慎重考虑.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校园一卡通发展过程中就遇到了类似的问题.为了实现刷卡洗衣的应用,在取代洗衣机投币器时,由于市场上没有类似的产品,从架构设计到定型投入使用经历了两年多时间.在此期间产生了很多问题,也解决了很多问题.初期测试阶段大幅度降低了用户的使用体验,同时改造一台投币洗衣机的投入成本甚至于超过了洗衣机本身的价格.项目实施过程中业务投诉大幅增加,并且由于改造费用过高,增加和维修洗衣机无法满足用户需求,更进一步加剧了用户的投诉.为了实现手机刷卡的应用,在与联通合作开发nFC卡作为校园卡使用时,虽然技术上完成了设备改造,软件测试等工作,但因多种政策原因无法在真实环境中应用.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校园一卡通在运行过程中,不断尝试与各种业务的结合,改善师生校园生活的便捷度.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校园一卡通也实现了一些非常有特色的业务应用,例如成为与北京市政公交一卡通兼容的首个高校校园一卡通,北京地区最早实现刷卡自助售卖机的高校等.

3n+U教育模式

2012年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校园一卡通与校企(北信网联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发无线模式下校园一卡通自助售卖机.2015年正式上线运行,该项目从商业模型、技术架构到最终实际运行,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校园一卡通部门全程参与.该项目产生于高校,主要目的也是对高校教育的回馈.通过对校园一卡通自助售卖机在高校教育环境中作用的持续探索和定义,产生了n+U教育模式,继而注册了爱家优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n+U(互联网+校园)教育模式教育模式,是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内容和结构深度融合,将校园作为社区展开真实场景服务学习的实践教学模式.它强调在校园环境下,运用真实场景开展基于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实践教学活动,并把老师和学生放在一个跨学科的真实场景下,体验和验证本学科(专业)的课程和其它学科(专业)之间的协同和配合,并在实际参与中实现从“功能满足”到“性能满足”的跨越,大幅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大大缩短学生适应社会的时间和速度,全面改善教学质量[1].真实场景的实践教学模式,关键在真,真实的平台,真实的数据,真实的结果,这样的教学环境不再仅仅是对真实环境的模拟.真实场景的实践教学模式的核心是教学,为了能够满足教学的需要,需要与校园紧密结合,这中结合不是简单的增加和购买相应实践环境,而是对校园原有环境的深刻改造和教育模式的重构.

4真实场景的实践教学与智慧校园

我国高等学校经过多年的网络化和数字化校园的建设,继而又提出建设智慧校园.智慧校园实际上是高校信息化发展到融合创新阶段的产物,是对数字校园建设的进一步深化与提升,是高校应对“互联网+教育”挑战的必然选择[2].多数高校给出的智慧校园定义都是基于信息“智慧”感知的理念,浙江大学信息化“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建设一个“令人激动”的智慧校园,这种智慧校园支持无处不在的网络学习、融合创新的网络科研、透明高效的校务治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方便周到的校园生活[3].从更多高校类似的宏伟计划中可以看出,很多智慧校园现有定义是让校园有信息捕捉的智慧功能,或者可以说校园信息处理智慧化,由于这种限制的存在,并不能称之为智慧校园.智慧校园平凡的理解是智慧和校园的结合.智慧是生物所具有的基于神经器官一种高级的综合能力,因此具有智慧属性的一般都是有机体.如果将人、设施和运作模式的集合体-校园称之为有机体,那么校园的智慧属性表现在整体上,而非仅仅是它们之间的信息传输和处理.现有的智慧校园定义仅体现了运作模式中信息处理的所谓智慧特性,或者可以说仅仅是信息化、数字化的进一步完善,还达不到真正意义上的智慧化.要想说明具备智慧属性的充分条件很难,但分析它的必要条件则相对容易.智慧的属性有很多,要想成为具有“智慧“的有机体,至少应具有智慧属性之一.真实场景的实践教学模式创造性的提出利用校园内现有的行政、教学、后勤和网络环境为教育提供真实场景,用于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实践环境.在教学的过程中,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效果,真实场景会随之改变,这中应激反应能力将使学校成为一个“活的有机体“.校园的重要作用是为学生、教师创造良好的受教育的环境,促进学生获得知识.作为学生,学到了知识能够促进自己的成长,解决更加复杂的问题.校园如果能够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不断改善教育环境,更好的促进学生获取知识,这样就具备了智慧属性之一自我积累和“进化”.学生和资金投入就是它的营养,而高质量的人才和学校的“进化”就是它的产出.在这个过程中,校园得到不断“进化”和成长,将不再是一个“铁打的营盘”.

5n+U教育模式在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的实践

n+U教育模式中真实场景的实践教学模式使校园成为一个具有智慧的有机体,也使得智慧校园成为与教育紧密结合不可分割的整体,而不只是智慧城市概念在校园的投影.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校园一卡通与自助售卖系统的结合是n+U教育模式第一个实例,也是n+U教育模式产生的原型.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刷卡自助售卖系统平台是工程技术支撑下的现代商业系统,与校园一卡通的结合使之进入了学校.如何使该系统与高等学校教育紧密结合是系统落地高校一直在思考的问题.项目最初设立的目标是充分发挥学校在信息产业的领先优势,利用基于自动售货机的运营支撑系统平台,全方位培养各个专业的学生,使学校、企业、学生和老师、社会多方面从项目的运营中受益,包括人才培养、新兴产业链条的打造等各个方面都提供崭新的视角和机会.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校园一卡通与自助售卖机结合的实例在教学、运维和技术保障方面通过不断探索和研究,逐步被固化为一个实例平台[4].由于我国高校普遍已经部署了校园一卡通系统,这个实例平台可以很容易在其它高校得以复制,同时发现随着售货机在高校部署规模的增加将逐步形成能够服务于实践教学、科技创新和创新创业教育的生态环境,继而诞生的n+U教育模式,比平台商业上的成功具有更广更深刻的意义.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校园一卡通自助售卖机平台由售货机终端、支付系统、通信网络、支撑运行系统、物流系统及运营策略等部分组成.售货机终端是复杂的机电一体化系统,包括电机及其控制系统、仓道、制冷/制热、照明等功能模块;支付系统包括RFiD识别、支付端口、加密与验证、账单等功能模块;通信网络支撑远程监控,包括接入控制、组网协议、异常处理等模块;支撑运行系统为网络化的运营系统,包括实时查询、访问控制、运营优化等模块;物流系统支撑商品的快速部署,包括仓储管理、路径优化等模块;运营策略决定平台的发展方向与规模,包括策略制定、策略下发、策略执行等模块.通过开放上述模块的使用权限,各组成模块可以支撑不同的课程开展相应知识点的教学和实践.一台售货机在现代商业环境中相对算是非常简单的自助运营实体,但它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具备网络、机电一体化、RFiD技术等中国制造2025重点发展技术[5]的特征.其次从商业角度,具有物流管理、商业经营和社会管理等特征.这两个特征既是高等教育培养人才专业素质的目标[6],也是创新创业的起点.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校园一卡通自助售卖机平台可以规划的是,如果一个或几个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学生共同掌管一台刷卡自助售卖机,他们需要不断学习、运用相关知识对自助售卖系统进行设计和优化,使之成为商业运行的基础.同时在自助售卖机运维的过程中,需要考虑收支、物流、维修、管理的等各类成本,如何平衡成本和收益,是创业的核心问题.虽然是一个非常小的自助运营实体,但也会遇到各种突发事件,例如暴力损坏售卖机、欺诈消费等诸多问题.只有真实的场景才会让他们去面对这样的问题.通过一台刷卡自助售卖机,学生学习知识的原动力、目的性更强,效果检验更准确、更直接,也初步尝试了创业实践过程,为他们进入社会,为实现“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创造良好的开端.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校园一卡通自助售卖机平台在为教学服务的同时,也通过教学实践的成果,可以对自身不断进行改进,成为一个持续“进化”、成长的平台,这使其具备了智慧平台的特征.

