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艺术与古艺术特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01:58

新艺术与古艺术特点篇1

本文所谈的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是指当今作曲家结合新的创作意向和方法创作的艺术歌曲。它吸收了西方现代的创作手法和风格特征,同时又结合了我国传统音乐特点与语言特征,注重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与我国民族风格、民族气质以及民族感情的表达方式相结合,是在中西音乐文化的多次碰撞、交融中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种音乐载体和演唱风格。它在演唱上多用钢琴伴奏,其作品创作大多为美声唱法不同声部类型而服务,多采用美声化的综合演唱风格来诠释作品。我们知道,美声唱法发源于意大利,成熟于欧洲,以其唱法的系统性、发声的科学性、演唱的规范性,有理论支撑、历史悠久而享誉世界。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美声唱法逐渐在我国声乐教学中广泛应用,并由于其科学的训练方法和良好的歌唱状态,逐渐确立了歌唱中训练声音手段的基本属性欧洲古典音乐为主体与中国本土音乐相结合而成的美声化的综合演唱风格。这种演唱风格注重音乐的中西贯通与艺术交融,属于专业演唱者运用的唱法。从社会影响和价值地位来看,属于当代音乐文化主流(国家歌剧院、乐团等专业团体基本以美声演唱为主);在今天音乐厅的音乐会演出中,这种演唱风格占绝大比例;在音乐学院的声乐教学中也是很重要的教学内容(90%的艺术院校开设了美声演唱专业),从而受到业界的高度关注。这种美声化的综合演唱风格在中国当代声乐整体艺术中已经呈现出蓬勃的发展态势,是中国现代声乐艺术新的趋势。鉴于此,用美声演唱风格重新演绎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创新,它为中国声乐演唱提供了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题材和风格资源,也为美声风格演唱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提供了新的亮点,是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一种再创造。艺术的保护和创新永远是一对辩证关系,譬如音乐、舞蹈、曲艺、戏剧等文化遗产,如果只是原封不动地保存下来,不加以现代诠释,艺术就不可能发展。为什么真正欣赏昆曲的人很少呢?除了与大众的欣赏水平有限、传播不广泛外,熟知它、懂它的人不多,音乐与演唱距离时代太远也是原因之一,与不注重在保护中创新也有关。今天,我们用美声的演唱风格来诠释古典诗词,也可能会遭到不少喜爱戏曲、民歌演唱风格的人质疑,觉得没有诗词韵味、演唱不唯美等等。但是,这并不影响美声演唱具有的创新意义。相反,美声唱法丰富的表现力给古典诗词的艺术情境带来了深刻而又华丽的诠释,为中国艺术歌曲的演唱开辟了广阔的空间。这也证明,任何一种音乐艺术形式只有在创新中才能得到更好的保护。因此,我们要让中国人欣赏古诗词,也要让外国人欣赏古诗词,要做到这点,我们不仅要增强文化上的自觉意识,认真自觉地思考我们自身文化的优劣特点和发展趋势,还要对它有一种自觉的认识、保护、传播和创新,①使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对当代人来说,努力发掘新唱法,努力创作新旋律,这是一条正确的道路。如果古诗词的演唱依然停留在民间戏曲的板腔体,或者是局限于民歌唱法,必然不能满足当代人对音乐的审美需求。

正因如此,重新演绎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必须植根于古典诗词的自身文化特性,保障古典诗词艺术歌曲演唱风格和内涵的独特性、可辨性与多元性,只有保存好这个艺术资源,才有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发展的重要基础。这既是我们应该如何诠释古典诗词的出发点,也是我们重新演绎古典诗词的立足点。因为,重新演绎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不单是一种声乐艺术的演唱传播,更重要的应该是一种文化的动态传承。那么,如何对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的传播进行文化保护和演唱创新呢?

一、学院的教学传播是对古典诗词艺术歌曲保护和发展的路径之一

正如上述,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以独特的古典文化风韵体现着中华民族的艺术趣味,体现着人们的修养与至高的艺术境界,它是中国民族音乐的精髓,是最具民族特色的声乐体裁,由于其鲜明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已成为我国声乐教学曲库中的宝贵财富。而这份宝贵财富,在20世纪20-40年代就被有意识地应用于教学中了,如黄自主编的《复兴初级中学音乐教科书》(1933年出版)就收集了相当数量的古典诗词艺术歌曲,其中有黄自的《花非花》《南乡子》《点绛唇》、应尚能的《渔夫》、陈田鹤的《春归何处》等。这些通俗易懂、难易适中、广为流传的古典诗词艺术歌曲,不仅在中学教学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陶冶了学生的艺术情操,还对学生中国传统文化素养的培养也起到了积极作用。与此同时,青主的《大江东去》《我住长江头》、谭小麟的《自君之出矣》、刘雪庵的《红豆词》等古典诗词艺术歌曲也在大专院校的教学中广泛运用,为古典诗词艺术歌曲在大学的传播起到了推进作用。

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声乐艺术演唱与教学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对古典诗词艺术歌曲进行保护与整理的重要性,相继出版了近现代作曲家作品集,如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赵元任歌曲选集》《江定仙歌曲选集》《陈田鹤歌曲选集》、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刘雪庵作品集》、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的《黄自独唱歌曲选》《贺绿汀歌曲集》等等。正是因为有这么多仁人志士的努力,以古典诗词为题材的艺术歌曲创作才真正地走向成熟,取得令人兴奋的丰硕成果。到20世纪80年代后,又陆续出版了各类声乐教材,其中一些优秀的古典诗词艺术歌曲也纷纷被收入,最为常用的是人民音乐出版社的《高等师范院校声乐教材》。这些歌集与教材里收集的古典诗词艺术歌曲,为当时的声乐演唱与教学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进入21世纪后,随着美声唱法的迅速发展,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在声乐教学中,尤其在高等院校声乐专业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使这一声乐形态从源头上得到重视和发展。2003年9月,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声乐教学曲库》以1920~1948年为时间脉络收录了中国艺术歌曲系列歌曲,并对部分古典诗词艺术歌曲的背景、歌曲创作进行了音乐分析与演唱注释,体现了声乐作品中的文献性,为声乐文献的整理、保护、教学与应用起到了示范作用。此外,在各大音乐学院的声乐教学大纲中,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也作为必唱曲目列入本科和研究生教学中。有些学校在研究生学位音乐会中还提出了必须演唱一定数量的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的要求,其目的就是鼓励学生去研究、演唱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推动古典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和发展。长期的声乐教学成果也证明,通过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学生不仅在技术上获得控纵自如的气息能力,打下扎实的声音基本功,建立正确的声音概念,培养了学生较高的艺术鉴赏力、艺术气质以及对声音的艺术鉴赏能力,还在文化内涵上培养了学生的中国意识、中国审美、中国情怀和特定的中国演唱风格。

由于学院教学的广泛应用以及国家声乐赛事对古诗词规定曲目的要求,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的创作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推动,相继诞生了一批优秀的古典诗词艺术歌曲作品,如黎英海的《唐诗三首春晓、枫桥夜泊、登鹳雀楼》,就是20世纪80年代首届全国高等艺术院校中国艺术歌曲演唱与创作比赛中的获奖作品,已经被收录在各类声乐教材中,受到大家的喜爱,成为声乐教学、声乐比赛、音乐会广泛演唱的曲目。此外,马思聪的《长相思》、张肖虎的《相见欢》、顾淡如的《春归何处》、戴于吾的《清明》、金湘的《子夜四时歌》等这些作品也被收录于高校声乐教材之中,在现代声乐教学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为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与此同时,我们也意识到中国的古典诗词艺术歌曲至今都没有被明确列为一类独立的艺术歌曲体裁的事实,更没有一本专门的古典诗词艺术作品教材(这类作品大都分散收集在不同的声乐教材中),尤其缺乏对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这类体裁作品的系统研究和对该类体裁作品在声乐教学运用中的广泛探讨,致使大量的古典诗词艺术歌曲作品没有得到充分运用,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今天,我们提出重新演绎中国古典诗词歌唱艺术,不仅要弥补这个遗憾,更要让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的教材系统化、多样化。一方面要把不同时代的优秀作品加以整理和重新演绎,另一方面要注重当代新作品的补充,使中国古典诗词歌唱艺术走向世界,让人们像欣赏西方的交响乐一样来欣赏中国的古典诗词艺术歌曲,从而更好地传承中国博大深邃的传统文化。总之,学院教学一直都是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的传播者和保护者,学院的教学传播行为凸显了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不断延续的广阔艺术空间,这对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的传承和研究,无论是教学、演唱还是对整个中国声乐艺术,都将起到非常好的促进作用,是我们传承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不可或缺的纽带。这也应了一句话:任何艺术只有在得到广泛传播的条件下,才有可能生存下去和繁荣起来,这是一个被历史事实无数次证明过的规律。

二、重新演绎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是声乐演唱创新发展的新趋势

我们知道,保留传统无疑是非常重要的原则,这是艺术的根基。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很好地对传统保存和发展,也就不可能有创新。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的重新演绎,除了要对传统文化进行保护,还要在演唱上进行创新性的改革,要把诗词中过分依赖戏曲和民歌风格的唱法融入美声的演唱技法,增加现代国际声乐艺术元素,使当代的听众不仅能感受到中国古典诗词文化的精髓,更能从中感受到声乐多种形式演唱的艺术魅力。然而,要想增强古典诗词艺术歌曲演唱的艺术感染力,除了必须在民族戏曲唱法的细腻委婉上,小心翼翼地融入美声唱法的发声、共鸣、呼吸等技术,达到两者融合到没有痕迹的艺术境界外,还可以利用丰富多彩的声部运用以及多元化的演唱风格变化来诠释古典诗词艺术歌曲,这是现代声乐教学中一个值得探索的课题,也是演唱理念上应该有所创新的新趋势。那么,美声风格演唱古诗词的创新趋势主要包括哪些呢?

(一)重新演绎古典诗词给课堂教学带来新的变化

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不同于其他声乐作品,作为一种特有的文人音乐体裁,它深刻的思想内涵、崇高的品格以及文学和音乐精彩的赏析品味,给人带来丰富的艺术享受、审美情趣和精神启迪,因此,如何把它演唱得有文化内涵、好听、爱听,对演唱者是有很高要求的。这需要演唱者融入个人的知识储备以及全面的文化修养和音乐素质才能完成,不仅要求演唱者声音做到技艺娴熟,还要具备用审美的眼光来理解音乐和表现音乐,以声音的不同变化为手段来传达美和感情,把自己对音乐的理解通过优美的歌声传达给听众,使听众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最终让作品的内涵得到完美升华和淋漓尽致的表现。近年来,美声教学为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赋予了新的生命力。

1.如何用美声唱法演唱中国古典诗词。就我个人教学体验来说,要想唱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必须在艺术特征和演唱特点上下功夫。首先,要了解古典诗词的艺术特征,包括诗词体裁的艺术特征、诗词音乐的韵律特征和诗乐相融的人文情怀特征;其次,要分析相关背景,剖析歌词内容,深入歌曲意境,注重演唱布局;最后,要把握歌曲情趣、曲风和韵味,用声要适度,音色要多元等等。这些特点都是由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本身的特质和气质决定的。具体讲,就是如何处理演唱中词与乐的关系、情与唱的布局、声与色的调整以及气息的运用、韵律与曲情、咬字与行腔、韵味与意境、技巧和修养等等这些构成整体古诗词歌唱要素的特点,它们是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演唱实践中的精华。今天,我们通过美声风格进行全新、全面的演唱和诠释,借此体现出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运用于现代声乐演唱的精髓与价值。2.教学中如何避免出现争议中的失去韵味、演唱不唯美的现象?很多人对美声演唱古典诗词存在疑惑,认为它难以体现古诗词中的韵味性和唯美性。那么,美声演唱如何唱出古诗词韵味呢?

