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的重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00:04

病理学的重点篇1

关键词:护理措施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427-02

护理措施是临床护理学的教学重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护理措施涉及病人的饮食、日常活动、临床病症、病情观察、用药及疾病认知等多方面内容。不少学生反映其内容繁多而复杂,难于记忆和理解。下面谈谈临床护理学中护理措施的几个教学要点:

1了解护理措施的内容结构

护理措施一般包括一般护理、病情观察、对症护理、用药护理、心理护理、健康教育几个方面。学生在学习和记忆时可根据此顺序将某种疾病的护理措施分条列举。先制定好病人的作息、饮食方案(一般护理);再根据病情确定重点监测的重要体征(病情观察);再根据病人的主要护理诊断制定相应对策(对症护理);根据病人目前用药提出用药的注意事项及需观察的药物副作用(用药护理);最后做好病人的心态调整工作及疾病知识宣教工作(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这样整个护理过程结构清晰、井井有条。教师可以采用问题讨论式教学方法,根据教学内容提出典型病例,让学生分组对病例进行讨论,得出疾病诊断和护理诊断。再按护理措施的内容结构分条制定出一整套该病人的护理措施,最后再由教师对学生制定的护理措施进行点评,纠正其错误,补充其遗漏。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提高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更重要的是可以激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了创新性思维能力和享用终身的自学能力。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得到同步发展的同时,教师的能力也得到完善和提高[1]。

2根据疾病的表现特点,确定护理措施的重点

不同的疾病护理措施各不相同,学习过程中如果仅凭死记硬背、往往会重点不清,相互混淆。应教会学生根据该疾病特点进行理解记忆。如支气管扩张的临床特点是慢性咳嗽、大量脓痰、反复咯血。那么护理措施的重点就是保持呼吸道通畅,通过各种方法协助病人排痰、清除血凝块,防止形成窒息而威胁病人生命。再如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最主要的死因是心律失常,那么病情观察的重点就是病人的脉博、血压、心律、心电监护。教学过程中应向学生强调,护理措施总是根据病情特点来制定的,学习中应把两者密切联系起来。分析病情是制定措施的前提,首先应了解该疾病的最主要病因,最突出的症状和体征,最常见的并发症,对病人的生命健康威胁最大的问题以及对病人治疗的中心环节,然后才能制定出主次分明,重点突出的护理措施。诱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把护理措施和疾病的病因,临床表现,并发症,治疗等有机结合,综合分析,理解记忆。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印象,牢固记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

3鼓励学生对不同疾病的护理措施进行对比记忆

不同疾病有很多类似的护理措施,但又不尽相同。鼓励学生总结出其相同点与不同点进行横向比较,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提高学习效率,如慢性心衰、高心压、肝硬化、慢性肾衰病人的饮食护理都要求低盐,但对食盐的限制量又各不相同,心衰要求

4鼓励学生进行情景设计、思维记忆

可以让学生试想自己就是医院的值班护士,遇见急诊病人,思考自己应如何处理。如面对低血容量性休克的病人,应立即将病人取中凹位,接吸氧管予中流量吸氧,迅速建立多条静脉通路扩容,接好心电监护仪以监测生命体征,再根据医嘱使用抗休克药物。通过这样的模拟想象,一整套抢救休克的护理措施历历在目,一气呵成。学生也会印象深刻,对知识牢固掌握,也更容易完成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的衔接。郑艳楠、谢世发、陈晓玲等在护理学教学中也应用此方法,在课堂上让学生分别扮演病人和护士,设计出护士分析病情,制定并实施护理措施的情节,分组进行表演,表演者谈其感受,其他同学进行观众点评,最后由教师根据表演内容作相关总结。结果显示这种情景设计,角色扮演的学习方法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理解、应用知识的能力。学生理论考试和护理操作技能考核的成绩大幅提高[2]。

总之,疾病护理措施虽内容多而繁,易混淆,但有规律可循。如教会学生使用正确的学习方法,不但可以让学生轻松掌握,还可以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将来的临床护理工作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病理学的重点篇2

关键词:病理生理学病例分析试题设计策略

当前,病例分析在医学教育中既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又作为一种重要的考核手段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医学课程中。病理生理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医学主干课程,它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规律和机制的学科;同时它是联系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也是临床医学的一部分。因此,病例分析题也适用于病理生理学的考试。如何结合病理生理学的学科特点,利用病例分析提高病理生理学的考核质量?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病例分析试题的设计策略。

一、病理生理学病例分析试题的设计目标

病理生理学病例分析试题的设计应以病理生理学的教学大纲为依据。教学大纲明确了试题设计的指导思想:“病理生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规律及其机制的科学。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为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基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医学生应掌握和理解病理生理学的基本概念,常见病理过程的发病机制和对机体的影响。能够自如地运用所学的病理生理学知识分析和解决临床问题,并培养临床思维能力,为今后临床课程的学习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由此确立了病例分析题的设计目标:注重考查学生对疾病的发生、发展机制的理解,要能反映出学生掌握知识的宽度和深度,考核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理论去分析、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考核学生临床思维的水平。

二、病理生理学病例分析试题的设计内容

病理生理学的教学内容包括:疾病概论、基本病理过程和系统病理生理学。以上三个方面作为病例分析的设计内容范围,其中以基本病理过程和系统病理生理学两部分为主。

1.基本病理过程指在多种疾病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共同的、成套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病理变化,例如: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紊乱,缺氧,发热,休克,等等。这部分的内容是很多疾病共性的东西,单纯以此为目标的病例分析题题干较短,考核知识点单一。

2.系统病理生理学又称病理生理学各论,主要讲述体内重要系统的不同疾病在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些常见的共同的病理生理变化及其机制,包括心功能不全、呼吸功能不全、肝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等章节。它们是多种疾病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个共同的病理改变,既有基本病理过程的内容,又有临床具体病例的特点,因此这部分的病例分析题既可以考核学生知识面的宽度和深度,又能评价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病理生理学病例分析试题的题目类型和比例

1.试题类型。

选择题(单选、多选)题干应简洁,考核的知识点要突出,重点考核易混淆知识点和学生的快速判断能力,比如酸碱平衡紊乱类型、脱水类型等的判断。问答题的题干可以给出较多的临床资料(病史、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等),尽量覆盖较多的知识面,重点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深度和临床思维能力。如慢性心衰的病例,在疾病过程中可以有肝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的表现,学生要根据题目提供的资料判断出这些病理状态,并论述它们发生的机制和因果关系。

2.试题比例。

由于在此阶段的学生还没有正式接触临床课程,因此病例分析题在试卷中属于较难题,占分比例为10%―20%。其中病例分析问答题需要学生阅读完病例,然后进行分析、答题,因此在试题的信息量和总题量上要合理控制,使学生有足够的答题时间。

