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沫经济形成的原因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02:09

泡沫经济形成的原因篇1

关键词:日本;泡沫经济;金融自由化;崩溃

中图分类号:F131.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3)05-0264-02

一、泡沫经济前后日本经济的表现

(一)1955-1973年日本经济高速发展期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经济一片疮痍,国土成为一片废墟。依赖于国内的改革和当时良好的国际经济金融环境,日本经过40年代晚期和50年代初期复苏后,1955年,所有经济指标全面恢复或超过战前水平。从1955年到石油危机爆发的1973年,日本经济连续19年保持高速增长,年平均增长率达到9.8%,从此创造了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增长中的神话。

(二)1973-1985年日本经济稳定增长时期

20世纪70年代,日本经济面临着外部冲击: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导致日元升值降低日本出口的竞争力,1973年和1979年的两次石油危机猛烈地影响了日本经济的发展和运行。然而,日本却在这个不利的国际环境中,表现出惊人的适应力,顺利摆脱滞涨的陷阱。这时期,日本经济主要表现为两个特征:第一,日本由能源消耗型经济向能源节约型经济转变;第二,日本实现从发展重工业逐渐向高科技方向转变。

(三)1985-1990年日本经济泡沫形成时期

随着“日本制造”成功的进入欧美市场,这使得日本对欧美各国的贸易顺差迅速扩大。特别是美日贸易逆差,日本与美国的贸易摩擦不断增多。1985年,为了消除美国的巨额贸易逆差,以美日为首的G5(美国、日本、西德、英国和法国)在纽约广场饭店签署了“广场协议”,规定今后日本要调整汇率政策,以解决日本与美国和其他国家的贸易逆差问题。从此,日元被迫升值。日元兑美元由“广场协议”前的242上升到了1988年的120。

日元升值的不景气使得日本企业拼命挖掘潜在降低成本的方法,这种方法被形象地称作“绞干毛巾”。为了应对国内经济不景气,日本政府为扩大内需采取了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日本政府于1986年6月颁布了总额6兆日元的《紧急经济对策》,决心加大公共投资力度以刺激经济,使经济走出低谷。为了应对日元持续升值,日本政府实行了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日本银行把利率从1986年的5%下调至1987年3月的2.5%的“超级金利”,并一直持续到1989年的5月。

在“双扩张”经济政策的刺激下,日本的企业设备投资率持续数年处于高水平,大量过剩资金并没有完全进入生产领域,而是推动了股票、房地产等资产价格的上涨。日经平均指数从1985年的13113点上涨至1989年的38916点,翻了近三倍。1985年5月日本国土厅“首都改造计划”,导致东京土地价格飞涨并波及日本全国。到1990年,东京、大阪、名古屋、京都、横滨和神户六大城市地价指数比1985年上涨了约90%。“土地神话”、“股市神话”使得更多家庭的资产价值上涨,企业价值上升,过度乐观预期又导致了过度的消费和过剩的投资。日本有史以来最大的经济泡沫就这样形成了。

(四)1990年以后日本经济停滞时期

由于长年的日元升值,机械、汽车、电子等出口行业备受煎熬,纷纷产业转移至海外,日本实体经济的空洞化已经日益显现。1989年10月,日经指数创下了历史最高点39000点,从1985年到1989年,4年当中上涨了4倍,1989年10月,日本银行终于上调利率,实行金融紧缩政策,1990年8月,官方利率达到了6%,日经指数一路下跌,截至1992年,东京证券交易所市值缩水230万亿日元。1990年3月,旧本大藏省《关于控制土地相关融资的规定》对土地金融进行总量控制,1992年大藏省出台了地价税,房地产价格狂跌不止,至1992年东京房地产总值缩水93万亿日元。日本泡沫经济全面破灭。

泡沫经济破灭以后,企业获得资金的渠道都被堵死,1991-1992年日本企业倒闭数目连续两年超过一万家,日本失业率上升到3%以上的水平。失业率的上升导致日本从“设备投资危机”向“消费危机”扩散,经济循环更趋向下,日本进入全面停滞时期。

二、日本泡沫经济的成因分析

日本泡沫经济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直至90年代初期,当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出现暴跌,宣告泡沫经济破灭,日本进入长期萧条。本章从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及金融自由化等方面分析泡沫经济形成的原因。

(一)扩张的财政政策

1987年4月23日,日本政府将“税制改革”方案作为年度财政预算提案进行讨论。对所得税和居民税减税2.7兆日元,对法人税减征1.8兆日元,对遗产税减征0.3兆日元,合计减征4.8兆日元。在1987年5月,日本政府临时决定减税1万亿日元并追加5万亿日元的公共事业投资,7月又补增2万亿日元的财政开支。接着政府采取促进企业运用剩余资金购买股票的制度改革,即特定货币信托,鼓励企业积极进行以获取溢价为目的的短期资金运用,随之,机构投资者也踊跃投资,巨额资金流入股市,为泡沫经济埋下隐患。

(二)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自1985年《广场协议》以来,日本银行为预防和应对日元升值的萧条,扩大内需,从1986年1月至1987年2月连续5次下调贴现率,直到1989年5月,日本银行贴现率始终处于2.5%的超低水平。其结果是1987-1990年连续4年货币供应量年均增长率在10%以上。而物价却稳定在1%左右,大量的剩余资金流向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为以后泡沫经济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三)过度金融自由化

日本的金融自由化包括国内金融的自由化和金融的国际化。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贷款利率自由化。1984年5月,大藏省发表了《金融自由化与日元国际化的现在与展望》,提出并开始了以利率自由化为核心的金融体制改革。第二,金融业务范围自由化。1981年5月重新修订了银行法和证券法,规定银行可以从事证券业务。1985年建立债券期货市场,银行开始参与了东京债券市场的交易活动。1987年商业票据市场和1989年金融期货市场依次建立,主要参与者是银行和证券公司。第三,金融国际化。首先进一步放开日本债券市场,取消了外汇管制措施,对外汇存贷不再施以限制。其次,日本建立公开国债市场,标志公开的国债流通市场的形成。

三、日本泡沫经济的崩溃及影响

(一)日本泡沫经济的崩溃

1985-1990年,这段时间,日本的股票和土地价格急剧上升,其速度远远超过经济的增长速度,泡沫经济由此产生。日本政府为了阻止泡沫的进一步扩大,从1989年4月到1990年8月期间,连续五次提高法定利率,将其从2.5%提高到6.5%的水平,实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抑制泡沫。与此同时在财政政策上实行严厉的“土地税“政策,但是由于政策过于猛烈,实行经济硬着陆,使得泡沫迅速破裂,日本经济陷入长期萧条。

1股市市场的崩溃

日本股市的上涨始于1985年,1985-1989年,日经平均股价上涨了2.71倍,远远大于国内经济的涨幅。股票总市值占GDp的比重一路上扬,最高时达到222%。随着政府紧缩政策的实施,股票市场进人崩溃时期,其总市值迅速缩水。日经平均指数从1989年12月29日的高点38915点开始下跌,到1990年10月1日已经跌至19871点,在不到十个月时间里下跌了50%,股票市值蒸发了270兆日元,股市泡沫开始崩溃。在随后两年里,日本股市一路下跌,直至1992年11月,日经平均指数下跌至16820点,日本股市神话由此破灭。

2房地产市场崩溃的过程

从1985年开始,日本土地价格开始上涨,其中涨幅最大的是1988年,在房地产投机过程中,银行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1985年至1990年间日本全国土地价格总值一路飙升,到了1990年土地价格总值达2365.4万亿日元,达到当年GDp的5.5倍。1990年3月日本政府了《关于控制土地相关融资的规定》,对房地产市场一个沉重的打压,由此拉开了日本房地产价格的下跌。从此日本土地价格“不灭的神话”,彻底被打破了。

(二)泡沫经济崩溃对日本经济的影响

泡沫经济崩溃之后,日本国内陷入长期萧条的深渊。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崩溃,银行不良贷款剧增,国内投资萎靡,企业破产,失业率高起,泡沫经济对日本经济产生严重影响,主要体现在对金融业影响以及对实体经济发展的影响。

1对金融业的影响

第一,银行不良贷款剧增。在日本股市泡沫和房地产泡沫期间,银行为了自身的利益,向房地产公司、建筑公司等提供大量贷款,随着泡沫的破灭,房地产公司、建筑公司等破产,日本银行业也受到巨大的冲击,不良贷款剧增。

第二,股市长期低迷。股市泡沫破灭以后,日经平均指数一直持续下跌,跌至1993年10月的低点,但是在此之后,股市也是持续萎靡。

2对实体经济发展的影响

第一,企业利润下降,倒闭增加。泡沫经济的崩溃导致市场萎缩,银行信贷额下降,导致企业资金周转不灵,企业利润不断下降,破产不断增加。从1993年第三季度到1999年第三季度的25个季度中,日本法人企业的经常利润有17个季度是下降的。

第二,产业空洞化加剧。当泡沫经济崩溃时,从1990年至1995年,日元升值了50%左右。日元升值使得国内工资成本增加,投资成本增加,加之国内宏观经济环境持续恶化,日本企业纷纷到国外投资,导致产业空洞化。

泡沫经济形成的原因篇2

正确认识泡沫的现象

在许多议论房地产泡沫问题的文章中,对泡沫一词的释义口径不一。关于泡沫、经济泡沫及其释义从17世纪开始,几部外国辞典的简要释义是:泡沫是虚拟资本过度增长的经济现象。我国《辞海》的释义,与之基本相同。也可以说,泡沫的主要表现是一种价格远离价值的经济现象。比如,在市场经济活动中,通过各种"狂热"的哄抬、投机等行为,使得某种商品、某种资产或某个公司的股票价格猛涨,若干倍地远离其价值。这种高价,不能长期维持,最终会像泡沫一样地破裂。这就是泡沫或泡沫经济现象。其中比较典型的,称之为泡沫经济事件。

由于在市场经济运行中,价格较大幅度地离开价值的现象总会在各种商品中经常发生,除了把这些经济现象统称为泡沫现象外,专家们还根据泡沫产生的不同程度和后果,把它分为以下两种。

第一种是泡沫经济。共同特点:一是,产生泡沫经济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过度投机,并伴随各不相同的其他原因;二是,价格若干倍地狂涨,远远离开其价值;三是,哄抬出的高价只能停留一定的时间(有的是短暂时间)就会破裂猛跌,下降到与价值相近的价格;四是,每一次泡沫经济事件都会对社会经济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

第二种是一般性泡沫。某种商品的价格在一定时间内有较大幅度的上涨,但没有达到典型泡沫经济事件的4个特点,就属于一般性泡沫。许多专家把它简称为经济泡沫。经济泡沫是比较经常而普遍地产生的,它的消极方面是因较大幅度涨价而带来的各种副作用,但因其价格上涨和下降幅度相对较小,一般不会出现泡沫经济那样明显的"破裂"和"猛跌"现象,造成的危害也小得多。它的积极方面是在一定程度上调节市场的作用。因此,不要一提到泡沫就谈虎色变,而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看待经常发生的经济泡沫。

明确了泡沫的释义和其与泡沫经济的区分,我们就知道经济泡沫会经常发生,就不会否认我国房地产业也会经常发生经济泡沫。由于经济泡沫一般没有明显的破裂现象。泡沫释义扩大化引起的混乱长期以来,在西方国家和我国,都认定泡沫现象是价格狂涨而远离价值的经济现象。但是,最近几年,许多作者在发表的文章中,却把泡沫现象包含的内容任意扩大。几乎把房地产经济活动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统统归纳为泡沫现象。有的文章还进一步扩大为,这次我国宏观调控所采取的各项政策措施,统统属于治理泡沫的措施。为此,需要说明以下两点:

其一,不能通过曲解来辩解。有的文章为泡沫释义扩大化辩解的理由是:西方有名的《新帕尔格雷克经济学大辞典》明确指出,"理论界尚未达成对泡沫状态的一致同意的定义",既然没有一致同意的定义,我国专家当然有权对泡沫增添内容。其实,西方理论界对泡沫经济现象的意见是一致的。只有对形成经济泡沫状态的定量指标,即其价格离开价值的幅度达到多大才能称为泡沫状态,意见还不一致。《大辞典》仅仅指出理论界对形成泡沫状态的意见不一致,决不能把它曲解为对"泡沫"释义的意见不一致。