首先,这个矛盾主要体现在技术的运用和风格的把握上。依据作品风格来选择演唱技术,是美声风格演唱古典诗词的正确思路。在技术上采用西方传统歌唱的整体共鸣、贯通、音量控制的技术,使其演唱范围和演唱形式不单一,且声音的表现力更丰富,声音能高能低,结实有力。在演唱风格上,除了保持中西传统歌唱艺术审美的共性外,还要注重语言、润腔的多样化处理方法,使其获得中国民族演唱风格的内涵。譬如通过学唱传统古曲、传统戏曲、民族民间歌曲等,吸取不同唱法中的特色技巧,使其在用声、用气、咬字、吐词、行腔、共鸣等运用上都要服从于中国传统的音调和民族的韵味,并充分掌握传统歌唱中的精髓。

其次,对于争议,我个人认为除了对音乐的审美习惯不同外,美声唱法一直以来注重技术发声、忽视风格表达也是原因之一。我们知道,唱法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概念,而是包含了音乐风格、文化内涵和演唱技术等多种内涵在内的一个综合性概念。运用什么样的演唱技术及与之相关的音乐风格,是特定文化群体或个人按照其独特的文化需求和音乐趣好而共同选择的结果。只有把古典诗词中声乐艺术的文化内涵表达出来,把握好古典诗词演唱风格中的价值取向,才会有自己独特的不失去韵味的演唱特点和唯美的艺术风格个性。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本身就蕴含着中国文化内涵的含蓄美和语言的韵律美,相对一般艺术歌曲而言,古典诗词的演唱在虚实、快慢、起落、强弱、平曲等对比手法处理上,更注重中国传统文化中写意的特点和音乐含蓄的表达。那种只按谱唱,仅以曲调的音符来演唱作品,只把语言的字头、字腹、字尾交代清楚,不考虑按四声规律进行调整,咬字不清,不按情给予字以不同的风貌,就很难完美体现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那种音韵古雅的艺术风格。因此,演唱古典诗词时要多琢磨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律,了解古代音乐的风格,注意语言声调的表现以及韵味的讲究,使其做到既要保持声音线条的艺术性,又不失古典诗词特有的韵味、咬字、行腔的演唱特点,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失去韵味、演唱不唯美的现象出现。

在我的一次声乐课堂上,学生在演唱《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我要求学生在声音的运用上,在吸取戏曲吟唱特点的同时,又不能完全按照戏曲的演唱方法来呈现,其结果,没有戏曲功底的学生很难准确演绎这首歌。可是没有了吟唱的演唱特点,这首歌的唯美风格就失去了光彩。当然,虽然学生的演唱还很稚嫩,还不能很好地做到准确把握古典诗词作品的文化内涵与风格特色,不能很好地处理技术与风格的问题,但是,只要他们有一颗对古典诗词艺术歌曲演唱的热爱之心以及对艺术再创作的不灭冲动,都不失为美声演唱具有的创新意义做出了贡献。

(二)通过不同的声部重新演绎古典诗词艺术歌曲

美声唱法相对民族唱法、戏曲唱法最大的不同就是有声部划分,而声部的划分主要根据音域、音区、音色、音质来完成,大致分为女高、女中和男高、男中以及女低、男低等多种色彩区。这是美声唱法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在歌剧演唱中尤为突出,各声部除了所具有的各自不同的声音性质与性能外,其明显体现的就是音色所能够表现出的功能与演唱特征。艺术歌曲不同于歌剧唱段(没有角色的局限),由于其所具有的艺术歌曲特性,男女各声部在演唱上存有共性,为演唱者对歌曲的二度创作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譬如改换声部演唱,一方面可以使为数不多的中__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在各声部教学中能充分利用起来(使常用的经典曲目使用率较高),以达到长期运用于教学的良好效果;另一方面,一首歌曲的不同声部演绎,也展示了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不同风格的演唱理念。

以《我住长江头》为例,在所收集的音像资料中有不同声部的演唱版本,有G大调的男女高声部演唱版本,有e调的男女中声部演唱版本。根据不同的声部、音域、音区、音色来演绎同一首作品,彰显的是各自不同的演唱特性:如女高音声音清柔,音色委婉细腻,演唱流畅如歌,以细腻的情感处理把歌曲中思念和缠绵之意表现得淋漓尽致;男高音突出了音色的明亮、气息的流畅和富于激情的演唱,唱出了恋人的思念之情和对爱情的坚贞信念;女中音音色柔和,声音饱满圆润;男中音声音宽厚而富有磁性。这种声部上的重新尝试,使这首歌曲的演绎更加内在而富有感染力。由此可见,一首歌曲由于其不同的声部、不同的声音性质和不同的音色特征,完全可以演绎出多种不同的演唱风格,给人耳目一新的演唱效果,为重新演绎古典诗词提供了可唱性空间。

(三)通过多元化的演唱风格重新演绎古典诗词艺术歌曲

目前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风格呈现出多元发展的态势,常见的有内涵典雅的吟诵演唱风格,有民族民间、戏曲唱法特点的民族化演唱风格,有以美声唱法为基础、注重音乐的中西贯通与艺术交融的美声化的演唱风格,以及追求时尚、注重现代审美感受的流行化演唱风格等等。下面我们以宋代著名词人苏轼的代表作之一《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几个不同演唱版本为例,对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多元化的演唱风格举例分析,这些版本体现着演唱者不同的理解和不同的演唱特性。

民族风格演唱版本:由张鹰作曲,姜嘉锵演唱,收录于《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姜嘉锵独唱集》。此版歌曲吟诵味道非常浓厚,以情韵见长。姜嘉锵的演唱突出中国古典声乐艺术的演唱特点,他善于通过快慢、强弱、显隐、虚实、抑扬、顿挫等对比手法来描情写意。如他演唱的明月二字吟诵味道十足,咬字清晰,歌声含蓄,唱得真,唱得细;而天字则像一支满弦的箭,直入云霄,唱得深,唱得美;最后一句千里共婵娟一气送出,处理得简洁大气。姜嘉锵的演唱从气势与韵味来说都很见功底。

美声风格演唱版本:由周家声作曲,杨曙光演唱,收录于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杨曙光中西多种风格演唱研究与教学曲选》。此版以艺术歌曲的抒情性见长。作品舒缓流畅,音乐在三连音流水般伴奏的烘托下,给人以倾诉衷情、情随音出之妙感。演唱者通过语句的起伏、转折以及渐强的用声和伴奏织体的变化,把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诠释得透彻淋漓。尤其最后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在徐缓、轻清从容的歌声里,唱出了千百年来人们向往幸福的共同心声。唱者行腔柔和优美,柔中有刚,语气坚定,声音饱满;歌声充溢着深厚的情感,保持了美声唱法声音通透圆润、音乐线条连贯的演唱特点。

流行风格演唱版本:由梁弘志谱曲,肖唯忱编曲,邓丽君演唱,收录于邓丽君1983年发行的诗词歌曲专辑《淡淡幽情》。此版歌曲流行气质浓郁,以柔见长,既兼顾了艺术歌曲的技巧,又不失流行歌曲的气氛。邓丽君用她与生俱来的幽幽情怀唱出来,典雅、庄重又温柔、多情,颇具唐宋风范。她的歌声轻清优美,淡淡柔美的唱法,犹如水晶般纯净,音色温暖秀丽,一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呈现的是一副清新平和的画面,把歌曲的气氛营造得相当闲淡。歌中千古悠远与乐观豁达的感觉,被邓丽君带有几许婉约与柔弱的方式演绎得淋漓尽致。

以上举例只是相对而言,并不排除还有其他例外。随着声乐艺术的发展,一些演唱者增强了跨界融合的演唱意识,打破唱法壁垒,在演唱中或多或少地体现了一定程度的交融性演唱风格,这从侧面也反映了古典诗词的演唱具有较为广阔的多种风格演唱空间,为重新演绎古典诗词提供了前提。由此可见,民族化演唱风格突出的是甜美音色、吐字归韵等方面的特色优势;美声化演唱风格则散发着学院派气息,注重声音的连贯、音色的圆润和较高的艺术特性;流行化演唱风格追求的是现代的古典美和注重声音的流行化造型。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毕竟不是古人词古人曲的原味作品,过于追求流行风格的时尚化,也可能背离古典诗词本身的特质而变得面目迥异;而美声注重音乐的中西贯通与艺术交融,虽然有其重要意义,但一样也避免不了曲高和寡的寂寞。尤其在当今电视荧屏里到处充盈着流行音乐选秀节目,致使很多年轻人对于戏曲、民歌、美声并不熟悉和热衷,那么,让他们认同和接受古典诗词这类艺术歌曲就不容乐观了。正因如此,我们在重新演绎古典诗词艺术歌曲时,一定要注重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在演唱中既要有意识地吸收戏曲元素、吟诵特征、民歌风格等,同时又要引入现代声乐元素。特别是在音乐学院教学中,由于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作为艺术歌曲的共性特征,运用美声唱法演唱古典诗词的占多数,如果完全照搬西方那一套,显然不能很好地体现出古典诗词的演唱风格,我们必须借鉴和吸收中西方有益的东西,通过不断地融合、实践、创新、扬弃,探索出一条与中国传统唱法相结合、又别于西方唱法的新的演唱路径,从而形成独具一格的演唱与教学风格。这也是我们传承和重新演绎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非常重要的意义。

(四)多元化的音乐处理对古典诗词多种风格的演唱效果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譬如同一首作品,即使是同样的发声方法,由于演唱者不同、声部不同,所呈现出的音乐处理也是截然不同的。仍以我们熟知的《我住长江头》为例,歌词抒发了恋人的思念之情和对爱情的坚贞信念,音乐采用了似江水般流动的钢琴伴奏音型作为背景,衬托着深情而宽广的歌唱。男中音贺磊明的演唱注重声音情绪的表达和音色虚实的对比,通过较为控制的声音运用,使得整首歌曲演绎得较有层次,突出了悠悠相思、离情别恨的爱情感叹。而同为男中音,廖昌永的演唱更注重歌曲的内在表现,他吐字清晰有力,注重语气的变化与力度的对比、乐句之间的连贯与诗意,把连绵不断的相爱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两位男中音都能从自身的优势出发,表现出各自的独特个性。而作为高声部演唱这首曲目,由于声部和性别不同,其演绎的效果也不会相同,女高音更注重歌曲的抒情性和声音色彩,男高音可能更讲究声音的张力和戏剧性。