6n+U教育模式与传统实践场景的区别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的真实场景教育模式的实例能覆盖从计算机相关专业到经管相关专业,覆盖专业众多,成为一个跨专业的综合实践教学支撑平台,并在不断的丰富和完善过程中.主要原因是自助售卖机的技术体系和使用场景使然.那么,同样的道理,针对其他专业,我们可以用类似的思路设计具有针对性的教育场景.校园中具有行政、教学、后勤和网络等环境,利用它们设计出相应的教学环境,就是n+U教育模式中的真实教育场景从以下三个方面的显著区别可以看出n+U教育模式是对传统实践场景教育能力的提升.传统实践场景[7]都是在校园环境之外的附加,特别是“n+”时代,很多这样的附加场景[8]非学校自我能够管控,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最终效果也不明显.例如很多高校都建有创新实验室,重复购买了大量的机器人和其它自动化设备,让学生在一个模拟环境中进行学习,但这种与实际脱节的教学模式,总是在追赶技术,最终实践的效果并非创新,而是一种变相的“山寨”.基于校园环境还是在此之上的附加是“n+U“真实场景与传统实践场景的第一个区别.“n+U”教育模式是对现有校园的“有机”改造,将对校园教育环境中各种组成部分进行模块化改造,成为教学实践的场景.由于多年网络化、数字化的基础,特别是当前的校园“智慧化“建设,校园环境已经基本具备了满足真实场景教学实践的改造条件.这种改造在资金投入的作用下,可以持续不断的对学校的教学产生影响.在教学的过程中,这种改造随着教学实践还会不断的动态变化,自适应教育教学的变化.实践环境能否自适应的变化这是与传统实践场景的第二个区别.n+U教育模式是传统实践场景与校园环境的结合,它脱离学校无法独立存在,这种改造产生出的效果将会对校园环境产生可持续的影响.这种影响的效果不仅可以由学校来评估,而且可以由学校完全掌握改造的方向和深度,这是与传统实践场景的第三个区别.

7未来的发展

当前的时代,由于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获取的方式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进而导致知识传授的模式也不得不发生变化.无论是主动改变还是被动改造,教育模式先后出现了网络公开课、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形式.随着各种授课平台的衍化变迁,传统的集中式授课环境-校园也将不得不变化,如果不能发挥校园所具备的真实教育场景的优势,将在这场知识革命的时代被淘汰.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校园一卡通与n+U教育模式的结合,给出了智慧校园更高层次的定义,并通过自助售卖台开发出了真实场景实践教学的第一个实例,为这种校园变革提供了一种可能的方式.当前的主要问题在于如何对原有校园改造以便能够为教学服务,这需要学校的管理者转变管理理念,教学人员充分理解教育的目标,后勤人员提供丰富的真实场景,信息化部门提供充足的信息处理工具,使校园成为一个“智慧“有机体,产出更加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凌涛,张卫国.教育的重构:真实场景下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J].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6.

[2]蒋东兴,付小龙,袁芳,等.高校智慧校园技术参考模型设计[J].中国电化教育,2016(9):108-114.

[3]吴颖骏.浙江大学:基于"云"的智慧校园[J].中国教育网络,2010(11):25-26.

[4]凌涛,王玉琳.真实场景下的实践教学支撑平台[p].中国专利号:201611033649.92017-1-20.

[5]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制造2025》的通知[R/oL].000014349/2015-00078,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5/19/content_9784.htm.

[6]陈谟开.高等教育评价概论[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88.

[7]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S].2010-07-29.

智慧校园的概念及意义篇6

关键词:Lte 智慧校园 oFDma 信息融合

中图分类号:tp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03-073-021引言

未来的校园信息化应该是这样的:(1)遍布整个校园的、没有死角的网络环境,并且依赖无线网络;(2)拥有一个数据环境,这就是计算环境、存储环境;(3)拥有一个高效的计算系统,即“云空间”接人——支持各种智能终端、设施、设备联网的环境。按这个思路,信息化的校园必须拥有三个平台:即网络基础设施、云计算平台,以及物联感知系统。我们可以把这个信息化的系统称为“智慧校园”。

2005年itu公布了《intemetReports2005:theinternetofthings)方案,宣布了“物联网”这个正式概念的产生。物联网主要解决物件到物件(thingtothing,t2t),人到物件(Humantothing,H2t),人到人(HumantoHuman,H2H)之间的互连。物联网与传统互联网不同的是,H2t是指人利用通用装置与物件之间的连接,H2H是指人之间不依赖于个人电脑而进行的互连。随着物联网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利用物联网可以解决传统意义上互联网没有考虑的与物件互接的问题。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智慧地球的实现创造了可能,它能够更透彻的感知和度量,更全面的互联互通,更深入的智能化。显然,物联网技术为实施智慧校园的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撑平台。通过智慧校园,我们可以转变个人与组织机构,自然系统和人造系统的交互方式,使其更加智慧,即更加清晰、效率更高、响应更灵活更及时,这将为高校的发展带来新的机会。

