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空间设计要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59:46

居住空间设计要点篇1

关键词:老人居住空间设计安全方便

目前,我国60岁以上约为1.6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2%。依照人口年龄结构的标准,中国已经进入了老龄化国家的行列。随着老年人年龄的增高,其体能和心态都发生着不同程度的变化,他们在室内所呆的时间会增加,因此老年人对室内空间的特殊需求和依赖程度也就增加,室内居住空间环境的改善是老年人生活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根据老人在室内所进行的行为活动,可将室内空间分为门厅、起居室、卧室、厨房、卫生间等几个部分,它们之间相互穿插关系紧密。

1.出入口及门厅设计

老年住宅的出入口以及过厅的尺寸应具备轮椅、担架的回旋,门厅的走道净宽度不宜小于1200mm。在门厅上应留有存放衣物、换鞋专用的橱柜和凳子的空间。与外来来访者的对话、视觉监视服务设施应针对老人的身高尺寸适当降低高度,并设置扶手栏杆等。为使老年人在生理机能发生衰退时也能安全行走,应去除地面高差,采用防滑地面,在门厅入口处的设置蹭鞋垫,但蹭鞋垫很容易阻止坐轮椅的老年人行动,在入口处设计一个与垫子尺寸匹配的浅槽(与蹭鞋垫尺寸一致),将蹭鞋垫放在浅槽里,即具有防滑效果,又没有高低落差,方便老人安全通过。

2.起居室设计

老年人很多活动都是在起居室里完成的,起居室应保证良好的朝南和充足的日照,使老年人能够充分享受阳光。起居室是老人会客、娱乐和团聚等的活动空间,起居室的面积应尽可能的大,能为子女团聚提供良好的空间环境。老人住宅的起居室内设家具不宜太多,会给老人行动带来不便,尤其是有些行动不便或外出较少的老年人,有时会在起居室里设置一些简单的运动设施,进行简单的健身活动。

3.卧室设计

随着老年人年龄的增长,在卧室停留的时间会越来越长,因此卧室面积一定要适当加大,便于将来照顾老人,一般卧室使用面积不小于10,以15~20为适宜。考虑坐轮椅老人行动的尺寸,矩形居室的短边尺寸不能低于3600mm。

老人的卧室应设有厕所和浴室,以便夜间使用方便,考虑看护者的房间应设置在老人卧室的附近,便于安全呼叫。老人的卧室还应与门厅、盥洗室、厕所、浴室设在同一楼层里。老人卧室的墙上安装1000~1500mm高的扶手非常必要,能便于辅助老年人站立或坐下。

4.阳台设计

老年人室内居住空间应设有阳台,老年人在阳台上能充分享受日照、观景和休息的需求。由于老年人户外活动时间较少,因此阳台就成为他们与自然环境相互联系的重要区域,可将花鸟鱼虫等引入阳台中。同时阳台的晾晒衣物的功能也必须保准,阳台上应设置可升降的晾晒衣架,升降低处可达到在坐轮椅的老人所触及的范围。阳台地面坡度应较缓,选用良好的排水、防滑地面材料。考虑使用轮椅生活的老人和护理者的尺度,阳台的宽度应适当加大,应大于1500mm。阳台栏杆高度应在1000mm~1200mm,四周设置盆景和花池可增加安全感。

5.厨房设计

厨房与老年人的生活密切相关,厨房设计的合理性直接影响到老年人生活质量。为老年人自行操作和轮椅进出的厨房,一般使用面积不宜小于6m2,其最小短边净尺寸不应小于2100mm。老年人使用的厨房应按照老年人的人体尺度进行设计,同时要考虑坐轮椅的老人对使用空间提出的特殊要求,考虑到轮椅回旋空间,一些走动困难但上肢完好的老人,坐下来也可以在厨房操作。根据不同老人的操作姿势,如站姿、坐姿或乘轮椅而留出足够的空间、洗池、操作台和灶具表面要保持同一高度并按操作顺序连续布置有关设备。因此厨房设吊柜,柜底离地高度宜为1400~1500mm,轮椅操作厨房,柜底离地高度宜为1200mm。

6.卫生间设计

随着老年人年龄的增长,生理机能的退化,使用卫生间的频率也会明显增多,尤其是夜间的使用会有所增加,因此卫生间应尽量设置在靠卧室近的位置,一般实际面积不宜小于5m2。卫生间设计要全面考虑老人的安全问题,坐便器高度的选择应与轮椅高度一致,一般不大于400mm。卫生间内的坐便器、淋浴区和盥洗区应设置安全“L”形和“U”形扶手,安全扶手针对坐轮椅的老人一般设置距离地面600~700mm为宜,针对站立的老人一般设置距离地面800~1000mm为宜。

老人容易在洗浴区域出现意外,为了能更及时的发现和救助出现意外的老人,洗浴间的门应选用推拉式、折叠式或外开式的。在沐浴区可设置淋浴座椅,方便老人洗浴时使用。洗浴时的冷、热水龙头宜选用杠杆式或掀压式开关,用色彩明显的红、蓝色标识清楚。

卫生间宜选用白色洁具,灯光设计要明亮,便于老人观察。地面宜采用良好的防水、防滑的材料,地面高差不应大于10mm。

7.家具设计

在老人的居住空间中,家具设施不宜太多,如果家具设施太多,会缩小老人活动空间范围,容易造成一定的压抑感和沉闷感。但家具设施也不能太少,太少的家具设施会给老人生活带来生活上的不便,室内会显得过于空荡,给老人造成孤独感和寂寞感。一般来讲,家具设施占用室内面积以30%~40%为宜。室内家具尺寸要符合老年人的形体特征,尺寸不宜太高,选用进深较小的家具,并尽量贴墙放置,以免对老人造成伤害。室内家具的尺寸、造型、材料、色彩以及布置方式要考虑到老年人的生理、心理以及行为规律,造型应端庄、典雅,材料应选用环保性较好的木质材料,色彩应选择深沉、稳重的家具。

参考文献

[1]亓育岱主编.老人建筑设计图说.山东: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01.

[2]谭长亮编著.居住空间设计.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2.

居住空间设计要点篇2

关键词:居住区空间;环境设计;要点

引言:

现阶段,我们国家的综合国力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我们国家的各大城市也在不断进行改造,一时间高楼大厦平地而起,这极大地满足了人们对房屋建设的需求。但是,随着人们物质水平的提升,对居住小区的环境也有了更多的要求,想要不断充实自己的精神生活。纵观我国当前住宅小区的发展环境,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很少有设计师能全方位的考虑到居民在精神方面儿的追求,更多的是把注意力集中在小区空间构成与大环境适应的层面上。这样的设计方案,致使很多居民产生不满的心理。所以,我们应该改变这种传统的设计理念方式,坚持人本设计理念,在进行小区空间设计的时候不断彰显人性化的设计思路,在促进小区和谐发展的同时,不断提升居民的居住品质。

1居住区环境景观的设计原则

1.1总体原则

在居住区环境的设计过程中,不仅要将城市设计设计理论导入其中,同时还要结合所在区域的具体情况,进行优化设计,从而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这样一来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楼盘附加值,而且根据楼盘的整体情况来看,其景观与多方面因素都有紧密联系,比如说要注重人与自然之间的互动,在对小区进行绿化面积、绿化植物种进行优化设计时,要对路面进行科学的布置与铺砌,保证居民的休闲活动所用场地。

1.2生长原则

在进行居住区环境设计时,要注重自然环境,尽可能的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保护好生态环境,做到既能够保证景观的独特性,又能够满足人们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这要求设计师们能够充分利用先进的技术,并且能够根据居民需求的改变做出应对的措施,从而完成生长原则。

1.3共生原则

共生原则,从客观角度出发,其是指将人工环境、自然环境二者统一在一个网络体系之中,使二者可以达到共生状态,无论是在多样化的秩序方面,还是在现象上都具备共融互生的特点。1.4地方性原则在设计居住区景观过程中,要根据地域进行设计,而我国幅员辽阔,区域众多,而自然区与文化地域之间有着本质上的区别,所以在进行设计时,设计人员必须将这些因素进行综合性的分析、整合,由此才能够全方位优化利用已有的各方面资源,借助各方面优势(地形、地貌等),从而确保所设计的景观能够更好地突出所在地自身带有的特色内容,构建出独特的景观空间。另外,在旧城区的改造过程中,要求设计人员对传统文化有一定认识,在设计时将时代元素与历史内容相结合,完成对文化的传承及发展。

2居住区空间环境设计要点

2.1居住区空间结构布局的创新设计

(1)前导空间就我们目前的居住小区来说,有层次的划分室外空间,有助于为促进整个空间顺序更加流畅,在进行实际设计的环节中,可以把居住区的入口看作前导空间,同时,在小区每一个入口位置都设置相应的标志,合理规划地面空间,可以用于小区内部停车,也可作为活动广场,对居民起到引导作用。进行前导空间结构布局的时候,需要特别注意入口处景观设置,不但可以以中心绿地当作参照物,还可以利用公共建筑作为对景,合理运用虚拟现实对比法,把居住小区的前导设计的更加完美,景观优美,让人们走到小区入口就可以感受到家的温暖与舒适。(2)公共空间当居住区的前导空间设计完成后,就要对内部环境空间做好完善的设计工作。一个小区的公共空间是整个小区最重要的位置,进行空间环境设计的时候,可以把公共位置进行优化配置,像是设置一些大家都比较关心的项目,像是托儿所、健身广场、中老年活动中心等。在色彩运用的方面,需要以鲜活的色彩为主色调,要与整个小区的环境特点相一致,力求把小区的公共空间变成居民交往、活动、健身、观赏风景的中心位置。