同样,在教学中强调这种音乐处理多样化的思维,可以丰富古典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以及对教学与创作的意义和价值。譬如不同的演唱者面对同一首作品时做出的不同处理,以及同一位演唱者在演唱同一首作品的过程中尝试不同风格的音乐处理等等。前者体现了教学中因材施教的原则,针对不同学生的个体特征,寻求最好的音乐处理风格;后者则使学生通过多种音乐表现手法的学习,增强对音乐的诠释能力和作品的驾驭能力。这种多种风格、灵活多用的音乐处理方法,不仅可以提升经典曲目的教学效果,防止音乐风格同质化的现象发生,同时对古典诗词的演唱与发展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五)独特的民族艺术特性是重新演绎古典诗词艺术歌曲永恒的主题

在今天,我们的演唱为什么会越来越同质化呢?因为我们在音乐风格、演唱形态、发声技法和文化内涵方面丢失了自己的艺术特征。譬如,在学院声乐教学和全国声乐比赛中,由于过分强调发声方法的科学性、过分要求声音的规范性,使得很多美声唱法的演唱者几乎就是用一种演唱风格在演唱,如果不考虑声部、性别所导致的音色差异,根本体现不出声乐艺术各美其美的艺术特征。那么,我们的声乐教学真的不用强调声音的科学性了吗?不是。问题的关键是这个科学性的内涵是什么?正如一位民__族音乐学者说的:在不同的文化体系中,歌曲的演唱技术及与之相关的音乐风格,由于相关价值标准的特殊性而历来以多元并存为基本存在态势音乐的形态(风格)与技术标准,都是特定文化体系的多数成员按照其独特的文化需求和音乐趣好而共同选择的结果。选择不同,显示的是与特定文化所持有的价值标准相关,与普适性的自然律无关,也与科学性无关。不同的演唱只存在风格差异,没有科学或价值区别。因此,不是不需要声音的科学性,而是不要偷换了以科学性为代称的、技术至上的价值观与方法论的概念。

我们要善于把中国各民族自己的演唱风格与西方声乐艺术的技术优势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不仅要研究中国传统的和当代的声乐艺术,研究欧美国家从古代到现代的声乐艺术,还要研究亚洲、非洲、南美洲、大洋洲的发展中国家的传统声乐文化和艺术的特色来为我们自己服务。把西方声乐文化与中国的语言文化、民族审美习惯相结合,包括对各民族各国文化属性和民俗习惯与其声乐艺术的关系等许多方面的认识、理解和把握。只有从传统音乐寻根,从民间音乐寻找声乐演唱的生命力,借鉴各民族各国演唱技术和多元化的艺术手段,恐怕才是摆脱单一化困境的途径之一,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要强调重新演绎古典诗词艺术歌曲的缘由。而建立在国际化通用的发声技术、声音共鸣、气息运用等美声化的古典诗词的演唱,只有把古典诗词中充分表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含蓄和写意的特点,通过古典诗词特有的语言声调、韵味特征和咬字行腔的演唱规律准确地演绎出来,才能把古典诗词中声乐艺术的文化内涵表达出来,美声风格的演唱也才真正具有了自己诠释古典诗词作品的独特个性。

新艺术与古艺术特点篇2

选择重大历史事件和重大现实时间作为表现题材,是新古典主义的最显著特征,而艺术形式则突出理性表现。新古典主义强调构图完整,形式理性,造型上重视素描基础和轮廓,特别注重如雕塑形象一般的人物,对色彩则不够重视。在当时的法国,新古典主义自维安、大卫到安格尔,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并将新古典主义美术推向了顶峰。新古典主义首先遵守唯理主义理论,要求艺术出于理性,艺术家要摒弃自己的主观感觉和思想情感,特别是当社会和个人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个人要服从社会、服从法律,并倡导公民的美德,即牺牲、奉献。新古典主义注重古典艺术形式的完整,雕刻般的造型形式,寻求典雅、庄严、协调,注重素描造型和轮廓,削弱色彩元素,并在艺术形象创作上推崇古希腊的理想主义美感。新古典主义的“新”,则表现在借用古代英雄主义描绘现实,为资产阶级夺取和巩固政权服务,现实主义色彩极其鲜明。新古典主义在古典主义的美学规范下,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和新材质,重新诠释传统的精神内涵,具有端庄、雅致、显著的时代特征。古今结合的新古典主义风格起源于古典时代,却不是一味仿古、复旧,而是追求一种神似。艺术家巧妙运用简化手法、新材料和新工艺技术的新古典主义风格,着重探求传统的内涵,以装饰效果增强历史文化底蕴。

二、新古典主义与古典主义的异同

新古典主义虽然脱胎于古典主义,但是二者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其一,二者都强调理性。贺拉斯认为“要写作成功,判断力是开端和源泉”。这里“判断力”指理性。布瓦洛也主张在艺术领域高举起理性的旗帜。但前者认为艺术创作活动作为一种理性活动,和作家主体的思想深度、道德倾向、知识和经验有十分紧密的关系,强调作家主体的判断力;而后者则以理性判断代替作家个体的判断。其二,二者都赞成“艺术模仿自然”这一观点,但二者所指称的“自然”含义与范围是不一样的。前者认为自然指客观现实人的生活;后者认为自然指合乎常情常理的事物,特别是指合乎常情常理的人道。其三,二者都主张模仿古典,但目的不一样。贺拉斯树立“以希腊为典范的旗帜”是为了建立能与罗马贵族战功事迹相媲美的罗马艺术;而布瓦洛打起的古希腊罗马旗帜是为了规范法兰西文艺,使法兰西文艺像罗马帝国的文艺一样,成为无愧于“太阳王朝”伟大事业的辉煌文艺。其四,二者都强调诗人的道德修养。贺拉斯要求诗人要有德行、有学识、有才华,要有认真负责的创作态度;布瓦洛也认为作家要注意在道德上的自我完善,既要在人格上自尊自爱,又要培养自己健康的审美趣味。其五,二者都主张遵循历史的性格“定型”和与人物相符的类型性格。贺拉斯提出“合式”这一创作原则,倡导妥帖、合理、平易的风格。作品结构必须和谐一致,形成统一的整体。人物性格要遵循传统的性格“定型”,语言风格要与人物的身世和心情相符。布瓦洛强调“美即真实”“只有真的才是美的”。因此,刻画人物要同与历史传说一致的性格“定型”以及与品性、年龄相符的类型相一致。其六,二者都强调文艺的作用。贺拉斯的“寓教于乐”说认为文艺具有教化和娱乐双重功用;布瓦洛也强调文艺的功用,他根据真、善、美三者统一的观点,主张认识、教育和审美三者功用的结合。其七,因为对造型都有非常严格的准确要求,所以新古典主义和古典主义都非常强调素描的核心地位。古典主义画家认为只有素描才能体现艺术家的思想。古典主义的杰出代表普桑主张艺术家应当理智地运用他们的材料,并提出这样的见解:色彩是绘画中迷惑视觉和思维的陷阱,就如诗歌文韵的迷惑力一样。由此可见,古典主义者是重理智而轻直觉的,认为素描比色彩更为重要和高贵。新古典主义艺术家充分继承了古典主义的这一思想,也重视造型的准确观察和光影的正确描绘,并通过理性的描绘保障结构的均衡与形式的完整。

三、结语

新艺术与古艺术特点篇3

关键词:现代艺术;舞蹈;当代舞;古典舞

一、引言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提高,舞蹈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也在不断地更新换代。现代舞蹈是艺术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以一种独特、新颖而又别致的角度展现人类对大自然以及社会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在中国当代有许多优秀艺术家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宝贵经验,这些艺术家所带领着我国广大人民群众一起参加各种文艺活动并且取得了巨大成就与辉煌地位;也正是因为如此舞蹈艺术才受到世界上各艺术家青睐,并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学科,被广泛地应用于各个领域之中并发挥作用。

二、现代舞蹈对中国当代舞发展的影响

(一)现代舞蹈的发展与演变

从19世纪初,在西方舞蹈的发展过程中,现代主义艺术开始传入中国。随着时代变迁和现代化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完善以及外来思潮对人们思想观念产生的影响,现代舞已逐渐成为一种新时尚、潮流文化形态之一。它以崭新面貌出现于大众生活当中并受到广大群众欢迎;其具有鲜明民族特色,是一个充满着强烈感染力又富有激情的舞蹈艺术创作类型。现代舞蹈的发展与演变,主要是以西方的舞蹈艺术为基础,通过对传统文化、民间特色等因素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随着时代进步以及人们审美意识不断提高而出现各种新思潮、新流派等都是现代舞发展与演变的产物,其中包括舞蹈形式上也是多种多样:例如戏曲剧种、民间歌曲等。现代舞蹈是在西方的艺术背景下出现,并逐渐发展起来。中国古典舞从19世纪50年代起就开始了蓬勃发展。经过近些年不断地探索与创新后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古典舞蹈体系和风格流派;在2000年前后出现许多现代西方艺术所特有的表演方式。

(二)现代舞蹈对中国古典舞的体现

在当代的舞蹈作品中,古典舞是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高度融合,与现代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我们要充分理解古典芭蕾、西方芭蕾舞等表现形式。从这些艺术中可以看到许多具有代表性的现代风格元素被融入了其中并对我国当代舞蹈产生深刻影响;例如:北京奥运会开幕式采用芭蕾舞进行表演时运用了大量的爵士音乐与西洋乐。现代舞蹈的发展,对其表现方式也产生了一定程度上影响,其中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中国古典舞中融入现代元素。传统意义上将舞蹈艺术同精神文化、历史等因素紧密联系在一起。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变迁以及人们生活水平与审美观念发生改变之后就出现了许多新思潮。二是在西方国家盛行开来进行创作和表演,而现代主义风格也逐渐被部分艺术家所接受并运用到其中。中国古典舞蹈的表现形式与其他艺术一样,是以传统表演为核心,融合了多种文化内涵。从现代舞来看其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首先它不是简单地模仿16影音舞蹈自然形态而更多的是追求一种“美”;其次它所展现出来的不仅仅只是单纯的肢体语言、道具和服装等方面来表达创作者内心情感世界和思想观念等。

(三)现代舞蹈对传统文化传承的拓展

现代舞蹈的发展,不仅仅是对传统文化和艺术形式进行创新,更多的是在不断吸收优秀民族元素,使其符合当代社会需求。从我国古典舞剧目来看:中国戏曲中很多都是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例如《锦线》《穆桂英挂帅》等经典戏都有很强的代表意义;再如杨丽萍曾说过“曲艺表演也是民间舞蹈”这句话就非常形象地概括了这一点。现代舞蹈的特点是其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它在传统基础上,借鉴了外来艺术,并结合西方文化和本土民族特色。从内容来看:古典舞、芭蕾舞等都有自己独特的表演方式;而当代又融入一些新元素来表现中国古典风格;例如:戏曲中经常出现戏曲里角色扮演者不同动作所展现出的神态美等特点也是现代舞蹈发展过程当中不可忽视一个重要部分,因此在创作时我们要将传统民族文化和西方艺术相结合。

三、现代舞蹈中的文化内涵及其产生与原因

(一)现代舞蹈中的艺术内涵和形式

现代舞的产生与发展,是由舞蹈艺术本身所具有的特征和审美价值决定。从形式上分析,当代古典舞蹈以“抽象性”“象征性”以及现实感为主要表现手段;以现实生活作为创作对象为基础进行表演;在内容方面则更注重于对生活本质及文化内涵等多方面的表达。首先从形式上来讲现代舞主要有两个基本元素:一是艺术语言与动作技巧,二是音乐和服装色彩变化。现代舞蹈的形式和内容在不断地变化,但是它们并没有完全脱离传统,也有了很大程度上的丰富。首先是中国古典舞中艺术内涵。从西方舞蹈来看:它不仅仅具有表演性、娱乐化等特征而且还具备着观赏性;同时又有着强烈而深刻精神文化方面含义。其次是中国古代戏曲艺术以及民间音乐等现代元素被运用到其中后,所展现出的是一种独特风格和审美意识,并在一定程度上对传统的戏剧形式进行了创新与发展。