未来的无线通讯将是各种接入手段并存的时代,Lte将是未来最主流的广域宽带无线通信系统。基于Lte的无线技术,为建设智慧校园提供了一个可行的平台。2G、3G已经提供了很好的语音网络,Lte的任务就是在2G/3G网络之上叠加一个“宽带数据接入”网络。在传统3G,也就是以话音为主,能高速移动的移动终端,和传统无线宽带接入(wi-Fi),也就是以数据为主,固定接入的依赖热点覆盖的便携终端的基础上,融合出一个无处不在的移动网络,能够实现,在线游戏、可视电话、位置业务、Voip等业务的,特别是针对智慧校园,能实现如下四个平台的,即基础物联网络环境建设平台、楼宇能耗监控网络系统建设平台、平安校园网络管理系统建设平台和智能图书网络管理系统建设平台的综合信息网络服务平台。

2Lte支撑环境

2004年年底,3Gpp开始研究Lte技术,到今天(2012年)已经成为了一个成熟的方案。2009年底已经建立起首个Lte商用网络(F7挪威沃达丰),目前已经有瑞典、挪威、乌兹别克斯坦、波兰和德国开通Lte商用网络。

建设Lte的网络,Lte的理想技术架构应该是这样的:网络结构更趋于扁平化,去掉RnC这个层级,带来e-UtRan协议栈变化。在物理层上下行的传输方案中,抛弃CDma技术,采用wiFi和wimaX采用的oFDma技术。具体的实现为:下行的多址方式为正交频分多址(oFDma),上行为基于正交频分复用(oFDm)传输技术的单载波频分多址(SC-FDma),SC-FDma为单载波传输技术,其特点为低峰均比,子载波间隔为15kHz。并采用多天线技术,在mimo技术中引入纯分组数据,使所有的终端设备全ip化,大大简化了传输的过程。最终,Lte具有了广域覆盖,高速移动的特性。在e-UtRan中,当移动速率为5~120km/h时,能获得最高的数据传输性能。e-UtRan支持在蜂窝之间120~350km/h甚至高达500km/h的移动速率,这使得更多的应用变为可能。

3智慧校园

3.1设计思路

苏州科技学院智慧校园的建设思路是以Lte为基础,建设一个对全校园开房的私有云核心,最终搭载各种应用服务系统而构建的服务学生校园生活,辐射教学、管理、科研的智能信息平台。苏州科技学院的智慧校园建设,将围绕三个核心:(1)将基于Lte技术,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信息服务在学校各个领域展开应用于服务;(2)为全校师生及辐射的周边群众提供一个全面的智能感知环境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3)通过综合信息服务和智能感知环境平台,在学校和社会之间建立一个交流的接口。

3.2具体架构

智慧校园建设的基础条件是网络的融合。特别是现有互联网同3G网络、4G网络之间的融合。智慧校园建设的核心是数据融合平台的建立。数据融合平台在整合数据资源、提供融合服务、统一信息管理等方面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只有建设一个统一的、完备的、共享的、标准的数据融合平台才能有效地支撑智慧校园的建设工作。

综合以上的条件,智慧校园总体应用框架可以从四个层面考虑,即统一门户服务、服务融合、数据融合和网络融合。这四个层面自上而下,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最后,信息标准体系和安全维护体系作为支撑,以基于Lte技术的无线技术进行具体连接。4Lte无线关键技术

智慧校园建设的核心基础之一就是Lte平台的建立。实现基于Lte的智慧校园的关键就是Lte中的无线技术。Lte的无线关键技术,采用的技术细节总结如下:

1个架构:e-UtRan扁平架构。

智慧校园的概念及意义篇7

关键词:教育变革;海淀区;智慧校园;智慧教育

【中图分类号】G40-057【文献标识码】a【论文编号】1009-8097(2014)01-0005-07

一、引言

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别强调,“信息技术对教育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海淀区是国家基础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新近又被列为国家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实验区,辖区面积43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达348.4万人,相对首都其他核心城区,地广人多的特点比较突出。同时,海淀区辖区内科研院所及大专院校众多,高新技术企业汇集,中小学校200余所,基础教育、高等教育优势明显,这成为海淀的教育文化与科技优势。但另一方面,海淀区人员结构复杂,山前山后经济文化发展差距较为明显,外来务工人员所占比例较大,如何借助教育信息技术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政策精神,使海淀丰富高质的教育资源更好地为区域内常住人口、尤其是广大青少年儿童学生所共享,是摆在海淀区教育发展面前的重要任务。

围绕着促进教育公平,实现教育均衡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核心目标,海淀区高度重视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乃至教育变革的推动作用,通过实地调研、统筹规划、实践探索,走出了一条由数字校园到智慧校园、由数字教育到智慧教育的教育变革之路。

二、技术推动教育变革——理念与模式的转换。

海淀区教育信息化发展乃至教育发展所存在的基本问题,是人们对海淀教育公平、均衡、高质发展的需求与教育信息化尚未能确保教育满足以上需求的矛盾,而解决这一根本矛盾的基本出路在于遵循“技术推动教育变革”的核心理念,借助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实现海淀教育从数字校园到智慧校园的跃迁及数字教育到智慧教育的转型,为此,要实现一系列教育理念与教育模式的转换。

1.数字校园到智慧校园的发展与跃迁

通过调研,我们对海淀区校园教育信息化的历程进行了梳理,并对校园教育信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科学预测,从而提出了智慧教育成熟度模型,见图1。

如上图所示,校园教育信息化有一个从数字校园到智慧校园逐步过渡的过程,而从数字校园到智慧校园呈现一种质的飞跃。数字校园的基本特征是:(1)进行了各种交互性信息系统建设,基本实现了“校校通”;(2)初步进行了教学资源建设;(3)在管理方式上是按照计划机制进行建设并开展相关技能性培训;(4)教学方式以授导式教学为主;(5)对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进行初级培训与考核;(6)学生仅具有基本的信息搜索、获取、加工的技能。智慧校园的基本特征是:(1)各种信息系统进行了优化、完善;(2)不仅高标准实现了“班班通”还高标准实现了教师空间、学生空间“人人通”;(3)在管理方式上以恰当的评价与适当的监控为主;(4)教学方式采取移动学习、社区内学习、大规模协同学习等形式;(5)制订智慧教育教师标准,对教师进行国际高质量认证等;(6)重视学生的信息加工、创造等技能以及信息道德与伦理的培养。通过调研发现,海淀区学校大多正处在上图中的第二、第三个层次上,亟须实现从数字校园到智慧校园的跃迁与发展。