2.2水体方面的设计

水是生命之源,任何一个空间或是角落离开水,都会缺少生命的气息。所以,我们在对城市小区空间环境进行优化设计的时候,相关的设计工作者一定不要忽略水的重要性。水本身带有灵动的气息,可以使整个环境空间变的生动活泼,可以弱化高大建筑的呆板性,把小区整体衬托的更具有生机和活力,让人们有一种亲近大自然的感觉。特别是到了夏秋季节,人们更愿意亲近水,常在水边展开各种类型的活动。对水体景观进行合理布置,能够有效装饰室外环境,使人们享受绿色化的生活,在水体周围种植一些花草树木,岸旁配置小品,都可以对居住环境起到美化作用。在具体的设计中,需要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要点:第一,设计中要首先考虑居民亲水性。可以在水面上设置小桥或者木道,以便观赏水景,欣赏水中的莲花。与此同时,设计师还可以根据人们的切身需要做一些深度设计,可以在水面上开展一些小活动,比如说儿童可以在水中嬉戏,还可以在水底绘制丰富多彩的图案,吸引大家前来观赏;第二,对于居住小区的空间设计中,还应该具备一些有助于聚集大家进行交往的形式,像是在水中央设置喷泉,居民在欣赏的时候,会主动进行交流,有助于促进小区的和谐发展。

2.3公共设施的创新设计

在上文中已经简单的提及过,公共设施的建造设计是小区空间景观设计的灵魂,在这个区域内部融入了包括医疗、教育、商业、市政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对公共设施进行规划的时候,应该了解居住小区的具体人数,不仅如此,还要充分考虑到居住区的功能特点和空间的整体布局,交相辉映,做到与小区住宅和绿地建设同步发展,不断满足人们多元化的需求方式。设计公共空间景观的时候,要坚持以人为本,特别是对于老弱病残孕,要增加一些专用区域,不断满足特殊人群的需要。结束语综上所述,居住小区对于人们的生活和居住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居住空间环境的设计不容马虎,在进行具体设计的时候,不但要全方位考虑一些可能造成不利影响的要素,更应该以人们需要为主题,从而使居住区空间环境的功能性、观赏性、生态性达到协调统一,为居民构建起一个舒适的居住环境。

参考文献

[1]曹晓明.居住区景观空间环境设计探讨[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4(8):59-61.

[2]林耕,张天宇.老龄化社会中的居住区步行空间环境设计[J].工业建筑,2013(6):85-87.

[3]李伟星,冯柯.以人为本的居住区公共空间环境设计[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4(1):93-94.

[4]张灿.城镇居住区空间环境设计分析[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5(5):49-50.

居住空间设计要点篇3

【摘要】城市居住空间优化设计的最终本质是有效解决人类居住的问题,优化人们居住环境,提高人们居住质量,文章对居住空间的文化符号设计、绿色设计和可持续设计等主流方向进行深入探讨,结合国内外实际居住空间设计案例,提出了多元方向是居住空间创新设计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多元方向;居住空间;空间设计

随着城市环境的飞速发展,人们生活的居住空间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于城市居住环境来说,人们已经从单一的满足居住需求逐渐上升到追求理想的居住空间环境,从物质需求层面发展到精神文化层面的追求。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使得居住环境和条件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城市中不同的社会公众对居住环境的需求也有所不同,时代的进步改变了人们传统生活方式,使得人们不得不重新设计居住空间,由此导致了居住空间设计面临了很多难以解决的现实问题,包括居住空间缺乏创新设计理念;难以准确把握地域文脉;过度设计带来的审美疲劳;实际建造与空间设计不匹配等,这些问题进一步引发了多元方向居住空间的创新发展思考。

一、文化符号居住空间设计

在现代社会环境下,消费文化是多元方向居住空间创新设计的重点研究方向,文化不但能够转换为物质消费,满足人们对文化消费的欲望。人们通常会利用文化符号消费来突出个人身份与地位,而居住空间的设计人员则是文化符号的实际操纵者。

居住空间符号处于现代社会消费文化层面表现得异彩纷呈。居住空间的设计要充分把握消费文化,突出其物质和非物质因素。消费文化的物质因素指的是文化构建方式及其载体;非物质因素则体现了居住空间设计的多种文化意向。对于消费文化的意向来说,主要是由消费者本身思想情感的切实体验,以符号的形式保证居住空间意识传达与接收相互统一。在这种文化符号的转换过程中,其表达意向更具深层文化内涵。

在香港城市居住空间设计中,嘉荟轩住宅社区中的一套住宅设计提出了“甘露”的主题点,由“甘露”二字的表面意义理解,自然而然联想到干净、清澈、透明的意向。为了有效说明空间设计师将创意点转化成为深层的设计语言,下面以“甘露”的卧室作为实际案例进行分析。住宅卧室与卫生间以玻璃墙隔离开来,卧室中与床相反的墙面采用镜面装饰,玻璃墙和镜面墙都用植物图案的连续纹样进行装饰,进而形成了图与底的构建关系。由于玻璃墙的透明性较好,人们在卧室时可以透过玻璃墙直接看到卫生间,镜面墙由于具有较强的反射性,可以将对面墙的装饰物直接反射,但是,玻璃墙的透明性和镜面墙的反射性都在植物图案的作用下被相应消弱,卧室空间的视觉感更加层次分明,植物图案是第一个层次,人们肉眼看到的透明物和反射物都处于第二层次,当两个层次共同作用于人眼视觉时,人们可以切身感受到如甘露般的干净、清澈、透明的空间品质。由此可见,空间设计师将抽象的文化符号创造成深刻的意向,最终转换成丰富的空间符号,在居住空间设计方面仍然处于领先位置。

二、绿色居住空间设计

现代社会在发展建设进程中,人们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不断开发,进一步导致了资源短缺的问题。同时,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活动,也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了负面影响。自然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人们面临着生存危机的挑战。因此,绿色设计理念在居住空间设计中应运而生,居住空间的绿色设计指的是尽量降低自然生态环境负担,减少污染材料的使用,利用各种技术手段、工艺手段降低对环境的污染。目前,绿色居住空间设计的探索发展从未停止,在空间设计语言方面,“现代穴居”注重的是原材料的美感,包括墙面和地面的肌理美感,木质楼梯材料的纹理美等,同时,“现代穴居”的采光设计业充分体现了绿色设计理念,住宅一层利用大面面积进行采光,二楼入口上端开设矩形窗口进行采光,三层顶尖部分可以采用天井式采光模式。绿色居住空间设计要求人们更加关注自然生态环境,通过以上实际案例可以看出,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设计也是居住空间创新设计的组成部分。

三、可持续居住空间设计

居住空间的可持续设计指的是在不影响正常生活条件基础上,适当改变日常生活的设计方式。在实际居住空间设计中,可持续设计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历史建筑物的修复,使其重新焕发勃勃生机,凸显历史建筑的内涵价值;二是对于居住空间设计技术来说,将多专业建筑模型技术进行整合,应用于居住空间设计中。

由此,对城市老旧建筑的改造和修葺,充分发挥老旧建筑的作用,对城市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现实意义。一般情况下,老旧建筑都拥有城市地理位置的优势,可以充分反映某一时期城市文化特征,但在开发利用方面却存在着相当多的不利因素。例如,老旧建筑结构落后、资源消耗严重,此时,可持续居住空间的设计为实践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可持续居住空间设计主要有两方面特征,一是注重居住空间设计过程中的协同工作模式,二是体现多专业交互的工作方式。可见,可持续居住空间设计正不断走向信息化发展之路。例如,利用autodeskRevit平台可以实现三维模式的空间设计,在相同的建筑信息模型上完成整合设计,防止不同专业在整合设计中出现矛盾,有效降低设计成本,切实缩短设计周期。由此可见,可持续居住空间的设计为研究人员提供了科学化、直观化、流程化的平台。

四、结论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对居住空间创新设计发展方向的深入探讨,得出了以下结论,多元方向体现了居住空间创新设计的明显特征,居住空间的创新设计不仅体现在设计风格和设计形式方面,而是要更多注重人类现实生活环境,以及多元文化对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意义,运用和谐自然生态环境的理念与建造技术充分结合,真正提高人们居住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高路,陶大勇.现想居住空间之中式住宅小区设计解读[J].山西建筑,2013,02:19-21.

[2]陈菲菲.浅谈居住空间设计中的虚耗现象[J].大众文艺,2013,03:98.

