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视觉专业课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01:18

计算机视觉专业课程篇1

设计教育要有一个时代意识,当前的艺术设计教育面临着一个全新的时代挑战。美国著名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将文化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前喻文化”,即晚辈向长辈学习的时代;二是“共喻文化”,晚辈和长辈互相学习,共同成长;三是“后喻文化”,是长辈反过来向晚辈学习。[1]“信息时代”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一书中提出的概念。[2]维基百科对信息时代的解释为“计算机时代或者数字时代。它是指在现时代,个人都有能力去自由传递信息,以及实时获取信息的这种特征......传统工业经济转变为以信息管理为主的知识经济,亦即信息化社会。”在信息时代,学习渠道更为多样,获取信息更加便利,知识更新的速度加快,教与学的需求和关系已经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学习工具及环境发生了变化,授课对象发生了变化,在教学上“共喻文化”与“后喻文化”的情境更为突显,因此教学观念与方法也需要相应的做出革新。

一、当前计算机辅助设计教学存在的问题

计算机技术普及以来,很多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课,被列为视觉传达专业开设的低年级基础技能课。为之后的设计专业课程做技术铺垫。通过教学活动中的观察和对教师学生访谈得知高校的计算机辅助艺术设计课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如何适应信息化环境

在信息资源不充足的情况下,课堂作为主要知识和信息来源,计算机辅助设计课内容较为偏重软件技能的传授。信息化的学习环境中,课外学习资源从某种程度上冲淡了课堂教学的技能知识部分的价值。因此为了避免教学资源浪费和低价值重复性教学劳动,课堂教学的侧重要有所转变。

2.如何应对知识碎片化

苏加特分析,在今后的大数据时代,只有三种最基本的东西对于学生是必须的:一是阅读、二是搜索、三是判断。现今的信息化技术条件让学生的学习资源成倍扩展,面对大量的公开课与视频教程,以及种种其他课外学习资源,学生们需要加强判断力和自身知识系统建构及管理能力。

3.如何应对知识更新

就视觉传达专业的计算机辅助课内容来讲,核心的知识点是相对稳定的,但随着软件技术的快速发展,知识是持续更新的,甚至要面对更多新开发的软件产品,课堂教学内容如何不滞后也是一个重要问题。

除了以上的问题之外,高校里还普遍存在课业负担重;知识的有效性和关联性弱;知识的转化率低等一系列的普遍问题。在高校视觉传达专业课程体系里,传统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的定位就是解决学生的软件技能问题,为之后的标示设计、插画设计、界面设计等创意性较强的专业课做准备。课程功能比较单一,虽然课程会结合案例进行教学,但学生依然会感到枯燥,很多专业教师也不愿意上这类课。

二、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

数字化信息环境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好的学习条件,可以让学生视野更加开阔,选择更加丰富。高校尤其是研究型大学中,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是一个应用性比较强的专业,计算机辅助设计应用技能是必须的。但是计算机辅助设计课如果只解决技能的问题,尤其在信息时代,其课堂的价值其实很低。所以课程改革的要求是能够传授有效技能的同时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及创新性思维。在知识层面,充分利用课外学习资源,课程的设计和实施要发挥课堂教学的优势和特点,避免重复性劳动。课程的教学改革期望达到3个效果:1、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原创意识,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2、引导学生根据自身需求,建构与管理自身的知识系统,成就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效果。3、在课题实施和创作的过程中提高技能应用的水平,并能持续更新技能。要达到以上3个学习效果,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的改革提出了以下3个基本思路:

1.将技能的学习和训练融入创意项目实践过程中

作为一个设计专业的学生,一个创意的实现的过程往往是他们的乐趣所在和有效学习动力之一。将创意创作课题导入,贯穿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可以避免学习过程中技能和创意的割裂,更能让学生在遇到实际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学习的乐趣。由此看来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的主要形式可以转型为项目组织结合技术指导、信息整合与问题讨论,在做中学,在学中做。网络和书籍等课外学习资源可以作为课前的铺垫和课后的补充。

2.组织、引导与管理,重新定位教师的角色

教师角色的定位不应该只局限于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兼备教学活动的组织、引导与管理的职能。在笔者看来现在的大学生对于从网络获取知识有着较强的适应性,且对软件学习领悟的更快。在这样的前提下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的课堂教学可以导入相应难度的项目课题,教师是课题的组织者,策划与设计整个课程的课题及实施路径。教师在具备一定的知识积累和经验的前提下,推荐优质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独立思考,解决问题。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管理者,设置课堂教学活动规则,维护课堂秩序,调动学习气氛。依据当前学生的学习条件,自学可以设置为一个学生学习的环节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课堂的形式不再是一言堂,而是能够平等地讨论,一起面对难点、重点和知识更新的问题,以期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这样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自主性,避免单一视野的局限性;另一方面实体课堂的时间可以更多地放在互动和探讨问题上,让学生在课题的实施过程中将知识内化。

3.分阶段地实施课程改革

改革的教学理念要落实,需要因课制宜。课程改革需要考虑整个学科发展的需要和课程本身的定位及目标,分阶段地落实与推进。计算机辅助设计课是视觉传达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学科发展的趋势需要本课程突破单一技能学习的局限性,古话讲“授人一鱼,不如授人以渔”,掌握了学习方法、提高了知识更新和信息整理的能力,课程的作用力将扩展到整个职业生涯。课程改革的初级阶段,教师对于软件的具体的功能讲解及演示案例实际操作是必要的。在课程改革后续阶段,教师要给学生更多的主动权,以翻转课堂的形式引导其学习自主性,推进其学习的探究性及合作性。这样教师就可以把更多精力投入在课题的设计与教学活动的组织、引导和管理等工作上。分阶段地实施课程改革,可以让学生潜移默化地适应新的教学理念。

三、计算机辅助艺术设计课的教学改革实践

1.创作课题的设计及课外学习资源的分享

以本年度计算机辅助设计photoShop课为例,结合设计专业学生的特点,教师在课前设计了一个艺术课题――超现实主义视觉与寓言,作为创作的任务在教学的第一堂课上,分享了课题相关的设计网站、教程网站和图书作为课下学习资源,并鼓励学生扩展知识。艺术创作课题的设定融入了人文思考,既有主题性又有扩展性,要求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进行创作,运用软件技术实现创意,在创作过程中将思想、美学、创意与技术融合起来,从而实现技术在图像文化上的介入。我们训练的不仅是技术,更是通过技术在美学和创意上的实现及思想的表达。创作课题――超现实主义视觉与寓言选题主要有以下几个依据:

1.1超现实主义是一种艺术表达的主张和风格,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超现实主义视觉艺术和寓言在创作主张上有着共通性,即通过表象的提炼与重构来追求和传达内在的真实。本课题有一定的想象发挥空间,可以引发学生的人文思考,寓言可以联系当代的社会现象和自己的生活感悟进行联想和想象,可以有新解。这样在某种程度上也保障了学生创作的原创性。

1.2抽象的文字语言或概念转换为具象视觉语言是贯穿设计师整个设计生涯的一种必备的能力。因此课题的设定不论从技术层面还是从创意能力及表达能力层面的训练对学生的影响都是深远的。

1.3photoshop是一个强大的图像后期处理软件,学生对应本课题的创作,能够充分挖掘这个软件的功能,在提升应用技能的基础上也发挥了学生的创造力。

2.设置课堂的规则及学习路径,营造学习情境

围绕艺术课题,计算机辅助设计photoshop的课堂活动主要分为几个环节:

2.1课题相关作品案例分析

由教师带头示范超现实主义风格视觉作品案例的分析,后续每次课学生以组为单位,轮流进行收集案例的分享,要求内容不能重复。这就需要学生课下做资料搜集和分析的工作,每个人的信息来源不同,观看的角度和观点不同,这个环节的设置从某种程度上打破了每个人视野的局限性。

2.2软件的功能讲解及实例训练

这个环节在初学设计软件阶段是避不开的,教师引导性地讲解软件的主要功能,并鼓励学生结合课下学习资源进行知识扩展和补充,并在课堂上分享,课堂的实例训练让学生通过临摹学习技术和艺术结合的技巧,以备在自己的创作中有所发挥。

2.3重点难点总结及答疑

每一次课的结尾,教师都会以提问的方式将课堂上的重点、难点进行回顾和总结,并针对个别同学的提问进行答疑。

课堂围绕课题及技术、美学和创意的关系进行学习和各项能力训练,每一个环节之间相互联系。课堂营造了一个主动探索,独立思考,互动分享的学习情境,在技能掌握和训练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3.作品汇报及相互点评

从第二次课开始,我们每次课都要用photoshop针对课题创作一幅作品。在教师的引导下,同学之间可以相互观摩及点评,充分调动课上的交流互动气氛。在课程的最后一次课,将让同学们结合图文并茂的课件,就自己的创作和学习所得进行一次综合的汇报,把自己的学习过程及知识结构整体梳理一遍。课件包含以下内容:(1)自己最得意的作品及作品的创意、制作过程;(2)关于创意、美学、科技三者关系的认识;(3)自己在这门课里所学到的东西。对于学生来说,最终的汇报是展示自我的一个舞台,很多人尽其所能地表现自己的个性、不同的思路和观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信息整理的能力及口头表达的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教师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了解到一些情况,比如学生觉得课程导入课题的方式能够促使他们主动思考和创作,但是感觉课程的节奏稍快,课时量有点少。摄影课如果能够排到这门课的前面,能够更大程度上保障创作素材的原创性。这些问题为我们课程改革进一步工作提供了依据,让我们意识到课时的设置与各门课程的排序可以更加优化,以后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有可能转换为包含软件技能学习环节的专业设计课。