四、病理生理学病例分析试题的设计要点

1.试题设计要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试题设计要体现既考学生的知识水平,又考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的要求。考试不仅要考核学生对病理生理学知识掌握水平,而且要以促进考生临床思维能力为目标。试题的三种类型要灵活变化,我们要考虑试题三种类型特点及其相应的功能,从不同侧面考核学生;对题目中给出的病例资料(病史、体检和实验室检查等)要经过有目的性的筛选、设计,使学生能通过题目排除干扰因素、进行归纳总结,按照临床医学的思维方式进行分析和判断。

2.试题设计要有层次,有难度。

试题设计的难度,以中等水平考生为基点,形成难度阶梯。如果试题太容易,不能把学生的学习水映出来,看不出优秀生和一般考生的差异;如果试题过难,需要过多的临床知识,超出学生当前阶段的知识范围,同样考不出学生的真实水平。题目应在病理生理学教学大纲范围内,结合临床实际病例进行设计,使大多数考生在能答题的基础上形成难易梯度,考出学生真实的水平。

3.试题设计要起到对教学质量的反馈作用。

测试的结果可以反映出学生知识点上的缺陷。教师通过分析学生暴露出来的问题,可以发现教学中的不足,并进行相应的改进和提高。

4.试题应该具备的条件。

(1)试题应来源于临床实际病例,然后根据病理生理学教学的需要进行合理加工。不能凭空设想,也不能完全照搬原始临床病例。

(2)试题的表述应是精确的、言简意赅的,不能是模糊不清的、可随意理解的。提供基本病例资料要针对考核要点。由于此阶段学生未完全学习临床课程,因此不宜过多涉及无关的症状、体征和检查结果。

(3)试题应是新颖的、不落俗套的。题目既要有典型性,使学生通过答题能够举一反三,又要新颖,不能照搬或重复以前出题的套路。

(4)试题的正确答案应是唯一的、确定的,不能是模棱两可的。

总之,对于病理生理学病例分析题,我们要明确设计目标、考核内容、题目类型,并按照设计要点进行设计,这样才能真正用好病例分析题,高效地为病理生理学的考核工作服务,从而进一步提高病理生理学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金惠铭,王建枝.病理生理学(第七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2]陈罡,罗殿中.加强病例分析教学,提高学生综合素质[J].高教论坛,2003,(6):112-114.

病理学的重点篇3

【关键词】病理学教学哲学

philosophicalthoughtontheteachingofpathologicaltheorycourse

【abstract】inthispaper,itanalyzesthephilosophicalprinciplesincludedintheteachingofpathologicaltheorycourse,onthisbasis,wediscusstheimportanceofphilosophyprinciplewhichusedtobetterunderstandandmasterthepathologyandtoenhancestudents’abilitytoanalyzeandsolvetheproblems.

【Keywords】pathologyteachingphilosophy

病理学是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结局和转归的一门医学基础主干学科。学好病理学可以认识和掌握疾病的本质和发生、发展规律。病理学同时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具有临床性质的学科,称为诊断病理学或外科病理学。在临床医学实践中,病理学为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理论基础。病理诊断是迄今诊断疾病最可靠的诊断方法,被称为诊断的“金标准”。在医学教育中,病理学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课。因此,要学好临床先要学好病理学。一名合格的临床医生一定要有系统的病理学知识做基础。然而,由于病理学总论中涉及的概念繁多、理论抽象;而各论中所涉及的系统疾病又很庞杂,容易混淆且难于记忆,这就使处于基础学习阶段的医学生认为病理学枯燥、逻辑性差,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死记硬背的现象,易造成学生的畏难情绪,甚至对病理学产生厌学,教学效果难以保障。

为了帮助学生梳理病理学知识体系,培养科学的学习方法及临床思维能力,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更好地掌握重点难点知识,从而提高病理学教学质量,本文将哲学思想融入了病理学教学过程中,用辩证的思维和发展的眼光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病理学。下面以李玉林主编的第七版病理学为例谈谈自己在病理学理论课教学中的体会。

一、总论与各论的辩证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相互联系、辩证统一的,体现在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绝对与相对的关系。

病理学总论与各论即是共性与个性的辩证统一,书中的第1-5章为病理学总论,阐述的是不同疾病的共同规律,即共性,又称为普通病理学。第6-16章为病理学各论,分系统阐明各种不同疾病的特殊规律,是学习某种疾病的特性,即个性,又称为系统病理学。即病理学总论与各论之间是相互联系又辩证统一的,总论概括了各论中共同的本质的东西,它比各论深刻,但不能完全代替各论;各论比总论丰富,但它不能完全进入总论之中。即总论离不开各论,它寓于各论之中,各论也离不开总论,它是总论下的各论。在学习时应互相参考,不可偏废。例如各论传染病一章中重点要求学生掌握的结核、伤寒、菌痢这三种疾病,其病变本质均为炎症,这是疾病发生的共同规律;如果学生掌握了病变本质,结合已掌握的总论中炎症这一章的基本知识,学习起来就会觉得思路清晰,便于重点难点知识的记忆与掌握。但是各个疾病其病因、发病机制、病变特点、转归以及有关临床表现和采取的防治措施各有不同,即具有自己的个性特征。所以既要认识到疾病的共同规律也要认识到疾病的特殊规律。认识前者有利于更好的理解后者,而认识后者又能使前者更加丰富与生动。

在病理学教学中,对于总论部分要结合最常见的疾病详细而透彻的进行讲解,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为各论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而对于各论部分要引导学生去发现不同疾病所具有的共同规律,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这种方法,学生对总论部分就会有更加形象的理解,对各论部分就会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教学实践表明,哲学思想的应用能够较好的帮助学生们理清较为繁杂的概念和加深对不同疾病的认识程度。

二、疾病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

研究疾病的始动因子即病因,是病理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任何疾病都有其发生的原因,只不过在现已掌握的医学知识背景下,有些疾病病因明确,有些疾病的病因还有待发现证实。病因可分为内因及外因两个方面,因此,可以将哲学中的内外因间的辩证关系引入到病理学的教学中。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内因和外因关系决定我们在观察分析问题时,既要看到内因,又要看到外因,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任何疾病的发生都不外乎是机体防御机能的低下或致病因素的强大。例如,流行性乙型脑炎是否发病取决于病毒能否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即取决于机体免疫反应和血-脑屏障功能状态。在免疫功能低下,血-脑屏障不健全者,病毒可侵及中枢神经系统而致病。在这个例子中,内因是机体免疫反应和血-脑屏障功能状态,外因是乙型脑炎病毒,两者缺一不可。

在病理学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运用唯物辩证的观点认清疾病产生的内因与外因,以及内外因的关系,这样才能使学生面对不同疾病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正确地认识和防治疾病。