居住空间设计要点篇4

(1)空间整体性设计原则。居住区空间环境是为居民日常生活和交往活动专门设置的。不同的空间环境可以为居民提供不同的活动氛围。这些空间环境在为居民提供相互交往场所的同时,又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当然也存在相互联系的关系。这就是说,居住区空间环境在平面上看来是相对独立的空间,但实际上又存在着融会贯通的关联,它们通过不同角度相互交织在一起,与整个居住区融为一个整体。这就要求设计师在设计的时候,要能够让空间环境与居住区的整体规划保持最大程度的统一性。这是因为整个居住区空间环境布局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居住区居民的日常生活与交往情况。设计师应该充分考虑到各种自然、社会以及人为因素,精心布局空间环境,为居民提供一个舒适的居住与交往空间。

(2)领域归属感原则。居住区空间环境会给居民一种空间方面的领域性心理感受,让他们体会到这个空间就是他们的领地,并从中获得一定的安全感。事实上,这是居民对居住空间环境给出的积极反应。人们所处的空间环境归属感越强,他们针对这个居住区的关心程度就越高,参与到这个居住区空间中去进行活动与交往的可能性也就越大。人们在活动不断增加的情况下,他们相互之间的交往也会不断增加。这不仅有利于促进人们居住区空间环境的进一步改善,同时还有利于构建和睦健康的邻里关系。反之,如果居住区空间环境经常被闲置在那里,就有可能导致环境恶化,无法为人们的交往与活动提供一个舒适的空间环境。一般来说,设计师的设计应该让空间界限清晰,比如说可以分为实体边界和象征性边界。其中,实体边界可以让居民直接获得一个较为明确的空间范围,象征性边界则可以让居民获得某种心理上的空间感。此外,设计师还应该注意居住区空间环境的设计要做到功能定位明确,尽可能地满足居民的居住需求,让人们获得生理与心理上的满足,为居民营造一个多方位和多类型的交往空间。相反,如果居住区空间功能定位模糊不清,就会让身处其中的居民无法领略到领域性和娱乐性。

二、居住区空间环境设计的具体构成要素

(1)植物方面的设计。居住区空间环境设计师首先应该充分利用小区内的植物来与周围空间环境进行科学配置,让居民的空间环境更具层次感,并通过对植物的色彩与形体等进行布局来让植物对居住区空间环境起到一定的美化作用,让居住区空间环境能够在植物的衬托下变得丰富多彩。具体来说,居住区空间环境设计首先要具有实用性。这就是说,设计师在进行居住区空间环境设计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居民的居住需求,不仅要为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居住生态环境,更要在外部通过植物创造一个绿色空间,让居民可以在舒适的空间环境里进行休闲娱乐活动。因此,居住区空间环境中的植物设计不仅要具有绿化的装饰性作用,同时还应该具有一定的实用性与可达性。这就是说,居住区中的绿地应该设置在居民可以到达的地方,让居民散步和休息,还可以供儿童进行玩乐。当然,这里的植物布置应以不遮挡人们的视线与道路为基本标准,这样,才可以让居民与居住区空间环境融为一体。其次,设计师应该对空间领域进行合理划分。比如说,设计师可以通过植物的不同高度和种类来区分空间的界限,这种植物构成的平面和空间可以是实在的,也可以是虚构的。居民可以在这些植物的合围中体会到空间存在感与归属感,并进一步促进他们交往活动的开展。此外,植物的设计还应该体现出一定的美化功能,让居住区空间环境更具人性化特征,居民可以在宜人的空间环境中进行自由活动与交往。

(2)水体方面的设计。任何一个居住空间中都不应该离开水。这是因为水是一切生命的起源。因此,居住区空间环境的设计过程中,设计师必须充分考虑到水这个永恒的设计主题。水具有灵气,它可以让居住区空间变得活泼跳跃,减少建筑物的生硬呆板,让毫无生气的建筑物在水的映衬下开始变得有亲切感。事实上,人们生来就具有亲水性,小区中被人们使用最为频繁的场所就是有水的景观。人们乐意在水边开展户外活动。在此,水对于小区居民来说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与意义。这些水体的设计如果合理的话,可以大大提升居民的居住外部环境,让居民得到生态化的居住环境。水体旁边的植物种植、堤岸设计以及小品配置等,都会对整个居住区空间环境产生不容忽视的重大影响。首先,在居住区中,空间环境设计师应该让水体具有一定的可亲近性。设计师可以在水上木道上、小桥上建设一些亲水平台或漫步道,这样,居民就可以在这样的水体设计中亲近大自然。当然,设计师还应该根据水体的功能来进行深度方面的设计,如果是供儿童玩耍嬉戏的,就应该让水体的深度保持在合适的范围内,还可以在水底绘制一些丰富多彩的图案,让整个水体对儿童来说更具吸引力。其次,居住区的空间环境设计中还应该让水体促进交往空间的形成,比如说可以设置一个小喷泉,居民就可以在欣赏小喷泉的同时自觉形成一个交往圈子,设计师还可以在周围提供一些座椅等适合休闲娱乐的工具。

居住空间设计要点篇5

【关键词】园林;景观;居住区

1概述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国居民的生活质量得到大幅度提升,人们对居住的需求从基本生理需求逐步向心理与文化领域的更高层次推进。住宅小区不单单具备居住的功能,同时也是人们思想与情感交流的地方,人们不仅关注内部的居住空间,对居住的外部空间环境也越来越重视。在建设居住区时,必须营造优美而又宜居的景观环境,让人与自然更加和谐,追求人与自然(天人合一)的意境。因此,住宅小区景观设计的基本理念应该是以人为本,即在设计中将人的利益和需求作为考虑一切问题的最基本的出发点,融入地域历史文化,为居民创建一个宜居的生活环境,也为社会创造出特色文化产物,使之成为传承和表现地域性文化的载体。

2建设以人为本的、舒适的居住环境

居住环境可分为自然生态环境与人工建成环境两个方面。前者包括地形、地貌、矿产、水源、植被等;而后者则指城市的建筑等人工的环境,它既有声、光、暖等使用方面的物质环境,又有历史遗产、社会生活、视觉感受等精神方面的文化环境。目前,我国主要用5个指标来衡量舒适度:居住密度、绿地面积、室外活动场所与设施标准、室外环境的噪声标准、日照。因此,现代舒适居住区环境要达到的标准是:生态环境优美、山水景观优美、功能质量优良人民文化上乘,物质、精神可持续发展。它能满足人们生理、健康、安全、文化、心理、舒适、交往、休闲的需求。而要达到这些标准,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2.1空间的辨析和结构

居住区规划要有独特的风格。如果把城市比喻成一个棋盘,那么居住区就是棋盘中的一个棋子,每个棋子都有相对的位置和职能。按照城市功能和城市发展的要求,不同的居住区必须具有不同的格调和品位,其外观形式表现为不同的风格,这样才使得每一个居住区具有时代感,城市的年轮清晰,也便于今后城市的集中改造。否则,居住区就与整个城市不协调。因此居住区要在城市中找到归宿,就要找到其独特的地方,每个社区、每幢房子、每个门洞都要有自身独特的地方,这才能使人对这块土地、对这个环境产生认同和归宿感,这就是空间的辨析和结构。

2.2建筑与景观风格的统一

居住区整体景观的和谐与否,要看建筑的风格与周围景观的风格是否统一在整体景观构思之下。若随心所欲地将中国式园林与西洋式建筑无序地并置,将会造成整体风格上的杂乱,是不可取的。因此建筑布置应错落有致,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地貌。建筑力求造型完美、比例适当、色彩协调,与环境配合相适宜。建筑立面造型和色调各式各样,根据特定的环境精心设计,应注重协调性、和谐性、耐重性。立面要防止单调沉闷,尽量做到流畅大方、简洁明朗、虚实有度、刚柔相济,有节奏旋律感和时代特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一个好的建筑单体设计,不仅是建筑本身功能设计的成功和外型的优美,更重要的是与周围环境的有机结合与协调,创造生动、优美的居住区空间景观。

2.3注意营造绿化空间

居住区环境中,绿地景观环境是居住者对居住区外环境的第一认识。居住区绿地及绿化配置具有保护环境、美化环境、拓展生活空间等诸多作用,是人、建筑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自然基础。因此,人们对小区绿化环境、生态环境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今天的绿化更加追求让人参与到自然中来实现园林式的绿化形式,但又不能奢侈,“土木之事最忌奢靡”。其实,居住区不仅仅要强调绿化率,而且绿化率也应该适可而止。居住区的绿化要巧于借景,以自然为主,人工为辅,合理利用其自然资源来形成小区的生态环境。

居住区绿化设计,应有一条明确的景观主轴线。沿这条主轴线,设计绿化步行街,住区园林景观和植物花草应有层次,丰富多彩。从小的楼顶、楼旁绿化、路边绿化,到组团绿化、小花园,到中心花园,都应做到空间、布局层次分明,风格与建筑互相辉映,注重不同植物各方面的相互补充融合。在植物搭配上要体现出季节的变化,在不同季节、不同地方都应该有绿地空间,做到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落叶乔木、常青灌木、常绿草坪高低参差、交相辉映,注重发挥绿化在整个居住区生态中的深层次作用。

2.4环境景观中点、线、面相结合

环境景观中的点,是整个环境设计中的精彩所在。这些点元素经过相互交织的道路、河道等线性元素贯穿起来,点线景观元素使得居住区的空间变得有序。在居住区的入口或中心等地区,线与线的交织与碰撞又形成面的概念,面是全居住区中景观汇集的高潮。点、线、面结合的景观系列是居住区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在现代居住区规划中,传统空间布局手法已很难形成有创意的景观空间,必须将人与景观有机融合,从而构筑全新的空间网络。