计算机视觉专业课程篇2

1.数字化时代给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带来的影响

视觉传达就是依靠视觉媒体来显示和传递相关信息给观众,从而进行设计。视觉传达展现了设计者所在时代的特点和对应的文化内涵,视觉传达不但是一门新兴艺术,它更多的功能是承载有设计者和观众之间进行情感交流的任务。因此视觉传达属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艺术。当下,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数学化时代的来临,视觉传达所涉及到的领域也正在逐渐的扩大,并且同其它行业之间所产生的交集也逐步增加。逐渐让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成为了一个同其它视觉媒体专业有着紧密联系并且相互协作的设计行业。视觉传达专业涵盖有“信息的传达”与“视觉符号”两个层面的含义。其中,视觉符号的意思是人类通过肉眼可以观察到的全部可以进行表现的事物一定特征的符号;而“传达”指的是,该视觉信息的者使用相关符号给予观众进行信息传送的一个过程。值得注意的是,拥有特殊信息的“视觉符号”在进行“传达”的过程当中,一定需要借助特殊的平台实现这一目标。在全球进入数字化时代之后,人类开始大量使用计算机与多媒体技术手段来进行动态或者静态、抽象或者具象的声音、文字、图像等的视觉传达工作,而设计者在进行产品设计的过程当中,也因为数字化时代的影响,使得作品自身拥有极大的信息量。并且在进行传达的过程当中,受到数字化时代的影响,这些设计往往展现出极强的时效性和交互性,并且依靠互联网,在进行视觉传达的过程中,所需要投入的成本极低。因此就可以更好的帮助设计者来开展视觉传达工作,并且依靠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用于视觉传达的媒介也从传统的纸媒发展到目前的电脑、手机等数字产品之中,这些都无形的增加了视觉传达设计的需求。总的来说,在数字化时代的影响之下,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从内容到形式上已经产生了巨大的变化。

2.中国当前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作者针对中国诸多开设有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高校进行调研,发现在整体上,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课程构架分为“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与“实践设计”三个部分,在该体系之下所开展的专业课程依然是广告设计、CiS设计、标志设计、包装设计、书籍设计为主的主要课程,在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中所牵涉到的数字艺术设计教学所占用的课时过少,这让当下中国视觉传达设计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暴露出了如下问题:(1)部分学校对于社会人才需求的认识不够充分当下,中国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所进行的教学依旧仍然沿用传统的二维平面化的书本设计方式并进行排版工作,新兴的电子书设计的相关技术理论还没有编入相关的教材当中,传统陈旧的教学内容,无法满足社会对于视觉传达设计方面人才的需求。(2)人才培养目的有待明确随着数字化时代的脚步,计算机、互联网与数字通信行业正在进行高速的融合与发展,同时一项新兴的领域也随之产生,它便是数字媒体技术。它通过使用电脑和与之密切相关的数字化设备而开展相关艺术设计,属于计算机和艺术专业的结合体。目前该专业的侧重点在于视频的编辑制作、动画设计和游戏设计等,整体偏重于娱乐产业,虽然数字媒体艺术和视觉传达设计二者之间存在有密切的联系,但是因为二者相互交叉使得高校针对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的定点培养陷入了迷茫,怎样才可以充分发扬该专业现有的特点,并让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有针对性,并且符合社会对于该行业人才的需求,这是当前我国一些高校所共同面对的难题。

3.数字化时代之下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的创新性教学研究

作者以某大学开展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创新性教学方式作为例子,总结归纳出当前我国高效在进行视觉传达设计教学过程中,一些较为新颖的教学方法。(1)掌握时间点,将高效视觉传达设计课程体系进行完善针对目前的状况,作者认为需要重新针对当前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课程构架进行重建,并在此基础上,组建高质量课程群。另外,高校还需要按照社会上对于视觉传达设计人才的不同需求,开设相关的具有时效性的选修课程。作者认为,高效在进行视觉传达设计的教学过程中,仍需要采用传统课程体系作为相关教学活动的基础,但是同时需要做出针对性的改进措施,例如,对现有的视觉传达设计教学内容进行扩展,大量增加数字设计课程的课时安排。在传统课程是广告设计、CiS设计、标志设计、包装设计、书籍设计为课程的前提下,增加部分具有时效性的教学内容设计,以求拓宽学生的能力范围。例如在广告策划环节,学生不但需要针对广告策划、广告文案以及平面广告设计进行学习,还需要在课程当中加入影视广告、网络广告等具有现实意义的课程学习,因为在实际情况下,许多产品的销售者在广告方面的投入,大多数并不是平面广告,而是数字广告。因此,在该大学当中,开设影视广告课程具有实际的意义,并满足了在信息时代环境当中,人们对于从事视觉传达设计人士更高的要求。并且,在技术类型课程的安排上,增加了对于软件3DmaX的学习课程,以求让学生可以更好的进行三维空间的设计。(2)对现有课程内容进行改良,力求满足社会要求作者通过对现有高校中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材的观察,发现目前在我国进行的视觉传达设计教学专业当中,有很多教学内容已经显得过于陈旧落后。因此,作者认为,在进行视觉传达的教学过程的当中,教学者需要对所传授的知识内容进行创新。例如:在某高校当中,率先在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中开创课程“Ui的设计和创新”。因为自2004年开始,越来越多的数字产品开始走向人们的生活,截止到目前,中国针对网站、软件设计技术人员的需求量很大,所以开展该课程能够在满足时代要求的前提下,有效解决人才供需矛盾。

4.结束语

计算机视觉专业课程篇3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改革;教学方法;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社会对计算机应用能力要求的不断提高,对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如何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素质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让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成为既能掌握本专业知识,又能熟练使用计算机工具的复合型人才,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

1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

1.1计算机基础课程没有很好地突出专业特色

目前,我省高校所有的非计算机专业所开设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几乎都一样,仍然停留在几个基本应用软件使用方法的介绍水平上。主要包括windows2000和office2000。然而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旧版本已经跟不上最新的操作系统和办公室软件的使用,所以学生普遍感觉课程的实用性差,并且不同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学时安排等方面都没有突出专业特色。不同专业的学生就业领域不一样,对同一内容的要求程度也不同,学校应该有意识地让学生学会利用计算机知识解决本专业的问题。

1.2多元化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没有突显优势

多媒体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已经开始广泛使用,但利用多媒体教学存在不少弊病:如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减少了,学生对教师的印象是“只闻其声不见其人”,学期结束后很多学生不知道教师是谁;有的教师课件太过于花哨,强调了视觉和听觉的效果,却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多媒体教学速度快,信息量大,学生不易记笔记,部分学生感觉跟不上进度;目前开发的多媒体软件更新速度不够快,长期使用多媒体,学生会产生视觉疲劳,对这种教学方式产生厌倦感,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另外,我省很多高校的网络资源利用不充分,网络教学平台上没有足够的教学资源,也缺乏教师的参与,学生在平台上学习达不到自主学习和协同学习的效果。

1.3学生的动手能力差,创新意识差

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在教学过程中更应该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但现在学生的动手能力普遍较差,不会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比如:学生记住了计算机一些接口的名称和作用,却不知U盘该往哪儿插;学生学完了word2003后,却不会根据需要完成一份班级晚会的节目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的授课理念压制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学习很被动,没有学习兴趣,就更谈不上创新意识了。

1.4大学新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

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普及,计算机基础教育已经进入中学课堂,地区差异造成了新入学的大学生在计算机操作水平上的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在中学时期就已经能够熟练地使用文字编辑、收发邮件,甚至会制作简单的Flas,而有的学生在中学期间根本就没有接触过计算机,计算机操作水平几乎为零。这种两极分化反映在课堂教学中就会出现“吃不饱”与“消化不了”的教学矛盾。

2教学改革的思路探索

面对我省当前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现状,我们提出了一些改善措施。

2.1结合专业特点,突出专业特色

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担负着将计算机技术引入各个部门、各个学科,使之为各行业尤其是科研领域服务的任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目的应该是培养学生能够较熟练地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技能,并且能够应用软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现在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计算机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大学生不得不考虑充分利用有限的学习时间有选择地学习一些技能,为日后从事本专业的工作奠定基础,这就要求我们在课程设置上除了介绍一些基本的技能之外,还要设计符合不同专业的教学内容。我们可以根据毕业就业方向的需要,让学生学习与专业有关的计算机应用课程和一些最新技术,建立起在校所学知识与社会需求的一个“接口”,以便学生在毕业后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开展工作。比如:针对不同专业在高年级时可以开设一些网络实用技术、计算机绘图等课程。总之,对于计算机基础教学,应该既有基础课的性质,又要满足学生的专业需求。

2.2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分级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类似于研究生入学后的英语免考制度。我们可以针对学生计算机水平的差异,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情况,允许他们自愿选择“免考”或“必考”两个不同层次,并对选择“免考”的学生进行相关考核,根据考核成绩,在学生自愿的前提下,依据学校的有关规定对学生进行分级教学。对于符合“免考”条件的学生,鼓励他们结合个人爱好和所学专业选修一些其他的计算机相关课程。比如:美术专业可以选修图像处理、绘图软件等课程,喜欢制作网页的同学可以选修网页制作的课程。而对于“必考”的学生,则可以很细致地讲授计算机文化基础的所有教学内容,在学期结束之后,如果他们愿意继续选修一些计算机的相关课程,也可以安排他们和下一级的“免考生”一同上课。

这种分级教学模式能够很好地解决教学中出现的“吃不饱”和“消化不了”的矛盾,使教学更有针对性,也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自信心,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2.3各种教学手段并用,实现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

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教学模式从早期的“黑板+粉笔”发展到“计算机+大屏幕”,又发展到目前的“网络化教学平台”,体现了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不断改革。