其二,对不同质的经济现象,应该有不同的表述词汇和治理措施。如果把以上扩大化的内容统统归入泡沫现象而采取统一的治理措施,就会犯大错误。以房地产为例,如果发生了价格陡涨而远离其价值的泡沫现象,主要的治理措施应为:适度加大房地产投资和扩大开发规模以增加供给;增加经济适用住房和低价位商品房的比重以降低平均房价(即结构性降价);提高宏观调控水平以调控房价和抑制投机。而泡沫扩大化提出的许多内容,例如"房地产发展过热"、"房地产投资增长过速"、"房地产开发规模过大"、"住房空置率过高"等,经济学界历来就使用"发展过热"、"规模过大"和"生产过剩"等恰当的词汇来表述。这些经济现象生产出的产品,不是虚拟的而是真正的物质财富,除极少数报废的产品外,都会陆续出售而投入使用,不会像泡沫一样地破裂。而生产过多、过剩,则是导致价格下跌的重要原因,只能采取与治理泡沫现象完全相反的政策措施。如果硬要把这些内容归入泡沫现象,必定会造成理论上、实施政策措施上和问题探讨争论上的混乱。因此,必须正本清源,坚持对泡沫现象的原有释义。

我国房地产泡沫的成因

从房地产泡沫的定义中不难看出,过度投机是导致房地产泡沫产生的最直接原因;另外,消费者的预期、非理性扩张、政策导向、结构性矛盾等因素则间接促进了泡沫的形成。

1、房地产泡沫产生的直接原因

过度投机而导致的地价飞涨是房地产泡沫产生的最直接原因。作为市场经济中极为活跃的房地产市场,投机活动尤为严重。土地交易制度不健全,行业管理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投机活动,产生大量投机性泡沫。业内人士有这样的说法:拿到了地就上了赚钱的大路。因此,房地产开发商都千方百计地“圈地”,进行土地储备,等到时机成熟,或将土地以高额的价格转让,或进行开发并疯狂炒作,导致地价、房价飞涨。房地产投资在一定程度上变成了圈地投机,投机的成分越多,泡沫形成得越快。同时由于土地资源是稀缺的、有限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多,以及城市化进程步伐的加快,人们对土地不断增长的需求与土地稀缺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在这种情况下,有限的土地在反复转手交易的过程中,价格飞涨,严重脱离了其实有价值而产生地价泡沫,进而导致整个房地产业泡沫的形成。

2、房地产泡沫产生的间接原因

(1)消费者的预期。

消费者的预期实质上就是对价格的预期。由于房地产不同于一般商品,当价格上升时,人们预期今后价格还要上升,需求量增加,房地产持有人惜售,供给量反而减少。这样就进一步刺激了价格上升,促进了泡沫的产生。在泡沫破灭时,价格下跌,人们认为价格还要下跌,持有人纷纷抛售,反而增加了供应量,同时由于无人肯接手买入而需求量减少,这样就加剧了价格的下跌。

(2)政策因素。

房地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主导性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因此,每个政府都会下大力气对该行业进行干预,我国也不例外。例如我国住房制度改革、土地使用制度改革,以及国家出台政策鼓励购房按揭、放宽银行信贷、建经济适用房等政策,都直接推动了我国房地产市场的高速增长。正是这种政策的导向使房地产开发过热,导致价格虚涨,空置率上升,助长了泡沫的形成。

(3)房地产投资的过度增长。

房地产投资的增长速度应该与城市化进程的步伐一致,如果一国的房地产投资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了城市化进程的速度,就容易造成市场供给与市场需求的严重不平衡,房屋闲置率高,房地产价格急剧下跌,产生泡沫。这种现象一般发生在发展中国家,在加快城市化进程的过程中,对房地产的大量需求使众多的投资者纷纷涌入市场,房地产开发大军急剧增多,投资出现过度增长现象,使房地产泡沫不断堆积。

(4)银行信贷的非理性扩张。

由于房地产业是资金密集型行业,房地产开发必须拥有雄厚的资金。但随着房地产开发规模的不断扩大,开发商仅靠自有资金是远远不够的,其开发资金主要来源就是银行贷款。一般来说,各国政府在对待房地产开发的贷款上都有一定的约束政策,但由于房地产的高回报,使许多银行在贷款的实际操作过程中,违反了有关规定,向开发商发放大量贷款,甚至不去验证其信用等级,大量的资金涌向房地产市场,又缺乏必要的风险控制意识和手段,从而使许多开发商拥有少量的资金就可以从事项目开发,造成过度开发,而且各种投机行为愈演愈烈,不断堆积金融风险,给泡沫的产生埋下了隐患。

(5)结构性矛盾。

经济适用房和豪宅的开发比例应该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之内。如果开发商为追求高利润而纷纷投向豪宅的开发,使一段时间内大面积大户型的豪宅开发数量急剧上升而且闲置过多,经济适用房则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这种结构性的矛盾一方面提高了商品房空置率,一方面使经济适用房的价格不断提高,两方面的作用极易导致房产泡沫;另外,这种结构性矛盾还包括高级写字楼的过度开发。

泡沫经济形成的原因篇3

abstract:withtherapidlygrowthofChina'snationaleconomy,thedevelopmentoftherealstateindustrywhichisconsideredasoneofthenationaleconomicpillarindustrieshasbeenpaidalotofattentions.thereasonofrealestatepricebubblehasbeenresearchedthatitcontainedpeculationcreditsupportofthebank,excessivesupportofthefinancialsystem.Somerelevantanalysismodelshavebeensummaried.thehazardofrealestatepricebubblehasbeenanalyzedandthesolutionofrealestatepricehasbeenputforward.

关键词:房地产;价格泡沫;模型

Keywords:realestate;pricebubble;model

中图分类号:F29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1-0167-03

――――――――――――

作者简介:贺婷婷(1987-),女,湖南常德人,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与房地产;朱红梅(通讯作者)(1967-),女,湖南慈利人,教授,研究方向为土地资源利用与土地经济。

1房地产泡沫产生的原因

1.1国外关于房地产泡沫产生原因的研究现状Hirshleifer认为,主观信念是诱发投机的主要原因。市场中总有一些投资者明知房产价格高于实际价值,但他们确信将来会有更多人愿意以更高的价格购买,因此会不断地购入,最终形成房产泡沫[1]。Harrison和Kreps(1978)认为,如果资产在流动中价值没有增加,而投资者支付了更高的价格,说明这种资产存在着泡沫。

1.2国内关于房地产泡沫产生原因的研究现状刘琳认为,过度的投机需求、投资信贷的支持以及房产行业自身的特点是导致泡沫的原因[2]。易宪容认为,房产市场的泡沫是完全建立在银行过度支持的基础上的[3]。周京奎通过一个博弈分析认为,信念与金融支持过度是房地产泡沫形成的重要原因[4]。李涛等人认为,房地产不同于一般商品,当价格上涨时,人们预期今后价格还要上升,需求量增加,房地产持有人惜售,供给量反而减少。这样就进一步刺激了价格上升,促进了泡沫的产生[5]。张明用索罗斯的反射理论对房地产泡沫的形成机制做了新解释。市场价格与参与者的预期之间是相互影响的,由于供给无弹性和需求的增长,直接引发了人们对房价正的预期,并在“反射”作用下逐渐被强化最终演变为房地产泡沫[6]。厉以宁则指出,从整体看不要轻易说房地产是泡沫,“泡沫”只是迷雾,根源在于结构。一是产品结构失调,经济适用房、商品房与高档房的结构不合理;二是各地房地产的定价与地方经济发展水平不匹配,属于地区发展结构问题[7]。

对于房地产泡沫的成因,主要包括消费者的投机心理导致房地产的价格偏离其基础价格不断上升,过度投机,信贷支持,金融系统支持等,“羊群行为”使整个行业的非正常发展不再显而易见从而使得泡沫不断产生。

2房地产泡沫检测模型

2.1国外研究模型tirole[8]和weil[9]通过世代交叠模型证明了只有在动态无效率中,资产泡沫才可能出现。泡沫存在性的检验缘自著名的希勒检验(Shi1ier,1981),希勒认为,如果泡沫存在,资产的价格会在其基础价值变化不大的时候异常的波动,引出了资产价格的超常易变性检验,希勒的研究结果拒绝了超常易变性的假设[10]。随后,Flavin和merton对于希勒检验方法中的变量平稳性发面提出质疑,merton认为希勒拒绝了市场有效性假设和理性泡沫的存在性假设,由此west构造了两步检验方法,结果同样拒绝了资产价格超常易变性的存在[11]。可见早期对于泡沫的研究中,并没有得出比较一致的结论,而且检验的结果似乎也出乎人们的意料。自从八十年代以来,关于泡沫的分析更多的结合了具体的市场结构以及行为金融的相关理论。

Campbell和Kyle(1988)[12]创建了股票市场的“噪声交易”模型;DeLong(1990)[13]发展了一个基于行为人的正反馈行为的资产定价模型。allen和Gorton(1991)[14]证明,即使所有的参与者都是理性的,投资者和资产组合管理者之间的问题也会产生泡沫,allen的模型还指出,资产市场的信息不对称使价格操纵成为可能,并最终导致资产的价格泡沫,等等。但是这类研究主要是针对于资本市场,其中又以股票市场的研究居多,主要针对房地产市场的研究并不多见,abraham[15]和Hendershotf[16]分别于1993和1996年对美国的房地产市场泡沫进行了实证的检验,得出了沿海城市的房地产泡沫明显大于内陆城市的结论。HingLinClan,ShuKanLeeandKaiYinwoo[17]借鉴股票市场的泡沫检验方法建立了一个以预期房租收入现值为理论价格的泡沫检验模型,用1985-1998年的季度数据对香港的住房市场泡沫进行了实证研究。Kar-Yiuwong以泰国地产泡沫为背景设计了一个动态模型,解释了由于过度乐观而形成的羊群效应是如何产生泡沫以及最终又是如何导致泡沫膨胀和破裂的。

2.2国内研究模型袁志刚和樊潇彦通过局部均衡模型探讨了房地产市场中理性泡沫存在的条件[18]。陆磊和李世宏参照Jeantirole的模型来研究居民的房地产投资决策和泡沫的形成与破裂过程[19]。陈日清,李雪增在总结国内外房地产泡沫预警研究的基础上。论述了二值响应模型在房地产泡沫预警研究中的应用。并以日本[20]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二值响应模型在房地产泡沫预警中有比较准确的预测作用[21]。何正霞,许士春建立了一个跨期替代模型,通过分析居民的微观决策来说明房产泡沫的形成与破灭。研究表明:①只要存在预期房产实际价格上升,便有房产的投机行为引起房产泡沫;②居民预期收入增加和银行过度金融支持会加大房产泡沫;③实际利率的上升和预期收入的下降是房产泡沫破灭的主要外生冲击变量[22]。孙伟,扈文秀在布兰查德和沃森的股票理性泡沫模型(R-B模型)的基础上,通过修改测度因子,提出了房地产泡沫的测度模型,描述了该测度模型中所需数据在我国房地产市场环境下的获取方法[23]。彭建林建立了一个计量经济模型对房地产市场价格泡沫进行了研究。首先选取了6个变量作为模型的解释变量,然后利用我国2001-2003年三年间全国除外的30个省级行政区的相关数据共90对进行回归,在经过检验后,采取了一个模型,据此来预测以后年份的房地产价格泡沫[24]。

王琳,王洪卫为检验北京、上海两市住宅及写字楼市场泡沫的存在性,根据GrantmcQueen和Steventhorley提出的久期依赖理论对我国的房地产市场进行检验;最后得出结论:我国的房地产市场存在投机泡沫,其中上海住宅市场的泡沫更为显著[25]。韩冬梅,刘兰娟,曹坤建立了商品房供给与需求的状态空间模型,把基础价值作为一种状态变量被纳入到模型中,对上海市房地产价格泡沫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上海市房地产价格泡沫已经出现,并且近四年来平均泡沫程度达到22.5%[26]。朱述斌,申云,周洁文(2011)通过蛛网模型理论分析我国房地产市场上银行信贷和房地产价格泡沫化之间互相推动的循环[27]。

3房地产泡沫的危害以及相应的应对措施

房地产泡沫除了对我国经济造成严重的影响外,对我国政治的影响也不言而喻,作为支柱产业之一的房地产如果出现严重的泡沫最后泡沫破灭时,会造成整个国家经济不同程度的瘫痪,民心不稳就容易引发暴乱,对我国政治体系也将是严峻的考验。要采取恰当的措施使之“软着陆”。

3.1防止国际游资的侵扰可以采取的措施包括:首先,制定相关政策严控外资投资我国房地产。商务部刚出台规定严控外资进入我国房地产,但是具体措施还不完备;其次,建立更为灵活的汇率制度。我国虽然宣布汇率制度的改革,但由于浮动幅度仍然偏小,国际投机资本仍然不断流入我国。因此,建立灵活的汇率制度,使我们不再受制于汇率而失去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3.2银行应该采取紧缩的信贷政策在银行利率、过户登记、物业转让和税费等各个环节加大管理力度。严格监控这部分资本的流向,避免过度的投资需求严重误导居民形成的心里预期,造成房价的剧烈涨跌和市场的动荡。

3.3国家应该出台合理的房地产税收政策应当尽快建立起一套规范合理的房地产税收体系,根据住房面积征收不同比例的房产税,全面发挥税收对我国房地产市场的调节作用。政府通过开征空地税以防止圈地、囤积土地,限制以投机为目的的炒地皮现象,同时还可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在房地产交易转让环节应强化增值税的征收,增加投机者转移成本,降低投机预期,以控制过快上涨的房地产价格。

3.4消费者应该学会理性思考房地产价格的非理性波动宣传教育消费者转变传统的购房偏好。一旦购房,有些人一辈子为还房贷不敢消费,害怕失业,当外部因素变动,如贷款利率的增加、失业等,可能出现断供,这样因还不起贷款房产被收归银行,对社会的稳定是一个严重的考验。其次,房地产的消费投资者应该量力而行,在自身的承受能力范围之内进行购房消费或投资。

参考文献:

[1]Hirshleifer,J.Speculationandequilibrium:informationRisksmarkets[J].QuarterlyJournalofeconomics,1975:89.