①亲地空间:增加居民接触地面的机会,创造适合各类人群活动的室外场地和各种形式的屋顶花园等等。

②亲水空间:居住区硬质景观要充分挖掘水的内涵,体现东方理水文化,营造出人们亲水、观水、听水、戏水的场所。

③亲绿空间:硬软景观应有机结合,充分利用车库、台地、坡地、宅前屋面构造充满活力和自然情调的绿化环境。

④亲子空间:居住区要充分考虑儿童活动的场地和设施,培养儿童友好、合作、冒险的精神。居住区的设计除要考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城市的总体规划,从城市用地、建筑布点、群体空间、结构造型、改变城市面貌以及远景规划等全局考虑外,还要融合意境创造自然景观、人文地理、风俗习惯等总体环境,精心设计每一个部分,给人们提供一个方便、舒适、优美的居住场所,将居住与建筑、社会生活品质相结合,使居住区成为城市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点”。合理有效地利用城市的有限资源,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利用自然条件和人工手段来创造一个有利于人们舒适、健康的生活环境,让居民区与城市自然地融为一体。

3结语

高质量优美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对人们的工作、生活和健康都会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关注居住区园林景观质量已成为当今住宅建设的发展趋势。建设富有特色和个性的居住区空间环境是完全可能的,只要园林设计师尊重生态学的观点,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以追求人与自然相和谐为目标,不断进取,才能使居住区的园林景观更贴近居民$贴近生活,创造出自然、亲切、优美、舒心的居住环境。

【参考文献】

[1]吴开岑.浅谈居住小区园林规划设计思路与技巧[J].现代园艺,2009

[2]李运国王群.浅谈城市居住小区园林景观设计[J].现代企业文化,2010(15)

[3]龚雪松.城市住宅小区园林景观设计分析[J].民营科技,2011(04).

[4]宋钰红,田潇然.云南财经大学康园住宅小区景观规划设计[J].安徽农业科学,2009

居住空间设计要点篇6

关键词:保障性住房来源规划户型福利

中图分类号:F287文献标识码:a

拥有一套满意的住房是多少家庭为之奋斗的目标。在住宅被纳入商品化后,商品房建设的浪潮逐步解决了计划经济时期困扰人们多年的住房难、居住条件差的问题,宝贵的土地资源得到了更有价值的利用;但追逐利润的商品市场,却忽略了中低收入者的购房能力与安居需求。

在这种背景下,保障性住房应运而生,今年国家大幅提高了保障性住房比例达到1000万套。国家对低收入人群非常重视,重点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改善民生,努力使全体人民“住有所居”。

现阶段保障性住房的来源主要有两种:一种选择是由政府提供专项用地,通过统一开发、集中组织建设的保障性住房。随着房地产业的迅猛发展和贫富差距逐渐扩大,城市居民的居住水平发生了分化,城市居住空间的结构差异也日趋明显。以高档公寓为代表的高收入居住区多处于或紧靠交通发达、商业繁华、教育资源集中的市区;而一些城镇的保障性住房大多被安排在城市边缘地带,且周边配套设施不齐全,人为形成低收入者聚集的贫民社区,因而,形成了居住分异。造成这一现象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在城建规划中对低收入者的保障性住房布局考虑不周,仅仅关照了人们的居住,却没有关照人们的生活质量。低收入者居住偏于城郊,造成他们上班所需时间增加,就业成本、工作成本和生活成本随之增加,摆脱贫困的难度增加。城市居住空间的分异,高档和低档住宅的二元分立,破坏了人们居住空间的复合性;低收入群体的边缘化,破坏了城市的整体和谐性,影响了城市居民的总体福利,易于引发社会各阶层的矛盾,带来社会发展不和谐问题。

另一种是商品房与保障性住房混合建设。在编制城镇总体规划时,将商品房与保障性住房混合居住模式这种理念贯穿到城市的规划和建设中。规划从中心圈层式的城市结构转变为多中心组团式的城市结构,使城市用地均质化,各地块生活配套设施齐备,从而使不同阶层居民对居住环境的选择有较大余地;推广和实施部分被动拆迁房居民的回迁政策。在城市旧区、棚户区改造中,提倡被动拆迁房居民的回迁。在拆迁土地出让时,规定必须设置相应比例的回迁房;最终使再建的中高档住宅,不只为中高收入阶层独享,实现混合居住。有效控制居住分异,提倡不同收入者混合居住,使城市公共资源为全体公民所共享。推行混居模式,可以促进不同收入群体平等相处,改善困难群体的居住环境与条件,而且有利于各收入阶层人们的交流和理解,有利于融洽人际关系,促进社区和谐,有利于消除生活困难群众边缘化现象。

在我看来这两种方式都有其各自特点,适应于不同城市发展保障性住房的不同阶段,如何解决保障性住房集中建设存在的问题,从而提高保障性住房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成为我们设计师的一大课题。

首先从以下原则入手,进行保障性住房的总体规划。

1、社区发展原则。充分考虑如何适应与满足人的需求是住宅区规划设计的基本核心内容。在整个人类社会中,各层次需求的人数呈金字塔型。在住宅区的规划设计过程中,应从满足人的需求出发,充分考虑住宅区的适居性、识别性与归属性以及营造具有文化与活力的人文环境。其中卫生、安全、方便和舒适是住宅区适居性的基本物质性内容。识别与归属反映着人对居住环境的社会心理需要。其中,场所与特征是居住环境具备识别性与归属感的两个主要因素。而丰富的社区文化、祥和的生活气息、融洽的邻里关系和文明的社会风尚是富有文化与活力的人文环境的重要内容。

2、生态优化原则。生态优化原则提出的依据是全球化的可持续发展战略。通过积极应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充分合理地利用和营造当地的生态环境,改善住宅区及其周围的小气候,实现住宅区的自然通风与采光,减少机械通风与人工照明,综合考虑交通与停车系统、供排水系统、供热取暖系统、垃圾收集处理系统等小区物质系统的建立与完善,以节约能源、减少污染,营造出生态优良的小区环境。

3、社区共享原则。住宅区的规划设计应充分考虑全体居民对住宅区财富的公平共享,包括设施共享、景象共享、服务共享与公众参与。该原则要求住宅区规划设计应该在设施选择上注意类型、项目、标准和消费的大众化;在设施布局上注意均衡性与选择性;在服务方式与管理机制上注意整体性与到位程度。

其次注重小区内部的规划设计,符合保障性住房小区的使用、卫生、安全、经济、美观要求。

1、使用要求。住宅区是居民居住、生活和部分居民工作的主要地方,人们约有2/3的时间是在住宅区度过的。因此,创造一个方便、舒适的居住环境,就成为小区规划的最基本要求,这就需要从居民的基本生活需要来考虑。比如,为了适应低保户家庭人数和人口年龄的同构成,就要考虑规划设计出相应的满足不同户室比要求的住宅结构;为了满足小区居民生活的多方面需要,就需合理地规划设计各种配套设施。

2、卫生要求。小区规划设计应立足于为小区居民创造一个卫生、安静的居住环境。它既包括住宅及公共建筑的室内卫生要求,如要有良好的日照、通风、采光条件,也包括室外和居住区周围的活动空间;既要照顾生理学、人生保健等方面的卫生要求,也应赋予居民精神上的健康和美的感受。为此,在规划时,要注意对建筑用地的选择和环境的营造,防止噪音干扰和空气污染;在布置住宅等各项建筑时,除满足使用功能外,应从卫生要求出发,充分利用日照和防止阳光强烈辐射,考虑居住区的自然通风,配备上、下水设施,设置垃圾储藏公共卫生设备等。

2、安全要求。小区规划设计应为居民创造一个安全的居住环境。在规划设计时,除应考虑正常情况下小区居民生活中良好的治安要求外,还必须按照有关规定,对建筑的防火、防震、安全间距、安全疏散通道与场地、人防的地下构筑物等做合理的规划。

3、经济要求。经济合理地建设居住区,并尽可能降低居住区建筑造价和节约城市用地,是居住区规划的一项重要任务。这就要求在确定居住区内各项用地指标、建筑指标和标准时,必须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生活水平相适应。在有一定前瞻性基础上,充分考虑居民的承受和接受能力,从而选择分期建设还是一次性建设。

4、美观要求。小区规划设计应立足于为居民创造一个优美的居住环境。一个优美的居住环境的形成,不仅取决于单个建筑设计的效果,更取决于建筑群体与周围环境的协调。居住区不仅要有生活居住气息,而且要反映出生气勃勃的时代精神风貌。因此,居住区规划应在适用、经济的前提下,将建筑、道路、绿化等各种物质要素运用规划、建筑以及造园的手法,构造完整的、丰富的居住空间。

最后应针对低收入家庭多结构的特点,满足小户型高空间利用率的要求。

由于低收入家庭人口数及家庭结构呈多样性特点,它们均对保障性住房设计提出了适应性的要求。保障性住房需以满足基本生活需要为原则,在有限建筑面积内,妥善处理公共空间与套内空间的面积关系、合理分配套内各功能空间面积是影响保障性住房品质的关键因素。