多媒体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使教学内容形象化、多样化,以图、文、动画、视频等多种形式展示计算机基础内容。科学实验已经证明:人们对从语言方式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15%,对从视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25%,而对视觉、听觉共同运用接受的知识能够记忆65%,可以使学生实现双向交互式学习。我们应该很好地利用多媒体的优势,使其发挥更好的效果。比如:在课件制作上,鼓励教师自己动手制作适合教学的课件,广泛开展制作课件比赛,集思广益,尽量让课件具有集成性、控制性和交互性,甚至可以让学生也参与进来,以便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完善网络化教学平台,使学生在课后可以利用网络浏览教学资料,弥补在课堂中遗漏的知识点;开展网络自测,以便随时掌握自己的学习情况,查漏补缺;通过e-mail或BBS与同学或教师进行同步或异步交流,交流学习中的经验和感受,互帮互助。加强网络化教学与多媒体教室教学的有机结合,这些都能够提高教学效率,增强学生的主动性。

2.4合理安排教学与实验,重视实践教学

计算机基础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因此在教学中要非常重视培养学生实践操作的能力。目前,我省大部分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的理论课时间和上机实验课的时间比例为1∶1,但由于时间间隔较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能实时操作,造成理论与实践脱钩,学生易忘,因此采用边讲边练的方法能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比如:第一节理论课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室详细讲解并演示给学生看,第二节安排上机,给学生布置一些任务,让学生根据上节课的内容自行完成,这样通过一堂讲一堂练的模式,能够很好地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当然,任务的设置应当难度适当,张弛有度,应以学生在认真思考和独立钻研后能够解决为宜,否则不仅无法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还会打击学生的学习信心和自主性。

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要做到精讲精练,在讲清课程重点和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利用好资源,让学生能够实际操作,多动手解决实际问题。比如:在学习计算机基础的系统组成部分时,可以让学生拆解计算机的各个零件,让学生了解主板、内存、光驱等。

2.5采用导入式教学,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人都有创造性思维。如何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也是计算机基础教学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

计算机基础课程涉及内容多,更新速度快,对教师来说,最重要的是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放手让学生学会思考,告诉学生“自己试试看”,多做拓展性的训练,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还可以采用案例教学,如在讲ppt时,可以先把一个事先做好的样板演示给学生看,让学生对演示的样板产生兴趣,然后再把学生分组,并且给每组布置任务,最后再详细讲解样板制作步骤,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完成学习任务,同时鼓励他们创新。通过这一过程,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了很好的激发,这些举措真正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和协作精神。

3结论

在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实践过程中,应该首先认清楚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性质,确定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指导思想和教学目标,然后构建与之配套的课程体系,再配以得当的教学方法和良好的教学环境。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根据专业特点和外在条件的变化,随时调整影响教学的各种要素,这样才能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和最佳的教学效果。

总之,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基础教育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充分发挥现代先进的教育手段的优势,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参考文献:

[1]张成本,何清林,李柳柏.“计算机文化基础”重点课程建设的改革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6(6):35.

[2]于景伟.多媒体网络教室的计算机教学改革与实践[J].教育探索,2003(6).

[3]李红梅.采用“问题教学法”激发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J].教学研究,2003,26(3):279.

[4]张民.关于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的几点思考[J].计算机教育,2007(6):19.

ResearchinteachingofBasicComputerKnowledgeeducationfornon-computerSpecialty

CHenXu-sheng,GUoSong

(CollegeofComputerScienceandinformationtechnology,XinyangnormalUniversity,Xinyang464000,China)

计算机视觉专业课程篇4

论文关键词:高职;计算机;公共课;改革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高职学校在非计算机专业中普遍开设了计算机公共课,并把它作为学生毕业时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之一。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在计算机公共课的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已影响到这一课程的教学质量。

一、当前高职计算机公共课的教学现状和问题

1.学生基础参差不齐

高职院校的生源来自“三校”(技校、中专和职高)和普高,“三校”生与普高生的计算机知识基础有着较大差别。另外,城市与农村、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生源的计算机知识基础也都存在着差别。

2.学生对课程重要性认识不足,主动性、自觉性不强

高等学校的计算机公共课是教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课程,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培养其计算机应用能力,提高其计算机信息素养,使学生具备利用计算机作为工具、为日后的工作和学习服务的技能。但由于生源质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有些学生觉得计算机公共课不是专业课,对专业技能习得影响不大,因此不重视这一课程的学习,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较差,部分学生缺乏自我约束能力,不上课、上机玩游戏等现象较普遍,给课堂教学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3.课程内容重复

目前,计算机公共课课程组成内容已基本定型,可大致总结为计算机系统基础知识、windows操作系统、文字处理系统word、电子表格系统excel、演示文稿powerpoint、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六个模块。部分高职院校结合学校和学生的特点,对以上内容作了适当的调整,如有的增加frontpage网页制作和flas制作等。从这些内容模块分布来看,都与学生初、高中曾经学过的信息技术课程内容有不同层面的重复,致使学生对计算机公共课中已经掌握的内容缺乏新鲜感,因而失去兴趣。

4.将证书考试等同于课程考试

在各校人才培养方案中,都明确规定了学生毕业时必须持有计算机相关等级证书,这项措施对于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的积极性进而提升计算机应用能力是很有好处的,同时也可为学生更好、更容易就业增加砝码。只是,将证书考试成绩作为课程考试成绩,对于本课程的教学则多有干扰。教师为了让学生过级而进行教学,势必会变成典型的应试教学,授课教师不得不按照考试的大纲去指导学生的学习,必然会忽略学生计算机实践能力的练习。教师为了追求考试合格率,大部分学生为了顺利拿到证书,他们都不得不把全部精力投入到与考试相关的讲授和学习中,如考试技巧、大量试题练习等。学生只要在最后一个月的知识巩固过程中,跟着教师有针对性地做练习,大多数都能通过考试,而考试中所涉及到的操作内容,却仅仅只占应学课程内容中很小的一部分。并且,这种状况多年来基本没有太大的变化,造成学生平时学与不学、是否努力学都一样。授课教师对学生的过程性学习根本没有可控制性,平时安排的操作练习内容,自觉的学生会完成,而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就不会按照要求完成,甚至连最基本的学习考勤都无法保证。这是因为,操作练习等基础性训练并不会影响到学生能否参加过级考试,也丝毫不影响过级考试的分数,给日常的教学管理带来一定难度。以至于有教师反映,许多学生即使过了级,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还是很低。

5.教学以讲授为主,采用灌输式教学

著名儿童教育专家李跃儿说:“一个好老师往往说得很少,他主要让孩子自己去悟。”计算机课是一门动手能力要求非常强的课程,要求学生一定要多动手实践。但是,现在的计算机课教学却还是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师往往先把学生要操作的内容演示一遍,然后布置一个同类型的操作题,让学生去练习。甚至在上实训课时,先对着实验册示范操作一遍,然后学生再通过看着实验册中的详细步骤来完成实训内容,书一合上又会忘得一干二净。

在讲excel的“序列填充”时,笔者曾经进行过对比教学:第一个班按正常的讲授法,先演示然后让学生练习;第二个班采用学生研究性学习法,教师先不讲,让学生自己去想办法,先是一个学生找到在“编辑”菜单中的序列填充,然后大家相继找到了。在之后的测试中,笔者发现第二个班的学生基本都能顺利解题,而第一个班中竟然有部分学生反映没听教师讲过相关内容。

6.合班上课及课时安排

由于部分学校的硬件设施欠缺,导致计算机公共课的学习多采用合班形式上课。上理论课时,合班人数几乎都高达90到100人。而操作课则分开上,由不同的教师讲授,与合班上理论课产生了矛盾,如果合班中某个班因某种原因不能按照进度完成教学任务,就会拖累与其合班的另外班级。

在课时分配上,由于基本上都采取理论课与实验课分开的模式,各占50%课时,而在实际的实验课中教师往往还会占用一些时间来讲实验内容,使得学生真正操作的时间少于一半,对学习非常不利。

二、高职计算机公共课改革设想

1.教学内容

计算机知识体系庞大,虽说懂得的计算机知识多多益善,但在校学习时间只有两三年的高职学生要能成为具有实践动手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却难以做到面面俱到。因此,在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上要精选,要从基础性、够用性、实用性、先进性、系统性等原则出发选取教学内容。

(1)在教学内容方面,增加实用性强、符合工作实际的内容。比如,讲授基础知识时,先通过课件演示计算机的构造和拆装机过程,有条件的情况下,再带领学生实际观察计算机的各个部件,并挑选部分学生动手组装计算机;讲授word图文混排时,结合报纸、杂志的排版来示范,突出其实用性;讲授excel电子表格时,结合班级成绩单的制作与管理,解决实际问题;讲授powerpoint时,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制作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电子演示文稿,既锻炼了相关技能,又引导学生对相关问题的思考;讲授internet操作时,每个学生都上网查找指定范围的专业知识,并使用e-mail收发电子邮件及qq即时通信,充分应用现代办公手段。

(2)计算机的教学与各专业的知识的整合。对于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来说,计算机课程只是一门工具课,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学会使用这种工具并为专业服务。因此教师应当把教学重点放在实践应用上。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观念从“要我学”逐步转变为“我要学”上来。教师可以采用“任务驱动”的方法,结合各专业的特点,对每个知识模块精心设制一个任务,把知识点隐藏在各个任务中,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也学到了知识。通过教师对任务完成情况的总结,促使学生巩固对所学知识的掌握。

(3)开展计算机课外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对于每周4学时的计算机课堂教学来说,远远不能满足那些对计算机有特殊爱好的学生,特别是一些入学时计算机基础就较好的学生。应该对这些学生多加引导、培养。所以,必须有计划、有步骤、有目的、有实质性内容地开展课外实践活动,组织一些兴趣小组或课题小组,如程序设计、网页制作、课件制作、广告设计、动画制作,等等,并将其和一些竞赛结合起来,丰富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思路,增长学生的见识。这些,对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实践能力,积极适应社会就业需求,是非常有益的。