三、用发展的观点认识疾病的发病机制

病理学的内容包括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各种影响因素,即发病机制。而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又是不断变化的,因此,要用发展的观点去认识疾病及其发病机制。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发展具有普遍性,它是事物上升、前进的运动或变化过程。发展的实质内容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例如对肠伤寒坏死期病灶局部肠粘膜不经过溃疡而直接出现坏死的发生机制的研究就充分体现了这一原则。到目前为止,虽然其发生机制尚未完全清楚,但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有以下可能原因:伤寒杆菌内毒素直接损害肠粘膜;胆囊内伤寒杆菌特异性作用于回肠下段,局部肠粘膜致敏淋巴组织发生过敏反应;伤寒小结及大量增生的伤寒细胞,压迫局部肠粘膜的血管,由于缺血而坏死。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现有书本上的疾病发生机制不是一成不变的,新的作用机制将被不断阐明。病理学教学过程中,在讲述疾病的发病机制时我们要紧密联系最新理论与科研成果,引入一些前沿知识,拓宽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用发展的观点学习病理学。

四、用联系的观点认识疾病的病理变化

病理学侧重从形态学角度研究疾病,并密切联系疾病时器官的代谢和功能。因此,可以把联系的观点引入到病理学的教学过程中。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联系是指一切事物、现象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事物的联系不仅是客观的、普遍的,而且具有多样性和条件性。

在教学中应当明确机体的形态改变和功能代谢变化之间的辩证关系。形态决定功能,形态结构的改变必然会导致正常功能发生变化,继而功能的变化会引起更严重的形态改变,甚至导致疾病的发生。例如吸烟者支气管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发生鳞状上皮化生后,可强化局部抵御外界刺激的能力,但因鳞状上皮表面不具有柱状上皮的纤毛结构,故而减弱了粘膜自净能力,使支气管鳞状上皮化生与肺鳞状细胞癌的发生有了一定的关系。

通过将形态结构的变化与功能代谢的变化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使学生对疾病有了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在病理学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们坚持用联系的观点去认识和分析疾病的基本病理变化,将有助于全面理解掌握疾病的特殊规律,更好的理解疾病的转归与结局。

五、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

病理变化揭示疾病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临床表现则是疾病的外在表现形式。因此,可以把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引入到病理学教学中。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本质的外在表现。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事物自身组成要素之间相对稳定的内在联系,是由事物本身所具有的特殊矛盾构成的。

在病理学教学中,要指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将病理特征与临床表现密切联系起来,加深理解。例如,门脉性肝硬化时患者表现为门脉高压症,出现一系列的症状和体征:慢性淤血性脾肿大、腹水、“海蛇头”现象等,是因为从形态上我们可以观察到肝细胞弥漫性变性、坏死,广泛的结缔组织增生,假小叶的广泛形成使肝脏出现窦性阻塞、窦后性阻塞及动静脉分支的异常吻合。病理学的主要任务除了研究疾病的病理变化外,更重要的是揭示疾病的本质,阐明疾病的发展规律,解释临床现象出现的原因,从而为临床预防和诊疗工作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因此,教学中应该重视临床病理联系。不仅要强调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的重要性,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临床分析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习疾病时组织器官形态结构的改变,引导学生用已掌握的病理变化推导解释可能出现的临床表现,锻炼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另一方面,多组织学生进行病例分析,通过对典型临床病例进行临床-病理讨论,让学生主动地将病理学知识与患者的临床表现联系起来。从而开发他们的自主性思维,调动学习兴趣,并培养他们独立、能动地获取科学知识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病理学的教学过程中包含着许多哲学思想的内涵,正确地将哲学思维运用到病理学教学中,不仅可以使病理学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还有利于提高他们科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意义在于促使学生逐步养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认识世界,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指导今后的学习和工作。

【参考文献】

[1]李玉林.病理学(第七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2]谢勇恩.病理生理学理论课教学中的哲学思考[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7,9(6):641-643.

[3]尹香利,闫育平,李小记.哲学思想在病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西北医学教育,2006,14(4):452-454.

[4]王颖,文继舫,冯德云,等.浅谈哲学思想在病理学教学中的运用[J].现代医药卫生,2007,23(15):2366-2367.

[5]朱兰珍.病理学教学中辩证思维方法的应用探析[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0,23(10):3741-3742.

病理学的重点篇4

科室规模:我院妇科为豫西南妇科中心、是亚洲宫腔镜培训基地――南阳分中心。在编床位50张,分2个病区,年收治病人1200人次。

护理人员分布:1996年我院搬迁新病房大楼,床位扩编,增加了一个病区,人员重组,临床护理队伍新成员所占比例很大。21名护理人员中新护士分布:3年以下新护士1997、1998、1999年均为16人,占76%;2000年均为82,占38%。

培养方法

专科理论知识的学习是提高业务能力的首要条件:首要问题是业务理论的学习,订出每年每月的学习计划。护士长把专科病情观察、常见病的常规护理知道,制成了小册子,人手一份。利用高年资的护理骨干,分组结对,开展自学、小组学习等反复加强记忆,结合病情天天提问。然后进行系统学习,根据实际情况再把妇科的常见病的疾病知识系统学习,每月考核。并要求护士把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通过自学、书写读书笔记的形式,加强记忆。在实际工作中,结合每次重病人抢救病例,讲解护理注意点,并提出相关问题,提高护士的应变能力。

严格带教是培养护理队伍的重要步骤:在新护士进入临床后,首先让她们熟悉妇科的护理重点,突出重病人护理,尤其是病情观察、基础护理等护理工作,培养对病情观察的敏锐性,使新护士一开始就对专科护理重点有所了解。在事教过程中充分发挥骨干力量,以良好的言传身教给新护士一个榜样,加强工作自觉性和责任性,提高护士慎独素质,自觉地把职业责任感贯彻到护理工作中的每一个环节,做到任何情况下都要忠实服务于病人的健康利益。

病理学的重点篇5

关键词:“植物保护学”课程;教学优化;创新能力;新媒体

“植物保护学”课程涵盖病理学和昆虫学内容,是基础理论和实践应用都很强的综合性学科。多年的教学反馈反映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病理学内容繁多,学生难以紧扣重点及系统掌握理论知识;教学中理论和实验、实践易脱节,而相关的生产实践和科研单位对植保专业人才的综合实践应用能力提出迫切要求。如何有效实施理论与应用并重的教学模式,培养专业基础过硬、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的毕业生已成为植物保护学教学工作所面临的重要任务。已有学者探讨了园林植物保护学教学中的主要问题及改进措施[3-6],以及pBL模式在职业学校植物保护学教学中的应用等[7],但有关植物保护学病理学的教改较少相关探索与实践。华南农业大学植物病理学是农业部重点学科,1984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第一批博士学位授权点,历史悠久,学术积淀深厚,依靠学科优势和雄厚的师资队伍,基于目前植物保护学病理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课程组多年的教学积累,借鉴丰富的教学理念,本文从优化教学内容,强化理论联系实践,完善教学方法,改革考核方式等方面,对植物保护学病理学的教学优化和实践进行积极探索和思考。