一梯多户、小开间、大进深是提高土地利用率的有效途径,但是这种做法会对室内自然采光通风产生消极影响。低保户住房以改善城市低收入者的居住条件为目的,面积虽然小,但不等于简陋,在坚持节能省地,控制总面积的原则下,应保证低保户居住者享有舒适的住宅。在设计时,将房间布置与住宅建筑外形间的联系作为突破口,通过对住宅外形适当作一些凸凹变化,可以增加外墙面长度,在其上开窗,结合相应的平面布局,实现中部户型的自然采光、通风;在楼端部可以在山墙上开窗、悬挑阳台,可有效改善中部房间的自然采光、通风条件。

控制公共空间面积。压缩住宅公共空间面积,增加每层户数,可以提高交通核利用率,有效减少每户公摊面积。合理分配套内各功能空间面积。为了控制套型总面积,需从套内各空间面积入手,各空间面积应当紧凑,同时避免因空间过小带来的使用不便。设计中首先应确定各空间中需摆放的基本家具、洁具及设备的尺寸,然后在满足物体摆放及人体使用物体时的操作空间为标准确定空间最小尺寸限值的情况下,对空间尺寸“量身定做”,保证在面积紧凑的同时空间仍可有效使用。

厨卫空间设计。厨房和卫生间是住宅内的重要辅助空间,合理布置炊具、洁具,充分利用空间,缩减辅助空间面积,对厨卫空间进行整体设计非常必要。厨房可设计整体吊柜、橱柜,以增加储藏空间,并将天然气灶、抽油烟机、水槽等有机的结合在其中;卫生间除设计布置洗脸盆、马桶合理形式外,还需布置热水器,可将热水器水箱隐藏在吊顶内。另外,厨卫空间中可以利用空余墙面设置储物架,同时还要考虑为低保家庭中的洗衣机、冰箱等设备预留空间。

结合套型特点,分类设计整体储物空间。为了减少住户入住成本,增加储藏空间,可根据不同空间储物特点,结合套型设计布置整体储物柜。在过道门厅处可利用已有的横梁设置吊柜,供家庭放置杂物;在门厅处利用墙体形成的凹槽,设置衣帽柜放置鞋子、衣帽、雨具等;在卧室中可结合墙体设置壁柜,供储藏衣物、被服。通过对家庭储物类型的细化,在不同位置设计具有针对性的储物间,以便能达到物品取用方便,室内整洁的效果,保证室内居住舒适度。

保障性住房面向群体是低收入家庭,所以在设计上与普通小区既有共同之处又有特殊之处。为此,建筑设计上要尽量考虑到住户的实际经济情况,不能让住户“望房止步”。使尽可能多的低收入家庭有房可住,并能为住户创造一个富有特色的居住空间。在规划设计时充分利用城市环境资源,因地制宜,综合考虑日照、采光、通风、消防、防灾、管线埋设、视觉卫生等要求,在规划上与一般住宅小区基本相同。

结论:具有相应配套设施和物业管理的保障性住房,尽管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和不足,比如交通出行不便、就业水平不高、设施配套不足等问题。但还是受到了许多中低收入家庭和困难拆迁户的欢迎,而保障性住房的建设不但成为国家帮助中低收入家庭获得住房、满足自身基本需求的有效途径,也成为了我国住房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和社会福利的显著体现。

参考文献

《2007年国务院保障性住房》24号文件

根据国家2004年5月13日开始实行的《经济适用房住房管理办法》

《我国廉租房建筑设计研究》[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8:136-150周燕珉王富青.

居住空间设计要点篇7

通过我这几年的居住宅小区设计,现在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对新时期的住宅规划与建筑设计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空间布局交通流线组织景观设计日照间距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合理的空间布局

居住是城市重要的功能和组成部分,居住空间则是城市空间的细化和延续。居住区空间是以居信建筑为主的群体组合而成,为了各种功能的需要有意识地分割或围合,组成不同大小、形状、特征、色彩的空间。这个空间环境应能保持个人、家庭、社会的特点,又有足够的手段保持互相不受干忧,又能进行面对面的交往。

我国居住区的空间布局早期是借鉴西方的“邻里单位”模式居住区空间,接着仿苏联的“街坊”模式——内部庭院,到90年初形成的以“小区——组团——院落”三级空间形式序列得出的以住宅组团为中介的分级空间形式。发展到现在,规划开使出现了多元化和个性化的发展趋势,而这种趋势带来的居住外部空间则是向着空间的特征化和特色化发展,同时引入城市空间的概念和模式,包括城市的“街道空间”、“广场空间等”,体现了城市空间向居住区空间的延伸和渗透。这些居住外部空间的形态不仅展示了居住环境的多元化个性,更丰富了城市的景观和形象。

可持续发展的居住区建构形式,在淡化组团空间的前提下,从住区的大环境出发,在住区的整体范围内通过对基地、自然条件、地方特色、居民活动特征等的分析,在布局中形成一个(或一系列)的特征空间作为住区的空间主体,从而在整体上形成住区的一种明显的特征空间并生成相应的场所载体(一般为中心开敞的集中绿地或广场),同时在住宅组群内部形成代表地方特色和富于个性的特色空间(相当于院落空间),如里弄空间、四合院空间等。

新的居住区空间形式给住区带来多元化和个性化的发展,为住区的空间、景观乃至整体环境品质注入了新的活力。

良好的交通流线组织

居住区的人车交通组织方式应视居住区的区位、等级规模、交通结构、建设资金以及居民出行方式等诸多方面的具体情况而定,并在道路系统规划中得以体现。

对于规模较大的城市居住区或居住综合区,在机动车交通量很大的情况下,可用平面系统分流的形式,建设各自相对独立的运输体系,以提高交通效率,保障生活环境;在机动车尚未大量进入家庭时,可以采用分级组成道路网或划分居住环境区等方式,使人与车在一定的区域内、一定的程度上得以共存;另外还可以在中心部位建立大运量公交中心,吸引居民转向公共交通,从而减少其他机动车的交通发生量,营造优良居住环境。

对于居住小区和小型居住区,一般可视具体情况采取人车部分分流的形式,如道路横断面分流和人车局部分流等形式。

对于组团,住宅组数和住宅院落等小组规模的居住区,即可以建设庭院式道路,使人车共享道路空间;又可采取人行街巷系统,创造无机动车交通发生的居住环境;还可以实行内外式分流或立体空间分流,使人行空间与车行空间完全分离。

合理的景观设计

居住区的景观广义的内容应包括场地设计、种植设计和小品设计。

(1)场地设计

地形处理是绿地的骨架,应根据绿地的功能场地的现状,绿化后的景观和植物配置等综合处理。

地面的地形处理要让它接近自然。原有起伏的地貌不要轻易变动,只要不影响排水就要充分保护利用,进行必要的改造。等高线设计要自然流畅,与植物坛、台的边界线平行或垂直,有利于绿地的完整性与规律化。要十分重视对基地原有树木的保护并组织到规划布局中去。

利用原有水系或改造低洼地,在绿地中布置一定规模的水体来美化居住环境是行之有效的。但形成水体要注意水源和气候适宜两个基本条件。

(2)种植设计

正确选择植物品种进行合理的配置,在造景功能方面起到的作用有两个方面:一是分割空间,转移画面,引人入胜;二是掩蔽建筑缺陷,改变建筑线条,矫正建筑比例,在丰富室外空间环境中起积极的作用。

选择植物品种时必须结合居住区的具体条件,选用易长、易管、耐旱、耐阴的乡土树种、树冠大、枝叶茂密的落叶阔叶乔木,间以常绿树和开花灌木;落果少、病虫害少,无飞絮、无刺、无毒、无刺激性的植物。可供选择的植物品种多种多样,包括乔木(落叶乔木、阔叶常绿乔木和针叶常绿乔木),灌木(常绿阔叶灌木、落叶灌木、藤木植物),草本植物、竹类等。但要掌握好植物的性能,才能正确应用。

(3)小品设计

小品在绿化环境中起着方便使用,美化环境,组织空间的作用,小品和绿化植物、水体相结合,可以创造出各种风格独特的景观,给人以美的享受,与建筑空间组合得当则可构成丰富多彩的室外空间。

景观小品从根本上来说是给人用的,而不是给人看的,当我们设计和安装时应该处处为居民着想,如何方便让他们使用,为此,小品要突出实用价值,又必须具有艺术性,要密切结合各年龄居民活动的特点和需求。

植物配置根据居住区绿化的功能,植物生态习性的要求和景观效果,因地制宜综合安排。确定基调树种,主要是用作行道树和庭荫树的乔木树种,在统一基调的基础上求变化。为保持居住区常年的绿化效果,注意常绿树与落叶树的搭配。为尽快形成居住区绿化面貌,植物配置以速生树与慢生树结合。合理布置乔灌木,并与草皮花卉结合。中心景观绿地、会所,小区入口等居住区的重点部位处种植观赏性强的植物。