2.教学方法

(1)使用多媒体教学,加强教学效果。理论教学使用课件演示,适当地使用图片、声音、动画和视频等素材,提供直观的知识,不仅增加视觉、听觉效果,使课堂更生动有趣,而且使知识更易理解和掌握。可以利用机房的教学管理软件,及时发现学生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并给予指导,也可有效避免学生开小差、从事与学习无关的操作,加强在实践教学中对学生学习的指导和监督。

(2)重视教学的实验环节。加强实验环节的主要方式有:①充分利用课内实验时间,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开综合性、设计性实验;②增加课外实验时间,开放计算机室(实验室),使之成为学生潜能得以发挥的最好场所之一。如果能充分利用学生上机的热情,加以积极引导,利用完善的管理、良好的设备、一定的实验研究项目和适当的基金鼓励,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课外实验的积极性;③定期举办计算机录入大赛和网页制作等计算机操作比赛,使学生学然后知不足,反过来促使他们自觉主动地学习,以求在实践中取得良好的效果。

(3)重视精品课程建设。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主要载体和手段,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处于核心地位。教育部提出,国家精品课程就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同时,精品课程建设是“质量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公共课改革中,以精品课程建设标准全面提升计算机公共课教学教改质量。

三、改革评价制度,注重过程化教学

恰当的评价制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可以提高教学效果。针对高职计算机公共课的特点,教师应该重视过程化评价,增加平时成绩在总评成绩中的比例。采用课程考试与证书考试相结合的方式,严格执行考勤制度,过程作业每学期至少5次,将平时考勤和过程作业按50%、等级考试按50%分别计入总评成绩。这样,学生的总评成绩=平时成绩×50%+证书成绩×50%,避免了学生平时不努力、临时抱佛脚或考试投机取巧的行为。

四、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必须有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因此,在实施计算机教学改革中,教师首先要熟练掌握教材内容,了解计算机发展的动态,熟悉学生专业特点,要加强自身素质的培养,不断提高业务水平,能运用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为教学服务。其次,要把教学和科研相结合,把自己的科研成果穿插到教学中去,促使教学内容更具时代性和新颖性。同时也把知识更新作为教师提升业务水平、紧跟计算机技术发展步伐的有效途径。

计算机视觉专业课程篇5

计算机学科已是许多高校不可或缺的重要学科,但是在高校计算机教学中有一些不足,在其教学中引入美育迫在眉睫。将逻辑性较强的计算机课堂和形象性较强的美育相结合,利用计算机资源加深美育的深度,同时审美意识的提升也可以增强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提高利用计算机创造美的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和计算机教学的质量。此外,高校计算机教师应加强美学和美育的理论修养,在计算机教学中深入渗透美育。

关键词:

高校;计算机教学;美育;美学;信息素养

美育是一种以美育人的活动,是美学和教育学的结合,通过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欣赏,提升学生对美的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1]。与德育、智育、体育一样,美育在我国的教育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手段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计算机正带动着科技快速发展,计算机学科逐渐成为高校中充满生机和魅力的学科,通过该学科为社会培养了越来越多计算机领域的高尖端技术人才,而美育在计算机教学中发挥的作用也日益明显[2]。

1美育在高校计算机教学中实施的必要性

计算机学科已成为各个高校不可或缺的一门学科,学科建设日趋成熟,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逐步完善,但在其教学中仍然存在着较多问题和不足。

1.1教学内容趋于专业性教育,忽视了教学内容中美学理念的传递

由于计算机学科具有较强专业性,因此其教学着重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使学生能够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发现问题,从而解决问题[3]。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使得计算机教学更加重视和专业岗位的结合,培养方案的设计也取决于专业需求,教学改革侧重于计算机专业知识模块的增减,教学的设计和教学情境的创设也只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没有重视教学内容中美的传达,没有注重培养大学生的计算机素养。

1.2教学过程注重对技术和专业知识的传授,忽视了美学在教学中发挥的作用

计算机技术知识复杂且涉及面广,使得计算机教学以学生对各项技术的了解与掌握为目标,教学过程中更看重专业知识的讲解,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都为了使学生能够快速掌握专业技术,不注重上课过程中美的设计和呈现,学生在短暂时间内需接受较多的专业知识,导致教学过程枯燥乏味。

1.3教学质量评价用通过率来体现,忽视了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

在当今高校设置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等级考试中,考试成绩成为衡量学生计算机能力的唯一标准[4],甚至只用单一的期末考试来测试学生学习情况,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按照考试大纲或是考试要求来学习,花费较多时间来掌握专业知识和技术,忽视了计算机技术本身所蕴含的美,无法真正利用计算机设计出美的作品,提升美的新高度和审美情操。

2高校计算机教学中融入美育策略的应用

在高校计算机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审美需要,在讲解计算机专业技术的过程中融入美育。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创设美的教学环境,使用美的教学形式,将美融合到计算机教学课堂中,将美育目标和专业知识目标相融合。不管是讲授计算机的软硬件资源,还是计算机的编程语言都可以体现美育的思想。

2.1教学内容中融入美学思想,引导学生感悟美

计算机学科的专业性强且内容复杂,应结合学科内容特色和学生特点,在教学内容上既要涵盖全面的计算机专业技术知识,又要能满足学生对美的需求[5]。如在讲授计算机硬件资源时,不仅需要学生掌握计算机各个部件的构造和功能,还要让学生感受每一个硬件设计上的美感,如形状、颜色等视觉上的美感和人工学设计上的舒适性美感。计算机编程语言的学习既要了解语言的语法规则、编写技巧,更要掌握如何用计算机语言编写出美的作品,让技术之美和艺术之美通过计算机技术完美呈现出来。

2.2教学情境的创设中融入美的诗情画意,引导学生体验美

高校计算机学科的技术性要求较高,理性和逻辑性思维在学习中占据主要部分,感性的认识较为缺乏[6]。如果在课堂上只注重知识、概念、技术和操作步骤的讲解,学生很快就会觉得枯燥无味,从而失去学习兴趣。应利用计算机自身优势,在教学中引入一些动画、文本、图像、声音等生动的因素,创设出有声有色、图文并茂、生动逼真、诗情画意的教学情境,将美育渗透其中,进行形象化教学。让学生在创建的独特环境中获得审美体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在美的氛围中学习计算机知识,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并且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审美情趣。

2.3教学手段的使用中运用丰富的媒体资源,引导学生发现美

信息的快速更新使得计算机教学不能止步于课本,要将眼光放在更为丰富的网络资源中,其中多媒体资源一直是计算机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网络环境下多媒体资源丰富多彩,在教学设计时巧用声音、视频、图像等形象的多媒体素材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用视觉感受形象美,用听觉感受音律美,用想象感受意境美。将网络上各种各样的资源引入到课堂上,不仅拓宽了教学思路,也可以教育学生合理使用网络资源和信息技术,严格遵守网络法律法规,自觉养成良好的网络礼仪,真正提高自身的网络素养[7]。

2.4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造灵感,引导学生创造美

在计算机教学实践中应注重学生的课堂创作。部分学生的计算机知识和技术掌握得很好,操作计算机的能力也很强,但创作的作品缺少美感。这时教师不仅要在技术上进行指导,更要引导和启发学生注重构图、布局、颜色、形状等美的设计,开发实用又美观的软件作品。教学过程中营造松弛有度的教学环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创作灵感,增强学生利用计算机创造特色作品的兴趣,提高创新能力。

2.5教学成果评价体系中引入多元化的评价机制,引导学生鉴赏美

计算机教学一方面需要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也要使学生能够欣赏计算机技术美。作业的布置需要重视学生应用计算机知识的能力,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教学成果的测试不局限于某一次的考试结果,应该通过课堂中学生作品的展示,跟踪检查学生掌握计算机技术的程度,还要肯定学生作品的个性美[8]。采取互评机制,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作品的评价中,在评价他人的作品时会不知不觉运用审美意识,使得学生的审美观逐渐提升,进而激发学生创造力,利用计算机技术创造出更多的优秀成果。

3对高校计算机教师的美育要求

高校计算机教学中如何引入美育,以美育人,是高校计算机老师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这就要求高校教师除了具备扎实的专业技术知识和娴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之外,还需要具有较高的美学素养,这样才能在无形中使得计算机教学具有美的韵味,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计算机审美素养[9]。

3.1必要的美育、美学理论修养

高校计算机教师的美育、美学理论修养是在课程中实现美育渗透的基础,将美学应用在教学实践中,认识美育的性质和特点,掌握美育的实施方法和方式,才能不断挖掘计算机中的美学因素。不同的学生因对美的鉴赏能力有所不同,教师应能因材施教,以较高的美学素养影响学生,以美育人。

3.2计算机教学审美化

计算机教学审美化是要求教师具有对教学过程的美化能力[10]。计算机教师应具备欣赏计算机教育中美的能力,用审美的眼光看待教学内容,以美的姿态面向学生,以美的方式开展课堂教学,鼓励学生展示个性美。敏锐挖掘计算机中的美学因素,使学生不仅能学习计算机专业技术,还可以提高审美情趣。另外,教师还要具备在计算机教学中创造美的能力,以美的法则进行教学设计,以审美的方式化解教学中的各项问题。

4结语

在高校计算机教学中引入美育策略,利用丰富的多媒体资源,创建美的教学情境,选择恰当的教学形式,让学生不仅掌握计算机专业技术和技能,还能培养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提升运用计算机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提高。同时,逻辑性较强的计算机课堂和形象性较强的美育相结合,也可以让计算机课堂教学更加生动、充满魅力,增强学生对计算机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改善高校计算机教学现状,提高计算机教学质量。

作者:孙云单位: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教学资源中心

参考文献

[1]仇春霖.大学美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2]卢蓓.浅谈美育在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学中的渗透[J].课程教育研究,2013(19):122-124.