(二)现代舞蹈中的文化内涵是当代古典舞创作

和艺术产生重要手段现代舞蹈的创作过程中,通过对传统文化、民间艺术以及外来因素等多方面进行充分挖掘和研究,将中国古典舞从原来单纯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发展到现在成为一种集音乐、体育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这种融合多种元素于一体之后所形成的新形式与西方芭蕾基式相结合是当代古典舞最明显也是最为显著的特征之一。当代古典舞的创作和艺术产生主要是通过舞蹈作品来表达,它所反映的是一个民族文化内涵。从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典籍中寻找素材与现代生活相结合。从当代舞蹈的创作和艺术产生开始,现代舞就已经在文化上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尤其是西方现代主义思潮对中国古典舞蹈产生了影响。而这些新思潮又给我们带来一种全新感受:“文化”“生活方式”以及新媒体等多种形式将成为未来古典舞创作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和方向;现代艺术也可以,让我国本土的民间戏曲艺术得到更好地发展,使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适应时代性特征。

四、现代舞蹈对中国当代古典舞发展的思考

(一)现代舞蹈对中国古典舞发展的作用

现代舞蹈在中国传统艺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功能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使我国各方面发展都能紧跟时代步伐。首先古典舞对我国民间舞蹈产生了巨大影响。从1979年开始到现在已有三十多年历史:最初的时候人们只是单纯地去模仿一些民间动作来进行表演和表达;随着时间慢慢推移出现了许多具有现代意义上的新元素融入其中以表现艺术形式、舞蹈方式,使我国传统文化得到不断创新与发展。从中国古典舞的发展历程来看,其艺术特征和审美特点,是与时代相结合,不断创新而形成的。在现代舞蹈发展中西方现代主义风格对我国传统文化元素进行了融合、吸收并发扬光大。首先我们要坚持民族性原则:中华民族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及精神内涵丰富多样等优势;其次从中国古典舞自身所特有的表演方式来分析其表现形式和内容,并以此为依据提出发展策略。现代舞的发展,不仅仅是舞蹈动作,更多的是对中国当代舞蹈事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当今时代背景下我国民族传统文化面临严峻挑战。“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这句话很好地说明了一个国家和人民群众审美观念的变化过程中所带来深刻改变,艺术来源于现实生活也反映于社会现实,由过去的物质文明到现在具有精神内涵。

(二)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舞蹈中的运用

当代舞蹈作品的创作是艺术创造中重要环节,在中国古代,“舞”就是一种表演形式。从汉代开始就有了民间歌舞表演。到唐代时期出现了一些具有代表性和特殊性的民族艺术作品如:戏曲、民歌等戏剧演出也逐渐增多起来;明清时代流行于各个地方并逐步发展为现代舞蹈表现手法;民国时期兴起以西方歌剧为主体音乐形式为代表的艺术思潮也随之传入国内,中国古典舞在舞台上得到空前绝后地繁荣与传播是必然趋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不仅是在舞蹈创作中体现,也体现在现代舞表演和舞台设计上。从艺术审美角度来看,古典芭蕾作为我国民族民间的一种独特舞蹈形式受到了西方芭蕾舞、西服等很多风格流派及主流演出方式影响。随着时展进步以及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与观念转变,需对传统戏曲元素进行创新性改造以适应新时期对中国文化的需求与追求,所以说现代舞在中国当代传统文化上也是有所体现和借鉴。

五、现代舞蹈艺术对中国古典舞发展的思考

在中国现代艺术的发展过程中,古典舞作为一种舞蹈,它不仅具有一般表演形式所不具备的特点和魅力,同时又有着深厚文化内涵。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生活方式以及人们审美观念等方面不断变化与进步,当代艺术对我国传统民族民间戏曲产生了巨大冲击。现代舞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是将舞蹈的表现手法与美学相结合,并以舞蹈表演为内容来进行创作和传播。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文化内涵对中国古典文艺产生了巨大影响。我们不能一味地照搬他国风格特色艺术形式和文化符号而没有自己的本土化语言。目前,我国古典艺术的发展受到了各种因素影响。比如现代设计理念、文化背景和西方现代主义思潮等。我们应该学习西方国家那些先进和科学的方法来发展我国当代古典舞蹈事业,并且对这些优秀作品进行研究与分析后为我所用,这也是现代舞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运用的意义所在。我们必须重视并加强对现代舞蹈元素进行研究学习和探索,促进我国民族民间审美意识、情感以及价值观念的发展变化;另外一方面还要注意的是要注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融入具有时代特色并且能够反映出当下社会现实情况,使之成为一种流行性艺术形式,从而为古典舞创造一个良好环境。

六、总结

现代艺术的发展,使中国传统文化发生了巨大变化,也给我国舞蹈教育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文章主要从当代艺术风格入手分析其对古典舞剧表演模式、演出方式和创作手法等方面所产生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张欣欣.“后发”的抽象:当代中国抽象艺术的多元之路[D].天津:天津美术学院,2010.

[2]丛亮.街舞与现代舞的差异[J].群文天地,2011(12):107.

[3]盛宁.对“现代主义”在中国影响的再思考[J].文学评论,2012(1):5-15.

[4]郑予顺.浅析现代舞欣赏的角度[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2(7):172.

新艺术与古艺术特点篇4

关键词:新古典主义达维特

18世纪是中期新古典主义开始发端,直至19世纪上半期这股艺术思潮才震动了画坛。新古典主义极力反对贵族社会倡导的巴洛克和罗可可艺术风格,主张恢复欧洲古希腊罗马的艺术形式,追求一种在庄严中体现优美,在肃穆中结合雅致的艺术格调,虽然新古典主义画家钟爱体现古希腊罗马艺术形式的绘画元素,对这个古代艺术深深的迷恋,但新古典主义的可贵之处在于同时代精神,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尊重真实和现实。

新古典主义画派认为艺术应该从现实出发,崇尚用理性的观点分析问题,服从理智和法律,认为公民应该以国家的利益为重。在艺术创作上以古希腊的理想美为审美的最高准则,在油画中色彩元素并不突出,反而强调素描的结构,在画面上力求呈现一种雕刻感,这样的油画作品庄重而典雅。

新古典主义的另一个名称是革命古典主义,原因是它虽然表现的是古代的绘画元素、题材,采用古代的表现手法,但是它与当时的资产阶级革命紧密联系在一起,借古代的英雄人物和重大事件比喻现实中的阶级斗争,为资产阶级吹响革命的号角,因此新古典主义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达维特可以是新古典主义的领导者,其油画作品有着极强的政治寓意。

雅克?路易?达维特Jacques-LouisDavid(1748-1825年)作为新古典主义画派的最具代表性的画家,出生于巴黎的一个普通家庭,父亲早年去世之后,年仅10岁的?达维特由亲戚抚养,并在亲戚的帮助之下投在了罗可可画派的着名画家布歇门下学习绘画,布歇觉察大卫的绘画风格与迥异于自己的罗可可风格,将他转送到皇家美术院教授维恩门下。达维特曾经认真的系统的研究过布歇、格勒兹、普桑、和卡拉瓦乔的油画作品,他早期的艺术风格受到过这些画家的影响。达维特在27岁时获得罗马奖赴罗马留学,在学习期间对古代希腊罗马艺术遗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专心钻研希腊罗马雕刻,受到了古想美的熏陶。在这期间,法国社会政局动荡,达维特在也受到了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古罗马共和政体的影响,涌现了极大的反封建政治热情,他在艺术创作中开始借鉴古代欧洲艺术形式,试图表达自己的这种热情和政治意见。

达维特早期的作品仍然保留着古典主义的基本特点,但又与之不同,这些作品以古代的理想美为典范,他曾说过,古代是当代画家的学校,它是当代画家艺术创造取之不尽的源泉。吸收古代营养的同时他又积极体验和表现现实生活,在当时法国反封建革命热情高涨的政局中,因为与雅各宾党有着亲密的交往,受资产阶级革命思潮的影响,他创作出了一批宣扬共和思想的油画作品。达维特果敢的将自己的艺术的创作与这个时代空前高涨的革命情绪联系在一起,表达自己的政治理念,反映现实生活,他曾经说过:“艺术必须帮助全体民众的幸福与教化,艺术必须向广大民众揭示市民的美德和勇气”。达维特以时代为视野,以画笔作为战斗的工具,将艺术与现实革命紧密的连接在了一起,成为了一名革命画家,《贺拉斯兄弟宣誓》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品,彰显着高亢的革命热情。

可以这样说,罗可可艺术显示着路易十五时期走向没落,达维特的绘画艺术则是资产阶级革命的旗帜,他不断探索新的反映时代的艺术,打破新古典主义的常规,以现实的姿态更真实的描绘了当时革命的斗争。达维特在革命生涯中找到了打开艺术个性的钥匙,毫无疑问,他的艺术感受力极强,其善变的气质,易波动的情绪,热情的内心,激烈的独立性可以帮助他对既定秩序的突破,实际上他与革命对接的艺术,虽然有时是狂热的,但出发点绝不是自私和嫉妒,这样的思想促使他在此期间的活动,他说:“艺术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它为了帮助某一个政治概念的胜利而存在”。在大革命中,《马拉之死》是最具有鲜明革命时代特征的肖像画,这件作品代表是一个艺术家的政治信念直接体现在其作品中的最有力的证词,一个政治烈士——马拉被谋杀的瞬间被达维特真实的描绘在画布上,这种场景的重现更像是一种安静的控诉,大卫和马拉是许许多多的热切盼望社会改革的革命者的代表,而这些信仰就这样的被血腥和暴力的终止了。

“热月党”以后,罗伯斯庇尔被送上了断头台,达维特被监禁。革命理想的破灭使整个社会陷恐怖之中,达维特在出狱后心灰意冷,从此在创作上他放弃了现实的题材,期望和平,在这样的心境下创作了《萨宾妇女》,这幅画表现了被劫后与罗马人结婚生子的妇女勇敢地冲入战场,以血肉之躯隔开兵器,使自己的丈夫和父兄化干戈为玉帛的场面。暗喻了画家在经历牢狱之灾乞求和平的内心诉求。

当拿破仑夺取政权建立帝制以后,达维特为其服务,这一时期发展了自己的帝国风格,创作了很多反映拿破仑英雄业绩和形象的作品,如《拿破仑一世加冕》。1816年拿破仑被,代表封建势力的波旁王朝复辟,曾经追随资产阶级革命的达维特被迫迁居比利时布鲁塞尔,最终客死异国。

达维特的艺术充满了时代革命气息,具有鲜明的政治思想倾向性,将古典主义的艺术形式和现实生活的完美的结合在一起,他跌宕起伏的艺术生涯也与革命中自己的政治选择紧密相关,不管画家的政治选择如何,达维特给我们的启示是:一个艺术家只有投身于时代的变革,才能创造出震撼人心的优秀作品。达维特他曾经说过的一些话至今还是对现在的画家有所启示,他说:“绘画不是技巧,技巧不能构成画家。”他还说:“拿调色板的不一定是画家,拿调色板的手必须服从头脑”。

参考文献:

[1]罗尔夫?托曼.新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建筑.雕塑.绘画.素描:[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2,8.