2.数字教育到智慧教育的转型与发展

从数字校园到智慧校园的发展与跃迁,同时也昭示了数字教育到智慧教育的转型与发展。所谓数字教育,即数字化的教育,就是将数字信息技术用于教育领域,力图使教育的某个组成部分及某一运行环节数字化的教育形态。按照通常的理解,只要教育的某个组成部分或某一运行环节进行了数字化,就可以称之为数字教育。基于这个层面的认识,即使教育的整个组成部分或全部运行环节都实现了数字化,从本质上来讲仍是将传统教育改头换面而己。因此,数字教育属于较低层次的教育信息化,数字教育需要转型和升级。所谓智慧教育,即智慧化的教育,就是主要依托物联网、云计算、无线通信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并旨在打造物联化、智能化、感知化、泛在化的新型教育形态和教育模式。按照这一全新认识,智慧教育强调最新教育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适当而全面的应用,强调整个教育组成部分或全部教育环节有机化、智慧化的内在协调与统一。智慧教育是教育信息化的高级发展形态,是数字教育转型升级的方向所在,必将对传统教育带来革命性的影响和改变。

结合海淀区教育实践,将智慧教育与数字教育相比较,可以看出,智慧教育呈现出一些更为突出的新特征,具体见下表。

由上表可以看出,智慧教育是教育信息化高度发展的集中体现,是面向未来教育的主要理念,是新世纪信息技术与教育发展深度融合的必然境界,是教育信息化从量变到质变发展的新阶段,在这一发展过程中,技术革新的力量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3.理念与模式的转换

作为智慧校园、智慧教育的建设者与参与者,海淀区的教育管理者、广大教师、广大学生及广大市民需要实现一系列理念与模式的转换。

(1)在教育理念上,主要是确立以技术推动教育变革的思路。要通过智慧校园、智慧教育建设促进实现教育均衡、高质发展,从而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使优质教育资源为全体人民所共享,为人们的终身学习服务,从而促进学习型社区乃至学习型社会的实现。

(2)在智慧教育建设理念上,主要是实现从传统办学思想到现代办学思想的转变。要把智慧教育建设放到教育事业发展的首要地位进行统筹、谋划、布局和落实,以智慧教育的发展促进教育的整体提升;要致力于全面实现技术和教育的深度融合,形成技术与教育的智能无缝连接,以促生未来新型学习形态与人才培养模式;还要树立全社会办教育的思想,充分发挥政府财政资金的引导带动作用,激发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到智慧教育建设中来。

(3)在教学模式上,主要是实现“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以教师为中心”是我国传统教育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虽然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但却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智慧教育是“尊重学生个性、因材施教”的教育,在智慧教育背景下要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进行转变,这样不仅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4)在学习模式上,主要是实现学习模式“根本性、多向度、全方位”的变革。在数字教育阶段,学习者通过网络去寻找学习资源,而在智慧教育阶段,位于“云”和“端”等学习环境中的学习资源会通过学习分析技术自动智能地推送给学习者,实现信息找人。海淀区未来的学习将是开放的、泛在的、协作的,学生的学习方式将发生根本性、多向度、全方位的变革: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个体学习为协作学习、变机械学习为探究发现学习、变基于网络的学习为基于云的移动学习和泛在学习。

三、技术推动教育变革——技术路径的选择

在全面把握海淀区智慧教育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基于“技术推动教育变革”理念,海淀区对全区智慧教育发展的路径进行了统筹规划,并采取了一系列保障措施确保规划的落实,这主要体现在智慧教育的建设框架及其实施上。海淀区智慧教育的建设框架可以概括为:建设三类智慧环境、提升为四类人群的智慧服务、建立五个保障体系、实施六大板块工程。如图2所示:

1.建设三类智慧环境

为打造适应信息时展、适合2l世纪数字原著民健康成长的学习生态环境,海淀区应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语义网、移动通信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建设和完善能感知学习情境、识别学习者特征、提供合适学习资源与便利互动工具、自动记录学习过程和评测结果的三类智慧教育环境,分别是由教育行政部门管理的智慧云(教研)中心,支持学校教育的智慧校园和支持终身教育的智慧型学习社区。如图3所示。

智慧云(教研)中心主要是整合现有各类软件系统,促进应用系统贯通与集成,建成基于统一数据环境的集成化、智能化的海淀区智慧教育公共云平台,为全区师生提供“人人通”空间等基础支持服务,实现全区通用教育业务的集中化管理和信息资源的按需分配。支持学校教育的智慧校园主要是研制智慧校园能力成熟度模型(如图1所示),完善各级各类学校的信息化设备,体现教学硬件资源的均衡配置,高标准实现“校校通”、“班班通”和“师师通”。支持终身教育的智慧型学习社区主要是积极推进支持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相混合的智慧型学习社区建设,为海淀区师生及公众提供个性化的支持与服务,进而创建物理环境与虚拟环境相融合的学习型城区。

2.提升四类对象的智慧服务

为体现智慧教育以学生为中心,面向对象服务的理念,海淀区智慧教育力图最大限度地发挥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教育科研、师资培训以及教育管理等方面的作用,全力做好面向学生、教师、管理者与公众四类对象的服务,持续推进智慧学习、智慧管理、智慧教研和智慧服务等四大应用(如图4所示),从而促进教育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服务、师资队伍和教育管理五个现代化的实现。

推进智慧学习主要是广泛推广信息化的学习方式,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层次融合达到教学质量与学生素质的大幅度提升。推进智慧教研主要是创设良好的网上教学教研环境,建立基于网络的教师协同教研平台,使得优质学校教师的智慧能够向薄弱学校、社区、社会辐射,形成具有海淀鲜明特色的区域性网络教育体系。智慧管理主要是在“教育管理基础数据”以及与之相关的“科学决策”方面推动深层次应用,实现教育的智能决策、可视化管控、安全预警和远程督导以及构建一体化智能运维体系等。推进智慧服务主要是为公众提供智能沟通服务、即时教育信息服务、优质教育资源服务、意见建议反馈服务等。

3.实施六大板块任务

为实现打造三类环境的宏伟目标,切实做好面向四类对象的智慧服务,结合海淀区智慧教育发展现状,初步规划并逐步完成六个板块的任务,分别是:智慧教育云中心建设板块、智慧校园建设板块、智慧型学习城区建设板块、智慧教研素质提升板块、智慧学习应用推进板块、一体化智能运维板块等。这六大板块的总体逻辑架构如图5所示。

通过以上六大工程板块的任务完成,结合探索教育云平台与智能终端在学生学习、教师工作、课堂教学、教育管理、工作场所的无处不在学习(泛在学习)等领域的典型应用,最终为各级领导、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公众提供最需要、最适合、最准确、最便捷的智慧教育服务。