[3]王尧.非计算机专业研究生计算机类课程内容设置研究[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1):98-100.

[4]钟发英.浅析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33):584-586.

[5]童晓娟.美育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渗透[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6.

[6]白云晖.艺术类高校信息技术教学的美育策略[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2):169-171.

[7]史晓燕.试论高校教育中的美育构建[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8.

[8]王薇薇.在信息技术课中渗透美育教学[J].信息技术教学与研究,2009(6):56-58.

计算机视觉专业课程篇6

论文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开设;平面版式设计;实践与思考

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经过对东莞市黄水职业中学及外校所开设专业课程的调研分析,认为中职学校各专业的基础课:计算机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电子商务三个专业开设的“网站规划与网页设计”、计算机动画设计的“图形图像处理”;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汽车美容与装饰”,烹饪专业的“美术与设计”,服装设计专业的“设计基础”,电脑美术设计专业的“平面设计”等专业课程与平面版式设计这门课程内容都有紧密的联系。根据中职学校专业课程的培养目标及特点,笔者在这几年尝试性的开设了“平面版式设计”这门课程,作为对美术教学的改革和探讨。对文化课如何更好地与专业课结合,为专业课服务进行了有益探索,取得较好的成效。

一、平面版式设计的内涵与运用

平面版式设计又称编排设计、版面设计,是平面设计中的一大分支,主要指运用造型要素及形式原理,对版面内的文字字体、图像图形、线条、表格、色块等要素,按照一定的要求进行编排,并以视觉方式艺术地表达出来,并通过对这些要素的编排,使观看者直觉的感受到某些要传递的意思。www.133229.Com表面上看它是关于编排的学问,而实际上,它不仅是一种技能,更是技术与艺术的高度统一。版式设计的范围可涉及到报纸、杂志、书籍、画册、网页等平面设计的领域。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翻阅报刊、浏览网页的时候,又或当我们漫步街头与各种林立的广告牌、指示牌、商标等相遇时,更有超市、商场中琳琅满目的商品包装、商品陈列的样式,现实生活中学习用的多媒体课件powerpoint的版面设计,为自己博文进行编辑装饰,diy电子贺卡、生活影集这些都是经他人或自己精心设计展示出来的版式效果,我们也从中自觉不自觉地感知与品味版型设计。这说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需求不但每天都会接触到大量的版式设计作品.同时也衍生了许多新的专业,如网页制作与设计专业、动漫制作专业、多媒体技术专业等,而这些专业都与版式设计有着紧密的联系。

二、开设平面版式设计课的必要性

1.平面版式设计课有助于相关设计软件教学目标的完成。据调查了解,中职学校电脑美术专业、动漫制作专业都开设了平面设计这门课程,有专职教师任教。他们基本上都是既具备相当的设计素养,又拥有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而其它专业的必修课“多媒体技术”中的word、powerpoint,或计算机专业、网络设计专业的专业课及精品课程dreamweaver、photoshop、flash、coreldraw中有关文字的排版、色彩的搭配、图形的组合等有关编排设计方面的课,还是由信息技术课的老师讲授。由于信息技术与平面设计两个专业跨度较大,往往出现这样的现象,来自信息技术专业的教师的平面版式设计、美学知识缺乏,对版面排版、色彩搭配一般规律了解不够,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只能照本宣科,所举示例只注重了信息技知识的传授和堵养。学生虽然学习了很多的有关设计或文字排版的软件,却不会利用这些软件进行相关的创作;或者信息技术老师由于设计(美学)素养不够,往往不能很好利用平面设计的编排规律对设计元素进行组合排列,主要表现在对版式设计中的文字、图形、色彩及点、线、面等设计元素的编排能力较弱,从而直接造成有关设计课不能达到运用信息技术进行美术创作的教学目标。开设平面版式设计正好对辅助学生学习相关设计软件和信息技术达到教学目标。

2.平面版式设计课能激发学生学习设计软件主动性和积极性。如上所述的几个软件,如果只让学生学习软件操作的技术,没有了解学习这个软件的真正目的和意义,那么学生的学习就相当枯燥。由于学生没有版式设计的基础,要求他们运用这软件对文字、图形、色彩以合理、美观的形式表现出来时就显得相当困难,对字体的运用、图片的放置、色彩的搭配比较随意,版面杂乱无章,色彩花俏,毫无美感。而开设平面版式设计课,使他们懂得运用平面版式的编排规律,用这些软件制作出各类精美而具有艺术效果的版式作品,他们就有了成就感,并认识到平面版式设计在专业课中应用的广泛性.自然就增强学生学好这门课程的信心。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让他们欣赏到国内外大量的版式设计作品,开阔了视野。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自然就能激发出学生学习相关软件的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3.平面版式设计课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评价能力。美术也称造型艺术或视觉艺术,而平面版式设计是视觉艺术的一大分支,它与其它艺术一样在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力和提高对美的审美能力中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教育和享受。在生活中经常听到学生赞美某个设计作品或某本书籍中的图形图像多么美,但是不懂作品为何美,美在哪里,不能正确理解和评价作品,更加不会欣赏优秀的版式设计作品,或对作品的评价仅止于感官认识,至于作品的内涵、意境都不能领会。这就属于审美教育的范畴,需要老师在设计课中多引导学生分析、评价作品,从版式中的构图、点线面、黑白灰、空问、色彩等美术语言去分析作品,让学生审视美、领悟美、捕捉美。在“平面版式设计的原理”这一章中讲授的平面版式设计的视觉流程、平面版式设计形式与法则、平面版式设计的造型要素、平面版式设计中的网格体系及色彩象征,这些内容就很好的诠释了如何有效地将特定的信息准确地传递给目标受众,如何在版式设计中做到诉求理念和设计表现的个性化统一。实践证明.学生通过学习版设计原理和版式设计中的文字、图像和色彩组合构成法则后,审美评价能力和情趣也得到了一定提高。

4.平面版式设计课可以提高学生的设计创意理念。版式设计是指在规定的版式上将各种所需的视觉元素进行有机的排列组合,达到视觉生理学和视觉心理学的高度统一。版式设计尊重视觉美学的自身规律,达到视觉感官的完美结合。创造想象力是人类最伟大的能力。而平面设计就是表达想象力的平台。学生可以创造性地把个人见解、设计对象以及版式等设汁元素重新组构,来表现版式设计的个人风格。学生对不同色彩、肌理、块面、紧密、动势等进行编排,编排出给人或紧张或放松或兴奋刺激或夸张怪诞的视觉元素,这就是版式设计的创造性活动,它不但能使学生在编排中掌握排版能力,还可以有效的激发出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意理念。

5.平面版式设计课可以拓展就业范围及提升就业能力。2l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电脑的使用已经非常普及,在一些用人单位的招聘条件中我们可以看到熟练操作计算机办公软件的重要性.有些公司还提出要求有文字编辑能力、图形处理等方面的能力。现今最热门的职业是it互联网等有关职业(智联招聘网排行榜),招聘此类人员大部分都要求具有网站整体页面的设计和布局观,有较强的文字、色彩、图形设计能力,能独立完成网页设计作品,有较好的创造性思维及较好的审美观。所以在中职学校普及开设平面版式设计这门课程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对图形、文字、色彩等设计元素的编排设计能力.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还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就业机率,而且使他们在未来职业生涯中,发挥更大的潜力,实现从最初的图形图像处理人员到平面设计人员的晋升,平面版式设计基础使他们得以持续发展。

三、开设平面版设计课的可行性

1.平面版式设计课程的开设符合新课改的要求。根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的文件要求,美术课在中职学校为必修课,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基本科学文化素养,为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职业技能的培养服务,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促进终身学习。文件要求美术课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应与培养目标相适应,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加强与专业和社会实践的紧密联系。所以,笔者认为在中职学校普及开设《平面版式设计》这门课程符合新课改的要求,具有可行性。它不但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及艺术素养,还辅助学生学习好“多媒体技术与应用”中的有关课程,更重要的是服务于学生学习好相关专业精品课程,提升专业技能水平,为学生转岗就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2.学生对平面版式设计课程大多有学习兴趣。几年来,笔者在中职学校开展平面版式设计课的教学,丰富了美术课的内容,提高了学生的对文字、图形、色彩的编辑和平面设计能力,同时还激发了学生学习相关专业的兴趣。为了证实开设这门课程学生是否有兴趣学习和对所学专业课是否有辅助作用。笔者在每学年课程结束后就向学生做问卷调查(如图1和图2),从调查数据可以看出,85%的人感到有兴趣,97%的人感到对自己所学专业课有辅助作用。当然还有15%认为学习平面设这门课无所谓或没有兴趣,还有3%人认为对自己所学专业有没有辅助作用,这说明教师在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上还需要改正,还要帮助小部分学生转变学习观念,提高对版式设计的认识。

图1选项为:a.很感兴趣(22%)b.有兴趣(63%)c.无所谓(11%)d.没兴趣(4%);

图2选项为:a.很大(28%)b.较大(51%)c.不大(18%)d.没有(3%)