一、优化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一)紧扣重点,结合专业方向,优化教学内容

“植物保护学”包括理论课(48学时,3学分)和实验课(16学时,0.5学分),其中,植物病理学部分理论课是24学时,实验课是8学时。病理学内容繁多,知识点零碎,课程组以重点、精炼、高效为原则进行教学内容的优化,在有限的教学时数内,去繁就简,帮助学生紧扣重点,更好地系统理解和掌握。病理学包括总论和各论两部分。总论部分的教学要求对基本概念,重要理论和原理讲授清楚、透彻。依据“病害的识别诊断流行防治”的主脉络,将各章节既独立又关联的内容有效串联,避免知识零碎化和脱节,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整体轮廓,而在每个章节中强调紧扣重点,如:病原学中重要病原菌的主要特征;症状学中病害典型症状的识别要点;诊断学中“科赫法则”;病原-寄主互作机制的重要学说;病害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病害防治的重要原理等,从而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病理学内容。各论部分基于生产实践中发生的重要病害(如水稻病害等)进行讲授,同时结合学生的具体专业方向进行适当调整,如对于种子科学和工程方向的学生,增加重要种传病害的讲授;对于园艺方向的学生,结合华南农业大学在热带亚热带园艺作物病害的地域研究优势,增加柑橘黄龙病等重要病害的讲授。

(二)重视学科前沿融合,拓展学生视野

随着学科的发展,植物病理学不断涌现新理论、方法。课程组教师密切关注学科前沿,将较成熟的新理论、新成果充实到教学内容中,适时更新。如讲授“病害诊断”时,补充分子鉴定新技术;讲授“病原-寄主互作”时,在教材“基因对基因学说”的基础上,补充“群体感应”、“植物抗病防卫信号通路”、“保卫假说”、“ZiGZaG”等;讲授“病害防治”时,补充“重要植物病原的风险分析及评估”等,既增进学生的专业兴趣,又拓展了学生的视野。

二、强化理论结合实践,注重创新能力培养

(一)重视病、虫害结合开展实践,加强植保综合能力运用

植物保护学是理论和实践并重的学科。病虫害的诊断和防治是综合运用症状、病因、发生、流行规律等理论知识的系统过程,是植物保护学实践的重要内容。在生产实践中,植物的病害、虫害关系密切,如昆虫是许多病害的重要传播介体,病虫害难以分家。很多毕业生反馈在具体工作中,不论专业背景是病理学还是昆虫学,生产实践中无论具体发生什么问题,都需要及时面对解决。华南农业大学校内及校外的野生和栽培植物提供了很好的教学实践资源[8],和昆虫学的任课教师一起带领学生在宁西教学科研基地、跃进北农场、园艺学院果园等实地调查农作物的病虫害,要求学生对所见重要农作物病虫害的为害部位、为害症状、发生时间、发生环境等进行详细观察和跟踪记录,用所学理论知识诊断、归纳重要农作物在不同时期常发病虫害的特点,并解释相应防治措施的制定等,将植物保护理论综合应用到具体实践中,巩固了课堂所学,学以致用,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二)增加综合性探索实验,注重创新能力培养

紧扣理论开展实践是教学的重要环节。采用“学生设计,教师辅助”的形式开展综合性探索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科赫法则”是病理学的核心理论,组织学生分组自主设计综合性探索实验进行“科赫法则”的实证验证。小组设计的综合性探索实验如下:(1)对农场田间玉米某种病害进行调查,统计发病率、病情指数,记录病情症状特点等;(2)采集典型病样,通过组织分离、获得病原菌的纯培养进行形态鉴定;(3)接种到学生在育种课里自己种植的健康玉米植株上;(4)玉米发病后再次观察症状是否与田间发病相一致,再次分离鉴定病原菌是否与接种病原菌相一致,从而系统完成“科赫法则”的探求验证。尽管整个过程时间很长,会遇到很多问题,但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融会贯通所学知识,积极分析和解决问题。每组学生在学期末将本组实验的具体实施过程、结果及心得体会等以ppt的形式进行展示和分享,尤其注重失败结果的分析及交流。通过综合性探索实验的开展,学生感受收获很多,理论密切结合实践,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潜力和创新能力。

三、改进教学方法

(一)加强课堂教学

授课前,提前布置思考题,要求学生认真预习;授课中,明晰基本概念、理论等重点;注重上节内容的复习及本节内容的小结,做到承上启下;加强课堂提问和讨论,活跃气氛,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及时归类零碎的知识点,梳理不同章节内容的相关性,帮助学生“会学”、“活学”。注重学生的反馈,勤于和学生沟通,了解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问题,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积极实施“启发式”、“渗透式”及“案例教学”等方法,结合时事热点精心准备案例,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如对于香蕉“癌症”枯萎病的发生,很多媒体热议“且吃且珍惜”,引发公众担心“蕉癌”是否会威胁人体健康?通过引导学生查阅文献,观看相关视频,辩论分析该命题的真伪,加深了学生对香蕉枯萎病症状、病原、流行及防治等课堂理论知识的认知,也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启发学生思考植物保护在农业安全生产中的重要作用,增强了专业自豪感。

(二)有效利用新媒体技术

病理学内容繁多,学时相对少,且很多知识点抽象、枯燥,如病原菌的形态及分类等,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给学生的学习带来难度。新媒体主要包括互联网、搜索引擎、博客、微博、QQ、微信等[9],快速发展的新媒体已成为“教与学”的重要载体。利用直观、丰富的新媒体资源,拓展教学空间,搭建互动平台,提高教学效率。在理论课上,通过网络收集和拍摄图片等,更新、补充课件,形象生动地表现病害症状、病原形态等;积极下载或制作相关的动画或视频,如病原菌的传播,病毒侵染过程等,增强教学新颖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实验课中,利用网络视频,清晰生动地展示病原菌的分离培养、无菌操作、分子鉴定等病理学技术,结合教师的讲授和示范,帮助学生正确掌握实验操作方法。在课余,指导学生利用学校网络数据库资源(iSiproceedings、中国期刊网等)查寻相关资料;向学生推荐植物病理学相关重要网站等,充分发挥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构建的积极性。通过微信、QQ、微博等互联网技术搭建互动平台,结合学生的学习掌握程度,给学生发送精选文献、探讨主题、补充资料等。通过在线互动平台,学生将课程中遇到的难点、重点问题以及课余自己观察记录的植物病害图片、视频发到QQ群、微信群中,教师在线及时给予解答,师生一起参与讨论,集思广益,有效解决问题,既巩固了课堂所学,又拓展了学生思维和学习空间。