[2]刘琳,黄英,刘洪玉.房地产泡沫测度系数研究[J].价格理论与实践,2003,(1).

[3]易宪容.中国房地产市场过热与风险预警[J].财贸经济,2005,(5).

[4]周京奎.信息不对称、信念与金融支持过度:房地产泡沫形成的一个博弈分析[J].财贸经济,2005,(8).

[5]李涛,伍建平.房地产泡沫的成因.评估与预控建筑经济,2004,5:93,95.

[6]张明.从索罗斯的反射理论看房地产泡沫的形成机制建筑与房地产经济2004,2:73,74.

[7]厉以宁.房地产“泡沫”无碍经济发展.http://2003-03-07.

[8]tirole,J.assetBubblesandoverlappingGenerationeconometrics1985,Vol53:1499-1528.

[9]philippeweilConfidenceandtheRealValueofmoneyinan0verlappinggenerationeconomyQuanerlyJournalofeconomics,1987,Voll02:l-22.

[10]ShillerRobertDoStockpricesmovetoomuchtoBeJusti6edbySubsequentChallgesinDividendsamericaneconomicReview,1981,Vol71:421-436.

[11]KennethDwestaSpecificationtestforSpeculativeBubblesQuarterlyJournalofeconomics,1987,Vol102:533-580.

[12]marjorieaFlavinexcessVolatilityintheFinancialmarkets:aReassessmentoftheempiricalevidenceJournalofpo1iticaleconomy,1983,Vol91:929-956.

[13]J.BradforddeLong,andreiShleifer,LawrenceHSummersandRobertJ.waldmannpositiveFeedbackinvesetmentStrategiesandDestabilizingRationalSpeculationtheJournalofFinance,1900,Vol45:379-395.

[14]Franklinallen,GaryGortonRationaJFiniteBubblesnBeRworkingpaper1991now3707.

[15]abrahamJ,HendershottpHpatternsanddeterminantsofmetropolitanhousepricesnationalBureauofeconomicResearchworkingpaper1993n04l96.

[16]abrahamJ,HenderShottpHBubblesinmetropo1itanhousingmarketsHousingRes,1996,Vol:191-207.

[17]HingLinClan,ShuKanLeeandKaiYinwooDetectingrationalbubblestheresidentialhousingmarketsofHongKongeconomicmodeling,2001,Vol18:6l-73.

[18]袁志刚,樊潇彦.房地产市场理性泡沫分析经济研究[J].2003,(3):34-43.

[19]陆磊,李世宏.微观决策与经济体制:房地产泡沫下的居民―金融部门破产[J].金融研究,2004,(9):34-50.

[20]邵谦谦,王洪.日本房地产泡沫的成因分析及对我国的经验借鉴[J].中国房地产金融,2003,(05).

[21]陈日清,李雪增.基于二值响应模型的房地产泡沫预警方法研究[J].统计研究Vol.24,no.9Sep.2007.

[22]何正霞,许士春.统计与决策:房产泡沫的形成与破灭:基于收入与价格预期的跨期替代模型分析[J].2008,(20)(总第262期).

[23]孙伟.基于R-B模型的房地产泡沫[J].FoReCaStinG2008,27(4).

[24]彭建林.基于计量经济模型的房地产价格泡沫研究[J].平顶山工学院学报.Vol.18no.1Jan.2009.

[25]王琳,王洪卫.基于久期依赖模型的房地产泡沫实证研究-以北京、上海为例[J].2007年城市经济与土地政策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泡沫经济形成的原因篇4

   【论文关键词】金融泡沫;投机资本;房地产泡沫 

   一、引言 

   从1636年荷兰的郁金香泡沫到2008年的金融危机,近400年的时间里,人类在金融领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金融工具不断丰富和完善,但再先进的金融模型似乎也无法阻止金融泡沫的产生,而投机资本正是催生泡沫的主因,特别是随着国际金融一体化的推进,金融资本在国际间大范围流动的阻力越来越小,交易成本越来越低,这种资金无摩擦的流动使得金融泡沫更容易产生,规模和影响也越来越大。例如08年美国的房地产泡沫破裂导致全球陷入金融危机,至今都未能完全恢复。本文正是试图探讨投机资本是如何催生金融泡沫,金融泡沫的产生直至破裂具有哪些特征,最后具体到我国目前的房地产泡沫现状及解决途径。 

   二、投机资本的利与弊 

   牛津字典对投机的定义是:对商品、股票和证券等的一般性买卖行为,与普通交易或投资不同的是通过市场价格的上升或下降来获取利润。根据这个定义,所有那些买入(卖出)某一样资产只是为了今后能够以更高(更低)的价格卖出(买入)的交易都是投机性交易。而以投机性交易为运作手段的资本就称之为投机资本。 

   投机交易依靠不确定性而存在,不确定性既是投机交易的利润来源,同时也是风险的源泉。但投机资本的存在对金融市场的发展是有好处的,并且是必不可少的。期货市场就是最好的例子,众所周知,期货交易由于高杠杆化,具有高收益、高风险的特征,然而最初期货交易的诞生却是为了规避风险,也就是套期保值交易。一直到今天,期货市场存在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帮助生产者通过套期保值交易规避价格波动的风险,同时为商品进行合理定价。但是如果市场中仅有生产者或称套期保值者,出于交易者人数较少及交易方向趋同等原因,套期保值交易往往难以达成,这时就需要众多的投机者进场交易。于是期货市场的存在就可看作是套期保值者通过放弃盈利的机会,将亏损的风险转嫁给投机者,而这各取所需。目前期货市场上绝大多数的交易者都属于投机者,正是投机交易的存在,使得期货市场可以发挥其应有的功能,为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做出贡献。 

   然而投机之所以为人所厌恶,是因为投机交易和投机资本在发挥其应有作用的同时会产生一个副产品——金融泡沫。金融泡沫是指由于过度的投机,使得金融资产价格严重高于其合理的价值的经济现象,这种价格和价值严重偏离的状态难以长期持续,一旦无法为继,资产价格就会快速大幅下跌,导致泡沫破裂。如同投机一样,金融泡沫也有其两面性,在泡沫产生和膨胀阶段初期,其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增长点,经济快速增长,金融资产的持有人也从中获取了丰厚的回报。然而随着泡沫进一步膨胀,价格偏离价值的程度越来越严重,赚钱效应使得人们开始盲目、疯狂,产业资本不满足于实体经济的利润率而转投金融领域,虽然虚拟财富依然在增长,但是其对实体经济发展的贡献已经越来越小,甚至阻碍了实体经济的发展,最终出于各种原因导致泡沫破裂,由于资产价格严重下降,资产持有者面临巨额亏损,同时债务违约等问题相继出现,导致银行、保险等金融领域资产状况迅速恶化,同时,商品价格的剧烈波动也会通过成本、需求等途径波及实体经济,导致经济下滑甚至产生萧条。 

   综上所述,投机资本的存在有其必要性,但必须加以控制,否则只会产生一个又一个的金融泡沫。 

   三、金融泡沫形成至破裂的过程 

   1.泡沫的形成 

   根据普林斯顿经济学家Jose′a.Scheinkman和熊伟的研究,泡沫的产生是源于投资者对于重大经济问题的意见不一致。具体过程多空双方对价格的走势有很强的分歧,看空的投资者会抛售甚至做空,但是由于做空的成本非常大,而且风险也很高,所以一般的投资者都不会站在空方这边,这样多方天然就占优势。当价格上升的时候,空方就损失惨重,促使价格进一步上升。而多方以胜利者的姿态出现,引来更多的新投资者,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由于市场上有很多群投资者,当一批投资者认为价格过高时,总有另外一批投资者进入市场推高价格,或者是原来看空的投资者转变观点。在不同群体的投资者的推动下,价格会越来越高,泡沫形成。 

   如果从宏观流动性的角度分析,金融泡沫的产生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整体流动性泛滥导致,这时金融泡沫往往产生于资金容量庞大的资产领域,例如股市、楼市等,这样的泡沫往往持续时间较长,规模和影响也较大。但要注意宽松的货币政策只是引发泡沫的可能诱因,但不是充分条件。例如日本在过去20年间长期实行“零利率”的政策,但是依然没有再度引发资产泡沫。另一种是结构性流动性泛滥,也就是市场上整体资金并不十分宽裕,但由于难以寻找到良好的投资标的,使得投机资本集中于少数资产领域,这些资产类型往往是之前被资金关注较少,因此具备足够升值空间的品种。这种情况下产生的泡沫往往存在于一些小众化的投资品市场,例如艺术品、珠宝玉石、红木家具等,这种投资品市场往往依赖其稀缺性而存在,因此资金容量较小,相应对整体经济的影响也有限。 

   在泡沫的形成阶段,价格刚刚开始偏离其价值,但因投资者对资产价值的判断没有统一的标准,这时候市场中可能有相当一部分的投资者并不是以“投机”为目的的,而一旦价格开始推升,赚钱效应显现,嗅觉敏锐的投机资本就会大举入场,为价格加速上涨提供动力,也就进入了泡沫的膨胀期。 泡沫膨胀 

   泡沫形成时价格的走势是稳步上升,但是进入膨胀期后,价格会加速上涨。在泡沫膨胀期会出现下列的现象:理性的投资者从一开始就看出了泡沫的存在,因此做空或观望。赚到钱的投资者开始抛出手中的筹码,但是有更多的新投资者进入,所以价格还是加速上涨。很多新进入市场的投资者赚到钱,在新闻媒体的报道下,这些人成为众人羡慕的对象,而更多的人也决定一试身手,价格被进一步推高。最初理性的投资者开始怀疑自己的初始的判断,由于害怕错过这次机会,所以也开始买入。在不同的投资者之间,分歧仍然很大,看空和看多的投资者都占相当大的比例。

   3.泡沫破裂 

   泡沫持续膨胀,直到有一天,当资产价格上涨到几乎没有人愿意接受的程度,或者市场上出现重大转变时,泡沫到达了顶点。这时几乎所有的投资者终于达成了价格过高的共识,因此一同抛售。而此时,由于很多投资者承担了过大的风险(比如借债买房或炒股),价格的下跌导致他们(以及他们的债务人)的财务状况急剧恶化,泡沫破灭了,价格的下滑比上升时还要快。这就是着名的明斯基时刻。一般来说,泡沫上涨期(形成、膨胀)和下跌期(崩溃)的用时比例大约为5比3。即如果是一个持续8年的泡沫,其中5年是上涨,3年是急跌。 

   四、我国房地产泡沫分析 

   我国目前宏观经济的一大难题就是高企的房价。特别是北京、上海等一、二线城市,房价已经上涨到了百姓难以承受的地步。因此,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以求平抑房价,如收紧银行房贷,出台限购政策,大力推进保障房建设等,目的就是为了通过抑制投资性购房需求,同时提高保障性住房供给,使房价回归合理区间。 