4.建立五个保障体系

为确保以上各大工程板块的顺利实施以及智慧教育总体目标的达成,海淀区智慧教育着重持续加强理念、组织、资金、制度、标准等五个方面的保障体系。

(1)理念保障。主要是从智慧教育建设的高度,以“技术推动教育变革”为核心理念,及时实现教育理念、教育管理理念的变革,促进教学模式学习模式的转变,不断破解海淀区教育所面临的教育难题,不断提升海淀区教育质量水平。

(2)组织保障。主要是在海淀区智慧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指导下,完善并充实海淀区智慧教育专家评审委员会专家成员库,完善学校等教育机构智慧教育小组及其运行机制,贯彻“一把手”负责制,切实做到职能明晰、责任落实、协调统一,从而形成海淀区智慧教育建设的合力。

(3)资金保障。主要是本着“财政驱动、社会参与、多方开源”的原则,以海淀区智慧教育财政资金为主要投入来源,在妥善利用并主动争取国家、北京市教育信息化专项转移财政资金的同时,充分发挥海淀区智慧教育财政资金的杠杆与导向作用,引导并撬动社会资金积极参与海淀区智慧教育建设,促使形成海淀区智慧教育建设多方投资、多方参与、优势互补的有利局面。

(4)制度保障。主要是以国家、北京市相关规范性文件为指导,制定《海淀区智慧教育建设项目管理办法》,并不断完善海淀区智慧教育各项规章制度,确保智慧教育各项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以规范操作,提高效率。同时以创新的精神科学设定、不断完善各方工作机制,为技术推进海淀区智慧教育发展添动力。

(5)标准保障。主要是加强智慧教育标准采纳、建设与应用,在积极采纳教育部、北京市制订的相关教育信息化标准的同时,建立海淀与国家和北京市教育信息化标准和规范相衔接的区域性智慧教育技术类、管理类标准、环境配置规范和应用绩效评估规范。

四、结论与展望

智慧校园的概念及意义篇8

关键词:大学校园风水

中图分类号:C35文献标识码:a

一、大学校园风水的特点

(一)共性与个性同在

大学是一个传播知识、创造知识、运用知识的地方,不论何种大学都具有许多共性,其风水亦不例外,以下这些环境因素,也可理解为风水元素,极具共性,对中国任何一所大学都是不能缺少的。

1)中国龙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她在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中,占有不可替代的神圣的地位。而现在大学校园里,却十分少见。因此,有必要在大学校园里塑一尊中国龙,其对内可激励“传人”们,刻苦学习,奋发向上,对外可情系“传人”们,不论在何时何地,都有一颗中国心。

当然,在现有的国际著名大学里是没有中国龙的,但我认为,拥有中国龙的中国大学更容易成为世界一流大学。或许,在将来世界一流大学里,最能体现中国大学校园特色的,就是中国龙。

2)智慧水

水是自然界里一种非常重要的物质,它不仅是生命之本,也是智慧之源。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五行学说讲,水可以生智慧。显然,水与智慧有着天然的联系。大学是一个汇聚智慧、传延智慧、生发智慧的地方,因此,水对大学而言,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如果大学里没有水,则智慧无源,灵气不生,也就不成其为大学。所以,凡世界一流大学,不是在海边、河边,就是校园内有着许多湖泊、池塘等湿地。如哈佛位于查尔斯河畔,剑桥有康河横贯,普林斯顿有卡耐基湖,北大有末名湖,清华有万泉河。水的形态多姿多彩,千差万别,校园里的水,原则上有这些要求:其神要雍容华贵,自然而然;其态要气定神娴,祥和深邃;其情要静而不死,动而不湍;其状要曲绕环抱,秀丽生动;其质要清淅明洁,雅然生香。

3)生机木

树木、草坪、园林景观是大学校园环境中的重要内容,它是营造和谐、幽雅、温馨环境的重要元素,它不仅让人心情舒畅,心旷神怡,更能使整个校园生机盎然,充满活力。它们吸收日月星辰之精华,过滤空气中的有害物质,降低粉尘,清除噪音,涵养水份,吐出清新空气,而这些,这正是大学精神的象征。所以,世界一流大学,总是郁郁葱葱、鸟语花香、草木成群,活象一个植物园。

4)文昌塔

明朝伊始,有智者据风水“天人合一”理论,视塔、水池、蓝天、笔夹山为大自然的文房四宝,之后,建塔兴文,随处可见。塔似文笔,直书蓝天,这种大气、豪迈的景观,作为文化圣地的大学,是绝对不能少的。其实,塔能兴文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塔体修长,塔尖向上,其状尤如大地中的一根天线直插云天,使天地相联,从而可接收宇宙中无穷无尽的灵气和信息。所以,凡世界一流大学,无一没有塔或塔形建筑,如伯克利分校的萨瑟塔,耶鲁的钟楼,剑桥的塔楼,北大有博雅塔及华表等。

(二)动态与静态相宜

所有大学校园环境,均可用动态或静态来划分,动态有:路、桥、水等,其形有圆、椭圆、五角形等;静态有:建筑物、山及植物、草坪等,其形有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这些动态和静态的环境因素,必须遵循以下两条原则,才能形成良好的风水格局。

1)该静则静,该动则动

该静则静,该动则动,就是动静有别,动静分明。不同功能的设计,一定要考虑动静关系,它对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有着重要的作用,如校园内的户外椅子,当处静态环境时就宜用长条形,以便个体静心看书和思考,当处动态环境时就宜合围成圆形,以便群体相互交流和探讨。

2)动静相融,动静互释,

动静相融,动静互释,就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与静相互搀合、交融,且洽到好处,从而形成理想的风水气场。纵观国际著名大学里的建筑,多为动静相渗的结构,一般主体建筑呈长方形,门、窗多为半圆形或有圆形立柱等动态因素,当然,普遍还有尖形结构。而我国大学里的建筑,普遍比较方正,庄重有余,活泼不够。

二、大学校园风水的作用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清华的校训,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同时,也代表了所有中国大学的理想和追求。大学校园的风水,就是要通过对校园的布局和调理,形成这种气场。

(一)书香四溢突出成就

纵观那些国际著名大学,它们常用古朴典雅、大气高贵、深沉厚重的校舍,幽雅秀丽、风景如画、极富人性的园林景观及浩淼的藏书,将校园的书香门弟表示得淋漓尽致。同时,也用标新立异、个性十足、富有想象和象征意义的建筑来表现他们对尖端前沿科学技术的探索和追求。