(三)精心准备材料,重视总结,提高实验课教学效果

实验材料的准备是上好实验课的基础。除了常规的永久玻片(病原形态)、瓶浸标本、过塑标本(病害症状)等材料外,课程组教师还通过提前活化、培养病原菌及田间采集,尽可能准备病原菌平皿培养物和新鲜的植株病样等材料。通过观察直观的实验材料,学生加深了对理论内容的理解,提升学习兴趣。许多实验课教师批改实验报告后往往就提交存档,学生对报告中存在的问题不甚清楚。重视批改实验报告之后的总结,针对报告中的普遍性问题进行专门的讲解分析,让动手能力强、认真细致的学生和大家分享实验心得,有助于及时认知误区,深入理解知识点,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四、改革考核评价方式

病理学的重点篇6

【关键词】临床病理

[关键词]临床病理;人才培养

病理学是研究疾病病因、发病机制、形态结构改变以及由此引起的功能变化的一门桥梁学科。本文将从病理专业的定位和病理诊断专业人才的培养思路、实施方法、优点和局限性、改进建议等方面对病理专业5年制本科学员的培养模式进行总结分析。

1专业定位和培养思路

病理诊断的主要意义在于:①对有关疾病提出明确的病理学诊断;②提供可能的病因学证据;③提供有关的预后因素。正确的病理诊断对临床医生具有关键性指导作用[1-2]。因此病理医生在国外也被称为Doctor'sdoctor(医生的医生)。现代医学专业分科越来越复杂和精细,病理医生必须通晓临床各科的疾病相关理论知识并具备扎实的临床工作经验,如果只注重纯粹的形态学观察或脱离组织学细致的鉴别分析而仅凭主观印象和临床特点都不能对疾病的本质进行充分和准确的诊断[3]。因此我们的培养思路是:以临床为基础,为临床服务,从事病理诊断工作的起点应当而且必须高于一般的临床专科。

2实施方法

在前期学习中,病理专业学员首先和临床专业学员一起完成三年半时间的医学基础和临床课程的系统学习,结业后再单独进行一到两个学期的病理诊断专业课程的小班课教学,由病理教研室及附属医院病理科从事日常诊断工作的专家教授担任教员,对各个系统疾病的病理诊断要点进行全面讲解,并结合典型切片示教,使这些学员在头脑中先建立起一个初步的专业理论知识体系;临床实习分成两个阶段:前一阶段近半年时间参加与病理诊断密切相关的部分重点临床科室的轮转实习培训,后一阶段近半年或更多的时间转入病理科进行全面的病理诊断技能的实践和提高。在教学过程中,要侧重于培养病理专业学员的自学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以及在复杂环境下决断问题的程序思路和方法。这些都是做好一名合格病理医生的基本素质。

3优点及局限性

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坚持了“以临床为基础,为临床服务”的培养思路,通过合理设置专业课程并分阶段实施,保证了所培养的病理诊断专业人才实用性和专业特长得以充分发展。

然而,在当前特定的历史形势下,这种培养模式仍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首先,这种培养模式虽然兼顾了临床和病理两个方面,注重了以临床知识和经验的积累为基础提高病理诊断技能,但仅通过不到一年时间的短期临床轮转培训,并不能完成打好扎实临床基础的教学目的,这在以后的病理诊断工作中遇到复杂的病例需要结合临床综合考虑诊断时往往显得力不从心。更为重要的是,病理科往往在医院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其发挥的作用和目前所处的地位很不相称,显然损害了部分学员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建立牢固的专业思想和敬业态度,造成部分病理诊断专业人才流失,不利于病理学科的健康发展。

4改进与建议

大部分医院病理科医生人手不足的现状比较普遍,病理专业本科毕业学员分配到病理科后往往经过短期常规外检工作的训练即开始独立出具病理诊断报告。随着医院的发展壮大,病理科每年的常规外检任务日益繁重,低年资的病理医生往往得不到去临床科室轮转的学习机会,这对病理医生的成长十分不利。因此建议各级医院对从事病理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必须先完成正规的临床科室轮转培训后再从事临床病理诊断工作[4]。

无庸讳言,病理专业目前对临床医学毕业生的吸引力不够,主要是由于我国医疗体系中对病理专业待遇不公的体制造成的。病理科常常得不到医院领导的重视和扶持,而很多临床科室一方面过对依赖病理检查结论;另一方面对病理科以及病理诊断的作用认识不到位。种种原因使病理科成为医院里外副其实的“清水衙门”,工作风险大,劳动量逐渐增多,而收入常位于医院全部科室的末位。而对如此前景,刚刚毕业的医学生对病理专业不感兴趣是可以理解的。解决这种阻碍病理科进一步发展的困难局面,还需要各级部门对病理诊断专业的认识得以提高,能真正从全局发展的角度来支持病理学科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刘彤华,李维华.诊断病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1-6.

[2]刘彤华.普遍提高诊断病理的质量[J].中华病理学杂志,1999,28(1):6-8.

病理学的重点篇7

笔者通过对《病理学》的课程特点、五年制高职生状况及对教学效果满意度三个方面的分析,提出对五年制高职护理学生开展《病理学》教学中,在课程设置及教学设计方面提出了新的观点及看法,为同类学院教师教学方法的改进提供参考。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护理病理学课程设置教学设计

病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结局和转归的一门形态学学科,也为今后学习临床专业知识奠定基础,在高职高专护理专业课程设置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应强化病理学与护理专业的联系,体现护理专业的培养目标,突出护理专业的特色。高职高专护理专业的目标是培养从事临床护理技术应用型的专业人才,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临床护理工作,而非疾病病理诊断。因而护理专业学生普遍对病理学的学习不够重视,觉得“病理学用处不大”,甚至产生厌学情绪。笔者通过对我院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病理学》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通过分析、总结,对自己的观点阐述如下。

1.目前我院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病理学》教学中遇到的几个基本问题

1.1学生基本概况。我院为二类高职高专院校,五年制高职护理学生均来源于初中毕业生,起点相对较低。一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因为家长意愿、同学鼓动、亲戚介绍等方式走入医学院校,对医学教育的方法认识存在很大的模糊性及误区,导致出现厌学、抵制学习、上课不集中等现象。二是初中教育使学生在沉重的教学负担下已习惯教师全盘讲授的灌输式教学,而高职的教学安排进度快,课程内容与初中衔接不大,教师教学方法、教学风格与形式上都有很大的差异,带来了很多学生在学习上的不适应。三是很多学生只从感性上认识医学,听说过医生、护士的辉煌,而没有理性的认识过医学,无法想象医学的复杂性与艰难性。四是由于五年制高职学生与三年制高职学生在年龄上的差异;以及对知识点的理解力、记忆力、分析归纳能力上所表现的出的差别,无形中增加了《病理学》在五年制高职护理学生中的难度。