   那么我国目前是否存在房地产泡沫呢?通常,房价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持续快速上涨可能是出现房产泡沫的预警信号之一。就中国而言,过去10年城镇新建住房平均销售价格年均上涨了9%,09年涨幅则达到了两位数。在一个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的经济体,房价以这种速度上涨也不让人意外。不过,官方公布的房价数据并没有按地段或质量进行调整。由于销售的大多数新建房屋往往距离市中心越来越远,官方的房价数据并不能准确反映出房价随着时间推移而上涨的真实情况。中国最大的二手房中介公司——中原地产也公布大城市二手房销售均价。中原地产的数据显示一线城市平均房价的上涨幅度远高于官方数据反映出的情况。用来评估房地产泡沫的一个常用指标是房价收入比——即一套住房的平均价格相对居民年可支配收入的比率。而中国的房价收入比非常高:老百姓通常得用9到10年的收入才买得起一套房;而在一些大城市,这一比率最近攀升到了20年。在发达国家,房价收入比通常在4-6年。另一个与房价相关的指标是租金回报率,也就是房屋不动产的资产回报率。据中原地产的统计显示:目前一线城市房产的租金回报率已经跌破了3%,上海更是已经接近2%。这一回报率已经低于银行定期存款利率,说明目前投资房地产的资金并不以收取租金为获利手段,而是依靠房地产价格的上涨,属于典型的投机资本。其实,我们可以用更简单的标准来判断,当绝大多数人都认为房价过高了,买不起房了的时候,就可以断定房价存在泡沫。 

   与一般的金融泡沫相比,楼市的运行规律稍有不同。楼市泡沫的推动力主要是恐惧。在泡沫的形成阶段,只有比较富有的人群才买房,而随着房价的增高,原来不具备买房实力的人群陷入对未来的恐慌,从而以“倾家荡产”或“创新”的方式加入楼市。因此,市场上会出现各式各样的新奇现象,比如高价倒卖楼号,合伙买房等。另外,楼市几乎没有做空机制,因此理性的投资人最多也就是观望而已,这样楼市就被多方完全占据。另外一个推动楼市上涨的因素是卖方的“惜售”行为,具体表现为新楼盘推迟开盘以等待高价,或者二手房卖主在签约前后仍多次涨价等。惜售行为在泡沫上涨期会助推价格上涨,但是在泡沫崩溃期会导致卖方不能及时止损,加大损失,从而进一步压低房价。在某一个时间,多方的热情退去或是遇到重大的经济或政策环境转变,价格开始下跌,此时市场会等待原来观望的购房人购入从而继续抬高房价,如果还是没有人买房,这就是房价见顶的信号,楼市泡沫开始破裂。 

泡沫经济形成的原因篇5

 

世界经济体系已多次受到泡沫的冲击,网络泡沫是世界经济发展到以信息处理为核心的网络经济阶段经济泡沫相应的演变形式。网络经济是社会经济进入信息化时代后引发的包括与互联网相关产业发展以及以互联网作为一种基础平台对整个经济发展产生革命性变革的新的经济模式。其运营体制依旧是市场机制,因而从理论上讲经济泡沫存在有其必然性,而实际上纳斯达克指数的大幅度起伏也证实了这一点。

 

一、网络经济泡沫界定

 

(一)网络经济泡沫的载体

 

我们知道,泡沫的产生需要一定的附着物,经济泡沫也不例外,这个附着物用学术术语来说就是载体。17世纪在荷兰发生的“郁金香狂热”中,郁金香的球茎充当了经济泡沫载体的角色。那么,网络是经济泡沫的载体吗?回答是否定的,因为根据载体的性质,作为载体的物品必须被确定为有不断升值的可能而形成过量的需求,且交易成本较低,很显然没有人对网络构成的某个产品诸如某型号的服务器形成升值预期而不断地增加这种服务器的拥有量。人们只是对整个互联网经济,或者说是很多诸如雅虎、新浪等互联网公司有良好的预期,狂购以及后来狂抛的是这些网络公司或相关企业的上市股票,因此网络经济泡沫的载体是股票。

 

自从独立于实体经济的以“无形”为特征的虚拟经济产生后,股票已不止一次地充当经济泡沫的载体。股票作为一种纸化商品,其供求与一般商品有很大区别,而这些区别也正是它充当泡沫载体的前提。

 

从需求上看,社会对商品的需求分为真实需求和投机需求,人们对一般商品诸如食物、消费品的需求,企业对木材、水的需求等以满足自身和再生产为目的称为真实需求;而对股票的需求从“炒股”这一妇孺皆知的名词就可看出绝大多数是投机需求。投机需求取决于对未来价值的预期,预期经济具有同向性,即看涨时大家都看涨,看跌时大家都看跌,这使得投机需求具有明显的放大效应,并且由于投机需求交易的成本比较小,资金占用时间短,因此这种放大效应加大了经济泡沫的程度。

 

从供给上看,一般商品的价格取决于由真实需求和供给共同决定的均衡价格,然而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属于虚拟资本,其价格只是资本化的收益,诸如预期价格、预期股息、现实利息等因素都会对其当期价格产生影响,其价格的变化与生产中发挥作用的现实资本并没有直接关系。除了价格变动的不确定性,股票资本在数量上和运动规律上也存在与现实资本的背离,股票资本的数量总是大大超过现实资本数量。

 

股票的虚拟资本特性和价格的决定方法注定其内在价值的难以确定,而内在价值难以确定或具有多变性是产生经济泡沫的重要条件之一。一般商品具有供给易变性且供给弹性较大,因而即便在一般商品市场上产生了经济泡沫,这种泡沫也难以维持下去。相对来说,股票这种虚拟资本的供给在一定时期内固定不变且缺乏弹性,使得股票市场上的经济泡沫得以较长时期存在。

 

综上可以看出,经济泡沫发生的载体集中表现在容易发生投机需求的股票市场,然而对载体股票的分析只是针对经济泡沫的一般特性而言,而网络泡沫分析中更为重要的还是它的独特的诱因——网络。

 

(二)网络经济泡沫的诱因

正像网络经济区别于传统经济一样,网络经济泡沫与传统经济泡沫以及其周期规律等特性上有着较大差别,而这些差别便是由于网络这个特殊诱因本身的特性所引起的。

 

网络的诞生不过是几十年的事,而它运营于商业直至开辟出“网络经济”则是近几年的事。“时势造英雄”这句话在这里作为描述网络经济的形成发展颇为贴切,而根源于信息需求的这种网络经济很清晰地被盖上了注意力经济特性的烙印。我们上网冲浪时一定都注意到,不少网站都有一个在一定期限内上站访问人数的统计数字,这个数字代表的就是该网站吸引网民的注意力,或称“眼球”数,网站的生存兴衰靠的就是这一数字,因为只有高数量“眼球”保证的网站才能获得投资商、广告商的青睐,而注意力经济的一大特征便是“胜者通吃”,这种“通吃”的效应,引发了优胜者的财富迅速膨胀。于是人们相信在网络经济世界里,只要有美好前景存在的可能性,即使只是一个概念,也有理由拿出自己毕生的积蓄来购买股票进行概念投资,以期待短期内数倍甚至数十倍的增加,由于硅谷中百万富翁日益涌出,使人们忘记了高风险性的存在。网络经济中“增长动力是第一位”这句话已成了网络经营者们的座右铭。这样,网络便促成了经济泡沫的产生。

 

二、网络经济泡沫的形成分析

 

(一)网络经济泡沫形成的经济学描述

 

虽然以网络公司为代表的高科技企业不断诞生,大量网络公司不断上市,然而相对于全球看好网络股的投资者来说,此类投资回报率极高的股票依旧是稀少而又缺乏弹性。造成股票的供给不易变化的原因主要是各国对股票的发行、上市以及已上市股票的赎回都有严格的规定,网络公司不能随心所欲地增发或赎回已发行的股票。在这种情况下,如图1所示,假设某网络股的市场供给完全无弹性,S0为其市场供给线,D0为其市场需求线,市场均衡时S0与D0相交于e0,e0所对应的价格p*就是该股票内在价值在市场上的表现。如果某种外在因素的变化使人们产生了“未来需求增加”的预期,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套利者必然会出现,从而在本期产生投机需求,使市场需求线向右上方移动至D1,倘若该股票可在任意时刻以表现其内在价值的价格p*创造任意供给,即市场供给线是完全弹性的水平线S1,则市场均衡时D1与S1相交所确定的新均衡点e1和e0相比,股票价格并没有变化,只是均衡数量从Q0增加到Q1,这样就不会有网络泡沫的产生。但事实上是该股票市场供给线是垂直的S0,至少在短期内,投机需求的增加会引起股票市价的上升,D1所对应的均衡价格p*+bt中的bt就是由于需求的增加而导致的泡沫。而这一过程远未结束,因为股票价格的上升拉动股票需求有强烈的正反馈作用,即股票价格上升引起人们对该股票信心大增,预期惯性与从众行为继续推动包含投机需求的市场需求线向右上方移动,经过D2、D3、D4……直至上升到Dt这个信心极限,Dt所对应的均衡价格p*+bt中的bt也是由于需求不断增加而导致泡沫膨胀过程中t时刻的一个均衡状态。740)this.width=740"border=undefined>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网络经济泡沫存在的关键在于网络股的供给在一定时期内不易变化,尤其是不易增加、缺乏弹性,这种供给特性使网络股的市场价格即使发生很大的变化也不能靠增减供给来满足市场需求,从而使股价偏离其内在价值,产生大量泡沫。

当然,在长期内上市公司可以增资配股,以满足不断增长的需求,但前提条件是公司必须是持续盈利的。如果市场供给线从S0移到S’0,股票供给量就从Q0增加到Q1,这样既满足了市场需求,又自动排除了泡沫。

 

(二)网络经济泡沫的成因分析

 

国内外学者分析经济泡沫的成因主要有:(1)大量过剩流动资金的形成。(2)实业发展受限制,资金偏向非实业。(3)投机心理成为经济泡沫的加速器。(4)起导火索作用的某种契机的存在。

 

从表面上看,从众心理、投机心理和暴富思想是导致网络泡沫发生和破裂的直接原因,但我们认为,只有剖析网络泡沫的深层次成因,才能正确认识网络经济的本质,这对于我国发展网络经济有重要意义。

 

首先,大量过剩资金的存在是网络泡沫的推动力。1990年代新经济带来的较高回报率和预期以及美国经济较长时期的繁荣,使得其利率水平一直呈现上扬趋势,加之世界范围内频繁爆发金融危机,大量本国和外国的资金流回或流向美国,从而为美国经济的发展,尤其是股市的火爆提供了充裕的资金基础。据统计,1998年《幸福》杂志公布的1000家大企业中设立风险投资的企业由两年前的不足1%上升到20%以上;1999年全美70%以上的风险投资涌入互联网,总额达到300多亿美元,2000年外资总共持有9080亿美元的美国公司债券,每年对美国的外商直接投资达2000多亿美元。与此同时,美国各类电话公司、媒体公司、计算机公司、软件公司、卫星制造公司、互联网服务商都在积极投资建设互联网,使信息技术方面的投资在GDp中的比重不断提高,企业在信息技术设备的投资份额提升到了45%以上,这使美国资本类支出在1990年代后半期年均增长11%,远远超出了大多数人的预料。

 

其次,一套“网络理论”的形成是网络泡沫的理论基础。在网络经济超常规发展的同时,人们纷纷创立各式各样新的速成理论以求对其作出更直接和更表象的解释。这套理论的核心包括未来理论、注意力理论;成长率理论。在这套理论指导下,大量风险资本涌向网络公司,众多企业、机构和个人投资股票,庞大的资本推动促成互联网商业化发展的奇迹,但同时也为互联网发展埋下了隐患,因此在网络理论的权威受到逐渐质疑和挑战的情况下,网络经济出现泡沫现象就很自然了。

再次,网络公司的短视行为是网络泡沫的内因。在网络理论的指导和投资者短线操作的推动下,网络公司为了提高自己在网络用户和传媒中的“知名度”、“注意力”,将大量的资金用于宣传,其“一掷千金”的做法被人们形象地称之为“烧钱”,为此必然需要大量的资金。于是网络公司的经营目的变成了争取源源不断的风险投资和使公司股票上市。这种做法虽然可以部分缓解网络公司现金周转日渐困难的局面,但却使网络泡沫越来越大。

 

从本质上看,大部分网络公司的经营基本上都可以用“融资”两个字来概括。网络公司的这种短视行为使它们往往只顾眼前利益,而忽略了加强公司自身建设和内部管理,特别是为消费者和网络用户提供最优秀的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而这些正是企业发展最本质的东西。事实上大部分网络公司持续亏损,面临着生存危机,一旦没有资金继续注入,网络泡沫就会破裂。

 

最后,媒体炒作是网络泡沫的外因。网络经济的概念被反复炒作,导致网络的作用被无限夸大,结果产生了“风险投资的全民化”和“风险投资对象的虚泛化”。媒体在网络泡沫的形成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催化剂作用。

 

预期盈利不等于真正盈利,网络股投资者常常根据自己对网络公司的未来成长率的心理预期来评判网络股的合理价格,在媒体炒作下由网络股成长性引发的股价想象空间将两者混为一谈,这是“网络股泡沫”的关键。

 

三、网络经济泡沫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分析

 