在必要位置放置功能性小品包括坐椅、桌、园灯或路灯、垃圾筒、电话亭、售货亭、体息亭廊、标志牌、楼门牌、儿童游戏设施、地面铺装等;配合小区整体景观设置装饰性小品包括花架、花坛、水池、山石、雕塑、叠石等。

合理的日照间距:

较好的建筑朝向是争取良好日照的的前提,现在建房住宅建筑日照尤其重要,住宅建筑设计中的住宅布局、建筑间距、房屋朝向等与日照相关的内容是重点。提高现代住宅中日照设计的质量,从而提高居住者的生理和心理健康。

总之,建筑师要不断地研究人们的居住生活行为和不同人群的居住需求。作为一名建筑师,有责任为人们提供更加健康及人性化的住宅的规划与建筑设计,并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居住空间设计要点篇8

【关键词】城市居住区环境艺术设计

一、城市居住区环境艺术景观的构成及设计理念

1.城市居住区环境艺术景观的构成

在艺术景观设计中如何对这些设计元素进行综合取舍合理配置乃是艺术景观设计的要点。

(1)绿化。城市居住区的园艺绿化中,可将乔、灌、花、草结合,用草类塑造背景,点缀乔木、灌木、花卉,形成高低错落的绿化景观;将平面与立体结合,加强围墙绿化、阳台绿化、屋顶绿化、悬挂绿化、攀爬绿化等;将实用性与艺术性结合,在艺术设计中追求构图、颜色、对比、质感,形成绿点、绿带、绿廊、绿坡、绿面等绿色景观,丰富城市居住区绿化的内涵。

(2)道路。好的道路设计可以成为城市居住区的一道亮丽风景线。道路往往和路牙、路边块石、休闲坐椅、植物配置、灯具等共同构成城市居住区最基本的艺术景观线。因此,在进行城市居住区环境艺术设计时,我们有必要对道路曲线、宽窄和分幅、铺材、装饰等进行综合考虑,以赋予道路美的形式。

(3)驳岸。在景观艺术设计中,可巧妙设计河道驳岸,制造急流、缓流、静水,形成动静结合的水景,再辅以灯光、喷泉等装饰,则可形成标志艺术景观。

(4)铺地。广场铺地在城市居住区中是人们通过和逗留的场所,是人流集中的地方。在艺术设计中,通过它的地坪高差、材质、颜色、肌理、图案的变化创造出富有魅力的路面和场地艺术景观。

(5)小品。主要包括雕塑小品、园艺小品、设施小品,小品在城市居住区艺术景观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精心设计的小品往往成为人们视觉的焦点和小区的标识,起到画龙点睛、活跃空间气氛的功效,成为城市居住区环境中的闪光点。

2.城市居住区环境艺术景观的设计理念

(1)自然生态原则。要在尊重、保护自然生态资源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基地的原生态山水地形、花草树木、土壤及大自然中的阳光、空气、气候因素等,合理布局、精心设计,创造出接近自然的城市居住区绿色艺术景观环境。

(2)以人为本原则。居民对城市居住区环境有着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的要求。艺术景观设计要强调对人的关怀。体现在活动场地分布、交往空间设置、艺术景观小品等方面,创造一个更加健康生态、更具亲和力的城市居住区环境。

(3)因地制宜原则。城市居住区的环境艺术景观设计,要突出其地域性特征,充分表现基地所在地的自然景观特色和历史文化传统,使艺术景观设计根植于地方土壤。

(4)经济适用原则。城市居住区的环境艺术景观设计,要在保证各项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造价。既要考虑到环境艺术景观建设的费用,还要兼顾到建成后的管理和运行的费用。

二、城市居住区环境艺术景观设计的着力点

城市居住区环境艺术景观设计,既要提高自然生态意识,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还要满足居民各种活动的需求,便于居民的活动、休闲、交往,使居民感受到地方的人文精神和美的享受。

1.注重因地制宜地进行设计布局

(1)考虑当地风土人情特点。了解该地的历史与现状,掌握其发展趋势,因地制宜进行艺术景观设计,与历史环境相结合,贯彻生态原则、文化原则的设计布局,易于为当地居民接受和认同。

(2)考虑原有地形地貌形态。在对城市居住区艺术景观环境进行总体布局时,首先以贯彻“尊重自然”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尊重原有自然地形地貌条件,维护和保持基地原有的自然生态平衡的基础上进行布局设计。

(3)考虑外部自然景观资源。运用各种造景手法,将城市居住区周围有观赏价值的自然、人文艺术景观资源纳入到城市居住区的艺术景观序列中,或为视觉交点,或遥相呼应,创造出城市居住区宜人的自然山水景观。

2.注重艺术景观空间创造的多样性

一个好的居住环境,应该让生活在其中的居民感到安全、方便、舒适。艺术景观空间的设计应通过城市居住区艺术景观环境绿色活动空间的创造,满足不同社会群体、年龄层次及不同兴趣爱好的群体的需要,满足居民进行各项户外活动的需要。艺术景观空间的设计,也应该动、静结合,开、闭相间。通过对地下、半地下车库的地形处理、架空层的利用等,营造多层次的立体绿色艺术景观活动空间。利用高低错落、层次丰富的树木花草、花坛坐凳、山石小品,使城市居住区户外活动空间掩映在一片绿树丛中,使户外活动空间在形式、内容、性质、景观等方面呈现出多样性,达到生态化、功能化、景观化、便捷化、多样化。

3.注重植物艺术景观创造的生态性

(1)以植物造景为主,形成点线面结合的绿色艺术景观。点,指城市居住区中的公共绿地、组团绿地,是城市居住区绿色艺术景观系统中的艺术景观节点,是城市居住区居民进行户外活动的公共活动空间;线,指城市居住区中的道路艺术景观绿化、城市居住区周围的防护性绿化带;面,指城市居住区中面积最大,与居民日常生活最为贴近的宅旁绿地。

(2)增加植物多样性,构筑稳定的生态植物群落。在城市居住区环境艺术景观设计中,增加植物品种的多样性,形成自然植物群落的生态布局,增加绿量,提高植物群落的生态效益,形成层次、色彩丰富、多样的植物艺术景观。为此,在植物的选择上,要注重适地适树,选择乡土树种。这样由乡土树种组成的植物群落,结构稳定,长势良好,还能体现出城市居住区环境艺术景观的地方特色。

(3)立体绿化,增加城市居住区的绿化量和生态效果。加强屋顶绿化、墙面绿化、阳台窗台绿化、棚架绿化等,增加绿地面积,进一步地将绿色艺术景观与建筑有机结合,使绿色空间与建筑室内空间互相交融、渗透,软化建筑平直的线条,使建筑与绿地形成自然过渡,减少屋顶、墙面材料的热辐射,减少局部的热岛效应,改善城市居住区的小气候,产生生态的环保节能效果。

参考文献

[1]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2]俞孔坚.“反规划”途径.2005.

[3]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理论与方法.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5.

[4]安秀.公共设施与环境艺术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居住空间设计要点篇9

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步,居住区园林已成为园林设计的一个重要类型,国内的园林设计思想也进入了新的活跃期,并随着国外景观设计思想的进入、中西方园林设计思想的交融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这里我们称之为居住小区景观环境设计阶段。本文就试探着探讨一下有关居住小区景观环境设计的一些设计理念、内容和手法。

1、居住小区景观环境设计的外延

1.1设计立意和主题居住区景观环境设计,并不仅仅单纯地从美学角度和功能角度对空间环境构成要素进行组合配置,更要从景观要素的组成中贯穿其设计立意和主题。例如,表达某种独特的社区文化,或突出居住区本身所处自然环境的特色。通过构思巧妙的设计立意,给人们的生活环境带来更多的诗情画意。居住区环境景观形态,成为表达整个居住区形象、特色以及可识别性的载体。

1.2设计范围所有空间环境的构成要素,包括各类园境小品、休息设施、植物配置以及居住区内部道路、停车场、公共服务设施、建筑形态及其界面,乃至人的视线组织等都在居住小区景观环境设计范围之内,从而大大扩展了传统的“绿化+场地+小品”小区绿化模式的设计对象范围。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不仅体现在各种造景要素的组织、策划上,而且还参与到居住空间形态的塑造、空间环境氛围的创造上。同时,景观设计将居住区环境视作城市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在更大范围内协调居住区环境与区域环境的关系。

1.3设计过程景观设计模式改变了从前那种待建筑设计完成以后,再作环境点缀和修饰的做法,使环境设计参与居住区规划的全过程,从而保证与总体规划、建筑设计协调统一,保证小区开发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地形地貌和植被资源,使设计的总体构思能够得到更好的表达。

1.4设计手法居住区景观组织并不拘于某种风格流派,而是根据具体的设计构思而定,但始终要追求怡人的视觉景观效果。景观设计拓展了灵活多变的构图手法与流畅的曲线形态揉合到环境中,丰富和发展了传统的园林设计方法。设计的目的是为人们创造可观、可游、可参与其中的居住环境,提供轻松舒适的自然空间,为人们营造诗意的空间,从而增添人们日常的生活情趣。2、居住小区景观环境设计的内涵