1.2《病理学》课程教学特点。由于《病理学》的课程特点决定了学生学习的艰难性及教学的艰巨性,从内容上来说,是发生在细微组织结构上的,需要通过显微镜才能被观察到的形态学特征。因此也曾被医学生称为“医学基础四大杀手”之一。从教学方法上讲,如果没有深入细致的分析教材、研究疾病发生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结局和转归,就很容易出现讲课时表达不清、学生听不懂的结果。另一方面是学生对医学课程学习方法的掌握不足,很多学生习惯于“等待式”学习,即等到学期末,课程结束前教师复习时才开始在书本上勾勾画画,千方百计希望教师勾画考试重难点,应付考试。

1.3教学效果。由于学生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上不足,不能提前预习,课后不能巩固所学知识,导致每次上课前都要花5分钟左右的时间复习已上过的内容,给新课程学习的时间大打折扣。

2.对五年制高职护理教学计划中《病理学》课程设置的思考及建议

五年制高职学生在校时间相对三年制高职学生长,在经过第一年《系统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生理学》学习后,已经为《病理学》的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但因为开设时间稍早、只开设一学期,而本课程教学内容多,需要穿插部分临床知识来提高教学效果,针对基础差的班级还要略带复习基础。所以在一学期有限的学时内,要将内容让学生全面理解是个很艰难的任务。因此,个人建议如下:

2.1教学方式。采用过渡式教学方式,以“教师的教”为主过渡到以“学生的学”为主,让学生在实际的学习中慢慢适应和接受。每门课任课教师应相对固定,并且要善于研究教学内容、善于研究学生特点,在教学中要注意对教学内容的改革,突出基础课对护理专业教育的基础性,并加强学习上指引、督促教育,稳定学生的专业思想,提高学生对本专业的满意程度,提高学习兴趣。

2.2课程设置。可以将整《病理学》课程的开课时间拉长为两个学期完成,一是能让学生总结并运用第一年学习《系统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的学习方法来学习《病理学》,二是让学生逐步适应高职医学教学模式,为以后学习专业课打下基础。

3.对《病理学》教学设计的思考及建议

3.1改变教学方法,突出专业基础。改变教师采用教三年制高职护理的思维模式,结合专业需要,制定确实可行的教学大纲,比如临床护理上常见的压疮,在病理学解释是由于身体局部组织长期受压,血液循环障碍,组织营养缺乏,导致受压组织失去正常功能,从而引起组织缺血、坏死所致。根据压疮的形成机制,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有针对性地制订护理措施,如定期翻身、保持清洁,从而培养学生的临床意识及基本技能,学会关爱患者。

3.2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注重教学直观性。专业课教学不同于公共课教学,公共课有初中及以前的学习为基础,专业课内容繁杂,需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充分利用挂图、模型、电教片、多媒体等方法来增强教学直观性。必须让同学们认识到病理学除侧重形态学的角度研究疾病外,还应研究疾病的病因学、发病学及形态改变与功能变化及临床表现。对疾病的诊治,还必须借助于病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活检、尸检、动物实验、组织与细胞培养等对疾病进行观察、研究。使同学们认识到病理学在目前学习及将来工作中的重要作用。重视病理学的学习,教师应注重结合临床实际病例进行教学,加深学生对病理学的认识,以提高教学效果。

3.3优化教学方法。可采用典型病例讨论法,通过对病例的分析、推理和判断,教师总结分析误区及知识要点。增加学生对上课内容的感性认识及理解程度。以病例讨论为载体,鼓励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也可采用系统整合法,以各器官系统为主线,在学习病理知识的同时,联系其他学科,把同一疾病在外科护理学、内科护理学、妇产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等学科中出现的病理改变、病理与临床联系等知识要点进行整合,将知识化繁为简、化虚为实,使学生从临床角度加深对学科基础知识的掌握3。

3.4深化实验教学方法,提高理性认识。通过对病理大体标本、病理切片及动物实验的观察,联系理论教学与临床实际,针对护理专业开展联系相对紧密的实验,比如用“炎症”实验可以说明护理上的“压疮”、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小型“创伤”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病理上的认识。

参考文献

[1]陈大伟.针对五年制高职生特点,搞好专业课教学.职业技术教育研究,2004年第4期.16.

病理学的重点篇8

【关键词】老年病;临床护理;带教模式

随着我国加速向老龄化社会的发展,老年病护理已经成为临床护理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一名合格的临床护理人员既是技术工作者,也承担着组织、管理的角色,培养优秀的临床护理人员,可以为老年病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本文中,以我带教经验,探讨老年病房临床护理的带教模式,这对于提高临床护理的带教效果、提高老年病临床护理的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

1老年病科临床护理带教模式分析

当前临床护理带教模式日趋成熟,这为提高整个护理行业临床护理的成效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老年病科与其它科室的临床护理带教相比,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本人在工作实践中,采取了Cp带教方法与pBL带教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实践证明,效果比较理想。

在带教期间,我就目前比较常用的带教模式进行了调查实证研究,将教师分为分别采用Cp教学与pBL教学相结合的方法、采用一对一带教的模式、目标教学方法,对老年病科临床护理带教效果进行了对比分析。每种教学带教方法各有50名学生和50名带教老师组成,共50名带教教师、50名学生。从患者反映效果来看,Cp和pBL教学方法患者满意率达到了92%,而目标教学方法、一对一带教模式分别为60%和70%,Cp和pBL教学方法优势十分明显。该方法的实施程序是:首先,由示教师老师将分配到老年病科的护生分配给各个带教老师,护生与自己的带教老师进行初步的沟通;由老年病科的带教组长介绍本科的特点及一些共性的病理知识,比如,临床病种、医护常识等等,然后,每周安排一名护士对实习护生进行小型讲座两次,主要围绕老年病的特点、症状、护理的要点等等,这些主要是运用了Cp带教模式的优点。其次,在完成前面带教“课程”的基础上,运用pBL教学法的模式,以病人的疾病为基础,以实习护士为核心,具体的带教老师为引导的带教模式,向学生展示安全护理的要点、与老年病患者沟通的技巧以及具体的临床病症及表现等等,让实习护士一边学习一边实践,第二天便由带教老师进行理论考核、评分,以便实现不断提升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运用Cp、pBL两种教学方法,取长补短,在培养合格的护生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2老年病科临床护理带教模式的实施策略