(二)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要形成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风水格局,首先是校门及重要建筑物的内外明堂要宽广,图书馆要博大精深,建筑物的情态、气质、内涵要形形,园林景观及花草树木要多姿多彩;其次是要有栉比鳞差的建筑群或建筑符号来象征、比肩、体现这种多元文化。如剑桥大学塔楼群起的数十个小塔体,斯坦福纪念广场拱廊并排的十多个半圆门等。如果中国的大学用建筑语言来表现这种多元文化,最简单的设计就是用九龙壁或福(蝠)满天,即生动又形象,还能体现中国建筑文化的艺术和特色。

三、大学校园风水的构建

所谓大学校园风水的构建,就是将大学里的各个环境元素,按风水的理论进行设计、布局、安放、调理,从而形成理想的风水格局。大学校园风水的构建涉及面广,相关因素多,现就以下重要的三点作出简要分析。

(一)选址和布局

大学的布局比较复杂,一般要求是:尊崇环境的伦理次序,对中心太极点的布局,要么空旷,能容天下英雄,要么高耸,能统辖四方豪杰;对太极点、图书馆、主教学楼、主办公楼等重点建筑要有中轴平衡观点,其明堂一定要宽广明亮;学院的分布原则上是东文西理;对山形水势中的缺陷,应通过修景、造景、添景等手法来实现风景画面的完整协调;所有点、面、高、低的环境因素,都应相互关联,形如整体。

(二)大门与明堂

校园大门是学校的脸面,它的作用不仅是一个通道,更多的是学校文化特色和理想追求的体现。所以,它的设计十分重要,应当非常考究。

大门前方的空地,在风水上称为明堂,如果将大门视为人的嘴,那么明堂尤如食物,明堂大,整洁清爽,则预示学校生命力强、人气旺。大门的里面,称为内明堂,内明堂尤如人的食道和肺,也应整洁宽广,如为草坪则更好。在明堂前也可设计简洁浑厚的圆形图案或摆放圆形植物,以增强动感和聚积人气。

(三)标志性建筑

通常标志性建筑有这样一些特点,在造型上:简单明了,多圆形,或上方有尖形。在意景上:历史悠久,主题明确,有特别意义。在位置上:多处校园的尊位,即或中或高或前。在环境上:四周空而不空,实而不实。

智慧校园的概念及意义篇9

关键词:高职哲学;人文精神;教化功能;影响作用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普遍面临着学生的就业压力和社会对人才专业技能要求较高的严峻挑战,于是,纷纷加大了对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的培养力度。然而,一些高校对哲学教育在学生人文素质、人文精神塑造过程中的作用和熏陶教化功能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高职哲学人文精神教育在高职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及对高职学生成为优秀人才的作用,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哲学人文精神具有教化功能哲学是一种人文精神的熏陶教育,既包含对科学知识的探索追求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即获得科学知识和探索未知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推动学生探索和思考已有知识和未知世界;又包含对学生的个性、人格及人文素质修养方面的教化功能,即担负对学生的信仰和未来人生道路提供理性的认知和正确选择的双重任务。哲学人文精神的教化功能在高职校园文化中处于引领地位,渗透在学校思想文化工作的各个方面,属于校园文化的一部分,但又不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校园文化,它既是高职院校精神文明建设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也是高职校园文化的主流思想和时代精神的主旋律。高职哲学人文精神的教化功能在校园文化中的主导作用和潜移默化的作用是一般意义上的校园文化所不能替代的。在将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技知识相融合的培养模式中,加强哲学人文精神的教化功能,能够促使高等教育由培养单一书生型专才向培养综合素质型通才转变。

哲学人文精神是人生的精神支柱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领域一般规律的科学,涉及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这就决定了哲学所承载的人文精神博大精深,积淀了丰富深厚的科学文化,必然能够给予正在接受哲学人文精神熏陶教育的大学生以思维活动的思辨性,使他们能够理性地认知世界,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时,能够具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并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自觉地树立正确的人生精神支柱。哲学人文精神教育对促进学生人性日趋美好、人格不断完善、品质日渐崇高、眼界愈加开阔、全面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哲学人文精神能够培养学生在挫折面前达观的处世态度和坚忍不拔的毅力,以及歪风邪气吹不倒、艰难险阻压不垮的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素质。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哲学人文精神教育在培养学生树立良好的学风、校风,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建设社会主义新时期先进的校园文化等方面也具有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

哲学人文精神是科学的思维方法哲学是一种世界观,是一种方法论,是一种境界。这就决定了哲学人文精神熏陶教育是解放学生思想,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及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能力的利器。它能够使学生破除陈旧的思维定势,激发其创新思想和创造能力,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哲学人文精神能够大气磅礴地引导学生,在思维方式的活跃性、思想理念的前瞻性上唤起学生对社会人生乃至整个物质世界发展趋势的忧患意识。除此之外,还能够使学生警醒和反思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相处中的行为是否恰当,关系是否和谐。当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已成为我们这个时代哲学精神价值的体现和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学方法时,依然要求学生在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过程中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让学生立足现实,放眼未来。要求他们遇事客观理性,不盲从,不轻率,不浮躁,不走极端,不急于求成,要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通过哲学人文精神教育让学生正确把握自己的人生道路,脚踏实地地对现实社会作出正确的思维判断和价值选择。让学生能够用哲学的辩证思维观察现实社会和未来人生,并对未来社会和人生作出前瞻性的科学决断。同时,通过智慧的哲学思维和哲学所涵盖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正确把握时代脉搏,体现时代精神。

智慧校园的概念及意义篇10

关键词:智慧教育;技术;融合;创新;变革

【中图分类号】G40-057【文献标识码】a【论文编号】1009-8097(2015)05-0053-06【Doi】10.3969/j.issn.1009-8097.2015.05.008

引言

目前,世界范围内正掀起新一轮基于信息化的教育创新和改革的浪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并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也提出“要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以信息化引领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的创新,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支撑与引领作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也密切关注教育改革,提出“运用信息技术破解教育改革与发展难题”的总体要求。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应用信息技术探索教育发展难题的破解之道并实现教育的创新和变革,已成为当前教育信息化发展面临的重大任务,智慧教育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

一智慧教育的内涵和特征

1智慧教育的内涵

关于智慧教育,国际上比较流行使用Smarteducation。韩国的Jongwon认为“Smarteducation”并不是单纯的基于智能设备的教育,其实质是对自我指导的(Self-directed)、激发动机的(motivated)、灵活定制的(adaptive)、资源丰富的(RichResources)和技术沉浸的(technologyembedded)的教和学,SmaRt代表了智慧教育的理念和特点,韩国教育部在推进智慧教育策略时,将智慧教育定位为“针对‘数字土著’(Digitalnatives)一代教育范式的转型”。