2.1确立以人为本思想以人为本指导思想的确立,是环境设计理念的一次重要转变,使居住区环境设计由单纯的绿化及设施配置,向营造能够全面满足人的各层次需求的生活环境转变。以人为本精神有着丰富的内涵,在居住区的生活空间内,对人的关怀则往往体现在近人的细致尺度上(如各种园境小品等),可谓于细微之处见匠心。因此,景观设计更多的从人体工学、行为学以及人的需要出发研究人们的日常生活活动,并以次作为设计原则。要创造适于居住的生活环境,更多的需要建立在居住实态的调查研究之上。

2.2融入生态设计思想生态设计思想的融入,使环境设计将城市居住区环境的各构成要素视为一个整体生态系统;使环境设计从单纯的物质空间形态设计转向居住区整体生态环境的设计;使居住区从人工环境走向绿色的自然化环境。基于生态的环境设计思想,不仅仅是追求如画般的美学效果,还更注重居住区环境内部的生态效果。例如绿化不仅要有较高的绿地率,还要考虑植物群落的生态效应,乔、灌、草结构的科学配置;居住区环境的水环境则要考虑水系统的循环使用等。

2.3追求生活情趣社会经济的发展,使人们的居住模式发生了变化,人们在工作之余有了更多的休暇时间,也将会有更多的时间停留在居住区环境内休闲娱乐。因此,对生活情趣的追求要求各种小品、设施等造景要素,不仅在功能上符合人们的生活行为,而且要有相应的文化品位,为人们在家居生活之余提供了趣味性强而又方便、安全的休闲空间。

2.4注重动态的景观效果在静态构图上,景观设计要求讲求图案的构成和悦目的视觉感染力,但景观设计更为重视造景要素的流线组织,以线状景观路线串起一系列的景观节点,形成居民区景观轴线,造成有序的、富于变化的景观序列,如各种绿轴、蓝轴等。这种流动的空间产生丰富多变的景观效应,使人获得丰富的空间体验与情趣体验,对构筑居住区的文化氛围和增强可识别性起到积极作用。

2.5强调可参与性居住区环境设计,不仅仅是为了营造人的视觉景观效果,其目的最终还是为了居者的使用。居住区环境是人们接触自然、亲近自然的场所,居住的参与使居住区环境成为人与自然交融的确空间。例如,成都一些居住区通过各种喷泉、流水、泳池等水环境,营造可观、可游、可戏的确亲水空间,受到人们的喜爱。

2.6兼备观赏性和实用性居住区园林景观环境必须同时兼备观赏性和实用性,在绿地系统布局中形成开放性格局,布置有利于发展人际关系的空间,使人轻松自如地融入“家园”群体。让每一个居民随时随地都享受新鲜空气、阳光、绿色与和谐的人际关系,成为居民理想中的乐园。

2.7开放的、系统的设计观念景观设计不再强调居住区空间环境绿地设置的分级,不拘于各级绿地相应的配置要求,而是强调居住区为全体居民所共有,居住区景观为全体住户所共享。开放性的设计思想力求分级配置绿地的界限,使整个居住区的绿地配置、景观组织通过流动空间形成网络型的绿地生态系统。

2.8主题化的设计思想以某种主题为主的居住区环境设计,或营造独特的社区文化、艺术氛围,或表达对某种生活情调的追求,能够有针对性地满足当前社会多元化需求定群体的需求。设计的主题思想既可以从市场分析出发,又可从居住区区位环境的景观特质提炼出来。如华阳府河音乐花园,以音乐为概念的环境设计策划、设计,迎合了人们对健康生活的追求,得到了目标消费群体的认同,从而在市场上获得了很大的成功。3、居住小区景观环境设计中的绿化设计

3.1设计原则居住小区的绿化设计应强调人性化意识,考虑人在使用中的心理需要与观赏心理需要吻合,做到景为人用。在住宅入口、公共走廊、直到分户入口,都引入绿化,使人们在日常生活的每一个关键点都能够接触到绿化,绿化环境不再只是一块绿地,而是一个连续的系统。

3.2植物配置不同地带一定面积的小区内木本植物种类应达到一定数量;在乔木、灌木、草本、藤本等植物类型的植物配置上应有一定的搭配组合,尽可能做到立体群落种植,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植物的生态效益;在植物配置上,应体现出季相的变化,至少做到三季有花;在植物种类上应有一定的新优植物的应用。

为维护全球可持续发展,世界范围内提出保护生物多样性。作为城市环境重要组成部分的居住区绿地应成为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开放空间。居住区绿地中的人工植物群落应是在城市环境中,模拟自然而营造的合适本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结构配置合理,层次丰富,物种关系协调,景观自然和谐的园林植物群落。少种植那些过于娇贵的植物,通过植物自然的生长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也不会给后期的养护带来负担。居住区绿地应是为人服务的地方,应集中体现出城市绿地的价值,在植物种类上应达到一定的数量。通过调查发现不同地区的城市种类,因气候土壤的条件差异而有所不同,一般面积10hm2左右的小区中的木本植物种类数应能达到当地常用木本植物种数的40%以上。

好的居住区环境绿化除了应有一定数量的植物种类的种植,还应有植物种类型和组成层次的多样性做基础,特别应在植物配置上运用一定量的花卉植物来体现季相的变化。在住宅的各个角落,应多种植一些芳香类的植物,如白兰、黄兰、含笑、桂花、散尾棕、夜来香等,营造怡人的香味环境,舒缓人们的神经,调节人们的情绪。4、居住小区景观环境设计的一些手法

4.1小区步道设计有调查表明,小区中最主要的活动形式是休息散步,而且居民多喜欢在小区绿化较好的道路上散步,而不是仅限于小区的小游园。因此,小区的步道设计应以使用者的舒适度为重要指标,当曲则曲,当窄则窄,不可一味追求构图,防直放宽。在满足功能的前提下,应曲多于直,宜窄不宜宽。力图做到有收有放,树影相荫,因坡而隐,遇水而现。

4.2小区广场设计小区广场称之为休闲场地更为合适,这一类场地的功能主要在于满足小区的人车集散、社会交往、老人活动、儿童玩耍、散步、健身等需求。规划设计应从功能出发,为居民的使用提供方便和舒适的小空间。尽量将大型广场化整为零,分置于绿色组团之中,在小区尽量不搞市政设计中常出现的集中式大型广场,越是高档的小区越不应该搞。别墅区中则绝对不要设,不仅尺度不合适,而且也难于适应小区的休闲、交往等功能。

小区广场的形式,不宜一味追求场地本身形式的完整性,应考虑多用一些不规则的小巧灵活的构图方式。特别是广场的外延可采用虚隐的方式以避其生硬,与周围的小区环境有机的结合。此外,小区内的广场设计,一定要避免城市广场设计中缺乏绿荫的通病。

4.3架空设计首层架空的手法可创造出满足居民需求的特色空间:架空的底层首先解决了首层居民的地面返潮问题;其次架空的底层得以延伸;此外架空的底层还可以停放自行车、摩托车,减少了额外的停车场占地。

居住空间设计要点篇10

关键词:日本集合住宅保障性住房小户型

abstract:JapanesecollectionresidentialandChina'sconstructionofaffordablehousingdevelopmenthasalotincommon.thispaperfirstdiscussesatypicalrepresentativeoftheJapaneseclusterofhouses,sizecharacteristicsanddesignmethods,andestablishedthemainbodyofthestudy.atthesametime,expandtheanalysisofaffordablehousing,putoutsomecharacteristicsofthedesign.explorethecommonalitiesandprovidesatheoreticalbasisforthefeasibilityofapplicationdesign.Keywords:acollectionofJapanesehouses;affordablehousing;smallunits

中图分类号:tU24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研究的必要性

我国保障性住房设计理论的发展刚刚起步,在居住空间布局设计上存在着种种问题,其中包括对空间尺度考虑不足、空间布局设计模式单一化、居住者未能参与设计、设计理念的相对滞后等。因此有必要对保障性住房居住空间布局设计进行进一步研究。

日本在住宅设计上长期坚持小面积、适用舒适的理念,长期开展对居住行为方式和家庭人口结构的研究,尤其是在集合住宅方面研究成果丰硕。而其集合住宅在文化背景、人口结构等多方面与我国保障性住房存在较高相似性。因此有必要对日本集合住宅与我国保障性住房居住空间布局模式进行比较研究。

2研究的意义

通过对日本集合住宅与我国保障性住房居住空间布局模式进行比较研究,探讨适合我国保障性住房的居住空间布局模式,有利于进一步完善我国保障性住房设计理论体系。

通过对日本集合住宅空间布局模式设计方法的分析和总结,可以为我国保障性住房空间布局设计实践提供切实可行的参考,是提高我国保障性住房设计水平的重要途径。

3国内外日本集合住宅空间布局模式研究动态、水平、存在问题

一、特定功能居住空间尺寸

精细设计与居住空间尺寸

日本住宅的设计尺寸有求十分精准,可以精确到厘米。对各个房间的设计定位都很精确和实用,如家庭的公共空间第一个要考虑的就是家具的摆放和实用,空间是否能相互渗透,交通线是否能重合。日本集合住宅虽然空间很小,但能把所有空间的作用发挥到极致。

人体工程学与居住空间尺寸

人体工程学联系到空间设计,其意义为以人为主体,运用人体计测、生理、心理计测等手段和办法,研究人体结构功能、心理、力学等方面与室内环境之间的合理协调功能,然后对设计居住空间进行设计,以适合人的身心活动要求,取得最佳的使用效能。