老年病临床护理带教Cp、pBL相结合的带教模式,与传统的带教模式相比,效果更为明显,但是,要进一步提高临床护理的带教效果,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相应的策略。

2.1上岗前培训老年病房对于护理人员来说,是一个不熟悉的环境。部分护理人员存在着认识偏差,存在好奇心理,因此在临床护理带教前,应当对护理人员进行岗前培训。重点培训老年病房的服务态度、机构特点、各种规章制度、工作程序及目标、基本临床护理技能、应急方案的培训等。尤其是要强调老年病房的服务理念、病房特点、纠正护理人员的理解偏差,正确引导临床护理人员的思想认识,克服胆怯心理障碍。通过对其岗前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综合素质,更好地诠释护理角色。

2.2推选优秀的带教老师带教老师作为护理人员的启蒙老师,其品德、工作作风势必会对学生产生影响。首先,带教老师要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和高度的责任心,还要具有临床护理的专业知识及丰富的实践经验,耐心教导学生,身体力行教授临床方法及经验,确保临床工作有序高效的运转。带教老师制定岗位培训计划,对护理实习人员热心教学,同时也要不断提高带教老师的整体素质,充实专业知识,以带动护理人员自身素质。此外,老师还要注重因材施教,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紧密结合,教师明确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学生努力学本领,灵活掌握专业知识,丰富自身实践经验,使得教与学有机结合,营造良好的带教环境,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带教结束后,应对其进行理论知识和工作实践的考核,成绩合格者才有资格进入护理岗位。

2.3着重培养护理人员的沟通协调能力做好与老年患者的沟通、交流,能够尽快取得患者的信任,这有助于为他们提供更加优质的医护临床护理服务,加快他们身体康复的速度。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与病人的沟通尤为重要,是一种心理疗法。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能加快老年病人的身体康复。护理实习人员进入临床,面对一个陌生的环境,缺乏实践经验,形成与老年病人之间沟通障碍,这样会延误病情,因此,带教老师需要教授实习人员包括怎样接近病人,怎样表达自己,如何与病人建立起良好的情感,与老年病人之间的有效沟通能够获得老年人的信任,会加快老年人的身体康健。同时,护理人员要主动关心病人,了解病人的心理需求,注意观察病人的心理变化,做到及时有效的沟通,并且严格要求自己主动学习,多多锻炼,提高自身素质,这样才能和病人建立起良好的关系。

2.4结合科室特点具体带教,进行综合考评利用优质资源,选择优秀的带教。老年病的临床护理情况复杂,老年病房的病种种类繁多,也各有侧重,但是老年病人都有共同点,包括老年病人的心理特点、生理疾病、基本的护理程序和健康培训等。每天带教老师都要对护生进行基础护理示范,言传身教,纠正学生的不规范行为,还有每两周安排一次护理查房,教导护生应当检查临床可能出现的各类问题,并认真做记录,记录下各个病房的老年病人的疾病侧重点,以便日后进行重点方面的护理与学习,这样既减轻老师的负担,又能使护生提高职业水平,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最后实行综合考核双评,由带教老师填写实习护理人员考核评价,着重对学生的职业品德、护理水平、学习的态度、沟通协调能力、对待医患的态度这几个方面进行点评,打出分值,同时,实习人员也会对带教老师的执教能力、业务水平、实践经验等方面进行评价,通过这种形式的互评,既能提高教师的带教水平,又能对实习护理人员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王雪莉,李玉肖,李碧妍,等.新时期临床护理教学方法的探讨和体会[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9(5):60.

病理学的重点篇9

【摘要】通过查阅文献,临床调查和专家访谈,总结提炼外科疾病的中西医结合位点,并应用到中西医结合外科学教学过程中,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中西医结合思维,提高临床应用中西医结合方法诊治疾病的能力。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外科学;结合点;教学

中、西医结合医学是在我国同时存在的两种医学结合的产物,中、西医学在各自的存在价值及所承担的防病治病的任务上具有共同性,两种医学相互结合、取长补短、交叉渗透。中西医结合最重要的是加强对结合点的认识,如果没有结合点,那就无从谈中西医结合。我们在中西医结合外科学的教学工作中注意总结和探索外科疾病中西医学的交叉点、结合点,并将其应用到教学过程中,以此为切入点展开教学讨论,增加了学生对中西医结合外科学的理解和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

1外科学中西医结合的形式

中西医结合在在内容上有如下几种方式。

1.1兼容性结合现代科学发展的一些新技术、新方法、新成果,不仅为西医学发展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措施,同时也为中西医结合医学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解剖学、遗传学、细菌学、生理学等医学基础学科中、西医学应共用。现代临床Ct、B超、mRi等先进的诊疗手段中西医都可以应用。所以中西医结合医学应兼容中医学、西医学的精华,才能得到发展。

1.2互补性结合中、西医学是在不同历史条件与不同文化背影下形成的,互有长短,互补性很强。中医学产生于经验医学时代,其特点为天人合一的自然观、身心统一的整体观、辨证施治的治疗观,并注重整体在发病和治疗中的作用,其整体、宏观、辨证的医学理论和实践堪称绝佳;西医学产生于实验医学时代,其特点为以实验分析法为主,从器官、组织、细胞、亚细胞以至分子水平,说明人体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疾病的发生、诊断、治疗和预防。故中、西医学兼并融合互补是中西医结合的本质特征。如在围手术期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使部分急诊手术变为择期手术,为手术争取时间和创造有利条件,使患者度过急性期,降低了急症手术率,增加了择期手术率,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和疗效;可促进术后功能恢复,减少术后并发症。肿瘤治疗上手术、放疗、化疗、免疫疗法等确有疗效,但副作用很多。中医在调节整体、增加食欲、改善机体免疫水平、减少副作用及并发症、提高机体耐受能力和生存质量等方面都有较强优势。

1.3创新性结合任何科学的建立源于创新,科学的发展需要创新,中西医结合新理论、新观点、新治则就是创新性结合的例证,如外科感染的“菌毒并治”理论;“动静结合”小夹板固定治疗骨折;“煨脓长肉”湿润疗法治疗烧伤理论;“通里攻下法”治疗急腹症等[1]。

2外科学中西医结合位点的总结探索

在总结探索外科学中西医结合位点的过程中,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2.1选择内容选择中、西医学认识比较成熟的几个系统。如外科感染、围手术期处理、急腹症、乳房疾病、肛门直肠疾病、周围血管疾病等。

2.2查阅文献掌握中、西医学理论的认识观点及现代研究进展。

2.3临床调查调查临床的诊断、治疗的新方法。

2.4专家访谈对有关专家进行访谈,获得他们的认识和经验。

2.5总结分析对上述资料进行认真分析、总结。提炼探索上述系统疾病的中西医结合位点。将上述总结提炼的内容用于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以切入点为中心展开本系统的相关内容,通过学习让学生明确在本系统疾病中西医结合的优势在哪里,提高教学效果。