新艺术与古艺术特点篇5

关键词:陶瓷;传统;古彩装饰艺术;教学模式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省级立项课题“陶瓷古彩装饰艺术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编号:JXJG-09-22-6)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程幸(1974-),女,浮梁人,景德镇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陶瓷古彩创作。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12)35-0019-02

古彩装饰是陶瓷艺术的主要形式,它是景德镇独创的具有传统装饰特点的釉上装饰方法,是景德镇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从“大明五彩”基础上发展而来,到清康熙时期逐渐成熟。古彩的用色和画面具有强烈的装饰性,整个画面采用简洁线条和不同形态的点去描绘形状,色彩对比强烈,红、绿鲜明,线条雄健有力,造型追求装饰效果。古彩艺术在造型上具有意象造型特点,它将一些历史典故与风和日丽的锦绣山色联系在一起,创造一种理想的境界和高于现实生活的诗情画意,充分展示出传统古彩装饰的艺术魅力。古彩在装饰方法上吸收了宋代建筑装饰纹样及明代织锦图案等,同时还吸收了版画艺术和民间年画的特征,在画面上注重神情及形象的概括,多以简洁的线条来提炼表达各种事物,精细地刻画出人物形貌和神态,所绘草、虫、鸟、雀大都栩栩如生。在色彩处理上运用传统的民间配色方法,色彩具有明朗富丽的特色。因此成为彩绘艺术中一朵丰富多彩具有强烈民族风格的奇葩。

陶瓷古彩装饰艺术自清代康熙时期以来的三百余年中,一直是景德镇陶瓷装饰的主流,佳作、珍品不断涌现。但是受现代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和浮躁心理等因素的影响,曾经辉煌的古彩艺术因其工艺难度大、操作繁杂等因素而面临巨大的危机,出现了人才断层的现象,如何振兴古彩艺术,已成为当代陶瓷艺术家,尤其是从事古彩艺术教育工作者的重任,因此,作为高校陶瓷艺术教育,迫切需要对古彩装饰课程加以改革,加强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专业人才。

陶瓷古彩装饰是陶瓷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一门重要专业学科,也是陶瓷艺术设计专业主干课程之一。古彩装饰历史悠久,发展迅速、绘画艺术表现形式丰富,古彩绘画颜料不多,但变化大,制作工艺复杂。陶瓷古彩装饰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强,装饰表现形式丰富、艺术格调高雅、用途广泛的学科,因此学习好本专业课程就显得非常重要。

陶瓷古彩装饰课程教学是专业性强以技法训练、工艺制作学习为主的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它通过对陶瓷古彩装饰理论讲授和各种装饰技法的训练,要求学生:知道《陶瓷古彩装饰》这门学科的性质、地位和独立的价值,知道这门学科的应用与研究范围,学科进展和未来方向;了解这门学科的主要材料、工艺、制作方法,基本原料和颜色,尤其是古彩颜色的色彩应用;掌握古彩设计及制作技法,使之掌握本专业古彩装饰基础知识、动手表现与应用能力的综合素质,以满足社会发展对陶瓷设计专业人才的需求。

一、古彩装饰艺术教学的现状

陶瓷古彩装饰是陶瓷美术专业学生的主要课程,但却面临着巨大的危机,出现断层的局面。因为传统古彩艺术传承的方式是父承子,师徒承。真正掌握这门技能的工作者少之又少,而且学习的时间要历时几年,工艺难度之大可想而知。因此,作为高等院校的陶瓷艺术设计教育,迫切需要在古彩装饰课程的设置上重视和加强,强化古彩装饰工艺的教育。高职、高专、院校是培养应用型、技能型的造设者的场所。加强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尤其重要。为此,这就是我们从事古彩装饰教育的工作者所必须,面临的研究课题。但是,作为学校安排的一门课程,课时量只有几周的时间,往往使学生刚刚认识古彩、刚刚入门,课程就结束了。传统古彩技艺是需要多人合作才能完成的意见作品。加上古彩艺术文化内涵非常大,如何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对古彩有全方位的认识是一个很大的难题。如今古彩装饰艺术的教材不多,从事古彩装饰工作者也少,市场上的传统古彩作品大多数是粉古彩结合的产品。这样使得学生对古彩装饰艺术难以理解,面对博大精深的古彩艺术,不知从何下手进行学习,也不知怎样辨别真正的古彩装饰艺术作品。

二、古彩装饰艺术教学模式改革的措施

作为培养技能型和应用型陶瓷艺术设计人才的高职高专艺术设计系,必须面对古彩装饰艺术人才紧缺的现象进行教学改革,对专业和课程设置进行调整,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必须针对我国陶瓷市场的发展和现状,结合市场对陶瓷设计专业人才的基本要求、知识结构以及国内教学方式进行探讨,从实际出发,针对陶瓷设计专业的教学计划要求,将理论教学和实践中的技法锻炼紧密结合起来,在实际教学中,偏重于学生动手实践和陶瓷古彩装饰技艺的培养锻炼,使得学生更全面掌握古彩装饰技艺,通过由企业的专家组成的专业校外指导和艺术系其他教师人员的共同努力,对专业培养目标、课程建设等进行研讨,确定校企合作方式。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课程改革,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有时间学精一门技艺,脱离以往刚熟悉课程,入门就结束的局面,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走向社会,实现就业。

课程改革的重点在于如何培养应用型与技能型人才,使专业技能教育适应市场,它将使学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古彩制作工艺,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古彩的兴趣,开发学生自身的潜能,提高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形成独特的审美个性,继而激活其创新意识,创作出优秀的古彩作品。

(一)合理规划,目标明确

景德镇传统古彩瓷在题材表现上十分丰富,从人物、山水、花鸟、走兽到传统吉祥图案等都是其表现的题材,即通过象征寓意来体现自己的构思,将一些理想事物,运用联想、妙得方法综合起来,进而达到一种意境,作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有着现实生活中无法达到的诗情画意和无与伦比的意象魅力。古彩除其融古开今的文化内涵和卓尔不群的线描功底外,就是超凡脱俗的设色技巧,“美于大红大绿,妙在古色古香”的艺术面貌,以及“一红顶万红”的艺术处理手法。它的调色原则,主要是工笔画随类赋彩与工艺美术色彩的巧妙融合,使色彩既有对比又有协调,既争辉斗艳,又和谐统一,因此必须要求绘画者具有相当的艺术修养。

在教学改革前必须将整个古彩操作过程进行系统化归类。制定在本课程前期需要学生学习的课程,如: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图案、图画、青花、新彩、粉彩装饰等。在实施计划过程中除了对有关传统古彩资料和图片的搜集,要侧重对现代古彩的研究,从而丰富陶瓷古彩装饰艺术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现时代性。具体来说必须从古彩的表现内容;古彩色彩的装饰技巧;古彩的装饰造型;古彩形成与创新几个方面收集资料。

(二)直观教学,艺术创新

古彩装饰理论讲解必须充分利用flash、photoshop等开发工具,将图形图像、动画、声音、文字等多种媒体进行集成,课件制作必须创意新颖、层次清晰、操作简便、交互合理,要有很强的视觉美感,课件内容要涵盖全部理论部分,必须多精选图片。通过多媒体课件教学,对景德镇古彩装饰艺术进行系统性、完整性的介绍,将一幅幅精美的作品画面引入眼帘,学生们可以充分、直观地了解清三代以来各时期的古彩艺术风格以及古彩与其他装饰形式的不同。多媒体课件的辅助教学可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在熟练掌握艺术表现规律和技法的同时,开发创新思维,能独立创作较有深度的古彩作品。在辅导时边讲解、边示范,使学生能真切的感受到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从易入手,从难要求,使学生打下扎实基本功,其效果可活跃课堂气氛,丰富教学内容,同时让学生们对古彩技艺的理解更加深刻。

加强实践教学,让理论联系实践,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古彩技法的培养,改色的技法,以及艺术形式创新,同时顺应市场的需求,将实践课时拉长,并加强理论学习和观摩考察的课时量,体现重点,突出难点,以学生的具体情况为出发点,因材施教、因人而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理论教学方面,注重创新,从理论上将古彩艺术与粉彩、珐琅彩、浅绛彩与新彩等装饰形式加以比较,使学生容易了解古彩的艺术特色,减少学生概念模糊、盲目搜索的学习过程。在古彩技法的讲解中强调古彩线描—中锋用笔,油料性能掌握,因为线描的优劣是古彩装饰成败的关键,无论是人物、山水、花鸟、走兽、图案等绘制都不离开古彩线描,它既像工笔白描,又像图案的用点、用圈,确切地说,古彩线描科学地融合了中国画白描技法与工艺美术的装饰技巧,从而风格独特,自成一体。

三.古彩装饰艺术教学模式改革的目标

(一)建立合理的教学模式,培养应用型人才

课程设置强调“学以致用”的原则,理论职系实践相结合,知识与技能相统一,增强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保证学生从学校平稳过渡到就业,着重于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1.倡导“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作为高校的陶瓷艺术教育,迫切需要在古彩装饰课程的设置上加以重视和加强,强化古彩装饰工艺的教育,高职院校是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场所,加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避免学习的盲目性,帮助学生真正走向市场,为其就业扩展门路,这是从事古彩装饰教育工作者所必须面临的研究课题。

2.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改革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古彩的兴趣,继而激活其创新意识,提高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形成独特的审美个性,产生情感体验,并在这种体验中感受愉悦,从而在内心唤醒强烈的主动性,自觉自愿地投入受教育的过程,使其熟练掌握艺术表现规律和技法,努力使专业技能教育适应市场,让课程紧跟时代,为其就业扩宽门路,开发自身的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3.加强技能培训,适应陶瓷企业人才的需求。高校陶瓷艺术教育要转变教学观念,加强传统陶瓷艺术教学模式的实践教学环节,把专业理论授课与实践教学充分融合,培养学生的陶瓷艺术技能,服务于陶瓷产业和社会经济。

(二)校企合作,开拓第二堂课

通过校企合作办学,实施师父带徒弟式的教学模式,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目的和兴趣,提供适合不同时段、不同学习场所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尽量使学生学精一门技艺,有目的地引导学生适应社会需要,实现就业。在课程体系建设中,通过淘汰过旧课程,延长专业课程教学课时的设置,尽量使学生学精一门技艺,并开拓第二课堂,实施师徒式的教学模式,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兴趣,提供适合不同时段、不同学习场所的学习活动。

现有的古彩教材不多,对古彩工艺与操作过程的讲解针对性不强,学生难以理解,面对博大精深的古彩艺术不知从何下手进行学习,就需要实现师生互动,并通过一些适当的社会活动(比如参加比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互动学习活动中,增强学生动手能力。通过提高学生交流能力、信息收集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从而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

四.结语

针对市场对古彩装饰领域日益旺盛的需求,高校在陶瓷艺术人才培养方面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正确指导学生对古彩装饰进行创新研究,积累多文化造型知识,了解各个时期画风和品格,掌握绘制古彩装饰的技法,积极主动投入受教育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古彩的兴趣,继而激活其创新意识,提高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形成独特的审美个性。;其次,学生和老师共同努力,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始终参与审美活动,产生情感体验,并在这种体验中感受愉悦,从而在内心唤醒强烈的主动性,自觉自愿的投入受教育的过程。提高学习成绩和教学效果;再次,加强古彩装饰艺术的理论教育和欣赏素养,正确指导学生对古彩装饰进行创新研究,积累多元化造型知识,了解各个时期画风和品格,掌握绘制古彩装饰工艺内涵。通过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使其熟练掌握艺术表现规律、技法,同时开发创作思维,能独立创作较有深度的古彩作品;建议在陶瓷艺术教学中设置古彩专业,让学生一直连续性地学习古彩工艺,在三年不间断的学习中打下扎实的基本功,能创作古彩精品,努力使专业技能教育适应市场,让课程紧跟时代,为其就业扩宽门路,开发自身的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为今后的就业扩宽渠道,同时也使景德镇的陶瓷古彩艺术后继有人。

参考文献:

[1]余国洲.古彩艺术的继承与创新[J].中国陶瓷,2010(3):67-70.