工业化生产背景下住宅部品化

住宅部品是构成住宅建筑的组成部分,是住宅建筑中的一个独立单元,它具有规定的功能。按照住宅建筑的各个部位和功能要求,将住宅进行部品部件化的分解,发挥其功能作用。住宅部件的特点包括:标准化、系列化、规模化生产,并向通用化方向发展。日本住宅部件化的发展不仅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住宅多样化和标准化之间的矛盾,而且为特定功能居住空间尺寸的通用化设计提供了大量可行数据。

二、居住空间的多样化设计

以家庭为居住核心单位

按家庭人口为依据,用“家庭人数减去夫妇对数”来计算卧室数量,使集合住宅进入了保证居住实态和注重实效的阶段。日本集合住宅不仅把“食寝分离”、“就寝分离”“干湿分离”和“公私分离”的理念容入了标准设计中去。如以nLDK型套型设计模式,确立了集合小面积住宅的标准模式,使关于小面积住宅的研究进入了精细化的阶段。

适应性设计

尽管小面积集合住宅有许多标准形式,建筑师仍然在个性化和多样化方面做了各种各样的尝试。1)根据居住者的情况,设定针对性的平面2)提供不同价值观的居住生活方式的相应住宅3)居住者能自行装修和自由分隔4)提供自由组合灵活住宅。

另外,还考虑由于家庭人口结构,老年住宅的“亲子型”的二代居、三代居住宅也得到了发展,设计上又分为同居型、分居型和邻居型三种。考虑到家庭人口结构的变化在居住以后可以分隔变化的“可变型住宅”、“顺应型住宅”。在居住空间形式中增设了西式卧室布置,使居住空间更加富有灵活性。

个人为居住核心单位

山本理显将传统的“社会家庭个人”的关系转化为一种“社会个人家庭”的新型社会关系,家庭不再是杜会和个人之间的协调者,而是存于个人背后又个人自由选择去接受的形态,重新定义了居住的核心单位应该是个人而不是家庭,从而使集合住宅的设计脱离了以往传统家庭概念,创造了“脱nLDK”住宅新的空间布局模式。

三、住户参与设计(合作共建)

合作共建型集合住宅设计模式

合作共建型集合住宅(Co-operativeHousing)是一种以住户参与设计与决策过程、居民和建筑师共同作业的特殊设计方式进行建设的集合住宅。共同协作的方式是其执行的基本精神,它强调的是与居住者一起设计,而不是为他们设计。

Si住宅自由内部分割

Si集合住宅提供了住户自己参与设计和决定居住单元的内部分隔和立面造型的可能性,为居住者提供了一个充分表现自我创造力的平台。居住者可以根据不同的生活方式和爱好进行灵活布置,自由分隔,满足多样化的需求,实现个性化的集合住宅设计。

脱nLDK模式

脱nLDK模式适应居住者多种要求的载体――代用空间的模式,进行新的空间组合的探索。建造可以接受各种客户群,流动的生活方式的平台,居住者可以自行改变和调整空间。

四、新的居住理念

居住主体

个体与集合的关系研究:集合住宅与独立住宅最大的不同是要建立在公共性与私密性良好的平衡的基础上,基于“集合”与“个体”的关系学,集合住宅设计研究是“个体”的多样性的研究,设计多数的“个体”与“集体”两者同时成立的方案,“个体”描写自由的生活,集体是有约束、有秩序的生活,大的集体和自由的“个体”的关系。

空间形式

Soho的出现带来的启示:办公室走向家庭标志着家庭专用住宅向社会打开大门的开始。日本建筑师提出了阈的概念,阐释为“与外部对话的场所”,是与外界街道连续的部分,这个阈空间可以对外,成为与社会联系的过渡空间。可作办公室,也可作商店,根据各家的用途不同,给予街道的表情会很丰富。阈概念,与20世纪限定住宅功能集合化的做法不同,是新的城市住宅规划手法。

除了工作的元素外,高龄者、儿童在户内难以解决的家务也是集合住宅向外打开天窗的契机,护理老人的帮手、照顾儿童的保姆走进家庭是另一个阈。

4国内保障性住宅空间布局设计的研究动态、水平、存在问题

论文主要的参考文献及观点有:

空间特点

周燕氓等人的著作《住宅精细化设计》[11]在住宅精细化设计方面做了很多深入性的研究,书中的很多经验和体会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周燕氓、杨洁在《中、日、韩集合住宅比较》一文中对于中、日、韩三国集合住宅的特点进行了比较,并对日韩两国集合住宅的主要空间特点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集合住宅设计中可以向其借鉴和学习的方面。

学习借鉴

林文洁和周燕氓在《日本公营住宅给中国廉租住房的启示―以日本新渴市市营住宅为例》[12]一文中以日本新渴市市营住宅为例,对住宅小区的分布与规模、住宅楼及户型平面的特征随年代推移的发展变化等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从制度和住宅小区规划与建筑设计两方面提出了对我国廉租住房建设的几点建议。

生命阶段

濮慧娟在文章《保障性住房设计特色》一文中,通过保障性住房与商品房在总体、单体、立面等方面的比较,论述了保障性住房的建设方向与定位。其中的获奖方案――平凡一生,采用可灵活分割的设计手法,适应保障性住房的居住群体一生各个阶段的居住需求;通过户内空间变化、节能技术的应用,来完善居住功能,使住户一生受益。[13]

成本核算

建筑学报上发表的《2008年全国保障性住房设计方案选登》一文,其中刊登了一等奖作品,由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孙石村、王鹏设计的模方:模块化设计,可自由组合,适用于不同地块要求;便于建立统一标准化体系及政府估价和成本核算,满足廉租房建设要求。[14]

要素协调

李飞在其硕士论文《广州保障性住房户型设计研究》中关于居住空间布局设计提到“设计的成功与否就在于各组织要素之间的交流和协调,处理好各要素之间的复杂矛盾则是成功的标志。客厅是整个居住空间系统组织中占有统帅地位的空间,具有协调统帅各功能空间的作用。”[15]

5研究水平和存在的问题

日本对于集合住宅的研究起步较早,在发展历史、设计方法与设计理论等方面都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并随着其集合住宅建设的发展而同步发展,涌现出了大量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总体研究水平达到了一个较高的程度。日本国内关于集合住宅的重要专著出版超过200册.除了这些专门的论著,日本关于集合住宅研究的学位论文、会议论文、期刊论文也非常多,内容同样涉及了建筑历史、设计理论、住居学等诸多方面。

设计理论研究方面,国内对国外集合住宅居住空间布局模式设计理论和设计方法的研究实用性较高,相关理论成果的引入对我国的研究有很好借鉴和导向作用,故而这部分内容在当前国内的研究领域中受到的关注度较高,相关成果比较丰富,有关理论书籍的译著数量也相对较多,其中原著主要源自日本。

设计实例研究方面,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通过以《世界建筑》、《建筑创作》、《建筑师》等为代表的建筑期刊,许多日本集合住宅实例被陆陆续续介绍到国内。文章大都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概括性地介绍了日本集合住宅设计和建设的一些代表性实例。

国内文献研究方面,《住宅精细化设计》等著作、《日本公营住宅给中国廉租住房的启示―以日本新渴市市营住宅为例》等期刊文章以及《广州保障性住房户型设计研究》硕士论文等,对住宅的居住空间布局设计都做了深入的研究。其次国内举办的设计竞赛如2002和2008年中国建筑学会分别主办的《2002年全国经济适用住宅设计方案竞赛》活动、《2008年全国保障性住房设计方案竞赛》活动,全国各地2007年广州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广州市住宅建设办公室主办,广州市民用建筑科研设计院承办了《2007政府保障型住房平面设计竞赛》活动。在这三次的活动中,全国各地的建筑师们都对保障性住房平面设计各个方面提出很多创新性的思考。

参考文献

[1]张菁,刘颖曦.战后日本集合住宅的发展[J].新建筑,2001,(2).

[2]胡惠琴.集合住宅的理论探索[J].建筑学报,2004,(10).

[3]周燕珉,杨洁.中、日、韩集合住宅比较[J].世界建筑,2006,(3).

[4]王健,田中辰明.日本环境共生住宅及其设计手法的解析[J].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2000,(4).

[5]李依伦.浅析人体工程学指导下的小面积居室空间设计[D].山西大学:山西大学,2009.

[6]邱伟立.日本集合住宅设计发展历程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2010.

[7]鞠瑞红.住宅产业化进程中的Si住宅体系设计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山东建筑大学,2011.

[8](日)小林秀研究施,日本における集合住宅の定着程[m]日本住宅合センタ,2001

[9](日)小谷部育子、岩村和夫等,共に住むかたち[m]建料研究社,1997

[10](日)建思潮研究所,集まって住む形:低スモルハウジング[m]建料研究社,2001

[11]周燕氓等.住宅精细化设计.第一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12]林文洁,周燕氓.日本公营住宅给中国廉租住房的启示―以日本新渴市市营住宅为例.世界建筑.2008,(2)

[13]濮慧娟.保障性住房设计特色[J].上海建设科技,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