目前,许多实力雄厚的网络企业出现了负盈利的状态,原因是受美国宏观经济增长减缓的影响,而这次经济增长减速又恰恰是因为.网络经济排除泡沫导致naSDaC股价狂跌,加上股市连锁反应引起投资信心不足的缘故,所以进一步分析网络泡沫对整个国民经济的综合影。向是十分必要的。

 

网络经济在当今经济世界的地位(2000年网络高科技股占美国股市总市值的比例达到43.9%,而美国股市的市值已经超过美国GDp总值)决定了网络泡沫对整个国民经济同样有巨大的作用,所以首先从网络泡沫膨胀时期开始分析。 

 

这里,我们利用希克斯—汉森模型(iS—Lm模型)讨论,如图2所示,横轴表示一定时期的国民收入,纵轴是利率水平,iS曲线表示的是在产品市场均衡时(即意愿投资与储蓄相等)r与Y的组合,Lm则表示货币市场均衡时的组合。在网络泡沫产生前iS0与Lm0相交于均衡点e0,对应利率r0与国民收入Y0。在泡沫上升期,网络泡沫对经济实体产生两大效应:财富支出效应和资金成本效应。财富支出效应会提高平均消费倾向(apC)和边际消费倾向(mpC),资金成本效益会提高全社会的投资水平,显然消费与投资的上升促使iS曲线上移至iS1;同时在货币市场,泡沫出现时由于资产价格膨胀以及对各种资产需求的增长,导致货币需求上升。在货币供给不变的前提下,Lm曲线上移至Lm1,于是新的均衡点在e1。与e0相比,新均衡点的利率明显高于原均衡利率,但由于iS、Lm的移动效应大小并不能完全确定,因此均衡国民收入变化并不确定(图2中表示的是国民收入增加的情形)。然而事实上这一结果并非美国经济调控当局所希望的,因为利率的提高可能导致投资的大量减少,从长期来说不利于经济发展,而且升息可能吸引欧洲、日本等外国资金流入美国,进而引起外国政府的不满。所以,美联储采取增加信贷等措施来维持原有利率r0(实际上泡沫膨胀本身加快了金融资产的周转速度,相当于央行放松银根增加总货币量,也有降低利率的作用),这样一来Lm曲线反而是向右移动至Lm2,国民收入增加到Y2,短期内刺激了经济增长。

 

从长期考虑,Y2所对应的e2点并不能成为稳定的均衡点。下面建立总需求一总供给模型进行分析。在图3中,横轴表示一定时期的国民收入,纵轴表示价格水平,aD曲线是社会的总需求曲线,aS是社会的总供给曲线。初期均衡点e0所对应总需求曲线是aD0。因为美国的市场经济发展已经比较成熟完善,社会生产力利用率应该比较高,所以e0点不会在总供给曲线中还有很大生产潜力的水平部分,而是在水平部分与垂直部分的过渡曲线上。随着泡沫兴起,刺激国民收入增加到Y1,Y的增加引发人们对网络经济更加乐观的预期,从而形成更大的投机需求。如果此时总供给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人们以膨胀的资产作抵押向银行贷款再投入到市场上则将引起资产价格的进一步膨胀,如此形成的恶性循环造成的虚假繁荣会对整个经济产生极大的负作用。如图3所示,投机需求增加使得社会总需求曲线aD0右移,在刺激国民收入少量增长的同时付出了物价上涨的代价。直至右移aDn时,aD线继续右移只会导致总价格的上升,发生通货膨胀,而对总收入的增加毫无帮助。

 

740)this.width=740"border=undefined>

但我们注意到在1998~2000年3月这段网络泡沫时期,美国国内并没有物价上涨的压力,而且正处于高增长、低失业、低膨胀的“新经济”发展期,这实际上是包括网络在内的高科技推动生产率提高从而使社会总供给得以增加的结果。表现在图3上就是总供给曲线从aS0向右下移到aS1,这样就在维持物价的前提下刺激了国民收入的增加。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美国特定的环境下这次网络泡沫的产生、膨胀对经济所起的影响,它推动了经济无通胀的增长。

740)this.width=740"border=undefined>

 

网络泡沫膨胀到一定程度就会破裂,泡沫的破灭使社会投资信心下降,并且进一步引起消费的下降。根据前面的iS—Lm模型,投资和消费下滑使iS曲线从iS1向左下方移动,如果泡沫破灭影响到人们对整个经济的信心,那么iS甚至会移动到iS0的左边,这时美联储还要保持r0的利率水平,国民收入的缩水会非常严重;同时在货币市场,泡沫破裂时由于资产价格收缩以及对各种资产需求的减少,导致货币需求下降。在货币供给不变的前提下,Lm曲线向右下方移动,于是新的均衡点的利率明显低于原均衡利率,但由于iS、Lm的移动效应大小并不能完全确定,因此均衡国民收入变化并不确定。此时更为理智的做法是通过货币政策让利率下降,美联储连续7次降息很好地证实了这一点。短期内刺激经济增长,从长期来说有利于经济发展,事实上这也是美国经济调控当局所希望的。

 

在网络经济排除泡沫时期,虽然美联储不断地下调利率,但宏观经济还是会出现一定程度的萎缩。美国经济自2000年下半年开始增长明显减速,GDp的增长率从2000年第2季度的5.6%降到了第3、4季度的2.2%和1%,进入了一个调整时期。由于宏观经济调整相对于网络泡沫排除的滞后性,所以2000年3月就开始的网络经济调整到2001年初才显现出来。

 

中国网络经济的发展远远滞后于美国,当全球网络经济泡沫处于破灭期的时候,中国的网络经济才刚刚出现发展的势头。因此,网络泡沫的破灭对中国宏观经济的直接影响并不大,主要是经济运行外部环境的变化对宏观经济产生的影响。但是由于中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以及与国际市场的接轨,这一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特别是对以网络企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影响较大,使人们对整个经济的信心下降,投资和消费下滑。中国GDp的增长率之所以仍有上升,主要是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通过内需拉动实现的。

 

四、结 语

 

在网络经济时代,经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网络,而且随着网络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也将不断深入。从网络经济泡沫分析结果可以看到,在网络经济发展过程中网络经济特别是网络概念股存在泡沫成分是难以避免的,然而通过与传统经济的融合,就能最大程度地避免经济泡沫的恶性膨胀,使网络经济稳健增长,从而推动经济新一轮高速发展。

 

中国网络经济的发展从整体上来看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而且伴随着我国各级政府将发展网络经济作为一项战略任务,网络经济在中国的发展必将取得更大的成就。但也应看到伴随着网络经济在我国如火如荼的发展,还存在着不注重中国实际国情的超前发展趋势,这会产生严重的泡沫成分。因此,在推进网络经济发展时,应走网络经济与传统产业相结合的道路。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网络经济能力,加快网络经济发展进程,从而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国民经济得到快速、持续、稳定和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三木谷良一.日本泡沫经济的产生、崩溃与金融改革[J].金融研究,1998,(6).

 

[2]陆家骡.论泡沫经济[n].经济学消息报,1998-03-13.

 

[3]郑海航.日本泡沫经济考察[J].中国工业经济研究,1993,(12).

 

[4]方东兴.互联网当前形势浅析[Z].http://www.sina.com.cn,2000-07-04.

泡沫经济形成的原因篇6

2015年我们股市出现蹦极行情,2016年我国房价持续走高,资产泡沫的存在对经济体稳定有巨大的影响,我们应如何做好资产泡沫的防控,是非常有必要进行研究的主题,本文从我国资产泡沫形成的原因和资产泡沫形成到破灭的过程进行探索,认为应该加强金融深化;合理监管证券市场;提高投资者的素质。

资产泡沫证券市场投机

继2015年我们股市出现蹦极行情无数投资者表示无奈与不解之后,我国2016年的房价在政策频出的情况下持续走高,之前股市动荡和目前房价的高姿态,对我们应如何做好资产泡沫的防控提出了挑战。

资产泡沫的存在对经济稳定有巨大的影响,我国资产泡沫形成是由多重因素导致的,目前的文献很多集中在,我国实体经济普遍利润率不高,投资者不愿意将资金投入生产领域而转向股市或者房地产市场,造成资产价格高于实际价值,以及目前中国的土地政策和我国处在GDp政绩体制下,城市土地的高价格造成房地产的高价格。本文主要将从政府,市场和投资者三个方面进行讨论。

1我国资产泡沫形成的原因分析

金融抑制和投机心理的作用,政府对金融多干预抑制了金融体系的发展,而金融体系的发展滞后又阻碍了经济的发展,从而造成了金融抑制和实体经济落后的恶性循环。我国的金融行业是存在管制的,这种管制会造成信贷短。企业在供给短缺的正规市场上很难融资,不得不向民间筹资,民间资金也追求较高的收益率,使得资金涌入利润较高的行业,而这些行业具有较高的投机性,资金涌入也让相关的资产出现虚高,从而可能产生泡沫。

然后由于证券市场的不成熟,存在人为操作,就难免出现因投机而产生的泡沫,如吴敬琏说中国证券市场从建立之初到现在,容量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一直很不规范,在某些政府官员和国有企业领导人看来,证券市场的功能就是为获准上市的企业圈钱解困。对于另一些懂得金融市场交易特性,又有某种权力背景的人来说,则把它看作一个可以进行违法违规炒作而不会受到惩罚,从而从中小投资者口袋里大把掏钱的良好场所。

其次我国的投资者缺少经验,我国股市散户众多,但他们不是股市的主导者,他们既缺乏经验又容易受到不良机构投资者的诱导,在不成熟的中国股市中,一些机构投资者进行投机炒作,并以此牟利,且在“杠杆”的作用下,在资产泡沫存在时更是放大了资产泡沫的存在量。我国的住房市场化改革的大规模推开也不到20年,我国没有经历剧烈、大规模的房地产泡沫破裂过程,没有亲身感受到类似于“日本失去的10年”那样的危害,因而总有投资者对股市和楼市等存在不恰当的预期,行为金融学表明,有时恰是这种预期决定了资产的价格,这一价格反过来加强原来的预期,进而形成资产泡沫。

2资产泡沫形成到破灭的过程

回顾日本90年代的全国性房地产泡沫的发展;2007年以来的美国次贷危机等,我们可以知道绝大多数的资产泡沫都是从利好消息开始的。

当利好消息刚出现时,由于投资者对消息的敏感程度不同,整合新消息重新评估价格的时间也不同,反应较快的投资者能很快重新整合信息ψ什进行估价,当他们发现市场对资产价格存在低估时,他们会大量买进,对资产的需求的增加会推动资产价格上升,由于羊群效应,大多数的其它的投资者也会在利好的消息中跟着投资,继续推动着价格上涨,当价格上涨到偏离实际价格后,先前买进资产的那些敏感的投资者在泡沫支撑不住的期间选择逃离。就跟泡沫的开始时一样,由于他们对消息的敏感程度较高,当资产泡沫过大出现利空消息时,他们选择卖出所持资产,由于羊群效应,此时大多数投资者又跟跌,使得价格极速下跌,剩下那些反应迟钝的投资者成为泡沫的牺牲品,

以上过程正如《通论》所说“因为众多投资者的不理性,从全社会来看,要使投资高明,在于增加我们对未来的了解,而从个人利益来看,所谓最高明的投资,乃是先发制人,智夺群众,把坏东西让给别人”

基于以上的资产泡沫形成的原因分析,以及对资产泡沫形成的过程进行分析本文提出以下解决方法。

3资产泡沫的防控方法

首先要加强金融深化,让政府放松对利率的严格管制,使利率为反映资金供求对比变化的信号,从而有利于增加储蓄和投资,促进经济增长。同时根据研究发现货币供给量增加对房价有助推作用,即二者同向变化,利率与房价呈现反向变化,利率的提高影响了市场需求使房价下降。所以应该在金融深化的基础上继续完善我国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完善利率市场化,使其可以真实反应映市场借贷成本,有利于减少投资者的非理性预期,防控资产泡沫。

其次要合理监管证券市场,根据泡沫形成的阶段采取不同的监管方式,在利好消息出来时,监管部门应及时核查和披露真实情况,防止如银广夏事件,绿大地事件等类似事件再发生,要求机构投机者必须提供“详尽的价值分析”,督促机构投资者进行价值投资;在泡沫膨胀的阶段,要加强内幕交易的监管,加强对评级机构和媒体的管理,要打击对敲手段以及国内“庄家”建仓,拉高,整理,出货等,减少信息不对称,让中小投资者形成正确的预期,形成价值投资,如2015年发生的泛亚有色金属交易所的骗局,有政府鼓励,媒体报道,公众人物站台,很容易让投资者跟风投资;在资产泡沫破裂阶段,要一点点释放泡沫,让泡沫变小,把风险控制在可控范围内,政府一方面要引导投资者预期,另一方面把实体经济发展好,证券市场是虚拟市场,它的走势不会完全脱离实体经济。

最后提高广大投资者的分析预测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投资理念,通过抑制市场上的非理易来防控泡沫,投资者应该对自身的心理弱点、市场基本面、公司基本面、其他投资者心理有一定的了解,避免盲目跟风、过度相信“小道消息”。

参考文献:

[1]金德尔伯格.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1978.