3外科学中西医结合位点在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3.1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原来上课大多按教材的顺序来讲,依次讲解概念、西医病因病理、中医病因病机、诊断、西医治疗、中医治疗。学生只能跟随教师的思路走,往往是中医是中医,西医是西医,二者之间常常孤立、脱节,甚至出现矛盾对立现象,不能将中、西医融合在一起,或优势互补,这样就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甚至使学生感到困惑,达不到开设学习这门课的真正目的。以中西医结合的切入点为中心展开教学,激发了学生对中西医结合外科学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能认识到中西医结合治疗疾病的优势所在。如在讲解“外科感染”这一章节时,以“菌毒并治”的新理论为切合点,展开讲解,西医认为外科感染主要病因是细菌感染,突出“菌”,在治疗上主张用“抗生素”。但是抗生素只能杀灭细菌,对于细菌释放的毒素引起的局部和全身反应没有作用。中医将外科感染归属为“疮疡”范畴,认为主要的原因为热毒侵袭,突出“毒”,在治疗上主张“清热解毒”,通过清热解毒不仅能达到杀菌的作用,而且能够消除细菌的毒素。所以中西医结合外科学要突出“菌毒并治”,从而突出中、西医学的优势,弥补了其不足,能够达到单纯应用中医、西医不能达到的效果[2]。通过这样的讲解使学生能兼容中、西医学理论并在临床实践中进行交融汇通,丰富了教材内容,拓宽了学生视野。

3.2培养中西医结合思维,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中医学临床思维的特征是不需依赖实验仪器检测,着重于整体宏观、联系变化、全程综合的“以表知里,司外揣内”的分析判断疾病的暗箱方法和理法方药一线贯通的临证方法。西医学的实证思维则重视人体组织的病理生理变化,重视病原学检查,注重体征和组织病理损害等客观依据,强调结构和功能、局部病理整体病象的一致性,从而对疾病的定位与定性准确诊察指标量化,以进行特异性和对症治疗。我们抓住中、西医学对疾病认识的结合点展开讲解,使学生逐渐形成了中西医结合的临床新思维,并合理地渗透到具体病证的各个内容环节中。通过学习,对外科病证应能运用中、西医学方法进行诊断治疗,既要注意疾病过程的局部病理改变,重视病原学检查,掌握运用现代检测手段进行诊断与鉴别,针对病原、病理采取西医学方法防治疾病,又要重视疾病过程的整体反应和病人的个体特征,研究分析某病不同阶段所表现出来的证候,运用中医学方法进行辨证施治。尤其在疾病后期作为一个“病”的基本特征已不明显时,更应充分发挥中医学整体调治的优势,使患病机体获得更完全的康复。这样,就能使西医学的实证分析思维方法与中医学理、法、方、药的辨证思维方法在外科学的临床实践中得到一定程度的结合与统一。在教学中重视阐释和培养中西医结合临床思维的同时,尤其应该将这些方法和结合点教给学生,提高了学生积极思考和科技创新能力[3]。

通过上述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中西医结合外科学的优势所在,在认识和运用中、西两种医学基础理论解决临床问题时,突破彼此固有的思维方法,逐步形成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宏观审视与微观分析相结合、中西医学优势互补的新思维,对中西医结合外科学的长足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唐乾利.对中西医结合若干问题的思考[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4,7(1):116.

病理学的重点篇10

1.1增加兽医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相关内容兽医流行病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在动物群体疾病防控和公共卫生方面日益显示其重要作用。我们在教学中增加了食品安全、共患病的调查及风险评估等内容,并重点讲述兽医公共卫生关于动物性食品安全、重大动物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的相关内容。在授课时结合相关案例进行深入剖析,使学生能深刻理解及时、正确处理突发兽医公共卫生事件的重要性,学会正确面对突发兽医公共卫生事件。

1.2调整兽医流行病学的教学内容及教学重点由于监测数据在制定正确疾病防控对策中的重要性,教学中加强了对重要动物疾病监测体系和具体案例的讲解。近年来动物疾病防控中的风险分析及食品安全风险分析不仅在防控决策中凸显其关键作用,也是兽医流行病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2改革教学模式,以学生作为教学主体

针对不同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加强案例式教学,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2.1融合多种教学模式,突出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兽医流行病学各章节有各自的知识特点,可根据其难易程度、实践性应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对现况调查章节,以学生自己讲授为主,教师做点评,重点对动物和人类健康威胁较大的共患病的调查数据进行分析,探讨其公共卫生意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在分子流行病学有关章节,以禽流感为例介绍我国如何进行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及数据整理,引导学生对禽流感病毒变异的趋势进行分析,从而提高他们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兴趣。

2.2根据疾病流行现状适时调整内容在教学中针对本课程综合应用性的特点,对共患病、生物安全等内容采取案例式教学,通过典型实例分析讨论,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学会正确应对突发兽医公共卫生事件,从而增强学习效果,提高教学质量。以2013年江苏和上海发生的H7n9流感事件为例,让学生对疫情的“三间分布”及临床症状等情况进行归纳和总结分析,把握疫情的总体情况后再应用兽医流行病学相关知识对发生疫情的原因进行分析,从兽医流行病学的角度来探讨怎样控制疫情的发展,最终消灭疫情。这种教学模式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学效果,同时还培养学生逐步形成正确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3改进教学手段,激发学习兴趣

随着现代化教育进程的不断加快和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程度对教学工作的成功与否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3.1合理运用多媒体,提高教学质量多媒体课件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教师在组织多媒体内容时需要优化知识点,细心组织教学内容。构建一个易于理解和掌握的知识框架。编排幻灯片时要注意好衔接,把握住内在联系,使讲授的内容富有逻辑性和推理性。自上世纪90年代开设《兽医流行病学》课程以来,我们通过多种途径收集了各种图片和影像资料,包括共患病的防控、兽医实验室生物安全、重大动物疫病防疫与检疫技术等内容,将视听教学和Cai融为一体,使教学过程显得更加生动、灵活,改变了单调的传统教学模式。

3.2利用网络资源优势丰富教学内容兽医流行病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微生物学、病毒学、免疫学、共患病学、病理学、食品卫生学、环境卫生学等相关领域的内容。如何将这些不同的教学内容协调应用于教学之中,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做到既开阔学生视野,又能突出课程重点,是流行病学教学的难点。流行病学的网络资源丰富,可以通过对wHo、oie等网站或中国农业部公告信息进行收集,了解国内外重大人类和动物疾病的发展情况,结合所授理论进行分析,充分把握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

4增加实践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