3.平面版式设计中的文字、图像、色彩元素的变革。在网络信息时代以前,一个设计师要设计有创意的图形或艺术字体,就要有深厚的绘画基础,对色彩的搭配有着深刻的认识。而现在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图形资源的共享,要取得一幅有创意图片是相当容易的,当前各种艺术字体的产生也为设计提供了素材。另外在各个软件中自带的色彩填色对话框里丰富而有序的色彩,很好的描述了色彩的分类,可帮助个人快速地选择正确的色彩而定出作品的色调。在以往的色彩教学过程中,学生通常要做大量的色彩练习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还要制作精细、工整,不允许有一点错误,不然可能就会导致返工。然而运用排版和绘画软件进行绘制、着色、编辑和修改等就很方便,只需要几个简单的步骤就可以做出手工制作难以表现的效果。

四、课程内容及能力目标的设置

计算机视觉专业课程篇7

探讨了专科院校图形图像专业计算机英语教学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比较了几种课程体系改革方案,提出了计算机专业英语图形图像专业采用公司原版英语软件教学方式,阐述了课堂改革增加与企业接轨实践教学环节的必要性。

关键词:

原版软件;双语教学;课程体系;辅助教学

1专科图形图像专业计算机英语教学现状

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常用专业英语词汇、科技英语阅读理解、翻译及写作能力,但实际教学中高职高专学校该课程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效果不理想,有趣的是,相当多的学生在对计算机专业英语学习意见反馈时,认为大学英语所学的“知识”还不如高中所学的。学生所说的“知识”其实是传统课堂所灌输的语法知识和各种知识点,而非专业英语要求。近年来我国高职高专学校要求对专业英语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强调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性和参与性,加强就业为主导的课改。现从高职高专图形图像计算机专业英语的状况剖析存在的问题。

(1)计算机英语课堂教学形式单一。职业教育革新的理念倡导了很多年,在研究专科图形图像专业计算机英语教学过程中不难发现,许多高校仍在沿用传统的计算机英语教学模式,教师依然是采用计算机英语课堂满堂灌教学形式为主,学生则是课上忙于记笔记,课下忙着熟背与图形图像专业无关的单词。学生走上工作岗位,面对图形图像专业原版英语软件,经常感觉困难重重。对传统的满堂灌教学形式为主的教学法意见较大,认为那种学习方式扼杀了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脱离实际,毕业生无法在实际工作中自如运用原版纯英语专业软件,很多学生在工作后不得不继续上培训班补课学习图形图像专业的原版英语软件,这无疑是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

(2)英语专业教师和计算机专业教师授课互有缺憾。计算机知识更新速度快,让学计算机专业的教师但任专业计算机英语课程成为主导。虽然他们计算机专业知识掌握得很好,但在英语语音、语调、语法教学方面远不及不英语专业选派的老师,对学习英语口语感兴趣的同学总象是吃不饱。而让学英语专业的老师担任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老师没有计算机方面的专业知识也不足能将计算机方面的理论原理讲得很透彻,学生学起来常常表现为一头雾水。这样的课堂组织效果明显不能满足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学科知识的交叉,需要老师耗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去收集素材、准备教案。从现状来看,担任计算机英语的老师普遍感觉这门课对自己的成长帮助不大,需要花很多精力备课不值,所以马虎从事,能推就推。而现阶段高职高专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接受新知识的能力远远高于往届,对教计算机的英语教师要求很高,结果导致学生对上讲台的老师教学满意度很低。

(3)学生过分强调过级考试的英语对高职高专计算机英语重视不够。虽然教师自身存在的问题影响了高职高专计算机英语教学,但客观上还有一个不可忽略的问题,那就是我国自下而上的英语教学多是为了考试过关,一旦没有考试过关的牵引,学生对纯学习英语特别是职业英语兴趣不大。这种大环境下,最终势必影响并妨碍了高职高专计算机英语课堂教学。

(4)高职高专计算机英语教材选定范围的无奈。目前高职高专计算机专业英语教材都是以大学本科计算机英语教材为蓝本摘编出来的,内容包括大部分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内容,大而全的目的非常明确,恨不得让学生掌握所有计算机英语的相关词汇,对高职高专的学生的实际接受情况了解不够。除以上几种问题较为突出外,高职高专计算机英语教学中还存在其他诸多问题,如:学校硬件设施不足,领导重视不够,师生沟通不畅等问题,这都是教育环节中不可忽视的部分。

2课程体系改革方案

无论在教学观念上、教材的编排上,还是在教学手段上都必须进行前所未有的革新和创新。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如何从根本上转变思想“反客为主”,以学生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以动手能力培养为方向改进专科图形图像专业计算机英语教学课程是亟需考虑的。

2.1走图形图像计算机英语与企业接轨

采用原版软件双语教学相结合的道路英语教学的创新应当体现老师勇于破除传统教学模式,敢于推陈出新,应对挑战。既立足课堂教学又要突破课堂的束缚,大胆灵活地选取教学材料和教学手段,摈弃旧的高职高专计算机英语教学模式,吸收最新的国内外研究成果,并在实践中对其进行论证和完善。现从实际出发,图形图像专业计算机英语课程可对以下四种方式进行教学探讨:

(1)常识性计算机专业英语学习方式。即在科技英语课程里附加常识性的计算机知识。目前计算机专业英语教材的内容通常是以计算机专业课程为单元编排的,如:计算机原理、数字逻辑、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数据库、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软件工程、程序设计语言等,该模式涉及大量计算机英语的词汇和知识。改革方向是掌握一般的计算机英语相关词汇、阅读理解、翻译及写作能力,文章通常是介绍性质的。对教材内容大胆选择性地取舍。

(2)基础计算机英语课程+图形图像专业英语学习方式。合适的图形图像专业英语教材目前很少,要求教师自己选择文章,通常也是能全面性介绍图形图像计算机专业课程涉及的基本词语和知识,包括内容,如:平面图形制作基础、二维动画、三维动画、数字视频音频编辑,多媒体制作等等。目的是掌握相关词汇,阅读简单英语专业知识,所以理论上不要求太深,通常是介绍性质的。

(3)计算机专业英语+图形图像专业原版英语软件学习方式。该学习方式是选择在大学二年级开设普通计算机专业英语学习,在大学三年级开设图形图像专业原版英语软件学习,即在普通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之外设置英语讲授的图形图像专业原版英语软件课程。

(4)采用公司原版英语软件教学方式。选取的原版英语软件根据本专业对口各种公司当前所有的开发软件,采用双语教学,如:pHotoSHop、CowLeDRow、FLaSH、3DSmaX、pRemieRe等。与大学本科不同因为专科学校的师资不足,可以鉴于企业目前最通用工作软件引入课堂,在学期内选1~2门进行系统全英文教学。

2.2课堂改革增加多种互动实践教学环节

(1)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投映机播放ppt课件。目前部分计算机英语教材都提供了相应音频、视频材料,教师也可以自己录制英语课文的录音,编辑英语板的视频专业教案,也可播发一些著名的it公司如iBm、microsoft等公司的网站上经常提供介绍其图形图像专业相关的新技术和新产品的英文版视频和动画,从中领悟它的发音纯正,制作精美,形象直观的视觉效果。学生既锻炼了听力,同时也学到了新技术,效果非常好。

(2)计算机人手一台教学。有条件的学校,能够在计算机机房进行纯图形图像专业原版英语软件讲授,其获得学习效果最佳,方便学生边听边做的互动式教学,有问题及时得到解答。该方法也是本文推荐图形图像专业计算机英语课堂改革增加实践教学环节的最佳方法。

(3)网络技术大数据教学形式。除授课时间外,课外老师和学生也可在网上进行专业英语软件的一对一辅导。网络技术普、大数据云库的建立为人们提供了多种辅助教学方式。网站上有各种计算机技术和知识的视频材料,英文版视频和动画,学生可以随时访问学习,上传资料、答疑等。教师可以在校园网上建立自己的计算机英语网络精品课程,将自己的教学课件等资料放在校园网平台上。网络课程在校园内已成为教师和学生的一种重要的辅助教学学习平台。

3结语

教学中应以培养学生就业为主导面向企业,图形图像专业采用原版英语软件为特色开展教学,善于运用鲜活具体商务案例进行情景教学,确立学生为中心,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即启发式互动式的教学模式,锻炼创造性思维和创业能力,将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与原版英语软件使用相结合,采用边实践、边改革、边完善、边总结的实践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直接使用形图像专业原版英语软件的能力。满足现代社会和市场发展需要,培养具有较高应变计算机软件飞速发展的自学技能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周燕.浅谈高职高专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J].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

2凃云杰,韦丽红,鄂晶晶.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14)

3潘慧玲.中职学校英语科教学该走向何方[J].新课程学习(中),2011(7)

计算机视觉专业课程篇8

关键词:计算机音乐;课程整合;创新

计算机音乐技术是计算机技术与音乐艺术相结合的产物,它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中的事件分离特点,把音乐音响的诸多属性分离呈现,使我们能够对构成音乐的各要素进行单独处理。这一先天优势在对音乐作品、音乐音响进行分析的时候表现得特别充分。各种音色、不同音区和力度等对作品产生的影响都可以马上呈现出来,鲜明的对比效果巩固和强化了学生的认知,课堂教学效率得到大幅提升。