新艺术与古艺术特点篇6

一、陶瓷雕塑发展历程

陶瓷雕塑是我国历史上产生的最早的传统制作工艺之一。它最早发源于距今五千多年以上的黄河流域,而它的实物由河南渑池仰韶村出土的陶塑鸟和人首蛇身的壶盖等,也因此将该时期称为仰韶文化时期。而后在辽宁的红山发现了的孕妇陶塑像,这体现了我国古代在人体造型艺术上的高度造诣,暗示了我们的祖先们也是非常重视女性的。

我国古代原始社会的陶塑大多有堆雕塑、捏雕塑、泥模具等制作方法,更不可思议的是更有彩饰的陶塑制作,足可见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的手是有多巧,思想的丰富以及技术的精湛。

接下来夏代的陶塑著名的有爵、觚、角这些礼器;商代最为著名的是动物陶塑,例如陶龟、羊、蛤蟆等,工艺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周朝的陶塑有了新的创新,甚至用在建筑装饰上,使建筑变得更有美感;春秋战国时期最有名的要数陶俑了,它在一段很长的时间里占主导地位。

秦始皇兵马俑充分证明古代的高超工艺和创新技术。通过专业的研究人员的研究,结果表明秦始皇兵马俑是用手捏和泥模结合、分段进行制作,在成型之后又在表面进行彩料装饰的制作工艺精湛的优秀作品。

到了汉代,陶塑有着其鲜明的风格,主要以写实为主。目前出土的汉代作品的人物造型栩栩如生,人民可以通过他们的表情状态穿着等了解其在社会中的地位、工作类别等等。例如四川成都市天迥山墓出土的说唱俑,它的面目神情等刻画的都非常成功,给人一种神气感,非常吸引人。

隋朝作为陶塑发展史上最为重要的朝代之一,它的瓷雕白釉黑彩武士俑标志了烧窑和制作技术的巨大进步。

唐朝是陶塑文化最鼎盛的时期,现如今出土的陶塑作品中,唐朝的陶塑是为数最多的,无论是表现的范围,造型的完美抑或是工艺的成熟,都是一个无法达到的高度。唐朝最出名的要数唐三彩了,“三彩”艺术的产生及应用深切推动了陶塑的制作与发展。

两宋时期的陶塑艺术最大的改变是增加了石刻和泥塑两种艺术的融入,使得陶塑艺术更加,为人们所喜爱。宋朝时期陶塑的最大特点就是运用刻线的技术来勾划出人物的神情以及一些细小的方面,刻线技术的提高让当时的陶瓷艺术别具一格。

元朝时期的政府是最重视手工艺的生产的,因此自然而然陶瓷雕塑的产量以及品种也就随之增加了。

明代时期的陶瓷作品很好地延续了宋代刻线的技术,它将陶塑艺术推到了最高的巅峰。无论是欧洲抑或是美国等博物馆都珍藏了此段时期的很多精彩作品,它不仅气势磅礴而且粗中有细。瓷雕加彩也随之成为了景德镇的一个新的品种,清代的陶瓷艺术不单单只有中国风,而且讲求多元化发展,很好的融合西方雕刻艺术的风格,这使得清朝的陶瓷艺术作品更加栩栩如生。

二、陶瓷雕塑艺术特点

雕塑主要以其造型艺术来展现它的艺术之美,雕塑吸收了色彩学、美术学、建筑学、材料学等各学科的特点于一身,同时陶瓷雕塑也同时具备陶瓷学和陶瓷文化学科的特点。陶瓷雕塑的材质由冷到热、从软到硬,从形体要意象。在设计陶瓷雕塑时,需要从最基础的造型上的构思,题材的升华,加以绘画知识,建筑学知识,最后经过烧制修改,完成一幅绝美的作品。除此之外,意象性也是古代雕塑的另一大显著的特点。意象性的最大特点就是神似形不似,雕塑家们把其注意力都放在“神韵”上。所以,如果拿西方的雕塑标准来衡量中国古代的雕塑作品,那便会觉得中国古代雕塑作品一文不值。从意象性衍变出的另一个艺术特点便是雕塑语言精炼。何谓雕塑语言精炼,就是中国的雕塑作品并不是像西方那样,从形到神都刻画的一模一样,而是作者凭借着自己对事物的理解和感觉,用比较少的刻画来描绘出原事物,这样的作品给人一种以少胜多,一气呵成,行云流水的艺术享受。正因为如此,中国古代雕塑普遍运用的手法就是夸张。夸张的来描绘出人或者物的神韵。中国古代雕塑作品还能体现出中国古代的哲学精神。不同的哲学家雕刻出来的作品是有着不同的哲学风格的。例如道家就崇尚与自然融为一体,所以他们在艺术上表现出来的特点就是飘逸,淳朴。

以上种种中国古代雕塑的特点并不是独立的,它们之间是互相有着千丝万缕的密切联系的。怎样才能体现出一个雕刻作品的价值呢?就是看这个作品是否有着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特点,虽然特点并不一定是优点,但是有特点的作品才有他的价值!

三、陶瓷雕塑展现的艺术精神

中国古代陶瓷是一门传统的造型艺术,它通过实物将古人的精神、宗教、情感、文化表现给世人。在创作中秉承的一种艺术精神及是神似胜过形似。我国古人更加讲求神韵,这是一种独特的美学特征,是我国古代儒学、道学的一种关于美的不同体会。在儒道的这种“物我皆忘”的观念影响下,中国的陶瓷雕塑艺术无论在造型上抑或是在语言上都讲求写意与传神,形成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具有东方审美观点的中国陶瓷雕塑艺术。

中国陶瓷雕塑的精神是随着历史的改变而改变的,陶瓷雕塑艺术根据历史的发展主要体现的艺术精神分别为礼、乐、和、气、理,这几点一脉相承,每一点都有着其不同的历史背景。中国古代的最基本元素即是道、无、气、理,这几点同时也是陶瓷雕塑的艺术精神所表现的。陶瓷雕塑的艺术精神与我国古代绘画、书法、玉石、青铜等有着相同之处,同时也有其独特的艺术精神内涵。希望现代的陶艺家们依旧能够在抒发个人对艺术理解的同时,不忘回归传统,将我们传统的精神发扬下去,并在摸索中寻求最符合本时代特征的陶瓷雕塑艺术。

我国古代陶瓷雕塑体现的另一艺术精神即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心灵手巧、吃苦耐劳的精神。陶瓷雕塑的制作过程是非常复杂和繁琐的,一个环节出现一点点的纰漏,作品都会变得不完美,唯有最完美的作品,才会被保留下来。通过对陶瓷雕塑的发展历程的探究,我们可以发现,制作工艺越来越复杂,可见古人的手工艺发展越来越完备。

新艺术与古艺术特点篇7

关键词:洪江古商城;空间再造;传统文化艺术

洪江古商城属于江南民居,古建筑历史悠久,堪称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洪江古商城坐落在沅水、巫水汇合处,是典型的江南民居古建筑,建筑基本上还延续了明末清初建筑的普遍特点。建筑多为斗拱造型,“井”字形排列,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石雕、牌匾等随处可见,建筑与自然环境有效融合,堪称建筑上的天人合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生命力的延伸,风俗习惯则是一个民族长期以来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生活习惯的积累,洪江古商城作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在建筑艺术和设计方面注重本民族文化对提高建筑艺术独特性有着重要意义。

1传统文化艺术在洪江古商城空间再造实施中的意义与价值

1.1提高建筑设计创意,增添民族魅力

风俗习惯则是一个民族长期以来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生活习惯的积累,在地域文化的熏陶下,建筑艺术将会成为一种独具的特色,建筑装饰本土风俗文化的融合更是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一种继承与弘扬。在全球多元化的体制下,当地传统文化就成为了一种特色,一种艺术上的创新,洪江古商城最大的特点就是其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因此,在洪江商城空间再造上,重点审视传统文化艺术的内涵,将传统文化有效融入到洪江古商城建筑中,传统文化艺术在洪江古商城空间再造中的利用与融合,有效提高了建筑创意,增添了民族魅力,提高对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视,对洪江古商城空间再造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1.2提升精神文化空间

魍车暮榻古商城建筑秉承了因山就势、顺应水脉的建筑理念,充分做到了人与大自然的融合,传统的洪江古商城文化在礼节与习俗上都具有鲜明的特点。邻里和睦,人与人交际友善,可以说,传统文化影响了洪江古商城建筑艺术特点,也可以说洪江古商城传承和弘扬了民族文化精神,是精神空间的一种塑造。针对洪江古商城内在人员的信息与人际关系,传统优秀的精神文化品质与文化素养在这里得到了有效传承,因此,在洪江古商城空间再造上,必须具备鲜明的指导思想与设计理念,在满足建筑艺术与物质上需求的同时,更要注重其精神空间的构建,传统文化艺术在洪江古商城中的应用与重视是提升精神文化空间的重要举措。

2基于传统文化艺术在洪江古商城空间再造中的启示

洪江古商城是我国江南建筑的经典,在全国上下都极为珍贵,洪江古商城具有“活的清明上河图”之称,同时,也是世界佛教的文化之窗。传统艺术文化在这里得到了充分体现,因此,在洪江古商城的空间再造上,重视传统艺术文化的融合,对提高精神文化空间,保护世界历史遗产都有着极为深刻的意义。

注重古建筑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洪江古商城在国内具有非常大的影响,注重传统文化艺术的融合,有效实现生活、社会文明与古建筑的协调一致。随着社会的发展,行为方式与价值观的改变,洪江古商城在空间再造上也面临着遗产保护问题,传统文化艺术是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的一种传承。洪江古商城传承和弘扬了民族文化精神,是精神空间的一种塑造。因此,面对洪江古商城空间再造遗产保护问题上,政府一定要做到保护规划的完善与有效实施,全面保护其文化、艺术、历史、文明等,在空间再造上注重洪江古商城整体面貌的保护,绝对不要改变古商城原有的文化艺术特色,将发展新区与保护旧区做到同步并行。

新艺术与古艺术特点篇8

关键词:哥特式艺术风格巴洛克艺术风格洛可可艺术风格新古典主义艺术风格女装风格

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艺术风格流派,它们表现在建筑、美术、音乐、文学及染织艺术等各个艺术领域,对人们的社会生活、精神生活产生影响。在欧洲的艺术史上哥特式艺术风格、巴洛克艺术风格、洛可可艺术风格、新古典主义艺术风格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样地影响到同时期的服装风格。