关于智慧教育的中文概念,目前国内还没有统一明确的定义。祝智庭认为智慧教育是当代教育信息化的新境界、新诉求,是素质教育在信息时代、知识时代和数字时代的深化与提升,是培养面向21世纪创新型人才、智慧型人才、实践型人才的内在需求。陈晓娟认为,智慧教育是指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处理、无线宽带网络为代表的一批新兴信息技术为基础,以智能设备和互联网等为依托,以教育资源建设为中心,以各项配套保障措施为基础,以深入实施教育体制改革为主导,全面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智能化的现代教育体系。杨现民[5]认为智慧教育是整合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通信、增强现实等先进信息技术的增强型数字教育,是对数字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从以上三个定义可以看出,祝智庭是从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需求的角度来定义智慧教育的,陈晓娟是从智慧教育的技术支持和功能视角来定义智慧教育的,而杨现民则是从教育形态和发展阶段来定义智慧教育的。综合以上观点,笔者认为:智慧教育是依托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通信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所打造的物联化、感知化、泛在化、智能化和个性化的新型教育形态和教育模式,它是教育信息化的未来发展趋势,是未来教育的主要形态。

2智慧教育的特征

智慧教育是信息化教育发展的高级阶段和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因此,智慧教育不仅具有信息化教育的基本属性,还具有未来教育的核心特征。从信息化教育的基本属性来看,数字化、开放性和交互性是智慧教育最基本的特征。数字化为各种教育资源的开发提供了可靠的性能和统一的标准;开放性拓展了学习场所,打破了传统的以学校教育为中心的教育体系,使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有机结合;交互性使教育信息在人机和人人之间双向流通,促进师生、生生以及其他人之间的多向交流。智慧教育具有未来教育的泛在化、情境化、个性化和智能化的特征。泛在化是指基于泛在网络无缝链接实现的能随时随地进行教和学;情境化是指基于情境感知技术实时获取和感知学习者所在学习环境、情境和状态等数据,并进行自动分析从而能够自适应调控环境和方案以便为学习者提供服务;个性化和智能化是在情境化的基础上,根据学习者的现有基础、认知风格、学习偏好和个性需求推送学习资源、信息和服务。在以大数据、云计算等核心技术为基础的教育背景下,学习系统可以智能跟踪每个学生的学习数据,这意味着教育可走进每个学生的真实世界,以制定个性化的辅导方案,有助于实现“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二智慧教育研究现状

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梳理,发现目前智慧教育领域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研究取向:

一是关于国家层面的计划和政策的研究。智慧教育已经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都将智慧教育作为推动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比如,韩国在2011年9月了包括“改革教育系统、增强教师能力和提升基础设施”三项措施的“智慧教育战略”,同时提出要用“电子教材、云课堂、在线评估和构建教育内容生态系统”来改革传统的教育。新加坡在其“in2015planning”中将“建立学习者为中心的个性化学习空间”、“建设国家范围的教育基础设施”和“使新加坡成为全球教育领域使用信息技术的创新中心”作为方案重点。美国联邦教育部针对K-12系统提出了以智慧教育为核心的教育改革策略;俄亥俄州提出了“建立在线数据系统、共享教学资源库和构建教师社交网络”的智慧教育解决方案。澳大利亚于2012年提出了“转型澳大利亚教育”的智慧教育方案,用互动课程吸引更多学生对在线学习的兴趣、用技术提高教师和管理者的能力、培养具有高尚价值观和全球技能的劳动力。印度政府也在2010年提出了SeSi(Smarteducation,Smarterindia)的“智慧教育、智慧印度”的总体规划。此外,我国的北京市海淀区、上海市、宁波市等地区也出台了发展智慧教育的计划。如海淀区提出“智慧海淀、智慧教育”的规划,提出了建设三类智慧环境、提升为四类人群的智慧服务、建立五个保障体系,实施六大板块工程的目标,确保海淀区智慧教育规划的落实。

二是在理论研究层面上,主要研究智慧的概念内涵、理论基础、目标特征、体系架构、关键技术和模型设计等方面。比如韩国提出了由五大特征组成的SmaRteducation的理念和架构。祝智庭提出智慧教育是教育信息化的新境界的命题,提出了“智慧计算一智慧学习一智慧教育”的三角形“智慧教育图式”。黄荣怀则从智慧学习环境和智慧教室的研究入手,把智慧教育的理念形态化、具象化,提出了tRaCe智慧学习环境、SmaRt智慧教室和SmartCampus智慧校园。杨现民认为智慧教育的目的是构建和谐、可持续发展的智慧教育信息生态系统,是数字化教育转型和升级的高级阶段,同时介绍了智慧教育模式和关键技术。赵秋锦等提出了智慧教育环境的系统模式和设计思路。这些研究对智慧教育理论层面做出了一些阐述。

三是实践研究层面,主要是一些科技公司设计智慧教育解决方案、构建智慧教育教学模式并在教育实践中进行运用。如iBm的智慧教育五大解决方案已经在北卡罗纳那州立大学得以实施;韩国三星开发了三星智慧教育云平台并在韩国的中小学中进行了部署。国内的一些商业公司也提出了解决方案,如华为以“网筑数字校园,云播智慧教育”为核心理念,推出了“智慧教育云”、“智慧校园”、“智慧云课堂”和“移动书包”四层次智慧教育iCt解决方案。

三智慧教育引领教育的创新与变革

从当前教育发展趋势看,以碎片化、交互性、嵌入式为特征的“云教育”、“移动学习”、“泛在学习”、“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等新型教和学的方式逐渐兴起,智慧教育将成为未来教育的制高点与突破口,并引领教育的创新和变革,包括教育理念、教学结构和教学模式、学习理念和学习方式、教育制度和人才培养模式、教学管理和教学评价的创新与变革。

1教育理念的创新与变革

智慧教育是信息化教育的高级发展阶段,是对未来教育发展态势的一种预期。智慧教育使教育活动跨越了传统模式中的制度、形式、机构和时空的边界,形成了未来时代的一种新型教育形态。在这种教育形态下,教育和技术得以智能化“融合”,这有助于解决一直以来教育和技术之间的“两张皮”现象,对促进技术与教育的无缝连接、促生未来新型学习形态与人才培养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智慧教育体现了“大教育观”的理念,不仅在时间上打通了存在于小学、中学和大学之间的壁垒,还在空间上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融为一体,通过智慧校园、智慧博物馆、智慧美术馆等学习场所的建立,连接学习社区和个人空间,使得学校不再是唯一的学习场所,构建了开放式终身教育体系。智慧教育还体现了“新人本主义”的教育理念,基于信息技术的充分利用,智能推送个性化学习资源,助力实现“因材施教”的愿望。