但是,我们从事的是师范教育工作,计算机音乐更多的是应用在专业音乐创作领域,把它引进到音乐教育领域并开设成为一门课程,其目的和意义是什么?它能对我们的培养对象产生哪些积极的影响?计算机音乐是现代电子技术与音乐艺术结合的产物,作为一种现代化的音乐创作手段,怎样使计算机音乐和普通音乐教育很好的结合?我们的教学投入和人才的产出是否成正比?能否将计算机音乐技术的诸多优点应用于音乐专业其它课程的教学呢?带着这样的疑问和憧憬,1997年5月,经过两个多月的准备,当时的师专音乐系成立了“音乐与电脑”课题研究小组,主要进行计算机与音乐教育相结合的探索。课题组先后在《音乐欣赏》、《基本乐理》、《基础和声》、《合唱与指挥》、《学科教学法》和《视唱练耳》等6门课程中运用了计算机辅助教学,计算机音乐的教学形式也从讲座推进到课堂,并纳入了三年制专科和四年制本科的教学计划,从2000学年度开始,正式将《计算机音乐基础》开设为一门专业基础课程。随着课程建设的深入,我们从基础理论、核心技能和知识拓展三个方面构建了比较完善的计算机音乐课程教学体系,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进步。学校也逐年加大教学硬件的投入力度,截至目前,已建立起2间计算机音乐专业实验室,2间数码钢琴教室,1间电子打击乐教室,1间双排键电子琴教室、1间全数字化高精度录音棚、1间遵循音频行业国际标准构建的苹果计算机系统录音实验室,这样的规模和水平,在省内乃至全国同级院校中都是比较领先的。

一、目前高师计算机音乐课程教学的普遍方式及其局限性

计算机音乐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自从二十多年前引进到中国以后,就一直没有停下其发展和普及的步伐。据了解,目前全国高等师范院校里的音乐专业,几乎都不同程度开设了计算机音乐的相关课程。部分学校甚至在师资、硬件等条件尚不具备的情况下也跟风开设。而且,绝大多数院校都把计算机音乐作为一种技术操作性的课程开设,主要教授计算机音乐的制作技巧。这样的教学模式,无异于对学生进行软件操作培训,一旦不进行操作实践,学生很快就忘记了,甚至软件升级后就不知就里。

计算机音乐之所以能够产生和发展,是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基础的。它首先是与音乐的紧密结合,其次利用计算机音乐技术可以开发很多教育功能。因此,它与音乐学科的很多课程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我们离开这些联系孤立的开设这门课程,其结果就会变成职业技能培训。

著名学者李开复曾说过:“如果我们将学过的东西忘得一干二净时,最后剩下来的东西就是教育的本质了。所谓‘剩下来的东西’,其实就是自学的能力,也就是举一反三或无师自通的能力。大学不是职业培训班,而是一个让学生适应社会,适应不同工作岗位的平台。在大学期间,学习专业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要学习独立思考的方法,培养举一反三的能力,只有这样,大学毕业生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未来世界。”这段话,完全可以成为计算机音乐这类课程开设的指导性原则。

我认为,作为一种新的音乐创作手段,我们有必要让学生了解并初步掌握其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但是更重要的是,我们要给学生指出该学科可能的发展方向和最新的前沿成果,特别是该学科与其它学科的联系,这对我们培养一专多能的中小学音乐师资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的培养目标是合格的中小学音乐教师,而合格的标准,是要与时俱进、逐步提高的。21世纪的音乐教育工作者,应该是复合型人才,而复合型人才必须在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手段等方面优化、更新的前提下才能培养出来。如果不大胆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这只能是一句空话。因此,把革新教学手段、积极探索计算机音乐技术与音乐传统学科的教法整合作为计算机音乐基础课程的发展方向,成为绵阳师范学院计算机音乐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必然之选。

二、计算机音乐技术与音乐学科课程整合的创新实践

有了以上认识,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加强与其他专业课程横向联系,主动帮助其他专业老师学习和掌握必要的计算机音乐制作技术,象

[1] [2] [3] 

miDi文件的制作、简线谱的编排、音频处理软件的操作等等,都是老师们需要具备的基础技能。在此基础上,注重发掘专业音乐制作软件里的教学功能,使之为课程教学服务。

(一)和声课程的教学实践

在一次和声课的教学中,我院的和声教师尝试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利用计算机绘谱软件制作了很多谱例和miDi文件,改传统的钢琴单音色音响为多音色音响,教学所包含的信息量也比常规课时大很多。上课前她一直担心讲授不完。但是,设计的两节课的教学内容,用了一节半的时间就上完了,学生课堂练习的时间充分,知识掌握的更牢固。课后总结时她说:“用计算机音乐技术辅助教学,课堂的信息容量增加了,时间反而宽松了。而学生接受的信息和知识点更好了。如果用以前的方法,这次课的内容要上课时,效果还不一定好。”

(二)钢琴课程的教学实践

教学效果好不好,实践是最好的检验手段。在钢琴教学领域,我们将数码钢琴引入钢琴课程的教学,首先变一对一的教学模式为一对多,其次,利用数码钢琴的miDi接口功能,结合计算机作曲软件,可以记录学生弹奏的每一个音符,其信息包括音高、力度、时值、节奏等等,计算机音乐技术所具有的“事件分离”特性,把所有信息分离开,教师可以针对单独的某一个问题进行分析、解决。比如双音、和弦及八度等技术,首要的要求是整齐,除了通过听觉辨别外,计算机所记录下的miDi信息,可以一目了然的显示音符位置状况,在主观的听觉教学基础上辅之以客观的视觉化记录,使教师的判断更准确,学生的理解更直观,解决问题的办法更有效。

(三)视唱练耳课程的教学实践

音乐是立体化的,音色的变化也是丰富多彩的,传统的视唱练耳课所使用的几乎是清一色的钢琴音响,一些学生在变幻音色后听辨能力就会受到影响,这一现象反映的不是学生的听辨能力降低,而是听觉经验的缺乏和缺陷。通过计算机音乐技术引入多音色听辨,可以使视唱练耳课程变成积累听觉经验、丰富听辨色彩、巩固听辨能力的有效平台。

(四)紧密结合音乐教学论,积极倡导多媒体教学

在计算机音乐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里面,专门加入了音乐课程多媒体课件制作的内容,与学生实习试讲结合,指导学生设计出高质量的多媒体教学可课件,对促进学生音乐学科教学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有效的提高了教学设备的使用率,真正做到教学设备为本科教学服务。

   (五)加强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能力

在音乐学院的艺术实践活动中,凡是涉及与计算机音乐有关的活动如合唱、乐队所需乐谱的制作、音视频录制编辑等工作,均由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协作完成。毕业生的独唱、独奏音乐会,作为计算机音乐课程录音教学内容的课程实践机会,学生分组进行录音实践,既夯实了教学内容,又提高了实践能力,还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三、创新实践结硕果,教学质量上台阶

通过创新实践,计算机音乐技术与传统音乐课程的横向联系越来越紧密,几乎每门课程的不同教学环节都可以找到恰当的切入点。我们不断优化调整教学内容,从计算机音乐概论、miDi制作技术学习、计算机辅助音乐教学等三个方面设计新的知识技能体系。立足师范教育,以培养目标为指引,在掌握计算机音乐制作理论和技能的基础上,突出强调计算机辅助音乐教学,教学中尽量开发各种音乐软件辅助教学的功能,并让学生比较熟练的掌握相关的辅助教学技巧。在辅助教学的前提下,进行软件的学习,这样既避免了专业学习的深度和难度,又突出了师范性特点,特别是与培养中小学音乐师资的目标紧密结合。我们还提倡老师参与该课程的学习,通过该课程带动相关课程老师增强科技意识,大胆突破传统音乐教育模式,为在更广的范围里开展计算机辅助音乐教学的教改实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通过十多年的教学,我们以计算机音乐基础课程为龙头,在师生中形成了一股学科学、用科学的风气,在促进和引导师生树立现代化教学意识、学会使用现代化教学工具、更好地适应世纪教育的发展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计算机视觉专业课程篇9

由于各地区计算机教育发展的不平衡,在今后一段时间内,新生入学的计算机水平会呈现出较大的差异。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各行各业的信息化进程不断加速,电子商务、电子政务、数字化学校、数字化图书馆已随处可见。企事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计算机能力要求越来越高,计算机已成为衡量毕业生专业素质与综合能力的突出指标。

教学模式、教学改革思路的探讨

1.培养责任心强、专业素质高的教师队伍。针对新的形势,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对教师的计算机专业知识与应用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建设将是今后计算机基础课程建设的关键。为了使从事基础课教学的教师真正适应教学要求,必须提高师资队伍的层次。一方面要求主讲教师应具有硕士学历、教学辅导人员应不低于本科学历,另一方面要提高教师的工作责任心和专业素质。计算机技术发展较快,学校应重视教师的再培训工作,以加强在岗教师的业务水平。建立和稳定一支高素质师资队伍,才能适应新形势下对计算机教师的要求。

2.创新教学观念、完善教学内容。针对职业院校具体的实际情况,我们要建立新的教学模式和进行教学改革。首先,将多媒体教学和网络辅助教学相结合,加强教师的主导作用,强调实践环节,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为核心,提高学生运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然后,确定计算机基础系列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各门专业课程之间的相互关系,保证计算机系列课程的科学性、先进性和针对性。计算机基础教学着重讲授计算机技术中的一些重要概念和方法,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主要的技能知识放在实践教学环节,积极采用视频教学、幻灯教学的方式,充分利用网络的优点,完善课堂的理论内容教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以及就业需求,计划内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应该有形式多样的计算机选修课程,而且,该课程又是针对非计算机专业开设的,因此,要突出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和专业性。总之,各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应按照注重基础、强化实践、突出综合应用能力的原则去构建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

3.探索教材改革之路。现在,教师在选择计算机基础教材时,左右为难。由于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却使用同样的教材,导致的结果是一些学生感觉吃力而另一些学生都已经学过,老师讲课无法平衡。最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无法提高。此外,现在计算机与许多专业课程都结合得相当紧密,大量的专业都开设了计算机基础课程,但现在非计算机专业所选的教材都是大众化教材,大部分教材并没有把计算机与自己的本专业结合起来讲解。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材完全同化,没有任何区别,忽视了结合自己专业特点的内容。原因多半是在收集适合教改信息来组织编写教材工作做得不够。因此,组织编写教材是一个很复杂的工作,大多教师认为教材的编写并非教了十年书的老教师就一定能完成,至少应该具有丰富的行业经验与实际项目操作能力。教师本人编写的教材不能以任何理由让自己的学生使用,虽然这个规定在一定程度上杜绝了一些不良现象,但也可能带来一个弊病:那就是学生用不上适合自己的教材。职业院校不同专业使用同样的教材,谈不上是因材施教。教材的趋同化对各专业的教学都有不利的一面。