一、四大艺术风格的特点

哥特式艺术风格“哥特式”原本是起源于一种极具特色的建筑风格——笔直的立柱,高挑的天顶,多尖的拱门,这些均可见于中世纪的一种以尖顶大教堂,特点为尖拱、小尖塔、垛墙、飞扶壁和彩色玻璃镶嵌等典型元素。这种风格影响到整个欧洲,反映在不同的艺术领域,如绘画、雕刻、装饰、音乐等艺术形式上。其特点是夸张的、不对称的、奇特的、轻盈的、复杂的和多装饰的,以频繁使用纵向延伸的线条为其一大特征。

巴洛克艺术风格巴洛克代表了路易十四的精神。它具有气势雄伟、生气勃勃、色彩艳丽、线条优美、富丽豪华的风格。它把人类精神从古典主义的枷锁中解放出来,使其沉溺于无边无际的、令人神往的梦幻之中。它一开始主要针对17世纪意大利的建筑风格。后来,巴洛克风格影响到建筑、美术、音乐、文学及染织艺术各个领域。巴洛克艺术风格最基本的特点是打破文艺复兴时期的严肃、含蓄和均衡,崇尚豪华和气派。

洛可可艺术风格18世纪的法国仍是西欧的文化艺术中心,由于沙龙文化在法国的蓬勃兴起,使女性成为了男性世界注目焦点,形成了一种不同于巴洛克时期那种庄重豪华、拘泥虚礼的宫廷文化的文化形态,那就是洛可可艺术风格。洛可可风格的鼎盛时期是路易十五时代,它主要是指路易十五时代的一种室内装饰风格:C形、S形曲线或漩涡状花纹的装饰风格。另一个特色则是甜美轻快、精巧华丽,而没有巴洛克艺术的宗教气息和夸张的情感表现。这种特色影响到当时的服装,甚至以“洛可可”一词代表法国大革命之前18世纪的服装款式。

新古典主义艺术风格新古典主义艺术风格兴起于18世纪的中期,其精神是针对巴洛克与洛可可艺术风格所进行的一种强烈的反叛。它主要是力求恢复古希腊罗马所强烈追求的“庄重与宁静感”之题材与形式,并融入理性主义美学。

二、四大风格对同期女装风格的影响

哥特式风格哥特式风格深深地影响了中世纪法国服装的服饰审美及服饰创造。受建筑风格的影响,哥特式服装风格主要体现在服饰形象是高高的冠戴、尖头的鞋、衣襟下端呈尖形和锯齿等锐角,在面料上表现出与哥特式教堂内彩色玻璃的效果是一致的光泽和鲜明的色调。裙饰多采用纵向的造型线和褶皱,使穿着者显得修长,并通过加高式帽来增加人体的高度,给人一种轻盈向上的感觉。女装上装紧身合体,下半身的裙子宽大、上轻下重,形成一种圆锥状造型,具有极强的装饰性。尖尖的埃宁帽就像一个小尖塔,还有两个裤腿颜色各异的紧身裤,尖尖的翘头鞋,饰以不对称图案的上衣等。

巴洛克风格由于受到巴洛克艺术风格的影响,在西洋服装史上,“巴洛克风格”代称17世纪欧洲的服装款式。其着装特点是大量的使用蕾丝、花边,并配以奢侈豪华的装饰,如丝绸带、大扣子、刺绣、珠宝等,所以这种风格的时装和配饰表现出来的尽是奢华和古典的面貌。

裙子是巴洛克女装的重点。衣裙特点是松垂、多褶、曳长,比文艺复兴时期柔和、自然、大方、富有浪漫气息,更显出女性自然的妩媚。女性除了外边的罗布以外,还要穿三条不同颜色的裙子(即衬裙、内裙和外裙),以取代裙撑架。下裙穿多层肥大而多褶的裙子,使下体显得鼓大,以增添体积感和层次感。服装上不论是整体造型还是局部造型,都是更多地强调曲线,展露出女士特有的性别魅力。

洛可可风格作为一种服装的风格,洛可可风格的特点是极致的优雅和精致,它打破了文艺复兴以来左右对称的模式,创造出一种非对称的,带有轻快、优雅的运动感的,自由奔放而又纤细、轻巧、华丽、繁琐的装饰样式。女性服装内穿束身马甲,裙撑架再度兴起,此时裙撑架的形式为前后扁平、左右对称,要在裙撑外穿一条华丽的衬裙,外穿罗布,一般前开,领口成一个大的U字型,上面露出紧身的胸衣,胸衣自上而下按大小顺序排列着一排缎带蝴蝶结,罗布下面也成a字型打开。衬裙外露,衬裙和罗布上也都装饰着曲曲弯弯的皱褶飞边、蕾丝、缎带蝴蝶结和鲜花。袖长到肘部,袖口也有三层的蕾丝花边。

新古典主义风格1790年到1820年,新古典主义思潮兴盛,使女装向古希腊、古罗马那种自然样式倾斜,以自然简单的款式,取代华丽而夸张的服装款式。Robechemise就是这一时期的典型样式。这是一种白色棉布制作的宽松的衬裙式连衣裙,连衣裙的腰际线提升到胸部下面,使人体的比例更加好看,胸部的内侧有护胸层,取代了紧身胸衣,解除了对女性身体的束缚。袖子很短,露出手臂;裙子很长,一直垂到地上,使女性着装又一次回归到淡雅、自然之美。

三、四大艺术风格对现代女装风格的影响

当今时装界,欧洲古典的艺术风格流派仍然是很多服装设计师们的灵感来源,设计师们高举复古风的旗帜,在许多细节设计上都回归到了几个世纪之前。

Gucci就曾以哥特式风格为灵感设计的系列服装,非常性感。黑色摇滚女郎,带有上个世纪30年代好莱坞女星的味道:裤子为宽裤脚,剪裁紧身、修长,配搭绑带、高跟鞋,性感中带个性,使得女郎带有哥特式的神秘色彩。

巴洛克风格也被时装设计大师们所宠爱。YSL设计师tomFord以巴洛克风格为灵感来源,把法式蕾丝、领结、宽袖,重新演绎成现代服饰。他所采用的材质,展现出既成熟又性感的女人形象。绑带是设计中的细节重点,常常出现在上衣、裙子、鞋子上,还有宽袖口、领结,以及以黑色为主调,华丽的绣花,古典的收腰外形,不禁令人遥想几百年前的法国宫廷圣罗兰女人的万种风情。

D&G2008年春夏礼服系列,是时装界回归洛可可风格的一个高潮。印花布料和夸张的裙撑、打折的花边、繁复的缀饰、低胸衬裙的造型设计以古典优美的X形轮廓为中心并强调裙及袖的层次和质量。在色泽选择上,将草绿、粉红、鹅黄等富丽堂皇的色彩一一呈现,顿现轻巧而华丽。

2008年雅莹和2008—2009秋冬专场会以新古典主义为灵感来源。其服饰将女性形体间的极佳比例完美呈现,通过立体剪裁、抽褶、滚边等勾勒出极具视觉效果的空间感,并配以夸张的蝴蝶结、复古的宽腰带和金属饰物。饰物色彩上以黑金、米黄为主体色,略施点缀玫瑰红和暗橘、墨绿等色,从而显出经典的华丽与高贵。

结语

欧洲艺术风格不仅仅有这四类。多样的文化必然会造就社会多彩多姿的艺术形式,而服饰更是时代的一面镜子,它不仅反映出人与自然以及社会的关系,且折射出一个时代的氛围和人们的精神面貌。

参考文献:

新艺术与古艺术特点篇9

关键词:哥特式艺术风格巴洛克艺术风格洛可可艺术风格新古典主义艺术风格女装风格

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艺术风格流派,它们表现在建筑、美术、音乐、文学及染织艺术等各个艺术领域,对人们的社会生活、精神生活产生影响。在欧洲的艺术史上哥特式艺术风格、巴洛克艺术风格、洛可可艺术风格、新古典主义艺术风格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样地影响到同时期的服装风格。

一、四大艺术风格的特点

哥特式艺术风格“哥特式”原本是起源于一种极具特色的建筑风格——笔直的立柱,高挑的天顶,多尖的拱门,这些均可见于中世纪的一种以尖顶大教堂,特点为尖拱、小尖塔、垛墙、飞扶壁和彩色玻璃镶嵌等典型元素。这种风格影响到整个欧洲,反映在不同的艺术领域,如绘画、雕刻、装饰、音乐等艺术形式上。其特点是夸张的、不对称的、奇特的、轻盈的、复杂的和多装饰的,以频繁使用纵向延伸的线条为其一大特征。

巴洛克艺术风格巴洛克代表了路易十四的精神。它具有气势雄伟、生气勃勃、色彩艳丽、线条优美、富丽豪华的风格。它把人类精神从古典主义的枷锁中解放出来,使其沉溺于无边无际的、令人神往的梦幻之中。它一开始主要针对17世纪意大利的建筑风格。后来,巴洛克风格影响到建筑、美术、音乐、文学及染织艺术各个领域。巴洛克艺术风格最基本的特点是打破文艺复兴时期的严肃、含蓄和均衡,崇尚豪华和气派。

洛可可艺术风格18世纪的法国仍是西欧的文化艺术中心,由于沙龙文化在法国的蓬勃兴起,使女性成为了男性世界注目焦点,形成了一种不同于巴洛克时期那种庄重豪华、拘泥虚礼的宫廷文化的文化形态,那就是洛可可艺术风格。洛可可风格的鼎盛时期是路易十五时代,它主要是指路易十五时代的一种室内装饰风格:c形、s形曲线或漩涡状花纹的装饰风格。另一个特色则是甜美轻快、精巧华丽,而没有巴洛克艺术的宗教气息和夸张的情感表现。这种特色影响到当时的服装,甚至以“洛可可”一词代表法国大革命之前18世纪的服装款式。

新古典主义艺术风格新古典主义艺术风格兴起于18世纪的中期,其精神是针对巴洛克与洛可可艺术风格所进行的一种强烈的反叛。它主要是力求恢复古希腊罗马所强烈追求的“庄重与宁静感”之题材与形式,并融入理性主义美学。

二、四大风格对同期女装风格的影响

哥特式风格哥特式风格深深地影响了中世纪法国服装的服饰审美及服饰创造。受建筑风格的影响,哥特式服装风格主要体现在服饰形象是高高的冠戴、尖头的鞋、衣襟下端呈尖形和锯齿等锐角,在面料上表现出与哥特式教堂内彩色玻璃的效果是一致的光泽和鲜明的色调。裙饰多采用纵向的造型线和褶皱,使穿着者显得修长,并通过加高式帽来增加人体的高度,给人一种轻盈向上的感觉。女装上装紧身合体,下半身的裙子宽大、上轻下重,形成一种圆锥状造型,具有极强的装饰性。尖尖的埃宁帽就像一个小尖塔,还有两个裤腿颜色各异的紧身裤,尖尖的翘头鞋,饰以不对称图案的上衣等。