[2]日本经济白皮书.

[3]龚秀国.中国股市暴涨暴跌刍议与反思.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校学报,2016(4).

[4]凯恩斯.利息、货币、通论.商务印书馆,1987.

泡沫经济形成的原因篇7

关键词:泡沫经济;新经济泡沫

中图分类号:F11文献标识码:a

自1636年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有据可查的泡沫经济──荷兰郁金香泡沫开始,人类历史上发生过许多次的泡沫经济,较早的有1719年法国的密西西比泡沫,1720年英国的南海泡沫。进入20世纪后也有很多,如美国八十年代的货币危机及2000年的新经济泡沫;日本七十年代的“迷你泡沫”和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大泡沫”,等等。特别是到了20世纪九十年代后,泡沫经济爆发的频率和范围都大大增加了,尤其是2007年开始爆发的由美国次贷风波引致的世界性的金融危机,导致世界经济进入新一轮的低迷。泡沫经济的形成原因非常复杂,既有政府政策的影响,又有金融体制和市场结构方面的因素。本文从历史上曾经爆发的泡沫经济出发,通过比较引发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泰国的泡沫经济和2000年美国的新经济泡沫来揭示泡沫经济的形成机理。

一、泰国泡沫经济成因分析

(一)泰国泡沫经济形成概述。20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泰国经济一直维持4%~6%之间的低速增长,1980年泰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GDp)只不过七百多美元,进入1987年后,经济开始起飞,1988年泰国的经济增长率竟高达13.3%,令世界瞩目。到了1996年,其GDp已经超过了3,000美元,因此泰国被许多人誉为亚洲奇迹的第五只老虎。

泰国房地产泡沫的形成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1984~1991年。这个阶段为了促进经济的发展,泰国政府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并把房地产业作为优先投资的领域,给予一系列的优惠措施,同时给予住房按揭以税收抵免的优惠。与此同时,银行把按揭利率由16.5%降低到了10.5%,住房需求被明显的增加。这一轮的房地产市场繁荣,由于国内的军事政变和海湾战争的爆发,使得泰国的经济和房地产市场出现了短暂的调整。

第二阶段为1992~1996年。随着海湾战争的结束,泰国国内政局也逐渐稳定。新政府推出了一系列使土地价格飞涨的政策。如泰国的证券交易委员会对上市的房地产公司提出“必须保持充足的土地”等,这些政策大大刺激了房地产行业的繁荣。大量的开发商和境内外投机者涌入了泰国房地产市场。外国银行1991~1995年期间通过大量低息贷款,进入房地产市场。如1989年泰国发放的住房贷款总额为1,459亿泰铢,到1996年超过了7,900亿泰铢,7年内增加了5倍多。

第三阶段为1997~1998年。这时,泰国的房地产泡沫已经积累到了比较严重的程度,而泰国的上上下下却十分乐观,面对国内经济不断的衰退,在理应实行紧缩货币政策时,却并未引起重视。在1997年初,当泰国糟糕的经济数据被披露之后,最终坚定了国际对冲基金攻击泰铢的决心,成为亚洲金融风暴的导火线。1997年7月2日,泰国政府被迫放弃对汇率的维护,东南亚金融风暴爆发。泰国的房地产泡沫最终破灭。

泰国的泡沫经济及其后的东南亚金融危机给泰国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损害。第一,抑制了实业的发展。房地产和股市的疯狂抬高了银行的利率,使得产业部门的资金成本过高,很难生存和发展。所以,即使泰国的资金过剩,但却很少有人愿意投资于实业;第二,丧失劳动力的比较成本优势。泰国的平均工资在10年内增加了十倍多,使得泰国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失去了比较优势,许多制鞋、成衣业工厂纷纷倒闭;第三,泡沫经济的虚假繁荣误导经济发展战略,制约货币政策的运用。泡沫经济的发展使很多泰国经济学家和政府官员都认为泰国已经属于中等收入国家,应当发展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于是,重点投资重化工和高科技产业。但由于泰国教育和科技水平的局限,使得这些产业的效益都不好,泰国面临着传统产业竞争力衰退,高新科技产业又跟不上去的巨大困难;第四,债台高筑。泡沫经济刺激了国内的投机活动。泰国举国上下举债成风,抬高了利率。许多企业为减少融资成本只能借外债;第五,金融体系崩溃。由于房地产和股票的过度投机,导致了金融系统大量的呆账,又限制了金融体制的调控能力和应变能力,最终脆弱的金融系统没有办法抵御外来投机集团的袭击,泰铢大幅贬值,泰国的金融体系几近崩溃。

(二)泰国泡沫经济成因研究

1、宏观经济的增长。1987年以后,泰国的经济增长速度突然加快,出现了两位数的增长率,进入九十年代后,均一直维持在8%左右的增长速度。经济的过快增长,存在着一些隐忧:第一,泰国的经济高速增长,过多的依赖于出口。据世界银行统计,1980年泰国的贸易及服务出口额占GDp的比重为24%,而1995年达到了42%。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内的需求并没有被拉动,导致过剩资金大量流入房地产和股市,容易形成泡沫;第二,经常项目下贸易赤字严重。在危机爆发的前几年,泰国的经常项目下赤字占GDp的比重在东南亚国家中是比较高的,虽然FDi抵消了其产生的缺口,但实际上使得潜伏的问题积累得更加严重。为了弥补赤字,泰国政府开始放松对资本账户的管理,大量资金非常容易地进入泰国;第三,外资大量涌入。泰国在金融自由化的旗号下,吸引了大量外资,抬高了利率,导致大量企业和商业银行都大量对外举债,并且通过外汇市场结汇得到很高的资金流动性。如1992年注入泰国的民间资本为2,372亿泰铢,到1995年上升为5,176亿泰铢,增加了两倍多。

2、金融自由化。泰国20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了全面的产业结构调整,把出口导向型工业作为国家发展的重点,鼓励制成品的出口。为了缓解国内基础设施落后,建设资金短缺的限制,泰国政府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外汇上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推行金融自由化。例如,在财政上取消证券交易税,减少公司所得税和股息税等,使得泰国企业能够通过发行股票和债券得到长期资金;在金融体系上推行改革,加强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力度,推行了多样的货币政策,并且为引进外资放松了对外国投资者的外汇管制,允许汇率浮动,加速开放资本项目等。这些改革给泰国迅速带来了繁荣景象。1985~1990年泰国市场资本总额增加了21倍,平均交易量上升了40倍,储蓄率由21%上升为31%。泰国用了很短的时间就完成了金融业的自由化过程,并且开始将国内银行业对外开放。在缺乏严格监管的情况下,泰国银行业利用离岸金融市场对外融资,更要命的是这些外币贷款并未进行汇率对冲,这就导致了金融危机发生后银行业的崩溃。

二、美国2000年的“新经济泡沫”成因分析

(一)美国新经济泡沫概述。美国自从20世纪九十年代初以来,经济持续增长,出现了“低通胀,低失业,高增长”并存的局面,人们称之为“新经济”。在这种背景下,股市不断升温,尤其是到了九十年代末期,从1998年第四季度到2000年第一季度,纳斯达克股指从1600多点上升到5000余点,上涨了256%。美国股市的价格已经超出了其实际价值,从而出现了严重的泡沫现象。

从2000年3月后,纳斯达克股指开始下跌,到4月14号的“黑色星期五”,道琼斯和纳斯达克指数双双创下了下跌点数的最高记录。4月17日,纳斯达克指数跌至3227点,比同年3月10日的5133点缩水了37%。到2000年底,纳指已跌去50%以上。900家大公司2001年第二季度盈利下降了52%,降幅比第一季度的25%扩大了一倍,创下业绩榜公司盈利降幅的最高记录。股市泡沫破灭后,巨额财富一夜蒸发掉了,2001年全美网络公司倒闭了537家,裁员10.1万人。大量的公司裁员也必然使更多个人破产。1980年时美国有28.7万人破产,可是到2001年,人数增加到了145万,创新纪录。

(二)美国“新经济泡沫”成因研究

1、预期。进入20世纪九十年代,美国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在经济结构方面,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高科技产业在经济中占了主导地位;在经济运行方式上,经济持续增长的时间拉长,从1991年4月到2001年4月美国经济实现了长达120个月的增长。人们对这种新经济充满了憧憬,并对与信息技术和网络相关公司的盈利前景产生了良好的预期,一些代表新经济的公司股票市值被追捧得大幅度上升。如1999年5月至2000年3月,思科公司的股票市值上升了2,993亿美元,英特尔的股票市值上升了1,925亿美元,诺基亚上升了1,612亿美元,导致人们对这些新经济产业部门的发展前景一片看好。事实上,仅有少数网络上市公司有所赢利,而且相对微薄。从理论上说,这些过于乐观的观念一旦在市场中流行开来,并被多数投资者所接受,就容易由此导致泡沫。

2、资产定价。一般说来,股票的价格应以其实际价值为基础,价格超过了实际价值的部分即容易形成泡沫。我们用现金流折现公式来理解:

于出现过度乐观的情绪,导致对相关经济变量的预期脱离了经济现实。同时,由于长期的经济扩张和经济周期消失等说法的盛行,使人们的风险意识下降,对贴现率与风险溢价之和的预期越来越低。这些因素合在一起,共同导致了预期理论价格偏高,资产价格高于其实际价值,泡沫不断膨胀。

3、羊群效应。在金融市场上,投资者的决策会受到其他投资者的影响,投资者之间会相互模仿。由于当时人们对“新经济”的鼓吹,人们甚至相信传统的经济周期不会再有,由于信息的不对称,越来越多的投资者便像滚雪球一样的累积对经济发展良好势头的预期,特别是人们相信网络股带来的新经济将会使得经济增长可以跳出过去受经济波动周期约束的旧范畴而进入一个可以持续上升而没有通胀威胁的新经济范畴。也就是说,经济运行不会有大的向下调整时期,因此股市持续走高,不会有崩盘情况出现。这种羊群效应的积聚,使得市场上明明已经价格很高的股票却依然有人接手,最终形成资产价格泡沫。

4、政府政策。从美国经济运行过热开始,通货膨胀压力逐步增大,美联储实施过度紧缩的货币政策,连续六次提高了利率。另外,在2000年初以来美国经济急剧减速下,但美联储反应迟缓,降息幅度不够。例如,3月20日市场预期美联储降息幅度为75个基本点,人们认为这样的降息幅度不足以防止经济进一步下滑,因而对未来经济前景信心不足导致股市继续下挫。

泡沫经济形成的原因篇8

根据金融经济在市场经济发展状态下体现的发展规律,金融经济体系中频繁出现经济泡沫的最根本原因是较高的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在社会经济建设过程中产生的偏离问题。虚拟经济在整体金融经济市场中发挥了主导作用,在这一发展形势下实体经济的发展势必受到阻碍,进一步出现了各种限制、挤压以及反弹等行为。在金融经济体系中上述行为引发的最终结构的那部分通过虚拟资本创造的价值要比相同情况下现实资本创造的现实价值高。整体金融经济市场看似良好的繁荣态势,实际上就如泡沫一般。

(一)社会原因

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这一时期,现代金融经济建设正在繁荣发展并且出现较为宽松的经济建设宏观空间。也就是说,越来越多的人在这样低风险且宽松的环境中逐渐对炒作资金问题进行关注,通常也是萧条的商品经济周期和金融市场下调银行存款利益发挥的双重作用。在上述作用的影响下,很大程度上对消费者产生的投资和消费要求进行了满足。一部分闲散资金通过整体经济市场的刺激性对金融市场中那部分已经优化了的最具保值增值潜力的资源进行投入,进一步成为发展蔓延经济泡沫的重要基础。

(二)约束原因

关于形成与发展经济泡沫问题的约束制度在现代金融经济发展环境中并不健全,对应的并没有贯彻落实调整和控制方法。也就是说,在整体市场经济发展建设中,对那部分在现代金融经济中体现出的泡沫经济潜在的可能投机活动应当实行整体的控制与监督,可是这项工作并没有真正执行。尤其是监控支付贷款问题在投机活动中还没有落实到具体工作上,有关工作人员在金融经济中自然将投机活动产生的虚假繁荣现象作为重要内容,进一步迅速蔓延了经济泡沫。