4.适应课程特点,转变教学方式。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理论性东西有些比较抽象,不必要求学生深入理解,但可以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以适应该课程的特点。例如: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软件,给学生介绍一些计算机的基础知识。这些教学软件把各种信息的表现形式(如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通过计算机进行处理,能充分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器官,有较强的趣味性,使他们对所学的知识能更好地领悟和记忆,而且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计算机教学更应注重实践。计算机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重在使用,对于它的软、硬件理论,非专业人员可以不必要求。因此,教学应以上机操作为主。同时,实践教学要求教师由以往的知识传播者,变成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学生活动的参与者、学生学习兴趣的向导。计算机教学除了采用启发式教学方式以外,还可设计一些不同的授课方法。比如,当学生学会一些基本操作方法后,请最早做出的学生利用屏幕广播教学教全班操作。这种教学方式给那些电脑爱好者以很大的刺激,他们马上钻研、摸索,充分调动了学习积极性。这样,整个教室学习气氛活跃,学生开心,教师省心,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计算机基础教学中注意语言的艺术性。使用悬念法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适当的比喻、幽默风趣的语言,将枯燥变为有趣、沉闷化为轻松,让学生愉快地掌握知识,故意设置错误,制造矛盾,启发学生排除技术障碍,开拓解决问题的能力。

计算机视觉专业课程篇10

(1.南开大学计算机与控制工程学院,天津300071;2.天津市智能机器人技术重点实验室,天津300071)

摘要:智能专业作为具有工科特色的新兴专业,实验教学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文章阐述如何依托科研项目带动教学实验,建设仿真实验平台。举例介绍实验平台中的几个具体实验项目,说明通过科研与实验教学的互动,可以丰富智能专业的教学资源,提升教学方法,使科研成果和科研难题有新的“用武之地”。

关键词:智能科学与技术;实验教学;仿真实验平台

基金项目:南开大学2014年本科重点教学改革项目;中国科协高校科普创作与传播试点项目(2012KpZp18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1375087);2015年南开大学研究生创新计划项目。

第一作者简介:周璐,女,中级实验师,研究方向为智能机器人技术、虚拟仿真技术、机器人科普教育,zhoulu@nankai.edu.cn。

0引言

南开大学智能专业建设依托机器人与信息自动化研究所,至今已走过十个年头,坚持科研带动教学是我们专业建设的特色思路。通过几年的认真研究和发掘,一批面向智能专业教学的仿真实验平台应运而生。

1仿真实验平台建设背景

众所周知,智能科学技术是一个融合计算机、人工智能、模式识别等研究领域的交叉性学科,这些前沿技术也是当前智能科学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我们尝试将科研成果与智能专业教学相结合,用高水平的学术研究反哺课程教学,使科研项目作为优秀的教学资源,传承到课程改革实践中。

很多高校智能专业的教师团队大部分需要从事教学、科研双重工作。教师将自己或团队中的科研成果开发成适合学生的教学实例,既能让科研资源发挥作用,又能将自己的研究理念传授给学生,使课程的开展更加得心应手。

绝大部分智能专业学生毕业后继续从事相关领域的深造和技术工作,因此教师的工作更加贴近前沿的科研技术、贴近实际的实验教学,能使学生的科研素养和实践能力得到更大的提高。

2在智能专业教学实践中的作用

首先,仿真平台应用于教学实验具有很多好处:该平台相对于枯燥的公式推导和计算,起到丰富教学内容、优化演示效果、提升教学能力等作用;相对于实体机器操作,有节约成本、拓展实验领域、降低安全风险等作用。

其次,我们建设的仿真实验平台由多个仿真系统组成,这些仿真系统均来自机器人所承担的重大课题和实际科研项目。以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内容为大纲,我们在充分发掘这些仿真系统功能的基础上,设置了对应的实验项目。这些实验项目相对于传统实验,更关注技术的前瞻性,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和创新能力。

最后,这种教学方法除了传授给学生前沿的知识以外,还能逐渐提高学生对研究性学习的兴趣,更有利于培养具有实践本领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3平台建设情况

3.1将实验项目分类设计

南开大学组织学位委员会专家和一线教师,根据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培养方案,制定了实验教学大纲。根据实验教学大纲,教师们经过多次研讨,选定恰当的实验项目,并将实验项目分为基础型、综合型、创新型3类。

(1)基础型:主要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使之了解知识原理,巩固和加深基本理论,在此基础上重点培养学生掌握基本实验工具、基本实验方法、计算机辅助工具、科学仿真与计算软件的使用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为以后学生进行更综合的实验打下基础。

(2)综合型:以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和综合能力为主,实验内容侧重于综合应用本课程的知识及相关课程知识,设计并完成有一定难度的实验。学生要分析实验中的现象,最后通过数据整理实验结果,完成全过程实践。

(3)创新型:安排学生参与兼具研究性和探索性的大型实验。该类实验题目往往是从科学研究、实际科研项目、大型工程实践等项目中提炼出来的子课题或子系统。教师应该指导学生通过分析实际问题,提出创新解决方案,并进行优化比选。

在安排实验项目内容时,要求任课教师注重增加综合型和创新型实验项目,并及时更新实验项目的内容,使实验项目既能反映本学科理论的最新发展,又能将教师的科研成果引入实验教学。

目前,在仿真实验平台建设方面,我们将科研成果应用于本科教学中,初步建立了两个创新型仿真平台和两个综合型仿真平台。

3.2具体实验项目举例

1)虚拟机器人仿真开发实验(创新型)。

学生可以在图形化界面下进行机器人设计、搭建,并通过系统的matLaB接口实现虚拟运行,从而驱动自己搭建的机器人。

机械设计对于智能专业学生的培训并非重点,应该更多地关注在建立三维模型后,对机器人和工作任务的控制环节。本套仿真系统的三维建模功能可以让学生轻松上手,简单快速地搭建机器人,类似拼搭乐高积木。同时,虚拟机器人可以与轨迹规划相结合,在虚拟场景中让机器人运动起来。图1为学生搭建的虚拟移动机器人以及它在Simulink环境中的轨迹规划和运动仿真。离线编程模块可以让学生用简单的编程语言控制机器人运动。本实验可以应用于机器人学/机器人学导论等课程的实验教学,训练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建模能力。

项目来源:中国科协高校科普创作与传播试点项目(2012KpZp183)。

2)可配置多机器人仿真开发实验平台(综合型)。

图2为可配置多机器人仿真开发实验平台,通过双工业机器人仿真平台,学生可以在图形化界面下学习机器人的相关知识,巩固机器人学中正逆运动学、雅克比矩阵、轨迹规划等重要概念,也可以通过算法设计,完成关节限位、避碰检测、路径跟踪等任务级作业,从而更好地理解工业级机器人的各项控制方法。该实验可以应用于机器人学/机器人学导论、机器智能基础等课程。

机器人工作空间和奇异点问题需要较为复杂的计算和推导,理解起来有些抽象,但通过仿真系统进行演示非常直观。学生可以将自己规划的算法或关节空间下控制序列输入系统,验证自己的实验效果。

项目来源:竞争型机器人遥操作机理的研究(6057504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双臂机器人协调集成技术及其复杂作业的研究,国家863项目。

3)多机器人视觉仿真系统(综合型)。

图3为多机器人视觉仿真系统,使用了matLaB编程环境将机器人的各个关节参数实时地显示出来,学生可以在熟悉的matLaB界面下,在系统中实现视觉伺服相关理论、核心算法。该仿真平台可以让学生综合锻炼视觉伺服参数标定、算法验证、误差分析等能力,能够应用于机器智能基础等课程。

机器视觉作为智能专业的主干课程,在本科教学中非常重要,然而学生通过操作摄像机进行视觉标定实验需要的硬件设备较多,对环境光线、空间等要求较高。为了让学生更快地理解各种算法和标定方法,可以让学生借助这套仿真系统进行锻炼,同时引入噪声等变量模仿环境干扰,进行误差分析、视觉伺服补偿、算法优化等作业。

项目来源:基于远程网开放的机器人实验平台(2001aa422290),十五863计划。

4)航天工程机械臂仿真实验(创新型)。

图4为航天工程机械臂仿真实验系统,学生可以在逼真的三维空间环境下,学习虚拟仿真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在课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将多维力、声、触、视等反馈设备加入系统,锻炼数据分析、系统集成能力。该实验可以应用于机器视觉基础、智能专业实践等课程。

项目来源:基于网络遥观测机器人的野外生态观测技术研究(6137508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4结语

南开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根据本学科的积累和建设特色,将“科研项目带动教学”作为一种全新思路进行尝试,取得了一定效果。通过挖掘和延伸设计实际科研项目中的仿真系统,目前已经初步建设完成了一些较好的实验项目。智能专业的机器人学课程对实验平台的应用最为深入,通过实验项目提高了学生对机器人动力学、运动学、轨迹规划等知识的学习效果。我们将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继续丰富和优化实验项目,使实验平台越来越完善。

参考文献:

[1]方勇纯,刘景秦.南开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体系与实验环境建设[J]计算机教育,2009(11):21-25.

[2]卢桂章,无处不在的智能技术[J].计算机教育,2009(11):68-72.

[3]方勇纯.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生情况分析与专业建设[J].计算机教育,2010(19):51-54.

[4]许林.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实践课程的建设[J]计算机教育,2011(15):1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