巴洛克风格由于受到巴洛克艺术风格的影响,在西洋服装史上,“巴洛克风格”代称17世纪欧洲的服装款式。其着装特点是大量的使用蕾丝、花边,并配以奢侈豪华的装饰,如丝绸带、大扣子、刺绣、珠宝等,所以这种风格的时装和配饰表现出来的尽是奢华和古典的面貌。

裙子是巴洛克女装的重点。衣裙特点是松垂、多褶、曳长,比文艺复兴时期柔和、自然、大方、富有浪漫气息,更显出女性自然的妩媚。女性除了外边的罗布以外,还要穿三条不同颜色的裙子(即衬裙、内裙和外裙),以取代裙撑架。下裙穿多层肥大而多褶的裙子,使下体显得鼓大,以增添体积感和层次感。服装上不论是整体造型还是局部造型,都是更多地强调曲线,展露出女士特有的性别魅力。

洛可可风格作为一种服装的风格,洛可可风格的特点是极致的优雅和精致,它打破了文艺复兴以来左右对称的模式,创造出一种非对称的,带有轻快、优雅的运动感的,自由奔放而又纤细、轻巧、华丽、繁琐的装饰样式。

女性服装内穿束身马甲,裙撑架再度兴起,此时裙撑架的形式为前后扁平、左右对称,要在裙撑外穿一条华丽的衬裙,外穿罗布,一般前开,领口成一个大的u字型,上面露出紧身的胸衣,胸衣自上而下按大小顺序排列着一排缎带蝴蝶结,罗布下面也成a字型打开。衬裙外露,衬裙和罗布上也都装饰着曲曲弯弯的皱褶飞边、蕾丝、缎带蝴蝶结和鲜花。袖长到肘部,袖口也有三层的蕾丝花边。

新古典主义风格1790年到1820年,新古典主义思潮兴盛,使女装向古希腊、古罗马那种自然样式倾斜,以自然简单的款式,取代华丽而夸张的服装款式。robechemise就是这一时期的典型样式。这是一种白色棉布制作的宽松的衬裙式连衣裙,连衣裙的腰际线提升到胸部下面,使人体的比例更加好看,胸部的内侧有护胸层,取代了紧身胸衣,解除了对女性身体的束缚。袖子很短,露出手臂;裙子很长,一直垂到地上,使女性着装又一次回归到淡雅、自然之美。

三、四大艺术风格对现代女装风格的影响

当今时装界,欧洲古典的艺术风格流派仍然是很多服装设计师们的灵感来源,设计师们高举复古风的旗帜,在许多细节设计上都回归到了几个世纪之前。

gucci就曾以哥特式风格为灵感设计的系列服装,非常性感。黑色摇滚女郎,带有上个世纪30年代好莱坞女星的味道:裤子为宽裤脚,剪裁紧身、修长,配搭绑带、高跟鞋,性感中带个性,使得女郎带有哥特式的神秘色彩。

巴洛克风格也被时装设计大师们所宠爱。ysl设计师tomford以巴洛克风格为灵感来源,把法式蕾丝、领结、宽袖,重新演绎成现代服饰。他所采用的材质,展现出既成熟又性感的女人形象。绑带是设计中的细节重点,常常出现在上衣、裙子、鞋子上,还有宽袖口、领结,以及以黑色为主调,华丽的绣花,古典的收腰外形,不禁令人遥想几百年前的法国宫廷圣罗兰女人的万种风情。

d&g2008年春夏礼服系列,是时装界回归洛可可风格的一个高潮。印花布料和夸张的裙撑、打折的花边、繁复的缀饰、低胸衬裙的造型设计以古典优美的x形轮廓为中心并强调裙及袖的层次和质量。在色泽选择上,将草绿、粉红、鹅黄等富丽堂皇的色彩一一呈现,顿现轻巧而华丽。

2008年雅莹和2008—2009秋冬专场会以新古典主义为灵感来源。其服饰将女性形体间的极佳比例完美呈现,通过立体剪裁、抽褶、滚边等勾勒出极具视觉效果的空间感,并配以夸张的蝴蝶结、复古的宽腰带和金属饰物。饰物色彩上以黑金、米黄为主体色,略施点缀玫瑰红和暗橘、墨绿等色,从而显出经典的华丽与高贵。

结语

欧洲艺术风格不仅仅有这四类。多样的文化必然会造就社会多彩多姿的艺术形式,而服饰更是时代的一面镜子,它不仅反映出人与自然以及社会的关系,且折射出一个时代的氛围和人们的精神面貌。

参考文献:

新艺术与古艺术特点篇10

关键词:中国古典舞身韵

引言

中国古典舞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艺术结晶,在中国舞蹈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堪称为中国舞蹈的艺术典范。它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宫廷舞蹈或更为遥远时代的民间舞蹈,它是在民族民间传统舞蹈的基础上,从戏曲舞蹈、武术身法和芭蕾舞步中提取精华,并结合中国古代舞蹈美学以及当代审美观点和原理,经过历代表演家的调整、提炼和创新,长期流传下来,具有典范意义和古典风格的舞蹈。它的诞生与发展,反映了人们对民族舞蹈文化的尊祟,显示出中国传统舞蹈艺术的独特风韵。中国古典舞经过不断的发展,从外形到内涵突破局限,整理和创造出了许多别具一格的古典舞,更创建了古典舞的身韵。

中国古典舞身韵的艺术特征

“身韵”即“身法”与“韵律”的总称。身”即身法,指中国古典舞的外部表现技法;“韵”即韵律,指中国古典舞的内在气韵。俗话说“无韵则神死,少韵则风格无”,身韵是中国古典舞不可缺少的标志,是中国古典舞的艺术灵魂所在。“身韵的主要特点有:一是在形体动作上要求以神似为主,主张将身法与韵律集中在“变其形而扬其神”上;二是展现出神形兼备的审美特点,集中体现古典舞的形神统一。

身韵的产生使古典舞摆脱了对古典戏曲舞蹈的依附,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舞蹈模式和表演特征,这些艺术特征直接影响着、规范着古典舞的艺术创作。身韵的艺术特征主要表现在:

1.圆形艺术:中国古典舞被称为是“划圆的艺术”,在长期的表演实践中,舞蹈艺术大师将圆形的动态概括为:圆、曲、拧、倾、收、放、含、仰。圆形动律是中国古典舞有别于其他舞种的本质特征。

2.形神兼备的艺术:中国古典舞强调手、眼、身、法、步互相配合,连贯一气,做到“形未动,神先领,形已止,神不止,以神领形,以形传神”。

3.刚柔相济的艺术:古典舞的表演“刚柔动静统一”,动作讲究起伏迭起、有动有静,在行云流水般的动作之中穿插“亮相”。

中国古典舞身韵的表现风格

做为一名舞蹈演员,我了解一个优秀的舞者不但要掌握扎实的基本功和灵活的技巧,还要认识并且掌握不同的舞蹈风格。而要做好古典舞的表演,则需深刻体会其艺术灵魂——身韵。身韵为古典舞提供了最核心、最本质的“元素”,它具有特殊的系统训练要求,它将训练身法和陶冶神韵相结合,把“形、神、劲、律”做为古典舞动作元素,并将它们结为一体,使古典舞蹈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所以说,身韵是整个中国古典舞训练、表演等诸环节的有机组成部分,更是古典舞的精髓所在。而“形、神、劲、律”做为身韵的基本动作要素,它们更是高度概括了身韵的全部内涵。

形:即外在动作,包含姿态及与其相连的运动线路。

形首先体现了“拧、倾、圆、曲”的曲线美和“刚健、挺拔、含蓄、柔韧”的气质美;其次表现为“平圆、立圆、8字圆”的三圆运动,尤其体现在“提、沉、冲、靠、含、仰、移”的动律上;最后,形还体现着“由动到静”或“由静到动”这瞬间的变化。

神:即神韵、心意,是身韵中起主导支配作用的部分。在神这一元素中,身韵强调内涵的气蕴、呼吸和意念,强调神韵及内心情感。“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力与形合”。所谓“心、意、气”,正是“神韵”的具体化。

劲:就是力,它包含着轻重、缓急、强弱、长短等关系的艺术处理。它有如下几种典型的亮相劲头:“寸劲”——体态、角度、方位均已准备好,运用一寸之间的劲头来“画龙点睛”;“反衬劲”——给予即将结束的体态造型以一个强度很大的反作用力,从而强化和烘托最后的造型;“神劲”——一切均已完成,而用眼神及肢体作延伸之感,使之“形已止而神不止”。

律:是指动作本身的运动规律,它包含动作中自身的律动性和它所依循的规律这两层意义。一般来说动作接动作必须要“顺”,这“顺”劲正是律中之“正律”,但古典舞往往又十分重视“不顺则顺”的“反律”,以产生奇峰叠起、出其不意的效果,无论是一气呵成、顺水推舟的顺势,还是相反而行的逆向动势,或是“从反面做起”,都是体现了中国古典舞的圆、游、变、幻之美,这正是中国“舞律”的精奥之处。

形神劲律,这四大动作要素的关系,是经过劲与律达到形神兼备,内外统一。其规律是“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力与形合”。这些都是一名优秀的舞蹈演员一定要具备和掌握的。技术技巧有了身韵的辅助,才能有艺术的感染力和表现力,正是这些特殊的规律产生了古典舞的特殊审美性。

中国古典舞身韵的灵魂作用

任何艺术创作都要遵循自己统一的表现手段,中国古典舞的创作亦是如此。在传统古典舞创作上曾有过把不同性质、不同民族的舞蹈动作硬加在一起拼凑而成的作品的现象。而这样创作出的作品是不能很好地体现中华民族的精神的。正当中国古典舞创作陷入低迷的时候,身韵理论从中国戏曲舞蹈、武术中脱胎而出,展示出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深遂的艺术魅力。身韵的产生是一次质的飞跃,它突破了原有身段的动作定式,取而代之以变幻无穷、富于表现的艺术方式,这种方式在身韵中的表现就是元素的提炼、动作的派生以及动作性格的可易位性。它是对戏曲中身段的改造与升华,是从审美的角度来继承和研究传统的身法,是根据舞蹈自身的特性和时代精神的要求加以发展演变的结果。

身韵的出现解决了中国古典舞在从戏曲中产生时就存在的风格化舞蹈与程式化动作的矛盾,改变了其在戏曲与芭蕾之间进退维谷的局面。做为中国古典舞的一种新型理论,身韵使人体潜在的表现力得到了充分发挥,为创造生动鲜明的舞蹈形象赋予了新的艺术手段。它以时代风格的古今适用、动作舞态的丰富多彩以及很强的舞蹈性与民族审美性相结合的特点,而被充分运用到创作当中,使中国古典舞在创作上有了很大的进步!

结束语

中国古典舞现在仍未渡过它的童年,其自身还在成长发育中。但是身韵的创建,使它的审美内核已趋稳定,其理论基础也已比较扎实。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身韵在中国古典舞中的地位和作用,我们完全有理由说身韵成就了古典舞的今天,身韵理论的注入,使古典舞逐渐摆脱戏曲的原形,向真正舞蹈的范畴迈进。但身韵并不是古典舞的终结,而是一个具有衍展性的生长源点。它体现了中国古典舞的风貌及审美的精髓并以其丰富多变的舞姿、浓郁的民族风格及强有力的表现能力成为中国古典舞的核心和主要标志,它是中国古典舞艺术灵魂的所在!

参考文献

[1]刘恩伯.中国舞蹈艺术[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