二、现代金融经济中经济泡沫类型

现代金融经济中出现了多种泡沫经济类型,我国目前的经济泡沫具体包括了房地产泡沫和股票泡沫两种类型。

(一)房地产泡沫

我国政府目前与社会共同致力于怎样对房地产经济泡沫进行解决的问题。房地产经济泡沫的重要内容是商品房价格无法体现出真正的房地产供求关系。我国当前出现了虚高的房地产价格,严重脱离了我国现实情况,对我国房地产发展情况纵向进行比较可知,我国迅速增长的房地产价格完全不能与工薪阶层的增长程度相符合。其一是虚高的房地产价格,在房地产市场中大量涌入了各种资源,进而促进了商品房价格的增长,其二是高价位的房地产资源,很多工薪家庭由于无法对高房价进行负担从而对房地产减小了需求,致使产生了大量的商品房存货数量。

(二)股票泡沫

我国监管证券交易市场的工作并没有贯彻落实,需要进一步考究政府监管的能力与具体范围,作为我国证券监管部门的证监会,由于我国制度产生的限制,其产生的管理能力与权限从根本上并没有充分发挥监管功能。股市泡沫的重要内容是真实的实体经济发展无法通过股票价值进行体现。价格在市场经济情况下并没有影响供求资源的关系,通过多年的发展变化,我国迅速增大了股市投资主体规模,体现出了雄厚的投行资源,为了可以很好的达到盈利目的,全部投行主要是人为对股市进行操作,采用各种市场舆论措施,实行高卖低买的措施,最终获得巨大的资金差价。再加之,我国不够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非法灰色交易频繁出现在股票交易活动中,一些人通过不对称信息,从内部人员中利用违法策略获得可靠信息,最终达到对股市进行操纵的目的。所以,我国目前控制股市泡沫的关键是怎样更好的规范投行运作,促使在公平竞争的背景下实行股票交易。

三、现代金融经济中经济泡沫金融风险防范的对策

1.政府应当适时提出刺激性的退出制度。

房地产市场自身体现的局限特点就是不能很好解决无限的市场需求和有限的土地资源之间的矛盾。目前政府应当对信贷进行适度收紧或者对投资信贷渠道积极引导,考虑在房地产业中刺激性经济政策出现的退出制度。中国房地产业已经与银行业进行了捆绑,假如不能恰当处理房地产泡沫,致使大幅度下跌价格,银行就会出现大规模坏账,对银行业和经济发展造成的打击将是巨大的。所以,需要逐步缓慢实行政策退市,逐渐对银根进行收紧。

2.对房地产预期有效进行调控,严格控制非理性房价风险。

我国经济的重要产业之一就是房地产业,在复苏经济过程中其成为了引擎。可是,持续高涨的房价,甚至存在着扩展至其他领域的危险。虽然已经出现了国家调控的效果,但是应当注意连续落实政策,严格禁止将短期政策替代长期政策,下定决心对政府职能进行韧性转变。政府应当在房地产预期的调控方面集中主要精力。

3.加大投机的资本成本和加息。

在管理流动性工作上,对其进行回收的过程中,积极思考金率准备以外的非数量化货币政策,例如加息等方法,以便对预期的通货膨胀进行积极抑制,在房地产投机方面增加资金成本。

4.积极对土地财政政策进行改变。

在供给土地上,各级地方政府在目前的财政机制与征地机制范围内,对土地出让金收入严重进行依赖,这也是调控中国房地产的悖论。为了积极实行突破,需要对目前征地机制有效改革,进一步增加能够参加供给土地决策与谈判利益的群体,积极对土地供给进行了增加,有目的地对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情况积极转变。中国经济迫切需要重要的改革,从调控房产过程中产生了不断转换的中国发展形式,以及重新构建增长经济的动力。

5.对短期资产过旺产生的高危泡沫有效遏制。

在经济繁荣时期不管是成熟市场还是新兴市场,短期资产过旺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金融危机的出现具有各种复杂原因,但是也仅仅就是综合了过度杠杆、低利率以及创新衍生品的结果。致使出现了过热的房地产或者股市,特别是短期内过旺的资产价格,产生高危泡沫,最终破灭,出现崩溃的经济。总而言之,现代金融经济中的经济泡沫属于一个重要的世界问题,国家只有加强抑制经济泡沫的力度,增加政策上的支持,利用长远的视角对世界金融变化的格局进行观察,才能够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发挥促进作用。

四、结束语

泡沫经济形成的原因篇9

要弄清房地产业与泡沫经济的关系,首先要搞清泡沫经济的涵义。

什么叫泡沫经济?《辞海》(1999年版)中有一个较为准确的解释。该书写道:“泡沫经济:虚拟资本过度增长与相关交易持续膨胀日益脱离实物资本的增长和实业部门的成长,金融证券、地产价格飞涨,投机交易极为活跃的经济现象。泡沫经济寓于金融投机,造成社会经济的虚假繁荣,最后必定泡沫破灭,导致社会震荡,甚至经济崩溃。”

从这个定义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泡沫经济主要是指虚拟资本过度增长而言的。所谓虚拟资本,是指以有价证券的形式存在,并能给持有者带来一定收入的资本,如企业股票或国家发行的债券等。虚拟资本有相当大的经济泡沫,虚拟资本的过度增长和相关交易持续膨胀,与实际资本脱离越来越远,形成泡沫经济,最终股票价格暴跌,导致泡沫破灭,造成社会经济震荡。

(2)地价飞涨,也是泡沫经济的一种表现。如果地价飞涨,脱离土地实际价值越来越远,便会形成泡沫经济,一旦泡沫破灭,地价暴跌,给社会经济带来巨大危害。

(3)泡沫经济寓于金融投机。正常情况下,资金的运动应当反映实体资本和实业部门的运动状况。只要金融存在,金融投机就必然存在。但如果金融投机交易过度膨胀,同实体资本和实业部门的成长脱离越来越远,便会造成社会经济的虚假繁荣,形成泡沫经济。

(4)泡沫经济与经济泡沫既有区别,又有一定联系。经济泡沫是市场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经济现象。所谓经济泡沫是指经济成长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非实体经济因素,如金融证券、债券、地价和金融投机交易等,只要控制在适度的范围中,对活跃市场经济有利。只有当经济泡沫过多,过度膨胀,严重脱离实体资本和实业发展需要的时候,才会演变成虚假繁荣的泡沫经济。可见,泡沫经济是个贬义词,而经济泡沫则是个中性范畴。所以,不能把经济泡沫与泡沫经济简单地划等号,既要承认经济泡沫存在的客观必然性,又要防止经济泡沫过度膨胀演变成泡沫经济。

二、经济泡沫的利与弊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经济泡沫之所以会长期存在,是有它的客观原因的,主要是由其作用的二重性所决定的。

一方面,经济泡沫的存在有利于资本集中,促进竞争,活跃市场,繁荣经济。

另一方面,也应清醒地看到,经济泡沫中的不实因素和投机因素,又存在着消极成分。

三、房地产业与泡沫经济的关系

在搞清了泡沫经济的涵义以及泡沫的利与弊之后,我们可以回过头来研究房地产业与泡沫经济的关系这个主题了。研究的结果是:

1、房地产业本质上是实体经济和实业部门,其本身决不是泡沫经济。

首先从房地产的属性来看,房地产是不动产,房地产商品兼有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双重属性,是以实物形态存在的实实在在的实体产品,同金融证券(包括股票、债券)仅仅是收益权利证书相比,根本不同,它本身并不是泡沫经济。

其次,房地产业部门是实业部门。它同金融证券等虚拟资本也是根本不同的,谈不上泡沫经济。

再次,房地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属于先导性、基础性产业,处于主导产业地位,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发达国家内生产总值中,房地产增加值一般要占到10%左右。房地产业以其产业关联度强、带动系数大的特点,成为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事实已经证明,现阶段我国房地产业的兴旺发达,是我国经济繁荣的标志之一,并不像有些人所说的那样所谓虚假繁荣的“泡沫经济的第二次高潮”。

2、房地产业也含有某些经济泡沫成分,如果任其膨胀,也存在着发展成为泡沫经济的危险性。

应当承认,房地产业成长过程中,确实存在着一些经济泡沫,主要表现在:

(1)地产价格泡沫。如前所述,土地价格由于其稀缺性和市场需求无限性的拉动作用,及其土地市场投机炒作,会出现虚涨,这种虚涨的部分就属于经济泡沫。如果土地价格成倍、甚至几十倍地飞涨,就会发展成泡沫经济。如日本的地产价格暴涨就是鲜明的例证。日本六大城市的地价指数,在上世纪80年代的10年间上涨了5倍,地价市值总额高达4000万亿日元,相当于美国地价总值的4倍,土地单价为美国的100倍。1991年以后地价暴跌,泡沫破灭,至今经济尚未恢复过来。地价虚涨是不能持久的,在一定阶段便会破灭。

(2)房屋空置泡沫。在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中,商品房供给超过市场需求,超过部门的供给增长属于虚长,构成经济泡沫。按照通用的国际经验数据,商品房空置率达10%以内时,这种经济泡沫是正常的。如果超越过多,引起严重的供给过剩,形成泡沫经济,导致房价猛跌,开发商遭受巨大损失甚至破产倒闭,失业率上升,经济混乱,社会动荡。

(3)房地产投资泡沫。一般规律,房地产投资增长率应与房地产消费增长率相适应,力求平衡供求关系。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起飞阶段,百业待兴,房地产投资增长率略大于消费增长率,形成供略大于求的市场局面,对促进房地产业的发展和刺激经济增长是有利的。只有当房地产投资过度膨胀,商品房严重滞销,造成还贷困难,连带引起金融危机时,才形成泡沫经济破灭。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中的泰国就是一例。

(4)房价虚涨泡沫。房价是与地价相联系的,房价泡沫与地价泡沫密切相关。此外,开发商对利润的期望值过高,人为抬高房价,也会形成经济泡沫。如果房价飞涨,开发商攫取暴利,购房者难以承受,由此也会形成房地产泡沫经济。

可见,房地产确有经济泡沫,存在着发展成为泡沫经济的可能性。但绝不能把房地产业等同于泡沫经济。

3、房地产经济泡沫的存在有利有弊,关键在于控制在适度的范围内,避免出现泡沫经济,导致大起大落的波动和震荡。适度的经济泡沫,例如土地价格微幅上扬、房价稳中有升、房地产开发投资高于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和商品房供给略大于市场需求等等,对活跃经济,促进竞争,推动房地产发展和国民经济增长是有利的。同整个国民经济一样,没有一点泡沫房地产业是不能繁荣的。而如果泡沫过多,过于膨胀,造成虚假繁荣则是不利的。关键在于要控制这些经济泡沫过度膨胀,不致形成为泡沫经济,带来严重危害。

四、辩证地看待当前上海的房地产市场形势

当前的房地产市场形势究竟处于什么状态,是否已达到泡沫经济程度?这不是凭印象可以判别的,而是必须按照实际数据科学地进行评价。

衡量房地产市场形势必须树立一些基本标准。笔者认为,首先要看房地产业的发展与宏观经济状况的适应度;其次要看商品房供给与需求的均衡态;再次,要看商品房价格的波动状况及其走势。只有抓住了这些基本标准,才能进行正确判别。

以上述基本标准来衡量,当前上海房地产市场,适应全市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要求,主流是处于持续发展的繁荣阶段。其主要标志是:

(1)房地产市场的供给和需求基本平衡,求略大于供,呈现出供求两旺的态势。据上海市房地产交易中心、上海市统计局的2002年1~6月房地产市场信息数据汇总资料,已登记的商品房预售面积1230.14万平方米,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49.9%,批准的预售面积(1138.86万平方米)与实际预售面积之比为1∶1.08,实际预售面积略大于批准预售面积。已登记的商品房销售面积为1195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9.5%,大大超过商品房竣工面积(468.51万平方米)。不少优质楼盘,出现少有的排队购房现象。前几年累积的空置房逐步消化,大幅减少。住宅市场旺盛的需求,拉动着上海房地产市场出现繁荣的局面。

(2)存量房交易大幅增长,向着房地产市场主体的方向发展。2002年1~6月,已登记的存量房买卖面积达到811.23万平方米,同上年同期相比增长31%。日渐接近增量房交易,部分区内存量房产交易量已超过增量房交易量。预示着上海的房地产市场逐步成熟。

(3)房地产开发投资更趋理性化,市场基础扎实。与20世纪90年代初那种不顾市场需求、盲目开发的情况不同,如今的房地产开发商普遍比较重视市场调研和目标市场定位,使房地产投资开发牢固地建立在市场需求的基础上,可以说属于市场需求拉动型投资扩张。2002年1~6月的上海房地产开发投资额达到355.36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45.3%,预计全年将超过700亿元,这对拉动投资需求,平衡供求,抑制房价过快上涨是有益的。