课堂是教育变革的主阵地,而教师则是这场变革的生力军。为了适应智慧教育的发展,教师的教学理念必须进行相应的转变和创新;所有教师必须在思想上对教育范式的转型具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树立“大教育观”,并增强应对变革、主动将信息技术融合于教学实践之中的意识。

2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变革

教学模式是指教学过程中两种或两种以上方法或策略的稳定组合与运用。智慧教育追求“技术与教育的双向深度融合”,要实现学习者“个性化的知识建构”,倡导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改变“重结果轻过程”、“重资源设计轻活动设计”的教学模式,探索新型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新模式与新方法,如平板电脑、数字星球、云计算、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工具和平台在促进认知、情境教学等方面的优势,探索新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规律和特点,并结合各学科自身特点,构建符合学科、年级和内容特点的系列化、开放式、智能化教学模式。鼓励教师进行精心的教学活动和交互设计,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双向深度融合,要朝着体现“技术协同、技术沉浸、信息无缝流转”甚至“技术消弭”的移动性、泛在性、开放性、智能化的教学模式发展。

随着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近几年来融合技术的新型教学模式不断涌现。翻转课堂、移动学习、mooC、微课、“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等模式逐渐深入人心并在国内外得到广泛应用。2014年nmC地平线报告认为翻转课堂、mooC和移动学习是未来1~2年内得到广泛应用的新技术教育形态。以“一对一”数字化学习模式为例,笔者曾经作为intel未来教育的指导人员参与邯郸市、成都市等地区的教学活动,观摩了“一对一”数字化教学、移动教学等创新的教学模式,在这些模式中不同学科的教师利用智能信息技术为学生推送阅读资源、收集学生的学习经历、进行学习分析,及时获得反馈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和进度,提高了教学效果和效率,改变了传统信息化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内容呈现和简单交互的形态。

3学习理念和学习方式的创新与变革

智慧教育所关注的是学生的未来生活,其出发点和目的是促进学生的智慧学习,让学生具有智慧。未来学习是基于智慧生态的学习,这种学习是泛在化的、情境化的和联通化的。泛在化学习能让学生以各种连接方式(wiFi、3G/4G等)和各种终端设备按需获取学习资源,颠覆了数字教育时代“固定地点、固定设备”的学习方式;情境化学习可以让学生在真实世界和虚拟现实技术构建的虚拟现实或增强现实的交互环境中进行学习;联通化学习突破了个体认知的局限性,以分布式认知和联通主义的知识协商和社会建构来学习。因此,未来的学习方式将发生根本性的变革: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个体学习为协作学习、变机械学习为探究发现学习、变基于网络的学习为基于云的移动学习和泛在学习。未来各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将不断涌现,比如基于增强现实的探索性学习,基于物联网的设计性学习,基于mooC的在线交互学习,基于3D打印的发现学习,基于创客项目的创造性学习等。如台湾南港小学为学生提供了基于校园为背景的探索式学习,学生利用手机、pDa等安装移动app,在安装有感应装置(QRCode或GpS)的校园里以个人或小组方式进行合作学习,开展数学步道或藏宝游戏一类的学习活动。这种方式能够适时给予学生学习回馈,提供学习的框架,大大提高了其学习成效及兴趣。

4教育制度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变革

智慧教育追求教育系统的整体创新和变革,教育制度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变革就成为促进这场变革的重要支撑。智慧教育通过信息技术在教育的各级系统和工作流程中的充分应用来分担大量繁琐的、机械重复的教学和管理任务,为管理体制、工作流程和办学体制的创新提供了保障,也为招生考试制度的创新奠定了基础。智慧教育将助推“e卡通”和全国中小学生电子学籍“一生一号”的实施与管理,利用云计算技术实现学生档案和学籍信息的自动升级,对学生信息、学习数据的跟踪和记录,有助于解决“高考移民”、控辍保学、转学不规范、择校、留守儿童管理困难等问题,从一定程度上实现教育的相对均衡,促进教育公平。智慧教育就是保障不让一个孩子掉队、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成才的制度基础。

智慧教育以人的个性和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个性。智慧教育创新和变革人才的培养模式,在教育实践中倡导既注重知识能力又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鼓励分层教育和个性教育,既培养通才也培养专才和拔高人才;采用动态开放的模式,探索多方协商、学校和社会其他机构合作的培养机制。智慧教育倡导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选择和成长途径,构建衔接沟通各级各类教育、认可多种学习成果的人才成长“立交桥”。

5教学管理的创新和变革

目前我国的教育管理信息化仍处在“机控人管”的模式,其智能化程度不高,无法应对智慧教育的需求。随着物联网、大数据、移动技术等应用的发展,教育管理将走向“智慧管控”。智慧教学管理将借助于相应的数据挖掘技术将众多学习者的学习轨迹和学习场景中获取的海量信息,凭借大数据分析的优势,发现隐藏在数据背后的关联规律,并把这些规律运用到教育管理中,为管理人员和决策者提供及时、全面、准确的数据支持,从而提高教育管理与决策的科学性,避免由于经验判断引起的决策失误。智慧管理还可以实现教育运行状况的实时监控、过程督导和可视化管理。比如,通过教育云平台提供的成绩分析系统,可以方便快捷地对所有学生各科、各时期的成绩进行横向、纵向或者历史性的对比分析,教育管理部门通过分析系统提供的数据视图可以直观地了解到各学校、各班级甚至个体学习者的成绩水平,对教育管理部门把握各种层次的教学水平提供可靠的数据来源。

6教学评价的创新和变革

评价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化教育中的教学评价,一定程度上发挥了信息技术的优势,提高了教学评价的效率和质量,但在实践层面仍然属于“经验主义”的评价模式。智慧教育的教学评价基于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记录、采集、存储、识别以及分析学习者的学习数据,建立科学的评估模型,实现总体和个体数据的智能性跟踪评价,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评价理念。“靠数据说话”是智慧教育评价的主要思想,这种评价方式很大程度上是由学习分析技术来支持学习分析选择学习者特点、网上交互活动频率等变量,分析并监测学生学习情况,评估教学活动教学质量,及时发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为改进教学和干预学生学习过程提供了科学依据。因此,学习分析为智慧教育智慧而科学的评价提供了技术手段,祝智庭认为学习分析将成为智慧教育的重要支柱。成都七中育才学校在教学评价方面已经开始探索使用智慧评价模型,如在数学学科的教学评价中,就实现了将班级成绩、个人成绩、知识点、试题、认知层次和学习力等类别进行智能化分析,并自动生成班级和个人学习的诊断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