(4)商品房价格稳中有升,基本合理。2001年上海的房价上升了8%左右,2002年上半年上涨了5.8%。从其成因来分析,主要有三个因素:一是楼盘品质提高、环境改善,成本推进型上升:二是居民收入提高,消费结构转换形成的需求收入弹性促进型上升;三是商品房阶段性、暂时性供不应求的需求拉动型上升。2001年上海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增长9.9%,而房价的增幅仍低于收入增长幅度。从长期发展趋势看,房价稳中有升是符合市场经济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的,也是合理的,它恰恰是房地产业景气的重要标志之一。

通常人们喜欢用“冷”和“热”来形容房地产市场状态,这种通俗的说法容易引起误解,是不科学的。正确的提法应当用繁荣还是衰退,即景气度来表示。当前的上海房地产市场处于正常发展的佳境状态,如果从房地产经济周期角度看,则是繁荣阶段的高峰期,笔者预测还会延续二三年时间。那种把房地产市场的繁荣扣上“泡沫经济”的帽子是站不住脚的。

当然,也应当看到当前的上海房地产市场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出现了一些泡沫过多的现象。主要表现在:

(1)房地产开发投资增幅过猛,隐含着再次出现供给过剩的危险。从现在开始就应适当控制土地供应量和房地产开发投资规模。

(2)商品房开发结构过于向高档房倾斜,中低档住宅开发不足。要积极引导开发商多建中价位住宅,避免结构失调。

泡沫经济形成的原因篇10

关键词:日本经济泡沫经济中国经济

1980年代日本泡沫经济的破灭,引起了各国学者的广泛关注,并对日本泡沫经济的形成和破灭的原因进行了多角度、多层次的探讨。在中国经济持续30多年高速增长后,许多学者开始担心中国经济是否会出现经济泡沫。虽然日本经济与中国经济的发展有着很多不同,但也有诸多共同之处,因此研究日本泡沫经济形成和破灭的原因,并得出中国预防泡沫经济出现的一些启示,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泡沫经济形成的背景

日本战后的经济发展大致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55年到1970年称为高度经济成长期。在此阶段GDp的平均增长率达到了10%,如果再细分的话,把从1955年到1961年称为第一次高度经济成长期,从把1965年到1970年称为第二高度经济成长期。在第一高度经济成长期间,主要是由于民间对石油、化学、合成纤维等,新兴产业设备投资的扩大,以及被称为三种神器的冰箱、洗衣机、黑白电视机等耐用消费品的风摩流行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第二次高度经济成长期,主要由于钢铁、造船、机械行业的国际竞争力提高以及不断扩大的出口份额,支撑了经济的高度发展。

1971年10月,尼克松总统宣布了美国政府决定停止美元兑换黄金,在这之前美元是可以自由兑换黄金的,这个事件也被称为尼克松冲击。同年12月,美元下跌,日元被逼迫上涨到1美元兑换308日元的水平,这对本来就逐渐降低国际竞争力的日本企业来说更是雪上加霜。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石油输出国机构opeC,当石油输出价格提高至4倍,加速了全球性的通货膨胀,当时日本国内物价暴涨,称之为“狂乱物价”。为了控制极端通货膨胀,政府也日本银行实行了“抑制总需要政策”也就是紧缩金融政策,其结果是造成了经济的停滞。1974年日本的经济首次变成了负增长,为了成就经济,政府在1975年扩大财政支出并首次发行了赤字国债。企业也积极地削减开支、降低成本、优化经营,力图完成从石油依赖性产业到省工省能型产业的转换是日本产品的国际竞争力逐渐得到恢复扩大了出口。1979年,第二次石油危机到来,石油价格再次被opeC提高至2.5倍。由于日本企业已经在第一次石油危机时实行了企业的转型,加上政府的一系列紧缩货币政策,有效地避免了极端通货膨胀的出现。世界经济在遭受了两次石油危机的打击后,于1980年以后陷入低迷,日本经济也经历了长达三年的经济低迷期。在这段时期中,提前完成企业转型的电子器械、彩电、汽车行业,他们的产品即省能又物美价廉,在欧美市场大受欢迎,以“集中豪雨”时的输出到欧美市场,对日本的经济起到了一定的支撑作用。当时各国的经济增长率平均为2%,而日本的平均增长率为2.9%,这其中的0.9%是以输出产业贡献的,他们在为日本经济贡献0.9个百分点的同时也严重的激化了日本和欧美各国之间的贸易摩擦。

二、泡沫经济形成

日本经济发展到了第三阶段,从1985年到1990年,这一阶段也被称为泡沫经济形成时期。欧美各国为了解决和日本的贸易摩擦,抑制日本产品的输出,于1985年9月由当时的G5成员国包括日本、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的财政部长及央行行长,在纽约的广场饭店举行会议,就上调日元汇率、下调美元汇率达成了协议,即著名的广场协议。在广场协议签订时,日本政府预测协议签订后即便日元走强,但日元对美元的汇率也不会低于1美元兑换200日元以下,据说当时的日本财政部长竹下登表示愿意协助美国,采取入市干预的手段,抬升日元、压低美元甚至承诺美元贬值20%oK,可是当日本政府目睹美元对日元的比价骤然下跌到150日元以下的时候,终于手足无措了。难怪有些经济学者批评日本政府在广场协议中的表现过于幼稚和软弱无能,到了1987年10月9日,纽约股市大崩盘的黑色星期一,美元对日元的汇率竟然跌到了1美元兑换120日元,在广场协议的两年后日元竟然被抬高了1倍。

1987年的美元贬值也导致了世界性的货币动荡,也危机到了美国国债的价值,于是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首脑在法国巴黎的卢浮宫召开了为避免美元的继续下跌,共同采取行动干预市场,以将美元汇率维持在当时的水平而达成了协议称为卢浮宫协议。倍受日元升值之苦的日本政府立即行动向市场抛售了大量日元买回美元。大量抛向市场的日元为以后泡沫经济形成留下了隐患。

日元的急速升值给以出口为主体的日本经济造成了致命的打击。为拯救经济1987年日本采取了空前的金融缓和政策把利率从5%降到了2.5%,并把2.5%的“超低金利”一直持续到1989年的5月。另外,日元的升值使输入原材料价格下降,“元高差益”使输入关联产业盈利丰满,加上长期超低利率造成的市场大量剩余资金,一齐涌向土地、股票、贵金属市场。日本由于多年的开发建设,剩余土地紧缺,所以土地的价格很快就被爆炒上去,企业或个人投资家只要把所持有的土地抵押给银行就能得到大量的利息贷款。这些钱又很快地流入到土地、股票市场上去,在升值预期的诱惑下,大量的投资者进入股票、房地产市场。随着预期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实现,又使更多的投机者、企业、甚至包括老人和学生也加入到投机的行列。“土地神话”、“股市神话”使得更多家庭的资产价值上涨,企业价值上升,过度的乐观预期又导致了过度的消费和过剩的投资。日本有史以来最大的经济泡沫就这样形成了。

在泡沫形成的过程中,没有引起日本政府的任何警觉,甚至政府和日本银行对经济形势的判断上存在很大的失误,1987年5月,日本银行在“调查月报”中指出:“现在的金融缓和状态要注意到经济主体的资本收益高涨与财产价格的上升对经济的影响。已有财产价格是为投机性的交易支持,如果交易降低可能发生通货紧缩危机,因此,需要严格的警告,不要让金融缓和政策破坏这样的局势”。1989年5月,在提高法定贴现率时,日本银行在同年5月的“调查月报”提到“最近我国经济的特殊性是土地、股份、资产价格上升导致的资本收益。1986年到1987年的景气停滞局面下,资本收益让企业行动加速、住宅投资上升,同时也让此后的耐久性消费的支出增加。”1990年4月,日本银行在“调查月报”中分析地价上涨时指出“从经济主体的行动来看,土地神话一直还存在”。无疑,政府和日本银行的所做所为,对泡沫经济的形成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泡沫经济破灭

日本经济发展到第四阶段,也就是1989年以后的泡沫经济破灭时期。由于长年的日元上涨,机械、汽车、电子等出口行业被受煎熬纷纷到海外,特别是欧美市场寻求活路,日本实体经济的空洞化已经日益显现,此时日本经济的繁荣其实只是表面的繁荣而已,泡沫经济的破灭指日可待。1989年10月,日经指数创下了历史最高点39000点,从1985年到1989年,4年当中上涨了4倍。1989年10月,日本银行终于开始上调利率,实行金融紧缩政策,由于1990年2月和8月,两次提高官方利率达到了6%,日经指数也从1989年的39000点一路下跌到2003年的6700点。再来看看日本的土地价格,大都市的地价在1985年增长幅度稍逊于股市,但之后突飞猛进到了1990年达到高峰。这期间,日本土地积累的资本收益远远超过了股市,达到了1420万亿日元,到1990年年底,日本的土地资产额达到了2400万亿日元,相当于美国全国土地资产额的4倍。在如此大的泡沫之前,政府再也不能无动于衷了,1990年4月,日本大藏省开始对日本金融机构的房地产贷款总量进行控制,并要求把房地产融资中与上年同比的贷款增加部分控制在当年全社会贷款总额之内。随后又出台了“地价税”。房价、地价从1990年代开始下跌,至今已跌到了高峰期的50%以下,中小城市下跌的幅度更大,持续了20多年的下跌目前还不知底在何处。

痛定思痛反思造成泡沫经济的原因,从1987年到1989年长达两年之久的“超低利率”政策无疑是主要祸首。问题是政府为什么犯这样的政策错误令人费解,吉川元忠教授在“金融战败”一书中曾批评政府时指出:“从日本世纪经济状况看,1987年日本经济增长率很快变恢复到了广场协议前的50%水平,根本不应该成为一直实施到1989年5月的超低利率政策的理由”,“或者这就是日本为了那个制止美元汇率下跌的卢浮宫协议而付出的代价”,“对于长期实行低利率政策的失败,日本政府方面也不得不公开承认。但是,对于上述长期低利率政策是日美协调的产物一事,日本政府却绝不会公开表示承认的”。据测算从1989年到1992年,日本的金融资产损失高达800万亿日元,相当于国家财力的11.3%,这还不包括泡沫经济破灭后由于大量的不良债券造成的银行资金的损失。第二次大战期间,日本所有物质损失占国家财政的比率是14%,两个数字相差无几。由此可见泡沫经济破灭给日本造成的损失比二次大战时间的损失由过之而无不及。

四、结论及启示

中国经济经过了30多年的高速发展,成绩令世界注目。但近年来,中国经济也出现的一些问题,并和日本泡沫经济前出现的问题有些相似。为了避免中国经济重蹈覆辙,本文得出以下几点启示:

(一)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相对稳定

保持相对稳定的金融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对经济的稳定发展至关重要。日本政府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实行的金融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起伏过于猛烈使经济忽冷忽热,始终没有找到一条稳健安定的发展道路。中国这些年来的人民币汇率叮嘱来自欧美的各种压力一直保持了相对的稳定。政府的做法可圈可点,这对于中国经济的稳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稳定房地产价格,防止泡沫的形成

日本政府在房地产泡沫形成之前掉以轻心几乎没有采取什么像样的措施。到1990年前后,房地产泡沫已经发展到很严重的程度才开始实行房地产调控措施,包括“地价税”的出台,这些措施对房地产泡沫的形成几乎没有起到任何作用,只是起到了挤破房地产泡沫的作用。近几年来,中国政府也一直对房地产实行调控,但只靠行政手段力度还不够也容易出现反弹。如果再加上法律手段,比如“房地产税”等综合运用可能会受到更好的效果。

(三)加强对剩余资金的疏导

长年来的经济发展使企业和国民都存有一定的盈余资金,目前这些剩余资金都集中在房地产和股票市场当中,即使疏导这些剩余资金,并给他们寻找合理的投资渠道,对于抑制房地产和股市泡沫具有积极意义。政府是否可以考虑把这些剩余资金以基金、或者别的形式集中起来,用于投资东南亚及南非的资源能源的开发项目。即有利于增加国家的战略储备,又可疏缓房地产泡沫的压力,并使这些资金得到一个长期安定的回报。

参考文献:

[1]奥村洋彦.《日本泡沫经济与金融改革》,余熳宁译,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年版

[2]包小忠.《再论日本泡沫经济时期的金融机制及其制度过程》,《现代日本经济》2003年第4期

[3]刘昌黎.《现代日本经济概论》,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孙执中.《论日本泡沫经济生成的背景》,《现代日本经济》2006年第4期